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忌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这个“墓”字竟如此令人讨厌?
热度 6 fdc1947 2013-10-27 19:45
人总有一些忌讳的字词,比如,自己的名字,如果被长辈或平辈人称呼,觉得很正常,但是,如果被小辈人提及,就会觉得别扭、不愉快,心想:这名字是你叫的? 古人的忌讳比现代人多得多。也拿人名来说,古人说话、写文章,都不能够提及尊长的名字,这里的尊长包括自己家里的,也包括国家的。比如,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虎,唐朝人就不能说“虎”,于是在唐代人的笔下,苏州的“虎丘”就成了“武丘”,要称“虎林”(杭州)为“武林”。康熙皇帝名“玄烨”,苏州的“玄妙观”就被写成“圆妙观”,《康熙字典》上“玄”字的最后一“点”,就被省略不写。孔夫子名“丘”,后代人把丘字加上一个“右耳朵”成了“邱”。这称为避讳。 有时候,在避讳会避到荒谬的地步,例如,李贺的父亲名晋,就有人攻击李贺,说李贺不应该去考进士,因为进士的进与晋同音。韩愈写文章反驳说,如果有人的父亲名“仁”,他就不能够做人了? 当然,人们忌讳的字词有很多,有些还是有一些道理的。例如,在非必要的场合,说话时避开一些涉及排泄物、污秽、生殖器之类的词,这也是许许多多年来人们公认的语言规范。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认为不够文明。 由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们所忌讳的字词也有一些差别。随着时代的进步,迷信的破除,涉及到的新事物、新名词越来越多,总的来看,人们的避讳越来越少,这似乎应当是一个历史的趋势。至少,对于同音字,不再应该避讳。不应该出现李贺不应考进士这样的荒谬之事。 可是,近些年以来,却出现了与上述趋势相背的逆流,一些迷信的说法泛滥,一些连在封建皇权时代都没有的忌讳却被人制造出来,或者过去只是在某些局部地区存在的忌讳却在许多地方大肆泛滥。 例如,现在许多地方、许多人忌讳 4 字。汽车号码字绝少用 4 ,甚至楼层没有 4 层。仿佛汽车号码有了 4 就会出车祸,人住在 4 层楼就会呜呼哀哉似的。其实,中国古人绝不忌讳四字。您看,吃饭有四喜丸子,喝酒划拳说四季发财,皇城的大街上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文人们讲兰梅竹菊四君子,如此等等。 人死了总是要埋葬的,古人对于先人的坟墓毫不忌讳。子女在父母去世以后应当住在父母的墓边上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学生住在老师的墓边上也得到社会的尊仰。名人的陵墓更是被后人作为瞻仰的对象。所以,古人对于陵、墓、坟这些字眼并不忌讳。相反,对于带有这些字眼的地名,各地更是作为那里的名胜古迹加以珍惜,并引以为骄傲。这只需要看看历史上留下来各地的 方志就可以知道。 可是,事情到了科学昌明的今天,有些地方政府却莫名其妙地忌讳起带“墓”字的古地名。许多好好的古地名因为含有一个墓字而被认为不吉利从而改掉了。 一个最不该被改掉的地名是苏州的陆墓,这是一个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陆氏是历史上苏州的大族,把刘备火烧连营的陆逊,被称为司马氏灭吴得到的最珍贵两件宝贝的陆机和陆云,唐代的名相陆贽,诗人陆龟蒙等等,都是这个家族中的佼佼者。关于陆墓之得名,历代苏州地方志都以为是唐代宰相 陆贽把墓做在这儿,这样,这历史也有一千二百年之久,民国年间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曾考证出这是因梁代中书黄门陆云公葬于此,这样陆墓这个地名之得名又要提早二百六十年,后来又有人发现梁代瓦片上的铭文有“梁大同元年( 535 年)四月。陆墓甘郎承造”的字样。这样说起来,陆墓这个地名的历史当在一千五百年以上,即使是最保守的说法也是一千二百年。陆墓又是一个历代文献上有名的古镇,紫禁城里大殿上的大块方砖——金砖就是由陆墓烧造的。可是,就是这样的历史文化名镇,因为带有一个“墓”字,被认为不吉利,竟被改称为陆慕。在普通话中的发音虽然一样,可是意思大变。而且陆慕这两个字的意思,照现在有人的解释,说的客气一点,用一个俗语去掉前面的两个字,实在是“不通”。这样的做法,真正是愧对我们的祖宗。 苏州山塘街上有一个“五人墓”,是明代因反对阉人魏忠贤而牺牲的五位苏州平民百姓之墓,明末著名文人张溥所写的《五人墓碑记》是《古文观止》上的压卷之作。中国历史上为平民百姓所修的这样有名的陵墓不知是否还有第二个。四百年来,这里一直以“五人墓”著称,人们在这里怀古论今、扼腕叹息、立志发愤,是文人和百姓游览的一个好去处。可是,近年却嫌带一个墓字不好听,改称“义风园”。虽然“义风千古”是一个古牌坊,但是那里从来以五人墓为名,已经名闻天下的名字完全没有必要改掉。而且“义风园”这三个字传到不知情者的耳朵里的声音像一个饭店的样子。 昆山有一个古镇,称陈墓,来历虽然难考,但是多少年来,一直称陈墓,至少在明代的文献中就这样称呼了。可是,前几年要开发房地产,嫌墓字不吉利,根据清代一本手抄本书籍上的记载,说陈墓的来历是因为距今八百年前的南宋孝宗有个陈妃埋葬于此而得名,而在这以前,这里曾称“锦溪”。虽然这是孤证,过去是否真的称过锦溪并无其他证明。从历史考证的角度,这样的孤证并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不过,当地为了顾及迷信者的需要,还是断然宣称,过去那里就是称锦溪,并据此废陈墓而“恢复”锦溪。一个称呼了不知多少百年的名称从此尘封。 有时候,传说和小说远比历史真实的影响要大,明代的画家唐寅的名声就是因传说和小说而远大于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唐伯虎墓当然是人们希望去瞻仰的地方。但是,现在有人不喜欢这个墓字,于是,改称唐寅园。类似的事情,还能够说出一些。 自从西风东渐,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便一直呼吁破除迷信,提高国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为改变国人的愚昧和不健康的陋习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在影响民族风俗和习惯的过程中,政治家、经济界和文化界的领导人等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不少干部和企业家的政治思想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说的难听一点,叫十分低下。这个跟我们多年以来,实际上放弃了对于干部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教育有关。使得许多干部,表面上高喊上面的口号,唱着高调,实际上或者说在饭桌上只学习和交流低级趣味和落后迷信思想。他们傍着大款,学着过奢侈、糜烂的生活,信着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大师和风水、算命、卜卦之类的方法,冀希又能升官发财、又能强健身体。在这些干部和企业家的带领下,社会上各种迷信落后的思想大肆泛滥。改名的风气不过是这些迷信落后思想泛滥的一个表现罢了。 一个只相信落后迷信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相信科学,中国才能进步。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435 次阅读|6 个评论
观察与思考(5)惊天大堵与小小忌讳
热度 9 sqdai 2011-10-25 07:17
观察与思考(5)惊天大堵与小小忌讳
2010 年 9 月 1 日 惊爆京藏高速大堵车,沿进京方向蜿蜒百公里的车龙每日蚁行 8 公里, 4 日始告疏解,人们又心悬下一个堵疏轮回的不期而至;“ 9 月 17 日 的一场小雨中,北京市区的交通也几近瘫痪,拥堵路段达到 143 条,创下历史记录。” ( 2010.9.30 《南方周末》 D22 版)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0456f0100lzz8.html )。这些消息上了国外一些报纸的头条,这可是不大光彩的记录。 “ 917 ”的惊天大堵,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当晚,央视名嘴白岩松在“新闻 1+ 1 ” 栏目 中 说 , 情况 简直 “ 堵 不 忍 惨 ” , “ 几乎 令人 崩溃 ” ( 见 附图 ) 。 这次 惊天大堵 从何而来 ? 《 中国日报 》 载文 分析 , 几种 不利 因素 挤 到 了 一起 : 那天 正 是 中秋节 前夕 , 人们 社会 活动 激增 导致 交通 流量 猛增 ; 恰逢 周五 晚 高峰 , 与 周一 早高峰 一样 , 是 一周 里 流量 最高 的 时段 ; 连绵 秋雨 , 导致 路面 湿滑 、 车速 减慢 、 “ 小 剐 ” 大增 ; 当天北京市车牌尾号为 4 和 9 的车辆限行,而这两个尾号相对较少 。当然,还有一个总原因: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连续攀升,以日均 2000 辆的速度递增,总量即将突破 500 万辆,而道路建设远远难以与之匹配,路面压力不堪负担(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s/qiche/2010-09-19/content_894416_2.html )。 这里说说车牌尾号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国人特别忌讳数字“ 4 ”,发难者似乎是香港人、广东人,这一忌讳很快在全国蔓延。在看到上述报道之前,北京的朋友就告诉我,这是“ 917 ”惊天大堵的四大诱因之一:本来想通过工作日的轮流限号出行,削减掉 1/5 的车流量,那天削减的不到 1/10 (因为大家也不大喜欢“ 9 ”)。此后一年,在上海市或到全国各个城市出差时,我特别留意机动车车牌尾号,仅发现一辆军车车牌尾号为“ 4 ”!从忌讳“死”演绎为忌讳“ 4 ”,想不到竟成了惊天大堵的一个诱因。小小忌讳的作用不小! 本来,限号也是一种不得已之举,一个大城市的交通系统的“减堵”维系于此,本身就是一种“杯具”。这次惊天大堵之后,迁都之议甚嚣尘上(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79161636/3.html )。依笔者之见,迁都大可不必。出路在于:以交通科学为指导,努力改造北京的交通系统,并辅以必要的政策和强制措施。 早就听说,北京的交通科学家提出建议,把北京的交通系统从“大饼模式”转化为“糖葫芦模式”,也就是说,搞“多中心模式”。我们知道,北京市区的交通态势“北紧南松”,与南部地区相比,北部地区的交通状况要糟糕得多,因为大机构集中在北部。我们设想,如果在南部郊区(当然也可包括少数北部郊区)建立多个配套完善的“卫星城”,强令大机构外移,以国务院机构为例,在市中心,只保留外交部等少数部委,其它部委分散地南移北撤,情况就可大为改观。因为“城市空心化”导致的“潮汐交通”常是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采用“糖葫芦模式”把“交通潮汐”化解之后,交通拥堵自然缓解。 不知各位是否认同此议? 写于 2011 年 10 月 25 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 观察与思考( 1 )城市机动车数的惊人增长率说明了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5581 2 观察与思考( 2 )看私家车 “ 扭秧歌 ” 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6394 3 观察与思考( 3 )城市交通设施的八大失当之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7204 4 观察与思考( 4 )祸起青萍之末:列车司机听不懂缩略语 AF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00544 惊天大堵1 惊天大堵2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7441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华文字的谐音,忌讳和心理作用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1-7-4 10:26
p { margin-bottom: 0.08in; } 中华文字的谐音,忌讳和心理作用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3 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广流长, 复杂多变, 趣味无穷。 中华文字的深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 同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 其表达的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 2 。 不同的字可能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读音; 3 。 同一个字可能具有不同的读音。 4 。 中国文字具有象形的特征。 虽然我不是研究文学的科学家, 但是我对中华文化有着剪不断, 理还乱的情愫。 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影响, 所以, 我对中华文化有着特殊的爱好。 在我心目中留下深刻影响的是中华文化的谐音, 和由此造成的忌讳, 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心理效应。 由于人生来就具有追求生的欲望, 所以, 人们通常很怕死, 因而, 在日常生活中很忌讳死这个字。 中华文字中与死这个字有谐音的有不少, 比如:四,寺和斯等等。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人们在许多场合尽量避免用四这个数字。 除了谐音外, 中华文化中一些词组也与死有相同的意思。 比如:九泉和安息等等。 2007 年, 在北京某酒店, 当时任亚洲种子联合会主席, 中国国家种子集团蔬菜部总经理, 中国种业联合会秘书长的张孟玉先生在席间问起我对中国之行的感觉。 我对他说, 中国的变化很大, 尤其是北京, 使我感到非常惊喜。 可是, 我要去酒泉, 心里有一种不乐观(不祥)的感觉。他马上要我说的具体些。 我说, 酒泉听起来好像“九泉”, 去九泉就意味着去死。 我继而对他说:“我前几次去酒泉后, 每次都会生一场大病, 1996 年那次几乎死掉, 您也是知道的。” 他听了后, 哈哈大笑, 并且马上大声说:“我比您更有体会, 因为我不但经常要去酒泉, 还要去安西, 所以, 听起来好像去九泉安息 !” 听了他的话, 一桌子的人笑得前仰后倒。 是的, 这些谐音有时确实会给人造成一种负面的心理效应。 比如说,我有时会利用出差到中国的机会顺便去老家看看亲戚朋友。 我的亲戚朋友总会关心地问我将去那里, 或者从什么地方来的,当我说将去酒泉或者说是从酒泉回来的, 他们都表示出很惊讶的神情, 尤其是那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甘肃有个酒泉市的人, 更是如此。 不过这些谐音对外国人没有多少影响。 因而,来酒泉的外国人仍然很多, 而且他们也没有任何负面的心理效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2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学者说话的最大忌讳
热度 1 yangwenzhi 2010-2-8 07:13
快30年工作经历中,我有过做学问、做生意、做官员的阅历,经常要为讲几句而犯难,也使我悟出了身份不同,三者说话的奥妙和技巧不同。这就是:在官场,最大的忌讳是说错话; 在学界, 最大的忌讳是说假话; 在商界,最大的忌讳是说实话。 官员最大的忌讳是说错话。 在政界、在官场,其基本文化是科层制,下级服从上级。在官场说话很有技巧,官话、套话、空话、白话、恭维话、拍马屁的话、黄话等都可以说,虽然有人不高兴,但这也实属正常,可以理解,而且不会犯错误。喊口号、无语、装哑,这也可以因情况而异。高调、低调、不着调,这属个人风格,因人而异。 身在官场,说话的机会超多,经常邀请要讲几句,说话多了错话就多,明智的官员把多到场少说话视为良策。在官场,时常是真话不能讲、假话不能说,须处处小心,特别是在面对上级、面对媒体、面对群众时,在说话上更有讲究,无论怎么讲究,其底线就是不能说错话。 说错话,领导不但不高兴,而且时刻铭记,终身不忘,一错造成千古恨,仕途终也;说错话,媒体不高兴,有理无处说、也道不清,后悔晚矣,一切将休也;说错话,群众不高兴,群起而攻,自信和公信完矣。 学者 最大的忌讳是说假话。 在学界、在学场,其基本文化是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文化,人们讲求真实。在学界说话同样有技巧,官话、套话、空话、白话等不能说,因为这会让人们忍无可忍。在学界说话,要开门见山、言之有物,说话要有依据;长话短着说,复杂的话简单说,有话好好说;要说实话、说新话、说短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说别人能听明白的话......异议、无语也是一种选择。 身在学界,须处处为实,无论是在面对官员,还是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始终要保持科学客观、保持科学理性,扼守科学道德,不能完全为政治所忽悠,不能为商业所诱导。学者是社会的良心所在,人们可以容忍学者说不知道、失语(出于保密、伦理或个人原因)、说错话(限当时所认知水平),但 无论是学术界自身,还是社会,对学者说假话都是零容忍 。 学者说假话,可能误导我们的官员,造成领导者的决策失误,决策失误乃最大的失误;说假话,可能误导我们的媒体,误导社会舆论,专家就真成了砖家;说假话,可能误导公众,使公众被愚弄、被欺骗,学者也将无颜面对我们的纳税人。 商人 最大的忌讳是说实话。 在商界、在商场,其基本文化是求利的竞争文化,人们的信任是建立在契约、承诺基础上,讲究保密、博弈和彼此防备。在商界说话更有技巧,客气话、大话、玩笑话、酒话、情话、不明不白的话等都可以说,虽然有人最想知道的是实话,但你不说,这也实属正常,可以理解,而且别人不会不高兴。即使你真说出实话,别人也未必真信。 身在商场,须处处保密,说话千万不能多,可以讲理念、讲文化,但不能讲技术、工艺、材料、配方、成本构成、客户等,特别是在面对同道、面对媒体、面对顾客时,在说话上最大的忌讳就是说实话。 实话,乃商业秘密,同行知道就成为竞争对手,自己可能就死定了;说实话,媒体公诸于众,社会未必都信,但可能向同道泄密,也可能出卖同行;说实话,消费者也未必感兴趣和真正都信你说的,何苦来着。 学者不是官员,也不是商人,我们没有必须说假话,不必担心说错话,更没有理由不说实话。 在当今社会,学者的公信力建立在真实基础上,作为学者,千万千万不能说假话。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10083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