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电子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超导技术的应用[科普-转载]
yftan 2012-5-28 15:38
电子学应用   自1962年超导量子隧道效应发现以后,超导技术在电子学中的应用揭开了新的篇章,经过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有许多新型的超导电子器件研制成功,这些超导电子器件包括: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超导混频器、超导数字电路、超导粒子探测器等。其中SQUID磁强计能够测量非常微弱的磁场,其分辨率能够达到10-11高斯左右,可以用来测量人体的微弱磁场,描绘出心磁力和脑磁图。超导粒子探测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纳秒级的速度,可以用来检测从亚毫米波段到远红外波段的电磁信号。 生物医学应用   超导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包括超导核磁共振成像装置(MRI)和核磁共振谱仪(NMR)。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基于被测对象的原子磁场与外磁场的共振现象来分析被测对象的内部状态。目前,核磁共振成像装置已广泛用于医学诊断中,例如用于早期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的诊断,它能准确检查发病部位,无损伤和辐射作用,并且诊断面非常广。核磁共振谱仪是基于核磁共振原理而研制出来的,它目前已广泛用于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和医药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高分辨率、高频率、高磁场等优点。 科学工程和实验室应用   科学工程和实验室是超导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高能加速器、核聚变装置等。高能加速器用来加速粒子产生人工核反应以研究物质内部结构,是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的主要装备。核聚变装置是人们长期以来梦想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些应用中,超导磁体是高能加速器和核聚变装置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 高能粒子加速器 超导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 交通应用   超导技术在交通方面的应用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而产生的。超导磁悬浮列车利用磁悬浮作用使车轮与地面脱离接触而悬浮于轨道之上,并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运动的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由于超导磁悬浮列车的时速高达500公里/小时,并具有安全、噪音低和占地小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交通运输工具。 超导磁悬浮列车 电力应用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使得超导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延伸到电力工业中,也使人们期待那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电力装备能够由于超导技术的应用而得到解决。超导技术在电力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超导储能装置和超导电机等。高温超导电缆是采用无阻的、能传输高电流密度的超导材料作为导电体并能传输大电流的一种电力设施,具有截流能力大、损耗低、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点,是解决大容量、低损耗输电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由电缆芯、低温容器、终端和冷却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电缆芯是高温超导电缆的核心部分,包括通电导体、电绝缘和屏幕导体等主要部件。
3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译转]基于等离子电子学的生物传感器
feiyou 2012-3-19 11:02
来源;http://spectrum.ieee.org/biomedical/diagnostics/plasmonics-promises-better-biosensors 原文标题:Plasmonics Promises Better Biosensors 什么是Plasmon? 未见确切翻译,很多译为等离子。Plasmon是电子形成的快速振动的波,是由于在特定环境下光子轰击到金属表面产生的。该电子波的频率接近光的频率。理论上可以比普通电磁波携带更大量的信息。Plasmonics的构造类似于(Electron-Electronics,电子-电子学)。Plasmonics被认为结合了光和电子数据传输的优点,允许在很细的导线中传递大容量信息。 光纤通信的带宽大,但需要太过笨重的光纤,而基于等离子电子学的传输却仅需非常细的电线,这将大量节省体积。Plasmon也被称作“导线上的光”。 Image: Domenico Pacifici --------正文开始------ 糖尿病患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测量血液中血糖的含量。当然采血总归是一件稍稍可怕的事情,工程师或科学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简化这一过程,他们无微不至的对个体进行关怀,千方百计的开发不用采血的测量方法。例如:采用近红外光在耳垂部分进行光学测量的方式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耳垂的测量精度还是有点问题,血糖需要准确测量还是一件医学上比较重要的事情。 Brown大学的Domentico Pacifici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等离子电子学的干涉仪方案来进行血糖测量。这种仪器可以检测水中非常低的葡萄糖分子,甚至经过改良还可以检测唾液中的糖分子。这样,血糖检测就不需要用针刺一下了,仅仅需要吐点口水。 该干涉仪工作于纳米尺度,非常的小,其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银薄膜被裂缝分为两片,每片上蚀刻了凹槽。当白光照射到了薄膜,凹槽会朝不同方向散射光线。其中的一些光子会沿着金属表面射向裂缝,并与金属里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并激发出表面等离子极化波。这种波从凹槽处产生并射向裂缝,并会影响中心部位的光强度,例如增加或降低通过裂缝的光强度。 光波与两个等离子极化波产生了干涉,这就像一种空间混频器。 如果银膜上滴了一滴水,其干涉输出结果不会变。但如果改变了凹槽和裂缝之间的距离,或者改变了光的波长,出射光的强度就会改变。尝试不同种参数配置的方式,就可以得到水的指纹信息。 在制造干涉仪的时候,可以将不同的参数组合全部做出来,因为其尺寸很小,并不会占用太多的空间。当水中混入了葡萄糖分子,那么其出射光的干涉指纹就会变化,葡萄糖分子即被检出。 难题还是无处不在,唾液中99%的成分是水,另外1%的成分变化多端,多种不能预知的成分必然会对葡萄糖分子的检测结果产生混叠,无法准确测量葡萄糖分子的存在与否,或者含量多少。Pacifici还没解决这个问题,他准备建立一个仅容许水和葡萄糖分子通过的过滤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质疑的声音也还是很多。血糖浓度的检测对即时性有较高的要求,必须检测最多5分钟前的血糖浓度。而唾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与血糖含量具有一定关系,但葡萄糖在唾液中的表现相对于血糖必然有较大的时延,这个时延量还是并未确定的科学问题,并且唾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与血糖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也是不清楚的。那么在直接测血糖并不那么恐怖的现在,费劲心理得到一个并不可靠的唾液葡萄糖浓度有什么用呢?? 也许,该干涉仪的未来并不在于测定葡萄糖浓度,Pacifici的实验室准备用干涉仪来检测名为 cytokines 的信号蛋白,可以表征体内炎症的水平。对外科医生来讲,对炎症水平的实时检测具有很大的意义。
4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键电子学:前景广阔的一门新学科
热度 6 ecqsun 2012-2-20 23:25
个人分类: 断键非键|8856 次阅读|13 个评论
纳米产业 识微见远
热度 1 hitech 2011-12-31 10:35
纳米产业 识微见远
特约撰稿 段焕强 纳米科技既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结合的产物,也是一些新兴学科(纳米摩擦学、纳米电子学)发展的基础。纳米科技不仅属于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应用技术。可以说,纳米技术是迄今为止横跨学科最多、影响领域最大的交叉技术,它将产生完全新型的技术和产品,是高投入、高竞争性产业。 纳米科技是未来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提升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支撑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技术之一。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纳米技术向物理、化学、生物学、新材料、微电子、计算机、医学、航天航空、环境、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业等诸多领域渗透,并且取得了重要研究突破和应用进展。鉴于纳米技术对各种科学技术的显著影响,世界各国正不断加大对纳米科技的研发投入。据统计,全球纳米技术研发资金从 2000 年的约 12 亿美元增长到 2008 年的 150 多亿美元,其中尤以日本、美国和欧盟为甚。中国是国际上率先开展纳米科技研究的国家之一。中国纳米科技研究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基础与应用并重。经过 20 余年的努力,我国纳米基础研究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如,我国纳米材料领域的优势比较突出,整体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纳米表征、纳米生物安全、纳米催化等领域基本与国际同步;纳米器件研究的部分工作进入先进国家行列;纳米生物与医学研究研究水平迅速提高;纳米技术标准化工作日益与国际接轨。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曾公开表示,我国已迈入纳米大国行列。 纳米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和产业化是衡量一国纳米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这也是纳米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纳米科技发展伊始,纳米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就成为科研人员关注的方向。目前,我国纳米技术产业化已经进入即将全面展开的阶段,一些重点领域的应用已经初现苗头。在能源领域,纳米科技在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电力防“污闪”涂层材料、聚合物微纳米球驱油、纳米共晶氧化物陶瓷节能粉体材料等均有应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纳米科技在新一代超薄、柔性和大面积光电集成器件、新型纳米环形磁随机存储器、光电探测器件等方面正在摸索中突破;在生物医学领域,利用纳米技术开展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纳米化靶向输运,具有个性化治疗前景的低毒性多功能纳米药物等已经获批上市;在环境领域,在自然水体(包括饮用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基于纳米材料和结构的新一代打印制版技术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面均有成功案例。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是纳米技术切入传统产业,将纳米技术和各个领域技术相结合的最好时机。而在当前形势下,纳米技术产业化对于保持我国纳米科技在基础研究方面已有的优势地位,以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科技支撑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纳米技术基础研究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投身纳米技术产业的主要是新兴企业,缺乏大中型企业的广泛参与和大规模介入;纳米技术资源分散,缺乏协调,不能形成有效的推进纳米技术资源的合力。而纳米技术的跨学科性、实验和技术上的局限性、技术的成熟度不够、研究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使得纳米技术仅靠一个产业部门或者研究机构将无法加快推动其产业化进程。我国纳米科技产业化亟待从产业发展角度对纳米技术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良好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机制;应使大量企业从对纳米科技的模糊理解、无序状态中走出,进入到纳米科技网络严密、产业方向正确、产品目标明晰的战略体系中去。 诚然,纳米技术作为一项 2l 世纪最有前途的技术,将史无前例地改变人类的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但应该看到,纳米技术的发展尚不成熟。纳米科技还存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技创新和高风险等难点。以目前倍受国内外科技界、产业界关注的安全性问题为例,由于纳米技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伴随着纳米颗粒的产生、释放和接触,如何评价生产环境中的纳米颗粒 ? 纳米技术在大规模使用之前,从事纳米技术的研究人员或产业人员,规模往往较小,对样本量较小的人群如何开展健康效应研究 ? 如何更好地控制纳米产业职业安全 ? ……虽然我国纳米生物效应及纳米毒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该领域研究仍面临巨大挑战,纳米材料与生命个体在器官、细胞和分子等不同层面上复杂的扑朔迷离的交互作用给毒理学工作者无限的探索空间,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用以专门评定纳米材料安全性的体系或者模型。这对于更广泛、安全地使用纳米技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分析和评定方法以及相关标准,对于纳米技术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32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启石墨烯超高频电子学应用之门
hxgwzu 2011-5-29 17:05
开启石墨烯超高频电子学应用之门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新型材料,在很多领域都具有激动人心的应用前景。然而,在超高频电子学(ultra-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s,UHFE)范畴,石墨烯的应用却一直受限于其构造过程,主要表现为:缺陷导致电子迁移率降低;顶栅结构(top-gated)的石墨烯晶体管因其非优化的电极阵列而具有大的电阻。 针对这一难题,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华裔科学家Xiangfeng Duan及其合作者,采取一种自校准(self-alignment)办法,合成具有整齐排列纳米线(nanowires)顶栅(aligned nanowire top-gate)的石墨烯晶体管。 在他们的工作中,核-壳结构的Co 2 Si–Al 2 O 3 纳米线被整齐排列在硅基底上的石墨烯片上。金属铂的薄层沉积在石墨烯上面,同时横过核-壳结构的Co 2 Si–Al 2 O 3 纳米线,从而形成自校准源(self-aligned source)并用尽纳米线门(nanowire gate)附近的电极。 利用这一方法,通道长度低达140 nm的石墨烯晶体管就可以制造出来,表现出很高的跨导性(transconductance)和截止频率(cut-off frequencies)。 他们的这一研究工作发表在2010年Nature杂志上。 Reference : High-speed graphene transistors with a self-aligned nanowire gate L. Liao, Y.-C. Lin, M. Bao, R. Cheng, J. Bai, Y. Liu, Y. Qu, K. L. Wang, Y. Huang, X. Duan, Nature 2010 , 467 , 305–308. DOI: 10.1038/nature09405
个人分类: 分享|5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分子电导
热度 1 hxgwzu 2011-5-26 20:27
单分子电导
电子可以在单个分子内部,比如在π-堆积分子中进行传导吗?这个问题对于分子电子学(molecular electronics)、聚合物和材料科学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已有很多的实验研究对π-堆积体系进行了探索,但关于电子是如何在这样的体系中进行流动的长期来是一个谜。 近日,日本东京大学的Makoto Fujita教授及其合作者在国际著名刊物 Angew. Chem. Int. Ed .上发文报道称,他们已经成功测定了π-堆积芳香化合物的电导(conductance),其中π-堆积是从4个芳香分子增长到6个芳香分子。他们还表示,通过π-堆积体系的电子传输过程可以描述出来,而且还可以测量出电子传输的距离,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工作。研究发现,随着传输距离的增长,只有轻微的电导损失发生。 这一研究结果或许对分子导线(molecular wires)的研制具有指导意义。在分子导线中,电子传输的通途是π-堆积芳香化合物。 Reference: Electron Transport through Single Molecules Comprising Aromatic Stacks Enclosed in Self-Assembled Cages M. Kiguchi, T. Takahashi, Y. Takahashi, Y. Yamauchi, T. Murase, M. Fujita, T. Tada, S. Watanabe, Angew. Chem. Int. Ed . 2011 . DOI: 10.1002/anie.201100431
个人分类: 分享|538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11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CBME'11)即将召开
xiaoxiaochun 2011-5-6 11:37
2011 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CBME'2011)将于2011 年10 月30 日-11 月1 日在美丽的江城武汉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 量分会、生物医学传感与技术分会、生物医学信息与控制分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中 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联合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与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 学专业委员会承办。 会议宗旨:在为生物医学工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提供一 个交流平台:报道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交叉、融合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增进信息科学、生 命科学、医学界及其它相关领域学者及工业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工 程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生命学科, 为保障人类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会议环节: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工业界代表就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 最新成果、产业前景、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主题报告;举办专题研讨会,以加强不同 学科之间及学术界与工业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进行青年论文竞赛,为年轻学子提供展 示才能的机会。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向本届年会投稿,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年轻学子及相关企业积 极参会,共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  会议专题 1.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 2. 生物医学成像及应用; 3. 生物医学仪器; 4.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与可视化; 5. 远程医疗与社区保健工程; 6. 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 7.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 8. 生物学与物理治疗; 9. 脑科学与神经工程; 10.生物医学超声技术及应用; 11.生物医学传感器与芯片技术; 12.生物材料与微、纳米生物技术; 13.分子电子学 14.生物光子学与光学分子成像; 15.医学光子学与光电医学工程; 16.医疗信息系统; 17.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 18.核医学、放射物理及应用; 19.生物电磁学; 20.生物力学、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 21.临床工程与康复技术; 22.中医药工程; 2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教学; 24.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 25.其他相关内容。  征文要求 1. 投稿分两个环节: a) 摘要:截止时间:2011年6月30日(字数:300字左右) 我们将在截止期后的两周内发去录用通知及第二轮会议通知。 b) 全文截止时间:2011年9月15日 2. 论文投稿要求: a) 投稿以原创性论文为主,应突出作者的创新与成果,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 值或应用推广价值。我们同样欢迎本领域专家总结自己近年工作进展的综 述性论文。 b) 参加青年论文竞赛的作者请在首页第一行打印:青年论文参赛论文。参赛 作者必须是论文第一作者,年龄应在35岁以下;参赛论文需提交中、英对 照的论文全文各一份。参赛论文必须是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或会议 上发表或宣读过。青年优秀论文奖将由到会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评比得 出,并设立一、二、三等奖。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将被推荐至国际期刊: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本文发表。(投稿时必须同时签署版权 转让协议) c) 来稿请按网上格式要求用WORD撰写排版。请在文末注明作者/通讯作者的 姓名及联系方式(单位、电话、电子邮件地址)。 d) 来稿请注明论文所属征文范围中的类别。 3. 投稿方式 Email: CBME2011@gmail.com  联系方式 联系人:朱丹 电话:027-87792033-302 传真:027-87792034 会议网站: www.biomed-photonics.org 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部G302 2011 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组委会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代章) 2011-04-16 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量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传感与技术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信息与控制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 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大会主席团: 执行主席:骆清铭 成员:各分会或专业委员会负责人 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高上凯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量分会:王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传感与技术分会: 周宜开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信息与控制分会/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 员会:陈武凡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骆清铭 地方组织委员会 主席:朱丹
4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信科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部分指导教师--朴林华
xpzou2008 2011-3-3 14:56
朴林华 时间:2009年09月15日16:21 来源:招生与就业 类别:理学院 ★ 导师姓名 朴林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0.8.30 政治面貌 中共 党员 现任职务 现在职称 副教授 最后学历 研究生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单位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是否留学 否 留学国别 留学时间 所属学院 理学院 所属学科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1 微机械气流式惯性传感器 研究方向2 结构型气流式惯性传感器 联系方式 E-mail bjplh@biti.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北四环中路35号 邮编100101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6年 在读硕士 3人 毕业硕士 2 人 在读博士 人 毕业博士 人 参加学术团体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工作简历 1993.7-2001.8 延边大学物理系 讲师 1998.9-2001.6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传感技术研究中心 传感器电子学专业硕士(在职攻读) 2001.9-2004.3 电子科学研究院 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在职攻读) 2001.9-现在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传感技术研究中心 副教授 承担教学任务(注明硕、本) 传感器电子学(研究生) 半导体器件物理(研究生) 在研课题 (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经费数、承担任务) (1)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基于MEMS的气流式全方位水平姿态传感器的研究(2007.1-2008.12,11万,项目负责人) (2)北京市教委创新团队:新型传感器(2005.1-2007.12,本人承担30万,项目参加人)。 (3)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经费:运动载体用气流式水平姿态传感器(2007.1-2007.12,2万,项目负责人)。 论文目录 论文、专著名称 年份 学术期刊或出版社名称 (影响因子) 卷(期) 页 作(著)者名次 密闭腔中自然对流气体摆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2003 电子元件与材料 22(12) 16 1 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敏感机理的有限元分析 2003 电子元件与材料 22(3) 1 1 压电射流角速度传感器的软件补偿技术 2002 压电与声光 27(3) 309 1 提高压电射流角速度传感器性能的途径 2002.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10(4) 58 1 转动腔体中射流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2004 电子元件与材料 23(1) 20 1 加速度对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影响机理的探讨 2004 传感器技术 23(7) 4 1 压电泵振动模态的有限元分析 2004 压电与声光 26(6) 503 1 压电射流角速度传感器敏感机理的有限元分析 2005 压电与声光(EI收录) 27(3) 309 1 抗加速度干扰的气流式水平姿态传感器的研究 2006 压电与声光(EI收录) 28(6) 659 1 Numerical Analysis of Silicon Micromachined Gas Pendulum Tilt Sense Organ 2006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SCI收录) 35(12) 499 1 科研成果 1.鉴定项目: 作为主要参加人,近5年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有9项,如下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完成情况和年份 排名 1 2 2 2 3 2 4 2 5 3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抑制加速度干扰的气体摆式水平姿态传感器(编号:60072023)(20万) 通过设计定型鉴定和验收;成果评价:国际领先水平。2004.3 2 7 3 8 2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微机械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编号:60272001)(29万) 已结题和验收; 2006.3 2 专利: 序号 种类 名 称 专利号(申请号) 排名 1 2 2 2 3 2 4 2 5 3 6 4 7 1 8 3 9 2 表彰和荣誉 1. 2006年获第5批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 2.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序号 获奖成果名称 奖项名称 排名 1 2005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 2 2 3 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 4 2005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2 5 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2 6 2004年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三等奖 2 7 2006年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 2 8 2006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2 9 3 备注
个人分类: 考研调剂|2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信科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部分指导教师--邹小平
xpzou2008 2011-3-3 14:54
邹小平 时间:2009年04月15日14:19 来源:招生与就业 类别:理学院 ★ 导师姓名 邹小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1年12月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现任职务 现在职称 副研究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是否留学 是 留学国别 日本 留学时间 2002-2004 所属学院 理学院 所属学科 微电子学与 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1 纳米材料与器件 研究方向2 功能材料与器件 联系方式 13641056404 E-mail xpzou2005 @gmail.com 通讯地址 传感技术研究中心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6年 在读硕士 5 人 毕业硕士 1 人 在读博士 人 毕业博士 人 参加学术团体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工作简历 1983-1993: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讲师 1999-200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2002-2004:日本学术振兴会,客座研究员 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纳米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04-至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承担教学任务(注明硕、本) 指导硕士学位研究生 在研课题 (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经费数、承担任务) 1 碳纳米管场致发射微机械加速度计研究,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北京市人事局,2007-2008,2万元,负责 2 微细压电材料的制备,横向课题,2007-2009,13万元,负责 3 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北京市教委,2006-2008,6万元,负责 4 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项目,新型传感器及材料, 北京市教委,2005-2007,150万元,参加 5 北京市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纳米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北京市教委,2006-2007,4万元,参加 论 文 目 录 1 Simple thermal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Physica E: Low-Dimensional Systems and Nanostructures , v 24, n 1-2, p 14-18, 2004 (SCI收录) 2 Selective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 on silicon substrates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v 16, p s377-s380, 2006 (SCI收录) 3 Growth of straight carbon nanotubes by simple thermal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v 16, p s689-s691, 2006 (SCI收录) 4 Electrical measurement on individual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v 16, p s772-s775, 2006 (SCI收录) 5 Synthesis of bamboo-like carbon nanotubes by ethanol catalytic combustion technique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v 16, p s435-s437, 2006 (SCI收录) 6 Effects of catalyst precursors on carbon nanowires by using ethanol catalytic combustion technique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v 16, p s385-s387, 2006 (SCI收录) 7 Synthesis of Y-junction carbon nanofibres by ethanol catalytic combustion technique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v 16, p s431-s434, 2006 (SCI收录) 8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by ethanol catalytic combustion technique using nickel salt as catalyst precursor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v 16, p s381-s384, 2006 (SCI收录) 9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of Catalyst Precursors on Carbon Nanostructures Solid State Phenomena, v 124-126, p1245, 2007 10Carbon Nanotubes Synthesized by Rapid Quenching of Red-Hot Graphite Rod in Ethyl Alcohol Solid State Phenomena, v 121-123, p93, 2007 11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Growth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on Metallic Substrates Solid State Phenomena, v 121-123, p101, 2007 12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by Combustion of Ethyl Alcohol Solid State Phenomena, v 121-123, p145, 2007 13 Synthesis of Locally-Order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from Patterned Catalyst by Self-Assembly Technique Solid State Phenomena, v 121-123, p483, 2007 14 Carbon nanocoils obtained by ethanol catalytic combustion technique with nickel nitrate as catalyst precursor Proceedings of 5th Nanoscience nanotechnology Conference, Xi'an, p779-782, 2006 15 Synthsizing carbon nanowires by ethanol catalytic combustion technique with iron salt as catalyst precursor Proceedings of 5th Nanoscience nanotechnology Conference, Xi'an, p783-786, 2006 译注目录 科研成果 部级科技成果鉴定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次。 表彰和荣誉 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 备注
个人分类: 考研调剂|3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信科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部分指导教师--于肇贤
xpzou2008 2011-3-3 14:52
于肇贤 时间:2009年09月15日16:24 来源:招生与就业 类别:理学院 ★ 导师姓名 于肇贤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5.2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现任职务 现在职称 教 授 最后学历 研究生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单位 南开大学 是否留学 否 留学国别 留学时间 所属学院 理学院 所属学科 物理学 研究方向1 理论物理中的非线性问题 研究方向2 电子束光刻中的物理问题 联系方式 E-mail 通讯地址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2年 在读硕士 2 人 毕业硕士 2 人 在读博士 人 毕业博士 人 参加学术团体 工作简历 2006.2前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6.3-至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承担教学任务(注明硕、本) 大学物理(本科) 在研课题 (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经费数、承担任务) (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光晶格中高自旋超冷原子相变规律研究", 2007.1-2009.12。6万。负责人。(2)校人才引进基金"超冷原子理论研究",2006.9-2009.9。3万。负责人。 论文目录 2007年:国外 4篇,国内5篇。 译注目录 科研成果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 表彰和荣誉 《Int.J.of Theor.Phys.》、《物理学报》、《光学学报》、《Chin.Phys.》、《Chin.Phys.Lett.》、《Chin.Opt.Lett.》特邀审稿人 备注
个人分类: 考研调剂|2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信科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部分指导教师--田文杰
xpzou2008 2011-3-3 14:50
田文杰 时间:2009年09月23日10:29 来源:招生与就业 类别:理学院 ★ 导师姓名 田文杰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2年9月 政治面貌 党员 现任职务 现在职称 副教授 最后学历 研究生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单位 信息产业部第十二研究所 是否留学 留学国别 留学时间 所属学院 理学院 所属学科 物理电子学 研究方向1 新型传感器及其敏感材料 研究方向2 石英惯性器件 联系方式 E-mail t-wenjie@biti.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传感技术研究中心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4年 在读硕士 4 人 毕业硕士 2 人 在读博士 人 毕业博士 人 参加学术团体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工作简历 1984.7~1989.3 云南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学工作,并获云南大学先进工作者奖; 1989.3~1990.8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传感器研究所进修,参与"PFRS型系列压电射流角速率传感器" 的研究工作,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及机电部科技进步奖; 1990.8~1999.7 云南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学工作,其间组织完成主干课建设项目两项,并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完成云南大学"211工程"子项目"基础物理实验室建设"的筹建工作并通过专家组检查验收; 1999.9~2003.8 就读信息产业部第十二研究所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压电石英及惯性器件的研究工作, 承担教学任务(注明硕、本) 固体物理(硕士研究生基础课) 惯性技术基础(硕士研究生专业课) 在研课题 (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经费数、承担任务) (1)共模抑制低漂移数字式水平姿态传感器研究(北京市科技发展项目,2006.1~2007.12,10万元,负责人) (2)新型传感器及其材料 (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项目,2005.9 ~2007.12,150万元,骨干) (3)高过载压电石英加速度传感器研究(北京市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6-2007,4万元,参加) 论文目录 (1)纳米晶材料的软磁和硬磁性,云南大学学报,1998年Vol.20. (2)非晶半导体的中短程有序研究,云南大学学报,1998年Vol.20. (3)Structural principle and property of piezoelectric quartz tilt meter. Proceedings of SPIE Vol.4414(2001):310~312 (4)数字式压电石英姿态传感器研究,压电与声光2002年. Vol.24(5)365~367 (5)数字式压电石英加速度传感器的支撑结构研究,云南大学学报2002年.Vol.24(4)274~276. (6)AT切石英谐振器频率温度系数的研究,电子元件与材料2002年Vol.21(9). 1~3 (7)石英谐振器力-频特性与结构参数的关系,传感器技术2003,年Vol.22(1). 9~11 (8)谐振式力传感器敏感头结构的研究,压电与声光2002年.Vol.24(2).149~151 (9)AT切石英晶体频率力敏特性的实验研究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3年第8期. 46~47 (10)谐振式力传感器对其晶振频率稳定度的要求, 电子元件与材料.2003年.Vol .22(11).28~30 (11)压电谐振式水平姿态传感器研究,电子元件与材料2004年Vol.23(8).24~26 (12)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对力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第八届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STC'200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四所.北京,2003. 224-227 (13)Cymbal换能器力电性能,声学学报.2005.Vol.30(3)279~288 (14)压电谐振式力传感器响应时间的研究,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5.No.12.49~51 (15)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ear-Vibrating Quartz Crystal Resonator.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6 Vol.35(suppl.3)627~629 (16)The Anti-Vibrating-Impact Research of the Piezoelectric Resonator Force Sensor.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6 Vol.35(suppl.3)625~626 (17)切变振动型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特点及其应用,压电与声光2006年.Vol.28(2).150~152 (18)一种新理论在石英谐振力传感器加载方式中的设计和应用,仪器仪表学报(增刊).2006,27(12):111-113. (19)集成式石英谐振器尺寸结构分析及实验. 见:浙江大学. 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2006:26. (20)集成式石英谐振器力频特性与稳定性研究. 见:浙江大学. 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2006:87. (21)表面处理对单基多电极石英晶体谐振器力-频特性的影响. 见:浙江大学. 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2006年:80. (22)单基多电极石英晶体谐振器的频率-温度特性研究. 见:浙江大学. 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2006年:80. 译注目录 科研成果 (1) 表彰和荣誉 (1)1985年获云南大学先进工作者奖 (2)1987年获云南省讲师团支教工作先进集体奖 (3)1991年"PFRS-106型压电射流角速率传感器"和"PFRS-123型动态启动压电射流角速率传感器"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4)1993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5)1997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6)1997年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 (7)1999年获中国物理学会工作积极分子称号 (8)2002年"压电石英水平姿态传感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9)2004年"压电石英加速度计和倾斜仪"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10)2004年"数字式高精度倾角传感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11)2005年"数字/模拟式石英加速度计和高精度水平姿态传感器系列"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三等奖 (12)2005年"压电石英加速度计和倾斜仪系列"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三等奖 (13)2006年评为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 其它 发明专利: (1)高灵敏度压电角速率传感器(专利号:89105999.7 中国) (2)气体摆式水平姿态传感器(专利号:99118007.0 中国) (3)压电石英水平姿态传感器(专利号:02101100.1 中国) (4)压电石英加速度传感器(专利号:02101099.4 中国) (5)抗强震动冲击型压电石英水平姿态传感器(专利号:03105507.9 中国) (6)全方位气体摆式水平姿态传感器(专利号: ZL 200410103016.1) (7)二维气体摆倾角传感器(专利号: ZL 200410103017.6) (8)小型倾角传感器(申请号:200510134859.2) (9)气流式惯性组合陀螺(申请号:200510134861.X) (10)气流式小型陀螺(申请号:200510134860.5) (11)倾角传感器(申请号:200610120639.9) 近期完成的军用标准、技术规范: (1)CZT-YD-15型高稳定二维水平姿态传感器军用标准 (2)CZT-YD-20型数字/模拟式高精度石英倾斜仪军用标准 (3)CZT-YD-50型数字式压电石英水平姿态传感器军用标准 (4)CZT-YD-100型数字式高精度倾角传感器军用标准 (5)CJSD-YD-5型数字式压电石英加速度传感器技术规范 (6)CYT-B01型高精度倾角传感器军用标准 近期完成的中国国防科学技术(GF)报告: (1)CZT-YD-15型高稳定二维水平姿态传感器GF报告 (2)CZT-YD-20型数字/模拟式高精度石英倾斜仪GF报告 (3)CZT-YD-50型数字式压电石英水平姿态传感器GF报告 (4)CZT-YD-100型数字式高精度倾角传感器GF报告 (5)固体摆式压电石英倾斜仪的机理与结构研究GF报告 (6)CJSD-YD-5型数字式压电石英加速度传感器GF报告 (7)CJRS-B03型大量程倾角传感器GF报告 备注
个人分类: 考研调剂|2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信科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部分指导教师--滕功清
xpzou2008 2011-3-3 14:47
滕功清 时间:2009年09月15日16:28 来源:招生与就业 类别:理学院 ★ 导师姓名 滕功清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10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现任职务 总支书记 现在职称 教授 最后学历 在职研究生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单位 东北大学 是否留学 否 留学国别 留学时间 所属学院 理学院 所属学科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1 磁敏传感器及其敏感材料 研究方向2 联系方式 E-mail 通讯地址 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100085 硕导、博导 硕导 在读硕士 在读博士 参加学术团体 无 工作简历 1982年2月至1999年2月,在东北大学理学院,1999年3月至现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工作 承担教学任务(注明硕、本) 大学物理(本);数学物理方法(硕) 在研课题 (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经费数、承担任务) 量子态编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市教委面上项目,5万元(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目前尚未结题) 论 文 目 录 G.Q.Teng, et al, Microstructural study of low-temperature nanocrystallization of amorphous Fe78B13Si9, Physica Status solidi(a),1996, Vol.156, 265(EI和SCI检索). G.Q.Teng, et al,Featueres of nanocrystallization of metal glass Fe78B13Si9 induced by high current density electropulsing,J. Japn. Appl. Phys. (EI和SCI检索). G.Q.Teng, et al, Rapid nanocrystallization from amorphous Fe78B13Si9 by high current density electropulsing, J. Mater. Sci. Lett., 1995, Vol. 14, 144. (EI和SCI检索). G.Q.Teng and C.Z.Huang, an bamboo boundary peak in AlZr alloy, Physica Status solidi(a),1994, Vol.154,136 (EI和SCI检索). 滕功清,晁月盛,Fe73.5Cu1Nb3Si13.5B9非晶合金电脉冲处理与等温退火的比较,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Vol.10, No.1, p27(EI检索)。 Z. H. Lai, H. Conrad, G. Q. Teng , Y. S. Chao, Nanocrystallization of amorphous Fe-Si-B alloys using high current density electropulsing, Mater. Sci. Eng., 2000, Vol.A287, 238(EI和SCI检索)。 陈世元,滕功清.利用非晶材料制备数字开关式传感器.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21(3):43~46 陈世元,张亮,李德仁,卢志超,滕功清.基于巨磁阻抗效应的高灵敏度磁敏传感器.磁性材料及器件.2007,38(3)46~49 王宏伟,滕功清,齐臣杰,江世宇.旋转摆动式硅微机械陀螺敏感头的研制.传感技术学报.2007,21(11):2386~2390 科研成果 表彰和荣誉 备注
个人分类: 考研调剂|1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信科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部分指导教师--王丽坤
xpzou2008 2011-3-3 14:44
王丽坤 时间:2009年09月23日10:28 来源:招生与就业 类别:理学院 ★ 导师姓名 王丽坤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62.9 政治面貌 群众 现任职务 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现在职称 教授 最后学历 研究生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单位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是否留学 否 留学国别 留学时间 所属学院 理学院 所属学科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1 压电铁电材料 研究方向2 力敏传感器 联系方式 E-mail wlikun@biti.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北四环中路35号 邮编100101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3年 在读硕士 4 人 毕业硕士 3 人 在读博士 人 毕业博士 人 参加学术团体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工作简历 1979.9-1983.7 云南大学物理系电子物理专业,学士; 1983.9-1986.7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天体测量专业,硕士; 2002.9-2007.4 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 1986.10-至今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任教,教授。 承担教学任务(注明硕、本) 压电学基础(研究生) 专业英语(研究生) 在研课题 (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经费数、承担任务) (1)1-3-2型压电换能器(编号:6057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1月~2008年12月,27万元,项目负责人。 (2)串并联压电复合材料(编号:JPPT-115-289),国防科工委军品配套研制项目, 起止年月:2006年3月~2008年12月,78万元,项目负责人。 (3)复合压电元件(编号:0610NY0001),总装备部新产品研制项目,起止年月:2006年9月~2007年12月,35万元,项目负责人。 (4)大开角发射换能器(编号:0704NY0021),总装备部新产品研制项目,起止年月:2007年4月~2008年12月,40万元,项目负责人。 论文目录 Wang li-kun , Li shu-xiang et 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bility with the hydrostatic pressure of relaxor ferroelectric single crystal PMNT,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terial, Singapore, 3~8 July 2005. Likun Wang , Guang Li et al,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1-3-2 Piezoelectric Ceramic/Polymer Composite,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Rare Metal Marerials and Engineering), Vol.35 (2006), pp511~513(SCI刊源). Wang li-kun , Li shu-xiang et al,Piezoelectric Micro-pressure Sensor,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f Transducers and Micro-Nano Technology, Singapore, 25~28 June 2006. Wang li-kun , Li shu-xiang et al,Single Crystal PMNT/Polymer 1-3-2 Piezoelectric Composites, Solid State Phenomena, Vols.124~126 (2007), pp1103~1107(SCI刊源). 王丽坤,李书相等,压电脉动压力传感器, 电子元件与材料,Vol.23 Supp.,2004. 王丽坤,朱同淑,李书相等,测量压电式微压传感器灵敏度的新方法,传感器及微系统,Vol.25 No.3, 2006. 王丽坤,李书相等,驰豫铁电单晶PMNT压力稳定性的研究, 电子元件与材料,Vol.25 No.1, 2006. 〔8〕王丽坤,秦雷等,PZT/环氧树脂1-3-2型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Vol.12 No.5,2006(EI收录). 〔9〕王丽坤,李书相等,压电复合材料,宁波大学学报,No.17,2004,12. 译注目录 科研成果 鉴定项目: (1)COMP1-3A型复合换能器压电元件(合同号:0503NT0020),总装备部军用电子元器件新产品研制项目,2007年1月9日通过设计定型鉴定,国防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证书编号:XD鉴字〔 2006 〕第042042号,第一完成人。 (2)CSY-YD-A型灵敏度可调式水听器(合同号:0509NT0005),总装备部军用电子元器件新产品研制项目,2007年1月9日通过设计定型鉴定,国防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编号:XD鉴字〔 2006 〕第042043号,第一完成人。 专利: (1)陶瓷-聚合物复合压电水听器,国防发明专利(专利号:02101097.8),2003.2,第一发明人。 (2)多基元压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国防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120191.0),第一发明人。 (3)脉动压力传感器,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20009179.3),第一发明人。 (4)串并联压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20009179.3),第二发明人。 表彰和荣誉 (1)压电复合材料及其传感器,北京市科学进步二等奖,2004年3月,编号:2003电-2-007-04,排名第二。 (2)压电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力敏传感器,2004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12月30日,编号:0403009-03,排名第二。 备注
个人分类: 考研调剂|2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信科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部分指导教师--张福学
xpzou2008 2011-3-3 14:23
张福学 时间:2009年09月23日10:28 来源:招生与就业 类别:理学院 ★ 导师姓名 张福学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9-01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现任职务 中心主任 现在职称 教授 最后学历 大学 最后学位 获学位单位 是否留学 否 留学国别 留学时间 所属学院 理学院 所属学科 传感技术 研究方向1 微机械传感器 研究方向2 惯 性 器 件 联系方式 E-mail zhangfuxue@263.net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35号 硕导、博导 博导 批硕、博导时间 在读硕士 7 人 毕业硕士 18 人 在读博士 5 人 毕业博士 13 人 参加学术团体 1985- 中国电子学会 理事/分会主任委员 1988-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理事 1987- IEEE学会 高级会员 1988-2002 IEEE北京CPMT专业委员会 主席 2000- IEEE北京分会 理事 2002-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执行编委 工作简历 1961.12-1966.03 原国防科委十院十一所 课题副组长/技术员 1966.03-1974.10 原国防科委一四一零所 课题组长/技术员 1974.10-1985.02 原国防科工委一四二六所 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1985.03-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1985.05-1994.10 西安交通大学 博士生副导师 1987.10-1994.10 华中理工大学 博士生副导师 1988.10-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兼职教授 1994.0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2研究所 博士生导师 2000.10- 北京邮电大学 博士生导师 1990- 美国名人传记学会 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基金评委 1999- 国家科技部 创新基金评委 2004.9- 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 北京市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任 1998- 解放军总装备部 项目评审专家 承担教学任务(注明硕、本) 在研课题 (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经费数、承担任务) 60472011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起止日期:2005.01-2007.12,经费:28万元; 60627001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起止日期:2007.01-2009.12,经费:90万元。 论文目录 1 Gas Pendulum Acceleration sensor 2 气体摆现象及其全方位水平姿态传感器的结构原理 3 Gas Pendulum Accelerometer and Tilt Sensor 4 Structural principle and property of piezoelectric quartz tile meter 5 自然对流气体的摆特性及其在传感器中应用 6 自然对流气体的摆特性与浮升力 7 The Accelerometer and Tilt Sensor Based on Natural Convection Gas Pendulum 8 Natural convection gas pendulu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ccelerometer and tilt sensor 9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of Silicon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Driven By the Rotating Carrier 10 A Silicon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Drived By The Rotating Carrier's Angle Velocity 11 Analysis of Piezoelectric Fluidic Gyroscope Sensitive Mechanism 12 A Silicon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Driven By The Rotating Carrier`s Angle Velocity 13 Numerical Analysis of Silicon Micromachined Gas Pendulum Tilt Sense Organ`s Temperature Field 14 A Silicon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Driven By the Rotating Carrier Self 15 The Research on Growth Temperature of Ge/Si Thin Films Grown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16 The Anti-Vibrating-Impact Research of the Piezoelectric Resonator Force Sensor 17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Shear-Vibrating Quartz Crystal Resonator 18 利用旋转载体自身角速度驱动的硅微机械陀螺 19 Cymbal换能器的力电性能 20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A Novel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21 Gasflow Style Assembled Inertial Sensor 22 旋转体自身驱动的硅微机械陀螺 23 载体驱动硅微机械陀螺的电学模型研究 24 旋转载体驱动硅微机械陀螺的设计和性能检测 25 气流式补偿回路传感器 26 Piezoelectric Micro-Pressure Sensor* 27 The Performance of a New Silincon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28 The Sensor Organ Design and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 of Gas Pendunlum Tilt Sensor 29 A Kind of Shock Resistance Method on Silicon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30 Gasflow style level posture sensor and angular velocity gyroscope assembled inertial sensor 论著目录 01 压电晶体陀螺 02 压电学(上、下册) 03 压电晶体力和加速度传感器 04 压电铁电应用 05 实用传感器手册 06 传感器电子学及其应用 07 传感器敏感元器件大全 08 传感器电子学 09 传感器应用及其电路精选(上下册) 10 可靠性工学 11 传感器敏感元器件实用指南 12 传感器实用电路150例 13 英汉传感技术辞典 14 日汉传感技术辞典 15 智能机器人传感技术 16 中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企事业大全 17 2004/2005传感器与执行器大全 18 近代实用传感器电路 19 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 20 现代压电学(上、中、下册) 21 英日汉传感技术辞典 22 英汉科学技术辞海 科研成果 一、科研成果获奖项目: 1 国家奖(5项) 1.1 气体摆式惯性器件系列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2 三轴压电晶体速率传感器 国家发明三等奖 1.3 锑锰锆钛酸铅(PMS)压电陶瓷 国家发明三等奖 1.4 压电陀螺 全国科学大会奖 1.5 TYSY型压电晶体速率陀螺 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2 部委级奖 2.1 特等奖 2.1.1 压电晶体速率陀螺 四机部科技成果奖 2.2 一等奖(2项) 2.2.1 JJSY-3型压电角加速度表 四机部科技成果奖 2.2.2 TYSK-02型压电晶体速率陀螺 电子部科技成果奖 2.3 二等奖(10项) 2.3.1 锑锰酸铅三元系压电陶瓷 四机部科技成果奖 2.3.2 压电石英加速度计和倾斜仪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2.3.3 数字式高精度倾角传感器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奖 2.3.4 压电复合材料及其传感器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2.3.5 压电石英水平姿态传感器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2.3.6 水下机器人触(热)觉传感器 电子部科技进步奖 2.3.7 CJRS型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 电子部科技进步奖 2.3.8 人体压电性及其应用的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 2.3.9 TYSY-30型压电晶体速率陀螺 电子部科技成果奖 2.3.10 IY931-4A型压电晶体速率陀螺 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 3 国家级图书奖 3.1 "压电学"(上、下册)1988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3.2 "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2002年获中国图书奖 4 其它奖 4.1 "1984年国家级新产品证书" 4.2 "2006年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 二、获国内外专利项目 1 国外发明专利(2项) 1.1 Electric Field Therapeutic Apparatus 美国发明专利 1.2 Electric Field Therapeutic Apparatus 英国发明专利 2 中国专利(28项) 2.1 中国发明专利(26项) 2.1.1 静电场治疗装置 2.1.2 气动翻身装置 2.1.3 高灵敏度压电射流角速度传感器 2.1.4 气体线加速度传感器 2.1.5 水下机器人热觉传感系统 2.1.6 气体摆式全方位水平姿态传感器 2.1.7 气体摆式水平姿态传感器 2.1.8 压电压力传感器 2.1.9 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压电水听器 2.1.10 压电石英水平姿态传感器 2.1.11 压电石英加速度传感器 2.1.12 压电射流水平姿态陀螺 2.1.13 抗强震动冲击型压电石英水平姿态传感器 2.1.14 抑制加速度干拢的气体摆式水平姿态传感器 2.1.15 二维压电射流角速度传感器 2.1.16 微机械压电射流角速度传感器 2.1.17 硅微机械陀螺 2.1.18 载体驱动式硅微机械陀螺 2.1.19 串并联压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1.20 二维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 2.1.21 全方位气体摆式水平姿态传感器 2.1.22 二维硅微机械陀螺 2.1.23 抗冲击硅微机械陀螺 2.1.24 小型倾角传感器 2.1.25 气流式惯性组合陀螺 2.1.26 气流式小型陀螺 2.2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项) 2.2.1 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 2.2.2 振动床 表彰和荣誉 197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8年8月5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1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备注
个人分类: 考研调剂|2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 部分指导教师
xpzou2008 2011-3-2 20:30
理学院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具有应用数学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两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数学系,统计学系,电子信息科学系、大学物理教学部、传感器技术研究中心和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统计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现有 5 个实验室,即传感器技术实验室、电技专业实验室、信计与统计专业实验室、科学计算与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和大学物理实验室,其中传感器技术实验室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现有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 88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 15 人、副高级职称 27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学和科研人员总数的 48 %,教师中 25 人具有博士学位, 41 人具有硕士学位,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学和科研人员总数的 75 %,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70 %。现有硕士生导师 10 人,博士生导师 2 人;归国留学人员 7 人。学院入选北京市属高校学术创新团队 1 个,入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一个,入选北京市名师一人,入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7 人,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 2 人。 先后承担了国家 “ 八五 ” 、 “ 九五 ” 科技攻关项目、国家 “863” 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军工预研和军工配套项目 60 多项,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07 年实到科研经费 700 多万元。过去的几年中,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级奖 17 项,国内外专利 16 项。学院年均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二十余篇论文被 SCI 、 EI 检索。传感器技术研究中心已建立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并通过 ISO9000 认证。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在工业 CT 、图象处理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专业 研究方向 导师介绍 微电子学与 固体电子学 01 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 02 新型传感器及其敏感材料 03 磁敏传感器及其敏感材料 张福学 王丽坤 滕功清 田文杰 田杨萌 于肇贤 邹小平 朴林华 其木苏荣 杨 虹
个人分类: 考研调剂|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xpzou2008 2011-3-2 19:59
理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3 理 学 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3 田 老师 T : 64884673 转 813/ 13520162751 F : 64879486 ; E : twjkm2008@163.com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11 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一、 学校概况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的以工管为主体、工管理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 学校从 1981 年起开始以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名义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1993 年学校取得独立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学校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 3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9 个,覆盖了工、管、理、经、法等 5 个学科门类,同时,学校还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和 7 个工程硕士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 3 个和重点建设学科 9 个,部级重点学科 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3 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 个,行业重点实验室 5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近几年北京市以专项形式连续对我校科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已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学校在电子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知识管理与技术经济等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科研力量雄厚,特色和优势明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 5 年来,学校共获得行业、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36 项,近 3 年来,学校连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取得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 98 项;发表论文近 4000 篇,进入三大检索论文 697 篇。 目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 870 人,其中国家计划生(公费) 65 %以上。全校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 余人,其中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 36 人, “ 双聘院士 ”2 人, 14 名教授被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单位聘为博士生导师,联合培养博士生,目前在读博士生 30 余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提供科技创新基金,鼓励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美国、日本、爱尔兰、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共同协作开展科学研究、互访讲学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交流活动。学校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将面向未来,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热烈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 二、 调剂学科与专业 目前我校全部专业都 接收调剂 ( 大部分公费生 ) ,欢迎符合国家复试要求的考生调剂到我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理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三、 调剂流程 1 、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公网网址: 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 http://yz.chsi.cn ) 填写调剂志愿。调剂一志愿选择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招生单位代码: 11232 )相关学院、相关专业; 2 、电话联系相关学院了解是否同意复试及复试安排、或等待我校相关学院审核考生情况后并在调剂系统中给出准许复试的指令, 考生应及时在调剂系统上确定是否 " 接受复试 " 3 、 复试结束后,考生应关注调剂系统中我校研招办发出的录取信息,并及时回复是否同意录取。及时到研招办办理相关手续,完成调剂工作。 四、 时间安排 1 、国家分数线公布前, 考生可将调剂申请表发到相关学院并与相关学院的老师联系,了解情况或登记相关信息 。 2 、 国家分数线公布后, 4 月上旬开始复试( 复试电话通知) 。 复试于 5 月中旬结束。 五、 复试材料 1 、有效身份证件原件; 2 、调剂申请表; 3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带学生证); 4 、一张 1 寸免冠照片(体检表用); 5 、大学期间成绩单原件或档案中成绩单复印件; 六、调剂说明: 1 、调剂考生公费名额按全部材料到达先后、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2 、请关注我校研究生部网站,及时了解信息,网址: http://yanjiusheng.bistu.edu.cn/web/index.aspx 。 理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3 理 学 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3 田 老师 T : 64884673 转 813/ 13520162751 F : 64879486 ; E : twjkm2008@163.com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11 年硕士研究生各招生学院联系方式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联系人 联系方式 研招办 张 老师 T:62843704/82426836 zhanghuajiezhj@126.com 理 学 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3 田 老师 T : 64884673 转 813/ 13520162751 F : 64879486 ; E : twjkm2008@163.com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11 年硕士研究生调剂申请表 姓 名 性 别 照 片 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 政治面貌 民 族 身 份 证 号 通讯地址 及邮政编码 联 系 电 话 E-mail 地址 毕 业 学 校 毕业时间 所 学 专 业 学 历 有何专业特长 第一志愿报考单位 名 称 研招办通信地址、邮编 联系电话 传 真 考生编号 报考专业 初 试 成 绩 思想政治理论 外国语 ( ) 业务课一名称 业务课一成绩 业务课二名称 业务课二成绩 总 成 绩 申请人签名 是否服从校内专业调剂 否 申请调剂复试专业 理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3 招生办公室意见
个人分类: 考研调剂|1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IEEE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国际会议国际会议-辽宁大连
zjohnliu 2011-1-30 10:32
2011 年 IEEE 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国际会议国际会议征稿通知 辽宁 大连 http://www1.nuc.edu.cn/iceoe/index.htm 2010.12.2 News! 2011 IEEE 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国际会议已进入 教育部学术会议在线 ( Click ) 2010.12.1 News! 2011 IEEE 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国际会议已进入 IEEE 会议列表 ( Click ) 2010.11.16 News! 本次会议承诺 100% 全部 EI 核心全文检索。 2010.11.10 News! 2011 IEEE 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国际会议 (EMEIT2011) 论文集将由 IEEE 出版 , 所有录用的论文都将被收录在 IEEE Xplore, 同时 EI Compendex( 核心 , 光盘 ) 和 ISI Proceeding( 原 ISTP) 检索 . 一、会议组织 会议主席 (Chairman) : 天津大学 姚建铨院士 主办单位 (Organized units) : 中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二、 征稿主题 ◆ 计算机控制及应用 ◆ 传感器和转换器 ◆ 物理量测量与信号处理 ◆ 激光技术与应用 ◆ 光电子传感与成像 ◆ 纳米电子和纳米光子学 ◆ 太赫兹技术及应用 ◆ 光通信和传感器 三、 重要日期 ◆ 论文提交日期(全英文): 2011 年 2 月 28 日 ◆ 录用通知日期: 2011 年 3 月 15 日 ◆ 最终版论文提交和注册截止日期: 2011 年 3 月 31 日 ◆ 会议时间: 2011 年 7 月 29-31 日 三、投稿方式 ( 两种方式任选一种即可,切勿两种方式都提交文章 ) 1 、通过 在线提 交 系统 提交论文( pdf 格式); 论文模版 ( DOC , LaTeX ) 2 、发送论文( pdf 或 doc 格式) iceoe@vip.163.com , 注明稿件主题范围和手机联系方式 。 投稿注意事 项 请点击此处 四、 联系方式 Tel: 中北大学 王 老师 0351-3924306 Email: iceoe @vip.163.com 2011 IEEE 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国际会 议 会务组 IEEE ICEOE2011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Conference announcement)|4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mazing U 盘!
热度 6 sisu 2011-1-24 14:16
摘要: 通过简单的实验证实了一种老式u盘的良好的防水防震性能 长久以来,网络上关于U盘是否耐水抗震一直争论不休,例如用著名搜索引擎百度 和google 搜索U盘,进水,摔坏等关键词时,会有大量关于坏与不坏的报道,而坏掉的原因未见实验证实。本作者通过巧妙地设计,同时研究了一种老式U盘的防水抗震性能,在残酷的实验条件下,U盘完好无损,作者并从社会学,电子学,物理学,化学的角度分析了U盘的良好表现,对广大人民购买使用U盘提供了有意的启示。 实验方法: 将1G U盘(金士顿)同三条牛仔裤一起,放入洗衣机中(西区公寓洗衣房2号洗衣机,海尔牌,全自动),加水32 L,加洗衣粉2把,设定洗衣漂洗甩干程序。自动运行。运行结束后取出,进行外观,性能测试(插入电脑)。 实验结果及分析: U盘经过洗涤后外观更加洁净(Surporting information S1)。这说明含有洗衣粉的水溶液只洗掉了表面的尘土,未对U盘表面造成明显腐蚀,并且U盘使用的塑料耐冲撞。 插入电脑后,U盘运行正常,数据未丢失(Surporting information S2)。U盘未坏的原因可能是水未进入U盘内部,还有可能是进入了内部,但未对电路板造成致命破坏。冲撞未对U盘造成致命破坏可能是,U盘在口袋中,口袋布起了缓冲的作用。具体的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 另外,U盘的质量非常关键,本实验所用U盘07年购于北京中关村,当时金士顿还未出名,估计为正品。 结论: 本实验通过巧妙地设计同时证明了一款U盘良好的耐水抗震性能。结果表明U盘洗洗摔摔一般不会坏掉。并且本实验提醒广大群众:买U盘一定要认准名牌,如金士顿,但是由于市场上假冒伪劣多余正品,所以我们一定要严厉谴责鄙视痛恨奸商的卑劣行径,发扬我买冒牌我丢人的精神,提高专业打假素养,防范U盘坏掉对论文写作的影响,争取按时毕业。 参考文献: www.baidu.com www.google.com.hk U盘未坏的深层次分析(Nature, in press) NOTE: 本来就是洗衣服不小心把U盘给洗了,但是如果合理分析,就会有这样的文章出来,呵呵。
3903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