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力资源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力资源

相关日志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概况
热度 1 libseeker 2020-10-4 09:18
圕人堂文摘 摘编自:郭淑敬,吴汉华.我国“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6):1-8. (图谋注: 该文依据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事实数据库中各馆自报数据(2018年),获取了4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和64所“一流大学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数据,数据提取时间为2019年9月。) 1 馆长性别 男性馆长89人占87.3%;女性馆长占12.7%。 2 馆长专兼职情况 兼职馆长24人占23.5%;专职馆长78人占76.5%。(3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专职馆长24人占61.5%,兼职馆长15人占38.5%) 3 馆长职称、学历及学科背景 正高90.2%,副高5.9%,其它3.9%。博士73.8%,硕士18.4%,本科7.8%。非图书馆学86人占83.5%;图书馆学17人占16.5%。(3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非图书馆学29人占74.4%;图书馆学10人占25.6%) 4 各类型人员所占比例 在编人员9568人占50.9%;合同工人员1275占6.85%;临时工人员1265人占6.75%;勤工助学人员6675人(占35.5%)。总人数18783人。 5 在编人员 100所图书馆提交了在编人员数量情况,馆均在编工作人员为95.7人,中位值为86人,众数为64人,在编人员在100人以内的图书馆占67%。男性在编工作人员占总数的32.1%。 6 在编人员年龄构成情况 29岁以下在编馆员馆均值5.5人占5.7%;30-39岁在编馆员馆均值23.3人占24.4%;40-49岁在编馆员馆均值31.7人占33.3%;50岁及以上在编馆员馆均值34.9人占36.6%。 7 在编人员职称层级情况 104所高校提交了数据。正高占4.1%,副高占23.1%,中级占50.9%,初级及其他占21.9%。 8 在编人员受教育情况 大专以下5.2%,大专11.4%,本科40.2%,本科双学位0.4%,硕士36.4%,博士6.4%。 9 无编制合同工及临时工人员 一般图书馆的合同工人员是与图书馆签订书面合同的员工,聘用合同工是图书馆有效解决业务量大而在编人员不足以支撑服务的解决方法之一,合同工的岗位职责往往是对图书馆在编人员队伍服务内容的有效补充,图书馆根据岗位需要招聘合同工,他们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一般招聘合同工的岗位包括图书管理岗、读者服务岗位等,高校图书馆对合同工学历要求较低,其工资待遇按所在高校的合同工管理办法实施。合同工馆均值为13.1人,在无编制人员中占13.8%。 临时工与合同工一样,都不在图书馆事业编制范围内,临时工在处理图书馆短期工作有明显优势,聘用临时工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短期工作效率,临时工与图书馆的劳动关系是有时限的且时限较短。在高校开学之际或搬馆舍等时节,图书馆会招聘临时工,他们具有短暂性和季节性等工作。临时馆均值为13人,在无编制人员中占13.7%。 10 非在编的勤工助学人员 勤工助学岗位是高校特有的,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经济压力,培养学生工作素养、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基础业务效率,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是图书馆队伍建设中一股鲜活力量。勤工助学人数馆均值68.8人,在无编制人员中所占比例为72.5%,是无编制人员类型中比例最大的。 延伸阅读: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http://www.moe.gov.cn/s78/A22/A22_ztzl/ztzl_tjsylpt/sylpt_jsgx/201712/t20171206_320667.html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个人分类: 圕人堂|3341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高校图书馆在编职工人数的思考
libseeker 2020-4-16 11:18
“2020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创新应用高级研修班”线上会议,“图书馆之未来”第二辑中,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欣《八百万库存中的反思》开篇中提及一组数据:2.4万学生,800万册馆藏,15分馆,375名馆员。图谋对此,颇为“敏感”,这组数据引发笔者的思考。 通过河滨加州大学邱葵先生了解到,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是大馆,东南亚收藏世界级别。河滨加州大学图书馆 92人,其中馆员大约30人,管理员45人,保安2人,内勤3人。河滨加州大学图书馆网站“Staff”信息揭示较为清晰( https://library.ucr.edu/about/directory/staff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Staff”信息限校内人员访问( https://www.library.cornell.edu/about/staff )。图谋推测李欣馆长所说375馆员,是指全部工作人员(Staff)。北京大学图书馆“截止到2017年底,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累积量约800余万册(件)”。北京大学2018年在校学生数为44729人,北京大学图书馆2018年在编职工数为144人。 2018 年1057所高校图书馆在编职工人数统计表,吉林大学341人,武汉大学247人,中山大学229人、上海交通大学217人、山东大学188人。那1000多所填报数据的,仅有41家图书馆为100人以上。 图谋进一步查阅了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所高校图书馆2014-2018年在编职工人数数据。武汉大学:286、275、265、256、247;中山大学:259、267、257、243、229;上海交通大学:207、212、211、210、217。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是逐年递减的,上海交通图书馆算是基本持平。 中山大学图书馆2017年在编职工数为243人,图谋以中山大学图书馆数据为例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化与量化使其更直观的呈现“效果”:在编馆员人均服务215名学生;人均馆舍建筑面积为453平方米;人均纸质文献馆藏总量2.82万册。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685.14万册(件)。中山大学全日制学生 52168人(数据截至2018年9月30日)。 较为宏观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概况。2017年有872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在编工作人员数据。在编工作人员的总人数为 30855 人,馆均 37.2 人2016年是38.1人),中位值为27人,众值为9人,标准差为33.5人。无编制工作人员状况。共有810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合同制职工数据,总人数为6310人;有809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临时工数据,总人数为3641人;有811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勤工助学学生数据,总人数为23409人,馆均值为28.9人。 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无论如何转型,如何变革,如何发展,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践中,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困惑不已。“定编定岗”前些年提的比较多,制定过不少规章制度,或许可以说大多数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而已。以前常说的一句话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心照不宣的推论是“给多少人办多少事”。 有同行评价“图书馆人奉献精神比较好,做了大量艰苦、无回报的工作,只是可惜缺乏联合团结故此大多数是一个人离去导致大量工作被后人放弃,颇为可惜。”,明星馆长、明星馆员的锐意进取、积极作为,或许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错觉。图书馆转型与变革,是大势所趋。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减少,或许亦是大势所趋。然而,当前资源(文献资源)在外,服务(信息服务)在外,图书馆人力资源紧缩(尤其是专业馆员队伍日益萎缩),这或许不是好现象,凡事过犹不及。若干方面,轻重缓急,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延伸阅读: 1987 年版《规程》的第24条提到:“各校应在上级核定的编制人数内,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参照下述比例自行研究确定本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编制:(一)以学生 1 000 人、藏书5万册配备15名专业人员为基数;(二)在此基础上,每增加 100 名学生、50 名研究生各增加 1 名专业人员;每增加5万册藏书增加 1 名专业人员;年平均进书量1 万册配备3 名专业人员。图书馆内的dangzheng干部、研究和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计算机、缩微、复制等)的技术人员、从事设备维修或装订等的技术工人、公勤人员,应根据实际需要另列编制。”而2002 年修订版《规程》的第28 条指出:“高等学校应根据读者人数、资源数量、服务项目与时间、设备设施维护的要求、馆舍分布等因素,配备相应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教育部2016年1月4日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11条:“ 高等学校应根据发展目标、师生规模和图书馆的工作任务,确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辅助馆员一般应具有专科及以上层次学历,具体聘用条件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确定。” 高校图书馆统计数据. http://www.scal.edu.cn/tjpg/tjsj 2004-2018年。 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 http://www.scal.edu.cn/tjpg/tjbg 2006-2018年。 王启云.变革中的图书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26630.html 常薇.从西湖大学的招聘通知看图书馆员的功用. https://www.jianshu.com/p/9f38ae516483 整个招聘通知没有出现“图书馆”三个字,学术信息保障的相关工作整体归为“信息技术中心”,所以作为一个研究机构,西湖大学并没有把建设一个物理空间的图书馆当作必选项。——图书馆,在未来可能将不再是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标配。虽然没有图书馆,但是图书馆员的相关工作还是被需要的。通知中公布的岗位职责一共有六条描述,转化为图书馆的行话就是:参考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科技查新、文献资源建设、科研数据分析、学科服务。对于一所新筹建的高等研究机构,他们最需要的核心服务就是以上六类内容。
个人分类: 圕人堂|4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状况忧思录
热度 2 libseeker 2019-12-26 09:34
科学网圕人堂专题发布“2018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摘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11143.html ),随后圕人堂QQ群中,引发了进一步的讨论。图谋在此基础上予以梳理,希望有助于进一步的关注与思考。 图谋每年读到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中这半句话“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收藏总量与馆舍面积持续增长,但在编工作人员的馆均人数却持续下降,这表明各高校图书馆的事业编制总人数处在持续缩减状态”会感觉不寒而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另外半句话“已有在编工作人员的任务逐年加重,图书馆需要聘用更多的编制外合同工或临时工,需要购置更多的智能化设施将图书馆员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最典型的便是自助借还书机、自动导航系统、一站式搜索系统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脚步已经迈起来了。”,图谋的感觉是一头雾水。 关于“图书馆共同体工作生存状态”,图谋联想到的一个词是“减员增效”,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徐徐清风说:“‘减员增效’的提法其实不科学,而且是一种误导。对重复事务性、机械程度较高的工厂也许更适合,但对知识型工作和服务,有时需要投入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才能将工作做得更有深度。” 吴汉华(《2018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分析》及历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作者之一):“高校图书馆在编馆员数量在减少,这个是依据近9年数据规律得出来的,由于报告文体限制,未进行深入数据分析。这也是事实,有编制的图书馆员会越来越少,最终与美国现状接轨。而合同工、临时工、勤工助学、自助借还书机、机器人、智能系统等会更加普遍。”图谋的回应是,关于高校图书馆,其实数据变化情况,作为我的角度,应该是比较了解的。作为图书馆员,我看到的是危机。当前这个态势,对图书馆这行不是好事。关于美国现状接轨,国内的情况与美国大不同(其中一条是,美国这行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而且我自身接触到的几位美国高校图书馆员,对他们的当前态势亦感到无奈。新技术应用缓解燃眉之急,短期内有一定成效,稍微放长远些,对这行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前更需要做的,可能是切实加强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建设,要稳住基本盘(有一支一定规模的专业馆员队伍)。当前的“繁荣”是一种表象。一些流水的馆领导,弄了一些短平快的创新,使这个行当有几分生气。许多高校图书馆若干基本业务都很难转起来。 吴汉华老师与图谋的小窗交流中提及“我可能与兄的思想不一样,因为我是做学术研究,更加理性一些。而兄是在图书馆工作,更加具有情怀一些。但我们得认清未来才好指导大家啊。”图谋的回答是:“这不仅仅是情怀。说的‘一头雾水’,个人认为一些理论可能会被当权者视为真理或武器,进一步恶化当前的生态。” 麦子说:“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用人的编制(所谓positions)和预算的稳定性。除非在极端的外部总体恶劣的经济环境,学校方面把图书馆开支看成是像水电煤和食物的开支,而不是买包买衣物的额外消费。这点和国内是相当不同的:要么撑死要么饿死。”图谋说:“当前我们的问题在于无门槛可言,专业化总体来说是日益弱化(学科服务培养出来的优势队伍,一定比例会被‘挖走’,另谋高就)。”麦子说:“ 这个(图谋注:指职业准入门槛)需要业内精英进行系统性的推进,当然,他们觉得不屑。要真正塑造图书馆,并不是要多加纸质书。这就像印刷书来的时候,你还坚持要手抄是那么愚蠢。而是要塑造这个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地位。没有图书馆员,一堆纸质书是物业也可以管的。” 广东小肥羊说:“在目前的情况下,给不给编制,其实体现了图书馆的地位。如果都没有编制了就好说,但是目前是部分有编制,所以给不给编制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了图书馆在母体机构的重要性。不要提以后取消编制的事情,以后的事情很难说的,就像当时在广州的第一Jun医大学下放给地方的时候并且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跟他们说以后所有的Jun医大学都会下放给地方,结果到了后面其他Jun医大学都没有下放给地方。” 讨论过程中,刘羽说:“图情专业博士的春天?”这是回应图谋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其实春天在哪里?春天指什么?图谋并没有概念,但对“图情专业博士的春天”这点更是存疑的。依据《2018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共有1039所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博士学位工作人员总量,其中有671所高校图书馆没有博士学位工作人员,表明拥有博士学位的工作人员在高校图书馆依然处于稀缺状态。有368所高校图书馆拥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工作人员,总人数为1135人(2017年是870人,2016年是834人,2015年是695人),处于持续增长状态,表明高校图书馆员的博士化率正在加大。”“我国高校图书馆取得博士学位的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不大,64.6%(2017年是65%)的高校图书馆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工作人员,有15.3%的高校图书馆仅拥有1名博士,6.9%的高校图书馆拥有2名博士,有6.5%的高校图书馆拥有3~4名博士,仅有6.6%的高校图书馆拥有5名以上博士。博士学位工作人员总量排名前5的高校图书馆是:复旦大学图书馆,28人(2017年是2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16%;北京大学图书馆,18人(2017年是1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12.5%;清华大学图书馆,17人(2017年是1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14.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15.7%;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16人,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量的32.7%。”博士学位工作人员1135人中,其中有229为馆长(占20.2%),如果进一步考虑图书馆领导班子其它成员(正职、副职),也就是博士学位馆领导,这个比例会大不少。据个人了解,部分高校馆博士学位工作人员较多是因为其承担了图情研究生培养任务(独立承担或与相关院系协作),比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等等。其它博士馆员的情况,有的是找寻临时过渡平台,有的是因为特殊原因。种种原因,博士馆员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空间总体来说并不理想。某省属地方本科高校进人门槛为图情博士,有图情博士到该校应聘,其看重的是教师岗,坚决不进图书馆,戏剧性的是,下半年该校的人才引进政策进行了调整,直接认为图书馆不需要进博士(认为其他岗位更需要)。图谋知悉两位博士馆员离开图书馆转教师岗的大致情况,其中一名被职能部门领导“解救”了,认为其再在图书馆呆几年就荒废了,另一名是因为受不了一天刷N次卡考勤制度转教师岗位。 高校图书馆真正意义的“春天”,首先要考虑的是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状况之春是否到来?图谋发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之问之前,实际上是先读了青塔人才“进高校工作,看收入or看编制?”(https://mp.weixin.qq.com/s/KglqDtzE8HPooqM6ErpzSw ),其中有“‘同在一所大学,你在这头,我在那头,中间相隔着待遇和福利的巨大鸿沟。’这一句吐槽,道出了无数校内编外人员的心头苦。尽管同为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然而待遇上的落差与失衡感,总是像阴霾一样环绕在他们的内心,如同萧瑟的冬季。”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且“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延伸阅读: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2018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 http://www.scal.edu.cn/tjpg/201912250143?from=timeline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网站提供) 2 青塔人才.进高校工作,看收入or看编制?. https://mp.weixin.qq.com/s/KglqDtzE8HPooqM6ErpzSw 某学术论坛发起了“去高校工作,看中收入还是编制?”的投票,结果在意料之中。调查显示,68.0%的人投给了有编制起薪低的选项,24.1%的调查对象选择高收入无编制,7.9%的受访者则表示无所谓。“同在一所大学,你在这头,我在那头,中间相隔着待遇和福利的巨大鸿沟。”这一句吐槽,道出了无数校内编外人员的心头苦。尽管同为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然而待遇上的落差与失衡感,总是像阴霾一样环绕在他们的内心,如同萧瑟的冬季。
个人分类: 圕人堂|2421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状况及其思考
libseeker 2019-2-17 16:18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多个省市(陕西、江西、湖北、江苏、上海、四川)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先后发布了2017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笔者在关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状况并予以摘编。 依据吴汉华、王波、朱强《2017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年第6期)。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包括馆长、在编馆员、合同制职工、临时聘用人员、勤工助学人员等,大体可分为馆长、在编工作人员、无编制工作人员三类。2017年所填报数据继续验证了前几年分析数据所得出的结论: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收藏总量与馆舍面积持续增长,但在编工作人员的馆均人数却持续下降,这表明各高校图书馆的事业编制总人数处在持续缩减状态,已有在编工作人员的任务逐年加重,图书馆需要聘用更多的编制外合同工或临时工,需要购置更多的智能化设施将图书馆员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最典型的便是自助借还书机、自动导航系统、一站式搜索系统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脚步已经迈起来了。 (1)馆长状况。馆长的学科背景也反映出馆长的专业素养,有 76.8%的馆长为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馆长所占比例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一方面表明高校对图书馆馆长是专业技术岗位的认可度低,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校图书馆馆长职位的行政化色彩大于专业化。图书馆馆长的专业能力要受到高校认可还有很长一段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应注重对非科班出身的馆长的培训,可尝试开设针对馆长的类似于 EMBA 的高学历教育课程培训班。(2)在编工作人员状况。2017年,有872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在编工作人员数据。在编工作人员的总人数为 30855 人,馆均 37.2 人2016年是38.1人),中位值为27人,众值为9人,标准差为33.5人,这些表明:各高校图书馆在编工作人员的数量差异较大。(3)无编制工作人员状况。共有810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合同制职工数据,总人数为6310人;有809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临时工数据,总人数为3641人;有811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勤工助学学生数据,总人数为23409人,馆均值为28.9人。各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的人数相差较大,这主要与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政策、资金充裕度等有关,“985 工程”高校图书馆吸纳勤工助学学生的人数最多,其次为非“985 工程”类的“211 工程”高校图书馆,而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勤工助学人数较少。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至2017年底,正式在编人员情况:52所本科院校馆3,038 人;江苏省52所本科院校图书馆馆舍总建筑面积为 1,930,276 平方米(平均每馆 3.71 万平方米);江苏省52所本科院校 2017 年共有在校学生(自然生)1,360,631 人,持有图书馆借书证读者总数1,333,595人,其中:本校教职员工135,801人、本校学生1,166,531人。86所填报馆中有39所正式职工50岁及以上人数占三分之一(偏老龄化),其中有12所本科院校占40%以上(3所超过50%,最高为53.42%)。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提交人力资源部分数据的高校图书馆有47家,有效数据45份,总人数1878人。从职工年龄段的分段统计及所占比例来看,老中青三代人的年龄结构比例约为3:6:1,青年职工的人数偏少。从数据来看,29岁及以下的新职工人数为170人,占职工总人数的9.05%;其他按10年一个年龄段区分,每个年龄段人数占比均在30%左右,分布较为均衡。其中 30岁-3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比基本与去年持平,40岁-49岁年龄段比去年上升了约一个百分点,50岁以上年龄段人数比去年下降了约一个百分点。 陕西省高校图书馆,2017年,尽管馆舍面积和馆藏数量持续增长,但馆均在编职工人数处于下降状态,这意味着高校图书馆聘请了更多的合同制职工、临时工以及勤工助学的学生。表明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平均人力成本继续降低。67 所陕西高校图书馆在编职工人数合计为2341人,馆均约为35人(2016年约为37人),中位数28人。 四川省高校图书馆,2017 年共有82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人力资源数据。全省高校在编馆员总人数为2317人,馆均约为28.25人(2016年为33.71人),中位值为21人。在编馆员较全国高校图书馆馆均37.2人少8.95人,表明四川高校图书馆在编人员逐年呈减少趋势,并低于全国均值 31.7%。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2017年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稍有下降,在编职工总数略有增长,学历和职称结构持续优化,年龄结构略有老化。2017年,湖北省共有47所高校图书馆在“事实数据库”中提交了有效的工作人员总数数据,平均值 85人,中位数58人,方差73人。 江西省高校图书馆,2017年共有84所高校图书馆填写了有效的在编馆员人数数据,在编馆员总人数为1743人,馆均人数约为21人。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状况是堪忧的,当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已不足以胜任图书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之需,亟需引起高校图书馆及其利益相关者的重视并采取措施,以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图书馆人力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再好的馆舍、再多的经费,再丰富的馆藏,都需要有人落实,有人执行,有人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虽然技术正在改变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但用户的本质是人性化,用户更喜欢与人打交道。 关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收藏总量与馆舍面积持续增长,但在编工作人员的馆均人数却持续下降,这表明各高校图书馆的事业编制总人数处在持续缩减状态,已有在编工作人员的任务逐年加重,图书馆需要聘用更多的编制外合同工或临时工”, 图谋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数据为例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化与量化使其更直观的呈现“效果”:在编馆员人均服务429名读者(其中教职员工读者45名,学生读者384名);人均馆舍建筑面积为635平方米;人均纸质文献馆藏总量2.98万册(注:52所本科院校馆纸质文献馆藏总量9,055万册)。 所幸的是,有关方面已意识到存在问题并在努力改变。比如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工作计划第一条为:“制定馆员资质标准、培训内容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编制培训大纲和教材,和社会各界合作,对新任馆长、馆员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既培养其专业素养,又培养其爱岗敬业的情怀,既面向全国,又关注最需要的区域,以改变高校图书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王波.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http://www.scal.edu.cn/zxdt/201812050938 ) 期待能进一步凝聚力量,取得实效。 延伸阅读: 1 吴汉华,王波,朱强.2017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分析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06):37-43. 2017年,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馆均值继续增长,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呈现出波动性降低态势,电子资源购置费总量及所占比重超过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且呈现出继续增长态势。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在平稳中增长,馆长职称以正高与副高为主,合同制与勤工助学工作人员总量在缓慢抬升。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网站. http://www.scal.edu.cn/ 3 2017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 http://www.scal.edu.cn/tjpg/201901090111
个人分类: 圕人堂|3809 次阅读|2 个评论
首席风险官的职位说明书
cjf848689 2018-9-10 09:24
个人分类: 管理之道|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东方,陆晓曦: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libseeker 2017-10-18 08:22
摘编自:秦东方,陆晓曦.21世纪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5):24-30,23. 秦东方,陆晓曦通过文献调研,梳理了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论文及其发展脉络,分析了研究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 (1)该主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研究,研究中缺乏创新和突破点。 (2)现有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方法、策略、机制等理论层面,极少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相结合。图书馆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只有以实践为目标,并植根于实践之中,才能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反之,实践也从根本上深化和促进了理论研究。 (3)对于人力资源领域的理论及其他学科理论的移植大都显得较为生硬,灵活度和实用性有限。事实上,移植作为学科发展、完善的途径与方法,其实质在于研究视角与思维方法的转换与突破。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方法“范式”,方法“范式”的积聚与丰富可以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但是,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才是图书馆学的内部支柱与核心,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移植是促使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与发展的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因此,在考虑移植某一理论或方法时,应首先确定其与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性、可类比性和契合度,并将效用性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作为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引入高校图书馆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交叉性研究主题,也应当遵循此原则。 构建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为核心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实施平衡的人本管理,是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趋势。只有在转变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用完善的制度乃至政策来约束、规范和考量管理行为,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是在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实践中尝试建立人力资源的选聘、培养、考核、激励等具体制度,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并以此为研究瓶颈的突破点。如何分别设计与构建适用于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科学合理的选聘、培养、考核和激励制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图谋点评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二级机构之一,且大多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如何立足实际,承上启下,科学管理,和谐发展,争取更多可作为空间,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包括图书馆馆员、用户及其它利用相关者的作用。
个人分类: 圕人堂|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图书馆馆员专业技术职务状况
libseeker 2017-6-11 09:44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编.高校图书馆发展蓝皮书 2015 ._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32-70,265. 2014年度,646所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有效专业技术职务数据,“985”“211”院校图书馆70所,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323所,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251所,其他类图书馆2所。总共有馆员26052人,其中正高1009人占3.9%,副高4873人占18.7%,中级12053占46.3%,初级4302人占16.5%,其他类别3815人占14.6%。 70所“985”“211”院校图书馆共有7684名馆员,其中正高254人占3.3%,副高1462人占19.0%,中级3860占50.2%,初级1023人占13.3%,其它类别1085占14.1%。具有博士学历人数为341人,具有硕士学历人数为2375人。 323所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共有14653名馆员,其中正高649人占4.5%,副高2819人占19.4%,中级6598占45.3%,初级2389人占16.4%,其他类别2108人占14.5%。具有博士学历341人,具有硕士学历2375人。 252所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共有3785名馆员,其中正高104人占2.7%,副高589人占15.6%,中级1588人占42.0%,初级885人占23.4%,其他类别619人占16.4%。具有博士学历22人,具有硕士学历689人。 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基本上只有一个通道,就是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从众多图书馆的情况看,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这条途径十分艰难,主要表现在:(1)一些馆没有专业职务晋升机会,这不仅表现在二三本院校,甚至一些“985”高校也有此现象,这些“985”高校图书馆虽然在全国来说表现不凡,但在本校依然处在弱势地位,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经常处在下风而难以如愿。(2)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有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机会,但毕竟名额有限,尤其是在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上,出现了“肠梗阻”的现象,大大挫伤了年轻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高校图书馆人才多途径升迁渠道迫在眉睫。一是在专业职务晋升上争取更多的机会,高校图书馆是服务性的学术机构,专业技术职务是一个员工能力的体现,也是动力最大的因素;二是行政晋升上,将部室主任纳入行政科级体系,组织部门对其任职资历应予以承认;三是组建项目团队,对业绩表现好的馆员,让其担任团队领队和核心成员。 图谋评论:理论上,实行岗位聘任制,岗位职责与实际工作能力相对应,与收入分配相结合。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主要措施就是把每一个人的身份、能力、学术水平与经济报酬结合起来,实行岗位等级制度,拉开分配距离。在图书馆也必须按需设岗、依能就岗、随岗取酬,以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调动全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图书馆员的岗位竞争意识、实现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实践中,大多数人仍然基本上是依照专业技术职务取酬。当前,大环境是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道愈来愈艰难,第三条路也许是另辟蹊径,积极进取,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努力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或将“柳暗花明”。
个人分类: 圕人堂|39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前图书馆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libseeker 2017-6-10 18:02
图谋按: 结合圕人堂群里的讨论,特此做了一段摘编,题为:当前图书馆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感慨是:“多少年来,许多存在的问题,大家看得很清楚,也有很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种种原因,问题依旧。这是耐人寻味的。” 摘编自:李松妹.现代图书馆管理概论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6:230-231. 当前图书馆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包括人才流失、比例失调(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此外,缺乏高效的领导班子。主要表现在: (1)人治管理占统治地位。图书馆领导往往习惯于人治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造成官僚主义和用人上的随意性,导致不正之风盛行。 (2)大多数馆领导并未在任职前接受图书馆专业知识的训练,也没有从事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重组要求图书馆领导的推动和全力参与,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图书馆领导将无法带领全馆进行图书馆的改革,从而降低了其权威性。 (3)任期短。图书馆领导,尤其是馆长的任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来决定,委派任期没有相应的规定,随意性强,导致任期短。馆长推行的政策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就换了人选,造成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不统一,资源浪费。 (4)图书馆领导年龄偏大。图书馆往往被认为是一个消闲的地方,很多年龄偏大或身体不佳的老干部或专业人员在退休前来到图书馆,他们一般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缺乏兴趣,难以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5)女性馆长少,女性工作人员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女性偏多,而领导则是男性偏多,造成了人员管理上的不协调。 造成当前图书馆人力资源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自身的原因。可能的解决措施包括:图书馆必须在用人方面有自主权;图书馆要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物质需求,尽可能地增加工作报酬,提高待遇;图书馆内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图书馆内部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开展必要的培训,提供发展机会;尊重真正的人才,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创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增加凝聚力;开展相关教育,让全体工作人员敬业、乐业。
个人分类: 圕人堂|3444 次阅读|1 个评论
《企业高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收获分享
lixudong45 2017-3-12 22:59
题记 :有幸经公司推荐参加,郑旭老师创建的华创学习型组织 EMBA ,成为第一批学员。期间学到了经过郑院长精挑细选的讲师的系统性创业知识,受益匪浅,此刻希望将授课的部分内容进行记录分享,希望读者一起收益成长。 该课老师为翟继满先生。没找到他的百度百科,这个是他的部分简介: http://news.sohu.com/20070727/n251281622.shtml 讲课风趣幽默,课中收获如下: 1. 企业成于战略,败于组织。而战略主要涉及方向选择的问题,组织则在于人的管理。 2. 组织发展,就要求管理要回归基本面,即人的问题,首先要吸引人才进入组织,其次要凝聚人才按公司发展方向一起协同互补努力发展公司,最后要不断地振奋人才,防止人才在公司持续发展中不会流失。 3. 特别强调一点:人才是吸引来,而不是招来的,普通员工才是招来的。 4. 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而是所有管理部的事情,这里包括老板 / 高管 / 直线经理 /HR 。 5. 做事情前,首先弄明白为啥做?怎么做?最后才是做出什么。而不是反过来。尊重人的需求,要回答 WHY ,而不是 WHAT 。 6. 多数的销售代表和律师由于长期职业的利益导向文化,多是很难忠诚于某个公司的。 7. 海底捞学习美国西南航空的公司良好氛围文化,人员流失率很低。 8. 团队构建时所选择的人,分为合资 / 合伙 / 合作三个维度,其中合伙人需要与公司发展的理念保持一致,需要出钱或者时间,往往时间较长,比如十年八载,虽然不一定一起做具体的事情,但是可以与公司一起抗风险,而合作人则是为了某种利益,而非仅是公司的目标或着理念,往往是一批优势互补之人,来一起加速公司发展。有时候,合伙人和合作人有一定层次的重合,但创业初期,往往打着合伙的旗帜来合作。 9. 劳动合同法,目前国内超过 99% 律师可能不熟悉,因为律师资格证考试时其所占比例极低,目前国内劳动法律律师不超过 100 。劳动合同的拟定不会因为找律师就专业。 10. 临时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 2h ,建议每半月发一次工资。 11. 公司员工手册应该亲民,温暖,帮助员工,而非让员工生畏生厌。 12. 员工手册不是规章制度,无法律效力,不必强硬员工签字。 13.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时应与公司员工协商签订,并公示。 14. 合同签订时,不要将公司规章制度作为附件。 15. 将公司录用通知书改为录用意向书,并标明录用条件,录用条件要虚实结合,与劳动法相映成辉,比如严重违规不符合录用条件, 5 分满分制,任何一方面综合计分低于 3 分即为不符合录用条件。 16. 为将解雇主动权交到公司手里,合同中要有此看似笑里藏刀的帝王条款:乙方绩效评估工作中被视为不合格的,视为不胜任工作。 17. 关于合同解除时,公司最好方案仍然是协商一致。选择厚道一方面保住公司声誉和避免公司内部不良的影响,不是因为公司无能,而是公司的价值取向,和为善。对待坏人偶尔一用,所谓对坏人比他更坏,对好人比他更好,不要赢了官司,败了舆论。 18. 法律的判定不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讲究法言法语,所以要在辞退他人或打官司前细心采集法律事实,比如认证,照片,本人检讨等。 19. 真正的董事长不是考虑公司发展战略的事情,而是选择合适的 CEO ,由其参与。 20.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所以参加培训并不是越多越好。 21. 经营公司时,需要注意,核心骨干的工资增长率应该高于普通员工,若不是如此,则思考工资是否合理,或者此核心骨干已经不是核心骨干。 22. 公司发展,聚才后,要书同文,车同轨。即职业化,要有职业意识,思维,技能,知识。 23. 要绩效管理,不要盲目绩效考核,利用 PDCA ,也即是 plan, do, check, action 进行质量管理。 24. 指标不能等同于目标。 KPI 就是 KEY PERFOMANCE INDICATOR ,关键业绩指标,这在销售方面可以适当利用,而在研发或者其它支持部门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此时更合适的选择是 OKR ,就是 objective , key results 。目标关键结果。 25. 归因偏差:对己方面,人们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因;对人方面,则相反。所以误会无处不在,人们要努力克服归因偏差,以孔子 “吾日三省吾身”修身养性 。 26. 垃圾是放错的资源,没有无用的兵,只有无用的将。 27. 华为推行 PDT 时,施行强硬的削足适履的执行措施,较强的执行力成就华为的该项制度的成功。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的方针进行一步步进行。 28. 当公司 20-30 人,公司的文化取决于老板, 30-300 人左右则是高管文化,再大的企业则是管理文化,稳定的大企业则是员工文化。 29. 员工不敬业, 80% 是管理者的错;不要把管理的无能归咎于员工无赖。 30. 管理既非经验,也非科学,而是艺术。 31. 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对人价值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 32. 不是最优秀的就是最好的,要最合适才是最好的。
个人分类: 华创EMBA笔记分享|3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的思考
libseeker 2016-10-10 10:07
教育部2016年1月4日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 14号)“第二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根据发展目标、师生规模和图书馆的工作任务,确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 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50% 。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辅助馆员一般应具有专科及以上层次学历,具体聘用条件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确定。” 笔者获取了一组高校图书馆2015年事实数据(2016年填报),共10家高校图书馆,涉及6所985高校,2所211高校,2所普通本科高校,这组数据相对来说会是比较准确的,数据如下: ① A,985高校,在编职工数157人(29岁及以下16人),40岁以上占66.9%,高级职称(其中正高15人)占42.7%,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4人)占55.4%; ② B,985高校,在编职工数124人(29岁及以下0人),40岁以上占80.6%,高级职称(其中正高4人)占42%,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3人)占54.8%; ③ C,985高校,在编职工数212人(29岁及以下39人),40岁以上占50%,高级职称(其中正高4人)占18%,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8人)占42.5%; ④ D,985高校,在编职工数267人(29岁及以下38人),40岁以上占48.3%,高级职称(其中正高3人)占9%,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3人)占37.5%; ⑤ E,985高校,在编职工数133人(29岁及以下15人),40岁以上占54.1%,高级职称(其中正高4人)占16.5%,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9人)占43.6%; ⑥ F,985高校,在编职工数126人(29岁及以下15人),40岁以上占66.7%,高级职称(其中正高4人)占14.3%,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6人)占47.6%; ⑦ G,211高校,在编职工数113人(29岁及以下1人),40岁以上占76.1%,高级职称(其中正高7人)占18.6%,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7人)占34.5%; ⑧ H,211高校,在编职工数119人(29岁及以下5人),40岁以上占69.7%,高级职称(其中正高4人)占23.5%,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8人)占37%; ⑨ I,普通本科高校,在编职工数67人(29岁及以下3人),40岁以上占74.6%,高级职称(其中正高1人)占23.9%,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2人)占34.3%; ⑩ J,普通本科高校,在编职工数65人(29岁及以下0人),40岁以上占87.7%,高级职称(其中正高1人)占29.2%,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人)占18.5%。 关于在编职工数,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近年在持续“减员增效”。近年,高校图书馆馆舍情况有较大改善,许多高校图书馆新建,或进行了改建、扩建,建筑面积为数万平方米甚至超过10万平方米,纸质馆藏持续增长,且增幅较大,办学层次本科以上的高校通常数以百万册计,甚至更多,但在编职工数大多在减少(不少为逐年递减)。10所高校中,两所高校29岁以下为0人,40岁以上超过60%的有7所,甚至高达87.7%。在编职工队伍“大龄化”,青年职工很少,甚至有的馆可以说没有,这种状况,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是不利的。有些高校通过服务外包、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等疏解人力资源压力,短期内是一个办法,系权宜之计。 关于高级职称,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当前的职称评聘等人事权各行其是。关于硕士以上学位,10所高校中有9所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专业馆员的定义,“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50%”这一宏观指导,10所高校中显然能达标的有A和B两家,D和J两家是无法达标的,其他六家只是有达标可能。 国内对于图书馆员职业能力、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专业馆员等,尚未有明确性的指标或共识。需要结合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发展史、图书馆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图书馆学科体系和工作内容、图书馆工作者特质和素养等多角度考察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我国高校办学方式多样,目前处于又一次改革大潮,国家相关政策在调整之中。 高校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在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扩展要反映当前形势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状况需与之相适应。
个人分类: 圕人堂|3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北省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讨会在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召开
热度 3 罗帆 2016-5-11 14:07
佘依林、杨霄 2016 年 5 月 7 日 ,由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和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湖北省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讨会”,在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管理学院大楼 109 教室召开。省内二十多所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和研究生、部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专家及科学出版社编辑等 90 余人汇聚在管理学院。此次会议由桂萍教授主持,管理学院副院长夏德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夏德教授致欢迎辞 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关培兰教授致辞,指出武汉理工大学团队的研究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在国内开始研究的时间最早,二是成果集中在航空安全风险领域,三是成果丰硕,发表了 70 多篇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论文,四是研究“顶天立地”,既包括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又覆盖了企事业委托项目。希望该校发起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能成为学会的又一个品牌。 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副会长关培兰教授致辞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罗帆教授做了题为《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专题讲座,介绍了研究团队在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和员工行为风险实证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重点展示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探索,以及不同性质组织中的人员流失风险、薪酬风险、员工关系风险等人力资源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预警管理。 武汉理工大学罗帆教授作专题讲座: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武汉大学李锡元教授发表了精彩的点评,指出研究团队在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如飞行员离职与烟草企业员工关系冲突风险管理。其特点一是利用风险管理理论和工程管理的研究方法建立风险指标体系防患于未然;二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建立了本土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体系;三是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 武汉大学李锡元教授进行点评 上海馨励健康信息公司总经理张正波做了主题为《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风险管控 —EAP3.0 》的专题讲座,讲解了企业中员工心理健康风险的成因、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重点讲解了 EAP3.0 在企业中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的运用,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生动的实操案例。华中科技大学廖建桥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张正波总经理作专题讲座: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风险管控 华中科技大学廖建桥教授进行点评 武汉仕达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邹敏做了主题为《企业劳资关系风险管理》的专题讲座,生动地介绍了本公司所发生的劳资冲突事件,用亲身经历强调企业劳资关系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讲解了企业员工在入职、在职、离职三个阶段存在的劳资风险,提出了预防与控制风险的方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琛徽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邹敏总经理作专题讲座:企业劳资管理风险管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琛徽教授进行点评 科学出版社副编审、首席策划张宁做了有关“互联网 + ”时代教材的建设的主题演讲。武汉理工大学孙泽厚教授、罗帆教授、桂萍教授、赵富强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袁声莉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张敏老师等主编,简要介绍了实战型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特点。 科学出版社张宁编辑介绍互联网+时代的教材建设 武汉理工大学孙泽厚教授介绍实战型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此次会议加强了省内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交流,推进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研究及应用。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12582 次阅读|8 个评论
国务院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
idmresearch 2016-3-7 10:30
·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就业压力大。 2016 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几乎也是这个数量。因此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有三个方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第二,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用工不足;第三,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摘编自中新网) ·国务院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 3 月2日,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操作措施,强调要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规定》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和机制,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不需审批或者备案。《规定》明确,对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要从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总额中拿出不低于50%的比例,对其给予奖励。《规定》提出,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人员的支持力度。(摘编自新华社) ·国内外专家青岛论剑共商城市4.0阶段智能交通。 未来城市发展走向城市4.0阶段。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交通让城市没有交通拥堵、没有停车难、没有污染,令人倍感期待。29日,国内外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山东省青岛市,破解技术难题,共商发展规划。历时4天的以“计算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及其在智慧城市交通中的应用”为主题的中德双边研讨会,在青岛市黄岛区召开。会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的支持下,由青岛理工大学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举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德两国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规划,对标“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30位国内外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CPS技术在智慧城市交通中应用的机遇与挑战”、“智慧城市中的交通工具及其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智能交通系统及其管理与控制”、“城市交通风险管理”等主题做了学术报告。(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同济大学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携手战略合作。 2 月29日,同济大学与全球最大学术书籍出版公司——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品牌国际推广、国际人才招聘、期刊和书籍合作、学术培训、数据库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借助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的专业经验、学术传播平台和网络,进一步提升同济大学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推动其朝着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迈进。根据合作协议,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将通过旗下期刊《自然》及其网站nature.com,进一步展示同济大学学术成果;利用《自然》招聘平台Naturejob.com,为同济大学吸引国外顶级人才;通过旗下科普期刊《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吸引潜在的国际留学生资源。集团将与同济大学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自然》大师课堂(NatureMasterclasses),强化该校的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同济大学在特定学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两个联合学院正式成立。 近 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两个非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标志着联合学院的正式设立与浙大国际校区进入实质性办学阶段。同时,国际校区于今年正式开始招生。目前,国际校区正进一步推进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北京大学共建中美商学院的合作和帝国理工学院海外办学基地的建设,同时按计划推进校园建设、支撑保障、师资准备、管理制度等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做好开学准备。国际校区的正式开学启用,将进一步推进学校国际化战略,加快浙江大学办学体系的构建,为深入实施“六高强校”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挥积极的作用。(摘编自浙江大学新闻网) ·原牛津大学校长任纽约大学新掌门。 2016 年3月1日,纽约大学新任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现身上海纽约大学,这位新掌门此前的身份是牛津大学校长。勇于挑战权威,学习在于探索,是安德鲁·汉密尔顿对学生的忠告,他还十分强调全球范围内合作的重要性。在任牛津大学校长前,安德鲁·汉密尔顿曾任耶鲁大学教务长,此外,他还是一位化学家,并担任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谈到上海纽约大学对中国优秀生的吸引力,安德鲁·汉密尔顿充满信心。他表示,上海纽约大学49%的海外学生占比,保证了学生间的高度差异性和多元化,这是在其他中国高校中不易见到的,也是上海纽约大学提升吸引力的法宝之一。“每个中国学生都会有一位外国室友,与不同国家的人交流想法能帮助他们形成国际化视角。”(摘编自澎湃新闻) ·中外代表启动“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 23 日,“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研讨会在深圳开幕,来自50个沿线国家30多个智库近120名代表参加会议,主题是“‘一带一路’建设:融通、创新、可持续发展”。去年4月,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成立了“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从而迈出了中国智库合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步,一年来,智库联盟成员单位由50多家发展为82家,联盟已经成为与“一带一路”沿线智库对接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次会议旨在推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正式走向国际化。希望联盟开展合作研究,以智库交往带动人文交流,不断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识,并将“丝路对话”打造成联盟框架下的一个共享信息、汇集智慧的品牌活动。(摘编自复旦大学新闻网) ·自然出版集团分别与中国两高校签约出版期刊。 3 月1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分别与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签约,合作出版期刊。这也是该集团首次在一天之内与两所中国高校签约。自然出版集团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旗下有很多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自然》。“自然合作期刊”是自然出版集团与全球知名研究机构以开放获取形式出版的一系列在线出版物。选择南京大学合作出版《自然合作期刊-量子材料》是因为南京大学在各个领域都符合他们的需求,2014年和2015年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的世界排名中,南京大学分别位列中国高校第3位和第2位。而选择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出版《自然合作期刊-柔性电子》,是因为觉得该校与《自然》在价值观上不谋而合,且该校柔性电子具有深厚的发展根基,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广东高校服务企业超2000家。 3 月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省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201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中山大学等7所高校作为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等7所高校的18个学科作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近一年来,各参建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稳中有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各参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的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等平台近500个,其中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市合作共建近30个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技术改造、合作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等方式,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摘编自《人民日报》) ·中国一流大学百强榜出炉 有望冲击世界一流。 27 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这是RCCSE连续第13次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该报告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标准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推出,上榜的前10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摘编自《武汉晚报》) ·2016年FT全球MBA排行榜出炉。 2016 年FT全球MBA排行榜今日出炉。与美国顶尖商学院风格迥异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MBA项目,今年首次登上榜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MBA项目则成为排名最高的“新贵”,排在第43位,处于同属中国内地商学院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排名第39位)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排名第47位)之间。该项目2012级学员毕业3年后的年薪平均达到9.4万美元,比参加MBA课程之前提高168%。(摘编自英国《金融时报》) ·中国蝉联澳第一大国际留学生来源国。 澳大利亚旅游与国际教育部门2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报告显示,继2014年之后,中国去年再次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国际留学生来源国。数据显示,2015年总共有136097名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比2014年增长了13.3%,占在澳国际留学生人数的27.3%。数据还显示,2015年在澳国际留学生总数比2014年增加了10%,达498155人。国际教育行业去年为澳大利亚经济贡献了200亿澳元(约合946亿元人民币),成为澳增长最快的五大行业之一,也是该国最主要的服务出口贸易之一。报告说,去年澳政府对国际教育产业进行了改革,削减了院校的监管成本,使澳大利亚的大学、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英语语言学校更注重为国际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目前,澳大利亚正从矿业繁荣的经济模式向创新繁荣的经济模式过渡,国际教育正是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摘编自新华社) ·英国未来十年国际学生人数的成长趋势。 英国文化协会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共同合作,并于2015年12月发表了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2025年前,中国大陆仍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学生输出国,其次为印度,尼日利亚等国。未来亚洲以及非洲为主要国际学生输出国,对优良的高等教育需求将明显提高。然而,因应未来人口成长率降低,俄罗斯、南韩、德国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学生注册人数预计将显著减少。英国大学与科技部门主管Jo Johnson 表示,英国政府将持续改善相关政策,来和美国、澳洲等其他国家在国际教育产业上竞争,吸引更多国际学生至英国接受高等教育。(摘编自台湾教育研究院电子报) ·荷兰高等教育机构开设2200多门英文授课课程。 荷兰是提供较多英文授课课程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荷兰的高等教育机构共提供超过2200种完全以英语讲授的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所有领域,从短期培训课程到全面的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学生可以通过Studyfinder课程数据库搜索适合自己的课程。Studyfinder是留学荷兰课程数据库。其中列出的荷兰教育机构全部签署了《荷兰高校行为准则》。据悉,荷兰教育机构通过《荷兰高校行为准则》向国际学生提供课程质量、录取选拔和咨询程序方面的保证。该行为准则为荷兰高等教育机构制定了与国际学生打交道的标准。只有签署了行为准则的机构才能招收国际留学生。(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
个人分类: 一周要闻|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斌倜: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法律风险-南方都市报
shenbinti 2016-2-25 15:45
沈斌倜: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法律风险-南方都市报 南都评论记者 李靖云整理 (沈斌倜律师在“创业背景下的法律服务”研讨会上的讲话) 沈斌倜(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会员) 我讲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建立劳动关系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第二,招聘尚未解除劳动合同者的法律风险。第三,试用期约定不当的法律风险。第四,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后未订立培训协议或者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第五,竞业限制条款约定不当的法律风险。第六,违规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所有企业都需要招聘员工,对初创企业尤其显得重要。如果是建立劳动关系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这方面有两个相关规定,从第二个月起要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其次,如果是入职一年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视为从第二年开始,双方视为已经建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这是虽然没有劳动合同,但视为已经建立了这样一个劳动关系,这是企业遇到的第一个人力资源法律风险。 第二个风险点,招聘尚未解除劳动合同者的法律风险。这个主要的法律依据是《劳动合同法》第91条的规定,就是单位招用其他单位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或者是没有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如果给其他单位造成损失的话,应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这方面的法律风险防控,我们的建议是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检查其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第三个风险点,试用期约定不当的法律风险。法律规定合同期限一年以上,包括一年内的,三年以下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如果违反法律,试用期约定为6个月,那你多出来4个月怎么办?法律规定,你多用的4个月可以有行政责令改正,要有赔付,按照转正后的工资标准向员工支付另外一赔的工资赔偿。这我特别要强调一下,就是如果在试用期内,发现员工工作能力不符合工作要求,一定要在试用期满前给他解聘。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说他不是试用期不符合这种条件,结果试用期满了,没有办法解除劳动合同了,这个地方风险比较多。 第四个风险点,培训后未确定培训协议,或者是约定不明。现在的企业都会对员工开展一些培训,如果企业对员工提供了专业培训的话,建议劳动合同中约定一定的服务期,除了约定劳动合同年限,延长服务期两年或者是三年,总之要高出劳动合同的期限。如果员工要在服务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必须注意保留好相关支出的费用的证据,比如你培训费用的发票。 第五个风险点,竞业限制条款约定不当的法律风险,如果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应向员工支付这些费用。我们希望一些重点的员工,不要在同行业内去给别人干相同的事情,一般就会跟他约定一个竞业限制。这个同业规避的约定最长时间不能超过两年,两年内你不得从事同样的行业,或者是同类型的工作。但是约定时间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如果你光说给他一个这样的约定,就存在一个风险,同业规避的约定很可能对他是无效的。出于公平原则,支付一定的费用,法律风险就小一点。支付的费用一般是按照工级评定,根据双方的情况,北京地区没有一定之规定,但建议是不能太低,太低的话员工有权请求法律予以调整。同业禁入针对的是核心人员,不能同所有的员工都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且竞业条款限制只在相似行业或者一定区域。 最后,违规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目前我们接手的案件当中非常多的纠纷就是解除劳动合同纠纷,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其实这里面有非常大的隐患,如果是单方解除,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的话,可能就会面临两个风险,其一,员工要求继续回来上班,继续领工资。其次,劳动者不愿意回来上班,要求违法解除赔偿金。所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主要依据是《劳动合同法》第36条、39条、40条、41条,只能依据这4个法律条款跟你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免得引起后患。一旦出现纠纷,容易引起在职的员工仿效。
个人分类: 北京劳动法沈斌倜律师动态|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察 | 谁是科研人力资源第一大国?
热度 3 st69786 2016-1-22 20:34
观察 | 谁是科研人力资源第一大国? 文| 贺飞(北京大学) 本文2016年1月22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 The-Intellectual )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A2NTI4Mg==mid=405488350idx=3sn=e553ba3ebbf96856e591a4e66eb7917escene=1srcid=0122rf6Q752FRfEB4ziDuxKc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原文为图片版,由于科学网博客系统故障,不能上传图片,本博文更改为数据表格版本。 【编者按】: 2016 年1月19日,美国科学基金会下属的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在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的指导下,推出了《科学与工程指标2016》。本文根据该书相关内容,揭秘全球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和科学与工程学位的生产情况。 2016 年1月19日,美国科学基金会下属的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在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的指导下,推出了《科学与工程指标2016》(简称SEI 2016)。 《SEI2016》通过了大量外部专家、相关联邦机构、国家科学理事会成员以及科学基金会的内部评审专家的悉心评审,数据准确、全面。SEI 2016采用大量的直观图表,可读性很强,数据来源可靠,能满足各个层次的读者的信息需求。 科学与工程指标(以下简称SEI)系列出版物每两年出版一次,是全球首份,也是最重要的全球科学与工程事业发展态势分析的高质量定量数据的出版物,其在事实和政策上保持中立,不提供政策选择,也没有政策建议。该书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分析,定量分析了全球科学与工程事业的范畴、质量和发展速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研发环境,从不同角度启发我们思考未来的政策。 全书除了概要外,共分为7章,包括:中小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科学与工程的高等教育;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美国研发态势和全球比较;高校研发态势;企业、技术与全球市场以及公众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和理解等。本文根据该书相关内容,简要介绍一下全球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和科学与工程学位的生产等。 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有科学与工程技能的劳动者成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不可或缺部分。因此,许多国家优先发展其科学与工程相关的高等教育。世界一体化使得高素质科技人才的流动加剧,各国吸引顶尖人才的竞争不断加剧。数据显示需要科学与工程技能的工作遍布全世界,并在特定地区十分集中。 科学与工程学位对于创新型知识经济十分重要,根据全球最新估计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第一大学学位人数大约为 640万人 ,这些学位中有几乎一半是中国和印度授予的( 均占23% );其余21%由欧盟和美国授予(分别占 12% 和 9% )。中国2012年有将近一半的所授予的第一大学学位( 49% )是在科学与工程领域,而美国仅为 33% 。(表1) 表 1 所选地区 / 国家 / 经济体第一大学学位: 2012 ( 科学与工程领域 (640 万 )) 地区 / 国家 / 经济体 百分比(%) 美国 9.2 欧盟 11.5 中国 23.4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 8.1 俄罗斯 5.1 印度 23.0 巴西 1.9 所有其他 17.9 ( 非科学与工程领域 (1360 万 )) 地区 / 国家 / 经济体 百分比(%) 美国 9.0 欧盟 13.7 中国 11.3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 4.4 俄罗斯 7.9 印度 29.3 巴西 5.4 所有其他 18.9 数据来源:科学与工程指标 2016 中国大学的学位生产速度增长要快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00到2012年间,中国授予的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数增长超过 300% ,明显快于美国和其他许多欧洲和亚洲国家和经济体(表2)。与此同时,同期中国授予的非科学工程学位数也急剧增长( 1,000% )。 表 2 不同地区科学与工程第一大学学位授予数: 2000–12 单位:万 年 美国 中国 法国 / 德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英国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2000 39.86 35.95 35.81 47.79 2001 40.04 33.74 37.62 50.19 2002 41.60 38.45 36.38 51.55 2003 44.28 53.36 38.81 52.04 2004 45.87 67.25 37.68 53.06 2005 47.02 79.64 39.40 53.34 2006 47.89 91.18 40.52 53.71 2007 48.58 103.19 39.97 53.44 2008 49.62 114.33 40.49 53.65 2009 50.54 122.56 41.19 52.62 2010 52.54 128.90 NA 51.23 2011 55.44 138.74 NA 52.20 2012 58.93 150.07 44.20 51.59 * 部分国家经济体部分年份数据缺失。 数据来源:科学与工程指标 2016 但在中国所有第一大学学士学位中,科学与工程领域学位的占比却在显著下降,从2000年的 73% 下降到2012年的 49% 。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这一比例则稳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波动。 要全面了解一个国家学位授予数同其劳动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国外去接受高等教育。美国仍是全球国际学生选择最多的目的国,就读美国的国际学生数从2000年的 47.5万 增长到2013年的 78.4万 。由于其他国家也在努力吸引国际学生,就读美国的国际学生占全球国际学生的比例从2000年的 25% 下降的2013年的 19% 。其他较受国际学生欢迎的目的国是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德国(表3)。 表 3 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流动学生,按所选地区 / 国家 / 经济体: 2013 国家 国际学生数(万人) 美国 78.44 英国 41.67 澳大利亚 24.99 法国 23.93 德国 19.66 日本 15.06 俄罗斯 13.85 加拿大 13.52 中国 9.64 意大利 7.77 数据来源:科学与工程指标 2016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仍对国际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与科学与工程学士水平学位不同,美国较中国授予更多数量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表4)。但有相当大比例的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给了持临时签证的国际学生。 表 4 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数,按所选地区 / 国家 / 经济体: 2000-2013 年 年 中国 法国 / 德国 / 英国 日本 韩国 / 中国台湾 美国总计 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 美国临时居民 2000 7,766 23,888 7,089 3,514 25,423 17,446 7,977 2001 8,153 24,755 7,401 3,487 25,453 17,261 8,192 2002 9,523 23,843 7,461 3,778 24,254 16,314 7,940 2003 12,238 22,621 7,581 3,867 25,425 16,855 8,570 2004 14,858 22,886 7,912 4,499 26,573 17,271 9,302 2005 17,595 25,329 7,658 4,733 28,561 17,829 10,732 2006 22,953 25,390 8,122 5,098 30,452 18,400 12,052 2007 26,582 26,587 8,017 5,247 32,588 19,595 12,993 2008 28,439 26,934 7,761 5,404 33,359 20,186 13,173 2009 31,423 27,998 7,396 5,784 33,284 20,560 12,724 2010 31,410 7,470 6,269 32,649 20,570 12,079 2011 32,208 7,100 7,195 34,205 21,600 12,605 2012 32,331 32,227 7,423 35,360 22,259 13,101 2013 36,928 23,218 13,710 * 部分国家经济体部分年份数据缺失。 数据来源:科学与工程指标 2016 2013 年,临时签证持有者(不包括国外出生有永久签证的学生)获得 37% 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临时签证持有尤其集中在工程、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领域;2013年,临时居民在这些领域获得 超过一半 的博士学位。 总体上,将近一半在2000年后增长的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是由于授予临时签证持有者数量的增长,其中主要是来自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学生。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将会造成大多数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被临时签证持有者获得(超过 60% )。 这些博士学位得主是国际科学与工程劳动力中素质极高的新鲜血液,其规模不能通过不完整的数据来估计。根据OECD的估计,美国和欧盟继续保持卓越,但其科研人力资本供应的优势逐渐丧失。从绝对数量来看,这两个地区根据最新统计有着最大规模的人数从事科研,但中国已经赶上来(表5)。 表 5 所选地区 / 国家 / 经济体的研究人员估计数量: 2000–2013 年 单位:万人 年 中国 欧盟 日本 韩国 美国 俄罗斯 2000 69.51 111.78 64.76 10.84 98.32 50.64 2001 74.27 115.98 65.30 13.63 101.33 50.58 2002 81.05 121.22 62.30 14.19 104.72 49.19 2003 86.21 125.67 65.24 15.13 112.63 48.75 2004 92.63 130.87 65.37 15.62 110.51 47.76 2005 111.87 137.49 68.06 17.98 110.11 46.46 2006 122.38 142.25 68.49 20.00 113.02 46.44 2007 142.34 145.81 68.43 22.19 113.36 46.91 2008 159.24 152.19 65.67 23.61 119.10 45.12 2009 115.23 155.35 65.55 24.41 125.10 44.23 2010 121.08 160.11 65.60 26.41 119.83 44.21 2011 131.81 162.68 65.67 28.89 125.29 44.76 2012 140.40 168.02 64.63 31.56 126.51 44.33 2013 148.40 172.98 66.05 32.18 44.06 * 部分国家经济体部分年份数据缺失。 数据来源:科学与工程指标 2016 全球从事研究的人员数量正快速增长,其中亚洲的增长引人注目,韩国的增长最快,其在2000到2006年间人数几乎翻番,并随后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在中国,其2008年报告研究人员人数超过2000年的 两倍 ,随后几年也是保持显著增长(中国2009年前的数据同OECD定义不一致,因而与中国2009年之后的数据没有可比性)。 美国和欧盟以较低增速稳步增长,其中美国在2000到2012年增长了 29% ,而欧盟在2000到2013年则增长了 55% 。与世界趋势不同的是日本(人数保持相对稳定)和俄罗斯(人数下降)。 研究人员占就业人口之比是另一个在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中测度国家竞争力的指标。亚洲的许多经济体这一统计指标随时间持续增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韩国(表6),但中国、中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增长也十分显著。中国尽管报告有大量的研究人员数量,但相比于中国劳动力数量的比例仍旧很低( 0.19% ),低于美国、欧盟、韩国和日本(表6)。 表 6 所选地区 / 国家 / 经济体研究人员占其就业人口的比例: 2000–2013 年 ( % ) 年 美国 欧盟 日本 韩国 中国 俄罗斯 2000 0.71 0.52 0.99 0.51 0.10 0.78 2001 0.73 0.54 1.00 0.63 0.10 0.78 2002 0.75 0.56 0.97 0.64 0.11 0.74 2003 0.80 0.58 1.01 0.68 0.12 0.73 2004 0.78 0.60 1.00 0.69 0.13 0.71 2005 0.77 0.62 1.04 0.79 0.15 0.68 2006 0.77 0.63 1.04 0.86 0.16 0.67 2007 0.76 0.64 1.04 0.95 0.19 0.67 2008 0.81 0.66 1.00 1.00 0.21 0.64 2009 0.88 0.68 1.02 1.04 0.15 0.64 2010 0.85 0.71 1.02 1.11 0.16 0.63 2011 0.88 0.72 1.02 1.19 0.17 0.63 2012 0.87 0.75 1.00 1.28 0.18 0.62 2013 0.77 1.02 1.28 0.19 0.62 * 部分国家经济体部分年份数据缺失。 数据来源:科学与工程指标 2016 参考文献: National ScienceBoard(NSB). 2016.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6. Arlington VA: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知识分子》公众号)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5677 次阅读|4 个评论
沈斌倜律师应邀参加“创业背景下的法律服务”研讨会
shenbinti 2015-12-24 10:43
沈斌倜律师应邀参加“创业背景下的法律服务”研讨会并作《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主题演讲 2015年12月17日,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执委、合伙人、知名劳动法专家沈斌倜律师应邀参加了由中关村创业大街新阶层人士联谊会主办,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和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协办,中律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互联网法律记者沙龙承办的“创业背景下的法律服务”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传媒法律专家吴飞主持。中关村创业大街新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海淀区知识产权局局长王英致欢迎词。中关村创业大街新阶层人士联合党委书记、海置科创公司董事长姚洪波,常务副书记陈洪渭等部门领导发言。中闻律师事务所主任、著名公益律师吴革,海置科创公司董事长姚洪波,互联网法律专家李亚,中闻律师事务所执委、合伙人律师、知名劳动法专家沈斌倜律师分别做主题演讲。 沈斌倜律师就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防范问题做了演讲,分别对建立劳动关系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招聘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法律风险、试用期约定不当的法律风险、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后未订立培训协议或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竞业限制条款约定不当的法律风险、违背劳动法规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等六个常见的风险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本次研讨会作为为创业、创新者和法律服务者提供相互对接的平台,就创业、创新背景下的法律服务模式创新、服务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观点碰撞和面对面的坦诚交流。 --------------------------------------- 沈斌倜律师简介: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执委、合伙人律师,知名劳动法专家,点睛律师学院劳动法高级培训师,中国影响性诉讼特约观察员。执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甲3号居然大厦18楼;电子邮件:shenbinti@aliyun.com业务电话:(+86) 15301115671(+86)13661313967 ;互动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个人分类: 北京劳动法沈斌倜律师动态|1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联邦实验室中的博士后
st69786 2015-12-17 12:28
美国联邦实验室中的博士后 贺飞 北京大学 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秋季,美国有21家联邦资助研发中心(以下简称FFRDCs)有博士后计划。这些FFRDCs 共计有2,613名博士后,较2012年秋季下降6.4%。这一结果同FFRDCs报告2012年研发支出略有下降也是相符的, 大多数有博士后计划的FFRDCs由能源部提供资助,而大多数没有博士后计划的FFRDCs则由国防部提供资助。 本文介绍一下这些机构及其所招收博士后的主要特点 . 1 招收博士后的FFRDCs的特征 美国FFRDCs招收博士后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部门的科研和分析任务的需要,同时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2013年,全美40家列入Master Government List of FFRDCs目录由科学基金会维护的FFRDCs 中有21家招收博士后(表1)。 表 1. FFRDCs 的博士后,按博士后计划状态, FFRDC, 管理机构以及资助部门: 2012–13 博士后计划状态和有博士后的 FFRDC   管理机构   资助部门 博士后人数 2012 2013 有博士后计划的     2,793 2,613 高校管理的     1,248 1,204 Ames Laboratory Iowa State U.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能源部 51 42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U. Chicago Argonne, LLC 能源部 301 279 Fermi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Fermi Research Alliance, LLC 能源部 54 55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SA 115 159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U. California 能源部 516 475 National Ct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University Corp.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SF 40 37 National Optical Astronomy Observatory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for Research in Astronomy NSF 13 11 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Associated Universities, Inc. NSF 21 21 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 Princeton U. 能源部 18 15 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Leland Stanford, Jr. U. 能源部 44 41 Thomas Jefferson National Accelerator Facility Jefferson Science Associates, LLC 能源部 75 69 企业管理的     864 756 Frederick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Cancer Research SAIC-Frederick Inc. NIH 25 18 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Battelle Energy Alliance, LLC 能源部 10 8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 能源部 191 152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Los Alamos National Security, LLC 能源部 439 397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Sandia Corp. 能源部 189 175 Savannah River National Laboratory Savannah River Nuclear Solutions, LLC 能源部 10 6 非营利组织管理的     681 653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Brookhaven Science Associates, LLC 能源部 181 151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LLC 能源部 70 71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U. Tennessee-Battelle, LLC 能源部 237 236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能源部 193 195 没有博士后计划的       高校管理的         Lincoln Laborator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国防部 0 0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arnegie Mellon U. 国防部 0 0 非营利组织管理的         Aerospace FFRDC The Aerospace Corp. 国防部 0 0 Arroyo Ctr. RAND Corp. 国防部 0 0 Ctr. for Advanced Avi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MITRE Corp. 交通部 0 0 Ctr. for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ing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国防部 0 0 Ctr. for Enterprise Modernization MITRE Corp. 财政部,荣军事务部 0 0 Ctr. for Naval Analyses The CNA Corp. 国防部 0 0 Ctr. for Nuclear Waste Regulatory Analyses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核废料管制委员会 0 0 Ct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 FFRDC MITRE Corp. 卫生与公共服务部 0 0 Homeland Security Studies and Analysis Institute Analytic Services, Inc. 国土安全部 0 0 Homeland Security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MITRE Corp. 国土安全部 0 0 Judiciary Engineering and Modernization Ctr. MITRE Corp. 法庭管理办公室 0 0 National Biodefen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Ctr. Battelle National Biodefense Institute 国土安全部 0 0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Institute RAND Corp. 国防部 0 0 National Security Engineering Ctr. MITRE Corp. 国防部 0 0 Project Air Force RAND Corp.. 国防部 0 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stitute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NSF 0 0 Studies and Analyses Ctr.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国防部 0 0 FFRDC = 联邦资助研发中心 . 数据来源: NSF , NCSES, Survey of Postdocs at Federally Fund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s. 在有博士后计划的FFRDCs中,高校管理的FFRDCs招收的博士后比例最大(46.1%),接着是企业管理的(28.9%)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的(25.0%)。高校管理的11家FFRDCs2013年共计招收了1,204名博士后,较2012年减少3.5%。6家企业管理的FFRDCs在2013年共计招收756名博士后,较2012年减少12.5%,4家非营利组织管理的FFRDCs招收了653名博士后,较2012年减少4.1%。 2 FFRDCs 所招收博士后的特征 有将近四分之一的FFRDCs博士后为女性(表2),其中高校管理的FFRDCs中女博士后比例(24.5%)要高于企业管理的中心(21.7%)或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中心(20.5%)。仅有21.2%的持有临时签证的外籍博士后和24.6%的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博士后为女性(表3)。 外籍博士后占FFRDCs所有博士后超过一半(表2),其中高校管理的中心中占比64.1%,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占比61.1%,而企业管理的中心中外籍博士后仅占38.6%。在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博士后中,大多数为白人(74.9%),以及亚裔(14.9%)和西葡裔或拉丁裔(4.5%)。 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占全部的95.4%(表2),其中科学领域占71.8%。高校管理的中心中科学领域博士后占比为76.0%,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中心中科学领域博士后占比为69.8%,企业管理的占比66.7%。科学领域中,外籍博士后占比要高于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73.0% 比70.2%),而在工程领域则正好相反(21.8% 比 26.0%)(表3)。 表 2. 按管理机构类型的 FFRDCs 博士后特征: 2013 年 特征描述 总计 高校管理 企业管理 非营利组织管理 总计 2,613 1,204 756 653 男 2,020 909 592 519 女 593 295 164 134 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 a 1,150 432 464 254 西葡裔或拉丁裔 52 10 29 13 非西葡裔或拉丁裔 1,065 409 419 237 白人 861 328 350 183 亚裔 171 66 58 47 黑人或非洲裔 14 5 6 3 多于一个人种 14 9 3 2 美国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土著 3 0 1 2 夏威夷土著或其他太平洋岛民 2 1 1 0 族裔或人种未知 33 13 16 4 临时签证持有者 1,463 772 292 399 科学 1,875 915 504 456 物理和天文 790 452 214 124 化学 428 180 127 121 地球大气和海洋 210 123 36 51 生物学 209 78 60 71 计算机科学 78 26 22 30 数学 58 18 27 13 社会科学 8 0 8 0 农业科学 2 0 0 2 心理学 1 1 0 0 其他科学 91 37 10 44 工程 618 214 213 191 材料和冶金工程 183 57 54 72 机械工程 109 33 54 22 化工 85 34 24 27 电子工程 57 21 21 15 核工程 50 6 17 27 土木工程 24 11 6 7 生物医学工程 19 3 8 8 航天工程 17 2 12 3 工程科学和物理 7 6 1 0 农业工程 4 3 0 1 产业和制造工程 3 1 2 0 石油工程 1 1 0 0 采矿工程 0 0 0 0 其他工程 59 36 14 9 健康领域 17 4 8 5 多学科领域 27 17 10 0 非科学或工程领域 7 4 2 1 领域未知 69 50 19 0 a 仅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有族裔和人种详细信息。 数据来源: NSF , NCSES, Survey of Postdocs at Federally Fund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s, 2013. 表 3. FFRDCs 博士后特征,按国籍,性别和研究领域: 2013 性别和研究领域 总计 U.S. c 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 临时签证持有者 总计 U.S. c 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 临时签证持有者   人数 占比 全部博士后 2,613 1,150 1,463 100.0 100.0 100.0 男 2,020 867 1,153 77.3 75.4 78.8 女 593 283 310 22.7 24.6 21.2 科学 1,875 807 1,068 71.8 70.2 73.0 物理和天文 790 309 481 30.2 26.9 32.9 化学 428 203 225 16.4 17.7 15.4 地球,大气和海洋科学 210 86 124 8.0 7.5 8.5 生物 209 108 101 8.0 9.4 6.9 计算机科学 78 33 45 3.0 2.9 3.1 数学 58 28 30 2.2 2.4 2.1 健康领域 17 9 8 0.7 0.8 0.5 社会科学 8 5 3 0.3 0.4 0.2 农学 2 1 1 0.1 0.1 0.1 心理 1 1 0 0.0 0.1 0.0 其他科学 91 33 58 3.5 2.9 4.0 工程 618 299 319 23.7 26.0 21.8 材料和冶金工程 183 65 118 7.0 5.7 8.1 机械工程 109 57 52 4.2 5.0 3.6 化工 85 49 36 3.3 4.3 2.5 电子工程 57 28 29 2.2 2.4 2.0 核工程 50 36 14 1.9 3.1 1.0 土木工程 24 15 9 0.9 1.3 0.6 生物医学工程 19 8 11 0.7 0.7 0.8 航天工程 17 10 7 0.7 0.9 0.5 工程科学和物理 7 3 4 0.3 0.3 0.3 农业工程 4 1 3 0.2 0.1 0.2 产业和制造工程 3 1 2 0.1 0.1 0.1 石油工程 1 0 1 0.0 0.0 0.1 采矿工程 0 0 0 0.0 0.0 0.0 其他工程 59 26 33 2.3 2.3 2.3 健康领域 17 9 8 0.7 0.8 0.5 多学科 27 12 15 1.0 1.0 1.0 非科学或工程领域 7 0 7 0.3 0.0 0.5 领域未知 69 23 46 2.6 2.0 3.1 数据来源: NSF , NCSES, Survey of Postdocs at Federally Fund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s, 2013. 参考文献: http://www.nsf.gov/statistics/srvyffrdcpd/ (转载注明出处,联系作者 st69786@tom.com )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8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通知
shenbinti 2015-12-14 10:24
京人社法发〔2015〕176号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事劳动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法治建设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现转发你单位,请认真学习,积极落实各项任务。       附件:关于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5年8月6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 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 人社部发〔2015〕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部属各单位,外专局、公务员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法治(以下简称“人社法治”)建设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为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法治规范相衔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把改革决策纳入法治体系,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事业发展需要。在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各项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二是坚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与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相适应。全面推进权力依法设置和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建设,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依法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三是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进一步增强履职意识,推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体系建设 (三)加强立法工作。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部里提出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立法体系构想,上下联动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开发、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立法和配套法规体系建设。对近期已列入国家立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国务院表彰奖励工作条例、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失业保险条例(修订)等法律法规,要配合立法机关按时完成;积极开展对人才培养和使用、职业技能开发、劳动标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领域的立法调研论证。有立法权的地方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实际,主动推进地方立法,积极为国家立法创造条件。 (四)完善科学民主立法程序。 部里和有立法权的地方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健全立法草案立项、起草、协调、论证机制,完善工作程序。健全立法工作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建立对立法中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论证咨询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起草的所有法规规章草案都要公开征求意见。要建立人社法治建设联系点制度,注重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五)坚持立法与改革协调推进。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利用现行法律法规提供的制度空间和条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重点推进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社会保险配套制度、人才人事管理体制、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尽快提出立法建议,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对立法条件尚不成熟、而改革实践又迫切需要先行先试的事项,要按照法定程序先取得授权,再先行先试。 三、健全人社法治实施体系 (六)依法全面履行部门职能。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全面推进依法履职,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履职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以促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经办、人才人事管理服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为重点,推行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依法规范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和“窗口”服务行为,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 (七)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中办发 21号文件精神,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认真核实本级部门权力的名称、类型、依据、行使主体、流程图和监督方式等,逐一厘清与行政权力相对应的责任事项、责任主体,并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保证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按照规范运行和高效透明的要求,减少权力行使环节,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和强化工作责任。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制定审批事项服务指南、审查工作细则,推行网上办理,加强对管理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对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依法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八)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对关系全局、涉及面广、与民生相关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决策讨论。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规范性文件,未经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不得发布施行。没有法律法规的依据,规范性文件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定,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推行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九)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层级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提高执法效能的原则,推进综合执法,进一步整合劳动保障监察职责,着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减少职责交叉,加强工作衔接。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执法和沟通协作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规范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事项、职业资格认定和职工工伤认定、社会保险待遇确认、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检查与处罚、社会保险费征收与欠费强制划拨等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和幅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定期组织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案卷评查,并将评查情况进行通报。 (十一)创新行政执法和服务方式。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就业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行政执法处理、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及待遇支付、人事考试等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加强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流转、执法活动网上监督。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相对人信用记录制度,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健全执法办案信息查询系统,推行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四、完善人社法治监督体系 (十二)自觉接受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认真执行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接受询问和质询制度。要向政协按要求通报有关情况。要支持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严格执行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判。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对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的行政违法行为进行监督。要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要完善各级部门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重点对权力集中的单位和岗位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要积极推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规规章实施后的调研评估,每年确定一至两个重点领域,对有关法规规章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调研,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通报。 (十三)健全行政复议工作制度。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适应法院由立案审查制变为立案登记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答复、行政应诉答辩工作制度,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健全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机制。建立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典型案例通报制度,以案析法、以案学法,充分发挥审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对规范行政行为、推动依法行政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案件背后暴露出的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十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重点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预决算和“三公”经费的信息公开,加大对行政许可、社会保险费征收、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查处等的公示力度,推进就业创业扶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职业资格认定等社会高度关注事项的公开。依法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将部门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五、强化人社法治保障体系 (十五)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法治思维能力。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法治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立法调研和执法调研、执法监督检查、案例讨论、工作研讨、召开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把学习法律与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全系统干部职工自觉养成平时学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积极开展人社法治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及专家学者的作用,借鉴国际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人社法治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十六)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群体性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引导和支持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要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法律渠道优先、按照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保障当事人的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得到合法合理的解决。建立调解、劳动人事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努力做到处理每一个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十七)营造人社法治的良好氛围。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加强普法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实施好“七五”普法规划。要通过部门门户网站和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及时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围绕公众关切解疑释惑。要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社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推广人社法治建设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引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维护权益过程中,自觉守法、依法解决问题。要支持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发挥社会组织依法对其成员遵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引导。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十八)加大法治经费保障力度。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等部门支持,将人社法治建设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为开展人社法治工作的各项组织推动、宣传培训、示范创建、信息化建设、考核评议、表彰奖励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要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加大对基层人社法治工作的经费支持,改善基层法治建设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为有效实现法治为民提供必要的保障。 (十九)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法制机构建设,使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人社法治建设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加快推进人社法治建设工作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考核评价作用,高度重视法制机构在重大文件起草及重大行政决策中实行合法性审查的主导作用。法制机构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专业能力,努力当好本部门领导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 六、切实抓好组织落实 (二十)加强人社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强人社法治建设是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中所有单位共同的工作任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推进人社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行政,将人社法治建设纳入工作全局,与推进事业发展、深化改革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把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及各单位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对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十一)落实人社法治各项工作制度。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加快推进人社法治建设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确定不同阶段的重点,有计划、分步骤、扎扎实实全面推进人社法治工作。要健全推进人社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将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要加强督促检查,不断增强人社法治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人社法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加快推进人社法治建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行政为民作为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基本准则,增强使命感、责任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推进人社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5年7月 6日
个人分类: 劳动政策法规|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术乃“学者心智之造诣”
jiaweibin 2015-6-30 10:01
学者乃“学习之人”,后引申为经持久练习在知识上臻于完备者,学术则是“学者心智之造诣”、“学识”的代名词。   学术生活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利用的特殊方式。   按照桑兹的说法,学者乃“学习之人”,后引申为经持久练习在知识上臻于完备者,学术则是“学者心智之造诣”、“学识”的代名词。学术专业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业者要经过系统而正规的专门训练,教育投资、知识累积是职业生涯的起点。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竞争加剧,学术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其后果是,从业者训练的时间、费用等成本加大。专业化促进了学科分类的精细发展,知识的专用性投资“黏性”加强,固守特定专业知识的学者,面临更为高昂的转换成本。而人生的短暂决定了,接受专业操练的机会通常只有一次。   知识的获取成本高,使用的边际成本却接近于零。这是否意味着,进行高度人力资源投资的从业者,学术研究将不费吹灰之力?现实中,就常有人羡慕和追捧大学老师的清闲。这很大程度上属于误解。   其一,学术追求创新和超越,永无止境,学者的宿命在于,知识永远在路上,要么不断学习、维系学术生命,要么放弃。国外的研究表明,学术的生命周期并不长,除非知识能持续更新,大多数学者40多岁后就“过气”。原因在于,随着初始线索耗尽,新的研究成本不断增加,边际效用却递减;所有创新都极其耗费心智,投资未来的动因不足。其二,学术研究中,脑力的运用和保养,价值的计量和评估有特殊性。西美尔认为,脑力劳动包含着前期“附加劳动”在当前表现发挥的浓缩和积累,非感官上可察觉得到。心智活动需要聚精会神,耗费大量体能,有赖于情绪、印象、环境、文雅高尚等周遭因素的刺激。在他看来,现代知识人若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其智力、创造力就不可能发展。   学术活动的收益又如何?显然,贝克尔等有关人力资本的理论在学术市场中并非总是有效。许多时候,学术研究并无事先预设的应有目的,属于好奇心驱使、基础性和认知性的,追求理性化和智力化的自我证成。流行的观点认为,学术利益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和声誉——当然,它们直接影响着研究者的收入。   从这一角度看,学术是近乎残忍的事业。美国学者洛特卡的定量分析发现,大约60%的科学家只发表过一篇文章,发表不止一篇的人数急剧下降,呈现出“洛特卡曲线”。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中也揭示,人的才华分布呈钟状曲线,成就和名人分布却呈倾斜曲线,呈现出“马太效应”:成功孕育着新的成功,失败孕育着新的失败。比如,100个学者向权威杂志投稿,质量都很高,却只有一篇能入选。被选中者赢得了自信,更容易撰写和发表论文、聘为教授。落选者则命运迥异,大量的论文即使发表也意味着死亡,无人读、无人讨论、无人引用。研究表明,专业论文80%的脚注涉及该领域20%的研究者;全部论文发表后头四年里约40%无人引证,工程学为72%,社会科学为75%,艺术和人文科学高达98%。这并非说论文毫无价值,波斯纳看来,学术活动是高风险低回报的,所有论文构成了“创造性文献整体的价格”。这或许能理解,时下学者为什么热衷于学术会议了,“社会记忆”的成本优势更为突出。   学术生活成本高、收益低,似乎为政策性激励提供了理由。在我国,从政府部门到院校,不时推出形形色色的“人才计划”。对真正的学者而言,外部激励充其量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过度激励会扭曲学术市场的内在肌理,招徕对学术并无真正兴趣的人。资源的行政配置会导致寻租和泡沫化,学术的真正价值被掏空,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数量、奖励、项目,成为左右学者命运的神灵,学界面临新的“袪魅”危机。林塞·沃特斯在《希望的敌人:不发表则灭亡如何导致了学术的衰落》中尖锐地批评,在由学术著作堆积而成的杂烩垛上,我们已经迷失方向,步入“无共同尺度”的“群愚”时代。   学术生活的动力究竟来自何方?答案并非唯一,口味和风险偏好却不容轻视。人是多样性的,禀赋、爱好和特长各有差异,学术从业者应属于该职业的风险偏好者。在韦伯看来,科学研究是精神贵族的事业,需要热情、内心真诚、知识渊博、富有个性,听从内在使命,为天职而活。约翰·齐曼教授也指出,学术界是高度专门化和深奥研究的自足世界,科学研究的纯粹性由研究者的个性决定,这些“孤独的真理追求者”全心投入,是个性的一部分,能远离纷乱的日常生活世界,带来个人的安慰。当然,贵族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卡尔·曼海姆就感慨,现代社会正面临“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化”的困局。或许,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学术岁月已经结束,科学研究也会需迎接学术的“众筹市场”。   近百年前,韦伯在慕尼黑大学发表了《以学术为志业》的著名演讲,反复提醒年轻学者:“学术生活是一种疯狂的冒险活动”。今天,学术活动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更为尖锐突出,对从业者的风险提示更为必需。提示风险并不意味着能消除风险本身。适应个体的特质,引导从业者选择禀赋、兴趣和偏好相匹配的职业,很大意义上是“从娃娃抓起”的事业。我们失去了可贵的、自由选择的童真时代。    (作者系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06/30/content_3266943.htm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数据导航人力资源管理
热度 1 LindaChina 2015-6-9 22:14
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增长,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特别地,大数据也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与招聘行业决胜的关键。类似于经济学的资本优化配置,大数据分析正在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科学合理地促进和释放生产力。大数据分析工具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从凭借经验的模式逐步向依靠事实数据的模式转型;人力测评由主观性强的单一专家进行测评转向构建数学模型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测评。尝试整合更多的数据,实现对员工绩效和升离职的提前预测,是整个人力资源领域的大势所趋。 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团队和成都数联寻英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通过分析企业雇员网络(内部社交网络,类似于新浪微博)和互动网络(任务系统、邮件网络、门禁系统等)的数据,发现员工在雇员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与他的绩效关联性非常强。原文下载链接: 《大数据》创刊号-大数据导航人力资源管理.pdf
36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
libseeker 2015-6-9 15:55
摘编自:吴汉华,张芳.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43-50. 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可分为馆长与工作人员,馆长从宏观角度对全馆工作进行战略统筹规划,工作人员是战略规划的具体执行者、实施者。在岗位编制上,工作人员又分为在编馆员、合同制职工、临时聘用人员、勤工助学人员。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服务具有一定专业性,图书馆员职业的专业特征必然要求图书馆馆长具备非常强的专业背景,程焕文教授认为,最理想的馆长任职资格应该是图书馆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中,具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馆长所占比例仅为25%,馆长职位的专业性并未受到重视,高等学校的校级领导更倾向于从事务管理角度来管理图书馆,而非从学校学习中心的角度来提供更好的图书馆服务。在馆长的专业背景上,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馆长的图书馆学专业背景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普通高校与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馆长,而非985工程的211工程类高校图书馆馆长的图书馆学专业背景仅为12.1%。非本专业出身的人做专业性强的事情,难以真正发挥图书馆的校园学习中心功能。 在编人员状况。我国高校图书馆有在编人员的占99%。985工程高校平均值为145.7人,众值为133人;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平均值为92.6人,众值为88人;普通本科院校平均值为44.2人,众值为40人;高职高专院校平均值为15人,众值为12人。高校图书馆生均在编人员平均值0.0027人,从985工程高校到高职高专院校,生均在编学生平均值依次为:0.0034,0.0036,0.0026,0.0026人。非985工程的211工程类重点高校生均在编馆员数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图书馆,这类高校图书馆业务量大,但服务工作非常细致,服务能力也很强。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女性馆员占65%,国内高校图书馆在编人员中女性占66.7%。高校图书馆在变人员中,博士、硕士、本科双学位、本科、大专、大专以下学历所占比例依次为:1.9%,21.5%,1.1%,48.1%,19.5%,7.9%。本科学历人员依然占据高校图书馆在编人员的主要地位,硕士和大专学历人员则次之。高校图书馆新进在变人员数量正在减少,平均年龄正在增大。高校图书馆在编人员职称层级结构可分为: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其它,各级所占比例依次为:3.5%,17.7%,44.7%,18.4%,15.7%。 非在编人员状况。(1)合同制职工,是与高校图书馆签订有一定期限聘用合同的职工,从要从事基础性业务工作。合同制职工文化素养高,专业知识面广,年龄较轻,他们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图书馆在用工形式上将合同工与在编职工同等对待。高校图书馆合同制职工总人数为4289人,为在编职工总人数的5.4%。(2)临时聘用人员,是图书馆为解决业务工作量大,馆内人手不足而临时招聘的工作人员。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图书馆聘用临时工(合同工)有增多趋势。从总量上看,高校图书馆临时聘用人员达10295人,占在编人员总数的13.2%,是合同制职工的2.4倍。(3)勤工助学,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图书馆实际业务活动,以此获得报酬的劳动方式。对学生来说,勤工助学可以缓解经济压力,提高他们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对图书馆来说,能增加人手,让他们充当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我国高校图书馆约有勤工助学学生64806人,相当于增加了1.3-1.6万名图书馆工作人员。
个人分类: 圕人堂|3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市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对河北及山西等周边省是祸还是福?
lxj6309 2014-10-16 12:52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昨日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 意见 》,在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三个方面推出十余项措施,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为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同时将打通京津冀人力资源市场,开拓和融入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新空间,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6/c_127103411.htm ) 读到这则新闻,想起我9月17日的博文“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 2014-09-17 ”,立即得到的直觉问题是:这对河北、山西等北京的邻居来说是祸还是福?在博文中,我说:“ 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是地区间协同发展的最基础条件。 ”但在目前的形势下,应使人力资源从京津流向周边省区,而不是相反! 对于人口流动及城镇化,北京人现在非常放心,因为中央说了,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要限制流入,怎么限制呢?即规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进入!谁是有能力进入北京的人呢?是那些广大的农民工和保姆们吗?恐怕只有博导院士大老板等精英才被认为是有能力的人! 河北山西这些年发展落后,就遭了挨着北京的霉了!高级人才、农民工、水资源、能源都贡献给了北京,到头来是自认倒霉!如果北京的人力资源政策不是为了支援晋冀,使二省实现人力资源的正回流,那么所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只能是空话!
个人分类: 京津冀协同发展|2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传统人力资源测评技术解读——写在mba面试之后
热度 1 jsnjjlj 2014-9-5 21:31
连续两天的MBA面试 把我对测评的记忆又重新唤醒了 中国传统的人力资源测评技术博大精深,但因和现行的西方理论体系不同 而不被时人知晓、理解、认同! 中国传统人力资源测评技术 统称相学 相学门派林立,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垃圾迷信的东西) 但就精华的本质而言 不外乎两大流派 关注具体外形的 形式派 和关注气韵的 气势派 今天稍微谈谈气势派 气势派 看人 主要看三个方面 1.元气 2.霸气 3.和气 这三个其实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 先谈谈霸气与和气 这两个统一层面的概念 霸气反应的是人的领导欲,一个人霸气外露 无疑是渴望做领导者的 和气反应的是人对外界的接受、吸收能力,一个非常和气人 具有很好的发展弹性 一个人兼具和气与霸气,是很好的领导者 一个人只有霸气 容易刚愎自用 一个人只有和气 可以是很好的参谋 但所有这些都以元气为基础 元气是至关重要的 元气达到一定的高度 即使只有霸气与和气 也可以成为优秀的领导, 但如果元气水平相同 无疑 是要分伯仲的
30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5人获2014年度人才建设项目资助
zhengaiping 2014-7-29 10:06
 2014-07-28 11:13:58 作者:人事处 来源:人事处 !--浏览次数: 0 -- 7月26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了2014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名单、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助名单,我校喜获丰收。 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分国家人社部资助项目和四川省财政资助项目。陈学伟、余冰、江千涛、卢艳丽4人获国家人社部资助项目,刘贺贺、仲涛、廖进秋、徐怀亮、黄琳凯、陈光登、张素芝、余国武、张勇、杜俊波、黄成毅等11人获得四川省财政资助项目。据悉,全省本次共有9人获国家人社部资助,我校占44%;28人获得四川省财政资助项目,我校占39%。 夏建国、张小洪、朱德康、吴永成、宋会兴、汪志辉、胡延春、黄晓波、郑爱萍、李冬梅等10人获2014年度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助。 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优秀博士招聘计划,引进了大量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同时,通过学科建设双支计划、教职工奖励、教师业绩评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等一系列组合拳的激励,在加大外部引进的同时更加强内部培养,符合各类人才培养资助申报条件的教师越来越多,申报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更多的教师进入各类省级人才项目,学校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成效日益显著。
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SSCI收录劳资与劳动期刊26种目录
wanyuehua 2014-4-25 12:09
2014年SSCI收录劳资与劳动期刊26种,其中SSCI、AHCI共同收录期刊2种。 2014 年 SSCI 收录劳资与劳动期刊 26 种目录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INDUSTRIAL RELATIONS LABOR - JOURNAL LIST Total journals: 26 注: ★ SSCI、AHCI共同收录期刊2种 1.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亚太地区人力资源杂志》 Quarterly ISSN: 1038-4111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英国劳资关系杂志》 Quarterly ISSN: 0007-1080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3.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 《经济与工业民主》 Quarterly ISSN: 0143-831X SAGE PUBLICATIONS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 ,EC1Y 1SP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4. ECONOMIC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 《劳资关系评论》 Quarterly ISSN: 1035-3046 SAGE PUBLICATIONS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 ,EC1Y 1SP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5. EMPLOYEE RELATIONS 《劳资关系》 Bimonthly ISSN: 0142-5455 EMERALD GROUPPUBLISHING LIMITED, HOWARD HOUSE, WAGON LANE, BINGLEY, ENGLAND, W YORKSHIRE,BD16 1WA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6. EUROPE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欧洲产业关系杂志》 Quarterly ISSN: 0959-6801 SAGE PUBLICATIONS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 ,EC1Y 1SP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7.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人力资源开发季刊》 QuarterlyISSN: 1044-8004 WILEY PERIODICALS,INC, ONE MONTGOMERY ST, SUITE 1200, SAN FRANCISCO, USA ,CA, 94104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8.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人力资源管理 杂志 》 Quarterly ISSN: 0954-5395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9.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卫生人力资源》 Irregular ISSN: 1478-4491 BIOMED CENTRALLTD, 236 GRAYS INN RD,FLOOR 6, LONDON, ENGLAND , WC1X 8HL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0. ILR REVIEW 《劳资关系评论》 Quarterly ISSN: 0019-7939 CORNELL UNIV, ILR SCHOOL,381 IVES EAST, ITHACA, USA , NY, 14853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1. INDUSTRIAL RELATIONS 《劳资关系》 Quarterly ISSN: 0019-8676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国际人力杂志》 Bimonthly ISSN:0143-7720 EMERALD GROUPPUBLISHING LIMITED, HOWARD HOUSE, WAGON LANE, BINGLEY, ENGLAND, W YORKSHIRE,BD16 1WA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3.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国际劳动评论》 Quarterly ISSN: 0020-7780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4.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杂志》 Quarterly ISSN: 0022-166X UNIV WISCONSINPRESS, JOURNAL DIVISION, 1930 MONROE ST, 3RD FL, MADISON, USA ,WI, 53711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5.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劳资关系杂志》 Bimonthly ISSN: 0022-1856 SAGE PUBLICATIONSINC, 2455 TELLER RD,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6.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劳工经济学杂志》 Quarterly ISSN: 0734-306X UNIV CHICAGO PRESS, 1427 E 60TH ST, CHICAGO, USA , IL,60637-2954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7. JOURNAL OF LABOR RESEARCH 《劳工研究杂志》 Quarterly ISSN: 0195-3613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8. ★ LABOR HISTORY 《劳工史》 Bimonthly ISSN: 0023-656X ROUTLEDGE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ENGLAND, OXFORDSHIRE, OX14 4RN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9. LABOUR HISTORY 《劳工史》 Semiannual ISSN: 0023-6942 AUSTRALIAN SOCSTUDY LABOUR HISTORY, UNIV SYDNEY, INST BLDG,H03, SYDNEY, AUSTRALIA , NSW 2006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0. ★ LABOUR-LE TRAVAIL 《劳工》 Semiannual ISSN: 0700-3862 CANADIAN COMMITTEELABOUR HISTORY, MEMORIAL UNIV NEWFOUNDLANDDEPT HISTORY, ST JOHNS, CANADA , NEWFOUNDLAND,A1C 5S7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1. MONTHLY LABOR REVIEW 《劳工评论月刊》 Monthly ISSN: 0098-1818 LEGAL BOOKS DEPOT,PO BOX 27789, LOS ANGELES, USA, CA, 90027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2. PERSONNEL REVIEW 《人事评论》 Quarterly ISSN: 0048-3486 EMERALD GROUPPUBLISHING LIMITED, HOWARD HOUSE, WAGON LANE, BINGLEY, ENGLAND, W YORKSHIRE,BD16 1WA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3.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公共人事管理》 Quarterly ISSN: 0091-0260 SAGE PUBLICATIONSINC, 2455 TELLER RD,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4. RELATIONS INDUSTRIELLES-INDUSTRIAL RELATIONS 《劳资》 Quarterly ISSN: 0034-379X REVUERELATIONS INDUSTRIELLES INDUSTRIAL RELATIONS, UNIV, LAVAL, PAVILLON J A DESEVE,1025, AV DES SCIENCES-HUMAINES, QUEBEC, CANADA, QC, G1V 0A6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5. WORK AND OCCUPATIONS 《工作与职业》 Quarterly ISSN:0730-8884 SAGE PUBLICATIONSINC, 2455 TELLER RD,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6.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工作、受雇与社会》 Quarterly ISSN: 0950-0170 SAGE PUBLICATIONS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 ,EC1Y 1SP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个人分类: SSCI投稿|7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拓博文“毛泽东与他的同事们的不同”之新意
fqng1008 2013-12-27 09:49
读金拓博文“毛泽东与他的同事们的不同”,文下有 赵序茅 的评论:“看到博客上评论毛的文章,个人认为此文最佳!” 博主回复(2013-12-27 07:46) :“ 谢谢赞赏。学者者,言人们尚未想到的道理乃是本份。” 该文有什么新意,试解读如下: 1. 农民是中国最大人力资源:在砸碎旧世界时,是战争资源;建设新中国时,是经济资源。总而言之,是最大的人力资源。 2. 阻断特权阶级蚕食并崩溃社会的有效办法:一是几年一次的民主大选(当然必须是成功和成熟的),二是七八年一次的毛式运动。 这正符合毛泽东自己总结的两大贡献:打江山和避免“周期律”。 附金拓:毛泽东与他的同事们的不同 80后生朱阮成求教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多位学者建议他读毛选。我冒毁人不倦的嫌疑,多写几个字。 我们不说毛泽东伟大与否,只说他的与众不同。这个众,主要是他的中国共产党同事们。 首先,毛不同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上台的皇帝,毛是处在现代社会前夜的农民领袖,多少懂得点历史唯物主义。毛不同于其时代的其他共产党人,有着对中国历史及其对当时时代的影响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农民的深刻了解。因为这层了解,毛的心中比任何人都明了:农民是中国最大的战争资源,远远大于所谓飞机大炮。只要有了起码的装备条件,农民的承受力就是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最大本钱。因为如此,毛在 1946-1949 年间,扫千军如卷席,把拥有飞机大炮和百万钢铁大军,但不懂得搞土地改革的蒋介石集团打到台湾岛;也因为如此(农民的战争承受力),1950-1952年间,毛的志愿军在上甘岭耗得过当时最大的军事强国。 毛在中共内部的人缘并不好,一再挨整,最终得以上台,就是因为军事上的强大,在以农军为主要参加者的军事斗争上的强大,从而在面临被消灭的关头能够拯救 红军 。毛的 “ 从胜利走向胜利 ” 均与农民战争有关。执政后,特别是抗美援朝后,毛在经济建设上的短板显露,进入了 “ 从失误走向失误 ” 的循环。这件事的起点,准确地说第一个例证是毛的第一次访苏,拜见斯大林。老斯冒头就拉着老毛要谈 150 个援助中国的建设项目,老毛原以为要谈马里主义哲学呢,这可咋办?于是,老毛急电周恩来赴苏,和斯大林谈建设计划。看来,尽管老毛很懂农民,也只懂得农民的战争承受力,涉及到经济,毛远不如他的同事邓小平,懂得农民不但可以动员起来打仗,还可以用来在建筑工地上盖房子,在富士康打工。农民不但可以用来夺取政权,还可以用来占领世界市场。 话说回来,今天有不少人崇拜毛,不是因为上面讲的原因,而是毛的另一个不同于他的同事们的地方。毛的其他同事虽有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大都受马克思教条的约束。毛则不然。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没有像毛那样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社会,无论什么政党执政,无论什么主义当道,只要有一段较长时间的政治稳定,便一定会出现特权阶级盘根错节、愈演愈烈的局面,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马列主义也对之无解。毛为阻断这一进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林彪语)”,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毛式政治运动。用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 七、八年大乱一次,由大乱达到大治 ” 。现在看来,阻断特权阶级蚕食并崩溃社会的有效办法有二:几年一次的民主大选(当然必须是成功和成熟的),七八年一次的毛式运动。可惜,在毛执政的 1950-1970 阶段,民主大选(准确地说民主法制)还不那么成熟。当然,即使成熟,毛也未必行之。今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 ” 特权阶级盘根错节、愈演愈烈 “ 的危害时,作为阻断这一危害的选项之一,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毛式运动,回味毛式“公平”,便顺理成章了。 80 后朱阮成提出毛哪里伟大的问题后,得到的最多的建议就是:举出一个比毛更伟大的中国人。我也举不出来,但是,我们值得讨论一下。谁能够更有效而妥善地解决毛所担心的 ” 特权阶级盘根错节、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 ” 的现象,谁就有可能更伟大。这里的“更有效”也包括意识到美国社会暴露出的弊端,如今天的民选政府不能有效地遏制华尔街大佬的贪婪,不能阻断他们通过绑架美国民众的生计(如全民社保)一再要挟政府,让全世界为其打工的现状。谁能阻断特权阶级这颗毒瘤,同时还要既避免华尔街绑架,又免遭社会难以承受的毛式运动,并且与人类的最高价值 —— 人类安全(如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而不是社会公平)相辅相成,谁就不只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 20年前,毛泽东百年诞辰之际,一位师弟填词纪念,邀我和之。我不懂韵律,只凭感想诌了几个字,贴在下面献丑,只为留念。 不拘常格应变世 万里长征定中原 群雄俯首学毛选 若弃阿蛮三分奸 换来孔明两成贤 一代天骄遂人愿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毅伟:实名举报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热度 26 metanb 2013-6-3 13:37
您好! 我们学校(省属高校)的老师评职称后,职称工资好几年不给兑现。按照我校人事处负责人的说法,这事儿涉及上万人,有讲师、副教授、教授,从2009年就开始拖欠,说是人社厅“不批”。我不知道他说的是否属实,也无从核实,也不懂他为何告诉我这情况。但我周围的同事都有切身感受,就是评职称后好几年相应的工资不给兑现。前天研究生答辩,我从另一高校来的人那里得知,他们学校也有这种情况。如果我校人事处所言属实,3年累计相当于拖欠了6年次(高校每年都有新评职称的老师),假如每人每月300元,一年次按每人3千元估算,每年次涉及3千万,6年次共涉及资金大约1.8亿。这些钱应该有财政预算。如果省里只负责一半,财政预算也有9千万。问题很简单:这些钱上哪儿去了?有没有被挪用?相关法律责任究竟由谁来承担:山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还是在我所在的单位?还是二者都有责任? 以上是我了解的情况及我的一些疑问。希望山西省纪委依据相关法规调查此事。
7069 次阅读|37 个评论
从“信手涂鸦"看“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
sunyu367 2013-4-7 11:28
从“信手涂鸦看“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 最是烦恼非专业。我喜欢在草纸和报纸的上涂鸦几笔,毫无章法,偶有收获。但是,正儿八经地在画纸上进行所谓“创作”,却总是不能发挥自如,实在无法满意。幸运的是,现在的数码图像技术比较发达,可以把那些看得过眼的东西拍下来,去掉那些不需要的笔画,勉强自诩为“非专业作品”。 如我这般需要PS处理,显然是没有良好的基本功所致,可见,如果想保持稳定的水准,专业训练必不可少。联想到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往往因为一些临时性任务而客串一些非专业工作,学物理专业的偶尔要客串一下化学专业,学化学专业的可能需要客串生物专业,进设备时要客串搬运工,定做工件时要客串绘图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时甚至要客串经济师,因“非专业”而陷入“太窘”的状态,也算是家常便饭了。当然,拿下任务是必须的。 我不否认“天赋”、“灵感”、“妙手偶得”甚至“撞大运”这类事情的存在,但是,我更关注如何实现将技能保持某一个水准。从经济学角度讲,“非专业”客串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而从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考虑,“非专业”客串绝非长久之计。 当然,善于挖掘人才潜质的单位,会以客串为契机,去将非专业者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准专业人士,这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对策。然而,这毕竟是“后知后觉”的做法,更为有遇见性的做法是预先实现人力资源的技能属性配置,最传统的操作方式应该算是高校中开设的第二学位了。不过,对个体而言,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一些预先储备的技能似乎一生都未能得以发挥。这是技能储备必要性与专业实践随机性之间的悖论。既然如此,人们不禁要问,学生是否需要把一切都搞得非常专业——此问显然具有实用主义哲学的“内核”,不能被视为“终极问题”,但的确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幸好,我的“非专业”通常只限于自娱自乐,自然少了很多烦恼。
3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参加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趋势论坛
freedom110110 2013-3-13 20:29
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趋势论坛暨能可公司成立大会,于 3 月 11 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由薪福控股集团与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华薪酬网承办,国内顶级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界代表共聚一堂,深入探讨了认可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 与会嘉宾合影 论坛现场 参会的专家和行业代表主要包括:中华薪酬网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文跃然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峰教授、许玉林教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管理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春波教授,网龙公司副总裁兼能可公司副董事长曾捷女士、能可公司总经理许伊茹女士、中国移动劳动组织处处长刘灵心先生、三维通讯人力资源经理徐小军先生,玛氏中国中国区薪酬福利总监陈晨女士,及数十位来自航天、石油等央企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 “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趋势论坛”嘉宾签到入场 文跃然教授首先致欢迎词,隆重介绍了出席论坛的领导与演讲嘉宾,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各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并对到场嘉宾表示衷心感谢。 中华薪酬网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跃然致欢迎词 “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趋势论坛”的议程分为演讲及成立仪式两个部分。成立仪式由能可公司管理层共同完成。能可公司由北京幸福时代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与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是提供员工认可激励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能可公司以总体报酬理念为指导,依托先进的 SNS 和移动互联技术,为企业打造员工认可激励与弹性奖励的一体化平台,帮助企业挖掘非货币报酬的巨大潜能,实现企业员工忠诚度高,企业绩效持续提升、组织氛围充满正能量的良好状态。 能可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峰教授首先发表《员工认可激励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彭教授为参会嘉宾介绍了企业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如何让每位员工都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另一方面是如何对员工进行鼓励,使员工的价值贡献得到全面的认可。并认为现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员工权利认可激励时代,并对能可公司的认可激励平台做了简单的阐述。 能可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峰教授演讲 能可公司董事兼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许玉林教授发表了《员工认可激励的本性思考》的演讲。许教授在演讲中提出认可的基点是管理的公平,要怎么做才能做到公平,体现出管理公平才是对员工最大的尊重。认可激励是基于管理者对公平的本性,对人性的把握,对人文的关怀,让员工感受到即时的激励,让管理者在组织内部成为独立的王,让员工感受到认可的公平。 能可公司董事兼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许玉林教授演讲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管理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吴春波教授就华为公司的激励实践发表了《华为公司的员工认可激励实践》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激励和认可的基本原则:第一、绩效高效,第二、及时激励,第三、方式多元化,第四、评定公开化。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基于企业和员工良好互动关系的一种长期激励和认可,它既是激励也是认可,既是激励也是约束,它能够为公司提供一个强大的发动力,使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成长相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吴春波教授演讲 中国移动劳动组织处处长刘灵心发表演讲《中国移动员工认可激励的思考与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价值创造,第二、价值评估,第三、价值分配。怎样创造价值,激励是解决人力资源核心的问题。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方面的配合,直线经理的作用往往是这个系统中最核心、最重要的。 中国移动劳动组织处处长刘灵心演讲 三维通讯人力资源部经理徐小军发表了《三元需求激励系统控索 —— 民营企业认可激励实务分享》的演讲,提到做为员工,第一,有梦有未来这个很重要;第二,做事业找有事业心的人;第三,信任方可卖命;第四,在成长与晋升中回报利润,强调“晋”利润;第五,外在激励内在化;第六,赏罚分明;第七,让员工明白自己非薪酬福利的成本;第八,文化如空气,领导是“真北”。 三维通讯人力资源部经理徐小军演讲 玛氏中国中国区薪酬福利总监陈晨发表了《外资企业认可激励管理实践经验》演讲,提到人不是企业的资源,人和企业是同样的地位。在外企中一个同事进入这一家企业,一定要认可这一家企业的文化。外资企业把认可激励当成企业文化,怎么样去反映我们的企业文化,包括把它应用到职业通道福利当中去。 玛氏中国中国区薪酬福利总监陈晨演讲 能可公司副董事长、网龙公司副总裁曾捷女士发表了题为《凝聚组织力量:“无线”造可能》的演讲,她在演讲中提出能可系统是一个在行业中创新的系统,是基于无线的认可激励系统,是一个通过用一些奖品鼓励员工的人人参与管理系统。认可激励系统的创新在于他的及时性,在于对员工的公平性。在演讲中曾捷女士对认可激励系统做了很详细的说明。 能可公司副董事长、网龙公司副总裁曾捷女士演讲 最后能可公司许伊茹总经理发表了《无限认可,创新激励 —— 能可网络经营发展思路》的演讲。她对能可公司的情况及能可认可激励的由来,以及能可公司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能可公司许伊茹总经理演讲 论坛的第二部分,薪福控股集团总裁、能可公司董事兼 CEO 、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劳动学院文跃然教授宣布能可公司正式成立,彭剑锋、许玉林、曾捷、许伊茹等能可公司的管理层领导为公司成立揭牌。成立仪式采用管理层领导共同触摸LED彩球启动,在雄壮的音乐声中,伴随着文教授5、4、3、2、1的倒数声,宝石一样晶莹的球体内,流光溢彩的能可公司 LOGO 及公司名称的动态图文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体验。 能可公司揭牌仪式 论坛的尾声部分,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湘女士与彭教授共同主持了抽奖活动。在全体参会人员中,八人幸运抽到了“潜能奖”,获得了价值 3000 元的薪福卡;一人幸运抽到了“能可奖”,获得了价值 10000 元的薪福卡;两人幸运抽到了“郎才女貌奖”,获得了价值 10000 元的薪福卡。所有获奖嘉宾还可连续三年免费收到由中华薪酬网主办的《中国薪酬管理评论》杂志。在活动的最后,李湘女士倾情献歌《给我新鲜》,送上对能可公司今后发展的祝福。 李湘女士与彭教授一起抽奖 李湘女士表演 论坛会后,与会嘉宾、人大校友、在校学生代表参加了“璀璨劳人、幸福之夜”主题晚会,在祥和欢乐的氛围中大家纷纷为能可公司留下祝福,祝愿能可公司通过认可激发无尽潜能,创造无限“可能”,开启中国认可激励新境界。 “璀璨劳人、幸福之夜”主题晚会 表演文娱节目
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调整北京市2013年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shenbinti 2013-1-14 10:10
北京市 2013 年最低工资为 1400 元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2 年 12 月 28 日公布 关于调整北京市 2013 年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京人社劳发 349 号 2012 年 12 月 28 日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人民团体,中央、部队在京有关单位及各类企、事业等用人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精神及中央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对我市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由每小时不低于 7.2 元、每月不低于 1260 元,调整到每小时不低于 8.05 元、每月不低于 1400 元。 下列项目不作为最低工资标准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应按规定另行支付: (一)劳动者在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二)劳动者应得的加班、加点工资; (三)劳动者个人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四)根据国家和本市规定不计入最低工资标准的其它收入。 二、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 14 元 / 小时提高到 15.2 元 / 小时;非全日制从业人员法定节假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 33 元 / 小时提高到 36.6 元 / 小时。以上标准包括用人单位及劳动者本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 三、实行计件工资形式的企业,要通过平等协商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保证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应得工资不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 四、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企业,原则上应高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劳动的工资;因生产经营困难确需以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岗位劳动者工资的,应当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或经职工代表大会 ( 或职工大会 ) 讨论通过。 五、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者在未完成劳动定额或承包任务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 六、上述各项标准适用于本市各类企、事业等用人单位。 七、本通知自 2013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个人分类: 劳动法新闻|2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
热度 1 After50 2012-11-12 20:4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公安部 关于印发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2-10-12 人社部发〔 2012 〕 56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公安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中央管理的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有关规定,为提高社会消防安全专业化管理水平,保证消防安全技术服务质量,我们制定了《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1. 消防工程相关专业新旧对照表 2.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3.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公安部 2012 年 9 月 27 日 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消防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加强消防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保证消防安全技术服务与管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依据消防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从事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 国家对依法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准入类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注册消防工程师,是指经考试取得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并依法注册后,从事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五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分为高级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高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英文分别译为:    Level 1 Certified Fire Engineer    Level 2 Certified Fire Engineer   第六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共同负责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的政策制定,并按照职责分工对该制度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的实施与监督管理。 第二章 考 试   第七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第八条 公安部组织成立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负责拟定一级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组织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命题工作,研究建立并管理考试试题库,提出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建议。   第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审定一级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试题,会同公安部确定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并对考试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全国统一的考试大纲和相关规定组织实施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并研究确定本地区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合格标准。   第十一条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符合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之一的,均可申请参加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   第十二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一)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 6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4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见附件 1 ,下同)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 7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5 年。   (二)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工作满 4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3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 5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4 年。   (三)取得含消防工程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 3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2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 4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3 年。   (四)取得消防工程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工作满 2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工作满 3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2 年。   (五)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2 年。   (六)取得其他专业相应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工作年限和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年限均相应增加 1 年。 第十三条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一)取得消防工程专业中专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3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中专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4 年。   (二)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2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3 年。   (三)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2 年。   (四)取得其他专业相应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年限相应增加 1 年。   第十四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合格,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颁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共同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有效。   第十五条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合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共同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该证书在所在行政区域内有效。   第十六条 对以不正当手段取得一级、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的,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 12 号)处理。 第三章 注 册   第十七条 国家对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实行注册执业管理制度。取得一级、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经注册方可以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名义执业。   第十八条 公安部消防局是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的注册审批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为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的注册审批部门,并负责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注册的初步审查工作。   第十九条 取得一级、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并申请注册的人员,应当受聘于一个经批准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并通过聘用单位向本单位所在地(聘用单位属企业的,通过本企业向工商注册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交注册申请材料。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收到申请人的注册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 5 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对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注册申请,均应当出具加盖本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二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自受理注册申请之日起 20 个工作日内,按规定条件和程序完成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注册申请材料的初步审查工作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的注册审批工作,并将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注册申请材料和初步审查意见报公安部消防局审批。   公安部消防局应当自收到省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送的申请材料和初步审查意见之日起, 20 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作出批准决定的,应当将延长的期限和理由告知申请人。对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二条 注册审批部门应当自作出批准决定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颁发、送达相应级别的注册证。   第二十三条 注册证的每一注册有效期为 3 年。注册证在有效期内是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的执业凭证,由注册消防工程师本人保管、使用。   第二十四条 申请初始注册的,应当自取得一级、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之日起 1 年内提出申请。逾期申请初始注册时,须符合本规定继续教育要求。   初始注册、延续注册、变更注册、注销注册和不予注册等注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公安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五条 继续教育是注册消防工程师延续注册、重新注册和逾期初始注册的必备条件。在每个注册有效期内,各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应当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   第二十六条 注册审批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注册消防工程师注册有关情况,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诚信档案,对其执业活动实行信用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的注册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 第四章 执 业   第二十八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应当在一个经批准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开展与该机构业务范围和本人资格级别相符的消防安全技术执业活动。   第二十九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的执业范围:   (一)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1. 消防技术咨询与消防安全评估;    2. 消防安全管理与技术培训;    3. 消防设施检测与维护;    4. 消防安全监测与检查;    5. 火灾事故技术分析;    6. 公安部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技术工作。   (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1. 除 100 米(含)以上公共建筑、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大型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外的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    2. 除 250 米(含)以上高层公共建筑、大型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外的消防安全管理;    3. 单体建筑面积 4 万平方米及以下建筑的消防设施检测与维护;    4. 消防安全监测与检查;    5. 省级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技术工作。   第三十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一)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1. 熟悉国家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具有较丰富的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经验;    2. 了解国际消防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及时掌握消防技术前沿发展动态,能够独立解决重大、复杂、疑难的消防安全技术问题;    3. 熟练运用消防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手段,圆满完成执业范围内各项工作,所签署的消防安全技术咨询和评估、消防设施检测和维护等各类技术文件准确无误,所维护的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4. 具有较强的消防技术课题研究能力,能够应用新技术成果,指导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工作。   (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1. 熟悉国家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经验;    2. 熟练运用消防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一般性消防安全技术问题;    3. 较好完成执业范围内各项工作,所签署的消防安全技术咨询和评估、消防设施检测和维护等各类技术文件真实、完整、准确,所维护的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第三十一条 消防安全技术服务活动中形成的消防安全技术文件,应当由相应级别的注册消防工程师签字,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五章 权利与义务   第三十二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使用注册消防工程师称谓;   (二)在规定范围内从事消防安全技术执业活动;   (三)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行为提出劝告,并向本级别注册审批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四)接受继续教育;   (五)获得与执业责任相应的劳动报酬;   (六)对侵犯本人权利的行为进行申诉。   第三十三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恪守职业道德; (二)执行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标准; (三)履行岗位职责,保证消防安全技术执业活动质量,并承担相应责任;   (四)保守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聘用单位的商业、技术秘密;   (五)不得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业;   (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消防安全技术能力;   (七)完成注册管理部门交办的相关工作。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在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实施前长期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符合考核认定条件的人员,可以通过考核认定的办法取得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三十五条 对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且符合《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中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职务任职条件的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择优聘任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其中,取得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可聘任工程师职务;取得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可聘任助理工程师职务。   第三十六条 通过考试取得的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是消防安全监测、消防设施检测领域申请评定消防专业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必备条件。   第三十七条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注册执业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本规定和公安部相关要求制定,并报公安部消防局备案。   第三十八条 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配备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的数量、注册消防工程师签字的文件种类、继续教育等注册执业的具体要求和管理办法,由公安部另行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自 201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第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共同委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承担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具体考务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共同负责本地区的考试工作,具体职责分工由各地协商确定。   第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本办法有关要求组织实施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   第三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设《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和《消防安全案例分析》 3 个科目。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设《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和《消防安全案例分析》 2 个科目。   第四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分 3 个半天进行。《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和《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 2.5 小时,《消防安全案例分析》科目的考试时间为 3 小时。   考试成绩实行 3 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在连续的 3 个考试年度内参加应试科目的考试并合格,方可取得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五条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分 2 个半天进行。《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科目的考试时间为 2.5 小时,《消防安全案例分析》科目的考试时间为 3 小时。   考试成绩实行 2 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在连续的 2 个考试年度内参加应试科目的考试并合格,方可取得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六条 符合《暂行规定》中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并具备下列一项条件的,可免试《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科目,只参加《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和《消防安全案例分析》 2 个科目的考试。   (一) 2011 年 12 月 31 日前,评聘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的;   (二)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或者勘察设计各专业注册工程师资格证书的。   在连续的 2 个考试年度内参加上述科目考试并合格,可取得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七条 参加考试由本人提出申请,按规定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考试管理机构按规定的程序和报名条件审核合格后,核发准考证。参加考试人员凭准考证和有效证件在指定的日期、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及所属单位、中央管理企业的人员按属地原则报名参加考试。   第八条 考点原则上设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大、中专院校或者高考定点学校,如确需在其他城市设置考点,须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公安部批准。考试日期原则上为每年第四季度。   第九条 坚持考试与培训分开的原则。凡参与考试工作(包括命题、审题与组织管理等)的人员,不得参加考试,也不得参加或者举办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培训工作,不得强迫应试人员参加与考试相关的培训。   第十条 考试管理部门和考务实施机构,应当严格执行考试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考试工作纪律,切实做好试卷命制、印刷、发送和保管过程中的保密工作,严防泄密。   第十一条 对违反考试工作纪律和有关规定的人员,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 12 号)处理。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   一、考核认定申报条件   长期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岗位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身体健康, 2011 年 12 月 31 日前评聘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年龄在 65 周岁(含)以下,并符合下列条件(一)、条件(二)和条件(三)中各一项条件的在职(在编)在岗人员,可申请参加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的考核认定。   (一)学历与工作经历:    1.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5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见附件 1 ,下同)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7 年。    2.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8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0 年。    3.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0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2 年。    4.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5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7 年。    5. 取得其他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年限相应再增加 5 年。   (二)技术能力与业绩成果:    1. 获得与消防技术相关的省(部)级及以上层级技术发明等奖项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排名前 5 名);    2. 依法获得有关消防技术专利权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3. 担任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县级以上区域消防安全或者火灾风险评估项目不少于 2 个。    4. 担任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面积 10 万平方米及以上建筑的消防安全咨询、评估项目不少于 5 个;    5. 担任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单体建筑面积 4 万平方米以上建筑的消防设施检测与维护项目不少于 15 个。   (三)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    1. 作为主要起草人(排名前 8 位),编写已颁布实施的行业及以上层级消防技术标准 1 项;    2. 在正式出版社出版过统一书号( ISBN )的消防技术相关专业著作(译著),本人独立撰写不少于 2 万字;或者参与编写已投入使用的消防技术相关专业书籍,本人独立撰写不少于 6 万字(对未注明作者撰写章节的不能作为研究成果);    3. 在有国内统一刊号( CN )的核心类期刊上,或者在有国际统一书号 (ISSN) 的国外期刊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相关论文不少于 3 篇(每篇不少于 2000 字,下同);    4. 在有国内统一刊号( CN )的非核心类期刊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相关论文不少于 5 篇;    5. 在省部级内部刊物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咨询与评估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不少于 7 篇;或者在地市级消防技术刊物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咨询与评估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不少于 10 篇。   二、考核认定组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共同成立“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 2 ),全面负责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安部消防局。   三、考核认定申报材料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单位及其中央管理的企业(以简称中央单位)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函。   (二)《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一式两份(样式见附件 3 );   (三)学历或者学位证书、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聘书、技术(项目)负责人聘书、消防安全管理负责人任命文件、获奖证书、专利权文件、消防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消防技术类专著(内容说明与首页)、消防技术论文、咨询报告与研究成果证明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   (四)获奖者应附奖状、个人证书或者正式公布的获奖人名单等有效证明。对奖项未颁发证书或者未正式公布获奖人员名单的,应提供符合国家规定人数的单位申报奖项的人员名单、获奖主要文件的复印件,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五)所在单位出具的职业道德证明、获奖单位出具的主要项目(技术)负责人证明、已颁布实施的相应级别消防技术规范或者技术标准主要完成人证明。   四、考核认定程序   (一)符合考核认定条件的消防安全技术工作人员,可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单位审核同意后,由所在单位向单位所在地(聘用单位属于企业的向本单位工商注册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推荐。   中央单位的人员,由本部门、本企业人事部门统一向公安部消防局推荐。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中央单位消防业务管理机构,对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的申请人员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经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部门复审合格后,提出推荐人员名单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推荐人员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和拟认定人员材料,报领导小组复核。   (四)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审核意见和申请人员材料进行复核。对复核合格的人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为期 10 个工作日的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人员的名单。   对未通过考核认定的申请人,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其说明不通过的理由。   五、考核认定申报日期及要求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中央单位的消防业务管理机构及人事部门,应当对推荐人员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和复审。于 2013 年 5 月 31 日前,完成审查和复审工作,签署审查和复审意见,并在《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相应栏目中加盖印章后,将全部申报人员的材料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单位,在审查、复审申报人员材料时,须核查各类证书及相关材料的原件。报送的各类证书等相关材料复印件,应当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对其真实性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印章。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单位,应当优先推荐符合申报条件、能力业绩突出、业内认可,且仍在消防安全技术一线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本办法印发前,已通过特许或者考核认定的方式取得其他专业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现在公务员岗位或者现役军人岗位工作、正在申报其他专业职业(执业)资格的考核认定和已办理离休、退休手续的人员,均不在申报范围。   因在消防安全技术工作中违法违纪或发生重大失误,受到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的人员,一律不得申报。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标准,严格要求,认真按程序做好申报、审查、复查等各环节工作。凡不认真把关或者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停止该地区或者单位的申报权和取消个人申报的资格,并依据相应法律和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1640 次阅读|1 个评论
致中共十八大代表的公开“纸条”
热度 1 metanb 2012-11-9 09:26
中共十八大代表同志: 据知情人士透露,山西省省属高校上万教师(包括讲师、副教授、教授)晋升职称后相应工资被“山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以延迟聘用的手段拖欠两年之久,到目前这部分工资仍未兑现。请中央出重拳予以整治、治理。(我将适时对“ 山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 ”提起行政诉讼)。 李毅伟 相关链接: 在教师节前夕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一封公开信
个人分类: 公共事物|14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2012年会邀请函
freedom110110 2012-8-3 10:34
“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 5 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邀请函 尊敬的 吴锦宇 先生 / 女士: 您好!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自 2008 年成立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年会。在每届年会上,来自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学者共商学会发展大计,并围绕劳动关系的理论前沿问题和实践热点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在学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劳动关系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劳动关系的教学与研究队伍日渐壮大,劳动关系的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即将出台的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劳动关系专业首次被调整为工商管理门类下的独立本科专业。在 2012 年 6 月召开的“劳动关系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刘桂芹副司长从抓机遇、立标准、创模式、强保障四个方面对劳动关系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这些成就和变化预示着我国的劳动关系学科与专业建设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在 2011 年 8 月召开的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就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现状而言,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趋势日趋显著。由此而生的集体劳动关系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目前中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也将是相当长的时间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和探索的热点所在。有鉴于此,学会会长会议于 2012 年 6 月决定,今年的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以“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为主题,拟于 2012 年 11 月下旬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举行。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拨冗参加本次会议,并请您围绕会议主题发表您的学术观点和见解。 本次会议的具体信息如下: 一、会议主题 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二、会议主要议题及论文征集范围 1.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2.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与修改 3. 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与劳工政策调整 4. 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范与 “ 劳工三权” 5. 集体劳动争议及其治理 6. 工会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7. 雇主及雇主组织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8. 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 9. 劳动关系变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10. 劳动关系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 三、论文要求 1. 中英文论文均可,请使用 Microsoft Word 2003 版排版。 2. 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需包含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摘要字数在 200-300 字之间,且关键词最多不能超过 4 个。论文正文总字数应不少于 5000 字,中文使用宋体、英文使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小四号字、 1.5 倍行距排版;含页眉和脚注在内,页边距设为 2.5 厘米。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凡采用他人原文或观点,请务必加注说明。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出版年份,或者直接将引用以脚注方式标识清楚。详细文献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后,以作者、出版年份、书(或文章)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地点排序。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依 A - Z 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引文中的英文部分,专著名用斜体,论文题目写入“”号内。作者自己的说明放在当页脚注。 3. 投稿电子邮箱 与会论文提交电子版。投递的 E-mail 邮箱为: nianhuicq2012@126.com (请在邮件主题标明:劳动关系会议论文)。组办方对论文进行审阅后编辑成册,以便讨论交流。请论文作者在参会前制作 PPT, 以便发言时演示。 4. 投稿截止日期 本次会议论文投稿截止日期为 : 2012 年10 月20 日 。 四、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 2012 年 11 月 24 — 25 日 会议地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术报告厅 住宿地点:重庆五洲大酒店 ( 暂定 ) (价格约为 400 元 / 间左右) 五、会务费及其他费用 1. 会务费 教师代表: 700 元人民币 学生代表: 350 元人民币 企业代表: 1000 元人民币 2. 会议提供用餐。住宿及交通费用自理。 六、会议回执 请在 2012 年 9 月 1 日前 将回执以 电子邮件 的方式发送到会务组的 投稿邮箱( nianhuicq2012@126.com ),以便我们为您提前预定酒店房间,以及开展其他筹备工作。“参会回执”附后。 会议召开的确切时间、地点、路线以及酒店信息将在收到回执后以“参会通知”形式发送给您,请您注意查收。 七、联系方式 关于会议筹备情况及论文提交的相关事宜,若有疑问,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联系: 联系人:廖沙沙 电子邮箱: nianhuicq2012@126.com 联系电话: 13752805087 如无紧急情况,请尽量使用电子邮箱联系。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 5 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务组 2012 年7 月25 日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 第 5 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参会回执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身份 教师 □ 研究机构代表 □ 其他单位代表 □ 学生 □ 职称 / 职务 联系电话(手机) Email 地址 住宿要求 是否准备在会议联系的酒店住宿: 否 □ 是 □ 住宿的房间:   单间 □ 双人间 □ 是否愿与他人合住:   是 □ 否 □ 如有合住者请写明合住者姓名: 备注: 入住时间: 离渝时间: 其他意见 和建议 (注:可以用 “■” 表示选择内容,替换 “□” 即可)
2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通报上半年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whyhoo 2012-7-25 18:35
尹成基: 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举行二季度的例行新闻发布会,非常欢迎各位参加我们的发布会。首先向大家介绍上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2012年二季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就业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就业形势总体平稳。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7%。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4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59%。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5万人,完成全年120万人目标的79%。二季度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一季度末持平。二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不断充实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三是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将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就业政策送进校园。召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地工作经验,部署做好今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同国资委组织中央企业面向新疆、西藏、青海的高校毕业生开展专场招聘活动,探索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四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规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环境。组织做好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活动,以绩效评估为手段抓好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印发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创业帮扶政策的通知,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劳动者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五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重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民等各类群体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服务。加强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开通试运行,实时发布招聘信息10余万条,涉及就业岗位80余万个。加快建设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初见成效,覆盖近9000万劳动者。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深入推动就业优先战略落实。贯彻全国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大会精神,落实中央稳增长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落实好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多渠道促进就业。结合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促进就业专项规划,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研究重点指标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二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以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为工作重点,完善实名制管理服务,根据毕业生就业需求提供相应有针对性的服务。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以登记管理到位、跟踪服务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为目标,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三是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典型经验总结和宣传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指导各地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创业帮扶政策。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召开全国公共就业服务经验交流会,总结各地在就业和创业服务方面的经验做法,推动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改善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实效。加强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完善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研究开发公共就业服务标准,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二、社会保障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做好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准备工作。已批复27个省市区862个县建立两项制度。全国现有的2853个县级行政区,加上3个不设区的地级市全部纳入制度覆盖。截至6月底,全国总参保人数达到3.9亿,1.1亿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二是贯彻落实国家社会保障“十二五”专项规划,制定贯彻文件和宣传提纲,召开视频会议部署,把社保专项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专门计划和专项工程落到实处。三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2—2015年),发挥全民基本医保在深化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扩大覆盖面为主转向提升质量。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加强医疗保险监管、开展医疗保险服务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居民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等政策措施。推进付费方式改革,在全面推行基金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四是认真做好扩面征缴和支付工作。截至6月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9313万人、52160万人、14631万人、18172万人、14692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922万人、4817万人、314万人、476万人、800万人。1—6月,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3206.7亿元,同比增长25.5%;总支出10280.6亿元,同比增长22.3%。五是配合审计机关做好全国社会保险资金审计工作,加强基金规范管理,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继续健全社会保险法配套法规,修订失业保险条例,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条例和生育保险办法。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提高统筹层次,完善接续办法。继续推进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和付费方式改革,促进建立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障机制。制订工伤保险配套规章。二是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确保新增试点地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确保年底前实现全覆盖目标。三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政策研究。四是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保险统一经办,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管理职能及经办资源。社会保险卡全年增发1.5亿张,持卡人数达到3.4亿人。五是加强应对经济增速趋缓对社保工作影响的政策研究和储备。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适时采取措施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负担。 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专家工作积极推进。就百千万人才工程与国家突贡专家统筹实施进行风险评估。全面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制定2012年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资助方案,共遴选资助57个重点项目645万元。做好2012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选拔工作。二是留学人员和回国工作稳步开展。组织开展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工作,为381个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提供启动经费资助。实施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为51个留学人员初创企业提供经费支持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实施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为36项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活动提供资金、人才、项目等支持。三是博士后工作稳步推进。开展2012年博士后新设站评估工作。发布2011年度博士后新设站评估结果,434个流动站参加评估,对4个不合格的流动站予以警告并限期整改。制定2012年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计划,总资助额3.55亿元。四是继续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实施2012年度新疆、西藏特培工作,组织专家服务团赴西藏开展服务。成立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协调小组,印发2012年度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的通知。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做好2012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推荐人选拔推荐工作。办好列入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计划的3期专题研修班。筹备组织专家服务团赴黑龙江开展服务活动。二是印发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和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问题的通知。开展省部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支持办好重点人才科技项目交流活动。三是召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家评审会,印发2012年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计划。确定香江学者计划资助人选,启动博士后国际交流英才计划。四是启动知识更新工程各重点领域培训大纲、科目指南、教材编写等工作。启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出国培训项目。继续组织实施2012年度新疆、西藏特培工作。 四、职业能力建设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确定140个培训基地和1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并拨付补贴资金。举行全国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二是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上半年全国共培训约1100万人次。三是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印发做好“十二五”期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见,明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任务。发布清理规范职业资格第一批公告。组织开展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工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示范所(站)评审工作。四是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印发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计划安排的通知,组织开展竞赛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继续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工作,出台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补贴政策。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的督查工作。举办第十一届高技能人才表彰活动。二是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督查,召开百家城市职业培训工作推进会议,推动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三是做好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工作。加快推进国家职业大典修订工作,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示范评估工作。四是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制定技工院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指导意见。落实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中职示范校计划及助学金、免学费等政策。 五、农民工、劳动关系协调和权益保障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稳步推进农民工工作。修改完成中国农民工发展研究总报告,起草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和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指导规范。组织开展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建设,印发加强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完成家庭服务员职业修订工作,开展全国女职工岗位创新技能大赛(育婴、养老护理项目)。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进展顺利,截至6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4282万人、4924万人、2495万人、6857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141万人、283万人、104万人、30万人。二是推动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4月28日,国务院颁布施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继续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劳动合同法修订工作,研究起草规范劳务派遣专项行动方案。起草《特殊工时制度管理规定(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三是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调控工作。截至6月底,全国有16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9.7%。目前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14元)。12个省份发布了2012年度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增幅普遍在14%左右。继续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大力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四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贯彻落实《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召开全国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半年,各级仲裁机构立案受理争议案件30.6万件,同比增长12.6%;涉及劳动者41.9万人,同比增长19.7%;当期共审结案件28.4万件,同比增长10.9%。五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5—6月,在全国组织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16个省份两网化管理达到覆盖50%地级城市的水平,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实现100%全覆盖。上半年,全国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97.8万户,涉及劳动者5403.9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4%;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17.4万件,同比增长6.0%。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农民工工作督察。印发开展农民工工作考核评估指导意见和农民工工作考核评估主要参考指标,推动重庆等试点省份开展考核评估工作。召开2012年度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单位)创建活动经验交流大会,积极推动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抓紧推进农民工发展问题的顶层设计,修改完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报请国务院下发。二是做好劳动合同等制度实施工作。继续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劳动合同法》修订工作,完善规范劳务派遣的政策措施,部署开展规范劳务派遣专项行动。颁布《特殊工时管理规定》,推进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深化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三是继续做好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调控工作。继续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稳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部署开展2012年企业薪酬试调查工作。进一步健全预防和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四是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开展《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实施情况专项督查调研,进一步提高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出台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意见。着力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对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的意见的实施工作进行督查。五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贯彻落实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的意见,确保今年实现两网化管理覆盖省会城市及50%地级城市的目标。做好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等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增强监察服务意识,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和社会稳定。 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可以进行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 有两个问题:最近,有媒体称2011年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空账2.2万亿元,并且在以25%的速度增长,请问是否属实?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已经超过2万亿元,人社部年初已经公布将以组合式投资的方式保值增值,请问目前进展如何? 第二个问题,最近人社部表示,将启动弹性退休制度的调研工作,目前社会上对此争议较大,请问该项工作目前有没有时间表?在制度设计上有何更具体的思路? 尹成基: 谢谢你关注我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保障和平衡问题,我们国家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由于这项制度建立的比较晚,而且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当中,新制度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承担着确保已经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重大的责任。大家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末,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当中,在实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当中,也出现过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情况,我们国家当时提出“两个确保”的重大政策,就是确保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这主要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于当期收不抵支的地区进行补助。新世纪以来,我们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我们在管理方式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我们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直接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这样就做到了确保按时和足额。 当然在制度运行之初,个人账户的资金和统筹的基金全部用于当期的养老金发放,没有把个人账户的那部分资金积累下来,但这不影响参保人员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的权益。国家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在推进部分积累的养老制度的实现,我们在2001年在辽宁进行了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最后这个试点范围扩大到东北三省,目前已经有13个省开展了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到去年年末,累计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达到2700多亿元。当然在一些地区,也出现过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这些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补助,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目前养老保险的积累资金到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2万亿,总体上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大于支出,当期不存在基金缺口问题。也有少数省(区市)当期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收入不抵支出,但有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补助,都实现了收支平衡。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加强扩面征缴、推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措施,实现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 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养老保险制度事关亿万群众切身利益和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涉及面广,矛盾错综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正在按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的总体要求,进行系统的规划研究,目前已触及的重大问题有十几个,退休(或领取养老金)年龄问题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5日,针对一些网民对这一问题的提问,我部在人民网上作了答复,强调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表明了加强研究的态度。 近来,公众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各类专家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见解,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我们诚挚感谢广大群众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并从中受到许多启发。讨论中反映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群体的多样性诉求,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这一政策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我们将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中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并以适当形式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 现有的研究材料表明,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这对我们研究这一个问题是个借鉴和参考。 中央电视台记者: 非常感谢您的讲解,关于就业形势,我们上半年城镇的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完成全年77%的目标,这个数字是很乐观的。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上个星期温家宝总理提出我国在未来几年就业的形势将更严峻和复杂,一方面我们看到二季度的GDP增长有放缓的趋势,另一方面我们在就业的结构分布上也会越来越复杂,比如在蓝领和白领以及更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可能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您对这个事情有什么评论?另一方面,请您讲一下我们国家就业工作在未来几年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谢谢。 尹成基: 我们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就业的工作,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样的理念和政策。今年以来正如你所说的,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趋缓,我们非常关注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我们加大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督促地方把现有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上半年的就业形势来讲,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的人数实现了历年同期最好的水平。上半年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企业用工保持基本平稳,部分企业尽管遇到较大困难,但还能够维持生产经营,对渡过难关抱有信心,特别是连续几年招工难使企业对裁员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因此目前基本未出现规模裁员现象。二是梯度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尽管东部地区经济增速下降,但中西部地区增速大多仍保持在两位数以上。1-6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中部增加9%,西部增加14%,中西部地区成为拉动新增就业增长的主力。三是目前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多为重化工工业,用工人数相对较少,而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轻工业行业受冲击相对较小,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用人需求也有所增长。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我们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当中,就业的形势应当说还是非常严峻的,就业工作也是非常的艰巨,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总量的矛盾还是相当突出。比如今年下半年新成长的劳动者将进入劳动力市场,要寻求就业,从当年来讲,下半年就业压力会更大一些。 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进一步的显现。一方面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过程中,对技能工人、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有明显的增加。另一方面与用人单位要求相适应的技工技能人才相对短缺,所以这个矛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更加显现。 三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从上半年就开始关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及时研究应对经济增长趋缓对就业带来影响的一些政策,加强这方面的政策储备,下半年我们还将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总的要求是要保证我们国家总体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经济参考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社保制度建立以来,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数量一直下降,2010年是14个,请问目前是多少? 第二个问题,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完善转移接续办法有什么具体进展? 第三个问题,下一步规范社保缴费基数,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负担,具体有什么措施? 尹成基: 这几个是非常细致的问题,养老金的支付刚才说了,是有保障的。关于统筹城乡医疗和养老保险,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统筹:一是制度的统筹。实践当中,近几年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效果非常好,像天津、宁夏、珠三角、长三角的部分等地建立了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关于养老保险,我们现在推进城镇居民和新农保的试点过程当中,一些地方也对这个制度进行了整合,比如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样在制度上就体现了城乡居民的一致性和公平性。 二是管理的统筹。像天津和宁夏,把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都统一管理,使得管理的标准、管理的规范、管理的机构资源、管理的效果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而且避免了不同机构管理所带来的比如统计上、基金支付上、标准上的一些差距。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要积极的推进这方面的整合,在制度上实现城乡的统筹。 关于缴费基数的问题,主要是一部分灵活就业的人员和一些困难人员,他在选择缴费基数时可以有所选择。对于小型、微型企业,我们为了鼓励他们的发展,解决他们的困难,减轻他们的负担,也考虑在缴费基数上可以做出一些调整,使他们在选择上更具弹性。 半岛晨报记者: 在事业单位试点启动过程当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您能否介绍了试点的效果?针对问题做出了哪些调整?有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很多单位参照了公务员的改革,我们公务员的保险进展情况如何?谢谢。 尹成基: 推进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中央已经明确了方向,为了积极稳妥的推进这项改革,我们采取了先行试点的办法。国家印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决定先在山西等5个省市试点。2011年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要求协调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五项改革。近年来,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和推动,山西等5个试点省市前期做了大量测算论证等准备工作,但由于相关配套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难以“单兵突进”。下一步,我们将会同中央编办、财政等部门,在事业单位分类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财政资金保障改革的基础上,指导山西等5个试点省市抓紧研究拟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适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同时,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要求,研究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 中央电视台记者: 现在一些地区,中小企业出现了利润下滑、用工规模缩减的情况,导致目前出现农民工返乡的现象,请问人社部是否会针对这个现象采取措施?二是一般这些农民工都没有保险,请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尹成基: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我们也注意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遇到一些困难,可能会采取临时性减员的办法来渡过困难。现在从全国监测的情况来看,这种情况不是普遍性,总体上用工还是比较稳定的,还是在正常的范围内,没有出现你说的那种大批的农民工返乡的情况。 我们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为了保持我国就业的总体稳定,在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时都会向中小企业倾斜,来扶持他们的发展,减轻这些企业的困难。而且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保持比较平稳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会逐步的减弱。 新世纪周刊记者: 关于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刚才您提到重大疾病保障机制,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像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保,会不会模仿新农合选一些大病来指导报销的例子?第二个问题,关于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因为此前社保纲要也有提出,要对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进行明确的互认,但是我们采访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待遇比较高的部门,不愿意接纳大龄职工,都不愿意认可他们的缴费年限。所以问一下,关于年限的互认现在有没有具体的政策,未来有没有政策出台,如果职工的权利得不到保证的话,有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谢谢。 尹成基: 在社保“十二五”规划中,医疗保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对医改的整体推进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对重特大疾病的保障机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制度和政策上也做出了特别的安排。主要是对于发生重特大疾病的人员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保障大病统筹基金的支付,并逐步提高最高支付的限额。同时,对于重特大疾病患者及时实施医疗救助,建立医疗救助基金。 关于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问题,相关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对已经在别的地区转移到一个新的单位、新的地区,他对这个单位本身没有影响,以前的参保缴费年限计算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总体上是比较平稳顺利的。 中国日报记者: 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小微型企业遇到困难之外,一些中大型企业现在也在经济下滑中,遇到了经营困难。刚才提到针对小微型企业社保缴费基数进行调整,如果减少缴费基数的话,意味着这个账户的基金会逐步减少,请问减少的基金收入将如何弥补?谢谢。 尹成基: 对这个问题我们有政策的研究和储备,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及时采取了“五缓四减三补贴”的政策。目前,我们也在密切观察各类企业的发展情况,一旦发现企业普遍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我们就会研究实施相关扶持政策,以帮助企业渡过困难。谢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原文见 http://www.gov.cn/gzdt/2012-07/25/content_2191627.htm
个人分类: 社会|1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重奖都不为过≠怎么奖励都是对的
andyxu 2012-7-25 15:56
6 · 29 新疆和田劫机事件震惊全国,后续又因海航重奖英雄机组事件惹来闲话无数。 对此海航董事长委屈不已,甚至表示自己“哭了”. 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 2012 年 7 月 11 日发布微博称,“今天哭了。这个世间还有没有正义?海航奖励英雄机组惹来这么多人说闲话。机组保全了飞机,也保证了一飞机乘客的生命安全,他们应该受到奖励。我们的社会还要不要树立这种正气?我真的哭了 .... ” 海航重奖激励反劫机员工的初衷是好的,但引发了很大的社会舆论质疑,这或许是海航始料未及的。凤凰财经就海航的重奖行为所作调查显示,逾 9 成网友认为参与搏斗的乘客应该与英雄机组获同样额度的重奖。截至 7 月 12 日 20 点 32 分,共有 82,984 位网友参加了本次调查,有 75.36% 的网友认为海航应该重奖英雄机组,但 49.14% 的网友认为奖励为 50 万元以内即可。有 93.17% 的网友认为海航应重奖参与搏斗的乘客,认为不应该奖励乘客的网友占比为 3.51% 。有 49.3% 的网友认为海航这次奖励有炒作之嫌。 可见,重奖反劫机员工受到社会质疑其根本原因在于,海航没有重奖那些为反劫机做出重要贡献的乘客。同时,海航在奖励反劫机人员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也有很多可商榷之处。 “怎样重奖都不为过”,并不意味着怎么奖励都是对的。显然,海航作为一家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企业,在如此重大的社会事件处理上,要求其管理层具备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与更高的政治智慧。 笔者认为:首先,反劫机确实是一项责任重大、风险很大、难度也很高的任务,反劫机人员应当受到奖励。 其次,根据此前报道,英雄的反劫机人员不限于英雄机组人员,还有警察和普通乘客。可以说,这次反劫机事件之所以能够成功,是机组人员与乘客协同作战的结果。因此,所有在反劫机行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机组人员和乘客都应当受到奖励。 再次,就劫机这样的突发事件来说,反劫机人员的应激反应和初始动机,应该是源于自己和其它乘客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而不是事后的奖励。虽然从对反劫机行为的肯定和对反恐士气激励的角度来说,重奖反劫机人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奖励,而在于奖给谁,奖什么,怎么奖。 一、激励理论简介 奖励是激励的方式之一,奖励性激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使人保持这种行为。奖励性激励得当,会振奋人心,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反之,可能会适得其反。 管理学激励理论可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以研究人的心理需要、动机为基础而形成的激励理论,它着重对激励诱因与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过程型激励理论从连接需要和行为结果的中间心理过程入手,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选择何种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及行为目标的选择。综合性激励理论是从多因素和全过程角度来研究激励问题的。 总之,激励要实现其有效性和公平合理性,就必须对激励的主体和其目的进行分析,对激励对象的人员构成、对象的需求层次、动机、态度和行为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激励实现的载体、激励物、是否匹配激励对象的需求和动机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激励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合理性。 二、社会对参与反劫机事件人员的奖励 我们将反劫机事件发生以来,社会各界的奖励性激励整理如下: 日期 激励主体 激励客体及激励载体 奖励目的 7 月 2 日 新疆党委、人民政府 1 、授予挺身而出的 10 人“‘ 6-29 ’反劫机勇士”称号,记个人一等功,每人奖励 10 万元; 2 、授予天津航空 GS7554 航班机组“处置‘ 6-29 ’劫机暴恐事件英雄机组”称号,奖励 50 万元。 鼓舞反恐士气 7 月 4 日 公安部 1 、授予两位民警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2 、其他三名民警也分别受到表彰奖励,两人荣记个人一等功,一人荣记个人二等功。 激励警察非工作时间见义勇为 7 月 5 日 国家粮食局 为新疆粮食局副局长刘会军奖励 10 万元 激励本系统员工见义勇为 7 月 6 日 民航总局 1 、授予机组“中国民航反劫机英雄机组”荣誉称号,奖励人民币 100 万元; 2 、授予相关机组人员“中国民航反劫机英雄”荣誉称号、记个人一等功、录用工作等嘉奖,通报嘉奖在空防安全工作和反劫机斗争中成绩突出的相关单位; 3 、对参与“ 6 · 29 ”反劫机斗争的 23 名乘客表示慰问和感谢,并给予奖金奖励。 激励机组人员反劫机行为、鼓舞反恐士气、激励乘客见义勇为 7 月 9 日 海南省政府 1 、表彰新疆反劫机机组,机组成员郭佳、杜岳峰各奖 10 万元,机组奖 50 万元。 激励机组人员反劫机行为、鼓舞反恐士气 7 月 9 日 海航集团 1 、授予天津航空 GS7554 航班英雄机组全体成员“海航功勋员工”勋章,集体奖励超过 3000 万元,其中,给予安全员杜岳峰、徐洋、乘务长郭佳奖励现金 100 万元、一套价值 300 万元的房产、一辆 奥迪 车,奖励英雄机组其他成员现金 50 万元、一套价值 200 万元房产、一辆奥迪车。 2 、给予天津航空全体干部员工通报表彰,奖励近 3000 万元。 3 、为 6.29 反劫机事件中见义勇为的 22 名旅客授予 “ 海航荣誉旅客, ” 称号提供其本人终生免费乘坐海航航班的奖励。 激励机组人员反劫机行为、鼓舞反恐士气、激励乘客见义勇为 我们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英雄机组人员被多家机构重复奖励,而做出同样突出贡献的乘客被奖励次数和额度明显少得多。从舆论上来看,新疆、公安部等部门的奖励行为基本得到肯定,而最受质疑和诟病的是海航对英雄机组的高额奖励。 三、重奖引发诸多问题 1 、重奖引发舆论对不公平性的质疑 公平包括人格的平等、机会的均等、利益分享的均衡等,还包括其合理性和公正性。 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回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受到相对回报的影响。人们都有一种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与他人的投入和所得相比较的倾向。如果当事人与他们进行比较后感觉到公平,则相安无事;如果他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一种恢复公平的愿望,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通常说来,员工对公平的偏好,往往大于对自己实际既得利益的考量,也就是说,在企业激励出现不公平时,部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员工宁可放弃自己实际既得利益而愿意取消全部激励,或者采取其它补偿措施。 同样参与了反劫机,机组成员被重奖,而那些为反劫机同样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乘客只是得到了一些象征性的奖励: “ 终生免费乘坐海航航班 ” 。 这个奖励听起来很美,但如果不是商务人士,一生中你会坐多少次飞机?而且,即便你是商务人士,假如你的飞机票基本由单位来出资,根本也没必要免费。因此该奖励其实际价值很难像海航所宣称的能达到 “ 百万级别 ” 的额度。 在奖励自己人时 “ 大手笔 ” 、 “ 金额明确 ” ,相比之下,在奖励乘客时,却只画了一个中看并不很中用的 “ 大饼 ” 。 但事实上,机组人员和参与反劫机的乘客究竟谁更该予以重奖?保障乘客安全、阻止歹徒劫机本应是机组成员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相比之下,那些没有受过反劫机专业训练,见义勇为的乘客反而被冷落,显然有失公允。事实是,没有这些乘客 “ 团结的力量 ” ,反劫机行动是难以成功的。 从务实的角度讲,海航偏向于针对自已员工重奖,期望得到更多的员工回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海航如果要激励反劫机行为和鼓舞反恐士气,就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参与反劫机事件人员,包括机组人员和乘客。海航作为一家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企业,在如此重大的社会事件处理上,需要充分考虑反劫机事件的所有参与人员的整体公平,更要考虑其奖励行为公平性的社会影响力。 另外,海航给予天津航空全体干部员工通报表彰,并每个奖励一个月标准工资收入的合理性、公平性依据不足。如果说英雄机组的壮举和天津航空的管理教育分不开的话,那么英雄机组的壮举也和海航公司整体的管理教育分不开,更和全国人民对海航的支持与帮助分不开,为什么只奖励海航的天津航空呢? 所以,激励要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天津航空全体干部员工的具体什么行为和态度引发了这次激励,激励的期望产出是什么呢?这种动辄普奖的激励行为,其投入产出效果如何,恐怕只有海航公司自己知道。 2 、针对性不足使反劫机的高尚行为变了味道 1 )没有针对反劫机人员的真正行为和动机进行激励 提高激励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提高激励的行为和动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提高激励对象需要的针对性。 首先,驱动人们采取行动的力量一般可以分为激励的牵引力、惩罚的推动力、失去安全感的威胁力和追求道义上的提升力四种力量。只有有针对性的激励才会发挥更大的效用价值。 就劫机这样的突发事件来说,反劫机人员采取行动的力量来源于后两者,而不是事后的奖励性激励。过度宣扬激励的折现额度,使机组人员的高尚行为变了味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贬低了机组人员的行为。 按理说,奖励机组人员 50 万和 100 万现金,并为其提供住房和交通保障,在当前的社会消费水平上来说,也就是为员工提供了一个中产阶层的基本生活保障,谈不上什么重奖。但如果把所有激励的现金和生活保障折现成一定金额后,对于一般工薪阶层来说,还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对于一套价值 300 万元的房产,我们不知道房产的价值是如何估算的。大家知道房价是对未来居住价值的折算,当前的房价更是被高估和高度透支未来居住价值的。如果房价降了,海航是否会补差价?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用金钱额度来衡量英雄义举,不能过度宣染金钱额度的激励。虽然我们当前的社会价值观不再是完全的重义轻利,但也绝不是完全的重利轻义。反劫机英雄的义举不是为利而为,我们就不能完全通过金钱来实现全部的激励目的。就如同我们不能为了感谢官员政绩而行贿,为了感谢医务人员服务而送红包一样,激励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过度宣染金钱额度的激励,在某种程度上贬低了机组人员的英雄壮举。 2 )没有针对反劫机人员的真正需要进行激励 其次,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应只关注反劫机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 l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存在 5 种需要:一是生理需要,包括饥饿、口渴、住宿、性和其他身体需求;二是安全需要,包括免受生理和心里伤害的保护及安全需要;三是社会需要,包括情感、归属、接纳和友谊的需要;四是尊重需要,包括内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外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五是自我实现需要,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 l 奥尔德弗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把人的需要简化为生存、关系和成长三大类:第一,生存需要,关系到人的机体的生存或存在,包括衣、食、住、行及组织提供的相应手段等;第二,关系需要,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第三,成长需要,指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l 美国管理学家赫茨伯格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提出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理论和保健因素理论。激励因素理论把激励因素归纳为六种: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认为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保健因素理论把保健因素归纳为十项: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认为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就像卫生保健工作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以预防疾病,但不能治病一样,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海航对反劫机英雄的物质激励是以生存需要、生理需要的保健因素为主,起到的激励效果可想而知。从全面激励的角度来说,对反劫机机组人员的奖励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自认为自己做了好事,树立了正气,但却受到如此多的质疑声,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难以接受。应当说,认可英雄,重奖英雄,不让英雄留了血又流泪,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但是,与反劫机奖励激励相比,东北农妇见义勇为,拦停火车挽救了几百人生命后,捐献了所得到的千元政府奖励。挽救了几十人生命的杭州“最美司机”家人拒绝了任何形式的社会捐赠,让世人为之感动。温州动车事故中因紧急停车而在岗位上付出生命的火车司机也未曾见到任何奖励报道。诚然,反劫机行动的责任、风险和难度远非拦火车、停大巴和停火车可以简单比拟。但是,他们同样是我们社会的英雄,时代的巨人,正是他们的坚强与勇敢,才拯救了更多无辜的生命。他们都是为了金钱吗?需要多少金钱来补偿呢? 笔者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认可、尊重和基本生存生活条件的保障。就反劫机英雄们来说,当他们再次面对歹徒以命相拼的时候,我想他们可能更多顾虑的是家人的生计和生活保障,而不是个人未来的荣华富贵,更多的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保护,而不是未来的物质享受。 3 、绩效预期反馈不足导致激励效果差 美国心理学家弗卢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人的做事方式都基于一种预期,即行为能够产生结果,而这个结果对个人来说又是有吸引力的。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的大小叫做激励力量,这取决于两项因素:一是目标效价,即该项活动所产生结果的吸引力大小;二是期望值,即该项成果实现概率的大小。 期望理论模型用公式表示就是:激励力 (F)= 效价 (v)x 期望值 (E) 此公式可以理解为:当个人对实现某项目标的效价高,且实现概率也高时则实现此项目标的激励力就大;若效价和期望值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项很低时,则实现此目标的激励力就不大。 虽然海航反劫机激励额度很大,但由于此类事件发生概率很小,对海航企业的经营管理业绩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也就是激励额度虽然很大,但激励的效用并不大。对于小概率事件的高额度奖励,只能激发员工的投机心理,不利于企业正常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波特和劳勒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将需要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加以综合利用,提出了综合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外部刺激诱因、个体內在因素、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统一过程。 我们来根据上面的环状反馈机制来分析一下反劫机事件奖励的激励效果。绩效结果,取决于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和环境条件三因素。在实施激励之后,员工会对比激励内容进行评价,并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并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工作去中。海航重奖反劫机事件会对员工士气产生积极的影响,会影响到员工主观努力,但没有追加培训投放,员工个人能力没有提升,环境条件没有改变,劫机事件又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反劫机激励很难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特别是此次奖励对乘客而言的公平性很差,甚至可能会挫伤乘客的反劫机动机与热情。所以整体而言,此次重奖所带来的激励效果十分有限。 海航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其董事会的行为理应受到股东代表大会和广大股东股民的监督。重奖决策的合理性依据、决策制定过程、激励的资金投入产出效果如何,管理层是应该做出合理评估并向广大海航股东做出解释的,而不可以“怎么奖励都不为过”一言概之。 7月13日海航集团品牌中心全超向记者表示:奖金来自集团公司,而不是上市公司。而海航集团公司是一家归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如果动用集团资金向员工进行重奖,其激励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也应该对全国人民负责,接受国资委监督,并作出合理解释才合适。也不适以"奖金来自集团公司,而不是上市公司"一言概之。 近悉,7月20日晚,正义礼赞——第十一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主题文艺晚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晚会现场,海航集团向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捐赠500万元,并承诺从2012年开始,在未来5年内,每年向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捐赠500万元,用于支持并奖励为社会安定团结做出卓越贡献的见义勇为行为,树立英雄模范。此外,“6.29”反劫机英雄机组也自愿从所获奖金中拿出50万元捐赠给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此举为海航重奖英雄机组事件划上了一个句号。而企业如何有针对性的、公平合理、切实有效的激励员工,值得每一位管理人员和HR工作者进行深入的反思。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 xuxl_168@hotmail.com ) 撰稿人:太和顾问研发中心 栗晓莉 许孝良
3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whyhoo 2012-6-18 19:58
2011年是 “ 十二五 ” 时期开局之年,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牢牢抓住 “ 民生为本、人才优先 ” 工作主线,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劳动就业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 2011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863万人。 图1 近五年全国就业人员产业构成情况 单位:%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1万人,有553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全国共帮助5.7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2.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图2 近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图3 近五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图4 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 单位:万人,% 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4.19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9.46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下发了《关于加强统一管理切实维护人力资源市场良好秩序的通知》,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统一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检查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近13.3万户次,查处违法案件1.01万件,其中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活动4055起。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丰富了服务内容,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24043亿元,比上年增长5220亿元,增长率为27.7%。基金支出合计180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36亿元,增长率为21.8%。 图5 近五年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单位:万人 图6 近五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单位:亿元 (一)养老保险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83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8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1565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826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163万人和521万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1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56万人。年末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62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50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提高,且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年末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4725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7.3%,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征缴收入139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272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97亿元。 年末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等13个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份共积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2703亿元。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省市开展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年末 全国 有 27 个省、自治区的 1914 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年末 国 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试点地区参保 人数 32643 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22367万人。 其中 实际 领取待遇人数 8525 万人。 全年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1070 亿元, 比上年增长135.9%。 其中个人缴费 415 亿元, 比上年增长84.0%。 基金支出 588 亿元, 比上年增长193.3%。 基金累计结存 1199 亿元。 年末 全国 有 27 个省、自治区的 1902 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开展国家 城镇居民 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年末 国 家城镇居民 社会养老保险 试点地区参保 人数 539 万人,其中 实际 领取待遇人数 235 万人。 全年城镇居民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40 亿元,其中个人缴费 6 亿元 。 基金支出 11 亿元 。 基金累计结存 32 亿元。 年末全国有4.49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比上年增长21.3%;参加职工人数为1577万人,比上年增长18.1%;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3570亿元。 (二)医疗保险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73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80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2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9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2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88万人。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中,参保职工18948万人,参保退休人员627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157万人和335万人。年末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6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8万人。 全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5539亿元,支出44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6%和25.2%。年末城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累计结存4015亿元(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497亿元),个人账户积累2165亿元。 (三)失业保险 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43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1万人。其中,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3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1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9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万人。全年共为64.4万名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支付了一次性生活补助。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923亿元,比上年增长42.1%,支出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240亿元。 (四)工伤保险 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76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35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68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8万人。全年认定(视同)工伤120.1万人,比上年增加6.1万人;全年评定伤残等级人数为51.0万人,比上年增加9.2万人。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163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 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466亿元,支出2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7%和48.8%。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42亿元,储备金结存101亿元。 (五)生育保险 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38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56万人。全年共有265万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比上年增加54万人次。 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220亿元,支出1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8%和26.7%。年末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43亿元。 三、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以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为主线,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的职能作用,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 截至2010年底,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比2008年增加78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297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5550.4万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交叉统计在其中),高技能人才资源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1048.6万人。 截至2010年底,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86人,累计选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0多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00多人。从1978年到2011年底,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81.84万人。全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8.62万人,比上年增长38.08%。 年末,全国共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60余家,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地方政府共建创业园38家,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215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148个。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15万人。 全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达3000多万人次,举办269期高级研修班,培训近14000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新疆、西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程共培养52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青海三江源人才培养工程共培养专业技术人才6300多人次。“653”工程圆满结束。6年来,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五大领域,共培训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全年全国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1810万人次,其中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20万人。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共有1400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年末全国共有技工学校2914所,在校学生429万人。全年技工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527万人次。年末全国共有就业训练中心4083所,民办培训机构19287所。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200万人次,包括:企业在职培训613万人次,“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262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86万人次,各类农民工培训1080万人次,创业培训145万人次。 年末全国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0677个,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19万人。全年共有1746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比上年增长5.3%;1482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有35.8万人。 四、公共人事管理 履行公共人事管理职能,公务员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圆满完成2011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任务,全国共录用公务员19万余人。政府表彰奖励工作有序开展,全年共表彰先进集体2617个、先进个人4349名,追授11名个人部级荣誉称号。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聘用制度推进范围继续扩大,基本实现全覆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初步入轨,全国事业单位岗位备案核准率达到91.45%,其中,中央事业单位达到98.97%,地方事业单位达到90.70%。公开招聘制度推行力度进一步加大,会同中组部下发了《关于个别地方事业单位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事件的通报》和《关于严格自查自纠严肃查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规事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顺利落实。全年安置军队转业干部4.3万余名,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的占计划分配总数的81.5% ,事业单位的占 17.1% ,国有企业的占 1.4%;1万余名师团职干部得到重点安置,3800余名功臣模范以及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特殊岗位工作的军转干部得到照顾安置。 五、工资分配 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与2010年的37147元相比,增加了5305元,同比增长14.3 %,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4556元,与2010年的20759元相比,增加了3797元,同比增长18.3%,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 2011年,北京、重庆、陕西等25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22%。2011年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的132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的13元/小时。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2009年底兑现到位,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2011年底基本兑现到位,其他事业单位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实施绩效工资,已有25个省份发文部署。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稳步推进。 六、劳动关系与劳动者权益维护 全面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继续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促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年末,全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6.4%。 年末,经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备案的当期有效集体合同96.2万份,覆盖职工1.22亿人。 全 年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 组织和 仲裁机构 共 受 理劳动人事争议 案 件131.5 万件。结案 118.7 万件 (不包括仲裁机构不予受理数) ,其中调解 组织 结案 59.4 万件,占 50.0 % 。 仲裁机构立案受理 劳动人事争议58.9 万件,结案率 为 9 3.9 %;调解组织受理(含仲裁机构案外调解) 72.6 万件。 各级仲裁机构 立案受理劳动争议 58.9万件,比上年减少1.9%,涉及劳动者77.9万人,比上年减少4.4%。其中集体劳动争议0.7万件,涉及劳动者17.5万人。当期共审结劳动争议案件59.3万件,比上年减少6.5%。 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91个,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配备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2.5万人。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与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三项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184.8万户,对210.8万户用人单位进行了书面审查,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38.0万件,较上年下降1.0%。其中,调查处理举报投诉案件34.7万件,较上年上升3.3%。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责令用人单位与880.1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为533.5万名劳动者补发工资等待遇155.1亿元,督促8.5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督促12.8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52.8亿元,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4753户,责令用人单位退还收取劳动者的风险抵押金0.7亿元。 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取得新成果。《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草案)》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由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制定出台了13个社会保险法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修订)了《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规定》等3个部门规章。 普法工作开创新局面。全国人社系统有10个单位和8名个人分别获得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授予的“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印发了《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全面部署了“六五”普法工作。 执法监督工作扎实开展。全国各级人社部门共处理行政复议申请6031件,行政应诉7296件,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涉及民间投资管理和服务业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建议取消涉及服务业的省级基本医疗保险乙类药品目录调整审批项目;对111项人员资格类行政许可项目,建议取消16项,调整2项。 八、基础建设 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加速推进。2011年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继续在 中西部地区(含福建 革命老区 ) 202个县、777个乡镇开展基层服务设施试点建设。2010年试点启动两年来,已有150个县、620多个乡镇完成试点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条件,提高了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 2011年,完成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化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积极配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行动纲要》。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批准社会保险术语、劳务派遣服务要求及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总则等10项国家标准,部领导审批立项了职业培训设备规范和技术规范等17项行业标准。我们积极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沟通,申报批准了2012年四个标准化试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社会保险服务、陕西省西安市工伤生育医疗保险服务、云南省昆明市就业服务、辽宁省沈阳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督促检查国家质检公益项目社会保险标准体系研究课题。 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全面完成。年末,全国32个省级单位全部实现了与部中央数据中心的网络联接,28个省份实现了部省市三级网络贯通,城域网加速向街道、社区、乡镇基层服务机构延伸。230多个地区发放了符合全国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卡,实际持卡人数1.99亿人,284个地级以上城市开通了12333专用公益服务电话。各地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上传的基本养老保险联网监测月度数据涉及参保人员已达到1.98亿人。 注: 1.本公报中的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2.本公报中的有关数据为正式年报数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部分数据有所不同。 3.全国就业人员及分三次产业人员数据、农民工数量和年平均工资有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4. 现行人才资源统计为每五年开展两次全口径统计调查。目前最新全口径人才资源统计数据为2010年底数据。 5. 本公报中 部分数据因 四舍五入 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增量及增长率根据四舍五入 前数据计算。 原文见 http://www.mohrss.gov.cn/page.do?pa=402880202405002801240882b84702d7guid= e578e8be726c4689a32b91e8f7882a45og=8a81f3f133d01e170133d36bed3c04d3
个人分类: 社会|1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迟退休,早退晚死,晚退早死
热度 19 xupeiyang 2012-6-8 07:03
今天去兰州,9点飞机,等飞机,看看新闻。 明年可以退休,赶不上新政策了。 人社部:拟将退休年龄弹性延迟 http://www.cjxtv.com/video/pages/33895.shtml 弹性退休制度今年会否出台方案? 人社部称,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涉及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代际关系、社会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 人社部提出,对于延长企业职工退休年龄问题,还存在不同看法和意见。有观点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利于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增加退休后收入;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也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仍供大于求,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挤压岗位供给,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 目前,人社部正在对退休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在总结国内外一些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论证,随着社会共识逐步增多,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推迟退休年龄不能一刀切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ssd/20120607/6573923.shtml 中国推迟退休年龄已基本具备条件 http://gb.cri.cn/27824/2012/06/08/5551s3719149.htm 有观点说,推迟退休年龄的时机要成熟还要等10年左右,怎么看这一观点?   陈永杰:我认为条件基本具备。 我们国家的人均寿命现在已经是70几岁了,北京已经达到80岁了,过去我们定这个政策55岁、60岁退休是50、60年代,60、70年代定的,那个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就是50、60岁,现在已经是70、80岁了。 第二个我们国家现在人口老龄化已经明显了。 第三个现在我们的大量工作环境的条件是可以的。但是这些条件具备了也要因人而宜,各种情况不一样,比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一些行业、一些职位,那么他提高年龄,这些年龄可能不适合。但是从事脑力劳动特别是白领,比如像从事义务工作、从事教育工作、从事其他的一些科研工作的人,他们的知识积累程度都被需要。
个人分类: 老年健康|5500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参加“两岸人力资源开发与交流研讨会”
freedom110110 2012-6-6 08:31
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立项,由中华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台湾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承办的“两岸人力资源开发与交流研讨会”于2012年5月31日在我校逸夫会堂第二会议室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台湾发展研究院董事赵守博、中华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李兵、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副局长严中洲、中华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秘书长刘永志、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理事黄立金、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等出席开幕,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会场 李兵副会长代表大陆主办方致辞,她高度评价此次研讨会对于分享两岸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经验,推进两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两岸人才交流的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李兵副会长致辞 赵守博董事代表台湾主办方致辞,他首先介绍了宝岛台湾人力资源开发的状况及其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赵守博董事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升、社会步入高工资时代,这是人力资源领域的重要课题。他相信两岸专家学者及各界之间的交流,有利益两岸的合作与两岸人民的福祉。 赵守博董事致辞 杨慧林副校长代表承办方致辞,他首先对两岸三方合作举办此次研讨会表示祝贺,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全力支持劳动人事学院就劳动科学领域与两岸的同仁开展交流与合作;他指出,人力资源是国家最宝贵的第一资源,各地区各部门都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各种努力,吸引和汇聚了一大批一流人才,推动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他最后希望两岸各方积极搭建平台、不断加强交流,共同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造福华人世界贡献力量。 杨慧林副校长致辞 随后,来自两岸三方的与会嘉宾围绕“人才引进与人才交流”、“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与培训”和“人才猎头、创新人才的引进”等四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曾湘泉院长主持开幕式 刘永志秘书长以“稳步推进人才交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为题,回顾了两岸人才交流工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人才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和平发展、造福两岸人民的意义,同时就新形势下做好规划、加强创新推荐两岸人力交流提出了建议。台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文国以“人才引进与交流”为题,介绍了台湾发展研究院与大陆在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项目,并希望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合作。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以“中国大陆人才政策评估”为题,介绍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情况及社会反响。他认为,人才政策要加强宣传和普及,要重点关注满意度低的政策措施,同时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以用为本。要积极推动人才立法,依法推动人才工作。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冯沪祥教授以“人才培养的台湾经验”为题,介绍了台湾地区打造共同目标、推动人才培养的行动理念,并就两岸合作发展、和平相处进行了展望。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冯丹白校长以“人才培养-以明新科技大学为例之经验分享交流”为题,从教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才及人才培养工作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数据中心主任丁大建主任以“中国大陆劳动力市场的演变与思考”为题,结合实际调查,回顾了大陆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演变,介绍了大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赖于城乡统一、体制统一、法制统一、价值统一和信息统一。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陈聪胜副教授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题,介绍了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实施方式和政府鼓励企业实施人才培训的做法。特波国际总经理萧世贵从人才的需求、培训与发展的需求以及TDP计划等三个方面分享了“未来领导人发展案例”。美国百人会理事曾宪章以“打造创新鸟巢、汇集天下英才”为题,谈了面对全球竞争的形势下,如何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打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人才交流协会高级人才寻访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天之择人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韩光耀以“促进猎头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营造创新人才引进和职业发展的通道”为题,介绍了我国大陆猎头服务市场发展的简要历程和现状并对规范高级人才寻访服务市场,营造创新人才引进和职业发展通道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夏青云,以“从厦门台湾地区专业人才暨大学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看台湾人才的交流与引进”为题,介绍了台湾地区专业人才暨大学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的举办情况和厦门市有关台湾地区人才引进就业、创业与相关税收政策规定,并就对台湾人才交流与引进的重要意义与未来努力进行了分享。 与会嘉宾合影 会议最后,赵守博董事、曾湘泉院长和刘永志秘书长代表两岸三方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大家一致认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加强两岸人力资源开发与交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家一致同意继续深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两岸人力资源领域学术交流的制度化和品牌化。 来自中华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台湾地区有关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代表80余人以及劳动人事学院唐鑛教授、林新奇教授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2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乌鲁木齐市组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gaojiange 2012-5-28 23:20
5月25日,乌鲁木齐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任命朱文智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乌鲁木齐市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杜明作了有关人事安排的说明:原乌鲁木齐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整合,组建成立乌鲁木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事局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不再存在。此前,朱文智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2008年我国启动“大部制”改革,改革中提出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合并人事部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改革自上而下,2009年6月5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正式宣布组建。“原人事厅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职责,整合划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不再保留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现在,新疆许多地州人事局和劳动保障局也已实现了合并,组建成立了人社局。
个人分类: 天山南北【幽幽西部】|4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wlingj 2012-5-6 11:32
个人分类: 人才理论与实践|0 个评论
[转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whyhoo 2012-4-25 21:50
尹成基: 2012年一季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全面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并取得积极进展。 一、就业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43万人。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去年底持平。二是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中央财政加大就业扶持政策力度,2012年安排资金439亿元用于促进就业。三是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印发做好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开展对离校前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印发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通知,充分发挥各类机构的作用,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开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督查活动,分赴6省市督导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是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会同残联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帮助36万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9万多名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1.8万余户零就业家庭中2.3万多人实现就业。会同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开展“春风行动”,针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求职就业和企业招聘用人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服务。五是推进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初见成效,实现全国范围内中央、省、市三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劳动者相关信息的全面监测,覆盖全国近9000万劳动者。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开通试运行,26个省的100多家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参加联网。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进一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经济结构调整方案的制定,探索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就业评估机制,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十二五”就业专项规划落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加强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不断充实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二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建立实名制信息库,组织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集中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努力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建设,加强输出输入地对接,统筹城乡就业。有针对性地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的长效机制。三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好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劳动者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完善创业型城市评价体系,开展创业环境问卷调查和创建工作绩效考评活动,推动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深入实施,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大学生创业促进帮扶工作。 二、社会保障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新农保和城居保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3月底,纳入国家试点的1914个新农保试点县、1902个城居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保人数达到3.43亿人,其中达到领取待遇年龄人数9542.8万人,加上地方自行试点县,总参保人数达到3.76亿人,其中达到领取待遇年龄人数1.07亿人。16个省份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10个省份统一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待遇水平继续提高。连续第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预计调整后月人均养老金为1700元左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提高到人均240元,居民医保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和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也得到提高。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530多万未参保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共有312万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等纳入了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四是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总体扩大。到3月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8775万人、51520万人、14376万人、17689万人、14268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383万人、4177万人、59万人、-7万人、376万人。1-3月,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6273.2亿元,同比增长30.8%;总支出4799.1亿元,同比增长17.2%。五是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研究制定《社会保险法》配套法规政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总体态势平稳,农民工的关系转续工作平稳顺利。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和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配套法规,修订失业保险条例,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条例和生育保险办法。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提高统筹层次,完善接续办法。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管理职能及经办资源。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二是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今年要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稳妥地做好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三是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研究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相应调整居民个人(家庭)缴费水平,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普遍达到70%。四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条例,推进非现场监督和网络即时监控,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政策研究。五是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保险统一经办,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精确管理水平。社会保障卡全年增发1.5亿张,持卡人数达到3.4亿人。 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留学人员和回国工作稳步开展。召开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开展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以及“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申报工作,共收到1146项科研项目,107项创业项目以及近60项为国服务活动申请。二是专家工作积极推进。印发开展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的通知,对选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面启动实施2012年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三是博士后工作有序开展。部署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工作,开展香江学者计划申报工作。评选产生第一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四是继续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启动2012年高级研修项目和基地建设项目,开展申报认定第二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工作。印发知识更新工程工作计划,研究部署急需紧缺和岗位培训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起草新疆和西藏特培工作计划,做好特培学员的选拔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实施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组织实施2012年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二是推动出台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政策。组织开展2012年度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及赤子计划的评审和经费划拨工作。继续实施“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办好广州、大连、南京、福建等人才项目的交流示范活动。三是稳步扩大博士后工作规模,开展增设流动站评审工作,新设立一批流动站。评选产生第二批香江学者计划资助人选,研究关于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英才计划有关事宜。四是开展知识更新工程2012年高级研修项目选题工作,做好高研班的组织实施工作。组织召开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评审会,通过评选产生20个基地。选择装备制造、农业、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总结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经验。组织实施新疆、西藏特培工作。 四、职业能力建设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和2012年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选拔等工作。组织开展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人选申报评选工作。研究起草《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意见》。二是推进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启动第二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印发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设置标准。完成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和推广筹备工作。三是启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推进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组织2012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单位评审和项目实施工作。开展2012年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选拔工作和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人选申报评选工作。二是加强职业培训工作。推广使用全国补贴性职业培训信息统计系统,加大对职业培训机构和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启动全国企业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三是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深入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研究制定一体化师资标准和培训大纲,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活动。指导技工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扩大在职职工培训和各类就业技能培训规模。四是做好技能人才评价和竞赛工作。开展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工作,推荐确定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专家、教练、翻译和集训基地。加快修订职业分类大典。继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制定职业资格设置和职业标准。 五、事业单位管理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配合有关部门修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二是完善岗位设置管理。目前,全国事业单位岗位备案核准率达到91.45%,基本实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初步入轨。三是加快建立健全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会同中组部组成4个检查组对部分省市的公开招聘情况进行了检查。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二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检查情况通报提出的各项要求。三是继续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推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入轨。 六、农民工、劳动关系协调和权益保障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确保元旦、春节前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涉及拖欠的劳动争议案件春节前基本结案,共为129万名农民工补发被拖欠的工资及赔偿金59.24亿元。召开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第十次全体会议,印发2012年工作要点。组织召开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2012年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制定实施发展家庭服务业相关规划,推动发展家庭服务业扶持政策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进展顺利,截至3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4064万人、4772万人、2395万人、6661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76万人、130万人、3万人、-167万人。二是继续推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劳动合同法》修订工作。继续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研究制定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的意见。继续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集体合同实效性逐步增强。召开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第十七次会议,研究部署了2012年三方工作要点。三是做好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工资指导线发布工作。目前,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14元。四川、山东、宁夏、新疆等4个地区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在14%左右。四是进一步加强调解仲裁工作。实施《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建立企业内部劳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提升企业自主解决争议的能力。国有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印发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的意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加快推进。一季度,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立案受理争议案件14.7万件,同比增长16.4%;涉及劳动者20.0万人,同比增长20.1%;当期审结案件12.6万件,同比增长7.4%。五是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劳工”、“黑中介”等违法犯罪行为,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活动3745件,规范中介活动和企业招工行为。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在99个城市实现全覆盖。加强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查处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和案件移送程序,形成打击欠薪犯罪的工作合力。一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主动检查用人单位44万户,涉及劳动者2275.4万人。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组织开展农民工发展方向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研究。筹备开展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单位)创建活动。推进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家庭服务供给能力。开展家庭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筹备开展家政服务人员和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有关工作。二是稳步推进劳动合同法实施工作。完善规范劳务派遣的政策措施,开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积极稳妥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健全集体协商争议调处机制。指导各地稳妥做好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作。开展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行动,健全预防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加强三方机制组织建设。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向街道、乡镇及社区延伸。三是认真做好调解仲裁工作。推进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平台调解组织建设。指导各地提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中心)调解组织组建率,今年年底前达到50%以上。加快市县仲裁院建设步伐,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推进大中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今年年底前组建率达到50%以上。会同全国工商联制定《关于加强非公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意见》,启动第一批非公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四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力度。继续开展劳动用工与社会保险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执法检查,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查处情况通报制度。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覆盖省会城市及50%的地级市。 中国日报记者: 能否透露一下人社部正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的意见》将做哪些方面的规定?谢谢。 尹成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和国外的人员交流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一些外资企业部分管理人员和就业人员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的人员也逐步增加。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大量增加的在中国永久居留的外国人要给予有效的保障,使这个群体在中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在就业方面取消各种就业的限制,鼓励他们在中国兴业、创业和稳定就业,实行公平就业。 第二,要有效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使他们能够在中国永久居留而无后顾之忧。其他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权益,我们也将进一步研究和规范。涉及我部方面的政策,我们将认真的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制定合理的政策,有效保障希望永久居留的外国人的权益,谢谢。 财新传媒周刊记者: 第一个问题,关于养老金入市的,上个月广东省的部分养老金进入社保基金理事会,宣布进入资本市场,大家比较关心的是下一步会怎么样,是不是像浙江、山东、江苏这样养老金结余比较多的省市,也会模仿广东的模式分别交给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下一步究竟会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关于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现在的修订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修订稿当中关于劳务派遣制度究竟是有怎么样的调整?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的问题,在刚刚下发的2012年的医改工作方案当中,要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我想问一下从人社部角度出发,和我们相关的几个制度会有怎么样的调整和设计。谢谢。 尹成基: 关于你所说的养老金入市的问题,大家可能已经知道,前不久广东省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1000亿元委托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这个事情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情况:一是广东的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结余比较多,将1000亿元委托全国社会保险保险基金理事会运营,不会影响到当地的养老金的发放,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二是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它是委托运营,而且这个委托是有期限的,委托期是两年。三是我们部正在研究制定全国的基本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研究制定在颁布实施之后,要对委托投资运营的问题进行统一的调整。四是投资运营是经过严格的程序,经过我们部和财政部的审核,并且报经国务院批准才实现委托,这是一些具体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的指示,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模式、管理机制、政策措施等进行深入研究,抓紧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促进基金保值增值,维护广大参保人的切身权益。 第二个问题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修订进展情况,这项工作是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修订工作当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主要是去年全国人大对《劳动合同法》的执法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发现了法律落实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有的方面没有落实,包括有的条款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为了使这部法律更好的保护用人单位和广大职工的各项权益,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准备在进一步调查论证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劳动合同法》做出进一步的修订。 当然你提到劳务派遣的问题,也是去年《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当中发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劳务派遣存在一定程度的滥用。劳务派遣在法律规定上主要是对用人单位一些辅助性、临时性或者替代性的一些岗位可以实行劳务派遣,但是实际执行过程当中有一些用人单位把不属于“三性”的岗位也实行劳务派遣。今年我们部要对全国的劳务派遣单位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就是全面的了解劳务派遣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打基础,特别是为《劳动合同法》的修订提供依据。我们将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法律修订的工作。 第三个问题,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医疗保险的制度怎么适应群众需要和怎么发挥对重特大疾病保障的作用。从制度上来讲,我们将进一步配合重特大疾病机制的建立,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的制度做出调整,包括我们基本的医疗保险的待遇支付机制,付费方式和管理的机制,我们都将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好的事情,是医改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部会全力做好相关的工作。谢谢。 法制晚报记者: 请您具体说一下针对高校的毕业生有什么积极的就业政策?现在各地都有孵化机构,我想知道孵化机构创业成功率到底是在多少?现在各地都在实行毕业生的实名统计信息,这个实名统计信息有什么作用呢? 尹成基: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们就业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今年还会有新的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的压力应当说是比较大的,这里面有客观上人数增加的因素,同时还有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观愿望的因素,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为了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我们部和相关的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我部非常注重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宣传,专门制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手册,里面有具体的项目和政策,在我们部的政府网站、就业信息网和人才网等相关网站上都能查到相关的政策。最主要的是促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因为那个地方最需要他们,需要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地区方面,有相应的一些扶持政策。中西部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大,他们如果自愿到那个地方去,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政策鼓励的。还有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这也是新的渠道,也有相关的政策。还有鼓励大学生创业和自主就业的政策,实施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培训计划。 前不久,我们到地方调研,专门考察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孵化基地,应当说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他们的创业是很有成效的,特别是对带动就业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积极落实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在税收优惠、土地、厂房等等方面都给他们提供了优惠。孵化基地的大学生创办的企业,都享受到这些条件,对创业起步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另外还有担保贷款,创业所需要的重要条件在政策上都有所体现,能够鼓励和扶持大学生的创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与增强,所以进入孵化基地的创业者成功率非常高。对于这样的大学生,我们是欣赏的、赞赏的、鼓励的,他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他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这是多赢的选择。我们也非常鼓励和希望更多的大学生去勇敢的创业,当然创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只要你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好好的项目,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创业是会成功的。 法制晚报记者: 今年的就业率是多少? 尹成基: 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正在开展。根据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我们还要组织开展一些专项的就业活动,我们和有关部门将深入到高校,宣传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高校毕业生也要从实际出发,转变自身就业的观念,这样就能够找到合适岗位。另外,我们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名制,这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通过实名制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包括他的就业去向以及就业的稳定性。这为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及时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实名制就业工作也是在积极的推进当中。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记者: 刚刚谈到的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养老保险投资运营整体方案,能不能告诉我们这个方案的制定和出台有没有时间表?之前的采访过程当中,一些地方政府也有一些说法,但是可能不太一致,我想问一下人社部有没有一个权威的计划或者说法?第二,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支付制度,包括管理机制今后可能是要深化改革的,当然都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近几年来,有一些地方政府围绕地方的社保部门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机制,比如说广东的湛江,所谓的“湛江模式”就是加入商业保险的资金帮助地方政府一起做基本医疗保障,人社部对此有什么考虑,支不支持这些地方的做法? 尹成基: 第一个问题,各方面都非常关注,而且在多次新闻发布会上我都就这个问题专门做出了回答。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挑战,养老保险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基本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也就是说实行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这样的基本制度。对于部分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它具有长期支付的作用。在一定的时期会有一定规模的积累,这就出现了保值增值的问题。去年7月施行的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针对这个问题,近几年来我们部会同有关部门专门进行了研究和论证,同时广泛的听取社会各方面有关专家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意见。这个办法经过几年的调研、论证、起草,我们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思路。我们将进一步加以完善,确保实现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这两个目标,按照程序由国务院审议批准之后加以实施。 尹成基: 第二,医疗保险的管理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包括我部负责的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还有就是最近几年全面推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卫生部门负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当说这三项制度对于中国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险都有了制度的安排,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们三项基本医保制度覆盖的人数去年已经超过 13亿,也就是说,全民医保目标基本上实现。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加大了对城乡居民医保的补助,补助标准每年都有所提高,医保的待遇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提高。而且这样多的人进入到制度,纳入医保管理的体系,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职工和城镇居民这两项医保的人数也是大量的增加,这对我们的经办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刚才通报我们提出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就是这样客观的要求。 尹成基: 在实践当中,最近几年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的地方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管理进行了统筹,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像杭州,他们就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统一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管理标准、药品目录、经办的机构都进行了统一,统一到社会保障部门来管理,有效的整合了基层管理的资源,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规范了各项管理的标准。 从制度发展上来讲,这种探索是非常积极的,我们也在总结这些方面的经验。总的一个目标是要把国家的制度真正的落实到城乡居民的身上,把我们的管理服务真正的、更好的体现到城乡居民的身上,这是最大的目标。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地方,不管是你说的湛江,还是其他一些省的个别县市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把经办管理的一部分职能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来承担,这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最终的效果要由实践来检验,来由城乡居民来说好不好。各地的实践为今后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及时的加以总结。谢谢。 尹成基: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原文见 http://www.gov.cn/xwfb/2012-04/25/content_2123164.htm
个人分类: 社会|1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家族企业的用人之误
热度 1 andyxu 2012-3-30 10:42
B 房地产公司是山东的一个家族式企业,成立于九十年代未,现有员工一百人左右。虽然历经房地产行业多次跳跃式发展,但 B 企业的业务规模发展比较平稳,并行开发的项目不多。因为公司规模不大,中高级管理者以家族成员较多,所以一直采取比较灵活的组织管理模式。 2008 年金融危机暴发后,公司迅速采取了业务收缩,基本停止了新项目开发。 2009 年房地产行业反弹后,公司在所在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域开发了一个新的商业地产项目。该项目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拟定于 2011 年 9 月开盘销售。 金融危机暴发后,因为没有楼盘可卖, B 公司销售部发生了大量人员流失。现任销售部经理林女士, 46 岁,是董事长的妻妹。林经理学历不高,高中毕业,但她自八十年代初,就跟随董事长做小家电商贸生意,深受董事长信赖。自 B 公司成立后,林女士一直在 B 公司各部门工作, 2011 年初,重新组建销售部并担任销售部经理一职。 B 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刘女士, 39 岁,是原销售部唯一留下来的人员。刘副经理系市场营销专业大专毕业,自 1996 年加入 B 公司,在多个楼盘销售中屡创佳绩,也深得公司领导赏识。 随着新楼盘即将开盘销售,销售部开始大量招聘人员。因为公司的这个商业地产项目定位非常高端,销售部林经理决定招聘一名优秀的营销总监。经过大量的面试与反复比较,林经理最后决定录用包先生。包先生现年 42 岁,早年曾移民澳大利亚, 2005 年回到国内发展。包先生自 2008 在某知名大学 MBA 毕业后,已先后在四家国际知名商业地产公司担任过营销总监一职。包先生长期研究房地产和商业地产市场,思路开阔,口才极佳。 包总监 2011 年 6 月入职后,通过对大量的房地产行业数据和数次政府调控的研究,得出结论:当前房地产行业处于低谷期的谷底, 2011 年底必将触底反弹。经过数次与林经理沟通汇报,林经理觉得包总监的判断十分正确。林经理很快安排了包总监单独对董事长的市场行情汇报会议。汇报会议上,董事长被包总监翔实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所折服,深有感慨的说:“我们 2008 年错失了拿地良机,就是因为判断错了市场行情,我们太需要包总监这样的人才了!”董事长当即决定,拟定 9 月开盘的项目延期到年底开盘。 在第二天的经营管理会上,董事长宣布了延期开盘的决定。没想到,这一决定遭到了大多数参会人员的强烈反对。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行情是一天不如一天,大家为了赶工期拼命加班,现在已经做好开盘的全部准备工作,怎么能说延期就延期了呢。董事长临时安排林经理把包总监叫到会场,给大家了做市场行情研究汇报。包总监讲解完 PPT 后,与会人员对房地产市场是否即将反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董事长、林经理和包总监坚决认为市场年底即将反弹。而其它管理人员还是普遍认为年底市场将进一步恶化。特别是销售部刘副经理,就十几年来房地产市场变化和对市场判断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发言。虽然没有详尽的数据、高深的理论和精美的 PPT ,但刘副经理有理有据的发言显然打动了更多的人。会议一时陷入了僵局。董事长沉思良久,最后决定说:“延期开盘的决定已经定了,大家就不要多说了。谁再反对项目延期,谁就不适合继续留在这个项目上”。出人意料,刘副经理站起来说,我请求离开这个项目!董事长一时脸上挂不住,就说,沈阳那边项目上正好缺人,你去沈阳项目吧。经营管理会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很快就到年底了,但事与愿违,房地产市场不仅没有丝毫反弹的迹象,反而一天天恶化。 B 公司项目所在区域的房价很快从 4 万元多一平降到了 3 万元左右。眼看房地产市场一天天降价,丝毫没有反弹迹象,销售部林经理又急又恼。包总监看到自己判断失误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很快就辞职走人了。眼看房地产市场反弹无望,2012年春节过后, B 公司的项目重新开盘销售。因为项目延期, B 公司坐失良机,预计项目销售额将损失数亿元。   亲爱的朋友们, B 公司遭受重大损失,仅仅是招聘包总造成的失误吗?如何才能防止这种失误再次发生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 xuxl_168@hotmail.com ) 太和顾问研发中心 资深高级顾问 许孝良
29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管理观察:如何避免职场血案再次重演
andyxu 2012-3-17 22:52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5日09:13 新浪财经 微博   工程师怒杀女上司 如何避免职场血案再次重演?   一、案件梗概   2012年2月9日《检查日报》刊载了《工程师迷信职场潜规则杀害女上司》一文,讲述了一个惨烈的职场血案:软件工程师因工作纠纷、奖金分配等问题长期结怨,并最终因一次由工作引发的激烈争吵而怒杀女上司。   血案的男主角名为曾杰,三十多岁,硕士毕业的软件工程师,自负狭隘,敏感多疑。女主角名为黎莉,四十多岁,为曾杰直接上司,工作上追求完美,说话直接,不懂得给人留情面。工作上意见不合常有发生,当曾杰碰到了追求完美的上司黎莉,原本骄傲的心屡受打击。偏偏曾杰不懂得疏解不良情绪,偏偏黎莉又不懂得“退让”和“鼓励”,两人的怨气就这么一步步越积越大,再加上公司方面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预警和疏导机制,最终导致血案的发生。   二、案件能给我们带来哪些管理方面的启示?   看似“正常”、“普遍”的职场纠葛竟然酿成惨案,太和顾问的专业人士认为,这反映出该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巨大的漏洞或软肋:   1、对员工的评价。   该公司“人治”的影子随处可见。   我们从新闻中看到,在该公司里,一名员工干得好,还是不好,都由其直线经理说了算。当黎莉信任曾杰时,就对他另眼相看,十分器重,当后来因为工作上的冲突,黎莉不再信任曾杰时,就可以对他完全弃之不用。   作为应当在公司战略层面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和配置的“总协调师”,人力资源部这时候在哪里呢?从新闻描述中,我们看不到人力资源部有任何作为。   按理说,人力资源部应当对员工具体工作怎样、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起码的备案,应当有一套完整的对员工进行评价的机制,这样才能全盘统筹公司内所有人力资源的调配和使用。   而在该公司中,给予直线上司的生杀权力过大,导致一个员工的成长只一线牵于他的直线上司,这就难免导致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甚至浪费的现象出现。   事实上,公司在赋予直线上司权力的同时,也应对其实施适度的监督和制衡,以避免这种权力被滥用并导致不良后果发生。也就是说,公司的“人治”和“法制”应当相互配合,协调共存,不能顾此失彼。   2、转岗。   除了员工工作行不行、能否重用、能否晋升都由直线上司说了算之外,员工能否转岗,也是直线上司说了算。   曾杰曾几次提出调离黎莉的部门,可上级的答复是,这事必须征得黎莉同意。   这里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人力资源到底是公司的人力资源,还是部门领导的人力资源?   答案很明显是前者。   既然人力资源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那么,所有员工都可以在公司层面进行调配,而不能受某个部门领导的控制。适当的转岗是人力资源增值的一个过程,有可能导致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但是,在曾杰需要帮助的时候,人力资源部门并没有出现,而是直接推到其直属上司那里,这使得曾杰力争有所转机的希望破灭,从而使积怨进一步加深。   3、奖金分配。   升迁升不得,转岗转不得,而年终奖分配,再次让曾杰凉透了心。   曾杰本来期望年终奖能缓解一下家庭的经济压力,但是因为被上司黎莉认为“能力差做不好”,一分钱的年终奖也没得着。   仅靠直线上司说了算的的年终奖分配方式合理么?   答案是不尽合理。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两个比较严重的后果:一、由于个人好恶以及近因效应等原因,奖金分配结果未免主观;二、下级知道彼此的奖金额度后,觉得自己拿得少的难免心里不平衡,进而可能对上司产生怨恨之情并影响到今后和上司的工作配合等。   事实上,公司应当在奖金分配上有着公平、透明的分配依据和体系。在该体系下,员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其奖金额度大小可根据其业绩表现情况直接算出,而不是取决于领导个人的喜恶。假如员工有业绩却拿不到奖金,那么他恨的应当是制度,而不是制度的执行者。   4、员工情绪管理   该公司在员工评价、转岗、奖金分配等诸多方面“人治”远多于“法制”,这些管理体系上的缺陷是引发曾杰和黎莉产生冲突的“引线”,而两人性格上的缺陷,又促使冲突进一步升级。   我们从新闻的描述中看到,曾杰的性格软弱多疑,不善于沟通、协调,比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累积,导致偏激情绪。而其上司黎莉则过于强势,不懂得融通和关心下属,她有时像个粗暴的推土机,只照顾原则,而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当这二人之间产生矛盾时,问题很有可能会越闹越不可收拾。   而无为的HR也在客观上成了血案的又一“幕后推手”。该案中,曾杰出现了这么大的偏激情绪,杀人的心都有了,HR竟然毫无知觉,这显然是失职行为。   作为企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师"和“调节师”,HR要有很敏锐的人际洞察力。企业内部人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调节,哪个人脾气秉性如何,应当特别警惕的雷区在哪里等等,HR虽然不能说了如指掌,至少也得知道个大概,以求防微杜渐,将过分激烈和具有强破坏力的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总结   无论你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还是HR工作者,都非常必要来以此血案来警惕自己,以在日常的工作中防微杜渐、尽早掐灭潜在的“起火点”。   我们不得不说,是公司规范的流程制度的欠缺、HR功能的缺位、员工个人不健康的心态,使这一血案的发生“命中注定”。   为了避免此类案件再次发生,一方面公司需要有清晰、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包括客观公正的员工评价机制、员工换岗制度、员工绩效奖金发放制度等,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对员工情绪和公司内的人际关系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在合适的时候出面进行协调,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确保公司正常运转、高效运转。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 xuxl_168@hotmail.com )   撰稿人:太和顾问研发中心 许孝良 栗晓莉
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没有“工资论”?
lg21c 2012-2-29 06:28
有没有“工资论”?即研究工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什么样的人应该拿高薪?职级越高则应该工资越高,目前的就是这样操作的,这样就对吗?职级越高则应该工资越高,为什么?职级越高则能力越高,贡献越大?
个人分类: 思考|2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阳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办公室迁新址通知
shenbinti 2012-1-20 10:07
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科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办公室迁新地址通知 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科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办公室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搬家至新地址。 2011年12月29-30日不对外办公,2012年1月3日(星期二)开始正式在新地址办公。   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科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办公室新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朝阳区大柳树甲100号)一层116、117、118办公室(具体乘车路线见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http://cyld.bjchy.gov.cn)。   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科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办公室新办公联系电话:单位申报工伤认定电话:85816659   个人申报工伤认定电话:85822912 劳动能力鉴定电话:85822302 传真:85823902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 北京沈斌倜劳动法律师服务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3号居然大厦18楼中闻律师事务所;电子邮件:shenbinti@yahoo.com.cn业务电话:(+86)15301115671(+86)13661313967;互动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沈斌倜律师简介:沈斌倜,女,北京市劳动保障法学会会员,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劳动法专家,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沈斌倜律师专业从事劳资纠纷法律研究,专注于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及劳动法培训、担任劳动法专项顾问。执业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3号居然大厦18楼;电子邮件:shenbinti@yahoo.com.cn业务电话:(+86)15301115671(+86)13661313967;互动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个人分类: 劳动法新闻|2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支付办法
shenbinti 2012-1-20 10:05
关于印发《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支付办法》的通知 京人社工发﹝2011﹞377号 2012年01月17日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用人单位:   根据《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2011 年第 242 号),我局制定了《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支付办法》 , 现印发给你们 , 请遵照执行。   附件: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支付办法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附件: 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支付办法 第一条 依据《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核定及支付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负责全市工伤保险待遇核定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经办业务管理工作;区(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和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委托的代办机构(简称:社保经(代)办机构)负责本辖区(本系统)工伤保险待遇核定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具体经办业务。 市、区(县)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工伤保险待遇核定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作实施监督检查。 第四条 工伤职工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伤残等级达到1至10级,或者经区(县)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为因工死亡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应在接到《工伤认定决定书》或者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之日起30日内到参保地的社保经(代)办机构申请办理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手续。 第五条 申请核定工伤保险待遇须携带下列证明材料: (一)工伤职工身份证明; (二)工伤认定决定书; (三)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四)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核定申请表; (五) 因工死亡的,需提交《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其它有法律效力的死亡证明材料; (六)终止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七)跨统筹地区就医审批表; (八)本市与外省市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和有关单位开(出)具的住院结算单据和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的单(票)据; (九)需要提交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六条 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应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一)被供养人身份证明; (二)公安机关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供养关系证明; (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被供养人经济状况证明; (四)供养亲属符合下列情形的,需补充提交相应证明材料: 1、被供养人属于孤寡老人、孤儿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证明; 2、被供养人属于养父母、养子女的,公证机关出具的公证书; 3、被供养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第七条 对证明材料齐全的,社保经(代)办机构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手续;对证明材料不齐全的,社保经(代)办机构应一次性书面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证明材料。 算性第八条 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核定工伤保险待遇的,本人工资是指职工受伤前用人单位为其连续12个月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月平均缴费工资;用人单位缴费不满12个月的,以实际缴费月数的缴费工资之和平均计算本人工资。 新参加工作或调转到新的用人单位当月发生工伤事故的,以事故当月的缴费工资作为本人工资。 第九条 退休人员被诊断为职业病的,核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时,以本人被诊断为职业病前12个月的月平均基本养老金或退休费作为核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基数,基本养老金或退休费领取不足12个月的应与退休前的缴费工资基数一并计算。计算标准低于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 第十条 工伤职工复查鉴定后伤残等级发生变化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重新核定和补发。 第十一条 5至10级或未达伤残等级的工伤职工复查鉴定后伤残等级达到1至4级的,伤残津贴以本人复查鉴定前12个月的月平均缴费工资基数作为本人工资进行核定。凡低于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进行核定,高于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以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核定。 第十二条 1至4级工伤职工,复查鉴定后伤残等级提高的,伤残津贴自复查鉴定的次月起进行调整。调整公式为:复查鉴定当月的伤残津贴/原伤残等级核定伤残津贴的百分比*复查后伤残等级核定伤残津贴的百分比。 1至4级工伤职工复查鉴定后伤残等级下降,伤残津贴不作调整。伤残等级降为5至10级的,自复查鉴定的次月起,停发伤残津贴。 第十三条 对综合评定后伤残等级升高的1-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应自综合评定的次月起进行调整。调整公式为:综合评定等级鉴定当月的伤残津贴/原伤残等级核定伤残津贴的百分比*综合评定后伤残等级核定伤残津贴的百分比。 第十四条 核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丧葬补助金时,分别按工伤发生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一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数。 核定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时,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时上一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数。 核定生活护理费时,按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鉴定结论时上一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数。 上一年度相关数据未公布前,可暂按上上年度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核定发放相关工伤保险待遇,待相关数据公布后再重新核定并补发。 第十五条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死亡的,经治疗的工伤医疗机构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明确为因工伤(职业病)伤害导致死亡的,享受因工死亡待遇。 第十六条 职工因下落不明被认定为工伤,经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核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丧葬补助金时,以职工下落不明的上一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和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计发基数。 第十七条 核定供养亲属抚恤金时,确定工亡(伤)职工的本人工资,参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其中1-4级工伤职工死亡前12个月平均伤残津贴或基本养老金(退休费)高于本人工资时以伤残津贴或基本养老金(退休费)作为基数。当基数低于工伤职工死亡时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照工伤职工死亡时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计算;高于工伤职工死亡时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照工伤职工死亡时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计算。 第十八条 核定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时,根据本市有关规定核准具体支付金额。 第十九条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市有关规定,下列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时间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自核定结论作出后20个工作日内支付; (二)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结论的次月起开始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自工伤职工死亡的次月起开始支付; (三)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自事故发生的第4个月起支付; (四)工伤职工经再次鉴定,鉴定结论发生变化的,按照再次鉴定结论享受相应待遇,享受待遇的起始时间为原鉴定时间的次月。 第二十条 社保经(代)办机构依法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应通过银行逐步实现社会化发放。对确需通过用人单位代发的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在收到工伤保险待遇资金的3个工作日内,应足额支付给工伤职工。 第二十一条 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伤残津贴在扣除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第二十二条 工伤职工再次发生工伤的,新伤害部位的劳动能力鉴定等级作为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待遇的依据。工伤职工发生多次工伤的,多次伤残综合评定的等级作为除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工伤保险待遇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决定中明确由工伤或者职业病导致其他疾病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新评定的伤残等级作为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间超出规定时限的,由用人单位负担此期间发生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 第二十五条 有关工伤职工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丧失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停止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时间和退回多领冒领工伤保险待遇资金的要求及对拒绝退还多领冒领工伤保险待遇的处理措施,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北京市领取社会保险(障)长期待遇人员资格认证管理暂行办法》(京人社保发 205号)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市政府第242号令)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北京市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给付办法》(京劳社工发 199号)同时废止。 我的更多文章: 北京市工伤认定办法2011最新 (2012-01-13 10:01:25) 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 (2012-01-06 16:46:28) 下班途中车祸引发的工伤认定争议 (2012-01-04 18:01:58) 上班途中工伤认定问题 (2011-08-22 14:21:46) 《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2011-03-27 11:26:30) 工伤死亡赔偿2011标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2010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标准 (2011-03-26 22:35:56) 工伤认定办法-最新-2011年1月1日 (2011-01-11 11:04:07) 一名六级工伤人员的工伤待遇要求-沈律师点评 (2010-01-14 22:43:58) 工伤后停工留薪、岗位变动、伤残鉴定系列问题专家点评 (2009-12-28 22:37:39) 北京劳动法仲裁沈律师整理-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2009-02-18 22:13:54 )
个人分类: 劳动法新闻|2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dongzg101 2012-1-5 21:08
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 博弈 人力 人力资源 的文章 "5S"管理原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5S"管理原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如何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80后"开发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探讨 "80后"文化自觉的资源性特征浅议 "80/20原理"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80/20原理"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本文研究了 博弈 论在员工招聘、员工使用、绩效考评和工资管理中的应用。在 博弈 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在员工招聘方面,企业应合理设计选拔机制;在员工使用方面,要杜绝多头领导,避免滥用公共 人力资源 ;在员工绩效考评方面,员工与主管最终将选择合作决策;在工资管理方面,应合理设计工资制度,适当提高工资水平,从而为 人力资源 管理提供一种 博弈 分析的科学方法。    博弈 论; 人力资源 管理;员工招聘;工资管理    F224.9    A    1006-5024(2007)05-0044-0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粤台 人力资源 开发比较研究与加快广东 人力资源 开发的思路”(批准号:   03/04L03)的阶段性成果    曾建权,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人力资源 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 人力资源 管理。(广东 广州 51066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 人力资源 管理已成为企业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如何提高 人力资源 管理的水平,是一个关乎企业战略成败的问题。(剩余2149字)
1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调整本市职工生育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热度 1 shenbinti 2011-12-28 11:09
关于调整本市职工生育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人社医发〔2011〕334号 日期2011-12-20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定点医疗机构:   为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进一步完善本市职工生育保险政策,减轻参保人员负担,结合本市实际,现将生育保险政策调整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   二、用人单位应当为其职工办理参加生育保险手续,并按照《北京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第154号政府令)的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用。   财政部门核拨经费的用人单位,其应缴纳的职工生育保险费列入部门预算,由用人单位按月缴纳。   三、参加本市生育保险的职工,因生育或计划生育享受产假的,产假期间可享受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月缴费平均工资除以30天再乘以产假天数计发。   生育津贴即为产假工资,生育津贴高于本人产假工资标准的,用人单位不得克扣;生育津贴低于本人产假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   原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本通知执行之日前已经生育或计划生育享受产假,本通知执行之日后申报生育津贴的,按照本通知规定的生育津贴计发办法计算生育津贴。   四、按照本通知规定,新纳入参保范围的女职工,自本通知执行之日起9个月内分娩的,可即时申领享受相应的生育津贴待遇;自本通知执行之日起9个月后分娩的,如连续缴费不足9个月,其生育津贴由用人单位支付。   五、参保职工分娩前连续缴费不足9个月,分娩之月后连续缴费满12个月的,职工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予以补支。补支标准为申报领取津贴之月,用人单位职工月缴费平均工资除以30天再乘以产假天数。   六、参保职工办理生育住院或申领生育津贴和医疗待遇时,应当出具《北京市生育服务证》,或本市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签发的《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生育服务联系单(生育保险专用)》。   七、根据本市生育保险实施情况,对生育和计划生育手术部分医疗费支付项目和标准进行调整。调整内容见附件。   八、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发生的符合我市计划生育规定的生育医疗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九、本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起实行。   附件:北京市职工生育保险部分医疗费支付项目和标准调整内容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附件: 北京市职工生育保险部分医疗费支付项目和标准调整内容   一、提高部分医疗费用支付标准   (一)符合计划生育规定因母婴原因需中止妊娠的中期引产术定额支付标准:三级医院由2400元提高至2800元,二级医院由2300元提高至2700元,一级医院由2100元提高至2500元。   (二)自然分娩定额支付标准:三级医院由2000元提高至3000元,二级医院由1900元提高至2900元,一级医院由1800元提高至2700元。   (三)人工干预分娩定额支付标准:三级医院由2100元提高至3300元,二级医院由2000元提高至3200元,一级医院由1900元提高至3000元。   二、调整部分医疗费用支付标准和按项目支付范围   (一)剖宫产术合并执行一个定额标准,三级医院4400元,二级医院4200元,一级医院3800元。   (二)住院分娩当次出血量大于500ml或血小板计数小于8万/mm3调整为按项目付费。   三、增加部分医疗费用支付标准和按项目支付范围   (一)参保职工实施住院计划生育手术前,门诊发生的相关检查费,按300元限额标准支付。实际发生费用高于限额标准的,按限额标准支付;低于限额标准的,按实际发生费用支付。   (二)住院分娩当次按项目支付范围增加产褥期感染。
个人分类: 劳动法新闻|25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恭喜导师赖仞研究员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热度 2 yxncas 2011-12-22 10:18
12月15日,中国科协会员日暨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颁发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本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共有211个单位推荐了730名候选人,经评审、公示、审批,10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我所赖仞研究员获得了该奖项,特致以热烈祝贺!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同举办,每两年评选一次,男性候选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女性候选人年龄不超过45周岁。每届获奖者不超过100人。该奖项是1987年由钱学森提议设立,此前已颁发了11届,共有1098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1个集体获奖。获奖者分布在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领域和科研、开发、生产各条战线,绝大部分已成长为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带头人。
44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11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的信息
freedom110110 2011-12-14 19:30
2011年11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与中国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联盟联合主办的“2011(第四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隆重召开。400多名来自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权威学者、意见领袖和行业翘楚汇聚一堂,通过2场主题演讲、3场主题论坛、4场主题分论坛、现场提问和微博互动等方式,切磋经验、激荡思想,共同探求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理念。“第一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院奖”颁奖典礼同期热烈举办。      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教授发表开幕致辞。她认为,受益于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国企业的高速成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儒家文化、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转型及快速增长中竞争与和谐的冲突、信仰与价值观的代沟等诸多元素都为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增添了多彩的魅力。她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和深厚的资源积淀,由人大商学院发起成立的中国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联盟致力于搭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全面对接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提炼和分享最佳实践,促进理论和模式创新,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整体进步贡献力量。   伊志宏院长详细介绍了中国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联盟的活动规划,包括开展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院奖评选、每年11月召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组织标杆企业考察和全球游学、开发典型案例和定期发布研究报告等,同时还介绍了商学院EDP中心在企业高层管理培训领域的创新服务和竞争优势,并希望与广大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锋教授以《2011年中国人力资源十大观察--现状与趋势》为题发表第一场主题演讲,分享了2011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10大观察,从学者角度剖析现状、探寻趋势,并针对引进海外人才的成本、企业如何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同与会人员进行了互动。      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卫平教授发表了第二场主题演讲《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2011年回顾与2012年前瞻》。他结合彭剑锋教授的发言首先反思了中国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足问题,并指出中国必须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才能避免通货膨胀和滞胀,顺利实现软着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和未来。      第一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院奖颁奖典礼由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主任章凯教授主持。他介绍了评选的标准和程序,强调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院奖是中国唯一一个兼容了学术性意义和专业化导向的人力资源权威奖项,充分结合学术与实践双重视角,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模式进行研究评估与评选,为业界树立标杆和典范,向世界推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实践。      随后,章凯教授宣布2011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院奖“最佳实践”、“年度人物”以及“管理新锐人物”获奖名单。商学院EDP项目中心主任刘东明副教授、劳动人事学院程延园教授、商学院周禹老师分别为获奖企业和个人颁奖。   该次年会的主题论坛分别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未来10年--新使命与新价值》、《雇主品牌与人才吸引--外企、国企、民企的决胜之道》和《从CHO到CEO--HR的上升空间与职责反思》为主题顺利举行。平行分论坛也分别从《“用工荒”时代的人力成本管控与绩效提升》、《赢在学习--企业人才培养与发展最佳实践》、《直面80、90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变革》和《员工敬业度和幸福指数管理--心理学的视角与应用》四个维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领域做出展望。   2011(第一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院奖获奖名单    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十大最佳实践奖   1、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华电力分公司   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神华国华“十二五”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2、联想集团   “复盘”管理方法论   3、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   以价值观为牵引的人力资源全方位发展机制   4、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   以关爱和授权为核心的员工高绩效、客户高满意管理模式   5、新奥集团   以培养终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分层分类员工能力发展体系   6、阿里巴巴集团   员工自主学习平台体系   7、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变革的人力资源更新与发展机制   8、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杰出的互联网文化风范   9、IBM(中国)有限公司   多元和包容的人才战略   10、国家电网公司   岗位分类与定员标准体系    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度人物奖10名   1、邓康明,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2、洪朝阳,诺华中国总部人力资源总监、监督执行官   3、段冬,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58同城)副总裁   4、邓涛,韬达企业发展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顾问/领导力教练   5、关有民,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京东商城)副总裁   6、肖南,摩根大通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国区人力资源部总监   7、戴倩,李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   8、庞赞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   9、高岚,联想集团新兴市场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   10、奚丹,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    三、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锐人物奖10名   1、徐国伟,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安徽江淮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兼人力资源总监   2、李梓玉,Google公司HR Business Partner   3、伍晖,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学习发展总监   4、王延成,中煤建设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   5、周琦,广东机场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   6、管鸿禧,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7、陈征宇,360公司人力资源助理总裁   8、赵正,中航工业沈阳黎明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   9、周立强,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10、樊力越,万达学院常务副院长
3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
yejiabao 2011-12-11 18:25
1,体育教师趋于饱和 2,社会体育人才不足 3,教练科研水平较低 4,运动员再就业困难 5,管理者结构不合理 6,体育国际人才奇缺
3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章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二级)
lindentian 2011-12-11 08:35
我自己的一点课件,请高手指点!
个人分类: 工作趣事|2957 次阅读|1 个评论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shenbinti 2011-12-7 23:37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2011-12-06 11:32:5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11月30日发布了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并定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明确,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分公司、分店、分厂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调解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 17 号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已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76次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尹蔚民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行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企业应当依法执行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建立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第四条 企业应当建立劳资双方沟通对话机制,畅通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劳动者认为企业在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核实情况,协调企业进行整改或者向劳动者做出说明。   劳动者也可以通过调解委员会向企业提出其他合理诉求。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向企业转达,并向劳动者反馈情况。   第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关心劳动者的诉求,关注劳动者的心理健康,引导劳动者理性维权,预防劳动争议发生。   第六条 协商、调解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合法、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七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指导企业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督促企业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   (三)协调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建立企业重大集体性劳动争议应急调解协调机制,共同推动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四)检查辖区内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情况。   第二章 协  商   第八条 发生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与另一方当事人约见、面谈等方式协商解决。   第九条劳动者可以要求所在企业工会参与或者协助其与企业进行协商。工会也可以主动参与劳动争议的协商处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可以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作为其代表进行协商。   第十条 一方当事人提出协商要求后,另一方当事人应当积极做出口头或者书面回应。5日内不做出回应的,视为不愿协商。   协商的期限由当事人书面约定,在约定的期限内没有达成一致的,视为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书面约定延长期限。   第十一条 协商达成一致,应当签订书面和解协议。和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经仲裁庭审查,和解协议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仲裁庭可以将其作为证据使用。但是,当事人为达成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对争议事实的认可,不得在其后的仲裁中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   第十二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可以依法向调解委员会或者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中心)等其他依法设立的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也可以依法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三章 调  解   第十三条 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调解委员会,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   有分公司、分店、分厂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调解委员会。总部调解委员会指导分支机构调解委员会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小组。   第十四条 小微型企业可以设立调解委员会,也可以由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推举人员,开展调解工作。   第十五条调解委员会由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人数由双方协商确定,双方人数应当对等。劳动者代表由工会委员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劳动者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委员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第十六条 调解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对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   (三)监督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   (四)聘任、解聘和管理调解员;   (五)参与协调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六)参与研究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方案;   (七)协助企业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   第十七条 调解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关注本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及时向调解委员会报告;   (二)接受调解委员会指派,调解劳动争议案件;   (三)监督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   (四)完成调解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八条调解员应当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具有一定劳动保障法律政策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调解员由调解委员会聘任的本企业工作人员担任,调解委员会成员均为调解员。   第十九条 调解员的聘期至少为1年,可以续聘。调解员不能履行调解职责时,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调整。   第二十条 调解员依法履行调解职责,需要占用生产或者工作时间的,企业应当予以支持,并按照正常出勤对待。   第二十一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   申请内容应当包括申请人基本情况、调解请求、事实与理由。   口头申请的,调解委员会应当当(微博)场记录。   第二十二条调解委员会接到调解申请后,对属于劳动争议受理范围且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受理。对不属于劳动争议受理范围或者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应当做好记录,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三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没有提出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可以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主动调解。   第二十四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一般不公开进行。但是,双方当事人要求公开调解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调解委员会根据案件情况指定调解员或者调解小组进行调解,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也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调解。   调解员应当全面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工作,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十六条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由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应当写明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调解请求事项、调解的结果和协议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   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   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和调解委员会各执一份。   第二十七条 生效的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15日内共同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应当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五十四条规定,对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出具调解书。   第二十八条双方当事人未按前条规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一方当事人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调解协议合法有效且不损害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合法利益的,在没有新证据出现的情况下,仲裁委员会可以依据调解协议作出仲裁裁决。   第二十九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结束。但是,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延长。   在前款规定期限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   第三十条当事人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调解委员会应当做好记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并书面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十条的规定属于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一方当事人提出协商要求后,另一方当事人不同意协商或者在5日内不做出回应的;   (二)在约定的协商期限内,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不同意继续协商的;   (三)在约定的协商期限内未达成一致的;   (四)达成和解协议后,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和解协议的;   (五)一方当事人提出调解申请后,另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六)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申请后,在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期限内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七)在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期限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   (八)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   第三十二条 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调解登记、调解记录、督促履行、档案管理、业务培训、统计报告、工作考评等制度。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当支持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提供办公场所,保障工作经费。   第三十四条企业未按照本规定成立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或者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劳动关系和谐,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通报;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五条 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存在严重失职或者违法违纪行为,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调解委员会应当予以解聘。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 北京沈斌倜劳动法律师服务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 3 号居然大厦 18 楼中闻律师事务所;电子邮件: shenbinti@yahoo.com.cn 业务电话 : ( +86 ) 15301115671 ( +86 ) 13661313967 ; 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沈斌倜律师简介:沈斌倜,女,北京市劳动保障法学会会员,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劳动法专家,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沈斌倜律师专业从事劳资纠纷法律研究,专注于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及劳动法培训、担任劳动法专项顾问。执业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 3 号居然大厦 18 楼;电子邮件: shenbinti@yahoo.com.cn 业务电话 : ( +86 ) 15301115671 ( +86 ) 13661313967 ; 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我的更多文章: 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强制社保五险征求意见 (2011-11-16 10:44: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修正) (2011-06-06 22:35:10)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 (2009-01-28 20:10:01)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2009年1月1日公布实施 (2009-01-18 11:23:25)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2009-01-15 17:4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5月 (2009-01-08 12:04: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2008-04-18 11:4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008-04-16 19:47:48)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 (2008-04-16 18:19:51)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8-04-16 12:00:42)
个人分类: 劳动法新闻|1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科技人力资源
热度 9 曹聪 2011-12-6 21:37
李国杰院士说,“我国科研投入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不到90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062.6亿元。全国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经费每年增长都在 20%以上。2009年,全国参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员(中级以上职称和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318.4万人,已是世界上这一领域人力资源投入最多的国家。 ” 由此得出中国、研发人员人均经费达到22万,在 科学网引起热烈讨论。 科研经费如何分配和使用,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本文仅就这一讨论涉及到科技人力资源的几个概念做一点科普。 李宁兄引用的“ 中国科技统计2010年度报告 ”说, 2009年我国投入RD活动的RD人力数量达到318.4万人 ,按国际可比的全时当量计,2009年我国RD人员总量达到229.1万人年,比上年增加32.6万人年,年增长16.6%。2009年RD研究人员总量为115.2万人年。我国RD研究人员总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8%,低于美国(22%),居全球第二位。 报告并没有解释“ RD研究人员总量 ”指的是什么,也没有说明他们的学历、职称标准。 在2010年前, 中国科技统计 一直使用“RD人员”和“RD科学家工程师”两个统计指标,前者包括所有参加研发活动的人员,后者指 参加研发活动的人员中 那些具有大学理工农医本科学历者和没有相关学历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显然 任何关于研究经费的讨论都应该用到“RD科学家工程师”这个统计指标。 从2010年起,中国科技统计出现了 “ RD研究人员 总量”。但是,笔者不清楚这一统计指标是否指中级以上职称和博士以上学位者。 2008年中国的RD人员为196.54万人年,RD科学家工程师为159.2万人年。 2009年中国的RD人员为229.1万人年,RD研究人员为115.23万人年。 从2008年到2009年,中国的“RD人员”数在上升,但从“RD科学家工程师”到“RD研究人员”数量下降很多。显然,后者的统计口径更小,所以,标准应该更高。 也许这些人具有中级职称和博士学位,但 李国杰院士所指的“RD人员”没有。也就是说,并不是中国参加研发的318.4万RD人员具有中级职称和博士学位。 但是,笔者不知道 “RD研究人员”在高校、研究所和大学的分布。 最后说一句,研发经费的统计均包括外企的投入,这一投入占中国研发经费的20%以上。而从李国杰院士给出的数据到科学网上的相关讨论均没有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个人分类: 科技统计|4867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人均22万R&D经费的初步解析
热度 35 nli2233 2011-12-6 13:16
吕喆 《人均22万的科研经费?》 一文,字里行间显示出作者的义愤填膺。这篇文章被编辑部置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从读者留言看,怒火中烧者不在少数。很显然,愤怒的人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们没看到自己或者身边的研究者拿到了每年平均22万的研究经费。 愤怒之余,不妨对这个22万的人均RD经费做一个解析。这样一个解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科研人员获得的经费大致分布是什么样的,我们还可以试图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这样的分布。 首先必须指出,吕喆同学的计算结果是不准确的。之所以不准确,是因为他用了2010年的RD经费总额,去除以2009年参与RD活动的人员数量。这里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年头对不上,差了一年;第二,为了增加可比性,分母应该使用所谓的RD人年,而不是简单的采用参加RD活动的人员数。这是因为,有的人可能12月当中只投入了1-2个月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上网搜索了一下2010年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很遗憾,没有找到。好在网上有《中国科技统计2010年公报》(见 http://www.sts.org.cn/zlhb/2011/hb3.1.htm ),其中包含了2009年的比较详细的数据。以下的简单解析,数据来源均为这份报告。 2009年,我国RD投入为5800亿元,投入RD人力资源为229.1万人年,人均25.3万元。其中: 高校获得RD经费468.2亿元,投入RD人力资源27.5万人年,人均17万。 科研院所获得RD经费996亿元,投入RD人力资源32.3万人年,人均31万。 企业获得RD经费3775.7亿元,投入RD人力资源144.6万人年,人均26万。 这是第一步解析,至少大家可以看出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人均RD经费并不一致。科研院所的人均RD经费要高出高校很多,这里的原因值得探讨。一个初步的解释是,科研机构的RD人员拿到经费后,要花费的管理费用(包括管理费、房租水电、工资、研究生补贴等)比起高校RD人员来,普遍要高一些。当然有些高校的教师负担也不轻,但总体来讲,科研院所的负担要大一些。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解释,真要细究起来,并不容易。 我要做的第二步解析,也是很初步的。这个解析涉及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的经费分布。我们都同意,国家RD经费分布的集中程度相当高,少数人掌握了大笔的科研经费,吃肉的总是少数人,喝汤的是绝大多数。我们不妨引入社会科学领域非常著名的所谓20-80律,即80%的经费被20%的人拿走了,80%的人只分到了20%的经费。假设这个20-80律存在的话,经过一个简单的计算,我们得出如下的估计: 2009年,在高校: 5.5万人(总数的20%)分掉了374.6亿元(总数的80%)的RD经费,人均68万; 22万人(总数的80%)分掉了93.6亿元(总数的20%)的RD经费,人均4.25万; 2009年,在科研院所: 6.46万人(总数的20%)分掉了796.8亿元(总数的80%)的RD经费,人均123万; 25.8万人(总数的80%)分掉了199.2亿元(总数的20%)的RD经费,人均7.7万。 看到上面这些数据,您是不是觉得跟现实有些相近了呢?高校的同学们,您周围的同事要是拿到4万元的经费,那才基本上是个平均水平。科研院所的同学们,8万元大约是个平均水平。当然,您要是大牛,是20%里面的,那就要向高校的人均68万或者科研院所的人均123万看齐了。 RD经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固然要不得,但是过分集中恐怕也不太合适。如果造成了“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现象,就更不合适了。君不见,真有不少科研人员嗷嗷待哺,也有很多人为经费多得花不出去而发愁。 补充: 如果按照wgq3687网友的估计(吕喆兄也同意),依照5-95律计算的话,得出如下数据: 2009年,在高校: 1.375万人(总数的5%)分掉了444.8亿元(总数的95%)的RD经费,人均323.5万; 26.125万人(总数的95%)分掉了23.41亿元(总数的5%)的RD经费,人均0.9万; 2009年,在科研院所: 1.615万人(总数的5%)分掉了946.2亿元(总数的95%)的RD经费,人均585.9万; 30.7万人(总数的95%)分掉了49.8亿元(总数的5%)的RD经费,人均1.62万。 从结果看,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太适当。于是,我又用 10-90 的比例估算了一下,结果如下: 2009年,在高校: 2.75万人(总数的10%)分掉了421.38亿元(总数的90%)的RD经费,人均153万; 24.75万人(总数的90%)分掉了46.8亿元(总数的10%)的RD经费,人均1.9万; 2009年,在科研院所: 3.23万人(总数的10%)分掉了896.4亿元(总数的90%)的RD经费,人均277.5万; 29.1万人(总数的90%)分掉了99.6亿元(总数的10%)的RD经费,人均3.42万。 我觉得这个结果还说的过去。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13147 次阅读|43 个评论
[转载]透彻!12年面试2万余人之后的一点感悟
flysui 2011-11-18 11:36
透彻!12年面试2万余人之后的一点感悟 2010-09-06 18:29 自 1994年3月份开始,就真正的与做人的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尽管当时也是个13000余人国有企业的劳动人事处的处长,每年的招聘工作的量,可不是现在 3、50个人的小型企业可以同日而语的。尤其是让人烦而又烦的是应对各种关系、平衡方方面面,真是让我憔悴万分又体重激增。终于在2年之后的一个晴朗的下 午,实在忍无可忍之下,炒了这个让我增加了25kg体重的国有企业的鱿鱼。当时那个痛快啊,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 在后来的12年的岁月里,为了糊口养家,又没有其它的一技之长,只好重操旧业,一直从事本人极不情愿的人力资源工作,做过专员、秘书、经理、部长、职业猎手、总经理、咨询师、培训师,下过海,留过洋,但都没有离开过人力资源这个圈子。个中辛酸香甜,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有一天,一老损友对我说,“老天,以你的经历,也可以写点什么,将你的心得也好、苦辣也罢,拿出来与同行们分享分享?”于是便有了写点东东的念头,至于写些什么,很是费心费劲。最后,还是老损友的提醒,才得以定下这个主题。 每年的3、4月份,是企业老总们心惊肉跳和大炒员工的时候,是“职业经理”们自炒自卖、拔提身价的时候,也正是老板们与职业经理共同上演一出“欢喜冤家” 好戏之时。“职业经理”们的无情大流通,与老板们“求贤若渴”形成了需求、形成了市场。招聘与面试就成了HR部门的流程化的日常工作。于是,便有了HR们 的满腹牢骚、无尽怨言,引出了老板们无数笑谈、无尽烦恼。 为什么总是挑不出人才? 在一次学生聚会上,一个在重庆著名民企任职人力资源总监的学生,给我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有优秀的人才加盟,我所在集 团公司也不例外。然而,当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招聘、筛选、初试、复试,最后上岗之后发现,我们找到的人才并不是最理想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参加了他们为期一周招聘面试全过程。发现: 1、面试官们提出几个一般的常识性的基础问题,然后就是凭感觉。当我问一个面试官,你凭什么依据录用甲而不是乙时,他竟然说,甲看起来要比乙顺眼一些。 2、折腾,反复折腾。招一个国际商务经理,竟然七道复试。先是招聘主管看一道,人事经理看一道,人力资源总监看一道,国际商务部经理来一道,行政副总裁来 一道,集团管理顾问再来一道,最后总裁见面。那个管理顾问别出心裁,搞了个情景面试,在五星级酒店里设了一场国际商务接待,让三个候选人表现。一拨儿又一 拨儿人把应聘者折腾了N个来回,还是拿不定主意。 3、审犯人式的面试。现实中的审犯人式的面试随处可见。审问式的面试,一般是用来对付一些普通岗位人员的,效果勉强凑合,但对于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企业 中高层管理岗位的人员来讲,就难以奏效了。在面试的会议室里,长椭圆形的会议桌子的一边坐着5、6个面无表情、抽着香烟的面试官,每人一张表格。桌子的另 一边放着一张椅子,一个纸水杯。会议室通风不好,烟雾缭绕。在第一、第二轮面试时,面试官们一直以盘问的方式,与应聘者沟通。从姓名、年龄到婚嫁、子女, 从个人生活到工作经历,什么都问,只要能想到的。在这种场景面试,我心巨寒。 4、面试程式机械。没有经验、责任心一般的面试官们,只是把面试当成程序化地问几个问题,应聘者再机械地回答问题,然后海阔天空神聊一番,面试官就命令走 人。在这种单刀直入、气氛尴尬面试场景中,能够问出实质内容来就真正的是怪事了。在整个的面试过程中,应聘者要么提前准备好了台词,要么自我保护性地回答 问题,根本不可能主动、开放地回答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作为面试官,对应聘者除了外表外几乎没有什么感觉,至于重要的内在思想和基本能力则一概模糊。最后 只能凭面试官自己的好恶抓阄式任意挑选一位,于是,面试也就失去了意义,老板就悲哀,人才也就悲哀。 如何面试员工?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面试程序是这样的: 1、人力资源部门的初步面试:主要是把握应聘者基本素质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2、相关专业部门的专业面试:主要是把握应聘者专业素质与技能是否符合用人要求; 3、关键岗位及中层干部人选,一般再加1、2道面试程序,由高层领导面试。 在这里就针对关键岗位和中层干部以上的人员,如何做面试,谈一些体会和经验。我的经验总结起来也就是:一聊,二讲,三问,四答。 一聊:谁聊?聊什么?聊多久? 谁聊?面试官聊。 聊什么?聊与招聘职位相关的内容。 聊多久?3分钟足矣。 面试官面对应聘者时,应把公司的大致情况以及公司的发展前景,三言两语的做一个简要描述。因为公司的发展变化需要更多的人才加盟,顺理成章地把要招聘人的 原因及重要意义叙述出来。进一步可以具体的介绍招聘的新人需要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甚至可以说出干到什么程度会有什么待遇等等。总之,在对中高层关键岗 位的面试,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和招聘岗位的相关要素非常连贯地告诉应聘者,整个叙述过程大概也就两三分钟时间。通过这样的聊,不用发 问,应聘者也会产生共鸣,并围绕面试官所聊的主题,展开下一步的阐述,既节省面试时间,又给应聘者最大限度的信息。 许多情况下,面试官上来就问,有时问的问题很大,应聘者经常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该讲些什么,只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漫无目的地讲,结果是讲了很多,面试官想听的没有听到,无关紧要的听了一大筐,既浪费双方的时间,又达不到目的。 聊天式的面试,着重于聊,与讲不同。聊是两个人或少数几个人之间的非正式谈话交流;聊是在小范围内轻松、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显得非常自然而愉快,应聘者身心能够放松,易于发挥出真实水平。过于一本正经,会让应聘者感觉不舒服,认为你特别假打,官僚,甚至反感。 二讲:谁讲?讲什么?讲多久? 谁讲:当然是应聘者讲。 讲什么?讲自己与所应聘职位有关的内容。 讲多久?3分钟足矣。 尽管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什么要求也没提,什么问题也没问,应聘者听完面试官的简短的聊天式介绍之后,会立即在自己的脑海里搜索与面试官所聊的内容相关联的东西,并把自己最适合招聘职位的、关联度最高的内容有选择性地、用自认为最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 应聘者和面试官的心理状态、心理位置的不对等以及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应聘者是以讲述的形式,而不是聊或者其它方式来表述。这也是由于与应聘者一般都急于展 示自己与应聘岗位相宜的才能与品质,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因而不可能平静地聊。如果应聘者能够和面试官轻松地聊,说明应聘者的心理素质特别好,或者心 理优势特别明显,这一般是久经职场的高级别经理人。 应聘者的这段演讲是应聘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面试官可以据此看出应聘者的基本内涵、从业经验和资源背景,更重要的是了解到应聘者的知识总量、思维宽 度、速度、深度、精度、语言组织能力、逻辑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化繁为简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而这些是在简历、笔试和测试中很难体现出来的。即使经验、资 历和背景在前期翻阅简历时面试官都 看过了,但看他写的和听他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测试角度。有丰富经验的面试官根据应聘者上述3分钟的陈述演讲,基本上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看法和八九不离十的判断。 如果是传统而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式面试,根本不会有上述的面试效果,也根本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因为一问一答审犯人式的教条面试,面试官和应聘者双方都会感 觉气氛紧张,双方都会感觉既处于进攻状态又处于防守状态,于是双方的心理活动处在对抗状态,而不是合作状态。试想如果双方处在相互不合作状态,怎么能有好 的面试效果呢?所以,面试的艺术在于面试官能否把应聘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和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机地协调一致,使双方处于良性互动状态,而不是互抗和矛盾。 当应聘者作3分钟的陈述演讲时,面试官应认真听讲,并不时给予微笑式的鼓励和肯定,切记不要轻易地打断应聘者的陈述。一是应聘者陈述的主题思路会中断,会 顺着你的新问题而偏离,而把原来准备的与应聘岗位有关的重要内容丢掉;二是延长面试时间,增加面试成本,进而会影响到后面其他等着面试的人的约定时间,造 成整体面试时间迟延和浪费。 三问:谁问?问什么?怎么问? 谁问:面试官发问。 问什么?问关键的内容和相互矛盾的地方。 怎么问?刚柔相济、旁敲侧击地问。 面试官无论如何要耐着性子认真听完应聘者3分钟左右的陈述,因为我们的面试官经常不能听完陈述,另开新的话题。对3分钟过后仍喋喋不休的应聘者,面试官可以通过看表等形体语言或善意地提醒应聘者尽快结束陈述。 应聘者陈述结束后,面试官要主动发问,问什么呢?不要问老生常谈的问题,不要问简历中已有答案的问题,不要问笔试中以及刚才的3分钟陈述中已叙述清楚的问 题。要不然应聘者会想:“我的简历中已经写的很清楚了”、“我刚才好像说的很明白了”,你怎么还要问啊?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对下一步面试有极大破坏力的问 题:到底谁面试谁啊?应聘者会对面试官的能力和水平产生怀疑。究竟该问什么呢? 1、问面试官应该了解但在简历和笔试以及在3分钟陈述中一直没有叙述出来的问题; 2、问应聘者在陈述中和简历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3、问应聘者陈述的事实以及简历中反映出来的内容与应聘职位不相宜的地方。 总之,以其矛攻其盾,就应聘者自身矛盾来问问题,看应聘者如何回答。 如何发问呢?问话的语气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对性格直爽开朗的应聘者可以问得节奏快一些、直接一些,对内向的人可以适当委婉一些,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攻击应聘者和伤害应聘 者或者以教训的口吻对待应聘者。不论怎么问,问题要柔中带刚,曲中显直、旁敲侧击。只有问到关节上,问到矛盾处,才能起到面试的效果。因为一是补充需要了解的关键信息,二是就矛盾问题的回答看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和答辩能力,以及能力以外的诸如诚信问题和问题后面的问题。 四答:谁答?答什么?怎么答 谁答:应聘者。 答什么?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 怎么答?提供面试官想要了解的信息和内容。 应聘者被面试官点到痛处时,回答才是关键,俗话讲:只有高水平的问,才可能有高水平的答。面试到这一步才真正进入了高潮。应聘者处理矛盾的水平高低和有无 才能、魅力,全在这简短的回答之中。而且双方正面的交锋才真正开始。如果应聘者回答问题清楚,可以接着问下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有破绽可以就破绽继续追问; 如果应聘者被问得局促不安,或满头大汗,说明应聘者在此问题上可能有问题,或有难言之隐。作为面试官可以对此问题罢休,不要穷追不舍,适当换一个轻松的话 题给应聘者一个台阶下,记住此时双方是平等的,是相互选择的,面试官不是法官,也不能做法官,只要知道问题就行了。 在实际问答中,应聘者在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后也会主动反问面试官,而应聘者问的问题一般都是关系到所应聘职位的薪水、待遇、休假方式以及作息时间、业务程 序,或者岗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背景和竞争对手的竞争性等等。面对应聘者的反问,作为面试官应该正面实事求是地回答,但不排除回答的艺术性。 面试官和应聘者相互之间的问答,总体时间掌握在4分钟之内。 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面试一位应聘者的总计时间是10分钟。时间太少,面试不出效果;时间太长,增加面试成本,降低面试效果。对明显不适宜的应聘者,可在5分钟内结束面试,但要客气礼貌。 面试三要点 1、待遇早明确 一般来讲,应聘者首先关注的是应聘职位的待遇,第二是自己有没有发展空间,第三是自己是否具备胜任该岗位的能力,第四是应聘者感觉自己适合不适合。 现实中,很多公司在招聘过程中犯了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我曾经多次按《前程无忧》上的招聘广告打电话询问相关招聘事宜,当问及薪酬待遇情况时,招聘单位的负责人总是闪烁其词,“这要与老板谈”、“就看你的能力了,看你能为公司做什么样的贡献了”、“我 们很灵活的,来谈了再说”等等。应聘者都很聪明的,他们知道,一个企业的薪酬体系是成系统的,有自己的付酬理念和付酬方式,能为某一个人来破坏企业的运行 体系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招聘的是总经理、总裁,那也得等你上任之后才能做的事情。如果你不确切的明说,应聘者就会认为你假打,并在薪酬待遇问题上绕来绕去 兜圈子。许多企业在招聘时,只是围绕职位要求提问题,关于职位的薪水待遇等常规问题却闭口不谈。也给应聘者留下了一个不诚信的坏印象。一些好的做法是,在 第一轮的面试中甚至在招聘广告中就告知了应聘者。不要认为这是俗气,而是对应聘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2、看人先看相,说话先听音 经验丰富的面试官,一般在面试前见面的3秒钟里,就已经基本判断了一个应聘者是否是自己想要的那个人。从应聘者的神态、相貌、行走、坐姿、衣着等方面,可 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具体的判断标准,一方面*经验的积累,因为面试是一门三分*技术,七分*经验的艺术;另一方面,可以读两本书,《麻衣相法》与曾国藩的 《冰鉴》,尤其是后者,更是一本从实践中来的好书。 如果有面试官问应聘者这样的问题:“谈谈你如何干好这项工作?”“你能完成多少销售额?”“你是不是可以先拿个方案给我?” “你能为公司做什么?做多大的事?”“你想公司如何发展自己?”,就只有两种可能:要么面试官没有经验、不懂面试技巧,属于根本不懂人力资源工作的那一 类;要么是另有企图,希望通过你谈谈思路,谈谈你对工作的看法,他好集思广益;或者让你在3天之内拿出一套方案来。他让很多应聘者拿方案,其目的不言自 明。对于这样的招聘单位应聘者要提高警惕。 在面试中遇到吹牛夸口的人是经常的事。这种人往往会告诉你,他有多大能力,有多少的资源关系,能完成多少销售任务等听起来很美却无法做到的故事,对于这种 人只有一个办法:不用。这样的应聘者非骗即疯,对企业的破坏力很大。这种外来和尚,对企业的内部情况根本不了解,念错经还是个小事,引来了凤凰气走了山鸡 就麻烦大了。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许多HR们经常问我的问题。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只要看他做过什么、做成了什么、怎么做成的。做过什么是判断他的经验,做成 什么是判断他的能力,怎么做成的是判断他的思维方式。这些都可以从简历和面谈中以及适当的背景调查中得到印证,而不是听他说将来能干成什么。 面试要点三:不要“最好的” 6年前,重庆某上市公司在外地收购了一家500余人的中型制造业企业,需要一位财务总监,于是委托我曾经任职的一家猎头公司为其招聘。根据该公司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了12位符合条件的候选人。3个月之后,经过面试面谈、双向考察、性向测试、背景调查等一系列动作之后,最后有4位合格者可供选择,该选 谁呢?傻子都会知道答案:选择第一名。实际的操作经验是:前两名不要,要第三名。在猎头公司的一再坚持下,这个公司选择了排在第三位李先生,时间已经过去 了6年,李先生还在这家公司做财务总监,公司的董事长对他评价很高。为什么会这样来选择呢,这里边有他的道理。 首先,好人才的都在抢,出的起价的用人单位不是你一家,当你把排在前面的两位录取到企业后,企业对他有至少3个月的试用期。很多情况是企业单方面想我在试 用你,我在考验你,你要好好的努力,好好的表现。事实上忽略了一点,应聘者也在试用企业。试用期内双方的机会成本都不是很高,谁都可以炒对方的鱿鱼,不仅 仅是企业炒员工。 第二,优秀的人才永远会有很多机会,不仅你看上了他,其它公司也会看上他。他在试用期内骑驴找马,许多机会在向他招手,他随时会离你而去。当你想起排在中间的那几位,结果那几位此时刚好有了新工作或者不愿意再动了,这就成了竹篮打水。 第三,排位*前的人到企业工作不久,又很快萌生了去意。因为他们很快会发现企业很多的负面东西,进来之前所看到的听到的尽是好的一面。进来后看到的接触到 的完全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如果再碰上那么一两位欺生的或者嫉贤妒能的“鸟人”就更难以忍受,如果此时外面有机会他自然很快会离开。
0 个评论
[转载]横扫 人口 思想 谬误, 拯救中华 千年 危机
dongzg101 2011-10-20 06:37
人口数据造假危害国家决策(以图为证) 继续限制生育或导致中国崩溃 横扫人口思想谬误,拯救中华千年危机 2011-05-22 15:08:46 |分类: 人口 |标签: 人口 生育率 减少 孩子 中国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前语: 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显示,中国0-14人口已经降低到16.6%,比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还要低(如果人均寿命相同,中国这个比例会更低),列入最低国家之列。中国人口已经形成非常危险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意味者未来中国将重老龄化和未来人口将崩溃式减少。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0-14岁人口占人口总量的33.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降到27.8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降到22.8%,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又加速降到16.60%,28年降低一半以上,而近十年之内竟飞速降低27.2%(2010年少年儿童比例比2000年降低27.2%)!!如此迅速降低的少年儿童比例,只能用超低生育率才能解释,这说明中国的超低生育率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孩子是我们未来的支撑,孩子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孩子是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实力与竞争力的载体,孩子没了,孩子如此疯狂的减少,这等下去,中国还有未来吗?民族还能复兴吗?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中国崛起如此持续?未来民生如何保障?可我的绝大多数同胞们在计划生育几十年来全方面的宣传下竟丝毫认识不到危险!!! 这是一篇全面反思中国错误人口思想的文章,若中国人能人人看到,中国还有得救的希望。 横扫人口思想谬误,拯救中华千年危机(初稿) 刘忠良 http://cnlonglzl.blog.163.com/ 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竞争!物质财富是人生产的,科技是人研发的,军事是人装备的,民族与国家的力量是以人为基础的。人是民族与国家存在的生命载体,人是人类活动的微观主体,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和所有者,人口是民族与国家力量的源泉与实力的载体,人口决定民族与国家的长期大命运!生育孕育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生育是(长期)创造民族与国家力量的第一生产力! 在全球化下知识技术和物质资源使用无国界的今天,保住了人口就等于保留了实力和财富。未来大国长期竞争的实质不是经济的竞争,也不是科技的竞争,更不是军事或政治的竞争,因为这些竞争归根结底都只是人的竞争,都是依附于人口的竞争。未来大国长期竞争的实质是创造竞争主体——人口的竞争。 由于相互学习和不断发展,后发国家和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使世界各国人口素质具有趋同趋势,未来很难再有今天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巨大人口素质差别。当人口素质的鸿沟消失时,人口数量和结构就是人口实力的一切。创造和吸引竞争的主体——人口,才是未来大国最根本的竞争。保持或促进人口再生产能力的发展将是未来大国竞争中最具根本性的竞争。在人口这个竞争上胜利了,其他方面的竞争就跟着胜利了。而在人口竞争上失败了,其它一切就必然失败。无论过去他多么强盛多么辉煌,人口竞争的失败将注定一切的失败。 为进一步了解人口问题,首先介绍一下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个育龄妇女一生的生育数。如果一个社会长期处于人口数目不变的状态,那么这个数字简单的来说就是 2 ,也即是生育率(以下所说的生育率皆是指总和生育率)处在世代更替水平。但是考虑到新生儿成活率、性别比等问题,这个数字会高于 2 。在经济发达、社会保障比较好、性别比正常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个数字是 2.1 ;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落后、医疗保障差、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国家,这个数字要高得多,如中国需要在 2.3 以上。由于有的人不愿生孩子或不育,有的人只生一个,并且孩子无法完全全部成人并繁育后代,所以一般国家需要主流家庭生育两三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如果生育率一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将不断萎缩,直到种族灭亡。低生育率有多大危害呢?为简化分析,我们首先假设新生儿性别比是 100 : 100 ,儿童完全存活且都可以繁育后代,每过 30 年为一代人。如果生育率是 1.0 ,假设第一代是 800 万人,则第二代是 400 万人,第三代是 200 万人,以此类推。可以简单的认为这时的人口结构是 800 : 400 : 200 ,总人口是 1400 万人。而 30 年后人口结构为 400 : 200 : 100 ,总人口是 700 万人。可见, 1.0 的生育率可以使人口每过一代减少 50% 。如果中国每个妇女只生一个孩子,则 7 代人之后中国人口就会从目前的 13 亿降到 1000 万,再过 7 代人的时间就会再下降到不足 8 万!事实上,由于新生儿性别比不可能是 1 : 1 ,儿童不可能完全存活且都可以繁育后代,大约至少 0.1 的生育率是无效的(随社会发展程度而不同,发展中国家则比这要高)。也就是说 1.1 的生育率就可以使人口每过一代就减少一半。如果是 1.2 的生育率,则每过一代人口减少 45% 。以此类推, 1.3 的生育率每过一代减少 40% , 1.4 的生育率每过一代减少 35% , 1.5 的生育率每过一代减少 30% , 1.8 的生育率每过一代减少 15% ,而 2.1 的生育率在发达国家则可以维持人口世代不变。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儿童死亡率远比发达国家高,并且新生儿性别比严重失衡( 2008 年 0-4 岁儿童男女性别比为 123.26:100 ), 实际上 1.3 的生育率就会使中国下一代的人口再生产能力降低 50% 以上, 1.4 的生育率则降低 45% 以上, 1.5 的生育率则降低 40% 以上, 1.6 的生育率则降低 35% 以上, 1.7 的生育率则降低 30% 以上, 1.8 的生育率则降低 25% 以上,而 2.31 以上的总和生育率才能使中国下一代的人口再生产能力 / 资源维持不变! 2000 年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 1.22 。 2005 年 1% 人口抽查统计,中国的生育率也仅是 1.33 。据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估计,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也仅占 1.3 到 1.4 之间。按照 1.3 的生育率推算,到 2100 年,加上巨大比例的老龄人口,中国仅有 4.7 亿人;到 2300 年,加上巨大比例的老龄人口,中国的总人口数量仅为 2800 万!若在此基础上再过一二百年,中华就接近亡族了。以这样的人口形势下去,我们中华民族何谈复兴世界第一? 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和人类社会存在的载体,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再生产,经济、社会、民族、国家发展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统一体。只有持续造人,才能持续造物。确保不低于世代更替的生育率,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标准,也是经济、社会、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准。 现在中国生育率已经降到1.3到1.4左右,是属于十分危险的超低生育率,是一个无法维持经济、社会、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育率。中国现行仅为1.38的政策生育率和自1990年代以来的超低生育率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再生产,必定使中国面临重老龄化,必定会危害中国经济、社会、民族、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未来发展面临严峻的人口结构形式。在未来重老龄化和人口快速萎缩的危机面前,每个中国人无人能幸免!很显然,中国人口政策已经到了需要彻底改变的时候,而不是一味的要少生孩子。但是,在这个时候,计划生育既得利益集团仍千方百计的阻止人口政策的调整(比如通过修改生育率、新生人口数量,让人口专家背书1.8的生育率最佳等误导中央领导,从而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由于几十年来在人口思想上的全方位单方宣传,许多国民因对人口问题的错误认识而看不到中国超低生育率的危险,几乎整个国家处于错误人口思想的误导之中,这是极其危险的!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中国的超低生育率必然会危害到中国的各个方面。 为此,有必要将人口各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以真正认识人口真理,确保民族复兴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1 、中国会发生人口“大爆炸”吗? 中国实施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重要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人口不控制就会大爆炸,从而使社会动乱走向自我灭亡。如一胎政策的倡导者宋健在1980年10月3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从现代科学看人口问题》的文章中说:“现在世界人口每年增长近8000万,如果保持这个速度,1万年以后每平方公里的陆地上将有1万人……即便保持每年万分之一的增长速度,世界人口在数万年后将增长几万倍。全部地球表面上都住满人。”但是, 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演变历史表明,无需任何人口控制,生育率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步下降,并降低到世代更替以下水平,现在全球已经有 70 多个国家的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在极其不耐现在经济社会冲击的中华生育文化主导下,由经济社会文化规律所决定,中国不仅不会发生人口爆炸,而且未来还一定会发生人口大萎缩 (详见《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有之困局》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272425507/2724/70/48/5_1.html)。中国现在1.3左右的生育率处于危险的超低水平,所以国民真正应该担忧的不是人口爆炸,而是持续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所导致的民族萎缩和民族灭亡!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快速下降到1980年的2.24,这时中国应该做的应该是确保生育率不要进一步的下滑,但中国1980年却在实施了一胎政策。199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8,然后快速下降到2000年的1.22。虽然中国人口从1991年仍然在增长,只不过是寿命延长的惯性延续。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4岁,也就是说中国孩子一个不多生,中国人口也会因寿命延长而增加一倍以上——即由5.5亿变成11亿以上。 纵览全世界,中华民族的生育文化是最不耐现在社会经济规律冲击的民族,生育率很容易降低到危险的水平——港澳台生育率全球倒数前三位,华人在每一个地方都是生育率最低的群体,在同等经济水平下中国生育率最低。世界各地华人的生育表现证明,中国根本不需要计划生育来防止根本不存在的“人口爆炸”。 计生委宣称自 1980 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少生4 亿多人,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国民对生育的恐惧,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作虚假的证明。据相关专家计算,即使自1979 年中国的生育率不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降低(也即认为人类人口规律不适合中国,中国生育率30 年一直不变,但这可能吗?),中国也仅仅少生了2 亿多人。实际上,在此时期世界上不少国家生育率下降比中国还快。如果把这30 年减少出生数的一半归因于独生子女政策(实际上社会经济发展占绝对主导原因), 少生的人也只是1 亿左右, 也与“30 年少生4 亿人”相差极远! (王丰 蔡泳《专家称计划生育使中国30年少生4亿人非事实》) 还有人毛泽东鼓励生育使新中国“人口爆炸”。在二战后,全世界都经历了一次婴儿潮,难道是毛主席在全世界鼓励生育的结果吗?在缺乏避孕条件下,鼓励生育与不鼓励生育是一样的,因而这时母亲已经自然发挥了最大生育能力。中国在1953年就开始了计划生育试点,在1971年全国城乡计划生育工作就已经全面开始,说中国在1980年才实施计划生育并把人口多当成许多问题的根源而归罪于毛泽东其实就是想利用“文革”等错误来混淆视听、误导国人。 2 、中国穷是因为人口多吗? 中国人怪中国人口多,并把他当作中国贫困的根源,当作发展的负担,难道人口少了就更富裕了,人口少了就发展更快了?如果说人口多,中国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72位,排在中国前面的既有日本、新加坡、英国、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富国,也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穷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人口多就穷。在人口密度小的国家中,即有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的富国,也有蒙古、玻利维亚、巴布新几内亚、马达加斯加、博茨瓦纳、刚果等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的穷国,没有证据证明人口少就富。过去我们看到东亚四小龙发展快,我们就以为人口少就容易发展、人口绝对数量大就不利于发展。但现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印度发展最快,我们还能坚持认为人口少更容易发展吗?说人口少容易发展岂不等于说中国34省分34国发展更快?显然不是,而是统一人口多发展更快,这也是欧盟一体化和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原因。即便是东亚四小龙发展快的时候,世界其他小国还有几个发展快的?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人口少发展快,倒是人口多了市场大有利于经济发展。 中国穷并不是因为人口的多或少,而是中国和平稳定的进入现代发展的时间太短了,尽管现在很快,但历史留下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太长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和我们基本一样,但国家制度改变后就迅速富强起来。欧美比我们富,是因为他们现在经济发展的时间远远比我们长。东亚四小龙比我们富,是因为他们在我们改革开放前远远比我们发展的快。改革开放后,我们人口更多了,但发展是更快了。 印度在1991年也学中国迈向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也人口更多了,但发展也更快了。所以中国穷不能说是因为中国人口多。 所谓发达国家,是社会经济法律制度先进。这个先进的程度,取决于国家的制度、发展道路、发展时间、发展速度和由教育文化社会等所培养出的国民素质。 美国人口是加拿大的十倍,加拿大人均资源约是美国的十倍,人口多并没有制约美国发达,反而美国比加拿大还富裕一些。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的程度,与资源的多少无关。日本绝大多数资源依赖进口,这并没有阻碍日本成为发达国家。所谓经济发达,也就是生产力水平高。生产力的提高,其根本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是人研发的,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人口多自然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一方面,人口多,科研人员多,知识技术创造的天才也多,有力促进了科研的进行;另一方面,人口多,市场大,知识技术创新的利润大,市场推动力强;再一方面,人口多,支撑科研的财力就更雄厚,工业生产体系更庞大,可以提供更强大的物力财力支持。因而人口多实际上是非常有利于走向发达国家的,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中的人口第一大国——美国一直是发达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强劲推动力的根本原因。 如果美国只有卢森堡那么多人口,能有力的带动发达国家和全世界发展吗?如果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只有100万,我可以确定无疑的告诉国人,他们今天的发达就根本不存在,因为没有那么多人口所创新的新科技,他们今天的发达是不可能的。 而中国,人口多的优势由于缺乏社会经济条件和国家教育投入低等因素还不能立即、全部的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但这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发展转化出来。美国在二百年前的时候,日本在一百年前的时候,人均科研工作者比例有现在的中国高吗?显然没有。发展是一步一步的,人口优势迟早会随着发展而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进而人口多最终会强劲的推动中国的发展,可惜多数国人竟然不懂得这个简单的历史发展道理。 3 、少生孩子能促中国经济发展吗? 不少人认为人口增长会稀释经济发展成果、阻碍经济发展。是的,现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看似人均GDP高了,更富裕了。可当父母老时,两个退休的父母却能去平均一个孩子创造的GDP,未来人均GDP必然会因过去少生孩子而降低。假设1980年人均劳动者创造GDP是3000元,四十年后翻四番,人均劳动者创造GDP4.8万元。不考虑上一辈,则在1980年时,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2000元,生两个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1500元;40年后,也即2020年,父母退休,这时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1.6万元,生两个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2.4万元。在1980年时,一胎家庭人均GDP比二胎家庭多500元,“富了”33%;到2020年时,少生一个孩子则穷了8000元,二胎家庭人均家庭GDP比二胎家庭真正富了50%!少生快富是饮鸩止渴,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什么是人均GDP ?不考虑人口结构,人均GDP 的意思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平均值大小,是生产创造劳动创造价值能力的平均值,而不是人口去瓜分天上掉下来的GDP ,怎么可能因为人口减少而每个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提高了呢? 人均GDP从根本上来说代表生产力的高低,而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技术的发展。又知识技术的发展与人口的多少成正相关,也即是人口越多知识技术发展越快,人口越少知识技术发展越慢。因而是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快,人口减少生产力发展慢。结果就是,人口增加人均GDP增长更快,而人口减少人均GDP增长变慢。况且, 减少人口不可能是去杀人,那只能是减少人口素质更高、人力资本含量更高、创造力更强的新生人口。减少人口的实际结果降低了中国的人均生产创造力,减少了中国财富创造力更强的新一代,结果是人口减少中国反而更穷。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不单单是人口数量的减少,还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劳动者比例的降低。人口老龄化,必然是收入能力降低或收入增长能力降低。而劳动者比例的降低,必然是人均 GDP 的降低或人均GDP 增速的放缓。 比如一个421家庭,当最大一代退休时,给家庭带来收入的劳动力暴减2/3或4/7,很显然家庭极有可能变穷。少生孩子,中国岂能更富? 经济学家已经证明: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远比物力资本投资收益高,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递增而物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才是最宝贵的资本,当今和未来时代就是人力资本为王的时代。 而过去我们却这样认为:“人口增加,除了家庭需要增加抚养费以外,为了解决他们的上学、就业等问题,国家还需要增加教育经费、设备投资和社会公用事业经费等。请想一想,从这些方面省下钱来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将会起多么大的作用!”这种想法,纯粹是把人力资本投资当做负担了,是极其落后且与当今时代背道而驰的错误思想!公民生孩子和培育孩子,本身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并且同时给国家和社会创造机会去投资收益率更高、边际收益递增的人力资本,让国家和社会未来获得更好更强有力的发展,国家和社会都“沾了”父母的“光”。生育——生了孩子并培养教育——其本身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没有妈妈生出的孩子,没有父母培养的孩子,哪儿还有“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和人力资本?但中国人却看不到这个远远比物力资本更宝贵而且是越来越宝贵的人力资本! 低生育率的日本已经向我们证明,不是真的“少生快富”,而是真的“少生越穷”、“越生越富”。 2007 年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退回到了1988 年的水平。而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日本2024 年的家庭财富将降至1997 年的水平。现在日本人均收入与美国相比越拉越大,日本相对于美国越来越穷。现在日本人均收入与美国相比越拉越大,日本少生孩子了并没有更富,而是更穷;美国多生孩子并没有更穷,而是更富。 不是越生越穷,而是越生越富——因为生育孩子是进行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国家怎么会因进行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而致贫呢? 我们曾经认为:“当他们(孩子)能够干活以后,一方面对社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消费社会上生产的物资。对国家来说,如果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很低,物资的生产还不丰富,人口增长的快慢,就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的积累。人口增长过快,资金的积累就会减少,人口增长减慢,资金的积累就会增加。”所谓资金增加,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投资资金。人口多,人口增加,创造价值和财富也增加,况且新增人口(也即新生代)创造价值能力是跳跃式提升(相比于父辈),人口增加最终不会降低资金积累。 若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角度说,所谓资金积累,只不过是通过货币来支持新的技术运用或使扩展现在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也就是把知识技术转为生产力的过程。而人口增加,尤其是新增人口是极富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新生代,会更快的推进知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加快生产力水平提高,从而根本和长远上增加人均资本。 抱怨人口多“消费社会上生产的物资”,那我们生产物资不就是为了人民消费吗?难道是为了生产而生产?在当今时代,可以说,没有消费就没有财富。在分工和市场经济下的今天,没有消费,谁还生产“物资”?我们中国内需不足,逼着我们依赖出口,不是“让外国人消费我们的物资”吗?是不是大家都不消费就生产更发达了?如果那样,估计除了自己用的那一点之外都不再生产了,结果将造成严重的生产力浪费和人民生活损失。 生产和消费是经济硬币的两面,经济的发展需要两者的协调,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导致另一方的过剩从而危害经济发展。在全球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今天,消费对经济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产能严重过剩内需严重不足的中国更是如此。 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大幅减少孩子,从婴儿需求,到儿童需求,到少年需求,再到青年需求和中老年需求,都会依次大幅减少。减少孩子,导致下一代人的内需不足,必然降低中国现在产能的利用和劳动者劳动创造潜能的发挥(因为生产需要消费来支撑),直接减少GDP。现在孩子少了,儿童教育需求减少了,小学倒闭教师失业,这只是计划生育对中国产业影响的开始。依次人生成长中的各种需求人口的减少,中国产业产业将经历一次大清洗。现在是小学倒闭(中国小学从1996到2009年倒闭57%),明天接着就是大学、汽车、房产等众多行业的倒闭潮。 少生孩子,低生育率,必将使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人口老了的国家岂能发展更快?在重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极重,社会资源被迫更大比例的投入养老,严重抢占用于发展的资源,这岂能有利于中国发展?面对老龄化飞速发展和未来的重老龄化危机,有人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了。殊不知,跨国研究表明,由于老龄化降低人口活力、创新活力、经济社会活力且恶化投资预期,老龄化是十分不利于生产率提高的。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日本工业部门的投资大致相同,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明显超过日本。目前日本的投资额比美国多三分之一,但劳动生产率仍落后美国近20%。 有人认为未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成为经济大国或经济超级大国不需要那么多人。按此说法,日本GDP应该超过美国,因为日本自动化和机器人发达吗。但现实是吗? 所谓经济,简单的来说就是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生产多少要看市场能购买多少。若不考虑净出口,一国的 GDP 就是国内消费(广义,包括投资品消费)是多少。消费分最终产品消费和投资消费,最终产品消费取决于人口和生产力水平(暂不考虑分配和贫富差距等因素),同等生产力水平下就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投资消费是最终产品消费的引致需求,因为投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最终产品消费,所以投资消费受人口变动和知识技术发展的根本性影响,随人口增加和知识技术增加而加速增加,而知识技术发展又是人推动的,因而人口变动就决定投资消费的大命运,比如说人口决定未来美国投资消费比日本多且增长更快。所以从消费角度上讲,人口决定经济的大命运, 未来只有大人口才能有大经济,人口小国是不会在未来成为经济大国的。 从生产上讲,所谓GDP就是附加值(增加值),也就是人劳动所获得的价值。现实世界也就如马克思的价值规律那样,劳动才创造价值,而所谓机器创造的价值只不过是机器的折旧(物化的活力的,价值转移到所生产商品中)、平均利润率导致的价值转移和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如果日本停止创新,很快日本的产品就会卖不出去,然后日本那些高效率的机器就不能创造附加值(也即GDP)了。所以,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期待依靠所谓机器创造价值从而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是不可能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更不可能。未来的经济大国,是靠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必须是人口大国。 有些人可以说现在农民创造不出多少 GDP ,但不代表农民的儿子或孙子就不能创造很高的GDP 。在200 年前,美国、日本也不是以农民为主嘛?中国要崛起,要切切实实的成为经济超级大国,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所以,从生产角度上讲,仍然是人口决定经济的大命运,未来只有大人口才能有大经济, 一边少生孩子一边又想成为或保持经济大国地位纯粹是自欺欺人! 面对即将面临的劳动力总量的减少,有人认为城市化就可以解决了。在现在的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劳动力绝大部分已经实际转移到城市,农村剩下的绝对多数只是中老年劳动力。现在在城市的年轻农村劳动力还没有完全城市化,即在城市还没有房子还没有完全成为城市人,即使现在开始加速推进真正城市化进程,什么时候才会轮到这些农村中老年劳动力?恐怕等到可以让这些劳动力真正城市化的时候,他们已经变成需要城市负担的老人了。而最具生产创造活力和代表中国未来同世界经济竞争的年轻人口,正在快速减少,现在的超低生育率决定中国未来的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必将崩溃式的减少,未来中国的经济非现在鼓励生育而不可拯救。 4 、少生孩子、减少人口能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工资吗? 我们总认为“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中国人总把自己的就业难怪罪于自己同胞多上(中国人多,不是自己同胞多吗?),好像减少了自己的同胞就能降低自己的就业压力。人口创造需求,需求创造就业,就业容纳人口,怎么人口多就业压力就大? 如果说人口多就就业压力大,那是不是欧洲合成一个国家就业压力更大了,美国 50 个州分成50 个国家后就业问题就不存在了? 此说法是十分显然的可笑谬误之谈,却成了中国人的真理,并且希望通过计划生育来少生孩子从而降低就业压力。但经济规律决定这只会相反,少生孩子只会导致就业压力更大。 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这些未参加劳动的人口创造了大量消费。少生孩子,必然减少孩子的相关消费,特别是孩子创造的消费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而少生孩子必然增大就业压力。况且,孩子需要人照顾,少生孩子则提高就业参与率,尤其是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进一步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也许有人说孩子终会长大并进入就业市场。是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要就业岗位,但是这个年龄段也是人生消费最旺盛的时候,汽车、房产、各种电子电器等这时会被他们大量消费甚至是提前消费。就业来自消费需求,需求创造就业,他们旺盛的消费所创造就业岗位大于他们的就业需求从而降低就业压力,而未来劳动力的减少只会与此相反增大未来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在少生孩子、人口减少的同时,也会伴随劳动力老化,由于高龄劳动力流动性差、重新培训的费用高、接受新技术速度慢,很难适应产业调整的要求,这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使社会失业率上升。与此同时,高龄劳动力与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将明显的显现出来。由于老龄化严重,预期差,对政府和社会的养老能力的不信任导致高龄劳动力不愿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与此同时,高龄劳动力有经验,且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结果给年轻人造成很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例如,日本在1990年代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10年之间老龄化从13%上升到17%。日本在1990年的失业率为2.1%,2001年失业率上升到5.6%。同时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2003年日本15岁到24岁年龄组的平均失业率高达13.2%,致使日本年轻人自杀率世界第一。 在任何一个国家,总是孩子与年轻人口超前消费而中老年人口滞后消费,低生育率、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需求长期不振。一切投资需求皆源于最终消费,而一切最终消费都源于人的需求,低生育率、孩子与年轻人口减少、人口萎缩的必然结果就是投资需求长期不振。由人口经济社会规律的总和所决定,任何一个经济体,长期的生育率低下最终会导致长期的“失业魔鬼”和青年失业问题。 由于少生孩子一边减少孩子需求从而减少就业岗位,又一边提高就业参与率、增加就业岗位竞争,所以计划生育反而提高了就业压力。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必然不利于工资的提高。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老化,年龄活力降低,创造力下降,国际就业竞争力降低,显然也不利于工资的提高。工资提高的长远动力来自科技发展,少生孩子减少人力资本放慢科技发展速度,自然不利于工资的长期提高。 其实,人口多反而更可能就业压力因此更小一些。 中国许多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本身就来自中国的人口多市场大和人口多生产创造队伍强大,如众多人口所创造的庞大市场与强大的科研队伍使中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崛起,并很快出口到国外,这种竞争力就是由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所创造的。 人口多让中国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了,中国人的就业岗位国际竞争力也就强了。 同样,许多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并争相优先向中国投资,也是因为中国人口多所以市场大且人力资源丰富。众多人口让中国获得强大的国际资本与技术吸引力,让它们优先流向中国,亦增强了中国人的就业岗位国际竞争力。由于人口多,强大的科研队伍、雄厚的财力支持和巨大市场的拉动,大大提高了科技进步的速度,就会带动大量对新知识技术的投资和创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人口多更有利于就业岗位的创造。 有人说多生孩子会有更多的人进血汗工厂。其实恰相反,少生孩子大量减少内需,就业压力大,被迫依赖出口,而依赖别人自然就缺乏维持尊严的砝码,因而少生孩子更容易出现血汗工厂。 现在中国的就业压力,重要原因是由于贫富差距、低工资、广大劳动者收入低、政府社会保障投入低等造成的国内消费不足,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不足、政策法律环境、垄断、金融、高行政成本高地价房价高税费成本等造成的就业岗位创造不足,及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大学生就业结构与产业企业结构不匹配、独生子女就业心里等所造成的,与人口多少无关。 5 、中国不计划生育就养不活自己吗? 我们计划生育,努力少生孩子,一个重要担忧就是怕养不活自己。古代中国养活了世界上1/3的人口,难道当今中国人就没有智慧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吗?水稻产量比中国低的孟加拉国人口密度为1109人/K㎡,沙漠上极其缺乏水和耕地的以色列为325人/K㎡,比中国山多山地占国土60%的韩国为490人/K㎡,而中国仅为137人/K㎡。按人口密度计算,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养活33亿印度人、105亿孟加拉国人、47亿韩国人、34日本人、31亿以色列人、24亿英国人、23亿德国人、38亿荷兰人,难道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没有智慧和能力养活13亿或20亿中国人? 中国人均农用地计世界排名第32位,中国人均耕地世界排名第35位,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72位,在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均靠中前位。况且,由于中国的非耕地性农用地面积很大,中国有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的巨大潜力,中国水域、草原、山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农业专家张福锁认为,仅把现在农作物品种的优势发挥出来,中国就至少有50%~60%的潜力可提高。况且,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等措施,中国的粮食产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西藏之水救中国》认为如果从青藏高原调水到中国大西北,仅此一项中国就可以轻松地吸收和容纳 5 亿人口。按照国际标准,人均0.8 亩地就可以实现粮食自给,中国人均1.4 亩,离开这底线还很远,所以中国现在有抛荒严重、卖粮难、粮价低等现象。按照目前0.8 亩的粮食自给标准,这就意味着中国可以养活近23 亿人。现在中国耕地18 亿多亩,每年生产粮食1.1 万亿公斤,中国青年报编辑童大焕说如果精耕细作,以现在的农业生产率,只须种7 亿亩地的粮食就能每年生产1 万亿公斤(再用3 亿亩种菜,剩下8 亿亩还可以用来建别墅 等)。而且,科技还在继续发展,中国的人口承载力远远高于中国现在及未来的人口数量。 即使不计划生育,即使是中国从1980年就开始鼓励生育,按照生育率随社会经济发展降低的规律和中华生育文化的脆弱性,未来中国人口也不可能达到20亿,我们真的有必要担心养不活自己吗? 人口才是一个国家最大最根本的财富,资源只不过是一次性的买卖。为什么我们宁愿荒着自己的土地而不去养活更多的财富?为什么我们宁愿让自己未来的人口承载力大量闲置也不去养活更多的炎黄子孙?为什么我们宁愿让自己的民族、国家、经济、社会陷入未来发展的危机也不愿让闲置的土地去养活更多的中华儿女? 6 、中国需要为节约资源而减少人口吗? 认为中国计划生育必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怕资源不够用,但人口减少就够用了吗?比如说石油,中国一个孩子也不生,能让人类多用多少年? 所谓资源,也就是在一定知识技术下可以利用的物质,如铁矿是不是资源取决于人类有没有炼铁的技术。人类的资源根本取决于人类知识技术发展的程度,而人口恰恰最有力的促进知识技术的发展。随着全球化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源实际是没有国界的,根本不存在节约资源留给自己子孙后代的现实条件。 资源少了你会买,你并不少用(加上科技节约的);资源多了你会卖,你并不多用(因资源多了浪费的除外)。一切的世界经济活动和世界贸易,都包含着资源的转移。不仅直接资源贸易是如此,还存在更多的间接资源贸易——除直接资源贸易外的其他实物贸易(如汽车、钢铁等)和和非实物贸易(如服务、技术贸易等)都发生着资源的转移,因为无论汽车、钢铁还是服务、技术,其生产过程都要消耗资源。而我们中国少生孩子无论是节约中国的资源还是节约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源,其实只不过是把我们中国少生孩子节约资源服务于其他国家的人口(比如印度),是以消弱中国而强大他国。现实的世界时:无论资源再丰富还是严重缺乏资源,你使用的资源取决科学技术发展、你对资源的有购买力的需求、世界生产的供给能力和国力的保障,与自身资源的多少无关。澳大利亚人口少,不会一个人吃三个人的饭;日本人资源少,也不会饿肚子,连我们这个第一钢铁生产大国还要进口它的优质钢材。所以资源根本不能制约中国经济,要不然日本怎么就成为经济大国了? 我们人口多了,经济实力强了,需求量大了,我们就可以到世界各处开发资源、入股矿藏。况且,人口多了,民间正在使用的资源和民间储备的资源也多了。万一突然来了战事,军队可紧急动用的资源也多。假如中国人口萎缩成现在的1/10,那中国军队可紧急调用的民间资源也就下降90%。看那种情况资源更安全?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经济与科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人口多了,科研队伍强大了,经济实力强了(经济支持),新资源的市场大了(降低成本,提高预期收益),资源开发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如核聚变(像太阳一样,没有核辐射),如果中国能率先完成技术开发工作,那就永远解决了能源问题,而且清洁干净。实际上,所有的资源,不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就是可以替代的,不存在真正资源枯竭。况且绝大多数资源都可以循环使用,如各种金属,用来用去还在地球上。人消耗资源的速度是减法,可人创造资源的速度却是乘法。 乘法比减法要快的多,那计划生育一定是大大降低中国未来开发新资源的能力。结果一定是,少生孩子只能降低中国的可用资源量,尤其是人均新资源量。特别是,随着发展,无论是边际人均GDP资源需求还是边际GDP资源需求都有递减的长期趋势,但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和实力提高,对资源的单位货币购买力却不会降低,实际其货币还更受欢迎更坚挺(尤其是大国),而且其新资源的开发能力和资源转换能力更强,所以经济实力发展在提高获取资源能力的同时还相对降低了资源需求,反而资源更安全。四大洋、南北极、月球、八大行星和小行星等,都是人类共同的,它们的资源量是中国实控国土资源的百倍、千倍、万倍,但这些资源是要靠实力争取的。而我们中国,却自己缩减人口,预备萎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等于把这些资源预送给别人,最终危害自己的长期资源安全。 7 、计划生育有助于保护中国生态环境吗?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人口数量的罪,而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人口再少,只要污染,还是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多,人人为环保努力,生态环境反而因人口多而更和谐。 我们中国人口密度仅137人/K㎡,而日本350人/K㎡,韩国490人/K㎡,新加坡人6376/K㎡。如果是人口多造成环境差,那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环境应更差。但是,恰恰相反,他们的环境很好,人口最密的新加坡反而最美丽。国土面积不变,人口越多则单位国土的环保投入越多,所以新加坡可以建成漂亮的花园城市。因而,把生态环境问题归罪于人口数量是不成立的。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以GDP为纲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力造成的。由于一味的追求GDP增长的速度,而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足,因而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还是印度的2.8倍,而单位产值的排污量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以这样的方式发展经济,环境岂不污染,生态岂不破坏? 有人拿2010年的西南旱灾说事。这是天灾,与人口多少何关?有人把2010年春的西南大旱归罪于中国人口多。西南大旱是天灾,难道人口少了就不发生吗?是的,中国人口多了受灾人口也多了,但同时救灾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科学技术支撑也更强大(这在2008年汶川地震也体现了出来),而且人口密度大还可以降低人均受灾人的救护成本和水利工程的人均建设成本,人口多了更有利于抗天灾。 人口减少,对环保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发展动力都会降低。并且人口减少不利于经济科技的发展,而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对环保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如在国土生态方面,特别是大西北地区,由于计划生育造成的新生人口减少从而使总人口减少,中国未来国土改造的必要性、经济性、劳动力、财力、技术进步力量与技术人员及改造动力等均减少,这势必与不计划生育相比而变差。由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与环境的自我净化力与生态状况高度相关,减少人口将最终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 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急速老龄化发展、未来重老龄化和劳动力的严重困乏将严重阻碍未来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未来经济水平提高的缓慢与困难(经济发展困难,政府与国民还有多少心思顾环保?)无疑将大大不利于未来中国环保的发展。 主张减少人口保护环境的人认为,少生孩子、减少人口可以促进中国环保的发展,其实是相反的。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造成中国婴幼儿消费和最有消费活力的年轻人口的大幅减少,造成国内市场严重萎缩,内需缺乏。一方面,内需缺乏就必须争取国际市场来解决就业。落后国家要跟发达国家竞争国际市场就不得不牺牲环境成本。我国产品之所以廉价,劳动力廉价是一个方面,但那只是很小的方面,因为我国劳动生产率只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劳动力廉价几乎被生产效率低下完全抵消了。大的方面在不计资源和环境成本、牺牲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严重萎缩导致就业困难,劳动力廉价,国内消费难以承担起环境成本。征收环境成本税收又会导致产品价格大幅升高消费量大幅减少,就业更加困难,失业率更高,经济更糟糕。结果,只好通过牺牲环境来解决内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发展问题和就业问题。(人口如棋《一胎化生育会导致一系列经济危机及严重经济问题》) 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事业费364亿元,如果我们不计划生育,拿出这364亿元的一半投入环保,将是一笔多么了不起的环保投入。如果我们不计划生育,把计划生育40年来所花费的巨大人力与财力投入转为改善环境的投入,我们的环境也比现在好得多。 8 、高房价是因为人口多吗? 对于中国的高房价,有人认为是中国人口太多。其实,这种理论根本占不住脚。中国城市为什么房价高住房难?有人认为是中国人口多,所以房价高住房难。俄罗斯人口稀少,且从1992年就不断减少,但莫斯科照样高房价,这还能怪人口多吗?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人口密度都远比中国高,没见他们房价很高。德国人口密度236人/K㎡,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中国仅为137人/K㎡,我们也按40平方米计算,全部城市化,平均楼层高度按10层计算,总共才需要5200平方公里土地,仅占国土面积的0.00054%。全国有2860个县区,平均每个县区仅1.8平方公里。即使是达到美国标准,人均住房面积70平方米,也仅需9100平方公里,平均到每个县区仅3.2平方公里。如果再平均到每个镇/街道,即使按照让中国人羡慕的美国标准那根本不值得一提。显然,中国城市高房价根本不是因为人口多。 莫斯科与俄罗斯远东小城镇的房价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日本东京市内与远市郊的房价又大为不同。 在一个区域内,如果居住的房子很少而用于工商业的地产很多,那必然有许多工作人口去竞争少量住房导致此处房价高昂且居住空间狭小,这是日本东京的典型情形。如果大家放着那么多地方不去都挤在一起,如韩国首尔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的人口,结果导致房价高昂,这是莫斯科的典型情形。所以,人口经济的聚集模式是导致房价高低的基础性因素。中国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如各种经济基础设施与人文设施)且就业岗位创造不足,城市群未充分发展利用,人文设施(如大学)与经济主体(如企业总部)过度向少数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集中,住房用地安排不足,北京等大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中国人又有较为严重的大城市偏好,这是中国房价的结构性因素,不是人口多的问题。如果说中国人口多导致高房价,那农村的房价怎么不高呢 (如果有钱,可以家家建的像别墅,耕地很少的浙江富裕地区就是这样!所以美国的别墅不是因为人口少,中国也可以)? 有人说,中国人口多,又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必然房价高。所谓城市化,也就是农民变成城市人。请问一下,北京、上海、深圳等等城市,那些房子是农民或农二代能买得起的吗?说农民或农二代导致如此高房价,显然是可笑的。又有人说是中国第三次婴儿潮“80 后”导致高房价。“80 后”今年最大的31 岁,最小的21 岁,多数还刚刚开始工作或没有工作。除了占“80 后”人口少数的“富二代”与极少数白手起家的年轻富豪,还有多少“80 后”买得起这么贵的房子?显然,说“80 后”把房价推那么高也是可笑的。 据国家电网对660个城市统计,有6540万套住宅半年电表读数为零,显然这不是农民或“80后”买下的房子。 那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如此高房价呢?先说一个专家常说的,那就是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财政。 政府垄断土地供应,有垄断必导致稀缺和高价格,土地供应稀缺且价格高昂,房价怎么会不高呢?供给房子,必先供给土地。从供给角度上讲,解决中国高房价,必须首先解决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但现在土地财政和房产 GDP 、税收已经成了许多地方政府的命根子,依赖他们改变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制度保障民众可以要求他们立即改变——不改变我就不让您当官或当人大代表了。 也许有人说,要保护耕地,所以政府应该控制土地供给。如果农村住宅按住房与非住房占地面积比1:3计算,城市按楼层10-20层计算,则农村住宅占用耕地是城市的40-80倍。这就意味着,每保护一亩城郊耕地,就要浪费39亩到79亩非城郊耕地,这叫保护耕地吗?其实,保护耕地很简单,只要制定好节约耕地的使用制定,或再规定每使用一亩耕地就要再造一亩耕地或改造耕地使之增加与使用耕地相同的产量。 土地供给决定了房子的源供给,决定价格的不可能只有供给因素,没有供需就形不成价格,高房价的另一面就是买得起这么贵的房子。 对要城市化的农民来说,对绝大多数“ 80 后”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是没有力量把房价推那么高的。显然推高房价的只有富人了 ,但高房价就是富人惹的祸的吗?除个别国家外,每个国家都有富人,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高房价,显然中国高房价也不怪富人。那谁推动了中国的高房价呢?我的答案是政治改革滞后导致制度不公平、腐败、垄断、民众收入低,由此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贫富差距过大,富人集中了过多财富,他们就有钱买贵房子,况且他们可以不在乎房价。另外, 贫富差距大,民众收入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购买力就低;民众购买力低,中国内需就不足;中国内需不足,产业利润(除房地产外)就低;产业利润低,富人就不想投资实业;富人不想投资实业,股票、期货风险又太大,那只好又买房子保值增值和投机,导致房价高,普通民众又被高房价剥削一次;富人不想投资实业,导致就业难,再低工资;民众被房子、医疗、教育再宰一次,加剧贫富差距和内需不足,中国继续低工资、高房价,直到这种扭曲的运转模式陷于崩溃。 类似于郎咸平所说:“10元的工资,两块钱的房子;两块钱的工资,10块钱的房子。”这个恶性循环就是低工资、贫富差距和高房价。 事实上,计划生育在拉高房价。由于计划生育,减少了孩子需求,加重中国内需不足,从而加重富人因内需不足而投机房地产。计划生育一边减少了内需,另一边又提高劳动参与率,迫使净出口增加。净出口增加,导致外汇储备持续高涨,中央银行就会增发基础货币,加剧流动性过剩,让更多的资金去炒房。独生子女政策本身让原本用于养孩子的钱变成炒房子的钱(对中高阶层的人来说,少养一个孩子至少可以多炒一套房子),计划生育造成的性别比失衡让青年男性不得不买房子以“筑巢引凤”娶老婆,同时独生子女政策也让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愿意出高价为独生子在大城市买一套好房子,进而拉高房价。 有人说,中国现在人口暴减一半,房价马上崩溃。是的,的确如此,日本人口还未减少但年轻人开始快速减少的时候房价就崩溃了。但是,靠中国人口崩溃导致房价崩溃,然后经济崩溃和高老龄化高民生压力高年轻人就业压力及民族国家的大衰落,这样的结果你乐意要吗?问问日本人吧,看看他们失落的十年又失落的十年。中国高房价不是因为人口多,住房问题有解决的办法(如廉租房、空房强制出租等,问题不难解决,只是政府官员少了卖地皮钱、税收和腐败浪费),为什么要选择自杀的方式让民族陪葬房价呢? 9 、交通压力是因为人口多吗? 。 认为中国人口多的人,常常举挤公交和春运难的例子,难道人口少了中国交通就更舒畅了? 巴西人口比我们稀少,但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照样人口密集。由于经济发展对人口规模的要求和大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无论人口多少都会往城市里挤,你挤不挤公交与中国总人口多少无关,而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建设、城市规划(如北京的摊大饼式扩张)和你愿不愿做城市人有关。 香港人口极其稠密,但香港交通很顺畅,倒是内地城市老堵车。再说春运。中国人均铁路里程只有一根烟的长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显然不是因为人口多。春运难,真正原因在于:1、铁路投入不足;2、户籍限制,让农民工被迫到处流动;3、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分布错位;4、铁路经营垄断,体制没有活力;5、中国春节的习俗影响。 其实,无论是城市交通还是铁路,人口多可以使交通更便利。城市交通最快的是地铁和轻轨,但建设与运营成本大,只有足够数量的人口才能降低人均成本到经济适可的程度。在北京、上海工作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坐地铁是最快捷的交通方式,而在中小城市,由于人口不足,是使用不起地铁的。铁路也同样如此,比如京津高铁、京沪高铁让京津沪的交通更便利,而郑西高铁还迫使郑州至西安的航线全部停飞,人口多让这些固定成本高昂的便利的交通方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反而使交通更便捷便宜舒畅。 航空也是一样的,人口多,机场分布与航班更密集,交通更便捷。如澳大利亚,由于人口稀少,就没有发展高铁的必要,机场、航班相对广大领土也比较稀少,长途交通因而就没有中国、日本快捷。再如城市郊外或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由于人口太少,公交班车很少,结果交通更不方便(而人口稀少地区连公路铁路等都不方便)。 10 、减少人口能提高人均医疗、教育等公共投入水平吗? 有人认为,人口少了,国家投入的人均医疗教育水平就高了。按此逻辑,是不是小国的人均教育投入就比大国高了?或者说中国34省看做34个国家是不是人均医疗教育的国家投入就提高34倍?国家收入来自税收,而税收来自劳动者的生产创造。人口少了,劳动者少了,国家收入也就少了,人均医疗教育等国家投入并不能提高。 相反,人口多了,像研发、国防、一些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人均支出就降低了,反而可以在医疗教育方面投入更高。另外,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严重,老龄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困难,养老投入比例太大,反而不利于人均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投入水平的提高。现在少生孩子,看似可以提高孩子的人均教育投入。但是,未来老龄化严重,养老负担很重,少生孩子减少人口最终不可能提高人均医疗、教育等公共投入水平,反而在未来长期的降低 。 现在少生孩子,能为国家(政府)节约多少资金?据不完全估计,2005年中国各级政府官员公款吃喝花费3000多亿,公车消费3000多亿,公款旅游出国考察3000多亿。如果在这个9000多亿里头节省出3000亿并投资到教育,那中国教育每年就多了3000亿,完全可以保证全中国所有的适龄少年儿童读完高中,不要说免学费,连书本、文具、校服、午餐都可以免费提供(王鑫海)。中国行政支出世界第一,但中国国家教育投入却世界倒数。要提高人均公共投入水平不是要少生孩子,而是应该减少政府与官员的浪费。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国家投入一直很低,父母投资的比重很大,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主要是个人的,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主体却是国家与社会。如果按照“谁收益谁支付成本”的原则,不应是父母向国家支付所谓的“社会抚养费(也即是超生罚款,其实大部分变成了各色各样的行政成本)”,而应是国家与社会向父母补偿“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和“养老投资成本”。父母所得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和养老投资收益一般不会达到其投资所创造总收益的10% ,而90% 以上的投资收益被国家与社会拿走了,所以国家应至少向父母支付“从孕育到毕业”90% 的费用,否则就是对父母的不公平 。而征收“社会抚养费”的理论依据则是完全不成立的。 我们现在少生孩子,看似是少“占用”了社会资源,但未来提供社会资源的劳动人口就大幅减少了,难道少生孩子不是在透支社会资源吗?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退休职工医疗费用与在职职工相比约为3:1,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1。由于扶养老年人与扶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大致是儿童费用2到3倍。而随着寿命的继续延长,未来高龄老龄人口养老费用将会更高,养老人要比今天养孩子的成本高的更多。在中国,1980年少养一个孩子能够为社会节约多少“社会资源”而这个孩子以后又可以创造多少倍于此的价值?现在不鼓励生育不投资孩子,明天我们还有什么社会资本?不要断送了未来! 11 、少生孩子能提高中国人口质量吗? 首先少生孩子最终不能提高人均教育投入,这在上节已经说过。其次,人口素质(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口素质的代际差别较大,但计划生育不可能去杀现在的活人,只能减少人口素质更高的下一代,自然平均人口素质就降低了。第三,少生孩子使我国未来老龄化严重,降低了国民年龄活力,因而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第四,人口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投入资金多少的问题,更是一个成长环境的问题。但现实却表明,独生子女政策不仅是破坏了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它严重损害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使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十分突出。第五,计划生育系统庞大,本身就要耗费许多财政资源,如果把这些资源都用到教育投入上,中国教育会更好。第六,计划生育给所谓“超生”家庭沉重罚款,这无疑要减少父母对孩子营养教育的投入。第七,强制计划生育的让那些所谓的“超生”父母东躲西藏,孕妇流离颠沛,降低了新生儿的素质。第八,计划生育对城市人和国民素质较高群类限制过强,是对人口的逆淘汰。另外,计划生育造成对所谓“超生”孩子的歧视,许多无法入户口甚至无法升学,破坏了“超生”孩子的成长。 人口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素质,还包括人口年龄活力。从生产与创新力上讲二三十岁是创造黄金期。而少生孩子、减少人口将使我国人口严重老化,大幅降低我国的人口年龄活力,即降低了我国的人口素质。同等教育水平,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人口素质一定低。只要中国的生育率一直这样大幅低于美国与印度,中国的人口素质就一直赶不上美国,并且一定会被印度超越。中国现在比印度高的那点人口素质,一定会被中国持续的低生育率完全毁掉。最终结果是,多生孩子的国家不仅获得了人口数量优势又获得了人口年龄结构优势,人口又多又年轻,国家活力四射!而中国少生孩子不仅使中国丢失宝贵人口数量优势又丧失本应有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结果是人口衰老缩减,又少又老,社会衰微!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2003年吴洪森在《关于计划生育的另一种思考》一文中指出:“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的,生育率只有1.2的水平(也就是说提高女性教育水平可以降低生育率)。30年的计划生育经费总值估计在3000亿元,假如将这3000亿元用来普及教育,就有3亿人可以读完初中。中国目前文盲和半文盲总人口只有1.8亿,还可以多出一大笔钱来提供高中教育,假如教育政策倾向女性,中国不但全面扫盲,而且还多出一亿多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女性。”如果中国一直把用于计划生育的钱拿出一半还支持教育发展,我们的人口质量要比现在好的多,而且未来会更好。 12 、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是生育孩子。 有人认为,未来经济发展了,养老制度健全了,不靠孩子也能解决养老问题。按此说法,美国欧洲日本都应该养老问题更轻,因为他们经济发达养老制度健全。但现实却相反,那些经济不发达、养老制度不健全但生育率高人口结构年轻的国家养老压力最轻。养老人不是饲养动物,人的需要会跟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老人也一样,所以说经济发展养老问题就解决想法纯粹是不把老人当人看。而制度只是个壳子,养老归根结底是工作的劳动人口养不工作的老年人口,而不是养老制度在养老人。 老人手中的货币,只不过是一堆纸,还必须有劳动人口把它变成真正的财富,否则它只是一堆废纸而不能购买任何东西。无论任何养老方式,真正的依靠者和养老供给者还是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别人的的孩子。如果整个国家社会都没有孩子,未来就没有劳动者,也就不会有人给你养老,一切养老方式也都无法存在。所以,养孩子,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 由于养孩子边际成本递减,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养孩子风险远比其他投资方式低,且能解决老年依赖和感情需求问题,所以养孩子是最好的养老方式。而一胎政策,无疑让许多国民老来穷,养老压力沉重,甚至因独子死亡而老无所依,尤其是对农民和城市穷人更是如此。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未来劳动力严重短缺,必定会造成物价大幅上涨和服务价格飞涨,让老年人手中的货币大幅贬值。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中国未来重老龄化,经济不景气,使老年人的养老投资大幅缩水。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未来劳动人口比例大幅下降,养老空有制度而严重缺乏劳动力对其投入,社会化养老方式处于低水平的濒临破产的运转,老人获得的养老资金必定相对于不计划生育而大幅减少。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中国未来劳动力大幅减少,财政收入增加困难,政府对医疗、养老等民生支出必定增长缓慢或下滑,让老人生活更加凄凉。 13 、性别比失衡的确是因为人口政策。 正常的新生男婴与女婴的比例是103~105:100,中国的这个比例在1990年是112:100,1995年是116:100,2000年是118:100,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达到120.22:100和120.56:100。中国只有计划生育比较宽松的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和二胎试点地区性别比例正常,这表明中国的性别比失衡的确是因为一胎政策和强制计划生育。 由于生育数量限制与公民要男孩的愿望相矛盾,于是许多父母便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结果造成:儿童性别比失衡程度随胎数次序快速递增,且“超生”代价沉重的人群所生孩子性别比失衡更严重。 比如说,海南省在第五次普查中发现,“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32.1(以女孩为100),其中一孩、二孩、三孩的性别比分别是118.3、119.4、233.3;“农林牧渔水利人员”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34.9,其中一孩、二孩、三孩的性别比分别是101.9、164.6、190.4;“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婴儿出生性别比是170,“专业技术人员”的婴儿出生性别比是221.7,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群组织负责人”的婴儿出生性别比是250!也许有人还认为存在瞒报女孩,所以认为性别比失衡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严重。 事实上,如果瞒报,更可能是瞒报男孩,因为瞒报的基本是“超生”孩子,即“二胎”或“三胎”,而“二胎”或“三胎”相比于“一胎”性别比失衡极其严重。并且,一些地方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存在修改儿童性别比的利益倾向。所以,中国儿童性别比失衡程度更可能比数据显示的还要严重。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有11276万25~35岁的男青年,而对应的适益婚配的20~30岁的女青年只有7206万,男比女高出4000多万。而从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每年新出生男婴又比女婴多出130多万——则对应每天至少有3500女胎儿被杀。 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每持续一天,相应每天就会增加约 3500 多个光棍。未来中国将面临五六千万的庞大光棍潮,四五男人中将有一个找不到老婆。 失调的性别比将大大加剧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和其他难以预知的行为,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4 、汉族人其实已经最不喜欢生孩子。 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人喜欢生孩子,尤其是认为汉人喜欢生孩子。但在全世界的现实表明,现在汉人最不愿生孩子。纵观全球各国各地区,华人总是生育率最低的群体。现在中国生育率已经降到1.3左右,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9年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6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7个,欠发达国家为2.7个,最不发达国家为4.6个,而扣除中国后的欠发达国家为3.1个。在已经大力鼓励生育的情况下,2009年台湾澳门总和生育率仅为1.0,香港也仅为1.1,连排世界倒数前三名。纵览世界现实,岂能说中国人或汉人喜欢生孩子?现在汉族生育率仅1.3左右,这意味着汉族人每过一代人口大约减少40%,7代之后(约200年)人口减少为原来的2.8%,10代之后(约300年)人口减少为原来的0.60%(大约700万人),况且还是老龄人口比例巨大,新生儿比例极低。也就是说,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可以在一二百年里完全可以沦落为一个又老又小的弱小民族,汉族几千年来建立起来的民族人口基业可以在一二百年里完全毁掉。 汉族的生育文化是古代先贤通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传香火”、“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等思想文化元素策划出来的。但是,这些传统思想文化已经全部被戴上“思想落后”的帽子,被中国人自己严重破坏。在思想大解放、社会道德堕落、计生宣称铺天盖地、现在经济社会运转机制和社会养老的作用下,汉族的这些传统民族生育文化元素已经流失殆尽,而新的民族生育文化又没有形成,必然导致汉族生育率处于危险的超低水平。汉族人喜欢生孩子,早已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详见《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有之困局》)。 15 、 7 亿、 5 亿或 3 亿适宜人口论是错误的。 不少中国专家认为中国人口减少了生活水平就更高,不少国民也这样认为。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原始人生活水平最高,因为原始人最少!但恰恰相反,原始人是赤贫。按这种说法,中国人口密度仅137人/K㎡,而日本350人/K㎡,韩国490人/K㎡,新加坡6376人/K㎡,因而日本韩国新加坡人生活的更差,他们应减少人口以改善生活。特别是新加坡,已不适宜人类居住。但恰恰相反,他们生活的很好,人口最密的新加坡也最美丽。显然这种减少人口提高生活水平的说法是相当谬误的, 因为提高人生活水平 99% 的因素是以经济科技水平为基础所形成的综合社会发展水平,而不是单纯的原始人均资源的多少。一些人口专家坚持认为:我们中国人口太多了,人口拥挤,人口密度高,如果我们中国人口减少到适宜人口生理水平,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如果按这样的说法,中国就不应该城市化,因为城市人口密度太大了。如果中国城市化,无论中国有多少人口其居住的人口密度是一样的。 所谓的人口密度与总人口数的关系在城市化下都是数字假象,人口生理密度在城市化下与人口总数无关,适宜人口生理论在城市化下是虚伪的数字游戏,毫无实际意义。 何谓适宜人口?其科学标准有两个:1 、最佳国力人口;2 、最佳生活水平人口。换句话来说,也就是综合国力最大化和生活水平最高化的人口。判断人口多少是适宜的,那就要看:1 、增加人口是否增加综合国力;2 、增加人口是否有利于生活水平提高。笔者已经在《*** (还未能出版)》中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边际人口国力递增。这就意味着,对综合国力来说,人口越多越好,不存在最佳国力人口的边界。由于提高人生活水平99% 的因素是以经济科技水平为基础所形成的综合社会发展水平而不是单纯的原始人均资源的多少,所以增加人口可以促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那就不存在最佳生活水平的适宜人口。 在经济全球化之下,人口承载力也已经全球化。随着科技发展,人口承载力也一直在增长。依照适宜人口的标准“综合国力最大化和生活水平最高化”,7亿、5亿、3亿适宜人口论是根本不成立的。 首先,一个 13 亿人口的中国绝对比一个7 亿、5 亿或3 亿人口的中国更强大,中国人口减少绝对不利于国力的增加。其次,中国人口由13 亿降到7 亿或3 亿,与不降低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低,因而生活水平也会相对更差。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中老龄化严重,经济发展能力很低,民生压力很大,怎么可能用减少人口而提高生活水平呢?既然如此,中国人口从13 亿降到7 亿、5 亿或3 亿,既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又不利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什么理由认为7 亿、5 亿或3 亿人口是中国的适宜人口呢? 如果中国不鼓励少生孩子,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口承载力而鼓励生育,不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长期提高,更有利于国力的长期提高。按现在中国国土承载力和未来科技发展,养活20亿人口是没有问题的,未来可以更多。中国人口,按照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根本达不到20亿。按照最科学的适宜人口理论,有什么理由不鼓励生育呢? 16 、世界允许存在一个 13 亿人口发达的中国。 不仅有美国专家劝说中国人口不减少就不能变成发达国家,连多次给中央讲课的经济学家程恩富也认为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人口要降到5亿。可惜,据美国预计,美国2010年人口要超过5亿,是不是美国由此沦落为发展中国家呢?现在非洲人口已经超过10亿而且还在高速增长,印度人口预计2100年要超过18亿,是不是非洲永远贫穷印度永远不能成为发达国家呢?在经济全球化之下,资源实际也已经全球化。中国自知人口多,却要学习美国高耗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边大量浪费自己的资源大肆破坏自己的生态环境,再一边高喊自己这种耗费资源破坏生态的发展模式无法承载13亿人口进入发达国家,中国人岂不太可笑了?为什么不学习日本节约资源有利环保的发展模式?世界可以允许100发达的日本,未来地球也可以允许一个人口达100亿人口发达的世界,为什么独独不能允许一个13亿或者20亿人口的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是不是中国34省分34国而任何一个省人口都不过一亿是不是又可以成为发达国家了? 相反, 世界需要一个 13 亿人口的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后,13 亿人口可以带来雄厚的财力、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广阔的市场。这样的一个国家,不仅可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消费驱动力,更能为世界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更优更廉价的科技成果。 比如航天育种,中国人口越多则财力与科研力量越强,研发速度就越快;中国人口越多人均成本就越低,众多人口可以让中国轻易消化掉巨额研发成本,为世界人民提供的科技成果也就十分廉价了。13亿人口的发达中国可以通过巨大的国内市场有力的带动世界经济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对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可以提供更多的援助,可以为世界伸张正义,可以有力的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和环保发展,从而更强有力的带动世界的发展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提高,这才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而少生孩子、减少中国人口,根本不是对世界的贡献。 17 、少生孩子不会利不在千秋。 在给中国造成很大危害的同时,相关部门却宣称其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面已经证明,他们无功于当代,同时,实际上它也在祸害千秋。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已经把中国的传统生育文化破坏殆尽,使中国生育率处于超低的危险水平,新生儿比例降到全球的10%。人口是民族与国家力量的源泉,无论是对中国生育文化的巨大破坏还是对中国人口再生产能力造成的巨大伤害,都将严重损害中华民族在未来世界的实力和尊严。 民族的安全最终由民族的人口实力和生育文化所决定。中国如此少生孩子和强制计划生育对中华民族生育文化的摧残,最终只会危害中华民族的自身安全。 五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尤其是主体汉族,历经入侵,历经战乱,历经灾难,多次亡国,多次濒临亡族,多次损失惨重。但我们却败而不亡(亡国),亡(亡国)而不死(民族仍延续),损而不折,依旧顽强的生存延续着,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人口众多、生育文化强劲吗?众多人口让我们经得起战乱,经得起损耗,经得起折腾;强劲的生育文化让我们在战乱之后、巨损之后、折腾之后随即补充众多的年轻人口,让我们依旧有力量依旧顽强的生存着。这就是我们败而不亡,亡而不死,损而不折,五千年来强劲延续下来并最终成为胜利者的秘密所在。但是,让我们民族尤其是让汉族倔强延续的强劲民族生育文化却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 由于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造成中国未来劳动力严重匮乏,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未来20年劳动力缺口1亿以上,为解决劳动力缺口,中国将不得不容忍亚非国家向中国大量移民,中国将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成为除美国之外容纳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国家。为何我们不多生一些自己的孩子去解决自己未来的问题并壮大我们民族的实力?为何要逼自己为它族腾出生存空间?这岂能是利在千秋? 计划生育所造成的中国未来重老龄化社会,必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中国沉沦在低生育率老龄化的陷阱之中。在重老龄化之下,对老人来说,当然是“重大灾难”,他们的生活将受到重老龄化的严重不利影响。对年轻人来说,生活在一个重老龄化社会,有那么多老人需要自己给他们养老(即使不直接养,也会通过缴纳社会保险、税收等方式间接去养老人),自然压力十分沉重。比如,一个421 家庭,小两口两个,要养4 到12 个老人(如果爷爷辈都活着),家庭负担何其沉重。对青少年儿童来说,重老龄化社会也是灾难。在一个421 家庭,如果妻子要生孩子(按生一个),那就是丈夫一人要养活6 到14 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孩子的福音吗? 在重老龄化下,由于年轻人负担太重,且在老龄化社会发展与就业困难,压力重重的年轻人还有多少愿意去生二胎或三胎? 低生育率必然就会在重老龄化之下恶性循环,对老人说不是福音,对年轻人来说不是福音,对孩子们来说也不是福音,而且这些“恶果”会恶性循环,一直往后延伸,让未来人和子孙后代生活在重老龄化的恶性循环中 ,这哪里是“利在千秋”? 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民族间的差异,由于汉族生育文化更不耐现在经济社会生活转变的冲击,少数民族生育率持续显著高于汉族,汉族孩子比例持续降低,由此造成中国汉族人口比重将陷入长期下降,进而沦为少数民族,中国将失去主体民族的凝聚力,必然埋下分裂的种子。新疆建设兵团汉族人口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十几年后改为允许生二胎,但是由于形成了“生育爬蚤心态”,“十五”时期新疆建设兵团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0左右,而新疆少数民族妇女总和生育率仍在“三孩”以上。 据新疆统计局 2005 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推算:2005年11月1日零时,新疆2008 .15 万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210 .12 万人,汉族人口为798 .03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 .98 %、1 .28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明显快于汉族人口。虽然汉族目前仍然占新疆总人口的39.7% ,但是目前汉族每年新出生孩子不到新疆总出生孩子的18% 。照这样下去,未来新疆汉族青年比例很快就会降到无足轻重的水平 。 18 、少生孩子能使中国更富强吗? 前面笔者已经论述少生孩子不能富民,其实它更不能强国。综合国力以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物质财富是人生产的,科技是人研发的,军事是人装备的,综合国力当然是以人为基础的。少生孩子阻碍科技发展,也就同时阻碍了经济发展。一胎政策造成中国兵源大幅萎缩和未来支持军事发展的财政力量相对大幅削弱,当然不可能利于中国军力的发展。GDP=人均GDP×人口数量,而一胎政策既要降低中国未来人均GDP又要大幅减少未来中国人口,无疑要大幅削减未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我已经在《***(还未能出版)》中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边际人口科技拉力递增,边际人口GDP递增,边际人口军事实力递增和边际人口综合国力递增。所以,无论如何,少生孩子根本不可能富民强国,而最终只能穷民弱国。那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难道就是因为我们喜欢穷折腾?? 人口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力量的源泉,人口的发展壮大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础。而生育创造了民族与国家力量的源泉,创造了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基础。生育创造了一个民族与国家一切创造活动的创造者本身,可以说, 生育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第一生产力。生育活动是创造国家竞争力创造者的创造活动,生育活动是创造民族与国家实力创造者的创造活动,生育的竞争力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在长期中最核心的竞争力。没有生育上的竞争力优势,就不可能有长久的人口竞争力优势,因而就不可能有一个民族与国家的长久竞争力优势。 生育活动是长期人口竞争力的保障,因而生育是民族与国家长久竞争力的根本。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0-14 岁人口占人口总量的33.6%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降到27.86%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降到22.8%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又加速降到16.60% ,28 年降低一半以上,而近十年之内竟飞速降低27.2% (2010 年少年儿童比例比2000 年降低27.2%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孩子是我们未来的支撑,孩子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孩子是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实力与竞争力的载体,孩子没了,孩子如此疯狂的减少,这等下去,中国还有未来吗?民族还能复兴吗?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中国崛起如此持续?未来民生如何保障?苍天啊,中华民族的大厦犹如建立在流沙之上,中国未来的根基正在快速的塌陷,我们未来的发展也即将在不仅后崩溃,可我的绝大多数同胞们在计划生育几十年来全方面的宣传下竟丝毫认识不到危险,整个中国还在即将爆发的人口危机火山口上面狂欢,中华民族即将在无知无畏的狂欢中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19 、中国计划生育不是造福世界 由于计划生育,中国的潜在光棍已经有5000多万了,而且还每年继续增加约150万。想一想吧,5000多万光棍,向全世界要老婆要女人要性福,难道这是世界的福音吗?倒霉的不仅仅是中国自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中国邻居的东南亚国家,他们首当其冲。中国的女孩少了,就是世界的女孩少了,在婚姻和性犯罪越来越跨越国界的今天,这是世界的不幸。 随着中国超低生育率的持续,随着中国年轻劳动力的疯狂减少和中国即将开始退休潮,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后续动力的不足,中国经济的动力即将面临大枯竭。这就意味着,现在世界经济发动机即将失去一台。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失去,绝不是世界的福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世界大经济引擎的失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损失。 想一想自2007年自美国点燃的全球经济危机吧,经济大国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全世界人民都要倒霉。如果中国经济出现问题,全世界人民都会遭罪,尤其是东亚(如日本、韩国)、东南亚、非洲等受深受中国经济带动和影响的国家,中国计划生育也是他们的灾难。 随着中国低生育率的持续,中国未来支持世界发展的经济能力和人力资本能力必将大幅削弱,这是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损失。中国人均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变,中国人口越多对世界发展的支持能力越强;如果中国生育率提高,则未来发展能力提高,中国越发展对世界的支持力越强;中国老龄化水平越低,中国对世界的发展支持能力则越强。反之,一切皆相反。 不少中国人怪人口多消耗国家财富多,他们不知,政府(也即国家)哪里来的财富,还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正是中国人口多消费多,这样才能支持世界发展。我们都知道多出口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中国消费多了,自然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出口和就业,这难道不是对世界的大贡献吗?现在中国是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这不是对美国经济与就业的贡献吗?所以,世界人,尤其是把中国当做威胁者的一些美国人,中国计划生育不是您们的福音。中国计划生育,必然减少孩子和年轻人口的消费,同时增加母亲的劳动供给,就会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和挤压美国人的就业,这对其他国家来说也是一样的。这是世界的福音吗?特别是,随着中国最有消费活力的年轻人口的急剧减少和中国老龄化的急速发展,中国消费需求能力即将大衰竭,这对世界的消费需求将大幅相对减少;随着劳动力、内需和年轻人口的减少,中国投资需求也要减少,这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品需求也将大幅减少。 中国的老龄化,最为大国,就是世界的老龄化。老人手中的货币,需要有劳动人口把它变成现实的购买力。没有劳动人口,老人手中的一切资产成废弃物,老人手中的货币都成废纸。如果劳动人口少,老人手中的财富必然相对或绝对缩水。中国劳动人口减少,中国老龄化严重了,就会降低世界各国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中国经济带动世界经济景气,然后就能提高世界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中国产品和劳务出口到老龄化国家,就能提高他们的养老水平;中国购买他们的资产和知识技术产品,就能提高他们的财富价值;中国购买他们的国债,就能帮助他们消化财政赤字。而计划生育恰恰相反,让这些好处大幅缩水,转而去跟他们在世界上竞争养老资源,这是他们的福音吗? 世界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核心是知识技术的发展。而人,尤其是人力资本,是推动世界知识技术发展原动力。人口多,科研人员多;人口多,支持科研的财力和物力雄厚;人口多,推动科研的市场动力巨大——人口多,人力资本雄厚,就是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大贡献——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贡献。所以,人口多,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也许有人说,人口多不一定能转变为人力资本雄厚。但这些人忘了,国家在发展,教育在进步,人口多必然也最终会转变为人力资本雄厚。虽然人口多未必立即对世界有大贡献,但未来必然有相应的大贡献。没有妈妈生出的孩子,哪有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人口是人力资本的源泉和蓄水池,没有人口,人力资本就成无源之水。现在计划生育,必然大削弱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实力,因为大削弱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能力,进而大幅削弱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能力和速度,这是对世界的大贡献吗? 也许有人说,中国人口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了,该是对世界的贡献吧?一些科学家已经证明,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黑子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增加影响很小而且有技术可以解决。地球有寒期和暖期,这不是人类活动所能决定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是个骗局。在距今8000~2500年前,中国华北地区大部为亚热带气候,约在北纬40°11′,与北京处于同一纬度上,就有大象活动,而现在仅有中国云南南部有。可想而知,那时候地球是多么热,难道那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多了?中国人口多,可以为全球变暖提高更多的财力与科技支持,这反而会更好。 有人说,中国人口多了,就会增加对世界资源的消耗,比如说石油。即使中国没有一个人,世界上的石油能多使用多少年?作为发展核裂变能的主要原料之一的铀,世界上已探明的铀储量约490万吨,钍储量约275万吨,大约可用2400~2800年。不用等2000年后,也许人类100年后就看不起核裂变的铀了。因为还有核聚变。核聚变安全、清洁,聚变产生的放射性比裂变小的多。而且,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的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变的氘和氚,能供人类使用上千亿年。而地球寿命大约还有50亿年,还需要中国减少人口来节约世界能源吗?世界所有资源,不是可以循环使用就是可以再生或随科技发展有替代品,而且人类可以开发的范围越来越广,比如深海、月球、其他行星,根本不需要减少人口来节约资源。反而,人口多,经济科技力量雄厚,可以更多更快更好更廉价的开发新资源,让人类实际可以使用的资源更多。比如核聚变,如果中国依靠人口多带来的巨大科研能力与财力支持,帮助世界率先研究好核聚变利用,世界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能源问题。再如开发月球或其他新资源,中国人口越多,就有更强的科研实力和经济实力去开发,同时中国巨大的人口可以轻易消化开发新资源的巨额固定成本,让世界人民使用到更多更廉价更好的资源。这岂不是更好的贡献? 以现在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速度,世界是看好中国和印度,认为未来世界将形成美国、中国、印度三大超级大国三足鼎立。三足鼎立,一定比两足鼎力安全、稳定、繁荣。过去美国与苏联形成两极世界,世界不得安宁。如果形成中国、美国、印度三足鼎立的世界,将给世界的民主、平等、安全、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现在美国一直想削弱中国而支持印度,比如诱导中国进行自我削弱的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其实,美国若继续引导中国继续计划生育很傻,因为这将导致中国极大衰落和亚洲与世界失衡。现在印度每年新出生人口数量已经是中国的两倍,而且与中国相比——印度孩子越来越多,这就决定在中国大衰落的同时而印度过于强盛。随着印度的发展,印度一定想控制印度洋并谋求南亚霸权,接着谋求亚洲霸权和控制中东、中亚、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等,这将和美国发生巨大利益冲突。如果现在中国开始支持中国转变人口政策,到时候还可以联手中国制衡印度,否则,美国将失去未来一个最重要最用力的盟友——因为从人口看,印度才是美国真正的竞争者和令美国恐怖的对象。保住中国的人口实力,美国和中国可以制衡印度,印度和中国可以制衡美国,亚洲和东半球有中国制衡印度,这样才有亚洲和全世界的民主、平等、和平与繁荣,这是全世界的福音,这对亚洲对东半球对全世界都有好处。 若未来世界失去中国这一极,就是未来亚洲未来东半球和全世界的巨大损失,甚至是灾难。所以,中国改变人口政策和尽可能的鼓励生育以挽救中国超低生育率危机,是世界民主、平等、和平与繁荣的要求。 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方儒家文明,是世界的三大文明。三大文明三足鼎立,共存共生,相互促进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福音,也是人类各个文明平等、民主、繁荣与和平共处的福音。如果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有冲突的话,“以和为贵”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把两者和平联接起来,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和平共处。人口是文明的载体,人口的大衰落必然导致文明的大衰落。 按照1.3的生育率推算,到2300年,加上巨大比例的老龄人口,中国的总人口数量仅为2800万!发达国家人口维持人口世代更替需要2.1的总和生育率,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需要2.3以上,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最高理论生育率仅仅是1.38。即使按照中国国家计生委的说法,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最高理论生育率是1.46。中国纵然达到1.46的最高计划生育理论生育率,到2300年人口将只剩下7500万!这怎么保证儒家文明的继续存在、三大文明的三足鼎立、人类文明的健康强劲发展和人类各文明的平等、民主、繁荣与和平共处? 如果儒家文明大衰落,如果失去儒家文明对世界文明体系的支持,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也许将陷入持久的冲突而难以自拔,所以儒家文明的衰落很可能导致人类文明陷入持久的冲突与灾难! 二十、现行人口政策违反基本国策精神和党的科学发展观。 所谓计划生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控人口发展,与无计划的人口发展相对应。既然是计划,它既可以是计划增加,也可以是计划减少;既可以是鼓励少生,也可以是鼓励多生。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其宗旨是使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使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如宪法第 25 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简单的说,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最基本的内涵和最核心的使命。 但是到了制定人口政策和相关部门的具体政策及执行却严重走了样,不仅破坏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形象,糟蹋了许多宪法规定的人民权利,恶化了干群关系,还让党和政府为他们的恶劣行为背黑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但党中央国务院是明文规定不准这样做的。为什么这样走形了呢?因为实行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就可以让计生部门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和利益,比如罢官和撤销国家饭碗的巨大权力,巨额罚款收入,大量灰色收入等,半月谈2009年第8期就报道了一名乡干部自曝地方计生成为当地最油水最风光最想进的政府部门。由此,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甚至置民族与国家利益于不顾而千方百计的维护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越是强制,规定生的越少,越是违背人民的生育愿望,他们的实际权力就越大,利益也就越多,否则他们就没有这些巨大权力和利益,所以他们就提倡和支持一胎政策。这就是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诞生与维持的权力——利益机制所在,也是计生人员当初鼓吹要强制计划生育与一胎政策的重要原因,很可能当初他们这么做就是为自己扩张权力而不是他们所说的种种“好处”,因为这些所谓的“好处”基本上都是骗人的谬论。 根据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宗旨的内在要求,根据党的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某一个时期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实施内容,但不等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本身,它要随着具体社会条件的变化根据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精神的内在要求而与时俱进的调整。所以,鼓励少生不是基本国策,具体人口政策不是基本国策,强制计划生育不是基本国策,当前人口政策也不是基本国策,一胎政策本更不是基本国策,否则那就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曲解或误解。而讨论当前人口政策是否还适宜、是否放开生育或放开二胎、是否鼓励生育,都不能阻止或盖上反对基本国策的帽子,因为这本身就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党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人提出的内在要求。当条件变了,由多生变成少生或不愿生,由高生育率变成低生育率,这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内在的要求调整具体的人口政策,否则就违反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精神、党的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无论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91 年就降到1.8 ,2000 年降到1.22 ,还是近几年人口抽查客观数据显示的1.3 左右的总和生育率,这皆不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按照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宗旨和精神所提出的内在要求,根据党的宗旨、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要求,中国不应该再实施一胎政策,而现在更应该鼓励生育——现行人口政策违反了基本国策的宗旨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但现实中,既得利益集团不但不提鼓励生育的事,反而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置民族未来、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的维护一胎政策。 显然,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宗旨的内在要求、党的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来讲,现行的人口政策、相关部门和人口专家中的一些人员一直在违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精神、党的宗旨和科学发展观!
109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4届年会会议日程
freedom110110 2011-10-16 17:35
“ 集体劳动关系规制 —— 问题与挑战 ”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 4 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主办: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 承办: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时间: 2011 年 10 月 15 ~ 16 日 地点: 烟台市财会培训中心 地址: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海韵路 12 号 拟邀请到会领导: 宋晓梧, 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兼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郭军, 中华全国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 邱小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司长 田小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院长 会议议程 2011 年 10 月 14 日   全天报到      10 月 14 日: 15 : 30  常务理事会议 2011 年 10 月 15 日 08 : 30 - 09 : 30  开幕式 主持人:傅志明 ,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领导致辞: 08 : 35 - 08 : 4 5  刘全顺致欢迎辞,山东工商学院院长,教授 08 : 4 5 - 08 : 55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领导致辞 08 : 5 5 - 09 : 05 烟台市领导致辞 09 : 0 5 - 09 : 1 5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领导致辞 09 : 1 5 - 09 : 2 5   常凯致辞,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09 : 30 - 10 : 00 集体合影           茶歇 10 : 00 - 12 : 00  主题报告 主持人:杨河清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10 : 00 - 10 : 2 0  宋晓梧,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演讲主题: 10 : 2 0-10 : 4 0  李昌徽(韩),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高级劳动关系专家 演讲主题: 10 : 40 - 11 : 00   常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演讲主题:从个别劳动关系到集体劳动关系——试论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特点及要求 11 : 00 - 11 : 20  乔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 演讲主题:中国集体协商的结构:从分散走向集中? 11 : 20 - 11 : 40  高明财,烟台斗山机械工会主席 演讲主题:斗山机械工资集体协商的实践 11 : 40 - 12 : 00  姚先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主题演讲点评 12 : 30-13 : 30 午餐、交流 12 : 30-13 : 30 午餐、交流 根据收到的会议回执情况,初拟了 6 位召集人和 6 位评论人供选择。 分论坛一 第一节  14 : 00 - 15 : 50   召集人:程延园    评论人: 石美遐 第二节  16 : 10 - 18 : 00   召集人:乔 健   评论人:刘 诚 分论坛二: 第一节  14 : 00 - 15 : 50   召集人:杨斌    评论人:易定红 第二节  16 : 10 - 18 : 00   召集人:于桂兰   评论人:李丽林 18 : 30 - 20 : 00  欢迎晚宴 2011 年 10 月 16 日 分论坛一 8:30-10:00 发言讨论,召集人:黑启明  评论人:王长城 分论坛二 8:30-10:00 发言讨论,召集人:冯喜良  评论人:谢茂拾 10:00-10:20 茶歇 10 : 20 - 12 : 00  会议闭幕 主持人:崔勋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10 : 20 - 11 : 00  分论坛推荐 4 位代表发言 11 : 00 - 11 : 20  乔健副秘书长汇报学会工作 11 : 20 - 11 : 40  颁发优秀论文奖 11 : 40 - 11 : 50  常凯会长总结 11 : 50 - 11 : 55  傅志明代表本届承办方致谢 11 : 55 - 12 : 00  第 5 届承办方发言 12 : 00  会议闭幕 12 : 00 - 13 : 30  午餐 14 : 00 - 18 : 00  硕博论坛 召集人:孟泉 评论人:
2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企业DNA调研报告:
Babituo 2011-10-10 16:29
 企业DNA分为下列七种类型:韧力调节型、随机应变型、军队型、消极进取型、时停时进型、过度膨胀型和过度管理型。其中,韧力调节型、随机应变型、军队型可以相对地说是“健康的”。   哈佛《商业评论》和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AllenHamilton)联合开展的“中国企业DNA调研”显示:被抽样的中国企业中有将近一半拥有健康的企业DNA。而在全球调查中,健康企业的数量大约是1/3。“中国企业真的比全球其他企业更健康、有更强的执行力吗?”   高层更乐观全球调查显示,与企业中低层员工相比,企业高层对企业DNA的健康状况更乐观,中国的调查也显示出这一特点。而在中国,高层的回复比例是37%,在全球调查中,这个比例是25%,这可以部分解释中国企业DNA健康比例为什么高于全球比例。在中国,其他层级的员工也“自我感觉良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及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对优秀员工的巨大需求。   企业规模和企业DNA在全球调查中,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有更多的企业呈现出DNA不健康的特征,但中国的调查结果却相反。这是因为,和全球其他相对成熟稳定的竞争市场相比,中国企业处于一个成长型的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市场需求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快速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即使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它们也不得不灵活应对外界的快速变化,快速地做出决策,并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这样它们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   企业所有制和企业DNA调查显示国有企业最不健康,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中外合资企业比那些国家拥有部分所有权的企业(partiallystate-ownedcorporation)更差。这是因为中外合资企业中,合作双方不仅在控制权而且在日常运作方面上也常常发生冲突,导致削弱了公司的整体价值。而在国家拥有部分所有权的企业中,人们对外部合作伙伴有着正确的期望值,新合作伙伴也确实改变了企业固有的DNA,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本次调查也将予中国企业者以警示,即中国企业目前呈现的健康状态是一种“脆弱”的健康,因为,在它们体现出的灵活性等健康特征背后,风险管理机制和专业治理架构的缺位将会使企业的健康难以持续。   最后,我们要提醒企业管理者的是,了解自己企业DNA的类别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了解企业中执行力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个人分类: 基因软件开放实验室|1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让高深莫测的企业文化变得通俗易懂
anan 2011-10-8 17:16
曾经有一位民营企业家对他的人力资源经理说:“我不喜欢目前的企业氛围,我不再希望目前的企业文化延续下去,我不需要公司的每位员工见了我只会说是,我不想看见每位员工就像躲老虎一样躲我,我要每位员工都要为企业的生存承担责任,我要你去改变它。” 人力资源经理接到任务以后,咨询了许多专业人士,又请了一家咨询公司从调研、做方案直到培训整整搞了小半年,民主、自立、诚实、信任等等口号贴满了整个公司,以人为本、绩效导向等各种理论方法也逐步在各部门推广下去。人力资源经理觉得这次的企业文化重建搞的可谓是有声有色,心想这次老板给的任务总算是初见成效,花出去的咨询费也没白费。但过了几个月,员工们又恢复到了“只会干活”的状态,老板也渐渐是失去了热情。 这位人力资源经理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不可谓不深,专业咨询公司所做的方案也不可谓不全面,但他为什么会失败呢?原因在于他忽略了构建企业文化过程当中的两个关键点: 一、消除员工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隔阂。 你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的工作就是好好的干活,按照我说的去做,其他不用你操心。”当公司的管理者在不经意之间持续不断的灌输这种理论的时候,员工们也就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干活,当我们走进这样的企业就会看到一群没有激情的员工站在那里,他们只会听从指挥,不会主动采取行动和承担责任,他们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总是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他人,总是把问题推给别人,他们不仅对公司不满意,而且对自己也不满意。因此要改变以往的企业文化,着意去消除员工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隔阂非常关键。它可以让员工团结起来,能够齐心协力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所以作为经营管理者你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就要让员工关心什么问题,你关心企业的盈利,那就要让员工知道如何盈利,就要教会员工如何衡量业绩和取得成功,让员工知道他们的收入与公司盈利之间的关系。如果员工不了解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他们就不会理解你的所作所为,就会不做事或者做错事,而当企业失败时他们又会归咎于你。所以说,当你想把公司经营好时,首先要教会你的每一位员工懂得如何经营,要消除他们的雇员心理,让员工像你一样思考和行动,要让他们习惯不需要别人指挥他们,他们拥有决策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信息和信心,并且拥有快速行动的意愿。 二、消除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隔阂。 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处在同一个团队里荣辱与共,使员工意识到要达到公司的目标必须相互以来,齐心协力,这会使员工比较全面的了解公司运营并获得宽阔的视野。所以我们在考虑建立企业文化的方案时一定要时刻关注团队的业绩和成效,而不是去关注一个人的成功,要让员工懂得只有团结起来、充满活力的参与到团队目标中来,员工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要让员工们理解这是取得成功的最好形式,这比一个人取得成功要有意义的多。现实当中,我们在不经意间制造了许多隔阂,比如许多公司都在推广目标责任制,企业的经营责任被分割的非常具体,以至于不经意间相互重叠和冲突,当一个员工(部门)为了完成它的目标是就不顾其他员工(部门)的利益,他会说:“你完不完成目标和我没关系,关键是我如果完成不了目标,就会拿不到奖金,就会得不到提升,就会失去工作,我的家人还要靠我来养活。”当你听到这些时,你会深深体会到员工内心的恐惧,这也往往是一些企业所表露出来比较普遍现象,这也是一种文化,“恐惧文化”。细想一下,恐惧来源于孤单,安全来源与与人协作,所以作为经营管理者你要让员工知道每个人都和他在一条船上,他不孤独,不必独自承担一切问题。 当经营者不再认为基层员工不能理解公司的问题和目标,当中层管理者再也不需要在经营者和员工之间两头为难,当员工不再不理解公司的所作所为,这时候你就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1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精神卫生日
xuxiaxx 2011-10-8 08:19
对精神卫生进行投资 2011年10月10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精神卫生日促进对精神疾患问题更加公开地进行讨论,并促成在预防、促进和治疗服务方面的投资。资源匮乏国家在精神、神经和药物使用疾患方面存在的治疗差距尤甚。 今年的主题是“对精神卫生进行投资”。分配到精神卫生方面的财务和人力资源存有不足,在资源匮乏国家更是如此。大部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用在精神卫生方面的卫生预算尚不到2%。 许多国家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精神卫生专家尚不足一人。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有限的资源用在了大型精神病院,而不是用于通过社区和初级卫生保健方式提供的服务方面。 我们需要加大对精神卫生的投资,并且调整投资方向,使已有的资源投向更加有效且更具人道主义色彩的服务方式方面。 相关链接 关于精神卫生的更多信息 联合国秘书长致辞 pdf, 89kb 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更多信息 - 英文 来源:WHO网站
1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4届年会报到须知
freedom110110 2011-10-4 10:41
“ 集体劳动关系规制 —— 问题与挑战 ”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 4 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报到须知 尊敬的各位嘉宾: 您好! 欢迎您到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参加第 4 届劳动关系年会塈学术研讨会。由于会议召开地点有所调整,为了便于您能够更好地参与此次会议,我们将会议相关事宜做如下说明: 1 、 报到时间: 2011 年 10 月 14 日 (星期五)全天( 6 : 00 - 24 : 00 ) 报到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财会培训中心 地址: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海韵路 12 号 电话: 0535 - 6888199 (总台) 会务组成员全天欢迎大家的到来! 温馨提示:若飞机 / 火车晚点,可以及时联系会务组工作人员。 廖少宏( 15165751988 )王君玲( 13685351328 )朱亚男( 15953570001 ) 2 、住宿收费标准 ① 标准间: 260 元 / 间 / 天,宽带接入免费上网 ② 普通单人间: 386 元 / 间 / 天,宽带接入免费上网 基于住宿成本考虑,若老师们没有特殊要求,我们将会按照会议回执要求,双人间安排标准间,与他人合住,共同承担住宿费;单人间安排标准间,个人独住,承担住宿费。 (注:请到达酒店后告知接待人员您是参加第 4 届劳动关系年会的老师) 3 、 交通 烟台莱山机场 —— 烟台财会培训中心 乘坐出租车:约 RMB45 元 烟台火车站 —— 烟台财会培训中心 乘坐出租车:约 RMB20 元 乘坐公交 10 路,自 “ 火车站 ” 上,到 “ 财会培训中心 ” 站下; 乘坐公交 17 路,自 “ 火车站 ” 上,到 “ 财会培训中心 ” 站下。 烟台港客运站 —— 烟台财会培训中心 烟台港客运站位于火车站东 100 米,同样可乘 10 路、 17 路车站 “ 财会培训中心站 ” 下车 烟台长途汽车总站 —— 烟台财会培训中心 乘坐出租车:约 RMB20 元 乘坐公交 50 路,自 “ 烟台汽车站 ” 上,到 “ 烟台火车站 ” 下,转 10 路、 17 路车站 “ 财会培训中心站 ” 下车。 4 、旅游及其他相关事项 若有旅游意愿,可选择参加 “ 蓬莱一日游 ” 、 “ 威海一日游 ” 两条线路,报到时可做好登记,由会务组与旅行社相关工作人员联系。待会议结束统一组织旅游。 本次会议所入住的酒店步行 3 分钟即可到海边,附近 500 米有海水浴场,有到海里游泳的老师请自备游泳衣、遮阳帽、太阳镜、拖鞋、浴巾等游泳用品。 烟台 10 月中旬平均气温在 14 ℃ 左右,昼夜温差大,请大家来前查询好天气情况,携带相应衣物,注意保暖。 5 、会议初步议程 根据惯例和安排,会议时间初步安排如下: 10 月 14 日 会议代表报到,全天 10 月 15 日 上午  08 : 30 - 12 : 00  大会开幕及主题演讲 10 月 15 日 中午  12 : 00 - 13 : 30  午餐 10 月 15 日 下午  14 : 00 - 18 : 00  分组发言讨论 10 月 15 日 晚上  18 : 30 - 20 : 00  欢迎晚宴 10 月 16 日 上午  08 : 00 - 10 : 00  分组发言讨论 10 月 16 日 上午  10 : 20 - 12 : 00  会议闭幕 10 月 16 日 中午  12 : 00 - 13 : 30  午餐 10 月 16 日 下午  14 : 00 - 17 : 00  硕博论坛 会议代表离开 正式会议议程将于报到时发放给各位嘉宾。 大会的投稿截止日期已过,如果您已经准备好论文或发言稿, 请务必将稿件于 10 月 10 日之前发至会务组邮箱 yantailr@163.com 非常感谢您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我们在烟台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第 4 届劳动关系年会会务组 2011 年 10 月 3 日
2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综合实力
sfw111 2011-9-26 14:30
显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货币实力,科技实力,人力资源等是硬实力,硬实力是一切实力的基础,没有硬实力就没有发言权。文化,制度,人的素质等是软实力的范畴,软实力是发展硬实力的关键。关系、影响力、形象等实际上是巧实力的范围。显然、综合实力就是上述实力的综合表现而已。 中国应该发展硬实力,挖掘软实力,运用巧实力。
个人分类: 哲学|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机器人的时代
dizhishidai 2011-9-9 22:47
方兴东去参观富士康工厂,被震撼,回来和我们分享。 富士康的招聘流程是这样的: “你出来几年啦?干过什么啊?” if:“我出来3年了,在xx厂干过xxx” then:“很好,回去等通知。下一个” 如果回答是:“我初中没毕业,刚出来,什么也不会,现在住的地方也没有……” 那么:“去后面报道吧,培训后上班。” 富士康的人力资源,每年负责打造10万机器人。 什么叫机器人? 父母养到18岁,有大脑可以接收指令,有四肢及灵活的五指可以根据指令进行操作。 这种机器人很好,有人体的自修复自癒合能力。不用上油除尘维护保养,只需中午提供40吨大米,10万机器人下午可以再工作4小时。 联合国对全球的26个国家地区的儿童进行了横向测试。 中国儿童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中国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一。 中国儿童是什么人? 是机器人。 我们的父辈,大规模出现机器人。 在他们的年代,拥有自我追求是“个人主义”,个人喜好是“小资产阶级情调”。早请示晚汇报组织生活,占据一个人所有的时间。 没有人谈自己,没有人谈个人感受。 大家用口号来完成对话。 用口号挑起所有的情绪,用口号镇压所有的情绪。 后来,中国就进入机器人的年代。 在2011年的某天,你在北京、在青岛、在杭州、在广州、在成都。你看到的是一样的城市。一模一样的写字楼,一模一样的立交桥,一模一样的住宅小区。 某天,我又一次在某个城市毫无特色的钢筋水泥丛林里乏味穿行,听到广播里说,某贪官又被抓获了,从水塘里挖出他埋在其中的多少多少现金。 我好像突然理解了中国的房地产为什么这么热了。 因为我们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除了买房子,盖房子,想不出来其他的事情。 把钱给詹姆斯卡梅隆,他会让你看到,你从来没想象过的东西。 把钱给乔布斯,他会让你体验,你没有想象过的使用感受。 贪官贪到钱,基本上用途有三:埋起来,送出去,买房子。 哑然失笑,又很寒冷。这么爱钱,钱给了他,却全无增值。 中国的贪官繁忙的一生,盖房子,赚钱。赚到钱,埋起来,送出去,买房子。再盖房子,再赚钱…… 在机器人的努力建设下,古朴大气的北京、童话色彩的青岛、优雅斯文的杭州、闲适斑斓的成都,变成了同一个样子。 于是,那些没有被建设掉的局部,成了观光旅游的景点。 今日我们去购票参观的古镇古村,曾是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 埃米尔·路德维希说:一个时代的重要性完全取决于它留给后人的东西。 这60年,我们的建筑,有哪一个会让200年后的中国人购票参观,然后因为它的美徘徊不已? 所幸的是,人类的比重还是越来越大了。口号越来越不能代替思考了。 人类不是机器,幸福感不是完成数字。 不过,生活在机器人时代的人类,还是需要应对三个问题 第一,自己是继续作为一个有情感,有爱意的人类,还是成为机器。 第二,配合应试教育,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老师喜欢的机器人,还是保持自己孩子是个有好奇心和独立情感的人类。(代价,他可能不那么被学校待见) 第三,如何和机器人共处,而不被它碾为肉酱。
个人分类: 折光|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蛋糕分割中的基本经济学悖论——必然导致“品用”时的混乱!
geoforest 2011-9-7 19:06
人力资源的价值难于评估,于是现在的管理体系中将之放在评估之外! 人力资源所起的贡献评估,对于主管者有非常多的风险,而收益甚微! 而管理者,没有对于这样评估的外在或者机制上的压力时,结果,当然是按年头和SCI来发钱比较好。于是不能太高的离谱(当相比较于其他某得着看得见实体行业而言) 在科研管理系统中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和考核被有效的实施前,阶段性解决方案(这些可能是未来制度性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1)年薪制度。保证科研人员的基本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价值的“基本合理”兑现。(价值和价格相匹配时,才会有稳定,否则二者间必然一个去向另一个靠拢) 2)建立“有公信力”的信息公开平台。(要点是,该平台本身有被监督的机制和可行性,并且监督成本足够低,范围大) 3)科研计划中,经费使用计划部分采用模块制。 当然,釜底抽薪的解决是,高效的,有激励和淘汰机制的管理团队的建立, 而建立团队和建立团队运作规制本身需要的是人才!简言之,人才管理人才! 有创造力的管理人才可以管理有创造力的人才!! --------------- 参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comment.aspx?id=252149)2011-9-7 15:17:50 riverreed IP: 不能光说,要算算账的。以一个有3000名教师、年科研项目经费1亿的学校为例:假如人均工资6万每年,总工资额18000万,就如文章所说科研经费中60%成为灰色工资(但只有部分人享受到超过体面的生活),则总额为24000万,科研经费4000万,国家总共投入28000万; 而体面的生活水平以每人10万元年收入算,工资总共30000万,科研经费10000万,总共4亿。 看起来后一种情况国家多投入12000万(占原投入额42.8%)用于使教师过上体面生活(总工资额提高66.7%),其实其中有一半投入科研,总科研经费增加150%。 其实国家对大学的投入远不止工资(18000万),所以增加的投入比例绝不会超过原来的20%,但几方面的效益却非常明显。因此,我支持熊教授的年薪制提法。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149.shtm?id=252149) 中青报:分配制度不改,科研硕鼠难灭 事前监管太严,事后责罚不到位 段振豪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 不少受访的科研人员替他感到乐观:“这样一位在他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有着超群建树的学者,不会因为这么点小钱而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这样的声音并非调侃,让圈内人记忆犹新的“汉芯事件”成了他们判断的依据。 2006年,“汉芯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当事人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但是,即使骗取了如此数额的科研经费,对于追究学术造假者的刑事责任一直没有下文,甚至被骗取的科研经费也难以追回。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王志新曾对媒体表示:与科研经费滋生腐败相对应的是我国法律在打击学术造假方面明显滞后,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打击和惩处机制,“国家财产的流失在呼唤着立法打击经费欺诈的强硬力度。” 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和审查同样有待加强。 南京大学教授高抒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比较自律的人即使审计程序不严格也不会做违规的事,但对习惯了弄虚作假的人而言,审计程序再严格也不怕,因为挪用经费的办法有的是,弄到假发票、真发票的途径很多,而且都能报销。 让高抒感到痛心的是:“一些欺诈者最初都是正派的科研工作者,在监督系统近乎失控的状态下却开始逐步蜕变。” “有的单位在转经费的时候,为了图方便,竟然要求经费接受方提供发票。问题是,发票一经报销,就说明经费已经使用,这时所拨的款项是否还在国家手里就难说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说。 “监管和审计基本上是无效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说,国内的科研管理和财务设置重点关注事前的监督,计划细致到一个项目要用多少支试管多少只老鼠。 对于验收和审查,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姚卫红建议,可以邀请国外的同行来对其进行项目评定和验收,且不能告诉是请了哪些专家来评审。 “在经费申请之时引入这样的机制,‘汉芯事件’或许不会发生。”姚卫红说,试想如果陈进的资料送到美国专家手中,岂不是马上就会露馅了? 买科研设备手很松,给人头费手很紧 也有人担心,只要科研人员囊中羞涩,即便是监管力度再大,他们仍会铤而走险。 高抒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国家一直没有明确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究竟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报酬,却默许灰色收入的存在,“科研经费几乎是灰色收入的唯一来源,既然如此,大家不盯着它才怪。” 近20年来,中国研究活动的规模和研究经费的总量都有了极大的增长。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催化 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永丹教授说,学术交流已经非常活跃,日常花费的流量总额已经不可与20年前前相比。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层的财务制度几乎没有变 化。科研经费申请下来,还是要从科研单位的科研处经手,才能到科研人员手中。 “来了钱,扣掉10%,盖个章再给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京某高校材料工程系副教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高校就像一个菜市场,科研人员就是包了其中一个摊位,进账出账从那里过,人家砍一刀,分一块肉,也不组织申请。” 这是不少科研人员想不通的一点:合理科研开支由于种种原因没法报销。不少人认为,这是制度在逼迫科研人员犯错。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科研人员说,像科技部的产学研项目,其本意是研发投入,然而所涉 及的企业几乎都把此项经费当做利润对待,而要求与之合作的科技人员和高校教师承担项目任务,科技人员和高校教师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完成项目任务, 他们自己也要想法把一部分经费变成收入,于是项目经费的命运可想而知。 如今国家的科研经费每年增加23%左右,对多数单位而言钱仍是问题。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曾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现在的经费可以去买科研设备去做事情,但是不能给人,这个问题仍没有解决。 “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应该得到相同的报酬,这样对项目承担者才公正。”高抒说,在经费使用管理上,实行了“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双轨制管理模式,即纵向课题不允许有提成,而横向课题则允许有提成,这是违反经济学原理的。 除了加大更多的人头费、固定项目的诉求,有关加大横向资金数额的呼声也愈加高涨。 “国外从横向企业来的项目占到90%,从政府和国家来的钱少得多;国内正好相反,企业来的少,从政府来的钱多,‘973’、‘863’,大部分科研人员是靠着这部分经费活着。”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说。 享受“年薪制”,避免科学家靠课题经费致富 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和一般规律,完全按原有的预算来使用经费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但是,从科研管理和审计的角度出发,科研经费的预算和使用也确有必要实行严格的监督,否则“用经费包二奶”一类的事件还会发生。 “如何平衡两方面要求,是摆在国家资助及监督机构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香港大学副教授金冬雁就此呼吁。 “科研工作既然有不可预测性,亟须随机应变,其预算不能过细,更不能完全照预算表来执行。”金冬雁表示,从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层面应学习欧美和港台的好经验,及时对不合时宜的做法和规定做出必要调整,在讲求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管好用好国家的科研经费。 金冬雁在博客中提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近年推行“模块式资助”。 这是以2.5万美元作为一个资助单位或模块来计算资助额。申请人不必提出详细的预算,只需列出所要求的模块数目并解释其理由即可;评审人和资助机构则根据计划书的质量、工作量和需要,决定资助的额度,也就是模块的数目。其中每一模块一般都包括人事和实验室日常支出的经费。 香港研究资助局(RGC)评定的经费额度,也是一笔过的拨款,只对人事、实验室日常开支以及会议三大项的经费设定一个界限,如有突破才需事先申请批准。 金冬雁认为,在这两种制度下,科研人员在使用经费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虽然在申请经费时提出一个明细表,但该表仅供评审时参考,使用经费时不必完全照“表”宣科。这种制度比较符合科研规律,科学性较强,受到学者的普遍欢迎。 灵活性这么大,自由度这么高,岂不是任由科研人员随心所欲? “事实并非如此。”金冬雁说,这两种制度都有完整成套的规章,其执行主要由大学的财务部门 负责监督。不允许报的项目,不允许超的额度,财务上都会严格把关。比如参加国际会议超支,又比如购买电脑,都受到限制,非经预先报备批准不能报销。此 外,RGC还聘请审计师对各校进行抽查,以及时发现可能的问题与不足。 熊丙奇建议,打破当前行政主导科研资源配置的模式,实行学术本位管理,推行学术自治。他说,对科研人员实行阳光化的“年薪制”,取消“科研提成”,避免科研人员靠课题经费致富,但同时保障其过体面的生活;推行信息公开,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更多阅读 科研人员陷入财务和管理双重困境 中科协调查:科研资金仅四成用于项目
3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后“十二五”规划
onealjzk 2011-9-1 13:49
中国计划四年后超两成博士成为博士后 《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发布《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稳步扩大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规模,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研团队中的比例和贡献率,到2015年,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1.7万人,比2010年提高60%左右。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统一,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坚持流动站和工作站发展相协调,到2015年,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1.7万人,占当年全国毕业博士总数的20%以上;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引进教师和科研人员时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人员的比例达到30%。 进一步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要进一步推动博士后工作分级管理和博士后管理创新试点。要加强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考核工作和博士后评估工作,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要加强博士后研究人员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结合,充分发挥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4届年会邀请函
freedom110110 2011-8-30 23:55
“ 集体劳动关系规制 —— 问题与挑战 ”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 4 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邀请函 尊敬的     先生 / 女士: 您好! 诚挚地邀请您拨冗参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 4 届年会。 我们正面临 “ 后危机时代 ” 的机遇与挑战。劳动关系领域的焦点开始从个体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国家 “ 十二五 ” 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如何在现阶段劳动关系变化的情况下,形成基本共识,实现 “ 十二五 ” 规划的目标将是未来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核心命题。 继 2010 年 12 月 11 - 12 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劳动关系第 3 届年会之后,劳动关系领域内的突出热点问题吸引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关注。为了适应并继续推动劳动关系学科的发展,深化劳动关系学科内容的研究,增强劳动关系学科的影响力,根据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决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 4 届年会在山东工商学院举办,定于 2011 年 10 月 15 日- 16 日在山东工商学院举行。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及政府等方面的劳动关系专家、学者和职业人士与会,共同就劳动关系理论和实践、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及劳动关系学科与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在会议正式举行之前,由中国目前资深劳动关系专家团组成的论文评选委员会,对第 3 届年会中各位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奖。大会将对获奖作者颁发“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奖”。 为加强劳动关系研究的实际应用性,此次会议将邀请国家层面劳资政三方的领导以及部分企业代表出席,并在会议中专设“企业劳动关系论坛”,以实现劳资政学的直接互动。 为鼓励和提携年青学者,此次会议还将继续开设“劳动关系博士论坛”,为有志于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博士硕士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本次会议的具体信息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 “ 集体劳动关系规制 —— 问题与挑战” 二、会议主要议题及论文征集范围 1 .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2. 新生代产业工人状况与特点 3 . 工会及雇主组织研究 4. 收入分配现状与工资增长机制 5. 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范与“劳工三权” 6 .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效用与改革 7. 集体争议(罢工)的规制和处理 8 、劳动关系转型与人力资源管理重构 9 . 劳动关系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 三、投稿要求及发表 本届年会接收任何与上述专题相关的、未公开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报告,投稿论文中英文均可。 1. 投稿内容与格式 论文格式包括标题、作者基本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几个部分。 摘要字数在 200-300 字之间,且关键词最多不能超过 4 个。论文正文总字数应不少于 5000 字,中文(优先)使用宋体、英文使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小四号字、 1.5 倍行距排版;含页眉和脚注在内,页边距设为 2.5 厘米。 提交的文章中凡采用他人原文或观点,务必加注说明。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或者直接将引用以脚注方式标识清楚。详细文献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后,以作者、出版年份、书(或文章)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地点排序。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依 A - Z 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引文中的英文部分,专著名用斜体,论文题目写入 “ ” 号内。作者自己的说明放在当页脚注。 2. 投稿电子邮箱 Email : yantailr@163.com (请在邮件主题标明:劳动关系年会投稿) 3. 论文收录 大会筹备委员会将会收录您的投稿,并将刻录论文集光盘, 如有 PPT 文件,请一并发送至投稿电子邮箱并注明:劳动关系会议 PPT 。 4. 投稿截止日期 本次会议投稿截止日期为 2011 年 9 月 30 日 。 四、会议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 2011 年 10 月 14 日报到, 10 月 15 日 - 16 日正式会议。 会议地点:山东工商学院学术交流中心 五、会务费及其他费用 1. 会务费 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参会,每人需缴纳会务费 700 元;学生参会会务费减半,每人需缴纳会务费 350 元;非高校(研究机构)的参会者,每人需缴纳会务费 1000 元。 2. 会议提供用餐,住宿及交通费用自理。 六、会议评奖及发表 1 、 2011 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学术论文奖 本届年会将对第 3 届年会提交的论文提请专家学者评价,评选 2011 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学术论文奖,并颁发荣誉证书。 2 、 2011 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学术新秀奖 本届年会将对积极参与“劳动关系博士论坛”的研究生提交的会议论文提请专家学者评价,评选 2011 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学术新秀奖,并颁发荣誉证书。 3 、论文发表 大会筹备委员会计划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社合作,建立劳动关系专题栏目,由学会组成编辑委员会,优先推荐本会优秀学术成果。 七、会议回执 为统计参会人数、预先作出相应安排以保证本届年会顺利举行,如果您 “ 确定 ” 参会,收到此邀请函后,请务必在 2011 年 9 月 20 日以前填写好参会回执并以 E-mail 发送到会务组投稿邮箱 yantailr@163.com , 以便于我们为您提前预定酒店房间,以及其他工作的开展,谢谢合作。 会议召开的确切议程、地点、路线以及酒店信息将最终敲定后,发送给您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八、联系我们 通信地址: 山东省烟台市滨海中路 191 号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邮编: 264005 电话: 0535 - 6904949 传真: 0535 - 6904987 E-mail : yantailr@163.com 联系人: 廖少宏(老师):电话: 15165751988 E-mail: sevenths@sina.com 王 君玲(老师):电话: 13685351328 朱亚男(老师):电话: 15953570001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2011 年5 月22 日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 第 4 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参会回执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身份 教师□ 研究机构代表□ 其他单位代表□ 学生□ 职称 / 职务 联系电话(手机) Email 地址 参会论文 题目 住宿要求 是否准备在会议联系的酒店住宿: 否 □ 是 □ 住宿的房间:   单间 □ 双人间 □ 是否愿与他人合住:   是 □ 否 □ 如有合住者请写明合住者姓名 : 备注: 入住时间: 离烟时间: 其他意见 和建议 ( 注:可以用“■”表示选择内容,替换“ □ ”即可 )
2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员工能力从哪里来?
shuhualu1016 2011-8-19 10:11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不具备做好工作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做好工作,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一个人的能力又直接与他的个人素质修养相关。一个人的能力实际上是他素质修养程度的一种展现。我们强调能力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但这并不是说要在用人的选择上,把能力素质本身绝对化,仅仅根据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来选择人,而是强调要重视对岗位角色能力素质的开发管理,不能脱离能力素质这个前提去要求岗位角色,强人所难。至于在用人选择上,是否把能力素质放在首要位置,这本身也是一个理念问题。如果认为任何一个人的意愿和态度都是可以通过管理给予协调、诱导、改变的,也就必然会把选择的重点放在能力素质上。因为能力素质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就一定能力素质的人才,不是一日之功。相反,如果认为一个人的能力素质的改变相对要容易一些,而意愿态度的改变会更难一些,那么他也就必然会把选择的重点放到行事态度上。 但如果引入了时间限制,任何理念也不能改变能力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相比行事态度更重要、更关键这一事实。在相对较短的时限内,当时间的限制使他做好工作的能力素质无法得到提升,那么,如果他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也就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如果这个时间限制相对较长,能力素质的限制就会相对增加一些弹性。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意愿和高度的热情去做好某一特定工作时,即使他暂时不具备这相关的能力素质,他也会通过自己超常的努力,很快提升和完备这种能力素质。 无论哪种情况,都包含有一种假设,一者比另一者的改变更为困难,或者更为容易。但是,相对于具体的人而言,提升和完备其能力素质,则是他个人的事,意愿态度则与管理工作的有效程度有关。下属员工缺乏做好工作的意志意愿和积极的态度,只能说是管理工作本身做得还不到家,没有把被管理的意志意愿引导协调到所希望的方向上来。 所以,对岗位角色的管理,保障其能力能够达到岗位履职条件的要求,是必须首先要完成的工作。 如何才能保证岗位角色具有履职条件所要求的能力?其途径有三条: 1. 强化选聘管理。即在对岗位角色的选择聘用上,尽可能选择能满足岗位履职条件要求的人,使所选择的人本身具备与其履职条件要求完全相适应的能力素质。 2. 强化培训管理。即通过对岗位角色进行培训,开发提升其能力素质,以使岗位角色的能力素质得到改善提升后满足岗位履职条件的要求,并且能随着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同步发展,以保证岗位角色的能力素质一直能满足岗位履职条件的要求。 3. 强化员工发展管理。即通过对岗位角色的意志欲望、价值偏好、知识技能和事业成就的发展进行管理,引导员工对自我发展进行设计,促使员工自主努力学习,以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最后达到全面适应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发展需求的目的。 (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为人力资源?
shuhualu1016 2011-8-15 10:47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有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也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并且,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状况本身还可能成为吸纳外部资金、增加资本资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一个企业经营不善时,就不会有人向他提供信贷资金的支持,更不会有人愿意向它投资入股。但若改换了经营领导人,并且新的领导人带来了一个有所作为的团队,银行和投资人就会重新燃起对这个企业的希望和兴趣,从而使之不仅增加可借用的外部资本资源的规模和数量,而且可能直接带来新投资的注入,增加企业净资产。人力资源直接具有通过对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来实现企业资本资源规模增长的作用。不仅如此,企业的任何投资最终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付诸实施,无论多么好的项目,仅仅有投资能力,而没有人来具体承担投资项目的实施,也就仍然是毫无意义的项目。所以,联想在决策过程中强调的三句话——“不赚钱的事不作,赚钱但没有资金支持的事不作,赚钱也有资金支持但没有人作的事不作。”——就成了它决策的三原则。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就直接而严格地制约企业决策的制定。 人力资源的规模不仅仅在于所拥有人员的数量,而且与所拥有人员素质的高低,以及不同类、不同层次人才的搭配合理与否直接相关。也就是说,直接影响企业决策的,是经营决策、组织管理、技术开发、市场开拓这四类关键人才的拥有量和水平的高低,及其他们之间的比例关系。这四类关键人才的总量及其相互协调的程度,也就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 (一)经营人才 经营人才是具有经营决策能力,并能承担企业整体运作的一种人力资源。它可分为两个小类:一是高级经营人才。它是指具有企业整体运作的能力,并对企业内外变化反应敏感而且思路开阔,有战略眼光,能独立经营一个成规模的法人实体的人才。二是一般经营人才。它是指具有一些企业整体运作的知识和经验,并能及时发现企业内外的变化,有一定的思路和战略眼光,能在他人指导下经营一个成规模的法人实体的人才。 (二)管理人才 管理人才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并能承担企业项目或单位、部门运作的一种人力资源。它也可分为两个小类:一是高级管理人才。它是指能独立承担一个项目或单位、部门组织管理的人才。二是一般管理人才。它是指只有在他人的带领下才能承担项目或单位、部门组织管理的人才。 (三)市场人才 市场人才是掌握有市场运作技巧技能,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高效地把企业产品推向市场,让客户认同并接受的一种人力资源。它也可分为两个小类:一是高级市场人才。它是指具有独立的市场操作能力,能开拓新市场的人才。二是一般市场人才。它是指只有在他人的带领下才能进行市场操作、开拓新市场的人才。 (四)技术人才 技术人才是具有技术创新开发能力的一种人力资源。他们或者能根据消费者的欲望和偏好,不断改进产品功能,创造新产品;或者能把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快速转换为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改善。它也可分为两个小类:一是高级技术人才。它是指能够独立进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人才。二是一般技术人才。它是指在他人指导下才能完成一定技术创新的人才。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次呼吁有关部门把贫困大学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
热度 1 duke01361 2011-8-14 09:04
现在的政府应该说是很有钱,就凭着持有巨额的外汇保有量就能说明这一点。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光是美元外汇储备就高达3.2万亿,单是美国一个国家就欠我们1.16万亿美元。与其整天为如此数额的资产贬值和打水漂发愁,还不如把这些钱统统兑现,一股脑用于改善国内民生!让老百姓共享经济成果!这不但可以把那些鳏、寡、孤、独的人群的生存困难问题统统解决掉,同时,也借机一并把因为长期以来实行城市和农村二元体制所欠农村农民人口的欠债补偿到位,反哺农村。 就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而言,反哺农村,惠顾弱势群体应当放在当务之急的事情去做!扩大内需?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施行农村人口养老金制度也是一种最大的内部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简言之,我们现在有钱了!有钱干什么?扩大基础建设是当然的一个方面,是一种需求,比如修高铁,修高速路,改善城乡卫生医疗条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当社会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时,说明我们的软件建设没有到位!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建设重心,看看我们的建设重心是否有失衡的问题? 简言之,如果社会中出现了两极分化,那么就需要重新考虑资源再分配的调整问题。 因此,促进资源共享,使全体公民共享经济成果,就必须重视“软件”建设,其中增加资源再分配是当前必须给以认真对待的一件大事!否则社会会出问题。 实行资源重新分配的办法有很多,但是最好的办法就是针对已经出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比如现在农村和城市发展严重失衡问题,包括农民收入问题连续数年不能增加的问题,以及教育产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包括学生学费问题,生活费问题,就业问题.... 在这些问题当中,我们最应该着手解决的是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和现在大学生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我们应该澄清一个立场,中国的农民不是二等公民,中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不应该市场化,不应该把我们的教育办成产业!实行所谓的产业化!教育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公民权,国家应该在宪法的引导下保障公民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另一方面,在政治上, 利用政府出资方法,在广大农村地区施行养老金制度可以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养老金制度和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军应该大力推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单方面推广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制度是政府福利的一种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扩大生活最低保障制度的收益范围,让出身贫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使这些人受惠,以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和储备人才。 如果这样做的话,我想着会差不多从根本上解决掉我国现有的1.5亿(5000万)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这里面理所当然地包括所谓的那些“寒门”学子。把他们的生活纳入各级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之内,是现实可行的。 这不但可以促进资源再分配,有利于社会均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还可以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为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及后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动力。
个人分类: My Ideas|37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教育
duke01361 2011-8-4 18:28
再好的种子,一旦种植在贫瘠的土壤里,活下来就实属不易,还要开花结果?获得好收成?这就更加的不易。 最好的办法是改良土壤,实在改不了的土壤,就种植些适应能力强的作物,比如干旱缺水的地方,土质偏碱,就种些豆子之类的,还有芝麻也不需要很多水,水多了反倒不利于其生长;而有些植物就需要勤浇灌,比如各种蔬菜,特别是大叶蔬菜,没有水是很难长好的。所以尽管土壤有不同,种子也有不同,只要精心栽培,总不至于无收成!这就是在栽培农作物活动中的“因地制宜”。 很多人喜欢把教师称作“园丁”,园丁就是负责栽培植物的,尽管园丁的栽培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这和农作物栽培的农人其实属于一类性质。如果我们接受教师类似于园丁的话,那么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就合农作物栽培有一比。那么在人的教育上也要“因人施教”。因人施教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能过低。现在大学都在扩大招生,呼拉一下子招了很多人,不光是物质资源不够,就是教师资源也差的很多。 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这些资源并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同样,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所能承受的教师人力资源也并不可以向有多少就有多少。因此,这样的教育就出现了师资和资源都不足的问题。 这样就很难保证精耕细作!要是在农作物栽培,那也属于广种薄收的经营,一样的道理,现在的大学教育很难保证真正优秀人才的培养。 但是,人就没有那么多的多样性,人的适应逆境的能力也有限,所以培植人才的土壤不行,什么也培育不出来,即使是很优秀的人才,也会因为不适合水土而一事无成。 所以人才的流动可以表现出“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大规模迁徙的特点,留不住人才和培养不出人才的时候都要去看看环境是否出了什么问题。 热力学定律与记忆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物体内能的增加等于物体吸收的热量和对物体所作的功的总和. 系统在绝热状态时,功只取决于系统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的能量,和过程无关。 孤立系统的能量永远守恒。 系统经过绝热循环,其所做的功为零,因此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即不消耗能量做功的机械)。 两个系统相互作用时,功具有唯一的数值,可以为正、负或零。 热力学第二定律 没有外界输入能源、能量, 粒子 最终都会慢慢的停顿下来,继而不再产生热能。 热力学第零定律 If system A and system B are in thermal equilibrium with system C , then system A is in thermal equilibrium with system B 热力学第零定律是关于热量平衡的定律 viewed as a binary relation, 遵守欧几里的关系(Euclidean relation)。 If we assume that the binary relationship is also reflexive, then it follows that thermal equilibrium is an equivalence relation. Equivalence relations are also transitive and symmetric. The symmetric relationship allows one to speak of two systems being "in thermal equilibrium with each other", 相互热平衡 如果两个系统均和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系统之间也相互处于热平衡状态 However, this statement requires the implicit assumption of both symmetry and reflexivity, rather than reflexivity alone. The law is also a statement about measurability. To this effect the law allows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mpirical parameter, the temperature, as a property of a system such that systems in equilibrium with each other have the same temperature. The notion of transitivity permits a system, for example a gas thermometer, to be used as a device to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of another system.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is fundamental to thermodynamics, the need to state it explicitly as a law was not widely perceived until 富勒和普朗克在 1930代提出的。零定律的提出远远晚于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w as a foundation to the earlier laws is that it allows the definition of temperature in a non-circular way without reference to entropy, its conjugate variable. 热力学第一定律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may be expressed by several forms of the fundamental thermodynamic relation: Increase in internal energy of a system = heat supplied to the system + work done on the system For a thermodynamic cycle the net heat supplied to the system equals the net work done by the system. The net change in internal energy is the energy that flows in as heat minus the energy that flows out as the work that the system performs on its environment. Work and heat are not defined as separately conserved quantities; they refer only to processes of exchange of energy. These statements entail that the internal energy obeys th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Th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may be stated in several ways: Energy can be neither created nor destroyed. It can only change forms. In any process in an isolated system, the total energy remains the same. 热力学第二定律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asserts the existence of a quantity called the entropy of a system and further states that When two isolated systems in separate but nearby regions of space, each in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in itself (but not necessarily in equilibrium with each other at first) are at some time allowed to interact, breaking the isolation that separates the two systems, allowing them to exchange matter or energy, they will eventually reach a mutu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The sum of the entropies of the initial, isolated systems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entropy of the final combination of exchanging systems. In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a new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total entropy has increased, or at least has not decreased. It follows that the entropy of an isolated macroscopic system never decreases. The second law states that spontaneous natural processes increase entropy overall, or in another formulation that heat can spontaneously be conducted or radiated only from a higher-temperature region to a lower-temperature region, but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The second law refers to a wide variety of processes, reversible and irreversible. Its main import is to tell about irreversibility. The prime example of irreversibility is in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conduction or radiation. It was known long before the discovery of the notion of entropy that when two bodie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by purely thermal connection, conductive or radiative, then heat always flows from the hotter body to the colder one. This fact is part of the basic idea of heat, and is related also to the so-called zeroth law, though the textbooks' statements of the zeroth law are usually reticent about that, because the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Carathéodory's basing his axiomatics on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and trying to make heat seem a theoretically derivative concept instead of an axiomatically accepted one. Šilahv (1997) notes that Carathéodory's approach does not work for the description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 that involve both heat conduction and conversion of kinetic energy into internal energy by viscosity (which is another prime example of irreversibility), because "the mechanical power and the rate of heating are not expressible as differential forms in the 'external parameters'". The second law tells also about kinds of irreversibility other than heat transfer, and the notion of entropy is needed to provide that wider scope of the law.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in a reversible heat transfer, an element of heat transferred, δQ , is the product of the temperature ( T ), both of the system and of the source or destination of the heat, with the increment ( dS ) of the system's conjugate variable, its entropy ( S ) The second law defines entropy, which may be viewed not only as a macroscopic variable of classical thermodynamics, but may also be viewed as a measure of deficiency of phys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microscopic details of the mo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system, given only predictable experimental reproducibility of bulk or macroscopic behavior as specified by macroscopic variables that allow the distinction to be made between heat and work. More exactly, the law asserts that for two given macroscopically specified states of a system, there is a quantity called the difference of entropy between them. The entropy difference tells how much additional microscopic physical information is needed to specify one of the macroscopically specified states, given the macroscopic specification of the other, which is often a conveniently chosen reference state. It is often convenient to presuppose the reference state and not to explicitly state it. A final condition of a natural process always contains microscopically specifiable effects which are not fully and exactly predictable from the macroscopic specification of the initial condition of the process. This is why entropy increases in natural processes. The entropy increase tells how much extra microscopic information is needed to tell the final macroscopically specified state from the initial macroscopically specified state. 热力学第三定律 The third law of thermodynamics is usually stated as follows: The entropy of a perfect crystal at absolute zero is exactly equal to zero. This is explained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by the fact that a perfect crystal has only one possible microstate (microscopic state) at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s: The locations and energies of every atom in a crystal are known and fixed. (In quantum mechanics, the location of each atom is not exactly fixed, but the wavefunction of each atom is fixed in the unique ground state for its position in the crystal.) Entropy is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possible microstates, and with only one microstate, the entropy is exactly zero. The third law is also stated in a form that includes non-crystal systems, such as glasses: As temperature approaches absolute zero, the entropy of a system approaches a minimum. The minimum, not necessarily zero, is called the residual entropy of the system.
个人分类: My Ideas|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全完善的员工发展管理模块
shuhualu1016 2011-7-14 10:34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员工发展管理系统模块的功能作用 员工发展 管理系统模块 ,是能力素质管理二级子系统的第三个基本子系统。社会在进步,企业在发展,不仅同一岗位的工作要求在不断提升变化,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还需要人力资源的不断积累。通过建立一种机制,让企业组织已有员工,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我的能力素质,设计构建自有知识结构,也就成了任何一个希望持续运行和发展的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实践的人力资源积累开发途径。 这一系统模块的功能作用,是在企业组织内部构建一种能促使员工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的机制和氛围,让员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自我学习,提升技能,增加经验,改善知识结构,以达到让员工个人的能力素质发展,能够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并为企业发展,进行人力资源储备的目的。 这一系统模块强调的是通过对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员工自我学习发展,进行鼓励,以构建形成激励员工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机制。这也就是通过内部选聘和人员流动,激励员工努力学习,提升其能力素质,使之在保证出色地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下,又有胜任更广泛或更高层次的岗位履职条件要求的能力素质,让员工根据自己的情趣和爱好选择岗位,承担工作成为可能。 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工作中学习和团队集体学习,也只有在这一系统模块功能作用健全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全面产生效果。否则这种学习也就失去了与企业发展的关联关系,不仅难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促进推动作用,相反还会降低人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引起员工的反感。在企业组织运行的现实中,众多的企业倡导学习型组织建设,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这一系统模块,与信息决策系统的信息生成活动中的人事问题决策制定管理系统模块关系紧密。它的运行必须依赖于人事问题决策制定管理系统模块确立一系列能激励员工自我学习发展的管理制度,并全面贯彻落实。否则就只能成为一阵风,不可能真正形成激励员工努力学习,实现员工自我发展的机制。它与 培训开发管理系统模块 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员工自我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提供相应的支持。 员工发展管理系统模块功能作用健全完善必须完成的事务工作内容 1. 分析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增长的性质、数量、质量、类型,并公开分析结果,为员工提供学习发展的方向指导。 2. 对员工的意志欲望进行管理,消除员工的自满和自卑情绪,让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3. 对员工的兴趣偏好进行管理,让员工广泛发展兴趣偏好,并把兴趣偏好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关联起来,通过员工兴趣偏好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积累相关的知识技能。 4. 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进行管理,让员工根据自己的意志欲望和兴趣偏好,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途径,以积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素质。 5. 对员工事业成就发展进行管理,扩展事业成就的内涵,使员工有广泛的途径实现其事业成就和自我价值。 6. 组织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并提供设计的技术指导,通过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稳定员工自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7. 定期分析、清理企业组织相关激励管理制度,清除对员工自我学习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内容,以保证全面构成一个能激励员工发展的企业激励机制。 员工发展管理规范化的标准要求 1. 计划性要求。按照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拟订通过员工自我发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积累和储备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实现员工发展管理的途径、方法和投入预算。 2. 制度化要求。通过制度来规范员工发展管理,让员工发展管理不仅有人具体负责,而且保证,用以推动员工自我发展的措施办法,能持久地贯彻实施。 3. 自主性要求。避免在自我学习的内容、方式、时间上进行指令性限定,把选择权交给员工。对于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可通过强化激励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员工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来发展积累自己的知识技能,成就其事业。 4. 全面性要求。对于员工发展管理,一方面要在企业组织内部全员实施,通过管理,促进每一个员工都实现发展。同时,在内容上,又不能仅仅盯住员工的知识技能发展管理,员工的意志欲望、兴趣偏好、事业成就等三个方面的发展管理,都必须重视。 5. 责任性要求。对于员工发展管理的具体工作的落实,除了由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外,每一个主管都要承担起对下属员工发展管理的责任,并把这一责任纳入主管岗位的绩效考核项目中去。 6. 效益性要求。企业的任何资源投入,都必须能服务于企业四大价值的增值和积累的目的。员工发展管理也不例外,必须紧紧扣住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数量、结构、内容的发展要求,引导员工自我发展,使员工的自我发展直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储备的重要途径。 ——摘自舒化鲁著作《升 - 生方略》第三篇,第一节!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海高温津贴调整为每月200元 执行时间6-9月
jjmm26 2011-7-5 02:30
经市政府同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出通知,本市高温季节津贴标准调整为每月200元,执行时间为6月1号起到9月30号,共四个月。 每年6月到9月安排劳动者在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度以下的(不含33摄氏度),应该向劳动者支付高温季节津贴,标准为每月200元。在发放劳动保护性质的高温季节津贴的同时,应继续做好夏季工作现场清凉饮料的供应。   
1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对深圳市政府的人才计划的一条规定的理解
openmind 2011-6-25 07:01
1 “孔雀计划”今起接受申报 ---深圳未来5年拟吸引1万名海外人才,个人最高可获奖励补贴150万元 发布时间:2011-05-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http://www.szhrss.gov.cn/xwdt/201105/t20110517_1659009.htm 最前面两段为: "为了再创人才新优势、再引“孔雀东南飞”,我市推出了旨在以更大力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深圳将以每年3至5亿元的投入,在未来5年内引进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带动1万名以上海外人才来深圳工作。纳入该计划的个人最高可获150万元补贴。 昨日,记者从市外国专家局获悉,“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今起接受确认申报,受理部门为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可免费申报确认。其中,认定类办理时限为30个工作日,评审类无办理时限。" 由此可见深圳市政府对人才的重视! 2 海外高层次A类人才确认申报指南 http://www.sz.gov.cn/rsj/szsrzhsbj/hdjl/ztlm/kqjh/sbzn/201105/P020110517363425578938.doc 其中A类的第二类的要求如下: (二)科研学术与教育卫生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受聘于深圳市科研学术与教育卫生机构的,可认定为科研学术与教育卫生领域A类人才。 (1)获得以下奖项: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国家技术创新奖章;法国全国科研中心科研奖章;英国皇家金质奖章;科普利奖章;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阿贝尔奖;拉斯克奖;克拉福德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邵逸夫奖。 (2)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韩国、新加坡、瑞士、芬兰、挪威、丹麦、比利时、奥地利国家最高学术权威机构会员(见说明4)。 (3)担任过国际著名学术组织主席或副主席(见说明4)。 (4)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 (5)担任过世界知名大学(见说明5)校长、副校长。 3 然而,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对上述第4条的说法是:只限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这五个国家,而不包括其它国家。我们有一位提交申报材料的工作人员与受理部门(深圳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争论一番后,受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请示领导之后,领导给出的答复是维持原来的解释,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只限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这五个国家,而不包括其它国家”。 4 现在我不知道“(4)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 ”应该作何解释?请大家指点一下!并指出原因! 5 申明:本博文不针对任何个人和组织,只想就此请教一番!
个人分类: 世事点评|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经营者如何在企业中掌舵
shuhualu1016 2011-6-17 10:45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所谓经营者,也就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定夺人,他们是直接主导企业组织运行活动方向的主体。企业经营什么、如何经营,主要由他们的意志选择决定。因为经营决策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经营决策人具有一定风险承担能力。正是这一原因,往往使企业控股人与企业经营者二者重合起来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在知识技能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企业经营能力与企业经营风险承担能力的分布发生分离,也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具有企业经营风险承担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企业经营能力;具有企业经营能力的人,又不一定具有企业经营风险的承担能力。这就迫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二者之间发生分离,即通过让企业投资控股人把企业经营权转移给对企业的资产不具控股地位的经营者。我们在这里讲的经营者更多的是两权分离基础上的企业经营决策权力的拥有者。 就企业的资源而言,无论是企业的市场资源,还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都直接与经营者的意志选择相关。企业的社会资源主要是由企业经营者的特定社会关系决定的。企业经营者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也就会形成企业庞大的社会资源。反之相反。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积累,与经营者是否真正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直接相关。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也就必然会积累众多人才。反之相反。市场资源的形成与经营者决策制定的恰当与否相关。企业经营选择了恰当的方向和途径,通过发挥已有的人力资源的作用进行创新,也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市场资源。反之相反。信息资源的积累直接与他们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对相关信息的选择和应用相关。如果他们欣赏自己的所谓直觉决策,也就不会重视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也就不可能得到积累和发展。企业资本资源也不例外。投资人是否选择向企业投资,也与经营者的决策相关。经营者的行为方式能够得到投资人的认同,他所进行的决策正确无误,获得了投资人的广泛信任,也就可以从投资人那里获得广泛的投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营者是企业兴衰的关键之所在,企业的发展需要种种经营资源,而经营资源的积累和开发又直接受制于经营者的行为和选择。 但经营者是靠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来立足于社会,以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因此,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也就成了他们最先的追求。所以,他们首先关注的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即交易收益价值的大小。只有当企业规模越大时,经营者个人的价值及其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才能越大。其次是社会美誉价值。任何一个企业经营领导人想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只要不是在极端的情况下,他们都会看重企业的社会美誉价值。能够成为流芳百世的人,就绝不会选择去做任何一点遗臭万年的事。投资回报也是他们比较关注的一种价值。只有保证一定的投资回报,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资源,也才能使他通过投资的扩张来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这个目标。放在最后考虑的是风险价值,他们把风险价值放在最后考虑。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具有风险承担能力,而是因为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与人的价值追求无限性的矛盾,使他们选择了一种或多或少具有赌博性质的行为选择,成则英雄,败则寇。只要有一成的成功可能,他们都会冒 100% 的风险去赌、去努力。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1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剖析一例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
热度 1 liwei999 2011-6-16 23:26
剖析一例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
又一个“得罪人”的事儿。剖析一例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4/2011 21:18:15 从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的可靠性 是王老师的最新博文。他的第一篇博文是说 《用玻璃常规性能来分析其配方和成分的变动》 。从行文可知,王老师是活跃在产业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因为在第一线,所以“在选购膨胀系数仪器时必须注意检查仪器测试数据是否可靠,否则会给我们科研和生产带来灾难”。也因为在第一线,其意见的份量很重,因此下结论就必须慎重。 数据中有很多“平台”的地方。王老师认为这样的“平台”的起因在于玻璃有任何膨胀但仪器没有测出位移来。因此就给出推测:“仪器位移传感器的探头移动不顺畅,灵敏度不好”。镜某以为这样的作法是过于“大胆”了。的确,大约在这台仪器中,最精密的部分就是位移的测量了。因此王老师怀疑这个部分有问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既然是两个量的关系,为什么就不可能是来自温度和样品的姿势变化呢?以镜某的见解, 掉链子的往往是低科技含量的部分! 王老师这样做判断,出了不止一处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有N种可能性的情况下,他只认识到了其中一种可能性。这类事情当然可以归于王老师个人的资质问题。但是镜某更愿意理解为 这是国人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 。根本就不要提什么SCI,更要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力支撑着生产的现场。 这台仪器是如何测量热膨胀的,在博文里没有详细地描述。但是50mm长的物件,要测量精确到1微米,工件的方向(角度)变化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方向只要变4角秒,就会带来1微米的变化。仪器在变温的时候,是如何保证工件的方向保持不变的呢?其次,升温精度的问题。温度传感器与被测工件的温度的响应时间是否一致呢?为什么没有升温、降温的双向测试呢? 博文中给出了一组3列原始数据,不妨画出温度对时间的一组来看看。这个分析也是王老师缺少的功课。 余差的分布可以看出来,升温的过程在低温域和高温域是不同的。从室温到40度的温度变化,显然不同于后边的。刚开始做测试时没有经过充分的预热就测数据了。或者说仪器设计上有些问题。同样的温度读数,升降温两个方向测出的热膨胀系数据应该是不同的。不同,才有做分析的余地。发生位移不连续的地方,也是温度余差最大的时候。 仪器的制造商如何才造出好的仪器来装备生产第一线?生产第一线如何才能知道怎样做才能测量好玻璃的热膨胀?这样的问题不再是张三、李四、王老师的 个人问题, 而是一个 集团 的问题了。 所谓一流大学的学生,在测量物体热膨胀系数的时候,也应该可以达到这里提示的思维档次吧?学生达不到,老师也要教会吧?即便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要保证生产一流质量的产品,是否也需要到达这里提示的分析水准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动企业性质变迁的四大社会经济发展
shuhualu1016 2011-6-16 10:10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使社会的风貌和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直接导致企业性质变迁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发展: 其一,市场活动的主权转移到了消费者一边。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极大地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产品,无论在品类、品种上,还是在总量上,都极大地丰富起来。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不仅丰富,甚至有些产品还出现了严重的相对过剩。绝大多数产品,都有多个供给主体相互竞争,甚至这种竞争已经激烈得使产品供给商不得不千方百计地讨好用户。供给的绝对垄断,只是在与封建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还保留着一些遗迹。否则,至少有多种替代品供给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作为商品需求一方的消费者,不再是任人欺骗宰割的对象。在市场上,他们已成为与商家享有平等权力的市场活动主体。他们通过用钞票投票,直接决定着产品供给商的生死存亡。产品供给商的任何一个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行为,不仅无法维持其自身长久的发展,而且最终会被消费者所摒弃而把自己送进坟墓。 其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发展完善起来,并且是越来越完善。这一发展直接使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的任何每一个人,都获得了独立的生存权力,使他们不再作为一个依附民,受人宰割。原来迫于生计而为人做牛做马的工人,也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能够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这就使作为企业老板的资本家和经营者,无法再肆无忌惮地剥削、压榨他们。他们选择进入哪一家企业打工,并不完全是受温饱所迫,而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以中国的“农民工”为例,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也不完全是因为在农村吃不饱、穿不暖,而是因为他们希望生活得更有质量,能充分实现他们自己的价值。这就更不用说发达国家的劳动者了。 其三,国家机器的主权逐渐回到了国家主人手中,国家立法开始转向保护社会的大多数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越来越趋于平等,国家机器不再仅仅是少数人压迫、剥削大多数人的工具。社会中的大多数,包括作为消费者和作为劳动者的两个弱势群体的利益,开始受到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一个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受到侵害,都有机会通过诉诸法律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尤其是消费者权益法和法律援助制度的普遍实施,在相当程度上直接维护了这两个弱势群体的利益。 其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资源,由资本资源转向了人力资源,即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 在当代社会,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大量的人力资源积累,除了投机取得片刻的兴旺之外,已不可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资本的作用可以说已下降为一个主要服务于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中介载体,仅仅起着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构筑舞台的作用。美国的微软公司、戴尔公司等等众多新兴企业,都只是以很少一点投资起家的。甚至还有像中国海尔这样的企业,是在负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反,原已积累积聚有雄厚资本的老牌企业却放慢了发展步伐,甚至是停滞和倒退。 50 年前的世界 500 强企业中,有一多半已被淘汰出局,并且这些被淘汰出局的企业,大都是曾经积聚有雄厚资本的老牌企业。比如有两三百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巴林银行破产倒闭,就不仅仅是因为没有钱运转不灵,而是其内部管理不重视人力资源的积累,致使搞阴谋投机的人有机可乘所至。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1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院所发展与战略规划
热度 1 cqus 2011-6-13 01:05
中国科学院目前遇到的问题采用院内外征集意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数众多的院内外人员为中科院以及中国科研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值得归纳和思考。 中科院虽然本身就是一个咨询机构或者智库,但是 内部的意见相对缺乏独立性,往往不能摆脱从自身的利益角度看问题,意见往往比较零散且缺乏深入分析。中科院已有足够的自然科学专家,但是科技专家并不是管理专家,管理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中科院多是研究“物“的科学,而管理学作为一门软科学是研究政策、研究人的关系、研究行为效率最大化的科学。显然,中科院在硬件配置和人员的学历等方面的构成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但是为什么仍然与欧美一些一流的科研机构存在差距,恰恰是在软科学方面的缺陷。 管理咨询在企业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广泛,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所或设计院已经进行过管理咨询服务。 管理咨询机构为科研院所提供咨询服务,可以为之提供包括战略、文化、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完整的组织管理综合解决方案。 相对独立的智库咨询机构往往不局限于利益局限性,对 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及文化特征有较好的敏感性,可以帮助引进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内部关系脉络与改革节奏,协调推进组织变革工作,同时兼顾管理提升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最终效果。 目前中科院的运行机制无论在科研项目管理还是人才引进计划方面,具有很明显的计划经济的影子,需要进行 组织变革以应对当前挑战和机遇。中科院以及下属研究所面临一系列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 战略定位模糊,求大求全,需要进行清晰的战略规划 • 过度 行政化现象与重技术、轻管理现象并存 • 管理流程、组织运作效率 •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和高校教育机构的互动 • 科 研评价机制改革, 基础研究与 应用研究的管理方法区分问题 • 人才引进计划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区分,人才培养的环境更重要,要建立留住一流人才的环境 • 。。。 管理咨询的一般流程可以列举如下:   1. 内外部环境分析: 了解组织 特点与 发展历史,抓住核心关键管理问题;深入分析组织内外部和国内外环境变革状况,设定组织变革的约束条件;   2. 确定发展战略: 明确组织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提出业务组合优化、业务定位建议,制定组织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   3. 组织及流程优化或再造: 设计与战略相匹配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核心流程;   4. 商业 管理: 涉及到转制公司或技术转移时会考虑 建立全方位专利和市场管理体系,品牌建设。   5. 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明确人才需求类型与数量,人才梯队建设与后备人才培养;     (2)岗位体系:完善岗位管理体系,提出岗位、编制优化方案;     (3)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战略导向、可衡量的考核指标;     (4)人力资源政策:促进与企业和教育机构的人才交流政策。   6. 创新文化建设: 构建包括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及学习与应用的知识管理体系,推动组织变革。 中科院不同于企业,科学研究与企业生产有不同的属性和目的。然而,抛开微观差异,科学研究与企业管理的宏观现象分析具有较多的一致性,任何脱离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发展都会遇到问题。 中科院下属研究所众多,即使是一个研究所内部,也存在不同的研究类型,还将涉及到转制、公司化、技术转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较为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 ,借助于独立的外部智库对现有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咨询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政策将有利于中科院自身的发展。典型的智库如美国兰德公司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院,它们在社会、科技、经济、教育、健康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不能忽视外部独立研究实体的意见,中科院需要考虑和它们的合作协同研究。
9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文集
tangminqian 2011-5-26 15:10
发展职业教育 全力助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作者: 张榕明 来源: 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文集 录入时间: 2011-05-25 中华职业教育社 首页 专家观点与学术研究 正文 http://www.zhzjs.org.cn/SDXSDetail.aspx?id=77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上海参加“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问题。首先,我谨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向参加论坛的国内外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本次论坛以大力支持的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承办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职业教育,是在顺应国际发展潮流、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通过举办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搭建国际间职业教育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不仅能够直接推动世界范围内广泛而深入的职业教育合作,而且为吸收、引进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出兼具国际化与本土化双重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进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进程、早日跻身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行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有着近百年悠久历史的职业教育团体,汇集了一大批热心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实践者;中华职业教育社还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和非政府组织成员单位,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增进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之间的沟通与往来做出贡献。 自2005年起,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始主办“中国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已累计吸引了30多个国家、上千余所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200余名代表参加,在国内外职业教育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品牌项目。上海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祥地,我们选择在这里举办 论坛, 既承先贤之志,又催职教研讨之新模式,既扬自身优势,又聚各方资源,影响可谓深远! 下面,我以“ 发展职业教育 全力助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为题,发表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优势形成的战略基石 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都面临大变革、大调整与大发展。全球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传统的社会发展方式也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当前,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是科技、是智力,但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与利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决 定性因素,而职业教育,依托于职业这一促成人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载体,正在为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积蓄国家发展动力而持续探索和努力。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曾一度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通过引导和鼓励广大公众,积极从事社会生产与劳动,人口大国的人力资源潜能得以有效发掘,也因此铸就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但伴随着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以及因全球经济低迷而引发的世界性就业压力凸显,中国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愈发突出,还交织着大量的适应性失业和融入性失业,比如近一段时期内集中的大学生就业困境、技工短缺现象等。就业市场的困顿再次折射出“技能错位”的社会现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增强从业者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是“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经之路。 (一)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通过技能普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从全球范围看,凡是竞争力强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劳动力训练有素、适应性强,国民素质高且具备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它通过实用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灵活的方法,不仅为从业者提供基本的生产技能,而且为更多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创造丰富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接受普惠性的职业教育,社会公众的潜能得以充分激发,进而汇集成全民族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生产、生活,既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基础,又自然形成了促进社会融入与文明进步的氛围,这无疑为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提供了良策。 (二)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加快培育专业化高技能人才,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世界产业分工立体化进程的明显加速,中国以往靠人口红利、资源能源红利以及全球化发展红利而取得增长奇迹的模式已经无法为继。新时代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创新、创业与创造,技术变革日新月异,而产业高端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先进的生产必须要有适当的劳动力相匹配,由此,要满足中国当前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求,必然需要充足的具备更高素质和技能的人力资源,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新型技能人才在自身的劳动过程中完成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而推动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影响国家竞争战略,成功抢占人才高地,是增强国力的关键举措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较量,人才是关键、根本在教育。正因为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将发展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而职业教育,作为最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教育形式,在以人才贡献为途径强化国力方面,显示出日益强劲的能量。以美国为例,教育始终是其确保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法宝,即使在面对金融危机时,美国仍然加大教育投入以刺激教育发展,重点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为经济跃升提供充足的人力储备。而在德国,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造就了大批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由此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可见,强大的人力资源是赢得国家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要素,职业教育始终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育提供有效途径。 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不懈探索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强力推动。继中共十七大做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部署,并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指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并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尽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由此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间,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了3800多万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1.5亿人次左右,不仅为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有效增强了广大公众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尤其为社会弱势群体共享教育成果、自然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 尽管如此,受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还不强。 受传统的“惟仕惟学、重仕轻工”思想影响,仍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心理,相应地将职业教育归结为“次等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职业教育的特点、作用及其在国家现代教育体系大局中的地位未被社会所认识, 职业教育发展所急需得到的社会支持尚显不足,而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过激、片面甚至错误的舆论宣传也一定程度上存在,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规模能力不强与结构质量不尽合理并存。 许多职业院校的就业导向尚未落实到位,与劳动力市场的结合也不够紧密,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短缺,不仅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而且无法完成向社会输送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特别受传统观念和利益驱动,本来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配置于学历教育和正规学校教育,职业培训、转岗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等远不能满足需要,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发挥。 鉴于上述,中国发展职业教育进而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既要正视现存问题,主动思考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又要从更深层次挖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以教育促经济、以教育促发展,进一步提升广大公众的知识、技能水平,逐步实现教育公平与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三、坚持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构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无论区域的战略突围、产业的动态升级还是社会的稳定繁荣,都赋予了职业教育更多的使命。立足于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坚持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育进程和效益,进而决定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一)更新理念,积极促成社会共识与全民参与 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生产力,它既直接应用于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更是“职业人”塑造的最佳途径。为此,国家必须将发展职业教育上升至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高度,明确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在扩大人力资本投资,并积极鼓励全体公众参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强化人力资源培育力度。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在突出职业教育的区域性、产业性上下大功夫,加强制度设计、管理监督和信息服务,同时,在涉及“三农”以及城市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等方面强化经费保障,确保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促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灵活办学格局,进一步探索多元力量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成本分担机制。 (二)全面创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建立与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育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具体落脚于三个基本方面的建设:一是从战略上,要统筹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调整、产业体系建设,确保职业教育供给的总量充足、结构合理。二是从管理体制上,统一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探索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推动部门联动,以便于结合优势、形成合力,进而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从内容上,职业教育既要以培养适应性技能人才为核心任务,同时又要兼顾激发受教者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终身学习动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类别以及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之间的互通互融, 加快畅通人才升级管道。 (三)完善制度,积蓄经济社会繁荣的持续动力 中国当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一部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法律,且部分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变化亟待修订;一些专门性、具体性的单项法律法规建设进程相对滞后,相关的劳动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等也不尽完善,为此,加快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成为当务之急。首当其冲的是要加快职业教育立法进程,在科学的法律框架下合理设计劳动准入制度及职业资格制度并严格执行,切实明确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和运行规则,强化职业教育培养与使用的政策衔接;除此,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宏观政策,完善职业院校学生资助政策,制定政府购买职业培训和鼓励社会捐赠的政策等,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积极促成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奠定人才基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时刻准备着踏上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征程。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优势化的助推器,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让我们携起手来,奋力开拓,更加关注和支持中国乃至世界的职业教育事业,以职业教育推动中国发展实现新飞跃! 谢谢大家! 以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作者: 周汉民 来源: 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文集 录入时间: 2011-05-25 中华职业教育社 首页 专家观点与学术研究 正文 http://www.zhzjs.org.cn/SDXSDetail.aspx?id=78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我代表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能够有机会举办这样一次国际职业教育思想交流的盛会深感荣幸。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因为人力资源培养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和劳工部对1948~1989年间美国经济增长源泉的估算表明,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据世界银行2010年的报告,世界财富的64%是由人力资本创造的。可以预测,人力资源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将更加明显。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目前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而人力资源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教育。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明显的差距。即使与我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也稍显逊色,总体而言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各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仍显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我们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和持续推进。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向诸位同仁请教。 一、更加注重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作用 1 . 从历史上看,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立和发展已经蕴含了要加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思想。 (1)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立就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工业对人才的需求。94年前,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向中国输出的商品和资本遽减,使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黄炎培等一批有识之士以高度的爱国热忱,审时度势,借鉴国外举办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经验,于1917年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以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为职业界培养人才,以实现职教救国、职教兴国的理想。 (2)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建之初,就举办了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早期毕业生。立社当年10月,就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创办的460多种教育类期刊中至今硕果仅存的刊物。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世纪50年代还专门成立了函授学校,出版了语文学习函授讲座活页文选,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经济结构转型产生大量待业人员,职教社发挥自己的优势,动员社办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旨在对待业人员进行免费技术培训,推荐上岗的“温暖工程”。以上海为例,温暖工程由内而外,如今已向西部地区辐射,加大了支援西部地区的力度,为西部大开发及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此外,上海还恢复和创建了中华职业学校、崇明中华高级中学、中华侨光职业学院、中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全日制学校和十余所培训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 2. 从现实上看, 中华职教社更便于开展职业教育对外联谊与交流合作。 在继续保持与港澳台地区密切交流的同时,中华职业教育社拓宽联络渠道,加强了与欧美一些国家职业教育机构等的联系。如,去年 上海中华职教社 开始 与英国救助儿童会合作,计划在三年时间内,投入200万元,拓展和实施以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对象的教育促进项目,促使外来务工子女接受较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改善流动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今年1月21日,台湾15所科技大学的校长到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访问,介绍和交流中职学生直升本科的相关经验。就连本次国际职教论坛的举办,除了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外,也是与中华职业教育社便于民间交往和国际交流的特点分不开的。 二、明显改善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 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要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方面有: (一)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要逐步健全。 (二)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政策法规的要求,对职教事业的支持和配合程度要逐步提高,与职业院校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要确实做好引导和牵头工作。 (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气,广泛宣传技能型人才和智力型人才都是人才,都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转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四)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动职业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从而社会信誉也会不断提高。 三、构建更加开放、丰富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1. 职业教育要对社会进一步开放,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 职业院校不再单纯培养学龄段的在校生,除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外,职业院校还要承担起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军队复员转业培训等大量的社会培训工作,并成为这些培训的主力军,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要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上海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政府启动实施了“农民工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从去年到2012年,将组织50万外来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2. 职业教育要更进一步开放办学,与社会各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随着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增强,职业教育的大门要加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要更加频繁。 3. 职业教育的体系要更加完整和健全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目前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我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更加完整和健全,主要表现有: (1)创办一批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质量的本科院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深入发展,我国要创办更多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2)培养既有一定学术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研究生。 (3)覆盖全社会的培训体系要得到更快发展。目前我国县级及以上地方基本上都建立了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但确实有不少地方职业教育的培训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也要得到更快发展。 (4)应把作为学历教育的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专(高等职业学校)——本科(职教本科)以及作为非学历教育的职教培训系统统一起来,作为构建我国未来比较完整和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 四、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要从规模向质量转变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今后的发展重点应该从规模向质量方面转变。“基础上台阶,教育上质量,管理上水平”,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1.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 2. 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推进“学分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 3.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定期举办职教学生的技能大赛,营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社会氛围。 4. 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依托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 上海市政府在指导成立嘉定、徐汇、闵行和黄浦等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的基础上,正在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 5. 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这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快中职专业师资的培养速度,尽快缓解职业教育专业师资紧缺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强中职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工作、到企业挂职实践工作、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国外进修以提高工作水平,培养一批职教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同时提高职教教师的待遇,稳定师资队伍,调动职教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职业教育要从单纯的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变 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使学生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如此才会更受企业欢迎。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学生不但学会就业,还必须学会创业。高素质、高技能、敢创新、会经营的职教人才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下一步的培养目标。 六、紧紧把握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职业教育要稳步推进,但利用重大机遇快速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是现实的要求,也是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方法。 1. 建立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以上海所处的长三角地区为例,这里是中国城市分布密度最大、地区范围最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连绵区域。可以考虑由政府出面,建立 长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机构, 做到基础资源共享,共同推动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建立长三角职教一体化发展模式。 2. 以筹备和举办重大活动带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例,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奥林匹克盛会,而且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东道主,上海早就在两三年前围绕世博会各项需要,选定相关学校和专业,对职教生开展了重点培训与选拔工作,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上,促进了相关行业人才技能水平的提高,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我本人对此研究不深,以上所见只是一些皮毛,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国际合作前景,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从本次论坛有所收获,更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推动本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谢谢大家。 现代技工院校发展思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发展的启示 中华职业教育社 首页 国际视野 正文 http://www.zhzjs.org.cn/IntelViewDetail.aspx?id=26 作者: 陈建辉 来源: 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文集 本文通过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学习和对南洋理工学院的现场考察,对他们的独特的组织文化、持续的创新理念、强大的聚变能力、深层的校企合作的办学院特色和具有教学工厂、以人为本、无界化、国际化、超前意识、分享、科技、责任的成功原因作了描述。 南洋理工学院直属新加坡教育部,是一座先进设施与设备齐全的“教学城”,在是职业教育上,其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上值得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和考察,我们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与柔性的管理机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亲身体会,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找到了我们的差距。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他们的办学理念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他们发展之路也看到了我们的希望。虽然我们和南洋理工学院所处的环境不同,但对我院乃至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一、南洋理工学院发展轨迹 南洋理工学院的历史就是新加坡的发展史,由于学院前身主管是国家经济发展局,这为学院与国际、企业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办学初期,学院与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合作,成立德新、法新、日新学院,聘请国外教师管理及组织教学,并在全国挑选了300名优秀青年到德国学习3年,回来后任助教,再派到德国、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在新加坡开办的企业工作1到2年,这样才正式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 学院办学之初,是解决新加坡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问题,随着80年代经济转型为科技密集型,教学工厂也应运而生,传统的技师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只重视技能、还要懂得运用科技来创造。未来要培育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单纯是技能型的技师,教育理念的改变,使技师有了科技的工具。 多年来,南洋理工学院厉练出自身特色:独特的组织文化,持续的创新理念、强大的聚变能力和深层的校企合作。 学院是如何形成以上四个优势的呢? 1. 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把德国“双元制”结合自身实际,在新加坡本土开发的一种适合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它为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适用性创新型人才而自成特色,成为国际知名的职业教育品牌。教学工厂就是CDIO,C——构思(思考的过程),D——设计(一定要设计出来),I——实践(做出来),O——运作(如何运作维修)。具体说来就是不同的系按不同的方式,把教学场景模仿工厂的工作环境,学生与教师一起研究、开发做项目,先简单、简易,后复杂、繁琐;先生活项目,后工厂项目,循序渐进,因材、因人施教,既注重课程,又注重教法。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做学校项目,后一年分两批,一批到企业实习做项目,一批留校实习做企业项目,半年后交换。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实现人才成长的强周期教育,为学生就业,在观念、期望、现实上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工厂没有放弃讲堂、讨论,只是在最后一年进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理念与能力本位无本质差别。 2. 以人为本 一个学校的发展,完全是人的因素,是教职工团队的因素。学院70年代很穷,但每一分钱省下来,都用在教师培训上。办学初,不但派大批教师到国外学习,自身还模仿德国对教师的培养模式,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技能,教师中无论学历如何,都从学徒一步一步学起,成为受人尊敬的技师、工程师,成为师傅型的教师。初上讲台的教师都要参加学院举办的新教师培训班,每位新教师都与一位老教师结对,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扶一年,让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站好讲台。现在看起来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一大批70年代的年轻人现在都承担着重要的岗位。以人为本,就是要打造一个团队,形成一种文化。 3. 无界化 这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工厂的核心是做项目,而这往往牵涉到很多学科,各系之间的合作,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无界化尤为重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一个足球队有很好的守门员,很好的前锋,但不能合作,仍无法取胜。同样一个教师拿到一个项目,但其他教师弱,也难以完成,因此,要同步培养,不同系也要一样强,形成了一个优秀的团队,任何人都不愿离开它。 4. 国际化 教学工厂不单吸收了德国双元制的精髓,同时还融入了法国、日本职业教育的理念,使培养的学生既有德国人的严谨,又有法国人的浪漫,还有日本人的创新,使学院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形成了以工业机械制造、动漫、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主的国际职业教育能力。 5. 超前的意识 学院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才能得到社会认可,为企业做事没有超前意识,企业不会跟你合作。如动漫行业在96年开始起步。当时国际上的高校和名校完全没有兴趣,而南洋理工洞察先机,发现这一行业的巨大潜能,组织力量研究开发,用了5年时间准备,将这一跨文化、教育、国防等多行业的专业,在2001年推出,一炮而红,从而在世界动漫界占有重要席位,继而很多相关企业纷纷上门要求合作。因此,在社会发展中一定要有超前意识。 6. 分享 经验积累,学院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将优秀项目,作品、教案收集放在网上,分享成功经验、体会和过程,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工作学习氛围。 7. 创新 先驱者精神,拓荒者精神,没有经验,就从零做起,全体教师硬是把德国“双元制”改为自己的“教学工厂”。管理创新,智慧型的校园,不能把线到处牵,所以教师自己做研发,其中发明的无线钟,获得专利。新加坡设有国家创新奖,10年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唯一能拿到这一奖项的学校。 8. 科技 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的校园,先进的、现代的教学设备,最新的、尖端的研究项目,是南洋理工学院发展的核心。空军飞行器发动机的研究开发项目、8轴双面加工中心的使用……,科技力保南洋理工学院在许多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9. 责任 学生就业争取到好的工作、获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较高是南洋理工学院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全校师生员工责任所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成长,接受一项工作就是一个责任,他们会想更多办法去努力完成。 二、国内技工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学校被抛的很远,学校面对未来有诸多挑战。 1. 经济转型的冲击 自己国家、地区发展的策略战略非常重要,要能解读经济转型不是一蹴而就,连续的不断的转型升级,给学校带来怎样的冲击,学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学校要干些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 科技进步的冲击 从国际观点看,科技的发展非常迅猛,学校如何才能掌握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师生掌握国际发展所需潜在的知识和技能呢,急需我们探讨。 3 、学校定位模糊 。技工院校如何定位,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就业教育这一温饱问题,什么教育能实现小康呢;对应不同层次的技工院校,需要怎样的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呢? 4. 教师团队建设滞后 多数技师学院都是由普通技校转型升级而来,在这一过程中多数教师的学历、能力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缺少相应的培训与再教育,师资培养严重滞后,难以完成技师学院的教学任务。 5. 院校领导的问题 学校领导要有超越教学的知识,要对经济、产业、科技的基本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学校的自主权对领导有更高的要求,学校有特色,必须会有约束的自主和完全的自主,在快速发展转型的学校,领导的带领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未来学校的发展与校长有直接的关系,什么样的校长带来什么样的学校。 三、经验借鉴与启示 今后的发展,越来越难分清劳动与教育主导的学校,专业的多元化、综合化,使两块的重叠越来越多,技工教育突出动手,自问一下将来有多少职业需要动手,在工作环境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工作岗位越来越信息化、数码化,动手的部分越来越少,手脑并用越来越多。知识化、智能化这些趋势,都使动手工作越来越少,机器装备越来越普及,工作岗位越来越系统化,自动化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一个集多元化、柔性化,个性化、综合化、绿色化生产的模式,将呈献在人们面前,今天的技工教育,能否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撑,办学要抓住哪些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1. 加快推进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建设 汪洋书记给广东省技工教育提出了“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目标,时隔多年,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和探索,目前,是该总结提升的时候了,需要形成理论作为全面指导广东技工教育发展的纲领。体系应涵盖教育、教学、行政、后勤保障、招生与就业、校企合作、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要组织全省专家调研,总结发现好的经验,形成体系,使全省技工教育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品牌。 2. 加强区域合作,助推教育转型升级 技工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高、中、低三个层次,技师学院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主,高级技工学校以培养高级工、技师为主,技工学校以培养中级工为主。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随着广东珠三角同城一体化的纵深推进,产业布局新调整和提升已箭在弦上,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升级已成定局,但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特别是当前,多数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在校生仍以中级工培养为主,专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越来越不明晰,技工教育边缘化趋势加快。因此,要以全省经济布局的调整来考虑技工教育的布局和提升,珠三角以培养新兴战略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为主,东西北以培养传统产业高技能人才为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技能型向技能加创新型转变升级已成市场必然。加强区域合作,各地市专业错位发展,形成全省一盘棋,突显技工教育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地位。 3.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校企合作由单纯的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一产),向提供技术、智力支撑(二产)和文化服务(三产)三产并举的方向发展,并逐步扩大二、三产的比例。集全省之力,尽快建立技工教育网络学院,解决企业在岗人员日常学习的问题,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平台周末效应,为在岗工人解决技能提升的问题,为企业稳定员工,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 加快建立教师培训网络学院 队伍素质是学校发展和转型提升的基础,教师的培养要以日常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加快建立教师培训网络学院已成必然,将各校资源整合,建立全省教师培训网,形成全省资源共享。 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学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王彬、尤熙.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及其启示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王毅.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启示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1). 刘中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策略与特色及其启示 .高职论坛,2008(2). 管窥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美国凯瑟大学考察报告 中华职业教育社 首页 国际视野 正文 http://www.zhzjs.org.cn/IntelViewDetail.aspx?id=25 作者: 李芳 来源: 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文集 凯瑟大学是美国佛罗里达州规模最大的,注重职业生涯教育的高等私立大学。从凯瑟大学管窥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可以发现: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呈现出“教育终身化”、“学生第一”民主化、与社会密切互动的生态化以及连锁店形式扩张的全球化趋势。 随着 美国知识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以及转换职业的能力与弹性的要求也变得愈加迫切,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 职业生涯 教育也随之兴起。美国凯瑟大学始创于1977年,也正是在终身教育理念在美国风生水起的大背景下创办的 。 凯瑟大学是美国佛罗里达州规模最大的,注重职业生涯教育的综合性私立大学。美国凯瑟大学具有全美最高规格本科及研究生学位证书颁发资格 (SACS),是美国最具权威六大联盟认证机构之一的美国南部院校联盟委员会 (SACS)认可的大学,凯瑟已经在全佛州和亚洲拥有16个校区,在加勒比海,东欧,拉丁美洲拥有办学机构。目前在校生一万八千多人 。2009年凯瑟大学就业率在佛罗里达州排名第一,在全美排名第七。94%的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后六个月内得到工作,其中83.5%的毕业生得到与专业相关的职务 。笔者在美国佛罗里达做访问学者期间,由于机缘巧合,对凯瑟大学的职业教育有一个较为直观与感性的认识,为此采集一鳞半爪,试图 从凯瑟大学的办学现状管窥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旨在为中国的职业教 育发展提供参照与借鉴。 一、美国职业教育现状与趋势分析 1. 职业生涯教育终身化 20 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部把“职业教育”改为“生涯教育”,这个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升,凸显出职业教育终身化的价值取向 。“生涯教育”理论认为: 人的一生都在预备和发展职业生涯,生涯教育应是从幼儿园直到成年人的继续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 。 此后的美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更是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终身化这一趋势,在美国,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通过整合技能教育与学术教育,力图让学生具备终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因此, 在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而且应该为学生长远的 职业发展 打下基础 。 根据美国教育总署的估计,美国人一生中平均要转业6-7次,如果接受单一行业训练,转业就十分困难 。因此,综合性的职业 大学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职业技能的场所,而成为社会人职业生涯中的“加油补给站”。以凯瑟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高等 职业院校 已经完成了从单纯职业训练到整个职业生涯 理念下综合教育、终身教育 的转换。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如果沿袭狭隘的技能训练,职业教育就无法面向更广阔的对象群体。因此,职业生涯教育把一些职业按照其宽泛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组,将数种性质相近的职业视为一个职业群,分析该职业群所需的共同知识和技能,并对它们进行组合,以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 。通过“职业群”实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得到了更好的融合, 就业的目的性与转换职业的弹性得到较好的兼顾。凯瑟大学开设的律师助理,医生助理,犯罪学,健康教育等专业就是具备明显的职业群特色,同时,凯瑟大学 注重 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 将职业素养与通识课程紧密相连并加强学术教育中的职业性, 所有文科、管理专业都必修一定的通识课程,目的是 提高学生转换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做出比较成熟的规划与取舍。 2. 职业生涯教育民主化 凯瑟大学的创办人,现任美国私立学院学会会长,校长亚瑟·凯瑟博士(Arthur Keiser) 认为:凯瑟大学之所以能在三十年时间得以长足发展,从仅有一个班级发展 成为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兼具本土优势与国际化特色的综合大学,一切都可以 归结为“学生第一”的发展理念 。“学生第一”的职业教育理念渗透着民主精神。亚瑟.凯瑟 博士认为: 只有在师生之间平和互动的,让每位学习个体都感觉到被重视的环境里学习才能保证学习质量 。正因有着这样的办学理念,凯瑟着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个性化支持的学习体系。入学时,招生负责人负责与每位学生交谈,做一些心理与基础测试,为学生选择专业提出建议。如果学生英文能力不能适应课堂需要,还必须通过一定的个性化英语培训;学校课程设置注重弹性(设有日间,晚间,周末与网上课程); 小班教学 (二十名学生以内) 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关注, 保证学生与教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畅通性及灵活性。以学生为中心的 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不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还注重 借助情境、博物馆以及最贴近实际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 例如,护士课堂面对的是高科技仿真病人,律师助手与犯罪学教学要面对模拟的犯罪现场与仿真教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 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与情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理性与智商知识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启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凯瑟大学对老师的绩效评估主要是通过学生能力提高与否来做出评价,通过系统测试, 对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考核,并以此评价教师绩效。这种评价的目的是引导老师把精力投向有效率的教学,避免教师不惜降低标准来取悦与迎合学生。 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不矛盾,职业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独立个体和社会的合格公民,进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还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帮助学生在全球化的人才市场中,根据自身优势、职业取向进行定位与规划, 让学生了解课程与未来职业的联系,引导 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职业中。 3. 职业生涯教育生态化 从凯瑟大学的教学实践管窥美国职业教育,可以深切感受到美国职业教育正在摆脱“工业化”的教育模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特质 日益凸显 。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像大浪淘沙,特别是对私立大学,学校必须切实关注学生需求与社会发展动向。 学校从制度到组织,从教学内容到评价方式,都与消费者(学生与雇主)的需求密切相关。现代社会,“职业”业已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是满足人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主要途径。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使家庭、社会、场所都成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凯瑟设立专门的教学大纲咨询委员会,致力于收集与分析人才市场趋势,毕业生就业情况与雇主机构反馈以及学术委员会,行业协会以及就业单位的社会评价,并根据这些反馈与评价对现行的专业设置,学科重点,教科书内容,教学与实习要点等做出相应的调整。每三个月,凯瑟大学教学大纲委员会就与佛罗里达州的企业家进行交流座谈,与 佛州各机构和组织 协会 进行常态化沟通, 通过这种密切合作保证学校的学习标准与高绩效工作场所的标准相一致。 学校还设有网络就业服务中心,为毕业生及雇主提供综合服务。包括:招聘计划、信息跟踪、面试辅导等。 4. 职业生涯教育国际化 当今世界,全球化早已势不可挡,在美国,跨国公司早已成为商业的普遍形态。凯瑟大学也致力在 面向全球化职业教育合作,成立专门的教育投资公司,与不同国家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以连锁店形式对外扩张,在融入当地文化中彰显特色。 作为国际化的大学,凯瑟大学致力以跨国界的交流学习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凯瑟大学在美国本土、亚洲、东欧与拉丁美洲设有 17个分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也是来自不同国家。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教学氛围扩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强化了他们的沟通能力。作为重要的学习环节,凯瑟大学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前往海外交流,支持学生到不同校区选修一些课程,所获学分在校内互认。同时,还创造机会让学生赴海外,进行专业实习。例如, 2009年,11名凯瑟大学上海分校在读学生赴美国佛罗里达迪斯尼、美国球影城带薪实习 ,海外实习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扩大视野, 开拓胸襟,提升就业竞争力。正如一位墨西哥女孩所言:很高兴在凯瑟大学各校区结交了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五湖四海的朋友,使我的校友网络更多元化。一位在凯瑟就读的中国女孩抒发了自己的留学感言:面对全球化时代 , 留学让我懂得也收获了很多,例如过硬的硕士学位、流利的英语口语、全球化的视野等等,但最深的受益还是学会了感恩……。 对学生而言,开阔的 国际视野与 批判性思维、包容 开放与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 扎实的职业能力与转换职业的弹性本身就是 跨国界的普遍诉求。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举措可以让学生更多感受到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位。 二、体悟与反思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终身教育应该是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 。 我国教育发展已经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内涵发展,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与终身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 笔者以个人管窥之见认为: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终身职业教育)比较追求“学以致用”,与受众的职业生涯关系密切。相比之下,我国的终身教育如成教、网络、电大、自考、在读硕博,等等,基本上还是文凭教育体系的延伸,与受教育者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关联,而老年大学主要注重老年人的个人修为,与职业教育完全脱节。与此同时,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目标模糊、缺乏弹性的问题。 一方面,即便是在职业教育大学,职业技能训练也不具备高职教育的根本优势,面临着沦为学历文凭教育附庸的危险 ,导致“高职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多数本科高校坚持学校本位、教师本位,对学生个体缺乏足够的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弹性。重智商培养轻情商培养;重理性教育而轻感性教育;重书本知识轻实践培训,导致许多本科毕业生缺乏足够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难于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就业难或“学非所用”也就不可避免。 从凯瑟管窥美国职业教育,不难发现:美国职业教育得以保全与发展的秘籍就是 平民化与实用主义(相对精英化与学术至上) 的自我定位,与时俱进, 与 社会协同进化:“靠市场赚钱,意味着美国大学一直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因此必须成为思维敏捷的行动者。她们必须努力吸引、留住学生,知晓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只要消费者及社会条件一发生变化,她们就得迅速做出调整。她们必须善于赢得投资、捐赠及其他收入。这一切促使美国大学必须形成适宜的管理、组织和课程模式” 。 当然,大学毕 竟不同于一般企业,如果仅仅看市场“风向标”,就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短视怪圈,失去大学灵魂。因此,大学又必须有 传统、理性及学术作为支撑 , 以便获得 发展后劲与 长久的生命力 。 我国早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数量与规模同步快速发展,而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是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与社会密切协同的机制。很多地方大学竞相追逐“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美国6%的比例,并且增势不衰 ;大学管理行政化趋势以及大学教师评价的“SCI”论文导向,以及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的重文本、轻人本;重结论、轻过程;重学科系统性而忽略人心理追求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SCI”论文产出率急剧上升,而能够开花结果的科研与教学成果则寥落星辰。 中国素有领先世界的教育资源,历来崇尚“因材施教”与“教学相长”,注重教学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借鉴与参照凯瑟生涯教育“学生第一”的管理理念,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根据中国 经济发展 的实际 需要,为学生创设全球化意识的教育体验应该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路径选择。与此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也 必须兼顾智商培养与情商教育,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并且在学校本位与雇主本位、教师主体与学生个体关注、素质教育的 稳定性与就业的灵活性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 。一言概之:我国职业生涯教育或许应该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中,激发我国优秀的教育思想,向介于传统道德修养与现代职业实践的中间地带回归。 http://www. keiseruniversity.edu/index.php 梁可.破除美国大学排名迷信 .21世纪,2009(6). 陈晶晶,朱国清.基于职业群模式的美国职业教育终身化实践评析 .教育与职业,2007(6). 付雪凌.2O世纪美国职业教育思想的沿革 .职业技术教育 2008,1(29):527. 方华明,编译.从STW-CBD,美国州立大学校长谈美国职业教育 .教育与职业,2006(l):94-96.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善我们的生活习惯 远离癌症等疾病
热度 3 lifescience1 2011-5-24 10:25
改善我们的生活习惯 远离癌症等疾病
癌症已经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的非常大的一类疾病。每年无情的剥夺了大量宝贵的生命。 人类一直想征服这个人类的魔鬼,全世界在癌症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我们也取得了很多关于癌症发生机制以及治疗癌症的方法,但相对于癌症这个巨大的冰山,我们知道的还是很少,我们的研究结果要应用于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等不了那么久得时间。癌症急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经费的投入,我们才能加快癌症研究和应用临床的步伐。我们才会听到很多好消息。 然而生活中我们又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喜欢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喜欢吸烟、酗酒、不按正常时间作息等等。我们的很多家居装修产品公共设施都散发出大量有毒的气体。这些都危害着我们的生命。然而人们都知道,但还是要去做这些不好的事情。明明吸烟有害健康,我们却还要吸。我们还拿出一些例子来说服自己,有些人吸烟但寿命却更长,没吸烟的却活得早早离开世间。我想说的这没有对比,因为影响人的寿命的因素太多了。你没有吸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我坚信你一定会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更轻松。我们不能跟别人比较,我们只能跟我们自己比较。从现在开始拿自己的未来健康当参照。 改善我们的生活习惯,远离癌症等疾病,我们才会活得更健康,更轻松。 cancer 注:图片来自网络,只用于传播知识(非盈利)之用。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Lifescience|3661 次阅读|7 个评论
评“莫让“第一学历”阻碍人才选拔”
热度 6 sarstone 2011-5-6 13:53
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第一学历是个人智力和能力筛选的结果,起码的全日制大学本科教育已是低得不能再低的门槛;其次,人才成长和形成也符合统计学正态分布,高智商和全弱智都是极少数;第三,作为选人用人的单位来说,确保大概率地获得可用之才,使用某个标准无可厚非。相反,这种鼓励打碎标准的做法,常常是在为某些滥竽充数者美其名曰地大开方便之门。这在科学领域里是万万使不得的!相反,若是真有才干者,怕也不是个别人力资源经理、或某个单位能埋得住的!所以,恕我冒昧,这更像是个伪命题。 原文转自 http://blog.sciencenet.cn/u/abovesky 包万平   又有一批大学生毕业在即,人才招聘市场更加热闹起来。然而近两年来,一些单位招聘人才时,在提高最高学历要求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第一学历”,学历查“三代”的做法正在成为人才选拔中的“明规则”。换言之,现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不但要看硕士、博士学位是不是在名校拿的,还要看大学本科即“第一学历”是否是名校出身,是不是全日制本科等等。   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将学历高低作为衡量人才水平的标准无可厚非。追查“第一学历”的做法,在用人单位那里好像也很有“道理”。在他们看来,“第一学历”阶段能受到更好教育的人素质会更高一些,第二、第三学历是弥补不了这种“客观差距”的。但按照这个逻辑,中学毕业的华罗庚、梁漱溟今天恐怕连个小学的讲台都上不了;小学毕业的沈从文能不能在学校里当个保安都是个未知数,更别说是在清华、北大当教授了。客观的现实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几年很多研究生不管你有多高的水平,因为“第一学历”的差距在就业路上屡遭挫折,可以说“第一学历”成了不少高材生永远也无法刷掉的人生“缺憾”。   实际上,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与“第一学历”没什么关系。“第一学历”出身好的学生未必都优秀,“第一学历”出身不好的学生未必都是低能儿。再者,如今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很快,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大学生毕业时基本上都过时了,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只是学习的方法,毕业生能否成功关键要看未来的努力。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毕竟“第一学历”和以后的工作是两码事,我想谁也没有能力凭“第一学历”来判定一个人未来事业的成败。   从本质上讲,“第一学历”要求是人为地制造社会歧视和竞争障碍,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的公然挑战。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在千余所大学里一流水平的高校只有那么几十所,大部分高校还是一般的普通院校。这些普通大学培养的学生才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群,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建设者。这种“第一学历”的要求,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亟待需要改革和发展的大国来说,提得过于“奢侈”,也没有丝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恰恰相反,普通院校里有着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可能我们苦苦寻找的大师、拔尖人才等就埋藏于其中,用人单位应该创造更多条件从这些一般大学进行人才挖掘。因此,笔者认为用人单位要转变人才价值观,从学历本位转到能力本位上来,取消“第一学历”设限,不拘一格用人才,给普通大学的学生一些机会,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惊喜。
个人分类: 时评|359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胡瑞文: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新进展与问题
tangminqian 2011-4-28 09:20
凤凰网教育 滚动新闻 正文 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4/26/5989839_0.shtml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新进展与问题 2011年04月26日 14:0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人才供求的变化,要求我国高等学校的定位由原来的“培养高、中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高、中、初各级专门人才和部分技能型人才”。 ■需适当压缩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比例,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将转变为培养培训我国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基础劳动者——初、中级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动者。 ■胡瑞文 最近,我与“新型国民教育体系构建与公平教育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人员根据最新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关数据,参照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近两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的有关资料,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新进展与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一)2010年我国在业人口中的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总人数已突破1亿人,跃居世界首位。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最新资料,我国710万个法人单位2.71亿从业人员中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总人数为8238万人;加上未列入统计范围的铁道部系统、军队系统,以及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中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近300万人,至2008年年底全国在业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总人数已突破8500万人。 ——2009年和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部队院校、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含网络学院、高等自学考试)毕业生,加上留学归国毕业生,合计约1750万人;扣除升读研究生和尚未就业大学生,以及两年内退休的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数(合计250万人)之后,2010年在业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数比2008年又净增1500万人左右。 ——根据以上两项数据推算,2010年年底我国在业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总人数已突破1亿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3360万人增长近2倍,已远超过美国在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7000万人的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根据相关数据推算,我国在业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者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12.5%。(见表1) (二)2008年我国法人单位中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4548万人,而中级工及以上的技术工人总数为2285万人,后者仅为前者的一半,呈严重倒挂现象。 ——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汇总的法人单位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4548万人,比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增加387万人。(见表2) ——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汇总的法人单位有中级工及以上等级的技术工人总数为2285万人,比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增加361万人,中级工及以上等级的技术工人数仅占全国法人单位生产工人和第一线服务人员总数(1.7亿人)的13.5%,这个比例严重偏低,不适应我国未来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提高的需要。(见表3) ——同时,制造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 业(包括铁道系统)法人单位汇总数据也表明:三大行业的法人单位合计有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数占从业人员的10.0%,而有中级工及以上等级技术工人数仅占从业人员的9.6%,也明显偏低;绝大多数工人均为初级工及非熟练工人,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见表4) (三)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各类高等学校的重新定位问题。 2000年我国还处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时,当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00万人,各行业新就业白领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文员)的需求数为250万人左右,供求比为1∶2.5,高等教育人才呈供不应求状态。因此,各类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传统的培养高中级专门人才为主。但是,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人才供求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均毕业生人数超过了400万人,而年均新增白领岗位的需求数为350万人左右,已开始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年均毕业生数将上升到650万人以上,而年均新增白领岗位的需求人数预计为450万人左右,全部招聘大学毕业生,也只能达到70%的就业率。人才供求的上述变化,要求我国高等学校的定位由原来的“培养高、中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高、中、初各级专门人才和部分技能型人才”。其中,一部分2000年后新建的本科院校,要转向主要培养初级专门人才和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要转向主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 以上转变涉及到大批高等学校的重新定位,要求重心下沉。同时也涉及到学校专业目录、课程和教学计划的重新设置与调整。但是,目前许多高等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缺少这样的思想准备,多数仍有攀高的倾向。 ——控制研究型大学数量和学术型人才培养规模的问题。 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有限,不宜设置过多的研究型大学。目前,我国至少有150-200所大学希望建设成为研究型综合大学,而实际上只要有30-50所就可以满足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需要。 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全国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法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60万人左右,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为140万人,再加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社会团体设立的各类咨询机构的研究人员50万人左右,合计学术型人才的岗位数在250万人左右。以每年3%自然减员补充数和5%的扩容增量数计算,每年可提供的学术型人才岗位不超过20万人。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年招生数已接近50万人,需适当压缩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比例,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调整问题。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为弥补人才培养缺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了培养部分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任务;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也需要作出重大调整。“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就直接就业的新农民工人数将急剧下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将转变为培养培训我国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基础劳动者——初、中级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动者。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和招生规模中,有1/3以上是对口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与本、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重复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不相适应,亟须作出调整。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数据列表 表1:1990、2000、2010年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文化程度在业人口变动趋势分析 年 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1.经济人口总数 中国 65014 73992 80000 (万人) 美国 12930 14789 16500 2.其中:高等教育 中国 1220 3360 10000 文化程度人数(万人) 美国 4800 5900 7000 3.其中:高等教育 中国 1.9 4.7 12.5 人口比例(%) 美国 37.1 39.9 42.4 表2:2004年与2008年法人单位汇总的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万人) 2004年 2008年 2008年比2004年增加数 高级专业职称 399 514 115 中级专业职称 1535 1744 209 初级专业职称 2227 2290 63 合计 4161 4548 387 表3:2004年与2008年我国汇总的中级工及以上技术工人人数(万人) 2004年 2008年 2008年比2004年增加数 高级技师 52 98 46 技师 163 277 114 高级工 618 742 124 中级工 1091 1168 77 合计 1924 2285 361 表4:2008年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法人单位人力资源状况(万人) 从业人员 比例 有职称专业 占从业人员 中级工以上 占从业人员 总数 (%) 技术人员数 比例(%) 技术工人数 比例(%) 制造业 10433 100 819 7.9 820 7.9 建筑业 3907 100 622 15.9 554 14.2 交通运输业 898 100 78 8.7 89 9.9 合计 15238 100 1519 10.0 1463 9.6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学视野下的工资翻番
热度 1 lysyxcs 2011-4-21 23:12
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这样在“十二五”期间(5年)就可以力争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翻番。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劳动关系工作会议上透露了这一消息。   对于钱囊虽仍鼓胀,但钞票渐觉羞涩的一些读者来说,5年工资翻番无疑是个好消息。在展开讨论之前,笔者先就此替读者做一道数学题。5年间年增长15%的结果,并非是将5个15%简单相加,而是将5个“100%+15%”连续相乘。其结果是201%强,实现翻番还有余。   从表面来看,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命题,无视任何可能的干扰因素,直指结果,代表着出题者的良好心愿。而当老百姓将此命题置于复杂的社会属性中解读,将不禁有问题要问。   就涨工资问题,《人民日报》前不久曾发出三问:给谁涨?谁给涨?怎么涨?这三问放之当前,可引申为老百姓关心的3个问题:普通劳动者能否真正受益?企业老板能否不折不扣掏腰包发钱?政府能否成功作为并实现初衷?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长期存在尴尬现状,工资增速落后于GDP增速。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扩内需的难题。“职工工资增长翻番”,对于政府财政全供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垄断企业职工等来说,盛宴可期。而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工资水平还得由政策倾斜、劳动力市场总体水平和劳资双方的博弈来决定。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制造业赢利水平不高,对低廉劳动成本存在本能依赖。增加职工工资,使得制造业面临劳动成本提高、赢利空间缩减的压力。对于企业老板来说,只有变压力为动力,加速技术革命,提高生产力,拓展赢利空间,才能保证自己爽快地为涨工资埋单。而若政府能在财政制度框架内,在税赋方面减轻劳资双方的压力,则无疑将成为使普通劳动者获益的有力推手。   社会层面的蓝图宏卷,逃避不了执行层面的具体困惑。工资翻番进程,不会单在5年的时间轴上一帆风顺,必定要在另一个坐标轴——社会整体物价水平上披荆斩棘。一旦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必需品涨价过快,工资增长便可能面临沦为“负增长”的危险。因此,稳定物价,不让通胀架空工资翻番的预期,是实现初衷的必要条件。   看来,若全社会可在物价调控、行业激励、政策倾斜等系列配套措施下努力协作,则“工资5年翻番”前景在望。
1808 次阅读|2 个评论
思维模型
热度 3 chenxna 2011-4-7 12:37
巴菲特和芒格一定不是靠掷筛子下注的,他们比一些人更接近真相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个人将思考问题分成7个步骤。 1. 正确的定义问题 Define Question 我们的身体常常不太聪明,表面现象常常另有所指。牙齿脱落可能是肾虚;而头发疼可能是脑子出了毛病。同样的,我们的大脑常常不聪明,大脑提出的问题 未必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打算跳槽的做人力资源的学妹曾经问我,“我投的一家大公司即将给我offer了,可是现在所在民营企业的老板答应给我加薪升职,我还该不该跳槽 呢?” 我问她“为什么要跳槽呢?” “想去外资企业。” “为什么想去外资企业呢?” “外企规模大,也更加正规。” “为什么要去规模大的企业呢?” “因为规模大的企业有一套完善的流程。” “有完善流程的企业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能够让我学到更加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 “学到这个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是我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向上突破的重要基础。” “好,那么现在的企业即使给你升职,是否能让你学到完整的体系呢?” “不能,我明白了。” 这个时候学妹头势和思路就非常清楚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帮她纠正了定义问题的方法。她的问题不该是一开始问的“该不该跳槽”,而应该是“哪 个公司能给我我要的学到完整人力资源体系的机会”。 我曾经留意过一天中被问到的问题。我发现,2/3以上的提问者自己都没想清楚自己最终想知道什么。我们得不到答案往往是因为没有问正确的问题。 2. 建立逻辑树 Set up Logical(Decision)Tree 巴菲特最好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曾经形容过巴菲特的思维方式的优点,其中一点就是巴菲特及其善于运用逻辑树,又叫决策树。 什么是决策树?就是由所问的问题展开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把问题作为结果,即是会影响结果的因素)。这是我自己的定义,未必准确。 例如,我想知道为何阿凡达的票房会如此火爆,请问你该如何回答。是因为炒作?因为实力?还是因为导演知名度? 这些答案都没有错,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更复杂一些,复杂到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拍脑袋想到或者媒体上看到的几种可能性来下定论。 阿凡达剧中有棵生命之树,是潘朵拉星球生命的根源,万物由它而生。把我们的问题当作生命之树,衍生出的各种可能性和影响因素通过层层剥离的方法列 出,就形成了逻辑树。此处我只粗略列了2个1级目录,4个2级目录以及16个细分原因,如果认真思索,一定能想到更多。 3. 奥多姆剃刀 Dirty Filter 你一定也发现了,逻辑树中有几处原因有明显的问题。例如,内部因素-人的因素-演员。 不清楚导演的用意何在,这部片子的演员基本都不是大牌,可能是为了节约片酬成本(反正看不清脸),也可能是个人习惯(当年的《泰坦尼克号》启用的也 不是当时的大牌)。因此,由于演员吸引了观众而促使《阿凡达》火爆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我们可以直接将他从逻辑树中删除。 奥多姆剃刀的原意已经很难考(我已经看到众多版本,这也不是本章的目的),我的解释是为确保高效简洁和操作性,保留核心,大胆删除不相关部分或者相 关度低的部分。 4. 提出假设 Build Hypothesis 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了。 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是正向思维(这也是人类大脑“原装”的思维方式),即演绎的思维。要回答阿凡达为何火爆的问题,我们可以收集海量的各种数据,动 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综合分析,最后计算出无数种可能性,最后从庞杂的数据库中寻找相关联系,最后找出问题的答案。 然而我们往往没有这样无限的资源,即使有,我们是否存在更好的方法呢? 逻辑学家提出了归纳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在数学家手中发展出了递归的思维方法。当运用到科学领域的时候,科学家总结出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型:假设- 检验。 也就是说,在我用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之前,先进行假设。例如,我根据自己的常识,感觉以及少量的数据,进行判断,提出一个假设,“《阿凡达》的火爆票 房是因为经济大萧条引起的”。这个假设不是空穴来风,确有许多经济学家发现一个隐藏的违背常识的规律: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就是娱乐产业爆发的阶段。好,既 然这个假设是有可能成立的,我们接下来就要找到相应的数据,来支持,或者推翻我们的假设。 5. 确定数据 Define Data 我现在就要找到数据来检验我的假设,“《阿凡达》的火爆票房是因为经济大萧条引起的”。那么我需要哪些数据呢? 如果我以美国为例,如果假设成立,那么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否和娱乐产业相悖?美国有几次经济萧条?萧条期娱乐产业发展速度如何?那么非萧条期娱乐 产业发展又如何?(在证明一件事情是什么的时候必须同时证明他不是什么)娱乐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有哪几个爆发的阶段?这些阶段GDP的发展如何?在欧 洲,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否有同样趋势? 此外,如果我们想把问题解决的更加严密,还需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阿凡达》多大程度能够代表电影产业和娱乐产业?(毕竟娱乐产业再好的时候毁掉的 电影也不在少数)电影产业的火爆是因为经济萧条引起的?还是仅仅同时发生但并无因果关系?如果有因果关系,产业链又是如何从经济引导到一部具体的电影的? 这些问题,有需要哪些数据来支持? 回答完这些问题,我们就确定了收集数据的方向。 6. 写出数据来源 List Data Source 我们已经明确了需要哪些来源,好比我们已经为晚上的Party开好了菜单,那么现在我们就要规划好去哪里买菜了。是去大卖场,还是超市,菜场,还是 便利店。不同的产品需要从不同的渠道采购,数据也是一样。 7. 收集数据 Collect Data 开始着手收集需要的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计划。 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完成了一个思维循环。我们在处理任何的问题时,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果为始。以最终的结果作为思考的开始,以最初需要的数据或 者信息为这个循环思维的终点。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或者做出重要结论前,先确定真正的问题,思索一下所有的相关因素,进行清理。然后针对重点提出假设,并 明确支持或者推翻假设需要的数据,然后明确目的地,收集数据。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帮助我们变得更高效,科学和强大。 今天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缺少信息,唯独缺少有效的辨别信息的思维方式。就好比缺乏一杆标尺,帮助我们衡量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我们不需 要浪费时间的,而哪些根本就是垃圾。 1. 实证模型 首先,有很多问题是无法通过数据得到理性科学结果的。请问,以下哪个问题是我们能够通过数据解释从而解决的呢? 1)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2)甲型猪流感被治愈的概率是多少? 3)灵魂转世是否存在? 回答问题之前,先要知道什么是“实证”。一个最简单明了的理解:“实证的”就是指能够通过客观事实来证实的。 科学的思考方法的一个重要基石就是实证主义,即任何一个理论或者理念要被确认为正确的话,首先他必须是能被观察的,能现实存在的。否则就无法被科学 地承认。 如果有人认为科学其实也未必“科学”,还有大量科学未能解释的现象例如用意念移动电视机,所以我们凭什么相信“实证”就是对的呢。对不起,我只讨论 科学系统中的思考方法,人文主义的理解不在此讨论。 接下来,我们使用实证模型看待之前的三个命题,很显然,1)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我们无法通过实证来证明的,这个问题直接pass,我们根本不需要 花时间讨论,因为根本没有终极的答案,当然这不妨碍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2)甲型猪流感被治愈的概率是多少?无疑是能够被现实观察和证明的。 3)灵魂转世是否存在?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貌似很难观察和证实,而事实上我们还是能找到方法来证明的 2. 可证伪模型 我们在互联网上常常看到许多颠覆性的言论,惊为天人。想想总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又不知道问题在哪里。这时候可证伪是个非常有用的模型。 可证伪性模型有3点需要注意。 1) 可证伪的定义。可证伪定义比较长,我的通俗表达就是:当这句话/理论是为真时,发生A,如果不为真时,发生B。A和B互斥。 好了,就是那么简单。我记得曾经有个足球解说嘉宾,他显然很好的掌握了可证伪这个模型,所以反过来使用忽悠观众。他每场比赛开始都会说,“这场比赛 主队优势非常大,只要好好打,胜利就是他们的。但是,如果对手好好打,那么可能就要输了。”最后不忘补充一句,“当然,如果大家都发挥不错,平也是有可能 的”。我听了就想把脚上臭袜子塞他嘴里去。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可证伪这个模型来辨别信息的正确性(或者反过来说是可笑性)。 2) 能解释一切的东西往往不具可证伪性。 刚才的解说嘉宾就解释了一切可能性,不管主队最后是胜平负,他都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正确”是建立在不可证伪的基础上的,因此事实上他“很可能”是 错的。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星座。星座认为人的出生时间决定了这个人的性格,未来,甚至人生轨迹。总之这个人他妈决定什么时候生他就给他一生定了性了。 我试图举出反例证明星座很可能是不存在的,我的例子是有一对孪生姐妹,因为被不同的家庭抱走了,因此性格迥异,人生遭遇也迥异,但他们确实是同时出 生的。如果星座是对的,那么他们的未来应该是完全相同至少非常接近的。 但是马上有许许多多星座的拥趸来指出了我的“无知”。他们告诉我,星座是很精确的,精确到每0.00000000(此处省略200个零)1秒。所 以,虽说是孪生姐妹,但是他们在出娘胎的时间上也是有细微分别的。而正因为星座对时间的解释是如此精确,所以孪生姐妹几乎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出生,他们的性 格和未来迥异是很正常的啊!最后得出结论,即便是孪生姐妹悖论也无法证明星座的无效性,星座是万能的,是终极真理,是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好吧,既然如此,我也无话可说了。 3) 可证伪是有强度的。强度不同,可信度也不同。 我说我能预测扑克牌的大小,随便抽一张王之外的扑克,我预测这张牌一定大于等于1,小于14,你是不是想抽我一顿? 是的,这就是所谓股神使用的技巧。股神提供的预测往往是貌似能够证伪,实则可证伪强度很低的。 股神会先发表预测,看好某类股票,并告知大家,他预测股票一定会涨,除非国际市场发生变化。这个所谓“国际市场的变化”的范围其实非常大,大到通用 破产了小到邻居流产了。但是杀红了眼的投资者往往不会仔细考虑这些信息的可证伪强度。最后,如果预测对了,股神微微一笑故作神秘;如果错了,就会说这是由 于某某国际事件的意外影响。总之股神是不会错的,因为他的话虽然可证伪,但是可证伪强度几乎为零。 可证伪模型能够帮我们辨别信息的可信度。 3. 信息来源模型 信息是否准确,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这个可靠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这个信息的根源是否可信。第二层含义是信息宣传的来源渠道 是否可信。 在第一个层面上,最可信的渠道就是得到行业认可的专业学术刊物。一个理性的科学观点如果要成为社会的主流,那么必然要能够经历同行的考验。 面对当前国内雨后春笋般的经济学家,要分辨其是真有实力还是仅仅哗众取宠,只要看他是否曾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过论文。郎咸平教授虽然具有“走江 湖”人士才具备的出众口才,但是其发表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和ournal of Finance的论文能够证明他在国际上是能说上话的,并非哗众取宠。 而曾经盛行网上的“X个奇异事件”,其实只需要留心其信息来源,就会发现要不是不知名的八卦小报,要不就是凭空编造的的来源信息,即便是确有起源, 也是假借其名,在第二层面上进行造价。 通过业内认可的专业期刊获得的信息是比较可信的,而其他来源的信息,需要谨慎得追根溯源,否则可能研究半天得到一堆垃圾。 4. 个案见证模型 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这类故事:某国(一般不是美国就是俄罗斯)专家发现某种独特治疗癌症的方法(意料之外情理更之外的方法),例如吃屎或者长时 间倒立,可以有效治愈癌症,并已在多名志愿者身上试验成功。 此类信息,基本不可信。原因是一件事情如果只能靠“个案”或者“见证者”是无法证明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那么哪类信息是可信的呢?是拥有大量样本的 统计数据。 格兰德维尔有一本书叫《Outlier》,中文名字叫《异类》,描述了与大的群体表现不符合的一小部分人的情况。但是,outlier是大自然中的 少数,outlier的存在是无法代表大多数的。 因此,在判断一个论断,或者一个发现的时候,只需要分辨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大量的实验或者统计数据,还是仅有的几个个案。 个案见证模型可以帮我们分辨信息的代表性,从而判断是否需要采用。 5. 具象模型 大部分的信息都是抽象的,如果将之具体化形象化,简称具象,会加深这个信息给我们的印象,增大在我们心中的影响。具象模型分成2个部分,分别是“鲜 活形象效应”和“当下发生效应”。 举例说明“鲜活形象效应”。当你听到全世界受饥荒影响的人口是地球总人口的30%,你可能只是获得一个数字,不会有更深一次的感触。而如果你看到的 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某国3个贫困儿童在饥荒中和狗争食,捡人们抛弃的垃圾为生的生存现状的话,你一定会被深深触动,从而认为饥荒的情况非常严重。后者因 为形象鲜活,而不是一个冷酷的数字,使人主观夸大了信息的影响力。 再看“当下发生效应”。电影《阿凡达》最火爆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其实,这并不单是因为《阿凡达》本身优秀,而是因为这是当 前发生的事情,人类善于遗忘的天性让我们无意中将当前发生的事情的影响力夸大。再过若干年,《阿凡达》应该也会成为我们记忆中某一部已经被淘汰的“有点印 象”的电影。 使用“具象模型”,我们就能轻易的解释,为什么飞机作为全世界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却有许多人宁愿做汽车而不敢坐飞机。 具象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哪些重要的信息是被我们主观意识夸大的,从而是我们可能客观的其影响。 看侦探小说最大的乐趣不在于知道结局,而在于侦探提出犯罪假设,到现场寻找线索,然后在脑中思考这些线索的关联和矛盾,从而建立犯罪真相的模型,最 后将线索填入模型,Bingo!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这个主题将分享我的5个寻找真相模型,体验成为数据侦探的乐趣。 1. 因果关联模型 我上大学时,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周围哥们和女朋友分手的概率是和他最近去学校小卖部的概率成正比的,我把这个叫做“超市夺妻理论”。 这个发现乍一看很令人惊讶,男人去超市的次数怎么会和与女友分手成正比关系呢?如果这两者没有关系,为什么数字上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呢? 仔细观察后我发现,事情原来是这样的。一般人去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频率基本是相同的,同时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购买习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有一件东 西的购买频率是很容易改变的,就是香烟。为什么呢?因为香烟和这个人近期的心情有很大关系。除了少数见人就发烟的豪杰,大部分人的香烟都是买来供自己抽 的。 如果一个人最近抽烟数量猛增,一般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精神压力极大,这往往是因为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例如考试考不出,工作找不到,考试没抄着答案, 或是抄着了答案但是被发现了。这种情况下,这哥们会陷入低潮,心情失落,脾气特差,也疏忽了女友的感受,这些因素是感情产生了摩擦,导致了感情的裂缝最终 导致分手。第二种可能是喜欢上了某种上瘾的嗜好。比如麻将,打牌,网游等等。这种比较刺激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非常耗费体力脑力,需要一只只的香烟提神。于 是女友因为无法忍受男友的不求上进而提出分手。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件事情,当我们看待一个事件或者数据时,A和B同时发生,未必代表A和B有因果关系,他们可能只是有相关性而已。 因果关联模型就是在脑中建立一个报警器,当看到两个高度相关的事件或者数据时,敏锐的识别出他们究竟是因果关系还是仅仅只有相关性,以防止我们被表 面现象或者所谓专家举出的别有用心的数据所迷惑。 2. 第三因素模型 我们知道了AB相关并不代表因果,那么尝试进一步思考,AB究竟为何会呈现如此高的相关性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第三因素。也就是说AB之间存在一个隐藏的关系C,其实是AB和C发生因果关系。 例如,当我们发现一个地区燕尾服的销量越高,该地区的出生率越低。为了达到农民不要生太多孩子的目的,我们是否要求农民都穿着燕尾服去种地呢? 显然不是的。假设燕尾服的销量是A,出生率是B,那么一定存在一个经济发达指数C。当经济越发达,高级宴会等需要燕尾服的场合会相应增加,同时经济 发达也早就了更多的丁克族,从而降低了出生率。所以我们可以说C导致了A,也导致了B。所以C才是和AB发生因果关系的幕后黑手。 第三方模型在因果关联模型的基础上提供了发现幕后驱动因素的思考方法。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第三方因素并不都像燕尾服的例子那么显而易见,我们应该如 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并确定第三因素呢? 3. “If…So…”控制模型 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可以借鉴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控制实验法”。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控制实验法”就是:确保其他因素不变,找到发生影响的根源。 心理学家Harlow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例子来自于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ology)他想回答一个困扰大众多年的问题,人们的恋母情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是因为母亲的哪方面特质是孩子迷恋母亲?当时流行的 假设是因为母亲提供了食物(乳汁),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有体温(母亲抱着孩子),舒适的触感(孩子抚摸母亲)等。 Harlow用猴子做了实验,小猴将接触2个假的不同的母猴,经过一段时间后,看小猴更喜欢哪个母猴。实验中,他每次都保证其他变量不变,而只改变 他要测试的变量,例如母猴子都不提供食物,体温都一样,但是只有触感不同。这样他就控制了第三方变量。 Harlow发现,一段时间后,相比起硬邦邦的电线制作的母猴子,小猴子明显偏爱触感更佳的绒线做的母猴子。然后Harlow再加入其他变量,例如 温暖的电线猴子和冰冷的绒线猴子;能提供乳汁的电线猴子和不能提供乳汁的绒线猴子。他发现小猴子依然偏爱绒线猴子。所以他得出了恋母情结是来自婴儿时期抚 摸的触感这个结论。 实验通过保证其他变量不变,而只改变要测试的量,来达到发现第三方变量的目的。 同样,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脑中建立一个“If…So…”的控制模型。当其他的条件不变,如果这个情况变了,那么事情会受到什么影响。那 么我们就能辨别什么是事情的驱动因素。更重要的,一旦这个驱动因素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能最快预见到未来会发生什么。 4. 交互影响模型 但是,再一次,现实生活要比拿猴子做实验复杂的多。 例如,女人为什么会爱上某个男人?显然答案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金钱”,“外貌”,“性格”,“幽默”能够完全解释的了。这是一个多种因素结合的结 果。这类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结果的影响就叫做交互影响。 这个结论非常简单,但是放眼世界,我们能发现无数忽视交互影响的人。看一下财经博客就会发现,无数自封的经济学家或者投资专家依然在仅通过通货膨 胀,CPI,某项技术性指标,央行的某项措施甚至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动向等单一数据/信息解释股市的走向。 在脑中建立一个交互影响的模型,就是当看到一个数据/信息的时候,将该数据/信息放入过滤器过滤,判断是属于单一因素起决定作用,还是众多因素相互 影响共同作用。如果是交互影响,又有哪些因素共同作用,哪些作用大?哪些作用久?哪些又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作为数据侦探,如果没有嵌入交互影响的思考模型,就会夸大片面数据/信息的影响,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变成屡犯错误的毛利小五郎。 5. 安慰剂效应模型 安慰剂效应的概念非常普及,也很便于理解。最经典的关于安慰剂的案例是,把相同病症的病患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吃最新研制的特效药,另一组吃无疗效的 镇定剂;一段时间后,吃特效药和吃镇定剂的病患都认为自己的病症减轻了。 既然如此简单,那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关于安慰剂效益的模型呢?因为以上这个普及版的安慰剂概念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是错误的呢?以上这个案例的内容结合“安慰剂”三个字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病症的减轻是因为镇定剂带来的心理暗示(安慰)作用,所以由这种 心理暗示(安慰)作用带来的以为自己好转的现象叫做安慰剂效应。 而事实上,安慰剂效应指的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对结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服用安慰剂案例。” 在该案例中,让我们举一反三。人体本来就具有一定程度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服用镇定剂一组确实可能好转,而并不是心理安慰的作用。同样,服用特效药 一组的好转也可能是因为自我修复能力,而特效药可能根本是无效,是研发失败的。 安慰剂效应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质疑看似无懈可击的错误逻辑,发现隐藏的真相。正确的理解了安慰剂效应模型,我们就能看看它对我们是多么有效了。我们带 着安慰剂模型再来尝试回答下列问题:通用电气的一时繁荣,是否真的来源于杰克.韦尔奇的改革措施?美国经济指标的好转,是否真的来源于奥巴马政府的经济措 施?温室效应的日渐明显,是否真的来源于人类的污染行为? 还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会这样,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 6. 因果方向模型 我有个朋友身高矮小,他常常后悔少年时代没有打篮球而是一直踢足球,因为他认为打篮球能帮助人长高。他的理由是,你看NBA的人都那么高,还不是打 篮球打出来的?可是他错了。NBA的人不是因为打篮球所以长那么高,而是因为长得高,所以适合打篮球。 我们以为A导致了B的发生,可事实上可能正好相反。我们常常犯因果倒置的错误,从而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因果方向模型如此重要。 此外,因果的方向不是固定的,是可能发生互换的。比如巴菲特早期选股凭的是眼光,他挑选可能会上涨的股票;而到了晚年,巴菲特选股可以靠影响力,他 挑选股票的消息本身就会造成股票上涨,因为市场相信巴菲特的眼光。 所以,我们看待一个数据/信息时,需要首先找到它的假设前提。许多假设前提都是隐藏的,但却决定了作者基于假设的观点正确与否。因果方向模型提供了 解构和质疑假设前提的一种思维方式。 正确思考的一个重点是正确的阅读和分析数据/信息。首先需要使用因果关联模型分辨关联与因果的差异性,在这基础上使用第三方模型寻找可能的驱动因 素,通过控制模型确定真正的第三方因素。然后通过交互影响模型全面的认识本质,通过安慰剂效应模型了解现象改变的真正原因。最后通过因果方向模型结构信息 的假设,从而正确认识数据/信息,形成自己的思考结论。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209 次阅读|4 个评论
玩他个阳光灿烂!!!
热度 7 jsnjjlj 2011-3-12 11:20
夫人搞幼教出身 我除了东方营销还有人力资源开发 所以 自打儿子出生 和我们有年龄相仿孩子的朋友和同事莫不虎视眈眈 他们琢磨着从我们这里去点经,或者至少看到些失败的经验 不过 我们让他们失望了 儿子从出生至今,除了吃喝拉撒, 玩——是他全部的生活内容 至今我们没有进行任何的早期智力开发 其实不光这些同事们失望了 连孩子的外婆也愤愤不平 “什么大学教授,连自己儿子都不教,人家隔壁楼的牛牛都开始学认字了” 其实 不是不关心孩子的未来 套用一句广告语 “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只是十几年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 让我深刻认识到: 健全的人格远远比所谓的智商更重要 而健全的人格又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幼年的生命体验 一个天性得以满足的孩子,其人格的健康程度时远远高于那些自小就被人工规则侵害的孩子 所以,在这样一个幼小的年代里 玩 玩他个阳光灿烂 一个阳光灿烂的孩子才会有阳光灿烂的未来。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3352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研女性成长不易,全社会应多给与关注
热度 2 kejidaobao 2011-3-7 15:42
文/吴 芳,邸晓燕 据2009年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为1437万人,占目前中国5160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近1/3,而且总量与比例仍在持续增加。但是,与总量规模相比较,女科技工作者队伍的质量优势却相对较弱,女性在高层科技群体中所占比例非常低,职位越高女性人数越少。据相关统计,女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两院院士中占5%左右,在“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占4.6%,在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占8.4%,在全国性自然科学专业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占8%;而在“863计划”(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家组中,基至没有一位女性。 女性承担着生育、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等更多的社会责任,使得她们在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的几年时间里,度过事业与家庭最焦灼的状态,有的人选择离开科研岗位,有的人在事业上失去了成长的契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令安自2004年前后开始关注女性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情况,她所统计的情况“触目惊心”:1986—2000年的15年间,30—40岁之间女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的为5%左右,41—50岁之间为最高峰,为13%左右,51—60岁为9%左右。而这个情况在2004—2006年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2006年,40—50岁期间的女性,获得资助的比例降至10%左右。吴令安用“后继无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我国科研界应该尊重和正视性别特征,制定政策,使生育后的科研女性“重返科技界”。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对基层女科技工作者的调查发现,在相同学历水平下,女性的收入平均低于男性7%—8%,而且培训机会更少。由于性别的差异,很多女性和领导不便沟通也影响了事业的上升,有72%的男性认为自己的工作被领导和同事认可和较为认可,这个数字比女性高出7%,女性干活干得不少,但是得到人们的理解比较少。国家地震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瑾在“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提出,评青年科技奖,要求男女都是45岁,而女青年在45岁之前几乎都有一个孕期和生育期,她们的科研积累自然就比男青年少。因此,马瑾认为,不要强调年龄问题,而是看结果。已经做得很好的女性,不能因为超龄了,就不能评了。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也认为,中国很多科研项目是一刀切,有年龄限制。所以早期的女科学家苗子会被埋没,没有成长的台阶,难以走上更高端的科研岗位。 国际上对女性科学家的成长各国都有不同鼓励、推动措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职能中,强调支持女性、其他少数群体和缺乏代言人的集团参与到科技事业中,设有相应的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技平等委员会(CEOSE)。例如:美国物理教师联合会物理女性委员会,旨在寻找招募女性的更有效的方式,留住女性在物理学和物理相关工作。韩国科技部的“科技机会平等”法提出,高校女性科学家2003年要达到10%,2010年达到20%。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为了将优秀的女学生培养成新一代科技人才,从2005年9月开始实行女性参与科学与工程学特别计划(WISE)。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全国10所WISE中心(包括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基地中心),使在理工科方面有才华的女学生与女科技人员一对一地联系起来,支持女科技人员成为女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小学和中学的优秀女学生进入理工科。教育人力资源部将从2005年起承担并重新整顿过去由科技部负责的WISE工作,积极支持女学生成长为世界级的科学家。为此,教育人力资源部增加10亿韩元的预算,提高各中心的资助额度,并建立WISE计划与各市、道教育厅的联系体制。WISE计划还在中学生中开展“WISE科学活动”或“WISE研究活动”,并使女大学生或女研究生自发地成为女中学生的老师,为她们的学习和实验提供帮助。另外,女大学生也在女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在升学或就业等方面得到帮助,并参加加强专业知识的讲座或实习。德国在《高等学校特殊纲领》中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妇女的比例,鼓励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争取晋升名牌大学的教授。实现这一目标的配套措施有:为妇女提供开展科研工作的资助金;在全德范围内通过政府拨款,设立促进妇女晋升大学教授的项目;为从事科研工作而又有孩子的妇女提供额外的子女看护费,使她们能潜心从事科研工作。同时,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学校也通过提供养育资助金、重返科研工作岗位资助金,科研合同资助金等措施,促进女性参加科研工作,并通过提供面向女性的奖学金促进妇女攻读博士学位。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高度重视提升女性在科研中的地位,专门成立了“促进男女在高等教育和研究中职业平等委员会”,委员会由10人组成,定期对法国女性从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状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跟踪和监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报告的对策分析。政府倡导高等研究机构在招募新人时,应推崇多样性,公布男女平等的目标。芬兰是各级研究中女性所占份额最高的国家之一。2000年,科学院采取了一项平等计划:当该职位的申请者资格相当时,女性优先。2000年,约有32%的一般研究人员和43%的大学教师是女性。 中国科研女性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已不止一次提出,各方的声音中也不乏一些中肯的建议,专家甚至曾建议,当优秀的女科学家生完孩子回到工作岗位时,可以考虑给她们设立启动基金,以鼓励她们继续完成科研事业。但这些建议因涉及的层面过多,操作难度过大,而多年悬而未决。各国一些好的经验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33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激情
andyxu 2011-2-23 13:07
在数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经历中,我最喜欢的是绩效管理模块,因为这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最重要部分之一。曾经有人问,中国的奥运金牌数目能拿到世界第一,为什么中国一直拿不到诺贝尔奖?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如何来实现中国人的诺贝尔梦想呢?可能有人有所不知,奥运金牌的获取主要靠的是大笔资金投入以能够实现---聘请全球最好教练、制定科学训练方法、简单重复的训练。所以在奥运项目上,我们国家只要肯投钱,东方不亮西方亮,就会有较好的产出。而科学研究靠的是什么?科研靠的是心灵的自由和全身心的投入,是集体脑力激发与学术人才“涌现”,是学术的激情和梦想的追逐!科研当然需要资金的投入,但在我国当前僵硬的科研教育管理体制下,仅靠资金投入和那些“赚钱”的博导,恐怕诺贝尔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也有人问,既然体育是靠大笔资金投入就可以取得业绩的,为什么中国足球怎么都扶不起来?足球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团队能力的比拼和关键核心人物的自由激情发挥。中国人的团队组织模式和西文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是根据远近亲疏形成的一圈一圈的信任合作关系,西文人比较“傻”,他们会像机器零件一样的坚守岗位,所以中外足球的团队组织与力量是有差异的。对于关键核心人物来说,心灵的自由与成就的激情才能提升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天才的灵感!
2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出我的困惑
热度 3 leedong 2011-2-16 22:14
有人说,幸福就在于选择对了职业,既符合个人才干,也适应社会发展。 幸福就在于选择对了伴侣,因为我们一大半时间都要和妻子丈夫呆在一起。 这里说出我的困惑,以期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就教于大家,欢迎来拍转啊! 我是一名小硕,明年三月毕业。现在的主要任务时完成论文和做好实习工作。拟打算本学期完成论文,下学期在没有毕业压力的情况下,好好实习。 说起来也是沪上名校,无奈本科毕业工作过四年,教过一所二级学院大学英语。因此年纪是老大不小了,已虚度了29个春秋,肖狗。 根据我的自我了解以及叶看过一些职业性能测试,包括MBTI ,大五行人格啥的,总体看来比较适合于咨询,教育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之类的。 其实,我一直觉得价值观是引导我职业选择的根本。我总觉得人生在世要为社会做出一些事情。因此,教师对我而言比较吻合。而且我天生站在讲台就不紧张,学生也挺喜欢我上课的。影响他们做个好人是我的教书初衷,当然前提是帮着他们过四级。目前看来,这两点做的还不错。 那么,我为什么对重新选择教师顾虑重重呢? 1. 小硕,大学教书,远远不够。 2. 老大一把年纪了,实在不想读博士了,我感觉国内的博士实在没有读的必要。纯粹是混学历而已。周遭也没有大师级的人物。 3. 老师,目前看来,工资实在不高,要想在大城市生活,买房子实在是无能为力啊。我当然未必一定要留在上海,我是说南方大多城市,房价实在猛于虎也。 4。我喜欢教书,培养人,却不喜欢写论文。国内的论文没在我看来,九城以上都是垃圾。我是想做一些实际的对社会,对教学有意义的研究,可是呢?大部分论文不得不写啊。 当然,我预计未来中国,一定会提高年轻教师的工资待遇的。 末了,我想说,我虽然喜欢读书,几乎什么种类的书我都会读一些的。可是,另一方面,我也想过那种经历丰富的精彩人生,教师在我看来,实在是有点一成不变,不说了无情趣,也是按部就班,无什么挑战。 因此,恳请各位看官,也算是有缘之人,说说你的看法撒!小弟先行谢过了!
个人分类: 自我成长|309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转载】我国“十一五” 近40万留学人员回国
WCJiang 2011-2-6 22:05
来源 新华社 2010-12-31 9:07:26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会议 30日在京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会上表示,“十一五”时期,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果,引智工作力度加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尹蔚民说,“十一五”时期,我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成绩显著。5年来,全国共选拔1100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人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总数分别达到2146个和2158个,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36.5%和52.5%;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300万人;5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930万人次,参加技能竞赛近5000万人次。 尹蔚民表示,“十一五”时期我国实施各项人才引进项目计划,5年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近40万人,占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人员回国总数的60%以上;全国聘请约230万人次的外国和港澳台专家来大陆工作,其中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占20%。 “‘十一五’时期干部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5年共选派了3000多人援藏、援疆和援青。引导1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医、支农、扶贫。”尹蔚民说。
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新医改需要,提高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
cf6886 2011-1-31 23:19
【摘要】 本文结合全教会精神、教育规划纲要及新医改精神的学习,认为教育规划纲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设计了路线图,提出高等教育发展应紧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并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激发医药卫生信息化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提出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对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正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 “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 ,根据党中央这一战略部署,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用以指导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规划纲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设计了路线图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基于这样的共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工作方针。规划纲要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和体制改革三个方面,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设计了路线图。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些为我们培养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高等教育发展应紧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与发展实际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个职能都离不开行业背景。作为医学院校,无论是讨论人才培养,还是讨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必须在医疗卫生行业背景下进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2009 年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 年)》。作为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者,既要了解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也不能忽略对医疗卫生领域政策和规划的关注。 通过对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和新医改精神的学习,使我们对未来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激发医药卫生信息化人才需求 本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俗称“一个目标、四梁八柱”,“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八柱”之一提出来,体现了新医改对医药卫生信息化的重视。同时,未来配合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中央及各级政府在近三年内增加 8500 亿元的政府卫生投入。而在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是根本,是基础,是实现新医改目标的重要保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专项资金的投入,扩大了医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引发业界对各医科院校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广泛关注。 卫生部副部长尹力指出,卫生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要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和远程医疗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共享的基础数据资源库,为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要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卫生部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设计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 3521 ”工程的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 5 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 2 个基础数据库和 1 个专用网络建设。要整合现有的卫生信息化资源,尽快研究完善区域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社会保障机构之间、医疗服务监管与医疗提供之间的信息共享办法,实现互联互通。要建设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卫生工作需要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 四、对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从上述规划的阐述中,我们看到了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机遇,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及新医改的需要。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医科院校仍在探索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应具备“∏”型的知识结构,既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为主线,以医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为支撑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培养既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又了解医药卫生及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卫生信息化专门人才。 (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型知识结构的培养,要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卫生信息化人才需求将大幅增加。现有卫生信息类专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招生数量,以满足新医改对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四)探索新的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通常来说,企业对国家政策和市场走向的感知是比较敏锐的,开设卫生信息类专业的学校应当与卫生信息化企业开展适当方式的校企合作,如联合培养、实习合作、科研协作等等,使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更适应市场需求。 (五)加强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 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也是适应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计算机和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深化计算机和外语公共课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为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做出贡献,也是我们要做好的重要工作。
个人分类: 医学信息学教育|2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速度付出沉重代价
gongdz 2011-1-7 16:1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在飞速增长,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东方神话。用1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要花50-100年才能走完的路,真是人间奇迹,令世人惊叹! 但是,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耕地资源飞速减少,直逼18亿亩红线,危机国家粮食安全!仅十一五期间,据保守估计,减少达3300万亩良田高产田!国民经济的增长过度依靠土地资源的出卖! 水土环境恶化程度触目惊心,每年排放污水达600亿吨和各类废弃物100亿吨!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北京市开始动用战略储备水资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长江黄河源头水源以惊人的速度在萎缩! 矿产资源储量锐减,部分已经枯竭。尤其是稀土资源已经开采了50%以上的储量,大多是做为原材料销给日本和美国。稀土资源是制造尖端武器的重要原料啊!更何况是买给我们的对立国呀!照此速度,2030年中国稀土资源枯竭。 累坏了14亿人的身子!每年有3亿农民工在没日没夜地卖命,有3亿工人在加班加点,有5亿3861部队在养活中国人,有3亿知识分子和官人们在各种应付中透支自己的生命!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医疗开支可能急剧膨胀!医疗卫生产业有望成为中国未来的支柱产业,建议高中生报考医学相关专业,钱途无量。 直面现实,我们应当放慢步子,改善民生,提质增效!
225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社科院报告:中国竞争力升至全球第17名
hjf306 2010-10-26 23:29
来源: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51730 中国社会科学院 25 日发布《国家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 指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已由 1990 年的第 73 位上升至 2008 年的第 17 位,力争在 2020 年进入 G20 五强, 2050 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而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战略是 梯次追赶 。 在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中,课题组根据独立开发的国家竞争力基本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选取了全球 100 个主要国家,从竞争力产出的角度,对 1990 到 2008 年的国家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 2008 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前 10 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荷兰、瑞士和法国 。 据中国网消息,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这是中国首部有关国家竞争力的报告。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表示, 总结过去的目的是在于引领未来 。他说, 国家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排名评价,而在于向社会表明,社科院所希望的中国国家竞争力应当向何处进一步提升 。 近 20 年增长倚重房地产 蓝皮书认为,从规模竞争力来看,中国经济总量巨大,位居全球前列,目前已直逼前三。在增长竞争力方面,中国也保持了长期领先的优势, 10 来年间始终未跌出世界前五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 但是,蓝皮书也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 10 年间,中国的规模竞争力提升速度趋缓,这主要是由于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粗放型的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引起的。中国如果继续提升自身的规模竞争力,不仅要扩大数量,还要从结构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经济转型 。 蓝皮书指出, 中国的产业结构竞争力长期在低位徘徊。中国近 20 年的经济增长并非靠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来获得,而是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业膨胀发展。这样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 。 核心竞争力与大国地位不符 蓝皮书认为,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在 G20 国家中排名稳居第一,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然而, 更能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 5 年排在第 18 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 1/12 ,日本的 1/10 ,差距非常大 。 在教育与健康方面,蓝皮书也指出, 中国在高等教育入学率、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和获得改善的卫生设施比例这些指标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劣势,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指数一直排在第 4 位,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但指数值却不及欧盟的 1/10 ,也只有美国的 1/3 ,差距很大 。 在金融体系方面,蓝皮书认为, 2008 年全球金融体系最完善的前三个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其次是英国和德国。中国排在第 12 位,排名靠后,金融体系指数依然较低,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 在科学技术方面,蓝皮书认为, 2008 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指数在 G20 国家中排名中处于第 6 位,落后于美国、日本、欧盟、德国和韩国, 但指数值却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 。美国著名科研机构数量最多,达到 329 个,中国为 61 个。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和体现 超级计算机拥有量排名中,中国排在第 7 名,低于美国、欧盟、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 在文化艺术竞争力方面,蓝皮书认为, 2004-2008 年,欧盟、日本、美国的文化竞争力稳居前三甲。中国由第 5 名上升到第 4 名,略高于英国和德国。蓝皮书预测,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 现状:强于印度弱于日本与美差距大 蓝皮书对比中印竞争力,指出, 当前中国的国家竞争力总体强于印度,而印度在部分领域领先中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且保持基本稳定,印度经济增长起伏波动相对较大,但印度相比中国在产业结构上优势明显 。 2008 年,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第 17 位,印度排名第 42 位。 蓝皮书对比中日竞争力,指出, 中国与日本的国家竞争力差距正日益趋于缩小,但日本的整体竞争优势依然较大,很多方面都领先中国,尤其在国内供给、国内联系、公共制度等方面优势更明显 。 比较中美竞争力后,蓝皮书指出, 中国在经济增长速度、需求潜力、国内外经济关系等方面已经开始超越美国,取得竞争优势。但美国作为全球国家竞争力第一的国家,在大部分方面都领先中国,尤其在经济结构、全球联系等方面优势更明显。例如,美国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研究和技术人员数是中国的 5 倍 。 总体战略目标 蓝皮书描绘的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总体战略目标是: 到 2020 年,中国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综合强大,是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进入 G20 五强;关键一流是指中国在关键重要的领域,如高新技术等,达到或超过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整体中上是指各项国家竞争力指标在世界都排名中上游,没有单项发展短板,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 2030 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到 2050 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蓝皮书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路径是采取 梯次追赶战略 ,即 高端引领、重点跨越、规模竞争、多层合作、国家营销、内外互动、制度创新 。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1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业前景”的悖论
gongshiliang 2010-10-23 19:12
就业前景的悖论 每年高考前的一段时间,考生照例会拿到一本填报志愿的目录,里头还附有近年来各个专业大类的就业前景评级,说得通俗些,就是出路状况。事实上,除了那本目录,报章杂志上面时有文章分析、研究某某专业的就业前景,给予家长、老师、学生等实实在在的指导。应当说,这是相当人性化,且很有参考价值的。   我不是人力资源研究专家,更不是某某公司、机关搞招聘的人士,所以,对于目录里被描红(红,乃是被划入警戒、警示域态的一种符号)的,比如哲学、法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被排在倒数阵营里,既理解,也疑惑。   理解,是凭感觉。读哲学,有什么用?大公司、大机关,聘个哲学硕士干什么?是给老总、局长讲老庄(老子、庄子)、尼康(尼采、康德)还是做人的道理?好像都不太着边儿。读法学,能有什么用?辛辛苦苦背几年,到头来还得考个证书才算踏进门槛,况且,谁来找你这小律师替他打官司,又有多少官司要你来打?读英语,过去吃香,因为懂的人少,现在呢,学英语要从娃娃抓起了,大中小学生均有各种等级考试,再加上社会上遍地开花的专业培训机构,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比英联邦人士也差不了多少。有一次和上外的一位院长一起吃饭,有人对他手里的资源羡慕不已,院长却神情沮丧地说:现在天上落下一块砖,说不定砸到的那位就是懂英语的,谁稀罕?至于懂计算机的,更如恒河沙数,哪个家里头没有个把冲浪高手?连头发花白想晋升职称的老童生,还不是乖乖地坐在电脑前一遍一遍地做着模拟题?读计算机的,基本上是在和全国人民抢跑道,死得会很惨   疑惑,则是凭思辨。现在,我们常常可以读到媒体对某些人的批评,指责他们丧失了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实,这些话虽然不错,却流于空泛。谁没有这个观那个观的?但对什么是基本的观?怎样的观才是正确的?有的人却相当模糊。解决这些问题,不就是哲学的任务吗?而要拯救某些人的灵魂,除了依仗必要的手段,不也要靠哲学的力量吗?时下,我们不能说有多少多少人的灵魂需要净化,但肯定有相当数量的人,需要哲学意义上的拯救。我们很需要有哲学头脑的人,大量的,来发挥长处。读哲学,怎么就没出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偏重人治的国家。人治,有它的好处,但同时也遗留下来不少和现代化进程格格不入的坏处,最明显的,就是不按社会契约行事,要不政府怎么会宣称要大力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呢?知法、普法以及提高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都需要大批法律工作者的参与。我们许多地方缺少法制观照,许多善良的人亟需法律援助,从绝对值和平均覆盖率来说,我们是法界人士短缺的国家,读法律,怎么会没出路?至于说读英语、读计算机专业没出路,也基本属于盲人摸象,乱译、误译和哑巴英语等现象俯拾即是,签订合同时由于英语水平不到位而造成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损失,时有所闻;我们至今没有出现像比尔盖茨那样的电脑巨人,像微软、戴尔、谷歌、苹果那样的跨国公司,许多地方的软件、硬件研发滞后,网络管理能力还很不足,现在侈言电脑人才过剩,岂不是有点超前?   不错,我们确实需要这些领域中的高端人材。但人材高地不会天上掉下来,而应该出现在金字塔的顶端。倘若没有下面的基座,塔尖何以成为塔尖?以前我们坐享人口红利,现在还能那么乐观吗?同样的,在对就业前景的描摹上,我们应该放出战略眼光,切忌急功近利、缺少远见的实用主义盛行,不要让眼前的错觉变成日后需要沉痛记取的教训。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341 次阅读|1 个评论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shuhualu1016 2010-10-17 20:56
舒化鲁 尽管已有诸多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但因为现有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包括措施和思路,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n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企业对所需人才资源的培训开发,没有让员工成为一个积极活动的主体,而是被动地接受企业的培训。从而使企业花钱组织的内部培训等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有相当多的员工把这种培训当作一种负担,不仅是被动地接受,而且被动也不愿接受,从而造成这种培训的低效益和无效益。 n 培训的内容选择,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无论是必要的员工素质培训,还是相关运用技能培训,都是如此。尽管培训工作做得好的企业,有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但其内容的选择总是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所需人才,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单有这两个内容的补充,远有足以开发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n 人才培训开发的途径简单而狭窄。一般企业对人才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培训来完成的,也有构建企业人才梯队,通过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逐渐成长,以适应企业发展之后的更高要求的。但这种人才开发培训远没有在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上建立起稳固的联系。所以,员工只能被动地接受选择,并且常常因为企业负责人才梯队建设,进行后备人员选拔的管理人员,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限制,不能及时地把有潜力,可发展为企业发展所需骨干人才的对象都选拔出来。 n 人才培训开发,因为只注重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和积累,而没有深入到如何增强所开发培养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一层次,即增强他们对企业发展的依存关系。因而,使企业投入人、财、物培训的人才,往往不能为企业所拥有。尽管有的企业通过协议形式来延长所开发培训人才在企业任职作贡献的年限,但远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企业就像太阳神一样,成了他人的培训学校。 n 人才培训开发投入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适应,使企业投入多,收效远不理想。并且企业员工还天真地把这种培训视作企业不应该做的投入,从而使企业费力不讨好,花了钱还没有拢住员工的心。 要突破企业人才资源这种传统开发方式的局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企业人才的开发培训上,变企业一个积极性,为企业、员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让员工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上升为企业人才开发培训的主导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既做到降低企业的人才培训开发投入,又同时获得人才有效供给的满足。 这样,可能有些人会担心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使企业更难得到所稀缺的人才。在企业的人才培训开发上,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企业员工感觉到他是个人才,并又难以在你的企业发挥作用时,企业员工的离心倾向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企业在这个员工身上所做的投入并不能使这个员工永远对企业忠心不二。情感的力量是有效的,但又总是有限的,是利益关系把企业和员工捆绑到了一块。 只有当员工在这个企业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使他的才干可以得到利用,他的价值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实现,他才可能对企业忠心不二。同时,只有当这个员工对企业有不可取代的贡献,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员工形成一种依存关系,企业才会重视他。也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企业的这种凝聚力才会有稳固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开发培训人才的思路,就应该转由企业越俎代庖,为员工进行设计,代替或者甚至是剥夺员工的发展思路,改为由企业提供机遇,员工自主设计自我发展计划,自我实施以实现自我发展。尤其是要从员工的意志和兴趣偏好入手,培养员工相对于企业发展他的事业的志趣,把他们的心,相对稳固地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体制不变的引进人才必致新资源的浪费
周可真 2010-10-15 15:17
发表评论人: 游医 ip:69.151.11.* 人才关键是体制的问题,跟引进不引进关系不到,重要的是环境。现在忽悠的人有市场,能培养出人才吗? 博主回复 : 不矛盾。人才贫血症的病因就是体制原因,更确切地说是政治体制原因。 归根到底是由于不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的现行政治体制,才使得人才(属于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成为不可能;也正是由于当今中国缺乏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使得中国的人才无法得到合理的使用,即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由此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上不思进取的执政者又企图在维持现行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于是,只能是一边在严重地浪费人力资源,一边又在用重金从国外引进人才。 其实,如果不进行实质性的政治改革,人力资源依然得不到合理配置,那末,引进来的人才作为新的人力资源也是无法得到合理配置的,因而必然造成这些新资源的浪费。
个人分类: 管理学|37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超常规科技发展时代与科技人才资源开发
shenlu 2010-10-5 16:47
超常规科技发展时代与科技人才资源开发 沈律 面对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我国的科学技术人才政策,要鼓励超常规科技人才的成长,着重培养一大批超常规科学技术人才。 超常规科技,人才政策,人力资源 面对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我国的科学技术人才政策,要鼓励超常规科技人才的成长,着重培养一大批超常规科学技术人才。要打破常规发掘人才的旧办法,建立一种一新的人才开发模式,不拘一格降人才。要鼓励所谓 科技奇才、科技怪才、科技歪才、科技偏才的产生,要让这几种类型的科技人才有充分的生存空间,因为这几种类型的科技人才最不安于现状、最不墨守成规、最不循规蹈矩、最不封闭保守。所以,往往遭到人们的排斥、妒忌、讽刺、打击、压制、迫害,甚至是人身攻击。因此,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政策保护这几种类型的科技人才。因为他们是最符合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他们是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真正弄潮儿。超常规科技时代需要一大批超常规科技人才,这是超常规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超常规科技时代超常规科学技术发展对我们现有人才政策的挑战。面对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应该积极调整现有科技教育模式和科技教育政策,要大力培养科学技术通才或全才,要一方面给广大科技人员打下一个坚实的科技理论基础,同时要使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拥有更多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科学技术人员更能适应未来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加速对科学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提高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让他们适应21世纪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
个人分类: 所有文章|3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分院系统人事干部培训班
jjmm26 2010-9-17 13:07
为进一步做好上海分院系统的人事人才工作,适应创新2020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理解中科院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的思路和重点,以及提升人事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9月14日到15日,上海分院举办了人事干部培训班,来自上海分院系统各研究所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干部50多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上海分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建宇同志出席培训班并做了动员讲话。他希望,人事干部要坚持学习,系统地掌握人事人才的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做好人事人才工作;人事干部要坚持服务理念,尤其要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把科研人员的需求摆在突出的位置,营造良好地人资源环境与氛围,为研究所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通过培训,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各研究所相互借鉴、开拓思路,将上海分院系统的人事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本次培训班邀请了上海市律师协会徐汇区律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波律师,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曹新生主任,中科院人教局规划处庞维处长,分别就如何处理劳动纠纷、上海市最新的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内容,以及如何结合中科院创新2020做好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等问题进行了培训和答疑。 培训班还就各研究所的人才评价体系、绩效考核机制和研究所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等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人事干部们分享了各研究所的特色做法,并对评价体系实务操作中有待改善和加强之处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积极为研究所下一步的人力资源工作出谋划策。 最后,上海分院院长助理、组织人事处处长李正华同志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此次培训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习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搭建了交流、研讨的平台,拓展了人事干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他希望人事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按照我院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人事管理八个趋势的要求,不断提升理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更好地为研究所十二五规划和实施创新2020做好人力资源保障。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议人力资源强国之路
黄安年 2010-8-12 08:07
浅议人力资源强国之路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12 日发布 我国是个人力资源大国 , 但远非人力资源强国 , 从人力资源大国 , 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时间恐怕比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时间还要长 , 决非一个十年计划能够实现的。这里面涉及到人力、人才资源结构和素质的优化,没有人力资源和素质的优化谈何走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强国 , 而人力资源和素质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正确的政策导向,而政策导向的效果是需要时间的 , 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 , 不是政绩工程所能实现的。 昨天中国改革网介绍美国著名政治战略家约瑟夫奈新作《软实力,通向世界政坛成功手段》中有关移民政策得失的段落,是耐人寻味的 , 中国可以实现吸收世界各国优秀人才的计划 , 但是中国不可能是移民国家 , 主要需要依靠优化人口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和大幅度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办法,需要解决中华文化的创造力问题 , 仅仅靠和谐文化恐怕解决不了科技创新问题的。 附约瑟夫奈的论述,其中红字是笔者所加。 **************************8 约瑟夫奈:美国走向闭关锁国? 2010 年 08 月 11 日 14:31:55  来源: 中国改革网   坎布里奇美国的移民问题陷入了争执僵局。亚利桑那州最近实施了一项法律,鼓励当地警察核查因其他原因接受调查的人士的移民身份,而移民必须按要求提供合法身份的证明。   奥巴马政府批评了这项法律,宗教团体抗议该法有人身歧视之嫌,而联邦法院也发出暂时禁令,重申移民属于联邦法律管辖的范围。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亚利桑那州的这项法律在其他各州颇受支持,这表明移民作为一个政治问题,其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 如果美国采取闭关自守的态度,严格限制移民,那么美国的世界地位将受到严重挫伤。得益于目前较高水平的移民输入,美国才能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口正增长、占世界人口比重没有出现下降的发达国家。 但是,如果由于恐怖主义或提防外国人而关闭美国的大门,形式可能就会大不相同了。   自从美国建国以来,就一直有人担忧会移民影响美国价值观和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感。 19 世纪,反移民(尤其是爱尔兰移民)者组建过无知党( Knowing Nothing Party )。自从 1882 年以降,亚裔一直被禁止移民美国。 1924 年推出《移民法》,更使移民潮在 40 年内几乎偃旗息鼓。    在整个 20 世纪中,外国出生的美国人占全国人口比重最高的年份是 1910 年,为 14.7% 。今天,这个数字是 11.7% 。    尽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美国人对移民的怀疑要远远高过理解。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希望移民少一些。这种观点随着衰退而愈加流行。 2009 年,一半的美国人支持限制合法移民的数量,而 2008 年只有 39% 。   移民的数量和成分均引发了对移民会否影响美国文化的担忧。 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移民(合法或非法)的大量涌入导致西班牙裔人口激增。事实上,人口学家预测,到 2050 年,非西班牙裔白人将只占美国人口的微弱多数。西班牙裔将占 25% ,非洲裔占 14% ,亚裔占 8% 。    大多数证据都表明,新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的速度至少和前辈一样快。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需要加上市场力量,使得新移民有很大的动力掌握英语并接受一定程度的同化。现代媒体也使得新移民比 100 年前的老移民更好地在来到美国之前就对这个国家有所了解   移民速度过快可能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但移民支持者指出,从长期看,移民能够增强美国的实力。事实上,包括最发达国家在内的 83 个国家和地区,生育水平已经不足以维持现有人口规模。为了维持人口数量,日本需要在未来 50 年每年移入 350 000 人,对于排外文化根深蒂固的日本来说,这不啻天方夜谭。   相反,尽管美国人态度摇摆不定,美国仍然是个移民国家。据美国人口局预测,未来 40 年,美国人口规模将扩大 49% 。   目前,美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上位居第三, 50 年后,可能仍然是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移民不仅关系到经济实力,而且,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均面临着老龄化和养老负担日益加重的问题的情况下,移民还能缓解政策问题的严重性。   此外,即使研究显示,从短期来看,移民并不能带来多少直接经济利益,而且技能水平低下的工人会因竞争加剧而受到冲击,移民对某些经济部门的发展仍能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大学毕业生移民每增加 1% ,人均专利数量就能上升 6% 。 1998 年,硅谷四分之一的企业是由中国和印度的移民工程师开办的,销售总额达到了 178 亿美元。 1995 年 ~2005 年开张的美国科技企业中,有四分之一受益于外国出生的移民。   同样重要的是,移民有助于提升美国的软实力。人往高处走,因此 人们喜欢移民美国这一事实能增强美国的吸引力。美国就像一块磁铁,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美国人,因为许多成功的美国人士长着一张外国人的脸。   此外, 移民与其留在家乡的家人和亲友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传播关于美国的正确的正面信息。文化的多元性也有助于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成为美国观点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推动器。不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移民带给美国的好处均远远胜过害处。   一位长期观察美国和中国的亚洲高级政治家认为, 21 世纪中国还无法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力量,原因就是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最优秀最聪明的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能够将将他们融入美国极具创造力的多元文化中。中国有着更多的人口,因此内部人才潜力巨大,但在该政治家看来,中国人的中国中心文化创造力不及美国。   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时代,我们可以理解普通美国人对外国移民带来竞争产生抵触情绪,但 如果移民争论最后导致相关政策出台而令美国失去竞争力的唯一来源,这就得不偿失了。 (作者:约瑟夫奈是前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现任哈佛大学教授。近期新作《软实力,通向世界政坛成功手段》) 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08/11/c_12434150.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402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才”与“人力资源”
boxcar 2010-4-6 21:12
关于人才的话题,在科学网上一直长盛不衰,隔三岔五就要被讨论一阵子(兄弟不才,也曾写了一系列的《人才的流体力学》),这几天本网的几位重量级博主又在讨论人才话题了【1-5】,这次我也按捺不住冲动,要来凑个热闹,写写我对人才问题的一些看法。为了继续让大家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我关于人才问题的观点,我先从哈尔滨市的83路公交车站名谈起。 我们哈尔滨市83路公交车的站名很有意思【6】,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从哈工大附近去道里江沿方向的83路车有这么几个站名: 教化广场 - 抚顺街 - 市人才市场 - 人力资源市场(安宁街) - 建筑艺术广场 。对这些纯粹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逐渐形成的汽车站名,我们不妨做出如下解读: 人才嘛,一定是要先受过些教化有些知识和技能的;然后需要经过抚顺的过程成为了人才并进入市场进行交流;如果人才太多了,就很难再被看做人才,只能算作人力资源继续在市场中流转,当然到这时候就需要安宁了(千万别闹事儿!);人才多到一定的程度,建筑就很重要了(否则房子不够住的),可能偶尔也会有几个跑到广场上去表演一下行为艺术啥的。 让 咱这么一分析,就算给这些站名赋予了新的内涵,当然,公交公司不用为了我这么一通歪解就忙着去修改站名。 人才和人力资源,说到底都是人,既然都已然放到市场上去流通了,那么他们之间差别也就不会再是天壤之别了,单就这两个公交汽车站的距离来看,也不过一里地这么远。也别跟我说人才们都是开着名贵汽车去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当年哈尔滨那起著名的宝马车撞死农妇案就发生在市人才市场那一带,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还是屈尊坐公交车来吧。其实,如果谁说人才比人力资源一定高明多少,我是不大信的,因为在单位里面他们一律得归人事部或者人力资源部管辖,不会因为是从人才市场招进来的,总经理就一定要待若上宾,也不会是从人力资源市场带回来的,就敢拿人家当奴隶使唤(劳动法也不会允许吧?!)。二者最大、最直观的差距莫过于薪水不一样,人才赚得可能比一般的人力资源多很多,与之匹配的是要求人才发挥的作用要比普通人力资源更大些;除此以外,大概是上上下下的态度(看待的眼神儿)有些不同。 之所以在都被甩到市场上去交流的情况下还要分个是不是人才的名分,大抵是因为人才不但是人而且有才,能干些别人干不了的活儿;相比之下,人力资源就惨了,叫这个人过来其实看重的是他者一把子力气,并把这种人的力气看作了社会或企业的一种资源加以利用,也算是一种对人的直接物化,搞得和机动车市场一样(各位看客不要激动)。 人才的才从何而来我是分析过的来自教化,即教育和点化,所以受教育比较多的人更容易被视为人才。没收过多少教育、刚从附近农村涌进城找活儿干的农民工弟兄们,只能戳一把锤子在地下、站在教化广场的立交桥下面眼巴巴地等着干黄大锤(小品《装修》中黄宏扮演那个角色)的活儿,没办法呀,没受过足够的教化嘛。 人才受得教育比较多,眼界开阔和思想活跃都是事实,但这样给他们带来的麻烦是在单位会因为不听话而被认为不好用,所以要想方设法地安抚他们使之最终变得顺从。不少读者们看到这里,肯定想拿板儿砖拍我了,不过且慢,如果早已知道人才一准儿是不听话的,谁还会花大价钱聘去重用?在一般情况下,在流入人才交流市场之前,教化和抚顺的过程就应该先期完成。 很多博友可能都会说我这里提到的人才的层次都太低了,甚至根本算不得人才,充其量是高级人力资源而已。我想说,在很多情况下,人才还真就是一种在被看正了(看到了他们的价值)或者被高看一眼情况下的称呼,只有他身上最有价值那一面是否有充分的体现并得到了认可,才能保证得到作为人才应得的重视和待遇。否则,如果人才被倨傲在上的用人者看低了或者看错了,还真就成了人力资源,前些日子我们曾经讨论过的那5位甘心去做掏粪工人的大学毕业生,其实就算是由人才蜕变成人力资源的实例。 总之,所有进入市场出卖自己的能力(智力、体力或其他)状态的人,究竟算是人才还是人力资源,恐怕多少要看用人者的眼色和如何被用,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但其关键还是要用对地方。只有被用对了地方的人,才是人才,用错了地方,人才可能也只好委屈而又无奈地充当一下人力资源了。 ~~~~~~~~~~~~~~~~~~~~~~~~~~~~~~~~~~~~~~~~~~~~~~~~~~ 参考: 1、 周可真: 可以买卖的还是人才吗?驳人才市场概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757 2、周可真:劳动力与人才不可混为一谈再驳人才市场概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921 3、周可真:人才有没有价与抽象还是现实无关简答鸿飞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067 4、王鸿飞: 抽象的人才无价,现实的人才有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928 5、王诤: 尊重人才和人才的市场化是完整的管理模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966 6、 http://haerbin.8684.cn/x_b7567544
个人分类: 社会|711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尊重人才和人才的市场化是完整的管理模式
王铮 2010-4-5 09:22
2010/04/05 王鸿飞先生和周可真先生讨论起了人才市场问题,我想有些科学概念需要介绍一下。窃自思,好像有点想沾光让编辑部也推荐一下,估计很难沾上。不过,周可真先生沾上了,作为反面的。说他是沾光是因为他的反驳文章就不被推荐了。可笑、可笑。 经济学的劳动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个体,古典经济学理论就已经认识到,投入必须同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才会有产出。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要有一定的比例配合。资本不足,劳动力投入多,就意味着劳动力的投入不是有效的。资本过剩,劳动力不足,也意味着开工不足。所有这些都将引起经济危机。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结论是,随着资本、劳动力的投入增加,边际效益会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意味着发达国家随着资本增加效益会越来越低,让落后回家追赶上。 特别要说明,劳动力不是劳动,马克思说资本购买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因此作为劳动力的是是市场的。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一次开会我听到一个学者与科技部官员合作的论文说,以后科技成果应该采用购买制而不是课题制。至少那个官员的博士文凭是骗人的。 人力资源是通常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个体综合,而劳动力强调的是复制能力。这里的创新能力意味着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东西,这种创造性意味着人力资源一旦投入成为人力资本,它就可能比一般的要一定资本配合的劳动力创造更多价值。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投入经济活动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东西,因此,人力资源就是通常说的人才,是一种可以投入市场的东西。但是人才一般强调人的人性,人力资源,强调的是经济性。由于人权的地位,在使用人才这个概念时,就包含了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就使得人们在管理是不能简单地把人作为一种经济学资源看待。因此,尽管经济活动可以把人才计算为资源,但是管理活动必须清楚人才不仅仅是市场的交易物,而是某种主体,必须赋予他某种自由权利。尊重人才,远远不是市场购买而是尊重他作为一个人的权利,特别是尊重人的平等权和自由权。 人力资本或人才不能简单地作为市场交易物的原因还在于劳动力与知识水平的可分离。劳动力不是人力资源的必要条件。霍金是人力资源,是人才,但是他基本上失去了劳动力。霍金的例子还说明,对人才来说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的非市场性。因为你不可能用市场交易价值判断霍金、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的价值。创新的影响是长期的,不能立即见效,也可能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顺便说一句,这就是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与通信作者的差别原因。第一作者可能付出大量劳动力,而通讯作者的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 人力资源投入经济活动后就成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劳动力结合就可以创造物质产品。新增长理论发现,与劳动力不同,人力资本可以不具有边际效益递减,所以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人力资源优势始终领先发展中国家。他们通过知识产权控制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国家。因此,知识产权的问题,将是 21 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焦点。 特别要指出,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只有投入后才能成为人力资本。例如黄万里先生,高水平水利学家,可是解放后基本上不用他,他就没有成为人力资本。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培刚先生,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发展经济学之父,我也认为是这样的,可是解放后不让他上讲台,让他当管建筑工地的,后来老,创造力不行了,结果他也只是人力资源。人类也就是从这些现象提出要尊重人才,提出不能把人才仅仅作为一个市场物。人才市场的名称是对人力资源的庸俗化和错误导向。 通常,社会用人均收教育水平来度量社会的人力资本。但是近年发现这个度量不正确,因为受教育程度仅仅代表了人力资源水平,而不是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不是人力资本有效投入,国民普遍接受了大学教育,但是不能就业,或者不能充分就业,这就导致人力资本有效投入不足。为了促进充分就业,特别是防止人力资源的黄万里化,管理上就需要充分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一个经济学方法是计算人力资本投入的方法是用受教育年限的工资水平而不是用受教育年限。这个方法的变革是对尊重人才的市场化。不过市场化的基础是对人权的尊重。黄万里被剥夺发言权后,仍然发着教授工资,可是他却不能作为人力资本投入,只能挣扎着、呼吁着:把我投入吧!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与黄万里相比,某些抱着腐败官员捞得我为什么捞不得思想的学者,捞各种计划的钱,就是不投入,他们只是一抔黄土。 尊重人才和人才的市场化是完整的管理模式。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5504 次阅读|7 个评论
企业管理如何融合“新老”力量
林新奇 2009-10-28 09:34
融合新老力量 作者:冯磊来源:cio insight/信息方略时间:2009-8-31 9:19:45 就像人体时刻不停地新陈代谢一样,企业也总是要在不断招募新人以获得新鲜血液与留住老员工、并挖掘其深度价值之间保持人才储备的动态平衡。而新老员工这一对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两类人,则天生就具有不同的特质和能量。工作经验、心理特点、价值观,很多不可忽视的方面,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就像人体时刻不停地新陈代谢一样,企业也总是要在不断招募新人以获得新鲜血液与留住老员工、并挖掘其深度价值之间保持人才储备的动态平衡。   而新老员工这一对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两类人,则天生就具有不同的特质和能量。工作经验、心理特点、价值观,很多不可忽视的方面,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但是,从企业运作的角度看,新员工与老员工归根结底不是一对矛盾,起码企业的领导者一定不希望是这样的,而更希望两者能够在各具特点的同时相互融合,为企业提供最大的价值。而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新老员工各自有哪些缺点和优势?管理者如何协调新老员工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在信息化部门当中的新老员工问题又与其他部门有着什么样的差别?   带着这样的问题,《CIO INSIGHT /信息方略》杂志记者采访了包括人力资源专家、 IT 经理和职业培训机构专业人士在内的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来自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信息科技部经理吕渤海,以及职猎网总裁王辉 。希望通过他们的讨论,能让我们多角度地了解这个问题。   CIOI:讨论之前,先请大家谈谈,如何给新员工和老员工这两个概念下定义。   林新奇:我认为划分所谓新老员工的方法,应该是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员工在一个企业里对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而这就与员工进入企业的时间长短有关系。   一般来讲,新员工进入企业有一个适应的周期。日本管理界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认为一个员工进入企业之后,大概需要3-7年时间来熟悉企业的方方面面,成长为老员工。快则3年,慢则5年,再慢的话,7年怎么也成熟了。   而这也导致一个结果,随着人员的流动,企业中有些年轻人已经是老员工了,而一些年纪较大、进入企业较晚的人,却是新员工。所以,新老员工的概念是相对的,处在一个变动过程中,没有绝对划分,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我觉得这是定义新老员工比较合理的方法。   王辉:新老员工的确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除了根据在同一种岗位上进入企业时间的长短之外,还得考虑到在不同岗位上的新与老的问题。   例如,如果企业来了一位新领导,相对于基层员工来讲,他确实来得比较晚,但是你能把他当成一位纯粹的新员工吗?显然不能。所以,这就涉及到了职场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新、老这两个概念的影响。因为对于一些具有多年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者来说,无论是在一个企业还是多个企业供职多年,他实际上已经积累了一些普遍适用的职业能力,这使得他们无论到哪个企业,都有可能以一个老员工的姿态出现,起码是能够很快显现出与企业老员工一样的特质。   CIOI:新员工与老员工分别又有哪些特质呢?先说说老员工吧。   林新奇:老员工有一些明显的优势。首先,他们有经验。这使得他们对业务、技术、各方面规章制度、人脉关系都比较熟悉,还积累了一些资格。   其次,老员工的工作能力相对强一些,这是他进入企业之后,通过一系列熟悉过程、接受培训,积累一系列资源之后获得的。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是他们经验的外在表现,而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对企业的贡献更大,是企业最重要的力量。   第三,老员工对企业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洞察力,都比新员工更强,对企业运作方方面面的把握也进入到了最佳状态,同时也占据了一些关键的岗位。如果按照人力资源理论中的核心人才和可替代人才等概念来理解的话,很多老员工大多已经进入了企业核心人才的行列。所以,他们的价值更高,企业失去他们的损失也更大。   王辉:的确,老员工经验丰富,熟悉业务流程是他的重要优势,比如同一件工作,如果让一个老员工来做,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但如果让一个新员工做,可能两天都还没有做完。而这还不仅仅是时间成本的问题,正所谓夜长梦多,在新员工花费更长时间完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还有时间以外的很多因素要考虑进来,例如需要其他人员的配合程度、工作进展是否顺利、对其他人产生的感情,甚至情绪影响等等,都是不能忽视的。而老员工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也确实使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更受企业的青睐。   吕渤海:我想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在我们过去进行过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个供应商为我们派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他的工作让我们很放心,而且实施效果也很好。但是不久之后,由于老员工被抽调,供应商给我们换来了一位经验相对不够丰富的新手。与老员工相比,不仅工作效率不够高,甚至有些东西我们还要教给他,这反倒给我们带来了麻烦,最后我只好把这个新手赶了回去。所以说,新老员工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CIOI:那么老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吕渤海:我觉得老员工最大的不足,就是容易犯吃老本的毛病。在一切工作步入正轨之后,老员往往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会下降,做事也喜欢按部就班,而这些最终导致他们的创新能力表现不出来。注意,我是说表现不出来,而不是说他们没有创新能力。   这个时候,老员工的一些优点反倒会变成缺点,而这些优点,也就是经验、知识积累,如果不用就会过时,价值就会缩减,这对于个人和企业都是损失。所以,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激发老员工的创造力,充分挖掘他们的价值。但是不可否认,有时候越是深厚的一些东西,激发起来越难。   林新奇:是的,优势有时候也能转变成包袱。如果老员工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就很容易变得喜欢摆老资格、倚老卖老,自然而然地按照老经验办新问题。甚至还有可能不思进取,最终制约他们的发展。   CIOI:相比之下,新员工有什么样的优点和不足呢?   林新奇:形容新员工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词汇,那就是新手上路。而新手上路,有好处也有问题。   首先,我认为新员工有三个明显的优点。首先是有闯劲,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敢于尝试;其次,他们往往拥有很多新鲜的思想,思维开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的想象空间是更大的;另外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讲,新员工为了获得认可,往往很有进取心,对工作很有热情。这些都是新员工很宝贵的特质。   如果把新员工的概念细化到年轻人这个具体的层面上,他们还有一些优势,例如他们比较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晚进入职场一年,就意味着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更新一年,也有多一年的时间吸收外部营养。   比如,现在年轻人外语就要比老员工好,而对于他们热衷的一些新鲜科技事物,例如电脑软件、新的网络游戏、新的手机功能等等,这些可能是早早进入职场的老员工听都没有听说过的。这些东西对工作来说没用吗?很难说,因为很多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当然,与此相反,新员工的不足也很明显。例如在工作经验、个人定位、对企业的了解、人脉积累、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他们都不如老员工。甚至在责任心方面,也都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来说,他们缺乏经验,在进入一个企业不久的情况下,很可能东西南北都分不清,这个时候,闯劲与进取心很有可能演变成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而如果这种热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超过他们的预期,例如进入企业之后可能只能打打杂、倒倒水等,他们的热情就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就容易消沉下去,认为自己是被打压、熬不到头,如此等等。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甚至缺乏毅力。   CIOI:各位谈论新员工时,总体是认为新员工的闯劲、活力、创造力更高。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工作来说,是不是更重要?信息化部门是不是更需要新员工?   林新奇:世界是日新月异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所以,对于身处 IT 产业的新员工来说很有优势。我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IT泡沫之前流行一句话是:软件开发人员的退休年龄是35岁。而到了这个年龄的软件开发人员,就不应该再做软件开发,而是应该从事管理或其他工作,因为软件更新实在太快,这种快速的发展,让技术开发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也迫使IT人才看起来像是在吃青春饭。   这样的环境,就使得年轻人由于在对新事物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具有优势,而更加适合从事 IT 工作,也使得IT企业新老员工的交替更具动态性。所以,对于IT企业来说,新老员工的问题也更加重要。   吕渤海: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跟我们的一些 IT 供应商交流过,他们的确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不断裁减老员工,招聘新员工。我认为这就像人的新陈代谢,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做也是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的。不断更新人力资源,很可能让企业在缩减一定的有形人力成本的同时,流失掉很多老员工无形的价值。   一般来讲,由于 IT 发展很快,老员工在掌握新技术方面不如新员工,赶不上技术发展的趋势,这是一般意义上肯定要面临的问题。   但是,IT产业与普通企业里的信息化部门里的新老员工价值观念还是存在差别的。因为信息化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跟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实际上还是需要IT人员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多年的经验积累。对于一些软件编程类的技术问题,一旦涉及到业务,不是靠脑子好使就能解决的。在企业里,任何技术问题,都要跟企业运营达到最佳效果紧密挂钩。   CIOI:您的意思是在信息化工作中,老员工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就不如新员工?   吕渤海:是的,对于信息化当中的创新,一定要把IT与业务相融合。新员进入企业之后,很可能连东西南北还找不到,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很可能打不到点上。   虽然老员工可能由于对公司的流程、方法非常熟悉,做事容易按部就班,创造力差一点,但是老员工在企业往往接触甚至历经过很多部门,对企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在创造力方面,他会发挥另外一种作用。那就是提出一些整体性更强的创新意见。   每一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有一套成熟的运作体制,在这套体制上想搞创新、突破时,一个老的IT员工在创新过程中,就会选择更加适合企业现有体制和管理模式的方式,并且更有可能实现。有些企业的一些老旧模式,实际上是经过几代人形成的有效、成熟的模式,老员工根据自己对企业的理解所产生的想法,与企业原有的东西不会发生很大冲突。而对于新员工来说,有些想法虽然很好,但并不一定适合企业,做出的一些突破不一定是有效的,不一定能提升企业绩效。   当然,我不是认为新员工没有创新力,只是认为从综合角度考虑,新员工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就比老员工强。而这也引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新员工的闯劲与新思维如何与老员工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另一个是我前面提到的,如何激发老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让他们为企业发挥更大的价值。 CIOI :这的确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该如何让新老员工融合在一起为企业提供价值呢?   吕渤海:首先,新老员工互相都有需求。老员工希望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上得到认可,得到新员工尊敬,而新员工也希望得到老员工指导。过去中国工厂里师傅带徒弟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传、帮、带,我觉得这三个字就很好地从一个侧面说出了新老员工的关系。 所谓的传,我认为是老员工要将企业的文化传承下来,让新员工感觉得到,传承企业的文化、理念;帮,是由于新员工进入企业之后,欠缺经验,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老员工来帮助弥补;带则更具有一些主动性,就是要老员工在人际关系方面、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等方面给新人起到带领示范作用,同时带新人进入企业中的各种圈子,建立他自己的工作生态环境。   林新奇:传、帮、带,也就是企业内部的合作,这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确实非常重要。怎么样传、帮、带呢?我觉得日本的一些企业 管理 经验很值得借鉴。   在日本,新老员工的界限很分明,甚至是按年算,就算我比你小,但只要我比你先进企业,我就是你的前辈,而企业中的后辈无论年龄多大,对前辈都非常尊重。   我在日本读博士时,就遇见过师从于同一个导师的年龄很大的MBA,他们甚至是一些企业的高管,开始我还以为他们是教授,但后来发现他们是我的后辈。在平日吃饭或喝酒的过程中,他们非常尊重我,弄得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这就是人家的传统,而且是确实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传统。   在日本,在后辈尊重前辈的同时,老员工都负有传、帮、带的责任,老员工不能欺负新员工,更不能搞信息封闭,而是要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后辈。这在西方甚至在中国,都有点不可思议,我们中国人的想法是:师傅都给了徒弟,那师傅靠什么吃饭?   但是,企业中的信息共享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只有共享才能创新。今天已经是团队奋斗而不是个人奋斗的时代了。日本的企业 管理 理念恰恰促进了这种团队奋斗。   这种促进也不仅仅是相互尊重的问题,不仅仅是文化层面上的,而是需要制度保障。老员工把信息共享给新员工之后,并不担心被新员工取代甚至超越,因为日本的企业制度保证老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在无私培育新人之后,自身仍能继续获得发展,有很好的物质保障和发展前途,这样他就不怕了。否则,老员工都要留一手,没人敢把自己的看家本事传递给新人。   CIOI:看来,企业制度方面的保障对于融合新老员工来说非常重要,还有其他的保障措施吗?   王辉:我认为,企业需要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力考核、员工激励以及培训等方面做一些制度安排,并通过企业文化引导一个既有团结协作,又有积极竞争的良好文化氛围。比如,针对新员工、老员工,激励机制就不一样。   对老员工,薪酬和福利激励更重要一些,要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保障,一些福利可能要越来越大;而对于新员工,在薪酬方面要把绩效薪酬作为激励重点,以引导他们把优点和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而在绩效考核方面也是一样的,对于新老员工要给予不同的指标和权重。比如以入职5年、10年等期限作为划分,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员工给予不同的绩效衡量指标。   CIOI: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老员工的激励,这一点是不是很难?   吕渤海:在我们这样的国企环境里,员工流动比率很小,没有经常出现流入流出的情况,老员工比较多,这就使激励老员工成为更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老员工自身的特点决定对他们的激励并不像对新员工那样容易,而另一方面,在包括国企在内的很多企业中,老员工从职位上升迁的机会肯定越来越少,而少到一定程度之后, 管理 者自然很难激发他的工作热情。这个时候,就像林教授所说的,需要从福利待遇等方面进行激励。   王辉:激励老员工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关键一点又回到自我认识的问题上,老员工与新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诉求是不同的,所以,领导者需要知道老员工所寻找的成长空间,也就是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的空间在哪里,这样才能有效激励他们。另外,企业还可以在岗位配置方面,对新老员工给予不同的侧重。   CIOI:新老员工之间会不会由于差异而产生一些矛盾?如果矛盾产生, 管理 者该怎么处理?   吕渤海:在处理矛盾方面,我们认为需要建立沟通机制,一个是 管理 者与员工之间跨层级的沟通,管理者要看到问题、化解问题。另外就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新老员工之间的互相沟通,这可以通过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实现,有时候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就可以把工作中的很多事情说开,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   马云曾经介绍过他处理下属之间冲突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他基本不管,而是让冲突双方找个地方,把问题解决了再回来找他,而且是必须解决。这实际上就把他们的矛盾,转化成了双方共同面对的问题,把他们放到同一个战壕里。对于新老员工来说,加强直接沟通,也是要达到这个效果。这个管理艺术,在解决新老员工之间的问题时也可以应用。   CIOI:怎么样辩证地看待新老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和价值呢?   林新奇:总体来说,新老员工各有特点。互相之间没有谁更有绝对优势,各有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能说老员工就一定比新员工好。老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和骨干,而新员工则代表着企业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文简历模板--人力资源助理
xie0612 2009-9-14 16:08
Personal Data: Name: Steve Gender: Male Data of Birth: June 11, 1980 Marriage Status: Single Maj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Degree: Bachelor Degree Email: ***********@jxue.com Phone: (010) xxxx-xxxx Fax: (010) xxxx-xxxx Address:******************* District, Beijing Objective: To obtain a challenging position as a managerial assistant, especially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ducation: 1999.9 - 2003.9 Dep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bachelor degree 2000.9 -now, Dept of Law, Graduate Schoo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cademic Main Courses: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Marketing / International Trad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Groundwork of Accounting Economic Law English Skills: Have a good command of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omputer Abilities: Skilled in use of Windows / Office / Foxpro / Frontpage / Practice: 1999.9 - 2000.9 Assistant in charge of Activity pension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utored several students from Greece and India in English for six months. We still keep in touch. Scholarships and Awards: 2000.9-2001.9 Third-class Scholarship Qualifications: Have a passion fo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sales/ promotion. Attachment: Certification of Scholarship Certification of Cet-4
个人分类: 转载|2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决策者应如何管理人力资源
罗帆 2009-8-25 15:55
2009 年 8 月 15 至 16 日,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罗帆教授为宝业湖北建工集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在职培训,主题是 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 。 此次培训分为八个模块。首先,罗教授阐明了决策者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介绍了基本概念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 工作职责分歧 的案例分析,讲解了如何进行职位分析;第三,结合 佳华建筑公司的人员规划 案例,讲述了如何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 第四,借鉴 北京地铁建安公司管理人员竞聘 的经验,分析如何招聘与选拔人才 ; 第五,介绍了自己在美国 IBM 公司现场调研的情况,讲解了如何培训和开发人才 ; 第六,针对天宏建筑公司绩效考核的问题,探讨了如何进行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 ; 第七,结合 WH 建筑装饰公司的工资制度改革,重点讨论了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 ; 最后,针对 裕廊工程公司的人才流失危机 ,探讨了如何预警人力资源危机,防范于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罗教授精心编写了 大地工业建筑设计院的干部选拔 等实战案例。将全体成员分成五个小组,要求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下午派代表上台发言,各组评委根据评分标准当场亮分和评价后,老师再进行点评和讲解。亲验性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受训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现场发言踊跃,讨论热烈。 培训结束后,主办方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培训主管进行了现场总结。大家普遍反映,此次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强,颇受启发,收获很大,今后要力求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用于指导决策和管理实践。 宝业湖北建工集团简介 : http://www.baoyehb.com/company.jsp 2005 年底宝业集团成立 宝业集团湖北有限公司 ,在浙、鄂两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与 湖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 合作改制项目取得成功,并于 2006 年 3 月 25 日隆重举行整体收购 12 家单位新企业挂牌仪式。 2008 年 6 月在新企业改制平稳过渡和经营发展基础上,宝业股份公司又决定将 宝业集团湖北有限公司 与 宝业湖北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合并成立为宝业湖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改制后 12 家新企业的全资控股股东单位和行政管理公司,其下属 12 家单位集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业设备安装、商品混凝土生产、物资贸易、职业教育培训于一体,其中具有一级建筑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 5 家。公司按照 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 的目标,以机制创新、制度接轨、文化融合、资源整合为抓手,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充分利用九省通衢、中部崛起龙头 武汉的市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艰苦创业,加快发展,实现在湖北再造一个宝业的战略目标。宝业将与同属于长江文化的 湖北省建总 原下属企业将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来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为企业自身的壮大,为湖北省社会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4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发展我国经济之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失业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huangwd99 2008-7-21 13:43
如何发展我国经济之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失业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从寓言故事开始,寓言故事 10 从前有一个小岛,岛上只有一家人,他们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后来,他们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就能生产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了,另外一半人就不需要从事以前的工作了。我们是让这一半人失业,还是另作安排。对于一个小岛来说,还是有很多事情的,比如,如果这个小岛是太平洋上的岛,则会担心地球温室效应带来海平面增高,淹没小岛。作为小岛的主人,应该安排人员采取对策。例如,安排人员在岛上沿海岸线筑堤。 如果将我们国家比作这个小岛,那需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例如,我们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我们的替代能源开发工作,我们的城市基础建设,我们的国土整治工作,这些都需要安排人员去做。人们经常担心的是我们国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者说资金。然而,我们分析,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物资,而不是资金,我们进行水污染治理,需要生产资料建设设施,我们进行技术开发,需要设备材料。这一切追本溯源,是原材料用量需要增加,如果我们需要的原材料来自国外,我们就需要安排人员去生产国外有需求的产品,以换回我们需要的原材料。如果原材料来自国内,我们就增加原材料生产力度。如果我们安排得当,失业人员应该很少。总之,我们的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组织好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腾出人手去完成我们还未完成的基础建设工作,去加快技术开发工作。正如我们在寓言故事2中所论证的,我们的一切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结论。我们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人员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失业率较高,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政府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组织好所有人员,降低失业率。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安排一部分人去生产我们目前生活所必须的商品和服务,当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这部分人员数量必然下降。发达国家创造了一个词汇,叫创造需求,历史上演绎了很多故事,这样又安排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生产一些新产品。然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就业人员最多的是从事教育,科研人员,从事教育的人员主要作用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从事科研的人员也不直接从事商品的生产和针对个人的服务,而是从事技术开发或相关工作,主要作用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国家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失业率现象的存在,是政府管理工作水平低下的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失业人员工作。在商品经济时代,单纯依靠市场,是不可能实现正确的工作分配的。政府必须介入。西方国家政府主导的工作越来越多,例如美国在军事上的投入,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美国政府计划的结果。在我们国家,由于普通百姓收入过低,产品无法销售,导致商品消费市场萎缩,企业生产无法实现,人民生活改善和提高也就成了空谈。这是失业率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如果国家不利用,让人员失业,就是国家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失业,必然导致收入下降,收入下降,必然导致社会消费下降,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大量失业人员长期存在,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将毛泽东时代归结为老百姓懒惰,然后声称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会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误导。毛泽东时代生产力水平低,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毛泽东时代所完成的工作量是中国几千年所未能完成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大规模粮田建设,这一切都是在工业批量化生产未完成,机械化生产量还较小情况下,主要依靠人力完成的。使得我国能够养活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也打下了后毛泽东时代粮食增产的基础。当然人口增长是有限度的,与一国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关,如果人口过多,超过了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则会出现饥荒和失去独立自主(日本必须依附大国,粮食供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日本来说,中国无法替代美国,因为中国无足够的余粮供应日本)。 尽可能多地安排人员从事科技方面工作,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才是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生活资料生产得到保障,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日本就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但是经济却处于世界前列。
个人分类: 经济|1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