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外婆 老庄 故乡
热度 17 ninglz 2017-9-8 07:39
外婆 老庄 故乡 我的外婆是一个小脚老太太,记忆中的她和蔼可亲,眉清目秀,皮肤白皙,笑声爽朗。早年外爷外婆住在老家,与一辈子都生活在那里的大舅舅一家同住在老庄。寒暑假时,孙子、外孙,会不约而同地回到老家的老庄。 孩提时代,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寒暑假去老庄。之所以叫老庄,那是因为外爷家曾是一个大家族集聚的大庄园。而自我记事起,老庄就已经成了姬家村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地。 外爷打小离家读书,到后来一直在外教书。大家族的掌柜是二爷。三爷跟随大哥在省城读书,而后在动荡的社会变革中,不知生死。四爷,在我们孩子看来最亲切,见面总是笑嘻嘻的,点头哈腰。 社会变革,田地被分割,家族成员分家自立门户。分家后,二爷的家搬到了姬家烧锅房的场院。四爷的家搬到了姬家油坊的场院。老庄名誉上属于姬家老大的外爷和不知去向的三爷所有。诺大的一个院子,常住的只有大舅一家,大舅是外爷的长子。老庄虽然只有大舅一家在住,但老庄所有权、使用权都不属于大舅。 老庄坐北朝南。大门前,一株老槐树夏日浓荫蔽日。左前方有一个大场院,一溜排坐东朝西的姬家马房,成了生产队的饲养场。想起马房前那一排大理石雕刻的石猴马桩,个个形态调皮可爱。还有拴在马桩上的牛、马、骡子、驴…… 儿时跟着哥哥姐姐们,经常在场院里跳绳、踢毽子。寒假时,牲口们会出来晒太阳。暑假时,牲口们在大槐树下乘凉。每每想起,脑海里便会回响起儿时马房前的欢笑声,似乎嗅到了夹杂着马粪味道的童年空气…… 老庄大门后,妈妈说是大门房。童年记忆里,那里的门房已不复存在。一边是猪圈,一边是鸡窝。鸡窝旁长着一束散开枝干的花椒树。暑假时,大舅妈会用花椒叶烙饼给大家吃。小脚的外婆会招呼孩子们用剪刀剪那红色的成熟椒。孩子们开始兴高采烈,唧唧喳喳不停。最后总会以哭闹而结束,因为花椒有刺,扎了手不仅疼,而且是麻辣感的疼,不小心还会辣了眼睛,泪流不止的。 穿过并排而立的两个大小相同的青砖拱门,是东西厢房前用青色大理石铺的通道,两边通道中间,夹着一个长条方形的院池,里边有三个花坛。在东西厢房房檐围出来的长长的带状蓝天下,随着季节变换绽放着芍药、牡丹、指甲花、鸡‘‘冠花、菊花的花容。 回头望去,两个拱门中间,院池尽头的照壁上,白地红字,写着: 革命不是 请 客吃 饭 , 不是做文章 , 不是 绘 画 绣 花 , 不能那 样 雅致 , 那 样 从容不迫 , 文 质 彬彬 , 那 样 温良恭 让 . 革命是暴 动 , 是一个 阶级 推翻一个 阶级 的暴烈的行 动。 * 摘自 毛 泽东 《湖南 农 民运 动 的考察 报 告》 厢房前的青石板通道通向正厅房。厅房正面是高至屋顶宽大的木刻雕花屏风门,一般不开放,门前摆着一张大方桌。妈妈说那里曾经是敬祖先牌位的地方。 从厅房的东西两侧绕过屏风走进,又是两侧厢房东西相对,院池中央一大捆参天的翠竹,院池南边的两个角放着两口大缸。妈妈说,这里是她们住的地方。东厢房是外爷、二爷的房间,西厢房是三爷、四爷的房间。大缸是承接雨水的。缸里总是贮着水,说是浇花、洗衣用的。也有以防不测,失火时以应急需。 继续向前到达上房,妈妈说那是她爷爷奶奶住的地方。上房后院东侧有棵枣树,西侧有棵苹果树。那是孩子们暑假常常光顾的地方。那枣儿不大,很甜。那苹果很红很红很好看,但是很酸很酸不好吃。从后院东侧可以看到老庄隔壁院子北头的山桃树,那里是一个一直锁着门的院子,院子的南头接着马房。我不知道里边有什么,因为从来没有进去过。看到的永远都是那个茶色长方形的老锁子挂在一扇灰色的大门上。 …… 半个多世纪的风霜,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那个记忆中,塔台后的村庄,妈妈的老家。关中平原上一个名字叫姬家村的地方。 那个童年常去玩耍的地方。那个留下了故乡情结的地方。 往日的幽幽宅风荡然无存…… 空旷的院子,裸露无遮的感觉令人落寞…… 老庄是外婆最最惦念的地方,她身体硬朗时总是念叨着,什么时候一定要回老庄生活的,也常常给我们讲不要丢了老庄,遇到战争、灾荒时会需要一个逃难的地方…… 如今,外爷、外婆、大舅舅、母亲、姨母都先后离开了我们,那个相伴他们人生风风雨雨的老庄,那个外婆曾经以为可以在不测时庇护子孙的老庄不在了…… 外爷去世后,外婆几乎没有再回老庄住过,在城市里,在那个电梯不知何物的时代,小脚的外婆总是不辞辛苦地攀爬楼梯,带着一个小板凳,到楼下和人聊天。 在那个政治敏感的年代,她的闲谈总是离不开老庄曾经的繁华,常常惹得家人不知如何是好!她不识字,但从不服输。每每不高兴时,便夹起自己的小包袱,负气离家出走。只是那目的地不会超出家人的预料,就是在她的几个儿女家东家到西家,西家到东家,来来回回地穿梭…… 曾经不理解外婆穿针时为什么举得远远的,不理解她为什么总要千辛万苦地爬楼梯到院子里找人聊天,不理解她走了来了的不停折腾……不理解和平时期她常常念叨我们需要守住故乡老庄的说法…… 小脚的外婆,美丽的外婆,和善的外婆……不识字的外婆,与儿女没有共同语言的外婆,被孙子们学舌的外婆,不爱喝茶只喝白开水的外婆……对于老年后的外婆,用她的话说,儿女那家就是一座水泥监狱。 如今,长眠在老庄后面土地下多年的她,是否还在等着儿女们回老家呢?可是,她那去世的孩子,还有上了年纪的孩子都把墓地选在了城里……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人还是在自己熟悉的习惯了的地方最舒服,在属于自己的小家里最踏实…… 谨以此文,记下今年夏日回故乡的思绪,献给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们…… 红叶随笔 2017/09/08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7205 次阅读|32 个评论
被曲解的老庄哲学
热度 1 liuhuiyingcn 2012-10-20 10:55
读完《庄子》后,非常的惊讶,原来那些妇孺皆知的经典名句,本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摘录一些,具体不评价。 •相濡以沫 –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释义:泉水干了,鱼暴露于陆地之上,互相吹起、互相用口水湿润对方,以保持生命。这样,哪里比得上在水中,自在的游来游去,而互相不认识呢? •呆若木鸡 –原文,出自《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释义: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斗鸡。养了10天,齐王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 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 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再来,纪先生这回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文,出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原文,出自《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偏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自《道德经》知通智 – 释义:智者是不向人民发号施令的,发号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26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老庄哲学中“道”的物理意义
xu782219 2008-9-11 08:20
论老庄哲学中 “ 道 ” 的物理意义 On 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Dao of Laozi Zhuangzi Philosophy ——献给2005世界物理年 摘 要 质量为零的物质──零物质具有特殊的内涵,道是老庄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根据《老子》和《庄子》对道的论述,与零物质的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判定道就是零物质。零物质的分裂、 “ 爆炸 ” 产生了宇宙及其万事万物;零物质荷载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统御着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消亡和再生。 关键词 老庄哲学,道,物理,零物质,宇宙论 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在全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而 “ 道 ” 是老庄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虽然老子说 “ 道可道,非常道 ” ,但是在以老子和庄子为名的著作《老子》和《庄子》中,还是多处论述了 “ 道 ” 的性状和内涵,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便能确定其 “ 道 ” 的物理意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老庄的宇宙论,以与现代众多科学家认同的宇宙论相较,得出新的宇宙论。 A.正物质和反物质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老子和庄子也早就认识到了这一客观规律。 《老子·二章》: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这即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各为对立的一方,而它们又互为其存在的前提。 《庄子·齐物论》: “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 庄子是说: “ 所有的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 ”“ 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 ” 物质也应有正反两个对立的方面,即存在着正物质和反物质。创立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狄拉克(Paul A.M.Dirac,1902~1984)首先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1928年狄拉克用4行4列矩阵把非相对论性的薛定谔方程推广到相对论,获得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在解方程求解能量E时,最后开平方得到能量E的负值根。以前人们都把负值根作为无意义的增根舍去,而狄拉克则利用逆向思维,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负能态也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他认为存在着“负能量”,从而得出存在反物质的结论。开始他猜想,在虚无的真空中充满了电子,如果把一枚电子从虚空中拉出来,就产生了一枚真实的电子,而电子被拉出的地方就出现了一个 “ 洞 ” ,这个 “ 洞 ” 就是反电子──正电子。这个猜想迅即被粒子物理学所否定,1931年狄拉克本人也改变了看法,认为存在正电子。狄拉克是第一个公开提出反物质存在论断的科学家,而且这个论断本身是合乎逻辑推理的、 是正确的。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狄拉克存在反物质的理论得到了证实。狄拉克在谈到他发现的、最后引出反物质的方程时,他说这是他 “ 生命中最兴奋的一刻 ” 。 但是,正电子并不是负物质。当初,狄拉克 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负能态也是有意义的,他认为存在着“负能量”,从而得出存在反物质的结论。显然,这个反物质就应该指的是负物质。 不知道狄拉克为何没有沿着负物质的概念走下去,而是用了反物质这个词,并且还转向找反物质正电子去了。自此,反物质和负物质两个概念分道扬镳,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惜至今尚没发现负物质,更没发现 以负物质组成的负宇宙。 以下,我们还是沿着狄拉克最初的思路,去继续寻找负物质。为了遵从习惯,尊重狄拉克的原始思想,我们以下继续用反物质和正物质对应,不过我们这儿用的反物质的概念完全等同于负物质,而不包括正电子之类。 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宇宙也不应例外,肯定也有与其相反的物质宇宙与其对应存在,正像许多理论物理学家所预言的那样。假如把我们这个物质宇宙定义为正物质的,即完全由质量为正的物质组成的,叫做正宇宙,那么肯定还有一个完全由反物质,即完全由质量为负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宇宙──反宇宙──与其对应存在。正宇宙和反宇宙互为存在的前提,互相并存,相互依赖。就好像是一个在镜前,一个在镜后,二者完全一样,但性质却完全相反。若用坐标系来表示,那镜面便是直角坐标的原点,或者是极坐标的极点。在这里我们选用更直观的直线坐标,即用质量数轴来讨论正物质和反物质。 1976年41岁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目前正在进行的AMS实验,把大磁铁发送到国际空间站,就是去寻找反物质和反宇宙,美国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愿意帮助他。 B.零物质及其性质 在已确定物质质量坐标的物质系统中,在质量数轴上,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分界是坐标原点,即零点。它代表的物质是质量为零的物质,我们称它为零物质。零物质是质量相等(质量的绝对值相等)、性质相反(一正一负)物质的中间物质。同时,为了叙述方便,质量不为零的物质我们称其为非零物质。 零物质的性质: 1.零物质在物质质量数轴上只有位置,但它本身没有大小。 2.零物质结构特殊,无形无状,没有体积,不占空间,或者说其体积是至小无内、至大无外。 3.零物质是质量为零的一种特殊物质,像其他一切物质一样,它的运动符合已知自然规律。但是,由于零物质的质量为零,所以它具有一些与其他物质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例如: 因为零物质的质量为零,所以它没有重力,即它与其他物质之间不存在引力; 因为零物质的质量为零,所以它运动不需要能量; 因为零物质的质量为零,结构特殊, 所以它既不可能带正电又不可能带负电,电位永远是零,它既不受电场的影响又不受磁场的干扰; 因为零物质无大小无形状,至柔,故可以穿透任何实体,正如老子在《老子·四十三章》中所说的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 。 因此,零物质可以在宇宙中随意驰骋,不存在丝毫阻拦;而且驰骋是即时的,不花费时间,不受空间限制,即零物质可以超越时空。 4.因为物质不灭,所以零物质不灭。 5.因为物质具有多样性,所以零物质也具有多样性。 虽然暗物质对光、电、磁、核都不起作用,但通过引力场可以探知它的存在,说明它具有非零质量。而零物质质量为零,对引力场也不起作用,所以暗物质并不是零物质。 C.物质对和信息 一定量的正物质和与其绝对值等量的反物质形成一个物质对,具有唯一性。分开时它们是物质对,而合起时便湮灭为零物质。因为正物质或反物质的质量有无限多个,所以物质对便会有无限多个,而无限多个物质对湮灭时产生的零物质也会有无限多个。它们的性质当有差异,而且这差异也具有唯一性。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零物质与其他具体的零物质的差异具有唯一性。但由于零物质有无限多个,所以这种唯一性也有无限多个。 差异产生信息,某差异产生的信息就是代表该差异的符号。从此意义上来说,信息就是那差异。因为非零物质有无限个,所以每一个具体的零物质都荷载着其特有的与无限个非零物质相较产生的无限个信息;反过来,每一个具体非零物质都荷载着其特有的与无限个零物质相较产生的特定的无限个信息。另外,不同的物质排列组合即组织结构,不同的物质层次,不同的物质运动规律和形式等,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万事万物,它们荷载的信息更加复杂,也更加丰富了宇宙中的信息。但是零物质的特性决定了零物质荷载的信息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即超时空的,而其他物质荷载的信息则是时空有限的。 D.老庄哲学中 “ 道 ” 的物理意义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常用 “ 无 ” , “ 无形 ” , “ 无物 ” , “ 无状 ” 等否定性的词来描述“道”。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 “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作为万物之本的负概念──‘无’的范畴,是表明人类认识前进的重要里程碑 ” 。(任继愈《老子新译》,第2页,1985,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四章》云: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 ” 任继愈 先生译为: “ 道不可见,而用它(道)却用不完。是那样的渊深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超脱纠纷,涵蓄着光耀,混同着垢尘。是那样无形无象啊,它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只知道它)出现在上帝之先。 ” 《十四章》说,道 “ 视之不见 ” , “ 听之不闻 ” , “ 搏之不得 ” ,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 “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 。 老子说: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 (《十四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无形。它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行。它是天下万物的根本。──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二十五章》) 老子认为道永远是无名。但是道虽小,天下却没有能支配它的。── “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之。 ” (《三十二章》) 老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有了道才有了万物。── “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说: “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三十七章》)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四十章》) “ 大象无形 ” , “ 道隐无名 ” 。(《四十一章》) 老子说,道是万能的万事万物的主宰,顺者兴,逆者亡。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七十三章》) 《庄子》关于道的论述与《老子》是一致的,而且叙述得更明确、更细密,内涵还有扩展。例如,庄子认为精神也来自无形的道。他说: “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 (《知北游》) 庄子把道看成产生一切有形个体的根源,道本身是超感觉、超时空,却又是一切有形个体存在的根据。他指出: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大宗师》) 庄子认为,道不能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因此道是无;正因为道是无,才能成就其全的性格。庄子意识到 “ 是非之彰也,道所以亏也 ” 。(《齐物论》)不管对事物作出任何规定,都是对道体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的限制。庄子举例说: “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 (《齐物论》)这也就是晋代注《庄子》的大家郭象所说的 “ 彰声而声造,不彰声而声全 ” 。因此不具有任何规定性的道才能保有一切具体事物的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也就是全。 庄子在《天地》篇中说: “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 ” ──道,看上去那么深远,听起来又是那么寂静无声。深远之中,却能看见晓的真迹;无声之中,却可听到万窍唱和的乐音。深而又深之中,却能产生万物;玄妙而又玄妙之中,却能产生精神。所以道和万物相连接,道体虚寂却能供应万物的需要,时时驰骋不已却能成为万物的归宿。 “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 ──宇宙起源的太初,一切都存在于无,没有有,也没有名称;道的开始呈现混一的状态,混一的状态还没有形成实体。 庄子在《天道》篇借老子的名说,道存在于万物中,又包含万物,道渊深得不可测量。 “ 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 ” 《知北游》篇记述,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 所谓道,恶乎在? ” 庄子曰: “ 无所不在。 ” 由上可知,老庄认为,第一,道是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形无状,但在逻辑思维中是可以认识的。第二,道至小无内,至大无外,无所不在。第三,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源始,是 “ 天下母 ” 。第四,道主宰万物。 以此四条与零物质的特性相比较,仅根据第一、第二两条,就完全可以判定老庄哲学中的 “ 道 ” 就是零物质。如此,则是零物质产生了宇宙万物(第三);是零物质蕴含着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随时随地、一视同仁地监管着、规定着它所创造的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第四)。这就是 “ 道 ” 的物理意义。 《周易大传·系辞上》: “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民谓之事业。 ” 形而上,即无形。道无形,零物质无形,道即是零物质。 有不少的宗教人士常常说 “ 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也相信上帝 ” , 以为自己信仰上帝壮威。爱因斯坦的确有信仰,并把自己的宗教命名为 “ 宇宙教 ” 。他信仰上帝,但是他指出他是 “ 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 。这个上帝正是老庄哲学 “ 道 ” 的概念。因为 “ 道 ” 有事物发展规律的涵义,而且 “ 道 ” 讲的 “ 事物发展规律 ” 是事物发展客观存在的秩序,是 “ 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 ” ,不是人格化的神,它与 “ 人类的命运和行为 ” 毫无 “ 牵累 ” 。 E. “ 原始原子 ” 是零物质 在宇宙生成之前,老子认为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老子·二十五章》)庄子认为 “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 。(《庄子·天地》)道呈现混然一体的状态,还没有形成实体。就是说,太初是一片零物质充斥的虚无的混沌状态,只有无,而无有,无名,亦无形。 太初混一的状态中,虽然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 ,但是 “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 (《老子·二十一章》)老子是说,道虽然恍惚,但恍惚之中有实物,深远暗昧中却涵着极细微的精气,这极细微的精气最具体最真实。自古至今,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根据这极细微的精气,才能认识万物所起始。虽然 “ 有一而未形 ” ,但是 “ 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 ” 。(《庄子·天地》)庄子是说,虽然没有成形体却有阴阳之分,不过阴阳的交合是十分的吻合而没有缝隙的。 解读:太初混一状态的零物质中,有实物,有阴阳。这实物便是以前的正物质宇宙和反物质宇宙的质量的总和,二者原是一个巨大的物质对,湮灭后形成了这一混一的零物质;这阴阳便是指的全部正物质和全部反物质对立的势力,虽然它们交合得十分吻合,但它蕴藏着分裂发展的动力,这是零物质能够分裂的内因。 老子曰 “ 道生一,一生二 ” 。(《老子·四十二章》)《周易大传·系辞上》曰: “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就是说,一分为二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现代哲学也公认。所以说,零物质的分裂是必然的。 宇宙产生于 “ 大爆炸 ” 已经得到科学界众多的科学家的认同。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 “ 大爆炸 ” 产生了宇宙?比利时勒梅特说是 “ 原始原子 ”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W.Hawking)和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则证明了宇宙起源于一个 “ 奇点 ” 。 “ 奇点 ” 是个数学概念,指的就是 “ 原始原子 ” 。它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 这样的原始原子,虽然 “ 体积无限小 ” 但也是 “ 有 ” ,况且还 “ 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 ” ,更说明是 “ 有 ” 。所以,这一假说不符合老庄宇宙产生于“无”的论断,而且也没指出原始原子的来处,这有违物质不灭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根据 “ 有生于无 ” 的论断,某零物质才是真正的原始原子。但它的体积为零,质量为零,密度为零。 大约140亿年前某一瞬间,某零物质(真正的原始原子)受到扰动, 即是受到了某 “ 量子涨落 ” 正好和某 “ 自组织行为 ” 相遇的共同作用的扰动。 “ 扰动 ” 这个外因促使该零物质内部阴阳矛盾对立的斗争激烈化,达到势不两立程度,导致其发生分裂,一分为二,变成为两个 “ 原始原子 ” :一个完全由正物质组成,叫做 “ 正(阳)原始原子 ” ;另一个完全由负物质组成,叫做 “ 反(阴)原始原子 ” 。二者质量的绝对值相等,都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温度极高。内含的非零物质都是质量无限接近于零的微小颗粒,颗粒的体积比原始原子的体积是更高阶的无穷小。但是就在这无限小的空间里,却包含了整个宇宙的质量:正原始原子包含着全部正宇宙的质量,反原始原子包含着全部反宇宙的质量。由于原始原子内的空间极狭小,密度无限大的非零物质难以施展其运动的本性。 如果不把零物质算作通常意义上的物质的话,那么可以说是某零物质的分裂产生了物质,无(零物质)产生了有(非零物质)。这就是老庄哲学所说的 “ 有生于无 ” 的本义。但是这个 “ 无 ” 字的含义是无形无状、质量为零,不是 “ 没有 ” 的意思。零物质一分为二产生非零物质,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 “ 无中生有 ” ,实际上还是 “ 有生于有 ” 。零物质一分为二产生正反两个原始原子,是完全符合物质不灭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的。 在新生的正原始原子和反原始原子极狭小的体积内,全部是由无限多同性物质颗粒组成的,因而存在着巨大的斥力。此斥力促使二原始原子在10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同时各自分别发生了 “ 大爆炸 ” ,形成了两个宇宙:正原始原子爆炸形成了正物质的宇宙──正宇宙,反原始原子爆炸形成了反物质的宇宙──反宇宙。两宇宙平行发展,各行其道,完全对称,只不过是正宇宙的物质质量都为正值,反宇宙的物质质量都为负值。 “ 大爆炸 ” 后非零质量的物质运动产生了时间和空间,非零物质不断的运动使时间沿直线前进,使空间不断扩张。非零物质的不断运动产生了物质的各种排列组合形成的多态多性、多层次、变化无穷的万事万物。非零物质继续运动,新生事物不断增加,时空继续膨胀。 以上就是对老庄宇宙论的新解读。老子在《老子·四十二章》概括地总结性地叙述了他的宇宙论: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这段话可作如下的解读。 “ 道生一 ” :道产生混一状态的混沌系统,即零物质,即原始原子。 “ 一生二 ” :系统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零物质分裂为正反两个原始原子。 “ 二生三 ” :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众多的第三者,即正反两个原始原子分别发生了 “ 大爆炸 ” 产生出众多的新生物。秦前,“三”有众多的含义。《国语·周语》: “ 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兽三为群。 ” “ 三生万物 ” :新生的众多的第三者产生万物,即众多的新生物不断地相互作用,排列组合,不断产生出更新的新生物,不断丰富和发展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 ” :万物内蕴含着阴阳,即万物遗传有母体原始原子(某零物质)的结构与特性,蕴含着矛和盾对立的势力。 “ 冲气以为和 ” :万物中的阴阳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统一,即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约束下的矛盾统一体。 正宇宙和反宇宙对称存在和运行,我们生活在正宇宙。我们可以参照正宇宙的运行实际,按镜象对称原则推知反宇宙的运行情况。而正反二宇宙的信息沟通和能量交换极可能便是通过黑洞作为隧道来实现的。 随着非零物质运动的不断发展,时间、空间便不断地扩张,总质量保持不变,密度和时空曲率在逐渐减小。据现代科学研究推断,当时间前进到10 -43 s这个瞬间(普朗克时期),可观测宇宙的尺度的半径扩为10 -38 cm(比原子核的空间还小),密度为10 37 t/cm 3 ,温度降至10 38 ℃。此后,便是人们了解较多的宇宙发展了。迄今,时间已前进到140亿年,宇宙经过膨胀、冷却,可见物质的平均密度为2×10 -31 g/cm 3 。 非零物质继续运动,时空继续扩张。直到空间扩张到某临界值,使得非零物质的分布变得极为稀薄,正、负原始原子内产生的斥力与物质的引力达到相等而平衡,非零物质为引力所束缚,再也无余力进行扩张运动,被圈束在空间的边缘之内。于是,空间达到极大,宇宙停止了膨胀,温度降到了最低。正宇宙和与其同步运行的反宇宙,同时都变成死寂的宇宙。老子说: “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 (《老子·二十五章》)事物发展到极点就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紧接着(时间没停止),引力逐渐大于斥力,空间开始坍缩,宇宙变成最巨大的黑洞,事件反演,开始回归:正宇宙通过坍缩返回到正原始原子,反宇宙坍缩返回到反原始原子。此刻,导致原始原子──某零物质分裂的扰动──某 “ 量子涨落 ” 正好和某 “ 自组织行为 ” 相遇的共同作用,已不复存在(存在的几率极小极小),于是二原始原子发生湮灭合二而一,回复到太初原始原子,复成为零物质,复归于混一的无形无状的虚无的道。又重是恍兮惚兮,隐藏着交合得十分吻合没有缝隙的阴阳玄机,等待着新的扰动的到来,以开始新一轮的宇宙创生。倘被扰动,便又是原始原子──零物质分裂、 “ 大爆炸 ” 、产生万物万事、宇宙膨胀、坍缩、湮灭。尾首相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但是,每次循环,因为初始条件(即零物质和扰动)不会与前次完全一样,所以每次循环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有变化,不可能有完全的重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宇宙开始坍缩时,时间并未停止,依然向前,即时间箭头未有反转。就是说,时间之箭从 “ 大爆炸 ” 开始,一直向前,直到宇宙坍缩为原始原子才停止。反演并非是时间从宇宙坍缩时倒流、逐减,到宇宙坍缩为原始原子时时间变为零。这就好像我们乘飞机飞美国,往程需12小时,返程需12小时,往返程共需24小时,而不是共需零小时。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宇宙 “ 大爆炸 ” 是物质运动,宇宙坍缩仍然是物质运动,所以时间不会停止。宇宙坍缩所需的时间不一定和膨胀所用的时间相等,坍缩的路径也不应是沿膨胀的原路返回,坍缩形式也不会是宇宙膨胀电影胶片的倒放,因为那样不符合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 现在,梳理一下宇宙发生、发展、灭亡和再生的大致轨迹。 太初是一个零物质,无形无状,一片虚无,惟恍惟惚,混然一体,是一个混沌系统,是一个物质对湮灭的产物,即是某正物质宇宙和与其对应的反物质宇宙湮灭的产物──某零物质,同时还是产生新宇宙的原始原子。该系统内还存在着前正宇宙和反宇宙湮灭的痕迹──阴和阳。阴阳虽然交合得十分吻合,但还是界线分明、矛盾对立,它们是在系统内蕴含着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的管束下,和谐地存在于该零物质的统一体中。大约在140亿年前的某一瞬间,该零物质受到扰动,即受到了某 “ 量子涨落 ” 正好和某 “ 自组织行为 ” 相遇的共同作用的扰动,促使其内部矛盾斗争激烈化,导致原始原子分裂为一正(阳)一反(阴)两个新原始原子:正原始原子完全由正物质组成,反原始原子完全由负物质组成。二原始原子都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二原始原子内同性物质的巨大斥力导致二者各自发生了 “ 大爆炸 ” ,产生了同步并行的、镜象对称的两个宇宙:正宇宙和反宇宙。 “ 大爆炸 ” 后,由于非零物质开始并随后持续不断的运动,二宇宙的时空便从无到有持续不断地扩张,直到斥力和引力达到平衡。空间停止扩张,达到了极大;温度停止下降,降到了最低,两个宇宙同时变成没有活力的死寂状态。物极必反,瞬间二宇宙时间继续向前,空间迅速持续坍缩,分别坍缩返回到正原始原子和反原始原子。接着,二者合而为一,湮灭成为被我们称作太初原始原子的那个零物质。时间停止,空间变为零。这便是宇宙的生活史。该零物质倘再被扰动,便会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F.精神的物理意义 精神(或者说意识),一般理解为与 “ 物质 ” 相对立,是人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其实,宇宙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宇宙中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和众多的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宇宙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规律的一致性,无他。所以宇宙间根本就没有与物质相对立的东西,当然精神(或者说意识)也不能例外。精神(或者说意识)应当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并不与物质对立,更不是人脑的什么 “ 机能 ” 。区区人类,不过是浩浩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小小地球的产物,居然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大脑的机能和物质对立,超然游离于物质之外,实在是太过高看自己了。 量子力学权威大卫·玻姆(David Bohm)说: “ 精神是实在的,精神可以是非常实在的。 ”“ 在人与人之间,精神有巨大的效应,它影响着人体,它影响着人类之间的种种关系,它影响着社会。 ” 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和更早的勒奈·笛卡尔认为,精神(或灵魂)是一种物质,是一类短暂的、不可触知的特殊物质,它不同于但耦合于构成我们身躯的可触知物质。因此,精神是一种可能具有状态(心理状态)的东西,它可以由于与脑耦合(通过接受感知信息)而改变,也可以使我们将意志强加于脑,甚至强加于身体。 唯物主义者反对这种二元论观点,他们认为大脑是一个高度复杂、却不神秘的电化学机器,和其他机器一样遵循着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因此,脑内部状态由它的过去状态和外来感知事实的影响所决定;而脑发出信号控制人的行为,则完全由此时脑的内部状态所决定。显然,这种观点把人看成了自动机,没有独立精神或自由意志。若此,每个神经脉冲都得遵循物理学定律,那么精神如何能参与其中呢?而若无精神参与,人怎么会很自然地按照个人的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呢?为什么具有相同脑内部过去状态和相同外来感知事实影响的不同的人,会发出不同的信号,从而有不同的行为? 吉尔伯特·赖尔把精神和大脑比作英国政府和英国宪法。前者是个体的一个具体集合,后者是一个抽象的思想集合。他认为,谈论精神和大脑之间的交流,就像谈论政府与宪法之间的交流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现代比较流行的类比是,把精神和大脑比作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一部计算机的输出完全由电路定律和输入信息唯一地确定。这种类比,类似于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量子波是对系统知识的描述(相当于软件),而粒子则是一块硬件。 而这都是类比,是隐喻,并非精神本身。根据精神(或者说意识)无形无状超越时空的特性,可以断定精神(或者说意识)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荷载着特殊信息的零物质。它不是短暂的,而是永恒存在的;它无形无状,是目前尚不可触知的。它与大脑耦合并相互作用,产生行为和新的精神。它不独与人脑耦合、作用,也与其他万物耦合并相互作用,产生万物的特性。至于它们间耦合与相互作用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庄子早就看出精神是来自无形无状的道(零物质),并且认为是精神产生了形状,形状产生了万物。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借老子的名说: “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 法国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说: “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 心灵,精神之类也,是零物质,无形无状,自然可以说它无限宽阔,但是也可说它无限狭小,准确地说应当是 “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 。 G.物质无限可分 庄子在《庄子·天下》中非常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捶,即棰,棍棒也。物质无限可分的话题,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科学家谈论过,连政治家毛泽东也有高谈阔论. 物质无限可分,质量和形体是越分越小。这是与现宇宙运行方向逆行的工作。太初之后,零物质(原始原子)一分为二变成正原始原子和反原始原子,此二原始原子的体积无限小,其内含的物质颗粒质量无限趋近于零,体积是比二原始原子的体积更高阶的无穷小。根据数学极限理论,无论按什么函数规律分割物质,结果只能是无限地接近极限值零,但永远也不可能等于极限值零。亦即是说,物质可以无限分割,但永无穷尽。 在上述的例子中,则有函数关系 f(n)=1/2 n 其中,n为截取第n日的日数,n为正整数; f(n)为被取后余下的棰长。 在截取前1天,n=0,则f(0)=1/2 n =1/1 0 =1/1=1 第1天截取后,n=1,则f(1)=1/2 n =1/2 第2天截取后,n=2,则f(2)=1/2 n =1/2 2 =1/4 第3天截取后,n=3,则f(3)=1/2 n =1/2 3 =1/8 …… 第n天截取后,n=n,则f(n)=1/2 n n越大,f(n)越小;但不管n多大,f(n)也不会等于零。只有等量的正物质和负物质相遇发生湮灭时才会产生质量(绝对值)和形体最小(等于0)的物质──零物质。那是真正意义上的 “ 合二而一 ” , “ 有 ” 变为 “ 无 ” ,即非零物质变成零物质。 因此,研究宇宙的实质,主要应从整体上去把握,而要想从细分物质着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物质无限可分。虽然每细分一个层次,都能够深入认识一个层次,但是穷究到底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宇宙的实质是从总体中去呈现个别的,从无极化中去呈现极化,而不是由众多的极化组合成无极化的。对其他的研究对象,例如对地球、海洋、人体和国家、社会、家庭等的研究亦应如是。可以从整体和细分两个方向开展工作,但整体研究是主要的。应当是主要研究系统自身的发展和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因为宇宙间没有任何一个系统是绝对孤立的;其次研究系统内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以及内部各要素间的联系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主次分明,相互补充,才能够步步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H.宇宙的多样性 按照尼尔斯·玻尔对量子力学的解释, “ 外在 ” 世界的存在不是自身独立的,而是无法摆脱地与我们对它的的感知纠缠在一起的。物理态作用改变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又反作用于物理态。 胡·埃沃雷特认为,测量的发生使量子系统可以演化成两个非常不同的态,即宇宙分裂成了两个宇宙。而两个宇宙还包含着实验人员的拷贝,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所以出现呈分支状的多个宇宙。所以,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着跟我们见到的宇宙并存的无限多个 “ 平行宇宙 ” ,而且有无限多个与我们每个人一样的个体,居住在这些宇宙之中。而大卫·多奇认为,原本就有无限多个宇宙,其中大多数宇宙起始时是完全同一的,测量发生时不是发生分裂,而是同一的宇宙出现了差别。 量子力学多宇宙论一直受到批评,但拥护者又有反批评,至今争论不休。但是多宇宙论是正确的,的确应该存在着无限多的宇宙。用零物质理论,能够很容易地从另一个角度推导出无限多宇宙的存在。 因为零物质有无限多个,而且是各异的。每个零物质都有机会受到某 “ 量子涨落 ” 正好和某 “ 自组织行为 ” 相遇的共同作用的扰动,从而发生分裂、爆炸,产生两个并行的、性质相反的、镜象对称的宇宙。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有可能有两倍的无限多个宇宙并行存在。但是,它们由于被称为原始原子的零物质的不同,则各自遵从的道也不相同。所以,它们虽并行,但质量不同,运动规律也不同,呈现出的是无限多样性的宇宙。另一方面,宇宙每一次被测量都被干扰成为一个新宇宙,沿着新的模式运行,而被测量前的宇宙仍然还在沿着测量前的模式继续运行,这便使无限多样性的宇宙更加增加了无限多样性。肯定有相似或相近的宇宙,但是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宇宙。 宇宙及其万事万物中,有阴有阳还有中,有矛有盾还有和,有正有负还有零。一分为二,中分为阴和阳,阴和阳是组成中的两个方面;和分为矛和盾,矛和盾是和的两个组成部分;零分为正和负,正和负是零的两个表现形式。合二而一,阴和阳湮灭为中,阴和阳隐于中中;矛和盾湮灭为和,矛和盾藏于和中;正和负湮灭为零,正和负潜于零中。中、和、零既是形而上的概念,又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无形无状,结构特殊,属零物质;阴和阳、矛和盾、正和负是形而下的概念,它的表现有形有状,结构可见,属非零物质。零物质和非零物质互生互存,共生共存,循环往复,永无穷尽。 北宋哲学家横渠先生张载(1020-1077),对老庄以来的辩证法进行了总结:“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精辟,凝练、准确,成为迄今中国传统辩证法的主导线索。但是,现在看来这一总结有失全面,今续之,取名为《徐续张载》,完整录下: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有和斯有零,零必隐其形。 有隐斯有显,显必象而生。 ─────────── (本文已发表在《中国文化》22期15~22页,略有改动,请诸友批评、指教)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直木成才or鸣鹅不杀
钱金凤 2008-7-26 17:35
故事一、庄子和学生云游四海,一天路过一片树林。见很多树长得歪歪扭扭的,而长得直的都被伐下,准备去建房造屋。于是庄子对学生说:直木成才。 故事二、庄子带着学生去造访一位朋友。友人倍感荣幸,决定杀鹅款客。命仆人抓鹅,片时仆人即回。问两只鹅杀哪只?主人问这两只有何差别。答曰:一只叫声悦耳,一只叫声极难听。遂令杀后者。庄子对学生说:鸣鹅不杀。 这似乎出现一个矛盾。木直,被伐;而鸣鹅,不杀!曲木,因无才补天免遭一难。那只鹅,却因叫声难听,招来杀身之祸。 好一个优也是死,劣也是死! 然而,优秀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样的标准又是制定的呢?显然,评价的标准就是对我们人类是否有益,这标准是人类制定用来评判一切的。不管是直木也好,曲木也罢,它们长成那样完全是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后果,而无论结果如何,在自然界生存是唯一的硬道理。我们能说谁比谁更优秀吗?鹅的叫声,原本就是用来抵御外侵和吸引异性的。在鹅的世界里,也许我们认为好听的叫声却正是它们厌恶的呢。 我们好坏美丑的标准完全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而这似乎对地球上其他生灵很不公平!如果它们都能祈祷上帝的话,显然我们人类要受到很多咒诅了,灭绝几个来回都不够!可是,上帝给了我们这样的权利。然而我们却熟视无睹,忘了感恩,甚至将这样的权利无限扩大!我们应该庆幸啊,在地球上没有比我们更智慧的生物,否则一切标准将重写。试着,对周围的小动物,花草好一点吧。它们其实很可怜 每天清晨,路过草坪。都能听到割草机一声声的轰鸣,闻到小草被割断时冒出的汁液的气味。那味道入鼻清新无比,但流到心里时却又无比扎心!它们也有生命啊,难道生命有贵贱之分?
个人分类: 感悟生命|7517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