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渐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中可否借鉴应急管理的思想
wujingzhi 2010-7-28 21:42
应急管理,这个词是我借来的。 事实是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应急管理,而且在有那么多专业应急管理人的科网,我这个门外汉说应急管理,实在贻笑大方,可笑之极。不过,在我suffering,struggling了一个月后,我总觉得应急管理的思想对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这次我遇到的问题其实不大,但是出现的时候很不对。在最后关头,出个小问题。当时我就返回去修改。结果越改越乱,越来越着急,越来越手足无措一直希望找个准确的参考,可却总是在错误的地方乱窜。幸好,导师看我迷失方向,果断决定回到起点重新开始。结果,问题很快就清楚了。 这个反复的过程,我基本经历了常人遇到问题后可能出现的很多情况。如轻视问题,试图修正,问题恶化,情绪急躁,思路混乱,低级错误,不愿尝试新方法,钻牛角尖,重复错误,试图放弃,精神压抑,陷入纠缠 在接受一些教训后,我忽然发现,最笨的做法往往是最聪明最直接的做法。就如季羡林先生说:其聪明可学,其愚蠢不可学也。很多做软件的人也知道,印度人做软件很厉害,就是因为印度人不取巧,一天只编几行程序,可他们的程序怎么搞都搞不坏。中国人一天编他们一个月的,可就是碰不得,总出问题。另外,国外的实验室管理,如果实验出现问题,而又不确定是什么问题,就得按照最高危险级别对待。前段时间,有一实验室的样品变质了,结果来了一些专业人员,据说像对待地球上最危险事物一样对待。我现在理解,这样的做法是最正确的。 细微之处见精神。科研中虽然极其罕见真正应急管理中应对的那些危机,不过如果能借用点 应急管理 的思想,应该对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有帮助的。(专业的东西还望专家详解。) 根据 资料 ,应急管理有八大原则: 1. Comprehensive 全面 emergency managers consider and take into account all hazards, all phases, all stakeholders and all impacts relevant to disasters. 2.Progressive 发展 emergency managers anticipate future disasters and take preventive and preparatory measures to build disaster-resistant and disaster-resilient communities. 3.Risk-driven 风险驱动 emergency managers use sound risk management principles (hazard identification, risk analysis, and impact analysis) in assigning priorities and resources. 4.Integrated 整体 emergency managers ensure unity of effort among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all elements of a community. 5.Collaborative 协作 emergency managers create and sustain broad and sincere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o encourage trust, advocate a team atmosphere, build consensus, and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6.Coordinated 协调 emergency managers synchronize the activities of all relevant stakeholders to achieve a common purpose. 7.Flexible 灵活 emergency managers use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 solving disaster challenges. 8.Professional 专业 emergency managers value a science and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based on education, training, experience, ethical practice, public stewardship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可见管理人员在应急中扮演极为重要角色。在科研中,也类似。导师或team leader在项目遇到问题时,或许也可以参照这样的思想,当然需要在具体工作中活学活用这些原则。
个人分类: 格物致知 R & D|1295 次阅读|1 个评论
社会的发展是渐进的,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wangql 2010-3-4 11:51
美国的历史: 1。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建立。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they are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见: http://bbs.tiexue.net/post_2043745_1.html 但是,美国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黑人并没有这些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力。 2。1862年9月22日,林肯宣布解放黑奴宣言 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624/02/9737_576446.shtml 从宣布人人生而平等到解放黑奴经历了86年。 3。1920年,美国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 美国妇女在1920年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承认所有妇女都拥有选举权的第19宪法修正案终于获得国会批准并在该年8月26日正式生效。 见: http://www.hbwomen.org.cn/2007-12/13/cms529648article.shtml 从宣布人人生而平等到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经历了144年。 4。美国的劳工运动,1915年 Joe Hill的牺牲 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美国的劳工节 (Labor Day),而其他许多国家在每年5月1日庆祝国际劳动 (International Labor Day)。虽然五一节与社会主义运动有关,实际上它的根源可追溯至1886年具有历史意义的美国芝加哥 (Chicago) 秣市广场 (Haymarket Square) 惨案。 做为工人节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是美国劳工为缩短工作日而长期斗争的结果。虽然许多人认为该节日始于俄罗斯,但它的发源地是美国。 1883年时,美国平均工作日超过10小时,6天工作周实属正常。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司空见惯,在许多行业,节假日和星期日雇员照常上班。白班倒夜班时,雇主要求工人连轴干24小时是家常便饭。 见: http://chinese.usembassy-china.org.cn/jl0102_mov.html 在二十世纪前,美国的制造业、采矿业和许多其他的工作地点工人的工作条件非常恶劣,应该去学校的孩子却去了工厂工作,这些孩子通常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却只能得到非常低的薪水,在许多工厂里,他们不允许有休息和吃东西的时间, 甚至不允许去厕所。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6b1bb010005ln.html 根据美国之音的节目,1915年,工人组织者Joe Hill在犹他州以谋杀罪被处死。一些历史学者相信警察对他的不实指控就是想停止他进行劳工活动。他死前最后的话是:不要浪费时间来为我的死感到悲伤。把工人们组织起来。 When labor organizer and songwriter Joe Hill was thirty-three years old, he was accused of murder. Some historians believe that police falsely accused him of murder to stop his labor activities. Others say there was strong evidence that he was guilty. Joe Hill was executed in Nineteen-Fifteen in the state of Utah. Reports say these were his last words: Do not waste time feeling sad about my death. Organize the workers. 见: http://www.tingroom.com/voa/culture/948.html 从宣布人人生而平等到140后,竟然还有劳工领袖被这样处死。 5。19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群众运动。美国学者一般认为,它开始于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对J.布朗控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一案的判决,结束于1965年选民登记法的通过。 见: http://www.hudong.com/wiki/%E7%BE%8E%E5%9B%BD%E6%B0%91%E6%9D%83%E8%BF%90%E5%8A%A8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 ... 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81787.htm 从1862年9月22日,林肯宣布解放黑奴宣言又是100年。 社会是逐渐进步起来的,不要想在一天解决所有的问题。请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
热度 1 lvnaiji 2010-2-7 09:58
吕乃基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阶段的背景和条件可归结为四强四弱,即背景:外强内弱,条件:上强下弱,整强个弱,以及政强经弱。 外强内弱,指国内外经济实力比较,国外(指发达国家)强 , 国内弱,从人均来看更弱。从一开始起 , 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为了抵抗列强。在尔后百年中 , 中国摆脱列强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1949 年后 , 第一代领导人梦绕魂牵的是赶美超英。 1978 年后 ,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高 , 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 与发达国家还有距离 , 尤其是各项人均指标还较低。改革开放 , 为了保住球籍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 , 依然是第二、第三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170 年来 , 外强内弱这一反差,以及由此引起的求生存和发展始终是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强大动力。但是 , 由反差而形成的动力可能使社会结构发生渐变 , 也可能发生剧变。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社会结构的渐变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 那就是三强三弱 , 在这样的条件下 , 不会发生如政权更迭这样的社会结构的突变。 上强下弱 , 指在社会中政权的力量强大 , 对整个社会产生主导影响 , 民众的力量相对弱小 , 影响有限 , 并且这种影响也经过政权的选择过滤才能发挥作用。例如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和中美飞机相撞,民众掀起反美浪潮,中央适度地让这种情绪得到有序释放,再引向现代化建设。传统上 , 中国的民众习惯于把自己的事情托付给清官、高官,诸多上访即基于此;反过来 , 官则应是父母官 , 要为民作主。甚至在 21 世纪的今天,帝皇系列的电视剧依然拥有大量观众,剧中的帝皇们大多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忧国忧民。放眼四顾,世界各国,谁人能有如此丰富的取之不尽的历史资源,以及在 21 世纪的今日依然受到民众的如此追捧?正是基于这样的上下关系,在官的引导下 , 民众的动力或不满情绪即会得到渐次释放 , 所以不可能发生突变。今天 , 社会结构转型改革开放,在政权的领导下渐次进行,民众则逐步响应、接受。由此可见,在上强下弱的情况下必然走渐进式转型的道路,或者说上强下弱是渐进式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上强下弱,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整强个弱。在社会生活中重整体,轻个人。上,就是整体,下,则是一个个分散的软弱的个体,难以产生足够强大的力量以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对整体的服从,也就是对上的服从,以保证社会结构不会发生突变,只会在代表整体利益的上的领导下发生渐变的转型。所以,整强个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政强经弱 , 指的是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中 , 重政治而轻经济 , 几千年来 , 中国历来重礼义、伦理道德 , 讲究安身立命 , 轻各种经济活动。如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科技发明是雕虫小技,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则是直截了当地要轻、抑经济活动。古代中国在物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 主要不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向外开拓 , 而是通过限制需求、消费和追逐利益的冲动 , 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来解决物质的匮乏 , 如要求融四岁,能让梨,以及不患贫,患不均等等,由此来解决物质的匮乏。于是经济越落后 , 越要强调意识形态。例如当前的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在政治上要强化得多,特别是对整体的服从。在外强内弱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 以一致对外。由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的情况可见一斑。由此可见 . 政强经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这里还必须指出,上强、整强和政强不仅是对于下、个和经济而言,而且对于外来说也是如此。即使外强内弱,内的政权依然稳定牢固甚至强大,否则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就有可能被打断或受到干扰。 无疑,社会结构转型之所以能渐进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上、整体和政治三强和下、个体和经济三弱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采取暴力的形式,也是因为当时的政权或是阻碍现代化进程,或是消极被动,受到内外各种干扰,无力领导现代化。 这种渐进的社会结构转型,会给中国的社会转型即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837 次阅读|3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三):改革开放——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
热度 1 lvnaiji 2010-2-5 08:11
吕乃基 中国的现代化始于 19 世纪中叶,至今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次社会结构转型。辛亥革命初步推翻了封建社会,之后曾经显示出某种自下而上的内生发展迹象,随即被包括日本入侵在内的各种因素所打断。在此意义上,日本的入侵对中国的损害不仅在于烧杀抢掠,而且是对中国自身现代化道路的阻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可以排除内外干扰自主发展,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走错了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中央集权为政体,阶级斗争和极左思潮为意识形态,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封建色彩。虽然在许多领域实现了某种赶超,其代价是社会丧失了内生的由下而上的现代化动力。由于社会结构转型失当,现代化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 1978 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三次社会结构转型。在一定意义上,这次社会结构转型比前两次更为广泛深刻,意义深远。这次社会结构转型将彻底(至少较之前两次)清算传统,清算封建社会的影响,推动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以最终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铺平道路。 社会结构的演变通常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无法耦合的功能,它们在社会中游荡,破坏社会的稳定。第二阶段,这些游荡着的功能彼此耦合起来,形成潜结构。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是潜结构生成的标志。第三阶段,潜结构成为显结构,原有结构被取代。自然,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并无界线,特别在前两个阶段间常常会有交叉和重叠。 社会结构的演变主要有以下类型:其一,长期停留于第一阶段,社会陷于动荡混乱之中。其典型是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西欧,游荡的功能长期得不到耦合,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就表明了这一点。现在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依然处于这一状态。其二,突变。原有的结构不愿自行退出舞台,新结构推翻原有结构。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革命。例如在近现代史上中国发生的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三,渐变。原有的结构顺利地平稳地让位于新结构,如由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新结构甚至就是在原有结构的呵护下诞生。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社会结构渐变的典型。 为什么前两次 是突变而这次是渐变?渐变会对社会转型也就是现代化产生什么影响?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28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