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逻辑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逻辑学

相关日志

黑格尔和红眼睛阿义的逻辑
zhanghuatian 2012-11-10 18:41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他是逻辑学大师,他著有逻辑学专著。可他的这句话和红眼睛阿义的逻辑水平差不多。 红眼睛阿义是鲁迅小说《药》中的牢头。他看守牢房,牢房中关着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 他去探夏瑜的口风,看有没有什么油水可榨。没想到夏瑜那么穷,他什么也没捞到(后来夏瑜临刑前,他扒下了夏瑜的衣服)。而夏瑜还要跟他讲道理。 夏瑜跟阿义说:“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 阿义便给了夏瑜两个大嘴巴。后来刽子手康大叔把这细节带到华老栓开的茶馆,茶客们都认为夏瑜疯了,并对阿义由衷赞美:“义哥真是一身好拳棒,这两下,够他受的了。” 夏瑜和阿义用的是不同判断: 夏瑜用的是价值判断:大清的天下现在由皇帝控制着,但应该是我们大家的。 他是用价值挑战几千年既成之事实。这就是革命。鲁迅写的就是那场推翻帝制的革命——辛亥革命。 阿义用的是事实判断,并且以之取代价值判断:大清的天下既然是皇帝控制着,它就应该是皇帝的。谁想造反,我就揍谁。 我一直反感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他使我们没有科学。但自从夏瑜挨了阿义两个嘴巴之后,我又觉得,光有事实判断而无价值判断,或用事实判断来封杀价值判断的嘴巴,尤其可恶——它使我们没正义。没科学导致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停滞,没正义却导致我们的社会前进停滞,我们总不能永远呆在帝制时代。 以事实判断代替价值判断,往往是甘于做奴隶的人的精神符咒。如果我们也要等到到了监狱中再想起来给牢头们补课,我们还会挨上响亮的嘴巴。 按老黑格尔和小红眼睛这一对“红与黑”的逻辑,我们可以搞出这样一组连续推理: 大马路中间有一块大石头(事实) 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所以大石头不必搬去。(结果) 有很多车已经撞翻在大石头上了(事实) 凡存在都是合理的。 所以,撞毁了很多车是正常的(结果) 撞毁的车堆在一起已经堵死了路。(事实) 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所以此路不通,我们不走路好了。(结果) 知道我们社会为什么不进步,有时反而退步了吧。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路越走越窄了吧。 我们有着一道奴隶的精神符咒。那就是用事实判断来取代价值判断。
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传娱乐题:转基因学者请答
热度 7 陈龙珠 2012-9-23 08:17
网传娱乐题:转基因学者请答
@微博搞笑排行榜 : 这是一项数学挑战!有这么一种说法: 你若是工程师,你应该可在三分钟內解开这道题; 你若是建筑师,给你三小时; 你若是医生,给你六小时; 你若是会计师,三个月吧; 假若你是律师,那大概永远也解不出来。「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75 次阅读|13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对当关系推理和命题变形推理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2-9-6 15:15
对当关系推理和命题变形推理 A、E、I、O四种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果A、E、I、O四种直言命题的主项相同,谓项也相同,则称为同素材的直言命题。同素材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是指A、E、I、O四种命题间的真假关系,如下图所示: 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称为对当关系推理。 命题变形推理就是通过改变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形式从而推出结论的推理。它也是直接推理。 所谓改变前提命题的形式是指: 第一,改变前提的质,即把前提的联项由肯定变为否定,或由否定改为肯定。 第二,改变前提的主项与谓项的位置,即把前提的主项改为谓项,把谓项改为主项。 第一种为换质推理,第二种为换位推理。图示如下: 换质推理: 换位推理:
20744 次阅读|4 个评论
融智学发现“智(力、能、慧)”是在“言和语的关系”中来体现的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2-8-23 11:30
融智学发现“智(力、能、慧)”是在“言和语的关系”中来体现的
融智学 发现 ,由于“智(力、能、慧)”是在“言和语的关系”中来体现的,因此,语言学和信息学是其理论基础,而其工程实践与社会应用却需要从基于数学和逻辑学的软件工程与基于(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的人才训练两方面系统工程展开,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领域,几乎很难见着基于汉语或中文的关键性研究成果,但是,塞尔的“中文屋子”或“中文房间”理想实验却又选择了“中文”——这是塞尔教授本人 (因此他可用“中文屋子”或“中文房间”理想实验否定“图灵测试”而在语言、心智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彻底的哲学反思) 不懂的语言和文字,也是语言学之父索绪尔 (因此他创立普通语言学没有汉语的贡献) 和语言革命的发起人乔姆斯基 (因此他创立形式语言学也没有汉语的贡献) 都不懂的语言和文字,这就为邹晓辉设计的基于三类双语的“思辨系统”来解决这些理论大师们长期遗留的问题或难题,从而,也可让母语为汉语和中文的人在最为关键的融智(力、能、慧)研究领域后来居上,并对其相关的语言学和信息学的基础理论、软件工程和人才培训的实际操作、(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迭交”实践等多个研究领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图1 a 言和语的关系(中文版)——旨在对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在形式上的统一理论描述 图1 b 言和语的关系(英文版)——旨在对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在形式上的统一理论描述 图2 以机器语言(二进制数)为例看言和语的关系同时也是语言和信息的关系(涉及集合的理想划分) 图3 以集合的理想划分作为形式化技术手段链接哲学的宏观方法论和科学的微观方法体系 图4 汉语“字本位”理论的领军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通锵(正中)与博主(读者你右手边) 图5 博主就语言、心智、社会的理性反思与塞尔达成双语信息处理合作 图6 博主的间接形式化方法和乔姆斯基的直接形式化方法不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更适用于中文信息处理 图7 言和语的关系(原理)及其间接形式化(广义双语信息处理典型实施例) 附录1 : ZouXiaohui 10:32:23 为此,先要交代一个 背景知识 ,即: “智能化”是一个笼统不清的称谓。 例如,自然人的心理智力就有众说纷纭的多种观点——这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再如,计算机的人工智能也有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领域。 另外,还有从古至今一直没有说清楚的爱智慧学说——属心智哲学探讨的领域。 同时,也酝酿着重大突破 ZouXiaohui 10:34:28 对此背景知识内容只要知道“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智力,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是机的智能,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的学问”即可。 ZouXiaohui 10:36:06 背景小结:融智学问就是建立在上述三种学问的基础之上的。 附录2 : ZouXiaohui 10:11:55 数字计算机的数学原理就是“图灵机”即数学上的数字计算机。 ZouXiaohui 10:12:25 数字计算机的物理学原理就是“冯氏机”即物理学上的数字计算机。 ZouXiaohui 10:12:51 这样说可清楚明白了? 找一个事业上的合作者,还是要找一个妻子 ZouXiaohui 10:14:26 原创成果(只能我自己做)出来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科普(可以对任何一位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讲清楚)。 可分享其科普成果) yangguang 10:17:15 分享其科普成果,那到可以。呵呵, ZouXiaohui 10:19:35 你不需要知道数学和物理学的细节,你只要知道它们是数字计算机的坚实理论基础就足以。就像开车和坐车的人不必知道设计、制造和维修车子一样。也像使用手机和计算机的人不必知道设计、制造和维修手机和计算机一样。 yangguang 10:19:54 那行 yangguang 10:28:43 这一段话我懂了。你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老师。 ZouXiaohui 10:24:05 总结 (这下你大致可以读懂其意义或重要性了): 酝酿着重大突破 采用博主(邹晓辉)的融智学问的观点来看,“智能化”可一分为三即智慧、智力、智能。 例1:图灵测试——判定计算机是否具备自然人的智力? 例2:中文房间——旨在说明计算机即使通过图灵测试也不具备自然人的智力。 例3:思辨系统——三类双语协同处理知识和信息的一系列孪生图灵机即多胞冯氏机蕴含了计算机不理解的中文房间——它本质上可以优化为一个广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这是单一的图灵机即冯氏机所不能理解的中文系统) 以下是协同智慧得以实现的基于广义双语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辅助思辨系统原理的组图。即:图4-图1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604730 ZouXiaohui 10:30:21 能懂这一段话,也就相当于懂了未来这篇科普文章的 段落大意 。 ZouXiaohui 10:30:53 现在来提炼其中蕴含的 主题——中心思想 (见:以上博文的正文) yangguang 10:38:27 这两段话 通俗易通 ,明白了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3334 次阅读|2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中医的综合是没有基础的综合---综合与分析的关系
热度 12 rbhuang5907 2012-8-23 10:40
中医的综合是没有基础的综合 思维有缺陷的国人总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中医和西医。而且,这个西医还是指现代医学,全世界各个国家通用的科学医学,不是指西方传统医学。所以,人们总是在中医和西医两者间做比较。暂且不论这种片面性的思维是多么的品质低劣,只论这种比较是多么的不合乎逻辑。 专门研究逻辑学的冉思伟给我的一个回复:“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中医从方法上讲是一种综合的视角;而西医更多的是分析的视角”。这是一个进行中医和西医比较的例子,中医是综合的,西医是分析的。 严格地说,应该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而不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逻辑学不是哲学。 综合和分析是两种十分重要的逻辑学方法。在整理经验和实验材料时,人们经常使用。分析是人们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因素而加以认识的逻辑方法;综合则是人们在思维中把 已有的 关于对象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因素的认识连接起来,形成对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的逻辑方法。综合和分析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在认识的方向上是相反的。但是,它们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而综合则是分析的发展,没有分析也就没有综合。 中医和西医(现代医学)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 ,况且,中医的历史比西医长很多。西医是有分析的,而中医没有分析,中医的综合不可能以西医的分析为基础。所以,中医的综合是没有基础的综合,空中楼阁,臆想的“综合”。西医以分析为基础,综合起来易如反掌,一台西医的手术就是多少分析的综合。 中医拿什么 已有的 东西来综合呢?稍有思维能力的人都可以给出答案。 同样,中医是整体的,西医是局部的;中医是宏观的,西医是微观的,都是不合乎逻辑的。实际上,异类不比,是老祖宗教我们的。 参考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 《形式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09
6548 次阅读|62 个评论
第五代计算机为何在“智能化”阶段的发展像蜗牛般的徘徊前行?
热度 14 geneculture 2012-8-22 11:54
第五代计算机为何在“智能化”阶段的发展像蜗牛般的徘徊前行?
首先,因为“智能化”是一个笼统不清的称谓。 例如,自然人的心理智力就有众说纷纭的多种观点——这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再如,计算机的人工智能也有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领域。 另外,还有从古至今一直没有说清楚的爱智慧学说——属心智哲学探讨的领域。 同时,也酝酿着重大突破 采用博主的融智学问的观点来看,“智能化”可一分为三即智慧、智力、智能。 例1:图灵测试——判定计算机是否具备自然人的智力? 图1 图灵测试示意图 例2:中文房间——旨在说明计算机即使通过图灵测试也不具备自然人的智力。 图2 塞尔的中文屋子示意图 例3:思辨系统——三类双语协同处理知识和信息的一系列孪生图灵机即多胞冯氏机蕴含了计算机不理解的中文房间——它本质上可以优化为一个广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这是单一的图灵机即冯氏机所不能理解的中文系统) 以下是协同智慧得以实现的基于广义双语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辅助思辨系统原理的组图。 图2 三类孪生图灵机蕴含着三类双语即广义双语信息处理的原理及其以汉语为例的典型示例 图3 言和语的关系(同时也是语言和信息的关系)原理即序位法则(第一基本定律即本真信息唯一守恒法则) 图4 自然语言理解的形式化路径(双重路径蕴含第一、第二和整合的所谓“第三路径”) 图5 普通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共同研究的基本对象及其派生对象(该理论模型体现了语言和信息的关系) 图6 第七代编程语言和形式化双重路径蕴含在上述六代编程语言和两条形式化路径之中 图7基于线性数字计算的人工智能、基于广义双语的协同智慧(间接计算系统 信息恒等式)、基于多元智能的人类智力 图8 言和语的关系(即语言和信息的关系)及其典型实施例(以中文信息处理为例) 图9 序位恒等式即本真信息在广义文本之间转换所遵循的形式信息基本定律及其应用示例 图10 基于信息恒等式即天平原理(第二基本定律:形式信息转换法则)间接形式化方法和间接计算模型 “三智”(智慧、智力、智能)融通融合可在教育和管理两方面推广普及基于汉英双语协处理软件编程模式。 图 11 广义双语教管信息处理的协同化双重路径即融智途径 由图 11 可见,第一路径止步于智能化阶段,也就是说,前四个阶段均为少数计算机编程人员涉猎的领域,由于“强智化”即“强人工智能”的“图灵测试”要求太高,因此,至今都没有任何一台计算机能够全面通过“图灵测试”。“弱智化”即“弱人工智能”的观点已经被塞尔的“中文房间”所证成,因此,第一阶段的“数字化”和第六阶段的“弱智化”可以通过“间接形式化”方法和“间接计算”模型形成“第二路径”,以此区别于“第一路径”。再进一步,则可通过“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结合而构成的“双重路径”形成“协同化”即“第七阶段”,从而,真正地跨越“智能化”瓶颈。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即:三智融通融合形成广义双语教管信息处理的协同化双重路径即虚拟的“第三路径”或融智途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2b7f.html 从图灵机到图灵测试再到中文房间均可纳入广义双语信息处理模型来解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2b2s.html 关键词 :图灵测试 中文屋子 (三类双语协同)思辨系统 哲学对话是哲学家们在各自独立思辨过程中相互之间发生的理性对话。 数学的定量分析和逻辑学的定性分析 是哲学思辨和理性对话的基本方式。 分析哲学 作为哲学思辨和理性对话的主流及其传统延续至今,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 计算机及其国际互联网时代为数学的定量分析和逻辑学的定性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电脑辅助方法和形式化工具 。 电脑表现出的人工智能 作为 它者 的出现,与 语言和文化以及受教育程度等背景 大相庭径的 人脑表现出来的人类智力 作为 他者 的出现,不仅具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必然派生出 人脑和电脑两类脑融合表现出来的协同智慧 作为 他者乃至它者的各种结合现象 , 这与人脑和电脑各自独立分离时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 。可称这种人脑和电脑结合而形成的 双脑协同智慧 现象为一种典型的 智慧融通融合 现象,为便于区分三类脑智,可暂时称之为“ 第三脑智慧 ”。 这对当代的哲学思辨和理性对话也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以往的心智哲学理论所述的两种“智能观”即阐述“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两类哲学观点 ,实际上分别代表或表达的是人们对“第一类脑即生物脑的虚拟心理智力”和“第二类脑即物理脑的虚拟数理智能”的基本看法 。两者可视为古希腊哲学“爱智慧”传统分别在 心理学 和 计算机科学 及其相应的 心智哲学 上的具体表现形式。换句话说, 心理学研究的人类大脑智力 和 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人工电脑智能 及其相应的心智 哲学 进一步试图探讨在古希腊哲学家“爱智慧”传统基础之上通过 自然语言 形式化 途径 构建 具有 智慧 科学 研究性质的 融智学问 ,其特征在于重点研究 “第三类脑即生物脑和物理脑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度协作、优化互动的虚拟协同智慧” 。由此区分 智力、智能、智慧 三个关键性 基础术语 ,如果采用英语来描述即心理学研究的自然人大脑智力、计算机科学以及软件工程技术研究的计算机电脑智能和古希腊哲学家崇尚并追求探索且影响至今而仍在研究的智慧——融智学称之为人机协同的双脑智慧。具体反映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进化形式上就是把第五代计算机和第五代编程语言所共同遭遇的“智能化”难题“一分为三”即“(专项功能的)强智化”、“(普及功能的)弱智化”和“(整体功能的)融智化”作为“ 智力、智能、智慧 ”的体现。这三类“智”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而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而又不会引起歧义或误解呢?以往的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都没有也不可能深入地探讨过这个问题。 以往的语言哲学理论所论述的 “语言观”即分析“语言” 、“思想”或“心智”、“世界”三者的关系—— 早期维特根斯坦所关注的三个理论范畴 也是 弗雷格的“表达式” 、“意义”、“指称”以及 索绪尔的“能指” 与“所指”(涵盖“意义”和“指称”),以及 对“语言游戏” 和“家族相似性”的探讨——这是 晚期维特根斯坦所关注的两个实践范畴 。笔者早期对中文“意”、“意义”、“义”三个类的划分,自然地引出了对中文“物”、“物理”、“理”三个类的划分,以及对“文”、“文法”、“法”三个类的划分。其中,近期对“言”和“语”两个形式类的区分,仅限于对“文”乃至“广义文本”的内部两个基本形式类的划分。而对“物之理”、“意之义”、“文之法”和“道之本”四个基本抽象类的划分,则是更深层次的“本真信息”探讨。 这种基于汉语或中文思维而形成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 如何与西方分析哲学的基于印欧语例如英语或英文思维而形成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之间达成有效对话呢? 笔者与塞尔之间通过多次对话,终于在今年就最基本的一个抽象范畴即“基础关系”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和语言描述即 “ Fundamental Relation ”(道之本) 。这也就为笔者探索了很多年的整个“文化基因系统工程”涉及的 宏观哲学框架 (本真信息和广义文本即涵盖所有“物类”乃至“意类”的广义的“文类”及其八大形式体系)以及可采用 间接形式化方法 加以描述的 微观科学体系 ,即“言和语的关系”及其一系列 可形式化描述的具体“ 文类 ”或“形式体系” ——如果说 这是语言和信息两个形式类的“迭交”原理 ,那么,“智慧化”内容就是“ 意类 ”,而“ 物类 ”则涉及一系列很具体的“个例”和“群例”及其所具有的质能载体物性特征。 本文通过“图灵测试”、“中文屋子”和“思辨系统”三个术语及其代表的理想实验 旨在 揭示它们分别代表或表达的 三类脑智 ,即:人类 智力 、人工 智能 和协同 智慧 。 即本文试图在基于“ 图灵测试 ”和基于“ 中文屋子 ” 两种“智能观”即“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 的基础上推进一步,建立 一种新的“智能观” 即阐述 “第三类脑的虚拟智慧”的哲学观点。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7841 次阅读|40 个评论
也算是科学网的一道风景吧
热度 3 rbhuang5907 2012-8-7 23:17
也算是科学网的一道风景吧 时常和张维辩论,发现这个人很有趣---对科学很无知,好刻薄人。 要求他有科学知识,能够区别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确实勉为其难,做音乐的,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和训练,虽然他号称通读科学哲学书籍。 但是,他混迹科学网,挥舞大锤到处乱砸,也算是科学网一道风景。 最近,辩论“科学归纳法”问题,他写了一篇黑我的文章,全文如下: 黄荣彬教授等中医黑确实应该加强基本逻辑的学习 张维 张某发现黄教授等中医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本不懂什么是逻辑,但都喜欢教育别人讲逻辑。 就拿黄教授的前辈张功耀举例 ,张功耀得出‘取消中医药’的重要结论时,基本上都是采用举例的方法进行推理的。进行逻辑推理时,推理的前提条件必须充分而且正确 ,而采用举例的方法来得出推理的结论,以点带面其结论往往是站不住脚的。中医黑们喜欢否定个例,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正好相反,所以这些人是“中医黑”。 有点逻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逻辑的前提充分正确,这个逻辑推理才有价值,这好像是常识中的常识。  张功耀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采用了用特殊否定一般,将偶然作为必然的认识方法。他不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而是仅举一些古书的例子,又没有看到这是当时科学和时代局限所造成的个例,进而采用特殊否定一般的推导方法,强加给整个中药,显然这一认识方法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黄博主转载的博文中就有用“缚猪绳”、“月经布”等个例来推理出整个中医中药都是巫术的文章,还有些头衔是生物学博士的博主跟风问指甲上哪收集 ,低级而且愚蠢。 这都是逻辑能力匮乏的表现。 不用扯什么大学逻辑,有些人还是先把小学逻辑过关了吧。黑也要黑的有水平吗。 ---------------------------------------- 获得袁海涛, 李学宽, 蔣勁松 等的推荐。 紧接着,他又写了一文,如下: 黄荣斌说的“科学归纳法”俺小学就用过 张维 黄大教授说科学网上没几个人懂“科学归纳法”,但这个俺懂啊, 是不是该自豪一下呢? 记得俺上小学的时候 俺的小学的语文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说: 由冰是冷的你们能想到什么? 俺马上回答:火山里面没有冰。俺的语文老师马上夸俺聪明。 看这神奇的“科学归纳法”多好使。 科学教徒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卖大力丸。把些小孩子把戏弄成公式和字母就变成高深莫测的“神功”了。 这种“神功”往往让有常识的人笑话。 --------------------------------------------- 这就是他理解的“科学归纳法”。 他很喜欢使用“科学教”这个词语,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词语有什么感觉?科学和宗教竟然合二而一。说“科学敎”,本质是反科学的,但是,科学网不在乎。 下面是我对其前文的评论,目的是考考他的逻辑学知识,当然,普及逻辑学知识更是花费这些时间的用意。 黄荣彬:博主能把“三段论”的五条规则给说出来,再来谈逻辑学。 黄荣彬:博主能把“对当关系”说清楚,再来谈逻辑学。 黄荣彬:博主能把概念外延关系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说清楚了,再来谈逻辑学。 张维回复:拉到吧 还外延呢,连这个数学名词怎么用都不知道吧。还用疑问句举例,我都不爱说你 黄荣彬: 能把概念外延说成是数学名词,我算是佩服你了。当然,也就不要求你懂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了,不要求你懂概念外延怎么划分了。 黄荣彬:博主好好去理解一下“穆勒五法”以后,再来谈逻辑学。好不好?从来没有做过科学研究的人,能理解穆勒五法才怪。 黄荣彬:和北大博士“破破的桥”是一个货色。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543647 张维回复: 你的智力还和破破的桥玩,歇着吧孩子。 黄荣彬:没有认真读一读那篇文章吗?文章介绍了逻辑学基本知识,顺便批了批破破的桥,批他不懂逻辑。 黄荣彬:博主知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什么推理吗?有没有逻辑错误?刚好利用你的地盘来普及逻辑学知识,周可真老师呼吁的事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38435 黄荣彬:“逻辑的前提充分正确,这个逻辑推理才有价值。”(张维) 什么话儿,我替你说了吧:推理得出真实结论的条件:“前提真实、形式有效”。 黄荣彬:“黄博主转载的博文中就有用“缚猪绳”、“月经布”等个例来推理出整个中医中药都是巫术的文章”(张维) 知道这是什么推理吗?不知道? 它是归纳推理中不完全归纳的简单枚举法。 知道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吗?不知道? 结论是或然性的,也就是可能出错的。 知道这个推理会犯的错误是什么吗?不知道? 以偏概全。 知道这个推理在什么情况下出错吗?不知道, 出现反例的时候。 只要出现一个反例,结论就被推翻,这就是你挂着嘴边的可证伪。 到目前为止,出现了反例没有? 靠查百度想在科学网混个头面,没那么容易。 还是搞你的音乐吧,别挥舞个大锤到处乱砸,丢人现眼。 张维回复:真可笑,自己把自己否定了一遍,然后又立个牌坊“老子什么都懂”脸皮像你这么厚的真没见过。 黄荣彬:发现这主儿,不管是观点相同、还是观点相左的文章,他基本上都推荐。可能是缺乏判断能力吧。靠百度,能有清晰的概念,概念不清晰,何来判断能力。要么就是瞎胡闹。 黄荣彬:黑格尔有大逻辑和小逻辑,没有听说过有大学逻辑和小学逻辑。 张维回复:大学逻辑就是大学学的逻辑学。小学的逻辑学不系统,但也有带逻辑思考的课题,这个还用讲吗?
4379 次阅读|8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2-7-17 18:20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在各种思维形式中普遍起作用的逻辑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这三条规律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一般特点,即逻辑思维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 逻辑基本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同一思维过程,即同一时间、同一场合、同一层次和同一关系下针对同一对象的思维活动。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在概念运用上,表现为“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在命题运用上,表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模棱两不可”。
6306 次阅读|4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逻辑谬误---附“与方舟子论战者的典型逻辑错误”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2-7-14 16:39
逻辑学里把思维中出现的错误叫谬误,常见的谬误分为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形式谬误就是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犯的错误,例如,违反“三段论”第一条规则的“四概念错误”: 国有企业一直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是国有企业, 所以,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一直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违反“三段论”第二条规则的““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 古典小说是文学作品(M), 《红楼梦》是文学作品(M); 所以,《红楼梦》是古典小说。 这里,结论“《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并不能由大小前提推理必然得出。 它可以是这样(《红楼梦》是单独概念,其外延是独一无二的,用黑点表示): 但也可能是这样: 再举个例子,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国人说了多少年了,一直觉得它是正确的。岂知它是不符合逻辑学规则的。 它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草木是无情的”的三段论,复原后是: “草木是无情的, 人不是草木, 所以,人不是无情”。 其中隐蔽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见下图示意: 这结论可能是:“人是无情的”,也可能是“人是非无情的”,再推出“人不是无情的”(SA - P ---SEP)。这是违反“三段论”第三条规则:“大项或小项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错误,大项“无情的”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在结论中周延了。 非形式谬误有很多种,一般逻辑学书都有介绍,本人在以往的博文中举过例,据本人的观察和经历,科学网上的许多辩论充斥着逻辑谬误。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26289-557032.html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26289-544548.html 这里再转载一篇,以飨对逻辑学有兴趣的博友。 与方舟子论战者的典型逻辑错误 原文地址:与方舟子论战者的典型逻辑错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9af670100oazw.html 作者:胡海 在我的微博里加了对方舟子的关注,因为他是生化博士,又是在美国留学过,看他讲的东西比较靠谱,可以学习一些医学与食品方面的知识。可是不幸的是,也因此不得不时时关注他与别人的论战。 虽然说,我对云南白药成为中国第一医药股,张裕葡萄酒变得值得收藏,周力波成为上海文化代表这些事情,感觉不可思议,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是能够理解。只是要不断地看到那些与方舟士论战者要犯些最基本的逻辑错误,还自我感觉振振有词,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感叹于中国最基本的逻辑教育还是太差。 在西方的逻辑学里,对这些常见的逻辑谬误都已有专门的名词,而这些名词也已进入主流的交流词汇。那大家只要指出这种错误的类型,就能知道错在哪里了,希望以后这些类型的名词也能进入中文语言的主流词汇。这里举举我在看方舟子微博中最常遇到的一些错误类型。 Ad Hominem (对人不对事): 当争论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观点本身没办法辩论时,往往就会采取攻击对方本人,而不是观点本身的方法。这是和方舟子争论者常用的方法。比如指责他炒作、缺乏情商、崇洋媚外,等等。可是,观点本身是不是正确,和持该观点者是怎样的人,并没任何关系。不管方是不是所指责的那样的,和要讨论的问题都没关系,关键是他所说的东西是不是有道理。从好的方面来讲,如果你的争论对手采取“对人不对事”方法时,所很可能说明你是对的。 Red herring(红鲱鱼/偷换话题): “偷换话题”是一个逻辑错误的大类,就是在无法反驳的时候,把讨论的问题扯到其他话题上。“对人不对事”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在讨论宗教信仰有没有依据,宗教的说法是不是骗人时,把论题转换到宗教对社会有帮助上。且不说宗教是不是对社会真的有好处,这一点和宗教的说法是不是正确,没有任何关系。 Two Wrongs Make a Right (错错得对): 我几次看到有网友指责方是不是专挑乱柿子掐,他们说,有那么多罪大恶极的你怎么不去打,而要在这里打这些没大害的人?这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对人不对事”,但也是“错错得对”谬误的一种。别人是不是错,或者是不是错得更大,与所讨论的人是不是有错,没有任何关系。这就像是不是有杀人犯没被抓住与小偷是不是该抓没有任何关系。 Appeal to Faith (诉诸信仰): 讲到宗教问题时,几乎所有宗教的拥护者都会像菲姐那样用上这一条:科学和信仰是两回事,你没有信仰,所以你不懂的。可是,诉诸信仰听上去很深奥,实际上就是承认不讲道理。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不再遵守逻辑,我不再承认任何可观察的事实,而只承认我的“信仰”。由此可以看到,“诉诸信仰”几乎和疯子没什么区别。当然,大多数诉诸信仰的人并不是疯子,在大多数时候他们还是试图以逻辑和事实来和你讨论。只是当他们的观点无法以逻辑和事实来自圆其说时,就试图以“信仰”来搪塞了。 Appeal to Ignorance(诉诸无知): 说到科学与宗教问题时,很多人会说的另一种说法就是:科学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你怎么能证明上帝就不存在呢?但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并不表示就是真的。科学确实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但是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不代表就此可以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最多我们只能说我们不知道上帝是不是存在。(顺便说一下,我前面一篇博文只是说我们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跑步会对膝盖有长期伤害,但不代表我认为已经证明没有伤害。) Proving Non-Existence(证明不存在): 而上面这种说明的另一错误,就是试图让人证明什么东西不存在。我们只能证明在我们已知的范围里,什么东西不存在。而人类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所以你就永远可以说你怎么证明你所不知道的范围里,任何一样你所能想像的东西不存在。就像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就一定不存在,也无法证明上帝的爷爷、老婆、二奶...,等等一切不存在。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谁主张,谁举证。我们没有责任要去证明什么东西不存在。那些声称某种东西或现象存在的人,才有证明的责任。 Confirmation Bias/Observational Selection(确认偏差/选择性观察): 只去选择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现象,而忽略与自己的观点不相符合的事实。这次菲姐关于佛像的问题就可以说是典型示范的“选择性观察”。有没有其他被烧掉的佛像?有没有其他没有被烧掉的东西?这些都被忽略了。记得上海胶州路大火后,电视节目中拍到一片焦土中有台手机神奇地响了。那是不是对这台手机也要腊拜呢?其他的像我吃了这个中药后毛病就好了,这种化妆品我朋友用得效果很好,而没有科学的统计结果,都可属于这种类型。 Ad numerum/Bandwagon fallacy/Appeal to tradition(诉诸常见/花车谬误/诉诸传统): 中医等“国粹”的支持者以多少多少年历史,或者宗教的支持者以把有几亿信徒,作为自己的支持依据。但某种观点有多少人相信,有多少年历史,并不能成为支持这种观点正确的依据。在人类历史上很长时间里很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但这不能成为支持地球是平的依据。 Special pleading(特殊性要求): 讲宗教讲迷信的人经常会用的另一个策略,就是声称自己的学问与众不同,别人无法理解,但又不说出在哪里与众不同了。比如说到八卦,人家说这套东西说不通,他就说,它的道理是很神奇的,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但又说不出它的道理在哪里。或者声称宗教和科学是两回事,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能讨论宗教,但却说不出道理为什么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讨论宗教。 Straw Man(稻草人): 把对手的观点以误导的方式重新阐述,然后攻击重新阐述后的观点,并声称已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不少人指责方舟子自以为自己就是代表了真理,但方从没声称自己代表代表了真理。 称了上述这些常见谬误外,另一常见的错误就是“混淆概念”: 比如说,一批评宗教信仰,就有人会跑出来说要“尊重”别人的信仰“自由”。可是,尊重别人的信仰自由,是指不能因为别人的宗教信仰而限制别人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指就不能批评别人的宗教信仰。 【按】混淆概念是由于概念模糊,不是故意的。而“偷换概念”则是故意的。两者都是违反逻辑学“同一律”基本规律的错误。本人曾批评过的偷换概念错误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26289-561332.html 。 还有人说,迷信科学就像迷信宗教一样无知。可是,这句话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科学的定义就是“不迷信”。怎么可能“迷信”“不迷信(科学)”呢?
849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逻辑学何用
wmy9039 2012-6-15 23:14
   正确使用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正确使用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基础。概念要明确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概念内涵要确定,不能混淆概念,更不能偷换概念;要明确概念的语境,不能随意改变概念语境。   概念混乱是思维混乱的重要原因。当前社会上一些模糊认识、片面观点、极端心理,同人们思维中概念混乱有直接关系。消除思想混乱,应从消除概念混乱做起。   准确作出判断陈述→判断陈述反映思维对象的情况和特征。作出准确的判断陈述,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本要求。判断陈述的逻辑特征包括质的特征(肯定或否定)、量的特征(所有、有些、个别),以及内部结构特征(联言陈述、选言陈述、条件陈述等)。   要准确反映事物的性质,不能混淆肯定与否定,该肯定就肯定,该否定就否定。要准确反应事物量的特征,不能把 “有些”说成 “所有”,更不能把 “个别”夸大成“一切”,反之也一样。   要准确反映事物内部结构特征,“并列”关系要用联言陈述 (并且),“选择”关系要用选言陈述(或者)。   有效进行推理论证→有效的推理论证,就是严格遵循逻辑推理规则,从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   在推理论证问题上,现在有两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一种现象是“只作论断、不作论证”。一种现象是“随意推测、任意发挥”。缺乏逻辑素养,思维活动中不遵循逻辑规则,是导致社会上非理性思维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志昌/文据2012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职教观察|1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与文理科,有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热度 7 liuchao666 2012-6-4 21:20
有个奇怪的现象,国内的许多老师都认为逻辑属于理工科。 在国内的学科体系中, 逻辑学一直是哲学下辖的二级学科, 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文科学科吧。 对于一般的大学课程设置而言,文理科的学生都很少有单独教授逻辑学的。 但是,似乎大家总是直觉上感觉理科生更懂逻辑。 逻辑, 仅仅是一个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已,其研究方法(或者叫逻辑学)有好多种。 如果说,有多种的逻辑学能够同时成立,文科的学生似乎比理工科的学生更能接受——这大概是因为理工科的学生更有科学的信仰吧(科学具有唯一的真理性?)。 然而,即使我们有很多中逻辑学, 但是,几乎所有的,都解决不了如下的问题: 1,休谟问题。 即使成千上万次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我们也永远无法判断, 明天,太阳还是不是仍然东升西落。 因此,理工科的所谓科学实验研究,在逻辑上是无解的。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 研究者的一切的价值判断结论,都仅仅适应于研究者自己。 因此,人文社科类的所谓价值真理研究,在逻辑上是无解的。 当然, 还有一类问题也是逻辑处理不了的, 2012年6月4日,上证指数 开盘:23 46 .98 收盘下跌:64.89 昨天的你, 能够用逻辑推理出来么?
4101 次阅读|20 个评论
情感逻辑学(二)
hanshiqing 2012-5-17 09:24
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使用批评内容的话语、冷冷的语气,以及大声的反驳,虽然不是我们提倡的情感方式,但均还是在符合情感逻辑的范畴。 然而,人若是在一个点停止下来,突然被任性,生气,暴怒,哭泣,吵闹控制,放弃该做的事情,进入情绪化状态,任由自己瘫痪,狂怒的失去理性和思考,或者生闷气到没有了思考只有恨的地步,恐怕你就要反省了! --- 因为你已经偏离了情感逻辑的轨道。这时候的生命就如水流在一个地点打转,是可怕的,你已经偏离了情感逻辑,进入了生命(生活)的折磨和痛苦状态。 情感逻辑学就是要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运用人的全方位的知识,解决不同情感(尤其是痛苦和生气)状态下人的思想道路,通过认识调整自己的思路,从而加以行为控制,达到符合逻辑性的人的情感平衡状态、思路和行为,来成就完满的生活和人生。 情感逻辑好的人,通常做事都能够严格地按计划行事;而情感逻辑缺失的人,则完全像个浮萍,今天到了这里,明天到了那里,完全没有目标和计划。 为了很多人的生活美满,让我们建立和推崇情感逻辑学! (本博客内容都是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晶,欢迎大家讨论和意见)
个人分类: 情感逻辑学|4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对我的劝告
热度 13 jmluo0922 2012-5-12 23:53
今年清明刚过,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应成都的几所大学邀请,为这几所大学的师生进行了几次科学哲学、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史等方面的演讲。桂教授渊博的知识、深刻的理解,以及风趣表达迎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许,演讲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一名受益的听众,在此对桂教授表示诚致的感谢! 桂教授这次成都之行前,给我来电话希望这次成都之行期间能有机会与我会面交谈。得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高兴,因为桂教授对我来说有知遇之恩,是第一个正面理解、接受并支持我的学术观点的伯乐,对于我的氢原子结构和光谱新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虽然我们在武汉和广州的研讨会上有几次见面,但从来没有长时间单独交流的机会,因此,我非常想借这次机会表达我的感谢之情。 除讲学之外,桂教授有两三天自由时间,我本想安排他到乐山和峨嵋休闲,但桂教授拒绝了这种安排,他说与我见面主要还是想与我单独学术交流。我接受了他的意见,安排他在成都武侯祠及附近的宝光寺、三星堆等地游玩。与其说是游玩,还不如说是换了个环境进行交流,无论成都的春色多么美丽、美食多么诱人,都没有我们讨论的话题更令他关注。科学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社会学等话题令我领会到桂教授学者风范,领悟到了作为科学家应该有的思想境界。 当桂教授了解到我正在质疑相对论时,他先是感到十分的失望,并认为我不会成功,劝告我: 不要反对相对论,因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而且还会影响我的氢原子理论获得主流科学家的认同;我的理论如果等到认同,其意义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完全有资格获得最高的科学奖。 对于桂教授的真诚的劝告,我非常感动,感谢了他的好意,但我还是坚持了我的观点。首先我介绍了我对相对论现有物理基础的看法,包括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收缩和变换、运动长杆相对论运动效应测量、相对论多参照系问题,以及我对麦克斯韦方程无需满足相对性原理要求的理解等。听完我的介绍后,他感觉到我讲得很有道理,没有理由能够反驳我的观点。但最后还是对我提出了一条忠告, 现在不要谈相对论的事情,这样才有利于我的观点传播和接受,才有可能获得“诺奖”。 我现在的明智之举是应该将科学网和美国SFN上的有关相对论的博文进行删除或隐藏吗? 但至今我还没有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我研究物理学只是出自于个人的兴趣,写质疑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文章,完全是出自追求物理理论完美性、学术探索的自由性,以及科学竞争的公平性,对于之后是否能够得奖或研究项目的资助,我至今都不太关心。永不停息地追求事物的完美和公平,是我的性格决定的,因为我的星座是处女天枰座,对此我无法抗拒。 按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必将面临无比艰辛和坎坷的道路, 对此我并不惧怕。因为我对在生的荣誉并不十分刻意追求, 只要氢原子最终模型由中国人署名,成为标准知识进入全世界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人人必须掌握, 我就心满意足了。
个人分类: 杂谈|9723 次阅读|38 个评论
概念的"文化限制律"——对逻辑学中所谓"时空限制律"的思考
热度 2 周可真 2012-4-28 13:40
前不久黄荣彬博主曾向我提到 " 时空限制律 " 是否可以被纳入逻辑学的问题,当时我回复说: " 时空限制律 " 大概是个别人新创的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如果用到逻辑学中来标志一个特定的逻辑学规律,其前提应是这个规律已经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支配着人们的思维过程,但是这个规律的内容是怎样呢?我尚未看到相关的论著。 尽管至今尚未看到论述 " 时空限制律 " 的逻辑学论著,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个问题进行哲学思考。 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说,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时空,其运动有其特定的时域与空域。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特定时空及其范围,就是所谓“时空限制 " 。客观世界中一切具体事物及其运动无不具有时空限制,这就是所谓“时空限制律”。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思维运动规律与现实世界的运动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故如果说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现实世界的运动有“时空限制律”的话,那末,作为逻辑学研究对象的人类思维运动也应有“时空限制律”,二者在本质上应该是同一的,只是前者是作为科学规律对现实的人的活动起制约作用,后者是作为逻辑学规律对人的思维活动起制约作用。 当“时空限制律”作为科学规律对现实的人的活动起制约作用时,这个规律要求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把所做的事与它的特定时空条件联系起来,例如,张三作为一位老师要给学生开一次学术讲座,他就首先必须考虑这次学术讲座所必需的时间和场地以及所用时间的长短和所占场地的大小,这种时空条件的考虑不只是涉及到这次学术讲座本身所要占用的时间和场地的安排问题,更涉及到在这个特定的时域和空域范围内张三本人的事务安排、作为听众的学生的事务安排以及学校有关部门的事务安排三个方面的问题,其讲座必须在这三个方面的安排彼此无有冲突的特定时空条件下才能进行,否则,其讲座就不具有可行性。哲学上有所谓“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辩证法常识,在张三开学术讲座这件事情上,所谓“时间、地点 ” 就是指其讲座所必需的时间和场地以及所用时间的长短和所占场地的大小;所谓“条件”就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时域和空域范围内张三本人的事务安排、作为听众的学生的事务安排以及学校有关部门的事务安排彼此无有冲突的情况。张三开学术讲座必须如此“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其他一切人事也都必须这样“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哲学上“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辩证法常识与作为科学规律的“时空限制律”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前者是基于后者并把后者上升为对人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种方法论罢了。 当“时空限制律”作为逻辑学规律对人的思维活动起制约作用时,这个规律要求人们无论使用什么概念,都应把所使用的概念与它的特定时空条件联系起来,例如,要使用“科学”这个概念,首先就必须考虑这个概念的来历及其变化情况,在中国“科学”一词原是“ 科举之学”的意思( 按:如南宋学者陈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有云: “ 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 ),这个意义的科学概念与西方的科学概念是从内涵到外延都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西方的科学概念在德语世界和英语世界也是从内涵到外延都互有差异的两个概念。据 文德尔班说,德语“ wisseschaft ”(科学)一词在涵义上相当于苏格拉底以后的希腊文献里所出现的“哲学”一词,它包含两种“理论意义”:第一种意义是“一般哲学”,指的是“我们认识‘现存’事物的井井有条的思想工作”;第二种意义是“个别哲学”,指的是“特殊科学,在这些特殊科学里我们要研究和认识的是现存事物的个别领域” ;但到 日本学者在明治初期的 1860 年代用日文汉字 “ 科学 ” 来称谓德语的 Wissenschaft 时, “ wisseschaft ”已是指 一切 基于技术训练的分类学问。 日文汉字 “科学”的含义起初只是“分科之学”, 1874 年留学荷兰莱顿大学( Leiden University )的日本留学生西周时懋( NISHIAMANE , 1829-1897 )在《明六杂志》第一次用日文汉字把英语 Science 一词译为“科学”,其含义也是“分科之学”。 1893 年康有为从日本最先引进并使用“科学”一词 ,也是在 “分科之学”的意义上使用 “科学”这个概念的。在 “分科之学”意义上使用 “科学”概念,应该都是受近代德语世界中 Wissenschaft 概念(具有“分类学问”的意义)的影响。 英语 science 一词源于拉丁文的 Scio ,后嬗变为 scientin ,最后成今日写法。 《朗曼现代英语词典》 ( 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 , Longman , 1976 )对 science 的释义是: Knowledge acquired by careful observation, by deduction of the laws which govern changes and conditions, and by testing these deductions by experiment. (意 即:通过认真观察和对支配变化与状态的规律的推论并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些推论所获得的知识。) 显然, science 一词是到了实验科学时代才开始流行起来的。本来, scientin 仅含有“知识”、“学问”之义,其演变为 science 后, science 在 scientin 固有的“系统的知识”(学问)的意义上,更含有“实证之学”和“分科之学”的意义了。正是因为“科学”概念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具有某种特定内涵和外延的“科学”仅适用于某个特定时域和空域,超出了这个时域和空域就不再适用,所以我们在使用“科学”概念时一定要指明我们所使用的“科学”概念是什么时域和空域中的“科学”概念,是近代德语世界中的 Wissenschaft 概念(“分科之学”),还是实验科学时代英语世界中的 science 概念(具有“系统的知识”、“分科之学”、“实证之学”三种意义),抑或现代实证科学阶段英语世界中的 science 概念(通常指自然研究领域中那些具有“系统”、“分科”、“实证”之特点的知识和学问)。在现代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域和空域范围内,使用“科学”概念更要考虑到这个概念在这个时空条件下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和外延,因为中国人向来具有强烈的历史观念,对于科学也是如此,也十分注重科学的历史,相应地在使用科学概念时也总会考虑这个概念能概括历史上的一切科学,所以一般是在“系统的知识”意义上来使用科学概念的。这样的科学概念固然内涵较少,但却能“以简驭繁”,可以用来指称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切有系统的知识,而不管这种知识的具体内容和获取这种知识的具体途径、方法和手段是怎样,这可以说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学概念。 概念的时空 限制其实就是它的文化限制。通常所谓文化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就是指某种文化的特定时空条件,而任何概念都是某种文化中的概念,所以它也不能不受其文化限制而具有特定的时空条件。要让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接受和使用同一个科学概念,这是不切实际的,例如,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怎能要求另一个以德语为母语的人必须在 science 意义上使用 Wissenschaft 呢? 然则,如果说逻辑学中确有一个叫做“时空限制律”的规律的话,那末,在笔者看来,这个规律就是概念的“文化限制律”,即任何概念都是某种文化中的概念,都必受其文化的限制,即必受其文化所规定的思维方式的限制,这种思维方式决定着对某个概念下定义的方式,从而影响到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就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来说,西方的传统思维方式是精确思维,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则是模糊思维。精确思维未必胜过模糊思维,以科学概念为例,如果按精确思维方式来给科学概念下定义,把它界定为“ 自然研究领域中具有系统性、分科性和实证性的知识和学问”,这首先就否定了社会研究领域和思维研究领域中具有系统性、分科性和实证性的知识和学问是“科学”,从而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等等就都是属于“非科学”,如果一定要把它们也都说成是“科学”,它们就都是属于“伪科学”;同时,该科学定义也否定了具有系统性而不具有分科性、实证性的自然哲学是“科学”,而且否定了处于收集材料阶段而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的自然研究是“科学研究”,还否定了自然研究领域中进行跨学科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的交叉学科和边缘科学是“科学”,如果一定要把它们也都说成是“科学”,它们就都是属于“伪科学”;而且这个科学概念所指的对象在将来一定会发生某种新变化,所以这个科学定义肯定将不再适用于未来发生了新变化的对象,而是必须有新的科学概念来代替现在的科学概念,于是今天被纳入科学范畴的知识和学问到将来就不再是属于科学范畴的东西,如果将来有人一定还要把今天的科学仍然说成是“科学”的话,它们就都是属于“伪科学”了。反之,如果 按模糊思维方式来给科学概念下定义,把它界定为“有 系统的知识和学问”,则这个科学定义只是否定了不成系统的知识和学问是“科学”,它可以应对有系统的知识和学问所发生的任何变化,例如,如果它是关于自然研究方面的,则可称为“自然科学”,如果它是关于社会研究方面的,则可称为“社会科学”,如果它是关于思维研究方面的,则可称为“思维科学”,如果它是运用思辨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则可称为“思辨科学”,如果它是运用实证方法来研究的,则可称为“实证科学”,如果它是采用多学科方法来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则可称为“综合科学”,将来有一天,如果它是采取 X 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则可称为“ X 科学”。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仍然呈多元状态而尚未融为一体时,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为其文化所规定的思维方式以及受其思维方式影响的各种概念,而不是以某种文化作为标准文化或文化本体,而要求其他各种文化都必须改造成与这个文化本体相符合的文化,要求其他各民族都必须按由这个文化本体所规定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维,都必须按这种思维方式来给出概念的定义。我们不能指望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会融合成一体,从而人类文化将等齐划一,毫无差别。在人类文化世界,要是真有一天将出现等齐划一的文化,则恐怕不会是人类的幸运,而将会是人类的悲哀。人们根本不应该去追求这样一个令人悲哀的文化世界。只要这个令人悲哀的文化世界尚未出现, 概念的“文化限制律”就仍然存在而必然发生作用。 详见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第 8 页。 参见朱发建:《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从 “ 格致 ” 到 “ 科学 ” 的词义考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4 期),《最早引进“科学”一词的中国人辨析》(《吉首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2 期);孙长远:《科学发展观的 “ 科学 ” 概念之解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2009 年 6 月 30 日第 2 版);苏宁:《中国科学发展历程及现状》(《知识与创新》 2009 年第 8 期)。 相关博文: 《 对“偷换概念”的方舟子之流的独断论做法的理性之批判 》
个人分类: 逻辑学|6516 次阅读|6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概念的种类
rbhuang5907 2012-4-25 22:09
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语词中的专有名词表示单独概念。 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由两个以上的对象所组成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的类。语词中的普通名词表示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外延的多少来进行的,因此,要区别一个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可以通过在概念前面加数量词来进行。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经过组合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不为组成它的个体所具有。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它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 注意:分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体概念,要把这个概念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区分两类关系: “类”与“分子” :事物的类是由若干同类的分子组成的; “集合体”与“个体”:事物的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有机组成的。 区别: ①一个类所具有的属性,它的分子也一定具有;一个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它的个体却不一定具有。 ②可以用反映类的概念来指称类中每一个分子;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不能来指称集合体中任一概念。 ③类概念的外延是类所包含的每一个分子;集合概念的外延只是作为集合体的事物,不是集合体中的个体。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形式”、“成年人”、“有罪”、“金属”等,都是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非形式”、“未成年人”、“无罪”、“非金属”等,都是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 任何概念总是相对于一个特定范围而言,一个概念所相对的特定范围,在逻辑上称为论域。理解一个负概念,必须注意它的论域。在同一论域中,有确定的正概念,就必定有明确的负概念。
14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偷换概念”的方舟子之流的独断论做法的理性之批判
热度 3 周可真 2012-4-24 22:27
科学首先是一种实际的生活活动和生活过程,而且这种活动和过程是发展着的历史活动和历史过程,对于这种历史活动和历史过程需要有一个概念来加以标志,以便人们可以就此对象开展思想交流。这个概念就是向来被人们称作“科学”的概念。现在有人(包括方舟子)要否定那种历史活动和历史过程在一定阶段上所取得的成就,说这些成就是“非科学”的东西,这分明是犯了逻辑学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因为 被他们称作“科学”的概念与向来被人们称作“科学”的概念根本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实际上,当方舟子之流做了“偷换概念”的把戏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和别人就中医与科学的关系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资格了,因为在他们所使用的科学概念和别人所使用的科学概念是两个不同概念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迄今为止,方舟子之流就中医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与那些认为中医也是科学的人们所开展的对话与交流,根本 就是无效对话和无效交流,实际上是在浪费公众的时间和精力! 方舟子之流要用被他们赋予了其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来取代原本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科学概念。按照方舟子之流的科学概念,科学史得重新编写,要把现代以前的所谓“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统统排除出新写的科学史,因为按照他们的科学概念(实际上是现代实证科学),这些所谓的“古代科学”、“近代科学”其实都不是“科学”,而是“非科学”;如果别人定要将这些在方舟子之流看来其实是属于“非科学”的所谓“古代科学”、“近代科学”说成是“科学”,方舟子之流就会把他们所说的“科学”判定为“伪科学”。 方舟子之流明明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其宣称“中医是伪科学”的观点却居然还能得到如此众多人士的支持,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关于中医是否科学或伪科学的问题是很容易得到解决的。只要对“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严格而明确的界定,并且这种界定能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从而整个学术界抛弃原来约定俗成的科学概念而接受新的科学概念,则相关的一切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根本就不会发生现在这样的无谓争论。 方舟子之流,其实就是要整个学术界都接受他们的科学概念,从而要求科学界按照他们的科学概念(现代实证科学)来重写科学史,把原来被纳入科学史的古代阶段和近代阶段改写成“非科学史”,把仍被有些人坚持说成是“科学”的中医纳入“伪科学史”。这些人的做法真是科学界的独断论者! 方舟子之流的做法,使人联想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论及“思辨的哲学”之功用的一段论述,康德说: “ 思辨的哲学者关于有益于公众而非公众所知之学问,即理性之批判,依然具有唯一之权威。......惟有批判能铲除唯物论、定命论、无神论、无信仰、狂信、迷信(此皆能普遍有害于公众者)及观念论、怀疑论(此则主要有害于学派而尚难传达于公众者)等等。.......此批判并不反对理性在其所视为学问之纯粹知识中之独断的进程,盖因此种进程必须常为独断的,即自正确之先天的原理以产生严格之证明是也。其所反对者,仅为独断论,即反对其自以为依据原理纯自(哲学的)概念即能促进纯粹知识,一如理性所久已习行之者;且以为最初无须研讨理性究以何种方法,由何种权利而获有此等概念,即能从事于此等等之专横独断。故独断论乃未经预行批判其自身所有能力之纯粹理性之独断的进程 。”(康德:《纯粹理批判第二版序文》) 方舟子之流的做法之所以为独断论做法,就是因为他们“未经预行批判其自身所有能力之纯粹理性之独断的进程”,即他们在断定“中医是伪科学”之前,未事先对理性在其所视为学问之纯粹知识中之独断“中医是科学”或独断“中医是非科学”或独断“中医是伪科学”的进程进行“理性之批判”,从而未事先对这个进程中因理性的独断而出现的“中医”、“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等等概念进行逻辑学的研讨,由此达到这些概念之明晰规定。对于方舟子之流来说,他们事先根本没有去做这类“理性之批判”的思辨哲学工作,就凭自己独断的科学概念来高调大谈其“中医是伪科学”的个人意见,并欲把他们的个人意见当作无须加以证明的“科学公理”或“科学公设”兜售给公众。这是一种极不负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轻率态度。 相关博文: 《 概念的"文化限制律"——对逻辑学中所谓"时空限制律"的思考 》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452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医批评言论录(三)
热度 6 rbhuang5907 2012-4-23 08:33
最近以来,作为学习逻辑学的作业,进行了多场批评中医学辩论,辩论内容在我的博文或者辩论对手的博文的评论中。有的言论已经放在【最近关于“中医批评”的言论】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560852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560935 。 考虑到应该展示对方观点,所以把对方言论以 蓝色字 显示在这里。 我们面对的 客观世界 只有一个,关于这客观世界的 正确知识体系 也只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观必然是互相排斥的。 关于人类疾病这个客观事物,我们已经有现代医学这个知识体系,现代医学是科学,全人类,不分地域、民族、文化,都接受,是正确的知识体系。中医学是另一个关于人类疾病这个客观事物的知识体系,肯定与现代医学相排斥,是不正确的知识体系,是非科学。而且是中国人的知识体系,并不得到全人类的认同,这也是非科学的特征。 我们设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即中医学号称是科学。凡非科学的号称是科学,就是伪科学,所以,中医学是伪科学。 请反驳。 博主回复(2012-4-22 23:35) : 您的逻辑学我觉着真是还得好好加油学…… 谁告诉你面对的世界只有一个,认知体系就只能有一个?不同的就必然相互排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不知道你能理解么? 一部《红楼梦》,看的角度不同,获得的认知尚且不同。如此的大千世界,更不知道要从多多少少的角度去看,亦罔谈看全。 而且人的经历、智慧各有高低不同,即便看见了,亦未必有那个才智、能力去客观认知、感受。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智障者认识到的世界与你不同,智障者就可以认为你是伪科学么? 真的不理解博主来科学网做什么?是来宣传非科学的吗?“大千世界”是佛国的世界,佛国有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不是科学吧?还有天国,地狱;《红楼梦》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虚拟的世界是主观世界,不是客观世界,文学是非科学吧。 我说的是客观世界,我说的是正确的知识体系,不是不正确的知识体系。正确的知识怎么检验,实证吧。 我学中医11年,自知尚在厅堂门口徘徊,未得深入堂奥。 遇到的挺中医者都有这个论调。有的还要批评者先学上十年中医才有资格来批中医。 因为你学的是玄学,玄学,顾名思义,多玄,那么好学的啊?学上100年也是不会入门的。 望多自掂量,勿再妄揣鄙陋,胡乱非议。既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 “首先,风邪热气和疥虫是从两个角度描述 疥疮 的病因。前者偏于病性,即病邪的性质;后者是从病原学角度来说明致病的生物种类。”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5825do=blogid=538933 医学的发展历程:本能医学 --- 巫医--- 哲学医学--- 科学医学 “风邪热气和疥虫是从两个角度描述 疥疮 的病因”,前者是哲学医学,后者是科学医学。哲学医学对各种疾病的解释也是非常直观、笼统、粗浅的,十分玄妙,难以捉摸,有很大的随意性,无法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是纯粹思辨的产物,在中国,越早的解释被认为越正确。科学的任何判断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实验成功就说明它正确,失败就说明它不正确,科学医学不迷信任何权威,一切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和实验的检验。两相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关于这客观世界的正确知识体系也只能有一个吗? 佛经中盲人摸象的故事知道吗? 在未了解整体事实的时候,就排斥不同观点,这不是科学家的态度。” 用宗教的故事来说科学的事,不觉得很有意思吗?佛国还有三千大千世界呢。不过那不是客观世界。 “关于这客观世界的正确知识体系也只能有一个”不对吗?那你说有几个?N个?无穷个? 认识到“关于这客观世界的正确知识体系也只能有一个”才是科学家的态度。
3820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