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位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人才与人材说起
热度 23 fdc1947 2016-7-5 07:59
从人才与人材说起 1. 缘起 凑热闹可能是许多人都愿意做的事情。在上月底那几天有报道称某高校的毕业证上把International错印成Lnternational之后,《 齐鲁晚报·壹点 》就立刻有文章指出: “ 山东大学今年学位证书上有错别字!在其封皮上写着‘为天下储人才’,但在学位证上却写‘為天下储人材’ ” ,文章指责道 “ 居然把自己的办学宗旨都写错了……才错写成了材,这印证书的是学瑙鲁语的吧?” 。接着新华社记者也发表文章说“ 近日,多所高校都闹出毕业证印制错误的‘笑话’ ”,而且不点名地指出其中有“ 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向以治学严谨著称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的文章是这样说的: 28 日下午,壹粉“大白鲨”在齐鲁壹点情报站上发上了三张照片,一张是今年山大学位证书的封皮,上面写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一张是学位证,上面写着“為天下储人材,為國家圖富強”;还有一张是山东大学官方网站截图,上面写到山东大学办学宗旨是“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与学位证封皮上的相同。 与此同时,不少山大小伙伴反映,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南门正对大门的校规石上,刻的是“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强”。 一会儿“人才”,一会儿“人材”,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这看起来真像是一个大丑闻了,堂堂一个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竟然连自己的“办学宗旨”该怎么写都没有弄清楚,还妄得“ 向以治学严谨著称 ”的虚名。 不过,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简单。报道又说: , 山大宣传部作出官方回应,山大办学宗旨……出自1901年山东大学堂诞生之时,袁世凯呈光绪帝《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章程原文为繁体字:“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强”。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1144页“人才”词条,“人才”同“人材”。故学校在使用办学宗旨字句时,根据原文,繁体字书写时用“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简体字书写时用“才”。 事情还没用完,报道说,又有人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 学位证上用的是繁体书写,为啥“储”字却用的是简体字,没有跟章程统一?还有,章程和校规石上的“强”字用了简体,学位证上咋用的却是繁体的“強”? 到底怎么回事?报道没有再说,看来《齐鲁晚报》记者对此仍然有疑问。 2. 人才与人材 那么到底是人才还是人材呢?哪一个对? 都对。从古到今,人才与人材两个词就是等价的 。有的人喜欢写人才,有的人喜欢写人材。意思都一样。直到如今,正如山东大学宣传部官方答复所说,《现代汉语词典》上还是这样写的,这两个词被认为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这部词典被认为是现代汉语的用词规范 但是,不知道是山东大学宣传部的先生没有说清楚,还是《齐鲁晚报》的记者没有弄清楚,此事与汉字简化无关,即与简化字还是繁体字无关。 人才不是人材的简化,这两个词是等价的词,用词典上的说法:“同”。 山东大学宣传部说, 袁世凯呈光绪帝《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章程原文为繁体字:“為天下儲人材”。 实际上,他的奏折上也是人才、人材混用的。请看下列三张照片 在各次奏折上,所用才、材也是不相同的,我猜测是不同“秘书”用字的习惯并不相同。 给皇太后、皇帝的奏折是严肃的事情,写字都是一丝不苟的,写错了,是要被政敌抓到把柄、被御史弹劾的,弄得不好就有“大不敬”的罪名。所以,这只能够说明这两个字在这里是等同的。 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人才与人材等价,并不是简化字、繁体字的关系。 当然,山东大学当局自己规定,他们对于这个办学宗旨的用字,当其他字是简化字时用人才,其他字是繁体字是用人材,作为它们内部的用字规范,也很好,无可非议。 那么,怎么看学位证上那些字呢?是不是别的字是繁体字,“储”用了简化字呢? 首先,学位证上方的那些字显然是某一位先生的“墨宝”(见本文第一张照片的最上方),是手写的所谓“书法作品”,其中,“储”的这种写法只是行书的通常写法,与简化字无关。 我们的青年记者朋友似乎不大懂得写字,以为那样写就是简化字了,殊不知行草的言字旁就是这样写的,这也正是简化字的来源。古人也可以是这样写的。 那么,如今看待齐鲁晚报记者最后提出的“ 章程和校规石上的‘强’字用了简体,学位证上咋用的却是繁体的‘強’ ”? 首先,应当指出,这里记者朋友又用错了词,“强”与“ 強 ”的关系,不是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准确地说,强是现在的规范汉字,而 強是它的异体字。 这里能不能用异体字?能!道理很简单,请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 第十七条 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 繁体字 、 异体字 :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在学位证题头的题字显然符合这些条款的规定。 综上所述,《齐鲁晚报·壹点》和其他媒体对山东大学学位证和门口题词的质疑全部都没有站得住脚的道理,换句话说,山东大学的学位证在这个问题上并无错误。 本文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字方面的基本道理,作为正规媒体的记者们不应当“傻傻分不清楚”。 3. 从人才与人材两个词说开去 汉字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字。同一个词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随便看几个例子: 按和案 都可以用来表示“经过考核研究后下论断”(《新华字典》语),也可以组成等价的短语,“ 按语、案语 ”,“ 编者按、编者案 ”。 按验和案验 都同样表示(有关部门)调查(罪证)。 辩正和辨正 都表示辨明是非,纠正错误。 功夫和工夫 也是等价的词,都既可以表示占用的的时间,也可以表示本领、造诣。又如说那个戏曲折子(如京剧《文昭关》)是 唱功 戏,也可以说 唱工 戏。 希和稀 在 稀少、希少;稀有、希有;稀罕、希罕;稀奇、希奇 等词中都是等价的,化学中的 稀土元素 也常常写为 希土元素 。 标志和标识 也是两个等价的词。 有些词甚至还可以有三种等价的写法,如 耿直、梗直、鲠直;原原本本、源源本本、元元本本 等等。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难以一一枚举。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汉语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而且为分布在极其辽阔国土之上的众多的人们所使用,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写法是完全正常的现象。这是一个历史形成的现实。文化语言工作者所能够做到的只是把语言文字的用法整理、归类,进行适当的规范化,便于更好地语言交流。实际上,在其他语言比如英语中,同一个词有不同拼法也是常见的事情。 语言文字是文化,不是技术,从而不能靠唯一的标准化来处理,退一步说,即使是技术的标准化也会留有一定的宽松度以利于技术的发展。 我们的很多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习惯于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呆板的应试教育已经造就了一些低级的“机器脑瓜”,不知应变,不知道社会的多样性。而这样的教育仍然还在以极其强大的动力推进之中,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个人分类: 汉语言|11637 次阅读|52 个评论
中国人民共和国是神马鬼?
热度 5 冯用军 2016-6-30 16:42
昨天才发《 山大学位证闹“乌龙” 》,今天媒体爆光了更多。 ——山东大学“才”“材”不分 ——四川外国语大学“I”“L”不分 ——吉林化工学院“华”“国”不分 也许是政客领导教育的恶果,在他们眼里,只有政绩GDP哪有学生哪有责任 如果中国的教育继续被政客领导,“双一流”纯粹是一个笑话 想想堂堂的中国大学,国之重器,一点工匠精神都木有,连个学位证、毕业证都做不了、做不好,还做什么“中国2025”、“双一流”,做毛线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看也是“呵呵”了 (上中下图分别为山大学位证、 官网、 校规石上的办学宗旨) 吉林化工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可以印成 中国人民共和国,这是神马鬼? 据了解,按照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学位证书由各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制的学位证书不再使用。今年是各高校自行印制的第一年,国内多所高校出现印制错误。据齐鲁晚报、重庆商报等媒体报道,记者整理发现: 四川外国语大学今年最初下发的学位证上,将学校LOGO 中的“INTERNATIONAL”首字母错打成“ L ”,3400余本学位证印刷错误。 山东大学今年部分院系的硕士学位证书上方小字部分原本应该印写的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但是“人才”写成了“人材”,遭到网友调侃。 此外,去年广西大学被爆将学位证书时间写错。学位证右下角的日期落款是“二〇一五年三月三十一日”,比毕业证的落款日期早了3个月,学校最终召回重印。 欢迎各位看官继续供图吐槽...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99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山大学位证“乌龙”?
冯用军 2016-6-29 14:38
留此存照,智者见智 (上中下图分别为山大学位证、 官网、 校规石上的办学宗旨) 才材不分,强強不合 堂堂山大,几近文盲 如此粗心,何以育才 1901年山东大学堂诞生之时,袁世凯呈光绪帝《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章程原文为繁体字:“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強”。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1144页“人才”词条,“人才”同“人材”。故学校在使用办学宗旨字句时,根据原文,繁体字书写时用“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简体字书写时用“才”。   不过,有壹粉又提出了异议,学位证上用的是繁体书写,为啥“储”字却用的是简体字,没有跟章程统一?还有,章程和校规石上的“强”字用了简体,学位证上咋用的却是繁体的“強”? 学位证书是山大邀请了该校设计艺术专业的师生及专业设计公司分别提交初步设计方案,进一步征求意见,经校长办公会通过,确定了最终方案—— 工匠精神去哪儿了?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在哪?
热度 10 lxj6309 2014-6-29 12:23
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在哪? 最近听说,以前也有,某些本科学生会因为某些原因拿不到学士学位证,其中有一个说法是专业或班级的最后一名拿不到。最近,又有所谓工士学位的风波。作为一个在高校近30年的教书匠,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这学历毕业证和学位到底区别在哪? 以前,我国有过研究生班学历项目。研究生班毕业有研究生毕业证,如果在两年或几年内提交论文通过答辩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证,似乎在告诉人们:学位比学历级别高,二者的差异是学位论文。但是,后来出现了有学位没有学历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如论文硕士、在职硕士、同等学力硕士,等等,这似乎又在告诉人们:学历比学位重要,你得不到学历,但可以得到学位。 对于本科生,则不仅有必修课程、核心课程之说,后来又弄出个学位课,于是,更让我糊涂:这学位制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有的学校要求在学位课上要达到多少分或绩点,否则没有学位证,于是老师碰到这样的课给成绩就得犯嘀咕。(这里建议:所有课程都按照标准分计算,否则,教师出题的难易程度差别及波动很大,会使得各科、各班级、各专业成绩之间不可比。可以设置一个及格绝对分。)有的学校要求重修课程不能多于几门,否则没有学位证。众所周知,其他国家有许多年之后才拿到学士学位证的。这证就是一个完成学业的意思。如果按照有些学校的规定,即使每门课都通过,排在最后一名也没有学位证,这使得各个专业,更不要说各个学校,学位证的含义都差别较大。 如果学位制度是国家制度,建议国家统一为学位的授予标准给个说法!如果仅仅是高等教育的惯例做法,则各高校自便!
个人分类: 教育|621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国立西北大学为国立西北联大毕业生换发毕业证和学位证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2-2-19 09:54
国立西北大学为国立西北联大毕业生换发毕业证和学位证
民国三十五年(1946)9月,国立西北大学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各届毕业生(现在见到有1938届、1939届)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同时签名、签章者有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先后五常委徐诵明、李蒸、陈剑翛、李书田、胡庶华;国立西北大学校长刘季洪;国民政府教育部章等。这充分证明今西北大学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主体承继关系。——姚远2012-02-19注于西北大学桃园校区。 其中所涉历史人物简介如下: 徐诵明 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 (1937 . 10~1939 . 8) 。字轼游。浙江新昌人,生于 1890 年 10 月。 1906 年入浙江高等学堂预科。 1908 年赴日留学,同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曾毅然归国参加革命军。 1918 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 1919 年任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病理学教授。 1928 年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 1932 年任北平大学代理校长等。 1937 年后,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常委、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委、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沈阳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院长等。 1949 年,拒绝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以后,历任卫生部教育处处长、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中华医学会编辑部主任兼于华医学杂志总编辑、全国政协第三届、第五届委员。 1983 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5 年被推举为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 1991 年 8 月 26 日 在北京逝世。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西迁入陕,被任命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随后又被任命为筹备委员会 4 名常委之一 ( 临大、联大当时不设校长,由常委商决校务 ) 。临大开学之后又兼任西安临时大学法商学院院长、教授。 1938 年,国民政府令西安临时大学迁往汉中。徐诵明与其他师生对此持有异议,遂与教育部长陈立夫通电话交涉,但仍强令南迁。 1938 年 3 月 9 日 ,经校常委会第 23 次会议决定,成立了以徐诵明等 17 人为首的“准备迁移事务委员会”,随后在徐诵明的带领下,于 1938 年 3 月 16 日 由西安乘火车至宝鸡,然后下车徒步翻越秦岭,历时牛月,抵达汉中。随后,他又与其他常委一起,亲自勘察寻房,将西安临时大学全校安置在三县六处。 1938 年 4 月 3 日 ,教育部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第 350 次会议决定,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徐诵明仍任常务委员。但他于 1938 年 9 月第 38 次校常务委员会议之后,被准予辞去所兼法商学院院长职务,并聘请原西安临时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当时的历史系主任许寿裳教授继任。由于教育部对此任命不满,遂任命张北海为法商学院院长。这一任命变动导致了西北联大师生反对解聘部分教授的学潮。他对此表示同情,并立即批准许寿裳的辞职,同时自己也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在由此引发的学潮中, 3 名学生被捕。为此,他曾与黄觉非教授等同去汉中警备司令部找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同乡疏通,后在国民参政员邹韬奋和立法院长孙科等的呼吁、电令之下,才释放了 3 位学生。约于 1939 年 9 月国立西北大学开学前两月,他与许寿裳、沈志远等一批教授一起,被排挤出校。他是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和教育家,开创了我国病理学科,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我国第一个病理学教研室,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病理学人才。 1920 年,曾主持审定我国病理学中文名词。在日本留学时,曾对寄生虫感染者在血液中有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回国后,又对北京居民粪便中的寄生虫卵进行普查和对照研究。 1930 年,在教育部负责起草医学院六年制教学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持出版和重版了一批中医经典著作和俄文版高等医学教科书。译著有《病理学》 ( 上、下册,译自日文 ) 、《论广岛原子弹爆炸及危害性》 ( 译自英文 ) 等。 李 蒸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 (1937 . 10~1939 . 7) 。字云亭,河北滦县人,生于 1895 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后赴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农业大学、民国大学讲师、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副教授、北平大学教育行政院扩充教育处处长兼秘书、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实验部主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32 年起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1937 年起,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 1939 年 8 月起任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在党政方面,历任河北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三民主义青年团副书记长、中央常务千事兼北平支团筹备处主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 (1945 年后 )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47 年 9 月 ) 、北平和平谈判代表 (1949 年 4 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 (1949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院参事、民革中央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5 年逝世。 1937 年 10 月至 1939 年 7 月,他担任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校常务委员时,还兼任西安临时大学法商学院院长和西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他在 1949 年以前的论著散见有: 20 年代发表在《教育与民众》、《教育丛刊》、《师大月刊》等刊的《实验部三年计划大纲草案》、《美国中学校之体育》、《河北省增设社会教育事业计划和预算》、《民众教育问题》、《民众教育的认识》、《积极的社会教育》、《国家的出路与教育》、《民众教育意义及办法之初步研究》、《今后教育建设之路》等等。 胡庶华 西北大学前校长 (1939 . 11 . 28 ~ 1941 . 2 . 14) 。字春藻,湖南攸县人,生于 1885 年。清末秀才。 1 912 年毕业于北京译学馆, 191 . 3 年公费赴德国留学, 1920 年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并获铁冶金工程师学位,复获德国铁冶金博士学位。 1922 年归国后,历任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国立武昌大学总务长、教授、代理校长、江苏省政府教育厅厅长兼江苏图书馆馆长 (1925 年 9 月 ) 、国立同济大学校长 ( 1929 年 6 月 12 日 至 1932 年 9 月 15 日 ) 和中国工程学会会长、湖南大学校长 (]933 年, ]941 年 2 月, 1945 年 3 月三度出任 ) 、重庆大学校长 (1935 年 8 月至 1938 年 7 月 ) 、西北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等职。亦曾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上海炼钢厂筹备处处长、汉阳兵工厂厂长 (1925 ~ 1928 年间 ) 、烈山煤矿局局长、军政部上海炼钢厂厂长 (1928 ~ 1929 年间 ) 等技术职务。还曾担任农矿部农民司司长 (1928 年 3 月 ) 、农矿部技监兼林政司司长 (1928 年 12 月 ) 、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监察会监察 (1939 年 9 月 ) 、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2 年 7 月 ) 、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监察会监察兼副书记长和青年工人管理处处长 (1943 年 2 月 ) 、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 (1943 年 5 月 ) 、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5 年 4 月 ) 、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 (1945 年 5 月 ) 、制宪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 (1946 年 11 月 ) 、立法委员 (1948 年 ) 等党政职务。 1949 年在香港通电起义,后历任北京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39 年 8 月至 1940 年 8 月担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曾一度主持了全校的军训工作,兼任全校军训队队长。他每日清晨坚持参加军训早操和有关仪式,从严要求学生并以身作则。以后由于校内派系之争,而于 1940 年 8 月离校, 1941 年 2 月复任湖南大学校长。他毕生致力于矿冶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主张教育救国,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重,提倡“小学普遍化,中学职业化,大学学术化”,主张“大学教育应注重高深的学术,造成专门人才,并鼓励研究,以促进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在教学上重视基础理论与现场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办学强调师资队伍素质,引进新教材和开展学术研究。著有《铁冶金学》、《冶金工程》、《钢铁工业》、《中国战时资源问题》等。晚年著有《中国古代矿冶技术史》等。 任期与《西北大学校史稿》所载有所不同,此处据刘国铭主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 ( 北京:春秋出版社, 1989) 。 刘季洪 西北大学前校长 (1944 . 12 . 23~1947 . 10) 。江苏丰县人,生于 1904 年。 1925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继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获教育硕±学位。 1930 年复获化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湖南大学校长 (1935 年 1 月 ) 、河南大学校长 ( 1935 年 11 月 2 日 至 1939 年 4 月 7 日 ) 、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 (1939 年 10 月 )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1942 年 8 月 ) 、国立西安图书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7) 、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945 年 5 月 ) 、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6 年 11 月 ) 、行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8) ,兼政治大学教育系主任等职。 1949 年去台湾,续任“国民大会”代表,曾任正中书局总编辑、总经理、董事长,兼任台湾师范大学及政治大学教授、系主任。后任政治大学校长 (1959 年起 ) 、“考试院”副院长 (1973) 、院长 (1978 年 8 月 ) 、“总统府”资政 (1984 年 9 月起 ) 、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兼主席团成员、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委员、孔孟学会理事、教育学会和宪法学会常务监事等。他到校之初,提出三项具体措施 :“一为在物资困难中,先谋生活之维持;二为·在战局沉闷中,尽力鼓励精神之振奋;三为在设备缺乏中,仍求教学研究工作之推进”。为此,他积极筹款,尽量提前购置米粮、烧柴及照明之土蜡、汽油,并将校长专用黄包车改为食堂生活用车。他提倡学生一律参加早操,加强课外活动,增加师生生活兴趣,并将汉中军用全套戏箱商洽转让学校,使西大的平剧演出更为精彩。他还尽力策划鼓励教学研究。在其任内,支持中文系研究西北方言及民歌;支持历史系成立考古室 ( 后改为西北文物研究室 ) ,并促成将教育部所属之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历年所集资料,拨归本校;支持教育系与陕西教育厅合作,利用各中等学校投考试卷,做国语、英语、数学三科教材教法研究;亦支持生物系开展秦岭植物调查、地理系开展汉中盆地研究、经济系做西北经济调查等。他还积极为学校在京、沪及国外购置图书仪器,并在美援物资中争得大批理科仪器与医疗器械、病床。他秉承当局旨意,加强校内国民党务、三青团务和训导会议,认为“过去学校亦曾有自治会的组织,但因职权不清,易生流弊” 故不准成立教授会、职工会,学生不准成立学生自治会。 1946 年初,他配合当局,组织了反苏游行签名活动,‘分别发出“致国民政府主席电”、“致斯大林电”、“致杜鲁门、艾德礼、斯大林”等反苏急电。 1946 年 4 月 15 日 ,因不准成立学生自治会,而与学生发生激烈冲突,被夺枪夺印并出走。随后返校成立“护校团”,配合军警、法院,与学生形成严重对立,搜捕了四五十名学生,并逮捕其中的 20 名学生,在陕西省高等法院汉中分院以“暴动行凶、触犯刑律”起诉审讯。之后,以“鼓动风潮,参加暴动”,开除卫佐臣等 41 名学生,对赵鼎中等 27 名学生勒令退学,对吴维琦等 9 名学生记过两次。此举在全校乃至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上海《文汇报》、《时代日报》等报发出消息,声援学生。在舆论压力下,学生获释。 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季洪作为学校迁建委员会主任,主持将学校由城固迁回西安,并与各方交涉,争取到国库拨款 10 亿余元和教育部拨款 2 亿元用于复员迁校修建费 (1946 年西大全年经费仅 8000 余万元 ) 。他除争得将城外东北大学旧址 ( 亦为原西北大学旧址 ) 拨用外,又促成城内私立西北药学专科学校校舍和冯钦哉将军私产 ( 与药专毗邻的空地数十亩 ) 的转让,从而奠定了学校的永久基础。在《教育与社会季刊》发表有《社会教育与国民道德》等。著有《各国成人教育》、《教育统计学》等。 刘季洪:国立西北大学回忆记略,见尹雪曼编:《国立西北大学建校卅周年纪念刊》 ( 台北:国立西北大学校友会, 1969) 。 刘季洪:国立西北大学回忆记略,见尹雪曼编:《国立西北大学建校卅周年纪念刊》 ( 台北:国立西北大学校友会, 1969) 。 刘季洪在第一次全校集会上的讲话,《国立西北大学校刊》, 1944 ,复刊第 1 期。 李书田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 (1937 . 10~1938 . 6) 。字耕砚,河北昌黎人,生于 1900 年。 1923 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门。 1923 年考取清华学校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铁道及水利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及美国华铁尔博士顾问工程师处副工程师。 1927 年归国后,历任北洋大学土木系教授、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教授、天津工商大学教授、永定河工款保管委员会委员、整理海河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建设厅顾问、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委员、东京万国工业会议及世界动力会议建设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工程学会代表、国立北平研究院研究会员、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北洋工学院院长。 1929 年代表国民政府及中国工程学会赴日本出席万国工业会议及世界动力会议。旋由美国铁道工程学会聘为铁道运行经济研究委员会及河工港工研究委员会委员。 1937 年 10 月至 1938 年 6 月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校常委,商决校务。 1938 年 8 月至 1939 年 3 月任西北工学院院长。 1939 年 9 月,被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 1940 年 5 月,任华北水利委员会总务处处长。 1943 年 3 月至 4 月,特派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在 1929 年出版的《万国工业会议论文集》中,收录有 4 篇论文。著有《农田水利出版物之搜集》、《华北水利建设概况》等。 陈剑翛 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 (1937.10 ~ 1938 . 6) 。名宝锷,江西遂川人,生于 189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获硕士学位。曾被派赴爱丁堡出席世界教育会议 (1925 年 ) 。归国之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中国大学教授、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教授 (1930 年 ) 、中央大学教务长、院长、武汉大学教授、国立广西大学校长 (1946 年 10 月 ) 等。还历任南京市政府教育局局长 (1927 年 ) 、国民政府大学院社会教育处处长 (1928 年 4 月 ) 、国民政府教育部参事 (1928 年 12 月 ) 、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司长 (1929 年 11 月 )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1930 年 ) 、陆海空总司令行营党政委员会党务设计委员 (1931 年 ) 、江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1931 年 12 月至 1932 年 9 月 ) 、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1938 年 6 月至 1939 年 3 月 ) 、广西省政府顾问、行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8 年 ) 。抗战初期以教育部特派员身份相继担任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校常委,与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等一起商决校务,并兼任西北联大秘书主任 ( 后改由黎锦熙接替 ) ,负责学校的文书工作和出版工作。他还为 1937 年创刊的《西安临大校刊》撰写了发刊辞。他在任内与其他负责人一起完成了西安临大和西北联大的组建工作,并将校址由西安迁往陕南,经历了较为艰苦的时期。 1938 年夏,他因感联大内各自为政,矛盾重重,遂辞职前往湖北。在《西大学报》、《教育与民众》等刊发表有理科学对于近代文化的贡献》、《先锋工作及实验在民众教育上之地位》等数十篇论文。著有《品性与本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儿童的梦幻》等。 刘 拓 西北大学前理学院、文学院院长。字泛驰。湖北黄陂人,生于 1897 年。 1920 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担任手工图画专修科外籍教授课堂翻译。不久,考取留美公费生,在美国学习 4 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从 1931 年起相继任化学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等职。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西迁入陕,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等。现居台湾。他在西北大学期间,讲授过普通化学、生物化学、营养化学、农业化学、高等工业分析等,并开设毕业论文专题课。他担任理学院院长期间,严谨治学,添购实验仪器,充实实验室,还延聘北平名人专家来校作专职或兼职教授,使化学系教师的阵容之强在当时全国各院校中名列前茅。其兴趣广泛,善书法、能诗词,故曾兼任文学院院长。他在完成教学和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各方面的科学活动,曾积极筹建中国化学会。该会于 1932 年成立后,由他担任北平分会会长,并积极组织北平化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正在庐山讲学,旋即赶赴西安入西安临时大学。 1938 年学校迁往城固后,他利用城固的土特产资源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研制蜡烛、烤胶和造纸等,缓解了当时物资缺乏的困难。 1942 年应内江糖厂邀请,兼任该厂总工程师,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了不少论文。 1945 年抗战胜利后,赴台湾负责接收糖业。近年来他与陈立夫等合作翻译李约瑟的《科学与社会》共 15 册,在台湾出版。(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引用必需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55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语不合格论文优秀 成都理工大学拟破例发学位证》-故事的真实
热度 41 caojx 2011-7-1 02:38
不小心名字进了一个新闻(英语不合格论文优秀 成都理工大学拟破例发学位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957.shtm ) 。这个报道多有不准确之处:本人没有 “ 详述 “ 公示 ” 背后的故事 ” ,只是在电话中简单地回答了几个问题。文中很多加引号的话是作者演绎甚至杜撰的, 如 “ 学校学位委员会为邵周成的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专题讨论会。 “ 委员们争议很大 ” , ” “ 这具有破天荒的意义 ” 等等。 为正视听,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利用我的 “ 地盘 “ 对事件的事实过程做以下交代: 6 月 12 日(星期天)学校教学督导组在例行检查各院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过程中,督导组姚圣国组长旁听了地球物理学院应用物理系几个学生的答辩。对一个叫邵周成的学生的答辩印象极为深刻。同时了解到该生 “ 外语不 “ 达标 ” ,计算机可能不 “ 达标 ”” 。姚老师当晚给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长和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写信,在谈了对这个学生论文的观感和他了解到的情况后, 建议(如下为信件原文摘录): 1. 作为特别(怪才)学生准予毕业并授学位; 2. 在征求本人意愿后,作为特别(怪才)学生让其再读学校的研究生; (是该专业少数未找工作的学生,未考研究生可能限于外语差) 3. 对特别(人才)学生应有特别对策。 4. 像这类特别学生实在不多了,当予诊视。 我们对姚老师反映的问题非常重视, 12 日深夜接到姚老师的邮件, 13 日(周一)早上上班后即查阅了邵周成同学的学籍档案,调阅了他的毕业论文并进行了面谈(本人就是地球物理学院的,很容易就能联系上有关的老师和学生)。 确认的事实是: ( 1 )邵周成同学毕业主要不是 “ 外语不 “ 达标 ” 的问题,而是四学期外语课程考试都不及格(共 16 个学分),没有办法获得毕业证的问题。该同学清楚他按规定不能获毕业证。 ( 2 )论文对经典和相对论时空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无创新,但是一篇相当好的综述(以本人的有限学识判断)。 ( 3 )基本可以确定,论文是他的心血之作,基本可以排除抄袭的可能性。 ( 4 )按照学分制管理规定,邵周成同学可以申请继续留校学习,但他考虑到家庭负担等原因执意准备结业离校。 ( 5 )该同学对物理、数学确有兴趣并有一定相当水准的理解与掌握,具有较好地从事研究工作的潜质。虽经反复动员,仍表示现阶段不考虑继续升造(读研)。我们尊重他的决定。 同日。根据我们的建议,应用物理系约请校外该领域专家对论文进行鉴定。 6 月 14 日,邵周成同学所在的应用物理系向学校教务处提交了书面报告,对该同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 “ 请示学校能否放宽条件,准予邵周成同学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 ” 。 6 月 15 日,再收到地球物理学院副院长童开宇签署了意见的应用物理系的报告,学院“请教务处考虑做为特殊人才授位 ” 。 6 月 16 日,收到两封落款日期为6月15日的校外专家评议意见: (1)电子科技大学杨海棠教授,认为 “ 虽然论文本身缺乏原创性的工作,但是却是一篇下相当不错的综述性文章 ”“ 邵周成同学能够使用清晰的脉络来描述物理学时空观的沿革,说明他对整个理论本身具有切实的把握。作者在狭义相对论部分使用规度的描述是超出本科内容的,而尤其是在广义相对论和对称性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具备了一些基础的理解,而且部分内容一般是在硕士或博士阶段才学习的。 ” (2)四川师范大学颜骏教授,认为论文 “ 对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问题,即时间和空间的性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叙述。作者论述了牛顿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热力学中的时空观念,还分析了时空的对称性质 ” 。 “ 论文选择的课题是理论物理学中重要而前沿的问题 …” 。 “ 论文在狭义相对论中的时空均匀性质,牛顿力学中的协变性,广义相对论中的 Riemann 张量和守恒率,以及时空守恒定律方面的论述具有自己的特色,论文中还有很多推导,这对本科生来说是不容易的 ” 据我们了解,颜骏教授和邵周成同学进行了面谈。杨海棠教授和邵周成同学进行了电话交谈。 6 月 20 日,邵周成同学的毕业论文作为校优秀论文进行了二次答辩。 6 月 21 日,应用物理系郭江教授(专业负责人)以个人名义提交书面报告, 就邵周成同学的专业学术水平做出说明,引用了杨海棠教授和颜骏教授对论文的评价。 6 月 22 日上午,学校教务处召开处务会,对邵周成同学的毕业资格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与会人员意见存在分歧。会议决定就邵周成的毕业资格和授位问题分别向校务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报告,请求决定。 6 月 22 日下午,教务处在向校务会汇报有关工作时,专门就邵周成同学的毕业资格问题进行了专题汇报,强调该同学 修满了规定的学分 (扣除英语课程学分), 但因英语课程考试成绩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鉴于其毕业论文优异的成绩,请示可否作为特例,准予其毕业。会议讨论后决定:由教务处进一步就论文的可靠性查证后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报告。 6 月 23 日,本人系统检索了时空关系与时空观研究文献,确认论文不存在抄袭问题。同日,教务处委托校研究生院利用学位论文检测系统对论文进行检测,论文和已有文献重复率 2% ,所涉及的内容都有清楚的标示。同日,邵周成同学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李雄辉副教授和应用物理专业负责人郭江教授就论文的写作过程和真实可靠性提交了书面保证性报告。 6 月 24 日,教务处在向成都理工大学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报告 2011 届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情况时,作为个案专题汇报了邵周成同学的毕业资格与授位问题,出示了包括学籍卡、指导教师和专业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校外专家的评审意见,论文检测报告和学位论文等资料,同时汇报了我们所做的调查工作及向校外评议专家质证的情况。与会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对我们提交的材料进行了审查,经过充分的讨论,决定对邵周成同学的学籍和毕业论文全文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准予授予其学士学位。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时委员的意见比较一致,不存在如报道说的 “ 委员们争议很大 ” 。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后,我们即通知了邵周成同学校学位委员会的决定,并就他本人是否接受决定,同意全文公示其论文征求意见。邵周成同学表示考虑后再做答复。 6 月 27 日邵周成同学答复同意公示其论文全文。 28 日我们拟定公示文稿并报有关领导批准, 29 日一早上班后即上网进行公示( http://www.cdut.edu.cn/n13126.aspx ),同时在校园各主要布告栏张贴了公示。 邵周成同学没有完成规定的必修课学习任务,但拟准予其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只是个案,并不意味着我们鼓励偏科。相反,我们将会更见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相结合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全面发展基础,即使有一些特长也很难长久保持并持续发展。具体到这个个案,如我在第一次见邵周成同学时就指出的,他参考的文献很多,但基本上都是翻译来的二手文献。如果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必须阅读原文,必须走向国际学术舞台,而英语是这个领域从业者、这个舞台表演者的 “ 官方 “ 语言。因此,未来我们不仅不会降低对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还会持续提高要求。 另一方面,教育必须考虑人的个性差异,为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保护怪才、偏才,使他们都有成长为人才甚至天才的机会。未来我们将通过设立创新学分制,学分替换制度等, “ 制造 ” 更多更优秀的 “ 个案 ” 。 回顾整个事件,发现邵周成这个 “ 人才 ” 的伯乐首推我们的姚圣国老师,他长期在教务处管理岗位工作,对教学管理倾注了半生的心血。今年年底他就要光荣退休了。如果邵周成将来成才了,应该记住是姚圣国老师发现了他这个人才。 积极推动并为之奔走呼吁的是我们应用物理系的郭江、程俭中、何晓燕、李雄辉等一线教师(这是向我们提交书面报告或当面提出要求的,幕后应该还有许多老师支持,只是我们没有去调查了解),他们的爱才之心之情令我不能不感动。 勇于承担风险,做出艰难决定的是我们学校富有远见卓识、勇于担责的党政领导班子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这虽是一个个案,但通过与否都将成为具有导向性甚至标志性的事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长远影响很难预料,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但作为我个人,真 不知是该为能亲身参与并努力促成这件事感到欣慰还是不安。邵周成同学将来如果继续他的钻研,在学术上有成就、有建树,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树了一个好榜样,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而得益;如果他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后如期望的找到一份工作,丢弃他曾日思夜想的数理时空,奔波在现实的时空,无论贫富,我都做了一件错事,不仅毁了他这个人才,还会阻碍其他人得到类似的机遇。 呜呼,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
15158 次阅读|58 个评论
从"数豆子"想学术论文的真正功能
wsunchunxiao 2010-8-31 19:43
若有一人,不思发paper,想一门心思看文献,找线索,做实验,总结后看文献,找线索,做实验....... 数据出了一堆,但是三年后要么延期,要么无学位证; 他敢这么干吗? 其实,读了戴世强老师的这篇文章,我也在想学术论文的真正作用:交流。 如果一篇有质量的学位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不发paper就不是英雄? 戴世强: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7882.html 发paper可以,但我的心就不再沉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