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人造台风发电的设想
热度 1 lwg 2016-2-2 13:33
关于人造台风发电的设想 台风,具有极其可观的能量;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导致海水蒸发,蕴含在水汽中的汽化热。 每当夏秋时节,副高控制海区,海面附近集聚了大量的水汽;如同布满了干柴,只待某处气流抬升,水汽凝结、释放汽化热、进而更强劲地抬升;在近地面汇聚更多的水汽,形成一个将长久集聚的汽化热转化为空气动能的正反馈循环过程——台风。 因此,在副热带海区,选择适宜的岛礁,构筑下部敞开的巨大烟囱状结构,沿烟囱轴向布设水平放置、可以利用气流上升运动发电的涡轮风力电机阵列;那么,在地面附近水汽集聚了足够能量后,人工输入能量、启动电机、强制烟囱中空气抬升,直至达成可以自持的正反馈过程,就可以得到来自广阔海域水汽中所蕴含能量转化而来的巨大电力输出。对吗? 欢迎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就该设想的可行性,做更深入的研究。    烟囱上面还应该设置有雨棚,将雨水导向一面,同时可以利用下落的雨水,冲击水轮机发电。
293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学名人,看到了钻石生长的巨大潜力
jackiemwd 2015-2-4 11:13
Scientific Luminaries See Great Potential for Grown DiamondsDynamic discussion, hosted by IIa Technologies, aims to bring grown diamond industry to greater heights SINGAPORE, Jan. 30, 2015 /PRNewswire/ -- Singapore-based IIa Technologies , a global leader in diamond growing technologies, recently hosted a roundtable meeting, ' The Future of Grown Diamonds ' on grown diamonds technologies and their potential across hi-technology industries. The closed-door meeting was attended by 14 eminent scientists and professors working and researching on diamond technologies-based applications. IIa Technologies was represented by its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Dr Devi Shanker Misra. The gathered intelligentsia from top universities across US, Belgium, Russia and Taiwan agreed that the grown diamond industry is poised for greater success. Among the topics discussed, the group deliberated on the present practice of using the terminology 'synthetic' to describe grown diamonds. It was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 term 'synthetic' is techn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incorrect. During our discussion, with regards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 and diamonds grown using the process, the overall consensus was that a more accurate descriptor would be grown diamonds a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 grown and mined diamond are congruent, said Dr Misra, CTO of IIa Technologies. It was also felt that there was a ne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ize of grown diamonds so as to extend their usage across a range of scientific applications. Held during the 2014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s (MRS) Fall Meeting and Exhibit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the roundtable meeting was centred on the latest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mileston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grown diamond world. One such important milestone was achieved by IIa Technologies in Sept 2014, when it announced the creation of large size (7.5 mm x 7.5 mm) high quality, single crystal diamond plates of unsurpassed quality after 8 years of extensive research. The breakthrough opened up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use in highly versatile applications such as radiation dosimeter used in cancer therapy, X-Ray detectors, X-Ray dosimeters, high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and various other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cal devices. Dr Misra said , We have a research-led approach at IIa Technologies and are currently working to develop larger diamond plates, 15mm x 15mm, twice the current dimensions, for single crystal diamonds. Our goal is to not only raise the quality of the plates but also keep it cost-effective. Larger diamond plates will enable making integrated electronic high power and high frequency circuits on diamonds, leading to potential breakthroughs in using diamonds for electronics. 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this first roundtable meeting, IIa Technologies plans to host several such discussion forums in the near future with reputed scientists and professo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grown diamond field.
1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人造金刚石,能不能不这样误导读者?
热度 3 liwei999 2015-1-7 00:28
能不能不这样误导读者?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05/2015 11:28:23 有报道 中国科学家用纳米技术合成人造金刚石 硬度为天然钻石两倍 。对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但是下边的说法就很是不可思议了: Quote 金刚石在现代工业中用途广泛,是机械与电子业切割打磨、矿山和地质钻探、以及建筑建材工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材料。由于天然金刚石罕见而价值不菲(高纯度的金刚石就是钻石), 人造金刚石行业就成为制造业的最基本部门之一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人造金刚石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2010年人造金刚石产量已占据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 逻辑上,并没有因为“金刚石罕见而价值不菲”,所以“人造金刚石行业就成为制造业的最基本部门之一”的道理。没有人会认可这个说法,因为毕竟这是个很小的产业部门。没有人会说味精是中国菜最基本的材料之一吧? 如何 人造金刚石 产量已占据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如何理解 人造金刚石 呢?如果将说法改成 人造金刚砂 的话,人们又是一个什么感觉呢?国人为什么总是对这个 量 感兴趣,而不对产值有所追求呢?别是占世界总产量70%以上的份额,却得不到30%的收益吧? 对粮食的理解也是一样。某院士总是在追求亩产xx斤,而从不论单价是多少。这样的研究意义不大,根本没有投入科研费的必要了。对院士,该说No时也要说No。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403 次阅读|3 个评论
物理学家出手了:是人造全球变暖还是太阳让地球变暖?
热度 1 bigdataage 2014-4-23 19:30
物理学家出手了:是人造全球变暖还是太阳让地球变暖? 同人于野 你是一个真正的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中产阶级么?为了证明你是,你可能会举例说你非常关心全球变暖问题,并且正在身体力行地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努力。作为一 个十年以前就看过《格调》的人, 你当然知道收入水平现在已经无法划分社会等级,唯一能把你和挖煤的暴发户区分开来的东西是思想。 你可能还考虑过裸体抗议动物皮毛服装买卖。 上面这段话纯属开玩笑。你当然比那些挟洋自重的白领小资聪明得多。不过我国的确有很多人过分急于接受”主流” 的”国际”思潮,只要是美国大肆干了而我们没有,那么必定是我们落后。一个例子是一人一票的总统选举。另一个例子是全球变暖。如果你说”一人一票选总统” 也有很多弊端,这些人马上就会跳出来告诉你我们饭还没吃饱你凭什么提醒我们注意肥胖症? 我不知道”一人一票选总统”这个制度的弊端是不是属于肥胖症。但我越来越相信”人造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这个学说的缺陷不但不是肥胖症,甚至可能是癌症。 就算要学美国,也要学《美国学2.0》,而不是《美国学101》。穷人好不容易刚吃上肉的时候,富人又开始专门吃菜了。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在中国还在科普阶段,在美国却已经饱受争议。比如说《纽约时报》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刊文介绍这些争议。我不学无术整天看记者写的东西,今天终于看到了一篇反对”人造全球 变暖”的专业文章。 《Physics Today》不是一本通俗科普杂志,而是主要面向美国物理学会会员的准专业期刊,其目的是让物理系不是你们专业的人看懂你的工作。这个期刊不科普已知的物理知识,只介绍物理学的最新前沿动态。最新一期 Physics Today (2008年三月)刊登了Scafetta 和West的文章 《Is climate sensitive to solar variability?》 介绍他们过去几年内关于太阳周期变化对地球温度影响的研究结果,其结论出离愤怒。 这个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2003年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最好的物理期刊)上,观点到今天已经不新颖,但做气象的人对此选择性失明。我以前介绍过的一个记录片《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早就说过类似事实。但今天 Physics Today 这篇文章介绍了这个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我来说的意义是这个结论是如此的严肃和明显。 关于人造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最权威文件 是联合国的《2007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Report》。这份报告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变暖是人造的,声称有95%的把握,太阳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以忽略。 人造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结论主要来自气象学家的计算机模拟。这些模拟的结果中, 地球表面温度都在上升。而实际观测的结果则是温度一直都在起伏变化,气象学家把这些起伏当成噪音不予考虑,似乎变暖的大趋势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这些起伏只是噪音,从统计角度它们应该随时间呈高斯分布,但事实是分布呈 ”反指数”(inverse power-law) 分布 ,也就是 P(t)=A/t^a。如果你再统计同时期太阳活动的”起伏”,会发现也是呈类似的分布。而且二者的变化吻合,并且其指数a(应该是alpha,这个字母 不好打)相等。 这说明太阳活动和地球温度变化之间存在一个因果关系。 太阳黑子爆炸导致地球温度升高本来不是什么新闻,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赶上一次。这个研究的新的东西在于,不仅仅是太阳向地球传递的能量变化导致温度变化,而且太阳变化的”信息”也能导致地球温度变化。具体理论涉及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微扰等等,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 下面这张图表现了这个规律: 图中的 绿线 是1950年到2007年地球表面温度,其中已经减掉了1890到1910年的平均温度。也就是说相对于100年以前,我们现在的地球平均温 度升高了0.8度左右。我们看到这条温度绿线在不停的起伏。图中 黑线 是在假定温度起伏周期是11年的情况下,对温度曲线的平滑拟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 11年周期来拟合,答案是前面已经发现”起伏”的指数a与太阳起伏的指数相同,而太阳周期是11年。 图中的 红线和蓝线 则是根据两套不同的卫星观测数据(1978年以后是卫星数据,之前是别的两套数据)来确定的太阳变化曲线。 结论非常明显: 太阳活动起伏跟地球温度变化的起伏完全一致。 当然不可能是地球温度变化左右了太阳,唯一的解释是太阳变化左右了地球的温度。 这张图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实,就是2002年以后地球的温度实际上下降了!实际上根据纽约时报几个月之前的一篇专栏文章,2007年是2002年以来最冷的一年。所以说现在可能不是 global warming, 而是 global cooling! 显然如果这些研究结果是对的,那么IPCC报告就扯淡了。最后两位作者指出,根据他们的计算,地球温度升高的69%是太阳引起的。 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太阳活动将会减弱,也就是说地球会越来越冷,完全不用担心戈尔说的 inconvenient truth。 这篇文章介绍完了,最后再补充一点。就算人造全球变暖学说真是对的(也就是说物理学家错了),我们在选择应对手段的时候也要慎重再慎重。比如说此前的”国际主流”意见是用生物能源代替汽油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是就在一个月以前,纽约时报一篇文章 《Studies Call Biofuels a Greenhouse Threat》 ( 译言版 )介绍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生物能源的结果恰恰是适得其反! 戈尔在他的纪录片里说,一千多篇 peer-reviewed 科研文章都支持全球变暖学说,他显然没统计物理期刊。现在既然这件事科学家们也没整明白,我们中国还是不要着急”减排”吧。 当然节能很重要,减少石油依赖更重要,在这两个问题上我想即使是物理学家也绝无异议。 原文: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170
183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造禽流感病毒:虚惊?误会?闹剧?
热度 2 yanjx45 2013-1-29 15:52
惟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 美国前总统 富兰克林 · 罗斯福 2011 年 11 月,美国 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 NSABB ) 以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为由,要求研制出 人造禽流感病毒 的两个实验室 ( 分别位于美国和荷兰 ) 不要公布具体实验细节。 此后,关于人造禽流感病毒各种危言耸听的大标题频繁出现在国际和国内媒体上: “ 科学家制造出人造 H5N1 病毒,这是 有史以来最危险的病毒! 是 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的病毒 !是 可能毁灭人类文明的病毒! ” 一场虚惊? NSABB 的决定一公布,许多 流感专家 当即提出质疑: 人造禽流感病毒真的那么可怕吗? 他们质疑的 主要理由 是: 1. 多年来禽流感对人的致死率一直被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严重高估。 WHO 官方断言, H5N1 病毒对人的致死率超过 50 %。 大量新的研究报告已证明 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这种高估集中反映了对这种病毒广泛流行的恐惧心理。 2. 实验证明了人造的 H5N1 禽流感病毒能在雪貂之间传播,但这 并不意味着该病毒将同样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 而且不可能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3. H5N1 禽流感病毒在雪貂中传代只会削弱其对人类的致病性。 在不同的宿主中对病毒进行传代,是降低其对人类毒力的常用战略之一。 相关论文的作者 罗恩·富希耶 (Ron Fouchier) 博士 披露的较详细的实验结果也表明:上述置疑是合理的, 人造禽流感病毒引发的恐慌不过是 一场虚惊 。 一场误会? 对人造禽流感病毒的恐惧恰恰是在相关信息被禁止完整披露的情况下才得以发生。人们被凭空想象或夸大的危险吓懵了。当相关信息更多地披露出来时,发现这场恐慌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源于误会。已公布的实验证据表明: 这些人造禽流感病毒在雪貂中的传播能力并不强,能通过空气传播的人造禽流感病毒对雪貂的致病性极低, 致死率为 0 ! 2012 年 2 月末 在美国微生物学会生物防御研讨会上,原论文作者富希耶博士较详细地介绍了他的人造禽流感病毒实验结果,澄清了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误解。 富希耶的实验中,雪貂被安置在钢格栅栏分隔开的相邻笼子内,笼子间空气可自由流动。笼子放置在符合 3 级生物安全 (BSL3+) 标准的实验设施内。一个笼子内的雪貂经滴鼻接种病毒,然后检测相邻笼子里雪貂的呼吸道是否存在病毒。当雪貂接种野生型禽流感病毒时,随后在其呼吸道会有病毒复制,引起 咳嗽和打喷嚏, 但病毒不会传染给相邻笼子里的动物。当雪貂接种人造变种病毒(简称 mutH5N1 )时,该病毒能传染给相邻笼子 里 3/4 的雪貂。如果从这些动物回收 mutH5N1 病毒并用于感染新的雪貂,可继续传染给相邻笼子里的全部 (2 只 ) 雪貂。但那些确实受到感染的雪貂也并没有发病或死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雪貂以前接触过普通的季节性流感病毒,则它们对禽流感有完全的免疫力。 富希耶认为,目前对相关结论存在许多误解。例如, 有人宣称,这种病毒如果逃离了实验室,会象野火一样快速传播。而 事实并非如此 : mutH5N1 病毒在雪貂中的传播能力明显不如大流行或季节性流感病毒。 mutH5N1 病毒只能传播给一部分雪貂,且感染后雪貂体内病毒滴度较低,直到感染后期才会排出病毒。 富希耶说, 第二个误解是认为 mutH5N1 病毒是高度致命的 。实验结果表明,当用高剂量 mutH5N1 病毒直接给雪貂滴鼻接种时,只有 1/8 的动物显示疾病征兆。而以相同方式用野生型 H5N1 病毒接种 2 只雪貂后,它们都发病了。当 mutH5N1 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给雪貂时,受感染动物均未发病 ! 只有当 mutH5N1 病毒经气管内插管直接递送到雪貂的下呼吸道时,才会引起受试的 6 只动物全部发病。 很难设想这样的病毒会对人类构成威胁。由此 可见前一段时间对人造禽流感病毒的恐慌完全是由 一场误会 引发的 一场虚惊 。 一场闹剧? 誰制造了这场闹剧? 1. 论文作者曾有误导: 相关论文投稿后, 富希耶等作者曾声称 mutH5N1 是 “ 你可能制造出来的最危险的病毒。 ” “最危险的病毒 ” 的说法显然与 他 不久前 提出的上述澄清事实的数据不一致,有误导公众之嫌。 2. WHO 在并未系统调查到底有多少人曾感染 H5N1 禽流感的前提下,就对禽流感的致病性贸然下了骇人听闻的结论: 对人的致死率 超过 50 %, 并广为宣传 。 有人甚至据此而发出禽流感有可能杀死一半人类的恐怖预言。 由此而引发的盲目恐惧妨碍了对禽流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将相关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引入歧途。 3. 美国 NSABB 在并不全面了解具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凭借对可能的风险的想当然的推论,对相关论文作出了非理性的过激反应。当时 NSABB 主席保尔 · 凯姆 (Paul Keim) 曾说: “ 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可怕的病原体。 ” 他们正是凭相象将该病毒认定为“ 最危险的病毒 ”。 病毒学家文森特 · 拉卡涅洛 (Vincent Racaniello) 则认为, “ NSABB 的决定将制造一个对未来的实验结果进行审查的恶劣先例,而实验结果的广泛传播本来可造福而不是伤害人类。 ” 原则上,对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的科研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控制是必要的,但面对可能威胁世界各国的重大传染病, 誰有资格决定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事宜?具体到对人造禽流感病毒的风险评估上, NSABB 自 2005 年成立以来首次作出的这项决定似乎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已经对学术自由和科学进步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在相关管理权限等方面尚存在法律空白,需要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尽快进行相关立法。 争论还在继续。
个人分类: 流感防治|6152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造禽流感病毒的真相:对雪貂的致死率为0 !
热度 7 yanjx45 2012-3-6 13:21
------ 相关论文作者 Ron Fouchier 最近披露主要实验结果 最近数月来,关于可在哺乳动物雪貂中传播的人造禽流感病毒在全球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 (NSABB) 以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为由,要求相关的两个实验室不要公布具体实验细节。 WHO 最近也召集专门会议,讨论是否应允许全文发表相关论文。 人造禽流感病毒真的很可怕吗?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 相关论文作者 Ron Fouchier 最近披露的真相是: 这些人造禽流感病毒在雪貂中的传播能力并不强,能通过空气传播的人造禽流感病毒对雪貂的致病性极低,致死率为 0! 今年 2 月 29 日,在华盛顿召开的 美国微生物学会 (ASM) 生物防御研讨会上, Fouchier 博士较详细地报告了他的人造 H5N1 流感病毒在雪貂中经空气传播实验的结果,澄清了许多误解。 Fouchier 的实验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流感 H5N1 病毒株:野生型病毒和变种病毒(简称 mutH5N1 )。野生型病毒的 HA 蛋白可结合到禽类呼吸道中的唾液酸受体,在 mutH5N1 的 HA 蛋白中引入了突变; mutH5N1 还包括在雪貂中传代期间经自然选择而获得的其他突变。 雪貂被安置在钢格栅栏分隔开的相邻笼子内,笼子间空气可自由流动。笼子放置在 3 级生物安全 (BSL3+) 的实验设施内。一个笼子内的雪貂经滴鼻接种病毒,然后检测相邻的笼子里的雪貂呼吸道是否存在病毒。当雪貂接种野生型 H5N1 禽流感病毒时,随后在呼吸道会有病毒复制,但病毒不会传染给相邻笼子里的动物。当雪貂接种 mutH5N1 病毒时,该病毒传染给相邻笼子里 3/4 的雪貂。如果从这些动物回收 mutH5N1 病毒并用于感染新的雪貂,可继续传染到相邻的笼子里的全部 (2 只 ) 雪貂。 Fouchier 的结论是,这项工作确定了 H5 病毒能在雪貂之间传播所需要的突变。 Fouchier 表示,因为工作尚未被公布,媒体又蜂涌而至,关于可以或不可以作出哪些结论存在许多误解。例如,有人宣称,这种病毒如果逃离了实验室,会象野火一样快速传播。他提出的数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 H5N1 病毒在雪貂之间可经气溶胶传播,但该项实验检测是不定量的,因此不能推导出传播效率。他展示了用 2009 年 H1N1 大流行流感病毒株在雪貂中传播的研究结果。这种病毒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到所有的雪貂,并在其呼吸道复制到很高滴度。而 mutH5N1 病毒则不能传播到所有的雪貂,受感染的雪貂体内病毒滴度较低,直到感染后期才开始排出病毒。他的结论是 mutH5N1 病毒在雪貂中的传播能力不如大流行或季节性流感病毒。 他说,第二个误解是认为 mutH5N1 病毒是高度致命的。他展示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对雪貂用高剂量 mutH5N1 病毒滴鼻接种时,只有 1/8 的动物显示疾病征兆。相比之下,在以相同的方式用野生型 H5N1 病毒接种 2 只雪貂后,它们都发病了。当 mutH5N1 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给雪貂, 接受感染的动物均未发病。 只有当 mutH5N1 病毒经气管内插管直接递送到雪貂的下呼吸道时,该病毒才会引起试验的 6 只动物全部发病。 Fouchier 还有实验证明: 早先曾暴露于季节性流感病毒的雪貂对 H5N1 病毒有完全的免疫力。 在 Fouchier 作完报告后,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NIAID) 主任 Anthony Fauci 博士说,“在这个问题上普遍存在严重的误解”,并建议由 NSABB 重新审查这些数据。 与生物恐怖主义的斗争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但对目前报导的可在雪貂中传播的人造 H5N1 禽流感病毒实在没必要大惊小怪。 ( 国药中生武汉公司 科研开发部 严家新 研究员供稿 )
个人分类: 流感防治|8225 次阅读|31 个评论
“韩寒之流”树倒狐群散,南方报系华丽转身
热度 5 zbt92 2012-2-11 09:57
韩寒的魔术表演已接近尾声。一直以挺韩著称南方报系,显然已经预感到了韩流的“危机”,昨日发表了何三畏的长文《“表面现象”看韩寒》。看来南方报系还真是有水平的,不仅知错就改,而且反击也切中要害。目前已经是“韩流”树倒狐群散,南方报系完成华丽转身。不过,这可能让那些自己其实没什么真本事,一贯靠跟风炒作哗众取宠的“公知”们,很难下台阶。包括我们科学网上那些由于恨方舟子打假,而走火入魔的跳梁小丑。 请大家欣赏精彩下文: “表面现象”看韩寒 2012年02月10日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何三畏   这简直是一个谜:聪明早慧的韩寒,江湖人生十多年,关键时刻居然身边“无人”。而在这场骂战中,韩寒始终没有表现出一个文学天才的才情,并且从倨傲到萎缩,也过渡得太急骤了。   本刊记者 何三畏 韩寒手稿   到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始于元旦前夕的“韩寒事件”第一波已经过去。韩寒宣布不再回应(邱震海先生说,起先约定的和方舟子的电视辩论,韩寒也表示不参加了),起诉材料已经递交,等待立案中。虽然方舟子表示,将继续理抹韩寒,网络也还在热议,还陆续有人发长微博。但这都只能算是“第一阶段”的余波了。   我把事件命名为“韩寒事件”。这首先是因为事起韩寒本人。没有“韩三篇”,韩寒的名气多半还在网络和青少年中。作为作家,传统文学界还对他保持沉默。而三篇既出,举世争说。麦田表示,他再次注意韩寒,发出《人造韩寒》,也是因为三篇的影响。此外,在《人造韩寒》之后,事件的走向,仍然很大程度上是由韩寒的回应主导的。方舟子的加入,多少也是因为韩寒的挑逗,被拉上擂台。   我已经让自己做了一个有耐心的观察者,他们双方的读者(不限于争论的文字)。但我告诫自己,评论笔墨官司是一件很费笔墨的事情,还要特别避免站队。我决定限制自己的“言论范围”,不去评判被质疑的事情本身的真伪。对于一场文墨官司来说,我觉得争论本身很重要。某种程度上,争论的现象就是事情的本质,争论的现场即敞开着事件的纵深。所以,我只谈现象,不谈本质。    狂傲和沮丧   首先,韩寒对麦田的《人造韩寒》的激烈反应,让我深感意外。在我的潜意识里,网络训练的和市场养活的作家,应该不是这素质,应该更宽容更谦卑地对待批评。   第一篇回应文章《小破文章一篇》,是在反复压抑的情感爆发后纠结出来的。但隔了一天,《正常文章一篇》选择了痛快发泄。文中推导麦田的性能力,溯及麦田老婆的私生活,及孩子的血缘身份,并顺带挖苦了方舟子的秃顶。韩寒的骂技脱离了文化趣味。这表明他在过去两天的思考中很不冷静。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是一种打败自己的征兆。   那天,其实我也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帖子,批评麦田论证不周延。准备贴出来,但上网先看了韩寒的《正常文章一篇》,惊奇之余,觉得不必贴了,决定冷眼旁观。   麦田很迅速向韩寒道歉,是事件中的一个亮点。根据麦田后来的自述,道歉是因为自己发现了《人造韩寒》使用的部分材料有误,而不是观点改变。麦田的道歉干脆利落,并没有附加任何条件,比如,附带指责一下韩寒不该人身攻击。而韩寒在笑纳麦田道歉的时候,并没有就坡下驴地对此前的粗鲁表个态。   韩寒的文章中还有“他妈的”。方舟子指正时,韩寒回应称,他也用了“我他妈的”。这是什么道理,我是没看懂。这时,韩寒还在把方舟子当猫戏。在接受麦田道歉的同时,韩寒以戏谑的口吻写道,“我接受他的道歉信。同时我比较担心方舟子老师。”   韩寒还透露,他以前在网络辩论的时候,因为“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所以在对方文章发表之前,就先把回击的文章写好了存档,到时紧跟着就发出,好吓人家一跳。   韩寒无法抵制智力上的优越感。当方舟子写出第一篇针对他的文章时,他还在轻松愉快地嘲笑方舟子居然有兴趣科普中年男人秃顶不是病;还在嘲笑“理科生”。韩寒不知道,这就是方舟子。   在收到“秃顶”的消息之后,方舟子就确定了他的目标。韩寒调笑的内容,不是方舟子的武器,所以他科普一下,不是犯傻。论敌的身体和亲人隐私,也不是方舟子的武器,所以他不用。但是,方舟子会把美国名牌大学理学博士的功夫用上。   韩寒所轻薄的“理科生”的搜索、整理和归纳能力,是专家级的。方舟子即便强词夺理,也会头头是道。这是不对等的游戏。韩寒一向在博文中表现的充满机趣的笔调显得过分稚嫩和浅浮了,几乎派不上用场。   而韩寒又是巨额悬赏打假,又是预备巨资犒赏粉丝,又是坐在千页清清爽爽的手稿堆里微笑,又是和玩伴们打完游戏现场表演写好文章骂人……我相信,方舟子看到这些花拳绣腿,一定感到很放心。   方舟子按部就班地工作,心思缜密。比如,韩寒有修改已经发表的博文的习惯,称有权修改自己的文章,方舟子把韩寒的原文截到自己的反驳文章后面,这是给自己的论据留底,对自己有利。但心高气傲的韩寒不会这么尊重对手。   韩寒在方舟子面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几乎忘记了世上还有诡辩术。方舟子要什么,他给什么。其中最诚实的项目是,报书目。你不是说我不读书么,我就报给你,像学生对老师。不幸的是,韩寒报的书目,不是卷帙 浩繁,就是艰深异常,还有就是哲学,通通是需要巨量知识储备和人生体悟才能读下去的著作,而韩寒表示那是自己初中时无师自通的彻夜功夫。   这样下来,韩寒的感觉几天就变了。他想下台。但方舟子笔伐正酣,网上的激辩还在扩散,没有外在的台阶可下,只得硬着陆。韩寒的心情迅速转入另一个极端:他开始懊恼和自卑。作为一个天才的少年作家,走到誉满天下的今天,为了有人提起10年前似是而非的旧事,竟说出这样伤感的话来。   还得说句,一同打击了韩寒的,还有那些韩寒代言的微博。他们时常发些置韩寒于难堪的帖子。诸如现场表演写文章,有图有真相,高调转发“方舟子拖欠专业拉黑员工工资遭起诉”的微博,即属此类。   这简直是一个谜:聪明早慧的韩寒,江湖人生十多年,关键时刻居然身边“无人”。而在这场骂战中,韩寒始终没有表现出一个文学天才的才情,写的文章跟方舟子相比幼稚到令人尴尬。并且从倨傲到萎缩,也过渡得太急骤了。 “朝天泼粪”   在麦田的一触之下,韩寒为什么反应会那样激烈?也是在我设置的“表面”无法理解的。也联系不上那位刚刚写完三篇、正忧患着国民素质的知识精英。   我想,即便麦田和方舟子的论据不正确,或者论据使用不当,即便他们的结论跟论据很不匹配,这不也只是一场文墨官司吗。韩寒也应该知道自己不能避免“不正确的质疑”。而你可以选择回应,或者不回应。你也可以控告他们,如果你觉得有可能证明他们怀有恶意动机。   你享受了新概念作文为你开设单行道带来的红利,你应该觉得有人提出质疑和猜想符合情理。十几岁孩子的写作,受到喜欢写作的父亲指点,中学生的第一本小说被他人加工,并非不正常。你自己也说过你的博客不只你个人可以登录,人家为何不可以想象里面塞有“团队”的文章?以你的情况,也应该有个团队。几人共一个名字发表,有过先例,并不违法。   即便所有的说法都与事实不符,不都可以好好讲吗?断然否决不等于刺激他人吗?人家说你讲到汽车和女人才流畅,说你不谈文学,你流畅地谈谈文学不就得了吗?就算10年前有过某种程度的被“包装”,以后你不断有新作出版,时间不已经把过去种种“赦免”成“文人逸事”了吗?   “人造韩寒”,或者人造某某某,从某种程度上,不正是这个时代的通例吗?难道你认为你今天的一切都是自然形成,而非种某种合作经营吗?如果你的名字一直放在网络的末页,你会有这么多粉丝吗?如果新浪明天停电,你也会有几十万人点击吗?你做了这么久大众名人,在公众点到你的名字发出噓声时,即便你心里很烦,你不可以媚众地回一个笑脸吗?   网络就像人生的激素,把新一代催得早熟。可事实上,这个时代的精神婴儿期却更长。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韩寒是80后一根孤独标杆,是指的影响力。80后都在向30靠了,应该标杆林立,而且各自标新立异,多出一些公众人物。   鲁迅在上个世纪的今天,是“80后”。辛亥革命时的鲁迅,比辛亥百年时的韩寒小一岁。但小一岁时的鲁迅是啥见识,他是如何谈革命、民主和自由的。胡适在上个世纪的今天是“90后”,刚到美国读工科,他那时是什么见识。7年后入主北大,那是什么风光。到了韩寒以三篇搅动时局的年龄,《胡适文存》三卷和《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出版了。转年,做北大教务长了。   今天,在公共知名度和在青年中的号召力上,能跟上述二位相比的韩寒,不仅把3个概念讲成那样,还用“理科生”来指称对手不懂文学三昧。这就是今天的公共空间里甚嚣尘上的泡沫。检视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文化界,虽然骂阵不断,但像韩寒的骂法,还是没人拿出手的。只有到了后半叶有一段时间,墙上的大字报才会有这样的写法。   韩寒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这个时代的浮躁和势利的合力塑造着韩寒,也谋害着韩寒。韩寒给父亲写的购书单和家信,证明他聪明好学,少怀远志。   这样一个好孩子,为了《三重门》闹得读两个高一,又七门功课不及格而退学值得吗?今天还在争论是否独立完成的《三重门》,说是写得老到,但《三重门》真的有价值,应该成为中学生读物吗?翻开第一家出版社的退稿信,你能说它看走眼了吗?今天,携《三重门》入世的天才少年已经是一个写作多年的青年作家。他的朋友路金波评价说,“韩寒迄今并没有取得很大成就。他对小说的理解还片面,他还没有写作出真正能流传的作品(胡塞尼28岁已经为阿富汗历史写下了《追风筝的人》);他的‘韩三篇’还停留在‘直觉’阶段。”我觉得这多半说明,这个社会实际上不是韩寒的良好环境。   韩寒在论战期间的博客里发了一段告白,应该是他最新的精神成色,但我很无语,抄录于后,不予置评:“既然有这么多人看着我,趁我三十岁,我要开始我人生新的事业。全新的哦。暂时保密哦。我为此踌躇犹豫和准备了三年多。今年终于可以下定决心开始了。感谢所有恨我的人,你们让我充满了动力,我会飞出你们的射程。你们朝天泼粪,只会掉到你们自己脸上。在你们的视线里,只能看到我羽翼的光芒。”    绝对逻辑   不太为人注意的是,有一种绝对判断的思维方式,占领着韩寒。这种思想的毒汁从大受鼓励的老三篇《求医》、《书店》和《杯中窥人》就开始被注入了。   在《杯中窥人》里,韩寒写道:“《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这段文字里包含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逻辑:为什么那些“读之甚爽”的文章作者,都是“不然”的?难道只要是这种文章的作者,就会是这样的小人?为什么这里用全称判断?为什么不说“可能”,“或许”,“一些”?   不知道,在获得一等奖之时,或者之后,有没有老师给韩寒讲过,这叫片面性。发现事物的另一面,比起只看到表面,叫深刻。但否定其中任何另一面,都叫片面。实际上,韩寒的这种思维模式的苗头,受到了鼓励。不难发现,在反对数学的时候,在说教师是妓女的时候,韩寒不动声色地在使用绝对化。在写徐志摩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篇课文不好,理由是老师“要求背的,肯定是不好的”。这种文学的夸张,被韩寒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固化下来。   到了2008年,小伙子不再是16岁,而是26岁了。有人指出他的博客链接着日本AV地址。韩寒回敬说,你虚伪,一边说链接不妥,一边拖着鼠标快进找关键看,还打着爱护未成人的幌子。   这套思维模式多么厉害:首先绝对化地把对方设置为阴暗的小人,这就构陷了一个模式,使得任何企图说我的链接不妥的人,都将是一个动机不良的小人。这次遇到麦田和方舟子,韩寒还是这么干,对方不理这一套,韩寒就无法应招,只得懊恼。   也就是在2008年以后,韩寒开始批评社会。笔者这时开始关注他的文章。确实,韩寒表现了年轻人的独立和自我。独立和自我跟绝对思维不冲突。但到2011年末,韩寒宣布以前批评体制都是使用的“有罪推定”。“有罪推定”,即绝对化思维模式的一种。   全盘否定“前一个自我”,还是绝对化思维。但事实应该不是韩寒所说的这样。你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到有罪推定,一定在某一个具体的判断中依据了事实尊重了常识。批评时事不过是对具体的事件做具体地判断,不一定每次都套得上有罪推定。再说,如果你真能做到每一次都有罪推定,那么,也就不应该把那些文章印行出版了,印了现在也不是要推销而该回收了。   绝对化思维模式也可以叫极端化思维模式。韩寒运用绝对化或者极端化思维模式的一个杰作,就是新近的三篇。首先把不会打远光灯的人,比喻为得Q币就会出卖抽象利益的人,绝对化极端化,设定为每一个人都是那样,以及用7000万等于13亿,接下来,说什么都方便,要什么都会有。如果下次另有需要,把前提再绝对化一次,即可再用。   这就是韩寒的逻辑。实际上,世界上只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韩寒式的逻辑。   说到逻辑,在《南都周刊》的报道里,有一段韩寒的逻辑,也够生动的,抄录于后,作为本文的结束:“他们看不起我,我不是那么正派的读书人,搞学术研究的,所以没资格谈民主自由。理论上我看的书肯定要比普通老百姓多,你既然看不起我,那肯定就更看不起老百姓,但是又要拉老百姓过来做后盾。所以说,他们本质上是很矛盾的。”
2926 次阅读|15 个评论
韩寒的人造之嫌缘何难以消除?
热度 20 zbt92 2012-2-5 08:50
文 / 水博 新年伊始,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已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尽管很多的媒体、公知、名人力挺韩寒,但是,人造韩寒的嫌疑,却始终始终难以消除。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先天不足,挥之不去 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以来,很多人都曾为韩寒喊冤。新华网的一篇报道引用作者代表(雪村)的一个说法,大意是:方舟子此举让所有的作家今后都不得安宁了。只要方舟子怀疑谁的文章是代笔,他就怎么解释也说不清了。更有甚者,居然用“人造鲁迅”来讽刺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大有似乎如果这次方舟子得手,今后每个知名的作家都难逃“人造”的指控了。 其实,这种担心完全不必。以质疑“人造鲁迅”为例,根本就没人答茬。为什么呢?因为鲁迅的创作有着自己连贯的成长记录,让人很难去怀疑。然而,在这方面韩寒是完全与众不同的“特殊天才”。这就是韩寒在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时候,经常是中学的语文不及格。即便是在他写出小说《三重门》之后,韩寒不仅仍然是语文考试不及格,而且还因为 7 门功课都不及格,不得不辍学回家。 古往今来,比韩寒还要小的多的文学神童,屡见不鲜。但是,像韩寒这样的即能获得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又能发表长篇小说,却仍然语文基础课考不及格恐怕还真是空前绝后的。所以,从这一点上看,韩寒绝对是超过历史上任和一个文学神童的奇才。然而,成为奇才的同时,也让韩寒留下了其他作家都不会存在的“先天不足”。毕竟基础知识考试考不好,反倒能把文章写的异常出众的事情,总是有点不符合常识的嫌疑。因此,其他任何作家只有没有韩寒的“语文考试死活都考不及格的”奇迹,大可不必过于担心被指控有“代笔”。 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假设方舟子和韩寒同在中学的某一班里上学。某次班级考试之后,方舟子得了 100 分,有人质疑他考试作弊,反映到老师那里,老师和同学们根本就不当回事。因为大家知道,方舟子每次考试都是 100 分,所以,质疑方舟子的作弊,没人会感兴趣。然而,假设韩寒同学这次也得了 100 分,老师心里就很奇怪,这个平时总是不及格的韩寒,怎么也能考出 100 分?这时恰好也有位同学质疑韩寒的考试作弊。老师就毫不客气地把韩寒请到了办公室谈话,一定要韩寒对同学的质疑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韩寒的人造之嫌,首先缘于他的“先天不足”。 二、遭遇质疑,不敢面对 我们接着上面的例子说。当方舟子听到有人怀疑他这次考试作弊时,可能他根本就不会搭理。因为老师和全班同学都知道,他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因此,根本就没人会在意那个质疑。如果谁敢继续叫板,方舟子说一句“谁不服,咱们就单独出来比试比试”恐怕谁也不敢再说了。因为大家知道方舟子的功底。然而,对韩寒同学可就大不一样了。假设,韩寒同学前不久刚刚请了一个好家教,学习上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时候,他很可能会强调,你们凭什么用老眼光看人?我发誓我这次考试的成绩,绝不是作弊,而是我的真实水平。不相信的话,我随时愿意陪你们再上一次考场。 但是,假如韩寒确实是在考试中作了弊,才取得了好成绩的话,他还真有点做贼心虚。面对质疑他既有可能装作听不见,你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去,也有可能故意狡辩,或者东拉西扯的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包括指责怀疑他的同学是因为嫉妒,甚至威胁要用诽谤罪把揭发他的同学绳之于法。总之,他绝对是不敢说,你可以让老师再考我一遍。 韩寒遭遇人造的质疑之后,情况和这个例子非常相似。面对考试作弊的质疑,如果韩寒对自己的水平、成绩非常自信,他只要表示他随时愿意让老师重新考试。恐怕别人也就无话可说了。然而,如果是别人已经提议你韩寒最好重新补考一次,以证明自己的考试是真实的水平,但韩寒却死活不敢。这就难免更让人怀疑你的考试存在作弊。麦田等人质疑韩寒的小说“代笔 ” 和作文大赛作弊之后,韩寒如果勇敢的说“谁怀疑我的写作水平,就可以和我一起参加一次作文比赛”。恐怕大家都会认为,韩寒的人造之说,纯属瞎猜。当然,这对韩寒也存在着另外一种风险,那就是可能真会有好事之徒,非要来搞一次新的作文大赛,让他当众展示一下他的真实水平。 说来凑巧,也许是由于韩寒的名气太大了,海外还真就有一位人士,给韩寒发来一封公开信,愿意自费回国帮助韩寒再组织一次作文大赛。只要韩寒能表现出与当年作文大赛时一小时内写出的《杯中窥人》水平接近即可。然而,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封公开信,反倒让韩寒死活再也不敢说“现场比赛”的大话了。本来这是平息各种人造质疑的最好方式,如今却变成了韩寒最忌讳的死穴。 三、众人关注 真像难掩 在人造韩寒的质疑声中,人们自然会想起韩寒因发表小说《三重门》成名时曾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上,当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时,韩寒说 “ 忘了 ” 。倒是其父后出来撰文解释 “ 三重 ” 的典故出自《礼记 · 中庸》。 此外, 2005 年 11 月 30 日 的《南方日报》也曾报道说“昨日,中山大学附中的阶梯教室里挤满了 300 多名学生。 ……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时间里,不断有学生请他谈谈此前写作《三重门》等成名作品的心得和体会。但韩寒大都以一句 ‘ 我忘了 ’ 或者 ‘ 我不记得了 ’ 含糊作答,这引起一位女生对其创作态度是否严肃负责的质疑。 ” 韩寒不仅对自己创作的小说不熟悉,对自己参加作文大赛的作品同样也不熟悉。千龙网 2000 年 5 月 29 日 报道说“一次考试,考卷上居然有他的新概念作文的获奖作品《求医》,考题是要求大家分析这篇文章,并且要求回答: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但韩寒做错了。韩寒告诉记者:‘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有什么思想’。 ” 我们不知道当年韩寒的语文老师对此会有什么想法。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会怀疑《求医》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韩寒自己写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韩寒的语文老师根据平时他对韩寒的了解,早就怀疑韩寒在作文大赛中获奖可能是猫腻,所以才故意在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考试的结果就是要让大家都看看韩寒的真实水平。正常的高中同学都能分析出来的作者的思想,而作者本人的韩寒却居然回答不出来。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扒粪这些新闻报道的结果,几乎让韩的“人造”暴露无遗。自己写的小说居然不知道书名的典故;自己写的小说,居然忘记了其中的内容;自己参加作文大赛的作品,居然答不出作者的思想。然而,此时韩寒的表现却更加愚蠢。居然要用誊写的书稿,状告质疑他的方舟子。 如果回到我们前面所举的“有同学质疑韩寒考试作弊”的那个假设中的话,这几乎就相当于:尽管韩寒死活也不敢接受同学重新比赛考试的挑战,但是,老师还硬是把韩寒叫到了办公室, 要求他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老师又让他把原来的考试卷子重新做一遍。然而,韩寒居然再也做不出刚刚在取得 100 分的考试中的题目了。 然而,这时愚蠢的韩寒不仅死活不肯不承认作弊,而且,还让他爸爸把自己的考试的卷子做了笔记鉴定。并声称要用这笔记鉴定(是韩寒的手迹)的结果,状告怀疑他考试作弊的同学犯有“诽谤罪”。 四、狂妄失态,漏洞百出 此时此刻,人造的韩寒和他的团队再也没有以往遭遇别人质疑时侯的温文尔雅、潇洒自如。而是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歇斯底里。不仅写文章“问候”质疑者的老婆偷人,嘲笑质疑者的脑瓜秃顶,而且还贼喊捉贼的声称悬赏 2000 万要找出“代笔”。韩寒的父亲更是狂妄的宣称,如果谁能找到一个韩寒那样写作风格的人,我愿认他当儿子。显然是在狡辩、抵赖的同时,还不忘吹牛。言下之意,他的儿子韩寒是绝无仅有天才,给你2000万,全天下绝不可能找出第二个来。 语文考试经常不及格的韩寒,面对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高考曾获得全省语文第一的方舟子的“手稿不可能没有修改”质疑,却讽刺说:方舟子自己没有那个水平,就以为别人也做不到。我写文章就是一次成稿,很少改动。所以,我的小说手稿,就是那么干净、整齐。然而,很快就有网友爆料说,亲眼见到前些天韩寒的一篇博文,发出来之后的 10 小时之内,就修改了四次。千八字的博文,发表之后都要修改四次,几十万字的小说却能一次成稿?这种已经变态的韩寒,谁还敢相信? 这就难怪“人造的韩寒”已挥之不去,神话的破灭,似乎已成定局。此时此刻,人们恐怕只能祝愿走下神坛的韩寒,继续当好他的赛车手, 我们相信即使当年抄小说的韩寒,经过多年的历练现在写作水平也还是蛮高的,肯定还能再写出好文章来 ;韩寒的包装团队,想办法收拾好残局;尽快准备好 2000 万悬赏金,应付被骗读者们的赔偿起诉。最好,还能组织撰写出一部新小说《人造韩寒历险记》,说不定还能大赚一笔。
4450 次阅读|48 个评论
《立委随笔:人造镜子》
热度 1 liwei999 2012-1-27 18:06
废话!镜子当然是人造的,有天然的镜子么 -- 除非水面。 在没有人造品的远古时代,猴子要照一下自己就得学浣纱的西施到清澈的溪流边,沐猴而冠,临溪而鉴,水中猴,镜中猿,里外终不是人。微博的时代,飞短流长,人言可畏。一句人造,纵你清纯如处子,终是无风不起浪,跳进黄河洗不清。 想起以前在电视上见一位演艺界女星,面对人造美女的指控,把双峰挺起,也不惧咸猪手,磊落坦荡,口放豪言:我这可是货真价实,眼见为虚,手摸为实,不信请诸君上台来亲手试试,验明真身,还我清白,一片哗然。 科网有米拉君,神龙见首不见尾,镜子(mirror)乃是其以常识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制胜法宝。据传米拉本尊曾一语破天机: 引用 镜子者,您看他是啥样,您就是啥样。所以,镜子从来不怕“丢面子”,这也是敢于横扫的基石。有说镜某是“民科”的,这就彻底暴露了这个人是“民科”。有说镜某是“骗子”的,这也就彻底暴露了这个人内心里是要“骗人”的。 摘自《 镜子大全:语录篇 》 挟人造韩寒的狂风,有质疑人造镜子者,探究推手立委的图谋。为网民造福 太过堂皇,在雷锋绝迹的时代,纵使真的听着也跟假的似的,不妨了断于沽名钓誉之议,不知看官意下如何?《镜子大全》雄文12卷,赔进去时间精力不计其数,卢布和银子连影子亦不曾见。无利不起早,名欲熏心可算是合理而科学的判语。科学的证据也有,甚至立委的饭碗、立委专业相关的领域也大都是人造:无论是人造智能(又叫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造学习(又叫 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 抑或 人造翻译 (又叫 机器翻译 或 自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莫不如此。 人造镜子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不惟如此,在所有人造品中,除了夜空中的人造卫星,当数镜子最为真假莫辩。今年春晚的魔幻大师刘谦君,更是把镜里镜外摆弄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人造也好,双簧也罢,钱(钟书)老说了:鸡子好吃,何必要穷追那下蛋的鸡呢? 商品过剩的后工业时代,都是吃饱了撑的。 相关篇什: 《立委随笔: 开场锣鼓: 立委论镜子 》 《立委主编: 镜子大全 》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说“最硬人造金刚石”的说法
热度 2 liwei999 2011-3-1 22:04
说说“最硬人造金刚石”的说法 (133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7, 2011 01:39AM 这个话题是来自《世界上最硬人造金刚石是如何炼成的》的博文 。这样的文章给人们的印象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是要“看热闹”呢?还是“看门道”呢? 说“最硬”显然是属于“看热闹”。因为这个“硬度”的说法很是有些“深度”,远非一般人能够知道和理解。所谓“看门道”呢,是说这个金刚石是属于“烧结”的金刚石,颗粒小了,也就可以透明了。这类技术在陶瓷里面也有。一般陶瓷都是不透明的,一般的烧结金刚石也是黑色的。但是材料的颗粒到了纳米级,物性就会起变化。圆形的外观表明这种金刚石不是单晶。此类金刚石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硬度好。 单晶的金刚石的硬度有方向性,(111)方向最硬,其他方向都不如这个方向的硬。粉末金刚石的棱角有各种方位,因此用来磨金刚石,当然那个面不能是(111)面,因为是最硬。 问题是消耗如此重大的设备,制造这样“巨大”的金刚石有什么用呢?单晶还能有些大用场,但有CVD的方法作,成本也比较低。至于装饰品的“钻石”,基本上就是个“说法”,并非“实用”。 引用: 合成的HIME-DIA金刚石具有超硬的特性以及其他优越的物理性质,HIME-DIA的研发和推广利用,将极大地推动相关科学和工业运用 的说法显然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单晶金刚石的生长技术(包括无色透明的),住友公司早就有了,不过是因为成本问题,停止了生产。很可能因此设备都“转让”给了这个爱媛大学超高压实验室。厘米级别的这类金刚石的用途十分有限,文章中也仅给出了一个做为超高压实验的“压头”的用途。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6426,76426#msg-76426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3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造生命:真的是人造的生命吗?
热度 3 罗非 2010-5-23 21:44
前几天刚刚写了一篇博客,讨论生命对基因的使用问题,这两天就看到新闻说,美国科学家已经完全从电脑出发合成了基因组,并且把它成功地转入空细胞,构成了全新的生命。奥巴马还因此下令调查,看看这种技术是否违背伦理学,需要限制在什么水平。支持者说,这种技术有望大量生产有用的药品;反对者则说,这种技术很可能变成未来恐怖分子制造生化武器的开端。 上次博客中说过的观点,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阅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746 很久以前曾经读过一本书,记载一个留美的分子生物学博士最后成了瑜伽追随者的故事。当时,瑜伽士用来打动这位博士的一个论点就是:如果你们分子生物学家不能自己制造一枚可以孵出小鸡的鸡蛋,那么你们的所有科学技术其实比不上一只母鸡! 不知道那本书究竟是写实还是小说,但只要眼前这则新闻属实,那么至少从今天起,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已经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只母鸡了。当然,严格地说,是差不多可以和公鸡相比。因为,尽管分子生物学家据称已经可以完全从电脑出发,设计制造出全部的基因组;然而,他还需要有现成的完整的、除基因组之外的整个细胞来装配他合成出来的基因组。他还不能连细胞都从头由电脑合成出来。因此,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家已经差不多可以取代了公鸡的角色,但距离能够完全取代母鸡还要差上一段距离。 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能够完全合成出基本的细胞骨架结构并且日益完善它,大约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只是,在近乎纳米水平上把这么多种骨架结构准确地装配到位,这本身就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除了母鸡,到现在还没有谁敢说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完全不依赖于生物过程来装配一个完整细胞的办法。或许未来纳米机器人技术的进展,会解决这个工程难题。 今天的博文,并不想争论这种可能性。既然给细胞更换人造基因组的工作可以成功,未来逐渐给细胞换上人工细胞器,最终实现全细胞人工合成,也并非完全不可实现的任务。 今天想说的是,这种换上人工基因组的细胞,是否就能叫做人造生命。 如果把基因组看做生命的核心,那么,更换了基因组,显然就是更换了生命。就好像假设人有一个核心叫做灵魂,那么一个肉体的灵魂更换了的话,尽管肉体还是原来的肉体,但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人了。 但是,基因组真的等同于灵魂吗? 至少就现有的研究可知,基因不能决定一个人想什么,也不能决定一个人认为自己是谁。曾经有很多人幻想可以用克隆的方法复制出希特勒来振兴第三帝国;但显然的,即使拿希特勒自己的细胞来克隆,也只是生成了一个具有同样基因组的人类个体而已。这个个体根本不会称自己希特勒,更不用说想要做新的帝国元首了。 不管是谁,用自己的基因复制出一百万个人,那么这一百万人肯定各自有各自的想法,除了长得有点像之外,决不会听基因提供者的话。至少,你想强迫他们替你卖命,或者强迫他为你提供内脏、骨髓、眼睛等等,作为移植的供体,那是门儿都没有的。 不论基因有多么的相同,只要发育成熟而且受了完整的教育,那么每个个体就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个体,他的行为决不会受你的基因所左右。 当然,不要用那种本来就突变缺陷的病态基因做例子。尽管拥有同样病态基因的人或许有同样的疾病,但无疑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不会因此就把自己等同于任何其他有这个基因的人。 这样看来,基因组只是给生命提供合成蛋白的设计图而已,它决不能和生命本身随便画上等号。除非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了基因其他更重要的生命决定功能,否则,基因就只是生命原材料的加工图纸,就好像一座大厦中钢筋混凝土的制造图纸一样,它对大厦的工程质量或许很重要,但它决不能决定大厦本身的结构和性能,也不能决定大厦的主权归属。 近年来超基因动力学(即表观遗传学,如此改译的理由请参考前篇博文)的研究成果已经显示,在同样的基因组背景下,环境因素的改变本身就可以改变很多生物的形状,而且这种改变可以遗传。从研究得知,这种改变是以对DNA或者组蛋白的修饰为标志的。但细胞其实拥有随时修饰DNA或者组蛋白的能力。可以说,这种改变也是细胞可塑性的标志。因此,这种性状的改变,只能代表着相应的可塑性功能需求被遗传给了子代。也就是说,子代之所以带有同样的修饰标志,是因为他们同样需要这些修饰标志。一旦不需要,那么他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修饰去掉。 因此,超基因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其实告诉我们,生命中很多性状其实是受生命的需要,也就是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决定的,基因组只是为这种过程提供一个背景、载体和工具。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为细胞换了一套基因组,相当于什么呢?就好像你儿时上学临出门的时候,妈妈对你说:看你的书包旧了,给你换一个新的吧! 于是你很高兴地有了新书包。但是,你还是你,并没有因为书包换了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假使这书包是邻家小妹送的,你也不会因此就转认她做妈妈。 当然,书包换了,里边可能很多结构和内容都变了,有些以前的书找不到了,又多了一些你从来没见过的书、本和文具。你或许因此而暂时影响了某些功课的成绩,或许因为几本新的读物而产生了不同的兴趣,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但是,你还是你,即是你的表现不同了,你还是把自己看做同一个你,不会因此就怀疑自己不再是自己了,不会因此就把送你书包的小妹当做妈妈除非你有精神病。 从这个类比可以看出,被换了基因组的细胞,只要它没有精神病,那么它不会把自己当做新的生命的;它仍然认为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同样地,假使人类能够有崭新的技术,在一夜之间把你的全部基因组都换成某诺贝尔奖得主在电脑上设计出来的分子,你仍然不会认他做爹;你或许会觉得,某些功能比如短跑成绩不如以前好了,但另外一些功能,比如胃口突然大开,一顿可以吃掉以前两顿的东西但你仍然会认为还是原来的自己,只是有些习惯和能力改变了而已。 想让一个人把自己当做别人,目前只有洗脑一个办法。但这显然是在心理水平上,而不是分子水平上完成的。 或许未来科学发达了,能够找到思维、自我意识等高级功能所对应的生命活动,那时,真的有可能有这样的技术,让人们忘记以前的自我,完全认同一个新的,本来不存在的身份但显然,这不是通过设计基因组所能做到的。因此,在那种技术出现之前,人们暂时应该可以不用顾忌人工设计基因组的伦理问题。 当然,现在人们的确应该忧虑,因为所有的科幻故事,都说随便设计并且实施基因组替换是未来人类走向崩溃的开端。这个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1275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刚“玩”进科学院,“玩”毒的,玩”命的就来了!
sheep021 2010-5-23 10:49
美国将建中亚最大病毒实验室 被指研发生物武器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美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理查德霍乌格兰德日前在阿拉木图表示,美国将投资6000万美元支持哈萨克斯坦建造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病毒实验室,那里将保存目前发现的最危险的病毒样本。 世界首个人造生命在美诞生 克雷格文特尔将一种称为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的微生物的DNA进行重塑,并将新的DNA片段粘在一起,植入另一种细菌中。新的生命由此诞生,这种新生的微生物能够生长、繁殖,并产生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植入的DNA片段包含约850个基因,而人类的DNA图谱上共有约20000个基因。 这个人造生命被戏称为人造儿(synthia),它是人类科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成果,为今后人造微生物的应用研究铺平了道路。在未来,人类也许能够建立微生物制造厂,制造出微生物药剂、微生物燃料,以及能够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清洁工。 张天翼: 闲聊人工生命 对于人造生命,最令人担忧的是其安全性。例如,恐怖分子利用一些人工合成的病毒或细菌进行攻击,会影响到世界的稳定。但目前这种担忧还没有必要。第一,恐怖分子没有财力和能力去研制人工合成的病毒或细菌;第二,这种生物武器的杀伤力不会太大,现代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技术能很容易地化解这些攻击。所以,目前更担心的是便携式的大杀伤力炸弹,而不是生物武器。但在更远的未来会出现什么状况,还难以预计。希望将来不用像防止核扩散那样去防止生物武器。 评论: 病毒与生命巧合在一起出现,而主角却是人。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潘多拉魔盒? 这就是传说中的女娲造人? 人类是否会因为自作聪明而误入歧途? 玩进科学院当然是好事了,要是玩进地狱可不是好玩的 甚至有人认为:它有可能让我们人类真地进入无病时代。 恐怕只是一个神话。 人类不死,疾病不绝,无病时代,即无人类。因为病是人生的,不是病毒生的。只有木乃伊才不会生病。 所以,关于美国的这两条新闻 美国将建中亚最大病毒实验室 和 世界首个人造生命在美诞生 放到一起看,才有最大的威慑力,山沟里的恐怖分子没这个能力 利用一些人工合成的病毒或细菌进行攻击,但如果是国家恐怖主义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1 次阅读|5 个评论
光合作用,人造的
gaojianguo 2010-4-6 16:36
近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科学家做出了重大发现,他们能够自造光合作用了。他们的论文: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in Ranaspumin-2 Based Foam发表在 Nano Letter 上,按作者的意思,这一研究成果至少有三方面的用途,首先在节约大量耕地用水的前提条件下提高了光合效率,其次转化成的糖类可以用于制造生物燃料,最后他们的发明可以大量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真是一箭三雕啊!这可算得上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旅途中取得的一次标志性的重大胜利了。 (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nl100550k ) 突然间发现身边饱和了还不少的人造玩意,事实上我们现在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又有几样是纯天然的呢?前一段时间人造精子炒的沸沸扬扬,有人预言人类传宗接代的方式将发生很大的改变,或许繁衍后代问题在人们选择对象和结婚中扮演着越来越小的角色。甚至有人认为人类已经不需要性生活了,因为说不定哪天我们万能的科学家发明了能使人欲仙欲死的丸剂,想有高潮,只需服片药丸就OK了,更杜绝了性传播疾病,多么美好的未来啊。有点偏题了,我们再来说说光合作用吧。 作者认为这可是一重大突破,甚至现在已经沉浸在自己做老板的梦乡中,因为他们的这项创举只需一次投资(原料是空气和水)就能无限产出(产物是糖类),只要有眼光的有钱人都会投资资助这项研究尽快产业化的,其前途不可估量。作者甚至说Why bother with algae or biomass?,用他们的光合系统就行了,就可以解决人类的很多小问题了,如能源危机、温室效应等。你等植物就退居二线,自娱自乐或偶尔供人娱乐就好了,因为我们有了这项发明。 这就是我们人类,一个聪明绝顶的物种,大自然在我们眼里不算什么了。我们激情澎湃、雄心勃勃,向前进!向前进!! 他们光合系统高效酶的来源: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in Ranaspumin-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83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宝石简易鉴定法(需要在其他材料表面制备金刚石膜的可以联
jackiemwd 2010-2-25 10:37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合成宝石与天然宝石处理的技术也不断更新, 作为一个珠宝爱好者或收藏者我们必须时刻了解珠宝科技的发展动态,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以下对现今市场上经常出现的合成宝石或人工处理宝石作一些介绍。 同时 提请大家注意 ,无论任何一种人工的处理、干预,都在事实上或多或少的改变了宝石的原生状态,而不再具有完全的天然宝石的意义。 在价值上,经过人工处理的宝石,或多或少的要打折扣 。进一步,在俗称B货、B+C货、C货的加工处理中,由于采用了酸、碱、明矾等已知对人体皮肤有害,重则可能导致癌变的材料加工处理,对人体可能产生损害。这也是需要佩戴者了解的。同时,采用的方式扩大了低质宝石本来有的细纹,对宝石的坚固程度也会造成损害。 凡是用来加工成B货、B+C货、C货的宝石,其材质天生属于天然宝石中品质最低的产品。而 宝石自身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天然材质的优劣。 。这点大家不可不知。 红蓝宝石 刚玉的仿制品: 焰熔法人造刚玉: 所有理化数据与天然刚玉一样.此类刚玉鉴定要观察其生长纹,如发现弧形生长纹一定是焰熔法生产的人造刚玉. 助溶剂法人造刚玉: 所有理化数据与天然刚玉一样.此类刚玉鉴定可根据其内部包体,荧光和对短波紫外线透射情况加以鉴别. 水热法人造刚玉: 所有理化数据与天然刚玉一样.此类刚玉鉴定可根据其内部包体,荧光和对短波紫外线透射情况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加以鉴别. 刚玉的人工处理: 热处理法: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红蓝宝石90-95%是经过热处理改善,由于它未加入其它物质和颜色十分稳定,故仍可作为天然宝石出售. 染色法: 用染料浸入刚玉的微小裂隙中以改良颜色,此类刚玉鉴定可用溶剂浸泡法鉴别. 表面扩散法: 将色素离子以扩散方式渗入到无色或浅色刚玉的表面,以达到提高色级的目的.此类刚玉鉴定可用浸油法加以鉴别. 祖母绿 祖母绿的仿制品: 助溶剂法和水热法人造祖母绿:其理化数据与天然祖母绿极为相似. 此类祖母绿的鉴定可用观察内部包体和红外光谱分析加以鉴别. 祖母绿的人工处理: 浸油法: 将浸油注入多裂隙的祖母绿中以提高祖母绿的透明度和净度. 此类祖母绿的鉴定可用热探针或显微观察法加以鉴别. 染色法: 将色油注入多裂隙的祖母绿中以提高祖母绿的色级.此类祖母绿的鉴定可用热探针或溶剂浸泡法加以鉴别. 钻石 钻石的仿制品: 立方氧化锆 (人造锆石,俗称:俄罗斯钻石等):硬度:8.5 折射率:2.17 色散:0.06 比重:6左右.于1972年研制成功,1976年作为钻石仿制品进入珠宝市场,在当时是极具欺骗性.现今只要用热导仪测一下马上原形毕露.或用透视法检测也立辨真伪. 合成碳化硅 :硬度:9.25 折射率:2.65-2.69(双) 色散:0.104比重:3.22 此合成碳化硅已于99年初进入国内珠宝市场,由于它的热导率极高,故热导仪已无用武之地,现一般的检测法是用偏光镜观测其是否是双折射材料, 或用放大镜观察有否双影线.据息国内部分珠宝业内人士也上当受骗,望普通消费者切切小心!!! 另外还有钛酸锶,钇铝石榴石,钆镓石榴石,人造金红石,铌酸锂等几种. 由于这些品种在近几年的珠宝市场上已很少出现,这里就不再介绍. 钻石的人工处理: 放射性辐照法: 经过不同的放射源的照射和热处理后钻石的颜色可呈现出黄色,绿色,褐色,橙色,粉红色,淡紫色等.此类钻石的鉴定一般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检测.(669.7nm吸收线是辐射处理钻石的特征线) 激光去杂法: 用高能激光除去钻石内部的杂质,然后进行填充以提高钻石的净度.此类钻石的鉴定X光透射法或红外光谱分析. 表面镀膜法: 在钻石的表面镀上一层几微米厚的蓝色金刚石薄膜,以提高钻石的色级.此类钻石可用油浸法检测. 《天然钻石与优化钻石详细参数》 钻石名称:金刚石 化学成分:C 成分细分:C≈99.95% N 0.2% B H Si Ca Mg Ti C 微量 硬度:莫氏10 比重: 3.521 g/cm2 折射率:2.417 (均质体) 色散:0.044 常见晶形:等轴晶系有立方体.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及聚形 解理:沿{111}面解理中等. 沿{110}面解理不完全 颜色:以开普系列为主其它各色均有但十分罕见 包体: 橄榄石:一般为无色立方或八面体有时为浑圆体. 辉石:淡绿或翠绿色立方或八面体. 石榴石:紫红或橙红色. 云母: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等呈片状. 石墨:暗黑色呈片状或尘状. 石英:无色或灰褐色呈不规则粒状. 其它:有钛铁矿 金红石 蓝晶石 自然铁 锆石 闪石 长石 磁铁矿 方解石等 1981年Meyer还发现有红宝石包体. 荧光: LW:蓝白色为主其它颜色也有. 合成钻石出现黄绿色. SW:天然钻石基本上极弱.合成钻石为强黄绿色. 生成矿: 橄榄岩矿:地幔中生成品质较好. 榴辉岩矿:地表生成品质较差. 热导率:天然钻石极高但碳化硅和DF工艺材料两种材料在热导仪下也显示真钻数据. I 型: Ⅱ型: I 型紫外线:400-300nm透射 Ⅱ型紫外线:400-300nm不透射 I 型红外光谱:8000nm吸收 Ⅱ型红外光谱:8000nm不吸收 I 型含氮(N) Ⅱ型含硼(B) 3N为主要 基本不含N B 0.001% 也有2N及多N集合体 Ⅱb=导电 导电率与温度成正比. 含B 蓝钻大多数是Ⅱb I分:Ia《 IaA IaB1 IaB2》及 Ib Ia=3N即发育成熟.可见光谱:415nm吸收 IaA=2N.红外光谱:1282nm吸收 IaB1=4N以上.红外光谱:1175nm吸收 IaB2=扁平状N集合体.红外光谱:1365吸收 Ib=1N即发育不成熟如合成钻石.红外光谱:1130nm吸收 Ia占天然钻石99%以上. Ib占天然钻石0.01% 颜色成因: A:包体致色. B:晶格缺陷: 1:包体致色. 2:色心:天然辐射或人工辐射. 3:结构:沿{111}面塑变.褐色如澳大利亚出产的. 合成钻石主要参数: 晶形:合成钻石晶形菱角比较尖锐.天然钻石菱角比较浑圆. 合成钻石基本上都是Ib形 偏光镜:合成钻石可能出现十字形不均匀消光. 荧光:LW SW下产生较强黄绿光.有时呈十字或方框出现. 红外光谱:合成钻石在854cm-1波段多数有吸收现象. Ib:型有1130cm-1谱线吸收 合成钻石在红外光谱上N峰为孤峰 天然Ib型钻石在红外光谱上N峰为一段组合峰 包体:金属及合金的粒状 针状 片状 为灰黑色不透明体 磁性:合成钻石多数有磁性   人工改色及优化钻石主要参数: 回旋加速器: 颜色:绿-黑 热处理后颜色:500-900度橙色 黄色 褐色 成因:空位H3 着色特征:表面 光谱:409 503 595 电子处理: 颜色:蓝-绿 热处理后颜色:400度粉红色 紫红色 黄色 成因:辐射损伤 着色特征:表面 光谱:637 523 575 595 Co60辐射: 颜色:蓝-绿 热处理后颜色:无需热处理 成因:辐射损伤 着色特征:均匀持久.但有放射残余 光谱:741 中子核反应堆: 颜色:绿色 热处理后颜色:500-900度 Ia-黄色 粉红色 Ib-紫红色 粉红色 Ⅱa-褐色 成因:辐射损伤 着色特征:整体 光谱:黄色:496 503 595 加热1000度后595线消 失出现1936 2024 谱线 粉红色:637 503 595  以上带框的都是改色钻石的特征吸收谱线天然蓝钻有导电性人工致色蓝钻不导电(约30V) 填充钻石: 填充物有铅玻璃 环氧树脂等 1 闪光效应: 早期产品: 暗场下黄橙色 明场下蓝色 近期产品: 暗场下粉红色-紫红色 明场下蓝绿色-黄绿色 2 流动构造:弯曲,流体状 3 内部气泡:填充体内有未排尽气泡   《钻石与合成碳化硅鉴别参数》 特征 :合成碳化硅(Synthetic Moissanite)又名合成莫桑石、合成碳硅石(化学成分SiC),色散0.104比钻石(0.044)大,折射率2.65-2.69(钻石2.42),据有与钻石相同的金刚光泽,火彩更强,比以往任何仿制品更接近钻石。这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的C3公司制造生产的,已拥有世界各国生产合成碳化硅的专利,正在向全世界推广应用。按钻石的4C分级标准,合成碳化硅的颜色(Color)、净度(Clarity)、切工(Cut)、及重量(Carat) 特性是: 颜色: 目前合成碳化硅还没有无色的,多为浅灰绿、浅黄、灰蓝。按GB/T 16554-1996《钻石分级标准》色级在96、95(H、I)以下,(见下表)。具有二色性(钻石不具二色性)。 GB/T 16554-1996 无色-黄色(褐色)钻石颜色分级标准 钻石颜色等级 D 100 极 白 E 99 F 98 优 白 G 97 H 96 白 I 95 微黄(褐、灰)白 J 94 K 93 浅黄(褐、灰)白 L 92 M 91 浅黄(褐、灰) N 90 < N < 90 黄(褐、灰) 净度: 合成碳化硅属等轴晶系,可结晶到2-3英寸的柱状晶体,部份材料可做到IF级 (Internally Flawless) 内无瑕级(钻石内无含物,只有极轻微的瑕疵, 通常可由磨光去除);大部分合成碳化硅带有白点组成的细白线状内含物,检测多为微瑕级VS或瑕疵级SI。其内含物方向约与桌面大致垂直,互相间不完全平行(有几度的差距);极少数有暗色金属球状物。 重量: 合成碳化硅比重为3.22(钻石3.52),约比钻石轻10%。按园钻的标准车工,当直径为6.5mm时,钻石一般重量为200mg(即一个克拉)。而按标准车工制作的6.5mm园形的合成碳化硅,重量只有160mg(80分)多一点。 切工: 为使加工后的合成碳化硅更加类似钻石,美国C3公司不断改进车工工艺,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推荐的车工要求:冠角32度,底角40.75度,桌面54-56%。 合成碳化硅在放大镜下还有以下特征: 重影:钻石为立方晶系单折光;合成碳化硅为立方晶系强双折光。偏光镜下品态为均质性,从台面观察亭部刻面、上腰小面可看到光底附近的棱线均有重影,从桌面斜看腰园之反光也有重影。 棱线:合成碳化硅硬度较高,达到9.25-9.5,所以能制成锋利的棱线。与真钻石相比,从棱线上不易分辨。 鉴别: 合成碳化硅的导热能力与钻石接近,用钻石热导仪测试合成碳化硅会出现钻石反应,所以不能依靠热导仪鉴定,由于合成碳化硅的高硬度及高折射率特性的原因,已切割的合成碳化硅表面反光及光泽与钻石极为接近。就是用硬度笔也不容易区分钻石与合成碳化硅。那么可使用下列鉴定仪器进行检测: 一:用10倍放大镜观察。 1、刻面棱线:合成碳化硅的硬度虽高达9.25,但还是远不如钻石,所以刻面棱线仍不及钻石那么锐利。 2、复影观察:钻石单折射,而合成碳化硅则为双折射,且两个值相差很大,因此会产生复影,即刻面棱线会变成两个影像。但在切割合成碳化硅时常会把没有复影的方向(即光轴方向)垂直于桌面,所以必须倾斜一个角度或侧边观察才能看出复影现象。 3、内部特征:钻石内常含角状矿物或有裂纹等特征,合成碳化硅则常含类似针状物的特征。 二:比重法(特别推荐) 适用于钻石与合成碳化硅之间的鉴别:在切工比较标准的前提下,量出钻石(或合成碳化硅)的直径和总高度,然后把数据输入本工作室提供的《常见宝石尺寸重量换算表》内相应填数区内,换算出的重量如: 低于实物重量5%之内,基本可认定为钻石。 如换算出的重量低于实物10%以上,则可怀疑为合成碳化硅。 如果需要CVD金刚石膜设备,可以与我联系,可以根据要求进行配置,从而满足不同的科研,教学的要求。 热丝CVD或者各种功率大小的微波CVD均可以与我联系!喜欢CVD金刚石膜的朋友,可以看我博客中的其他文章。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6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