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无线网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终于能在机场享受无线网络服务,kill time鸟
热度 6 liuli66 2012-11-25 12:32
at capital airport int'l great ! 一碗排骨面,要30 分钟 等
个人分类: 杂感|701 次阅读|15 个评论
review: 无线网络协作 MAC 机制
jiangdm 2012-3-10 21:25
review:  无线网络协作 MAC 机制
无线网络协作 MAC 机制 李云, 杜杨, 曹傧, 尤肖虎 软件学报 2011 摘要: 协作通信利用空闲节点的天线,构成虚拟的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系统,从而对抗无线信道衰落,获取分集增益.协作通信是下一代无线移动网络的关键技术,也是近几年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如何根据信道状态选取合适的协作节点,以增加信道容量、减低能量消耗及减小中断概率等方面.但由于协作通信改变了以往的传统通信模式,因此需要设计新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机制(协作MAC 机制),以适应协作通信的特点.针对协作MAC机制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协作通信中MAC机制面临的问题,并对现有的协作MAC 机制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给出协作MAC 的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无线网络;协作通信; MAC;中继选择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 协作通信(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CC) 图1 所示为典型的协作通信示意图: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重点对协作MAC 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现有MAC 机制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以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1 非协作网络的MAC 机制 2 研究进展 2.1 单中继选择方案 2.1.1 ERSP-CWSN (an efficient relay selection protocol for cooperative WSN) 2.1.2 ITRS/MHRS (incremental transmission with relay selection/multi-hop with relay selection) 2.2 多中继选择方案 3 协作中继方法的性能仿真 4 结束语 无线网络协作MAC 机制.pdf
个人分类: Network|3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review: 无线网络邻近图综述
jiangdm 2012-3-6 17:58
无线网络邻近图综述 路纲, 周明天, 牛新征, 佘堃, 唐勇, 秦科 摘 要: 网络拓扑结构可由邻近图表述,定义其为一个包含点集V和边集E的图,某有向边(u,v)属于该图当且仅当点v位于点u的邻域内,这个邻域是在某事先定义的邻近测度作用下产生的.回顾了迄今为止一些重要图结构,内容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包括邻近图的定义或概念、构造算法、图例、隶属关系、拓扑参数,还谈到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邻近图;无线网络;拓扑控制;支配集;计算几何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主要从5个方面介绍无线网络领域常见或新近出现的邻近图结构,包括它们的含义、构造算法、图例、隶属关系、拓扑参数. the organization of this paper: 1) 第1节介绍一些预备知识. 2) 第2节具体说明每个图结构的定义、构造方法、性能特点,并根据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表达一些观点或看法,同时小结邻近图与网络拓扑的关系等问题. 3) 第3节绘制文中所有邻近图的图例. 4) 第4节先总结图结构之间的拓扑隶属关系,然后列出代表性图结构重要拓扑参数的仿真结果. 5) 第5节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6) 第6节总结全文. 1 预备知识 1.1 文中常用符号和术语的说明 1.2 考察邻近图的若干准则 无线网络设计邻近图拓扑结构3个方面: •- 连通性(connectivity): •- 局部性: •- 能耗有效性: 1.3 邻近图结构的一种分类 •- 平面型: •- 层次型: 2 邻近图结构综述 2.1 UDG(unit disk graph) 2.2 MST(minimum spanning tree) 2.3 SMT(steiner minimum tree) 2.4 RNG(relative neighborhood graph) 2.5 GG(gabriel graph) 2.6 DTG(delaunay triangulation graph) 2.7 YG(Yao graph) 2.8 CBTC(cone based topology control) 2.9 Ldel(k)(k-localized delaunay graph) 2.10 LMST(local minimum spanning tree) 2.11 The r-neighborhood graph and the extended r-neighborhood graph 2.12 EG(enclosure graph)(or RM,by author name) 2.13 RST(robust spanning tree) 2.14 LIFE(low interference forest establisher),LISE(low interference spanner establisher),LLISE(local LISE) 2.15 FGSS和FLSS(fault-tolerant (global) local spanning subgraph) 2.16 K-Neigh (the k-neighbors graph) 2.17 MPR-CDS(multipoint relays-connected dominating sets) 2.18 Voronoi diagram与LEACH 2.19 小 结 3 图例 4 性能报告 5 进一步研究方向 6 结束语 无线网络邻近图综述.pdf
个人分类: Network|1 次阅读|0 个评论
Win7找不到自家无线网络
fybazs 2012-2-12 14:24
Win7找不到自家无线网络
问题描述 :无线网卡能搜索到隔壁信号,信号很弱也能搜到,但就是搜不到自家无线信号。而ipad和iphone等可以顺利搜到自家无线信号。 解决办法 :无线路由器频段设置为1-11(不要12、13)
1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6Lowpan
scutyu 2012-1-31 22:00
6LoWPAN is an acronym of IPv6 over Low powe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 . 6lowpan is the name of a working group in the internet area of the IETF . The 6LoWPAN concept originated from the idea that "the Internet Protocol could and should be applied even to the smallest devices," and that low-power devices with limited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should be 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The 6lowpan group has defined encapsulation and header compression mechanisms that allow IPv6 packets to be sent to and received from over IEEE 802.15.4 based networks. IPv4 and IPv6 are the work horses for data delivery for local-area networks ,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 and wide-area networks such as the Internet . Likewise, IEEE 802.15.4 devices provide sensing communication-ability in the wireless domain. The inherent natures of the two networks though, is different. The base specification developed by the 6lowpan IETF group is RFC 4944 . The problem statement document is RFC 4919 摘要:6LowPan,即IPv6 over IEEE 802.15.4,为低速无线个域网标准。IPv6作为网络层互联方案,6LowPan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此,介绍基于6LowPan的技术,讨论技术优势,分析关键技术,重点介绍其在智能家居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6LowPan;IEEE 802.15.4;低速无线个域网:IPv6      近年来集成了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低速率无线个域网(LR-WPAN)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LR-WPAN是为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无线通信而设计的网络,可广泛用于智能家电和工业控制等领域。IETF组织于2004年11月正式成立了IPv6 overLR-WPAN(简称6LowPan)工作组,着手制定基于IPv6的低速无线个域网标准,即IPv6over IEEE 802.15.4,旨在将IPv6引入以IEEE 802.15.4为底层标准的无线个域网。其出现推动了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的无线个人区域网络的发展。IEEE 802.15.4是LR-WPAN的典型代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以其为基础的研究方兴未艾。   但是,IEEE802 15.4只规定了 物理 层(PHY)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层标准,没有涉及到网络层以上规范,而IEEE 802 15.4设备密度很大,迫切需要实现网络化。同时为了满足不同设备制造商的设备间的互联和互操作性,需要制定统一的网络层标准。IPv6以其规模空前的地址空间及开放性,对LR-WPAN产生7极大的吸引力。      1、IEEE 882.15.4技术概述      IEEE 802.15.4定义的是PHY和MAC层。   IEEE802.15.4标准的主要特征:①低速率,对于2.4GHz、828MHz、915MHz 3个频段分别对应250Kb/s、20Kb/s和40Kb/s3种速率;②低功耗,在待机模式下可使用2节5号干电池驱动6个月以上;③低成本,一般采用硬件资源非常有限的底端嵌入式设备或更小的特殊设备;④短距离,节点信号覆盖范围有限,一般为10-100m;⑤低复杂度,比现有的标准低;⑥短帧长,最大帧长度为127字节;⑦多拓扑,网络拓扑结构丰富,支持星型拓扑和点对点拓扑2种基本拓扑结构及其混合组网。      2、6LowPan技术概述      2.1 6LowPan技术简介   6LowPan工作组的研究重点为适配层、路由、报头压缩、分片、IPv6、网络接入和网络管理等技术,目前已提出了适配层技术草案.其他技术还在探讨中。   6LowPan技术底层采用IEEE 802.15.4规定的PHY层和MAC层,网络层采用IPv6协议。由于IPv6中,MAC支持的载荷长度远大干6LowPan底层所能提供的载荷长度,为了实现MAC层与网络层的无缝链接,6Low-Pan工作组建议在网络层和MAC层之间增加一个网络适配层,用来完成包头压缩、分片与重组以及网状路由转发等工作。   2.2 6LowPan技术的优势   (1)普及性:IP网络应用广泛,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的IPv6,也在加速其普及的步伐,在LR-WPAN网络中使用IPv6更易于被接受。   (2)适用性:IP网络协议栈架构受到广泛的认可,LR-WPAN网络完全可以基于此架构进行简单、有效地开发。   (3)更多地址空间:IPv6应用于LR-WPAN最大亮点就是庞大的地址空间。这恰恰满足了部署大规模、高密度LR-WPAN网络设备的需要。   (4)支持无状态自动地址配置:IPv6中当节点启动时。可以自动读取MAC地址,并根据相关规则配置好所需的IPv6地址。这个特性对传感器网络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对传感器节点配置用户界面,节点必须具备自动配置功能。   (5)易接入:LR-WPAN使用IPv6技术,更易于接入其他基于IP技术的网络及下一代互联网,使其可以充分利用IP网络的技术进行发展。   (6)易开发:目前基于IPv6的许多技术已比较成熟,并被广泛接受,针对LR-WPAN的特性对这些技术进行适当的精简和取舍,简化了协议开发的过程。   由此看见,IPv6技术在LR-WPAN网络上的应用具有广阔发展的空间,而将LR-WPAN接入互联网将大大扩展其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传感控制网络的实现成为可能。   2.3 6LowPan关键技术分析   对于IPv6和IEEE805.15.4结合的关键技术,6LowPan工作组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讨论,目前在IEEE 802.15.4上实现传输IPv6 数据 包的关键技术如下:   (1)IPv6和IEEE 802.15.4的协调。IEEE802.15.4标准定义的最大帧长度是127字节.MAC头部最大长度为25字节,剩余的MAC载荷最大长度为102字节。如果使用安全模式,不同的安全算法占用不同的字节数,比如AES-CCM-128需要21字节,AES-CCM-64需要13字节,而AES-CCM-32需要8字节。这样留给MAC载荷最少只有81个字节。而在IPv6中。MAC载荷最大为1280字节。IEEE 802.15.4帧不能封装完整的IPv6数据包。因此,要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要在网络层与MAC层之间引入适配层,用来完成分片和重组的功能。   (2)地址配置和地址管理。IPv6支持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相对于有状态自动配置的来说,配置所需开销比较小,这正适合LR-WPAN设备特点。同时,由于LR-WPAN设备可能大量、密集地分布在人员比较难以到达的地方,实现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则更加重要。   (3)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技术对LR-WPAN网络很关键。由于网络规模大,而一些设备的分布地点又是人员所不能到达的,因此LR-WPAN网络应该具有自愈能力,要求LR-WPAN的网络管理技术能够在很低的开销下管理高度密集分布的设备。由于在IEEE802.15.4上转发IPv6数据提倡尽量使用已有的协议,而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又为lP网络提供了一套很好的网络管理框架和实现方法,因此,6LowPan倾向于在LR-WPAN上使用SNMPv3进行网络管理。但是,由于SNMP的初衷是管理基于IP的互联网,要想将其应用到硬件资源受限的LR-WPAN网络中。仍需要进一步调研和改进。例如:限制数据类型、简化基本的编码规则等。   (4)安全问题。由于使用安全机制需要额外的处理和带宽资源,并不适合LR-WPAN设备,而IEEE802.15.4在链路层提供的AES安全机制又相对宽松,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寻找一种适合LR-WPAN的安全机制就成为6LowPan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当今信息领域新的研究热点,6Low-Pan还有非常多的关键技术有待发现和研究,比如:服务发现技术、设备发现技术、应用编程接口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      3、6LowPan在智能家居无线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LR-WPAN的飞速发展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6LowPan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使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大规模传感器网络的控制、应用成为可能。例如:在智能家居中,可将6LowPan节点嵌入到家具和家电中。通过无线网络与因特网互联,实现智能家居环境的管理。   以家庭为单位介绍此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每个家庭安装一个家庭网关、若干个无线通信6LowPan子节点模块。在家庭网关和每个子节点上都接一个无线网络收发模块(符合6LowPan技术标准的产品),通过这些无线网络收发模块,数据在网关和子节点之间进行传送。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如下:   (1)家庭网关的结构及功能:采用ARM构架的32位嵌入式RISC处理器和uClinux操作系统;通过门锁进行自动设防/解防;遇抢劫或疾病,按紧急按钮,自动向管理中心报警;每家每户配有自己的网页,通过网页显示小区通知、系统各部分工作状况及数据:水、电、气各表数据发给物业管理中心;通过以太网与小区管理中心通讯;通过网关上的无线6LowPan(IEEE802.15.4)模块与网络中各子节点进行通讯。   (2)6LowPan无线通信子节点功能:2路脉冲量数据采集,可采集水、电、气3表数据;2路安防传感器开关量数据采集,可进行设防/撤防报警、安防报警(红外幕帘、门磁、窗磁、玻璃破碎等);1路模拟量数据采集;1路模拟量数据输出;1路继电器触点输出;通过无线通信IEEE802.15.4协议及家庭网关通信。      4、结语      作为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的无线个域网领域的新兴技术.6LowPan以其廉价、便捷、实用等特点,向人们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凡是要求设备具有价格低、体积小、省电、可密集分布特征,而不要求设备具有很高传输率的应用,都可以应用6LowPan技术来实现。比如:建筑物状态监控、空间 探索 等方面。因此,6LowPan技术的普及,必将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个人分类: 做论文方面文章|0 个评论
[转载]美首次研制出全双工无线网络技术
热度 1 sailor08 2012-1-1 18:45
不新建发射塔就可使无线网络吞吐量加倍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研制出的“全双工”技术使手机等无线设备能用同一个频率与无线基站“交谈”并“倾听”其发射出的信号,改变了需要两个频率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现状,最新突破将使无线网络运营商在不新建基站的情况下,让网络吞吐量加倍。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全双工无法实现。领导该研究的莱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阿素托史·萨布哈瓦尔和同事去年首次证实了全双工的可行性。自此,全球科学家们开始竞相证明,这种技术能被用于实际网络中。 全双工技术能让网络的吞吐量更高、连接的可靠性更好;设备制造商也可将其作为额外模式添加到现有的硬件设备中,不必再新添只支持全双工的硬件。萨布哈瓦尔称,这就好比在一个空旷的场地上,两个人相距很远站着,如果他们同时朝对方喊话,每个人都无法听清对方在说什么。一个比较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在给定的时间内,一次只让一个人说话。手机通过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分别接收和发送信息,从而实现了双向通讯。 萨布哈瓦尔表示:“我们发送两束信号,在接收天线处,这两束信号会互相抵消。不过,这种抵消效应只发生在本地,因此,网络上的其他节点仍能接收我们发出的信号。”抵消效应从理论上讲比较简单,且已被提出很长时间,但迄今没有人找到方法,能以较低的成本且不使用复杂的新硬件做到这一点。 现在,萨布哈瓦尔团队通过使用一个额外的天线和一些计算技巧实现了全双工无线通讯。萨布哈瓦尔说:“我们对多输入输出天线系统(MIMO)略做改变实现了全双工。MIMO在现有的设备中很常见,其使用几个天线来改进整个系统的性能,而我们利用多天线作为全双工框架,整个改装过程不需要新的硬件设备,因此受到无线网络运营商的青睐。” 萨布哈瓦尔团队也首次获得了非同步的全双工,这种技术使信号能在传送途中被接收,无线运营商可借此最大程度地利用网络通道。 萨布哈瓦尔表示,最新方法需要的硬件最少,深受无线网络公司青睐。莱斯大学正在计划将全双工创新添入其“无线开架网络研究平台”,供其他科学家使用。
1642 次阅读|2 个评论
TP-LINK 迷你无线路由器设置(以TP-LINK TL-WR702N为例)
热度 1 aweng 2011-10-30 00:11
一 为什么要选择迷你路由器   当今社会,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网络都成为身边必不可少的配置。也许你在家和办公室有网线或WIFI/WAPI无线网络,可以供你的计算机/便携式设备(平板电脑、手机之类)上网。但是在会议室或宾馆里,也许只有一根或几根网线,将会给开会、出差的你带来不便。在这个时候,你就会想到,如果带上一个无线路由器该有多好。   对我来讲,已经习惯使用无线路由器。使用无线网络,可以任意摆放你的设备,也可以省掉网线的羁绊。网线和计算机连接时,有时候不小心就会碰掉网线,中断数据传输,造成不便。   不过对出差或开会来讲,带一个家用或办公室用的无线路由器未免有些不便。一方面是路由器体积较大,一方面是不需要多余的有线以太网接口。这样带一个迷你无线路由器就够了。 二 TP-LINK 迷你无线路由器设置   经过综合比较,我觉得TP-LINK的无线路由器还是比较好的。TP-LINK出了好几款无线路由器,相信以后还会出更多的型号。我目前使用的是TP-LINK TL-WR702N无线路由器,它有一个好处是电源分离设计,可以使用计算机的USB口供电。如果在没有市电的情况下可以接笔记本计算机的USB口供电,也可以接蓄电池供电——例如为手机充电的手机伴侣。   TP-LINK TL-WR702N无线路由器共有5种模式,其中买来默认的是接入点(AP)模式。在这模式下,计算机不用做任何设置就可以接上路由器。这样虽然方便,但是也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使用带SSID(无线广播名称)和密码的Router(路由器)模式。不过目前路由器的官方说明书里,并没有把设置成Router的过程说得很清楚。经过摸索,我将整个过程详述如下,希望对各位朋友有用。 1 拿出路由器,接上电源。切记不要接上网线! 2 设置计算机IP   开始→控制面板→控制面板→网络和 Internet→网络和共享中心   看左边栏里有一个“更改适配器设置”,点击之。   找到里面有一个“无线网络连接”,右键点击,选择“属性”,打开“无线网络连接属性”对话框。   在“网络”选项卡中的“此连接使用下列项目”中双击“Internet 协议版本 4 (TCP/IPv4)”,打开“Internet 协议版本 4 (TCP/IPv4)属性”对话框。   在“常规”选项卡中选择“使用下面的IP地址”单选框。   在“IP地址”中输入“192.168.1.x”(其中1x253,即取值范围为2到252之间的整数),在“子网掩码”中输 入“255.255.255.0”。   依次点击“Internet 协议版本 4 (TCP/IPv4)属性”和“无线网络连接属性”对话框的“确定”按钮。 3 连接路由器并设置   在无线网络中搜索可以连接上的无线网络,可以找到“TP-LINK_PocketAP_*”(其中*代表6位字符,这字符与路由器上所标的 “MAC:”后的那串字符串的最后6位一致。这串字符串是路由器的MAC地址)这个无线接入点。将计算机连上这个接入点。   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192.168.1.253”,回车。   这将会出现“Windows安全”对话框,在“用户名”和“密码”框中都输入“admin”,点“确定”,即进入路由器设置界面。   在设置向导中,点“下一步”。   选择“Router”模式,点“下一步”。   在“SSID”中输入你想要的无线网络名称。在“WPA-PSK/WPA2-PSK PSK密码”中输入你想要的密码,最好是10位或以上。点“ 下一步”。   在上网方式中选择你想要的上网方式。一般ADSL上网、要输入用户名密码的小区宽带,选择PPPoE,之后会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在宾馆、会议室之类的地方,接上网线即可上网的情况下,选择动态IP模式。   设置完后点“重启”。之后路由器重启。 4 上网   路由器重启后,按第2步中的步骤,打开“Internet 协议版本 4 (TCP/IPv4)属性”对话框,在“常规”选项卡中选择“自动获 得IP地址”,依次点击“Internet 协议版本 4 (TCP/IPv4)属性”和“无线网络连接属性”对话框的“确定”按钮。   将网线接上路由器。   此时即可正常上网。
个人分类: 学习|366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无线网络会议期刊
sanjinzhi 2011-10-12 16:02
第一档:SIGCOMM, MobiCom SIGCOMM是ACM老牌会议,其首席地位无可置疑。SIGCOMM论文录用率在10%左右,收录的论文偏重系统和协议设计,极少有理论论文。另外,每年收录的二三十篇论文中仅有1/5左右是无线网络,但这些论文的平均质量和影响力都很高。 MobiCom 专注于无线网络,每年收录30篇左右,录用率在10%~15%。在2005年以前,MobiCom论文以理论加仿真占主导,所以一人一电脑就可搞定。但之后随着WiFi硬件接口的公开和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星期,做实验变得越来越容易,所以对于实验验证的要求越来越高,收录的论文也越来越偏系统设计测量之类。 2010年MobiCom的一位组委会成员感叹:MobiCom is becoming highly imbalanced. The systems guys clearly dominate the entire conference. Most of them don’t have the patience to read theory papers… If you don’t have any running code, it’s very hard to get in. 第二档:MobiHoc, MobiSys, SIGMETRICS MobiHoc, MobiSys两个会议可以说是MobiCom下比肩而立的两兄弟。MobiHoc偏理论,MobiSys偏系统和应用(特别是手机等移动计算系统)。 SIGMETRICS偏重计算机系统的测量和建模,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无线网络论文。 按照ACM的统计,MobiCom, MobiHoc, MobiSys, SIGMETRICS的平均引用率19.6, 15.2, 9.2, 9.1。当然,论文的影响力不能单纯用引用率决定。系统论文的引用率相对低,因为做系统的周期较长。理论论文的延续工作做起来比较容易,所以会被很多后续论文引用。 第三档:INFOCOM, ICNP INFOCOM 几乎是做网络(特别是理论)的人必投的一个会议。每年提交论文在1200篇以上,录用率在15%~20%。INFOCOM论文的平均水准还是比较高的,哈佛计算机系的Michael Mitzenmacher教授在博客上将INFOCOM影响力排在第一位(当然,仅就他所做的理论方向)。但是由于收录论文太多,组织困难,INFOCOM的review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时候论文会被分配给一些不相关的reviewer,相对第一二档的会议来说,随机性很大。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组的实力达到INFOCOM平均水准,那么可以说:投的越多,中的越多。至于中多少篇,那是个随机数。 ICNP相对INFOCOM来说投的人较少,每年收录论文30篇左右,录用率在15%~20%;总体偏重协议设计,而且只有1/3左右是无线网络论文,但论文的平均质量很高。 第四档:MASS, SECON, ICDCS, IWQoS等 这一档会议可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每个会议中都有一部分顶级论文,质量超过了上一档;但也有不少水平一般的论文,质量低于下一档。值得一提的是 ICDCS,录用率很低,只有15%左右,但整体质量比INFOCOM差不少,因为相当一部分论文都是被INFOCOM拒了再投ICDCS。 其它几个会议的录用率基本都在20%。 第五档:ICC, GlobeCom等。 这些会议都是IEEE老牌会议,很受EE的做通信的人的敬重。但是其中的无线网络论文总体质量不高。录用率在30%~40%。 再说说期刊吧。无线网络的期刊论文不受重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论文都是会议论文的扩展版本。很多期刊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比原有会议论文扩展30%以上,就可以向该期刊做为新论文投稿。以下是我接触较多的期刊: 第一档:JSAC, ToN JSAC审稿效率较高,大概第一轮3个月,第二轮3个月。据一位同学说JSAC是整个网络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在3.6左右,所以很受亚洲国家的一些高校重视。但总体来说JSAC的论文水准和会议中的INFOCOM平均水准差不多。ToN是ACM/IEEE合办的期刊,会议论文不经修改可直接投往ToN。ToN审稿期很长,一般需要一两年。 第二档:TMC, TPDS 收录很多系统和协议设计论文,也有不少理论论文。 第三档:TWC, TVT 偏重理论,EE的人特别是做通信兼网络的投这两个期刊较多。 需要说明的几点: 1. 如果让做纯理论和纯系统的人分开排名,以上档次划分肯定得重新调整,因为每个会议和期刊偏重不同。我读硕士和博士的组里,都是兼做系统和理论。所以以上算是个综合排名吧。 2. 还有一些其它会议和期刊,质量也很高,比如NSDI, SenSys, IPSN, ToSN, 因为接触较少,很难将他们归类。 3. 网络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而以上会议和期刊的影响力也随着它们所偏重的方向的热门度而逐渐变化。所以,以本文做参考的读者应谨记其”历史局限性”。 第一等级:Infocom, MobiCom, MobiHoc 第二等级:ICC, GlobeCom, WCNC, MSWiM 第三等级:VTC,PIMRC 分级的依据主要是影响力,论文的质量以及会议接收率。当然,这三个因素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第一等级的会议一般对文章篇幅限制很小,基本上和杂志对篇幅的限制一样,比如Infocom一般要求不超过双栏排版的12页。基本上发表在这一等级会议上的文章都具有发表在杂志上的水准。而且因为无线网络发展的速度,大家甚至更愿意文章发表在一流会议,而不是杂志上。从影响力来看,基本上所有做无线网络的人都会关注这一等级会议的文章,并以自己有文章发表在这些会议上为荣。理所当然的,这些会议上文章的引用率一般都远远高于发表在普通会议甚至是杂志上的文章。高回报自然意味着高风险,这一等级会议的接受率往往低的惊人,甚至到了有点“变态”的地步。比如Infocom 2005 的接受率是17.2%,MobiHoc 2005的接受率是14.2%,而MobiCom 2004只有8%!基本上一篇文章要发表在这些会议上,得同时具备想法新,内容有深度,而且做的要完整,难度很大。我列举的这三个会议,MobiCom, MobiHoc规模较小,只接受无线网络研究的论文,而Infocom的规模要大不少,基本覆盖了网络的各个方面。   第二等级的会议通常对文章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都在5-6页。文章的质量比起第一等级来说要低,但总体来说还说得过去。要在这些会议上发表文章,想法新,内容有深度和做的完整这三点具备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了。有的时候如果想法新,甚至另外两个还可以再商量。发在这些会议上的文章,通常会被引用上几次,但大部分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他们的接受率基本可以接受,大概在30%左右。但是比起计算机领域别的专业来说,接受率还是低了一些。没有办法,谁让大家一窝蜂都去做无线呢?我列举的这几个会议,ICC和Globecom基本涵盖通讯,网络的各个方向,接受的论文都在1000以上。WCNC, PIMRC和MSWiM基本集中在无线网络上。   第三等级我暂时只列了两个,别的还没想到。让我把VTC的有关数据列出来大家就明白这一等级的标准了。VTC对文章篇幅的限制是两页,也就是一个extended abstract。VTC每年举办两次,最近一次 (VTC Fall 2005) 的接受率是60%。
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首次研制出全双工无线网络技术 不新建发射塔就可使无线网络吞
sailor08 2011-10-8 16:06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研制出的“全双工”技术使手机等无线设备能用同一个频率与无线基站“交谈”并“倾听”其发射出的信号,改变了需要两个频率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现状,最新突破将使无线网络运营商在不新建基站的情况下,让网络吞吐量加倍。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全双工无法实现。领导该研究的莱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阿素托史·萨布哈瓦尔和同事去年首次证实了全双工的可行性。自此,全球科学家们开始竞相证明,这种技术能被用于实际网络中。 全双工技术能让网络的吞吐量更高、连接的可靠性更好;设备制造商也可将其作为额外模式添加到现有的硬件设备中,不必再新添只支持全双工的硬件。萨布哈瓦尔称,这就好比在一个空旷的场地上,两个人相距很远站着,如果他们同时朝对方喊话,每个人都无法听清对方在说什么。一个比较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在给定的时间内,一次只让一个人说话。手机通过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分别接收和发送信息,从而实现了双向通讯。 萨布哈瓦尔表示:“我们发送两束信号,在接收天线处,这两束信号会互相抵消。不过,这种抵消效应只发生在本地,因此,网络上的其他节点仍能接收我们发出的信号。”抵消效应从理论上讲比较简单,且已被提出很长时间,但迄今没有人找到方法,能以较低的成本且不使用复杂的新硬件做到这一点。 现在,萨布哈瓦尔团队通过使用一个额外的天线和一些计算技巧实现了全双工无线通讯。萨布哈瓦尔说:“我们对多输入输出天线系统(MIMO)略做改变实现了全双工。MIMO在现有的设备中很常见,其使用几个天线来改进整个系统的性能,而我们利用多天线作为全双工框架,整个改装过程不需要新的硬件设备,因此受到无线网络运营商的青睐。” 萨布哈瓦尔团队也首次获得了非同步的全双工,这种技术使信号能在传送途中被接收,无线运营商可借此最大程度地利用网络通道。 萨布哈瓦尔表示,最新方法需要的硬件最少,深受无线网络公司青睐。莱斯大学正在计划将全双工创新添入其“无线开架网络研究平台”,供其他科学家使用。
个人分类: SciNet|1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首次研制出全双工无线网络技术
zlhua 2011-9-15 19:24
不新建发射塔就可使无线网络吞吐量加倍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研制出的“全双工”技术使手机等无线设备能用同一个频率与无线基站“交谈”并“倾听”其发射出的信号,改变了需要两个频率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现状,最新突破将使无线网络运营商在不新建基站的情况下,让网络吞吐量加倍。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全双工无法实现。领导该研究的莱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阿素托史·萨布哈瓦尔和同事去年首次证实了全双工的可行性。自此,全球科学家们开始竞相证明,这种技术能被用于实际网络中。 全双工技术能让网络的吞吐量更高、连接的可靠性更好;设备制造商也可将其作为额外模式添加到现有的硬件设备中,不必再新添只支持全双工的硬件。萨布哈瓦尔称,这就好比在一个空旷的场地上,两个人相距很远站着,如果他们同时朝对方喊话,每个人都无法听清对方在说什么。一个比较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在给定的时间内,一次只让一个人说话。手机通过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分别接收和发送信息,从而实现了双向通讯。 萨布哈瓦尔表示:“我们发送两束信号,在接收天线处,这两束信号会互相抵消。不过,这种抵消效应只发生在本地,因此,网络上的其他节点仍能接收我们发出的信号。”抵消效应从理论上讲比较简单,且已被提出很长时间,但迄今没有人找到方法,能以较低的成本且不使用复杂的新硬件做到这一点。 现在,萨布哈瓦尔团队通过使用一个额外的天线和一些计算技巧实现了全双工无线通讯。萨布哈瓦尔说:“我们对多输入输出天线系统(MIMO)略做改变实现了全双工。MIMO在现有的设备中很常见,其使用几个天线来改进整个系统的性能,而我们利用多天线作为全双工框架,整个改装过程不需要新的硬件设备,因此受到无线网络运营商的青睐。” 萨布哈瓦尔团队也首次获得了非同步的全双工,这种技术使信号能在传送途中被接收,无线运营商可借此最大程度地利用网络通道。 萨布哈瓦尔表示,最新方法需要的硬件最少,深受无线网络公司青睐。莱斯大学正在计划将全双工创新添入其“无线开架网络研究平台”,供其他科学家使用。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决“公共无线网络环境”下掉线的一个方法:绑定网关静态mac
seawan 2011-9-9 16:53
先看看网络接口号: C:\Users\Administratornetsh i i show in Idx Met MTU 状态 名称 --- ---------- ---------- ------------ --------------------------- 1 50 4294967295 connected Loopback Pseudo-Interface 1 11 25 1500 connected 无线网络连接 12 5 1500 disconnected 本地连接 上面说明无线网卡idx是11. 然后,看看mac: C:\Users\Administratorarp -a 接口: 192.168.100.110 --- 0xb Internet 地址 物理地址 类型 192.168.100.254 00-1a-a9-15-44-11 动态 192.168.100.255 ff-ff-ff-ff-ff-ff 静态 224.0.0.22 01-00-5e-00-00-16 静态 224.0.0.252 01-00-5e-00-00-fc 静态 255.255.255.255 ff-ff-ff-ff-ff-ff 静态 明显上面网关是192.168.100.254。另外tracert一下任意一个网址,也可以看出来网关。 最后: netsh -c "i i" add neighbors 11 192.168.100.254 00-1a-a9-15-44-11 就可以了。不会再被arp攻击之类的东西“抢线”了。
个人分类: 好工具|3676 次阅读|1 个评论
CentOS无线网络设置
hillpig 2011-4-21 00:46
我的是Thinkpad T61, 首先装firmware,参考: http://wiki.centos.org/HowTos/Laptops/Wireless#head-97ffecc675e60b690e5649c6ccef13cc34184187 yum --enablerepo=elrepo install iwl4965-firmware or if you do not have a working internet connection then downloaded the package here and install it manually using: rpm -Uhv filename Then just reload the iwlagn module (on older CentOS 5.1/5.2 the module was called iwl4965): modprobe -r iwlagn; modprobe iwlagn 注意: modprobe命令找不到的话,试试/sbin/modprobe 然后panel里设置图标: http://acyk.icesoft.cc/post/442.html 使用命令system-config-services,启动NetworkManager服务。 注意重启后,输入keyring的密码,即上网采用的密码 加我私人微信,交流技术。
个人分类: linux|7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线网络领域国际会议/期刊排名
热度 7 dongfangfr 2011-4-7 08:22
无线网络算是计算机(CS)和电子工程(EE)的一个交叉学科。相关的会议和期刊通常没有物理生物等领域那些量化的影响因子排名。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会议影响力远大于期刊。而会议之间也没有任何量化比较,只有人们默认的一些不成文的档次划分。我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组里对于会议和期刊档次的划分大致如下(其中加入了一些个人分析和评价)。 第一档:SIGCOMM, MobiCom SIGCOMM是ACM老牌会议,其首席地位无可置疑。SIGCOMM论文录用率在10%左右,收录的论文偏重系统和协议设计,极少有理论论文。另外,每年收录的二三十篇论文中仅有1/5左右是无线网络,但这些论文的平均质量和影响力都很高。 MobiCom 专注于无线网络,每年收录30篇左右,录用率在10%~15%。在2005年以前,MobiCom论文以理论加仿真占主导,所以一人一电脑就可搞定。但之后随着WiFi硬件接口的公开和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星期,做实验变得越来越容易,所以对于实验验证的要求越来越高,收录的论文也越来越偏系统设计测量之类。 2010年MobiCom的一位组委会成员感叹:MobiCom is becoming highly imbalanced. The systems guys clearly dominate the entire conference. Most of them don't have the patience to read theory papers... If you don't have any running code, it's very hard to get in. 第二档:MobiHoc, MobiSys, SIGMETRICS MobiHoc, MobiSys两个会议可以说是MobiCom下比肩而立的两兄弟。MobiHoc偏理论,MobiSys偏系统和应用(特别是手机等移动计算系统)。 SIGMETRICS偏重计算机系统的测量和建模,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无线网络论文。 按照ACM的统计,MobiCom, MobiHoc, MobiSys, SIGMETRICS的平均引用率19.6, 15.2, 9.2, 9.1。当然,论文的影响力不能单纯用引用率决定。系统论文的引用率相对低,因为做系统的周期较长。理论论文的延续工作做起来比较容易,所以会被很多后续论文引用。 第三档:INFOCOM, ICNP INFOCOM 几乎是做网络(特别是理论)的人必投的一个会议。每年提交论文在1200篇以上,录用率在15%~20%。INFOCOM论文的平均水准还是比较高的,哈佛计算机系的Michael Mitzenmacher教授在博客上将INFOCOM影响力排在第一位(当然,仅就他所做的理论方向)。但是由于收录论文太多,组织困难,INFOCOM的review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时候论文会被分配给一些不相关的reviewer,相对第一二档的会议来说,随机性很大。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组的实力达到INFOCOM平均水准,那么可以说:投的越多,中的越多。至于中多少篇,那是个随机数。 ICNP相对INFOCOM来说投的人较少,每年收录论文30篇左右,录用率在15%~20%;总体偏重协议设计,而且只有1/3左右是无线网络论文,但论文的平均质量很高。 第四档:MASS, SECON, ICDCS, IWQoS等 这一档会议可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每个会议中都有一部分顶级论文,质量超过了上一档;但也有不少水平一般的论文,质量低于下一档。值得一提的是 ICDCS,录用率很低,只有15%左右,但整体质量比INFOCOM差不少,因为相当一部分论文都是被INFOCOM拒了再投ICDCS。 其它几个会议的录用率基本都在20%。 第五档:ICC, GlobeCom等。 这些会议都是IEEE老牌会议,很受EE的做通信的人的敬重。但是其中的无线网络论文总体质量不高。录用率在30%~40%。 再说说期刊吧。无线网络的期刊论文不受重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论文都是会议论文的扩展版本。很多期刊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比原有会议论文扩展30%以上,就可以向该期刊做为新论文投稿。以下是我接触较多的期刊: 第一档:JSAC, ToN JSAC审稿效率较高,大概第一轮3个月,第二轮3个月。据一位同学说JSAC是整个网络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在3.6左右,所以很受亚洲国家的一些高校重视。但总体来说JSAC的论文水准和会议中的INFOCOM平均水准差不多。ToN是ACM/IEEE合办的期刊,会议论文不经修改可直接投往ToN。ToN审稿期很长,一般需要一两年。 第二档:TMC, TPDS 收录很多系统和协议设计论文,也有不少理论论文。 第三档:TWC, TVT 偏重理论,EE的人特别是做通信兼网络的投这两个期刊较多。 需要说明的几点: 1. 如果让做纯理论和纯系统的人分开排名,以上档次划分肯定得重新调整,因为每个会议和期刊偏重不同。我读硕士和博士的组里,都是兼做系统和理论。所以以上算是个综合排名吧。 2. 还有一些其它会议和期刊,质量也很高,比如NSDI, SenSys, IPSN, ToSN, 因为接触较少,很难将他们归类。 3. 网络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而以上会议和期刊的影响力也随着它们所偏重的方向的热门度而逐渐变化。所以,以本文做参考的读者应谨记其"历史局限性"。
37899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注的会议-嵌入式系统、无线网络、系统结构、计算机方向
dahogn 2011-1-30 22:41
科研方向 简称 全称 嵌入式系统 LCTES Languages, Compilers, and Tools for Embedded Systems 无线网络 IPS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ensor Networks 无线网络/嵌入式系统 RTAS Real-Time and Embedd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Symposium 并行计算/无线网络 ICD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模拟建模 SIGMETR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Computer Systems 体系结构 ISC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无线网络 SIGCOMM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Data Communication 无线网络 WoWMo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 World of Wireless, Mobile and Multimedia Networks 无线网络 DS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pendable Systems and Networks 无线网络 MobiSy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无线网络 SECON Conference on Sensor and Ad Hoc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分布式系统 HPDC 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计算 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computing 并行计算/无线网络 ISCC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并行计算 Euro-Par European Conference on Parallel Computing 并行计算 SPAA ACM Annual Symposium on Parallelism in Algorithms and Architectures 并行计算/无线网络 PODC Annual ACM SIGACT-SIGOPS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计算 ICP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 无线网络 MobiHoc 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 并行计算 PACT Parallel Architectures and Compilation Techniques 无线网络 MobiCo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PGA FP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eld Programmable Logic and Applications 无线网络 GLOBECOM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并行计算 SC Supercomputing 无线网络 ICN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Protocols 无线网络 SenSy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 嵌入式系统 CAS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ilers, Architecture, and Synthesis for Embedded Systems 嵌入式系统 EMSOF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Software FPGA CODES+IS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and System Synthesis 无线网络 MA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hoc and Sensor Systems 无线网络 CDC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无线网络 MSWi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 并行计算 HiP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并行计算 HiPE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and Embedded Architecture and Compilation 无线网络 RTSS IEEE Real-Time Systems Symposium FPGA/并行计算 ICC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并行计算 HPC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and Communications 并行计算 HiP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l aspects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体系结构(可靠性) PRDC IEEE Pacific Ri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pendable Computing 体系结构 MICR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architecture 并行计算/无线网络 ICPAD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并行计算 PPoPP ACM SIGPLAN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arallel Programming 并行计算 ASPLOS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无线网络 INFOCO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并行计算 EURO-PDP Euromicro Conference on Parallel, Distributed and Network-Based Processing 嵌入式系统 EU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Embedded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并行计算/无线网络 HPC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 性能分析/并行计算/无线网络 IPCCC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并行计算/无线网络 IPDPS IEE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体系结构(代码优化) CG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de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并行计算/无线网络 A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无线网络 ICC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FPGA FPG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无线网络 WCNC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Conference 模拟建模 ISPASS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的期刊-嵌入式系统、无线网络、系统结构、计算机方向
dahogn 2011-1-30 22:30
关注的期刊-嵌入式系统、无线网络、系统结构、计算机方向 出版社 全称 ACM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 ACM ACM Transactions in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 ACM ACM Transactions on Reconfigurable Technology and Systems ACM ACM Journal 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Computing Systems ACM ACM Transactions on Architecture and Code Optimization ACM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 ACM Journal of the ACM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Atlantis Pr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s CRL Computer Systems Science Engineering ELSEVIER 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Embedded Hardware Design ELSEVIER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ELSEVIER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ELSEVIER Computer Networks ELSEVIER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ELSEVIER Computer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LSEVIER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ELSEVIER 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ELSEVIER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ELSEVIER Journal of Systems Architecture:Embedded Software Design ELSEVIER Parallel Computing ELSEVI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LSEVIER Computers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ELSEVIER Ad Hoc Networks ELSEVIER Integration, the VLSI Journal ELSEVIER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ELSEVIER Information Sciences EURASIP 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EEE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IEEE IEEE Design Test of Computers IEEE IEEE Sensors Journal IEEE IEEE Computer Architecture Letters IEEE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 Express Briefs IEEE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EEE IEEE Micro IEE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IEEE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IEEE Transactions on VLSI Systems IEEE IEEE Systems Journal IEEE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IEEE 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 IEEE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IEEE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IEEE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IET IET Wireless Sensor Systems IET IET Communications IET IET Computers and Digital Techniques IET IET Control Theory Applications IET IET Circuits, Devices and Systems Inder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 Hoc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Inder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i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der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twork Management Inderscience 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derscien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Inderscience Networks Inderscience Software Testing, Verification and Reliability Inderscience Systems Engineering Inderscience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der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Ja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AG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Springer BT Technology Journal Springer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ringer Wireless Networks Springer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pringer Journal of Network and Systems Management Springer New Generation Computing Springer Distributed Computing Springer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 Real-Time Systems Springer Formal Methods in System Design Springer The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Communications Contr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NTROL   Iranian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
2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灯光无线上网
caojun 2010-6-25 03:32
最新一期的《科幻世界》上有一则新闻,中科院发明通过灯光无线上网的新技术。中科院半导体所通过快速开关LED发出的照明光线,实现了笔记本的无线上网,这种技术能够提供最高每秒2M的带宽。由于切换速度达到每秒2百万次,人眼无法察觉,不影响照明的使用。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LED光源广泛用在高能物理探测器的刻度中,所以对做高能物理的人来说,这个技术一看就懂,也相当简单,一般学生都能做出来,不过似乎没有人想过去这样做。光波跟微波一样,也是电磁波,但这个技术与现在使用微波的无线上网相比,是它靠LED的快速开关而不是频率调制来实现数据传输。大亚湾的中微子探测器使用自制的脉冲发生器驱动LED,定期对光电倍增管进行刻度,脉冲发生器的电路板大小仅为1.71X0.45厘米。如果要求每次闪光的光强比较稳定,脉冲宽度需要到10纳秒以上,如果降低光强稳定的要求,全宽半高可以达到3纳秒。考虑到完整的脉冲波形,用来做无线传输的话,开关一次就是一个比特的信息,带宽达到25M应该没问题。不过这是弱光,兼做照明的话需要很强的电流驱动。用途现在还比较牵强,不过将来也许可以用在特殊领域。
个人分类: 物理八卦|4606 次阅读|1 个评论
黑河上游生态水文无线观测网络建设
mamingguo 2010-2-5 16:41
2009年12月6日-9日,中科院网络中心杨涛高工、欧阳欣高工、李健博士和王金一博士对黑河流域上中游开展了针对流域地面观测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改造的前期野外考察,主要考察了八宝河流域、小冰沟流域、张掖北郊湿地和临泽内陆河综合研究站等地及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建立的大多数加强观测站,考察后,10日在兰州与我室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就第二次黑河遥感试验及流域地面观测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改造的相关问题及合作方式等开展了讨论。通过此次考察开始了黑河流域观测系统及第二次黑河遥感试验地面观测网络的自动化改造工作。 这些观测系统的无线网络改造和建设也是寒旱所遥感站建设内容之一。欢迎已经开展了相关无线观测网络建设的同仁不吝赐教,相互交流。 祁连县黑河源雕塑前合影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5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