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校训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校训

相关日志

[转载]【转】求实求真,大气大为——对成电校训的再思考
wangxiaog04 2020-6-24 09:40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内在精神的高度浓缩,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和象征。 五十载厚德载物,成电积淀出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形成了厚重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许多年来,成电人一直在思考、挖掘、梳理、总结和凝练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希望形成集中反映成电人精神追求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训。自02年到05年以来,学校先后两次开展了校训征集活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同时在建校五十周年前夕,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成电精神大家谈活动”,通过网谈、笔谈、访谈、座谈等多种方式探讨和凝练成电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引发了广大师生对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的积极关注和深入思考,大家对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的认识逐步深化,对成电精神的认识逐渐趋同。党委书记胡树祥在电子科大报第707期《弘扬成电精神》的文章里初步归纳和阐述了“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知行合一,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成电精神,邹寿彬校长在庆祝电子科技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成电精神,并阐述了“大楼、大师、大气、大为”的办学理念,这些充分体现了成电人建设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形成了高度共识。 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根据校训的形式特点,我们进一步进行了文字的归纳和提炼,将校训概括为“求实求真,大气大为”。其基本涵义简而言之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志存高远的远大志向,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求实” 是大学的内在品格。它是一所大学在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作风和品格。所谓“求实”就是在科学和真理面前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工作上要有实干的精神和实在的结果,在做人上要有敦实厚重的品格。这种求实风格和气质的形成,首先得益于学校一贯倡导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使成电形成了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即使在十年“文革”期间,也取得了承担科研课题237项、获得成果6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这样在全国高校中较为突出的成就;再如1970年开始立时四年的全国彩色电视大会战,正是成电人脚踏实地、奋勇拼搏的一个缩影。其次,一大批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专家,如前苏联专家列别捷夫、罗金斯基以及我校林为干、谢立惠、顾德仁等一批学术前辈,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深刻影响着一代代成电人。再次,成电学子走向社会,在母校求实精神的滋养下,养成了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对成电校友“为人厚实,知识扎实,做事踏实”的赞誉,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地折射出成电人的求实之风。 “求真” 是大学的内在本质。它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求真”有四层涵义,第一层涵义就是要拒绝假、丑、恶,以真理为友。五十年斗转星移,一代又一代成电人为了科学和真理的神圣事业坚毅执着、呕心泣血、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用心血和智慧浇灌出近千项具有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可以说,成电五十年发展的历史,写就了成电人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地追求、捍卫、弘扬真理,昌明和繁荣学术的光辉篇章。“求真”的第二层涵义是在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探索精神,科学的探索精神就是实事求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按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发展。“求真”的第三层涵义是要在工作中真抓真干,不走过场,不走形式,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紧紧把握发展的主线,扎实工作,奋力推进各项事业。“求真”的第四层涵义是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让学生具有真才实学,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把学生真正造就成社会的栋梁。 “大气” 是大学的内在精神。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质,包括办学的理想与抱负、理念与传统、气魄与胸怀。“大气”就是要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气质,要有奋发进取天下为先的气魄,要有海纳百川和谐包容的气度。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全局,从大处着眼,不求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求长远的成功。大学以传承知识、探索真理、昌明学术、启迪思想为目的,同时也具有引导社会价值,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因此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大学自身使命的本质要求。其次,真理的探索既有成功的喜悦,也包含失败的痛苦,而一次成功的真理探索,往往孕育在无数的失败之中,这就要求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学生,必须要有吃螃蟹的精神,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有不怕失败和挫折的勇气。再次,大学是群英荟萃之地,思想交汇之所,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在这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竞相思辩,熠熠生辉,所以必须保持一种谦和平等的和相互学习的心态,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所谓“江海不择细流,泰山不拒抔土”正是此理。而这种和谐包容的气度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校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为” 是大学的内在使命。它要求大学要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大贡献,包括培养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因此“大为”必须要有志存高远兼济天下的使命感,要有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要有开拓创新成就事业的大作为。它从责任和使命,道德与品质,意志与精神等不同的角度为每一位成电师生给出了修炼的标尺。就个体而言,“大为”要求每一位师生要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学校、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要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学校而言,成电五十年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成电人矢志不渝地追求卓越、建设一流大学的奋进史,是一幅成电人爱国奉献、服务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壮丽画卷,从1956年建校伊始,第一任院长和党委书记吴立人在首届开学典礼上描绘的把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办成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流的无线电大学的宏伟蓝图起,建设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就根植于成电人的心中,成为成电人不懈的精神追求和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五十载滋兰树蕙,学校为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电子信息精英,为信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些学子或成为IT领军人物,或成为国防科技中坚,或成为企业家。近年来,学校更是在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倡导下,践行“大楼、大师、大气、大为”的办学理念,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改革的动力和创新的魄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学校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向着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昂首挺进。成电人用具体的行动诠释着“大为”的内涵。 总之,“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既是对传统的成电精神的传承,又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成电精神的弘扬;既是对学校教职工的劝导,又是对学生乃至校友的立身处世箴言;既是学校工作的标准和追求,又是个人品格修炼的基本标尺。另外从语言文字和表述上看,文字简洁贴切而寓意深刻,对仗工整而无雕琢痕迹,朴实厚重而大气磅礴,别开生面却纯正意远。可以说,“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是成电精神和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是成电人精神象征的高度抽象。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许,这就是我们为之企盼的“她”? 一孔之见,在此仅作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恳蒙惠。 【备注】此文转载自成电新闻网2007年7月10日,作者:邓长江。
8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的校训(补充)
mohsh 2018-9-10 22:21
\0 5 月5日,陪着孩子参加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的开放日活动,校长在宣讲中提到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关于这个校训此前是知道的,但一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此次听校长念出来,总感觉有些不顺。清华校训的这8个字来自于《周易》,前4个字来自于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4个字来自于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将“自强不息”放在了前面。但将这8个字独自摘出来,这8个字在语义上和音韵上顺序都有所不妥,似乎应调过来念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另外,从创世的角度看,先有地后有天,或至少天地同始;从文明演变而言,先有母系文明,后有父系文明。因此,地在天前没有任何异议和问题;而且只有厚德载物才能自强不息。天尊地卑不过是阶级社会等级观念的余毒,最不应该为大学所传承。 \0 \0
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盘点全国“211工程”高校的校训
UDDATA 2018-9-7 14:24
校训是学校为了树立良好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也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 校训,也是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好的校训总有一种使人如沐春风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今天,我们收集整理了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的校训,这些学校涵盖了综合类、工科类、农林类、师范类、医学类、军事类等多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内地大学在校训制定上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对比一下中国内地顶尖高校的校训吧。 上图是使用词云工具分析出来的结果,可以看出,“求实”、“博学”和“创新”是“211工程”高校校训的主频词汇,这也和大学教书育人的宗旨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是一致的。此外,对学生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也在校训中集中体现,如“厚德”、“勤奋”、“团结”、“献身”等,这与内地学校继承儒家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全国“211工程”高校的校训吧~ (注:北京大学倡导“精神自由,兼容并包”,目前没有官方校训,有四个民间版本:1、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2、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3、“博学,审问,慎思,明辨”4、是蔡元培先生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带“*”号的学校是“985工程”大学 ) 大学的灵魂是它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创新之意识,自由之思想,科学、人文之传统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由于历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大学之间又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这是大学在共性之外的特色与个性。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即是校训了,因为校训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让学生素质得以提高的活动。
个人分类: 数据集|1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地质大学logo
huaning 2018-7-17 01:30
转自 http://tieba.baidu.com/p/5121716835 中国地质大学logo矢量图等素材下载 (4.2MB) 地大Logo相关_校徽_校训_校名_稿纸_PPT_章程_-New.zip 校徽-校名-校训EMF-PNG图片 下载
3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的校训
mohsh 2018-5-6 19:55
5 月5日,陪着孩子参加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的开放日活动,校长在宣讲中提到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关于这个校训此前是知道的,但一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此次听校长念出来,总感觉有些不顺。清华校训的这8个字来自于《周易》,前4个字来自于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4个字来自于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将“自强不息”放在了前面。但将这8个字独自摘出来,这8个字在语义上和音韵上顺序都有所不妥,似乎应调过来念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2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zz:由《河南大学章程》的序言说起--纪念恢复河南大学校名30周年
热度 1 wangjs04 2014-12-21 13:26
我的母校不出名,但我一路走来,对母校感情日深。尽管有些人不屑于提这个非211985师资曾经落后的学校,我介绍时都会说我是河大毕业的。 我大四时在操场外遇到两个和蔼老头,想经过操场,我告诉他们说可以钻大洞过去,老头笑笑说我们才不钻呢。后来知道老头是李润田前校长。第二次遇见他 是我毕业不久,还打了招呼,老校长带个鸭舌帽,给 我说去指导研究生。 他早就忘了我,我还记得他。这就是母校的感情。 台湾来过一老教师朋友,我带他去河大校园转,他 很吃惊,这校园这么美。我很自豪。 http://news.henu.edu.cn/special/content/specialid/48 作为词汇的“河大”——为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三十周年而作 (郭灿金,2014-12-19,288) “河南大学”缘起缘续 (时 勇,2014-12-19,241) 亲亲母校,万福——写在河南大学恢复校名30周年 (王发曾,2014-12-19,469) 三十年 往事并不如烟——纪念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三十周年 (张召鹏,2014-12-18,1547) 关爱和:由《河南大学章程》的序言说起--纪念恢复河南大学校名30周年 (关爱和,2014-12-17,3738) 今年是恢复河南大学校名30年。 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在河南大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改革开放大潮刚刚涌动的年代,校名的恢复,对积蓄力量、渴望发展的河南大学来说,是久旱而逢甘霖。恢复校名之后的河南大学,如同千回百转的长江冲出夔门,一路无可阻挡地奔腾向海。当年为恢复河南大学校名而作出努力和贡献的前辈先贤,他们的名字应该和创办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林伯襄一样留在河南大学的校史上。 2014年的岁尾,在纪念恢复河南大学校名30年之际,恰逢学校正在修改制订《河南大学章程》。《河南大学章程》序言第一段对河南大学的历史作如下描述: 河南大学创立于1912年。初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选建于中国科举考试终结地一一河南贡院旧址,汇聚河南大学堂等校文脉。1923年起,历经中州大学、河南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成为国立河南大学。1952年起,先后易名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河南大学。 这是102岁的河南大学对自己经历最简略最平静的自述。自述中的每个字节,对熟悉校史的读者来说,都隐藏着巨大的感情风暴。河南大学102年的历史中有几个重要节点:一是1912年创立,那是一个极具眼光和魄力的壮举。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的激情中,在中国科举考试的终结地,举办一所留学欧美预校,在家门口为中原儿女打造一个出国留学的基地,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业。二是1923年由预校升格大学。大学设文、理两科,延聘国内名师,形成“南近曹门,北及铁塔,东依城垣,西环惠济河”的校园规划。三是1930年、1942年的省立、国立河南大学。省立河南大学以中州大学为基础,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于内,设文、理、法、农、医5大学院,并在抗日战争的流亡途中擢升国立。四是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恢复是因为失去。失去的原因是1952年起的院系调整。一个具有良好学术生态、拥有文、理、工、法、农、医六大学院的河南大学,被无形的力量粗暴地拆分为若干单科性学院。如果说1952到1956年的国家调整是建设者非理性者的狂热,那么1956到1962年的河南省内调整,则近似一场游戏者的自虐。后来校史的描述者苦中作乐地把这10年的校史概括为“折枝成林”,“折枝成林”的概括中包含着多少痛苦和无奈。一个辛亥革命之后建校,寄托着河南乡民人才之梦、中原之梦,几代有志之士精心打造的河南高等教育航母,却在共和国的建设者非理性的狂热和自虐中拆分。若干年的时间里,河南大学的称谓仅仅保留在校史的叙述中,保留在台湾校友会每年的聚会中。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河南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综合性大学。在学校和海内外校友的共同努力下,恢复河南大学的事情被提出并得到批准,河南大学开始突破师范学院文理学科的框架,按照综合大学学科设置,加快自我发展。 30年间,河南大学把敬畏与低调植入心底,把骨气与自信融入生命,把迎接挑战、逾越难关、奋力前行作为常态,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不懈努力,化小胜为大胜,由量变到质变,赢得了河南大学又一个最为珍贵的黄金发展时期。我们的奋斗和前辈们的奋斗,叠加在一起,凝练成为《河南大学章程》序言中的第二段的自我评价: 建校以来,河南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致力于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形成了植根中原文化沃土、打造区域人才培养高地的办学特色与传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大学与中华民族共同经历20世纪的风风雨雨,并在艰难曲折中形成了卓越的品格和成熟的心态。她以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贡献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原。她根植中原大地,香飘五湖四海,是一所赢得尊敬、值得敬仰的中国名校。不必抱怨河南大学有名气而无名分,河南大学的名分在中华复兴,在中原崛起的伟大事业中。中华复兴不能没有中原复兴,中华崛起不能没有中原崛起。中原复兴、中原崛起不可能没有河南大学的参与。这就是河南大学的价值所在,也正是河南大学的底气所在。不犹豫彷徨,不左顾右盼,脚踏实地,力戒空谈,耕耘今天,收获未来,这才是河南大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有理想、有贡献、有办学的底气,还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明确自我的发展道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对河南大学未来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河南大学章程》序言中的第三段话对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宗旨与发展道路的描述如下: 河南大学恪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秉承“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弘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服务国家和人民需求为办学宗旨,坚持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 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描述河南大学的办学精神,已得到大家的认同。以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作为河南大学的发展道路,是建校100年、恢复校名30年办学历程和办学经验的必然结论。国家一流是国立河南大学时期我们曾经达到、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以来已经接近的办学目标,向先进看齐,做河南最好,争国家一流,应该是学校发展道路的必然延伸。区域引领,是方向,也是责任。作为河南创办最早、学科最为齐全、被称为衍生大学的大学,河南大学在过去的100年国家独立、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及文明进步的引领,在今后民族复兴、中原崛起的伟大事业中,更应该发挥其对区域发展、文明进步的引领和在大学建设群体中的示范作用。中原风格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就是民族精神、世界眼光。中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现代大学精神与制度的建立,又须对世界有所学习借鉴。民族精神与世界眼光融合,应该成为河南大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目标追求,成为河南大学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的价值核心。 在河南大学恢复校名30年之际,恰逢新版《河南大学章程》修订完成。《章程》序言凝练了学校的办学历史、精神品格和发展使命,我作为河南大学近30年发展的亲历者、建设者,对《章程》序言作以上解读,并以此文为河南大学恢复校名30年作贺!
个人分类: 学校生活|51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热度 4 bugu234 2014-5-1 09:58
在复旦大学校园里,有一条梧桐树环拱的光华大 道。 在这条大道尽头的墙上,镌刻着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的校训。这是复旦大学的老校长 李登辉先生( 1872-1947 ), 仿照世界名校惯例,为复旦定下了校训。 李登辉先生毕业于耶鲁大学,在任复旦大学校长 23 年,是迄今任期最长的复旦校长。 当年,李校长遴选校训的目标锁定在中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上。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从 《论语 · 子夏》 中选出,随后由古汉语造诣颇深的复旦创校校长 马相伯 帮助决定,在 1915 年复旦大学建校 10 周年时正式成为复旦校训。 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个校训的二句话。 一个人,如果想要有真才实学,就需要:博学、切问和思考。这三者要自然地联系起来。现在的大学,课程安排很多,课后作业也很多,大多数学生只能忙于“博学”和应付考试,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也提不出确切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些民科的朋友,“博学”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他们往往苦思冥想,自创理论,费时费力,可是经不起推敲。 我本人才疏学浅,可是我经常用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勉励自己。我希望活到老,学习到老,思考到老。
457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假的哈佛校训能在中国疯狂流传?
热度 1 yonglishi 2014-1-4 09:35
http://asklib.hcl.harvard.edu/a.php?qid=31197 I've heard there is a list of proverbs/mottos/aphorisms/reprimands on the wall of a Harvard Library. Where can I see them? Last Updated: Jan 03, 2014 | 156152 Views Topics: miscellaneous A Answer This seems to be a rumor that is prevalent on the Internet, particularly in China. We have found no trace of any mottos on a Harvard library wall, and Professor Robert Darnton states unequivocally, As the university librarian, I can attest that no such writings exist on any of the walls at Harvard's 73 librari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gener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draws inspiration from a hoax about Harvard. Nov 15th,2012) There is also a thorough refutation at http://www3.sympatico.ca/dstephen1/harvardnonsense.htm . http://news.sina.com.cn/w/2013-12-31/051629123799.shtml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朱马烈】关于哈佛大学的校训在中国互联网上盛传已久。近日,哈佛大学图书馆官方网站惊现留言:有人问,在哪里可以看到传说中的哈佛大学校训?对此,哈佛大学校方在其官网上表示,这些校训都是假的,在哈佛墙上看不到所谓的校训,并称所谓校训都是编造的。   2013年7月16日,一名网友在哈佛图书馆官网留言提问:“我听说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可以看到校训,请问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浏览量高达14万。   哈佛大学校图书馆管理员表示:“关于哈佛大学的校训在网上早已盛传,尤其是在中国,但我可以证明,哈佛任何墙壁上都没有所谓的校训。”   这个回复最后还援引《华尔街日报》2012年11月15日的报道称,新一代中国学生对所谓校训的灵感仅仅来自于一个关于哈佛的骗局。   网传哈佛校训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http://edu.sina.com.cn/zl/oversea/blog/2014-01-02/0936520/2663829400/9ec6cf980101pdnc.shtml 有官方色彩的《环球时报》独家披露,哈佛图书馆的官方回答,指出哈佛73间图书馆并没有任何一间的墙上有中国网上流传的所谓“哈佛校训”或者“哈佛图书馆箴言”。这种中国人集体阿Q式意淫并美其名曰“励志”的垃圾能疯狂流传,只有三个原因:第一:包装很重要。第二:中国人的英语程度太差。第三:中国人太难成功了。   我曾经在一篇博客中指出诸如“哈佛校训”,“西点军校雷锋像”,“美国护照上的威胁语”,“美国教育代表团访华后报告”,“美国小学教师如何上课”,“美国教师誓词”,“美国有素质教育”等中国人意淫出来,美国人完全不明白从何而来的谣言,特别还指出,创作这些谣言的人,大概还以为哈佛大学跟中国大部分学校那样,只有一间图书馆,不会想象得到原来哈佛的图书馆有七十多间那么多。不过,马上就有愤青跳出来骂我,说哈佛校训就是真的,凭什么就相信我说的才对。更好笑的,是说,即使“哈佛校训是假的,也值得大家学习,云云。   假如那些狗屁不通的所谓“校训”,没有包装上一个“哈佛”的头衔,或者包装上一个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是何方神圣的“威廉斯文理学院”(即使这家文理学院在美国可是大大有名),恐怕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流传。同样,假如不是说“美国护照”上面有句话,说“强大的美国永远在你背后撑腰”,而是说,“南苏丹护照”上面有句话,说“强大的南苏丹永远是您背后的强大后盾”的话,恐怕除了给大家当笑话看以外,没有人会想起来转发的。   其次,中国人集体意淫美国怎样怎样,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人的英语太糟糕了!假如中国大陆大部分人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的英语教育有美国三年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那种水平,所谓“哈佛校训”里面由中文翻译成英文(甚至谷歌翻译出来的结果都比它好)的那些狗屁不通的文字,就不会让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当成真的来背诵学习。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远在2002年我在大学教一个研究生班的时候,就竟然有中国来的留学 生在写给我的作业里面引用“哈佛校训”。这东西看来比洪教主的“教主宝训”更著名了,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学生的英语程度根本就没有办法识别这种假货。同样,假如中国人的英语能力有美国小学二年级的水平,就不会相信美国有“素质教育”这个词,这个假货竟然还给弄到了中国官方的文件里面去,变成了中国教育的指南了,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最后,“哈佛校训”这样的东西能在中国疯狂流传,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太难“成功”了!   “成功”在中国人之中的定义,要比美国人高非常非常多。中国有个教授说,中国的“高考 状元”,没有一个是成功的。我从那个名单上看,好多是美国名牌大学的教授。在美国大学当过教授的人都知道,想在名校当上教授,是极为不容易的,假如三十出头就当上正教授的,绝对是成功人士之中的成功人士!而这位中国“专家”竟然说“没有一个成功”!   美国一个扫大街的,星期天都能穿得西装革履到教堂做礼拜,问他做什么工作,他会很自豪地说:我扫大街的。相信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扫大街的人有这份自豪感。为什么?因为美国扫大街的人的工资不比一个老师要低!在我们学校当清洁工的那位大叔,年薪比我们市长还高。他绝对不觉得市长比自己更“成功”!   有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奖的教授来我们学校演讲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为什么美国人大 部分都感觉自己挺成功的,而中国人大部分都感觉自己挺失败的,需要用大量“励志”的鸦片来激励自己或者麻痹自己,去追求“成功”呢?   他说:“美国老板赚了一百万美元,自己拿十万,剩下九十万,请三十个工人,每人给他们年薪三万的工资。工人们都觉得自己挺成功的。中国老板赚了一百万美元,因为没有为工人争取权益的工会的存在,老板自己可以拿九十万美元,剩下十万美元,请一百个工人,每人给他们年薪一千美元,每一个工人都会觉得自己不成功。但是,没有人敢离职,因为你不愿意做这个年薪一千块钱的工,有别人会做。所以,所有人都希望成为老板,因为那样才能成功。”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励志”需要到寄希望于假哈佛校训的程度?除了满足阿Q式的意淫以外,还跟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偏低,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人家的原始资料,只能被翻译骗;而且,中国人对于“成功”的要求,跟美国人相比相差太远。这都导致了一些帮助中国人互相欺骗的假洋货在中国流行。假如本来就对某些方面不满,比如中国的“应试教育”,或者中国教育给学生的负担太重,或者中国人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需要签证之类,便更加容易编造一些谣言来出气,让大家流传,达到妨碍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目的。大家必须时时提高警惕!
48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校训与校风
热度 2 ninglz 2013-5-12 08:50
大学校训与 校风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好像也是按上面方针执行的。现在的教育方针是什么,不太清楚。大学现在都有 校训, 校风, 学风.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 校园文化建设 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 作风 、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 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 态度 、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 学习态度 和学习风气。 特摘录部分大学校训, 校风, 学风与大家分享。 清华大学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优良传统:“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校风:“行胜于言” 北京大学 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传统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天津大学 校训:“实事求是”;校风:“严谨治学”;传统:“爱国奉献” 南开大学 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传统:“爱国、敬业、创新、乐群” 复旦大学 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 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精神:“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上海交通大学 宗旨:“求实学,务实业”;教育目标:培养“第一等人才” 同济大学 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办学方针:“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同济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西安交通大学 校训 :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西北工业大学 校训:“公诚勇毅”; 校风:“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三实一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校训:“诚朴勇毅”; 办学理念: “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毛泽东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长安大学 学校精神: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 陕西师范大学 校风:“厚德、积学、励志、敦行” 西安理工大学 校训:“祖国、荣誉、责任”;学校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办学理念:“育人为本、知行统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校训:“自强、笃实、求源、创新”;办学宗旨:“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校风:“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 第四军医大学 建校方针:“精品战略”;校训:“团结、求实、创新、献身”; 办学传统:“德育为先,学问为本,和谐为贵,进取为荣” 西安科技大学 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学校精神:“励志图存、自强不息” 西安工业大学 学校校训: 敦德励学,知行相长; 办学传统: 忠诚进取,精工博艺 西安石油大学 校训:“好学力行、自强不息”;发展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学科荣校” 西北政法大学 校训:“严谨、求实、文明、公正” 西安工程大学 校训:“厚德弘毅、博学笃行”;办学传统:“实业报国,负重奋进”; 校风: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5333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大校徽与装裱
热度 2 gl6866 2012-12-7 13:28
北大校徽与装裱
2007年06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并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修改后的北大标志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标志形似瓦当,兼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阴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同时,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 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的北大校徽,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大”字的人形是大学的教员和职工,而上面的两个人形是学生,表现了学校员工当为学生服务的观点。也可将下面的“大”字理解为北大人,而上面的“北”字是中华民族,象征北大人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许地山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评论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的这个校徽,更是别处心裁地联想到了"苦脸",认为北大校徽一脸苦相,正暗示着北大其生也多艰,北大人承担着民族的苦难,忧国忧民,故眉头不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北大当今校徽和鲁迅设计的校徽,可以说鲁迅的设计是书画界中通常所说的“画心”,即完成作品还没有进行任何装裱的作品。为了使得这一珍贵的画心变得更加珍贵,必须加以装裱,于是就成为今天这幅样子。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后来成为北京大学,老校址沙滩,名曰“北大红楼”。蔡元培当老校长时,曾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作为北大校训。但因为种种原因,“思想自由”被“遗弃”,只剩下“兼容并包”被广为流传。又有一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虽然有名,但从来没有被正式作为北大校训使用。改革开放以后,北大大饭厅的东墙上刷上八个大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曾有人认为这就是新的北大校训。但大饭厅100周年纪念时被拆除,没地方再见这八个俗不可耐的汉字了。所以,北大在校训这个问题上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况。不过,作为中国一流的大学,它的校徽必然代表着一种精神,那么北大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因而,光靠裱糊起鲁迅的画心,不仅使其美化起来,同时似乎也还掩盖了什么。 鲁迅设计的“画心”北大校徽图案 北京大学装裱起来的北大校徽图案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498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复旦校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pikeliu 2012-11-4 09:5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938fce01017ysp.html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复旦校训的两句话是由这里来的,用简单的语句来解 释, 博学 是从各方面广博的去学习,以开拓知识的范围, 笃志 是向远处大处立个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 切问 是切切实实的问, 近思 是由近及远的想,为阐发复旦校训的涵义,必须分别详细的说明,先说明博学。 博学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如今,学识的范围更广,门类众多,以科学而言,凡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均可称为科学,自然科学以物为对象,是研究自然物质及其现象之科学,如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等,社会科学以人为对象,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以求发现其中因果关系之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今日之学识,真是汗牛充栋,浩如渊海,齿豁头童,尚不易有一技之长,一学之精,我们应当先对工具的学识,如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论理学,有切实的基础,然后进一步的对各种学科有个一般的了解,Know something in everything然后再进一步的,各就性之所近,学之所长,国家时代之需要,求一门或数门学识的专精Know everything in Something前者为通才,后者为专才,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日世界,研究学识的步骤,必须由通才而转向专才,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好多科学均是有联带关系的,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绝不能把样样学识都学得精通,守约就是精通于一种或数种科学,我们求学,很容易犯一通病,样样都好象懂得,其实样样都未深切了解,样样都好象能勉强做,其实样样都做不好,甚至于都不能做,今日求学,不仅读今人书,并须读古人书,不仅读中文的书,并须读外文书,不仅读二流三流的书,还须读原作家的书,并须读报章杂志,听专家演讲,尤其重要的要做札记 ,“日记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读书有时如走马看花,有时如拈针刺绣;有时可浅尝即止,有时须熟读深思,经过了深切研究,不了解的了解了,记不得的记得了,脺于面,盎于背,畅于四肢,那种乐趣,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学习这个名辞包括学与习两方面,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注:“学,效也,习,鸟数飞也。”无论研究那一种科学,获得知识技能之必要历程,均为学与习,惟有从力行中求真知,数学要做习题,理化要做实验,仅了解原理原则是不够的,我们对“习”一方面,要多下苦功,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常嫌社会科学空洞抽象;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常嫌自然科学枯燥艰难,许多人常避难就易,认为学社会科学,就不必了解自然科学,而在另一方面,学自然科学的人,常漠视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常识,其实,学识是彼此关连的,是各有其重要性的,研究社会科学而不研究自然科学,没有根;研究自然科学而不研究社会科学,没有果,现在就是研究高深的社会科学,有时也要有自然科学的基础,任何科学的本身,无所谓难易,亦无所谓有无兴趣,难与易;有兴趣与无兴趣,全是我们的主观,避难就易,易者不一定,而困难增多,咬尽牙关去解决困难,则难者不难,易者更易,如果我们肯集中注意,认真研究,反复练习,了解熟练,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逐渐的难少易多,兴趣盎然。 笃志 ,求学不是为的装饰品,“世代书香,荣宗耀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时代是过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不应当再沉醉了,求学决不是为的镀银、镀金、面子、光荣,求学不是为的敲门砖,我们脑海里不应仅有“十年寒窗下,一朝成名时”,不应仅有中学毕业、大学毕业、普考、高考、委任、荐任、简任,更不应有“一佛出世,鸡犬升天”,求学当然为求生活的技能。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求学是学生活之道,不做家庭的消费者,不做社会的寄生虫,但是仅学会个人生活的技能是不够的,士要先立志,且必需笃志,志大人之学,养成德智体群平衡发展的健全个人,社会的健全份子,国家的健全公民,为人群服务,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以生活为目的,以生命为意义,要改进人类全体的生活,要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要学如何使国家转危为安,转弱为强,如何安定社会,富裕民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夫饥,我饥之,一夫寒,我寒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以我们小小的空间,短短的时间为当代最大多数的人谋最高的幸福,要立志研究什么科学,要立志做什么事,要立志做什么样的人,未立定志向之前,要多多思考,立定志向之后,就要坚苦卓绝,断不可见异思迁,蜘蛛做网,蚂蚁觅食,全给予了我们坚忍的教训,人生仅几十寒暑,求学与做事,均不相宜冲动性的常有变化,这山望见那山高,到了那山更糟糕,我们要做到择善固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莫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切问 ,所谓切切实实的问,必须先审问,先审察而后问,问必需先问自己,审察研究而仍有所疑,然后问工具书,问参考书,问教师,问同学,学贵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好奇心为发明之母,Curio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学而不问,只做了一半工夫,在若干的学校里,教师讲解,学生读书,听讲及记笔记,孩子在家中不敢问父母,怕父母嫌噜嗦,在学校不敢问教师,怕教师说他捣蛋,因为问教师而有被问的危险,有的问题可能较为简单,学生问了,怕表现自己的程度浅薄,为教师或同学所讥笑,父母及教师有时遇?困难的问题,或为自己的知识所限,竟会一时回答不出,颇伤胃口,其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世也”,父母及教师如一时回答不出,可以查查参考书,弄明白了再回答孩子。我们的脑筋,遇着新鲜的事物或问题,要经常的问,这是什么(What)?这是如何构成的(How)?这是为什么(Why)?牛顿因为问苹果为什么一定落在地上而发明地心吸力,瓦特因为问一壶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被蒸气的力量所推动而发明蒸气机,我们一定要问字典,问辞源辞海问百科全书,问其它参考书,问良师益友,问热诚的专家,疑问经指教后,要再研究,要再回想,然后触类旁通,一举一偶而以三偶反,其乐融融!问必有所得,问方能进一步的有所疑,有了进一步的疑,再详加审察研究,可能自己就了解,如竟不能了解,则应当再问,这是求学的必然途径,千万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近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 近思就是运用思想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及深,由小及大,由已知及未知,行动前有意志, 意志前有思想,这个意志是经过思想考虑才决定的,思想不是空幻的想,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想不是杂乱的想,由天南想到海北,由山川想到人物,无目的思想是毫无结果的, 思想是要有起点,有方法,有系统,有终点,所谓有思想程序Thinking Process,谈到思想的方法,我们有时用比较法,例如月晕而风,初润而雨,这是用多年的经验来推断,有时用归纳法,所谓万殊归于一本,有时用演绎法,所谓一本散为万殊,较为周延可靠者,则为归纳演绎并用法,我们学习任何科学或技能,全是不断的在“尝试与错误,错误与尝试”的过程中的,意志薄弱的人,尝试发现错误,即自认失败,没有勇气再去尝试,意志坚强的人,不断的由尝试中寻到错误,改正了错误再尝试,错误是意志坚强的人的参考资料,失败是意志坚强的人的成功基石,归纳演绎并用法的确是较为周延可靠的思想方法,归纳演绎,演绎归纳,进化无穷,至善无极,做近思的工夫,必须慎思,慎思必须明辨,明辨就是要辨别真伪,是非、大小、轻重、长短、先后、缓急、公私、利害、忠奸等等,我们要客观的根据事实,最好的论理是根据事实的论理,我们要主观的学有研究,品有修养,要虚怀若谷,有坦荡荡的胸襟,一尘不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事,毋为感情所蔽,毋为孤陋寡闻所欺,毋为现象所惑而忽其本相。   以上说明了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也说明了孔门遗教:审问;慎思;明辨。真知重在笃行;惟有笃行,方能得真知,曾国藩云:“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颜习斋云:“凡事心中了了,口中说说,笔下写写,而不从身体力行过,全是无用。”, 我们求学要有志,志大人之学,非为装饰品,非为敲门砖,不仅求生活的技能,我们要有识,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工夫,在德智体群各方面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健全自己,我们要有恒, 有恒为成功之本,持之以恒,日积月累,锲而不舍,自然见效,天资高的勿自傲,天资低的毋自弃,天下无难事,天下亦无易事,十分之一的灵感;十分之九的血汗。 长城谣曰:这是我上班第一天学到的一句话,我个人认为很重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校训、logo、校园文化等的看法(修订)
热度 2 Greg66 2012-11-1 01:02
今日看到了一则博文,说“校训”的问题。这里列出了 很多学校的校训 ,供读者赏析。我觉得校训应该是“培养将来做什么的人”, 而且应该比较简单、明确、上口、易记、易理解,让该校老师和学生都有基本一致的理解,在日常工作、制度中都基本遵循,效果也基本达到或者正在达到,这样的校训才有意义。有些学校有校训,但师生不记得、不理解或者理解很不一致,这样的校训就相当于没有。很多单位也是这样,在显眼位置写上几条理念似乎就很有文化了,其实全体员工甚至管理层都没理解更没有在日常运用,此单位还是没有文化。这和安全文化建设其实是相同的情况。 此外,我记得2000年前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网站上对学校的正式名称、官方缩写、logo的解释都作了规定性说明(现在找不到了,也许有),我觉得也很有必要。现在国内有些大学,同一个学校的员工们的名片上的英文翻译都不一致,风格也各异,logo使用也不规范不一致,颜色、尺寸比例各有不同,这很显然非常不利于宣传本校的形象,logo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几乎和没有差不多。而且,同一个学校的很多子单位还各弄一个子单位自己的logo,更不利于统一宣传整体的形象,整体的品牌效应、影响力肯定比子单位的大,而且子单位肯定在单位整体精神指导之下,子单位无特殊情况没必要用自己的logo。我在十多年前听一位大学校长在国外考察回国后的一次演讲中就提到了大学员工的名片应该统一的问题,可是到了今天,很多还没有统一,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还没有做到,说明大家的思想不那么统一,复杂的校训就更难起到作用了。 所以推广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十分必要,尽管文化冲突需要解决(而且我认为也能够解决),但日常管理工作学习、应用这种思想还是很有必要的。有了管理体系,它的程序文件的执行就能解决上述那些问题了。
个人分类: 12|3895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的‘校训’我不解
热度 22 lin602 2012-10-27 08:52
正值校庆,学校公布了新的校训:‘诚朴雄伟,树木树人’。见: http://news.njfu.edu.cn/pub/jspcms/p1_l636_r7463.htm 《辞海》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 德育条目 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诚朴,这非常好理解,是一个好的词。 雄伟:字典上意义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6063.htm )。但是,自从我们学习中文以来,就记得‘雄伟的天安门’,‘雄伟’好象一般不用于人,对于人的描述是用‘伟大’这个词。从来没有听说过‘雄伟的毛泽东’,只听说‘伟大领袖毛泽东’。这个词,在长期的时间长河中,有没有与传统意义有变化? 当然,‘诚朴雄伟’是原‘国立中央大学’的校训,引用过来,还算行,不过,我们这些‘年轻人’(尽管已经五十几岁,但相对于中央大学创始人来说年轻得不得了,哈哈)还是听了不顺。就象以前‘小姐’这个词多高雅,现在是一个非常难听的称呼。而‘同志’这个词,变异得也非常厉害。 树人:这个词没有问题,教师育人是应尽的义务。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是被树的,因此这个校训用词对学生来说,好象与他没有关系。让学生说校训中的‘树人’,他是什么感觉? 树木:这个词用得我觉得就非常有问题,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废词,因为我是做化工的,树木与我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我们学校林科学生、教师只占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百分之七、八十的教师与学生从事的专业与‘林’无关,你让与‘林’无关的教师与学生们‘树木’,哈哈,让人觉得是张冠李戴。毕竟现在南京林业大学已经不是单科学校了。 另外,树木这个用词,对于我们学校发展成多学科大学是非常不利的。这个词让人觉得,我们学校就是栽树的。 树木这个词,好象也不属于 ‘德育条目’ 。 校训是针对全校师生员工的‘训话’,是对教师与学生们提出的道德、品行或特征的要求,是师生员工要实行与努力的准则,应该具有普遍性,即所有的人都适用才行。同时校训用词应该‘与时俱进’,因为我校目前新订校训,这个校训应该是目前最合适的词才行。 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其他人如何理解我不知道,我也没有与其他人交流过。 我的语文以前就学得不好,高考时就担心语文不过关,但愿我的理解是错误的,这样我们学校的校训就是完全正确的了。哈哈。
5022 次阅读|4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