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结构转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两种转型: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
热度 2 lvnaiji 2018-10-28 16:14
吕乃基 关于建国后近70年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众说纷纭,不过没有异议的是,当代中国处于转型之中。 目前有众多关于转型的研究,大致可以把这些研究分为三类,其一,大多数学者研究由传统到现代,以及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这是转型研究的主流;其二,一部分学者研究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某一个国家的转型;其三,还有个别研究者把如市场需求由日常消费品到耐用品的转变也称之为转型,等等。本文不考虑第三种类型。 由传统到现代,以及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大致相当于马克思的三个阶段或托夫勒的三次浪潮。因为这种转型包括从经济基础到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深刻变化,所以是一种 “ 社会转型 ” 。历史上转型成功的国家大致经历两个世纪。 社会结构转型 ,在经济基础基本上不变的情况下,主要调整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子系统的关系,以为社会转型铺平道路。譬如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转型的根本标志是经济基础转型,从农业、畜牧业到工业,以及从工业到“后工业”。社会结构转型的标志是,一方面经济基础基本上不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又确实发生全方位的变化。社会结构转型大约需要几年至几十年。 社会转型一般都需要发生社会结构转型,后者为前者铺平道路和提供动力。有的社会转型只需发生一次社会结构转型,例如英国和法国,而有的社会转型需要多次社会结构转型,如德国从1848年革命一直到一战和二战,俄国从彼得大帝的改革、1905年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一直到1991年前苏联瓦解,日本则有明治维新、二战和战败后的被占领,等等。 即使当今世界的超级强国美国,在其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止一次社会结构转型,第一次是独立战争,第二次是南北战争。 社会结构转型服务于社会转型,为社会转型创造条件;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则反过来肯定或否定社会结构转型。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之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也有认为从洋务运动或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开始),中国就被强行(外生型)推入现代化也就是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至今已有170余年。在这一又四分之三多世纪艰难曲折的征程中,中国已经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次社会结构转型,期间还有多次半途而废或夭折,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未从根本上为社会转型铺平道路。 70 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是184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上的第三次社会结构转型 , 人们希望,这次社会结构转型能够为中国社会转型铺平道路。 越是前行,越感其艰难,因此而越感其伟大。 由于西方的社会转型多开始于工业革命期间或稍后,待到中国社会转型起步之时,西方的社会转型已开始进入“第三次浪潮”,因而中国社会转型面临两次社会转型的叠加,工业化尚未完成,后工业接踵而来。叠加的典型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反过来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产生深刻影响。对此,笔者将另文探讨。 眼下特朗普的所作所为,或许可以认为是美国的又一次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 如果说,以往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无例外都是为社会转型,也就是为经济基础的升级换代提供动力和铺平道路;特朗普的所作所为,如果认为是美国的又一次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的话,究竟意欲何为?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1208 次阅读|9 个评论
两种转型: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
热度 1 lvnaiji 2018-8-26 20:48
吕乃基 关于建国后近70年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众说纷纭,不过没有异议的是,当代中国处于转型之中。 目前有众多关于转型的研究,大致可以把这些研究分为三类,其一,大多数学者研究由传统到现代,以及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这是转型研究的主流;其二,一部分学者研究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某一个国家的转型;其三,还有个别研究者把如市场需求由日常消费品到耐用品的转变也称之为转型,等等。本文不考虑第三种类型。 由传统到现代,以及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大致相当于马克思的三个阶段或托夫勒的三次浪潮。因为这种转型包括从经济基础到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深刻变化,所以是一种 “ 社会转型 ” 。历史上转型成功的国家大致经历两个世纪。 社会结构转型 ,在经济基础基本上不变的情况下,主要调整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子系统的关系,以为社会转型铺平道路。譬如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转型的根本标志是经济基础转型,从农业、畜牧业到工业,以及从工业到“后工业”。社会结构转型的标志是,一方面经济基础基本上不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又确实发生全方位的变化。社会结构转型大约需要几年至几十年。 社会转型一般都需要发生社会结构转型,后者为前者铺平道路和提供动力。有的社会转型只需发生一次社会结构转型,例如英国和法国,而有的社会转型需要多次社会结构转型,如德国从1848年革命一直到一战和二战,俄国从彼得大帝的改革、1905年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一直到1991年前苏联瓦解,日本则有明治维新、二战和战败后的被占领,等等。 即使当今世界的超级强国美国,在其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止一次社会结构转型,第一次是独立战争,第二次是南北战争。 眼下特朗普的所作所为,或许可以认为是美国的又一次社会结构转型。 社会结构转型服务于社会转型,为社会转型创造条件;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则反过来肯定或否定社会结构转型。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之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也有认为从洋务运动或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开始),中国就被强行(外生型)推入现代化也就是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至今已有170余年。在这一个半世纪多艰难曲折的征程中,中国已经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次社会结构转型,期间还有多次半途而废或夭折,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未从根本上为社会转型铺平道路。 70 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是184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上的第三次社会结构转型 , 人们希望,这次社会结构转型能够为中国社会转型铺平道路。 由于西方的社会转型多开始于工业革命期间或稍后,待到中国社会转型起步之时,西方的社会转型已开始进入“第三次浪潮”,因而中国社会转型面临两次社会转型的叠加,工业化尚未完成,后工业接踵而来。叠加的典型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反过来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产生深刻影响。对此,笔者将另文探讨。
个人分类: 科技|153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
热度 1 lvnaiji 2010-2-7 09:58
吕乃基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阶段的背景和条件可归结为四强四弱,即背景:外强内弱,条件:上强下弱,整强个弱,以及政强经弱。 外强内弱,指国内外经济实力比较,国外(指发达国家)强 , 国内弱,从人均来看更弱。从一开始起 , 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为了抵抗列强。在尔后百年中 , 中国摆脱列强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1949 年后 , 第一代领导人梦绕魂牵的是赶美超英。 1978 年后 ,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高 , 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 与发达国家还有距离 , 尤其是各项人均指标还较低。改革开放 , 为了保住球籍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 , 依然是第二、第三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170 年来 , 外强内弱这一反差,以及由此引起的求生存和发展始终是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强大动力。但是 , 由反差而形成的动力可能使社会结构发生渐变 , 也可能发生剧变。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社会结构的渐变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 那就是三强三弱 , 在这样的条件下 , 不会发生如政权更迭这样的社会结构的突变。 上强下弱 , 指在社会中政权的力量强大 , 对整个社会产生主导影响 , 民众的力量相对弱小 , 影响有限 , 并且这种影响也经过政权的选择过滤才能发挥作用。例如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和中美飞机相撞,民众掀起反美浪潮,中央适度地让这种情绪得到有序释放,再引向现代化建设。传统上 , 中国的民众习惯于把自己的事情托付给清官、高官,诸多上访即基于此;反过来 , 官则应是父母官 , 要为民作主。甚至在 21 世纪的今天,帝皇系列的电视剧依然拥有大量观众,剧中的帝皇们大多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忧国忧民。放眼四顾,世界各国,谁人能有如此丰富的取之不尽的历史资源,以及在 21 世纪的今日依然受到民众的如此追捧?正是基于这样的上下关系,在官的引导下 , 民众的动力或不满情绪即会得到渐次释放 , 所以不可能发生突变。今天 , 社会结构转型改革开放,在政权的领导下渐次进行,民众则逐步响应、接受。由此可见,在上强下弱的情况下必然走渐进式转型的道路,或者说上强下弱是渐进式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上强下弱,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整强个弱。在社会生活中重整体,轻个人。上,就是整体,下,则是一个个分散的软弱的个体,难以产生足够强大的力量以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对整体的服从,也就是对上的服从,以保证社会结构不会发生突变,只会在代表整体利益的上的领导下发生渐变的转型。所以,整强个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政强经弱 , 指的是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中 , 重政治而轻经济 , 几千年来 , 中国历来重礼义、伦理道德 , 讲究安身立命 , 轻各种经济活动。如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科技发明是雕虫小技,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则是直截了当地要轻、抑经济活动。古代中国在物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 主要不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向外开拓 , 而是通过限制需求、消费和追逐利益的冲动 , 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来解决物质的匮乏 , 如要求融四岁,能让梨,以及不患贫,患不均等等,由此来解决物质的匮乏。于是经济越落后 , 越要强调意识形态。例如当前的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在政治上要强化得多,特别是对整体的服从。在外强内弱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 以一致对外。由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的情况可见一斑。由此可见 . 政强经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这里还必须指出,上强、整强和政强不仅是对于下、个和经济而言,而且对于外来说也是如此。即使外强内弱,内的政权依然稳定牢固甚至强大,否则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就有可能被打断或受到干扰。 无疑,社会结构转型之所以能渐进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上、整体和政治三强和下、个体和经济三弱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采取暴力的形式,也是因为当时的政权或是阻碍现代化进程,或是消极被动,受到内外各种干扰,无力领导现代化。 这种渐进的社会结构转型,会给中国的社会转型即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838 次阅读|3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三):改革开放——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
热度 1 lvnaiji 2010-2-5 08:11
吕乃基 中国的现代化始于 19 世纪中叶,至今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次社会结构转型。辛亥革命初步推翻了封建社会,之后曾经显示出某种自下而上的内生发展迹象,随即被包括日本入侵在内的各种因素所打断。在此意义上,日本的入侵对中国的损害不仅在于烧杀抢掠,而且是对中国自身现代化道路的阻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可以排除内外干扰自主发展,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走错了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中央集权为政体,阶级斗争和极左思潮为意识形态,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封建色彩。虽然在许多领域实现了某种赶超,其代价是社会丧失了内生的由下而上的现代化动力。由于社会结构转型失当,现代化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 1978 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三次社会结构转型。在一定意义上,这次社会结构转型比前两次更为广泛深刻,意义深远。这次社会结构转型将彻底(至少较之前两次)清算传统,清算封建社会的影响,推动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以最终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铺平道路。 社会结构的演变通常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无法耦合的功能,它们在社会中游荡,破坏社会的稳定。第二阶段,这些游荡着的功能彼此耦合起来,形成潜结构。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是潜结构生成的标志。第三阶段,潜结构成为显结构,原有结构被取代。自然,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并无界线,特别在前两个阶段间常常会有交叉和重叠。 社会结构的演变主要有以下类型:其一,长期停留于第一阶段,社会陷于动荡混乱之中。其典型是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西欧,游荡的功能长期得不到耦合,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就表明了这一点。现在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依然处于这一状态。其二,突变。原有的结构不愿自行退出舞台,新结构推翻原有结构。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革命。例如在近现代史上中国发生的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三,渐变。原有的结构顺利地平稳地让位于新结构,如由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新结构甚至就是在原有结构的呵护下诞生。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社会结构渐变的典型。 为什么前两次 是突变而这次是渐变?渐变会对社会转型也就是现代化产生什么影响?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28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