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编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编辑的典范——怀念王鸣阳先生
热度 4 pup 2019-3-6 11:26
科技编辑的典范 ——怀念王鸣阳先生 今天早上收到业内前辈告知的消息,我国著名科技编辑、翻译王鸣阳先生于2019年 3 月 3 日晚上 8:20 离世,享年 80 周岁。知道消息后,心情难以平静,脑子里总浮现出他的谆谆教诲。即刻放下书稿,打开电脑,总想写几个字,聊寄哀思。 立刻查找电脑备份,遗憾没有一张王先生的照片或合影。自从《居里夫人文选》的译稿需要校译,王直华老师向我们强烈推荐了王鸣阳先生后,算算相识也已十年了。又去翻看邮件往来,第一封电子邮件是2009年 5 月 27 日。最后一封电子邮件是 2015 年 4 月 14 日。此后便忙于各种新工作,疏于联系。 2017年 11 月 3 日晚,我加班整理资料时又翻到王先生的给我的学习资料。走出办公楼的时候,面对夜色,抑制不住心中所感,在楼前发了这条朋友圈。现在想来,彼时之所以联系不到王先生,估计他已经搬到养老中心居住。 曾经身为科学编辑的王先生,给我的来信,除了交流工作之外,也常常会谈到编辑工作本身,比如建议我在 word 上先编校,以免去排版人员的辛苦,也免掉浪费纸张。有一次信中说: “ 我同情(可怜)现在的青年编辑是真心的。当好编辑,知识是靠慢慢积累,但首先要很快熟练掌握做编辑琐事的基本功,不为这些琐事过于分心,才有精力注意内容,并在看稿过程中学习到内容和向著译者学习表达。审读和加工稿子要做记录,那就是写编辑出版论文的好素材。做个好编辑,老实说,比做个好的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容易些,毕竟创造不多,问题是方法要正确。 ” 读罢此信,深以为然,对王先生敬佩之情又多一层,对编辑这份工作的执着又多一分。 记得以前到王先生在育新花园的家拜访时,见他抽烟也是偏多,一边咳嗽还要一边抽烟。有一次拜访后我请他在小区北门的饭馆吃午餐,他不停地感慨科研制度的问题,后来不几天就从这个角度写出了一篇关于《居里夫文选》的书评。书评链接请见此前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do=blogid=395718mod=spacequickforward=1uid=277877 如今在当当图书页面检索“王鸣阳”,出来的第一本书就是《居里夫人文选》。 翻看王先生的博客,多半是科技翻译经验之谈。王先生早年是四川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毕业。那时候大学学的是俄语,但他也精通日语和英语,原来这都是工作中自学成才的。王先生擅长笔译,他的译作深得读者和业内的肯定,也曾获得过相关的奖。我们编辑常常感慨“书比人长寿”,往后每次读到先生的文字,又是一种重逢与相聚。于我,缅怀王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编辑业务水平,不负先生曾经的教导。
个人分类: 怀念|7295 次阅读|5 个评论
韩鹏:一名科技编辑的困惑与思考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4-8 09:44
最近非常有幸,参加了科学出版社成立 60周年纪念画册的部分工作,要筛选60年来出版的名著。因此我有机会接触到了出版社自 1954年以来出版的图书总目录。当我打开目录文件浏览时,不禁为之震撼,不光是为它的数量之巨,更加让我汗颜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那些灿若星辰的大师的作品都一条条列在那里: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张文佑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等等,让我感觉离这些科学巨匠仿佛很近。这些伟大的成果就在我所在的单位出版,从而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的发展,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但随着进一步浏览目录,又发现了一个令人有些沮丧的现象,就是随着时间推移到我所生活的时代,学术大师的书越来越少,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几乎列不出与以往同重量级的著作。能选上的书目,最晚的年代也就在20世纪末。这是一个很让人困惑的现象。时代虽然不断变迁,但现在科学出版社依然是科技出版的第一品牌,一如既往地吸引了大量的优秀成果在此发布,出版的图书从某种程度上还是代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那为什么大师级的著作越来越少呢?   很多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科研和教育时,经常会提到“我们缺的是大师,而不是大楼”。媒体人高晓松在他的《晓说》中提到,“大师一般是扎堆来,扎堆走,现在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上,学术腐败、科研经费被滥用的消息屡现,专家的发言更多地会被过分负评价,“院士”这个原来大师级的称号,如今也仿佛成了学术特权的代名词。科技编辑们谈起某些所谓“学者”的著作时,也经常负评价不断,感觉不是请人捉刀,就是堆砌数据而成。连各大科研项目都仿佛在“应付差事”。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时代,一个注定出不了大师的时代。没有大师出现,当然就没有大师的著作了。   如果就此做结论,大家都会觉得很悲愤、很无奈,进而有可能变得玩世不恭,影响工作态度。反正,现在也没什么大师,也不会出什么流传百世的大作品了。除了羡慕老编辑和大师同时代、同奋斗外,就剩苦闷地操作稿件了,成就感大减。但冥冥之中,我总感觉答案绝不应该是这样。无论如何,我们的科技显然还是在进步,我们的“神舟十号”已经上天,“嫦娥三号”已经登月,中国学者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在世界上也居前列了。如果说“大师扎堆来”,也应该有来的道理,总不来也应该有它的原因。那就让我们回头看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时下的区别。   从科研投入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投入水平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据《建国初期我国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及启示》一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六百多名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科学技术人员不足五万人,仅有的三十多个专业科研机构也已名存实亡。就算到了 1950年中期,科研人员也才 40万人,科研机构才840个。科研人员奇缺,科技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需求。   而现在,我国仅两院院士就有一千四百多人。据科技部2012年的数据,研发人员已经突破了三百万人,居世界首位。另据报道, 2012年中国科研投入 2434亿美元,占GDP的1.98%,百分比已超过欧盟,预计2015年科研投入将占GDP的2.2%。在这样的大资金的投入下,好像理应有更多大师级的作品出现,但为什么看起来不是这样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机遇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穷二白,各个学科基础薄弱,科研体系不完善,有大量的空白亟待填补。因为科技人员奇缺,所以当时潜心做科研工作,一般都会有些成就,更别说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科技人才。而且往往一个科研人员会涉猎好几个方向,如刘东生院士先后研究过鱼化石、古脊椎,还研究过地方病。归国的钱学森、邓稼先等人才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做出了伟大的成绩,填补了大量空白。而且他们多在幼年就受到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使他们思维开阔。那个建设祖国时不我待的历史时期,充分激发了人的潜能,如钱学森除了成为“中国航天之父”,后来在工程控制论、系统论等方面又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成就毋庸置疑,可以说“大师造就了时代”,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否也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在那个被外国列强欺凌百年,亟需提振民族自信心的年代,这批科学家成为民族英雄式的人物,家喻户晓,进而对中国整个科学大厦架构影响长远。现在,全国科研人员突破三百万人,各个学科门类基本齐全,各个科研领域的架构已基本形成,各个方向越分越细,不少科研人员一生集中在自己的小专业里,在不断地完善已有的架构。就好比,老一辈科学家已经基本建成了科学大厦,现在的科研人员更多是在给大厦进行装修,难以形成突破性成果。   二是时代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人的公民意识在提高。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人物走下神坛。以往的大师级的人物慢慢褪去了神秘的光环,回归了他们与“常人”相通的一面。一篇《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就使陈景润家喻户晓的事情,几乎再难复制了。很多人不再像脱口说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那样,能说出“中国嫦娥之父”是欧阳自远了。我想,一个原因是能提升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成果不再是那么一两个了,需要向公众宣传的重要成果越来越多了。   想到这里,我基本上能说服自己。我们这个时代是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积累的时代。前人构建的大厦正在被这一代人不断完善,完善到一定阶段必将有划时代的成果出现。不用沮丧所谓没有大师的时代,实际上可能有些人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大师,只是时代不需要再给他们加上“大师”的光环。而作为科学出版社的科技编辑,我们所要做的依然是切切实实把当今优秀的科研成果———国家自然基金、 973项目、 863项目等等———争取到、整理好,为下一代“科学大师”的诞生提供学术的起点。(韩鹏) 来源:新华书目报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3977 次阅读|4 个评论
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对我国早期科技编辑和科技期刊发展的贡献
kexuechuanbo 2010-9-13 12:04
杜亚泉对我国早期科技编辑和科技期刊发展的贡献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新闻》前主编方玄昌遇袭
科学网编辑部 2010-6-27 11:33
方玄昌曾任《科学新闻》杂志执行主编,此前曾任《中国新闻周刊》科技部主任。今年3月成为《财经》杂志的科技编辑。 方玄昌在《中国新闻周刊》工作期间策划过一些调查性报道,著名的包括对王振国天仙液、刘太医和肖传国肖氏手术的调查。他和方舟子一起与地震预测大师、反转基因的乌有之乡人士辩论过。以下为《京华时报》对其遇袭的报道: 钢筋袭头 《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在回家途中遇袭 2010年06月26日《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陈婷穆奕)前晚10点40分左右,《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在回家途中遭袭,两名陌生男子手持钢筋条将其打伤,头部伤口深至颅骨。事后,两名男子逃走,方玄昌经救治无生命危险。当事人怀疑遭人报复。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方玄昌说,前晚10点多,他在101公交总站下车后步行回家。走到增光路和首体南路的路口时,后背突然挨了一下子,方玄昌说,一开始他还以为是被足球打中,但随后,头部和背部又遭到多次击打,后脑勺被划开一条口子。待他转身,才发现两个陌生男子手持50公分长的钢筋条站在他背后。 两人个子不高,约一米六左右。方玄昌说,因为手中空无一物,他抬腿踢向对方,脚踝却被钢筋打伤。两男子连续挥舞着钢筋向前,方玄昌边躲闪边流血。被动挨打的方玄昌打算从附近的地铁工地找东西来挡,对方见状向南逃走。 方玄昌随后打了辆出租车,自行前往海军总医院。出租车司机见方玄昌浑身是血,帮忙报警。 昨天,记者在事发现场看到,约百米长的人行便道上有血迹洒落。附近居民称,事发地段晚上光线偏暗,路口也没有监控设备,只有临近小区门口装有一摄像头。据方玄昌称,整个袭击时间约5分钟,两名男子没说过一句话,当时路旁有几名围观者,但无人上前制止。 昨天,海军总医院接诊的大夫表示,伤者刚来时衣服前后已被血浸湿,并出现休克昏迷。经诊断,其头部创口长约5厘米,深可见颅骨,背部和脚踝多处挫伤。方玄昌在医院急诊缝合后,于凌晨回了家。 方玄昌认为对方有备而来,想取其性命,但他也比较坦然,对记者的报复是很恶劣的行为,但对调查性记者来说,应该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目前,警方已立案,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544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追忆1987年夏天北京的科技编辑培训班以及学友们
chensh 2010-2-16 11:01
记得自己刚毕业留校参加工作半年多一点,也就是1987 年的 5-7 月,我有机会在北京参加了一期科技编辑培训班,为期两个月,如今过去 20 多年了,但依然很怀念这个集体。也就是这个培训班让自己对编辑,特别是科技编辑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当时担任授课的国防工业出版社等京城各大出版社的老师们为我们这些学员们做了系统的讲解。 当时,有 60 多位学员朋友一起学习,来自全国各地,有江西、山西的,也有湖北、河南的,还有更远来自新疆的,统一被安排住在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宿舍,感受着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大家学习很得愉快,业务上也很有收获。 好像那年夏天大兴安岭还着了火,还很厉害,常常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大家为救火着急。当时,也有很多愉快的事情,班上还组织了集体登长城,还有机会参观了中南海,真是幸运。很多人第一次到北京,体会首都文化,感到很开心。尽管后来每年也经常去北京,甚至有的年份去北京的次数多达10多次,但从来没有那次体会深。 结业后,大家奔赴各自工作岗位,联系渐少,熊家国、蒋良朴等少数我们还在联系。分别虽久,但时常想起大家,今借科学网的个人博客,哪位同学看到了这篇博文,请联系我们; 哪位好心人阅读到了,请帮忙打听打听他们的联系方式, 如能联系到他们,我们将谢谢你。 我是陈少华,照相时站在我附近的部分同学名字是:张之明(陕西科技社)、冯建国、黄俊秀、温晋华、王玉、付国兴、朱墨飞、方润生、敖裕兰(江西科技社)、陈孔辉、张乃新(中国矿大北京)、马立富、陈晓峰、司顺奇(河南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学报主编)、杨新义、朱彦良(、王瑞书、于鸿飞、钟海平等,还有前两排的很多女同学们,希望你们美丽如前。 你们要是来武汉了,欢迎你们来做客。 我的联系方式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所,电话 13307181256 。
个人分类: 我的路|4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