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综合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综合征

相关日志

Cell—中国科学家使用TALENs编辑技术建立Rett综合征猴模型
CZC 2017-6-10 11:28
Cell—科学家使用TALENs编辑技术建立Rett综合征猴模型 Abstract Summary 1.Generation of MECP2 Mutant Cynomolgus Monkeys via TALENs 2.Dynamic Changes of Cortical and Sub-cortical Volume Monitored by MRI Scanning 3.The EKG of MECP2 Mutant and WT Monkeys 4.Behavioral Phenotypes of MECP2 Mutant Monkeys 5.Eye-Tracking Patterns in MECP2 Mutants and WT Monkeys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2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布-加综合征亚型分型的专家共识
CZC 2017-4-27 07:02
布-加综合征亚型分型的专家共识 布-加综合征亚型分型的专家共识 2010 年, 中华介入放射学组从事 BCS 介入治疗研究的 10 余位专家制定了中国 BCS 介入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提出了将 BCS 划分为 3 大类型,即 肝静脉阻塞型、下腔静脉阻塞型、混合型 [2],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 由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的程度、范围、数量和是否合并血栓形成等存在着较大个体差异,在亚型界定上存在着不同观点,未能达成一致。 2016 年 1 月,来自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腔静脉阻塞专家委员会及国内从事 BCS研究的介入放射学、血管外科学、病理学和影像诊断学专家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祖茂衡课题组提出的 BCS 分型与亚型的划分进行了充分和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达成亚型界定的共识。 新的分型:①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如肝静脉、下腔静脉;②建立在病理解剖基础上,如隔膜形成、血栓形成、管腔闭塞;③能够在多种影像检查中观察到并达成一致的描述,如膜性阻塞、节段性阻塞、血栓征象、管腔扩张、交通支形成与侧支循环显示;④兼顾传统定义和便于理解和记忆, 如膜性阻塞、节段性阻塞;⑤不拘泥于解剖闭塞,从指导介入治疗角度出发,更强调功能上的闭塞,如 下腔静脉阻塞伴发肝静阻塞时,肝静脉血液通过粗大的副肝静脉和交通支可完全引流,即只需要处理下腔静脉而不需要处理解剖上阻塞的肝静脉,从而使复杂的病变和介入治疗变得简单化。 BCS 类型与亚型包括: 1)肝静脉阻塞型 ,亚型: ①肝静脉/副肝静脉膜性阻塞;②肝静脉节段性阻塞;③肝静脉广泛性阻塞;④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 2)下腔静脉阻塞型 ,亚型: ①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②下腔静脉膜性阻塞;③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④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 3)混合型 ,亚型: ①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②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 各亚型影像学表现分述如下。 1 肝静脉阻塞型 1.1 肝静脉/副肝静脉膜性阻塞 肝静脉和副肝静脉开口处隔膜形成是导致肝静脉血流受阻的直接原因,是国内肝静脉阻塞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隔膜厚度在 5 mm 以下 [3],肝静脉和副肝静脉开口处膜性阻塞在国内肝静脉阻塞型中占 82.1% , 与西方国家肝静脉阻塞的病理特征具有较大差异[4-8]。 肝静脉和副肝静脉均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只是开口位置有高低之分,肝静脉和副肝静脉阻塞后临床表现相同,故将肝静脉和副肝静脉视为一体。 肝静脉和副肝静脉膜性阻塞的影像学表现:超声显示肝静脉和副肝静脉开口处条带样高回声,血流受阻,膜下方肝静脉管腔扩张(图 1①);MR 显示肝静脉或副肝静脉开口处隔膜负影和肝静脉之间交通支形成(图 1②);血管造影显示肝静脉、副肝静脉血流于隔膜处阻断,肝内可见数量不等的交通支形成(图 1③④)。 肝静脉闭塞时,副肝静脉作为机体代偿者承担着肝脏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其发生率在 BCS 患者中达到 57% ,认识副肝静脉、熟悉副肝静脉的影像解剖并充分利用副肝静脉的价值是介入治疗肝静脉阻塞研究中不可缺失的内容。在副肝静脉开口发生阻塞时,开通副肝静脉同样具有与开通肝静脉同等的价值 [9-11],肝静脉/副肝静脉膜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 首选球囊扩张治疗 [12-14]。 1.2 肝静脉节段性阻塞 肝静脉近心段主干阻塞大于 10 mm 称之为 节段性阻塞 ,其发生率占肝静脉阻塞的 2.44% ,超声表 现为肝静脉近心段无血流 ( 图 1 ② ), 血管造影表现 为肝静脉主干近心端闭塞段大于 10 mm [ 2 ] , 其远端 分支扩张 , 并伴有广泛的肝静脉交通支形成 ( 图 2 )。 闭塞段开通穿刺难度与闭塞段长度成正比 , 是介入 治疗中的难题之一 。 此种类型的介入治疗需要在 球 囊扩张后植入血管内支架 [ 15 - 17 ] 。 1.3 肝静脉广泛性阻塞 肝静脉多支主干发生全程闭塞或重度狭窄称之为广泛性阻塞,其发生率占肝静脉阻塞型 7.63%,多见于青少年患者 [18]。 典型表现是在超声检查时可见肝静脉主干成条索状回声(图 3①),血流信号消失。CT/MR 均显示肝脏体积显著肿大,大量腹水,而肝静脉主干不显示(图 3②);肝静脉造影寻找不到肝静脉主干,肝内仅可见网织状细小的血管影(图3③④),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常伴有大量腹水。 此种类型介入治疗困难, 预后较差,是经颈静脉肝内门 体 分 流 术 (TIPS)和 肝 静 脉 再 造 、肝 移 植 的 适 应证 [19-20]。 1.4 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 肝静脉阻塞远心端管腔内出现血栓形成称之为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类型之一,在国内发生率占肝静脉阻塞型 7.83%。 超声检查可见阻塞的肝静脉管腔内血栓回声,无血流回声(图 4①)。 CT/MR 可见肝静脉阻塞伴管腔内充盈缺损 (图 4②),血管造影同样可见肝静脉阻塞伴管腔内充盈缺损(图 4③)。 血栓形成不仅加重了临床症状与体征,而且增加了介入治疗难度。 此种类型与肝静脉广泛性闭塞的鉴别要点是血栓充满肝静脉 管腔 , 而广泛性闭塞的肝静脉主干管腔不存在 。 此 亚型需要首先给以溶栓治疗 , 待血栓清除后再给以 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植入 。 2 下腔静脉阻塞型 2.1 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 膜性带孔定义为下腔静脉隔膜中存在 1 个或多个细小的孔道,其发生率为 10%。 膜型带孔膜均为较薄的膜, 其厚度 1~3 mm, 超声可见隔膜连续性回声中断, 束状血流通过孔道进入右房 , 膜下方下腔静脉扩张 (图 5①);MR 显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 膜上方中央可见流空效应所致线条状低信号(图 5②) [22- 23];下腔静脉造影均可见阻塞的血流中存在细小的流柱样喷射征象(图 5③)。 由于有一小孔存在,介入治疗时无需破膜穿刺, 导丝通过后直接送入球囊扩张,是 BCS 介入治疗中最简单和安全的一种类型。 2.2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 下腔静脉 隔膜多发生 在 肝右静脉开口上方 ,是我国下腔静脉阻塞型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其发生率占下腔静脉阻塞 60%, 隔膜厚度通常在 5 mm 以下[2],隔膜形态可以是圆拱、水平状、斜形等,超声可见下腔静脉近心段条带状强回声,为 隔膜的直接声像 (图 6①)。 MR 可见下腔静脉肝静脉开口上方条带状低信号区将下腔静脉阻断(图 6②), 血管造影均可见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阻塞端可呈水平状、弧形、斜形、笔尖状等 [24],下腔静脉双向造影显示隔膜负影, 肝右静脉或副肝静脉通畅, 肝中和肝左静脉多闭塞,但是肝中和肝左静脉与肝右静脉或副肝静脉之间存在较为粗大的交通支(图 6③)。 由于隔膜导致下腔静脉完全闭塞, 在介入治疗时需要首先给以破膜穿刺,穿刺成功后给以球囊扩张 [25-26]。 2.3 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 下腔静脉阻塞大于 10 mm 以上者称为节段性闭塞 [2], 闭塞长度从 10 mm 至下腔静脉全程不等,由于闭塞段从肝静脉开口处向下蔓延,故 3 支肝静脉均累及,此时副肝静脉成为肝脏血液回流的主通道,临床表现为腔静脉高压为主。 超声表现为下腔静脉节段性管腔阻塞 ,无血流通过(图 7①); MRV显示下腔静脉节段性消失,第 3 肝门处可见副肝静脉 (图 7②); 血管造影同样显示 10 mm 以上的血管影消失和粗大的副肝静脉 (图 7③④)。 节段性阻塞不仅增加开通穿刺的难度,而且球囊扩张后容易出现较大幅度的弹性回缩,多需要在球囊扩张后植入血管内支架 [26-28]。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涉及 肝左、中、右静脉闭塞时多有粗大的副肝静脉代偿 , 单纯 从解剖学定义出发属混合型阻塞 , 但是 粗大的副肝 静脉及其交通支 起到了完全代偿的作用 , 介入治疗 时只需要对闭塞的下腔静脉给以治疗而不需要处 理闭塞的肝静脉 。 2.4 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 下腔静脉隔膜或节段性闭塞的下方出现血栓形成,称之为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其发生率为12% 。 血栓性质可以是新鲜血栓、机化血栓、附壁血栓和混合性血栓,超声、CT、MRI 和血管造影均可见血栓占位效应并作出诊断(图8) 。血栓形成不仅可以使临床症状加重,而且增加了介入治疗风险和难度。为了有效防止下腔静脉内血栓脱落而出现肺栓塞, 对此亚型的介入治疗原则是首先处理血栓,待血栓清除(溶栓、抽吸)后再给以球囊扩张或植入血管内支架[29-32]。 3 混合型 3.1 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 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均发生阻塞称之为混合性阻塞,此亚型发生率为 5%。 影像学检查时很难在一幅图像上同时显示闭塞的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静脉阻塞可以是膜性或节段性、一支或多支,下腔静脉阻塞也可以是膜性或节段性(图 9)。 混合型阻塞时需要对阻塞的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同时进行介入治疗[33]。 3.2 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 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均发生阻塞,同时伴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图 10)。 需要将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内血栓清除后再行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开通[34]。 指南目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7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7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和诊断的全球策略解读 2017年最新克罗恩病治疗指南 2017年最新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指南 2017 ADA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最新指南推荐 儿童及成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治疗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016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猝死防治建议 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2016 ESC 和 AHA/AHA/HFSA慢性心力衰竭新指南解读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2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Susac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CZC 2017-4-26 08:00
Susac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Susac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欧 洲 S u s a c 协 会( E u r o p e a n S u s a c C o n s or t iu m,Eu S aC)制定了S u s a c 综 合征 的诊断标准,并于2016 年12月发 表在 Jou r n a l of Neurology,Neursurgery Psychiatry ( JNNP)上。 1 脑 ①症状和临床所见: 新发 认知缺损 和(或) 行为改变 和(或)新发 局灶神经系统症状 和(或) 新发头痛 。 ② 影 像 : 颅 脑 磁 共 振 成 像( m a g n e t i c resonance imaging,MRI)典型表现——T2(或FLAIR)加权序列显示 高信号、多灶、圆形小病灶 ,至少一个病灶累及 胼胝体 (雪球状)。 满足1的标准:必须具备至少一个临床所见和典型MRI表现。 2 视网膜 ①不要求临床所见和症状。 ②眼科检查:荧光血管造影显示 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 (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s,BRAOs)或 动脉壁高荧光显影 (arterial wall hyperfluorescence,AWH),或 眼底镜检查或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发现 视网膜分支动脉缺血 。 满足2的标准: 荧光血管造影显示BRAOs或(AWH) ,或眼底镜检查或SD-OCT发现 视网膜分支动脉缺血 ,至少具备其中一项。 3 前庭耳蜗 ①症状和临床所见: 新发耳鸣和(或)听力丧失和(或)外周性眩晕。 ②内耳功能检查: 听力丧失 必须被 听力敏度图 证实; 前庭性眩晕必须被特异性诊断方法证实。 满足3的标准,至少具备一个临床所见,听力丧失或前庭性眩晕必须被内耳功能特异性诊断方法证实。 Ⅰ 确诊Susac:满足每一条标准(1;2;3)和亚标准(①;②)。 Ⅱ 很可能Susac:不完全满足3条标准,仅满足1~3条标准中的两条。 Ⅲ 可能Susac(Susac不是最可能的诊断):具备上述3条中的一些临床表现和(或)特异性临床(paraclinical)表现,但是不能满足Ⅰ或Ⅱ,Susac作为鉴别诊断,但不是最可能的诊断。 说明: 如果为新发头痛并且头痛出现在其他症状前不超过6个月, 这时头痛可以作为脑部受累的症状。 必须为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 不是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如果病灶符合以下特点, MRI T1可以是唯一的诊断标准: 病灶低密度界限清楚, 灰质受累, Gd强化。 T1软脑膜Gd强化也支持诊断。 脑部临床所见无典型MRI损害或典型MRI损害无脑部临床症状, 作为诊断标准是不充分的。 临床所见和症状并不是必需的条件, 因为BRAO可能处于静息状态。 听力丧失: 主要为感音神经性听觉丧失, 低或中频,以及泛调 ( pantonal) 。 眩晕: 前庭器官变温试验和前庭诱发肌源性反应。 文献出处: Kleffner I, Dörr J, Ringelstein M, et 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usac syndrome .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6, 87: 1287-1295. 指南目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7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7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和诊断的全球策略解读 2017年最新克罗恩病治疗指南 2017年最新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指南 2017 ADA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最新指南推荐 儿童及成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治疗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016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猝死防治建议 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2016 ESC 和 AHA/AHA/HFSA慢性心力衰竭新指南解读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4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
CZC 2017-4-11 07:07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 PCOS 【 摘要】 对于青春期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 目 前 国 内 外 尚 无 公 认 的 统 一 诊 断 标 准, 且 治 疗 方 案 的 选 择 也 不 尽相同。为使国内各级妇产科医师更好地诊治和管理青春期PCOS患者, 更新知识, 并与国际接轨, 国内该领域的专家在参考国外相关共识及指南后,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编写了“ 青 春 期 多 囊 卵 巢 综 合 征 诊 治 共 识” , 以 改 变 临 床 医 生 对 PCOS的 传 统 认识, 达到规范诊断和治疗青春期 PCOS患者的目的。 【 关键词】 青春期女性; 多囊卵巢综合征; 诊断及治疗; 专家共识 多囊卵巢综合征( P COS) 是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 临床表现为 月经稀发、 痤疮、 多毛、 肥胖、 不孕 等。此外, P COS患者发生 2型糖尿病、 代谢综合征、 血脂异常、 高血压及子宫内膜癌 等疾病的风险增加, 严重危害了 广 大 女 性 的 身 心 健 康 和 生 活 质 量。P COS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 遗传、 环境、 心理因素 等密切相关。目前认为, 对P COS的诊断应从 青春期开始 。关于 青 春 期 P COS发 病 率 的 研 究 甚 少, 根 据2 003年鹿特丹诊断标准, 国外青春期P COS发病率为8 .3%~9.13%, 国内约为5 .74%。由于 PCOS的临床表现呈现高度的异质性, 使其诊断标准难以统一,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美 国 国 立 卫 生 研 究 院 (NIH) 标准、 欧洲人类生殖及胚胎学会( ESHRE) 和美国生殖医学会( ASRM) 制定的鹿特丹 ( R otterdam) 标准、 高雄激素学会( AES) 的标准、 中国 PCOS 诊疗专家共识及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 AACE) 的 诊 治 指南。而对于青 春 期 女 性 的 PCOS, 目 前 国 内 外 尚 无公认的 统 一 诊 断 标 准, 且 治 疗 方 案 的 选 择 也 不 尽相同。 为使国内各级妇产科医师更好地诊治和管理青春期 PCOS患者, 更新知识, 并与国际接轨, 国内该领域的专家在参考国外相关共识及指南后,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编写了“ 青春期PCOS的诊治共识 ” ,以改变临床医生对 PCOS 的传统认识, 达到规范诊断和治疗青春期 PCOS 患者的目的, 使早期阶段的患者得到充 分 重 视 和 必 要 干 预, 延 缓 或 阻 止 PCOS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又避免过度诊断和治疗, 这对于提高患者一生的生活质量、 减少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青春期PCOS的诊断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青春期PCOS的诊断标准。 一、 青春期 PCOS主要临床特征 1.月经改变: 青春期 PCOS的月经模式主要表现为 月经稀发、 月经不规律和继发性闭经。 约8 5%女孩在初潮第1年的月经都是无排卵的, 但绝大部分在初潮后2年出现规律排卵, 持续无排卵少女可能是发生青春期PCOS的高危人群 。 初潮2年后仍出现月经稀发或闭经者应高度警惕 PCOS 的发生。青春期月经稀发同时伴有高雄激素临床和生化表现可能是 PCOS的特点之一。 2.高 雄: 患 有 PCOS 的 青 少 年 常 有 多 毛 症 和( 或) 开始于初潮前或在初潮前后发生的痤疮。国内研究显示, 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PCOS患者 F-G 评 分 、 睾 酮( T) 、 游 离 睾酮( FT) 和 游 离 雄 激 素 指 数 (FAI) 都明显 有 别 于 同 龄 青 春 期 对 照 组 患 者。 青春期PCOS高雄激素诊断主要依赖多毛和血雄激素的测定。 对于青春期少女, 痤疮非常普遍, 并且可能只是一过性现象, 而青春期脂溢性皮炎的研究较少, 因此不推荐用痤疮和脂溢性皮炎作为青春期 PCOS高雄激素的诊断。 多毛与高雄激素血症的关系较密切, 但目前中国大陆缺乏对青春期女性的体毛评价的研究。 3.超声下卵巢的形态特征: 正常青春期的多卵泡卵巢与多囊卵巢( PCO) 区别在于: 前者卵泡数量6~1 0个, 直径4~1 0mm, 卵巢基质回声正常, 总体积较小; 青春期 PCOS 患者超声下可见卵巢多个卵泡, 间质回声增强及体积增大( >1 0cm 3) 。 经 阴 道( 有性生活史者) 或经直肠超声检测卵巢对于青春期PCOS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二、 青春期 PCOS的诊断标准 综合 E SHRE-ASRM 共识、 AES发布的 PCOS诊疗指南、 2 006年SultanC&ParisF青春期PCOS的 诊 断 标 准 和 国 内 现 有 的 研 究 数 据, 专 家 组推荐:对于青 春 期 PCOS 的 诊 断 必 须 同 时 符 合 2 003年鹿特丹诊断标准 中的全部3 个指标, 包括 高雄表现、 初潮后月经稀发持续至少2年或闭经、 并应包括超声下卵巢体积的增大( >1 0cm 3) ; 同时应排除其他导致雄激素水平升高的病因( 包括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C ushin g综合征、 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等) 、其他引起排卵障碍的疾病( 如高催乳素血症、 卵巢早衰或下丘脑-垂体闭经, 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 。 对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PCOS的诊断标准是不同的。应注意高风险人群( 例如肥胖、 多毛症、 月经不调),但是医生也应防止青春期PCOS的过度诊断; 即使暂时不符合青春期PCOS诊断, 但对相关的临床表 现 如 肥 胖 ( 参 照 WHO 提 出 的 亚 太 地 区 标准,体重指数BMI≥25k g/m 2) 、 多毛症和月经不调也应予以治疗。 值得提出的是, 针对青春期PCOS的起病特点,初潮2~3年后青春期月经不规律的青少年如有以下高危因素, 应进行 PCOS 的相关筛查: ① 家族史: PCOS、 男性 秃 顶、 糖 尿 病、 高 血 压、 肥 胖; ② 青 春 期前肥胖; ③胎儿时生长受限、 出生后快速生长或过高出生体质量; ④肾上腺皮质机能早现或阴毛提早出现; ⑤月经初潮提早; ⑥ 超重或肥胖, 尤其是腹型肥胖; ⑦持续无排卵; ⑧ 高雄激素血症; ⑨ 代谢综合征( MS) ; ⑩不同疾病情况下的高胰岛素血症, 包括胰岛素受体的基因缺陷、 先天性脂质营养失调的基因缺陷、 因患糖原积累性疾病而接受高剂量口服葡萄糖治疗和患1型糖尿病者。 筛查内容包括: ① 是否有血睾酮水平升高及雄激素过多临床表现( 中重度多毛; 持续存在的痤疮) ; ②是否有排卵障碍(初潮后2年及以上, 月 经 周 期 持 续 短 于2 1d 或 超 过4 5d;③15岁或 乳 房 发 育 后 2~3 年 是 否 仍 无 月 经来潮。 青春期PCOS的治疗 主要根据患者的主诉、 需求及代谢变化采取规范化和个体 化 的 对 症 治 疗, 并 积 极 预 防 远 期 风 险。治疗时需考虑其年龄、 生理特征以及青春期少女的社会心理因素, 但不常规促排卵治疗。 一、 调整生活方式 此为一线治 疗 方 法, 尤 其 对 于 超 重( BMI23~24.9k g /m 2) 和 肥 胖 ( BMI≥25k g /m 2) 的 青 春 期PCOS患者。调 整 生 活 方 式, 包 括 饮 食 控 制、 运 动、行为训练和减重。 雄激素过多导致腹部脂肪沉积,从而加剧胰岛素抵抗, 过多的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增加卵巢雄激素分泌, 形成了 PCOS 病理生理的恶性循环。因此, 改善腹型肥胖和减少多余体量 可能会控制这种恶性循环, 改善PCOS的代谢并发症, 同时也能减少雄激素的过多分泌。但减轻体重不宜过快, 应循序渐进, 以不影响青春期正常生长发育为原则。 二、 调整月经周期 月经稀发在青春期 PCOS患者中最常见, 需要长期治疗以调整月经周期并预防子宫内膜病变。 1.周期性使用孕激素: 青春期 PCOS患者体内常由于不排卵或排卵不好导致孕激素缺乏或不足,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作用而发生子宫内膜过度增生, 应周期性使用孕激素对抗雌激素作用。该治疗方案的优点在于对代谢影响小、 不抑制或轻度抑制下丘脑-垂体, 但不能降低血雄激素水平、 无治疗多毛及痤疮的作用。 此方法适用于无高雄激素血症、多毛、 痤疮症状及无胰岛素抵抗者。用药时间一般为每周期 1 0~14d。 具 体 药 物 有 地 屈 孕 酮 ( 1 0~20mg / d, 10~14 d /月 ) 、微 粒 化 黄 体 酮 ( 1 00~200mg / d, 10~14d /月) 、 醋酸甲羟孕酮( 1 0mg / d,10~14d /月) 、 肌注黄体酮( 2 0mg / d, 3~5d /月) 。推荐首选口服制剂。 2.短效口 服 避 孕 药( COC) : 适用于有多毛、 痤疮、 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及有高雄激素血症的PCOS患者。常用药物为 达英-3 5 , 从月经第3~5 天开始服用, 每日一片,连续应用2 1d为一周期。3~6个周期后可停药观察, 症状复发后可再用药。青春期 PCOS 患者常常存在肥胖、 糖脂代谢紊乱, 应用 COC 之前需对糖脂代谢进行评估。有重度肥胖和糖耐量受损的患者长期服用COC 可加重糖耐量受损程度, 应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同时注意 COC 的禁忌证。 3.雌/孕 激 素 序 贯 治 疗: 适 用 于 雌 激 素 水 平 偏低的患者。少数 PCOS 患者雄激素水平较高、 胰岛素抵抗严重, 使子宫内膜对单一孕激素无撤药出血反应。该类 患 者 常 需 要 采 取 雌/孕 激 素 序 贯 治 疗。 可口服雌二醇2mg / d, 21~28d /月, 后10~14d加用孕激素。 三、 高雄激素血症及多毛、 痤疮的治疗 。 抗雄激素治疗一般需要3~6月, 治疗多毛症至少在6个月以上有效。 1.短效口服 避 孕 药: 低 剂 量 COC 可 通 过 多 种途径降低雄 激 素 水 平、 减 轻 多 毛 症。首 先, COC 通过负反馈调节, 抑制内源性促性腺激素分泌; 其次,COC 还可直接 抑 制 卵 巢 内 雄 激 素 生 成; 第 三, COC增加血浆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 平, 因 而 降 低 血 中 游 离 雄 激 素水平; 最后, COC 可 抑 制 双 氢 睾 酮 与 雄 激 素 受 体 结合从而 降 低 雄 激 素 活 性。 建 议 COC 作 为 青 春 期PCOS患者高雄 激 素 血 症 及 多 毛 症、 痤 疮 的 首 选 治疗 。 对于有高雄激素临床和生化表现的初潮前女孩, 若青 春 期 发 育 已 进 入 晚 期( 如 乳 房 发 育≥T annerIV 级) , 亦可选用 COC 治疗。具体药 物 用法请参照相关内容。 2.螺内 酯: 为 一 种 最 常 用 的 雄 激 素 受 体 拮 抗剂 , 主要抑制 5 α-还原酶而抑制双氢睾酮的合成 , 在皮肤毛囊竞争结合雄激素受体而阻断雄激素的外周作用。适用于 COC 治疗无效、 有 COC 禁忌或不能耐受 COC 的患者。 每 日 剂 量5 0~200mg, 推 荐 剂量为1 00mg / d, 至少使用6月见效。 螺内酯是一种安全的抗雄激素药物, 但在大剂量使用时, 会发生乳房胀痛、 月经紊乱、 头痛或多尿症等, 也可导致高钾血症, 需定期复查血钾。 3.氟他胺和非那雄胺: 氟他胺和非那雄胺系非类固 醇 类 抗 雄 激 素 类 药 物, 为 5 α-还 原 酶 竞 争 性 抑制剂。非那雄 胺5mg / d 能 安 全 有 效 治 疗 多 毛 症,但目前尚未被广泛使用。氟他胺因具有肝脏毒性,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质疑。 4.地塞米松: 主要用于治疗高雄激素来源于肾上腺 的 PCOS 患 者。 根 据 高 雄 水 平,每 日 口 服0 .375~0.75mg( 半片~1 片) , 建 议 定 期 复 查 雄 激素, 及时减量与停药。 5.物理治疗: 青春期女性多毛症状主要造成患者巨大的心理负担, 加之毛发本身生长周期的特性及药 物 治 疗 周 期 较 长 的 特 点 ( 一 般 需 要 6 个 月 以上) , 患者往往更愿意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快速解决问题。主要方法有 刮除、 蜡除、 拔除及脱毛剂 , 均可有效改善外观, 且并不会加重多毛症状。此外, 激光及电凝除毛 也能有效治疗多毛症。 四、 高胰岛素血症的治疗 二 甲 双 胍 是 目 前 应 用 最 为 广 泛 的 胰 岛 素 增 敏剂, 对于肥胖的青春期 PCOS 及糖耐量减退患者可明显改善糖 耐 量, 同 时 降 低 较 高 的 雄 激 素 水 平。常规用法为5 00mg, 2~3次/ d, 治疗时每3~6个月复诊1次。主要不良反应有腹胀、 恶心、 呕吐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该类症状为剂量依赖性, 可通过逐渐增加剂量或餐中服用而减轻。噻唑烷二酮类为POCS患者中应用的另一种胰岛素 增 敏 剂, 包 括 曲 格 列 酮、 罗 格 列 酮 及 吡 格 列酮, 但在青春 期 PCOS 的 应 用 较 少, 有 待 于 进 一步研究。 五、 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整 青春期女性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特点, 多毛症、 痤疮及肥胖对青春期PCOS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 面影响, 一些患者会出现焦虑和抑郁, 应关注青春期 PCOS的心 理 健 康, 必 要 时 给 予 积 极 治 疗 及 专 科 处理。 指南目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7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7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和诊断的全球策略解读 2017年最新克罗恩病治疗指南 2017年最新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指南 2017 ADA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最新指南推荐 儿童及成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治疗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016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猝死防治建议 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2016 ESC 和 AHA/AHA/HFSA慢性心力衰竭新指南解读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2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Alport综合征和薄基底膜肾病指南推荐
CZC 2017-3-8 08:22
2013年Alport综合征和薄基底膜肾病指南推荐 Recommendation 1 The term “Alport syndrome” should be reserved for patie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clinical features and a lamellated GBM with an abnormal collagen IV composition, and in whom a COL4A5 mutation (X-linked disease) or two COL4A3 or two COL4A4 mutations in trans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 are identified or expected. The term “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 (TBMN) should be reserved for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isolated glomerular hematuria who have a thinned GBM due to a heterozygous COL4A3 or COL4A4 (but not COL4A5) mutation. TBMN should not be used where there is a thinned GBM and the diagnosis is likely to be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This distinction is to ensure patients who have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are not falsely reassured by the usually benign prognosis seen with TBMN. Alport syndrome should not necessarily be diagnosed where there is renal impairment together with a heterozygous COL4A3 or COL4A4 mutation. This is more likely to be due to TBMN , based on its prevalence, together with a coincidental renal disease, such as IgA GN, or to autosomal recessive Alport syndrome, with a second, undetected mutation. In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correct diagnosis may require further discussions among the nephrologist, pathologist, clinical geneticist, ophthalmologist, and audiologist,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evant test results. Recommendation 2 The diagnosis of Alport syndrome is suspected when an individual has glomerular hematuria or renal failure and a family history of Alport syndrome or renal failure without another obvious cause. These individuals should undergo testing for microalbuminuria/proteinuria, as well as audiometry, an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 , and, preferably,renal biopsy for GBM ultrastructure,collagen IV composition, and an assessment of damage. The diagnosis of Alport syndrome is highly likely if there are glomerular hematuria and a family history of Alport syndrome with no other cause for the hematuria ; if bilateral high-to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lenticonus, or fleck retinopathy is present ; or if the GBM lacks the collagen IV a5 chain. The diagnosis of Alport syndrome is confirmed with the demonstration of a lamellated GBM or a COL4A5 or two COL4A3 or COL4A4 mutations. In individuals in whom the diagnosis is still unclear and genetic testing is not available,it is often useful to examine the child’s mother or an older affected male relative using the same strategy. Recommendation 3 The mode of inheritance of Alport syndrome is determined most accurately with the demonstration of a pathogenic mutation in the COL4A5 gene or two mutations in either the COL4A3 or COL4A4 gene on different chromosomes. Recommendation 4 The demonstration of a pathogenic COL4A5 variant confirms the diagnosis of Alport syndrome and X-linked inheritance. The mutation’s location and nature help predict the likelihood of early-onset renal failure and extrarenal features. These are sometimes already obvious from the disease manifestations in other affected family members. The mutation itself or a disease-associated haplotype can be used in preimplantation and prenatal diagnosis. Recommendation 5 All affected members of a family with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including females, should be identified. Most mothers of affected boys are also affected. At-risk family members should be screened for hematuria on at least 2 occasions and offered other screening tests, but genetic testing is preferred, especially if a mutation has already been identi fi ed in the family (cascade testing). Recommendation 6 Affected individuals should be referred to an interested nephrologist for long term management and offered a consultation with a clinical geneticist to discuss the disease, its inheritance,and the indications for genetic testing of other family members. There should be a non-directive discussion about available reproductive options, including prenatal and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referably prior to any pregnancy. Individuals and their families should be advised of their diagnosis, their risk of renal failure, and their children’s likelihood of inheriting the causative mutation and developing renal failure. Affected individuals should be advised of the availability of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atient support groups and relevant websites (Table 5). They should also b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patient registries that will help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Alport syndrome and its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 7 Males with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should be managed lifelong by a nephrologist and have their risk factors for progressive renal failure optimized,including careful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proteinuria, and dyslipidemia . Treatment with ACE inhibitors ,even before the onset of proteinuria,especially in individuals with genetic mutations or a family history consistent with early-onset renal failure,may delay the onset of end-stage disease and improve life expectancy. Affected individuals should avoid ototoxic medication and industrial noise exposure to minimize further hearing loss. Recommendation 8 Males with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and increased risk of anti-GBM disease post-transplant (early-onset renal failure, extrarenal features) should be monitored closely and undergo prompt allograft biopsy for new-onset glomerular hematuria, proteinuria, or renal impairment. Recommendation 9 Female carriers of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typically have a good renal outcome, but, on average, 15% develop end-stage renal failure by the age of 60 years. Thus, the carrier state should be viewed as at-risk rather than a benign condition. Clinicians should endeavor to convey this information in a way that encourages regular followup examinations for signs of progression,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 proteinuria, or renal impairment, and for hearing loss, without engendering undue anxiety. Some women with hematuria want the diagnosis of Alport syndrome confirmed or excluded prior to making reproductive decisions. This requires genetic testing. Most mothers of an affected boy are carriers and may hav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linicians caring for an affected child should explain to the mother the importance of ascertaining her status and refer her to a clinical geneticist for predictive testing if the family’s mutation is known, and to a nephrologist for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ssessment includes a renal biopsy if proteinuria or renal impairment is present. Carrier females should be monitored carefully and treated with renin-angiotensin blockade if they develop hypertension, microalbuminuria, or renal impairment. Carrier females should be strongly discouraged from kidney donation because of their own increased risk of renal impairment and hypertension. Predonation kidney biopsy is mandatory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renal damage and further discourage donation if the damage is severe. If a female carrier proceeds with donation, she must be aware of the risks of developing renal failure in later life and should use nephroprotective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hypertension and proteinuria from the time of surgery. Fifteen percent of boys with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are affected as the result of a spontaneous gene mutation and their mothers are not carriers . These women should have disease excluded by testing for hematuria, and preferably by genetic testing. Recommendation 10 Individuals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Alport syndrome should be referred to an interested nephrologist for long-term management and offered the opportunity to consult a clinical geneticist to discuss the disease, its inheritance, and the risks for other family members. A nondirective discussion about the reproductive options, including prenatal and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 should take place,preferably prior to any pregnancy. Individuals and their families should be advised of their diagnosis and risk of renal failure and their children’s risk of inheriting one or more of the mutations and developing renal failure. Affected individuals should be advised of the availability of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atient support groups and relevant websites. They should also b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registries to help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Alport syndrome and its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 11 Parents, siblings, and offspring of the individual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Alport syndrome should be tested for hematuria, proteinuria, and renal impairment and preferably undergo cascade testing for the causative mutations. Those with a heterozygous mutation should be managed as for TBMN. Recommendation 12 Individuals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Alport syndrome should be managed by a nephrologist and have their risk factors for progressive renal failure optimized, including hypertension, proteinuria, and dyslipidemia. Again,treatment with ACE inhibitors, from the time of diagnosis, even before the onset of proteinuria , may delay the onset of renal failure and improve life expectancy. Affected individuals should avoid ototoxic medication and industrial noise exposure to minimize further hearing loss. Recommendation 13 Individuals from families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Alport syndrome who have only one of the causative mutations (parents, offspring, some siblings) may be renal donors if they have normal BP, proteinuria levels,and renal function; if coincidental renal disease has been excluded by renal biopsy; and if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has been excluded by genetic testing. Recommendation 14 TBMN is usually suspected clinically where there is persistent glomerular hematuria, normal levels of proteinuria,and normal BP and renal function , without another obvious explanation. There may be a family history of hematuria ,but not of Alport syndrome or renal failure (except in families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Alport syndrome). Individuals suspected of having TBMN should underg o renal biopsy if they have atypical features (proteinuria in adults 1.0 g/d or renal impairment ), or if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or a coincidental glomerular or tubulointerstitial abnormality cannot be excluded. Recommendation 15 Genetic testing for COL4A3 and COL4A4 mutations is not usually required for the diagnosis of TBMN. Screening for COL4A5 mutations to exclude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is often more important. Recommendation 16 Individuals with TBMN should be assessed at presentation for poor prognostic indicators (hypertension, proteinuria, renal impairment). Those with these features should be managed by a nephrologist, and treatment should include an ACE inhibitor to delay the onset of renal failure. Other individuals with TBMN may be reviewed every 1–2 y ears for hypertension, proteinuria, and renal impairment by their primary care provider. Recommendation 17 All individuals with TBMN and their families should be advised of the diagnosis of TBMN, its inherited nature,and their low risk of renal failure. Recommendation 18 Individuals with TBMN may be kidney donors if they have normal BP, proteinuria, and renal function, and if genetic testing and renal biopsy have excluded X-linked Alport syndrome and coincidental renal disease. A renal biopsy is mandatory prior to donation to assess renal damage. If an individual with TBMN proceeds with renal donation, he or she must be aware of the risks and use nephroprotective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hypertension and proteinuria from the time of surgery.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伴神经病变和前庭反射消失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诊断标准建议
CZC 2017-2-7 08:10
伴神经病变和前庭反射消失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诊断标准建议 该疾病是一种少见的共济失调, 包含共济失调的三个关键病因,小脑、前庭和感觉。尽管该疾病涉及掌管平衡的 4 个主要功能当中的 3 个(仅视觉不受影响),但与其他类似的共济失调,如 Friedreich 共济失调及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3 型相比,本病的进展仍属缓慢。针对该疾病致病基因的寻找正在进行, 但我们的初步尝试表明,遗传的模式不太可能是直接的。 迄今为止,我们的经验表明,作为一个临床综合征,该病可能包括超过一个致病基因,显示出了相当大的表型异质性及拟表型,存在一种复杂的遗传形式。那些患该病的患者从单发患病到兄弟姐妹共患病,极大程度的接近一种晚发形式的隐性遗传模式。 对那些怀疑患有 CANVAS 的患者,我们应用这个诊断标准进行严格的筛查, 有助于致病基因的分离。我们这个临床标准排除性不是很强,可以减少漏诊那些可能患有 CANVAS 患者的机率,特别是当该病已经被证实了具有较大幅度的表型异质性。相反的是,如果我们的临床标准太过宽泛。就可能难以鉴别出潜在的基因异常。因此我们提出了分级标准, 这样就可以在诊断疑似病例的同时保留一些我们所怀疑的 CANVAS 患者。这些患者中出现的感觉运动病变和小纤维神经病变混合型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表型可变的可能性。我们揣测, 一旦确定了基因的异常,回顾这些可变的表型,对更完整的定义表型( 或可能确定不止一种疾病)是有价值的。为临床可能的 CANVAS 分型建立一个较宽泛定义的另一个原因是能获得可取的的变异性,以及专长于解释和特定的核型调查。这取决于 MRI、前庭功能检测和神经生理评估等检查结果。而且仅以现有这些检查来说明该病的神经生理学,证据尚不足。 更重要的是,希望应用这些检查来区分神经病和神经元病( 神经节病) ,检查手段也是有限的。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神经元病的诊断被排除,就能很容易诊断神经病。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周围感觉检查中。检查下肢的感觉时, 通过在特定的解剖位置感觉消失来确定感觉平面。然而在某些病例中沿着肢体(事实上是躯干)从近端检查感觉的缺失可能会发现散在的感觉缺失,与神经元病更接近,而不是神经病。对于 CANVAS 的 3 个主要特征(小脑损伤,双侧前庭机能减退,躯体感觉缺失) 没有可识别的出现顺序, 病人在满足该综合征诊断所需要的最小标准之前可能多年里仅存在上述 3 种机能损害当中的 2 种。病理上,该病是由 多个颅神经和后根神经神经元病及相应的小脑萎缩来确定的。 听力丧失和锥体束征不是该病的必要条件。病人可能有无关的听力损失,大部分通常是老年性神经性聋或者是噪音诱发的听力损失。一致的双侧前庭损伤和小脑损伤将会排除该病,特别是在那些缺少阳性家族史的病人。其中有一个病例是有一个 Chiari 畸形行后颅窝减压术的患者, 因为术后败血症接受庆大霉素治疗合并了双侧外周前庭神经病。 虽然建议的诊断标准都是围绕该病的三个主要特征提出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该病可能发生的其他症状, 包括吞咽困难,咳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体位性低血压),躯体异常性疼痛和感觉迟钝。 神经传导研究应包括至少一个上肢和一个下肢神经异常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以满足临床可能 CANVAS 诊断标准的最低要求。 临床可能的 CANVAS 双侧前庭功能减退的临床 证据最常用的获得方式是通过前庭眼反射( VOR)增益减少( 表 1) 来评价的。可用的方法包括头脉冲试验(见图 1),异常动态视敏度,和异常眼底检查( Zee 的测试)。 鉴于该病的 3 个主要特征(小脑受损,双侧前庭病变,躯体感觉减退)均可以独自导致共济失调(即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 感觉性共济失调), 证明每一个成分是独立于另外两者是非常重要的。就小脑性共济失调而言,仅当存在小脑特异性损害时临床证据才可能会被确定。包括小脑眼球运动异常(例如,异常破碎的平滑追踪,因凝视诱发的或方向不定的眼震,非对称目标扫视,反跳性眼震),小脑构音障碍, 吟诗样语言,和躯体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步态是一种非特异性表现,可以由小脑、前庭或感觉障碍引起。同样,闭目直立试验阳性可能反映小脑、前庭或脊髓后索的功能障碍。 神经传导研究应包括满足临床可能 CANVAS 的最低诊断所需的至少一个上肢和一个下肢神经异常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躯体感觉减退的临床检查是不可靠的, 尤其是有患者存在同侧肢体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完整腱反射。异常的视觉增强的前庭眼反射( VVOR; 先前被称为“ 娃娃头”或“娃娃眼”反射)的评估是通过在航道平面上以 0.5Hz 的速度从一侧转动患者的头部到另一侧,在此过程中患者始终盯住固定的视靶(如医生的鼻子), 可以观察到代偿性的眼球运动是扫视性的而不是平滑追踪(见图 2 及视频) 。 和 CANVAS 表现相似的的共济失调还包括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 特别是 SCA3; 可能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 双侧周围性前庭病变和感觉神经病( 表 2)。我们推荐筛查 SCA1, 2, 3, 6 和 7。因为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多样的, 而且一般来说可以做 基因检测 。成年人发病的 Friedreich 共济失调可能由小脑损伤、 双侧前庭神经病和感觉神经元病构成。所以我们建议所有怀疑该病的患者 均接受共济失调基因突变的检测 。 临床很可能的 CANVAS 在此诊断中,依照我们已经出版的标准,神经传导研究必须证明有神经元病的神经生理学证据。 在磁共振上小脑萎缩的早期迹象可能是细微的,以我们的临床经验,这些迹象经常会在小脑受损的临床表现之前出现。在该病中的小脑萎缩主要累及小脑蚓部,这也是早期改变能够被观察到的地方。在此诊断中神经传导研究的结果可能需要与感觉神经病或者感觉神经元病,及感觉运动神经病,或者主要或全部是小纤维神经病或者小纤维神经元病相一致。运动检查是正常的或者显示出很小的异常(例如,异常明显小于那些神经在感觉检查当中发现的问题) 。 值得注意的是,感觉神经元病的存在,可以通过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幅度降低或缺失来证实, 一般上肢比下肢更容易受累。 临床确定的 CANVAS 在高速视频眼电图(见图 2) 、转椅试验、 视频眼震电图或者磁性巩膜搜索线圈技术( 表 1)中可以发现异常的视前庭眼动反射的客观证据。我们发现敏感度最高的方法是一个使用视频甩头试验系统的高速视频眼电图。 MRI 显示的小脑萎缩主要是小脑蚓部前背部萎缩( 蚓部小叶 VI, VIIA 和 VIIB) , 和主要影响上半球小叶(与蚓部小叶 VII 一致)的小脑半球萎缩。 这些变化在磁共振的矢状位和旁矢状位图像上显示最明显。同与冠状位的萎缩的表现一致(见图 3) 。 病理上确定的 CANVAS 我们已发表了颞骨组织病理学和神经和脊髓病理的结果( 表 1)( 见图 4)。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4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挤压综合征诊治方案的专家共识
CZC 2017-2-4 12:12
挤压综合征诊治方案的专家共识 挤压综合征( crush syndrome )是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长时间受到挤压,出现的以肢体肿胀、坏死,高钾血症,肌红蛋白尿以及急性肾损伤为特点的临床综合症。挤压综合征的核心环节是横纹肌溶解,引发肌细胞内容物外漏至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中,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竭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一系列并发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Bywaters 和 Beall 详细描述了 1940 年英国伦敦闪电战大轰炸时抢救出掩埋在废墟下 4 个幸存者因挤压综合征导致急性肾衰退竭而最终全部死亡的过程。战争时期挤压综合征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死亡率高达 91% ;朝鲜战争时透析前死亡率为 84% ,而透析后死亡率为 53% ;越战期间由于后送及时及补液治疗死亡率降为 50% 。 在和平时期,挤压综合征的死亡率在地震灾害中仅次于直接损伤,高居第二位。 据近年来几次国内外大地震不完全的统计资料推测地震可造成 3% ~ 20% 的挤压伤 , 地震挤压综合征导致的急性肾衰竭的死亡率约 20% 。挤压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现场救治是降低早期死亡率的最关键措施,而后方医院的综合治疗是减少伤残和死亡率的关键环节。 一、挤压综合症的诊断 挤压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① 有长时间受重物挤压的受伤史。 ② 持续少尿或无尿,并且经补液治疗尿量无明显增多;或者出现红棕色、深褐色尿。 ③ 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④ 血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 ⑤ 伴有急性肾损伤。 二、挤压综合症的早期现场救治 1 、补液治疗 ( 1 ) 尽早实施,发现伤员后如不能静脉补液 , 应进行口服补液。 ( 2 ) 只要能建立静脉通路,立即给与 10 ~ 15ml/kg/h 生理盐水静脉输注。 ( 3 ) 条件许可应补充胶体。液体晶体和胶体的比例为 1 : 2 ,胶体最好选用新鲜血浆 , 血浆供应不足时再选用血浆代用品。 ( 4 ) 对于合并高钠血症、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患者 , 依据实际情况补充 5% 葡萄糖和 5% 的碳酸钠 , 适当补充 10% 葡萄糖酸钙。 2 、防治高钾血症 ( 1 ) 长时间挤压的患者可先行在受压肢体上短期使用止血带,防止因横纹肌融解产生的钾、肌红蛋白等进入血液循环。 ( 2 ) 尽快进行心电图或血清钾的检测,明确高血钾的诊断。 ( 3 ) 给与阳离子交换树脂(降钾树脂) 15g 口服。 ( 4 ) 静脉通路建立后,给与 10% 葡萄糖 20 ~ 40ml + 10% 葡萄糖酸钙 10 ~ 40ml 静脉注射;其后给与 5% 碳酸氢钠快速静脉点滴;再给与 50% 葡萄糖 50ml + 10% 葡萄糖 100ml + 普通胰岛素 8 ~ 10 单位,维持静脉点滴。 ( 5 ) 有尿的伤员,给与呋塞米注射液 20 ~ 40mg 静脉注射。 3 、预防急性肾损伤 ( 1 ) 碱化尿液 给与碳酸氢钠(第一天总量为 200 ~ 300mmol ,相当于 5% 碳酸氢钠 300 ~ 500ml )静脉点滴,维持尿液 pH 应在 6.5 以上。 ( 2 ) 渗透性利尿 尿量超过 20ml/h ,给与 20% 甘露醇缓慢静脉点滴(甘露醇 1 ~ 2g/kg/d ,输入速度小于 5g/h ),无尿伤员不能应用甘露醇。 ( 3 ) 保持尿量至少 200 mL /h 以上,但如果补液 3 L 以上仍无尿 , 应考虑实施血液净化治疗。 三、挤压综合症的后方医院综合治疗 1 、病情判断与疾病诊断 对于转诊到后方医院的长时间挤压伤伤员,应完善各项检查,准确判断病情。特别是要明确有无骨筋膜室综合症和急性肾损伤。 ( 1 ) 骨筋膜室综合症 外伤引起四肢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神经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相应肌肉功能丧失的一种骨科严重并发症。诊断标准: ① 外伤后肢体肿胀严重,剧烈疼痛; ② 被动牵拉试验阳性; ③ 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 ④ 测压时骨筋膜室内压明显升高。 ( 2 ) 急性肾损伤 不超过 3 个月的肾脏功能或结构方面的异常,包括血、尿、组织检测或影像学方面的肾损伤标志物的异常。诊断标准: ① 48 小时内 SCr 升高绝对值 ≥0.3 mg/dl ( 26.4mmol/L ), 或 SCr 较基础值升高 ≥50% ;或尿量< 0.5 ml/kg/h ,持续 6 小时以上。 ( 3 ) 脑、肺脏等脏器及躯体的外伤、地震等突发事件导致的挤压综合征伤员,常常合并颅脑损伤、胸腹部脏器损伤以及躯体多处外伤。对于转入后方医院的伤员应进行系统检查,以正确判断伤员的病情。 ( 4 )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挤压综合症伤员经常合并高钾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脱水及高钠血症,合并肺部损伤可出现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补液不当可出现低钠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常常导致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应给与高度重视。 2 、骨科治疗 对明确骨筋膜室综合症诊断的伤员,应早期实施充分筋膜和肌膜的切开减压;对已经坏死的肢体早期实施截肢;同时要注意临床表现不明显的臀部、腰部肌肉坏死的存在,并给与手术清除。减少各种毒素入血,减轻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 3 、血液净化治疗 ( 1 ) 治疗时机 受到长时间挤压的伤员,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以及高钾血症、酸中毒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经补液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或者如果补液 3 L 以上仍无尿,合并容量超负荷的伤员,均应尽早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 2 ) 血液净化模式的选择 应依据当时所具有的医疗条件,对于无多脏器损伤、呼吸和循环状态稳定的伤员,可以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应除外腹部脏器的损伤)。而出现下列情况应尽早进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 ① 合并多脏器损伤或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 MODS ); ②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③ 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难以控制的容量超负荷; ④ 严重感染、脓毒血症; ⑤ 高分解代谢状态:每日递增血清肌酐> 44.2μmol/L ,尿素氮> 3.57mmol/L ,血钾> 1mmol/L ; ⑥ 难以纠正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 3 ) CRRT 治疗处方设定 一般可采用 Port 配方、并进行调整。 1 ) Port 配方:第一组为等渗盐水 1000 ml + 10% 氯化钙 l0 ml ;第二组为等渗盐水 1000 ml + 50% 硫酸镁 1.6 ml ;第三组为等渗盐水 1 000 ml ;第四组为 5% 葡萄糖溶液 1000 ml + 5%NaHCO3 250 ml 。 2 ) Port 配方的调整: ① 依据伤员的血钾水平加入不同剂量 10%KCl ; ② 依据伤员的血钙水平调整第一组中的 10% 氯化钙剂量,必要时可给与一定剂量的 10% 葡萄糖酸钙持续静脉点滴; ③ 为降低血糖浓度,可将第四组的 5% 葡萄糖溶液 1000 ml 更改为 5% 葡萄糖溶液 200 ml + 注射用水 800ml ,必要时可加入普通胰岛素,应控制伤员的血糖水平 8 ~ 10mmol/L ; ④ 对于血钠浓度< 125 mmol/L 的伤员,应设定高于实际血钠浓度 10 ~ 15 mmol/L 的置换液,经过若干次治疗平稳纠正,每日患者血钠浓度上升速度不宜超过 10 ~ 15 mmol/L ; ⑤ 对于血钠浓度> 150 mmol/L 的伤员,应设定低于实际血钠浓度的 2 mmol/L 左右的置换液、并给与充分补充等渗液体,缓慢纠正高钠血症。 3 ) CRRT 治疗模式与剂量: ① 在挤压综合征的急性期推荐采用高超滤系数、高通透性、搞生物相容性滤器,进行高容量血液滤过模式( HVHF )治疗,每小时置换液剂量> 3L ; ② 依据病情辅助以血浆置换、内毒素吸附等技术; ③ 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减少 CRRT 治疗剂量或更换为血液透析治疗。 ( 4 ) 抗凝治疗方案 挤压综合征伤员因大量的毒素入血、应激或合并感染,常常伴有内皮细胞损伤。一方面因内皮细胞收缩功能障碍,引发止血功能障碍,导致创面出血;另一方面,内皮细胞损伤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加之伤员长期卧床而易发肠系膜血管血栓等各种血栓栓塞并发症。因此,挤压综合征伤员进行 CRRT 治疗时的抗凝方案应精心设计。 1 ) 枸橼酸局部抗凝: 4% ~ 46.7% 枸橼酸钠滤器前持续注入,控制滤器后的游离钙离子浓度 0.25 ~ 0.35 mmol/L ;静脉端给予氯化钙生理盐水,控制患者体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1.0 ~ 1.35 mmol/L ;直至血液净化治疗结束再停止。并考虑患者实际血流量,依据游离钙离子的检测相应调整枸橼酸钠和氯化钙生理盐水的输入速度。如果条件许可,推荐应用枸橼酸局部抗凝;但合并严重肝功能障碍、低氧血症(动脉氧分压< 60mmHg )和 / 或组织灌注不足、代谢性碱中毒及高钠血症的伤员不易选择枸橼酸局部抗凝。 2 ) 阿加曲班:首剂量 250μg/kg ,追加剂量 2μg/(kg·min) 持续滤器前输注;血液净化治疗结束前 20 ~ 30 min 停止追加,并依据动脉端血浆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的监测来调整剂量,控制管路动脉端采血的 PT 、 ACT 和 APTT >基础值的 1.5 倍, INR > 1.5 。但合并明显肝功能障碍的伤员不易选择阿加曲班。 3 ) 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可选择无抗凝剂。采用前稀释治疗模式,并在治疗前给予 4 mg/dl 的肝素生理盐水预冲、保留 20 min 后,再给予生理盐水 500 ml 冲洗;治疗过程每 30 ~ 60 min ,给予 100 ~ 200 ml 生理盐水冲洗管路和滤器。但需注意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4 ) 一旦伤员的创面出血得以控制,并且无消化道出血等活动性出血,应给与 2000 ~ 3000 单位的低分子肝素 12h 皮下注射,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 5 ) 容量管理 挤压综合征伤员早期常常因低蛋白血症、贫血而存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和全身水负荷过重 , 单纯超滤经常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导致心血管状态不稳定 , 从而难以达到减少全身水负荷的治疗目的。因此早期治疗原则是 “ 以胶体置换晶体 ” ,即血液净化治疗时依据净超滤率 , 补充同量的血浆、白蛋白或代血浆制剂;当低蛋白血症、失血性贫血明显改善后再超出多余的水负荷。而在治疗的后期 , 由于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改善 , 尽管伤员全身水负荷明显减少 , 但其有效循环容量却增加 , 反而有发生或加重肺水肿的危险。因此后期治疗原则是 “ 宁干勿湿 ”, 尽可能地减轻伤员的水负荷。 挤压综合征伤员因外伤或筋膜和肌膜切开减压伤口 , 经常失血 , 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因此输入血液制品是抢救地震伤员常用且重要的治疗措施。一般而言 , 血红蛋白低于 90g/L 的患者 , 应补充红细胞悬液 , 补充 400 mL 悬液可升高血红蛋白 1g/L 。输入血液成分的原则: ① 为预防大量输血诱发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不良反应 , 应输入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 ② 失血不仅丢失红细胞 , 同时也大量丢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 因此输入红细胞悬液同时需要补充新鲜血浆、机采血小板和冷沉淀; ③ 因血液制品中含有枸橼酸制剂 , 所以需要补充钙制剂减少枸橼酸的副反应。一般而言,每补充 800 mL 的红细胞悬液 , 同时补充 1000mL 新鲜血浆、 1 个治疗单位的机采血小板 , 并补充 10% 葡萄糖酸钙 10 mL ;对于出血明显的伤员还应补充 10 ~ 20 单位的冷沉淀 , 从而有利于止血 , 保持血红蛋白的稳定。此外 , 依据伤员病情变化和可能采取的清创手术等治疗措施 , 对伤员出血风险进行良好预判 , 给予基础输血和大量失血时快速输血 , 使伤员血红蛋白维持在相对稳定范围在治疗上是非常重要的。 ( 6 ) 停止血液净化治疗的指证 挤压综合征的伤员何时停止血液净化治疗应依据伤员的临床状态综合判断,达到以下标准时可以考虑停止血液净化治疗: ① 病情稳定,心肺功能正常,炎症反应得以控制; ② 血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水平基本恢复正常; ③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得以纠正; ④ 尿量> 1500ml/d 。达到 ① ~ ③ 标准,可以停用 CRRT ,改用间断性血液透析;有条件推荐继续 CRRT 直至伤员肾功能恢复。对于达到 ① ~ ④ 标准,但肾功能不能恢复正常的伤员,可改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长期治疗。 4 、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管理 挤压综合征病情复杂,治疗上常常涉及多个学科的合作,因此强调有条件早期进行 ICU 监护治疗。 ( 1 ) 血液动力学监测与心肺功能支持 早期应迅速液体复苏,纠正低血容量状态,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维持伤员血压、心率和中心静脉压等血液动力学稳定。出现 PaO2 降低,应及时连续给氧;并发 ARDS 应及时选用和气末正压( PEEP )等机械通气。 ( 2 ) 注意伤员的意识、瞳孔变化,积极防治继发的脑功能损害。 ( 3 ) 保护胃肠功能 早期应用制酸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尽可能早期胃肠进食。如果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或严重腹胀,应注意监测腹围、腹压,积极发现腹部病变,并防治因严重腹胀到导致的腹膜间隙综合症。 ( 4 ) 监测挤压部位和伤口情况,早期骨科处理,并确切止血。 ( 5 ) 积极防治感染 及早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首先选用广谱抗生素,并根据创面、痰液、血液的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应注意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 5 、营养治疗 挤压伤综合由于创伤、已经、休克、感染等,能量消耗和需求增加,引起负氮平衡,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影响伤口愈合,并已于合并感染。因此,营养支持治疗非常重要。原则上首选肠内营养,合并腹膜损伤、胃肠功能紊乱或消化道出血时刻选择静脉营养。依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常常选择肠内营养与静脉营养配合使用。 营养治疗方案: ① 热量: 20 ~ 30 kcal/kg/d 。 ② 葡萄糖: 150 ~ 200 g/d ,占总热量供应的 60% ~ 70% ;脂肪: 1 ~ 1.5 g/kg/d ,占总热量供应的 30% ~ 40% ;蛋白质 1.5 ~ 1.8 g/kg/d 。 ③ CRRT 治疗每日将丢失氨基酸 6.5 ~ 15g ,应注意补充;特别是推荐补充谷氨酰胺,促进正氮平衡,保护胃肠功能。 ④ 补充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C < 250mg/d ,维生素 B1 100mg/d )及微量元素。 ⑤ 长期禁食或使用广谱抗生素的伤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 K ,预防凝血功能障碍。 6 、心理与康复治疗 ( 1 ) 心理康复 突发事件引发的挤压综合征伤员,由于对事件的恐惧、亲人和财产的丧失、躯体的伤残等常常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部分伤员会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traumat icstress disorder,PTSD) 。表现为极度恐惧、焦虑和抑郁,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以及自我形象的紊乱和自尊心降低。不仅影响伤员战胜伤残的信心、影响治疗,而且也严重影响伤员的社会回归。因此,医护人员不仅需要治疗伤员的伤残,也需要给与伤员心理治疗。早期的专业心理医生的参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 2 ) 功能康复 1 ) 重要脏器功能和营养状态的恢复 早期的 CRRT 、积极的器官功能支持、营养治疗,尽早恢复伤员重要器官功能,促进创伤愈合。不仅对抢救伤员生命十分重要,而且有利于提高伤员长期的生活质量。 2 ) 伤残肢体的功能康复 对于肢体创伤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伤员,应尽早进行伤残肢体的肌肉训练,防治肌肉而萎缩,促进功能恢复。伤情稳定后应系统进行功能训练,尽可能恢复躯体功能。 3 ) 假肢安置与锻炼 对于截肢的伤员,应尽早安置假肢、并进行功能训练。使伤员尽早恢复自我生活能力,不仅有利于伤员回归社会,也有利于伤员的心理康复。 四、多学科联合的专业急救队伍的建立 地震伤员常常为复合伤患者,合并肢体、胸部和腹部等多脏器损伤,并导致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功能不全,需要多学科医生的联合治疗。早期多学科医生联合参与的伤员分诊、病情判断,对于提高患者救治率十分关键;危重地震伤员的抢救过程中,病情发展快,常常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多学科的联合和参与,共同承担,才能提高这些危重伤员抢救成功率。因此,按照现场救治、前方伤员病情的甄别以及后方危重病人抢救的需要,建立一支多学科联合、知识结构合理、团队优势明显的专业急救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4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治指南及共识
CZC 2017-2-3 12:13
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治指南及共识 早在1845年,Latham提出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可导致心绞痛。1959年 Prinzmetal 等首先观察到一组与劳力性心绞痛不同的心绞痛患者,常于静息状态下发作,伴有心电图ST段抬高,命名为变异型心绞痛。此类患者不伴有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是由于冠状动脉紧张度增加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所致,从而提出了CAS的概念。该假说被后来的冠状动脉造影所证实。CAS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因发生痉挛的部位、严重程度以及有无侧支循环等差异而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包括CAS引起的典型变异型心绞痛、非典型CAS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各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统称为 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 ( coronary artery spasm syndrome,CASS)。CASS在我国并非少见,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缺乏临床实践的指导。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实践参考,并为广泛开展该领域里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1 流行病学 目前缺乏总体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现有资料均来自临床因胸痛怀疑CASS的高危人群。日本一项多中心大型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粥样硬化的胸痛患者中进行乙酰胆碱激发试验,阳性率达到43%。 另一项韩国研究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显著血管狭窄的胸痛患者进行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其阳性率为48%。国内报道在静息性胸痛且冠脉造影狭窄<50%的小样本人群中行乙酰胆碱激发试验,阳性率为75%,提示我国可能是CASS的高发地区。而近期发表的临床基本特征相似的921例高加索人的阳性率为33.4%。上述4项研究的阳性率差异较大,其原因可能主要与入选人群的基本特征略有差异相关。日本研究入选了所有胸痛患者,而韩国和中国研究则排除了劳力性胸痛患者,入选对象均为静息性胸闷、胸痛患者,属于CASS的高发人群,所以阳性率更高。 2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CAS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仅阐明了相关的危险因素,其中肯定的危险因素包括 吸烟和血脂代谢紊乱 ,可分别使CASS风险增加3.2倍和1.3倍;使用 含可卡因的毒品、酗酒 亦是诱发CASS的重要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桥 等则是CASS的易患因素,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则在多数临床研究中未发现与CASS存在相关性。 目前研究提示,CASS的发生可能与以下机制相关。 (1) 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一氧化氮储备能力降低,使内皮素/一氧化氮比值升高,导致基础血管紧张度增高,在应激性刺激时,内皮素分泌水平显著占优而诱发CASS。氧化应激、炎症等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参与CASS发生。 (2)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反应性增高 ,在收缩性刺激因子作用下出现过度收缩,Rho激酶是主要的信号传导途径。 (3)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目前倾向于认为CASS患者在非痉挛发作的基础情况下处于迷走神经活动减弱、交感神经活性相对较高的状态,从而使痉挛易感性增加。亦有研究认为,痉挛发生前交感和迷走神经的活性发生了逆转,迷走神经活性显著占优而诱发CASS。 (4) 遗传易感性 ,东亚CASS发病率远高于欧美,提示可能与遗传相关,已经明确与CASS相关的基因型变异包括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Glu298Asp、786T/C、894G/T、eN0S内含子4b/a、内皮素-1及酯酶C-δ1蛋白相关基因等。 3 临床表现 依据临床表现的不同,CASS分为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3.1 典型CAS性心绞痛(即变异型心绞痛) 其病理基础是 CAS导致冠状动脉完全或近乎完全闭塞,心绞痛发作具有显著的时间规律性,多在后半夜至上午时段发作,但也可发生于其他时间。 常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样疼痛,伴有呼吸困难及濒死感,持续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严重者可伴有血压降低,可听到房性奔马律及二尖瓣听诊区收缩期杂音。患者运动耐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清晨轻微劳力即可诱发,但午后即使剧烈的体力活动也不会诱发。 发作时心电图呈一过性ST段抬高,T波高耸,或T波假性正常化。冠状动脉造影多可见动脉硬化斑块,激发试验多诱发出局限性或节段性痉挛。该类患者可反复发作且可转变为其他临床类型。 3.2 非典型CAS性心绞痛 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不完全闭塞、或弥漫性痉挛、或完全闭塞但有侧支循环形成,产生非透壁性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为在静息状态、尤其是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下容易发作的轻度胸闷,伴有心电图ST段下移和(或)T波倒置,多数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容易被呼吸新鲜空气、轻度体力活动等兴奋交感神经的动作减轻。冠状动脉造影常无显著狭窄,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可诱发弥漫性CAS,少数为局限性痉挛。 3.3 CAS诱发AMI 完全闭塞性痉挛持续不能缓解即导致AMI,多数在夜间或静息状态下发作,部分年轻患者常有精神创伤、过度劳累、大量主动或被动吸烟、吸毒或大量饮酒等病史,临床表现类似ST段抬高AMI。 在症状缓解后或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造影显示无显著狭窄,若痉挛持续时间长可继发血栓形成,但抽吸血栓后多无显著残余狭窄。 3.4 CAS诱发心律失常 严重而持久的CAS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左冠状动脉痉挛多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甚至猝死 ;右冠状动脉痉挛则多表现为 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若猝死前有大量吸烟、吸毒或大量饮酒病史,更应高度怀疑CAS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3.5 CAS诱发心力衰竭 反复发作的弥漫性CAS可导致 缺血性心肌病 ,临床表现为进展性的胸闷及呼吸困难,超声显示心脏扩大、弥漫性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及射血分数降低,部分患者可能有心绞痛或AMI病史,但多数患者缺乏明确的胸痛、胸闷症状,可能与长期反复发作的多支血管弥漫性痉挛相关。与一般心力衰竭患者不同的是,钙通道阻滞剂(CCB)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显著逆转心功能及室壁运动。 3.6 CAS诱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CAS所引起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较常见,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而无明显症状。 4 辅助检查 4.1 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 记录发作时心电图是诊断CASS的重要依据,在不能捕捉到发作心电图时应进行24-48h的动态(12导联)心电图记录。但即使在急性期记录48h长程心电图,能捕捉到发作的概率仅为20%-30%。CASS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 (1)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表现为一过性ST段抬高0.1mV和(或)T波高耸(包括T波假性正常化),伴对应导联ST段压低,发作后完全恢复正常。持续不缓解者可发展为AMI。 (2)非典型CAS性心绞痛患者常表现为ST段压低,部分患者甚至无ST段改变而仅有T波倒置。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仅有上述ST-T改变而无胸痛症状。 (4)伴随上述缺血性ST-T改变可出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 4.2 心电图运动试验 疑似CASS的患者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若无禁忌证,应尽可能进行 心电图运动试验 。单纯运动诱发的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并不能诊断CASS,必须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考虑。CASS患者心电图运动试验的显著特点是, 清晨易诱发缺血而午后(11点以后)不易诱发。 且缺血性ST-T改变常在运动之后的恢复期而不是运动过程中,这是CASS的特征性表现。 4.3 联合负荷试验诊断方案 近年来国内研究发现, 核素灌注心肌显像负荷试验中的反向再分布可能是CASS的显著特征之一。 反向再分布是与心肌缺血完全相反的一种影像学表现,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进行核素灌注心肌显像时存在灌注缺损,但负荷显像时恢复正常,或原有的灌注缺损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若将 临床症状、运动心电图和核素灌注心肌显像负荷试验结果综合判断,以同时具备静息性胸闷/胸痛的临床表现、运动心电图阴性或恢复期ST段缺血性改变以及核素灌注心肌显像呈现反向再分布三个特点为诊断CASS的标准,在与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的对照中,其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4%。 但目前主要来自单中心的经验,尚需进一步验证。 4.4 非创伤性激发试验 CASS的非创伤性激发试验包括 冷加压试验、过度换气试验、清晨运动试验等,尽管特异性较高, 但因敏感性太低难以满足诊断要求。近年来发现,联合应用两种激发试验有可能提高诊断价值,且在清晨进行能提高检测阳性率。在不具备创伤性药物激发试验及联合负荷试验诊断条件时,可以作为初步筛查。 4.4.1 过度换气与冷加压试验联合 在12导联心电图监护下进行,有条件的医院还可用超声心动图不间断记录室壁运动,可提高诊断特异性。 试验中出现典型胸痛、心电图ST段移位≥0.1mV或超声心动图显示新出现的室壁运动异常,均可判定为阳性。 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的过度换气与冷加压联合试验诊断 CASS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精确性分别为91%、90%和91% 。 4.4.2 过度换气与运动试验联合 在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固定狭窄75%的CASS患者中,过度换气与运动试验联合的敏感性为84%,而在狭窄程度<50%的CASS患者中则为63%,特异性均接近100%。 4.5 创伤性药物激发试验 由于CASS的发作具有持续时间短和不可预见性特点,绝大多数患者难以获得发作时的心电图,而目前尚无公认可靠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往往需要借助创伤性药物激发试验才能确诊。创伤性药物激发试验主要应用于临床症状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发作胸闷或胸痛而怀疑CASS的患者,可以大大提高CASS的检出率。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固定性狭窄的胸痛或胸闷患者,均应在 造影后进行药物激发试验 以明确或排除CASS。目前国外临床较广泛应用的主要有两种,即 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和乙酰胆碱激发试验 。其中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因易诱发顽固性痉挛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应用渐少; 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低 ,因而应用更加广泛。 4.5.1 麦角新碱激发试验 (1)对左冠状动脉至少4个以上、右冠状动脉至少2个以上相互垂直的体位进行造影,确保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病变; (2)经造影导管向左冠状动脉内注射经生理盐水稀释后的麦角新碱20~50pg,先慢后快,平均速度10pg/min,2~5min内注射完毕,注射过程中严密观察心电图变化和症状,一旦有心电图改变或症状发作时或达到最大剂量时立即重复冠状动脉造影; (3)若未能诱发CAS则在5min后进行右冠状动脉激发试验,剂量和速度同左冠状动脉; (4)发生CAS患者应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尽快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pg以尽快缓解CAS,必要时重复使用; (5)试验结束前即使未诱发CAS,也应分别在左右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pg,以充分扩张冠状动脉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以防极少数情况下出现延迟发生的CAS。 4.5.2 乙酰胆碱激发试验 (1)对左冠状动脉至少4个以上、右冠状动脉至少2个以上相互垂直的体位进行造影,确保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病变; (2)经造影导管向左冠状动脉内注射经生理盐水稀释后的乙酰胆碱,按阶梯剂量分次向左冠状动脉内注射10μg、30μg和60μg,每次剂量均在15s内注射完毕,间隔3min; (3)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局限性或节段性CAS,狭窄达到90%以上,或患者出现类似平时胸痛、胸闷发作,但程度剧烈伴或不伴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者,停止注射乙酰胆碱; (4)若3min内痉挛不能自行缓解,立即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150~200μg直至解除CAS;间隔5min后进行右冠状动脉激发试验,剂量和速度同左冠状动脉; (5)试验结束前即使未诱发CAS,也应分别在左右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μg以充分扩张冠状动脉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以防极少数情况下出现延迟发生的CAS。 4.5.3 创伤性药物激发试验的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内注射麦角新碱或乙酰胆碱后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痉挛,使血管狭窄程度达到90%以上,同时出现与平时性质相同或类似的胸痛或胸闷发作,伴或不伴有心电图的缺血性改变,数分钟后自动或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解除血管痉挛后症状缓解。 5 临床诊断 关于诊断方法的评价和建议:除极少数患者能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外, 创伤性药物激发试验仍是目前诊断CASS的“金标准”但国内目前缺乏相应药物,临床难以开展 ;非创伤性激发试验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但其敏感性不理想;联合负荷试验的非激发试验诊断方法,目前单中心报告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但缺乏多中心应用的经验。建议在现阶段积极开展非创伤性激发试验和联合负荷试验的诊断方法,逐步积累我国的经验;有条件者可积极开展创伤性诊断方法的应用。基于现有的诊断条件,本共识提供以下诊断流程图供临床医师参考(图1)。该流程图旨在寻找提示CAS的证据,而CASS的临床类型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确立。 图1 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CASS)诊断流程图 6 治疗 6.1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不同类型CASS急性发作期的处理重点略有不同,但总体原则是迅速缓解持续性CAS状态,及时处理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6.1.1 硝酸甘油 首选舌下含服或喷雾剂口腔内喷雾,若在5min左右仍未能显著好转可以追加剂量,若连续使用2次仍不能缓解,应尽快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导管室内发生的CASS可直接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μg,部分患者需要反复多次注射硝酸甘油方能解除。 6.1.2 CCB 部分顽固性CASS患者使用硝酸甘油无效,或可能因反复或连续使用而产生耐药,可以改用短效CCB或两者联合应用,特别顽固的患者可持续静脉输注或冠状动脉内注射地尔硫卓。 6.1.3 镇静镇痛药物 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降低心肌耗氧量以缓解心绞痛,但需慎用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以防诱发或加重痉挛。 6.1.4 抗血小板治疗 持续性痉挛多发展为AMI或猝死,应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包括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600mg负荷剂量,后续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常规剂量维持。 6.1.5 并发症的处理 以AMI、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为主要表现的CASS患者,应及时处理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当明确为CAS所导致的心原性休克或低血压时,应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及时使用扩血管药解除CAS状态,不宜按照常规单独使用收缩血管的升压药;而单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常常也难以纠正CAS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只有解除了CAS持续状态后心律失常才能得到纠治。 6.2 稳定期治疗 对于诊断明确的各种类型CASS,均应坚持长期治疗,目的是防止复发,减少CAS性心绞痛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避免或降低CAS诱发的急性心脏事件。 6.2.1 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的控制 包括戒烟酒、控制血压、维持适当的体重,纠正糖、脂代谢紊乱,避免过度劳累和减轻精神压力等。其中吸烟是我国CAS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强化戒烟指导,并防止被动吸烟。 6.2.2 药物治疗 6.2.2.1 CCB CCB是疗效最肯定且应用最广泛的防治CASS的药物。 (1)地尔硫卓:适用于心率偏快且心功能良好的患者。常用剂量为30~60mg/次,每日3~4次。其缓释或控释制剂90mg/次,每日1~2次,清晨发作者,可以睡前口服长效制剂。 (2)硝苯地平:因有过度降低血压和增快心率作用已极少使用。硝苯地平缓释或控释制剂主要适用于心动过缓和合并高血压的CASS患者。常用剂量缓释制剂20mg/次,每日2次;控释制剂30mg/次,每日1~2次。 (3)氨氯地平:适用于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的CASS患者,但在与其他CCB的非随机对照分析中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常规剂量2.5~10mg/次,每日1次。 (4)贝尼地平:具有对L、T和N通道的三通道阻滞作用,起效平缓,不激活交感,对心率无明显影响,水肿发生率相对较低,适用于各类CASS患者。剂量4~8mg/次,每日1-2次。荟萃研究表明,贝尼地平能改善CASS临床预后并降低死亡率,国内研究亦显示该药在减少复发和降低心脏事件方面优于传统CCB。 6.2.2.2 硝酸酯类药物 其预防CASS复发的疗效不如CCB,常用于不能使用CCB时的替代或当CCB疗效不佳时与之联合。由于有耐药性,硝酸酯类药物不宜采用覆盖全天的给药方式,应尽可能留下6~8h的空白期以防发生耐受。 6.2.2.3 钾通道开放剂 目前临床应用尼可地尔,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同时不影响血压、心率及心脏传导系统,无耐药性,可长期应用。由于其作用机制与当前的抗心绞痛药物不同,当疗效不佳时可与之联用。禁用于心原性休克、伴有左心室衰竭、低血压和特异性体质的患者。常用剂量5-10mg/次,每日3次。 6.2.2.4 他汀类药物 可以显著降低CASS的发作频率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应根据CASS的临床类型确定胆固醇的目标值或降低幅度,坚持长期应用,但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6.2.2.5 抗血小板治疗 CASS患者均应接受抗血小板治疗,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mg/d,以防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临床表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应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6.2.2.6 β受体阻滞剂 对于合并有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严重心肌桥,且临床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心绞痛的患者,若CCB和硝酸酯类疗效不佳时可以慎重联合使用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于冠状动脉无显著狭窄的CASS患者禁忌单独使用。 6.2.2.7 中医药治疗 有研究显示,中成药可用于治疗CAS性心绞痛,但尚需循证医学研究证实。 对长期药物治疗的推荐:总体而言,CASS的防治应从病理机制和相关危险因素入手,以控制吸烟、调整血脂、抗血小板和CCB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案。长效CCB是预防CASS复发的主要药物,其中地尔硫卓和贝尼地平可以作为首选,若效果欠佳或不能耐受,可换用不同的CCB;若单一药物治疗控制不理想,可以联合应用CCB和硝酸酯类;若仍不理想可以换用CCB与尼可地尔联合;若CASS合并显著血管狭窄或心肌桥,在使用CCB及硝酸酯类无效的情况下,方可考虑CCB和(或)硝酸酯类与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应用。所有CASS患者均不主张单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应长期坚持应用。 6.2.3 非药物治疗 6.2.3.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CASS患者原则上不主张介入治疗,个案报告显示,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合并CAS者可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 6.2.3.2 埋藏式自动除颤起搏器 对于因CAS诱发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存活患者中,在规范药物治疗下仍反复发作者,可在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考虑安装埋藏式自动除颤起搏器。 7 预后 CASS患者中绝大多数以心绞痛为主要表现,此类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去除危险因素和坚持药物治疗,在严格戒烟、戒酒基础上坚持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日本和中国的长期随访死亡率均在1%左右。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均是把CASS明确诊断前发生的AMI或猝死患者排除在外,而绝大多数CASS患者的急性心脏事件是发生在明确诊断之前或诊断后的前几个月,一旦启动并坚持规范的药物治疗,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会明显降低。但以AMI或以心脏骤停为首次发病形式的CASS患者预后较差,若未能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则归于猝死。此类患者无法进入研究人群,甚至猝死前的诊断亦无法明确。因此,尽管目前已发表的随访资料表明CASS患者预后相对良好,并不代表所有CASS人群的真实预后,因为真正高危的患者并未进入长期随访中。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Neuron——研究解析脆性X-相关震颤/共济失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CZC 2017-1-31 12:28
Neuron——研究解析 脆性X-相关震颤/共济失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脆性X-相关震颤/共济失调综合征(FXATS)是一种由FMR1基因5'-UTR的CGG重复序列有限扩增导致的一种神经变性病。对于FXATS的发病机制,科学家有两种假说:第一种是类似于FTD中C9orf72的RNA毒性假说,另一种假说是CGG的重复序列翻译出蛋白FMRployG,这个蛋白产生神经毒性,进而导致疾病。 最近发表于Neuron上的这项研究表明:FXATS中的CGG重复序列能够翻译产生FMRployG,而FMRployG能够引起FXATS相关的病理和行为学异常。 FXATS中 CGG重复序列的翻译起始于上游ACG启动子; 2. FXATS中 CGG重复序列数达到60个以上才能够产生可检测到的FMRployG; 3.在小鼠中表达 FMRployG可以产生毒性; 4. 在小鼠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 FMRployG可以产生毒性; 5. FMRployG的神经毒性依赖于其羧基末端序列; 6. FMRployG协同作用于LAP-2β从而改变细胞核的定位; 7. LAP-2β能够逆转FMRployG导致的神经元死亡。 总结 这项研究首先提出假说,然后采用实验一步步证明FMRployG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因此,是一篇值得学习的研究论文。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3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
CZC 2017-1-19 12:08
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 干燥综合征(Sji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 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由于其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临床除有 涎腺和泪腺 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 口干、眼干 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其血清中存在多种 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 。 本病分为 原发性和继发性 两类,前者指不具另一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病(CTD)的ss。后者是指发生于另一诊断明确的CTD,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等的ss 。本指南主要叙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pSS属全球性 疾病,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在我国人群的患病率为0.29%-0.77%。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3%-4%。本病女性多见,男女比为l:9-1:20。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也见于儿童。 2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多隐匿。大多数患者很难说出明确的起病时间,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差异较大。 2.1 局部表现 2.1.1 口干燥症: 因涎腺病变,使涎液黏蛋白缺少而引起下述常见症状:①有70%-80%患者诉有 口干 ,但不一定都是首症或主诉,严重者因口腔黏膜、牙齿和舌发粘以致在讲话时需频频饮水,进固体食物时必需伴水或流食送下,有时夜间需起床饮水等。② 猖獗性龋齿 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约50%的患者出现多个难以控制发展的龋齿,表现为牙齿逐渐变黑,继而小片脱落,最终只留残根。③ 腮腺炎 ,50%患者表现有间歇性交替性腮腺肿痛,累及单侧或双侧。大部分在10d左右可以自行消退,但有时持续性肿大。少数有颌下腺肿大,舌下腺肿大较少。有的伴有发热。对部分有腮腺持续性肿大者应警惕有 恶性淋巴瘤 的可能。④ 舌部表现为舌痛 。舌面干、裂,舌乳头萎缩而光滑。⑤ 口腔黏膜出现溃疡或继发感染 。 2.1.2 干燥性角结膜炎: 因泪腺分泌的黏蛋白减少而出现眼 干涩、异物感、泪少等症状,严重者痛哭无泪。部分患者有眼睑缘反复化脓性感染、结膜炎、角膜炎等。 2.1.3 其他浅表部位: 如鼻、硬腭、气管及其分支、消化道黏膜、阴道黏膜的外分泌腺体均可受累,使其分泌较少而出现相应症状。 2.2 系统表现 除口眼干燥表现外,患者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等。约有2/3患者出现系统损害。 2.2.1 皮肤: 皮肤病变的病理基础为局部血管炎。有下列表现:① 过敏性紫癜样皮疹 :多见于下肢,为米粒大小边界清楚的红丘疹,压之不褪色,分批出现。每批持续时间约为10d,可自行消退而遗有褐色色素沉着。② 结节红斑较为少见 。③ 雷诺现象 :多不严重,不引起指端溃疡或相应组织萎缩。 2.2.2 骨骼肌肉: 关节痛较为常见。仅小部分表现有关节肿胀,但多不严重,且呈一过性。关节结构的破坏非本病的特点。肌炎见于约5%的患者。 2.2.3 肾: 国内报道约有30%-50%患者有肾损害,主要累及远端肾小管,表现为因 I型肾小管 酸中毒 而引起的 低血钾性肌肉麻痹 ,严重者出现 肾钙化、肾结石及软骨病 。表现为多饮、多尿的肾性尿崩亦常出现于肾小管酸中毒患者。通过 氯化铵负荷试验 可以看到约50%患者有亚临床型肾小管酸中毒。近端肾小管损害较少见。对肾小管酸中毒的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做肾脏病理检查,以了解肾脏病变,包括肾小管和肾小球受损的程度,是以细胞浸润为主还是纤维化硬化为主,通过对病理的了解可以正确地指导治疗。在这些患者中。小部分出现较明显的肾小球损害,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甚至肾功能不全。 2.2.4 肺: 大部分患者无呼吸道症状。轻度受累者出现干咳, 重者出现气短。肺部的主要病理为问质性病变,部分出现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少数人可因此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早期肺间质病变在肺x线片上并不明显,只有高分辨率肺CT方能发现。另有小部分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有肺纤维化及重度肺动脉高压者预后不佳。 2.2.5 消化系统: 胃肠道可以因其黏膜层的外分泌腺体病变而出现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约20%患者有肝脏损害,特别是部分患者合并 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慢性胰腺炎亦非罕见。 2.2.6 神经系统: 累及神经系统的发生率约为5%。以周围神经损害为多见,不论是中枢或周围神经损害均与血管炎有关。 2.2.7 血液系统: 本病可出现 白细胞减少或(和)血小板减少 , 血小板低下严重者可伴出血现象 。本病 淋巴肿瘤 的发生率约为健康人群的44倍。国内已有pss患者出现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伴巨球蛋白血症)、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等报道。 3 诊断要点 3.1 症状及体征 3.1.1 口腔症状 :① 持续3个月以上 每日感到口干,需频频饮水、半夜起床饮水等;② 成人期后有腮腺反复或持续性肿大; ③ 吞咽干性食物有困难,必须用水辅助; ④ 有猖獗性龋齿,舌干裂,口腔往往继发有霉菌感染。 3.1.2 眼部症状: ① 持续3个月以上的每日不能忍受的眼干; ②感到反复的“ 砂子 ”吹进眼内的感觉或 磨砂感 ;③ 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3次以上 ;④其他有阴道干涩、皮肤干痒、临床或亚临床型肾小管酸中毒或上述其他系统症状。 3.2 辅助检查 3.2.1 眼部: ① Schirmer(滤纸)试验(+) :即≤5 mm/5 min(健康人为5 mm/5 min);② 角膜染色(+): 双眼各自的染点10个;③ 泪膜破碎时间(+): 即≤10 s(健康人10 s)。 3.2.2 口腔: ① 涎液流率(+) :即15 min内收集到自然流出涎液≤1.5 ml(健康人1.5 m1);② 腮腺造影(+): 即可见末端腺体造影剂外溢呈点状、球状的阴影;③ 涎腺核素检查(+): 即涎腺吸收、浓聚、排出核素功能差;④ 唇腺活检组织学检查 (+): 即在4 mm 2 组织内有50个淋巴细胞聚集则称为1个灶,凡示有淋巴细胞灶≥l者为(+)。 3.2.3 尿: 尿pH多次6则有必要进一步检查肾小管酸中毒相关指标。 3.2.4 周围血检测: 可以发现血小板低下,或偶有的溶血性贫血。 3.2.5 血清免疫学检查: ① 抗SSA抗体 :是本病中最常见的自身抗体,约见于70%的患者;② 抗SSB抗体 :有称是本病的标记抗体,约见于45%的患者;③ 类风湿因子: 约见于70%,80%的患者,且滴度较高常伴有高球蛋白血症;④ 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均为多克隆性,约见于90%患者。 3 .2.6 其他: 如肺影像学,肝肾功能测定可以发现有相应系统损害的患者。 3.3 诊断标准 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见表l,2。 3.4 鉴别诊断 3.4.1 SLE: pSS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发热,尤其是高热的不多见,无颧部皮疹,口眼干明显,肾小管酸中毒为其常见而主要的肾损害,高球蛋白血症明显,低补体血症少见.预后良好。 3.4.2 RA: pSS的关节炎症状远不如RA明显和严重,极少有关节骨破坏、畸形和功能受限。RA者很少出现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 3.4.3 非自身免疫病的口干: 如老年性外分泌腺体功能下降、糖尿病性或药物性口干则有赖于病史及各个病的自身特点以鉴别。 4 治疗方案 目前对pSS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患者症状。阻止疾病的发展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尚无可以根治疾病的方法。对pSS的理想治疗不但是要缓解患者口、眼干燥的症状,更重要的是终止或抑制患者体内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保护患者脏器功能,并减少淋巴瘤的发生。pSS的治疗包括3个层次:① 涎液和泪液的替代治疗 以改善症状;② 增强pSS外分泌腺的残余功能,刺激涎液和泪液分泌 ;③ 系统用药改变pSS的免疫病理过程 ,最终保护患者的外分泌腺体和脏器功能。 4.1 对症治疗 4.1.1 口干燥症: 减轻口干较为困难,人工涎液的效果很不理想,实用的措施是保持口腔清洁,勤漱口,减少龋齿和口腔继发感染的可能,并且停止吸烟、饮酒及避免服用引起口干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人工涎液有多种制剂,含 羧甲基纤维素、黏液素(mucin)、聚丙烯酸(polyaerylie acid)、黄胶原(xanthan)或亚麻仁聚多糖(1inseed polysaechride) 等成分。人工涎液作用时间短,口感较差,oralbalance是胶状物,作用时间较长,一般在夜间使用。另外患者还可以使用 含氟的漱口液漱口 ,以减少龋齿的发生。 4.1.2 干燥性角结膜炎: 予人工泪液滴眼可以减轻眼干症状,预防角膜损伤,减少眼部并发症。人工泪液,有多种非处方制剂。黏度不同,有的含有 透明质酸 。应鼓励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最大限度地缓解症状。另外在夜间患者还可以使用 含甲基纤维素的润滑眼膏,以保护角、结膜 。国外有人以自体的血清经处理后滴眼。含有皮质激素的眼药水对眼干疗效不佳且能引起角结膜上皮细胞的变性和穿孔,故不宜应用。某些药物如 利尿剂、抗高血压药、雷公藤可以加重口、眼干燥,应尽量避免使用 。 4.1.3 肾小管酸中毒合并低钾血症: 钾盐的代替疗法用于肾 小管酸中毒合并有低钾血症者,有低血钾性瘫痪者宜静脉补充氯化钾,缓解期可口服枸橼酸钾或缓释钾片,大部分患者需终身服用。多数患者低血钾纠正后尚可正常生活和工作。 4.1.4 肌肉、关节痛: 可用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治疗,由于侵蚀性关节病变罕见,所以没有必要常规使用改善疾病的抗风湿药物,但羟氯喹6~7 mg·kg -1 ·d -1 ,每天最大剂量400 mg,可用于缓解pSS患者的疲劳、关节痛和肌痛等症状,在少见的情况下,可能需要短程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例如泼尼松5-10 mg/d)以缓解关节剧痛等症状。 4.2 改善外分泌腺体功能的治疗 当使用 涎液或泪液替代治疗 效果不满意时,可使用 毒蕈碱胆碱能受体(mnscarinic receptors)激动剂 刺激外分泌腺分泌。目前常用的药物有 毛果芸香碱 (匹罗卡品,pil ocarpine)和 cevimeline(目前尚无中文名称)。毛果芸香碱是乙酰胆碱类似 物,可刺激胆碱能受体,对M3受体作用较强。毛果芸香碱5 mg,每日3次(每日剂量lO~20mg)可以增加涎液流率。不良 反应包括出汗、频繁排尿、肠激惹,对消化道溃疡、哮喘和闭 角性青光眼的患者禁用。在临床使用的剂量范围内,患者的 不良反应并不多,耐受性良好。 Cevimeline较毛果芸香碱更特 异地作用于外分泌腺体中的M3受体 。Cevimeline 20~30 mg, 每日3次,治疗ss的口、眼干燥症效果良好,不良反应与毛 果芸香碱相似。此外,环戊硫酮片(正瑞)、溴己新片(必嗽平) 和盐酸氨溴索片(沐舒坦)等也可以增加外分泌腺的分泌功 能。 4.3 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治疗 系统损害者应根据受损器官及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治疗。对于有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应使用 糖皮质激素治 疗 ,对于病情进展迅速者可合用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 等。出现 恶性淋巴瘤者宜积极、及时地进行联合化疗 。pSS疾病早期以 B细胞增生 为主,因此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是pSS免疫学异常的一个重要特点,pSS中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常提示疾病可能处在活动进展期,所以很多医师认为对于 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而无系统损伤的患者同样应给予全身积极的 免疫抑制治疗 ,包括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以免疾病进展出现系统受损。但是血清免疫球蛋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给予治疗无法达成一致。 4.3.1 糖皮质激素: 对合并有神经系统、肾小球肾炎、肺间质性病变、肝脏损害、血细胞减少尤其是血小板减低、肌炎等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剂量应根据病情轻重决定。剂量与其他结缔组织病治疗用法相同。 肾小管酸中毒的患者主要是替代疗法 ,但是如果是新发病例,或者是肾脏病理显示为小管及其周围以炎性病变为主的,也可以考虑激素疗法或加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以泼尼松为例剂量O.5-1 mg·kg -1 ·d -1 。 4.3.2 羟氯喹: 羟氯喹 200-400 mg/d(6-7 m g·kg -1 ·d -1 。1) ,可以 降低ss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在一些研究中也可以改善涎腺 功能。根据目前的临床资料,当患者除口眼干的症状外,还出 现关节肌肉疼痛、乏力以及低热等全身症状时,羟氯喹是一个 合理的治疗选择。 4.3.3 其他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 对合并有重要脏器损害者,宜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O.2-0.3 mg·kg -1 ·周 -1 ,硫唑嘌呤l-2 mg·kg -1 ·d -1 ,环孢素2.5-5 mg·kg -1 ·d -1 ,环磷酰胺l- 2 mg·kg -1 ·d -1 或0.5-1 mg·kg -1 ·d -1 ,其中环磷酰胺最常用。对 于出现神经系统受累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静脉用大剂量免 疫球蛋白(IVIG)0.4 g·kg -1 ·d -1 ,连用3-5d,需要时可以重复 使用。如果出现由pSS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应该采用 大 剂量糖皮质激素 静脉冲击治疗, 同时应用环磷酰胺 。对于合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应使用 熊去氧胆酸 治疗。 除上述治疗外,局部用 环孢素乳化剂滴眼和口腔含服小 剂量干扰素 , 口干和眼干症状均有缓解 ,而没有出现明显的不 良反应,目前国内尚未得到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4.4 生物制剂 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异常激活是ss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表明,使用抗 CD20和抗CD22抗体 进行B细胞清除治疗可以改善SS病情。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抗CD20单克隆抗体)最早被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后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它对pSS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且有严重的关节炎、严重的血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相关的淋巴瘤均有较好的疗效。研究报道, 利妥昔单抗375 mg/m 2 ,每周1次治疗SS患者,12周后患者主观症状显著缓解,涎腺有残余功能的患者涎液流率也有明显增加。SS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发生血清病样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同时使用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有可能减少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利妥昔单抗能否最终改变ss病程,消除ss外分泌腺体中的异常免疫反应,还需要更长时间、更大样本的观察。根据ss发病机制有针对性地采用新的生物制剂、免疫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将为sS的治疗带来希望。 5 预 后 本病预后较好,有内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后大多可以控制病情达到缓解,但停止治疗又可复发。内脏损害中出现进行性肺纤维化、中枢神经病变、肾小球受损伴肾功能不全、恶性淋巴瘤者预后较差,其余系统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大多病情缓解,甚至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4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啥SCA2和SCA3没有帕金森综合征?
CZC 2016-12-7 12:59
为啥SCA2和SCA3没有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是主要由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而导致纹状体多巴胺水平显著下降导致的神经变性病。 众所周知,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亚型SCA2和SCA3存在显著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很少发现SCA2和SCA3的患者出现帕金森综合征。这是神经病学领域一个非常耐人寻思的问题。 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项发表于Brain的研究或许为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方向。他们招募了SCA2和SCA3的患者(有或没有Parkinsonism)以及正常对照人群和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他们发现了SCA2和SCA3的患者除了存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之外,还存在丘脑腹前核、丘脑腹外侧核和丘脑底核等核团的损害。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的SCA2和SCA3患者都存丘脑底核神经元的显著丢失,但有一位SCA2患者无丘脑底核神经元的丢失,且这个患者具有非常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表现。因此,他们推测,是丘脑底核的损害保护了SCA2和SCA3发生帕金森综合征。 神奇吧!以前我们都知道通过DBS刺激丘脑底核或者手术切除丘脑底核可以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但是,对于SCA为何无帕金森综合征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否想到了从这个点进行突破呢?这项研究似乎告诉我们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不是Parkinsonism发生的充分条件。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项研究是怎么来做的。 摘要 PET研究显示了SCA2和SCA3患者存在多巴胺转运体水平的显著下降,但是D2受体没有显著的受累。尽管如此,19个SCA2和SCA3的患者中,只有4个出现了Parkinsonsim。于是他们做了病理,发现患者大脑中除了出现显著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还有丘脑核团的损害,尤其是丘脑底核运动区的损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这个研究为解释SCA2和SCA3为何无Parkinsonism提供了解释。 表1 显示的是PET的结果,DAT有阳性结果,但是D2没有显著改变。 表2 表2显示的是13个SCA2和SCA3患者的脑组织病理学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除了SNc之外,STN、PPN、VA、VL也存在显著的神经元丢失。 图1 图1显示的是对照组、特发性PD、SCA2和SCA3典型病例的dMP-PET显像,dMP用来显示纹状体DAT的水平。 图2 图2显示的是壳核和尾状核DAT水平、壳核D2受体亲和力等结果。 图3 图2显示的是SCA2和SCA3的中脑病理结果,我们可以发现SCA2和SCA3存在显著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 图4 图4显示的是SCA2和SCA3患者存在显著的STN神经元的丢失。 喜欢我,关注我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 搜索公众号名称: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 也请你推荐给你身边的医学朋友,感谢你~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3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中东呼吸综合征51例,死亡33例,中国要做好防控
xupeiyang 2013-6-19 12:45
自2012年9月新型冠状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中东、欧洲陆续出现病例报告,今年5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最近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 截至6月2日,全球共有8个国家累计报告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51例,死亡33例。 新冠状病毒肆虐阿拉伯半岛 去年夏天,中东新冠状病毒肆虐阿拉伯半岛,让卫生专家惊慌失措。目前包括约旦、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在内的多个中东国家深受影响。法国、德国、英国和突尼斯也报告了确诊病例,感染者要么在患病前去过中东旅行,要么与去中东旅行的患者有过密切接触。 中东新冠状病毒不排除输入北京 感染症状类似非典救治专家组24小时待命 H7N9疫情之战刚告一段落,本市又启动针对中东新冠状病毒的布控工作。昨天,北京市卫生局消息称,不排除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输入的可能。 专家称,人感染该病毒的症状与非典相似,感染病毒后致死率较高,但病毒传播能力有限。专家建议,前往中东、欧洲有报告此病例国家旅游的人员回国后,如出现发热、咳嗽、气短及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疾病,应及时就医。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3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肩关节镜微创肩峰成形手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
GaoXurenKnee 2013-5-27 23:35
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疼痛特别常见的原因。在我的门诊,每天都会遇到多位因肩峰撞击综合征来就诊的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出现:手过头拿东西(如架子上的物品)、手背后(如系胸罩或带子)、或者手侧伸动作(如在停车场取票、插入ATM卡、系安全带、或者拿床头的闹钟)等受限。 肩峰撞击综合征可分为3期(根据Neer分型):Ⅰ期为急性滑囊炎伴随肩峰下水肿和出血为特征;Ⅱ期以肩袖的炎症反应和肩袖损伤的局部增厚为特征;Ⅲ期为肩袖的全层损伤。根据岗上肌出口位片,将肩峰的形状分为三型:I型为平坦形、Ⅱ型为弧形、Ⅲ型为钩状,并认为Ⅲ型肩峰更易发生肩峰下撞击征。Ⅱ期肩峰撞击综合征(慢性肩袖 肌腱炎 )临床呈综合征表现。患者主诉三角肌下疼痛,并经常向下放射至上肢前面的肱二头肌。夜间疼痛影响睡眠,疼痛出现在上肢外展70-100度,即疼痛弧。而体格检查通常显示被动运动范围正常。抬高和手背后内旋运动轻度受限,是因为疼痛而受限制,并不是盂肱关节挛缩而导致的真正被动性受限。主动外展和手背后内旋运动产生疼痛。当医生抬高患者上肢后,患者主动放下时感到疼痛。原发性和继发性撞击征阳性,并且对肩峰下间隙注射利多卡因后,疼痛缓解,即撞击试验阳性。 我是如何对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的? 1、Neer撞击征:我会一手固定患者的肩胛骨,另一只手抬起患者的上肢,这是可以诱发出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疼痛常常出现在患者肩关节前举70度到120度之间。 2、Neer撞击试验:我会在患者肩峰前缘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利多卡因,然后再检查Neer撞击征,这时Neer撞击征的疼痛会消失。 3、Hawkins撞击征:我会让患者将肩关节前屈90度,然后做被动内旋动作,这时候如果出现肩关节疼痛,那么Hawkins撞击征就是阳性。 4、肩锁关节检查:我会看患者的肩锁关节有无直接的压痛,还会让患者做肩关节主动交臂内收,看是否出现肩锁关节疼痛。 我还会仔细阅读患者的肩关节X片和肩关节核磁共振MRI片子来评价肩峰骨质增生的情况。根据岗上肌出口位片,将肩峰的形状分为三型:I型为平坦形、Ⅱ型为弧形、Ⅲ型为钩状。其中Ⅲ型肩峰更易发生肩峰下撞击征。 肩峰撞击综合征是行肩 关节镜 微创手术的一个常见适应证。国际上大量研究表明,肩 关节镜 下微创手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比传统开放手术效果更好、功能恢复更快。 上图: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在进行肩 关节镜 微创肩峰成形手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前先进行手术入路的标记 上图: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在进行肩 关节镜 下盂肱关节探查 上图: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在进行肩峰下增生滑膜的清理 上图: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在进行肩 关节镜 下微创肩峰成形手术 上图: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在进行肩 关节镜 下微创肩峰成形手术 (转载此文时请注明:本文转自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运动损伤 与疾病 关节镜 专家高绪仁大夫的个人网站。 谢谢!)
个人分类: 肩关节|3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氢气水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国)
热度 1 孙学军 2013-4-24 18:46
泰山医学院氢气临床研究论文2013.pdf 代谢综合征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社会必然出现的流行病。肥胖、 Ⅱ 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脂血症等临床疾病的聚集并非偶然。 1988 年美国著名内分泌专家 Reaven 发现胰岛素抵抗,并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称为 “X 综合征 ” 。现在医学界一般说的代谢综合征,就是指 Reaven 综合征,就是代谢综合症。这是脑血管、心血管、肝脏、肾脏等多种疾病的最普遍诱因。因此针对代谢综合征治疗开展研究可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这一疾病或状态本身似乎并不是严重的疾病状态,给治疗这类疾病也带来困惑,因此医生对这些患者的最常见方式是吓唬加改善生活方式。 日本学者曾经报道过使用氢水治疗代谢综合征,也有学者曾经有关于脑干梗死、血液透析、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巴金森病、运动后疲劳、化疗副作用等临床研究的报道。中国学者目前在国际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超过 1/3 ,但遗憾地是过去没有一篇临床研究论文。今天这一局面被山东泰山医学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的一篇关于氢水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论文打破。而且在研究深度上,远远超过国外同类研究,不仅证明氢气水对代谢综合征具有治疗效果,而且从多种角度分析了这种治疗效果的分子机制。泰山医学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秦树存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动脉硬化脂蛋白相关分子的研究,最近几年在氢气和动脉硬化和脂蛋白相关基础研究中领先于国际,现在中国第一篇临床研究报道的发表将再次确立该团队在氢气生物学效应研究中的领先地位。 论文摘要:该团队过去发现氢气有利于高脂饮食喂养叙利亚金黄地鼠。本研究的目的是证明氢水( 0.9-1.0 升 / 天)对人类代谢综合征患者是否有效。研究对象为 20 个潜在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通过观察氢气水对患者血清脂蛋白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发现,连续饮氢水 10 周后,血清总胆固醇( T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发生降低。 Western blot 分析显示载脂蛋白 B100 (载脂蛋白 B100 )和 apoE 血清中显着减少。此外还发现,氢气水可显着提高高密度脂蛋白( HDL )功能,他们对这种影响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即( i )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损伤;( ii )抑制 TNF- α诱导的单核细胞黏附内皮细胞;( iii )促进泡沫细胞释放胆固醇;(ⅳ)保护 TNF- 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此外发现氢气水可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加,使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和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减少。总之,补充富氢气水可降低血清 LDL-C 和 apoB 水平,改善血脂异常受伤 HDL 功能,减少氧化应激,会产生许多有益作用,是代谢综合征潜在理想的预防手段。 该论文目前在线发表在 J LipidRes 。论文题目为 Hydrogen-rich water decreases serum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evels and improves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potential metabolic syndrome. J Lipid Res. 2013 Apr 22. Hydrogen-richwater decreases serum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and improveshigh-density lipoprotei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otential metabolicsyndrome. Song G , Li M , Sang H , Zhang L , Li X , Yao S , Yu Y , Zong C , Xue Y , Qin S . Source TaiShan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Wehave found hydrogen (dihydrogen; H2) has beneficial lipid-lowering effects inhigh-fat diet-fed Syrian golden hamster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characterize the effects of H2-rich water (0.9-1.0 L/day) on the content,composi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serum lipoproteins on 20 patients withpotential metabolic syndrome. Serum analysis showed that consumption of H2-richwater for 10 weeks resulted in decreased serum total-cholesterol (TC) and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levels. Western blot analysisrevealed a marked decrease of apolipoprotein B100 (apoB100) and apoE in serum.Besides, we found H2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functionality assessed in four independent ways, namely (i) protection againstLDL oxidation, (ii) inhibition of TNF-α induced monocyte adhension toendothelial cells, (iii) stimulation of cholesterol efflux from macrophage foamcells, (iv) protec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from TNF-α induced apoptosis.Further, we found consumption of H2-rich water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antioxidant enzyme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a decrease in thiobarbituricacid-reactive substances in whole serum and LDL. In conclusion, supplementationwith H2-rich water appear to decrease serum LDL-C and apoB levels, improvedyslipidemia injured HDL functions, and reduce the oxidative stress and mayhave a beneficial role in prevention of potential metabolic syndrome. PMID: 23610159
个人分类: 氢气医学临床|79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增加铁摄入量可降患经前综合征风险
crossludo 2013-3-7 13:19
经前综合征往往伴随乳房疼痛和肿胀、抑郁和焦虑等症状,给很多女性生活造成困扰。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如果饮食中铁摄取量稍微超过推荐量,有助降低女性患经前综合征的可能。 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小组以3025名年龄在25岁至42岁之间的美国护士为研究对象,在10年内通过调查问卷获得她们对131种食品和补充剂的摄入情况。被调查者在研究开始前未出现经前综合征。在研究过程中,1057名女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前综合征症状。 通过对比出现经前综合征症状和未出现症状两组人的饮食情况,研究人员发现,在这10年中,与每天摄入10毫克铁的女性相比,每天摄入22毫克铁的女性出现经前综合征的可能性减少了33%。美国药物研究所推荐的每日铁摄入量是18毫克。 研究还发现,铁摄取量越高,出现经前综合征的可能性就越小,但为预防出现不良后果,研究人员并不建议摄入过多铁,也不建议只关注某一种营养成分,而应均衡饮食。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布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脑损伤有性别差异
zhongruiy 2013-2-20 22:25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的研究报告称,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女性脑部所受损伤大于男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比了10名新确诊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且未接受治疗的女性、20名存在同样情况的男性及50名健康男女的大脑状况。他们发现,女性患者的大脑白质受损更多,其受影响的部位主要是大脑前部的扣带束和前扣带皮层。这些大脑区域主要负责作决定和情绪调控,这些女性患者也因此更容易出现高血压和焦虑症状。 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美国《睡眠》杂志12月刊上。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目前还不能确定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大脑损伤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其下一步计划是揭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大脑发生变化的时间点。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过程中气道反复阻塞导致不断出现呼吸暂停,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打鼾。症状发作时,患者血液中的氧分下降,最终导致体内细胞受损,如不接受治疗,最终可能导致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糖尿病等严重健康问题。(来源:新华社 任海军) Sex Differences in White Matter Alterations Accompanying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renchunxiao 添加于 2013-2-19 15:40:27 28次阅读 | 0次推荐 | 0个评论 Study Objectives: Female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show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ymptoms from males,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ex-related variations in neural injury occurring with the dis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male- or female-specific brain injury is present in OSA, we assessed influences of sex on white matter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 Design: Two-group factorial. Setting: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Patients or Participants: 80 subjects total, with newly diagnosed, untreated OSA groups of 10 female (age mean ± SE: 52.6 ± 2.4 years, AHI 22.5 ± 4.1 events/h) and 20 male (age 48.9 ± 1.7, AHI 25.5 ± 2.9) patients, and 20 female (age 50.3 ± 1.7) and 30 male (age 49.2 ± 1.4)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Interventions: None. Measurements and Results: Brain fiber integrity was assessed with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a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erived measure. Sleep quality, daytime sleepines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were assessed with questionnaires. We identified regions of differing injury in male versus female OSA patients by assessing brain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s of OSA and sex on FA. Areas of sex-specific, OSA-related FA reductions appeared in females relative to males, including in the bilateral cingulum bundle adjacent to the mid hippocampus, right stria terminalis near the amygdala, prefrontal and posterior-parietal white matter, corpus callosum, and left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Females with OSA showed higher daytime sleepin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levels, and reduced sleep quality. Conclusions: Sex differences in white matter structural integrity appeared in OSA patients, with females more affected than males. These female-specific structural changes may contribute to or derive from neuro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ymptom differences between sexes. Macey PM; Kumar R; Yan-Go FL; Woo MA; Harper RM. Sex differences in white matter alterations accompanying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LEEP 2012;35(12):1603-1613.
个人分类: 认知障碍|1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