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外生之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七小结3暨总结):外生之路的悖论——权力缩小?
热度 1 lvnaiji 2010-3-7 09:42
上文回答了外生之路在理论上的悖论。那么怎样看待和处理在操作层面官员自己反对自己,也就是权力缩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突变式(推翻、革命等)苏联和东欧的社会转型不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种渐进式的社会结构转型,类似于由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是在原有社会结构的呵护下推进并孕育新的社会结构。具体而言(见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三):改革开放 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750 及其他),是在由计划经济延续下来,并与计划经济相耦合的权力的发动和领导下,渐次走向市场经济并实现社会结构转型。所以, 干部继承下来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权力, 于是便会有意无意地把改革限于或纳入体制内,维护甚至强化体制内的一切,如国有企业,强化对资源如土地、信息和石油等的控制,以及有意无意地制约体制外的发展,如民企和民间融资等。实质上就是把住权力 , 把住原来由自己做的事情不放 , 甚至去压制三弱。如果是这样,那么社会结构转型和现代化就会停滞不前 , 甚至半途夭折,倒退回计划经济。 从根本上说 , 在社会结构转型的初级阶段这一特定时期, 之所以赋予干部以权力 , 是要以权力去改造权力。 在前苏联瓦解后,一位原官员的反思是, 权力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当成为乐趣时,就会付诸东流。 因而在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 , 干部拥有的权力并没有因此而缩小 , 只是权力的性质和作用方式发生了变化 , 从在计划经济下所获得的不合理的权力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权力 , 从直接到间接 , 从参与到监督,从指令到调控 , 以及从微观到宏观。所以,政府的权力绝不是越小越好。在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上,在农民工的工资问题上,以及在民生事项上,显然看到政府的缺位。 究竟什么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权力?概略地说大致有以下方面:调节收入,二次分配,削高填低;提供社会信息和公共产品,保障民生;保护环境和生态;制定游戏规则和监督执行,保障信息透明、准确、充分;保障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如治安、控制失业率、控制通货膨胀或紧缩;外交和国防。总之,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效率和稳定。 自 1978 年以来 , 虽然期间也有曲折和风波,但在总体上中国正沿着这条道路健康前进。目前,在权力的改造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依然是一个过于强势的政府,实际上几乎是无限责任政府(一位官员私下说,原则上,没有政府办不到的事)。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这些年,权力的改造基本上停滞不前。当市场和社会主动或无可奈何与其保持一致时,也就强化了这样的权力,失去了由下而上的现代化动力。其次,权力也确实发生了某种意义的改造,那就是钱权交易。钱在投靠权力之时,也就收买了权力。 周可真 老师对此有精辟分析。这一路径的前景,就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权贵社会。改革开放至今,权力的改造刻不容缓。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改革开放的核心,即在于对权力的改造。 外生之路 , 中国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否定自己。否定 , 孕育了来自民众、个体和经济的新生命;否定 , 赋予政权、整体和政治以新的意义;否定 , 是要将双方融为一体 , 要将政权建立于自强、自立的民众这一坚实的基础上 , 要将系统整体建立于富于活力、积极参与的个体及其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 以及要将政治建立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健全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否定,是要深刻地反省过去,特别是计划经济及与之相连接在一起的一切,积极地面向未来。正是在否定中 , 外生之路逐步由初级阶段发展到中级阶段、高级阶段 , 从而不断为现代化及其深入创造更宽松有利的环境 , 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2669 次阅读|5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七小结2):外生之路的悖论——父母官?
lvnaiji 2010-3-3 08:59
吕乃基 先来看理论层面的问题:如何认识三强三弱? 无疑,三弱有待三强去扶持、培育 , 其自身还承担不起重任 , 只有在三强对外的屏蔽下,在三强的带领和引导下才能实现自主、有序和赶超 , 如果在一开始就撇开三强 , 就有可能陷入混乱 , 失去自主权 , 使现代化停滞不前。 然而必须认识清楚 , 如果说三强是外生之路的必要条件而应坚持的话 , 那么三弱就绝非如此。三弱是外生之路的出发点 , 不是坚持不变的目标 , (参见: 试论 与国际接轨 和 坚持中国特色 的含义及其关系 科学技术的视角 )而是有待改造的对象。之所以要三强 , 是为了扶持和培育三弱,使之减少对三强的依赖 , 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只有这样 , 才能实现社会结构转型 , 实现现代化。如果把三强本身作为目标去追求 , 去坚持 , 如果条件变成了目标 , 那要使三弱强起来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又依赖什么条件去完成呢?不仅如此 , 三弱还将受到演变成目标的三强的制约或长期依附于三强。退一步说 , 被当成目标的三强本身 , 如果不是为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 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进来 , 以推动作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 , 那又是为了什么?又是依靠什么条件实现呢? 我们的官员喜欢说自己是父母官。且不说其中隐含了多少封建色彩,即使就其本意而言,官员真的能做好这一角色,真的愿意做父母吗?须知,在现代社会,父母的责任,就是教育和培养子女成长,为子女的每一步细微的发展而欢欣鼓舞,最终欣慰地看到子女超过自己。又有几个父母在压制子女,以始终维系父母的权力?有这样的事例,不过最终无一不是杯具。说到底,父母是要死的!依然在国人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毛泽东不是早就有几点钟太阳的妙喻吗?莫非真的有不落的太阳? 总之,强大的政权,强大的整体,以及强大的政治,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扶持、培育弱小的民众、个体和经济。实际上,建立于三弱基础上的三强真的强吗?在父母强权之下软弱的子女,一旦父母有事,又能给予父母多大支撑?一旦自立、自信、自强的民众涌现,独立自主而又彼此协调的个体站立起来,以及我们的民企在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迈向世界舞台与 500 强同场竞技;一旦我们的政权、整体和政治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之上,那才是真正的强大。那时候,只有到那时候,我们中华民族就能向全世界宣称:试看天下谁能敌!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6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七小结1):外生之路的悖论——自己反对自己?
lvnaiji 2010-2-28 09:30
吕乃基 前面讨论了中国渐进式外生之路的背景即外强内弱 , 以及条件即上强下弱、整强个弱和政强经弱 , 讨论了这一阶段对于现代化的优势和某些不利影响。可以说,优势和弊病都具有根本性。面对如此尖锐对立的利与弊,自然会引出两个问题,其一是理论上的认识,其二是实际上的操作。 在理论上如何看待这一身而二任的四强四弱? 毫无疑问 , 改革开放 , 社会结构转型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外强内弱的状况 , 要使社会的内部 , 从基层产生现代化的动力 , 要让每个公司、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 形成融合的机制 , 发展经济 , 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 , 一句话 , 就是要使四弱强起来 , 要实现现代化。目前,中国的日益强大正在逐步改变外强内弱的背景,以至发展到 G2 ,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步;基层、个体和经济的发展也正在改变三强三弱的格局 , 因而,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初级阶段的背景正在改变 , 条件正在销蚀 , 初级阶段本身也正在发生某种潜移默化的变化。但是 , 如果要坚持这一发展道路走下去并继续发挥其优势 , 就需要维护在一开始作为必要条件的三强三弱,然而这一点又和发展的初衷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相违背。 究竟如何看待三强三弱?这是在理论上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这里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 , 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从目标选择、政策制定、具体实施和舆论导向都是在自上到下的各级领导者的领导下进行的 , 然而由此所迈出的每一步又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削弱其原有的权力和功能,把更多的事情让民众、企业与个人 , 以及让市场和社会去做,也就是国家回归社会,逐步通过法政途径将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选择权和发展权还给社会 , 还给市场。于是, 外生之路在现实上的困难在于 , 领导者是在运用自己的权力来削弱自己的权力,在这一意义上也就是自己反对自己!干部怎么会自己反对自己? 既然如此 , 无论对这一点的认识如何 , 在实际中就可能发生少数干部有意无意地干扰或阻碍这一过程 , 维持三强三弱的地位 , 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对自己因此而失去的那部分权力的补偿。类似地, 人们对国家的期待和对法治的要求里包含了某种矛盾:既要求用法律来限制国家权力,同时又把实现法治的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这种矛盾可被称为国家悖论。既要清算全能政治的遗产,又要充分肯定现代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 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村干部直选。原先都是由乡镇长任命,村干部因而多半对乡镇长惟命是从,竞相巴结讨好。直选了,选出来的村干部在相当程度上要听村民,对全村负责,自然对乡镇长有所冷落。令人难堪的是,还要由乡镇长去做动员,选一个未必听命于他的村长。乡镇长这是何苦? 上述过程在上世纪有所推进,但近些年却出现了权力的集中和强化,国进民退就印证了这一点。金融危机救市方案的出台和实施昭示和加强了这一点政府很难让出其权力。实际上,正因为此,在其他外生型国家的追赶途中,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都曾发生暴力和社会动荡,无论是东亚的日本还是韩国,还是南美的阿根廷、智利和秘鲁。一部世界文明史,有几人在大权在握之时激流勇退?或许除了华盛顿。 如何看待外生之路的悖论?如何回答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问题? 梁治平:法治: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建构 ( 上 ) 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一个内在观察 http://www.yfzs.gov.cn/ 2003-01-23 15:39:37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7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乎其外,略乎其内,何也?
lvnaiji 2010-2-17 08:53
吕乃基 中国的平民百姓与外国人相比较而言,更为关注国际和国家大事。例如常有报道说,美国老百姓对世界上的事情漠不关心,对中国的关注远不如中国人对美国的关注。若是再细分,可以发现,同为中国人,台湾人更关注身边的事情,而大陆人则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时刻记心间。拿现在后现代的时髦话语来说,就是宏大叙事。比较一下金马奖和金鸡奖,前者家长里短,后者不是天下,就是主旋律。前两天看到报端有这样的言论:国人(以下不注明均指大陆)可以忍受身边的侵权,被勒紧的不仅是裤腰带,但要在世界上说不,敢于不高兴。 由此可以提出几个问题。 1. 中外为何有此差别? 2. 海峡两岸为何有此差别? 3. 大陆的后现代学人,为何在学理上消解宏大叙事,却在实践上坦然接受? 问题一。 首先可以归因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入世,对政治人际关系的关注,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梁漱溟把人类所面临的事务区分为人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参见 由人的三 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西方文化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先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政治和伦理道德先行;印度则回到内心,强调与心灵的对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两句话是中国政治家,甚或普通百姓的抱负。后一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引起一些外国朋友的不安:前面的六个字还可以接受,最后的三个字能不能不提? 其次是近代以降的国情世情。鸦片战争以来,国家多难,民族存亡。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家和民族自然是第一位。建国后,中国走的是典型的外生之路(参见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一) ),其核心是,以强大的政权动员民众。在涉及整体与个人利益时,强调大河有水小河满。再加上中国处于某某包围之中,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等等。改革开放后,外强内弱依旧(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 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 ),外生之路坚定。于是民众自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国家,自己的权益让渡于国家,并且关心远在天边甚于近在眼前。在这样一条利益的传递链上,最终,不是眼前的某人某事,而是地球某地发生的事情侵犯了我的权益,让我勒紧腰带。与当年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正好相反,现在似乎是安内必先攘外(参阅 孔子学院pk 希望小学 )。 内生之路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发展道路上,不是先国家后个人,而是先个人后国家。在由下而上道路的每一步,都有个人对自己权益的捍卫,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好莱坞的大片,每每所见大多是对国家权力的批判和反抗,而且是出于与自身权益直接相关的细节琐事。他们对地球另一端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二。 隐约有这样的共识:这 60 多年来,台湾,而不是大陆,更多且不说更好地传承了传统。倒是大陆传承了更多的声,不仅是风声;更有意沿着修齐治平之路将革命进行到底。至少在这一点上,台湾人并未继承传统。在此 60 年间,实际上早在 1978 年成为巧合的是,与改革开放恰好同年后,这一变化已经悄然发生。如果说前 30 年,台湾走的主要是外生之路,虽然与大陆有很大区别,那么后来至今便渐渐转向内生之路。在基本上完成了赶超之后,政府渐次退出,让社会接过发展的重任,由底层和个体的动力推进社会。台湾逐步走上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整个社会的重心也就下降到底层、个体,下降到平民及其生存状态。 问题三。 怎样解释某些后现代主义者呢?看来只能是两分了,即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方面,在学术界,他们批判、消解宏大叙事,特别是来自西方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在中国,生活在一个强大的政权之下,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政权的影响。实际上,这两方面或许是相通的,要有一个强大的政权来抗衡西方的话语权。于是,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往往在消解一个话语权之时,又树起另一个话语权,甚至拜倒在新的话语权的脚下。或许在更深的层次上,这些后现代主义者本身也有对权力的欲望,同样行进在修齐治平的大路上,依然需要宏大叙事。在此意义上,他们实际上并不后现代。 或许只有女性才是称职的后现代,当然如希拉里这样热衷于参政议政的除外。一位官员在餐桌上说,他最讨厌那些女性官员。说她们的官当着当着就不再是女性,失去了性别。这倒与时下把女博士称作第三性有一拼。在一般情况下,女性,因其生理特征和生育、哺乳等需要,天然地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不过在中国,情况又有所不同。作为半边天,中国的女性同样风、雨、读书,声声入耳。当然,较之男性,她们更入耳的是孩子的哭声。这多出来的声对另外三声的干扰,足见半边天之不易,除非如木兰,修炼到不闻机杼声。 本文只是说事,并无褒贬之分,更无价值判断。望评论者留意。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024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