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字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古今字义变——从抢菜刀的抢字说起
热度 10 fdc1947 2013-11-18 07:37
 前些天,科学网出现了几篇关于“磨剪子抢菜刀”中是否应该用“抢”字的文章,引得不少朋友的注意。有些朋友怀疑是否应当用这个抢字,有些人虽然承认《新华字典》的权威性,但是对于这样的用法总觉得有些别扭。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之中,有一个古今字义的变化问题。本文想简单地说几句。 “磨剪子抢菜刀” 中是否应该用这个抢字?我认为《新华字典》上说的基本上是对的。看到这个抢字,我们都很容易联想到“强盗”、“抢夺”、“抢劫”等词。但是,在古代(六朝以前),抢字并没有现代 “用暴力强夺” 的意思。先看几个唐朝以前的例句,《战国策》:“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庄子》:“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庾阐·扬都赋》:“ 艇子抢风,榜人逸浪 ”。这些句子中的抢字基本上都是 “ 迅速地对面碰撞 ” 的意思,这是抢字的原意。“磨剪子抢菜刀”中的抢,也与这个原意相近。直到元杂剧和明代小说中,抢字才出现“抢夺、强抢”这样的意思。到了现在,人们只熟悉“用暴力强夺”意义上的抢,而对于“迅速地对面碰撞”这个抢的原意,已经极其生疏了。如果仅仅看到“抢菜刀”这三个带有歧义的字,想起来的可能只是“用暴力抢夺一把菜刀”,而不是“抢出菜刀的刃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三个字有歧义而不这样写。 中国的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变迁,许多字的主要意思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只熟悉字的现在的意思,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在很多词语中,这些字仍然还是过去的意思甚至原意,这样,了解一下这些字的原意还是必要的。我们还是看几个常用字作为例子吧。 “去”字恐怕是小学一年级就要会写的字,古今的意思相差就很大。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上 关于“去”字的第一个例句是 “我要 去工厂 ”,意思是我要到工厂去,工厂是目的地。有意思的是,在商务印书馆的另一本权威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上,关于“去”字的第一个例句是《楚辞·哀郢》中“ 去故乡 而就远兮”,这里的“ 去 故乡”就绝不是到故乡去,而恰恰是 离开故乡 ,故乡是出发地。我们在读古文时就必须注意这一点,不然就会把意思弄反。比如,《孟子·公孙丑下》有“ 孟子去齐 ”一句,如果您按照现代汉语的意义,理解为孟子到齐国去,那就完全错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离开了齐国。 “走”也是一个最常用的字。它的原意是 跑 ,也就是 快走 ,而不是现在这样慢吞吞地“走”。成语守株待兔的出处《韩非子·五蠹》:“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说的是兔子在跑。又有一个成语, 走马观花 ,这里的所谓走马,就是骑着马儿奔驰。骑马跑着看花,可见其不能细看。有的领导不理解这个词,以为走马看花是骑着马慢慢走而看花,所以为自己的不能够深入了解自嘲说:我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是跑马观花。殊不知走马观花就是跑马观花。“走”字在古代经常用于逃跑。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这里的意思不是拖着兵器走了,而是拖着兵器逃跑。逃跑当然必须要快速。实际上,许多以走为偏旁的字也隐含着快的意思,如:趋、超、越、赴、赳、赶等。 恨字是另一个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常用字。现在我们看到“恨”字,总是与仇恨甚至深仇大恨相联系。但是, 在古代,单用一个恨字,不过是表示遗憾而已,并没有现在的仇恨、怀恨在心的意思 。常用语“ 相见恨晚 ”就是一个例子。《史记·淮阴侯列传》中“ 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是韩信说很遗憾没有听从蒯通的对策。诸葛亮《出师表》有“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的句子。刘备自称继承汉业,他决不会在现代的意义上“痛恨”汉朝的前代皇帝桓帝和灵帝的,“痛恨”在这里只是痛心和遗憾的意思。白居易的《 长恨歌 》也不是说仇恨谁,就是表示遗憾而已。在古代,表示仇恨的词是“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说的是武安侯田蚡从此与灌夫和武安侯窦婴深深地结下了仇恨。成语“ 以怨报德 ”中,怨也是仇恨的意思。虽然恨和怨都表示不满,怨恨表示更大的不满,但是在古代,恨字表示不满的程度(遗憾)远远低于怨字(怨仇)。有意思的是,到了现在,这两个字表示不满的程度却颠倒过来了。如今,怨只是埋怨罢了,而恨却成了仇恨。 再看一个“怕”字。怕现在就是害怕。可是《说文解字》上对怕字的解释是“ 无为 ”,司马相如的名著《子虚赋》里有“ 怕乎无为,憺乎自持 ”的句子。在秦汉时期的著作中,怕字并没有害怕的意思,到了唐代以后,怕才成了害怕,而后人为了更清楚的表达,就把上面《子虚赋》里的“憺、怕”写成了“澹、泊”,以至出现“淡泊”这个词。在古代,表示害怕的字是恐和惧。其中恐的程度较浅,惧则程度较深。《论语》中“ 吾 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恐只是“恐怕”,有推测的意思。《老子》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中的惧才是“畏”、“害怕”。到现在,这两个字的表示害怕的程度也翻过来了,“恐”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恐怖”,而“惧”倒不过是“胆小畏惧”罢了。“怕”则成了最一般意义上的“害怕”。 再看一个“扛”字。现在的扛字是用肩支撑住重物的意思,音 kang2 。但是,古代的“扛”则是 用双手举起重物 ,如现在的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一般,音 gang1 。成语“ 力能扛鼎 ”说的是力量大得能够用双手举起大鼎。若干年以前,我去武汉的黄鹤楼。那时候黄鹤楼刚刚盖起来不久,楼里最显要的位置是一幅大型瓷壁画,画的是与楚地有关的古代英雄人物,其中有一位古代勇士的肩上扛着一只大鼎。作者大概是想画“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但是,画家的古文理解能力较差,把鼎放到楚霸王的肩上,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扛( kang2 ),这样就出了一个笑话。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说,这也降低了楚霸王的英雄形象。 类似于上面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许许多多。汉字作为一种使用中的文字是活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而且许多字还是一字多义。我们在理解汉字现在的含义的同时,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一点它们过去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阅读,更确切地理解,更准确地表达。 理工医农科出身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在从事专业工作之余,如果略微学习一点文字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古文化素养,可以扩大自己的兴趣。这将是使自己一辈子受益的好事。 
个人分类: 汉语言|7465 次阅读|20 个评论
汉赋中的“汩”:字形及读音
热度 1 panfq 2010-2-22 14:02
汉赋 枚乘《七发》中间有这样的语句: “ 观其所驾軼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 ” 但中间一词“ 扬汩(揚汩)”中的“汩”读何音 ? 查网络,有两种读法, yáng gǔ 和 yang yù (具体见后文)。 看到“ 汩 ”,有些人可能马上想到汨罗江的“汨” mì, 自然涉及到相似的字体。那么, “汨、汩”之“日曰”,高矮瘦胖何为适? “汨”和“汩”的右边有“日”“曰”之差,高矮瘦胖之别,但有时这一差别不仔细辨别还真容易混淆,其间的高矮瘦胖多少为合适?是不是为了让读者看得真切,让“汩”中之“曰”再缩得矮胖一些?辞书印刷中可真有这样做的: 商务印书馆 2007 年第四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 “汩” “汨”区别特别明显,看来是有意让“汩”长得矮胖些,以示区别,比其 1979 年版中的 “汩”要矮些、胖些。 《辞海》 1979 年版缩印本 “汨”和 “汩”刚好印在同一页,初看两字一样,细看还是有些差别,下面的“汩”比上面“汨”只矮一点点,胖一点点。 辞海 1999年版缩印本、 2009年 第六版彩图本中 汩 有三个读音,gu, yu, hu : ( h ǔ)涌出的泉水 《庄子 达生》“与汩皆出”。( 另见746页gǔ,2803页 yu) “汩”,读 yáng gǔ 还是 yang yù ? 1. 读 yáng gǔ 者,如下: l 【漢典網】 扬汩 yáng gǔ 急激貌。《文选 · 枚乘<七发>》: “ 观其所驾軼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 ” 吕向 注: “ 扬汩,疾度也。 ” http://www.zdic.net/cd/ci/6/ZdicE6Zdic89ZdicAC163314.htm 【漢典網】 汩 gǔ ◎ 水流的样子:~流(急流)。~~(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 治理,疏通:决~九川。 ◎ 扰乱: “ 天公岂物欺,若此~时序 ” 。 ◎ 涌出的泉水。 ◎ 沉没( mò ):~没( mò )。 汩 yù ◎ 迅疾的样子:悲风~起。 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B1ZdicA9.htm l 龙维基 拼音: yáng g ǔ 急激貌。《文选·枚乘<七发>》:“观其所驾軼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 吕向 注:“扬汩,疾度也。” http://www.longwiki.net/%E6%89%AC%E6%B1%A9 2. 读 yáng yù 者,如下: l 人民网: 名人作品之二:枚乘《七发》(节选) 2008 年 01 月 28 日 12:38 注释: 扬汨( yu ):飞扬激荡。 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114445/114453/114474/6830643.html ( 注:此处把汩字形体搞错了,没分清楚胖瘦。) 3. 对“汩”的详细解释 · 中国百科网 http://www.chinabaike.com/dir/zidian/Y/545774.html 汩 gǔ 水流的样子:汩流(急流)。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治理,疏通:决汩九川。 扰乱: “ 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 ” 。 涌出的泉水。沉没:汩没。 汩 yù 迅疾的样子:悲风汩起。 汩 gǔ 【动】 ( 形声。从水 , 曰 (yuè) 声。本义 : 治水 , 疏通 ) 汩 , 治水也。 —— 《说文》 决汩九川。 —— 《国语 · 周语》 不住汩鸿 , 师何以尚之 ?—— 《楚辞 · 屈原 · 天问》 又如 : 汩鸿 ( 治理洪水 ); 汩越 ( 治理 ) 发咯咯声〖 gurgle 〗 , 发出一种近似液体流动的声音。如 : 崩云霄雨 , 沥沥汩汩 汩 gǔ 【动】弄乱 ; 扰乱〖 disorder 〗 我闻在昔 , 鲧洪水 , 汩陈其五行。 —— 《书 · 洪范》 与汩俱出。 —— 《庄子 · 达生》又如 : 汩乱 ( 扰乱 , 混乱 ); 汩湮 ( 惑乱湮灭 ); 汩陈 ( 错乱陈列 ); 汩和 ( 扰乱和气 ); 汩泥 ( 搅浑泥沙 ) 沉迷〖 indulge;wallow 〗。如 : 汩溺 ( 沉迷 ; 迷惑 ); 汩丧 ( 沦丧 ); 汩振 ( 沦落 ; 没落 ) 淹没 ; 湮灭〖 submerge;flood 〗 羲和 , 羲和 ,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 李白《日出入行》 又如 : 汩灭 ( 形迹、印象等消灭 ; 磨灭 ); 汩漱 ( 淹没冲刷 ); 汩暗 ( 湮没不明 ) 汩 gǔ 【象】 汩都都 ( 水流声 ); 汩碌碌 ( 象声词。多形容转动声 ) 另见 yù 汩没 gǔmò 〖 stifle 〗埋没 世儒多汩没 , 夫子独声名。 —— 唐 · 杜甫《赠陈二补阙》 汩 yù 【形】疾行〖 rapid 〗 汩余若将不及兮 , 恐年岁之不吾与。 —— 《楚辞》。王逸注 :“ 汩 , 去貌 , 疾若水流也。 ” 又如 : 汩汩 ( 水急流的样子 ); 汩徂 ( 疾行 ); 汩话 ( 水疾流的样子 ); 汩流 ( 急流 ); 汩越 ( 水涌的样子 ) 另见 gǔ _______________ 辞海 1999年版缩印本 : gǔ ( 1 ) “决汩九川。”韦昭注:“汩,通也。” ( 2 )扰乱。梅尧臣《冬雷》诗:“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 " ( 3 )水流貌。“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4 )沉沦。见“汩没” 汩汩 .( 1 )水急流貌。<七发>:“混汩汩兮。”“汩汩几时休,从春复到秋。”( 2 )水流声;波浪声。 “浤浤汩汩。”( 3 )形容文思勃发。韩愈《答李诩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4 )比喻生活动荡不安定。杜甫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yù ( 1 )迅疾貌。《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2 )光泽貌。王延麦《鲁灵光殿赋》:“汩皑皑以璀璨。”( 3 )见“汩 氵急 ”。水急流貌。“驰波跳沫,汩 氵急 漂疾。”颜师古注:“言水波急驰,而白沫跳起,汩 氵急 然也。”按《文选》作“汩濦”。 hù ( 1) 涌出的泉水。《庄子·达生》:“与汩偕出。”郭象注:“回伏而涌出者汩也。” 以下来自汉赋中的“ 汩 ”:读 gǔ ,还是 y ù? 《七发》 1. 所扬汩者,所温汾者 扬汩 yáng gǔ 急激貌 ; 激荡 ; 2. 怳兮忽兮(恍惚),聊兮慄兮,混 汩汩 兮。 gǔgǔ 3. 汩 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 《上林赋》 4. 汩乎混流,顺阿而下, 汩乎混流:指水流很急,水势很大。汩 y ù,水流迅速。混,水势浩大 。 5.滭弗宓汩,逼侧泌瀄 。 宓 汩 :水流疾去的样子。 读 y ù , 宓 汩 流急 ,但网上也标注 读音 gǔ 的: 百度百科 汉典 。 6. 驰波跳沫,汩濦漂疾。 汩 氵急 / y ù x ī:水流急转的样子。氵急 xī ,一作潝。集韵: “ 潝,水疾声,或作濦。 ” 汨濦,水流急转貌。 “ 氵急 ” ,文选作 “ 濦 ” 。 另, 潏潏 ju é淈淈 g ǔ : 水涌出的样子。潏,水涌出貌。淈淈,同“汩汩”。潏 ju é ( 辞海 ) 。 辞海:淈淈 g ǔ . (1) 水涌出貌。 “潏潏淈淈” 李善注:“淈 ,水出貌。” (2) 混乱貌。《楚辞·九思·怨上》:“哀哉兮淈淈 ,上下兮同流。”王逸注:“淈淈 ,一国并乱也。” 相关博文: “燂烁” 读qián shuò,tán shuò还是xún shuò? 由汉赋想到汉字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10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