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缄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劇情] [缄默的迷宫 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 (2014)][1080p
lcj2212916 2015-7-6 21:44
导演: Giulio Ricciarelli 编剧: Giulio Ricciarelli / Elisabeth Bartel 主演: 亚历山大·斐林 / 约翰尼斯·科斯奇 / Friederike Becht / Johann von Bülow / Hansi Jochmann 类型: 剧情 官方网站: http://upig.de/micro/im-labyrinth-des-schweigens.html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14-09(多伦多电影节) / 2014-11-06(德国) 片长: 122分钟 又名: Labyrinth Of Lies IMDb链接: tt3825638 1958年的西德,战后经济奇迹的年代。年轻的法兰克福法院公诉人 Johann Radmann (Alexander Fehling饰),负责处理违反交通安全的公诉案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Frankfurter Rundschau的一名记者(André Szymanski饰)在工作大楼内对着一位高级文理中学教师大声控诉,因为他被指认出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监视人,却没有受到惩罚的自由生活着。紧接着在法院办公大楼内的一个即兴调查,让这位1930年出生的年轻人看到,战后的人们对战争行为的忘却和沉默,德国年轻一代对它的一无所知。   在正义使命的驱使下,Radmann开始着手于搜寻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工作,让这些人作为证人指控纳粹罪行,并对他们提出公诉。随着这个艰巨的调查任务的慢慢深入,Radmann渐渐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无法自拔的迷宫中,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曾经与当年的罪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他的父亲....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104504483
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波兰尼的知识理论
热度 3 dahaidehaohan 2012-2-22 11:06
根据不同的知识表达,波兰尼把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 知识作为人自身的创造产物及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的构成和分类早在古代哲学中就已开始。比如, 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知识分为三大类:纯粹理性(几何、代数、逻辑等)、实践理性(伦理学、政治学等)、技艺。德国哲学家舍勒的分类:工具性知识、理解性知识和宗教性知识。 而当今最新、影响最大的知识分类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报告中作出的。报告指出,知识可分为: (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 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 (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why),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 (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 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 (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而信息。 其中,(1)(2)属于编码化的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构成信息的主要来源,(3)(4)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 knowledge),不易从正式的信息渠道所获取。这无疑带有波兰尼知识观的影子。 波兰尼认为:人的知识分为两类。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字公式来表达的东西,只是一种知识,而非系统阐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对 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 ,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 如果称第一种为言传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第二种为默会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前者也称为名言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后者也称为非名言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 默会(tacit)本意指:缄默的、含蓄的,不言而喻的,心照不宣的。有学者将其译为“意会”;有学者则习惯译成“默会”。总之,它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正如老庄等哲学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表征的是 知识的那种不可言传特征 。如技能作为知识的一种,其不可言传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靠的是师傅教徒弟的方法来传授,各种技能或行家绝技如果在一代人中得不到应用,它们就会从人类的知识中永远消失。 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超越言传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知识。我们缄默的能力(mute abilities)正是在我们的名言能力(articulate powers)的运用过程中持续增长。 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 他还声称,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即无论在前语言的认识中,还是在掌握了名言符号——语言之后,默会认识始终是人类知识的总根源,并在人类知识中起决定性作用。 概括地讲,波兰尼的知识观蕴涵三条原则:(1)真理的发现不能用明确的语言规则系统来说明,即真理的发现过程是默会能力在起作用,很难用明确的知识系统来加以逻辑描述;(2)知识是个人的,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公共的。亦即知识是由人建构并且包含了人的感情,但由于包含了普遍性意图,知识超出了主观视野的狭隘,能够走向普遍性;(3)构成明确知识之基础的默会知识更基本。 所有的知识或是默会的,或根植于默会知识。 总之,把那种不可能用我们的语言系统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称为缄默知识,也称不言明知识、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或隐性知识。它只能借助于一种身体力行的参与来获得。在情景交融、主客体相融合的状态中相互磨合、共创而生,需要认识主体的置身其中、体验和感悟,靠实际经验的积累才可获得。 从另一种角度来讲,有点直接经验、亲身体验的韵味儿。当然,凡事都用自己的亲自践行、感受个中的过程、寻求根源、以及清晰的脉络和方法运用,见证其生成的全过程,以此来增加自身的直觉、感官、感知、认识和认知能力,那当然再好不过。但是,对于庞大、繁杂的知识群体,我们接受的只能是前辈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精华”,其已被普遍认可并得到验证,证实了它们的正确性、科学性、完整性。 从而,在我们的浅层意识中,所有在书本、刊物、影像、广告、通讯等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就被视为知识的全部,殊不知它们仅仅是我们所认为全部知识的一小部分,在它的底部蕴含着广泛而涵义深刻的缄默知识,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它都在有形或无形中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和实践。它存于我们的大脑皮层,或敲击我们的意识群体或留意我们的直觉、灵感、顿悟,通过这种能力,我们内化了外表的所见、所闻,内隐到躯体的意识层面,从而深刻体会到那些明朗的书面文字、符号公式下隐含的深层理解,存于个体又和其他个体存有巨大不同。 当我们重新审视一些经历、成长的过程时,总会自然流露自身的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带有某种偏向或喜好,而这些有时无法用言语表达,或用文字表述后就会变味儿、失真,只有当事人、那个亲身体验的人才真正知道其中的滋味儿,当然包括酸甜苦辣 ~ 所以,换位思考,理解、沟通和交流或许就显得很重要;有时旁观者的一面之词并不能否定或肯定一个人的全部;用一种外部的思想无端强加给一个人也是不合理的;给一个人留有一个自我、自由的空间也是允许且符合科学性的……我想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波兰尼的知识理论上加以适当迁移、推广和扩展。
10985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科学到人文:爱因斯坦少为人知的定律
iSci 2010-2-2 18:30
  A=X+Y+Z   倘若A代表人生的成功,那么公式是:A=X+Y+Z。X是工作,Y是游戏,Z是保持缄默。     爱因斯坦   这个定理有着自然科学定理一贯的超凡简洁和优美,和他著名的E=MC方一样。我为之长久着迷   它很吸引人,除了简洁。惊人的简洁,使人心底安定。极简主义,minimal,意外地好操作,容易实践;而且,实践起来也是意外简单、格外好用的人生哲学。简直完美。   完美地实现了极简主义使人心理舒畅的效果。   我不太了解爱因斯坦的人生详情,所以也省了从他的个人生平去揣测这个定律。定律嘛,就是该超越个人的。   这个定律,因为过于简单,所以有些奇妙之处。   首先,它的公式里没有爱情。咱们一说人生,无非事业加爱情,而小爱同学完全撇除了爱情,事业也不说事业、career、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类,只说工作。格外的迷人。除了工作,就是游戏(小提琴?做科研?可能在他,科研恐怕是游戏),然后就一默如雷。   爱情很麻烦,我不知道小爱怎么处理,他好像早早就结婚生子了,简明处理,呵呵。他后来好像也有些绯闻,蛋,蛋是,考虑到女人一贯的难以捉摸,报以游戏的轻松态度男人可能反而可以打个对台;正经地爱情之,恐怕就要无处捞摸、也不解风情了。   这个定理很好。   工作是种本分的态度,游戏是愉悦的态度,而除此之外一律保持缄默,则是少惹祸的态度。爱因斯坦这个定理,我不揣测有没有他个人际遇因素在里面,我认为超越个体,四海皆准,好用。   人生的成功=工作+游戏+保持缄默。   对这个定律,禅宗(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会点头赞许。尤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宗风确立之后。   老子会莞尔,道可道非常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而对游戏,庄子南华经几乎全书都是讲的游戏,游乎天地之间。   基督教世界的科学天才和东方智慧意外地汇合了,在人生观上。   他们都不谈爱情,呵呵。   孔子是了解爱情的,诗三百的编纂,他是非常了解的,有专业眼光,说思无邪,而不是诗三百给孔子普及了一下爱情。   先不说我不赞成孔子,孔子面对爱因斯坦的定理可能先不赞成。这个定理里面没有善恶、全人类这些人生大事、大是大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安天下,做圣人,都没有。孔子如果见到爱因斯坦,会怎么说呢?   他最终会以他一贯的好脾气赞同小爱的。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也是工作、游戏、保持缄默么?   总有共同点的,呵呵。   不过,有共同点不能证明一个定理正确。爱因斯坦这个定律,除了道与禅会赞同外,它是否究极正确呢?它是一时之趣、灵光一闪、供人娱乐,还是意外地真理?它是了不起的简明人生大智慧,还是只是情绪低落,凭栏一段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它值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土逼抗体牛。   (下回预告:我爱朴志恩。)】
个人分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496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