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严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评审越严,人类科技发展越慢?》
热度 4 zlyang 2016-4-1 23:18
为什么《评审越严,人类科技发展越慢?》 其实,评审越严,人类科技发展不一定越慢。 关键是谁去评审,以什么标准评审。 从数学的历史上看,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对康托“集合论”的支持,对哥德尔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支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研制的支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对毛泽东的支持,都是“严格评审”促进人类进步的典型例子。 但是,许多情况下却不是这样。主要是“评审人”的“立场”出了问题。如著名数学家高斯不支持罗巴切夫斯基的德文非欧几何著作《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主要是高斯怕“坏了自己‘数学王子’的美誉”。 一般而言,专家评审依靠现有的知识,对于“符合现有知识,及其可预期发展”的研究,通常会给予明确的 支持 :即,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 但是,真正的创新在于增加现有的 知识 ,特别是发现了与现有知识不一致的新知识。这样,同行评审由于不具有足够的信息,无法支持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同时,新知识往往不具备“知识形态的完美性”。这又成为“被严格评审”拒绝的直接理由。 即使聪明如牛顿、莱布尼兹、高斯、柯西,也无法“严格”地论证“无穷小”。 只能对贝克莱嘲笑那无穷小量是“已死量的幽灵”默不作声。 这种情况下,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只能像当年的达朗贝尔 (Jean-Baptiste le Rond d'Alembert ,1717-11-16~1783-10-29) 一声吼: “向前进,向前进,你就会获得信念!” “把房子盖得更高些,而不是把基础打得更加牢固”。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主要靠勇气!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 ( João II,1455-03-03~1495-10-25)不 支持哥伦布, 绝不是什么见识短浅!相反,恰恰是因为 若昂二世的航海知识太多;恰恰是因为葡萄牙专家计算出了从葡萄牙到达印度的正确距离! Jean-Baptiste le Rond d'Alembert “向前进,向前进,你就会获得信念!” “把房子盖得更高些, 而不是把基础打得更加牢固”。 相关链接: 2016-03-31,评审越严,人类科技发展越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6229.html 新华网,2014-10-21,丁肇中对话青年师生:一生最重要选择是只做一件事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10/21/c_127121143.htm 丁肇中说,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科学网,Lisa Bero,PNAS,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科学同行评审的有效性,研究人员表示,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刘昀献,2013-10-15,《百年困惑的破解——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05/c40531-20094621.html 我国历史学 界1980年代 发现的“中国定理”:新制度总是在旧制度“薄弱环节”首先建立。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新旧制度的三次交替都不是首先发生在旧制度最发达的国家,而是发生在旧制度相对不太发达的国家。这说明新制度首先产生在旧制度“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一个必然规律。 2014-06-11,《炒冷饭:普朗克定理 Planck Theore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02432.html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中国科学报,2014-12-12,三大创新定律告诉我们的真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50431.html 创新第一定律——怀疑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先怀疑,而且必须始终保持怀疑的态度。 第二定律——阻力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有阻力,而且阻力的大小与创新程度成正比。 第三定律——胜出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然胜出,不管经历多少曲折。 陶勇,2016-04-01,作为审稿专家你会拒绝掉这几篇论文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53715-96722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587 次阅读|7 个评论
肖纲领:“严格”还是“放水”考验教师的平衡术
热度 11 xiaoshidaguan 2015-8-18 09:46
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陈旧的培养模式和“水课”浪费了学生的青春时光,这是某大学生写信向《中国青年报》反映的情况。近日,该报又报道了湖南某高校副教授彭美勋通过博文表达出高校教师面临的教学困境:在核算成绩时,严格把关还是“放水”?严格把关,会有较多学生挂科,可能遭到他们谩骂;“放水”,可能皆大欢喜,但有悖自己的教学底线和原则,良心上过不去。   该博文提到的“严格”和“放水”,正好代表了高校教师严格型和“放水型”两种对待学生的方式。其实,不光高校教师如此,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这两种类型也涵盖了大部分教师。当然,不同教师有与个人性别、年龄、性格、学识等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因此在对待学生上,尤其是在考核学生方面有一定差异性。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针对少数教师师德问题的负面报道,但不可否认,在教师群体中,不少人仍品行端正。严格型的教师,像彭老师一样,通常对教育抱有使命,认为应通过教学和考试教会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练就最基本的“内功心法”,因而严格教导学生,坚守责任底线。   但这类教师往往并不受学生欢迎。一方面,他们教的知识,并非短期见效,对学生考证、就业无法立竿见影,而且一些课程较为理论、艰涩,学生学起来了无趣味,因而不愿意学,对此类教师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平时不上课、不学习,考前有些教师会划重点,甚至开卷考试,即使有学生没过,找找老师,分数也可能补上去。于是,在不少学生看来,期末考核是走过场。但遇到了这样认真负责、爱较真的教师,学生显然不乐意,认为这类教师不通人情,那严格的考核和未通过的分数,可能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与此相反,“放水型”的教师在高校也不少,有些还很受学生喜欢。他们可以不充分备课,上课投学生所好,结合各种社会见闻、奇闻逸事,讲一些听起来充满乐趣、为学生好、对学生有用的东西;有些学生偷懒不上课,他们也不深究;考试随意,学生无不过之忧,因而课堂不时充斥欢笑。这样的教师通常能受学生青睐,但过后,其授课内容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就像心灵鸡汤,虽然好喝,却难强身健体。   辩证地看,要教会大学生诸如探究精神、思维品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抽象而高深的知识,如果方法不当,可能得不偿失,可严格些,但要有度,让学生挂科不能说就是高招;可如果大学生喜欢教师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考试也容易,却没有学到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知识,此风一涨,极易成为“冲垮我们教育的洪水”。   可见,对那些严格型的教师,不应一味肯定,至少他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对那些“放水型”的教师,当然要否定,但其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还有部分教学内容,是不是值得有些教师反思呢?   归根结底,教师在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如何平衡好对学生考核的“严格”与“放水”,让他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在短期和长期都受益,是教师们应常思常新的话题。 文章首发:《浙江教育报》;作者:肖纲领 http://www.zjjyb.cn/jyb/gjjw/11193.html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4502 次阅读|27 个评论
开启学生心锁的‘万能钥匙’
热度 13 lin602 2015-7-29 23:08
前段时间科学网上有个论点,做个导师很难,甚至有危险,担心学生寻短见等。 要求学生严,担心学生评教差评,不给学生及格,担心学生想不开,太放松了,又担心良心上过不去。 做老师难呀! 前几天一批学生从广东、苏州、镇江等地赶来与我相聚,席间喝酒后他们都说:他们所有的同学在学校读本科期间(包括研究生期间)都‘怕’林老师。而且这不是他们几人所言,我可以这样说,凡是我教过的学生都比较‘怕’我的。 但是,我也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学校,象我这样与毕业生们关系好的,甚至‘铁’的老师也不多!学校许多人包括校友会都知道,我教过的毕业生跟我关系总体上是很好的。这可不是吹的哟。 从教三十多年,我有一把开学生心锁的‘万能钥匙’,这就是 “严加慈” ! 对学生要严格,不能让他们白度青春,对待实习做毕业论文,包括研究生的科研,无论在按时上下班上,还是要求上,我都非常严格甚至严厉。学生都知道,我不给成绩,找任何人都没有用。我们专业我接手系主任时,许多纪律松驰都是我慢慢纠正过来的。 当毕业生工作后小有成就时,回过头来,他们知道这种严格让他们具有强的社会竞争力,让他们成为这社会中的有用人才,甚至成为佼佼者。 但是,对待学生要从底里爱他们,这非常重要,大学生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他们有感觉的。 不闻不问含着一种冷漠,讽刺与挖苦,相当于一根抽打的鞭子,而平时不关心不严格,最后一棍子打死(成绩不过关),甚至成为一把刀! 而这应该透露出一种‘慈’。 我的‘精细有机合成’课,不及格率也不低,我也不会放水的。 而我的毕业研究生好就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收入都挺不错。如果比较所有毕业研究生的‘平均收入’,我的学生是有很强竞争力的哟。 当然这其中还有许多具体的事,甚至个例,但是,必须慎重对待这些个例,刚柔并济,张驰结合,严宽力度,都要小心处理。我处理过好多起‘抑郁’‘偏急’的学生(医院及心理老师专门打电话来告诉我),有的家长打电话哭诉过,让我特别关心防止出大事,还有的家长专门来我学校找过我说明情况,但我都处理得还可以,有些人毕业后成了数千万年销售的老板,有的成了收入比我还高不少的技术主管,当然也有普通的工作人员等。当然,他们都成了我的‘朋友’。其实有的学生毕业后我从来都没有说他们的事。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处理过许多学生的事情,甚至有些事情还比较棘手,但没有出过事!而且大家对我都还挺好的。但愿最后退休前不要‘晚节不保’,哈哈。 对学生要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要爱,这其实说穿了要有一种慈。‘严加慈’,再加上处理上的小心慎重,我觉得没有解不开的锁。 科学网不少年轻老师,我‘自夸’一番的目的,是说一个观点与想法,供大家参考。
5173 次阅读|32 个评论
重视课堂教学 ≠ 严格的课堂教学管理
热度 2 zlyang 2015-4-27 19:29
重视课堂教学 ≠ 严格的课堂教学管理 俺以为,重视本科生课堂教学,有如下内容(陆续整理中,感谢您的指教): (1)按照科学精神,简化学习的困难性。 (2)严格限定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列出的范围,不做超纲的教学。 (3)重视渔,平视鱼。科学,归根到底,是个方法。 (4)重视通用机械的系统方法,薄雕虫。 (5)假定学生是生物人,不是钢铁制造的机器。 (6)严格教学 ≠ 严格的教学要求。 简单说 重视课堂教学 ≠ 严格的课堂教学管理 例如: (1)萨 克· 牛顿 爵士PRS MP(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母亲想让牛顿当一名农夫,于是牛顿当了农夫。 他 曾从学校退学,并在1659年10月回到埃尔斯索普,因为他再度守寡的母亲想让牛顿当一名农夫。牛顿虽然顺从了母亲的意思,但据牛顿的同侪后来的叙述,耕作工作让牛顿相当不快乐。所幸国王中学的 校长亨利·斯托克斯 说服了牛顿的母亲,牛顿又被送回了学校以完成他的学业。 (2)约 翰·卡尔·弗里德里希· 高斯 (德语:Johann Karl Friedrich Gauß;英语:Gauss;拉丁语:Carolus Fridericus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 父亲不认为学问有何用,不让高斯读书。 小时 候高斯家里很穷,且他父亲不认为学问有何用,但高斯依旧喜欢看书,话说在小时候,冬天吃完饭后他父亲就会要他上床睡觉,以节省燃油,但当他上床睡觉时,他会将芜菁的内部挖空,里面塞入棉布卷,当成灯来使用,以继续读书。 (3)威 廉·亨利·比尔·盖茨 三世,KBE(英语:William Henry Bill Gates III,1955年10月28日-) 父母很不 愿意 比尔·盖茨 退学 开公司。 然 而,除了计算机比尔·盖茨对什么课程都提不起兴趣。大二时他终于向父母宣布,决定从哈佛辍学以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等到他从哈佛毕业时,早已“错失改变世界的良机”。 “我们很揪心,”老盖茨说,“我们和其他父母一样,仅仅是想让孩子得到一个大学学位。” 老盖茨并不讳言他为小盖茨的学前教育花费的心血,钢琴课、体育课……即便后来证明小盖茨并没有这方面的特长。 还有人相信科学吗? 您习惯的课堂教学艺术,与“钱学森之问”有没有关系? 有什么客观证据,证明您的课堂教学是高水平的吗? 什么是真正的有用的课堂教学? 从诺贝尔成果到获奖,目前需要20~30年: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1709.shtm 。改革开放后,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并没有多少诺贝尔奖。所以,社会制度或社会环境,不是“钱学森之问”的首因。首因可能是教育以及汉族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Mill's five methods in searching of causal connections 中的“差异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29352.html : ②如果所研究的现象出现于其中的一个事例和它不出现于其中的事例只有一个情况并非共同而这个情况只出现于前者中,此外的每个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唯一的使两个事例有差异的情况,就是该现象的结果或原因,或原因的一个必要部分。 相关链接: 2014-12-05,严谨治学 ≠ 严格的教学要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48807.html 今天下午政治学习,听讲课的专家老师说: 严谨治学 ≠ 严格的教学要求。 我应该没有听错吧? 艾 萨克·牛顿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aac_Newton 卡 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l_Friedrich_Gauss 人民网,2013-02-16, 老盖茨谈教子:比尔盖茨是这样炼成的 http://edu.people.com.cn/n/2013/0216/c1053-20496774.html 新华网,2010-05-05 ,“钱学森之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5/c_1273985.htm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向温 家宝总理进 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 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新华网,2014-12-23,各界专家求 解“钱学森之问”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12/23/c_1113750141.htm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白国龙)“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近日,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一起求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Santo Fortunato. Growing time lag threatens Nobels . NATURE, 2014, 508(7495): 186-186.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8/n7495/full/508186a.html 张蕾,光明日报,2014-04-10,《自然》文章:时间滞后将威胁诺奖地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1709.shtm?id=291709
2235 次阅读|6 个评论
水资源管理有希望了!
热度 1 ncepuztf 2015-2-19 18:04
个人分类: 科教|1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欧盟科研投资巨大 严格经费审批服务科学研究
redtree 2014-10-16 09:50
欧盟科研投资巨大 严格经费审批服务科学研究 作者:刘军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15 15:18:29 拥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家大业大,但在各类经费使用方面却规章制度明确,而且从头管到底,不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减少浪费,也从各个环节堵塞可能产生的腐败和欺诈行为。 欧盟经费的审计工作始于1975年,由总部位于卢森堡的欧洲审计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审计欧盟及其所属机构的账务以及财政收支,包括科研经费的审计和管理。目前,欧洲审计院在审计出与欺诈、腐败以及其他与非法活动有关、可能损害欧盟利益的线索后要通告欧盟反欺诈局,由后者负责案件处理工作。欧盟反欺诈局成立于1999年,享有预算和管理自主权,以保证其在调查方面的独立性。反欺诈局虽然无权对受调查的个人或机构实施制裁,但可向欧盟或成员国政府提出处理意见。一个特例是,欧盟反欺诈局有权对作为欧盟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研经费采取惩治措施。据报道,英国一位公司董事曾因挪用一笔约合22万欧元的欧盟科研经费而被判刑,这是欧盟反欺诈局和英国政府联手治理科研经费腐败的成功案例。 欧盟科研经费从项目申请到实施再到事后审计,拥有一套管理严谨且行之有效的流程。2013年12月启动的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被称为“第八个欧盟科研框架计划”,投资总额达770亿欧元。该科研规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和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三大部分,旨在整合欧盟各国的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率、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该规划中的297亿欧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食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领域;244亿欧元用于基础研究,提高欧洲基础研究水平,支持在具有前景的研究新领域开展研究和创新合作,确保欧盟具有开放的世界级的科研基础设施;170亿欧元用于应用技术,以推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研发等。欧盟成员国的科研机构和人员均可申请该规划的项目和资金。 面对770亿欧元的巨大科研投资,若没有严格的管控和监督措施是无法顺利实施的。申请“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项目,首先要在专门的网站上提出申请,独立专家将就申请书进行评审。审批通过后,欧盟委员会将与“中标者”签订拨款协议,明确研究内容、项目持续时间、预算、价格和成本以及欧盟委员会与“中标者”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为保障申请工作的客观、公正,项目申请网站上有欧盟反欺诈局的链接,便于随时举报针对欧盟科研经费的欺诈行为。 根据欧盟要求,得到“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资助后,受资助者还要提供一些证明文件,如财务报表证书、单位成本计算方法证书等。其中,财务报表证书是由独立的审计员或公职人员提供的事实报告,目的是供欧盟委员会或其他资助机构审核财务报表中的成本是否符合规定。受资助者必须按要求定期向欧盟委员会提交技术报告和财务报告,并保证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研究成果。此外,按照欧盟委员会的要求,在科研项目实施期间和结束后的两年内,欧盟委员会有权对项目拨款进行审计,任何不符合规定的成本都要被收回或在下一笔付款中扣除,若情节严重,欧盟将采取进一步的处罚措施。 在欧盟看来,只有在强力监管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真正达到为科学研究服务的终极目的。 (本报布鲁塞尔10月14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原标题:欧盟科研经费管得严)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导师的姓名成为研究生就业的品牌
热度 11 lin602 2013-4-25 18:14
品牌在产品销售中非常非常重要,例如:宝马、奔驰汽车,苹果手机、LV包等。 本科生就业,学校与专业的品牌很重要,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学校、专业、导师就非常重要,而导师在学术界与业界的知名度对研究生就业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有个研究生同学从美国回来聊天,他做博士后是在哈佛做的,他的导师名气很大,所以他们就业时,许多大的制药公司让他们去参观,许多企业要他们,最后他去了辉瑞。 曾经南京有个学校,在九十年代,他们在招人时说,只要某某教授的研究生,他们肯定要,没有其他理由。因为这导师的研究生到他们学校工作能力都非常强。这就是认牌子。 八十年代日本有个教授是我校林产化工专业的兼职教授,当时七十多岁,我们学校有二个博士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日本这教授实验室联合培养。这个教授很厉害,不但对研究生骂,而且还动拳头。当时我也年轻很好奇,问了去他实验室联合培养的那位回来的博士,他说,这位教授的学生在日本工作非常吃香,就是因为这导师非常严格,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好,所以工作好找。即使动拳头,报考他做博士都不容易。(当时差点我也去他实验室做研究,因为当时我三十多岁,觉得老大不小了,不喜欢让日本人动拳头,我自己放弃了,可能骨子里对日本有点不满)。 目前我们学校这现象也有,一些教授在业界做得好,他的研究生经常是国内出名的企业上门来要,工资也高,甚至本科生论文的学生也有企业来要,还争取让这些本科生到企业去做毕业论文,如果双方合适,就留下去工作。 前天晚上与几个研究生吃饭,其中他们不自觉地聊到了这个问题,当然肯定要说起不少导师学生就业的事。他们研究生之间,都知道各导师就业多年的情况。其实不少以前毕业的研究生他们也不认识。 导师的推荐作用将来会越来越重要,而有名气的导师姓名,本身就是研究生们就业的‘商标’。也是研究生们选导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些是口口相传的。 让自己的实验室成为品牌,让自己的姓名成为品牌,最后让自己的专业也成为品牌,这是对教授们工作的认可与肯定,也是对社会的贡献。许多东西不是嘴上讲的,社会不认可那种‘虚胖’。
4509 次阅读|22 个评论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身份证制度不等于没有严格的居民识别制度
热度 1 黄安年 2012-7-17 13:18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身份证制度不等于没有严格的居民识别制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7 月17 日 发布 近年来 , 美国参考通过某些倾向性明显的准官方博文来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 ,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人的生活面面观 , 但是另一方面 , 他引导人们联想的意图是同样明显的。 美国确实没有统一的户口与全国统一身份证制度,但是这不等于美国没有严格的居民识别制度,例如美国的社会保障卡、美国驾驶执照、美国的银行卡等,他所发挥的识别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并不亚于户口制度 , 举例来说,在今天侨居美国的人如果要取得驾驶证,你没有社会保障卡、劳工卡在今天是难上加难的。看来问题并不在统一还不是统一的问题上。 ************ *************** 美国不存在户口与全国统一身份证制度 发表于 2012-07-16 Xiao 弗吉尼亚州发行的驾驶执照样本 ( 弗吉尼亚州机动车辆管理部 ) 最近有一位读者提出 “ 请美国大使馆解答一下美国有没有户口本和身份证制度 ” ,博主觉得这不仅是一个涉及到美国身份证制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有关公民自由以及隐私权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美国长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所以想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自独立建国以来,迄今为止不但没有建立起户口系统,也没有统一的身份证,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全国统一身份证的国家,这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很不一样。美国在是否采用全国统一身份证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包括身份证的类型、功能以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九一一事件后,为了防范恐怖分子的袭击,有关建立或加强身份证制度的呼声再次高涨,但反对派的意见始终占主导地位,大部分美国人并不想让联邦政府获得太大的权力、利用身份证来干涉私人自由。从目前的趋势看,建立全国统一身份证制度还只是一种设想,难以实施。 不过,美国没有户口制度,没有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并不代表美国没有身份证,只不过美国人的身份证是以各州发行的驾驶执照为主的。美国是一个汽车大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驾照,所以驾照就成了广为接受的身份证明,无论是坐飞机、住旅馆、申请银行账户还是申请工作,驾照就是通行的身份证,甚至在商店里买东西使用信用卡或支票时,如果收银员想核对持卡人的身份的话,要求出示的证件往往也是驾驶执照。可以说,驾照就是美国人的身份证。记得我在中国旅行时,托亲友买高铁车票,亲友告诉我需要身份证,我就按习惯将自己的驾照给了她,但她说在中国买车票用驾照是不行的,所以只好改将护照给她。 驾驶执照在身份证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各州发行驾驶执照的规定却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驾照的版本也五花八门、而获得驾照的难易程度在不同的州之间差别又很大,为此,国会在 2005 年特别通过法案,要求各州在发行驾照时必须按通行的标准发放,这样联邦政府才可以接纳驾照作为身份证。这个法案通过后,已经有不少州按新的要求发放驾照,但有 24 个州拒绝执行,其中包括我所居住的弗吉尼亚州,这些州依然按自己的规定发放驾照。 除了驾照外,美国还有一些不同的证件可以作为身份证使用。举例来说,九一一事件后,为了保障飞行安全,联邦政府大大加强了登机检查制度,其中之一是严格的身份核查。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如何核查旅客的身份、哪些证件可以被承认为合法的身份证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运输安全局(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制订了一份指南,列出了全国机场都可以采纳的各类身份证清单,清单如下: 美国护照; 美国护照卡; 国土安全部颁发的 “ 可信赖旅客 ” 证; 美国军人身份证(包括现役或退役军人及其子女、国防部文职人员); 永久居民卡(即绿卡); 过境卡; 国土安全部核准的 “ 增强版 ” 驾照; 各州机动车辆管理部门发行的驾驶执照或带有照片的身份卡; 带有照片的美国土著人部落身份证; 航空公司或机场发出、运输安全局认可的身份证; 外国政府签发的护照; 加拿大各省驾驶执照以及加拿大土著居民卡; 运输部门工作人员身份证 美国人历来不喜欢全国统一身份证的设想。 1936 年联邦政府推出社会安全号码( SSN )后,在社会安全号码的基础上扩展成全国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的努力持续不断,但一直无法实行。 1977 年卡特政 ​​ 府重申社会安全号码不能成为身份标识证明、 1981 年里根政府更明确表示反对建立全国身份证制度。 克林顿政府曾在 1993 年建议向每位公众发放 “ 医疗保障卡 ” ,同时保证这个 “ 医疗保障卡 ” 将充分保护个人隐私,不过,这个想法也被否决。 九一一事件后,建立全国身份证的呼声重新高涨,甲骨文公司创立者、科技业大佬埃利森( Larry Ellison )公开表示愿意为建立一个全国身份证系统提供技术帮助。他提出向所有合法居民发放身份证,身份证上包括指纹与照片。有关建立全国身份证的想法,再次引起激辩,国会也就此举行了听证会。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在作证时表示,他不会支持制定国民身份证的努力,因为这涉及了公民的自由。 九一一后,为了加强国家安全,防范恐怖袭击,国会通过法案,新建了国土安全部,但在设立国土安全部的同时,国会明确表示,国土安全部不可建立全国身份证制度。 2004 年 9 月,当时的国土安全部部长里奇( Tom Ridge )重申,国会在设立国土安全部时就表示不会有国家的身份证。 最近,随着最高法院裁决亚利桑那州警方有权检查民众的身份证,是否要建立全国性身份证的讨论又一次掀起高潮,包括《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报》、有线电视新闻网、彭博通讯社等重要媒体都参与了讨论。看来,这一争论还将持续下去。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13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先开除你,然后再更高薪聘您:这样做行不? 精选
热度 1 dongzg101 2012-1-1 11:36
先开除你,然后再更高薪聘您:这样做行不? 精选 已有 1164 次阅读 2012-1-1 05:05 | 个人分类: 人论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高薪 太原理工 大学   山西省唯一的211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最近进入了“科学新闻”,因为他们开了100多位(为什么不是108位呢,刚好和天罡地煞的人数)N年不来上班的太工已经流失到海外的教师。   然后,在解释里又称:欢迎这批同志以大人才的面目重新出现,待遇将远胜从前。   很多人觉得不解,我倒是赞同这样的做法。   这体现了“一码归一码”的就事论事的基本原则,而这样的原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没有过,而且似乎也很难真正建立起来。   开了你是因为你10年没来报到了,不上课也没有研究项目不带学生。那还不该开掉啊?   但是,如果现在的你依然有兴趣重新回到这所大学教书做科研,而且以在海外镀完金的完美形象,这个显然要比当初出国时要光辉一些,按照明码标价的新原则,属于高价人才,引进用新的政策,很对!   这样,题目中的现象就出现了,有趣,但是有一定的(不是全部的)道理。   【这样做和俺之前一直持的观点也不矛盾,不过,需要大学也把国内相应人士的待遇同等提高就是,否则,海外教授和国内教授又要无法调和了。】   【我们有了“就事论事”的基本做事精神,千万别“就人论人”,尤其不要专门看那人来的地方是哪里,头上已经戴有几顶帽子,这个科学与教育的世界就会慢慢变好,使得人们之间的矛盾没有,且政策稳定。】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524271
1027 次阅读|3 个评论
‘爱恨交加’是学生对老师的最好评价
热度 1 lin602 2011-4-28 16:07
好教师,好父母,是让自己的学生与子女‘爱恨交加’的。本文仅简单写一下对师生这方面的内容。 好教师,应该让学生有点‘恨’,其中最主要是表现是‘严格’与‘严厉’。 学生不能迟到,要好好学习,不能睡懒觉,科研做不出来要有压力,论文写不好要受到批评,不参加实习不能得到分数,答辩有时候被问得哭出来,等。学生想想,这老师可‘恨’。 对学生公平对待,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就业、科研、甚至爱情。不讽刺,不嘲笑,耐心指导,在困难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年龄相差不大时,学生们将你看成是兄长,年龄相差大的时候,有点将你看成他的父辈。在外表上,他们不躲你,能够与你说说笑笑,有什么不明白的事情,愿意征求你的意见。毕业后,还愿意与你交流,QQ,短信,还喜欢与你一起喝酒。当知道你出差到他附近时,他非常高兴地邀请你参观他的单位,甚至邀请你到他家,他自己给你做个菜,那怕这菜不好吃,但代表他的心意。 这是学生对老师‘爱’的表现。 如果学生对老师一点感觉没有,不‘爱’不‘恨’,那这个教师是一个不太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对他没有感情,不多年就会忘记他。冷漠是人际间最大的敌人。 想想孩子对自己所爱的父母就是‘爱恨交加’。 注:我写一篇博文一般耗时15分钟左右,所以文字比较粗糙,甚至出现个别错别字,我也不想太花时间,只要说出一个想法及观点就行了。敬请谅解。
35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数学为严格却牺牲了现实直觉
yanghualei 2010-11-9 22:48
数学有时为了严格性则必须牺牲现实的直觉性,像连续和光滑这样为直觉需要而产生的概念与含义, 有时 为使其合乎逻辑的严格性以及进一步的精确化,数学还得必须扩充一下不直觉的内涵 , 建立不直觉的概念法则以及推理基础 ,这也许是许多数学工作者没有想到的,如今自己才慢慢悟。 以前面对着一个定理的条件, 自己通过直观和现实背景就可以意识到其结论即此定理是不证即明,但是数学家还是百费周折建立概念和引理然后进行逻辑推导最终完成证明 ,自己感觉挺纳闷的,其为什么这样做,原来其是为了体系上的严格性,逻辑上的流畅性以及进一步的精确性而作出的必要的直观牺牲,今才顿悟到 数学的发展史是合情合理的结合而产生的两栖物,合情来源于数学的创造阶段,直觉和猜想走在前面,而合理是数学的系统和完善阶段,逻辑和证明走在后面 ,即使自己原来的数学信仰受这样的冲击但自己还坚信数学研究的傅里叶思路,对自然深刻的研究是数学最富饶的源泉 数学上的严格性和逻辑性有时是以牺牲现实直觉为代价的,同时其的严格和逻辑又为将来的直觉和精确打下基础 。
个人分类: 数学沙滩|2986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生喜欢教师的什么品格
lin602 2010-6-11 22:47
与许多毕业生聊天,他们时常会记得这样的教师:一是严格,二是人好。 走到社会,知道社会是需要有能力与本领的人。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习点知识,后来发现没有虚度光阴,觉得老师严格是有好处的。 教师的人好,最主要是教师的品德。别市侩气太重,别想着学生的家长能够帮你什么,别对学生讽刺挖苦,别收受在校学生所送礼品(更不能鼓励或暗示学生送礼),别让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有亲有疏,别对权势点头哈腰,别在学生面前故弄玄虚........... 学生不怕批评,但不欣赏不公平,更不喜欢心不诚。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57 次阅读|9 个评论
新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区别
tutor 2010-2-12 15:3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并于 2009年4月1日起实施,替代了原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2-93)。 较旧导则,新导则有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示在以下十点: (1)评价工作的分级和范围确定要求更详细 原导则是按照等标排放量估算;新导则要求用估算模式估算落地点浓度以及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 10% ,然后对照导则中的表格确定。 原导则是参照确定的评价等级选取,分别在16~20km、10~14km、4~6km范围内。新导则要求根据估算模式计算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D 10% ,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评价范围 (2)新导则对污染源调查、空气现状监测要求更详细 (3)新导则对气象数据要求更高,且增加了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要求。估计以后大家要增加购买气象数据的预算了。而且买来的气象数据能否符合模型的输入格式还是个问题。 (4)新导则对复杂地形,需要设置地形数据,一般是可下载到免费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然后经过处理后参与大气预测。 (5)新导则对于涉及周边建筑物的情况设置了下洗模式。 (6)新导则中预测内容要求更多,而且提供了常规预测情景组合,使得预测工作量加大。 (7)新导则中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代替原来的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可通过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进行,环保部评估中心做了一个小软件专门计算该距离。 (8)新导则对于预测模式提供了不同的选择:AERMOD(免费)、ADMS(收费)、CALPUFF(免费,适用于大尺度范围),其中EPA的AERMOD模式又衍生出一些界面化的商业软件。 (9)新导则对于预测模式的具体机理,计算公式不再作要求,并不像原导则那样列出高斯模式计算公式及参数意义,但是要求根据预测情景选择合适的模式、参数。具体计算公式可以查阅相应模式英文说明书。 (10)由推荐性标准变为强制性标准,HJ/T2.2-HJ2.2。 总之,新导则较旧导则规定更详细更严格,数据运用量更大,计算模式的选择范围更大,注重计算机辅助计算而对计算过程不再要求,导则更具强制性。
个人分类: 环境保护|5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