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潮汐周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全国7月份降水量11年来最少:关注潮汐周期
杨学祥 2011-8-2 12:08
全国7月份降水量11年来最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2日03:45 京华时报   本报讯 (记者陈荞) 昨天,中国气象局召开例行发布会,介绍7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以及8月上旬天气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月6日到9日,强台风“梅花”将影响江淮东部沿海等区域,并可能北上,对华北地区造成影响。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介绍,今年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22.1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0.7摄氏度,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5.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7%,为近11年来最少。但部分地区如北京、南京等出现强降雨,大大超过历史同期,部分地区出现极端天气,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29个省市区遭受风雹袭击。   陈振林说,8月上旬天气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降水会比较多,江南等地区会有高温闷热天气。6日到9日,预计今年第9号强台风“梅花”将影响我国江淮东部沿海、黄淮东部等地区,台风还可能北上,给华北部分地区带来不利影响。   陈振林同时表示,针对近期发生在温州的动车追尾事故,前天气象局已经和铁道部门就天气问题进行了沟通,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下一步,将和铁道部门加大气象信息的共享,建设天气监测的联动机制以及预警研发等。 http://news.sina.com.cn/c/2011-08-02/034522916169.shtml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 。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和1999年类似
热度 1 杨学祥 2011-7-9 13:42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2011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2011年07月09日 11:58 来源:民政部 近日,民政部、国家减灾办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统计局、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保监会、海洋局、总参作战部、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召开灾情会商会,对2011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2011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2.9亿人次受灾,449人死亡(含森林火灾死亡41人),100人失踪,296.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2552.6万公顷,其中绝收193.2万公顷;房屋倒塌27.4万间,损坏11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420.3亿元。 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总体上看,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灾情接近近年同期平均水平,但局部地区受灾严重,主要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水旱灾害损失重,旱涝急转明显。上半年,我国遭受两次大范围旱灾。冬麦主产区发生秋冬连旱;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出现春夏连旱,群众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入汛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4次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近4成受旱县出现明显的旱涝急转,给救灾准备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上半年洪涝(含山体滑坡泥石流)、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全部自然灾害总损失的36%和34%。二是地震灾害活动频繁,台风登陆相对集中。上半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7次,其中3次发生在西南地区,震级最大的浅源地震为3月10日云南省盈江县5.8级地震,造成25人死亡,17万间房屋倒损。6月份有3个热带风暴在我国大陆集中登陆,为近60年同期最多,但损失较轻,并有效缓解前期的高温天气,增加库塘蓄水。三是低温冷冻灾害损失重大,风雹灾害点多面广。年初,南方地区10余省份先后遭遇4次明显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生低温冷冻灾害,对电力、交通系统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其中贵州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冻雨日数超过10天。风雹灾害集中发生于第二季度,总体损失与近年同期相比损失偏轻,但广东、河北、新疆、甘肃等省(自治区)受灾较重。四是重复受灾严重,人员伤亡集中。上半年,全国2100余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近7成受灾县(市、区)先后遭受两次以上灾害影响,近半数遭受3次以上灾害影响。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和失踪发生区域和时间相对集中。从发生区域看,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5省因灾死亡和失踪总数达324人,占全国总数的近6成;从发生时间看,6月份的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占总数的7成左右。五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受灾突出。上半年,我国气候复杂多变,极端天气事件时有发生。去年10月至今年2月,华北大部、黄淮及江淮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1-5月,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降水量为近60年来同期最少;6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平均降水量创50年来历史同期最大值。受短时强降雨影响,6月份,北京、武汉、长沙等大城市一度遭受严重内涝,交通大范围受阻,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09/c25408-2-3663486315.html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 。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未必是今年旱涝主因:关注潮汐周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1-6-28 09:39
1997年和1998年发生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快速转换,中国在1998年发生了规模最大的洪涝灾害;2009年和2010年发生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快速转换,全球在2010年发生了规模最大的洪涝灾害;11998年和2010年全球温度都达到历史最高;1999年和2011年全球干旱灾害严重。极端灾害频发无法简单地归结为全球变暖,因为还无法找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相关的规律性,全球变暖的模式不能准确地预测旱涝灾害。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全球变暖未必是今年旱涝主因(组图) 来源: 中国网 2011年06月27日10:52 2011年5月13日,美国密西西比州纳奇兹,密西西比河岸上的马克?吐温宾馆被洪水侵袭。 2011年5月25日,美国乔普林市,一位当地居民在寻找被龙卷风夷平的家。 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连降暴雨,遭遇“史上最惨重的自然灾害”。   今年春季,英国经历了二十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这是一位农夫走过他的胡萝卜地。   2011年上半年即将结束。半年间,全球很多地方已经历且仍在经历一些极端天气事件:英国在这个春季发生了二十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先是出现久旱天气,然后出现洪涝灾害;巴基斯坦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灾,数百万人撤离;美国密西西比河出现历史性洪峰,接着亚利桑那州发生迄今最大规模的山火……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极端天气事件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1   气候模型无法解释短期旱涝   今年世界各地确实出现了很多极端天气事件。而在2010年,除南极洲以外的每一个大陆也都发生了破纪录的大洪水。可怕的暴雨淹没了巴基斯坦五分之一的地区,千年不遇的大洪水吞噬了美国纳什维尔,里约热内卢北部的暴风雨导致巴西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山崩灾难。除此之外,法国南部、澳大利亚北部以及斯里兰卡和南非同样爆发大洪水。   于是网上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分析,认为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然而,权威的气候研究专家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至少他们不会忙着下结论。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马丁?赫尔林表示,虽然全球变暖是一个明显的“嫌犯”,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全球变暖要对2011年春季的大旱负责。根据气候变化模型的预测,21世纪末期将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和强降雨,但它们无法解释当前的干旱。他说:“很多极端天气都是自然气候变化,例如热浪和大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国家干旱减灾中心负责人迈克尔?海斯表示,美国南部出现的干旱以及北部的大雨由拉尼娜现象导致。   英国里丁大学的迈克尔?布莱克伯恩表示,导致2010年俄罗斯热浪的喷射性气流同样要为2011年的欧洲干旱负责,不能归咎于全球变暖。伦敦大学学院的马克?桑德斯指出,全球干旱集中现象越发明显,当前的旱情并不罕见。   2   归咎于气候变暖欠说服力   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系主任朱蒂斯?库里表示,人们往往将极端天气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这种做法可能植根于一种需求,即引导公众舆论和政界人士,朝着采取措施遏制气候变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试图将个体极端天气事件或者群体极端天气事件归咎于复杂的气候系统面临极大难度,现在的气候系统处于一种病态,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可能都非常混乱。除了面临极大的难度外,将气候变化归咎于人类活动还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她说:“我认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过于简单化。”   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与天气体系和内部数十年的震荡有关,电脑气候模型对这些因素的模拟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库里说:“任何将个体极端天气事件、一连串的极端天气事件或者极端天气事件的统计数据归因于人类活动影响的结论都无法让我完全信服。要想改进对极端天气事件成因的分析,首先需要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数据库进行大幅改进和扩充。如果将这些事件与自然气候体系――例如厄尔尼诺――联系在一起,我们需要加深对决定极端天气频率和强度的自然气候变化的理解。”   如果希望改进与极端天气事件强度和频率变化有关的气候模型模拟的评估方式,则需要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而后才能得出具有说服力的推论。   3   极端天气折射全球气候变暖   我们不能把一场异常猛烈的暴风雨或者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季看成是气候变化的证据。但是,也许它们意味着我们正亲眼见证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而且它们还会继续出现,天气事件的强度和古怪程度正在不断增强。旱季持续的时间更长。飓风变得更加凶猛。冬季结束后暴风雪仍在继续。历史纪录级别的冰雹从天而降。   虽然没有一次天气事件能够确定无疑地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表示极端天气折射出的就是一个温度不断升高的世界。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资深科学家杰伊?古勒奇表示:“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任何一个都非常引人注目。如果没有海洋中的额外热量,所有这些都不可能发生。我们不能忽视这种联系。”   目前的地球温室气体浓度处于1500万年来的最高值。这些气体捕获热量,使空气和海洋变热。温度升高的海洋产生更多湿气,大气温度升高后则让更多湿气悬在空中。空气中的湿气越多,随后形成的风暴强度越大。当这些超强度天气系统袭击陆地时,它们不仅以普通雨雪的形式出现,同时还会制造飓风、暴风雪和洪水。古勒奇说:“空气中存在大量热带湿气,它们移动到很远的地区,然后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区以充满戏剧性的方式降落。”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数据,2010年和2005年是有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2010年爆发的洪水并不是这一年唯一的极端天气。在俄罗斯,1.5万人死于创纪录的热浪。澳大利亚迎来历史上最炎热的夏季。巴基斯坦也遭受历史上最可怕的热浪袭击。美国东岸降下非比寻常的大雪。   4   拉尼娜厄尔尼诺属自然模式   拉尼娜现象以及由海水升温导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自然模式的一部分。美国缅因州大学气候变化研究所负责人保罗?马耶斯基表示,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就像是人体器官,虽然对整体气候产生影响,但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可能仍易受整个系统的影响。   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未发现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与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导致的变化存在确定性联系。马耶斯基指出,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发生变化。他说:“它们虽然是自然发生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受人类活动影响。”目前,他正对温室气体是否打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自然模式的热量平衡进行研究,热量平衡的打破可能加速和加剧自然天气模式。马耶斯基说:“与过去相比,我们可能更快速并且更大幅度地改变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系统。对于自然产生的系统,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想像。”   如果马耶斯基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在可预见的未来,天气将变得更不稳定,极端天气出现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对于帮助政府预防自然灾害以及灾后重建的部门和机构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坏消息。联合国秘书长减少灾害风险特别代表玛格丽塔?沃斯特朗姆表示:“极端天气越发频繁,强度也越发猛烈,受影响的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5   气候变暖影响天气参数   无论什么时候,一旦发生洪水或者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人们都会问极端天气事件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不幸的是,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现在,天气变化剧烈,极端天气经常出现。确定天气变化趋势需要时间,尤其是在确定地区观测数据缺乏甚至没有观测数据的情况下。之所以将极端天气频现与全球变暖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不断升高的气温以多种方式影响天气参数。极端天气频率变化伴随着全球变暖发生,观测发现已经证明这一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一些变化由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所致。   全球变暖如何影响天气参数?不断升高的气温能够对与天气有关的各种因素产生影响。气温升高会加速蒸散,导致土壤、植物和水体因蒸发蒸腾损失更多水分。这对干旱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造成直接影响。大气温度越高,所含有的水蒸气越多。与40年前相比,大气中的水蒸气数量由于温度升高增加了4%。这种增多加大了极端降雨风险。海平面温度升高导致大气环流和降水发生变化,致使一些地区出现干旱,尤其是在热带。   这些变化并不会自动产生极端天气事件,但能够改变极端天气发出的频率。这就相当于在骰子上面动手脚,让一面更重,进而更有可能摇出确定的点数。具体到全球变暖身上,不断升高的气温提高了极端天气频率。目前,科学家已经观察到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变化。   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全球变暖导致特定的极端天气,但认为全球变暖对天气变化没有任何影响显然大错特错。不断升高的大气和海洋温度对水循环产生一系列影响,这种升高提高了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杨教)来源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Newshoo) http://roll.sohu.com/20110627/n311776071.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川渝黔赣皖等多个南方省市遭遇强降雨:关注潮汐周期
杨学祥 2011-6-18 13:32
川渝黔赣皖等多个南方省市遭遇强降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7日21:4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 连日来持续的强降雨给中国南方的四川、重庆、贵州、江西、安徽等省市带来汛情,各地正采取积极措施防汛抗洪。   记者17日从四川省防汛办获悉,16日20时开始,强降雨袭击四川,多个地方受灾,截至记者发稿时,已造成2人死亡、17人失踪、13人被困。   大暴雨致多处山体溜坍中断成昆铁路后,4趟旅客列车、5000余旅客滞留。记者从成都铁路局了解到,目前铁路部门正全力确保滞留旅客列车的餐饮、医疗服务,列车食品和饮水充足,旅客们均无生命危险,情绪稳定。   17日凌晨开始,重庆西部地区普降雷雨,雨量为大雨到暴雨。截至14时,暴雨已造成重庆6个区县77个镇乡17.99万人、14.25万亩农田受灾。   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信息显示,受暴雨影响,截至14时,重庆城口、开县、巫溪、潼南、垫江等23个区县及重庆主城区的271个乡镇、站点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大足、荣昌8个区县及主城区的46个乡镇、站点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最大累计雨量为荣昌广顺站的182.7毫米。   目前暴雨已造成重庆6个区县77个镇乡的17.99万人、14.25万亩农田受灾,倒塌房屋750间,直接经济总损失1.3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22亿元。目前还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灾情正进一步收集核实中。   灾情发生后,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重庆市防汛抗旱应急专项预案》有关预警及响应启动条件,决定启动全市重大暴雨洪灾(Ⅱ级)预警及应急响应措施,全力应对强降雨天气过程。重庆各区县也启动重大暴雨洪灾(Ⅱ级)预警应急响应。   贵州省气象台根据最新气象资料综合分析,17日下午到18日夜间,贵州中部以北以西地区有明显强降水天气,局部地区有强雷暴和冰雹,北部及西部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较高,最高达3级以上。   6月9日至15日,安徽南部遭遇强降雨,暴雨引发山洪内涝以及泥石流以及滑波等地质灾害,黄山市偏远山区的供电站所和其他电力设施受涝和严重毁坏。黄山市偏远山区先后有142个供电台区、13880户中断供电。   18日晚,江西将迎来又一轮强降雨。由于前期降雨强度大,江河水库水位偏高,土壤含水量饱和;水利工程设施受洪水冲击出现一些险情,抵御洪水能力降低,尤其是赣北局部将重复受灾,因此江西防汛形势更加严峻。   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介绍,据初步统计,上一轮自14日开始的强降雨,已造成江西44个县市483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61.95万人。江西各地紧急转移人口23.69万人,直接经济总损失超过40亿元。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17/214022660862.shtml 2011年6月潮汐组合:日本余震进入太阳潮调整期 杨学祥 2011年6-7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6月是第一个弱潮汐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地球转速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容易激发突发事件。 潮汐组合A:2011年6月2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39111度,两者强叠加,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北回归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加快,潮汐南北震荡最强,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潮汐组合B:2011年6月9日为上弦,日月小潮,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15度,1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C:6月16日为日月大潮,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39570度, 两者强叠加,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北回归线,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6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 000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E:6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39683度,太阳在北回归线附近,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日月大潮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靠近,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和地球自转加速,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3月21日春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6月22日夏至,太阳在北回归线,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日本9级地震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6月进入余震太阳潮调整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海啸,在3个月后,2005年3月29日发生8.5级余震。天文背景是:12月22日冬至,太阳在南回归线,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3月21日春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见附件)。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0968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专家称须防旱涝急转 2011-6-2 11:13 专家称须防旱涝急转 我在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指出,根据潮汐11年周期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1999年灾害旱灾居首,涝灾其次。 2010年发生了小于1998年的长江流域洪水,2011年发生了大于1999年的旱灾。2011年6-7月为弱潮汐时期,8-11月为强潮汐时期,与1998年相近。在弱潮汐时期,降雨云系定留在一定地区造成涝灾的可能性大,旱涝不均严重。夏末秋初的强潮汐可能导致多雨。 最近,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要预防旱涝急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5077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北呈现南涝北旱格局 39县市依然重度干旱:关注1999
杨学祥 2011-6-14 11:04
湖北呈现南涝北旱格局 39县市依然重度干旱(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4日00:21 中国新闻网 6月13日,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刘洞镇的一处水库,一只螃蟹因干涸而死。新华社发 曹忠宏 摄 6月13日,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刘洞镇,丹江河水流变小,河床已经部分干裂。新华社发 曹忠宏 摄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刘洞镇,河床已经部分干裂。新华社发 曹忠宏 摄   中新社武汉6月13日电 (丁喆 张芹)武汉区域气候中心13日发布气象干旱综合指数显示,6月上旬湖北降雨分布不均,鄂东南暴雨致20多人死亡,而鄂西北旱情却仍在持续,湖北39个县市依然处于中度以上气象干旱。未来三天湖北将有一次强降水天气发生,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或将引发局地洪涝灾害。   6月以来,湖北先后经历两次较为明显的降雨过程。其中,黄石、鄂州、咸宁3市累计降雨量达到100—280毫米,黄冈、恩施、荆州、武汉、孝感等5市州27个县(市、区)累计降雨50—100毫米,为中稻移栽提供较好水源,农业旱情基本得到解除。   然而,降雨较少的鄂西北、三峡河谷、江汉平原西部却持续“喊渴”,维持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监测表明,2010年11月1日至今,鄂西北累计雨量仅100—200毫米。截至目前,湖北还有39个县市处于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其中重旱县市6个、特旱县市21个。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区域主要集中在鄂西北、三峡河谷、江汉平原西部。   气象部门表示,13日起,湖北将迎来入梅后的第二轮暴雨,此番降雨将较前期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预计过程累计雨量鄂西北10—30毫米,鄂西南、江汉平原北部、鄂东北40—80毫米,其他地区80—150毫米,局部200毫米左右,可以说是今年以来湖北最强暴雨。   降雨过后,三峡河谷、江汉平原旱情将基本解除,鄂西北重度以上气象干旱仍将存在。专家建议,鄂西北地区应继续做好抗旱工作,而位于降雨中心的鄂东南地区则需注意防渍防涝,加强防御强降水可能造成的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完) http://news.sina.com.cn/c/p/2011-06-14/002122633554.shtml 专家称须防旱涝急转 2011-6-2 11:13 专家称须防旱涝急转 我在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指出,根据潮汐11年周期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1999年灾害旱灾居首,涝灾其次。 2010年发生了小于1998年的长江流域洪水,2011年发生了大于1999年的旱灾。2011年6-7月为弱潮汐时期,8-11月为强潮汐时期,与1998年相近。在弱潮汐时期,降雨云系定留在一定地区造成涝灾的可能性大,旱涝不均严重。夏末秋初的强潮汐可能导致多雨。 最近,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要预防旱涝急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5077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可能经历三百年来最严酷寒冬
杨学祥 2011-1-4 07:14
英国可能经历三百年来最严酷寒冬 杨学祥,杨冬红 中新网 12 月 30 日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各地连日来遭遇狂风暴雪等恶劣天气侵袭。气象部门称,今年可能是当地 300 年来最为严酷的寒冬,并且预计未来的情况还将更为糟糕。气象部门发布数据称,英国 2010 年 12 月份的平均气温仅为零下 1 度,比常年同期低了近 6 度。预报员还称,英国正在经历的这段小冰河期可能还将持续到明年 3 月中旬。上一次有气象记录的寒冬发生在 1683-1684 年,当时,连泰晤士河都被冰封。气象预报员布莱恩加兹表示:一整月温度都在零度以下十分不寻常,上次发生这种现象还要追溯到 1986 年的 2 月 。 我们在 2010 年 5 月 18 日指出,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 9 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如果 2010-2011 年真拉尼娜发生, 2009-2010 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 我在 2010 年 10 月 9 日指出,从 15 至 17 世纪的 200 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周期为 1800 年。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 300 年)。因此,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 15-17 世纪小冰期距今只有 400-600 年,根据潮汐调温 1800 年周期, 3100 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 。 除了 11 年和 22 年周期外,太阳黑子还有约 200 年的变化周期,通常称之为延长极小期。从公元 850 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五次之多(以前查到四个,刚刚又查到一个,与潮汐高潮的一一对应令人激动),它们分别是: 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10-1080 ) 沃尔夫极小期 ( Wolf minimum ) ( 1270-1350 ) 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1520) 蒙德极小期 (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 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 (1787 1843) 21 世纪极小期 ( 21th Century Minimum ) (2007-20??) 潮汐有 1.1 、 2.2 、 10 、 11 、 18.6 、 22 、 55 、 60 、 178 、 200 、 220 、 1800 年周期,自公元 1000 年以来,相应潮汐高潮年为 1062 、 1264 、 1425 、 1629 、 1770 、 1974 年,其中 1425 年达到最大值,与 15-17 世纪小冰期气候相对应 。 1062-1974 年的潮汐曲线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与相反的气温变化趋势相对应。其中, 1062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10-1080 )和 11 世纪气候变冷、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3-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 5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中国气候学家竺可桢先生描述了几个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它们同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10-1080 );沃尔夫极小期 ( Wolf minimum ) (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1520) ;蒙德极小期 (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1843) 相当吻合。 1961 年竺可桢先生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学术论文,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他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 1972 年竺可桢先生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学术论文。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 2 ℃,一月温度约 3 5 ℃;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 1 2 ℃,每次波的周期,历时约 400 年至 800 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 1000 年、公元 400 年、 1200 年和 1700 年;在每一 400 年至 800 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 50 100 年的小循环,温度变动的幅度 0.5 1 ℃;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小变动的原则与大气环流活动有关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 178 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2009 年科学家称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最近太阳异常安静,太阳黑子的数量几乎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黑子数量都更少,而且磁场更加微弱。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太阳异常安静,太阳黑子的数量几乎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黑子数量都更少,而且磁场更加微弱。据美国宇航局说,最近几个月太阳黑子的数量是自 1913 年以来最低的时候。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 19 世纪初太阳也出现过类似的平静期。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 1913 年的太阳活动情况或者 200 年前出现的道尔顿最小值 (Dalton Minimum) 的一次重复。 17 世纪太阳最不活跃。科罗拉多大学大气和空间物理学实验室的汤姆 ? 伍兹表示,太阳最不活跃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全球温度下降大约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华氏度 。 根据潮汐的 1800 年周期,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 300 年),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 15-17 世纪小冰期距今只有 400-600 年,根据潮汐调温 1800 年周期,全球变暖至少能持续到 3100 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这符合大多数科学家关于全球变暖总趋势的证据和预测。 根据潮汐 200 年准周期, 1974 年出现了一次潮汐小高峰,并伴随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低温期,但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 200 年周期的低谷在 2007 年开始,使低温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止(人为的温室效应是重要原因,变暖大趋势是根本原因)。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第五次低值有可能与 1974 年的潮汐高峰配合,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规模比前一次降温幅度要小得多。这是千年极寒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的主要原因。千年极寒变百年,这是有据可查的 。 根据潮汐准 60 年周期, 2000-2035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在冷位相时期内,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 。准 60 年规模的低温发生的几率最大,与去年的冬季低温水平持平。 出于同一个变化机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潮汐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有许多共同的变化周期,准 60 年、准 200 年、 1500-1800 年周期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表明,千年极寒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二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变小;准 60 年极寒发生的几率很大,与去年规模相当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 200 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2007 年以来,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 。与 1974 年的潮汐高潮和全球低温相比,时间滞后 33 年,能否引发相应的寒潮值得关注。 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潮汐强度处于下降阶段, 1974 年的潮汐强度小于 1425 、 1264 、 1629 、 1770 、 1062 年(按由强而弱循序排列);其二,以前的数据特征是强潮汐年与太阳黑子极小期开始时间间隔超前不超过 17 年,最后一次却超前 33 年。这会降低寒潮的强度和发生几率。 英国各地连日来遭遇狂风暴雪等恶劣天气侵袭。英国气象部门称,今年可能是当地 300 年来最为严酷的寒冬。气象部门发布数据称,英国 2010 年 12 月份的平均气温仅为零下 1 度,比常年同期低了近 6 度。预报员还称,英国正在经历的这段小冰河期可能还将持续到明年 3 月中旬。上一次有气象记录的寒冬发生在 1683-1684 年,当时,连泰晤士河都被冰封。 英国严寒为欧洲极寒的百年周期提供了证据。 参考文献 1. 气象部门称英国可能经历 300 年来最严酷寒冬。 2010 年 12 月 30 日 09:19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10-12-30/091921733154.shtml 2. 杨学祥。关注 2010 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 年 05 月 18 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5/1813437483113.shtml 3. 杨学祥。今冬遭遇极寒的可能性有多大:潮汐 1800 和 55 年周期。发表于 2010-10-9 8:08:5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249 4.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5. 杨学祥。千年极寒变百年:准 200 年气候变冷周期。发表于 2010-10-15 8:59: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0742 6. 杨学祥。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对比。发表于 2010-10-16 6:24:0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737 7. 秋凌。科学家称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时间 :2009-04-05 09:52 来源 : 新浪科技。 http://www.sciam.com.cn/html/tianwen/xingyumichen/2009/0405/3689.html 8.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9.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 2010-01-12 文汇报。 12 版: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10. 杨学祥。千年一遇低温和能量守恒:冷静分析。发表于 2010-10-9 11:5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35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11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国可能经历300年来最严酷寒冬:百年极寒将被证实
杨学祥 2011-1-4 03:26
气象部门称英国可能经历300年来最严酷寒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0日09:19 中国新闻网 英国各地连日来遭遇狂风暴雪等恶劣天气侵袭。 喷泉结冰   中新网12月30日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各地连日来遭遇狂风暴雪等恶劣天气侵袭。气象部门称,今年可能是当地300年来最为严酷的寒冬,并且预计未来的情况还将更为糟糕。   气象部门发布数据称,英国2010年12月份的平均气温仅为零下1度,比常年同期低了近6度。预报员还称,英国正在经历的这段小冰河期可能还将持续到明年3月中旬。上一次有气象记录的寒冬发生在1683-1684年,当时,连泰晤士河都被冰封。   气象预报员布莱恩加兹表示:一整月温度都在零度以下十分不寻常,上次发生这种现象还要追溯到1986年的2月。 http://news.sina.com.cn/w/2010-12-30/091921733154.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0-15 8:59:15 千年极寒变百年:准200年气候变冷周期 千年极寒变百年:准 200 年气候变冷周期 杨学祥 最近一段时间,千年极寒的概念在网上大量出现,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 12 日表示,虽然欧洲今年冬季将出现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但需防范我国冬季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冷害。给公众一个科学的说法,准确预测今年低温的程度,这是科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和义务。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最近指出,关于千年极寒的说法,波兰学者的预测其理由并不能站住脚。 千年极寒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不可信的,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 1 】。 我们在 2010 年 5 月 18 日 和 25 日指出,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 9 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如果 2010-2011 年真拉尼娜发生, 2009-2010 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2-4 】。 我在 2010 年 10 月 9 日 指出,从 15 至 17 世纪的 200 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周期为 1800 年。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 300 年)。因此, 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 15-17 世纪小冰期距今只有 400-600 年,根据潮汐调温 1800 年周期, 3100 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 2 , 5 】。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 Dalton Minimum (1787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 5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 178 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2009 年科学家称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最近太阳异常安静,太阳黑子的数量几乎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黑子数量都更少,而且磁场更加微弱。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太阳异常安静,太阳黑子的数量几乎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黑子数量都更少,而且磁场更加微弱。据美国宇航局说,最近几个月太阳黑子的数量是自 1913 年以来最低的时候。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 19 世纪初太阳也出现过类似的平静期。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 1913 年的太阳活动情况或者 200 年前出现的道尔顿最小值 (Dalton Minimum) 的一次重复。 17 世纪太阳最不活跃。科罗拉多大学大气和空间物理学实验室的汤姆 ? 伍兹表示,太阳最不活跃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全球温度下降大约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华氏度【 6 】。 根据潮汐的 1800 年周期,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 300 年),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 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 15-17 世纪小冰期距今只有 400-600 年,根据潮汐调温 1800 年周期,全球变暖至少能持续到 3100 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 2 】。这符合大多数科学家关于全球变暖总趋势的证据和预测。 根据潮汐 200 年准周期, 1974 年出现了一次潮汐小高峰,并伴随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低温期,但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 200 年周期的低谷在 2007 年开始,使低温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止(人为的温室效应是重要原因,变暖大趋势是根本原因)。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第五次低值有可能与 1974 年的潮汐高峰配合,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规模比前一次降温幅度要小得多。这是千年极寒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的主要原因。千年极寒变百年,这是有据可查的。 根据潮汐准 60 年周期, 2000-2035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在冷位相时期内,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 7-9 】。准 60 年规模的低温发生的几率最大,与去年的冬季低温水平持平。 出于同一个变化机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潮汐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有许多共同的变化周期,准 60 年、准 200 年、 1500-1800 年周期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表明,千年极寒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二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变小;准 60 年极寒发生的几率很大,与去年规模相当。 参考文献 1. 王晨。气候专家:千年极寒论无科学依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发布时间: 2010 年 10 月 11 日 19:08:00 http://www.cma.gov.cn/qxxw/xw/201010/t20101011_79539.html 2. 杨学祥。今冬遭遇极寒的可能性有多大:潮汐 1800 和 55 年周期。发表于 2010-10-9 8:08:5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249 3. 杨学祥。关注 2010 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 年 05 月 18 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5/1813437483113.shtml 4.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5. 杨学祥。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 300 年补充图件。发表于 2010-9-19 9:06:2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48 6. 秋凌。科学家称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时间 :2009-04-05 09:52 来源 : 新浪科技。 http://www.sciam.com.cn/html/tianwen/xingyumichen/2009/0405/3689.html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 2010-01-12 文汇报。 12 版: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9. 杨学祥。千年一遇低温和能量守恒:冷静分析。发表于 2010-10-9 11:5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351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9-19 9:06:28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补充图件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 补充图件 图2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47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7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行星作用新解:太阳黑子和潮汐周期对比
杨学祥 2010-11-4 10:52
杨学祥,杨冬红。 行星作用新解:太阳黑子和潮汐周期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0 年 11 月 3 日 http://sousuo.gov.cn/gw_js/cn/detail/detail.jsp?recordno=617searchword=url_id%3D133906564sortfield=-fetch_datechannelid=3002licensecode=2164260887.1288204322.1outlinepage=%2Fgw_js%2Fcn%2Fjs%2Fwz_outline.jspdetailpage=%2Fgw_js%2Fcn%2Fdetail%2Fdetail.jspsep=%3Bfenlei=0page=1prepage=10searchtype=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冬遭遇“极寒”的可能性有多大:潮汐1800和55年周期
杨学祥 2010-10-9 08:08
我们在 2010 年 5 月 18 日 和 25 日指出,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 9 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如果 2010-2011 年真拉尼娜发生, 2009-2010 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1 , 2 】。 全球低温严寒证据正在接踵而来。据扬子晚报 2010 年 10 月 7 日 报道,北半球拉响极端寒冬警报 中国可能难以幸免【 3 】。 今年夏天,罕见的高温袭击北半球,从美东、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 130 年来最热的夏天,但入冬后气温开始骤降,北半球气温可能要比往年偏低。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将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这种异常气候与干扰大洋暖流活动的拉尼娜现象有关。 波兰科学家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形态,是因为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减缓所致。这股洋流是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要角之一,但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剩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其中和极地南下冷空气的效用,而且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3】。 1800年小冰期周期与潮汐变化有关 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8】。潮汐还有2.2、11、22、55年周期变化。 因此,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15-17世纪小冰期距今只有400-600年,根据潮汐调温1800年周期,3100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频发预测 2008 年初中国南方的低温冻灾被称为 50 年一遇的突发灾害,在严重的灾害损失面前,有人可能心存侥幸,以为 50 年后才能再次遇到同样的灾害,丧失了预防灾害再次发生的警惕性。这是非常危险的。根据历史规律,未来 30 年内低温冻害频发。 研究表明,中国严重的低温冻灾集中在 20-30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而在 20-30 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低温冻害的强度较小。 50 年前的 1954 年 12 月至 1955 年 12 月湖南严重冻灾发生在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8 年初南方的低温冻灾发生在 2000-2035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间间隔 53 年。 统计表明: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如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 1954 年 12 月 15 日 至 1955 年 1 月 21 日 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 1964 年 2 月 8 日 -26 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 1977 年 1 月 21 日 ,湖南雨雪日数持续 10 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 -10 ℃ 至 -18 ℃ ,且以武汉的 -18.1 ℃ 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根据中国北方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08-2009 年、 2011 年、 2015 年、 2018-2019 年是预测的厄尔尼诺年,因而是可能的北方严重低温冷害年。 依照 1952-2008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表,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1977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次数为 5 次,即平均 5 年发生一次;而 1985-2007 年期间一次也没有发生。综合考虑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数据,上次冷位相期间中国平均每 4 年发生一次严重低温冻害。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次数为共 7 次, 1955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 1957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 1964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 1969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 1972 年(厄尔尼诺年)、 1977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低值年)、 1984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相对拉马德雷冷位相滞后 8-9 年。 1946-1976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从 1955 年到 1984 年,开始时间后延了 9 年,结束时间后延了 8 年;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从 2008 年开始,开始时间后延了 8 年,依照规律,结束时间也应后延 8 年。这对预测今后低温冻灾有借鉴意义:未来 30 年中国低温冻灾可能频发。 根据统计规律,本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的预测和预防形势严峻,低估或忽视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7 】。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 2010 年 9 月 15 日 ( 北京时间 ) 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 20 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 2016 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 17 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在 1645 年至 1715 年间,太阳黑子一直呈失踪状态,这一时期被称为蒙德极小值。而该现象发生时,整个欧洲正在经历持续了数十年的低温小冰河期【 9 】。 我在 2004 年 5 月 27 日 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2010-2011 年冬季的严寒与 2008 年以来太阳黑子谷年的异常低值有关。 2008 年初中国南方罕见的冰雪冻灾, 2009-2010 年冬季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 2010 年北半球高温和南半球低温,都表明全球气候冷暖的变迁不是单向的,异常变暖之后,会有异常变冷出现。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 1 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 50 年内上升 7 摄氏度 ,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9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今年 9 至 10 月份北半球可能会迎来拉尼娜事件。发表于 2010-5-25 8:0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8310 2. 杨学祥。关注 2010 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 年 05 月 18 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5/1813437483113.shtml 3. 宋世锋。北半球拉响极端寒冬警报 中国可能难以幸免 ( 图 ) 。 2010-10-07 03:11:00  来源 : 扬子晚报 ( 南京 ) 。 http://news.163.com/10/1007/03/6IC3METU00014AED.html 4. 杨学祥。防灾不能心存侥幸:未来 30 年内低温冻害频发。 2008-02-24 14:42 科学网论坛。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6764.aspx 5. 杨冬红,杨学祥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国低温冻害频发 .  上传日期: 2008-2-28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34.htm 6.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 2010-01-12 来源:文汇报。 12 版: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8.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9. 杨学祥 . 2016 年太阳黑子将消失 气候变冷学说风靡全球 . 发表于 2010-9-21 2:55:0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5144 附件: 今冬遭遇极寒的可能性有多大? 来源: 辽沈晚报 关键字:最低气温;奥伊米亚康;极端天气;大洪水;1933年 作者:王琳 范欣 杨静 杨帆 2010-10-09 06:49   有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将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千年极寒,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   而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我国是否将接受千年极寒的考验?我们的这个冬天将有多寒冷?本报记者采访的国家气象方面多位专家出言谨慎:无法预测这一极端天气对中国的影响,也没有任何可考价值信息显示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2010年,世界各地频现极端天气,问号已经不单停留在《2012》电影中那可怕的预言。在这样一个背景,讨论单一的导致原因已经失去意义,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所说,应当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注意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民生工程建设以及加强民众自救常识宣传。   世界极端天气气候成常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早在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的最新评估报告中就表明:过去50年中,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强降雨、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一语成谶。   2010年的第四天,韩国首尔遭遇73年最大降雪,本次降雪从当日清晨5时开始,首尔地区积雪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就达到了7.5厘米,到下午2时达到28.5厘米,是自1937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模降雪。   而在早些时候,印度1月2日在24小时内,至少有30人因寒冷天气死亡。同时遭遇寒流的国家波及孟加拉国、美国、英国、波兰等。瑞典气象部门公布的数据,北部西博滕省的海马万地区1月6日凌晨的气温降至零下38.8℃,创瑞典入冬以来最低纪录。   大气环流异常是罪魁祸首?   在翻看2010年各国有关极端天气报道中,几乎每个月都至少有一个打破纪录的极端天气,而被打破的纪录也均在50年以上。   俄罗斯的热浪引发森林大火,巴基斯坦大洪水,中国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持续北方到西部的异常强降水,极端事件接二连三,在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看来,这些事件实际是有某种联系的,气候变暖是个大背景,但不主张把气候变暖作为直接原因来理解,更大的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曾表示,大气环流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等交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大陆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特定的、异常的大气环流格局,就产生了极端的天气灾害。   也有专家指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   中国极寒可能性多大?   印象中极寒天气最可能出现在北方,《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出现最早的极端最低气温是1970年1月份发生的-38.1℃,但1931年1月份曾出现过-41.4℃,这是哈尔滨有观测以来的最低纪录,但也远不是中国的极端最低气温。大兴安岭的免渡河在1922年1月16日曾观测到-50.1℃的温度,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记录中的最低值。   那么,对千年极寒可能登陆中国的猜测到底可能性有多大?多名专家均出言谨慎,拒谈猜测和影响。其实早在今年8月份,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曾表示,从前期气象灾害特点看,今年我国天气气候极端异常。无论是入汛以来,华南、江南地区连遭14轮暴雨袭击;7月,北方地区连遭5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北方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超历史同期;特别是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都表明当前我国天气气候的异常性。   那时矫梅燕便称,就目前气候状况来看,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现低温现象。   极端天气频袭辽宁   10月,对于辽宁来说,正是秋季与冬季的分水岭。每到这时,冬季是否寒冷的猜测就会成为人们讨论的重要问题。在经历了2009-2010年漫长的冬季和今夏漫长的汛期后,人们似乎对今年冬季的天气格外关注,甚至有很多人相信2010年的冬天又将是一段漫长、严寒的日子。   虽然还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持,但从之前的气象现象,也许我们可以感受到今年严冬的气息。   2009年10月19日,辽宁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冬天,比常年提前1天。虽然提前这一天并不起眼,但这个冬天却足以让辽宁人印象深刻入冬10天后,辽宁就迎来第一波寒潮;最冷的隆冬时节达到55天,足足比常年多出21天;直到3月下旬,冬天仍未结束,但大范围降雪次数已经达到16次,并且仍然保持着平均4天一场雪的频率,成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大范围降雪次数第二多的年份,仅次于1965年。   入夏以来,辽宁又经历了6轮强降雨天气。铁岭阿吉、抚顺、沈阳、大连、丹东等地都曾出现过一级暴雨。8月20日,鸭绿江水位陡然猛涨,50个小时内流量达28000立方米/秒,创1995年以来最高纪录,成为建国以来鸭绿江第二大洪水。   沈阳供暖提早应对   越是临近冬天,大家越是关注供暖。特别是一旦遇上严寒天气,供暖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百姓的切身利益。   昨日,记者从沈阳市房产局了解到,沈阳市及各区近日召开多次会议,安排部署供热工作。沈阳市要求各区尽快制定完善应对严寒天气的供暖应急预案,调配好人员和物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用户室温达标。   10月7日,沈阳市政府召开了今年第四次供热工作动员会,要求各区(县)、开发区政府、各供热单位要认真做好试运行工作,10月21日至25日供热系统进行冷态试运行,10月26日至31日供热系统进行热态试运行。各供热单位要通过冷、热态试运行,提前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确保11月1日全市热源开栓率达到100%,用户室温达到18℃。   沈阳市提出,今冬采暖期,全市供热质量要大幅度提高,供热投诉要大幅度下降。特别是规模以上供热企业,必须高质量完成供热准备工作,要在供热试运行、煤炭进场、依法依规收费、制订应急预案等方面做出表率,确保供热准备工作万无一失,在全市供热工作中发挥出示范作用,在群众当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各区要在开栓前组织对辖区内供热单位的三修、储煤、收费等准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全方位排查,重点排查可能影响按时开栓的供热问题,特别是对于在上一采暖期投诉量大、投诉率高的供热单位,要重点关注。   同时,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房产局将对各区和供热单位的准备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开栓前,按照绩效考评工作的要求,对各区供热准备工作进行一次排名。在今冬采暖期,沈阳市还将按照省里的要求,开展供热企业的评比活动。   沈阳酝酿低温补助   沈阳已经有了设置低温补助的想法。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但单位可以根据情况为员工发放这方面的福利待遇。   昨日,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部门对低温补助作出了这样的回应。   2009年1月,由于部分地区连续遭遇-10℃的罕见低温天气,英国数百万名相关弱势群体领取了低温补助。   这几年气候异常,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超低温的天气,有的地方还创造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温度记录。虽然国家有规定在气温超过40℃的时候可以不用上班,但对低温好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样,对于低温补助也没有相关的法规。   天热了,职工可以得到高温补助。那么天冷了,能有低温补助吗?目前,全国相关的法规只有一个1960年的《防暑降温办法暂行条例》。而因为时间太久、操作性差,早已经名存实亡了。近几年来,有关低温补助的呼声在民间不断涌起。   低温补助是否能以明文规定出台?昨日,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目前还没有关于低温补助的相关规定。但沈阳已经有设置低温补助的想法,还需要具体逐步实施。   对于在没有明确规定之前,职工如何保证在低温工作下的权益。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不排除有些单位为员工发放这些方面的福利待遇。   新闻延伸   世界最冷的地方:南极洲   人们通常认为,北方的天气会比南方冷,而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既不在北半球,也不在北极,而是在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下。 1967年,挪威科学家曾在那里测到-94.5℃的最低气温。相比之下,在有人居住的大陆上,冬季北半球最冷的地方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地区。这个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1月平均气温达到-48℃;维尔霍扬斯克1892年观测到-68℃的极端最低气温,奥伊米亚康的极端最低气温是1933年观测到的-78℃。   中国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   我国有观测记录的最冷的地方要数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 1969年2月13日,该地最低气温达到-52.3℃,成为我国最低气温纪录的保持者。   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国最冷的地方应该在青藏高原,应该在西藏。可是西藏最冷的那曲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也只有-41.2℃;拉萨只有-16.5℃。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夏天是冷源,而冬天又称为热源。但如果在喜马拉雅山顶峰进行常年观测,肯定会出现中国的最低气温。   辽宁最冷的地方:铁岭西丰县   辽宁最冷的地方是位于最东北的铁岭西丰县。2001年1月13日,西丰最低气温达到-43.4℃,成为辽宁最低气温纪录。   记者 王琳 范欣 杨静 杨帆  责任编辑:李淼川 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tjwy/201010/t20101009_2007358.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补充图件
杨学祥 2010-9-19 09:06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 补充图件 图2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2000 年 4 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 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 水带 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 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300年),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见图1- 2 ) 。 图 1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根据图 2.1 所示,潮汐高潮在公元前 398 年和 53 年、公元 1425 年和 1629 年、 3107 年和 3452 年达到极大值,在公元 538 年、 2337-2540 年达到极小值,形成 1800 年变化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所以,潮汐还有200、60年变化周期。 参考文献 Charles D Keeling,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21 ( 3 ): 1023-1027 全球升温还将持续300年(图) http://news.163.com/10/0919/04/6GTTDII500014AED.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3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
杨学祥 2010-9-19 08:29
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 杨学祥 2000 年 4 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 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 水带 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 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300年),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见图 2.1 ) 。 图 1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根据图 2.1 所示,潮汐高潮在公元前 398 年和 53 年、公元 1425 年和 1629 年、 3107 年和 3452 年达到极大值,在公元 538 年、 2337-2540 年达到极小值,形成 1800 年变化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所以,潮汐还有200、60年变化周期。 参考文献 Charles D Keeling,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21 ( 3 ): 1023-1027 全球升温还将持续300年(图) 2010-09-19 04:36:00 来源: 南京日报 (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当今地球环境正发生剧烈变化,世界各地地震频发、自然灾害不断、气候变化异常昨天是全国科普日,由省科协、中科院南京分院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高端科学论坛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行。中国地震局物理研究所所长、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气象学家丁一汇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地层古生物学家陈旭院士分别从地震、气候和地质历史环境变化三方面向人类生存提出忠告。   关于地震   人类活动已强大到足以影响地震发生   最近两年,世界各地地震频发,地球活动是否进入了活跃期?陈运泰院士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说,根据近一个多世纪来关于地震活动的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7至8级地震的发生频率为每年4至7个,这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规律,最近20年来,整个规律没有被打破,地震发生的频率甚至还偏少于平均值。因此,目前还无法判断地球活动是否进入异常活跃期。   大地震发生是否与人类活动影响地球环境有关?陈运泰院士表示,从理论上讲,人类活动现在已经强大到在一些情况下影响地震的发生。   他举例说,如果在某处修筑水坝蓄水,水坝本身的重量会引起地下应力的重新调整,再往水库里蓄水,水体的重量也将影响地下应力的变化,这些变化极有可能触发一次大地震。更重要的是水库修在岩石上,岩石内部都有裂隙,蓄水后水就会顺着裂隙向下渗透,直接导致岩石断层间摩擦的减少,这也可能触发地震。当然,并不是人类在所有地方修筑水坝都可能引发地震,还要看当地的地质情况,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于气候   全球升温从蒸汽机发明后真正开始,还要持续300年   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丁一汇院士在报告中用翔实、科学的数据和分析,论证了上述观点。   丁一汇说,全球升温,是从1750年,也就是蒸汽机发明后真正开始的。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开始使用化石燃料,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多。科学研究显示,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中国位于全球升温最明显的区域,平均气温上升了0.78℃。   地球上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由正常状态下的最高280PPM(百万分比)骤升到了390PPM。并且,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在以每年1.8个PPM的速度递增,照这个速度,只需要30多年,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就将达到危险临界值420PPM。丁一汇说,因此,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即便二氧化碳控制住了,也只起到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由于海洋中储存了大量热能,释放和排放需要持续几百上千年,因此,未来300年,全球升温的趋势不会变,只是升温幅度会比现在明显放缓。   关于生物灭绝   不珍惜环境,人类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物种   地球演变为现今这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最大的功臣就是二氧化碳。陈旭院士说,地球已历经46亿年,在前30亿年的混沌世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过90%,人类无法生存。10亿年前,当地球上渐渐形成海陆分布,气候冷暖,二氧化碳也慢慢发生着变化。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渐渐稀释至3%,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球就诞生了。   但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过度排放二氧化碳造成了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陈旭说,地球的生命演化史中,经历过5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都与环境急剧变化有关。当前,学术界有人提出,人类正导演第6次生物大灭绝。事实上,环境变化已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现在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已经比地质记录上能看到的自然背景下的灭绝率快1001000倍。   虽然,第6次生物灭绝也不会突然发生,也许将经历几十万年,但人类一定要重视它,自觉地保护自然,减少环境破坏,那么生物灭绝的过程仍然有可能放缓或停止。否则,人类很可能成为地球上下一个被淘汰的物种。陈旭说。   本报通讯员 陈孝政 本报记者 张璐   科普日活动中,孩子们对运用太阳能烧水的小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本报记者 杜文双摄 (本文来源: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 http://news.163.com/10/0919/04/6GTTDII500014AED.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世纪中国7大江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年份
杨学祥 2010-8-1 18:06
20 世纪中国 7 大江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年份 杨学祥 据《中国水灾年表》记载, 1975 年淮河上游支流洪汝、沙颍河发生特大水灾,板桥、石漫滩 2 座大型水库溃坝,冲毁房屋 560 万间,淹死 26000 人,京广铁路中断行车 18 天。嘉陵江下游 10 月发生自 1939 年有实测记录以第 2 位大洪水。学者施一公的《 1975 年的驻马店洪水》就发生在这一年。 研究表明,大洪水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球轨道、太阳活动、月球和行星轨道密切相关【 1 , 2 】。 表 1 20 世纪中国 7 大江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年份(据高庆华 等, 1999 【 2 】) 流域 黄河 淮河 海河 长江 珠江 松花江 辽河 1911-20 1917 1915 1921-30 1921 1924 1931-40 1933 1935 1938 1931 1939 1931 1935 1932 1941-50 1949 1951-60 1958 1954 1956 1954 1953 1956 1957 1960 1951 1953 1960 1961-70 1964 1963 1963 1969 1962 1971-80 1975 1976 1981-90 1981 1981 1983 1982 1985 1985 1986 1991-98 1991 1998 1996 1991 1993 1994 1996 1998 1994 1998 1991 1998 1994 注: 1998 表示当年发生特大洪水。 长江特大洪水有近似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 1931 、 1954 、 1998 ; 中国特大洪水近似有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 1931 、 1954 、 1975 、 1998 ; 中国大洪水有近似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 1921 、 1931 、 1953 、 1954 、 1963 、 1964 、 1975 、 1976 、 1985 、 1986 、 1996 、 1998 , 2010 ; 中国洪水与月亮赤纬角 18.6 年周期、日食和月食 18 年沙罗周期有关: 1931 、 1949 、 1986 、 2005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陈殿友 .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0 , 20 ( 3 ): 39~48 2.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1 , 21 ( 1 ): 15~23 学者施一公 发表于 2010-7-31 21:50:56 1975 年的驻马店洪水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今天观看《唐山大地震》,很受震撼。 1976 年,我 9 周岁,但对唐山大地震印象深刻。地震发生在 7 月 28 日 ,我父亲在北京出差,住宿的小旅馆震感明显,所幸有惊无险。相比唐山大地震的印象,我对 1975 年灾难性的驻马店洪水则是亲身体验,一辈子刻骨铭心。 1975 年,我们一家加上表哥、表姐共八口人住在驻马店镇机械厂家属院。 8 月 5 日 开始,大雨不断。 7 日下午 3 点左右开始下起了可怕的特大暴雨,天空阴暗得让人喘不过气,落下来的不是雨点,而是开满了的水龙头喷泻而下。下午 5 点,无处排泄的雨水灌满了所有低洼的空地,开始越过台阶和门槛往家里涌。我的父母和表哥、大姐想了各种方法轮流封堵大门,还是堵不住持续上升的水面。全家开始用各种容器把家里的水舀起来往外泼。晚上 8 点,瓢泼大雨终于渐渐小了下来。精疲力竭的全家人简单吃了晚饭,就都上床睡觉,听天由命了。 后来得知:这是当时人类记录在案的最大的一场暴雨。 7 日下午在板桥水库附近测量的 6 小时降雨量为 830 毫米 ,超过了当时 782 毫米 的世界记录;而当地 24 小时降雨量的 1060 毫米 也是我国的最高记录。 8 月 8 日 早晨,外面开始不断传来消息:板桥水库在 7 日半夜决堤了,淹没了周围几个县,死伤无数!从 8 日下午开始,大批难民涌入驻马店镇;因为灾难发生在凌晨,大多数难民只有很简陋的衣着,而小孩子则多数光着身子。机械厂的大礼堂很快就被难民挤满,晚来的基本没有了立足之地。 9 日以后赶来的难民只能集中在平日播放露天电影的小广场上。从 9 日起持续一个多月,街头巷尾的树上、电线杆上、墙上贴满了寻找亲人的纸张,令人倍感凄惨。全镇所有的居民都动员起来了。各家各户捐衣服、粮食、和简单的生活用品,衣食不富足的家庭捐劳力、帮助安排难民。机械厂的大礼堂门口架起了大火炉,师傅们忙着一天十几个小时给难民们摊烤救灾饼作为主食。 大约 11 日,驻马店镇各单位开始组织男职工分批次深入灾区掩埋尸体。我父亲随单位深入到驻马店地区遂平县,连续三天掩埋遇难者尸体。受到大水冲击,房屋倒塌非常严重,有些受淹严重的村庄被夷为平地,大部分村民遇难,有的全家一起遇难。滚滚洪水把京广铁路线上的钢轨拧成了麻花状,其强大的冲击力让人心有余悸;除板桥水库外,还有一座大型水库和几十个中小型水库也都在 7 日深夜、 8 日凌晨决堤,以驻马店地区为中心的受灾人口超过 1000 万!仅板桥水库就倾泻了 7 亿多立方米的洪水,等于 100 平方公里的地面上筑起 7 米 深的水!!因为正值盛夏,尸体很快开始腐烂,也引发了较大范围的传染性疾病,不少人因病而亡。听父亲讲起这些惨烈的情景,我不寒而栗。 这次灾难究竟造成了多少人遇难?我看过的统计数字差别很大,从 2.6 万到 30 万不等。 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举世关注,后人为死难者建立了纪念碑和纪念墙,供同胞追忆、缅怀、和纪念。 相比之下,发生在 1975 年的灾难性的驻马店洪水有很多外地人都不清楚,大部分年轻人更是闻所未闻。再过几天,就是这次灾难的 35 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不幸遇难的同胞们,也希望后人记住这次灾难对驻马店人民的影响。 纵深报道请看: http://club1.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56933page=1 后记:这些惨烈的记忆因为《唐山大地震》而被勾起。在观影过程中,短短 23 秒的震撼让我深深感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脆弱。天灾来临,人类能够做的其实很有限,但是在天灾来临之前,也许我们可以做到尽量少地破坏自然环境,尽可能把我们的生存环境建造得更有灾害抵御力,也要加强灾害意识的教育,不要因为侥幸而造成悲剧。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891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潮汐1800、60、18.6年周期与气温变化问答
杨学祥 2009-9-7 08:46
标题: 发表评论人: iSci 删除 回复 杨老师,你认为,会变暖还是变冷? 博主回复:根据1800年潮汐周期,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为冷周期,24世纪是变暖高峰,暖周期至少还能持续300年;根据60年潮汐准周期(拉马德雷周期),1977-2000年处于暖周期,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目前处于冷周期,还将持续20年;根据18.6年潮汐周期,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为暖周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为冷周期,使1998年以后气温波动下降连续10年,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为暖周期,气温会波动上升。1998年处于三个暖周期的叠加阶段,加上1997-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作用,所以成为最暖年;2008年处于两个冷周期的叠加阶段,加上2007-2008年的强拉尼娜事件,成为近十年最冷的一年。如果不发生特大地震海啸事件,今后十年气温将逐步上升,然后再下降。如果考虑太阳活动,情况会更为复杂。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1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云南姚安6级地震56人重伤280轻伤(转载及点评)
杨学祥 2009-7-10 05:09
云南姚安6级地震56人重伤280轻伤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7-1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胡利   据新华社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7月9日19时19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姚安县官屯乡,震中距县城约16公里,大理、丽江、昆明等地震感强烈。   据姚安县79抗震救灾指挥部最新提供情况,截至21时40分,姚安地震已造成56人重伤,280人轻伤,倒损房屋2700余间。   记者从民政部了解到,地震发生后,云南省迅速启动二级响应,省民政厅已向灾区紧急调运救灾帐篷2500顶、棉被3000床、彩条布1000件。   地震发生后,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9日20时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另据云南省政府新闻办提供的情况,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已经赶赴姚安地震灾区。   逾62万人受灾   又讯据楚雄州民政局初步统计,截至昨晚11时5分,此次地震造成楚雄州的姚安、大姚、牟定、南华、元谋、永仁6县31个乡镇620700人受灾。   (《春城晚报》供稿)   居民看见土墙房子倒塌   又讯(记者胡利)昨日傍晚7时19分,云南省楚雄市姚安县发生6级地震,震中左门乡苤拉村芹菜沟距姚安县城约30公里。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普遍感到摇晃剧烈,还看见房瓦哗啦直往下掉,不少土墙房倒塌。   居民称地震时好像荡秋千   家住姚安县城附近的张先生说,昨晚发生地震时,刚吃完晚饭的他们正坐在家里休息。突然,他们发现自己连同房屋都摇晃起来,并且显得十分剧烈,好像荡秋千一样。同时,他们听见邻居家的瓦片发出哗啦声,似乎在不断往下掉。惊诧之余,他们急忙往外跑。事后,他们发现有几间土墙房子倒塌。这次地震发生不久,他们又感受到有几次摇晃出现,较之第一次要轻微些。   截至记者发稿时,张先生和邻居都还站在房外,以便静观其变。昆明的一位女士还说,地震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预感到是姚安和大姚两个地方有震情。因为这两个地方以前经常地震,很多人是在摇晃中长大的。   姚安县总人口逾20万   姚安县委宣传部的石先生表示,地震发生后,姚安有关部门立刻进行了安排部署,到全县9个乡镇了解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所有单位都派人开始24小时值班。位于震中的左门乡是当地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村民全部分散居住在山上,故相关统计有一定难度。   据介绍,姚安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国土面积1803平方公里,县城所在的栋川镇海拔1870米,全县辖5镇4乡,77个村(居)委会,120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回等23个民族,总人口20.79万人。从区位上看,姚安位于攀枝花、大理、昆明三大城市大三角中心地带,是滇中城市群中的节点城市。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9-07/10/content_629565.htm 6 月地震偏弱 7 至 8 月地震增强 杨学祥 在 2009 年 1-2 月的强潮汐时期,全球共发生 5 次 7级 以上地震。在 3-4 月弱潮汐时期,没有发生 7级 以上地震。在 5-8 月强潮汐时期, 5 月发生 1 次 7级 以上地震, 6 月没有发生 7级 以上地震。 6 月地震偏弱,由于能量积累, 7-8 月地震将增强。 有人做过部分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国 7级 以上强震, 6 月处于极小值, 7 月处于极大值。与太阳在北回归线产生的潮汐南北震荡相关,与地球自转加速相关。 全球每年平均发生 7级 以上地震 18 次, 2009 年上半年仅发生 6 次,下半年 7级以上 地震频发的趋势在所难免。 关注 7-8 月地震增强。 2009 年整体趋势: 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 2009 年 1-2 月、 5-8 月、 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3-4 月、 9-11 月为弱潮汐时期。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由 27 度逐渐减少为 25.8 度。春季和秋季干旱的可能性大,夏季多雨和洪涝的可能性大 。 表 1 2009 年 6 级以上地震 发震时刻 震级 (M) 纬度 ( ) 经度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2009-07-01 17:30:12 6.4 34.3 25.3 33 希腊克里特岛 2009-06-23 22:19:21 6.6 -5.3 153.4 96 新爱尔兰地区 2009-06-07 04:33:28 6.0 23.8 -46.0 10 中大西洋海岭北部 2009-06-05 11:30:31 6.3 41.6 143.7 33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9-06-02 10:17:05 6.4 -17.8 168.9 30 瓦努阿图 2009-05-28 16:24:41 7.0 16.8 -86.2 15 加勒比海 2009-05-16 08:53:48 6.4 -31.3 -178.7 30 克 马德克群岛地区 2009-04-19 13:23:25 6.1 4.1 126.7 33 塔劳群岛 2009-04-19 03:17:59 6.6 46.1 151.4 33 千岛群岛 2009-04-18 10:03:42 6.1 -29.0 -176.3 33 克 马德克群岛地区 2009-04-17 10:08:07 6.1 -19.6 -70.4 10 智利北部海岸近海 2009-04-16 04:01:33 6.5 -3.1 100.4 40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 2009-04-07 12:23:30 6.6 45.9 152.0 33 千岛群岛地区 2009-04-06 09:32:42 6.4 42.4 13.3 15 意大利中部地区 2009-04-04 13:31:57 6.0 5.1 127.2 96 菲律宾群岛地区 2009-04-01 11:54:59 6.3 -3.6 144.2 33 新几内亚北海岸近海 2009-03-13 07:23:35 6.2 5.5 -82.7 33 巴拿马以南地区 2009-03-06 18:50:28 6.8 80.3 -2.0 10 斯瓦巴德以北地区 2009-02-28 22:33:05 6.3 -60.4 -24.9 10 南桑德韦奇群岛地区 2009-02-19 05:53:46 7.3 -27.3 -176.3 33 克 马德克群岛地区 2009-02-12 21:15:05 6.2 4.1 126.6 33 塔劳群岛 2009-02-12 01:34:48 7.2 3.9 126.6 30 塔劳群岛 2009-01-19 11:35:13 6.8 -22.8 170.9 33 洛亚尔提群岛地区 2009-01-18 22:11:46 6.5 -30.0 -178.0 30 克 马德克群岛地区 2009-01-16 01:49:35 7.3 46.8 155.3 30 千岛群岛地区 2009-01-15 15:27:25 6.8 -22.4 170.6 40 洛亚尔提群岛地区 2009-01-04 06:33:39 7.5 -0.7 133.5 33 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群岛北部 2009-01-04 04:23:25 6.2 36.6 71.0 223 阿富汗兴都库什地区 2009-01-04 03:43:53 7.7 -0.7 132.8 33 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群岛北部 表 2 最近 3 级以上地震 发震时刻 震级 (M) 纬度 ( ) 经度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2009-07-01 17:30:12 6.4 34.3 25.3 33 希腊克里特岛 2009-07-01 08:29:27 5.0 39.7 73.4 40 吉尔吉斯斯坦 2009-07-01 04:25:22 3.0 31.4 103.9 11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德阳市什邡市交界 2009-06-30 19:44:59 3.0 29.3 105.2 32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 2009-06-30 15:22:19 5.0 31.5 104.0 20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绵竹市交界 2009-06-30 14:16:53 3.2 31.5 104.0 20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绵竹市交界 2009-06-30 13:40:24 4.3 31.5 104.0 18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绵竹市交界 2009-06-30 08:43:17 3.0 31.5 104.0 20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绵竹市交界 2009-06-30 03:51:00 3.7 31.5 104.0 18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绵竹市交界 2009-06-30 02:53:38 3.3 31.5 104.0 18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绵竹市交界 2009-06-30 02:03:50 5.6 31.4 104.1 20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 2009-06-29 11:57:10 3.1 31.5 102.7 1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 2009-06-29 11:04:22 3.3 31.5 103.9 17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绵竹市交界 2009-06-29 01:26:30 4.0 24.2 121.9 7 台湾花莲海域 2009-06-29 01:02:08 4.2 24.2 121.9 11 台湾花莲海域 2009-06-28 17:52:44 4.6 24.2 121.8 10 台湾以东海中 2009-06-28 17:34:54 5.1 24.2 121.8 7 台湾以东海中 2009-06-28 14:04:22 3.0 32.4 105.0 12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2009-06-28 13:44:37 4.1 24.2 http://www.ceic.ac.cn/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2009 年 1 月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2-15 4:3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1458 云南地震与潮汐周期的关系 有人不相信潮汐与地震的对应关系,把天文条件与地震的相关性看作是神学,这使我觉得有进一步阐述两者关系的必要。 2005-2007 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 2008 年仍在高位运行。 2007-2008 年是太阳黑子低值年。天文学家胡辉等人发现, 20 世纪以来云南的 4 个 M 6.7 级强震活跃期有 3 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 80% 。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 11 年的准周期。由此推测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 2006/2007 年。 2007 年 6 月 3 日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 6.4 级地震。它验证了胡辉研究员等人在 2003 年提出的地震预测理论:云南省强震活跃期遵循 18.6 年白赤交角周期和 11 年太阳黑子周期。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08 年 8 月 20 日 05 时 35 分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苏典乡 ( 北纬 25.1 度,东经 97.9 度 ) 发生 5.0 级地震,震源深度约 10 公里 。它又验证了胡辉研究员等人在 2003 年提出的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 2006/2007 年的推测 。 无知与迷信是并肩而行的,学一点天文学,摒弃天文轨道等同神学的荒诞观念。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云南盈江 5 级地震和日本东部 4.5 级地震: 17-19 日潮汐组合 . 发表于 2008-8-20 15:29:2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571 2. 杨学祥 . 向云南省诤言:为成功预测 2007 年云南地震的胡辉等人请功 . 2007-6-27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573.htm 3. 杨学祥 . 中长期预测得到证实:云南普洱县发生 6.4 级地震 . 2007-6-3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505.htm 4. 杨学祥 . 云南宁洱历史上发生 6 次 6 级以上地震特征 . 2007-6-3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506.htm 附文: 向云南省诤言:为成功预测 2007 年云南地震的胡辉等人请功 杨学祥 中新社昆明 六月二十五日 电 云南省政府官员车志敏今天在此间称,该省将在全国首设诤言奖,最高奖金高达五万元人民币,以此鼓励民众讲真话讲实话,监督政府工作,促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车志敏说,典籍上的诤言,意为直言规劝,止人于失,即直爽地规劝别人改正过错的语言。现今讲的诤言,是传统的规劝语言和固有的意义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特指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对政府工作所表达的意见、建议和批评。车介绍,凡针对云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问题等方面提出的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独创性见解,切合云南实际的意见、建言、决策咨询建议,以及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批评和建议等,均属诤言征集的范围 。 2007 年 6 月 3 日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 6.4 级地震。它验证了胡辉研究员等人在 2003 年提出的地震预测理论:云南省强震活跃期遵循 18.6 年白赤交角周期和 11 年太阳黑子周期 。 11 年和 22 年也是潮汐变化周期。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在 2003 年第四期《云南天文台台刊》上详细分析了 20 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20 世纪以来云南的 4 个 M 6.7 级强震活跃期有 3 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 80% 。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 11 年的准周期,对比太阳黑子相对数滑动平均曲线与云南历年最大地震强度滑动平均曲线,即年黑子相对数减小时,地震强度增大。据此,作者利用 20 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 4 组 11 年周期的外推,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 2 个天文条件,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他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 2006/2007 年。他们根据地震活动 11 年周期中同相位年的平均强度作外推预报, 2005 年按期前 7 个 11 年周期同相位年的最大地震强度平均推算,可能为 5.69 级上下,仍处于低水平活动期,而 2006 年的地震强度则可能增至 6.37 级上下,应引起我们的警觉,最严重的是 2007 年,该年所处的相位最易发生强烈地震,平均震级已接近 6.7 级,足见该年最可能是云南下一 M 大于等于 6.7 级强震活跃期的开始年,并可能爆发 7 级大震(概率达 43% )。 2007 年云南地震强度所以会如此之高,主要是因其正值太阳黑子第 23 活动周的谷值年附近 。 长期以来,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和灾害预测总被尘封在历史文献中,很少得到政府管理人员的重视和应用。我的第一个建议是:政府部门在作每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时,要请教有关专家,查阅有关文献,尽量做到事事有科学根据,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要依据科研成果给予奖励。云南地处中国最活跃的地震带,地震灾害频繁,防震应该是云南省的一项特殊重要的工作。胡辉等人对云南地震规律的研究和预测,已经被云南地震实践所证实,应该得到云南省政府的奖励。 2007 年 4 月郭增建研究员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会刊印的《 2007 年预测黄皮书》中,对我国曾提出了三个地震预测意见,其中一个就是云南北回归线地带可能发生 6~7 级地震。根据是北回归线效应,该效应包括震洪链和洪震链。此外,还有 10 名研究人员也作了云南 2007 年可能发生 6-7 级地震的预测( 2007 年预测黄皮书在 2008 年解密,能否公开发表尚需郭增建理事长同意)。 6 月 22 日 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每年从 4 月 9 日 到 7 月 28 日 ( 110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当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两者互相加强,自转加快达到最大值;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两者相互抵消。由于月亮潮大于太阳潮,从而使地球自转变慢。 6 月 1 日 的日月大潮和 6 月 2 日 的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加强了太阳潮在 23.5-28.6 度之间的潮汐高潮,使地球转动惯量变小,自转变快,激发了 6 月 3 日 的地震高潮( 3 级以上地震 8 次)。郭增建称之为北回归线效应。 我们在 2006 年 11 月指出, 2006/2007 年为白赤交角最大值年,胡辉等人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 2006/2007 年。张建国预测在 2007 年中国西部地区将发生 8 级或 7 级以上的双震。杨冬红预测 2006-2007 年白赤交角最大值附近全球 8 级以上大震多发。多种预测方法的结果表明, 2007 年我国西部和全球的强震形势严峻,应加强监测和防范工作 。 我们在 2007 年 5 月 22 日 指出, 2007 年 6 月的 1-2 日、 13-15 日、 29-30 日潮汐南北震荡较强,特别是 13-15 日,月亮近地潮、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差不超过 3 天,潮汐南北震荡和东西震荡都很强,是冷空气活动、地震火山活动集中时期。强潮汐激发地震活动不容忽视 。 1988 年度以旱灾最重,洪涝、地震灾害次之。其特点受灾范围广,且多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损失严重。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 5 087 万公顷,成灾 2 395 万公顷,绝收或基本绝收 491 万公顷;死亡 7 300 人,伤 7 万余人;死亡牲畜近 250 万头 ( 只 ) ;倒塌房屋 250 余万间,损坏 800 余万间。受灾人口 2 . 3 亿人。灾情较重的有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广西、贵州、海南、黑龙江、云南等省区。旱灾严重的湖北、河南、山东、广西、安徽 5 省区,因灾减产粮食 200 余万吨;洪涝灾害湖南洞庭湖区死亡 250 人,经济损失 32 亿元人民币; 7 . 6 级地震灾造成云南澜沧、耿马地区死亡 748 人,经济损失 20 亿元人民币; 7 号台风灾使浙江杭州大区域停电停产,经济损失 10 亿元人民币。 1986-1988 年和 2005-2007 年同为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最大值时期的最后一年,符合潮汐 18.6 年周期; 1986-1987 年和 2006 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1988-1989 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 200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美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的气象部门预测拉尼娜即将发生。据研究,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强烈;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事件强烈。 2007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如果拉尼娜事件发生,拉尼娜现象也会非常强烈。我们必须做好 1988 年旱、涝、震灾害重演的准备 。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在旱涝灾害和地震灾害的预测方面,请多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联系。这里积聚了一大批地震、水文、气象专业人士,除 2007 年 6 月云南地震预测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常委范垂仁关于 2007 年吉林省特大旱灾预测也得到证实 。 参考文献 1. 甘娜。云南全国首设诤言奖 鼓励民众讲真话讲实话。 2007 年 06 月 26 日 02 时 08 分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tom.com/2007-06-26/OI27/65296032.html 2.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 ,( 4 ): 49-55 3. 杨冬红,杨学祥 . 2007 年地震预测的方法研究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等编, 2006 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文集, 2006 年 11 月,北京。 190-192 4. 杨学祥,杨冬红 . 总结与展望: 2007 年 6 月强潮汐预警 . 2007-5-2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458.htm 5. 杨学祥 . 做好 1988 年旱、涝、震灾害重演的准备 . 2007-3-6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2382 6. 杨学祥 . 忽视吉林省旱灾预警是谁之过? 2007-6-26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学术观点 .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853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592 本文关键词: 月亮白赤交角(月亮赤纬角) 太阳黑子周期 潮汐 地震 天文周期 检验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6201 次阅读|1 个评论
顺利吗: 20年一遇洪峰顺利通过广西柳州(组图)(转载及点评)
杨学祥 2009-7-5 13:06
20年一遇洪峰顺利通过广西柳州(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5日11:27 新华网 2009年7月4日6时许,广西柳州河水超警戒水位6.6米,图为城区景象。 图片来源:CFP 广西柳州河水超警戒水位6.6米,图为城区景象。 图片来源:CFP 2009年7月4日9时,在广西融水县城,一个被淹在洪水中的加油站。图片来源:CFP    2009年7月4日,广西柳州连日暴雨,城区多条道路被淹,许多房屋被泡在水中。 一位市民划漂流艇再爬梯子回家。图片来源:CFP   新华网广西柳州7月5日电 (记者周华) 记者从广西柳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柳江柳州水文站于5日2时迎来连日来最高89.64米的水位洪峰,超过警戒水位7.14米。随后水位平稳下降,至9时,柳江柳州水文站水位已下降至89.15米。至此,这次20年一遇的洪峰顺利通过柳州。   7月1日以来,受低涡切边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柳州市大部遭遇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袭击。受暴雨影响,柳江各支流水位持续上涨,致使柳江水位从7月2日开始暴涨。7月3日18时30分许,柳江市区段水位今年首次超过82.5米的警戒水位,柳州市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Ⅳ级响应,4日11时启动III级响应;4日9时启动城市防洪应急预案Ⅱ级响应,全面开展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目前柳州市各级党政领导均在一线指挥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为保卫柳州城区的安全,柳州市按90米水位高标准防御,严防死守大堤安全。同时加强水库特别是病险水库的巡查,及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低洼易涝区的监测和预警预报,严加防范山区特别是北部山区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山区村庄、学校的安全。   据介绍,防汛抗洪期间,柳州市实行市、县区、乡镇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市领导抗洪抢险救灾工作联系县区制度,全市4城区6县由各市领导分兵把守。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必须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随时听从工作调遣。同时,柳州市还严格实行防汛工作行政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失职、渎职或者工作不力导致辖区范围内发生防汛安全事故的,将严厉追究责任。   据柳州市气象局预报,5日柳州市中雨转阵雨,此次强降水过程趋于结束。 已有 35 条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阅读:    洪峰将在数小时内到达广西卡马水库    广西紧急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广东持续普降中到大雨引洪灾致2死1伤    西江广西梧州段出现今年入汛以来第一场洪水 http://news.sina.com.cn/c/2009-07-05/112718157779.shtml 点评: 天文条件、强震和特大水灾有很好的对应性。相关的天文条件有 18.6 年的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11 年和 22 年的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和潮汐周期, 7 年、 11 年和 18 年的无月食年周期,日食和月食的 18 年沙罗周期。在它们相互叠加时,对地震和洪水有激发作用。 2009 年是无月食年,在无月食年里发生的洪水,日食就成为主导因素,因而沙罗周期与洪水的相应关系更为密切。以长江为例, 1951 年为无月食年,长江发生了大洪水,继后 18 年的 1969 , 1987 年亦为无月食年,都出现了大水; 1962 年为无月食年,长江发大水, 18 年后的 1980 、 1998 年亦为无月食年,也都发生了大水。就无月食年记录而言, 2009 年有很大的几率发生洪水。 2009 年 7 月 22 日 日全食经过中国, 2009 年 1 月 26 日 日环食。 1922-1998 年间,无月食年同时日食又经过中国的年份有 1966 、 1980 、 1987 年三年。这三年中国都发生了洪水。就无月食年和日全食经过中国记录而言, 2009 年有很大的几率发生洪水。 1987 年 11 周期为 1998 年, 22 年周期为 2009 年; 1998 年的 11 年周期为 2009 年, 22 年周期为 2020 年。根据太阳黑子和潮汐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 2009 年和 2020 年有很大的几率发生洪水。 1998 年长江巨洪的相关条件是,太阳黑子磁性周期( 22 年)、厄尔尼诺年、青藏高原大雪和其南部区域强震。 2009 年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因而不会发生 1998 年同样规模的洪水。 2020 年可能具备相应的条件, 2020 年可能发生 1998 年同样规模的洪水。 参考文献 1. 于红 , 吕素琴 , 范垂仁 . 沙罗周期与洪水定性预测 . 东北水利水电 . 2001, 19 ( 9 ) :41,45 2.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96. 116 - 117, 135 - 138, 165-188, 194-198. 3. 杨学祥 . 南部非洲正遭受 44 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关注 2009 年大洪水 . 发表于 2009-4-1 10:40: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719 4. 杨学祥,杨冬红 . 关注我国大洪水的 11 年潮汐周期和 18 年沙罗周期 . 发表于 2009-4-13 5:35:5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5821 5. 郭增建 , 郭安宁 , 周可兴 . 地球物理灾害链 . 西安地图出版社 , 2007: 111-114,146-158. 6. 冯利华 , 陈立人 . 20 世纪长江的 3 次巨洪 . 自然灾害学报 , 2001, 10 ( 1 ) : 8-11.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780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我国大洪水的11年和22年潮汐周期以及18年沙罗周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09-6-12 14:47
关注我国大洪水的 11 年和 22 年潮汐周期以及 18 年沙罗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根据于红、吕素琴、范垂仁的研究,在 1897-1998 年资料中,无月食现象每隔 7 、 11 年交替出现。出现一次间隔 11 年的无月食年必定相继出现间隔 7 年的无月食年,反之亦然,两者合计的相隔时间均为 18 年,与日食的 18 年沙罗周期相同。在无月食年里发生的洪水灾害,日食就成为主导因素,因而沙罗周期与洪水灾害的相应关系更为密切。以长江为例, 1951 年为无月食年,长江发生了大洪水,两次 18 年后的 1969 , 1987 年亦为无月食年,长江都出现了大水; 1962 年为无月食年,长江发生了大水,两次 18 年后的 1980 、 1998 年亦为无月食年,长江也都发生了大水 。潮汐 11 年和 18 年周期性变化规律非常明显。 他们认为,采用交食(日食或月食)沙罗周期定性地预测洪水,其预测的准确程度取决于日月食周期重复条件的相似程度。选择日月食发生的时间越接近越好,日月食的类型一定要一致(全食、环食或偏食),日月食的走向、影响区范围、经纬度要大体一致。只要其它相关影响因素(如厄尔尼诺、拉尼娜、自然环境改变等)不为主导作用时,沙罗周期预测就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 1922-1998 年间,无月食年同时日食又经过中国的年份有 1966 、 1980 、 1987 年三年。 1966 年 5 月 20 日 日环食经过中国,澜沧江、金沙江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东江上游和北江大水,福建霞浦风暴潮灾, 40 个村被毁,死 127 人,伤 811 人, 250 个县受灾。 1980 年 2 月 16 日日全食经过中国,长江三峡区间、嘉陵江、清江、汉江和澧水先后大水,长江中游干流连续出现 6 次洪水,潢河 7 月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大洪水,淮河干流中上游和珠江支流北江先后出现较大洪水,广东雷州半岛风暴潮灾,伤亡 700 余人, 914 个县受灾。 1987 年 9 月 23 日 日环食经过中国,长江上游干流、汉江中上游、皖河及淮河中游先后出现较大洪水,浙、闽沿海台风暴雨成灾,广东、广西部分地区涝灾, 868 个县受灾。这三年水灾较重,台风暴雨或风暴潮严重,受灾县较多。 2009 、 2016 年是下两个无月食年, 2009 年 7 月 22 日 日全食经过中国, 2009 年 1 月 26 日 日环食、 2016 年 3 月 9 日 日全食、 2016 年 9 月 1 日 日环食不经过中国。在 2009 年和 2016 年前后两年内,必然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与 2009 年、 2011 年、 2015 年、 2018 年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测是一致的。 根据郭增建的地气耦合理论,潮汐在中国大陆大时,中国大陆突起就高,放出的热气就多,中国大陆降水量就大 。没有月食的干扰, 2009 年 7 月 22 日 日全食经过中国,正值中国汛期,根据理论和实践, 2009 年大洪水、暴雨和风暴潮的发生几率较大。 1991 年 7 月 12 日 发生日全食,经过太平洋、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 18 年后, 2009 年 7 月 22 日 也发生日全食,经过印度、中国、太平洋。在这两个事件中,日食类型相同,时间相差不大,经过地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由于 2009 年日食经过中国,中国将受到日食强潮汐的作用,发生洪水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1991 年全国气候异常显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滞留长江以南,江淮流域入梅早,雨势猛,历时长,淮河发生自 1949 年以来的第二位大洪水;太湖出现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4.79m ,苏、锡、常地区工矿和乡镇损失严重;长江支流滁河、澧水和乌江部分支流及鄂东地区中小河流等相继出现近 40 余年来最大洪水;松花江干流发生两次大洪水,哈尔滨站最大流量 10700m 3 /s ,佳木斯站最大流量 15300 m 3 /s ,分别为 1949 年以来第三位和第二位。据统计,全国有 28 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遭受水灾,农田受灾 2459.6 万 hm 2 ,成灾 1461.4 万 hm 2 ,倒塌房屋 497.9 万间,死亡人数达 5113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 779.08 亿元。 1991 年不是无月食年,因此,不能按无月食年的规律来推测 2009 年。 1991 年 5 月 -1992 年 8 月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如果 2009 年 5 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根据 18 年日食沙罗周期,类似的情况可能在 2009 年发生 。 2009 年的 18 年沙罗周期系列有: 1883 年(黄河在山东决溢 43 次、海滦河大水,决堤,江淮下游大水,苏、皖北部水灾,苏、浙、沪沿海风暴潮灾,海宁县海塘尽决)、 1901 年(长江中游沿江地区 40 余县严重水灾)、 1919 年(岷江中游,嘉陵江上游和洞庭湖、汉江平原、安徽沿江、太湖流域及豫西、豫南地区水灾)、 1937 年(长江中上游大水,黄河数决于山东)、 1956 年(海河全流域大水,淮河流域降雨过多,出现高过 1954 年高水位,中下游内涝严重,松花江流域大水)、 1973 年(长江下游干流大水)、 1991 年(淮河大水)。 2009 年的 11 年潮汐系列: 1910 年淮河大水; 1921 年淮河全流域大水; 1931 年为 20 世纪灾情最大的大水灾; 1942 年新安江特大洪水,富春江和曹娥江同时大水,浙江、皖南部分县水灾较重; 1954 年长江、淮河流域发生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洪水; 1964 年海河、淮河流域严重涝灾; 1965 年淮河流域多雨,安徽、江苏、河南出现严重涝灾; 1975 年淮河上游支流洪汝、沙颖河特大洪水; 1976 年湘江流域大水,珠江流域大水; 1987 年长江上游干流、汉江上中游、皖河、淮河中游先后出现较大洪水; 1998 年大洪水。 根据 18 年沙罗周期和 11 年潮汐周期的规律性, 2009 年附近发生洪水有很高的几率 。 地震专家研究发现,西部地震是东部灾害先兆。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增建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科协 2000 年学术年会上指出, 20 世纪,中国西部共发生了 6 次 8 级或大于 8 级的地震。 1842 年 6 月新疆巴里坤发生 7 级地震, 1843 年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水灾: 1932 年 12 月甘肃昌马发生 7.5 级地震, 1933 年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水灾; 1957 年 12 月蒙古国西南部靠近中国新疆地区发生 8.3 级大震, 1958 年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水灾; 1974 年 7 月在蒙古国和新疆交界处发生 7.2 级地震, 1975 年在河南发生特大水灾。专家还发现,云南、缅甸一带一旦发生 7 级以上地震,长江流域往往发生特大水灾。如 1931 年、 1954 年、 1998 年长江流域特大水灾发生的前半年,在云南、缅甸地区都有大地震出现 。 形成长江 3 次巨大洪水有 4 个遥相关因子:( 1 )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 1913 , 1933 , 1954 , 1976 , 1996 , 2020 年);( 2 )厄尔尼诺事件,( 3 )青藏高原南部 7 级以上大震;( 4 )青藏高原大雪。从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如果前 3 个因子同时具备,即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同时在厄尔尼诺次年和青藏高原南部大震后的一年左右(即 3 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时),长江很可能发生巨洪。因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如果此时出现厄尔尼诺事件,那么在厄尔尼诺次年,海洋异常增暖所释放的能量已通过传播集中到 30~40 o N 的副热带纬度,从而使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如果此前一年左右青藏高原南部发生 7 级以上大震,那么高原下垫面前期适度增温,将使大气环流异常加剧,导致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在江淮地区强烈而持续的交绥,从而有利于长江流域梅雨带的加强和维持,最终使长江出现巨洪。 1931 、 1954 和 1998 年具备了三个以上条件,因此出现了 20 世纪长江的三次巨洪。 2018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20 年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 2019-2020 年可能发生长江巨洪 。 天文条件、强震和特大水灾有很好的对应性。相关的天文条件有 18.6 年的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11 年和 22 年的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和潮汐周期, 7 年、 11 年和 18 年的无月食年周期,日食和月食的 18 年沙罗周期。在它们相互叠加时,对地震和洪水有激发作用。 2009 年是无月食年,在无月食年里发生的洪水,日食就成为主导因素,因而沙罗周期与洪水的相应关系更为密切。以长江为例, 1951 年为无月食年,长江发生了大洪水,继后 18 年的 1969 , 1987 年亦为无月食年,都出现了大水; 1962 年为无月食年,长江发大水, 18 年后的 1980 、 1998 年亦为无月食年,也都发生了大水。就无月食年记录而言, 2009 年有很大的几率发生洪水。 2009 年 7 月 22 日 日全食经过中国, 2009 年 1 月 26 日 日环食。 1922-1998 年间,无月食年同时日食又经过中国的年份有 1966 、 1980 、 1987 年三年。这三年中国都发生了洪水。就无月食年和日全食经过中国记录而言, 2009 年有很大的几率发生洪水。 1987 年 11 周期为 1998 年, 22 年周期为 2009 年; 1998 年的 11 年周期为 2009 年, 22 年周期为 2020 年。根据太阳黑子和潮汐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 2009 年和 2020 年有很大的几率发生洪水。 1998 年长江巨洪的相关条件是,太阳黑子磁性周期( 22 年)、厄尔尼诺年、青藏高原大雪和其南部区域强震。 2009 年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因而不会发生 1998 年同样规模的洪水。 2020 年可能具备相应的条件, 2020 年可能发生 1998 年同样规模的洪水。 参考文献 1. 于红 , 吕素琴 , 范垂仁 . 沙罗周期与洪水定性预测 . 东北水利水电 . 2001, 19 ( 9 ) :41,45 2.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96. 116 - 117, 135 - 138, 165-188, 194-198. 3. 杨学祥 . 南部非洲正遭受 44 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关注 2009 年大洪水 . 发表于 2009-4-1 10:40: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719 4. 杨学祥,杨冬红 . 关注我国大洪水的 11 年潮汐周期和 18 年沙罗周期 . 发表于 2009-4-13 5:35:5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5821 5. 郭增建 , 郭安宁 , 周可兴 . 地球物理灾害链 . 西安地图出版社 , 2007: 111-114,146-158. 6. 冯利华 , 陈立人 . 20 世纪长江的 3 次巨洪 . 自然灾害学报 , 2001, 10 ( 1 ) : 8-11.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5591 次阅读|2 个评论
1月15日潮汐组合:四川汶川今晨发生5.1级地震
杨学祥 2009-1-15 10:47
四川汶川今晨发生5.1级地震 成都市区震感强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5日07:10 中国新闻网 震区示意图   中新网1月15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1月15日凌晨2时23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北纬31.3,东经103.2) 发生5.1级地震。   四川在线报道称,成都市区震感强烈,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相关阅读:四川汶川理县交界发生3.4级地震 专题:汶川发生强烈地震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15/071017048143.shtml 潮汐组合C:2009年1月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0.00151度,18日为下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个人分类: 备忘录|2356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9年1月潮汐预警
杨学祥 2008-12-15 04:30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9 年 1 月为其中第四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1 月 3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42 度, 4 日为上弦 和地球近日点,太阳潮最强, 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1 月 10 日月亮近地潮, 11 日为日月大潮, 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616 度,三者迭加,形成本月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9 年 1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151 度, 18 日为下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D : 2009 年 1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15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 潮汐组合 E 2009 年 1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F 2009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 -0.00001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2009 年整体趋势: 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 2009 年 1-2 月、 5-8 月、 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3-4 月、 9-11 月为弱潮汐时期。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由 27 度逐渐减少为 25.8 度。春季和秋季干旱的可能性大,夏季多雨和洪涝的可能性大。 1998 年中国发生了大洪水,根据太阳黑子、潮汐和洪水的 11 年、 22 年周期, 2020 年中国发生洪水的可能性最大(四大特征:太阳磁周变化,青藏高原及其南部地区大震,厄尔尼诺事件、青藏高原大雪), 2009 年也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注意观察和防范。 我在 2008 年 12 月 13 日 特别指出,关注全球冷空气活动: 13 日潮汐组合 B 。值得关注的是, 2008 年 12 月 13 日月亮近地潮,同时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2243 度,三者迭加,形成本月和本季度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美国马萨诸塞州遭遇冰风暴 35 万居民断电和强冷空气将再袭我国大部局地降温可达十度将验证 2008 年 12 月潮汐组合 B 的作用 。 美国北部受暴风雪袭击: 12 月 13 日 潮汐预警得到证实 。 2009 年 1 月强潮汐时期仍要注意预防低温冻害。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关注全球冷空气活动: 13 日潮汐组合 B. 发表于 2008-12-13 4:47:0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904 2. 杨学祥 . 美国北部受暴风雪袭击: 12 月 13 日 潮汐预警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8-12-14 19:01:4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13
个人分类: 潮汐预警|4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南盈江5级地震早有预测
杨学祥 2008-8-21 06:28
  昨日凌晨 5 时 35 分 09 秒,我省德宏州盈江县(东经 97 09 ,北纬 25 01 )境内发生里氏 5.0 级地震,震中位于距县城 40 公里 的苏典傈僳族自治乡,震源深度为 10 公里 。 根据盈江县人民政府公布的数据,截止昨日 14 时 30 分,盈江县已有 15 个乡镇 1782 户 8529 人受灾。经济损失正在统计核实中,截至昨日下午 16 点 30 分还未有人员伤亡报告。   德宏州防震减灾局张德刚副局长介绍, 3 月 21 日 发生的 5.0 级地震与昨天发生的地震震中分别位于盈江县的两个不同的乡,昨日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昨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出现部分房屋倒塌,部分人畜饮水工程受损,而在 3 月 21 日 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也仅仅出现了墙体开裂的情况。 截至昨天 16 点 30 分,省地震局所属的云南防震减灾网上公布了从昨天 5 点 49 分开始至 12 点 40 分的 13 次余震,德宏防震减灾网上还公布了此后至 14 点 32 分的 7 次余震,余震最高震级为 3.5 级。   这次地震已经是今年以来盈江县发生的第 2 次地震了。上一次地震今年 3 月 21 日 20 时 36 分在盈江县与缅甸交界地区 ( 北纬 24.5 度,东经 97.6 度 ) 发生 5.0 级地震。震中位于盈江县西南 四十一公里 、距中缅边境 四公里 的浪速乡与铜壁关乡一带。 同一县份,相隔数月,缘何连发两次地震?云南省防震减灾局地震专家对此做了解释:位于中缅边境地区的盈江县属于腾冲龙陵地震带, 1900 年以来共发生过 5 级以上地震 3 次,有主余震型的,也有双震型(连续发生两次相同级)的,还有多震型(连续发生三四次)的,靠近缅甸附近的地方就发生过多震型的地震。这段时间,该地震带处于地震活跃期,在今年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上,盈江被确定为 2008 年度地震危险区,这次地震使专家的说法得到了印证 。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详细分析了 20 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20 世纪以来云南的 4 个 M 6.7 级强震活跃期有 3 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 80% 。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 11 年的准周期,对比太阳黑子相对数滑动平均曲线与云南历年最大地震强度滑动平均曲线,即年黑子相对数减小时,地震强度增大。据此,作者利用 20 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 4 组 11 年周期的外推,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 2 个天文条件,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他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 2006/2007 年。他们根据地震活动 11 年周期中同相位年的平均强度作外推预报, 2005 年按期前 7 个 11 年周期同相位年的最大地震强度平均推算,可能为 5.69 级上下,仍处于低水平活动期,而 2006 年的地震强度则可能增至 6.37 级上下,应引起我们的警觉,最严重的是 2007 年,该年所处的相位最易发生强烈地震,平均震级已接近 6.7 级,足见该年最可能是云南下一 M 大于等于 6.7 级强震活跃期的开始年,并可能爆发 7 级大震(概率达 43% )。 2007 年云南地震强度所以会如此之高,主要是因其正值太阳黑子第 23 活动周的谷值年附近。如往前追溯,自 1700 年以来,云南有记载的 18 次 M 大于等于 7 级大地震中,竟有近一半发生于太阳活动谷年附近,使谷年成为十分罕见的大震高发相位 。 表 1 20 世纪以来白赤交角极大年与云南首发强震(据胡辉 等, 2003 ) 白赤交角极大年 云南强震活跃期 首发 M 大于 6.7 级强震 1913 第 1 活跃期 1913 峨山 7.0 1932 第 2 活跃期 1941 澜沧 7.0 1950 1950 勐海 7.0 1969 第 3 活跃期 1970 通海 7.7 1987 第 4 活跃期 1988 澜沧 7.6 2006/2007 第 5 活跃期 2007 普洱 6.4 , 2008 盈江 5.0 和 5.0 注:最后一栏是笔者根据胡辉等人预测和地震实测数据加的。 国际太阳学专家小组协作的 NOAA 空间环境中心说:下一个 11 年太阳风暴周期预计在 2008 年 3 月开始,它的峰期在 2011 年末或 2012 年中,比原来预计的要晚 1 年。在 NASA 襄助的年度空间天气讨论会上,空间环境中心作以上宣布。 2007-2008 年的太阳活动谷值将导致云南地震十分活跃。请有关部门注意云南地震高发的天文条件,认真研究 2007-2010 年的高发趋势。地震发生有规律可循,准确预测地震只是时间问题 。 2007 年云南普洱县发生 6.4 级地震, 2008 年云南盈江县发生的 2 次地震 5.0 级地震,验证了胡辉等人的预测。云南省应该为胡辉等人请功。 参考文献 1. 陈瑶,冯兴杰,尚正灿。云南盈江 5.0 级地震早有预测 专家说法得以印证 2008 年 08 月 21 日 04:12 来源:生活新报。 http://news.sohu.com/20080821/n259068573.shtml 2.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 ,( 4 ): 49-55 3. 云南宁洱历史上发生 6 次 6 级以上地震特征 . 2007 年 6 月 04 日 ( 气象港 *20070604*wz108* 杨学祥,杨冬红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4nid=13047fc=nd 4. 杨学祥 . 向云南省诤言:为成功预测 2007 年云南地震的胡辉等人请功 . 2007-6-27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573.htm 5. 杨学祥 . 中长期预测得到证实:云南普洱县发生 6.4 级地震 . 2007-6-3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505.htm 6. 中长期预测得到证实:云南普洱县发生 6.4 级地震 . 2007 年 6 月 04 日 ( 气象港 *20070604*wz109*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4nid=13048fc=nd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9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球自转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关系(续)
杨学祥 2008-7-26 06:27
地球自转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关系(续) 杨冬红,杨学祥 根据前文的介绍,潮汐形变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地球形变和自转速度变化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因此,潮汐变化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和地震火山活动的共同成因。它们有共同的活动周期。 1. 太阳活动周期的作用 罗葆荣指出,在太阳活动与地震活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 在周期性太阳活动的调控下,地震活动也显示出与太阳活动相关的周期性变化。云南 22 年的地震周期在 20 世纪形成了 4 个大震活跃期和 4 个相对平静期 。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详细分析了 20 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指出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20 世纪以来云南的 4 个 M 6.7 级强震活跃期有 3 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 80% 。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 11 年的准周期,据此,作者利用 20 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 4 组 11 年周期的外推 , 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 2 个天文条件 , 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他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 2006/2007 年 。 张素欣、解用明、乔子云、陈立强、赵振增统计了太阳黑子活动 11 年周期和 22 年周期与华北地区 (E108 ~ 124 ,N34 ~ 42 )1815 年~ 2002 年 187 年 6 级以上强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华北地区的强震自 1815 年第 4 高潮以来,有 84.6% 的强震集中在太阳黑子 11 年变化周期的峰年段 ( 1 年 ) 和谷年段 ( 1 年 ) 内发生;其中尤以双周峰年段、单周谷年段较为集中 ; 而单周下降时段却从未有过强震发生。目前正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第 23 周单周峰年之后的下降时段 , 该统计区内强震发生的概率极低 。 陈伯舫综合 APIA 、 HONOLULU 、 PAMATAI3 个地磁台三分量的 11 年周期变化的形态后,可定性地提出该变化源于内场。如内源为核幔边界的电涡流 , 则其中心点应位于 3 台之间 。 曲维政、陈璐、黄菲、张微、朱小洁、邓声贵、杜凌通过南半球对流层温度场谱分析和逐次滤波分析发现,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温度场半个多世纪以来呈现明显的持续升温趋势,升温幅度由低层到高层逐步增加,其中地面层 1000hPa 年升温率为 0.013 ℃ /a ,对流层中部 500hPa 年升温率为 0.019 ℃ /a ,对流层上部 300hPa 年升温率为 0.036 ℃ /a ;滤除南半球大气温度场的趋势变化,发现南半球大气温度场从地面层直至对流层顶广泛盛行着十分显著的与太阳磁场磁性 22 年周期变化相一致的变化周期。太阳磁场磁性周期变化趋势略有超前,分析认为,这是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气候系统对太阳磁场周期性变化的响应 曲维政、邓声贵、黄菲、张鑫、张微通过太平洋、大西洋深海温度场谱分析发现,地球海洋温度变化广泛盛行着 2 2 年尺度的年代际周期性变化,这种 2 2 年变化周期在深层海洋中更为清楚。分析认为,这是地球海洋温度场对太阳磁场周期性变化的响应。世界海洋不同海域深海温度对于太阳磁场磁性 2 2 年周期响应的相位存在显著不同,南北大西洋海温变化相位相差 115 度,即变化趋势接近相反;南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相位相差 19 度,南太平洋变化超前。另外,太阳活动所激发的海温变化的振荡幅度在不同海域也有显著差异,北大西洋海温 2 2 年周期振幅为 0 .0 7 ℃ ,而南大西洋则高达 0. 18 ℃ 。 曲维政 . 邓声贵 . 黄菲 . 陈璐 . 赵雪参照太阳黑子相对数特征建立了太阳黑子磁场磁性指数时间序列。大气温度场谱分析结果显示,南北半球中纬度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温度场普遍存在 2 2 年变化周期。分析认为,大气温度场的 2 2 年变化周期是太阳活动 2 2 年磁性周期所激发 。 翁衡毅用一个有外强迫的、简单的动力系统研究气候系统中的准两年振荡 ( 平均周期长度比两年稍长或稍短的准周期振荡 ) 。结果显示,准两年周期性源于该系统对于受 11 年周期调制的季节强迫的非线性响应。当系统的非线性固定时,准两年震荡的周期长度和振幅随季节变化的强度和太阳活动 11 年周期变化的强度而变化。这可能是造成气候中准两年震荡的性质有时空变化的原因之一 。 2. 潮汐周期的共振效应 太阳黑子活动解释地震变化周期,其能量级太小。最近,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潮汐也有 2.2 、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 交点月周期 27.21 天,朔望周期 29.53 天,合成周期 803.5113 天,合 2.2014 年。整数年约为 22 年。与太阳黑子 22 年磁周期一致。月亮近点月周期 27.55 天,与朔望周期合成 813.5515 天周期,合 2.2274 年周期。 2.2014 年和 2.2273 年合成 4.906 年周期。交点月周期 27.21 天和月亮近点月周期 27.55 天合成 750.0855 天,合 2.0533 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为 13.6 天、 27.3 天和 18.6 年。与朔望周期合成 403.3798 天和 806.7596 天周期,合 1.1044 年和 2.208787 年周期。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27.3 天与月亮近点月周期 27.55 天合成 752.115 天,合 2.059 年。 2.0533 、 2.2014 、 2.2087 年合成 9.98 年。 月亮近点周期 27.55 天,朔望周期 29.53 天,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为 27.3 天,三者合成 22209.95595 天周期,合 60.8 年。 因此,潮汐有 1.1004 、 2.0533 、 2.2014 、 2.2087 、 2.2274 、 4.9 、 9.98 、 18.6 、 60.8 年的基本周期。由此衍生的周期有 4.9 、 5.5 、 9.8 、 10.3 、 11 、 11.137 、 19.96 、 22 、 22.3 、 29.94 、 31 、 33 、 44 、 55 、 55.58 、 59.88 、 77 、 110 、 179.6 、 182.4 、 186 、 200 、 205 、 220 年周期,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见表 2 )有很好的对应性 。 从 15 至 17 世纪的 200 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 。 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 水带 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 。潮汐还有 1.1004 、 2.0533 、 2.2014 、 2.2087 、 2.2274 、 4.9 、 9.98 、 11 、 22 、 18.6 、 60.8 年的周期变化 。 气温、海温、地震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是潮汐、太阳黑子变化周期的共振效应。 3. 结论 澳大利亚气象学家指出,厄尔尼诺事件有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 。数值计算表明,强潮汐也有 11 年和 22 年准周期。厄尔尼诺年也有近似的 11 和 22 年周期。 如, 1951 ( 1963 ), 1973 ( 1983 ), 1995 ( 2006 ?)年; 1965 , 1976 , 1987 , 1998 年 。这不仅能解释厄尔尼诺事件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而且能解释臭氧、地磁、地震、大气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和强潮汐的共同驱动和激发,解脱弱力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地震活动的困境。已经证明, 2006 年南极臭氧洞创纪录的扩大,与厄尔尼诺现象、地震和火山活动有关,强潮汐可激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 参考文献 1. 罗葆荣。 21 世纪云南第 1 次大地震活跃期的趋势预测。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 ,( 3 ): 69-72 2.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 ,( 4 ): 49-55 3. 张素欣,解用明,乔子云 等。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分析。华北地震科学。 2004 , 22 ( 2 ): 59-63 4. 陈伯舫。太平洋中部地磁台 11 年周期变化的研究。华南地震。 2004 , 24 ( 4 ): 8-10 5. 曲维政,陈璐,黄菲 等。南半球对流层气候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联系。地球科学进展。 2005 , 20 ( 7 ): 794-803 6. 曲维政 . 邓声贵 . 黄菲 . 张鑫 . 张微 . 深海温度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第四纪研究 2004 年 03 期。 7. 曲维政 . 邓声贵 . 黄菲 . 陈璐 . 赵雪 .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异常变化对南北半球中纬度气候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04 年 03 期。 8. 翁衡毅。太阳活动 11 年周期对气候系统中准两年震荡的影响。大气科学进展。 2003 , 20 ( 2 ): 303-309 9.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短周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2006 年 8 月 20 日 气象港 http://qxg.com.cn/n/?fc=ndcid=1nid=7460 10. E 布赖恩特著,刘东生等编译。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页 11.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99-102. 12.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13.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1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15.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 2006 , 23 ( 3 ): 30-35 1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7. 杨学祥,杨冬红 . 潮汐变化气候周期及其作用 . 2006 年 8 月 30 日 . 气象港 http://qxg.com.cn/n/?cid=1nid=7573fc=nd 18.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 , 乔琪源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 ( 4 ) : 616-621. 19.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