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受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乙烯信号简史 | 乙烯受体家族的“爱恨情仇”
yjjh143 2018-7-15 23:39
俗话说: “ 好兄弟高打墙,亲戚朋友远离乡。 ” 意思是说,如果想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就必须在两家之间打一堵墙隔离,如果想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好,那就必须要离得远一点。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我们在上一讲中提到,乙烯受体家族一共有 “ 五兄弟 ” 。和我们人类一样,乙烯受体家族成员一多,肯定就不可避免地惹出许多麻烦,生出许多事端。那么, 这些成员之间有没有什么远近亲疏呢?植物为什么要进化出这么多受体,它们之间的功能又有什么分化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乙烯受体家族里的那些“爱恨情仇”。 1. 乙烯受体家族的分类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乙烯受体家族的分类。总体来看,乙烯受体家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保守的结构域:一个负责和乙烯结合的 N 端,一个 GAF 结构域以及一个蛋白激酶结构域。另外,其中的三个受体( ETR1 、 ETR2 和 EIN4 )的 C 端还有一个接收结构域( receiver domain )。根据乙烯结合结构域的蛋白序列相似性,可将乙烯受体分为两个亚家族。亚家族 I 包括 ETR1 和 ERS1 ,它们具有组氨酸激酶活性所必需的氨基酸残基,具有组氨酸激酶的活性。亚家族 II 包括 ETR2 、 ERS2 和 EIN4 ,它们的组氨酸激酶结构域退化,具有丝 / 苏激酶的活性。另外,亚家族 II 的 N 端还多了一段氨基酸序列,可能具有信号肽的作用。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 ERS1 既有组氨酸激酶的活性,又有丝 / 苏激酶的活性。由此可见,和其他植物激素比,乙烯受体具有更强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 乙烯受体的分类( Lacey等,2014) 2. 乙烯受体的功能分化 正如我们人类讲究长幼尊卑,许多生物学过程也是要讲究次序的。既然乙烯受体家族有这么多成员,那么这五个成员在乙烯信号转导中是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还是也有一定的主次之分呢? 2003 年, Anthony B. Bleecker 实验室在 The Plant Cell 上发表一篇题为 Analysis of combinatorial loss-of-function mutants in the Arabidopsis ethylene receptors reveals that the ers1 etr1 double mutant has severe developmental defects that are EIN2 dependent 的文章。文章中对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进行不同的组合,构建了多种组合的双突和多突。对这些突变体表型进行观察后发现,对于拟南芥黄化苗,所有的乙烯受体突变体组合都表现出部分的组成型乙烯反应,但对外源乙烯处理仍有反应,这也在此说明了乙烯受体家族存在功能冗余。而对于生长在光照下的幼苗, ers1etr1 双突的生长发育受到更加明显的影响,比如莲座叶变小,晚花以及不育,说明乙烯受体亚家族 I 在光下拟南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ers1etr1双突的表型(Hall等,2003) 2007 年, Schaller, G. E 实验室在 BMC Plant Biology 上发表题为 A strong constitutive ethylene-response phenotype conferred on Arabidopsis plants containing null mutations in the ethylene receptors ETR1 and ERS1 的文章,对乙烯受体亚家族 I 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 etr1ers1 loss of function 双突表现出非常严重的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说明亚家族 I 可能在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将 ETR1 转化到双突中即可完全回复突变体的乙烯反应表型。另外, etr1ers1 仍然具有一定的乙烯反应,说明乙烯受体亚家族 II 可以独立行使部分乙烯受体的功能。 etr1ers1双突的组成型乙烯反应(Qu等,2007) 2010 年,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文啟光课题组在 BMC Plant Biology 上发表文章 Genetic and transformation studies reveal negative regulation of ERS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研究发现,在含有野生型 ETR1 的乙烯受体突变体中引入 ers1 突变,反而会减轻其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而过表达 ERS1 则增强对植物生长的抑制,说明在调控乙烯反应方面, ERS1 具有双重作用:抑制乙烯反应,以及依赖于 ETR1 的促进乙烯反应。关于这一双重功能是如何实现以及如何调控的,仍需进一步研究。 ERS1的双重作用(Liu等,2010) 2012 年,上海植生所文啟光课题组一鼓作气,在 Plant Physiology 上发表文章 Arabidopsis ETR1 and ERS1 differentially repress the ethylene respons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thylene receptor genes ,创新性地将 ETR1 和 ERS1 显性突变导入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五突( 5LOF )中,观察显性突变对五突乙烯反应的恢复情况,研究基因的功能。研究发现,将 etr1-1 显性突变导入 5LOF 中,杂交后代表现出乙烯不敏感的表型,说明 etr1-1 可独立于其他乙烯受体,抑制拟南芥的乙烯反应。而 ers1-1 显性突变对乙烯反应的抑制依赖于 ETR1 和 EIN4 。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乙烯受体之间可能发生互作,共同调控植物复杂的乙烯反应。 etr1-1显性突变可独立地抑制拟南芥乙烯反应(Liu等,2012) 3. 乙烯受体多样化的意义 除了拟南芥,在其他植物中(比如番茄)也发现了乙烯受体家族,这说明乙烯受体家族并不是拟南芥所特有的,更不是拟南芥基因组复制造成的。那么, 乙烯受体家族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有许多假设: (1) 不同受体对乙烯的亲和性可能不同,它们分工合作,共同感知不同浓度的乙烯; (2) 在转录水平,不同的受体对乙烯的反应不同,受体特异的乙烯响应模式,可能会引起不同的乙烯反应; (3) 受体在植物中的表达模式不同,这可能和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各个组织和器官不同的乙烯反应有关; (4) 不同的受体,可能和不同的下游因子互作,或者和同一因子具有不同的亲和性; (5) 受体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互作模式,相互影响,共同调控乙烯反应。 总之,由于乙烯在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响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乙烯受体的复杂性,可能是乙烯功能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结果。 【参考文献】 Lacey, R. F., Binder, B. M. (2014). How plants sense ethylene gas—The ethylene receptors.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133, 58-62. Gallie, D. R. (2015). Ethylene receptors in plants-why so much complexity?.F1000prime reports,7. Hall, A. E., Bleecker, A. B. (2003). Analysis of combinatorial loss-of-function mutants in the Arabidopsis ethylene receptors reveals that the ers1 etr1 double mutant has severe developmental defects that are EIN2 dependent.The Plant Cell,15(9), 2032-2041. Qu, X., Hall, B. P., Gao, Z., Schaller, G. E. (2007). A strong constitutive ethylene-response phenotype conferred on Arabidopsis plants containing null mutations in the ethylene receptors ETR1 and ERS1.BMC Plant Biology,7(1), 3. Liu, Q., Xu, C., Wen, C. K. (2010). Genetic and transformation studies reveal negative regulation of ERS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BMC plant biology,10(1), 60. Liu, Q., Wen, C. K. (2012). Arabidopsis ETR1 and ERS1 differentially repress the ethylene respons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thylene receptor genes.Plant Physiology, pp-111. Hua, J., Meyerowitz, E. M. (1998). Ethylene responses are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a receptor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Cell, 94(2), 261-271.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1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乙烯受体家族的“发家史”
热度 1 yjjh143 2018-7-10 23:09
自从 ETR1 基因被成功克隆后,关于乙烯受体方面的研究就开始层出不穷。人们逐渐发现, 乙烯受体并非 “ 一枝独秀 ” ,而是由多个 “ 兄弟 ” 组成了一个受体家族 。我们可以把 ETR1 比作乙烯受体家族创业的开拓者,它完成了最原始的积累,并带领着其他成员一路开疆拓土,创建了显赫的乙烯受体家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扒一扒乙烯受体家族的 “ 发家史 ” 吧 。 在上一讲中,我们曾经提到过, Elliot M. Meyerowitz 实验室 1993 年发表的克隆 ETR1 的 Science 文章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用 ETR1 基因和拟南芥基因组 DNA 杂交时,可筛选到多条片段,说明 ETR1 可能存在一个基因家族。那么这些基因是什么,它们和乙烯信号转导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Elliot M. Meyerowitz 实验室对这一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1995 年, Elliot M. Meyerowitz 实验室在 Science 上发表文章 Ethylene insensitivity conferred by Arabidopsis ERS gene 。他们以 ETR1 的 cDNA 为探针,对拟南芥基因组 DNA 文库进行 筛选,筛选到一个同源基因,命名为 ERS ( ethylene response sensor )。 ERS 定位在 2 号染色体上,编码 613 个氨基酸,和 ETR1 蛋白具有 67% 的一致性( identity ),但是比 ETR1 短了 125 个氨基酸。 ERS 的 N 端( 1-321 )和 ETR1 的相似性为 75% ,在蛋白质数据库中没发现已知结构域注释; C 端含有一个预测的组氨酸激酶结构域,和 ETR1 具有 58% 的相似性,但是少了一个 receiver domain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乙烯反应突变体的正向遗传学筛选中,一共筛选到了 4 个 ETR1 等位突变( etr1-1 至 etr1-4 ),这 4 个突变位点分布在 3 个疏水结构域中,而在 ERS 中,这 4 个位点都是保守的。 虽然 ERS 和 ETR1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在乙烯信号转导中发挥什么作用呢?在 etr1-4 突变体中, ETR1 蛋白第 62 的 Ile 被 Phe 替换,导致显性的乙烯不敏感。既然这个位点在 ERS 中也是保守的,那么 ERS 中发生相同的突变后,会发生什么呢?科研人员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将相同的突变引入 ERS 中,并转化拟南芥。和 etr1-4 相同,转化 ers 的拟南芥黄化苗也表现出显性的乙烯不敏感表型,并且在其他生长时期同样也都对乙烯不敏感。以上结果说明, ERS 可能具有和 ETR1 类似的乙烯受体功能。 ers-1 转化拟南芥导致乙烯不敏感( Hua 等, 1995 ) 在对拟南芥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的过程中, Elliot M. Meyerowitz 课题组还筛选到了另外一个显性的乙烯不敏感突变体 etr2-1 。 1998 年,相关研究成果以 ETR2 is an ETR1-like gene involved in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为题发表在 The Plant Cell 上。通过图位克隆,鉴定到了位于 3 号染色体上的 ETR2 基因。 etr2-1 编码区发生了一个 C 到 T 的突变,导致第 66 位的氨基酸由 Leu 突变为 Pro ,而这一位点处于乙烯受体家族非常保守的区域。将 etr2-1 基因转化到野生型拟南芥中,导致转基因植株出现显性的乙烯不敏感表型,说明 etr2-1 突变体的表型确实是由 ETR2 基因突变所致。 对蛋白序列分析发现, ETR2 编码 773 个氨基酸,和之前鉴定的乙烯受体 ETR1 以及 ERS 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蛋白结构方面, ETR2 和 ETR1 具有相同的结构域:一个 N 端结构域,一个可能的组氨酸激酶结构域以及一个接收结构域( receiver domain ),而 ERS 的接收结构域缺失。但是,就蛋白序列的相似性而言, ETR1 和 ERS 的相似性更高( 79% ),而 ETR2 与 ETR1 和 ERS 的相似性相对较低( 65% 和 63% )。 etr2-1 对乙烯处理不敏感( Sakai 等, 1998 ) 通过前面的研究,已经鉴定到了 3 个可能的乙烯受体,但是基于以下证据, Elliot M. Meyerowitz 等仍认为乙烯受体家族可能还有新的成员: 1. 之前筛选到了一个 ein4 突变体,它具有和乙烯受体突变体相似的乙烯不敏感表型,但是 EIN4 的基因定位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还未开展; 2. 由于许多乙烯反应突变体只筛选到了一个 allele ,而且并没有筛选到 ERS 突变( ERS 通过交叉杂交技术筛选得到),因此乙烯反应突变体的遗传学筛选应该还没饱和。 鉴于以上两点, Elliot M. Meyerowitz 课题组通过反向遗传学的方法,利用交叉杂交( cross-hybridization )技术,对新的乙烯受体家族成员进行了筛选。 1998 年,相关成果以 EIN4 and ERS2 are members of the putative ethylene receptor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为题,发表在 The Plant Cell 上。 文章中以 ETR2 的 cDNA 为探针,对拟南芥的基因组进行筛选,筛选到了两个 ETR2 的同系物( homolog ),其中一个定位到 3 号染色体上。有意思的是,之前通过遗传学方法筛选到的 ein4 突变体,图位克隆定位到的候选区间和该同系物的候选区间有重叠。并且 ein4 突变体的表型和之前鉴定到的 3 个乙烯受体突变体相似,都是显性的乙烯不敏感,因此科研人员猜测这个 ETR2 同系物很可能就是 EIN4 。另外,通过正向遗传学筛选,又筛选到了两个 ein4 的等位突变 ein4-2 和 ein4-3 。进一步研究发现,该 ETR2 同系物确实就是 EIN4 。 EIN4 编码 766 个氨基酸,和 ETR2 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74% )。 另外一个 ETR2 同系物定位在 1 号染色体上,被命名为 ERS2 ,它的氨基酸序列和 ETR2 以及 EIN4 的相似性较高( 73% 和 68% )。和 EIN4 不同,之前并没有通过遗传学方法筛选到 ERS2 的等位突变体,为了验证基因的功能,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将 ERS2 蛋白第 67 位的 Pro 突变为 Leu ( etr2-1 具有相同突变), 94 位的 Ile 突变为 Phe ( etr1-4 , ein4-1 和 ers1-1 具有相同突变),并转化至拟南芥中。转基因植株在 T1 代就表现出乙烯不敏感的表型,并且在自交的 T2 代中,乙烯不敏感表型和转基因是共分离的,说明 ERS2 突变可导致显性的乙烯不敏感。 ein4 和 ers2 突变体对乙烯不敏感( Hua 等, 1998 ) 通过以上研究,一共找到了 5 个可能的乙烯受体,对这 5 个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们的时空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 ETR1 和 EIN4 的表达对乙烯处理没有响应,而乙烯处理后 ERS1 、 ERS2 以及 ETR2 的表达量增加。以上结果说明,这 5 个疑似的乙烯受体在乙烯信号转导方面可能存在功能差异。 虽然已经找到了 5 个候选乙烯受体,但是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之前筛选出的乙烯受体突变体都是显性突变,而显性突变有可能是由于 loss of function 引起,也有可能是由于 gain of function 引起,所以并不能确定这些基因在乙烯信号转导中到底起到正向作用,还是反向作用。因此,筛选以上基因的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才能最终确定基因的功能。 还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通过遗传学方法没有筛选到受体的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呢? 可能有以下 三个原因 : 1. 以上受体基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必须的,任一基因发生 loss of function 突变致死; 2. 乙烯受体家族可能存在功能冗余,某一受体突变后,并没有明显表型; 3. 以上基因可能并不参与乙烯感知,它们 loss of function 后并不改变植物的乙烯反应。 因此,通过筛选以上受体基因显性突变的基因内抑制子的方法,也许能够筛选出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所谓基因内抑制子,在此处是指在发生显性突变的同一基因内部又发生了另一突变,抑制或部分恢复原突变体乙烯不敏感的表型。使用基因内抑制子筛选的方法, Elliot M. Meyerowitz 课题组成功鉴定到了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的突变体,相关结果以 Ethylene responses are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a receptor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为题于 1998 年在 Cell 上发表。 通过 EMS 诱变的方法,成功筛选到了 ETR1 、 ETR2 和 EIN4 的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这些突变体都是发生了提前终止或者剪切错误,为隐性突变,可恢复原突变体乙烯不敏感的表型。另外,鉴于在之前的诱变中没有筛选到 ERS2 的突变体,因此采用筛选 T-DNA 插入突变体库的方法,筛选到了 ERS2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 筛选乙烯受体突变体的基因内抑制子( Hua 等, 1998 ) 对这些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的乙烯反应表型研究后发现,单突并没有明显的乙烯反应缺陷表型,单突杂交后得到的双突表型也不明显,直到三突和四突才表现出明显的组成型乙烯反应的表型。说明乙烯受体家族存在严重的功能冗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之前没有筛选到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由于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三突和四突表现出组成型的乙烯反应,这说明和大多数受体的正调控机制不同,乙烯受体在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起到负调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没有乙烯时,受体处于激活的状态;当有乙烯时,受体的活性反而被抑制。另外,由于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表型和显性突变体表型相反,因此显性突变应该属于 gain of function 。 三突和四突表现组成型乙烯反应( Hua 等, 1998 ) 2005 年, Bleecker 实验室在 The Plant Journal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thylene-binding activity, gene expression levels, and receptor system output for ethylene receptor family members from Arabidopsis and tomato 的文章,发现拟南芥的五个候选乙烯受体和乙烯分子都具有高亲和的结合活性。 至此,就集齐了乙烯受体家族基因作为乙烯受体的三大证据,确立了乙烯受体家族的地位: 1. 这些基因的突变体都可导致植株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在所有生理时期都表现乙烯反应缺陷的表型; 2. 在所有已知的乙烯信号组分中,这些候选受体基因都位于遗传学上游(具体内容后续会逐步介绍); 3. 具有特异的乙烯结合活性。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发现, 乙烯受体开创性的研究大部分都是 Meyerowitz 实验室完成的 。其实,这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是非常常见的。 一个实验室专注于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非常完善的体系。科学研究其实就像一个连环案,一个案件破解了,往往又引出下一个案子的线索。而科学家们就像福尔摩斯,用他们那一双慧眼在错综复杂的事件中发现关键线索,破解一个又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的真相,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Chang, C., Kwok, S. F., Bleecker, A. B., Meyerowitz, E. M. (1993). Arabidopsis ethylene-response gene ETR1: similarity of product to two-component regulators. Science , 262 (5133), 539-544. Hua, J., Chang, C., Sun, Q., Meyerowitz, E. M. (1995). Ethylene insensitivity conferred by Arabidopsis ERS gene. Science, 269(5231), 1712-1714. Sakai, H., Hua, J., Chen, Q. G., Chang, C., Medrano, L. J., Bleecker, A. B., Meyerowitz, E. M. (1998). ETR2 is an ETR1-like gene involved in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5(10), 5812-5817. Hua, J., Sakai, H., Nourizadeh, S., Chen, Q. G., Bleecker, A. B., Ecker, J. R., Meyerowitz, E. M. (1998). EIN4 and ERS2 are members of the putative ethylene receptor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The Plant Cell , 10 (8), 1321-1332. Hua, J., Meyerowitz, E. M. (1998). Ethylene responses are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a receptor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Cell, 94(2), 261-271.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3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乙烯信号开山之作:受体ETR1的鉴定
热度 1 yjjh143 2018-7-9 21:24
李白在《蜀道难》中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诗句广为流传。在信号通路中,受体是激素分子引起细胞内部反应的第一道关卡。它就好比那当关的勇士,不攻克这一关,任它有千军万马,细胞内也仍是风平浪静,没有丝毫反应。由此可见,受体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性作用。 我们在上一讲中提到过, 1988 年 Bleecker 等人在 Science 上报道了一个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当用乙烯处理时,它无法表现出正常的 “ 三重反应 ” ,如鹤立鸡群一般,高傲地俯视着脚下的野生型,并且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所有组织和器官都表现出乙烯不敏感的表型。另外,突变体的乙烯结合能力也大大降低。基于以上结果,作者推测, ETR1 很可能在乙烯信号的早期发挥作用,并且可能作为受体发挥作用。 1993 年, Elliot M. Meyerowitz 实验室和 Bleecker 合作,在 Science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Arabidopsis Ethylene-Response Gene ETR1: Similarity of Product to Two-Component Regulators 。他们通过染色体步移( Chromosome walking )的方法,成功克隆到了 ETR1 基因。 ETR1 位于一号染色体的末端,编码了 738 个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和野生型比, etr1-1 突变体中 ETR1 基因的 N 端一个碱基的替换导致氨基酸发生 C65T 的突变。 通过染色体步移方法定位到 ETR1 基因( Chang 等, 1993 ) 对于 ETR1 表达模式的分析发现,该基因在拟南芥的根、茎、叶、花和幼苗中都有表达,并且不存在可变剪切。此外,乙烯处理不影响 ETR1 mRNA 的表达。以 ETR1 基因片段和拟南芥基因组杂交,可检测到多个片段,说明拟南芥基因组可能编码多个和 ETR1 序列类似的类似基因。在此后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们慢慢揭示了乙烯受体家族复杂的功能分化,我们后续再讲。 ETR1 蛋白分析结果表明,其 N 端没有发现保守的结构,但是 C 端和参与原核生物信号转导的双组份系统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暗示着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 将 etr1-1 基因组序列转化到拟南芥中,可引起转基因黄化苗出现乙烯不敏感的表型,而转化正常 ETR1 基因的转基因植株的乙烯反应正常,说明 etr1-1 突变体的表型确实是由于 ETR1 基因的突变导致,这就敲实了 ETR1 在乙烯信号中的功能。 etr1 转基因株系的乙烯反应表型( Chang 等, 1993 ) 1995 年, BLeecker 实验室报道,在从拟南芥中提取 ETR1 蛋白时,提取出来的蛋白的大小总是为 147kD 左右,而根据基因的 CDS 预测的蛋白大小是 79kD 左右,二者存在着约两倍的关系。同时,当从异源表达 ETR1 的酵母中提取蛋白时,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可是,当用还原剂二硫苏糖醇处理后,蛋白大小即可变为 79kD ,说明 ETR1 蛋白可能通过二硫键形成二聚体。将 ETR1 蛋白分段研究发现,其 N 端参与了二聚体的形成。将 N 端的半胱氨酸分别进行点突,发现第 4 位和第 6 位的半胱氨酸介导了二聚体的形成。 ETR1 第 4 位和第 6 位的半胱氨酸介导了二聚体的形成( Schaller 等, 1995 ) 1999 年, Bleecker 实验室再次在 Science 上发文 A Copper Cofactor for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from Arabidopsis ,报道了铜离子可作为辅助因子和 ETR1 的 N 端结合,影响 ETR1 与乙烯的亲和性。另外,文章中还揭示了 etr1-1 突变的分子机制: etr1-1 中的点突变导致蛋白无法和铜离子结合,进而导致和乙烯的亲和性降低,无法识别和传递乙烯信号,导致乙烯不敏感的表型。 铜离子作为 ETR1 的辅助因子影响乙烯的亲和性( Rodrıguez 等, 1999 ) 虽然 ETR1 基因早在 1993 年就已经被克隆了,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 ETR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一直是个不解之谜。通过蛋白结构分析发现, ETR1 N 端含有一个跨膜结构域,但是序列分析并未为其亚细胞定位提供任何可参考的信息。直到 2002 年, G. Eric Schaller 实验室在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杂志上发表题为 Localization of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of Arabidopsis 的文章,综合使用了双水相萃取、蔗糖梯度离心和免疫电镜等技术,确定 ETR1 蛋白主要定位在内质网上,该定位主要由其 N 端决定。并且,乙烯的结合并不会改变 ETR1 的亚细胞定位。 免疫电镜显示 ETR1 定位在内质网上( Chen 等, 2002 ) 看完 ETR1 的研究历史,不仅感慨,小小的一个基因,竟然需要多个实验室合作,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才研究清楚它的基本功能。以今天的观点来看,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归根到底,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工具还比较落后。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科研环境,要做某一方面的研究,成熟的体系都是现成的,这就大大加快了我们的研究进程。 当然,凡事有利就有弊。上世纪末,克隆出一个基因就能发个 CNS 级别的文章,而现在我们即使把功能做得非常深入,能发个 CNS 的子刊就不错了。唯一不变的是, 每一篇文章背后,都蕴藏着科研人员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所以,当我们读每一篇文献时,请心怀敬畏。 【 参考文献 】 Bleecker, A. B., Estelle, M. A., Somerville, C., Kende, H. (1988). Insensitivity to ethylene conferred by a dominant mut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Science , 241 (4869), 1086-1089. Chang, C., Kwok, S. F., Bleecker, A. B., Meyerowitz, E. M. (1993). Arabidopsis ethylene-response gene ETR1: similarity of product to two-component regulators. Science , 262 (5133), 539-544. Schaller, G. E., Ladd, A. N., Lanahan, M. B., Spanbauer, J. M., Bleecker, A. B. (1995). The ethylene response mediator ETR1 from Arabidopsis forms a disulfide-linked dimer.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270 (21), 12526-12530. Rodrıguez, F. I., Esch, J. J., Hall, A. E., Binder, B. M., Schaller, G. E., Bleecker, A. B. (1999). A copper cofactor for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from Arabidopsis. Science , 283 (5404), 996-998. Chen, Y. F., Randlett, M. D., Findell, J. L., Schaller, G. E. (2002). Localization of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of Arabidopsi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277 (22), 19861-19866.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05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美科学家在Science发表拟南芥雌雄配子受精交流一对重要受体
zodiac0318 2017-12-15 08:26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PaperRSS” 来源|科学网博客 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两个植物分子生物学家长期研究花粉管和雌蕊是如何通过花朵的雌雄部分来实现植物受精的。 今天,他们在科学早期发表文章中报告说,他们已经确定了一对这些通讯所必需的受体以及调节受体活性的分子。 麻省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的Alice Cheung和Hen-Ming Wu与中国的Qui-Jia Qu和Hongya Gu在模式植物 拟南芥中 的工作提高了对植物繁殖的基本了解。 研究人员将这两个新的受体命名为Buddha Paper Seal1和2(BUPS1 / 2)。 他们的论文还鉴定了几种称为快速碱化因子(RALF)4,19和34的小肽作为它们的配体 - 调节受体功能的分子。 此外,作者描述了如何将BUPS1 / 2和第二对称为ANXUR1和2(ANX1 / 2),RALF4和19的相关受体全部在花粉管中表达并且为雄性生育所需要,相互作用以获得它们的工作完成。 Cheung说:“我们的论文描述了植物繁殖中男性和女性相互作用网络的一个重要阐述,涉及这个过程的分子必须密切合作来协调和支持雌雄互动事件,在这个过程中,花粉管生长在内部雌蕊常常在距离管子直径数百或数千倍的距离处将精子传递到目标卵细胞,花粉管在整个行程中必须保持完整,但必须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爆发到达释放精子受精的目标,破裂过早或未能破裂,对繁殖造成破坏。“ 两个研究小组发现受体和RALF4和19需要在生长过程中保持花粉管的完整性。 他们还表明,从女性表达的RALF34促进了爆裂过程,以及一些已知的和其他尚未确定的因素。 他们展示了这些分子如何相互作用,说明了男性和女性之间产生种子的“有趣的沟通机制”。 Abstract In flowering plants, fertilization requires complex cell-to-cell communication events between the pollen tube and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issues,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extracellular signaling molecules interacting with receptors at the pollen tube surface. We found that two such receptors in Arabidopsis , BUPS1 and BUPS2, and their peptide ligands, RALF4 and RALF19, are pollen tube–expressed and are required to maintain pollen tube integrity. BUPS1 and BUPS2 interact with receptors ANXUR1 and ANXUR2 via their ectodomains, and both sets of receptors bind RALF4 and RALF19. These receptor-ligand interactions are in competition with the female-derived ligand RALF34, which induces pollen tube bursting at nanomolar concentrations. We propose that RALF34 replaces RALF4 and RALF19 at the interface of pollen tube–female gametophyte contact, thereby deregulating BUPS-ANXUR signaling and in turn leading to pollen tube rupture and sperm release. UMass Amherst plant molecular biologist Alice Cheung says the male plant's pollen tube transports sperm to female target cells. She and colleagues identify two new receptors essential to this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molecules whos.. Read more at: https://phys.org/news/2017-12-pair-receptors-essential-male-female.html#jCp Two groups of plant molecular biolog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and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have long studied how pollen tubes and pistils, the male and female parts of flowers, communicate to achieve fertilization in plants. Today they report in a Science early release paper that they have identified a pair of receptors essential to these communications as well as molecules that modulate the receptors' activity. The work, in the model plant Arabidopsis, advances basic understanding of plant reproduction, say Alice Cheung and Hen-Ming Wu at UMass Amherst, with Li-Jia Qu and Hongya Gu in China. The researchers named the two new receptors Buddha Paper Seal 1 and 2 (BUPS1/2). Their paper also identifies several small peptides known as Rapid Alkalinization Factors (RALF) 4, 19 and 34 as their ligands - molecules that modulate the receptors' functions. Further, the authors describe how BUPS1/2 and a second pair of related receptors called ANXUR 1 and 2 (ANX1/2), and RALF 4 and 19, all expressed in the pollen tube and required for male fertility, interact together to get their jobs done. Cheung says, Our paper describes an important elaboration of the male and female interaction network in plant reproduction. Molecul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have to work intimately together to orchestrate and support the male-female interactive events. In this process the pollen tube grows inside the pistil, often over distances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times greater than the tube s diameter, to deliver sperm to the target egg cell. The pollen tube must remain intact throughout this journey, but then must burst open at exactly the right time and place when it arrives at the target to release sperm for fertilization. Bursting too soon or failing to burst when it should are both devastating to reproduction. The two research teams found that the receptors and RALF4 and 19 are required to maintain pollen tube integrity during the growth process. They also show that RALF34, expressed from the female, facilitates the bursting process, along with some known and other not yet identified factors. They demonstrate how these molecul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llustrating an intriguing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o produce seeds, Cheung says. She adds, In showing how receptors and their ligands work together to ensure reproductive success, our work illuminates one of the most mysterious processes in biology. The plant reproduction research community has a tradition of naming important genes from ancient mythology, the biologist says. For example, a gene her group also works on, FERONIA, is named after the Roman goddess of fertility. The researchers named the new factors Buddha paper seal 1 and 2 after a Chinese tale about a naughty monkey held under a rock for 400 years by a charmed paper seal. When a kindly monk passing by broke the seal, the monkey burst out, which is what the scientists were reminded of when they saw how the pollen tube explodes to release sperm and enable fertilization. This work continues the Cheung-Wu group's many years of plant reproduction research, especially on FERONIA, a receptor related to BUPSs and ANXURs that plays a major role in controlling plant female fertility in development and in coping with environmental stresses. It's actually very interesting, says Cheung. The pollen tube transports sperm to female target cells. FERONIA is waiting there for the pollen tube to arrive. BUPSs, ANXURs, RALF 4 and 10 in the pollen tube make sure the tube does not burst too early, but wait until it gets to the target female cell. There the tube bursts abruptly, an action controlled by FERONIA and in part mediated by a different set of RALFs, releasing sperm at the right time and place. The team used a combination of reverse genetic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approaches for this work, in collaboration not only with the Chinese group, but also involved investigators from Brazil,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Cheung says th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 Research Coordination Network in Integrative Pollen Biology, of which she is the principle investigator, provided the catalyst and forum that stimulated these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She adds, I want to emphasize this work as a collaboration. We and the Peking University group, close colleagues with common interests, worked in parallel on some of the topics in this paper without knowing about each other's efforts. In a discussion one day we found out that we had common results, but each group had also generated unique observations and developed distinct insights, so we decided to merge our efforts and publish jointly. She adds, In my mind, this sort of collaboration is probably the best kind of scientific interaction. As scientists, we value our own independence and creativity. Even with common results, our thinking could diverge, leading each team to further investigate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getting to end points that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is collaboration is not a matter of different expertise, but a matter of common interest and curiosity that took u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at eventually came back together in a complete story. Read more at: https://phys.org/news/2017-12-pair-receptors-essential-male-female.html#jCp 研论文插图 数据处理 图表制作学习班开始报名了 由上海玮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由来自中科院的金老师授课 需要学习SCI图表制作的朋友 可以咨询谢老师报名 手机电话 17317557680 还等什么 机不可失 助你成功发表SCI论文 欢迎拨打电话(亦微信号)垂询! 免责声明:本文中的部分信息援引自网络。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一切仅为分享交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所有援引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原公众号或原网站所有,如有涉及版权敬请及时告诉我们,定将及时删除或妥善处理。 欢迎扫小编二维码 合作、投放广告等请扫上方二维码与小编联系,依托强大的生科粉丝群(目前接近8000+),提供最优质的满意服务!
个人分类: 拟南芥|2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受体药理与临床》出版发行
lxchencn 2015-11-16 15:22
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药物药理研究所新书《新受体药理与临床》出版发行 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药物药理研究所 李兰芳 我校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药学系陈临溪教授等主编《新受体药理与临床》学术专著于 2015 年 10 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是继陈临溪教授前三本著作《肾素 - 血管紧张素药理与临床》、《血管内皮细胞药理与临床》和《细胞信号转导药理与临床》基础上的又一本新的学术著作。 《新受体药理与临床》系统介绍了近年来新发现的受体分子 , 并阐述了这些受体的功能、生物特性、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调控方式 , 以及这些受体分子异常时介导和参与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 进而阐述了靶向作用于这些受体药物的相关研究 , 包括分子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应用方法、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 ; 总结概括了国内外近年来的受体分子药物研究的最新现状 , 提出了受体分子药物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该书中还特别设立章节总结概括了陈临溪教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心血管活性多肽 Apelin 及其受体 APJ , Apelin/APJ 介导的信号通路以及作用于 APJ 系统的药物及研究进展。该书为从事受体药理学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人员提供了丰富实用的参考价值。 《新受体药理与临床》的顺利出版和发行得到南华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1270420 , 81470434 , 81372825 )、中国博士后基金 (2014M560647 , 2015T80875)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14JJ3102 )、南华大学抗肿瘤药物研发 “十二五”科技创新团队( NHCXTD05 )、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药学)、湖南省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 225 ”工程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7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渔歌子·G蛋白偶联受体
kongmoon 2014-11-1 08:43
七次跨膜巧穿梭, 蛋白精雕受体琢。 专统揽、信息活, 色香感受应激夺。   2012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G蛋白偶联受体的共同特征是由一条穿插细胞膜多达7次的多肽链组成,专门负责感受外界信号并协助生物体做出正确的应激反应,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它属于膜蛋白,也就是分布在细胞膜上的蛋白。G蛋白横跨在细胞膜上,一面可以解除细胞外的信号,另一面可以和细胞内的物质发生作用,成为细胞外信息进入细胞内的桥梁。   长期以来,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已经弄清像肾上腺素这样的激素所具有的强大效果:提高血压、让心跳加速。他们猜测,细胞表面可能存在某些激素受体。但在上个世纪大部分时期里,这些激素受体的实际成分及其工作原理却一直是未知数。两位科学家破解了困扰人们多年的难题,为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一条全新之路,诺贝尔奖荣至实归。
个人分类: 化学|3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蝙蝠狂犬病毒感染的受体分子和宿主限制?(系列之六) 
热度 4 yanjx45 2013-12-3 11:28
蝙蝠狂犬病毒的维持、传播和演化(系列之六) (The maintenance, transmission, and evolution of  lyssaviruses of Bats) 六、  暴露于狂犬病毒后受体的利用和病毒复制 A. Receptor usage and virus replication upon exposure 目前普遍承认,狂犬病毒是嗜神经的。然而,不同的狂犬病毒分离株采用什么受体,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采用,都不得而知。很明显,蝙蝠要传播病毒,无论是在共同栖息的动物内部传播,或传播给陆生哺乳动物,都必须有一种机制,使病毒能进入宿主的细胞。在分子水平上,这种相互作用主要取决于受体的可用性和使用情况。目前,提出有三种受体可作为关键分子,使狂犬病毒能进入细胞: 1 )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 (nAchR) ,负责中枢神经系统内和外周神经网络的神经元间的沟通; 2 )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 NCAM ) ,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内的神经末端和深处; 3 )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p75NTR ), 在细胞死亡、突触传递和轴突延伸中发挥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 p75NTR 分子对于狂犬病毒的进入可能并不重要。在蝙蝠中进行观察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系统体征,这表明蝙蝠病毒变种仍然是高度嗜神经的。但是此类受体分子,主要仅在小鼠和犬的动物模型中证明与进入细胞有关,而关于在蝙蝠和其他物种的组织中可能存在不同受体的问题,则还很少受到关注。此外,尽管这些分子作为狂犬病毒的受体已作了部分鉴定,目前尚不知这些建议的受体是在何种程度上被狂犬病毒利用。狂犬病毒在其他细胞系的复制已表明,不同的分离株有可能利用一种普遍存在的受体分子,虽然对野生型分离株在除 BHK 细胞之外的非神经元细胞系中的复制还没有作过详细研究。那些最近开发的新颖的 物种特异性蝙蝠细胞株 可能进一步阐明狂犬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并帮助确定它们是否可以在非神经细胞中维持。 此类研究还可以澄清 狂犬病毒在感染不同物种时所受到的限制 。已确认欧洲蝙蝠狂犬病毒 EBLV -1 和 EBLV-2 的感染分别被限制在 大棕蝠 ( Eptesicusserotinus )和 水鼠耳蝠 ( Myotisdaubentonii ,又称 Daubenton's bat) 。有迹象表明欧洲蝙蝠物种可能在聚集地或栖息地发生混合,这可能是使病毒能跨物种传播的机制。然而,蝙蝠的地下栖息地和洞穴通常位置偏远,人很难接近或进入,意味着我们目前对欧洲蝙蝠生态的了解仍然很欠缺。 EBLVs 的物种限制是否真实存在?或者,是否与狂犬病毒的一些蝙蝠变种一样,病毒可以在多种蝙蝠储存宿主中维持?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此外,对狂犬病毒,如非洲的 LBV 等狂犬病毒,其宿主似乎是杂乱的,能感染跨越几个属的若干种蝙蝠,对这些狂犬病毒所需的受体还需进一步分析。 狂犬病毒对不同受体的选择和应用,可能与其宿主限制机制密切相关 ,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在没有广泛研究的现状下,更需要有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来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 参考文献:   A.C. Jackson: Advance s in virus research---research advances in rabies, Elsevier, 2011.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8575 次阅读|7 个评论
autodock的受体的pdbqt格式
autodataming 2013-10-25 20:01
1pdbqt格式中包含的仅仅是坐标信息,电荷信息,以及autodock的原子类型的信息 没有连通信息, 也就是说没有键的信息 原子类型暗含了键的信息 如果两个原子的距离大于共价键的距离,在adt,或者pymol就会出现断开的现象 只有保证原子类型正确就可以对接 2autodock的受体原子类型, The pdbqt format is 'pdb' plus 'q' for partial charge and 't' for AD4 atom type. Special AD4 atom types are OA , NA , SA for hbond accepting O,N and S atoms, HD for hbond donor H atoms, N for non-hydrogen bonding nitrogens and A for carbons in planar cycles. For any other atom, its AD4 atom type is the same as its element. 大家可以用1T40这个蛋白准备下,在adt中观察它的pdbqt格式,就会发现辅酶分成了2部分, 不要紧张,是可以对接的。
个人分类: DrugDesign|9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生所曾经鉴定的植物GPCR真的不是GPCR
热度 17 XuWen 2013-5-1 13:15
北生所研究员马力耕曾在2007年于science上发表一篇文章,声称发现一种GPCR(GCR2)是植物脱落酸 的受体,非常轰动。但是刚一发表,立即引来植物研究领域的一片质疑。大部分人都认为GCR2不是GPCR, 植物中根本不存在GPCR,因为植物中G蛋白是自激活的,不需要GPCR。有一个叫Jingui Chen的教授对马的 结果质疑声最大,他通过序列比对发现GCR2与lanthionine synthetase component C的同源性非常高,随后的 实验又表明GCR2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某些情况下可以附着到膜表面,但绝非7次跨膜的GPCR。这个争论 一直都没有停止,最近plant physiology上有一篇文章:“Round Up the Usual Suspects”: A Comment on Nonexistent Plant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又提出了 植物中根本不存在GPCR。 在上篇博文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233do=blogid=603471 ),我 曾提到GCR2的结构已被解析,但是当时其PDB还没有释放。最近恰好释放了(题目: Crystal Structure of Arabidopsis GCR2 Identifies a Novel Clade of Lantibiotic Cyclase-Like Proteins; 作者:Chen, J.-H.; Guo, J.; Chen, J.-G.; Nair, S.K.),于是将这个2.25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大家,相信大家自有判断! 再展示一个经典的7次跨膜的GPCR的结构
个人分类: 科研|27775 次阅读|33 个评论
受体之百年解密
热度 5 fs007 2012-12-16 14:11
寻正 早在19 世纪的七八十 年代,学者们就陆续发现了肾上腺的水解物对动物的严重毒性作用,在1894年,伦敦大学学院的G Oliver与E.A. Schafer首次发布了针对肾上腺提取物的系统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了肾上腺提取物含有维持血管与肌肉张力的物质,肾上腺提取物的作用类似于刺激交感神经,但切除交感神经并不影响它的作用。Oliver与Schafer掀开了解密激素受体的帷幕,这一科学史剧本要唱近一百二十年,在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列夫科维茨(R.J. Lefkowitz)与科比尔卡(B. Kobilka),才将这一帷幕降下来。 在1899年J.J. Abel将肾上腺提取物纯化,并将之命名为肾上腺素(Epinephrine),这一命名来源于希腊文,其字根Epi代表上或旁,Nephr指肾,而ine指因子、物质。随后日本学者高峰让吉在1901年也得到了更纯的肾上腺素,他称之为Adrenalin,采用的是拉丁文对应的字根,后来演化为Adrenaline,这三个术语在字面上的意思完全一样。纯化的肾上腺素作用不如肾上腺提取物强,因此,相当长时间内,文献中相关研究依然是以肾上腺提取物(Suprarenal Extract)为主。 继Oliver与Schafer之后,J.N. Langley在1905年明确提出了“接受物质”(Receptive Substance)这一概念,来描述肾上腺素等物质要起作用所对应的化学结构。Langlay的实验室还确定许多跟肾上腺素相近的胺类物质具有拟交感样作用(Sympathomimetic),在1921年W.B. Cannon与J.E. Uridill一道,发现刺激交感神经产生类似于肾上腺素的物质,他们将之命名为Sympathin(交感素)。 25年后,冯*欧拉(U.S. von Euler)发表了他的系统研究,证明交感素是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or Norepinephrine),随后广泛的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几乎所有组织器官中,是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冯*欧拉因为这一发现获得了197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冯*欧拉是大数学家欧拉的后代,他的父亲是瑞典化学家冯*欧拉-切尔平,获得了1929的诺贝尔化学奖。 后来Langley的“接受物质”演化为“受体”(Receptor)一词。在冯*欧拉做出划时代贡献之时,美国化学家R.P. Ahlquist极为敏锐地猜想了肾上腺素存在起码两类受体,并将之命名为阿尔法与贝塔受体,即希腊文的甲乙型受体。Ahlquist的实验依据是肾上腺素类物质的广泛生理作用,他用六种肾上腺素类物质进行实验,发现这些物质虽然起着相类似的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却在不同的器官有着明显差异,因此,他猜测,不同器官与不同药物的作用强度的巨大差异是因为受体的不一样,起码存在着两类肾上腺素受体。现在我们知道存在两大类肾上腺素受体,甲型受体又分成 2种亚型,而乙型受体还分成三种亚型。 Ahlquist的论文命运要为许多投稿被拒的文提供巨大的安慰,这篇论文发表在1948年的《美国生理学杂志》上,被上千篇的其它论文引用,但Ahlquist提起它就满腹牢骚,最先投稿《药学与实验治疗药物》杂志被拒,参加一项评奖也名落孙山,Ahlquist走后门找到熟人才投稿成功的,发表后五年内无人问津。 Ahlquist理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苏格兰医生与化学家布莱克(J. Black)在1950年代决心寻找一种专门抑制贝塔(即乙)受体而不影响阿尔法(即甲)受体的药物,从而治疗冠心病。在1958年他加入帝国化学工业药业部从事相关研究,在1962年,他合成了Pronethalol(普隆赛洛尔),一种贝塔受体抑制剂,基本上实现了他的梦想,不过,此药有致癌性,无法用于临床。通过进一步的修改结构,在1964年,他合成了代码为ICI 45520的药物,即普萘洛尔(Propranolol),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1988年,布莱克因为发明普萘洛尔 与 开创合成药物先河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在科学家寻找受体相关药物时,化学家,现在应该叫生物化学家也在启动探索受体作用机理的研究。通过结合受体而起作用的物质叫配体(Ligand),配体中能跟受体结合并发挥生理作用的称为激动剂(Agonist),如果不产生作用,就叫抑制剂(Antagonist),因为抑制剂的存在会竞争性抑制激动剂的作用。这些概念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非常的明确,但对于1950年代的人来说却是雾里看花,没有机会看到事物的全貌,只能凭有限的化学反应信息进行推断。生物化学之所以引人入胜便 在于此。 当萨瑟兰(E.W. Sutherland)开始从事激素及受体研究时,学界针对激素仅仅知道其生理作用,动物模型往往是整个动物。很快,萨瑟兰过度到用单个器官,更进一步到器官切片,再到细胞提取物,自然界的奥秘就这么一层一层地揭开了。萨瑟兰在1957年发现环单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简称为环腺苷酸(cAMP)。环腺苷酸对于生化学生来说极为易记,它无非是三磷酸腺苷(ATP)脱掉两个磷酸分子,再与邻近羟基脱水生成一个磷酸环而成。ATP是细胞内的能量储存基本单位,只要学过理科课程就人尽皆知。环腺苷酸的意义在于它是细胞内第二信使。 激素与受体结合,要产生生理作用,必定要把信息传导到细胞内,细胞膜把细胞内外环境隔离开来,激素要起作用,就必须要通过第二信使把信息传递到特定细胞内结构功能单位。激素本身是一种信号传递,把生物体外环境的信号传递给体内的细胞,所以激素是第一信使。第一信使不能进入细胞内,就象戒备森严的军工厂,给厂内的人送信,是不允许自由进出厂围墙(细胞膜)的,邮递员只能把信送到大门口或者军工厂指点的信件集散点,然后由厂内有安全通行许可的投递工传达信件,第二信使就是厂内的投递工。萨瑟兰的贡献就在于发现环腺苷酸是厂内投递工,这项工作得到了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他独享了197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知道了第一信使,也知道了第二信使,科学家开始寻找二者之间的功能与结构。美国科学家罗德贝尔(M. Rodbell)与吉尔曼(A.G. Gilman)闪亮登场。罗德贝尔是一个睿智的学者,以理论见长,而吉尔曼则是实验研究高手,他们合力之下,找到了军工厂传达室的分发员——G蛋白。在罗德贝尔的理论中,外来的信使要与传达室的接收员(即受体)接洽,接收员把信息传递给分发员,分发员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给第二信使,它还需要把信号强化扩大再往下传,才能诱使细胞执行所需要的生理功能。 在罗德贝尔与吉尔曼的实验研究中,他们发现了细胞膜系统激活第二信使需要三磷酸鸟苷(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的参与,随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G蛋白。G蛋白在中文中要念成鸡蛋白,鸡者,鸟之一种也,鸡(G)蛋白其实就是鸟蛋白之意。GTP所结合的是G蛋白的甲(阿尔法)亚基,甲亚基一旦跟GTP结合,鸟蛋白就鸟散,它就不能跟另外两个亚基(乙与丙)的结合体紧密粘在一起了,鸟散的鸟蛋白就处于激动态,甲亚基就一个劲儿地激活后续的第二信使,产生相应的生理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激活态的甲亚基不久就脱去一个磷酸分子,GTP变回GDP,二磷酸鸟苷,跟GDP结合的甲亚基恢复跟G蛋白的乙丙亚基结合体粘在一起的能力,鸟蛋白又鸟聚,终止了信息放大传递。 由第二信使找到传达室的分发员,罗德贝尔与吉尔曼在生物化学与细胞机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因为这些1960年代的工作而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时间推进到1970年代,列夫科维茨走上了历史舞台。1970年代是分子生物学的爆炸时代,比如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以及诸多分子研究技术都起源于这个时代,列夫科维茨充分利用了这个时代的技术优势,从多方位地定性定量研究了军工厂的传达室及其接收员。迟至1970年代,“受体”仍然是一个抽象概念,许多人并不把它跟具体结构相连,比如提出肾上腺素受体分两类的Ahlquist在1973年仍然相信受体并非单一的结构,而可能是多个相关结构形成的概念性组合。列夫科维茨通过放射性配体研究证明受体结构的单一性并完成了对受体分离、重组、克隆、以及鉴定了受体的结合区。在1970年代,这些受体因为跟鸟蛋白的紧密关系而获得了鸟蛋白 结合 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这一总揽性名称。 1980与1990年代是基因研究时代,GPCR成为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常用名词,因为它被发现广泛存在于细胞信号机制中。据估计,现有药物研究的超过半数都与GPCR相关。在1980年代中期,科比尔卡成为了列夫科维茨的博士后研究生,他在针对GPCR的基因研究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不过,他之所以获得了诺贝尔奖,却是因为他在2011年针对GPCR之一,肾上腺素贝塔2受体的形态学研究获得最后成功。科比尔卡通过微观结晶研究把百年前开始困惑并吸引无数代科学家的肾上腺素受体完完全全地摆在我们面前,透细胞膜激素信号传导机制致此差不多全弄明白了。 GPCR是一种透膜蛋白,它有一个别名,有的人认为其别名更准确,因为GPCR也不是就一定完全依赖于鸟蛋白的,这个别名叫七次透膜受体(7 transmembrane receptors)。它的蛋白链有七次穿过细胞膜,在膜外形成特征性识别结构,特征性识别结构与配体结合后,导致七次透膜受体发生结构性改变,这种改变导致了细胞内一端结合的G蛋白甲亚基与GDP脱离结合GTP,从而启动细胞信号传递。 除了激素外,还有大量的生理机制依赖于鸟蛋白依赖性受体,比如我们的嗅觉,就依赖于大量的结构相似的嗅觉受体,这些受体全是GPCR。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气味,就在于气味物质中含有的配体激动了这些受体,再启动相应的第二信使,使我们获得了关于气味的信息。在2004年,美国科学家阿克塞尔(R. Axel)与巴克(L. Buck)就因为1990年代针对嗅觉受体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在百年解密受体的进程中,在1967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沃尔德(G. Wald)也值得一提。他发现了动物针对光线的感觉的分子学机制。在视觉细胞膜上,分布着一种感光蛋白(Opsin),它的表面则结合有感光色素,比如视黄醛(Retinal),视黄醛在吸收光照后,会从11顺式变为全反式视黄醛,全反式视黄醛会导致感光蛋白发生结构变化,产生光信号。视黄醛就是维生素A,它所结合的感光蛋白叫视紫红质(Rhodopsin),是视杆细胞的主要视蛋白,是我们夜视的基础,如果缺乏维生素A,就会造成夜盲。感光蛋白,或视蛋白,就是GPCR之一种。 在百年解密过程中,这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代表着相关领域研究所获得的巨大进步,但他们的成功还跟为数众多的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些学者渐进式地促进了我们对于激素、受体、以及神经介质的科学认识。比如1970年代受体与基因研究爆发的年代里,众多的学者还发现了位于神经突触的神经细胞上的自受体(Autoceptors),自受体为神经细胞在突触释放神经介质提供负反馈,调节神经介质(即激素)的释放量。自受体也是GPCR,往往借助于G蛋白与第二信使实现相关调节功能。为揭示自受体在1970-1980年代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就足以装满一本厚厚的科学史著作,超出一篇短小的科普介绍所能表述的内容,请每位读者在心里默默地向他们以及本文无法提及其他众多贡献者致敬。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1089 次阅读|16 个评论
乙肝受体的发现: The best or one of the best?
热度 29 KONGX 2012-11-18 06:57
乙肝,国病,在过去里程碑式的研究发现中没有一个源于国内科学家的发现,无论是病原发现、基因克隆、还是疫苗开发、或者治疗性的药物。北生所的李文辉课题组发现乙肝新受体: NCTP 基因,这个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但是这个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发现吗? 是独一无二的开创,还是众多研究发现中的其中一员 ,新浪微博上有一位传染病专家这样评论 “一篇文章而已” 。 从临床和疾病控制角度来说,控制乙肝的关键依然是提高疫苗接种的覆盖程度,这是对群体最有效的方法,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应该集中到提高疫苗保护率,降低疫苗失败的研究原因中去。对于现症的慢乙肝患者,更重要的是提高医保的覆盖面积,让更多病人有条件接受规范的、长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对于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更重要的采用综合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外科方法来延长生命。正如 10 年前出现的 SARS ,传染病隔离措施的重要性远远超越病原学研究。这些是大范围的政府和政策行为,卫生部的最大的工作目标就是让每人每年享有 300 元的卫生服务。 饶毅教授近期对乙肝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非常好的描述,饶教授列举了乙肝里程碑的发现、列举了国内科学家在乙肝动物模型研究中的重要发现以及其被世界遗忘,并说明了乙肝受体发现中的创造性技术!写的很好!但是这篇文章结论,写的很长、很含蓄,总结起来一句话,千万不要忘记, “北生所是伟大的”! 不可否认, 在 elife 上发表的 HBV 受体文章确实是一篇好文章,恭喜了 !关键的创新: 1). 修饰 preS1 上氨基酸,让蛋白之间可以偶联,从而利用筛选出与 preS1 结合的蛋白 ; 2). 用一个被发现而又被忽略的乙肝病毒感染模型,树鼩肝细胞 。通过不同的方法筛选 preS1 结合蛋白来推断 HBV 受体,这样的研究已经有过一些,贴上我 10 余年前写过的一篇综述的片段《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2》: HBV 进入宿主细胞内一般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蛋白受体结合, HBV 与膜上受体的亲和力对其感染成功与否起重要作用。 HepG2 细胞膜上具有 HBV 受体活性的蛋白, HBV 中的前 S1 ( 21-47 )序列能直接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 De-Falco,-S 等〔 10 〕从 HepG2 中克隆并表达了一种新的 HBV 连接蛋白,利用前 S1 ( 21-47 )序列的四价同源物,通过亲和层析法从裂解剂处理的 HepG2 中分离提纯到一种 44kD 蛋白质( HBV 连接蛋白, HBV-BP ),并发现起与人类鳞状细胞癌抗原 1 ( SCCA-1 )具有同源性,直接连接实验证实重组 HBV-BP 与 HBV 前 S1 区有相互结合的能力。转染 HBV-BP cDNA 后的 HepG2 细胞能高表达 HBV-BP ,其与病毒结合的能力是未转染细胞的两倍,中国鼠卵巢细胞正常情况下不能与 HBV 连接,但转染 cDNA 后则获得对 HBV 的易感性,在转染细胞中天然 HBV 粒子进入胞内能力升高,加入 HBV-BP 或抗 HBV-BP 抗体,能阻断 HBV 病毒颗粒进入人肝细胞和转染细胞,并呈剂量依赖性。由于本研究使用的传代肝癌细胞株,而不是亲代的人肝细胞,所以人体内类似的蛋白有待于研究,并对其编码区进行定位。而关于病毒结合受体的种类,细胞膜上的结构与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人类附加因子 Ⅴ ( hAV )是一种钙依赖性的磷脂结合蛋白,非兔源性,能特异性的与小乙型肝炎病毒( SHBsAg )结合,用 hAV 基因转染兔肝细胞,能导致 hAV 的表达并赋予其对 HBV 的易感性。 De-Meyer,-S 等〔 11 〕研究 hAV 对培养的人和兔肝细胞结合 SHBsAg 能力及体外 HBV 感染的影响。 hAV 能使兔肝细胞有特异性结合 SHBsAg 的能力,导致其对 HBV 易感。含 hAV 培养的兔肝细胞感染 HBV 后,能检测到 HBV mRNA 、 HBsAg 、 HBcAg 、 cccDNA 和分泌的 HBV-DNA 。而在不含 hAV 的培养兔肝细胞中,不能检测到 HBV 复制的标志。该研究提示 hAV 可能在人类病毒性乙型肝炎中起一定的作用 。 在 NTCP 发现之前的 10 余年前,就有这些发现了,原谅我现在没有时间去找更新的文献。 NTCP 与其他的不同之处,在于如果将其转染对 HBV 不易感的常用肝细胞系 HepG2 ,能导致 HepG2 对从病人中分离的 HBV 易感,文章中指出还能 HBV 能完成复制,我很好奇的读读原文,因为这将是研究 HBV 病毒生物学最佳的细胞模型。可是: 1). 转染 NTCP 的 HepG2 细胞在一个视野里能看到几个细胞表达 HBsAg ,这是 NTCP 转染的 stable cell line ,感染的效率这么低(~ 10% ),什么情况啊? 这跟 NTCP 的表达水平有关吗?这样的细胞模型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型! 2). 这些受感染的细胞能表达乙肝的抗原,细胞内能检测到 HBV mRNA ,可是怎么上清里面的 HBV-DNA很低 ,从细胞里面出来的病毒子代还具备感染动物或细胞系的能力吗?研究者始终是将 HBsAg 和 HBeAg 的分泌作为 HBV 复制的标志物,忽略了这些抗原中很多只是表达出来的病毒抗原,而不是真正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体,人体内的很多病毒抗原只是一个空壳,没有核。 3). NTCP 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有多大? 由于缺乏真正的阴性对照, 很难评估对病毒复制的影响,只能看到病毒的 RNA 用 QPCR 检测下降了 50% ,或者下降了 3 倍,换算成 PCR cycle 的话,才 1.5cycle 。 4). 文章比较了 Human 、 Monkey , Treeshrew 的序列差异,得出结论某个区域最关键,可是 preS1 结合区域在哪里? preS1 与 NTCP 结合的解离规则会是什么样的? 乙肝的受体研究刚刚起步,猛的还会出现, HCV 的受体发现者手上也有重要的牌,时刻准备着竞争吧!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18773 次阅读|58 个评论
[转载]截肢后脑神经回路重组可能导致幻肢疼痛
crossludo 2012-6-2 21:19
截肢后脑神经回路重组可能导致幻肢疼痛 2012年06月01日 11:02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蓝建中 新华网东京5月31日电(记者蓝建中)很多因事故等被截肢的患者,会感觉已失去的手脚仍然存在,并感到疼痛,这种症状被称为幻肢痛。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利用动物模型确认在截肢后很短时间内,脑内就发生了神经回路的重组,幻肢痛可能就是脑神经系统的这种变化所导致。 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教授宫田麻理子率领的研究小组,切断了小鼠用于感知外界的胡须的感觉神经,然后利用特殊方法,研究传导感觉的神经纤维和丘脑部分神经细胞的变化。 他们发现,丘脑中神经回路出现“重组”,即原本丘脑中一个神经细胞会延伸出一根神经纤维,但是感觉神经被切断后一周时间内,一个神经细胞会延伸出数根神经纤维。而且,在丘脑的神经细胞中,还大量出现了一般成熟个体所没有的一种受体,使神经传导变得非常缓慢。 宫田麻理子指出, 尽早确认截肢后脑神经回路的这种变化,在症状出现前及早进行康复治疗将更加有效。另外,如果以这种受体的量,作为幻肢痛症状的指标,还可以衡量康复治疗的效果。 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杂志》上。 在日本,每年有约5000人因交通事故和疾病等被截肢,其中50%至85%的人存在幻肢痛症状。 由于镇痛药对这类症状不起作用,且缺乏客观显示症状程度的指标, 迄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依靠康复治疗。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昆虫嗅觉研究争议:化学感受物质是否直接与嗅觉受体结合?
myselfyu 2011-10-22 16:33
昆虫嗅觉研究争议(一):化学感受物质是否直接与嗅觉受体结合? 昆虫的嗅觉感受和哺乳动物嗅觉感受有所不同。昆虫的化学感受主要部位位于头部类似于天线状的触角,但是不同种类的昆虫触角的形态不同,此外一些昆虫(如果蝇)的翅外缘,足末端也存在化学感受位点。 昆虫的触角上有许多纤毛状或者棒状或者其它类型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不仅负责化学感受,部分还负责温度、湿度的感受。化学感受器的特征是表面分布有数量不一的小孔,供气味物质通过进入感受器内。化学感受器内部是淋巴液围着的嗅觉神经元,淋巴液中还存在与气味物质结合的蛋白,被称为气味结合蛋白,目前气味结合蛋白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气味结合蛋白,而另一种则特异性结合雌性信息素,被称为性信息素结合蛋白。 气味物质如蛾类昆虫的信息素多为长链的疏水物质,不能穿过淋巴液与受体结合,便先与气味结合蛋白结合,然后再由气味结合蛋白转运至嗅觉受体,使嗅觉受体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然而问题是这个动作电位是由气味物质与嗅觉受体作用产生的呢,还是由气味结合蛋白与嗅觉受体结合产生的呢?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 Dean Smith 发现果蝇的信息素 cVA 与信息素结合蛋白 LUSH 结合后改变 LUSH 的结构,变构的 LUSH 和一个膜蛋白 SNMP 共同作用激发了嗅觉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该研究发现, LUSH 蛋白上有两个位点决定整个蛋白质的功能,即第 121 号苯丙氨酸和 118 号天冬氨酸,其中 121 号氨基酸的大小决定嗅觉神经元动作电位高低。 118 号天冬氨酸与 87 号赖氨酸形成盐桥,使 LUSH 失活,而当盐桥被打断后 LUSH 的构象和与 cVA 结合时的 LUSH 并无两样,因此 cVA 可能发挥了打断 118 号氨基酸与 87 号氨基酸之间的盐桥的作用。 然而这一实例是普遍现象呢,还是特殊现象?。昆虫在感受普通气味时是否着经过这种途径呢?还是是气味物质直接与受体结合?此外还需要其他膜蛋白参与么?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找到目标基因,然后敲除恢复验证,纯化蛋白,解析结构,找到作用位点。显然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玩的。 参考文献 Jin, X., T. S. Ha, et al. (2008). "SNMP is a signaling component required for pheromone sensitivity in Drosophil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5 (31): 10996-11001. Kruse, S. W., R. Zhao, et al. (2003). "Structure of a specific alcohol-binding site defined by the odorant binding protein LUSH from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Nat Struct Biol 10 (9): 694-700. Laughlin, J. D., T. S. Ha, et al. (2008). "Activation of pheromone-sensitive neurons is mediated by conformational activation of pheromone-binding protein." Cell 133 (7): 1255-1265. Liang, L. and L. Luo (2010). "The olfactory circuit of the fruit fl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ci China Life Sci 53 (4): 472-484.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日一图|科普神经科学](2)
热度 2 platinum129 2011-2-26 14:03
[每日一图|科普神经科学](2)
(2) 2011-02-27 神经细胞的"语言"之化学信号与电信号 神经细胞会"说话",也能"听"别的细胞"说话".神经细胞能够释放某种化学物质,也能感受到其他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 但是细胞的"耳朵"距离它的"嘴巴"非常远.还记得昨天提到的神经细胞突起吗?就是从细胞体上伸出来的那些"管子",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感受化学物质的结构"耳朵"与能够释放化学物质的结构"嘴巴"不在同一条管子上,它们之间相距几十至几百个微米以上.那么,从听到"别人"说的话到说出自己的话,这中间的信息传递是怎样完成的呢? 答案是通过电信号的传导. 首先看下图左边,从神经细胞释放的用于交流信息的化学物质被称作 神经递质 ,它们是一类分子量比较小的化合物,可以与另外一个细胞膜上面的 受体 相互结合.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当它与递质结合以后就在细胞膜上面打开了一个通道,某些原本不能透过细胞膜的离子可以穿过这个通道.假设前一个细胞释放的是 谷氨酸 ,它的受体是 谷氨酸受体 ,那么打开的通道就非常适合阳离子通过,大量的钠离子(Na+),即正电流,流进了细胞内,改变了细胞膜内的电位,而细胞内充满了电解质溶液是可导电的,这个电位改变就能够沿着"管子"(细胞突起)传向细胞的其它部分.由此完成了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再看下图右边,如果一个细胞膜电位改变的信号传导至它的"嘴巴"结构附近,这个"嘴巴"就要开始"说话"了:电位改变刺激了另外的一群蛋白质(绿色表示的),它们也在细胞膜上形成了一些通道,而这些通道非常乐于允许 钙离子 通过.进入细胞内的钙离子很强大,它们能够推动被称为 突触小泡 的结构向细胞膜上运动并最终与细胞膜融合,释放藏在突触小泡里面的 递质 .这样电信号就转换成了化学信号. 神经细胞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这样的信号转换,化学信号和电信号都是信息的载体,它们是神经细胞的语言.
个人分类: 科普|469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持续多巴胺能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crter 2010-5-22 14:29
帕金森病(PD)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研究表明,目前我国PD患者已达200万,且近年的患病人数不断增长,每年新增病例达10万。迄今为止,PD尚无法治愈,亦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如何使用现有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有效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报特约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秦斌教授以一真实PD病例入手,与读者分享该患者各阶段情况、临床处理、相应临床进展及理论基础。  病程1  以左手抖起病  患者女,63岁,1994年12月发病,以左手抖为主,紧张时更明显伴有动作笨拙。发病约半年后,出现左脚抖,着急时感觉乏力走路不灵活呈跛行,活动明显减少,同时易起急、出汗、失眠、多梦,经常便秘。追问病史,嗅觉丧失已多年。既往:体健,无煤气中毒史、无脑外伤和长期服用安眠药史。来我院门诊检查发现:苦笑面容,表情差、左侧肢体肌张力略增高,左手平伸可见轻微震颤,走路不自然略呈跛行。辅助检查:血生化和甲状腺功能指标均正常,头部CT检查正常,认知功能检查 正常。临床初步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 诊疗解析  临床诊断原发性PD主要参照英国脑库的PD临床诊断标准。由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包括血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各项临床辅助检查表现常为正常,因此有时对PD进行早期确诊还需要医师对患者进行一定时间的随访。  该患者以左手抖、动作笨拙、活动较少起病,紧张着急后明显加重;查体发现表情略呆板,左手、脚轻度震颤,肢体肌张力略高,符合对PD的初步临床诊断。当临床上出现震颤、僵直、少动和姿势平衡障碍等PD典型四主症(又称PD运动症状)时,患者脑内多巴胺神经元坏死常已超过80%,所以PD临床诊断远落后于病理改变。 近年来,以下领域的研究成果可显著前移PD的确诊时间。 非运动症状nbsp;包括嗅觉功能丧失,睡眠障碍(如睡眠破碎、习惯改变,做恶梦,惊醒,睡眠时手舞足蹈、大喊大叫),焦虑和抑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便秘、心悸、出汗),感觉障碍(肢体疼痛、麻木),甚至记忆力下降和痴呆等。其中,嗅觉丧失被认为是早期诊断PD较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之一。  导致PD非运动症状的病理改变首先由布拉克(Braak)教授发现并提出。PD患者脑内病变最先累及延髓,依次侵犯桥脑、中脑、间脑和皮层,呈上行性损害,嗅球及嗅觉传导纤维早期也常受累,且上述病变出现时间要早于黑质和纹状体等传统PD病理改变。Braaknbsp;临床病理分期(表1)为PD的病理研究建立了新理念,并为PD的早期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 影像学检查nbsp;大脑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证实脑内多巴胺转运蛋白丢失,提示多巴胺神经元坏死脱失。这种改变可在PD临床诊断前7~8年出现,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且对PD与PD叠加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亦有很大帮助。 遗传学研究nbsp;近年研究证实,PD发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并与诸如家族性PD致病基因(Parkins系列)等许多易感基因,各种脑外、脑内源性解毒酶、转移酶、代谢酶的多态性及线粒体基因突变等因素密切相关。结合病史并检查上述基因,可将PD的确诊时间提前10年。 病程2  调整用药,延长疗效维持时间 观察2个月后(1995年2月),患者左手震颤加重且功能受限,如做饭、洗衣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走路慢、笨拙呈跛行,经常向左倾斜,影响个人形象和社交能力,患者不愿出门。  临床病情评定:霍恩-亚赫尔(Hoehn-Yahr)分级为1.5级;韦伯斯特(Webster)评分(功能障碍评定)为7分。头部MRI检查正常。患者开始接受盐酸司来吉兰片和金刚烷胺小量滴定服用,疗效满意后维持。  一年半后,患者病情继续加重,右手亦出现抖动、僵直,左侧肢体症状均较前明显加重,且时有反复,Webster评分为10分。开始加服甲磺酸培高利特片(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仍采用剂量滴定法,当用至250nbsp;g/d时,疗效明显好转,患者生活及社交能力均有改善。  随着时间推移和病情加重,甲磺酸培高利特片被逐渐加量(0.75nbsp;mg/d),维持一年半后(1999年4月),患者认为疗效不理想,开始小量加服多巴丝肼,病情又有好转。随着病情的波动发展,多巴丝肼亦被逐渐加量,患者病情在6年多的时间内始终维持在较满意状态(2005年6月)。 诊疗解析 由于PDnbsp;的早期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所以常丧失早期治疗时机。研究表明,PD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对症治疗,改善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神经保护治疗,改善自然病程,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神经修复治疗,恢复脑内变性神经元。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对症治疗和部分神经保护治疗,但尚无治疗PD的理想药物,PD亦无法治愈。 医师常依据2007年PD临床治疗指南实施治疗。PD患者的功能障碍评估一般采用Webster量表或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认知功能评定常采用MMSE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治疗常遵循以下用药原则:首先,所有药物均采用剂量滴定法加量以避免药物近期副作用;其次,达到显效后,以最小剂量维持尚佳的功能状态或较满意的生活质量 ;最后,应长时间维持较满意疗效。  但对年龄70岁的PD患者,早期治疗应首选左旋多巴(L-dopa)制剂还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一直存有争议,且近几年来关于此问题的争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两种方法优缺点比较见表2)。  笔者同意应首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作为PD的起始治疗。本病例先用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维持疗效约一年半;当疗效减退后,又加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甲磺酸培高利特片,继而维持约一年半;当疗效再度减退后,开始加服L-dopa制剂,使较满意的疗效维持约6年多。以上方案延长了PD总有效治疗时间,并能维持患者较为满意的生活质量,nbsp;达到PD的治疗目标。 病程3 出现L-dopa引起的运动并发症 在服用甲磺酸培高利特片和多巴丝肼时,患者感觉药效维持时间逐渐缩短(从3~4h减至2~3h),差时仅有1~1.5h。医师逐渐增加两种药物使用剂量(多巴丝肼达3.5片/天,甲磺酸培高利特片达1.5 mg/d),以维持患者全天时段的基本生活质量要求。 治疗期间,当患者感觉疗效减退时,会先出现心慌、全身不适、酸软感、大汗、手脚冰凉,随后出现乏力、抖动、全身僵硬感,上述症状均发生在下次服药前0.5~1.5h。在服用下一剂药物0.5h后,上述症状均逐渐缓解或好转。有时患者可自行摸索出一剂药所能维持时间,并在此时间段内尽量完成自己所想做的事情,当预计药效减退即将来临时,即刻开始休息,等待服用下一剂药物。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又出现睡眠差,频繁起夜(一夜起床3~6次),入睡困难,全身僵硬,双腿麻木、僵硬伴有疼痛,梦中大声喊叫,有时会将老伴打醒。医生将其睡前多巴丝肼换成卡左双多巴控释剂,并配与地西泮和巴氯芬治疗,患者自觉病情明显好转,睡眠状况较前显著改善。 此外,在早晨醒后,患者有时出现全身无力、不能起床穿衣或洗漱。建议其于早晨醒后立即服用多巴丝肼1/4~1/2片,上述症状明显好转。 诊疗解析/STRONG 患者病情随时间进展而呈波动性逐渐加重,服用一剂左旋多巴(L-dopa)后疗效维持时间从3~4小时逐渐缩短至2~3小时、甚至1~1.5小时的现象称剂末现象。加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改善剂末现象。 当L-dopa剂量逐渐增加且时间较长后,患者会出现不可预知的病情好转和加重交替,称之开关现象。部分患者早晨醒后全身僵硬,运动不能称晨僵少动。还有患者服用L-dopa后出现全身不规律、无法控制的多动,呈舞蹈样扭动,称为异动症。上述现象统称L-dopa引起的运动并发症,即运动波动症和异动症。 研究表明,应用L-dopa治疗PD患者1年后剂末现象发生率约为52%,治疗5年后运动波动症(开关现象、晨僵少动和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发生率分别达38%和30%,治疗10年后运动并发症发生率超过80%。L-dopa所致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与L-dopa使用剂量和时间成正比,且PD发病越早、病情越重,运动并发症越易发生。 导致运动并发症的机制尚不清楚,现有下述两种学说:其一是,突触间多巴胺缓冲能力下降,导致多巴胺呈脉冲样刺激多巴胺受体;其二是,PD晚期多巴胺受体减少,各种酶活性降低,疾病本身加重。 如何避免或减少运动并发症是PD治疗的一大难题和挑战。笔者认为,PD的一切治疗均应尽量符合持续多巴胺能刺激理论(CDS),具体方法如下。 ● 静脉和肠内(十二指肠、空肠)输注L-dopa 该方法较复杂,输入泵较贵,对医护技能要求高。 ● 皮肤贴剂 国外已上市应用,简便易用,但费用较贵,可能是未来发展方向。 ● 延长L-dopa生物半衰期 增加L-dopa服用剂量;改用L-dopa控释剂型;增加金刚烷胺、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L-dopa佐剂。 此外,还可用脑深部电极刺激术(DBS)等。 病程4 晚期疗效减退,出现精神症状 2007年底,因甲磺酸培高利特片退市,患者病情很快加重,无力、少动、震颤,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轮椅或床上度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在增加L-dopa剂量后,每次再加用半片恩他卡朋(entacapone),患者病情出现好转,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发生率均较前显著降低,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恢复,可在房间内独立或在搀扶下行走,可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 为满足患者要求,2009年又予其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0.25 mg,tid),可基本维持较满意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自觉记忆力较前减退,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为23分,夜里有时多恶梦,睡眠质量差,间断出现视幻觉。加服促智健脑药奥拉西坦和非典型抗精神分裂药富马酸喹硫平片(25mg,qn)后,患者睡眠质量好转,视幻觉减少。 目前患者病情尚平稳,PD总疗程为16年。 诊疗解析 PD晚期的药物治疗窗逐渐变窄,临床疗效亦逐渐变差。 当继续增加各种药物剂量(特别是L-dopa)时,运动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升高。同时,非运动症状发生率也逐渐升高,焦虑和抑郁十分明显(患者常悲观失望、自责和出现无助感),且持续时间长,继之出现记忆力减退,甚至发展成痴呆(帕金森病痴呆,PDD)。相当数量患者还会出现如烦躁、打骂照料者等精神症状,睡眠习惯倒错,临床诊断为PD伴器质性精神症状。患者生活质量逐渐下降,卧床不起、饮水呛咳、反复出现吸入性肺部感染,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PD的晚期治疗以对症为主,应足量使用药物,并防止跌倒性骨折和脑外伤。 目前尚无治疗PDD的有效药物,可推荐使用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盐酸多奈哌齐和美金刚等。 对伴有精神症状的PD患者,建议首选非典型抗精神分裂药物(如富马酸喹硫平片),亦可选用米氮平(<50 mg/d),但须注意后者有导致粒细胞减少症的可能。 观点 探索早期诊断 遵循3R+I方案 迄今为止,PD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许多患者错过早期治疗时机,且尚无神经保护或神经修复药物。 在临床医师初步诊断PD后,还须一段时间的验证诊断,并依据患者的年龄和功能残疾症状决定是否用药。对年龄70岁的PD患者,应首选MAO-B抑制剂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近几年,由于L-dopa在改善症状和维持高质量生活水平方面均优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因此部分学者建议首选L-dopa制剂作为起始治疗,但L-dopa所致的运动并发症令患者十分痛苦、医师束手无策。在PD早期治疗上,选用哪类药物作为起始治疗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由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延长整个PD治疗的有效时间,推迟和延缓L-dopa所致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笔者赞同将其作为首选。 年龄>70岁的PD患者应首选L-dopa制剂,当出现剂末现象时,建议同时服用恩他卡朋,以缓解运动波动现象;也可加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推迟和延缓运动波动症和异动症的发生。对中晚期PD,以L-dopa制剂+卡比多巴+恩他卡朋(三合一)制剂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为主,这符合持续多巴胺能刺激理论。 当出现运动并发症后,可调整各种药物剂量和种类。当仍无理想改善时,可考虑DBS手术治疗。目前DBS的适应证有:原发性PD患者;对L-dopa治疗有效者;出现L-dopa运动并发症者;年龄75岁者。当PD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和精神症状时,建议合并应用促智药和非典型抗精神分裂药。 此外,在整个PD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PD非运动症状,其可出现于PD运动症状之前或之后。PD本身或某些抗PD药物均可加重非运动症状。 总之,笔者认为PD的治疗是一项微调抗PD药物剂量的过程,要做到明确诊断、选择起始治疗时机、选择合理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个体化,即(3R+I)方案。 作者: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秦斌
个人分类: 中医药及针灸疗法与神经再生|1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Single Molecule Spectroscopy -- 单分子光谱技术
wkzhang 2008-7-23 12:08
如今在生物物理领域,Single Molecule是赫赫有名,今天忽然意识到好多东西我都只知道英文怎么叫而不知道其中文翻译,就查了一下,所幸还找到了一些中文资料。就稍微整理一下,以备不时之需吧。下面绝大部分内容来自Reference 1。 单分子光谱,顾名思义,就是单个分子的光谱,实际上通常是对单个生物分子动态行为的光谱分析。那么为什么要进行生物单分子光谱的研究呢?因为在普通的光谱技术中,实验中探测到的是大量分子的综合平均效应,得到的是系综的平均响应和平均值,这一平均效应掩盖了许多特殊的信息。而单分子光谱研究可以排除系综的平均效应,有利于复杂环境中同种分子不同行为的分析,通过对体系中的单个分子进行研究从而得到单分子体系的动力学过程,例如可以实时了解生物大分子构象变化的信息;可以观察微环境对单分子体系的影响,从而得到与分子微环境相关的信息。 目前主要的技术手段包括生物大分子荧光光谱,单分子荧光能量转移谱、与原子力显微镜结合进行单分子水平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以及可进行单分子操作的激光光钳,高时间分辨率的单分子轨迹追踪等。下面主要简单介绍一下大名鼎鼎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以及荧光标记物。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指当两种不同的荧光生色团离的较近,且其中一种生色团(供体, donor)的发射谱与另一种生色团(受体, acceptor)的激发谱有相当程度的重叠时,当供体被激发时,受体会因供体激发能的转移而被激发。其直观表现就是供体产生的荧光强度较其单独存在时要低的多,而受体发射的荧光却大大增强,同时伴随它们荧光寿命的相应缩短和延长。能量转移效率与两个生色团激发谱和发射谱的重叠程度、供体与受体跃迁偶极的相对取向、供受体间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其经典公式为E=R06/(R6+ R06), R0为能量传递达到50%的距离。选定供、受体对之后,可将R0看作恒量。能量转移的发生将改变供、受体的去偏振程度、荧光寿命、荧光强度等,测定这些参数值就可得出E。利用R0和实验测得的E就可测得供受体间的距离R。用此方法测量生色团距离的方法被称为光谱尺,可测量 1.0-10.0nm 之间的距离。 Single pair FRET是在一个生物大分子或两个相互作用的分子上标记两个不同的荧光基团。同样,当供体的发射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相重叠时,发生共振能量转移。通过探测能量转移效率,就可确定两点间的距离。由于相对取向和光谱重叠积分等不确定因素,该方法不能准确确定绝对距离。但可通过监测供体-受体的相对距离变化,结合其时间变化推测生物大分子在生命活动中的构象变化。该技术不仅有非常好的静态定位能力,也能提供分子内或分子间两个荧光基团在距离和方向上的动态变化。由于每次只观察一对供、受体系统,因此能在毫秒时间尺度内观察这些变化,从而将具有不同能量转移效率的亚群分开。将这种方法扩展,可用于研究生物多聚体的组成动力学、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以及DNA发夹结构的去折叠等。 技术上单分子荧光探测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在被照射的体积中只有一个分子与激光发生相互作用;二是要确保单分子的信号大于背景的干扰信号。背景信号来自于Raman散射、Rayleigh散射、溶剂中杂质、盖玻片产生的荧光和探测器的暗电流。因此,进行单分子探测要求 (1) 激发容积要小,因为背景的吸收与激发体积成正比,尽量减小激发体积可降低背景干扰,(2)高效的收集光学系统,(3)灵敏的探测器,(4)采用针孔装置,或将溶剂中杂质预漂白以及用低荧光光学材料等方法清除背景荧光。常用的装置是近场光学扫描显微镜(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e NSOM),其最小激发体积小于10-2m3。该方法在单分子荧光的探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可监测单个生物大分子的构造变化,例如旋转和纳米水平上的距离变化。其不足是扫描时需要通过复杂的控制系统来保持适当的样品与探针之间的距离,并且其近场激发对所研究的生物体系有微扰作用,给研究带来许多限制。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e CSOM),也是常用装置之一。在其光学设计中,激光束经物镜聚集到样品上形成一个接近衍射极限的光斑,利用同一物镜收集样品反射回的光,经一个共焦小孔后被探测器接收,而非焦面的光则被小孔滤掉,从而保证了良好的光学收集效率和高信噪比。探测器是单分子荧光检测的关键部分,常用的探测器是超敏电感偶合相机(intensity charged coupled device, ICCD)和单光子计数模式的雪崩光二极管,将其与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有关电子系统相组合,可进行多种形式的单分子荧光特性研究。包括单分子荧光成像,荧光光谱,荧光寿命及FRET。 荧光标记物 用于单分子荧光研究的理想荧光标记物应有下述特点:耐光,不易发生光致漂白;具有高消光系数和高量子产率;易被激发,荧光强度波动小;体积小,对标记的宿主分子影响小。对于spFRET研究用的一对荧光探针,还要求 ①供、受体的激发谱有较大不同,二者的发射谱也要足够分开。但供体发射谱与受体激发谱又要有一定重叠,尽量减少供体发射的荧光漏入受体发射范围,降低激光直接激发受体的作用;②供体和受体都有相当的量子发射,保证在有FRET发生时,供、受体都有明确的强度相对变化。Cy3和Cy5是常用的一对荧光探针,二者光谱分离大,量子产率相当,在无氧环境耐光。 总之,单分子荧光探测技术是研究单分子最灵敏的方法之一。它可提供许多有别于分子聚集态的特殊信息,将为人们研究单个分子的特殊局域环境、分子的涨落、生物大分子的柔性及其运动等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对生物检测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Reference: 1. www.bioon.com.cn/ewebeditor/ uploadfile/2008-1/20080112195937779.pdf 单分子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spFRET) 生物物理学系 郑晓惠 学号 10281034 2. www.gsc.dicp.ac.cn/jxgl/2004qjseminarkj/wh1/w21.ppt 近场光学的单分子光谱 胡庚申 3. www.sxu.edu.cn/yjjg/jggpsys/ PPT/xlt/ 单 分子 %5B第1讲%5D.pdf 单分子的光学探测与应用单分子的光学探测与应用
个人分类: 实验技术|1185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