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百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独裁政权垮台联想到教学之本
热度 2 chrujun 2011-2-7 21:11
在最近二十多年里,因群众革命而下台的独裁政权还真不少,有二十多个国家了。 平均每年倒下一个独裁政权。最近,伊斯兰国家的老百姓也玩起了革命,牢固统治埃及数十年的穆巴拉克政权,垮台已经是早晚的事。 细观独裁政权倒台的原因,还是有历史规律可循。在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往往是饥荒导致老百姓起义,最终导致政权垮台。伊斯兰国家的政权发生变动,与这几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经济危机一来,首先受到冲击的是老百姓,和古代的大饥荒类似。老百姓生活没有着落,就要造反。 独裁政权尽管很强大,但独裁政权依赖的士兵和警察还是来自普通群众,他们很容易在经济危机期间倒向老百姓一边。 由此看来,独裁政权的强大往往是徒有其表,它们其实经受不了风吹雨打。 一有风吹雨动,这些政权就可能垮台。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以民为本的极端重要性,一个不能使大多数民众受益的政权,注定是脆弱的。类似的道理可以推广到公司和小团体,在公司和小团体里,领导如果不能让其领导的大多数人收益、大多数人满意、让大多数人的潜力发挥出来,肯定会在竞争中落下风。 我认为研究生导师也如此,如果一个研究生导师无法指导好他/她的大多数研究生,其学术竞争力绝对会逐步下降。 搞本科教学也如此,老师的首要任务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学有所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肯定是不合格老师。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0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建文本文档
热度 2 zxczxc0417 2011-2-1 23:26
新建文本文档
个人分类: 天下大事|65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副厅级官员买不起房,老百姓呢?
王汉森 2011-1-24 11:27
昨日,在广州省人大会议汕尾代表团的讨论会上,省人大代表袁古洁抓住最后一个发言机会向在场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谏言。袁古洁代表说,“我也想买房,但华南师范大学旁边刚刚开盘的一个房子地价是2.5万一平方米。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读书读了10年,教授职称也拿了10年,但我买不起一个商品房。”袁古洁代表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现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州日报》1月24日) 作为一个副厅级官员,自己的工资却买不起房,可见,广东的房价有多高。连副厅级官员都买不起房,那些没有级别,没有固定工资收入的老百姓,他们能买得起房吗? 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官员在公开场合表示,称自己买不起房。比如,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曾表示:自己“是副厅级干部,每月工资8000多元,两个月工资也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而原江苏南京代市长季建业也曾说过,自己“ 10年工资买不起房”。就连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时都说,像他这样的干部级别,都不能为自己买一套像样的住房。然而,官员的工资买不起房,并不代表官员就没有自己的房子住。 确实,与高房价相比,官员的工资不够买房,官员所言也并非戏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官员没有自己的房子呢?又有多少官员真的买不起房呢?对于高房价导致老百姓买不起房的说法,广州市长万庆良认为,“我们的观念要转变,要从有住房变成有房住”,万庆良市长还拿自己作为例子,说自己“工作了20多年,还没买房,现在住的是市政府的宿舍,在珠江帝景130多平方米,每月交租金600元,当然,政府会补贴一部分房租。” 万市长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万庆良市长没买房,不代表他买不起房,更不代表他就没房住。作为政府官员,工作流动性很大,可以说是四处为家,在某一个地方买房子“定居”,确实不太方便。而官员每到一处,政府都会为他安排房子,官员们当然不会有买房的烦恼。比如广州市长租住了130多平方米的宿舍,虽然也表示要交租金,但13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也就是600元钱,而且政府还要补贴一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拿买房的资金,仅利息就够交每个月的房租了,如果老百姓也有如此“廉租房”住,谁还愿意去买房? 其实,很多官员声称自己买不起房,或者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并不代表官员就真的买不起房,更不等于他们就没房住。有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虽然官员靠实际工资收入压根就买不起房子,但很少有官员没有自己的房子的。原因就在于,一是很多官员享有“超国民”待遇。他们以单位集资名义建房,然后按成本价或者按照经济适用房价格出售公房,官员的买房成本其实很低。二是官员的隐形收入很多。虽然靠工资买不起房,但是,加上奖金福利,买一套房是绰绰有余了。还有的官员贪污受贿,别说买一套房,就是买上十套八套,也完全有能力办到,君不见很多官员不但拥有豪华的住房,还有二房、三房……? 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买不起房,但是,这当属“极个别现象”。而有的官员,虽然嘴上嚷嚷着说自己买不起房,但实际上却拥有自己的房子,说买不起房,不过是为了安慰一下那些真正买不起房的老百姓,意思是,连官员都买不起房了,你们买不起房还有什么冤屈呢?面对一些官员声称自己买不起房的说法,贵州省省长、原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在接受广州媒体的集体采访时说得很直接,“有些领导,住的房子都已经200多平方米了,还在说买不起房,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显然,一些官员不是买不起房,而是已经拥有了宽敞的房子,所以没有必要或者不愿意再去买房,这与买不起房是两码事。如果按照官员的工资标准与房价衡量,一些官员肯定买不起房。但是,事实上,又有多少官员买不起房呢?而连官员都买不起房,那么,咱们这些老百姓呢?(池墨 原题: 副厅级官员工资买不起房,老百姓呢? ) 来源: 人民网
个人分类: 社会经纬|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均GDP
热度 3 zhangpengju 2011-1-23 18:00
刚打开网页就被网易的新闻吸引,爆料称广东人均GDP近 7K美金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真是可喜可贺啊。说实话,对于生活在西北内陆的人来说,别说7000美金,就是 7000人民币 也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天文数字,这算闲扯。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充满质疑的新闻报道,说山西处罚近千人违纪者,查处各种违规款 2000 多亿,相当于山西省上一年 三分之一 的GDP,当时我真是惊呆了,于是根据一些数据,粗略估算了一下,山西省09年的GDP是 7035亿 人民币,人均约 3400万 ,人均一下约 2.1万人民币 ,官方数字大约是 3200美金 ,看起来和广东还是差距蛮大的,但是从山西“警察夫妇”被杀案牵扯出的亿万家产,再到千人违纪牵扯出来的三分之一的GDP,我们有理由做出最粗略的估算,那就是,若山西有类似被谋杀警察一样的公仆 15万 人,按照 3%的违纪率 并与前面提到的相当数额的违纪款来算,也就有 4500 人,那么有近 2.1万亿 的GDP藏在这些硕鼠仓内,平均到山西人民头上,人均GDP近 8K美金 ,也就是说,09年山西人民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虽不能秒杀广东,至少已经秒杀了中国绝大多数省,当然这个计算过于粗略,我们可以把15万人降低至 5万 ,那么人均的GDP也近4万人民币了,和小康的标准对比,山西人民早已在“大康'上过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按照10年的第一季度的数据,还在13名徘徊。 映射:内蒙,山西:煤炭资源大省 黑龙江,天津,山东,陕西,新疆:石油资源大省 新疆,四川,山西:天然气资源大省
1780 次阅读|6 个评论
大家都在冰冻,我解冻了!
热度 2 zhengqinzhu 2011-1-17 09:05
惭愧啊! 1月12日因找不到合适的实习编辑,就随性在这里发了一个招聘贴. 没想到居然犯了科学网禁忌, 账户被冰冻! 急死我了! 当天我就发现问题,赶紧删除了那个招聘贴,但是后来账号就不能再用。 于是赶紧给科学网编辑写信说明情况,并为自己的无知道歉。 昨天终于收到了反馈,账户解冻了! 不容易啊,这么大冷天,大家都在冰冻,我解冻了! 今天自由了,就要开始胡言乱语了: 1. 很奇怪,天气寒冷下冻雨还有气象预报员提前预报一下,怎么我的账户被冰冻前一点提示都没有? (小小抱怨:不够人性化) 2. 被冰冻了,俺小老百姓赶紧知错就改, 科学网的编辑是不是也要快速反应一下呢? 在过去5天之后才解冻,实在是冻死我了,本来那两天看到一个博客很有感触,结果因为被冰冻了,思想火花也被冻住了! (科学网的效率有待提高啊.) 啊呀,我这么胡言乱语可能又要被冰冻了。 不过我也想清楚了,如果这样也会被冰冻,那这个科学网也没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了,俺可以另找窝呆着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52 次阅读|3 个评论
“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2010年度交流会”印象
sheep021 2011-1-16 17:47
上午,拜会了来上海参加“973中医药现代化理论研究会议”的印大中老师。印老师是特邀报告人,主要介绍通过对经络的认识,概括了现代科学数十年来对经络现象探索的成果和自己的亲手实验,事实证明经络是存在的!也揭示了人类衰老的秘密。报告旁征博引,合纵连横,大快人心 顺便 听了几个其他与会报告,心都凉了,感觉中医药现代化目前还处于茹毛饮血时代,若要达到《黄帝内经》的水平,至少还要经过100年,乃至数千年的摸索 有些所谓973项目,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有些根本不懂针灸理论的人,却能承接973高科技研究项目,在老鼠身上乱扎针灸, 研究目的只是为了发论文,发高水平论文。不要说能对临床有多大贡献,研究对象只是:猴子、兔子、猪,老鼠等等。根本还没研究到人呢。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都是兽医出身! 想想国家的巨额科研投入,几乎都花在老鼠和猴子等身上,距离患者还十万八千里,结果也就是产生了几篇论文,真不敢想,中医真的被现代化之后,老百姓还能不能看得起中医!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全打死,有些报告还是值得一听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与会专家能看病的不多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老百姓关心政治吗?
陈众 2010-12-18 21:59
感恩节在盛大游行的路边上,几个美国人(白和黑都有)分发报纸,我一看是抨击美国建国以来是如何黑暗地成为世界强国的。和美国教会的人讨论美国的问题,问他们是否参与政治,他们不回答,只是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是可怜可悲的,言下之意剩下就看上帝的了。 我开玩笑:对着本圣经那算什么啊?他们的回答是:上帝会惩罚每一个罪人,如果不看圣经,思考人生的价值,只是吃饭,睡觉,交配,以及为了满足这些赚钱,那岂不是行尸走肉。 这句话我倒是赞同! 问题是咱们中国老百姓是不是在这样的行尸走肉状态呢? 政治在中国,原本就不是小老百姓愿意谈论的问题,除了发发牢骚, 莫谈国是 的牌子以前是挂在茶馆上,现在是挂在老百姓心里。 所以我提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政治学习一直流于形式,各基层党组织的学习一直就只是不痛不痒地通报文件,做做党章知识问答或者抄抄法律试卷答案,学生入党完全是想为找好工作增加筹码。为什么**功隔三岔五地往咱们信箱里扔垃圾邮件,而党却不告诉我们接下来咱们怎么干,解决中国现阶段的问题除了口号,需要咱们身体力行的是什么,咱们应该向非党员群众宣传什么? 仅仅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不是党员也应该这样啊。
个人分类: 国外学习与生活|2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房地产商真实告白:老百姓为什么买不起房子?
chowsiutung 2010-10-25 17:23
我大学毕业就干了房地产,在一家业内TOP10的公司,,一步步从售楼先生干到今天的地区副总,十年后,终于感觉到累了,也看透了,以前是不能说,今天终于可以说了。 在下从99年接触 房地产 业,一直干到今天,这行让我欢喜让我优,让我赚了很多钱,真的很多很多,但是也让我很受伤,今天我终于拿到了签证,过完年我就带着老婆孩子移民离开这个国家了,有几句话,还是想说出来。 我大学毕业就干了房地产,在一家业内TOP10的公司,,一步步从售楼先生干到今天的地区副总,十年后,终于感觉到累了,也看透了,以前是不能说,今天终于可以说了。 你们以为一定要财大气粗才能做开发商?你们错了,开发商大部分一开始都是空手套白狼,关系比资金重要的多,地才是一切的根本,只要跟政府关系够硬,拿到了地,那银行都巴巴的跑来,乖乖的给你贷款。 你以为开发商都是自掏腰包?你们又错了,土地转让金都是贷款的,修楼盖房都是承建商垫资的,开发商没掏几个钱! 你觉得盖好房子,开发商该卖房了吧,这次还是错了,开发商在开盘之前,会搞个内部认购,至少一半以上的房子都给内部认购掉,这个很多人知道了,其实就是找人向银行贷款买房,这哦其实就是自己卖给自己,但也是变相把楼盘以市价卖给银行,说白了就是产权变换一下,这银行的钱就全进到开发商的腰包了,真正想买房的老百姓,第一次几乎没有能买到心仪的房子,基本都是卖掉了,然后过两天告诉你说有人退房,其实这都是把内部认购的房子转移到老百姓手里,钞票再一次进入开发商的腰包。 你觉得开发商拿到钱了,就该去还银行贷款了吧,这次还是错了,开发商怎么会那么傻,进了口袋的钱还掏出来?开发商会用这些款子再去拿地,只要拿到土地,随便哪个银行都乖乖的撅着屁股上门来。 如果你们问银行就这么傻?我要告诉你,银行就是这么傻,开发商向银行贷款拿地,是用土地做抵押的,现在房子都盖好卖掉了,开发商就算还不了拿地的贷款,银行对这笔烂帐也没办法,只能去找政府,政府就把这块地再次出让,拆迁,补银行烂帐。所以你们没见吗,但凡成熟的开发商,都是拥有好几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钱就这么转来转去。心情好就还贷款给银行,心情不好就再说了。 你们如果觉得政府是真心希望控制房价的,你们怎么老是错呢,真心觉得房价过高的,只是中央政府而已。但是中央政府手里没一寸土地,土地全是地方政府的。你们知道地方政府征地多少钱一亩吗?几万块而已,可卖给开发商多少钱吗?几百万一亩哦!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土地就是GDP,土地就是政绩,土地就是繁荣昌盛。你说地方政府会听中央的吗? 好啊,中央的话地方可以不听,那中央也不是吃软饭的,于是新政策出台了,土地转让从以前的出让制度变成今天的竞拍制度。而且中央一挥手,央企老大哥们出马了,老大哥们挥舞着钞票出现在一个个土地竞拍会现场,大家惊呼,中央要控制土地了。 你们觉得央企出马了,房价有望回落了。怎么每次都错呢!现在要拿地不光靠关系了,只能是竞拍,这样很多小开发商是不行了,但是土地就基本都集中到几个大开发商手里,变相土地兼并啊。央企老大哥是不差钱,但民企拿不到地,还不能抬抬价?竞拍的时候多举举牌子,那价格就是几千万几千万的往上窜。央企再牛,我让你拿地的价格跟市场房价靠拢,我让你控制房价,你控制啊!地价就这么高,你老大哥不拿,我民企拿,前面说过了,甭管什么价格,只要土地在手,不怕钞票没有! 老大哥们拿了地,那怎么办,只能盖房子卖掉,卖什么价?不可能低于低价吧。再说老大哥的钱哪儿来的,国家给的。国家的钱哪儿来的,从老百姓手里收的。是的,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国家从老百姓手里收钱买昂贵的土地盖成房子再以更贵的价格卖给老百姓。 这就是房地产界的循环,政府,土地,银行,一次次的循环,生生不息,于是房价也就滚雪球一般。 其实,真正想抑制房价,办法很简单,只要全民坚持两年不买房,不要多,只要两年,那样会倒掉一批开发商跟枪毙一批银行行长双规一批市长,代价是大了点,但是换来的是啥大家心里清楚。 我干了10年房地产,真的看透了,天天跟肥头大耳的政府官员吃饭喝酒,跟肠肥脑满的行长唱歌跳舞,真的累了。 相信我,虽然我改变了国籍,但是没有改变我的心,我每天都会告诉我的孩子,我们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美丽富饶,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孩子长大了如果问我为什么要离开美丽的祖国,我会告诉他,爸爸只想让你和妈妈生活得好一点。(新华网)
个人分类: 未分类|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足者常乐
毛宁波 2010-10-7 21:42
十一七天长假,想必大家都很快乐。假日里老百姓也有没有休息的,他们还在辛勤的劳动,为了生活。他们没有怨言,不像知识分子可以开个博客牢骚牢骚。劳动的间隙,偶尔的酣睡,什么都忘记了,忘记了生意,没有了戒备,在梦里遨游。下面是我10月4日在荆州古城抓拍的几张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可能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照片,他可能不会上网,他很知足。。。。。知足者总是常乐的!
个人分类: 其他|31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生态音乐:伟大的祖国她超有钱啊
qlms 2010-7-25 14:33
在一个海外网站发现了这首原生态的歌,后来到优酷搜了一下,发现优酷也有,感觉应该是没有闯三个红线。 现发上来,供大家欣赏。 说实话,演员的水平可能不怎么样,不过思想还是很深刻的。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597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主简介——迟来的个人介绍
wangxh 2010-7-22 10:02
从山东省倔县 倔家庄、只有三位农民教师 的乡野土墙小学启程,踏着县城里的省重点中学大门和老师肩膀,花着老百姓 的钱 读大学、读硕士、读博士,现在诚惶诚恐地站在大学讲台上—— 努力做个合格的教师,等淡出人生舞台的时候,不会因为误人子弟而悔恨就心满意足啦!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当初非常不情愿地留校当教师的第一天,把俺的博客稍稍改动一下,附上头像与供职单位。并附一个小故事: 有一年与一个班级的本科毕业生吃散伙儿饭,正赶上爱人有事儿,女儿没地儿吃饭跟着混饭。有女生惊讶:老师,你女儿这么漂亮呀!像谁呀?席间所有人都明白这问话的意思是“漂亮很可能像妈妈”。而俺却说道“像爸爸呗、我呀!”男生甲说“老师你说的不对,你女儿比你漂亮多了,根本不像你!”男生乙立即“呵斥”甲道:“XXX,你闭嘴!太不尊重老师了! 瞎说啥实话 !”在场人全部笑倒...... 当年俺最喜欢的三个女孩儿,美丽吧 【注】 请不要浪费时间想“倔县在哪里呢?” 就是很可能布置好课堂作业回家喂猪、喂鸡、喂鸭那种兼职教师,其中两位在以前的博文中提及过. 俺从小学到读博士都没交过学费,那费用自然就是老百姓的啦!所以只有鞠躬尽瘁教书育人,才能回报真正创造GDP的老百姓.
个人分类: 心之悟|6300 次阅读|26 个评论
通货膨胀什么人最倒霉
lin602 2010-4-11 22:15
前段时间与一朋友聊天,讲起通货膨胀谁的损失最大。我本以为那些老板们钱多,损失会大。 但这位朋友说,最低层老百姓的存款最倒霉。而老板们是受益的。 老百姓将钱存银行,利率根本赶不上钱贬值。 老板们及其他将钱进行投资的人,他们的钱生钱,得到的效益比通胀要多。例如你一二年前将钱用来买房子进行投资,如果现在卖出去,是不是赚了一大笔?! 可怜的老百姓,好不容易省下点钱,又被通货膨胀掉了。二十年前的万元户就不得了了,现在一万元经常为一顿饭的钱。现在的一百万,说不定多少年后也只能请一次高档次的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37 次阅读|5 个评论
“老百姓不要打官司”?!
cgh 2010-3-12 15:22
新华网消息张军:希望老百姓尽量不要打官司 更不要敢于打官司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1/content_13153028.htm ) 对于中国的法制与法治建设来说,最高法院的副院长的这个观点,真的有点让人遐想联翩。 中国的法治是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换个思维,所谓的国防版,就成了希望中国尽量不要打仗,更不要敢于打仗。 这中论点与我们的国防策略以及毛泽东思想似乎有不少出入,是不是有点可怕呢?
个人分类: 杂谈|2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wangxh 2009-10-7 12:04
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度国庆一个超豪华国庆(红歌飘过中华大地-- 飚歌 、长假、阅兵式、八月十五中秋节等),实在不愿扫大家的兴。可是,鄙人属于那种没事儿找抽型的, 看着超豪华和无与伦比的国庆场面,虽然也超级高兴 ,毕竟我们有了讲讲排场的资本,但想想身边的事儿,如鲠在喉! 想起了什么呢?想起了那些被遗忘在偏僻的角落里、与贫困而抗争的老百姓,想起了5万块钱就可以建起的一座希望小学,想起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张贴的希望工程宣传画片那双渴望知识与未来的小女孩的眼神(如图),想起了许许多多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想起了真正的天之骄子每天吃不起一个鸡腿的成千上万的研究生们,想起了...... (曾经的我,比这些孩子好不了多少,小学就在类似他们旁边写着好好学习的房子度过的, 一个老师 在一个教室里 教两个年级 ) 【后补注】请注意,阅兵国庆。颂歌献祖国-- 飚歌 也属于国庆,不知道有没有人参加,反正我是被威逼利诱参加了如果被选中,缺一次算旷课,扣工资XXX元/次;当然由于没敢不参加,所以得到 一身衣服50元白衬衫+180元蓝色西裤 (后来知道我们系每人都有)。比赛完毕,得知我们总支荣获三等奖(似乎除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剩下的都是三等奖)。得知 总支三个字 我更来气,我不是那什么员为什么非逼我参加,这不是明显作弊吗?真想去告御状,却又怕人家把衣服要回去,算了,谁让我贪财来着...... 到现在也没搞清楚,颂歌献祖国收获了什么!只感觉到两点:第一,每当唱到我分担着海的忧愁时真的很愁(《我和我的祖国》),每当唱到革命气势不可阻挡时就底气不足(《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是我提议选唱的);第二,当 飚歌 结束后,文化广场一地烟头,比升完国旗后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还多! 【题外话】不愿被逼唱红歌,并非意味着不喜欢,实则非常喜欢,毕竟出生于那个时代嘛,虽然当时根本不懂!我的手机里装的全是红歌:老婆一来电话,手机里唱出太阳出来照四方;学生一来电话,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科研合作者中有几个日本鬼子,他们一来电话,立马响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书记和领导一来电话,就响起了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京剧样板戏)......陌生人来电话,手机就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歌唱祖国》)......
个人分类: 心之悟|755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公务员是老百姓的“公仆”还是“祖宗”?
xhsk 2009-3-25 17:19
闻容: 2009年2月10日早晨,丹凤县一名高二女生在丹江边遇害。3月8日,警方认定的重大嫌疑人、19岁的高中生徐梗荣在接受公安局审讯期间突然死亡,遗体布满伤痕,家长怀疑孩子被刑讯逼供致死。目前,检察机关已介入调查。 3月12日,丹凤县政府和徐家签订协议支付了12万元丧葬、抚恤费,徐梗荣的父母和奶奶终生享受当地最高标准低保。16日徐家已将徐梗荣下葬。 目前:该县公安局纪委书记被拘 观点: 我们的人民公安的目标:为人民服务,顺便带着做点事:杀人外加封口... 处理重要问题的速度超快... 没有人权,人人都是徐梗荣, 中国喜欢 躲猫猫..... 若媒体不曝光,他们或许连尴尬都大可不必的。 打死一个人算什么,就算死100个1000个都算不了什么,我们的地方政府有的是封口费,纳税人的钱一甩,你看看家人是多么的配合工作。 公务员是老百姓的公仆还是老百姓的祖宗看出来了... 当然我们国家的公务员素质普遍便高,为什么,这是官话吗? 考公务员的人多,为什么多呢? 考公务员的人是想做老百姓的公仆,还是想升官发财,这要问问那些喜欢考公务员的人了。 公务员是铁饭碗,吃饭住店可以报销,工作轻松潇洒,还可以国内国外调研,这样的弱势群体,谁不喜欢做? 以人为本......... 官员努力............ 死者安息............
个人分类: 《心海时空》|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小国的定力与大国的浮躁 -关于新加坡之一
qlms 2009-2-18 11:03
本文前记: 1)本文是我去年12月15号发表在新浪博客上面的一篇文章,现在把它转移到科学网的博客,欢迎对经济管理有兴趣的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2)施焕中教授的博客读起来让人感觉很亲切,有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我很喜欢读他的博客,春节过后陆续把他科学网上的所有博客文章都粗略读了一遍。施教授曾经到过新加坡,做过短暂的旅游,并且因为一些事情,新加坡给他留下了显然不好的印象。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施教授对新加坡了解不多造成的。 3)我在新加坡读书已经接近四年,对新加坡的了解可能会更多一些,所以接下来,我会写一些关于新加坡的文章,从生活到科研,让大家对这么个花园城市多一些了解。 本文正文: 取消二套房贷限制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是新浪财经上面用黑体标出的一个新闻题目。 对于炒房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对于炒房地产股票的大资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拉升的理由。 为什么我后面加上了一句小国的定力与大国的浮躁呢? 先说一下这个第二套房限制的由来。在2007年,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爆,涨价不断,政府调控无能为力的时候,温家宝总理下南洋,来到新加坡这个世界上居民拥房率99。5%的国家学习居民住房经验。精髓虽然没有学到,但是多少学了一点皮毛,回去搞了一个限制第二套房的相关政策,比如提高首付,提高贷款利率。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房屋的过度炒作。 前面我为什么说温家宝只学到一点皮毛呢?因为新加坡限制第二套房的政策,无疑比国内严格的多。具体来说,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男女结婚之后,可以买房,单身男女,35岁之前,不允许买房,只能与父母同住。2)第二套房的价格是一手房的3倍。3)外国人,如果不持有绿卡,买房的价格是本国人的三倍。4)收入高于一定程度,就不能申请普通人所购买的租屋,只能买整体环境更好的公寓。5)别墅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随便购买,当然价格不菲。 对比新加坡,我们的宝宝上次来考察,说只学了一点皮毛,一点都不过分。 新加坡严格限制炒房,来自于开国总理李光耀那时候的政策。李认为,如果允许国内国际的资金在新加坡炒房的话,最后没有房子住的,还是新加坡人,所以从65年建国,新加坡第一个住房计划开始,就严格限制炒房,到现在为止,将近40年了,期间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这一政策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没有人想去改变它。新加坡以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400多万人口,人口密度不可谓不高。在住房政策的坚持上,的确表现了过人的定力。现在新加坡公民99。5%拥有自己的住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反观我们,就去年学到的那些皮毛,在今年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就想改弦易辙。而不是从最根本上找原因。国家政策随意改变,官员三心二意。这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浮躁的国家! 在结尾部分,我想借用胡紫薇的一句话,在我们能对世界输出价值观之前,我们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大国!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185 次阅读|4 个评论
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气温预报?
huailu49 2008-7-22 10:57
炎炎夏日经常有人抱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往往要比老百姓实际感受的气温低。为什么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总与人们的感觉大相径庭呢?初步分析原因主要有二: 1、测温场所不同 据气象台工作人员解释,人们在街头自行测量的与气象台每天发布的气温之所以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双方测量环境的不同:在气象台的观测场里,温度计全部都是按照国际统一标准,放在距离地面高度为1.5米的百叶箱里来测量的,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既能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日照、降水和强风的影响,而且由于远离地面,可以避免受到地面温度的影响,从而得到比较准确的气温数据。 反之,如果随便地将温度计放到外界环境里去测量,那么它测出来的数值便会五花八门:在家里测出来的气温和在大街上测出来的气温肯定会不同,在车辆少的地方和车辆多的地方测出的气温也一定会不同,甚至在同一条马路不同的位置,测量出来的气温也会大不相同。 2、湿度因素的干扰 人类机体对周围气象环境的主观感觉与仪器获取的各种气象要素结果是不同的。从人体生理学角度看,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速,其最佳数值分别为:温度2428℃,相对湿度50%一70%,空气平均流速0.25米/秒,平均每人每小时约需新风3040立方米。人体对温度的感觉极易受湿度的干扰,且常会形成错觉,这是因为如果空气湿度大,汗液不能蒸发就无法带走热量,所以感觉就会热一些。在夏日同一气温下,相对湿度在舒适值以上的每一点增加都会令人感到更热,比如同样是38℃的高温,对于同一个人来说,身处干燥的北方地区与置身于江南水乡时的感觉就会大不一样。因此,空气湿度和流速是与温度同等重要的人体热平衡指标。 综上所述,目前大多数气象台所提供的城市气温数据尽管比较客观公正,但似乎远离了城市居民的真实生活环境,而且没有将湿度、风速等因素一并纳入考虑,因此只能提供给居民作为一种参考。尤其是在夏季,城市居民真正需要的是贴近自己生活环境的气温预报,最好是能够将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一并纳入考虑的舒适度指数或 闷热指数预报。当然这样做肯定会增加气象台的工作量,不妨先设定几个典型的户外区域,比如天安门广场、王府井、颐和园等等,或者住宅楼密集区、公园~绿化区等等加以预报。 舒适度指数或 闷热指数均属于多元函数,普通百姓是计算不来的,需要专业部门的介入。据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介绍,闷热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是通过对中暑、湿度、舒适度等指数综合分析得出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现有的预警信息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将来,可能会制定出闷热指数,把闷热天气列入灾害性天气中,当闷热指数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也要向公众发布闷热预警信号。据说国内石家庄等城市已有闷热指数的预报。
个人分类: 技术评论|449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