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赛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方程的变迁
热度 9 fdc1947 2019-7-18 08:39
方程的变迁 小时候上初中一年级,有了代数课,知道了 “方程”,许多小学算术课中间的很“绕”的题目,列一个方程,就很容易解出来。一眨眼,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是,我学过的课本上可从来没有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小时候的我也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就像当年坐在我边上的那位同学叫张家麒,我当时并没有去追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一样。 不过,年长之后,慢慢明白了,给人给物取名称都是有一定根据或一个缘由的,如张家麒的家长希望他像他们家的 “麒麟”,给他们家带来荣华富贵,所以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吉祥的名字。但是,很长时间以后,虽然学了一元二次方程、高次方程、指数方程等等,我也仍然不知道为什么把这些方程称为“方程”。 直到后来学矩阵,用计算机解线性方程组,看到这由数字组成的方方正正的阵列,才模模糊糊地感到,怪不到这叫做方程。 实际上, “方程”这个词,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原来就是指线性方程组。方,方形;程,程式。差不多两千年前,汉代的《九章算术》的第八卷就取名“方程”。该卷一开始就给出了一道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算题,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今有上等黍 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子共39斗;上等黍2捆、中等黍3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子有34斗;而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子则有26斗。问每一捆上等黍、中等黍和下等黍分别能打出多少斗黍子? 显然,任何没有把初中代数全部忘记的人,都很容易写出如下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x + 2y + z = 39 2x + 3y + z = 34 x + 2y + 3z = 26 在《九章算术》中,自然不会有 xyz这些变量名,它们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用处,只要人们记住它们的相对位置即可,如我们可以这样写 3 2 1 39 2 3 1 34 1 2 3 26 当然,《九章算术》中也不会有阿拉伯数字,而且根据中国人写文章的传统习惯,字是竖着排列的,列序是从右到左,这样就给出了下面这样的 “方程”。上面阿拉伯数字阵列的第一行相当于最右边的一列,第二行为中间的一列等等 接着《九章算术》就给出了求解这个方程组的方法即所谓 “方程术”,实际上就是现在初中所学习的“加减消元法”。只是更接近现在我们用计算机程序来计算的过程,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是却像现在我们使用的各种“傻瓜机”一样,即使使用者能力差一些也没有关系,只要照着“方程术”按部就班去做,类似的问题都一样解决。实际上,我们用以计算的计算机也就很“傻瓜”,并不会变通,只会照着编好的程序和输入的数据,老老实实地去照做,麻烦一点倒没有关系。 方程在中国古代就是指这样一类线性方程组。 我们现在把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是因为1859年清代数学家李善兰把equation 翻译成“方程”。李善兰当然知道“方程”一词的本来含义,他这样做,实际上已经把“方程”这个词的定义进行了扩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知识的增加,绝大多数名词的定义都在变化,其中很多是在扩张。例如,数,最初只是指自然数,后来扩张到分数,又扩张到负数和〇,这就成了有理数;再扩张到无理数,就成了实数;又扩张到虚数,成了复数;以后又有了多重复数。 方程或方程式这个术语也是如此,也在不断扩充它的 “定义域”。 一开始,方程(组)只是指线性方程(组),后来就有了二次或更高次的方程,再有了分式方程和分数次方即开方运算的方程,也就是在代数式里带有未知数的等式,或者称代数方程。 以后,又有了带有三角函数、指数或对数函数的所谓超越方程。 在科学和工程上非常有用的是微分方程。只有一个变量的是常微分方程,有多个变量的称偏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一般解是一个或多个函数,甚至是 “函数的函数”,而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数值。 由于某个方程(组)的解,或者说适合于某个方程(组)的函数,具有某种特定的性质。许多物理问题就可以写为某个方程的解,也就是说,很多物理定律就可以用方程来表示。 像人人皆知的牛顿第二定律就被写为 F( r ,t ) = m*a( r ,t )。其中 m是质点的质量, r 为质点的坐标, t为时间,力F和加速度a都是坐标和时间的函数。这样的方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物理定律的表达式,或者称为公式。这样,方程式和公式(equation和 formula)在很多情况下成了近义词或者可以混用的词汇。 在更一般的情况下,许多物理定律都被表达为微分方程。像经典力学即牛顿力学的规律被总结成的哈密顿方程,经典电磁学的规律被表达为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力学的运动规律是薛定谔方程,如此等等。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客观世界的某一种规律尚不能用方程式表示,人们往往会不认为我们对此规律有了充分的了解。 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很多微分方程实际上是无法得到它的解析解或者说严格解的,只能求得其数值解,当然现在这项工作总是由计算机完成的。有趣的是,在求解的过程中,许多情况下,可以把偏微分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组,这样又回归到了原始的 “方程”。 例如,对于原子 -分子体系,由于一般都是多体问题(原子-分子一般总是有许多个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其薛定谔方程就无法得到解析解,也就是说,薛定谔方程的解即体系的波函数不能写出它的准确表达式。但是,当人们把构成方程解的函数写为一系列已知函数的线性组合后,薛定谔方程这个二阶偏微分方程就可以还原成了线性方程组,也就是类似于《九章算术》中的真正的“方程”了。 当然,对于一个有十来个到几十个原子组成的体系,其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可能会有成百上千阶,不过这对于现在的电子计算机来说还是基本上能够胜任的。 从原子 -分子的角度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就是薛定谔方程在不同参数下的解,因而,照着现在这样的方法,我们的化学世界,林林总总的化学反应,也不过是不同参数的“方程”而已。 不过,我们从中学化学中就开始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却与上面所说的数学方程不是一回事情了。它只是表示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例如,碳酸氢钠(小苏打)分子的分解反应,就把反应物和产物分列在等号或箭头的两边即可。 当然,我们需要使得等式两边保持 “物质不灭”,即等式两边各个化学元素的原子数相等,也就是将方程式“配平”,以保证这仍然是一个“等式”。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需要说明 由这些物质变为那些物质,一个示意而已,画一个箭头,也不必配平。我们也把它称为方程或方程式。这只是一个式子,这样的 “方程式”与原始意义上的方程已经不是一回事情了。 至于在竞技赛车中的 “方程式”,则只是根据赛车的大小、重量、功率等所划分的等级,如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功率最大。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大概是由于当年的“体育老师”偷懒,不肯把formula另外再翻译一个名词,就硬傍着“数学老师”的“方程式”了。
个人分类: 教育|12104 次阅读|22 个评论
极品飞车里能喷射加速的“氮气”,竟然还是瘾君子的最爱?
热度 1 beckzl 2017-1-18 21:24
   相信绝大多数的男孩子童年都会有这样一个 飚车的梦想 :在属于自己的工作室里,亲手将自己算不上豪华的跑车暴力改装一番,应约驶上山道,用 排水沟过弯 的高超技巧和 疯狂的加速 性能瞬间甩开土豪几百万的豪车。    这个梦想很虚幻,但也很现实,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像 《头文字D》 这般成功的影视作品,也不会有那么多类似 《极品飞车》 那样卖座的赛车游戏。    不少人应该会记得在 《速度与激情》 中,主角们的美式肌肉车都装有的一个神奇装置,只要一按下按钮,车就会像打了鸡血一般急速运转,性能飞速提升。    在很多赛车游戏中都有这种黑科技的身影,与它同时出现的往往还有 NOS 三个字母,玩家们通常将它称为 “氮气加速” 。    然而,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氮气无色无味状态极其稳定,空气中一捞一大把,别说用来加速,连充气球这种事它都无法胜任。    实际上所谓的“氮气加速”和NOS都是指氧化亚氮系统,所使用的压缩气体是 氧化亚氮 也称 一氧化二氮 ,分子式为 N2O 。    其实在二战时期,德国的战斗机就已经装备了这种黑科技,将一氧化二氮喷入引擎中,可以让战斗机性能短暂提升,迅速逃离战场,配合德国空军当时的游击战术,天作之合。 纳粹Me-109系列战机中就有使用NOS的机型    随着二战的结束,搭载活塞发动机的战斗机也渐渐被淘汰,一氧化二氮提速的技术也就暂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在70年代末,美国Holley公司重新将这种技术挖掘出来,应用在民用汽车领域,研发了一套供赛车爱好者改装使用的一氧化二氮加速系统,即 NOS(Nitrous Oxide System) 。 NOS的logo看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啊    其原理也并不算复杂,将储存在高压罐中的液化一氧化二氮与空气混合喷入汽缸, 一氧化二氮在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分解为氧气与氮气 ,比例为1:2,其氧含量大于空气,能让燃油更充分的燃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 极品飞车中使用NOS的效果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既然使用一氧化二氮的本质是让其分解释放氧气,那为何直接注入高纯度的氧气呢?那样效果不会更加暴力吗?    的确,注入纯氧能够达到极强的效果,但这种做法会带来大量的发热和不稳定因素。而 一氧化二氮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受热分解这两个过程中都会吸收大量的热,能让发动机保持稳定的高功率输出 。即便如此,使用NOS超过一分钟也会有很大的故障风险。    电影《速度与激情》中,主角参加了一场直线加速比赛,赛中就因为长时间使用NOS而导致发生故障。    其实NOS并没有影视作品和赛车游戏中展示得那么神奇。一般而言,使用NOS后车辆能提升20%-25%的输出功率,虽然也算非常可观, 但肯定不能让你的小破车瞬间变火箭,也不能通过漂移自动补充一氧化二氮,更不会让车的排气管喷出蓝色的火焰。 能让排气管喷火的是偏时点火技术    不过也不用失望,一氧化二氮还有更好玩的用途。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 一氧化二氮其实就是所谓的笑气 。    笑气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非常久远的事了。早在两百多年前,化学家普莱斯特里就发现了这种气体,不过他本人并没有深入地研究,浪费了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大概二十多年后, 汉弗莱·戴维 继承了普莱斯特里的衣钵。一次,他在实验室首次制出了一氧化二氮,没多久他的脸上莫名浮现出欢喜的笑容,然而戴维本人却一脸懵逼,“什么情况,我真的没想笑啊”。    于是他自然怀疑起了这种陌生的气体,他把鼻子凑近,狠吸了一口,入口柔,一线喉,质感绵密却又带着一丝香甜,随后便大笑不止,他明白了这种气体能引人发笑。    从此,戴维总会在客厅备上一罐一氧化二氮,每当他准备和客人讲很冷的笑话时,他都会偷偷打开阀门。这当然是玩笑话,但一氧化二氮也正因此得名“笑气”。 来自英国的天才化学家戴维    后来,笑气成为了贵族用来消遣的唯一指定气体。在舞会上,在远洋邮轮的途中,笑气是排解寂寞、与陌生人交友的必备佳品,见面来口笑气才是当时最时尚的行为。    就这样,笑气随着远洋邮轮传入了美国,重获新生。1844年,一位美国的化学爱好者柯尔顿发出告示,寻找20位志愿者,并免费为他们提供多达40加仑的笑气,只为让大家开心一场,有钱任性。 盛行一时的笑气聚会    当天,前来聚众吸笑气的各位志愿者如愿收获了几个小时的大笑。其中有一个瘾君子磕大了,进入了癫狂状态,大笑着狂奔,一不留神被椅子绊倒,摔破了双腿却浑然不觉,依旧浴血狂奔。    这一幕被在一旁的牙医威尔斯看在眼里,并深受启发,发现了笑气镇痛麻醉的作用。    笑气进入人体内,能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阻止神经冲动的传导,以及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达到镇痛的效果。    笑气性质稳定,对呼吸道无刺激,也不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适量吸入无任何毒副作用,镇痛作用起效快,麻醉效果不强,尤其适合牙科手术这种过程中需要与患者沟通的手术。 十九世纪的笑气吸入装置    虽然早期由于医生对吸入量的控制没有概念,要不就是没有起到镇痛效果,要不就是吸入过多导致氧气摄入不足发生窒息,但仍是公认最安全的镇痛手段。    即使是后来出现了氯仿、乙醚蒸气等效果强力的麻醉剂,笑气还是最保险的选择。拿破仑三世的御用牙医伊凡斯就宁愿选择用笑气麻醉,也不敢让主子冒着过敏甚至是死亡的风险去使用氯仿。    不过,更可靠效果更好的注射式麻醉剂诞生后,笑气在医疗上地位骤减,也只有妇产科还会用笑气来减轻孕妇分娩中的痛苦。    一时间,笑气作为曾经的明星,面临过气的结局,它也做了不少徒劳的抗争。    十九世纪的时候,笑气被用来修理与丈夫发生争吵发怒的妻子,因为笑气能促进人体分泌内啡肽,能立即平复情绪,让人感到愉悦。一次次家庭危机被笑气轻易化解。    除此之外,笑气还曾被带上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在战斗之前犯规使用笑气攻击敌方 ,导致士兵们全部陷入癫狂的大笑,丧失了战斗力。德国也因此被指控违反了《海牙公约》中不允许使用毒气的约定。    在大家都以为笑气就要成为远古的回忆时,瘾君子们跳出来了。他们发现笑气价格便宜,不受管制,无毒无害,让自己嗨的同时还不会生理成瘾,除了效果稍差了一点之外几乎完美。 呵呵呵    于是,他们将笑气储存在气球里,无聊的时候来一口,提神醒脑,舒筋活络。 很快各种聚会、酒吧、音乐厅上出现了很多吹气球的人。就连哈里王子也成为了笑气的狂热爱好者。 迷幻音乐会上吹气球的瘾君子    他们三五成群,手里拿着花花绿绿的气球,蹲坐在角落,一口一口不断吸食气球里的精华,没多久就飘飘欲仙,感觉远离了尘世间一切的烦恼。    如今,随便打开一个搜索引擎输入笑气,都能搜到各种关于吸食笑气的新闻,很多城市的夜店都能看到小贩出售用气球分装好的笑气。各大媒体对此现象都持反对观点, 认为长期吸食会损害神经系统 ,呼吁政府加强管制。 很容易购买到发泡用压缩一氧化二氮    然而,如今笑气即一氧化二氮还被用作 打发奶油的起泡气体 ,被广泛用于 饮品店 和 糕点店 ,想要严格管理阻力巨大。普通人也很容易购买到用于起泡的压缩一氧化二氮,再买上几个气球就可以在家里爽翻天了。    这下终于知道为什么吃奶油甜点的时候心情特别好了。 内容为【SME】公众号原创 欢迎关注
785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他被希特勒坑去造坦克,却依旧成为了著名的汽车设计师
热度 2 beckzl 2016-11-9 22:06
事无善恶 思想使然 …    曾几何时,男孩子们最渴望的一件事出奇的一致    那时的家用电脑才刚刚普及    如果你不喜欢突突突,那即时战略会是最妙之选    红色警戒无疑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熟悉的红色警戒2游戏画面    这款游戏的风靡程度不亚于如今的LOL之流    以至于不少人因红警的启蒙而成为了今天的军迷    对于红色警戒2,不少玩家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    被划归盟军的二战魔头德国为何变得毫无特色    泱泱坦克大国,只有坦克杀手这一个特殊单位    涉世未深的玩家们曾以为这是虚构的未来武器 红警2中坦克杀手的游戏原画    其实,历史上的坦克杀手或有些暗淡,但绝非杜撰    斐迪南歼击车正是如假包换的坦克杀手之一    而这背后还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 …    坦克杀手的故事还要从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说起    当年,拖拉机厂生产出T-34中型坦克正式服役    简练均衡的设计和领先的装备让苏联占尽优势    其优秀的装甲设计使得同期的坦克无法对其造成致命威胁 未能击穿对方的装甲    1941年,为了弥补德军在坦克阵营的劣势    希特勒加快了研发新型重型坦克的计划    德军坦克研发总顾问的波尔舍博士也加快了步伐    在自己的工厂里研发着可能决定帝国命运的武器    这辆代号VK4501(P)的坦克搭载了不少黑科技    坦克底盘采用电驱,电力由两台与汽油机相连的发电机提供    这样的动力系统在现在被称为串联混合动力    但混合动力在60年后才被逐渐普及开来 VK4501(P)俗称虎式(P)    可能是对自己的设计过于自信    波尔舍博士越过兵器局,直接向工厂下单 100辆    但由于设计方案的技术难度太高    在约定好的交货时间当天才真正完成了装配 列车运输中的虎式(P)    1942年4月20日,元首43岁生日当天    波尔舍博士的试验车与竞争对手一起参与测试    但波尔舍博士超前的设计由于可靠度较差    与亨舍尔较为循规蹈矩的设计相比逊色不少    虽然波尔舍与元首私交甚好,但还是在竞争中失利 亨舍尔设计生产的虎式    虽然设计的坦克没有被认可    但波尔舍依旧对重型坦克保持高度关注    后来, 他给重型坦克计划取了一个响誉时空的名字“虎”    这正是日后德军装甲杀手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    但故事还没有完,还有已经生产了的那100个底盘    希特勒秉承“浪费可耻”的社会主义精神    听取波尔舍的意见对这批底盘的大部分回炉重造    改造成威力强大的坦克杀手(Tank Destroyer) 搭载波尔舍底盘的象式歼击车    装备88毫米71倍径的“超一流火炮”    千米之外便可以一炮将中型坦克“轰杀至渣”    虽然致命缺点也不少,但坦克杀手的美誉令人信服    希特勒在次年的总统会议上亲自命名其为 斐迪南型坦克歼击车 斐迪南型坦克歼击车    而斐迪南正是波尔舍博士的名字    他的大名大家并不会陌生—— Ferdinand Porsche    换一个常见一点的翻译便是 费迪南德·保时捷    (为了区分品牌与人名,以波尔舍代表博士本人) 费迪南德·波尔舍    波尔舍博士与坦克的孽缘还远没有结束    他先进的油电混合动力驱动底盘被用在了代号为“猛犸”的超重型坦克上    为了迷惑敌人后来改称为“鼠”式坦克    这辆到目前仍是世界最重的坦克被网友亲切地称作“鼠爷” 巨大的鼠式坦克车体    波尔舍的油电混合动力理念可以追溯至19 世纪    学徒出身的波尔舍那时还没有博士的头衔    但却已经凭借轮毂电机获得了英国的专利 波尔舍设计的轮毂电机    在那个内燃机车辆还远不成熟的年代    传动机构落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车辆的性能    波尔舍大胆地运用轮毂电机的技术设计了电动车    说来也讽刺, 这辆“Lohner-Porsche”搭载着下个世纪的动力技术    却还是保持着古老的马车造型 纯电动的Lohner-Porsche    世纪之交,这辆电动马车在巴黎博览会上亮相    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但估计也没有人能理解其中大道至简的先进理念    于是,波尔舍决定将电动车开上赛道    为了增强车辆的性能,他又在后轮加装了一对电机    这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款四轮驱动的车辆    也成功以56公里的时速打破了奥地利的速度记录    但为了动力和续航,其搭载的电池达到了惊人的1.8吨    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波尔舍的想法很简单    舍去大体量电池,直接将发电系统集成到车辆上    以内燃机恒功率带动发电机为轮毂电机提供电能    多出的电能将会储存至小型电池中    更巧妙的是,发电机还可以利用电池里的电能    反过来作为电动机为内燃机启动,摆脱了手摇发动的窘境 当年的汽油机需要类似与手扶拖拉机的人力发动    波尔舍凭着这台改版后的混合动力车Mixte    再度打破多项记录,多次斩获赛事冠军    甚至可以称波尔舍为混合动力之父    这也奠定了保时捷未来的竞赛基因 Mixte    在奥地利戴姆勒公司工作的时候    波尔舍得以大展拳脚,扬名立万    在德国和奥地利举办的第一届“亨利王子杯”上    波尔舍驾驶自己设计的赛车一举获得银牌    可是他却没有参加当晚的颁奖宴会    而是一头扎近了房间里设计下一年的赛车    他发誓,一定要夺下明年第二届比赛的冠军    次年,潜心的研发没有辜负波尔舍    他带领三辆自己设计的赛车出战    在175辆参赛车中脱颖而出,包揽前三名    第一名的时速据称高达140公里    这足足比其他公司的选手快了16km/h!    到1922年,他的跑车在53项比赛中胜出了43项    一战,波尔舍获得了维也纳工业大学的荣誉博士    博士的头衔显然能让波尔舍获得更加安逸    但是他依旧工作在赛车的第一线    当时四家经营困难的汽车公司结成了联盟    这个今天奥迪的前身与当时的巨头奔驰竞争    都希望在新举办的赛事中赢取国家的资助 今天四环奥迪的前身“汽车联盟”    而波尔舍作为赛车设计师站在了汽车联盟这一边    他颠覆传统设计了搭载16缸增压式发动机的赛车    同时这也是以保时捷命名的第一辆赛车    这辆赛车是全场唯一能与奔驰较量的车型    先后打破了8项世界纪录 ,被亲切地称作 “银箭”    银箭们的优秀也确定了后几十年场地赛车的造型 波尔舍(左一)与汽车联盟的银箭赛车    然而汽车工程师的归宿不仅仅只有赛车    一战后的经济大萧条愈演愈烈,越来越少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汽车的开销    在三十年代初,波尔舍已经开始研制小型轿车    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成功上市销售 波尔舍儿子费里与保时捷Type12    波尔舍的好基友元首先生正在登陆中...    当时的希特勒刚出任德国总理    作为狂热的车迷必须要搞出点大新闻    才上台11天,希特勒就主持了柏林汽车展开幕    展上希特勒对Tatra的一款廉价车颇为感兴趣    尤其是其搭载的风冷发动机 同时秀美腿和豪车的青年希特勒    不久后,希特勒提出了“国民轿车”计划    希特勒召集内阁和顾问开会,结果顾问们一致推荐波尔舍博士担任总设计师    在与波尔舍交谈中,希特勒提到Tatra时明确表示    “我要这辆车(Tatra)在我的国家道路上奔跑” 1933年推出的Tatra V570借鉴了保时捷的流线造型    波尔舍博士结合自己先前对廉价车积累    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借鉴了Tatra的某些设计    凭借多年的经验,设计出了质量过硬的原型车 波尔舍博士(左二西装男)向希特勒展示原型车模型    原型车顺利通过了5万公里的测试,仅仅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    希特勒闻后表示很满意,决定建厂开始生产    这间坐落在狼堡的工厂即是日后的大众汽车 不难发现当时的大众车标隐含的卐    而大众的第一辆车正是这款外形圆润的廉价车    也是延续至今70多年,响誉世界的甲壳虫 世界历史销量前五的经典车型甲壳虫    但是波尔舍博士却被Tatra的起诉缠身    原因是Tatra将后置风冷发动机申请了专利    波尔舍正焦头烂额,打算着直接支付专利费了    元首一把拦住了他,说: “别急,我有办法搞掂”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接管Tatra公司    被希特勒勒令只能生产重型卡车和柴油发动机 如今Tatra以重型卡车闻名    关于“国民轿车”的故事还有一段    售价仅为990马克(人均月收入128马克)    甲壳虫可谓是业界良心,可是并没有这么简单 大众甲壳虫    当时的“国民轿车”不能直接购买    需要市民定期购买5马克的专用邮票    集齐990马克的数量才能够换得国民轿车    很有如今各式网游集碎片换装备的即视感    然而到二战爆发,国民轿车只生产了几百辆    因此元首这一套也被指是全国性的 “庞氏骗局” 5马克面额的国民轿车专用邮票    书接上回,二战中波尔舍与坦克的情缘不再赘述    战争结束后,虽然波尔舍的坦克并没有大规模装备    但仍被关押了近两年,最终儿子靠设计方程式赛车赚来的开发费用才被担保释放 波尔舍博士与儿子费里    获释后的波尔舍博士被疾病缠身    不再进行繁重的汽车设计工作,安享晚年    晚年看到了第一辆真正打着保时捷品牌的汽车开出工厂,内心无比的欣慰 波尔舍与新车保时捷356    1951年,保时捷倒下了,保时捷也站起来了    在从外地返程的途中,波尔舍博士因中风逝世    有人说缅怀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再现他的辉煌    的确,保时捷没有因波尔舍的离开而衰落    反而秉承着他的精神越发的强大和兴旺 保时捷356(左)与大众甲壳虫(右)    正是博士去世的那年,保时捷356首次参加勒芒    勒芒24小时耐力赛同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并称为世界最著名和最艰苦的三大汽车赛事,经过一天一夜的竞速,完成全程且里程数最大的车辆获胜。    仅仅成为独立汽车厂商一年,便获得了小组冠军    也是二战后德国跑车的首次胜利,威震四方    七十年代,保时捷917拿下了保时捷的第一个勒芒总冠军    也同时包揽前三名,波尔舍在天之灵露出了微笑    次年再次卫冕,并以220km/h的平均时速创下了记录,直到四十年后才被奥迪打破    保时捷917在当时竟能飙到409km/h的高速    成为勒芒历史上最传奇的车型之一 赛道上驰骋的保时捷917    八十年代,为新规则开发的保时捷956和后续车型    完全称霸了当时的勒芒C组七年之久    曾经,前10台冲过终点线的就有9台是保时捷       2014年,阔别勒芒16载,保时捷强势回归    带着传承自保时捷917的保时捷919 hybrid    带着波尔舍博士混合动力的前卫理念    但由于发动机技术不完善并没有取得好成绩    完善技术后,新款保时捷919 hybrid堪称完美    接连拿下15年冠亚军,16年冠军,再次崛起    保时捷的传奇将继续书写 2015勒芒耐力赛冠军19号车保时捷919 Hybrid    波尔舍博士一生贡献无数    不仅是技术上的轮毂电机、混合动力、扭力杆悬挂等等    也包括保时捷和大众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品牌    也许有人抓着他曾为纳粹效力的黑历史    但实际上,波尔舍在任何场合都没有佩戴或穿着任何纳粹标志    当年希特勒想将大众汽车厂命名为波尔舍工厂    也遭到博士本人坚定地拒绝 波尔舍博士    半个多世纪以来保时捷依旧传承着博士的理念    一代一代,踩着技术的桥梁走向未来    保时捷,如今早已化作汽车界极致的象征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940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奔驰推出最新概念赛车 3D打印轮胎系统独具科技感
gongkong 2016-8-12 16:32
近日,奔驰推出最新概念赛车——LMP,这款概念车由来自法国学生MartinChatelier构思并设计,拥有空气动力系统、石墨烯的车身和独立的3D打印轮胎系统。 奔驰推出最新概念赛车 3D打印轮胎系统独具科技感 3D打印技术不断的发展,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d打印汽车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3d打印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确实是不可以轻视的。每家汽车厂商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推出自己的概念汽车,概念汽车价值在于他的设计和设想的技术有时可以让我们可以观察到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近日,奔驰推出最新概念赛车——LMP,据了解,这款概念车最具有未来科技感的就是车主可以为自己的爱车3D打印的轮胎了。虽然现在石墨烯形态转移和3D打印轮胎成为现实还会非常的遥远,但是至少让我们看到的科技对于改变世界的力量。      据了解,这款奔驰推出最新概念赛车——LMP,是由来自法国学生MartinChatelier构思并设计。这款汽车与现在奔驰推出的的赛车几乎没有什么相似性。它是奔驰公司为2030年的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设计的一款赛车,这辆赛车拥有空气动力系统、石墨烯的车身和独立的3D打印轮胎系统一些未来的科技。      这款概念车的车身设计灵感来自EmmanuelZurini的雕塑,在这款概念车令人敬畏的漂亮外形。有些细节,比如车灯等等,则是延续了奔驰公司其他赛车的风格。      这款概念赛车所用的轮胎,仅仅用了小型的3d打印机就打印出来。同时,DTW不会像传统车辆一样有发动机,相反,它有两个电动马达(这与特斯拉的无叶片向心涡轮充电是一样的作用)。      当然除了这些新科技的应用之外,DTW的整体结构都是通过石墨烯材料制成的,石墨烯比普通的钢的强度更大,但是重量却非常轻。同时,这种材料的透明度很高,坐在驾驶舱里就能够看到窗外的全景。Chatelier写道:“这使得整个汽车的重量大幅减轻,增加了驾驶员的安全性。另外石墨烯是透明的,使得驾驶员能获得一个很好的视野,而无需改变它的结构。      但最令人兴奋的是概念车上的3D轮胎打印系统。该系统由很小的3D打印机喷嘴组成,这些喷嘴被安装在每个轮胎的后面,就像一排刷子一样,可以更具路面的情况在轮胎表面喷射胶水,可以有效地更新和改变轮胎的表面以获得最佳的性能。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觉得这个概念车如何呢?概念车的意义就在于此,不过不管DTW能否真正的量产发售,DTW上已经代表了一些未来汽车的一些新兴科技的发展。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赛车静卧 2010-04-23 09:33
taodeng 2014-2-12 23:45
澳门 半岛 赛车博物馆 澳门汽车大奖赛首届举行于1953年10月,现已成为澳门体坛和车坛一年一度的盛事。比赛在东望洋跑道上进行,全长6.2公里,主要是以现有的闹市街道构成,以多弯、狭窄等赛道因素闻名于世。现在定于每年11月第三个周四至周日举行。澳门大奖赛也是一众赛车新星的摇篮,不少世界知名的赛车手在新人时期,都曾经到澳门参赛。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房子、城堡、赛车、大桥、胖子,一切都是纳米的。
热度 3 沈海军 2012-4-25 17:12
德国科学家用双光束聚合技术制作的房子、城堡、赛车、大桥、胖子,但一切都是微纳米的。 来源: http://nanoart.lingd.net/article-5141693-1.html
4613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造之嫌”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2-8 16:05
怎么没人说我张维有“人造之嫌”啊? 一个听老师话、 规规矩矩、普普通通的学生,当然没有“人造之嫌”。 谁让你那么特殊,不好好读书穷得瑟,玩赛车还写文章,没事骂骂政府, 明显的破坏和谐。活该。
3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挺一次韩寒,人们啊请对善良宽容些吧
热度 19 卫军英 2012-1-29 11:45
再挺一次韩寒,人们啊请对善良宽容些吧
大约近两年前我曾在科学网上发文 《挺一下韩寒,社会的良心与良知》 ,所以说我挺韩寒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小说,而是因为韩寒作为一种现象所代表的社会文化认同。似乎在更早几年的某篇关于图书定位的文章中我也讲到韩寒的书,好像是说他的小说我不看但是我儿子读初中时候却会去买,我看过他买的韩寒小说《像少年啦飞驰》,看不下去。我很理解这书不是写给我这个年龄人看的,这就是定位。后来有一次跟儿子去书店,又翻看韩寒写的一本武侠书《长安乱》,也不喜欢,不是我喜欢的金庸式的武侠。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韩寒的肯定。所以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说韩寒从作家赛车手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他“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担当起了社会的责任,而且也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体现了社会的良心与良知,更为可贵的是他借助于网络的话语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大众传媒。” 最近听说韩寒惹麻烦了被盯上了,感觉这次韩寒也挺当真对付的,似乎是有关名誉之战吧。也可能是方老师打假名气太大的原因,不认真对付不行。今天翻翻有关事件进程,我的直觉是这次韩寒是有惊无险,也许事情最后可能会以一种大家各自退一步的方式结束呢。要不然打下去两败俱伤,毙敌一千自伤八百,那可能是韩、方两方都不愿意的,不论其出发点如何其内心深处的诉求都是“保全自我”。当然,不论事情结局会是怎么样,在这里我还是要挺一下韩寒,仅仅是不希望这样一个文化现象被不明不白的埋葬。 其实以所谓科学证伪方式指责韩寒的,往往是因为不懂韩寒,不懂文学创作,甚至是缺乏文学创作思维的原因。用所谓自然科学思维论证文学创作,这就好比用X光透视人体模特那样,虽然看的很真切但看到的不是真实 的生命。举一个例子看看下面这段: 说韩寒17岁写不出什么什么的文字。不知道说这话的有没有看到《红楼梦》里那帮小姑娘们学诗作诗的情景,林黛玉那时候才多大?你总不能说曹雪芹简直是胡扯八道吧,估计也不敢说怕人家拍砖,这就是文学创作是生活的激发。其实韩寒小说里的那段“卧梅”诗:“我没有文化”之类的歪诗,我儿子在小学时候他们同学之间就互相传说了。一个没有创作经验缺少文学思维的人,很难想象一个形象思维发达的少年的文学天才的神来之笔的,何况这段描写算不上什么很了不起很有学问的。关于这点韩寒在他的博客里给了解释,我真想说一声:何必解释呢,有时候跟不懂文学创作思维的人解释这个无异对牛弹琴。 再重申一下:我挺韩寒不是因为他的小说。是因为韩寒作为一个文化现象,代表了一种草根思维和平民意识,当我们的精英们愈来愈关注个体存在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韩寒这样有一定社会感召力和媒介影响力的人物。退一步说,即便他的某篇小说有代笔,那又怎么啦?不是说毛的文章、《雷锋日记》也有代笔吗?不是说科学网上有博客也是有专人给打理吗?我们承认韩寒是一种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承认他作为一种社会代表而存在,有人代笔更好的塑造这种现象,又有何不可呢? 人们啊,请把你们的指责和鞭笞朝着那些危害大众危害社会的伪君子,请对关爱百姓善良守法的人宽容一些吧。
个人分类: 社会人生|4697 次阅读|41 个评论
DIY高手自制液压悬挂赛车模拟器
iyeya 2010-6-24 19:15
更多有意思的视频: 世界之最系列之十大极速机器 简单又好玩小制作 世界最大液压挖掘机
个人分类: 工程师|8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车翼之想
songshuhui 2010-2-11 13:50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0-01-29 18:08 第五期征文作品赏析(九) 作者:东者西迷 二等奖 沸沸扬扬的车速70码事件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一切似乎尘埃落定了,可是健忘的富二代依旧学着头文字D中的刺激个性,或者像极速酷客般的狂飙骑士,呼啦啦飞翔着。年轻意味着激情和张扬,而让这一切表现的淋漓尽致似乎只有赛车了。只有赛车才能将速度和激情痛痛快快的连接在一起,也足以让生命从极限挑战中获得一种奔腾的力量。换档之间,唯我独酷!急速狂飙,唯我独追!弹指纵横,唯我独行! 给每一个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也恰恰是这些惊险的赛车镜头,只有车的速度让心脏紧跟着搏跳,也只有此刻电影的幻象与观众的现实顺理成章的融合,不分彼此。有赛车的电影注定了火爆,也注定了车的不可取代性。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的就是对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探索,即使这一过程伴随着不尽的鲜血、伤残甚至死亡,而赛车运动无疑正是人类这一天性的最佳诠释。胜利的荣耀背后是残酷的生死存亡,接着就是对科学技术的挑战,细心专注的科学家们也从斯图尔特、塞纳、厄恩哈特等几代明星车手那里吸取经验,不断改进。 很多人看到影视中的车手,经常是不带头盔的,尤其是在山路盘旋中进行的头文字D赛车。也许这些和现实赛场上的车速相差很多,但其实这也是最致命的危险游戏,很容易误导年轻人。迄今为止,头部伤害是所有赛车运动中的头号杀手,从日常交通法规中,骑摩托车要求带头盔你也可以体会一二。车祸持续的时间很短,往往只是一瞬间,这个时候身体由于惯性会向前倾斜。头部产生的巨大加速度使它遭受的压力比车身承受的压力大很多。由于正是比赛中,肩膀受到安全带的限制,不受限制的头部继续向前摆动,头部和颈部之间会产生巨大负荷导致颅骨基部裂开,这就是容易导致车手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应对这一悲剧,生物机械工程师哈伯德博士发明了汉斯仪。这一装置对车手的头部进行限制,通过头部中央产生巨大的向后作用力,随着力量会依靠肩部向下转移,这样所有的力量都限制在人体内了。戴上汉斯仪后,一旦发生车祸,头部就不会摆向前方,避免了车手出现基部颅骨骨折。而美国车迷心目中的传奇人物厄恩哈特是汉斯仪反对派领袖,他称之为该死的束缚物,不但救不了自己,还会要了自己的命。直到他以生命的代价才唤醒了车手的觉悟,也逐渐让科学技术的力量渗透到赛车的各个方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车祸灾难时赛车安全的先行者,只有事故发生后,科学的力量才慢慢推进。在影视中车祸往往是邪恶势力消亡的下场,正义之士常常凯旋归来,观众也从生死时速中欣赏漂移的视觉冲击。漂移是赛车术语,指让车头的指向与车身实际运动方向之间产生较大的夹角,使车身侧滑过弯的系列操作,这样就可以有最快速通过弯道。赛车运动最精彩最优美也最具欣赏的时刻也是在拐弯处,考验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超速,还有争先的技巧。在《头文字D》中,这也是最大的卖点。不过,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中的车手来说,除了寂寞的奢想,那只是一个传说。或许虚拟赛车游戏,比如跑跑卡丁车、极品飞车能够稍微让你过把瘾。 但是漂移技巧在滑行的时候,轮胎于地面会产生过多摩擦,虽然产生好看的效果,但实际上会给轮胎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车道上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能保持抓地力,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即可产生漂移。物理学的原理解释就是相对静摩擦力转换为滑动摩擦力的时候就会产生漂移。轮胎与地面保持滚动摩擦,也就是基本不打空转的时候摩擦力最大,当轮胎开始打空转,变成滑动摩擦时,摩擦力反而下降20%,因此对重心与滑动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相对角度与距离及大小等因素的精确控制可使这种漂移的过程达到可控,否则极其容易甩尾翻车,因为漂移其实就是车辆处于失控与不失控边缘的一种驾驶状态。 一般来说,正常行驶的车通过拐角时候速度会加快,如果是直线行驶,那么问题不大,当比赛时,赛车都是高速行驶的,尤其F1方程式赛车,时速高达330千米,可以与磁悬浮列车有的一比。你可能疑问为什么赛车没有飞离赛车道了,其实并不是所有车辆都可以这么狂飙。轮胎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考虑因素。在比赛行驶的轮胎表面温度会在150-200℃范围内,把手放上去说不定就牢牢的吸住了,粘在你手掌上的一层橡胶黏度与口香糖彼此不分上下。赛车的速度如果高于轻型飞机起飞的速度,高温轮胎产生的内聚力就不能让车子附着在路面上了。这就需要压力的介入了。车手只要给赛车施加压力,就可以相应的提高赛车轮胎与赛道之间的摩擦力了。加速车身下方的空气流动,就能产生车子向下吸附的反作用力,车身越是接近路面,向下的压力就越大。但是如果车身着地了,也就意味着车轮的位置升高了,压力瞬间就会消失了,车子就会飞离路面了。塞纳也就这样在转弯的时候,车身降低至最低点了,然后飞了出去撞向了防护墙,巨大的冲撞力让轮胎往后飞了出来,结束了塞纳年轻的生命。 这个时候所有血气方刚的男孩们应该冷静的想一想,漂移的不仅仅是车,还有自己的生命。尝试多了,胆子大了,就疏忽了,自我的科学防范意识又不够,毕竟你的防护力量不是专业级别的。千万别学周杰伦在山道S弯上那么潇洒(S弯就是连续的弯道,特别是山路连绵不绝的弯道所形成的S弯最为壮观。目前国内最著名的山路S弯位于云南省宜良境内的旧昆宜公路,被誉为天下第一山路S弯,全长7公里由68个弯道组成)。 当然,影视中很多经典镜头还包括了二轮式车摩托车,比较熟悉的就是发哥《阿郎的故事》。阿郎拼尽最后的力气,驾着赛车冲向终点,受伤的头部开始大量地流血,赛车失去了控制,像脱缰的野马随着巨大的惯性撞在了墙上,接着又重重地弹回来,赛车爆炸了。这么悲情的影视场面除了让年轻人崇拜发哥的英雄无畏,接着就是积极模仿了。这也许是很多富二代飙车的原始起步影响吧,但影视毕竟是摄像的艺术,不是卖命的飙车游戏,那些速度并一定真实的存在。你或许不知道有个叫做杜汗的摩托车手即使在进行安全防范的情况下,也遭遇了上百次的车祸。在摩托车快速行驶中,最容易沿直线向前冲,除非主人将浑身力量用在车上,才会改变方向,并且在转弯时候摩托车至少要倾斜50度。在竞技比赛中或者电影中,你会看到车主人大部分都是站在脚踏上穿越弯道。弯道也是最危险的地方,毕竟只有两个轮子,轮胎一旦离地,就会削减了对地面的附着力,所有力量都只有依靠主人的体重来控制了。摩托车本身并不重,如果仅仅只使用手,前轮就会打滑,人就会摔了下来,只好将人身体的中心下移到摩托车上避免意外的发生。这个澳大利亚的摩托车手杜汗,每次都做好了遭遇了车祸的准备,他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受重伤,结果还是葬送了自己的生涯,卧病缠身。所以年轻人还是收敛些为好,你可不是《死亡飞车》监狱里的超酷战车比赛车手,他们的代价是生命,奖励是获得自由,你没有恰当的理由值得那么疯狂的进行如此张狂的冒险游戏。 《极速酷客》影片中的狂飙骑士,骑着世上马力最强的摩托车,似乎足以把世界撕成两半,透过复仇心切的飞车党,将他们高速、高马力、彼此冲撞的世界呈现在世人眼前。但是现实世界永远是残酷的,影视永远是科技的合成物。安全,就是很多研究者从事故记录中开始的探索。赛车是一种从伤亡中走出的运动,经过了50多年人们才渐渐认识到它的实质,才认真地去阻止伤害。科技的发展让车之翼飞翔的那一刻,就是让我们尊重生命、尊重科学。而这也许不仅仅是速度表面的张扬,更重要的看到拥有了激情的同时如何驾驭自己的控制力。毕竟,生活不是几厘米宽的影视胶片,断了不可以重来。
个人分类: 物理|1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