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技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技术全球化,采用国家化(111231)
热度 4 ymin 2011-12-31 11:31
技术全球化,采用国家化(111231) 闵应骅 今天是除夕,谨向科学网网友们祝贺新年。闲来没事,在IEEE Spectrum 2011/12上面看到一篇文章,说技术发明是全球性的,而各国是否采用只能一步一步来。觉得有点意思,介绍给各位。 古希腊有一句老话:没有东西能持续不变。从世界范围来说,技术创新和发明不断出现,但是,各国采用的情况却各不相同。2006年兰德公司有一个报告,叫“2020全球技术革命”。现在看来,只有少数国家超过了他们原来的预期。该报告指出了16种革命性的技术。它们是:廉价绿色能源,农村无线通信,转基因农作物,高速生物测定,过滤与催化,廉价的自主住房供给,绿色制造,混合动力车,量子密码,诊断和外科手术方法,定向药物传送,组织工程,普适信息存取,可穿戴计算机,多用传感器。这些技术也许与我们国家的科学规划有些类似。不同的是这些都是革命性的新技术,而我们常常把这些新技术归纳到大门类里面,而且是作为国家意志来运作的。归到大门类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题目大,问题空,不具体,容易浮在上面说空话,谈趋势。在“ 产业发展靠市场(111218) ”中,我曾强调,产业发展必须根据市场情况,而不能靠政府投资,不顾市场发展产业。那样,投的钱很可能打水漂。各国有各国的情况,产业要靠市场才能发展,而不能靠国家投资来发展。但是,从技术角度看,这些新技术,哪些对我们有用,需要国家科技政策引导。而且,从全世界应用情况也可以看出一些应用前景。 各国对各类新技术可以有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获得手段、开发策略,和是否广泛采用。29个有代表性国家的使用情况如下图所示。各国可能是通过自己研发、国际合作研发,技术转移或购买来得到这些技术。当然,获得一项技术,并不一定就置之于使用。这要根据国家的需求来决定。譬如最近,我国关于转基因食品就有很大争议,需要冷静头脑来分析。 报告说,只有7个国家有能力吸收所有这16种技术。该文把中国归为技术成熟的国家,对其中12项技术已有应用。近年看来,高速生物测定,多用传感器,和普适信息存取三项技术比预期要快。在科学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智利,南非和土耳其技术发展很快,当然,中国和印度是在新兴国家之列。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327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朝鲜和韩国的命运如此不同(转)
热度 4 lidercoocer 2011-12-23 06:20
问:一个国家,其元首解散国会,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禁止一切政党活动。这 是哪个国家? 第一种回答:也许是朝鲜。 另一个答案: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韩国。 问:一个国家,禁止公民出国旅游,禁止公民享用外国香烟和外国饼干。违反外汇管制 规定的人可以被判死刑。这是哪个国家? 第一种回答:也许是朝鲜。 另一个答案: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韩国。 问:一个国家,其工厂工作环境极端恶劣,工人们在里面牛马般非人劳动。每天工作9 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就为了一点点仅够糊口的工资。这是哪个国家? 第一种回答:也许是中国。 另一个答案: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韩国。 问:一个国家,城市边上遍布贫民窟。在城市的扩张中,警察暴力拆除贫民窟,为建造 新的城市商品房腾出空间。这是哪个国家? 第一种回答:也许是中国。 另一个答案: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韩国。 问:一个国家,是世界上的“盗版胜地”。盗版影碟和盗版书籍充斥着该国市场,冒用 美国品牌的商品肆意流通。这是哪个国家? 第一种回答:也许是中国。 另一个答案:这是上世纪六七十乃至八十年代,经济腾飞时期的韩国。 上面这些是韩国经济起飞时期的经历,它们与今天的韩国印象出入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别说我们,就连当代的一些韩国年轻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父辈经历过那种岁月。这也说 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少有人知道过去的韩国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今天提到韩国,大家首先想到的通常是三星电子,发达的整容术,琼瑶式的肥皂剧等滚 滚韩流。当然,还可能会想到最近这个国家膨胀得有些不正常的民族自尊心。总体来说 ,今天的韩国,光鲜亮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奇迹耀眼夺目。朝鲜和韩国大 相径庭的现状更是热议的话题。一个穷,并且看起来很没希望;一个富,并且看起来咄 咄逼人。他们几乎同时建国,而且建国的时候,朝鲜的经济状况要比韩国好很多。所以 人们思考最多的就是:他们为什么不一样? 有人说,是因为韩国民主,朝鲜独裁。 有人说,是因为韩国开放,朝鲜封闭。 有人说,是因为韩国跟美国走,朝鲜跟苏联走。 有人说,是因为韩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朝鲜走社会主义道路。 有人说,是因为韩国实施私有制经济,朝鲜实施公有制经济。 结论很多。姑且不论正确与否,但很遗憾我们看到的也就仅仅是结论而已。至于这些结 论是如何分析得出的呢?很少有人去做解释。很多时候有些现象只是因为并存(甚至更 糟,连现象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就被理解为了因果关系。 如果要得出结论,必须先静下心来谈一谈:韩国在建国后的这五十多年里都遭遇了什么 ,以及他们做了什么。然后我们才能去想,他们为什么会有今天。 第一章 他们干了什么?——战后韩国经济腾飞史 §1.1积蓄势能时期(50年代) 韩国的经济基础很薄弱。在日本统治的殖民地年代,日本按照南农北工的计划开发朝鲜 半岛。因此造成了朝鲜脱离日本独立时大部分重工业即战略工业在北方的局面。金属工 业的90.1%、煤矿和铁矿的100%、化学工业的81.8%、电器机器工业85%、发电量92%在北 半岛。纺织工业84.9%、印刷业 89%、食品工业65.1%和农林水产业82.6%在南半岛。 建国时的韩国是个比较纯粹的农业国,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体系。其经济基础还是 农业以及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少量轻工业。(所以顺便感叹一下,就这点本钱还总是叫嚷 着要武力统一北方的李承晚真是勇得可以。)在这种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 可循。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苏联模式。但是无论日本模式和苏联模式,都首先 需要国家有最起码的基础设施:国家要有公路和铁路,有海运航线,有电线和全面的邮 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较高比例的对工业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质公民。 这一切,韩国都很缺乏。所以就必须先补这一课。50年代的韩国做的主要就是这些事情 。修公路,修电线杆,建设发电厂等最基础的基础设施,还有公民的扫盲。这点的工作 成效显著:1945年,韩国人的识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 此外,纺织、制糖 、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当然这一切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并非立竿见影的 。不过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是50年代的基础建设为后来的经济起飞积蓄 了势能。 §1.2势能开始转为动能时期(60年代) 1961年,韩国的朴正熙将军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是一个对后来韩国崛起至关重要的人 物。他统治韩国约20年。这也是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正是在这 20年中,韩国 的人均GDP超过了朝鲜。(1960年,朝鲜人均GDP是253美元,而韩国只有82美元。1970 年时,朝鲜人均GDP是400美元,而韩国达到了410美元。到1976年,朝鲜人均GDP是530 美元,而韩国到达了1000美元。 ) 从1962年开始,在朴正熙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开始实行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是的 ,你没有看错,就是苏联发明的那个概念:“五年计划”。这种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似乎 已经成为苏联乃至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招牌。但不必因为听到韩国这种反共急先锋的国 家也采用这东西而感到惊奇。因为一个鲜为人知却又的确存在的事实是:在几乎所有战 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以色列、新加坡、台湾等等)的发展历程上都能看到苏联模式 的影子。在韩国这种传统的农业国,私人资本极端薄弱,要快速实施工业化就不能不依 靠政府来推动。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62年到1966年。在这个五年计划中,韩国的目标是进一步加速发 展,进一步扎实工业基础,给积蓄势能走最后一步。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从1967年到1971 年。从第二个五年计划起,韩国开始实施延续至今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战略。在这两 个五年计划中,韩国重点加强已经略有规模的轻纺、水泥等轻工业,用这些轻工业的初 级产品出口,换取外汇。外汇被用来换取外国的设备、技术以及人才培养,推动自身加 速发展。50年代积累的势能开始转化为动能了。 在一五和二五计划中,韩国建立了大量的国有企业。50年代日本势力退出后留下的归属 企业有36家,他们是韩国国有企业的祖先。到1968年,国有企业增加到97家。到1970年 猛增到120家。在一五和二五计划中,这些国企(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级制 造业中)成为韩国迅速工业化的火车头。 §1.3势能全面转为动能时期(70年代和80年代) 从1972年到1991年,是韩国政府的三五、四五、五五、六五计划时期。为了确保自己一 手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不夭折,朴正熙采取了不那么光彩的方式获得了连任。1972年10月 17日,朴正熙宣布“全国非常戒严令”,解散国会、禁止一切政党活动、缩小和弱化政 治领域、扩大和强化总统权力,形成以总统为顶点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集立法、司法 、行政大权于一身。这样一来,政府通过集权化的行政管理,把民众的力量从政治舞台 引向经济建设舞台,集合一切力量于经济开发,确保经济迅速发展,加速推进工业化。 在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韩国政府建设的重点转向战略重工业:钢铁、造船、化工。韩 国经济从这时起真正开始走上腾飞之路。韩国的经济实力迅猛膨胀,国家综合实力也急 速上升。到80年代的五五、六五计划时期,韩国政府建设的重点又转向了技术密集型工 业。韩国政府提出技术立国,从引进技术转向自主研发。就在这段时间,韩国建立了大 批研究所等机构,促进技术研发,发展尖端产业。也正是在五五和六五时期,韩国将大 量的国有企业转化为私有,只保留了一些需要巨额投资,私人无力负担或不适合私人经 营的企业。到1986年,韩国的国企只剩下13家。如果说三五和四五计划时韩国还是粗放 型增长的话,那么五五和六五计划时期就开始转向集约型发展了。 70年代和80年代是经济发展势能全面转为动能时期。韩国在这段时间内实现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到六五计划结束的时候,韩国已经成为中上收入的国家。一个标志就是欧洲国 家不再需要韩国人的入境签证,因为那时大部分韩国人已没有理由要非法移民到什么地 方去了。 韩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其结果举世瞩目。因为本文讨论的只是韩国经济的 崛起历程,所以之后的情况就不说了。 第二章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奇迹背后的酸甜苦辣 §2.1独裁 韩国的经济起飞是在政府高度集权,甚至可以说是独裁专制的高压政治之下取得的。今 天韩国已经不再需要那种政治体制,但在当时,如果没有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恐 怕很难想象韩国能有后来的成就。政府集权在韩国经济起飞的进程中的贡献主要包括以 下三方面。 §2.1.1国家经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在工业底子非常薄弱的韩国,等待民间自发成熟去进行工业建设根本不可能。唯一的办 法就是由通晓工业化内涵的精英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这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情形 是一样的。韩国政府的幸运首先在于它的政府成员素质很高。“政府官员的高学历、高 职称、高素质是韩国政府管理部门的一大特点。韩国很多留学归来的高素质人才一般均 在政府部门或研究机构工作,在企业就职的很少,从而保证了韩国政府经济计划制定的 科学性、可行性,实施和执行过程的可控性。” 高素质人才组成的政府机构,配以 强大的国家机器控制,成为韩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推动力。 是韩国政府(这个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以称之为军政府)制定了模仿苏联的整整 六个“五年计划”,并用国家强制力推动,以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再后技术密集型间 断产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成功实现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从国有企业的角度来看 ,是韩国政府建设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使后者成为战略工业、制造业的发展龙头,带动 全国经济质的提升。从私有企业的角度来看,是韩国政府建立银行,提供大批量的国家 贷款,促使韩国的私营企业兴起。(韩国私营企业虽然表面上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远远高 于国有企业,但是韩国的私营企业主要靠从政府贷款来解决资本问题。1984年,韩国上 市公司的自由资本比例,按账面价值计算只有 19.9%,按市场价值计算只有12.4%。而 大型企业的自由资本比例更低。上市公司前10名企业的平均自由资本比例为5%以下。 1996年,韩国30家最大企业集团的平均负债与股本比例为380%。企业越大,自由资本金 比例越小。 ) 在韩国,这一切只有高度集权从而掌握了全国主要资源配置的政府才能做到。在推动韩 国的国家经济前进这点上,集权的韩国政府功不可没。 §2.1.2铁腕保护民族工业 张夏准是出生在韩国并在后来获得英国籍的学者。他有一个比喻:他是否应该让自己6 岁的儿子立刻走向社会去找工作?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时候孩子去找工作,将来最多 当个鞋匠、木匠,却不太可能成为律师、医生或核物理学家。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 母应该保护他,送他上学。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父母将用惩罚措施逼迫孩子学习,此外 还要禁止孩子接触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东西。 张夏准的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在新兴工业国的民族工业还很脆弱的时候,必须有强大 的国家机器保护,避免立刻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不这样,脆弱的民族工业就会被强大的 国际竞争者打垮,而国家的前途也就被毁掉了。 在这点上,韩国政府做得很好,甚至可以说做得很绝。韩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实行高度严 格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于一些外国商品,韩国收取很高的关税;对于另外的外国商品, 韩国索性直接禁止进口。张夏准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提到过很多外国消费品被视为“奢侈 品”,要么成为违禁品,要么用高关税加以限制。这些“奢侈品”甚至包括外国的威士 忌和饼干。“我记得当20世纪70年代末在政府特许令下进口了一些丹麦饼干时,出现了 小规模的全民亢奋。” 还有张夏准小时候“我们得知,看到任何抽外国香烟的人都 要去报告,这是我们的爱国义务……我不相信我的朋友真的会去汇报这种“叛国行为” ,但在朋友家里看到外国香烟时,的确会有一些闲话。朋友的父亲——几乎毫无例外的 是一个抽烟的男人——会被含混不清地评价为不爱国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人”。 很久以前我们就听说韩国人不买外国货的“骨气”。从张夏准的回忆中我们总算知道这 是韩国的专制年代留下的遗风。通过鼓励公民告密来禁止使用外国货,这和大家心目中 身处“自由世界”的韩国印象颇为不符,但却是事实。 韩国对民族工业的第二个保护措施是严格控制外汇和限制外国投资。韩国的一个天然优 势是它建国时外国投资少。韩国曾经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基本上是外来投资的唯一来 源。随着二战日本战败,日本退出韩国,给韩国留下了一段时间的“外资真空”。这给 韩国从一开始就实施自我保护减少了障碍。因此韩国政府有条件利用铁腕控制外汇和外 资在韩国的流动。“韩国政府对稀缺的外汇实行绝对的管制(违反外汇管制的人可以判 死刑)。它还仔细涉及外汇使用的优先顺序,确保辛苦赚来的外汇能用于进口重要的机 械和工业投入品上。韩国政府也严厉地管制外国投资,根据与时俱进的国家发展计划, 在一些领域张开双臂欢迎外资的同时在另一些领域则完全禁止” 并且直到1984年7 月,韩国才撤销了外资不得超过50%的规定。 除了以上“严”的一面,韩国的集权政府在保护民族工业的手段上也有“强制性的宽容 ”。这主要表现在对盗版和假冒产品的容忍上。“如今,韩国是世界上最具 “创意” 的国家之一——根据美国专利办公室每年授予的专利数量,韩国排在前五位。但是在 1980年代中期以前,它是靠“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为生的。我的朋友所购买的“拷贝”计算机(copy computer),实际上是由小工厂所造,这些工厂往往是拆散IBM的机器,复制其部件, 然后组装。商标也是一样。那个时期,韩国是世界上的“盗版胜地”之一,大量生产假 冒的耐克鞋和路易威登皮包。那些更具心计的人会采取接近假冒的方式。一双看起来像 “耐克”(Nike)鞋叫“耐斯”(Nice),或者鞋上本应该有的耐克的“勾”变成了一 个“叉”。……版权也是这样。现在韩国出口大量质量越来越高的版权商品(电影、电 视剧、流行音乐),但是当时进口的音乐(大唱片)或电影(影碟)都太贵,很少有人 买得起正品。我们就是听着盗版的摇滚乐长大的,我们称之为“天妇罗商店唱片”( Tempura shop records),因为它们的音质太差,听起来就像有人在后面做油炸一样。至于外文书, 大部分学生是买不起的。由于来自一个愿意投资于教育的家庭优裕的环境,我有一些进 口的书籍。但是,我的大部分英文书都是盗版的。没有这些非法的书,我永远不可能进 入剑桥并在这儿呆下去。” “对于外国专利,它(韩国政府)也持宽松的态度,鼓 励“反向工程”并忽视专利产品的“盗版”。” 正是韩国政府的这套长达30多年的,冷血无情的铁腕措施,才有了韩国民族工业的蹒跚 起步。 §2.2外援 §2.2.1物资 上面介绍韩国经济建设的过程来看,说得非常轻巧,造这造那的。但上面没有提到一个 关键问题:建设的钱哪儿来? 缺乏建设资金是所有农业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最大的瓶颈。当初日本的明治维新就险些因 为缺乏资金而中途夭折,最后是通过对外扩张的险胜才得到缓解。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社 会主义道路,给所有前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解决资金办法的出路,那就是剥削本国的 农业。但是此举的往往会严重损坏本国的农业,并带来饥荒。 韩国走的路和日本、苏联一样,都是集权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但是韩国没有对外扩张 ,也不需要剥削本国的农民。因为在资金方面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外援。 这是韩国决定命运的关键优势,是其他农业国工业化道路上可遇不可求的重要资本。 1946-1961年,以美国为首的外国援助总额达31.39亿美元。 而1960年韩国的人口是 2501万。这笔外援的规模可以通过对比看出来。战后美国支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中,法 国是获取美援最多的国家。法国接受的是30亿美元。也就是说,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 都不如法国的韩国,接受的外援却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接受的都要多。其中1953-1961 年,美国及联合国为韩国提供了合计达23亿美元的无偿经济援助,扶持韩国恢复和发展 经济。这些援助的年平均额,约占韩国这个时期年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的15%。相比之下 ,明治初年的日本进行初级工业建设时的资金却几乎全部来自农民的土地税(明治八年 时,地税收入占国家税收比例的97.3% ),后来通过扩张得到战争赔款。而苏联则 完全是自力更生。在这方面一比,韩国真是太幸运了。美国对韩国的援助从1945-1970 年(美国对韩国的援助到1970年完全结束)总计为37.8亿美元。以联合国为首的对韩多 边援助,从1950年至1969年结束为止,总计6.26亿美元。 这笔钱是韩国进行基础设 施建设,初级工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这笔钱,韩国独自进行工业化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 美国对韩国的援助从无偿,变为有偿,最后结束。但是韩国的建设还在继续,资金不能 短缺。韩国政府的新办法是借外债。在这方面韩国政府比日本当年的明治政府气魄要大 得多。不断增加的外债最后达到惊人的天文数字。到1985年,外债总额已达467亿美元 。1987年,在世界十大债务国中,韩国位居第六位,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印度尼 西亚、印度5国之后,每年借用的外国资本,有近一半用于偿还旧债利息。 韩国政 府对借债这件事情下手比当年的明治政府要狠得多。这是它所处的国际环境给了他虱多 不痒债多不愁的不倒翁地位。它身为美国的抵抗苏联势力前线的马前卒,清楚美国绝不 会放开它不管。所以借美国的钱,美国也乐意出钱。美国对扶持它发展比较放心——毕 竟是小国,扶持发展不会成为太可怕的竞争对手,而扶持它也花不了很多钱。而借其他 国家的钱,因为有美国的保护伞,就算欠着不还其他国家也不敢拿它怎么办。 直接援助和借款,是韩国工业经济起飞的基础资金来源,是韩国发展模式不同于苏联和 日本道路的关键因素。 §2.2.2技术 今天的韩国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国家之一——根据美国专利办公室每年授予的专利 数量,韩国排在前五位。但这个“创意”的背后,却是外来技术的底子。据韩国产业银 行的调查,在韩国新技术中有92%以上的采取技术引进。其中46%以自我开发为中心,引 进必要的核心技术;35%以引进技术为中心,自我技术开发仅占很小一部分;12%依赖于 引进大部分技术。 韩国的技术之路以1987年为分水岭。此前以技术引进为主,此后 以自主研发为主。但即使是自主研发,也通常是在外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发。 韩国在这方面的幸运之处在于,它的盟国愿意向它转让技术。毕竟它是小国,技术转让 不会带来小鱼长大后的吞舟之祸。当然,也是因为国家小,谁也想不到它能发展到这种 地步。再说它是美国冷战前线的重要棋子,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是彻头彻尾的“自己 人”,于是便毫无保留了。(有点像当年中国和苏联。中国义无反顾地出兵朝鲜使苏联 打心眼里相信中国是自己的铁杆盟友,因此开始无所顾忌地全面武装中国军队,花钱派 专家援建上百个工业项目,甚至连核技术都可以转让。等苏联发现看走眼的时候已经晚 了。) 引进的技术被我归为韩国所受的外援之一,并不是说技术引进是免费的。韩国为了引进 技术花费了巨额的外汇。这也是它长期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的原因之一,因为国家必须 剩下每一个铜板花在关键的地方。但是不管怎么说,技术是从外面来的。而且对于大部 分国家来说,技术引进并不是有钱就能做到的。人家给不给才是关键 ——并且通常情 况下是不愿意给的。因此本文将技术引进归入外援范畴。正如向外国贷款也是要还的, 但是贷款毫无疑问被大家视为外援,同一个道理。 §2.3血汗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民辛辛苦苦积攒的土地和生产工具被集体化,不计其数的 反抗者被处死,而全国成为一个大兵营,在国家无情的强制下进行高速建设。然后才有 世界第二大强国,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战斗机、坦克以及数不清的拖拉机。日本的工业化 进程中,工人的工资低于印度的最低工资 ,佃农每年要将一半以上的收成用于地租 。数不清的农民破产,背井离乡去接受工厂的盘剥。也有风起云涌的抢米风潮,然 后才有“大日本帝国”的横空出世。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也经历了农业的剪刀差, 大饥荒,然后才有自己的工业体系,才有两弹一星。 www.6park.com 总而言之,近代落后国家想要跑步前进,从农业国迅速实现工业化,反复映证着一句话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工业化是极端痛苦的过程,每个新兴工业国的征途中,都有 无数“蓝蚂蚁”的斑斑血汗。 www.6park.com 如果你认为韩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成员和当代美国的盟友就能避开这一点,那就错了。 www.6park.com §2.3.1血汗工厂 www.6park.com 韩国的建设,由政府牵头、领导、指挥,而广大人民群众出力。韩国虽然接受了数量巨 大的外援,但是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国家来点钱容易么?岂能用于“改善生活”? www .6park.com “许多来自农村贫寒家庭的小女孩不得不在12岁时就离开小学去打工——为了“减少一 个人吃饭”,也为了赚点钱,使至少一个兄弟能接受更多的教育。这些小女孩很多都是 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做保姆,收入仅够吃住,如果运气好点,能留点零花钱。其他女孩 和一些运气不佳的男孩子都只能在工厂里接受盘剥,那里的条件使人想起19世纪“黑暗 的撒旦磨坊”(dark satanic mills)或者中国如今的血汗工厂(sweatshop)。在纺织和成衣这样的主要出口行业, 工人们经常要在非常危险且有害的环境中工作12个小时,甚至更多,报酬却非常低。一 些工厂拒绝在食堂里提供肥皂,使得工人们不得不请求额外的洗手间休息,而这种休息 会耗掉他们相当于一块薄饼价值的收入。新兴的重工业——汽车、钢铁、化工、机械等 ——的工作条件要好一些,但是韩国工人总体上平均每周要工作53-54个小时,这在当 时是世界上最长的。” 这是张夏准的回忆。这完全不像我们所知道的发达幸福而美好的韩国,倒更像我们所知 道的中国——连张夏准本人都直言不讳这些韩国的情况让人想起“中国如今的血汗工厂 ”。但正是这一个个“撒旦磨坊”和“血汗工厂”,完成了韩国的原始资本积累。当年 的韩国工人,没有体系完备的社会保障。他们忍受着工资低而时间长的劳动,在足以致 人伤残死亡的有毒或危险的环境中生产出产品,用来换取外汇,支援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 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不能幸免。在那些艰难的年份里,为了节约经费又让更多的孩子上 学,韩国政府将公立学校扩张到惊人的地步,以求每个老师教的学生数量增加到极限。 学者张夏准1970年开始上小学。他回忆自己当时上的私立学校一个班65名学生,而隔壁 的公立学校一个班90名学生。这使他和他的同学们觉得很得意。“一些快速发展的城区 的公立 不错,那是一个威尊命贱的年代。在那30多年里,每个韩国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成 为国家建设的螺丝钉。从来只有国家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轮不到你问国家能为你做什 么。我们不能光看到今天的韩国人能享受高生活水平,就急忙要对我们提倡的奉献精神 进行“反思”。因为对已经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韩国无比羡慕的我们当中,有几个知道 今天耀眼的韩国是前几代韩国“蓝蚂蚁”野草一般坚韧而伟大的生命堆出来的? www. 6park.com §2.3.2贫民窟 和苏联等国不同,韩国的农村土地还是私有制。有私有制就会有土地兼并,有土地兼并 就会有失地农民。失地农民通常都会涌向城市。而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城市无 力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于是涌入城市的失地农民无处可去,就会聚集在公共土地(如 公路两旁,河流两旁,山坡上,山脚下,垃圾场等)搭起简易住所。贫民窟应运而生。 这是所有工业化程度不高而又实施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所以,早年的 韩国也不例外。 随着农村人口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城市贫民窟开始出现。它们通常都在 矮山上。矮山是在韩国非常普遍,因风景优美被昵称为“月亮区”(Moon Neighbourhoods),这得自1970年代一部非常流行的电视连续剧。在贫民区,一家五六 口要挤在一间小屋里,上百人共用一个卫生间和一根水管”。 经济在发展,一些贫民窟的居民在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找到了归宿。但是城市也在扩大, 贫民窟中求职的失败者会与城市的扩张发生冲突。在那个官权如天人权如草的集权年代 ,政府对违章建筑是没有什么可商量的。“为了给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盖新公寓楼,许 多贫民屋最后被警察强制拆除了,其中的居民被赶往卫生条件更差而且无路可通的更远 的地区。” 联想到今天中国备受关注的拆迁问题,不得不感叹历史的相似性。 www .6park.com “如果穷人不能快速地脱离新的贫民区(脱离至少是有可能的,因为经济在快速发展, 新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增加),城市的扩张就会赶上他们,他们就得再一次被赶往更加 遥远的地方。一些人最后就在城市主要的垃圾场南麂岛(Nanji Island)拾荒为生。外国人很少会知道,2002年世界杯时令人印象深刻的汉城足球场旁 边漂亮的公园正是建于岛上的旧垃圾场之上” 如果说血汗工厂的汗水还有那么一些激昂慷慨的话,贫民窟的泪水则只有辛酸。这两者 都是几代韩国人为了经济腾飞所付出的代价。 §2.3.3受到限制的消费 八十年代中国刚刚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时,美轮美奂的外国消费品着实让国人感叹月亮 还是外国的圆。国人不由地要“反思”为什么不早开放?为什么要人民吃那么多年的苦 ,忍受质量低劣的国产商品? 但看看在韩国曾经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反思”也许会更成熟一些。 正如前文所述。韩国政府利用自己高度集中的权力,建立起极高的贸易壁垒。对外国商 品要么高关税,要么索性禁止进口。一来是为了保护民族工商业,二来是为了更有效地 控制有限的外汇。而作用到人民身上时,就是整个韩国的人民都必须忍受质量低劣的国 货。而政府则告诉人民这是爱国行为。谁使用外国消费品谁就是卖国贼,甚至连小学生 都被告知看到边上有谁抽外国烟就得去报告。外国的威士忌、饼干都在禁止进口之列。 这在前面谈韩国集权政府“铁腕保护民族工业”时已经说过了。 学者张夏准的父亲是韩国的高级公务员。所以他们家的家庭条件比一般韩国家庭要好很 多。“我们家后来的一处房子不仅有抽水马桶,而且装有中央暖气系统,在那儿我从 1969年一直生活到1981年,正是韩国经济奇迹的巅峰时期。不幸的是,我们搬进去没多 久锅炉就着火了,差点把房子给烧掉。我不是向你抱怨:我们能有一个锅炉已经是很幸 福了——大多数房子都是靠煤球取暖,每年冬天因为二氧化碳中都要夺取成千上万人的 生命。” 也就是说,不但工作环境的恶劣会造成伤亡,消费水平的低下也会造成生 命的损失。 www.6park.com 我们不断接触到东德人逃往西德和北朝鲜人逃往南韩的故事。但是却鲜有人知在五六十 年代很多韩国人逃往朝鲜的事。在韩国被称为“越北”。这些事情的动因都只有一个: 要过好日子。前文“势能开始转为动能时期”中已经提到,朝鲜的工业基础比韩国好, 在最初一段时间里朝鲜的人均GDP也远远超过韩国。加上韩国用如此高压限制人民享受 生活,人民想往外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www.6park.com 人民想往外跑,是因为人民觉得外国的日子过得比国内好。所以要想阻止人民出逃,就 必须尽可能避免人民接触外面的花花世界。这是过去中国干过的,今天朝鲜还在干的, 并且也是当年韩国干过的。张夏准在回忆中这样说:“海外旅游是不允许的,除非你得 到了政府许可去海外做生意或读书的明确指令。” 张夏准认为这种禁令的理由是要 节约外币,以防止外币用于不必要的消费。但谁知道当年这个在践踏人权方面胆大妄为 的韩国军政府会不会有控制思想的潜在目的呢?不过无论哪种目的,都反映了那几十年 里,韩国人民在消费水平方面受到的残酷压制。 第三章 他们为什么不同?——朝鲜和韩国发展道路的简单比较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本文开头的那几个结论是否正确了。为什么后来朝鲜和韩国不一样? 因为朝鲜独裁,韩国民主?这显然是错的。因为韩国的经济起飞不是在民主环境下实现 的,恰恰相反,是在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并用戒严令持续统治的朴正熙将军执政期间取得 的。在那段时间里,韩国并没有比朝鲜民主到哪里去。 因为朝鲜封闭,韩国开放?这也很难说是对的。因为在韩国经济起飞的那些年里,韩国 实施严酷的贸易保护,禁止进口很多外国消费品,通过鼓励公民告密来阻止公民消费外 国货,用死刑来强化外汇管制,而且还禁止公民出国旅游。 因为朝鲜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韩国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这貌似也是说不通的。 因为韩国也有国家计划,还是仿苏联的五年计划,整整六个。正是这六个五年计划给韩 国带来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公有制?韩国也有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最关键的行业 。除此之外,韩国的政府贷款是几乎所有私营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因为朝鲜站在苏联这边,而韩国站在美国这边?这是那些结论中唯一一个可以说得通的 。 确实,不同的阵营导致了不同的国际环境和不同的结果。韩国发展的本钱是来自外援。 朝鲜可能也能得到苏联这边的外援,但是苏联的外援却难以像美国那么丰富。原因很简 单,苏联自己富余的也不多。本来苏联的经济实力就不如美国,而且苏联又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受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www.6park.com 其次,不同的阵营提供了不同的安全环境。这点可以说对朝鲜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影响 。美国在朝鲜战争之后在韩国长期驻军。甚至连韩国军队的指挥权都在美韩联军司令部 手里——也就是美国人手里。所以韩国的安全感是很强的,有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将自 己牢牢绑在其战车上。但是反观朝鲜却没有这样的条件。朝鲜面对的是虎视眈眈的美韩 联军。但是却不敢保证苏联和中国会如此无私地帮自己打仗。要知道三千里江山的统一 一直是让朝鲜领导人牵肠挂肚的事。中国和苏联或许会阻止韩国统一朝鲜,但是却不太 可能主动帮自己统一韩国。(南边的韩国却不用操如何武力统一这份心,因为军队指挥 权都在外国人手里,操心也没用)。 所以朝鲜主张“先军政治”,即军事第一,全国军事化管理,经济活动优先满足军事需 要。人口2300万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朝鲜人民军却有110万。按这种比例,人 口13亿的中国应该有6000万解放军。但是解放军实际上只有230万(2005年宣布)。而 且除正规军以外朝鲜还有350万工农赤卫队。 自建国起,朝鲜有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军事建设上。这不可避免地延误其正常的经济发展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占人口比例那么高的军队。军队是全脱产的,必须靠其他人进行生 产来养活,这会将社会资源过多配置于消费上。而且军队里的几乎都是青壮年男性人口 ,正是国家最宝贵的劳动力。这么多壮劳力脱离生产,不但不参与建设,反而要消费, 这对经济建设构成双重的浪费。天下可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长此以往,朝鲜怎能实 现发展得起来? 其三,朝鲜和韩国一样是小国,其经济自我调整能力有限,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 在的经济圈的兴衰。朝鲜并不是不开放,只是它开放的是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 阵营国家。五六十年代期间,朝鲜的物质文化商品在中国很流行。当时的中国苏联等国 和朝鲜的贸易外来很多,朝鲜的经济条件也很不错。70年代起,中国开始向美国靠拢, 逐渐冷落朝鲜。80年代起,苏联走向没落。这都给朝鲜的经济带来困难。而到了80年代 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金日成去世、连年自然灾害,所有倒霉的事情都一 起砸到了朝鲜头上。同时美国的外部封锁并未放松,再加上长期的准战争状态带来的弊 病,终于形成了今天惨不忍睹的朝鲜现状。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从60年代到80年代,朝 鲜的人均GDP虽然上升缓慢,但至少还是在上升的。可是1988年之后就一路下降,直到 2002年才有所回升。 尽管众多导致朝鲜今貌的因素能够最终归因于朝鲜所处的国际阵营,但是有一点却可以 肯定:朝鲜从优于韩国到被韩国超越是复杂的多种原因所致,绝不是一句话能全部概括 的。 第四章 我们应该学到什么?——小结 纵观韩国立国之后的发展史,有一句话总在字里行间徘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在韩国风云激荡的50年里,有人苦熬(贫民窟里找不到工作的人们),有人苦干(“血汗工厂”里 的“蓝蚂蚁”们)。但无论是苦熬还是苦干,都是有意义的。苦干的人进行生产建设,苦熬的人作为过 剩的劳动力确保了劳动力的廉价,促进了资本的积累。但是也必须强调,无论是苦熬还是苦干,都是 付出了巨大牺牲的。这些牺牲,有些事人民愿意的(比如抽外国香烟的人被周围的人视为不道德), 有些事则是人民不那么愿意的(从国家允许进口丹麦饼干时引起韩国人的激动可见一斑)。总而言 之,今天韩国人的无限风光,是前几代韩国人做牛做马换来的。 我们应该学到的第一点是:别忘了种树的前人! 韩国实现经济腾飞的30年,也是政治上独裁专制,经济上高压管制的30年。所以也是充满了韩国人血 泪的30年。但是在回想这三十年的时候,我认为韩国人并不会因此就只将那30年评定为黑暗与邪恶。 因为那样做就是念完经打和尚,那样做就对不起种树的前人。我认为韩国人也不会骂自己的父辈愚昧 无知,在那样的压迫之下还不知道维护自己的人权。没有他们挥汗如雨,何来你们锦衣玉食? www.6park.com 同样对比自己也可以看到,解放后30年内我们国家做的事情,却在被淡忘,甚至被否定。提起改革开 放之前的30年,大家想到的通常只有反右、大跃进、大饥荒、文革、黑暗专制愚昧无知……但是正是这 三十年里,中国有了自己的石油工业、钢铁工业等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终于能够自己生产 汽车、拖拉机、飞机。还有那不计其数的桥梁、公路、铁路、电线。娼妓消失了,鸦片消失了,驻扎 中国的外国军队消失了,操纵中国经济的外国资本也消失了。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 。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文盲率大大降低。(一个小小的例子:我自己老家是温州的农村。爷爷奶奶外公 外婆均出生于解放前。在他们当中,除了爷爷以外全都是文盲。而我的父母亲及父母亲的姐妹都出生 于解放后,他们当中一个文盲都没有。) 如果没有这一切,能想象后来改革开放会取得那么大的经济成果吗?不能想象。如果连国企都没有, 谈什么国企的私有化改革?如果全国除了极少数人以外都不认字不识数,因而也就不会签合同不会算 账。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怎么搞市场? 前人种的树不能否定。如果我们学不会这第一点,也就学不会更重要的第二点:要有做种树人的觉 悟! 人并非生而平等的。有的人生在乱世,有的人生在治世,有的人生在盛世。这找谁说理去?一代人有 一代人的命运。你如果是五六十年代的韩国工人,想像今天的韩国人那样有冰箱有电视吃香的喝辣 的。行吗?门儿也没有。国家没那么多钱付你工资。你不想干了?除非你愿意饿死,否则你就得进血 汗工厂去挣你的饭辙。那些化工厂里噪音大,药品毒,工资低,工时长。如果你不想被这种环境下的 职业病害死,那你就得等着饿死。实在忍不了想逃离这个国家?过三八线时双方的枪口都对着你,毙 你没商量。 这是残酷无情的现实。要想实现韩国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必须有至少一代人甚至好几代人要付出 这个牺牲。这在苏联,在日本都有过相同的经历。中国可以免掉这个过程吗?不可能。中国的这个过 程已经结束了吗?恐怕未必。 我想在本文中已经展示了韩国的昨天与我们的今天很多惊人的相似性。因此我想有理由期待韩国的今 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当然……接下来的结论恐怕不那么好接受 ——但必须承认我们这代人很可能还将是 要做出牺牲的一代种树人。 所以,对于国家来说,今天还是要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尽管这在今天已经被很多人嗤之以鼻。对于我 们这一代的个人来说,别因为中国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就怨气冲天。通过与韩国发展史中各阶段的现 象做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毕竟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到可以舒舒服服乘凉的时候;但如果我们努力种 树,我们在有生之年还是很有希望看到乘凉的那一天的。 赵月华、李志英 著:《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314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3页。 叶永烈:《真实的朝鲜》,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221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11页。 赵月华、李志英 著:《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405页。 赵月华、李志英 著:《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326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51、52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8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7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14页。 赵月华、李志英 著:《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323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10、11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14页。 赵月华、李志英 著:《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317页。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转引自周启乾著:《日本近现代经济简史》,昆仑出版 社2006年3月版,163页。 赵月华、李志英 著:《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350页。 赵月华、李志英 著:《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315页。 赵月华、李志英 著:《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版,357页。 周启乾 著:《日本近现代经济简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3月版,183页。 周启乾 著:《日本近现代经济简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3月版,230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9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6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9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9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19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5、6页。 张夏准 著,严荣译:《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序言第8页。 叶永烈:《真实的朝鲜》,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216页。 叶永烈:《真实的朝鲜》,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221页。 阿玛蒂亚·森 让·德雷兹 著, 黄飞君 译:《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版,84页的资料显示中国 1960年婴儿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是47岁,而1981年时是67岁
2056 次阅读|9 个评论
施工过程中的静动力学问题思考
wyqhhu 2011-11-29 09:10
我是从事工程施工研究,更多地注重于施工中的新技术和施工力学问题研究。 这两天突然有些想法,想和在工程学界打拼的各位博友交流一下。 我大致归纳了一下,我所了解的工程施工研究方向: (1)工程施工研究可研究施工过程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属于结合工程建造领域的创新,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也可自主创新(相对比较难)。 (2)工程施工研究可研究工程管理领域的精益建造等,属于管理学与工程的交叉结合,我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的工程管理,只有管理的花架子,而没有符合国情的管理内涵,呵呵。 (3)工程施工研究可研究施工过程中的静动力学问题,属于工程力学和施工技术的交叉结合。国内外均有多名学者在此间经营了数十载,当然,我也是刚刚进入该领域的一名“小木匠”。 博友们,以上三个方向只是“小木匠”的理解,如您有补充,请给我留言,不胜感激! 再者,我罗列一下我所接触的工程施工新技术研究点: (1)新型模板支架的研发; (2)预应力技术的继续发展,尤其是施工技术; (3)结构安装技术的研发; (4)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研发; (5)预制装配结构技术的研发; (6)地铁盾构技术; 这个方向也希望有兴趣的博友和我一起交流、补充,共同推荐工程施工新技术领域的发展。 最后,我是想写写施工过程中的静动力学问题研究点: (1)施工过程力学问题,研究结构施工阶段的力学特性和进行施工过程控制; (2)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应力问题,主要用于大体积、大面积混凝土; (3)施工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研究非完整性结构在地震荷载、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4)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力学问题,研究施工过程中材料强度的增长规律和次生应力等; 上述问题“小木匠”自己还没有做深,也考虑得不够全面,所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抛砖引玉啊!呵呵! 望大家不吝赐教,觉得我提得不对的提出批评指正,免得我误入迷途!
个人分类: 科研探讨|2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种热疗方法,你了解多少?
Tangjintian 2011-8-8 10:24
射频、微波和超声是目前传统加热治疗肿瘤的方法,但由于各种加热方法物理特性的限制,使得他们均存在诸多弊端。而热疗发展到今天,遇到的共同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靶向性低。不论哪一种热疗方法,都存在着加热面积比较固定,加热区域与非加热区域边界模糊,不能进行高选择性部位加热。另一方面是温度难控,难以对肿瘤组织进行实时温度监视和控制。因此,一项新的肿瘤磁感应治疗技术的诞生,有着他独特的优势,既能通过热籽适形分布对肿瘤进行靶向加热,同时可通过控温软件对热疗过程进行实时检测。这将弥补现有热疗手段的两大不足。 磁感应治疗 VS 射频 射频电容式加温主要应用于深部肿瘤,使组织升温达到 70˚C 温度,导致肿瘤组织蛋白质的凝固和碳化,肿瘤坏死。但同时由于脂肪过热等问题,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磁感应治疗磁介质有自身的居里点,在外部中频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使治疗靶区内快速形成 50 ℃左右的高温区,并维持这一热疗有效温度,使肿瘤坏死且不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热损伤。 磁感应治疗 VS 微波 微波热穿透性较低,常用于浅表部位肿瘤加热;且加热范围小固定不变;体外治疗设备操作须加微波防护屏蔽室。 磁感应治疗对肿瘤位置没有具体要求,主要通过穿刺针将磁介质植入,可根据肿瘤大小实现适形加热,且可重复加热。无须加屏蔽器。 磁感应治疗 VS 超声 超声加热受到组织均匀度的限制,超声波只能在液体中传播,不能穿透含气组织和骨骼等硬物,难以治疗肺癌、食管癌和有肋骨阻挡的肝癌等肿瘤。 磁感应治疗不受到组织均匀度的影响,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大动物试验阶段就已用于食管癌的治疗研究。但由于该技术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主要针对恶性软组织肿瘤进行治疗。 磁感应治疗技术其优势显而易见,其在影像学或其他方法导引下,使热介质适形的分布于患者肿瘤组织中,在外部交变磁场作用下,使局部快速形成与肿瘤适形的高温区,而正常组织不升温;同时磁介质具有自控温的特点,治疗中可不需要测温;磁介质保留在体内,可多次重复使用;同时还可以使部分患者诱导产生主动免疫攻击未经磁感应治疗的病灶。已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出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一项极具有发展潜力的肿瘤治疗新技术。
4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你能否跟上每一天新技术发展的步伐
flysui 2011-6-17 15:54
在 影视作品和书上,常常可以看见机器人追踪扫描沦为受害者的人类。我们所依赖的技术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我们的文明在大火中毁于一旦。 Viktor Koen 想想尖端高科技手机的无数次升级,一种不安的感觉会悄然袭上我们心头。每一款闯进我们生活的新设备都会给我们带来恐惧感,它们的样子更新、更闪亮、速度更快,或者这一次被换成了白色的。 有时你可能会停下脚步,疑惑以前那些电话亭都去哪里了。你曾经说出“能叫个人类来听电话吗?”这样的话。也许你已经考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说,推特(Twitter)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我们以为自己害怕的是科技,其实我们真正害怕的是变老。 我今年33岁了,已经老到足以对各种新鲜事物的连番轰炸感到厌烦的地步。就我而言,我把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担忧全都倾注到一部名为《机器人启示录》(Robopocalypse)的小说中。这本书是关于,呃……等读到第四章或第五章的时候,你就能了解情节的要旨了。 《机器人启示录》糅合了以往一些优秀的科技浩劫故事,从一飞冲天的洲际宇宙火箭到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创造的怪物,再到使东京街道塌陷的巨型放射性生物。当然,接下来还有终结者(Terminator)。 对不断袭来的新奇小发明和小机件感到恐惧由来有自。收音机、电话和Facebook——每一项发明都改变了这个世界。每一次都令老一代人感到惊恐。而且它们都是由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发明的。 马 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发明Facebook不是为了那些拖家带口的人。技术由年轻人创造,也服务于年轻人。他们用纤细灵巧的手指摆弄新奇的小机件并沉迷 于其间。他们用充斥着缩略词的语言企盼这些小玩意,因为这些东西能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看起来很酷。然后他们用这些东西来为自己拍摄不雅的照片,尽管这明显 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他们是一群无畏的家伙。 为什么年轻人能够跟得上潮流的发展,可以满不在乎地扔掉使用说明书并轻松掌控新技术呢? 很幸运,最早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之一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多年前就为我们解开了部分谜团。 皮亚杰发现,他还处在婴儿期的孩子能够很快掌握操控周围物体的简单技能。例如抓起一个甜麦圈,然后把它塞进嘴里。这些技能是他们对这个形形色色、不断变化的世界进行探索的起点。皮亚杰称之为先验图式。 先 验图式会发展进化。当婴儿发现了一些新奇的物体时,他们的反应不会是从零开始。他们会选择已经存在的先验图式来进行实践。由于婴儿掌握的技能相当有限,你 可以看到他们在探索这个世界时经常采用“抓和咬”的先验图式。(这就是我们不能让婴儿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单独呆在猫粮旁边的原因。)皮亚杰把这个将已有的 先验图式应用到新事物上的过程称为同化。 对成年人来说,同化是对新技术的一种完全自然的反应。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做出的反应往往是完 全错误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一次我发现我的祖父对着一个电脑滑鼠说话,把它当成了一个业余无线电话筒。我也高明不到哪儿去。几年前,我买了一个老 式的手动打字机来给我当时的女朋友写情书(现在她成了我的妻子,多亏了这项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但是,每次当我坐下来使用这台Olivetti打 字机时,我都有一种非常古怪的感觉,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最后,我终于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了:我总想去按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开关键。 其 实我对键盘的先验图式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形成。在那个时代,从“说和拼学习玩具(Speak Spell)”到“Apple IIe电脑”的每一个电子设备都有一个插头或电池。当时我想,我真是太傻了。然而,想要打开这部打字机开关的冲动并未消失。我能理解无法掌握一项技术是什 么感觉。 年轻人的感觉却完全不一样。当皮亚杰的小婴孩在发现一件与原有的先验图式不符的物体后,他或她就会调整先验图式以适应这个新物 体。“抓和咬”发展为“抓和胡乱拍打”。这个同化已知事物、调整适应未知事物的过程被皮亚杰称为顺化,我们则称之为学习。每个人都有适应新事物的必需装 备。 年轻人能够很快适应看起来最荒谬的事物。看看社交网站Foursquare吧,在这里,人们不仅愿意将他们的地址告知全世界,甚至还为此获得愚蠢的虚拟徽章。我的第一冲动就是,我这辈子都不会去理会这个网站。 这就是问题所在。随着我们变得越来越老,适应的过程会一路放缓。不幸的是,我们要靠改变同化和顺化的节奏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皮亚杰将这个调整脑海中的世界和周围现实世界的过程称为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会非常显而易见。例如,我的祖母把电话号码粘在手机上。作为伴随罗拉代克斯卡(放在电话旁边、用来存放号码的台式旋转夹)长大的一代人,她不太明白把电话号码存在电话里这个概念。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怀念伴随我们长大的技术呢?老人们常说,“这项新技术真愚蠢。相比这个(新的、数位化的)X技术,我还是更喜欢原先的(老的、模拟的)Y技术。唉,在我们那个时候啊……”归根结底,一个无情的结论其实就是:“我就是不会用啊。” 案例分析:在最近举行的一次科幻小说座谈会上,一位女士向我描述了在俄勒冈的密林深处驾驶她的大众巴士的经历。当这部汽车抛锚时,她和她丈夫用一个衣架和一块木头就把它修好了。她这番话的要点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你应该需要一台笔记型电脑。 但是你猜怎么着?老式的大众巴士已经停产了。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根泥泞的木棍都无法修好你的日产聆风(Nissan Leaf)。 当然,老家伙也有可能适应新的技术进步。任何时候都有人做到这一点。只要有坚定的决心强迫自己有意识地迎接每一轮新技术浪潮,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枯燥无味,你就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你才有希望理解或属于这个不断迅猛发展的新世界。 你可能会问,“这又如何?”就让年轻人去摆弄他们心爱的互联网好了。 我并不是说你必须与时俱进。但是,当你选择停止进步的这一刻,你的世界将开始萎缩。你能够交流的物件将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你只能回味过去。你将不知道如何付款买东西。外面的世界将变成一个令人恐惧、无法预知的地方。 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新一代人总是在扩大前一代人的劳动成果,开拓新的视野。新的动词被引进。我们会去谷歌陌生和危险的地方。我们漫不经心地推特整个世界。我们和老祖母Facebook。 我,就是一个不愿被落在后面的人。 我的计划是:注意观察自己开始变得僵化的迹象。当我对自己说“一个20岁的亿万富翁构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还要让我来记住它?荒谬!”的时候,我就该警觉了。 当我用青筋毕现的双手握着神奇的新设备,逐渐衰老的脑袋中不断涌现上述这些念头时,我就会咬碎并吞下我的困惑和愤怒。我会打开这个小玩意,努力弄明白怎么用,甚至试着去享受它。 我会竭尽所能地在逝去的每一天都让自己相信:科技还是有意义的。过去的东西并非更简单、更好用。现在的玩意并非毫无用处。 可我就是在变老,天哪! DANIEL H. WILSON
1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技术“绕过教育环节”,或许必然,但不必须
热度 8 boxcar 2011-5-28 09:45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吕乃基老师在其博文“绕过教育环节”中谈到“ 有些技术,还没有来得及在学校传播就已经在市场加以利用和推广。 ”【 1 】他在文章的最后还提及“ 在产业界一侧,这部分新技术是否会因此缺乏理论基础,甚至自生自灭;在教育界一侧,在知识的积累和进展上是否会因此缺失一个环节? ”并提出了“ 沟通产业前沿和高等教育的桥梁 ”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我这样一个身处高校教育事业之中、同时还喜欢关注一些技术前沿的人看来,前沿的应用技术“绕过教育环节”,或许是必然的,但不是必须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 教育 ,更多时候是指比较狭义的“学院式”的教育,它都 是循序渐进的, 一般不容忍也很难 跳过 中间 环节 ,“连续性”是这种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不是一级一级地往上学,而直接跳几个年级,大多数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就会感到根基不稳。虽然能力超群的高人或许可以跳级,越过一些中间阶段直接进入更高年级或者层次,而没有明显的不适应,但那只能是极少数人才可以做到,完全没有普遍意义,更无法推广。相比之下,尽管技术也是代代传承的,通常情况下也是连续发展的,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能迅速实现跨 代 式的 跃进 。技术的这种突飞猛进,经常可以给教育带来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让教育难以适应。如果大学的培养方案没有随着技术进步及时修改,开设的课程就会显得很古旧,显现出 教育 明显 落后于实用技术 应用的现象,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初期难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 。 反之,如果培养方案不断随着技术进步一路小跑地跟进修改,也会遇到另外一类问题。一种时下很流行、被较大面积应用推广的技术,或许会在教学中还没讲述透彻,在实际应用中也没有充分发掘其潜力的情况下,在热火没几年的时候就忽然被另一个后发的、上升势头更猛、也更容易被市场和用户接受的新技术所取代,而为此准备得教育资源和努力在一夜之间变得毫无价值。所以,跟踪新技术风向(简称跟风)安排教学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被绕过,或许不能视为一种悲哀,反而是一种幸运。 在新技术的运用的过程中,那些敏锐地关注着技术前沿的人,总可以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迅速实现技术的推广和进步。这类最新的前沿技术,并不是按部就班的大学里能够讲授得了的,不是大学的教授们没有理解和讲授这种技术的本事,而是没有讲授这类技术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大学的教学是有相对固定的计划的,一般不会有针对新兴技术的教学计划安排;更何况前沿技术门类繁多,应用领域和应用这些技术的人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前沿技术通常不能依靠传统的学院式教育传播和应用。于是,当我们拿起一张电子产品的设计图来看时,可以很容易分辨出它出自大学生(课外科研或者毕业设计),还是出自于有很强研发能力的企业研发部门的工程师。道理很简单,学生的作品多半用的是教科书上介绍的、很多年前开发出来的那些器件,而企业的产品会用到许多教科书从来不曾涉及的、具有更低的价格和更好性能的器件。必须承认,在新产品开发和运用这个层次上,教育环节已经被绕过了。 事实上,处 在技术最前沿 、发挥着最关键作用 的研发人员 ,往往 不是刚刚大学毕业的 “ 菜鸟 ” (新手),而是在这个行当里打拼了 N 多年的 “ 骨灰级 ” 的老手 。这些老手多半是长期的“广义”教育的产物,却不是当下的“狭义”学院式教育的产物 。 不可否认,他们之前必然也都经历过“狭义”的学院式教育,但主要是在工作后更多是靠自学获得新技术知识,靠企业培训甚至师傅带徒弟之类教育方式积累和传承经验。在基本理论没有太大变化的背景下开展的技术创新,实践经验可能远比书本知识重要,无论这些经验是自己日积月累得到的,还是从师傅们那里继承来的。从这个角度看,“狭义”的学院式教育环节是被绕过了的,而广义的教育却永远不能缺少,也不会被轻易绕过。 大多数的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即使对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很感兴趣也很舍得投入,也不会对那些在短期内无法应用并见到可观经济效益的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有多大的兴趣,所以难免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创新后劲不足的局面。而对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本来就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职责所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可算是教育环节的一个副产品。如果完全绕开了教育环节,也就意味着会与这些新知识新理论失之交臂,损失其实是很大的,虽然可能并不明显。如果“教育环节”真的被新技术如此“绕过”,也确实会让教育面临“在知识积累和增长上缺失一个环节”的问题。如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注意到了这一点还好,或许还可以想办法弥补;如果坚持漠视这种缺失,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沟通产业前沿和高等教育,目前主要应依靠打通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之间的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传统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必要的工程实践环节,让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在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的同时,注意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更加注重书本以外知识的学习,并养成长期学习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参与交流者(学生和老师)了解到相关领域应用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凝练出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并在未来的研究中设法加以解决,为技术进步打好基础并创造条件。在了解企业界需求的背景之下,新的有应用潜力的基础理论也不难找到其用武之地。通过这种能够带来双赢的互动过程,可以让教育环节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走得更近。 参考: 【 1 】吕乃基:绕过教育环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0844do=blogid=442613 本文修改后已在《科技日报》发表。 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 ... t_104704.htm?div=-1
个人分类: 教育|4473 次阅读|16 个评论
11项信息新技术(下)(110316)
热度 2 ymin 2011-3-16 10:51
11项信息新技术(下)(110316)
11项信息新技术(下)(110316) 闵应骅 6.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18年前,因特网刚刚兴起,可以搜索目录,用FTP传文件。到1993年,图形化的浏览器和超级连接出现了。进入21世纪,博客、tweet和社会网络吸引着上亿的用户,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像云一样密布天空。但云里面却是阳光一片。云计算让你的桌上电脑想放在那里就在那里。宽带连接无处不在,数据中心到处都有,个人的物理存储将会消失。计算任务可以在别人的服务器上进行,很便宜甚至不花钱。就像你在一台大型主机上,但这台主机是面向所有人,而不是只有有限的几个终端。一个广泛采用的软件要求在各个机器上独此一份的软件更可靠、更安全。用户不再需要到某个网站上下载软件,并运行和安装。10个服务器运行1000小时的花费和1000个服务器运行10小时相同。云计算使计算像用电一样,不管电是怎么发的、怎么传的,只管用好了。Amazon和Google已经积累了许多数字资产,提供了许多服务。一般来说,现在的服务器只运用了它们能力的1/10。而基于虚拟机的云计算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这些服务器的能力。斯坦福的学生们在实现了虚拟机以后,就在一个邮件上加载多个虚拟机,运行几个操作系统。于是,他们的数据中心原来要500个服务器,现在只需要20个了。运行虚拟机还可以让不同公司的服务器互换。虚拟机并不会运行得慢,而且容忍各种不同CPU体系结构。云计算的功能在扩展,但是,云计算中的信息安全却的确是个大问题。因为我们这世界还不太平。 7. 无人驾驶飞机(Drone Aircraft) 遥控车辆在1898年就有了,而且用于战争。此后,用无线电的遥控船、遥控飞机都出现了。到如今,无人驾驶飞机已经用于勘测、侦察、援救,或者作为射击训练目标的一种军用飞行器。它带上激光器可以照明目标,或者摧毁目标,甚至还可以带导弹。它可以小到一个战士就能携带,用手可以操纵。也可以是小孩的玩具。这种无人驾驶飞机技术上的主要困难首先是供电电池,其次是陀螺仪、加速表、风速传感器和可靠的GPS接收器,以及恶劣天气的识别、安全起飞、安全降落、操作员的培训等方面,许多公司都做得各有特色。这种飞行器将在民用方面起到作用,譬如快速邮件服务、管线测量、森林保护搬运、法律实施等许多方面。近代通信和自动控制技术将使无人驾驶飞机在空中翱翔,为人类服务。 8. 深空探测车(Planetary Rover) 关于空间探测,许多国家都做过努力。近期,深空探测车企图回答最深刻的科学问题:“Are we alone?”。到火星上发现、设计、构造、发射和降落的探测车是当前最有挑战性的深空探测任务。我们已有的基础包括自治机器人、远程传感和材料工程。美国和欧盟都在致力于火星探测。美国的火星科学实验室设计了一个火星探测器,称为Curiosity(如后图所示),计划将在今年发射,基本上像宝马车那么大,重900公斤,带核供电装置和空前复杂的仪器,包括检测有机分子的分析系统。目的是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条件,而且是否能保持;如果是,找到一个样本。我注意到,在他们过去空间探测的基础上,美国好几家公司和康奈尔大学都分别提出方案和做实验,经过比较,最后由NASA统一管理。这种方式对于纯粹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是较少风险的。 9. 灵活交流输电(Fexible AC Transmission) 交流输电长期以来是用网格,把交流电在任何时候送到任何地方。但是,环境变化、温度变化,甚至偶然事件可能中断供电。而且,各发电厂电力输出也可能瞬间中断。所以,灵活交流输电就是要提供供电系统的实时控制。近十年来,国际各大电气公司,像GE,ABB已经使灵活交流输电商业化。但是,情况变化是复杂的。首先,在供电高峰期的无功功率可能引发供电事故。其次,风力发电一般不够稳定。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了聪明的灵活交流输电。进一步改进灵活交流输电的有效性,以及推广这种技术的应用成为当今的重要任务。灵活交流输电生产商要集成能量有效的碳化硅半导体开关在高压情况下工作。但它本身又要求降温。对于未来的网格,功率电子学是关键技术。 10.数码摄影(Digital Photography) 过去摄影要底片,现在的数码摄影不需要了。一系列的发明,包括数码相机、成像、保存、传送,显示,使摄影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JPEG文件一般都很大,要求很高的网络带宽,而且,文件中的许多数字是可以容忍差错的。不同数码相机照出来的图像文件应该可以互通、互操作。我们知道,图像质量与显示技术很有关系,三维图像,以及照片的历史性保存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且,摄影是一种艺术,它应该与艺术家的思想有关,这就对数码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D类音响(Class-D Audio) D类功率放大器在高级音响设备中是关键,可它是一个模拟电路,其频率响应一直在改进中。它能不能做得像智能手机一样,装在兜里?D类芯片能不能做到微功率,而达到大功率的效果?D类功率放大器的价格一直是个大问题。一个A/B类的放大器芯片也许只要几美分,而D类功率放大器芯片现在要几百美元。所以,降低价格很有必要。现在的iPod,MP3,或智能手机都是用微功率芯片,每通道输出小于100微瓦,每个芯片也就几美分。而D类功率放大器最大要高达2000瓦。 这篇文章很长,有37页,而且许多都不在我的专业范围之内,许多理解可能有错,欢迎指正。 看完这11项新技术,有的读者可能有疑问:为什么没有超级计算机?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都谈到了超级计算机。我想,超级计算机的主要问题是应用。现在看到的,非用超级计算机不可的应用领域还不多,市场就不大,经济效益就不可能太好。另一个问题可能是:为什么没有物联网?自从去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物联网以后,物联网在中国很热。但是,物联网在工业界还没有形成产业,前景还不明朗。而这里提到的这11项都已形成产业,但等待革命性的变化。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4506 次阅读|3 个评论
11项信息新技术(上)(110315)
热度 4 ymin 2011-3-15 08:23
11项信息新技术(上)(110315) 闵应骅 有段相声里说:笑有个规律:来得快、去得慢。可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说明:新的信息技术来得快、去得也快。当然一般是以十年计,不可能像笑一样来得快。 2011年1月,IEEE Spectrum列出了21世纪第2个十年的11项新技术,对我们有参考价值。特简单介绍如下。 1.智能手机(smartphone) 人们花了50年把一个房间大的计算机缩小成一个箱子那么大,又用10年把它变成一个书包那么大。而智能手机则可以揣兜里。其功能包括音乐播放、远程控制、游戏操纵、地图、新闻以及室外无线局域网设备功能,代替无线路由器和调制解调器。它完全是一个私人设备,它让你在里面找到任何你需要的信息。它使我们进入了普适计算的时代。它的基础技术有三项,即硬件、软件和网络,譬如3G、4G技术。不要以为现在智能手机产品都走到市场上了,就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了。不然,在这三项基础技术方面都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面对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大有研发的问题待攻关。 2.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有人说,Facebook现在像是一个虚拟的国家。微博、QQ、Twitter、YouTube等等许多公司开发和使用的产品各有特色,都是为了扩大个人与社会的交往。所以,有人把它翻成社交网络。当然,其中必有欺诈、盗窃等不法行为。社会网络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动态,研究社会学,历史学。社会网络可以有助于入侵检测和社团活动、商务和软件开发。如此等等,多家公司都在探索:一些什么功能最能吸引大众参与?参与者多,公司受益,对社会也有用;反之,就在不断淘汰。当然,某些功能对社会管理者可能比较敏感。所以,也许需要开发第三代的Web,以联系人与机器,以及人与自己信任的人,而不是仅仅联系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 3.网络电话(Voice Over IP) 自从2003年Skype开始提供网络电话服务,现在它已经有5亿注册用户。现在QQ的国内用户也上亿。电话是很老的技术了,但用IP数据包来传递声音则是两个以色列的大学生于1989年开始的。1995年IEEE的VoIP协议得以实现。Vivox一家公司的网络电话每月就有30亿分钟的通话。所以,效率大大提高,计算机之间通话根本不收费。在电话和游戏中主要技术问题是丢包和抖动。双方通话必须用同一个VoIP提供商的软件,不能像普通电话一样,不管是哪一家电话服务提供商,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拿起电话就可以打。各种不同的带宽连接、私人防火墙、无线通话都限制了任何人、任何时间、如何地点的互通。基于4G的IP平台,LTE一定要求VoIP,比Skype质量好,漫游、视频更便宜,而且可以动态改变路由。数字化的语音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但是,与3G、2G的过渡期必须考虑。 4。绿色照明(LED lighting) LED显示经过了颜色增多、亮度加大、价格降低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现在的问题是可能有辐射,更换灯泡困难、打碎灯泡危害环境。各公司都在改进材料、扩展圆片面积等方面做改进,以其降低成本。 5。多核处理器(Multicore CPU) 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教授Kunle Olukotun最早指出,摩尔定律靠更快、更多的晶体管来有效提高微处理器的计算速度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他和学生们设计了第一个通用多核CPU。只有程序员感到难办。因为原来的独唱要变成重唱、四重唱,甚至大合唱。其实,在单核的超标量处理器上也可以做并行处理,但需要二次方的资源增加,来换取性能的线性增加。多核CPU使计算并行,而且节省大量的互相通信的时间。尤其是功耗促使工业界把主频降下来,而搞多核。用前端总线提高CPU与北桥芯片的通信速度。2005年推出的INTEL奔腾D就是两个单核CPU用前端总线连起来的。同时,AMD和IBM,以及SUN都各有特色地搞起了多核CPU。问题推给了软件,变成为程序员是否能充分运用多核的并行问题。从硬件来讲,64核已出现在市场。是继续做200核,1000核,甚至把核做成一个晶体管吗?当然不是这样。现在每个核只有8-10瓦电源,而且存储墙成为主要约束。现在看来,CPU与GPU或者叫APU(加速处理单元)的结合也许是一条路子,因为许多计算负载都是数据并行。IBM在致力于一种混合型的通用多核,各司其事,譬如加密、解密、视频编码、解码等各种不同功能。这种多核混杂被认为是一个方向,但会使编程更加复杂。所以,多核编程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多核处理器新设计的新想法没有软件的配合就等于零。 其他6项请见下篇。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3737 次阅读|6 个评论
“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和新机制
phd9992000 2010-9-3 06:54
今年6月30日,山东东岳集团向全世界宣告,由东岳自主研发的氯碱用全氟离子膜、燃料电池膜实现国产化。在我国新材料、 新能源 、新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攻坚阵地上,东岳插上了一面五星红旗! 东岳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人才、项目与技术紧密结合的 政产学研 合作 新模式和新机制。 (详细报道见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0_09/02/2415955_0.shtml ) 这可能是 当前条件 下要取得技术方面的进步,实现产业化的 唯一 、 现实 选择。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632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技术的非单调发展曲线
chemicalbond 2010-8-15 11:19
今天在普林斯顿参加了一整天的SAPA(美中药协)年会。【1】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曲线,是Sanofi-Aventis 的一个化学VP在讲演中提到。我没有他的文件,也不好意思偷拍。不过下面是Google出来的一个相似的曲线,上面称之为Gartner Hype Cycle. 参考 【1】会议日程: http://www.sapaweb.org/2010/Event/18th%20SAPA%20annual%20conference%20program.pdf 【2】geno, M.; Yasukawa, T.;IEEE Trans Fuzzy Sys., 1, 1-5 (1993)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freeabs_all.jsp?arnumber=390281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电子血压计看新技术对专业化的影响
gzchengzhi 2010-6-1 09:21
人到中年,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而最容易测量的一个身体指标就是血压,因此测量和控制自己的血压是很重要的。电子血压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我购买的第一个电子血压计是腕式的,因为觉得测量起来比较方便。后来在一家商店又看到一个臂式电子血压计促销,才1百多元钱,顺便也买了一个。 经过几年的使用以后,发现臂式电子血压计的准确度还是高一些,尽管价钱比较便宜。比如有一段时间,我用那个腕式的血压计测量自己的血压,发现两只手的血压,低压相差10mmHg,吓了一跳,赶紧去看医生。医生用的是传统的水银血压计,一测量,非常正常。可见腕式电子血压计准确度是值得仔细考虑一下的。用很久没有使用过的臂式血压计再次测量一下,发现臂式血压计的准确度还是高一些。 但毕竟促销的产品可信度总是让人产生疑问,所以最近我又买了一个臂式的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最便宜的那种。 随着测量自己血压的次数越来越多,并主动查阅一些资料,我也开始逐渐了解测量血压的原理。当然也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1、对于非本专业人士来说,新技术能够促进他们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像测量血压,这样的医科大学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外行人来说,却是一件有些深奥的技能。比如以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医生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的时候,水银柱不断上升下降,究竟对应哪一个数值才是高压,哪一个数值才是低压?看起来水银柱上升到了最高点,可是医生读出来的却不是最高点的数值。 如果稍微花一点时间,上网查一下资料,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原理,且效率也高得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在这上面花很多时间的(尽管每次自己测量血压的时候,花了更多的时间),绝大多数的外行还是更愿意接受一种透明的服务,拿起血压计,不问其中的原理,一测就知道血压的高低。 因此,在没有电子血压计之前,一般家庭很少会有人购买水银血压计来测量自己血压的。现在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电子血压计已经成为家庭中的一个很普通的电器了。 2、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将某专业领域的知识向一般民众进行普及的基本途径。由于使用了电子血压计,专业的血压测量变成了普通人都可以自行操作的过程。这样一般人都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促进对健康知识的了解。 比如我自己有一段时间低压上升到了80-90之间,这提醒自己要注意一些生活习惯了。这时候我开始全面检讨自己的生活,找出其中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并进行改进。其中包括戒烟、戒酒、少开车多走路、去正规餐饮店用餐(受到地沟油事件的启发),早睡早起等。坚持一段时间以后,血压已经回到80以下。 3、新技术也同样使本专业人士和机构受益。现在我去到很多的医院,看到这些医院中的护士和医生给病人测量血压,基本上都采用电子血压计。经过观察,我觉得,并非这些医生不懂得如何使用传统的水银血压计,而是采用电子血压计实在是太方便了。在测量血压的同时,也可以满足病人的好奇心,直观的数字显示可以减少因为言语交流而产生的误解。 由于医生的这方面工作减少了,他/她们自然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的专业知识方面了。 当然推广使用电子血压计还有环保的作用。 4、另一个影响则是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比如我自己现在就已经有了三个血压计,且在今后还准备购买更多的性能更好的血压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用说做到人手一部,只要中国每个家庭都配备一个,市场容量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以上的影响以外,相信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还有有助于提高他/她们对自己专业的认知、促进新的专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和内容、形成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等。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5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星际旅行的十条途径
songshuhui 2010-3-15 18:12
Shea 发表于 2010-03-14 9:31 Michael Marshall 文 Shea 编译 1961年,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外层空间的人类。8年后,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巴茨奥尔德林(Buzz Aldrin)成功地着陆到了月球的表面。这是目前所到过的最远距离。 除了预算问题和政治意愿之外,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目前的空间飞行技术化学燃料火箭无法用于长距离的深空飞行。虽然我们已经可以把机器人探测器送往了外太阳系,但是整个行程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 对于造访其他的恒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阿波罗10号是迄今速度最快的载人空间飞行器,最高速度达到了每小时39,895千米。即使以这个速度飞行,那么到达距离我们最近的、4.2光年远的比邻星也要花上12万年。 因此,如果我们真的想进行深空星际旅行并且前往比邻星以及更遥远的地方,那么就需要新的技术。下面你将看到其中最有趣的10种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可行性大相径庭。其中一些,如果我们真想的话,兴许明天就能实现,而另一些也许根本就不可能。 离子推进 传统的火箭通过向后喷射气体来向前推进。离子推进器使用相同的原理,但与喷射高温气体不同,它们喷出的是带电粒子(离子)。 由此产生的推力非常微小,但关键的一点是,对于产生相同的推力而言离子推进器所需的燃料要比传统火箭少。如果它们能长期稳定地工作,最终也能把飞行器加速到极高的速度。 一些探测器已经采用了离子推进器,例如日本的隼鸟探测器和欧洲空间局的SMART-1月球探测器,并且这一技术也正在不断地完善。 其中特别有希望的是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VASIMR)。它和通常采用强电场加速离子的离子推进器不同,VASIMR使用无线电频率发生器(并非类似无线电广播的发射器)来把离子加热到100万℃。 :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版权:Ad Astra Rocket Company。 其原理是,在强磁场中离子会以一定的频率转动,随后无线电频率发生器会被调整到这一频率,为离子注入额外的能量,进而大幅度增加推力。 初步的测试结果非常吸引人。如果一切顺利,VASIMR可以在39天里把人送往火星。 前景:几年 核脉冲推进 如果这里的一些想法能让你觉得还不是那么不可能的话,那么下面这个看起来绝对让人难以置信。这个想法是,定期地向后方引爆核弹来驱动飞船。 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曾经在代号为猎户计划的项目中认真地研究了核脉冲推进。其目的是设计出一种快速的行星际旅行方案。 即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DARPA的设计也非常巨大,它需要建造一个巨大的激波吸收器,外加一个用于保护乘客的辐射防护罩。 这看上去似乎能奏效,但引人关注的是如果它在大气层中发射失败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当首批核试验禁令颁布以后,这一计划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被取消。 虽然有这些担心,但是猎户计划的设计仍然是现有的技术可以达成的,一些科学家仍然在继续提出新的核脉冲推进方案。理论上,一艘由核弹驱动的飞船可以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这使得到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只需要40年。 前景:完全可能,但需降低风险 核聚变火箭 核脉冲推进并不仅仅是空间飞行技术,还要依赖核能。 核动力火箭可以利用火箭上的裂变反应堆所产生的热量来喷射气体提供推力。但是就威力而言,它们根本无法和核聚变火箭相比。 通过原子之间的聚合,核聚变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绝大部分的聚变反应都采用被称为托卡马克的装置把自身束缚在磁场中。 不幸的是,托卡马克装置都极为笨重,因此核聚变火箭都专注于另一种触发核聚变的方法,被称为惯性约束聚变。 在惯性约束聚变中,高功率能量束(通常为激光)取代了托卡马克中的磁场。通过剧烈引爆一小块燃料弹丸导致外层爆炸,进而推动内层物质触发核聚变。随后磁场会被用来引导所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从飞船尾部排出。 20世纪70年代英国行星际学会详细地研究了这一类型的核聚变火箭,它们可以在50年内对于人类而言这一时间跨度尚可承受把人类送往另一颗恒星。 美中不足的是,尽管已经攻关了几十年,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可以工作的核聚变反应器。 前景:可能,但至少还要几十年 星际冲压发动机 所有的火箭,包括核聚变火箭,都有相同的根本问题。为了获得更高的加速度,就必须携带更多的燃料,这就会使得飞船变得越来越重,最终又减缓了加速。因此,如果你真想进行星际旅行,就应该避免携带任何燃料。 1960年物理学家罗伯特巴萨德(Robert Bussard)提出的星际冲压发动机就能干净地解决这个问题。它是一个如上文所述的核聚变火箭,但它并不携带核燃料,而是通过电离周围宇宙空间中的氢,并且使用电磁网将它们吸入飞船做为燃料。 :星际冲压发动机。版权:NASA/MSFC。 星际冲压发动机的问题并不是前面提到的没有可运转的核聚变反应器,而是其所需电磁网的大小。由于星际空间中氢的数量非常少,于是这张电磁网必须要有数百甚至上千千米宽。 一种办法是从地球向星际冲压发动机将要经过的路线发射其所需的燃料,由此飞船就可以不必使用巨大的电磁网。但这就意味着飞船必须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飞行,同时这也使得往返其他恒星的旅行变得极为困难。 前景:巨大的技术挑战 太阳帆 这是解决燃料携带问题并且达到超高速的另一技术,但代价是时间。 就如借助地球大气层中风能的风帆,太阳帆汲取的是太阳光中的能量。太阳帆已经在地球上的真空室中成功地进行了测试,但轨道测试却屡遭不幸。 2005年,宇宙1号发射失败。另一个纳米帆-D也因火箭发射失败而告终。 :太阳帆。版权:Rick Sternbach/Planetary Society。 虽然有这些问题,但太阳帆仍然是非常有前景的技术至少在太阳系内如此,因为其中阳光的光压最大。但是由于重量问题,对于载人星际旅行来说太阳帆还是不行。 前景:完全可能,但有局限 磁帆 作为太阳帆的一个变种,磁帆由太阳风推动,而非太阳光。 太阳风是自身具有磁场的一股带电粒子流。其想法是,在飞船周围包裹上一层和太阳风极性相反的磁场,通过磁场间的排斥作用飞出太阳系。 另一种变体则是空间蛛网,它使用从飞船延伸出的带正电的导线来排斥太阳风中的正离子。 :空间蛛网。版权:Allt om vetenskap/alltomvetenskap.se。 磁帆或者类似的技术还可以利用行星的磁场来改变自身的轨道,甚至飞跃行星际空间。 然而,就自身而言,太阳帆和磁帆都不适合星际旅行。当它们逐渐远离太阳的时候,阳光和太阳风的强度就会迅速下降。结果是它们无法达到飞往其他恒星所需的速度。 前景:仅适用太阳系旅行 能量束推进 如果太阳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推动星际飞船达到高速,那么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向飞船发射能量束来做到这一点。 这一技术就是激光烧蚀,即通过从地面上发射出的强激光来使得飞船上的一块金属板逐渐蒸发产生推力。 类似地,物理学家和科幻小说家格雷戈里本福德(Gregory Benford)及其兄弟詹姆斯本福德(James Benford)提出为飞船装配涂有特质涂料的太阳帆。从地球上发出的微波可以灼烧这些涂料产生推力。这可以加快行星际旅行的速度。 另一种则是使用磁化等离子束推进,它可以加速磁帆。 当进行星际旅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可能是使用激光来推动光帆。罗伯特福沃德(Robert Forward)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构想。 能量束推进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能量束必须在远距离上精确的瞄准目标,飞船必须要能极为高效地利用输入的能量,产生能量束的装置必须非常强大在某些情况下其所需的能量甚至超过了目前人类的总能量输出。 前景:极具挑战 曲速引擎 1994年物理学家米盖尔阿尔库比雷(Miguel Alcubierre)首次提出了类似《星际迷航》中的弯曲引擎。 这一引擎将使用尚未被发现的、具有负质量和呈负压的特异物质。由此可以扭曲时空,造成飞船前方的空间收缩、后方的膨胀。被包裹在这一弯曲泡中的飞船就能在不破坏相对论的情况下超光速飞行。 不幸的是,曲速引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维持这一弯曲所需的能量就超过了宇宙的总能量。其次,它会产生大量威胁宇航员生命的辐射。另外,也没有证据表明存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物质。 更为关键的是,2002年发表的计算证明,对于飞船而言无法往弯曲泡的前方发送信号,这就意味着宇航员将无法操控飞船。事实上,无论能提供多少能量,物理上似乎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弯曲泡。 前景:显然不可能 虫洞 自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被广为接受以来,虫洞已经从理论上被证明是可以存在的,它是联接时空的隧道状捷径。发明了黑洞一词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创造了这个词。 问题是它在现实中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能从中穿过吗?很不幸,两者的回答都是不。 如果虫洞要想存在,就必须要由上文中阿尔库比雷所提出的特异物质来稳定,而目前还没有发现这样的物质。 :虫洞。版权:NASA/Les Bossinas。 另外,虽然可以用特殊的负能量场来维持虫洞处于张开的状态,但进入虫洞的任何物质或者能量都会立即使得它关闭。 不过,20世纪90年代物理学家谢尔盖柯兰斯尼可夫(Serguei Krasnikov)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旅行的不同虫洞。由于自身可以制造出特异物质,因此这一类型的虫洞可以自我维持。 另一大反对虫洞的理由是,如果虫洞可以用于穿越空间,那它也就能成为某种时间机器。这将破坏因果律。 前景:几乎肯定不可能 超太空折叠 如果宇宙在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之外还存在更多的空间维度,那就有可能驾驶飞船穿越它们。不过这一想法源自一位晦涩的物理学家,他的想法还没有被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所接受。 前景:理论尚不完善 (本文已刊载于《百科知识》杂志2010年第4期)
个人分类: 科幻|1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划参加高交会的项目
人为峰 2009-10-9 10:19
计划参加高交会的项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放的网络,记GDD2009
zhanghaisu 2009-6-9 19:52
张海粟 本来文章中是有链接的图片的,但是不知为何显示不了了。 GDD2009如约在6月5日开张了。写下这一句之后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原来已经过去了4天。我还以为现在写几段总结或者怀念的文字 (作为GDD的新闻)为时不晚呢,看来已经晚了,呵呵。权是自娱自乐了。 GDD2009的主题是:推动公开网络,共享前瞻技术。正是因为网络的魅力就在于公开(否则web的价值也就不服存在),所以Google选择 这样的一个主题,也许就不再奇怪了。但是也许面着计算环境从桌面向网络的转变过程,公开网络在Google看来,显然是意犹 未尽的:公开不是目的,用户才是中心。 2009中国云计算论坛上,Google非常遗憾地没有来,所以这一次我抱着强烈的愿望首先要看看开复先生会对于云计算有一个怎么样的 总结:也许这已经是包括Google公司在内的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了。推动公开网络,共享前瞻技术正是开复先生的主题发言。也 许,通过新的应用的推出来完善基于web的应用正是成为Google整个宏伟云计算计划中的忠实执行步骤。 第一部分,Google在2008年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东西需要和大家分享?开复先生总结了下面几点: 第二部分,回顾了去年的Google云计算战略以及成果之后,开复先生重点给出了今年Google的三项前瞻网络技术: Html 5:哇!难道又是一个新的版本吗?有什么不一样?还是什么别的东西呢?一个功能更加强大的网络=更多功能更强大的应用!!!HTML 5,其实是五朵金花:画布,视频,地理位置,应用缓存数据库,web workers O3D:受制于网络带宽以及浏览器的支持,互联网应用的效果何时能够和桌面媲美? Google Wave:我的Email协议与应用是在40年前开发出来的,它过时了吗?演讲中的开复先生不无得意的说,某公司同在儿童节发布了一款产品,花了几亿营销费用,结果google只是演示了一下wave,就把风头完全盖过。但是,确实我再向,把我的Web QQ集成到sina邮箱里面的话,是不是就是Google的Wave呢?是不是就是下一代的Email呢?我不知道,也许我确实还不了解。 Google Wave的界面 第三部分,3G已经进入大众生活,手机和电脑的区别正在迅速减小,手机上网越来越普遍。所有这些带来的移动平台上的巨大诱惑促使Google连连出招,开复将它也单独列出,和云计算、下一步的创新技术并列起来: Android:全球第一个完整的、开放的、免费的、高质量的手机操作系统。截止目前有是个移动运营商覆盖了12个国家的支持,已有 超过4900个应用,平均每个用户下载了40多个应用。 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 众多IT巨擘参与其中。 最后,开复先生用三句话总结了他的主旨,也同时是总结了今年整个GDD的主旨: 云计算成为产业广泛认同的发展方向 创新网络技术成就更加强大的网络 开放平台决定移动未来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演化|4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差錢的二維碼,差的是什麼?
LEOLAND 2009-5-15 12:55
曲津華 由於工作在質監系統,本人比較多地接觸到條碼( BAR CODE ),及其理論和應用實踐。這塊領地的技術已基本到達極限(當然應用無極限),所以我更關注其第二代,即所謂的“二維碼”。 我認為,二維碼( 2D CODE )是平面形式的機讀代碼的最高形式,雖然它已有很多種類型,也還將不斷有新的類型被發明出來(有人把二維碼叫做“二維條碼”,這是很不可取的,因為其中已沒有什麼“條”了,當然也不能給它起個 TWO DIMENSIONAL BAR CODE 之類的中國英文名)。之所以說二維碼也是平面代碼的極致,是因為地球人早已發明出了更好的機讀信息載體來識別各種需要識別的物件,比如 RFID (即射頻識別,其英文縮寫更通用)或 IC 卡( SMART 卡) 等 。三者比較,條碼內含的信息量最小(只有幾 K ),也最廉價,故仍在普及的進程中;二維碼信息量居中(從幾十到幾百 K ),不太怕髒汙和破損,成本也不很高,有待於大面積應用; RFID 和 IC 卡等電子識別單元的信息量最大(其容量取決於 IC 的資訊密度),可以改寫,成本比較高,但應用方面比較樂觀,有超過二維碼的勢頭。 上述三者的最初應用目的都是“識別”(後兩者因其內含信息量大,其實已經不局限於識別,而開始用於從中讀取資料 。 比如二維碼,可以配合文字同時發佈商家的折扣資訊及憑證,發佈廣告資料及聯絡方式,發佈報紙新聞的電子版以及網絡版 的 上網路徑引導等等,並可以用拍照式智能手機配合其中的軟件來讀取)。從現有的識別需求來看,二維碼具有最好的性價比(廉價的印製和普及的手機讀取方式),理應大力發展和推廣。二維碼可以印上或貼上任何物品的表面,可以想像,這對各種物品的管理是多麼方便,而其成本卻並不比傳統的條碼高——也就是說,其應用成本很低很低。按理說,二維碼的發明和應用也有廿多年了,到底為什麼還不能大規模地使用呢? 這是一個值得公眾關注的問題。作為一個非常非常好的管理工具、手段和途徑,普及不力是很遺憾的。簡單地說,原因在它自己(不是社會不接受);準確地說,是其技術的擁有者禁錮了自己的思路。 所謂二維,是指一個平面上的兩個維度(自由度),即初等幾何學中所說的 X 和 Y 軸所規定的範圍。在這樣一個既定的“平面”內,只用單色來構畫 , 代碼的圖形模式及其變化只能在“長”和“寬”兩個方向上進行,設定代碼的思路就很受限制。多年來,發明家們已經想方設法設計建立了很多種圖形及其單元的組合方式,從而在這個“方寸之間”產生了一些不同但有所相近的編碼方案。這些方案的設計思路基本上很快就 “用盡”了圖形單元模式的各種可能性,而且紛紛申請了專利。對該領域後來的從業者或使用者來說,要麼高價購買專利技術來享用別人的技術成果,要麼另起爐灶設計自有的編碼系統,而這是非常艱難的 —— 因為很難繞過已有的專利保護 (把單色二維碼升級為彩色二維碼,或可成為新的發展方向,但相信其潛力並不很大) 。 應該說,二維碼是個可以長期存在的技術,因其性價比很高。但這些技術的既有擁有者們對其技術發明的推廣,總體上做得卻是令人遺憾的——老想收取高額的轉讓費,結果是應用面不夠大,對社會進步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 雖說有遺憾,二維碼還是有不少的應用。比如,很多國家的護照、身份證、政府公告、商業宣傳乃至報紙上,都有了方便讀取的二維碼。其在發達國家的應用比較廣泛,而又以日本為最普及,幾乎已達到了無所不在、無人不用的程度,成為當之無愧的“二維碼國家”。我國在二維碼技術上是個遲到者,但好在我們有半個多世紀積累的比較雄厚的現代工業技術基礎,已經比較快地進入了這個領域。早在 2003 年,我國質監系統的技術機構就開始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新二維碼方案——漢信碼, 2005 年研發成功,並於 2007 年制訂了國家標準。據介紹,漢信碼在很多方面優於國外的主流二維碼方案——其信息量可達幾百 K ,可以儲存文字、表格、圖片甚至聲音。但是,非常非常遺憾的是,至今我們還沒有看到漢信碼的實際推廣。而同時,我國的二維碼應用早幾年就已經在需求的拉動下遍地露頭了——報紙上有了,宣傳海報上有了,超女選票也用上了,手機運營商也在推相應的新業務。如此,就開始了群“碼”同舞的新亂局,而真正的需求卻始終未能激活和啟動,而國標二維碼也始終處在“樓梯響、不露面”的態勢。由此,我們不禁懷疑,我們自己開發的漢信碼真的有其宣傳的那麼優越嗎?它的知識產權是我國完全擁有的嗎?如果是,為什麼發佈這麼久了還不用起來呢?或者,我們該善意地希望,有如此大需求的新技術成果,不該再走我國很多科技成果“鑒定會就是追悼會”的老路吧。 可以想像,二維碼廣泛用起來的效益將是巨大的,其相關的產業鏈也足以支撐起大範圍的需求。我們對外國帶專利的方案不敢用,自己的方案卻不用,真的很奇怪。 不差錢的漢信碼,究竟差什麼呢?關於這一點,我是真不知道。你若知道就告訴我吧。 (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五日)
个人分类: 二 维 码|3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Web 2.0
maywuyi 2009-3-18 13:08
我们即将出版的新书《Web 2.0策略指南》解释了Web 2.0,对于很多非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很有启发,特摘录如下: Web 1.0是静态Web站点的集合,Web 2.0平台具有新一代动态社会网络应用和服务。现在人们通过上传内容和每天数十亿的点击量塑造着Web,这种塑造具有无法预测的方向。此外,机器正在使用这种超大的数据集,并使用算法对它进行自动数据挖掘,以便汇总和简化其反馈。 通过在线浏览Web 2.0定义,使我想起了著名的盲人摸象的故事。一些定义强调了Web 2.0的技术方面;对于我来说,这就像是在说:大象就像是一个柱子。是的,大象的腿是重要的,腿使得大象得以站立和行走,就像任何其他基础设施或体系结构一样,但Web 2.0远远不止是技术。 当然,盲人无法实际看到大象。如果他们能够看见,那么可能会观察到大象吃东西,因为大象几乎总是不断吃东西,一天要吃16个小时。作为食草动物,大象需要摄入足够多的叶子和竹子,以维持其自身消耗并长成接近4吨重的庞然大物。或许这就是Web 2.0最像大象的地方。 然而,与大象不同的是,Web 2.0有一条长尾巴。企业正是凭借这条长尾来赚更多的钱,方法就是销售冷门产品,而不是销售流行产品。利用长尾来赚钱就相当于鼓励那些由中小广告客户构成的有营养的叶子(这些客户对于在线广告是陌生的),这正是Web 2.0将Web转化为财富的手段。 John Battelle在他的书中解释:Google赚了数十亿,但每次只赚5分钱。这当然是指Google AdWords广告平台,在这里DIY广告客户可以按照每关键词点击最低5分钱的价格来购买付费搜索广告。Web 2.0的新颖之处在于,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通过为客户提供免费服务来赚钱。 Web 2.0更恰当的描述和写法是W2W,即Web to wealth。第一代dot-com Web业务在获取新客户和可持续市场份额上投入巨资,以便能够顺利上市,而Web 2.0公司找到了一条盈利路径,并找到一种基于广告的赚钱方式,通过网络效应和全球长尾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来赚钱。这是整个Web 2.0大象的全貌,并显示了其业务模型如何利用巨大网络效应来盈利。 要理解Web 2.0,不必成为技术专家。它不是关于底层技术的,而是关于新方式的,这些新方式使得大量人走到一起,进行协作、共享和构建。网络效应是Web 2.0商业机遇的核心,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将考查网络效应帮助我们赚钱的方法。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9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类学的新技术应用一例
李丕鹏 2008-12-4 04:43
New genus of water mite described using confocal microscopy A taxonomist in Spain identifies a new parasitic species using a novel method, and uses the occasion to take a swipe at a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A new genus of water mitehas been dubbed Vagabundia sci byAntonio Valdecasas, a taxonomist and researcher with the Museo Nacional de Ciencias Naturale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Madrid , Spain .Vagabundia comes from the word vagabond and sci isa pokeat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an internationaldocument database that Valdecasas claims has done an injustice totaxonomists through lack of journal citations for research completed in the taxonomy field. Before it can become part of history, I dedicate this species to this sociological tool, SCI, which has done more harm than good to the work of taxonomists and to the fundamental study of biodiversity, said Valdecasas. Vagabundia sci belongs to the subfamily Axonopsinae and wasdiscovered in the Escondido River on Coiba Island , Panama . Valdecasas is the first taxonomist to use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to analyze and describea newly identified species. More images of Vagabundia sci: Below: Segments of the fourth leg obtained using partial extended focus image (Valdecasas) From: e-science news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4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化学习厅(Digital Study Hall)
xzhao 2008-7-23 02:24
科学技术是柄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祸害人类。一个好的科技人员会把技术用在解决人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上,微软研究中心印度分部的Randy Wang选择了运用数字化技术来辅助教育,尤其是偏远地区儿童的教育。我大概看了一下他们的网页,他们的想法好像很简单,就是系统地将优秀教师的课程录像,刻录到DVD上再邮寄到各个学校,这样优秀的师资会被最大地利用。但是如果只让学生看电视,没有足够的课堂互动,效果不会太好。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充分发挥本地老师的作用,通过暂停录像,提问题的办法加强互动。本地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提升业务水平。这样的介绍难免过于简单,详情请访问网址: http://dsh.cs.washington.edu/info/overview.html Randy Wang曾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助教授,为了这一项目于2005年离开生活安逸的美国,去印度工作。因为他在这一项目中的杰出贡献,ACM于2007年授予他Eugene Lawler奖。( http://awards.acm.org/citation.cfm?id=C101177srt=allaw=141ao=LAWLER ) ******************************************************************** Digital StudyHall (DSH) is a research project that seeks to improve education for the poor children in slum and rural schools in India. In a nutshell, think of its technical approach as the educational equivalent of Netflix + YouTube + Kazaa . We digitally record live classes by the best grassroots teachers, transmit them on the Postmanet (effected by DVDs sent in the postal system), collect them in a large distributed database, and distribute them on DVDs to poor rural and slum schools. Education experts and teachers use the system to explor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involving local teachers actively mediating the video lessons. By harvesting a viral phenomen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SH aims to help train teachers and deliver quality instruction to underprivileged children. The project i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computer scientists and education experts. The main aspects of DSH are: A people's database of everything A network of hubs and spokes Mediation-based pedagogy Technology for sharing community-generated video A live deployment of DSH has been operating in India since the summer of 2005. As of spring of 2007, we run pilot hubs in three cities in India (Lucknow, Bangalore, and Pune), covering approximately 30 schools. And during this time, we have accumulated about 550 recordings of lessons in English, math, and science, in Hindi, Kannada, Marathi, Tamil, and English. We have also started applying the same approach to agriculture extension work ( Digital Green ). Today, DSH is still a young research project, as we continue to work on rigorous evaluations and seek to understand many outstanding questions. We have, however, already seen initial promising signs, and we hope to eventually scale up the system to cover a far greater number of children, contributing toward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of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
个人分类: 教育|619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