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进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Wiley能源催化领域最新进展 | 单原子催化剂、超薄羟基氧化物纳米片、异质结层状纳米棒、多壳二硫化物、塑形纳米颗粒
WileyChina 2020-7-15 15:55
01非均相单原子催化剂用于电化学还原CO 2 电化学 CO 2 还原反应( CO 2 RR )对于解决大气中不断上升的 CO 2 浓度至关重要。 CO 2 RR 可由可再生能源驱动,从而生产出珍贵的化学品和燃料,而此过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成本和高效电催化剂的开发。最近,一系列含有非 - 贵金属(与资源丰富的元素配位)的非均相、潜在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单原子催化剂( SACs )潜在地能够进行 CO 2 RR 。不幸的是,真正的催化活性中心和控制这些 SACs 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仍不明确。在此, 东华大学杨建平 / 罗维团队 和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 Jun Chen 团队 合作,通过阐明 SACs 上 CO 2 RR 转化为 CO 过程的基本理解来消除这种歧义,因为 CO 是 SACs 上 CO 2 RR 的主要产物。从实验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分析了反应机理、速率 - 控制步骤以及控制活性和选择性的关键因素。然后,讨论了 SACs 的合成、表征和 CO 2 RR 性能。最后,强调了存在挑战和未来的发展途径,以期指导 SACs 的设计,从而促进和理解 SACs 上的 CO 2 RR 。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001848 02 超薄金属羟基氧化物纳米片用于OER 简单制备出低成本、高效的氧气析出反应( OER )催化剂仍然是一大挑战。在此,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椿 / 陈其辉 / 张林杰团队 开发了一种新型策略,以将块体金属 - 有机框架( MOFs )超快地( 20 s )转变为超薄金属羟基氧化纳米片,以实现有效的 OER 。对于两个异构的 MOFs ( FJI-H25Fe 和 FJI-H25FeCo ),只有亚稳态的 FJI-H25FeCo 块体可以通过电场 - 辅助的水解,立即转变为 FeCo- 羟基氢氧化物纳米片。文章详细研究了从 MOF 块体到 FeCo- 羟基氧化物纳米片的潜在演变过程。所制备的纳米片展现出出色的 OER 性能,在 10 mA cm -2 电流密度下显示出极低的过电势 231 mV ,相对较小的 Tafel 斜率 42 mV dec -1 和至少 30 h 的长期耐久性。这项工作不仅为简单制备低成本、高效的 OER 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的策略,而且为制备具有良好结晶度和形貌的金属羟基氧化物纳米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同时也为从 MOF 材料温和合成纳米级衍生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4420 03 MoS2/MoP异质结层状纳米棒用于高效HER 具有量身定制的组件和架构的多级纳米结构对于能源相关的应用十分有利。在此, 中山大学李光琴课题组 展示了用于氢气析出反应( HER )的 MoS 2 /MoP ( H-MoS 2 /MoP )纳米棒的精细设计和构造。这种多尺度设计将 MoS 2 /MoP 异质结的组成和结构优势合理整合到一个多级结构当中,其可以调节 S 的电子结构,从而显着促进电催化 HER 性能。得益于独特的纳米结构和电子结构, H-MoS 2 /MoP 纳米棒对 HER 展现出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和高的稳定性。在 1 M KOH 中,其在 10 mA cm -2 电流密度下的过电势低至 92 mV 。这项工作不仅为构造多级异质结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为能源相关应用的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多级形貌全方位调节提供了多尺度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smll.202002482 04 多壳二硫化物用于高效光催化产氢 光吸收不足和载流子分离 / 转移效率低是阻碍发展高效光催化制氢的两个关键问题。在此, 西北工业大学李炫华课题组 基于热扩散理论,设计了具有 Zn 梯度分布的多壳 ZnS/CoS 2 二硫化物微球。通过调节加热速率和控制不同元素(符合多壳光催化剂)的扩散系数,可以来调节 Zn 的分布。由于独特的结构,从核到多壳微球的外部都会产生一个梯度能级,从而有效地促进激子分离和电子转移。另外,在多壳 ZnS/CoS 2 光催化剂中可以获得更强的光吸收和更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具有 Zn 梯度分布的多壳 ZnS/CoS 2 微球展现出显着的氢气产生速率 8001 μmol g -1 h -1 ,这是具有均匀 Zn 分布的普通多壳 ZnS/CoS 2 颗粒的 3.5 倍,并且比无壳 ZnS 和 CoS 2 混合颗粒的高 11.3 倍。这项工作首次证明,控制半导体中不同元素的扩散速率是同时调节形貌和结构以设计高效光催化剂的有效途径。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enm.202001575 05 塑形纳米颗粒以进行界面催化 中空球是自然界中迷人的物体。在这项工作中,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Chengzhong Yu (余承忠) /Hao Song 团队 报道了一种出乎意料的压缩 - 膨胀不对称增长( DIAG )策略,生成了具有定制凹面几何形状的中空纳米颗粒,以用于界面催化。从内部交联度低的氨基苯酚 - 甲醛( APF )纳米球体开始,用丙酮刻蚀后,可获得完全压缩的纳米碗。由于 APF 刻蚀和再聚合反应在单个颗粒内不对称地发生,因此观察到自发膨胀的过程,其类似于压缩的篮球——它会膨胀回到 “ 正常 ” 的球体,这在纳米尺度是较为罕见的。作者阐明了丙酮和 APF 之间的亲核加成反应,以解释 DIAG 过程的化学起源。有趣的是,压缩的 APF 中空球体能够将脂肪酶优先固定在凹域中,这有助于稳定 Pickering 乳剂液滴,以增强油 - 水界面的酶催化作用。该研究为中空纳米粒子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新的认识,并为非对称体系结构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000393
个人分类: 热点研究|1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课题组科研进展报道
XRC0808087 2017-10-27 12:34
1. 低维超导材料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http://www.cas.cn/syky/201706/t20170612_4604650.shtml 英文版: http://english.cas.cn/newsroom/research_news/201706/t20170622_178610.shtml 2. 高压调控PdTe2拓扑狄拉克点 http://www.hfcas.ac.cn/xwzx/jqyw/201710/t20171027_4879116.html 英文版: http://english.cas.cn/newsroom/research_news/201711/t20171110_185868.shtml 3. 二维电荷密度波材料1T-TiSe2理论研究 http://www.hfcas.ac.cn/xwzx/jqyw/201710/t20171027_4879119.html 英文版: http://english.hf.cas.cn/new/news/rn/201711/t20171110_185873.html 4. 二维超导材料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链接
1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刊登重大突破,Wnt信号通路功不可没!
热度 4 SciLondon 2017-1-12 12:31
( 未止科技 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原文: 《Nature》重大突破 ) 今年1月4日,《Nature》刊登了一项重磅干细胞研究突破: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科学家Jim Wells博士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地中利用人体多能性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PSCs),在培养皿培育出了人体胃底组织(stomach fundus)-这是人体胃部用来生产胃酸和消化酶的重要部分【1】。 现在,全球肠胃疾病发病率日渐增长,胃癌也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的病因。而科研界却迟迟没有找到足够的胃底组织研究模型- 这一发现无疑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拓展思路,从更深度的层次研究人体胃部组织是如何相互作用,对感染和损伤做出反应,从而促进疾病模型的开发,新疗法和新药物的发现。 从2010年起,Jim Wells的团队就在探索利用人体多能性干细胞来制造肠胃组织的可能性。 理论上,多能性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几乎所有人体细胞和组织。在胚胎发育时期,多能性干细胞在特定的信号通路调控下,形成了人体的三个“层”:外胚层,即表皮和神经系统;中胚层,即消化、呼吸系统等器官;内胚层,即骨骼、肌肉以及血液循环系统。然而,当胚胎发育完成,多能性干细胞的这种特征就会消失:它们会停止分化,无法再“制造”任何组织和器官了。许多研究已经证实, 在体外环境下,如果对信号通路进行人为的改变,多能性干细胞就可以重新焕发“活力”,能够根据特定信号的指示,在体外分化为某些组织和器官。 早在两年之前,Jim Wells就成功地利用人体多能性干细胞在体外培育出了人体胃窦的类器官(antrum organoid)-胃部产生激素的组织【2】。 但是,人体的胃部由胃窦和胃底两个部分组成,这项突破并不能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胃底的生理机制-Jim Wells希望能人工培育出胃底,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胃部模型。 根据过去的研究,Jim Wells已经证实,经过诱导的hPSCs首先分化为后前肠组织(posterior foregut),最终定型为胃窦。 所以,Jim Wells提出了假设:胃窦和胃底都是由后前肠组织进一步分化而来,只需要在第二步改变诱导条件,就可以让hPSCs分化为胃底组织。 有了之前的铺垫,看起来Jim Wells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然而,他却遭遇了一个更大的挑战: 目前,科研界对胚胎时期人体胃部的发育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也就是说,“改变诱导条件”听上去很简单,但究竟哪些信号通路会影响hPSCs分化为胃部?哪些信号分子会决定胃底和胃窦的形成?人们却一无所知。 Jim Well曾表示:”我们根本不可能在体外培养出人体胃组织,除非我们能够鉴定出胃部在正常胚胎中是如何发育的。“ 于是,Jim Wells决定利用小鼠胚胎来研究调控胃部发育的信号通路。为了鉴定出胃部发育的关键标志物,他收集了不同胚胎阶段的样本,利用抗体进行了免疫荧光实验(immunohistochemistry),最终识别出了影响胃底分化的三个关键信号分子:SOX2(+), GATA4(+),PADX1(-)。而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Irx2,3,5也显示出了很高的表达量 。 这些关键标志物都是wnt/beta-catenin信号通路中最常见的角色-因此, Jim Wells推断,wnt/beta-catenin信号通路很可能就是控制胃底组织分化的”幕后BOSS“。 为了证实这个假设,他对beta-catenin基因进行了”条件性敲除(cKO)“,从而彻底破坏了实验体内的wnt/beta-catenin信号通路,同时再次用抗体进行了免疫荧光鉴定。不出所料,失去wnt/beta-catenin通路的胚胎无法正常分化出胃底组织。最后,通过对cKO细胞的研究,Jim Wells终于发现的wnt/beta-catenin通路的真正作用:在胃部组织发育的后期阶段,促进胃部细胞的生长,同时诱导胃底组织的形成,反过来抑制干细胞发育成胃窦。 有了这项实践基础,Jim Well开始尝试利用人体多能性干细胞在体外制造胃底。通过对wnt/beta-catenin通路诱导条件的不断摸索,Jim Well成功地让hPSCs在培养皿中发育成了胃底类器官,实现了一大突破。 目前,使用wnt/beta-catenin调控hPSCs来形成胃底组织大约需要6周时间。下图就是完整的分化调控过程: (注:CHIR为GSK3beta的抑制剂CHIR99021 ) 在胃底中,有两类关键细胞-主要细胞(cheif cell)和贴壁细胞(parietal cell)。前者是产生胃蛋白酶的关键细胞,而后者能够分泌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蛋白因子。那么,具体哪些信号通路促进了这两类细胞的分化和形成? Jim Wells再次利用了抗体,进行了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ELISA等实验,鉴定出了几个影响细胞形成的关键分子:PGA5,PGC和MIST1影响了主要细胞的形成,而ATP4A,ATP4B和GIF影响了贴壁细胞的形成。 (请注意,本文仅对研究的关键步骤进行了分析,并未具体到各个细节。如有兴趣请查看完整文献,请勿以点代面进行理解) 引用文献: 【1】 doi:10.1038/nature21021 【2】 doi: 10.1038/nature13863 能够实现这次突破,Wnt/beta-catenin信号通路功不可没!那么,这条”神奇“的通路究竟有哪些作用?分子机理又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wnt/beta-catenin通路是用来调控细胞增殖,细胞极性,以及控制细胞命运的基础通路,能够维持胚胎和组织发育的内稳态(homeostasis)。 在这条通路中,外泌糖脂蛋白Wnt作为信号分子,与细胞膜表面受体LRP5/6以及Frizzled结合,激活细胞内通路下游的关键蛋白,GSK3,Axin等,从而调控“中间人” beta-catenin的蛋白分解,进一步影响细胞核内转录因子的活性。最终,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如sox2等。 在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领域,wnt/beta-catenin通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研究都是围绕它来展开。整体通路存在“开”和“关”两种状态: 1. 在缺少Wnt分子的状态下,整个通路处于“关闭”状态。 细胞质内的beta-catenin蛋白与下游的复合物结合(CKI,Axin等),从而被磷酸化,随后被泛素化,进入蛋白酶体(proteosome)的分解过程。同时,在细胞核内,转录因子TCF的抑制蛋白HDAC等在自然状态下会与TCF结合,从而抑制目标基因转录。因此,在“关”的状态下,下游的目标基因是无法表达的。 2. 然而,当Wnt分子与Frizzled受体结合后,将激活相邻的LRP5/6蛋白,通路进入”启动“状态。 接下来,蛋白激酶CKI和GSK3将与LRP尾部结合。随后,Axin和Dishevelled也将结合到Frizzled和LRP的尾部,并使Dishevelled磷酸化。这个复合物十分稳定,从而阻止了能够使beta-catenin磷酸化的那个复合物形成。这样一来,beta-catenin就不会被分解,得以在细胞质内大量聚集,并进入细胞核。最终,beta-catenin在细胞核内与TCF转录因子结合,使得TCF脱离抑制蛋白复合物的”魔爪“。这样一来,目标基因就能够顺利地被转录了! 小编在此强烈推荐一篇综述文献,对wnt/beta-catenin通路进行了系统的解释,被引用数百次!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看: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61485/
3059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PNAS〡石云研究组发现信号肽的新功能—编码谷氨酸受体的空
Fanxia 2016-9-7 23:08
9月6日,南京大学石云研究组于 PNAS 在线发表文章,揭示谷氨酸(大脑中最重要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AMPA受体的空间结构,并发现AMPA受体的空间排列竟然是由信号肽的序列决定的,这与教科书中所认为的蛋白的空间结构是由其初级结构,即氨基酸序列所决定的传统观点不同。 谷氨酸是大脑中最重要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能够结合谷氨酸受体蛋白,如AMPA受体,使一些带正电的离子(如Na + ,K + ,Ca 2 + 等)进入突触后细胞,导致去极化从而激发神经元。AMPA受体的紊乱会造成学习记忆的损害,甚至导致精神疾病。 蛋白的功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大脑中AMPA受体主要是由GluA1 和GluA2两种不同的蛋白亚基组成的异源四聚体,但由于这种异源四聚体的结晶非常困难,所以GluA1 和GluA2亚基的配比及其空间结构这一重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阐明。 石云教授 (图片来自南京大学模式动物所官网) 在 9月6日南京大学石云研究组于PNAS在线发表题为“ GluA1 signal peptide determines the spatial assembly of heteromeric AMPA receptors ” 的文章中 ,他们以GluA2同源四聚体为模板,巧妙地利用cysteine crosslinking技术来研究各蛋白亚基之间的接触面,获得了AMPA受体异源四聚体的空间结构信息,即GluA1 和GluA2亚基间是以1-2-1-2构型排列的。进一步的研究产生了令人吃惊的结果:AMPA受体的空间排列竟然是由信号肽的序列决定的。当GluA1 和GluA2的信号肽被互换时,GluA1 和GluA2的位置发生了交换(氨基酸的序列没有变化),空间排列变为2-1-2-1构型(更多实验表明,是GluA1而不是GluA2的信号肽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一结果与教科书中传统上所认为的蛋白的空间结构是由其初级结构,即氨基酸序列所决定的观点不同。本文的审稿专家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新颖而且意想不到的发现。 AMPA受体的空间结构 (GluA1 和GluA2的信号肽被互换后,空间排列由1-2-1-2(左)变为2-1-2-1构型(右)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对于这一研究结果背后的机制,即信号肽如何决定蛋白的空间结构,石云教授也坦承,目前还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信号肽是位于蛋白肽链前端的20—40个氨基酸,它能够指导新生肽链的定位。一般来说,信号肽在蛋白质成熟以前就已经被信号肽酶切除掉,所以很难想象信号肽会在蛋白的空间排列上起直接的作用,一个推测是被切除后的信号肽有可能黏附在受体的亚基上或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指导谷氨酸受体的排列组装。另一种推测是GluA1信号肽的切除时间是非常特殊的,即在受体的空间结构组装好之后才被切掉,那么信号肽酶(底物识别和 切割位于内质网膜上) 怎样能接触并识别信号肽(据推测远离内质网膜),又成为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 生命是如此的复杂与玄妙,我们对生命的认知程度也在随科技的发展不断被补充、更新与修正,信号肽能够编码谷氨酸受体空间信息这一新功能的发现,也许能为蛋白结构研究这一领域提供一 些新的思路和可能,也可能是很多有趣新发现的一个开端。 参考文献: 1. He X, Li Y, Kalyanaraman C, et al. (2016) GluA1 signal peptidedetermines the spatial assembly of heteromeric AMPA receptors. PNAS doi: 10.1073/pnas.1524358113 更多生物物理学会微信公号【科研进展】原创文章,请点击: 7-28-16 美国科学家从小鼠中筛选到潜在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抗体 7-12-16 急性及陈旧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希望—中国自主研发的神经再生胶原支架 5-26-16 光合作用研究领域获重大进展—3.2 分辨率的菠菜光系统II(PSII)超级复合物结构 5-20-16 海内外华人学者共同Cell刊文:发现内质网钙库Ca2+释放的新通道CLAC! 5-19-16 重磅消息: 国内学者首次在单细胞水平上追踪造血干细胞(HSC)的形成 注:本文内容首发于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信公众号(ID: BPSC1979)
1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水生所揭示ELL作为E3泛素连接酶的新功能
yaoweijian 2016-6-13 08:07
ELL基因最早是通过其与MLL基因转位形成融合蛋白从而导致急性髓系白血病而被发现的。随后的研究表明,ELL可以与RNA聚合酶II结合并发挥转录延伸的作用,从而调控HOX等基因的延伸和表达。此外,在哺乳动物体内,ELL基因还可以与类固醇受体、低氧诱导因子HIF-α以及E2F1相结合,从而调控这些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发挥相应的生物学功能。但一直以来,ELL是作为一个经典的转录延伸因子而被广泛报道。   水生所肖武汉研究员课题组近期研究表明,ELL可以直接结合原癌基因c-Myc,并作为E3泛素连接酶,促进c-Myc的泛素化降解,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UbcH8是这一通路中的泛素缀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enzyme)。研究人员还鉴定了ELL的活性位点(C595)。如果该位点发生突变,ELL就无法促进c-Myc的泛素化和降解。进一步研究表明,ELL通过介导的c-Myc的降解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肿瘤的形成。活性位点突变的ELL(C595A)不仅丧失了对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的抑制能力,还特别获得了促进肿瘤转移的能力。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ELL的新功能以及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而且还可能为揭示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这项研究近期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链接为: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324/ncomms11057/full/ncomms11057.html 转: http://www.ihb.ac.cn/xwzx/kydt/201606/t20160609_4618639.html
1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该让‘科研大亨’们‘裸’一下
热度 4 lin602 2011-7-13 14:16
普通教师与研究人员们,经费是不多的,甚至许多人‘吃不饱穿不暖’,一部分人能够‘温饱’,少数人能够达到‘小康’,要想成为‘大亨’,那真是‘宝贝’了。 但是,‘科研大亨’们的经费那是不得了的,数百万,数千万甚至成亿的经费。 应该让‘科技大亨’们向社会公开一下,他们总共得到多少项目,多少经费,出了多少重要的科技进展(注,科技进展不是单纯以发表多少文章数字来表述,是实质性的创新进展),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建了多少厂,这些厂投入产出比,厂存在了多少年(防止今天建明天关也算在内)。 总之,应该让‘科技大亨’们公开(裸)一下他们的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不要花一千元钱,买了一只普通的鸡蛋(只值块把钱)。
3133 次阅读|4 个评论
寻找研究的着力点
lovepuma 2010-5-20 23:27
在一些官方的报告中经常听到“着力点”这个词,但是一直未能明白其意思。经过这些天来坚持不断的学习,有了一点领悟。 今天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小论文时感觉突然有了思路,尚且不管这种思路对不对,但至少是有了一个前进的方向了。前段时间总觉得比较迷茫,有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现在来看这是由于对研究的问题分析不透彻,没有具体到几个点上,这几个点应该就是着力点。着力点就好比攀岩者在钉在岩壁上的一个个大铁钉(不知道专业的称呼是什么),只有借助他们才能一步步向上攀登,攀登时全身的重量全系于这个小小的铁钉上,可以想象其承受了多大的力。科研上的着力点也是如此,一项研究总是需要把问题集中到几个点上,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找到突破口,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得不出个所以然。 既然着力点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找到着力点呢,通过这天的学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做好: 1.明确研究背景。作为一名博士生,大部分人的研究内容都源于指导教师的课题、项目。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提到自己的研究内容是总是简单的说是导师项目的一部分,按照老师的要求往下做就是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导师有着丰富的研究经历和阅历,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有着深厚的理论背景和明确的现实意义的,而拿到的项目也说明这个想法已经被大多数同行所接受。这样在对待研究时,就不能只看到老师要做的事情,更要明确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要了解做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做。遗憾的是前段时间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只从表面意思出发,否定了自己好几次,最后发现确定研究方案其实和最开始的想法差不多,走了不少冤枉路。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螺旋上升吧。 2.高效的查找参考资料。对于我来说,知识的获取要比知识的吸收容易的多,网络上有这么多的资源,需要知道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有用的东西并把他消化掉,否则就会陷入资源的泥潭而找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其实和自己研究最想关的参考资料已经在老师的基金申请书后面列上了,这些才是最应该先读、而且是认真读的。由于我一开始没有明确研究背景,所以这次在查找资料时没有一个明确的脉络,东一把、西一把,文献找了很多,最终能用上的却很少,效率低下。后来发现参考文献的查找是需要有脉络的,也就是要跟着线索走,通俗点说就是要滚雪球式的查找以手头现有的参考文献为基础,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就再查找其参考文献。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的思路混乱,做了无用功。因为科研就是要创新,读参考文献就是要知道现在哪里是空白,哪些方法比较流行,着力点往往来自这些地方。 3.将研究的问题不断分解,具体化。
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邮箱和Google Reader追踪最新科研进展
热度 1 medinstru 2010-2-17 14:58
做科研,实时跟踪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必须地。把握了最新的研究动向和潮流,有助于及时调整和优化课题;有助于收获启发性的Idea或新技术。最重要一点,不至于当你做的课题被别人抢发了自己却还蒙在鼓里,现在的竞争很激烈呐!每个人都有自己追踪前沿的方式。 有人习惯每天早晨打开电脑就登陆NCBI,在PubMed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看返回的结果里有没有新的文章,这当然是一个好习惯。不过,我觉得它有点麻烦,比方说你有N个关键词要搜,一个一个来,这绝对是一个体力活。 这里我把自己的习惯介绍一下,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使用偏好,没打算去影响谁或者改变谁,各位看看就得了。先讲要跟踪研究前沿,应该关注什么。前面提到的NCBI搜索关键词,关注的是PubMed数据库中内容的更新,它很全面,几乎涵盖了所有期刊杂志的研究性文章或Review。不过,PubMed上检索有一个潜在的缺陷,可能平时我们都没太注意到,那就是它更新的时效性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很新的文章,在Google上可以搜到,在该杂志的网站上可以看到,但是PubMed中检索不到。自从那次开始,我就开始寻找时效性更好的方法。直接登录你关注的杂志的网站,在每期内容上线的第一时间就去浏览(一般杂志都会先online发布,再出纸版),这必然是最快的方法。不过,快是快了,但与PubMed检索比较起来有两项不足之处:1、关注面窄,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杂志都浏览一遍;2、目的性不强,你关注的是一个领域的研究情况,而每本杂志的内容都涵盖了许多领域里的研究成果,所以你得筛选,从10几篇中挑出1篇或者2篇感兴趣的文章。因此,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既要注重时效性,又要兼顾覆盖面。下面我罗列一下自己用到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这几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不足,因此需要联合起来使用。 方法一: 邮箱订阅这里提到的邮箱订阅,订阅内容可以是某个杂志内容更新的Email alert,也可以是NCBI上的关键词检索内容更新。像Cell及其子刊、Nature及其子刊、Science、PNAS、NAR、JBC等等各类杂志的网站上,都有邮件订阅的标识,只需要按照它的说明来操作就可以了。有些网站需要用户注册(免费的)后才可以邮件订阅,比如Cell和Nature等,有些网站则无需注册,只要提供你的邮箱地址就能订阅,如JBC等。邮件订阅一些优秀杂志的内容更新,就可以直接在自己邮箱里查看每期杂志的content,很方便,不必每次都挨个儿去浏览,还可能因为疏忽而遗漏了。NCBI的关键词检索内容更新的邮件提醒是一项非常人性化的服务。或许,还有不少同学没有注意到NCBI的这项服务。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配上截图来说明吧。首先,你需要在NCBI上免费注册一个帐户,注册过程非常简单。登陆NCBI主页,进入PubMed页面,点击网页右上角Register,一分钟完成注册。注意,建议使用Gmail或雅虎邮箱,因为PubMed发送的邮件属于国外邮件,不太清楚国内邮箱接受是不是会出问题。第二步,完成注册以后,回到PubMed页面,在搜索框里输入你感兴趣的关键词,比如p53,搜索之。待结果返回后,按下图箭头所示,点击save search。第三步,点击save search以后,进入如下图所示的页面,再点击Save按钮。最后,进入如下图所示的页面,按照说明来选择多长时间发送一次邮件(我一般选择一周一次),发送邮件的格式,邮件中显示多少篇文章等等参数。Save,搞定。总结一下,之所以建议采用邮件订阅,就是因为它很方便省事,不必去一个词一个词地去检索了。或者哪天你忘记了去检索,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信息,邮件订阅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方法二: Google Reader订阅我得承认,我是Google重度依赖用户,使用的Google服务包括:Gmail,Google文件,Google日历,Google相册,Chrome浏览器,Youtube,Google分析,Google Adsense,Google地球,Google生活搜索,Google学术搜索,Google地图等等(所有这些服务,你只要注册一个Gmail就可以全部拥有)。这其中,Google Reader是我很喜欢的一项,利用Google Reader订阅感兴趣的博客,及时关注它们的更新是我上网休闲的主要项目。如果你也写博客,或者经常更新自己的QQ空间,不妨尝试一下在Google Reader里搜索一下,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书归正传,如何利用Google Reader订阅呢?很简单,你只需要知道Rss地址即可。什么是Rss?自己Google一下吧。比如,我要订阅Nature杂志的内容更新,进入该杂志的网页, http://www.nature.com/nature/index.html 按下图箭头所指的位置,点击,进入新页面,再找到其Rss的链接地址。(即箭头所指的链接的地址)将这个链接地址添加到Google Reader里即可,Google Reader会自动为你找到这个Rss源内容的更新。 (来自丁香园)
个人分类: 学术思考|779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