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学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仿福元兄《贺“独墅湖印社”创立》
sstone2009 2012-3-30 12:17
东岸大学书香浓, 西岸印社风雅颂。 自古闻达不知数, 有趣自在二楼中。 注: 大学:指独墅湖东岸的大学城。 印社:指独墅湖印社。 二楼:取意丰子恺“人生三层楼”之第二层楼,意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 附:贺“独墅湖印社”创立 独墅湖畔书香浓, 都道西岸风雅颂。 自古闻达不知数, 而今情趣志方兄。
个人分类: 诗词欣赏|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熵:体现在细节
热度 1 hufeng 2012-2-19 18:35
最近几天正在往学校的新校区搬家,当搬家的大车运来了原来家中的各种生活、学习用品后,装修好的新家客厅中很快就被大包、小包、大箱、小箱塞满,乱糟糟的一片。毕竟乔迁之喜,老婆和我花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的时间,愉快的把这些物品大致的放到相应的地方,书推在书橱中,衣服塞在了衣柜里。慢慢的家的轮廓开始显现,晚上我们勉强做了第一顿饭,虽然还不时的要找一下盐、油在哪儿,但吃饭的时候,已经感觉到家的气味了。 但到目前,这还算不上一个很方便的家。比如,我知道放到几个书橱的书毫无次序,如果想突然查一下资料,肯定很难以找到;厨房里的各种调料散乱的摆在那儿,所以新家的第一餐只能吃面条。但从“平定大乱”、初具规模到方便、舒适的距离,似乎只是细节问题。 物理学中,可以有更加定量的概念描述一个系统“乱”的程度,熵。大致说,越“乱”的时候,熵就大。可以举如下例子,家里有 A 和 B 两个房间,有 1 、 2 两个包裹,如果包裹是随意放置的,那么可能的状态为 A 房间有 1 、 2 两个包裹( B 房间显然什么也没有), A 房间放了包裹 1 , A 房间放了包裹 2 , A 房间什么也没有放,共 4 种状态(将状态数取对数后,乘以一个常数就是熵了),这样随意的放置包裹对应着“大乱”,此时系统可能的状态数最大,对应了熵极大的状态;但如果每个包裹都必须去对应的房间(比如包裹 1 到 A 房间,包裹 2 到 B 房间),那么只有这一种状态,对应着熵极小的状态。在我的家中,从表面上看,书在书橱中了,衣服放到衣柜里了。但是,要把书橱中的每一本书放到相应的地方,衣柜中的每一件衣服放到相应的地方,需要更多的精力,要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时间。这些过程,都对应着熵函数的不断降低,以至于到最后,所有的东西都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 曾经有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一阵狂风刮过一个飞机场,是否可以把波音 747 的所有零件组装成一架完好的飞机。初看起来,没有原则上的障碍,毕竟所有的零件都在那儿了。但现实上肯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这可以用物理学中的熵来解释,开始时上千上万个零件散乱的放置,这个状态的熵极大;如果组装成一架可以飞翔的飞机,这些零件必须在特定的地方出现,这个状态的熵极小。从熵极大,到熵极小,需要成百上千个工人的辛勤、精确的工作,因而其最终产品可以换回中国的两亿条牛仔裤。但相反,从熵极小的有序状态到熵极大的状态却很容易,比如你可以把一块磁铁加热,让它失去磁性,因为磁性状态的熵极小;历史上,一次文化大革命就摧毁了社会的有序状态。 走出新家,可以看到在学校新校区,修了五层楼高的图书馆、容纳几千人的运动场,当然也有“相当壮观”的行政办公楼。虽然我不太确定学校的图书馆是干什么用的,但每当“上面来人”的时候,校长总是把他们牵到那儿,并洋洋得意的数一下学校的新大楼。很多的大学校长大概数糊涂了,常常这时认为很快就赶上哈佛,剑桥了,“不信,咱们就数一下”。我去年访问悉尼大学的时候,常常到图书馆查资料。他们的图书馆分为了好几个分馆,相应的生物书籍馆就在生物系旁。我需要的书,在这个图书馆都有,但有些烦人的是书籍的可借时间只有两个月。这个图书馆有很完善的电子借书系统,如果快到期限了,你会收到一封邮件,催促你还书。你也可以预约书籍,这个时候,该书籍的当前借书人会收到一封邮件,请他尽快还书。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一次我一本书找不到,当时那个工作人员二话没说,和一起来到书架找。 在新的大学校区建造漂亮的高楼,漂亮的图书馆容易,但是让高楼中的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责远比数数要难。让一个系统有序运行,需要把熵减到最小,这些花在细节上的功夫和时间比看起来要多得多。 胡锋 2012-2-19
3903 次阅读|9 个评论
21世纪新文明模式
benlion 2012-1-25 14:23
从埃及、巴比伦、印度(此期民族和文化都不同之后印度)文明到轴心时代,形成希腊、犹太、印度(印度白人来源于里海和黑海区域,印度、伊朗、欧洲同属欧罗巴民族和语系)、华夏(犹太教完整建立是古代以色列南北分裂之后在波斯形成,北部失去的十个部落 - 其中在印度北部发现一支从中国境内移居印度长有中国人面孔的约瑟部落后裔, 2009 年移居回到现代的以色列)四大文化要素。公元前后形成罗马、阿拉伯和中华帝国时期,再之后是欧洲文艺复兴到欧洲民族移民到环太平洋,中国在太平洋的地位类同于罗马时代以色列的地位,犹太教与儒家文化分别代表律法和伦理的传统,希腊和印度哲学代表自然与心灵探索的路途,这四大要素的整合形成完整的人类文化和重建联合国体系将在太平洋时期完成,这就是精神的独立时期。 民族独立覆盖从辛亥革命到脱离苏联政治影响的整个时期完成。金融独立 – 美国和欧洲的银行是私人商业银行并影响货币发行是以资为本的文明形态,中国人民银行是属于国家银行,实现以民为本的社会体制是代表全体公民利益(参见《货币战争》)。精神独立意味将在各领域产生世界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而走向科技、文化等自主创新型社会。 公元 1600 年之前的东西方文明,分别是欧洲文明与中东(基督教)文明撞击形成西方文明、中国文明与南亚(佛教)文明融合构成东方文明的时期,文艺复兴的欧洲已经通过阿拉伯世界(包括希腊、罗马古籍从阿拉伯文字翻译成欧洲文字重新回到欧洲)开始对东方文明的交流、研究与文化因素融合(元朝的四大汗国时期的影响很关键包括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在 1600 年之后西方继续直接从中国文化和资料书籍等研究与学习中华文明等。在西方有论述基督教与佛教的相通之处,在环太平洋将进一步融合东西方文化,这个新的全球文明模式,也许可以称之为儒家基督教文明。 20 世纪中后期,可以看到新文明模式的孕育已经经历了民族独立(并因苏联之关系经历了文革等危机)和金融独立(改革开放经历了与美国的冲突危机)时期,将进入第 3 个时期,这个时期将解决第 2 期出现的社会弊端是权威崇拜和等级商业模式(印度的种姓制度文化影响是危机之源),下一轮深化的改革和核心是人格独立和精神独立 – 这是形成创造力和和谐民权社会的人格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基础,文化的自主性和思想的创造性是创造新文明模式的源泉,未来 30 年是关键时期。
2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眼中的美荷大学城
热度 3 ywwzhao 2011-10-30 13:09
我眼中的美荷大学城
荷兰大学城:Wageningen, 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entre(WUR) 美国大学城: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ISU) 语言环境: Wageningen: 虽然荷兰语是Wageningen的官方语言,但由于就读于WUR的学生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所以英语在工作上的使用频率不亚于荷兰语。据说有90%的荷兰人都会说英语,所以你不用担心来此工作,就学,购物会遇到语言障碍。 Ames: 英语。由于美国有很多墨西哥人,所以西拔牙语也很流行(虽然我不觉得西班牙语专业以外的美国人会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商品说明上会另外用西班牙语注释。如果你的第二外语是西班牙语,也是可以玩的转。 自然环境: Wageningen: Wageningen给人的印象就是五彩斑斓,花的海洋。当你夏日傍晚漫步于别墅区的小路的时候,你会被别墅外的鲜花深深地吸引,以致流连忘返。 Ames: Ames给人的印象就是--绿。虽然没有Wageningen那样花哨的色调,但一样望去那绿油油的草地,你也会不由自主的想躺在上面,来个日光浴。当你步入公园深处的时候,还会看到人迹罕至的河岸,甚至让你怀疑此处是否会有鳄鱼出没。 这两个大学城由于地小人稀,都属于国内‘村’的级别。从Wageningen进城还是比较容易的,1个小时车程就可以到达阿姆色特丹;从Ames进城可以不容易的,就算去最近的大城市芝加哥,也得6-8个小时车程。 人文环境: Wageningen: 市中心每到周末就开始热闹起来了。有时你会得道免费拥抱'free hug',有时候会有行乞者拉着他那奏出悦耳音乐的马车期盼你的赞助。当圣尼古拉斯节(Sinterklaas) 到来时,许多脸被涂黑的黑彼得(black peter) 会给路过的小孩子小饼干( kruidnoten)。 荷兰人大多数都很友好。一同坐电梯,就算不认识,对方也会跟你微微一笑,说声HI。 Ames: 目前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疯狂的热衷于橄榄球。他们对橄榄球的热衷甚至上升到了一种宗教的程度。一美国帅哥的父亲如是说‘你的女朋友可以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但她不能不支持我们的球队!’。 在友好程度上,我感觉美国人不如荷兰人。 这里要说点有意思的差异,那就是如何理解和回答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经典问句----'how are you doing?'。 当美国人问起的时候,你可以理解成礼节性的问候,甚至'Hello’的意思。虽然他们不会在乎你的回答,但相信你可以准确的回答他们' I am fine. And you?’。 当荷兰人问起的时候,他们想听到的是你最近的近况,所以你所要回答的是最近的心情、经历趣事等等。当你说到不顺的事情时,很多荷兰人会很友好的给你出主意想办法。 科研环境: Wageningen WUR: 荷兰人有很强的团队精神。拿博士培养来说,不像国内的一导带N博,Wageningen培养一个博士,需要2-3个导师(至少有一个正教授)带。这种教授团队培养制度,很有利于博士学取百家之长。团队精神还延伸到了午饭,一个课题组的成员都是在一起吃午饭。(扯远了。) 每个课题组会有专业技术员,为你的实验准备设备,以及处理样品。你会感觉到,你多数时间所用的是你的脑子,而不是双手。 Ames ISU: 美国人习惯单兵作战。在ISU很少看到一个组里的两个教授团队协作的。这里的博士是一导制,但一个导师不会带很多博士。 课题组不会配备专业技术员。虽说你可以招兼职本硕学生帮你工作,但得手把手教他们。如果幸运招到一个学生可以干久一点,不幸的话,人家等你教完后说句'没兴趣’,你还得从头来过,很费时间。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倒可以培养你教学能力。 虽已从奋斗四年的Wageningen,来到如今所在的Ames,个人还是留恋那花草并茂的惬意Wa村。每每提及,都不由心生念意,怎奈时光一去不复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11 次阅读|8 个评论
讲座预告:10月30日·大学城图书馆·创新型城市的逻辑
热度 1 chadwick 2011-10-26 17:23
讲座预告:10月30日·大学城图书馆·创新型城市的逻辑
虽然已经厌倦,但还是在四处飘泊。周日应邀担任深圳博士后创新讲堂的主讲,在深圳且感兴趣的朋友们来捧个人场吧~ 题 目:创新型城市的逻辑:是否存在且是否有必要存在一种“中国模式” 主 讲: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后 王程韡 时 间:2011年10月30日(周日)14:00-16:00 地 点:深圳市科技图书馆(大学城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主 办: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承 办:深圳市博士后联谊会 协 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科技图书馆 主讲人简历: 王程韡,2001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年7月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到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心,从事科技的社会理论与比较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2010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1月至今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聚焦在信息系统的社会研究等交叉学科的探究探索。在学以及博士后期间,曾先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著名院校访问,并师从领域内国际顶尖学者。发表各类文章共二十余篇,参与译著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以及博士后特别资助各一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三项,国家级项目五项以及省部级项目若干。曾任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文体部部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兼聘研究员等职务。还曾参与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政策的制定和预研报告的执笔等工作。 讲座内容简介: 本讲座针对国内外创建创新型城市的热潮,从城市空间建构和身份认同两个角度去剖析创新型城市的本质。进而通过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理念的对比,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变的梳理,来厘清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逻辑。最终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通过创新使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给出作答。 适宜听众: 创新研究、技术管理,城市社会学,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的社会研究等专业人士;政府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媒体、政策建议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欢迎感兴趣的市民积极参与。 免费讲座,恭请莅临。因座位有限,可事先报名预订座位。报名热线:0755-83233736
314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爱大学城
热度 3 lilystraw 2011-10-4 23:42
今天早上发现既没阳光,也没有阴霾和雨水。突然灵动:该去大学城跑跑了。2年前跑过两次,每次一圈,一圈16公里。跑完后感觉真的很爽!今天又有了这种冲动!曾经有好心人提醒过我,一把年纪了不要运动那么多;又听了乌龟懒,寿命长的理论。今天决定只跑半圈。半圈下来,我还是出汗不少,真爽! 记得大学城刚建设时,许多学院和老师都不愿去那里。主要原因是太远浪费时间,又累!但我那时是极其向往和欣然前往的。我将大学城(是一个小岛)命名为“桃花岛”,我开玩笑说我要去那里做“桃花岛主”,在那里跑步!喜欢金庸的小说,小说的天马行空和快意恩仇最投我所好!但现实生活中已没了金庸小说里的江湖。只好将遗憾掩埋于金庸的小说。大学城算是偿了我那个小小的心愿! 大学城非常美,满岛的各种名贵树木,宽宽的马路,适量的人口,蓝蓝的天空,每个学校风格迥异而美丽的建筑,环岛放射状的布局,环城的大道,都是我喜欢的。如今的我虽然每天来去匆匆,常常忽略了欣赏它,但偶然的环城兜风已经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时常从脑海里飞出来,抚慰我疲惫的身心。 能在这里工作真好!能在这里跑步真好!我正计划住到这里来!...。好爱大学城!
个人分类: 人生|4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VS出水芙蓉
热度 25 gfcao 2011-6-17 22:06
南方科技大学VS出水芙蓉
今天到深圳大学城某研究生院参加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论证,途中路过南方科技大学,看到了路边“南方科技大学”的那块牌牌,好想顺便去瞻仰一下全国人民拭目以待的“异类”大学,可惜时间有限,不好意思要求中途下车,下次一定找机会前去看看。 一路上我问起了南方科技大学的师生情况,司机告诉我,学生没有参加高考,吃饭免费,每天八菜一汤,好家伙,如此高的伙食标准会不会把这些骄子们养成胖子?几十个学生可以享受这样的高标准,如果是几百个、几千个呢?想当初,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为了能读上书,只好选择师范院校,因为师范生可以享受每月 17.5 元的伙食补贴。如今好景不再,学校大门朝南开,无钱无财怎进来?这下好了,穷人的孩子可以上南方科大。 南方科大教师的待遇如何?一直以为教师的薪水是个天文数字,可他们告诉我,海外聘请来的年薪在 100 万以上,而且不需要全职在南方科大工作,但国内招聘来的教师待遇与深圳大学相若,换句话说,教授的年收入在 25 至 30 万之间。看来还是海龟值钱,土鳖们后悔当初没有出国吧?别总觉得国内一些大牛到处兼职赚钱不道德,谁让你中国有钱呢?国内大牛不过赚了一点小钱。 不说南方科大了,标题不过是想把你吸引来,真实意图是让你欣赏出水美人儿,今天深圳刚好下了一场大雨,中午在大学城的麒麟山庄吃饭,山庄里有个荷花池,池子里荷花开得正旺,看到这雨后的荷花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出水芙蓉。可惜只带了个卡片机,实在没法尽显荷花的风采。 (1) (2) (3) (4) (5) (6) (7) (8)
个人分类: 游记|7186 次阅读|46 个评论
学术圣城哥廷根散记
热度 10 aurophilic 2011-3-20 23:01
德国有许多古老的大学城,比如海德堡,哥廷根,图宾根,弗莱堡和马堡等。这些城市,都因一所著名大学而驰名,而城市里的生活,也与这所大学密不可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物理学的黄金岁月里,哥廷根大学教授波恩,海森堡等领导的哥廷根学派,在量子理论的创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哥廷根,也成了当时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的圣城。那时在北美的大学里流行着一句口号:收拾行囊,奔向哥廷根。我在大学学习量子力学和科学史时,这些大师们的名字,如雷贯耳,而哥廷根这个地名,也常在耳边响起。后来得到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赴德从事研究工作时,哥廷根自然是首选之地。无奈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今日的哥廷根,数理化的研究都远非当年鼎盛时期可比,我所从事的研究在那里已非热门,我们只有来到与哥廷根同处一州的汉诺威大学,但是,我的心中总是放不下哥廷根,总想到那里去看看,妻子取笑我,说我的心中有一个哥廷根情结。 解开心中哥廷根情结的机会终于来了。妻子申请在德攻读研究生,我极力鼓动她申请哥廷根大学,并被顺利录取,但必须先到那里去通过该校的德文考试。就这样,我一路相送,来到了哥廷根,终于有机会细细品味一下这座在书中神游过多遍的学术圣城。 哥廷根是一座人口不到十五万的小城,居民中大学生,教授和马普研究所的研究员占了相当比例。小城位于哈茨山脚的丘陵之中,哈茨山上流下的清亮溪水,汇成了一条不大的莱纳河,婉婉蜒蜒,穿城而过。以汉诺威选帝侯乔治奥古斯特命名的大学,久负盛名。从十九世纪初叶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汇集了一大批数学物理精英,真可谓群星灿烂,光彩夺目,极大地推动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这里先后出产了四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或毕业于哥廷根大学,或曾在这里任教以及从事研究。今天,漫步在哥廷根内城幽静的小巷中,在那经过岁月风雨的侵蚀略显斑驳的墙壁上,常常可以发现一个精致的铜牌或木牌,上书“诺贝尔奖得主索末菲尔德, 1925 年居住于此”,或是“诗人海涅, 1821 年以此为家”。这样的牌子,在哥廷根据说多达 250 多块。在城外老墙边有一座塔楼,当年十七岁的法律系学生俾斯麦曾栖身于此,这位后来的“铁血宰相”,德意志帝国的创始人,当年因为行为放荡和酗酒而被禁止住在城内的学生宿舍,不得已只好寄居在塔楼之上。内城中心的街道两旁,有许多老字号的小酒馆,那是学生们苦读之余的好去处。岁月悠悠,今日走进这些略显昏暗,挤满大学生的小酒馆里,穿过时光隧道,仿佛仍可听到大师们当年年少时把酒论英雄的高谈阔论和朗朗笑声。 走过城西熙熙攘攘的集市小广场,绿树掩映之中,是一座黑黑的铜像,铜像里的高斯和韦伯,一坐一立,正在讨论着他们那千古不朽的电磁定律。数学王子高斯,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数学才能,十九世纪的上半叶,他在哥廷根大学任教近五十年,从而使得德国继法国之后,成为世界数学研究的中心,而哥廷根又是德国数学研究的中心。高斯不仅在数学上成绩斐然,也在天文学,测地学和电磁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和物理教授韦伯合作发明了电磁电信机, 这座高斯韦伯铜像,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大师的合作。继高斯之后,数学家黎曼和希尔伯特相继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使得哥廷根在数学领域里的翘楚地位,继续保持了几十年。在哥廷根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要用到黎曼几何,于是来到哥廷根向希尔伯特请教,从而推导出了那个著名的场方程。有人据此建议希尔伯特也应该在广义相对论的发现中署上大名。希尔伯特回答道:哥廷根马路上随便找一个孩子来,都比爱因斯坦更懂四维几何,然而发现相对论的,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而不是数学家。 城南那连绵起伏的丘陵小山,则是散步的好去处。当年哥廷根大学数学教授希尔伯特,就非常喜爱散步。许多晴朗的午后,他常会带上学生或助手,沿着山上弯弯的小路,一边散步,一边讨论,许多数学定理,就是这样产生的。希尔伯特在五十多岁时,曾得了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正是这种美妙的散步,使得希尔伯特能够战胜病魔,得享天年。希尔伯特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时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在 1900 年世纪之交时提出的数学二十三大难题,至今仍有一些悬而未决,从而成为促使整个二十世纪数学研究日新月异的动力。今天的哥廷根仍保留着一条“希尔伯特小径”,沿着小径缓缓向高处走去,春日晴和的阳光下,碧草泛着油光,不知名的野花吐芳,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小溪里一泓清流欢快地向城中的莱纳河流去,在这如画的小丘上散步,怎能不激发无限的灵感和遐想。 散步回到城内,王子街上的大学老图书馆也是值得拜访的。走上高而宽阔的楼梯,仿佛在爬上一座知识的殿堂。这里除了收藏许多图书之外,还有很多珍贵的手稿,包括手抄的圣经。从图书馆出来穿过几条小巷,就来到了老市政厅和市场广场。就在这个市政厅底层的墙上,直言不讳地刻着这样一句话:“哥廷根之外没有生活”,可见当时这里的人们那种以学术傲视世界的自豪感。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座鹅女的铜像和喷泉。美丽的鹅女,手中舞着柳枝,笑容可掬地赶着憨憨的几只大鹅。这位鹅女,还是哥廷根学子们的情人呢。每当小伙子们历经寒窗之苦,终于披上黑袍,带上博士方帽的时候,总是忘不了要到广场上来吻一吻那美丽的鹅女,号称“博士之吻”,算是感谢哥廷根大学的培养和小城的照看。美丽的鹅女,大概是世界上接受接吻最多的姑娘了。 近日阅读慕利根的自传《科学家生涯》,发现这位现代分子轨道理论创始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也有一个哥廷根情结。 1927 年夏天,当年青的慕利根来到哥廷根学习量子理论时,住在葛培特太太家中。葛太太有一个女儿叫玛丽亚,当时也是哥廷根大学的学生。玛丽亚对英俊潇洒的慕利根颇怀好感,曾主动约会他。但是,鬼使神差,这位不识抬举的美利坚傻小子竟然回绝了这一约会。三年后的夏天,另一位美国小伙子梅耶成了葛太太的房客,慧眼识珠的梅耶没有拒绝玛丽亚的深情,把她迎娶回了美国。这位玛丽亚小姐,就成了梅耶夫人,芝加哥大学物理教授,夫妇双双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文。梅耶夫人,也因为在核物理和统计力学上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比慕利根还早五年戴上这顶科学桂冠。五十年后,当年迈的慕利根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不胜感慨:如果当年他与玛丽亚结合的话,科学的历史,大概又是另一种写法了。 负笈哥廷根的莘莘学子,当你们不远万里来到哥廷根,住进房东太太的客房时,如果房东小姐与你约会,你可千万不要再错过机会了。哥廷根地灵人杰,这位房东千金,日后也许又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呢!
6244 次阅读|9 个评论
全国将迎来竖立孔子像的热潮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7 18:52
9名广东省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在广州立孔子像,称举旨在引导民众“回归传统经典,重拾道德底线,促进社会和谐,共建幸福广东”。 广州学习北京,在大学城、科学城、知识城、海心沙、白云山山顶公园等地方选择一处竖立孔子像。 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祥龙先生撰文《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称北大是 “ 中华文明教育的正脉嫡传 ” ,因此建议北大立孔子像,并期望北大能 “ 引领中华文艺复兴潮流 ” 。 孔子够格领受尊礼,孔子像担当不起重拾道德的重任。 国学要复兴,可几千年的文化史,为什么只剩下孔子之学一脉单传?为什么单单立一座孔子像来跪拜? 马来西亚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举行的孔子像揭幕仪式 · 泰国岱密中学孔子课堂举行孔子像浇铸仪式 09-09-28 · 孔子青铜像落户休斯敦公园 推动中华文化传播 09-09-28 · 俄罗斯百年老校竖起孔子像 进驻赫尔岑师范大学 09-09-03 · 孔子青铜像将"入住"美国休士顿 代表中国文化(图) 09-09-02 · 视频:南京夫子庙小学生"开笔破蒙"拜孔子像 09-07-02 · 泉州:师范学院附小 先拜孔子像再领毕业证(图) 09-07-02 · 福建泉州小学生首次在孔子像前领毕业证书 09-03-26 · 莫斯科将出现中国园林 占地八公顷内建孔子像 08-08-09 · 奥运开幕式中国元素解读(组图)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深圳大学城名家讲座月通知
windlight 2010-12-2 15:27
尊敬的大学城图书馆用户, 2010年是深圳大学城成立十周年。十年来,深圳大学城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积聚了大量的优质师资资源。为使大学城的优势资源为市民所知,为各界服务,我们拟定2010年12月为深圳大学城名家讲座月,即将于12月的每个周末面向公众推出一场高水平的名家讲座。 我们将分别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金广君教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关志成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教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设计艺术研究所所长黄维教授担纲主讲,内容分别《如何理解和参与设计我们的城市》、《智能电网与特高压输电》、《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解析百年品牌的成功奥秘》。讲座时间、地点、主题及主讲人简介详见附件,以上讲座均为公益性讲座,欢迎广大师生及社会公众踊跃参加! 祝工作顺利! 深圳大学城 图书馆
个人分类: 思辨|5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大学城优势和劣势效应突显
zhuzl 2010-11-25 02:27
如火如荼的大学外迁扩张暂时告一段落。目前新建大学城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看法如下,代表个人观点。如有补充,请讨论添加。 优点: 1 高校扩张实现了规模的扩大:校园面积大幅度增加,校园环境美化,教学设施水平提高,学生数量增加; 2 高校外迁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新校区建设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大学城当地配套设施不健全带来的经济效益,如交通(学生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教师长途跋涉带来的汽车购买效应)、餐饮等等。 缺点: 1 老校城区文化氛围迅速降低,大学城周边文化气息还没形成; 2 新校建设给学校背上巨大债务,生源是增加了,但效益并没提高,新建高校运转举步维艰; 3 新建校区虽大、美,但位置在郊区,安全指数明显降低,学生被盗、抢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女生的安全性值得重视(近来大学城女学生遭到强暴事件不断增加)
个人分类: 教育|68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先有“大学”?还是先有“大学城”?
boxcar 2010-6-26 13:31
先有大学?还是先有城? 我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没水平!地球人都知道,大学的历史肯定远没有城市久远。所以一定是先有城市,后有大学。不过,如果我改问先有大学?还是先有大学城?答案就没那么简单了。大学城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或许有不同的含义。 如果说到国外著名的大学城,如英国之牛津、剑桥,日本之筑波,是一种情况;说到中国最近10余年兴起的大学城,则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例如,牛津大学城 实际上是一个学院联合体,这些学院独成一体,或大或小,一个个风格相近又各有特色的建筑错落地分布在不算大的牛津市区,形成了商业区、居民区和学院混杂的局面。这也是大学城最大的特色城市和大学合二为一。 牛津培养出了几十个英国首相,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布莱尔、撒切尔夫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港督彭定康,还有很多国家的元首和王子,以及几十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有了这所久负盛名的大学,牛津这个没有惊人风景、城市也不大的城市吸引了世界众多人士的慕名来访。 古雅、宁谧和纯朴,是牛津留给访古者最初印象。从伦敦到牛津这一段公路两旁的风光,充分显示出英国乡村的殷实与整洁。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农作物,尖顶、红瓦、白墙、黑色的木梁柱的农舍,错落点缀在远近。 【1】而我们中国新兴的这些大学城,也有学院、也有大学生,当然也不乏商业区和居民区,这些是相似的。不过,比起牛津之类的老牌儿大学城,也有不同的。 咱们中国这些年轻的大学城应该是充分发挥了我们的后发优势,圈地面积更大、容纳的学院更多,而且修建得更阔绰,具体讲就是楼更高、门更大,里面的设施更加齐全(据说有一阵子宿舍都酒店化了)。咱的大学城也会吸引很多人来。不过来访者应该不是因为仰慕城中某大学的毕业生之丰功伟绩而来的观光旅游的,因为大学城太年轻,第一拨学生可能刚刚毕业甚至还没毕业,还出不了万众瞩目的大人物,这不奇怪。来访者可能是送孩子上学或者接孩子回家的学生家长,也可能来谈开发项目的开发商,希望借着教育产业化的机会捞上一大笔钱,无论这笔钱出自以后N多年的学生的学费,还是政府的买单,他们只要争到了项目都会揽入囊中。 有了规划项目和蓝图,有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自然就有了不断建起的独立学院和XX大学的新校区的牌子,随后也有了带着稚气的80后或90后的大学生,他们从祖国各地四面八方来到这个被农田环绕的新兴城市大学城,住进了散发着油漆味的崭新的宿舍,走进了很冷清的教室和图书馆,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在很多刚刚建立的学院中,面对着这些大学生的是或老或少的教师,老教师可能是发挥余热的退休教师,年轻的是刚刚研究生毕业直接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他们来去匆匆,因为老教师们的家住在很远的市区,年轻教师也有太多要做的事情(读学位、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等);在校园里可能看不到多少学长,因此自然也就没有大学生当中的文化传承。在校园的内外,没有老牌大学校园里会有的专门经营教材、参考书和各类专业书籍出版社书店,却可能不乏流行文化的各种载体。这些就是先有大学城而后有大学的特点,总的看来就是一切都很年轻,似乎很多事情都在变化之中,匆忙之间还都没完全准备好。 中国的大学城们的未来会怎样?会出现让世人津津乐道的牛津剑桥类的大牌名校么?很遗憾,我个人不大看好大学城的前途,我想很多人也不会看好。例如,我刚刚看到了冯用军老师的一篇博文 大学城:史上最贵烂尾楼 (这篇博文也是受冯老师的博文启发所写,在此表示下感谢),文章似乎对大学城的前途看法更加悲观。思考这些大学城的未来,恐怕已经不是能否发展衍生出名校、培养出牛人的问题,而是在背负着巨额的债务、靠扩建扩招这种吹泡泡的方式筹措贷款假发展之名行维持之实的情况下,大学城面临的是能否存在下去,能挣扎多久的问题。 大学城本该以大学为根本,凝聚尽可能多的学者和教育家,吸引八方有志向学的青年,充分发挥大学的学术传统、学科特色和文化底蕴,从而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有大的建树,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产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学城作为城市,首先本应是服务于大学的附属物,其次才是借助大学的名望和影响,得到世人的敬仰,吸引人们来此访问和观光游览,甚至居住。大学城本身或许能从中取得适当经济利益,但这应当是在XX大学城作为一个品牌的无形资产形成之后,而非之前。如果本末倒置,大学城恐怕只能昙花一现,很快凋亡或者异化掉。大学城既已如此,教育产业化理念亦然。 ~~~~~~~~~~~~~~~~~~~~~~~~~~~~~~~~~~~~~~~~ 参考: 【1】 http://gy.youth.cn/zt/wm15/rc/tp/200908/t20090831_1008318.htm 【2】冯用军: 大学城:史上最贵烂尾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948
个人分类: 教育|7279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岂能任由“二奶”在大学城里遛狗
xuecw 2010-4-18 07:49
2010年04月17日 08:29:23  来源: 羊城晚报 正在召开的广州市两会上,不少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不满政府部门总在两会前后给他们画饼,让其望饼充饥,而此前承诺的教师公寓始终未见踪影。相反,富人别墅却纷纷进驻大学城了。对此,有委员言辞激烈地批评:我们被忽悠了三次!现在不是说在大学城里的学生老是见不到老师,师生关系越来越生疏了吗,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不久的将来,学生将会跟富人越来越近了,学生经常看到的画面,将会是二奶拉着狗在溜达。(4月15日《新快报》) 众所周知,大学城的地是按照教育用地而征用的,当初给农民的补偿是极其有限的,如今政府却高价拍卖给地产商,地王不断涌现,这种低价征地、高价出让,其间的差价是数十甚至上百倍,一转手政府便赚了大量的出让金,土地财政大丰收啊。在这当中,被剥夺、被牺牲的除了当初被征地农民及其集体的利益外,事实上还有大学城师生的切身权益。本应当用于教育、师生服务的土地等资源,在权力之手的翻云覆雨之下,经过与房地产利益集团的合谋,肥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等利益集团,但如此一来公共利益则蒙受了巨大损失,同时还使地方政府的诚信和公信力遭受严重侵蚀。然而不幸的是,对于此种政府与民争利的种种情形,公众却连知情和骂娘的机会也没有,遑论其他。这难道不是最可悲的权利贫血之现实吗?想想当年那些维护被征土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的血泪故事,谁又能心绪平静、良心安宁? 在冠冕堂皇的名义下,行的却是圈地发财之实,大学城只是其一罢了。按现在的卖地思路和逻辑,如果有一天环境幽静的大学城真成了富人区、二奶村,其实也是毫不奇怪的。大学城的师生与富人、二奶做了邻居,不知是荣幸还是悲哀?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日益疏远,与富人的关系却越来越亲密了。据说,现在一些富人和官员大都喜欢找有诗书气质的大学生当二奶、二爷。富人别墅进军大学城,这样富人找大学生当二奶、二爷似也更近水楼台了。反之亦然。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一种社会财富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吧。(默 客 原题:大学城:教师难遇,富翁为邻?)
个人分类: 教育新闻|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24:大学城哥廷根
kd652 2010-2-15 10:26
哥廷根真可谓大学城,走到哪里都充满了学苑气氛. 哥廷根大学没有墙,随处可见大学师生: 呼吁环保: 生物工程基地培养的袖珍马: 街道: 哥德学院: 歌德名言:“哪里把我当人,我就到哪里去生活。” 宿舍的休息时间,勿打搅: 建筑风格: 街上的小鹅女是学生考试前必拜的神灵,保佑学生过关: 扩展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849do=blogid=502778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