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法学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参加第七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有感
热度 1 xscb 2012-11-11 21:06
参加第七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有感
昨天,去武汉大学法学院参加了今年的公法学论坛。有点意外,有点感动。 人大的韩院长在致辞的时候有个倡议值得关注,尊重宪法要从尊重文本开始,当场拿起一个貌似红宝书的小册子口袋书,建议学习或从事公法学的人人手一册、常带左右,如红宝书一样。这个细节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 另外这次会议前致辞的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周副院长的一番10分钟左右的演讲,着实让人心生敬意!他讲到,希望从事这一块学习的学生都能心怀宪政理想,紧扣中国实际,还需政治智慧。这些是在对公法学学科特点、当前局势的深刻把握基础上提出的3个原则。心中没有这一崇高理想,可能做什么都意义不大;没有立足实际,可能限于自娱自乐;缺乏政治智慧,就难以根据现实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只剩下批评和抱怨了。他判断,今天的局势正是一种转折的关头。
19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此牛人【也谈不该逃课】
热度 11 wyc 2012-11-10 15:54
汪育才 2012-11-10 11:15 1995年,我已退休。 曾系统听过一位法学院的教授讲授《决策学》, 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精彩!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说, 一个老师在黑板前一站, 就要引起学生对你的崇拜。否则, 你的讲课还有什么意思? 我亦是一位教授, 还从未見过如此牛人! 正在我思索之际, 耳边迎来的是学生们满堂的掌声! 博主回复(2012-11-10 14:27) : 那是充满自信和人格魅力的人,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师!敬仰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193 次阅读|34 个评论
解读“过去的阴影:纽约法学院”
tangminqian 2012-8-20 19:05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第五章标题是“过去的阴影:纽约法学院”,这一章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第二编“管理原则”的第一个部分。第二编的另外两个部分是“六 卡夫卡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南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七 杰斐逊先生的‘私人’学院: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第五章“过去的阴影:纽约法学院”主人公是纽约法学院的刚到任一年的院长,只有40多岁的理查德.马塔萨。第五章包括 引言 、 先例的阴影 、 现实的影响:芝加哥—肯特、“劲量兔子”:佛罗里达大学 、 “如果你能在那里做到......”:纽约法学院 等一共五个段落,分别叙述理查德.马塔萨在不同的任职学校所实施的改革的背景、大环境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影响和结果。 一、引言 文中并未写出该部分的标题,但该部分既交代了本部分的背景,又对后文四个部分进行了概括性的总体说明,所以实为引言。我就把该部分称为引言。 在引言中,理查德.马塔萨在就职纽约法学院院长一年刚满的时候,恰值9.11事件爆发,他一方面极力安顿本校的师生,一一地送上他作为院长对他们每一个人所能够给与的关注,站在学校门口,站在一个一个的教室门口,对在学校的见到本人一一抱拥安慰,对没有在学校的要设法弄清楚是否在爆炸现场和下落,另一方面尽量发挥作为仅距9.11世贸双塔爆炸中心一英里的一处校园对爆炸善后的利用价值,动员师生行动起来帮助爆炸中涉及的企业、律师行理清账目、处理来信,第三是在爆炸后及时安排师生做好了因为爆炸而延误或者缺失的课程,人性化地顺延低级别教师的任期。理查德.马塔萨带领纽约法学院师生针对9.11事件所做的危机应急处理,体现了他要为纽约法学院教职员工们都梦想着“美好生活”,所立下的为纽约法学院“建立一个‘新的、更好的名声’”的愿望的具体行动。 随后,引言倒叙到他任职纽约法学院院长刚刚两个月后,给纽约法学院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所写的名为“议程规定”的备忘录。备忘录举出纽约法学院教员中有很多全国著名的学者,同时正视纽约法学院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不为同行所知的尴尬地位,在法学教育机构中的落后等级排名(垫底的“第四等级”)和毕业生“是全州最差的”极低的律师资格考试合格率等极为失败的教育业绩现实。但是,他给大家树立信心,必须“确定一个使命”,并且向“向全世界宣布”,使纽约法学院“在教育市场上成功地获得一个特殊的位置”。 接下来,引言略述了理查德.马塔萨在前两个任职岗位——在“名气很响”的芝加哥—肯特法学院担任院长、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处于全国所有学院的前50位的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担任院长——分别实施的新的举措,以及“赢得了其他学校法学院院长们的尊重”的“坚持原则的行动”——辞职的故事梗概,一直到就任排名在第四等级(最低的等级)的纽约法学院担任院长,从业内的高端学校任职突然走低的职业发展道路。 二、先例的阴影 在这一部分,作者叙述了理查德.马塔萨在三个法学院担任院长进行改革创新的阻力所在——先例,也就是理查德.马塔萨开展改革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先例的阴影”来自于: 法学院内部。一方面,法学教育课程教学实施层面反映出僵化的惯性,如律师培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已经使用了1+1/4个世纪的案例教学法,教育课程内容注重理论,忽视法律写作、口头辩论或实际操作等有用的技能;另一方面,包括管理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在内的法学院人员遵循先例的传统成为法律教育的组成部分带给改革者的巨大负担,“集中精力撰写耶鲁和哈佛(法学评论)会发布的理论文章”的注重研究与“将尽量少的时间用在教学上”、“过去别人是怎么教你的,你就怎么教”从而“将工作负担最小化”的忽视教学的观念与做法并存; 法学院的行业组织——美国律师协会认定法学院合格与否、律师资格核准的死板标准以至对法学教育内容的具体规定、对远程教育的排斥; 法学院的社会评价主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漠视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的排名系统中几乎凝固不动的法学院整体排名秩序所蕴涵的反映市场力量的传统对愿意打破规则的院长们(创新的企业家)的改革措施的态度等四个方面。 这一部分名为“先例的阴影”,对应着本章的标题“过去的阴影”,用不大但是非常凝重的篇幅,叙述了理查德.马塔萨实施改革所面对的复杂的大环境,说明了理查德.马塔萨在三个法学院院长的岗位上推动和实施改革所面临的现实中的、观念上的阻力的来源及内涵。由此看出,理查德.马塔萨要在不管是哪一家法学院进行改革,推动这家法学院走出困境、焕发活力,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快速建功的事情。 三、现实的影响:芝加哥—肯特 本部分叙述了这样几个内容:理查德.马塔萨受聘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院长的过程和此前的大概经历,芝加哥—肯特法学院的简单发展历史,理查德.马塔萨在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院长任上的主要作为及离职,理查德.马塔萨对这一任期的认识和他人对他的评价。下边对各部分进行简单概述。 关于理查德.马塔萨受聘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院长的过程和此前的大概经历。在受聘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院长一职以前,理查德.马塔萨担任爱荷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并且已经兼任了三年职责是“照顾和喂养教师”的副院长。时年副院长理查德.马塔萨已经38岁,但院长认为“他还远远没有成熟”,是全国最年轻的院长之一,且认为芝加哥—肯特法学院“就是一所问题不断的追求利润的学校”,对理查德.马塔萨前往就职院长极不看好。但是,正是在那里,理查德.马塔萨“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芝加哥—肯特法学院20世纪初建校,早期主要面向移民、少数民族和女性提供法律课程,随着竞争的加剧,坚持提供无需学术资格、注册入学、由兼职教师担任的夜校课程。1960年代中期被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兼并,至1973年卢.科林斯担任院长时“有自己的特色”,开设“其他学校没有的”法律写作专业实践性课程,网罗“愿意努力建设这所学院的人”建立由学者组成的师资队伍,筹集资金在用芝加哥—肯特提供的高科技法律教育方面的领先优势建造的40英里长的管道的中心部位新建立了10层高塔,直到1988年卢.科林斯升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校长,理查德.马塔萨接任院长一职。 理查德.马塔萨(文中有的地方称为“里克.马塔萨”)在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院长的任上,成功地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按照理查德.马塔萨在《商业主义宣言》中所建立以及在芝加哥—肯特法学院所贯彻的相应的商业主义理念,我们将以下这些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措施,都称为对芝加哥—肯特法学院的 商业主义改革 措施。 “他支持教授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如极力促成马丁.马林建立劳动雇用法研究所。 开办了新的“专业”,如环境法和纠纷调解;利用学院早期的高科技主动权培养“电子法学学生”;支持学院的写作课程。 法学讲习班收费。尽管在法学界遭到强烈谴责,“他只是对这些批评不以为然”。 院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学校的声誉。为此,理查德.马塔萨“第一个卷入法学院院长之间的公关战争”,将芝加哥—肯特法学院“包装和推向市场”,力图提高芝加哥—肯特法学院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排名。 另外,理查德.马塔萨在任期间出现的一些动议也告流产: 建立一所法律和商业中心; 计划招收“在芝加哥大学读三年级的”学生; 知识产权课程,雷声大雨点小; “数字化学习”因马塔萨离职而中断; 法学院被它们所在的学校当作赚钱机器,故而理查德.马塔萨与校长卢.科林斯在法学院应该将多少收入交给学校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并因此主动离职。 评价。就理查德.马塔萨在芝加哥—肯特法学院担任院长一职的评价包括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的意见,但以肯定意见为多。 否定意见。 对于理查德.马塔萨的《商业主义宣言》中所表示的观点,芝加哥—肯特法学院不相信这就是自己聘请来的院长,“我们原以为找到了一位学者,结果请来的是一个企业家。” 一位在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长期任教的教授抱怨理查德.马塔萨“不断地实施轻率的计划,他不考虑某个想法是否有牢固的基础”。 肯定意见。理查德.马塔萨的策略是尝试多种观点,同时预料到其中的一些必然会失败。针对学者们关于筹集金钱会腐化法律教育,商业主义会污染教学,歪曲研究,玷污使命的担忧,表示“我们就是一个企业,做生意......到市场上去,创造伟大的业绩”,要学会拥抱它,因为“商业主义就在这里,而且不会消失”。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校长卢.科林斯对理查德.马塔萨的才能印象深刻,说他主持的特殊项目“更加重要”,“他有不同的行事角度;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众不同。这些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四、“劲量兔子”:佛罗里达大学 本部分叙述理查德.马塔萨在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担任院长期间从到任、行动(成功\失败)、离职、评价各方面的情况,尤其着墨于作为法学院“银行家”,而不是作为佛罗里达大学的“银行家”,所采取的种种企业家式改革行动,以及成为其离职导火索的法学院冠名事件。 到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理查德.马塔萨1996年9月7日向教职员工们发放名为“议程规定”的备忘录的时候,已经担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一职近2个月了。引言部分说到,到了2000年9月6日,理查德.马塔萨在给纽约法学院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所写的名为“议程规定”的备忘录的时候,已经上任纽约法学院院长职务2个月之后了。引言部分还提到,理查德.马塔萨在佛罗里达担任院长不满3年的时候,发生了以弗雷德里克.列文的名字命名学院的事件,导致理查德.马塔萨出局。本部分则提到,他担任院长3年的时间里,法学院获得的捐赠达到6000万美元,是理查德.马塔萨1996年到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之前87年捐赠之和的3倍还多。由此推算,理查德.马塔萨担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职务的时间应该在3年到4年之间。 改革者的行动。我们先来说理查德.马塔萨取得了成功的 企业家式 改革举措,包括: 建立Holland and Knight 学会,让教授们到Holland and Knight 律师事务所磨练实践技能,让有经验的律师们到学院的课堂,拉近学术与专业人员之间的距离。理查德.马塔萨离开后,该学会就消失了。 技术方面更成功一些,如创办法律技术学会,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并使法学院获得了良好的知名度;开办了种族关系和知识产权中心;说服同事们开设不同的专业,以把松散的课程协调一致,使法学院能够颁发税法、环境法、国际法几个不同的专业证书;只要能够找到资金,最不挣钱的项目也在他的计划之中,如为鳄鱼儿童小组筹集到一笔资助。 成功地完成为法学院募捐的工作。担任院长3年的时间里,与发展部主任一起四处奔波,到全国各地与校友们交谈,使法学院获得的捐赠达到6000万美元,是理查德.马塔萨1996年到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之前87年捐赠之和的3倍还多。 理查德.马塔萨在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的任期内也有一些失败的改革。这些失败的改革包括: 提出每周进行一次《吉姆.利尔晚间新闻》——税法专业电视节目,未被学校采纳; 拟以律师弗雷德里克.列文的名字命名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法学院则得到弗雷德里克.列文捐赠1000万美元。此事先得到校长约翰.罗姆巴蒂的同意,在遭到一些校友包括一位著名律师、法学院教师的“愤怒不已”的反对后,校长否认他曾经承认过列文的捐赠。法学院院长理查德.马塔萨为此被动离职,“倒在了自己的剑下”。 评价。就理查德.马塔萨在佛罗里达大学担任法学院院长一职的评价包括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的意见,但以否定意见为多。 肯定意见。理查德.马塔萨在担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一职近2个月之后,给教职员工散发了一份长达31页、印得密密麻麻的备忘录;对教职工提议的反应是“这个主意不错,我们试试。你有没有想过......”,“接下来是一系列的关于如何实施所提出计划的建议......。他是一只劲量兔子。”为开办《吉姆.利尔晚间新闻》——税法专业电视节目,从自己与世界著名的数据库LexisNexis的合同中抽出200000美元,与财政部副部长和税务局IRS的局长谈妥了750000美元的资助。关于Holland and Knight 学会,理查德.马塔萨行动迅速,相信律师事务所可谓法学院带来微薄资助,还可为学院带来法律教授们的咨询收入。副院长道森惊讶于理查德.马塔萨在技术项目方面的一些成功,说“......新的东西总是不断地出现......”。为了保证财力不足而又不能提高学费的法学院的各个项目顺利开展,补充法学院短缺的资金,与(法学院的,而非学校的?)发展部主任一起四处奔波,到全国各地与校友们交谈,完成了这项工作。在弗雷德里克.列文事件中,德高望重的美国律师协会前主席切斯特菲尔德.史密斯,很多对法学院冠名谈判内容非常了解的人递交报告,为理查德.马塔萨辩护。在被迫离开后,理查德.马塔萨继续采取行动,在内心仍然关注着法学院的利益,回复每一封收到的来信,与很多愤怒的校友会面。爱荷华大学的比尔.海恩斯在一次法学院院长联谊会上说“里克是一位英雄。他倒在了自己的剑下。” 否定意见。首先,理查德.马塔萨简直是在和法学院全部历史、全体人员,甚至于在和佛罗里达大学包括校长和教务长作战。因为理查德.马塔萨在法学院教职员工中散发备忘录,指出“法学院现在停滞不前......它对未来没有计划”,让“(教师们)都倒抽了一口气”,而通常佛罗里达大学的人们不是这样行事的,所以一开始理查德.马塔萨与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之间就极不合拍,法学院处于停滞和麻木中,对改革者理查德.马塔萨的改革没有兴趣,理查德.马塔萨能完成任何事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关于开办《吉姆.利尔晚间新闻》——税法专业电视节目,尽管理查德.马塔萨已做了足够的资金准备,仍被学校认为这个想法过于冒险而没有采纳。关于法学院与Holland and Knight 律师事务所合作建立Holland and Knight 学会,一些教师担心给1家律师事务所太多的侧重,而且很少有教师对Holland and Knight 学会以及相关的事务感兴趣,随着院长离开,这个学会也消失了。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大学之忧丛书/北大高等教育文库 作者: (美)大卫·科伯|主编:刘东|译者:晓征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定价: ¥45.00 目录 前言:新的大学 第一编 高等教育的市场 一 这个幼小的学生去了市场 身份盗窃 马加尔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诱饵 产品标价 不惜代价:改变学院经历 操纵市场 “我指导的不是申请,是生活” 有可能进行“地区军备控制”吗? 二 尼采的地位:芝加哥大学 罗伯特?赫钦斯的幽灵 问题的核心 但丁还是德里达? 与雨果的矛盾 数字 雨果之后:更加平静、温和,并且几乎没有变化 三 本杰明·拉什的“孩子”:迪金森学院 濒临灭绝的种类 “没有因英语而死” 形成“思想共享” 学院大门上的牌子 四 星球大战:纽约大学 被马卡罗尼公司拯救 很多的意见,很多的机会 分析哲学是最优秀的 分析哲学的知识领域 纽约大学的“第二哲学系” 一个共产主义版本的全球性大学? 第二编 管理原则 五 过去的阴影:纽约法学院 先例的阴影 现实的影响:芝加哥一肯特 “劲量兔子”:佛罗里达大学 “如果你能在那里做到……”:纽约法学院 六 卡夫卡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南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外包:从餐厅到学校的“商标” “人须自立” USC:特洛伊战争 密歇根大学:“地方支持”的限制 七 杰斐逊先生的“私人”学院: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 自治的漫长道路 “特许费用”的谈判 达顿校区的“旅馆” 托马斯·杰斐逊的巨型大学 市场与圣父 第三编 虚拟的世界 八 反叛联盟:南方联合大学的古典学系 “为我们的产品创造需求” 古典学的复兴 古典学家的先锋 眼前的问题 教授们的推动 今天的校园,明天的哈佛 九 概念中的市场: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天生权利”的市场化:哥伦比亚大学 “知识共享”:麻省理工学院 网上大学的教训 十 英国人来了——又走了:开放大学 “无产阶级的学院” 推广到国外 质量不是一切 金钱和“有意义的革命” 第四编 机智地赚钱 十一 广泛协作:伯克利加州大学 大学出租? 拼凑 进入伯克利 保持开放 与魔鬼共舞 吉规模Ⅱ,吉规模Ⅲ 十二 技术信息淘金热:硅谷的IT证书课程 人人都可以参加 希尔德学院与优尼泰克:了解顾客 精明的消费者 加维兰社区学院:普及IT培训 圣荷西州立大学:竞争赢利 圣克鲁兹加州大学:优越感的矛盾心理 学术价值有市场吗? 十三 他们都在经商:迪弗莱大学 “迪弗莱大学:直上云霄” 但这是高等教育吗? 结语:学习公司 回到未来 个人财产和公共利益 致谢 中英译名对照表
个人分类: 国外教育动态|3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龙应台:百年思索
胡业生 2012-8-14 16:14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五日在台大法学院的演讲 进入专题 : 文学 历史 哲学 价值多元 ● 龙应台 ( 进入专栏 )      在台湾,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讲。今天之所以愿意来跟法学院的同学谈谈人文素养的必要,主要是由于看到台湾“解严”以来变成如此政治淹盖一切的一个社会,而我又当然不能不注意到,台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政治人物里有相当高的比例来自这个法学院。各方面的候选人也好,民意代表也好,不知道有多少是来自台大政治系、法律系,再不然就是农经系,是不是?(笑声)   但是今天的题目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政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为什么不是“政治人物”呢?因为对今天已经是四十岁以上的人要求他们有人文素养,是太晚了一点,今天面对的你们大概二十岁;在二十五年之后,你们很可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社会。但是昨天我听到另一个说法。我的一个好朋友说,“你确实应该去台大法学院讲人文素养,因为这个地方出产最多危害社会的人。”(笑声)   二十五年之后,当你们之中的诸君变成社会的领导人时,我才七十二岁,我还要被你们领导,受你们影响。所以“先下手为强”,今天先来影响你们。(笑声)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今天的政治人,明天的政治人物?因为他们掌有权力,他将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所以我们这些可能被他决定大半命运的人,最殷切的期望就是,你这个权力在手的人,拜托,请务必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你必须知道什么叫做“价值”,你必须知道如何做“判断”。   我今天完全不想涉及任何的现实政治,让我们远离政治一天。今天所要跟你们共同思索的是:我们如何对一个现象形成判断,尤其是在一个众说纷纭、真假不分的时代里。二十五年之后,你们之中的某个人也许必须决定:你是不是应该强迫像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搬出他住了很久的素书楼;你也许要决定,在“五四” 一○五周年的那一天,你要做什么样的谈话来回顾历史?二十五年之后,你也许要决定,到底日本跟中国的关系,战争的罪责和现代化的矛盾,应该怎么样去看?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历史发展上,又处在什么地位?甚至于,西方跟东方的文明,他们之间全新的交错点应该在哪里?二十五年之后,你们要面对这些我们没有解决的旧问题,加上我们现在也许无法设想的新的问题,而且你们要带着这个社会走向新的方向。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个走向未来的小小预备。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迅的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因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层次。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的背出一阕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骚动、犹豫,一男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开始背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学生忘词,支吾片刻,一位白发老先生朗声接下:“明月夜,短松岗。”热烈掌声)   你说这短短七十个字,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欧洲有一种迷宫,是用树篱围成的,非常复杂。你进去了就走不出来。不久前,我还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在巴黎迪士尼乐园里走那么一个迷宫;进去之后,足足有半个小时出不来,但是两个孩子倒是有一种奇怪的动物本能,不知怎么的就出去了,站在高处看着妈妈在里头转,就是转不出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当然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傍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尤其是“解严”后的台湾,价值颠倒混乱,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历史的迷宫里,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就我个人体认而言,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望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   今天晚上,我们就来读几行《天问》吧。(投影打出)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绿色的迷宫里,仰望满天星斗,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他问的是,天为什么和地上下相合?十二个时辰怎样历志?日月附着在什么地方?二十八个星宿根据什么排列?为什么天门关闭,为夜吗?为什么天门张开,为昼吗?角宿值夜,天还没有亮,太阳在什么地方隐藏?   基本上,这是一个三岁的孩子,眼睛张开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天上这闪亮的碎石子的时候所发出来的疑问,非常原始;因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对这样的问题,无可回避。   掌有权力的人,和我们一样在迷宫里头行走,但是权力很容易使他以为自己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路,而且还要带领群众往前走,而事实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么方位,也不知道这个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么意义;他既不清楚来时走的是哪条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发觉自己深处迷宫中,更没发觉,头上就有纵横的星图。这样的人,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实在令人害怕。其实,所谓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在西方的的历史里头,已经有特定的名词,譬如说,“启蒙”,十八世纪的启蒙。所谓启蒙,不过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走出去。对于我,这就是启蒙。   所以,如果说文学使我们看见水里白杨树倒影,那么哲学,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摸索着走出迷宫。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我把史学放在最后。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烂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的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这团枯干的草,用一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色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一位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的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我愣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不认识过去,不理解现在,不能判断未来,你又有什么资格来做我们的“领导人”?   对于历史我是一个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学生。四十岁之后,才发觉自己的不足。写“野火”的时候我只看孤立的现象,就是说,沙漠玫瑰放在这里,很丑,我要改变你,因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四十岁之后,发现了历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么过来的,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评,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件在更大的座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座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   了解这一点之后,(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讲究个人价值反抗权威的文化,都说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后,你就大吃一惊:哪有这回事啊?西方文艺复兴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后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前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后又是一回事。然后你也相信过,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咦,这也是一个半真半假的陈述。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那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重读原典使我对自己变得苛刻起来。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某一个国家的餐厅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帐。”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笑)   我写了篇文章带点反驳的意思,就是说,对不起,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次大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这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体制结构的问题。   写了那篇文章之后,我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有见解。好了,有一天重读原典的时候,翻到一个畅销作家两千多年前写的文章,让我差点从椅子上一跤摔下来。我发现,我的“了不起”的见解,人家两千年前就写过了,而且写得比我还好。这个人是谁呢?(投影打出《五蠹篇》)   韩非子要解释的是:我们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一个多么道德高尚的一个事情,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后禹当国王的时候他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所以尧舜禹做政治领导人的时候,他们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层的老百姓差别不大,“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笑声)   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享受的权力非常大。用二十世纪的语言来说,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看了韩非子的《五蠹篇》之后,我在想,算了,两千年之后你还在写一样的东西,而且自以为见解独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这种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认为其实应该是一个基本条件。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讲到这里我想起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学评论,谈个人才气与传统,强调的也是:每一个个人创作成就必须放在文学谱系里去评断才有意义。谱系,就是历史。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文学、哲学跟史学。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会弹钢琴的刽子手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阳明的语言来解释。学生问他为什么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阳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王阳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在我们的历史里,不论是过去还是眼前,不以人为本的政治人物可太多了啊。         一切价值的重估      我们今天所碰到的好像是一个“什么都可以”的时代。从一元价值的时代,进入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但是,事实上,什么都可以,很可能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可以:你有知道的权利我就失去了隐密的权利;你有掠夺的自由我就失去了不被掠夺的自由。解放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种变相的捆绑。而价值的多元是不是代表因此不需要固守价值?我想当然不是的。   我们所面临的绝对不是一个价值放弃的问题,而是一个“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的巨大考验;一切价值的重估,正好是尼采的一个书名,表示在他的时代有他的困惑。重估价值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   于是又回到今天谈话的起点。你如果看不见白杨树水中的倒影,不知道星空在哪里,同时没看过沙漠玫瑰,而你是政治系毕业的;二十五年之后,你不知道文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史学是什么,或者说,更糟的,你会写诗、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同时却又迷信自已、崇拜权力,那么拜托,你不要从政吧!我想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真诚恻怛”的政治家,但是它却充满了利欲薰心和粗暴恶俗的政客。政治家跟政客之间有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我个人认为,就是人文素养的有与无。   二十五年之后,我们再来这里见面吧。那个时候我坐在台下,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意兴风发的总统候选人坐在台上。我希望听到的是你们尽其所能读了原典之后对世界有什么自己的心得,希望看见你们如何气魄开阔、眼光远大地把我们这个社会带出历史的迷宫——虽然我们永远在一个更大的迷宫里——并且认出下一个世纪星空的位置。   这是一场非常“前现代”的谈话,但是我想,在我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现代”之前,暂时还不必赶凑别人的热闹谈“后现代”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个脚印。
1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法学院和讲堂
热度 4 liuxuxia126 2012-5-19 07:49
北大法学院和讲堂
北大法学院新楼 这仨字写的很漂亮 有点历史的北大法学 老楼前有家大树咖啡 北大讲堂 明天晚上将在这里上演《爱的咏叹调》 6月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6月昆曲《红楼梦》 6月1日芭蕾《白毛女》 《脚尖上的梦》 ======= 每次去北京,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宁愿找点时间去大剧院或者小剧场去看一场演出或者听一场音乐会。 北大的同学很幸福,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很丰富的文化活动,只要有时间也有经济支撑的话,尽可以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 其实吸引人的,还有那些开放的讲座。 北大的校园很美,更美的,是那里浓厚的人文氛围。这一点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
个人分类: 走走看看|4608 次阅读|6 个评论
18年前的加大黑斯汀法学院学生ID卡
热度 1 viclee 2012-5-16 09:55
18年前的加大黑斯汀法学院学生ID卡
18年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黑斯汀法学院学生ID卡 今天,偶然发现自己在199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黑斯汀法学院学生ID卡,呵呵,当时好年轻啊。
35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法商一家亲
finance8372 2012-2-20 19:33
商学院与法学院同为一栋楼,上下为邻。这个安排,不知是巧合,还是学校有意为之。 殊不知,去学院系里办事,爬楼过半至法学院时候,不经意想到时下财务学最热门领域之一的 “ 法和财务学 ” ( Law and Finance )。自然,也就想起著名的 LLSV 组合( La Porta 、 Lopez-de-Silanes 、 Shleifer 和 Vishny ),以及他们联合署名发表的经典文献。 商学院和法学院同栋楼,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法和财务学当然是法和经济学(亦称 “ 法律经济学 ” )的最新分支。说起法和经济学,也很容易想起那个大家都梦寐以求想在上面发表论文的一流期刊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 (《法和经济学杂志》)。呵呵,迪雷克( Aaron Director )在 1958 年创办这个杂志时候,或许没有想到他此举催生了现代经济学一个非常重要领域 —— 法和经济学。科斯 1960 年发表的被张五常誉为 “ 石破天惊 ” 之作的《社会成本问题》正式标志法和经济学的开端。 当然,必须承认,在法和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不是科斯,而是科斯的同事,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 · 波斯纳( Richard Posner )。 波斯纳的 “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 (《法的经济学分析》)( 1973 )可算是这个领域内最负有盛名的一部著作。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泰斗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科斯,不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而是法学院的教授。 或许,科斯的特殊身份,是法商一家亲最好的写照。 正准备下线离开博客时,突发奇想,如果将哲学系与物理系、数学系安排一起,应该很好玩吧,呵呵
2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律师作为北京大学、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益律师培训赴港访问交流
shenbinti 2011-12-21 15:43
沈斌倜律师做为北京大学、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益律师培训赴港交流访问团成员,于2011年12月11日下午随同北京大学、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益律师访港团一行八人开始了为期五天的公益律师赴港交流行程。 该行程安排的项目有: 一、访问香港法律援助署; 二、参观访问香港廉政公署; 三、参观香港柯伍陈律师事务所; 四、香港大学法学院参观、研讨; 五、参观香港高等法院及庭审; 六、参观香港大律师公会及座谈。 12月11日至15日,沈斌倜律师暂时休博五天。沈斌倜律师感谢各位博友及朋友对沈斌倜律师一如既往的支持。 沈斌倜律师(左二) 沈斌倜律师在香港大律师公会交流现场 ------------------------------------------------------ 沈斌倜律师简介: 沈斌倜,女,北京市劳动保障法学会会员,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劳动法专家,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沈斌倜律师专业从事劳资纠纷法律研究,专注于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及劳动法培训、担任劳动法专项顾问。执业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 3 号居然大厦 18 楼;电子邮件: shenbinti@yahoo.com.cn 业务电话 : ( +86 ) 15301115671 ( +86 ) 13661313967 ; 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个人分类: 北京劳动法沈斌倜律师动态|3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台湾选举
dongzg101 2011-12-4 04:43
电视辩论赛!一大看点! 支招蔡英文 ,女男搭配,干活不累。两岸关系牌,绿源电动车!绿色、环保理念! 来自清华的绿色 、环保 理念! 请看下一场! ......
1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大法学院 迎十年来 最小新生
dongzg101 2011-9-13 05:32
人大法学院迎十年来最小新生 教授疑其社会阅历 2011-09-12 22:30:12 来源: 网易教育频道专稿   有 2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 0 ) 11岁读法学 专家称“揠苗助长”。 法制晚报讯 近日,11岁新生许恒瑞入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事引发诸多关注。不少法学教授提出,学习法律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和阅历,11岁的学生读法学甚至是“揠苗助长”。 ●质疑 11岁读法学社会阅历或不够 9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的报到现场,一位11岁的少年引起多方关注。 该少年名叫许恒瑞,毕业于云南弥勒县第一中学,高考( 微博 )成绩为526分。他通过自主招生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就读于法学院。他也是近1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的年龄最小的考生。 11岁少年就读人大法学院一事传开后,一些法学专家立即在微博上提出质疑。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郭峰发微博称,“我不赞成11岁的孩子就读法学专业。法学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社会之学,就读者应当心智发育基本成熟,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和阅历。在美国,就读法学之前必须本科毕业”。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也发微博表示,“法学教育既需要大量的阅读与识记,也需要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真切了解,需要生活体验”。他指出,包括美国在内,不少西方国家的法学专业只在研究生阶段招生,不在本科阶段招生,11岁少年读法学不值得炫耀。 今天上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告诉记者,学法学需要一定社会阅历,仅仅依靠纯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即使这名少年继续深造,在20岁左右时从学校走向社会,仍然太年轻。 他认为,11岁的少年读法学是害了这个孩子,甚至是“揠苗助长”。 ●回应 读法学未设年龄限制 对于法学界的质疑,人大法学院的老师表示,不会区别对待许恒瑞,会让他和其他同学一起适应大学生活。 人大法学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尚未设置就读法学专业的年龄限制,如果许恒瑞在法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觉得不适应,也可以考虑转专业。 他表示,许恒瑞读完本科时应该是15岁,可以选择读硕士和博士继续深造,毕业后也可以走向社会。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人民大学品园宿舍1号楼,希望能找到许恒瑞本人。但多名新生表示,许恒瑞“好像并不住校”。该楼楼管老师证实,在注册完床位后,许恒瑞就再没来过宿舍。 ●相关新闻 人大驳斥“暗箱操作”说 许恒瑞到人大报到后,引发多方关注。网上有人发帖称,许恒瑞的成绩并不算好,但却因为许的父亲是一公司董事长,资助人民大学数百万,“用钱开路钻国家自主招生的空子”。 对此,人民大学招生办负责人昨日驳斥了相关谣言,表示许恒瑞的录取是按照自主招生的原则进行的,同时校董名单中无许文林(许恒瑞的父亲)。 该负责人表示,许恒瑞由云南省教育厅推荐,虽然年龄很小,但综合自主招生过程中的各项成绩,均达到了自主招生的标准。
129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政治人的人文素养——龙应台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
weiyanbing 2011-9-6 21:24
《南方周末》编者按“政治人的人文素养”,是龙应台在应台湾大学法学院邀请后,自己选择的演讲题目。在演讲中,龙形象地阐释了“政治人”要有哪些“人文素养”。龙认为是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这也许并不新鲜;新鲜的是,她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此作了别开生面的发挥。   记得美国“公共选择理论”之父布坎南(曾获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一个基本假定,即每个人都是一个“经济人”。推演一下,每个人何尝不也是“政治人”?我们的读者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虽然龙的演讲有一般演讲都有的“语境针对性”,但我们相信对我们的读者会有所启发。   演讲的时间是1999年5月15日。对经龙审定的记录稿,编辑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将一些台湾语体习惯改过来;二是删节了部分“语境针对性”的句子。这些改动未经龙的审定,特此说明。        今天的题目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政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今天的政治人、明天的政治人物?因为他掌有权力,他将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所以我们这些可能被他决定大半命运的人,最殷切的期望就是,你这个权力在手的人,拜托,你务必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你必须知道什么叫做“价值”,你必须知道如何做“判断”。   我今天完全不想涉及任何的现实政治,让我们远离政治一天,今天所要跟你们共同思索的是:我们如何对一个现象形成判断,尤其是在一个众说纷纭、真假不分的时代里。25年之后,你们之中的某个人也许必须决定:你是不是应该强迫像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搬出他住了很久的素书楼(注);你也许要决定,在“五四”105周年的那一天,你要做什么样的谈话来回顾历史?25年之后,你也许要决定,到底日本跟中国大陆跟台湾的关系,战争的罪责和现代化的矛盾,应该怎么样去看?25年后的今天,也许你们也要决定,到底台湾跟大陆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历史发展上,又处在什么地位?甚至于,西方跟东方的文明,他们之间全新的交错点应该在哪里?25年之后,你们要面对这些我们没有解决的旧的问题,加上我们现在也许无能设想的新的问题,而且你们要带这个社会走向新的方向。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个走向未来的小小的预备。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我说的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讯的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着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祥林嫂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粗鄙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地背出一阙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骚动、犹豫,一男生腼腆地站起来,开始背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学生忘词,支吾片刻,一位白发老先生朗声接下:“明月夜,短松岗。”热烈掌声)   你说这总共不到五十个字吧,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事实上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现实,两者必须相互映照、同时存在,没有一个孤立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我们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杨,而不知道有水里的白杨树,那么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一个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价值判断。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欧洲有一种迷宫,是用树篱围成的、非常复杂的。你进去了就走不出来。不久前,我还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在巴黎迪斯尼乐园里走那么一个迷宫;进去之后,足足有半小时出不来,但是两个孩子倒是有一种奇怪的动物的本能,不知怎么地就出去了,站在高处看着妈妈在里头转,就是转不出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当然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尤其是近些年来的台湾,价值颠倒混乱,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历史的迷宫里,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就我个人体认而言,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今天晚上,我们就来读几行“天问”吧。(投影打出)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何阖而晦 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 曜灵安藏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绿色的迷宫里,仰望满天星斗,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他问的是,天为什么和地上下相合,十二个时辰怎样历志?日月附着在什么地方,二十八个星宿根据什么排列,为什么天门关闭,为夜呢?为什么天门张开,为昼呢?角宿值夜,天还没有亮,太阳在什么地方隐藏?   基本上,这是一个三岁的孩子,眼睛张开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天上这些闪亮的碎石子的时候所发出来的疑问,非常原始;因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对这样的问题,无可回避。   掌有权力的人,和我们一样在迷宫里头行走。但是权力很容易使他以为自己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路,而且还要带领群众往前走,而事实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么方位,也不知道这个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么意义;他既不清楚来时走的是哪条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发觉自己深处迷宫中,更没发觉,头上就有纵横的星图。这样的人,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实在令人害怕。其实,所谓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在西方的历史发展里头,已经有特定的名词,譬如说,“启蒙”,十八世纪的启蒙。所谓启蒙,不过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走出去。对于我,这就是启蒙。   所以,如果说文学使我们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那么哲学,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摸索着走出迷宫。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我把史学放在最后。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已经说烂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把它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个大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的时候,刚好我们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疯狂地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   我愣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不认识过去,不理解现在,不能判断未来,一个政治人,你又有什么资格来领导我们?   对于历史我是一个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学生。四十岁之后,才发觉自己的不足。写“野火”的时候我只看孤立的现象,就是说,沙漠玫瑰放在这里,很丑,我要改变你,因为我要一朵真正的芬芳的玫瑰。四十岁之后,发现了历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么过来的,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   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的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讲究个人价值反抗权威的文化,都说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后,你就大吃一惊:哪有这回事啊?西方文艺复兴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后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前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后又是另一回事。然后你也相信过,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咦,这也是一个半真半假的陈述。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重读原典使我对自己变得苛刻起来。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账。”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笑)   我写了篇文章带点反驳的意思,就是说,对不起,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这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体制结构的问题。   写了那篇文章之后,我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有见解。好好,有一天重读原典的时候,翻到一个畅销作家在两千多年前写的文章,让我差点从椅子上一跤摔下来。我发现,我的了不起的见解,人家两千年前就写过了,而且写得比我还好。这个人是谁呢?(投影打出《五蠹篇》)   韩非子要解释的是:我们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多么道德高尚的一个事情,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后禹当国王的时候他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所以尧舜禹做政治领导人的时候,他们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层的老百姓差别不大,“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笑声)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享受的权利非常大。用二十世纪的语言来说,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看了韩非子的《五蠹篇》之后,我在想,算了,两千年之后你还在写一样的东西,而且自以为见解独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这种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认为其实应该是一个基本条件。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讲到这里我想起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学评论,谈个人才气与传统,强调的也是:每一个个人创作成就必须放在文学谱系里去评断才有意义。谱系,就是历史。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文学、哲学跟史学,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座,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独立存在的。 会弹钢琴的刽子手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阳明的语言来解释。学生问他为什么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那么“知”与“行”是不是两回事呢?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阳明所指知而不知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王阳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在我们的历史里,不论是过去还是眼前,不以人为本的政治人物可太多了啊。 一切价值的重估   我们今天所碰到的好像是一个“什么都可以”的时代。从一元价值的时代,进入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但是,事实上,什么都可以,很可能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可以:你有知道的权利我就失去了隐秘的权利;你有掠夺的自由我就失去了不被掠夺的自由。解放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种变相的捆绑。而价值的多元是不是代表因此不需要固守价值?我想当然不是的。我们所面临的绝对不是一个价值放弃的问题,而是一个“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的巨大的考验;一切价值的重估,正好是尼采的一个书名,表示在他的时代有他的困惑。重估价值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   我想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真诚恻怛”的政治家,但是它却充满了利欲薰心和粗暴恶俗的政客。政治家跟政客之间有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我个人认为,就是人文素养的有与无。   这是一场非常“前现代”的谈话,但是我想,在我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现代”之前,暂时还不必赶凑别人的热闹谈“后现代”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个脚印。   注: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内,曾因房屋产权问题而强迫钱穆先生迁离;钱先生迁屋不久即去世。1998年陈水扁曾为此事公开表示忏悔。 (《南方周末》1999年6月18日)
1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丰满与骨感--何兵政法大学法学院毕业晚会致辞[转载]
halcon 2011-6-22 15:55
“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们,大家晚上好,在这个不能随便代表的时代,我不想代表别人,我就代表我自己,来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我今天和大家讲的题目是:丰满与骨感。四年以前你们带着很好的理想到政法大学,那时理想很丰满。而四年以后,你们带着些缺憾,离开政法大学,现实很骨感。而正是因为现实很骨感,我们理想才必须丰满。 这是一个非常荒诞的时代,这个时代荒诞到什么地步呢?比如说:鼓励你唱革命歌曲,但是不鼓励革命;鼓励你看《建党伟业》,但是不鼓励建党。这是一个非常骨感的时代,但是正是在这个骨感的时代,理想才能飞翔,那么在这个时代,我对你们有什么理想呢?我知道北工大(北京工业大学)有个老师说,你们毕业以后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我不会说这样的话,我也不指望你们毕业以后做包公,但十年以后你们谁敢陷害忠良,我就给你灭了门,不让你进我的门……你不做包公可以,但你不能陷害忠良…… 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和法制事业上我们在前行,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力量——那就是你们。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给力!……我相信我现在在某种意义上我还敢说我是一个法律人,我经常会在必要的时候,按照我的本意来说话,我希望等到将来你们掌权的时候,你们也要让我为你们鼓掌而不是遗憾……十年以后当你们当权了,男生们你们要像男人;毕业以后,你们女生掌权了,你们要像女人……”
1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周大伟:腐败官员进法学院
zhujieying 2011-5-19 09:4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5a207d0100sp91.html 这些年里,不知从那一天起,我开始关注那些因腐败而落马的官员的学历背景。当下,许多官员的名片上,常常拖着硕士、博士之类的学位,甚至还挂着教授、硕导、博导等称号。我吃惊地发现,有不少腐败官员都持有那些中国名牌法学院授予的“在职研究生”学历。 比如,刚刚因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 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许宗衡 的履历表明,许宗衡在1994年7月-1996年8月担任深圳海天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期间,在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民商法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用今天时髦的话说,他的学历属于“在职法律研究生学历”。 大概是个偶然的巧合,确切地说,许宗衡市长和我学的是同一个专业:民商法。在法律专业中,民商法并不容易读。我八十年代初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读民法专业时,感到学习压力很大,看专业书、强化外语(包括第二外语)、翻译并精读经典原著、外出调研、写毕业论文,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我和同学们几乎总是把星期天当成“星期七”在用。许宗衡当时身兼要职,正在日以继夜地为出版社扭亏为盈操劳不停,能有多少时间来读书、应付课程、考试和写学位论文呢? 更有趣的是,1998年秋天,笔者和许宗衡在深圳一宴会上相邻就座,有过一面之交。我当时曾主动告诉许先生,我的专业是民商法(我当时并不知道他的学历背景)。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许宗衡对我提到的这个专业名称竟没有任何反应。凭借一个普通人的想象力,都不难觉察到,许宗衡这个学历有点儿可疑。 原来以为,腐败官员们只是对金钱美女感兴趣,没有想到他们对大学校园里的学位甚至职称也感兴趣。这些年来,海内外以各种廉价方式出售给官员的学位主要是两种:法学和经济管理学。其中,在国内官场里,拥有在职法律学位(硕士或博士)的领导为数众多。千龙新闻网曾有报道说,三年前,河南某县官场就“人才济济”,从县委书记、县长、副县长,到乡长、派出所长,递上来的名片大都印有“法学硕士”、“经济学硕士”名头。可是,这个县尽管有那么多高学历高学位“人才”,但至今还让全县100多万群众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突发奇想:官员们进法学院的很多,倒真的很少听说有官员们进医学院读学位的。写到这里,人们的思绪不由地会链接到十几年前贺卫方教授那篇引发强烈关注的《复员军人进法院》一文。贺卫方在该文中曾大胆发问:复员军人为什么被安排进法院而没有进医院?法学和医学难道不都是与人命相关的职业吗?今非昔比,如今复员军人进法院已经不那么容易了,但在职官员们进法学院倒是成了一道新的风景。说到底,我们的社会(包括法律人自身)还是太没有把法律科学当回事儿,和医学相比较,我们的法学门槛还太低、法学课程还太幼稚、法学论文还太容易抄袭、法学学位还太廉价。 近十几年来,官员们的学历年年跃进,文凭逐浪攀高。官员们喜欢读书,本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可是,我们今天所见所闻的事实则大相径庭。很多官员平时并不热衷读书,或忙于事务工作无暇读书,但他们却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公款,与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其中的某些自然人)“合谋”,以弄虚作假的方式 —— 在短期内“大跃进”式地完成了“文凭交易”。那些身居高位或者准备身居高位的官员们,之所以需要这样一纸文凭,显然为的不是更新知识,而是在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升迁铺路石。对于高校而言,这几乎是个名利双收的无本生意 —— 既可以因为拥有这样的“官场校友”而增添荣耀,又可以为日后“招商引资”积累资源。官员学历造假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腐败行为,不但损害了高校的学术风气,助长了官员造假之风,也动摇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和信用基础。 如今,硕士学位早已不能满足官场的需求,随着“博士学位成为提拔指标”,博士学位开始变得供不应求。为了适应官场愈来愈旺盛的需求,各大学里已经展开了提高“在职博士”学位产量的新一轮竞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抱怨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都在官场。但是,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这些廉价的文凭又是怎么被出售给这些官员的呢?难道我们的大学就没有责任吗?显然,没有某些高校的“积极配合”,官员混文凭恐怕也难得逞。不知道从那一天起,中国各地大学法学院的硕导和博导们,开始成为官僚政客们追逐的对象。在一次次酒盏交错之间,一桩桩将学历廉价出售的交易迅速达成。高校的官员们和导师们甚至为此公开互相攀比,看谁招募的官员数量多、官衔高、名气大 ——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尤其对于那些显赫一时的现任或退休高官,别说区区一纸文凭,就连兼职博士生导师的职称,都有学校破格送上门去。 2009年中国法治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法学教育至今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育准入制度,更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改革开放30年增长了105.6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达6万多人,30年增长了260多倍。2008年,中国法学博士毕业生人数1700余人,法学博士招生人数2500余人,法学博士在校学生人数8500余人。据方流芳先生在《追问中国法学教育》一文中披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2006—2007学年招收博士生148人,中国政法大学在2007—2008学年招收博士生137人,两个学校招收的法学博士都分别超过了美国法学院当年招收的法学博士(SJD)学生的总和。此外,全国还大约有300万党校文凭的持有者,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持有法学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文凭。“在21世纪的中国,每个法学院、系的名称都和‘研究生课程班’、‘在职研究生班’、‘本科双学位班’、‘专科升本科班’、‘在职法律硕士班’、‘法律文凭自学考试班’等光怪陆离的招生广告联系在一起,公立大学同时在经营着不折不扣的营利性项目”。 据调查统计,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法学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名列文科毕业生倒数第一。中国的法学院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经向官场廉价投放了太多的文凭,如今已经开始遭遇到令人尴尬的“因果报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二十世纪法律史》(American Law in the 20 th Century)一书中回顾到, 在 100 多年前的美国,也曾有过各类法学院像野兔子一样野蛮生长的年代。 当年,很多匆匆成立的法学院为了扩大生源,在全日制大学招生外,特开设各种“法律夜校”并向夜校生发放法学文凭。前来读书的学生大多是蓝领工人和家境困窘的少数族裔群体。尽管“法律夜校”也曾培养出若干法律专才,但大量法律文凭的滥发,也导致整个法学教育质量的急速下滑。此刻,诸如哈佛大学法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等著名法学院就断然拒绝降低招生标准,不仅不随波逐流,反而顶风而上 —— 提高招生门槛:要求法学院的学生入学前必须已经取得过一个本科的学位。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几乎所有的美国法学院都采用的哈佛法学院的“高标准、严要求”,由此奠定了美国法学院的崇高声誉。此后的年月里,这些世界著名的法学院,如同一只只美丽耀眼的孔雀,像爱护自己的每一根羽毛一样珍惜自己的名誉,从不以任何名义廉价“出售”自己的文凭。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名牌大学法学院可以为了区区小利“傍官员和大款”,低三下四地敞开大门让他们进出自由呢?看来,今天的中国,那些已经感觉自己是“中国最好的”以及那些打算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法学院们,对什么是“真正的”法学院还知之甚少。我们今天只知道靠负债建设在硬件上大干快上,只知道降低门槛对廉价卖文凭一路绿灯,但还不知道知识与学历大量注水后会会严重扰乱公正公平并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看来,在浮躁的生活烟尘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正在轻易地翻越我们法学院的神圣围墙。中国的法学院如果不能形成行业自律,如果继续纵容腐败势力,如果继续对招生舞弊等现象集体失语,那么中国法学教育的沉沦与毁灭将指日可待。时至今日,悬崖勒马、未为晚也。否则,真的要被张爱玲早年那句漫不经心的话语所言中:“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这篇稿子写到这里,本应收笔打住。在关闭电脑前,又顺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与许宗衡案牵连的另一位深圳落马官员余伟良的学历。不料,又有惊诧的发现: 余伟良,深圳龙岗区区委原书记,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因涉嫌腐败,已被双规。 请大家继续关注,看看到底有多少腐败官员曾经进过我们神圣的“法学院”。 (这是作者为《法制日报-法治周末》撰写的专栏文章,每周一篇,每周四出版,本文发表时略有删改。 —— 作者注)
1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好玩儿的《宋江“物语”》
热度 1 zhangzizhang 2011-4-20 21:56
评选读书征文,感受青春风采。一位法学院学生徐扬君的《宋江“物语”》令人忍俊不禁。贴在下面,聊供清赏: “宋江”物语 毫无疑问,宋江有种天生的“领袖”气质。 在《水浒传》中,宋江所到之处,简直和周杰伦开巡回演唱会一般,无论是府县刀笔小吏,牢头狱监,还是落草为寇的山寨大王,土匪强盗,二话不说,一听是宋江大名,便能如数家珍的报出“山东及时雨,郓城呼保义,孝义黑三郎,宋江宋公明”这样一长串的名头,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梁山同仁们,要他们记住如此工整对仗的字号真是难能可贵啊,可想而知,宋江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无愧为年轻人造反的动力源泉,中老年妇女的偶像。 惜哉,一世英雄为妇人所累啊!正如我前面写到的,对于宋江的个人作风问题,其实包养情妇还是可以的,关键是他还没头没脑的把受贿的钱带回包养情妇的别墅,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宋江同志的事迹提醒了广大贪官污吏朋友们: 枉法要谨慎,受贿不留痕。情妇管理好,貌痴心不愣。
个人分类: 教育:大学春秋|1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何美欢老师加油!
远帆 2010-8-24 23:44
看到水木BBS上同学们的声声关切,我突然意识到原来那就是常常被大家称赞的Betty老师。最早知道她的时候,是因为她对我们赴多伦多大学交换学习的清华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心。她是香港人、 是多伦多人,在这两个城市都干得极为优秀,而要说事业二字,那一定是她来到清华,和在这里所从事的教育。学术的严谨,须以自己为榜样,教学的热忱,不能用世俗来衡量。 每位熟悉她的同学都写下了最真切的言语,更多的解释已经多余。我是一位医学生,知道情况危重,但如果有一次机会,我仍祈求奇迹出现! 远帆 发信人: leoputin (pangpang),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听说何美欢老师病危?求真相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Aug 21 02:56:39 2010), 站内 情况如下: 从北医三院回到宿舍,打开电脑,闪现的就普通法精要的结课作业。 从来没有想到,这样一门精彩绝伦的课,以如此之结局成为残局。 从来也没有想到,会亲手把我所敬重的老师,以这样的状态,送往医院。 从来的从来,Betty Ho, 都是一个这样的存在,课上的严厉,课时的严谨,课下的随性,我们熬夜写report, 她熬夜改report-4个组风格迥异的report, 逐条逐字。 今天本该是2010级清华大学法学院普精一的结课lecture,一组准备了印有20个案例名突出显示Sparf的T-shirt, 正面的I love betty,承载了全部的敬意。九零后在我们组的贺卡上写着energetic,是的,Betty在我们面前,永远是充满了活力,即使是在她宣称I am 63的时候。 可是,Betty病了。 从不迟到的她在16:30没有出现,我们颇感意外,在17:30音讯全无,我们惊慌失措,果然,房门反锁而没有反应,却传出清晰的手机铃声,出事了。 从Betty脸上已经风干的呕吐印记,可以推测,她这样痛苦而昏迷已然很久,这个细节在我脑海里无数次闪现,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痛苦,只有下意识的呻吟,而不能有任何反应。的确如此,从我们这次48小时作业起算,至少在1天内已经没有人见到她。而她极其罕见地爽了与师姐约定的午饭,从她10多个未接来电的手机,我们可以想见,早在午饭前,她已然陷入了昏迷。 无奈北京救护车的速度1个小时到达清华校内,45分钟送达北医三院。途中无数次颠簸以致我不得不用手托出心脏检测仪,车老师不得不蜷缩在一个狭小的角落维持的强心针的药剂。即使如此,我依稀记得,把她从床上抬到担架,再从5楼抬下来的时候,她在呻吟。即使在救护车上,她的瞳孔没有光照反应,仪器上依然显示着坚强的心跳和呼吸。 北医三月的急诊118室周围,陆续聚集了一群人,往届普精何老师的学生及法学院老师,学校领导,我们焦虑而无助。CT扫描显示了最坏的结果,脑干出血,而且出血量不小,估计15-20毫升,最关键的是,出血还在持续。 王院长拿着报告直奔北大医院找专家会诊,谢副校长紧急联系着各种资源,各路专家汇集此地,会商的结果却是,脑干出血无法开颅,只能保守治疗,且治愈可能性极小。 全世界寻找Betty的家人Betty一个人在中国生活,就为了给我们上课。从多伦多大学法学院院长,到香港大学法学院院长,绕了地球一圈,获悉其哥哥今天居然就在北京,对于一个腿脚不太方便的人来说,今天的出现不知道是不是某种隐喻。 21点10分左右,医生突然出现,告知我们,Betty自主呼吸已经停止,口腔中有血液,已插管进行人工呼吸,并征求是否进行下一步心脏按压。所有人心中一紧,第二份病危通知随后而至,我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所有人,都在祈祷着神的存在。 王院长亲自推着Betty哥哥到来。一位坚强而极具风度的老人,只是平静地感谢大家所做的一切,和京港两地大夫讨论治疗方案,并希望能够请学校联系政府,开通专机通道,将Betty直送香港。可是,Betty脑部持续渗血的境况,已经不允许她承受任何颠簸。 00:20,在各方努力之下,终于得到ICU床位,一群人缓慢地将Betty推向病室,那一瞬间,整个ICU过道被人涌满,Betty若能知道,她几乎所有的在京学生都已出现或已委托家属出现,应该是欣慰的吧? 我不愿意引用专家会诊的结论,因为,我相信,任何事情都存在例外,就像我们的结课案例中Majority所阐述的那样。但是,我的义务在于,向普精2010届的31位同学通报事实的情况,那就是,北医三院院长认为,也许只有7天。主治医生认为,三天已然艰难。 但是,这个世界是因为例外而精彩。Betty,一个加拿大人,每年不远万里,自费飞回国内,在清华北大两所法学院开设普通法精要班,不求名利却提供我们各种上课费用,课间点心,午饭,晚饭,聚餐费用,和我们这样一群不大不小的孩子一起熬夜,第二天已然精神抖索地拷问我们对案例的理解,睿智地寻找我们逻辑的漏洞直到将我们逼向死角,满意而归。这样坚强而独特的人,一定有她坚强而独特的存在方式。 所以,我相信,Betty, 你一定可以。 Tough it out! 发信人: hai222 (小西), 信区: SL.THU 标 题: 转帖:中国教书最认真的老师愿何美欢老师坚强地渡过难关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16:29:35 2010), 站内 中国教书最认真的老师愿何美欢老师坚强地渡过难关 发表时间:2010-8-21 12:48:00 阅读次数:135 所属分类:未分类 晚上正给一位远在德国学习的友人回邮件,突然看到一封新的邮件,说何美欢老师病危,正在北医三院抢救。脑子轰然一响,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几天前,何美欢老师刚刚在清华东门外的醉爱请我们几个上过课的学生吃饭,一一询问了每个同学毕业后的去向和工作状态。打车赶到北医三院的急诊,走廊上已经挤满了许多自发赶过来的同学。大家的表情都很凝重,这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清华的 校长 ,法学院院长和许多负责的老师也都来了,何老师的家人也已经专门从香港赶过来了。何老师正在急救室里急救。心里一酸,眼泪就要掉下来。 几天前,何老师还说最近几年都没有体检,这次回多伦多,准备好好休养一下,什么都不干,准备开学。她还说,我们曾经写过的普通法的作业和试卷,他都保存着,并且花了高昂的运费,都运回多伦多,准备以后好好地总结这门课程,再写一本讨论和总结普通法教学的书。 在中国,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老师,在教学里倾注了如此之大的心力,又为此做了如此之大的牺牲的。何美欢老师来清华之前,早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大律师,香港大学的教授,来中国大陆教书,唯一的目的,恐怕就是为振兴中国的法学教育贡献心力。凭借何老师的学养和实践经验,如果像大陆的许多教授一样,应付一门课程,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何老师对待备课的认真,恐怕只有和他接触过的学生才了解。每年《普通法精要》大约三分之一的阅读材料,主要都是英美法系的重要判例,都会做调整和更新。根据我上普通法精要课程一的体会,每次课程,能够把这些案例全文读完,并且做初步的分析,已经是一个压力非常大的事情了,我们小组每次讨论案例,都要到晚上十二点多才结束。而何老师不但要在浩如烟海的案例材料中挑选出这些案例,将它们根据讨论主题的需要进行设计和排列,同时上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报告和发言,进行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和启发,这是高度紧张和兴奋的,自然要耗费许多心力。每次课后她自己都对教学的内容和效果做系统的总结,这需要耗费多大的精力呀。而每学期何老师要同时给好几个年级的学生开不同程度的精要课程。其耗费的心力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何老师自己也私下多次说到,每学期的精要课程,基本上已经耗尽了她的时间,使得她很难再做其他事情。而且除了普通法精要课程之外,我知道她还兼了《英美银行法》等好几门的其他课程。何美欢老师的压力,又可想而知。我想,像何美欢这样的老师,才配得上叫教育家,因为也只有她,没有任何功利的追求,而真正地把自己的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当然何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这些学生都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 何老师现在还躺在急救室里,本来我是主动要求留在医院里陪护她的。最后根据统一安排,今天晚上我先回家休息,可能明天晚上会去守候在那里。衷心地期待何老师能够早点脱离危险,醒过来,看看这些关心她,守候在门外久久不愿意离开的学生们。 发信人: realgod (积蓄温暖),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听说何美欢老师病危?求真相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Aug 21 16:03:48 2010), 站内 忍不住说几句。 何老师一定不会记得我。因为我不能算她的学生。最多算一个drop out。那一年,几节课之后,我觉得她的课信息量(以及对应的劳动量)太大,而我又太懒,就退出了。 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对她的崇敬,以及她的病情带给我的震惊和伤痛。凡是跟她擦肩而过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个子不高,甚至显得矮小,却总穿着球鞋在校园里飞快行走的小老太太。稍微八卦一点的人可能会知道,她早年毕业于美国一所教会学校,孤身一人,经常以方便面凑合一顿午餐。而她的学生们知道,虽然她会烤饼干给大家吃,但她在课堂上一丝不苟,会布置很多作业。当然,这意味着批改很多作业。 法学院的作业是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但又不能像写博客一样天马行空。那种读案例、写报告、做报告、讨论、争论、辩论的辛劳,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发言权。而把这些辛劳乘以学生的总人数,就是何老师的辛劳。她的课堂不容许批量生产、搭便车、大锅饭的存在。她对每个人、每个字、每个观点的关注,都是单独的、个别的、付出心血的。她尊重每一个学生,也要求她的学生尊重自己的同伴,哪怕是跟自己意见针锋相对的人。 我坚持不住压力从何老师的课里退出了,却在几年后从美国一所还不错的法学院里以distinction毕业。有过比较,我才知道何老师带给清华、带给学生们的,是多么高质量的教育。而这些,是在她舍弃了自己优越的生活做到的。 何老师是加拿大籍华人,她真得像另外一位加拿大人,白求恩。受她恩泽的人遍布四海,她的很多学生也成了传说中的牛人。我们景仰牛人,也就关注牛人的老师。就在今天早上,我有两位毕业于北大、跟清华完全没有学缘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表示他们对何老师病情的震惊。好人怎么就没好报是我们这些非嫡系弟子的共同感慨。 发信人: philosophy (笨笨猫万般痛苦皆加吾身,Bless Betty),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听说何美欢老师病危?求真相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Aug 21 20:07:14 2010), 站内 我不是一个文笔很好的人,目前的情绪也很混乱,没法平心静气地写点东西。更何况,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怀念,有一些不太好的寓意。但是,我的内心总是迫使我写下一点什么,就好像害怕什么东西会突然离开我,拼了命地希望能够抓住似的 她是一个治学严谨的老师。她指导我,写任何一篇文章的任何一句话都要严谨,有出处的一定要写明出处。脚注就是应该比正文要长。 我不喜欢看到这样的话,各国判例认为,这是什么意思?哪些个各国? (在我70多页的毕业论文里)这个脚注援引的书的页码不对,不是123页,而是124页 无疑,她是一个要求严格,近乎于苛刻的老师。但是,正是因为她的严谨,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尽早体会到真正的治学态度。 她是一个严格自律的老师。无论是上课,还是和我们约着吃饭,她每天的行程都有非常准确的计算,从不迟到。我想,那天是她第一次迟到吧第一次take home examination,她告诉我们,48小时后的上午10点,她会准时站在她在明理楼信箱门口,打开信箱,取我们提交的作业。她不仅教我们知识、方法论,还训练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律师的基本素质:准时。 她也是一个温暖的老师。她不会说很多很多,但是她乐于倾听。以前上第一届精要的同学最津津乐道的是她的八卦:她上水木,知道我们在进行男排比赛;她喜欢听,谁是不是有男朋友/女朋友了。她总是微笑着看着她的学生围在她的周围,默默地关心着他们的近况。我依稀还能记得,我上次回清华,她请我和另外一名同学吃饭,看我在那里胡吹神侃时微笑的样子 是的,所有她的学生都记得何老师请吃饭。她有一个三子的原则,房子、车子、孩子。只有满足了所有三个条件的学生,才可以请她吃饭。否则,不管你在外面混得再好,在她眼里都还是小孩子,都必须由她请吃饭。到目前,据我了解,她的弟子中还没有人满足过这三个条件 我还记得我们那时候小屁孩子去参加她的饭局的开心劲,一页页地点菜还记得我们当年硕士毕业,大家寻摸着老是在外面吃没啥意思,还不如去她家BBQ,结果她买了全套BBQ的行头 一切的一切,组成了我记忆中的她,琐碎而又丰富、鲜明。我只有祈求上天能够听到我的祈祷,不要把她带走。我也希望她能够感觉到有这么多人都在为她鼓劲,能够撑过这个难关。希望你能够再一次登录水木,看到我写的这篇东西,哪怕耻笑我也没有关系 发信人: fangfangkid (紫色蝴蝶), 信区: SL.THU 标 题: 让我们为何老师加油吧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Aug 21 20:50:54 2010), 站内 何老师现在正孤零零地一个人躺在重症监护室里与病魔作斗争,我们不哭泣,让我们为坚 强的何老师加油鼓劲,让我们一起为她祈祷。 我相信何老师一定会感觉到我们大家都在她的身边陪着她,她一定会感知到这么多爱她尊 敬她的人们为她祈祷的。 让我们相信奇迹,我就一直觉得何老师肯定会醒过来然后说她渴了,祈祷。 我相信奇迹。 发信人: jinmaoxunhui (我爱金毛),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听说何美欢老师病危?求真相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Aug 21 20:53:55 2010), 站内 也想说点什么,虽然不是何老师带的论文,没上过普通法,不过庆幸的是,有幸上了何老师的英美银行法和比较银行法 还记得presentation时,当我说得惴惴不安时何老师站在教室后面微笑的样子 还记得第一次拿到48小时作业,看了1个多钟头还没明白案情是什么时的绝望,想起来领考题时何老师笑得很狡黠 还记得毕业时大家抢着和何老师合影的热闹,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坐在中间,两边的学生一波又一波 清华几年,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读过普通法精要,也曾经暗暗发下宏愿,为了何老师的课将来一定要回来读博 默默地看着书架上厚厚的已然落灰的两大本教材,何老师,加油! 你一年四季的套装、运动鞋、大背包是校园里风景,加油!加油!! 发信人: philosophy (笨笨猫万般痛苦皆加吾身,Bless Betty), 信区: SL.THU 标 题: 继续发帖回忆Betty,保佑她能早日醒来!!!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00:20:11 2010), 站内 她的形象一向在法学院里特别醒目、鲜明,久而久之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这些她的学生们。 她上课的时候,一般都穿套装,衬衫、套裙,一丝不苟,但是脚上永远旅游鞋。记得第一次上精要课时, 我着实为她独特的装束而诧异。她告诉大家,这也是她在国外工作时的装束,一进办公室,换上皮鞋,就可以上班了。NY的OL都是这个样子,否则怎么在街头健步如飞 随后,我就领教到了她所谓的健步如飞。你真的很难想象,这么瘦瘦小小的一个人,居然有这么大的能量。在明理楼一楼,我陪她上楼梯,我要用小跑的;在四教门口,我穿过马路要去和她说句话,等我穿过马路到三教门口,她早已经消失在我的视野里了 随后,我知道了她在赶时间,抓紧时间做学问、教学生。饭可以随便,走路可以用飞的,但唯有做学问、教学生,她是最舍得花时间的。 她曾经和我说过,她挺担心她的眼睛的,如果不注意保护,就有失明的危险,这样就没法看书了 Betty,希望你能感到,有这么多学生、老师,认识的和不认识你的人都在为你祈祷,都在为你加油。在我心目中,你永远都是那个精神矍铄、意志刚强的Betty,你不会被打倒,一定会醒过来! 我们都会为你祈祷!!!!!! 发信人: aixiao (aixiao|路漫漫),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继续发帖回忆Betty,保佑她能早日醒来看到帖子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00:25:50 2010), 站内 我一直有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跟着betty走路,总是跟不上,我比她高二十公分自认为走路已经挺快了却总是要用赶的。 然后,经常看见她走到我前面去了,就觉得她很像一只小麻雀也许有点不敬,但是真的很像一只可爱的小麻雀,走起路来健步如飞的感觉很像麻雀的蹦蹦跳跳,看着那么的小巧玲珑,却蹦的飞快怎么也赶不上 还有她家满屋子的书,诺大的房子,除了专门的书房,还把绝大部分能见到的墙都做成了从天花板到地的书柜,里边摆满了看上去很美的各种大本的英文书,而且许多都是她精读过3遍以上精选的书用集装箱拖运过来的,还总是很叹惋被弄丢的那个集装箱,很多珍贵的书籍资料都没了 我觉得她在北京的书,我花一辈子也看不完一遍 发信人: SuraNonSword (修罗无剑||前路。。。),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继续发帖回忆Betty,保佑她能早日醒来看到帖子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00:29:56 2010), 站内 我虽然没正式上过她的普通法精要的课,但是和她交流还是很多的,因为我是做比较法的,从这个视角和她沟通很愉快,也得到了很多意外的收获。 我一直希望有一个比较充裕的时间和她来一次深入的对话交流,关于普通法在中国的比较法意义,05年的时候聊过一次,不过那一次是作为记者的身份,我当时就说,什么时候再从学术的视角再谈一次,不过后来一直没有成行。虽然后来有过几次交流,都只是招呼。 等我毕业,她也离开清华了,暑期回来,课程压力又很大。所以一等再等。 希望betty能够早日醒来,否则我会遗憾终生。。 发信人: philosophy (笨笨猫万般痛苦皆加吾身,Bless Betty),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继续发帖回忆Betty,保佑她能早日醒来看到帖子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00:33:05 2010), 站内 她搬家的时候,我去帮了一把手,顺便去蹭了顿饭。她家搬家,最多的不是家什,而是书,成箱成箱的书。她第一天搬新家,自己睡的床没法搬楼上去,只能睡沙发,但是她觉得还是很高兴,因为终于放在地下室的书可以搬到楼上来了 她家的书房,高至屋顶的四壁书架,透过大大的窗户,太阳照到放在中间的宽大的堆满了资料的工作台,我们三个曾经感叹过,做学问,当如是 发信人: ccc07 (seabear),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继续发帖回忆Betty,保佑她能早日醒来!!!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00:33:09 2010), 站内 何老师您一定要加油挺过这一关!学生为您祈福!! 虽然只上过何老师的普通法概要,但已经印象至深,一直在为没有机会上她的普精而深 感遗憾。上天该眷顾如此用心、努力、爱学术爱学生如生命的人,天使一般,真如天使 一般。 您要早日醒来!一定!! 发信人: philosophy (笨笨猫万般痛苦皆加吾身,Bless Betty),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继续发帖回忆Betty,保佑她能早日醒来看到帖子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00:38:52 2010), 站内 我也有一个不恰当的说法,她有时候像小孩子一样。 记得第一次去她家玩,她很抱歉地和我们说,她家彩电自从海运过来后,好像就一直是黑白的,没法调出彩色的了。然后几个师姐慢慢地调啊调,终于把色彩调出来了。她开心的不得了,在厨房给我们做色拉的时候,隔一段时间出来看一下,惊喜地说,哈,真的被你们调出来了! 她家的音箱也不响了,她也没时间弄。 发信人: fangfangkid (紫色蝴蝶),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继续发帖回忆Betty,保佑她能早日醒来!!!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09:03:30 2010), 站内 昨晚睡觉老是不安稳,早上醒来先看水木,幸好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我只上过何老师的英美银行法,还记得她上课时一丝不苟精力充沛的样子,对我们说期 末的24小时考试必须在几点之前送到明理楼,否则过期不候。她的敬业、严谨令人难 忘。 我最后一次遇到何老师是去年毕业前在经管门前,还是穿着旅游鞋背着大书包,笑得很 慈祥很亲切。 很后悔没有上过何老师的普通法精要课,很希望何老师能醒过来,让我再听一听她的 课。 发信人: biran (7.16我不喜欢), 信区: SL.THU 标 题: Re: 继续发帖回忆Betty,保佑她能早日醒来!!!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10:12:48 2010), 站内 Betty历来都是积极、坚强的,她一定能挺过去! 离开清华三年了,每次想起法学院,肯定会想起Betty, 想起她严肃却又慈爱的目光, 想起每次普通法上课前我们又期待又紧张的心情, 想起第一次跟她吃饭战战兢兢地去圆鼓鼓地回来, 想起她生活上的漫不经心, 想起我们答出问题时她开怀的笑脸, 想起我们傻傻地总是找不到方向时她急得不停拍脑门有几次手里还拿着黑板擦就拍上去了然后我们又心疼又着急情急之下终于灵感一现 想起毕业论文开题的时候我选了个很难的题目老师们都说不行,您不是我的导师但是专门过来鼓励我说题目选得很好但是我缺乏资料数据还有经验现在不适合写这个题目,还说您正在写一本相关的书写好之后会送我一本,我说要签名哦您说好 后来我就毕业离开北京了, 何老师您一定要醒过来,我还要回去找您要那本签名的书 发信人: lawman2009 (欲壑难填), 信区: SL.THU 标 题: 关于何老师及清华法学院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10:44:05 2010), 站内 尽管毕业已六年,但对何老师的印象没有丝毫减退。 尽管在毕业论文预答辩上,何老师提出的问题,让我心惊肉跳,冷汗直流,但何老师治学之严谨,思路之清晰,方法之独到,令我叹为观止。 尽管在毕业晚会上与何老师的合影被她人拿走一直未给,但何老师的笑容依然时常浮现在眼前。 尽管现在清华法学院有不少博导,但我敢说,就我接触的而言,能及何老师之为人、为学的,少而又少。 尽管近几年清华法学院进了不少老师,但我敢说,清华法学院师资平均水平是在下降的。 祝福何老师,感怀水木年华,衷心祝愿何老师能尽快康复,希望清华法学院能继续引进何老师那样的老师,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法学院。 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ames.html?mainurl=%2Fmainpage.html
个人分类: 海外学习|62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哈佛法学院链接
panfq 2010-2-24 08:06
HARVARD LAW SCHOOL Dean's Welcome | About | Recent News and Spotlights | Directory | Giving to HLS | HLS on YouTube Harvard Law School offers an energetic and cre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 diverse and dedicated facultywhose expertise spans a broad array of legal subjectsand a student body that comes from every state in the U.S. and more than 70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pproximately 1,900 students attend HLS each year: 1,680 J.D. students, 160 LL.M. students, and 50 S.J.D. candidates. The faculty includes more than 100 full-time professors and more than 150 visiting professors, lecturers on law, and instructors. The curriculum features more than 260 courses and seminars that cover a broad range of 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legal fields. A Harvard Law education prepares students for success in law practice, business, public service, teaching, and more. Most HLS students are pursuing a J.D. (Juris Doctor) degree, while many others are earning an LL.M. (Master of Laws) or the S.J.D. (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 . Harvard Law School also offers many joint degree programs , coordinated programs , and concurrent degree opportunities with other schools withi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Law School community is also home to numerous research programs and engaging publications , including books, scholarly periodicals, newsletters, and a weekly student newspaper. http://www.law.harvard.edu/index.html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