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硅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Google和硅谷、美国创新的未来
热度 37 曹聪 2012-6-17 15:14
今天没有写博的打算,但看了《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硅谷向何处去”( Sebastian Thrun: What's Next for Silicon Valley? )(呵呵,AN也看墙街杂志),AN觉得有些想说些什么的冲动。 作者Andy Kessler曾是对冲基金经理。他开头是这么写的:惠普裁员27000人,雅虎不死不活,脸谱IPO折腾来折腾去。硅谷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只有那些me-too的爱疯应用大行其道? 但是,他在访问了Google X项目参与者Sebastian Thrun后,想法截然不同。 Sebastian Thrun 今年45岁,德国人,波恩大学计算机博士(他自己说,波恩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在全德国的53个同类专业中排名53)。他到卡内基梅隆研究人工智能,后又到斯坦福当教授。 2005年,Thrun在参加美国DARPA的一个项目竞赛时 展示了能在沙漠行使132英里的自动汽车,引起了 戴着墨镜和帽子观赛的 Page的兴趣。 Page把Thrun招来研究Google地图的StreetView,后有开创了Google X项目这一 秘密武器,现在已经公开的包括无人驾驶汽车、Google眼镜等。 但是,它的武器库里的东东几乎是没有穷尽的,因为它的创始人Larry Page鼓励公司成员Aim higher,支持符合下面几条的项目: 影响面广,有实现的可能性,极具挑战性(they have to have massive influence on people, they have to have a path to become real, and we have to have massive challenges)。 Google何止“不作恶”?!其胸怀和境界将它的竞争对手甩到了不知十万八千里之外! 现在,Thrun的新项目是Udacity,一个有可能颠覆教育和每个吃教育饭的人的项目。他认为,以前的想法往往是为教育这个体制着想,而他的设想将站在学生一边。 Thrun说,Google 教会了他如何创新, 教会了他Aim higher。硅谷的未来和美国的未来就在这样的创新者和创业者手上。 最后 说一句,将Google拒之门外其实就是将创新拒之门外,或者是以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对待创新。
个人分类: 其他|8894 次阅读|55 个评论
我们离硅谷有到底有多远
热度 14 Linhubuchong 2012-2-26 10:28
我看了一篇《中国企业家杂志》有关硅谷的报道,标题是《现在开始关心世界之硅谷,差距》。 链接 http://www.iceo.com.cn/shangye/37/2012/0122/239849.shtml 一连看了三遍,每次看完之后,我的心情都很复杂。我在想我们离硅谷的距离,或者说与美国的距离有多远? (1) 平等和开放文化 里面提到 Google 的布林则在清华东门外的广场玩上了滑板, Facebook 办公室里的招贴画:“如果你不害怕,你会做什么;快速行动打破局面;让失败来得更猛烈一些。” “即便是扎克伯格本人也是和所有的工程师们坐在一起。” (2) 创新 “而在硅谷,人们关心的只有一件事情:创新。纽约和华盛顿弥漫着阵阵悲观的气息,在帕洛阿尔托感受到的却是热情的金钱的气息。在这里才能看到美国那架庞大的创新机器,不但没有受到灰暗的经济形势和政治辩论的影响,而且仍然在日夜不停地轰鸣作响。” Carver Mead 称自己“一辈子都是个教育家。我的工作就是带领年轻人学习,让他们有开阔的心胸与眼界,并且理解什么是创新。”他在演讲中将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聪明人们坐下来,找到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满足已经存在的需求。“全世界都专注于这种创新”。另一种创新则是去解决那些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去找出那些“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 感想: 这让我联想到每年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考公务员,纷纷涌向政府部门。我们都知道,政府部门本身是不会创造财富的,政府只是价值的分配部门。我们的年轻人都怎么啦?当我们将聪明才智、时间精力引向价值分配而不是价值创造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长期后果是什么?只有创新能力的衰退,以及企业家精神的衰弱,社会趋于寄生和停滞。 当然,我们都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热衷于考公务员,因为现在的政府部门能够寻租, 这表明刚才我们的青年才俊们不仅是希望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且准备以违法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才是最大的担忧! (3) 教育理念 “作为教育者我们喜欢施教,而不是跟年轻人们分享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而施教理念的最大问题正是,它可能在传授已有的固定的知识方面不无道理,但是却只会让年轻人看到今天已有的知识,而错失“通往未来的不可知的机会”。它会让年轻人失去走出已有事物框架和已知经验的疆域的视野与勇气。 (4) 创业环境 “他们抱怨自己所要面临的复杂情况。他们必须像个长袖善舞者那样照顾到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去满足所有那些有力量给你的生意和公司带来麻烦的群体。他们之中,有人开玩笑将自己的首席执行官职责戏谑为首席吃饭官。当扎克伯格问这些来访的中国商业精英在中国做公司和在美国做公司的区别时,所有人都告诉他:“那里更复杂”在中国,扎克伯格不可能专注于自己的产品研发,乔布斯也不可能扮演那个桀骜不驯的天才形象。因为,在中国你不可能如此简单。” 感想 :在中国,一切都不那么简单。我们这边的情况要负责得多。首先是我们的机会太少了,大多数的资源都控制在少数人的手里,包括通信、邮政、石化、金融、民航等等,就算是政府介入最少的互联网行业,都还要受到各种的管制,不肯引入竞争。其次是受到政策、法律、资金、意识形态上的打压,民营企业在融资上受到歧视,经营环境恶化等。最后,即使你把企业办起来了,必须像个长袖善舞者那样照顾到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去满足所有那些有力量给你的生意和公司带来麻烦的群体。 就像在文中最后所说的那样,许小年如此考虑中国和美国经济的前景,让他不无悲观地看待自己的国家:“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中美两国都在形势的判断和估计上有偏差,都低估了美国经济的潜力,都高估了中国的潜力。这种判断下两国关系就会紧张。我认为中国仍然应该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韬光养晦。我们没有强大到那种地步……我们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怎么可能让我们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做到从鲍鱼身上想到芯片。我们现在所做的仍然只能是传统产业的发展。”
488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硅谷“老黄忠”程序员:G+设计者上榜
热度 1 rbwxy197301 2011-8-28 14:02
硅谷“老黄忠”程序员:G+设计者上榜 http://www.techweb.com.cn 2011.8.8 14:00 新浪科技 晓明 ( 1 条评论 ) .content_txt{font-size:14px; line-height:25px;}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今天撰文分析了目前依旧位居一线的老计算机程序员,这其中包括了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一李(Tim Berners-Lee)等知名科技界人物,谷歌最新社交网络Google+圈子的用户界面设计者安迪·赫兹菲尔德(Andy Hertzfeld)也在该榜单中。 以下是文章全文: 雷·奥齐(Ray Ozzie) 雷·奥齐(Ray Ozzie) 过去:他开发了协同软件平台Lotus Notes,后者在1995年被IBM收购。 现在:奥齐在2006年接替比尔·盖茨(Bill Gates)成为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直至2010年12月31日。 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 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 过去:他在1971年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名程序员,他发表了多篇程序设计论文,并帮助开发了TECO、Emacs、Lisp语言等重要软件。 现在:斯托曼现在是自由软件运动的精神领袖,他创建了GNU项目,该项目旨在一个最自由的软件平台,即便是没有其它受限制软件也照样运行。 安迪·赫兹菲尔德(Andy Hertzfeld) 安迪·赫兹菲尔德(Andy Hertzfeld) 过去: 赫兹菲尔德1978年开始为苹果微电脑Apple II设计自主软件,他编写系统软件,并是Macintosh操作系统的主要架构师。 现在:他设计了谷歌社交网站Google+的圈子用户界面。 詹姆斯·戈士林(James Gosling) 詹姆斯·戈士林(James Gosling) 过去:戈士林1994年在Sun微系统工作时发明了Java编程语言。 现在:戈士林于今年3月加盟谷歌,并兼任由Scala编程语言创始人所建立Typesafe公司顾问。 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 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 过去:托瓦兹在1991年首次编写出了Linux内核,当时他只有21岁。他给予Linux内核开源地位,该内核已经成为多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托瓦兹现在仍旧致力于Linux内核开发,3.0版本已在今年发布。 蒂姆·伯纳斯一李(Tim Berners-Lee) 蒂姆·伯纳斯一李(Tim Berners-Lee) 过去:他发明了万维网。 现在:他现在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协商,并与英国政府合作让互联网上的数据更加开放、易访问。2009年11月,他创建了万维网基金会。 比尔·乔伊(Bill Joy) 比尔·乔伊(Bill Joy) 过去:乔伊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无与伦比,业界流行的一个趣闻是:1976年,乔伊只花费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就编写出了Vi文本编辑器。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还夸张的表示,乔伊编写BSD内核也只花费了一个周末的时间。他也是Sun微系统的联合创始人。 现在:他现在经营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HighBAR Ventures,也是知名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的合伙人。他在《连线》杂志发表的《未来不需要我们》(Why The Future Doesn't Need Us)的文章饱受争议,名声受到影响。 比尔·阿特金森 (Bill Atkinson) 比尔·阿特金森 (Bill Atkinson) 过去:他曾是苹果早期团队中的一员,主要负责苹果Lisa电脑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他还开发了图形处理软件MacPaint,苹果电脑应用程式HyperCard,万维网的雏形。 现在:他现在是计算机智能创业公司Numenta的外部开发者,也是一个大自然摄影师。 Mozilla小组 Mozilla小组 他们从未停止努力的脚步。 (晓明) 转自: http://www.techweb.com.cn/people/2011-08-08/1077959.shtml !-- document.write('')/script --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3854 次阅读|1 个评论
低碳减肥,初见成效
liwei999 2011-8-8 07:17
阵发性脚跛以来,痛下决心,低碳减肥,增强 在下体质。才一周,即初见成效:排除上下一磅的随机震荡因素,体重一周内扎扎实实降低两磅,信心倍增。 我辈之肥,绝非基因使然,实乃饕餮无度所致。当然有历史积淀的因素,父辈从小忍饥挨饿,大概孕育出今日有酒今日醉,不达铁饱不解馋的无产阶级传统。很久以来,我一直胃口特别好,别人吃八成饱,我不到12成绝不罢休,哪管身边的减肥瘦身运动从少女蔓延至男女老少,如火如荼。所幸无论怎么吃,吃饱即睡,体重始终不越某上限:可见,人的身体会选择消化极限,不会无限膨胀,不然我怕是早成了皮球,被开除人籍了。 可是,某上限在BMI表中恰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医生几年前就跟我说:你可以考虑适当瘦身,注意饮食搭配了,少吃蛋肉,少吃淀粉,多食蔬果。蔬果没有问题,少吃蛋肉亦可忍受,可我是属耗子的,自小热爱大米,少吃淀粉可怎么过? 怎么过呢?就是在盛好的饭碗里,忍痛减少1/3白花花的米饭,就是在吃得正香的时候,嘎然而止,垂涎内咽,拂袖而去。去干嘛?散步。饭后百步走,争取九十九。 硅谷的夏夜寂寞而清凉,人工喷水的草地一片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水汽。散步其中,有如梦游,疲极而归,腹空而眠,岂能无益? ◊ 你知道什么是低碳吗? ♦ 降低碳水化合物摄入,简称低碳 - 唐吉诃德观光团 ◊ 知我者,唐团也 - 立委 08/07 18:37 (201610) ♦ ◊ 不服咋地? - 唐吉诃德观光团 - 立委 08/07 18:49 (201612)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超女更超级的硅谷妈妈们
liwei999 2011-4-10 21:01
(写在「硅谷回音」周岁之际) 上个周五参加了以硅谷妈妈们为骨干的 「硅谷回音」网站 创立一周年的午餐会,很为她们的热情所感染。短短一年,硅谷妈妈们以这个网站作为平台,以亲子教育作为主线,马不停蹄 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办讲座,上电视,有声有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同此心。网站越来越红火,网上网下的交流互动也越来越频繁,原来分散各处的教育升学的信息荟萃而来,「硅谷回音」有望成为美国华人社区亲子教育第一品牌网站。而这一切,都是硅谷妈妈们的业余奉献,让人钦佩不已。周年餐会有120多人参加,人气很旺。三位硅谷超级妈妈分享了她们在把孩子送入名校过程中的辛苦和喜悦。 世界上只有一个硅谷,硅谷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之地,地灵人杰。硅谷的华人也是一样,一代移民的创业精神与硅谷人拼命三郎的传统结合,每天都在创造奇迹。这是我来到硅谷五年的切身体验和观察。 硅谷华人中最能折腾的当属咱中华妇女。硅谷女性的事迹以前介绍过,老一辈的有侨界旗帜性领袖方李邦琴在美国创立媒体王国的传奇,有硅谷女性联合会与世界电视制作的《女性的天空》节目,有丁维平女士创业的网络电视《 丁丁电视 》,有IRIS女士创办的互联网公司《 99人网 》,有女歌唱家们一场赛过一场的音乐会( 李佳娜、刘丽、谭月、沃尔佳、马春霞、黄咏蓓 等)。「硅谷回音」则是一批比超女更超级的硅谷妈妈们最新创造的奇迹。 我是在华人社区活动中认识「硅谷回音〕的创办人王晓瑞和Echo的。晓瑞先生是侨界领袖之一,夫唱妇随,热心社区活动。我不知何时得了个湾区记者的名号,晓瑞和Echo于是力邀我参加她们新创办的「硅谷回音」,说我俩都是你的忠实读者,很钦佩你。你写过女儿成长「花絮〕系列,何不来我们亲子网站分享呢?我问:你们的网友都是什么构成?答:主要是姐妹们,她们通常主管孩子的教育,目前缺少的是男士的参与。我于是去瞅了一眼,果然,多是一批妈妈们在那里互相交流经验,让我觉得有些插不上嘴。看了半天,在我之前好像只有一位绅士在那里常有露面,一打听,原来是晓瑞的先生,这叫妇唱夫随,是天然的党代表,没我什么事儿。此事就搁下了,网站的URL也忘了。 再次遇到晓瑞以及网站著名的高产作家绿叶红花是在方李邦琴的晚宴上。晓瑞说,您去看过我们网站么?我支吾说,去过,不过我觉得插不上口。晓瑞说,我们是开放的平台,以教育为主线,但不限于教育,就是一个本地的社区平台,您来参加看看吧。那阵子我正为女儿上学的事情操心,对美国把高中当大学办的做法很不以为然,面对炼狱般的高中节奏手足失措,不知道怎样才好帮助孩子适应生活的转变,于是按照晓瑞名片上的网址,去浏览硅谷妈妈们的类似经历和体会,这才发现这个网站原来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各类信息分门别类,查询很方便。心想,看来今后少不了多来这里。于是我注册了网名,准备去混个脸熟。还没等我想好上个什么帖子做见面礼,晓瑞和Echo姐妹们就开始先声夺人地欢迎起立法委员的光临。 于是,一来二去,立委同志就成了「硅谷回音」 的“著名作家”和第二党代表。一周年餐会上,还正式给我印了名片。我想我与「硅谷回音」的缘分才刚刚开始。孩子上中学,考大学,大学以后还有研究院,还要谈恋爱、找工作,我想我是少不了要来学习请教那些 been there done that 的硅谷妈妈们的经验。在硅谷回音,我学到了一个新词,叫“爬藤”,说的是那些超级妈妈们怎样成功地把孩子送到常春藤等名校去。爬藤我是不敢奢望了,也不忍心看孩子为爬藤过度劳累,只是但愿沾一点硅谷回音的光,顺利闯过高中的炼狱,能把孩子送到自己喜欢去的学校就好。 谨祝「硅谷回音」 生日快乐,一日千里。 相关文章和图片见 : 1. 绿叶红花:硅谷回音一周年 - 庆生大Party! http://www.bayecho.com/node/2296 2. 绿叶红花:写在”硅谷回音“一周年之际 - 感言 http://www.bayecho.com/node/2292 3.回首看硅谷回音2010年大事小情,小事大情 http://www.bayecho.com/node/1470 4.【立委湾区报道专辑】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45,65875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4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硅谷女性联合会上周周末下午举行年会(附录像)
liwei999 2011-3-3 08:20
下午在北海道 Buffet, 硅谷女性联合会举行年会。立委作为“顾问”也参加这个热热闹闹的聚会,还带回一张娘子军优秀党代表的奖状,说是表彰我为《女性的天空》节目出谋划策所作出的贡献。说老实话,我实在没做什么,不过是给节目做过两次报道,还有两三次帮助节目写了几句总结的话。不过,立委的原则历来是无功可受禄,欣然领之。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hQwG6qN6I ) 硅谷女性联合会在会长明瑛、执行长张岚和主席奥依蓝的带领下,过去一年开展了很多有影响的活动,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活动是与世界电视合作制作了系列访谈节目《女性的天空》,今天周日是最后一期,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的得奖感言是:硅谷女性爱折腾,开展了很多有声有色的活动,还做出电视节目在全美播放,节目制作非常有专业水准。闹出这么大动静来,全部都是业余义务奉献,让我近距离领略了硅谷女性超女一样的非凡能力、毅力和锲而不舍的奉献精神。作为党代表和吹鼓手,我感到很荣幸。 可惜,我因为要赶湖南联谊会为李佳娜送行的晚宴,不得不中途离开,错过了一些精彩的节目。请看黎先生图文并茂的全面报道: 黎志滔: 硅谷女性联合会年度聚会笑声不断: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2 ,76420,76420#msg-76420 幻灯影集需要翻墙: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Guinv_annual_2011#slideshow/5578424411085151922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女性的天空》对张慈的电视访谈有感
liwei999 2011-1-8 23:13
硅谷女性的故事是典型一代移民的故事:看电视节目《张慈访问记》有感 女作家张慈是硅谷女性骨干之一,不同场合也混了个见面熟了,印象中是个率直,高兴起来手舞足蹈的人。前天晚上看世界电视《女性的天空》节目张岚采访张慈,听她的人生故事,很有感触。 同时代人,62年生人,中文系毕业,当年是云南回族的风姿绰约的文学女青年。张慈强调她的族裔背景给她的烙印,说云南的回族是一个热情奔放,少受汉族主流文化传统束缚的群体,对于婚姻和性相当开放。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张慈发表过几篇颇有影响的散文,怀揣着做女作家领袖的梦想,辗转流浪全国,最终落脚在天子脚下、落魄文人艺术家的集中地圆明园旁的陋室里。寻梦之旅在中国已经穷尽而无所得,当时的境况亦极窘迫,卖文不足以维持生计,有了上顿没有下顿。于是,随着中国的开放潮流,开始寻找打开西方之门的钥匙,以继续其流浪文人的生涯,去追求某种不可知的目标。机会终于来了,她痛下决心,嫁给了一位爷爷级的老外水手,开始了过埠新娘移民美国的生活。 这其中又几经波折,离婚以后最终辗转落脚在旧金山,终于遇到了她的白马王子,一位英气袭人的白大哥,令她一见钟情。她笑谈,这位偶然相遇,以前完全不相识的男人进入了她的视野,就注定成为他的猎物(丈夫)。她巧用孙子兵法,并施阴谋诡计,处心积虑追求得手。她对自己这次婚姻的成功津津乐道,得意于自己该出手时即出手的果敢和谋略。访谈中展示了一张两人的合影,看上去阳光靓丽。婚后甜美幸福,育有两千金,这是她一辈子最伟大的杰作。混血儿女儿看上去靓丽高挑,兼采父母的中西之长。结婚20多年来,她笔耕不辍,但发表的也多是一些短篇的作品,并没有创制出她想象中的鸿篇巨制。但她感觉非常充实,坚信她经历的一切,都是财富,在为一个伟大作品做积累。 她坦承自己第一次婚姻的功利和荒诞,一度是她死守的秘密,怕孩子们知道受到伤害。可是,这是她真实人生的一个环节,是她命运的一个链条,她还是选择告诉自己的两个女儿。孩子们的反应成熟有度,让她心安。她们问母亲:Do you love Dad? Of course, I do. Then we don't care. 张慈的本职工作是房产经纪,她与湾区房产大牛 Juliana Lee (李文) 合伙,去年房地产不景气的时候也卖出了40多套房子。业余热心参与社区活动,多年来参与家长协会的学校志愿工作,乐此不疲。尽管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显得很顺遂,可是,访谈中她反复提到,她追求了一生,至今还是茫然,并不了然自己在追求什么。 但是她知道自己还要往前冲。 作为硅谷女性的代表,我看到的是典型的一代移民,不怕吃苦,永不满足,敢于冒险,不向命运低头,生命在于折腾。 这期访谈节目,今天周日还有重播,敬请留意。真实的人生故事,鲜明的人物,值得推荐。 北美覆盖频道区域如下: KMTP 32.1 (旧金山) KNLA(洛杉矶) Time Warner Cable(纽约) Comcast Cable 238(沙加缅都及中谷地区) 播出时间: 星期四 6:30 - 7:00p 重播时间: 星期天 10:00p - 10:30p dream就是追梦。女孩子们大胆起来了不得。 作者: mirror 日期: 01/08/2011 09:27:16 那么多女性,不出几位这样的人倒是奇怪了。这样的女生见过几位。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文艺点评|7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鲜战争成就的大学
wujingzhi 2010-12-26 21:32
近来, 美国要派三艘航空母舰进入亚太地区,剑指朝鲜半岛。这背后的政治博弈,我们先不去细说,本文先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说说那场战争成就的大学:Stanford Uni.。(本人不是搞历史的,对战争本身亦无深入研究,也不很了解stanford,所以不能保证资料准确,本文只算做一点个人理解。) 言归正传,话说Stanford Uni 是世界顶级大学中历史最短的学校之一了。除了很多人已经讨论过的其成功之道外,Stanford的成功和朝鲜战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说这个关系前,我很愿意提及我们国家对朝鲜战争的认识。朝鲜战争对中国人来说,容易想到的是《最可爱的人》,邱少云,彭德怀等等,似乎和我们的大学没啥直接关系。 对于别人可不是这样。 朝鲜战争之前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时代,德国的军事技术是非常先进的,特别是雷达、无线电等电子技术都是最先进的,并用在了德国的防空网和侦察攻击。为了弄清德国的电子系统,美国秘密组建了Harvard Radio Research Lab(1941-1944),大约有八百多研究人员。著名的硅谷之父Fredrick Terman就是这个机构的主要领导。 二战期间的Stanford并不能和MIT等大学相比。在OSRD的450 million美元的武器研发经费中,MIT 得到了117 million, Caltech 得到了 83 million, Harvard and Columbia 有 30 million。而Stanford仅有五万美元。二战后,Terman回到了Stanford。他利用自己的优势,将Stanford的战略重点转到了微波和电子技术,采用了MIT的军事/大学合作模式,向军方申请经费。起初他吸收了11名以前的同事,组建了实验室,开始公开的基础研究。到1950年Stanford就是美国西部的MIT了。 朝鲜战争的爆发,带给了Stanford一次转变机遇。朝鲜战结束后,冷战的开始,让美国军方、政府情报机构等等都迫切需要先进的电子侦察技术,冷战很大程度是电子战。Stanford抓住了这样的机会,果断开展了独立于基础研究的秘密军事应用研究。著名的U2电子侦察机就是Stanford的功劳。这种大学/军事合作模式,极大的促进了Stanford的发展。 此外,在Stanford,Terman鼓励并有力推动学生、教师与企业合作,或自己创业。这为硅谷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硅谷后来的发展却不是Terman所预期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源于另外一个杰出的科学家William Shockley。Shockley曾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团队,只可惜他不是个杰出的管理者,他麾下的人才很快就流失了。最著名的就是后来人们所知的Shockley Eight,包括后来创立了Intel的Gordon Moore,Robert Noyce。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些人离开Shockley或许更有利于硅谷后来的发展。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放眼世界,反思自身,我们有很多需要警醒的。如今的科技发展很大程度是二次世界大战军事技术的延续。在我们讨论建立一流大学的时候,眼光或许能够更宽广一些。大学的培养教育人才,发现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等功能在战争这个独特的环境中,彰显的更加明显。在我们纪念牺牲先烈,发扬英勇精神之时,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未雨绸缪对我们来说太奢侈了。在我们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威胁已经来临。美国三艘航母已环绕国门。风云变幻,正是天下有识之士有所作为之时。虽然不一定期望下一个新产业中心出现在我们的国家,但让我们生活安宁自由有尊严却是你我每个人面临的迫切的现实。
个人分类: 大学小思 Uni. & Edu.|1276 次阅读|2 个评论
《硅谷传奇》
kloving 2010-12-8 15:41
花了 2 个小时,把硅谷传奇看了两遍(第二遍是跳着看的,看第一遍的时候有的地方没看明白)。看完以后,感触颇深,终于明白比尔盖茨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这部影片。我想从这部半记录的电影我们能够看出微软和苹果的几十年的恩恩怨怨对就是这个词,有恩有怨。我想说的是,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时候需要像比尔盖茨这样,永远地保持那般清醒。 1975 年, 比尔盖茨 和自己的儿童玩伴兼哈佛同学 保罗艾伦 ( 1983 年因疑似癌症,也由于个性理念的差异离开了微软, 2000 年退出了微软董事会保罗注重生活享受,盖茨却是个工作狂)辍学了。在学校的时候就给第一台计算机牛郎星 8080 开发了 BASIC 语言,让这个当时只是通了电的盒子变成了魔力盒,而后是 DOS 的开发。 1977 年,微软在阿尔伯克基成立里自己的第一个办公室。和 IBM 的合作( IBM 想对付苹果)可以看出盖茨的魄力和野心,在没有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却和 IBM 签下了协议。而后,更有趣的是花了 5 万美金就从一个家伙手里买来了操作系统。就是凭借着这个合同,凭着比尔盖茨的魄力。微软一步一步,变得越来越大。 同样在 1975 年,在伯克利, 史蒂夫乔布斯和同学史蒂夫沃兹,伊莉莎白,丹, 在史蒂夫养父母的车库里做出了比牛郎星更高级的 computer ,第一台卖出了 50 刀。然而 IBM 错失了这个机会,他拒绝了 steve 个人电脑的理念,他认为没人会需要个人电脑,结果造就了苹果。当然这一切还不能忘记麦克考克利, 1977 年,这位当时仙童半导体公司的销售总监,来到了史蒂夫他们的车间,给他们带来了二十五万美金。从此苹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就像影片里描述的一样。苹果几乎成为了一种宗教,一种信仰。史蒂夫成为了打破党和老大哥( IBM )的英雄(苹果广告片《 1984 》)。是的,史蒂夫不愧是英雄,他那富有远见的敏锐洞察力无人能及。但是,他的火爆脾气与不合群的个性也罕有其匹。最终,在其 30 岁过后 3 个月,麦克,约翰(以前百事总裁,后被史蒂夫请到苹果做总裁你想在你的后半辈子还一直卖糖水吗?)等联合起来,史蒂夫被赶出了他一手创立的苹果王朝。 施乐公司是拥有顶尖的工程师,他们开发出了鼠标及配套设备,还有那革命性的图形界面视窗系统。然而施乐的老总却并没有看好这些,他们甚至以鄙夷的口吻对着那些工程师说 a mouse ! ahha 。史蒂夫的远见卓识让他率先拥有了视窗系统,然而微软却从 maconish (苹果第二代)中盗版了它,并创造了 windows ,并且卖到了全世界。这是微软和苹果的怨,也是毕加索名言在硅谷的真实上演, 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窃。 苹果抢了施乐,微软抢了苹果。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谁比较善于掌握游戏规则。 史蒂夫退出了苹果大家庭,回到了自己的小家庭,回到了自己的女儿丽莎身边(也是苹果第一代系统丽莎的名字)。让他有时间体会家庭的温暖,学会更多的关心别人,而不是一味地工作工作。 1997 年,史蒂夫重返苹果。 2000 年(?)微软拥有部分 Apple 股份。苹果和微软又走到了一起,史蒂夫和比尔盖茨又走到了一起。
个人分类: 随感|44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高科技公司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pkustm 2010-10-17 11:34
【转者按】因为最近有人讨论到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关系,搜索到这个。本系 吴军(Google 研究员)所写《浪潮之巅》系列中的第十三章。转载于此,方便同道。 硅谷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靠斯坦福大学多方位的支持。很多当今世界上 IT 领域的领头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的。它们包括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雅虎公司、Google(谷歌)公司、英特尔公司、制造处理器和工作站的 MIPS 和 SGI 公司、世界最大的显卡公司 Nvidia、世界最大的视频电话会议公司 Webex 等,另外在非科技领域还有著名的耐克(Nike)公司。此外,微软的 CEO 史蒂夫?鲍尔默和前董事会共同主席 Jim Allchin 也毕业于斯坦福。斯坦福在商业界和科技界创下的这种奇迹是世界上任何其它的一流大学都无法比拟的。为什么斯坦福大学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呢?这要从它的发展、它的文化说起。   1. 充满传奇的大学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各种传奇故事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有些是真的,有些是杜撰出来的。其中最流毒深远的讹传是这样的:   有两个乡巴佬夫妇,找到哈佛大学,提出为哈佛捐一栋大楼。哈佛大学的校长很傲慢地说,捐一栋楼要一百万,然后三句两句地便把这对老夫妇打发走了。这对老夫妇一边走一边唠叨,才一百万,才一百万。他们有一个亿要捐,于是便干脆自己捐了所大学,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大学。   这个讹传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广为流传,以至于斯坦福大学不得不在自己的网站上辟谣。其实,这个故事里面的漏洞很多,首先,了解斯坦福历史的人都知道老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Sr.)是加州的铁路大王,曾经担任过加州州长、美国联邦参议员,属于精英阶层(Elite Class),绝不是什么乡巴佬;我们在后面还会介绍到他的夫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第二,在十九世纪,一亿是一个天文数字,一百万美元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财富。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到一九三几年,存款才达到几千万美元。直到斯坦福大学创办的二十年前,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赠不过七百万美元,它建立起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霍普金斯医学院。在老斯坦福的捐款中现金只有一千多万,这已经是当时美国最大的捐款了。老斯坦福的捐赠中最值钱的是八千多英亩的土地。当年加州属于蛮夷之地,土地值不了什么钱,但是现在斯坦福所处的帕洛阿图市是世界上土地最贵的地方,这些土地的地价涨了不止万倍。第三,哈佛大学和美国所有的大学对捐助者从来都是非常殷勤的。坦率地讲,比中国的大学要殷勤得多,不会怠慢任何慈善家。这是美国大学能得到巨额捐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斯坦福大学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老里兰德?斯坦福夫妇把他们唯一的孩子小里兰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Jr.)送到欧洲旅行,孩子在欧洲不幸去世。斯坦福夫妇很伤心,后来决定用自己全部的财富(大约几千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十亿美元。)为全加州的孩子(Children of California,而不是传说中的全美国的孩子或者全世界的孩子)建立一所大学,纪念他们自己的孩子。这所大学被命名为小里兰德.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大学。   1885 年斯坦福大学注册成立,两年后举行了奠基仪式,1891 年正式招收学生。共有五百名左右的学生,只有十五名教授,其中一半来自康奈尔大学。在这首批学生中,产生了一位后来美国的总统胡佛。(就是那位被评为最差的、把美国带进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总统。但是斯坦福仍然很为他感到自豪,建立了著名的胡佛研究中心)虽然斯坦福是一所私立大学,但是它在早期的时候不收学费,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学校财政上难以维持为止。   斯坦福大学的创办过程非常不顺利。斯坦福开课的两年后,老斯坦福与世长辞了,整个经营和管理大学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遗孀简?斯坦福的身上。当时整个美国经济情况不好,斯坦福夫妇的财产被冻结了。(我估计要么当时美国财产法关于信托财产方面不健全,要么斯坦福夫妇没有把他们的财产转到自己信托 Living Trust 下面。这种情况现在在美国不会发生)校长乔丹(Jordan)和学校其他顾问建议简?斯坦福关掉斯坦福大学,至少等危机过去再说。这时,简?斯坦福才想到她丈夫身前买了一笔人寿保险,她可以从中每年获得一万美元的年金。这一万美元大抵相当于她以前贵族式生活的开销。简?斯坦福立即开始省吃俭用,将她家里原来的十七个管家和仆人减少到三个,每年的开销减少到三百五十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大学教授一家的生活费。她将剩余的近万元全部交给了校长乔丹用于维持学校的运转。从斯坦福夫人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真正慈善家的美德。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靠斯坦福夫人的年金补贴学校毕竟不能使学校长期维持下去。斯坦福夫人亲自动身去了首都华盛顿,向当时美国的总统克里夫兰寻求帮助。最终,美国最高法院解冻了斯坦福夫妇在他们铁路公司的资产。斯坦福妇人当即将这些资产卖掉,将全部的一千一百万美元交给了学校的董事会。斯坦福大学早期最艰难的六年终于熬过去了。乔丹校长赞扬道:这时期,整个学校的命运完全靠一个善良妇女的爱心来维系。今天,不仅是几十万斯坦福校友,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感谢斯坦福夫人。她用她的爱心,靠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创出一所改变世界的大学。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第二个讹传就是说斯坦福原来被称作西部的哈佛,后来办的超过了哈佛,结果现在哈佛被称为东部的斯坦福。且不说斯坦福有没有全面超过哈佛,作为全球第一知名大学的哈佛再不济也不会称自己为东部的斯坦福。同样,心比天高的斯坦福根本不以成为什么西部的哈佛而自豪。事实上,斯坦福公共关系的负责人在接待清华大学代表团时自豪地讲,斯坦福等于哈佛加麻省理工学院(MIT)。虽然斯坦福的这种说法让人觉得有些狂傲,但是确实有它的道理。   首先,斯坦福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覆盖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集。在美国大学里有个普遍的看法(也许是偏见),哈佛的人能写不能算,麻省的人能算不能写,反映出哈佛侧重文科而麻省侧重理工科。(实际上哈佛有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和物理学专业。)而斯坦福的人文理兼修。在美国一个大学的综合排名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关键看专业的好坏。美国最热门的专业首推医学,然后是法律、工程和商业。一个学校的历史专业或者政治学专业再好,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影响。斯坦福大学是美国唯一一个在这四大热门领域都名列前茅的学校。它的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长期以来并列美国第一,它的法学院仅次于耶鲁大学排在第二,它的工学院仅次于麻省理工也是第二名,斯坦福医学院也在美国前十名。和斯坦福相比,美国其它大学都显得有些缺胳膊少腿:哈佛和耶鲁的工科很弱,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没有医学院和法学院。   第二在办学理念上,斯坦福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长于一身。斯坦福既强调素质教育,又强调专业教育。事实证明,全面发展有助于斯坦福大学培养出全才,而全才是作为业界领袖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详述这一点。   斯坦福的校园被认为是美国三个最美的校园之一,另外两个是康奈尔和普林斯顿。斯坦福人从不掩饰对自己学校的自豪感,甚至从教授到学生经常拿其它名校开玩笑。下面是斯坦福电机工程系教授出的真实的考试题。某个公司希望设计一种符合 A、B、C 和 D 等条件的数字滤波器,他们找到了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不会,你能帮助他们设计这样的滤波器吗?我想麻省理工学院的人看了这个考题一定不会舒服。斯坦福人骄傲自有他们骄傲的本钱,除了出了这么多的实业家,孵化了很多跨国公司,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水平更是闻名于世。它有十六位在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一半是经济学奖)和几十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毕业生。除此之外,它还有七位数学领域最高的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得主(注:数学领域的最高奖当属菲尔兹奖,但是它只授予三十五岁以下的学者,而沃尔夫奖一般授予成就卓著的数学家泰斗们。),四位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得主,有一百三十多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八十多名美国工程院院士。它的毕业生在全世界各行各业中执牛耳。   在美国众多大学中,有一百年历史的斯坦福大学历史谈不上悠久。且不说和有将近四百年历史的哈佛大学比,就是和它的邻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斯坦福大学起步也算很晚的。在斯坦福大学诞生后的头五十年里,它根本排不进美国一流大学的行列,更不要说和哈佛大学竞争了。到二战后,斯坦福大学已经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了。美国的私立大学完全靠自己筹款,政府并不提供一分钱,再好的私立大学如果经营不善,都可能面临办不下去的危险。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历史上就出现过非常严重的财政危机,最后是靠它无数事业有成而又关心母校的校友捐助度过了难关。斯坦福大学当时还没有这么多富有的校友可以依靠,它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斯坦福夫妇留下的八千英亩(三十二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澳门大小的土地,而大学的中心校园占地不到其十分之一。(斯坦福大学至今荒地多于使用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电子工业发展很快,由于和亚洲的联系比二战前紧密了很多,加州新兴的电子工业和航空工业成为了加州的经济支柱。很多公司有意从斯坦福大学购买土地,但是斯坦福夫妇的遗嘱规定学校永远不许出售土地。这样,斯坦福大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地荒着而无法发挥作用帮助学校渡过难关。   帮助斯坦福大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他后来被称为硅谷之父。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发现里面没有限制大学出租土地,于是他兴奋地声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 建立斯坦福科技园,科技园向外面的公司出租土地 99 年。在这 99 年里租用土地的公司有彻底的使用权,按自己的意愿建筑自己的公司。消息一传出,马上有很多公司表示了兴趣,并很快和学校签属了租约。1953 年,第一批公司,包括大名鼎鼎的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夏克利晶体管公司(后来诞生出集成电路的先驱仙童公司)、洛克希德公司(美国最大的军火商)和惠普公司进驻了斯坦福科技园。 对斯坦福而言,这件事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解决了斯坦福的财政问题,并且成为斯坦福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契机。对外界而言,它促成了硅谷的形成。   2. 硅谷的支柱   美国和世界先后出现过很多的技术公司聚集地。但是一旦某个或者某一批大的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这里的科技发展就开始渐渐落伍。早期的科技公司,比如 ATT 和 IBM 集中在纽约附近,但是在这两个公司之后,不再有这个量级的公司出现。波士顿附近,尤其是 128 号公路两旁曾经有过一些向 DEC 那样的大公司和不少颇具发展潜力的公司,但是随着老的公司衰退,新的公司始终不能形成规模。这个地区很难对世界信息产业产生大的影响。硅谷能够半个世纪长盛不衰,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亚太经济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靠斯坦福大学不断向硅谷注入新的技术。   很多人奇怪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波士顿为什么只能诞生一些小公司而出不来大的跨国公司。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坦福大学的办学方法和美国东部的名校有很大的不同。斯坦福不是简单地把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专业叠加,从波士顿搬到了加州,而是根据加州的情况办了一所全新的学校。只要同时在斯坦福大学和美国东部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呆过一段时间就能强烈地体会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众多差异中,最重要的是开放性。我这里讲的开放性不是指校门二十四小时打开任人进出,这个要求太低了。所有美国的大学,包括西点陆军学院和安纳波利斯(Annapolis)海军学院都是没有围墙任所有的参观者开车自由进出。我这里讲的开放性是指一个大学在各方面,从教学到科研到生活融入了当地的社区。不论是生活在田园般的普林斯顿和康奈尔,还是大都市里的哈佛和哥伦比亚,你能明显感觉你置身于象牙塔中。一个学生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和中国大学围墙里的学生一样,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而教授,则是传道、授业、解惑加上做自己的研究。而生活在斯坦福,从教授到学生都很难有置身于象牙塔的感觉。   斯坦福大学的这种开放性首先是生存的需要。斯坦福大学在地域上远离美国的政治中心,导致了它从政府获得的研究经费占整个学校经费的比例远远落后于东部的著名大学。以工学院为例,斯坦福大学和它的老对头麻省理工学院规模相当,但是前者从政府获得的经费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如果读者仔细研究一下美国顶尖大学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经费的关系就会发现,大学来自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与它到华盛顿特区的距离成反比。政府资助的研究经费对很多教授来讲并不是很容易申请。首先要写很长的申请报告,然后一轮一轮地通过评审。在评审过程中,要花很多精力去和经费的主管人员以及同行评审人做公关。在美国申请经费和在中国拿钱一样,人际关系很重要。一些教授经常请主管经费的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DARPA 和国防部(DOD)的主管们参观实验室和参加自己的学术报告。而这些政府官员们要到斯坦福听一次报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这些离政府部门近的大学自然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斯坦福远在加州,当然就很吃亏。因此,斯坦福一些已经提上终身教职并且不缺经费的教授到后来甚至懒得写申请了。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能从政府拿到大笔研究经费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和从工业界拿经费相比,拿政府的经费有很多好处。首先,美国政府的资助一般来讲强度较高,在这一点上各国政府都一样,无需格外说明。从美国政府拿科研经费,除非像研制哈伯天文望远镜这类特殊的项目,很少需要做具体的系统,只需要进行方法研究,最后交一份研究报告就可以了。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拿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容易交帐得多。比如搞语音识别研究,在中国拿了八六三的大额经费要做识别系统,而在美国只需要用计算机实现自己的算法,证明其有效即可。很少有教授会像李开复博士那样真正开发一个语音识别系统。(美国从来没有中国的科研鉴定会。)NSF 和 DARPA 等政府的科研主管机构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它为教授们省去了很多做演示系统的时间和精力,让科学家们能够把精力完全集中于研究本身。这是美国能够在科技上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几乎每年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毫无疑问,很多大学教授,乐于接受这样的项目,他们既可以专注于做学问、多发表论文,又可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美国大学教授的暑假三个月的工资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一些成名已久影响力很大的教授,更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长期大额的政府合同,比如我已经多次提到的著名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专家贾里尼克教授便是如此,他的经费常常是系里其它教授经费的总和。久而久之,他们和政府互相产生了极大的依赖,自己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   但是,凡事有一利就可能有一弊。美国政府的 NSF 和 DARPA 等科研经费一般资助的都是工业界不愿意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比如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许多项目。这些研究课题在短期内不可能产生任何商业价值,有些可能永远没有商业价值,由政府出钱来资助这些项目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某个项目有了商业价值,并且可以由公司资助时,政府会渐渐减少并且最终停止对这些课题的资助,因为政府(纳税人的代表)认为没有必要和工业界做重复的事,更没有必要和工业界竞争。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美国政府几乎没有对搜索技术研究的资助,因为它是一个已经开始盈利的技术。几周前我接待了一个中国政府代表团参观 Google,在最后的提问时间,一位官员问美国是否对 Google 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扶植和照顾,在场的 Google 副总裁回答,她觉得 Google 作为一个非常盈利的公司,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从政府得到特殊的关照。需要政府帮助的是那些小而且不容易盈利的公司,比如太阳能公司。   即使是在工程领域,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常常是非常尖端而且可能的应用面非常窄,有时发表的论文都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读,更不用说有商业意义了。贾里尼克教授讽刺这种现象是除了论文的评审者,没有人会去读这些论文。美国对政府研究经费管理很严,严格禁止拿一个项目的经费去资助自己其它研究项目,即使经费有结余,教授们也不可能用它来研究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课题。于是,拿了足够多政府经费的教授通常也就不去研究应用课题了,更不要说自己去开办公司了。久而久之,在美国东部的著名大学里就营造了一种清高的风气,大家比谁获得的政府经费多,谁的研究论文出的多,谁的研究成果理论水平高。教授们的做事方式又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生。这些学校的博士生们在学校时做实验、写论文,毕业以后接着当教授或者去大公司的实验室做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有美国最好的电机工程系和计算机系,但是麻省当教授的博士毕业生比例比斯坦福高得多。从做学问的角度讲这完全是对的,但是这种研究对创业帮助不大。   斯坦福大学远离联邦政府,从政府得到的经费相对比东部的名校少,这也不足为奇。但是,斯坦福大学守着硅谷,从工业界拿的钱比任何一个同样规模的东部大学不知多多少倍。从公司拿钱一般来讲强度不会有政府那么大,而且还要做很多具体的事。有些公司支持的研究项目甚至无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所以美国东部名校的很多资金充足的教授不屑于和工业界打交道。   但是,从工业界拿钱的好处也是很多的。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在于无论是教授还是他们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接工业界的项目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凡是和导师接过公司项目的读者对这点都会有所体会。这样用工业界的钱,斯坦福就培养和锻炼了很多技术上的全才,他们从设计并实现一种产品到项目管理都得到了锻炼。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一点好处,不过是把原来可能当教授的年轻人培养成了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主管,而不是工业界领袖和创业者。其实和工业界保持联系并且为工业界做研究对于创业来讲,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看清产业发展的方向并且找到新的机会。这个潜在的好处对于年轻的学生甚至比资深的教授们更明显,因为年轻人更愿意尝试。美国虽然在从科学技术向产品转化方面做得比其它国家好一点,但是仍然明显存在着工业界和学术界相脱节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研究的课题脱离实际,也表现在工业界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答案,而能够紧密联系这两头的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常常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斯坦福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像思科早期路由器的开发,它本身是一个工程性强但学术性弱的题目,MIT 一般是不会碰这个题目的。但是,一般的网络设备制造公司因为局限于现有产品也不会动脑筋去发明一个通用的路由器,这样波萨克和勒纳的机会就来了,他们发明了一种通用的路由器,并且因此而创办了思科公司。再比如 DSL 的发明和应用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用于 DSL 的编码方法早被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大家不过是发表几篇论文制定一些标准而已。而同时工业界生产调制解调器的厂家还在为将传输率从 14.4K 提高到 28.8K 费脑筋,它们本身没有可能做到质的提高。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约翰.查菲,当时还是斯坦福年轻的助理教授,他看到并抓住了这个机会。后来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的查菲,当时已经是信道编码的世界级专家,他比工业界的任何研究员都有更高的理论水平,同时他一直接受工业界研究经费,比绝大多数教授更会做实际的东西。在理论上查菲完善了 DSL 的编码方法并且把它变成了一种国际标准,同时,查菲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办起了 Avanta 公司,真正实现了 DSL 取代拨号上网这一跨时代的变革。   在斯坦福大学这类的例子非常多。大学对教授办公司非常理解和支持。只要一个教授能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发表足够多像样的论文,斯坦福并不限制它的教授到外面的公司兼职,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全时离开学校创办公司或者在公司里担任要职。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 轩尼诗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八十年代他在发明了精简指令集(RISC)的处理器 MIPS 后,便合伙创办了 MIPS 公司。在以后的多年里,他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办公司上,而不是在斯坦福的教课和搞研究。几年后,MIPS 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又卖给了它最大的客户 SGI 公司。轩尼诗本人才从工业界抽身出来,回到斯坦福担任了工学院院长。经过在工业界的一番闯荡,轩尼诗成为了难得的管理人才。几年后,他开始担任斯坦福的校长直到今天。现在,轩尼诗仍然是 Google、思科和另一家上市公司 Atheros 的董事。   开放校园的真正含义在于像斯坦福那样,让大学融入社会。开放是斯坦福的本,而厂校结合是它的用。后者保证了大学开放校园的具体实施。   北美的很多工科好的大学,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都强调厂校结合。麻省理工学院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业界的知识,和 ATT 等大公司建立了共同培养学生的计划(program),进入该计划的学生要在 ATT 工作一年(四个暑假),作为回报 ATT 公司支付该学生的学费,美国不少大学有这种类似于奖学金的计划。这对于进入这些培养计划的学生来讲当然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既解决了昂贵的学费问题(注释:美国私立大学学费是中等收入家庭无法承受的),又得到了很好的工业界工作经验,将来无论是去工业界还是继续读研究生都大有好处。但是,这种松耦合的结合对大学和公司的直接帮助都不是很大。对于学校来讲主要的好处不过是大公司替它资助了一些学生,同时替它承担了一部分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学生们在公司做的题目和学校通常毫无关系,这种合作对于学校的科研帮助非常有限。对于公司来讲,虽然有了从名牌学校优先选择优秀学生的有利条件,并且这些学生工作后进入角色会比同龄人快一点。但是,这些学生,大部分是本科生,毕业以后并不一定要去赞助他们的公司工作。在实习期间,他们也根本不可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新的思想和技术。   斯坦福和硅谷的厂校结合要超出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许多。斯坦福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人才的培养上给予了硅谷公司直接的帮助。在技术上的帮助反映在大量优秀的教授直接到硅谷的公司任职和研究这些公司的科研项目,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在人才上的帮助首先反映在大学一直在为硅谷各个公司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硅谷公司多数的工程师并没有硕士学位,不少人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专业水平需要提升,斯坦福大学为这些人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进修计划,他们可以每学期在大学修一两门研究生的课程,这样三到五年就能拿到一个硕士学位,有的人甚至一边在公司全职上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斯坦福读博士。虽然有时候一个博士学位要读十年八年,但毕竟是能在全职工作条件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好办法。当然,如果有人不想拿学位只想听一两门课也是可以的。硅谷的公司深知职业培训的重要,一般都会在时间上和经济上鼓励员工追求更高的学位。为了方便硅谷员工修课,斯坦福大学有很好的远程教育网络。学生不必到课堂上听课,可以在家里电视机前上课。斯坦福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通过有线电视向校园和硅谷实时转播,它自己的学生也没有必要到教室去。很多人一学期没有踏进教室照样学得很好。万一上课的时间和上班的事情有冲突,在职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到图书馆借出课程的录像补习。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有其它大学为周围的公司的员工提供了如此方便的职业教育机会。   在斯坦福读在职博士的硅谷员工通常比刚刚本科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因为一方面他们有工业界的经历,知道哪些课题今后对自己帮助大,另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需要靠教授的助学金生活,他们更看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而不是他们手上的钱。(对于没钱的刚毕业的学生,常常要为了争取奖学金而牺牲自己的兴趣。)世界各国的博士生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花了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课题毕业以后可能没有用途,因为博士生不完全有选择课题的自由,有时也太不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在硅谷工作过的博士学生一般不存在。这使得斯坦福高级人才培养的效果非常好。   斯坦福大学也为硅谷和工业界培养了很多管理人才。有八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斯坦福商学院在美国和哈佛商学院齐名。硅谷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到那里去充电。为了方便日理万机的公司负责人也能到商学院进修 MBA 的学位,斯坦福除了有一般的 MBA 课程外还提供了专门给公司执行官们开设的 EMBA 课程。   当然,从斯坦福拿任何一个学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有句话,哈佛难进,麻省难出。而斯坦福大学实际上是既难进又难出,它对学生一贯采用严进严出的做法。有人认为只要给斯坦福捐一大笔钱就能混进学校,这个想法完全错误。因为斯坦福并不缺钱,而且不会为了钱去砸自己的牌子。(哈佛等大学同样杜绝这种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入学)根据斯坦福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它本科生的四年毕业率只有 75% 左右,即使到第六年,毕业率也只有 95%。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四年内完成不了本科学位,有百分之五的斯坦福本科生最后拿不到学位。这个淘汰率比中国最好的大学不知道要高多少。斯坦福的博士生淘汰率就更高了,很多人读了几年因为无法通过博士资格考试(Qualification Exam)不得不拿个硕士学位走人。以它的电机工程系为例,每年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要被资格考试刷掉,当然每个人有两次机会。   除了为硅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养人才外,斯坦福在帮助硅谷转型方面贡献很大。八十年代以前,硅谷的支柱产业是半导体。八十年代以来,从斯坦福孕育出的思科公司、太阳公司和 SGI 公司(太阳公司在九十年代的主要竞争者),推动了整个硅谷从半导体到硬件系统的转型。九十年代末,诞生于斯坦福的雅虎和 Google 以及无数小的互联网公司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实现了硅谷的又一次转型。今天,斯坦福在能源、材料等方面的一些新技术正在帮助建立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这个产业可能比互联网更大。   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带动了地区性经济,另一方面它又是硅谷崛起最大的受益者。硅谷的公司为斯坦福提供了巨额的研究经费和捐赠。在历史上,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和 Google 公司都是斯坦福的赞助者。仅惠普的创始人休伊特 2001 年就向斯坦福捐赠了四亿美元的巨资,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给予教育机构最大的一笔捐赠。2005 年,斯坦福收到的捐赠首次超过了它的老对头哈佛大学,完全是托 Google 创始人和员工的福。斯坦福收益于硅谷的地方远不止在财政方面。由于硅谷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学生的就业率成为美国最高的,很多优秀学生正是冲着找工作方便这一条原因才选择斯坦福大学的。守着硅谷自然有得天独厚的创业和与工业界合作的机会,这又成为一些优秀教授选择斯坦福的原因。正是靠着硅谷的兴起,斯坦福大学才从二战后一个地区性大学一跃成为美国一流大学,继而又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仅偏向于理论研究,而且研究方向也未必有很大的前景。大学教授看上去自由自在,可以研究自己有兴趣的课题,不像公司里的人被绑在上司交给的任务上。但是因为没有经费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大学教授天天围着经费转,政府有什么经费他们不得不申请什么课题。几年前在欧洲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就这个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畅所欲言,贾里尼克教授听得不耐烦了,讲道你们在这里吵来吵去白浪费时间,还不是各国政府给你什么钱你就干什么课题。这是一个大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但它确实是实际情况。在 2000 年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计算机科学在美国进入低潮,很多计算机科学家都转行去搞生物统计和生物信息处理了。而现在,大量学习生物统计的博士生毕业了,而学术和工业界对生物统计根本没有增加多少需求,很多博士生将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这是政府计划性很难避免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3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策划界存在三大问题
pkustm 2010-10-17 08:13
中国的策划界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策划没有灵魂。创意是策划的灵魂。没有创意的策划和平淡无奇的工作计划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的策划方案像冷若冰霜的产品说明书(创意是脑力产品)。而没有创意为起点,很多策划方案就是一个文案或者几个枪手照猫画虎,如上流水线一样完成的,结果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味同嚼蜡。设想如果人人都可以照搬照套完成的方案,客户需要请策划师来策划吗?没有与众不同的创意,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客户和市场又怎么能心服口服呢?这一点造成的贻害却相当巨大,很多人以为策划就是工作方案。 当然,只有创意也不行。没有策划论证实施的创意,只是纸上谈兵,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的点子和想法。造成的贻害是有些人以为策划是骗子,因为的确有所谓中国x大策划人物、点子大王何x坐牢受监的。 所以,由于策划界的不当行为,无意中给市场留下了一个副作用---策划的启蒙教育的问题。 第二,理论与实践脱节。柳传志(联想董事局主席)前不久和中科院合作创办了创业基金,当问及为什么以前中科院邀请他合作时他为什么不愿意,他直言不讳地说,以前中科院重理论而能够产业化的项目太少。 中国各行各业的理论界和产业界脱节是人所共知的诟病。对于创意和策划界也一样,搞理论的始终没有什么令国内外同业认同的理论建树,定位(position)、创意ROI理论、4p-11P营销、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战略竞争(strategy competition)等等无数的概念都是西方的舶来品,而且搞出的创意和策划作品经常难于产业化,更乏经典;搞创意和策划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对自己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说不清个子丑寅卯,对理论的领悟鲜有自己的见解,很多人对别人的策划和自己照猫画虎的策划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无法提高水平,就如中国的足球队一样,以为踢过几年足球,就可以当教练了,自己是放羊的,徒弟或儿子还是放羊的。 而相比较身处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因为它强烈的产业化意识和成果,不仅奠基并创建了著名的美国硅谷,孕育了享誉世界的现代科技文化,毕业生创造了世界上众多的一流企业,如HP、苹果电脑、Google、Nike、Sun、Yahoo、Cisco、EBay、Electronic Art、Gap等,以及数以百计的美国知名上市公司,还有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第三,做策划却不懂经济。由于中国搞策划的大多为文人出身(以广告公司文案为多),深受传统思想影响,乐于谈经,耻于论孔方兄。不久前参加过深圳一个影视广告界大聚会,四、五百人,却只有不超过3个人懂证券市场。而国内策划界更是很多人不懂股票,对专业的经济分析、产业政策研究报告看了如坠五里云中。很多所谓的大师不是热衷于玩文字,就是热衷于玩假、大、空的概念,满足一些人好大喜功的需求,根本不顾忌成本、行业趋势、资产损耗,无法和经济产出挂钩,使策划成为被一些人看轻的文字游戏。 我们正处在一个资本说话的时代,如果还像古人那样抱残守缺,整天在古经卷里钻研茴香豆有几种写法,以前贬斥搞技术是奇淫技巧,使中国错失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今天又以为资本和经济是洪水猛兽,又怎么能给客户和市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带来符合需要和未来趋势的策划呢? 出处:blog.sina.com.cn/xyg2088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 庆国庆硅谷中国之夜《红旗颂》观感
liwei999 2010-9-21 19:08
这是上周末硅谷文艺界庆祝祖国国庆的一场大型歌舞晚会《红旗颂》。硅谷文艺界各种社区活动和演出很多,其中最正式最精彩也最能反映硅谷文艺界整体水平的是十月国庆大餐和二月春节(《硅谷春晚》)这两场大戏。 这场大型国庆演出的总领导是硅谷侨领也是我的安徽老乡何(孔华)大姐,导演是老友何晓明。为了这场演出,两位精心准备了好几个月。何晓明说起这台节目的制作,总是手舞足蹈的样子。按照他的思路,整台晚会一气呵成,无缝连接,利用电脑合成历史音影,配上旁白,让建国60多年的历史画卷展现给观众,让精心挑选的歌舞节目串联成一部舞台史诗。为了做到完美,湾区顶尖的文艺制作和表演人才聚集在一起,共襄盛举。声乐艺术家请来了党伟光,舞蹈艺术指导是湾区两位有名的舞蹈教育家何晓佩和Mary Lima。 看了现场,感觉确实不错,特别是开场的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配上气势磅礴的《红旗颂》音乐和舞蹈,非常有震撼力。旁白写得也很讲究,有气概而不八股,据说是张沪光创作,朗诵是冯明义教授,音色浑厚,无可挑剔。整台节目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我想起红色中国的永久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样的形式使得节目显得紧凑而唯美,与《硅谷春晚》那种诙谐轻松的形式迥别。作为背景的历史镜头和录影,尺寸稍微小了点儿,估计是存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困难。如果能扩大到全屏幕,效果会更好。 有老友跟我说,美国真是一个包容而伟大的移民国家。很难想象在亚洲的国家,外族背景的人群可以自由的聚会,大张旗鼓地歌颂庆祝他们的祖籍国而不遭禁止和嫉恨,更不用说所歌颂的是意识形态的对立面红色中国。(想想在南亚印尼菲律宾的华人,对于祖国的怀念只能低调行事。同理,也很难想象类似的歌颂庆祝能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身上。)细想起来,确实是这么回事,作为一代移民,我们对美国的自由和包容精神,感同身受,心存感激。在现今的美国(50年代麦卡锡时代另当别论),公开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歌颂红色中国的革命历史,没有任何问题,这是自由的应有之义。这样的活动作为凝聚华裔社区的文化活动,是受到美国政治家鼓励和支持的。比如,除了领馆领导外,这场演出的嘉宾就有不少华裔和非华裔的本地官员(市长)和议员到场祝贺、颁奖和助兴。有意思的是,演出开始的时候,全体起立,奏国歌。主办人员安排的是先奏美国国歌,然后奏中国国歌,算是在怀念歌唱祖国的同时,也表达了我们新移民对美国的真诚认同和敬意。 华裔移民是美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一贯遵纪守法,其实,现如今《红旗颂》的文化历史、思乡怀旧色彩,远远超过意识形态的执着。红色中国发展到改革开放的现代中国,这段历史给我们这代人的文化传承和烙印,不可磨灭。那些历史积淀下来的经典老歌(所谓红歌),已经融化在我们血液里。我以前写过这种感受: 引用: 今夕何夕。偌大的音乐厅满场座无虚席,流光溢彩,热情涌动,仿佛岁月倒流,重回故国。我知道这几千观众都是我的大陆同胞,我们走过相似的路程,有很多共同经历,岁月如歌,歌载岁月,对过去和故国的怀旧几乎不可救药,随着时间而加深。音乐唤起的不仅仅是熟悉的歌声,它唤起的是我们对人生似幻如梦的感慨,唤起的是游子的乡愁。 摘自《立委:今夜,我来追星》: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44011 相关报道: 1《中国之夜――红旗颂》大型文艺晚会取得圆满成功( 黎志滔 ):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2,66480,66480#msg-66480 2 《立委:硅谷的中国之夜》(2009) 3.【立委特别推荐:毛泽东博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0547 4. 立委点评《硅谷春晚》 (立委说明:对不起,观看幻灯,需要翻越万里长城: 。)
个人分类: 文艺点评|5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硅谷情仇
liuxiaod 2010-9-13 04:30
三十多年前,那还只是一小群几乎同龄的理科书呆子的玩具,而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便是这个世界里的两位海盗...     2010年,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55岁了。   1975年,全球第一台个人计算机Altair横空出世,到现在,仅仅才过去了35年。仿佛就在一瞬间,个人电脑已经突变为年销量高达三亿个、年产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很难想象,就在三十多年前,那还只是一小群几乎同龄的理科书呆子的玩具,而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便是这个世界里的两位海盗。   现如今,史蒂夫乔布斯已成为一代人的文化偶像,他是时尚的引领者,是酷的终极化身;而比尔盖茨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并逐渐从一个精明的资本家蜕变为一个慈善家。据乔布斯说,他们两个人每隔几星期就会通一个电话。   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他们之间的区别,远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而他们之间的联系,却远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大得多。    不约而同的革命   1975年,就在隔壁妓女的叫声和床震的吱呀声里,微软诞生了。比尔盖茨出了909美元,保罗艾伦出了606美元。1976年,沃兹卖掉了心爱的惠普65可编程计算机,乔布斯卖了自己的大众汽车,凑了1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在乔布斯养父家的车库里,苹果公司就这样诞生了。   学生运动激烈的197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催泪瓦斯弥漫的校园,暴乱的学生们四下逃窜。在草坪的树阴底下,一个长头发、大胡子、身穿蓝色牛仔裤的年轻人冷眼观望着这一切,并对身边同样外表邋遢窘迫的朋友史蒂夫沃兹尼克不屑地说道:我们才是真正的革命家。   史蒂夫沃兹尼克是个如假包换的技术狂。他刚刚才认识身边的这位朋友,他叫史蒂夫乔布斯,还是个高中生,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至今父母下落不明。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沃兹和乔布斯走到了一起,但他也无奈地意识到,这位朋友并不是他的同类人:我只看到了字节和电路板,可他看到的却是世界的因缘和秘密。   1975年,通过一本名为《大众电子学》的杂志,乔布斯了解到这个世上出现了一个新玩意这个名为Altair的长方形盒子,据说是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乔布斯蓦然发现,这个东西和沃兹一直以来在研究的那个东西很相似。   乔布斯兴奋地把这件事告诉沃兹,并说他要把这项技术变成电子企业。1976年,沃兹卖掉了心爱的惠普65可编程计算机,乔布斯卖了自己的大众汽车,凑了1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在乔布斯养父家的车库里,苹果公司就这样诞生了。乔布斯自任1号雇员,负责公司的贷款和产品推销,而2号雇员沃兹则是苹果电脑真正的亲生父亲。   与此同时,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大众电子学》杂志上的里程碑新闻同样传入了一位哈佛学生的宿舍。他年仅20岁,却已经戴上了高度近视眼镜。如果不是在设计程序,这个技术狂就是在打扑克牌,那是他唯一的爱好。他是个毫无品味的人,穿着肮脏的毛线衫,几天都不会洗一次澡。没一个女人会看上他。   他的同学史蒂夫鲍尔默跑进了他的宿舍,把《大众电子学》递给了他。这位名为比尔盖茨的学生正在睡觉,却突然之间兴奋地跳将起来,敏锐的头脑告诉他,他的机会来了。这台名为Altair的个人计算机虽然不是他的发明,但他却意识到,只有他才能让这台机器变得完美。如果想让使用者不用按钮,而是以键入命令的方式来操作这台机器的话,那它就需要一个程序语言。而他比尔盖茨就拥有这个程序语言:Basic。不过,和西海岸的乔布斯一样,盖茨并非Basic语言的亲生父亲,它属于他的高中同学保罗艾伦。   害怕失去商业机遇的盖茨立刻决定辍学,和艾伦一起赶往Altair的诞生地:位于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的微仪系统家用电子公司(MITS)。盖茨以对自己极其有利的条件说服了个人电脑之父爱德华罗伯茨使用自己的程序语言。他在MITS公司街对面的汽车旅馆租下一个房间。就在隔壁妓女的叫声和床震的吱呀声里,微软诞生了。比尔盖茨出了909美元,保罗艾伦出了606元。这就是微软的启动资金。   首次相遇   你好,我是比尔盖茨。他向乔布斯伸出了手。被簇拥着的乔布斯正享受着人生中第一次当明星的感觉,他根本没看盖茨一眼,而是跟随着人流,回到了展位的旁边。   1977年,西海岸电脑展。乔布斯在展厅的正门口用5000美元高价租下了一个惹人注目的展位,他将于此推出苹果公司的第二代产品AppleII。如果说,只有那些痴迷于电路板的爱好者和工程师才懂得如何使用全球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话,那么现在,第一台为普通消费者设计的个人电脑诞生了。AppleII虽然拥有一颗沃兹的心,却也拥有一个乔布斯的灵魂这位曾经痴迷于毛笔书法和东方哲学的商人,实在太明白所谓设计感对于消费者而言有多重要了。   出乎沃兹的意料,乔布斯剃去了胡子和长发,穿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件西装。大门渐渐打开,成千上万个饥渴的年轻人冲进展厅,其中便有仍然默默无闻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一样,他也意识到了这一时刻的重要性,于是也第一次穿起了西装。就在此之前,他听说苹果公司有意以21000美元买下Basic程序的特许使用权,这将是他人生中的第二笔大生意。   你好,我是比尔盖茨。他向乔布斯伸出了手。被簇拥着的乔布斯正享受着人生中第一次当明星的感觉,他根本没看盖茨一眼,而是跟随着人流,回到了展位的旁边。   嗨,你在干什么呢?!那是比尔盖茨啊!沃兹焦急地窃窃私语道。   是啊。不过,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是别人来找我,而不是我去找别人。乔布斯轻描淡写地说道。他继续向他的第一批崇拜者讲解他的孩子,并把盖茨永远地晾在了一边。不可一世的乔布斯永远不会想到,十几年之后,这位戴着厚镜片、不起眼的小个子将以胜过他几百倍的方式复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我23岁时,我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当我24岁时,我已经是千万富翁了;当我25岁时,我已经是亿万富翁了。但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我做这个事情,不是为了钱。恐怕连乔布斯自己都无法想象,当时的自己到底有多骄纵肆意。他拒绝向克里斯安和他们的私生女丽莎支付抚养费,甚至拒绝承认丽莎是自己的孩子;他拒绝给一起创业的员工任何股份和期权,却无止境地压榨着他们,当他们的工作达不到他的要求时,他会脏话连篇,甚至暴力相向。他根本想象不到,灾难正在向他迫近,而那个被他忽略的比尔盖兹,将给他致命的一击。    二次交锋   史蒂夫,我们最近开发了Excel、Word、Chart和File。你有兴趣吗?乔布斯自恋地抚摸着心爱的Macintosh,再一次置盖茨于不顾。如果你不要的话,那我将卖给IBM。乔布斯迟疑了一下,回头望了盖茨一眼。在IBM和微软之间,他无奈地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选择。   1984年,乔布斯请来了好莱坞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将为苹果公司拍摄一部名垂千史的广告片,其目的在于推销苹果公司的最新产品Macintosh。这是公司研究员杰夫拉斯金的孩子,可乔布斯再一次无耻地将其拥为己有。   然而,无论Macintosh有多优秀,也无法驱散乔布斯心中的阴霾。1980年,电脑主体巨头IBM突然宣布进军个人电脑产业,并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抢占了市场的一半份额。这让乔布斯咬牙切齿,而他找到斯科特拍广告片也正是意在攻击IBM。   而在加州北边寒冷的西雅图,羽翼渐丰的比尔盖茨却没有乔布斯那样固执。敏锐的他再一次嗅到了机遇的美妙味道。你知道黑手党怎么说来着。亲近你的朋友,但更要亲近你的敌人。盖茨的头脑很明白,庞大的IBM远比苹果危险得多,但征服IBM,就是征服世界。   1980年的一个星期一。在IBM负责软件开发的工程师杰克萨姆斯给位于微软八楼的盖茨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从那一刻开始,比尔盖茨成为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就在那个电话一星期之后,盖茨、艾伦和鲍尔默来到了IBM迈阿密总部。为了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电脑,IBM对微软说,他们需要两样东西:程序语言和操作系统。   程序语言?没问题,盖茨有他的Basic。操作系统?也没问题!盖茨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商业头脑:我们有你们想要的东西。IBM想要打败苹果,就需要我们。急切的IBM答应了盖茨精明的合同要求,他们将仅仅拥有此操作系统的使用权,而它的所有权仍然将归盖茨所有,后者还拥有向其他电脑公司贩卖它的权利。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这条合约规定的话,那盖茨或许将永远不可能成为全球首富。   然而,真正的问题是,微软真的拥有一个操作系统吗?当艾伦和鲍尔默面面相觑、冷汗直流时,笃定的盖茨却提醒艾伦道,艾伦有一个早已被自己遗忘的朋友,他叫蒂姆帕特森,他创造了一个操作系统,却苦于无人购买,如今正陷于困顿之中。前途未卜的艾伦独自一人赶到了帕特森家,并向后者提出,想以5万美元购买他那个操作系统的所有权。帕特森顿时哑口无言,觉得天上掉下了馅饼,可他根本不知道,当他的心血被改头换面转卖到IBM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财富。而这个操作系统,便是DOS。   让我们回到1984年。盖茨首次步入位于加州库佩迪诺的苹果总部。这一次,他相信自己不会失败而归。苹果总部的草坪上飘扬着海盗旗,每个研究员的桌上也装点着海盗标志。展示台慢慢地转动,乔布斯的孩子Macintosh出现在了盖茨眼前。盖茨震惊地发现,这个电脑完全和他与IBM合作制造的那个不同:不再是绿色的字符和抖动的键入点,而是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如果他能和乔布斯达成合作协议的话,那么,他将有机会打开这个机器看一看,看看这个系统到底是怎么来的。史蒂夫,我们最近开发了Excel、Word,Chart和File。你有兴趣吗?乔布斯自恋地抚摸着心爱的Macintosh,再一次置盖茨于不顾。如果你不要的话,那我将卖给IBM。乔布斯迟疑了一下,回头望了盖茨一眼。在IBM和微软之间,他无奈地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选择。   1985年2月24日,乔布斯度过30岁的生日,乔布斯请来了爵士名伶艾拉费兹杰拉德给自己献唱庆生。可他在微醺中惊恐地发现,在这个公司,已经没人想为他献上祝寿词了。他亲手创立的苹果公司,已经被他自己逼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是他自己把苹果分裂为了水火不容的Macintosh派和其他派,也是他自己,使绝望的同伴沃兹萌生了离去之意。   5月,约翰斯卡利联合市场部总裁默里麦金纳对苹果的未来做出决定罢黜乔布斯。乔布斯满心以为公司董事会站在自己的一边,却没想到董事会联合进行投票正式剥夺了他在苹果公司的工作。   就在乔布斯辞职之际,比尔盖茨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出世了。盖茨仍然拥有这个系统的所有权,并积极地把它贩卖给各种电脑厂商。它终于让盖茨登上了全球首富的宝座。而它的名字便是Windows。   苹果公司蓦然发现,自己被盖茨和微软无耻地偷窃了技术,并以绝对的优势占领了市场份额。他们控告盖茨侵犯版权,这将是一场长达十余年的官司。    王者回归   如果盖茨还持有当初1.5亿美元的苹果公司股票的话,那么,现在,光是这个投资,就将为微软带来每年50亿的利润。可并不看好苹果的盖茨,却早在几年前就转卖了这些股份。   1987年到1997年。比尔盖茨是这十年里唯一的明星。1997年,微软已是市值2500亿美元的怪物。而苹果呢?1996年,它亏损了10亿,而且数字还在扩大。在几任外来者手里,苹果公司丧失了所有曾使它如此成功的创新能力。它的股价也从1992年的60美元跌落到1996年底的17美元。   也许,是时候让那位苹果的弃子回归了。现在,乔布斯不但是NeXT公司的总裁,还是著名动画公司皮克斯的总裁:1983年,《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准备离婚。为了应付所需的财产分割,他不得不忍痛出卖旗下的皮克斯。乔布斯以1000万美元买下了包括人员、电脑和软件在内的整个动画制作组。1995年,不断亏损的皮克斯以全球第一部3D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震惊了整个电影界,也让乔布斯再次回到了镁光灯之下。   1996年12月2日,乔布斯再次来到了苹果总部。这是我1985年离开之后,第一次踏上苹果的土地。在公司8楼的会议室里,束手无策的苹果炒掉了当时的CEO吉尔阿梅里奥,并以3.775亿美元现金收购NeXT,与此同时,还支付了150万股票给乔布斯本人。回归的乔布斯此时已经很明白,他一生的敌人,并非别人,而是现在正和苹果打着官司持久战的比尔盖茨。   乔布斯即将走出一步让所有人都不得不咋舌的险棋。1997年8月6日,在乔布斯的引诱下,盖茨使用1.5亿美元购买了苹果公司的非投票股票,这笔资金拯救了危在旦夕的苹果,而作为回报,苹果放弃控告微软侵犯版权的官司,并在每一部Macintosh上内置InternetExplorer和Office。盖茨笑得更加开心了,或许,他早已忘记他曾经最爱说的那句话:亲近你的朋友,但更要亲近你的敌人。   1997年。波士顿MacWorldExpo(苹果产品展览会)。乔布斯重出江湖,王者的双鬓染上了白发,但他仍然穿着标志性的黑色高领长袖T恤衫和Levis牛仔裤。现在,他是苹果的临时首席执行官,拿着象征性的1美元年薪。我们要摈弃让苹果胜利,微软必须失败的观念。乔布斯向世界宣布苹果和微软的合作,比尔盖茨在他背后点头微笑着。他无法想象,自己的这一步无疑就是放虎归山。   而我们终于进入了苹果的十年。乔布斯用了仅仅一年时间,就让苹果转亏为赢。1998年,苹果推出笔记本iMac。2001年,iPod和iTune横空出世乔布斯把苹果公司带到了音乐的世界。2007年,乔布斯推出触摸屏智能手机iPhone(手机上网),颇具前瞻性地把苹果带到了手机业。然后,是2010年的iPad和iPhone4。   短短十年,苹果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乔布斯是这个帝国的绝对君主,他无所不在的阴影早已超越了个人电脑范畴,从而成了横跨IT、手机和多媒体三大业务的领袖偶像。毋庸置疑,所有这些标新立异的产品都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也正是他,在Mac、Phone和Pad之前加上了那个决定性的、小写的i。i有两层含义,一是互联网(Internet),二是个人(individual)。个人电脑的时代已经过去,他说,下一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
个人分类: 历史|1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没有物理学家威廉?肖克利 就没有硅谷
liuxiaod 2010-9-10 23:33
惠普无疑是硅谷最早的电子公司。这家成立于30年代的著名公司成了硅谷历史的源头。但是真正点燃硅谷之火,使这块土地燃起壮观的电子之光的,还要等到五十年代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驾到,这就是威廉肖克利。是物理学家肖克利博士非凡的商业眼光,成就了硅谷,也是肖克利博士拙劣的企业才能造就了硅谷。他是硅谷的第一公民。 1999年,《洛杉矶时报》评选出了本世纪经济领域5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并列第一的是美国发明家维廉肖克利、罗伯特诺伊斯和杰克基尔比,他们三人发明了晶体管与集成电路板,从而使大量电子消费产品的体积大大缩小。 因为发明晶体管,肖克利和另两位同事荣获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种用以代替真空管的电子信号放大元件,是电子工业的强大引擎,是计算机革命的关键,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也因此有人说:没有贝尔实验室,就没有硅谷。 这位计算机历史上最有头脑、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其一生别有意味。 成长历程 肖克利,1910年生于伦敦。父母都是美国人,父亲是一个矿冶工程师,当时被派驻在英国。3岁,随父母举家迁往加州,在那里长大。考虑到他们的儿子在家里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肖克利夫妇直到儿子8岁时才让他去上学。但是,他并不喜欢学校。从事矿业的双亲从小给他灌输科学思想,肖克利的母亲教他学习数学。但是,对他产生特别重要影响的人是邻居诺斯教授,一位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10岁的肖克利是诺斯家的常客,和教授的两个女儿一起玩,就像他的儿子一样。诺斯喜欢孩子,喜欢吸引他的小听众。一次,他们谈到无线电,肖克利把天线与地线弄混了,无线电波的概念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他以为地上的线是一条线,而空中的线是另一条线。诺斯向这位好奇的小听众解释了电波耦合的原理,他忽然觉得豁然开朗。 肖克利在上洛杉矶好莱坞高中前曾在军事学院度过两年时间。他还花了一段很短的时间在洛杉矶培训学校学习物理。肖克利发现他在这方面很有天分,他的解题方法与老师讲的传统解题方法完全不同。从好莱坞高中毕业时,他没有取得物理奖,这使他很失望。虽然他获得了最高分,但是物理奖还是没有颁发给他,因为他的物理是在别处学的。 1927年秋,他进入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他曾想选修球面三角课程,但他扭伤了脚踝,因此没有完成体育课。学校有规定,那些没有完成选修球面三角的请求。肖克利从他这次经历中得到了教训:是我自己在注册办公室放弃了,我没有意识到我可以打破这种例行公事,直接去找校领导。 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一年后,他进入Cal Tech, 在那里他有很多出色的老师和指导者,包括教物理理论入门的威廉豪斯顿以及里查德托尔曼和里纳斯鲍林。肖克利崇拜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也尊重冯诺依曼,因为他对抽象事物的描述精练而优美。 193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得到学士学位,然后考入了麻省理工,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氯化钠晶体中电子波函数的计算。1936年,获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不久,位于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副主任凯利来麻省挖角,将肖克利挖走了。先后从事过真空管和氧化铜半导体放大器的研究。二次大战期间,他被分配到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海军反潜艇的研究,1944年到1945年又当过国防部的顾问人员。在新泽西州的贝尔基地,他雷达装置做些电子设计,在那段时间,肖克利获得了最高荣誉勋章。他的主要贡献是将雷达用于B-29轰炸机。 1945年,他回到贝尔实验室,成为新设的半导体研究小组的两个负责人之一。肖克利恢复了他的固体物理研究,希望找到电子管的替代品。电子管装置体积大、成本高、易碎并且耗电,把它们一起装在在计算机里或电话交换中心时,它们会释放出巨大的热量。这个用了数百万个管子不断被烧坏,中继器不断失灵。固态元件的替代方法应该是出路。 贝尔实验室很庞大,在40年代末期,有5700个员工,其中包括2000个高水准的技术人员。到了70年代中期,增加到17000员工,每年发表2300篇论文,700个专利,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研究组织。贝尔实验室是美国电话与电报公司的研究部门,而西方电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是它的生产部门。公司主要的业务是通讯系统。但是由于贝尔系统对于美国电子通讯几近独占的地位,常受到反托拉斯的控诉。由于这种担心,贝尔实验室不但强调它作研究而且强调是做基本研究。1956年,贝尔实验室被迫宣称同意放弃晶体管的专利。1984年,经过多年的缠讼,美国电话与电报公司终于宣布分解为六个地区性的通讯公司加上缩编了的贝尔实验室。不过,从4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贝尔实验室的确是名符其实的庞大工业界研究机构。 催生晶体管 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开始研制新一代的电子管,具体由肖克利负责。1947年圣诞节前两天的一个中午,肖克利的两位同事沃尔特布莱登(Walter Brattain)和约翰 巴丁(John Bardeen),用几条金箔片,一片半导体材料和一个弯纸架制成一个小模型,可以传导、放大和开关电流。他们把这一发明称为点接晶体管放大器(Point-Contact Transistor Amplifier)。 不过,肖克利虽然是巴丁和布莱登两个人的上司,但是他却并不能够自动的列名为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人。点接触晶体管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都只有巴丁和布莱登两个人的名字。对此,肖克利大为失望,也激发了他发明的潜力。1948年1月23日,也就是点接触晶体管发明整整一个月的时候,肖克利想到了结型晶体管的方法。结型晶体管所有的作用都是在半导体内部完成的,这就可靠的多了。结型晶体管为固态电子指出了道路,也成了真正有用的晶体管。1950年11月,肖克利出版了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电洞一书,这是基于他在贝尔实验室所给的一系列演讲写成的,成为这个专业的经典著作。1951年,他领导研究小组研制出第一个可靠的结型晶体管,这项发明证实了肖克利作为研究室主任的天赋。他知道如何找到问题的根本。以他精练的风格,不论是以文字还是口头表述,他都能把实验导向一个新的、通常是正确的方向。 于是,世界上有了晶体管。由于它的放大原理,它可以完成快速计算机操作的本质。晶体管具有很大的潜力,它与电子管不同,不需要预热时间,不会产生热量,不会烧坏,它也不会漏气和爆烈。电子管需要1瓦特的功率,与之相比,晶体管只要百万分之一瓦特。晶体管比电子管更快、更小,为小型计算机奠定了基础。60年代初,肖克利写道:能用晶体管实现的功能用电子管同样可以做到,但它却没有同样的容量、能量和可靠性――虽然花了很长时间研制的晶体管才达到这种可靠性。 晶体管将引发电话工业、通讯和计算机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有一个工程师评论道,要求我们预言晶体管将能做什么,就象问谁首先能把车轮放在一头公牛上一样预见汽车,手表,或高速发电机。 利用电子的流动性,像真空试管一样,结合硅的特殊特征,晶体管放大并交换信号。设备体积变小了,而可靠性增加了。助听器、收音机、唱机、计算机、交换设备、卫星和月球火箭都因为晶体管的应用而有了新的突破。晶体管意为传输电阻器,是发明人人临时取的名字,却一直延用至今。这些半导体如三极管,控制把电压用于第3终端在2个终端之间流动的电流。过去常用于交换呼叫的笨重继电器,被晶体管代替。像第一部电话一样,第一支晶体管看起来很粗糙。 20世纪第一发明背后的英雄们 发明晶体管的另外一位科学家巴丁,是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史上唯一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奖的人。巴丁的父亲是一个解剖学教授,也是威斯康辛大学的医学院院长。巴丁1928年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的电机系,他先在海湾石油公司做了三年地质物理的工作,1933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固态物理,并于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在哈佛大学作研究,1939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1941年到1945年,他在海军武器实验室工作。战后,他加入了贝尔实验室,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后来,他在1951年又回到学术界,到伊利诺大学任教,从事超导物理的研究,超导的研究是他在哈佛大学早期的研究兴趣,但是这个问题物理学家一直没有解决。1957年,巴丁与他的博士后研究员库伯(Leon Cooper,1930-)和研究生施利佛(Robert Schrieffer, 1931-)终于一起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超导理论。他们三个人因而得到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巴丁也成为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奖的人,到目前为止,他仍然是保持这个记录唯一的一个人。 发明晶体管的第三位科学家是布莱登。布莱登的生平与中国有一点关系,他1902年出生在我国福建省的厦门。当时,他的父亲是到中国来教书的美国教师。布莱登小时候回到美国以后,在华盛顿州长大,并于1929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的物理博士。他毕业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而且一直工作到65岁退休。退休以后,他到华盛顿州老家,他的母校惠特曼学院(Whitman College)教了五年书,才真正退休。布莱登曾经来过台湾演讲。布莱登也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当中唯一的实验学者。第一个点接触晶体管就是他做出来的。 有这么多有才气的科学家在同一个公司做事,自然免不了会有一些竞争和不同的意见。肖克利、巴丁和布莱登三个人中间。当贝尔实验室1948年要申请点接触晶体管专利的时候,这个给巴丁和布莱登的专利申请毫无困难。肖克利却无法申请到一个场效晶体管的专利,因为在战前已经有黑尔(Heil)、波欧(Pohl)和里连费尔德(Lilienfeld)等人的工作。在发明了晶体管以后,为了功劳谁属,巴丁和布莱登两个人与肖克利闹得很不愉快,终于请调离开了肖克利的小组。巴丁在1951年离开了贝尔实验室,这也是部份的原因。 宣布发明晶体管以后,最初引起的反应非常之低。这跟贝尔实验室辛辛苦苦保密好几个月,而且发明晶体管的人都非常兴奋的情形比较起来是很奇怪的一件事。纽约时报把这个消息摆在第46版收音机谈话段落的最后,而且只写了短短的四段话。即使是学术杂志也不怎么热衷,许多等到1948年下半年才报导这个消息,有些等到1949年,有些甚至根本没报导。 由于晶体管与真空管都一样可以做放大器,因此早期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把晶体管的发展工作交给真空管部门去做。可是在这些部门,晶体管对于许多人的职业、技术,和他们在公司的地位来说,都是一种威胁、一个敌人。虽然晶体管有一些优点,拥护真空管的人也可以指出晶体管的一些缺点。一些有企业眼光的人也许会注意到这个机会,开始转换领域。但是有更多的人会觉得他们已经把一生的精力和事业都给了真空管,因而没有做什么改变。一直到1953年,科学界都还有一些人对晶体管持怀疑的态度。有些英国顶尖的物理学家甚至觉得晶体管只不过是贝尔实验室一个公共关系的杰作。 总的来说,人们对于晶体管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从非常热衷到公开的敌对都有。可是两者同样都没有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只有少数人知道晶体管还有许多发展工作需要做,也大略了解到它未来巨大的潜力。因为晶体管不止是一个新的放大器或者开关而已,它是一个新电子工业的先锋,它的影响不限于一个工业或一个科学领域,而是改变了一个文明。不过,这只在事后才看得清楚,当时的人只能靠当时的知识来评断这些事,这对于熟悉的事情是有用的,碰到革命性的改变就没效了。而晶体管的发明就正是这么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肖克利同意晶体管是20世纪科学的主要贡献吗?他认为机械的发明当然更重要。当然,有些药品的开发更重要,他说。他还补充道:我认为晶体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我估计如果我不在那里,它的出现至少会推迟一年。 1958年,肖克利预言,半导体工业的销售额1960年将达到3亿美元。而事实上,它达到了5亿美元。晶体管发明10年后,已经制造出3 000万个晶体管,价格从20美元降到了1.5美元。 伯乐相马 新的高科技革命开始了,它直接促使了硅谷的形成。在50年代,建造工业园区的观点出现了。斯坦福大学拥有8000英亩土地,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配合战后大学的飞速发展。莱兰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留给斯坦福大学的农场土地是禁止出售的,但可以出租。其实,对于工业界来说,长期租用和购买没有什么区别。这样,斯坦福工业园区出现了。建立园区的目标是在大学周围建立一个高科技的产业中心。特曼称其为我们的秘密武器,建议土地只租用给高科技公司,他认为这对斯坦福大学更有好处。 1951年,瓦立安公司签订了租用合同,并在1953年成为第一个移入园区的企业。此后,柯达(Eastman Kodak)、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惠普(Hewlett-Packard)、洛克希德(Lockheed)、西尔维尼亚(Sylvania)、西屋电气(Westinghouse Electric)、福特(Ford Philco)、Preformed Line Products、Admiral和其它许多公司纷纷进驻,IBM甚至在圣何塞(SaintJose)建立了大型的研究中心,高科技的硅谷开始成型。当然,本质性的突破还得等待肖克利的光临。肖克利在帕洛阿尔托市建立了晶体管实验室(Shockley Transistor Laboratory of Beckman Instruments)。这个实验室成为大批后来在硅谷开设公司的工程师的培训班, 而正是这些公司形成了今天的硅谷。 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到来,标志着硅谷迎来电子产业新时代的到来。西海岸的加州,是美国本土最晚迎来太阳的地方,但全新的电脑产业的朝阳又从此升起。 1955年,高纯硅的工业提炼技术已成熟,用硅晶片生产的晶体管收音机也问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肖克利坐不住了。 肖克利不满足于眼下的发明,他更想将这项发明商品化,推向市场。肖克利讨厌贝尔实验室拿他的发明来赚钱,而且生产的晶体管性能极不稳定,有损发明人的声誉。加上肖克利有着天生的组织能力和咄咄逼人的进取心,又极想成为百万富翁。他便于1955年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这块地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看上去都是最理想的开办晶体管工厂之地,是展开科技竞争的风水宝地。 肖克利来到Palo Alto,他很明白,通过他在电子工业的许多老关系,硅谷将发生什么变化。他从前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的化学教授阿诺德贝克曼,在斯坦福研究区开办了一家制造科学测量设备的公司 Beckman Instrument Company。贝克曼为肖克利创办公司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因为肖克利的母亲住在这里,所以他有个人生活上和企业经营上的双重原因。 肖克利在硅谷了望山建立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开始对他的举动翘首而待,因为这个家伙天才绝顶,似乎什么事都能干成。他的举措,就象17世纪英国的牛顿爵士宣布要建立一家他自己设计的工场一般轰动。这里有着一流的天时和地利,但肖克利还需要另一件关键的东西:人才。 对于人才的挑选,肖克利的眼光绝对和他的技术眼光一样敏锐、独到。他回到人气旺盛的美国东岸,发布了招聘信息,渴求有志之才与他一起打天下。涌到了望山的应聘信代表了美国电子研究领域的精华。肖克利作为一名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聘用了八位优秀人才。这是从未有过的伟大天才的集合,所有的人都在30岁以下,正处于他们才能喷涌的顶峰,极具战斗力。琼赫尔尼,来自加州理工学院,拥有剑桥和日内瓦大学两个博士头衔;维克多格里尼克,是斯坦福研究所的研究员;八人中年龄最大年仅29岁的尤金克莱顿是通用电气的制造工程师;戈登摩尔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试验室;一心要成为最著名科学家的罗伯特诺伊斯来自菲尔科-福特公司;此外还有朱利叶斯、布兰克、杰伊拉斯特和谢尔顿罗伯茨,都是不凡之辈。如果没有肖克利,这些人才就不会出现在加州。而肖克利一到,硅谷之火一触即发。 他选择博士作为工程师,并称他们为我的博士生产线。正是肖克利,触发了形成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创业连锁反应。这八人中的诺伊斯与摩尔于1957年一起离开创办了Fairchild,后两人又合作于1968年创办了Intel 。罗伯茨克莱顿、拉斯特和赫尔尼于1961年离开Fairchild,创办了另一家Anelc半导体公司。赫尔尼后来又于1964年离去,创办了联碳电子公司,并于1967年创办了Intersil公司。 天才与废物 肖克利,既是20世纪最具才华的人物之一,也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之一。他的个性和才能注定了他只能充当硅谷一小段故事的主角,虽然十分精采、重要,但依然让后人感到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息。 大伙都是慕肖克利的大名而来,摩拳擦掌要干一番大事。但他们初到肖克利实验室,无论是谁都大吃一惊:所谓的实验室是光秃秃的白墙、水泥地和裸露在外的屋橼。更重要的是,肖克利也是一位令人惊奇的人物。这位在研讨会和讲演中令年轻人十分钦佩和仰慕的伟大科学家,却是最不好的老板。 1956年11月1日早晨,一位在纽约的瑞典记者打电话给他,要求采访。但是,连结线路很差,肖克利几乎不知道这位记者在说什么,这位为电话通讯做了很大量工作的人还以为是他东海岸的某个朋友在跟他开玩笑。很快他获诺贝尔奖奖的消息就在电台播出了。 肖克利将手下的年轻科学家带到该市豪华的黛娜木屋餐馆举行香模早餐会,以示庆祝。大伙异常兴奋,觉得自己多么不同凡响。因为有哪家 8人公司是由诺贝尔奖得主领导的呢?他们觉得自己已到了改变整个世界的边缘。 12月19日,他到斯德哥尔摩领奖。从不用演讲稿的肖克利,为这次大会预先准备了讲稿。他的讲稿大致的内容是:经常有人问我,我计划进行的实验是纯粹为了研究还是为了应用。对我来说,搞清楚实验是否产生对自然新的、持久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知识,我认为,那它就是好的基础研究,而这比实验的动机能否给试验者带来美感满足更需要。 可惜获奖的欢乐是如此较短。这位大人物的市场学问十分零碎,而雄心又太大。对管理技巧一窍不通,甚至跟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没有,却十分自以为是。一位非常了解肖克利的硅谷经理人员说他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废物。 据戈登摩尔后来透露,肖克利本来的目标是生产5分钱一只的晶体管。这个价格到1980年还无法达到,更何况是1955年。产品计划失败后,他又让公司集中力量搞基础研究。赫尔尼说:很显然,肖克利希望发明一种具有里程碑式的产品,并将它投入商品化生产中。但这个努力失败后,他仍想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新东西的创造上,而不想再改善晶体管技术。 这种漫无目标的做法,使肖克利实验室没有产品问世。在其后的两年中,也只推出了一种二极管,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装置,而不是晶体管。 作为经理,肖克利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为了打破公司人员之间互相保密的气氛,他把员工的工资额贴在了墙上;他希望他的员工们经常互相评分。诺伊斯回忆说:肖克利曾说,在10个人中有一个是精神病人。所以,他有两个精神病患者在为他工作(为这个原因,他要求所有雇员去接受心理测验)。他不相信任何人,这使他的处境很不好。如果我们在实验室搞出什么名堂,他需要打电话给贝尔实验室的老朋友,问这是不是真的,这对提高士气没有任何积极影响。 肖克利跟人说话,总象对待小孩子一样,态度日趋傲慢。因此到了1957年,8人中有7人产生跳槽的想法。也许生意中最大的困难是他把重点放在4层硅晶体管上,而这种设备并没有什么市场。肖克利唯我独尊的作风很快受到了报应。他的门徒们提议研究集成电路,用扩散方法将数个硅晶体管的电路放在一个晶体管大小的位置上。但肖克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从而埋下炸弹。 硅谷第一弃儿 肖克利并不满足于著名科学家的头衔。他还立志要超过三、四十年代伟大的企业科学家,超过象HP的休利特和帕卡德这样的企业贵族。虽然肖克利在智力上成功地超越了他们,但作为企业家的素质和人品却使他永远也难以望其项背。 他还在野心勃勃构建企业梦想时,他精心挑选的千里马已在底下密谋策反。大部分人开始不满足,都在按照自己的步伐想离开这个地方,但我们都决定同时离开。当时,还没有其正的风险投资业。7位年轻人瞒着肖克利找出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7个人决定呆在一块。诺伊斯说:很显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公司找工作,因为雇佣这么大一班人是个问题,这不太可行。其中一人给一家名为海登斯通的投资银行写信,很快收到了回信。好,先坚持下去,我们会找到人把你们搞出去的。 海登斯通也得找资助。最后第23家公司?新泽西的仙童照相器材公司有兴趣。其年轻的总裁约翰卡特一直想创建一家高科技公司。但卡特在同意投资时还心存疑虑,因为这7人中无1人有管理才能。于是7个人开始用高薪引诱肖克利公司最后一位坚守者?罗伯特诺伊斯。因为他是8个人中唯一看上去有点领导才能的人。 这并没费多少功夫,诺伊斯虽受肖克利赏识器重,但对肖克利也已不抱幻想。于是八个人很快向肖克利递上辞职书。肖克利大为震惊,继而大发雷霆,把他们称作叛徒,时称叛逆八人帮。 于是,叛逆八人帮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30多年来,肖克利也没有跟8人中的任何人说过话。 肖克利的梦想破灭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永远不会再成为硅谷的一部分。1960年,肖克利实验室卖给了克莱维特实验室,1965年又转卖给了ATT。1968年,它永远地关闭了。如今原先的大楼成了立体音响用品商店。 肖克利发明了晶体管,却没能创造出晶体管,肖克利想成为硅谷的主宰,却只能成为匆匆过客,成为硅谷第一弃儿。在历史上,只留下仓促的一笔。 但是他在无意之中为硅谷播下了许多重要的火种,使硅谷得以快速喷发。他的叛逆八人帮成了最重要的火种,几年后创造了集成电路,改变了整个世界。 肖克利以自己惨痛的失败成全了硅谷的繁荣。他不但为硅谷带回了智慧,也为硅谷的建成奠定了最后的一块基石。 名不就功不成 弗雷德里克特曼在描述肖克利的为人时说:他在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眼里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是他们又很难跟他共事合作。罗伯特诺伊斯如此评价:首先我要说,肖克利绝对聪明过人。他是那种一眼就能抓住问题本质,而不被表象迷惑的人。这都归功于他抽象演绎的能力。他对任何文字的东西都读得不多,因此他能够避免落下那些易将别人引入歧途的陷阱。他是位非凡的靠直觉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说,他能将数学与问题的本质结合起来,从而得出结论,而不象别人那样易被计算过程中的复杂性所迷惑肖克利是位令人鼓舞的领导人,同时也是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 8个人如此决断地离他而去,的确是肖克利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他永远不会原谅他们。但是三年后,在一次商业宴会上,他偶遇诺伊斯,肖克利还是率先打招呼:你好,罗伯特,然后便走开了。从那以后,他们有近20年时间没再说过话。 肖克利的家长制作风,使这位老科学家在后辈面前丢尽了脸,他的发财梦彻底破灭,被迫弃工就教。1958年,肖克利应特曼之邀,开始在斯坦福大学兼课。1963年,正式离开自己创办的半导体公司,到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位名不就、功不成的教授。他被授予第一个工程和应用科学杰出教授。 肖克利将工作既视为生意又视为娱乐,但是他的确在另一项爱好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他喜爱登山,曾攀登过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些主要山峰。到了晚年,他又开始航海。1961年7月23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使肖克利放弃了运动和其他一些活动。1965年,肖克利回到了贝尔实验室,出任临时顾问。1975年2月他从这份工作退下来,同年9月,从斯坦福退休。 肖克利获得了90多项发明专利。他曾就创造力做过一些阐述,这些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研究方法。他说:通过思考而得到的关于思考的重要结论就是,创造性是与失败相辅相成的。创造出相当新颖而有条理的思想的头脑常常要经历似乎毫无意义的曲折或忍受挫折。然而导致这些挫折的行动实际上就是创造力的一部分。这样的行动使能动的头脑觉察到了构成眼前混乱情形的关键因素。创造性失败的方法论使用的是一套搜索思维工具,即便在先前的努力失败以后,它们仍然能够使探寻者看到问题的实质。因此,对思维的思考能够增加人们对自身不可避免的人类限制的忍耐力,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失败通常是在新情况下增强智力可资利用的材料,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具有创造力。 大师的功与过 有人说,肖克利对硅谷来说是一种报应。因为在肖克利之后,原先由HP创立的标准,一个衡量高科技公司品质、处世和职业道德的标准从此走向消亡,人们都想按照HP的模式建造自己的公司,但硅谷的悲剧在于这些尝试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而肖克利留下的东西弥漫在硅谷上空,无所不在。从此是肖克利,而不是休利特或帕卡德成为硅谷的典型经理人员;是肖克利把公司变成了纯粹赚钱的机器;是肖克利在干旱的狭谷底部建立了公司,而不是在帕洛尔托(Palo Alto)绿色的山丘中;是肖克利经营的公司,开始全然不顾雇员的关怀和需要。有人将肖克利实验室的特征归结为:贪婪、天才、忠诚瓦解、雄心、悲剧和突然的毁灭,正是这些构成了未来硅谷周期性的特征。
个人分类: 历史|2544 次阅读|1 个评论
硅谷有一个华体盛会
liwei999 2010-8-17 19:45
以前说过的,地球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是美国,超国里只有一个技术创新永不停息的传奇之地叫硅谷(苹果不是刚刚在硅谷闹腾出一个iPad吗?洛阳纸贵,一机难求)。硅谷的华人社区也与硅谷一样,好大喜功爱闹腾,闹腾的疆界是天空。上个周六的闹腾,天地为之变色,惊动了市长议员以及成千上万来自两岸三地的侨胞,这就是一年一度的华人社会最大的一次庙会,叫做华人体育运动会(华体会),已经是第七届了,声势一届胜过一届。 说是体育运动会,其实是华人社区的一个狂欢嘉年华,除了体育竞技外,还有文艺表演,也有庙会小吃,以及其他游园活动。早上天气还有些阴沉,夏天从来不落雨的硅谷也下了点儿毛毛丝雨。心想,久旱喜雨固然好,今天可来得不是时候啊。还好,很快就放晴了。天高气爽艳阳照,清风徐来不翻书,标语横幅,彩旗飘飘。远山草黄,是硅谷夏季的背景色。除了个别前来祝贺的洋人市长议员外,满眼皆我同胞,体育先锋,文艺精英,政界新星,商界大贾,汇聚一堂,与民同乐。参加这届华体会的各类侨团有120多列,同乡会,同学会,行业协会,俱乐部,文体团队,啦啦队,退伍军人,童子军。华体会为它们宣传展示自己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硅谷社团特别多,我以为根本原因是我华人同胞精力过剩需要宣泄,以及硅谷人的闹腾本性使然。你想想,来美国闯天下的一代移民,当年大多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上进青年。一二十年跌爬摸滚,终于混出人样了,孩子送到名校去了,退休年龄还没到,衣食无忧,职业上的发展遭遇玻璃天花板,当年的明星梦领袖梦已是昨日黄花。遥望日新月异的祖国经济起飞,巨龙翻身,当年不如自己的同伴如今已经统领各界,叱咤风云,而海外的生活虽然富足,空气也新鲜,可就是感觉那么平淡,淡到让人心凉。怎么想怎么也得闹腾出点啥,才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光有想头,没有环境也不行。好在硅谷得天独厚,同胞基数大,文化混杂而宽松,左右有兄弟团社的榜样,身后有中领馆的鼓励支持,前面有美利坚根本大法的结社自由保障,这使得任何希望展示领导才干的人都可以拉起一帮人马。别看社团领导蛮辛苦,倒贴时间和金钱,个个干得都很乐呵,生活丰富充实了。照迪卡尔话的句式是,我闹故我存。所以我说,硅谷的华人有福了,永远不要抱怨异国他乡的生活淡出鸟来。你不用出头,只管参与,操心的事交给组织和领导,也可以活得蛮充实,包你每个周末都有活动。甭管你来自何方,毕业于何校,有什么专长,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组织。如果不想参加同乡会同学会,女的还有《硅谷女性》两个协会,男的呢,只要你不是好战分子,可以参加《和平统一促进会》去。湾区的好处是,组织多,领导多,群众还没充分发展起来,不少还蒙在鼓里。不是领导工作做得不好,而是发动群众的宣传工作不力。可不,能够唱起《华体会》、《硅谷春晚》和《维也纳黄河大合唱》这样一些大戏的华人精英团队,其能力才华无可挑剔。这些人当年不出国,不少都是部长政治局委员,再不济也得是个总政团长的材料。可惜的是先帝思想失传了,发动群众的工作还不到位,严重缺乏立委这样的宣传家。要是湾区有100个立委,广大群众的动员就指日可待了,华体会这样的盛会必然更有声势。 回到华体会现场。开幕式有声有色,仪式周全。有运动员宣誓,有圣火的点燃,有的火炬手是前世界或全国冠军。体育舞蹈艺术家何晓佩点燃圣火。120 队的入场仪式,最抢眼的是童子军,退伍军人,硅谷女性,中领馆的红色方队,蓓蓝舞蹈团和晓佩舞蹈团的载歌载舞。开幕式在美国国歌声中启动,大会主席池洪湖宣布,领唱是享誉全球的声乐大师高曼华女士。紧接着是硅谷著名女高音刘丽、男中音方宏、男女对唱黄金搭档袁子量和梁建平四人演唱的《华体会之歌》。由歌唱艺术家欧阳飞鹏和沃尔佳率领的《维也纳黄河大合唱》团队,在李明阳的指挥下,也到场助兴。传统少林武术功夫、太极拳和民乐队鼓乐齐鸣的现场表演前,插入了生动活泼的 Gunn 高中少女啦啦队的表演,带来了体育盛会的些许美国色彩。 开幕式两位主持人是湾区大名鼎鼎的丁维平女士和周虹先生。维平就是在湾区首创网络电视《丁丁电视》的传奇人物,湾区华人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处都有她的身影,主持风格大方,极具亲和力。周虹也是了得,嗓音赛过央视,浑厚悠长,绕梁三日,没有感受过他的配音魅力的读者,请看录像。湾区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由此可见一斑。主席台就座的有中领馆代总领事陆文祥,以及其他VIP们,大都是政界商界侨界文体界的名流。一块石头落下来,很可能就砸到市长议员千万富翁世界冠军身上。这就是湾区。 立委对体育一窍不通,为藏拙计,就不追踪报道了。值得一提的是,99 人网组织了一次非竞技类的群众性拔河比赛,是大家喜闻乐见人人可参与的,据说很是热闹。开幕式完,立委转战到卡拉ok的文艺庙会现场,将另文报道,敬请垂注。 会翻墙者可看下面的图文版(包括youTube视频): http://www.dingding.tv/bbs/read.php?tid=1670
个人分类: 文艺点评|4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造一架150年前设计的差分机
jiangxun 2010-6-26 00:46
作者:蒋迅 母校的两位老师到美国,我带他们参观了硅谷。在计算机历史博物馆里,我们意外地看到了一台全新又“古老”的手摇计算器。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150多年前设计的,其实它的建造也就是本世纪的事情。它有5吨重,由八千多铜、铸铁和钢制的部件组成,3.5米长,2米宽。它可以自动计算到31位数字,可以计算七次多项式的值。计算结果可以自动打印出来,并制作出用于印刷的模板上,还可以有两种字体和可选择的打印格式。这台机器是由英国数学家 查尔斯·巴贝奇 ( Charles Babbage , 1791 - 1871) 设计的。他发现当时用于航海的数学用表里有很多错误,因为结果都是人工计算的。这对海员会有极大的危险。于是他决心制造一个机器,用机器来编制出一个没有错误的数学用表来。他的想法就是用差分的方法,所以他把这台机器称作差分机。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一台差分机了,所以他把这台称作2号差分机 (Difference Engine No.2)。可惜在他的有生之年里,他只造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没有人相信他,最后他带著终身遗憾于1871年离开了人世。甚至《泰晤士报》在讣告中还嘲笑了他的失败。 他的差分机的图纸一直在英国保存着,英国的科学史专家也一直在试图将这个工程完成。到了上世纪后期事情有了转机:微软的前任CTO内森·麦沃尔德 ( Nathan Myhrvold ) 同意出钱让这台机器完成,条件是他自己必须得到一台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其中第一台用了17年时间建造,于2002年完成,现在留在英国的科学馆 ( Science Museum ) 里,另一台就是我们看到的复制品,2008年完成。幸亏美国人有收集这样庞然大物的爱好,才使得这个开始于一佰五十多年前的机器得以完成。又幸亏麦沃尔德慷慨的同意让它在运到自己家里之前,先让它到计算机历史博物馆里来展览。否则我们很难知道这段历史。 据维基百科, 查尔斯·巴贝奇 ( Charles Babbage , 1791 - 1871) 英国数学家,计算机先驱。可编程计算机的发明者。生于伦敦。父亲是银行家。由于他父亲的钱使得他能够在初级教育阶段就接受几个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在8岁左右的时候为了能从一个致命的高烧中康复,他被送到一个乡村学校。 1781年12月26日,巴贝奇出生在英国一位富有的银行家里1814年从剑桥大学数学系毕业,同年结婚。虽然他的父亲反对他的婚事,但他和妻子的生活很幸福。但是灾难在1827年发生了:他的父亲刚去世刚刚一年,他的二子、他的妻子和他的幼子又相继去世。他的女儿在少年时代也去世了。他以后再没有结婚。 事实上,巴贝奇只是一个“绅士科学家”,一个独立且富有的业余科学爱好者。他的兴趣非常广泛,他发明的机器标志著自动计算时代的开始。从1813年到1868年,他发表了六部著作并发表了近九十篇论文。 伦敦科学博物馆负责人Horton说,建造这台机器实在太漫长了,花费了45万英镑。难怪他当年找不到愿意资助他的人呢。计算机博物馆董事长舒思太克 (Shustek) 说,英国政府资助了他的早期工作,期望以此获得更高精度的导航、科学和工程数据,尽管巴贝奇很聪明,却没能够将其实现。“他的失败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管理。一个大问题是,总在半路他又有了新想法,在进行工程项目时不得不学会说‘不’这正是我们现在做的。” 下面是这台差分机的计算原理。从数学上讲,其实就是泰勒级数展开。对于一个多项式来说,当然它的泰勒级数就是它自己。这台差分机上有八个立柱,所以它能计算七次多项式。制作一本对数用表只需要把对数函数做泰勒级数的展开,然后取其前八项就可以了。 计算时是靠一个人用手摇动齿轮。看一位妇女做这样的事情,应该不是很费力。再说150年前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发电了,用电力来完成数学用表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 这台差分机最终目的地是麦沃尔德在西雅图的私人收藏室。 顺便提一句,在失去了政府的资助后,巴贝奇仍在继续工作,那是一台更为复杂的机器,称为分析机。这台机器本有希望成为真正的计算机,可以运行包含“条件”、“循环”语句的程序,有寄存器用来存储数据,不过同样没有完成。不知道有没有另一位CEO出资完成它呢? 后注 :跟据欧阳顺湘老师的微博,巴贝奇实际上是在分析机设计好后回过头设计了差分机二号。 参考文献: A 19th-Century Mathematician Finally Proves Himself How it Works - The Babbage Engine Building A Calculating Machine Using LEGO® Pieces Silicon Valley Welcomes Babbage Calculator Stunningly Intricate: Curta Mechanical Calculator
个人分类: 谈数学|1756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立委点评:硅谷的中国之夜》
liwei999 2010-3-5 20:36
【立委按】旧贴《硅谷的中国之夜》是立委成为湾区文艺美食家的代表作之一,点评穿插很多的图片幻灯和节目录像片段。可惜而且可气的是,所有这些插入的幻灯(Google Picasa)与录像(Google youTube) 全部被万里长城挡住了,留下的链接只对少数会翻墙的网友有用。偷越国境曾经是反革命重罪,但信息时代的翻墙越境简直就是官逼民反。建造信息长城的原来的动机固然好,就好比人民警察,是为了保护人民,免遭黄色和反动的信息侵染(我们在海外的人,都是五毒不侵的,无需政府保护,而且美国政府也很懒惰)。可是,谁来监督这个保护者呢?警察滥施权力,还有个监督机制可以投诉。这封杀国外网站的大权,有谁来决定谁来监督怎样投诉呢?全世界人民都天天在使用的 Google 工具 youTube 和 Picasa, 就好比空气和水,怎么可以封杀?滥用权力,莫大于此。当然,任何工具都可能被坏人利用,菜刀可以做饭,也可以用来杀人,但那不是封杀工具的理由。还不如回到秦始皇时代,把菜刀都锁起来,把互联网掐断,电子邮件封闭,杀人和造反的工具没有了,世界就太平了。得,闲话牢骚影响了发此文的情绪,还是打住。 作者:立委 2009年9月13日晚,南湾硅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重头戏「中国之夜」大型歌舞文艺晚会,在南湾山麓社区学院 Los Altos Hills 的 Foothill College 演出大厅隆重登场,取得圆满成功。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摘自:【快讯-黎志滔报道】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2,53196 大型文艺晚会《中国之夜》由著名指挥家张锐率领的百人大合唱拉开帷幕。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劉麗領唱《為祖國母親乾杯》,男高音歌唱家欧阳飞鹏领唱《中国﹐我為你自豪》,气势磅礴,声振寰宇,层层推进,高潮迭起。刘丽的华丽和欧阳的高亢在歌曲尾部最显魔力,把爱国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天堂之声,加上出色的指挥和百人合唱的衬托,给《中国之夜》晚会一个亮丽的开门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IDDBB0dCg8feature=player_embedded 《中国之夜》集锦:刘丽領唱《为祖国母亲干杯》,华彩无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Qc3JCLTaTkfeature=player_embedded 《中国之夜》大合唱 欧阳飞鹏领唱《中国﹐我為你自豪》,气势恢弘 《中国之夜》晚会由丁维平、励志坚主持。两位主持人还蛮幽默的,不时引来笑声,活跃了晚会气氛。励志坚我熟悉,上次就是他与前江西电视台的当家花旦罗怡清共同主持的红歌会海外选区决赛,是个有魅力的帅哥主持。励志坚的特点是不徐不疾,暗含机锋,抖起包袱来也慢条斯理。不过上次罗小姐锋头太键,多少遮盖了一些励志坚的光芒。这次丁维平与励志坚配合默契,两人互相打趣,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让人忍俊不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buO1UHRM54feature=player_embedded 丁维平、励志坚主持晚会 这次晚会荟萃了旧金山和湾区艺人圈的精华,来了不少头面人物,包括党老师和王老师。党伟光老师是湾区知名音乐家、红歌会海外选区首席评委,他以浑厚舒展的歌声,带领他的女弟子一行演唱了《国家》,非常深情动听,博得满堂喝彩。党老师在人才济济的湾区是艺人圈众望所归的老前辈,老前辈出场,气势就是不凡。除了他无与伦比的迷人歌喉,形象也颇伟岸。都说绿叶衬花花更红,孰不知众花衬叶叶更翠,党老师的光辉形象在才女弟子们的围绕下,越加光彩夺目,魅力四射。最重要的还是歌好听,唱起来一点不费气力,好像那迷人的歌声是自己从大师的嗓子流淌出来的,流畅极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u4pjLfRBXYfeature=player_embedded 王英老师是湾区另一位重量级音乐教育家,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王老师以艺术歌曲手法演唱的蒙古族民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功力深厚,韵味悠长,既阳春白雪,又老少咸宜。那熟悉的旋律,艺术的演绎,提升了听众的鉴赏品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YXUXSQ0v1kfeature=player_embedded 红歌会海外赛区获奖歌手韩秋萍演唱的《天路》,几乎可以与韩红媲美。熟悉的歌声把我们带上了青藏高原,天宽地阔,神驰心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IDDBB0dCg8feature=player_embedded 全场晚会重中之重自然是红歌歌后李佳娜的演唱,那是全场的最高潮。她带给观众的是她的拿手红歌《又唱浏阳河》,演绎完美无缺,浑然天成,让人如痴如醉。还加演了一首《祖国你好》,曲调轻快,富有动感,舞台风采尽显,真是个迷死人不偿命的湘妹子。怪不得散场后有那么多人围着要合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bx1dm5uQsfeature=player_embedd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2sYBpqkCoYfeature=player_embedded 最后的压台节目是梦幻艺人的国庆生日歌联唱,其中有立委的偶像猫歌(演出完立委有幸与两位偶像,湘女李佳娜以及着白色晚礼服的猫歌分别有合影,见后面的幻灯)。节目编排别致新颖,全场的情绪也带动起来了,我们全家与许多观众都跟着高声随唱,心中遥祝祖国60华诞。这给晚会画下了很完美的结束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ZtMWrz1O3Qfeature=player_embedded 《中国之夜》的压台节目:群星演唱《今天是你的生日》 ~~~~~~~~~~~~~~ 后台有个小插曲录下供看官一乐: 演出结束,女儿问,你不是说认识台上那个漂亮的姐姐么?我说认识啊,前天我们还为她接风洗尘共进晚餐呢。女儿不信。我就试图找佳娜,费了好大力气找到空档,跟佳娜说:那是我宝贝女儿,她不信我认识你。 后来佳娜与我合了影。 小家伙回头说:Dad, she is a big star, You are a little potato. 我说:yes you are right. She has countless fans, I am just one of them. These are all artists and VIPs. But I am VUP:Very Unimportant Person 女儿大笑:after all, there is the word very in it, not too many people are associated with very. exactly, I will make sure I am the very fan she notices. 我们父女经常开这类玩笑。她最后说:you are a little potato, and a large squash, but I am only a small squash. What is squash? Well, potato, even a small one, is still a hard object. I am nobody, like a little squash. 你说逗不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r6ckDPbmIMfeature=player_embedded 当明星也不容易啊,烦不烦这些粉丝啊。 VUP: Little Potato Large Squash ~~~~~~~~~~~~~~~~~~~ 《中国之夜》音乐会两个幻灯片上网,立委制作: http://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Jiana_china_night http://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China_night# Related reports and pictures: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2,53196 http://www.smugmug.com/gallery/9628993_fAmPM#649157... 立委摄制的晚会节目现场录像的youTube播放列表: http://www.youtube.com/view_play_list?p=68B9C25C88C...
个人分类: 文艺点评|3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李佳娜参加硅谷春晚,领唱压台歌曲《祖国你好》
liwei999 2010-2-28 23:31
News Lionax:李佳娜参加硅谷春晚,领唱压台歌曲《祖国你好》 (3028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February 28, 2010 08:28AM 中国红歌会海外赛区冠军李佳娜应邀参加美国硅谷大型春晚,领唱压台歌曲《祖国你好》 2010年2日20日晚,由飛揚藝術團製作《2010硅谷春晚》,在南灣聖荷西市隆重推出,節目精彩,百花齊放,好評如潮!是灣區華人與与全球華人同享春節歡樂一個重頭戲,是硅谷地區華人獻給祖國母親的又一份厚禮。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舊金山副總領事毛清文、文化参贊孫建華,聖荷西市識員朱感生,苗必達前市長鄭國民,苗必達副市長麥曉治,商界名人方李邦琴、趙燕等出席。 硅谷春晚陣容鼎盛,2010硅谷春晚由硅谷女性會長明瑛擔任主席,飛揚藝術團團长胡琼君擔任總導演,一向以創新與舉辦高水平演出著稱的飛揚藝術團,在世界高科技中心的硅谷,也是多元文化之國際大都會,邀請各界如聖荷西市政府,國際媒體,商業公司等等共同舉辦2010硅谷春節晚會,並通過丁丁綱路電視現場直播,以最尖端的傳媒技術廣播到全世界,讓全世界觀眾如置身於劇院中分享節日的歡樂。 硅谷春晚是一台東西文化融合的輝煌巨製,它不僅僅展現了有數千年曆史的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藝術,如戲劇、武術、歌舞、雜技等。更包括了國際知名藝術家們的才藝,中国红歌会海外赛区冠军李佳娜应邀参加美国硅谷春晚,领唱压台歌曲《祖国你好》更将春晚推上了一个高潮。通過多姿多彩的演出表述了美國的包容性,正是百川細流滙入大海,使美國成為全球文化之大熔爐,造就了這个才不過三百年曆史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強盛和偉大。奥巴马总统今年也破例在白宫网站上用视频向全球庆祝中国新年的华人拜年。而今,春節已成為中華民族充滿著希望的節日,蘊含了萬事更新,新好運,新財富,以及一切美好的祝愿與禮慶,慶祝春節確實是具有普世同慶之恆久價值。即在二十一世紀中国腾飞的此刻,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口,代表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場,都在歡慶春節。美国商务部华裔部长骆家辉也在上周参加了旧金山唐人街的春节大游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硅谷春晚大多是海外艺人的业余奉献,产出的是硅谷高科技人才的开心和盼望。李佳娜海外粉丝俱乐部( )评论道:海外的春晚,业余的奉献,优秀的节目亦可与国家级媲美。亮点之一是海外红歌歌后的湘女李佳娜。李佳娜的红歌发源于旧金山,荣获中国红歌会2009海外赛区冠军,大批粉丝跟风成立佳娜海外粉丝俱乐部,高唱 湘女不红硅谷不容 的粉丝进行曲,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李佳娜在红歌赛后的国内繁忙演出以后,春节之际回到了旧金山湾区,现身《硅谷春晚》。她在民歌联唱中主唱压台歌曲《祖国你好》,珠圆玉润,掀起了春晚的一个高潮。她的清新靓丽的形象和台风,配上那甜美纯净的嗓音,不能不让人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央视春晚应该认真考虑如何启用新人,推陈出新了。 硅谷网络电视《丁丁电视》现场直播晚会全场,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户看到现场的节目,大大提升了晚会的收视率和影响度。科技心脏的硅谷首创华语网络电视,正是最自然最切合的操作,前景无限。《硅谷春晚》现在正在 Internet TV 《丁丁電視》上滚动式热播直到三月四日为止,欲睹从速,精彩不容错过: newsletter@lionax.com
个人分类: 文艺点评|3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立委点评:春晚:一年一大餐,不吃想得慌,吃了口更馋》
liwei999 2010-2-25 13:50
立委点评《硅谷春晚》 春晚:一年一大餐,不吃想得慌,吃了口更馋,明年再盼望 (11434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February 24, 2010 05:50AM 如果您是央视春晚编导,在谩骂声中找温暖来了,对不起,您老走错门了,请君入瓮 here,立委有专文伺候: 我说的大餐是咱们硅谷 的春晚,论投入产出效益,比劳民伤财的央视春晚不知道要高出凡几。这笔帐很好算,投入的是资源,算分母,产出的是观众满意度,是分子。央视春晚投入了全国最好的资源,分母趋向无限大,产出了全国最大的怨气,满意度大打折扣。硅谷春晚呢,大多是海外艺人的业余奉献,分母与央视比是沧海一粟,产出的是硅谷人的开心和盼望。托福《丁丁电视》的网络直播和重播,惠及全美华人,乃至全球。这样看来,骂彼春晚,赞此春晚,几乎就是替天行道了。 《硅谷春晚》是去年开始的,今年是第二届了,由本地飞扬艺术团牵头,湾区各大社团和文艺界同仁协办。飞扬艺术团团长胡琼君是整台晚会的总导演,属于艺术超女(super lady),能量无限。 如果您会翻越万里长城的话,请去 Google Picasa 先欣赏立委 精心制作的《2010硅谷春晚》艺术幻灯 : http://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mGcHRG# 在文艺上,我是大器晚成那种,发蒙迟缓,去年的时候还是文艺盲民,这么大的事件就在身边竟然浑然不觉。去年年中,借《红歌会》东风,我一夜之间文艺细胞激增,好比生物史上的寒武纪大爆炸疑似,眼睛一眨,居然成为湾区著名文艺美食家。 美食家以后胃口就大,老觉得填不饱。好在是湾区,艺人荟萃,人才济济,光合唱团就几十家,更有相当一批国家级的艺人与我们这帮国际盲流一起,辗转流落来美,汇聚金山。正赶上祖国国庆60周年盛典,各路艺人,尽显身手,演出不断,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好一个神仙逍遥日子。大快朵颐之余,卷袖挥毫,舞文弄墨,胡萝卜加大棒,甜起来赛过蜂蜜果酱(过奖?),冷起来搅得周天寒彻。这才体会到,世界上最好做的职业是美食家,最难做的是大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一切文艺大厨的辛苦写照。捧你上云霄,棒你下地窖,是一切文艺批评家的法宝。观众有时还真听一点这些巧舌如簧的江湖把式:批评家嘛,谁不能说会道,嗓门大舌头长是他们的强项。观众乃艺人上帝,闹得艺人不得不对能影响上帝的批评家敬而不敢远之。世道真地不是很公平。 话说立委一不留神做起了这样的美食批评家,国庆联餐之余,一想起错过了去年春晚一顿满汉全席,不胜怅惘之至。幸运的是,在一次湾区艺人派对上巧遇湾区著名歌唱家马春霞老师,承蒙她给我去年《硅谷春晚》的 DVD,总算一饱眼福。其中有她在其中演出的小品《英语方言》,把来美淘金的各大族裔带来的浓重口音以及姿态,模仿得惟妙惟肖,笑得我肚子疼了半个月零一天。歌唱家的马老师原来小品也如此了得啊,可与海派青口红遍全国的周立波有得一比。美食家于是心潮澎湃,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就一篇《马春霞老师的谐趣乐园》予以隆重推介: (可惜国内读者无福欣赏被大墙挡在门外的这段 youTube, 等我有闲上载到土豆网,造福国内网友)。 自观赏马老师给的DVD,就下定决心,春晚大餐一定要抢占制高点。可不,那天晚上就去占了VIP席,坐在大名鼎鼎的华侨领袖方李邦琴的后面,享受政治局常委级待遇,对舞当歌,人生几何。 看官要问,海外的春晚,业余的奉献,水平能怎样呢?可以负责地告诉各位,总体不比央视春晚中等水平的节目差,优秀的节目亦可与国家级媲美。亮点之一是全国两大红歌歌后之一的湘女李佳娜。 李佳娜的红歌发源于金山,荣获海外赛区冠军,立委率粉丝跟风成立佳娜牌海外粉丝俱乐部( ),高唱 湘女不红天理不容 的粉丝进行曲,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她在红歌赛后的国内繁忙演出以后,回到湾区,现身《硅谷春晚》。她在民歌联唱中主唱压台歌曲《祖国你好》,珠圆玉润,掀起了春晚的一个高潮。除了老将王菲外,佳娜的演唱可以媲美央视春晚任何一位歌唱家。她的清新靓丽的形象和台风,配上那甜美纯净的嗓音,比起央视那些老牌歌唱家用颤颤巍巍的嗓音唱老歌,恰成极大的反差。长江后浪推前浪,央视应该认真考虑如何启用新人,推陈出新了。 联唱中的其他歌唱家也各有特色。欧阳先生的《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高亢激情。 看欧阳演唱很容易被他演唱时的那种全身心的投入而感染,伴随着他特有的灿烂笑容,比青春偶像还显得阳光。著名艺术家沃尔佳的《一杯美酒》早已是硅谷文艺界的保留节目了,她载歌载舞,激情四射,充分表现了新疆人的奔放和豪气,加上有湾区最青春靓丽的蓓蓝舞蹈团的姑娘们伴舞,煞是好看。与以前看到的这个节目不同的是,这次沃尔佳是盛装上场,舞台形象闪闪发光。立委刚买了佳能最新款相机g11可派上用场了,除了为粉丝俱乐部照了大量李佳娜的玉照外,还抢拍到了阳光艺人欧阳与沃尔佳的倩影,成就立委的得意之作之一: 老友袁子量(亮歌)与他的老搭档粱建萍带来的是《天路》。在网上网下听他们的演唱很多次了,特别喜欢亮歌嗓音的亮,心情不好的时候听亮歌一嗓子,比吃药还灵。他这次演出美中不足的是,后台的技术故障使得两位黄金搭档一开始的声音出不来,麦克风的台下开关没开。据说管机器的老外搞不清中国歌曲什么时候开始,忘了及时操作了。我看应该把这位开除拉倒,经济这么不景气,加州失业率创历史新高的两位百分数,硅谷心脏圣何塞的大剧院怎么还能留这样的笨蛋?你不懂语言,也不会看口型么。一点文艺细胞都没有! 百人大合唱把湾区几大合唱团集中起来,由著名指挥家张锐老师指挥,十分有派。看他指挥,举手投足都是享受。主唱就是去年《硅谷春晚》演小品的马春霞老师,是多艺的奇才。大指挥家担纲,大合唱的设计自然非常讲究,可惜的是感觉后面的合唱声音没完全出来,气势不够,不知道是这几百人的业余合唱团员召集起来有困难,练习和整合不够,还是因为其他技术原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晚会请来的特邀嘉宾,网络流行歌曲妈啊,中国的两位歌手,清华才子我爱微风和Tim. 我爱微风绝对是音乐奇才,此前在网上就听过他不少原创歌曲,极富创意,早在他一曲《妈啊,中国》窜红全世界的海外华人圈引起轰动以前,我就慧眼识才,在《星湖岳亭》网上与他有互动,糖衣炮弹,从不吝啬立委牌果酱,极力赞誉他的天才原创。这是有案可查有史为证的(见 , )。可见,美食家也不全是口尖体胖腹中空的草包,立委算是一个小小的例外。我爱微风的特点是挥洒不羁,他的原创歌曲总给人独到的视角,风格鲜明,多数原创都不是一听就让人喜欢的那种流行小调,属实验艺术,有时还感觉有些怪,可是多听几次,后面的韵味就出来了。他与另一位网络歌手Tim合作的《妈啊,中国》是他们天才的最好体现,把我们这帮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心情写透了,成为去年最流行的网络歌曲,引起排山倒海般的共鸣。请他们来《硅谷春晚》自然有网络明星效应。他们确也不负众望,带来的两首都是原创,《老照片》写怀旧的惆怅,唤起我们对如水岁月的无尽感叹。第二首是特地为这次晚会作的曲目《硅谷》,歌中唱到,硅谷金山,今天是地狱,明天是天堂。对于经历了.com 泡沫的兴起和破灭的硅谷人,这种描述不是夸张,而是现实的写照。其实,对于更多的来淘金创业的人来说,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今天是天堂,明天是地狱,不过那样就太灰暗残酷了。他们有意颠倒了次序,为的是给我们一些希望,也算一片苦心吧。这两首歌都很有特色,唱功倒在其次(老实说,现场效果欠佳)。可惜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尽管现场 一再要求他们加唱他们的当红歌曲《妈呀中国》,他们去视而不见地在后台躲起来了。晚会主持人丁维平给的说辞是他们从加拿大和美国东部远道而来,车马劳顿,难以为继。我觉得可能有其他隐衷,否则无论如何不该拒绝唱它,唱得好坏根本不是问题,毕竟很多观众是冲着这首歌来的。无论什么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硅谷春晚》的另外一大亮点是舞蹈。几段舞蹈都非常漂亮。也不怪,本台晚会的基地就是本地学员上千人的大名鼎鼎的飞扬艺术团,以舞蹈见长。艺术总监姚勇,是前北京青年舞蹈团编导,获奖无数,绝对是国家重量级艺术家。由他精心编制的舞蹈和调教出来的演员,其水平可以想见。 舞蹈《丽江风情》尽显少数民族风情,如柳的腰肢,如水的韵律,婀娜多姿。领舞 Yang Yang,天女下凡,漂亮没有止境。Yang Yang 领舞的舞蹈与功夫静动结合的节目《丝路神奇 --- 18 罗汉、千手观音》也颇可观。 歌舞剧《妈妈,咪啊》很有创意,但剧情有些拖沓,背景群众演员也显得有些杂乱。可是女主角关一的表演,堪称一绝。关一京剧出身,演戏富于戏剧性,对大起大伏的情感情景戏的把握,炉火纯青。关一是湾区文艺界我最尊崇的艺术家之一,最具艺术气质。曾经在艺人派对上听过她唱现代京剧,是我一辈子听过的味道最足的京戏。这样的大艺术家,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派对的时候,别人八面玲珑,谈笑风声,她却一人坐在一个角落里。我当时想上前招呼一声,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但也不敢造次,怕打搅了她的宁静。可是,一上舞台,你看她入戏,声情并茂,纵横捭阖,无处不得其所。她是真正属于舞台的。 晚会还有一段小提琴独奏,Rran Chen 表演。说老实话,在春晚这种讲求热闹的活动中穿插一段独奏是有风险的,因为人心往往浮躁,在大型晚会的锣鼓喧天的氛围下很难吸引观众去欣赏纯音乐,当然这也看观众。硅谷不愧为是精英集中之地,观众的总体素质好,多数观众对这种闹中求静的安排很能适应,一样能投入提琴独奏的空灵高远。当然,这位提琴手 Rran Chen 也确实身手了得,琴声悠扬流畅而不平淡,千转百回,引人如痴如醉。 春晚不能没有小品。这次小品《新潮结婚》,虽然比不上去年马老师的极品《英语方言》,当然也不能与央视顶级大腕本山大叔比,可是比起央视春晚其他几个小品来,毫不逊色。讽刺辛辣,幽默到位,发人深思,令人捧腹。满分五分中打三分,值得推荐。 最后要特别感谢的是明星主持人丁维平,她风度迷人,落落大方,主持风格很大气,比央视甜得发腻的倪萍大嫂类的女主持让人舒服多了。她这次的搭档也很不错,是个白人小伙子,粗通汉语,不乏幽默,与维平女士配合默契。人在海外,节目主持自然要双语进行,让一个西人小伙子报幕,对英语观众也显得更自然亲切。 要感谢丁维平的不止是她作为主持把整台节目串联起来的的才艺,更主要的是她创办的互动式丁丁网络电视台的劳苦功高。丁丁电视现场直播晚会全场,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户看到现场的节目,大大提升了晚会的收视率和影响度。维平是我认识的湾区文艺界和媒体的一位 超级 超女 (super super-lady),她大胆创新,精力无限,除了参与本地各类文艺活动担任主持外,她还主持脍炙人口的《非常维平》电视栏目,现在又率先把电视媒体与网络结合,在硅谷推出网络电视《丁丁电视》,现场直播重要新闻,造福广大网民。她在《丁丁电视》上推出一个一个访谈节目,其工作效率让人叹为观止。几天前电话聊天,她问我怎么看她的网络电视,我说,你的现场节目还有改进的余地,有时画面有些拖沓,视频信号也有中断,但重要的是你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面,赶的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丁丁电视会越来越火的。这是真心话,科技心脏的硅谷首创华语网络电视,正是最自然最切合的操作,前景无限。 《硅谷春晚》现在正在 Internet TV 《丁丁電視》上滚动式热播直到三月四日为止,欲睹从速,精彩不容错过: 【附录:《硅谷春晚》节目单】 SFSV 2010 Program 硅谷春晚节目 1. Year of Tiger 12 Chinese Zodiacs (Choreographer: Yong Yao Lead dancer: Wen Long Sun) 硅谷人拜年 2. New Year Greeting from High Elected Officials Global CEO 商界CEO与政府官员向全球拜年 3. Peking Opera (Lillian Okoye) 4. 丽江风情 (Choreographer: Yong Yao) 丽江肖影 Lead dancer: Yang Yang 孔雀飞来 Ballerina from Ballet San Jose 5. 网络流行歌手 《妈啊,中国》创作者 我爱微风和Tim Ji 演唱创歌曲 老照片 硅谷 6. Silk Road Fantasy Thousand-hand Goddess 18 Lohans 丝路神奇 --- 18 罗汉、千手观音. (Choreographer: Yong Yao,Lead dancer: Yang Yang) Intermission 7. 百人大合唱 Chorus (指挥:张锐;领唱:马春霞 钢琴:Lin Pan) a) Sound of Music b) Hope 8. Comedy 小品《结婚登记》 9. Folk Song Dance Ensemble (Director: 沃尔佳) 民族普世同慶 《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领唱:Frank Au-Yueng) 《一杯美酒》(领唱:沃尔佳 Bayland dancing) 《天路》(袁子量和粱建萍) 《祖国你好》领唱:李佳娜 Yuan Ziliang, Jian Ping Liang, Jung Ming Shi, Gao Chien, Chun Xia Ma, Ali Sun, Woerja 10. Violin Solo 小提琴独奏 Performer: Rran Chen Pianist: Megan Chen 11.When Mama Meets Papa musical 妈妈,咪啊--- 歌舞剧 (Director: Bao Cheng Liu; Script: Ann Woo; Lead singers: Guan Yi, Xuebing Xu, Daniel Shing) 12. Thundering Dragon 雷威神龙,日本大鼓 13 Grand Finale. 全体谢幕. 相关报道:
个人分类: 文艺点评|6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佳娜粉丝俱乐部新添玉照
liwei999 2010-2-23 01:09
佳娜《硅谷春晚》剧照 立委摄影制作 (975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February 22, 2010 05:33AM 李佳娜前天(周六)晚上在《硅谷春晚》剧照,主唱的《祖国你好》珠圆玉润: Edited 5 time(s). Last edit at 2010-02-22, 07:27AM by 立委.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3,61704,61704#msg-61704 有关《硅谷春晚》,参见黎志滔專稿: 2010硅谷春晚更上一層樓,好評如潮!: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2,61698,61698#msg-61698
个人分类: 文艺点评|3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