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客评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百千万亿----贺评张忆文博文《博客百万点击感言》
热度 1 zjzhaokeqin 2015-4-7 13:21
百千万亿 ----贺评张忆文博文《博客百万点击感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879966.html 赵克勤/文 百万点击不算多, 上他千万又如何? 只因目标出亿文,(注) 十亿点击才刚可。 (注)亿同音忆 博主回复(2015-4-5 18:49) : 这要求太高了!欢迎常来坐坐!祝好!
个人分类: 诗类|13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一些博友的要求作出的迟到的回应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5-2-4 08:50
对一些博友的要求作出的迟到的回应 蒋继平 2015 年 2 月 3 日 在以往我的一些博文中, 我经常谈到自己强身健体的经验体会和与之有关的故事。有些博友看了我的博文, 似乎认为我在八卦,或者他们出于好奇心, 要求我在网上晒出照片来证实我说的是真的。 由于几个因素当时困绕着我, 所以, 当时我没有及时地亮出我的“真正身份”。 那么, 是哪些因素让我不想及时回应这些要求呢 ? 第一 , 我好像有点迷信。 太太说, 她请算命先生给我算过命,说我命中犯“桃花杀”。 这个桃花杀就是一旦出现婚外情, 就会有杀身之祸。 考虑到这点,我当时暗下决心, 待过了 60 岁再发这样的照片。 到那时候, 已经 60 多岁的老头了, 照片上的我即使曾经令许多金发碧眼的年轻美女也连声赞美“ Cool”, 已经不会引起女人的兴趣, 更不会由此引起男人的妒嫉。 第二, 我觉得在网上公开我的“裸照”有点不符合我的学者身份和我的个性。 第三, 怕太太借此禁止我上网发博文。 第四, 我的照相技术很差, 在照相机前的表现更是很糟糕, 所以,怕“露丑”。 最后, 我有点逆反心理, 越是别人要我做这个做那个, 我越是不愿意照着别人的指示做。 好了, 说了这些, 权当笑话吧。前几天翻看几本厚厚的相册,发现了几张 20 年前照的相片。 现在拿出来供大家评判, 也作为我对这个要求的一个迟到的回应。 图 1 。 正面照。主要显示胸肌和肩肌。 图 2 。 抬右手正面照,主要意图是通过抬起的右手看腋下向外展开的背肌。这块背肌使我的体型看上是真正的倒三角形。 这块背肌使我时刻感到有一种能量在里面涌动。 这块背肌使我能够在单杠上,在下巴与单杠保持水平的情况下, 单臂保持一分钟。 图三, 右侧面照。主要展示右臂的三角肌。 这些照片是在我家中客厅里照的,是当时9岁的儿子用傻瓜照相机照的, 旁边的钢琴是儿子练习用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33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网青博大赛数据花絮
热度 5 Liweigang 2012-6-16 09:44
科学网青博大赛数据花絮
(郑建亚 / 李伟钢)科学网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 CN 域名杯第三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完满结束,大赛获奖名单将于 6 月 18 日晚 8 时 8 分 8 秒左右在京举办的颁奖仪式上公 布。参赛者磨拳擦掌,旁观者翘首以待。特别是科学网编辑部等部门和全体博主为这次活动尽心尽力,在线精心组织,鼓励新手;线外奔波于若干大学,巡场宣传,情势喜人。 博客大赛对于促进科技发展、科学普及和增进科学人交流意义非凡。也引起社交网络和信息技术研究人员的关注。作为对博客平台研究特例,巴西利亚大学 TransLab 团队于 6 月 14-15 日间,派遣机器蜘蛛进入科学网系统,获取参加大赛的博客和博主相关公开数据,初步进行分析。考虑到不影响大赛组织方的正常工作进程和评选结果,本文只是以参赛花絮方式介绍一些统计和分析结果,和广大博主共享,对获奖博主致贺。 辛勤耕耘 来自武汉华中农大文法学 院 的刘旭霞和从事金属基复合材 料研究的北航吴国清两位 MM 学者,在大赛期间 68 天内各发表博文 195 篇,平均每天发博 2.87 个,勤奋出众,努力抢眼,并列第一。陈永金博主发表博文 135 篇,位居第三。据统计,参赛博主有 385 位,平均每人写博近 10 篇,累计 3 880 篇 。 图一 青博大赛博文发表数 (X 轴 ) 与博文数 (Y 轴 ) 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一所示, 30% 的参赛博主只是写博一篇,写博 10 篇以上的博主占 23.64% 。有47位青年博主投稿20篇以上。 点击三甲 《中科院博士毕业 5 年左右留在科研院校工作的几个青年人的发展概况》一文,发表于 4 月 19 日,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谢玉江博主的大作。获 MM 小编青睐,得众博主热捧,点击量达 29125 次,创本次大赛点击之最,对该文的评论数达 147 条。李天成博主的《一个超级大牛的超级自引文献》一文以 23816 的点击量;刘桂锋博主的《白读了中科院博士的我》一文以 19429 次访问,前后进入三甲。 图二显示本次大赛青博大赛点击量 (X 轴 ) 与博文数量 (Y 轴 ) 的分布情况。由图看出,大部分博文的点击量介于 100-1000 次,约占 90.67% ,多于 1000 次的占 5.41% 。而所统计的 3880 篇参赛博文中,每篇平均点击量为 428 次。 图二 青博大赛博文点击量 (X 轴 ) 与博文数 (Y 轴 ) 分布 热议之最 北京大学 2010 级物理学院刘红娜同学《北大学生泣血求助,村中恶霸,谁来惩治?》一文获科学网博主热议,以 354 条评论列本次大赛评论之最,该文的点击量达 17827 ,位于点击量第 4 。方明博主的《谁将决定中国科学的未来 ------ 老千?小千?》 一文,这是他发表的唯一一篇文章,有 172 条评论;化振红博主的《面试结束,可以骂人不?》一文,得到 164 条评论,分别为第 2 和第 3 。 图三显示青博大赛博文评论数 (X 轴 ) 与博文数 (Y 轴 ) 分布。 由图看出, 11.49% 的博文得到 10 条以上的评论, 1086 篇博文没有任何评论,占总博文数的 28% 。看来科学网还要加强鼓励博主参与评论。平均每篇博文的评论数为 4 .8 条。 图三 青博大赛博文评论数 (X 轴 ) 与博文数 (Y 轴 ) 分布 推荐人气 上述 刘红娜同学的博文的人气旺旺, 共 520 位博主推荐该文。上述方明博主的大作有 295 人推荐。而上述 化振红博主的文章推荐数为 205, 位于第三。 图四 示 青博大赛博文推荐数 (X 轴 ) 与博文数 (Y 轴 ) 分布,有 1 0 以上推荐的博文占 14.56% ,而 27.91 的博文无人问津,看来博客人气需要运营。 平均下来,每篇博文有 5 .3 位博主推荐。 图四 青博大赛博文推荐数 (X 轴 ) 与博文数 (Y 轴 ) 分布 颁奖之时,大赛组织方将会公布有关参赛的官方数据。本文介绍的零星资料算是山寨版的分析结果,算是为大赛的技术报告拾遗补缺。如有任何冲突,均以科学网官方发表结果为准。 博客大赛,重在参与。祝贺大赛的圆满成功和各位青年博主的优异成绩。科学网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你们的!因为下一次的青博大赛,还是你们比武,我们评议。
个人分类: 社交网络|4288 次阅读|13 个评论
微博:我最怕被带小红花了!
热度 10 xcfcn 2012-4-9 13:17
虽然用心写的文章也期待小红花。 但最怕胡言乱语的也被戴上小红花, 这简直相当于被游行示威啊! 咱也不想做公知。 开个博客能自言自语就很感欣慰。 所以不太喜欢别人评论。 当然人家评论了,我也尽量回应。 所以啊。 我的博文大家能不说话就尽量不说话。 围观/忽略我一个人在这里瞎掰就好了。
个人分类: 杂论|45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关于博客评论的实证和兴趣衰减模型
热度 2 supermac 2011-4-16 23:01
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和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记录了大量的人类行为发生的精确时间,为人类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来源,关于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网络游戏、电影点播、音乐欣赏等等网络应用的人类动力学实证研究大量问世。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某一事物或话题一开始时兴趣高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衰退,很快衰减为很低的水平。近期,我们对博客的发布和评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使用非齐次泊松过程提出了两个人类动力学模型来描述这种兴趣衰减行为,分别生成时间间隔的幂律分布和带指数截断的幂律分布,在此做简要介绍。 1. 博客评论的实证和建模 网络上的博客在发布之初会吸引大量关注和评论,随着时间推移评论数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无论博文多么吸引人,也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实证发现,网友对博客评论的时间间隔分布服从幂律,指数在 1-2 之间。 对这类兴趣消失的人类行为动力学现象刻画为: a. 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事件发生的次数是相互独立的; b. 事件发生率随时间线性递减,即在时刻 t 事件的发生率为 Lamda(t)=b/(at+1) ,其中a》0,b0 ; c. 在 t 与 t+dt 之间事件发生一次的概率为 Lamda(t)dt ,短时间 at 内事件几乎不会发生两次以上。 事件的发生率为 Lamda(t)=b/(at+1) 体现出人们对这个事件的兴趣随时间不断衰减,长时间后兴趣完全消失。两个参数用于调节兴趣衰减的速度, a 越大兴趣衰减越快, b 越大兴趣衰减越慢。用非齐次泊松过程解析模型得到事件的时间间隔分布服从指数为 b/a+1 的幂律。 郭进利 . 博客评论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实证研究和建模 . 计算机应用研究 , 2011,28(4):1422-1424. 2. 博客发布的实证和建模 博主在网络上发布博文的行为也具有兴趣衰减特征,刚开始或许经常写博客,时间长了更新的频率会下降。我们对科学网上的四个博客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博客发布的时间间隔的累积分布表现为一种带有指数截断的幂律分布形式。 对上述模型进行改进,事件的发生率为 Lamda(t)=beta+alpha/(bt+1) ,类似的,参数 b 和 alpha 用于调节衰减速度,当 t 趋于无穷大时, beta 表示兴趣行为的稳定程度。解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通过调节参数得到不同的人类行为时间间隔分布,如: alpha=0,beta0时,时间间隔分布服从指数分布,参数为 beta ; alpha0,beta=0 时,若 b0 ,时间间隔为幂律分布,若 b=0 ,时间间隔为指数分布,参数为 alpha ; alpha0,beta0 时,若 b0 ,时间间隔为指数截断的幂律分布,若 b=0 ,时间间隔为指数分布,参数为 alpha+beta. J.-L. Guo, C. Fan, Z.-H. Guo. Weblog patterns and human dynamics with decreasing interest. Eur. Phys. J. B (2011). DOI: 10.1140/epjb/e2011-10722-1.
个人分类: 成果交流|624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精品评论摘编(3)
pww1380 2010-12-26 21:51
① 评论人 :杨学祥 标题: 从对全球变暖问题的现实关注到对相关国际事务宏观管理的理论思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7618 评论内容: 国际事务宏观管理:除了自然规律外,经济规律和社会变化规律使问题更为复杂。 博主回复: 是这样。管理科学是对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学科。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面前,特别是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和社会心理机制的干扰下,尤其需要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加以去伪存真,才有可能把握人类社会系统的生成、发展、演化、嬗变和运行的基本规律。不过,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要建立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否则,无论如何天花乱坠的理论都只能归之于空谈。自然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现实基础。 ● ★ ● ② 评论人 : outcrop 标题: 关于生存格言 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 的文化忧思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9768 评论内容: 亟待健康信仰的重建啊,太难了。 博主回复: 所见深刻、中肯。 健康信仰和价值观的重建是一切现实问题最终解决的根本前提。 ● ★ ● ③ 评论人 : ICF2009 标题: 徐耀诗作《饮酒答友人》欣赏 - 短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9915 评论内容: 多谢好评,晚辈当更努力。 博主回复: 你的古体诗的确写得不错。古体诗是中华古典文明的重要载体,青年人有志于此,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 ★ ● ④ 评论人 : ICF2009 标题: 读赫英诗作《我眼里的诗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9909 评论内容: 赫老师是诗情很浓郁的。 博主回复: 一首好诗就是一曲精神的颂歌,心灵的港湾,文明的园地。 ● ★ ● ⑤ 评论人 : ICF2009 标题: 寄远 赠兄(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0100 评论内容: 一片浮云叹平生。沧桑之感。 博主回复: 夜旅巡天看北斗,网海泛舟有知音。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2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品评论摘编(2)
pww1380 2010-12-24 22:42
① 评论人 : yinglu 标题: 千虑一得:关于处理国际关系原则的战略思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930 评论内容: 让利?互利?还是共利?一个地球,一个人类,一个时代,还有没有共同利益? 博主回复: 谢谢你有价值的提示。抽空写一篇关于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关系的文章请予指教。 ● ★ ● ② 评论人: baiyuxiao 标题: 网海泛舟 题柏舟先生诗作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863 评论内容: 谢谢文祥兄题赠,也占得四句赠答。 网海行舟意有嘉, 诗空尽放四时花。 键盘敲打思潮涌, 播洒豪情到海涯。 博主回复: 常联系 . ● ★ ● ③ 评论人: jizx971 标题: 关于社会身份的 千年一叹 对吉宗祥先生自谦的回应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894 评论内容: 杨老师,不好意思,看来是我搞错了!我还以为您和我都是 80 后的同龄人。 由于我的唐突和贸然,在此向您致歉。 博主回复: 你的诗作古风盎然,我也误以为你是 50 年代的同龄人了。没关系,以文会友,以后如能藉此成为忘年至交,亦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 ★ ● ④ 评论人: hjf306 标题: 无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9249 评论内容: 大气魄,高境界。 博主回复: 谢谢欣赏。 很高兴你喜欢。 ● ★ ● ⑤ 评论人: Scistudent 标题: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关于 学术打假 的另类思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780 评论内容: I could not agree more. 博主回复: Very glad to meet you here.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品评论摘编(1)
pww1380 2010-12-20 19:10
前言:通过博客的评论栏目,与各位朋友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交流。感到其中的一些精品评论与回复是今后对相关问题深入思考的基础。为此,拟分辑摘编加以整理,以备查考。另外,已经整理为博文正文发表的评论与其回复就不再重复列入。 ① 评论人: readnet 标题:名刊迷信的背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4966 评论内容: 评价学术的行政化管理,是导致学术腐败的根源; 计划替代自由学术探索,破坏了学术生态多样性。利益驱动被科学,兴趣驱动做科学 博主回复: 赞同,切中要害。 ● ★ ● ② 评论人: hcy98765 标题: 人生意义 刍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127 评论内容: 意义即价值,正确。就个体而言,价值,一是指个体对他人、社会的贡献,二是他人、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满足个体合理的需要)。人生的意义、价值,就在于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博主回复: 谢谢指教。 ● ★ ● ③ 评论人: 杨学祥 标题:自由意志 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203 评论内容: 认同:从动物属性的野蛮、愚昧、暴力走向人的属性的文明、理性、和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价值指向。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从野蛮、愚昧、暴力走向文明、理性、和谐的根本机制和内在动力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博主回复: 让我们共同致力于文明、理性、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思想与理念到制度建设与社会实践。当然,首先是思想与理念构建,这是后续构建的理性基础与科学起点。 ● ★ ● ④ 评论人: 侯振宇 标题:亚运的优异成绩与中国的强国之梦 有关亚运会问题的一管之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679 评论内容: 中国的大多数都处于无梦时代 博主回复: 人最可怕最无望的就是没有梦想。 ● ★ ● ⑤ 评论人: yinglu 标题:简论中美关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882 评论内容: 仅仅强调重要性不够,问题只有怎样操作重要性! 博主回复: 心系后世子孙,着眼千秋万代,专注国家利益,屏弃意识形态。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24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客评论发表动力学现象的解释
limer 2010-2-18 21:51
上一篇博文仅仅贴了点图表和数据,没有发表讨论,这次补充一点。 由于大部分博客的评论都是在阅读完博客之后立刻发表的,所以评论发表时间基本等同于阅读时间,这就意味着博客评论动力学结果揭示了读者是如何访问博客的。 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博客网页的半衰期并非36小时,而是更长,超过172小时,这与Barabsi等人对新闻门户网页半衰期(36个小时)的研究结果大为不同。 这说明网络用户访问博客网站和访问新闻门户的行为模式差异很大。 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网站的导航结构 (2)用户的浏览习惯 (3)网页设计 (4)订阅机制 (5)Blogosphere内的社会网络,这可能是延长博客网页半衰期的最主要原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