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虫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不用农药能治害虫吗?
热度 1 蒋高明 2019-4-22 09:24
不用农药能治害虫吗? 蒋高明 本文节选自《乡村振兴:选择与实践》,蒋高明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如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或真正的有机农业,一滴农药不用,能够控制害虫吗?答案是肯定的。人类在近万年的农业历史中,国外使用农药也就 100多年;中国大约半个世纪。我们通过12年的研究发现,一滴农药不用,恢复生态平衡,并采取适当的物理+生物办法,农田没有爆发过一次虫害。不用农药控制害虫的常用做法如下: ①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趋 光 性,人为设置灯光诱杀害虫。大多数害虫的视觉神经对波长 330-400纳米的紫外线特别敏感,具有较强的 趋光性 ,以 鳞翅目 害虫为最多,其次为 直翅目 、 半翅目 、 鞘翅目 等害虫。黑光灯诱虫时间一般在 5-9月份。在害虫成虫发生期,每 5- 10亩设一盏黑光灯,每晚9点开灯,次晨关灯。在无风、闷热的夜晚诱虫量最多。 ② 性诱杀 用 50-60目 防虫网 制成一个长 10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形笼子,每个笼子里放两头未交配的雌蛾,也可用成品性引诱剂,把笼子吊在水盆上,水盆内盛水并加入少许煤油,在黄昏后放于田中,一个晚上可诱杀数百上千只雄蛾。 ③ 糖醋诱杀 糖 6份,酒1份,醋2-3份,水10份,配置成糖醋液。可诱杀地老虎、斜纹夜蛾、粘虫、梨小食心虫等。配好的诱 虫 液放在盆里,保持 3-5厘米深,每亩放一盆,盆要高出作物30厘米,连续进行15天。 ④ 谷草把诱卵 粘虫喜欢在黄色枯草上产卵,利用该习性将虫诱到谷草把上产卵,集中烧毁灭卵 , 每亩插 10把 ;在苹果园里,也可以用这种办法防治美国白蛾等。 ⑤ 黄板诱杀 用纸板或 纤维板 裁成长 1厘米、宽0.2厘米的长条,用油漆涂成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油(可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每亩设20-30块,置于田间与植株高度相同,可有效诱杀白粉虱、蚜虫、潜叶蝇等。当虫粘满板面时,及时重涂粘油,一般7-10天重涂一次。 ⑥ 植物诱杀 利用害虫对某些植物有特别的嗜食习性,人为种植此种植物诱杀害虫。如在玉米周围种 蓖麻 ,可诱杀金龟甲 ; 棉田内种植玉米可诱杀棉铃虫。 ⑦ 银灰膜避蚜 播种或定植前,在菜田间铺设银灰膜条,可有效避免有翅蚜迁入菜田。 ⑧ 泡桐叶诱杀 用新鲜 泡桐 叶或莴苣叶,每亩放 60-80片,下午放上,次晨捕捉,连续3-5天,可大量诱杀地老虎幼虫 。 ⑨ 沼液杀蚜虫 取沼液原液,按照 1:10比例稀释后,对小麦和苹果蚜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⑩ 中草药提取液 用烟草、猫眼草、半夏等中草药提取液,按照 1:50比例稀释对红蜘蛛、蚜虫等有一定防治效果。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1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古人的虫害观念及防治中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9-21 08:21
“ 上不苛扰,下不烦劳,各修其业,安其性,则螟螣不生,而水旱不起。 ——《盐铁论·执务》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各种不可控的灾害时有发生。其中,虫害(包括蝗虫、螟、黏虫、枣步屈、桑尺蠖、稻飞虱、守瓜、天牛等多种)是较为突出的一种。各种虫害中尤以蝗害为甚。与现代认知不同的是,在传统人们看来,蝗、螟等各类昆虫虽然也啮食农作物,但这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 传统人们认为,只要人与人和、人与天和,就能调理维持天地阴阳系统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就能使自然回归“和”,令万物正常生长、成育、繁殖,使各种生命与物种的数量趋于合理的数量范围之内,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虫害的问题。“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天地合其德,日月顺其光。自然一体,则万物经其常。” 这种“和” 观念与方法对保护和维持古代农业体系中昆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形成今天社会人虫对立、剧毒喷杀这种破坏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简单模式,在虫害的认知与观念中,以及防虫的技术方法中,发展出了蕴涵丰富生物多样性智慧的形态。 “ 昆虫未蛰,不得以火少田。 ——《礼记·王制》 矛盾往往无处不在。人们一方面敬畏与尊重昆虫,不愿消除它们,但另一方面它们的确对人类时而造成生存威胁,又不得不加以防治。如蝗虫,作为暴食性的昆虫,其可吞食粟、稷、玉米、高粱、水稻、三麦、牧草等多种农业作物,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存可产生毁灭性灾难。乾隆年间编《河南汲县志》载:“崇祯八年十三年(1640年)三月,大风沙霾昼晦,春夏旱蝗,大饥,人相食。乡域盗遍起,民死几尽。” 在这种情境下,人们迫于生存危机和现实压力,发展出了一系列防治虫害的措施。尽管如此,传统的这些措施与当今相比,仍显得更为绿色、生态,其中同样蕴涵着值得借鉴和汲取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1 作物防治 在防治虫害的长期实践中,人们发现有些作物具有很好的抗虫性,令虫避之而不食。例如,针对抗蝗作物,《吕氏春秋》提到蝗虫不食大麻。房玄龄《晋书》载:蝗“不食三豆及麻”。王祯《农书》载:蝗“独不食芋桑及水中菱芡。”《治蝗要诀》指出“黑豆、芝麻等物或叶味苦涩,或甲厚有毛”,蝗“皆不能食。”徐光启《农政全书》指出蝗“不食绿豆、豌豆、豇豆、大麻、苘麻、芝麻、薯”。《除蝻八要》记载蝗虫不食的作物有黄豆、绿豆、黑豆、豇豆、芝麻、大麻、苘麻、棉花、荞麦、苦麦、芋头、洋芋、红薯等13种。郭云升《救荒简易书》所记载的蝗虫不食的作物有臭麦、蚕豆、豌豆、小扁豆、葱、芥、茼蒿、出头白萝卜、多汁白萝卜、无汁白萝卜、圆蛋白萝卜、擘兰菜、油菜、苜蓿、莙达菜、冬葵菜、扫帚菜、尖叶苋菜、圆叶苋菜。既有如此多作物具有抗虫性,那么为了降低虫害,有意识地杂种和兼种多样作物便成了人们防治虫害及降低农业歉收概率的重要理念。所以,《汉书食货志》言“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徐光启也指出:“农家宜兼种以备不虞。”传统农谚也说:“上年蝗虫闹成灾,今年多把豆棉栽”。杂种、兼种多种抗虫作物,一方面有效防治了虫害,另一方面实际也丰富了农业物种多样性。 2 间作与轮作防治 “ 在大面积土地上仅种一种谷物,这样的种植方法为某些昆虫数量的猛烈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单一的农作物的耕种并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这种农业是工程想象中的农业。大自然赋予大地景色以多种多样性,然而人们却热心于简化它。因此人们毁掉了自然界的格局和平衡,原来自然界有力这种格局和平衡才能保有自己的生物品种。一个重要的自然格局是对每一种类生物栖息地适宜面积的限制。很明显,一种食麦昆虫在专种麦子的农田里比在麦子和这种昆虫所不适应的其他谷物掺杂混种的农田里繁殖起来要快得多。 ——蕾切尔·卡逊 这是警惕人们,避免和控制虫害,农业生产应该模仿或还原自然,保持农作物的多样性,防止种植的单一性(即防止失“和”)。实际上,中国传统农业对此早有认识,人们通过间作与轮作——两种体现“和”与生物多样性的耕作方式来控制和防治虫害。 间作防虫 。例如,宋元时期《农桑要旨》指出:桑间种植谷子,导致桑地干旱,也可诱发“天水牛”等虫害;如果,间作绿豆、黑豆、芝麻、瓜、芋等作物,就有利于防治虫害。 轮作防虫 。轮作防虫技术开端于《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指出,大多数作物不宜连种,需合理轮作。例如,“谷田必须岁易”(《种谷篇》)、“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种麻篇》)、“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水稻篇》)。谷子连作就会“莠多而收薄”,麻连作就会“有点叶、夭折之患”(“点叶”大概像现在所说危害叶片的炭疽病,“夭折”像现在所说危害大麻茎的立枯病。这两种病都可通过土壤传染。所以不能用“故墟”),稻连作就会“草稗俱生,芟亦不去”。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总结了棉稻轮作防治虫害的经验:“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多不得过三年,过则生虫。”清代陈启谦《农话》认为棉稻轮作可防治“地蚕”:“种稻后,不种秋熟,至明年再种棉花,因棉田多地蚕,种稻则蚕被水淹死,不复为害。”棉稻轮作实际是一种水旱轮作,它能通过改变虫害栖息繁衍的生境来防治虫害发生。 3 生物防治 传统人们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物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机制。例如,王充就曾说:“诸物相贼相利,含血之虫相胜服,相啮噬,相啖食。” 这种机制也被人们利用来防治虫害——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较早的是黄猄蚁防虫。晋代,人们总结了利用捕食性天地昆虫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的方法(据查,这是世界上利用天敌关系防治果树害虫的最早记载)。嵇含录:“交趾人以席囊贮蚁,鬻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窠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蠧所伤,无复一完者”(《南方草木狀》卷下)。黄猄蚁,也称为黄柑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r)能捕食棱蝽等20多种柑橘害虫,用其防虫省时省力,效果良好。后人对此有广泛应用,相关记载不绝于史料。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唐昭宗时刘恂所撰《岭表录异》、宋代庄季裕《鸡肋编》及明清书籍,如俞贞木的《种树书》、吴震方的《岭南杂记》、李调元的《南越笔记》等也都有记载。而且,这种方法目前在广东、福建等省的橘园中仍有应用。此外,传统人们还有放鸭防虫、益鸟防虫、青蛙治虫、螳螂防虫、蛛蜂防虫等多种方式。将其他生物引入农业系统以防治虫害,这种生物防虫的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治和控制虫害,另一方面也通过物种引入维持和丰富了农业物种的多样性。 4 药物防治 传统社会利用药物防治虫害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周代就设置了翦氏、赤犮氏、蝈氏、壶涿氏等用药物驱虫的专门官员。这些官员使用不同的药物祛除不同的昆虫。尽管,其祛虫范围主要是限于室内和水虫害虫,尚未推广到农业上,却开创了世界上利用药物防治害虫的先例。 药物防虫用于农业上,大致始于汉代。《氾胜之书》载:“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子,则收常倍。”其原理大致是利用“艾”的挥发性芳香油达到防虫效果。唐代,人们以“苍耳”代“艾”来防治仓储虫害。例如,韩鄂《四时篡要》载:“六月……煞大小麦,今年收者,于此月,取至清净日,扫庭除,候地毒热,众手出麦,薄摊,取苍耳碎锉和拌,晒之。至未时、及热收,可以二年不蛀。” 至宋元,植物性药物与矿物性药物都被用以防虫。植物性药物有苦参、白敛、芫花、百部、苍耳;矿物性要素有硫黄、石灰、食盐等。另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利用桐油、苏子油、胡麻油治虫的技术。例如,苏轼在《格物粗谈》所载:“菊,……蠹虫生枝上,以桐油围梗自死”。 明清时期,药物治虫进一步发展。首先,增加了藜芦、狼毒、雄黄、雌黄、烟草、巴豆、雷公藤等药物;其次,创始了“吸筒”这种喷药器械;最后,采用了混合药剂法。例如,清代陈崇砥总结了用百部煎成浓汁,加极浓的碱水、极酸的陈醋配制成合剂防治蝗卵的经验。 不难发现,传统人们所采用的药物防虫法大致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所采用的植物性、动物性及矿物性药物的种类和范围越来越广泛多样。第二,所使用的药物较为绿色、生态、毒性低,其原理多是利用各种药物的刺激性和挥发性来驱赶、避开虫害,而较少直接将虫杀死或灭除。 而且,其施药对象一般是一种药物防治一种昆虫,或者一种药物使用在一种农作物上,因此多半不会错杀或误杀农业系统中的其他生命与物种(尤其是益虫或益鸟),对农业生态系统破坏小或者没有破坏,对环境也几乎没有污染,不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和繁荣,与现今剧毒农药杀虫的原理与结果有较大区别(现代农药杀虫,一方面“不具有选择性的毒效,即它们不能专一地杀死那种我们希望除去的一个特定种类昆虫”,另一方面所用农药会残留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中,给生物正常的繁衍和生存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 传统人们认为,虫灾起源于“和”的缺失,是“人祸”而非“天灾”;防治虫灾根本在于致“和”——人与人和、人与天和,而非通过靶向性的斗争机制和对立模式将昆虫消灭殆尽;种植多样性抗虫作物、多样作物间作与轮作、生物防治及药物防治几种防治虫害的技术,或在时间或空间上契合着“和”,它们都有利于维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传统农业对虫害的认知态度及防治技术,处处体现着“和”的特征和彰显生物多样性的智慧。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蒋忠华、严火其 著《 中国儒家生物多样性智慧研究 》一书。 ISBN 978-7-03-044449-3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儒家,其思想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 中国儒家生物多样性智慧研究 》 主要从中国儒家的核心概念“气”、“和”、“仁”、“礼”等入手,对其生物多样性智慧做了梳理和研究。儒家生物多样性智慧为当今人们持久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繁荣稳定,提供了一种合理而可能的选择路径和实现方法。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推荐、评论、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492 次阅读|3 个评论
虫害
longrenwen 2014-10-2 22:38
大家快来看看这是什么虫子,开学以来这些长了几十年的树木几乎瞬间被啃光啦!这虫子蔓延速度惊人,几天内就占领了学校几乎所有的秋枫树,真是为这些树木的命运揪心呐!
2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防为主,创建无虫害健康农田生态环境
热度 1 蒋高明 2014-5-15 22:10
预防为主,创建无虫害健康农田生态环境 蒋高明 本文2014年4月发表于环保部《绿叶》杂志 【本博按】经过本研究团队 8 年多的艰苦探索,在这里我非常高兴地代表中科院植物所弘毅科研团队,首次宣布我们的重要科研成果。采取预防为主的办法,即利用物理 + 生物方法,在害虫雌虫阶段即开始控制产卵,逐渐恢复生态平衡,完全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虫害问题基本解决。我们仅利用传统农药的 30% 左右 ( 重点防治蚜虫 ) ,实现产量不减少。在不造成物种灭绝的前提下,使不同的所谓“害虫”物种还原回食物链的自然成员,不引起危害,实现不减产。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小麦、玉米、花生等农田、果园、菜园都进行了验证,效果十分明显。目前已在全国 10 几个省, 20 多个农场推广。我们的治虫思路,告别了人类流行 100 多年的对抗做法,转而应用和谐平衡的做法,让害虫无害化。非常感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乌云塔娜、博文静、孟杰、郭立月、刘海涛等人的辛苦工作,是他们每天监测的大量数据,才使得本成果得以问世。下一步建议国家尽早采纳我们提出的生态平衡办法,大大减少乃至告别农药,还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环境,为城乡提供无农药残留的食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指的无虫害,不是指无虫,即虫子可以有,但不危害。如果该技术造成害虫灭绝,那将是不是好技术,我们是不会推广的。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时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于创建无虫害基本农田环境的研究报告与建议 郭立月 刘海涛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经过亿万年的演变,任何物种都拥有了自己的生态位。自然界中的物种,通过竞争、捕食、共生、合作等关系形成稳定的生物链。传统的农业,是在自然平衡状态下,从事农业生产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然而,随着 人口膨胀,耕地不断减少,造成食物短缺, 为保证粮食产量、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们开始越来越不能容忍昆虫夺走一部分粮食,从而进行“虫口夺食”,并将昆虫分为有益昆虫和有害昆虫,称能直接或间接造福于人类,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是有益的昆虫为益虫;称通过危害经济动、植物和传播疾病,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的昆虫为害虫,并发明了对抗害虫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农药。 然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对抗”农业实践证明,农药不仅杀害了害虫也杀害了害虫的天敌。由于害虫天敌的生命形态比害虫高级,其繁殖速率远远低于害虫的繁殖速率,失去天敌的制约,剩余害虫迅速繁殖,数量暴增。另外,在生态学中,害虫大多为 R 对策者,当环境越恶劣时,害虫会增加更多的后代;同时,害虫的基因变异率较高,对某种农药很快就产生了抗药性,这样害虫越杀越多,而农药越用越多,毒性越来越大,形成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导致“越打农药虫子越多,虫子越多越打农药”,从而破坏农作物生长的生态环境,破坏农田的生物链。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990 年 中国农药用量 73.3 万吨, 2010 年已至 175.8 万吨,全国人均农药 2.62 斤 / 人。如今,农民盲目、片面施用农药,不仅不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而且逐渐暴露出农田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病虫草害抗性增加和农田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这种“对抗”的方法违背了生态学的原理,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以及物种之间的平衡力,破坏了生态平衡。 为了寻找环境友好型的害虫防治对策,自 2006 年以来,我们在山东平邑县蒋家庄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摒弃了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项有害技术,转而使用生态平衡的栽培与耕作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粮食产量由实验初期的亩产 500 多千克 ( 玉米小麦两季 ) 提高到 1000 多千克,实现了吨粮田。这里介绍我们对害虫的防治措施。 本研究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结合物理(诱虫灯)和生物(害虫天敌)的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农田害虫天敌,利用大自然的恢复力,改善农田环境,逐步恢复农田生态平衡,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高频紫外诱虫灯通过引诱成虫扑灯,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入灯下专用接虫袋中并及时收取害虫,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诱虫灯可诱杀小菜蛾、甜菜夜蛾、白飞虱、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天蛾、稻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二化螟、稻三化螟、叶蝉、棉铃虫、烟青虫、红铃虫、盲蝽蟓、造桥虫、蝼蛄、金龟子、玉米螟、谷子钻心虫、大豆食心虫、豆天蛾、吸果夜蛾、桃蛀螟、天蛾、松毛虫、灯蛾、松天牛、杨树白蛾、卷叶蛾、大青叶蝉、米蛾、药材甲、黑粉虫、麦蛾、地老虎等。 农田害虫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很多,涉及 19 个目、 120 多个种,其中,蜻蜓目、螳螂目和脉翅目的全部种类(共 33 科)均具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涉及膜翅目、双翅目、捻翅目、鞘翅目及鳞翅目等 5 个目,分属于 98 个科。此外,还包括除昆虫以外的其它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如蜘蛛、捕食螨、寄生螨、线虫、益鸟、两栖类、兽类及鱼类等。 本研究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地处中纬度区,海拔 200-400 m ,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12.3-13.3 ℃,年平均降雨量 824.8 mm ,全年无霜期为 188.8-212.0d ,全年日照时数在 2539-2490 h ,为农作物提供了较长的生育期和充足的光照。该地区农耕历史悠久,农业生态系统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制,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为大蒜、花生。全村耕地总面积 68 公顷,人均耕地 0.073 公顷 (1.097 亩 ) 。 我们以小麦 - 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为诱虫灯控虫区和常规化防区。诱虫灯控虫区分三个处理,处理 1 :不施农药;处理 2 :在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处理 3 :在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常规化防区为处理 4 :常规防治害虫(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小麦开花后、玉米苗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具体防治措施和农药用量见表 1 。 表 1 山东农村农药防治害虫措施及农药用量 作物 农药名称 施药时期 施药方式 药量 (克 / 亩 / 次) 农药费用 (元 / 亩 / 次) 施药劳动力费用 (元 / 亩 / 次) 小麦 辛硫磷 小麦播种前 土施 500 5 10 小麦 阿维 . 吡虫啉 小麦开花前、后 喷施 30 3 20 玉米 辛硫磷 玉米苗期 浇灌 500 5 10 玉米 玉米丢芯剂 玉米大喇叭口期 丢芯 800 5 25 注:土施为耕地前将农药和土拌匀后撒到地面;喷施为将农药兑水后用喷雾器喷施;浇灌为配合浇水施入;丢芯为人工将农药丢入玉米芯内。 于 2013 年 5 月 6 日在挂灯区悬挂 12 盏普通杀虫灯和 10 盏太阳能杀虫灯,于次日早晨 6-7 点收集害虫,至 2013 年 10 月 23 日结束。平均每盏灯年捕获害虫 1499.1 g ,其中蛾类 7045 头,重 357.4g ,占总重的 23.84% ;金龟甲类 862 头,重 344.5g ,占总重的 22.98% ;蝼蛄类 544 头,重 287.2g ,占总重的 19.16% 。 那么,高频紫外诱虫灯的防虫效果是怎样的呢?我们在生态农场内进行了连续 5 年的观察,害虫捕获从 2009 年的 4.5kg/d 下降到 2013 年的 0.02kg/d; 每盏灯年捕获量从 33.8 kg 下降到 2.4 kg 。那些物种还存在,但基本不对庄稼构成产量威胁了。其科学原理在于,害虫都是有性繁殖的,交配后的雌虫无法回到地里产卵,这样害虫从卵这个阶段就控制了。并且,我们的做法是在惊蛰时就开始让诱虫灯工作,每天除下雨自动关灯外,生长季节天天捕捉,害虫几乎无构成大种群的能力。并且停止农药后,益虫(夜间不活动或少活动)益鸟(夜间不活动)数量增加,残余的害虫又成为益虫益鸟的食物,如此“物理 + 生物”的立体防治,就构成了无虫害的农田生态环境。害虫物种还在,但远不能对产量构成威胁。 为了明确诱虫灯的控虫范围,我们以金龟甲为研究对象,在距诱虫灯不同距离处,释放用不同颜色标记的金龟甲,金龟甲捕获情况见表 2 。可以看出,距离诱虫灯 70 米处的金龟甲依然能够被诱虫灯捕获,但是在距离诱虫灯 45 米以内捕捉到的金龟甲占 70 米以内捕捉到的金龟甲数量的 84.6% ,故初步确定诱虫灯捕捉半径为 45 米,控虫面积约为 10 亩。但由于释放个数和重复次数较少,距离设置间隔太大,诱虫灯的控制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表 2 诱虫灯不同距离捕获金龟甲效果 离诱虫灯的距离(米) 诱虫灯控制范围(亩) 释放个数 捕获个数 捕获占有率(%) 15 1.1 10 6 46.1 30 4.2 10 3 23.1 45 9.5 10 2 15.4 60 17.0 7 1 7.7 75 26.5 7 1 7.7 合计 —— —— 44 13 100 注:捕获占有率为某距离处捕获的金龟甲占距诱虫灯 75 米以内捕获总数的百分比。 在诱虫灯控虫区,无农药处理与有农药处理的小麦产量差异显著( p 0.05 ),但玉米产量不显著,小麦和玉米周年产量均达到 1 吨。说明在利用诱虫灯控虫的前提下,只需要对小麦蚜虫进行防治即可,防治地下害虫和玉米害虫对产量的贡献不大。我们还发现,施 2 遍农药处理比施 3 遍农药处理的周年产量少 4.03 千克,小麦和玉米都按 2.0 元 / 千克算,合计 8.06 元,但施 2 遍农药处理比施 3 遍农药处理产生的费用少 15 元,而且农药用量少 37.6% 。因此,防治 1 遍小麦蚜虫,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防治 1 遍害虫更加合算。同时施 2 遍农药处理的周年产量与常规化防处理的周年产量相差不大,甚至高于常规管理,但农药用量减少 55.4% 。这很可能是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表 3 )。能否进一步减少农药用量,比如只在小麦季防治 1 遍害虫,而在玉米季仅利用诱虫灯,并保证达到吨粮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追踪。 表 3 小麦和玉米每亩每年产量、农药用量和费用 处理 小麦产量 (千克) 玉米产量 (千克) 小麦 + 玉米产量 (千克) 施药量(克) 农药减少量( % ) 费用(元) 诱虫灯 481.26 ± 0.95b 523.45 ± 3.44a 1004.71 ± 4.38b 0 100 19.2 诱虫灯 + 两遍农药 498.15 ± 1.01a 555.75 ± 12.58a 1053.90 ± 13.37a 830 55.4 72.2 诱虫灯 + 三遍农药 501.84 ± 5.60a 556.08 ± 10.75a 1057.93 ± 14.58a 1330 28.5 87.2 五遍农药 498.47 ± 1.20ab 546.80 ± 19.15a 1045.28 ± 18.21ab 1860 0 106.00 注:两遍农药指在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三遍农药指在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五遍农药指在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小麦开花后、玉米苗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费用包括农药费用(表 1 )、施农药劳动力费用(表 1 )、诱虫灯折旧费、诱虫灯安装电线折旧费、诱虫灯安装人工费、收取害虫费用以及诱虫灯电费,诱虫灯每 10 亩一盏,诱虫灯 5 年折旧,诱虫灯支架 10 年折旧,每盏普通供电式诱虫灯 350 元,每个支架 100 元,则每亩诱虫灯折旧费为 7 元、诱虫灯支架折旧费 1 元;以 1000 亩为一个单位,需要电线 8000 米, 2 元 / 米,每 10 年换一次线,则平均每亩电线折旧费 1.6 元;诱虫灯安装费 5000 元,每 5 年检修一次,则每亩地每亩诱虫灯安装人工费 1 元;每 1000 亩安排两人收取害虫,按每年收取 170 天,每人每天 20 元,则每亩一年收取害虫费用为 6.8 元;诱虫灯功率为 20 瓦,平均每天开灯 10 个小时,年开灯 150 天,每千瓦时 0.6 元,则每亩电费投入 1.8 元。 鉴于以上研究发现,我们特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第一,由国家出资,提供诱虫灯及电线,创立农村基本农田生态系统无虫害环境。今后农民种地不用担心虫害,虫害由国家专业人员统一防治。以中等规模农村 1000 亩为例,仅需要 100 盏诱虫灯, 100 个支架,电线 8000 米,诱虫灯 350 元 / 盏,支架 100 元 / 个,电线 2 元 / 米,共计 61000 元。诱虫灯安装由所在村庄和电工完成,所涉及的少量费用可由所在村配套支付。建议国家在进行水利、道路等农田基本建设时,将害虫防治统一考虑在内。 第二,成立防治农田害虫的企业,管理几个或者十几个村庄。每 500 亩安排一个人,或由村组织专门人员,按时收取诱虫灯捕捉的害虫。由公司或者村发放工资,国家提供少量运转费。同时可收取农民害虫防治费 10-15 元 / 亩 / 年,作为公司的利润。国家对害虫防治的专项经费直接给防虫公司,公司成员可由农民组成。 第三,充分发挥各级植保站的功能。植保站工作人员应常去田间地头,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植保站人员工资由国家支付,除非常必要的收费外,禁止植保站向农民收取服务费。 第四,国家设立对农田生态系统方面研究的专项研究资金。鼓励科学家走到在一线农田,不要求他们急功近利发文章,以防虫效果为考核目标,不以文章为考核标准。严格禁止从事植保的科学家从事贩卖农药的活动,减少乃至杜绝农药污染,从而保证中国农田始终处于生态健康的状态。 (郭立月、刘海涛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一:不打农药害虫会怎么样?
蒋高明 2013-7-9 22:44
蒋高明 实际上,农田里的害虫是农民往地里多次打药造成的。我们做出了一个科学的假设,农民用的农药越多,害虫也越凶猛。为此,我建议今后虫害防治应当少用或最好不用农药,恢复天敌,恢复生态平衡,这样的话,农田害虫问题就可从根本上解决。对于我的这个建议,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抄录如下: 网友一:老蒋说话要靠点谱。给山东农民打听打听,五几年的虫灾是怎么回事! 网友二:生态失衡不仅仅是滥用农药造成的。话说回来,现在如果不用农药,那些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恐怕生活的更加艰难 。 尽管上面两名网友的话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还是没有理解我的想法。农民打农药也是不情愿的,可气的是那些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专家学者和商人,后者希望地里有越来越多的虫子,这样他们就有永远赚不完的钱。上世纪六十年前的虫害爆发(主要是蝗灾)无疑也是生态失衡造成的,限于历史条件,当时的情况是天灾还是人祸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科技进步到今天,打着科技的名义再来打乱物种之间的生态平衡就不能原谅,这属于人祸。而最可怜的那些弱势群体 —— 农村妇女并不知道那些剧毒农药对她们的健康意味着什么。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农民得癌症的概率是城市的四五倍,这与他们依靠化学方法种地,尤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难道就没有关系吗?为什么说不打农药,害虫可能会减少呢?分析一下下面的道理就明白了: 第一,虫子是要靠两性结合,产卵后才繁殖后代,并依靠大种群才造成危害的。如果采取物理的方法,如利用诱虫灯引诱,成虫早几年被抓住了,抓到的性别比例约为雌雄各半,这样,繁殖的概率少了。早抓到一对,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后代被控制了。诱虫灯从开春虫子活动时夜间就开始值班工作,早抓早见效。正如火灾在早发现时,一杯水就可扑灭了,等火大面积烧起来了,水量再大也不容扑灭了。但要得到理想的效果,人不能懒,即要及时收虫子喂鸡或鸭,或者晒干之。否则,那些虫子并没有都被电死,白天还会飞跑的。 第二,虫子也有时间上的生态位差,被抓的多为夜间活动的害虫,而益虫尤其鸟类晚上没有被伤害,而害虫反被诱虫灯吸引越来越少了。害虫还在,这个物种并没有消灭,但是想成大虫群就很难了,还需要面临着下面一道道关。 第三,生态平衡建立起来后,益虫益鸟多了,害虫想成灾都没有了机会。生态农场停止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后,燕子、麻雀、蜻蜓、青蛙、蟾蜍、蛇、刺猬等就会都回来,它们也要吃东西啊,害虫就是它们的美味。 第四,生态农业首先生态环境要好。农民种地为了不让树木灌木争夺他们地里的养分,将地头上能够生长的乔灌木连同草本植物统统拔掉或用除草剂灭杀,这样,物种多样性就严重下降了。我们搞生态农业,先恢复生态。事实上,蚜虫放弃了吃小麦而到地头吃杏或红叶李,被诱虫灯引诱 “ 上当 ” 来的金龟甲,没有回到农田,将种植的连翘当成了解恨的对象。天然植物有更强的补偿生长能力,它们保护了庄稼。 第五,多样性的作物混种增加了抗虫害等风险的能力,多样性的群落是稳定的,种植作物也一样。在我们建立的弘毅生态农场内,除了种植小麦、玉米、蔬菜,还有莲藕、大豆、花生、芝麻,如此多的作物,虫子都不知道去吃那一种,加上它们自投罗网,各种天敌控制,在真正的有机农场里,虫害想成灾都难。 有人说,将杀虫的基因转到庄稼里让庄稼自己生产农药不是更好吗?这恰恰又打乱了生态平衡,是按了葫芦起了瓢。虫子不吃你转抗虫基因的庄稼会吃别的,并没有除根。而且那么多虫子你得转多少基因啊?为什么不利用现成的物种呢?物种会携带多少亿个基因呢。转基因除虫技术,正如前面的救火,是错将汽油当成了水泼向了燃烧的火焰中。 如不相信,种植抗虫的转基因作物,一点农药都不打,看它还那么神奇吗?生态学的办法就能,而转基因的办法不能。这就是两者的巨大差异。事实上,转基因后不但要继续打农药,还要用专用农药,专用化肥,专用除草剂,这 “ 三专 ” 再加上转基因专利这 “ 一专 ” ,农民还能指望过好日子吗?农田里没有了害虫, “ 四专 ” 吃什么?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唯有生态(之一)——从虫子说起
热度 2 蒋高明 2012-7-12 22:45
本文转引自顾秀林教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xiulin 2012-07-12 17:31:47) 这道理和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很一致!我相信这个认识里面包含智慧!我的窗台上两个花盆里分别种有一株白萝卜,相距仅50公分,一株已经被蚜虫吃死,另一株安然无恙——自然和生命高贵而美丽,不可亵渎! 原文地址: 唯有生态(之一)——从虫子说起 作者: 美丽的田野 以下摘录自巴西前环保部长 何塞·卢岑贝格的《自然不可改良》第二章“ 为无毒农业辩护——与其消灭害虫,不如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 害虫并不总是喜欢恶作剧,或者一味地令人琢磨不透。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许应该把它们看作是标示植物生长状况良好与否的指示剂。 在这一游戏中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生态农业中人们常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采用有机肥耕作的马铃薯田往往可以免于马铃薯瓢虫的侵袭,尽管就在不远处,瓢虫正在那些采用通常化学物进行耕作管理的马铃薯田里大逞威风,农民不得不使用杀虫剂来对抗肆虐的虫害。 在法国波尔多农业试验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的法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沙波索,经过多年的观察与试验发现,植物对于害虫抵抗力的强弱,取决于植物自身物质交换是否保持了平衡状态。 植物只有在自身养分失衡时才会遭受虫害。 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取食共生的理论”,即所谓的营养生物学。这一观点及其大量的实验成果,都在他的著作《植物健康和损害》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述。   令人遗憾的是,沙波索的书对于外行人来说太过艰深难懂了。要读懂这本书,读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化学知识,而且要对化学植物保护的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这本书很难找到读者,甚至从事有机农业教学的各类学校也没有认识到此书所具有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认认真真地去思考与接受它。化学界本身也没有对此书予以应有的关注。它只是被人们轻易地忽略掉了,这比之 60 年代初期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所遭遇的经历无疑要好得多。它毕竟没有像卡逊当时那样,遭受来自大化学公司的谩骂与攻击。   “取食共生的理论”认为,生长在健康植物上的害虫只会挨饿。 为了维持害虫在宿主植物上正常的生长繁衍,植物的汁液中水解营养物质的供给应该处于相对过量的状态。害虫不能直接吸收蛋白质,因为它们自身不具有水解蛋白的功能,也就是说,害虫体内没有水解蛋白酶。它们必须在植物的汁液中找到足够的氨基酸,这一成分在水解蛋白的过程中扮演了“基石”的角色。它必须把不溶于水的淀粉转化为糖分,同时提供必要的矿物质养分。害虫可以由此组合建构自己的蛋白质,同时大量繁衍自己的后代。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就是植物中氨基酸、 糖分和矿物质的含量超出常规值,并且能够长时间得以保持,而不会再次降低。   处于冬季休眠期、干旱地带或者夏季休眠期的健康植物,其细胞液内的生物化学作用在此期间也保持静止;如果植物生长迅速,那么它体内细胞液内的物质交换也会非常活跃。在植物的养分被害虫摄取的同时,植物体内的氨基酸、糖分和矿物质被大量用于组合成新的蛋白质。此时细胞液内极为缺少这些物质。害虫摄取不到足够的养分,不得不忍饥挨饿,挣扎求生,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蔓延之势。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植物不会遭遇到严重的虫害,因为此时它们毫无吸引力,对于害虫来说,并非“美味可口”。   那么,什么时候细胞液中的氨基酸、蛋白质或者矿物质会发生淤塞现象呢?   有两种可能 :   其一,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受到阻碍,蛋白质合成只能部分地进行。   其二,细胞液中输送了过量的氨基酸,超出了合成新蛋白所需的指标。   那些勤勤恳恳、遵循现代传统模式耕作土地的农民以及农学家们尚没有意识到, 在农田中施用越多的农药,所遇到的关于病虫害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虫害不仅仅是来自过去曾经出现过的害虫,同时也不断会有新的虫害爆发。在农业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之前,直到本世纪 50 年代,螨虫很少对农业构成威胁, 而细菌病和病毒性疾病的爆发也极为鲜见。   沙波索指出,化学杀虫剂,特别是接触杀虫剂,可以直接深入植物体内,影响物质交换的过程。这仿佛是在传动设备内放入砂子,会导致机器运转不灵。 杀虫剂会在一段时间内阻止植物体内正常的蛋白合成,接下来是氨基酸的臃塞。而除草剂的使用常常会引发虫害,杀真菌剂会导致昆虫入侵或其他病害,杀虫剂和杀螨剂等也会带来诸如此类的不良后果。   矿物肥料的不平衡供给,也会造成植物体内正常的生命循环发生阻塞。 在现代农业中,我们总是给农作物补充浓度极高的水解盐分和化学肥料。在植物种子发芽期间,就已经施过多次肥。植物的幼苗在成长发育的最初阶段吸收了过量的养分,而之后所吸收的养分又大为减少。在这两种情况中,植物的物质交换都会受到损害。   腐殖质土壤的破坏、土地地力的退化以及经常使用化学农药,都会导致作物缺乏微量元素,尽管相应的元素供给非常充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葡萄种植园中常见的萎黄病,就是由于缺乏铁元素造成的。虽然土壤中补充了大量的铁元素,但是由于机器作业时对土地的重压和焙烤,或者土地地力的衰竭,都会影响作物对铁元素的正常吸收。化学的介入导致叶片上形成了一层与铁金属结合而成的螯合物。人们总是先去促成一种疾病,之后又来兜售解药。缺乏微量元素也会导致植物体内的蛋白合成受阻。   那么,细胞液中过量的氨基酸是怎样形成的呢? 如果人们施用强力氮肥,特别是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钙铵、磷酸三铵等铵盐或尿素,或者施用过量的鸡粪,都会导致土壤富含另一种铵化合物和尿酸——强迫植物生成过量的氨基酸。 细胞液中存有大量的氨基酸,而由氨基酸合成蛋白的化合反应尚未完成,这样就会造成氨基酸淤塞在细胞液中。   植物体内的氨基酸臃塞现象很难为人们注意到。正如在一个多车道的交通干线上,由于交通管制造成交通拥堵,堵塞的车流长达一公里。但是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是交通管制造成了拥堵,因为交通堵塞时常发生。有时也会传来一两声出人意料的急刹车,但为什么这样做,人们也无法考证。一株看上去生长良好的植物,只有通过分析检验其细胞液才能确定植物体内是否发生了淤塞。另一幅类似的画面是在大型足球比赛散场时。许多汽车同时挤上公路,致使车流行驶缓慢。   沙波索的理论具有惊人的意义。他对化学植物保护的基本前提提出了质疑。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也不再把害虫视作肆意专横的敌人,他们希望通过无害的防治措施,或者施放害虫的天敌来取代化学农药。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应该怎样不断研制和发展新的武器,来对抗层出不穷的、新的和更具抗药性的害虫。我们必须学会设法保持植物体内的营养均衡,避免干扰正常的物质交换。 当然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地力充沛的土地。 直到本世纪 40 年代, 农业理论和研究方向还是完全因循这一轨道发展的。这一方向不可能因为缺乏科学性之类的原因而被人们放弃,事实上,它正是以极为深入的科学研究作为理论的基石。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构想则建立在赤裸裸的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把它随随便便地抛出去,看它会带来什么后果!我在大的化学公司工作了 15 年,这使我得以观察到化学农药的发展过程,它与真正的科学之间并没有多少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服务于纯商业性的专利产品生产。 何塞·卢岑贝格是著名的生态学者,巴西环保运动的奠基人,祖籍德国慕尼黑, 1926 年出生于巴西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土壤学和农业化学 ,1957 年获硕士学位后到德国的巴斯夫公司工作。这是一家著名的化学公司。从 1957 年到 1971 年 , 卢岑贝格一直作为肥料经纪人在这家公司供职 , 先是被派往南美洲北部委内瑞拉及其邻国 , 后来到北非摩洛哥及附近的国家。这期间 , 他越来越认清了化学工业的内幕和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业本身和环境的破坏。 1971 年他毅然辞职,离开了巴斯夫公司。之后 , 他经营过专事风景造型的企业 , 担任过农业经济的顾问 , 积极倡导 “自然不可改良” 的绿色哲学。 1988 年 , 他因在拯救热带雨林斗争中贡献突出,被授予诺贝尔特别奖——生存权利奖。 1990 年,被当时的巴西总统科洛尔任命为环境部长,但很快又因反对利用外国资本开发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而与总统意见相左而被迫下岗。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047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转基因技术对抗虫害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赤裸表现
热度 1 蒋高明 2011-12-28 22:47
蒋高明 据绿色和平国际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介绍:在过去20年里,中国用于转基因技术研发的投入是用于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的30倍,而利用生态农业的办法基本可控制稻田虫害,且成本低廉。我们在山东进行了5年的实验和充分说明,不用农药化肥转基因,病虫害和植物营养问题都能够科学解决,并将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 有关部门却放在现成的好技术不用,而去研发那些充满环境与健康风险的转基因。为什么会这样呢?概因为生态农业的办法在他们眼里太简单的,农民都能够掌握,他们要将简单问题弄复杂了,让农民不明白,好去套取巨量的研究经费。30倍之差(转基因:生态农业)的科研投入啊,大把大把的银子给了转基因,怎么听不见一个响声呢?转基因以后,如果不继续用农药化肥是好技术,如果继续使用,使得食物内外带毒,就不是一个什么好技术了!将一个好端端的物种粗暴干涉,还指望这个物种给人类造福么? 笔者早就设下擂台,我们只用转基因项目经费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并都不准使用化肥和农药,看谁能够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田,至今对方阵营中没有人敢打这个擂台。有关部门在一掷千金之时,是否对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多看一眼呢?后面的产品才是中国不同阶层的人群愿意吃的食品啊,用不着担心标准转基因后没有人愿意买,也用不着高特供啊!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生态化加合作化才是阳光大道,转基因是独木桥,还是一条死路啊。花了纳税人的血汗钱,如何给纳税人一个合理的交代呢? 始作俑者,宁无后乎? 中国过去20年转基因技术研发经费30倍于生态农业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112/284251.html 作者: 绿色和平 中国过去20年转基因技术研发经费30倍于生态农业 绿色和平呼吁政府加大水稻生态农业资金投入 北京,2011年12月27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于今日发布了《2011中国水稻生态农业报告摘要及经费对比》(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自1986年以来,转基因技术得到了累计约210亿元的国家财政投入,是同期生态农业获得的7亿元投入的30倍。《报告》同时对五个稻区的实地研究表明: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可在保持水稻产量的同时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绿色和平建议有关部门重估对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投入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实现水稻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转基因技术在环境影响、人体健康、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而已有的实际案例已经表明生态农业在产量稳定性、成本控制、食品安全和环境健康方面的多项优势。目前,中国对这两种农业发展技术的财政支持显然不合理。这相当于将13亿人的口粮押宝在一个巨大的问号上,”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说。 今年10月底以来,绿色和平通过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等方式,结合对农业部、科技部和统计局等部门公开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研究统计,结果发现,自1986年以来,转基因技术得到了累计约210亿元的国家财政投入,而同期生态农业只获得不到7亿元的投入。 同时,绿色和平与五位生态农业专家合作,分别对中国五大水稻生产区(华东、华南、西南、东北和华中)的水稻生产现状和绿色防控技术效果进行调研,并分别撰写调查报告。五个稻区的实地调研发现,生态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可以在大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损失。以华中稻作区为例,生态农业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使大面积水稻生产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水稻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农业部于2011年12月26日发布了《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发布显示出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其中涉及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但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作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仍然被摆在重要位置,真正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生态农业却在各个稻作区显示出防治水稻病虫害的优势,这一模式才应该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方立锋说,“但是,政策扶持、科研投入以及培训推广等多方面的不足,正阻碍着水稻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为此,绿色和平呼吁,中国应当暂停任何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进程,重新评估现有转基因研发投入政策,将现有巨额转基因研究经费向生物安全评估研究转移;同时,加大生态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对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的研究予以专项支持;并推进现有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加大农户的培训和政策补贴力度。 【报告下载】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publications/reports/food-agriculture/2011/eco-rice-rpt/ 摘要及经费对比(《转基因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抉择》)PDF下载 华东稻作区篇PDF下载 华南稻作区篇PDF下载 西南稻作区篇PDF下载 东北稻作区篇PDF下载 华中稻作区篇PDF下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 物。水稻生态生产模式的运用对减少环境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解中国水稻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寻找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国 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于2011年委托国内五位生态农业专家分别对中国五大水稻 生产区(华东、华南、西南、东北和华中)展开调研,撰写出各个稻作区的生 态农业报告1。此报告集中总结了五大稻作区的水稻生产现状及问题,阐述了现 有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在防治病虫害和减少农药使用上的优势,并对水稻生态农 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随着生物技术的兴起,转基因技术被认为是减少农药使用,增加产量,解 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出路。但是,越来越多的田间种植案例表明转基因作物 问题重重,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绿色和平同时还分析了近二十年 来,中央国家财政对于转基因和生态农业的研究投入的经费对比,发现在转基 因作物的研发方面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对于生态农业的投入却相当少。因此 希望中国在未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推广,支持安全、环保 和可持续发展的水稻生产模式。 1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4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宁波晚报等转载弘毅生态农场控虫措施
蒋高明 2010-12-25 20:56
海南毒豇豆事件追踪,高毒农药源头至今没查到 宁波晚报 本文链接: 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0-03/01/content_169344.htm 豆角有毒,节瓜农药超标,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反季节果蔬供应基地,海南今年中毒不浅。   眼下,持续近10的海南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不但没有得到遏止,还愈演愈烈。人们不仅要问,为何毒瘤至今未能铲除?是否还会流向市场?    高毒农药为何至今查不到?   毒豆角事件出现后,海南开始集中清剿禁用农药的销售与使用,三亚市还公布凡举报一起销售高剧毒农药的案件一经查实奖励5000元的规定。不过,海南各级农业监管部 门至今还未发现违规销售高毒农药,毒豆角之毒到底来自哪里仍是谜团。   在海南采访农资市场发现,农药店里确实不见明码标价售卖高毒农药,但在一些田间地头的零散农药店买到高毒农药还是很容易的,而在一些农田水沟内,还可看见已经用完 丢弃的高毒农药瓶。   据陵水英州镇农残检测点的负责人透露,像水胺硫磷、克白威一类的违禁农药商贩很少到镇上去,而是到周边乡村去兜售。一些农户说,最近风声紧,卖禁用农药的商贩 非常警惕。当地使用的禁用农药,大部分来自外地地下工厂。    被禁农药为何还有市场?   在海南三亚、陵水、乐东等蔬菜生产区,当地种植豆角、节瓜等农作物的多为一两亩地的散户,而且是露地栽培,虫害普遍,因此多用药,用猛药成为饱受病虫害影响的 瓜豆种植户的潜规则。   高毒农药阴魂不散的原因还在于目前根本就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药品,列入名单的16种禁用农药如果真正做到完全禁用,有很多种果菜的病虫害根本就防治不了。   近日,在三亚凤凰种植芒果的秦先生说,这次在海南毒豇豆中检出的水胺硫磷不仅在豇豆上使用,芒果、香蕉种植中用量都很大,每年八九月份,芒果清园后,果园内都会用 大量的水胺硫磷。   另外,为什么水胺硫磷等高毒农药在海南蔬菜产区屡禁不绝?三亚市农业局副局长庞世卿一语道破玄机:价格低廉、效果明显。   昨日上午,在崖城市场旁边的一间农药店里,三亚南博果菜新技术服务部方圆祖给一位菜农开出药方:1瓶虫脒、2瓶乐果、1瓶乙酰甲胺磷、3袋灭蝇胺,总价80元,兑6 桶水,喷撒2亩菜地。方圆祖说,这些都是允许使用的防治豇豆虫害的常规药物。   据估算,在海南1亩豇豆喷一次药的用药成本是60-90元,平均3-5天用一次药,一季豇豆种植下来一亩地至少250元。业内人士透露,与常规农药相比,水胺硫磷 和甲胺磷等高毒禁用农药价格便宜,300毫升包装的每瓶708元,1瓶兑3-4桶水,可以喷1亩地。如果换成水胺硫磷,成本至少减三分之二以上,每亩用药成本不到100 元,且水胺硫磷的打虫效果确实好很多。   昨日,在崖城坡田洋,这里12000余亩的基本农田80%种满了豇豆。一片十几亩的豇豆长满了红斑,旁边一位在打药的菜农说,这块地就是这几天没打药菜就生病了, 不管多低的价格收购商都不会收。    免费抽检变成了免检?   海南有毒豇豆首先是在销售地被检测出来的,可见我们的检测环节存在漏洞。   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说,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所有食品抽检都应该是免费的。抽检是一项很庞大的工作,检测设备需要很大的投入。过去抽检要收费,检测部门有积极性 ,现在不让收费了,抽检的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很多地方由于经费不到位,免费抽检于是变成了免检。我们现在出口到国外的农产品一定要通过检测,因为国外的检测很严 格,但在国内销售的农产品很多变成了免检,抽检设备形同虚设。   另外,检测机构的设置也存在问题。按理说,检测机构应该独立,和政府部门脱钩。农药本身是归农业部门管,现在农药出事了,农业部门又自己来调查,无法保证公平,应 该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委托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调查。    说法: 反季蔬菜能放心食用否   昨日,重庆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文守云表示,只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反季蔬菜与正季蔬菜一样可以放心吃。他还提醒市民,若要预防农药残留超标,可用清水浸泡蔬菜。   文守云介绍,病虫害在蔬菜生长期间都可能遇到,与正季还是反季无关。一旦遇到病虫害,蔬菜都要施药。在用药量上,两种蔬菜也不存在正季蔬菜用得少、反季蔬菜用得多 的问题。有时候,正季蔬菜的农药用量还要超过反季蔬菜。他说,只要种植者按国家有关规定选择、施用农药,不管正季蔬菜还是反季蔬菜都是安全的,人们可以放心吃。   链接    打农药不是除害虫的好方法   2009年6月,中科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发表了一篇博客( 该文原发表于科学网博客 )。说他主持的山东平邑县蒋家庄弘毅生态农场,找到了控制害虫的好方法,他们采用生态技术,不依赖农药 ,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当天,他的学生乌云塔娜发来下面两条手机短信:   这几天虫子比较多了,院子里有200多克(1盏灯每晚擒获的虫子)。蚊子几乎没有,我们都还没有挂蚊帐,还没有被咬过。   现在金龟甲数量明显增多了,诱到的虫子80-90%都是它。等您来了看看我们的成果吧。   蒋高明说,在这个17亩的生态农场里,我们自2007年起全面停止了农药、除草剂、化肥、农膜、添加剂,根本不用转基因,来验证生态学的办法到底有多大的功能。具 体做法为:   1.秸秆不烧掉,全部靠肉牛转化,牛粪进入沼气池,腐熟的牛粪和沼渣沼液还田。   2.杂草不用除草剂杀灭,而回归人工除草。除掉的草连同小广场里割下来的草坪草喂养蚂蚱和淡水鱼。   3. 我们对害虫靠特殊光谱的诱虫灯诱捕,它们成了鸡的食物。在玉米小喇叭口时,我们将柴鸡放进玉米田。这样与玉米套种的花生,下半年就不会受金龟甲幼虫危害了。 老百姓用于花生的剧毒农药(绿英)费用每亩50元,但依旧控制不了虫害。我们控制虫害的办法成本远低于剧毒农药。另外,鸡的净收益是玉米的2-3倍。这个办法的缺陷是 好赖不分,它们连益虫也通吃。但还是比农药好,农药连无辜的鸟儿们也不放过。   4. 建有两块人工湿地:一片为荷花池,池塘里有青蛙、蟾蜍、泥鳅、蜻蜓,蚊子的幼虫在这里被吃掉了,同时能够产500-1000公斤有机藕;一片为淡水鱼塘,养有青、草 、鲢、鳙四大家鱼。   不打农药,用诱虫灯取代肩背式喷雾器,一可节省大量的药钱,二可保护生态环境,三也省了体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保护了农村妇女,挽救了母亲。目前,给庄稼打药的活 多为妇女干,长期接触剧毒农药让农民得了不少怪病或癌症。上个月,试验站邻村的两名40岁的农村妇女,被癌症夺取了生命,前后不到10天。   我们生态的办法缺陷是慢,附近的农民想学样,但他们往往等不得。越等不得,效益就越低。农民的钱被农药商、化肥商、农膜商、除草剂商、添加剂商、或转基因公司分割 了。   据《南方都市报》、《经济参考报》、《重庆晚报》报道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年不遇的大旱会引起桑树等植物病虫害流行吗
liujiping 2010-4-6 01:13
2009年9月底以来,在广西河池等地调研时就发现部分地方出现干旱,目前西南地区干旱范围不断扩大,受旱面积已经覆盖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西部等地。这些地方山多地少,也是国家目前桑蚕产业东桑西移的新区,百年不遇的大旱会引起桑树等植物虫害的大流行大爆发提供机会,因为 有些昆虫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又可以大量繁殖,它们的天敌就不行了,所以很担心百年不遇的大旱后,会引起桑树等植物病虫害的大流行,而影响我国蚕丝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稻田里为什么那么多虫子?
热度 3 蒋高明 2010-2-18 02:04
蒋高明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安全证书悄然发放,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转基因的最大优势不在提高产量,而在于控制虫害。昨晚,《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我这个问题,我的基本观点就是用转基因提高产量并不是主要的。从农业部官员回复网友疑问看,也是将转基因控制虫害放在第一条理由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稻田里出现了这么多的害虫呢?这是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的直接后果。康秀峰的文章分析的非常有道理。 这里,笔者从生态学的原理出发,再补充几条: 第一,虫子在农药、转基因等技术面前,是越治理越多的。在山东农村,农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他们打了那么多的农药,虫子照样泛滥,药越用越毒,虫越治越多。而我们停止了农药,改用恢复生态平衡的做法,虫害反而有效地控制了。详细资料请看笔者科学网博文《找到了控制害虫的方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764 。 第二,农药贩子和转基因研发者不希望看到我们这样的成果。当我将我们的做法跟一个农药贩子讲时,他表现出的是非常烦躁,并反复讲,他们的农药如何如何有效,并如何如何没有毒副作用。在这个问题上,转基因鼓吹者同样不希望看到:用生态平衡的办法解决了他们认为是大问题的问题。 第三,正如研发杀电脑病毒的公司同时要研发新病毒的一样,利益相关者总希望将简单问题搞复杂了,才有钱赚。在医院里,过去花一二元就能治好的病,现在要花一二百元。是病严重了?还是药效降低了?其实是医生搞的鬼。有一次,笔者同一个当医生的亲戚聊天,她告诉笔者,药物从外面进来,到患者手里,价位可以翻十倍。只有和医生熟悉,并有特别好的关系,医生才给你开几元钱就能够见效的青霉素。 第四,我国十大陆地生态系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这些退化是人为引起的。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农田退化尤为严重,突出表现在地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加剧、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等等。如果在推广转基因技术,将继续扩大农田污染和耕地退化,而不是控制。 第五,转基因对害虫的控制作用,肯定不如物种控制物种的作用大、且成本低得多。有益微生物、益虫和益鸟以及各种小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等)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但现在农药和转基因将这个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人们乐意花费巨额资金费很大的力气寻找一个基因片段,将这个片段通过非常复杂的办法转入目标物种,却不愿意恢复、保护并利用现有的物种。这个问题的瓶颈是利益。 第六,转基因抗虫,只在前几年有效,以后的表现还如不普通品种,看转基因棉花的下场就知道。对主要害虫控制了,次要害虫就会出现,还得依赖农药,且需要更多的农药,还有更毒的专用除草剂。如果在通过转更多的基因进去,那只能是按了葫芦起了瓢。 第七,害虫杂草也是生命,转基因的人没有考虑它们的生存,粗暴干涉自然,造成了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多。直到彻底打乱生态平衡,人类被淘汰出局以后,那些害虫和杂草也不会被消灭。因此,关键的关键是寻找生态平衡的办法,而不是粗暴干涉和灭杀的办法,来管理农田生态系统。 下面,请网友欣赏康秀峰的文章。 农业部说推广转基因作物并非为了增加粮产量 发布: 2010-2-14 22:55 | 作者: 红旗将士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327 | 回复: 2 康秀峰     网载农业部请研究人员就媒体提出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及其优势,给与了书面格式性答复。其中给出了转基因农作物的三方面优势,作为时下提出的转基因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理由:一是"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拓展产业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   这三条好处二条与钱有关,没有一条是反映是由于粮食紧张和提高作物产量的问题。关于头条的好处,"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这是引进转基因作物的关健中的关健。如以此来解决病虫害危害,一是为什么目前病虫害如此之多?要回答此问题其实很简单,目前病虫害如此之多的根源在于私有化分田单干后,原公社植保人员解散无人去进行植保,二是大量捕捉青蛙丶稻田不再养魚丶大量捕捉蛇类、乌类使生物链中断、全面使用除草剂而不是耘田,三是农村健壮劳力因为无收入被逼外出打工以养家糊口,年老体弱的父辈袓辈在家种田,按以往耕作法根本无法办到。所以,春忙翻田时既无力去割青以肥田,也无体力挑有机肥到田里,栽禾插秧后本来一转青就要耘田,现不能耘田也就花钱买除草剂施放田內以除草,因田内既施放除草剂,还要隔三差五喷施农药,故而稻田内魚不能放养了,青蛙、鸟类、魚和其吃稻虫的全给毒死或找它处生存,因而虫害也就多了,虫害多了这必然要花钱买农药。这给农药、除草剂、化肥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利润。打工挣的血汗钱又回到资本家手上。如果要真解决虫害问题,应从改善自然生态着手,以施有机肥为主,红花草、春青、猪、牛、鸡、人粪等均为上等有机肥,可大幅减少化肥量,有本事研究有机肥那才为农为国。其次稻田养魚放鸭,恢复水系的生物多样性和虫害的天敌,这均可大幅减少农药使用,稻田草本少,稻田养草魚完全无草可生,还减少虫害。再次稻田区内禁止建化工厂,还有许多别的措施均可达到减少虫害的目的,并全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就是土质越种越肥,无污染环境,无外来生物入侵。如你转基因作物能杜绝环境污染,杜绝水源污染,恢复自然界生物链,让青蛙鸟类益虫正常生存,恢复魚米之境,那么才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了。否则,你农业部和专家就是为钱恶意谋杀。十分可耻!   转基因作物二条与钱有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怎去降低生产成本?种子年年要花钱购买,化肥不能少施,其它农用之物不能少用,这此均要花钱,田照样要翻即犁田、耙田丶插秧丶施肥丶田间管理等等,还要打农药丶施除草剂,如种两三亩田根本只能保本,又那来增加农民收入?转基因作物致病及绝育的远期危害且不论,如果转基因作物栽种后,永远不要打农药丶除草剂,也不要施很多化肥丶也不怕天旱丶又对魚丶虾丶青蛙丶鸟类丶蜜蜂等自然生物有保护作用,这才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现今农村全靠老人种田,生活远比公社时苦而贫。我八十三岁的叔和堂弟在家种地,不管何时均无收入增加。因为这边少支出了那边又多了。老天风调雨顺那还够本,否则血本无归!单干种田全靠一或二个人干,就是收成好,单要把稻谷收上来也很累很累!我回到故乡去过,除了有极少数年青人去外搞转手倒卖外稍富外,无一户生活比30年前好。尤其孤寡老人和单亲家庭!农村人的家里除了旧彩电电话机外,别无所有。而且村内的路很脏。当然现有百姓也兑钱与上拨的钱一起修了条水泥路,这还是毀良田而修。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是假,让控制转基因作物稻种和中介经营商的发横财是真。这和房地产业商业化一模一样。   "拓展产业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这一条才是推广转基因稻米的要害!除去不论其转基因作物的亡国断子绝孙,转基因稻米商业化生产中的商业化才是要害!这和教育商业化丶住房商业化丶科学商业化丶医疗商业化丶股市商业化是完全一样的。产品附加值也就是金融中的衍生品。如豆角的附加值就是企业控制其生产,并把豆角加入添加剂生产销售,水果制成罐头销售,这就是产品附加值!拓展产业形态就是把转基因全物种丶全食用品丶医用品丶全面的基因化,进而人也自然而然成转基因人种了。如鸦片成鸦片人,罂粟的美丽的花朵就向人招手。人也可成美丽的罂粟人。否则,粮食的价值在于维系人的生存,这就是天理的不可篡改的!如把粮食的价值加以篡改,那么你说的"以人为本","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统统是阴谋的罂粟花。 世界上转基因最发展生产最多的就是美国,美国人自己可不吃出口给落后国家,为什麽么?美国没有病虫害吗?美国不要吃吗?难道说对环保及自然生态丶资源保护十分重视及到外国借钱给美国人花的美国政府不要也不会"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丶"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丶"拓展产业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吗?如果是有如此的好处,又为何不禁止出口呢?美国可不是省油的灯,巴黎统筹会解散了吗?又为何不把别的技术给你?   单凭这几条,也不该去把美国转基因作物在国内推广!如果这些人要钱,就算全国有二千万要在国内推广美国转基因作物的人,那么国家可加印钞票,给他们每人一亿元也只要二千万亿,让二千万人以外的中国人背负这二千万亿债务,老子死了儿子还,十年不行三十年,子子孙孙总会还清的。这是上上策了,这条件总可以停止转基因作物在国内推广吧! 对广大人民和民族而言,这总比死亡要好!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1814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