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喜欢的图片1
skyclub2008 2009-10-12 15:57
个人分类: 我的图片|2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线(柳叶刀之访谈录)
DrSun 2009-9-18 17:47
著名医学刊物 柳叶刀 ( Lancet)曾刊登过系列访谈,栏目名称为 生命线 ( Lifeline),访问对象大多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知名专家。最近集中阅读,发现不少谈话字字珠玑,一语中的,犹如醍醐灌顶。尝试翻译一篇,权当博文。 David Barnardo 先是在英国的伦敦医院、美国的 Mayo医院学习,后来成为英国玛丽皇后医院的胃肠病学专科医师。他一直关心第三世界的发展事务,退休后担任以其家族姓氏命名的儿童慈善团体的主席。 你的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担任了 Barnardo 这个英国最好的儿童慈善团体的主席,为我多年的从医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哪最难堪的事呢? 给一位著名的公众人物做了肝活检,在离开停车位时,把容器碰翻了。结果,在轮胎纹的缝隙里找到了活检组织。 你最喜爱的政治人物是谁,为什么? Tony Wedgewood-Ben ,因为他不妥协、始终如一,讲话简单明了,机智。 对你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John Wright ,伦敦医院的医师,他会坐在病床上,拉着病人的手,教我知道人性是科学的平衡力,因为病人是人 ( humanity as a counterbalance to science, since patients are people )。 你认为对医疗行业来说最大的政治威胁是什么? 让政客插到我们与我们的病人之间。 你对新入行的医生的忠告是什么? 全身心地行医,抵御官僚主义的侵入。 你尝试过什么样的替代疗法? 睡觉时拿一个热水瓶子会产生美妙的效果。 你正在读什么书? Simon Schama 的 Rough Crossings , 看到了更多人类自欺欺人和伪善的例子。 你总是随身携带的物品是什么? 安全别针、 回纹针 、松紧带。 政治、精神、或宗教在你的生命中起重要作用吗? 是的。对于重大问题,我们都需要去寻找科学上的以及精神上的答案;对我来说,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
个人分类: 杂文闲评|3719 次阅读|2 个评论
“笑贫不笑娼”的狗熊时代
可真 2009-9-9 10:1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那是一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时代。所谓风流人物,就是英雄时代的英雄。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风流,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人物,而且是大人物。这些大人物因为受到一个其群体庞大无比的小人物的普遍景仰,成为小人物们所心仪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争相学习的榜样,所以就成其为风流人物了。 英雄时代的人物虽有大小之分,但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无不属于 人物 。人物之所以为人物,是因为他们是具有人的特性(德性和理性)的物。人是人物的特殊本质所在。正是人物所特有的人性(德性和理性),使他们成为了根本区别于物并且能够支配物的人。能够支配物而不被物所支配的人,便是所谓人物。无论什么人物,大人物或小人物,他们都是万物之中最为贵的万物之灵。至于小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区别,只是他们作为万物之灵的灵性(德性和理性)在其发挥程度上有差异,这种差异根本上是由于各个人物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而造成的,小人物们争相学习大人物的努力,不过是为了创造他们自己也成其为大人物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已,尽管他们的这种努力未必能够达成其目的,但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不失其为人物,不失其所以为人的特性。所以,小人物不因其小而贱,大人物也不因其大而贵, 在皆不失其为人而具有人性(德性和理性)从而皆作为人物而存在这一点上,大人物与小人物具有同等的人的价值。这便是英雄时代的本质特征所在。 然而,当今之世,不仅风流人物俱往矣,连小人物都成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数风流物人,还看今朝的狗熊时代。所谓风流物人,就是狗熊时代的狗熊。狗熊之所以为狗熊,不是因为他们风流,而是因为他们都是物人,而且是大物人。这些大物人因为受到一个其群体庞大无比的小物人的普遍追捧,成为小物人们所肉望并且竞相追求的对象,所以就成其为风流物人了。 狗熊时代的物人虽有大小之分,但无论是大物人,还是小物人,它们无不属于 物人 。物人之所以为物人,是因为它们是具有物(肉体)的特性(肉欲或物欲)的人。物(肉体)是物人的本体所在。正是物人所特有的物性(肉欲或物欲),使他们成为了根本区别于人物从而不仅不能够支配物反而被物所支配的人。不能够支配物反而被物所支配的人,便是所谓物人。无论什么物人,大物人或小物人,他们都是万物之中最感性的万物之肉。至于小物人与大物人之间的区别,只是他们作为万物之肉的肉欲(物欲)在其满足程度上有差异,这种差异根本上是由于各个物人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而造成的,小物人们所肉望并且争相追求大物人的努力,不过是为了创造它们自己也成其为大物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已,尽管它们的这种努力未必能够遂成其肉望,但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不失其为物人,不失其所以为物的特性(肉欲或物欲)。所以,小物人不因其小而贱,大人物也不因其肉体大而贵, 在皆不失其为物(肉体)而具有物性(肉欲或物欲)从而皆非作为人物而存在这一点上,大物人与小物人都不具有人的价值。这便是狗熊时代的本质特征所在。 狗熊时代的物人之所以大小之别,是因为各个物人作为一种感性的肉体存在,其肉欲程度互有高下的缘故。肉欲程度较高者与较低者相比,它们可以被物所支配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其肉欲程度较高者就是较易被物所支配的物人,且因其如此也较易为外力所左右,而其中好为物所支配且乐于为外力所左右的物人,是最易成为被其他物人所肉望的肉物,他们在众物人的操弄之下,最容易变成能够满足众粉丝肉欲的大物人。所谓大物人,乃无非是众粉丝所嗜好之大肉物也。互相攀比肉物之大,自以为肉物之小而引以为耻,自以为肉物之大而引以为荣,乃是狗熊时代物竞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荣辱观。正是在这种荣辱观支配下,物人们竞相争取提高自己作为一种肉体存在的肉物的感性程度,以勾起和吸引其他肉物的肉望,争取更多的肉物成为羡慕甚至嗜好自己肉体的粉丝,并且以所拥有的粉丝的多寡作为衡量其肉体感性程度高低的客观尺度。 狗熊时代的物人其实也不是个个都想当大肉物或甘于当肉物,只是为这个拜物教盛行和笑贫不笑娼的时代所限制而在客观上难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物,除非其甘于被笑而安贫乐道也。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350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德国专业摄影精品(人物篇)
黄安年 2009-7-8 10:34
德国专业摄影精品(人物篇)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8 日发布 这里发布的好友许令仪传来的德国专业摄影精品 人物部分 pps 共 31 幅 , 这些精湛的人物摄影构思技艺同样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61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谢家荣:杰出的经济地质学家勘查学家
yuelugj 2009-6-12 12:43
谢家荣(1898-9-71966-8-14) 学术著作等身 找矿成果卓著 生之伟大,走之突然 谢家荣50年的地质生涯是他对中国地质事业执著追求,对地球科学理论努力探索的历程。 他的生命和探索结束在不该结束的时候。1966年8月14日凌晨,在其北京寓所服下了超量安眠药,一眠未醒......留下了他尚未完稿的《中国矿床学》和诸多未了心愿,义无反顾地走了。走的是这么突然,又是那样无奈,怎不令人扼腕长叹?! 在谢家荣身上,我们看到: 他不唯上,不畏权,不祟洋,不迷外,只务实,只求真。学术面前从不后退,概不服输。 他理论高深,经验丰富,观察细微,见解独特,思维敏捷,胆识过人,只知道钻孔、坑道面前分高下。 他理论与实践一体,研究与找矿并重,具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 在谢家荣面前,我们要说: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科学需要这样的人! --------------------------------------------------------------------------------刘继顺--------------------- 生平事迹: 谢家荣,字季华、季骅,1898年9月7日生于上海一职员家庭。1910年小学毕 业,1913年在上海制造局兵工学堂附属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农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地质研究所)。1916年结业,进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 1917年被派赴美留学,入加里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学习。1918年入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作研究生。192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农商部地质 调查所任职。1921年初随翁文灏、王烈等去兰州附近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后穿过河西走廊去甘肃玉门调查石油地质,并发表《甘肃玉门石油报告》,这是中国地 质学家对该区最早的石油勘察活动。 20世纪初期,他主要进行长江中下游地质矿产调查(鄂西、三峡一带的区域地质和矿床研究)。1922年 被 选为中国地质学会首届理事会书记,先后两次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1923年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 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1924、1927年先后于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执教。期间,出版《地质学》(与徐韦曼合著),并参与华南的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   1928年,谢家荣被借调到两广地质调查所任技正,又兼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1929年到德国考察与进修,先后在柏林地质调 查 所和弗莱堡大学攻研煤岩学与金属矿床学。1930年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沁园燃料研究室名誉主任,该研究室为著名实业家金沁园捐款所建,专门 从事煤炭、石油及有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1931年,谢家荣兼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并代理系主任。1935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体迁往南京,留在 北平的部分成立北平分所,谢家荣被任命为所长。1936年兼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   1937年,北平沦陷后,日本占领当局企图聘请他任伪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领导。谢家荣拒绝了日人的聘任。后得到翁文灏通知后,几经周折离开了北平。同年下半年,他到湖南江华矿务局任总经理,后来也是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他在湖南、广西一带 做了大量锡矿地质的勘查和研究工作。1940年6月去云南,任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总工程师。同年10月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 西南矿产测勘处长。1942年10月任全国性的矿产勘测处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谢家荣率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返回南京。同年底去台湾调查了石油地质。之后他发现了安徽淮 南八公山煤田、安徽凤台磷矿及福建漳浦三水型铝土矿等矿床。1948年,谢家荣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南京军管会、华东工业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 1950 年创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亲任校长,设矿床、勘探、物探和石油地质四个专业,聘请南京各地质专家来授课,亲授矿床学,到1952年结业,共培养学生116名。 1950年9月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长。首次对全国地质与矿产普查勘探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1952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1954年 调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工程师,对于石油普查勘探进行部署和指导,与黄汲清主持编写的《普查须知》 。1955年当选学部委员,1956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与孙云铸、黄汲清等一起拟定了开展中国地质和矿产研究的 总体规划。期间发表《中国大地构造问题》,《论矿床的分类》,《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新生性、再生性和承继性》等。他指 导了大批研究生,培养了不少高级地质人才。1964年,他任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矿产综合研究室主任,着手编著《中国矿床学》。 谢家荣热心学术活动,积极参与筹创中国地质学会,并担任过地质学会理事长。1936年,他建议创办了《地质论评》,任主编, 还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志》编辑。谢家荣从事地质工作50年整,留下等身著述400多种。 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   谢家荣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虽然他更多地致力于矿产地质工作,然而也研究到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   在区域地质学方面,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暑期即带领学生填绘北平西郊兰靛厂、房山、涞源等地的地质图。云南的3年(19401943年)中,他亲自指导周德忠编制了滇东、滇西、川西的1/10万路线地质图数十幅。另外,他还主持测制了许多大 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图。   在地层古生物学方面,他早年在野外工作中建立了许多区域地层单位,如大冶灰岩、长辛店砾岩等。他在云南曾与郭文魁一起确定了昭通褐炭层上泥砂层中的象牙化石是上新统的东方剑齿象。他与燕树檀一起研究了昭通龙洞泥盆纪剖面,根据化石群详细划分了 中泥盆统的层位。在淮南八公山盆地边缘丘陵的灰岩中,他找到了中石炭统的纺缍虫,从而决定在盆地内下钻寻找新煤田。   在矿物学方面,早年对东川铜矿石进行研究,确定其中有电气石的存在。1944年鉴定出昆明与贵州息烽石炭系铝土矿为硬 水铝石Diassore,而福建漳浦的铝土矿为三水铝石(Gibbsite)。他对昆阳的胶磷矿与宿松磷矿的磷灰石做过对比研究,是我国 矿相学的创始人。   在岩石学方面,1937年谢家荣首先指出北平西山辉绿岩不是侵入岩层而是玄武岩流,后为郭文魁所确证。1936年,在翁文灏1920年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将华南花岗岩正式分别命名为扬子式与香港式。这与现在流行的I型与S型,或同熔型与 重熔型,磁铁矿型与钛铁矿型岩石的分布区域完全一致。   他还进行过陨石、地文、地貌、古地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之研究。1923年,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开我国近代陨石学研究之先河。1925年,他与叶良辅合著的《扬子江 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与地文史》一文是我国地文学、地貌学之重要著作。他从古地理研究论证过磷矿的分布和找磷方向。他主持 过台湾甘蔗田地下水之调查。他指导过叙昆、滇缅二条铁路的拟定路线之工程地质勘察,他还专门派人勘察了湖南资兴东江水坝的坝 址地质,为今天该坝的兴建奠定了基础。 我国近代矿床学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谢家荣在北京大学主讲矿床学,除了介绍无烟煤、烟煤、褐炭、泥炭传统分类外,专门介绍新兴的煤岩学:镜煤、亮煤、暗 煤和丝炭等。他是把煤岩学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个中国人,是中国煤岩学的倡导者。   1920年在翁文灏的中国矿产区域论的基础上,谢家荣曾编著过《长江中下游铁矿志》,提出十多个矿化类型。1936年,他发表《中国的成矿时代与成矿区域》文中,明确指出扬子区与南岭区矿产组合的差异。1948年向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提交的报告中,论述 了中国的铅锌银矿床。他专门提到了我国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的不同类型矿床。首先为磁铁矿黄铜矿型矿床,其次是产于寒武奥陶 系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接触变质成因的辉铜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矿脉。1952年,他进一步援引了苏联马加克扬(Mагакья н)的成矿说,提出构造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论点,认为不同类型的矿产与不同种类的构造岩浆活动有相应的关系。1953年,他 论述了矿床的沉淀分带,与苏联毕利宾(Билибин)的见解大致相似。后来他指出花岗岩化在找矿中的重要性。1963年出 版了专著《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新生性、再生性与承继性》,此书概括了成矿作用的各种观点,如岩浆成因、热液、 活化、多成因、多期和改造等论点。   谢家荣研究与指导研究的资源有石油、煤、铝、铁、锰、铜、铅、锌、锡、钨、金、银、稀土金属和非金属,如水泥原料、耐火粘土、瓷土、石墨、斑脱岩(膨润土)、蛭石和地下水等。它包括了燃料、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主要非金属和水资 源。在成因上,有沉积、接触变质、岩浆分异、岩浆热液、热水、区域变质、风化淋滤、残坡积与冲积等。他高超的成矿理论知识与 丰富的地质观察,锻炼出他独到的眼力。他一见贵州水城观音山与江西水平的铁帽,就推断其下有较大的矿床存在。1951年,他在南 京看到甘肃白银厂的标本时,指出可能属于西班牙的里奥廷托(Riotinto)类型。在宋叔和普查资料的基础上,他大胆提出白银厂是有价值的铜矿基地,初估了储量,建议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之重点项目,勘探结果,与他初估的储量大体吻合。 1)我国最早的石油调查者。1921年的玉门之行并发表调查报告,提出玉门油田有开采价值;我国最早的石油著译者,在1930年编著出版的《石油》,1937年第17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提交了《中国之石油富源》的论文,并将苏联石油地质学家毕利宾(ъили бин)的石油储量计算法及时译成中文,介绍给我国地质界; 2)陕北、四川、台湾等油田的积极开拓者,1931年他和杨公兆、胡伯素等调查了陕北油田,并著文对比了陕北与四川盆地,在潘钟祥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确认陕北产油地层为陆相,抗日战争时期,他更多地调查了四川盆地油气田,并提出行列背斜说,指 出应钻探两个高背斜中所夹低背斜。1946年,他发表《再谈四川赤盆地中之油气矿床》一文,全面总结了四川51个背斜构造的位置、 地质时代及型式,其中有18个低背斜,他指出四川三叠系顶部是最好的蓄气层,并建议用地震法勘探深部油气层。谢家荣是第一个对 台湾石油地质进行调查的中国地质学家。1945年底他奉派去台湾作了3个星期的石油天然气考察,后著有《台湾之石油及天然气》一 文,指出台湾储油构造很多,但找油希望最大之处在距山较远、受动力作用影响较弱之平原区。1948年,谢家荣曾注意到广西右江含 油层。 4)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勘探计划的制定者。这项工作是1950年在他主持下由郭文魁负责进行的。1954年,他与黄汲清、翁文波一起编制了第一幅《中国含油远景图》。1955年,谢家荣与黄汲清都担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兼技术负责人,组织了包括24个地质 队、18个物探队、20个地形测量队,职工总数1500多人的石油勘探队伍,在全国各地展开工作。谢、黄等人从布置项目、编审计划, 到调查内容与工作方法都具体指导,为日后大庆、胜利等油田之发现奠定了基础。   在煤田地质方面,云南禄劝志留系的烛煤,云南宜良狗街石炭系的无烟煤,贵州赫章威宁水城上二叠统的烟煤,云南祥云三叠系烟煤,云南昭通、开远的褐煤等等的普查勘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19461949年,谢家荣与燕树檀、申庆荣等发现了安 徽八公山煤田,并领导一个队进行了3年系统勘探,不仅救了淮南煤矿等米下锅的燃眉之急,而且大大增加了淮南区的煤藏量,受到 当时资源委员会的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谢家荣的思路继续勘探,使淮南煤田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宁沪杭工业区主要能 源基地之一。
个人分类: 地学人生|72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纸币上的人物
yyzhao 2009-6-5 19:17
英格兰银行即将发行的最新版五十英镑纸币上,将会出现两名工程师的头像,一名是大家熟悉的瓦特,另一名是他的工业伙伴博尔顿(Boulton),两人共同改进了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拉开了序幕。 能出现在纸币上的人物,一定是为民族或国家做出过杰出贡献、或者是该民族引以为傲的人物。在英镑纸币上出现过的人物,除了英女王外,还有牛顿(科学家),威灵顿(Duke of Wellington,军事家、政治家),南丁格尔(护士),莎士比亚(文学家),雷恩(Wren,科学家、建筑师),史蒂文生(Stephensen,工程师),狄更斯(文学家),法拉第(科学家),胡布隆(Houblon,英格兰银行首任行长),弗莱(Fry,囚犯改造先驱),达尔文(生物学家),艾尔加(Elgar,作曲家),亚当-斯密(经济学家)。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看人民币。人民币上的人物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族代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 简单比较一下,见微而知著,两个民族的价值观是不是一目了然呢?
个人分类: 杂议|33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农村里,老当益壮(图片)
famingkuang 2009-5-27 23:09
个人分类: 诗情画意|1647 次阅读|15 个评论
民国时期部分人物照(幻灯片)
黄安年 2009-5-22 09:21
民国时期部分人物照 ( 幻灯片 )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2 日发布 这里发布的是名国时期部分人物照 , 并无关联性 , 如果仔细查阅哪个时期的期刊报纸还是可以收集到不少任务照片的 , 历史照片可是历史资料的一个重要部分 , 照相时可以化装和造型 , 但是人物的基本轮廓可是无法改变的。 图片共 16 幅是好友许令仪传来的 , 资源共享。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点击下列网地查询 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121/103141.shtml 。顺序有变化。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4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梅宏:闲庭信步软件工程中【转载】
maywuyi 2009-3-17 14:24
他不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更不欣赏故作高深的走理论的套路。在他看来,做研究不是为了文章而文章,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使自己所学与社会的发展趋向紧密结合起来。 笔者在北大理科一号楼很宽敞的一间办公室内见到了他,温文尔雅的一个人,其时正在笔记本电脑上敲述职报告。刚开始交谈外面就电闪雷鸣。好在办公室内有良好的隔音,使我们的谈话不被打扰,细水长流般的进行。电话铃不时响起,有约稿的,有同事的,有学生的,透显出他平日的忙碌。聊起求学,谈到导师,调侃爱好,渐渐地我游离了自己的采访提纲,却有了很多新的收获。他喜欢简单的生活方式,崇尚宽松的团队合作和充分的空间,这一切都与北大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得益彰。 与计算机的偶然结缘 1980年,恢复高考的第四年,梅宏进入了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我是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的,也许你不相信,当时我就连计算机和计算器都分不清。就是这样一个上大学之前,在计算机面前如白纸一张的人,却自此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成为了国内著名的软件工程专家。1997年,他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是当年唯一的计算机奖。1998年,中国优秀博士后奖又再次垂临于他,这个奖每年只评10个,在站的和出站的都算,当时国内的博士后至少有上万名,竞争非常激烈。而2004年6月,在中国青年科技奖不足百名的获奖人士中,他又名列其中。这次评选可是我最后的机会了,要是过两年我就超龄喽。梅宏半开玩笑地说。 险些成了文学评论家 就像硬币有两面,人天生也是双重性格。而这种双重性反映在同一个人身上,就使这个人性格鲜明,具有立体感。不曾料想的是,这样一个整天与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打交道的人,在大学期间竟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学青年。 高考那年的作文题目是达芬奇画蛋,当时我是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当年的语文成绩在全省排第三。说起这些,梅宏十分得意。中学和大学,他几乎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小说。大学期间,他还担任南航的文学社社长,整天和社友吟诗作对。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这样下去了不起就是个文学评论家,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慢慢的也就放弃了。到现在,平日难得抽出些时间的他,怡然自得地阅读小说更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影响一生的三本书 不久前,北京大学准备出版一本画册,请学术专家自荐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五本书。曾经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他,在反复权衡之中选择了三本。下意识的首先想到的是《封神演义》,那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打开了自由幻想的空间。《三国演义》更是博大精深,反反复复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不过说起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品,仍然是那篇当年很有名的报告文学,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不可避免地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那篇报道无形中使科学家重新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看到那篇文章,我就意识到科学的春天来了,彷徨的心灵也有了宁静的港湾。正是从那时起,刚上初中的梅宏便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这个明确的目标也成为了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是苦出来的 谈及求学的经历,梅宏可以称得上是一帆风顺。而在这其中,也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小波澜。大学期间,他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在大四的时候,他却仍与学校唯一一个留法预备生的名额失之交臂。当时挺失落的,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刻苦有多重要。在交大写硕士论文的时候,由于他做的是具体的软件开发研究,在合作的工厂一待就是一个多月。那段时间,工作室内一边摆着机器,一边铺着凉席,他困了、累了就休息一会,有了想法又拾起来干活,不分日夜。硕士论文完成了,我还因这个科研成果得到了5000块钱,在当时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呢。说起这些梅宏神采飞扬。这段经历也培养了他极强的动手能力,为以后进行理论研究打了基础。刚来北大的很长一段时间,一周七天,除了周六周日的晚上,其他时间梅宏几乎都泡在实验室内。在我看来,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他的目标是不是明确,决心是不是坚定。而最重要的就是勤奋。一直以来,我从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但我比别人刻苦。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到北大仅仅两年半,年级轻轻的他就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别人都说,他值得,他是苦出来的,对此梅宏自己也深表认同。 最受学生尊重的实验室 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上顶尖的实验室,许多青年科学专家都心向往之。从1999年3月起,梅宏作为访问科学家在贝尔实验室度过了一年的难忘经历。使他感触最深的,是那里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一种目标管理的文化。那里没有严格的打卡制度,却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就是一个统一的目标。那是一种非常亲切、友好的合作环境。回国之后,他力图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对此进行大胆借鉴。尽管国内的大背景和美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我觉得那种目标管理的理念是同样适用的。如果事无巨细的去加以管理,是会对学生形成限制的。在这种宽松的管理氛围下,他鼓励学生在服从实验室安排的前提下,更灵活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使个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软件工程这个领域,年轻人有很大的优势。作为老师,总是希望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总是希望能把自己最得意的东西传给他们。正是因此,他的实验室成为了在北大最受学生尊重的实验室之一。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这里他们能感受到更自由的学术氛围。 骨子里的民族情怀 无论是担任一系列的社会兼职,与领域内人士注重沟通,还是对国外目标管理理念的积极借鉴,在治学和科研上,他始终怀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尽管如此,他仍然始终坚守在祖国的这一方沃土。 年轻的时候,也想过出国,考托考G,但可能骨子里还是有一种民族情怀。在国外可能能谋求到很好的生活,但始终没有一种归属感。在他看来,当今社会仍然是国家利益至上,没有什么所谓世界大同,只有国家的强盛才能给个人带来荣誉感。近几年身在国外的时候,更明显的体会到这一点。 做出成绩就必须动脑筋 自信的人往往敢于尝试新的领域,使自己的潜质和兴趣得到充分的发挥。在863计算机技术课题组中,组长怀进鹏曾评价梅宏创新能力很强。他什么时候说的啊,我怎么不知道呢?听记者问到这些,梅宏开始大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曾经说过,今天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既有技术背景又有管理经验的人。在这个课题组中,梅宏正是这样一个管理专家。我主要很想做些事情,而在课题组中,我所管理的项目和自己从事的科研领域有很大差距,正是如此,要想做出些成绩,就必须去创新,必须动脑筋,得善于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谈到团队协作,他借用了广告学中的一个术语头脑风暴,来形容专家组5个人之间的思想碰撞,正是在这种思想碰撞中,常常会产生奇思妙想,每个人在其中都发挥了不同的角色和作用。梅宏在自己的述职报告中写道:专家组的统筹规划、团结协作、相互补台,是实现战略计划的基础。说起973,因为这与他本人的科研紧密相关,梅宏显得得心应手。我自己的团队承担的是973的项目,我的整个实验室的主线就是973。而这些项目同样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能有所收获。在把863、973放在头等大事之外,由于教学、科研、管理是他平日生活中的三架马车,所有的时间都排得很满。要把时间充分利用,善于统筹规划,这也要动脑筋的哦。梅宏笑着说。 做有用的研究 梅宏一直有一个观点,做有用的研究。他并不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更不欣赏故作高深地走理论的套路。在他看来,做研究不是为了文章而文章,为了理论而理论,而应该使自己的所学与社会的发展趋向紧密的结合起来。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梅宏并没有因为文革和上山下乡耽误大好青春,而且享受了很好的教育机会。他始终把这些归结为运气很好。我年纪很轻就成为教授,但这就好比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是因为我有多能干,而是那个百废待兴、人才缺乏的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的。梅宏谦虚地说道。正是因此,我至少要说服自己,现在所研究的在未来是有用的,而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怀着对国家、对社会的深刻关注,他选择了这样一种经世致用的研究取向。 ■人物小传 梅宏,祖籍重庆,生于贵州并成长于贵州。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七年分别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获计算机应用学士学位和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一九九二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一九九四年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博士后出站。国家八六三高技术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九七三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软件工程分会(筹)理事长。二○○四年六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梅宏主要研究领域 面向软件体系结构(SA)的软件构造技术,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构件组装技术,软件构件组装技术及理论,软件的特征交互及互操作性的研究,Internet环境下基于Agent的软件中间件理论和方法,奥运信息系统模型的研究与建立。 ■梅宏获奖情况 1997年北京大学大众奖教金特等奖1997年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7年中创软件人才奖1998年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国氏博士后奖(现更名为中国优秀博士后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2001年北京大学杨王院士奖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转载地址 http://cn.tech.yahoo.com/041013/33/266gs.html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乱谈金庸武侠小说
cutefay 2009-3-15 00:39
最近写的博文都太严肃了,这次写点轻松一点的,感性一点的,就乱谈一下金庸武侠小说吧。 所有武侠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写得很有思想性,很多情节耐人寻味,他的小说是一部反映人间万象的百科全书。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找到可以比喻的人或者事情。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就是武侠小说的真实写照。 这篇博文不是要谈金庸武侠小说好在哪里,而是谈谈自己想谈的一些人物和事情。 金庸武侠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就是《天龙八部》;最喜欢的男子是萧峰,其次是段誉、再次是杨过,第四令狐冲;最喜欢的女子是霍青桐、其次是郭襄、赵敏和黄蓉(三者不分先后),再次是周芷若。我喜欢的男子都是一些比较豪爽真性情类型的;喜欢的女子都是一些有智慧类型的。 最喜欢萧峰,是因为他真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并且侠骨柔肠,对阿朱那么好,连对阿紫都能够照顾得那么细致。这样的人,是男人中的极品。这样完美的男人,金庸安排他的结局比较悲壮,我觉得作者他这样安排,是暗示着这种极品完美的男人,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其实,我内心特别希望他的结局是他最后没有死,能够娶了阿紫。如果阿紫嫁给了她,阿紫绝对会做一个可爱俏皮的乖乖女。但是作者是不可能这样安排的,一这样安排,就毁了萧峰在人们心目中的那种极品形象了。 喜欢段誉,是因为他有一股潇洒、风度翩翩的气质,非常有悟性,虽然他看似奶油小生,也有些花痴,但是他是很豪爽仗义的。喜欢杨过,是因为他很聪明、又幽默、又痴情。我觉得小龙女这样沉闷的性格其实不适合杨过,杨过如果娶一个很可爱的女孩,例如郭襄、陆无双之类的,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会有很多开心事。喜欢令狐冲,是因为他很洒脱,不会墨守陈规地遵从岳不群的那一套虚伪的正义,他有他自己的江湖准则,很仗义,如果人生中有这样的人做哥们儿式的朋友就好了。 最喜欢霍青桐是因为她很漂亮、很理智、很坚强,可惜《书剑恩仇录》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不那么出名,所以很多人对霍青桐这个人物没有太多的了解。喜欢郭襄,是因为她好可爱啊,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喜欢赵敏,是因为她英姿飒爽。喜欢黄蓉,是因为她非常聪明伶俐,有些俏皮,不过我不喜欢她的任性,我喜欢《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那个俏皮的蓉儿,但是不喜欢《神雕侠侣》中的那个处处刁难杨过的蓉儿。喜欢周芷若,是因为她美丽有智慧,虽然她狠毒了一些,但是她后来的很多性格完全是被灭绝师太逼出来的。周芷若是一个很能够成大事的人,她很有王熙凤的那种气质,为了事业可以牺牲很多东西,并且很有心计,我很佩服这样的人,同时也很同情她。她本是一个贤惠善良的女子,如果没有加入峨嵋派,可能会成为张无忌的妻子,做个贤妻良母。 金庸武侠小说中其他我喜欢的人物有:黄老邪(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中我最喜欢的,不拘一格又很有品味)、韦小宝(我很佩服他左右逢源的功夫)、赵王爷完颜洪烈(他对包惜弱简直好得不得了,让人感动)、杨逍(简直是太酷太潇洒了,《倚天屠龙记》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他了)、木婉清、阿朱、阿紫(这三个都是段誉的妹妹)、段正淳(此人真是情圣,对每个情人都是那么好,不得不佩服)。 如果问:你觉得哪个或者哪几个场面最能够代表武侠小说的感觉?我的回答是:1、萧峰和段誉在客栈比酒;2、令狐冲和田伯光在客栈坐着比剑;3、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华山论剑;4、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5、萧峰为救阿朱去聚贤庄会群英。(以上几个不分先后顺序。) 如果问:你觉得金庸武侠小说中谁的武功最高?我的回答是:1、扫地僧;2、独孤求败;3、东方不败。4、杨过 就写这么多吧!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687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动物解剖学家--谢铮铭先生
liudongyang 2009-2-23 17:02
硕士阶段专业方向为动物解剖学,谢先生为我们师爷。我入学时先生还健在,只是已经卧床,每日与收音机为伴,未能拜见;而先生驾鹤西去之时,也未能去表达哀思。这里转帖些文字与图片,以为纪念。 从网络上搜索的关于谢先生的介绍:谢铮铭先生 ,1914年生于湖南新邵县。 1941 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在中央大学、兰州大学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任教 。1948 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 ,获博士学位。 1951 年回国后,在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任教,为我国家畜解剖学的教学和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研究会第一、二届名誉理事长。 谢先生于2006年10月份仙逝。享年92岁。 谢先生从事家畜解剖学教学科研工作 52 年来,曾系统研究鸡、马、驴和双峰驼的解剖结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发表的论文都有新见解和新发现。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鸡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部分成果被欧美最具有权威性的《家畜解剖学》和《家禽生理学》等书所引用。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他花费了40多年的时间,带领教研组的同志和研究生一道对主要生活于我国和蒙古的双峰驼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丰硕成果。已完成了双峰驼肌肉和筋膜、消化系统、四肢关节、后肢血管神经、头部的血管神经、脑的动脉及爪和指(趾)枕等一系列关于双峰驼解剖结构的研究,发表了20多篇很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他主持的《骆驼头部、躯干、前肢、后肢筋膜和肌肉的解剖研究》获甘肃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骆驼的解剖》等两项成果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首届科学大会先进科技成果奖。近年来,他又指导研究生对鸡的神经系统进行研究。 谢铮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家畜解剖学教育家,曾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家畜解剖学教学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显著成绩。他曾花费多年时间,亲自解剖动物,并根据实地解剖程序和解部经验编写了《驴马实地解剖》专著。 1965 年出版,1986 年再版发行后,深得同行赞许,并被认为是培养研究生和进修生难得的好教材。他还主持编写了全国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写了《家畜解剖学》、《家畜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教材中的部分章节。50 多年来,他一直深入研究家畜解剖学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了以小班开课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实物教学为主要授课方法的解剖学教学方法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作为硕士、博士导师培养研究生以来 , 他已为国家培养了 13 名硕士和博士 , 并且积累了培养本学科研究生的丰富经验。 以下为谢先生的轶事。转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8982e60100ajf7.html 。 其实说起杂木河畔,你们那次修渠劳动既未看到杂木河源头,也没有到过真正的杂木河畔。倒是时隔四年后的1970年,全校教职工已经下放农场劳动的那个年代(1968年秋学校便开始下放教师劳动)。一次连里(那时把学校下面的农场称为二连三连)派了三名教师坐上拖拉机去杂木河装运石头,你与林学系的一位同令教师,加上兽医系解剖学教研组的动物解剖学家谢铮铭教授,同坐在后面拖斗上,行驶到路程看起来还不算近的一条干干的河床里下了车,任务便是搬运干河沟里的石头往拖车上装,原来不识卢山真面目的杂木河,这时终于看到了。不过它并非是波光粼粼水流汩汩的一段大河.....,而是古代洪水冲刷所留下既宽又长的干河沟,因此河床中才有那么多大小不等的卵石。原本与同去拉石头的谢铮铭先生并不十分熟悉,隐隐约约听人说,他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留过学的,再说他的年令也比你们大,劳动中应该得到照顾,三个来自湘闽苏的异乡人,边捡石头边往拖车上扔,稍大的卵石双手抱着往上扔,个别石头三个人抬着装上车,真是合作无间劳动愉悦。以后的日子就再未与谢先生有过共事合作的机会,心中也渐渐淡忘。没想到改革开放后,著名兽医病理学家朱宣人教授出任甘农大校长。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教师外语水平测试(详情另文叙述)而你是那次考后少数获胜入围者之一。事后未隔几天与谢先生在图书馆大门前不期而遇,他热情的握着你的手说:这次测试你考得不错!听他突然说起日前一次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水平测试,起先反应很平静的你并没有喜形于色,因为还不知道事情是否确凿,此时谢先生又重复说了一遍,这才会心的向他微微一笑以示感谢。内心倒觉得有抑止不住的高兴,继而又想:他怎么知道其中详情,莫非他也是这次测试评委不成?过后一打听,情况果真如此。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问渠哪得清如许---彭德良
陈井生 2009-2-15 10:34
 彭德良,男,博士,研究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线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专业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毕业,1987年8月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2001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一致从事植物线虫病害研究,现任植物线虫课题组主持人。1993-2003年先后5次在意大利农业线虫研究所、英国国际寄生虫研究所、比利时农业研究中心作物研究所线虫实验室从事植物线虫系统分类鉴定和线虫分子诊断合作研究。
个人分类: 大豆|5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幼儿园里的教授园长
JYH64J98Y99H 2009-1-6 22:50
陈鹤琴 于 1919 年回到祖国后,随着学习与认识的不断深入,他在思想上产生了一个变化,逐渐感到美国的教育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用美国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未必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于是,他结合在美国所学,不断总合中国教育实际,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路。其中,影响最为巨大、贡献最为卓越的就在幼儿教育领域。有人称他为 “ 中国幼教之父 ” ,有人称他为 “ 中国的福禄培尔 ”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教授更是称他为 “ 东方的福禄培尔 ” 。 福禄培尔( Froebel , 1782-1852 )是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他于 1837 年在布兰肯堡开办学前儿童教育机构, 1840 年命名为幼儿园,他组织训练幼儿教师,创立了一套幼儿园教育体系,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将陈鹤琴与福禄培尔相提并论,是对陈鹤琴 “ 一切为儿童 ” 开拓性贡献的高度赞誉,这也是他在幼儿教育领域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1923 年秋天,为了继续进行儿童教育实验,在东南大学教育科的支持下,陈鹤琴在位于鼓楼头条巷 25 号自己住宅的客厅里开办了一所实验幼稚园,取名南京鼓楼幼稚园(即今天南京鼓楼幼儿园的前身)。他亲自担任园长。这是我国第一所由私人开办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 1925 年,新园舍建成,一篇当年由陈鹤琴和张宗麟合写的文章描写了当时的情形: “ 在鼓楼公园西边新村中,有几亩空地,满布着绿草短树,一所矮矮的平房,放着几多运动器械,玩物恩物等。早晨 9 时起草地上就看到儿童的跳跃,听到咿呀的歌声,还有二三位富于儿童性的成人,跟着一群一群的儿童跑;有时候带着几位儿童到附近田野、公园、市街上去;有时候钟声一响,大家都到屋子里去做室内活动。这样,要到下午五时以后,方才静悄悄地只听到办公室里几个人开会谈话的声音,这是我们全天大略的情形。 ” 鼓楼幼稚园是实践陈鹤琴学说的重要场所,它既吸收了世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又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情形进行了创新改造,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回顾南京鼓楼幼稚圆创办初期的理论与实践,值得总结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幼稚园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灵活机动。在这方面,陈鹤琴通常是于前一星期商定下一周要上的课程,以当时当地的自然界和社会风尚、节日等作为设计教学目标或者组织课程的中心。他深信,自然万物是教育的最好课堂。课程应该合乎实际,应该活用。同时,要考虑儿童的适应力和兴趣。第二,幼稚园的教学方法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如以自然科为中心编制的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法、故事图画法、歌谣表演法,自述法、老师指导儿童自由阅读法等。第三,非常重视儿童习惯的养成教育。陈鹤琴认为,教育的一部分功效就是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幼稚生应该养成多少好习惯?怎样才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他采取的方法是,首先列出一个习惯表,并加以细分,包括个人卫生、品德、待人接物、游戏、工作、学习、智力等方方面面,然后,再分阶段对照检查,根据不同情况施教,再检查教育效果,并反馈给家长。例如,检查清洁是落实卫生情况的良好途径。第四,教育设备与玩具倡导国货,鼓励节约和废物利用。教育设备与玩具的选择关键在于合乎儿童心理,合乎教育原理。 饮水思源,我们观察当今幼儿园的办园走向,不禁要追溯早期幼儿园的办园思想和风貌,并以其作为研究幼儿教育的原点。“鼓楼幼稚园的办园宗旨、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设备,一切的一切以中国儿童为对象,以 ‘ 中国化 ’ 为目的,为起点,为归宿。首先,由于缺乏幼稚园教学场所,就在鼓楼城北空地上新盖的家宅客厅里办幼儿园,招生 12 名。嗣后,募捐修建园舍。我亲自布置园地,种植花卉,添置运动器具如秋千、摇船、摇马、大小积木、沙盘等,又制订课桌椅。园地布置成草坪,四周冬青、四季如春,红红绿绿,着实可爱,俨然是个小公园。这样一来,南京鼓楼幼稚园竟成为一个游览之处。” 陈鹤琴的挚友陶行知先生对陈鹤琴所指导的幼稚园教育的中国化实验,称之为“意义重大而又令人鼓舞” 。 1927 年,由于国内时局动荡,陈鹤琴主持的幼稚教育实验不得不中止。 1932 年由钟昭华主持担纲,鼓楼幼稚园才重现生机,教育实验才继续进行。 1937 年抗战爆发被迫停办,直到 1945 年抗战胜利后才重新恢复办园。 1952 年,南京鼓楼幼稚园由人民政府接办,并正式更名为南京鼓楼幼儿园。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中国幼儿教育的摇篮,具有无可替代的开创意义。今天的南京鼓楼幼儿园依然是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幼儿教育的一面旗帜。它书写了历史的辉煌,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同时,它更以物化的语言,记载了一位人民教育家在幼儿教育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贡献。中国的幼儿教育史将永远会记载陈鹤琴的名字,一位创办中国最早幼儿园的教授园长,中国的幼教之父,东方的 福禄培尔。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5 页。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57 页。 陶行知全集(第六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85 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物素描】:父亲
luohuiqian 2008-11-25 23:15
(亲友卷)之九:我的父亲 我这一辈子,谁对我影响最大呢? 毫无疑问,答案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继承了父亲和母亲的基因,也继承了他们身上的品质。父亲和母亲在我身上的烙印永远伴随着我,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永远是我影子的一部分。 我的父亲,一个典型的赣南客家农民,一个在教育基层辛勤耕耘了近40年的老教师,一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中共党员,一位年逾花甲、和蔼可亲、疼妻爱子的一家之主,一位 要形容我的父亲,是无法用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说清楚的。父亲是一本厚厚的书,无论何时你翻阅起来,都能得到新的心得体会。 父亲的一生,风雨、沧桑、坎坷,我已经无法细细去描述,因为我忽然发现,其实我对父亲的历史并不了解。姑且就拣父亲的一些小事叙述罢。 父亲的教书生涯。 父亲出生在新中国的第一个春天,父亲的命运和这个初生国家的命运就这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父亲的童年,是饥饿和辛劳的童年。我家到爷爷这一辈,已经沦落为普通农民了,家境的贫寒让年幼的父亲更早的懂事。其他的孩子吃完饭都去禾场上嬉耍,而唯有父亲默默地坐在厨房的门槛上等大家吃完,然后起来收拾碗筷洗干净。做完家务便到自己的屋内认真地做作业、看书,父亲从小聪颖,读书读的好。可是家境实在贫苦,父亲读完小学,便被迫辍学了。父亲的少年,是新中国动荡不安的狂躁岁月,读书几乎不大可能,可父亲却认真自学了初中的课程。在当时乡村教师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父亲主动要求当一名民办教师,到乡里最贫困的那个村任教。仅有小学文凭的父亲就这样和他的另一个同事钟老师支撑起了一个村小学,当时学校的状况很差,房子是找村民盖的土房,窗户是两人用山上的木头打造的,没有玻璃,冬天冷就用报纸封住,至于座椅都是支呀作响的,而黑板不过是墙上的一块黑油漆而已。父亲和钟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十多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甚至已成金兰之好。有趣的是,我在初中的一位钟同学也成为了我的兄弟,而钟老师和他是叔侄关系,父亲一辈的友谊居然得到了延续。父亲从走上讲台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今天也没有走下来,乡村教师的身份,伴随了他近四十年。后来父亲到了我们自己村的小学任教,父亲坚持不懈地自学,他顺利从一个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终于有了个正式的教师名份。自从第一个教师节开始,父亲每年的教师节都能拿到一张奖状,上书:优秀人民教师。自从乡里开始统考评成绩以来,父亲每个期末都能拿到一个奖状,上书:全乡某年级数学第一名(或第二名)。多年来,父亲的奖状堆满了整个抽屉,我从拿到第一张奖状开始,把父亲、哥哥还有我的奖状拿出来贴在卧室墙上,如今,整整一面墙,已经满满当当。所有亲友跨进这个卧室都要露出羡慕和欣赏的眼神。父亲的荣耀就是我们兄弟俩个的动力。父亲因为优秀的教育成果,很快升为村小学的教导主任,当了个小官。在我读小学的第二年,父亲被提拔到乡中心小学当副校长,管理全乡小学的教学工作。在父亲的带领下,全乡小学的教育质量大为提升。在我们这些偏僻的乡镇,当个乡里小官一般都是腐败的典型,三年两头就足以捞到钱,然后盖一栋二层小洋楼,然后趁机调走,留下一副烂摊子。而父亲,是我见到的真正的清官。父亲很早就成为了中共党员,作为全村那少数几个党员之一,父亲一直严格履行着党员的义务,村里无论大小事务,只要村民有求于他,必定帮忙到底,而且从不求回报。父亲作为中心小学副校长的那几年,工资虽然若有所涨,但却不见其他钱多起来,我家的生活依旧清贫。我清楚地记得,在父亲从职位上退下来时候(那时因为新教育局长上任,把一批正派一些的各乡学校领导全部以年龄过大辞退了。),有人问他作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校长,一年能捞多少钱。父亲的回答很简单:油水很少,如果除掉工资奖金之外的收入,大概一年也就500左右吧!这个数目差不多是父亲一个月工资的一半而已。要知道,县教育局长每年明目张胆地要求乡初中和中心小学领导必须上交1000-3000元不等,父亲的这点灰色收入根本不够塞满哪个红包。父亲在当副校长的几年,我从小学到了初中,而父亲在我高中年代终于退了下来,那一年刚好哥哥从中师毕业,他进到了父亲所在的中心小学,不过教的是语文。父亲回到了村小,原因是年龄太大,接近退休。父亲也不再争取什么了,他知道母亲一个人在家是何等的孤单寂寞。父亲在乡里的几年里,我在县城读高中,哥哥在市里读中师。一个月里或许最多有那么一天,那么一个晚上,我们一家四口能围坐一桌,愉快地吃晚饭。只有等到暑假和农忙,我们才有机会天天在一起。而其他时间,都是母亲一个人,守着那栋诺大的土房,我不知道对声音和毒蛇异常敏感的母亲经历了多少个胆战心惊的夜晚,她又是何等地思念她的丈夫和儿子们的,我只知道,我的母亲,有足够的坚强!父亲累了,于是回到家里,天天和母亲作伴,在步行十分钟之远的村小里轻松的完成教育生涯的最后年月。如今的父亲,是快乐和满足的。 父亲的农民生涯。 父亲是个乡村教师,父亲也是一个农民子弟,他自己也是一个农民。爷爷没有给父亲留下任何遗产,一栋破旧的土屋还是当年村组里围屋的一部分,而田地是土改时候分到的,只有三亩半,奶奶去世的早,在分地前一年就走了,所以她没有。而哥哥来的晚,刚刚好分地那年出生,分到了半亩。我,连一分地都没有。就这三亩半土地,父亲和母亲一直辛勤的耕耘着,一年到头没有多少余粮,仅够糊口而已。田地里的活,母亲能干的她都包了,只有像牵牛耕地这样的重活必须父亲动手。父亲就这样,教学之余抓紧每个周末在田地里劳作。我常常看到他的学生有了问题,拿着作业本,循着田间小道,去找那头老黄牛和后面挥鞭耕地的父亲,于是师生两人坐在田埂上讨论起了问题。家里的农活是很累的,尤其是暑假双抢,既要抓紧收割,又要准备接着的播种和插秧,这些完了之后还有晒谷子和拔花生榨油等等,一直要累到九月开学才算结束。父亲的所有假期,就这样被农活占据了。但是他从不抱怨,他知道母亲在家天天干活,肯定比他要累的多。我们兄弟,从小学开始便帮着家里做农活,中学时代每逢农忙更是要帮着下田劳作,而晒谷子之类便由我们兄弟两个包了。记忆最深刻的是收稻草,稻草晒干了要赶在下雨之前收回来,好几公里的田埂路,一百斤左右的稻草,就这样肩挑一担担的回来,往返数十趟,我们兄弟往往累个半死,可父亲母亲却还要在明天继续下田插秧。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他知道靠二十四节气和天气情况判断农活的时节,他知道如何看秧苗是否健康,禾苗是否茁壮,水源是否充分。我从父亲的身上学到了如何观察气象,如何预测天气,也学到了作为农民应该知道的一些手艺。常年农业劳作也让父亲更快的衰老,病痛也随之而来,如今他常常说干活大不如前,干一点点就气喘吁吁,而后还要浑身疼痛数天。可是此时,我们兄弟离父亲却越来越远了,再也不能在农忙时节帮上一星半点忙。在我们的劝说下,父亲放弃了一部分地,只留下门前的几块小地,足够他们两个口粮就成。农田耕作渐渐不再是父亲的负担,而他也一直期待着我们能尽快有能力接出他们来。 父亲的品质和性格。 我想谈谈父亲的品质,还有他的性格。可父亲在我心目中总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我无法找到哪个线索顺着讲下去,姑且就说几点想到的吧。 父亲很认真。他是教数学的,自然要求严谨认真。他不允许我们打马虎,也不允许我们随便糊弄他。父亲自己做事总是有板有眼,按照计划一步一步严格走下去,力求做到完美。父亲会一些木匠活,他常常自己打造一些简单的工具,我和哥哥的卧室里面的书架都是他的设计。记得一次父亲还亲手做了一个打铃器,一个木盒子装好十几节电池,接上电路,作个电铃,这个打铃器成了他们小学里每天上下课的指示。 父亲很勤劳耐苦。在大伯和父亲尚未分家的时候,大伯年龄比父亲年长很多,很早就出去在外打工,而父亲则在家里负责农活,在刻薄的奶奶面前,他依然干的很出色能得到夸奖。母亲嫁过来之后,父亲和大伯决定盖一栋新房然后分家。整个新房,上下两段对称分布,里面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父亲两兄弟一点点担过来的。母亲曾经告诉我,家里的每一根房梁(总共估计有五六十根)都是父亲和大伯两个人从百里之外的深山里推回来的,那时每天早晨三点出发,步行到深山老林砍树,到晚上十点才回来,就为了一根木头!父亲常常累的趴在床上,连母亲来喂粥都懒得张口了,而明天却仍然要继续。在我们读中学时候,当年盖的土房已经破旧不堪了,父亲决定全部粉刷一遍,当然他请了师傅,不过哪些铲去墙上旧石灰的工作大都是我们自家人做的。随后父亲又决心把家里所有的泥地面改造成水泥地,他借来的钱仅仅够买水泥石灰,而所有的沙子石头都是母亲带领我们兄弟从村里的小河一担担挑来的。那时常常和母亲比赛谁挑的多,我们一担其实仅仅抵的上母亲的半担,可数目却从来没超过母亲,要知道一天挑个三四十担可不是好玩的!每年的五一十一哪些假期,父亲就带着我们,把家里里外外换成水泥地,用他发明的水管水平仪还有墨盒划线施工,研究如何防潮等等。现在每次回家走进小院,就看到当年我们父子三人铺设的那条小小的石子路,石块和小石子是我和哥哥拣来的,而花案是父亲设计我们动手铺设的。每次踩那亲手摆放的石头上,都是一种亲切感。 父亲很博学开明。童年的我总喜欢问为什么,而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小学四年级时候我第一次出院门,是去千里之外的外公家,父亲把沿路所有的交通标志牌都给我讲解了一遍。自从我翻起了堂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问题更是多了,父亲也有回答不了的时候,但他从不感到郁闷和窘迫,反而是建议我自己去找答案。父亲的小学文凭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知识水平,他订阅了很多杂志书刊,还仔细地按照年份订在一起,就这些书,成了我最初的启蒙读物,至今回家都会偶尔翻阅看到新的知识。随着我读书生涯的增长,我从中学到了大学,而后成了研究生。父亲的知识已经不能应付我的问题了,反而常常虚心向我请教外面的世界。父亲在当副校长的时候曾经借机出去旅游几趟,从上海、杭州、庐山到海南等等地方,相对于村里其他农民而言,他算是见多识广,可他却非常乐意向他的儿子们请教。每次回家父亲总喜欢和我们聊天,谈论对社会的看法。我们幼稚而天真的观点往往在父亲面前现丑,父亲总是用他的人生经验不断提醒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父亲永远是我的老师。 我和父亲。 我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记忆里依稀有那么几件事情。 小学年代我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然而我一直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和弱点。直到一次乡之间的数学竞赛考了个大零蛋。我清楚记得,父亲那晚阴沉的脸,可他没有骂我,只是把一份空白试卷交给了我,说:我不相信你是这么一个水平。之后我把父亲给的另一套厚厚的竞赛套题做完了,完成了我在数学上的飞跃。从此我学会了自学。记得父亲常常在我面前说,我们自己要学会要。这个要字的秘诀,我至今未能完全参透。 父亲的坚强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次父亲耕地晚归,在水沟洗脚时候不小心被竹篾削掉了半个小脚趾,所谓十指连心,这种痛楚是非常人能忍受的。可在后面上药和换药的时候,父亲总是坚忍着疼痛。父亲如今患有肩周炎,可他很少向我们提起,我知道每次他用臂力的时候都要疼的冒汗,可他从不哼一声。我从父亲这些,学到了坚韧和坚强。 父亲的友善和乐于助人让我从小就得以熏陶。父亲善于观察人,也善于分析问题,更乐于尽己之力帮助别人。村里不少人都喜欢来找父亲,从小两口子闹矛盾到两兄弟闹分家到和邻村的利益争执,父亲都愿意出面调停。父亲在村人面前是有学识和见识的代表,村人都很敬佩他。而到后来,村人在父亲面前更多的是对他拥有我和哥哥这样两个令人骄傲的儿子而由衷的羡慕。客家人崇尚读书,尊敬文化人,也尊重教师,父亲的身上就是例证。而我,作为村里面前学历最高的人,也成为了其中一员。我必须努力,不让父亲失望,不让乡亲失望。 父亲的朴实和开明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从小到大,都未曾因为自己来自老区农村而感到自卑和羞愧,我为我拥有这样的家乡而自豪,我为我在这些善良纯朴的村民中成长而骄傲。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身和心都永远属于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父亲的生活总是朴实无华,他总是很清楚自己的生活定位,从来不和别人去攀比,也从来不去炫耀。父亲也是开明的,我从小到大,很少挨过父亲的巴掌,唯一的一次不过是我和哥哥打架过凶。而父亲更多的是用眼神和话语激励我们,我内心中一直依靠父亲对我的那份殷切期望而不断激励自己上进的。父亲甚至很少责骂我们,如今父亲和我们说话都是一种商量的口吻。他从来都是让我们自己想问题解决问题,他乐于提供参考和帮助。正是父亲这种宽松而敏锐的态度,让我从小便走向独立生活独立思考,我形成了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感谢父亲! 我和父亲,还有很多故事。一时却想不起来那么多,就说到这吧! 父亲给我的教育可以总结为一个字:要。要学会自己去要,要学会如何去要,要学会要什么。我从小学开始听到父亲如是对我说,那时我是懵懂茫然的。而后在我的中学,我逐渐悟出了要字的含义,终于体会到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去要的快乐。在我的大学我的研究生生涯,我从这个要字,选择出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和道路。可是,直到此刻,我相信我认为完全悟透这个要字的精义。父亲是我一辈子都学不完悟不透的财富,我为拥有如此完美的父亲而深深欣慰。 愿父亲一生平安!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物素描】:外婆
luohuiqian 2008-11-25 23:13
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上找一个最疼我的人,我想那就是我的外婆。 我生命里拥有外婆的日子大概只有短短的十四个春秋,在这近五千个日日夜夜里,我和外婆在一起的时光加在一起也不到半年。可外婆在我生命历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我高中时代的一篇文章的话来说:她是我心中的月亮,指引了我的人生之路。 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的外婆,她的长相很普通,和故乡里任何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外婆的身躯和她女儿也就是我的母亲一样又瘦又小,还有干燥的皮肤,这点一直遗传到了我的身上。 外婆疼我,大概是因为我是四个表兄弟里最小的吧。我的两个表兄和我同龄却比我大三个月左右,他们是双胞胎,不幸的是哥哥天生得了癫痫,这种在以前无法治愈的病一直折磨着他痛苦的人生,至今他也算是勉强读了小学二年级,而弟弟和我一样,努力地学习成了研究生。我的哥哥比我们都年长一岁,他是老大,所以自然就得不到长辈的疼爱,因为老大就意味这要早自立,不能依赖长辈。我十分幸运地成为了最小的孙儿,奶奶在我来到之前就撒手归西了,我惟一的祖母就是我的外婆,虽然还要加个外字。 我是外婆的宠孙子,外婆对谁都这么说。因为我乖的原因吧,我常这么不由自主地想。 外婆是宠我的,她在我身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搂着我,生怕别人伤害到我似的。母亲有时看到我闲着想让我帮着干点轻活,就是扫地洗菜之类的,外婆也会护着我说:孩子还小着呢,别累坏了!于是我就撒娇往外婆怀里一靠,继续享受故乡冬日里温暖和煦的阳光了。 外婆很喜欢我,她每次来我家的时候总能带一些好吃的,而第一个吃到的就是我。记忆里最深刻的是葡萄,那个时候很少人家里有葡萄,外公家却有个院子,里面栽了不少葡萄。每次到外公家,我第一关心的就是葡萄长出来没有,熟了没有。这时外婆总是拉这我的小手到后院去,如果葡萄没熟她就会给我其他好吃的并告诉我秋天时候再来,于是我每个秋天都要闹着父亲带我去外公家,期待着外婆从树上摘下又香又甜的葡萄给我吃。 外公家在我们邻乡,要走很远的路。父亲骑车带着我们兄弟俩,母亲则走路,一路上很辛苦。外公的家是个大宅子,至少在解放前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地主了,后来父亲告诉我他们家是富农而已。外公的父亲我是见过的,我称他为大公,我看见的他已经是常年卧在病榻上了,毫无地主或者富农的风度。听父亲说大公有九个儿子,我的外公是老大。大公病危那一年,作为长子的外公从他远在吉安那边的医院回来了,仔细地照顾着他。而我,则被母亲带到了外公家。那时我在外公老家待最长时间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次外婆却因为生病而待在她在吉安地区的新家没有回来,我期待着的外婆的疼爱在那次没有了。虽然院子里甜美的葡萄还在向我招手,可我心里始终提不起高兴的劲儿来。一日午睡后醒来,一个外公的兄弟的孙子十分不礼貌地闯进了我的房间,更让我害怕的是他居然扛着一根长长的晾衣杆。这根竹竿可非同寻常,长长的头上有些留着的枝桠,又尖又细,很是吓人。这孩子虽然比我还小,可胆子和力气却大的很,他挥舞着竹竿赶着我这个陌生人,我很害怕,在床上跳来跳去地躲闪,大声呼唤着外婆。可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外婆不可能来到了,我顿时吓的哇哇大哭起来。那是无助的眼泪,我毫无还手之力同时也毫无帮助可寻,于是那小孩更加放肆了起来,而我的哭声只能是越来越大。终于,母亲过来了,她狠狠地训了那小孩一顿。母亲的堂姐也来了,她抱着我,帮我抹去眼泪。这位母亲的堂姐,也嫁在我们村,母亲对我说我该称呼她为:远方的婶婶。远方的婶婶好不容易把我哄好了,我不再哭泣却十分质疑地问她:是不是我再也见不到外婆了?远方的婶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因为她也无法知道答案。远方的外婆正在忍受着病痛的煎熬,而外公又不得不在老家照看大公。最后,年事已高的大公还是寿终正寝了,外公办完丧事就回到了吉安那边的新家。从此,外公的老家就荒废了。外公的兄弟一个接一个地搬了出去,一座大宅子渐渐变得荒芜。几年后父亲曾去过一次,他说房子已经破败不堪,院墙也倒了,我听到这些顿时充满了忧伤。然而,父亲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葡萄树还在。他递给我一根树枝说:你把它栽在土里,等到了春天,我们家也能长出葡萄树了。于是我家从那时起就有了第一棵葡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秋天里葡萄结的果实总是又小又酸不好吃,我对葡萄便逐渐失去了兴趣。后来我仔细想想才明白,外婆给我吃的葡萄都是仔细挑选的熟透了的,当然是又大又甜了,加上以前很难得吃到葡萄和外婆温柔慈爱的目光,所以才会感到特别好吃。至今我的家里还有三棵葡萄树,虽然那已经不是外公家里带来的那棵了,但现在的葡萄确实是又大又甜又好吃。有时吃到母亲留着等我回去吃的葡萄时,我就想到外婆,想到她在天堂是否依然有葡萄吃,又是否还舍不得吃那些又大又黑的熟葡萄呢? 我问远方的婶婶那个问题后来有了答案,外婆舍不得撇下我们,在不久后两年,我终于见到了她。 那是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外婆再次病危。每到年初的时候,她总是这样,身体变得很差。外公后来也一样,每到仲夏就要犯病一次,虽然我一直很佩服外公强健的身体,但有时衰老是无法抗拒的。外婆就在衰老面前被病魔击倒了,她得的什么病,我记不清了,但糖尿病是主要的,也是致命的。我这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被糖尿病折磨的骨瘦如材了。我第一次见到大腿只有我胳膊粗的妈妈!母亲说,我看到她眼里噙满了泪水。外公每天耐心地照顾着外婆,给她喂粥,给她洗澡,给她换洗床单。即使如此,常年躺在床上也使得外婆背上因为尿湿的床单而长了疮,外公就不断给她翻身,但每翻一次,她都要呻吟半天。我走到外婆的床边唤着她,外公扶起她,外婆的枯燥的双手在半空中乱摸,想摸到我的脸。外公告诉我,严重的糖尿病已经使外婆眼睛差不多失明了。我努力不让自己流泪,不能让外婆摸到她小外孙哭泣的面庞。外婆反复叮咛了我一句话:要听话,要好好学习! 两后的中秋节前几天,父母再一次去看了外婆。这一次,外婆还是挺住了。她跟外公还有舅舅表兄们一起过完了最后一个团圆的中秋节。而我,和我的哥哥,因为要上课而只好留在了空荡荡的家里,我们在邻居家里渡过了这个节日。也从那次中秋节开始,我们一家四口再也没有过过团圆的中秋节。因为这次中秋节之后几个月,春节到了,这一年的初春十分寒冷,新年的喜庆没有留住外婆,被无情的病魔折磨了几十年的外婆还是离我们去了。 那是大年初八的夜晚,父亲接到了加急电报,外公在我们家还没电话的情况下用最快的方式通知了外婆去世的噩耗。深夜里母亲匆匆收拾了行李,和熟睡中的我们告了别就出了家门。我朦胧中听到了母亲的声音,但我没有在意。等到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我看到了桌上的字条,于是明白了一切。母亲让我们兄弟俩待在家里,因为马上开学了不能耽误,一些日常家务也需要我来做。我知道母亲不忍心让我看到外婆去世的模样,就像我不想看到爷爷去世的模样一样,这将会是对年幼的心灵巨大的打击。母亲的做法是对的,但我无法忍住内心的悲伤,我披上外衣独自到了院子里,那时外婆搂着我晒太阳的地方,银色的月光洒落下来,在寒冷的深夜里,更加显得苍白和冷寂。我捂住脸,呜呜地哭了起来,我怕吵醒睡梦中的哥哥,但我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就这么哭了好久好久,后来累了就回去躺下了。后来的几天,我一边忙着家务和学校开学的事情,一边期待着父母的回来。 四五天后,父母回来了。他们跟我讲述了外婆丧事的一切。母亲说,外婆已经骨瘦如柴了,按照当地的风俗,人们在棺材里填满了石灰,艰难地把棺材送到了高山上的墓地。她总算安息了。 后来外公在信里告诉我,外婆临终前嘱咐了我一句话:好好读书!这是外婆对我的遗言,也是她对我一直的期望。后来我努力,我尽我最大的努力,我做到了。读书道路上无数艰难坎坷,我没有惧怕。感谢外婆,没有她的叮嘱,我不会走到今天。 一直到我大一的时候,我决定该去看看外公了。于是凭着自己在小学四年级的记忆,不管自己还是第一次出远门之后的第一次回家,我绕道一个陌生的地方宜春,从那里坐上了陌生的班车转过一道道山梁和悬崖,来到了久违的外公家。外公的身体大不如前,我耐心地陪着他过完了年。我心里一直在盼望着天晴,因为只有天晴路好走才能上山,只有爬上山顶才能到达外婆的墓地,给她老人家烧上迟到的一炷香。可故乡的天气就是这样,下起雨很难等到天晴的时候,我等到了年初四都没有等来,只好遗憾地回家了。 之后,大三那年,我再一次绕道吉安回了外公家。这一次是趁着天晴赶过去的,在外公家只有匆匆的三天,但我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我跪在外婆的坟前,伴着香烛纸钱向她道了歉,原谅不孝的外孙未能及时来看她,我也向外婆汇报了自己学习的成就,我想她在九泉之下会很欣慰的。 愿外婆安息!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物素描】:爷爷
luohuiqian 2008-11-22 23:27
我八岁之前的记忆仿佛被谁抹去了似的,我所了解的幼年时代的我都是从父母等人的口中得到的。而我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地去回忆,脑子里总是空荡荡的,仅存的几件事情,却无一例外地与爷爷相关。似乎我那段岁月紧紧和爷爷联系在了一起,而当爷爷离开人世的时候把我的那段记忆也带走了,只留下和他相关的部分。 村里人都说爷爷僵,意思是很刻薄专横。可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是极其和蔼慈祥的,他待人似乎很少有专横的时候。家里的厅堂里悬挂着爷爷的遗像,那是堂兄画的,一个冬日的黄昏,爷爷端坐在一块蓝布面前,堂兄用他的画笔仔细勾勒出爷爷的轮廓,我在一旁不解地看着他们,夕阳余晖的映照让爷爷苍老的皱纹更加苍老了。在堂兄传神的画笔下,爷爷的形象也就永远定格了在我的记忆里:满脸的皱纹是背景,头顶上戴的是顶黑色的棉帽,最突出的特征是两只眼睛,有一只深深凹陷了下去,显露出苍老的呆滞,轻咧开的嘴里露出残缺不全的门牙,短短的胡茬代替了长长的胡须。这就是爷爷的形象,一个简单而普通的农村老人。 爷爷很勤劳,80多岁的人了,还帮着家里做家务。家里猪草都是爷爷出去割来的,还要亲手剁碎。母亲说有一次爷爷太累了,剁猪草的时候居然就坐在小矮凳上睡着了,手上还握着菜刀,险些砍到了自己。听到这些,每每我看到爷爷做家务就担心他,可爷爷很神奇,从来没有耽误一次家务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事故。 而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只给我留下了三个画面,至今都历历在目。 第一个画面是在家里的大门边,那时家里还是土墙围起的院子,大门边放着一台石磨。爷爷佝偻着背牵着我在院子里玩,不知咋地,我突然一屁股坐到石磨上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喊着要爷爷背我,否则我就不起来了。爷爷那脆弱的身子骨当然背不起我了,但一时又没有办法,怎么劝我都哭不个停,爷爷没办法了,只好说:好好好,那我就来背你吧,别哭啊!于是爷爷吃力地蹲下,用他那弓形的脊梁靠近了我。我高兴地趴到了爷爷的背上,一下子就破涕为笑了。爷爷勉强撑着摸到了门槛边,大口地喘着粗气。这时刚从田里回来的父亲看到了这一幕,他惊慌失措地一把把我拽了下来,很生气地赏了我一巴掌。爷爷却笑着拦住了父亲的第二巴掌,说:孩子不懂事,由他去吧,别怪他了!从那刻起,我和爷爷的亲昵关系就建立了。 第二个画面是分月饼。80年代我家里还很穷,每到八月中秋吃个月饼都很奢侈。唯有爷爷他能得到不到十块月饼,那是姑姑还有两个堂姐孝敬他的。月饼装在他的铁盒子里,放在他床头。哥哥有时忍不住了就进去里面撬开铁盒想偷一个,可他从来没有得手的时候,爷爷总是拿根鞭子追他出来。而我则眼巴巴望着那个铁盒,唾沫直往肚子里咽,却没胆子动手。爷爷看着心软了,就从盒子里掏出一个月饼来,掰成几块,我往往能得到近半块,而哥哥只能有一小块。有时哥哥伸手来抢我的,爷爷免不了要给他顿鞭子。我知道爷爷都是疼我们兄弟俩的,年龄比我们大二十多岁的堂兄不在家,他就我们两个亲孙子,不心疼我们还心疼谁呢。不过我是最弱小的,所以爷爷总是偏袒我。其实铁盒里的月饼他自己也舍不得吃,总是小心地保存着,一旦我们兄弟俩闹要吃的时候,才拿出一块来分。不到十块月饼,却能保留好几个月。直到后来月饼都长毛了,爷爷也没发觉。堂姐过来帮他取出最后的几块月饼,洗干净切好到油锅了炸一下,然后端出来给大家分了。那一小块炸月饼,就成了我一辈子难忘的美味佳肴。一直到我长大后,我对月饼都存在一种无比的眷恋之情。虽然已经有十年多没有和家人一起团圆在中秋月圆之夜共品月饼了,但每次中秋我总要自己买一块月饼,对着月亮想念家里的亲人,怀念我的爷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三个画面是爷爷去世那天。那应该是一个冬天,父亲如往常清早就给爷爷送早饭,可这次父亲进去后就默默地出来了,对母亲说:老头子死了于是整个家里顿时就沉在一种哀悼的气氛中。母亲、姑姑和堂姐这几个家里的女人跪在爷爷床前,嚎啕大哭。而父亲和大伯则请来了村里年青人帮着收殓。我没赶进去看,我怕看到爷爷死去的模样,只是远远从门外瞟到爷爷在床上躺着一动不动,这下爷爷是彻底僵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生命的终结,我没有哭泣,只是默默地独自在院子了转了一圈又一圈。转累了就靠在门边的石磨上,呆滞地看着外面。这时还不懂事的小侄蹦蹦跳跳地过来,似乎有点幸灾乐祸地笑我:你爷爷死了哦!你爷爷死了哦!你爷爷再也回不来了!我顿时意识到爷爷和我永别了,悲伤在嘲笑面前化成了愤怒,我生气地攥紧小拳头用尽全身的力气向他头上挥去。侄子捂着受伤的额头哇哇地哭着找堂兄去了,而我却没有任何胜利的喜悦。我推开大门一路狂奔到了禾场上,眼里噙着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哗哗地流了出来。就这样,我哭了整整一天,下午回来的时候爷爷已经被盖上了白色被单,脸也被黄纸蒙上了,母亲等人的哭声已经沙哑,而父亲等人则忙碌着将爷爷遗体移到正家祠堂做法事。法事一共做了三天两夜,闹腾的锣鼓声和着女人们的哭声响了三天两夜,而我在这三天两夜里再也没有哭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哭过那一天后就再也哭不出来了,或许爷爷不想让我留下太多悲伤的回忆吧。法事最后一天,爷爷的遗体装进了棺材,我们一家人披麻戴孝地围着他做最后的告别,我不敢靠进棺材看爷爷遗容,却不小心让孝布碰到了蜡烛着火了,幸亏母亲在后面及时扑灭,否则我就对不起爷爷在天之灵了。之后,长长的棺材钉把棺材封上了,送葬的队伍把爷爷推进了早已准备好的墓穴,我不知道为什么爷爷不和奶奶葬在一起,但是爷爷的墓是我在对门岭上最容易找到的。一阵鞭炮和哀哭之后,墓穴的门被封上了。从爷爷死的那一刻到这一刻,我都没有看一眼他死后的模样,我害怕看到爷爷那沧桑的脸,我害怕和爷爷面对面永别。堂兄在守夜的时候给爷爷照过最后一张照片,据说躺在棺材里的爷爷很慈祥,爷爷是微笑着离开人世间的,这或许也对我有点宽慰吧。 总之,就这样,爷爷走了,带着他一辈子的辛苦劳累,走了。爷爷的离开,也带走了我的记忆,从此我那段年月的回忆就留下了这三副画面。 那一年,爷爷八十五岁,而我只有七岁。 第二年的春天,我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 (注:按照农村的惯例,里面的年龄均指虚岁。)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209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八月十五”的记忆点滴
jxz1963 2008-9-16 15:25
在《科学网》读了学者王德华老师的博文怀念儿时的中秋节(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09 )后,感想颇多。 有趣的是,在我们老家也把中秋节叫八月十五,也叫八月节。特别是对于一些老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同旬常的节日,不仅在这个节日里能吃上月饼(过去基本上都是水晶饼或糕点),外加上一些水果。 从我记事时起,在我的印记里关于八月十五的故事很多,现撷取几则给大家。 一、吃月饼 在我记忆里吃月饼就是吃水晶饼,而且要等到八月十五的晚上才能吃到,就和王老师所说的基本相同了。记得有一年爸爸因病住院没有给家里稍回水晶饼,妈妈就把几个黑馍切成薄片用油炕了,撒上点盐当月饼吃。虽说是别具一格的,但妈妈心里是最不好受的,这一点我们几个娃们是最了解的。 如今我们每年都给家里买月饼,但妈妈还是最爱吃水晶饼,说城里的月饼不光花钱多,而且油特别地大,还甜的要命,特别是一些南方月饼里边再放上一些大肉,那才叫人难以下咽了。 前几天回岳母家,岳母也专门问了这些盒装月饼是不是我们花钱买的,我说单位发了一些,朋友送了几盒。岳母也说:买那月饼还没有咱们这的水晶饼好吃,以后再甭花那冤枉钱了! 记得前几天和一位李老师吃饭时,说起了著名的陕西作家陈忠实,李老师就说:陈忠实老师就是爱吃陕西的水晶饼,也不知道那有啥好吃的呢? 二、吃苹果 说起那年中秋节时吃苹果的事,给现在的孩子们讲他们一定会笑掉下巴的,1970年时我家刚迁居到一个新宅子,临居四爷(在兄弟中排行老四)家种着一颗苹果树,从苹果树开花到结果,我几乎见天都去四爷家里,没事了就问四爷苹果什么时间能吃。 可能是对吃苹果不抱希望的原因吧,日后我竟然把这一茬事给忘记了,那年的八月十五晚上,四爷把树上仅有的两个苹果中的一个送给了我,这是我长7岁时吃到的第一个苹果,那个中秋夜我感到太幸福了。 三、红枣和石榴 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中秋节吃红枣和石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是那个年代要想吃到这些东西,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在去我们学校的路上,有一户住家的院子里长着一大棵枣树,每每刮风下雨时,都会有大枣被风吹下几棵,谁拾着吃了就是最幸运的了,有时一些玩皮的孩子从人家墙边经过,见到了满树的枣不免心里痒痒,顺手从路边拣个石块扔过去,肯定会打下几棵枣来,同时,也会招来这家女主人的一顿臭骂,这是应该的,谁让你嘴谗呢! 石榴这东西现在西安遍地都是,可过去我们那里几乎没有,好在我家老临居家院子里有一棵,每年的中秋时节,隔壁大婆总会给我们掰上大半个,让我们这些孩子们尝尝鲜的。最让人感到好笑的是,石榴花是从每年六月就开始开花的,而隔壁大婆头上迟早都戴着一枝鲜红的石榴花,让人觉着十分好笑。 过去人穷,没钱买花,就地取材也好打扮一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四、摘柿子 每年的 八月十五 前,我们都要到舅舅家去送节礼,其实就是月饼(过去送水晶饼),舅舅家所处的丘陵地区最适宜长的就是 柿子树了,不论是好地还是坡地,柿子树都长得很好,特别是在八月十五时,有些挂果的柿子树枝都快要挨着地了,有时我们不用上树都能吃到又甜又软的蛋柿,回家时还要拿篮子提好多柿子(有生的,有熟的),生柿子回家用水暖一个晚上就能取掉其中的涩味,是一种又甜又脆的很好吃的水果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柿子就是我们主要的水果了! 五、调和米饭 在我们老家,七十年代还种着水稻,这对于当时的北方人来说,可算是可以调剂人们饮食结构的粮食了。那个年月,各家各户粮食都省着吃,生怕断了顿。1971年中秋节前(大概是八月十四下午),我家临居家杀了一头白色的二洋猪,把肉卖给了各家各户(每斤大肉8毛钱),队上的一个五保户老人买了约半斤槽头肉(猪脖子最肥的肉),回家做了一顿调和米饭(菜、肉、米混合在一起做成的米饭),可能是过节的原因吧,老人多吃了许多,当天晚上老人的胃就受不了了,穿个大棉衣在队里磨坊边上乱转了好长时间,第二天中午时分,人们才发现老人去世了。一些年纪大的人说:老人没受罪,吃饱饱地走了,把福享了! 说到底,老人是给撑死的! 唉,那个年月,都是害怕吃不饱,竟还有撑死的了,悲哀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34 次阅读|3 个评论
晒晒我的家谱(2):为什么晒家谱
刘玉平 2008-7-23 22:44
晒晒我的家谱(2):为什么晒家谱 民族团结,共谱佳篇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生息在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尊奉炎黄为始祖。这些民族中,又有许多的姓氏。由于世代繁衍,叶茂枝张,形成了各个姓氏的家族。历史告诉我们,家族、民族与国家,有着血肉相连的辩证关系。 站在全中华民族的角度,几千年来从未实现过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统一。民族为政、家族为政,如先古的部落酋长制、奴隶社会的君主诸侯、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绝大部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同心同德共建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中华民族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蓝图的指引下,朝着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之路迈进 散落民间的史料 历史是人写的,就难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例如,耗资数千万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也引起了不少的质疑和争议。 同样,姓氏族谱,其中也难免存在一定的夸大、歪曲和谬误等等。但其作为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人文传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是散落民间的珍贵史料。 遗憾的是,姓氏族谱长期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特别是,王、张、李、刘、陈等等不少大姓氏的族谱,历史渊源久远、延续比较完整、对比性较强,可以为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如,本人对族谱的初步分析,轩辕黄帝可能于公元前2420年左右即位,商朝可能始于公元前1706年左右,西周可能始于公元前1062年左右(详细内容将陆续成文)。 血统不能说明什么,但人也不能忘本 尽管智力可能与基因有一定关系。但研究表明,决定智力高低,不仅仅是遗传基因(如,搜狐网聪明基因 http://news.sohu.com/20071220/n254209552.shtml )。而且,智力也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对国家民族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大小的唯一因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才是由 1% 的灵感和 99% 的汗水组成的。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本 。对待家族本源和血统,应该持客观的态度,既不要执迷于血统,也不能忘本。
个人分类: 历史与人物|50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晒晒我的家谱(1):姓氏家族渊源
刘玉平 2008-7-22 14:12
家乡建州52年前夕,趁周末驱车回家看望祖母和父母。其间,浏览了一遍家谱,小有收获。一则了解自己姓氏家族的渊源,二则获得了关于夏商周断代的一些认识 晒晒我的家谱(1):姓氏家族渊源 国家、民族与家族 中华民族,都是炎黄的子孙,上下五千年,生息在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因各地风土人情不同,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等各种民族。这些民族中,又有许多的姓氏,如赵、钱、孙、李等等。由于世代繁衍,如树木之千枝万叶,形成了各个姓氏的家族。中华民族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强则民族兴,民族兴则家族旺;反之,国家弱则民族衰,民族衰则家族落。所以说,家族、民族与国家,有着血肉相连的辩证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姓氏的国家,站在全中华民族的角度,几千年来从未实现过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统一。民族为政、家族为政,如先古的部落酋长制、奴隶社会的君主诸侯、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绝大部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人民大团结,亲如一家、同心同德,共建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中华民族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蓝图的指引下,朝着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之路迈进( 刘玉平文 ) * * * * * * 颂续谱 苍天悠悠,大地茫茫。刘氏宗派,渊源流长。 唐虞赐姓,始定纲常。祖德巍巍,万载荣昌。 帝王将相,执掌朝纲。农工商学,济济洋洋。 中华文化,吾祖同创。始祖重公,德播黔湘。 定居兰田,振兴族纲。六百余载,叶茂枝张。 湘黔川康,育我儿郎。四化歌声,普天同唱。 盛世续谱,启下承上。家声远大,地久天长。 凯里 刘伯川(家父) 敬题(1985年) * * * * * * (本文图片版权均为本人所有,欢迎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在未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用于其他用途,因此涉及到的侵权问题,本人将依法维权,特此郑重声明!) 刘姓渊源示意图 族谱封面 族谱扉页题词(族兄泰安书) 黔东南一带刘姓字派 刘玉平姓氏家族渊源 *参考文献:《刘氏族谱 彭城堂》(1985年第六次修编)
个人分类: 历史与人物|11673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