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罗生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土诺贝尔之《山芋粥》与《罗生门》
热度 46 hongfei 2015-10-11 06:31
* 本文与微信公号 民间科学家 (hfwang43) 同步推送 希望已达的不安,是幽暗绝望的开始 —中土诺贝尔之《山芋粥》与《罗生门》 10.10.2015 公元二零一五年十月一号和十月十号之间,屠呦呦终于为中国本土科学家捧回了梦寐以求很久的诺贝尔科学奖。这在我看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并且希望这样一件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工作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不过这几日也观察到不少关于发现过程和评价标准的《罗生门》式的解读,同时还觉察到公众和学术界里面似乎有一种《山芋粥》式的“希望已达的不安,是幽暗绝望的开始”的情绪。但愿这些都是我个人的错觉。 旁观者 今年八月和一位美国同行聊天,我问他近些年到中国访问多次最主要的感受是什么。他说他好像感受到中国科学界和管理部门都有一种非常急切的愿望要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我说: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吧? 他说:Pretty much so. But this is silly. Nobel prize is not what you try to get. It will come to you if something is right after many years of work. 我说:Perhaps once they have gotten one, people will find it might not be what they really want. 这个时候我想到的是自己很久以前读过的芥川龙之介小说《山芋粥》中的那个“人到中年,样貌丑陋,鼻子红红,还有轻微驼背,常遭人戏弄和耻笑”的五位(又称五品)小官。他的平生之愿,乃是饱餐一顿达官显贵才能经常品尝的美味佳肴山芋粥。 人间美味《山芋粥》 根据百度百科, “山芋,又名甘薯,北方称为白薯、地瓜。山芋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B、C等物质。” “我国中医认为,山芋能补中益气,养心安神,宽肠通便。 现代研究证实,山芋含大量粘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壁的脂肪沉积,保持动脉血管弹性,防止肝、肾中结缔组织萎缩,能维持消化道、呼吸道,关节腔的润滑。山芋中较多的纤维素可预防便秘,减少肠癌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种抗癌食物,山芋高居榜首。同时,又经实验表明:热山芋比生山芋抗癌效果更强,黄心山芋比白心山芋更佳 。” 看来,这山芋粥真可能是美味佳肴。不仅我们中国人这么认为,连日本人历史上也深以为然。 “希望已达的不安,是幽暗绝望的开始” 在芥川龙之介一九一六年的这篇《山芋粥》的小说中,小人物对美好的愿望的执着追求,在轻而易举变成了现实之后,感觉到的不是高兴,却 是希望达成之后的不安。 鲁迅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芥川龙之介的。在他的翻译中,这篇小说叫做《山药粥》。我自己当初不知道读的是谁的译作,这篇小说叫做《山芋粥》,所以我就一直叫它《山芋粥》。据说1921年鲁迅评价芥川龙之介说:“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于是也有“希望已达的不安,是幽暗绝望的开始”的说法。至于这说法是谁最先说的,我没有工夫去考证,但这的确是对人生中某些情形准确的描述。我们中国本土科学家终于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之后的心情是否这样,我不敢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某一刹那,不能排除这样的心情一晃而过。 《山芋粥》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 翌日清晨,五品一睁开眼,便惦记起昨夜的山药一事,所以什么都不顾,只管先打开格子板窗。这才发现自己睡得人事不知,怕是已过了卯时吧。院子里铺着四五张长席子,上面堆了两三千根圆木似的东西,像座小山,竟有那斜伸出去的桧皮房檐一般高。定睛一瞧,五尺长三寸粗,齐刷刷的尽是大得出奇的山药。 五品揉着惺松的睡眼,四下看过来,简直目瞪口呆。借大的院子里,好似新打的桩子上,接连安了五六口能盛五石米的大锅,穿着白布褂子的年轻使女,不下几十人,围着大锅忙乎。烧火的,掏灰的,将白木桶中“甜葛汁”舀到锅里去的,人人为熬山药粥,忙得不可开交。锅下冒出的青烟,锅内升腾的热气,同尚未消尽的晓霭融成一片,广阔的庭院整个儿笼罩在灰蒙蒙之中,甚至辨不清物事,惟有锅下熊熊燃烧的烈焰,发出红通通的亮光。所见所闻,乱乱哄哄,就像着了火打起仗似的。五品这时才想到,熬山药粥竟用这样大个儿的山药,在这样大家伙的锅里煮! 而自己,就为喝这口粥,才巴巴儿地从京都跋涉到越前的敦贺来。这一切他越想越不是滋味。我们五品那值得同情的胃口,其实,这时早已倒掉了一半。 一小时之后,五品同利仁,同利仁的岳丈有仁,共进早膳。面前,一个带梁的大银锅里,漫然如同海水般装了满满一锅的,就是那可怕的山药粥。五品方才已看见几十个年轻后生,灵巧地使着薄刃刀,将堆得房檐高的山药,从一头麻利地切碎。然后,那些使女跑来跑去,你来我往,把切好的山药拾摄起来,放进一口口大锅里,拾摄起来,再放进去。最后,等到长席上的山药一根不剩的时候,便见几团热气,混合着山药味,甜葛味,从锅中冉冉升腾到晴朗的晨空。目睹这一切的五品,此刻面对着银锅里的山药粥,不等品尝,就已觉得腹满肚胀,恐怕一点也不夸张。——五品面对银锅,难为情地揩着额上的汗水。 “这山药粥,您从未喝个够。现在不用客气,只管喝吧。 岳丈有仁吩咐童儿们,又在桌上摆了几只银锅。每锅的山药粥,都满得几乎溢出来。本来就红通通的鼻子,现在越发红了,将锅里的粥盛出一 半倒在大土钵里,闭着眼睛,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家父也说了,务请不要客气。” 利仁从旁不怀好意地笑道,劝他再喝一锅。吃不消的,只有五品。说得不客气,这山药粥,打一开始他就一碗都不想喝。如今,他捏着鼻子,勉勉强强才喝掉半锅。若再多喝一口,恐怕不等咽下去就会吐出来。话又说回来,倘若不喝,等于辜负利仁和有仁的一片厚意。于是,他又闭上眼睛,把余下的半锅喝掉了三成。最后,连一口都难以下咽了。 “实在感谢不尽。已经足够了。——哎呀呀,实在感谢不尽。” 五品说得语无伦次。显然他已尴尬透顶。胡子上,鼻尖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子,简直不像在寒冬季节。 “吃得太少啦。客人显然客气哩。喂喂!你们在干什么呐?” 童儿们随着有仁的吩咐,又要从银锅往土钵里盛粥。五品挥动着两手,像赶苍蝇一样,表示坚辞之意。 “不能要了,已经够了。……太失礼了,足矣足矣。” 若不是利仁这时指着对面屋檐说:“瞧那边!”有仁说不定还会劝个不停,要五品喝山药粥。幸好,利仁的声音把众人的注意力引到那座房子上。朝阳正洒在桧皮聋的屋檐上。炫目耀眼的阳光下,老老实实坐着一只毛色润泽的畜类。一看,正是前日利仁在荒郊枯野的路上,捉住的那只阪本野狐。 “狐狸也要吃山药粥哩。来人哪!赏它些吃的!” 利仁的吩咐当即照办。狐狸从屋檐上跳了下来,直奔院子去吃山药粥。 五品瞧着狐狸吃山药粥,回想起来此之前的自己,心中充满依依之情。那是受许多武士愚弄的他。是挨京都娃儿辱骂“你个酒糟鼻子!算什么东西”的他。是穿着褪了色的短褂和裙裤,像条丧家之犬,仿俊在朱雀大路上,可怜而孤独的他。但同时又是将饱餐一顿山药粥的夙愿,独自珍藏在心的幸福的他。——他放心了,可以不必再喝山药粥了,同时觉出,满头的大汗,渐渐从鼻尖上干了起来。虽说天气晴朗,敦贺的早晨,依然寒风刺骨。五品忙不迭刚捂住鼻子,便冲着银锅,打了好大一个喷嚏。 (来源:山药粥-(日)芥川龙之介,链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661235/ ) 青蒿素的《罗生门》 现在大家都知道,青蒿素整个工作的开展及其过程,参与的人非常多,其研究和决策过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而对事实真相给出可能引发争议的不同说法,应该说是正常和不足为奇的。 2000年我在北京饭店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arry Kroto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问过Kroto先生关于足球烯发现过程的一些争议。 他问我:你看过日本电影《罗生门》吗? 我说看过。 他说:每一个做科学研究的人和想弄清真相的人都应该看一看《罗生门》。 《货真价实的科普(二):Harold Kroto》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575.html 《罗生门》也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经黑泽明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罗生门》(Rashamon)于1951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以及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所以世界上有文化没文化的人都对其故事有所知。百度百科上说: “(《罗生门》)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作为证人,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 和足球烯的发现一样,青蒿素的故事也不乏《罗生门》的情节。不过与《罗生门》不同的是,武士被杀是件不可否认坏事,而千百万人的性命被青蒿素类药物所拯救,是件不可否认的好事。在《罗生门》中的人物要逃避责任,避免承担道德责任,掩盖尴尬和丑行,以及逃脱惩罚。而在青蒿素的故事中的人物,都应该为他们所做的贡献和付出的努力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认可和奖励。 如果分不清这些区别,那只能是彻头彻尾的愚蠢。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诺贝尔科学奖是科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荣誉。但是诺贝尔奖并不能告诉人们科学究竟是什么。不少人以为他们可以从诺贝尔科学奖奖励些什么来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并且以之作为判断科学工作的标准,是愚蠢的。 即使作为荣誉,诺贝尔奖也未见得有那么美妙。Richard Feynman在接受BBC采访的时候,被问到“你的研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他回答说: “我不太了解诺贝尔奖,也不清楚它是干什么的,什么值得和不值得获奖。但是如果瑞典科学院的评委决定x,y或者z能够得奖,那是他们的事。我不想和诺贝尔奖有什么关系,它就像一种让人坐立不安的东西(pain in the ass)。我不喜欢荣誉。我只为自己的工作能为别人欣赏而感到高兴。我看到很多物理学家在使用我的工作,我就不需要任何别的荣誉,我不觉得其他任何事情还有任何意义。我不认为某些瑞典科学院的人认为这项工作高贵的足以获奖有什么意义。我已经获得了奖励,这个奖励就是发现事物究竟的乐趣,发现时的惊喜,和看到其他人在用它。这些才是真实的东西。荣誉对我来说则是虚的东西。我不相信荣誉。荣誉让我不安,他不过是制服上的装饰,是形式。我老爸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不能忍受这些,他让我受伤。我上高中的时候获得的第一个荣誉是成为Arista协会的成员。这是一群成绩好的孩子们组成的组织。大家都想加入Arista成为其中一员。当我成为Arista会员,发现大家做的事情是坐在一起讨论另外还有谁值得加入我们这些人的了不起的组织。所以我们就坐在那里决定谁能被允许入会谁不能入会。这类事情出于某种我自己无法理解的原因让我在心理上感到很不舒服。从那个时候开始,所谓荣誉总是让我厌烦。我成为美国国国家科学院的成员之后,我最终决定从中退出。因为那是另一个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挑选谁足够有名能够被允许加入我们这样一个组织。其中还包括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这些物理学家应该团结一致,因为那儿有个化学家在试图进入,而我们没有那么多名额,诸如此类的事情。化学家们有什么问题?这整个东西就是腐烂的,因为它的目的基本上就是去决定谁能有这样的荣誉。总之,我不喜欢荣誉。” 这段话在下面链接中的采访视屏的第24分钟左右。 《理查德-费曼:发现的乐趣 费曼BBC专访》链接: 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860 过去不少年,中国的社会人们一直被灌输诺贝尔奖多么了不起,诺贝尔奖获得者水平多么高。现在大家明白其实屠呦呦并没有多高的水平,所以有又有很多人煞有介事地说哦原来诺贝尔奖是更注重原创。其实事实上杨振宁先生一心想投其门下而不得入的费米1938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完全就是错误的结果,不过也几乎从来没有人认为费米不应该获得一个诺贝尔奖。 作为一个化学家,我个人觉得诺贝尔奖不过是一个赚了很多钱的瑞典化学家,为了对那些在某些科学或者技术领域做了一些重要的初期工作却又赚不到钱或者缺乏认可的人表示感谢和鼓励所做的一件好事。用Feynman的话来讲,瑞典科学院的一些人决定什么得奖和谁得奖,那是他们的事儿。而作为科学家所能得到的真正的奖赏是研究中发现的乐趣,和看到同行和其他人能够用到自己发现的理论或者工具做有用的事情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 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或者华人已经获得了所有能够获得的诺贝尔奖项,除了不正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大家应该不再纠结于中国人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种事儿上了。 希望已达的不安,是幽暗绝望的开始。 山芋粥不过如此,如果它只是一种用来寻求自我欲望满足和自我价值肯定的工具的话。 * 本文与微信公号 民间科学家 (hfwang43) 同步推送 ** 加微信,请搜 民间科学家 或 hfwang43 添加,或扫下面二维码。
个人分类: 大众评论|54811 次阅读|63 个评论
[转载]推荐现代构陷术的科普之作:《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热度 1 liwei999 2015-4-26 00:21
我一定是中毒了,看完《无法自证的身高——赌赛罗生门》以后,wondering,这种以科学名义的现代构陷之术居然能够横行招摇于世这么久,这是科学共同体的无作为,还是中土社会生态使然? 你要是认真听从他的教导的话,那就必须去查证他所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而不能只信他的转述。 好了,你这个星期的业余时间算是交代了 终于看完了,也查证追踪了一些关键情节。心甘情愿被科普了八成,还有两成发现,这小子也难逃忽悠之嫌。目前的评价是 科普8成,忽悠2成。比毛委员三七开高,可以接受和推荐了。太长,可以挑拣着看,庶几能够增强一点儿识别真假Marx主义的能力。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目录、腰封与阅读提示 (2015-03-17 15:45:29) 转载 ▼ 标签: 腰封 网络舆论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捐赠 李明远 分类: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目录: 序章 事实胜于雄辩? 第一章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第一节 模糊标准 第二节 陷阱逻辑 第三节 整体思维 第四节 信息控制 第五节 诉诸专业壁垒 第六节 诉诸生活差异 小结 第二章 无法自证的身高——赌赛罗生门 第一节 被话语权 第二节 攻击信任链条 第三节 语言陷阱 小结 第三章 传销式舆论战——信息污染 第一节 信息污染 第二节 诉诸公众 第三节 可证伪性 第四节 克服偏见 第五节 话语权战争 小结 第四章 社会信任的溃败——肖传国之争 第一节 学术式忽悠(上) 第一节 学术式忽悠(下) 第二节 社会信任的溃败 第三节 正义感杀人 小结 附录 Q/A 1.信息污染 Q/A 2.学术式忽悠 后记 怎样帮助作者 电子书pdf: 微盘: http://vdisk.weibo.com/s/tKgqlj4zx0oW (可能在审核中) 百度网盘: http://pan.baidu.com/s/1bnrVw7t 腰封: 这是一本对热点公共问题进行冷静分析的好书,它可能会让那些因为参与有关辩论而伤害友谊的人们幡然悔悟,或者至少若有所思。如何在一个信息社会甄别事实,如何在一个多元社会开展辩论,如何在一个风险社会保持清明,这本书会告诉你很多。 ——仝宗锦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在一个正常的辩论规则没有建立的背景下,所有的论辩都不再是追求真理和真相的努力,而只是争夺话语权的信息战!掌握信息主动权的人,可以无比高尚地如夺人钱财取人性命如入无人之境;反之他自己就成为历史的笑柄笼中的困兽。而曾经被破坏被践踏被消灭的,则永远不能死而复生!《忽悠的原理与技巧》教会你性命攸关的识别忽悠抵达真相之法则。 ——童大焕 (知名时评作者,学者) 所谓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是简单地不同观点都去听,而是要首先能够把基于忽悠论述的观点过滤掉,然后再去做到兼听则明;破破的桥的书能够帮助你迈出真正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贝志城 (网络名人:一毛不拔大师) 在网络时代,为了不被嘈杂的信息淹没,就需要了解网络舆论的知识,破破的桥是我所认识的在该领域最聪明和极富经验的研究者之一。 ——李明远 (百度副总裁) 阅读提示: 作者简介:段炼。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目前在硅谷运营一家初创小公司。常用网名有断桥,破破的桥。 作品简介:这是一部关于网络舆论的科普作品,它从质疑韩寒一事谈起,讲述在网络公共议题上,操纵舆论的种种手段。 书中第一章于2012年3月完成,第二章于同年7月完成,第三章于同年10月完成,第四章于2013年3月完成。后在磨铁公司责任编辑的建议下,大幅缩减篇幅(原稿分为六章),于2013年10月定稿。然而,这本书因故一直未能出版。由于作者生活变动,考虑到今后不再有时间运营此书,所以用专栏连载的方式公开。 由于定稿时间是一年半之前,所以书中所列材料、人物关系,现在可能已发生变化,阅读时敬请注意。文末所列网络链接,亦可能有部分早已失效。请见谅。定稿前,我整理了部分原始材料,可以在这里找到:http://www.maihaoshu.com/fanhuyou/ 。其它材料,包括微博截图等,如果有网友觉得重要,可以发信给 poqiaohuyou@gmail.com 向我索要,但因为时间关系,绝大部分信件我不会予以回复。 这本书不会再进行修订,2013年10月后的新事件,将不再补入书中,也没有必要。有任何错误、变动,将补充在后记和勘误页中。欢迎大家发信给poqiaohuyou@gmail.com ,知乎上的@断桥 ,新浪微博上的@破破的桥,提出与书中所述事件无关,却紧扣本书所谈之网络舆论主题的任何问题,我会选择这些信件中的一小部分,在新浪微博上公开回复。在回复时,我不会披露任何来信读者的真实单位、地址或人名,无论发信人是否同意。 本书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类似教材的方式,安排内容。书中四章分别讲述逻辑、传播、舆论、媒体。并在相应章节附有思考题。这本书主要针对的群体是记者、网站运营者、时评人、意见领袖。具备平均智力水平,高中知识完备的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困难地看懂前三章,但第四章稍难。 为照顾广大普通读者,本书以普及为主,无法深入地探讨很多议题,只能略作提点。阅读时,如果有些读者发现某些章节的内容过于浅显,可以适当跳过。有些读者会认为书中内容虽有道理,却并没有解决自己的疑难,这也很正常,请不要放弃思考。 捐赠: 认为本书有帮助的读者,可以对作者进行捐赠,捐赠建议量力而行。 作者支付宝帐号:poqiaohuyou@gmail.com 由于这是书的推广博客,考虑到个人利益,作者专栏、微博、博客下方的评论区可能关闭,也可能酌情删除反方观点。反对本书观点的读者,如果需要表达,可以以尾数.01捐赠。比如捐0.01元,来告知作者反对情况。 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2vjy9.html
个人分类: 立委推荐|2018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卡姆剃刀、Kernel Trick、SMO优化算法、罗生门、维数灾难
czcx 2013-6-26 00:17
奥卡姆剃刀 http://hi.baidu.com/linecong/item/3335adc53f02f82dee466594 说得似乎很复杂,但思想其实很简单的:对于参数多的模型来说,参数的不同组合就非常多,恰好取到那个(或那些)参数组合,以吻合所观测到的数据,其概率是非常小的。比如,假如我们观察到下面这个现象: 大树后面可能有一个箱子: 也可能有两个箱子: 那么,是有一个箱子的可能性大,还是两个箱子的可能性更大呢?直觉上,我们认为有两个箱子,并且这两个箱子恰好一样高、并且颜色恰好相同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大树背后更可能只有一个箱子。如果换成贝叶斯推理的语言则是:对一个箱子的模型来说,有三个参数:箱子的高度、宽度和颜色;而对于两个箱子的模型来说,参数数量增加了一倍,变为了6个。这6个参数要调节到刚刚好,以吻合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比调节3个参数要困难得多。所以在贝叶斯推理中,奥卡姆剃刀的原则就变成了:“如无必要,勿增参数。” SVM的核函数 http://blog.163.com/yuyang_tech/blog/static/216050083201302285330746/ 如果直接把低维度的数据转化到高维度的空间中,然后再去寻找线性分割平面,会遇到两个大问题,一是由于是在高维度空间中计算,导致curse of dimension问题;二是非常的麻烦,每一个点都必须先转换到高维度空间,然后求取分割平面的参数等等;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答案是通过核戏法(kernel trick)。 (pku, shinningmonster, sewm) Kernel Trick: 定义一个核函数K(x1,x2) = phi(x1), phi(x2), 其中x1和x2是低维度空间中点(在这里可以是标量,也可以是向量),phi(xi)是低维度空间的点xi转化为高维度空间中的点的表示, , 表示向量的内积。 这里核函数K(x1,x2)的表达方式一般都不会显式地写为内积的形式,即我们不关心高维度空间的形式。核函数巧妙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在高维度中向量的内积通过低维度的点的核函数就可以计算了。这种技巧被称为Kernel trick。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关心向量的内积?”,一般地,我们可以把分类(或者回归)的问题分为两类:参数学习的形式和基于实例的学习形式。 参数学习的形式就是通过一堆训练数据,把相应模型的参数给学习出来,然后训练数据就没有用了,对于新的数据,用学习出来的参数即可以得到相应的结论; 而基于实例的学习(又叫基于内存的学习)则是在预测的时候也会使用训练数据,如KNN算法。而基于实例的学习一般就需要判定两个点之间的相似程度,一般就通过向量的内积来表达。从这里可以看出,核方法不是万能的,它一般只针对基于实例的学习。 将低维转换为高维,但不需要之间计算高维向量,而是计算低维向量内积后通过核函数映射到高维,从而通过低纬度的计算量进行了高纬度数据的分割。 SMO优化算法(Sequential minimal optimization) SMO算法由Microsoft Research的John C. Platt在1998年提出,并成为最快的二次规划优化算法,特别针对线性SVM和数据稀疏时性能更优。关于SMO最好的资料就是他本人写的《Sequential Minimal Optimization A Fast Algorithm for Train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s》了。 我拜读了一下,下面先说讲义上对此方法的总结。 首先回到我们前面一直悬而未解的问题,对偶函数最后的优化问题: 要解决的是在参数 上求最大值W的问题,至于 和 都是已知数。C由我们预先设定,也是已知数。 按照坐标上升的思路,我们首先固定除 以外的所有参数,然后在 上求极值。等一下,这个思路有问题,因为如果固定 以外的所有参数,那么 将不再是变量(可以由其他值推出),因为问题中规定了 因此,我们需要一次选取两个参数做优化,比如 和 ,此时 可以由 和其他参数表示出来。这样回带到W中,W就只是关于 的函数了,可解。 这样,SMO的主要步骤如下: 意思是,第一步选取一对 和 ,选取方法使用启发式方法(后面讲)。第二步,固定除 和 之外的其他参数,确定W极值条件下的 , 由 表示。 SMO之所以高效就是因为在固定其他参数后,对一个参数优化过程很高效。 下面讨论具体方法: 假设我们选取了初始值 满足了问题中的约束条件。接下来,我们固定 ,这样W就是 和 的函数。并且 和 满足条件: 由于 都是已知固定值,因此为了方面,可将等式右边标记成实数值 。 当 和 异号时,也就是一个为1,一个为-1时,他们可以表示成一条直线,斜率为1。 ​ 罗生门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分析 在 1 升水中加入 10 克食盐或白糖,品尝 之后,我们可以分辨出加入的是食盐还是 白糖。然后,每次加入与原体积同等体积的 水,开始时我们还能分辩在水中加了何物, 几次之后,也许就分辨不出加在水中的是食 盐还是白糖了。这是稀释的结果。当面临 一个高维数据集合时,将出现一个与上述类 似的现象:对给定数量的样本集合,如果其 变量(在模式识别或人工智能中称为特征或 属性)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在这些变量集 合张成的空间上,样本集合被稀释,使得 在常规使用的误差和偏差检测中(例如, 对给定样本集合的交叉验证),存在大量 在 1 升水中加入 10 克食盐或白糖,品尝 之后,我们可以分辨出加入的是食盐还是 白糖。然后,每次加入与原体积同等体积的 水,开始时我们还能分辩在水中加了何物, 几次之后,也许就分辨不出加在水中的是食 盐还是白糖了。这是稀释的结果。当面临 一个高维数据集合时,将出现一个与上述类 似的现象:对给定数量的样本集合,如果其 变量(在模式识别或人工智能中称为特征或 属性)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在这些变量集 合张成的空间上,样本集合被稀释,使得 在常规使用的误差和偏差检测中(例如, 对给定样本集合的交叉验证),存在大量 在数据张成的空间中,由于数据被稀释,而在误差和偏差检测中,存在大量的好的模型。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模型是有意义的,即多模型问题。在高维空间中,如果样本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则同分布的假设将失效。罗生门问题暗示的另一种情况是:数据集合不是仅仅从单个的问题世界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多个有意义的问题世界。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如果其中每个模型仅仅依赖特征集合的某个子集,且不同模型依赖的特征子集 合不同,就可以直接使用特征选择的方法,但是,要在所有特征的子集合上进行搜索,以找出最合适的对特征集合的分解,就与基于统计相关的特征选择不一样,不仅需要考虑特征之间的相关,而且需要考虑用户的特定需求 。这在“基于个性化”的应用领域是很重要的,例如,“个性化检索”。 如果数据集合为多个有意义模型的数据叠加,则情况更为复杂。例如,对于图像数据的特征抽取,尽管大量的研究已经发表,但是还停留在经验性的研究上,无论考虑领域相关还是统计原则,还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理论成果。 经典统计学理论的残差分析可以处理维数较低的数据,但是对高维数据就无能为力了。因此,高维数据所带来的罗生门问题不仅是机器学习必须面对的困难,也是统计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难题。 维数灾难 随着空间位数的增加,需要的训练数据呈指数性增加。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曝光]红会涉嫌挪用2.5亿中国劳工血汗钱
热度 1 冯用军 2013-6-2 14:34
——中国红会红商会养郭美美还没完,既然敢昧着良心侵吞花冈死亡中国劳工血汗钱,天理难容啊 引子 2011年10月份,曾有媒体质疑2000年日方信托给中国红十字会5亿日元“花冈和平友好基金”去向不明,认为中国红十字会扣留2.5亿日元费用。随后,中国红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关于花冈和平友好基金的说明》,说明中称,花冈基金的管理,中国红十字会按照国家财务规定以及中国红十字会财务规定,依照花岗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要求进行使用, 并接受着国家审计署的审计 ,不存在扣留2.5亿日元的情况。 东窗事发 2013年5月3日,长城抗战网总编贾元良去到国家审计署申请公布关于“花冈和平友好基金”审计报告,5月24日, 国家审计署书面答复称,并未对花冈和平友好基金的使用情况组织过专门审计 。对于该基金管理使用的具体情况,建议其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咨询。 红会反驳 红会声称,花冈基金共有5亿日元信托金,其中的2.5亿日元已经用于花冈中国劳工的抚恤。应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要求, 其余2.5亿日元要求用于继续寻找花冈中国劳工和家属进行救助及花冈劳工每年赴日本参加祭奠活动、展览或会议等花费 。显然,该笔款项的去向被红会简单对半解释,收支明细却并未公布。 射精伪公关 2013年4月29日,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疑非法)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此事是2011年旧闻,红会已于2011年10月21日澄清, 并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扣留2.5亿日元中国劳工慰问金”的举报 。这是2011年的旧闻,红会已于2011年10月21日澄清:1、 基金已接受国家审计署的审计,不存在扣留2.5亿日元 。2、对于花冈基金,红会只有管理权而无使用权。3、基金属信托身份,仅委托方有权查询。 红会挡箭牌 红会根据社监委某些委员的建议“ 基金属信托身份,仅委托方有权查询 ”,据此不理不睬。 据媒体公开报道,记录花冈事件一书《尊严》的作者李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这笔款项属于信托金,只有受托方有权利查询、监督。 信托方是日本鹿岛公司,其他人没有权利查询。很多人士要求公布账目,红十字会根本不理睬 。李旻称,自己在写《尊严》这本书时也曾多次采访中国红十字会,要求公开接受赔偿受害者人数以及收支明细,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 花冈基金的性质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政府为了弥补国内劳动力的不足, 从我国强行抓走近4万名俘虏和百姓到日本做苦役 。其中, 986名中国人被先后送到鹿岛建设株式会社(时称鹿岛组)花冈作业场,由于恶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及监工的打骂摧残,半年中有超过200名中国劳工死亡 ,1945年6月30日深夜,在被掳劳工中原属国民党十五军六十四师一九一团二营五连上尉连长耿谆的带领下,暗中组织暴动反抗,但暴动最终失败。 事件前后共有418名中国劳工惨死 ,该事件被称为“花冈事件”或“花冈惨案”。 1987年,由曾经经历过花岗暴动的中国劳工组成的“花冈受难者联谊会”向日本鹿岛建设株式会社提出索偿。具体要求有:谢罪、在日本大馆市和北京建设纪念馆,以及赔偿每个受难者500万日元。1995年6月,正式在东京提起诉讼。 2000年11月29日,在日本东京高等法院主持下,日本律师团代表原告与被告达成“和解”。鹿岛建设在不承认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向中国红十字会信托5亿日圆成立“花岗和平友好基金”,用于所有花岗事件受害者及其遗属的生活援助和教育补贴,但是,以耿谆为代表的部分花冈受害者并不接受这个所谓的“和解”。2003年3月28日,耿谆通过中新社发布严正声明,表示拒绝领取可耻的鹿岛捐出的发放金。 曝光红会办法 花冈基金这笔款项是中国劳工的生命血汗钱,使用情况应该受到重视。 近代史学者章立凡表示,红会应该公布账目以自证清白, 若红会拒绝主动公布,建议受害者亲属和社会人士联合启动法律程序 。 参考资料: 红会再陷罗生门 审计署称并未对花冈基金审计 2013-06-02 11:27:44  作者:杜明远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3421.htm 花冈惨案
个人分类: iCOSO世界公益组织监督工作组|236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两版《杜子春》,芥川更传神
wangzhe 2013-1-6 00:35
两版《杜子春》,芥川更传神
今天晚上读了芥川龙之介的短片小说《杜子春》,才知道小时候印象很深的一部动画片正是从这里改编的。日本人写唐朝的故事,挺奇怪(后来想想不奇怪,日本人很推崇唐宋的文明,并自认为合格继承者)。百度了一下,原来《杜子春》的故事最早源自唐代的传奇小说。 然而应该承认,芥川的改版很成功,在文章立意上有了很大提升,从一个简单的求仙不成的故事,变成了描写人性、赞颂母爱的小说。小说中有一句话,大概是为了孩子的幸福,妈妈怎么牺牲都愿意。我也听母亲说过相同的话,读到这里不禁很是感动。对于父母无私的爱和旁人的薄情,作者在小说中做了精彩的比较。芥川不愧有鬼才之称,在他短暂的、多病的一生中写出了诸如《莽林中》(电影《罗生门》故事原型)这样的伟大小说,日本人也把文学最高奖命名为“芥川奖”,以此来纪念他。 我喜欢读日本小说,感觉日本小说家很擅长心理描写(但也包含一些变态心理),这恐怕同日本人心思缜密有关,尽管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写不出诸如《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这样的大视角巨著。顺便吐槽一下大河剧,真同情日本编剧,把日本历史人物的故事快挖掘到极限了(比如坂本龙马在《新选组》、《笃姬》、《龙马传》中被多次重复演绎)。大河剧片头介绍经常说描写了XXX波澜壮阔的一生,可我怎么就没感觉出来呢?只可叹我国的编剧,守着五千年那么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却常常编出相当雷人的电视剧。 从写小说联想到做科研,有时候听某些人随随便便就说XXX问题已经做过了,没得搞了。但是他们不去认真分析过去的问题做到何种情况?存在的不足还有无希望弥补?是不是有过去未能关注的侧面?其实,若能从老套路的研究问题里,做出新的结果,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呢。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10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学生转基因试验陷“罗生门”
热度 1 蒋高明 2012-9-4 15:17
小学生转基因试验陷“罗生门” http://www.nbd.com.cn 2012-09-04 01:02 核心提示: 经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核对,由绿色和平提供的关于以“学生作转基因大米试验”的论文,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官网所载论文完全一致。 每经记者 刘功武 齐文婷 金微 发自长沙、深圳、北京 一则美国机构拿中国小学生做转基因试验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8月31日,国际环境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消息称,美国一家科研机构选取湖南衡阳某小学学生,做转基因“黄金大米”的人体试验,其试验结果已形成学术论文。 转基因大米的安全性一直颇受争议,因此上述消息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对此,湖南衡阳市相关部门回应称,当地并未用小学生做转基因大米的试验,而是做了“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的课题试验,且所用大米均为在中国采购。 但是,这一说法与美国试验方说法相矛盾。经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核对,由绿色和平提供的关于以“学生作转基因大米试验”的论文,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官网所载论文完全一致。该论文显示,试验所用的就是转基因食品“黄金大米”。 此事越发显得扑朔迷离,真相究竟是什么? 小学生被做转基因试验?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篇论文。 今年8月初,《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 《黄金大米和食用油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的维生素A补充同样有效》的论文。 该论文显示,这项由美国塔夫斯大学的唐广文领导并获得美国国家卫生院和美国农业部资金支持的研究,已经最终完成。研究选取了72名6~8岁的健康儿童,他们全部是湖南省衡阳市一所小学的学生。其中24名儿童在21天里每日午餐进食60克黄金大米,并对其体内维生素A含量进行检测,得出的结论是——黄金大米与维生素A胶囊效果相当。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他们在2008年已注意到这个项目,当时准备在浙江做,“后来我们反映到了农业部,农业部回复说,已经叫停了这个项目”。 “我们委托浙江省农业厅就来信所称美国塔夫斯大学与浙江医学科学院合作,利用中国儿童做转基因水稻临床试验一事展开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原定由美方提供的试验材料目前没有进口,临床试验也未开展。浙江省农业厅已要求浙江医学科学院立即停止该项试验计划。”方立峰给记者发来的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回复邮件如是说道。 绿色和平还向记者提供了农业部回函的原件,记者就此函的真实性及试验本身等问题致电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对方称采访需要由农业部新闻处统一安排,而新闻处的答复是“现在还没有消息”。 绿色和平方面称,2012年8月1日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显示,这项研究竟然已经最终完成了。 “不知为什么后来这个项目又在进行。”方立峰说,他们现在呼吁有关部门核实这个项目的合法性,并对试验的儿童进行医学鉴定,对受到影响的儿童提供医疗和法律援助。 资料显示,黄金大米是一种转基因大米,它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胡萝卜素转化酶系统转入到大米胚乳中而获得,外表为金黄色,故称黄金大米。1999年,瑞士农业化工巨头先正达公司研发此大米,并于2004年在美国进行试验。研发公司称此大米的主要功能为帮助人体增加维生素A吸收,而缺乏维生素A可能导致夜盲症。 方立峰表示,有资料显示,黄金大米是由先正达公司研发的,但不好判断此项目是否有商业机构在操作。 昨日(9月3日),先正达媒体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对于此事的回应以 “声明”为准。该公司此前的公开声明称,未曾参与文章中所提及的原载于2012年8月《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所指的在华试验活动。 中国疾控中心未回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得到了一份唐广文关于此事件的声明。声明显示,其的确曾进行了这项试验,并强调得到两国相关伦理评估委员会和监管部门的批准,所有儿童均经父母同意参与试验。 该声明还称,在发展中国家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就是维生素缺乏。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维生素缺乏影响到全世界2.5亿儿童的健康,其中有25万名儿童因维生素A缺乏症而引起视力下降或死亡。声明中还称,该试验获得了孩子家长的同意,并对维生素A缺乏症的孩子家庭进行了通知,“这项试验的目的是要推进黄金大米作为解决这种健康危机的方案之一”。 唐广文的论文里则提到,该实验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妇幼营养室组织研究和收集样品,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调和监督研究,浙江医学科学院评估研究设计和监督研究。 “我们感谢所有参加本研究的中国湖南志愿者,以及中国湖南省疾病控制中心的主管、护士和员工。”论文最后写道。 针对此次事件,记者不断联系唐广文,但由于时差关系,得到的回复称“此时不在办公室”。 新浪微博认证名为“新华社国际新闻即时播报”的机构微博“新国际”称:唐广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承认曾进行了这项试验,但强调得到两国相关伦理评估委员会和监管部门的批准。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林先生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该院正在联合该试验的各合作方对试验进行专题研究。“这个实验项目的审核是从2003年开始的,由于中间经历了几届的人事变动,我们目前还在核对记录,以寻找当事人,从而搞清楚事件的事实和具体过程。这个项目是同中国疾控中心合作搞的,他们应该也有记录。”他说。 昨日,记者致电中国疾控中心,试图采访相关事宜,中国疾控心未否认批准此次试验项目,但表示具体问题需以传真方式采访。随后记者给对方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收到对方的回应。 农业部:有消息会通知 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衡阳市政府网站发布公告称,衡阳市政府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就此事展开调查,“据查,2008年3月,衡阳市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接受湖南省疾控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委托的课题‘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 公告称,该研究选取了68名学生进行分组比较试验,参加试验的学生所食用的全部食品均在本地采购,全部试验过程由中国疾控中心和湖南省疾控中心专家监控,“试验之前,学校两次召开家长会议,分别签订了告知通知书”。 公告还称,湖南省疾控中心证实,课题实施中没有使用转基因大米及任何转基因食品,所有原材料全部在当地采购。 但是,这与上述美国试验方的说法出入较大。记者昨日致电衡阳市委相关负责人,得到的答复是:调查结果已经公布了,以此为准。 真相究竟如何?记者还致函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农业部。9月3日,农业部新闻处确认收到采访函并答复称“目前还没有消息,有消息会通知。” 湖南否认用儿童为美国机构做转基因大米试验 大米转基因试验需要实质性回应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微博:罗生门之厦大——傅瑾事件
热度 2 flysky97 2012-7-27 18:56
罗生门之厦大——傅瑾事件 文/齐云龙 相对其他网站,科学网本来应该真话更多的。可是最近遭遇的事件着实让人担忧…… 最初感觉困惑的是关于“任督二脉”是否可以打通的辩论,结果仍然莫衷一是,让旁观者也云里雾里,分不清真假…… 而如今厦门大学关于傅瑾造假的事件,又真真让我体会到“罗生门”的境界,各位看官且看这场戏是如何演的: 方舟子 :傅瑾的学历是假的!( 厦门大学女教授被指博士学位造假 , 噢,对不起,我也有犯错的时候,我 没注意到匹兹堡大学曾经有两个叫李勇的生物医学领域的助理教授。 方舟子打假傅瑾成功 错打另一教授致歉 ) 厦门大学 :噢,她的学历确实是假的! “ 这是一起十分恶劣的主观故意的造假行为 ”,我们要辞掉她!( 厦大确认女教授博士学位造假 已被辞退 !) 当然了, 我们也有点错误,不过只是小错而已…… 傅瑾 :好吧,你们说是假的就是假的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到有处有还无”( 厦大女教授回应博士学位造假质疑 ) 黄秀清 : 傅瑾造假,不能一辞了之 !厦大,整件事儿,你参与了木有?善后肿么处理? 喻海良 :厦大呀,你们怎么选人才的? 7 篇 Nature 及子刊为何抵不过一个博士学位? ? ——你们是看能力昵,还是要看学历昵? 噢,我只说人才选拔的事儿,没说别的……我后来调查 原来傅瑾没有在厦门大学全职工作 ,这不能怪我呀……,我也明白诚信重要哇……谁敢说诚信不重要咧? 观众一 :傅瑾不只造了这一次假……她还…… 观众二 :诚信!诚信!!!!正义!正义!!! 观众三 :傅瑾教授冤枉呀…… 观众四 :傅瑾博士多么有才能一人呀……人才呀…… 吴飞鹏 :“有本事去打那些大官的假,那些美国太平洋大学博士学位的高官们你们打下一个没有?捡软柿子捏体现不了什么水平,更没有什么好高尚的……” ——咏叹调:当——所有人都热衷于议论获取是否诚实的时候,个人的腐败——已经转变成——社会的腐败,流俗的力量在积聚,积重难返,结果只能是——灭——亡。( 从傅瑾教授事件看流 俗 ) 乱了,乱了……如果有那么多人各执一词,谁对谁错又有谁能分得清? 科学网,请给大家一双慧眼吧……(配曲:那英《 雾里看花 》… 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你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 花开花谢 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烦恼最是无情夜 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 温存未必就是体贴 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哪一句是情丝凝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噢,算了,俺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有功夫,发篇真论文比什么都重要!! 要不然,如果有人说俺的学历是假的肿么办呢? 相关链接: 如果厦大遇到黄禹锡——也谈傅瑾事件
个人分类: 人文|3940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错VS真假
热度 2 liuchao666 2012-5-6 09:59
对错VS真假 胡德平先生的签名很有意思。 “欢迎大家坦陈交流各种观点,说真话放第一位、对错放第二位,友谊不受影响。 ” 呵呵,真的很有意思。 通常的看法是——真的就是对的,假的就是错的。 胡先生将真的与对进行了区分, 结合徐迎晓先生的另一个讨论: “色情图片罗生门 ” 可以得到如下一个简单的结论: “真的”是一个主观的概念,针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真的”的叙述。 “对的”是一个客观的概念,只能由实践或者历史来检验 ——或者说,根本没有检验结论 ——因为实践与历史的检验永远也不会结束。 主观与客观的区分, 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相当重要, 对此, 有兴趣者可以参考这篇博文。
3037 次阅读|4 个评论
色情图片罗生门
热度 31 xuyingxiao 2012-4-15 20:29
"罗生门"一词经常见到,也没去仔细查考它的确切意思。后来看了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发觉自己弄不清楚电影名称和内容有什么关系,于是查了一下,才知道罗生门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 但我经历的色情图片罗生门则是每个人都没有利害关系,都没有编造谎言,但事实真相依旧不为任何人所知。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知道的是真相,但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原因,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不是真相。 刚出国不久时,在实验室做了个学术报告,很成功。一番提问后,二导师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的研究和Pong Image有什么关系? 似乎碰到了一个生词,而且这个词不能绕过去,于是老老实实地问:“什么是Pong?”。没想到一屋子研究生一听竟然哄堂大笑。老外笑点通常都很低,之前开会时也经常一点点事情就乱笑,所以也没往心里去。但二导师接着说:“是你自己提到Pong Image的,只是一下子找不到你的原话了。” 我更一头雾水了,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于是大导师让实验室唯一的中国来的博士生帮我翻译这个词,他蹦出一个词:Search。原来是Search Image啊,这么简单的词不去用,干嘛用这么冷僻的词Pong?来不及多想多问了,我解释了一下图片搜索和我的研究的关系,二导师也说了几句Search Image相关的问题,但显然大家所谈的不在一个交集上。最后二导师最后终于找到出处了,指着我提交的文本中提到的“adult-content filtering”一句。这下有了交集,我先解释说这是从别人论文中拷贝来的,没想到又是一阵哄堂大笑。我心里想我说的都是实话呀,赶紧解释了一下这和我的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报告结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不妥。 会议结束,博士生私下问我:你真的不知道“色情图片”的英文翻译么? 我心中一惊:难道今天二导师问的是这个词?心中不确定,反问一句色情图片怎么翻译,博士生回道:是“Porn Image”,大导师让他翻译给我的正是这个词。 我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从研究生的角度来看:二导师问的是“色情图片”的问题,我还一本正经地问什么是“色情”,怪不得大家要狂笑:) 后来我说这个词是从别人论文中拷贝来的,更是让人觉得:没弄懂人家的意思就直接拷贝人家的论文的原话,结果闹了笑话。 天,我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会连porn一词也不认识吧。只是在学术讨论中,突然冒出这么一个词,怎么也想不到啊,还以为是个动词。至于拷贝问题,我从前人论文拷贝来的是 "adult-content filtering”一词,我是完全彻底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的,而且是作为背景介绍明确说了“某某提到…”,是属于正常引用啊。 只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肯定要被误解了。 更让人崩溃的是,大导师让中国博士生翻译时,博士生说的是中文“色情”,但由于说得太快,我听成了英文"search”。由于一直在英语环境中,突然听到两个字的中文,太简短又缺乏语境,根本没想到是中文,自然联想到Search。而且正好我作报告时提到了 image search,于是就理解为图片搜索来回来二导师的问题了。 更让我一想起来就要笑的是,二导师接着和我交流时也附和我的说法使用“Search Image”一词。究其原因,在二导师看来,我已经正确理解"Porn Image"一词了,但却使用中英文夹杂的“色情Image”而不使用"Porn Image",那肯定是因为我记不住英文“Porn”,于是就用“Search Image”一词和我交流。只是在交流时二导师把它当作色情图片,我把它当作图片搜索,每个人听到的音相似,但理解却完全不同,就这么鸡同鸭讲地交流着。 而在另一头,博士生认为我已经理解了他告诉我的翻译了,以这个为前提来理解我后面的所有举动,所以一直到会议结束的那一刻也没有人知道有这么多误解在里面。 如果不是博士生最后私下问我,这一切所有人都蒙在鼓里。而这一问,使我成了唯一掌握整个真相、体会到最多笑料的人。 回想一下,这个事情还是蛮有寓意的。如果不是博士生最后私下问了一句,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寓言:研究生、二导师、博士生和我,共同经历了一个事情,但对事情的真相每个人的理解都截然不同。如果有别人找我们四方当事人了解情况的话,即使每个人都把自己知道和理解的原原本本、一点不漏地说出来,事情的真正真相仍旧没有人知道。在这个事情中,每个人都很真诚地不需要隐瞒什么,也都认为自己怀着最大善意、作出了最正确的、最合乎情理的反应,谁都没有说谎,谁都认为自己所说的是真相,但不管是当事人还是第三方仍旧需要经过复杂的分析才能得出真正的真相。 可见要了解真相的话,所有的当事人、全盘无保留地公开各自认为的事实以及第三方深入细致的分析,缺一不可。 现实的历史中,很多历史真相被刻意掩盖。即使对于没必要掩盖的历史,也会由于很多当事人已经故去、没故去的当事人很多人选择沉默等原因而无法知道真相。即使有当事人愿意写回忆录、作口述历史,但出于各种考虑总会有所取舍、总会有意无意地隐瞒甚至歪曲。再理想化一下,有些当事人全盘托出,但其内心深处的想法可能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如此种种限制,再加上很多时候大家都不愿意花功夫去透过表面的文字作深入分析,这让我更加相信以前的一个判断:真正的历史真相永远都是一个谜,我们只能接近,却永远无法彻底揭开所有的真相。 题外感悟:进一步反思自己,当初为何反复追问都没听出porn这个没有任何难度的词? 发音很清楚,字也很熟悉,而且是反复追问想要弄清楚。其原因除了学术讨论场景、当时的环境、时间紧迫不容细问等客观问题外,想起以前班主任佳佳课上的教诲,除了多听以外,多朗读对提高听力也很重要。反观Porn这一词,只是阅读过,没有机会听别人说过,自己也不会反复去朗读,当然听到的时侯就没有办法将声音和文字对应起来啦。
个人分类: 思考|14783 次阅读|73 个评论
罗生门与科学的事实
热度 11 yonglie 2012-2-22 08:48
昨天从 Dickens 的话随意引出一点感想,朋友的问题超出了那几行字的范围,所以再演绎几句,谈谈我对科学中的事实的理解—— 删除 回复 countryroad 2012-2-21 09:51 你看看《罗生门》,就知道没有什么事实,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事实,其实是谎言。 历史学家说 let the facts speak ,其实 facts 不能 speak ,说话的还是人,这就不免带有人的主观性。 这个问题好,我差点儿忘了《罗生门》,我倒一直觉得它代表了科学发现的模式——当然,我们要除去故事里的人性和道德因素才好说。假如将它改成一个三人行的童话——如让一个小孩儿在山里迷路,让另外两个小朋友离开树林——那么,几个叙述者讲的“事实”,其实就是根据他们看到和认识到的(除去故意隐藏的)情景而构造的不同版本的童话。科学也是如此。 我一直相信科学是人为的,当然有主观性,甚至还有科学家的个性。 在科学中, 事实、假说(有时相当于“谎言”)、理论,都是“运动着”的东西 ——在达尔文之前,我们看一个个动物的生老病死是事实,而生命的“演化”(或“进化”)是假说;当演化理论为大家所接受时,演化本身也就是普通的事实了——只有在“原始的”领域,事实才是单纯的眼睛看见的东西。(可眼睛能看见多少呢?!) 在认识自然的时候,我们总想撇清自己的关系;但在理论的形成中,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 。“科学门”与“罗生门” 的差别在于(还是撇开“道德”层面的东西),它们是否经得住更多事实的检验;而科学理论的生命更在于它能否预言我们未曾了解的事实。 删除 回复 countryroad 2012-2-21 09:57 “ 自己的东西算正分,重复的东西算负分 ” 小说和时评类的文章都是自己的东西,可是你不能保证里面有思想和价值,作品一定都是原创,研究必然带有重复。 理科过分强调原始创新,这就逼着大家都去写诗了。 真正的艺术家不屑于重复,即使创得很难看,他也要去创,因为复制品没人要。如今的科学家不一样了,大家合伙重复都有饭吃,所以不必去创新了——创错了创坏了创不出来了,连饭碗都没了。科学的重复是生活的需要啊! 删除 回复 zhoumo01 2012-2-21 12:48 李 老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普通的 facts 不能表现人的主动性。而唯有经过自己的组织的 facts ,才算是思想和价值? 比如知道琥珀摩擦皮毛会产生电现象,这个是 ” 平庸的 facts“ ,但是找一个麦克斯韦方程出来,写一套诠释准则去 ” 重构 “ 这些平庸的 facts ,那才是思想,或者叫做 facts 的更高等级。 我的意思是,我们写作文,需要在既有“事实”上进一步发现新的“事实”,而不能停留在原来的陈述——即使不做任何研究也知道的东西,就不应该作为主角出现在论文里。事实是随认识而“生”的——如“静电”是我们常识下的事实,而在古代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不知如何描述的“事实”; Maxwell 方程更进一步,它使我们把电磁波也当成事实了(巧了,今天正好是 赫兹的生日 )。从电磁波的事实,小爱发现了相对论,于是质能等价又成了一个事实;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宇宙大爆炸又成了事实;从大爆炸留下的微波背景辐射( CMB ),人们又发现了很多“事实”——不过,那些事实眼下多半儿只是“谎言”…… 最后说句“多余的话”。当年卢瑟福嘲笑植物分类学家,说他们在玩儿集邮,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堆积了太多重复的东西,而在物理学看来,只需要一个纲领就够了。有趣的是,了不起的粒子物理学家们也曾遭遇过数学(数论)家的嘲笑——玩儿粒子的不也是在玩儿积木游戏吗?谁来嘲笑数学家呢?
个人分类: 随想|5655 次阅读|18 个评论
黑泽明——领略大师思想的精髓
热度 2 nitzschia 2011-5-26 16:08
很早之前看过他的《罗生门》,最近看了《七武士》、《影舞者》、《梦》,人性中的恶被他刻画的一览无余,如果但看这些恶的成分,没有人是愿意活在这样的人世间的。好在人类善良的一面也随处可见,也给了我们些许活下去的勇气。《梦》中的一个场景描写经过核辐射后的万物都发生了突变,人们互相残杀,变成了头上长角的食人魔,双角的食人魔还可以吃掉单角的食人魔,他们头上的角好像紧箍咒一般时刻提醒他们的罪恶让他们痛苦难耐,他们活着痛苦,求死却不能。我对着镜子,想象着自己头上长出角的样子,面目狰狞地做个鬼脸,装出一副很凶的样子。我向窗外望去,路上的独角兽和双角兽们,你们现在过得好吗?
298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看电影《罗生门》
lijinssc 2011-3-21 00:33
2009年07月20日 00:44 阅读( 104 ) 评论( 4 ) 分类: 读书看戏 电影《罗生门》 由于芥川龙之介,我找来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 87 分钟左右的影片不觉得地就看完了,慢、但很抓情绪。没有多余的画面、没有多余的话、就是叹息声也让你对他讲的故事有一个认识。演员都在诠释着角色,给我们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导演画了一小段线,线的两端任由你去延展,真假已不重要,与虚伪也无关系。要思考的是人性颜面或羞耻感会让人做出什么样的举动?颜面或羞耻感会使一个人怎样将事实传递给要了解的人们?而颜面或羞耻感是代表着社会加给人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又由不同人的叙述传递给我们。 强盗的叙述维护张扬着自己的强悍,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美丽女人占有的欲望及对性情女人的欣赏,但他因欲望欣赏是不是乞求了女人、甚至表白为女人可以改变自己了呢?他即便如此做了,为了颜面也是不会在厅堂上说的! 女人是弱势的。遭受蹂躏的女人无论怎么也挺不起腰杆,她尽管尽量向维护自己颜面的方向叙述、但自觉颜面已失,愧对众人。她曾对强盗的欣赏示爱心动了吗?封闭的女人对强悍男人会有别开生面的新鲜感吗?她当然不会说,即便真如此,她自己先否绝自己了的! 武士是众生男人,使人怜悯自然也就轻视了。自己女人的失贞(所谓失贞)会丢他的颜面吧?他会是这样想的了吧。他的叙述维护着自身的道德,责怪女人的不端成为他叙述的主题。他果真看到女人要动情于强盗男人了吗?他果真是自杀的吗?这时也还要有男人的虚荣?切! 樵夫或许是因一把值钱短刀的私占而缄言 …… 。 演员的表演上乘,那强盗笑、女人眼神、樵夫的叹息、避雨人的言谈 …… 都很出色! 题外话: 出色的演员在演译角色,前几天看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中孙红雷还在表现着他自己,总觉得他丑得那么得意,一举一动都在告诉着人们他对自己形象的满足和欣赏。男人也许是该他这样的!但,两部戏中他为主角,其实表现的是他自己一个人,只不过一个张开双臂笑对天空对着人:哈哈哈 …… 我就是这样儿的!另一个双叠着手放在腹部俯下身:嘿嘿嘿 …… 你说我是哪儿样的?!他表演松弛是优点,但仅这个是不够的。 不过戏里戏外他都不是我所爱戴的男人形象,还算欣赏。罢了!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摩托目光如炬
tian2009 2010-2-19 20:53
如果田松老 师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现在全世界的所有经济和能源政策都必须改写,人类必须去潘多拉星球采矿,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了。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啊!!!!!! 土摩托 《科学不是罗生门》 土摩托先生目光如炬,一眼就看出来我的理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我们需要一个战略性的转变。 如果我们不能停下工业文明的角度,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将会很快终结。 但是,去潘多拉采矿是不可行的。而且,也是没有用的。 现在有人宣称月球上有什么特别资源,跟着就有人摩拳擦掌,首先,这种方式本身即使理论上可行,逻辑上可行,实际上也注定是得不偿失的;其次,即使没有这些问题,这个思路无非是糟蹋了地球之后,再糟蹋月球,顶多是延缓人类的灭亡;第三,即使我们可以不产生任何后果地采来月球或者外太空的资源,地球上的垃圾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除非,是把垃圾用火箭发射到外太空去。我在《 第三类永动机 》中已经批驳过了。 人类所能够使用的能源存在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就是太阳。具体观点,我在《 人类只有一个太阳 》中,早有论述。另外,如果您愿意深入了解我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垃圾理论,这篇文章也有帮助。《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都市的街头喝一瓶矿泉水 》。这些文章都收入在《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之中。 土摩托在博客里 继续来函照登 ,又有认为自己懂物理的各路人士给土摩托写信,告诉他小方的物理论述不对,右木木的也不完全对,我还是想继续问土摩托: 1,他们这些讨论,您能看懂吗? 2,如果你能看懂,你自己就可以直接批驳我的物理,用不着拿小方来说事儿。实话说,您拉来的这个权威实在是太糟了。根本就不需要我来回应。 如果您看不懂,为什么你认为,您一开始特当回事儿的小方,比我更懂热力学第二定律? 现在您是否依然认为,这几位来函的作者,比我更懂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或者您现在开始认为,他们与我是平等的,他们是在与我讨论,而不是在批判呢? 您看,他们至少表现得很谦虚,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都是说探讨问题,没有认为自己就绝对正确。而为什么在《科学没有罗生门》中,会以那样揶揄的口吻谈论我的文章、讲座和理论呢? 我想问问您,您这算不算是一种偏见? 如果您现在开始相信照登的来函的话,那么,您现在是否认为,您的罗生门,贴得有点儿草率呢? 真诚地建议您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个人分类: 博客精神|418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