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与自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认识水电科普宣传工作
热度 4 zbt92 2014-3-28 07:46
张博庭在《水电通讯员培训班》的演讲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所创造的资源和对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的特殊作用,是很多其它工程都难以比拟的。然而,由于我们目前的宣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上还存在的一定的偏差,所以,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就被人为的放大了。如果客观地分析,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开发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对生态和环境的实际影响,而是,影响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公众科学素养。 由于我国社会的整体科学素养不高(2011年的调查平均只有3.27%),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经常难以正确地把握合适的尺度。很多人都会认为,强调环保即使过分一点也是没有错的。所以,不仅是某些极端环保组织,甚至某些相当层次的科学家和领导干部,也都喜欢以批评水电开发的生态问题为时髦。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一种水电开发必须要与河流生态博弈,水电开发必然会破坏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一、人定胜天与敬畏自然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人类从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开始,到现在发明、制造和使用的高科技手段,都是为了同自然进行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动物与自然的被动和谐完全不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问题,当然也是我们看待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随着社会现代化副作用的逐渐显现,人类的环境意识已经不断地增强。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们对过去种种失误的反思,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社会的潮流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倡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主流意识。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由于我国社会的整体科学素养不高,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人类应该要敬畏自然的极端思潮。社会公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当然,我们也可以善意的理解“敬畏自然”仅仅是要对自然保持适当的敬畏态度。假如我们把“对自然保持适当的敬畏”解释为这样三点:(1)为了可持续的开发利用自然,我们应该对自然心存某种敬畏;(2)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遵从自然规律;(3)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是没有穷尽的。如果这样去理解,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敬畏自然”的口号没有错。实际上,当前很多公众之所以认同“敬畏自然”的说法,也仅仅是赞同“对自然保持适当的敬畏”。但是,保持适度的敬畏,并不等于要敬畏自然,这就好像我们以前认为;人类应该具有战胜自然竞争对手的决心和愿望,并不能够代表“人定胜天”一样。 曾几何时“人定胜天”的口号也和今天的“敬畏自然”一样时髦,大跃进年代甚至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正确性。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当时的人都是那么的傻,都不知道人是不可能战胜天的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吗?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恐怕都不会否认,我们当时的对“人定胜天”的理解,主要的是一种意愿和决心的表述。任何一个有科学头脑的人,都绝对不会相信能真有“人定胜天”的可能。作为从那个时代经过的知识分子,我们当年自己在客观的理解“人定胜天”的精神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当时这种不适当的舆论宣传对普通公众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很多荒唐的事情就是在“人定胜天”的口号下发生的。加上当时我们没有学术争论的空间,使得这种“人定胜天”的片面的认识曾一度危害着我们的社会。 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的指出,由于当前社会上对“人定胜天”的反思出现的矫枉过正的倾向,现在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竟然以敢于否定“科学”和“改造自然”的态度为时髦。有人认为“科学”就是破坏自然的恶魔;人类与自然要想和谐,根本就不能对自然界有任何的“不敬”的改造行为。由于他们的这种说法,经常会拿出一些社会现代化中出现的不良副作用作为论据,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似乎还非常有诱惑力。以至于当我们反思“人定胜天” 的口号的时候,很多人又在走向人与自然关系的另一个相反的极端-----“敬畏自然”。 其实,仔细分析敬畏自然与人定胜天一样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种极端思想。如果我们善意的去理解,把“敬畏自然”仅仅当成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保持适当的敬畏,当然是没有错。这和我们当年把“人定胜天”当成一种克服困难的决心来理解,也没有任何问题一样。这种极端的口号对于一个科学素养较高的人来说,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误解。但是对于公众则完全可能产生误导。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对人与自然得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与当年没有人敢对“认定胜天”提出任何质疑的情况不同,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何祚庥尖锐的指出“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的态度,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此后,整个社会就掀起了一场关于人类要不要敬畏自然的大辩论。 尽管,这种辩论的结果似乎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但是,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很多人开始用科学的态度,审视“敬畏自然”口号的片面性。应该说这是一个巨大社会进步,当年,我们宣传另一个极端“人定胜天”的时候,就因为没有出现过一种质疑的声音,以至于没能让我们的公众理智起来。今天,有头脑的科学家们面对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敬畏自然”已经果断地站出来说“不”了。 与敬畏自然相对的态度就是改造自然。有人经常把“人定胜天”和“改造自然”连在一起,其实,这是对“改造自然”的严重误解。 用尊重自然规律的方法改造自然是人类与其他低等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属性。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狂妄的,不顾自然规律的破坏自然,也要防止对人们改造自然的行为畏手畏脚,不敢决策,甚至要求我们一切问题都搞清楚了之后,才能动手改造。这种理由听起来似乎很是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很幼稚。因为,改造自然的欲望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如果我们的祖先当初也总是想等到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之后,才开始改造自然的努力,那么我们现在就一定还是生活在树上的猴子。 人的认识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无论慎重到什么时候,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也一定要有代价。关于自然的辩证法。恩格斯早就说过“人类取得的任何伟大成果,都将遭受自然界的报复”。即从自然规律上看,人类幻想找到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文明发展(即改造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人类文明发展都必须有一定的代价。正确的发展(改造自然)方式不是否定发展、害怕发展,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把发展的代价降低。这就是要科学发展。 二、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的思辨 面对我国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党为什么不是提倡“加强生态保护”,而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呢?因为,生态文明要求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提倡保护生态。请注意,生态与自然环境是有区别的,我们提倡保护环境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当我们把保护环境,换成了保护生态,这种提法就有可能产生某种歧义了。必须注意生态与环境的区别 何为环境 :(根据孙儒泳先生编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的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人们在使用环境这个术语时,心目中总有一个主体或中心,如人类在谈论环境是,往往指的人类环境,以人作为主体的。当我们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地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问题时(相当于环境),与某研究人员针对具体某一研究目标的局部生态子系统时,生态的内涵和范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曾指出:“每一个有机体都不得不反抗其环境,而文化又强化了这种对抗。生活于文化中的人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我们重新改变了地球,使之变成城市。但这个过程包含着某种辩证的真理:正题是自然,反题是文化,合题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这两者构成了一个家园,一个住所(“生态学”的希腊语词根oikos的含义就是住所)。 由此可见,从宏观上看对于人类来说,生态就是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反抗,创造一个适应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要保存某种自然生态。这才是宏观意义的生态。这应该才是我们生态学整体意义上准确理解的生态。但是,对于某一具体专业的生态研究者来说,生态的含义则完全不同了。因为,它们也可以称为某种领域的生态学。所以,在人们的概念里,无论是生态,还是生态学都可以是多层次的。 如,对于某一个体水平的研究,所研究的目标是个体周围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都是这个目标个体的环境;对某个种群层次的研究,则不包含种群内部的个体了,其他物种的种群和非生物环境就构成了这个目标种群的环境了。到了群落层次,研究的目标是群落内所有物种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以这个时候的环境就只有非生物环境了;到了生态系统层次,研究目标是包含生物和非生物(群落加非生物环境)的一个大的系统。可见,只有到了最高的(生态)层次才是哲学家罗尔斯顿所解释的“生态”。总之,由于生态的范畴不同,所以常常会引出很多混乱。 2.1 保护生态的提法,来自保护环境 生态环境:这个术语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在国际生态学词典里几乎找不到这个术语。所以,尽管国内很多学者经常使用这个术语,但至今在国家科技名词委员会发布的《生态学名词》中,还没有收录这个术语。 据考证,这个术语最初是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在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针对草案中“保护生态平衡”这一说法提出来的。他当时认为“保护生态平衡”的表述不够确切,建议改为“保护生态环境”。他的建议在政府报告和宪法中都被采用后,“生态环境”就成为一个法定名词。但此后,黄秉维院士也发现这个提法不当,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明确地说“顾名思义,生态环境就是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所以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我觉得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它有权改变这个东西。”(参见:《科技术语研究》2005 钱正英等)。 笔者认为,当初黄院士对“保护生态平衡”提出的异议是有一定道理的。平衡不应该去保护,而应该是维持或者说维护,但是,环境是必须要保护的。所以,他建议把保护生态平衡,改为保护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把生态环境等同于了环境。 这个把生态环境当成环境一样使用,在某些情况下是完全可行的。如《动物生态学原理》中所述“人们在使用环境这个术语时,心目中总有一个主体或中心,如人类在谈论环境是,往往指的人类环境,以人作为主体的。实际上,环境科学中所指的环境都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可见,对于包括整个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体生态系统来说,生态环境的表述与环境的差别是不大的。但是,当我们考虑某一个不包含人的子生态系统的时候,(生态保护就可能要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发生矛盾)。显然,保护生态的说法就不如“维持子生态系统平衡”的说法更为准确了。 虽然黄院士自己后来也意识到这个修辞上疏忽,可能会造成某些问题,并已经建议过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予以更正。但是,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宪法中出现的名词,即使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不收录这个名词,但是,它还是不可避免的要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此后,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渔业法、防沙治沙法、水法、农业法、草原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10多部与生态和环境有关的法律中,沿用了这一保护生态环境的提法。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的提法,就在我国广泛的流行起来了。尽管开创这个名词的黄院士的本意,是指要保护环境,(而不是保护不包括人的生态)但是,后来还是有不少人想当然地会把保护生态环境,也简化理解成“保护生态”。此后,当人们把保护生态的口号,运用到某个子生态系统的时候,就产生了保护了小的生态系统,却不免破坏了大的生态系统的矛盾问题。 近年来我国水电发展的某些挫折和遭遇,可以说就是一部,某些人为了保护局部的小生态,而破坏了整个人类社会大生态的历史。 2.2 、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 目前这种由于片面地强调保护某种生态所带来的全球生态破坏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生态学界的高度重视。前不久,英国的生态学会理事长就在世界著名《自然(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他在英国生态学会百年庆典上的一篇题为生态学必须进化的演讲文章 。他指出生态学研究必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必须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粮食安全等有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他号召学者对各种动、植物生态的研究,不能只强调保护,而更要尊重其进化规律。也就是说,生态学者必须要有以人为本的保护生态的意识,必须要尊重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自然生态进化。这充分说明,生态科学的最新发展方向,与我们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完全是不谋而合。 在国际上,生态文明水平即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缩写为EEI),其概念源自20世纪90年代OECE(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的研究和政策中,通常作为企业和地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水平就是指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其本质就是以更少的生态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需要注意到,文明的反义词并不是唯一的。“野蛮”和“愚昧”都是与文明相矛盾的状态。 进入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当前我们党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一方面首先是要防止不科学发展所造成的生态野蛮、包括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但同事也是要强调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不文明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发展不足的“生态愚昧”,而不是“生态野蛮”。 1972 年发布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第四条就曾指出:“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象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 总之,对于人类来说,生态的文明首先就是要通过人对自然环境的反抗,创造一个适应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不能是一味的强调要保护原生态的“保守”。在有人生存的现实社会,一味的强调保护原生态并不能代表生态文明,而极有可能是一种生态愚昧。因为,只要有人生存,就要向周围的环境进行所取。如果你不能科学的、能动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必然就会自发的、无序的、被动的影响和破坏自然生态。 例如在我国的怒江,如果我们无视怒江几十万人生存多年,砍伐林木、陡坡耕种,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河谷地带生态环境已经遭到极大破坏的现实,不让怒江人民发挥资源优势进行科学发展,决不是生态文明,而是一种在保护口号掩盖下的放纵无序的破坏自然的生态愚昧。显而易见 “生态文明” 与传统的“生态保护”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提倡人们“科学合理的改造、利用自然”。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生态系统的范畴从河流的局部扩大到了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时候,保护生态的意义和结果就完全不同了。事实上,在开发利用水电的过程中对河流中鱼类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改变都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其实《自然》杂志上英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的文章,核心也是强调生态学研究必须要尊重其进化,不能只谈保护。只有接受进化的改变并妥善的处理好种种矛盾,才是对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构成真正保护。因此在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生态大系统中考虑保护生态的与水电开发并没有矛盾。但如果我们把生态保护的范畴仅仅局限到了河流中的某些水生生物,甚至是某种具体的某条鱼的时候,水电开发与这种生态的保护,就难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总之,环境必须要保护,但对自然和生态则不能只强调保护而更需要尊重、适应和维持其必要的平衡,以适应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和进化。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当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的任务极为紧迫;但另一些地区还非常贫困,甚至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半原始状态,亟待科学发展。为了避免让不严谨的“保护生态”的口号,成为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一种理由,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态环境”与“生态”一词存在的差别,慎用“保护生态”的提法。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取代不科学、不严谨的“保护生态”的口号。 这并不是笔者个人的意见。目前,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用生态文明取代“保护生态”的进步,已经在我国的很多行业出现。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作出修改。修改前: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修改后: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不再提保护生态)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三、告别垄断思维,客观的评价历史 我们水电的宣传工作要摒弃垄断思维对我们的影响。因为我国宪法规定,共产党是领导国家的执政党。执政党完全没有被选下台的威胁,所以,我们的宣传上也就经常出现的一些垄断性的思维。例如,我们经常搞各种学习,各种宣传,各种运动。每次学习之后似乎都要找出过去的差距,以突出今天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所以,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也已经非常习惯了垄断思维下的过度自我批评。总认为敢于进行自我批评是一种认识提高、思想进步的美德。 然而在竞争机制下,就不应该有这种以不断的自我批评为荣的错误宣传方式。对于选举执政来说,显然,如果你承认你昨天没有做好,那么对不起请你下台吧,让别人来试试。所以竞争机制下的执政党的宣传决不会轻易承认自己昨天的错误。即使真的犯错误也要极力的掩盖,找出合理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实在不行也要牺牲一个替罪羊来对付舆论。因为,按照常人的思维,既然你昨天没干好,我凭什么相信你今天就能干好,明天也还能干好?只有权力不受威胁的垄断思维,才会有喜欢不断的用批评和否定自己昨天的方式,来显示自己今天的进步。或许这种方式,是在一党执政下有效的自律措施。然而,如果把这种垄断宣传下的思维方式,用到了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就显得不正常了。似乎是我们如果不找出昨天的错误,就不能说明自己今天的正确了。目前,在水电的宣传上我们常有这种垄断思维导致的过度自我批评的毛病。我们对自己过去的某些自我批评甚至已经达到了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事实的地步。 例如我们现在的很多领导讲话,很多专家写文章都喜欢说,我们过去水电开发如何如何不重视生态环境,不重视水库移民,结果怎么样、怎么样。根据他们的垄断思维都以为这些高姿态的自我批评,能说明我今天的觉悟有多高,能取得公众对我们今后的信任。其实恰恰相反,这些讲话,这些文章恰恰给了反坝、反水电人士攻击你的最好口实。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根据这些你们自己的宣传,来编造你的谣言。公众也都很容易接受他们所编造的谣言,因为你们不是自己也承认,说自己过去的工作没做好吗?这是我们垄断思维在宣传上的最大失误。那些习惯了在市场上竞争的企业,决不会这样去宣传。可口可乐公司在任何情况下也决不会说自己昨天的饮料怎么没做好。就是真出了毛病,也要千方百计地去掩盖。因为你既然昨天出了问题,我就不能不怀疑你今天和明天不出问题。这与我们总喜欢做过度的自我批评的垄断思维宣传方式截然不同。 不仅有过度的自我批评,更有甚者,我们水电工作者中居然有人大言不惭的说什么走点弯路很正常。例如《中国能源报》就曾发表过一篇“水电环保走点弯路很正常”的离奇文章。我真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位认为走弯路很正常的人士,不知道他是脑子里缺根弦,还是有点厚颜无耻? 水电工程作为一个关乎千百万人身家性命的重要建设项目,你作为设计和建设者居然敢说什么“走点弯路很正常”?如果这么重要的工程都可以走点弯路很正常的话,我们的刑法还有什么必要设立“渎职罪”呢?如果让这样糊涂的人,没有责任感的人,搞水利水电工程公众能放心吗? 我们看看我国的潘家铮院士怎么回答这类的公众关切。面对公众对三峡的担心和质疑,他坚定的说,如果需要,他愿意第一个为三峡大坝献身!他为什么有这种气魄?因为他已经对自己的工作倾注了全力,他不容许失误,也非常相信自己的工作绝不会出现失误。由这样的人来干水电工程,百姓才能放心。否则,你作为设计和建设者居然都满不在乎的认为“走点弯路很正常”?老百姓该怎么办?他们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你吗? 和过度自我批评一样这也是垄断思维造成的结果,只有捧惯了铁饭碗的人才敢什么都胡说。如果在真正的市场体制下,这样的人一定会被老板开除。因为,公司里有这样的雇员存在,你这个公司就别想拿到任何项目。 3.1 、我们水电开发从来也没有不重视环境 有人自我批评说我们过去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但是,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我们大家都一定记得我们在80年代有关三峡工程的激烈争论。我们争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水电的生态环境问题吗?我们什么时候会怀疑过三峡的发电能力?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当时就承诺说,不解决好三峡的生态环境和移民问题绝不能开工。这难道是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吗?这个事实是不是能够证明我们30多年前,就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了呢? 客观地说水电开发从来没有不重视生态环境过。尽管“建设环境友好的水电站”的说法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然而,实际上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从来都是为了给自身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因此,以往尽管没有理论上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明确说法,但是,建设有利于环境的水电工程的要求,是由来已久的。 无论在任何历史阶段、任何情况下,任何水利水电开发建设的最基本目的就是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造福人类社会。无论在任何历史阶段、任何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容忍有害于环境的工程建设。降低水电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一直是全球所有的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百多年以前许多国家在修建拦河闸坝时早已注意设置过鱼设施。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治理就考虑到杀灭疟蚊的工程调度方式。除此之外,各国水电开发资源中理论资源量与技术可开发、经济可开发的资源量都存在巨大的差距。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的开发呢?其中生态环境的需要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都充分的证明,我们水利水电工作者从来都是要把工程的生态环境作用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来考虑的。无论在任何时候,严重的破坏环境的工程根本就是不能建设的,既是错误的建设了,也无法实际运行的。如我国早期的三门峡。建成之后如果不改造,我们根本就不可能让它运行。 也可以说,我们今天所有关于环境友好的新观念、新看法,只不过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对环境问题与时俱进的理解和新的表述方式。环境友好是对人类文明认识的升华,而绝不应该是对历史上曾经的人类文明的否定。 再如,1998年洪水之后,全国上下痛定思痛,再次感觉到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对减少洪水的重要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一位记者不失时机地发表《中国水危机》一书,指出是人类不适当的活动,破坏了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才发生了洪水。对于该书的这种结论,我们认为;尽管水土保持对减少洪水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决不可能是最根本的因素。早在人类出现以前,河流的洪水就已经存在了,那时候,因为还没有人类,也不会有人去毁林开荒,然而,洪水还是存在。因此,认为98 洪水就是人类盲目的开发造成的恶果,认为搞好了植树造林、恢复原始生态就一定能够根治水患,是一种天真的幻想。这位当年成功的炒作的记者,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名反水坝的谣言专家。 客观地说在治水的问题上,我们水利工作者从来也没有否认过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我们从来也没忘记湖泊的滞洪作用。过去我们国家所出现的一些过度砍伐森林、围垦造田种种失误,不过是在当时巨大的经济和人口压力下,我们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 我们不能拿今天改革开放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之后的现状去渴求历史,在解决不了国人的吃饭、烧柴问题的情况下,砍伐、围湖造田绝对都是一种无奈的手段。这种过分索取自然的现象是不是我们今天就已经完全杜绝了呢?没有,远远没有。直到目前为止,在巨大供水需求压力下,北京的官厅、密云等水库仍然拦截了河流的大部分河水,已经使得北京西部的永定河几乎常年枯竭。 南水北调成功之后,我们总有一天会有能力恢复永定河的生态,但是,在今天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只能暂时的容忍北京永定河的干涸。那么等到我们将来实现了南水北调,结束了永定河的干枯问题之后,我们能不能批评说我们的今天就是不重视、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呢?当然不能吧? 因此,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要不断的发展,工程开发规划思想中确实也需要有一些局部的重大调整的可能。但是,必须承认在水电开发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决不是从今天才刚刚才开始的。因此,我们今天建设环境友好的水电站,所需要的是不脱离现实、不否认历史、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发展的态度,绝不应该是各种抱着投机心态的“标新立异”的盲目否定过去的炒作。 3.3 、移民的反思不能否定我党的执政为民 在移民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一些宣传总是强调过去我们“重工程,轻移民”,现在我们必须要把移民工作放在首位了。先移民,后工程。客观地说,这种要重视移民的说法我们说了几十年了。 从80年代我刚参加水电工作时候起,就听到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觉得因为所谓我们过去是不是重工程,轻移民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我们水电工作者能决定的事情。如果要说我们过去对移民的利益考虑不够,那也不是我们水电工作的失误。它是国家政策的产物,是当时整个社会的趋势。过去我们国家的发展就是要依靠吃工农业的剪刀差。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就是我们的基本方针。 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了,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了。这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一种社会必然的趋势。但是,我们今天也还不能盲目的否定过去的国家发展政策,如果没有以前的集中发展工业经济的积累,我们国家的今天可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也就没有能力反哺农业。 如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不尊重历史、不考虑的以往国家发展政策的影响,而只强调说我们水电工程过去是“重工程,轻移民”的,让水库移民吃了亏。那么将会造成一种什么结果呢?造成公众认为我们过去的工程决策,都是不太重视考虑农民利益的。我觉得这并不符合事实。我们的党历来都是强调执政为民的,在任何历史时期我们的水电开发都不会不考虑移民的利益的。只不过我们的水电工程只是国家发展的一部分,不可能单独突破国家的总体方针政策。 从小处看,说我们水电工程过去是“重工程,轻移民”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从大处看,过分的强调说我们水电工程过去是“重工程,轻移民”就是我们自己在批评我们党长期偏离了执政为民的轨道。从80年代起,我们就常说要接受新安江移民的教训,强调要重视移民。到今天都已经说了三十多年了,我们还有资格说我们自己过去不重视移民?如果连贯起来看,这种不断否定自己昨天的口号居然喊了三十年,这是不是一种愚蠢。愚蠢在哪里?一种可能是在于我们总喊口号说要重视,而总是不重视。另一种可能就是其实我们一直都很重视移民工作,根本就没有一天不重视过。只不过由于我们的宣传出现了“摆乌龙”的失误,对自己过去的评价出了问题。 必须承认,我国以往具体的水库移民工作中确实存在着很多侵犯移民利益的问题。但是,历史的看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绝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例如,我们现在的很多宣传材料常说,解放初期我们的水库建设没有给移民的足够的补偿。这种说法虽然符合事实,然而,如果把移民工作放在当时的大环境里看,结论就不那么简单了。 不能否认,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基本现实,就是社会成员基本上都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所有的人都是要被编入某个集体,然后干活吃饭。无论是右派被剥夺了财产之后下放到农村,还是知青下乡,都没有过任何财产的补偿。所以,在这种大家都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的大环境下,所谓对水库移民没有足够财产补偿,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客观性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例如,最近有一份研究移民的材料在列举移民利益受损的时候,强调水库移民的医疗没有保障。说“得了病没钱看。只能有多少钱,看多少病。得了大病只能在家等死。”。我们相信这种现象确实也比较普遍。但是,客观地看这是不是水库移民的造成的结果呢?肯定不能说是。别说是现在我国的农民,就是城镇居民和企业职工,有多少人能摆脱这种命运? 我们要历史的、客观的评价我国的水库移民工作。分清楚目前水库移民的困境,有多少真正是因为水库建设中我们的失误造成的,有多少是由于我国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客观环境必然反映。必须承认,我们国家以前相当一段时间的基本国策是优先发展工业,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因此,当年对水利水电移民的补偿,也不可能跳出这个政策环境。所以,当时的国家总体政策就决定了,我们对水库移民的补偿的具体标准不可能很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社会发展阶段的的必然产物,而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我们过去水库移民工作的失误。 我国工业经济的原始积累来自农村,这是一个不容改变的历史事实。如果我们脱离这个事实,把当年完全符合国家大政策的水库移民工作,看成是我们过去水电建设中的一种失误,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也非常容易引起水库移民和社会公众对水电开发的反感甚至抵制。 天涯论坛上曾有一篇关于怒江问题的争论中,有一个跟帖这样说“建坝可以环保,可以致富和改善民生,恐怕在全国的大坝都找不出这样的例子,肥了当地政府和水电集团,当地老百姓不断流离失所的例子倒是比比皆是。”。试问,如果我们自己的新闻媒体整天都在说,我们过去的水电工程过去都是“重工程,轻移民”,我们过去只注意干工程,不注意保护环境的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驳斥那些污蔑水电开发的说法呢?久而久之,民众的心里会怎么想?领导的心里会怎么想?是不是我们自己不够客观的评价和宣传,帮助了各种反坝的谣言呢? 事实上很多污蔑我们不重视移民的炒作,都是站不住脚的。尽管一些反对水电的宣传材料,经常能找出一些因水库移民而变得更贫困的个案进行炒作,但是,只要一说到水库移民的整体情况,我们往往都能发现其漏洞。例如,有人说漫湾水电站建成后,当地田坝村的村民都得靠捡破烂为生了。然而,几百人的水电站产生的生活垃圾,怎么可能养活200多人的村子呢?实际上那些所谓捡破烂的村民不仅都是享受低保补贴的居民,而且还比一般的城镇低保人员多享有水库后期扶植基金。 2004 年确实曾经有媒体大幅报道说“我国1600万水库移民中,有1000万还是贫困人口”。但后来查明,那些数据是根据联合国的人均一天亿美元的标准统计的。如果用这个贫困标准衡量当年全国农民的收入,则有三分之二还都处在贫困线以下。也就是说实际上我国水库移民中贫困人口的比列,还是低于全国农民的。这些数据也与大多数水库移民得到了实惠,很多人至今还都愿意争当水库移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总之,否定自己的昨天,一方面也许会说明你今天的觉悟提高了,工作改进了。但是,一方面也可能会让人产生对你今天的不信任。你过去一直都没做好,你现在就能做好吗?既然你自己经常要否定自己昨天的思想、昨天的行为,人家凭什么相信你今天的思想、今天的行为呢?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摒弃垄断思维,任凭甚至是助长妖魔化水电的谣言泛滥,怎么能不误导广大公众?怎么能不造成全社会对我国水电开发的误解、反感,甚至抵制? 四、和谐是我们目的,而不能当成手段 除了过度的自我批评之外,对于恶意造谣的伪环保宣传,我们不能仅仅强调有理有节地去说服和反驳那些不实之词。我们的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之道,历来都强调应该以和为贵,甚至要求以德报怨的化解矛盾。然而,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社会和谐只能是目的,绝不能当成手段。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只有采用了不和谐的手段,才有可能达到和谐的目的。 无论是在人与人还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谐都只能作为目的。2004年底印尼大海啸发生之后,何祚庥院士尖锐的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放弃对自然的必要改造之后,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发。那就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和谐只能是目的,不能把和谐当成手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人把和谐当成了手段,就要求人绝对的顺从自然,放弃对自然的改造。然而,大海啸的发生告诉我们,你不改造自然,也不一定能保持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如果我们只把和谐当成一种了手段,就会放弃人与人之间必要的斗争。然而,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矛盾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和谐只能是我们必须努力去争取的目的,不是一厢情愿的想要就能得到的。如果你非要把和谐当成手段而放弃必要的努力,那么你可能反倒永远不可能得到和谐的结果。何祚庥院士用大自然爆发海啸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能通过能动的改造世界取得,否则,一味的顺从自然也同样不能换来真正的和谐。 其实,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军队、警察、监狱、法庭就难以保证一个社会的正常秩序,就不可能有人与人的和谐。这就充分说明和谐社会是一定要用不和谐的手段来保障的。过去我们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讲究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固然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我们完全否认矛盾的存在,放弃斗争、放弃原则,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必要的博弈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的手段之一的话,同也是错误的。毛泽东主席说的“埽竹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道理确实是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一旦把和谐当成了手段,而不敢与错误进行斗争,则几乎不可能达到和谐的目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所讲究的中庸之道,我国的知识份子更讲究儒雅。这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我们国家科学和民主进程却是一种阻力。有人曾经批判说:中庸之道通常抹杀原则,混淆是非,此其恶也!但也有助于形成“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没有原则的“恶者横行、苍生无助”的和谐效果。所以,直到今天在我们国家的很多重大问题上,经常会出现伪科学猖獗的不和谐的后果。 当前,我国科学界知识分子的普遍比较低调。大家都不愿意与人争论,都对各种伪科学伪环保宣传不争辩、不理睬,以至于让最后他们逐渐地占领了舆论阵地。现在我们水电界的局面就是这样,很多伪科学的误导宣传不仅已经影响了公众,而且也影响了其他行业的科学家,以至于也影响了领导和决策层。受误导的领导的一些讲话、指示可能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自己很多人的思想。有些问题如果不经过我们专业工作者的仔细思考,我们自己有时甚至也会接受一些有关本专业的错误观念。 总之,我们在舆论宣传上,一定要分清楚是学术观点之争,还是立场态度的分歧。学术观点应该争论,立场态度只能斗争。除了一些人对水电科学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之外,还有一大批人本身不懂什么水电科学,但是,由于受到了各种利益的驱使,却总喜欢宣传一些反水电的观念。面对当前一些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反水坝组织的反水电宣传,我们的水电专业工作者也要敢于斗争。 4.1 、要敢于针锋相对的揭露、批判伪环保 当前反对改造自然的社会势力可以分为极端环保和伪环保两类。解决认识问题和动机问题必须用不同的态度。我们知道极端环保人士是由于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因而才产生了一系列极端环保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对于这种人,我们需要的是说服、教育。但是,伪环保分子根本就不是什么认识问题,而是一种动机问题。他们可能很清楚是事实怎么回事,而他们就是要通过故意造谣,欺骗公众,达到其个人的某种目的。对这种人你要想说服、教育他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揭露、批判,并且与之斗争。 以前,我们的很多同事见到一些有关水电方面的谣言,总认为这些谣言非常幼稚、可笑,不值得一驳。最多是想办法在一些适当的场合,旁敲侧击的发表一些正确的说法予以澄清。有针对性的点名道姓的批评和反驳,有时候被人看成是有失知识分子的高雅。 还是有人认为,专家不能跟那些无知的极端分子一般见识,有的甚至认为,你如果直接反驳他,就是抬举了他们,同时也会有损于你自己的身份。应该说这些说法不无道理。我们现实的社会风气,确实如此。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勇于揭露伪科学谣言的专家、学者,经常会受到很多人的批评、指责、攻击、谩骂甚至是不公正的法律诉讼。然而,实际上如果你不点名道姓的直接反驳谣言,公众往往很难把你的正确意见和原来的谣言联系到一起。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揭露伪科学的专家学者,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正常发展是十分的重要。因为,一些看似非常简单的伪科学谣言,对于公众可能具有极大的欺骗性。那些被我们水电同行看成是不值得一驳,极其幼稚的谣言,对公众可能却是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我国的密松水电站为什么会被缅甸政府叫停?因为,一开始国资委我们要求企业低调,只干不说,其结果是污蔑水电的谣言满天飞。社会公众都接受了谣言的误导之后,在一个趋向民主化的社会里,任何领导也会改变主意,服从于民意。现在我们发现只干不说的策略不对,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巧干会说。被舆论搁置的密松电站能不能复工?何时能复工,我觉得就是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在舆论上战胜反水坝的欺骗宣传。 总之,能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揭露反击各种反水坝谣言的,恐怕只能是我们水电专业人士和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这就对我们每一位水电宣传工作者都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不仅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思辨能力,还要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不计较个人名利、勇于为真理牺牲的精神。为了防止像怒江、密松水电开发因为谣言受阻的教训重演,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对各种反坝的阴谋和谣言进行揭露、批判。 当然,在我们所批评的反坝的人士中也并非全都是动机有问题的伪环保,有时候对于一些难以区分的糊涂的极端环保主义者,我们的这种态度确实有些过于尖刻。然而,为了避免公众被误导,为了国家发展少受损失,恐怕也不得不请他们多担待一些了。如果他们认为我们批评的不正确,就请拿出事实来做解释。这并不是我们喜欢与人争论,而是在这些事关国家发展的大局问题上,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也需要让公众看清楚谁是谁非,从而免遭伪环保谣言的蛊惑。 4.2 敢于宣传、善于宣传,讲求宣传的艺术 前面我们提倡的勇于揭露、批判伪环保的态度,主要是对于高校或科研单位的科技工作者而言的。对于企业内的专家和宣传工作者,确实要特别注意宣传的艺术。因为,不仅企业的逐利身份,会让民众产生反感,而且,企业之间存在着商业竞争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如果我们某一个企业的人员站出来严厉的揭批了伪环保,难免会让伪环保集中起来报复这个企业。这对于一个商业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企业里的专家和宣传工作者,不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宣传意识,而且,要特别注重宣传的艺术。 具体怎么办呢?首先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对宣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媒体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媒体概念已经从过去党的舆论喉舌变成了一种新闻产业,媒体由事业变成了企业。媒体工作者由党的宣传员变成了职业记者。因此,我们要舍得在宣传上投入。国外极端环保组织每年资助国内环保组织造谣宣传的各种费用不下几千万。某些伪环保造谣记者经常会名利双收。这种宣传的投入,未必是损失。密松电站被叫停之后,我们企业每天的损失巨大,投资方非常想投钱搞宣传。但是为时已晚了,公众已经不把它当成关注点了。因此,效果十分有限。 有了宣传资金的投入,我们还要注意和各种学术中立机构及行业外的有水平、有社会责任感的专家、记者交朋友。一旦出现谣言,能及时的把客观的事实告诉他们。让他们在公众最关注的时候,就站出来说话,避免让伪环保谣言误导公众。 不过很遗憾,尽管我们的国企并不差钱,但是至今我们始终没有能做到这一点。目前我们的现实一直还是: 我们水电工作者总是有道理,没声音。而伪环保组织则有声音,没道理。因此,公众甚至国家领导人得到的大都是些负面的信息。不理解我们,不支持我们的情况,也就并不奇怪了。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当前我国国内的一些伪环保组织的欺骗宣传,是经过周密策划的,而且很多还是与一些政府官员勾结在一起的。如当初组织造谣怒江的那个环保官员,就是一个胆大包天的裸官。裸官对国家的威胁很大,一方面这些人干起坏事肆无忌惮,另一方面国外组织如果给他们什么好处,可能谁都不会知道。 总之,这些年,我国的水电宣传的局面似乎已经调了一个方向。虽然国家政策还没有变,然而,社会上支持水电的似乎反倒成了非主流的声音。不过这也有一定的好处,那些喜欢炒作负面新闻的小报,反倒愿意来找我们来做宣传了。如果我们能抓住这机会,投入一定的资金,组织好力量真正打一场科普和宣传的翻身仗。那样的结果肯定比向三峡当初那样由中央出面组织反击的效果会更好。 在当前这种困境的磨练下,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职工,虽然会感受到失去舆论阵地的痛苦,但也能促使学会摒弃过去那种垄断思维,懂得不断宣传自己,主动占领舆论阵地的重要性。 结语,水电宣传工作者应有的清醒与自信 应该看到,在当前物欲横流社会中,知识贫乏,又喜欢追求个人名利的人,一般都是赶潮流和哗众取宠高手。能够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人,不仅要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准备,也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作后盾,同时还要有极强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把问题看得透,说得清。 我国的水电大家潘家铮院士就是这样的典范。他渊博的科学知识和献身水电的高尚情操,我们自不必说。因而他不仅在技术领域不迷信权威大胆创新,作出很多突破前人的重大贡献,而且还是我们水电人中反击伪科学、伪环保的一面旗帜。最近,我们正在开展潘家铮院士学术成长的采集工作,通过总结潘院士的文稿、事迹,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就是,我们水电事业所具有的一种其它行业少有的特殊性。它的社会进步作用极大,同时被极端环保势力妖魔化的程度也非常深。 因此,对于我们今天水电工作者来说,一方面我们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和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素养。我们必须要有一批人站出来不计个人得失的坚持水电科普宣传。另一方面,我们也感觉到:世界上能够让我们把敬业精神与人生理想完全统一的职业并不多。水电则是为数不多的,能让我们把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与我们自己的本质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伟大行业。尽管面对困难。尽管常被人误解,但我们仍然应该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荣幸与自豪。。特别是作为一名水电行业的宣传工作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清醒与自信,面对社会的误解和我们的责任,机遇与挑战同在。 谢谢大家!
3687 次阅读|2 个评论
“政治经济学”是否需要“科技经济学”来完善
ffjjaa 2014-1-16 01:50
“政治经济学”是否需要“科技经济学”来完善 ——浅析《智力资本论:新时期科技经济学》 范 建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是一个以占有“物力资源”和“物力资本”为中心的社会,由此而出现的“物本社会”与“资本社会”不可避免地存有五大矛盾。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二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三是国与国的“均等”矛盾;四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错位”矛盾;五是“人与社会”的制度矛盾。如今,又出现了以开发智力资源、培育智力资本经济市场、不断提高人类创新能力的新纪元。 新时代呼唤出的人类觉醒,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全球化智力经济会不会形成?人类各种不同制度和发展程度,国家如何实现更先进的社会?如何再现“世界和谐大同”的理想社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对未来理想社会作深层探索的重要课题。 葛家理和延吉生在所著的《智力资本论:新时期科技经济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展望和探索了“自主创新型社会”(书中称“智力型社会”)的理论、方法和规律。智力型社会,就是以人的智力劳动的创造性来开发智力资源,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科技生产力。 中国石油大学原副校长葛家理教授专门从事科技战略软课题研究,并有大量专著。在自主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中,科技界一些读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形势下,“智力型社会”与自主创新相呼应,是一种新的探索和思考,读后很有教益。在这本长达30多万字的专著中,“智力型社会”的四方面重要论点值得关注。 21世纪世界已进入“智力资源”新时代,必将引起人类社会深刻变革和飞速发展,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建设智力型社会。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历“物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两个阶段。现在需要经历智力资源与智力资本阶段。在新旧世纪交替时,全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巨变之中,在这场以现代信息、智能、生物宇宙和思维科学为核心的世界新技术革命中,把人类带入到智力资源、智力经济、智力社会的三智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和飞跃发展。一是在经济学上将引起生产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二是在科学学上将引起科研目标对象及科研性质的大转变。三是在教育学上将引起教育功能从传授知识到创造知识的大变革。四是在思想科学上引发对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人与物、智力与物力,以及“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等重大命题的大讨论。五是在“社会学”上将引起一场对未来社会理想的探索。 “自主创新”创造力是开发“智力资源”、发展“智力经济”、建设智力社会的核心推动力。作者系统研究了智力社会形成的基本理论,包括“智力资源”挖掘、开发,“智力劳动”的特殊性质,“智力创造力”产生价值规律、智力资本流动、扩张、集成和分配的经济理论,以及“智力型社会”形成、发展、预测未来的“世界和谐大同”的理想等。 按照这种理论,在“智力社会”的发展链条上,每一个转化过程中的根本动力是“自主创新”的创造力。为此,作者提出了“智力劳动的创造力原理”。葛家理认为,智力劳动最重要的属性是“在开发与加工原有智力资源过程中,再现出来的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特征,并形成一个‘智力劳动创造力系统’,它是建设‘智力社会'的根本动力源泉及基础。” 作者认为,“智力劳动创造力原理”有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创造力凸现原理、思维原理及获取原理,并探索了人类“智能创造力”的形成理论和方法,以及“创造力”与“思维科学”的联系。 葛家理还大胆探索了人类“智力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科技生产力”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智力劳动生产力生命周期理论”及“科技生产力量化模型与计算方法”。这些新观点很有研究参考价值。建设自主创新“智力型社会”需要转变观念、更新理论、找出方法、探索规律。而“智力型社会”又是一个新事物,因此,必须对传统观念、理论方法进行“转变、更新”。同时,“找出方法、探索规律”。 早在2002年,作者就提出了有关“智力型社会”中的新“劳动观”、“价值观”、“财富观”、“阶级观”、“社会观”、“教育观”等,是一种在新形势下的与时俱进研究。比如,在理论更新上,他提出了智力资本论包括智力生产力创造理论、非等价交换理论、超循环流通理论以及自主创造产权分配理论,读后使人耳目一新。书中提出的智力劳动度量方法、智力劳动生产力概率模型方法以及智力资本的流通规律、扩张规律、集成规律、分配规律等,都有实际应用价值。 “自主创新”的智力型社会必须与解决和回答现实问题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显然,作者的研究思路不仅仅停留在展望和设想上。同时,也不回避对重大理论问题的争鸣和探讨,那就是在当今智力经济时代,“政治经济学”需不需要由“科技经济学”加以完善与补充;“智力劳动产生不产生价值”;现代化建设是否必须经过漫长的工业化过程等,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模式、国企改革产权分配、教育改革和人才储备等,都有独到见解。尤其是两位作者对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战略”及企业改革建议,都给人新的启示和思索。 (原题:自主创新与智力型社会)
2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和“建设”的新提法及点评
liuli66 2013-7-21 08:33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LL点评:传统的提法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提法,好像早就“放弃”了。]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LL点评: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有人建议说“绿色发展是硬道理”,此说法有道理。]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LL点评:“五个建议”一起抓,一个都不能少;仿“两手都要硬”,“五个建设”都要硬] 来源: 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贺信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7/20/27722290_0.shtml?_from_ralated
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与自然的距离有多远
热度 6 张三火 2013-2-6 21:43
连续不断的不正常天气,给人出行带来烦恼的同时,也对人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异常而引发的外感病明显增多。尤其是春节期间,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易感性和交叉感染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多,还要多加注意防范哦! 三火的建议是:1、能不出行的就不要出去了,难得春节长假休闲在家,过个安静祥和的快乐年,少受累,少颠波,不亦乐乎!2、能远离喧嚣的就远走他国,利用长假出国观光,开眼界,活动筋骨,愉悦身心,也真不错! 刚才看新闻,那些回家过年的人们,千里万里跋涉真不容易啊!传统佳节的最初内涵已经被当今的阴霪覆盖了吧,人们不再重视其中蕴含着的天人相应、顺时养生等理念,却不断的人为的加入现代时尚、商业信息等,着实有些变异了。 三火突然就想到《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中间隔着地、天、道!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心中首先要有地、有天、有法则规律,然后才能真正拥有自然。如今,天乌蒙了,地流失了,法则规律被破坏了;人,变得厉害了。人,离道越来越远;自然,越发变得渺茫了!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486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合与离的评说
热度 27 何裕民 2013-1-5 14:38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转变的年代,必须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环境,并与大自然建立起一种较少破坏性的共存关系。 -------G. 尼科里斯  人与自然“合”与“离”的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优劣和高下问题。无可否认,没有人与自然的分离,很难想象会有深入的实证研究,文化领域的“天人合德”观念也的确对国人的思维和个性方面消极成分的滋长起着不良影响。更何况中医学对天(自然)的认识,带有明显的、闭合的空间观(以天地为上下限)和循环的时间观(以昼夜、四季的周而复始变化为主要标志),因此,古人特别注重人体生理机能的潮汐样“振荡”(循环)变化——生物节律,并“造成了偏重、甚至夸大事物统一性和一般性的倾向”。①这些,都无助于人们客观、深入地探析自然的奥秘,了解人与自然的本来联系,对此,应该有所认识。 天人对立,人与自然分离,对于认识的深化来说,是积极有益的,但它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效果。一是易使研讨倾向于割裂事物间的联系。如在观察人的健康、疾病等情况时,每每忽略外界因素的错综影响,而仅仅把众多生理参数看作是恒定不变的,在病因病理上亦常陷入线性因果联系的泥潭,另一方面,这一观念趋使人们过分肯定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及征服力量,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而事实表明:近几十年来,许多世界性灾难都源于人类的过分自信和她对自然肆无忌惮的“征服”。美籍华人学者成中英教授公正地指出:“有许多错误观念的形成是由于认为自然与人是对立的,如果这种天人相对立的观念是对的,人显然会遭受自然的迫害,或人将为自然所完全控制。”②现代科技界的精英们亦积极呼吁:人们应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环境,并与大自然建立一种较少破坏性的共存关系”。③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统一与对立,和谐与矛盾是并存的;“顺应”就是“征服”的一种方式,一味的征服,必然使人无法顺应自然,而顺应和征服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发展人类,并做到可持续发展。故执“合一”或“分离”,“顺应”与“征服”之任何一端而不顾其他,都是欠妥的。我们倾向于认为,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而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现代系统论和现代生态学的崛起及发展,可以说是贯彻这一精神的成功范例。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460 次阅读|27 个评论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热度 4 zbt92 2012-11-23 14:49
文/水博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和谐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通常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 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学者强调只有提倡 “ 敬畏自然 ”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现实当中能够实现和谐与否,并不取决于你自己的意愿、态度。例如,印度洋发生的大海啸夺走了 20 多万人的生命,让数以亿计的生灵涂炭。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这个无情的杀手,并不会因为你敬畏它的态度,而产生一丝一毫的怜悯。 在我国历史上,为了让黄河不泛滥,盖庙求神,烧香磕头,甚至给河婆娶妻的敬畏活动,从来也没有断过,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几千年来黄河一天也没有怜悯过敬畏它的人们。三年两决口,十年一泛滥,百年一改道,数以万计的敬畏者成为白骨。然而,到了中国解放以后,我们不再敬畏河神,而是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大胆的改造黄河、控制黄河,使它彻底的结束了任意肆虐的历史。这说明了什么呢 ? 说明主观愿望不能代替客观现实。和谐只能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而绝不能把它当成一种手段。如果你一相情缘的把和谐当成手段,那大自然决不会因为你的态度,就对你网开一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一样。光使用和谐的手段,决不可能达到和谐的目的。在国际关系上,是不是我们国家自己不要军队了,国际上就能和平了呢?在国内,是不是我们取消了监狱、警察,社会就和谐平安了呢?不可能吧? 毛泽东所提倡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曾经被人当作“不和谐”的嘲笑对象。但是,仔细想想却非常有哲理。任何和谐都不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就能办到的。通过奋斗和斗争求得和谐,才是我们人类实现和谐社会的应有态度和可能途径。 总之,和谐只能是目的,不能作为手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与普通动物截然不同,靠敬畏自然期盼和谐的是动物,通过改造自然创造和谐的才是人类。所以,仅仅依靠敬畏自然的态度,绝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反之,相信用科学的态度来“改造自然”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动的“驾驭自然”之后所创造出人类文明,却能让人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明天。 (本文为作者在长沙举办的《水电人的梦想》演讲大赛所做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3582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永远不会是自然的主人
热度 22 wangdh 2012-11-3 12:24
人类永远不会是自然的主人
人类永远不会是自然的主人 (王德华) 今日北京阴雨。昨晚开始暖气热了。是不是十八大的春风来了?春暖秋寒。大自然不会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而改变时间的脚步,但人对大自然的创造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环境。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有人造天空,晚上去观光,如果不是清醒你会迷失在那湛蓝的天空下,流连在那多瑙河上划船游玩的青年男女。据说北京也有了人造天空,我还没有去看过,也不知道在哪里。 人这个物种,真的很特殊。人的聪明和才智,也真的会改变世界,改变自然。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人在认识大自然、对待大自然方面,真的是不聪明,甚至是有些愚蠢了。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事情,大自然积累到现在,在逐渐反馈给我们人类。本来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现在却是子孙们要背负、承受和偿还父辈和祖辈们对大自然欠下的债目。 吕叔湘先生在 1932 年他翻译的《文明与野蛮》( Are we civilized?- human culture in perspective, By RH Lowie 罗伯特 . 路威)一书的“译者序”中说,【(路威)告诉我们“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也永远不会成为自然的主人 … .. 我们轻轻巧巧夸口征服自然,其实自然已经定下界限,叫我们不能越雷池一步。” …. 总之,人类是愚蠢的,过去既是如此,谁能担保他将来只做聪明事?】 我们曾经有过“人定胜天”的时代,有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切向钱看”的时代。为了利益,为了钱财,为了物质,为了享受,聪明的人们突然变得愚蠢了,愚蠢的自己在坑害自己都不知道,愚蠢的自己在给子孙后代造孽也不知道。没有了良心,没有了伦理,没有了诚信,没有了信任,没有了底线,没有了规则,没有了常识。人变得那么物质,也变得那么无知。一个政治思想挂帅的国家,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一个从来没有放松政治思想教育的国家,怎么把国民教育成这个样子?那些“教育家”是怎么教育的呢?中国有优秀的传统,有灿烂的美德,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是有专家说中国人喜欢模仿吗,喜欢抄袭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都树立了那些榜样?我们都做出了那些榜样?不要忽视文化的作用,也不要滥用文化的作用。文化土壤,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人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心灵是纯净的,一张白白净净的纸,长成什么样子,土壤和环境很关键。既然都知道这些道理,那我们这些年都干了些啥呢?才几十年的事情啊。 人这个物种,分类学上属于灵长类。把人类划在生物类群中,很多人就不习惯,怎么能与禽兽为伍呢。以前,我也不会怀疑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联系,也不会怀疑人是生物界的一员。所以,我相信人类的生长、发育、繁衍,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多方面是要遵循生物学规律的,遵循大自然规律的。今天,突然困惑了?很多问题不解了。哲学家喜欢问,我们人类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看,人类可能真的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有一次听一位社会学家的报告,有一句话印象很深,也思考良久,大意是说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偏离了生物学轨道,也就是说人这个物种已经走向了一条不归路。这是真的吗? 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一个什么物种呢?难道人类所谓的聪明智慧和掌控自然的能力,真的已经决定了我们的未来了吗?2012年快结束了。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当年那首《搭错车》的插曲 - “一样的月光”。 ********************** 一样的月光 什么时候儿时玩伴都离我远去 什么时候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 人潮的拥挤拉开了我们的距离 沉寂的大地在静静的夜晚默默地哭泣 谁能告诉我 谁能告诉我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一样的月光 一样的照着新店溪 一样的冬天 一样的下着冰冷的雨 一样的尘埃 一样的在风中堆积 一样的笑容 一样的泪水 一样的日子 一样的我和你 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 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 高楼大厦到处耸立 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 谁能告诉我 谁能告诉我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6958 次阅读|62 个评论
美丽的南湖,让我怎么爱你?(2)爱恨交织
热度 5 dxk990720 2012-5-7 18:04
美丽的南湖,让我怎么爱你?(2)爱恨交织 1.爱 武汉是一个有着千湖之城美誉的城市,尤其以东湖甚名。而武汉南湖则很少有外界知晓。 南湖位于武昌西南部,北临东湖、沙湖,南临汤逊湖、黄家湖。南湖被湖中堤分隔为大南湖和小南湖,水体面积763.96公顷,仅次于东湖。 站在我的办公室窗前,就可以一揽美丽的南湖全貌,说句实在话,南湖如果不污染其风景是很漂亮的。应该是宜居、游览的好场所。 上图来说明吧 湖畔水杉林 从我办公室可以眺望大南湖全貌 中南民族大学就位于南湖之滨,其校园和南湖以完美地融为一体,尤其是从对岸望过来立在湖畔的雄伟的双子塔图书馆(民大的标志性建筑)和古色古香的民族博物馆(民大特色建筑)映衬在湖水中,倒也显得和谐自然,相映成趣。具体美景可登陆中南民族大学网站,欣赏湖畔美丽的中南民族大学校景(三维全 视图 http//www.scuec.edu.cn/ )。 2.由爱生厌 但是,自我到中南民族大学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对南湖的感觉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南湖出现大面积翻塘事件,大片的死鱼漂浮到湖面上,形成一道特有的“风景”,散发出阵阵恶臭,让附近的行人和居民苦不堪言。 调查发现,目前南湖水质为劣V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南湖周边现有24个排污点,每天总排放量约14.5万吨。污水来源为沿湖高校、企事业单位及小区居民等。污染的南湖真可谓赃乱差,水质差、环境差、随处可见飘孚物,有时水质发出阵阵臭味。 靠近中南民族大学南湖的一角(离我的办公室不到100米!) 每到夏天来临,即使没有翻塘事件,当随着气温上升以后,湖面上就会传来难闻的水腥味,我的办公室位于南湖的东北角,每年到了5月份,就会刮起西南风,所以,每年的春末和一整个夏天对于我来说都是个难熬的季节,看着远处貌似美丽的湖面,却不敢开窗户,甚至要拉上厚厚的窗帘,才能不被熏晕,西湖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说的是国破的伤感,对于太平盛世中当前南湖的腥风呢,我实在无话可说。 水产专家表示,南湖水体污染是鱼儿翻塘的主要原因,水质变差变肥,则会导致鱼儿缺氧窒息而亡。 顺便说一下,以前我特爱吃鱼,可我自从来到中南民族大学就很少吃鱼了,自从南湖翻塘事件,我现在基本戒鱼了。个中原因,亲们,你们不会不知道吧 夏天来临之际,南湖,怕你了! 2010年,中南民大学生掩鼻而行 3.治理改观 治理南湖污染,一直是省、市政府的一块“心病”,也是省、市两级人大和政协关注的焦点问题,预计治理南湖需要20多亿元(武汉市政府的决心固然可喜,但是,想来如果不污染,20多亿能干多少事啊,那可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呐) 2006年南湖截污主攻三大环节。一是先期堵截珞狮南路、机场二路延长线、名都花园、茶山刘和中南民族大学等5个排污口。据悉,这5个排污口的排污量占南湖排污总量的80%。二是分散处理建设,包括整体搬迁沿湖奶牛场,华中农业大学新区建设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等。三是 明泽 半岛、丽岛花园、南波湾、锦绣良缘、 南湖山庄 、水蓝郡等6个小区的除磷脱氮设施改造。   南湖治污工程拟用3年分三期进行。2006年,堵截24个主要排污口污水入湖;2007年 雨季 前,建成、完善龙王嘴、黄家湖、汤逊湖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系统,处理周边污水;2008年以前,完善配套项目,使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2009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南湖截污工程正式启动,将实现清水入湖的概念!另外,华中农业大学在湖边规划了大片绿化带如桃园等,开始形成一道亮丽的 风景 。    4.现状 经过武汉市政府加大了对治理南湖污染的力度,南湖水质和景观有明显好转,岸边高楼林立,植被茂盛,候鸟聚集,鱼量增长,游人增多, 如今南湖旧貌换新颜,初步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景观。 部分文字和图片摘自 晓舟111 的游武汉市南湖记和科学网名博主罗帆的南湖,我为你哭泣,在此一并致谢。
3677 次阅读|17 个评论
人与自然
热度 2 liuxuxia126 2012-4-26 11:34
人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更不是自然的朋友。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自身也被改造。
个人分类: 家人朋友|2382 次阅读|2 个评论
非洲的"混林农业"
热度 1 蒋高明 2012-1-21 00:17
蒋高明 本文于2012年1月17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国际版“环球走笔”栏目 最近,笔者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非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亲身体验了非洲的乡村自然生态和 农业生产 模式。    会议地点位于布基纳法索的西部城市博博迪乌拉索,距离首都瓦加杜古300公里。道路两侧是森林,村落掩映其中,百年以上的大树随处可见,鸟鸣声清脆响亮。农民饲养的牛、羊、鸡等在树林中忙着寻觅食物。据介绍,当地人将森林开垦成农田时,会保留很多大树,在林下种植农作物,形成连片的“林窗”,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被称为“混 林农业 ”。    这种生产模式延续几千年,成为生态保护的一道风景线。“林窗”保留了森林与 农田 的双重特点,森林给鸟类提供了庇护所,同时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利用;森林的新鲜叶片成为牲畜的饲料,而枯枝落叶则作为天然肥料滋养农田;农田又反过来给森林提供部分养分。对于混林农田中水分消耗大的作物,当地人采用传统的人工汲水方法使用地下水,慢慢释放水流,保证作物根系彻底吸收,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既不覆盖农膜,又很少使用化肥、杀虫剂,如何保证产量?非洲人将人畜粪便、湿地淤泥、枯枝落叶制造成有机肥还田,人工去除杂草,发展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施用有机肥既能带来很好的环境效益,又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混林农业将农田、 森林 、农舍、人、牲畜、家禽、野生动物,当成半自然生态系统来经营,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保障了生态平衡,使野生动物至今拥有自己的家园。    从全球范围来看,混林农业是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农业生产模式之一。混林农业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印度西部地区。其次是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较多地依赖 肥料 、杀虫剂以及重型机械,需要政府大量补贴。这种模式从事农业人口少,劳动生产率高;但不可持续,长期应用会造成耕地退化、环境污染、食品质量下降,进入城市中的人群失业率高。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业模式,介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的过渡中。这一模式使用肥料、杀虫剂等,政府有一定补贴,农民在城乡之间多次迁移。这一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有集约化趋势。    和其他两种模式相比,混林 农业模式 的最大特点是人与自然、人与野生生物、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种模式深刻影响了非洲乡村的文化生态。有一种观点认为,养活非洲的人口离不开高科技。一些西方人嘲讽非洲的混林农业原始、落后,靠天吃饭,抗灾害能力较弱。殊不知,任何一种农业模式都根植于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基础,有它存在和延续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背景。    当然,混林农业生产力低下也是事实。面对严峻的粮荒和饥饿问题,非洲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粮食产量,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当前,一方面是地球上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技术进步对传统农业的提升与冲击。在工业化农业与可持续有机农业之间,人类必须选择好一个平衡点。 (来源: 人民日报 )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3924 次阅读|2 个评论
孙子兵法对科研的启示
热度 5 acthinker 2011-12-30 12:13
《孙子兵法》总结了上古至先秦时代的战术战略思想,并将孙膑本人的心得记录在案,其中的很多理念,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现摘取其中几句话,谈谈感受。 1) 孙子曰:“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 这几句讲的是兵贵神速。科研也是如此,时间拖长了,做实验没了激情,老板也不指望了,课题经费也给花光了,这是非常打击人的。 ** 2)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军形篇) 这 段话讲的是会打战的人与不会打战的人差别在哪,胜战是怎么回事。是否善战,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是否能防守,其次才是能否进攻。科学研究是人与自然的战争,自 然是不会来攻击你的,所以不存在防守。非也。假如是学生,老板会给你课题,这就是课题来进攻你了,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假如是老板,钱多,学生多,这时有人 会多方进攻,战线拉长,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成功,让每一块经费都有所值?所以做科研也要讲究防守。 再谈胜利。不可胜在己,可胜 在敌。要胜利先要防守。这里重要的是选择攻击目标。攻击目标决定了敌我双方的形式对比。易攻击的目标胜利机会大,资源多的课题成功机会大。不攻击就是一种 防守。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目标,就不要随意出击,而要保持个人时间自由情况下持续的观察和交流。对于不了解的课题,则应该做充分了解。先做试探性的出击,一 旦发现情况不利,则应立即退兵。 3)孙子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军形篇) 常胜将军如何出现的?首先还是防守,不轻易出兵。要出兵,早就知道会胜利了。美国有个橄榄球队员,击球率一直很高。有的NBA球员投篮命中率很高。其实这 些都是有讲究的。当然首先基本素质要好。其次这些球员击球范围都在自己的优势范围之内。橄榄球员击球时,角度和距球的距离都是有选择的。投篮者距篮筐的距 离和角度也是有限制的。国内有的常青企业家经常谈到不熟不做。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科研要成功。也要分析清楚自身的优势。包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其次是实验室的条件。然后据此选择课题。对一个课题,先也要做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假如把握性不大,这是最好还是按兵不动。 ** 4)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 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兵势篇) 这里讲的是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对于做实验,证明一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证据。现在找现象,最好在整体动物上找,因为有生理意义;而找机制,最好在培养细 胞上做,这样方便快捷。经常一个工作,要调用很多克隆,不同转基因老鼠,不同细胞系,不同的检测方法。这都是战术应用的范围。所以不论什么课题,都可以有 方法去证明,唯有说服力和效率的差别。综合运用各种工具,搭配多个策略,就会将研究目标论证的全面充分,从而让审稿人找不到攻击弱点。 ** 5)孙子曰:“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虚实篇) 什 么课题是好做的课题?行千里而不劳,做三月而不累。关键是现象明显,容易做,数据容易拿到。每个课题都有差异。无人之地自然无人把守,一个生物活动,总有 一两个环节的变化是暴露比较多,这样就可以检测得到,从而可以推理出整个生物活动的运行轨迹。所以是否是好课题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关键点,暴露点。找到 了,则胜半至矣。 ** 6)孙子曰:“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虚实篇) 长驱直入,一捣龙巢。爽啊。可是龙巢在哪?昔日汉武帝派三路大军深入匈奴腹地。飞将军李广被俘,卫青却能打到龙城凯旋而归。核心还是知战之地与日。所以信 息的收集,特别是关键信息的收集是很关键的。判断力也是很关键的。不知道攻击目标,那就是一只无头苍蝇,整天jjyy却不知道在干啥。多读文献,多思考, 是研究的第一项活动。 7)孙子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军争篇) 学 生不想干了,老板没兴趣了,这个课题就完蛋了。一二年级的学生就是初生牛犊,三四年级喜欢睡懒觉,五年级学生只想着何时毕业了。这是从反向说攻防的要点。 作为能动的人,我们要保证高昂的斗志。所以要控制好前面的问题,不要兵久,不要行于沼泽之地,老板和学生要目标一致。这样队伍才有战斗力。 ** 8)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屺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篇) 这里讲的是取舍和权衡。有的课题是可以不做的,有的数据是可有可无的。老板的话也不是每句话都要听着去干,特别是他在诱惑你的时候。时刻保持克制,保持思路。 ** 9)孙子曰:“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 对自己的判断,目标的判断,时机和地点的判断,三者缺一不可。故作为学生要培养优势,使自己能攻,要多读文献,思考生物现象,知有可功,还要具备形势分析能力和耐心,选择合适的环境与时机去做。这样才能百战不殆。 10)孙子曰:“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九地篇) 做科研,要对科研有感觉,对研究目标会分析。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什么事情好做,什么事情不好做,什么实验哪一步骤是关键的,哪一步骤是不能避免的,这些都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做到千里不劳。特别要请教人,会找人。什么问题,找对人,就成功了一半。
个人分类: 窗前偶思|3830 次阅读|7 个评论
景观优先
gardening 2011-12-10 19:06
“景观优先”一直是城市理想者的梦想,人们希望城市完全融入自然,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愉悦。然而,“景观优先”多为远景,乃至憧憬。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在诸多 巨资打造的奢华人居环境中,景观常常只是美化,园林成了装饰,生活依然在过,但我们仍在浑浊、嘈杂的环境中生活。 本期《园林》以“景观优先”为主题,重提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因为确确实实是“说得多、做得少”,还远未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主导思路和理念,更遽谈具体的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师话语权偏低,城市建设忽视生态景观以及景观成为装饰现象已见怪不怪。本刊策划邀请了活跃在景观设计一线的设计师们,在埋头图纸的同时,也仰望星空,以切身的经历,客观理性地思考行业发展,体现了设计师的良知和智慧。我们希望通过本次专题系列文章的探讨,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关注和反思,更好地营造健康、优美、绿色的城市。 提倡“景观优先”,应真正重视景观的价值和意义,给景观以应有的地位,景观设计师能提前介入规划建设的前期整体规划,变被动为主动,确保地域景观的真实性和生态的完整性;同时,设计师也应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厚的学识,能顺应空间尺度和工作方法的发展趋势,将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不仅努力拥有多学科背景、多行业历练经历,更要有包容和理解不同学科和专业需求和内涵的能力和胸怀,多专业理性配合,不同阶段相互尊重和补充,经得起利益的诱惑,真正体现和实现景观师的价值。 当然,我们深知城市建设的复杂和景观专业的不足,在对城市景观环境越来越受政府、企业和市民重视的今天,“景观优先”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以踏踏实实取代急功近利。 本文刊登于《园林》2011年第十二期 卷首语 本期专题主题: 景观优先
个人分类: 园林绿化|3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室里培养不出牛顿和爱因斯坦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10 10:34
  看到科学首页三院士的举才之心,让我倍加感动。可我更想说的是,温室里培养不出人才,如此违背人才规律,只能使大才成为小才,看似好心,实则害人。   说起人才,就需要知道人才的根本。人才的根本是什么?是思想,有超人的见解。而这些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它能从书本上学来吗?它能从实验室看到吗?不能!看看那么大才的经历就知道,真正的思想不是学来的,而是从人与自然或社会的关系中领悟出来的,苦难磨砺人生的道理就在于此。道理很简单,任何科学的突破都要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你顺应了这个规律,就容易出成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是白搭。可自然规律是什么呢?人类的科学史告诉我们,它不是可观察的什么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或者说它描述的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你从生活中去感悟。如果一个人没有不能够深刻地领悟这种规律,就等于瞎子摸象,是找不到发现真理的途径的,只有在这方面有所感悟,你的科研才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看看我们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经常是放在温室里进行,总怕他受到什么障碍,甚至是拔苗助长。这能培养出什么人才?无非是一些弱不禁风的小苗苗,真到了科研上的拼刀拼枪,就毫无用武之地。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管理学博士、硕士,他们在企业中的水平还不普通工人,而象松下、李嘉成则只有小学毕业,却成为管理大家。原因何在?他不懂人性,不懂得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只有你经历过了,才知道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去发挥他们的价值。我们再看看那些最著名的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有一个苦难的环境和复杂的经历,自然的道理是相通的,人生的道理与万物同,理解了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理解万物的存在,科学家的成就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对这个原理的领悟之上。如果象我们国家这样,仅仅懂得让孩子学习,安排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领悟出什么啊!无非是一些庸才,自己没吃过苦,怎么知道大人们的苦呢?不了解人活着的本质,怎么可能知道万物存在的本质。同样,在大学教育上,只知道培养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却不知道真正的东西不是学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悟出来的,没有好的悟性,学习再好也不过是螺丝钉一个,只能机械地安装到某一个死的东方。难道不是吗?牛顿爱因斯坦学习都不好,可他们却成为科学巨匠,那些学习好的为什么不能呢?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牛顿爱因斯坦那样苦难的环境。看看我国科研的主体,他们有多少是真正为了科学发现来到科研部门的,他们的存在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找一个铁饭碗。在这样的一个安怡的环境里,对自然的原理能有多大的悟性,对科学能有多大的贡献,事实不早就告诉我们了吗?   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不要再只注重学习,注重成绩,注重数字,而要让学生们走入生活,走入社会,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让他们的生活更复杂一些。只有见识了最低层人的挣扎,才能够感受到世界力量的宏大,个体力量的渺小;只有了解更多复杂的人,才能够对人性有深层次的感悟,人嘛,和万物一样,组成物质一样,运动原理一样,认识了人,就知道世界的奥妙了。
2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野池(Oh-no-i-ke)的野鸭
热度 1 alexchu 2011-7-10 11:05
大野池(Oh-no-i-ke)的野鸭
炎炎酷日,何来一丝清爽?虽然回国刚三个月,可我觉得离开北海道已经很久了。这个时候的北海道还是春天呢,即使是在最热的七月底八月初,最高气温也不过二十七、八度,所以夏天根本不需要空调,这样的气温无疑是很惬意的。好了,呆在开着空调的屋里,给大家发几张照片。这次的主题是大野池的野鸭。大野池是北海道大学校内位于工学部与中央食堂中间的一个池塘,是北海道大学的一景,除了喷泉荷花绿树青草之外,最可爱的就是那一群群的野鸭了,在这里,你可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乐趣。 大野池全景 小朋友 My wife 专业人士 特写
42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叶公好龙的环保主义者
热度 3 saraca 2011-6-28 22:33
那么长的蜈蚣啊,至少30厘米长,在昏暗的灯光下可以看到红色的身体,N多对足,就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想到同事们说的蜈蚣多生于竹区潮湿阴暗处,走起路来千足摆动,发出唰唰的声音,我就面色如土,战战兢兢,屏住气息,顺手拿了一个塑料瓢,砸上去。受伤的蜈蚣逃到草丛里,露着一半身体。我又拿了拖把将其盖住,拖到水泥地上,胆战心惊地使劲往拖布上踩踏,感觉雨林中的热汗和吓出来的冷汗全都往外冒。过了好大一会儿,小心地翻过拖布,一看,它还会动。再翻过来,使劲儿踩,至少踩了10脚,再翻开,已经不会动了。可是也好害怕,真不想再看第二眼。没法啊,夜色浓厚,只能再咬牙用扫把连院子里的竹叶一起清扫干净。 据说蜈蚣的出现意味着自然环境干净,空气环境指数上升。再据说,蜈蚣是一味优良的中药,蜈蚣酒可祛风湿。可是我一点都不喜欢这千足虫,此时此刻,心里还七上八下地突突地跳个不停。 为了驱赶这些蝥虫,我下楼到院子里喷洒灭害灵。结果就在厨房门口,刚才蜈蚣现身的位置发现了一只癞蛤蟆,半仰着上身,蹲在空地上,皮上凸凹不平的点点,在电筒光的照射下异常突出。但这只癞蛤蟆就像没事似地,一动不动,半天没有反应,就像抬头观星一样,着迷了。我走过去,喷完药,走过来,它仅往前面草丛地跳了3步之遥,又止步不前了。我懒得理它,惊慌失措地跑到楼上去了。 看来,如果真想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并非易事,除了胆量,还得有知识。不然总是处于恐惧之中,这人如何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叶公好龙的环保主义者,乃我也。
个人分类: 植物园漫步|2222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界尤为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syeechina 2011-4-4 08:45
西方提倡人驾驭自然,我主它从,中国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唯物主义提的好,利用自然。 日本发生的等等很多事情,应该反思一些思路。
2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走进CCTV说兔子
热度 20 wangdh 2011-1-30 12:41
第一次走进CCTV说兔子
第一次走进 CCTV 说兔子 (王德华) 转眼兔年到了。 由于兔子的缘分,我第一次走进了 CCTV 。那是在 1997 年,当时的中央电视台有个比较火的节目《人与自然》,主持人是央视名嘴赵忠祥。这个节目主要是介绍世界上的一些优秀科普片子,每次都邀请一位“嘉宾”与赵忠祥一起主持,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围绕着片子进行客串。接到邀请后,约好一个下午去电视台去看片子。第一次到 CCTV 去,心里还是有些紧张。记得当时需要在央视门口的接待室里等待,通报后里面的工作人员出来将你领进去。 当时负责这一期节目的编辑是一位女性李编辑,很客气,也很年轻。我们先到一个房子里看录像。片子是英文版的,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兔子的遭遇,从古代的传说到人们对兔子的猎杀,再到现代人类社会对兔子生存环境的破坏等方面,伴着哀伤的苏格兰音乐,整个片子很美。看完片子后,李女士说待会儿我们去跟赵(忠祥)老师见面讨论。 我们来到一个咖啡厅,李女士要了茶水和水果,记得有哈密瓜、葡萄等,很诱人的。第一次受到这种待遇,心里却一直紧张。李女士不停地招呼着,自己只是点头,没有动手拿一块水果,尽管心里也很想吃一点。一会儿赵忠祥先生到了,礼节性地握握手。赵先生坐定后,李女士小心认真地汇报着我们的准备情况。赵先生几乎不停地吃着水果,边吃边询问着,我认真回答着。突然他问我:你谈谈如何介绍兔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很认真地介绍着兔子是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初级消费者的地位,按照营养级食物链,受到植物和捕食者两方面的影响等等。记得赵老师挥了一下手说,有点太简单了。他问道对于北京的有关“兔爷”的传说你知道吗?还讲了一个他在知青期间的故事:一个冬天他们将一个冻僵的兔子捡回来放在宿舍里,一会儿兔子苏醒了,在房子里又蹦又跳,将暖水瓶都打碎了。问我怎么回事?反正那天的回答,感觉赵先生不是很满意。一会儿人家就起身走了。李女士耐心跟我商量着,招呼我吃点喝点,确实没有一点想吃水果的心情了。满桌子的水果,没有吃一口,就回家了。 后来查阅了一些兔子的资料,包括种类,分布,濒危的种类,中国的情况,世界的情况等等。当时还打印出来了相关材料。到录像那一天了,上午就在家里准备。央视要求打领带、穿西服。我从来没有打过领带,还好有套结婚时穿的西服。还特别请留学回来的蒋先生手把手教我打领带。结果到了那一天,出门前,我就是打不好领带结,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没有了援兵,照着镜子,觉得除了那副实在不怎么样的眼镜外,还不是十分很难看,就出门了。 到了电视台,被领到化妆室里去。化妆师问我怎么化妆?我不理解。人家又问:干什么来了?您是要求简单一点,还是化得您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我说就是来做节目的,简单点就行了。人家三下五除二,整理整理头发,在脸上扑了点粉,说好了。 电视台还真忙。一下午录像要录三场呢。我前面有一拨,我在演播室外等候着。等轮到我了,进到演播室后,李女士将我领到演播台上坐下。赵先生刚录完上一场,忙着准备下一场,主持人也很累啊。在标有“人与自然”字样的演播台后坐定后,赶紧将准备好的书面材料让赵先生过目检查。赵先生说了句:我眼神不好,看不清。我又简单介绍了我要讲的内容,赵先生又说太复杂了。这时李女士赶紧跑过来看了一下我精心准备的书面资料,对我说到时候介绍别太细了,时间很紧。一会儿赵先生签名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央视编辑出版的《动物世界》,一本是他自己写的书《岁月随想》。 录像过程还算顺利。片子放一段,我们有段对话。整个过程一次就拍摄成功了。第一次在各种灯光的照射下,第一次经历那阵势,实在是紧张,嘴都不听使唤。脑子不时的出现空白,只感觉被灯光烤得热。开场白和结束词拍摄了两遍,播出时还是删除了重拍的台词。开场词:观众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来到《人与自然》节目,与大家一起讨论有关兔子的一些事情。结束词:谢谢大家,谢谢赵老师。只记得赵先生说了句:不要说谢谢我。 等走出演播室时,送我出来的李编辑说:拍得很好。很少有一次成功的,您的表现不错。要不您等着我们拍完下一场后,咱们一起吃晚饭。我说要回家了。她帮着要了车,坐着电视台的车,回家了。感觉电视台的司机师傅也很牛。 在片子播出前一周,李编辑将编辑好的录像带和照片送到了单位里。我们全家回家赶紧看,当时最自豪的就是儿子了,将楼上楼下的小朋友们都喊到家里来,看他爸爸的演出。后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时候,很快就接到朋友亲戚的电话。记得老家一位堂哥问:这次发财了吧?电视台给了多少万元?我的天呢,我说没有钱啊。堂哥说:不可能,等着吧。肯定有的,还不少呢。中央电视台啊,还能少了?过了些日子,还真收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汇款单。具体数字我记不清了,记得好像是 280 元。 这是第一次“触电”,当时还是很自豪的。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到现在在不同场合介绍我的时候,还是炫耀我当年跟赵忠祥一起主持节目的事情。 第一次走进 CCTV ,讲述的是兔子。 感谢CCTV! (王德华 写于 2008.11.8 , 2011 年 1 月 30 日 补充)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8237 次阅读|48 个评论
文明到野蛮,毛泽东:野蛮其体魄
yue 2010-12-18 17:58
毛泽东说,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人在身体上要变得文明,就必须吸收野蛮的一面。 同样,人的精神要变得文明,也得吸收野蛮的一面。 文明其体魄,野蛮其精神。 什么是文明呢?CIVILISATION字面意思本来是城市的意思。所以人们笑话一个人的时候,会使用这样的字眼野,就说他是山里娃,说他很山。意思是说城里人才是文明的。这种文明实质就是城市文明。 然而到了当代,恰恰城市文明才是不文明的。首先城市总体比农村更肮脏,难道肮脏就是文明吗?其次,城市比农村更单调。难道单调就是文明吗?再次,城市比农村更痛苦,你看自杀的,贫困的,有多少?难道痛苦就是文明吗?更不要说,美国的战争武器,中国的民主特色。难道这些都是文明吗? 当然,农村也走城市的老路,农村逐渐变得也很脏,很荒凉(生命的灭绝)。 所以当代的文明本身就是不文明,而是堕落。 虽然有些人的肉体是大自然的杰作,本来是文明,但是附加上去的东西确实是最不文明。 我看见最不文明的东西,就是那些文明人身上所披的貂裘,坐骑的宝马。如果《风中奇缘》所说,文明人才是野蛮的。 大自然的杰作,本来是无与伦比的文明。 最不文明的东西,就是身披貂裘的那些文明人。(注:我们无法否认的仅仅是人天然的美,貂裘本身的美,以及财富和身份。而且貂裘本身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不见得一定违反自然保护法,但是导向确实有一定的危险。) 事实上,大自然本身才是文明。我们说他是文明,不是说他有什么心理功能。是说大自然本身有规律,本身有创造。而且到目前,从制造业的角度看,大自然的水平比人类的水平高。虽然在航空方面,好像人类更胜一筹。但是其他方面还是大自然高明。 所以大自然本身就是文明。 未来的文明,就是保存大自然本身的文明。就是人类的文明和大自然的文明和平共处。 真正的文明必须超越城市文明。真正的文明是大自然与城市的兼容。城市里面有绿色,不是涂料。城市里面有流动的河流。不是死水。城市里面有禽兽,不是动物园里面的牢笼。城市里面有牧歌,不是包厢里面的吼叫。 但是,很不幸,文明所追求的大自然已经不是纯粹自然,而是人类觉悟以后,对大自然的恢复。但是仍然是宝贵的。 这种人造的自然,仍然是文明。不过这种文明不是希腊人所说的文明,那种文明是狭义的,仅指城市文明。现在的明,仅仅是觉悟的意思,是科学技术的意思。因为我们已经把纯粹自然的文明破坏完了。我们以后追求的完善的文明说到底是人类的努力。是对纯粹自然的重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39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基因粮食是变态社会关系的产物(1-4)
宋建国 2010-3-28 20:35
转基因粮食是变态社会关系的产物 转基因粮食作物犹如受到封建统治压迫的女性被强制性地裹出来的小脚一样,是一种变态社会关系的产物。可听到这样的断言:‘要养活 13 亿人,推广和发展转基因粮食是必然的趋势’。可悲的将是,这种权力和资本天然的和有预谋的联手打造出来的“趋势”若成为普遍现实,受到那双畸形的“小脚”无情制约的绝不只是几代女性的命运。 转基因粮食作物是一种含人为导入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粮食作物。不同物种的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的子代不具有生殖遗传能力。这种现象的意义并没有得到过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一障碍在生物的进化和生态平衡过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它是所有生命物体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同一生物物种之间的杂交是基因组层次上的遗传物质的交换,因而是自然的、全面的、统一而稳定的遗传交换。 这里物种的定义有别于品种的定义。 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是是最早的对遗传现象物质基础的提示,也是有史以来为数极少的几个伟大的生物学成就之一。复杂的高级生物之间的杂交却很难像孟德尔遗传学实验那样能得到规律性的认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变异在进化或生物的演变过程中的得到具体体现,它本身也是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这个过程维持了生态平衡,创造了生物和生命现象的多样性;生命本质的一致性和生物 / 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制约和规定着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自然进化和演变过程。 初看起来,通过转基因技术似乎可突破生物进化演变的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和遗传物质交换的障碍,其实不然。通过转基因技术而造成的生物性状和功能的改变不能遗传或不能稳定遗传便是一个证明。但转基因技术确实在外源基因的表达而非遗传上取得了预期的一定成功,制造了与自然作物在个别分子或表达性状或有所不同的作物 -- 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粮食是其中的一类。转基因是通过人为的手段强制性的导入 \ 表达或改造个别基因性状 , 因而它不是自然的表达产物,也从根本上不同于人工有目的品种选择、培育和杂交产物。因其导入基因和手段的不同,其预期和非预期的效应也会不同。实际上,目前包括从事转基因作物研究的专家们在内的人们对此了解所知甚少,还很片面和不成熟。转基因导入手段中采用的细菌质粒或病毒载体实际上也是对受导入物体的一种污染。对这种污染可能产生的潜在的生物效应的长期可靠的观察和检验也是应该予以客观关注和说明的因素之一。 有人强调美国也有人消费转基因粮食,所以提醒我们不应该反对。如果有人能够代表美国政府和美国相关的垄断资本家和美国人民,客观准确地介绍美国转基因粮食的生产出口、消费等等情况及其真实目标 / 意图,那自然是很好的事。即使如此,美国有美国的具体情况,美国有多少人吃转基因粮食对我们并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主张和推广转基因粮食的人依然需要要拿出充分的理由和证据表明推广和普及转基因粮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还有人认为,应该首先用行动而不是思想理论或哲学去证明转基因粮食作物是有害的,才能反对转基因粮食的推广。 不是“行动”的任何理由都不算数!什么行动呢?科研行动?既享有不受监督和不受检验的特权又享有裁判特权的(实践)行动?如果是科研行动,那想说哪方面的话,还得随时向那个方面转行,不转行如何行动?可任何行动都是一种权力和权利的体现。权贵“精英”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用这种方式封口和忽悠,这也容易理解,但作为学者学会用这种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则是很不幸的。 这是一种逻辑颠倒的要求。为什么不是相反?即大力推广转基因作物的人应该首先全面可靠地证明转基因作物的无害性和优越性之后,才能建议和讨论转基因粮食生产和食用推广的必要性问题。被强迫接受注射某种未知制剂的人们莫非得先证明该制剂有害才能拒绝接受注射该制剂?被强迫作慢性自杀的人得先证明自己死于慢性自杀,才能拒绝慢性自杀? 13 亿多人口的主粮的重大改变也应该采取遵循这种逻辑的态度?又莫非接受转基因粮食像婴幼儿接受疫苗注射一样, 13 亿人口全是没有自我监护能力的婴幼儿?只有以资本和封建特权为靠山的“精英”才具有监护能力? 这里也不妨将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作一些展开。 转基因作物优越性的问题: 转基因作物没有真正的优越性,就没有推广的必要性。就转基因粮食而言,任何优越性都必然与产量或 / 和质量相关。 产量方面 :既然是为了解决众多人口吃饭的问题,产量的问题自然会成为一个首先得到重视的问题。既然直接涉及到众多人口粮食是否充足和安全的重大问题,转基因粮食的研究应该采取十分严谨的态度和要求。现在的问题是,增加产量了吗? 有人说可增加 8% 到 10% 的产量: 这个增产是否稳定? 是否需要别的额外投入才能实现?数据是在没有利益牵连、不兼运动员身份的裁判员的监督下获得的?裁判员是如何确定的?是否有严格的对照实验,采取了何种对照实验?如何看待与增产相反或不同的即不增产甚至减产的结论 / 报导 ? 转基因作物生产领域已经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是要通过深化转基因作物的生产与食用推广而解决吗? 因何原因而增产? 因其转基因的特异表达产物而抗虫害。如果如此,连害虫吃了都有毒的粮食作物让人类吃,是否合适?即使假设某种物质对害虫有毒而短期时间内对人“无毒”或没有直接的毒性,但含有这种物质成分的食品能作为主食而长期食用吗?许多治疗传染病的药物之所以能够用于相应的治疗,是这些药物可杀死病原菌或寄生虫,而对于人体并没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但正常人并不可以随意地长期地服用这些药物。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并不是无害的。很清楚,这只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对人没有直接的毒性作用,是否对人肠道细菌的平衡会起到破坏作用?长期食用这样的转基因粮食是否会减弱人体的免疫力或增加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生? 害虫很快就能对转基因植物产生抗性的现象也说明通过粮食作物的转基因解决虫害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方式。医学上抗菌性的产生可以通过改换其他抗菌素、联合使用抗菌素,合理的正确的抗菌素使用原则等而处理问题。但转基因粮食的种植并不像医学上抗菌素的使用那样具有较多的灵活性。抗虫害的转基因作物如果不能预期的抗虫害,人们只能无辜地单纯地充分享受转基因或者转基因加加农药的“优越性”了。此外,从研究试验的角度,倒是可以先质疑转基因粮食作物抗虫害性能的准确性一面。到底是虫子不吃还是虫子吃后死了而没有虫子吃了,哪那一种情况是真实的?“虫子不吃”的现象是在相应人为条件下虫子不吃,还是没有虫子,因而也没有吃? 虫子很快就对转基因粮食作物产生抗性,还是因为后者根本就对前者没有抗性?至少这个问题还需要更严谨一些的研究试验来认识。 因其抗除草剂的毒性作用而增产或稳产?尽管除草剂与一般农药的效用不同,后者杀虫,前者杀草,但作为化学制剂的除草剂本质上也是一种农药。增加对除草剂的抗性,一方面意味着增加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意味着农作物将接受更多除草剂(而不用担心它们被杀死),同时放弃或忽略对除草剂危害作用的必要警惕。此外,耐除草剂作用的基因表达产物是属于哪一类的分子?它的作用机制如何?其生物效应及对人体的影响如何?如果它对人体没有害,为什么没有害?人们对此是否已有充分可靠的认识? 质量方面 : 转基因粮食作物在质量方面有提高吗?对此,同样缺少事实和证据来表明。有举例介绍说某种转基因粮食的色氨酸含量高于非转基因作物,某种转基因粮食的维生素 A 含量有提高。中国人饮食中含必需氨基酸色氨酸较少,中国人缺维生素 A 。姑且不论这是否是事实,这种理由如果能够成立,电视报纸广播及借各种各样途径方式打出的无数夸张和虚假的广告也都可以成为真理了;粮食作物应该转的基因就很多很多了。如果不是饥寒交迫的贫困人群的话,真正容易缺这缺那的原因通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不合理、特殊职业的人群或病患者特殊情况有关。人群中因饮食而造成的某种特殊物质成分不足问题 * 的解决途径也首先绝对不应该是转基因粮食的种植。此外,不能把粮食作物质量的问题转化为某个单个分子产物的含量高低的问题。而决定一种粮食作物质量的判断因素不是单个分子含量所能决定的,而是整体性的因素决定的。不同的食品(主粮、蔬菜、肉奶蛋、水果)之间各有各的优劣,完全可以互补。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下,某种粮食作物或食品的效应也会不同。有效而简单地解决因饮食而造成的单个营养物质成分如维生素 A 不足 * 的方式和途径完全不缺少。有一点或了解一点基本的医学常识便可获得答案。 转基因作物效应不确定性及危害性的问题 : 就转基因粮食作物而言,这个问题始终也是同产量 / 质量以及危害性问题相关或属于这些问题本身。之所以说不确定性,是现阶段人们对转基因粮食作物尤其是转基因主粮的危害效应或可能产生的危害效应知之甚少,它的“优越性”完全没有得到基本的证实。现阶段 , 转基因技术的运用并不具备比较扎实的科学理论和实验基础,还十分初级和粗糙。单纯在这个角度上看问题,迫不及待地匆匆忙忙地搞转基因粮食甚至主粮的生产性种植和食用推广也是极其不适宜的。相反,在已有的生物 / 医学以及社会科学基础上,已经可以看到转基因粮食的不合理性以及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性。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推广转基因粮食作物的问题不可能是个单纯学术或科学的问题。 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转基因粮食作物的问题是一场隐蔽的和公开的经济战争。转基因技术发展到高层次是否 ( 潜在的 ) 可以成为不流血的军事战争手段,何时能够发展到高层次阶段,是另外的话题。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良知和远见卓识的人们对此已有提醒。 很奇怪 , 官场上支持转基因粮食者的态度十分明确,却总是在概念上把“转基因粮食”或“转基因粮食的生产食用推广”偷换为“转基因技术”的概念。抛开这个特色现象,“转基因主粮的种植和食用推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或类似的表述毕竟蒙对了一半。因为这是资本追逐利润和垄断利润的必然趋势,是生物技术的反科学运用和资本主义运用的必然趋势,但绝不是生物技术科学运用的必然趋势,因而也不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转基因粮食直接紧密地涉及到不只是个别人群健康的问题,涉及到生物技术运用的文明走向和伦理问题,转基因粮食的推广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全世界范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抵抗,也是不难令人理解的现象。这和科学普及不够没有实质联系。相反,科学(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全体民众中越普及,普及的程度越高,对转基因粮食的反抗和抵制必将越强烈。 作为一种特殊的作物,考虑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危害性时,自然应该考虑到其相应的特殊性。包括与人体相关的和不相关的两个方面。 绝大多数对人体直接的或短期内出现的伤害相对的容易被观测发现。而对人体间接的和长期的不良影响相对不容易被观测发现。要作出结论,简单和短期的小白鼠实验并不能代替人作为观察对象本身。尤其重要的是:完成生育前的人群即男女青少年、儿童乃及婴幼儿应该是重点观察的对象。因为这涉及到遗传和子孙后代健康的问题。而且这种观测了解应该连续几代,要有合理对照人群做比较的情况下进行。 与人的身体没有直接关系的危害性涉及转基因作物潜在的对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问题。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种植推广很有可能因人为和自然的因素而造成对天然粮食作物的多样性的破坏,影响农作物品种的改进培育、优良品种的保存推广,造成广阔的农业科学试验研究及各种绿色生态农业的萎缩,以及转基因粮食作物的扩散、转移和污染的发生。 无论产生什么后果,转基因粮食一旦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粮食,一旦成为绝大多数人不想吃也得选择的主粮,一个十分荒谬的现象将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资本及资本主义用毁灭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力的方式迫使人们去崇拜天然绿色食品,从而崇拜换取天然绿色食品的资本和权力。这只不过是资本主义创造性毁灭的一种表现而已,是资本的本性。资本唯一的目的和动机是增殖,它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在运动中不断变换自己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形式,保存自己的价值,并实现自己的增殖。资本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和官权相联系的垄断资本,如同高度恶性的肿瘤一样具有极大的浸润性转移性和寄生性质。所谓“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的真实含义是:用转基因粮食垄断粮食生产和销售市场(的制高点)。由于转基因对象一般都采用优良品种(不知有多少例外?),由此也自然容易产生一定的欺骗性:比如相比其它一般品种而言,让人们以为转基因作物(大小、外观形态)长得好,吃起来口感好;甚至还会误认为这是因为转基因而产生的特点。如果有严格一致的对照实验的产品比较的话,这个幻觉必定会消失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最有可能使人们先失去的正是那些优良的品种。在这一点上,转基因技术急匆匆地用于粮食作物的商品生产颇有些“点金成石”和“化善为恶”的功能。资本无所顾忌追逐利润,是社会关系的异化或变态导致的 --- 连人类的天然粮食甚至主粮也不放过,欲通过自身的所谓的“高科技”实力将其毁灭,从而取而代之。因此,资本运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变态的社会关系,转基因粮食正是这种变态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但粮食尤其是主粮是极其特殊和重要的产品,即使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本身,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将其用转基因粮食来代替,道理并不复杂。 不过, 13 亿多人口的中国是转基因粮食种植食用推广的极好试验基地;转基因粮食的全面种植推广,也可能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体现。事情的发展和现实,不知道是被忽悠的呢,还是在忽悠,抑或兼而有之? 人类应该禁止转基因食品: 与同类同品种同一种植管理条件下收获的粮食相比,经过转基因的粮食在整体品质上不可能有优越性。常识告诉我们,相同的条件下,在转基因粮食和非转基因粮食之间的选择,除非不得已的原因(比如经济),绝大多数人群没有理由会选择后者。相信这一点对于转基因粮食的支持者和推广者来说更是没有疑问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转基因粮食尤其是转基因主粮的推广人应该用行动来体现。 转基因粮食在中国的推广不仅会使我国独立自主的粮食生产和发展能力严重萎缩,也会使民族地位和发展受到损害。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转基因粮食的普及推广还可能使几年前出现的“谁来养活中国”这个含义和用意不够明确的问题获得令人震惊的意外答案。 通过基因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来改造生物的品性从而提供具有新的品性的生物直接就是一种极其愚蠢、为贪欲而疯狂不合理的行为。生物学研究领域在技术上的进步改善了人们深入认识各种生命现象的必要条件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在(与植物界相对应的)动物界研究领域中,人们已经获得不同特点的基因敲出敲入的杂合体及纯合体动物,包括克隆动物的产生。但研究人员只是在通过用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去探索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基础,了解生理病理过程的调节因素 / 机理、寻找人类相关疾病防治的策略、方法和针对性目标。也有人试图从基因水平上探寻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这些研究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另一方面,同时也必然受到现代社会变态关系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引导;但不能公然地越过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的底线。基因技术实际上在动物界领域的发展程度明显高于植物界领域。但假如人们用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转基因动物肉奶食品的生产,人的基因的改造,它的荒谬性和危害性必将更加显而易见。因为人们对动物和人本身的了解远比对相对简单的植物的了解更多更深入。 据网络媒体报道,美国 FDA 已批准克隆动物肉奶制品的生产。它的理由同样是某种克隆动物可能会提高肉或奶的产量。这同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生产一样,是在资本贪欲的驱使下反文明的生物技术的运用。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人对食品及其它自然要素的消费,绝不同于其它的非食品物的一切消费。非食品性的消费生产着人们的思想、精神、意识、学识、技能、个性、品格等等。而食品包括空气和水的消费,时时刻刻生产和更新着自己的身体,它同人的日常活动一起不仅影响着人的身体的现实的自然属性或生物属性,也影响着人的自然属性的进化和演变。也就是说,影响着人类自然属性的未来。一方面,人的身体对于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有着全面的内在依赖性,这一点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活动不能突破的底线;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人通过各种人化自然产物调解和改造着自己同自然界的内在联系,由此外在地显示出人在生产和更新自己身体方面的一定的独立(自主)性。但内在的依赖性和外在的独立性之间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的两极借助于一定的伸缩性质而使矛盾得以继续存在。企图超越两极之间的伸缩性所许可范围的行为只能是灾难的根源。 如果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大脑或思想意识自由地支配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如果人试图通过生物技术随意改变自己的遗传基因,这只能是创造性的毁灭而不是创造性的生存。 不难知道,提高肉奶产量如同提高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一样有很多合乎自然的可行的方法途径。克隆动物和转基因都是十分荒谬而又违背动植物生长进化和演变自然本性的。人类应该禁止转基因动植物食品和克隆动物食品的食用消费性生产,应该禁止一切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生产。 转基因技术不应用于粮食的生产和食用性改造,并不意味着转基因技术不可发展和没有用处。相反,转基因技术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大力发展必将显示它的大有可为。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结合广阔的其它农业 / 植物的科学研究,人们可以更好更深入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了解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以及各种营养成分增减变化的条件和诸多调节控制因素及其机理。单纯从植物生态和粮食作物的安全性方面考虑,转基因技术也需要取得充分的发展和进步。但将转基因技术等同于推广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生产和食用,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就必然是出于别有用心。 如果说转基因粮食作物因某个特征具有潜在的提高产量的可能性,这一点作为种植和推广的理由也十分难成立。因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有的因素不仅对于提高产量非常有效,同时也对提高产品品质也非常关键。农业在增加这些因素的参与方面还有很大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空间。为什么要把安全性根本不明确、具有潜在重大危害性的转基因粮食作为首选的途径呢?同样,这只能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性质中得到认识。为了解决人口吃饭的问题而搞转基因粮食的生产的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是极其伪善的托辞。在美国,这个理由更难成立。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 2007 年谷物产量却达中国( 46035.3 万吨) 的 90% ( 41406.6 万吨 ) * ,人均谷物产量(按三亿人口计)约为中国的 3.9 倍。考虑到美国的可耕地面积为中国的两倍,即使按现在的高消费水平,美国人口增加一倍,未来人口吃饭的问题也不难解决。美国垄断资本家搞转基因粮食的生产显然不可能是为了解决美国人吃饭的问题。资本这个“来到人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自然也不会大发善心去解决南美、印度、中国或其它国家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它有这样的善心,那么在转基因粮食没有出现以前,早就可以并且现在依然可以通过若干可行的技术途径去作努力了。如空气、水土污染的防护 / 限制、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水资源的合理建设保护、土壤改良,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使用、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虫害的防治及更多科学要素在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在转基因粮食作物的优越性根本没有得到确立,而其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危害性及不确定性因素没有得到任何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验证排除的情况下,推广转基因粮食尤其是转基因主粮的行为也是对广大民众权利的公然侵犯。 转基因粮食作物不会说话,但它们的代表转基因水稻却借时间老人表达了无声的抗议: “我们水稻作为大自然和生物界的精灵,与你们人类共舞的时期不比你们与狼共舞的时期短暂。在这悠久的历史时期中,我们为你们的生存、进步和发展作出了令我们极其自豪无愧的贡献。你们与狼共舞的结果之一是把狼改造成了狗犬,我们与你们共舞的结果是成全了你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演变。我们为你们走出洞穴,改变单纯狩猎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状态创造了重要物质条件;我们直接目送和见证了你们从愚昧时代走向农业文明时代。而农业文明是你们人类作为人,在自然属性演变进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的社会性人的一个重大标志,也就是说是你们人的社会属性发展到某个重大阶段的里程碑。可以说,没有我们作为食品为你们身体的生产和更新繁衍作出贡献,哪有你们的今天!伴随着你们的发展,我们当中具有不同优良品质的一些成员不断被你们挑选出来、精心保存培育而不断的发展壮大。在你们的生产力、创造力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破坏力还不是十分强大的农业社会里,你们所犯下的错误对生物界、对作为生物界组成部分的我们水稻而言也没有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尽管我们在自然界中的同类越来越少。然而,自从你们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你们的生产力及与之相伴的破坏力也日益强大,你们的破坏性行为使我们连同整个生物界的命运开始发生危机性的变化。我们野生的同类越来越倾于灭绝如同与你们共舞的众多野生动物一样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我们开始受到各种重金属、不同毒性的化学物的污染。我们呼吸的空气变得越来越混浊,吸的水质越来越差。你们甚至直接把剧毒农药喷洒在我们身上。尽管你们知道我们不洁的身体迟早也会构成你们身体的组成部分,你们才稍稍有所顾忌。我们不知道这一切发生和持续不变甚至在有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剧的原因。后来得悉你们的先知很早就说过:‘工业社会是人的本质打开了的一本书’。我们不难理解,这里所说的本质是指你们人的社会本质,即建立在你们生物属性基础上的社会本质。 打开这本书我们了解到,人的本质可以像美丽的天使,又可似那想象中最邪恶的魔鬼。在你们人类最后一个形态的阶级社会里,社会阶级分化和阶级性质是如此鲜明、强烈、甚至十分惨烈。我们明白了一点道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通过人和人类的社会关系而中介的。因此,人类的社会关系的阶级性质必然要反映到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中来。我们水稻作为自然界的特殊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的主粮之一,我们同你们的关系必然也要经过你们社会的中介运动。也会打上你们社会关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的烙印。你们的社会关系已经高度变态,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和追逐权力、金钱、名誉和地位,资本和权力精英们为所欲为,敢于把一切天理踩在脚下。我们作为转基因水稻,正是你们这一行为的直接结果。由于你们的社会关系也要通过自然界来中介,而这个自然界可以是自然的自然物、人化的自然物,比如各种商品,一个假象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被掩饰为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不仅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之间,人与这些作物之间均具有这种虚假的表现。 作为转基因水稻,我们一方面没有了健康和正常的遗传能力,另一方面却具备了变态的自然属性。此外,我们所具有的一切优良品格,还被人们误以为是你们转基因的结果,这是人们科普知识不够的结果,更是你们片面性宣传的结果,因而你们是虚伪的,你们的宣传是不可信的,经不起检验的。即使对待我们,你们也是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一切错误归于别人 ’ 。什么不抗伏不抗倒啊,不抗虫不抗除草剂啊;什么产量不够再高一些,某种成分低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似乎人和社会造成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我们的品质再优秀,你们也会找到理由将我们毁灭。这是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本性使然;资本不是单纯的物,而是借物中介的社会关系,因而这是你们社会关系的性质使然。 ” 十几年前,一位历史学家在他的中文版著作前言 # 中写道: “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世界目前生产的粮食多于它的需求。如果将这些食物平均分配,我们将拥有一个人民过于肥胖的世界,但是,这些食物并没有平均分配。由于我们拒绝接受社会变化,每个民族中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全世界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变得越大。因此,在我们的时代,古老的生产率问题首次得到解决之后,营养不良和忍饥挨饿的人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在著作总结性结尾章节的第一段,他还提到这个统计事实: “ 1985 年,谷物产量可以为全世界每个人(每日)提供 3,000 卡路里的热量,或提供远远足够有余的营养。然而,那年营养不良或忍饥挨饿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有 3,500 万人死于与饥饿有关的疾病,而另外有 7 亿人营养不良。” “善哉,善哉,今年五谷丰登也要吃人!”只不过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因误解而生的结论,但却是现实世界的部分真实写照。并且,“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 假设这些情况确实普遍存在。 * 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 # 《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后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吴象婴 梁赤民 译)
30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侍人与自然的关系?
tutor 2010-2-12 18:59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自身能力有限,不用说改造自然,抗拒自然的能力都有限,这时人是敬畏自然。由于敬畏,所以创造出鬼神,把对自然敬畏转化到鬼神身上。 而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提出了人必胜天的口号,这时人对自然充满了征服欲,所以这对自然索取多了,最终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例如,在美国和前苏联,由于大面积的开垦土地,造成了灾难性的黑风暴;而且在国内,上世纪围湖造田、捕杀灾兽带来的后果也表现出来生态平衡被破坏、自然灾害加剧,1998年的长江洪水是这种后果最具体的体现。 所以,许多人提出,放弃人必胜天的思维,人应该敬畏自然。 自然因人的敬畏而得到保护是有可能的,但要首先要有针对性崇拜。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是往往是有针对性的,什么东西对他们影响大,他们就敬畏,就顶礼膜拜。印度人敬牛,因为牛对他们的农业生产极其重要;古埃及人敬猫,因为作为地中海的粮仓,能灭鼠的猫对他们也极其重要;有些敬畏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不知道其敬畏来源了,但这种敬畏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但这对自然的保护显然是片面地,而且有些会起反作用。比如,在马达加斯加,有一种动物叫指猴,叫声凄厉,如同哭一样,在夜晚令人毛骨悚然,而且糨黄色的眼珠在夜色中发生神秘的幽光,行动时一跳一跳如同鬼怪,对人又有一定的好奇心。当地人认为如果指猴跳到自己的身上,便预兆死亡。因此,当地人见到指猴就杀。并将指猴的尸体钉在木桩上,希望这样能够把厄运赶走。指猴因而遭到的大量杀害,现在已经接近灭绝了。在中国,猫头鹰也遭到了类似的待遇。 即便有了神圣的光环,这种保护往往也是不牢靠的。当与被保护的对象有利益冲突或可以获取利益时,也会被人出卖的,有时利益可能是很渺小的。藏羚羊,在青藏高原上被敬为神兽,几千年来与人相安无事,但自从藏羚羊的底绒和角成为西方时尚界的宠儿后,大量的藏羚羊遭到盗猎,而多数屠杀藏羚羊的人就是曾经奉其为神兽的当地居民,而他们在猎杀一头藏羚羊所获得的利益大约只有两元钱,那里的人太穷了。 所以,自然因人的敬畏而得到保护要有两个前提条件:要人崇拜、要人不为利益所动,总结成一句话,人要足够的傻。 人类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所用所需取到自然,人的活动又深刻地影响着自然。当人类不了解自然是如何影响自身时,就会敬畏它,正如一个人在一个黑洞洞的屋子中,不知道周围有什么东西时,害怕的心里自然油然而生。当人类不了解自身如何影响自然又需要从中获取必需时,就会想征服它,以满足自身无止境的贪欲,正如一个不知道超市为何物的人来到超市中,看到人人可随意取物,便会贪婪地去拿所有他想拿的东西。所以征服欲来自无知,敬畏心也来自无知,以敬畏代替征服,是以无知换无知,是愚民政策。 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既不应该是敬畏,也不应该是征服,在应该是尊重,因为尊重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因为人类了解自然了,知道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知道在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有它的价值,才不会把它们当作害兽予以剿灭,才不会因为自已的好恶去判定它们的存灭,才不会因为眼前之利举起屠刀。 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自然,这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和谐境界。
个人分类: 人与自然|4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