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旱北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气候方面“呼吁”全球合作
杨学祥 2010-4-10 08:55
气候方面呼吁全球合作 作者徐斌 时间 2010-04-10 00:17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评论 打印   北方冬季延长 气候作妖   我国北方冬季在 2009 年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而到 2010 年突如其来的低温寒潮乃至暴雪天气席卷我国部分北方城市,北京更是遭遇了六十年来最大一场暴风雪,京津冀个别地方的降雪量打破了历史极值。无独有偶,在与我国北方同处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一些国家 2009 年 10 月中旬开始,也提前进入了冬季。 2009 年 10 月 27 日 至 11 月 2 日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再次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寒潮天气过程,北美北部和西部、欧洲东部和北部、亚洲中高纬部分地区连降暴风雪。就在全球为气候变暖而忧心忡忡,不断为工业排放导致碳排放超标而伤脑筋的时候,全球气候突然一下子变冷了。   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新文表示,气候预测确实是巨大的挑战,气象部门一直在努力。由于准确性还不高,气候预测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天气预报一样向社会公布,只作为有关领导和部门决策的参考。   气候问题亟须全球合作    2003 年,美国五角大楼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份秘密报告,报告警告说:今后 20 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 5 华氏度 ( 2.8 摄氏度 ),北欧下降 6 华氏度 ( 3.3 摄氏度 )。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 4 华氏度 ( 2.2 摄氏度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报告中特别提到了 2010 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该报告对于中国气候变化作了一个情景推测:中国迫切需要大量的食物养活其庞大的人口。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由于降水减少,业已十分紧张的水资源和能源供应将变得更加严重。大范围的饥荒将会引起混乱和国际争端。。   至今为止, 2010 年南旱北涝和北方冬季延长的预测,上述报告已经作了精准推测,看来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会给各国粮食和用水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从现在开始,有关气候方面的全球合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http://www.cs.com.cn/pl/03/201004/t20100410_2390284_1.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南旱北涝”的四大特征
杨学祥 2010-4-4 05:48
中国南旱北涝的四大特征 杨学祥,杨冬红 2010 年中国西南大旱发生后,关于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转换问题引发热烈的讨论。问题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的气候报告引起,后来发现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早有争论。现在争论已经白热化,准确验证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 灾害历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可靠的证据。我国气候问题会不会真像赵振国和钱维宏所描述的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长期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 。 我们认为通过长时间观察验证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的观点并不可取,因为它对预防灾害失去意义,丧失了积极预防的时机,仅仅是事后的盖棺论定,是史学家处理问题的方法。 马宗晋院士指出,自然灾害预测面临着自然变异的多因子性、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单灾种的、以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单方面灾变规律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广泛收集信息,向综合预报方向发展 。研究各种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为旱灾规律的确定找到客观的数据和佐证。 1. 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周期转换 钱维宏发现,从 1910 年至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 1940 年~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 1910 ~ 1940 年是 30 年时间, 1940 年~ 1980 年是 40 年,从 1910 年到 1980 年是 70 年时间,也就是说从 1910 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 1980 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 70 年左右 !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 1951 年~ 1960 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 1961 年~ 1970 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 1971 年~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 1981 年~ 1990 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 1991 年~ 2000 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 20 年左右的周期。未来 10 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 2010 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 70 年 。 为了避免个人的研究误差,我们取两人的共同部分作为可靠数据: 1951-1980 年为南旱北涝, 1980-2010 年为南涝北旱。 2. 南旱北涝与我国低温期对应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在 2004 年提出了 30 年气温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 20 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 1903-1918 年为低温期,也是 20 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 1919-1953 年为高温期; 1954-1986 年为低温期; 1987 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 20 世纪 90 年代是 20 世纪我国最暖期。 1951-2000 年以来, 1956 年最冷,平均气温为 11.67 摄氏度; 1998 年最暖,平均气温为 13.70 摄氏度。南旱北涝与我国的低温期对应,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地震海啸之后,连续 18 年的暖冬结束,低温冻害频发, 2008 年 1 月遭遇 50 年罕见的冰雪冻灾, 2010 年 1-3 月遭遇超长的低温暴雪袭击。低温过后,接踵而来的就是西南干旱。南旱北涝与我国的低温期对应的规律正在重复出现。 3. 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拉马德雷( 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 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890 年 1924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25 年 1945 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946 年 1976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77 年 1999 年。 2000 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 Lamadre 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 El Nino 和 La Nina 的母亲。这个周期为 50-70 年。 南旱北涝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南涝北旱正在向南旱北涝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4. 南旱北涝与全球强震活跃期对 应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2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国外数据: 4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0-201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4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南旱北涝对应全球强震活跃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4 年以来全球强震频发, 201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低温期和中国南旱北涝时期。 5. 南旱北涝与世界流感大爆发时期对应 据杨海等人研究, 1957-1958 年爆发 亚洲型流感(第四次 世界流行 ) , 1968-1969 年爆发 香港型流感(第五次 世界流行 ), 1974-1977 年爆发俄罗斯流感(第六次世界流行) 。 南旱北涝对应世界流感爆发时期。 2009 年 6 月世界流感在相隔 32 年之后再次爆发,与之对应的中国 50 年一遇的西南大旱灾从 2009 年 9 月开始,持续到 2010 年 3 月。对应规律再次重现。 6. 四大因素的相互关联 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强震和流感爆发在成因上有相互联系。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是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的改变,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以及伴随的旱涝灾害突变有巨大的影响;由此引起全球气温的冷暖转变,而冷气候对流感的暴发是关键因素。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气候冷暖与强震的关系如下: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 气候变冷与强震频发密切相关。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 2005 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 2004 年以来连续爆发印尼苏门答腊 9.1 、 8.5 、 8.5 三次强震和智利 8.8 级强震, 2010 年初的袭击北半球的低温暴雪正在验证这一结论。 7. 近年来南方干旱的证据 2004 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 5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 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40 多亿元, 720 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 10 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 9 月 1 日 10 月 30 日 ,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4 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 88.1 毫米,这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2007 年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8 月 3 日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 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00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1.47 亿亩,还有 753 万人、 508 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44% 、 35% 、 33% ,旱情尤为严重。 自 2009 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 86% ,其中绝收面积 307.3 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 50% ,甘蔗减产 20% ,经济林果受灾面积 2551 千公顷,绝收 600 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50.4 亿元。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 8. 结论 中国南旱北涝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 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第二、 与我国低温期对应 第三、 与全球强震活跃期对 应; 第四、 与世界流感大爆发时期对应。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 年以来连续爆发印尼苏门答腊 9.1 、 8.5 、 8.5 三次强震和智利 8.8 级强震,自此以后严重低温事件频发,最显著的实践为 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的罕见冰雪冻灾和 2010 年初的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 2009 年 6 月爆发流感世界大流行。四大特征重复出现。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 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2.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 2010-4-3 12:02:24 来源:人民网。编辑:松凝,实习编辑:韩广潮。 http://www.022net.com/2010/4-3/451541132567277.html 3.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 2004 年 07 月 07 日 00 时 00 分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4.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5.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3-29 河南兴农网。 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 8.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7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杨学祥 2010-4-3 18:29
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杨学祥,杨冬红 据人民网 2010 年 4 月 3 日 报道,早在 2004 年,国家气候中心( NCC )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 30 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 5 年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 1910 年至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 1940 年至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 那么,我国气候问题会不会真像赵振国和钱维宏所描述的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长期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 。 事实上,赵振国研究员提出 30 年气温周期理论的时间在 2003 年,《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 除了时间的误差,我们还认为通过长时间观察验证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的观点并不可取,因为它对预防灾害失去意义,丧失了积极预防的时机,仅仅是事后的盖棺论定,是史学家处理问题的方法。 马宗晋院士指出,自然灾害预测面临着自然变异的多因子性、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单灾种的、以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单方面灾变规律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广泛收集信息,向综合预报方向发展 。研究各种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为旱灾规律的确定找到客观的数据和证据。 拉马德雷( 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 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890 年 1924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25 年 1945 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946 年 1976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77 年 1999 年 。 2000 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 Lamadre 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 El Nino 和 La Nina 的母亲。 从 1910 年至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 1925 年 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从 1940 年至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 1946 年 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 1977 年 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2004 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 5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 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40 多亿元, 720 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 10 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 9 月 1 日 10 月 30 日 ,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4 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 88.1 毫米,这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 2007 年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8 月 3 日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 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00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1.47 亿亩,还有 753 万人、 508 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44% 、 35% 、 33% ,旱情尤为严重 。 自 2009 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 86% ,其中绝收面积 307.3 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 50% ,甘蔗减产 20% ,经济林果受灾面积 2551 千公顷,绝收 600 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50.4 亿元 。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参考文献 1.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 2010-4-3 12:02:24 来源:人民网。编辑:松凝,实习编辑:韩广潮。 http://www.022net.com/2010/4-3/451541132567277.html 2.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3.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 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4. 马宗晋 , 康 平 , 高庆华 , 等 . 面对大自然的报复 防灾与减灾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天河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2000: 120-125. 附件: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 2010-4-3 12:02:24 简要内容:当前,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旱救灾攻坚战正在西南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下的西南五省区市严重干旱,再次告诫各地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先把对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还掉。赫治清进一步介绍说,自然灾害严重者,往往造成大量伤亡,以致出现贫民卖儿鬻女、亲人无以安葬的凄凉景象。   当前,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旱救灾攻坚战正在西南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大旱持续之下,焦渴的大地悬置着种种疑难问题:旱情严峻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是否与全球增暖相关?在西南地区,缘何频繁出现旱情?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旱情?百年不遇的重旱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历史上都有哪些防灾救灾策略值得我们借鉴?记者就本次旱灾中几个引人关注的话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北旱南涝是否转向为北涝南旱尚待长期观察   关于西南五省区市特大持续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西南五省区市形成降雨,最终引发了持续干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初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赫治清都比较支持这个观点。   从成因和影响上看,西南五省区市的旱灾与北方旱灾有什么不同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西南和北方的旱灾在成因上类似。不同的是,西南由于喀斯特特殊地形,不能像北方那样打井解决用水问题;但西南是不缺水的,大量降水因为没有采取储水举措,大部分都流走了,而北方整体上是缺水的。从影响上讲,西南的旱灾会比北方破坏程度更大一些。因为人们的防旱意识比较差,如果干旱时间持续比较久的话,西南地区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早在 2004 年,国家气候中心( NCC )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 30 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 5 年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 1910 年至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 1940 年至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   那么,我国气候问题会不会真像赵振国和钱维宏所描述的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长期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   与此同时,赫治清在综合历史文献研究并对比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干旱之后,进一步指出,西南五省区市特大持续干旱事实上纯属是一场自然灾害,近来,有的人说是当地建设过多的水电站用水过多引发的干旱,还有的人说是种过多的桉树造成了干旱,周边有些国家更是指出湄公河干旱与中国多个水电工程大坝有直接关系,这其实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过分强调人为作用是不合实际的人类历史引起的气候变化需要长期累积,一个特定的干旱不能绝对地归因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   从大旱灾反思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欠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曾经在中国家喻户晓,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在以 GDP 为标杆的衡量体系中,重要性日渐下降,农业水利建设也积弊已久。抛开气候因素对这场旱灾结果的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方式是否也应该就此反思呢?   长期从事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的云南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阎冠雄指出,事实上,从 2009 年年初的北方大旱到今年的西南五省区市大旱,暴露出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前的水利设施严重不足。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兴修水利的热潮,先后修建了一批水库。但此后的时间里,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另一方面,人口增加了许多,用水量也在增加。出现如今的严重缺水现象应该是必然的。 来源:人民网。编辑:松凝,实习编辑:韩广潮。 http://www.022net.com/2010/4-3/451541132567277.html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 2010-4-3 12:02:24 简要内容:当前,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旱救灾攻坚战正在西南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下的西南五省区市严重干旱,再次告诫各地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先把对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还掉。赫治清进一步介绍说,自然灾害严重者,往往造成大量伤亡,以致出现贫民卖儿鬻女、亲人无以安葬的凄凉景象。   据水利部门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部分确实是半个多世纪前留下来的。时至今日,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失修、运力下降等问题。全国 18 亿亩耕地中,拥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只有 8 亿多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 45% 。另外的 11.1 亿亩则为望天田。   对此,郑风田、赫治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立祥等学者都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状况,主要是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太少,与农业经济的地位极不相称。要缓解大面积灾害,国家财政必须对水利设施与农村灌溉系统大幅度增加投入,并加强政府的监管与落实,逐步修复和维护被荒废的水库与灌溉设施,恢复其夏(涝)季蓄水、冬(旱)季供水的功能。同时,应研究如何在农村基层重构农户合作机制,以适当的政府补贴,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修整河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大旱灾的苦头还会不断重演,甚至加重。   旱灾的频繁出现,说明我们在水利设施维护和建设方面,出现了严重欠账。民以食为天,食依赖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严重旱灾会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面临绝收,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影响将不可低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再次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当下的西南五省区市严重干旱,再次告诫各地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先把对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还掉。正如郑风田所说:西南地区有很多望天田,很多人还是传统地靠天吃饭,没有重视完善水利设施。其实,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是给农民和庄稼买保险。人都需要买保险,面对全球的气候大变化,西南更应该考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不完善的水利设施建设,应该实行问责制。   历史视野中的防灾救灾策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危及黎民,也危及历代政权的稳定,因而开明贤能的统治者总是要从巩固江山社稷、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始终把荒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救济措施,无论荒年丰年,都要细心筹划并实施一系列相应的防灾救灾策略。   赫治清以明清两代为例,向记者这样介绍,就临灾救助措施而言,主要包括赈济、蠲免、缓征、借贷、转移灾民、拨运粮食、劝奖社会助赈、抚恤安辑等。每当灾情发生后,地方政府都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然后进行勘察核实。明清时期,报灾、勘灾形成了一套严格程序,报灾不实或迟延逾限者,要给予不同的处罚。匿灾不报者,更予以严惩,甚至处以极刑。经复查属实的勘灾结果,可作政府蠲免、缓征钱粮的依据。若给予赈济,还要增加审户程序,划分极贫、次贫各个等级。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它主要实施于灾情紧急严重之时,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   赫治清进一步介绍说,自然灾害严重者,往往造成大量伤亡,以致出现贫民卖儿鬻女、亲人无以安葬的凄凉景象。为此,官府要采取诸如赐葬、发放抚恤金、居养、赎子等等抚恤政策。清代乾隆年间对各省分别制定详细的抚恤标准,凡是贫而不能自存的灾民,地方政府大多设临时收容所居养,并把平时常设的慈善救济机构如居养院、普济院等动员起来收容灾民。为了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历代官府还以无息或低息形式将粮、钱借贷灾民。除粮、钱外,也包括借贷种子、耕牛等。此外,官府对受灾地区还要实行不同程度的免征、减征及缓征赋役,这就是所谓蠲免与缓征;同时还动员社会力量助赈,明清两代尤其提倡广泛的民间助赈,散粮、散钱、散粥、捐药、捐衣被、赡养入境灾民、出资雇船搭救水灾中的被淹者,不拘形式,不论捐输多少、贡献大小,都加以奖励。清代晚期,近代意义上的民间义赈蓬勃兴起发展,其赈济力度甚至超过官赈。从此,中国传统灾赈制度也开始向近代演变。   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破坏。各国学术界都在加强自然灾害的研究,力图探索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演变的规律以及减灾免灾的策略。鉴古知今,灾害史的研究也很自然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我国是一个灾害高发的国家,若对我国灾害史进行科学地总结,必将有益于现实(比如当前的西南五省区市特大持续干旱)的防灾救灾工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由王立祥和王龙昌两位着名旱农专家主编的《中国旱区农业》首次提出北方干旱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旱区、对南方季节性干旱绝不可等闲视之,要立足干旱,未雨绸缪,预有应对等学术观点,也让人们对干旱的关注和研究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北方,也开始关注南方的干旱问题。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向灾难学习、克服灾难的历史。正是残酷战争的灾难学习,使人类铭记和平的可贵;正是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灾难学习,使有识之士提出并为人类社会所广泛认可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社会有限资源被无限消耗的灾难学习,使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正道。有鉴于此,高度重视干旱研究,特别是南方干旱研究和探讨就变得愈加迫切和必要。正如一位先哲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多得多。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松凝 实习编辑:韩广潮 http://www.022net.com/2010/4-3/451541132567277-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曹操三笑和主流气象学家三辩
杨学祥 2010-4-2 12:44
曹操三笑和主流气象学家三辩 杨学祥 据网上资料,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而逃。曹操在逃窜路上的三笑带来三次灾难: 一笑,乌林之西,宜都之北。因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曹操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此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 二笑,葫芦口,军皆饥馁,曹叫前面暂歇,士兵掠来食物,埋锅造饭。此时曹操又大笑。此笑单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在此处伏兵,以逸待劳,我等无死必伤。 三笑,将近荆州,道是华容。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曰:若于此处伏兵等候,我军人困马乏,无力奋战,只能束手就擒了。 曹操三笑,招来三处伏兵,若不是关羽念旧情,华容道放过曹操,曹操早就成为阶下囚或刀下鬼。强笑招祸,古有遗训。 对于 2010 年的低温暴雪和中国西南干旱,主流气象专家也有三辩: 一辩: 2003 年赵振国提出近 5 年到十年,中国气温由 30 年暖周期向 30 年冷周期过度,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主流气象专家辩称,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南涝北旱持续不变。 二辩: 2004 年美国国防部的气候报告曝光,报告中提到的 2010 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 2.8 ℃ ,北欧下降 3.3 ℃ 。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 2.2 ℃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主流气象学家辩曰:有关专家在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前后中国南方将持续干旱 10 年的预测,则有发生的潜在可能。 不过,我们把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拿到这几个模式中综合计算,得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论。如果按照现在全球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而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经过计算得到的情况是,到 2010 年前后,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还是现在的南涝北旱,没有发生变化。那么, GBN 报告中所说的 10 年干旱,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各国政府加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通过种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 2010 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降水分布的类型刚好和 GBN 报告中预测的一样,即变成了南旱北涝,南方可能将真的面临干旱。 最后,关于 GBN 报告的讨论不了了之,几乎没人提起,一些最初倡导者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显然,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观点被否定了,南涝北旱持续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大旗下继续占主导地位。 三辩: 2010 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中国西南干旱发展迅速造成罕见灾害。 2003 年和 2004 年的争论再度提起。 主流气象专家辩称:美国国防部的气象报告里面提到的中国南方 2010 年以后会发生持续 10 年的特大干旱,并不是一个科学预测,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想,很多媒体把这个报告跟现在西南干旱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事情说的并不是一件事。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 10 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所以报告的预测和我们现在西南干旱这个现实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说的不是一件事。它说的是 2010 年以后 10 年,所以,即使是说它对还是错,现在也没办法判断,要到 2020 年才知道。这种区域性的降水异常的预测,在科学上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说是有这种可能性,雨带从南方向北移动,但是现在加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后,这种自然规律是不是还会持续以前的老规律,现在还在研究,也许过两年会有一个明确一点的结论。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规律,这是一个中国人独创的命题。应该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规律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人类活动只能影响自然过程,但不能决定和改变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对自然历史的研究就毫无意义。任何历史的数据对于改变了的自然 - 人为共成的规律而言,毫无约束力,没有参考价值,气象科学将在未知的黑暗中永远摸索前进。 历史的事实被否定了,科学规律就变成主流科学家的玩偶:主观、任意、荒诞,可以迎合任何利益随机而变。这是科学吗? 曹操的三笑,体现了他败中自信和非同凡响的谋略;主流气象学家的三辩,却混淆了科学是非的标准,给科学研究带来巨大的灾难。 西南干旱已经波及广东西部,但愿三辩不会给中国带来更多的灾难。
个人分类: 备忘录|5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西南大旱波及广东西部 雨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
杨学祥 2010-4-2 11:18
西南大旱波及广东西部 雨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02:27 大洋网-广州日报 廉江市高桥镇旱情严重。   气象台监测显示,重旱站点几乎全部集中在与广西交界的湛江地区,当地去年下半年以来基本没下过透雨,廉江、徐闻、雷州等地多处出现干旱。   本报讯 (记者叶卡斯 通讯员杨绮薇摄影报道)刚刚过去的3月,广东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六成,4月雨水仍将明显偏少,西南大旱已经蔓延到广东。记者昨天从气象部门了解到,目前全省仍有5个站点达到重旱等级,达到中旱的站点已经上升到22个。重旱站点几乎全部集中在与广西交界的湛江地区,当地去年下半年以来基本没下过透雨。    农忙时节不见农民踪影   湛江廉江市的高桥镇与广西接壤,高桥镇主管农业的党委委员吴定业告诉记者,自从去年8月份后,当地就没怎么下过雨,眼看清明插秧的时节就要到了,农民眼巴巴盼望的雨水还是不愿来。吴定业说,按往年来看,高桥早造水稻能有8000亩,今年旱情告急,恐怕只有2000亩耕地勉强能插得了秧。   在高桥镇的红树林保护区旁,有一大片围海造田造出来的耕地,总面积达6000亩左右,正值农忙时节,茫茫土地上只有埋头啃草的水牛,见不到农民忙碌的身影。都在家里打牌、玩耍,没事可干。当地人告诉记者。    粤西气候与西南旱区相似   红寨村委会长田村56岁的农民陈家远的耕地,就在这一大片干旱土地的不远处,他那块泛着青绿的菜地在一片灰黄色中显得特别养眼。就剩这么三分几地勉强种得活。陈家远说,为了让这三分多地的丝瓜能长下去,他每天都从1.5公里外的水井挑水灌溉。   记者从湛江市气象局了解到,4~5月湛江市降雨量将偏少两到三成左右,发生气象旱情的可能性大,对春耕春播春种将有影响。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02/022719990942.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05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杨学祥 2010-4-2 06:53
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杨学祥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全球变暖受到质疑。中国西南地区五省区市旱情正不断加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 2.7 亿人口遭受沙尘天气侵扰,部分城市更是阳春三月飞雪连连。天气异常再次引起人们对气候突变的关注。学界关于我国气候正向南旱北涝转变争论再度升温。 我在 2004 年 7 月 21 日 指出,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引发了中国气象学家关于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转换规律的大讨论,不少学者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相关研究 。问题是,从网络文章来看,各自的研究都是独立进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引用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难道此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一片空白 ? 一、 2003 年的争论: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问题的讨论是最近发生的,是在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披漏之后( 2004 年 2 月 22 日 ),而中国气象学家相关的三次研讨会文章尚未公开发表。不过,一些文章已在网络上公开,网络文章查询或可得到一些新的信息 。 1 .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即将发生观点 《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如下新闻,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未来的 5 到 10 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 30 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未来 5 到 10 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 2004 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   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 50 、 60 年代,到 70 年代后期一直到 90 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 20 年比前 20 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 100 到 200 毫米 。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 2005 年以后未来的 10 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 600 毫米 ,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 1000 毫米 以上,未来 5 到 10 年将会有所改变 。 2 . 南涝北旱将延续 10-30 年的观点   在 3 月31日 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气象专家们对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气候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   丁先生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南涝北旱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   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旱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没有南方明显。( 2003-4-2 ) 3 .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不能下结论的观点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气象专家副台长康玲告诉记者:北涝南旱的说法有待考证。就从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气候谈起,北涝南旱一说倒是与内蒙古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相类似。因为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十年九旱,今年的降水也属正常范围内的变动,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主汛期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尽管雷阵雨和冰雹要比往年突出,但气候特征一年与一年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去年赶着汛期时降水就比较少,而今年汛期内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还比较干旱。至于北涝南旱一说,人们的议论是如此,但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搞气象分析是件严肃的工作,都得有完全与事实相符的资料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结论。 那么,北涝南旱一说是否空穴来风?康玲说这要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4 . 王涌泉的类似预测 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凯利华信息咨询公司编辑的《 2003 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文集》( 2003 年 5 月)中,刊登了王涌泉的文章《当前大灾预测及管理体制改革》( 76-78 页)。这篇文章是王涌泉在 2002 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会议上的发言。 王涌泉指出,检查中国灾害史,分析认为现在可能正面临又一次重大自然灾害转折变化。即使按照旱期最长的考虑,最迟 2010 年前后海滦河流域也可能出现大洪水。不然,近几年就可能出现。黄河流域在干旱期的中后段和末期,正是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这种时候。南方将出现大旱。当海河、黄河等北方河流转向多水时,当北方干旱减轻时,一定要警惕江淮及其以南出现大旱。南方大旱和北方大旱历史上曾经多次交错出现。 5 . 2010 年冷暖变化的研究   20 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 1903-1918 年为低温期,也是 20 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 1919-1953 年为高温期; 1954-1986 年为低温期; 1987 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 20 世纪 90 年代是 20 世纪我国最暖期。 1951-2000 年以来,已 1956 年最冷,平均气温为 11.67 摄氏度; 1998 年最暖,平均气温为 13.70 摄氏度。 冯松和汤懋苍经模拟预测后认为,我国从 1 987 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 2 0 1 5 年,将于 2 0 1 6 年转入低温期, 2 0 39 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 2 0 2 0 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 2 0 世纪 50 年代升高 1.68 ℃ ,西北地区平均升高 2.2 2 ℃ ;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 2 8mm ,北方变化不大; 2 0 30 年海平面将升高 5.3 ~ 1 4.2cm ,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 。 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的年代,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形成北涝南旱,反之亦然。目前我国正处在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年代,故出现南涝北旱 。 在 20 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 1925~1944 年, 1978~2000 年。它们与拉马德雷暖位相 1925~1946 年和 1977~1999 年对应,也与 1979~1998 年地球扁率变小以及 1972~1999 年地球自转减慢相对应。气候变暖、地球扁率变小与核幔物质迁移有明显的相关性 。 陆、海、气中的能量相互作用和物质相互交换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拉马德雷冷位相意味着一个变冷的自然趋势的到来,类似于 1946~1976 年的变冷情况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 2000 年拉玛德雷进入冷位相、 1998 年地球扁率开始增大和 1999 年地球自转开始加速,表明地球系统正在发生一致性的转折。自 1999 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地球自转加速和地震活动增强应引起世界关注 。   由此可见,气候变冷、地球自转加速与北涝南旱有很好的相关性 。 6 . 2004 年的结论 以上查询不一定全面,希望有关人士提供进一步的准确信息。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科学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虚假。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一定先查一查相关文献,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否则,费九牛二虎之力,重复别人的劳动,就毫无科学价值。中国科研团体的大兵团作战较少,小作坊比比皆是,是互不通气,还是互不服气? 同在一个国家,同在一个城市,甚至同在一个单位,为什么不能彼此沟通?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并未成为定论。美国防部的报告也不是圣旨,其根据和资料来源也不清楚(我们认为来自科研情报可能性比较大,其关注中国科研动态比我们的相应机构更清楚,总结的也更全面,实用性也更强),一窝蜂的跟进也不科学。现在各种观点进一步明确,先后因果得到确认,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供决策部门参考;同时也避免有人论文造假,强占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也有利于网络监督和提高网民的科学认识 。 二、 2004 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评估 据《东方早报》 2004 年 7 月 16 日 报道 不久前一份被透露出来的美国国防部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对中国在 2010 年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作了描述,并认为可能会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   报告中称,从 2010 到 2020 年间,因为中国需要给其庞大的人口提供粮食,所以受到越来越飘忽不定的季风雨的打击特别大。季风带来的洪水会剥蚀土地,而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导致雨量减少,进而致使大气调节功能下降,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热,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样一来,能源、淡水和食物的供应压力就会加大,中国将面临巨大移民压力。   据报道,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内气象专家和军事专家对于气候突变的关注。 一名研究国家安全的军事专家说:中国如果出现南旱北涝,那么我们急需未雨绸缪,你可以看看,北京一场 5 年一遇的暴雨已把我们搞得这么狼狈,北方的抗洪经验缺乏可见一斑;而南方长期受水灾困扰,防旱的经验也非常不足。 报告中提到的 2010 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 2.8 ℃ ,北欧下降 3.3 ℃ 。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 2.2 ℃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份来自美国五角大楼并向布什总统递交的秘密报告警告说:今后 20 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   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 10 万美元,委托 GBN 公司 ( 一商业网络公司,受雇于政府或企业,从事各种咨询评估,提供决策依据 ) 完成的。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   报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及环保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引起了中国科学家高度关注。   中国科学家已为此进行了三次研讨,最近的一次研讨刚刚结束。   据悉,中国的气象学家已把报告的原文、要点及有关分析和建议,报告给了中央和国务院。 有关专家在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前后中国南方将持续干旱 10 年的预测,则有发生的潜在可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说,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 20 年左右的周期。未来 10 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 2010 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则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关于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结论,他在 1 年前就得到了。他提出,南北气候的转型存在着 70 年的周期,中国从 1979 年开始南涝北旱,约到 2015 年左右可能转变为南旱北涝 。 可是,关于 GBN 报告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后来几乎没人提起,一些最初倡导者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含论不清。显然,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观点被否定了,南涝北旱持续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大旗下继续占主导地位。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我们把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拿到这几个模式中综合计算,得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论。如果按照现在全球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而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经过计算得到的情况是,到 2010 年前后,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还是现在的南涝北旱,没有发生变化。那么, GBN 报告中所说的 10 年干旱,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各国政府加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通过种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 2010 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降水分布的类型刚好和 GBN 报告中预测的一样,即变成了南旱北涝,南方可能将真的面临干旱 。 谁敢与全球变暖的主流观点作对?青年科学家确实很无奈,他们在 2010 年的争论中也只能采取相同的态度:不再坚持南旱北涝的观点,或许他们后悔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三、 2010 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检验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 23 日 ,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5 省受灾人口 6130.6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503. 4 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 236.6 亿元。   如此凶猛的自然灾害能否提前预测,未雨绸缪?有网友发现,早在 2003 年,美国人曾预测到我国西南地区大旱。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 GNB )完成的这份报告写道,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报告经媒体披露后,南旱北涝的观点被学界重新提起。匡耀求说,报告提出后 , 我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和报告提出的观点很相似。   钱维宏当时也曾称中国有可能转向南旱北涝。不过他向导报记者表示,南旱北涝中的南与我国正遭受干旱的西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近期的旱情说明报告的预测有一定科学根据,部分预测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他近日撰文公开指出, 2010 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 2014 - 2016 年达到高潮。   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实可以用 ' 南旱北涝来概括。而且,干旱可能不止持续 10 年。中间可能不会是连续的,隔一两年会有起伏。现在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如果没有厄尔尼诺的影响,干旱可能是在广东、福建一带,涝的地方是新疆北部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 24 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只要全球变暖还存在,就应该基本维持南涝北旱的局面,今年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了。   闵锦忠还认为 , 从目前国际国内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发展来说 , 比较准确的预报是 1 - 7 天,由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超过这个时间的预测基本不准确,更不要说几年之后的事了。尽管美国的预测似乎得到验证,但成功预测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杨学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几年以上气候预报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不妥,实际上,长期的气候预报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分析气候长期资料获得的,与短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并不相同。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 GNB 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杨学祥说 。 6 年前美国国防部一份气候报告已明确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并将持续 10 年。对于目前严峻的西南旱情是否能验证这份报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表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卢勇表示,这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目前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这次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如何应对的研究上。他说,每年这种评估报告有成千上万,有很多报告做完了就埋在那儿了,没有任何人去问津。这个报告跟其他报告一样,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卢勇说,报告里面提到的中国南方 2010 年以后会发生持续 10 年的特大干旱,并不是一个科学预测,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想,很多媒体把这个报告跟现在西南干旱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事情说的并不是一件事。 他说,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 10 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所以报告的预测和我们现在西南干旱这个现实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说的不是一件事。它说的是 2010 年以后 10 年,所以,即使是说它对还是错,现在也没办法判断,要到 2020 年才知道。 至于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卢勇表示,现在这种区域性的降水异常的预测,在科学上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说是有这种可能性,雨带从南方向北移动,但是现在加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后,这种自然规律是不是还会持续以前的老规律,现在还在研究,也许过两年会有一个明确一点的结论 。 应该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规律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人类活动只能影响自然过程,但不能决定和改变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对自然历史的研究就毫无意义。由于天体轨道的运行规律,气候变化规律与天文周期密切相关,如昼夜、四季和第四纪冰期的天文周期。 人为全球变暖可以带来三种后果: 其一、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高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全球气温直线上升。人类将遭受自然规律的报复,失去继续破坏自然规律的能力。 其二、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其三、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低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可以被忽略。 2010 年初北半球遭到低温暴雪的袭击, 1998 年全球气温最高的记录 12 年没有打破, 2008 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都表明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忽视自然规律只能造成被动应付自然灾害的难堪局面,人工调控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废话。 2010 年气温变冷和中国南旱北涝的预测应该得到关注。 四、 结论 2004 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 5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 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40 多亿元, 720 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 10 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 9 月 1 日 10 月 30 日 ,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4 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 88.1 毫米,这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 2007 年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8 月 3 日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 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00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1.47 亿亩,还有 753 万人、 508 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44% 、 35% 、 33% ,旱情尤为严重 。 自 2009 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 86% ,其中绝收面积 307.3 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 50% ,甘蔗减产 20% ,经济林果受灾面积 2551 千公顷,绝收 600 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50.4 亿元 。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但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但是,全球变暖理论不应该成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的理论障碍,争论应该实事求是。 2010 年低温暴雪发生后,全球变暖理论也受到质疑。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球变暖讨论刚刚结束,北半球就集体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寒严冬。 2009 年 12 月中旬开始,先是整个欧洲突现极寒天气,多国同时遭遇暴雪低温。受暴雪、冻雨等天气影响,欧洲部分地区气温跌至零下 20 ℃ ,已有六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积雪厚度近 1 米 。在美国东部地区,北达科他州 1 月 4 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零下 46 摄氏度。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和奥兰多气温降至零下 6.7 度与零下 2.8 度,双双创下新纪录。目前,美国 50 个州中有 46 个州遭遇暴风雪, 12 个州积雪超过 30 厘米,积雪最深的威斯康辛州达 50 厘米。在亚洲,中国的一些地区正经历过去 20 年来最寒冷的天气。中国北方在新年之初普降大雪,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 1951 年以来的 1 月份历史极值。韩国首都首尔市 1 月 4 日的积雪已高达 25.7 厘米,这是韩国自 1937 年开始进行积雪量观测以来的最新纪录 。 自从承认 IPCC 第四份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的表述缺乏科学依据,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 IPCC 如今饱受争议。 3 月 10 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 IPCC 主席帕乔里共同宣布,将委托一个独立的科学机构对 IPCC 的工作程序和过程进行审核,被调查的 534 个气象站中 87% 不合格 。 虽然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地球变暖的观点,但是全球直线变暖的理论已经被否定,波动变化的理论受到关注,联合国和英国要重新审核气候变暖数据,在实践检验面前,坚持错误是没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中国旱涝环境变迁:谁最先发现了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 2004-7-21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43716.htm 2.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 2004 年 07 月 07 日 00 时 00 分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3.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http://news.tom.com/Archive/1002/2003/3/22-49482.html 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323/ca231380.htm http://www.top86.com/news/radio/2003/3/23/wang/guonei06.htm http://www.gzms.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303220154.htm http://life.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148/20030322/class014800014/hwz910045.htm 4. 北京未来几年多雨 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 2003-04-03 。 http://www.3qu.com/beijing/vision/2003040301.htm 5. 气象专家:中国南涝北旱短期内不会改变。问天网( 2003 04-02 07:53 )责任编 辑:潆绕。 http://www.tq121.com.cn/news/article_view.php?article_id=5655 http://www.mwr.gov.cn/index/20030401/12803.asp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31/content_808195.htm 6.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8/11 内蒙古商报电子新闻网。 http://www.nmgsb.net/sbnewshtml/3/2003-08-11/20030811174035.html 7. 李明志 . 袁嘉祖 . 李建军 . 中国气候变化现状及前景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3 , 2 ( 2 ): 16-20 8. 冯松,汤懋苍。近 2500 年的太阳活动与气温变化 。第四纪研究。 1997 ,( 1 ): 29 9. 杨学祥 .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 世界地质 , 2004, 23(1): 28-34 10. 美国防部一份报告引起我专家关注:气候突变可能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07/16 08:36) 。 http://www.kuaibao.net/gb/content/2004-07/16/content_246763.htm 11. 2010 年中国将北涝南旱历十年。金羊网。 2004-07-08 08:42:01 。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7/08/content_719974.htm 12. 梁士兴。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 2010 年 03 月 25 日 21:20 。来源:经济导报。责任编辑:杨权。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13. 美国国防部 6 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中国专家否认。 2010-03-24 08:52:00  来源 : 大众网 - 齐鲁晚报 ( 济南 ) 。 http://news.163.com/10/0324/09/62HH6NLH000146BB.html 14.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 53 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 40 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4 年 11 月 03 日 06:29 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15. 组图: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2007 年 08 月 07 日 01:2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6.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 2007 年 08 月 05 日 02:18 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7.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 ( 组图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03 月 21 日 14:47 。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8. 严寒中升温的全球变暖怀疑论。 2010-01-14 12:12 来源:外滩画报。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1/14/3347955.html 19. 全球变暖说越来越不可信:气象站 87% 不合格。《新闻晨报》 2010-3-19 。 http://www.envir.gov.cn/info/2010/3/319838.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910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反对者借干旱再度质疑南水北调 称应该重新评估
杨学祥 2010-4-1 09:09
反对者借干旱再度质疑南水北调 称应该重新评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1日05:01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水北调西线争议加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邓丽 上海报道   虽然耗资千亿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2010年尚未开工,但在国务院正式公告停止建设之前,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游说并未停止。   今春,西南百年难遇的大旱给了反对者一个理由。   民间科考队长杨勇1991年曾徒步考察雅砻江,是反对派。如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现在在运行,杨勇说,西南大旱,又遇春耕期,又是枯水期,北方地区也是需要水的,水也不能停,到时候怎么办?   刘树坤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刘说。   而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野认为,从长远来看,南水北调还是合理调配水资源。大自然有个周期性变化,今年西南旱情比较特殊,只是一个短期的现象,与整个气候状况有关。   干旱,偶然还是必然?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按2000年第一季度价格水平,第一期工程静态投资为469亿元,第二期工程为641亿元,第一、二期工程合计为1110亿元,调水90亿m3;第三期工程为1930亿元,三期工程共3040亿元。第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前后开工。   关于西线工程,西南偶然大旱还是必然大旱成为新变量。   吕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这些天她在广西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官员们研究抗旱。   这些地方也不是第一天开始干旱,2005年干旱也不小。吕娟说。就西南大旱的原因,吕娟介绍,西南这几个省气候带比较复杂,有七种气候带,地形高差比较大,也很复杂,降雨量分布不均。   另一方面,当地工业农业都发展很快,用水量大大超过供应,再就是水利工程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今年降雨少,水库也蓄水不足,造成了一不降雨就干旱。   她认为,当地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水利设施。至于未来当地降水量怎样变化,现在还不好说。   杨勇说,这次大旱,反映了抗旱救灾应对能力脆弱,建了这么多水库,但没有很好的水资源调配机制,同时地方的产业布局,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粗放型灌溉造成用水大户,水利设施基本起不到作用,这时更应该要调整 。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水利调度机制,根据气候水文用水量等数据分配水资源,还必须要有应急预案。   取水是否影响西南诸省?   西南各省存在将来干旱频率加剧可能性,那么按照现有的西线工程取水方案,是否会影响西南诸省用水?   根据2002年底国务院批示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西线工程分为三期建设:第一期工程调水40亿立方米,第二期调水50亿立方米,第三期调水80亿立方米,共调水170亿立方米。   2005年6月,水利部下文,鉴于西北地区缺水量较大,将规划的第一、第二期工程合并,推荐调水量80亿立方米。   其中,通天河调水75亿~80亿立方米,从雅砻江调水45亿~50亿立方米,从雅砻江、大渡河支流调水40亿立方米,共调水160亿~170亿立方米,调水量约占引水坝址径流量的65%~70%,还有35%~30%的水量下泄。   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出,该方案从当地生态环境角度考虑,规划的下泄水量和调水量都是合适的。从全河看,调水所占比例不大,通天河调水80亿立方米,占金沙江渡口站径流量的14%;雅砻江调水65亿立方米,占全河径流量的11%;大渡河调水25亿立方米,占全河径流量的5%。   但杨勇认为,目前这个时间段,是枯水期,年径流量最小的时候,西线工程取水的地区这几年也都是暖冬,区域整个降水量和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以长江源区控制站直门站为例,六十年代建站以来峰值时300亿立方米,最少的一年是70亿立方米,两者相差很大。2000年以来,总体是呈下降的趋势,大概在100亿立方米左右徘徊。   张野分析,就长江而言,每年从长江口流出的水量达9000多亿立方米,而南水北调三线调水量不超过450亿立方米,不超过长江水量5%,因此从多年水量上来讲,旱情不影响调水,也没有长江上游无水可调的担忧。   滴灌系统与西线工程   复旦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戴星翼说,与其调水,不如节约用水。   他认为,中国的北方地区应该学习以色列,大面积普及滴灌系统。以色列北部地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也就500毫米,相当于陕北地区,以色列南部地区是典型沙漠地区,年降水量100毫米,但以色列农业仍很发达。   戴解释,如果搞滴灌系统的话,同样的水灌溉面积可以大十几倍。但我们没有做这样的事情。   对于反对者来说,一个好消息是,自从2009年度南水北调工程5000万元的研究经费至今没有下发,外界已经揣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已经耽搁了下来。   但另一个消息是,2009年11月24日,水利部称,根据中央政府批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取水范围都在长江流域,不包括西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河流。   这是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最近的官方说法。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仍排在日程表上。   名词解释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4-01/050119984023.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研究战略警醒中国:不能让昏官混到日头落
杨学祥 2010-3-30 11:03
点评:环球时报的一篇时评指出,GBN的报告是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回顾而写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一家美国商业机构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及环境后果,这的确是个惊人消息。网络上开始冒出各路气象专家,对此发表评论。有的说,报告对干旱位置的预测有误,实际受灾地是西南;也有的说,信息准确度和可靠性值得推敲;还有的认为是巧合。 气候的长期预报只能给出大致的变化趋势,难道还要求地点不差分毫,时间不差分秒?有差距就要承认差距,近几年重大灾害毫无准备,这难道不是差距? 有关部门的不作为起源于没有相关的问责机制,灾害发生了以天灾掩盖人祸,对灾害预测怕得要命,对成功的预测恨之入骨,百般挑剔,自我辩护。这种态度就永远不会有所作为。人们应该记得南郭先生滥芋充数的故事:如果实行一对一的问责制,作假的吹鼓手自然消声灭迹,务实的科学家才会受到官员的青睐。 2004年对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研究红极一时,又悄然消退,中国有多少气候变化的真正精英?西南干旱的警钟能否让中国惊醒? 附诗: 警钟敲不醒 跟着变暖唱赞歌, 暖冬冷冬屡出错。 灾害预测无作为, 昏官混到日头落。 附件: 美七年前预测中国大旱 气候研究战略警醒中国 2010年03月29日 07:53 来源:环球时报   西南大旱仍在一步步吞噬着五省的稻田。与此同时,一份7年前就发表的报告正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   这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由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GBN)于2003年10月发布于其公司网站上。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该公司完成的。报告用上百字篇幅对中国当前的气候做了如下预言: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GBN的报告是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回顾而写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家美国商业机构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及环境后果,这的确是个惊人消息。网络上开始冒出各路气象专家,对此发表评论。有的说,报告对干旱位置的预测有误,实际受灾地是西南;也有的说,信息准确度和可靠性值得推敲;还有的认为是巧合。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能是,7年前,中国一些气象专家就看了这份报告,国内媒体也做了报道,甚至部分气象官员也收到了报告。   近年来,中国的气象投入并不少。以内蒙古为例,从2008年开始,相关项目总计投入7158.34万元。但总体看来,这些投入主要还是用于短期的预报。根据中国气象局有关领导的报告,中国气象投入产出比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1∶40提高到目前的1∶50。其中产出的来源,主要是全国各类电视频道播出的天气预报节目以及超过900万的手机短信接收气象服务的用户。 对比之下,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的研究分析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而这就不仅仅是气象部门一家的责任了。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气候预警,尤其是灾难性气候来临前的提前预告及应对,都需要最细致、最深入、最长远的研究。几次为了大型活动期间保证蓝天的人工降雨,并不应成为中国气象产业的发展水平的代表。中国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更需要中长期的气候战略。   也许,美国这家公司对中国大旱的预报真的是碰巧。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未来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他们不惜花费重金,研究气候变化及其有可能引发的问题,甚至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这样的战略远虑值得我们深思。   这场旱灾被称为突然和不可预料有一定道理,因为任何气象预测都不能作为我们实际工作的完全依据,但我们要永远记住:中国的国土虽然与美国差不多大,但由于中国人口密度是美国的4倍,从气候影响人的角度看,中国实际上比美国大了4倍,中国对气候的战略性预测的动力也应该是美国的4倍。 (责任编辑:袁志丽) http://civ.ce.cn/main/gd/201003/29/t20100329_21197374.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40 次阅读|4 个评论
是否“南北同旱”之争:研究与交流
杨学祥 2010-3-29 06:28
是否南北同旱之争:研究与交流 气象水利部门应该做灾害预报,这是国家各部门的职责。不同的学者掌握的资料和数据不同,预测的结果也会不尽相同,如果沟通也达不成共识,就不妨让实践来检验。只有一种声音未必是好事,一旦出错,损失严重。科学本身就会有争论,独尊儒术是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多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少数不同意见,才能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建立科学发展观首先是要重视科学争论,允许科学争论的存在,在争论和实践检验中明辨是非对错。接连发生的重大灾害预测失误,关键在于没有对不同预测进行公平合理的讨论和研究。出现两种官方预测,也给地方在执行中留有余地。 2010年4-6月为弱潮汐时期,对南北方的干旱都有激发作用,7-11月为强潮汐时期,对南北方的降水都有增强作用。因此,预防3-6月南北同旱,预防7-11月南北同涝,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大旱后大涝和大涝后大旱的事例屡见不鲜,人们应该有所警惕。 附件: 是否南北同旱,我该信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9日02:37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一吟   水利部副部长刘宁3月27日发出警示:中国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严峻局面。然而,此观点在网上披露不到一天,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便对媒体公开说,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生南北同旱的情况。(3月28日《新京报》)。   人们知道,在旱、涝问题上,水利部与气象局都是国家的权威机构。面对南北是否同旱问题,两个机构的观点竟大相径庭。   水利部刘宁副部长谈到,北方地区有十年九春旱习惯,如果后期出现少雨高温多风天气,北方地区旱情将会迅速形成。届时,可能南北方同时抗旱。他还披露河北省、山西省因旱出现部分人、畜饮水困难。气象局郑国光局长说,现在北方没有大面积干旱,北方的土壤墒情还不错,问题是温度偏低。   水利部的观点、气象局的声音都值得重视,但问题是,南北是否同旱决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对未来一个或多个区域气候情况的判断。假若是南北同旱,那么,就应实行全国总动员,把抗旱摆上议事日程,启动预案,投入抗旱工作,全国公众也应支持抗旱保生产、保生活。   笔者要说的是,面对如此重大的气候判断,作为国家的两个权威机构,应通过研讨座谈沟通的形式,尽量取得一致的共识,而不能各唱各的调,令公众莫衷一是。   近年来,围绕诸如市场供应问题、经济是否出现通胀问题,政府部门经常在打架。可以说,此次是否南北同旱的判断,是这种现象的延续,令人皱眉。   当然,部门是由人组成的,各人的经验素质不同,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就不相同。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既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但作为政府机关对重大问题如何发表意见建议,就不那么简单。假若在同一个问题上,同一时间内作出两种不同的判断,就会让公众难以判断孰是孰非。因此,重大事情,政府机关敏锐分析,相互沟通,形成统一意见显得非常重要。这既是政府决策的需要,也是公众的期望。   快语 http://news.sina.com.cn/o/2010-03-29/023717287798s.shtml 北方地区旱情已显露 南北同旱苗头出现 发布时间:2010-03-28 来源:CCTV我要评论 核心提示:近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接受专访时表示,北方地区旱情也已露头,可能会出现南北同旱的局面。 新华社电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表示,北方地区旱情也已露头,可能会出现南北同旱的局面。   北方地区十年九春旱   刘宁称,从全国范围看,西南地区旱情最为严重。虽然目前全国受旱面积与多年同期基本相当,但往年旱情主要出现在北方,而今年的旱情则集中在西南地区。   更为严重的是,因旱饮水困难尤为突出。今年的旱情持续时间长,损失严重。云南省大部以及广西、贵州等省区局部从去年10月份就出现旱情,比常年同期提前了2个至3个月,目前已持续受旱近6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   更需要注意的是,北方地区旱情也已露头。北方地区十年九春旱,若后期出现少雨温高多风天气,北方地区旱情将会迅速发展,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严峻局面。   西南干旱区雨水将增多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气象干旱区雨水将有所增多,总降雨量一般有3~15毫米,其中云南、贵州等地局部旱区的总降雨量可达20~30毫米;主要降雨时段在28~30日,这次降雨天气过程对缓和旱区的旱情有利。   专家释疑   西南旱灾系天灾非人祸   对西南干旱的成因存在各种猜测、说法,有人说这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是人祸导致严重天灾;有人说这是密集的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加剧了旱情一时间众说纷纭。   对此,多位专家给出了一个几近相同的答案:这是天灾而非人祸。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称,西南地区发生的旱情是正常的、是周期性的自然灾害,今年全球气候异常,很突出,中国的旱灾也是全球气候异常表现的一部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研究员也认为,西南旱灾是大自然的调整过程,只是人类的活动加剧了这一调整的难度,人为的干预越来越大。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地理学家和环境学家孙鸿烈院士表示,他更倾向于西南旱灾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是气候变化的判断。 中国气象局:无迹象表明我国将南北同旱 近日,有专家表示我国很有可能将南北同旱,提醒北方地区的民众也要注意抗旱。对此,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昨天表示,根据目前监测情况,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今年我国将南北同旱。他介绍,目前正是全国的少雨季节,而北方也只出现局部干旱,但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北方的土壤墒情是历年来最好的,现在的问题是温度偏低,土壤墒情好,不利于冬小麦返青。 (责任编辑:徐恬恬) http://news.vodone.com/gn/2010-3-28/126973727827.shtml 旱田干旱面积超2200万亩 22场降雪难挡我省春旱 2010-03-29 03:56:00 来源: 东亚经贸新闻(长春)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面对西南五省的大旱,吉林省的形势又是如何呢?省农委相关人员表示,据监测,我省春旱情况不容乐观,全省旱田干旱面积在2200万亩以上,其中严重干旱面积在2100万亩。昨日,记者在长春市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虽然去冬今春,长春雪量大,但春旱还将发生。 旱情 我省重旱面积2100万亩 昨日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据2009年8月16日上报的旱情统计,我省农作物受旱面积4059万亩,其中重旱面积1778万亩,轻旱面积2084万亩,干枯面积197万亩,36座中小型水库干涸。 省农委表示,据气象部门预测和专家分析,今年春旱形势不容乐观。去年9月份至封冻前全省降水少,大部分农田为干封地。全省26个墒情监测点,封冻前土壤含水量大于20%的只有6个站,10-20%的有14个站,小于10%的有6个站,尤其是白城、松原和四平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较差。 据监测,全省旱田干旱面积在2200万亩以上,其中严重干旱面积在2100万亩。干旱面积虽然比去年减少,但严重缺墒面积比去年同期多。 另外,全省水田缺水面积在137万亩左右,其中严重缺水面积82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白城、吉林和通化三个地区。 从长春市气象局提供的3月23日土壤墒情实测结果显示:德惠、长春、九台、农安墒情较差,20厘米及以下深度土壤含水率均较低,绝对湿度小于18%。与去年同期相比,榆树、双阳土壤湿度与去年接近,其它县市区土壤湿度明显不如去年。与3月18日相比,北部县(市)表层失墒迅速。 原因 因降水正常略少大风多加速旱情发展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春季气温正常略高,降水正常略少,且大风次数多、风力大,中部地区第一场透雨比常年晚。这种气象条件会加速旱情的发展和蔓延,对春耕生产一次播种拿全苗造成很大威胁。 另外,全省工程蓄水量也比去年少。中部以灌溉为主的7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2.8亿立方米,比去年少蓄29%;81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比去年少22%。目前,长春市19座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仅相当于历年同期的三分之二。 释疑 降雪次数多但土壤未解冻水不能有效渗入 入冬以来我省降雪次数较多,那么是否会缓解春旱的状况呢?相关人员表示,除东部山区外,冬雪对缓解我省春旱实际作用不大。雪融化后几场大风就会抽干,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雪水对提高土壤含水量作用不大。 记者了解到,2009年11月1日-2010年3月25日,长春市平均降雪量为66.5毫米,比常年同期32.2毫米多107%,居历史同期多雪的第一位。由于降雪多,长春市积雪面积大,积雪厚,到3月26日8时最新观测结果显示,长春市各地平原地带积雪较深的县市为榆树、九台和德惠,均达到15厘米以上。 长春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其文介绍,虽然去年入冬以来,长春市降雪多,但由于去年夏、秋季降水明显偏少,入冬时是干封地,土壤底墒差,目前积雪虽然逐渐融化,但土壤没有解冻,地表水不能有效地渗入地下,无法改善土壤湿度,并没有起到增墒作用。随着气温升高、土壤进一步化冻,大风天气增多,地表蒸发量增大,土壤湿度将迅速下降,加之预测春季降水少,因此春旱发生已成定局,他建议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要做好春季抗旱播种准备。 措施 增打抗旱应急水源井 对于如何缓解春旱,省农委相关人员表示,省政府到各级政府将全力提高抗旱用水保障能力。主要方式是在粮食主产区继续增打抗旱应急水源井,提高供水浇灌能力;对现有小水库、小塘坝等蓄水工程,进行整修配套,除险加固,增强蓄水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继续建设小型蓄水、提水、引水工程,尽可能多拦截桃花水,扩大灌溉面积;搞好抗旱设施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尤其是搞好旧井修复、新井配套、机泵管带和农电线路维修,把抗旱各类设备配齐;搞好抗旱用油、用电等能源供应。 同时,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保护性耕作,大面积推广抗旱坐水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推广耐旱作物和品种,积极采取抗旱节水措施,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3月初,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孙力介绍,省气象局已经组织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另外还准备建设27个地面土壤水分监测站,以进一步做好气象条件的预报工作。 省农委相关人员也表示,做好人工增雨各项准备。协调气象等部门,做好飞机、火炮以及相关物资配备,严密关注气候条件,密切监视气象变化,抓住有利时机,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另据了解,长春市人工增雨一期工程已建成,正在启动人工增雨二期工程;做好人工增雨各项准备,一旦气象条件具备,及时实施人工增雨。特别是双阳区要尽快启动3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项目,确保春耕前完成万亩起步区建设,保证项目区春季抗旱播种需要。(记者单立国朱晓云) (本文来源:东亚经贸新闻 ) http://news.163.com/10/0329/03/62TPPP9T000146BB.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南干旱:去年雨季9月中旬提前结束与9月弱潮汐对比
杨学祥 2010-3-28 08:19
点评:至于西南旱情,郑国光说,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5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主要是夏秋春连旱。去年的雨季9月中旬就结束了,提前了一个月。 2009 年 9-11 月月亮近地潮和月亮大潮间隔时间超过 3 天,为弱潮汐月。由于潮汐激发冷空气活动较弱,因而增大厄尔尼诺年秋旱发生的强度。 国家气象局长:尚未发生南北同旱情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8日03:24 新京报   昨日,房山长阳镇南水北调中线植树工地,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为刚栽的小树浇水。本报记者 王申 摄   本报讯 (记者林文龙)现在全国都处于少雨季节,应该说,北方的土壤墒情还不错,没有出现大面积干旱。昨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参加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时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生南北同旱的情况。另外,随着雨季的到来,西南地区的旱情有望在5月份得到缓解。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方地区旱情也已露头,我国可能会出现南北同旱的局面。郑国光介绍,现在北方没有大面积干旱,而且现在全国都处于少雨季节,应该说,北方的土壤墒情还不错,问题是温度偏低。土壤墒情好,有利于农业,温度偏低,又不利于农业,因此今年冬小麦返青期,和前几年比,就偏晚了一点。   至于西南旱情,郑国光说,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5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主要是夏秋春连旱。去年的雨季9月中旬就结束了,提前了一个月。   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十天,西南气象干旱区雨水将有所增多,其中云南西部、贵州东部等地局部旱区的总降雨量可达20-30毫米。   3月26日,中国气象局也再次派出人影工作组赴云南指导人工增雨抗旱工作。   郑国光称,最近这几天,旱区都有小雨,阵雨或中雨过程,加上人工增雨作业,可以局部地缓解一下旱情,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郑国光表示,要到5月下旬才进入雨季,到时就不愁没有雨了,西南地区的旱情才有望真正缓解。我们希望西南季风爆发早一些,能尽早地给西南地区带来充沛的雨水,这是一个愿望吧。   昨日上午,来自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单位的168名部级领导,在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南水北调中线植树工地,参加了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8/032419955427.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9-8-22 6:38:49 2009年9月潮汐组合:弱潮汐月增强秋旱 2009 年 9 月潮汐组合:弱潮汐月增强秋旱 杨学祥 2009 年 9-11 月月亮近地潮和月亮大潮间隔时间超过 3 天,为弱潮汐月。由于潮汐激发冷空气活动较弱,因而增大厄尔尼诺年秋旱发生的强度。地震达到高潮后逐渐减弱,但有一个滞后期。主要潮汐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5 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44 度),赤道潮汐变化达到次大值,地球扁率变当月最大,地球自转速度变为最慢,对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有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 B : 12 日为下弦(潮汐小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6.28987 度),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强度变小,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对地震、火山和冷空气活动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 C : 16 日为月亮近地潮, 18 日月亮赤纬角为最小值南纬 0.00090 度, 19 日为日月大潮, 23 日秋分,太阳在赤道面,四者叠加,日、地、月在赤道面附近成近似一线排列,赤道潮汐变化达到最大值,地球扁率变当月最大,地球自转速度变为最慢,对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有很强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 D : 25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6.19078 , 26 日为上弦(潮汐小潮),28日月亮远地潮,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对地震、火山和冷空气活动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本月虽然是弱潮汐月,但潮汐组合集中,变化差达到最大,有很强的激发作用,值得认真关注和严密监测。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78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国防部6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中国专家否认
杨学祥 2010-3-26 16:23
美国国防部6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中国专家否认 2010-03-24 08:52:00 来源: 大众网-齐鲁晚报 (济南) 核心提示:据悉,6年前美国国防部一份气候报告已明确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并将持续10年。对于目前严峻的西南旱情是否能验证这份报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表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卢勇(资料图片) 齐鲁晚报3月24日报道 就在人们被旱情困扰的时候,有人说,其实西南旱情早在2004年就被预料到了,这个预见,体现在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上。报告中不仅预测说,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特大干旱,还把干旱的时间预测为10年,对这份报告我们该如何看待?记者采访了当年曾参与研讨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卢勇。 每年这样的报告成千上万 卢勇表示,这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目前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这次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如何应对的研究上。他说,每年这种评估报告有成千上万,有很多报告做完了就埋在那儿了,没有任何人去问津。这个报告跟其他报告一样,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英国的《观察家》报把这事披露出来以后,引起大家关注,卢勇认为这是因为它把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从科学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问题这个高度,所以,很多人非常关注这个事情。 报告说的南方不是西南 卢勇说,报告里面提到的中国南方2010年以后会发生持续10年的特大干旱,并不是一个科学预测,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想,很多媒体把这个报告跟现在西南干旱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事情说的并不是一件事。 他说,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10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所以报告的预测和我们现在西南干旱这个现实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说的不是一件事。它说的是2010年以后10年,所以,即使是说它对还是错,现在也没办法判断,要到2020年才知道。 人类活动使预测更加困难 至于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卢勇表示,现在这种区域性的降水异常的预测,在科学上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说是有这种可能性,雨带从南方向北移动,但是现在加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后,这种自然规律是不是还会持续以前的老规律,现在还在研究,也许过两年会有一个明确一点的结论。 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10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 六年前的预言 2004年,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该公司完成的。 报告中对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预测,其中涉及中国的预测内容大部分措辞比较模糊,但有一条明确指出了时间和地点,那就是2010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这份报告当时引起了中国科学家们求证的强烈兴趣,针对这些预测,科学家还曾进行过多次研讨。现在,西南的旱情如此严峻,六年前这份关于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干旱的预测报告再次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据中央电视台) (本文来源: 齐鲁晚报 ) http://news.163.com/10/0324/09/62HH6NLH000146BB.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南旱情凶猛:“构造干旱”叠加“气象干旱”
杨学祥 2010-3-26 08:41
旱情凶猛:构造干旱叠加气象干旱 2010年03月26日 08:30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杨学祥 杨冬红 中国西南诸省旱情还在发展,而关于旱情和气候异常未来走向的讨论也日趋升温。实际上,西南干旱也是对此前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GBN报告)部分证实,在这份报告里面,有专门对中国的气候状况预测: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是否未来真如GBN报告所言北涝南旱,也许并不着急下结论。但是这份报告带来的思维冲击是很大的。最早发现美国报告的国家气候中心罗勇研究员说,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前我们很少考虑到,气候会在慢慢地渐进发展的过程中发生意料之外的突然变化,比如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的趋势中,是不是会出现突然降低的可能?另一方面,目前气候学家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多地只是涉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等等,这份报告提醒我们,气候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因为气候突然变冷,会导致农业产量降低,引起食物短缺;洪水和干旱这些气候极端事件将导致淡水供应和水质降低;冰和风暴将导致战略性化石能源的供应中断。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的30年气温周期理论似乎也在证明北涝南旱。根据这一理论,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南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构造干旱巧遇气象干旱。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 我们回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而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旱情之后,无论是官员还是学者都众口一词表示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水利设施问题?这表明过去30年缺水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次抗旱的不利条件,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村的个体经济也制约了农村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以国家投资和民工出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包产到户造成的土地条块分割和短期租赁,不利于灌溉渠道的合理分布,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而且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合理征用。 1977-2003年农村改革开放遇到了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南涝北旱时期,南方农村雨水充沛,虽有小旱,无关大局,农村改革开放成效显著。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和严重低温冻害频发,南旱北涝正在代替南涝北旱,南方缺水的问题突然提到议事日程。我们早在2008年就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告:强震、低温、沙尘暴、飓风、流感等灾害将接踵而来。 南方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粮仓,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太阳黑子和潮汐变化规律,2012年太阳黑子峰年可能带来高温和强风,2014年-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可能使高温、强震和干旱达到高潮,2018-2020年的太阳黑子谷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震和流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风和强震。 (杨学祥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326/1965218.shtml http://news.sohu.com/20100326/n271102898.shtml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26/170363.html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0-03/26/content_10488926.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
杨学祥 2010-3-26 05:08
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 2010年03月25日21:20    西南地区五省区市旱情正不断加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2.7亿人口遭受沙尘天气侵扰,部分城市更是阳春三月飞雪连连。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天气异常再次引起人们对气候突变的关注。学界关于我国气候正向南旱北涝转变争论再度升温。   南旱并非指西南   对于西南地区旱情的成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匡耀求23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厄尔尼诺现象作用的结果。   匡耀求说,从时间上看,西南地区始于去年的干旱和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从空间上说,往年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出现在福建和广东,但今年,厄尔尼诺海面高温异常的区域西移,干旱区域也移到了西南地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维宏对导报记者分析说,西南地区干旱,直接原因是大气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偏弱。背后原因是印度洋及其亚洲南边缘海的海温偏高,而我国北方和东部陆地地区温度偏低,即下垫面温差的梯度方向与常年发生了异常。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3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受灾人口6130.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6.6亿元。   如此凶猛的自然灾害能否提前预测,未雨绸缪?有网友发现,早在2003年,美国人曾预测到我国西南地区大旱。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GNB)完成的这份报告写道,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报告经媒体披露后,南旱北涝的观点被学界重新提起。匡耀求说,报告提出后,我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和报告提出的观点很相似。   钱维宏当时也曾称中国有可能转向南旱北涝。不过他向导报记者表示,南旱北涝中的南与我国正遭受干旱的西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钱维宏说,中国科学家研究的所谓南旱北涝是指我国华北地区夏季年代际降水异常与东部季风区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代际降水异常的比较。美国报告也指的是夏季平均降水在这两个地区的趋势变化,不是指的我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更不是冬春季节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区域性极端干旱事件。   南旱北涝还是南涝北旱   近期的旱情说明报告的预测有一定科学根据,部分预测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他近日撰文公开指出,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   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实可以用'南旱北涝来概括。而且,干旱可能不止持续10年。中间可能不会是连续的,隔一两年会有起伏。现在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如果没有厄尔尼诺的影响,干旱可能是在广东、福建一带,涝的地方是新疆北部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24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只要全球变暖还存在,就应该基本维持南涝北旱的局面,今年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了。   闵锦忠还认为,从目前国际国内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发展来说,比较准确的预报是1-7天,由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超过这个时间的预测基本不准确,更不要说几年之后的事了。尽管美国的预测似乎得到验证,但成功预测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杨学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几年以上气候预报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不妥,实际上,长期的气候预报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分析气候长期资料获得的,与短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并不相同。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GNB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杨学祥说。 【作者:梁士兴 来源:经济导报】 (责任编辑:杨权)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杨学祥 2010-3-24 03:21
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0 年 3 月 22 日 是第 18 个世界水日。目前,中国西南正遭遇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旱,干旱受灾人口达到 5000 多万人, 1600 万人饮水困难,旱情再次敲响环保、节水的警钟。特大干旱正在考验中国的农村经济。 中国西南干旱百年罕见:与南旱北涝不期而遇 漓江变小溪,珠江源头断流。目前,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加剧,截至 3 月 17 日 15 时 统计,共 5104.9 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 1609 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 190.2 亿元。旱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已向上游市场传导。贵州目前已有 310 多万人需要口粮救济。重庆 34 个区县出现旱情,农作物受害 270 万亩。在四川省,往日里对付干旱非常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今年也失去了作用。 持续干旱不仅造成农作物受灾、人畜饮水困难,干旱还波及到旅游景点。在以风景秀丽著称的广西桂林,漓江因为缺水变成了一条小溪。因来水大幅减少,造成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大瘦身,瀑布水流只有平时的四分之一左右,漂流景区水位也大幅度下降。媒体报道称,在云南曲靖北部山区探访发现,珠江源头已经断流 。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在 2004 年提出了 30 年气温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 早在 2004 年美国 GBN 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 2010 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北京大学钱维宏教授在 2004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 GBN 报告预测的, 2010 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 1 年前就得到了 。 钱维宏发现,从 1910 年~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 1940 年~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 1910 ~ 1940 年是 30 年时间, 1940 年~ 1980 年是 40 年,从 1910 年到 1980 年是 70 年时间,也就是说从 1910 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 1980 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 70 年左右!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也发现了相同规律 。 当前的西南干旱发生在我国北旱南涝向北涝南旱转型时期,所以,它首先是一场自然灾害,过分强调人为作用是不合实际的。 构造干旱巧遇气象干旱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1 级地震发生后, 2005 年 3 月 29 日 、 2007 年 9 月 12 日 又连续发生 2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 2006 年四川特大干旱和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我们称 2006 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 。 2009 年 9 月 2 日 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 7.4 级强烈地震, 2010 年 3 月 6 日 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 7.1 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 能产生降水再循环的不仅有陆地植物的蒸发作用,还有热点和构造活动的释热释气作用。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强构造活动的热点,也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气候变化启动区 。热点和构造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增大温度梯度加强大气对流,其二是把地下水和地幔水带到大气参加降水循环,对比马宗晋等给出的 20 世纪中国大陆及邻区五个地震活动幕的时空分布 和高庆华等给出的 20 世纪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年份 ,可以明显看到地震活动与特大洪涝灾害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比全球地震带,沙漠带,构造活动带和水系分布图可以发现,沙漠区主要分布在无地震,少水系、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台和地盾,如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西部 。 由此可见,热点和构造活动的释热释气是降水再循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地热不仅能造成干旱,而且能造成洪涝。沙漠区主要分布在无地震,少水系、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台和地盾,表明地热在降水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旱震理论讨论的干旱与地震关系,指的是构造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其认定和发展对预测干旱和预测地震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 2004 年美国 GBN 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 2010 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 经济参考报报道称,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 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 (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 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 6% ,全国总体利用率在 16% 以上。 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 。 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水利设施问题?这表明过去 30 年缺水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次抗旱的不利条件,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村的个体经济也制约了农村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以国家投资和民工出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包产到户造成的土地条块分割和短期租赁,不利于灌溉渠道的合理分布,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而且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合理征用。 1977-2003 年农村改革开放遇到了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南涝北旱时期,南方农村雨水充沛,虽有小旱,无关大局,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和严重低温冻害频发,南旱北涝正在代替南涝北旱,南方缺水的问题突然提到议事议程。我们早在 2008 年就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告:强震、低温、沙尘暴、飓风、流感等灾害将接踵而来 。 南方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粮仓,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西南旱情已致 5000 余万人受灾 专家建议人工增雨。 2010 年 03 月 22 日 15:34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2/153417255525s.shtml 2.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3-29 河南兴农网。 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3. 孙林海,赵振国。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气象。 2004 Vol.30 No.12 。 57-60 页。 4.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 2004 年 07 月 07 日 00 时 00 分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5.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6. 杨学祥。气象干旱和构造干旱。发表于 2009-2-9 7:56 :3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723 7. 杨学祥 . 气候波动、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 2000 , 6 ( 8 ): 1003~1005 8. 汤懋苍,钟大赉,李文华等 . 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是地球热点的证据 . 中国科学, D 辑, 1998 , 28 ( 5 ): 463~468 9. 马宗晋,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地质出版社 .   1995 , 99~102 10. 高庆华,张业成,张春山 .  论我国洪涝灾害不断加剧的地质环境因素 .  见:邓乃恭,雷伟志主编 . 大陆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 1999 , 180~184 11. 杨学祥 .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 科学 . 1999 , 51 ( 1 ): 46~48 12. 杨学祥,陈殿友 .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0 , 20 ( 3 ) 13.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1, 21 ( 1 ): 15~23 14.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湖南湘西地区干旱38万人饮水困难
杨学祥 2010-3-23 03:28
湖南湘西地区干旱38万人饮水困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2日22:37 红网 向张家界武陵源区供水的董家峪水库无水可引   红网长沙3月22日讯 (记者 章尧)记者今日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当前湖南受旱区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干旱已造成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娄底、邵阳5个市州38个县(市区)近3700多个村民小组38万多人、25万多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旱情,按照国家防总的部署,组织和动员旱区积极采取抗旱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尽力减少受旱损失。    湖南干旱区是西南大旱区域的延伸   此次干旱持续时间长,主要受旱区相对集中。去年入冬以后,湘西大部分地区没有大的降雨过程,持续少雨和旱情的不断蔓延,是多年来少有的。湘西州今年头两个月累计平均降雨只有23毫米,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74%。   当前湖南受旱区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这些区域与目前我国西南大旱的重旱区贵州、广西、重庆接壤,可以说是湖南主要干旱区是西南大旱区域的延伸。湖南省防指相关负责人介绍。    干旱造成38万多人出现饮水困难   据统计,干旱造成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娄底、邵阳5个市州38个县(市区)近3700多个村民小组38万多人、25万多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湘西州龙山县里耶镇岩冲、树木、跃进等村1200多村民饮水完全依靠从3.5公里外的酉水河用车运水;凤凰县木里乡六、七组312人需到4公里之外挑水;张家界市永定区三家馆乡集镇供水工程,3天一次限量限时为学校及集镇居民供水。   由于长时期受旱,冬季农作物生长和春季作物播种困难。目前正值春播期,农业生产用水量大,许多地方面临无水可用的困境。据统计,全省5个市(州)38个县(市区)受旱,小麦、油菜、洋芋、蔬菜等经济作物受旱面积达120千公顷,其中轻旱84千公顷、重旱28千公顷、枯萎8千公顷。后段如无降雨,约200千公顷农田将无水翻耕。    降雨偏少、蓄水不足是干旱成因   湖南省防指分析,湖南目前干旱主要是由降雨偏少和工程蓄水及河流来水不足引起的。2009年汛后3个月(10月1日至12月31日),全省累计平均降雨160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204毫米偏少21.7%。今年以来,全省累计平均降雨151毫米,比历年同期均值195毫米偏少22.6%。各市州降雨均较历年同期偏少1~5成。其中怀化、自治州、张家界分别偏少54.7%、50.8%、33.7%。邵阳、娄底分别偏少约40.5%和39%。   今年以来,四水及洞庭湖主要控制站来水量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1~3成,其中湘水湘潭站偏少20.7%,资水桃江站34.4%、沅水桃源站偏少24.4%,澧水石门站偏少23.2%。   目前全省194万处蓄水工程共蓄水61亿立方米,占计划蓄水量的31%;全省目前已有680座小型水库、2.6万多处山塘干涸,450多条溪流断流,1400多口机电井出水不足。张家界市水利工程蓄水仅为去年同期的55%,59座小型水库干涸或降至死水位。自治州395座小型水库、4039口山塘干涸。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旱情   为应对旱情,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旱情,按照国家防总的部署,组织和动员旱区积极采取抗旱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尽力减少受旱损失。湘西州组织近10万名干部群众投入当前抗旱,共投入抗旱救灾资金2200万元,组织提水机械1万多台套、机动运水车辆120辆、其它抗旱设备1.5万多件,抗救面积27万亩,临时解决饮水困难人口9万人、大牲畜2.6万头。   张家界武陵源区委书记陈红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武陵源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从2009年10月1日至今,累积降雨量仅有53毫米,造成辖内2座小型水库水源地蓄水少,日供水量只有1000吨,为正常年份的1/3,区委、区政府正在大力发动群众节约用水,部分地区采取限时供水;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则发动当地官兵给群众送水,保障基本生活用水;同时加紧水窖建设,利用干旱时机维修病险水库,为汛期蓄水做准备。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2/223719917277.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灾之年:全国近7千万亩耕地受旱 旱情仍呈发展态势
杨学祥 2010-2-28 11:54
全国近7千万亩耕地受旱 旱情仍呈发展态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8日06:38 中国新闻网   2月,云南蒙自一无公害蔬菜基地因大旱导致颗粒无收,手捧蔬菜的农户欲哭无泪。 中新社发 薛云 摄   中新网2月28日电 目前,中国西南、华南和北方部分省份的旱情仍呈发展态势。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2月27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958万亩,其中作物受旱6159万亩(重旱1586万亩、干枯672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799万亩;有1269万人、84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当前全国旱情主要特点是:南方受旱重于北方,受旱区域非常集中,人畜饮水困难非常突出,旱情持续时间长、损失重。目前全国受旱省(区、市)已投入抗旱资金7.5亿元、劳力898万人、抗旱机动设备34万台套、运水车16万辆次,完成抗旱浇地1115万亩,临时解决了744万人、3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国家防总27日举行紧急会商会,会议针对当前抗旱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加强旱情监测,及时掌握西南地区和北方冬麦区的旱情发展变化;二是加大对云南等旱区的支持力度,尽早再次拨付中央特大抗旱补助经费,加快实施人饮解困工程计划和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三是强化抗旱水源的管理和调配,组织指导旱区完善应急预案和用水、节水方案,积极采取各项应急措施,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努力保障农业生产春灌用水需求;四是派出3个工作组分赴四川、重庆、山东、河南、陕西和甘肃等省市检查指导抗旱工作。   根据气象部门最新监测,云南、贵州大部、四川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维持气象干旱重旱等级。预计,未来3天,云南大部、贵州西部以及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旱区仍无有效降水,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中央气象台已于25日、26日连续两日发布干旱黄色预警。27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 http://news.sina.com.cn/c/2010-02-28/063819755385.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4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四川正经历50年一遇旱情 3月将人工增雨
杨学祥 2010-2-27 13:36
四川正经历50年一遇旱情 3月将人工增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7日05:4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罗琴)暖和,成了四川人对2009年冬天的第一印象。去年12月1日至今年2月24日,省内大部冬温普遍偏高1℃以上,大大超过了偏高0.5℃即为暖冬的标准。立春以来,暖冬已经转化成干旱。省气象局预测,今年省内将有春、夏、伏旱发生。昨日,省政府召开飞机人工增雨协调会,进行了今年抗旱的部署。   50年一遇秋旱连着冬干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张世林说,四川正经历50年一遇的秋旱连冬干气候状况,四川东部地区的情况尤为严重。截至今年2月20日,全国共有包括我省东部地区在内的5336万亩耕地正在受旱。入春以来,整个西南地区的旱情发展更加强烈、受灾面积扩大。我省整体处于干旱区,部分区域已达到中等干旱。   自2009年11月上旬至2010年2月24日,今冬的103天,四川大部分地方有长达80天以上的日子颗雨无降。盆地中部丘区和盆西、盆西北无雨日在80-90天;而川西高山高原和川西山地无雨日超过了100天。根据全省测量站反映的数据,省内各地的冬干区偏干程度各异,但发展趋势普遍呈加重态势。   人工降雨增加作业区域   为应对干旱,气象部门3月将拿起人工降雨这一利器。从2007年起,我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就由应急性转为了常年资源性作业。今年,我省飞机人工降雨的作业区域得到增加,由10个增加为13个,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其中,广元、绵阳、巴中的北部边远地区也首次被纳入了人工增雨作业区域。这使得整个盆地都成为了人工增雨区域。在降雨催化剂的使用上,今年将开始由往年的单一使用液氮,变为液氮和碘化银综合使用。   及时反应打湿每一朵云   据短期气候趋势预测,今年我省将有春、夏、伏旱发生,农业旱象已经显露。省气象台   和省人影办相关技术人员将组成专家组,及时捕捉有利于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条件,制作发布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专题预报。同时,今年省气象局将为人影指挥中心更新飞机人工增雨空地信息传输系统,实现全省1106个区域气象观测站、156个自动观测站及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信息资料全汇总在省人影中心,保障作业信息畅通和及时反应。   由于我省地形复杂,影响天气系统多,造成对作业机会的捕捉和把握难度很大,往往需要在最后的一两个小时甚至最后半小时才能确定催化作业飞行方案。为了应付春旱,今年气象系统将抓住机会打湿旱区出现的每一朵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2-27/054019750296.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旱北涝大势已成:关注4-7月弱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0-2-23 09:27
2010年1-3月为强潮汐时期,4-7月为弱潮汐时期。北方的强降水可持续到3月末,南方的干旱将在4月增强。2010年南旱北涝的大势已成,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及早做好防灾的准备。 参考文献: 今夜至明日哈市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雪 省内普遍降雪   本报讯 (陈莉 记者贾博) 22日,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23日、24日,哈市将迎来降雪天气,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雪,气温明显上升。   22日哈市的降雪天气停止,转为晴有时多云天气,冷暖空气的博弈仍在继续。23日哈市最高气温达到-1℃,夜间最低温也在-4℃左右,为多云有阵雪天气;24日哈市气温继续上升,最高气温上升至2℃,受地面低压影响,哈市将再次迎来一场明显的降雪过程,为雨夹雪转中到大雪,局部地区可达大雪程度,24日最低气温在-10℃左右。雪后气温明显下降,将出现道路结冰,请市民注意交通安全;由于气温波动幅度大,请注意预防感冒等疾病。   省气象台发布中到大雪预报,受高空冷涡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预计23日夜间至24日,伊春、绥化、哈尔滨、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牡丹江,阴有中到大雪,其中哈尔滨、七台河、鸡西、牡丹江等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雪,大兴安岭南部、黑河、齐齐哈尔北部、大庆等阴有小到中雪,局部地区有中到大雪,其他地区阴有小雪,请有关单位注意做好预防。   另外,我省处于弱高压控制,风力较小,预计我省大部分地区一氧化碳扩散条件气象潜势等级为3级,有可能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请燃煤取暖和使用炭火的人员要做好预防,并注意室内通风。 http://epaper.hljnews.cn/shb/html/2010-02/23/content_490044.htm 吉林明起雨雪又至 气温最大降幅达16℃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3日07:30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昨天(22日),困扰吉林多日的降雪终于稍事休息,大部分地区天气转晴。今天,或许就是吉林最后的晴好时光了。预计,从24日开始,受新一股冷空气影响,雨雪天气将再次光顾吉林,雪后气温也将大幅跳水,最大降幅达16℃。   从20日夜间至22日晨,吉林普遍出现降雪天气,其中东南部地区降雪量较大。据气象观测数据显示,截至2月22日08时,桦甸、蛟河、临江、和龙和珲春等5县市出现大雪,有6个县市过程降雪量在5毫米以上,24个县市在2.5毫米~4.9毫米,其中最大降雪量出现在桦甸,为6.6毫米。   由于降雪量较大,截至22日08时,全省有14个县市积雪深度在10厘米以上,积雪深度最大出现在蛟河,为29厘米。这场降雪给道路交通和民航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吉林雪后道路湿滑(图片来源:新华网资料图)   昨天白天,雪后初晴。可降雪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却没有就此打住。有太阳照的地方地面已经和起稀泥,没有太阳的地方很滑,路很不好走。家住吉林通化的宋女士告诉本网。同时,融雪耗费了地表大量的热量,气温明显下降。   今天白天,虽然天空的云量有所增多,但吉林仍将以晒着太阳吹冷风的天气为主,路面积雪会进一步融化,道路更加难走。不过,从明天开始,雨雪天气又将到来,降温自是不在话下。   吉林省气象台预计,2月24日~26日吉林将有一场明显的雨夹雪转雪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为4~9毫米,中南部地区有雨夹雪转中到大雪,局部地方有暴雪,其他地区有雨夹雪转小到中雪,局部地方有大雪;25日开始吉林气温自西向东较前期明显下降,降温幅度一般可达8~12℃,局部地方可达12~16℃;26~28日东部地区有5级左右偏北风,瞬间风力可达6~7级。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0/0223/52439.html 中国北方将有大风降温天气 长江中下游有大雨 2010年02月23日 08: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23日电 中央气象台今日发布天气预报称,未来三天,中国北方将有大风降温天气,内蒙古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14℃。此外,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有大雨和强对流。   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将有大风降温天气,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大部、华北北部、东北等地气温将下降4~8℃,内蒙古中东部的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14℃;上述地区将先后出现4~6级偏北风,新疆山口地区阵风可达7~9级;南疆盆地、内蒙古中东部偏北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   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未来三天,新疆北部、西藏西部和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等地由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新疆伊犁河谷、西藏西南部、东北中部有大雪或雨夹雪;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大部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江汉东部、江淮南部、江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地有暴雨;黄淮南部、江淮、江南中北部的部分地区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今天早晨到上午,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有轻雾或霾,其中山东半岛南部、江苏中东部、上海、浙江东部、福建中西部和南部、广东南部、贵州北部、重庆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雾,局地能见度不足500米。   具体预报如下:   23日08时至24日08时,新疆北部、西藏西部和青藏高原东部、甘肃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吉林西部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新疆伊犁河谷、西藏西南部有大雪。陕西中南部、山西西南部、广西中东部、广东西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新疆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华北西北部等地有4~6级风,新疆山口地区阵风可达7~8级;南疆盆地、内蒙古中东部偏北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渤海、黄海北部海域将有6~7级偏南风。   24日08时至25日08时,新疆西部和北部、青藏高原东部、东北、 华北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其中,东北地区中部有大雪或雨夹雪;黄淮大部、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湖北东部、安徽中部偏西地区、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黄淮南部、江淮、江南西北部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新疆北部、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华北北部、黄淮东部、江淮东部等地有4~6级风。渤海将有5~6级偏南风转7~8级、阵风9级的东北风,黄海中部和南部海域、东海北部海域将有6~8级偏南风。   25日08时至26日08时,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黄淮大部、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江汉东部、江淮南部、江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地有暴雨;江南中东部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有6~8级风、阵风9级的大风。 【编辑:朱鹏英】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2-23/2132637.shtml 国家防总:全国5336万亩耕地受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1日07:34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2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46分报道,国家防总办公室最新统计显示,截至昨天,全国耕地受旱面积5336万亩,旱情主要分布在云南全省、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四川东部和重庆等地,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关中等地的冬麦区也发生了轻旱和部分人畜饮水困难。同时,华北大部、西北东部以及黄淮大部近40余天基本没有降水,部分冬麦区出现旱象。   国家防总要求,旱区各地要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作为抗旱工作的重点来抓,采取水库供水、打井、调水以及拉送水等各项民办公助措施,确保旱区群众用水安全;商国家发改委尽早下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近期拟下达第一批专项资金100亿元,加快实施人饮解困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重旱区人饮安全问题;商财政部再安排一批特大抗旱补助费,支持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旱区抗旱减灾工作,重点用于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和农田灌溉设施维修配套。 http://news.sina.com.cn/c/2010-02-21/073419707414.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514 甘肃2000多万亩农田遭遇旱情 部分地区饮水困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3日02:22 兰州晨报 村民用太阳能解冻雪块给家中的牲口饮用 会宁的张大爷蹲在自家地里,看着干裂的土地发愁 一根扁担两个水桶步行几十里挑水 家中的水被反复地使用后再喂牲口   立春以来,我省中东部地区干旱形势十分严峻,全省干旱面积达2060.6万亩,其中农作物受旱面积达600多万亩,冬小麦、冬油菜受旱较重,有17万亩出现死苗绝收现象,人畜饮水困难程度一度加重。所幸在春节期间受高压寒流影响,上述地区普降瑞雪,旱情有所缓解,但一些地区老百姓的吃水问题仍然十分困难。   80多天未发生有效降水   天水百万亩农田受旱   本报天水讯(记者王兰芳)2月20日,正月初七,记者从天水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自去年12月份以来,天水市降水偏少,截至目前,80多天未发生有效降水,导致天水山区普遍出现旱情,134万亩农田受旱。   干   农田耕作层已缺水   正月初七在农村还是年味浓烈的时候,当天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秦安县刘坪乡仁沟村地处浅山区的农田。村民杜红兵在自家的冬小麦地里,拿着根小细木棍弯下腰去,时不时地左掏掏右挖挖。记者走上前去,问他在找什么,杜红兵说:没找什么,我只是看看土壤墒情怎么样!据他讲,他们村地处北山的腰膝处,算是北山上最旱的地方。虽说现在还未到农作物返青时节,尚不能完全断定农田干旱的程度有多严重,但去年入冬至今,这里近两个多月没有有效降水。   往年这个时候,由于上一年水分储存量大,地里都是冻土层。而今年走在地里,虽说没有干旱到尘土飞扬的地步,但走在上面是疏软的,这就可以断定土壤耕作层已出现缺水迹象。杜红兵说。   如果再有一个多月仍无有效降水的话,冬油菜将有死苗的可能,春播作物也将无法下种,灾情出现将不可避免。接受记者采访时,其他村民不无忧虑地说。   记者从天水市气象局了解到,去年天水降水量为400余毫米,与正常年份降水量相比偏少一至四成。而秦安县全年降水量仅为280余毫米,是全市降水量最少的县区,与正常年份相比偏少四成。记者在秦安县农技中心采访时了解到,1月26日,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对相对干旱的刘坪乡、莲花乡、安伏乡三乡镇进行代表性调查时发现,目前土壤储水量比往年低4至5个百分点,旱情已然凸显。   旱   134万亩农田受影响   2月20日,记者在天水市防汛抗旱办公室采访时了解到,去年12月份以来,天水市降水偏少,有80多天未发生有效降水。   据抗旱办刘主任介绍,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少雨,截至目前天水全市山川普遍受旱,尤其是海拔1700米以下的浅山易旱区表现为重旱,就具体情况而言渭北山区重于渭南山区,浅山区重于高山区。全市7个县区124个乡镇中71个乡镇出现旱情。据预测,全市旱象将呈进一步扩大态势,早春三月有效降水可能性很小,旱情形势严峻,对冬小麦长势及春播影响较深。与此同时,干旱导致部分山区群众饮水发生困难,由过去的靠饮山泉、小溪及水窖水,转变为吃水靠拉水买水,群众吃水支出加大。目前全市有7.21万人、1.18万头牲畜发生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据抗旱办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天水水库、塘坝、人饮水窖蓄水严重不足。全市12座小型水库有9座干涸,除张家川县石峡水库蓄水能力为历年同期的30%外,张家川县东峡水库、秦安苏家峡水库等空库运行。塘坝338座,干涸212座,蓄水量比历年同期少五至六成。全市人饮水窖蓄水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满窖1.42万眼(7%),2/3窖3.5万眼(20%),1/3窖7.5万眼(42%),1/3窖以下5.6万眼(31%)。就农作物而言,天水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134万亩中,轻旱91.2万亩,重旱36.7万亩,干枯6.1万亩。冬油菜受旱最为严重,春播地块缺墒面积162万亩。   去岁大旱致农户窖藏水稀少   会宁饮水遇极大困难   由于去年大旱,会宁大部分农民水窖里积水很少,人畜饮水遭遇极大困难,农民不得不买水吃。苦于昂贵的水价,村民想尽各种办法取水,或融化积雪、或水渠盛水   农户家融雪解渴   2月20日,正月初七,在农村来说年味还浓,可是李淑兰老人再也无暇享受节日带给她的闲暇时光了,她得找水。   李淑兰老两口生活在会宁县桃花山乡东河村武家下面社,这里干旱少雨,人畜饮水非常困难,全凭窖水生活。由于去年全年少雨,水窖里面存水不多,到去年底时已经无水可喝。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寄来钱买了两三轮车水,这才暂时解决了人畜的吃水问题。   现在家里就我们老两口和一个小孙子,用水不多,主要是养的牛太费水了。李淑兰家在去年年底之前养了四头牛,由于干旱缺水,只好把三头牛卖了,现在剩下的一头牛也让李淑兰愁肠不已,因为一头牛每天要喝两桶水,这等于她们一家人三天的用水量。   今年过年期间,会宁地区普降瑞雪,这让李淑兰紧皱的眉头有所舒展。20日中午,阳光明媚,老人用脸盆盛满积雪,放在了院子里的太阳灶上,和记者闲聊的时候,积雪很快融化。老人小心翼翼地将融化的雪水倒进水壶里,这水干净,烧开了给你们喝。老人说,她把院子里大部分的积雪扫在一起倒进了水窖,融化的雪水可够人畜饮用一阵子。因为水窖里买的水所剩不多了,最多能吃半个月。   雪水太少,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就盼着天气赶紧转暖,下些雨,这样窖里面才会存上水。   渠中积水成宝贝   距离李淑兰老人家100公里的新塬乡甘岔村村民张有仓也正在为饮水发愁。20日下午,他挑着水桶来到公路边的水渠旁。   水渠里散落着枯败的树枝残叶、羊粪还有其他的生活垃圾,公路上的积雪融化成雪水后,顺着水渠流下来,老张就坐在水渠旁,用缸子舀起缓缓流下的雪水,倒进身旁的水桶里。   窖里没水了,这水人也得吃啊!老张说。老张所在的村子十年前还有泉水和井水,但是近年来泉水和井水都干涸了,人畜饮水的唯一依靠就是水窖。和会宁大部分乡村一样,去年的大旱少雨使得他们水窖里的存水很少。   这几天村里的人都在找水,有钱的就买水,没钱的就像我一样,有人还在沟里面拉冰。顺着老张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有村民正在砸碎沟底积雪融化形成的冰块。老张说,村民把冰块倒进水窖,等融化了就可以喝了。   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老张的两个水桶里盛满了略显混浊的雪水。迈着蹒跚的脚步,老张挑起水桶消失在公路的一头。   卖水人生意红火   大年三十这天,村民李国华还在四处奔波,他在为周围村子里没水的村民送水。   李国华家住在会宁县党岘乡庙儿村,近几年村子周围地下水位下降,泉水和井水干涸,唯独他家附近的一眼山泉还能流出少量的水来。善于捕捉商机的李国华去年初借钱在家门口修建了两个蓄水池,然后用水泵将泉水抽到水池里,哪里有人缺水,他就开着三轮车到哪儿卖水。   从去年后半年开始,周边20公里的村民几乎都缺水了,我每天都在送水。李国华说,到大年三十他还在送水,初一初二两天,由于下雪路滑他才有了休息的机会。初三的时候他给三马子绑上防滑链就又开始送水了,因为有的农户家没水吃了。李国华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天接到不下20个让他送水的电话,但由于山路不好走,现在平均每天他只送七八车水,最多也就送十来车。   李国华的三轮车一次能拉1.3立方米水,按照路途的远近,一车水收取10元40元不等的钱,用他的话说:每天能挣七八十元。尽管好多人家的水费采取赊账的方式。   现在我们附近80%的人家都没水吃了,全都靠我送。李国华说,现在他的蓄水池里的水还满满的,预计能送到4月份,4月份之后他的生意能不能维持,还是个未知数。   高水价令人咋舌   李国华送水的生意很好,但张旗峰却想不通。   张旗峰的老家在李国华村子的附近,他在兰州工作,今年过年回家听家人说起买水的事情,他的家人是以每车35元的价格买了两车水。他这样算了一笔账,三轮车一次最多拉1.5立方米水,每立方米水的价格为23.3元。   张旗峰说,去年兰州市对城市供水价格进行了调整,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立方米由1.45元调整为1.75元,看看会宁农村的水价,已是兰州水价的十多倍。   庙儿村村民张国军也算了一笔账,一车厢水是100桶水,这样一桶水的价格也在0.35元,每天一个家庭,人畜最少也得4桶水,也就是说一个农民家庭光水费一天就是1.4元,这还不算平常洗衣服等其他用水。   会宁县自来水公司也向县城周边的村民卖水,但卖水的价格要比县城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高。县城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立方米是1.7元,但农民买水每立方米的价格是2.8元。公司一部门负责人说,因为农民买水有的搞基建,所以是工业用水的价格,每立方米是2.5元,水站还要收取0.3元的损耗费用。   水价再高,人畜还得用水,为了减少用水的开支,张国军在近两个月内除了内衣几乎没洗过衣服,洗头也是10多天一次,洗脸也不敢用香皂,因为洗脸的水牲口还要喝。本报记者 张鹏翔   相关新闻   降雪缓解庆阳旱情   本报讯(记者邢剑扬)记者2月22日从庆阳市政府了解到,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2月上旬,庆阳市连续两个多月没有出现有效降水,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56万亩,占越冬作物总面积的62.1%。春节前后,庆阳地区出现了两次较强的降雪过程,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http://news.sina.com.cn/c/2010-02-23/022219717296.shtml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6567 次阅读|6 个评论
南旱北涝初见端倪:云南出现60年一遇特大干旱
杨学祥 2010-2-14 12:25
南旱北涝初见端倪:云南出现60年一遇特大干旱 杨学祥 2004年2月22日的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了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美国国防部报告。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是符合中国2009年实际情况的。希望中国气象界高层能够重视这一报告,反思自己的气象预测。 2003年3月,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即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赵振国认为,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可惜,2004年以后,这一正确的预测就销声匿迹了,学术观点需要现实的权力来支撑。 非主流科学家多气候变化的准60年周期有多方面的论述,更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 。 概率统计知识告诉我们:概率小的事件不一定就不发生。重大灾害事件都是小概率事件,50年一遇,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我们能因为其发生可能性小就不加预防吗?突发灾害预防,防的就是小概率事件 。 云南出现60年一遇特大干旱,重庆100万亩农作物遭冬旱,广西干旱也令人注目。南旱北涝初见端倪。 参考文献 1.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年07月07日00时00分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2.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3.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3-29河南兴农网。 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4. 杨学祥。美国专家的虚心和中国专家的傲慢。发表于 2010-2-7 15:13: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3346 云南出现60年一遇特大干旱将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10年02月10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冯颖报道 由于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水汽蒸发量大,云南省近期干旱发展十分迅速。   截至年2月8日,省内除2个站旱情相对较轻外,其余123站均存在干旱,其中118站出现重旱以上等级干旱,107站达到了特别干旱等级。与1月11日的监测结果相比,重旱出上的站增加了47站,增加了66%,特旱增加了70站,增加了189%。目前已确定为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据资料统计,2009年7月1日至今,全省平均降水量为512.4毫米,比多年平均值(721.5毫米)偏少209.1毫米,偏少了30%,打破了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最少记录。平均最高气温为23.8℃,比多年平均(22.1℃)偏高1.7℃,打破了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平均最高气温记录。平均水汽蒸发量为822.5毫米,比多年平均(733.6毫米)偏大88.9毫米,偏大了12%。   据省气象台预测,除2月10至11日,昭通北部阴天间多云有小雨,12至18日,昭通、曲靖东部、文山东部阴天间多云有小雨外,全省其余地区无降水过程。干旱将持续发展,高森林火险等级维持。   气象专家建议指出,由于高温干旱天气突出,森林及城市火险等级明显偏高,须做好森林防火和城乡防火工作。同时要积极做好人工增雨的准备工作,抓住有利的天气过程,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库塘蓄水和降低高森林火险等级。 (责任编辑:徐丽娜) http://www.cma.gov.cn/qxxw/xw/201002/t20100210_59250.html 重庆100万亩农作物遭冬旱 11万人紧急动员抗御 2010年02月12日 08:27:27  来源: 重庆日报 地区出现轻度干旱。截至昨日,这场冬旱已造成全市106.5万亩农作物受旱,35万人、30万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35万亩农作物出现重旱 去冬以来,我市局部地区就悄然发生干旱。截至昨日,大部分地区出现轻度干旱,其中东北部及西部部分地区出现中度干旱,人畜饮水困难情况相对突出。据统计,全市106.5万亩受旱农作物中,35万亩出现重旱,4万亩干枯。其中,荣昌县40%的水田无水,20%的水田接近干涸,3179座山坪塘中有875座干涸,安富、铜鼓、双河街道等地人饮困难突出,需到2公里以外寻找水源。万盛区南桐镇煤矿采空区的8000多人饮水困难,北碚、武隆、万州、巫山、云阳、丰都等区县部分乡镇因水源不足,旱情相对严重。 1月25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对城乡居民供水现状的调查显示,我市部分城乡居民供水形势不容乐观:如果3个月内仍无有效降雨,将有157个乡镇出现缺水,日缺水量10.55万立方米,影响人口达102.8万人。   降水比常年偏少二至五成 主要原因是降雨偏少,各地水利工程设施拦截地表水不足,江河来水也较少。市防办副主任严永辉说。 虽然去冬以来的暖冬令市民感觉温暖,但冬旱却潜伏其中。旱情信息系统监测数据显示,去年12月1日至今年1月25日,全市平均气温8.2℃,较常年同期偏高约0.5℃。因此,此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7毫米,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潼南县仅为10毫米,偏少超过七成。 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全市水利工程蓄水仅18.3亿立方米,占应蓄水量的65.33%,比去年同期减少5%,其中,城口、石柱、巫山、武隆、云阳等区县不足50%。据了解,北碚复兴镇自2009年汛期结束后,由于降雨少,江河来水少,镇水厂供水水源明显下降,日供水量由正常的500吨下降至100吨左右,导致该镇及周边场镇缺水,严重影响了当地近1.4万人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另外,武隆县的巷口、火炉、土坎等乡镇缺水也较为严重,日缺水量达1.2万立方米,致使近3万人、4.4万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11万人紧急动员抗御冬旱 严永辉说,各地防办须进一步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会商,密切关注降雨、工程蓄水变化,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及早研究落实应急措施,强化预案执行,做好水量调度。 据了解,近期可能出现缺水的157个乡镇均已制定了应急供水方案,其中75%以上可保证春节期间正常供水,其余缺水区域也采取了应急供水措施,也能保障基本供水安全。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投入抗旱人数11万人,启用机电井1430眼、泵站155处、机动抗旱设备1.07万台套,抗旱浇地38万亩,临时解决了16万多人、1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责任编辑: 李元元 汪柠 ) 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10-02/12/content_19021776.htm 视频:温家宝考察广西旱灾称要保证灾民饮用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3日19:42CCTV《新闻联播》 节目首播时间:2月13日19:17 评论 : 0 相关视频 | 共 10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