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上海交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也来点评一下上海交大发布的“2010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
热度 1 pukin 2010-8-18 00:13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了2010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大牛饶毅教授的质疑文章【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排名有何意义? 】在科学网也引起了热议。我没事也凑个热闹,点评一下这个排行榜。 先自吹一下,俺经常给亲戚朋友的孩子咨询考大学如何填报志愿的事,对国内外高校的状况和实力略知一、二。国内几个大学排行榜,如网大、广东武书连、校友会、人大、武大邱均平的排行榜我都关注过。 这几个大学排行榜除了网大的排名稍微公正一点,其余几个都是先把自己的学校或母校排的高高的再说,至于是否靠谱那就不管了,先把考生、家长、大学校长忽悠住,所以每年只要一发布排行榜,板砖就满天飞。 上海交大因为近水楼台的关系,三个代表学得最好,是最与时俱进的国内大学。所以在大学排名上,起点高,对国内大学排名压根就没兴趣,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与国际接轨。2007年成立了学校直属的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高教院下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中心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专门进行世界大学的排名,而且还招收博士、博士后。俺要不是年龄问题,没准也去报名读个“大学排名”专业的研究生镀镀金。 废话少啰嗦,言归正传。上海交大这个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按学科进行了排行,我们看看列在第一的学科“数学”的几所大学的排名( http://www.arwu.org/Chinese/SubjectMathematics2010.jsp ): 其中的评价指标如下: 1、获奖校友(Alumni,权重 10% )——是指一所大学的校友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经济学)、菲尔兹数学奖和计算机图灵奖的折合数。 2、获奖教师(Award,权重 15% )——是指一所大学的教师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经济学)、菲尔兹数学奖和计算机图灵奖的折合数。 3、高被引科学家(HiCi,权重 25% )——是指一所大学在各个学科的高被引科学家总数。 4、论文数(PUB, 权重 25% )——是指一所大学过去两年(2008年和2009年)被SCIE和SSCI收录的各学科的论文数量,只统计研究论文(Article)和发表在期刊上的会议论文(Proceedings Paper)。 5、高质量论文比例(TOP, 权重 25% )——是指一所大学过去两年(2008年和2009年)各学科的论文中发表在前20%的期刊上的比例。 学界公认的一流数学强国是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中国排在二流也许还勉强一些。莫斯科大学、巴黎高师和东京大学的数学基本上代表了俄罗斯、法国和日本数学的最高学术水平。但在上海交大的排行榜上,北京大学不仅超过了东京大学,而且和巴黎高师相差无几。一个培养了多位菲尔茨和沃尔夫奖的巴黎高师,居然和培养了 0 位数学大师的北大处在同一水平;而培养了世界最多的菲尔茨和沃夫奖数学家的莫斯科大学也仅仅排在了20多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啊。 什么原因导致北大的数学排在东京大学之前,而和莫斯科大学、巴黎高师处在差不多的水平,关键就是SCI和会议论文数量! 把论文数量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权重最高的评价指标是最弱智的表现。佩雷尔曼贴在预印论文网站( http://arxiv.org )上的三篇论文使他成为名留青史的人物!而在上海交大的排行指标里,预印论文网站上的论文是不被SCI收录的,因此佩雷尔曼的贡献估计是负数。 至于兰州大学的数学,在国内连前十都排不上。复旦、南大、南开、山大、中国科大、吉大、北师大都远在兰州大学之上。但在交大的排行榜上,兰州大学居然超过许多世界名校而跻身前100名。 上海交大“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推出的这个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除了会统计一些冰冷的数字以外,不知能否用脑子、用心去分析数字背后所蕴含的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引用饶毅老师博文里的两句话 : “ 如果各个学校什么时候真的开始激烈竞争在交大排名榜的位置,就像为了在SCI“名列前茅”一样如火如荼,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急功近利。 ” “ 而如果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用这些排名来决定到什么学校念本科或者研究生,那就冒着为“误导”做活生生注释的危险。 ”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1124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学术不端举报者遭报复是社会耻辱
张显峰 2010-5-31 18:34
小时候,偷了邻居家的西瓜被同伴告密,回家定然免不了一顿爆揍。虽然伙伴们对告密者都狠得牙痒痒,但也奈何不得,因为家长认为他是好孩子,还会放下狠话:谁敢欺负他,还得挨揍! 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接触的最早的举报案例吧,家长总像是正义的化身,以一副凛然的样子保护举报者。后来悄悄想,假如当初家长打的不是我们而是告密的伙伴,我们没准敢偷到天上去。 读罢5月27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讲述杨军举报学术不端后的遭遇,我不得不承认,家长毕竟不是社会,小时候大人言传身教的正义感,在成人世界或者说社会现实中不过是个童话。即便某个人身上的正义感还在,但要得到小时候那样的鼓励和保护何其难。 报道说,身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师的杨军,先后数十次向学校 反映、举报自己的同事薛小怀涉嫌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结果被举报的人至今安然无恙,他却收到学校人事处的一纸聘用合同终止告知书。这和我们所能接受的正常逻辑惊人的相反。 一个学术机构,本应对种种学术不端视若仇敌,本应对举报者这种正义和良知珍视有加,本应以对不端者严厉的责罚来守卫学术的纯洁。但杨军的遭遇却让我们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态度,被上海交大视若仇敌的是举报者,而被保护的却是被举报者。 我不敢把这样的事实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对号。这分明就是江湖,哪里还是学术圈子!但江湖毕竟还有正义在,正义的一派总会为天下英豪所趋,为天下黎民所拥。而追随正义的举报者杨军却分明是在享受叛徒的待遇,成了一个另类的孤家寡人。 据说杨军被解聘这两年一直在找工作,但他感觉很难, 难的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而是一些有意向的单位在了解了他举报他人剽窃而被解聘后,都表示无能为力。 怎么个无能为力?我相信,不是无能力给一个有正义感的正常人一份工作,也不是无能力收容和保护一个昔日举报者,恐怕是担心无能力对付一个有前科的另类分子。真是奇怪,一个正义的社会居然容不下一个正义的举报者。 更为不堪的是,这近乎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每个学术不端举报者必然遭遇的下场。这样的故事在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的现实背景下屡屡曝光,这是学术界的耻辱,更是一个正义社会的耻辱因为这已经超越一个学术机构为了面子而搏的底线,也超出人们对一个正常社会的想象。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66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高薪招博士后
马红孺 2010-4-14 05:28
根据最新规定,博士后的待遇可以大幅提高,每年将超过8万人民币,并提供廉租博士后公寓,欢迎有兴趣的博士申请。 Postdoctoral Position 招博士后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is available immediately to study colloid physics i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 Ph.D. in Condensed Matter Theory, Physical Chemistry and related fields, experience in Monte Carlo simualtions and/or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are preferred. Please contact Professor Hongru Ma at hrma AT sjtu.edu.cn to apply. 课题组招收博士后一名,要求具有凝聚态理论,物理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并熟悉Monte Carlo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博士后招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招到,只好再发广告了。我们学校已经有了新的规定,课题经费可以付博士后的津贴,当然是在人头费的额度内。 本人现在有一点人头费的额度,还有一点论文奖励的经费,可以找一个比较高价的博士后了,欢迎联系。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6967 次阅读|12 个评论
排队挨饿记
陈龙珠 2010-2-1 09:06
在高校,公众一般认为弱者是学生,只是他们有所不知,非行政的、没官衔的教师包括教授甚至院士,其实也应包括其中的。 新年元旦前,我不能肯定地说全体教师们,至少我自己并未签署过任何纸片,单位党办一个电话便叫我去认领事前无任何通知地由学校代替我们办理的中国银行的借记卡和存折,说是自2010年1月,学校决定工薪将从原来我们自己按学校要求办理的工行卡转发到这只中行卡了。 虽然觉得学校这样不事前告知的做法不妥,但也只好照办,谁让我们自己不争气也谋个校长或书记做做呢?领了卡后,先是去自动取款机上去修改原始密码。教师和学生几万人的学校,中行就那么几个ATM机,想不排队很难的。多了银行卡,密码又不便于相同,对新卡修改密码当时还觉得好记,但过了几周工资进卡后想取钱用,可就麻烦来了:每天得到ATM机前排队且只能试三次密码,2天超限被锁定后,想想还是去银行门诊吧。 事前电话咨询中行交大营业部,对方说更改密码随时受理。我以为办这事很快,那天中午12点时便离开办公室,想先去办理这事再去食堂吃午饭,可进了那校内唯一、狭小的且面向社会的中行营业部后,受到了一位主任模样的女士和一位保安先生的热情接待,但很快告知至少得排队半小时。那就排队吧。呵呵,这一排队可就培养耐心了:前面9人,有汇款海外的公司人员、教师,还有购买二手房一对年轻夫妻几本存折间的转来转去,轮到我时已是一节课时间之后了。修改遗忘的银行卡密码,我先要付10元办理挂失,再按新卡设置密码,填表、签字、等候处置。与柜台营业员如此你来我去地,办完这事,一看表都快1点半了。估计假期食堂的午饭也没了,走出银行便直接上了回办公室的路。 午后在人员已经稀少的宽大校园里骑着车,偶尔感到头有点晕,一想也怪自己,谁让自己撞上那天难得地没吃早餐呢?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612 次阅读|5 个评论
交大校园初冬的夕阳和月亮
陈龙珠 2009-11-24 21:01
(上图/下图:2009-11-24 4:45pm/9:45p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交大医学院科研飞速发展的背后
pikeliu 2009-10-30 08:59
上海交大医学院科研飞速发展的背后 :2009 年 10 月29 日 :郑茂   上海交大医学院在科研上的进步可用异军突起来描述。在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交大医学院就获得了6项国家级科技奖,其中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获奖数在全国医学院校中位列第一。2008年发表SCI论文多达604篇,在全国医学院中名列前茅,而且影响因子普遍较高。今年又传捷报,2009年度上海交大医学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6个,比五年前增长了近80%,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又名列前茅。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获奖项目和成果与普通百姓的疾病诊治密切相关,并不断被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   是什么秘诀让这个传统特色学院的科研工作如此耀眼,记者近期采访了校方有关人员。   冲破固有模式 海外鲶鱼空间大   近期,王义斌教授以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的名义,出任上海交大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这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细胞生物学教授如此描述选择的理由:这里没有把金钱与科研论文挂钩,没有把科研当成交易的筹码,而是真的希望我们能做点事情。   过去,海外回国的教授往往留不住,所谓的问题往往是相容性、思想理念等。但在交大医学院的领导班子看来,这是个认识问题。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外的人才回来是想做事情的,应当创造更好的外部软环境,给他们留足够的科研发展空间,一方面更好发挥他们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我们其他的科研工作者。   从2007年至今,上海交大医学院先后从海外引来18名像王义斌这样的科研鲶鱼,平均年龄37岁。他们落户后立即拿到启动经费,自己招收团队成员,投入科研。比如免疫学学者王宏林此前一直在德国乌尔姆大学开展皮肤免疫学研究,因为不是老板,他的研究远离临床。来到上海交大医学院后,他立即与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九院、新华医院的数   名临床医生合作,寻找治疗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靶点,已经取得了进展。而两年前从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回来的细胞生物学专家程金科目前在肿瘤学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把国外实验室的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到了学校,带动了一大批年轻学者的成长。   突破体制瓶颈 建立动态考评机制   鲶鱼跳跃了,怎么让家里的大鱼也跃上龙门呢?从2006年起,上海交大医学院就推出一系列政策,改革院系评估体制和考评机制。   一位教授对记者说,交大医学院的教授,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不那么好做了,不是终身制,而是能上能下。上海交大医学院人事处处长朱旭明告诉记者,现在交大医学院在对教授和主任医师的考核上,不仅对科学研究有专门的要求而且对临床和教学质量亦有相当的要求。目前,在医学院内有一些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由于某项指标未能达到考核要求而被低聘到下一级岗位。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动态考评机制的激励,上海交大医学院各大附属医院临床医生的科研工作大大提升了起来。过去国内临床医生整天忙着看病开刀,医、教、研严重脱节。但是国际上的顶尖杂志都非常欢迎和期待基于临床总结的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评审也对这类项目青睐有加。现在这种尴尬局面在交大医学院已经有了较大的扭转,大批优秀的基于临床的科研项目开展起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李青峰教授的应用去铁胺治疗预构皮瓣部分缺血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今年就拿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培养体系创新 后备军练好内功   据学校有关领导介绍,研究生创新体系的建设也是近些年来交大医学院科研能力大大提升的一大重要因素。   其中关键的一条是要求博士生在SCI上发表高质量论文。一开始,很多博士生有想法,有些自己的导师都没有在SCI上发表论文,自己能行么?但是有压力才有进步。全校上下统一了思想: 练好后备军内功,打好科研功底,今后才能在科研上大有作为!与此同时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在开始运行起来,首先是提高研究生的招生质量,适当扩大面试在招生打分中比重,优秀导师还有一定名额的自主招生权。录取的学生不能只是考试一流,综合素质也要一流。其次是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部分有条件的学科实行轮转制,新进研究生必须在三个实验室轮转,每个实验室为期2个月,从而完成导师的双向选择。其三是大面积课程的改革,减少灌输性的课程,提高科学思维和前沿技术类课程的比例,如近年推出的科学家讲科研讲座广受研究生的欢迎。   事实证明,此举成效显著,近二年交大医学院每年都有博士生毕业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此外,很多博士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凭借扎实的功底在科研上也是发展迅猛,在国内外学术界反响较好。 上海科技报 2009.10.28 :吴苡婷
个人分类: shanghai|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交大教授涉嫌剽窃禁止记者介入
冯用军 2009-7-29 23:08
来源: http://china.jyb.cn/high/gdjyxw/200906/t20090617_283408.html 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欢迎学术讨论,谢绝人生攻击。 上海交大称抄袭事件实为一稿多投 不让媒体介入 www.jyb.cn 2009年06月17日  1){document.write('作者:张国 ');} 作者: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6月8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研究人员卢大印、林成栋、杨朝军2006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国股市价值策略实证分析》,在发表3年之后,被发现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王程2005年的一篇论文基本雷同,并注明这是一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院方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进行了调查。根据学术委员会了解的情况,杨朝军教授对该文的发表并不知情,他所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未资助这篇论文。学生将论文挂上教授的名字,更有助于发表。   该校还认为,卢大印、林成栋的文章系擅自更改题目并一稿多投。现在国内确实存在部分博士生、研究生因为担忧投稿失败,擅自更改题目并多处投稿的状况,(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将于近期召开专项会议研究管理方案,加大监察力度。   记者追问,如果这起事件的性质不属于抄袭,而是卢大印、林成栋两位作者瞒着杨朝军一稿多投,那么为何要将首先刊发的论文署名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王程,这对卢大印、林成栋又有什么好处?院方并未就此作出解释。   该院对外交流与公共关系办公室公共关系主管屈成才说,学院向杨朝军教授询问了情况,没有联系其他作者。记者问,不调查论文全部作者,怎可相信一人的说辞?他说,学院没有联系两名已经毕业的学生,不知道学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中国青年报记者早在6月7日就向杨朝军教授发去电子邮件提出采访请求,迄今仍无回复。6月15日,记者向学院再次提出,希望采访杨朝军以及负责调查此事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屈成才表示不能安排这个采访。他说:在我们没有研究出详细的处理办法之前,不太可能让媒体介入这件事情。   院方表示:请相信我们会积极改变这一现状。(本报记者 张国)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台湾学生眼中的上海交大【转载】
chile 2009-7-29 11:06
     看一个人,可以看他的学识,他的气质,他的丰采,他的谈吐。   看一个国家,可以看它的大学。   我每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风景区可以不看,但大学和博物馆一定要看。   台大的老校长傅斯年掌理台大的时间其实不长,但这位胡适的得意门生,前北大校 长,却给台大奠立了很好的基础,把北大的学术风气和自由学风带到了台大,把大学的 庄严地位和神圣使命清楚地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台大人。傅老给台大师生留下一句铿锵 有力掷地有声的名言:贡献这所大学于宇宙之精神。是啊,宇宙之精神,多么 庄严神圣,多么亘古长新。   美国东岸的耶鲁哈佛哥伦比亚,西岸的柏克莱史丹佛我都去过,也待过;大陆的北 大和上海交大我也去过。   如果要我说出大陆的大学和美国、台湾的大学最根本的不同之处,我想就在于对于 大学的地位、使命、格调的定位不同上面。   大陆的大学,即使是名牌大学,培养的是螺丝钉;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培养的是人 材。大陆的大学,即使是名牌大学,比较像职业学校或技术学院;美国的名校和台大, 培养的是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领袖人材。大陆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很像是在开店 开公司;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则把自己看得很重,看作是学术殿堂。   所以,台大可以出几个诺贝尔,大陆十多亿人却无法填补空白。   上海的同济大学也是老牌菁英名校了,尤其是以建筑系闻名;然而,电视广告里, 它下属的同济大学装潢公司居然用同济的金字招牌拉装潢生意。   上海交大也是百年名校,当年曾为国民政府培养出多少栋梁之材;现在的交大,不 但有股票上市公司(当然,同济、北大、清华等大陆名校都有),走在它的校园里,简 直就像逛一个市场。在广元西路的校门旁边,交大用临街校地盖了一座6层大楼,一楼 二楼是电脑商场,里面分隔成许多狭小的店面,租给商家卖电脑或组装电脑。走道是那 样的狭窄,商家再把桌子搬出来拉客,让人走都不好走。人人手上一根烟,那空气真叫 一个污浊。三楼是交大昂立书店,纯粹以营利为目的,连中小学生到幼儿的参考书都 卖。你能想象柏克莱史丹佛的大学书店里面卖非学术方面的书?四楼以上则是交大昂立 学院,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英语电脑进修学院。进了校园,到处可以看到广告,有交大 的这个英语培训班,那个电脑培训班,原来交大不止一个昂立进修学院,还有好几类似 的学店呢。学生宿舍的一楼被出租给某个培训班当教室,大白天的也会听到这个那个英 语培训班里传出托福gre听力模拟测验的录音机声音。小卖部旁边还有一间店面是卖 仿制的青铜器。还有个地方,墙壁上用手很粗糙地写着:假肢,洽询请进。交大还有用 学校名字作商标的交大昂立一号补品,呵呵,西方人真笨,怎么不搞个剑桥海狗 丸、牛津隆胸素、哈佛脑钻石、耶鲁减肥茶。交大的系所分得真是细,大概中国人都喜 欢自立山头,都喜欢拥有好听的头衔,所以交大有无限多的系主任、所长、院长。比方 说,居然还有个机器人研究所。耶鲁大学整个工科就是一个系:工程系。   当知识变得如此支离破碎的时候,你还指望能培养出有全局眼光的栋梁之材?当大 学校园变得像个市场商场的时候,你还指望能熏陶出什么优雅之士?听上海的大学生和 大学毕业生的谈话,永远都只围绕着个人问题,出国啦,读学位啦,学英语啦,学 电脑啦,工作啦。   在美国和台湾,大部分的社会变革和进步都是由学校和民间的知识分子推动的;在 上海,知识分子是这样的幸福,一切事情都只需要等着上海市政府做。知识分子读书只 不过是为了赚钱、结婚、传宗接代而已。   这也不奇怪,丛林里的猩猩猴子也是这样呢。         本人的看后感受:            看了这篇帖子后,不免有一些感慨:   从大学便能看出社会的进步程度,美国英国就不说了   我们重点谈谈中国的吧   不看那个帖子我还真的没有感觉出来呢!   中国的大学成了一个赚钱赢利的场所   几乎每个大学只要做成了什么产品,总不忘记把自己再标榜一番   比如什么北大富硒康交大昂立一号的   校园里面乱七八糟贴着广告,在宿舍楼里见得最多了   人们谈论的话题么,帖子写的也很清楚了   大家关心的不是学术,不是思考问题的新式思维。   无非是打工,毕业找工作   有几个看似品位高,想出国的不过也是想赚更多钱,去镀金   怪不得在中国有多少天之骄子都不惜一切代价想飞出去呢,呵呵   我们会发现许多从国外(我是说那些发达的国家)归来的人身上总透着一股很绅士 很脱俗的气质,为什么?   我相信是那里的大学对他们有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改变是他们自己都可能察觉不到 的那里是作学问的人的天堂,是真正渴求知识的人所要寻求的净土   你大可不必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冷门而羞愧   因为在那里,人们可能真的认为,学就是为了活的更明白   所以你可以尽一切可能地去认识,理解我们学的科目,发现更多更新更深层的东西   我在高中上学的时候就在构想自己的大学蓝图   我还天真的认为大学是一个多么神圣庄严的殿堂   每个人都在追求真理,不管他学的是什么   而我们的前辈呢,从高中就开始向我们灌输理科有前途文科不实用的想法   填专业的时候也给我们那么多的建议说什么热门什么冷   上了大学以后发现现实其实是多么让我失望   不说那些贪玩的人吧,就是对自己有点责任心的人也不过为了以后的工作   我身边的不少朋友已经开始问我以后的事情了   这个也不能怪中国人吧!   人那么多,饭碗那么少   不说什么精神追求了,饭都吃不饱还从何说起呢!   这样客观上中国的大学就从里到外透着功利色彩   真正为追求道理而作学问的,我看还是那些老辈的教授了   在美国和台湾,大部分的社会变革和进步都是由学校和民间的知识分子推动的;在上 海,知识分子是这样的幸福,一切事情都只需要等著上海市政府做。   知识分子读书只不过是为了赚钱、结婚、传宗接代而已。   我不想再多说什么了,因为上面的话说的很清楚了   真正一流的大学,中国又有几个呢?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6928 次阅读|3 个评论
假日园丁
陈龙珠 2009-5-30 09:46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交大物理(10)--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
热度 1 马红孺 2009-3-26 19:41
1958年,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制定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各个大学实施勤工俭学,组织学生下厂参加劳动生产锻炼,出现了大搞生产劳动,大搞科学研究,大搞教学改革的局面。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教研室也积极投入到这一轰轰烈烈的运动之中。1958年下半年,在民晏路分部(现为上海工业大学校址)办了一个“无线电工厂”,作为新生进行生产劳动的基地(新生入学后必须先参加生产劳动)。由张立任厂长,邵汉波为技术主管。生产内容是将上海一家无线电厂生产的电子管收音机改装为收扩两用机。学生轮流参加,多达千人。前后共改装数千台,销往全国。该厂于1959年上半年结束。物理教研室还参加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用坩埚炼钢,但无果而终。 在科研方面,物理教研室也形成了人人动手大搞科研的局面。先后研制了威尔逊云雾室(胡齐丰、胡盘新等),观察到了α-粒子径迹;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胡齐丰,应燕平,胡盘新等),打出了X-射线;银锌高能蓄电池(任有恒,范忠浩等);场致显微镜(任有恒等),盖格-米勒计数器(张馥宝,邵汉波等)等。实物均送往高校教育革命成果展览会展览。展览结束后,除个别成果充实物理实验外,其余展品均搁置仓库,后不知去向。这些研究工作当时在国内是相当先进的,可惜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当时,各工科系对普通物理教学内容颇有非议。他们认为物理课内容与基础技术课多有重复。如物理课的力学与理论力学,电磁学与电工学;而且物理课讲得不深不透。他们批评物理课是“讲场(电磁场)走过场,讲路(电路)不上路”。他们认为可以取消普通物理课,而代之以在高年级开设近代物理课。更有甚者,有的系组织高年级学生编写近代物理教材。由于学生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所编教材中的“原理”部分照抄物理专著,而“应用”部分则是将产品说明书(如超声波清洗机,同位素探伤仪)内容原封不动搬入教材。以致教材不伦不类,教师无法上课。 1959年2月,在上海市高教局的主持之下,召集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和上海水产学院物理教研室(组)的部分教师,组成编写小组,以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学编写组编写的《物理学》为蓝本,结合教育革命形势的要求,增添了近代物理学中的内容。参加编写工作的有20多人,从3月中旬到6月底,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普通物理学》(上下两册)的初稿,并于1959年1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经使用后,感到近代物理内容不够,特别是在统计物理、固体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等部分理论较浅,面也不广。于是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增补和修改工作。修订本于1961年8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内容加之又加,十分庞杂。 1961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跃进”时代实际上已经结束。随之,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暂行工作条例六十条》(当时人们称为“高校六十条”)。强调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学秩序开始得到稳定。 1962年,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在听取研制二弹一箭专家对高校意见时,一些交大毕业的老学长反映说:“老交大毕业生基础厚,物理课是霸王课。对学生很严格,学不好就要淘汰”等等。国防科委要求上海交大对老交大教学传统调研上报,以后又向全国国防工业院校转发了上海交大关于“老交大教学特点”的报告。上海交大教务处负责人范祖德来到物理教研室,对教师说:“过去老交大物理课是‘霸王’课,可惜现在‘霸王别姬’了”。加强基础,恢复老交大传统,成为物理教研室教师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刚来校不久的程守洙教授在培养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守洙教授是一位理论核物理学家,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于1951年夏搭乘中美断交后的最后一班航轮回国。回国后任华东纺织工学院教务长和物理教研室主任,兼任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讲授《理论物理》等课程。195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任物理教研室主任。 程守洙教授来交大后,对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非常关心。他亲自为青年教师开设了四大力学,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群论等课程。并邀请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复旦大学的谢希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微波专家陈涵奎教授等来校讲课。组织文献讨论会,由青年教师轮流报告,开展讨论。为了训练青年教师的外语能力,组织他们翻译外语书籍,并亲自校正。青年教师上课前,必须试讲,试讲通过后才能上课。上课时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听课,课后讨论,共同切磋。组织教学活动,集体备课,讨论大课、辅导课、习题课的教学。这些措施对青年教师业务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1962年,程守洙担任了教育部高等工业学校工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审订了普通物理学教学大纲,编制了1962--1964年教材工作规划。在已经选编出版的通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材的质量。在编审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决定由程守洙和江之永(同济大学教授,编审委员会委员)两位教授牵头编写新教材。他们仍以上海市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学编写组编写的教材为基础,按1962年审订的试用大纲进行改编,对基础理论作了加强,对旧版中某些要求过高或偏重具体技术应用的部分作了压缩或删减。全书的篇幅较旧版缩减了三分之一。这一版本经教材编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审阅通过,就是程守洙、江之永主编的《普通物理学(第二版)》(简称程江本)。教材于1964年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分三册出版,由全国高等工业学校作为统编教材使用。这套教材后经多次修订出版,现正修订准备出版第七版。程江本是目前我国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大学物理教材之一。高教界评论这套教材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本切合我国国情、具有独特风格的自编通用教材,对稳定教学秩序起了重要作用”,是一本“影响面广、质量高的理工科物理教材,成为全国最畅销的科技图书之一”。这套教材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声誉,与程守洙、江之永两位教授的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物理教研室教师还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开展了电化教学,经常在课堂上放映国内外教学电影。一些难以讲清楚的物理现象经过电影直观演示,效果十分明显。在演示实验方面,由许一之专门负责,他与上课教师一起,配合物理大课,制作了大量演示实验,供课堂演示,效果很好。在1963年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学校十分重视物理课,物理课的学时已从1958年的198学时增加到230学时。除了大面积普通物理学教学外,物理教研室还开出了一系列其他物理课程。 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培养我国核反应堆工程方面人才。程守洙教授先后开设了原子物理,经典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核物理,中子物理等课程。由陈英礼担任辅导。以后这些课程除中子物理由该系自行开设外,其余都由物理教研室青年教师陈英礼,吴锡龙,屠树中等讲课。工程物理系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晚间自习都到深夜。教室熄灯后,有的学生还在路灯下与辅导教师一起演算推导公式。工程物理系的毕业生中,很多成为我国核工业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原子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上海交大成为一所工科性大学。在实践中,学校领导意识到取消理科引起的种种弊端,有意逐步重建理科。1960年决定由基础部物理教研室负责筹建应用物理专业,专业方向是低温物理。计划先研制液态氧,再研制液态氮,最后研制液态氦。具体由秦树艺负责,业务指导是二系夏安世教授。学校从各系抽调一批优秀高年级学生20多人,作为预备教师充实物理教研室师资队伍,这些学生有:朱良铱、干成剑、韩效溪、马广忠等。他们来物理教研室后,一部分参加物理课辅导工作,另一部分参加应用物理专业筹建,工作热情十分高涨。筹建过程中,上海交大与复旦物理系合作,共同研究“制氧低温技术”。学校派出汤荣身(汤一兵)、俞佩金、蒋秀明、金树福等4人到复旦大学,在谢希德教授指导下进修(1964年毕业后仍回到交大)。后于1962年,因贯彻中央“八字方针”,应用物理专业筹建工作停止。预备教师除一部分按应用物理专业毕业仍留在物理教研室,其他重新分配工作。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7301 次阅读|3 个评论
交大物理 (9) -- 西迁
热度 1 马红孺 2009-3-25 21:40
在1955年3月30日高教部党组上报中央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了将交通大学等校逐步内迁的意见后,林枫、陈毅、陈云等分别于3月31日、4月2日、4月7日作了批示同意,并经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等圈阅后退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交通大学内迁问题在中央最高领导层内正式确定。 同年5月24--25日,学校召开了校委会扩大会议,一致通过了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关于迁校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1957年暑假前基本完成搬迁任务。 1956年6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特急电报报中央,反映对于交大内迁问题的意见,提出了3个方案。建议在交大内迁后,由交大负责为上海筹建一所新的电机机械大学。中央同意照顾上海需要,留下个小摊子,搬迁安排不变。7月1日上海造船学院在交大原址正式成立,交大造船系船舶制造、船舶蒸汽发动机及装置、船舶内燃发动机及装置、船舶电气设备4个专业学生886人、教师90人调入上海造船学院。 8月10日苏庄副校长率交大师生员工、家属1 000余人乘专列迁往西安。9月6日录取新生2 137人,全部到西安报到,二年级1600余人也陆续到西安报到,首批迁校工作基本完成。 1957年开始的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中,群众对迁校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4月15日校党委扩大会议要求对群众放出来的意见组织专门小组进行研究。校常委会决定成立由陈大燮、郑家俊、程孝刚、钟兆琳、邓旭初组成的5人小组。4月20--27日交大(上海校区)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原计划要动员全校掀起迁校工作的热潮。但会上对于迁校问题意见分歧很大,有的认为迁校不正确,有的认为迁校正确,有的主张在西安设分校,有的提出应该缓迁等。交大(西安校区)教职工、学生在鸣放中对于迁校问题同样出现了分歧。 5月7日交大(西安校区)分党委召开师生座谈会,就迁校问题展开争鸣。5月9日交大(西安校区)的学生贴出大字报说,西安动力学院要与交大已来西安的部分合并,仍留上海的部分不迁,致使不少学生情绪激动。5月10--11日交大(西安校区)召开第十届二次学代会,大多数学生代表发言认为迁校不正确。5月中、上旬在鸣放中许多师生认为交大以不迁为宜,反对设立新校和分校,反对交大分裂。 6月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关于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会议,周恩来总理就交通大学迁校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坚持基本全搬西安和搬回上海两大方案,又在搬回上海的大方案下,提出高、低、折中3个方案,各分析了利弊。提出要顾全大局,合理安排,支援西北的方针不能变,要求由交大师生再次讨论后报高教部决定。 6月26日郭沫若、钱学森分别致函交大,郭沫若希望交大全部西迁,钱学森希望交大师生接受党的决定。9月上旬迁校工作积极紧张的进行,教职员工和学生成批迁往西安,即将迁往西安的各实验室紧张进行拆卸、装箱、启运等工作,各种家具、用具陆续运往西安。 9月12日国务院发出习字第110号文关于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批复,同意高教部8月4日关于交通大学迁校及上海、西安有关学校的调整方案的报告。 高教部8月4日报告提出: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地,两部分为一个系统,统一领导。西安部分完整地设置机、电方面主要专业,逐步添设新技术和理科专业,并发展成理工大学;上海部分办好机、电专业,着重提高教学质量。计西安部分设21个专业,上海部分设15个专业。教职工的调配以支援西北,保证两地教学质量为原则。并决定上海造船学院和南洋工学院与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合并;西安动力学院、西北工学院的采矿(包括地质)、纺织两系、西北农学院的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并入交大西安部分。 至此,交大的西迁工作基本完成。从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间,几经反复,从交大的普通师生到国务院总理,都参与了这个重大的迁校过程之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对于交大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物理教研室在这一过程中也分裂为两个。 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确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交大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以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同时进入全国16所重点学校的行列。这实际上意味着交通大学开始分为两所大学。到了7月31日,这一事实得到了最终确认,国务院国二陆字212号文批复同意教育部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两校分设后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同意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同志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谢邦治由司法部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教育部报告指出:1956年经中央批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嗣于1957年根据交通大学内部的实际情况及当时上海、西安两地的需要,报经国务院批准对该校迁往西安的具体方案作了调整,决定交通大学的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往西安,作为交通大学的西安部分;小部分留在上海并与原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作为交通大学的上海部分;西安及上海两个部分在行政上仍实行统一管理。根据当时情况,作为一个过渡办法,这样处理是完全必要的。教育部要求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在师资及高年级学生方面,应予上海交通大学以适当的支援。 在交通大学开始西迁时,物理教研室的全部仪器设备也随之搬迁至西安。物理教研室的大部分教职工去了西安,其中有10人留在上海。周铭老先生因年迈体弱未去西安,赵修鸿,赵贻镜,吴维聪,朱泳春和朱景兰等5人调往新成立的上海造船学院。任有恒,胡盘新,姚善麟,姚运强等4人则调往筹备中的上海南洋工学院。南洋工学院是交大西迁决定以后,上海市筹备成立的一所工科院校。 1956年造船学院已开始招生,物理实验开课在即,建设物理实验室任务十分紧迫。物理实验室主任吴维聪带领青年教工刘熹祥,应燕平,胡齐丰,张立,范忠浩,邵汉波,任秀英(以后又加入程沛,鲁鹤高)等人,紧张地投入了建设工作。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了仪器定购、验收、安装、调试、预演等工作。按交通大学物理实验教材要求,在科学馆开出普通物理实验18个,并建立了实验室的管理和保障体系。以后又根据需要,陆续开出半导体,同位素,超声波,真空技术,示波器,计数器等近代物理实验。到1957年秋,决定交大分设两地时,上海部分的普通物理实验室已达到教学要求,并较以前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3, 西安交通大学校庆专题网, http://newsxq.xjtu.edu.cn/xsyg/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1009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交大物理(8) -- 院系调整后的物理教研室
马红孺 2009-3-22 10:46
1952年 9月23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任命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彭康为交通大学校长。 在彭康校长未到校前由李培南代理校长职务。 自此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年11月1日院系调整后的新学年开始上课。11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彭康为交通大学校长。任命通知书由毛泽东主席签署。 院系调整以后,原物理系80%的人员和仪器都已陆续调出,物理教学任务全部是工科普通物理课程,专业课和高等物理实验等课全部取消。 按照苏联模式,物理课教师集体改名为“物理教研组”(后来隶属于国防科委又改名为物理教研室),由赵富鑫教授领导, 殷大钧教授、赵修鸿教授(1952年后因圣约翰大学停办而调来),赵贻镜副教授和任有恒副教授等五人成为物理教研组的基础骨干。每一大课教师要担任二至三个大班的讲课任务,每一大班约150--200人,课堂空旷,四面敞开,讲课时非常吃力。 由于班级众多,班级辅导老师必须于大课时听课,课后及晚间进行辅导,批改作业,还要定期上实验课及答疑,工作量非常大。 院系调整之后,讲师及助教的人数留下的不多,只好在毕业生中多留几名做助教,勉强解决了教学任务。  由于课程的性质比较单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也应统一。当时全面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所以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使用英文教材和英文授课。前几年李岚清副总理大力提倡英文授课,而事实上,在1952年前交大物理系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英文授课,英文讲义,这个传统若能坚持下来,无疑将是最正确的选择。可惜的是,在1952年把这个传统给取消了,折腾几十年后,再次提倡英文授课。仅此一事,足见胡书记现在提出不折腾是何等英明了。从1952年年起,开始着手自编中文统一教材。中文教材自然要以苏联的教材作为蓝本,福里斯的《普通物理学》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蓝本。当年编写出了第一种适合工科的教材,第二年修改定稿。在定稿之前已与上海的同济、化工、纺织、交大四所工科大学协商。其后,在这个基础上有了全国性的统一教材。 在1953年后,全国十个工科大学编纂了统一的习题集。 物理实验教材和物理习题集也改用了中文,每一、二年中都有修改和增补,力臻完整。 解放后,物理课程受到其他课程“挤压”,学时数已由400学时(讲课256,实验144)降为260学时(各系不等,有的系降到180学时),物理课程由四学期逐步降为三学期,更降为二学期完成,实验时间亦与讲课配合。所有教材的内容只好相应的削减,采取“少而精”原则。物理课时的挤压,似乎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如果能够踏踏实实的学习苏联,按照苏联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进行教学,情况可能会好得多。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之后,实际上又放弃了苏联强调基础训练的优秀传统,结果只能是四不像。最近这些年,我们似乎在学习西方的教学方式,其实,往往是学了皮毛,拒绝了实质,所以还是四不像。 1952--1956年中政治运动不断,经历了镇反、肃反、三反及五反等运动,这些运动对于教学秩序及教学效果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解放以后,学生增加了政治课,教研组中也添增了政治活动。每周有政治学习二次,规定在星期二、五下午习两个单元,并组成政治学习小组,由组长(多数是党、团员)领导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阅读文件主要是毛泽东选集(共计四册)。 物理教研室的工作在赵富鑫教授的领导下,有条不紊而又紧张的向前推进,院系调整的冲击逐步过去,一切都归于平稳。但是,这一阶段交大的一场巨大的变动正在孕育之中。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3, 西安交通大学校庆专题网, http://newsxq.xjtu.edu.cn/xsyg/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4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大物理(7) -- 从上海解放到院系调整
马红孺 2009-3-19 21:04
1949年 5月25日清晨,沪西解放,随即上海全部解放,交通大学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全校师生兴高采烈地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满怀信心的向前迈进。 6月2日全校复课。 6月13日学校归上海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军管会高教处接管国立交通大学。 1949年6月15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陈毅主任、粟裕副主任签发的上海市军管会命令文字第一号令:“国立交通大学:兹任命唐守愚为本会代表,负责接管该校,仰即知照此令。”上午9时,接管仪式在新文治堂举行。军管会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军代表唐守愚出席,校长王之卓致辞。会上作出两条决定:一、取消党义、公民等反动的政治课,取缔国民党的训导制度。二、解散校内一切反动团体。 7月29日上海市军管会向交大发布由陈毅主任、粟裕副主任签署的高教字第1号命令:“兹委派吴有训、陈石英、王之卓、钟伟成、陈大燮、朱物华、陈维稷、钟兆琳、王龙甫、黄席棠、曹鹤荪、裘维裕、张鸿、张震、汪旭庄、胡永畅、蒋大宗、沈友益(学生代表)、张立秉(学生代表)为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并以吴有训为主任委员,陈石英为副主任委员,陈大燮兼教务长,王龙甫兼秘书长,朱物华兼工学院院长、裘维裕兼理学院院长、钟伟成兼管理学院院长。” 吴有训(1897~1977)是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字正之,江西高安人。1921年留学美国,作为康普顿(Compton)的助手,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25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返国后,先后在第四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5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任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8月2日学校贴出由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有训、副主任委员陈石英签署的布告,通告全校,并通知全体校务委员会委员接令后即到职视事。 8月18日校委会决定将物理系改为物理学系。8月20日上海市军管会公布暨南大学理学院并入交通大学,该校理学院学生于9月9日迁入交通大学,这是解放后进行的第一次院系调整。当年的校务委员会决定裘维裕为理学院院长,黄席棠任物理学系主任。 1950年3月15日校委会通过加强实验室工作决定。任命周铭为普通物理实验室主任,周同庆为高等物理实验室主任。同年4月13日理学院院长裘维裕教授病故。追悼会于23日在新文治堂举行,理学院院长一职由张鸿代理。 1951年1月16日,校务委员会函请毛泽东主席为交通大学书写校名。后因主席工作繁忙,未能题写。学生会借用毛主席所题“北方交通大学”底稿,制作校徽和校牌。后来的多个交通大学均使用此题字中的“交通大学”四字,并在前面拼上从毛泽东的其它题字中选出的地名作为校牌。虽然拼凑的痕迹非常明显,但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这个校牌已经深入交大人的人心,成为交大的一个符号,很难更换。 1950年底到1951年中,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进行思想改造。当时学校的军管会领导认为交大的教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要适应新社会和新秩序,必须在思想上加以改造,否则就不能符合解放后的新社会要求。每个人,无论职务高低,都得人人“过关”。在每个人的历史上、工作上及思想上,都得全面检查,向群众(包括学生)交代清楚,取得了群众谅解以后,方得通过。全校教师、职员都卷入这场思想斗争,物理学系教师当然也不能例外。 2月23日中共交通大学委员会(简称党委会)经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批准正式成立,召开成立大会。党委常委会由11名委员组成,任命李培南为书记,万钧为第一副书记,祖振铨为第二副书记。同时宣布在党委会领导下成立3个党支部。自此,学校由校党委会领导,学校重大问题经党委会讨论决定。 1952年7月28日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草案)下达。原交大物理学系被调整为四部分: (1). 物理学系停办,部分教职工(六名)并入复旦大学;交大原有物理学系学生一律转入复旦大学;交大原有物理学系的外国货仪器仪表(约占全系财产的3/4)一律移交复旦大学(此事的经手人为交大的周同庆,复旦的戴乐山,此二人后皆在复旦大学)。 (2). 原物理学系部分教师调入华东师范大学,九件次要仪器调入华东师范大学。 (3). 原物理学系部分教师调入南京大学、南京化工学院及南京水利学院等。 (4). 原物理学系部分教师调至全国各地,另留下一部分教师组织物理教研组,为交大全校工科各系的普通物理教学服务,原普通物理教学仪器留给普通物理教研组使用(约占原物理学系财产20万银元的1/4)。 以上四点是华东局高教局的指令,全校师生在思想改造基础上,既有命令,绝对服从,少数人思想搞不通者,亦无异议。 院系调整结果: (1). 1952年院系调整后,已逝世及调出的正、副教授14人,讲师、助教共20人,技工3人,合共37人,约占总人数80%。 (2).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仅剩下普通物理实验仪器,为工科各系服务。 (3). 原物理学系学生31人全部转入复旦大学,在复旦大学学习满期后毕业。 (4). 复旦大学并合了交大物理学系和浙大物理系的人员和物资后,将原来的数理系改称物理系。 1952年的院系调整对于交通大学的物理学系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在此后的26年交大没有物理学系,只有一个面向工科的普通物理教研室。而当时的复旦大学数理系,则是这次院系调整的受益者,成为一个数学系和物理系,物理系的实力大大加强。交通大学物理学系作为交大的一个部分,她也具有交大本身的特质,那就是自强不息,生命力特别强,在历经灾难之后,又顽强地站了起来,这是后话。 1950年毕业:范世藩 陆邦? 陈云癉 吕昌祥 苏天中 章冠人 郭锡同 钱皋韵 陆元亮 罗晋生 朱鸿鹗 1951年毕业:华中一 汪立椿 吴传平 张 琪 沈志彬 苏耀中 王晋康 1952年毕业:蔡建华 汤毓骏 陈鹏万 秦积庚 吴百诗 秦自楷 裘南畹 章公亮 曹启祥 周立成 陈 楷 黄超远 1952年(三年制提前)毕业:邬学文 匡定波 蔡怀新 吴孟明 滕湘君 许卓荪 郑志豪 刘元权 徐行健 赵成美 刘恩科 濮德昭 林引珠 1953年(1952年转复旦大学后)毕业:吴知非 林引珠 金乾元 孙恒慧 戎霭纶 姚震黄 吴杭生 许振嘉 庄蔚华 蒋曼英 龚昌德 王荣庆 郭懋和 秦振寰 1955年(1952年转复旦大学后)毕业:方守贤 何 铨 倪光炯 李富铭 宋孝同 钱 登 滕家炽 钱钟华 郭箕第 朱鹤鸣 凌燮亨 朱著勋 吴存敏 侯旅适 梁星辉 谢守全 沈传楷 高文琦 杨世杰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3, 西安交通大学校庆专题网, http://newsxq.xjtu.edu.cn/xsyg/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10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交大物理(5) --抗战时期
马红孺 2009-3-17 19:47
本文内容来自任有恒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整理的交大物理系史,这部分内容原封不动的收入了上海交大百年物理一书。我对原文做了个别文字修改,删去了一些内容,对个别资料做了校对。感谢任有恒先生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史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交大师生一再要求内迁,转入后方以安定教学,始终被国民党当局所拒绝。当局看到交大地临租界,容易隐蔽,于是下令阻止内迁,由学校自行应变,解决开学问题。 1937年10月,交大行政机构着手将图书档案迁过华山路(交大校门对面,马路东侧即为法租界)进入旧法租界,教室租用原震旦大学红楼(现交大医学院主楼)及绍兴路45号中华学艺社,苟安一时。物理系的仪器、设备迁至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中国科学社的明复图书馆,化学系借用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的文华墨厂,机械、电机、土木各系的机电设备由各系自行安排,整个交大拆得七零八落,分散上课和实验,如此者八年之久。部分图书、设备、家具等未及搬迁者全部散失。 徐家汇校舍于同年11月30日为日军占领,校内房屋被日本同文书院所占用,未完成而正在建筑的科学馆竟沦为日军养马之厩。 1937年6月,国民党政府要将交大划归教育部管辖,并与其他大学合并。全校师生群起而反对。反对的理由是: (1).交大建校悠久,成绩卓著,各系科的培养目标是对国家培养工程、管理和科技人才,毕业后都服务于全国各交通部门,历史可以证明这些有用之人都是企事和机关中的骨干,起着中坚作用。交大归属于邮传、交通和铁道等部,迄今已有40余年,似不宜与铁道部脱离直属关系而改隶他部。 (2).交大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向由铁道部安排工作,供求双方极为协调。学生平日所学皆能各展所长,用其所学,决无改行、失业之苦。在学读书和就业工作都极为安心。今若改属他部,学用都将时刻悬心,难于稳定,对教学效果将有极大影响。 (3).交通大学的经费,一向由铁道部支拨。铁道部对交大亦关怀备至,举凡职工经费、教学经费以及基建经费等都能满足交大要求。交大师生寒暑假中乘火车回家能得半价优待,对铁道部的这种优待颇为满意。 (4).交大各系教师大半都有数十年教学经验,其教学系统亦各有专长,与他校不相符合。例如交大的工科着重机、电,多为英、美制度,与同济的德国制度有不少差异;管理学院中铁道、公路、实业和财务部门又和普通商科不同,其势无法合并。 当时的复旦大学仅有数理系,和交大的规模势难相比,勉强合并必将两败俱伤。 虽有种种不合并的理由和各方校友的呼吁支援,而国民党教育部坚持己见,于1938年8月1日(此时已经抗战开始)下令将交大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并将交大移归教育部直辖,经费仍由铁道部供应。同时,将科学学院改为理学院;土木、机械、电机改称为系,合组成为工学院;管理学院名称暂时不变。改称后的理学院院长由裘维裕担任,工学院院长由所属三系系主任轮流担任,管理学院院长由钟伟成担任,校一级领导机构亦有所调整,其他则一仍其旧。在八年抗战中,全校在沦陷区的上海,坚持办学传统,保留交大一脉,并保存部分图书、仪器,全校师生艰苦奋斗,与日伪政权虚与委蛇,做出不少贡献。为避免日伪势力接管,曾将交大校名改为南洋大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1942年8月汪伪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交大,改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此时不少师生员工愤而离校。如:校长黎照寰辞去校长职务,离校;管理学院院长钟伟成、理学院院长裘维裕、教授周铭等都离校自谋出路;土木系主任李谦若、机械系主任胡端行等有职务领导及不少知名教授等也都纷纷他去;无行政职务和不出名教师为了保存实力,保护物资及维持教学等原因暂时隐蔽下来,以待时机。汪伪教育部名义上接收了交通大学,实际上深知人心未得,对学校中的行政、教学、人事等均未干预,除派一赵姓专员驻校外,别无干扰。数学系的顾澄教授出任汪伪教育部督学,暗中亦有些周旋,但在这抗战的后半期,交大是在忍辱残喘之中度日。 1942年至1945年中,张廷金教授(原电机系主任),受教授会委托、黎校长指派和重庆政府陈立夫的默许出面主持校务。 在抗战八年中,学校的校舍、经费都有所紧缩,基本上谈不到发展,但在教学上仍尽力维持老交大传统,学生学习也能保持良好学风,生活尚能严肃朴素。教师生活比较艰苦,一般教师不得不在校外兼职兼课,以维持生计。多数教师都保持晚节,等待天明。 抗战八年之间上海的交通大学学生分散上课,物理系教职工亦减缩至最少人数,仅十余人而已。 1939年国民党政权曾下令:学校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同时学校处在日军包围之中;法租界当局亦告诫:切勿生事。由于这三重压迫之下,校中师生的一切政治活动都转入地下,隐蔽起来。地下党领导执行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每年都有毕业生,也每年都招新生入学,师生都心照不宣,埋头教学。学校当局希望同学不谈政治,免生事端。也有少数学生寄宿(宿舍在今之绍兴路45号),管理比较松弛,放任自由。在这一段时期中,也未发生重大事故。 1940年8月,国民党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一个交通大学分校(定名为国立交通大学重庆分校),全校教职员仅20余人,其中有交大校友,但不过数人而已。这是因为上海交大未曾内迁,之所以另设一个交大重庆分校,为求以广视听。曾任命徐名材(原上海交大化学系主任)为主任。1942年徐即辞去主任之职,改由吴保丰(1921年毕业的交大校友,抗战胜利后曾任交大校长,)为主任,建校于重庆小龙坎,开始时仅有电机、机械各一个班,有普通物理课程但无物理系,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始终未成立物理系,亦无物理系学生。 这一时期物理系的毕业生情况如下: 1937年毕业:萧立坤、 蔡驹、 朱规兰、 留润州、 陈拔兖(肄)、邱德荣(肄) 1938年毕业:李延龄、 于延康、 李春芝 1939年毕业:钱家骐、 杨彩、 谭振声、 冯明  1940年毕业:沈立铭、 黄礼镇 1941年毕业:郁青田、 陈铁云、 徐质  1942年毕业:凌群宝、 汪维钧、 袁宝月、 袁宝桂  1943年毕业:于怡元(肄) 1944年毕业:卞祖芬、 汪玉芝 1945年毕业:许槑(mei)、 钱玄 参考文献: 1,上海交大百年物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6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春归
陈龙珠 2009-3-15 18:04
(更新于2009-3-31) . . .. . . . . . 。. . . . . . . 。 . . .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04 次阅读|4 个评论
给报考我研究生的考生们的一些提示
钟建江 2009-3-6 16:24
给报考我的考生的一些提示 亲爱的同学你好, 谢谢你来联系我和访问我的博客,只要你对我的研究领域感兴趣、有好奇感的话,你就算跨入了我研究室一步,非常欢迎你报考!以下一些提示有利于了解我和我实验室,请你花点时间品味一下,可好? 1 、考试成绩出来了,录取分数线如何,我能上吗? 这类问题我真的没办法回答,因为我不晓得,我不管考试和考分,请你问询学校研究生院。眼前你以自然的心态等待就好,更建议你做目前你该做的一些事情,比如你的毕业课题、你当前承担的工作或科研项目等,如果你尽量抽时间抓紧复习一些基础和专业知识,查阅一些文献,看一些国外专业刊物,做一些实验项目,学学外文包括听说读写译,这些都是很好很有用的,因为复试在后面呢。善于利用时间,等待并牢牢抓住机会,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2 、我对你的研究很有兴趣,有希望成为你的研究生进入你实验室深造吗? 这个问题我也难以回答,即使你的考分很高或者你一直被认为是优秀生,也不是一定能被我录取的,当然真正优秀的同学,最后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也是我最希望看到这样优秀的人才作为新鲜血液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来;我最终要根据面试来决定录取与否,面试的形式和内容多样,我们导师小组不同老师提问也多样,所以主要靠你实力,你的思考问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等;当然你过去大学期间的一贯表现、你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这些也都重要。 3 、我实验室做些什么呢?理念如何呢? 我的科研方向在交大生命学院网站上有最新的介绍,这里简要说一些。 钟建江实验室 ( 分子生物化工与先进发酵技术实验室 ) : 本实验室从事应用生物技术领域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化工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发酵工程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生物过程与生物反应器工程领域研究及其他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特别是:分子生物化工 (molecular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与代谢工程 (metabolic engineering) 及系统生物技术 (systems biotechnology) ,先进发酵技术,生物能源,植物细胞培养,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生物活性物质作用机制研究,以及环境生物技术。具体操作对象涉及细菌,高等真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等,应用面向包括 生物制药与医疗保健、发酵、先进农业、能源、环境 等重大领域,可以说我们是把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包括遗传、生化、基础微生物学等)成果转化为产业化这个过程中研究其中的应用基础科学问题,生物化学工程学(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起到直接而又关键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 immediate impact 。如果你感兴趣,愿意与我们一起探索拼搏,则欢迎你的到来! 我自己的座右铭是 No pains, no gains . 我确立的我实验室的座右铭是 正直智慧;专心致志;勇于创新 。只要你愿意努力,肯吃苦,想上进想学真本领,那么这里有的是你的用武之地!我们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室,海阔凭鱼跃、天高凭鸟飞。本实验室对每一位成员均寄予厚望,即 high expectation 。这里指的是指导老师对大家,每一个合作共事的伙伴,有较高的期望;期望什么呢?一个抽象简要的回答就是高素质[或尽快具备高素质],努力是最重要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当然有很多。 4 、有面试资格了之后,我该怎么做? 如果你获得面试资格了,而且你对我的研究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请你来面试前发邮件跟我联系,最好在你能面试前一两天来访问参观一下我们实验室,也有个相互了解(如果因时间来不及,那等到面试时再见面也无妨)。到时你参观我实验室时,建议先向我实验室同学多询问多聊聊,了解我们实验室的现状,他们解答不了的问题或者你有疑虑或还是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再找我聊聊(当然时间有限,因为我有很多事要做)。在面试前,我不可能有内定名额,你大胆报考就是了; 百闻不如一见 ,请你实地接触了解和感受我实验室,再慎重决定你的志愿,这个很重要,如果你报考我的博士,招生名额因硕博连读或其他名额满了,我则会发布通知的。 5 、我的招生名额如何? 近年我从华东理工大学转到上海交通大学,我在交大的研究生招生数一般每年是 4-5 名( 包括 博士生 2 名),出于大学母校华理领导的器重,我在华理每年还可招收 3-4 名左右(含招博士生 2 名)(我自己定位是兼职导师名义),所以如果交大这边报考人数多,也建议可到华理去报考,反正进入我实验室是接受我同样指导,我对每一位成员一视同仁,会倾注我的爱心和心血;现在华理一部分同学在交大这边做实验,另一部分在华理做,我们每周有组会一起讨论,合作密切,两边均显各自优势并互补。 6. 其他 相关问题的一些回答(包括报考、日常自我管理、实验室情况等) 1 )实验室是否接受跨专业的学生? 我们欢迎跨学科报考的学生。我们实验室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可以在与其他学科的人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但是要求跨学科报考者自己要心中有潜在目标,要结合自身优势来做。 2 ) 实验室招生有什么特殊要求? 没有特别具体的要求(根据考生的不同特点而变化),但希望能勤奋努力,品德好,基础知识较好(即使稍微差一些只要有决心肯花十二分的努力也受欢迎)。 3 )实验室是否接受保送生,是否需要和导师预先联系? 当然接受并欢迎。先联系一下是好的,把简历传递给我们,不过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还是看能力体现。保送生的水平在中上就基本达要求了,关键还是能力 / 实力如何。 4 )老师最欣赏学生的哪一点? 我最看重学生的积极性 (initiative/activeness) ,比如很勤奋努力并积极与老师和他人讨论等。当然,创新是另一层次的看点,但它与积极性有必然的联系。 5 )请问:一个成功的人需要哪些素质? 这个问题包含的方面比较广,简要说来,我觉得: 努力(勤奋) + 智慧(包括方法、正确的选择等) + 持之以恒(不骄不躁) 是很重要的。 6 )如何抛开压力,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有压力是好事,但不能过分把压力放在心上,只要努力工作钻研早出成果,当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后,就会慢慢把压力转化成更强的科研兴趣。 7 )有什么好的方法缓解心理压力呢? 有何种心理压力?可以主动与老师、同学或其他朋友交流。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对困难,在克服困难过程中就是战胜自我的过程。请记住: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而非他人。 8 )要怎样重新燃起信心?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或会有失败挫折。建议你暂时静下心来,花一、二天时间好好反思一下,再读点名人轶事,从伟人失败乃成功之母等经历事例中吸取营养。我相信你会重新振作精神!要知道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非他人! 9 )贵实验室的待遇如何? 按照学校的规定安排并要偏上再好一些,对于有各种出色表现的(包括科研)同学,实验室能给更多的补助和资助。我们不想以金钱为诱饵或金钱至上,但是也体现多劳多得的理念。 10 )实验室科研条件如何? 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应该说是很不错了的,设备较为完善,交通大学大仪器平台建设和其他实验室的仪器都可使用,各种耗材的经费也能保证,条件相对华理实验室也较好点。软件方面条件,交大拥有良好的交叉学科合作平台,生命科学的上游实力相当强大。关键是要自己主动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拓展我们的特色,勇于创新。 11 )实验室毕业生的去向如何? 本实验室毕业生的去向很多,有研究所,公司,高校,国外发展等等。国内生物技术产业目前还较为落后,在实验室打好基础,具体看自己兴趣所在,老师也愿意推荐和提供必要的帮助(当然关键要自己积极联系和准备)。当然你毕业后即使不从事这个行当,在实验室里培养锻炼的很多东西,应该是一生受用的。比如,我有好几位学生毕业后在美国发展得不错,他们回来说,现在用到的一些东西都是在 钟 老师实验时学到的;听了这些,作为导师的我是最大的宽慰,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老师的最大成功在于为社会 培养有用的人才 ,当然这个可能需要在学生毕业后 5 年甚至 10 年后才能体现出来。其实作为一所培养单位,也同样只有其毕业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才算是最重要和真正一流的(这是个人观点)。学生们在学期间发表一些论文是一个暂时的指标,虽然重要,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否则科学界有攀比心理产生畸形而风气不正就可能造成重大问题;最要紧的是良好科研精神和科研素质的塑造和锻炼,实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基本功的扎实化,各种能力(包括交流能力)的培养。这些在我以前的博客短文中有所叙述,如你有兴趣可以查阅一下,以综合了解我的观点和想法。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08 次阅读|17 个评论
质疑《中国青年报》 ——兼答有些网友的提问
rqyang 2008-7-26 08:30
《中国青年报》的《上海交大副教授被指剽窃 举报人被校方解聘》报道公布于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许多多媒体争相转载,大批读者和网民义愤填膺,纷纷谴责上海交大恶意报复、丧失良知的卑劣行径,个别人还因义愤过度而失去了应有的理智。这种社会效应,不知是《中国青年报》预料的还是始料未及的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大家一看题目就知道,举报人被校方解聘了,这还不引起义愤?再细看题目,被指剽窃大概是被指控剽窃的意思吧?看来标题作者对是否剽窃没有下定论,文章重点也不是来论证是不是剽窃的。文章标题的重点是揭发因举报而被上海交大解聘的严重问题。这就是本文产生如此轰动效应的主要原因。 我在博文《我所知道的交大副教授剽窃案》中指出,上海交大在薛小怀学术问题事件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很多很多东西需要认真反思。不管事件当事人、有关单位还是其他人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推进我国学术反腐败工作的进展。 但在另一方面,在这纠正人人厌恶的学术腐败过程中,重要媒体或有关官方应该怎样理智、现实地处理这些大量复杂的案件,怎样正确引导公众舆论能向更深入、更有效的方向发展,这是媒体的责任,这也是党和国家政策能否很好落实的关键。 目前,被一些官方媒体和有关官员也公开称为范跑跑的范某要对此提出起诉,这实际上就是对反一种倾向而出现另一种不良倾向的反弹或反抗。在不断完善法治的我国,应该重视这种反弹或反抗。否则在反诸如不正之风的行动中,可能会越反越乱,越反越严重,甚至会被引入歧途。 在不堪回首的对犯错误干部的批斗,在对小偷进行示街、殴打、谩骂,甚至致死的种种教训中,我们在反思中进步。这种进步是健康进行反不正之风、反腐败斗争的保证。 但是我们细读了《中国青年报》的《上海交大副教授被指剽窃 举报人被校方解聘》的这篇报道后,我们看到这种进步是多么的艰难。 第一,《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文章,在没有确实证据的情况下,大胆利用标题引导读者产生了上海交大恶意报复、丧失良知的义愤,起到了媒体最渴望的轰动效应。标题明显暗示举报人是举报的受害者,上海交大是罪魁祸首,这样上海交大就变成了群情激昂,口诛笔伐的对象,而这一切在文中找不到可靠的证据,仅是假设于文章的联想或猜测。这种情况,作为重要的官方报纸,重的可以称为诽谤嫌疑,轻的说可以认为遵守道德守则不严或有意炒作的不良作风。 如果要让《中国青年报》这种不负责任的标题模式继续蔓延的话,那么它的不良后果可能比一般的学术腐败更严重。 我的一些校外朋友对上海交大是否是有意报复问题也有不同看法,一种说法是有可能;另一种说法是根本不可能,但都拿不出有力证据,因此他们即使在私人博客里也不敢对此冒然评说,相比之下《中国青年报》的胆子就大多了。 第二,在这种炒作标题的掩盖下,任意公布犯错误年轻人的有关具体细节,而《中国青年报》的有关负责人也应该知道,未经多方核实,或有关单位、机关的同意,这些细节是不能由官方媒体随意公布的,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严肃的政策问题。(当然如果没有这个吓人的大标题做掩盖,他们大概也明白随意公布这些具体细节是不合适的,更何况作者自己还认为这个案件还处于指控状态。) 大家可能对我国近几年对犯罪分子称呼的变化有着深刻印象。即使在现场抓到的证据确凿的杀人犯,在未正式判决之前,所有正规媒体和官方发言人一律称为杀人嫌疑犯,这嫌疑两字表明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国外对犯罪嫌疑人蒙面的做法,我国也开始效仿,这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反看《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文章,这种进步受到了挑战。 为什么上海交大只在一定范围内传达薛小怀学术问题的处理意见?为什么上海交大没有授权会议参加者可以自由公布会议结果?只要有一点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至于上海交大处理结果公平不公平,有关规定合适不合适等等事情,有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正当渠道去了解、去反映,这是应该得到保障的权利。 前几年的新闻可能大家还历历在目。一个劫持出租车的暴徒被车主用汽车撞成重伤后,车主无奈地走向了法庭;一个偷自行车的小偷被车主殴打致伤后,车主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这就是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你能说法官不恨劫车暴徒吗?你能说律师不恨小偷吗?当然不是。如果没有这种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整个社会就会乱套! 不是说犯了罪的人就可以让人任意宰割;不是说犯了错误的人就可以随意在全社会曝光的。我国政府从来就有对犯罪分子和犯错误人的严肃政策,特别是对青少年犯错误的人。《中国青年报》更应该知道这个政策。 综上所说,《中国青年报》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是,它利用上海交大有薛小怀学术问题的软肋,采用联想或猜测的手法制造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狠狠打了上海交大一棍子,使上海交大受到了严重伤害。 殴打小偷致伤的车主受到了法律的惩罚,而《中国青年报》这篇文章的所产生的问题就可以忽视了吗? 今天是专门谈《中国青年报》的问题,没有涉及其它内容。我还是这句话:该批的批,该说的说,一码是一码。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不断规范行为,走上越来越健康的道路。
个人分类: 日记随想|11167 次阅读|131 个评论
我所知道的“上海交大副教授剽窃案”
rqyang 2008-7-21 07:41
青水洋 看了《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上海交大副教授被指剽窃 举报人被校方解聘》后,想起了一年多之前的事。 那是 2006 年年底,我参加了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我因刚出院不久,身体虚弱,我爱人搀扶着送我到了总办公厅的大会议室门口。 会议主要讨论 3 起学术道德案,杨军举报薛小怀学术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学校就杨军举报薛小怀学术问题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调查小组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取证,会上调查小组给我们作了较详细的调查报告,然后就进行了讨论。我们委员中虽然有一些小争论,但很快就达成了当时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处理意见。 调查小组介绍的事实与过程好像与《中国青年报》文章描写的内容差不多。 杨军与薛小怀都是材料学院的博士后(具体入站时间记不清了),出站后都留了校。后杨军又去了法国工作(因公因私也记不清了)。 《中国青年报》文中谈到的: 2004 年,杨军参加副教授职称评选,参加了答辩但没有通过, 2005 年,杨军再次参评,递交材料却被退回,理由是名额有限,而同年薛小怀被评为副教授。 调查小组的介绍中好像也提到过此事。 有些问题《中国青年报》文中说得更详细: 2005 年 4 月,有人告诉杨军,《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4 年 8 月(第 30 卷专辑)发表了一篇题为《高强高韧性焊接材料的研究进展》的论文,杨军是第二作者。杨军很诧异,因为自己并没有参与到相关研究中,而当看到第一作者是薛小怀时,当即跑去质问薛,薛小怀对我一笑了之,我们没有争吵。当时,周围还有其他同事,但大家都认为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杨军说。 2005 年 8 月,杨军一纸诉状将薛小怀告上法庭,称薛小怀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此案几经辗转,分别在 2005 年 7 月 10 日 、 2006 年 10 月 11 日 和 2007 年 2 月 1 日 进行了三次审理 因为我们会议是 06 年 12 月开的,所以那时还不知道法院对此案的最后审理意见。 实际上,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讨论重点是放在薛小怀是否涉嫌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当时我记得委员们都认真、实事求是地进行了分析,普遍认定了几个基本事实,然后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 我印象中此案在 3 个讨论案中不是最严重的,会议通过处理意见后,大家接着又谈了一些感想、体会,很快就转向了另一个问题。 当时我对此事谈的体会大意是,这个问题性质是严重的,但由于此类事件比较普遍,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我们不管其他兄弟院校如何,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以此为戒,尽快改掉这种不良作风。 会后不久,我就开会对我的硕士生、博士生及 相关 老师专门谈了此案(没有指名道姓,因为我还掌握不了自曝家丑的原则,特别像对青年人犯错误这样的情况,是否一定要向全校、甚至全社会公布?),强调文章作者署名和引用他人资料的注意事项。但我可以看出,有一些学生对文章署名和师兄弟之间资料引用问题心里还是有点不以为然的。 会后一个学生就开玩笑对另一个说:别没良心,给你署了名再到法院去告我。实际上他们师兄弟之间,文章挂名比较随便,如果不挂上谁还觉得不够意思。有人把挂名好像是送礼物似的。对同学之间的资料引用也是抱着哥们无所谓的态度,可见这方面教育是如此严重缺失! 在国外应该是常识性的规则在我们这里好像还是文盲!这是很惊讶的事。我们的大学在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可以与国外一流学校相比美,但在软件建设方面却仍旧如此苍白无力,这种状态怎么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在法院面前肇事者当然推卸不了责任,但更大的责任应该谁来负?社会、学校、老师 不管别人家怎样,反正上海交大推卸不了这个责任。上海交大应该反思的东西的确很多很多。 那次会议后我没有再参加过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会议,因此也认为此事已处理完。虽然后来也听说杨军对法院判定不服,对学校处理意见不满等事,但觉得个人保留不同意见那也是常有的事。 今年 4 月 28 日,上海交大人事处告知杨军聘用合同终止。于是又有了《中国青年报》的《上海交大副教授被指剽窃 举报人被校方解聘》的轰动大事。 上海交大日前发布声明,就媒体所报道的薛小怀学术问题,学校已做出处理,关于媒体所报道的举报人被学校终止聘用问题,是其人事聘用合同自然终止。学校未续聘杨军,与其举报事宜毫无联系。 不管怎样,这事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相信事情会越发清楚,越发会朝着有利于反腐败的方向发展。 我很赞赏《中国青年报》对此事的敏感和责任,但是这明显因果关系的文章大标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为文章中没有发现进一步介绍杨军其它的有关信息,看不出举报是被校方解聘的直接因果关系。这样的题目使许多人失望。 但愿这个吸引眼球的文章题目仅能吸引更多人对学术腐败的关心,而不要成为媒体同行学习的榜样,因为这也会变成另一种学术腐败的典型。 更但愿好好的一篇文章,不要因为制造了吸引眼球的标题而起到了不该起到的作用。《中国青年报》是有影响的官方大报,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可以随意联想、随意猜测。论据确实是新闻工作者起码的道德规范,希望《中国青年报》为全国人民,特别为中国青年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 该批的批,该说的说, 一码 是 一码 ,这就是我写这篇博文的原则。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日记随想|14372 次阅读|5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