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提取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西兰花提取物或是下一代二型糖尿病良药
ericmapes 2017-6-19 16:45
西兰花提取物或是下一代二型糖尿病良药 孙学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1061714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015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糖尿病死亡率大于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死亡率的总和,大约每 6 秒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死亡。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 4.15 亿。糖尿病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控制饮食和服用二甲双胍等药物。 II 型糖尿病最核心问题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迟钝,导致胰岛素功能相对不足,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目前临床上最好的糖尿病药物是神药二甲双胍,能针对性提供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但二甲双胍对肾脏非常有害,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因为肾脏毒副作用而无法使用这种苦口良药。最新临床研究发现,西兰花幼苗提取物萝卜硫素对 II 型糖尿病有治疗效果,这一研究结果非常出乎预料,但也似乎理所当然,这给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植物饮食对糖尿病有一定作用,西兰花作用尤为明显。曾有研究显示,在西兰花芽菜含量丰富的一种化合物萝卜硫素能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萝卜硫素又称“莱菔硫烷”,是一种异硫氰酸盐,由硫代葡萄糖苷经植物体内黑芥子酶水解所得。在西兰花、芥蓝、北方圆红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中含量较丰富。 瑞典哥德堡大学 AndersRosengren 研究团队发现,这种作用在人体身上也有体现。该研究已发表在 14 日的《 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 》上。 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与 2 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并将其与数千种候选药物的基因标志进行比较,以寻找与肝细胞中基因表达特异性相关的化合物。研究人员最终从这些化合物中发现了萝卜硫素——这种在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中常见的天然化合物对糖尿病相关的基因表达显示出强烈的影响。然后研究人员培养了来自 2 型糖尿病大鼠中的肝细胞,用萝卜硫素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萝卜硫素能够抑制培养细胞葡萄糖产生,并能改善高脂或高糖饮食小鼠葡萄糖耐受性。鉴于细胞和动物实验的乐观结果,接下来研究人员进行了临床实验。 研究招募了 97 名 II 型糖尿病患者,让他们在三个月内每天服用高浓度萝卜硫素或安慰剂。其中 3 名受测者未服用二甲双胍,其他受测者一直服用,在试验期间也继续服用。 3 名受测者能在没有二甲双胍的情况下也能控制血糖水平。相比于安慰剂对照组,服用萝卜硫素者血糖平均降低 10% 。患有“调节异常”的糖尿病肥胖患者血糖水平降低幅度最大,他们的基准血糖浓度最高。 10% 听起来不是那么多,但却足以降低发生在眼睛和肾脏的并发症的风险了。萝卜硫素浓度大约是西兰花中的 100 倍。 Rosengren 说:“相当于每天吃掉 5 公斤西兰花。”因此通过吃西兰花似乎难以实现这样的功效。 研究还发现,萝卜硫素降血糖方式与二甲双胍完全不同。二甲双胍使细胞对胰岛素反应更加敏感,让细胞能够消耗血液中过多糖。萝卜硫素则是通过抑制驱动葡萄糖生成的肝脏的酶活性,减少从肝脏释放到血液中葡萄糖。这提示萝卜硫素和二甲双胍可以联合使用。研究团队正在与瑞典农民协会合作,寻求西兰花粉被批准作为药物。 萝卜硫素是一种经典化合物,主要生物学作用是激活细胞内一种转录因子 Nrf2 , Nrf2 是二相解毒酶和抗氧化酶的共同转录因子,是调控多种抗氧化物质合成酶和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最重要调控因子,维持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的中枢分子。也是身体内炎症平衡的重要调节因子。萝卜硫素是最强的天然激活物,因此大量研究发现这种天然物质具有提高机体自身抗氧化抗炎症能力,是西兰花等许多食物抗癌的关键因素。 萝卜硫素激活 Nrf2 的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引起细胞内活性氧一过性增加,然后对 Keap1 进行修饰并引起构象改变,这导致处于结合状态的 Nrf2 / Keap1 发生分离, Nrf2 游离后会转移到细胞核内与 ARE 反应元件结合发挥转录活性,促进抗氧化酶和谷胱甘肽合成酶的表达,增加细胞抗氧化能力。萝卜硫素一直作为 Nrf2 系统激活剂用于研究,发现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例如对炎症性疾病和脂肪肝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虽然该研究是通过基因表达相关性作为线索,寻找到糖尿病基因表达改变和萝卜硫素基因调节效应之间存在关联,但是我们如果从旁观者角度看这个问题可能是这样的。 2 型糖尿病发生的根源是炎症和氧化损伤,许多基因改变可能属于炎症和氧化平衡范畴。萝卜硫素通过基因调节主要发挥抗氧化抗炎症效应,所以两者出现了密切的关联。过去对萝卜硫素的研究也提示存在类似作用,只是没有采用基因表达关联分析。这可以说是用了一个高大上的技术,找到一个并不是那么意外的目标分子,然后进行的细胞学、动物模型和人体研究都是相当比较自然的研究。 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二甲双胍是通过研究植物成分获得的药物,最新这一研究也是植物成分,看来吃出来的糖尿病,还是要从食物和天然化合物中寻找突破口。吃出的病再吃回去。 Sulforaphanereduceshepaticglucoseproductionandimprovesglucosecontrolin.pdf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枫糖浆提取物强化抗生素疗效
热度 1 zhpd55 2017-4-3 22:59
枫糖浆提取物强化抗生素疗效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7 年 4 月 2 日 转载来自美国化学会2017年第 253 届年会消息, 富 含 酚 类的 枫糖浆提取物 ( Phenolic rich maple syrup extracts )与 抗生素 具有 协同 作用。 枫糖浆 是一种 100 %天然的甜味剂,枫糖的来源是北美尤其是加拿大本土很多品种的枫树,由采集的树液浓缩而成。加拿大糖枫树,学名糖槭,是目前为止最广泛的枫糖来源。全世界 85 %的枫糖浆都产自加拿大。正因为枫糖源自天然的植物,它应当富含多种植化素,这一点通过分析枫树液也得到了证实。枫糖浆的热蒸馏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有益物质,成为最终提炼出的枫糖浆的成分。 枫糖浆的营养成分 枫糖浆的主要糖成分是蔗糖。枫树液的蔗糖浓度大概在 2.0 %~ 2.5% 之间。枫糖浆富含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值得一提的是,枫糖浆含有非常高的锰和维他命 B 12 。它的钾、钙、锌含量也相当高。枫糖中这些有益物质的含量要远远高于其它甜味剂中,比如蜂蜜,白砂糖,黄糖。所以,枫糖是迄今最有营养的甜味剂。枫糖浆也被认为是低纳或者零盐分的一种食物。 枫糖浆富含酚类化合物 有趣的是,超过 50 种植物营养素被发现存在于枫糖中,但最普遍存在的还是酚类化合物。某份科学研究在枫糖浆提取物中,发现了 23 种不同的酚类化合物,其中包括香草醛,肉桂酸和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有抗氧化的功效 —— 一些枫糖浆的分离产物甚至具有和维他命 C 非常相似的抗氧化性。枫糖浆中提取的酚类化合物还对癌细胞的突变 具有抑制作用。 了解枫糖浆成分 , 尤其是源自枫树液的诸如酚类化合物等成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营养素对人类健康可能有很大助益。就生产过程来说,在熬煮枫糖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酚类化合物 如 Quebecol ,它和枫糖浆中那些天然的、有抗氧化性的酚类化合物有着极为相似的结构。 Quebecol 的抗氧化功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枫 糖 浆含有木 酚 素和香豆素 除了酚类化合物,枫糖浆中与人类健康相关的重要成分还有木酚素(仅存在于加拿大枫糖浆)。近来,富含木酚素的食物备受关注,比如亚麻籽,就具有强大的保健功效,包括很强的抗癌效果。我们发现香豆素同样存在于枫糖浆提取物中。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抗炎,抗病毒,抗微生物,抗凝血和抗肿瘤特性。今后的研究将针对于枫糖浆中的香豆素,得以更确切地阐明香豆素的哪些特性能够通过食用枫糖浆来使人类受益。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 McGill University) Nathalie Tufenkji 博士 的团队 ,他们浆枫糖浆的 混合酚提取与常用抗生素环丙沙星和羧苄青霉素这两种药物 使用 , 他们确实发现 具有 协同效应 , 使他们能够得到相同的抗菌效果 ,但是 抗生素 得使用量要减少 90% 以上。该方法 对于 各种各样 菌株 都显示出有效 , 其中 包括大肠杆菌 ( E. coli )、 变形杆菌 ( Proteus mirabilis )、 铜绿假单胞菌 ( Pseudomonas aeruginosa )等,更多信息请浏览原文 。 No more 'superbugs'? Maple syrup extract enhances antibiotic action April 2, 2017 Antibiotics save lives every day, but there is a downside to their ubiquity. High doses can kill healthy cells along with infection-causing bacteria, while also spurring the creation of superbugs that no longer respond to known antibiotics. Now, researchers may have found a natural way to cut down on antibiotic use without sacrificing health: a maple syrup extract that dramatically increases the potency of these medicines. The researchers will present their work today at the 253rd National Meeting Ex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Native populations in Canada have long used maple syrup to fight infections, says Nathalie Tufenkji, Ph.D. I've always been interested in the science behind these folk medicines. The idea for the project really gelled when Tufenkji, who had been studying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cranberry extracts, learned of the anti-cancer properties of a phenolic maple syrup extract. That gave me the idea to check it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Tufenkji says. So, I sent my postdoc to the store to buy some syrup. Using the same extraction approach as other researchers have in the past, Tufenkji's team at McGill University separated the sugar and water from the syrup's phenolic compounds, which contribute to maple syrup's signature golden hue. In an initial test, the team exposed several disease-causing bacterial strains to the extract, but they didn't see much of an effect. Rather than give up on maple syrup altogether, Tufenkji decided to check whether the extract could enhance the antimicrobial potency of the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ciprofloxacin and carbenicillin. When her team mixed the phenolic extract with either of these medicines, they indeed found a synergistic effect, allowing them to get the same antimicrobial effect with upwards of 90 percent less antibiotic. The approach worked on a variety of bacterial strains , including E. coli, which can cause gastrointestinal problems; Proteus mirabilis, responsible for many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hich can cause infections often acquired by patients in hospitals. Building on this work, Tufenkji's team next tested the extract in fruit flies and moth larvae. The researchers dosed fly food with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antibiotic, with and without the phenolic extract. Flies with meals doused in maple syrup extract lived for days longer than those denied the syrupy topper. The researchers observed a similar outcome with the moth larvae . To figure out how the extract makes antibiotics work better, the researchers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extract changed the permeability of bacterial cells. The extract increase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bacteria, suggesting that it helps antibiotics gain access to the interior of bacterial cells . Another experiment suggested that the extract may work by a second mechanism as well, disabling the bacterial pump that normally removes antibiotics from these cells. Currently, the researchers are testing the maple syrup extract in mice. While it is likely to be years before it would be available to patients as a prescribed medical protocol, and 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would likely need to purify the extract further to avoid any potential allergic reactions, Tufenkji says, she's hopeful that it may have an edge over other would-be medications thanks to its source. There are other products out there that boost antibiotic strength, but this may be the only one that comes from nature, she says. Explore further: Could maple syrup help cut use of antibiotics? (w/ Video) More information: Phenolic rich maple syrup extracts synergize with antibiotics, 253rd National Meeting Ex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2017.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63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药品提取物乱象:华龙生物原料购自牛杂经销商
gdn 2015-6-19 17:28
继银杏叶事件之后,国家食药监总局这次把“枪口”对准了生化药品的动物提取。 6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连发三文,披露对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龙生物)的检查情况。相关文件显示,该局在5月份对华龙生物进行飞行检查发现,该公司未按药品标准规定生产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违规从一家牛杂经销处直接外购其生产的小牛血浓缩液投料生产。国家食药监局勒令所有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立即停止销售和使用华龙生物生产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并收回华龙生物的药品GMP证书。 大部分产品已在销售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今年5月8日~12日对华龙生物进行飞行检查发现,其未按照药品标准规定生产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按照批准的生产工艺,企业应当使用新鲜小牛血或小牛血清为原料,经过醇沉、离心、浓缩后制成小牛血浓缩液,再经过超滤或透析、灌装等步骤制成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但华龙生物直接外购在未经许可场地生产的小牛血浓缩液投料生产。据了解,其小牛血浓缩液外购单位为沈阳市一家牛杂经销处。国家食药监总局检查发现,该经销处生产现场管理混乱,没有任何标识和记录,卫生环境差。 5月9日,华龙生物启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的召回工作。该公司官网发布的《产品召回公告》显示,根据公司质量管理评审委员会检查、核实、评估,公司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存在疑似不确定风险,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现决定对公司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产品启动主动召回,按三级级别实施召回。 华龙生物销售副总张少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 微博 )》记者,目前产品召回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产品按照三级级别召回,是最低级别的召回,该召回级别是由相关国家机构核定。“(产品)基本是无危险的,产品也未导致任何的不良反应。” 公司称,截至2015年6月13日,共召回226073支。但华龙生物在官网上公布的召回实施情况显示,其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产品几乎覆盖全国各地,其中绝大部分地区显示产品“已使用完”。 华龙生物市场部经理张建伟告诉记者,由于公司召回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是自2014年初起的生产批次,至今已有一年半时间,所以确实大部分产品已经在市场上销售。 记者注意到, 九州通 (600998,SH)旗下子公司辽宁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也是华龙生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的采购厂商之一。九州通董秘办相关人士也告诉记者,“已使用完”表示公司已经销售。“目前辽宁公司已经按照销售流向下发了召回通知,我们对于这类生产企业召回药品的处理都有严格的处置管理规定,配合生产企业的召回。对于已经销售的产品如没使用,则召回后返回生产企业。”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表示,目前暂时无法确定华龙生物生产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是否会引发不良反应,但原材料不达标,生产产品肯定达不到标准要求。 提取物监管越来越严 国家食药监总局要求湖北省食药监局收回华龙生物药品GMP证书,责令其停止生产,召回相关产品,并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立案查处。张建伟告诉记者,目前华龙生物的GMP证书的确被暂时收回,目前公司也正在整改中,公司也正在等待复查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华龙生物背靠广信科教集团。据公司官网介绍,华龙生物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生物生化药品全国三强单位”等称号。2014年2月,该公司顺利获得新版GMP认证证书。 史立臣认为,从此前银杏叶事件到现在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这表明国家对提取物的监管越来越严格。“以前无论是植物提取、动物提取还是矿物提取,国家的监管确实不够完善。现在国家对药品的质量,原材料等监控和处罚都越来越严。” 史立臣认为,生物制药企业从未经许可的生产单位提取产品,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虑,另一方面则是渠道少,量不够。由于国家此前在这一领域的标准缺失,有资质的生产单位少,“(制造企业)他们有可能自己到一些非法的屠宰场、加工点,或者找一些没有资质的中间生产商,做一些简单提取。”
2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断肠草提取物可遏制癌痛
xuxiangtian 2013-10-21 23:10
第12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盟会日前在上海市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张敬杨博士在大会上报告了有关中药钩吻(俗称断肠草、大茶药)镇痛,尤其是减轻癌症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成果。该研究论文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刊物《疼痛》杂志上。   钩吻是一种具有极高生物学活性的马钱科钩吻属藤本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钩吻素甲是其中重要成分。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有将钩吻提取物(主要含有钩吻素甲)用于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报道。张敬杨在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教授的指导下,在骨癌疼痛和神经源性疼痛动物模型上,阐明了钩吻素甲的强效镇痛作用及无耐受性作用特点。并采用放射配体竞争技术和基因沉默技术,进一步证明钩吻素甲通过激动脊髓α3甘氨酸受体产生镇痛作用。研究对近年提出的脊髓α3甘氨酸受体为潜在的治疗慢性疼痛的靶点分子假说,提供了实验佐证。   研究结果表明,钩吻素甲对骨癌疼痛具有强效的镇痛作用,且与吗啡不同,长期给予钩吻素甲不产生耐受性。这一结果有力支持了钩吻素甲在临床上治疗癌症疼痛的有效性。   癌症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约30%~5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晚期癌症患者中,经历癌痛比例高达60%~90%。依据由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三阶梯方案,目前,癌症疼痛治疗药物的选择一般首选吗啡。但长期使用吗啡,患者会因产生耐受性而导致用药剂量大大增加,甚至可产生痛觉过敏及成瘾,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发现和开发有效且不产生耐受的镇痛药物,对减轻癌症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记者胡德荣) 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583122.shtml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1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茶和红酒提取物可在细胞内中断阿尔茨海默病路径
热度 1 zhpd55 2013-2-7 11:22
绿茶和红酒提取物可在细胞内中断阿尔茨海默病路径 根据《科学新闻在线》( ScienceNewsLine ) 2013 年 2 月 6 日 的报道, 英国 利兹大学 ( University of Leeds )的研究人员发现,来自绿茶和红酒的天然化学物质可能破坏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 , AD )路径中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早期的实验中研究人员确定了允许有害的蛋白质凝结最终使大脑细胞死亡而导致AD的过程,但是最新研究发现使用绿茶提取物 EGCG 和红酒提取物白藜芦醇可使导致大脑细胞死亡的过程中断,为研发治疗AD新药带来了希望。研究结果在《生物化学杂志》(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上发表 , 为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提供了潜在的新目标 , 仅在英国就有大约 80 万人患AD,对此目前无法治愈。 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 A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 β 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研究人员 相信可以通过寻找新的药物靶点,研发AD治疗新药最达到治愈这种顽疾,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Natural chemicals found in green tea and red wine may disrupt a key step of the Alzheimer's disease pathway,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Credit: NataliTerr / Fotolia) 更多信息请浏览: Jo V. Rushworth, Heledd H. Griffiths, Nicole T. Watt and Nigel M. Hooper. Prion protein-mediated neurotoxity of amyloid-β oligomers requires lipid rafts and the transmembrane LRP1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2013 DOI: 10.1074/jbc.M112.400358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44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槟榔花提取物抑制二价铜离子诱导低密脂蛋白氧化效果显著
chenwj 2012-10-6 14:39
槟榔花提取物抑制二价铜离子诱导低密脂蛋白氧化效果显著
The inhibiting activity of areca inflorescence extracts on huma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idation induced by cupric ion The oxidative modification of huma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atherosclerosis. In this study, the inhibiting activity of areca inflorescence extracts (AIEs) on LDL oxid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an in vitro study with Trolox as the standard antioxidant. The kinetics of LDL oxidation,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assay, 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assay and copper chelation assay were also evaluated to assess 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AIEs, 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IEs could delay the lag time and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malondialdehyde in the process of LDL peroxidation induced by Cu2. The boiled water extract displayed the highest antioxidant ac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ambient water extract and ethanol extract. The total phenolic contents and phenolic components of AIEs were also measur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 Epicatechin, gallic acid and coumalic acid were the primary phenolic acids in AIEs. The inhibiting activity of areca inflorescence extracts on human lowdensity lipo.pdf
个人分类: functional food|3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银杏叶不同产区质量评价和银杏叶提取物USP质量控制研究最先采用
热度 1 gxswmwys 2012-8-18 14:15
银杏叶不同产区质量评价和银杏叶提取物USP质量控制研究最先采用
浙江康恩贝药物研究院在评价国内中药指纹图谱计算机评价软件后的综合功能后最后选择引入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超信息特征数字化评价系统》 4.0 版软件(软著登字第 0407573 号) 作为银杏叶生长期和不同产地的控制和银杏叶提取物质量数字化控制技术(正在为美国药典做银杏叶提取物的国际标准)。感谢康恩贝药物研究院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这一软件进行知识产权的注册和商品化进程。 康恩贝药物研究院对全国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的银杏叶HPLC指纹图谱采用了沈阳药大的指纹超信息数字化和整体定量控制技术即4.0版软件,标志着这一软件进入商业化运行阶段,走出研制者实验室进入生产和科研领域为科技和生产服务。
5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越橘提取物可抑制大肠癌细胞
zlhtcm 2012-6-19 21:38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越橘提取物中的黄酮醇、原花青素、萜类、酚类等有效成分,能显著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降低其侵袭和转移能力。 越橘为一种多年生灌木,原产于北欧、北美等地,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越橘进行引种驯化栽培。世界范围内,越橘曾被用于糖尿病和眼部疾病治疗。随着对越橘研究的不断增多,其广泛的抗肿瘤作用逐渐引起关注。一般认为这与原花青素及其他酚类、非酚类成分有关。 哈医大附属第四医院肿瘤外科教授刘明将越橘提取物制备成大肠可利用的植物化学物质,在体外 模拟人体消化道理化环境,研究越橘在胃肠道消化后的化学预防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越橘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有力地抵御了大肠癌细胞的侵袭和 转移,并且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大肠癌细胞的DNA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功效。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这些正面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实验还发现,越橘提 取物能将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周期阻滞于G0~G1期,且能显著降低肿瘤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1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利用烟草叶片提取物提高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率
mengxb 2012-5-23 09:03
aob.mcs103.full.pdf
3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BES发表论文
keylabteam 2011-10-24 23:40
赵磊在BES上的论文发表了,关于正己烷、P0蛋白、血-神经屏障以及银杏叶提取物的保护作用。感谢各位的努力工作和贡献。 P020110923478135781033.pdf
2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蒿(黄花蒿)抗疟有效成分临床验证结果的分歧
热度 4 hong840901 2011-9-30 18:43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因为战备需要,找到有效的临床抗疟药才是“ 523 任务”最终目的,因此实验室工作必须为临床服务。也只有临床上验证某药物有效后才能说明真的的有效的药物。不同的单位分别独立完成了自己的青蒿(黄花蒿)提取物的临床验证。 1 .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的临床验证 最早将青蒿的粗提取物用于临床验证的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在 1972 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有关人员于当年 8 月 24 日 ~10 月初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 91# )在海南昌江地区对当地低疟区、外来人口的间日疟 11 例,恶性疟 9 例、混合感染 1 例进行临床验证。并用氯喹治疗恶性疟 3 例,间日疟例进行对照观察。 当时的疗效标准为: 痊愈:症状在 72 小时以内控制,疟原虫血片转阴,出院后(一般住院 4~5 天) 7 天到 12 天复查,无症状,血片疟原虫未现。 有效:症状在 72 小时以内控制,疟原虫血片转阴或未转阴,出院后 7 天到 12 天复查,症状发作,血片疟原虫再现。 无效:症状在 72 小时内为控制,血片疟原虫未转阴。 当时对青蒿一无所知,对青蒿治疗疟疾的临床验证也还是在十分早期的摸索阶段。 海南昌江使用青蒿乙醚中性部分临床观察疗效情况见下表(表 1 ): 表 1 海南昌江使用青蒿乙醚中性部分临床观察疗效情况 疟型 使用剂量:每次 3g 总病例数 有疟史或地域 退热时间 平均退热时间(小时) 原虫平均转阴天数 疗效 复发 备注 痊愈 有效 无效 间日疟 Bid ,连服 3 天 1 1 16 ° 36 ° 2 0 ′ 5 1 2 一例未复查 2 46 ° 30 ′ 5 1 1 Tid ,连服 3 天 1 4 8 ° 20 ′ 11 ° 23 ′ 2 1 2 2.3 1 2 3 12 ° 25 ′ Qid ,连服三天 3 1 16 ° 19 ° 6 ′ 2 2 1 1 1 27 ° 36 ′ 2 1 恶性疟 Bid ,连服 3 天 1 本地 39 ° 50 ′ 5 1 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不能完全杀灭,转为有性体 1 低疟区 1 Tid ,连服 3 天 1 本地 24 ° 4 1 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不能完全杀灭,转为有性体 1 外来 1 Qid ,连服三天 5 外来 35 ° 9 ′ 1.75 1 4 4 通过海南昌江的初次临床验证证明 91 # 药对当地、低疟区、外来人口的间日疟和恶性疟均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 11 例间日疟患者,有效率达 100% ,而且剂量越高组效果相对越好,复发例数也相对较少些。 而对于恶性疟患者,低疟区患者中有一例对第一种方案无效,第二种给药方案中对 6 里外来人口中有一例无效,所以排除剂量、患者本身是否有免疫力等因素的影响,总共是有 2 例恶性疟无效。不过对于其中的 1 例混合感染的病例,文中没有相关的资料说明,是混合在 11 例间日疟中还是另有其人,由于时代久远,当时的参与者们也不记得了。由于有资料前面总结的说是 21 例,不过后面又有文字原文为: “间日疟共验证 11 例,三种方案的有效率 100% 。其中 1 例是混合感染,症状主要由间日疟引起,故归入间日疟病例中统计。” 由此以及统计表格来判断,当时所做的总病例数并非 21 人,而是 20 人。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还用这个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在北京 302 医院验证了间日疟 9 例,有效率也是 100% 。因此,单从疗效而言, 1972 年的临床验证结果表明青蒿的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对疟疾治疗是有效的。 1973 年,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对协作提取的中草药黄花蒿有效部分“黄 1 号”进行了 30 例间日疟患者的初步临床试用观察。发现该提取物对间日疟原虫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是复燃率较高。并初步得出了该药品属于速效药品,特效作用较短的结论 。 2 .三个研究单位用青蒿(黄花蒿)的提取结晶进行的首次临床试验结果 “ 1973 年 9~10 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用提取出的青蒿素Ⅱ在海南昌江对外地人口间日疟及恶性疟共 8 例进行那个了临床观察, 其中外来人口间日疟 3 例。胶囊总剂量 3~3.5g ,平均退热时间 30 小时,复查 3 周, 2 例治愈, 1 例有效( 13 天原虫再现)。外来人口恶性疟 5 例, 1 例有效(原虫 7 万以上 /mm 3 ,片剂用药量 4.5g , 37 小时退热, 65 小时原虫转阴,第 6 天后原虫再现); 2 例因心脏出现期前收缩而停药(其中 1 例首次发病,原虫 3 万以上 /mm 3 ,服药 3 克后 32 小时退热,停药 1 天后原虫再现,体温升高), 2 例无效”。 山东省黄花蒿研究协作组与 1974 年 5 月中上旬在山东巨野县城关东公社朱庄大队用黄花蒿素对 10 例间日疟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药物剂型为胶囊,每粒含结晶 0.1g 。分为两个组,一组 5 人,其中成人 3 例, 10~12 岁儿童 2 例,用量为:成人 0.2g ,儿童 0.1g ,每日一次,连服三日;另一组 5 人均为成人,用药剂量为 0.4g ,每日一次,连服三日。各治疗组控制症状及血内疟原虫消失情况如下表(表 2 ): 表 2 1974 年各治疗组控制症状及血内疟原虫小时情况 组别 药物使用情况 病例数 血内疟原虫消失平均时间( h ) 症状复燃情况(天) 血内疟原虫再现例数 15 16~20 30~60 第 15 天 第 30 天 第 60 天 1 黄花蒿素 0.2g × 3d 5 48.0 0 2 0 2 0 0 2 黄花蒿素 0.4g × 3d 5 33.6 1 2 0 1 0 0 3 黄花蒿素 0.4g 加防 2 两片顿服 9 50.7 0 1 1 0 0 2 山东省黄花蒿协作组首次对黄花蒿素治疗间日疟进行临床验证后,得出了相应的结论:黄花蒿素为较好的速效抗疟药物,似乎可以做急救药品,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明显副作用,但是作用不够彻底,复燃率较高,为有效地控制复燃率似单独提高黄花蒿素用量不易达到,应考虑与其他抗疟药配伍 。其结论与简易制剂的临床验证效果类似。 1974 年 9 月 7 号,云南临床协作组的工作人员带着提取出来的黄蒿素到云县、 茶坊 一带进行临床效果观察,当时天气已经转凉,而且这两个地区疟疾已经不太多见,因此在此期间,他们只治疗了一例间日疟患者。 10 月 6 号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刘溥作为观察员加入该协作组。后与耿马县防疫站联系后得知当地有恶性疟患者,陆伟东、王学忠、刘溥三人组成一个组于 10 月 13 号达到耿马进行临床观察。此时碰到广东李国桥率一小组在耿马开展脑型疟的救治工作。由于云南临床协作组的技术力量薄弱, 10 月 23 号,广东小组派其中一名医生进行协作。云南小组的成员于 11 月 6 号返回单位,请示 523 办公室同意后,剩下的药物交由广东小组继续观察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北京中药所的刘溥同志直到 12 月 3 号回京,并于 12 月 9 号在所里详细而完整的汇报了云南及广东小组的临床病例用药等情况 。 在 1974 年 9~11 月期间,云南验证了 3 例,其中恶性疟 1 例,间日疟 2 例 ;广东中医学院 523 小组共验证了 18 例,其中恶性疟 14 例(包括凶险型疟疾 3 例),间日疟 4 例。 云南临床协作组之前的 3 例用药剂量为第一日 2.0g ,分两次服,第二、三日各 1.4g ,分两次服,总量 4.8g (成人),其中 1 例恶性疟在服药 3.2h 后体温恢复正常,原虫无性体 31 小时后转阴,但有性体只见数量减少,并未转阴。而 2 例间日疟退热平均时间为 13h ,原虫转阴平均时间为 32 小时 。 表 3 广东中医学院 18 例临床验证 疗程 总剂量( g ) 恶性疟病例数 间日疟病例数 原虫转阴平均时间( h ) 原虫再现与症状复发情况 一天 0.2 1 间日疟 43.5 对其中的 7 例恶性疟进行了短期复查,其中 6 例在服药后第 8~24 天内原虫再现和症状复发, 1 例第 11 天复查阴性,以后未再复查。 0.3 1 0.6 2 1.0 1 恶性疟 2 例未观察至转阴,其余 12 例平均时间 54h 1.5 1 2.0 1 二天 0.9~1.2 3 1.5 4 三天 1.5 1 2.0 2 4.8 1 广东中医学院 523 小组经过临床验证后得出了黄蒿素是一种速效的抗疟药,首次剂量 0.3~0.5g 即能迅速控制原虫发育。原虫再现和症状复发较快的原因可能是该药排泄排泄快(或在体内很快转化为其他物质),血中有效浓度持续时间不长,未能彻底杀灭原虫。并且首次提出了黄蒿素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可用在抢救凶险型疟疾患者中,建议尽快将黄蒿素制成针剂。 三个单位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产地的药材中提取出来的结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各自独立的完成了自己的临床验证,验证的结果也略有不同(见表 4 ): 表 4 三个单位的验证结果比较 单位 北京 山东 云南(包括云南和广东两个小组) 间日疟 病例数 3 19 6 有效例数 3 19 6 恶性疟 病例数 5 15 有效例数 1 13 三家都证明各自的提取物对间日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原虫转阴率为 100% ,不过对恶性疟的效果却有所不同。山东黄花蒿协作组的临床验证过程中没有恶性疟病例;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有 5 例恶性疟病例,由于种种原因只有 1 例患者有效;云南临床协作组与广东中医学院的 15 例恶性疟病例(其中广东中医学院验证 14 例,包含 3 例脑型疟)有 13 例有效,因此单从疗效而言,验证青蒿(黄花蒿)的提取物对恶性疟有效的是广东中医学院。 在青蒿素的结构、有效剂量以及疗效等方面都弄清楚之后,人们回顾性的看当时的临床验证结果时,由于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临床验证效果似乎并不够理想而且发现有心脏毒性,另外两家并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因此有人对三家研究单位提取的单体是否为一种物质提出质疑。为此,笔者 访谈了几位相关的人员。 受访人一 黎:您能否讲述一下有关青蒿素的心脏毒性问题? 受访人:当时我们这边一位姓景的教师提出来要做病理毒理,因为他说如果不做直接拿去给病人用是不合适的。当时做狗病理、毒理切片,当时中医学院有个协和过去的姓魏的老师看的说是发现肺组织有病变,他提出来有病变。所以我们那个景教授就坚持说这个有毒不能随便给病人使用。 黎:当时做狗的病理切片是说心脏的病变吗 ? 受访人:是啊,心肝脾肺肾切片都做了啊,说是肺的病变还特别明显。当时就有两方面的意见,像屠呦呦他们就说如果病变这么厉害应该有症状的,比如说气喘啊什么的,所以就认为这是不太可靠的,另外一方就是景教授他们就认为有毒的。景大夫他是很谨慎的,他认为一定有毒的。 黎:那他们去海南之前在这边有人吃过药物做试验吗? 受访人:后来的我就记得不太清楚了,有几个健康人试服了,发现没有什么问题就拿去上临床了。后来嘛就就把狗的片子再请别人看看,后来就请了卫生部卫生研究所的一个姓高的留苏回来的,他一看啊就说这个狗是个老年狗是它本身的退行性病变并不是药物的作用。他这么说了以后就同意拿到临床去了。但是这个结晶拿到临床去了以后又说听到了期前收缩。所以这样呢所里面就又把我分到这个组来,负责说一定要把有没有毒性这个问题搞清楚。 当时提取的量少,要拿到药厂去打片子不太可能,后来就到协和医院药房打了片子,因为当时他们药房有小的机子。去做临床的时候,是由针灸所的李传杰大夫带着我们所里的刘菊福技术员等人过去做临床验证的,是刘菊福说听着了期前收缩,她说听着了后那李传杰就挺紧张的。李传杰因为他本身不是中药所的人,他又不是青蒿素组的,他只是临时被调去的,他也很谨慎小心的,就说那我们就停下来不能再做了当时做了 5 个人,消息就反馈回来,那时候我们所长就说他们都回来了那就不太好,这个工作也没有什么得到结果,说这样吧那就派章国镇(后来管业务的)去,就说派他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因为之前他们去的时候这边还在提取药物,所以章国镇他们去的时候就把还有的药物装成胶囊也带去,带去看看能不能再做。所以他去了以后再了解情况。那个情况就搞不清了,因为当时刘菊福听见了,可是李传杰没有听着,可是李传杰他说没有听着也不敢再做,要承担这个责任。所以后来带去的胶囊又做了 3 例。总共做了 8 例。 黎:那后来您做了这个药理有什么结果? 受访人:没有心脏毒性。 受访人二 : 黎:对于 1973 年用青蒿提取出来的结晶上临床的效果有人质疑您怎么认为? 受访人:我 73 年做了说我的青蒿素不成功,临床好像不好,是这样,因为我们这块全组都停工了,剂型实验都没回复工作,那么当时我想做点片剂不是很简单嘛,我都能自己去做,但是自己所没条件做,因为那时候全部都停工的话是不允许做的,当时 523 办公室来了,才组织了一个组允许工作。所以他们就说我们拿出去做就得了,那我也没太过问,后来才知道疗效不太好,把那个片剂带来以后才发现敲都敲不碎,崩解度有问,所以有点效但是效果不理想。我发现这个问题以后马上把青蒿素结晶就一颗颗弄碎装进胶囊,我们那个副所长就章国镇同志亲自赴海南昌江现场,(与上一位工作人员所说的另外提取的有分歧)做了几例,因为当时时间比较晚了病人也比较少了,所以只做了 3 例,全都是很好的,所有就证明有效,因为前面有效部分已经做了 30 例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只是要证明这个青蒿素有抗疟效果,毒性成分我下面实验室就可以进一步开展实验。我回来以后都跟他们汇报,因为当时把办公室(指 523 办公室)看的很重视,因为他们是部队的来领导。 上述两位人员所说的药物崩解度有问题,在 1974 年 2 月份的一次会议上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做会议报告时也有提到。 还有一位受访者(三)认为:“ 因为当时提取出来药物要立马上临床,提取的结晶纯度不够,也可能会引起这些问题。 ” 而其他单位则有人认为: 当时 73 年临床所表现的和实验室表现是一致的都是心脏毒性问题,同时也印证出来效果不好,而且当时就算崩解度有问题,当时他们的用量那么大,也应该是有效果的。 对于有人提出三家提取的是否为同一物质的质疑,并非是到最近这些年才有。早在 1974 年初山东和云南还没有进行单体验证前就有人提出。 1974 年 2 月 28 号 ~3 月 1 号, 正在进行青蒿抗疟研究的北京、山东、云南三地四家单位的科研人员与 523 办公室和中医研究院的有关领导齐聚一堂,在中医研究院召开了青蒿研究座谈会,参会人员主要有:张奎(逵)、章国镇、景厚德、屠呦呦、蒙光荣、 523 办公室施凛荣( 236 )、云南药物所 523 小组梁钜忠、山东两人(山东寄生虫防治所李桂萍、山东中医研究所魏振兴)。在会上,三个地区的研究人员各自汇报了青蒿(黄花蒿)研究进展,会上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报告了之前的临床验证,提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他们提取的抗疟有效成分的分子式为 C 15 H 22 O 5 ,分子量为 282 ,而且已经做了质谱、紫外、红外与核磁,确定其为倍半萜类化合物,酸解现内酯显色;云南的梁钜忠将从云南大头黄花蒿中提取到有效抗疟成分结晶Ⅲ的过程叙述过后,明确了植物分类,对化学提取物做了紫外、红外和元素分析并汇报了实验结果,对提取物的物理性状分析,并对其药理、毒理试验结果给大家做了汇报,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山东的魏振兴讲述了开始做青蒿研究的整个过程以及详细的提取流程,讲述已经做了的红外分析结果和元素分析。北京中药所的景厚德主要从药理、毒理方面做了相应的汇报。而且着重提出了心脏毒性问题,提出三家之间的不同之处,①山东 25mg/kg 有效,北京 100mg/kg 有效;② C=O 基分化,山东、云南差 80 ;③熔点不同,山东: 150~15 1 ℃ ,云南: 149~150.5 ℃ ,北京 155~156 ℃ (屠呦呦报告的是 156~157 ℃ )是否做共溶试验;④毒性:心脏 200mg/kg ,北京;灌胃,肠 100 mg/kg ,云南,腹腔给药,一般腹腔注射要比口服大 5 倍。景厚德根据以上四点不一样提出三家提取到的结晶可能不用完全一样 。从当时的会议发言可以看出,针对提出这样的疑问,各单位的人员都有回应,比如屠呦呦针对有效剂量提出北京 50mg/kg 转阴,随即云南工作人员则提出 50mg/kg 也不到。而 523 办公室的施凛荣提出:化学工作要在统一条件下做一下,不一致再做分析,进一步做后发现有差异的可以交流情况,不同可以各单位先做一下,与氯喹做一对照,抗疟药是否都有毒性。屠呦呦提出:让山东也观察结晶对心脏的影响。 根据后来山东和云南的临床验证结果都未显示有明显的心脏毒性。针对景厚德提出的几个疑点,目前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显示当年有做过共溶试验,也没有明确的实验记录显示当时三家提取的晶体为同一物质。不过根据当年的简报显示各单位先后提到的有效结晶,初步认为可能是同一物质。在 1994 年的云南药物所一位工作人员给科委的一封信中写到:当时在会上三家都同时出示了自己带来的样品,经红外光谱鉴定,三个样品为同一化合物 ~ 。根据最新版药典所采用的青蒿熔点是 150~153 ℃。 在以上几家研究单位进行完临床验证后,从 1975 年开始,在全国和各地区 523 办公室的组织下,多系统、多单位、多专业的大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其中临床验证的工作也是大协作的重点之一。除了验证青蒿素口服制剂以外,还进行了大量的简易制剂和其他剂型的临床观察。 1975 年 523 领导小组高度重视青蒿素(黄蒿素)的疗效,并于当年的 4 月份在成都举行 523 中草药研究专业会议。 指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青蒿有效部分 11 例间日疟中其中 1 例是混合感染,症状主要由间日疟原虫引起,所以归入间日疟中统计。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523 ”临床验证小组. 91 # 临床验证小结. 1972.10 山东寄生虫病防治所巨野三防组.山东“黄 1 号”治疗间日疟现症病人疗效初步观察. 1973.9.27 山东省黄花蒿协作组.黄花蒿素及黄花蒿丙酮提取简易剂型治疗间日疟现症病人初步观察. *** 工作日志 1974 年 *** 工作日志 1974.12.9 云南地区黄蒿素临床验证组、广东中医学院 523 小组.黄蒿素治疗疟疾 18 例总结. 1975.2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抗疟药研究组、云南省疟疾防治所.黄蒿素片治疗疟疾 3 例小结. 1974.12 *** 有关 523 工作的回忆... *** 有关 523 工作的回忆... *** 工作日志. 19740228 下午 *** 有关 523 工作的回忆... *** 有关 523 工作的回忆... *** 工作日志. 19740301 *** 给国家科委的信. 19940927 针对此问题,笔者访谈了 1974 年参会的几位成员,他们表示对红外光谱鉴定三个样品为同一物质的结果没有什么印象,如果中医研究院留存有更详细的会议记录则更能说明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待继续补充。
841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中医药局祝贺屠呦呦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twsliu 2011-9-25 05:07
贺 信 中国中医科学院并屠呦呦研究员: 欣悉你院屠呦呦研究员荣获 2011 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谨向你院和屠呦呦研究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建院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青蒿素的研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青蒿素的研究中,屠呦呦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坚持继承创新,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和试验,研制出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青蒿提取物,对于青蒿素抗疟机理的深入研究和系列青蒿素类药品的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疟疾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希望中国中医科学院继续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组织和领导,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取得更多的中医药科研成果,造福人类健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http://www.gov.cn/gzdt/2011-09/24/content_1955779.htm 关注:【 在青蒿素的研究中,屠呦呦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坚持继承创新,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和试验,研制出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 青蒿提取物 ,对于青蒿素抗疟机理的深入研究和系列青蒿素类药品的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八评:屠呦呦的青蒿提取物实验是受到别人工作的启发
twsliu 2010-2-26 23:24
继续评议由屠呦呦编著, 2009 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 屠呦呦编著的书里对时间的写的准确,但对时间点前后的事情却有意忘记,这里按照时间顺序看看还发生了她不愿意说的事情: 年份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迟到的报告 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 1969 年 1969 年 1 月 21 日 (前言) 523 办公室来人到中医研究院做动员工作后,中药所应邀接受任务,命屠呦呦为课题组长负责全面工作。 (p1) 值此困境, 1969 年 1 月 21 日 全国 523 办公室白冰秋、张剑芳二位正、负主任及办公室田辛通知来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1969 年 4 月 (前言)在收集 2 千多种方药基础上,编辑了以 640 方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 (p1) 用整三个月时间, 整理出以 640 余个方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油印成册,于 1969 年 4 月送全国 523 办公室,请转给承担任务的七大省、市共同发掘。同时开展了以鼠疟动物模型对中药进行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虽发现胡椒提取物对疟原虫抑制率高达 84% ,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不理想。 (p13) 1969 年,北京药物所与广东地区的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协作,开展植物鹰爪抗疟效果研究。 (p15-16) 1969 年,国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参加了北京地区中草药专业协作组。当年他们先制备的是胡椒提取物 ( 胡椒酮 ),.. 到海南岛进行临床试验,后因效果不理想而中止。 1970 年 【书中不明确时间,而是混在 1969 年 4 月的胡椒酮工作失败后。也没有说明青蒿曾出现的好结果是谁做的实验!】 (p1) (胡椒酮)经过 100 多个样品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又复筛以前显示较高药效的中药。因为中药青蒿曾出现过 68% 抑制疟原虫的结果,所以对其进行了复筛,但结果仍不好,只有 40% 甚至 12% 的抑制率,于是又放弃了青蒿。 (p16) 1970 年,北京地区 523 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中药所合作,派研究人员顾国明和该所的余亚纲、屠呦呦等人一起,大量查阅和收集了古今医药书刊资料,从中挑选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经实验室水煎、醇提,送军事医学科学院鼠疟筛选了近百个药(方),其中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作用,曾出现过鼠疟原虫有 60 ~ 80% 的抑制率,但不稳定。 1971 年以后,顾国明因其他任务回原单位,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人员宁殿玺到北京中药所帮助建立了鼠疟动物实验模型。此后,青蒿的研究由北京中药所继续进行。 1971 年 1971 年 10 月 4 日 (p34) 首先是开展药效筛选研究, .. 开始小组仅有 4 人, 通过对 200 多种中药 380 多种提取样品的药效筛选,终于取得青蒿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 100% 疟原虫抑制率的突破。 (p139)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科研组率先从中药青蒿中找到具有 100% 疟原虫抑制率的中性有效部位,取得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 (p16) 1971 年下半年,北京中药所研究人员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记述的青蒿一握,以水 二升 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了启发,认为温度高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其结果,乙醚提取物可使鼠疟原虫近期的抑制率明显提高,达到近 100% 。 可以看出, 1970 年由顾国明和余亚纲做的青蒿提取物有效的实验对屠呦呦课题组在 1971 年取得稳定效果的工作有启发作用,但为什么余亚纲在 1971 年里没有继续做青蒿实验,顾国明为什么回到原单位呢?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中药所合作派破裂了吗? 屠呦呦在其书中强调了率先,但对 1970 年这个确切的年份里的基础工作不想说明白,也不想说明四人小组的组成人员的姓名,而且把 1970 年的工作混在 1969 年和 1971 年里面来说,是否是有什么隐情在其中,是文革的迫害?还是得知小组成员的结果后,为了单位独享成果而结束合作?希望有更多的历史资料能够解开这个秘密。 《迟到的报告》一书中还是给编著者留足了面子,但人家并不领情,把别人的工作全都归结为失败! 还有个疑惑之处:屠呦呦用个三个月编辑出来并送到 523 办的《抗疟方药集》,并没有得到《迟到的报告》一书确认,而是说 1970 年做了类似的工作;况且屠呦呦从她自编的集子中最先选中的是胡椒,而后来选择青蒿完全应该说是受到青蒿在 1970 年实验结果的启发。通过什么方式找到的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一句话,这个事情也是值得探究,在大革命和专案组里耗费很多时间的人能一本本、一页页地去翻当年属于封资修的书籍吗? 从另一个侧面看看还存在什么疑惑,根据屠呦呦书里所列的时间,可以看出: 从参加 523 项目到整理出集子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可谓积极;从整理出集子到 1971 年 10 月做出青蒿提取物稳定的结果却用了 2.5 年,可谓什么呢? 如果说清楚这 2.5 年中发生的事情,还会有这么多非议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