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者风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器晚成 学者风范
黄安年 2017-8-14 06:29
大器晚成  学者风范 推荐郑铁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7 年 8 月 14 日 发布 ( 按: 天津外国语大学 郑铁生的文章《大器晚成  学者风范》 载《红楼梦学刊》 2017 年第 4 期第 153-161 页,感谢学刊责编惠寄并授权发布载我的博客上。博客所附照片是他在 2017 年 5 月 13 日 无锡学术馆举行的追思冯其庸先生会上的发言,由徐菊英、黄安年拍摄。 ) 2011年入秋我对冯其庸先生进行了访谈。在此之前,为了准备访谈提纲,我集中一段时间重读了冯老的代表性红学论著。当时给我的震撼,至今都深刻难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方面: 第一,1974年从冯老抽调到文化部红楼梦校订组算起,到1977年出版第一部红学著作《论庚辰本》,引发了他日后对《红楼梦》脂本的全面研究。1980年完成《曹雪芹家世新考》,而后不断增订,创立了曹雪芹家世“辽阳说”,仅仅五年多的时间,就构建了他个人学术体系的核心,开创了当代红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可以说冯老以后数十年的红学论著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奠定了 他在当代红学史上的地位。正如张庆善所说:“冯其庸先 生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在曹雪芹家世研究、《红楼梦》版本研究、《红楼梦》思想艺术研究等方面多有建树,他的许多著作文章都是新时期红学发展标志性的成果。”① 第二,冯老全身心开始研究《红楼梦》,已是50岁开外的人了,之前虽然手抄录过《石头记》,但还没有显现在红学研究上有多深的造诣。假如按照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审视,他已经超过人才创造的最佳岁月。但也不尽然,齐白石60岁以后变革自己的画风,人们称之“衰年变法”,一举登上中国画的巅峰。冯老50岁以后短短数年学术成果像井喷一般,进入创作的高产期。60岁以后连续出版《脂砚 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八家评批红楼梦》、《曹学叙论》、《红楼梦概论》、《论红楼梦思想》等,大部头的著作连续推出都是在85岁之前。这在当今学术界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时间他主持完成三件事,即红楼梦研究所和《红楼梦学刊》的创建是1979 年一年之内完成的,第二年就成立了中国红楼梦学会,时间如此集中地完成了红学事业的几件大事,这在当代学术史是罕见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思想解放的历史机遇给全国的学术团体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分别先后成立了国家一级学会。学会是群众性的学术团体,虽有常设的挂靠单位,但因是松散型的全国组织,也只能做一些沟通学者、组织会议、编辑通讯等服务性的工作,仅此而已。如果一个学会有那么几位学术造诣高的、又热心学术事业的人在一起,那么这个学会的学术活动就搞得很活跃、人气很旺、学术成果很多。冯其庸先生作为中国红楼梦学会的领头人,不仅具有其他学会的优长,而且还具有其他学会没有的优势,形成红楼梦研究所和《红楼梦学 刊》与中国红楼梦学会三位一体的格局,把学科建设的思维和做法带到了中国红楼梦学会的创建之中,创造出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学会的实绩,这是他对中国红楼梦学会的独特贡献。 我将以上对冯老的感知概括为八个字:大器晚成,学者风范。所谓大器晚成,喻指学术权威,承前启后地支撑起了当今人文的某一领域;所谓学者风范,是指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的大学者。这两点应该说是学人的最高境界。 一,强烈的学术意识和勤奋的精神铸就“大器晚成” 冯老著作等身,大器晚成,是他强烈的学术意识和勤奋的精神铸成的,而这又是长期学术实践和砥砺造就的。 强烈的学术意识首先表现在学术眼光和文化自觉上。叶君远《冯其庸传》和冯老口述自传都记载着一件事,1974年下半年国务院文化组副组长袁水拍找冯其庸商量做点文化上“有意义的事情”。冯老审时度势和出于文化的自觉,提出整理《红楼梦》校注本。他对袁水拍说:“毛主席对《红楼梦》这么重视,这么称赞,而《红楼梦》又没有一本真正经过认真校订的可靠的读本。你提出来,组织一个班子重新校订《红楼梦》,肯定会批准,而这部书如果校订完成,那就是文化上的一个大工程。”②冯老之所以有这种学术眼光和文化自觉,是和他长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分不开的,也是他对《红楼梦》的研究价值、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的深明洞达,知道哪些是处女地,哪些有学术价值,哪些还有开拓的空间。这件事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打开当代《红楼梦》研究事业的重要节点,而且校注组像个大熔炉,为当代红学的繁荣冶炼出一批人才。 强烈的学术意识还表现在问题意识上。材料是史实,而问题是史识。一个具备了基本学术素养并有过科研实践的人,只要他认真阅读和思考,都会捕捉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点。也就是通过对材料的筛选、诠释、解读,力争得出一些更接近事物本真而又具有突破性的判断,力争具有原创性和重构性。冯老是一个有心人,带着问题意识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线索,捕捉新材料。他多方寻找《辽东五 庆堂曹氏宗谱》,经研究发现了曹雪芹家族五代的族谱。通过《清实录》、《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的碑文,揭开曹振彦是正白旗、从龙进京,是辽阳人。 以后又得到两篇《曹玺传》,基本廓清了曹氏家世。几乎所有的资料并非新出土的或者新发现的,而是久置他处无人问津的材料,一旦遇到有问题意识的学者,就会从中发现新的素材,获得新观点。比如两篇《曹玺传》早就存放在地方志里,如果不是冯老有心,多方打探,也很可能至今沉睡在档案文库中。 强烈的学术意识和勤奋的精神相结合,就会撞击出巨大的创造能力,就会产出丰硕的成果。冯老60岁到85 岁 推出那么多著作,你不能不钦佩冯老的勤奋。他在《八家评批红楼梦》“后记”中自述:“校书是一件苦事,我是每天夜里校的,通常我总要校到深夜一二点,有时第二天清早起来复看一下最后的几页,往往会发现因为精力不济或眼花,有些字就漏校了……当时我的身体实际上已经是勉强支持了,心绞痛时发,严重时一天发作三次。这样的情况持续有一个多月,但我的校改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有时常常是嘴里含着速效救心丸工作的。我望着大堆的排印稿,犹如万里长途,望不到尽头,也像是爬一座高山,抬头见不到山顶,觉得十分吃力,真有路长人困之感,但是尽管如此艰难,只要我喘过气来后,我又满怀信心地奋力以赴。”说这话已是87岁的高龄了,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雄心。又如在新疆考察西域古国遗址、玄奘路线时,常常汽车开在没有路的沙漠上,颠簸得人五脏六腑如翻江倒海,难受极了,一天下来,骨头都颠散了。年轻人都趴在床上不想动了。而冯老却在记笔记,一写就是大半夜,有时写下一千多字。这是多么坚韧的毅力和勤奋的精神啊! 二、从红学专家到走在大国学路上 纵观冯老一生治学的道路,其研究的对象最突出的是两大范畴:红学和西域文化。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也显现出不同的治学特征,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属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就是国学。冯老为了消除对国学传统的看法,他提倡弘扬“大国学”。 红学研究当然是“大国学”题中之义。新红学研究方法深受清代乾嘉学派的影响,凭借考证出成果最多。解放后新红学考据方法在当代依旧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像周汝昌、吴恩裕、吴世昌等红学大家,不管对他们的学术研究的长板与短板如何评价,但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都是以考证见长,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冯其庸治红学虽然较全面,如叶君远《冯其庸传》所指出:“冯其庸的这些红学著作,有的属于文献整理,有的是对于曹雪芹家世的研究,也有的是版本研究和对于文本的思想与艺术的研究,有的侧重于考证,有的侧重于理论和审美的探析,林林总总,几乎涉及红学所有最基本最重要的领域……”③但给人留下最深刻记忆、被学术界所公认、也是贡献最大的还是曹雪芹的祖籍、家世和版本考,这正体现了冯老在当代运用乾嘉学派考证之法研究红学。 瞿林东先生在《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序》中指出:“18世纪的中国史学以其著名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历史考证,久负盛名,其影响所及直至于今。当时的考据也有弊病,那是考据末流所为……故就整体与主流来 看,18世纪中国史学的历史考证之学,实是中国史学优秀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④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适应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潮,在《红楼梦》研究中引进和运用乾嘉学派的考证方法,灌注在新红学之中。他认为:“中国旧有的学术,只有清代的朴学确有科学精神”。虽然乾嘉考据学存在烦琐考据的弊端,然而“汉学家的功夫,无论如何烦琐,却有一点不烦琐的元素,就是那一点科学的精神。”⑤冯老年轻时期受教于无锡国专和上海无锡国专,那里聚集着一批国学功底深厚的大家,给他影响至深,他晚年深情地回忆当年王蘧常先生讲《庄子》、童书业先生教先秦史、顾佛影先生讲唐诗、葛绥成讲地理学,回忆王蘧常先生等介绍他认识词学泰斗龙榆生、戏曲名家赵景深,还认识了书画大家白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灌输和熏陶,所以冯老说:“这些情节回忆起来,对我是无形中的一种教育和提高。” 西域文化也是“大国学”。 冯其庸先生从60岁到80 岁一直醉心于西域文化的考察,不畏艰险,跋涉万里,孜孜以求,以获真知,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言。玄奘是贞观元年(627)夏天西行,第二年8月到达印 度。贞观十九年(645)从印度回国,到冯老重新确认玄奘往返路线,已经过去1350多年了。这中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诸多时期,又有多少学者研究玄奘取经的路线,都因为西域自然环境艰险,人迹罕到,而没能亲历其境,或语焉不详,或留有空白。可见真正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绝非易事,因为它不仅仅是不畏艰险、劳顿等这些素质,还涉及一个思维和方法的问题。早在100多年前,丹纳《艺术哲学》就提出了影响文学艺术的三大因素———种族、时代、制度,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地域、环境、风 俗、语言、政治、军事等重要条件。考察历史文物更是如此,冯老在考察玄奘返程路线时,雇佣放羊人当向导,询问地理沿革、风土俗情等诸多问题,解决了许多书本上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学者风范是一种担当责任、社会责任 我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三十多年来主攻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特别是担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以后,亲历了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发展历程。同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又投入《红楼梦》的研究,和红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对中国红楼梦学会也有了解和认识。因此,在各个学会的发展状况的对比之中,对冯老的学者风范,也就是他为中国红楼梦学会所作的贡献体会 更加深刻。 冯老在《风雨平生》口述自传中说:“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以后,我们的宗旨是把全国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团结在一起,大家认真地把《红楼梦》研究当作一件重要的长 期的学术工作来做,当作一门艰辛的学问来做。中国红楼 梦学会的成立,还有之前红楼梦研究所和《红楼梦学刊》的创建,对《红楼梦》的研究,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和引导作用。”“这三件事对《红楼梦》研究的推动非常大。”⑥从冯老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这三件事从时间上来说,是一个连续的创建流程。从领导核心的构成来说,冯老是红楼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红楼梦学刊》他是第一任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成立由他倡导创立、他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这三个机构始终以冯先生为核心。除了历史机缘为他们提供得天独厚条件而外,以冯老为首的红学专家一开始就主动地把握了话语权。创立红楼梦研究所,打造常设的学术平台,不断提升红学研究的水准。创立《红楼梦学刊》,把握好学术话语阵地,坚持正确的红学研究方向。抓好一系列学术基础建设工程,如校注《红楼梦》,主编《红楼梦大辞典》,编写《八家评批红楼梦》等,惠及当代,泽被后世。总之,只有掌握话语权,才能带着学科建设的思维和做法开拓 红学事业。 这一系列的创建活动显示了冯老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是一位有大家风范的学者。在他的带领下,把握时机,召开了诸多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团结了全国老中青红学研究专家,迎来了解放后第二次红学发展机遇,如刘梦溪所言:“如果说在红学史上,索隐派和考证派曾经各领风骚,尤其考证派长期居于红学的主流地位,那么,1978年至1987年这十年,则基本上是小说批评派的天下,…… 因为文学批评不断借鉴和吸收新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使小说批评派红学拓宽了视野,可以建立批评的多种方法 和多种途径。”⑦也即是说红学的春天到来了。80年代改革 开放释放的空前的生机,使当时红学研究十分活跃,涌现出一大批小说批评派著作,如张毕来的《漫说红楼》、蒋和森的《红楼梦概说》、王朝闻的《论凤姐》、徐迟的《红楼梦艺术论》、刘梦溪的《红楼梦新论》、张锦池的《红楼十二论》、周中明的《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徐扶明的《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陈昭的《红楼梦谈艺录》、傅憎享的《红楼梦艺术技巧论》、白盾《红楼梦新评》、曾扬华的《红楼梦新探》、杜景华的《红楼梦艺术管探》、周书文的《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辩证艺术》、吕启祥的《红楼梦开卷录》等等。 冯其庸先生逝世了,而他创建的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与中国红楼梦学会三位一体的格局,对于红学事业的发展、红学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这种潜在的巨大的影响。 注释 ① 张庆善《红楼内外的冯其庸先生》,《光明日报》2017 年2 月7日。 ②冯其庸《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商务印书馆 2017年版,第227页。 ③叶君远《冯其庸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④罗炳良《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⑤胡适《胡适文存·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5页。 ⑥冯其庸《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商务印书馆 2017年版,第272页。 ⑦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305页。 (本文作者:天津外国语大学,邮编:300204)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2017--)|3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楷模 学者风范
黄安年 2012-11-4 07:43
编辑楷模  学者风范
编辑楷模 学者风范 ---- 恭祝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 方生(商务印书馆)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4 日 发布 (按 : 本文为商务印书馆编审方生先生所作。原载黄安年编 :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第 496-498 页,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 10 月第一版。) 我和邓蜀生先生的交往从前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在京翻译组开始。干校翻译组 1973 年 12 月成立。当时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仍有一部分成员尚未安排工作。文化部当时领导人考虑 , 为使原出版局系统的一部分外文干部将来不至分散 , 暂时集中 , 统一安排工作 , 组成一个临时工作班子,名为干校翻译组。其成员由出版局审定,徐达为负责人。这个临时工作集体可以回北京。在北京的工作是统一安排任务,各自分散在家里工作。工作内容是为出版局所属出版社翻译各社已定选题的外文书稿,均署名本社翻译组。这个翻译组的成员包括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音乐出版社、新华书店外交发行所等单位的编辑人员。翻译组的工作方式是 : 以一本书为单位 , 参与翻译的人员各分配若干篇章,按照对全书质量要求,最后由一人定稿。就一本书而言 , 其翻译工作就算完成 , 可以向有关出版社交稿。 1975 年 10 月,这部分编辑人员转到出版局所属版本图书馆,成立一个单独工作单位 ---- 版本图书室编译室,由原新华印刷厂党委书记冯黎云女士任主任。编译室的成员除原校翻译组外,新增加当年高校毕业的、准备分配到出版局所属出版社工作的工农兵大学生 , 编译室的工作 , 仍是为有关出版社翻译选题书稿,其工作方法改为老中青三结合。一部分书稿的翻译由老编辑和青年大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1977 年 8 月版本图书馆编译室结束 , 全部有关人员分配到各出版社工作。 此后,邓蜀生先生还和我一起参与了福特基金资助出版美国学者专著的评审工作。他是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会任命的此项基金使用的审批小组的成员。中华美国学会利用此项基金资助国内美国学学者专著的出版。这项出版资助基金从 1991 年 3 月开始运作 , 至 2002 年 6 月 , 按照统一的资助标准 , 以书稿字数多少确定资助金额(以千字为计算标准),共资助美国学的专著,据我收到的样书就有 27 种(见附录)。一部书稿得到此项基金会批准资助的必要条件是 : 得由两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学者的书面推荐和资金审批小组一致同意。最初阶段是书稿得到资助的作者自己联系出版社出版 , 出版补贴资金由有关出版社结算。 得到此项基金资助的每本专著,开本大小 , 封面设计由各家出版社自定。自 1995 年 8 月起 , 中华美国学会考虑到得到资助的学者自行联系出版社有困难 , 将此项批准资助的书全部移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集中出版,开本大小、封面设计全部统一。 此前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美国学专著和以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著作 , 均在内封上注明同样的中英文说明 : 本书的出版得到由美国福特基金赞助的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的资助,特此致谢。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is made possible partly by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merican Studies Publishing Subsidy founded by the Ford Foundation. 邓蜀生、张秀平、杨慧玫主编了《世界 100 系列丛书》,其中包括 《影响世界的 100 次战争》、《影响世界的 100 次事件》、《影响世界的 100 个人物》、《影响世界的 100 本书》和《影响世界的 100 种文化》等五种,该系列是第八届中国图书奖获奖图书。邓蜀生先生还是《影响世界的 100 种文化》这一分册的主编之一。 在这一分册问世以前,他做了详细规划,对一篇专稿从主体要求、字数控制,都作了具体规定。 邓蜀生先生是六卷本《美国通史》出版的策划者和责任编辑。他和参与撰写的各卷学者密切配合 , 使此巨著于 2002 年问世。此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唯一的一种多卷本国别史,堪称一花独秀 , 无出其右。这一套《美国通史》获国内优秀图书奖,并由中国出版集团编入《中国文库》。 邓蜀生先生在图书编辑的贡献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研究的著述问世:如《伍德罗·威尔逊》、《罗斯福》、《美国与移民》、《美国历史与美国人》,由此可以说 , 他也是当代美国研究的学者。 邓蜀生先生为人诚恳坦率,乐于助人,在他九十华诞之际,恭祝他生日快乐,福如东海 , 寿比南山。 写于 2012 年 7 月初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师恩
carldy 2010-3-3 11:17
昨天在整理照片,又看到了杨自俭老师那张熟悉和蔼可亲的笑脸,不免长叹:恩师难忘啊。想昔日,我经常可以去信求教,老师有问必复,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后学的关爱之情。只可惜恩师已驾鹤西去,想必他的笑容,仍然能照耀更远的天空。 华东师大潘文国教授曾撰文纪念杨老师(当代中国的士大夫之学序《学步集:杨自俭文存》,见《外语教学》2009年第三期):相对于博士之学的士大夫之学,它包含五个方面:1)为人重于为学;2)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3)广博而深邃的学识;4)高屋建瓴的治学眼光;5)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杨自俭先生的治学符合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备注:《外语教学》的编辑也做了一个简单的编者按:著名外语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杨自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4月11日去世,享年72岁。杨自俭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外语界和翻译学界的重大损失。) 又一个春天来临,缅怀恩师的同时,当勤学苦练,争取更大的成绩来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
个人分类: 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3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