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教育资源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教育资源

相关日志

北大民商法学博士加入香港保险业行列(五)——家的方向:博士后
sunz2008 2016-10-24 17:12
2013 年 9 月我家贝尔要上小学,我努力提前一年博士毕业,想申请博士后依据博士后政策让贝尔在海淀入读小学,种种缘故直至 2013 年 7 月申请到了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学方向的博士后,拿着相关的进站材料去落实贝尔的小学却遇到了麻烦,相关机构及学校告知我由于我们的户口本身是在北京,只能依据北京的上学政策执行,即户口在哪里就在那里上学,博士后有关家属孩子上学的政策只是针对北京之外地人员来执行,我恍然大悟。 我在想,家承担着养育孩子的重要功能,所以,为孩子上学迁家也属正常,面对北京教育资源不平衡及学区高房价问题,我让贝尔在朝阳区户籍地上学。 最后我完成博士后科研任务,于 2016 年 7 月终于正式出站,未想到的是,博士后出站将我家妻女的户口从内蒙古呼和浩特迁移到北京自己的户口上。 至此,家庭成员的户口一致落在了自己的房产上,我在想,在我国,房产 - 家 - 户口三者之间具有微妙关系,民法上讲住所及居所,所以,或许家可以是流动的,不固定的,但需要稳定。 我的生活在继续,我仍在追寻我内心家的方向。 (待续) ------------------------------------- 微信号:sunz2008,希望我们能有交流,谢谢!
个人分类: 心路感悟|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不要让科研人员做门卫工作
zsflove2013 2015-12-30 10:28
写这个题目还是多少有点儿生气的,因为最近遇到的一些事情使自己不得不说出这几个字,但是有没有办法去改变现状,只能写写文字以了心怨。每个人看到这个题目后都会觉得,‘这不应该吧’,当然您这么想也只是因为您没有在这个现实环境中的缘故。反过来讲,如果您的感觉是真的话,这篇文章也就没有意义了。 我重新计算了我受教育的时间,小学开始一直到博士,大约有二十年的时间,期间我享受到了国家的教育资源,虽说是作为八零后一代在受教育期间因为交学费,家里经济压力很大,几次濒临边缘,但是现在回过头去想,即使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嫌疑,心中还是充满感恩的,更别说从小到大我们已经受到了很好的情怀和熏陶,我自认为是有原则的人,一码归一码,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环境污染,就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不干净的。硕士期间我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三年的时间可以说是自己人生中很丰富的时期,也培养了自己对于专业浓厚的兴趣,当然,产生的兴趣最我最终产出的成果是具有直接作用的。作为科研人员,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科研梦,有的是能领到更大的科研项目,有的是能在科研领域成为领军人物,我之前也想过这个问题,最终给自己的答案是,如果自己的能力足以支撑自己成为专家,再好不过,倘若水平平平,在一个小山沟里不忘本职工作,踏实地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也是值得的,至少心中还是比较满足的,虽然没有什么成就感。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在国家的层面也是正确的,年轻人就要有敢于奋斗和奉献青春的魄力和勇气,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这么想的人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学生身份的缘故,甚至是越受到更高的教育这种感觉越强烈,他不知道当自己踏入社会面对的不再是老师、同学,而是都有自己独立家庭、关系更为复杂的社会人,他们的利益需求和左右的范围很可能与你有交集,到时候绝不是在学校里见面打个招呼这么简单的,当然,这就是社会。我们几个单位的新人都是同样的情况,我们本是按照科研岗位招录进来,未来做的也是科研业务工作,但单位最近几年新要求新人要在机关岗位锻炼一年。一年的时间不长,那是对于一个拿着国家的钱上班时间看电视的人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对于一个病人,一年后可能就会死亡,对于一个国家,一年时间可能新政策就让刚结婚的硕士博士们不再享有晚婚假期和陪产时间,对于那些商业帝国的大佬,一年时间不知道又有多少财富进账,对于我们这些小科研人员,一年时间不做本职工作,你的科研理论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全都忘记了。换个角度想,这样就真的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了吗,我觉得丝毫没有,因为无数的报账工作让我学到的不是熟悉了财务的工作流程,而是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在其政谋其事,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拿着工资就要做实事,而不是敲着二郎腿扯没用的。要说复习的知识也只有这几点,别的一无所获,心中还不免倍感交集。很多都在自己的无所谓中过去了,比如刚来时候夏天没有空调,小宿舍里热+蚊子使自己几晚上没睡觉,每次醒来都让汗淋湿;每次开宿舍门时候没有灯光,打着手机照着找钥匙,远处管后勤的却是灯火通明;宿舍楼没有监控,等到有人丢了东西有关人员才想起来还需要安装监控,当然不应该这样说,估计傻瓜早就知道应该安装监控,不知什么原因迟迟没有施行;要公车出去办事,十一点半中午下班吃午饭,其实很快就回来,才十点师傅就开始生气,‘你知道吗你耽误我吃饭了,把你送到后两分钟后你不下来我就走了’,听了我不觉好笑,然后回应,‘哦,耽误了您吃饭我可承担不起,您想回去就回去吧,我自己坐公交’,几句对话,让我垂头丧气,可能工作就是这样,社会就是这样吧。
6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姓院士的减少说明了什么?
热度 65 fdc1947 2015-6-18 07:49
钱姓院士的减少说明了什么? 在《百家姓》中,钱姓位列第二,仅次于赵。那是因为《百家姓》产生于宋代,有人猜测是吴越地区的老儒所写,所以把国姓赵放第一,把吴越王钱鏐的姓氏放第二。实际上,中国姓钱的人并不多,现在只排在第89位,列于我们通常较为少见的龙(85位)万(86位)段(87位)雷(88位)之后。我们有时候之所以认为姓钱的人比较多,那是因为钱姓的名人较多的缘故。 在人们的印象中,姓钱的科学家特别多。可是,在如今745名中科院院士中,钱姓院士仅有一人,化学部的钱逸泰。而已经去世的500名院士中,钱姓院士却竟达11人之多。 这是两个很不对称的数据,一个是1/745,另一个是11/500,彼此相差16.4倍之多。虽然样本较小,也许比较特殊,但是,这毕竟至少定性地说明了一个事实,钱姓科学家在著名中国科学家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了。 我们要问,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上述所有这些钱姓院士全部都是江浙人,而且没有例外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 先看看去世的11位院士: 钱保功,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1916年3月18日生, 江苏 江阴 人。 钱崇澍,植物学家,1883年11月11日生,浙江 海宁 人。 钱临照,物理学家,1906年8月28日生, 江苏 无锡 人。 钱令希,力学家,1916年7月16日生,江苏无锡人。, 钱宁,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 1922年12月4日生,浙江杭州人。 钱人元,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1917.9.19生,江苏常熟人, 钱三强,物理学家,1913年10月16日生,浙江湖州人。 钱伟长,物理学家,1912.10.9生,江苏无锡人。 钱学森,物理学家,1911.12.11生于 上海 ,祖籍 浙江 杭州 。 钱志道,化工专家,1910年11月3日生,浙江绍兴人。 钱钟韩, 工程热物理 和自动化专家, 1911年6月2日生,江苏省无锡人。 如今仍在职的钱逸泰院士,1941年1月3日生,江苏无锡人。 实际上,钱姓人士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皖三省就占全国钱姓人口的62%。而仅江苏一省就占了24%。 去世的11位钱姓院士中,最晚出生的是钱宁先生,1922年生。这就是说,这些院士接受的初等及高等教育都是在194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而生于1941年的钱逸泰院士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他接受教育的时间则主要在1950年代。 钱姓院士在去世院士中的比例为11/500(2.2%),这个比例与钱姓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0.18%)是极大的不相称的。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在1940年代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压倒性优势。 我相信,从已经去世的那些院士们的籍贯分析也应当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结论。 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与那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密切相关的。而所谓教育资源,是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相关的,特别是初等和中等教育更是如此。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水平相对来说就比较高,上大学的人就多,历史上情况就是这样的。 自从1950年代以来,国家注重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备,注意了中小学的逐步普及。这样,各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也逐步走向均衡。 如今钱姓院士大幅度减少正是各地区教育资源走向均衡的一个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压倒性优势已经基本消失 。当然,从院士数量来做比较,只是一个样本很小的抽样,如果能够看到教育部专家库历年专家的信息,并由此做分析,相信将可以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 如今,不论在全国范围说,还是在各地方的局部范围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的存在。力求教育资源的均衡,这正是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大问题。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还会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由于经济上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将长期存在。但是,与几十年前相比,我们已经有了极大的、根本性的进步,这一点,我们一定也要看到。看不到进步,看不到我们正在进步的方向,我们就只会怨气冲天,而仅仅怨气冲天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的。
个人分类: 教育|114489 次阅读|126 个评论
准许美国来“掐尖儿”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吗?
热度 5 damin123 2015-5-6 14:46
准许美国来“掐尖儿”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吗? 大民 我在《谁给了美国在中国校园里开“租界”的权力?》一文中,反对政府准许在公办学校里开设“国际班”,占用公家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很多国内的孩子对这种示范高中还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况下,优先给美国的大学开设特区,提供生源,把智商最高的孩子从高一开始提前送给美国,直接绕开了中国的高考。这种做法不可思议,十分荒唐,相当愚蠢。 有人问,你是想搞闭关锁国吗?想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吗?告诉你,肯定是回不去了,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教育搞好,让孩子们自愿留下来。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迷惑性,值得讨论。 “闭关锁国”是我们给自己国家近代以来的状态的自画像。不允许外国资本、外国产品、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显然被认为是中国走向衰落的关键。于是乎西风东渐了,坚船利炮来了,庚子赔款并免费留学了,一心向洋了。打开国门后,我们的确得到了不少好东西,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必须看到,西方拿走的更多,有些本来是万万不可以拿走的也拿走了。不论是投资还是建厂还是倒买倒卖,他们都不是来搞慈善的。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力便宜、市场巨大、资源丰富上面。所谓贸易,都是互相赚钱。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欠西方什么人情,西方也没有必要在中国面前感觉良好。 其实,说到闭关锁国,美国应该是中国的老师。已经进入 21 世纪了,几十年一贯制坚持下来的,就是他们对中国的闭关和锁国。所谓禁止对华高新技术出口,所谓禁止中国的一流企业(比如华为)到美国开工厂,所谓贸易壁垒……禁止自己的好东西流出、拒绝不利于自己的东西流入,不仅是美国上下一致的下意识,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主权国家的必选动作。试问, 美国会允许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他们学生的必修课吗? 有人说,中国现在不也在搞孔子学院吗?其实,孔子学院只允许汉字培训,若有价值观渗透,就被清除,比如瑞典就这么办了。中国的主流汉教资格证培训机构,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到国外只能教语言,不能讲文化,尤其不能讲价值观。我们改革开放之初,长一个外国人的脸就可以横行中国各级各类大学的“外教”,没听说还有资质审查,也没有要求他们只许讲 english ,不许讲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吧。中国大女大学生被他们祸害的故事,也时有所闻。换言之,西方价值观的广泛渗透,这些免检的外教功不可没。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孔子学院在国外也遇到了形形色色官方民间的抵触,并没有出现我们想象的热烈情景。一方面,他们需要跟中国打交道,因为中国强大了,做中国的买卖有钱赚。另方面,他们害怕被中国洗脑。相比之下,这些年来,中国就格外大胆,来者不拒,十分包容,不但教材可以原版引进,还可以在公办学校内开“国际班”,把最优秀的孩子从高一开始就送给你,随你怎么折腾,连中国的高考都不用参加,这个“特许”,连港澳台大学都没有得到。 如今,北京 101 中学成为了给美国提供教育租界的试验田,而且十分任性,在国内大气候已经改变的情况下,在袁贵仁部长已经表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的情况下,继续开门揖盗。上网查询,这学校来头不小,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 1955 年,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并释其含义为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周恩来总理、温家宝总理等先后到校视察;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分别为学校题词。学校位于圆明园遗址内,东临清华,南接北大。校内有碧波荡漾的人工湖 5 座,是一所现代都市中最为独特的花园式学校…… 据我所知,不仅北京的十几所示范高中有“教育租界”,全国各地的高水平学校也已经遍地开花。我不能说这是中国教育的全面沦陷,也不能说中国教育已经崩溃,我只能说,这是决策层面丧失了基本的立场,有意无意地充当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集团人才战略的帮凶,是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傻瓜。 101 中学,一个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的老牌中学,一个距离圆明园大水法咫尺之遥的花园校,一个在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殿堂,一个代表着北京市最高教学质量的著名中学,如今成为了为美国输送人才的前哨阵地,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惊悚莫名。 退一万步讲,作为个人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选择自己热爱的工作和生活的国度,无可厚非。但是从政府层面提倡甚至鼓励,让竞争对手的手伸过来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人才的“尖儿”“掐”去,就说不过去了。这种不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事情,作为一级政府的教育局应该是第一个站出来制止的,而不是恰恰相反。在国家消亡、人类大同的伟大理想实现之前,各(国)人过各(国)人的日子,属于常情常理,你却要主动为竞争对手的“他国”提供方便,你究竟是何人,是何居心? 2015/05/07
1178 次阅读|5 个评论
优质教育资源大体上是房地产利益集团炒作的噱头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4-11-24 12:38
想想80年代的时候我们早年时候受到的教育,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们大体上都是散养长大的,其实优质教育资源大体上是房地产利益集团炒作的噱头。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2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但愿教育真循市场逻辑(转载)
热度 1 selfsaving 2014-6-28 14:01
本文转至袁岳新浪博客对教育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读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王朝文教授的《市场逻辑“重伤”中国教育》一文,还不论把升学率与就业率这样不同性质的指标混为一谈的逻辑混乱,光是把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管理体制公司化、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主体官僚化、教育资源租金化、教育思想功利化等”问题通通归咎于“市场逻辑的产物”,就觉得真是有意思的奇谈怪论。市场逻辑的本质是供需平衡,如果教育是一种服务那么它就要寻找自己的服务对象,构建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教育服务模式。 我们今天教育的真正问题是无论针对长远的需要还是针对中短期的需要,都没有真正建立供需对应的模式:其一如果站在学术研究需要的角度而论,我们需要建立的是基础扎实、培养学生对于专业领域有自己特别兴趣的教育模式,而我们使用的专业调配、轻慢基础学科与通识学科、大肆扩招研究生、以成绩考分取代研究兴趣录取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做法,导致我们今天硕士博士学位漫天飞的情况下,有真正学术兴趣与能力的学生凤毛麟角,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与供应机制不能满足真正的学术研究的需要;其二站在职业人才需要的角度,今天大量的大学不以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来还有点职业人才培育能力的专科学校也因为待遇的原因而一味地去追求成为职业技能成份极其薄弱的专升本,最后的结果是大量的大学生甚至二本三本的大学生都沦为没有对接的社会需要的“笨科生”,尽管现在开始强调应用性教学,但是因为强调高校正规师资要出自院校毕业的高学位生(连自己都没有职业技能如何能去教出职业技能?),因此所声称的时髦专业(比如电子商务、服务设计、金融投资)的师资徒有其课名而根本无法胜任专业教学,无论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是纸上谈兵的老师讲课都远离实际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其三当大学在行政化的管制思路下长期封闭化,越来越多的老师考试以所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来掩盖自己的不懂社会,以小圈子里的学术八股来掩盖自己对于社会新生事物的不学无术,而当新一代不通社会的年轻学生成为下一代学生的辅导员与老师的时候,校园的社会隔离现象就更加严重。这样的结果,我们就看到一个民工供不应求社会中的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反常现象,因为大学不仅没有遵循供需对应的最基本的市场逻辑,而是形成了一整套以行政化教育管理者与非社会化师资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共同主导的非市场逻辑甚至反市场逻辑。 著名如哈佛、斯坦佛大学的世界性研究型大学,他们的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设计学院、牙医学院都还以他们的职业技能教育作为自己的标榜;著名如 瑞士 的洛桑、格里昂、雷诺士这样的顶级酒店管理学院更是花那么多的时间让学生把四年学习时间的差不多一半多用在实操地学习烹调、理货、前台、站店与场面管理;而像米兰工业大学、 荷兰 格罗宁根汉斯大学、纽约斯蒂文斯理工这样的应用型大学更是做到了“师资社会化、教师车间化、作业项目化”。我在哈佛读肯尼迪学院的时候,提出“软实力”的约瑟夫奈教授在回答我关于哈佛高学费的问题的时候理直气壮地说因为你可以因此而在走向社会的时候获得高收益,就像著名的全球教育集团劳瑞德负责酒店管理学院的总裁回答我关于格里昂学生的高学费的时候回答的那样,平均6万欧元年薪的起始点才是他们大学真正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我们那么多大学与教授鄙薄职业技能教育,尤其那么多在教授管理、谈判、商务、互联网、设计等应用技能的教授都称自己之所以只能照本宣科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实在不知道他们自己有何等人文素质去冒用人文,这哪里配得上用“市场逻辑”这四个字?又有谁能去直面学生的择业迷茫与学生家长投入产出不平衡下的心理失衡?如果真的是强势的市场逻辑主导,那么我们的校长与老师作为供应者就应该去面对与回应服务对象的责难,而不是以体制为名一推了之,市场逻辑是无可推诿的! 今天中国超过700万的大学生迎接毕业生,接近3000万的在校大学生中,真正把自己人生规划为做学术经院研究的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合谋为学生定制一张光线亮丽的通往社会的门票”,但这样的门票不只要光线亮丽而且要有真才实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靠现在的学校、老师与学生自己而不结合社会资源尤其是企业资源根本办不到。现在这样的封闭式的行政管制式教育模式已经让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大学的无能了,用“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来为无能做掩盖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而王教授极力反对的把“教学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放在投入产出的坐标系中进行评判(不讲投入产出你让那么多工薪阶层的父母为子女做的教育投入何以平衡?),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尽可能拉近与经济活动的距离(拉得还不够近,但现在普遍的用好听的专业名包装差劲课程的做法简直就是欺骗);受教育者也基于预期收益最大化”去选择,不仅不应该去除,恰恰应该得到更大的强调,而在这样的强调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弱化行政逻辑而要加强市场逻辑,比如让更多的资深社会人才尤其是企业操作人才担当教学力量,让更多的实操训练进入课程编排,让学生有更多实习机会与管理提升实习质量,教学评估专业第三方化而非官样文章化。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希望公立大学要率先弱化行政逻辑而强化市场逻辑,加强自己广泛回应市场需要的能力;私立捐赠的公益型大学更要获得更大的特色办学确立自己的细分人才市场优势的空间;而私立营利大学则在敏感人才需求变化、最大化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遵章纳税。结论只有一个,中国人才市场之大,让真正的学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领导人才供不应求,在这里市场逻辑才是硬道理,它不可能“重伤”教育,但可能为吸金而不产金的教育模式所重伤。
个人分类: 求学路|1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校应当推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担责
热度 1 muheifeng 2014-3-18 21:06
首先,来简要分析一下我国目前初级教育体系中的学生管理方式——规范化管理,统一性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优势,既符合我国当前教师和教育资源紧缺、学生数量庞大的状况,减小了学校的管理和运营成本;并且满足了学生在知识和社交方面的需求,较为有效地完成了学生道德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规范化的管理能较好地管理这些没有自我管理能力或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儿童和青少年,并利于这些尚未形成独立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避免了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这种管理方式在初级教育中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成效是基于这些学生还未真正独立——还未形成或才初步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和自我管理能力。 国内高等教育延续了中小学的学生管理方式——学校统一、层级管理。高等教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的实训场,学生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自我管理能力也迅速增强,开始规划自己人生路线和奋斗目标,有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自我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显著增强。这种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能力与高校中统一规范管理相矛盾,矛盾的结果又两种,一种是学生抗衡学校管理,这也就是高校屡爆学生与老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发生冲突的原因,同时也造成了高校出现管理工作量大而收效微的困难局面;矛盾的另一种结果就是学生向学校妥协,缺失了自我,缺乏自主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对他人或团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就是为什么在毕业季大批学生迷茫,他们看身边的人考研就考研,身边的人考公务员就考公务员。同时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在步入社会许久后都还不能完成从一个学生向一个职业人士的转变,并且还沉浸于缅怀那些逝去的校园生活。他们缺乏自信,缺乏对自己的思索,缺乏独立的行动能力,缺乏担当,更缺乏去探索未知道路的品质 ,创新对他们来说则更像水中月镜中花。 我们学校(上海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的、高质的高校,从管理者的角度,我们应当去行政化,以提高学校的独立性,并提升学术和科研的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应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担责,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行动和有所担当的能力和精神。作为一所新建高校,学校管理者是学校这栋大厦蓝图的设计师和规划师,学生是这栋大厦的最终建造者,学生的品质将直接决定这栋大厦的最终质量。受国内教育体系的限制,做去行政化的改革面临极大难度,相比而言,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要容易得多。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担责,学校管理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给学生指引方向和提供建议。去除年级、班级、院系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自己规划作息,自我管理,让学生自己去权衡利弊,有所取舍,自做决定,并自担主要责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行动能力和责任感,并且相比于学校强制性规定,减小了学校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和校园冲突。 一批坚强自信、独立自主、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并有责任感的学生,我相信将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将使我们学校一战成名,并且增加了高校向政府提出去行政化的筹码——“我们放开了手,我们收获了高品质的学生;政府若放开了手,国家将收获高效教育和尖端科技”。
663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教育资源属公共资源,人人都有权享受
热度 16 tangaimin 2014-1-9 10:57
研究生教育资源属公共资源,人人都有权享受 ——关于对所谓“考研基地”的某些看法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唐爱民 新近几日,关于曲阜师范大学等几所地方院校之所谓“考研基地”的聒噪声又起,不知源头何在?也不知始作俑者用意何在?这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缘何将其固化在某些高校头上。是耶?非耶?着实让人有些困惑。 在我看来,曲师大若真荣膺“考研基地”的称号,倒是对我们的某种褒誉,我们欣然领受。因为,成为一个基地,是需要条件需要实力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基地”,乃指“作为某种事业基础的地区”。有人把曲师大视为考研基地,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基础的地区”,不正是一种认肯吗?我们就是要做打基础的事,做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砖瓦之功,为青年人的发展奠基,为其生活的幸福感、生命的尊严感助力!我们过去、现在、将来都将继续做下去,责无旁贷。 现在的时代,已然成为一个公共理性、公共选择的时代。公共性的普及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表征。人类的知识是公共的,文化资源是公共的,高等教育资源(包括研究生教育资源)亦是公共的,而断非某一阶层的专属。那些抱持“贵族”意识与身份的人,在其骨子里,涌动着一种特权意识,一种想当然的尊贵感,一种受到公共理性冲击后产生的无能为力感,一种无可无奈感。他们容不得公民理性的扩展,容不下普通民众理性的觉醒与挑战,不忍心自己那份虚假尊严的丧失。其实,这些人,这类人,更值得人们同情。 研究生教育资源是国家的、公共的、全体民众的,绝非某一些高校的专属地盘,也不是为某些人预留的。“ 985 ”高校、“ 211 ”高校学生考得,地方高校的学子缘何考不得?在我看来,青年人选择高尚,追求进步,提升自我,何错之有?大学生求知、问学,是其基本权利,怎忍心妄然冷嘲热讽? 将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权利仅限于“一本”高校,而对“二本”、“三本”等地方高校学生的考研指手画脚,这种做法,究其实,乃是对教育公平权的公然漠视。或者说,是想对目前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厮守。这些人承历史资源或自然资源的馈赠,携某些偶然的机遇或其他并不想示人的便利,跨入了所谓的上层,过着体面的生活,说着冠冕堂皇的话语,却对亿万莘莘学子的努力讥讽之,鞑伐之,说着没有底气、没有公理的话,全然没有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应当拷问与鞑伐的应该是这些人。 我们这个时代,是身份不断变迁、完善的时代。每个人的身份,在其一生,都是从身份变动不居直至身份确定的。身份的每一次变迁,都是个体自我意识、人格结构渐趋完善、升华的过程。初中生身份是对小学生身份的超越,高中生身份是对初中生身份的超越,大学生身份是对中学生身份的超越,研究生身份是对大学生身份的超越。无论是谁,无论身处哪所高校,无论有着何种教育履历,确定性的寻求,都是一种自然的权利,不能因其“出身”的不同而阻断了人们超越自我的权利。否则,就是集权式贵族意识的放肆,就会导致虚假的身份自尊。如此看来,曲阜师范大学学子的考研热潮,究竟何错之有? 曲师大的学子向来以“基础厚实、作风朴实、业务扎实”而广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这里有着勤奋、向上、积极的学风。人们心无旁骛,一心向学。只要走进曲园,就会被她朴实无华的气象所吸引。我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会向全国的高校推荐我们的学生。曲师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口碑,断非某些片面报道中所说的。好多“ 211 ”高校非常喜欢我校的学生。这是真实的客观的事实。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家。想一想那些农家子弟的生存境遇吧。面对巨大的城乡差别,他们急切地想通过读书与个人的奋斗改变自身处境不良的身份、地位。这是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默默抗争。有那么一些人,不是同情,不是支持,反而站着说话不腰疼,武断指责,无理嘲笑,人性何在?用心何在?真正值得警惕与批判的,恐怕恰是这一小撮人。 放眼全国高等教育的情势,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所“ 211 ”、“ 985 ”高校的保研、考研人数都超过了 30% ,在这些学校,研究生的招生指标几乎都习惯性地留给了本校学生。近把所剩无几的指标向全国开放,地方院校的学生竞争这为数不多的名额。这已经是高等教育的严重不公平了。一些媒体不深入剖析这种现象,不抨击这种教育不公,仅抓住身处弱势地位的地方高校说事,吸人耳目,这本身似与职业道德渐行渐远了。 实际上,媒体有媒体的言论,学者有学者的判断。各自的生存路径不同。谁会轻易相信不实的聒噪呢?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此上火,动气。理性的思忖,有理的回应,踏实的前行,也许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以曲师大学子的实力和勤奋,必定会赢得愈来愈多有良知学者的赞同。 我想对曲阜师大的青年学子说,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坚守自己的理想,足以! 2014年1月9日
4782 次阅读|15 个评论
开放教育资源(OERs) 对英美高等教育出版的冲击
renxiang 2013-10-14 14:06
在苹果应用商店成立 5 周年之际,苹果公司宣布,其教育平台 ITunesU 的数字内容总下载量已突破 10 亿次。以开放教育资源为主的 ITunesU 一直被视为欧美传统教材出版的颠覆者,而 10 亿的下载规模,让业内人士惊呼教育出版产业的秩序将被重建。相隔不久,教育出版巨头圣智学习集团( CengageLearning )正式提起破产保护申请。虽然在美国提出破产保护并不意味着企业倒闭,但是,其超过 58 亿美元的负债总额,以及近六个月超过 18% 的业绩下滑 ,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教育出版产业的危机。 客观讲,英美教育出版巨头面对数字转型并不保守,他们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出版产品和数字教育系统,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与好评。然而,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尤其是互联网巨头对数字教材的强势介入以及由欧美知名大学发起、并得到广泛响应的开放教育资源( OpenEducational Resources )运动,对教育出版产业的现有格局形成了强大冲击。本文立足于数字时代的产业变局,对近五年英美教材出版产业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加以梳理,希望可以为国内业界提供借鉴与启发。 传统教育出版的数字创新 2013 年,美国中小学和高校教材市场的总规模预计为 137 亿美金,而且在未来五年还将保持涨势 。英美教育出版的市场巨大、利润稳定,一直是整个出版业的经济支柱。以全球第一大出版集团培生为例,其 2013 年上半年总销售额是 27.6 亿英镑,其中培生教育( PearsonEducation )贡献了 20 亿;总利润为 1.37 亿英镑,培生教育贡献了 0.83 亿 。教育出版的产业集中度很高,培生、圣智、麦克米兰、麦格劳希尔( McGraw-HillEducation )等大型集团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并垄断着产业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普及,教育数字化日益成为趋势和共识。根据 BabsonSurvey 2012 年的统计,有 670 万学生在过去一年中至少使用过一次在线课程;对 2800 位教育界领袖人物的调查也显示, 69% 的受访者将在线教育列为后 10 年战略规划的重点 。为了满足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新需求,英美出版巨头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垄断地位,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转型与重组。在最近 5 年,五大巨头至少投入了 10 亿美元,用以并购软件技术公司和开发数字平台。以麦格劳希尔教育( McGraw-HillEducation )例,这家教材出版巨头以 2 亿美金并购在线课程平台 Deltak.edu ,又相继收购了制作交互式作业软件的 SaplingLearning ,以及拥有 200 家机构客户的课程自动录播系统公司 Tegrity 。通过一系列并购,麦格劳希尔拥有了强大的技术能力,并陆续推出了多种在线平台和数字服务,比如,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在线平台 LearnSmart ;电子教材定制出版平台 McGraw-HillCreate ——它让教师从 4000 种电子教科书中选择定制个性化教材;在线提交作业和搜索课程录像的 McGraw-HillConnect ;远程考试监督管理服务 McGraw-HillTegrity Remote Proctoring ,等等。 在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教育出版数字化的新平台。培生早在 2010 年就开发了第一款移动教育应用;迄今为止,立足 IPad 等移动终端,培生教育已经推出了 100 多种移动教育产品。这些移动应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以 iBooksTextbooks 和 eTextsfor Schools 为代表,让教师学生在移动终端上使用数字教材和教育资源,使数字内容实现了移动化;第二类,教学辅助应用,以生动活泼的多媒体交互方式讲解抽象的科学、数学和社会学概念,比如 BeyondTextbook 系列应用;第三类,是针对移动教育的新特点——学生主导、社交性、合作性等,为教学创新服务的应用。这些移动应用使教育出版成功地从在线平台延伸到手机平板终端,极大拓展了教育出版商的数字生态系统。 英美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其商业模式已超越了简单“出版”或“数字出版”的概念。出版商看重的不是单纯教材内容的盈利能力,而是由教材所联结的庞大的教育人口和教育机构市场,以及与教学科研深度整合所带来的商机。在数字时代,几大教育出版巨头的产品形态越来越复杂,除纸本和数字教材,还有基于教学课程的个性化服务和数字解决方案。相应地,“教育内容、软件和服务供应商”成为教育出版巨头对自身的普遍定位;其使命已不是简单的数字教材出版,而是提升师生的数字教育体验、参与度和教学成效。 英美教材出版的问题 虽然英美教育出版的数字创新不乏亮点,但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材价格居高不小。据统计,一个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年的教材花费为 1200 美元 。加拿大的统计数字发现,近 5 年,教材价格涨幅已接近 300% 。很多英美学生开始购买二手教材,或通过影印章节、借阅等办法减少教材购买。人们本来希望数字教材的普及可以大幅度降低教材价格和学生负担;但是,现实让人大失所望。由于教育出版巨头在数字教育平台和全面解决方案上投入巨大——软硬件投入、技术企业收购、研发运营费用等——这些投资与运营成本的增长,短期内需要用教材利润来弥补。所以,数字化并未解决英美教材价格昂贵的问题,反而进一步推高了教材定价。虽然有些大学尝试以“批发”方式同出版商议价——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即由学校图书馆以折扣价格统一购买数字教材,并交由学生免费使用,部分成本分摊到学生的学费。但这一模式难以根本上解决高定价问题。 数字教材不但价格昂贵,出版商对数字内容使用权限的种种限制,更让教师学生叫苦不迭。比如,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拥有 ” 数字教材,而只是借阅,使用期限从 1 星期、 1 学期到半年不等;如果要完全拥有数字教材,其价格甚至比纸本教材还要昂贵。多数数字教材也不能够全本打印,有的甚至对内容的复制粘贴与社交媒体分享也进行限制。数字教材的兼容性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只能在出版商开发的特定软件环境中阅读,缺乏对其他平台的支持,学生的学习笔记、批注和加亮内容也难以跨平台转移同步,对 Endnote, Evernote , GoogleDoc 等在线学习应用的兼容性差…… 这缺陷让教学效率大为降低 。目前来看,相比物不美、价不廉的数字教材,师生们仍偏爱纸本教材。数字教材的普及并不尽如人意,这让出版商的后续数字产品服务无用武之地。 英美教育出版的商业模式虽然突破了单纯的教材出版,开始立足于教材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和利润更高的数字解决方案,但是,对数字教育体系的封闭定义、对商业利益的贪婪追逐、还有垄断思维阻碍了教育出版商的进一步创新。出版商的想法,是利用学校在教材内容、教育平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依赖,通过提供全套数字化产品服务,来建立封闭的数字教育生态。这样,教育出版巨头的垄断地位和高额利润在数字时代依然得以维系。但是,这一新商业体系蕴含着巨大的经营风险:一方面,是大规模并购和高昂的研发运营成本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圣智学习集团的财务危机凸显了这种风险的破坏力;另一方面,产业内外各种颠覆力量的崛起,让维系垄断的战略难以成功。 互联网巨头正在染指教材出版市场,并试图颠覆出版商的封闭数字教育体系。亚马逊早已利用 Kindle 生态推出了教材借阅服务。苹果借助强大的平台能力和苹果数字生态系统,也让 iTunes U 成为数字教育内容的核心传播渠道之一。谷歌也不甘人后, GooglePlay Textbook 随安卓 4.3 系统一起推出,这一数字教材租借系统承诺为学生节省 80% 的教材支出。三大巨头的数字教材分销渠道将对教育出版产业产生的颠覆性冲击,因为失去了对教材内容资源的掌控,出版商搭建的数字平台和解决方案将成为空中楼阁。 开放教育资源的冲击 另一个强大的颠覆性力量是开放运动。开放教育资源近几年在西方国家迅猛发展,它与学术出版的开放获取、网络大规模开放课程( MOOC )、软件开源等共同构建了一套旨在对旧的知识传播体系进行颠覆性重构的开放系统。这对凭借垄断知识资源牟利的教育出版商形成了直接而强烈的冲击。网络上海量的、免费的学术内容,正在成为传统教育出版的替代者。伴随开放教育资源而来的,是英美高等教育文化的变化。随着 Web2.0 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学术开放合作精神的推动,越来越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学者和学生开始参与学术知识的开放传播,这已经在重新定义“学术”活动,重新评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 。长期以来,开放教育资源虽然数量巨大,但是质量良莠不齐;而出版商的内容虽然昂贵,但质量有保证。但是,这种局面正在改观,尤其是西方一流名校开始提供经过同行评议的开放学术资源,一些著名教授开始尝试自出版教材,而用户的社交化分享合作也有效促进了开放内容的传播和使用效率。 面对开放教育浪潮,互联网巨头也不断推波助澜。苹果推出免费的 iBooks Author ,这款简单易用且功能媲美专业排版系统的电子书制作软件,正在成为数字教材 DIY 的利器,它为教师和学者参与开放教材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提供了有利帮助。 iBooks Author 也凸显了苹果剑指开放教育、开拓教育出版市场的野心。谷歌 Google Play Book 开始允许用户上传自己的文档,可以同步笔记、标签、高亮等阅读记录,并与 Google Doc 和 Google Drive 等广泛应用于数字教育的服务深度整合。这一政策无疑将大大提升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对圣智学习集团的破产保护申请,《华尔街日报》有这样一段评论,“该公司的艰难处境,源于用户开始转向智能手机和平板上的互联网学习资料,而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削减了学校图书的采购” 。这种变化,正是源于开放运动的冲击。 危机与未来 一直以来,面对数字大潮,英美教育出版商相对乐观。其一,他们的数字化改造很早就开始,并形成了对资源和机构渠道的垄断优势;其二,教育出版商深信教育用户愿意、也不得不为高质量内容付高价。但是教育出版的危机,以出版商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那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而袭来的开放浪潮。可以说,以往最稳定、最赚钱的出版领域,正面临着被数字创新和开放运动所颠覆的风险。教育和科学传播的未来,是一个开放未来。而这个开放未来与商业出版存在着根本冲突。这是摆在全球教育出版产业面前的紧迫课题。自 2012 年起,教育出版巨头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圣智学习集团,威利、麦克米兰高等教育等相继开始与 Coursera 和 eDx 等 MOOC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合作,尝试在新的开放教育体系下寻找出版商的价值定位。那么,以往对数字创新并不保守的英美教育出版商,能否再进一步,走入开放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1 http://dealbook.nytimes.com/2013/07/02/cengage-learning-files-for-bankruptcy/?_r=0 . 2 http://www.usatoday.com/story/money/2013/07/06/death-of-the-textbook/2456621/ . 3 http://www.digitalbookworld.com/2013/pearsons-half-year-results/ . 4 http://sloanconsortium.org/publications/survey/changing_course_2012 . 5Lee,Ellen (2013). E-Books and Cost Pressures Push College Students AwayFrom Textbooks. The DailyBeast . See http://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3/06/24/death-of-the-textbook-and-the-50-pound-bookbag.html . 6 Martin,Romana. (2012). The Road Ahead: eBooks, eTextbooks andPublishers' Electronic Resour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utureChallenges, Sustainable Futures: Proceedings ascilite 2012,Wellington, New Zealand: Massey University. 7 Scanlon, Eileen. (2013).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publication and public engagement. British Journal ofEducational Technology , n/a-n/a. doi:10.1111/bjet.12010. 8 Glazer,Emily Spector, Mike (2013). Cengage LearningEdges Toward Chapter 11. TheWall Street Journal . See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127887323689204578571880445889350.html . 本文原名“ 英美教材出版的数字转型与危机” 刊于《出版广角》201309期上,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13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官方要求加大高校向贫困地区招生倾斜——倒不如消除教育资源差距
wangjs04 2013-9-13 16:25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9/282457.shtm 如题。 个人感觉,大学一味倾斜,就不叫大学了。 必须从小学就不倾斜,全国都一样。这样大学就不需要倾斜了。 把小学重视起来,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情,使得教育资源相对平均化和动态化,这样贫困地方就不需要照顾了。 被照顾是一种歧视,从根本上消除歧视,从源头消除歧视,这是重要的事情。
个人分类: 随意心情|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毕业生当城管的悲哀
热度 8 Bobby 2013-8-5 16:17
清华毕业生笔试第一当城管 全国高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百里挑一( 2012 年清华大学各省招生比例 );而国家着意偏袒清华北大,年拨款数亿,为的是让一部分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集中了优质资源、优质生源和优质教授的北大清华,难道就是让毕业生出来杀猪、当城管的吗?清华毕业生当城管是不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901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