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毫米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5G通信入门视频
quantumchina 2019-3-23 08:51
5G通信开始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工作 视频资源来自网络,整理以方便大家学习交流 5G不仅将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还将解决千亿机器无线通信的物联网需求。 https://weibo.com/tv/v/H7muWiuqI 8分钟讲解关于5G的一切 http://3g.163.com/v/video/VK6HV9EOE.html 5G是个啥玩意?听通信业专家给你详细讲解! https://sv.baidu.com/videoui/page/videoland?pd=bjhcontext={%22nid%22:%229910791195426029313%22,%22sourceFrom%22:%22bjh%22}fr=bjhauthortype=video
个人分类: 大众科普|1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60 GHz 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
sciencepress 2017-8-25 10:50
近年来,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快速增加,移动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低频频谱资源稀缺日益严重。毫米波通信频谱资源非常丰富,可实现 5G 通信容量千倍递增。通信速率 10 Gbps 的愿景被视为 5G 通信革命性技术之一,有效支撑高速数据传输、虚拟现实等应用需求。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英文版) 第 8 期 “ 5G毫米波通信技术和器件专题 ” MOOP 栏目刊登了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岳光荣等 的论文 “ Demonstration of 60 GHz millimeter-wave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t 3.5 Gbps over 5 m range ”。 论文介绍了一个基于 IEEE 802.11 ad 标准的、可实现高清视频流传输的 60 GHz 短距离无线通信演示系统。这个独立设计与开发的硬件原型包括一个 65 nm 的 CMOS 射频前端和用于物理层基带功能的基带收发信机。 欲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观看以下论文讲解视频和实验演示视频▼ 可实现高清视频流传输的 60 GHz 短距离无线通信演示系统▼ 复制以下链接访问《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英文版) 官方网站免费下载原文: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2-017-9059-y 该文随以下 毫米波通信专题 出版: Special Focus on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s Techniques and Devices for 5G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 2017, Vol.60, Iss.8 访问以下链接,免费下载专题文章: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IS/60/8?slug=Browse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5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IMEC联合日本松下公司研制出毫米波雷达用CMOS单片收发机
wangjunxiradar 2015-3-7 11:13
IMEC联合日本松下公司研制出毫米波雷达用CMOS单片收发机 2015-03-06 电科防务研究 电科防务研究 电科防务研究 微信号 CETC-ETDR 功能介绍 “电科防务研究”是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独立防务观察平台,工作日推送国际最新防务动态,周末推送综述、专题,立足于全球防务动态和学术热点跟踪,着眼于综合性、国际化问题的持续观察,最终为业内有关机构及研究者提供独立、客观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在2015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上,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和松下推出可工作在79GHz、适用于相位调制连续波雷达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单片收发机芯片。该成就显示出CMOS用于便宜毫米波雷达系统实现精准表现和动作探测的潜力。 毫米波雷达技术用于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可以提升尘、雾和黑暗等模糊环境中安全性,因为在这些环境中基于图像的驾驶辅助系统的可靠性会丧失。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的ADAS可提供更长的距离、更高的精确度,以及比超声传感器更强的隐形安装能力。IMEC研制的79GHz单片收发机基于先进的28nm CMOS技术实现,是替代现有基于锗硅(SiGe)技术的一个引人注意的方案,因为它可实现更低的功耗和更高集成度。而且,基于CMOS的高量产能力,从根本上保证了CMOS技术的低成本性。 IMEC和松下联合开发的收发机芯片中包含一个控制回路,在不影响射频性能的基础上可抑制从发送机到接收机的溢出。该收发机功耗260mW,发射机输出功率11dBm,接收增益为35dB,噪声指数低于7dB,发送到接收的溢出抑制为15dB。由于采用宽调制带宽,深度分辨率可达到7.5cm。 IMEC物联网感知系统项目总监Wim Van Thillo说:“我们很高兴能够在28nm CMOS技术上实现这些卓越的性能,也很高兴看到该技术为毫米波雷达系统所带来的新机会,应用领域不仅是汽车雷达,还包括智能家居、无人机、机器人和其他等。该收发机芯片是我们在追求在单个芯片上实现完整高性能雷达系统过程中取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感兴趣的公司可通过IMEC工业合作项目或IP授权加入此CMOS基79GHz雷达技术的研究。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张倩
3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毫米波通信:潜力和挑战
热度 1 ComeOnBoy 2015-3-2 22:26
毫米波通信特点:高带宽,高远场增益 利用天线阵实现波束成形(beamforming)和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 波束成形:波束成形是天线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结合,目的用于定向信号传输或接收。 波束成形,并非新名词,其实它是一项经典的传统天线技术。 空间复用:空间复用就是在接收端和发射端使用多副天线,充分利用空间传播中的多径分量,在同一频带上使用多个数据通道(MIMO子信道)发射信号,从而使得容量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这种信道容量的增加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带宽,也不需要消耗额外的发射功率,因此是提高信道和系统容量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下图为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空气中的衰减。可以看到并不是频率越高其衰减越大。图中标出的氧气水二氧化碳等,表示该频率下主要吸收电磁波的空气成分。 文章指出,毫米波在100-200m视距和非视距传播都是可行的。 参考:Millimeter-Wave Cellular Wireless Networks: 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 Sundeep Rangan
个人分类: 每日一文|54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5G手机看科研与生产为什么总是两张皮?(130627)
热度 14 ymin 2013-6-27 07:52
从 5G 手机看科研与生产为什么总是两张皮?( 130627 ) 闵应骅 最近看到 IEEE 发布消息: 5G 手机又要来了。看到三星公司及其支持的纽约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正在研究 5G 手机,使我不但对 5G 手机有兴趣,而且对企业与大学、科研单位的合作研究颇有感触。 自从 1995 年第一代手机问世以来,不到 20 年,第三代已经普及, 4G 也箭在弦上,现在要研究 5G 了。 20 年换 4 代,这代际交替也太快了。人做不到,人类至少要 20 年才能有一代吧!为什么这么快?一个原因是技术更新快。从模拟到数字,从局部到国际,无论硬件、软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另一个原因是用户需求无限、企业正好需要不断更新产品。 IT 行业和汽车行业不同。 1886 年德国人发明了汽车,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基本结构没变,动力基本没变,而它里面的 IT 设备,即所谓汽车电子却大变了,日新月异。一个收音机能用几十年,企业产品不更新,市场从哪里来?所以,产品更新是 IT 企业的生命。 5G 手机用一种所谓聚束天线 , 可以在 2 公里范围内 , 以每秒 1 千兆位 (1Gb) 的速度发送和接收移动数据。三星正在设法用毫米波,即 3-300GHz 。更低的频段已被现在的移动网络所占据,几百兆,其波长约为几十厘米,比较容易绕过障碍,穿透空气。 4G 网络已经把该波段下的数字传送位数几乎推到了理论极限。人们估计政府会开放 100GHz 的毫米波段给移动通讯,那比现在的移动网络频率高 200 倍。这将加大带宽,提高数据传送速度。毫米波的室内使用已有固定的视线传送,以及一个新的室内无线标准 WiGig 。但是,一大堆问题使毫米波在大量移动通讯中不好使用。 5G 移动通信的一个可能的方案如下图所示。 除了使用 4G 的蜂窝站 A 之外,再建许多 5G 基站。图中绿色手机可以直接用 A ;红色手机可以通过 5G 基站达到 A ;而兰色手机却因为障碍物必须通过另一个基站达到 A 。好在这些频率不会叠加,所以,这两个红手机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而不会互相干扰。 由于毫米波不易穿透固体物质,传得不能太远,单一的毫米波天线口径很小,能量有限。不能做蜂窝系统使用。三星的工程师们想用多个天线的阵列,把无线能量集中到一个很窄的有向波束上,以提高增益。这种天线阵列已广泛应用于雷达和空间通讯,现在三星已经能做 64 个天线的阵列,做到如火柴盒大小,快速转动,像一个超活跃的探照灯一样。 5G 手机当然不仅是毫米波传输,也包括新的编码、调制、更好的干扰管理、更密的层次化、多跳网络和先进的接收器设计等方面都研究工作有待开展。 在 纽约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进行了许多相应的科研工作,譬如,如果 200 米设一个基站,是否能达到全部覆盖?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下通路损失有多大?时间延迟是多少?对于建筑,包括有色玻璃和无色玻璃,反射系数有多大?穿透损失有多大?户外与室内的信号差别有多大?是否能相互独立建造网络?他们发现,纽约和奥斯汀这两个不同的城市,这些参数有很大不同。 这就回答了国外科研与生产能够紧密结合的原因。在国内,我们多次听到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批评。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科研基本上由政府资助,政府出钱,要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些战略科学家苦思冥想:应该研究这个,应该研究那个。于是,大家根据他们的意志搞科研。泛泛地讲,这些科研对生产有好处,但企业不见得也这么想。大型企业也自己搞科研,但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我国目前的企业,看到 20 年后的技术前景,还相当困难。常常是听到国际有什么动向,我们自己赶快搞。正因为这样,我们原始创新就比较少。 3G 手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际上 3G 手机有 3 种制式标准: 欧洲 的 WCDMA 标准、 美国 的 CDMA2000 标 准和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 TD - SCDMA 标准。我们后插进去一个方案,推广起来就比较困难。可像 5G 手机,三星要想赢得挑战,上面所列的许多基础方面的问题还得请大学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做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当然,一些接近产品的技术问题,可能就不需要外人插手。这样就不会有两张皮的问题了。 从更长远看,我听到国内一位 IEEEFellow 说,紫外光通信很有前途。不过,本人外行,不敢评论。
个人分类: 网络|11426 次阅读|28 个评论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吕昕课题组欢迎新同学加入
antenna 2013-6-20 17:44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吕昕课题组欢迎新同学加入 吕昕(实验室主任)课题组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电子工程系,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BeijingKey Laboratory of Millimeter Wave and Terahertz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Electronic Engineer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s, Beijing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P. R. China 一、发展历史 北京理工大学 53 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前身是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成立于上世纪 50 年代,培养出了如龚克(南开大学校长)、王小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院士)、吴一戎(中科院电子所所长,院士)等多位专家学者。北京理工大学 53 专业曾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实验室,现为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二、研究方向 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有:天线理论与技术、太赫兹( THz )物理与应用、微波电路、 CMOS 射频电路和微波遥感成像等。其中, THz 集成天线与 AIP 系统技术、 THz 焦平面成像技术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实验室在国内领先的新兴研究方向。 三、师资与科研 课题组老师有吕昕教授、李镇教授、刘埇副教授、于伟华副教授、胡伟东副教授、葛亚芬高级工程师、司黎明讲师、吴昱明博士等。 课题组组长: 吕昕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 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 1982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现任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信息与电子学部委员、理学部跨学科委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带头人,航天八院八部特聘研究员,第一批国防 “511 人才 ” 学科带头人,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本课题组一直承担着国家重点 973 、 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集团、航天部、兵器装备预研等纵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科研经费十分充足。课题组注重工程技术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实践科研工作,绝大部分课题是以国家国防重大工程技术需求为牵引,为研究生就业将打下坚实的基础。 “ 基本概念清晰,同时又杜绝纸上谈兵 ” ,这也正体现了我们理工大学的鲜明特色。 四、实验设备 课题组拥有一批先进微波仪器设备和独立微波暗室,测量频率上限达到 500GHz ,覆盖天线参数测量、频谱测量、相位噪声测量、目标 RCS 测量、 S 参数测量、材料参数测量等。课题组具有独立的机械加工车间和 PCB 光刻设备。 五、学生学习 本课题组是一个具有高凝聚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同学可以得到课题组所有老师的认真指导。不管在专业知识学习上还是实验仪器的测量方面,实验室都会给予同学极大的指导和帮助。 课题组积极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出国联合培养学习,重视国际交流活动,多年来将大批的研究生送到国外深造。通常硕士生有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博士生有多次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包括至少一次的境外会议。鼓励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发表在 SCI/EI 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实验室提供专项科研奖励基金,分级别给与每篇 500-10000 不等奖励。 六、学生生活 学习期间,除了可以得到国家提供的补助,每月还会有课题组的津贴。充足的津贴保证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上绝无后顾之忧(津贴远高于其他课题组)。另外,还会根据个人能力和贡献大小,在年底提供相应项目奖励。对于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同学,课题组提供每年 9000 元专项学费补贴。 课题组非常关心同学们的身体健康,设立专项活动经费,使同学们每周都可以参加体育锻炼。例如,每周一次的羽毛球活动或游泳。 七、学生就业 课题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都很不错。多数毕业博士留校、出国或者进入知名外企和航天系统总体部门工作。毕业硕士也大都签约到航天五院、三院、二院、一院、中电科技集团、中科院电子所等科研单位(留京者均可解决北京户口)。具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整体统计,微波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平均工资是各专业之首(连续三年),高于第二名专业近 20% 。例如, 12 年去航天二院工作的本课题组硕士第一年平均工资 10~12W 。 八、欢迎加入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吕昕教授的带领下,科研、教学和技术攻坚能力显著提高,正在向着国家级(教育部和国防部)重点实验室的目标进军。随着实验室一步步的壮大,急需补充新鲜血液,热诚欢迎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8.1 硕士招生情况(实验室每年招生 10~20 人): 005 信息与电子学院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02 电磁仿真与天线 ; 03 毫米波太赫兹技术与系统 ;04 微电子与集成电路 8.2 博士招生情况(实验室每年招生 4~6 名) :005 信息与电子学院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03 微电子与固体物理学 ;05 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欢迎信息、通信、微电子、物理、数学类考生报考本实验室。同时热烈欢迎具有推免资格的同学加入,通过审查,可直接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 请将个人简历发到联系老师邮箱。 联系人:司黎明 地址: 4# 教学楼 101 电子邮箱: lms@bit.edu.cn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文献』(十四)期待年中的银心吸积
qianlivan 2013-4-7 09:43
最近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今年将有一团气体云(G2)运动到银心黑洞附近,气体吸积将由可能引发爆发现象。届时可能会观测到来自银心黑洞的X射线、红外、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爆发。这对于探测银心黑洞的性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已经有一些文献对G2的产生做出了猜测,新星爆发、行星状星云、行星盘蒸发。不过对于预测可能的银心黑洞吸积来说,重要的是观测性质,具体就是,时间何时发生?会有什么样的观测特征?应该怎么观测? 根据轨道计算,最初给出的预测是气体云在2013年7月到达近星点,也就是说气体吸积发生在此前后。不过根据最新观测结果,气体云将在2013年9月10日到达近星点(图1)。届时应该会有X射线爆发和红外波段的爆发。不过,这个预测是很粗略的,因为气体云在接近黑洞的过程中收到潮汐力影响应该逐渐散开,所以难以定义何时算是到达近星点。进行流体的数值模拟是比较合理的做法。三维流体模拟显示2013年5月就能形成吸积盘,也就是说爆发可能在较早时候就开始了(图2)。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会有很多望远镜指向银心,等待捕捉这次激动人心的银心吸积事件。 参考文献 arXiv: 1201.1414v1 arXiv: 1209.1638v1 arXiv: 1209.2272 图1 图2
个人分类: 知识|2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Springer《红外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杂志》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
热度 1 wanyuehua 2011-9-25 08:06
Springer《红外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杂志》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红外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杂志》美国 ISSN:1866-6892 , 1 980 年创刊,全年 12 期, 1980-2008 年刊名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国际红外波与毫米波杂志》( ISSN: 0195-9271 ), 2009 年改为现名。美国( SPRINGER/PLENUM PUBLISHERS, 233 SPRING ST, NEW YORK, NY 10013 USA )出版, SCI、EI收录期刊, 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和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的 1980 年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的第 32 卷第 7 期共 4173 篇论文。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0.326 , SCI 2007 年影响因子 0.300 , SCI 2008 年影响因子 0.692 , SCI 2009 年影响因子 0.579 , 2010 年影响因子 0.672 , 2010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0.583 。 2010 年 JCR 电子工程排名第 162 位( 247 种)、 Q3 (三区) ,光学排名第 55 位( 78 种)、 Q3 (三区),应用物理排名第 92 位( 116 种)、 Q4 (四区)。 改名为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红外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杂志》的 2010 年影响因子 0.824 , 2010 年 JCR 电子工程排名第 144 位( 247 种)、 Q3 (三区),光学排名第 48 位( 78 种)、 Q3 (三区),应用物理排名第 88 位( 116 种)、 Q4 (四区)。 说明:影响因子的四分位区间是指将一个学科领域内所有期刊影响因子大小顺序排列后,将所有期刊分成四等份,从而形成四个区间并分别标记为 Q1 , Q2 , Q3 , Q4 。 该刊是 EI 收录期刊, EI 从 1980 年开始收录, EI 共收录了该刊 1980-2008 年 3447 篇论文,改名后收录 2009-2011 年 382 篇。 SCI 收录该刊的 4173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4126 篇、评论 15 篇、更正 18 篇、会议论文 13 篇、社论 10 篇等。 4173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72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中国 1458 篇(其中台湾地区 44 篇),美国 688 篇,日本 334 篇,德国 218 篇,法国 202 篇,乌克兰 192 篇,俄罗斯 157 篇,英国 141 篇,印度 136 篇,意大利 125 篇等。 《红外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杂志》年发文量 4173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1523 个研究机构, 中国学者在 《红外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杂志》(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 发文排名第一, 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电子科技大学( UNIV ELECT SCI TECHNOL CHINA or UNIV ELECTR SCI TECHNOL CHINA ) 274 篇,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 ) 138 篇、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 ) 120 篇、俄罗斯科学院( RUSSIAN ACAD SCI ) 107 篇、中山大学( ZHONGSHAN UNIV or SUN YAT SEN UNIV ) 85 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XIDIAN UNIV ) 84 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 ELECT SCI TECHNOL CHINA ) 80 篇、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76 篇。 4173 篇文章共被引用 14631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685 次、 2008 年被引用 758 次、 2009 年被引用 798 次, 2010 年被引用 858 次, 2011 年被引用 554 次),平均引用 3.51 次,年均引用次数 457.22 , H 指数为 38 (有 38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38 次以上)。 中国学者在《红外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杂志》(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 上发文 1414 篇,共被引用 2004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126 次、 2008 年被引用 191 次、 2009 年被引用 207 次、 2010 年被引用 187 次、 2011 年被引用 110 次),平均引用 1.42 次,年均引用次数 64.65 , H 指数为 13 (有 13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13 次以上)。 中国学者在《红外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杂志》年发文量 美国学者在《红外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杂志》(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 上发文 668 篇共被引用 5113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168 次、 2008 年被引用 155 次、 2009 年被引用 178 次、 2010 年被引用 198 次、 2011 年被引用 140 次),平均引用 7.65 次,年均引用次数 159.78 , H 指数为 30 (有 30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30 次以上)。 《红外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杂志》(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投稿指南: 研究红外波、毫米波和 太赫兹波 及其在大气物理、天文、诊断、雷达、导弹制导、影像与遥感等领域的应用。 年发文 150 篇, 该刊中国作者投稿较多,从 1999 年开始中国学者发文增长较快, 2000 年和 2004 年中国大陆学者发文达到 90 多篇,现年均录用中国大陆学者稿件 70 多篇,是该刊年发文的一半。 网址: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866-6892/ 编委会: http://www.springer.com/engineering/electronics/journal/10762?detailsPage=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springer.com/engineering/electronics/journal/10762 在线投稿: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ijim/ 该刊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5 篇论文: 1. 标题 : MPM - AN ATMOSPHERIC MILLIMETER-WAVE PROPAGATION MODEL 作者 : LIEBE HJ 来源出版物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卷 : 10 期 : 6 页 : 631-650 DOI: 10.1007/BF01009565 出版年 : JUN 1989 被引频次 : 292 ( 来自 Web of Science) 2. 标题 : A MODEL FOR THE COMPLEX PERMITTIVITY OF WATER AT FREQUENCIES BELOW 1 THZ 作者 : LIEBE HJ; HUFFORD GA; MANABE T 来源出版物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卷 : 12 期 : 7 页 : 659-675 DOI: 10.1007/BF01008897 出版年 : JUL 1991 被引频次 : 165 ( 来自 Web of Science) 3. 标题 : SUBMILLIMETER EPR OF CO-RB2MGF4 AND ANOMALOUS G-VALUES 作者 : MOTOKAWA M; OHTA H; MAKI N 来源出版物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卷 : 12 期 : 2 页 : 149-155 DOI: 10.1007/BF01009889 出版年 : FEB 1991 被引频次 : 144 ( 来自 Web of Science) 4. 标题 : MICROWAVE CAVITY PERTURBATION TECHNIQUE .1. PRINCIPLES 作者 : KLEIN O; DONOVAN S; DRESSEL M; 等 . 来源出版物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卷 : 14 期 : 12 页 : 2423-2457 DOI: 10.1007/BF02086216 出版年 : DEC 1993 被引频次 : 130 ( 来自 Web of Science) 5. 标题 : GYROTRON TRAVELING WAVE AMPLIFIER .1. ANALYSIS OF OSCILLATIONS 作者 : LAU YY; CHU KR; BARNETT LR; 等 . 来源出版物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卷 : 2 期 : 3 页 : 373-393 DOI: 10.1007/BF01007408 出版年 : 1981 被引频次 : 94 ( 来自 Web of Science)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该刊发表论文被引最多的 3 篇论文: 1. 标题 : Multi-channel FIR HCN laser interferometer on HT-7 tokamak 作者 : Jie YX; Gao X; Cheng YF; 等 . 来源出版物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卷 : 21 期 : 9 页 : 1375-1380 DOI: 10.1023/A:1026496705525 出版年 : SEP 2000 被引频次 : 30 ( 来自 Web of Science) Jie, YX ( 通讯作者 ),Acad Sinica, Inst Plasma Phys, POB 1126, Hefei 230031, Anhui, Peoples R China 2. 标题 : Study on Stark effect in optically pumped far-infrared laser 作者 : Liu XC; Qin JY 来源出版物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卷 : 21 期 : 1 页 : 3-9 DOI: 10.1023/A:1006627417661 出版年 : JAN 2000 被引频次 : 18 ( 来自 Web of Science) Liu, XC ( 通讯作者 ),Zhongshan Univ, Dept Elect, Guangzhou 510275, Peoples R China 3. 标题 : Temperature effect of infrared rays absorbed by the protein molecules ln the living systems 作者 : Pang XF; Xu CT 来源出版物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卷 : 22 期 : 2 页 : 277-289 DOI: 10.1023/A:1010796220869 出版年 : FEB 2001 被引频次 : 18 ( 来自 Web of Science) Pang, XF ( 通讯作者 ),Univ Elect Sci Technol China, Inst High Energy Phys, Chengdu 610054, Peoples R China
个人分类: 中国学者发文较多的期刊|183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微波中毫米与亚毫米波的简单小结
热度 1 williammilo 2010-2-7 10:46
我的博客已经搬家到 xiongbox.com 欢迎访问熊伟博士的网站! 本文永久链接 http://xiongbox.com/微波中毫米与亚毫米波/ 1.波长为10~1毫米(频率为30~300吉赫)的电磁波称为 毫米波 ,波长为1~0.1毫米(频率为300~3000吉赫)的电磁波称为亚毫米波。它们位于 无线电波谱中的微波与光谱中的远红外波相交叠 的波长范围,因而兼有两种波谱的特点。其中, 毫米波理论和技术主要是微波向高频的延伸 ;而 亚毫米波理论和技术主要是光波向低频的发展 。 2.毫米波、亚毫米波与较低频段的微波相比,其特点是 :①可利用的频谱范围宽,信息容量大;②天线易实现窄波束和高增益,因而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好;③穿透等离子体的能力强;④多普勒频移大,测速灵敏度高 。其缺点是在 大气中的传播衰减严重和器件加工的精度要求高 。毫米波、亚毫米波与光波相比, 受自然光和热辐射源的影响小 , 利用“大气窗口”时的传播衰减小 。 3.毫米波、亚毫米波主要依靠 振荡管直接产生 ,但也可以用 微波振荡源经倍频产生 ,或利用 激光源经下变频(混频)产生 。直接产生毫米波振荡的器件有 各种电子管 如 磁控管、速调管、扩展互作用管和回旋管 等,以及 各种半导体管如体效应二极管、雪崩二极管、渡越时间二极管和场效应晶体管 等,其中有的管种如回旋管等也能产生亚毫米波振荡。利用各种不同基质的亚毫米波激光器已能产生数以千计的亚毫米波谱线;利用 约瑟夫逊结的超导器件 也能制成微功率的 亚毫米波振荡器 。 4.毫米波、亚毫米波的检测有 直接检波和混频两种方式 。早期所用的 点接触式二极管、热载流子器件和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等半导体器件 ,经过材料、结构和工艺方面的改进,仍被广泛使用。如 集成化的混频检测电路采用硅和砷化镓材料,将混频器与本振在结构上合成一体,可降低对本振功率和频率稳定的要求 , 并采用滤波器降低噪声 。 在毫米波接收机中采用变容管参量放大器或场效应管放大器可提高其检测灵敏度 。此外, 用热敏电阻、镇流电阻、薄膜电阻等热效应器件构成的测辐射热计可检测毫米波、亚毫米波的辐射功率;光电二极管、约瑟夫逊结超导器件也可用于毫米波、亚毫米波的检测 。 5.毫米波作为厘米波的自然延伸, 传统的金属波导管仍是其主要传输线 型式。亚毫米波具有准光波的特点,主要用波束波导传输。为了适应毫米波集成电路的需要,微带线和类微带线,以及光波导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毫米波集成电路所用介质波导为各种毫米波介质波导的横截面结构。其基本形式是介质杆波导 ,电磁波的导行机理不是依靠导体边界的约束,而是依赖介质边界的全内反射,传输衰减远小于金属波导管或微带线,主要取决于介质材料的损耗和导行结构不连续性所引起的辐射。 介质杆一般用矾土或其他陶瓷材料制成 。  6.介质镜像波导利用介质杆在接地平面背后的镜像原理,其导行波模式的传输特性与介质杆相同;但只能维持那些 场分布符合接地导体表面条件的模式 ,从而排除了 介质杆波导的两种几乎简并的最低次模式 。这种结构便于构成集成电路,接地导体可用作 热沉和直流偏压的接地点 ;但接地导体和粘胶材料都会增加传输损失,介质杆与接地导体的任何间隙都会影响传输特性,在 介质杆底面沉积导电膜 的方法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另外,对介质杆的光洁度也有很高的要求。在 介质杆与接地导体之间衬垫较低介质常数的薄层 可以减少导体损耗。这种波导称为绝缘介质波导,绝缘薄层常用 聚四氟乙烯或聚乙烯 等材料。 7.带状介质波导和倒置带状介质波导的机理与前几种波导不同,电磁波能量集中于 介电常数较高 的介质层内传输,介质带起着使场分布集中于波导中心部分的作用,绝缘薄层是为了减小导体损耗。涂覆一层均匀的薄层要比制造高光洁度的介质杆容易得多。带状介质波导的主要缺点是 能量不能密集地限制在波导之内 ,属于 弱导行 结构,因而在结构转弯处有较大的辐射损耗,这在电路设计中应予以注意。倒置带状介质波导更适用于较低的毫米波频率,它只有两个介质区,介质损耗较小,且可省去粘胶材料。 8.广泛应用于光波和微波的透镜、反射镜结构可用作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由金属波导管馈电的缝隙天线和喇叭天线也可用于辐射毫米波。此外,利用介质波导的敞开结构还可以实现表面波或漏波辐射,用作毫米波天线。   毫米波与亚毫米波在通信、雷达、制导、遥感技术、射电天文学和波谱学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   ① 通信 :利用“ 大气窗口 ”的毫米波频率可实现大容量的卫星-地面通信或地面中继通信,以及在低能见度条件下的近程战术通信。非“窗口”频率则可用于地面短程保密通信或卫星之间的通信。   ② 雷达 :利用 毫米波天线的窄波束和低旁瓣性能可实现低仰角精密跟踪雷达和成像雷达 。   ③ 制导 :在远程导弹或航天器重返大气层时,因高温形成等离子体鞘套,需采用能顺利穿透等离子体的毫米波实现通信和制导。装于弹头的小型化毫米波辐射计可实现高命中率的末制导。   ④ 遥感 :高分辨率的毫米波辐射计适用于气象参数的遥感,以测绘云图;也应用在对地表温度遥感以测绘地形或探测目标等。   ⑤ 射电天文学 :地球上很多已知的物质分子和原子具有毫米波、亚毫米波的 辐射波谱 。因此,用毫米波与亚毫米波的射电天文望远镜探测宇宙空间的辐射波谱,可以推断星际物质的成分,可借以研究天文现象,已成为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⑥波谱学: 红外吸收波谱常用作物质分析的依据 ,它以透过物质的能量百分数(透射比)为纵坐标而以波长为横坐标绘成曲线。根据波谱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物质的结构、性质、纯度等。不同波段的红外线对应有不同的物质吸收机理,其中包含亚毫米波谱的远红外区(波长50~1000微米),它们 与物质分子的纯转动能级跃迁,以及晶体的晶格谐振吸收 有关。因此亚毫米波可用于 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 。
个人分类: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6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