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权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权威

相关日志

[汇集] “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
热度 3 zlyang 2020-8-21 14:19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 的诺贝尔 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 同行评议 ” 扼杀 原创 的权威观点 “原始创新指的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它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也可以说,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 同行评议: 阻碍“0到1”, 不阻碍“1到2”, 帮助“2到3”。 显然,在靠近“未知”的地方,应该淡化同行评议; 相反,在靠近“已知”的地方,应该强化同行评议。 一、“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列举 (1)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2)科学网,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id=35306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2-2) Kyle Siler, Kirby Lee, Lisa Bero.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 PNAS, 2015 112 (2) 360-365;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3)徐匡迪院士: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http://www.acfic.org.cn/fgdt1/zjgd/201904/t20190430_120889.html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817/c1007-28642311.html “产生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 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4)2008-04-17,Kill peer review, save civilisation, 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kill-peer-review-save-civilisation/401457.article?storyCode=401457site=cn 布拉本教授认为,1970年代对研究建议的审查的引入导致了缺乏重大科学发现。 Professor Braben argu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1970s of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posals has led to a dearth of bi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5)2017-04-20,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6)1980年代阿加西教授:同行评议只会导致普遍的水平下将 (苏)A.H.卢克 著,马约(署肖自力) 译. 科学史上的高水平人才 . 科学史译丛,1987(2):58-66.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810443 (7)国际科学编辑,2019-01-11,关于同行评审和Publons,你知道多少?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ceediting.cn/solution-103.html https://www.sohu.com/a/288177449_100191228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621785?from_voters_page=true 这种制度在美国学界也经常受到批评。美国学者认为同行评审看上去是个很好的机制,但实际上是有缺点和带倾向性的。 第一,由于现代学术和科学的发展,任何专家除了自己的专门领域之外,对自己专门研究之外的领域实际上所知有限,特别对一些超出自己知识结构的创新性研究的判断难免失准。 第二,同行评审在本质上是带有倾向性的。 许多观察家感叹,欺骗或错误的结果仍然登载在经过同行评议杂志的页面上。其他人抱怨的同行评审制度有利于已确立的思想和知名人士,会扼杀科学创新。 (8)一位真正的大专家, 1964年3月: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1957年6月19日:“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二、“同行评议”,其实“ 评 ”的“审稿 专家 ”的 人心 典型例子: (1)1670年,牛顿的《光和色》被“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哲学汇刊”拒稿; (2)1860年,麦克斯韦“被”阿伯丁大学解雇了(was declared redundant)。爱丁堡大学求职失败。 (3)1936年8月,奈曼关于置信区间的奠基性论文《基于经典概率论的统计估计理论纲要》被退稿。 见:陈希孺. 数理统计学简史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第260页。 福泽谕吉抄袭了褚少孙说: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谁去评?怎么评? “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 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 2014年一位牛人说: “中国是日本最早的老师,日本是中国最新的老师。” 或许可以外解一下? 参考资料: 吕小羽,中国科学报,原始创新,瓶颈如何突破? . 2018-05-28 第5版 院士大会特刊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5/335644.shtm?id=335644 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8-05/28/c_1122898250.htm 张辉. 钱堆不出创新 . 人民日报,2011-04-25 第020版 科技视野 http://data.people.com.cn/rmrb/20110425/2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id=246522 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更加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需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长久的学术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当然,没有钱也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否定经费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推荐阅读: 武夷山. 从保证5/6工作时间说起 . 科技导报, 1997, 15(7): 19. http://www.kjdb.org/CN/volumn/volumn_1439.s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DB199707005.htm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012447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0993.html 相关链接: 2020-01-20,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2020-08-01,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2020-06-12, 只有“民科”才能成就最高的人类科学进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759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9078 次阅读|36 个评论
综述性论文的若干共同点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9-1-29 08:33
综述性论文的若干共同点 蒋继平 2019年1月29日 所谓综述性论文, 顾名思义, 就是综合述说的意思。 综合性论文的英文是: Reviews. 不过, 千万别被这个称谓误导,错误地认为综述性论文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文章。 实际上, 综合性论文都是非常专注的文章, 是某个专业的总结性或者概括性的专论。因为科技界的专业领域多如牛毛,各个专业几乎都有综述论文,所以, 综述论文不但数量很大, 而且出现在许多期刊上。在我的认知范围内, 虽然综述论文花样繁多, 但是我觉得综述论文具有以下的一些共同点。 第一,一般来说, 综述文章是由特定专业的权威教授和专家写的。 在多数情况下, 出版综述论文的期刊会向其专业领域的权威学者发出约稿的请求。 这些专业权威学者收到约稿信后, 会根据期刊编辑的要求综述其所在研究领域的科研动态。 第二,虽然综述论文的作者在本领域是一个权威或者知名学者, 但是,综述论文谈论的不一定是其本人的研究成果, 而是系统地介绍这个领域所有的具有学术意义的研究成果。 第三, 因为第二条的原因, 所以,综述论文的内容一般不是常见的科技论文的格式。 或者说, 综述论文谈论的是科研的动态 ,而不是科研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具体地来说, 综述论文一般是为读者提供专业信息,而不是具体的研究结果。 因而, 综述论文通常是介绍以往本领域的研究概况,而一般的科技论文谈论的是某次特定实验的具体过程和获得的结果。 第四,综述论文一般有其特定的格式, 通常是:1. 前言。 2. 主体部分。 3. 总结。 4. 参考文献。 第五, 综述论文的字数一般比较多,通常在5000字以上, 几万字的最常见。 我的感觉是, 综述论文是处于科技论文和专著之间的一种科技文体。 第六, 综述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由三个以时序为先后的话题展开:1. 历史回顾, 2. 现时动态。3. 未来展望。 第七,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广征博引, 是将本专业内所有具有科技价值的研究信息统统集中地加以系统的介绍。 所以, 在我看来,综述论文是一种“合法的抄袭”。 最后, 综述论文一般具有大量的参考文献, 至少比一般的科技论文要多出许多。
个人分类: 万花镜|929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美国FDA精准抗癌药,治17种癌有效率75%权威解读!
pzh1945 2018-11-30 14:13
揭秘真相!美国FDA精准抗癌药,治17种癌有效率75%权威解读! 原创: Ola 旧金山湾区华人资讯 今天 前两日 本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了美国FDA最新消息: 一款精准抗癌药,在美国FDA正式上市! 针对17种肿瘤 有效率可高达75%! 对于此类 肿瘤中无法切除 , 或 已转移的晚期患者效果更为显著! 美国上市时间: 2018年11月26日 批准单位: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药物名称: Vitrakvi(又名Larotrectinib) 药物功效: 有效对抗由单一罕见基因突变驱动的各种癌症 针对群体: 患有实体肿瘤的成人和儿童患者 制造商: Bayer(拜耳)和Loxo Oncology共同研发 原文链接请戳: 刚刚!美国FDA正式上市精准抗癌药,可治疗多达17种癌症! 这一大好消息,引得了国内外数百万华人的极大关注,整理后台1万多条留言时,我们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无助又心痛! 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做“下面的内容可能让你产生不适”..... 因为这样的消息,终究还是迟到了..... 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只是晚了一点, 它或许还不算迟到 .... 大家困惑,这款药真的有75%的有效率吗? 究竟什么样的癌症,它可以治?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迷茫和无措。 那些与死神争分夺秒的癌症病患,真的希望用上这样的药吗? 带着近万人的求助和数万家庭的希望,我们在这两日严谨查证了各大学术期刊,并找到了美国权威癌症中心合作的加州医疗机构 MORE Health爱医传递 ,希望能找到一个 真正的、最权威的答案 ! “能治17种癌,有效率75%” FDA抗癌药的 权威解读! 截至目前,发布这个药物相关的 临床试验过程和结果 的 最权威出处 ,是以发布权威临床试验著称的, 全球4大顶级临床医学期刊之首 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相关论文发表于2018年2月。 这个临床试验,由几十家美国知名医院共同完成,包括同MORE Health爱医传递有广泛合作的UCSF(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Duke(杜克大学医学中心) Tufts(塔弗茨医学中心)、City of Hope(希望之城医学中心)等美国最顶级的医院。 1、什么样的癌症可以治? 要确定是这3种基因突变! 与以往传统抗癌药临床试验不同的是,本次试验不是以某种组织来源的肿瘤患者为对象,而是以一种基因突变为目标,这种突变发生在NTRK基因上,一共有三个亚型: NTRK1、NTRK2和NTRK3 ,分别编码三种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A、TRKB和TRKC。 正常情况下这三种蛋白只在神经系统表达,而NTRK融合基因表达则 发生在多种实体肿瘤中, 发生这种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可以依赖异常基因产生的蛋白不断增殖。据统计,大约有1%的实体肿瘤伴有NTRK融合基因。 而Larotrectinib的抗癌原理就是抑制NTRK融合基因的表达,从而 抑制肿瘤的生长。 简单来讲这个新药不 需要考虑癌症的发生区域 ,这就意味着不管什么癌种(组织/细胞/部位),只要有NTRK基因融合,就可以使用Vitrakvi进行治疗。换句话说, 也只有存在NTRK融合基因的肿瘤,才可能产生效果。 所以,癌症患者可去做一下基因检测, 一定去看看检测报告有没有这个基因融合 。如果有,那么该药物就很有可能产生显著效果! NTRK融合基因的NGS检查花费: 约为600美元。 2、具体哪17种类型肿瘤会有效? 最全名单 本试验总共纳入55名肿瘤患者,肿瘤类型(各种肿瘤具体例数)包括: 涎腺肿瘤(12例) 其他软组织肉瘤(11例,包括肌周细胞瘤2例,肉瘤2例,周围神经鞘瘤2例,梭形细胞瘤3例,婴儿肌纤维瘤病1例,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婴儿性纤维肉瘤(7例) 甲状腺肿瘤(5例) 结肠肿瘤(4例) 肺肿瘤(4例) 黑色素瘤(4例) 胃肠道间质瘤(3例) 胆管癌(2例) 阑尾肿瘤(1例) 乳腺肿瘤(1例) 胰腺肿瘤(1例) 据研究者的判断,这些肿瘤的分布也提示了NTRK基因在各种肿瘤中出现的频率,也就是主要多见于涎腺肿瘤、软组织肉瘤、婴儿性纤维肉瘤中。 资料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对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呢? 确实有效! 纳入的患者都 至少有一个无法手术切除和传统治疗无效的实体肿瘤 ,纳入之前都通过下一代测序(NGS)或者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确定NTRK融合基因的存在。 而且也并不是任何NTRK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都可以参与临床试验,按照东部合作肿瘤学组(ECOG)评分,需要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患者才可以参与实验: 1、可承担有限的自理,需要卧床和坐位的时间超过觉醒时间的50%( 需要ECOG评分≤3) 2、同时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尚可 本试验过程中也有两名患者因为临床状况不断恶化而退出。 4、有效率是多少? 确实是75%! 按照肿瘤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75%的患者使用Larotrectinib显示有效(其中62%为部分缓解,13%为完全缓解)。 更值得一提的是, 约40%NTRK融合阳性患者,在用药开始后一年内肿瘤没有增大,也没有发生转移,这是比较罕见的! 资料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在研发公司LOXO官网公布了,临床接受抗癌药 Larotrectinib 治疗的 最新部分案例: 胃肠间质瘤: 55岁男性 治疗前: 癌细胞几乎已经扩散到整个肠胃和腹腔 治疗后: 接受了9个周期治疗后奇迹出现,肿瘤明显缩小,目前正在接受第10周期治疗。 资料来源 LOXO官网 儿童纤维肉瘤: 16个月大的的婴儿 治疗前: 经过基因检测后发现ETV6-NTRK3突变,接受了3次手术和化疗,效果依然不明显。 治疗后: 接受 抗癌药Vitrakvi 成人剂量的液体制剂治疗3周期后,MRI磁共振显示肿瘤体积减少90%! 资料来源 LOXO官网 乳腺癌: 50岁女性 治疗前: 这位患者之前接受过多次的化疗和手术治疗,无奈最后肿瘤还是复发了,情况很严重 治疗后: 使用了 抗癌药Vitrakvi 治疗20天之后,裸露的肿瘤几乎消失了。 资料来源 LOXO官网 未分化肉瘤 41岁女性 治疗前: 患者的肿瘤细胞已广泛转移到肺部,很快要填满肺部了。 治疗后: 迅速解决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2个周期后,大部分肿瘤消失,12个周期后,肿瘤组织几乎完全消失! 资料来源 LOXO官网 5、平均起效时间多久? 要1.8个月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起效的时间和有效的程度又各有不同; 最短的起效时间:不到一个月 最长的显示起效的时间:多达6.4个月 平均起效时间:1.8个月 效果最好的患者为两个患有进展期 婴儿性纤维肉瘤的患者 ,经过治疗两个患儿的肿瘤缩小到了可以做保留肢体的手术的程度,手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完整切除,停止使用Larotrectinib随访已半年 仍无复发迹象 。 资料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在治疗一年以后 ,原先治疗显示有效的患者中 71%依然显示有效 ,过半数(55%)的患者肿瘤保持无进展,保持缓解时间最长的为第一例纳入的患者,截止试验报告已 保持缓解27个月 。 资料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6、会有副作用吗? 会有,但较严重不良反应不超过5% 关于药物的安全问题,1/3左右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程度较轻的转氨酶升高、困倦、恶心、呕吐、乏力、贫血、腹泻、便秘、咳嗽、体重增加等等不良反应,其中与药物相关的,需要处理的 较严重不良反应均不超过5% ,没有观察到有生命危险的不良反应。没有患者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Larotrectinib 安全性总体良好 。 资料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7、会有耐药性吗? 会有 尽管有效性令人鼓舞,肿瘤对Larotrectinib的耐药也难以忽视。 根据研究者的分析,耐药分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这款药除去有反应的75%,还有因为个别原因终止试验,无效的患者大多是因为耐药。 这款药的耐药性大多是由于结构域突变,少部分是因为NTRK融合基因检测假阳性。 8、这个药贵吗? 不便宜 研发公司Loxo Oncology已公布这款新药的价格: 成人胶囊批发采购费用:32,800美元,30天用量 儿童口服液配方的费用:起价为每月11,000美元,根据患者的表面积计算 美国病患: 拜耳公司表示患者不会负担不起,大多数患者的每月自付费用将为 20美元或更低 。 如果患者负担不起药物,由拜耳资助的慈善机构将免费提供该药物,还承诺,如果患者在治疗的 前3个月没有显示临床成效,将会全额退款。 资料来源 《Forbes》 国内病患: 国内引进及医保支付政策尚不可知。 9、国内病患如何购买?如何确认是否可以使用? 在美国时间11月26日,抗癌药物Larotrectinib已经在美国正式上市。 如果病情较急,可以考虑 美国专家视频会诊 及赴美就医的服务, 患者通过远程视频,可以知道自己的病情是否适合Larotrectinib治疗,并得到详细的治疗方案,开具合法的处方,甚至可以赴美参加临床试验。 中国目前的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这款抗癌药的批准在学术界也引起了许多关注与讨论,美国西雅图瑞典癌症研究所主任、MORE Health爱医传递医学顾问、著名癌症专家、权威肿瘤期刊《JAMA Oncology》主编Howard West博士评论到: “ Larotrectinib的批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因为它现在可用于NTRK基因融合阳性的各类型肿瘤患者。” 总之,下面这些信息很重要: • Larotrectinib针对存在NTRK融合基因的肿瘤有很好效果,不管肿瘤来源如何; • 使用该药物前,需要做NGS检查,确定存在NTRK融合基因; • 平均起效时间:1.8个月; • 该药物使用有一定身体状况要求,需要ECOG评分≤3,重要器官功能尚可; • 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轻微,大多不需要停药; • 存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大多是由于结构域突变,少部分是因为NTRK融合基因检测假阳性。
个人分类: 转载|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界和医学界一些称谓的对应关系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5-26 08:22
科技界和医学界一些称谓的对应关系 蒋继平 2018年5月26日 笼统地来说, 在科技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统称为科技人员, 包括实验室技术员,研究员, 工程师和设计师等等。这个称谓对应于医学界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是指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所有人员, 包括护士,医生, 药剂师, 麻醉师和化验员等等。 科研人员又可分为普通科研人员, 专家和权威三个层次。科技界的普通科技人员对应于医学界的一般医务人员。 科技界的专家对应于医学界的专科医生。 专家的英文是Expert。专科医生的英文是Specialist. 科技界的专家是指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专业特长的研究员, 比如说: 育种家, 分子生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航空航天专家, 电脑专家等等。医学界的专科医生可分为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 还可分为妇科医生, 小儿科医生,皮肤科医生, 骨科医生, 五官科和心血管科医生等等。 科技界的权威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作出特殊成就,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卓越声望,并为大多数专业同行认可和敬仰的极少数顶尖学者。 他们都是学术界的大牛人物。 这个称谓的英文是: Authority. 这个称谓对应于医学界的名医。医学界的名医是指在某一领域特别有名望的医生。这种医生医术精深高超, 救人无数, 深得医界同行的认可和敬重, 深受病人的信任。 医学界的名医也是极少数, 是一个非常荣耀的称谓。 简言之, 科技人员和医务人员是对在科技界和医疗卫生系统就业的人员的统称, 它们是对应的关系。专家和专科医生是分别用来对科技界具有某种专业特长的研究员和医学界某个专科医生的称谓, 它们是对应的关系。权威和名医分别是科技界和医学界的顶尖人物的荣誉称谓, 它们是对应的关系。权威和名医是极少数, 一旦获得这个桂冠, 就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这个不多说了, 大家心里有数就行了。
个人分类: 科研人才|7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40)
罗非 2017-10-24 09:34
踏上绿野仙踪的黄砖路 正如所有其他权威来源, “ 感受 ” 也有其缺点。人文主义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正的内在自我,但是当我们去叩门的时候,却常常没有响应,或是众声喧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文主义又宣称有一个新的权威来源,同时还提出配套的新方法,告知大家如何使用这种权威获得真正的知识。 在中世纪的欧洲,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知识 = 经文 × 逻辑。 如果想知道某个重要问题的答案,他们会阅读相关经文,并用逻辑来理解经文的确切含义。举例来说,学者如果想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就会快速扫过《圣经》里的内容,寻找相关参考记述。有人就会指出,《约伯记》 38 : 13 提到,上帝 “ 叫这光普照地的四极,将恶人从其中驱逐出来 ” 。于是学者就会用逻辑推断,因为这个世界有 “ 四极 ” ,一定就是个平坦的正方形。但另一位贤者不接受这种诠释,要大家看看《以赛亚书》 40 : 22 ,里面提到 “ 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 ” 。岂不就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实践中,这代表着追求知识的学者会花费多年时间泡在学校和图书馆里,读着越来越多的经文文本,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让自己能够正确了解文本的意义。 科学革命的知识公式则非常不同:知识 = 实证数据 × 数学。如果想知道某个重要问题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收集相关的实证数据,再用数学工具加以分析。举例来说,要测量地球真正的形状,可以先从在世界各地观察太阳、月亮和行星开始。等到累积了足够的观测值,只要运用三角学,不仅能够推断地球的形状,就连整个太阳系的结构也能推知。在实践中,这代表着追求知识的科学家花费多年时间泡在观测站、实验室和研究考察里,收集越来越多的实证资料,不断锻炼自己的数学工具,让自己能够正确解读数据的意义。 这个知识的科学公式让我们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学科取得惊人突破,但它有一个重大缺点: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中世纪学者可以完全肯定谋杀和偷窃是错的,也知道人类生活的目的就是要遵循上帝的指示,因为经文里就是这么说的。但科学家无法做出这样的道德判断。不管有多少数据、数学功力多强,都不可能证明谋杀是错的。然而,人类社会如果缺了这种价值判断,就无法维系。 要克服这个困难,方法之一是在新的科学公式之外,继续应用旧的中世纪公式。如果碰上实际问题,比如确定地球的形状、搭桥或治病,就收集实证资料,做数学分析。如果碰上伦理问题,比如能不能允许离婚、堕胎和同性恋,就转向经文求助。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到 21 世纪的伊朗,许多现代社会都采用这种解决方案。 但人文主义还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等到人类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信心之后,一个获取伦理知识的新公式出现了:知识 = 体验 × 敏感性。如果想知道任何道德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连接到自己内心的体验,并以最大的敏感性来观察它们。在实践中,这代表着追求知识的方法要靠多年的体验累积,并锻炼敏感性,好让我们正确理解这些体验。 体验究竟是什么?体验并不是实证数据,也不是由原子、电磁波、蛋白质或数字组成。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有三个主要成分:知觉、情绪及想法。在任何时刻,我的体验都包括了我的一切感知(热、愉悦、紧张等),我感觉到的情绪(爱、恐惧、愤怒等),以及一切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想法。 敏感性又是什么?敏感性包括两方面:第一,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第二,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当然,并不是略有风吹草动就反应激烈,重点是要对新的体验持开放态度,允许新的体验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甚至个性。 体验和敏感性会形成一个彼此加强的无限循环。没有敏感性,就无法体验任何事物;没有体验各种事物,就无法培养敏感性。敏感性并不是能够靠读书或听演讲来培养的抽象能力,而是一个实践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成熟。 让我们以喝茶为例。最早,我是在早上读报的时候,喝加了许多糖、质量最普通的那种茶。那时喝茶只是个借口,主要是想享受糖分带来的快感。直到某天,我才发现自己看了报纸、摄取了糖分,但几乎不算真的喝了茶。于是,我把糖量减少,把报纸放在一边,闭上眼睛,专心喝茶。我开始感受到茶独特的香气和风味。很快,我开始想试试不同的茶,有红茶、绿茶,比较着各种茶高雅的口感、微妙的香味。不过短短几个月,我就无法再满足于超市品牌,而是到高档的哈罗德百货买茶。我又开始特别喜欢一种 “ 熊猫茶 ” ,产自四川雅安山区,是一种以大熊猫粪便为肥料种植的茶叶。就是这样,我一杯一杯地喝着茶,磨炼着对茶的敏感性,学会了品茶。如果在我喝茶的早期,就拿了明代的瓷杯来品味熊猫茶,可能并不会感觉与用纸杯泡茶包有太大差距。没有必要的敏感性,就无法体验到某些事物;没有长期的体验,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关于茶的这一套,也可以应用到所有其他美学和伦理知识中。我们并不是一出生就带着良知。在人生旅程上,害人者人恒害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件事,道德的敏感性就会变得敏锐,这些体验就能提供有价值的道德知识,告诉我们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以及自己是怎样的人。 因此,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经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19 世纪初,建构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人物威廉 · 冯 · 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 )曾说,存在的目的就是 “ 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 ” 。他还写道: “ 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 —— 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4 这正可作为人文主义的座右铭。 * 根据中国哲学,世界是由阴阳这两种相对但又相依的力量维系的。实际的物理世界可能并不这么认为,但对于由科学和人文主义的契约创造的现代世界来说,却的确如此。每股科学的阳,都包含着一股人文主义的阴,反之亦然。阳给了我们力量,而阴则提供了意义和道德判断。现代性的阳和阴,就是理性和情绪、实验室和博物馆、生产线和超市。人们常常只看到阳的一面,认为现代世界就是枯燥的科学、逻辑和实用主义,像是实验室或工厂。然而,现代世界其实同时也是个奢华的超市。人类史上,从没有任何文化如此重视人类的感受、欲望和体验。人文主义将生命看作一连串的体验,于是这个神话便为从旅游到艺术等许多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旅行社和餐厅真正卖的不是机票,也不是什么高档晚餐,而是新奇的体验。 同样,现代之前的叙事多半强调外部事件和行动,但到了现代的小说、电影和诗,常常强调的就是感受与感觉。希腊、罗马史诗或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记录的都是英勇的行为,而不是种种感受。这一章讲的可能是某个勇敢的骑士如何挑战可怕的食人魔,最后杀了食人魔。另一章又讲了骑士如何从喷火恶龙手中救出美丽的公主,最后杀了那条龙。再一章讲的是邪恶的巫师抓走了公主,但骑士追了上去,最后杀了巫师。毫无疑问,这里的英雄一定是个骑士,而不会是木匠或农民,因为农民不会有英雄的行为。 重点是,这里的英雄也不会有什么内心的重大变化过程。不论是阿喀琉斯、亚瑟王、罗兰还是兰斯洛特,都早在踏上征途之前就已经是无畏的战士,拥有骑士的世界观。到了最后,他们仍然是无畏的战士,世界观也仍然维持不变。他们杀了这么多食人魔,救出这么多公主,人们肯定了他们的勇气和坚毅,他们却不见得真的学到了什么。 到了人文主义,重点放在感受和体验,而非各种行为,于是艺术也因此改变。在华兹华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和左拉的笔下,讲的不是什么英勇的骑士或骑兵,而是刻画一般劳工和家庭主妇内心的感受。有些人认为,讲到现代关注内心生命而非外在行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正是巅峰之作。以洋洋洒洒的 26 万字,乔伊斯描述了两位都柏林人斯蒂芬 · 德迪勒斯( Stephen Dedalus )与利奥波德 · 布鲁姆( Leopold Bloom )的一天,他们在那一天里,所做的就是 …… 几乎什么都没做。 很少有人真能把《尤利西斯》完整读完,但这种焦点转移现在也同样成了多数大众文化的基础。在美国,电视节目《幸存者》( Survivor )常常获赞(或遭斥),掀起了真人秀的狂热。《幸存者》是史上第一部登上尼尔森收视排行榜首的真人秀节目, 2007 年的《时代》杂志也将它列入史上百大电视节目。 5 在每季节目中, 20 位参赛者穿着不能再小的泳装,身处某个热带小岛上。前方有各种挑战等着他们,而在每集最后,都会投票让其中一人离开。最后剩下的人,就能拿走 100 万美元。 如果有观众来自荷马时代的希腊、罗马帝国或中世纪欧洲,会发现这个概念十分熟悉且有吸引力。有 20 位挑战者走了进来,但最后只有一位英雄能走出去。 “ 太好了! ” 古希腊、古罗马的王公贵族,或中世纪骑士,就会一边这么想,一边坐下来看着。 “ 接下来一定是精彩万分的冒险举动、生死攸关的战斗场面,以及英雄与背叛的誓不两立。这些战士可能会在背后刺人一刀,或是把彼此的内脏都给掏出来! ” 他们可要失望了。这里的背后刺人一刀只是个比喻。节目每集大约一小时,而牙膏、洗发水和麦片的广告就占了 15 分钟。另外还有 5 分钟左右,是用来处理幼稚得不可思议的挑战,比如谁能把最多的椰子扔进篮筐,或者谁能在一分钟内吃下最多只虫子。其他时间,这些 “ 英雄 ” 只是不断谈着自己有什么感受。他说这、她说那,我觉得这样、我觉得那样。如果真有一个骑士坐下来看这个节目,大概会穷极无聊又极度不耐烦,最后抡起战斧把电视机劈了。 我们今日看来,可能会觉得中世纪的骑士都是毫无感性的野蛮人。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大概会被我们送去看心理医生,要他们好好探索一下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绿野仙踪》里面那个锡皮樵夫的遭遇。他和桃乐丝及她的朋友一起走着黄砖路,希望等他们到达奥兹国之后,大巫师能给他一颗心。同样,稻草人想要的是大脑,而狮子想要的是勇气。到了旅程的终点,他们发现大巫师只是个江湖术士,没有办法完成他们的愿望。但他们发现了更重要的事:他们希望拥有的一切,早已在自己心里了。要变得敏感、聪明、勇敢,从来就不需要什么巫师的魔法,只要继续沿着黄砖路走下去,敞开心胸迎接任何体验。 一模一样的教训,也发生在柯克舰长与皮卡德舰长乘着 “ 企业号 ” 在星系航行;哈克贝利 · 费恩和吉姆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逍遥骑士》( Easy Rider )的怀特和比利骑着哈雷摩托;其他无数公路电影中的无数其他角色,离开了在宾州(或是新南威尔士)的家乡,开着一辆旧的敞篷车(或是搭着巴士),感受到一次又一次改变生命的体验,敞开心扉,谈着他们的感受,最后到了旧金山(或是爱丽丝泉),成了一个更好、更聪明的人。
个人分类: 科普|1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领导的 权威 从何 而来?
热度 1 张能立 2017-3-26 07:40
领导 需要 权威,这是 不言而喻的 公设。如果 领导 没有 权威,那么 领导的 指示 就不可能 被 群众 发自 内心的 认同,于是,领导 就会 成为 一个 光杆 司令,最终,要么 自己 苦闷地 呆在 领导的 岗位上,虽然 头顶 带着 领导的 帽子,但是,内心 却 时时 受到 煎熬;要么 自己 聪明地 寻找 人生 下一个 驿站。 可是,领导的 权威 从何 而来? 领导的 权威 可以 来自 如下 几个 方面: 1. 真诚 领导 真诚 对待 群众,对 群众 说 真话,不说 假话 和 套话。更不要 嘴上 一套,行动 又是 另外 一套。例如,嘴里 高调 说 为 单位 现在 和 未来 负责,行动 却搞 年终 私分 奖金,且不让 群众 知道 领导 到底 年终 私分了 多少 钱。 2. 平等 对待 群众,平等 待之。不要 搞 自己 是 干部,就是 高高在上,自己的 言行 无论 对错,群众 必须 服从。对待 群众 要像 春天般的 温暖,而不能 搞 飞扬跋扈。 3. 服务 虽然 目前 世界 存在 特色 社会主义 和 资本主义 两种 不同的 社会 制度。但是,无论 是 那种 社会 制度,领导 都是 服务于 人民 群众的(洋人 那里 叫 公民)。领导 只有 不断 提升 服务 质量,才具有 领导 合法性。靠 管、卡、压 这种 autocracy 手段,就是 自己 丧失 领导 合法性。 4 . 光环 博士、教授、博导、各种 “长江”、“黄河” 人才 帽子,项目,经费、论文、获奖 等等 光环 可以 无形 增加 领导的 权威。 5. 害人 通过 迫害 不听话的 群众,起到 一种 “杀鸡给猴看” 这种 “杀一儆百”的 效应,从而 让 其他 群众 内心 产生 恐惧 来 获得 权威。 现实 工作中,领导 只要 能够 做到 1、2、3 就 可以 在 人民 群众 中 享有 极高的 声望 和 权威,要是 再 配上 第4 点,老百姓 就会 将 领导 视为 天神。可是,我们 也 常常 可见:某些 领导 因为 不具备 1、2、3、4,但是 又想 在 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 上 建立 个人 权威,就 置 良心 和 良知 不顾,走 害人 这种 途径,试图 获得 权威。 可是,随 这种 害人的 领导,如何 算计,但是,天理昭昭,疏而不漏,最终,害人的 领导 是 自己 搬起 石头 砸 自己的 脚!
个人分类: 教育|14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天辟地的科技创新请教权威好比问道于盲
热度 6 accsys 2016-12-6 10:39
开天辟地的科技创新请教权威好比问道于盲 姜咏江 科学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跟随研究,另一种是开创性研究。 跟随研究,最盛行的是跟风研究。这种研究常常是领域的权威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同行评议,是最有效的肯定与否定研究成果的途径。 从无到有的开创性研究,企图通过请教权威,想通过同行评价,快速得到评价,这无异于问道于盲。这是因为你是开创者,你所主张的东西别人尚未想到,怎么能评价你的成果?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你的研究成果,说出你的理论方法,让更多有兴趣的人去探讨,理解。当人们承认了你的研究成果之后,自然会接受你的主张,甚至有人会跟随着深入研究下去。 真正的从无到有的创新科研,开始不会有人看好你,因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本不会支持你。你的兴趣才是你巨大的动力。 2016-12-6 有感
个人分类: 随笔|240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老师:您好!
热度 3 zlyang 2016-9-11 11:28
***老师:您好! 2004-09-24 ***老师:您好! 认真读了您的评审意见和其他附件,深为您的认真和诚恳所感动,若每一位审稿专家都能这样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我们的工作就能让作者满意得多。 我们选专家的时候也是很慎重,要考虑权威性,又要考虑是否还在一线进行科研工作,也要考虑审稿是否认真,这样一来,能选用的审稿专家就大部分都是百事缠身的大忙人了。能不能及时审回也就无法苛求,能回就行了,只有一遍一遍地向作者解释,请求谅解。 其实我们的审稿人也大部分是作者,但多数不是第一作者,也就没有您这么深的感受, “ 草菅人命 ” 的有,随便转给学生的也有,其实这些文章的作者中可能有比他们名气更大的专家,这就让我们很为难,只好找人重审。我们倒真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刚刚出成果的新专家,(也可能还没有被冠名为 “ 专家 ” )但确有水平也能认真负责的,来给我们审稿。您就是编辑在编稿的过程中发现的认为可以为我们审稿而推荐给我的。作为作者如果有个别意见不够公正,也希望您不要气馁,我想是金子总会闪光。 看得稿子多了,也觉得确实有许多作者总是存一种侥幸心理,好像是在碰运气,却不想多看几遍自己的文章,直到被退了才想要去改,或者敷衍一下又投来,大半不是急着毕业或评职称也不写文章,目的性很强,而不是真的做学问。殊不知文章一旦发表出来不说流传百世也是为万人观瞻的,日后发现不妥岂不无地自容?杂志是我们出的但留下的名是作者的,真希望作者都能把这荣辱当成自己的。 衷心感谢您为我们所作的一切。谨祝秋安!
338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一流的学术期刊?
热度 12 lin602 2016-2-26 07:32
用中国普通纳税人的钱做科研,买进口试剂与仪器,发工资,好点的成果大多发到国外的外文期刊上,而且要交许多版面费(总数)。 还有,这些期刊如果中国人要看,要花死贵的钱,许多企业与高校买不起,看不上。而且许多外文国人也看不懂,例如:学日文的不一定看得懂英文,学英文的不一定看得懂德文。等。当然文字因素不是最主要的。 泱泱大国,权威的期刊杂志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顶级杂志。而且中国的期刊杂志,在中国自己的学术评价中不被认可,可悲呀。 即使许多学科的期刊不怎么样,总应该有几个行吧。事实不是这样。 原因在那里? 1 管理上是不作为,官员不少,但真正关心这些问题并着手解决的人太少。不出错就行,与领导关系不错就行。 2 人情,许多期刊主管与专家们,在人情面前把不住水平的关。 3 专家们的诚信、声誉与地位。没有地位也无所谓荣誉,没有荣誉感也无所谓诚信,学术的严肃性不是至高无上的。 严格来说,中国这样的科研经费与体量,即使中国人的科研成果,也应该能够撑起几本好杂志,加上再吸引一些其他国家的稿源。一步一步起来。 谁对此负责呢?答案是:没有人!
480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认真地学习他,但不要迷信他,那怕他是你的老师
accsys 2015-2-12 16:55
人一生中总会有自己崇拜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人学习到一定程度,积累的知识足够丰富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先前崇拜的对象会没有了先前那种感觉。其实这很正常。人学习的知识多了,自然会对问题产生独到的想法,这就是发展。我赞成在学习中经常问为什么的精神,从心里喜欢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学中我爱说:“将老师问倒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 尊重老师,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他们,那才是科学人生。
个人分类: 教学点滴|2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老人家庭权威丧失
热度 25 xin 2015-2-6 09:28
我一直想写一篇这样的博文,过去二十五年,我亲眼见证了农村老人权威逐渐丧失的全过程。我生活在山东南部的农村,那里原本民风淳朴,偶有邻里纷争,但也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 大约90年之后,也就是当地乡镇企业崛起的元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伴随着共和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人的思想日益活跃,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在这繁华的背后,老人这个群里的境遇似乎越发困难。他们在物质生活、医疗方面的提高是明显的,但他们的精神生活,除了能得到电视垃圾节目的慰藉之外,子女对他们越发糟糕,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况愈下。 大约在90年前后,我就关注农村很多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尤其关注他们的悲惨遭遇。根据我个人感觉,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老人的权威逐渐近乎于丧失殆尽。前几天和几个同事聊起,才得知这是具有全国尺度的广泛现象。 粗浅地来看,老人权威丧失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老人普遍受到子女的嫌弃。子女结婚后,普遍躲瘟疫一样与自己的母家庭割裂,分家过日子。第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主导权的丧失。结婚成家,独立门户的孩子,老人必然无权管辖。但还未成家的孩子,老人也未必有主导权。第三,老人赡养问题令人担忧。被子女期待快点死亡的老人非常普遍,老人虐待致死现象普遍发生,尤其是老人自杀现象很普遍。 老人权威丧失主要原因是子女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而老人的经济能力相对较弱。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女夫妻工作,在我们当地通常月收入超过5000元,超过1万元也是普遍现象。但,对于没有退休工资的农民来说,年过六十后,经济能力几乎清零。经济条件对比分外明显。另一个佐证是,农村有退休的老人,通常生活很幸福。几个孩子争爹现象时常发生。 另外,和城市老人一样,老人为老不尊现象非常普遍。他们通常年轻的时候轰轰烈烈闹革命,当红卫兵,造父母的反。现在老了,还想保持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时候的激情,可是年轻人不吃这一套。矛盾近乎于难以调和,老死不来往的现象很普遍。 老人权威在农村的丧失,危害除了老人生活不幸福、受虐待之外,还有其他危害。比如,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将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传承给下一代,让下一代人少走弯路,教育他们怎么做人。可是老人权威丧失,致使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无法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农村道德伦理在激荡中国迅猛发展过程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农村家庭伦理关系,不知道是在这种调整中升华和提高,还是在这种激变中逐步沦丧与迷失。旧中国的优良的家庭传统,我们已经义无反顾的抛弃和忘记,而新的家庭传统还在阵痛中挣扎,还未形成。 后记: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老人讲述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让我神往,让我入迷。随着我外出读书和工作,我和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少。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尽力的去找我以前的“老”朋友,或者从我家人口中得知一二。但大多都是非常悲惨的故事。让我深感老人权威,在农村已经渐渐丧失了。 关于农村老人自杀方面,请看专门报道: http://hb.sina.com.cn/zt/laorenzs/index.shtml http://zqb.cyol.com/html/2014-07/31/nw.D110000zgqnb_20140731_4-02.htm http://zqb.cyol.com/html/2014-07/30/nw.D110000zgqnb_20140730_3-09.htm
5183 次阅读|48 个评论
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热度 1 benlion 2014-12-15 11:53
- 管理不是揭人之短,而是用人之长。 人类是社会动物,就存在社会的组织与管理,管理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却不应该是妨碍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进化,也就是知识化、科学化和财富增长的社会。 一个社会组织的管理,不是控制或压制其它个人,而是激励和发挥每个个人的才能和创造力,在大学体现为人格精神教育和学术的知识创造,在企业体现为技术发明、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在政府体现为公益事业的发达、自然环境的优美和社会治理的安全等,管理的目的不是整治或管控其它个人,而是激发每个个体的社会责任心和关注文明化的进程。 人类文明的本质是知识化社会的组织结构化过程,也就是权力的制约与限制,从而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或解放人的创造能力,也就是避免人际之间的冲突和防止决策的失误;因而,管理也是科学化的组织建制和规范化的体制与客观化的决策。 科学需要权威吗?回答是,什么是权威?权威的作用是什么?管理的体制化设计,需要权威、有效和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据,科学的正确与否,需要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专家进行评估,依据科学的逻辑、考证和求实的方法,必须排除主观、个人因素和先入为见。 也就是说管理的原则是专家管理,必须是行业内和采用科学方法的管理;然而,作为专业领域的权威,也存在具体知识、见识和经验等限制,也存在作为人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可能导致判断失误。 因而,科学的管理模式,必然是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而又依据集体讨论的群体智慧激发思维,以及纠错和避免决策失误的体制化管理机制。 -(创新型社会)-
个人分类: 改革|3029 次阅读|3 个评论
十日观察法:北京12320网站仍在歪曲和否定WHO的权威观点
热度 15 yanjx45 2014-2-23 14:42
如果政府及其下属机构成为中国狂犬病防治的负能量,被老百姓推着走还推不动,那么要在中国实现消除狂犬病的目标必然是遥遥无期。 在 北京市卫生局 北京市12320公共卫生热线服务网 今日的网页上( http://www.bj12320.org/LeavedMsg.aspx?NewsId=1330 ),可看到他们仍在歪曲和否定 WHO 关于狂犬病 十日观察法 的权威观点。 以下原文照录北京 12320 网站上网友的提问和该网站的回复: 网友 YZGDXX 的提问 ( 2013-12-17 ): 关于狂犬病十日观察法 您好,我是从法国巴斯德中心回来的,对咱们国家关于狂犬病预防非常不解。十日观察是 WHO 面向全世界推行的最精确直接的判断鉴别法,却在咱们国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与尊重,我很不理解。 10 日观察法不是要等动物十天再去注射疫苗,而是被可疑动物咬伤要及早注射疫苗同时观察咬人的动物十天。如动物在 10 日内没有发狂犬病死亡则被咬的人就可排除患狂犬病的所有风险。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毕竟一针疫苗现在要 60 块人民币,对于低工资收入者便是负担。如果国家出狂犬疫苗的医疗费,我相信有关部门一定会大力宣传十日观察法的。 现在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在北京等大城市中推广此方法,因为在城市中狂犬病已经很少了,狗都免疫得很好,多数都是家养的宠物狗。像这种情况下真的没必要大惊小怪。 如果这样的话,那全世界应该明令禁止养狗,可事实上连美国总统都和动物很亲近。 我只是觉得宣传要更人性一些,不然真的会导致许多脆弱敏感者恐惧焦虑。 回复( 2013-12-17 ): 您好,感谢您对疾病防控工作的关注。 目前十日观察法在中国并不适用,因为中国并未对所有猫狗进行严格管理,未对猫狗都接种狂犬病疫苗。 所以被猫狗及 温血动物 致伤后建议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此方法最安全。 本博主的评论: 十日观察法与猫狗本身是否接种疫苗没有关系。如果能确认猫狗已接种了有效的疫苗,人被狗咬了根本就不用再接种疫苗,即用不着十日观察法了,或只是作为双保险用。例如在欧美国家,被猫狗咬伤极少需要接种疫苗。 关于十日观察法的详细讨论可参见相关博文: 关于狂犬病 “ 十日观察法 ” 的博文(目录和链接) 2014-02-23 此外, 这里所用的“温血动物”的概念也是过时和错误的:狂犬病毒只感染哺乳动物,不感染鸟类,而鸟类也属温血动物。 (参见博文: 鸡鸭鹅能感染狂犬病吗? ) 中国首都的12320网站在狂犬病的基本知识宣传方面水平如此低劣,中国各个地方的类似网站的水平更不容乐观。 中国整个狂犬病防治一直收效甚微,症结究竟在哪里? WHO 明确提出“ 东南亚国家到 2020 年要消除经犬传播的人类狂犬病 ” 的目标( WHO 网站有明确公示: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099/zh/index.html )。 而 中国目前正式确定的目标 ,是在 2020 年达到“ 控制 (control) ” 而不是“ 消除 (elimination) ”狂犬病的目标(见中国国务院办公厅 2012 年 5 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 — 220 年)》)。 如果政府及其下属机构成为中国狂犬病防治的负能量,被老百姓推着走还推不动,那么要在中国实现消除狂犬病的目标必然是遥遥无期。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3361 次阅读|4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