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世界经济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世界经济

相关日志

世界经济最大的灰犀牛是特朗普政府和华尔街股市
jiangming800403 2018-8-2 09:25
特朗普总统的经济政策特立独行,反复无常,让大多数投资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诚然,从宏观经济数据看美国经济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但是主要经济数据从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已经开始好转,然而民主党仍然失去了大选。而短短数年前,奥巴马总统在史无前例的高失业率条件下成功连任,这是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 由于经济数据利好的刺激,美国三大股指不仅全面收付了次贷危机暴跌的失地,而且都处于历史的高值区。纳斯达克也从新经济泡沫破灭的深渊中走了出来。但是美国股市充斥着例如特斯拉这样的没有利润的独角兽企业。特斯拉的市值一度超过福特、通用这样的老牌汽车巨头,然而其规模不到后者的一个零头。同时,十几年来特斯拉基本上没有利润,如果是一家中国上市企业,特斯拉可能早已经ST/PT,甚至被退市了。 和美股的虚火相比,中国股市、汇率持续低迷,但人民币贬值,将会对冲关税增加的影响。这可能使中美经济关系进入恶性循环。 为了避免成为被殃及的池鱼,美国有限的工业资产,正在加速流出。中美芯片战的一个结果是,越来越多的IC企业,可能把他们的设计和制造基地,比如爱尔兰、以色列、新加坡等欧亚边缘的小岛国家。比如著名的江恩自控就把总部搬到了爱尔兰。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1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经济的超级周期已经结束了:关注拉马德雷55年周期
热度 2 杨学祥 2017-3-12 08:18
中国经济的超级周期已经结束了:关注拉马德雷 55 年周期 杨学祥 摘 要: 全球金融危机的 50-60 年康波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7-2025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2017 年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进入倒计时。 关键词:金融危机;拉马德雷周期; 自然规律;超级灾害链 2017 年 03 月 11 日 金融晨读报道,学者朱昂认为,我们可能处在中国经济一个最大的转折点,一个变革时代的前夜。整个中国经济超过 20 年的超级周期即将结束,而随之到来的,将是对我们生活,对社会,对房价,对汇率,对我们的子女和未来方方面面的改变。这个变革只有站在足够长的周期,足够高的维度,才能开始接受旧繁荣的结束,同时去迎接新的伟大时代。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早在 2016 年就指出,超级灾害链倒计时:世界经济长波第五次上升期正在结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86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5764.html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关注经济危机客观周期。关注大国的以邻为壑嫁祸于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欧盟解体 ???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相关报道 站在今天看未来,经济的超级周期已经结束了 2017 年 03 月 11 日 07:55:04 金融晨读 作者:朱昂 来源:点拾投资( ID : deepinsightapp ) 我们可能处在中国经济一个最大的转折点,一个变革时代的前夜。整个中国经济超过 20 年的超级周期即将结束,而随之到来的,将是对我们生活,对社会,对房价,对汇率,对我们的子女和未来方方面面的改变。这个变革只有站在足够长的周期,足够高的维度,才能开始接受旧繁荣的结束,同时去迎接新的伟大时代。 春节的时候去了美国,做了许多思考。纽约几乎和 20 年我第一次踏入这个土地一样。当然无论曼哈顿还是中国人为主的法拉盛,都多了好几栋公寓楼,许多开发商也来自中国。除此之外,几乎没什么大变化。法拉盛最大的变化就是 20 年前的 Stern 百货变成了梅西百货。相比而言,中国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即使经济增速这几年在下滑,上海还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哪种现象才是常态 ? 中国 20 年的超级周期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感慨。今年是改革开放奠基人邓公过世 20 周年,也是我拿到美国签证 20 周年。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在邓公过世的那一天,拿到了去美国的移民签证,也错过了中国最黄金的 20 年。事实上,中国的超级周期在 20 多年前就开始了。记得那时候上海市政府就喊出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记得小时候虹桥的西郊公园是远得不能再远的地方,浦东几乎全部是农田。 在 20 多年前,我们没有人能想象到中国今天会变成这个样子。而事实上,在这 20 年的全球经济增长中,中国的出现也是一个最大奇迹。 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超级周期源于天时地利人和。改革开放带来了全面的生产效率释放,同时因为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这些人即是消费者,又是廉价的劳动力,帮助中国获得了强大的海外技术。无论是优秀的汽车,家电,还是电子产品公司,他们都要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作为进入市场的交换,他们需要成立合资企业,出让一部分自己的技术。这都为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石。同时,伴随着中国进入 WTO ,正好又叠加了美国家庭消费的加杠杆初期。 美国消费泡沫在一开始拉动了中国的出口力,大幅推动 GDP 的增长。而更强劲的出口,带来了更多的产能扩张需求,又推动了国内大量基础建设和原材料需求。整个周期,互相反馈,成就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当然最伟大的部分,还是来自于中国房地产的超级周期。可以说过去 20 年绝大多数中国人家庭财富的增长来自于房地产,而中国各个区域的发展也源于土地的销售。 1993 年朱镕基总理出台了具有革命性的分税制度改革。那么,为什么分税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么重要呢?因为有了它,中央与地方才在分权与集权的循环中实现了激励的一致性。这是确保中国这个大国实现可调控节奏的经济增长的基本机制。在这个制度下,地方政府的收入可以重新投入到更多的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不需要上交中央。这推动了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的快速发展。而随着基本面改善,又回过来推动土地价格上涨。这让中国地方政府成为全球最有钱的政府,中国的城市基础建设要大大超越了其他国家,实现了每年变化一番的景象。 房地产的超级周期,带来了国民财富的巨大增长,也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巨大增长。地方政府每年通过慢慢卖地,获得了巨大的收入,这些收入再投入到各种城市建设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去许多国家时,思考为什么每年来他们政府都那么穷。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土地私有化,政府哪里有钱像中国政府一样修地铁,造大桥。我们家后面的小路每两年大修一次,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每次修都会贡献一部分 GDP 吧。下图是中国 2000 到 2016 年的人均 GDP ,在 16 年的时间中增长超过 5 倍。事实上,过去 20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增速是全球最快的。以这么大的体量,保持如此快的增长,真的是一个奇迹。 超级周期带来的红利 中国的超级周期带来了无数红利,但我个人认为,带来的最大红利是: ChineseDream !这点和美国梦完全一致,无论你是什么出身,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改变自己的社会阶级。过去 20 年,无数农村出来的人,通过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获得了成功。 我工作中接触的大量基金经理,许多都是来自于农村,通过努力考上了清华北大,又通过努力当上了明星基金经理,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人们会相信目前的痛苦,困难都是暂时的,未来一定会更好。事实上,过去 20 年,大部分人的收入增长了 10 倍。 1997 年出国前,一个大学生的基本工资在 500 左右,今天大学生的基本工资到了 5000-6000, 。许多行业工作几年后就能提高到 1 万。许多人 10 年前,买房子的杠杆很足,但是今天通过收入提高,房价提升,感觉没任何压力了。更有许多人,从二三四线城市来到大城市,吃苦打工,就是为了他们的 Chinese Dream 。这种感觉和我父母去美国一样,虽然一开始辛苦一些,但通过自己努力,社会的红利,几年后还是能立足于这个社会,过上小康的生活。 当一个国家,拥有 Dream ,大家都相信自己能改变出身,改变 social status ,这是一种极大的价值。这也是美国远远强于欧洲,日本的根本原因。因为美国人民相信梦想,相信自己能改变家庭,甚至改变世界。 超级周期的因果 佛教中一切皆有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平白无故的苦难。中国超级周期的红利,还是源于毛主席时代。我认为他做了两件对于未来影响深远的事情。第一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本质上来说,土地制度改革带来了长期的财富再分配,为之后几十年的繁荣和发展留下了基础。看了大量的历史和经济学书,事实上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看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甚至非洲。这些新兴经济体是没有历史财富的基础。而中国是有的。上海在 100 年前,也是和纽约平起平坐的全球一线大都市。在内战之前,中国本身就是有财富的,再往前就是更久远的封建社会。这些巨量财富通过土地政策完成了再分配。也就是本来财富是私有的,今天变成了国有,国家重新做二次分配。这些体量在邓公年代成为了红利,逐步爆发出来。 前几天有朋友说,上海本地人太幸福了,一拆迁就分到几套房子。事实上,这也是来源于他们家族的财富传承,虽然也有大量运气的成分。其次,就是当年的鼓励生育,导致我们这批 80 后都是婴儿潮人群的孩子。这些人为之后的生产效率释放,人口因素带来了巨大的红利。所以说,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必然,大量的因素其实很早就埋下了种子,只是一直在等待一个时间窗口期。 超级周期结束后的后遗症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是线性思维的,特别是我们生存在一个 20 年以上的超级周期。 人们总是高估了短期因素带来的影响,却忽视了长期因素的变革。从今天再看 20 年,我们会怎么样?对于短期,大部分人依然乐观,保持着美好的 ChineseDream 。一线城市的房价似乎还是能上涨几倍,收入几年后也能增长几倍,我们的整体财富还能继续增长几倍。这些都是源于我们过去 20 年的线性思维,但未来真的能如此美好吗? 我们先看第一个后遗症,就是巨量的货币超发。下图是中国整体的 M2 ,从 2000 到 2016 年增长了超过 8 倍,增速远远超过人均 GDP 的增长。过去几年虽然名义 GDP 增速下滑,但是 M2 依然保持着 12% 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在如此高的位置,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巨大的货币供应在实体经济增速下滑中,导致了大量货币空转,流入市场。而整体经济对于货币供应量的依赖还是很大。一旦 M2 增速下来,将打击实体经济的基本面。这个泡沫越来越大后,也成为了一个随时会引爆的地雷。 对比全球各国,房地产的长周期和人口因素强相关,如同股市的长期表现和盈利,经济增长强相关一样。中国的人口红利拐点出现在 2011 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开始,房地产事实上会面临比较长期的压力。同时,房地产泡沫会对实体经济带来伤害。比如房价上涨引导了房租上涨,租金上涨后一切的成本都会提高,导致各行各业的竞争力下降。我们看高租金的香港,其制造业全部消失。过去中国的制造业不断侵蚀日本,韩国,台湾的市场份额,就是因为我们的制造业成本更低。 我自己住在上海的闸北,这几年也有深刻的感受。整个大闸北目前的均价已经要赶超静安区的价格,许多新楼盘一开盘就到了 10 万 / 平米的天价。过去十年,我亲眼看到了大闸北的房价从 1 万 / 平米,上涨到了 10 万 / 平米。那么未来,从常识的角度看,闸北的房价不可能再上涨 10 倍了。最多最多从 10 万 / 平米,上涨到 20 万 / 平米。我们假设能到 20 万 / 平米,然后一个 100 平面积的闸北房子就要卖 2000 万人民币。如果人民币不贬值,相当于 290 万美元。这个价格可以在曼哈顿的中央公园附近,苹果总部旁边的 Cupertino 等黄金区域买相当不错的房子了。或者,你可以去美国一个中部城市用 90 万买一个很大别墅,然后 200 万交给专业人士做投资,一年的生活费足够了。 我还曾经做过一个测算,整个上海目前的房价对应差不多 40 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三分之二的 A 股总市值。这些都是我们用常识去思考的一些问题。 第二个后遗症是社会固化。 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了社会逐渐固化的形态,随着经济的超级周期结束,未来的社会固化会越来越严重。中国过去的两千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阶层非常稳定的社会。西方这种数百年稳定发展的社会,阶层固化更是早已天经地义。稳定的年代并非没有上升通道,但是稳定年代的上升通道是受控的。无论是对比中国的历史,目前海外国家的现状,社会固化是正常的,动荡的年代才是短暂的。我们看日本,欧洲,美国,香港,韩国等国家,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非常非常难。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将关闭的中国社会》,我觉得很有道理。整个中国社会城堡的大门在关闭。财富完成再分配之后,既得利益者一定是保护自己的财富,而随着一线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经济超级周期结束后的机会越来越少,下面的人要改变自己的 social status 难度极高。 社会固化将是经济周期结束后的重要后遗症。我们发现,其实 20 多年前整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极小。我的父亲在 1988 年去日本打工前,一个月工资大约 150 人民币。而他身边的朋友,同学基本上收入也是这个水平。没有谁过得比谁特别好,收入特别高。家里基本上都是黑白电视机,自行车,一个冰箱。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后,财富分配的城堡大门打开。那时候关键是有增量的财富可以获取,相对是容易的。 所以小时候我看到最先赚钱的是暴发户。这些人教育水平很多都不高,素质也不高,有些甚至是劳改犯找不到工作的。他们胆子大,最早接受改革,通过做小生意,摆地摊赚到了改革开放的第一笔钱。当经济高增长的时候,一开始赚钱是很容易的。然而过去几年我们越来越少看到这类暴发户了,行业集中度提高,赚钱越来越难。这也是经济超级周期即将结束,城堡的大门要关上的特征。 随着社会固化,各种阶级矛盾和斗争也会越来越明显。过去 20 年的中国梦给人带来了太多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我不能成功,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什么有钱人和穷人的生活差异能如此之大,特别是这些有钱人在许多方面并不比穷人能力强。超级周期的惯性思维,让人忘记了社会固化是常态。我们看看日本,基本上泡沫经济之后的日本工薪阶级很难翻身了。年轻人通过游戏和其他东西来精神麻痹自己。无论在任何国家,底层人民都是大多数。整个中国社会过去有很多问题,但是社会问题都在超级周期的快速运转中被涵盖。如同一个公司,里面许多员工很快能升迁,那么工作上的问题都可以先放一放。今天,这个公司的增长放缓了。新员工看不到出头之日,老员工占着资源又不走,那他们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 第三个是资产回报率的预期下调。 在整个超级周期中,名义 GDP 每年都保持 10% 以上增速,大类资产的回报率普遍是偏高的。 虽然股市表面上熊长牛短,其实我们发现,过去五年 A 股平均回报率在 120% 以上。 2007 年 6124 高点到今天,股票平均回报率也超过 100% 。股市由于深刻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大家往往在高位重仓买入,低位离场,所以整体投资者收益率并不高。另一个就是房地产,过去 10 年最好的大类资产配置就是房地产。所有杠杆买房的都赚到了大钱。其他类似小额房贷,一级市场 PE 股权投资等也都带来了很高的回报。 所以我们发现,无论是看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房地产,还是其他灰色的投资机会,过去十年的回报率都是相当高的,许多年化在 20% 以上。这种回报率其实并不正常。 在整个投资中,高杠杆 = 高收益成为了大家的一种共识。在一个常态化的经济体中,市场大类资产整体回报率会和经济增长相匹配。过去大部分人其实赚的是时代的钱,是把握了最大 Beta 的机会。未来这种大 Beta 机会没有了,只能寻找小 Beta 甚至 Alpha 的机会。然而,调整投资回报率的预期,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最明显的还是房子。 2013 年我曾经带队去日本调研,那时候我们私下和日本朋友交流最多的就是,你们东京房子挺便宜的,为什么你们都不买房要租房?后来我一个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国朋友跟我说,一个是通胀国家出来的思维,另一个是通缩国家出来的想法,在一开始很难互相理解。但长期通缩就是日本常态,在资金成本这么低的情况下,依然没有人去借钱炒股,买房。日本最大的交易就是日元的套利交易,虽然利差只有可怜的一点点,却已经比很多投资机会好了。 长期看,整体资产的回报率一定伴随着超级周期的结束下降。但是短期,对于许多人这都是无法容忍的事实。 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说了那么多,但中国绝对不是没有未来的国家。未来的希望在两个方面:创新和消费升级。 在中国我们今天依然看到了大量的创业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真的有改变世界和社会的梦想,不是想通过股权发一笔横财。改革开放的 30 年,让中国一大批年轻人看到了海外的世界,也接触到了大量的梦想家思想,这批年轻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当年美国的网络股泡沫,却带动了大量美国人对于未来科技,互联网的创业。这也为之后谷歌, Facebook , Twitter , Snapchat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今天,硅谷已经是全球最牛逼的创业园区。 中国年轻人的创业热情远远超过日本,欧洲,甚至美国。这些 80,90 后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将带领着中国成为一个更伟大的国家。过去 20 年,我们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对于经营和管理非常强。未来 20 年,我们会出一批最牛的创业者,对于商业模式,对于未来的创意,有更深刻理解。他们中一定会有人失败,但是成功的人能改变社会,继续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比如互联网,从最早抄袭美国,但今天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外卖等行业已经走到了美国前面。 消费升级会帮助减缓超级周期结束后,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过去 20 年的超级周期创造了大量财富,未来 20 年就是整个中产阶级提高消费力的时代。品牌消费,精神消费,连锁消费等等会越来越强。我们看美国今天也是一个消费社会,整体占比非常高。中国拥有全球人口数量最大的中产群体,他们将是避免中国调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石,也是未来经济转型的希望。 总结:超级周期结束后的新常态 人们总是高估短期产生的影响,低估了长期的变化。无论是人口,政治,科技,文化,产业结构等都是如此。 20 多年前,如果看到今天中国的宏伟,可能我的父母也不会出国。他们甚至无法预判到,他们的儿子会在十年后回到他们当初离开的土地。 10 年前,没有人预见到中国的房地产会出现如此波澜壮阔的上涨,没有人想到中国的制造业能做出产品质量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家电,手机,汽车。甚至没有人想到中国会成为全球奢侈品公司最大的消费群体。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每天都在低头赶路,却忘记了抬头看天。 随着中国经济的超级周期结束,经济和社会将进入新常态。今天的美国可能是这种新常态最好的结果,今天的日本可能是这种新常态最坏的结果。经济将常态化进入低速增长期,投资回报率会大幅下滑,这个时代依然会给有才华的人予以机会,但这些机会是结构化的,而不是全体社会化的。时间带来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少。那些今天依然用线性思维考虑未来的人,或许将需要在很长时间调整自己的预期。 — END— 值班编辑: Air 投诉反馈: 1736346798@qq.com http://cj.sina.com.cn/article/detail/6044839076/185009?cre=sinapcmod=gloc=25r=0doct=0rfunc=16tj=nones=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0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全文)
neudoctor 2017-1-18 11:13
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于 1 月 17 日 在瑞士达沃斯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主旨演讲 全文如下: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 ——在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 2017 年 1 月 17 日 ,达沃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国家主席习近平 17 日上午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尊敬的洛伊特哈德主席和豪森先生, 尊敬的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副元首和夫人, 尊敬的国际组织负责人, 尊敬的施瓦布主席和夫人,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达沃斯。达沃斯虽然只是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小镇,却是一个观察世界经济的重要窗口。大家从四面八方会聚这里,各种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很高的产出。我看这个现象可以称作“施瓦布经济学”。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 对此,许多人感到困惑,世界到底怎么了? 要解决这个困惑,首先要找准问题的根源。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国际社会围绕经济全球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今天,我想从经济全球化问题切入,谈谈我对世界经济的看法。 我想说的是,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比如,过去几年来,源自中东、北非的难民潮牵动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颠沛流离,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路途中葬身大海,让我们痛心疾首。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战乱、冲突、地区动荡。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谋求和平、推动和解、恢复稳定。再比如,国际金融危机也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从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但是,我们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去年年底,我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要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应有的担当,更是各国人民对我们的期待。 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究其根源,是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世界经济增速处于 7 年来最低水平,全球贸易增速继续低于经济增速。短期性政策刺激效果不佳,深层次结构性改革尚在推进。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挡期,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人工智能、 3D 打印等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世界经济仍然未能开辟出一条新路。 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前不久,拉加德女士告诉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 80% 。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而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十分突出。全球金融市场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全球金融治理机制未能适应新需求,难以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积聚等问题。 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施瓦布先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会加剧不平等,特别是有可能扩大资本回报和劳动力回报的差距。全球最富有的 1% 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 99% 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全球仍然有 7 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杜楠说过:“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邻国,而是饥饿、贫穷、无知、迷信和偏见。”我们既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杭州峰会上达成重要共识,要以创新为重要抓手,挖掘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超越财政刺激多一点还是货币宽松多一点的争论,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我们要创新政策手段,推进结构性改革,为增长创造空间、增加后劲。我们要创新增长方式,把握好新一轮产业革命、数字经济等带来的机遇,既应对好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挑战,也化解掉信息化、自动化等给就业带来的冲击,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过程中注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让各国人民重拾信心和希望。 第二,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 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我们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紧迫性越来越突出,国际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 2010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已经生效,这一势头应该保持下去。要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要践行承诺、遵守规则,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取舍或选择。《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 第四,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 我们要倡导勤劳俭朴、努力奋进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要着力解决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照顾好弱势人群的关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要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经过 38 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 这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中国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大力推进减贫事业,让 7 亿多人口摆脱贫困,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快步前进。 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中国坚持通过改革破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近 4 年来,我们在之前 30 多年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又推出了 1200 多项改革举措,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 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这对中国好,对世界也好。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一个有着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这样的能力。 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人民得到了什么收获,更要看中国人民付出了什么辛劳;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这才是全面的看法。 1950 年至 2016 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款 4000 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 5000 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 3000 个,举办 11000 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 26 万多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 1.7 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 1.2 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 30% 以上。这些数字,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国人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会犯“红眼病”,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到了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很多人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016 年,在世界经济疲弱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预计增长 6.7% ,依然处于世界前列。现在,中国经济的体量已不能同过去同日而语,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中国居民消费和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6 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2.8% ,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71% 。居民收入和就业实现稳定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绿色发展初见成效。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前进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正在着力加以解决,并不断取得积极成效。我们坚定向前发展的决心不会动摇。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 13 亿多人口,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我们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适应、把握、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中国将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培育增长新动能,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实体经济升级,深入实施“互联网 + ”行动计划,扩大有效需求,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好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将不断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中国将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让中国市场更加透明、更加规范。预计未来 5 年,中国将进口 8 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 6000 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 7500 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 7 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对各国工商界而言,中国发展仍然是大家的机遇。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我们希望,各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公平敞开。 ——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中国一贯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中国无意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 3 年多前,我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3 年多来,已经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 4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 500 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 今年 5 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再大的困难,都不可能阻挡人类前行的步伐。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让我们拿出信心、采取行动,携手向着未来前进!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时政专栏|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未来的风险
zhengjun324203 2015-10-19 18:48
我在这里探讨的是一个非常遥远非常遥远的未来,可能是上百年之后的事情。而且基于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国各种事业都稳步前进而没有出现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倒退、腐败。再这样一个前提下,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在世界经济上取得了极大的地位。 经过长期久远而且稳定向上的发展之后,中国的经济将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那就是中国在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都占据极其重要甚至主导的位置。比如现在中国大量投资英国并在英国建立各种企业。这种类似的现象,将会在其它国家出现。百年或者几百年之后,中国的主导地位将是决定性的。 这是可喜的还是令人忧虑的呢?我想既是可喜也是令人忧虑的。我忧虑的是,当其它各国的经济被中国主导之后,这些国家的人会怎样对待中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他们是向印尼屠华一样,野蛮掠夺中国在这些国家的资产吗? 我相信这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人、任何团体都是自私的。所以西方人的危机感将可能鼓动他们的民众去破坏去占有这些资产。 二战之前,犹太人控制了几乎整个西方的经济。西方的其他民族,特别是日耳曼民族中的精英分子,感到危机了。于是终于出现了一个希特勒,他将这种危机感付诸于实践,从而疯狂掠夺犹太人在欧洲的资产。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该怎么办呢?谴责?我相信这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在那时候,整个世界各国都可能群起效仿,从而占有中国在整个世界的资产。中国不可能与整个世界为敌,所以将忍气吞声。难道到那时候,中国真的无法作为吗?我想只有战争了。我们说历史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必然性是由经济规律和人类的欲望所支配的,偶然性是由一系列偶然的人物和偶然的事件促发的。面对这样的危机,中国该如何作为呢?是不是还是仅仅申诉一下请这些国家保护中国在这些国家的资产呢?很显然这是肯定无效的。 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在现在就开始布局未来的经济安全,才能够防止未来中国的资产在国外被侵占,才能够防止整个世界都剥夺中国在这些国家的资产,与中国为敌。如何布局,有其大智慧。但是必然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中国必须拥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这种军事力量的优势应该就像现在的美国对于世界各国的军事优势一样,甚至更强。这是其一,那就是强大的威慑并且要有敢于在关键节点使用这些威慑力量的魄力和气势,否则未来的中国利益将在这些国家被蚕食。 其次要布置合理的经济分配。中国在这些国家的资产应该不仅为中国带来利益收入,而且也应该为这些国家带来经济利益。而且这些经济利益分配不能相差过于悬殊,否则将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所以和谐的利益分配关系,将使得中国在这些国家继续受到欢迎。 再者应该在这些国家培养利益代言人。这些利益代言人不应该是某些个体,而应该是某些团体、党派。中国在这些国家的企业要积极参与这些国家党派竞争中的经济博弈,否则这些国家所有的政治派别都将与中国在这些国家的企业或者个体形成对立的态势。 最后中国很显然要善于利用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博弈并且在调谐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中获得中国自己的地位。从而建立中国在世界上不可或缺且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1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创世界医学“新丝路”——率先践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kejidaobao 2015-7-3 14:36
2013 年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首次提出共同建设地跨亚欧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既传承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丝绸之路经济带穿越亚欧18 个国家,涵盖40 个国家,覆盖人口约30 亿,在世界经济政治版图中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明确提出“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丝绸之路历经2000 多年后,它的建设再度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国家已经提出了战略构想,做足了顶层设计,丝绸之路沿途所经省区也依据省情区情相继制定了各自的战略目标,比如陕西省提出“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青海省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甘肃省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新疆提出“要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切实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但是如何落实这些战略目标,让它们具体可感、可操作,选好着眼点和着力点,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试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医学可以成为首个“试验田”。 首先,在古丝绸之路,医药的贸易和交流非常频繁。比如,乳香、没药、血竭等阿拉伯地区传统药物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这一时期我国的炼丹术、脉学、本草等陆续传入阿拉伯国家,并通过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国家。同时中亚国家有重视针灸、中草药的传统,不乏到中国学习中医药包括民族学术的人,故而我国医学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着良好的口碑和一定的群众基础。 其次,我国新疆有着丰富的药用资源,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新疆的地理环境独特、气候条件多变,孕育了十分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据统计,新疆拥有各类药用动物、植物、矿物资源达2617 种,其中雪莲、甘草、阿魏、肉从蓉、红花和马鹿等名贵药材的储量占全中国市场的60%以上,且质量上乘,具有独特的品质和特性,还有桑葚、核桃、石榴等特色林果均能入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知识和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为中医、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等传统医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祖国医学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再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地理相近、气候相似、人文相通,医学资料与经验的参考价值较大。医学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与时俱进的事业。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很多民族跨境而居,这种共性和特性并存的人文地理环境,一方面使丝路各国拥有相对一致的疾病图谱和基因图谱,面临相对一致的高发病、常见病的挑战和治疗,面临相对一致的药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千百年来,在相近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各国又创造了根植于本国文化土壤的独具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对疾病、健康的认识及实践。这些都为丝路沿线国家在医学研究、医疗服务方面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合作资源,展现了良好的合作前景。 进入21 世纪,面对开放性、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迫切需求,建立一个以丝绸之路各国为主体的医学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推动医学尤其是各国传统医学、特色医学、结合医学以及传统医学现代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开创世界医学“新丝路”,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共识。 开创世界医学“新丝路”,是一个跨国、跨地区的庞大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国家顶层战略设计以及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这是丝绸之路各国的共同责任。其次,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地方的主体意识、主体责任和主观能动性。具体在医学层面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积极稳妥推进。 一是广泛了解和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医疗现状及需求,做好国内外相关医学机构特色、优势以及可行性的调研,有的放矢地进行医疗项目的选择及建设方案的确定,突出各国的优势和特色。 二是要做好相关机构的架构、组织、人员及工作机制的论证。比如,目前新疆医科大学牵头创建了由22 个丝路沿线国家医学院校组成的“丝绸之路国际医学中心(联盟)”。 三是要择取良好的共建载体,学习借鉴孔子学院建设和办学经验,积极筹建类似于“李时珍——阿维森纳医学院”等载体,努力开展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以及产业研发等工作。具体展开的工作包括:互派研究生、访问学者;合作开展医学学历教育工作,医学教育、医疗管理、医院管理、医学研究、医学人文研究等工作,重大课题、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医学技术的培训、拓展工作以及诸如医疗健康服务中心等高层次健康管理、医疗保健服务等。这些工作可促使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疗服务工作立体、交叉、全方位推进,真正促进丝绸之路各国医学的汇合、交融、合作,增强丝绸之路医学联合发展、共同发展的合力。 丝绸之路各国,一路相沿,相近相亲。时代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带来了新的国际化发展机遇,赋予了各国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新的全球化的责任。开创世界医学“新丝路”,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率先践行。有理由相信,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举亚欧各国之智力,一定能开凿出一条世界医学的“新丝路”,开创出世界医学新的未来。 文/哈木拉提·吾甫尔 作者简介 新疆医科大学,校长/教授。 本栏目专门刊登就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国内外科技工作者投稿。 (编辑 王丽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一个孩子的观点
热度 5 duke01361 2014-9-17 21:30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一个孩子的观点 中国经济会在10到20年内超过美国,之后急转直下,向日本那样,美国债务危机会拖垮美国经济,由于世界经济普遍与中国有联系,中国经济下行,将引发多国经济危机,将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现在的“中国制造”必将改换为“非洲制造” 这个孩子给出的理由是:中国经济红利消失,成本高涨;中国产业工人越来越不满足低工资,工作时间超时,中国也有制造国家向贸易国家转型,就象当年的日本由制造国向贸易国转型那样,这个过程必将伴随产业阶级的觉醒.... 这只是一个16岁孩子的观点...写出来,权当一笑! 忘了说了,这个孩子就是我家公子,名字叫Callum Pan,写出来也没事,反正他看不懂中文。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274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参考消息
王飞跃 2014-8-19 16:50
超老龄化国家猛增 劳动力锐减危及世界经济 2014-08-08 12:03:58 来源: 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王煜源 核心提示: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适龄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将只有之前15年的约一半,从24.8%降至13.6%。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预测,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蔓延到新兴市场。图为上海老年人在晨练。 参考消息网8月8日报道 外媒称,一项报告7日预测,今后20年,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经济将受到抑制,增长速度也将急剧放慢。 法新社8月7日称,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称,老年人与劳动人口比例失调不仅是笼罩发达经济体的阴影,而且还蔓延到新兴市场。 穆迪警告说,到2019年,人口定时炸弹以及相应的家庭储蓄减少可能使世界经济年增长率降低0.4个百分点。到2020年至2025年,人口带来的影响可能还会“严重得多”。 该公司在分析全世界劳动人口年龄特征的重大变化时说,在其信用评级范围内的国家当中,有超过60%将在明年之前被评定为正在老龄化(即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 该公司说,到2020年,“超老龄化”社会(即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口为65岁或以上)将从目前的3个增至13个,到2030年可能达到34个。 当适龄劳动人口的增加速度赶不上人口老化速度时,供养老年人的代价就可能使公共和私人资源显得不足,养老体系难以承受,公共财务不堪重负,债券市场利率上升。 穆迪的报告总结说,老龄化已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大批国家都受到影响。这份报告基于对33个发达国家和22个新兴国家的抽样调查。 报告的作者之一、穆迪公司高级副总裁埃琳娜·达格尔说:“人口变化常常被视为一个长期问题,但现在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并将使经济增长明显放慢。” 报告说:“过去推动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将变成人口税,最终将使世界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长放慢。” 穆 迪估计,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适龄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将只有之前15年的约一半,从24.8%降至13.6%。除了少数非洲国家,各国都面临适龄劳 动人口减少或增长速度放缓的问题。从现在起到2030年,德国、俄罗斯、乌克兰和日本等约16个国家的适龄劳动人口将减少10%以上。 报告作者强调,政府可以在若干政策领域采取措施从而减少老龄化社会对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如让更多的妇女和年轻人参加工作,还有延迟退休年龄。工作场所的创新、生产率的提高和“高效的移民”或许也有帮助。 报告说:“从长远角度,通过创新与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也可以抑制人口迅速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利影响。” 日媒:中日在巴西打响“粮食争夺战” 2014-08-08 07:23:35 来源: 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张学 核心提示:日本三菱商事公司和三井物产公司积极收购当地企业,最大粮食需求国中国则自投资金确保在农地购粮。 资料图片: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农场收割大豆。新华社发 参考消息网8月8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8月7日发表题为《巴西成世界粮食争夺主战场》的文章称,在世界粮食贸易日趋活跃的情况下,粮食争夺战也正在激化。主战场就是大豆出口已超过美国的巴西。 日本三菱商事公司和三井物产公司积极收购当地企业,最大粮食需求国中国则自投资金确保在农地购粮。 三菱商事去年秋天对巴西一家大型粮食公司的出资比率从两成提高到了八成,将其变成了子公司。它在巴西全境开设54个收购点后,在巴西的粮食收购量比以往增加一倍,达到每年3000万吨。 巴西粮食产业增长突出。主要原因是农地有扩大的余地。巴西北部地区有广阔的未开垦土地,一些土地开垦后粮食产量迅速增加。2012年巴西大豆出口量超过美国,预计今后还将拉大产量差距。 文章说,把目光投向巴西的不光是日本企业,还有大量进口大豆的中国。 2014年2月,中国国有粮食企业中粮集团宣布收购荷兰大型粮食公司尼德拉集团,估计收购价为1200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这震动了日本粮食业界。尼德拉集团在巴西从事大规模粮食生产,现在中粮集团的业务规模已逼近美国粮食巨头嘉吉公司。 文章称, 巴西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加强对外资购买农地的限制,但凭借资本力量,中国企业在购地方面显得很执著。 日本企业则发挥着先行一步的优势。三井物产在2011年完成了对巴西大型粮食公司多样化粮农公司的收购。在东北部的巴伊亚州,三井物产掌握着大片的大豆农场。 文 章认为,巴西面临的问题是薄弱的物流业。大量农作物被运抵为数不多的港口,公路和铁路设施也比较落后。三井物产已在这方面采取措施。2014年春天已向巴 西大型能源公司下辖的货运子公司VLI出资20%。在圣保罗南面的桑托斯港,VLI斥资1000亿日元,实施扩建工程。2014年1月向巴西粮食公司 CGG出资的日本双日公司也有着同样的目的。CGG在巴西北部一个港口建了出口基地。 文章称,8月1日,出访巴西的安倍与罗塞夫举行会谈,同意就完善粮食运输基础设施开展合作。以地球另一侧为舞台的粮食争夺战正愈演愈烈。 资料图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名参加纪念“世界粮食日”活动的少年在食品桌旁等待领取面包。 新华社记者 汪亚雄 摄 外媒:美游说东盟各国提领土主张 与中国摊牌 2014-08-08 09:55:08 来源: 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王煜源 核心提示: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拉塞尔说:“我们并不是支持越南的主张并反对中国的主张。我们在主权一事上保持中立,但是我们对各国采取的行动不会视而不见。” 资料图片: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 参考消息网8月8日报道 外媒称,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说,美国认为中国和其他国家有权对南海提出领土主张,“我们只想知道,它们是否以遵守国际法、并以和平且有建设性的方法来追求自己的领土主张”。 《菲律宾明星报》网站8月7日援引拉塞尔的话说:“我们并不是支持越南的主张并反对中国的主张。我们在主权一事上保持中立,但是我们对各国采取的行动不会视而不见。” 拉塞尔对记者说,所有的领土要求都必须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并且以和平方式进行。 他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领土主张必须以陆地的情况为基础。正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说的,陆地统治海洋。” 中国政府的领土主张基于“九段线”,中国称这片区域是中国传统的捕鱼区。 拉塞尔说,东盟和中国应该尽快达成有关南海的行为准则,以防发生突发事件,酿成危机。他说,从美国方面来看,这是“可行的”。 据法新社8月7日报道,多名分析人士表示,美国和东南亚国家正力推在争议海域暂停“挑衅”行为,这为在一次地区安全峰会上与中国摊牌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来的举动——包括在越南也提出声索的海域部署石油钻井平台——让邻国和华盛顿感到惊慌。东盟地区论坛即将于8月10日在缅甸举行。 澳大利亚的东南亚问题专家卡尔·塞耶说: “ 美国当前在开展游说工作,目的是在东盟地区论坛上要求各方遵守国际法,以维护南海的和平局面。” 他对本社记者说:“美国还将支持暂停挑衅行为。”但他也说,北京很可能会“对美国的干涉持强硬立场”。 东盟地区论坛是东盟成员国以及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欧盟等重要伙伴的外交部长举行的年度安全对话。 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表示,虽然华盛顿的政策不是要“与中国对抗或遏制中国”,但它会在磋商期间坦率直言,同时寻求缓解紧张局势。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即将赴缅甸出席东盟地区论坛及相关会议。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预计中国会反对在南海暂停各种活动的呼声,中国会强调该国在南海的活动不具有挑衅意味。 拉塞尔说:“当前存在发生误判以及偶发事件导致局势升级并最终引发危机的风险”。 菲律宾表示,它将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一项计划,旨在解决在海上从事“挑衅和破坏稳定的活动”的问题。 菲律宾外交部说,该国呼吁立即暂停“各种导致紧张局势升级的活动”、加速完成旨在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的谈判并建立以国际法为依托的争端解决机制。 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官说,引发紧张事态的行为可能包括新建哨所等。此外,还可能包括从事建设和改造活动,特别是会对岛屿、浅滩或暗礁造成彻底改变的此类活动。 上个月,中国提前撤走了在越南附近海域的石油钻井平台,该国钻井公司此前表示已完成有关作业。中国此举显然是为了防止在东盟地区论坛上遭到批评。 但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格雷戈里·波林说,中国撤走石油钻井平台“并不代表其解决南海问题的方略发生了战略转变”。 他说:“那充其量是在战术上去缓解紧张局势,而不是要永久性地缓解紧张局势。” 拉塞尔表示,中方撤走石油钻井平台为中越关系“消除了一个非常非常严重的刺激因素”。 他也说:“我认为,从更大范围讲,此事还导致邻国对中国的长期战略产生了严重质疑。” 外媒:中国与邻国之间存在“理解鸿沟” 2014-08-08 10:46:00 来源: 参考消息网 作者:中外关系 责任编辑:王煜源 核心提示:虽然外界往往认为中国近来的行为相当强势,但许多中国人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 参考消息网8月8日报道 外 媒称,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崛起是当今国际体系中最重要、最棘手的现象之一。因此,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人们在讨论如何理解中国、理解中国政策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认识观念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人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实际上,中国的自我认知与外界对中国的看法之 间存在巨大的认识鸿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过,中西之间存在一条令人悲哀的“理解鸿沟”。我们审视近来中国与日本在东中国海的领土争端以及中国与菲律 宾、越南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时,就能清楚看到中国与邻国之间存在一条这样的“理解鸿沟”。事实上,这不只是一条鸿沟,它已经和太平洋一样宽了。 日 本外交学者网站8月6日发表题为《中国与邻国间的认识鸿沟》的文章称,虽然外界往往认为中国近来的行为,比如在南海的种种举动,相当强势、相当霸道,但许多中国人确实发自内心地把中国看成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认为他们自己才是受害者。中国人认定是邻国一直在侵害位于南海“九段线”以内的中方主权、权利和利益。比如,中国通常使用这三个词组概括上述侵权行为:“海域被瓜分”、“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用谷歌搜索这三个词组可以得到29.3万条结果。 中国媒体详细报道了外国窃取南海资源的情况,比如越南和菲律宾侵占了多少岛礁,再比如外国公司打了多少口油气井。许多中国人还相信存在一个针对中国的国际同盟,而且美国是这个同盟的幕后推手。因此,他们把中国看成是受害者:一个国家要同时对付许多国家。 这样的认识鸿沟是如何形成的?个中原因 和问题有很多。比如,中国实力迅速增强以后,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动机产生了更多质疑和提防心理。许多中国问题观察家相信,中国正在奉行一套极其复杂的、包含外交政策与军事战略的整体方案,其目标正是控制亚太地区。中国的抱负和能力常常遭到夸大。而另一方面,与10年前甚至5年前相比,中国人 对外交事务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立足于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包括决策者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许多人相信,崛起的中国在发挥实力、追求或维护国家利益的时候不应该畏首畏尾。看法的转变极大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解读与判断,尤其在面临紧张和冲突的时候。在本地区,因小事引发的对抗和争端往往被有关各方 看成是对基本尊严、颜面、权威和实力的侵害。 其他一些因素同样加深了地区鸿沟,比如历史遗留问题、教育、媒体的作用和美国的政策。此外,认 识和看法的形成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指望这些国家对彼此的理解和认识在短期内发生变化或者有所改善都是不现实的。不过对本地区民众尤其是决策者而言,留意鸿沟的存在非常重要。事实上,留意这条鸿沟的存在应当成为认真讨论涉华政策议题的立足点。这样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国民的认识与理解是一国行为的指导。此外,正如老话说的那样: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替人着想。 China Holds Its Breath As Property Balloon Deflates From http://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20001424052702303456104579487790125203828 By Bob Davis And Esther Fung Updated April 21, 2014 1:08 p.m. ET CHANGZHOU, China— Wu Xuesong, aprofessor in this city on the Yangtze, says he doubled his money on anapartment he bought as an investment some years back and is ahead on a second. Buy a third? Forget it. Mr. Wu slides open a dining-room window and points to the dark shadow of a new apartment complex, where only ahandful of lights are on. No one lives there, he says. Thatshatters my confidence in China's long-thriving real-estate market. Economists have worried for yearsthat China is setting itself up for a housing-market bust. In big internationalcities like Beijing and Shanghai, prices continue to rise. But evidence ismounting that in dozens of third- and fourth-tier Chinese cities rarely visitedby foreigners, overbuilding is out of control and a major property-marketslowdown is now under way. The 200 or so Chinese cities withpopulations ranging from 500,000 to several million account for 70% of thecountry's residential-property sales. In many of these cities, developers areslashing prices and offering freebies such as kitchen furnishings and parkingspaces as they try to work through vast gluts of unsold property. Protests arebreaking out among buyers angry that their investments are losing value. Data in some of these smallercities is scarce. But in 100 cities tracked by NomuraHoldings Inc., 8604.TO-0.08% 42% of thoseclassified as Tier 3 and Tier 4 saw housing prices decline in March fromFebruary. Home construction in such cities is racing well ahead of populationgrowth, says Beijing research firm Gavekal Dragonomics, as developers continueto build new projects without buyers. A dramatic housing collapse suchas the U.S. suffered a few years ago isn't thought likely here. Chinesefamilies don't borrow as heavily for home buying as Americans, putting at least30% down. China doesn't have sketchy mortgages like those that infected theU.S. market at its peak, nor home-equity loans that let owners finance shoppingsprees on the value of their homes. Chinese financiers haven't put togetherarcane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such as those that blew up in the U.S. Yet even with market strengthholding up in the most prominent cities, the overall value of Chinese housingsold in the first two months of 2014 declined 5% from a year earlier,government statistics show. Private-sector data indicate the decline continuedin March. Price drops might seem a normalmarket response to oversupply, but when it comes to housing, the phenomenonisn't benign. China increasingly depends on real estate to drive growth. The construction, sale andoutfitting of apartments accounted for 23% of China'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2013, Moody's MCO +0.24% Analytics calculates. That is up steeplyfrom 10% in 2006 and is higher than American housing's share of GDP reachedduring the height of the U.S. housing boom in 2006, Moody's says. The housing troubles add to otherheadaches for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They come at a time when debtin China is climbing as rapidly as it was in the U.S., Europe, Japan and SouthKorea before their economies cratered in years past. And China's growth, whilestill healthy by world standards, has slowed to its weakest since the Asia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ate 1990s, amid less-robust deman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for Chinese goods. Chinese state television aired aseries this month on difficulties faced by home buyers and property developers.An owner in Shenmu County, in the north, said she couldn't afford to pay themortgage on her apartment but couldn't sell it, either, because so many otherswere for sale. The finances of some cities anddevelopers are being affected.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depend on land salesto developers for about 40% of their revenue. Now those sales are bringing inless cash. After the city of Fenghua ineastern China cut the price of land, developer Zhejiang Xingrun Real EstateCo.—which had incurred higher land costs—found it tough to sell apartments andmake payments on its debt, which the city website put at nearly $600 million.Municipal officials say they are trying to stave off a bankruptcy by thedeveloper that could tarnish the city's reputation. Principals of the developercouldn't be reached for comment. As developers grow short of money,some are using apartments instead of cash to pay their bills to constructioncompanies. Anne Stevenson-Yang, research director at J Capital Research inBeijing, who crisscrosses China checking out property developments, sums up thereal-estate market in China's smaller cities an incredible house ofcards. Further weakness could meantrouble for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nd appliance and commodity producers.Furniture and appliance sales in China have been slowing along with the weakerpace of apartment sales. Also potentially affected are businesses that use realestate as collateral to get new loans; China's banks rely on property holdingsas the main collateral securing loans. One risk is that consumers who areaccustomed to seeing steady gains in their homes' value pull back on spending.This is a danger because an unusually high percentage of Chinese householdwealth is tied up in real estate—about two-thirds, estimates economist Li Ganat Texas AM University. Americans, at the peak of the U.S. housing boom,had only about half that much of their family wealth in real estate. The figureis high in China partly because of few appealing investment alternatives, withthe domestic stock market performing poorly for years and interest on savingsdeposits at banks fixed at a low rate. Take a drive through China'sthird- and fourth-tier cities and these issues are all too visible. Many citiesare ringed by row after row of empty apartment buildings that reach 20 storiesinto the sky. At night, they are dark save for blinking red lights on top towarn airplanes. Analysts have long taken note ofChinese ghost cities—sprawling new neighborhoods nearly devoid ofinhabitants. These have sometimes been seen as anomalies. But over the past fewyears, building has proceeded at such a blistering pace that Nicole Wong, areal-estate analyst in Hong Kong for CLSA, figures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inthird- and fourth-tier cities needs to fall by half between 2013 and 2020 toget supply and demand somewhat back in balance. In Yingkou, a dusty city of 2.4 millionin China's frigid northeast, the only sign of life in one complex of 20-storybuildings is a small satellite dish in a first-story window. Zhou Mingqi sayshe is paid about $290 a month to live there, by owners of three units who wantto make sure their properties aren't occupied by squatters or the fixturesstolen. The project, called Expo Garden,began in 2010 and was supposed to be finished by 2013. As of last month, onlyeight of the planned 16 towers had been built. A recent visit found groundswith rutted roads, no sign of workers and not even any billboards advertisingsales. City officials said the buildertemporarily suspended construction because of winter. A representative of thedeveloper, Xizang Zangye Group, said construction would resume in the spring.Other local developers said the city was trying to work out a deal to keep theproject alive. In Yingkou, real estate's problemshave become the city's as well. Its land-sales revenue has fallen by about 40%in the past three years. China's private real-estate marketdates only to the late 1990s, when the Communist Party started to privatizehousing owned by state-owned companies. The market went into overdrive in 2009,as Beijing told banks to start lending heavily to spur growth and make sureChina wasn't dragged down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same time, Beijingtightened restrictions on real-estate purchases in first- and second-tiercities to try to keep prices in those places from skyrocketing too high. (Fourcities—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are considered first tier, androughly two dozen second tier.) The result of the twin policieswas that money flowed heavily to medium-size and smaller cities. According to Citigroup , C +1.62% 12 provincial capitals are building anaverage of nearly 15 new towns each, meaning massive high-riseapartment projects on their outskirts. One level below the provincialcapitals, 133 cities that are the capitals of Chinese prefectures are buildinga total of 200 of these apartment complexes. Several dozen main county citiesare doing the same. Changzhou—the place where Prof. Wuhas made money on past real-estate buys but now is afraid of the market—is atextile-exporting city of 3.6 million. When stimulus money started flowing in2009 and 2010, the city decided on a makeover. Aiming to turn into a producer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high-tech goods, it started building a subway andblocked out a section for higher-end housing. But Shanghai is only an hour awayby bullet train. People with ambition and money often head to the megacity,crimping housing demand in Changzhou. In the showroom of a cream-coloreddevelopment of villas and high-rises in Changzhou, four young Ukrainian womenin white fur stoles act as greeters. Ball gowns hang in the closets of themarble-filled model apartments. An outdoor swimming pool is decorated withstatues of nymphs. It isn't enough to tempt many tobuy. There are plenty of other opulent developments nearby. If all the developers herestop building right now, there's still enough apartments to last the local andmigrant populations for another six to eight years, says a discouragedsales agent. Faced with weak sales, thecomplex's developers publicly slashed apartment prices by 40% in late February.City housing authorities called them in to urge them to be more discreet,according to competitors, who say the city didn't want to get a reputation as abad place to invest. AgileProperty Holdings Ltd. 3383.HK +0.16% , a public company that is developing the project witha privately owned partner, declined to comment. City officials didn't respondto requests for comment. The developers kept the discountsbut stopped advertising them. Other developers felt they had torespond. Nearby, Feilong Road cuts through construction sites filled withunfinished apartment towers that reach as tall as 30 stories. Billboards forone project promise discounts of about 20%. Across the street, anotherdeveloper offers free parking and about $24,000 off the final price. At one project, sales managerSusan Yang says her bosses are considering stealth pricecuts—rebates, of maybe 30%—that would keep th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without undercutting its high-end image. The real-estate oversupplygives me a headache, Ms. Yang says. People expect prices willfall. On March 21, protesters lined upin front of Phoenix Lake Gardens, a middle-class complex of 20-story apartmenttowers in northern Changzhou. They put up banners, trashed architectural modelsin the showroom and demanded refunds from the developer, Wharf(Holdings) Ltd. 0004.HK-0.17% Wharf had cutprices by as much as 20% after these protesters bought their apartments, makingtheir purchases suddenly worth less. David Wan, 25, said he had put$40,000 down on a two-bedroom apartment just a week before Wharf cut the price.The salesperson told me that prices wouldn't fall, he said. Another buyer said she and herhusband sold their hometown residence 100 miles away and borrowed fromrelatives for a 40% down payment here, only to see the price for similarapartments later slashed. The buyer, who would give only hersurname, Xu, was especially angry that the developer brought in guards to blockthe protesters from the showroom. We are their earliest home buyers, andthis is how they treat us? she said. Wharf defends using the guards,who a spokesman said wouldn't touch the customers unless they behavedunreasonably. The company said it cut prices to clear inventory, which itcalled normal market behavior. A few blocks away at another Wharfproject, a police officer tried to explain to a demonstrator the new reality ofhousing in China. You bought a privatehome, the policeman told the irate protester. Prices will go up ordown. It's just like investing in the stock market. —Dinny McMahon contributed to thisarticle.
4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首个人力资本指数排名
热度 1 Wuyishan 2013-11-14 14:20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首个人力资本指数排名 武夷山 世界经济论坛上个月发布其首个全球人力资本指数排名,从排名中可见,北欧国家依然表现突出。该指数考虑到四大方面:卫生与健康;教育;劳动力与就业;赋能环境。总共有 51 个指标。若一个国家缺失的指标数据太多,则不对之做排名。 以下是新华社对该指数排名的一篇报道。 “全球人力资本指数”中国列第43 2013-10-01 22:20 新华网 新华网日内瓦10月1日电(记者吴陈 王昭)在世界经济论坛1日发布的全球人力资本指数排名表上,瑞士居榜首,中国位列第43位。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当天在美国纽约发布首份《人力资本指数报告》,通过教育质量、健康状况、技能与就业和环境基础四项指标,衡量一国开发国民劳动力素质的能力。 在报告涉及的122个国家中,芬兰列第二,新加坡第三,第四到第十位分别是荷兰、瑞典、德国、挪威、英国、丹麦和加拿大。日本第15,美国第16,也门排在最末。 在金砖国家中,中国排在最前,俄罗斯列第51位,巴西第57,印度第78,南非第 86 。据介绍,中国排名第43,主要得益于低失业率和劳动力较高的技能水平,但在保健措施、法制完善程度和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尚有不足。 报告指出,欧洲各国人力资本开发有明显地域性差异,南欧和东欧表现不及北欧和西欧。美国的强项包括劳动人口有活力、对人才有吸引力、有创新潜力以及高等教育质量高,弱项则包括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 报告称,劳动人口的生产力与技能是影响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远胜于其他任何资源。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人力资本将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资本,对人的投资不但是善举,更是实现社会增长、繁荣和进步的必要之举。”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4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大国经济比较暨《世界经济数字地图》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
sciencepress 2013-10-9 09:12
2013年10月09日04:24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户华为   为了从国际视野来探讨大国经济的发展规律,从而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中的大国因素研究”课题组和科学出版社联合举行“大国经济比较暨 《世界经济数字地图》 出版研讨会”。会议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新中国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武力主持,来自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对外贸易大学、南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辽宁财经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亚太战略研究院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及各书主编出席会议并发言。与会学者深入分析探讨了 美国 、印度、巴西、德国、 日本 等大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会议还就科学出版社连续3年出版的年度 《世界经济数字地图》 相关情况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丛书对于我们了解国外经济情况,吸取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很有必要。据悉,今年出版的丛书共8本,涵盖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等六个国家和世界主要产业。三年来,丛书作者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1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World Economy主题专刊:亚洲经济
WileyChina 2013-7-31 10:51
The World Economy 近日推出一期主题专刊,发表的文章均着眼于亚洲经济发展,主要议题包括进出口贸易、国际并购、劳动力收入等。这期特刊中有超过一半的文章是由中国作者撰写的,所作分析也是围绕中国经济展开,推荐大家阅读。 Chinese Electronics Export; Taiwanese ContractManufacturing – The Win–Win Outcome along the Evolving Global Value Chain(pages 827–842) An-Chi Tung and Henry Wan Jr.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2 JAN 2013 | DOI: 10.1111/twec.12045 When to Initiate an International Vertical Merger? TheImpact of Negative Demand Shock (pages 843–860) Jie Li and Xianhai Huang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 JUL 2013 | DOI: 10.1111/twec.12087 On the Use of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Futures Spread forForecasting China's Net Imports of Commodities (pages 861–879) Tao Chen, Liang Wu and Isabel Kit-Ming Yan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9 APR 2013 | DOI: 10.1111/twec.12073 The Trend and Mechanism of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Mobility in China: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SocialCapital and Wealth (pages 880–898) Yuan Zhigang and Chen Lin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12 JAN 2013 | DOI: 10.1111/twec.12043 Tariffication and Welfare in a Differentiated Duopoly(pages 899–911) Hong Hwang, Cheng-Hau Peng and Hsiu-Ling Wu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13 FEB 2013 | DOI: 10.1111/twec.12048 Trade Liberalisation, Product Complexity and ProductivityImprove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pages 912–934) Miaojie Yu, Guangliang Ye and Baozhi Qu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2 JAN 2013 | DOI: 10.1111/twec.12046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Economic 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 (pages 935–946) Munirul Nabin, Xuan Nguyen and Pasquale Sgro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9 JAN 2013 | DOI: 10.1111/twec.12049 The Evolution of Price Dispersion in China's PassengerCar Markets (pages 947–965) Linhui Yu, Jiangyong Lu and Pinliang Luo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4 JUN 2013 | DOI: 10.1111/twec.12098
个人分类: Social Scence and Humanities|3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经济竞争正在兴起下三滥的黑战
lxj6309 2013-3-30 08:10
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现在媒体上兴起造谣说谎抹黑潮。马克·吐温的寓言正在上演。不论大小寡头、不论大小媒体,不论大小国家,不论贫国富国都出现通过造谣中伤、夸大事实污蔑陷害对手的下三滥竞争行为。如举世皆知的美国栽赃中国网站案、逼杀中国著名企业案,还有内部企业之间不断出现的专利告状案名誉侵权案,还有如韩国不经最起码的落实就急急忙忙公布中国黑网案。如奶粉质量案,就说我国企业确实存在低质量奶粉,难道那些洋奶粉就干净吗?进口奶粉质量稍高,那不是因为是洋大人的东西就高,而是作为进口产品,我国把关严,市场成本价格竞争使低档洋奶粉也不敢轻易进来。在这些宣传洋奶粉、贬斥国产奶粉的媒体运动中真没有竞争对手的阴谋加阳谋在其中吗?在中国通信技术标准的成长中,不断有所谓记者出来说三道四,还在中央大媒体出现,这些是偶然的吗?所谓记者中没有内鬼吗?这里说的是与中国相关的事情,其他国家之间干净吗?一个英国 媒体大亨默多克 案件就够人们深思许多年的,这样的媒体能长期横行是偶然现象吗?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能相信谁? 醒来吧!自尊,自重,自强!
个人分类: 每周经济评论|3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锡尚德会不会是倒下的第一个多米诺骨牌?
热度 27 cgh 2013-3-21 09:59
无锡尚德会不会是倒下的第一个多米诺骨牌? 无锡尚德,被称为行业的龙头老大。光伏电力,被称为中国抢占新兴能源领域先机的行业。无锡尚德代表了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环境下的处境。国际上前两年盼望中国救世界,现在可以清楚的看到,盼的不是中国企业的发达,而是中国的尚存的市场份额和跨国公司可以剥削的廉价劳动力。经济的持续低迷,西方的利益逐步转到对中国企业的你死我活的竞争。 然而,中外的区别在于,西方企业可以指挥政治,严格的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的理论,实例就是这两年意大利、希腊的政治变换背后的经济指挥棒,而 2012 年美国大选也可以看到“宰中国,复经济”是主导。而中国则是“两层皮”的格局,经济和政治被西方分别围攻,没有战略思维,没有整体利益。 现在为什么已经没有声音鼓动中国救西方?如果说前几年,中国是一头强壮的牛,西方就像饿得疲弱的狼,一时半会直接上去可能被牛给顶翻了,那时的西方策略就是使劲吹捧,让这头强壮的牛去竭尽全力奔跑。现在,再壮的牛也有累垮的这一天,当肥大的牛跑不动时,狼群露出凶狠的本性,毫不客气的上前噬咬分食。 当欧美打压中国的光伏产业时,几乎没有中国人在意。当美国在思科等的底层促动下高调打压华为和中兴,很多中国人还觉得无所谓,中国企业应该自立,甚至憧憬换个手法进入美国市场。接下来看到的是美国政府和各种企业一致开展的网络黑客事件,很多中国人仍然觉得,这是为了解放世界人们的网络自由,是政治而和经济无关。当无锡尚德倒下之后,中国人眼里呈现的是一个无能的民营企业的没落。但是,接下来,一个个你心里能知道的中国企业倒下,你只有用连自己政府也不能发话管理的国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你将受到更多类似苹果的二等“优待”。。。。 无锡尚德破产震惊业内 尚德电力暴跌 无锡尚德 3 月底启动破产保护程序 · 无锡尚德 3 月底进入破产保护程序 重组由国资接盘 尚德破产成标志性事件 光伏行业债务违约危机爆发 尚德无力还债实施破产重整 创始人曾是中国首富
个人分类: 杂谈|11763 次阅读|53 个评论
世界经济危机更严重,英国信贷评级下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热度 4 laserdai 2013-2-26 06:33
关于2008以来的经济危机,本博一直在关注中,世界经济的实际状况也十分巧合地按照本人的分析预计的方向走,还没有出过任何大的差错。 欧洲的食品质量在下降 ,这里,英国的国家信贷评级下调了,英镑兑人民币现在9.50以下,想当年可是超过17.00(2008年)。 三年河东三年河西。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周五(2013年2月22日)把英国的本币政府债务评级由最高AAA评级下调一级至Aa1。 而英国新的外币政府债务评级则为Aaa,展望为稳定。 英国自1978年起一直获得穆迪及另一家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顶级信贷评级, 这是英国首次失去权威评级机构的最高评级。自己人也照顾不了自己了。 穆迪在声明中指出,下调评级是考虑到 英国弱势的增长前景及持续加重的债务负担 。 穆迪幷表示,中期增长前景有限将对英国政府财政整顿方案形成“挑战”,而这将持续到下届国会。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回应称,穆迪的决定“对英国正面临的债务问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你不接受恐怕不行,如果不是哥们好的关系,一年前就给你下调了。 信誉 然而,记者鲁滨逊指出, 奥斯本现在正遭受可能会被嘲弄为“降级大臣”的风险。 他还称,对许多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信用评级或数据,而是较高的燃料、食品和其他商品价格,以及利息率。 英国2012年的主权债务净额相当于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8%。 英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钱不值钱,30年贬值三分之二 英国日常生活用费今非昔比,当年本来可以很便宜买到的基本生活用品,现在的价格则增长了不少,就更显得钱不经花。 由劳埃德TSB私人银行服务进行的调查显示, 英国的货币在过去30年中贬值了67%, 而日常生活用品的费用增长速度最快。 这就意味着, 要购买与1982年价值100英镑的物品,如今需要299英镑。 同样,如果要享受30年前100万英镑带来的富足生活,现在需要300万英镑才能做到。 这份调查显示在1982到1992年期间,物价增长最快,高达5.5%,而在2002到2012年期间,物价上涨率则平均为3.3%。 有些物品的价格增长比率要远高于平均增长率,比如, 最令人注意到的就是房屋价格。独栋住房平均价格在过去的30年中从45,211英镑到273,700英镑。才增加了6倍,根咱们北上广深根本没有办法比,连苏州杭州天津大连西安等二线城市也比不上。 汽油价格在过去这段时间的涨幅为294%,而咖啡则涨价176%。每盎司的黄金价格则上涨了439%。威廉王子出生的那一年,一包面包只需0.37英镑,而现在则要1.24英镑。 如果零售价格每年以2.8%的速度增长,那么在未来30年中货币还要贬值56%。 全英国数据办公室上周公布数字显示,英国人工资的年度增长率只有1.3%,这要比通货膨胀率低很多。 劳埃德TSB私人银行业务的经济师帕特尔指出,“由于零售物价以及日常生活费用大幅上涨,货币在过去的30年中贬值很多。”他还说,“展望未来,即使有效地控制通胀率,按照政府预计地增长速度增长,那么货币也会持续贬值,到2042年可能贬值超过50%。继续贬值吧,英国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就业市场:英咖啡店8个职位引来1701人 英国媒体几乎每天都有经济不景气、求职难、失业形势严峻这方面的报道,然而找份工究竟有多难却众说纷纭。 最近,英国连锁咖啡店咖世家(Costa Coffee,上海北京有很多家)在英格兰中部诺丁汉的一家分店打出招工8人广告竟收到1701份求职申请,令分店经理倍感震惊,这也从一个层面凸显英国就业形势的艰难。 咖世家总部发言人表示,公司在诺丁汉的这家分店上周五打出广告征召3名全职和5名兼职雇员,起薪依照申请人工作经验定在每小时6.1英镑到10英镑之间。 没想到短短时间内就先后收到了1701份求职申请,其中有些被否的申请人履历上填明有15年以上的资深零售经理工作经验。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也因难以找到工作而“饥不择食”。 咖世家在英格兰中部的业务主管兰帕里亚(Sham Ramparia)告诉记者说,很多申请人的资历都远远超过职位要求。 她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就业市场不景气,同时也反映咖世家品牌的引召力。 英国工会联合会指出,这一事例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当下的就业危机。 英国倒闭裁员 近一段时间来,尽管英国政府方面的失业统计数字有所好转,但是包括大型连锁音像制品点HMV、大型连锁电器店Comet、大型节日贺卡礼品店Clinton Cards和大型连锁照相器材店Jessops均先后宣布倒闭关门,大批员工被裁,使得英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求职难情况雪上加霜。 就业危机 工会联合会秘书长欧格雷迪(Frances O'Grady)表示:“这些数字显示人们如何为了找份工作而不顾一切。政府部长们总是说到处都有就业机会,但事实是找工作的人远远超过就业机会。” “所以,与其整天费力气将失业者和领取救济者描绘成懒汉,政府不如多花时间来促进经济增长以便支持求职者尽快找到工作。” 最新统计显示,2008金融风暴以来,英国共有新失业者380万,也就是全国受雇人口的七分之一。 这些新近失业者中三分之二是男性,多数在2009年失业。 上个月的失业统计数字显示,英国2012年末季度失业人口减少了37000,达到249万。因为,长期失业者不算在内的。 经济形势不好,人民生活困苦,必然导致偷窃请为增加,因此,购物中心设法庭,小偷小摸遭惩戒 英国最大购物中心之一—蓝水购物中心(Bluewater Shopping Centre)开设临时法庭,对入店行盗者“就地正法”。 位于肯特郡达特福德附近的这座购物中心最新设立的现场司法系统可以让小偷小摸者当场被抓、当场受审,如被定罪的话,在购物中心内就可被判刑。现场法庭还可以节省警方和司法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速战速决 该现场法庭系统与五个法院设有视频连线(videolinks),已经成功试用了两个月。负责该项目的普拉特探长(Bob Platt)说,“我们利用技术让更多的警察呆在他们应该呆的地方,在街上巡逻。 我们争取当天立案,当天结案。 这样的话审案会更快,既节省了开支,又让警察的时间得到更好的利用。” 负责这一法院视频连线的肯特郡警方说, 该系统让他们能够在六个小时之内完成从抓获行窃者到判罪的整个过程 。 四年前,肯特郡警方就在测试节省时间和金钱的“虚拟法庭”(‘virtual courts’)。 他们希望,其他地方的警察最终也能够效仿蓝水购物中心的经验,在其他购物中心引入这一系统。 蓝水购物中心是英国第四大购物中心,有330个店铺,每年有两千七百万人到此购物消费。小偷小摸每年给英国零售业造成八亿四千万英镑的损失。 英国:生活艰难 “逼良为盗” 英 国警方担心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年轻母亲,迫于谋生压力铤而走险,入店行窃(shoplifting)。 英国南约克郡警方说, 商店里的行窃目标越来越多的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 去年一年,英国全国纪录在案的商店偷盗有35万起,这个数字在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稳定。 南约克郡和英国其它几个地方警局都报告说, 在一些极度贫困地区,入店行窃案件有明显增加。 在Rotherham地区,入店行窃行为在过去12个月中猛增了28%,当地警方相信,这与经济恶化有直接关系。 婴儿食品 当地警方负责人哈文(Jason Harwin)说,我们注意到,一少部分人,特别是年轻母亲,不惜以身试法,偷食品给孩子吃。 如果你看看婴儿奶粉或婴儿食品的价格,很贵的。 这些人过去从来没有找过警察的麻烦,偷盗婴儿食品是他们第一次犯罪。 但是警方说强调,他们最头痛的是对付那些按“订单”下手或为了维持毒瘾而行窃的惯偷。 入店行窃给商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英国零售业研究中心估计,临近圣诞节的6周里,英国商店因盗窃而损失的价值超过5亿英镑。 一些慈善组织,如“食品银行”,除了提供罐装食品外,也开始提供诸如婴儿尿布等必需品。 不过,警方和商家都强调,他们对入店行窃的犯罪是很认真的,任何人偷盗被捉,都将被提起公诉。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73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专家预测2013年十大技术革命
crossludo 2013-2-25 14:49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新兴技术议程理事会确定了10项将在2013年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将使医药、能源、制造业、道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10年前无法想象的进步。 1.“在线”电动汽车 无线技术可以为汽车供电。下一代电动汽车可以通过在公路下方铺设的电缆发射的电磁场获得电能,并为车载电池充电,以便在脱离电磁场时驱动汽车。由于是外部供电,这种汽车仅需具有标准电动汽车1/5的储电能力。目前,“在线”电动汽车正在韩国首尔进行道路测试。 2.三维打印技术和远程制造业 凭借三维打印技术可以依据数字设计文件制造出固体结构。一旦物品能够在家或办公室远程打印出来,新技术将引发一场制造业革命。在打印过程中,打印机将根据计算机设计的模型从底部开始逐层堆积塑料、金属、合金等材料。 3.自动修复材料 活体组织的特性之一是损伤修复能力。仿生学的一大趋势是创造具有自我修复划伤、撕裂或割伤能力的无生命结构。这种不需要人类介入就可以修复损伤的材料,将能延长制造业产品的预期寿命,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 4.高效海水淡化技术 随着农业等人类活动用水不断增加,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缺水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天然水源遭到过度开采的情况下,海水淡化可以提供几乎用之不竭的淡水,但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5.二氧化碳的转化和利用 把二氧化碳变成商品的新技术,将克服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在经济或能耗上的障碍。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光合细菌把二氧化碳转化成液态燃料或其他化学物质。预计两年内应用这一技术的单个系统将达到100公顷的规模。这种系统将解决生物燃料在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为汽车、飞机等提供低碳燃料。 6.在分子层面改善营养 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数百万人因为饮食缺陷患有营养不良。现在,新的基因技术可以在基因序列层面确定大量对人类饮食具有重要影响的蛋白质。基于相关生物技术大规模生产蛋白质,将在健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促进肌肉生长、控制糖尿病和减少肥胖等。 7.远程传感器 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的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将改变我们应对环境变化的方式,尤其是在健康领域。 其中的例子包括能够持续监测心率、血糖水平等身体机能的传感器。这些进步依赖于设备间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另一种应用是安装在汽车上的传感器,可以改善道路安全状况。 8.通过纳米技术管理药物 药物可以在分子层面直接应用于患病细胞内部或周围,为研发能更有效对抗癌症等疾病的方法以及减少其副作用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定位患病组织中的纳米级粒子并释放强有力的治疗成分,可以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在经过近10年研究后,这种新技术已经接近临床应用。 9.有机和光伏电子学 有机电子学是印刷电子学的一种,它利用有机聚合物材料制造电路和电子器件。与利用昂贵的照相平印术制造的传统硅半导体器件相比,有机电子器件无论是单个成本还是所需设备的成本都要低得多。用这种低成本技术大规模制造光伏电池板可以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过渡。 10.第四代核反应堆与核废料回收 目前的核反应堆仅使用了铀1%的可利用能源潜力,其他部分都变成了放射性核废料。回收核燃料并把铀-238转化为新的可裂变物质,将在未来几个世纪扩展已经提取的铀资源,大幅减少铀的开采量以及核废料的毒性。核废料的放射性将在几百年而不是过去所需的数千年内衰减到安全状态。目前,多个国家都在研发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
个人分类: 预测科学|1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世界经济十强
fameszhang 2013-2-11 18:53
根据《经济大超越: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作者最新发布的数据,2012年,世界经济前十名依次为: 1、美国: 15.7万亿美元 2、中国:8.3万亿美元 3、日本:5.8万亿美元 4、德国:3.4万亿美元 5、法国:2.6万亿美元 6、英国:2.5万亿美元 7、巴西:2.3万亿美元 8、意大利:2.1万亿美元 9、俄罗斯:2.0万亿美元 10、印度:1.8万亿美元 Read more: 2012世界经济十强最新排名 - 经济观察 - 贝壳村
个人分类: 强国|1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大通史》第十八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齐定清稿细
热度 2 黄安年 2013-2-7 10:39
《世界大通史》第十八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齐定清稿细目( 1998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2 月 7 日 发布 1998 年 1 月 18 日 ,笔者作为《世界大通史》第十八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主编,按广东出版社和总主编齐、清、定要求交送的全部稿件 , 编号自 0001-1542 页 ( 含总论、 12 章 , 共 681000 字,附录 1-4, 共 66500 字 ) 。该卷岂止时间是 1945 年 9 月 — 1996 年,下面是该卷细目。这份目录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它的借鉴作用, “这 部总共 20 卷 1500 万以上字数的《世界大通史》已于 1997 年底 1998 年年初齐、定、清交广东人民出版社,极其遗憾的由于该出版社的人事变动等原因,导致出版流产,胎死腹中。以致我们现在还可以感到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 , 我国世界史研究大型著作的断层现象。”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9000.html ) 第十八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 分卷主编黄安年 ) ( 正文 681000 字 , 附录 66500 字 ) 总论 :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进程 ( 黄安年撰写 ). (8700 字 ) .........( 总 0012---33)..1-18 一 .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 (4800 字 )............................ 1-10 世界经济历史发展的进程 (3000 字 )........................................1-..7 当代世界经济的诸多矛盾 (1800 字 )........................................ 7-10 二 . 各种当代世界经济观 (3900 字 )........... 11-18 几种当代世界经济观 (2300 字 )........................... 11-15 把握多样性统一规律来认识当代世界 (1600 字 )....................... 15-18 第一章 经济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进程 (1945 以来 ) ( 黄安年撰写 ) (32000 字 ) ( 总 0034-0099)..1-65 一 . 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11200 字 )................ 2-22 发展潮流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4500 字 )........................... .2 - 9 美国超级经济大国地位的演变 (3100 字 )......................... .9-15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集团的新发展 (3600 字 )....................... .15-22 二 . 战后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经济滞胀 (5100 字 )................ 23-32 70 年代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 70 年代的滞胀经济 (2800 字 )......... .23-28 1979-1982 年和 1990-1993 年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2200 字 ).. .28-32 三 . 苏联东欧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曲折发展 ( 4900 字 )........... 33-43 苏联现代化进程的成就和曲折 (1900 字 )................. 33-37 东欧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曲折 (2700 字 )................ 37-42 四 .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 (2700 字 )........... .43-48 五 . 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经济 (4700 字 )......................... 49-58 各类国家经济的多元化和不发展 (3800 字 )....................... 49-56 科技发展、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因素的不平衡 (900 字 )....... .56-58 六 . 更加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 (3300 字 )................. .59-65 第二章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 黄安年撰写 )(35000 字 ). .( 总 0100-0170)..1-70 一 . 新科技革命的酝酿 (3600 字 )................................ 1- 8 二 . 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 (3800 字 )................................ .9-16 三 . 原子能技术和其他新能源技术 (2500 字 )........................... 17-21 四 . 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革命 (8300 字 ).................... .22-38 微电子与计算机的崛起 (2300 字 )................................... 22-26 主要的电子计算机行业 (3600 字 ).........................................26-33 计算机和通讯事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2400 字 )....................... 33-38 五 . 航天技术与空间技术 (5400 字 )......................................39-49 航天和空间技术新纪元的开始 (1600 字 )................................. .39-42 70 年代以来的新发展 (3800 字 )....................... 42-49 六 . 生物技术和农业及医药技术 (4700 字 )................ .50- 59 生物技术的突破 (1900 字 )...................... ........50-54 农业技术的发展 (1000 字 )...............................................54-56 医药技术的新进展 (1800 字 ).............................................56-59 七 . 新材料技术和 (2700 字 )..............................................60-65 八 . 海洋技术和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 (2100 字 )........................ .66-70 第三章 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对策和影响 ( 黄安年撰写 ) (44800 字 )( 总 0171-0266)...1-93 一 . 美国发展科技的对策 (7300 字 ).................................. .1-15 联邦政府强化对科技的科学管理 (1300 字 ).................................. 2-4 科研资金和组织的多渠道 (1800 字 )..........................................4-7 科学兴国和强国的人材战略 (2500 字 )......................................7-12 刺激科技发展的几项具体政策 (1600 字 ).................................. 12-15 二 . 西欧、日本发展新科技对策 (6200 字 )................................ 16-28 西欧发展科学技术对策 (3200 字 )....................................... 16-23 日本发展科学技术对策 (2300 字 )........................................23-28 三 . 苏联发展科学技术的对策 (1900 字 )................................. 29-32 四 . 80 年代以来高技术发展战略竞争 (7700 字 ).......................... 33-48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及其实施 (1500 字 ).................................. 33-36 西欧尤里卡计划和日本人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 (2300 字 )................. 36-38 各国竞相规划和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2700 字 )........................ .39-45 其他国家加速高科技发展战略 (1200 字 ).................................. 46-48 五 . 新科技革命发展的世界影响和特点 (14100 字 )..........................49-75 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 (1400 字 )...........................................49-51 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巨变 (3100 字 ).............................. 51-58 社会生活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加速 (1500 字 ).................................58-61 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1200 字 )......................................61-64 武器和军事战略的急剧变革 (1000 字 )................................... 64-66 对社会文化和思想理论的深刻变化 (1800 字 )............................. 66-70 科技可能影响社会负面作用的讨论 (2000 字 )............................ 70-75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 (1400 字 ).......................................75-77 六 . 有关科学技术革命的理论和学说 (8400 字 ).......................... 78-93 丹尼尔 .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 (1100 字 )................................ 78-80 阿尔温 . 托夫勒的浪潮论 (3600 字 )...................................... 80-87 约翰 . 奈斯比特的趋势论 (1300 字 )..................................... 87-90 其他美国学者的信息经济论 (1600 字 ).................................. 90-93 关于科技是生产力的理论 (800 字 ).................................... 93-95 第四章 世界经济秩序的演变 ( 陈玉刚、李佩嘉、梅文革撰写 ) (79000 字 )( 总 0267-0430)................................... .1-164 一 . 演进中的国际经济秩序 (9600 字 )....................................1-20 战后初期至 50 年代末美国独霸时期 (3100 字 ).............................. 1-7 60 年代 -70 年代中期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 并出现多极化倾向 (1300 字 ).. .7-9 70 年代后美、日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1900 字 )........................... 10-13 80 年代中期以后经济集团化格局 (1000 字 )................................13-15 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300 字 )...................... .15-20 二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 (9000 字 ).....................................21-39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900 字 )........................................ 21-26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3500 字 )........................................ 27-34 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展开的斗争 (1400 字 )............................. .34-37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1200 字 )...................................... 37-39 三 . 两大对立经济体系的竞争 (6900 字 ).................................. 40-54 两大对立经济体系的形成 (1500 字 ).......................................40-43 两大经济体的竞争与合作 (4400 字 )...................................... 43-52 两大体系演变的启示 ((800 字 )..........................................52-54 四 . 从关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11000 字 ).........................55-76 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和基本原则 (1800 字 )............................... 55-58 关贸总协定的发展及其作用和地位 (2300 字 )........................... .58-63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及其背景 (2000 字 ).................................. 63-67 世界贸易组织的特点、地位及前景 (4600 字 ).............................. 67-76 五 . 西方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相互依赖 (9000 字 )......................... 77-95 历史的演进 (3900 字 )................................ ......77-85 冷战后的新发展 (2000 字 )..............................................85-89 科技发展的影响 (1800 字 )..............................................89-93 发展前景 (1000 字 )...................................................93-95 六 . 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8000 字 )...........................96-112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及其特点和原因 (3000 字 ).......... 96-102 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2600 字 ).................. .102-107 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2100 字 )................................. 108-112 七 . 争取建立公正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 (7600 字 )................ .113-128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特点 (2500 字 )................................ 114-119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提出 (2600 字 )................................... .119-124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1900 字 )............................. 124-128 八 . 90 年代依赖国际经济秩序的新变化 (8800 字 )..................... 129-146 历史的转折 (1800 字 ).................................................129-132 转折的与动力 (1900 字 )...............................................132-1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特点 (1200 字 )...................................... 136-139 国际经济秩序的新变化 (3900 字 )...................................... 139-146 九 . 几种国际经济秩序观 (9000 字 ).....................................147-164 阿明和弗兰克的“依附理论” (2100 字 ).................................148-152 普雷维什的“外围-中心论” (1000 字 )............................... 152-154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1100 字 )................................. 154-156 相互依赖理论 (900 字 )................................................156-158 霸权稳定论 (1700 字 ).................................................158-161 霸权后体制论 (1400 字 )...............................................161-164 第五章 各国经济现代化之路 ( 黄安年撰写 ) (96200 字 )( 总 0431-0625). .1-194 一 . 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8900 字 )............ .1-18 全球性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改革浪潮 (4500).................... .1-10 当代世界发展改革模式和道路 (4000)................................ 10-18 二 , 美国的经济改革和调整 (13000 字 )... .. .19-44 扩大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945-1969) (1800 字 ).... 19-22 战后初期 1/4 世纪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的特点 (3300 字 )................. 22-28 从尼克松到布什政府的保守主义的经济政策 (1969-1992) (3700 字 )..... .28-36 克林顿政府革新经济政策 (1993 年以来 ) (2500 字 )................... .36-41 70 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特色 (1700 字 )............... 41-44 三. 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调整 (12300 字 )............... 45-68 英国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及对“英国病”的治理 (3800 字 )........ 45-52 法国的计划化措施和振兴经济政策 (2900 字 )........................ . 52-58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竞争经济政策 (4100 字 )............................. 58-66 瑞典社会福利经济国家模式 (1100 字 ).................................... 66-68 四 . 日本经济大国崛起和发展之路 (11300 字 )............................. 69-91 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恢复经济政策 (1945-1955) (800 字 )... .69-72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 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2000 字 )..................... 72-76 日本政府高速发展经济的政策模式 (1956-1973) (3500 字 )....................76-82 日本政府稳定发展经济的对策 (70-80 年代 ) (2800 字 )..................... . 82-88 日本克服 90 年代初危机的新对策 (1300 字 )................................. 88-91 五 . 从赫鲁晓夫到叶利钦时期的经济改革 (11800 字 )...................... 92-115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改革 (1945-1964 年 ) (3900 字 )................ 92-100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新经济体制改革 (1964-1982 年 ) (3900 字 )............ 100-105 戈尔巴乔夫政府的经济改革及其流产 (1985-1991 年 ) (2600 字 )............ 105-110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政策 (1991 年以来 ) (2200 字 )........ .110-115 六 .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及解体后的经济转轨 (11000 字 )............... 116-137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500 字 )..................................... 116-121 匈牙利的经济改革 (1400 字 ).................................. 121-124 波兰经济改革的多次受挫 (1500 字 )...................................... .124-127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夭折 (1600 字 ).............................127-13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后的经济体制转轨 (3600 字 )..................... 131-137 七 . 东亚“小龙”国家的经济改革模式 (8600 字 )............................. 138- 154 新加坡的腾飞战略 (1000 字 )........................................... 138-140 韩国快速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对策 (2200 字 )......................... .140-144 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崛起之路 (2500 字 )....................... 144-149 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振兴剖析 (2700 字 )........................... .149-154 八 . 中东和海湾石油国的经济改革道路 (4900 字 ).......................... 155-164 中东和海湾地区的石油致富变革之路 (3500 字 ).......................... 155-162 伊朗巴列维改革的失败 (900 字 ).......................................... 162-164 九 . 美洲国家新兴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道路 (7400 字 )....................... 165-179 秘鲁、智利等国的经济改革 (1400 字 ).................................... 165-168 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 (3700 字 )..................................... 168-175 80 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 (2200 字 )................................ 175-179 十 . 印度等其他地区国家的发展道路 (7000 字 )................... . 180-194 印度等南亚地区经济的缓慢发展 (3100 字 ).......................... 180-186 非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漫长道路 (3700 字 )................................ 187-194 第六章 各国社会保障和反贫困对策 ( 黄安年撰写 ) (72500 字 )( 总 0626-0768)..1-142 一 . 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 (1945-1980'S) (12000 字 ) ..... .1-23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2000 字 ) ........................... 1-5 英国扩大社会保障成为超负荷的“福利国家” (3000 字 )............. 5-10 德国和法国社会保障的扩大和完善 (3000 字 )........................... .10-16 享誉“福利国家”样板的瑞典等北欧国家 (4000 字 ).................. .17-23 二 . 美国和加拿大社会保障政策 (1945-1980'S) (10000 字 )................ 24-40 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政府社会保障的扩大 (2500 字 )...................... .24-28 从尼克松到布什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 (2500 字 )................... 28-32 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000 字 )....................................32-38 加拿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0 字 )......................................... 38-40 三 . 日本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 (1945-1980'S) (4000 字 ) .....................41-49 日本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2000 字 ) .................................. 41-45 日本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000 字 )..................................46-49 四 . 苏联 ( 独联体 ) 和东欧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演变 (6000 字 )............... 50-63 苏联 ( 独联体 ) 的社会保障政策的演变 (2400 字 )............................. 50-55 东欧国家社会保障及其变革 (3600 字 )..................................... 55-63 五 .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 (4000 字 )................................. 64-72 社会保障相对发展的拉美和加特勒比海地区 (2000 字 ) ...................... 64-67 亚非地区社会保障的不平衡和不完善发展 (2000 字 ) ........................67-72 六 .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作用和 90 年代以来的新问题 (13000 字 )...... 73-97 “安全阀”作用 (3000 字 )...............................................73-78 现代化和老龄化的另一面 (3000 字 )................................... 78-83 寅吃卯粮 , 入不敷出 , “安全阀”出了故障 (2000 字 )........................ 84-88 从多元化寻求出路 (5000 字 )..............................................88-97 七 . 世界性的贫困问题 (9700 字 )........................................ 98-115 贫困是全球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 (2500 字 )................................ 98-102 二战后发达国家贫困问题的缓解与再度突显 (1500 字 )................. .102-105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的扩大 (1700 字 )............................. 105-108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加深 (4000 字 )..................................... 108-115 八 . 各国的反贫困战略 (6000 字 ) ...................................... 116-127 全球防止贫困加剧的对策 (2800 字 )......................................116-121 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斗争 (3200)..................................... .121-127 九 . 福利国家学说和贫困理论 (7800 字 ) ................................. 128-142 福利经济学的形成和演变 (2000 字 )...................................... 128-131 当代美国的各种福利保障理论和学说 (4300 字 )........................... 132-139 当代瑞典学派的”福利”理论 (1500 字 )................................. 140-142 第七章 亚太地区新兴国家与地区的崛起和亚太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 赵春明主撰 ) (56000 字 )...............................................( 总 0769-0884)..1-152 一 . 60-80 年东方经济明星的兴起 (6300 字 )................................. 1-13 世人瞩目的亚洲“四小龙 ” .(3100 字 )........................................ 1-7 奋起直追的东南亚联盟 (3200 字 )........................................... 7-13 二 . 亚洲“四小龙 ” 的经济腾飞 (14200 字 )....................................13-4 1 审时度势 选准战略 (3900 字 )............................................13-21 抓住机遇 产业升级 (3600 字 )........................................... ..21-28 政府指导 市场调节 (2700 字 )........................................... ..28-33. 增加储蓄 引进外资 (2100 字 )....................................... .33-37 教育为本 科技领先 (2000 字 )..............................................37-41 三 . 其他东盟国家的经济起飞 (11100 字 )................................... 41-64 发展战略的调整与转变 (2100 字 ).......................................... 42-46 外国资本的引进与利用 (3000 字 )...........................................46-52 国家干预的职能与作用 (2900 字 )..........................................53-58 国民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3100 字 ).......................................... 58-64 四 . 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岛屿国家的经济 (8500 字 )...................... 65-81 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 (2500 字 )........................................ .65-70 新西兰经济的发展 (1900 字 )...............................................70-74 其他南太平洋岛屿国家的经济发展 (3800 字 )................................ 74-81 五 . 亚太地区性经济组织的历史演变 (7500 字 )............................. 82-97 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先驱 :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 (1000 字 )......................... .83-84 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3600 字 )........................... 84-92 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现状与发展 (1700 字 )..................... 92-97 六 . 亚太经济区域合作的构想和现状 (8200 字 )............................ 98-114 亚太经济区域合作构想的提出 (1900 字 )................................... 98-101 亚太经济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 (2500 字 ).................................. 101-106 亚太经济区域合作的困难 (2200 字 ).........................................106-111 亚太经济区域合作的特点 (1800 字 )........................................ 111-114 第八章 集团性、区域化、部门性经济的发展 (63100 字 , 于式力撰写 )( 总 0885-1018)........................... .1-133 一 . 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的发展 (7000 字 ).............................. .1-14 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的初创时期 (1400 字 ).................................. 1-4 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的缓慢发展时期 (1300 字 )........................... 4-7 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的迅猛发展时期 (2300 字 )...................... 7-12 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400 字 ).......................... 12-14 二 .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 (8300 字 )................................... .15-32 欧洲共同体的酝酿、建立和扩大 (2600 字 ).................................. 15-20 经济一体化中的关税、农业和货币政策 (4500 字 )........................... 20-29 欧洲联盟的建立 (1200 字 )...................................................29-32 三 .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5800 字 )....................................... 33-44 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2200 字 ).......................................... 33-37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2100 字 )............................................ 37-41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1300 字 )............................................ 41-44 四 .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 (6300 字 ).................................. 45-57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00 字 ).......................................... .....45-49 亚太地区的次区域合作 (3800 字 )............................................ 49-57 五 . 77 国集团的壮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 (6800 字 ).................. 58-71 77 国集团的建立 (1100 字 )........................................... .......58-60 团结反霸 , 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1600 字 )............................... 61-64 积极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800 字 )................................ 64-67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1700 字 ).........................................67-71 六 . 经互会的兴衰 ((5900 字 )......................................... ...72-83 经互会的建立 (1000 字 ).....................................................72-73 经互会国家件的经济合作 (3100 字 )............................................74-81 经互会的影响及其解体 (1200 字 ).............................................81-83 七 . 拉丁美洲和非洲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6100 字 ).......................... .84-96 拉丁美洲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3700 字 ).......................................86-91 非洲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2100 字 ).......................................... 92-96 八 . 全球部门经济发展的特点 (6000 字 )..................................... 97-108 工业部门经济的发展 (2700 字 )..............................................97-102 农业部门经济的发展 (1800 字 )............................................ 102-106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800 字 )...............................................106-108 九 . 国际性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影响 (5200 字 )............................ 109-119 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 (3000 字 )...................................... 109-115 跨国公司的影响 (1900 字 ).................................................115-119 十 . 世界各种专业性经济集团组织的演变 (5700 字 )....................... 118-129 第九章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 邹华生、李长安撰稿, 30200 字 )( 总 1019-1079) 1-62 一 . 现代化进程中的南北关系 (7500 字 )................................................................1-15 南北经济关系的形成 (2300 字 )................................................................................1-5 南北关系的发展 (2400 字 ).....................................................................................5-10 90 年代以来的南北经济关系 (2800 字 )................................................................10-15 二 . 南北经济差距的演变 (4800 字 ).....................................................................16-25 战后初期至 70 年代的南北经济差距 (1800 字 )....................................................16-19 80 年代的南北经济差距 (1300 字 ).......................................................................19-22 90 年代以来的新变化 (1700 字 )...........................................................................22-25 三 . 南北关系中的债务问题 (5200 字 )..................................................................25-35 1983 年前的南北产债务问题 (2500 字 )................................................................25-30 西方国家和国际机构 “ 救债 ” 行动 (2600 字 )..........................................................30-35 四 . 南南合作的进程 (3900 字 ).............................................................................36-43 团结与合作的基础 (1900 字 )................................................................................36-40 发展的过程 (1700 字 )...........................................................................................40-43 五 . 南南合作组织的活动 (4000 字 ).....................................................................43-51 合作组织的兴起 (1200 字 )...................................................................................44-46 在斗争中求生存 (2400 字 )...................................................................................46-51 六 . 90 年代以来南南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4800 字 )...............................................51-61 抓住机遇 , 加快发展 (2400 字 )...............................................................................51-56 困难与问题 (2300 字 )...........................................................................................56-61 第十章 全球环境、人口和资源 ( 黄安年撰写 ) (64500 字 )..... .( 总 1080-1210)..1-126 一 . 三大问题的凸显与可持续发展 (3000 字 )...........................1-6 二 . 生态环境的恶化 (13000 字 )......................................7-32 大气质量恶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4000 字 )... .7-16 严重的水污染和水资源匮乏 (2000 字 )........... .16-20 其他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3800 字 )............... .20-28 全球环境污染加剧的多重因素 (2000 字 )...................... .28-32 三 . 世界各国的治理和保护环境对策 (11500 字 ).............. .33-56 六七十年年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 (2200 字 )............................33-37 80 年代以来环保运动的新浪潮 (2300 字 )...............................37-42 五六十年代美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 (1600 字 ).............................42-45 70 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环保政策 (2400 字 )................................45-50 其他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 (3000 字 )..................................50-56 四 . 环境保护理论 (6200 字 ).................................. .57-67 经济“零度增长”或“有机增长”论 (1500 字 )...................... 57-59 经济不受环境困扰论 (1100 字 )..........................................60-62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论 (3600 字 )....................... 62-67 五 . 人口爆满和人口政策的演变 (11400 字 )............................... 68-90 世界人口的激增 (3800 字 )............................. .68-75 世界城市和非农业人口的急剧增长 (1100 字 ).......................... .75-76 当代世界人口素质的不平衡 (1600 字 ).....................................77-80 引起全球关注的人口问题 (1500 字 ).................................. .80-83 各国各类人口政策 (3400 字 ).............................................83-90 六 .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年轻化 (4300 字 ).... .91-99 人口结构的两种不同类型 (2600 字 ) .....................................91-96 西方发达国家额定老龄化对策 (1700 字 )..................................96-99 七 . 全球移民潮和各国政府的对策 (6300 字 )............................100-112 世界范围移民潮和国际人口流向发达国家趋势 (3100 字 ).......... 100-106 战后美国的移民政策 (3200 字 )..................................... .106-112 八 . 有关人口理论问题的讨论 (3800 字 )........................... .113-120 人口零度增长、乐观增长、适度增长论 (2300 字 )....................... 113-117 关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评论 (1500 字 ) ............................... .117-120 九 . 全球性资源危机和解决资源问题的对策 (5000 字 )............. 121-126 全球性资源、粮食、能源危机 (1400 字 )........................ .121-123 各国政府的资源、粮食、能源政策 (3600 字 ) ......................... 123-126 第十一章 1945 年以来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 梁小民撰写 )(50000 字 ) ( 总 1211-1310).................................. 1-100 一 . 战后经济变化与经济学演变的大趋势 (8200 字 ).............................................1-17 战后两种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对立 (1600 字 ).............................................................1-4 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2400 字 )....................................................................4-8 计划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2100 字 )...................................................................9-12 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2000 字 )............................................................................13-17 二 . 凯恩斯主义的演变 (8900 字 ).........................................................................17-35 凯恩斯与凯恩斯主义 (2300 字 )............................................................................17-21 美国的凯恩斯主义 (2100 字 )................................................................................21-26 英国的凯恩斯主义 (2400 字 )................................................................................26-30 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2100 字 )............................................................................30-35 三 . 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 (8900 字 ).....................................................................35-52 战后发展与自由放任思潮的演变 (2000 字 ).........................................................35-39 货币主义学派 ((2300 字 )......................................................................................39-43 理性预期学派 (2200 字 ).......................................................................................43-48 其他自由放任流派及思想 (2400 字 )....................................................................48-52 四 . 激进经济学思潮的兴衰 (4400 字 ).................................................................53-61 激进经济学概述 (1400 字 )...................................................................................53-55 新制度学派 (1700 字 )...........................................................................................55-59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 (1300 字 )...............................................................................59-61 五 . 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4500 字 ).....................................................................61-71 经济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与演变 (1900 字 ).........................................................61-65 主要的经济发展理论 (1900 字 )............................................................................65-69 发展经济学的衰落 (900 字 )..................................................................................69-71 六 . 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演变 (7300 字 )..............................................................71-86 数理经济学的发展 (2600 字 )................................................................................71-76 经济计量学的创立与发展 (2700 字 )....................................................................77-82 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 数学化还是跨学科 (2000 字 ).................................................82-86 七 .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 (5100 字 )...............................................86-96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 (2500 字 ).....................................................86-91 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 ((2600 字 )...................................................................91-96 八 . 未来经济学发展展望 : 经济制度的趋同与经济学的趋同 (2100 字 )..............96-100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 武力撰写, 49000 字 )( 总 1311-1407)....................................................................1-95 一 . 1949-1978 年大陆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14500 字 ).............................................1-29 建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 (1300 字 ).......................................................................2-5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1600 字 ).........................................5-8 “ 一五 ” 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4000 字 )........................................8-16 “ 大跃进 ” 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2600 字 ).....................................................................16-22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缩短经济挫折和缓慢发展 (2500 字 )..........................................22-27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后的经济恢复和面临的问题 (1200 字 )......................................27-29 二 . 1979-1995 年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12600 字 )..................................................30-55 “ 三中全会 ” 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3000 字 )................................................................30-36 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探索和全明开展 (2700 字 )....................................................36-41 “ 六五 ” 计划的完成和 ” 七五 ” 计划的制定 (1700 字 )..................................................41-45 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和治理整顿 (2000 字 ).................................................................45-49 经济体制高个的新进展和“八五”计划的完成 (3000 字 )......................................49-55 三 . 1949 年以来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演变 (7500 字 )...........................................56-70 50 年代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2200 字 )........................................................57-61 6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经济起飞和繁荣 (1500 字 )......................................................61-64 80 年代至 90 年代的经济转型和升级 (800 字 )........................................................64-65 台湾经济的特点和“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2400 字 )..............................................65-70 四 . 1949 年以来香港、澳门地区经济的发展 (11200 字 ).........................................71-88 50 年代至 70 年代香港经济的转型与迅速发展 (1500 字 )........................................71-74 70 年代香港经济的全面发展 (1000 字 )....................................................................74-76 80 年代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的起伏与稳定 (1100 字 ).................................................76-78 香港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回归中国的经济安排 (3500 字 )..........................................78-83 澳门 1949 年以来的经济发展 (2300 字 )..................................................................84-88 澳门与香港、大陆的经济关系和回归中国的经济安排 (1500 字 )..........................88-90 五 .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00 字 ).....................................................91-97 附录 ( 共 66500 字 )..................................................................................( 总 1408-1542) 一 . 1945-1997 年世界经济主要大事记 ( 黄安年、罗敏撰 )(21000 字 )( 总 1408-1449)1-42 二 主要英文和中文参考书目 (5 号字 , 共 24000 字 )..................................( 总 1450-1497) 1. 主要英文参考书目 (5 号字 4000 字 ).............................................( 总 1450-1455)..1-6 2. 主要中文参考书目 (5 号字 20000 字 )..........................................( 总 1456-1497)..1-42 三 基本统计数字 ( 共 8500 字 ).................................................................( 总 1498-1509) 1. 世界人口及其年平均增长率 (2500 字 )........................................( 总 1498-1501)...1-4 2. 世界 GDP 、人均 GNP 及其年均增长率 (3000 字 )......................( 总 1502-1505)..1-4 3. 1993 年世界生产结构 (3000 字 )....................................................( 总 1506-1509)..1-4 四 . 主要人名、地名、专名西文中文对照表 ( 黄安年辑 )(13000 字 ).........( 总 1510-1542) 1. 主要人名西文中文对照表 (6000 字 )............................................( 总 1510-1524)..1-15 2. 主要地名西文中文对照表 .(1000 字 ).............................................( 总 1525-1527)..1-3 3. 主要专名西文中文对照表 .(6000 字 )............................................( 总 1528-1542).1-15 _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2624 次阅读|3 个评论
经济寒冬,我们怎样应对企业研发策略调整?
ZhangSH62 2012-12-20 12:21
经济寒冬,我们怎样应对企业研发策略调整?
笔者团队与多家国内外企业保持密切合作,今年世界经济进入寒冬,各企业都实施了应对措施,这可以看出不同企业的应对方法,尤其应对研发战略,反映了不同企业的理念、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市场经济机制与地位。 典型国企,例如航空航天类,好像没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研发工作按部就班,这反映了政府支持下实施的大飞、大运、商飞、通飞、十二五国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强力支持,政府实力强,这些单位研发工作繁忙,新的型号或产品不断出现,科技和管理人员整天忙于各种型号、会议、现场试验,飞来飞去,在航班或贵宾休息室总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一片繁忙景象,他们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业余时间,科技人员过劳现象严重,罗阳是代表之一。 市场地位较强的国企则不同。一些钢铁公司处于亏损、微利运营状态,这些公司目前的策略是紧缩开支,压缩科研项目与投入,停止招收新人,暂停一些研发项目并停止启动新的研发合作项目;而实力强大的公司则不同,例如宝钢集团是为数不多的盈利钢铁企业,基本实现了完全市场化,技术实力和积累强大。他们目前基本不再扩大传统产品,但研制新产品仍然很强势,并扩大产品范围,研发和产业不再限于钢铁,开始扩大到镁、铝、钛、复合材料等新的产业范围。同时,他们近期还从国外招收了不少海龟新人,国内博士硕士也在招收之列。这些企业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期望。 民营企业对市场最敏感。某企业集团,去年状态好的时候特别扩大提高了研发中心的地位、规模,而今年则采取分解的办法,使研发中心一些部门分散到各子公司,减少编制,减少负担,以图来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再战。但很多民营企业都在寻求新的项目、新的合作。他们开始着手建立长期密切合作伙伴,建立平台,利用政府政策和科研经费开展合作。经济危机是很多民营企业不再追求规模,转而追求先进的技术、新的产品。 国际大企业措施更多。某世界500强企业,先是将总部研发中心高层管理人员减少多人,在中国研发中心则合并了一些部门。他们同时暂停扩展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由于企业形势严峻,一些骨干人员则转向了其他好的企业。也有些企业按比例裁员,包括一些低层的研发人员。不过可以看出,跨国大企业这些措施是常态,每到企业困难时他们都会采取措施,人员流动也很频繁。 这些情况反映了办企业不容易,企业像军队,研发生产像战争,董事会和老板要有战略眼光,企业研发与生产要经常调整,根据经济形势有进有退,措施要得当、规范,这样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不过企业科研人员不稳定,工作部门、研发工作、职务、薪酬经常变动。 科研院所与高校要了解企业运作,对自己的研发工作也要有实时调整。经济寒冬时期,企业削减研发投入,减少研发项目,甚至拖欠科研经费,对科研院所和高校带来困难和风险。最好要同时取得企业、政府、国际合作多方面经费资助,这样科研工作和经费有活力,还能保持稳定。
3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将于12月15-16日在京举行
热度 1 mhchx 2012-12-14 15:4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 十二五 ” 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国家 “ 十二五 ” 规划纲要把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 消费 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为完成 “ 十二五 ” 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即将出台,将通过 实施 “ 十百千 ” 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为贯彻 “ 十二五 ” 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实施机制,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互动交流与协力合作,促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跨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将于 2012 年 12 月 15-16 日在北京举办以 “ 深化循环经济 实现绿色发展 ” 为主题的论坛 , 届时将邀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 委的循环经济主管部门领导出席演讲,并就国家相关规划与政策惊醒解读。 论坛主要涉及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规划与政策解读、各地区循环经济专题、循环经济先进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等。 地 点:北京会议中心 (朝阳区来广营西路 88 号,北苑桥东,北五环南侧辅路)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李老师,杨老师 电 话: 010-52422190 010-57792194 13488857198 电子邮箱: xhjjfzbg@126.com 论坛出席人员: 一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委负责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工作的部门相关领导和专家;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各省市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 三 各省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环保局、农业局等相关负责人; 四 城市矿产、餐厨垃圾等专题的负责人(市长级)、园区(区、县级领导); 五 有关省市和地方政府部门分管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的领导及代表; 六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各高校循环经济的学者; 七 各类循环经济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环保产业等相关企业代表; 八 相关环保组织、国际组织代表; 九 媒体代表; 七、论坛议程 论坛日程安排 第一部份 开 幕 式 2012 年 12 月 15 日 9 : 00-10 : 00 1 、主持人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 2 、国家发改委领导致开幕词 3 、国家环境保护部领导致辞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致辞 5 、地区专场代表致辞; 第二部份 主 题 论 坛 2012 年 12 月 15 日 10 : 10-12 : 30 1 、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领导) 2 、环境保护的趋势与政策措施 (环保部科技司领导) 3 、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领导) 4 、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领导) 5 、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 第三部份 政策解读与前沿探讨专场 2012 年 12 月 15 日 14:00-18:00 1 、国家 “ 十二五 ” 循环经济规划解读 (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 2 、农业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国家农业部科技司领导) 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实践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领导) 4 、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专家领导) 5 、低碳技术与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专家领导) 6 、绿色化工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7 、 冶金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8 、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 (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四部分 各省市地区专场 2012 年 12 月 16 日 8:30-12:00 各省市地区专场 地区专场主题 地区专场承办单位 上海市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上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湖北省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会 海南省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海南省循环经济促进会 西藏自治区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拉萨市人民政府 第五部份 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专场 2012 年 12 月 16 日 13:30-16:30 1 、再制造技术前沿与产业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城市矿产基地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国家发改委) 3 、城市餐厨垃圾产业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国家发改委) 4 、绿色发展的投融资与商业模式(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第六部份 闭 幕 式 2012 年 12 月 16 日 16:40-18:00 1 、主持人介绍参加闭幕式的领导和嘉宾 2 、各省市地区循环经济专场负责人讲话 3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小结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致闭幕词,宣布论坛闭幕
个人分类: 新闻|341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一旦减排,世界将会怎样?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12-12 21:20
中国一旦减排,世界将会怎样?
日前,《自然》杂志的《自然·气候变化》专刊在线发表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权威机构——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全球碳计划”2012年度研究成果。根据最新年度数据,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为中国(28%)、美国(16%)、 欧盟(11%)和印度(7%)。研究发现,尽管总量偏高,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6.6吨,与美国的人均排放17.2吨相差甚远。同时,欧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了7.3吨,仍高于中国的人均排放量水平。 恕小可才疏学浅,看不懂高深的数据,也不能对英国佬的数据进行评论。我不知道上述研究结果仅是化石燃料源的排放数据,还是包括了自然排放,比如水稻田释放的甲烷。中印两国的稻田甲烷就足以秒杀任何欧洲中等国家的碳排放。 我的问题是,中国一旦减排,世界将会咋样?结果毫无疑问的是世界经济完了,大萧条甚至深不可测的经济寒冬将重新降临人间。 (未完待续,刚才吃饭去了) 由于资本存量的巨大惯性,任何减少能源消费(哪怕是抑制其增长)的活动,都有可能导致一场生产过剩的经济雪崩。因此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就如同人不可能不节制自己的食欲,同时也不发胖一样。未来有前途的减排方式似乎也只有CSS——把二氧化碳气体埋藏在地底一条路了。 具体到中国,占世界1/5的人口决定了中国碳排放不是世界第一反而是不合理的。此外中国排放还有转移性因素和结构因素。高额碳排放的背后,是中国“世界工厂”与“世界工地”的国际经济分工,中国一方面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工业品,改善了人类福利,另一方面支撑了国际大宗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维持了世界经济增长。既要中国低碳,又要中国做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简直就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西方国家碳排放的减少,并不是真实减排,而是碳排放的国家间转移,比如转移到中国。如钢铁工业是我国能耗最高的部门之一,但是我国7亿吨钢铁产量中近1/10出口,间接输出的煤炭就将近亿吨。整体而言,出口商品可能携带了我国1/4-1/3的碳排放。 结构性因素,其一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高峰时期,因此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处于爬坡阶段。其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比例过高,我国能源消费约占全球的 1/5 ,其中油气消费仅占 1/10 ,而煤炭占近 1/2 ,产销量都超过 35 亿吨,而煤炭产能更是 40 亿吨以上,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产量的 3/4 、能源消费的 2/3 以上, 80% 的电力来源于煤炭,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先天的高排放特性。 中国是否“低碳”,关键取决于煤炭消费量的变化。 我国煤炭产销量中,约有 15 亿吨用来发电,钢铁和水泥工业需要 10 亿吨,三者合计占到我国煤炭总消耗量的大部分。而且钢铁和水泥工业也是用电大户。钢铁和水泥需求主要是大规模基本建设推动的,同时出口贸易也推动了钢铁需求。 即使电煤可以为燃油和天然气发电取代,但是钢铁和水泥工业中的煤炭消耗是无法替代的。同时,世界油气市场也没有额外的资源供中国发电。因此,中国的煤炭需求似乎是刚性的 但是,大规模基本建设和外贸出口一旦退潮,由其造成的钢铁和水泥工业衰退将迅速传导到能源产业,以至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交通运输等部门。未来我国煤炭产能过剩 5-10 亿吨,将不是一个过分的估计。而且,由于大型货物运输至少用掉了全国 1/2 以上的石油消费。因此,一旦国民经济退潮,一半以上的重卡趴窝,即使全社会汽车保有量突破 3 亿量,我国的石油消费也不会超过 4-5 亿吨。 因此,只要中国的工业怪兽停下来,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都会降下来,但是这也是世界的不可承受之轻。 21 世纪初我国对外贸易和基本建设的大规模狂飙突进,从本质上说也是加入 WTO 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力资本的优势充分弥补了自然资本的劣势,也使得中国重工业单兵突进的大跃进持续十年而不衰,也使得世界经济,尤其是 BHPB/RT 、淡水河谷和袋鼠国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如果没有中国需求,世界能源和大宗原材料市场将早已陷入低潮,而不可能在国际金融风暴风云诡谲的局面下,仍然保持着危机前的坚挺。当然大宗资源性产品的坚挺也是国际金融资本的避险需求,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需求。所以,中国不能乱,这不仅是中国的需求,更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要求。一旦中国需求丧失,能源、原材料包括北美大豆的价格都会变得惨不忍睹。即使最反对北京的政治家也不敢看到那种景象。 即使,中国不乱,中国的大规模基建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虽然,我们一直习惯于大干快上,包括袋鼠国也习惯了,习惯了铁矿石只涨不跌的时代。但是,情况正在慢慢其变化,距离中国钢铁需求饱和的时间已经没有多久了,大规模投入将会为较低水平的更新折旧所代替。 大宗资源性产品市场正在逆转。我们无法相信:在大宗资源性产品市场崩溃之前,国际金融动荡可以触底反弹,大宗资源性产品泡沫将成为投机资本最后的绞肉机,通货紧缩将重新降临人间。当我们看到经济复苏的曙光的时候, XXG 和 BY 或许也快要上中学了。我们上个十年跑得太快了,停下来歇歇也是必要的。 我也希望我也是危言耸听,正如某人所说,由于在某个煤铁复合型超重工业基地度过了我的青春岁月,我一直有浓郁的重工情节。但是数学是不会骗人的,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必须承认,如此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度,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基础设施不是易耗品。 我认为:中国能源消费正在达到阶段性峰值,中国碳排放的拐点也正在到来。但是,这对世界经济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疲软的世界经济还是需要中国的胃口更大一些。 地质时期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85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德国科技创新路径揭秘:从实验室到车间
childever1 2012-11-17 17:00
德国科技创新路径揭秘:从实验室到车间 在世界经济下行,欧债危机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究其原因,德国是靠制造业的优势、强劲的出口以及劳动力收入的增长来实现稳定增长的。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制造业衰退的情况下,德国之所以能保持制造业的优势,关键是能顺畅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产品的多样性及现代化使得德国企业有能力规避欧债危机带来的各种风险。有经济学家测算指出,德国经济增长额的60%是依靠采用科学技术成果获得的。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中小企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企业家们经过长期实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靠大批量生产、简单加工等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是无法长期发展的,只有以质量、诚信等非价格竞争力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企业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所以,德国的中小企业大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在激烈竞争中打开局面并长期立足。为了使自己的看家本领不被替代,就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创新。这种压力和动力迫使企业在研发上不断增加投入,更新改造原有的技术和设备。 在德国,企业一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据统计,2010年,德国企业的科研投入总额为490亿欧元,占全国科研总投入的70%。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的前25名里,德国企业占了11个。德国政府也不遗余力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德政府先后通过了《工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促进计划》《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计划》《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小型企业服务投资促进计划》等一系列法律,这对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般而言,科技成果的转化关键在于科技界与企业的结合,这就需要企业主动采取行动,与科技界沟通,获取科技人员的帮助与支持。德国的具体做法是,只要中小企业安排研究任务,公布需要攻克的难题,就可得到科技与教育部的奖励基金,企业则利用这笔奖励基金聘用科技人员。如有关政策规定,任何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必须至少有一个中小型企业参加,否则就不予批准。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增加了实力,从而更有信心和热情开展创新。而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时,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从一开始就避免盲目选题。 德国有众多大型跨国企业,这些企业对科研的热情也非常高,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都有严格的最低限额标准,并且普遍设有研究部和开发部,分层次展开科研活动。研究部立足于探索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开发部则负责利用现有知识与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例如,德国大型化工企业巴斯夫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入高达20亿欧元。该企业有8300多名工作人员在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工作,他们参与的合作项目约1400个,并且与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合作伙伴及全球各行各业的客户开展合作。 高校重视科技成果的转换 作为德国三大科研(企业科研、大学科研和专业科研)支柱之一,德国高校在德国国家科研与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德国大学科研约占国家研发投入的18%。大学科研的21%为技术工程,29%为自然科学,24%为医学,4%为农业科学,其余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为了使大学科研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德国大学的科研活动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合作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合作研究,二是委托研究。如德国亚琛理工大学就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着重于机床这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技术和工艺研究。 为了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提高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德国很多大学设有专门部门联系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事宜。德国柏林工大就设有技术转让处,职能是管理合作项目,宣传大学的重要技术成果,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柏林工大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企业如果对某个项目感兴趣,很容易就能直接找到负责的教授进行协商。柏林工大技术转让处的米勒先生强调说,科技园模式是转化大学高科技成果、孵化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园地。各大学均把建立科技园看作是加速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以柏林布赫生物科技园为例,该科技园由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参股,目前拥有41家生物技术公司,业务领域集中在基因组研究、生命科学和生物信息方面。在这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效果明显,园区内的企业更是得益于科研力量而发展迅猛。 德国工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80%的德国企业已经把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看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条捷径。德国许多大型企业都在高校开办研究机构,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为企业生产服务。 非营利性的专业科研队伍 德国蓬勃的创新力,与其分工明确、统筹互补、高效运作的多层次科研体系密不可分。其中,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功不可没。以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为例,该研究所在政府资助下,以企业形式运作,公益性地进行应用科学研究。首先,它是政府基于公益性考量并对市场失效领域研究进行补偿而设立的。按照德国的有关规定,研究所是用纳税人的钱支撑的,不能与纳税人竞争,即不能与生产部门和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共有56个研究机构,13000名科研人员,一年为3000多家客户完成10000多项科研开发项目。研究所与工业界的合作形式主要有: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开发项目和研究计划开展合作;接受工业界的委托开展合作研究;以许可证形式向工业界转让研究成果;允许企业使用大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设备;人员交流、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像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这样的科研机构拥有德国科研开发的重要骨干力量,集中了人才、资金和大型设备,这使得研究所有能力处理跨学科的复杂问题,开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高技术前瞻性项目,参与时间长、耗资大的国际大科学合作计划。 在总结德国经济的持续创新力时,德国制造科技协会负责人莱布博士说,德国工业的基础就是“制造科技”。而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创新目标,即“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尖端制造”。正是这些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使德国工业在世界经济不振时保持相对良好的发展状态。所以,这场已持续近三年的欧债危机并未重创德国经济,反倒是通过贸易、资本流入等途径让德国大发“危机财”。
个人分类: 教育|1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媒批:中日钓鱼岛争端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laserdai 2012-10-8 04:23
最近,钓鱼岛事件使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已经不能否定,不远的将来产生局部武力冲突甚至局部战争的可能性。这是一盘很复杂的棋局,核心棋手是中,美,日三国对弈,位于核心层外第一圈的东亚和东南亚各国都不免受到严重牵连,第二圈的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地球村就是地球村,一旦出事,没有人能真正旁观,中国咳嗽一声,世界都要抖一抖得日子已经来到了。 这不,英国一家媒体发文,批钓鱼岛争端会给世界经济的复苏 带来严重后果。 周日(10月7日),英国《观察家报》就中日钓鱼岛争端发表分析,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钓鱼岛争端恐带来世界性的后果。 文章说,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中国应该记得,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是孤岛。 文章表示,直到最近,日本国内建立一座工厂,即要在海外建一座工厂的“一加一”投资政策仍然给中国带来好处。但是,内部人士表示,现在日本公司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在印尼、菲律宾、以及新近开放的缅甸寻求增长。 文章分析,中国领导人无疑正面临巨大压力: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此前的10%以上到过去两年的不到8%,而同时,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必须保持6%到7%的增长率。 文章认为,今年3月,北京把2012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到7.5%,而任何学政治的学生都知道,海外争端可以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国内经济政策上转移开来。 英国的《观察家报》的 文章说,正在召开会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白,钓鱼岛争端有更广泛的后果: 中日两国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总合占世界经济的五分之一,这两个国家如果衰退,对全球经济复苏都是障碍。 文章分析,美国已经在对华投资上刹车,欧洲也在退却。日本经济的状况同样不佳:日本今年在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上的巨额投入将使该国在30年来第二次出现赤字。 该篇文章还指出,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创下历史高度,造成日本产品在海外价格昂贵。 文章说,尽管欧元区危机仍然存在,中日争端可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最担心的事情。 文章认为,日本确信,中国是故意挑衅: 日本强调,今年早些时候购买钓鱼岛只是为了不让其落入右翼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手中。( 博主注:这也能成理由,十足的强盗逻辑!照此逻辑,中国有一小撮人想把日本大和民族灭了,为了更好地保护日本大和民族,中国应该出兵把日本给占领了,这样的注意多好 ) 文章分析,可能北京认为中国可以不再需要来自日本的投资,不过那是个错误,而这可能对全球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谁想搞垮中国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2-9-12 20:12
没有谁想搞垮中国,中国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发动机。除了石油,中国大宗产品的消费量都比美国多很多,占全球产量的1/3-1/2。钢铁的产销量差不多是美国的8-10倍。中国大多数工业品的市场需求也远大于美国,包括汽车。离开了中国的消费能力世界经济将进入寒冬。 但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关系的根本规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中国对国际政治一定会有更多的诉求。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6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热度 1 crossludo 2012-8-31 11:36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必须抓住“数字化智能化”核心技术 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今天(30日)召开的中国工程院院企合作交流会议上,工程院院长周济在题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报告中认为,必须抓住“数字化智能化”这一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让中国制造业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 周济分析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而我国虽已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其中最主要的差距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今后20年,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这样一个核心技术方面,完全可以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并行甚至超越。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 “数字化智能化”将如何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周济说,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模式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产品创新和制造技术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并将深刻改革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 具体来说,“数字化智能化”将带来“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机械产品,如数码相机、三维打印机;数字化和智能化集成制造技术,如波音777/787与ARJ21飞机的全数字化设计;同时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服务业将得到全面而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正在走向“产品+服务+管理”的模式,正在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和服务商转变。 在报告结尾,周济提出了中国制造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中国机械产品全面应用数控技术,总体升级为“数控一代”,中国制造业基本普及数字化技术,并在若干领域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化;到2030年,中国机械产品总体升级为“智能一代”,中国制造业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整体上走到世界前列。 此次院企合作交流会议的召开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旨在与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目前,工程院已与神华集团、中钢集团、国开行、南车集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助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个人分类: 博览视界|127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发动机
jiangming800403 2012-8-22 17:31
中国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发动机
中国,而不是美国,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发动机。除了石油,中国大宗产品的消费量都比美国多,钢铁差不多多10倍。中国大多数工业品的市场需求也远大于美国,包括汽车。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3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全球油气投资或近6000亿美元
毛宁波 2012-7-25 15:26
7月19日,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其《2012年国外石油科技发展报告》上披露,尽管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但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依然活跃,投资持续增长。 继2010年增长16%后,2011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继续增长10%,预计2012年仍保持10%的增长速度,达5980亿美元。 同时,全球油气剩余探明储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1年油气剩余探明储量分别增长3.6%和1.5%,为2086亿吨和191万亿立方米。此外,在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持续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物探服务市场增长8.5%,钻完井市场增长15%,测井服务市场增长17%以上。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7/79035.htm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新立:把握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趋势性变化
whyhoo 2012-6-30 10:40
  阅读提示: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突出,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新的风险又在形成和积聚。面对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趋势性变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对未来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了深入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他认为,中国有信心保持经济良好发展势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作出贡献。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给各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如何看待当前和未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主要趋势?如何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寻求正确的战略对策,因势利导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   一   未来几年全球性通胀趋势将难以改变,主要发达经济体需求仍将低迷,但新兴经济体有望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这既会给我们带来挑战,也会带来较大机遇。   针对未来5年的世界经济格局调整,郑新立分析认为,将呈现以下趋势性变化:   一是由美元贬值引发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将会延续下去,所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和外汇储备安全,将构成未来5年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郑新立认为,美联储连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大幅贬值和全球性通胀,意在向国外转嫁危机损失。因为美元的70%在国外流通,全球货币储备的60%是美元资产,而我国外汇储备的70%是美元资产。美元每贬值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我国上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被蒸发掉。近两年,我国进口的石油、铁矿石、大豆、棉花等大宗物资价格每年上涨30%至60%,给企业造成较大压力。随着美元的持续贬值,未来几年全球性通胀趋势将难以改变。如果说2009年世界贸易的大幅度下降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一轮冲击波,那么,美元贬值带来的全球性通胀和美元资产缩水,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二轮冲击波,这一轮冲击与上一轮相比,其影响的深度和破坏性要大得多。郑新立强调,我国在应对第一轮冲击波中取得了成功,如何应对好第二轮冲击波,降低全球性通胀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维护我国金融资产安全,亟待研究和提出正确对策。   二是发达经济体受困于高福利、高负债、高失业率,短期内经济增长和进口需求难以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给我国出口增长带来较大挑战。美欧日等国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郑新立分析说,美国长期利用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地位,滥用国家信用,大量超发美元,放任金融衍生产品泛滥,是导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危机之后,又以刺激经济增长为名,继续向美元大量注水, 政府 债务居高不下。这种靠超发货币、大量举债维持居民过度消费和 政府 巨额开支的局面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也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欧洲债务负担沉重,而各国财政政策分散决策与金融政策统一决策的矛盾,制约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加之欧元相对美元的升值,削弱了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短期内欧盟的经济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日本震后重建可能成为其摆脱长达20年经济低迷的契机,但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鉴于我国传统出口市场需求前景堪忧,在继续深耕美欧日市场的同时,必须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三是最终摆脱危机影响要靠技术的突破,美国新能源计划的实施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的突破,将成为未来5年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加大对我国竞争压力。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刺激了技术的进步,并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最终走出危机影响。我们必须以自主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能跟上新一轮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   四是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其工业化、 城市 化进程将产生巨大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强大动力,扩大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5国,人口占全球的42%,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8%,外贸总额仅占全球的15%, 城市 化率平均只有44%。5国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应成为未来我国扩大出口的战略重点。   二   面对世界经济调整的大势,我们必须加快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面对世界经济调整的大趋势,郑新立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对未来5年国内外形势正确分析所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采取的重大决策。他强调,“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经济结构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第一,在需求结构上,努力推动由投资和出口驱动型向内需特别是消费驱动型转变,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存在重投资、轻消费的现象。调整国民 收入分配 结构、提高居民消费率等还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时期,必须从增加 就业 、税制改革、打破垄断、 城乡一体化 和扩大 公共服务 消费等几个方面入手,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有一个大的改变,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二,在产业结构上,要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已经严重制约 就业 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并成为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障碍。在分析影响服务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时,郑新立指出,主要在税收制度和金融体制上。一方面,我国鼓励工业企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但税收制度却存在逆向调节倾向。另一方面,金融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服务业的主体。 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金融产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比如,美国金融产业年增加值达2.8万亿美元,我国尚不足1000亿美元。特别是我国银行结构中缺乏专门为小企业、个体户和农户服务的小额信贷体系,严重制约着小型、微型经济主体的发展,而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因此,郑新立强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应当以金融、信息、物流产业为重点,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并彻底改变服务业不创造价值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发展服务业摆在经济工作重要位置。   第三,在要素结构上,要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在中央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技术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成果开始涌现。2009年,我国与美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比例为1:6,2010年已降为1:3.6。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到2015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美国,这将意味着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赶上或超过美国。“现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郑新立对此强调,要改革国有企业考核机制,把企业创造技术专利的价值列入资产增值的考核内容,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大学成为科技创新和专利申请的主体。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通过国际并购和引进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带动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节能减排、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四,在城乡结构上,要改变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建立 城乡一体化 发展制度,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郑新立分析指出,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大量资金富余,亟待寻找投资出路;二是不少地方招工难,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出路;三是市场对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应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投资经营主体,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通过把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尽快使农民富裕起来。   第五,在国内外经济结构上,要把以引进来为主改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大走出去的力度,通过扩大海外投资,创造出口需求,利用好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渠道。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较多,而且仍不断增长,亟待提高海外投资能力。扩大海外投资,具有4个方面的好处:一是通过海外投资,可带动零部件、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劳务出口;二是通过到海外拿到更多的能源资源勘探权、开发权,可解决我国长远发展所面临的瓶颈约束;三是通过扩大国际并购,获取国外企业的科技资源和营销网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四是把外汇货币储备转变为物资资源储备,可有效规避美元贬值风险。为满足企业走出去对外汇的需求,并控制外汇信贷风险,郑新立指出,最好的办法就是调动商业银行开展外汇贷款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投资咨询工作,搞好投资环境和效益分析,有关机构应当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等服务,把风险和失误降低到最低程度。 原文见 http://people.chinareform.org.cn/Z/zhengxinli/Article/201206/t20120630_145547.htm
个人分类: 经济|1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SQC
huohuo0920 2012-6-10 11:21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企业的竞争力,而质量则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现在走在世界经济前列的是美国。究其原因,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气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其后的一系列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美国的诞生,如统计过程控制(SPC),全面质量管理(TQM),顾客满意(CS)以及最近在国内非常流行的六西格玛管理等,使得美国走在了世界经济前列。日本的在从西方引进生产技术的同时,还注重引进和吸收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日本的成功经验证明,先进的技术难以替代落后的管理,而先进的管理却能够促进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统计质量控制,统计过程控制。。。 很长时间以来,每个行业的质量工作者都在运用统计质量控制(SQC)的方法来确保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顾客的期望。
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朱民: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新兴经济的新挑战
whyhoo 2012-6-7 18:33
作者简介 : 朱民,经济学博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副总裁    一、全球经济结构变局   2008 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金融的格局。危机后全球经济恢复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 “ 双速复苏 ” ,发达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第一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发达经济体先是受到在美国发生的以 “ 雷曼兄弟公司 ” 倒闭为标志的金融危机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冲击,随即又受由希腊、爱尔兰等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经济的财政危机和银行危机的影响。金融体系尚未修复,政府债务又持续攀升,极大地约束了政府动用财政资源刺激经济的空间,失业高企不下,消费疲软,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由于本身金融体系没有根本性的损伤,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下外部需求急剧下跌的影响,导致经济下滑。在迅速采取经济刺激政策后需求回升,经济增长强劲。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统计和预测, 2009 年全球经济增速为 -0.6% ,其中发达经济体为 -3.7%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 2.8% ,南部撒哈拉非洲经济体也增长 2.8% 。 2010 年全球经济反弹增速达 5.1%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 7.3% ,增速为发达经济体 3.1% 的两倍多。预计 2011 年、 2012 年全球经济仍将持续这一 “ 双速恢复 ” 的增长格局。          当前正在发展的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约束了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空间。 2010 年全球平均当年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为 -5.7% ,其中发达经济体为 -7.7%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为 -3.8% 。 2007-2010 年,全球平均政府债务从 GDP 的 57.6% 增加到 71.2% ,增加了 13.6 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从 73% 增加到 96% ,增加了 23 个百分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从 36% 增加到 36.1% ,几乎持平。预计到 2015 年,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会继续增加到 GDP 的 106% ,再增加 10 个百分点,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债务会下降到 30% ,下降 6 个百分点。 2010 年发达经济体平均失业率 8.2%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为 4%( 见表 3) 。       全球经济重心正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转移。危机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在 30% 左右。 2010 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 70% ,在过去两年中,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产出的总增长中占了将近 2/3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国际贸易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且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增速几乎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新增消费总量也超过发达经济,从而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1 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用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预计将比去年增长 1.7 万亿美元。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快速增长自然会提高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2010 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比达到 47.8% ,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我们预计,目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 “ 双速复苏 ” ,很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发展为 “ 双速增长 ” ,进一步巩固新兴经济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 ( 见图 1)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体宏观经济情况比较乐观:财政赤字相对较低、公共债务在可管控范围内、银行系统稳定、周期性失业人数不多、增长动力强劲。相反,许多发达经济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财政赤字严重、公共债务庞大、银行系统问题严重、失业率高、增长乏力等。此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近期的结构调整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增长的三个关键动力:劳动力快速增长以及人口城镇化进程持续,投资随着充足的外国资本流入而不断增加,生产率随着产业链升级得以提高。如果当前势头能够继续保持,未来 20 年,全球产出将从 78 万亿美元增长到 176 万亿美元 ( 按现价计算 ) ,其中 61 万亿美元的增长将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而发达经济体将仅贡献约 37 万亿美元。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危机中的 “ 双速复苏 ” 到目前的 “ 双速增长 ” 以及未来很可能的 “ 双速发展 ” 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的格局。    单位:占世界 GDP 百分比 ( 基于购买力平价 )       资料来源: IMF ,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图 1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二、全球经济运行的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移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正在对全球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结构性影响。   ( 一 ) 新兴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需求的主导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需求的主导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在过去的 20 年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发达经济,但由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整体规模较小,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占主导。当两者在规模上趋于相等时,新兴和发展中经济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并成为全球需求的主导力量。    全球经济增长重心的变迁也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人口基础。发达经济体的总人口是 10 亿,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人口近 50 亿,其中新兴经济的总人口为 30 亿。当经济增长转到新兴经济时,产生了以 30 亿总人口为基础的高经济增长和高消费需求增长,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其影响和以往 10 亿人口基础的低速经济增长和低速消费需求迥异。人口规模变化,以及伴随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总量增加和消费质量提高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调整的结构性变化。新兴经济 30 亿总人口不断增长的人均收入和不断提升的消费结构,将主导未来全球经济的需求增长和结构,将对未来全球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 二 ) 全球资源需求总量和结构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    新兴经济体居民在改善住房、交通和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需求,转化为对诸如石油、金属等非再生性资源的巨大需求,在整体上改变了全球资源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其中,结构变化大于总量变化,全球资源需求正日益被新兴经济主导。在过去 10 年中,全球原油消费增长了 13.5% ,而新兴经济增长了 39%—— 其在全球原油消费中的份额从 1/3 增长至 1/2 。预计 2015 年全球对石油的消费为 346 亿桶,其中发达经济体消费为 162 亿桶,新兴经济体消费为 178 亿桶。从 2000 年到 2015 的 15 年间,石油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发达经济对石油的需求下降了 5.3% ,新兴经济对石油的需求上升了 61.8%( 见表 4) 。       此外,过去几年几乎全球所有增加的对铜、铅、镍、锡、锌等金属的需求都来自新兴经济体。例如,对铜的消费, 2000 年全球消费为 15.8 百万吨,其中发达经济体消费为 10.4 百万吨,新兴经济体消费为 4.7 百万吨。 2010 年全球对铜的消费比 2000 年增长了 23.4% ,新兴经济体消费增加了 153% 。预计 2015 年全球对铜的消费为 33.8 百万吨,比 2010 年增长了 73% ,其中发达经济体消费为 8.3 百万吨,略微增长 9% ,新兴经济体消费为 25.4 百万吨,增加 113% 。在 2000-2015 年的 15 年间,全球对铜的消费增长了一倍多,新兴经济对全球铜消费的占比从 2000 年的不足 1/3 ,将发展到 2015 年的 3/4( 见表 5) 。       全球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的消费结构变化由三重因素推动。第一重因素是制造业的全球化。在过去的 15 年里,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规模从发达经济转向新兴经济,由此引起了新兴经济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需求的上升。这些表现在新兴经济的需求,是制造业全球化的结果,其导致的变化指向需求的区域结构,相对于原有的产出总量,新增或额外增加的需求总量并不大。第二重因素,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规模从发达经济转向新兴经济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也相应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加之增长强劲,新兴经济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产生了 “ 内生 ” 的需求上升。相对于原有的产出总量,新增或额外增加的需求总量开始变化,表现为原有需求曲线向外侧移动。第三重因素,全球经济增长的人口基数变化和新兴经济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规模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的升级换代需求,新一轮消费推动了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需求的上升。    过去 10 ~ 15 年,全球对资源的需求主要源自于第一和第二重因素,即制造业的全球化和新兴经济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目前全球开始进入由新兴经济居民消费提高主导的需求增加阶段,即第三重因素推动,这一转变将在未来大规模地展开。   ( 三 ) 全球农业和食品加工业面临规模和结构性调整    随着新兴经济体大量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们有能力消费更多的食品和购买更有营养的食品,从而推动对全球农产品和食品需求总量的大幅提升和结构变化。具体而言,包括基本食品需求增加、高价值食品需求增加,以及对高附加值加工食品的需求增加。在过去的 10 年里,新兴经济体居民对谷物的消费普遍提升,对肉类、蛋类、蔬菜和水果等食品的消费更是强劲增长。而肉类和蛋类的消费又推动了对大豆等动物饲料的需求上升,食品的需求结构因之而变。而这一切又催生出对农药、农业机械、农用柴油和电力的需求,并推动了大规模现代食品加工业的出现。食品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将引领全球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新一轮结构调整。    和以往历次经济金融危机不同,在本次经济金融危机中,全球资源商品 ( 矿产品、金属、能源和食品 ) 价格并未因危机大幅下降后持续低迷,而是迅速反弹,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全球经济重心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较小,受气候影响较大,加之危机后全球流动性十分宽裕,投机活动增多, 2010 年是过去 50 年来全球资源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最强劲的一年,其中全球食品价格上涨 28% ,已经达到危机前 2008 年最高水平。 2010 年下半年到 2011 年第一季度的 3 个季度内,食品价格指数继续上升了 44% 。食品中的谷物价格在过去 3 个季度中上涨了 85% ,已经超过了 2008 年食品危机时的价格水平。    过去几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已经显示了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新趋势的端倪,而全球经济重心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将进一步加快这一进程。   ( 四 ) 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重新定位    全球的制造业生产模式正在发生转变。经过 20 年的制造业全球化,全球基本形成了以下分工模式:发达经济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成套机床设备、核心机械和电子零部件;新兴经济则进口这些成套机床设备,生产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或者进口核心机械和电子零部件组装附加值较高的的产品。这一制造业全球化的模式以发达经济为主要增长动力和消费源基础, 10 亿人口的发达经济体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产品以及高端电子核心零部件,和 30 亿人口的新兴经济体交换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    当全球经济增长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移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时,由于人口基数的大大增加,以及新兴经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原来由发达经济主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成套机床设备,以及核心机械和电子零部件的生产链,已经不足以支持以新兴经济为主要增长动力和消费源基础的全球总需求。由此,新兴经济将大规模地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成套机床设备领域,并利用市场优势研发核心机械和电子零部件,积极向制造业的高端价值链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在新兴经济体内的 “ 自我完成 ” ,同时将技术含量低的低技术制造业向低收入经济体转移。在过去 3 年里,这一现象已经在部分新兴经济体内发生,这一进程也将推动发达经济体向更高端的科技和创新服务业转移,同时我们也观察到更高端的精密电子业、制造业以及高科技创新的服务业已经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出现。   ( 五 ) 南 — 南主导的新全球贸易结构显现    由于增长的人口基数和人均收入水平变化,新兴经济的国内消费需求将大大增加,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净需求方。 2010 年,亚洲的新兴经济体的总需求增长超过总生产的增长,而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整体总需求增长低于总生产的增长。逐渐地,新兴经济将成为全球需求的主导者和主要的进口方。全球目前的经常账户盈亏格局也会发生根本的方向性变化:新兴经济体会成为未来全球主要的进口和出口方,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主导力量,推动全球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将由此推动全球贸易规则的改革和重塑。    国际贸易的流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在生产和国内消费两方面的强劲增长,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间的贸易将持续增长,同时与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也将扩大。过去 15 年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主要发生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不足。情况在过去 5 年开始发生变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内部,特别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与低收入国家之间贸易发展大大提速,新兴经济体已经日益成为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例如, 2010 年 “ 金砖四国 ” 对低收入国家的出口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对低收入国家出口总额的 50% 。在 WTO 的框架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关税水平已经降到较低的国际认可水平,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关税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未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贸易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过去 15 年以南 — 北主导的贸易模式正向以南 — 北和南 — 南贸易并重的模式转变。   ( 六 ) 全球资本大流动和金融结构深刻变化    在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转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全球资本大流动和金融结构剧变。当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各占全球经济一半 (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 时,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实力仍然大大落后。 2010 年,新兴经济体只拥有全球金融资产的 19% 。由于资本的本性在于追逐经济增长与回报机遇,全球资本会流向新兴经济体,并导致金融资产和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布局。    这次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一个新现象是新兴经济不但在经济增长上表现强劲,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上也更为稳健。从当前的宏观条件看,在近代经济史上第一次,发达经济体面临较高的金融负债,较高的财政赤字,较高的政府债务,较高的失业率,和较弱的经济增长。与此相对应,新兴经济体则面临较低的金融负债,较低的财政赤字,较低的政府债务,较低的失业率,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发达经济体还面临较低的利率水平,而新兴经济体有较高的利率水平。同时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信用评级也将出现根本变化,今天,一些新兴经济体的主权评级已经高于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主权评级。这一些都是资本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有利宏观条件。    在新一轮的全球资本流动中,长期性的金融性投资资本将成为主导。过去 15 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加速在全球流动,先是伴随着制造业全球化,大规模 FDI 从发达经济流向新兴经济。后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流动性资金从发达经济流向新兴经济。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从发达经济流向新兴经济的资本中,私人资本流动开始超过官方的资本流动,迄今已经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主流。预计未来,金融组合投资将以更大的规模从发达经济流向新兴经济,比如退休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基金和私募基金等。这些基金是发达经济主要金融资产的投资和持有者,规模巨大,如果现有发达经济体金融资产的 1% 流向新兴经济体,就相当于目前从发达经济体流向新兴经济体一年的 FDI 总量。例如,我们已经观察到,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的资金由 2006-2007 年的平均 3000 亿美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5500 亿美元,而流向发达经济体的资金从 2006-2007 年的 9000 亿美元降至 2010 年的 6000 亿美元, 2010 年流向巴西的外资高达 1000 亿美元。当资本以较大规模从发达经济体流向新兴经济时,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机构也会利用其规模、全球网络和交易平台以及产品技术优势,再一次较大规模地进入新兴经济体。    三、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和改革    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在转移,这有利新兴经济在总量和人均收入方面逐渐向发达经济的水平趋同,帮助成千上万的低收入人口脱贫,提高整体世界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人类社会的重大发展。维持新兴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重大挑战。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同时对新兴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挑战。虽然目前新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历史经验表明,新兴经济正面临根本性的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并不会自动发生。新兴经济体只有在增长模式、政策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才能化解其面临的短期和中长期挑战。   ( 一 ) 改变增长模式,从外部需求拉动到内部供给推动    当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时,依赖发达经济体需求的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需要了。新兴经济应将其发展重点从外向型增长转向依靠国内供给拉动的经济增长。相关政策也应该跟上,并对供给方面给予特别关注。增长模式的改变将是新兴经济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挑战。    过去 15 年,新兴经济基本上沿用了出口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由发达经济主导的外部需求对新兴经济的增长起着总需求拉动和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双重作用。新兴经济的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经济结构变化主要跟随外部需求变化而变化,先是不断地把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非贸易部门转移到贸易部门。然后根据外部产品需求的升级而调整国内工业结构。现在,由于发达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加之发达经济作为成熟经济本身经济结构变化较小,以往十多年来发达经济对新兴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拉动作用在下降,对新兴经济内部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力也大幅减弱。    危机之前已经有大量的讨论关注新兴经济从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到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的变化,主要强调用内部消费需求替代外部出口需求。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新兴经济也直接感受到从发达经济而来的外部需求的减少。因此政府都推行了较大规模的积极财政刺激政策,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社会文化建设和直接的居民补助等政策,拉动国内总需求替代下滑的外部需求。这一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是在政府积极的财政开支刺激下,新兴经济的经济强劲复苏,经济增长得以维持。但是,进一步分析表明,过去几年新兴经济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国内投资需求替代下滑的外部需求,而不是居民消费需求上升替代了下滑的外部需求。历史经验表明,单靠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持久,同样,主要是由政府的应对危机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推动的国内需求也不可能持久。目前新兴经济在危机前积累的财政空间也已经基本用尽。进一步以政府财政刺激为主的国内总需求拉动也不能有效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显现。继续政府财政刺激为主的国内投资需求为主的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遇到压力。    单纯的内需拉动增长,讨论的仍然是总需求的概念,而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角度看,核心问题是内部总需求从何处产生。发展经济学的经验表明,内部总需求的提高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相连,和收入结构的调整相关,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有关。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政策推动总需求从来自外部转移到来自内部,更需要研究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整体经济不断地向高价值链的产业端移升、增加产出的附加值、提高人均创造的价值和增加人均收入等问题。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新兴经济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并不会自动生成,需要政府积极主动地制定产业政策予以引导。但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同时也立即面临政策错误的风险,借鉴国际和历史经验,立足本国实践,探索符合本国的供给调整政策是当前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最为主要的挑战。就是需要创建着眼于供给方面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自身不断升级变化的创新和发展机制,建立推动经济结构变化和需求变化的供给推动的增长模式。我们将在下面从几个方面予以展开。   ( 二 ) 在全球制造业变局中形成战略优势    如前所述,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引发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引发了新一轮的资源压力和成本上升。这不但会导致全球制造业生产链的重新布局,也必然会引发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由此引发新一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需求。一场争夺全球产业高端战略优势和制造业重新定位的全球竞争正在静悄悄地展开。发达经济在向更高科技的领域发展,一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包括新能源,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更环保、减少污染和排放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二是医疗和健康,包括以基因和器官为主的新型医疗、健康产业和保健也得发展。三是 IT 业随着云计算的产生和搜索技术的突破对整个移动通讯、传媒和服务的推广和未来发展。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对高级机器人的规模开发和使用对整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变革。五是高级高科技的服务型创新产品。所有这些将推动未来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并驱动新兴行业。    新兴经济体正在大规模地向制造业的价值链高端发展,包括高端精密仪器设备、高端成套机械设备,如开矿、采掘、建筑、修路等;如高端成套铁路和水路运输交通设备,高端成套石化设备等。同时进入发达经济以高科技和创新为主的以下领域:新能源;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更环保、减少污染和排放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由云计算产生的新 IT 行业、整个移动通讯和传媒业;以及高科技的服务型创新产品服务业。并把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加工制造业逐步向低收入国家转移。低技术制造业在低收入经济体发展很快,低收入经济体开始在规模意义上成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者。    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大变局的时代,向高端制造业迈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价值链,形成战略优势,同时通过提升产业链,扩大价值空间,及时向低收入经济体转移低技术制造业,是新兴经济迎接新一轮全球竞争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工业战略转型、提高国民收入、实现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也是缩小收入差距、改进收入分配的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 三 ) 努力增加农业产出,不断提高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劳动生产率    由全球经济增长重心转移所推动的农产品和食品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世界具有支持现有人口和经济增长需求的农产品和食品的能力和空间,但是,农产品供给调整时间较长,时滞明显,受气候影响产生的波动也较大,加之近年金融业和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很快,农产品正在日益成为金融产品,成为一个可以 24 小时在全球交易的金融产品,加大了农产品供应的波动。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 (CPI) 指数中,食品比重都比较高,例如食品占印度 CPI 的比重为 58% ,占菲律宾 CPI 的比重为 48% ,占印尼 CPI 的比重为 46% 。由于农产品和食品需求总量和结构的持续和快速变化,供给调整的时滞,农产品金融化引发的波动加大,和食品占 CPI 比重较高,管理好农产品和食品的供给和需求已经日益成为新兴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兴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期经济增长环境的关键。    在过去的几年里,新兴经济对农业的投资落后于对制造业的投资,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推出支持农业的投资政策,还要鼓励农业研究和技术进步,以提高农业部门的创新和生产率的增长。当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过去 20 年的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提高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缓慢,因此,当全球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人口结构改变时,农产品价格开始飙升。而农产品价格飙升已经开始成为经济继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风险之一。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也推动食品加工业成为重要的工农业产业支柱,对提高食品加工链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食品加工的价值链提出了要求。在全球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人口结构变化下,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成为新兴经济的战略行业,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 四 ) 对服务业给予特别关注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对新兴经济体而言,发展服务业是提高人均收入、减少收入差距、实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环节。服务业能够稳步增加就业,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特别是服务业的劳动力就业系数较高,有助于低收入居民增加收入。只有服务业发展了,居民才会有收入和消费。由于贸易部门在全球化中最先受益,新兴经济非贸易服务业发展已经落后,需要政府加大发展的力度。发展服务业需要政府多方面的政策,首先是开放服务业市场,不再以消费者为代价过度保护各类小企业,也要积极采取措施拆分垄断企业,使想进入市场的人都能进入,从而提高效率、降低价格压力。其次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公开、公平和透明的监管标准,有力的监督实施,以维护公平竞争和服务质量;公平和透明的税收政策;以个人为基础的医疗、保险和退休制度等。对新兴经济而言,挑战在于同时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和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以及创新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处理好三者的关系,由此才能成为真正发展良好的经济体。    这对政府来说还意味着对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尤其是交通和能源;保证所有市场都能自由进入和退出,这样公司企业就能抓住商业机遇。同时,这还意味着加大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人提供培训,以提高资本的有效使用率,提高家庭收入。增加对已有和新技术应用的投资也有助于提高生产率。   ( 五 ) 加快财政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在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大多数新兴经济的社会养老金体系和医疗体系尚不健全,这给下一代带来了沉重负担。新兴经济体需要立即构建可行的社会养老和医疗体系,也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拓宽高品质医疗渠道。目前,新兴经济体整体政府债务负担不重,经济增长较快,居民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正是建立、改革和发展社会养老和医疗体系的窗口机遇。通过建立养老和医疗体系,进一步透明化政府潜在债务,也有利于当前的整体宏观经济和财政管理。从现有统计数据看,新兴经济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很快,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也很快,而人均财富积累的速度相对缓慢。立即着手建立和发展社会养老和医疗体系,是新兴经济体针对未来长期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的国别经验表明,发达经济体在养老与医疗体系改革方面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情形,新兴市场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利用当前经济发展强劲、财政相对宽裕的环境,及时设计和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 六 ) 加快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的改变,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大量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既是新兴经济的机遇也是挑战。整体而言,外资金融资本流入可以提高传统制造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大和加快新兴经济亟需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推动对教育、医疗等亟需资金的社会部门的投入,有助于建立长期融资的金融市场,有利扩大和加深经济金融市场,等等。另一方面,外资金融资本流入也会推高消费品以及资产价格,尤其助长房地产泡沫,也会加大金融领域风险的积聚。同时由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尚在发展之中,规模和深度都很有限,大规模的波动性外资金融资本流入也很容易对本地资本市场形成冲击,尤其在剧烈的资金波动、停顿和回流期间,容易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甚至危机。    大量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正在发生,未来规模还会持续扩大,立即改革金融体系是新兴市场目前最为紧要的任务。金融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它将本国储蓄转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时,金融机构在引导国外资本流向国内有效部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新兴经济富于有利的经济增长机遇,很多长期资金大量流入,在合理引导下,会有利实体经济发展,也会有利于金融部门发展。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新兴经济需要广泛的金融改革:不但包括遵循市场原则,加强市场竞争,明确市场准入和撤出;也包括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和监督体系,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机制,强化公司治理机制和增加透明度;还包括建立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如清算支付系统,以及破产清算退出机制。危机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改革金融体系要确保金融部门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而不是相反,同时和全球金融改革相衔接。   ( 七 ) 建立宏观经济金融调控框架,确保宏观稳定    新兴经济主导的全球经济增长也给宏观经济金融调控带来新的挑战。经验表明,新兴经济的增长和贸易增长的波动较大,新兴经济成为全球经济贸易主导力量也会扩大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的波动,降低收入和就业的稳定性。新兴经济本身面临根本性的结构性调整,改变增长模式不是容易的过程。随着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发达经济和新兴经济的矛盾会加大,贸易摩擦增多。所以,新兴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建立宏观经济金融调控框架,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包括有效金融监管体系和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协调;包括在财政、金融以及外部保持强势缓冲,并贯彻执行良好的宏观金融政策。当前,新兴经济体需要特别注意经济过热和早期泡沫预警,控制通货膨胀,以及防止资本市场的波动和流动性等宏观调控方面。同时,新兴市场必须不断完善机制,增强更优设计和执行相关政策的能力。   ( 八 ) 平衡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维护社会稳定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过去多年中全球在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失衡。经济增长过于集中在一些部门,就业,特别是青年就业恶化,教育和实际需求脱节,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而且这一切正日益成为全球普遍现象。效率和公平历来是市场和政府作用的焦点,在全球化下这一矛盾出现了新的特征。经济金融全球化扩大了市场,传递了技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使劳动生产率在和全球化有关的部门提升较快,在未及全球化的部门提升较慢。由此,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收入分配向贸易部门倾斜,而就业却相反,因为贸易部门国际化竞争,劳动生产率高,就业向非贸易部门渗透,由此形成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传统的理论和经验是先发展贸易部门,等贸易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社会财富,再回过头来发展非贸易部门。然而全球化下的经验表明,在全球化作用下,贸易部门的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比以前大大加强,等贸易部门发展了再回过头来发展非贸易部门时,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已经形成鸿沟,矛盾不易解决。因此,在全球化下,政府协调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分配的作用尤为重要。在贸易部门增长较快,特别是成为经济增长主导行业时,政府要提前实施相关的就业和收入分配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劳动力市场改革,确保劳动力充分流动,加大对非贸易部门的政策扶植,努力提高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使得学生毕业后能达到贸易部门的要求,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使其能较快适应贸易部门的需要,从非贸易部门流到贸易部门工作;也包括对社会最弱群体提供救济保障;等等。   ( 九 ) 探寻新的生活模式    新兴市场的重要挑战还包括,引导人们在生活方式上更加尊重地球以及有限的资源,形成新的生活模式。在增长结构变化下, 30 亿人生活的新兴经济已经难以维持目前约 10 亿人在发达经济体的生活方式。经济危机已经告诉我们,一些发达国家以借贷支持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久。新兴经济和全世界都有责任通过共同努力寻找适合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为子孙后代考虑。我们需要通盘考虑这些问题,因为发展模式带动着发展,而生活方式带动着发展模式的形成。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生活模式需要更节约资源,更环保,保持人类和自然以及人们之间更和谐地生存。而政府能够通过对碳合理定价,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涵盖环境成本,以及将生态系统的真实价值计入国民财富中,来创造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多生产清洁能源,更加关注消费的产品以及消费方式,改变消费行为,形成新的生活模式。   ( 十 )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制定新的国际准则    新兴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是本世纪人类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由于全球人口结构、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的改变,由于生活模式的改变,新兴经济在推动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也将推动全球经济和贸易规则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现有国际规则的大部分是以发达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构建的,现有国际治理机制的架构大部分是以发达经济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格局的上述重大变化一定要求出现新的国际规则。例如:在新兴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重心下新的经济和贸易发展规律的探讨和确认;对人类新的生活方式的探寻和阐述;全球化下各国经济金融相互依赖大大加强,各国独立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外溢性和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的理念;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框架;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传统市场理论、传统监管和政府理论的失败,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开始催生对新的宏观经济金融理论框架的探讨;等等。世界需要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这些国际事务,带来新兴经济体的新鲜经验,贡献新的国际规则和制度。新兴经济体也需要新的国际规则保护自己,在新的全球治理机制中可持续发展。    世界正在变化,变局尚未成形,未来仍不明朗。对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来说,过去两年情况良好,未来也颇为乐观。但是无法保证这样美好的时光能够一直持续下去。事实上,如果上述挑战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合理解决,对未来美好的展望很可能会成为泡影。现代历史中充满了因政策瘫痪而失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令人反思的例子。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工作机构的意见。 原文见 http://www.cssn.cn/news/479079.htm
个人分类: 经济|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后勤物联网:掌控战争补给线
crossludo 2012-6-7 11:31
后勤物联网:掌控战争补给线 发布时间: 2012-06-05 | 作者:王乙翔 孙有凯 吕洪刚 刘晶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6月05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王乙翔 孙有凯 吕洪刚 刘晶 物联网被广泛认为是军事领域“一座未探明储量的金矿”。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抓住发展机会,正大力发展军队后勤物联网建设,取得了较高的后勤保障效益。那么,物联网有哪些特点,如何应用于军事后勤并取得倍增的效果,我国军队如何从中得到启示用于建设自己的后勤物联网体系?请看科技日报特稿——后勤物联网:掌控战争补给线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技术驱动力,引发了一场划时代的军事技术革命和作战方式变革,使军队后勤建设和保障方式发生新的重大变化。 物联网在军队后勤保障中大有可为 物联网是互联网从人向物的延伸。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就已被提出。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相关战略与行动计划,抢占物联网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表的“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把物联网列为6种关键技术之一。 一是可以提升动态自适应性后勤保障能力物联网似乎是专为军队后勤“量身打造”的一项完美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后勤工作的盲目性。随着射频识别技术、二维条码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的突破,物联网能够为自动获取在储、在运、在用物资信息提供方便灵活的解决方案。在各种军事行动全过程中,实现准确的地点、准确的时间向作战部队提供数量适当的装备与补给,避免多余的物资涌向作战地域,造成不必要的混乱、麻烦和浪费。同时,它能根据战场环境变化,预见性地做出决策,自主地协调、控制、组织和实施后勤行动,实现自适应性的后勤保障能力。在实现军事后勤更加精确的同时,也实现了军事装备的智能化,通过大量的传感器,武器装备可实时获得战场态势、敌方威胁等战场信息,从而及时做出反应,提高战场生存能力;通过内嵌的诊断传感芯片,使操作员和维修点及时获知装备各部件的完好情况,战场维修更加精确。 二是可以加强对作战物资的精确掌控物联网采用的电子标签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国军队向交战区域运送了大约40000个集装箱的多种装备。可是由于标志不清,很多装备丢失无从查找,消耗了巨大的战争资源,至少多花了几十亿美元的支出。12年之后,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这一次,美国军队给每个运往海湾的集装箱上加装了高科技的射频卫星芯片,在重要的物资运输路口和存储区域安放了读写器,实现了对人员、装备、物资的全程跟踪,使物资供应和管理具有相当高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了军事物流保障的有效性,最终节省数十亿美元。随着射频识别标签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物联网完全可应用于单件武器上,这将更加严格地控制武器库,而且有助于寻找在战场上丢失的威胁性极大的武器。 三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补给线的安全性基于物联网的后勤体系,具有网络化、非线性的结构特征,具备很强的抗干扰和抗攻击能力,不仅可以确切掌握物资从工厂运送到前方散兵坑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提供危险警报、给途中的车辆布置任务以及优化运输路线等。特别是可以把后勤保障行动与整个数字化战场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后勤保障与作战行动一体化,使后勤指挥官随时、甚至提前做出决策,极大地增强后勤行动的灵活性和危机控制能力,全面保障后勤运输安全。 后勤物联网建设庞大复杂 军队后勤物联网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必须实施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同时,标准统一是后勤物联网建设的制度保障。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就没有兼容,就不可能实现人与物的“实时对话”,以及物与物的“动态交流”。标准规范主要包括后勤物联网建设需要的软件和硬件的技术标准规范。 物联网具有无限潜力,其在后勤保障领域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实现“动态精确化”保障。但西方国家清醒地认识到,物联网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衍生出自身脆弱性,这对后勤保障将是一个具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他们把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保密放在首位。一是强化后勤物联网系统设计人员的防谍保密意识,对参与后勤物联网建设的专业人员进行严格审查,从源头上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二是在硬件设备的选配上,确保通用兼容、低辐射、抗干扰性强;在结构设计上要预留接口,充分考虑未来安全功能扩展的需要,保证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各分系统的建设中,严格统一管理,防止搞盲目开发、自由设计、任意拓展。三是重点研发加密技术、统一身份识别认证技术、动态授权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确保后勤物联网的安全运行。 军民融合,借助民力发展军用设施,是西方国家军队长期以来低投入高效发展的经典做法之一。一是充分借助民用“传感网”建设的发展优势。在建设军队后勤物联网的过程中,应充分借助民用“传感网”建设发展的优势,特别是射频识别、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优势,积极引进民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加快建设步伐。二是在标准规范上,应在作好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尽可能与民用物联网体系的相应标准规范接轨,军用物资编目系统也应充分考虑到战时动员的物资。三是要充分考虑信息安全,军民结合是后勤物联网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但确保安全是建设的前提。因此,应根据建设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安全措施,该物理隔断的实施物理隔断,该技术屏蔽的采取技术屏蔽,做到既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又确保万无一失。 发展适合中国军情的后勤物联网 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大幅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在满足作战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保障成本,减少后勤的工作量。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后勤资源动态可视的能力、实时掌握保障需求的能力、全程控制保障活动的能力、精确组织物资配送的能力。军队后勤物联网建设应当以实现上述能力指标为目的,提出发展思路,确立战略目标,明确关键建设任务。 夯实网络层信息基础建设依托国家和军队的信息网络,构建联通部队后勤、后勤部队的后勤信息传输平台,全面实现与国防信息传输平台、军事信息网、地方相关部门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为后勤指挥控制、后勤装备以及后勤各种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支撑平台。规划后勤信息资源,建设后勤数据中心,为后勤物联网建设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建设安全管理中心、网络监控中心和安全防护中心,完善法规体系,统一安全防护标准,开发应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为物联网建设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抓好感知层“感知”和“识别”等关键技术的应用重点研究运用二维条码、电子标签、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解决后勤保障过程中的标识、包装、快速识别、点验处理、运输管理及物流控制等技术难题,使后勤装备及其维修器材、物资的位置、状态、数量和属性得到实时的监控和跟踪,提高后勤物资的智能化识别程度。 加强后勤物资编目系统建设在已经制定《军用物资编目系统总体方案》和国家军用标准《军用物资编目系统建设指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军事物流信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配套标准,研发统一的编目系统管理平台,对编目系统的标准和数据实施动态维护,逐步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编目系统。(王乙翔 孙有凯 吕洪刚 刘晶)(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学院) 《科技日报》(2012-06-05 十二版)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6/05/content_477988.htm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民大使在"2012年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联大专题辩论会上的发言
whyhoo 2012-5-23 09:03
主席先生:   2009年,联合国召开了“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的影响高级别会议”,就如何应对危机,缓解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建议。3年来,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积极落实高级别会议通过的成果文件,采取措施努力减轻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国际社会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当前,发达国家增速下降,欧债危机不断反复,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通胀和外需减弱双重压力。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际贸易增速显著下滑,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作为金融危机最大受害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未摆脱这场“发展危机”的冲击,如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任重道远。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要在应对经济金融危机,促进国际发展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际社会应继续团结一心,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贡献力量。我愿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明确方向,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未能实现充分发展。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占有失衡、财富分配不公、发展机会不均,形成“越不发展越落后,越落后越难发展”的恶性循环,最终制约了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世界繁荣的必由之路。国际社会应加大力度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体系,加强发展机构,增加发展资源,全面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二、要重点突出,积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经济治理应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各国加强协调合作、有效应对挑战。我们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向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高金融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和跨境资本流动等监管,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流动性的合理稳定,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联合国特别是联大应发挥其在代表性、合法性和权威性方面的优势,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推动与联合国系统内外机构及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的有效互补。   三、要采取措施,大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产品要素优化配置,贸易和投资开放对确保经济复苏具有关键作用。我们应该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切实履行已经作出的承诺,坚决反对和共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减免关税,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我们应拿出政治意愿,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成果,实现发展回合目标。   四、着眼自身,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是推动经济复苏和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应实施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妥善处理主权债务和财政风险。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持财政、货币、贸易、产业等政策的可持续性。   主席先生,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采取了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为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中国“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同时,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还很低,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以下,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需要逐步解决。我们将继续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稳增长、调结构。我们将努力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7.5%。   二、控物价、惠民生。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们将继续坚持民生优先,促进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抓改革、促和谐。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时期,我们将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企业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制度、技术、管理创新,注重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主席先生,   中国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主席先生。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ywcf/t933323.htm
个人分类: 外交|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经济论坛亲历记
热度 1 clivia 2012-4-22 15:24
世界经济论坛亲历记
世界经济论坛亲历记 2010 年 9 月 13 日 至 15 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作为中国科学院选派的一名观察员,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此次国际论坛中的青年领军者年会,第一次参加有多国政要、世界名企总裁、媒体领袖和杰出青年科学家等出席的大型国际会议,对于我来说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我的所见所闻所感颇多 , 现在我将这些见闻写下来以供大家分享和借鉴。 奇妙的自我介绍 9 月 12 日 , 在快到天津梅江会展中心的路上,天空一碧如洗,微风和煦,随处可见飘扬的彩旗,一派祥和而热闹的节日气氛,每隔不多远,就可以见到维持交通秩序的交警和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本次大会的安全保卫措施相当严密,只允许佩带有自己照片和姓名铭牌的参加者进入会场,与会者进入会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检,然后刷自己的铭牌,刷完之后立即在旁边的电脑上出现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住宿的宾馆也有安检,但不必刷铭牌。 当天晚上,青年科学家在天津日航酒店有一个欢迎活动,由于本次活动允许与会者和配偶一同参加,晚上 7 时许,来自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科学家及其家属陆续到来,有戴着高高帽子留着长长胡须的阿拉伯科学家,有用彩色头巾包裹头部的埃及女科学家,但大部分以西装革履的欧美科学家居多。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同,他们的服饰有也有所变化,参加这样的欢迎仪式如同在观看一场大型的服装展示会,庄重而富有特色。 7 点半,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一群陌生人在一个地方开会,开始少不了彼此相互认识,和我所经历的大家轮流做自我介绍不同:主持人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纸上标题写为“找人寻宝游戏( Find someone Scavenger Hunt )”,上面还有 45 条描述,诸如“研究领域和鱼相关”,“去过朝鲜”,“自己烹饪过面包或者酿造过酒”,“喜欢吃辣椒”等等,这每条描述代表一个人的特征。大家先两两交流,询问对方符合上述哪一条描述,然后把符合这条描述的人名写在对应的横线上,接着彼此分开迅速寻找下一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认识最多的人将得到奖励。然而,由于时间短大家都存在新鲜感,一般人只能认识 10 个人左右,因为大家除了彼此询问这些特征之外,还少不了多寒暄几句,问问来自哪个国家,在什么科研机构工作,研究什么领域等等。 自我介绍完了之后,大家开始分组对几个小问题进行讨论,分组方式也很特别,有的按照生日的月份分,有的按照国家的首字母分,有的按照年龄除以六的余数分。这样分组的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老是几个人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允许不同的人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就有可能导致新的思想火花产生。 致力于改善世界状况 “致力于改善世界状况( Committed to improving the state of the world )”是本次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新领军年会的口号,参加此次年会的青年科学家具有不同的研究背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做出过突出的成绩。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世界经济在处于低迷的时候,科学家有道义和职责走出实验室与政府、企业和普通民众一起携手共度难关,开拓前进。 “除了申请科学基金会和撰写科学论文,就整个社会而言,我们青年科学家还有什么权利和责任?谁还在重视我们青年科学家的生存和发展?”在第二天正式会议刚开始不久,来在牙买加的青年女科学家 Marvadeen Wilmot 就向 60 多名与会者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一问题马上就引起了在场的许多青年科学家的 共鸣。在科学研究领域,青年科学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年轻而富有创造力,是科技界的生力军,但是与有名望的年长科学家相比,他们却缺少那么多光环,正因为如此,讨论“ 青年科学家该如何赢取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 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次世界青年科学家相聚天津,也是为了借本次世界经济论坛之东风,以促进社会对青年科学家的认同,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科学家的社会作用。 正式 会议现场有八张桌子,每张桌子上坐有8到10个人不等,事先没有分组名单,大家根据到来的先后顺序可以随便找座位坐下,然后对一些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逐一讨论。讨论的时候由一个人专门记录各人的发言要点,最后由他(她)面对全体进行总结陈述。例如,在面对“ 青年科学家该如何赢得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这个议题的时候,有科学家建议来自各个研究领域的青年科学家用通俗的语言写一些自己研究领域的科普文章,以促进社会公众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认识和对青年科学家的重视,讨论完之后,将由本桌上的记录者将该要点向所有人宣读。 会议现场有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说出这么一个现象:现在,中国的青年科学家一般属于某一课题组或者某一特殊的科研群体,而年轻科学家争取经费的机会和分享科研成果荣誉等常常被处在同一研究组的课题组长或者年长科学家所代表。这一科研现状一经提出,立即引来现场很多外国科学家的好奇,不熟悉中国科研现状的外国科学家要么认为不同意,要么对这样的事实表示“震惊”(shocked)。事实上,在中国的科研大环境中,年轻科学家“被代表”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年轻科学家很难独立争取到科研经费,他们只好给“老板”(课题组长)打工,因此,即使是年轻科学家自己的科研成果(比如自己独立撰写的科研论文等)常常也要署上自己课题组长的名字,而当获取荣誉的时候,年轻科学家要么“被代表”,要么“被取代”。刚刚取得学位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他们在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和科研人脉方面,的确要比年长的科学家略逊一筹,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又不得不到年长科学家的课题组中“打工”,不得不遭遇“被代表”或“被取代”,这一现状已损害了中国青年科学家的科研积极性和阻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如何促进中国年轻科学家的事业发展被世人所关注。 遭遇国际会议 “人是礼节的奴隶”, 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国际会议,我有众多“遭遇”。首先,我感觉会议着装相当重要, 尤其 在正式的场合,如果着装不合适常常会被误解,你自己也会感觉很尴尬。正式场合,男士最好穿黑色西装皮鞋,内穿白色长袖衬衣和佩带领带。例如,会议期间的一天晚上,我们要去意式风情街参加由天津市长主持的欢迎晚宴,虽然是一次露天的欢迎活动,但是大家都穿得非常正式。相比而言,女士的着装要灵活得多,例如来自埃及等中东国家的女科学家可以戴头巾出席各种会议或活动。 本次青年领军者年会是按照西方人的办事风格制定的,在会议通知发出后,第一天报道注册,第二天几时几分在哪里举行会议,第三天去哪里参加活动等等信息全都在会议通知上,到了会议现场按照这些日程执行就是了,没有任何人会引导你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且几时几分该做什么只说一次,时间到了马上就走,不提前一秒也不因为还有一个人没来而拖延一秒。 西方人不喜欢将一件简单的事情反复强调好几次,一旦这样做,他们常常会不高兴,以为你把他(她)当成小孩或者弱智儿。 这和中国人集体出门办事大有不同,中国人集体出门办事一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管事儿”,详细告诉你先该做什么后该做什么,为了防止出差错,一般将日程反复强调好几次,出门之前先点名,人到齐了再走,没有来的就打电话确认,因此,一般八点钟要办的事常常拖到 8 点 20 才办。 首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国际会议,英语作为大会用语,我可以听到各种腔调的英语,能完全听懂他们的讲话成为我最大的听力障碍。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音圆润纯正,但是语速相当快,他们常常使用吞音和长句,当我还没有反应他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第二句话就已经讲完了。而来自非英语为母语的人,虽然语速没有那么快,但是他们的奇怪发音常常让我感觉“匪夷所思”,例如来自印度一些地区的人,他们讲的英语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听起来比那些说得快的人还费解。 会议讨论期间,欧美的科学家普遍显得积极而主动,他们常常愿意作为每个小组的志愿者主持会议并将大家的发言要点一一写在白纸上,讨论完之后,他们也很乐意作为最后的总结陈辞人,将白纸上记录的要点大声向所有人宣读。相比而言,非英语为母语的人显得比较含蓄,他们可能是因为英文表达能力所限,不太愿意在这样正式的场合因为语言问题而出洋相! 世界经济论坛简介: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的国际机构,是非盈利的中立组织。由瑞士大学施瓦布教授于 1971 年创建,原名为欧洲经济论坛, 1986 年改为现名,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由于论坛年会每年 1 月在瑞士小镇达沃斯举办,因而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致力于召集各界领袖开展合作,以研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达到确定全球、地区和行业议程,进而影响世界的目的。论坛成员由全球有影响的企业领袖、国家政要和知名专家组成,均是各自行业和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经济联合国”,成为各国政要、企业领导人、国际组织官员、专家学者就世界重大问题交换意见的平台。 梅江会展中心内景1 梅江会展中心内景2 正式会议现场 来源:《科学新闻》2010年10月
1425 次阅读|1 个评论
必须打破世界经济会永远增长的神话
热度 4 BJTUcivil 2012-4-6 14:55
必须打破世界经济会永远增长的神话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己经快四年了,然而世界经济并没有如当初一些人预测的那样呈 V 态势很快探底复苏,而且很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这很令人失望!西方国家已经过了好几年“苦日子”,像中国这样新兴市场国家的外部需求也总是萎靡不振。人们的期盼、甚至是焦虑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必须打破世界经济会永远增长的神话。经济不会永远增长这是个基本的事实。但是,由于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知识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总体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很多人便将这短期的历史,固定成不变的真理,认为经济将天经地义地总处于增长状态。世界经济是有极限的,目前,全球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充分显示人类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世界经济处于长期零增长、甚至发生一定程度的收缩都是有可能的,对将来而言这甚至可能是常态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对于人类是有益处的。因此,世界经济的长期停滞甚至衰退,是人类所必须面对的,没有必要对经济增长病态地追求。 然而很多人,尤其是一些经济学家,看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却一厢情愿的认为政府刺激经济,经济就会增长。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人偏执地认为,世界经济之所以没能如人们期望的快速复苏,主要是西方国家政府刺激经济措施不够有力,是各国政府的“不作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停滞。奥巴马政府应该更大胆、更大力度地刺激经济,欧洲一些国家削减财政开支的做法犯了方向性错误。近来,他又认为是美国州县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刺激不够,地方政府紧缩财政是错误的。 这样的观点已越来越偏离现实。首先,政府刺激经济,经济就能够发展吗?同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奉为精神导师的哈耶克,不是极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吗?至今在经济学界不是还有很多人信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认为政府干预危害经济吗?政府刺激经济,经济就能听话发展,这样的话计划经济,政府主导市场不是更好吗?其次,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些大力鼓吹政府应该加大经济刺激力度的人,对于美国和欧洲政府的债务危机,视而不见。负载累累的政府还有进一步刺激经济的能力吗?很多美国地方政府负债都已濒临破产,为了刺激经济还要进一步扩大开销?当政府的债务演变成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削减开销、减小赤字,本是理所应当的事,但在克鲁格曼等人看来,债务危机似乎无所谓,难道要西方政府都要如日本政府这样债务总量达到 GDP 的 200% 时,才不用要再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债务? 必须破除政府刺激经济,经济就会增长的迷思。凯恩斯主义是解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法宝,但是这次经济危机与那一次有本质的不同。给年轻人吃激素可以抗病,年轻人身体壮病后激素的副作用也扛得住。但给西方经济这样的老年人吃激素不但病未治好,而且债务风险的副作用会越发增加。然而,这样的道理被很多急于经济复苏的人忘记。患了大病的人需要调养,患了大病的经济同样需要调养,这方面是不能急于求成和拔苗助长的! 最后,还要看到西方社会问题很多,经济进一步增长面临阻碍。劳动力是支撑生产的重要要素。经联合国调查预计,到 2050 年, 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近 20 亿,占总人口 21% ,并将超过 14 岁以下儿童人口的总数。而西方更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上生育率低,人口结构不但难以支撑经济进一步增长,而且将加重经济增长的负担。还有,西方社会高离婚率和单亲家庭抚养子女,所导致的社会成员精神、心理和经济问题,都是制约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重要障碍。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社会经过几十年高物质水平的生活,社会成员普遍缺乏奋斗精神,追求享乐、物质主义成为流行价值导向。没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状态,再加上人口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这样社会的经济在危机中复苏其困难性将很大。 因此,不要对世界经济复苏过于期盼,先切切实实采取措施,如奥巴马所说让经济有个“更坚实的基础”,世界经济才有复苏的希望。 《环球时报》2012-04-06
2863 次阅读|4 个评论
胡锦涛在首尔会见奥巴马建设性的深入交换了意见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3-26 22:26
胡锦涛在首尔会见奥巴马建设性的深入交换了意见 3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首尔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 两国元首就进一步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发展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积极重要共识。会晤是富有建设性的。 胡锦涛表示,奥巴马总统就职3年来,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发展。两国在双边重要领域以及应对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富有成效。特别是双方决定共同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为中美关系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维护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大局,事关中美两国利益和两国人民福祉,也会对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产生重要影响。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不断加强对话、交流、合作,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推动中美关系沿着建设合作伙伴关系的正确轨道向前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胡锦涛就两国关系发展提出4点建议。一是坚持合作伙伴关系大方向,坚持不懈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二是全方位拓展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努力开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务实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和地方合作,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三是确保中美在亚太良性互动,中方尊重美方在亚太的存在和正当利益,欢迎美方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希望美方充分考虑中方利益关切并予切实尊重;双方应该加强沟通对话,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四是继续为中美关系注入动力,采取更多灵活方式,确保两国高层及时开展高质量的战略沟通。中方欢迎美方今年来华举行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以及战略安全对话,就发展中美合作谈出新共识新举措。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胡锦涛强调,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一些经贸摩擦是在两国互利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过程中发生的,应该在合作过程中以合作方式逐步解决。美国放宽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限制有利于扩大对华出口、拉动美国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平衡中美贸易,希望美方采取实际步骤。 关于人民币汇率,胡锦涛指出,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已升值30%。美国贸易逆差和失业等结构性问题不是人民币汇率造成的,即使人民币大幅升值也解决不了美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中方将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供求的调节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奥巴马表示,我就任总统后,同胡锦涛主席已举行了11次会晤,这充分反映出双方对保持良好美中关系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双方通过一系列高层交往和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机制坦诚深入沟通,增进了互信,深化了合作,并以建设性方式有效处理分歧和摩擦,取得了积极成果,美方对此感到满意。美方期待着就双边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同中方加强对话、协调、合作,促进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这对美中两国、对世界都至关重要。上个月,美中双方共同纪念了尼克松总统访华40周年。美方愿同中方继续一道努力,在下一个40年将美中关系建设得更好。 奥巴马表示,不久前,美中双方发表了《关于加强美中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证明美中通过接触对话可以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取得更多成果。美方正在着手解决美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问题,欢迎中国企业扩大对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并将采取更多便利措施。 双方就朝鲜宣布将发射卫星和当前朝鲜半岛局势深入交换了意见。 在听取奥巴马介绍了美方立场后,胡锦涛强调,中方对事态发展表示关切和忧虑,呼吁有关各方着眼大局和长远,保持冷静克制,通过外交途径、以和平方式妥善解决有关问题,维护半岛及东北亚和平稳定,这符合各方共同利益。长期以来,中方为实现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作出了不懈努力。 希望美朝继续接触对话,维护已达成的共识,改善相互关系。 中方愿同有关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共同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发挥建设性作用。 双方还就伊朗、叙利亚、南北苏丹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令计划、王沪宁、戴秉国等参加会见。
个人分类: 其它|127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警惕“庞氏骗局”
limingyang 2012-3-14 13:47
“庞氏骗局”源自于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1882-1949)的人, 他是一个意大利人,1903年移民到美国。在美国干过各种工作,包括油漆工,一心想发大财。他曾经在加拿大因伪造罪而坐过牢,在美国亚特兰大因走私人口而蹲过监狱。经过美国式发财梦十几年的熏陶,庞齐发现最快速赚钱的方法就是金融,于是,从1919年起,庞齐隐瞒了自己的历史来到了波士顿,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 经济学中就直接有Ponzi-game-condition, 只要把债务放在无限远期,债务就变成了净利润了。 数学上可以写成limit_{s rightarrow infinite} exp{-R(s)} K(s) = 0,其中s是时期,K(s)是s时刻的资本存量。   这个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种东西,然后获得高额回报。但是,庞齐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齐便利用了这种混乱。他宣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赚钱。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等因素,很多经济行为普通人一般确实不容易搞清楚。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专家都会指出,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赚钱。然而,庞齐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 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齐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傻子一样变成庞齐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齐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当时的庞齐被一些愚昧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尔孔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庞齐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情人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齐的投资骗术时,庞齐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齐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庞齐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庞齐被判处5年刑期。出狱后,他又干了几件类似的勾当,因而蹲了更长的监狱。1934年被遣送回意大利,他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也没能得逞。1949年,庞齐在巴西的一个慈善堂去世。死去时,这个“庞齐骗局”的发明者身无分文。 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1878-1949) 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齐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傻子一样变成庞齐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齐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当时的庞齐被一些愚昧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尔孔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庞齐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情人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齐的投资骗术时,庞齐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齐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庞齐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庞齐被判处5年刑期。出狱后,他又干了几件类似的勾当,因而蹲了更长的监狱。1934年被遣送回意大利,他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也没能得逞。1949年,庞齐在巴西的一个慈善堂去世。死去时,这个“庞齐骗局”的发明者身无分文。
个人分类: 社会道德|1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避税天堂,一个不应忽视的世界经济死角
xuxiujiang 2012-3-8 16:14
《避税天堂》一书系统介绍了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对了解现代国际金融的格局和世界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些资源贫乏的小国和具有相对独立立法权的地区,把制定超低税率的经济政策作为国家竞争,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超级优惠政策演变成了众多跨国公司的栖息地,成了巨额国际游资的蛰伏地,成为国际金融大鳄兴风作浪的大本营。 进入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历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与避税天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有关国家已经开始重新审视避税天堂的存在价值。围剿避税天堂的呼声日益高涨。西方大国在政府财政赤字加剧,税源接近枯竭的现实下,不得不把眼光盯向那些利用国际间政策差异逃避纳税责任的跨国公司。 然而,发达国家想要堵塞由避税天堂造成的税收漏洞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避税天堂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还是外交问题,处理避税天堂的每件事都不同程度涉及国家主权问题。 所以,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避税天堂是绕不开,又解决不了的重点与难点。了解避税天堂,对了解今天的世界无疑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的辛乔利在次贷危机后利用四年时间,推出的这一作品,使国人有幸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由于国际上没有同类题材的作品,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国际视野方面,我们中国读者新走了一步。我们应当为辛乔利自豪。
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科学网为平台,大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kejidaobao 2012-3-7 15:04
文/朱 亮 我曾经是一名自诩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及其控制系统研究圈中小有名气的学术青年,然而命运安排,2009年走向了工程界,投身轰轰烈烈的中国民用大飞机事业。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叫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 然而此刻,我不想讨论有关“适航”的问题,而是想从一名站在中国民用大飞机项目研发第一线的工程师角度和一名尽管从事于工程项目但仍然心系科研的学术青年角度,谈一谈产学研相结合的问题,并建议以目前的科学网为平台,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大力促进我国工业水平的提升。 我提出此建议的支持性证据是: 1) 关键技术领域中的关键产品开发对于国家技术能力的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就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特别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各国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是横向的市场竞争关系。但同时,按照收入水平划分,今天由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组成的世界经济“共同体”,实际上还存在一个纵向的等级结构关系(例如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 各国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是由商品交换关系渗透国家边界所造成的,而造成等级结构关系的原因,直观地看,由各国家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所决定。进一步分析,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取决于她在全球工业技术结构中的地位,也就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够生产什么或不能生产什么的技术能力。 然而技术能力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商品交换自动获得,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人买了很多波音、空客的飞机,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拥有研发和制造民用飞机的能力。事实上,技术能力和产品服务不能割裂讨论。 一言以蔽之,技术进步如果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采取产品形式。而一个国家能够生产出经受得住国际竞争、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持续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率收益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拥有可不断发展、更新和提高的相关技术能力。可见关键技术领域中的关键产品开发对于国家技术能力的增长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明确十六项国家重大专项研究、再次启动民用大飞机项目的主要原因。 2) 产品开发与科技发展存在明确的互动关系。 技术进步不仅依赖艰苦的技术学习和工程设计实践,同时还依赖一个提供通用知识的体系,它包括通过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来生产、储存和传播公共知识的大学,以及出于国防和其他社会目标而对基础研究和工业研发进行资助的政府,形成一个知识生产的基础结构。 现代工业使用的技术主要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所以技术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专门的研发过程,而不能再像早期那样可以从生产经验中自动获得。这种趋势导致“有组织的工业研发”替代个人发明家,而企业内设研发机构则是其基本形式。支撑有组织的工业研发的不仅有企业,还有大学。大学和企业之间结合的需要是由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决定的。这种关系首先表现在从事工业研发的人员必须是经过正规高等教育训练的专业人才,所以科学和工程的大学文凭成为企业雇用研发人员的入门券。但与许多人的想象相反,并不存在科学自动产生技术的线性关系。在某些领域,如电力和无线电,科学的进展的确引导了技术的发展。但在其他领域,却是技术突破在先,而科学的发展在后。热动力学的发展来自于从理论上理解蒸汽机工作原理的努力;化学工程不是化学,而是化学与机械工程的某种结合;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导致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在航空领域,也是先有飞机上天才引发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而像计算机科学、冶金学等,则很难称之为本来意义上的科学。科学越来越少地是揭示知识的独立过程,而越来越多地成为对开发和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的响应。一句话,科学和技术已经交织在一起了。 3) 现实的矛盾和建议的根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国当前工业实践和科研基础存在明显的矛盾:一方面,只有通过不断的工业实践才能发展出研制民用大飞机、航空母舰等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才能拥有研制它们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在研制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工程经验和技术能力,存在大量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典型表现就是项目进度的拖延。显然,想要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不光是工业方的事情,它也直接反映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基础异常薄弱。很多技术问题,工业方不是不想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解决,而是根本找不到。 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就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提出建议的根本目的。 我的工作性质使我有机会从全局和总体看问题,对于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体会深刻。由于长期关注科学网,我体会到尽管科学网上有很多非常、非常优秀的领域专家,但是大多偏重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像我这样不断讨论工程问题的人显得很另类。科学网的“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地球科学、数理科学、管理综合”这些分类,很多和我相关,但是又和我不直接相关。 今天,我重新回顾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的研究成果,整理了对以往工作的认识和体会,提出一个也许不太中肯的建议,即希望以科学网为平台,围绕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目标、围绕我国的重大科研项目,大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此外,从我的本职工作出发,显然只有工业界的技术难题都得到有效解决、研制工作做的顺利,我的审查工作也才能够顺利开展。因此,于公于私,我都愿意为此付出一点个人的力量! (源自科学网博客2012-01-21博文)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者建议|3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智能城市
ephedra 2012-3-3 17:10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认为,智能城市(Smart City)是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三位一体建设的城市形态。   智能城市是一个系统。不但包括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这些基本的要素,还会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智能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智能城市体系中,首先城市管理智能化,由智能城市管理系统辅助管理城市,其次是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力、智能建筑、智能安全等基础设施智能化,也包括智能医疗、智能家庭、智能教育等社会智能化和智能企业、智能银行、智能商店的生产智能化,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生产、管理、运行的现代化水平。   智能城市是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融合体,信息经济的电脑网络提供了建设智能城市的基础条件,而知识经济的人脑智慧则将人类智慧变为城市发展的动能。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个城市智能管理系统——北京城市智能管理系统”(BCSMS)。在此基础上,季铸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国经济智能管理系统“(CESMS)也于2011年1月正式启动,中国经济被纳入智能管理轨道,2011年”世界经济智能预警系统(WESFS)也将投入运行,北京已经成为世界智能经济中心。   智能城市建设是智能经济的先导。2011年是中国智能城市建设的初起之年,包括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宁波在内的中国城市将形成智能城市建设浪潮。 智能城市发展趋势    智能城市的发展   智能城市研究始于智能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智能建筑开始出现,成为现在很多智能城市理论研究的重要部分。智能建筑逐渐由单体向区域化发展,从而发展成大范围建筑群和建筑区的综合智能社区。通过智能建筑、智能小区间广域通信网路、通信管理中心的连接,继而使整个城市发展成为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的概念   智能城市是把基于感应器的物联网和现有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快速计算分析处理,对网内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等公共行业进行的实时管理和控制的城市发展类型。    智能城市为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   智能城市可以在政府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决策依据,使其更好的面对挑战,创造一个和谐的横式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个人分类: 数字植物志|1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中英关系的回顾与期待
whyhoo 2012-2-9 19:31
尊敬的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先生, 尊敬的各位大臣, 尊敬的各位议员, 女士们、先生们:   我和我夫人胡平华很高兴出席48家集团俱乐部春节晚宴。我要祝贺佩里先生选了一个好日子。根据中国的习俗,春节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也就是今天。今天又是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还适逢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登基60周年纪念日,胡锦涛主席已向女王陛下发来贺电。因此,可以说今天是“三喜临门”。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中国意义非同寻常,它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了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增长率达到9.2%。中国还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   这一年,中英关系是好戏连台,高潮迭起,亮点不断。当我回顾过去一年双边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成果时,很多个“首次”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政治领域,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先后访英,两国领导人达成多项重要共识。王岐山副总理和戴秉国国务委员先后来英,主持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和战略对话。中国领导人如此密集地访问英国,可以说前所未有。这既反映了中国对中英关系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中英政治关系的热度。   经贸领域,英国百年品牌MG汽车在沉寂16年后首次推出两款新车型MG6,并成功创造了“英国设计、中国生产和英国组装”的合作模式;中英接连召开了首次基础设施投资大会,首次知识产权研讨会,首次中小企业论坛。双方在不断探索新模式,开拓新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中英务实合作的步伐越迈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人文领域,中英决定建立中国同欧洲国家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国艺术团体首次登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舞台,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牡丹亭》和上海京剧院的《王子复仇记》中西合璧,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妈妈咪呀》中文版首次在中国上演,在中国各地受到热烈欢迎,场场爆满。在第十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决赛中,英国选手凭借出色表现首次创造“团体佳绩”。阔别17年,大熊猫再次来到英国,并首次入驻爱丁堡动物园。 当然,中英关系一年来的发展进步,难以用几个“首次”囊括。但很多“首次”的背后,却蕴含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双边关系发展的不竭源泉。正如我最近在帝国理工学院演讲时所指出的,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我也想指出,创新是中英关系发展的关键。   我们已经迎来中国的龙年。龙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吉祥如意,国泰民安。龙年里的大事、喜事分外集中。就中国而言,“十二五”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大”,中国站在发展的关键节点。对英国而言,英国将迎来女王登基钻石庆典,伦敦即将举行奥运会,世界的目光将汇集于此。   明天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这就是英国和中国民众都熟知的作家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我们都知道狄更斯有一部经典作品,它的名字叫《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可直译为“满怀期待”),我对今年中英关系的发展可以说同样“满怀期待”。   ——我期待中英双方更加积极有为。两国政府对不断发展中英关系已达成共识,社会各界也广泛支持。中英双方应努力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加大投入,加大创新,努力打造新增长点和新亮点。今年中英将迎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中国将成为伦敦书展主宾国,“时代英国”活动将在中国开展,中国也期待伦敦成为中国奥运军团的又一“福地”。中英双方要充分把握机遇,加强交往,扩大共识,深化合作。   ——我期待中英双方加强信任理解。中国古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英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我们不赞成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也不赞成搞“麦克风外交”。我们主张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基础上,进行坦诚的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政治互信,妥善处理分歧。我认为,这是中英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期待中英双方收获丰硕成果。就在年初,我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国中投公司投资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这是自去年中英积极致力于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合作以来,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我相信,只要双方找准方向,积极探索,今年两国在双向投资、贸易金融、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意等领域将取得一个又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成果。   总之,我期待2012年的中英关系像奥林匹克格言所说,实现“更快、更高、更强”。   最后,我要感谢48家集团俱乐部举办如此隆重的春节晚宴。这不仅是“破冰者”们的聚会,更是中英关系中的年度盛事。60年前的龙年,当老佩里先生(杰克·佩里)成立伦敦出口公司并在此后辗转前往中国进行“破冰之旅”时,他是身单力薄,应者寥寥。今天,48家集团俱乐部纳各行各业代表,融社会各界精英,成为推动中英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也高兴地看到,在座有越来越多的“青年破冰者”和“妇女破冰者”,他们的加入为48家集团俱乐部输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中英关系长远广阔的发展增添了力量。祝愿在佩里先生的领导下,48家集团在龙年龙腾虎跃,不断发展壮大!   现在,我提议,   为中英友好合作不断持续发展,   为两国人民友谊更加深厚牢固,   干杯!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ywcf/t902780.htm
个人分类: 外交|1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抓住机遇,深化合作,互利共赢
whyhoo 2012-2-9 12:49
尊敬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先生, 尊敬的主席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出席今天的伦敦“金融城之周”的活动,并愿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并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加强中英金融领域合作。   过去四年,提起“金融”这个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金融危机。如果提起“金融”和“伦敦”两个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伦敦超过纽约,成为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如果提起“金融”和“中国”这两个词,人们又首先该想到什么呢?我的答案是:长足发展。   尽管过去四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蔓延和深化的四年,世界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但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中国金融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首先,中国金融业实力大大增强。中国对金融机构实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特别是对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如今,这些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逐步健全,盈利能力显著提高。过去,在全球10大银行中,清一色欧美、日本的银行,现在中国工商银行等中资银行已成排行榜上的常客。截止到去年11月末,中国金融业总资产达119万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末增长了149%。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2.3%,比五年前提高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9%,比五年前下降6.2个百分点。   第二,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健全。中国已基本形成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2011年末,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342家,总市值2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债券市场规模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五。期货市场稳步发展,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和金融等领域的期货品种体系初步形成。保险市场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保费收入1.43万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同期的近3倍。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产品不断创新。   第三,中国金融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我们坚持正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较好地处理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控制通货膨胀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我们立足基本国情,不断完善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我们积极借鉴国际监管理念和标准,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对系统性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干预。我们不断强化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推动完善企业公司治理。   我想强调的是,在发展金融产业的过程中,中国注意吸取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得到的教训,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中国始终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第四,中国金融业日益对外开放。中国自十年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大幅提高金融业市场开放度。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规模扩大,截至去年9月末,在中国注册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14家,73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191家分行和61家支行,183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242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高达1051亿美元。名列《财富》500强中的40多家境外保险公司大多数已进入中国保险市场,这其中包括英国的标准人寿、保诚集团和皇家太阳联合保险集团(RSA)等。中国稳步推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截至2011年底,中国批准设立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已经达到135家。中国稳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为1.3万多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结算额已上升至中国外贸总额近10%,人民币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中国不断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建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和投票权得到提高,在二十国集团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现在,我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同时提到“金融”、“英国”和“中国”这三个关键词,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联想。   中国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想到的可能是:加大在英国的金融投资。的确,就在上个月,中投公司投资入股了泰晤士水务公司,这是中英决定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合作以来的首项重要成果。中国企业正加快对英投资步伐,领域从贸易、银行、电信、航运等部门延伸到高端制造业、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和基础设施。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英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了23亿美元,其中去年一年就占近半,达11.3亿美元。我相信,随着中英双向投资的不断发展,两国金融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银监会新任主席尚福林想到的可能是:加强中英在金融监管领域的交流。不久前,英国改革了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了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金融监管在中国发展历程相对较短,经验也不多,我认为,英国的改革思路、目标和效果及其对中国的参考借鉴,应当成为中英金融监管者今后密切沟通的主题。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想到的可能是: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去年9月,在第四届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时,中英双方就此已经进行了讨论。上月,奥斯本财政大臣访华时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达成了合作协议,希望伦敦作为香港的一个补充,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我认为,中英双方可继续就此积极探索。   汇丰银行集团主席范智廉想到的可能是:尽快在上海证交所国际版上市。尽管国际版目前尚无时间表,但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这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我知道,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正争取乘上首趟列车。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想到的则可能是:如何在英国开展国际化经营。就在三天后,中国农业银行(英国)有限公司将在伦敦金融城正式开业,中国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实现了齐聚伦敦,分别开设了五家子公司。我认为,中英双方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两国政府、监管部门应积极为促进双方企业的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我认为,这些就是中英未来金融合作的几个主要方向和领域,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互利共赢。   谢谢。 原文见 http://www.mfa.gov.cn/chn/gxh/tyb/ywcf/t902352.htm
个人分类: 外交|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经济走势与中国经济大局
whyhoo 2012-1-6 10:00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阐述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的重大问题,对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有关重大问题作出具体部署。全面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需要科学分析和把握世界经济走势与中国经济大局。    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斗转星移,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运行一波三折,在剧烈动荡中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从国际金融危机进程和暴露的问题,可以看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趋势。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萧条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至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依然步履维艰。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失业率和赤字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扩散蔓延,多个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下降,借贷利率上升,面临无力再融资偿债的延期风险,引起全球信贷紧缩;日本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低迷持续多年,如今又被政府高债务、日元升值制约出口增长等问题困扰,经济复苏态势不容乐观。从近期和中期看,制约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因素仍然不少,经济萧条可能长期化。   全球市场可能陷入持续低迷。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股市暴跌,至今仍处于震荡之中,加之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财富大幅缩水;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使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多数居民即期收入下降;而提前偿还债务和经济低迷又迫使居民增加储蓄,多种因素造成居民消费能力下降。企业则由于危机使投资获利空间变窄、投资风险剧增,投资行为趋于谨慎;同时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银行重建资产负债表,也降低了企业投资能力。从宏观政策层面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寅吃卯粮”,靠透支未来收入支撑过大开支和过高消费,导致债台高筑。因此,相关国家正在为减少赤字而紧缩财政开支,这与采用凯恩斯主义扩大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正好南辕北辙。货币政策对刺激需求也已无能为力:美联储于3年前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零;日本央行的政策利率已降至0—0.1%区间;英格兰银行两年半以来一直将利率维持在0.5%的水平,欧洲中央银行目前的利率为1%,进一步降低利率的空间都很小。这些导致需求不振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改善,甚至有可能恶化,从而将导致全球市场陷入持续低迷。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可能长期并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总结金融泡沫破裂的教训,一方面加大对传统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支持,提出“振兴制造业”、“再工业化”;另一方面纷纷推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这些动向值得重视。但是,发达国家在国内发展制造业,将使传统产业全球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因为发达国家制造业外包和外移,主要缘于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利用全球供应链配置资源,这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是不可能逆转的。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各国竞相进入和发展,市场竞争激烈,而需求环境和防范风险机制也有待完善。总之,由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并存,全球产业结构处于“青黄不接”状态,未来较长时间还难以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国际分工格局。   围绕贸易投资、能源资源、货币等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由于市场需求不振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国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加剧,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危机延长和复苏缓慢虽然对能源资源需求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发达国家长期形成了对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加上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经济增速较快,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能源资源供给相对有限,因此全球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将长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各国围绕能源资源而在贸易、投资乃至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地缘政治等方面的竞争和较量将更加突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暴露了欧元区统一货币和各国财政分散决策的体制性矛盾。国际金融危机更是集中暴露了美元和美国的问题。长期以来,美元保持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由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要从美国经济形势和自身利益考虑,因此滥发货币、美元贬值就成了美国弥补其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向世界转嫁国内危机和困难的家常便饭。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监督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这涉及各方利益特别是主要大国的利益,因而将是一个长期和艰难曲折的过程。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将持续增长,并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引擎。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前景暗淡,新兴经济体发展虽然具备内部条件和潜力,但也面临外部需求减弱、输入性通胀、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严峻挑战,未来世界经济大环境从总体上看将比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时期差,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将会放慢。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大头,新兴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低端,技术和市场仍受制于发达国家,所以,新兴经济体的结构调整任务更为紧迫,必须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到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改革创新上。    继续把握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基于国际和国内发展大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世纪头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正是紧紧把握战略机遇期的结果。进入第二个10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本世纪初得出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所依据的国际和国内基本条件并没有发生改变。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国际大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局面没有变。同时,从历史经验看,危机是一种强制力量,它逼使企业和经济体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变革,正所谓“危中有机”。当前这次危机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和发展。我国在这些领域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就可以在抢占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中有更大作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进出口并重、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阶段,危机在这个方面也提供了新的机会。10年前提出“金砖国家”概念的高盛公司现任董事长吉姆·奥尼尔认为,目前可能是近20年来投资欧洲的最好机会,“永远别浪费一场好的危机”。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条件也没有变:一是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二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推进将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总量大,随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国内持续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四是劳动力和资金供给充裕,可以支撑进一步发展;五是政治和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化改革开放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和潜力。总之,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所依据的国际和国内基本条件并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仍然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应看到,无论近期还是中长期,与国际金融危机前相比,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不利因素和挑战有所增加;国内由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很突出;随着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更加凸显,因此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国际和国内条件确实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适应这种新变化,我们在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上必须与时俱进,不能把抓住机遇只是理解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正确处理稳增长、调结构和深化改革的关系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个主题和主线也是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中央确定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这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也要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贯彻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要求,就是2012年中国经济的大局。按照这个大局,应当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和解决三个问题。   (一)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经济增长速度   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央适当调低了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这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也体现了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年均增长7%的中期目标逐步衔接。由于30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近10%,2008年以来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但仍保持在9%以上,因而国内外存在一种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过高估计和对实际增长率过高期待的倾向。例如,据统计,全国各省、区、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率加权平均达到10.5%;又如,中国经济增长率一出现从高位回落(尽管并未降到9%、8%以下),国外媒体往往就会有过度反应。因此,有必要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经济增长速度。   第一,7%—8%的速度不必说在危机年代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高速度,就是在正常年份也是令人羡慕的高速度。从历史上看,美国GDP年均增长率1820—1870年为4.2%;1870—1913年为3.94%;二战后1950—1973年为3.93%;1973—1998年降为2.99%。法国、德国GDP年均增长率1950—1973年分别为5.05%和5.68%;1973—1998年分别降到2.1%和1.76%。被认为创造了“东亚奇迹”的日本1950—1973年GDP年均增长率曾达到9.29%,随后也慢了下来,1973—1998年降到2.97%。可见,随着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和发展阶段的变化,除去经济周期的短期影响,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是受客观经济规律支配的,非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改变。   第二,适当调低2012年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不仅是由于外需减弱和国内因素导致的周期性减速,而且是由于我国发展阶段正在发生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必然逐渐回落。这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年均经济增长7%的基本依据。导致发展阶段变化和潜在经济增长率回落的因素包括:全球需求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这不是短期现象,而将是长期的;国内过度依赖投资和重化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由于投资回报率下降、容易引发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以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和服务业带动增长,必然使经济增长率回落,这是发达国家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部门转移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表明这种转移结束的“刘易斯拐点”(从劳动力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从全国看尚未到来,但东部发达地区近年来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说明,“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可能经历一个自东向西渐次出现的过程。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全国经济中占大头,如果“刘易斯拐点”先在东部出现,也会使我国经济增长率逐渐回落。   第三,实践证明,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不仅取决于新增劳动力数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容量等基本要素,而且取决于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超过这种承载能力的过高速度,不仅会使增长不可持续,而且会损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祉,与发展经济的目的背道而驰。尤其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高物质消耗和高污染物排放的粗放型增长,这使高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城乡居民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对洁净的水、空气和食品安全的要求更为迫切,越来越不能容忍以牺牲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代价去换取高速度。   第四,对于国际和国内因素引起的经济周期性减速,政府采取反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可以阻止经济增速过度下滑,但是,对于上述多种因素造成的发展阶段变化和潜在增长率回落,就不能期待通过政策刺激人为地拉高速度。那样做,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金融风险和结构恶化,为长期发展留下诸多隐患。这是国际经验和我国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了的。   (二)积极利用经济形势严峻的倒逼作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矛盾。具体说就是:在需求结构上过于依赖投资和外需,在产业结构上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在投入结构上过于依赖物质投入和外延扩张;同时还表现在城乡、地区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矛盾的加剧。多年来我们为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作了不少努力,并不断取得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三不”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其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包括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水平很低,城乡二元结构典型,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等基本国情,以及实行赶超战略和时间压缩型工业化路径,又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阶段等特点,都是这些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存在的客观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存在急于求成和追求过高速度的发展思路;二是存在驱动而不是抑制粗放型增长的体制条件。这样的发展思路和体制条件又相互强化。因此,当经济处于周期上行时,我国比别的国家更容易发生政府和企业投资过度扩张,并引起周期性经济过热,导致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而经济下行、需求紧缩,对经济发展固然不利,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优胜劣汰法则对结构调整的强大作用就显现出来。现在正是充分利用市场需求紧缩的倒逼机制促进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应当更加注重把稳增长和调结构、转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在转变中谋发展。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规模和总量扩大的过程,而且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在经济减速的情况下,调整优化结构,可以通过提高结构效益和发展质量抵消减速的负面影响,并为长期更高水平的发展创造条件。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和总量已经很大,尤其是在全球需求紧缩、产能过剩和国内投资扩张受到市场容量不足、利润率下降等因素约束的条件下,更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等内涵增长上。   (三)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现在有一种强大的惯性牵引着我国经济在原来熟悉的轨道上前行,这种惯性主要来自现存利益格局决定的、改革尚不到位的体制机制。不深化改革,不排除体制机制障碍,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根本转变,也不可能加快转变。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强调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投资项目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与过多干预仍然十分普遍。这是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向投资倾斜、投资率持续攀升的重要原因。由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对GDP和税收的贡献大,因而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的首选;而这类项目建设周期长,借贷风险短期看不出来,又有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担保,银行也乐于贷款。于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以及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大幅上升。这一方面造成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工业,另一方面造成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和金融风险积累。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政府投融资体制和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条件。   过分依赖投资和工业,同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有密切关系。建立在低成本之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其实并非真正的“低成本”,而是由于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没有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也没有把环境损害成本包括在内。因此从全局和长期看,粗放型增长的成本和代价其实是相当高昂的。只有积极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才能釜底抽薪,以经济手段迫使市场主体出于追求自身利益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同深化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改革也有密切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现在有些垄断行业的利润率很高,其中相当一部分靠垄断因素获得的利润并没有上缴国家或给社会分红,而是由这些行业和企业用于投资扩张,这也是推高投资率的重要原因。同时,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使垄断行业改善生产经营、改善对用户和消费者的服务。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1/t20120106_133747.htm
个人分类: 经济|1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服务大局 开拓进取——杨洁篪谈2011年中国外交
whyhoo 2012-1-4 23:39
2011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国际形势发生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开拓新局面,坚定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回顾总结中国外交这一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一年来,国际形势总体和平,但影响深远的大事、难事、急事接连不断,动荡不定的一面相当突出,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调整变革步伐明显加快,一些格局性、趋势性变化更加明朗。   (一)国际金融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给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稳定带来多方面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暴露出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缺陷以及相关国家在体制机制、政策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更有一些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街头示威抗议运动。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外部需求萎缩、内部通胀加剧等挑战,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国际权威机构认为,世界经济增速会从2010年的5.1%降至2011年的4%。世界经济缺乏强有力的新增长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二)地区动荡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对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冲击不容忽视。2010年底、2011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多国政局发生剧烈动荡,至今仍在持续,导致地区力量对比此消彼长,地区国家关系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地区形势要实现从破到立、由乱到治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巴以问题复杂难解,伊朗核问题再度突出,阿富汗重建进程困难重重。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朝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备受各方关注,安全问题的突发性、传导性、联动性增强,凸显了运用综合手段实现全球安全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继续上升,各方竞相加大对本地区的关注和投入。亚太占世界人口的40%、经济总量的54%、贸易总量的44%。在乱象纷呈的当今世界,亚太地区保持了总体稳定的良好态势,本地区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亚太越来越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各主要力量在亚太交汇并存,竞相加大对亚太的关注和投入,给地区形势和地区关系带来新的复杂因素,地区格局酝酿新的变化。虽然地区国家间存在一些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但求和平、重稳定、谋发展、促合作始终是地区形势的主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始终是有关国家的政策取向。   (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机制改革逐步推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保持整体崛起的势头,日益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机制化合作不断深化,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同时也应看到,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仍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进程。 二   新世纪新阶段,外交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必须更好地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地方的通力协作下,在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下,外交工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局,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创造更多有利的外部条件。   (一)积极运筹同各方关系,努力维护并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一项最基本要求就是要抓得住、守得稳这一机遇期。一年来,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领导人出席多场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对大国、周边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友好访问,通过卓有成效的首脑外交和高层往来,全方位推进了我国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2011年11月,胡主席、温总理分别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夏威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圣彼得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四场多边峰会,取得圆满成功,将全年外交工作推向新的高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我国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巩固了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主动有利地位。胡主席成功访美,中美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俄双方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中日关系也都取得新发展,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达到新水平。我国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金砖国家间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我们坚持睦邻友好不动摇,将自身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维护了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我国已是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相互间的利益融合程度空前加深。我们弘扬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精神,为推动10+1、10+3、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朝鲜核、伊朗核等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支持阿富汗重建进程,努力促使周边热点问题降温。我们同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启动《宣言》框架内合作项目,宣布设立30亿元人民币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为维护南海局势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促发展、保稳定服好务。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最重要的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外交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总体目标。我们把为“十二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服好务作为贯穿全年外交工作的主线,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争取有利外部经济环境。协助实施“引进来”、“走出去”,进一步深化与各国互利合作,推动同欧亚、中东、拉美等地区能源资源、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加强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社会一道支持有关国家克服经济金融困难,参与和引导国际体系变革进程。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有关经贸摩擦。我们未雨绸缪,高度警惕和防范国际上各种反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全力配合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   (三)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努力促进与各方共同利益。我国与各国利益关联度日益加深和扩展,这对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既体现了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又表明致力于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努力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得更大。我们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决反对有关国家利用台湾、涉藏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我们广泛参与打击恐怖主义、海盗、网络犯罪等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举行了同老挝、缅甸和泰国在湄公河开展联合巡逻执法首航仪式。我们认真践行“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妥善应对国际上的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安全与正当权益。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指挥下,前后方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从动荡地区撤离我国公民行动,仅从利比亚就撤出35860名我国公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人员的行动。   (四)坚持不懈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已累计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约2.1万人次,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中国家定位,我们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向非洲发生严重饥荒的国家提供紧急粮援。我们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和支持西亚北非国家自主处理内部事务,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在利比亚、叙利亚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我们深刻认识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这一趋势,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进中外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围绕“十二五”规划实施、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活动,深入开展公共外交,向世界展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诚意,唱响中国发展前景光明论。 三   展望2012年,国际力量的消长变化、国际体系的变革调整、国际关系的磨合互动将在更深层次展开,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将更加强劲。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当中依然存在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为各方所看重,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上升,总的看机遇仍大于挑战。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同各大国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进双方关系稳定发展。对于那些即将举行大选的国家,要有针对性地多做工作,避免其国内政治因素给双方关系造成干扰,实现双方关系平稳过渡并取得新发展。   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通过扎实有效的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机制建设等途径,提升合作水平,有效增信释疑,巩固好周边战略依托。   要用好我国同发展中国家高层交往等机遇和中非、中阿合作论坛等平台,将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向更高水平,加强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   要以在我国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我国领导人出席多边峰会等为契机,发挥好我国在多边外交舞台上的负责任大国作用。   要继续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与有关国家财政、金融、经贸和投资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公共人文外交,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加强海外领事保护机制和能力建设,维护好我国海外利益。   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牢牢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在外交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此文是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为《求是》杂志撰写的文章)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892268.htm
个人分类: 外交|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贴:秦晖: 全球化的第三种可能
热度 1 fouyang 2011-12-22 06:56
【博主按:秦晖是我很敬重的作者。我以前介绍过他对苏联和东欧改革的研究(见篇末有关文章)。这此转贴的文章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在考虑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时,需要注意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不幸的是,和经济竞争不同,在制度和文化上不一定是优胜劣败的。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情况下,一个不守规则的玩家可能导致整个规则崩溃。这是我们预测将来时需要考虑的可能。这篇文章是2007年写的。四年后(特别是经过了金融危机以后)再来看,我觉得作者的预言还是比较靠谱的。另外,作者对于“左,右”两派斗争的结果究竟是右派争自由,左派争福利还是右派反福利,左派反自由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很引人深思。分配与权力的不平均对中国的发展来说到底是驱动力还是隐患?也许只从道德上判断也不是一个合适的视角。】 秦晖:全球化的第三种可能 http://business.sohu.com/20071031/n252976358.shtml   对于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处在什么地位,通常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中国的体制不适于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肯定出问题,所谓“中国崩溃论”;还有一种比较积极的说法,认为全球化是对中国的改造,世界会用比较先进的规则改造中国,中国将会和世界接轨,首先讲的是和市场经济接轨,还有讲民主制度接轨,只是没有明确说。   我有一个看法,现在来看,除了这两者,恐怕也有第三种选择和第三种可能。   这第三种可能,有有可能是中国演变了国际规则,而不是世界演变了中国呢?当然,过去我们经常讲要解放全人类,要用社会主义的那套东西拯救世界上2/3的苦难兄弟,现在当然不是这个意义上的转变了——我觉得有一种可能,就是用中国在权力不受制约的前提下形成的有某种特征的市场经济,改变了全球市场经济经过100多年已经形成的某些规则。在中国经济的高增长面前,国际上经济学界一片唱赞歌的声音,这包含了他们在理论上没有办法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的无奈。中国的这种经济模式既不是自由放任、又不是福利国家,这种状况应该是世界上的左派、右派都不满意的,但是现在左派、右派都想用中国的高增长来为他们的理论提供注解,所以出现了左派歌颂中国,因为中国的自由竞争还不是很发达,右派歌颂中国,因为中国福利水平很低。   随着全球的资本拥进中国,中国的廉价商品流向全世界,中国的经济模式对世界的两大主流的市场经济模式,就是自由放任和福利国家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现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趋势:福利国家必须降低福利标准,而自由贸易国家好像最后将不得不重塑贸易壁垒,否则对中国都无法应付,而且这仅仅是开始,这的确是很值得研究。这个现象引起了国际国内的批评,国际的批评当然大家都知道了,所谓要求人民币升值只是这种批评的一个很初步的反映。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左派赞扬中国低自由和右派赞扬中国低福利的状况,不久就会变成左派批评中国低福利,右派批判中国低自由,这是迟早会出现的一个趋势。   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在于低工资,我觉得仅仅说中国低工资不能概括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现在中国所有要素价格都很低,如果说中国的低工资是因为劳动力充裕,那中国的低土地成本又是因为什么呢?中国的土地显然不多余。中国低成本使用资源,低成本使用环境是因为什么呢?中国显然也不是资源大国,也不是环境特别好的国家。而且在公共资金的使用上也是特别廉价的,尤其我们长期以来采用追加公共资金的方式来招商引资,可能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没有这样进行招商的(就是说你能够招来多少钱,我的公共资金会等量投入多少,或者按照一定比例追加多少)。实际上,公共资金的使用、资源的使用、土地的使用、劳动的使用都是廉价的,所有这些因素汇到一起,根本在于目前中国体制上利益的博弈不充分,公民社会的进步很小,不受制约的权力可以反常地压低所有的一切价格。因此,这种趋势的发展,使得福利国家的趋势不能持续,而且全世界的工会运动都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   我觉得现在有一个现象,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国内的社会紧张,实际上也造成了其他国家的社会紧张,全球化机制把中国的一些社会矛盾稀释到全世界,我这里讲稀释而不是化解,因为这种现象很难说是化解。之前,所谓的民主国家或者发达国家的左或右,基本就是福利国家和自由放任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博弈,但是在福利国家往往看到责任比较大的国家,当然权力也比较大,所谓自由放任是国家的权力受到限制,它的责任也不会很大,就是说它一边要求权小责也小,一边要求权大责也大一点,但是很少有提出权要大,责要小的主张。但是最近我们看到开始出现这样的趋势。   法国5月份大选出现的萨科奇,他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方面他强化在权力上国家更加强大,这和以往的自由放任政策也完全不一样了,另外一方面他强调福利包袱要卸除,就是在责任方面他要妥协,这就要求更大权力和更小责任是兼而有之的,这种倾向在以往的西方权力政治中是从来没有的。所以你很难说萨科奇是传统意义的左派还是右派,如果你说他是左派,他主张低福利,你说他是右派,他又主张大国家,这个东西很难说。劳资关系失衡、失业增加、移民问题、公共财政困境,所有的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得欧美一些国家的社会矛盾积聚,最后一些人会发现,像中国的做法还是不错的。当然萨科奇是走的第一步,如果沿着萨科奇的道路继续往下走,权力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小,最后我讲得不好听一点,世界中国化都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世界中国化不是什么社会主义的福音,也不是什么自由主义的福音,而是这两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但是我想这种现象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要改变这种趋势,我觉得也很简单,主要是在这两个方面中国要作出努力:一个是为自由而限权,不受制约的权力在中国的未来改革中要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就是所谓为福利而问责,中国的低福利状态也必须转变。的确,我们应该继续扩展全世界已经被证实为有助于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人民福祉的那些自由,同时我们也应该扩展现代国家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尤其是要保证这种公共服务职能应该是真正的“正福利”。我们国家长期一直搞二次分配,过去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二次分配往往搞成了“负福利”,就是有权力的人收入也多、福利也高,无权力的人收入也少、福利也低,二次分配以后的基尼系数不仅没有比一次分配下降,反而还升高了一些。   我们现在要讲建立现代福利制度,首先要避免二次分配,由于我们的体制缺陷,反而变成了向有权有势者倾斜,比如说最近有一些企业开始恢复盖福利房,这就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我觉得,福利房就看什么企业在盖,如果是私营企业,如果是全部开放竞争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主动为他们的职工盖福利房,这当然是一个好现象,可是如果是垄断行业,如果是用垄断的方式获得了高额利润的行业,在他们很不正当的高收入的情况下再增加高福利,我觉得就是很大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要避免的,就是“尺蠖效应”,所谓“尺蠖效应”就是说不管是实行放开的政策还是收紧的政策,都有那么一些得利者,另外相当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是得利比较少的。   比如,2005年法国发生移民骚乱,实际上严格说不是移民骚乱,而是移民第二代的骚乱。发生了骚乱以后有朋友曾经问过两位法国朋友,说这个骚乱对中国有什么教训呢?当时两位法国朋友都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说给穷人盖的福利房不能太多地集中在某一个地方。可是过去中国人从来没有想过给这些新移民盖什么福利房,恰恰相反,我们不给他们盖,他们自己要盖一些房子,我们还叫它“违章建筑”。我们过去是既不给新移民盖福利房、也不允许他们形成所谓的贫民窟,我们只允许他们以单身劳工的方式住在所谓的工棚里面,而他们在工棚里面是永远无法在城市定居的。 这样的状况我觉得是很危险的。老实说,自由多,这些人就会私搭乱建,就会形成所谓贫民窟,如果福利多,就会出现大片的福利公屋区,但是中国这两种在过去都没有,都是单身住工棚,两亿多人生活在单身工棚中,我认为对中国未来发展是有很大隐患,也会产生畸形的一代。中国很多的留守儿童,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见过父母,很多孩子都是在不太正常的氛围中成长,传统中国的伦理、文化、价值判断,乃至人们的行为模式都是被扭曲的,这样下去会是什么情况我们很难设想。我想,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有一些违章建筑,还是国家给他们解决一些福利房(中国最近在花力气努力改变这种情况),对于维持两亿多人的家庭生活,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意义。(作者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有关文章: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介绍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634  
个人分类: 好文欣赏|2445 次阅读|3 个评论
正视经济周期问题
simonjo828 2011-12-19 12:43
  2011年12月19日,刊于中国经济时报    http://www.cet.com.cn/wzsy/gysd/404287.shtml   即将到来的2012年,中国政治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重合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中共领导层将完成新老交替,而中国经济也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目前仍处于平缓阶段,未来一年,市场出现系统性机会可能性较小,但结构性机会可能占据主导。一些传统的周期性行业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新周期启动的大背景下,以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为主要驱动力,将焕发新的增长活力。   本期中国经济时报圆桌论坛将聚焦政治周期和经济周期这两个周期,围绕双周期展开讨论。邀请到的嘉宾是: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王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   ■主持人 周子勋   ■嘉宾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王健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张茉楠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 周景彤   中国经济正步入一个经济增长逐步减速的年代   中国经济时报:近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此市场比较关心其深度和持续时间,那么,当前这种状况是一个短周期的现象,还是增长长期趋势下降的开始?请各位谈谈自己的观点。   张茉楠:的确,最近的一些数据让许多人对经济增速下滑感到担忧,比如,三季度外储缩水,10月份外汇占款首次出现4年来的负增长以及11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跌落至荣枯分水岭之下,并创32个月低位,甚至是人民币汇率的连续跌停,近来一系列宏观数据下行风险加大也使中国经济感到了阵阵寒意,人们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经济增速下滑只是一个短期现象,还是中长期经济下行区间的开始。根据我们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研究,中国正在步入一个经济增长逐步减速的年代。其实,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几十年保持10%的增长并不是一种常态。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刺激政策逐步淡出和由此带来的需求因素变化,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其内在合理性,而中国经济增长正步入一个临界点,并开始步入一个经济逐步减速的发展阶段。   王健:我认为,这是一个短周期的现象,是本轮宏观调控的结果。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完成,城镇化进程没有结束,长期增长趋势不会下降。   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忧外患”   中国经济时报:在目前的经济周期环境下,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压力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   王健:主要是内部的压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的阴影,但是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的调整,外需与内需结构、消费与投资结构、消费与出口结构、国内投资与招商引资结构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因此,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来有效扩大内需,根据内需的扩大调整经济结构。   张茉楠: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情况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而这恐怕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相同境遇。从外部大环境来看,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严重拖累了贸易,给复苏蒙上了阴影,全球贸易流量总体出现下滑态势。全球制造业降温,新订单增长下降,进一步压制全球贸易需求。世贸组织也将2011年全球出口增长预期从此前估计的6.5%降至5.8%,现在,外围的冲击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已经体现在逐级回落的态势上。   未来几年内,发达国家债台高筑仍将是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隐患,资产负债表的艰难修复、中长期增长放缓以及主权债务危机解决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决定着世界经济还将长期在低位徘徊,中国如何尽快摆脱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才是最重要的挑战。   从内部环境看,经济增速趋缓将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明年“三驾马车”动力可能将同步放缓:外需不振导致的出口减速已成定局;房地产宏观调控、制造业投资热情逐步消退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将困扰地方投资;消费需求带来的增量部分也十分有限,因此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还是很大的。   周景彤:现在来看,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不容乐观。从外部环境来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持续发酵、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且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新兴经济体面临外需萎缩和通胀高企的双重压力。可以说,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处在“衰退”的边缘。从国内经济来看,作为制造业甚至宏观经济晴雨表的PMI指数大幅下挫到50以下,特别是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出现明显回落,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股市跌跌不休。同时,随着经济景气回落和需求减弱,产能过剩和就业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总体来看,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压力要大于内部压力,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是应对一切危机的关键。   以优化“四大结构”为主线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时报: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目前的各种经济发展矛盾非常突出,对此,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从哪些方面来着手?   张茉楠:我认为,要以优化“四大结构”为主线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是优化需求结构。近十年“三驾马车”同比增速平均分别达20%、14%和21%。但现在,以外部需求和投资需求为主导的增长模式正在遭遇瓶颈,因此,通过消费需求驱动实现新的增长循环更加迫切。   二是加快建立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国转型的最大突破口就是要建立新的产业体系,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引领产业持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大发展。   三是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过去30年改革期间,劳动力优势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 1978年GDP中间储蓄率占38%,2007年的时候占到了51%。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供给冲击的影响,依靠人口红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逐步减弱,“低要素成本”时代一去不返,这意味着中国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持续了,需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的斯密增长向熊彼特式的内涵增长转变。   四是优化收入与利益分配结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体现为国家财富的迅速积累,但是相比之下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却远远小于国家财富的增长速度,财富分配比例的失衡不仅成为经济结构失衡、内外需失衡的重要原因,也锁闭了中国经济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内需增长。因此,必须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战略转变,“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富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视为有机整体,不仅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合理结构入手,还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的改革;不仅要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大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政策力度,还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和劳动要素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   王健:从宏观视角看,需要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看,需要尽快恢复和发展资本市场;从微观看,要加强市场监督管理。   周景彤:要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不在于短期内经济增长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好,不在于物价高些还是低些好,而在于能否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高度概括,影响未来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四个,一是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包容性增长和社会稳定;二是结构失衡问题,关系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三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关系到能源与资源的供应安全、低碳发展道路和保护环境;四是发展动力再造和切换问题,关系到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关系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质量。因此,改善分配、优化结构、保护环境、鼓励创新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核心。要实现这四大目标,一言以蔽之,发展转型是根本之路,不仅包括经济转型,而且包括社会转型和政治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从目前的改革时间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种措施框架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下届政府应该怎么来解决?能否形成一个顶层的制度框架?   周景彤:回顾过去三十年,我国顺利从“低收入”国家迈进“下中等收入”国家,成功跨越了“马尔萨斯陷阱”,即“低收入陷阱”,接着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跨越到“上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人所称道,中国自身也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跨过了一大步。   但中国经济进一步成长的条件却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过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条件、经验、战略和政策,并不能完全适应和应用于未来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我们对过去的发展条件、发展理念、发展战略、政策体系进行重新评估、梳理和调整,这并非简单地否定和抛弃过去,而是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好地回顾和总结过去,更好地继往开来。这是一项宏伟的历史性工程,启动和完成这项工程,没有巨大的魄力、胆识和勇气是不可能完成的。这迫切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球的广度和科学的深度,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全民大讨论 (正如上世纪80年代初那样),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顶层的、基础性的制度框架。说白了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改革开放风风雨雨三十年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未来若干年,我们该向何处去、为谁而去和如何去?   王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及政策;二是健全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制及政策;三是全面设计政府规制体制及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是多重因素所致   中国经济时报:在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开始放缓。GDP增长率从2005年—2007年的平均12.7%显著下降到2008年以来的9.7%,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4%。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王健:在我看来,今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很多原因,从国内来分析主要有二:一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总需求,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二是证券市场低迷,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没有协调发展,中国既失去了资本市场赶上发达国家的良机,也失去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还痛失了以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机会。   张茉楠:中国宏观经济增速逐季下滑,从外部因素看,除了我刚才提到的 “外围的冲击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已经体现在逐级回落的态势上”,还有欧债危机持续恶化通过贸易、金融、预期等渠道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而从内部因素看,为了应对2010年以来急剧增加的通胀压力,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滋生,国家开始收紧一度比较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也集中开始显现。   但是我认为,除外部因素和宏观调控的因素外,还有经济内生因素,一方面,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导致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出现明显下降,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这意味着传统出口依赖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几近极限,而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环境、资源等瓶颈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中国低成本的优势将逐步消失,红利的衰减,意味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开始下行。   周景彤:近年来,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确实在不断放缓,个中缘由包括:一是刘易斯拐点正在临近,劳动工资不断上涨,“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二是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未有根本改变、创新型增长模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包括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却已经在显著上升,中国在要素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比如低成本等已开始削弱;三是从需求看,过去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动力不足,未来减速的可能性很大。   2008年之前我国经济增速较高,是上一轮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两个周期同步,共同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加快。这两三年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主要原因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经济刺激政策效应衰减、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培育形成的一个正常反映。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还没有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走出来。与此相关联,中国的经济增速这几年比过去几年(如2005年—2007年)明显放缓,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外部环境恶化,二是刺激效应减弱,三是成本上升。   货币稳定升值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中国经济时报:从今年11月30日以来,人民币即期汇价连续触及当日交易区间下限,而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仅连续4个交易日出现此景。与此同时,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NDF也显示,未来1个月到2年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渐走低,显示远期市场出现人民币贬值预期。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周期即将结束?   张茉楠:现在人民币出现了连续跌停,可以说,此次人民币急速下跌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短期的需求冲击,也有长期资本收益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套利驱动和资本回撤,也有内部经济增速的预期改变。除了需要重视欧债危机急剧恶化、美元短期融资需求紧张导致的资本流出之外,更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问题。事实上,人民币波动不单体现在内地市场,人民币在岸汇率与离岸汇率之间的差距一直存在,但之前一般是人民币在岸汇率低于离岸汇率,反映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自9月底以来,离岸市场人民币NDF和即期汇率多数时候均低于在岸汇率,两者“倒挂”一度高达1000多个基点。在境外美元需求大增的背景下,促使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内地买美元、在境外卖美元,赚取中间的无风险利差,这给外部做空人民币以很大的空间。因此,中国可以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增强人民币弹性化,确立一套明确的、符合人民币汇率改革目标的人民币汇率浮动规则,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一系列金融制度改革。   短期内,欧债危机远没有结束,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严重受挫,避险需求迅速攀升,非美货币出现大幅动荡不可避免,人民币也将步入震荡期。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国际收支趋于均衡,人民币短期内大幅升值预期减弱,不过,从经济基本面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还将呈现“双速复苏”和“双速增长”的格局,货币稳定升值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时报|2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主教运用耶稣会集团来管辖世界经济和政治
蒋高明 2011-12-10 17:48
陈树祯翻译 视频网址: http://video.godlikeproductions.com/video/Catholic_Church_governs_world_economy_politics_through_its_Jesuits_a_Catholic_Order ? id=262c51952f5b0a84cbd 1.耶稣会的起源 “假如你对共济会的所有集团进行调查,直至你到达它的最重要的最高层中,你将发现共济会在全球的首领,那位可怕的人和耶稣会的头目是同一个人……”美国历史学家詹姆 斯•帕顿(James Parton) 在1517年间,新教徒改革实施,1534年,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Loyola)在梵谛冈创办名为“耶稣会”的新集团来协助教宗管辖君主的条例。 “耶稣会”的创办人,依纳爵•罗耀拉是一名巫师,也是光照派(Alumbrados)的成员。(注:光照派主张唯有默观祈祷方可寻得光照而与神合一,默想耶稣人性及苦难是多余 的,人达于完美就不会犯罪 。) 于 1545-1563年间“特伦特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的条例规定:任何人不遵守天主教的教义,将会被咒逐。 (注:特伦托会议。 这个是一个反宗教改革的组织。这个会议重申了教会是唯一有翻译圣经权力的组织,使用耶柔米的拉丁圣经作为制定译本。并重申天主教的绝对权力 。 耶稣会士开始渗透传教士和教堂时,与此同时获得了听取帝王忏悔的职位——他们利用帝王们的忏悔作为 敲诈皇族的工具,这就是他们如何逐步从首领的手中夺取权力。 1773年,教宗克莱门特十四世颁发废除耶稣会的法令,除了俄罗斯的东正教会反对梵谛冈的法令以外,每一个国家的教会都将耶稣会的所有资产拿走或摧毁。 2.罗特希尔德家族(Rothschild)与耶稣会的关系 公元1743年,一位名为阿姆谢尔•摩西•鲍尔(Amschel Moses Bauer)的金匠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开了一家钱币店,在他的店铺的门上,挂了一个有罗马鹰在红盾牌上的招牌,后来, 这店便被誉为红盾公司。红盾的德文就是Rothschild(译音为:罗特希尔德)。 这个招牌是由一头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即罗马帝国)的双头鹰的徽章附在红盾上组成。 阿姆谢尔•摩西•鲍尔与尚克•勒赤妮(Schonche Lechnich)结婚,后来生了8个男孩。第4个儿子,在1744年出生,名为梅耶•阿姆谢尔•鲍尔(Mayer Amschel Bauer),他在十岁时 已开始协助父母管理钱财。 其后,梅耶将自己原来的姓“鲍尔”改为罗特希尔德(Rothschild),即红盾的意思。梅耶从奥本海默家族(Oppenheimer)中学会了如何借钱给政府和国王们来谋取更多的利 润。 梅耶有5个儿子,阿姆谢尔(Amschel)、索罗门(Solomon)、内森(Nathan)、卡尔(Karl)和雅各布(Jacob)。当5个儿子长大后,梅耶派遣他们到欧洲的主要首都中开办分公司,进行他们家族的银行生意。 阿姆谢尔留守德国法兰克福,索罗门被派往维也纳,内森被派往伦敦、卡尔被派往那不勒斯(意大利)和雅各布被派往巴黎。 由于耶稣会在1773年被教宗克莱门特十四世废除,耶稣会士亚当•魏斯奥普特(Adam Weishaupt)于1776年成立光照派(Illuminati)作为隐藏耶稣会的掩护组织。 光照派的上级就是罗特希尔德家族,而雅各布•罗特希尔德就是现时罗特希尔德家族的首领。 “耶稣会使用光照派及其他组织来进行它们的活动(阴谋),因此,当耶稣会所犯的罪行被批评时,均由这些前线组织来承担。”比尔•休斯(Bill Hughes) 1815年6月18日,罗特希尔德的特工人员从威灵顿勋爵手中获得有关拿破仑战败的消息,并在消息抵达伦敦前20多小之时,通知了内森•罗特希尔德。 内森在伦敦股票交易所发放拿破仑胜利的谣言,导致股票大跌了98%,其后,他将整个英国的经济囊括一空。当拿破仑战败的消息传至伦敦的时候,股票暴涨,罗特希尔德统治了英 国。 3.梵谛冈、耶稣会与罗特希尔德家族煽动战争 “历史显示罗特希尔德家族在南北战期间,重金支持双方……” 约翰•科尔曼博士,《罗特希尔德皇朝》(Dr. John Coleman, The Rothschild Dynasty) “这场仗如无邪恶的耶稣会参与将不会发生。”亚伯拉罕•林肯——有关南北战 “我不喜欢耶稣会教士的再次出现……假如这里有一群人应被诅咒和罚下地狱的话,这就该是罗耀拉的社会(耶稣会)。尽管如此,由于我们体系(宪法)对宗教的容忍,我们被 迫给他们庇护。” 约翰•亚当斯,美国第二任总统。 “我知道耶稣会是从不忘记或放弃的,但是,一个人不应对他如何死或死在那里有太多的顾虑。”《亚伯拉罕•林肯(在罗马教会50年)——查里斯•赤尼贵(Charles Chiniguy) “按我的意见来看,这个国家(美国)的自由早已被破坏一清。这是罗马天主教耶稣会教士们使用微妙的手段所导致的,他们是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最狡猾、最危险的敌人。他们煽 动了欧洲大部分的战争。”拉斐特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 (注:在美国革命战役中,拉斐特侯爵是华盛顿的首要将领 。) “公众基本上对梵谛冈和他的耶稣会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无法抗拒的责任(罪行)一无所知——而导致这局面出现的部分原因与梵谛冈和耶稣会给以巨额的安排有关。”埃德 蒙•巴黎,《耶稣会士的秘密历史》(Edmond Pari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Jesuits) “根据耶稣会教士(托马斯•J•坎贝尔,Thomas J. Campbell)的记录,在1555年至1931年期间,由于耶稣会教士破坏国家的福祉,从事政治阴谋和颠覆计划,最少有83个国家、州 和城市将耶稣会教士驱逐出境。” JEC•谢泼德(JEC Shepherd) “唉!我知道他们(耶稣会教士)会毒害我;但我却未想到会用如此缓慢和残忍的方法。”教宗克莱门特十四世(1773年,“永久”废除耶稣会各阶层) 1929年2月9日,法西斯党员墨索里尼让意大利政府与梵谛冈签署《拉特兰条约》,恢复天主教的政权和外交地位,墨索里尼宣布梵谛冈为独立国家。 1933年,希特勒独揽大权,梵谛冈与希特勒签署谅解录。 “我大部分的东西都是从耶稣会集团中学会的,我将他们组织的许多部分,直接传送到我的党中。”阿道夫•希特勒 “我从耶稣会集团中学会了许多(东西),直至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从没有任何东西比天主教按等级划分的组织更加宏伟(严密)。”阿道夫•希特勒 “从希姆莱(德国纳粹党秘密警察头子,1900-1945)中,我看见了我们的依纳爵•罗耀拉(耶稣会创办人)。”阿道夫•希特勒 …… 耶稣会是由一个最高统领者指挥的。 这个“黑色教宗”是 阿道夫•尼古拉斯(Adolfo Nicholas) Catholic Church governs world economy politics through its Jesuits a Catholic Order http://video.godlikeproductions.com/video/Catholic_Church_governs_world_economy_politics_through_its_Jesuits_a_Catholic_Order?id=262c51952f5b0a84cbd “If you trace up Masonry, through all its Orders, till you come to the grand tip-top, head Mason of the world, you will discover the dreadful individual and the chief society of Jesus are one and the same person…” James Parton, American Historian Around 1517, there was a protestant reformation. In 1534, Ignatius Loyola founded an order of the Vatican called the “Jesuits” to help the Pope to rule as Sovereign rule. Ignatius Loyola, the founding member of the Jesuits, was a witch and a member of the Alumbrados. The 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 ruled that anyone who doesn’t adhere to the teaching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s anathema (worthy of death). The Jesuits began infiltrating missionaries and churches as well as gaining powerful positions as confessors to Kings – they sought to use their confessions as blackmails to aristocracy, and this is how they gradually took power of leaders. Pope Clement XIV signed a decree in 1773 banishing them, taking and/or destroying all their assets in every nation. Every country adopted, except for Russia where orthodox Christianity opposed the Vatican jurisdiction. Rothschild: In 1743 a goldsmith name Amschel Moses Bauer opened a coin shop in Frankfurt, Germany. He hung above his door a sign depicting a Roman eagle on a red shield. The firm became known as the red shield firm. The German word for “red shield” is Rothschild. The sign was a double-headed eagle emblem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Roman Empire) on a red shield. Amschel Bauer married Schonche Lechnich an had eight sons. The fourth was Mayer Amschel Bauer (born 1744). Mayer assisted his parents’ dealing of money from the age of ten. Sometime in Mayer’s life, he changed his name from Bauer to Rothschild (red shield). Through his experience with Oppenheimers, Mayer learned that loaning money to governments and kings was much more profitable. Mayer had five sons: Amschel, Solomon, Nathan, Karl and Jacob. As they came of age, he sent them to the major capitols of Europe to open branch offices of the family banking business. Amschel stayed in Frankfurt, Solomon was sent to Vienna, Nathan was sent to London, Karl was sent to Naples and Jacob was sent to Paris. Because the Jesuits were formally abolished by Pope Clement XIV in 1773, Jesuit Adam Weishaupt established the Illuminati in 1776 specifically to be a front organization behind which the Jesuits could hide. And at the top of the Illuminati is the Rothschilds, and Jacob Rothschild is the current head of the Rothschild family. “The Jesuits used the Illuminati and the other organization to carry out their operations. Thus, the front organization would be blamed for the trouble caused by the Jesuits.” Bill Hughes On the 18, June 1815, the Rothschild agent was able to get the news of Napoleon’s defeat at the hands of Lord Wellington, to Nathan Rothschild; a full twenty hours before the news reached London. Nathan put out the rumor to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that Napoleon had won the war. Stock felt by 98% and then Rothschild was able to buy up the entire British economy. When the news arrived of Napoleon’s defeat, stocks soured and Rothschild ruled England. “History reveals that the Rothschilds were heavily involved in financing both sides of the Civil War…” Dr. John Coleman, The Rothschild Dynasty “This war would never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sinister influence of the Jesuits.” Abraham Lincoln on the Civil War “I do not like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Jesuits…If ever there was a body of men who merited damnation on earth and in hell; it is this society of Loyola’s. Nevertheless, we are compelled by our system of religious toleration to offer then asylum.” John Adams, 2nd president of the U.S.A. “I know the Jesuits never forget nor forsake, but man must not care how or where he dies, provided he dies at the post of honor and duty.” Abraham Lincoln (50 years in the Church of Rome) Charles Chiniguy “It is my opinion that the liberties of this country (USA) are destroyed. It will be by the subtlety of the Roman Catholic Jesuit priests, for they are the most crafty, dangerous enemies to the civil and religious liberty. They have instigated most of the wars of Europe.” Marquis de Lafayette “The public is practically unaware of the overwhelming responsibility carried by the Vatican and its Jesuits in the starting of the two world wars – a situation which may be explained in part by the gigantic finances at the disposition of the Vatican and the Jesuits.” Edmond Pari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Jesuits “Between 1555 and 1931 the Jesuit Order was expelled from at lease 83 countries, city states and cities, for engaging in political intrigue and subversion plots against the welfare of the state,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the Jesuit priest repute (Thomas J. Campbell).” – JEC Shepherd “Alas, I know they (i.e. the Jesuits) would poison me; but I did not expect to die so slow in a cruel manner.” (1774) Pope Clement XIV (who had “forever” abolished the Jesuit Orders in 1773) On February 9, 1929, Fascist Mussolini signed a concordant (Lateran Pact) between the Italian government and the Vatican – re-establishing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diplomatic standing of the Catholic Church. Mussolini declares the Vatican an independent state. The Vatican signed a concordant with Hitler, the year he came into power in 1933. “I have learnt most of all from the Jesuit Order. A good part of that organization I have transport directly to my own party.” Adolf Hitler “I have learned much from the Order of the Jesuits; until now, there has never been anything more grandiose, on the earth, than th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Adolf Hitler “In Himmler, I see our Ignatius de Loyola.” – Adolf Hitler The Jesuits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uperior general The “Black Pope” Adolfo Nicholas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5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拍案107:农民讨薪+北京阴霾VS天朝对世界经济贡献高于美夷
QFL 2011-12-8 10:06
当今拍案107:农民讨薪+北京阴霾VS天朝对世界经济贡献高于美夷
据爆料 (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12-08/004223593759.shtml ) : …… 农民工讨薪千元需花 920 ,胜诉也拿不到钱 …… 再据爆料 (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10/27/c_122205932.htm ) : …… 最近 连续几天,首都北京被雾霾笼罩,登高远望,整个城市雾气蒙蒙 …… 三据爆料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08/c_122392054.htm ) : …… 天朝商务部援引世界银行的数据说,天朝对世界 GDP 增量的贡献率 2003 年是 4.6% , 2009 年增长到 14.5%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例如, 2000-2009 年天朝国对世界经济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超过 20% , 高于美夷 …… 。 博主批 :这些都再次充分地证明了: 1 、 天朝的农民生活还有点不容易 ; 2 、 天朝的环境有点恶化了 ; 3 、 天朝确实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救世主 。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接受法国《费加罗报》书面采访
whyhoo 2011-12-4 20:35
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2日接受了法国《费加罗报》书面采访,就中法、中欧关系,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等回答了提问。   在回答中法关系及两国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合作的提问时,胡锦涛表示,这次来法国,主要是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同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国领导人共同探讨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我也期待着同萨科齐总统再次举行会晤。   胡锦涛表示,去年11月,我对法国成功进行国事访问,同萨科齐总统一致决定发展互信互利、成熟稳定、面向全球的中法新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今年3月和8月,我同萨科齐总统两次在北京举行会晤,就双边关系、世界经济形势、二十国集团事务和重大热点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进一步提高了两国互信水平。近年来,中法关系沿着两国领导人指明的方向稳定发展。两国高层交往频繁,经贸合作增长强劲,人文交流日趋活跃,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   胡锦涛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法作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和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积极贡献。中方愿同法方加强各层次各领域交往和对话,深化核电、航空等传统领域务实合作,开拓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办好中法语言年系列活动,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共同维护两国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胡锦涛强调,中方重视同法方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的协调与合作,支持法方办好本次领导人峰会,愿同法方一道努力,推动峰会取得积极务实的成果,为世界经济早日恢复强劲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中方对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期待,胡锦涛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一些发达国家面临主权债务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戛纳峰会应该围绕上述目标,着重作出三方面努力。   第一,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各成员应该继续共同努力、携手合作,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发出团结一致应对世界经济重大挑战的明确信号,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复苏成果,提振市场信心。   第二,聚焦世界经济金融领域重大和紧迫挑战。峰会应该妥善应对主权债务、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等问题,同时推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多边自由贸易谈判。   第三,继续关注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客观认识和正确看待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出的积极贡献,照顾其合理关切,增加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努力为其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在回答中方如何看待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问题时,胡锦涛表示,国际社会要客观看待强劲增长、可持续增长、平衡增长三者关系。可持续增长是长期目标,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平衡增长是客观要求,而强劲增长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平衡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前提。对二十国集团而言,当务之急是保增长,在增长中求平衡。   胡锦涛指出,国际社会应该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失衡的本质。失衡是世界经济金融深层次问题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原因。导致失衡的原因是结构性的,包括世界经济结构不平衡、国际分工不平衡、国际货币体系不平衡等。解决世界经济失衡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胡锦涛强调,在以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领导人都指出,当前世界经济中最大的失衡是南北发展不平衡,解决失衡的目的是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增长、共同繁荣,世界经济复苏才有坚实基础,全球总需求才能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增长才能持续长久。这也是中方坚定支持二十国集团关注全球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   胡锦涛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实行强有力的内需刺激政策,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进口和对外投资加快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口总额达到12851亿美元、增长26.7%。这些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中国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从2007年的7.5%降至2010年的3.2%。今后5年,中国消费增长率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预计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这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在回答欧洲经济金融稳定形势的问题时,胡锦涛表示,近来,欧洲有关国家在主权债务问题上面临一些困难,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方注意到,欧元区有关国家领导人多次表示,欧方有决心、有能力、有资源解决主权债务问题。近日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出台了一些新的应对措施和思路,显示了欧洲团结协作,解决债务问题的意愿。希望这些措施有助于欧洲稳定金融市场,克服当前困难,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中方真诚希望看到欧元区经济和欧元保持稳定。   关于中欧关系发展,胡锦涛表示,中国始终视欧洲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中方愿同欧方加深相互了解和信任,扩大和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加强相互尊重、友好互信的平等伙伴关系,深化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相互借鉴、富有特色的和谐伙伴关系,发展包容开放、面向未来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发展和欧洲经济恢复,也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dnzt/hjtzxfwadl/t873165.htm
个人分类: 外交|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浅滩"经济大国的崛起:想要什么?
yhy188 2011-11-13 12:01
中国是一个“浅滩大国”,山姆博格指出。“中国有强劲的经济,安全领域却极为虚弱,并缺乏软实力”,比如文化影响力,或是说服其他国家效仿的能力。 “只要西方民主国家仍然保持强大和繁荣”,卡内基学会的斯瓦内先生表示,“中国就没有足够能力推动世界经济,让其他国家同他们结盟。不过在何种时间框架里,我都看不到中国成为战后美国那种超级大国的前景”。 大卫.山姆博格,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表示。它缺乏软实力,“没有模式,也没有让其它国家效仿的磁力”。 ------------------------------------------------------------------------------------------------------------- 摘自: http://select.yeeyan.org/view/14392/230211 照片:中国,繁忙的上海街头。这是一篇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一月七日周刊的封面文章。 在篮球运动发达的北京,这原本只是一场表演性质的友谊赛,对阵双方分别是来自华盛顿特区的乔治城大学队,和隶属中国军队系统的八一火箭队。不过,在遭遇中国籍裁判的刻意“关照”,以及八一队员肆无忌惮的侵犯之后,这场比赛最终演变成桌椅横飞的闹剧,而奥林匹克球馆的观战球迷们,则把手中的坐垫和矿泉水瓶掷向美国人。 在部分外国人看来,八月份那个火爆之夜堪称当代中国全球角色的绝佳隐喻:蔑视公平竞争和游戏规则,为了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不惜诉诸于兽性的力量。 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率直方式行事,而不论有多少西方人士的感情为此遭到冒犯,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就在最近几个月,中国国营机构还置联合国禁令于不顾,与被困的卡扎非政权进行武器交易谈判;与北京交好的南非则拒绝为辶大束负发放签证以参加图图大主教的80岁生日庆典;而中国外交人员则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对谴责造成大约三千平民死亡的的叙利亚军方决议投下否决票。 更不要提在国内...... 尽管北京一再安抚,但中国的经济崛起,及其近来在国际舞台上的高声喊话,令各国政府和人民无不望而却步。欧美各国书店里,充斥着诸如《死于中国》或《当中国统治世界》之类刊物。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政治学教授爱德华.弗里德曼也反复呼吁,中国崛起“是自由世界自一战以来面对的最大挑战”,要求“从极权主义手中拯救整个世界”。但是,中国真的打算推翻二战之后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吗?哪怕正是这个体系令其如此如鱼得水。如果中共最高官员真的有此种打算,那么他们或他们的后来人是否可能成功呢? 功夫熊猫和内心的宁静 寻常中国人,从目不识丁的田野村夫,到年轻的北京计算机工程师,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善良的国度,并难以理解外国人何以会把中国看作威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他们知道这一点,但他们指出,这里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而且这个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完全处在第三世界国家水平。 中国正在进行军事现代化改造,但在亚丁湾的反海盗国际行动中,你仍然可以看到由他们派出的一艘驱逐舰,一艘护卫舰和一艘供给舰。相较于美国可以同时进行两场主要战争,并随时保持六个航空母舰编队的能力,尽管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常备军,但中国的军事力量仍然微不足道。 通常来说,绝大多数西方的中国观察家都同意,中国想要得到的东西极为单纯,也无可厚非:即繁荣、安全,和敬意。 “我们喜欢被看作世界舞台上的平等伙伴,我们希望中国人民享受繁荣”,前巴黎大使,现任外交部顾问吴建民表示。“为此,国际合作必不可少;中国不会傲慢的说,现在我们要以自己的方式管理世界”。 在中国的历史上,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关注极为有限。十五世纪时,海军上将郑和曾率领探索舰队远抵阿非利加,但此后的皇帝满足于占据中土王国的王位,关注属于自己的土地,那才是他们世界的中心。自从十九世纪在亚片战争中战败之后,中国向西方强权屈膝一百年之久,并且在毛的共产主义者于1949年接管中国之前,这个国家还经历了几十年战乱。 只是在近年来发迹之后,北京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 “重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同时保持信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北京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教授朱峰(音译)不无忧虑的认为。 为此,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们一反常态,竭力试图向全世界保证,中国的成功,用他们喜爱的官方措辞来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双赢”的结局。这些决策者们生怕令外国人感到不安,为此他们修改了最初对中国未来的规划:“和平崛起”——这个口号太过威胁论,而代之以“和平发展”。 上个月,政府发表了三十二页的白皮书,其间充斥向全世界解释其心意的抚慰话语。 “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曾有过许多误解”,王亚君(音译),中共顶级外交政策学者向媒体出示这份文件的时候表示。“的确存在一些疑问”。 这本白皮书的关键信息是,中国没有任何威胁,它的崛起将为世界和平带来贡献,而且“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未来,中国可能成为强国。然而和平仍然是它发展的重心,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偏离和平发展的路径”。 “中国不希望,也没有意愿挑战任何国家,以及现存的国际秩序”,王先生坚持主张,他手持白皮书宣布,中国“不会像历史上崛起的强国那样谋求霸权”。 即便在中国,也没有人相信这一点。“人类正在进步”,王晓东(音译)指出,作为一名杰出的民族主义者,他的观点在国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中国还不至于成为人类历史中的另类。中国将发展自己的实力,而不会运用它,这类观点不过是外交辞令”。 中国的南方邻国或许完全同意这一点。直到今年年初为止,中国武断的对南中国海提出的领土主张要求海岭那些小国忧虑不已。不过,面对抱怨,近几个月来局面有所缓和,这表明中国尚不能为所欲为的行事。 “中国在不断试水,当他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便倾向于后退”,华盛顿的国际战略中心高级研究员邦尼.格拉瑟认为。“在发展军事实力的时候,他们还要非常小心的使用它,同时保证不会惊吓到邻国”。 导致中国政府必须作出解释的原因部分在于这个体系的长期秘密所在:局外人甚至不知道中共政治局会议何时召开,九位成员怎样做出决策,以及做出了什么决策。 同时,一些观察家指出,在问及中国某些作为的原因时,并不总是会得到一致的回答。中国政府并不是铁板一块;从军方到地方政府的各种派系,以及游说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外交政策会在他们的影响下发生变动。 “除了追求发展的共同目标之外,在怎样达成长期目标方面,他们没有清晰且良好设计的路线图”,卡内基学会的中国观察家迈克尔.斯瓦内表示。 坦率的说,在中国领导人的议事日程中,外交事务并没有太高的地位。“国际问题不过是锦上添花”,位于巴黎的一家智库,亚洲中心发起人弗朗西斯.高德曼认为。相反,对于共产党来说,其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保留权力,威胁社会稳定的国内问题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 “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令其可以持续发展”,而不再依赖于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出口行业,外交部顾问吴先生指出,“我们还必须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将专注于国内事务”,朱教授也同意这一点。“如果你想要解决复杂的问题,最初一定要让自己处在尽可能的最佳状态。就像功夫熊猫说的那样——你需要内心的宁静”。 富裕却孤单的中国 上个月的一次会议,在有铜都之称的卢本巴希,刚果民主共和国矿业巨头齐聚于一家漂亮的湖滨酒店,但一些重要的人物缺席了这次会议。参会者表示,对于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派出代表,他们并不感到奇怪。他们解释说,中国人很少与矿业同行打交道。 不过,如果你越过守卫森严的高墙,拜访当地赌场的话,有足够证据表明,中国人的确就在这座城市,而且有大把钞票用于消费:在烟雾缭绕、冷气开放的房间中,顾客几乎都是中国人————他们要么挤在轮盘赌桌前,要么玩二十一点或者扑克,面前堆满筹码。 在刚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实力,上述人等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中资公司正在运作两桩十亿美元级别的交易,购买卢本巴希附近的两座大型铜矿。在整个非洲大陆上,还有众多中国人同他们一样,在友好国家寻求稳定的石油、矿产和其他原材料供应,以保证中国仍旧繁荣的经济所需。 “中国对这个大洲的金援给了非洲国家一个选择”,在东方和西方之间,一位要求匿名的非政府组织人士表示。 在民主刚果共和国,中国的金钱实力对于其影响力的增加至关重要,在这个国家,北京已于2009年签署了一项价值六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换矿产协议。刚果的传统西方伙伴并没有准备好现金,来重建这个遭受战争摧毁的国家,刚果通讯部长兰伯特.门德表示,因此“中国至关重要”。 作为获得一千万吨铜和六十万吨钴的回报,中国将修建道路、学校、水坝和医院。交易的一半是以实物交付,这意味着刚果不会增加额外的外债负担。 “这份协议长期看来是否比西方模式更加有效,目前还需要观察”,压力集团全球目击者的莉齐兹.帕森斯表示。这些悬而未决的疑问包括:金钱是否会被贪腐挪用,是否所有基础设施都会得到修建,以及党矿物价格波动时,将给这些协议带来何种影响。 在首都金沙萨的道路施工工地上,来自中国的橙色施工车辆已经屡见不鲜,越来越多人开始与中国企业做生意。据一位在金沙萨工作近二十年的西方商人介绍,这种经历并不总是愉快的。 “当一个中国人走进你的办公室,你就要做好准备进行一场战斗”,他说。“谈判之后,你很少感到愉快。他们不会表现出敬意或是礼貌,也没有感情”,他抱怨道。他很少像同刚果或西方的商人那样,同中国客户建立私人关系。 中国人无往不利,这令刚果的传统西方伙伴们感到一丝威胁,尤其是中国企业同刚果政府的密切关系,这位西方商人承认道。 “我们意识到他们的力量”,他说。“他们得到保护。他们可以开没有牌子的车,却不会有人拦住他们。你如果也这样做的话,试试看会发生什么”。 另外一个急于向中国示好的国家是巴基斯坦,尤其在它同华盛顿的关系恶化时。其领导人近来曾宣扬,两个邻国是“全天候朋友”。 在巴基斯坦,中国的高效工作已经赢得了温和礼遇:去年一项调查显示,约有百分之八十五巴基斯坦人对中国有着良好看法,相比之下,同样作为这个国家伙伴的美国只得到了百分之十七支持。 巴基斯坦人记得,当华盛顿拒绝为他们提供武器时,是中国支持了他们,但如今的北京,似乎并不情愿让自己过多深陷于这个国家的安全事务:做生意是好的,巴基斯坦是中国电子产品、摩托车、玩具和食品的一大市场,但中国领导人非常谨慎,不愿向伊斯兰堡做出太多深入的承诺,一位北京的观察人士表示。 在世界的另一边,巴西,发生着同样的故事。到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大量采购石油、大豆和铁矿石;2000到2009年间,巴西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十八倍。 不过,“我们同中国的关系仅止于贸易和投资”,前巴西驻中国和美国大使罗伯托.阿布德努尔表示。 “同美国则是文化和政治,巴西与美国有许多中国不具备的共同兴趣”,例如人权的保护,民主,以及透明治理,他说。 其实,对于一个连自己也承认对目前的世界秩序感到满意的政府来说,北京同被现行秩序排斥在外的政权,如伊朗、北韩、苏丹、缅甸和津巴布韦的统治者们保持了异乎寻常的良好关系。 “通过与独裁者交往,中国挑战民主体系,并追求同国际主流相异于的目标”,著名中国改革家,经济学家茅于轼抱怨道。 在西方国家,这么做不会得到信任,但在发展中国家则不是什么问题。后者同西方政府打交道(在他们统治下或同他们做生意)时,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相较于其经济势力,中国很少有机会输出国际政治影响。这部分是因为,撇开经济方面的成就不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民选国家,很少有人对其压抑、极权的一党体制产生赞美或艳羡之意。 虽然中国总是“发出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那个唯一有发言权的国家相左的声音,这一点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文祥(音译)表示。“但我认为人们不会对一个总是支持独裁者的大国而高兴。那不是积极的形象”。 “就其资源而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从其诉求来看,它并不是一个强国”,大卫.山姆博格,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表示。它缺乏软实力,“没有模式,也没有让其它国家效仿的磁力”。 此刻,没有太多迹象表明,北京会试图推动任何特定的治理模式,或是这方面的政治意愿,对于刚果通信部长门迪先生之类的人来说,这无异于天籁之音。“我们不信任西方大国干预别国内部事务的做法”,他表示。“我们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发号施令。而中国更加尊重他的伙伴的民族自决权”。 这种不干预思路也让中国避免陷入为保护盟国的人民而付出高昂成本的境地。即便那些看上去同北京站在一起反对华盛顿的巴基斯坦官员也回忆说,在同印度交战时,北京没有给予任何帮助。 “中国想做生意,却不想承担责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者朱教授表示。“从心理上,我们还没有为成为一个可靠的强国做好准备”。 在最近发表的白皮书中,政府也承认:“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管理好自己,中国就是最大程度的履行国际责任”。 最近在利比亚发生的事情,就是说明中国距离一个创造性国际外交角色还有多远的例子。整个危机期间,北京都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旁观者,远离西方国家的干预行动。但为了保护自己的石油利益,它是最后一个承认新利比亚政府的大国。上周,当欧洲领导人希望中国参与欧元区救助基金时,这种勉为其难的谨慎心理再次表露出来。说到底,中国并没有打算拯救世界。 “中国的外交以成本收益为取向,而不是致力于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山姆博格教授指出。“这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国家,只关照他们自己”。 这种姿态的结果是什么?“中国正在崛起,但我们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孤单大国”,朱教授认为。“美国有自己的盟友,中国却没有一个同盟者”。 邻居说,“从不” 当河内同美国作战时,越南曾是一个盟友,但并不长久。 “Jamais”(法语,对应英文意义大致相当于never,译者注),上个月,越南抗议者们的体恤衫上这样写道,“从不”。这句口号源于胡志明的著名反驳,当时一名法国记者曾问道战后越南会否成为中国的一个卫星国家。相比两国对共产主义共同的忠实,这种脍炙人口,历经几个世纪的反华情感要深刻的多。 示威者抗议的是中国对斯普拉特利群岛的领土要求,那是位于南中国海,越南也同样有领土主张的一系列岩石礁。两国都盯着那片海域附近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河内渔业当局透露,今年在争议海域,中国海军已经逮捕了超过一千名越南渔民。 在南海,中国还同其他几个国家有着领土纠纷。上个月,这些国家都派出国防部长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会议,讨论各国之间深化合作的方式。 “中国希望成为地区领导者的愿望已经遭到来自其他国家的抵抗”,前澳大利亚国防官员胡戈.怀特表示。“北京希望采取一种柔和的,协商式的领导方式,但他们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没有一个邻国愿意接受。 在海外,中国最主要的优先事务是阻止台湾宣布独立,并最终让这个岛屿同大陆合并。但北京的领土要求逐步上升到整个南中国海,并急速现代化其海军以落实这些主张的行为令华盛顿和中国邻邦都感到恐慌。毕竟全球百分之五十贸易路线都要经过这片海域。 “中国压倒一切的关注之一是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投放实力的能力”,怀特先生认为。“他们希望获得击沉美国航空母舰的能力”。 据美国海军高级官员透露,中国或许不久后会获得此类能力,那意味着其新型反舰弹道导弹将会对接近中国的水域实施“反进入和区域封锁”。将此类武器加入防御战略之后,“中国可以大大减少美国”支援台湾或其他东南亚盟友时的“战略选择”,怀特警告说。 这将中国的邻国处在一个尴尬境地。所有这些国家,从日本到老挝,都知道他们的经济前景取决于中国,这位亚洲权贵。中国的成功将成为他们的成功。但几个世纪以来,例如越南和朝鲜这些国家,都曾生活在成功中国的束缚之下,悉尼的络绎学会学者林达.雅各布森表示。“这里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回到那个时代”。 利益动机还是地缘政治动机? 如果说,中国的政治领袖们知道他们仍然缺乏在世界事务中扮演决定性角色的能力,那么中国的商业巨头们对于他们的局限性就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正在买下整个世界”,在北京拥有一家私募股权公司,从事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业务的法裔德国商人罗斯克鲁格.佩特里表示。“但这不是真的”。 中国的海外投资正以翻倍速度急速成长,一些大额交易,如联想收购IBM个人计算机部门,也博得了人们的眼球。不过,中国的总体海外投资仍处在低水平,大约等同于丹麦(在全球份额中占百分之一,美国则是百分之二十二)。其中大约百分之六十海外交易来自资源,比如入股加拿大油页岩,澳洲煤矿,阿根廷天然气,以及赞比亚的铜矿。 只有极少数中国企业具备成为有竞争性的跨国公司必须的技巧和经验,纽约洛蒂姆集团主席迪里奥.哈内曼表示,他最近写了一部关于中国海外投资研究的专著。“中国企业现在要做的是补课”,他表示。“中国公司在技术、雇用、人力资源、品牌和无形资产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 他们还要学习全新的商业模式,这同在中国的习惯截然不同,在国内,成功的关键往往是同政府官员的密切关系,并以此获得便宜的信贷和宽松的管理。 “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长,我就越发不会在意西方人提出所谓的中国接管世界的威胁”,罗斯克鲁格先生表示。“许多中国投资者并不熟悉西方的商业文化,要想找到真正全球化的企业和经理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商业周刊》杂志同咨询公司Interbrand列出的全球品牌TOP100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在位列全球五百强的六十一家中国公司中,很难找到外国管理者的身影;其中绝大多数是国家所有的企业,其领导人由共产党提名。而绝大多数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同样如此,罗斯克鲁格先生表示,他们的收购行为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在他们眼中最有吸引力的市场————中国进行竞争。 少数中国公司正在走向真正的全球化:联想是一个,华为,一家将自己产品销往140个国家的电信网络设备商也是一个;另外一个则是海尔,这家公司正把大量家用电器销往美国、欧洲和亚洲。而规模较大的私有公司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会得到海外伙伴的较高评价。 “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执行长亨利.吉斯卡尔德表示。这位法国旅游胜地所有者今年年初刚刚将百分之十股权出售给复星,一家中国企业集团。“他们的表现就像是通常的长期投资者;他们认为我们了解我们的业务,并让我们继续同他们一道管理。同复星做生意,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同中国企业做生意更加老套和标准”,他补充道。 一些中国海外投资的批评者“感觉到国家动机,或是某种地缘政治动机......我看到的则是商业动机和利益取向的表现”,皮特森学会访问学者丹.罗森认为。 尽管有政府鼓励,但并没有多少中国企业打算走出国门。 “他们觉得没有把握。他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如何行事,而且担心会影响到现有的业务”,罗斯克鲁格表示。 对于可能引起的反应,他们中的部分人有着很好的理由感到紧张。“当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时,会遭遇太多怀疑”,吴抱怨道。“这不是好现象”。 比如在过去三年间,在批评者指控其同中国军方关系密切之后,私有企业华为在美国有三桩交易因为国家安全考虑受阻。对此华为一再否认,但只有在第三次受挫之后,这家公司才披露了其所有权结构和董事会成员,旨在显示更多透明度。 即便这类安全理由不再成立,中国投资者在海外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反华情感。在巴西,当地制造商声称,从玩具到汽车和工业机械,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让巴西经济为此付出了七万个就业机会。最近巴西政府针对海外汽车提出了一项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税收,矛头直指中资汽车制造企业奇瑞,这种底端轿车的全配置价格仅为一万三千六百美元。 当中国投资者表露出对巴西耕地的兴趣时,议会经过辩论出台一项法案,允许美国和欧洲人购买土地,却不是中国人。 在赞比亚,中国人在当地的铜矿投资最高曾达二十亿美元,但中国雇员在这里留下了坏名声。本月的选举之后,迈克尔.萨塔获胜,此人一直致力于反对中国的进入。即便在缅甸,中国在亚洲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为了平息中国企业在该国势不可挡的入侵,政府也中断了一项中国承建的水坝计划。 浅滩大国,而不是超级大国 “中国要了解怎样在这些风暴水域航行”,朱警告说。“西方对于我们的崛起有点反应过度,但我们也必须更加正视这个现实,即我们确实引起了人们的不安”。 “我们是新玩家,而人们通常对新来者疑虑重重”,吴先生表示。“他们还对共产党有着大量怀疑,从而建立了一座意识形态壁垒。但如果我们言行如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信任便会建立”。 目前暂时,中国是一个“浅滩大国”,山姆博格指出。“中国有强劲的经济,安全领域却极为虚弱,并缺乏软实力”,比如文化影响力,或是说服其他国家效仿的能力。 “只要西方民主国家仍然保持强大和繁荣”,卡内基学会的斯瓦内先生表示,“中国就没有足够能力推动世界经济,让其他国家同他们结盟。不过在何种时间框架里,我都看不到中国成为战后美国那种超级大国的前景”。 不管怎样,他指出,这类争论将会延续许多年。“决定中国是否想要成为超级大国的那一代中国领导人”,斯瓦内相信,“现在还没有出生”。 ------------------------------------------------------------------------------------------------------------ 来自:译言网翻译
1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鲁迅先生——永远的精神导师
热度 2 whyhoo 2011-11-4 14:20
最近看到著名哲学史家、北大教授汤一介先生的一个重要论断。他说:“我觉得现在还谈不上我们国家已经出现一个可以把各种思想整合起来的思想家,还没有达到这个条件。”记得前几年汤先生说过,上世纪50年代那次政治运动之后,自己打消了想当哲学家的念头,只能往哲学史的路子上走。现在,他感慨于斯,寄厚望于“80后”、“90后”,甚至是“21世纪后”了。他认为学人要达到国学基础与西学基础兼优才可能成为既有思想又有学术的大学者;30年代的胡适们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汤先生的感慨,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被公认为中华“民族魂”的鲁迅先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已经崛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思想理论领域,我们还是比较滞后的,尚未出现能够引领世界思想潮流的思想家。这一问题,当然可以进行学理的研究,但当此之际,无论如何,我们不应忘记半个多世纪以来为我们所敬仰的伟大思想家鲁迅先生。至少,在今天我们进行思想创造、理论创新时,鲁迅的思想遗产是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根基。 鲁迅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唯一的思想家型作家。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鲁迅,与别的现代文学大家相比,他的存在是民族的福祉幸事。晚年曹禺领悟到:“一个剧作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才好——作为一个大的作家,要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鲁迅之后,其深邃的思想,滋养了几代中国人,尤其是文化人,使五四时期提炼、弘扬的现代意识与启蒙主义思想得以代代相传,使传统文化中的毒素与病灶在顽抗世界先进文化的渗透时不再是那么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尽管鲁迅的著作和思想一再受到过歪曲、篡改和利用,但其精髓仍然熠熠生辉,在不少有良知的人心中流淌。大半个世纪以来,文艺界、学术界出现的一些真正堪称大师的人物,往往接受过鲁迅思想与精神的深度熏陶与强烈影响。散文大师孙犁在解放前就十分崇敬鲁迅,写过两本普及鲁迅作品、生平的小册子。他一生推崇鲁迅,对鲁迅的著作、日记、书信、书账都悉心研究,从中汲取滋养。孙犁之所以成为文学大师,刻骨铭心地学习鲁迅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鲁迅书账上的书目,孙犁购藏了十之七八。被毛泽东称为“凤毛麟角式学者”的哲学大家任继愈先生一生最爱读的两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是鲁迅的《呐喊》。在书画界,石鲁、张仃、吴冠中都极为推崇鲁迅,书法名家卫俊秀,1954年出版全国第一本研究《野草》的专著。著名画家陈丹青以开阔的世界文化视野和精湛的人文精神与艺道审视鲁迅,近年来对鲁迅做出了新的解读。关于鲁迅,他有多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和讲演。在各种艺术门类中,美术受教条主义理性的干扰较少,深深扎根于人原初的灵性之中,所以它往往在文化思想、艺术思想的变革中处于领先地位。细想一下,石涛《画论》中的《尊受》章,就透露出古今如一、基质性与生发性的艺术奥秘。鲁迅一生热爱美术,于此领域颇多建树。 我们时常说鲁迅思想博大精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我们毋宁说鲁迅的学养、思想与精神是跨学科、跨文化的。这二“跨”的难度很大,很不容易实现,需要学人一辈子的苦苦追求,多方面历练,以及痛切地自我剖析。因为,鲁迅的遗产绝不是纯知识性、技能性的,而是涉及人的精神、审美与伦理的现代转型的系统工程。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其晚年领悟到:“中国可以没有齐白石,但不能没有鲁迅。”他对自己的这一命题作了具体的阐释:“尽管它可能不很贴切,不合逻辑,但我不能不讲。如果没有鲁迅,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意义深远,他是民族的脊梁。”鲁迅思想的跨学科性质,使他赢得了文学界以外的众多学科领域的崇敬;而其跨文化的性质,使他赢得了外国文化艺术界不少人士的赞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积累,“鲁迅学”作为一门涵盖多学科、融会中西文化的特殊学科,已经在我国形成。一切想从鲁迅的思想宝库取得资源的人,一切想从鲁迅的作品里汲取营养的人,只要虚心学习,决不会空手而回。 鲁迅思想的要义和精髓在于:从启蒙主义出发,疗救和改造积弊已深的“国民性”。与此相关的是对愚弱的国民性的攻打;对旧中国种种“世相”和诸多“奴才”心态的揭发、描绘;对历代统治者种种统治术、愚民政策的批判;以及对封建等级制的批判;对下层民众生存权利的维护与关切;对“瞒和骗”的旧文学的扫荡;对初民社会“厥心纯白”的道德怀念,等等。鲁迅极力称赞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中国的脊梁”。他为中国人的自由、解放而战! 今天,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思想家的鲁迅,首先是国情大师。他以犀利的眼光透视旧中国的表象与实质,往往以彻底“反传统”的面目出现。因为他知道愚弱的国民性是根深蒂固、万难动摇的;在旧中国,往往是阴柔的人取胜,“伶俐”最值钱。所以,他一生韧战不息。 《阿Q正传》横空出世以来,研究论著汗牛充栋。但真正从思想高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比较少见。2005年前后,任继愈先生郑重指出:一般读者对“精神胜利法”只是嘲笑,“其实,这些毛病人人都有,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带来的胎记”。他在《重读〈阿Q正传〉》一文中说:“民族性的某些弱点,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并不是这样的。宋以后,儒教成为主流。在忠君的最高原则下,又吸取了佛教的禁欲主义,以程朱理学为天下教材,在全国青少年中实施强迫教育,遵照程朱学派的《四书集注》作八股文,并以此猎取功名,做官为宦。这个民族才衰败下来。”任继愈先生所叹息的是:“我看今天的阿Q们不以为病,自我感觉良好!”全文七百余字,因为它提出了一些比较尖锐的看法,竟没有一家报刊愿意转载。联想到中学课本里鲁迅的作品被删去,一些人放胆攻击鲁迅,任先生此文的遭遇,也是不奇怪的。 任继愈先生在那篇短文的最后说:“看来路还很长,绝非几十年、百把年能看到效应的。战斗未有穷期,提高人民素质的任务仍须尽力。”别的不说,鲁迅真心革命,万分关切民众生存状态,“名利地位什么都不要”的良心和广阔胸怀,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鲁迅离我们远去70多年了。想到他一生的业绩,他的命运,他的崇高理想,他的精神谱系不绝如缕,学界热爱鲁迅先生的人们,没有不感慨万千的。我自己也深深感到了学习鲁迅的艰难,并想到《野草》中的一些话语。爱先生太深了,不能与他绝缘。值此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我不禁在心里念诵:鲁迅先生——永远的精神导师!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ysb/2011-09/23/content_23760800.htm
109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潘石屹:金融货币政策是世界经济混乱根源
dongzg101 2011-11-1 20:21
潘石屹:金融货币政策是世界经济混乱根源 2011年10月12日 13:47 来源: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 网(www.stcn.com)10月12日讯 SOHO中国 董事长 潘石屹 10月12日在微博称,当前世界经济混乱的根源是金融和货币政策混乱。 据媒体报道,温州各银行向企业续贷缓解企业资金链断裂。对此,潘石屹称:“当前,全世界金融和货币政策的混乱,是世界经济混乱的根源。只是在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不一样而已。” 刘莉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潘石屹
1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hina & World Economy-中国社科院
zhao1198 2011-10-30 15:35
China World Economy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 http://www.cnki.com.cn/Journal/J-J1-SJJY-2010-02.htm 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英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1-2234 CN 11-4639/F 曾用刊名:世界经济与中国(英文版);World Economy China 创刊年:198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个人分类: Journal|0 个评论
[转载]人口老龄化拖世界经济后腿
xuxiaxx 2011-10-26 09:31
【《日本经济新闻》10月24日报道】题:悄悄逼近的全球 老龄化 问题 世界经济正在直面 人口 的老龄化问题。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目前的1.3倍,但在这之前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就会增加两倍。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人口老龄化正在迅速逼近。由于劳动力不足和社会保障费用的上升,人口老龄化甚至有可能动摇正在高速成长的亚洲经济基础。 本月31日 全球 人口将突破70亿。据联合国推算,今后40年间全球人口将膨胀至93亿。 重要的是,全球人口的年龄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青年人口的增长率 放缓 ,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惊人。到2050年全球老龄人口将达到现在的3倍,也就是15亿人。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老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到2055年将达到29%,超过社会相对成熟的欧洲。 那么人口变动到底会给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亚洲开发银行估计,最近30年人口增加给全球人均 GDP 带来了1%的增长率。这是因为消费市场的扩大和与其相应的投资支撑了经济成长。但人口增速放缓和老龄化趋势加剧却在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到2030年,中国和泰国的人均GDP每年将为此付出0.8%的损失,韩国的损失更大,将达到1.4%。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税收减少,社会保障费用的不断扩大压迫着政府财政。目前日本的社会保障费用达到了28.7万亿日元(2011年度预算)占到政策经费的53%。从人口老龄化率上看,中国目前的状况相当于日本的上世纪70年代,印度相当于日本的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说,中印两国养老金和医疗负担给财政造成压力的时候还远未到来。联合国人口基金东京事务所的池上清子所长说,(世界各国)应该活用日本的经验,采取增加老年人就业,完善养老金和医疗制度等方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来源:新华网
1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旧危机的新阶段- 许小年
热度 1 dongzg101 2011-9-27 05:18
旧危机的新阶段 2011年09月23日经济观察报      正值欧洲政府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之际,标准普尔8月5号宣布,将美国政府债券评级降为AA+,美债近百年来第一次失去AAA评级。消息传来,市场情绪急转直下,在浓重的悲观气氛中,研究机构纷纷提高了世界经济年内重陷衰退的概率估计,有人认为欧元难保,美国的经济霸权也行将结束。   世人过于悲观了吗?否,是先前过于乐观了。这不是二次探底,而是一次探底的继续。    V-型反弹如南柯一梦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者曾欢呼,美联储于危急时刻干预金融市场,使全球金融体系免于崩溃,美国政府超常规的财政开支则防止了1930年代“大萧条”的重演。在执行了极度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后,中国经济于短时间内强劲反弹。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的表现似乎验证了凯恩斯的见解,惊魂甫定的人们欣喜地发现,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不过如此,政府弹指一挥,便烟消云散了。   笔者那时就撰文指出(“复苏之道”,《财经》,2009年6月8日),这次金融危机不是一般的经济景气循环,而是全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果。美联储执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2001年至2006年的低利率带来了流动性的泛滥,美国的家庭和金融机构过度借债,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制造了战后历史上最大的资产泡沫。泡沫于2007年破灭,引发金融海啸。   既然过度借债是危机的起因,经济复苏的前提就是债务的削减,即我们所说的“去杠杆化”。判断经济复苏与否,不看GDP增长速度或者趋势,而要看去杠杆化的进程,在去杠杆化未完成之前,任何反弹都注定是昙花一现。   去杠杆化意味着衰退,但没有衰退便没有可持续复苏。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家庭要偿还贷款,为此不得不节衣缩食,消费需求因此而疲软。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企业和金融机构要降低负债,不得不缩小投资与经营规模,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当债务人无力偿还而违约时,贷款变成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必须动用拨备和资本金予以核销。若坏账数量超出其承受能力时,银行就要寻求外部融资。巴菲特最近入股美洲银行,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注资花旗银行,都是这方面案例。然而政府救援并不等于债务的消失,而只是债务的转移,从金融系统转移到政府,体现为政府债务的增加。   眼下形势的严峻在于政府的债台高筑。欧洲各国多年执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政策,福利开支超出财政能够支持的范围,金融危机期间,为了救助大型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政府再度借债,如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垮了财政,金融危机就此转变为政府债务危机。更为糟糕的是,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价值因评级下调而大幅缩水,银行倒闭的风险陡增,投资者纷纷抛售银行股票,政府本来作为救援者出现,反而因自身的债务将银行拖入泥潭。   银行系统对于经济就像血液系统对于人体,血液流通不畅的肌体不可能健康,而银行要想恢复正常功能,企业、家庭、政府以及银行自身的负债率都必须降下来,这就又回到了复苏的关键——去杠杆化。   面对这样的局势,奥巴马政府再次祭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减税,政府投资基础设施以创造就业;美联储也在议论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这些政策对于去杠杆化并无多少帮助,市场理所当然的反应冷淡。减税虽可暂缓债务人的现金压力,但不具备可持续性,且相当于私人部门的债务转到公共部门,整个国家的负债率并未因此而下降。中央银行的减息本来可以降低还款负担,但在基准利率已经为零的情况下,数量松宽仅仅视为通胀和资产泡沫积蓄能量。   货币政策失效的背后是基础货币转化为信贷的困难。当家庭和企业为高负债所困扰时,不敢再借新债,银行也担心产生更多坏账,对放贷格外谨慎。2008年年中,美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还是11%左右,一年后就变成了零增长和负增长。2011年初,贷款增长率恢复到正的2%,进入二季度又转为-2%。美联储投放的基础货币没有转化为实体经济中的信贷,而是以超额储备的形式沉淀在银行系统内。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失灵并非新鲜事,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政府也执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赤字多年超过GDP的10%,政府债务余额对GDP的比率从1980年代末的60%上升到2010年的190%,政府已无进一步举债的能力。至于零利率和数量松宽的货币政策,更是日本央行的发明,日本经济今日之状况,已清晰无误地宣告了这些政策的失败。笔者并不认为美国和欧洲将重蹈日本的覆辙,而是强调微观层面上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去杠杆化若不到位,政策性刺激带来的只是短暂的亢奋,随后必定是更大的动荡与失望。   复苏难道没有希望了吗?有,希望在于刮骨疗毒般的去杠杆化。负债过高的家庭只能破产,银行收回作为抵押品的房子,在市场上拍卖还债,这当然会引起房价的进一步下跌,更多的家庭和银行可能因此而倒闭。去杠杆化要求政府在衰退期间增加税收,减少开支,与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正好相反,其后果当然是更深的衰退,但舍此别无复苏之路。    天下没有免费午餐   这好像是个悲观的命定论,其实讲的不过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也是最基本的常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赤字政策的实质为寅吃卯粮,向子孙后代借钱而已。借钱总归要还,击鼓传花,欧债五国的当代人不幸赶上了最后一棒。超发货币则是制造通胀,稀释所有持币者的购买力,向当代人征收“铸币税”,而中央银行的铸币税征收能力最终要受到物价水平的限制。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者试图使人们相信,天下确有免费的午餐,政府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财富。正宗的凯恩斯主义者承认,宏观政策不能创造财富,但可以削峰填谷,减少经济的波动,因此仍然是有意义的。   由于极端凯恩斯主义充斥西方和东方的主流媒体,知识界和民间信奉此道者大有人在,我们有必要在这里指出,宏观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之说纯属迷信,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证明这一点。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表现也告诉我们,高速增长和宏观政策基本无关。从早期的日本和西德、七八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战后重建的高投资、全球化、市场化改革和技术进步,即使东亚充满争议的“产业政策”,也不属于凯恩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范畴。   我们并不完全否认正宗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增加财政开支可以增加当期总需求从而增加当期GDP,但其作用远小于凯恩斯声称的乘数效应,即一元政府开支可带来多于一元的GDP增加。根据凯恩斯的计算,乘数等于1/(1-MPC),MPC为边际消费倾向,定义为当期新增消费对当期新增收入之比。如果MPC等于0.8,则乘数为5,1元政府开支可增加5元的GDP。然而弗里德曼和莫迪安里尼分别证明,当期消费和终身收入而不是当期收入有关,这意味着MPC是个很小的数,凯恩斯乘数的数值接近1。实证研究发现,乘数的确约等于1,财政开支不能创造财富,而只是一种跨期置换。当债务到期时,政府增加税收以兑付国债,而加税会减少未来几代人的收入、消费和GDP,赤字政策因此相当于透支未来财富以解当下的燃眉之急。   这样的透支不是简单的拆东墙补西墙,它会引起严重的债务问题。国债是当代人向子孙后代借钱,但债务人和债权人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子孙后代的发言权小得多,甚至因尚未成年或尚未出生而没有发言权,当代人可以轻易地得到他们想要的借款。这也是凯恩斯主义之所以流行的一个原因,它迎合了当代民众和政治家取得“免费午餐”的投机心理。如果每一代人都是短期行为,债务越积越多,一旦达到财政偿还能力的极限,债务危机就爆发了。今日之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都是赤字政策的受害者,美国国债的评级下调更是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借钱买来的繁荣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借钱不可持续,印钱亦不可取。如果印钱能解决问题,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会有经济问题,因为印钞的成本几乎为零,哪里即将出现问题,撒一把钞票就可化险为夷。手中一部印钞机,从此可保天下太平?这个简单而强有力的逻辑,不知何故,公众和学术界长期不愿接受,人们总以为多印几张纸币,新的财富就可以被创造出来。   这并不是说,市场经济不需要货币。市场经济是交易的经济,货币的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货币的数量因此与交易量相当即可。弗里德曼曾建议,货币增长每年3%~5%左右,大致等于GDP的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与GDP同步变化,价格水平保持稳定,既无通胀,亦无通缩。   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却是货币超发有益论,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家庭的买房,带动经济增长。短期来看的确如此,但正如奥地利学派所指出的,人为操纵利率所获得的短期繁荣有着巨大的成本,如同这次金融危机和上一世纪“大萧条”那样惨重的成本。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介绍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并将其与凯恩斯学派进行比较。    结构性经济周期理论   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认为,货币超发和低利率是引起经济周期震荡的元凶。为了说明这一点,设想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在这个经济中,初始的市场利率等于“自然利息率”,也就是社会总投资等于总储蓄时的利率。充分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社会上没有闲置资源。现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降低利率。资金成本的降低刺激企业增加投资,经济在需求的拉动下进入繁荣。在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故事到此结束,两个重要的问题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约束。企业增加投资,对投资品如钢铁的需求上升,钢铁行业需要更多的资源,建更多的高炉以增加钢铁产量。但如我们已经假设的,社会上并不存在闲置资源,只能从消费品如服装部门转移出来。这就引起消费品生产的下降,供应短缺,消费物价上涨。当通货膨胀超过了社会的可承受度时,中央银行会加息以抑制投资需求,对钢铁的需求下降,资源回流消费品部门。   然而回流过程并不完全可逆,由于资本具有专用性,炼钢的电炉不能用来缝制牛仔裤,仅部分通用设备和人员转移到消费品部门。前期低利率下的投资高峰造成钢铁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企业亏损和倒闭,投资品部门率先进入衰退。钢铁业的萎缩最终也会影响服装生产,因为钢铁是制造缝纫机的原材料,衰退于是从投资品扩展到整个经济。   第二个也许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投资机会。低成本资金供应充裕,企业和个人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如果在实体经济中找不到,资金极有可能进入资产市场如股市和楼市。因短期内股票和房屋的供应不变,新进入资金引起价格上涨,立即产生不菲的“投资收益”。高收益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更多的资金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资金-资产价格-预期收益之间如此反复循环,资产泡沫不断膨胀,直到破灭的那一天。   这一概念模型意味着金融和经济危机或以实体经济的通胀为先导,或以资产泡沫为预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后者的概率越来越大。上一世纪早期,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21年的66点涨至1929年崩盘前的300点以上,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同期GDP的3倍多。在长达十年的减息周期中,日经指数从1982年的7000点,大涨至1989年底的39000点,此后不久,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陷入20年的衰退。从1980年代中开始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泰国的银行贷款以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股票价格指数相应从1986年底的200点上涨6倍,达1996年中的1300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则源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2002年房地产价格指数还只是97,5年之后的2007年就翻番到201,年回报率达15%,除了新兴的技术行业,实体经济中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轻松赚钱机会?   泡沫虽壮观,终有破灭之时,刺破泡沫的往往是中央银行自己。担心通胀或者过高的资产价格,央行紧缩银根,灾难随即到来。日本央行于1989年五次加息,股市、楼市双双倒下。美联储从2004年中到2006年中,连续17次加息,次按违约率随还债成本上升,投资者恐慌性抛售以次按为基础的债券CDO,拉开了金融危机的序幕。   与哈耶克的“政府失灵”形成对照,凯恩斯认为萧条源于私人部门的开支意愿不足,特别是企业主对未来的前景感到悲观,用凯恩斯的话讲,受“动物精神”的支配而减少投资,引发了经济衰退。需要注意的是,私人部门开支不足意味着较小的MPC从而较小的乘数,但凯恩斯在计算乘数时,又悄悄地换上了正常状态下的MPC,这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明显的自相矛盾。   企业和消费者的悲观情绪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凯恩斯也许会说,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盘改变了市场气氛。那么,股票市场为什么崩盘了呢?凯恩斯除了再次求助于投资者的“动物精神”,不可能给出其他回答,但这只不过是循环论证而已。与他同时代的哈耶克则说:因为中央银行超发货币,市场利率偏离了“自然利息率”,跨期资源配置出了问题。从上面提到的战后资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历史可知,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更符合事实,因而更具有说服力。   暂且不论哪一派学说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周期,在经济已进入衰退后,失业率上升,社会上存在着闲置资源,如果政府的财政状况良好,为什么不可以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呢?遗憾的是,当今的欧美政府已经没有那样的财力了。即使仍有余力,赤字政策不过是用今天的政府开支替代明天的私人部门开支,用效率低下的官僚主义和贪腐替代企业和消费者的精打细算。   在衰退的经济中,货币政策能否有所作为?倘若哈耶克是正确的,危机的起因是利率过低,增加货币供应无异于饮鸩止渴,除了暂时托住资产价格,延缓去杠杆化的过程,就是维持扭曲性利率,为下一轮资产泡沫积蓄能量。   本文的分析给出一个暗淡的前景,在今后的三五年中,欧美经济将继续在痛苦的去杠杆化中挣扎,削减政府债务是最后也最为困难的一步。即使在去杠杆化完成之后,经济增长也不可能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因为危机前的繁荣部分地由信贷的过度供应支撑。除此之外,人们能做的就是让市场决定利率,不再自作聪明地操作货币政策。至于新的经济景气,完全依赖新增长点的出现,新增长点来自创新,而哺育创新的是市场竞争和企业的活力,与宏观政策无关。   对于这样的前景,当代人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他们的父辈以借债的方式透支了他们原本可享受的繁荣。萧条是对透支的偿还,人类生来是机会主义者,而上帝永远是公平的。
6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国竞争力第26位
热度 1 junpengyuan 2011-9-13 16:34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国竞争力第26位 字号 大 中 小 作者 严婷 来源 一财网 2011-09-07 15:32 新加坡超越瑞典上升至第二位,瑞士连续第三年拔得头筹,美国连续第3年排名下滑,下降一位至第5名。而中国继续进步,最新排名第26位,大幅领先金砖五国其他成员。 世 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9月7日发布了《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该报告显示,在今年的最新排名中,新加坡超越瑞典上升至第二位,瑞士连续第三年拔得头筹,美国连续第3年排名下滑,下降一位至第5名。而中国继续进步,最新排名第26位,大幅领先金砖五国其他成员。 此外,日本排名第9,下降三位,但仍在前10名之列。香港排名第11位,中国台湾排名第13位。马来西亚跃升5位至第21名,紧随澳大利亚之后。尽管在前30位中有着强劲表现,亚洲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显著竞争力增长势头在趋于放缓。包括印度尼西亚位居第46、印度位居第56位和越南位居第65位在内的一些国家排名止步不前,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保持它们增长动力所必须的改革和投资迟迟没有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排名连续第三年下滑,今年又下降一位至第5名。除了宏观经济越来越脆弱之外,美国制度环境的某些方面继续让一些商界领导者感到担忧,尤其是公众对政治人物的信任度较低和对于政府效率低下的担心。但积极的一面是,自从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和金融机构首次出现了复苏,它们被认为是比之前更健康和高效了。 在欧元区,德国继续位居前列,尽管下降了一位至第6名;荷兰位居第7位,排名上升一位,法国下降三位至第18名。提升竞争力的改革将在振兴此地区的增长和应对其关键挑战、财政整顿和顽固的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排名结果表明,“发达经济体的竞争力在过去7年间停滞不前,但很多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却有了改善,让它们的增长更加稳健,这反映出经济活动正在从发达经济体转至新兴经济体。 ” 在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排名第26位继续保持领先,排名再次上升一位,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前30名的地位。在其他4个金砖五国经济体中,南非(50)和巴西(53)的排名有所上升,而印度(56)和俄罗斯(66)略有下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报告共同作者沙维尔·撒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表示:“在人们再次担心全球经济前景时,政策制定者不能忽视长期的竞争力基本点。为了让复苏更加稳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都必须确保增长是基于生产力的提升。发达经济体(许多都面临着财政挑战和增长缓慢等困境)需要专注于提升竞争力的措施,以创造出良性增长循环,确保实现稳健的经济复苏。”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竞争力排行榜以全球竞争力指数为基础,由马丁(Sala-i-Martin)教授为世界经济论坛编制并于2004年引入。全球竞争力指数以12个主要竞争力因素为基础,全面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的竞争力状况。这些因素包括机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
个人分类: 公共管理|2700 次阅读|1 个评论
9·11事件十周年随想
PuYingjun 2011-9-11 18:21
在这9·11事件十周年之际,看完网上有关该事件的新闻视频,除了缅怀逝者,不禁想写点什么··· 2001年9月11日那两架刺破晴空的飞机瞬间搅乱了每一个纽约人的生活。十年后的今天,日常的生活秩序已经恢复正常,但几乎每个人都承认,在这个突然暴露出脆弱一面的城市,9·11事件的影响依然挥之不去,有时感觉很细微,有时又是异常地强烈。今天是9·11事件十周年纪念日,世界各大报纸纷纷报道,网络上也再现了很多当年9·11事件的视频,真是触目惊心。对我来说,自己居住的城市受到袭击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我想对许多纽约人来说也是一样。除了缅怀逝者,安慰生者,更多的恐怕是要对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反思,恐怖主义的根在哪?为什么会出现恐怖主义?要知道物极必反! 虽然短短的10年已经过去了,但9·11事件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消除,这十年间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11事件后美国军费激增了3倍,对外政策急转,单极世界逐步衰落,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发生巨变。十年之后回望,9·11事件绝不仅仅是一次袭击,引发的连锁反应也绵延至今。美国实行单边主义,借反恐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和塔利班政权,今年又在巴基斯坦成功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然而呢,这两场战争至今还未完全结束,也并未给美国带来其追求的“绝对安全”,反而给伊拉克人民、阿富汗人民乃至巴基斯坦人民带来了灾难,每年在这几个国家因为恐怖袭击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难道只有美国人民的生命值得尊重???不仅如此,也造成了与穆斯林民族之间的对立,更滋生了恐怖主义。这十年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力进行反恐战争,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又到今年的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真是得不偿失! 美国与拉登的对立是世界上富有者与穷人之间冲突的反映。当人群和文化被窘迫得过于无奈,极端的思想在怪异的信仰驱使下就有可能应运而生。“基地”等极端组织的根源可以在全世界被遗弃和遗忘的人群中找到答案:民族分裂和人们被剥夺公权。美国作为冷战后惟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它面临的最大的战略问题是如何避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联合起来反对它,美国在武器技术方面远远超过它的盟国,因此它极易倾向于单边主义。从实质上说,美国在许多方面的单边主义是由于其遍布全球的利益所驱使的。在美国看来,全球的安全就是美国帝国的安全。“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单边主义的外交策略极易使美国成为众矢之的,单边主义使它得罪或失去盟友和朋友,同时,它在中东的单边主义使它招来阿拉伯世界的广泛的嫉恨。 美国充当世界警察,实行霸权主义,把它的利益凌驾于别国的国家利益之上,貌似全世界都是它的,世界哪个角落有事,若违背它的意志,它就把它的航母派到哪儿,耀武扬威。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世界人民都是追求和平的,然而它还在实行舰炮政策,在全世界建军事基地,还要在1个小时内打击全球任何一个角落。你到底想干什么?!它还在妄想借台湾问题遏制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周边建军事基地,而且在中国的邻居中挑拨离间,用岛链围困腾飞的中国龙。9·11事件后它没有反思它实行的政策,没有反思带给饱受战乱创伤的伊拉克和阿富汗人民,还变本加厉的用美国纳税人和世界人民的钱发动战争,它就是只为了它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十年之后,美国并没有得到安全,尤其是心里的安全,这样一个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国度出入境都要接受“裸体”体检;而且发布全球旅游警告,真是草木皆兵! 如今,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到理想的境界,在当今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世界,不可能没有暴力。暴力在制造混乱和野蛮,暴力也在维持秩序和文明。以西方文明代表自诩的美国,也正是最大的暴力国。因此,我们不可能反对一切暴力,也不可能接受一切暴力。我们要努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同时要在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坚定不移的实行友好的外交政策,对世界各种文化、各种民族、各种信仰要包容,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发展,世界发展,努力实现大同世界,和谐世界! 本人才疏学浅,写这篇博文只是闲谈,若有不妥,还请多多指教!
个人分类: 观点闲谈|3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民航的发展与对策【转载】
shxf 2011-8-30 13:30
中国民航的发展与对策 王昌顺 2011年03月28日 民航业是全球化运输的主要方式,民航业的发展受到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巨大,同时也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持续提高航空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安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加坚定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对“持续安全”理念的认识,把航空安全作为民航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民航工作的各个方面,全力以赴确保航空持续安全发展。根据民航局的规划意见,到2020年建立相对完善的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以风险管理为手段,以体系监管为核心,以资源配置为保障,充分发挥企业的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实现规章符合性基础上的安全绩效管理,步入安全人文内涵式发展轨道。   加大国家对民航产业扶持力度。一是把加快民航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国家名义下发《加快发展民用航空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民航科学发展。二是建立国家民航发展协调机制。建议成立由国务院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或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民航业规划、组织、协调和领导,形成国家层面促进民航发展的合力。三是加大对航空公司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航空公司主要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发展,导致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融资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根据国有大型航空公司的发展规模和国际竞争需要,建议设立最低限额的法定资本金,投入增量资本,把资本负债率降到60%以下。四是合理确定航空运输企业税负。建议减轻航空公司税费负担,免征或减征飞机引进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采购发动机、飞机辅助动力系统、飞机起落架等高价格进口航材的关税和增值税;实行国际航线用油的退、免税政策。五是加大对国产飞机的支持力度。按照计划,国产ARJ飞机将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国产C919大飞机将于2016年投入使用。为了支持民族工业,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航空公司订购或者承诺了购买这两种飞机。但考虑到这两种飞机刚刚投入使用,航空公司在运营中面临不少的压力,包括没有运营经验,没有形成规模,初期成本费用较高等,因此建议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包括购机补贴、减免税收、运行补贴、贴息等政策。   解决制约民航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进一步理顺空管体制机制。建议进一步加强军民航协调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空管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推动空域机制创新,实施空域分类,调整优化空域结构,实现空域相对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完善全国航路航线网络,增大航路运行容量,优化协调飞行线路,提高运行效率;推广区域导航技术的应用,提高空管保障设施薄弱地区航空运输的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机场的布局和建设,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和运输市场格局变化趋势,制定或调整机场建设数量、规模与时间,使机场布局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要加强资本金投入。根据机场的公用基础设施性质,建议将机场的资本金比例提高到50%以上,其中支线机场国家全额投入资本金。在政府支持民航发展的同时,积极吸引企业集团、社会资本投资民航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加强机场建设管理。机场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多,协调工作量大,资金落实难。建议推行机场建设的分类管理,加强支线航空运行标准、技术和法规的研究及制定工作,简化对中小机场建设项目的审批环节和程序,为支线机场建设发展提供便利。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制定科技人才政策制度,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促进民航科技专业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加速民航科技专家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发现和培养一批通晓业务、擅长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的科研管理人才。   提高我国民航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一是合理引导企业联合重组。与国际超级航空集团相比,我国航空公司的规模明显偏小,在竞争中发展空间被不断挤压,无法形成竞争合力。因此,为了提升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水平,要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引导和推进行业以联合促发展,以整合聚能力,不断优化市场结构。争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拳头”,在国内市场形成有序良性竞争格局。二是要扩大在国际民航的话语权。综合考虑我民航强国战略和未来行业发展核心利益,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我国影响力、提升我国作为一类理事国在国际民航组织中地位。三是要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进一步完善国际航权分配与使用机制,规范国际航线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鼓励航空公司开辟国际航线,在繁忙机场预留一定比例的时刻资源用于航空公司增加国际航线航班,对特殊远程国际航线给予政策补贴。要加快国际航空货运发展,进一步加快大通关建设,加强与海关沟通协调,加快航空物流发展,提高通关效率;进一步规范国际货运航线准入,鼓励航空公司联合经营,提高航权使用率及增加运力投入。四是要审慎推进“走出去”战略。要充分考虑民航企业跨国投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规范国内航空运输市场,以国内经营业务绩效为参考起点,突出我国民航企业的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国际化管理水平和人才,循序推进民航企业跨国兼并和收购,培养2—3家国际知名的跨国航空企业。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是要努力促进航油节约。加强空域规划,优化空域和航路航线结构,缩短飞行距离;引导航空公司向节能增效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规范内部节油机制,有效激励飞行运行节油。积极推动研究机构和航空公司联合开展生物燃油作为替代能源的应用推广研究,做好生物燃油储运规划和市场推广应用措施的研究。二是要积极降低机场能耗。积极推进节能新技术在机场建设中的应用,积极支持节能新技术在新建机场和既有机场改扩建中的应用,优先采用低能耗的设计方案。三是要实现航空排放的不断减少。推进空管新技术应用,优化飞行程序设计,减少飞行过程中的排放。加大机场设施设备改造和更新力度,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加快淘汰高耗能老旧设施设备,减少场内设备运行耗能和排放。针对国际上建立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等重要问题,开展应对策略研究,评估对航空运输企业的影响。
个人分类: 信息快递|1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业与市场细分是世界经济结构变革的主要方向
戴锋 2011-8-11 14:54
产业与市场细分是世界经济结构变革的主要方向.pdf
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动荡,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防范风险
xupeiyang 2011-8-9 19:1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9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及其影响,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会议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我们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2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俄总理普京批美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
lzxun123 2011-8-2 22: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莫斯科8月1日电 (记者 田冰)俄罗斯总理普京1日表示,虽然美国自己解决了债务危机问题,但只是推迟了系统性解决方案的采用。他同时批评美国转嫁负担,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   普京当天在特维尔州参加一个青年论坛并回答提问时表示,美国债务问题一旦发生,对俄罗斯也没什么好处。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的,所有国家彼此相互依赖。美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之一,如果美国经济发生系统性故障,将会对所有国家造成影响。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和中国的外汇储备持有大量美国债券,将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他表示,问题不仅在于此,如果美国债务问题一旦爆发,将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打击。普京透露说,一些专家认为,美国的兴趣在于据此宣布美元贬值,并为自己国家主导型出口行业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和解决国内问题。   普京说,尽管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这只是推迟了更加综合解决方案的采用。“14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世界经济和自己的美元垄断地位过着寄生虫的生活。”   普京认为,世界上应当产生其他储备货币,而不仅仅是美元。“欧元地位应当得到巩固,亚洲应当出现区域性储备货币,卢布也可能成为区域性储备货币。”他表示,一个国家的货币能不能成为储备货币,不是靠发行纸币,而是国民经济质量。   普京最后强调说:“上帝保佑,虽然美国债务上限危机现在得到了解决,但我们不应总是在旁观他们在那里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必须巩固本国货币和经济”。   8月2日是美国提高债务上限的最后日期。美国总统奥巴马31日晚宣布,国会两党领导人已就债务上限问题达成协议。如果这份协议未来几天获国会两院顺利通过,将避免出现债务违约状况,引发美国经济地震并殃及全球债主。
个人分类: 争鸣|1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最好的经济学期刊排名
zhao1198 2011-7-5 08:07
1.经济学季刊 2.经济研究 3.管理世界 4.世界经济 5.中国工业经济 转载的,各位同仁有何见解?按照我的理解稍微修改了下,还是把排名靠后的都去掉的好。 原排名: 1.经济学季刊 2.经济研究 3.世界经济文汇(改版之后) 4.世界经济 5.中国工业经济 6.南开经济研究(改版之后) 7.南方经济(改版之后) 8.金融研究(不含垃圾实务版) 9.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每期文章10来篇,发表难度还是挺高的,声誉不错) 10.财经研究(每期文章10来篇,质量不错) 11.经济学家(一直很低调沉稳,声誉不错) 12.改革(曾经非常辉煌,近年受到版面费的负面困扰,但总体期刊水平并没有大弧度的下滑) 13.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不错的杂志,唯一的诟病就是那些理事单位) 14.经济评论(总体比较稳定,正在变得更好) 15.经济学动态/外国经济与管理(说实在的,学术含量整体都不高,无非是些综述述评之类的,前者其实还不如后者,后者每期文章10来篇) 16.财贸经济(本来就不是很好,这两年每期文章几乎翻了倍,正在变烂) 17.财经问题研究(总体水平一直比较稳定,也算是老牌期刊) 18.国际贸易问题(前些年收费表现不好,这两年好了些)
个人分类: Journal|4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GDP高不等于民富国强
热度 2 Education 2011-4-28 13:59
前几个月,统计我国的GDP达到了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上上下下着实飘飘然起来。 好像离世界头号强国也不远了。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世界经济展望》发表的报告所作出的结论。该报告对GDP的计算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进行计算的。 GDP世界第一又怎样? 第一 ,GDP高不表示国民富裕 按形成方式为,GDP可以分为消费拉动为主和投资拉动为主。 欧美的GDP是消费拉动的,GDP要提高,必须给老百姓法很多钱,要给高福利,老百姓才消费。所以他们的GDP增长,可以表示国民变得富裕。 中国的GDP和欧美的GDP不是一个东西,中国的GDP是投资拉动的,房地产,公路,铁路,等投资占到GDP的一大半, 房地产,交通收费价格飞涨。烟酒等终端产品如果涨价,并不能带动别的产品涨价,房地产,交通涨价,挤占农地, 则会带动绝大多数产品价格上涨,与此同时,老百姓的钱不多,福利差,不敢也无力消费,所以这种投资拉动的高GDP 不表示国民富裕,这也是我国GDP世界第二,仍然民生艰难的原因。 第二,GDP高不表示国家强大 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采取了购买力平价的方式,计算出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 毫无疑问,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总量最大得国家。 从1840年开始,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却在对外战争中连续失败,领土日益缩小,国际影响力低落。中国丧失了约12%的国土。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晚清的中国都不是一个强国,而是一个屡遭侵略、屡屡割地赔款的弱国。 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70年中国的GDP仍是英国的1.8倍,而且大于英法的总和,英法联军却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    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2.5倍,但无论是日本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中国的工业力量和日本不是一个档次。 大国的兴衰》一书认为:经济总量本身并无太大意义,“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英国在1850年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 根本原因是因为清GDP的构成99%是形不成战争能力的农产品,茶业和瓷器及各种生活奢侈品。 中国现在的GDP主要靠没技术的房地产和低端制造业。无法形成先进工业。 第三:中国的GDP数字含有政绩的水分 中国的体制,决定了各级政府和官员为了政绩想方设法提高GDP的数据。 美国根本就没有一个什么GDP的增长要求,美国的头等大事或者政绩是就业率,而且每小时的薪水要有较高水平, 体现了民生的地位,至于GDP,只是就业的副产品。 我国动辄谈GDP,人家根本不造那个数字。我国谈到就业率,官方就开始讳莫如深,就业率或者失业率,工资水平, 只能靠个人感受得知。    GDP统计,只是国力对比中的一个狭窄方面。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比GDP更加重要。 提高GDP很容易,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印钞票,统计不实,卖地,盖房子,修公路,铁路。修完了再拆再算一次GDP,GDP一下就上去了, 但是军事,科技水平,人民生活质量这些可见有用的硬实力不行。 既然GDP和政绩挂钩,官员会各显神通,造出数据。一点都不奇怪,中国现代史上有造数据的传统, 饿毙几千万都能造出大丰收的数据。 第四 我国的GDP价值不可兑现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国GDP换成美元,占世界第二。但是,人民币能换成美元吗? 人民币在国外,任何国家都不接受。我国那么多人民币不能形成真正的购买力。 买国外产品还是要掏美元。我国GDP不要说第二,就是第一,人民币在国外也是废纸, 所以,要看清原来这个GDP在国外是纸老虎, 但由于造就高GDP 的1.5倍的M2货币超发,国内通货膨胀可是真老虎。 第五 GDP和国民财富基本无关 GDP包含了很多消耗的东西,并不能使用,比如这个楼这条路拆了重建,算到GDP了,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财富。国有部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个人无法消费。 国民财富这里指个人拥有的能用来消费的财富,美国比中国多两倍,如果按人均算的话,大概十倍。 通俗的说,就是美国个人富裕十倍。 我国的第一多着呢,博士数量世界第一,估计教授数量也是世界第一,论文数量第一(含中文论文)。 什么教学成果奖,国家科学进步奖, 文凭,职称证书,奖状,论文,和钞票一样,想印多少就有多少。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446692.s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0426/10239751685.shtml 港大教授曝中国GDP真相:世界绝对地位还不如1913年 http://finance.jrj.com.cn/2011/07/07101110384417.shtml 中国是经济巨人金融侏儒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26/c_122086251.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42a9e0101863t.html PS:吴敬琏:权力介入让整个经济变成寻租场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11020/085210655498.shtml 以本世纪初的“北京共识”为开端、逐步发展成型的“中国模式”论,提出了一个无论对于总结过去还是规划未来都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讨论。   “中国模式”的话题,起源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的爆发式增长。特别是经过三年徘徊,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以后,中国经济改革重新回到市场化的道路。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真正起飞了。经过将近20年的高速度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于是,就出现了如何解读中国经济崛起秘密的问题。    壹   “中国模式”论倡导者对这个问题给出的回答是:中国能够创造如此优异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它有一个强势政府和有着强大控制力的国有经济,因此能够正确制定和成功执行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创造了北京奥运、高铁建设等种种奇迹,并且能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狂潮中屹立不倒,继续保持超过9%的GDP年增长率,为发达国家所争羡,足以充当世界各国的楷模。   不过,这种解释虽然能够燃起某种民族主义的自豪感,却也留下了不少的疑问。   例如,如果说驾驭整个社会的强势政府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强大国有经济是中国成功的秘密,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中国同样拥有强势政府和比如今更为强大的国有经济,中国人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苦难,一次大饥荒就夺去了成千万人生命的人间惨剧?   在强势政府掌握的“举国体制”下,中国的确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然而为赢得这些成就而付出的成本也大得惊人。   近年来政府启动巨量投资和海量贷款造成的消极后果正在开始显现。短期收益和长期损失之间如何权衡,恐怕也非一眼就能看穿。   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时,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后30年和始终未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前30年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所以,这一切还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改革开放讲起。特别是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接着,从1994年初开始,中国根据早些时候确定的市场化改革总体规划和对企业、市场体系、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改革的方案设计,进行了整体推进市场化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同意对当时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为民间进行创业活动提供了机会。   虽然在各个领域内的推进程度并不相同,而原有的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未动,但这一轮改革毕竟使一个对世界市场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起来。   市场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约束的生产力,促使90年代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这具体地表现为:   第一,为平民创业开拓了一定的空间。在毛泽东的“全面专政”体制下,私人从事工商业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复辟”活动,遭到无情的镇压。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逐步松动了对私人创业的准入限制。特别是1997年中国党政领导认可“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民营经济一定的活动空间。   随着中国民间长期被压抑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积极性喷薄而出,到20世纪末,中国已经涌现了3000多万户的民间企业。它们乃是中国出人意料的发展最基础的推动力。   第二,大量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通过国家动员资源和强制投资的手段进行的,这大大限制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度和经济的整体效率。当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民间创业活动活跃起来,生产要素开始从效率较低的产业向效率较高的产业流动。   在改革开放后的年代中,中国有高达2.5亿左右的处于低就业状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从事工商业。   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于爱尔兰国土面积的约7万平方公里的农用土地转为城市用地。生产要素大量向相对高效部门的转移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   第三,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执行弥补了消费需求不足的缺陷,从需求方面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最终需求不足。由于投资报酬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为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投资率必须不断提高;与此相对应,消费需求会相对萎缩,造成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严重问题。   20世纪90年代,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实施,利用了发达国家储蓄率偏低造成的机会,扩大出口,用净出口的需求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拉动了产出的高速度增长。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装备和先进技术,在大规模人力资源投资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迅速缩小了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在过去200多年间积累起来的巨大技术水平差距,使高速度增长得到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撑。   这一切足以说明,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30年高速度增长的真正秘密所在。    贰   此外,质疑“中国模式”论的人们认为,中国社会虽然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迄今为止,市场化改革还有许多大关并没有过,中国在20世纪末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很不完善的。这种不完善性主要表现为国家部门(statesector)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   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方面:(1)虽然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并不占有优势,但它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commandingheights),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中继续处于垄断地位;(2)各级政府握有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流向的巨大权力;(3)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的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设置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干预。   这样一来,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一种既包括新的市场经济因素,又包括旧的命令经济或称统制经济,既可以前进到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也可以退回到统制经济的过渡性体制。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的。   在中国改革的初期,不但政治领导人和计划官员倾心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威权发展模式”(authoritariandevelopmentalism),即使以欧美式自由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的经济学家也承认,在市场发育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政府不能不承担更大的协调责任。   不过,日本等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威权发展模式下,威权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对信贷活动的“窗口指导”和通产省(MITI)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一类活动实现,政府一般并不直接对企业发号施令和直接进行经营活动。   中国的情况与它们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现行体制是从列宁所说的“国家辛迪加”(statesyndicate,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把它称为Party-StateInc,即“党国大公司”)演变而来,拥有庞大的直接管理国民经济的国家机器和强大的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   因此,在中国政府和国有部门对于经济的控制和干预较之东亚国家和地区就更为直接有力,形成了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格局。   这种体制建立后,就出现了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或者是政府逐渐淡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自己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诸如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的职能,逐渐成长为在规则基础上运转的现代市场经济,我把它称为法治的市场经济;或者不断强化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不断扩大国有部门的垄断力量,蜕变为政府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当20世纪90年代初期商品价格放开,当世纪之交包括数百万计的县乡镇政府所属的乡镇企业改制成为私有企业时,市场的力量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也更加强劲有效。   反之,当本世纪初国有大企业进一步改革受到阻碍,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倒退现象,或者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加强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干预时,国家资本主义的趋向就变得十分明显。   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求政治体制改革配套地推进。   正像一些东亚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的,一切采取“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都需要打破特殊既得利益的阻碍和干扰,推进从威权发展模式向民主发展模式(democraticdevelopmentalism)的转型。   更何况中国是一个有长期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又经历过长期列宁-斯大林式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践,这方面的任务就更加繁重和艰巨。虽然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市场经济是一套配置稀缺经济资源的机制。   然而,仅仅靠它本身并不足以自行,需要其他方面制度安排的配合和支撑;否则,市场自由交换秩序得不到保证,就会出现混乱,权力的介入还会造成“丛林法则”支配市场,使整个经济变成了一个寻租场。   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交易主体自由而平等,且不存在外部性,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通过交易达成的价格,就能够有效地把资源配置到应该到的地方去。但是,交换是需要秩序的,是需要透明的规则和公正执法来保障的。   所以,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应该配合起来推进:一方面,从一个由行政权威控制的计划经济转变成一个自由交换的经济;另一方面,就是从行政命令支配的经济、政府机关和党政官员的自由裁量权特别大的命令经济,转变为一个规则透明、公正执法的法治经济。    叁   中国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态的发展充分说明,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资源实现的增长,不但不能长期维持,而且早晚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   第一,与强势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的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不可持续。   在这种增长方式下,虽然短时期内能够依靠政府强制动员和大量投入社会资源,加上从国外引进技术来维持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一方面,由于所谓“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已经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近年来,这种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由这种增长方式造成的消费在GDP中占比下降、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缓慢,以及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愈演愈烈。   1994年以后,中国运用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经验,采取低估本币汇率等出口导向政策,用净出口需求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出口贸易刺激了沿海地区加工工业大量引进技术和雇用低工资农民工。然而,正像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最先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一样,中国在经历了十来年出口推动的繁荣后,于21世纪初期在微观经济领域出现技术进步缓慢、效率下降等弊病;在宏观经济领域,则出现了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生成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种种病象。   所有这些都向我们警示:如果不能尽快打破体制性的障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和社会灾难。   第二,各级政府日益强化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使腐败迅速蔓延和贫富差别日益扩大,官民矛盾激化,甚至可能酝酿着社会动荡。   在1988年-1998年这十年间,中国经济学家曾经对转型期间日益抬头的腐败现象进行深入的讨论,要求通过市场化改革铲除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防止中国上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GunnarMyrdal)所说的社会溃散的“亚洲戏剧”。上世纪90年代初期商品价格自由化,曾经也阻断了通过商品价格双轨制寻租的“官倒”的财路。然而,行政权力不肯退出市场,使寻租的基础在许多领域继续保持。   由于体制的演进会有路径依赖,一旦进入政府主导的路径,从寻租活动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力求推动“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向国家资本主义乃至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即毛泽东所说的“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蜕变。如果没有步伐坚定的经济和政治改革阻断这一路径,使之回归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正途,就会锁定在这一路径中。而一旦路径被锁定,就会像诺斯(DouglasNorth)所说,除非经过大的社会震荡,否则很难退出。   目前,大众普遍对政府对于防止事态恶化和灾变发生的措施不力啧有烦言,甚至将这种状态形容为“下定决心抱着定时炸弹击鼓传花”。   从当前事态发展情况来看,批评政府和要求政府有更多的作为是完全有理由的。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政府加强作为的方向是什么:是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建立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提供市场所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以便提升市场,还是用政府的强制力量去“驾驭”市场、压制市场和取代市场?不同的取向将决定政府领导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起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作用。   也正因为这样,这一场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讨论,对决定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http://t.hexun.com/22069742/34607223_d.html 2013中国最新国情报告:195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韩国的3.2倍,日本的1.1倍。但经过50多年“翻天覆地”的增长,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日本的3%,韩国7%。奥巴马日前接受采访说:中国人均生活水平停留在美国1910年水准。 【8】 http://opinion.hexun.com/2014-11-06/170101040.html 中国GDP数据的魔术:无非需要一支会说好话的铅笔   若研究各省的GDP增速,可以发现更精彩的魔术。如图二所示,去年各省平均GDP增速(以名义GDP计算)为9.5%,远高 于平 淡的全国增速7.7%。按照各省报告的增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过去24年来经济增长了15倍,这可比按照自上而下的老方法所得出的10倍增速高得多。更重要的是,每个省份报出的去年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省长们都珍惜自己的工作。他们知道中央看重的是什么,也知道如何不负所望。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1月3日有媒体报道,内地GDP增速预计将创24年来新低。为什么7%的增速竟然如此不堪?过去50年, 美国 只有一年取得如此之高的年度GDP增速。 英国 在1920年代好像有一年达到这一增速,但自二战后肯定就再未有过。   不过,世界银行列出一些国家,称它们去年的经济增速超过7%。和中国一样以字母“C”开头的国家有科特迪瓦(8.7%)、刚果民主共和国(8.5%)和柬埔寨(7.5%)。多好的一群伙伴!不知北京喜欢和哪个国家相提并论?    马克思 主义认为,共产党代表人民,所以民主多余。但我觉得中国政府已不再信奉这种胡言乱语,中国共产党要取得认受性,就只能宣扬党已带领国家走向富强。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7%以上的增速就成为重要目标。我提到这点,是因为我有办法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增速远远高出7%。   负责经济事务的中国高官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不要再计算全国GDP,而是个别收集每省的GDP数据,再把数据汇总。最后得出的结果就像是变了个魔术。   如图一所示,若计算各省GDP数据的总和,内地现今的经济规模就比自上而下的全国总体数字高出逾10%,而且过去十年两者之间的差距稳步扩大。   但就连这些省份的数据也可能有些偏低。举例来说,如果把广东各县区的GDP数字相加,得出的合共经济规模比全省数字高出8%。   可惜的是,内地官员并没有逐条街道计算GDP。如果真的这样做,得出的总体经济表现可能更突出,足以令中央政府为之自豪。   若研究各省的GDP增速,可以发现更精彩的魔术。如图二所示,去年各省平均GDP增速(以名义GDP计算)为9.5%,远高于平淡的全国增速7.7%。   按照各省报告的增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过去24年来经济增长了15倍,这可比按照自上而下的老方法所得出的10倍增速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每个省份报出的去年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省长们都珍惜自己的工作。他们知道中央看重的是什么,也知道如何不负所望。   等着吧!到明年年底,7%的增速将保持坚挺,不会有人掉队,全国上下会为此大大松一口气!   要做到这点,可能连自下向上的策略都不需要。毕竟,真正需要的无非就是一支会说好话的铅笔 【9】h ttp://finance.ifeng.com/a/20151008/14006924_0.shtml 2015年10月08日 06:56 来源: 凤凰财经综合 姜超: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只能说按照发电量、粗钢、水泥等增速全部都零增长,真实的GDP数据只能靠自己用心体会了。 我们也是在政府表态6.5%以上的增速视同与7%以后,就把3季度GDP增速下调到6.6%,来试图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经济增长水平。而一个可以参考的视角是看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前一般企业发债利率都在8%甚至以上,对应的GDP名义增速在8%以上,但目前很多企业融资成本都降到了6%甚至5%以下,说明企业已经承受不了更高的融资成本了。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5/10-19/7576909.shtml 在过去15年中,瑞士信贷银行一直在编制有关全球私人财富位于何处的数据。虽然这些数据并没有完美地捕捉到美中经济的比较结果,但数据并不需要做到这一点,而是只需大致正确。数据显示的美中两国之间的差距令人惊叹。到2015年年中,瑞士信贷银行估计,美国的私人财富存量为85.9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私人财富为22.8万亿美元。   文章认为,中国与美国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文章称,这是私营部门,也许中国的大型公共部门会让美国的优势大幅降低。对美国进行的一项粗略计算显示,到2015年年中,美国的国民净财富超过73万亿美元。   文章称,中国的国有企业拥有巨额资产。然而,中国的债务水平是非常高的,而且一直在迅速上升,并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公共部门。到2015年年中,中国的国民净财富为将近28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国民财富差距为45万亿至46万亿美元,这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1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02/19/9950369_517461339.shtml 2015 年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由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分析编制而成。评定标准包括专利总量、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覆盖率,以及基于引用的专利影响力。 亚马逊今年首次入榜。IBM、西门子等巨头今年落榜。可见其严格程度。 中国内地在去年的评选中曾有华为首次上榜,今年再度缺失。台湾则有联发科一家入围。 全球各国入围数量: 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入围;德国4家;瑞士3家;韩国3家;瑞士、加拿大、比利时、台湾、荷兰各1家。 【12】http://finance.qq.com/a/20141126/124436.htm 2008年引发全球 金融 海啸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两次来自西方资本市场的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打击不小,美联储大力推出三次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和房地产有关的债券,挽救资本市场持续恶化,连续三年3万亿 美元 基础货币的投放,使美国经济走出了危机的阴影。但是,资本市场内在的危机,促使不少的学者,尤其是美国和欧洲政治经济方面的专家,开始审视西方社会的资本市场制度和社会的经济制度。有不少知识分子和学者对世界普遍推崇的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对 太平洋 彼岸的中国,尤其是对中国近三十年经济连续高速的发展羡慕不已,他们认真研究中国的经济制度,认为中国推行的经济制度,是吸取了亚当•斯密资本主义的精华,这种模式比西方现行的自由主义经济制度更合适经济发展。他们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对经济发展有许多的不利因子,比如资本市场内在不稳定和危机的必然。 其中有一派理论认为2040中国的经济将占世界经济的40%,将大大超过美国和欧洲经济。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福格尔( Robert W.Fogel ) 201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预测2040年中国的GDP将达到123万亿美元,人均GDP将是85000美元,也是同期美国GDP的三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0%。我们对福格尔的预测结果当然不能完全怀疑,他是根据这几十年中国GDP增长的平均值来预测的,是有理论根据的。因为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又是著名的 宏观 经济学家,福格尔的文章很受西方知识界和政府官员的重视。在他的预测中,福格尔假设中国未来30年的GDP增速每年以10%的幅度增长,现在看来这个每年10%的增长速率过于乐观。中国政府本身调低了今年的GDP增速。如果以7%的增速来计,那么2040年中国的GDP也将超过美国近8万亿美金(假设美国的GDP每年以3.6%的速度增长)。 假如2040年中国的GDP超过美国,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制度战胜了西方社会自由主义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实,衡量一个经济制度的好坏,不能用单纯的GDP,还要用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GDP高,是否意味着民众的生活整体上要幸福?这里有一个公平分配问题。 从产值和货币存量上来讲,2040年的中国也许会超过美国。但用公民享受的教育,医疗,文化,安全等等公共福利来讲,我们恐怕离西方国家还有不小的距离,很难马上超过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一个国家的教育,医疗,文化,安全,这些“软指标”都是GDP不能直接反映的,但它们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GDP高,不一定就有良好教育、医疗、文化和安全环境,这里主要涉及到收入分配问题和政府决策过程的合理问题。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不小,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和 消费 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所以,中国GDP高速发展的同时,少数人财富占有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多数人其实是在相对变穷。我们需要对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中的分配问题仔细研究,不断改进,避免更进一步收入的两级分化。 GDP不能衡量另一个重要社会指标,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民众的政治权利。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如果政府各级官员权利没有相应的监督和法律约束,市场寻租权利,官员很容易以权谋私,腐败会很严重。这也极大的影响经济长期发展。如果各级政府没有一个合理的决策程序,没有相互制约的决策监督制度,那么当政府作出一些重大决策时,就会缺少科学性论证过程,没有相关部门来论证和否定不合理的决策。这样下去,国家经济也许短期内的发展速度很快,但长期充满了极大风险。就以上世纪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体制的垮台,近期的阿拉伯之春来说,这些国家体制的巨大变革给经济带来极大的伤害。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GDP增长速度一度也很快,达到百分之十几,到了60年代,由于不停的政治斗争,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艰难。这些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 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29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的经济萧条,也引起当时西方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普遍怀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当年大经济学家 凯恩斯 ( Keynes) 到苏联访问了一段时间,居然没有对当时集权专制的苏维埃经济制度提出怀疑,尽管他本人深信自由主义。深得美国总统欣赏的财政部高官,怀特(Harry Dexter White)因同情向往社会主义,也曾被怀疑苏联间谍遭到起诉过。倒是乔治•奥威尔,因为参加过西班牙内战,领教过集权制如何欺骗民众,给社会带来灾难的,在他两部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中,向世人告诫了集权制社会的危险和残酷。信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良社会经济制度的建议,鼓励提倡政府加大投资,推出积极货币政策,稳定资本市场,扶持实体经济。这些以政府为中心的经济政策,让西方资本主义不可医治的经济危机得到治理,使自由资本主义有了这百年的稳定持续的发展。反而,以公有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僵化,经济停滞不前,到了90年代,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发生政治变革。相反,中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大幅度改变大锅饭式的经济分配制度和劳动制度,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释放,全社会生产短时期快速发展。这些历史事实向世人已经证明了,一个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给社会带来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作者系山东大学 宏观经济 预测中心首席研究员
个人分类: 金融工程|43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当审稿人的荣誉
热度 6 DNAgene 2011-4-8 10:34
这两天,暨南大学教授苏冬蔚的事情影响很大。从有关新闻及读者评论中,我看到关于审稿人荣誉的一些争议,拿出来跟大家讨论一下。 有关新闻稿《暨大特聘教授苏冬蔚否认曾在美国服刑》最后一段,介绍苏教授的诸多头衔和荣誉时,包括了《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专家。于是引来了一些网友很不屑的批评: 2011-4-7 21:27:23 匿名 IP:129.100.144.* 引用:”2011-4-7 15:55:05 匿名 IP:59.57.2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以及《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专家," 这种东东也拿出来晒的人,要不虚荣,要不没什么可说的。 -------- 同意!从所例出来的这些东西就可知此人有几斤几两。 国外有专家这一头衔?真搞笑。 又一大忽悠!国内还当宝? 苏教授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编辑部要我审稿,说明我是这个领域的内行,夸张一点是专家,我作为一种荣誉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那些耻笑他的网友,显然是觉得,审个稿子这种小事也值得拿出来宣传,没见过世面,显然水平不匝地。 那我们今后还要不要在网页上列出自己是XXX等期刊的审稿人呢?会不会也被别人耻笑一番? 先说匿名审稿。这在学术界纯粹是在尽义务,没什么好处。过去一些期刊还刊登一下致谢。现在像PLoS One,连逐一致谢都免了,就像领导人说感谢全国人民一样,名字太多了,没法逐一列举,只能一起谢谢了。但审稿过程又很重要,是目前学术界得以维持延续的必需环节之一。没有审稿,学术界就没法运转了。审稿应该是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自己投稿但又拒绝审他人稿件的人,就是科学界的寄生虫。 经常审稿,至少说明这个人还是被同行认可了的,而且愿意尽一个科研人员应尽的义务。审稿人,应该作为一种荣誉,正面的。 同时,科学界,审稿人也确实太多太多,把做审稿人这一荣誉看得太重也难免受到挑剔者的耻笑。 我看到过国外一些高手的网页,我们可以参考。人家也列出来自己为哪些哪些期刊审过稿子、做过编委。。。但是人家没有列这些内容的标题是“Service”,服务。就像是我们说,XXX参加义务植树,XXX医生积极参与社区保健咨询。而不是放在Honour荣誉一栏,荣誉里边,介绍的是炸药奖、美国科学院院士之类的。 其实就是换了个说法,争议就没了。不要说,我懒着这么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我们这些穷酸读书人的本性。在这个群体里混,就要遵守这个群体的潜规则。
7497 次阅读|11 个评论
日本强震为自己与世界经济带来转型机遇
热度 1 王铮 2011-3-17 13:24
这是科学《科学时报》对我的采访,作为博客文章,我补充了点东西: 王铮研究员:日本强震或为世界经济带来转型机遇 受日本地震影响,近日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全面下挫。3月15日,日经指数跌幅达10.55%,韩国首尔股市综合指数跌幅为2.40%,纽约股市以1%以上的跌幅结束了全天交易。同时,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的汽车生产供应链均受到不小冲击。 可以说,日本地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初显。英国金融界分析指出,日本大地震将令全球经济损失逾620亿英镑。 不过,3月15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铮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对日本和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和转型的机遇。” 转型考量执政者决心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震中距日本半导体厂商集中地宫城县、岩手县较近,这是高新产业集中的地区。地震发生后,索尼、东芝、松下等多家知名电子企业先后关闭了相应工厂。受此影响,日本在全球的合资厂或“断粮”。 “短期内,日本地震对当地甚至世界制造业的影响显而易见。”王铮表示,“但如果日本能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到金融业上来,将是日本经济发展转型的机遇。” 王铮表示,日本是一个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这种灾害对制造业的影响很大。“但金融业是虚拟经济,地震震不垮金融资本。”金融业或许是日本经济再次拉升的入口。 补充:其实鸠山首相就认识到这点,要搞亚洲经济联合,在亚洲搞产业分工,搞亚元之类,可惜让美国人打压了。 在20世纪50年代走过战后复兴期后,日本便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以更低的成本、更优良的品质,使其产品倾销世界每个角落。这种出口主导型战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给日本带来长期繁荣。但日本的工资水平几十倍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必然导致其产品很难具有竞争力。 “长期以来,日本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影响存在负面作用。”王铮长期从事经济计算和政策模拟研究,他表示,“由于地理位置临近等原因 和防范中国 ,日本的一些产业,尤其是一些高新制造业,自然放在国内发展,不会转移到中国。另外,日本的发展也需要进口能源、矿石等。因此长期看来,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竞争态势。” 不过,王铮指出,日本制造业近年来逐渐下滑,已经被劳动力和市场占优势的中、韩等国赶超,俄罗斯也因技术资本完成了超越。如果能将不再占优势的制造业“阵地”让出,不仅日本经济能够转型,中国、俄罗斯等国也能借此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事实上,日本具有发展金融业的若干优势。王铮表示:“日本大财阀较多,有控制世界金融的能力。”1996年,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正式合并为东京三菱银行,成为总资产超过67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银行。 除此之外,日本经济实力排名世界前三,虽然东京目前仍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但过去20年中,其地位一直在下滑。由于从紧的法规制度和高税率,日本金融业一直在谨慎前行,而没有像美国金融业那样过度膨胀,银行制度存在一定管制, 实行弛管制和再管制,日本金融业 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但能否真正转型还要看日本执政者的决心,而日本进入民主党时代或许是其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王铮解释说,“由于民主党并不像自民党那样,与垄断资本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转型和改革的压力会小一些。” 核电存在和升级趋势不变 对日本地震带来的另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影响,是核电安全及其发展。 3月15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爆炸。这引起了全球对核电的恐慌。有专家预计,这除了会推迟全球核电站建设计划,还将增加建站成本,并对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造成严重影响。 王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福岛核爆炸对日本核电发展和能源使用结构会有影响,但不会长期影响日本发展核电的决心。这是由其资源形势决定的。” 日本的核电大多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核电,这类核电的安全系统尤其不好。日本福岛核电站更已是40岁“高龄”。而此前,日本有计划10年后在当地再添加2座供电能力达2800兆瓦的核反应堆。 王铮表示:“日本原本就计划改造‘老旧’核电,但这项花费很大,他们拿不出这么多钱,或者是不愿意拿出这么多钱。尽管如此,日本未来依然不会依靠碳能源,在新的能源技术没有出来之前,还是要依靠核电。” 【1996年就有个核物理学家对王铮说,日本核电厂技术与当时计划的浙江、江苏核电厂技术不一样,是容易然而生产核武器的。当时他认为日本已经有能力生产核武器了。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准确。】 2010年,日本30%的电力源于核电。在国内市场保障下,日本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核电设备制造厂商,如三菱重工、东芝、日立等企业。 事实上,在2008年,日本政府和核电业界联手布局下一代核电,研制最大功率达180万千瓦的下一代反应堆技术,而目前日本功率最高的反应堆也仅有130万千瓦。这一项目的经费由政府与企业“对半”分担。为降低技术风险、确保项目收益,日本核电业界决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在现有130万千瓦机组基础上,突破下一代核电关键技术,其后再寻求提高机组功率。 “不仅如此,日本国民对核电没有过分的抵触,他们对待新技术一直是积极向上的,不像在一些欧洲国家,一些组织对核电的反对声音很大。这是日本核电发展的信心所在。” 王铮表示,当然,他们可能会加紧争夺春晓油田。日本政府如果明智点,就接受“搁置争端,共同开发。”问题是日本这个民族好像喜欢争端。你看奥特曼那个动画片,怪兽都被消灭了,而没有和解。 王铮还表示,日本是一个坚韧的民族,越是困难越能激发韧劲,相信短期的困难能够被克服。再者,这次地震位于东京经济圈,其高技术产业较多,实现经济转型是必然的,只不过是快慢的问题。 但日本的就业压力或许是阻碍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 受地震影响,日本失业率会进一步加剧。“我最担心的是,日本会将在全球的投资撤回国内,以提高其就业率。这对世界经济是不小的冲击。”王铮表示,“但不管如何,日本如果能合理调整产业和经济布局,对日本和全球经济来说将是双赢。” 现在全世界应该帮助日本,这相当于帮助世界人民自己。 《科学时报》 (2011-3-17 A1 要闻)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25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承前启后引领中国科技跨越发展
kejidaobao 2011-3-7 15:26
承前启后引领中国科技跨越发展
路甬祥,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兼任国际科学院委员会(IAC)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教授等职。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二是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正处于重大突破和新的调整变革的历史时期;三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改革创新的锐气、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组织实施“创新2020”,致力“三个着力突破”,引领带动我国科技的跨越发展。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在基础性方面,要更好地体现科学原创,为未来的技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战略性方面,要致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在前瞻性方面,要更具有科学的想象力和开阔的视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提出前瞻性科技问题,进行探索创造、组织攻关,做出突破性技术创新,为未来产业和发展方式转型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树立创新跨越的信心和胆略,从“跟着走”向“想着走”、“领着走”转变。要敢于质疑现有理论,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敢于开辟新的方向。持续开展前瞻战略研究,提升科学思维和战略视野,不断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新需求中自主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不断从知识体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发现新的前沿和方向,提出原创科学思想、科学理论和创新方法;不断提出对国家宏观决策和科技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建议和预测预见。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加快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我们要以高度的时代紧迫感和民族责任感,围绕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可能引发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基础前沿领域方向,组织实施目标导向明确,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创造性、全局性的先导专项。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创新体制与管理,组织优势队伍,持之以恒,协力攻关。创造一批影响深远的一流科技创新成果,为支撑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未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大科学工程、国防与公共安全专项;支撑引领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撑促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创新基地,凝聚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创造一流的环境和管理,显著提升颓心圳新能力,从整体上带动国刘新体系的结构调整,支持国家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跨越发展。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加快研究所改革发展,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研究所是创新单元,是科技创新活力的基础所在。必须始终关注、鼓励和支持研究所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开拓发展,探索各具特色的多样化发展模式,建设能力强大、贡献卓著、特色鲜明的国家科研机构。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构建区域创新集群,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无缝衔接。建设区域创新集群是充分发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骨干引领作用的需要,是调整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需要,符合创新规律和国家研究机构职责定位,符合区域协调、和谐、科学发展的国情要求,符合学科交叉融合汇聚、转移转化愈加快速、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符合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成为全球市场竞争核心的趋势。建设区域创新集群,要积极探索管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和集成共享创新资源的新模式,促进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创新资源、人才和平台的汇聚、共建和分享。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新要求。结构决定功能和效率,布局事关发展和未来。要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和公共安全的需求出发,从科技创新规律和国际科技发展新趋势出发,从提升我国科学原创能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的需要出发,调整优化妙韧新岭构和布局。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建设与完善以人为本、激励创新、竞争择优、开放合作、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要下决心革除一切不符合创新规律,不符合职责定位,束缚和阻碍院所整体创新能力和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制度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科技人员和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与活力。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的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创新制度文化更加健全,更加开放、更有创造力、吸引力、凝聚力的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这片创新沃土和园地上,让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创新的成果竞相涌现,创新的人才竞相成长!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的全球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下滑
热度 18 杨学祥 2010-9-26 05:20
2013 年的全球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下滑 杨学祥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在 2010 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秋季论坛上表示, 2013 年中国经济遭遇大底已在劫难逃。王建认为,由于美国仍然没有消化此前危机中庞大的有毒资产,从明年开始是美国经济的下滑带动世界经济下滑的过程。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企业和居民的坏账不断增加。他给出的数据显示,美国已经破产了 125 家中小银行,中小银行大量的破产是因为美国的商业地产坏帐太多,和次贷危机爆发相比已经跌了 43% 。 巴黎证券经济学家陈兴动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马上出现探底的可能性表示很大,但是明年全球经济将出现低增长局面,未来 3 至 5 年全球贸易将会冲突频现, WTO 贸易规则面临极大挑战。他给出的巴黎银行最新预测数据显示, 2010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 4.6% , 2011 年将会降到 3.7% ,美欧经济增长在 2011 年将会降到 1.6% 和 1.1% 【 1 】。 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可能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台风飓风增多、低温冻害频发和流感强度增强等自然灾害, 2013-2014 年全球可能发生 9 级以上强震。自然灾害可能会加剧世界的经济下滑。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太阳风暴是指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剧烈爆发活动,通常每隔 11 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美国科学家日前警告说, 2012 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警告认为, 2012 年的强太阳风暴将给地球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它的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在发出警告的专家看来,太阳风暴给地球的影响可能是多米诺骨牌式的。试想,当电网变得脆弱和不稳定,与供电息息相关的行业也将成为受害者:制冷设备停转,冷库里大量的食物和药品失去储藏条件而变质;水泵突然停止运转,社区的居民饮水成为难题。此外,由于卫星信号中断, GPS 定位系统也会因此成为废物。事实上早在 1859 年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的太阳爆发竟然导致电报线烧毁。当然,现在地球上布满了有线和无线设施,但这些设施都难以经受太阳风暴袭击的考验。科学家们预计,当出现剧烈的强太阳风暴时,可能会使人类社会和经济损失惨重,仅第一年的损失就可能达到 1 万亿至 2 万亿美元,而恢复重建则至少需要 4 到 10 年。面对可能产生的严重灾难,美国乃至整个人类并未就应对下一轮太阳风暴做好足够充分的准备【 2 】。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和 1968-1969 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 1900 年和 1977 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2 , 3 】。 2009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流感暴发强度远小于预期; 2012-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流感暴发强度可能在 2012-2013 年增强,人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4 】。 根据 WSG 最新提供的 1948-202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校对值和 2020-204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计算值,可以得出 2010-2040 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预测的最新结果。 2010-2040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为 2011-2012 、 2015 、 2018 、 2022 、 2029-2030 、 2033 、 2036-2037 、 2040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的年份为 2010 、 2013 、 2016 、 2019 、 2023-2024 、 2028 、 2031 、 2034 、 2038 年。 WSG 计算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的可靠性可以从 2010 年的拉尼娜预测得到证实。原计算值为 -1 ,发生拉尼娜的可能性不大;新计算值为 -3 ,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最大,这被实践所证实。 根据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 2013 、 2024 、 2035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2020 、 2031 、 2041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根据流感暴发的六大气候特征,以下组合爆发流感的可能性较大: 2010-2013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2013-2015 年(拉尼娜、峰值、厄尔尼诺)、 2015-2018 年(峰值、拉尼娜、厄尔尼诺)、 2028-2031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谷值)、 2031-2033 年(拉尼娜、谷值、厄尔尼诺)、 2031-2035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太阳黑子实际变化周期为 9-13 年,用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预测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生也有两年误差。必须根据太阳黑子、拉尼娜、厄尔尼诺事件实际发生年份及时矫正,才能准确预测流感暴发的时间【 5 】。 科学家的近期研究表明 : 地球磁场正在迅速减弱。在过去的 160 年里,磁场强度令人吃惊地下降了 10% 。比如丹麦行星科学中心一个研究小组,详细分析了丹麦阿斯泰兹号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在对比新旧数据后惊讶地发现,地球两极的磁场正在变化,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磁场都出现了多个大洞。科学家分析,南大西洋和北冰洋下方的液体金属地核 ( 外核 ) 可能出现了巨型涡流,从而影响了其上空的磁场。由于巨型涡流的力量足以逆转其他涡流的方向,因此极有可能令地磁场南北极就此开始大翻 ( 反 ) 转。另外通过对 1980 年~ 2000 年的地球磁场研究发现,地球磁场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磁场变化较小,非洲、欧洲和大西洋的变化非常大,变化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南端,在这个地区的磁场极性与正常的极性刚好相反。 地球是一个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分层地球,即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旋转的角速度不同,其中内核快速旋转,由固态的铁组成,外核是黏滞性很低的导电液态铁 ; 在差异旋转及各种天体的作用力下,在外核尤其是内外核交界处形成快速旋转的环形电流,从而生成了地磁场。地核和地幔的差异旋转导致圈层角动量交换,部分自转动能通过摩擦转变为热能,积累在外核,形成地球内部唯一的液态圈层。与此同时,由于角动量交换,地核旋转变慢,地幔旋转变快,圈层差异旋转方向发生反向变化,导致地球磁极倒转【 6,7 】。所以,地磁变化与外核旋转热涡流密切相关。根据人造卫星过去 20 年录得的磁场变化数据,发现在地下深层产生地球引力的熔流,在接近南北极位置出现巨大旋涡,并以加强磁场逆转的方向转动,因而削弱现有磁场,可能会导致两极易位。 地磁极反转首先能引发强烈的构造运动。热能积累在外核导致地核膨胀,胀裂地幔,核幔边界的地幔热流热幔柱顺势上升,形成地表巨大火山区。这是中生代温暖期火山频发与异常的静磁带 ( 地磁极性长期不变带 ) 对应的原因【 6,7 】。其次,地磁极性反转会产生一个地磁强度为零的时期。大家知道地球生物曾经发生过大灭绝的现象,比如某些有孔虫在几百万年前之突然全部灭种、中生代恐龙之突然灭绝等,但同时一些其他种类的动物突然出现,比如哺乳动物,这些突变都与地磁反转在时间上有吻合之处。是否是由于失去地磁的保护,太阳风的高能粒子横扫地球表面导致生物灭绝 ? 这值得我们研究,特别是零磁场与生物演进的关系。但确切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还不清楚,因为目前来说在数据上的证据并不充分。另外,利用现在技术进行模拟实验研究也没有可行性,任何一个实验室都无法完成如此巨大规模的模拟实验。 太阳风暴发生过程中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很容易迸入极区产生电离作用,产生极光,引起磁暴和电离层暴,它在地磁场中的运动会产生强大的感应电流,其结果可能导致该地区电网变压器的铜线快速加热并融化,电流失去控制,严重损坏该地区的电力系统、通讯线路,如果地球磁场强度减弱,捕获能力就会减弱,那么发生电离的范围就会扩大,电网等被损害的范围可能会随之加大。 计算机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两个磁极的强度继续减弱,则来自太阳的粒子流便可能使高达 40% 的地球高纬度臭氧被破坏,每次的破坏时间将长达数月至一年之久,这也为南北极海冰融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 2% 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 7% 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臭氧层阻隔的 2% 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拉马德雷现象就是太平洋上空高速气流方向转换的现象,拉马德雷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事件,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事件,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这两个漏能效应也使太阳能量进入两极,北极和南极大陆边缘的海冰大量融化,打开南美洲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开关,减弱秘鲁寒流,进一步增强厄尔尼诺现象。与此同时,增高的海洋表面温度使更多氯元素从海洋进入大气,使臭氧洞进一步扩大,从而进一步影响气候,增加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几率。地球历史表明,强地磁场对应地球的寒冷气候,如第四纪冰期 ; 弱地磁场对应高温气候,如中生代的温暖期。地磁场减弱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地磁场减弱导致更多太阳能量进入地球【 8 】。 太阳风和地磁暴的相关性是明显的,会引起高层大气磁活动和环形电流的相应变化。已有研究表明,太阳风与地球磁层顶相互作用,在极区上空的电离层中形成极区电急流。极区电急流通过地球磁力线传至中低纬度地区的电离层中,扰动电离层,不久之后,会发生灾害性天气。所以,地表和大气的电磁变化值得关注。 人们普遍忽视地电和地磁的存在,认为它们很微弱。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片树林明显地向北方倾斜,原来北部有平行的高压电线,电磁能对树林而言竟比太阳光更具有吸引力。地磁场的异常变化使地表地电场也发生变化,形成地电正异常区和负异常区。地表水从地电正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正电 ; 从地电负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负电。带有异种电荷的云团最容易相互吸引而形成雷雨。相反,带有同种电荷的云团相互排斥,形成该地区的干旱。冰岛、非洲中西部和南大西洋是三个负电异常区,它们之间的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区,其中就有最干旱的撒哈拉沙漠 ; 其两侧的北美洲和亚洲是正电异常区,在正、负电异常的交界带,是高降水量区。当电磁异常区发生变动时,电场的强度和极性也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的降水量改变导致全球旱涝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 地磁地电还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现在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对地磁 ( 电 ) 的监测。至于内在的机理,举个例子,携带大量磁性粒子的地下岩浆因为失去地磁的束缚而改变流向和流速,流向的改变将使地球固有板块的运动规律发生变化,而流速的降低将使岩浆自身的温度平衡机制遭到破坏,使地球不同部位之间地温温差增大,这将会产生地震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种种迹象和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是地球变化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与太阳风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全球地震、干旱、洪水、高温等极端气候的出现,不能排除和地磁减弱的关联【 8 】。 美国宇航局 2010 年 7 月 15 日 宣布,地球的一个上层大气层最近以出人意料的规模发生塌陷,规模之大令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气层被称为热层,现在又再度反弹。这种塌陷并不罕见,但规模之大还是让科学家震惊不已。   在刊登于 6 月 19 日 《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们的发现。论文主执笔人、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约翰埃默特表示:这是在至少 43 年内热层出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收缩,可谓太空时代的一项纪录。   此次热层塌陷在太阳并不活跃的时期出现,也就是 2008 年至 2009 年的太阳极小期。在太阳极小期,热层温度降低并收缩,但最近的收缩却是低太阳活跃性所能解释的两到三倍。埃默特说:一定发生了一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事情。   热层高悬于地面之上,靠近地球与太空边缘的交汇处,距地面高度在 55 英里 ( 约合 90 公里 ) 至 370 英里 ( 约合 600 公里 ) 之间。卫星和流星在这一高度飞过,极光则在这一高度闪耀。热层与太阳联系紧密,受太阳活跃性高低周期影响程度较大。这个气层能够在远紫外线抵达地球前对其进行拦截。在活跃性较高时,太阳的远紫外线加热热层,使其膨胀,就像是一个置于营火上方的棉花糖。活跃性较低时,便会发生相反的事情。   太阳最近的活跃性极低。 2008 年和 2009 年,太阳黑子数量极少,太阳耀斑几乎不存在,太阳远紫外线则走向衰败。然而, 2008 年至 2009 年的热层收缩程度不仅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同时也无法单用太阳活跃性加以解释。   为了计算这种收缩,埃默特对 1967 年至 2010 年绕地球轨道运行的 5000 多颗卫星的衰减率进行了分析。分析提供了一个涵盖整个太空时代的热层密度、温度和压力的时空样本。埃默特表示,热层中的二氧化碳似乎可以在解释大气收缩过程中扮演角色。这种气体充当了一个冷却剂,通过红外辐射释放热量。众所周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一直持增长之势。更多的二氧化碳会放大太阳极小期的冷却作用。 埃默特说: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即使利用我们对充当冷却剂的二氧化碳如何产生影响的了解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我们也无法完全解释热层的大规模收缩。研究人员希望对这个上层大气层的进一步监测能够帮助他们揭开谜团【 9 】。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 2% 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 7% 被电离层(亦称热层)吸收。当太阳黑子活动低谷发生太阳风暴减弱时,电离层离子密度降低, 7% 被电离层吸收的太阳能量将会减少。通过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电离层阻隔的 7% 的太阳能中有一部分由电离层进入对流层,导致电离层变冷收缩和对流层变暖膨胀。地球磁场的减弱也降低了电离层的离子密度,增大了地磁层漏能效应【 10 】。不能忽视地磁场减弱对全球变暖的贡献。 2013 年的世界经济下滑正好与自然灾害的天文条件对应,自然灾害可能会加剧世界的经济下滑。历史记录表明,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当前资源与环境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张启安。发改委专家预测 2013 年中国经济将遭遇大底。 2010 年 09 月 25 日 11:07 财经网。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100925/11078702416.shtml 2. 杨学祥 . 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 2009 年和 2012 年 . 发表于 2009-4-26 6:34: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226 3. 杨冬红,杨学祥 .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 发表于 2009-6-26 16:05: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4. 杨学祥,杨冬红。 2009 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处于太阳黑子谷年。发表于 2010-9-14 2:35:3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2808 5. 杨学祥,杨冬红。 2010 至 2040 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预测的最新结果。发表于 2010-9-16 14:43:5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3644 6. 杨学祥 , 陈震 , 刘淑琴 , 宋秀环 , 陈殿友 .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 地学前缘 . 1997, 4(1):187-193. 7. 杨学祥 , 牛树银 , 陈殿友 . 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 . 地学前缘 . 1998, 5(3):77-85. 8. 刘洪宇。新一轮太阳风暴又要来了 地球磁极面临大反转? 2010-09-26 00:23 东北新闻网。 http://liaoning.nen.com.cn/liaoning/86/3606086.shtml 9. 秋凌。地球上层大气发生大规模塌陷困扰科学家 ( 图 ) 。 2010 年 07 月 19 日 07:44 新浪科技。 http://tech.sina.com.cn/d/2010-07-19/07444443166.shtml 10. 杨学祥 .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1999, 5 ( 9 ): 1170~117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0803 次阅读|4 个评论
[拾旧]“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关系
estudy 2010-8-21 21:30
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其涵义有很大区别。 国际经济(International Economy)是指各国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所谓国际,就是 国与国之间,国际经济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它以国家为单位和出发点,体现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产品与服务交换,资本、技术和劳务交流等的经济关系。这就排除了各主权国家独立运作的经济(即国别经济或国民经济,如中国经济、美国经济、日本经济等),而只考察这些个别国家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之间发生的经济,如中、美经济,中、日经济。换言之,中国经济不是国际经济,美国经济也不是国际经济,中、美经济才是国际经济。 世界经济(World Economy)则是一个外延较国际经济更大的概念,它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经济体系。它以世界为一个整体,不仅体现在这个体系中发生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反映超越这些联系得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如世界人口问题,世界粮食问题,世界资源与能源问题,世界环境和生态问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世界经济制度和世界体制比较问题,世界经济组织、协调和发展前途问题等。也就是说,世界经济不仅包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而且包括所有国际或许多国家共同的经济。事实上,广义地讲,世界经济还可以包含各国的国别经济,因为各国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各国国别经济当然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是以民族国际国民经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国家关系就没有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世界经济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实体,即使在国家消亡之后,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所改变的只是这一经济实体的性质、形态和结构。 2006年09月03日
个人分类: 经济思维|4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克鲁格曼的世界经济危机新论的修正与补充
lxj6309 2010-6-30 11:55
对于刚才转发的克鲁格曼关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新论,本文提出一些修正和补充。 克鲁格曼的世界经济危机新论包含以下主要观点: 1. 各国政府在前期应对金融危机中做得不错。与前辈们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上调利率不同 , 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本次危机时期均大举下调利率并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信贷市场 , 并且与以往政府在面对经济下滑时竭力平衡预算不同 , 政府明智地选择允许赤字水平上升。可以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已于去年夏天结束。 2. 决策失误可能会触发经济史上的第三次大萧条。当前 , 我十分担心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大萧条的初级阶段。 在克鲁格曼看来 , 第三次大萧条主要是由决策失误引起的。世界各国政府现在均表现出对通货膨胀的过度担忧 , 而事实上 , 真正的威胁却来自通货紧缩;各国领袖都在宣扬收紧开支的必要性 , 而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支出不足。美国和欧洲似乎都正在走向日本式的通货紧缩困境。 3. 各国如果过早实施财政紧缩计划和退出经济刺激 , 那么为这一政策埋单的只能是那数百万的失业人员 , 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要持续几年处于失业状态 , 甚至有一些人永远无法再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对于以上克鲁格曼的观点,我在一定意义上赞同,即:面对危机,各国政府刺激扩张的政策在大方向上是对的;最严重的第一波衰退已经过去,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不过,我想做一些补充和修正。 首先,虽然各国政府刺激扩张的政策在大方向上是对的,但是,在结构方向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国大量的扩大内需支出是给与了普通消费者和农民,还有公有经济体,而美国却用来拯救大私人资本。这个方向的差异是根本性的。凯恩斯说,危机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但是,最根本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广大的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不足,而不是投资需求不足。向大资本补助只能造成危机的暂时缓解,然后则可能是进一步加深。因为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其次,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大资本获取利润的最大源泉已经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危机中,大资本的困境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有效需求不足。这是因为,正如大家皆知的事实,发达国家是资本富裕,这一点列宁早就预言。这些国家的收入主要靠资本输出,而不是贸易输出。 基于以上两点,我为世界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开出以下药方: 1. 对发达国家国内,大力提高普通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水平,消灭贫民阶层。当然,留下个别愿意自由生活者是另当别论的。办法是,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增加低收入者就业,如美国则必须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和教育保障制度。消灭地下工厂,放松移民政策,加强移民教育。 2. 发达国家要放弃高增长欲望,进一步提高公平水平。 3. 在危机及复苏初期,发达资本应全面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消费和投资水平,大幅度减免债务,至少三年内停止债务偿还。 4. 发展中国家内部,要全面减少政府的奢侈消费,减少面子工程,减少行政官员数量,对贫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基础产业的生产能力改造和提高。 5. 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加强对欠发达国家的项目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 如果实施以上计划和政策,则世界经济可以避免二次危机,并会加快复苏进程。
个人分类: 经济学|4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新论本次经济危机
lxj6309 2010-6-30 10:3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第三次大萧条酝酿中 在经历了金融海啸后,美国经济有没有走出低谷?欧债危机会不会拖累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全球经济到底会走向何处?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就是经济学家和各国领袖谈论的焦点话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则坚持其悲观的论点。在6月27日发表专栏文章中,克鲁格曼表达了对于一些国家过早展开财政紧缩政策的担忧,称决策失误可能会触发经济史上的第三次大萧条,并指出数百万失业人员将会为决策失误付出代价。    处于第三次大萧条初期   提到经济大萧条,人们可能会马上想到电影大师卓别林的代表作《摩登时代》。《摩登时代》对上世纪20年代末世界经济大萧条做出了深刻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经济衰退很普遍,但经济大萧条却很罕见。经济历史上只有两次经济衰退在当时被广泛地描述为大萧条。第一次是在经历了1873年的经济恐慌后进入了通货紧缩和市场不稳定时期;第二次就是1929年至1931年金融危机后大量失业人员无法就业的困难时期。   克鲁格曼指出,不管是19世纪的长期低迷还是20世纪的大萧条,它们都并非发生在经济持续衰退时期。相反,当时都包含了周期性的经济增长,但那些经济改善并不足以弥补最初经济衰退带来的损害,而当前,我十分担心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大萧条的初级阶段。如今的情况看起来更接近19世纪经历的长期低迷期,尽管形势没有像20世纪大萧条时期那样严峻,但本次大萧条的代价,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对数百万受失业困扰的人民来说,仍然是巨大的。 决策失误导致经济大萧条   在克鲁格曼看来,第三次大萧条主要是由决策失误引起的。世界各国政府现在均表现出对通货膨胀的过度担忧,而事实上,真正的威胁却来自通货紧缩;各国领袖都在宣扬收紧开支的必要性,而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支出不足。这一切在上周末让人深感失望的20国集团峰会上均得到了生动体现。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克鲁格曼就一直鼓吹各国政府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帮助全球经济免于全面崩溃。事实上,在2008年底、2009年乃至今年,各国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规模惊人的经济刺激方案。   与前辈们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上调利率不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本次危机时期均大举下调利率并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信贷市场,并且与以往政府在面对经济下滑时竭力平衡预算不同,政府明智地选择允许赤字水平上升。可以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已于去年夏天结束。克鲁格曼指出。   然而,欧美各国失业率、尤其是长期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且并没有迹象显示失业率在短期内能够迅速下降。而同时,美国和欧洲似乎都正在走向日本式的通货紧缩困境。面临这种严酷的情况,人们可能会期望决策者意识到他们在推动复苏方面做得还不够。而事实却相反,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许多国家的决策者都日益关注财政紧缩计划并且趋向于按传统观念平衡预算。   克鲁格曼表示,各国如果过早实施财政紧缩计划和退出经济刺激,那么为这一政策埋单的只能是那数百万的失业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要持续几年处于失业状态,甚至有一些人永远无法再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记者田志明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6/30/c_12279777_2.htm
个人分类: 经济学|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经济新趋势
剑走偏锋 2010-5-17 20:07
进入本世纪以来, 全球经济呈现 出 平衡发展与集约化发展的两大趋势。平衡发展包括增长 的 动力结构平衡、增长 的 地区结构平衡、进出口 贸易 的平衡,而集约型发展主要表现新兴产业崛起、产业技术进步显著、资源节约与低碳经济成为新时尚。在这一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呈现出六大趋势: 1 .两种增长模式 的再平衡 2008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暴发,也使全球大多数国家对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认识出现了新的变化。以美国、法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消费主导型经济,其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个人消费。在美国,个人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净出口的贡献为负值。这类经济体个人消费超前,透支消费成为主流,居民的储蓄率在10%以下,甚至为0。这种模式虽然能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进出口逆差、储蓄与投资不足的弊端,从而影响了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积极倡导节俭风尚,号召居民量入为出,提高储蓄水平。 而 德国、日本与中国这类长期享有大量贸易顺差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美法等逆差国的抨击,扩大进口、提高国民消费水平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福利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更是促进本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因而,这种经济模式也转向鼓励居民扩大消费、适当减少储蓄比率、适当压缩外贸顺差,成为未来的政策取向。 两类经济的相互借鉴与平衡性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趋势。德国、日本、韩国等地未来消费比值很可能会有所上升,净出口需求对经济拉动作用会有所下降。而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的作用会有所提高。 2. 发达国家 的 再工业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依靠制造业的兴起,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二战后 美国制造业比值不断下降。但到 六十年代 中期 ,美国制造业 比值仍在 27% 以上。 其后 制造业比值出现较快的下降, 到 2007 年, 制造业 比例已降 至 11 7 % 。由于美国经济 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国在 金融 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作用 重新 受到了美国各界关注。先进制造业包含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和绿色制造等众多先进模式,不仅能推动产业 发展与 结构升级,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2009 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为了保障 再工业化 战略的顺利实施,美国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图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同样,英国、法国等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发达国家制造业比值会有所上升。但要看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完全不同,它是在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后,对制造业进行的一次新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其亮点。 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的制造业中,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海洋 生物 、 新型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美国的 《 2009 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中 , 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美国尤其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其 能源部选择了部分新能源制造企业予以资助 , 还加快发展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实现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的支持 。 美国正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 。 随着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迅速跟进,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出现井喷势头。部分产品很可能在三五年内就会趋于饱和,市场竞争趋于剧烈。但大多数新兴产业由于产业链仍偏短,要成为主导产业仍为时尚早。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全球新兴产业的勃兴,将使全球经济的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将对浙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进出口贸易发展,直接产生较大的影响。 3 . 服务业的 信息化与知识化 90 年代初以来,服务业的信息化与知识化趋势明显。以文化知识与主要要素,以电子信息为主要手段,服务业出现了快速的结构转型与升级。 IT 产业 与创意产业 的兴起即是这种趋势的结果。 《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报告 2004 》数据显示,版权产业(对应我国的文化产业)成为最大和发展最快的经济部门。 2002 年美国版权产业增加值为 12540 亿美元,占到 GDP 总额的 12% ,总从业人数为 1150 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8.4% ,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到 GDP 总额的 5.98% ,版权产业外贸出口达到 893 亿美元,成为美国出口创汇产业中的第一贡献者。 在英国, 2002 年英国创意产业占总增加值的 8% ,成为全英第二大产业。创意产业出口额达 115 亿英镑,占全部商品和服务出口的 4.2% ; 1997 年至 2002 年英国创意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 6% ,为同期英国整体经济年均增长速度( 3% )的两倍,出口额年均增长 11% ,远超同期服务出口增速( 7% )与总出口增速( 3% ),就业人数以年均 3% 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就业人数增长速度( 1% )。 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4 . 行业的 跨产业发展与融合 最典型的是 90 年代初 在美国以至全球 兴起的 IT 产业。 IT 产业既包括通讯、软件设计、网络交易、网络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产业,也包括电脑硬件生产、通讯设备制造等微电子机械设备制造业。 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整形美容产业、房地产产业等也都出现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第一产业等相互融合成大产业链的趋势。 另一方面,在服务业中,随着新兴制造业勃兴与跨产业融合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也迅速勃兴,改变了一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传统观念。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业为主体,密切为工业生产或工业生产者服务的物流、工程、研发、广告、咨询、设计等特色服务业的得以迅速发展,因其与第二产业的密切联系性,被称为 2.5 次产业。 2.5 次产业的兴起,促进了服务业的兴盛,改变了服务业的内涵与结构,也推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5.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成为亮点 自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由于各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低碳经济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金融危机更促进了这一趋势。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催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理念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涉及的产业主要有两大板块:一是新能源板块,包括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氢能等;二是节能减排板块,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照明节能、清洁煤利用等。 与低碳经济相伴随 ,绿色经济也呈加快推进之势。 200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起了在全球开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 , 呼吁各国将国内生产总值的1%投入到五个关键领域:提高新旧建筑的能效;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发展高速列车、公共汽车等便捷公交系统;对淡水、森林、土壤、珊瑚礁等地球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发展包括有机产品在内的可持续农业。 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同时,通过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方式,能够促进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无疑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与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6.全球化进程以区域一体化方式推进 尽管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化的进程仍将得以稳步推进。全球化的趋势将表现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推进。欧盟的不断东扩、南下,北美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拉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无不显示了这一趋势。而以中、日、韩与东盟为主体的的东亚贸易、投资合作与区域货币合作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未来15 年 内,建立在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基础上的东亚联结成一个巨大的 自由贸易区 与金融市场完全可以预期,同时,区域共同货币---亚元也会若隐若现。全球经济一体,尤其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将对浙江的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产业竞争与合作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情妇是牵引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大毛忽洞 2010-2-8 12:08
中国情妇是牵引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人民网转载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文章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945857.html 英媒称情妇现象推动中国奢华消费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2 月 7 日 文章,原题:中国,很有钱 对一位中国女商人来说,战利品就是花 3.6 万英镑买的纯种藏獒。对男性而言,二奶情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关键因素。汇丰银行的经济学家们在近期一份报告中预测,世界最奢侈品牌的黄金未来在中国。 英国产的一款手机俨然已成了广州富人们的徽章,进口关税将其售价提到 7 万英镑之多。这座南方大都市还是路易威登商店的大本营,贵宾会员们正急切地排队购买售价超过 10 万英镑的手包。在北京,上个季节最火爆的文化展是卡地亚在紫禁城里举办的珍宝艺术展。 但对正在炫富的少数超级富豪而言,没有什么是被禁止的。在一个忍受了数十年节衣缩食消沉期的国家,奢侈品已不再仅仅是成功的附属品,还有清晰的未来。据报道,出手阔绰的中国游客已将 俄罗斯 人和 美国 人甩在身后,成为巴黎的头号买家。 经济走向面临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包括贸易战、银行信用、资产泡沫和社会不公等。但中国长期繁荣的果实从来没像今天这样被从改革中涌现出来的特权阶层所享用。这是对繁荣的一种肯定,连汇丰银行分析师都得出这种结论:在今年的全球奢侈品增长中,中国所占比例有可能超过 1/3 。在中国身价超过百万英镑的人可能已达 82.5 万,他们平均年龄只有 43 岁。 最近针对中国年轻人展开的调查发现,一个典型城市青少年一般有 3 到 7 件名牌用品。该调查将中国定义为可能是这个星球上唯一被男性统治的奢侈品市场。该调查还指出,拥有情妇成为普遍现象推动了奢侈品消费。 但对数亿被繁荣抛在后面的人而言,仇恨也正在被唤醒。甚至外国人都对这些富人的奢华消费目瞪口呆,一名叫马哲 ( 音 ) 的博客作者写道,但老百姓鄙视他们。 ( 作者米歇尔 - 谢里丹,王会聪译 )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66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