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评论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新华社评论员:推进改革创新 提升发展质量
whyhoo 2012-8-12 19:32
推进改革创新 提升发展质量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对于奋进在现代化征程上的中国而言,如何保持发展的强劲势头,实现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检验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推动发展的实际能力,更有对发展内涵的深入思考和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不仅是指引现代化建设前进方向的发展道路,还有在复杂环境中不断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从经济增速年均约10%,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稳步扩大;从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民生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再到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推进环保问责制,辉煌成就的丰富内涵与深厚底蕴共同构成了“黄金十年”发展奇迹。 中国巨轮何以破浪前行?是改革创新为国家全面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塑造出当代中国鲜明的精神品格;是改革创新丰富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激励着人们锐意进取;是改革创新促进着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着发展质量和效益。10年不懈的改革创新,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全新境界,并为世界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 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而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发展脚步能走多远。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矛盾交织,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挑战迭出,中国发展之路并非一片坦途。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矛盾凸显的背后,是发展方式落后。统筹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使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成为中国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的实践探索,离不开发展理论创新。应运而生的科学发展观,打开了人们发展观念的新境界。以人为本为核心、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突破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驱动,正是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恢弘画卷得以延展,科学发展、和谐进步的质量指数不断刷新。 发展质量的提升,源自发展实践创新。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条件维护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网,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重视环境保护,鼓励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1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更加坚实。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展望未来,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他同时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任务十分繁重,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需要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在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保持昂扬向上的正气、奋发有为的锐气,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战略决策,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 10年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光明的前景。坚定不移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的发展进步必将迈入更加广阔的天地、续写更为精彩的传奇。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8/12/content_2202576.htm
个人分类: 经济|1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华社评论员文章:辉煌的成就 深刻的昭示
whyhoo 2012-6-4 22:14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辉煌的成就 深刻的昭示 新华社评论员 近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纷纷开设专栏,以大量报道展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科学发展观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严峻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沉着应对,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排除重重干扰,化解种种危机,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持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辉煌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 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有力地实施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化危为机,实现了经济率先回升向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受到广泛赞誉。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发展日趋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得益彰,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建立和实施了应急反应制度和机制,有效应对了非典、特大地震、雨雪冰冻、特大干旱、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了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的人间奇迹。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经验弥足珍贵,启示极其深刻。 进入新世纪,中国和世界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见微知著、高瞻远瞩,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主题不断展开,认识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日益深入党心民心,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乘胜前进。事实充分证明,理论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发展方式决定发展方向和结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实践充分证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紧紧抓住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力量,坚持尊重人民意愿和首创精神,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践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科学发展的过程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就能凝聚民心民力、汇聚民意民智,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样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针对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适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崇高使命正在召唤。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面对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必胜信念,推进科学发展,我们一定能够排除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为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6/04/content_2152769.htm
个人分类: 政治|1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文学评论生、人文评论员到水文评论员——个人杂感
hillside 2012-5-27 20:38
  少年时期,沐浴在批判思维占主流的社会意识大潮中,《文学评论》、《学习与批判》、二报一刊等是主要的课外读物。阅读过程中,对于评论家的指点作品、激扬文字总感到惊羡不已。他们怎么具有如此高超的眼力,什么作品都能批上一把,且振振有词,真理在握。教材中的鲁迅也往往痛打落水狗,药、纪念刘和珍君等都充满肃杀之气,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故乡也充满伤感的情调。毛泽东的《湘江评论》、陈独秀的《新青年》的纵横捭阖、高谈阔论,使我望而弥高,只恨生不逢时。   “享受生活”、“品味自然”与“赏诗文之美”都是童话一样可望而不即,偶而想到,就要狠斗私字一闪念。   现如今,年事渐长,阅历渐丰,文学评论、人文评论已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写出有份量的文字也并不容易。   作为文理两栖人,一直试图实现从人文到水文的跨越或回归,以求文理双修。然而,积重难返,转型一直没有实现。   我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逐步调整兴奋灶,增加对于水文与地球科学的评论。   在我的意识深处,大半可能缘于后天,始终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文为体、科学为用的思想存在。与正宗的科学人尽入无人之境的超脱相比,我割舍不下对于人文的关怀,总希望取得一种平衡。
个人分类: 似水流年|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文化报评论员文章:奋发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whyhoo 2012-5-20 22:21
——四论《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是这一时期文化系统推动文化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规划》所提出的未来五年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最为社会所关注,也是这部《规划》的一大亮点。 关于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规划》强调,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规划》指出,到2015年,要实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各级各类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使人民群众公平、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逐步成长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创业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科技进步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引擎,文化与科技融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实质性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构建,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更加规范。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全面保护与有效传承。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迈上新台阶,基本形成官民并举的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新局面,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力促进文化科学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这个五年跨度的宏大构建,是政府部门的期许,更是人民群众的冀盼。 《规划》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指标,体现出其刚性特征。《规划》的编制过程,是文化发展在政府工作层面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规划》一经法定程序的认定,就成为一定时期内政府共同的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长期以来,文化投入缺乏制度保障,文化发展缺少硬性指标,导致最容易被挤压的经费是文化经费,最容易被占用的公共设施是文化设施,最容易被取消的项目是文化项目。《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有利于文化建设进一步由虚入实、由软变硬。 文化规划具有预见性、先导性,体现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文化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是社会资本流动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促使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不断升温。不久前《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发布,再次提振了资本市场。目前,社会普遍期待“十二五”文化规划能带来更吸引人的文化图景、更明晰的发展路径和更可靠的政策保障。《规划》的出台,必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市场资源,引导社会投资,共同参与文化建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具有引导力和约束力的方式促进文化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文化建设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所具有的新特征,为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lmsj/201205/t20120518_251090.html
个人分类: 文化|1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文化报评论员文章:谱写对外文化事业的崭新篇章
whyhoo 2012-5-15 11:30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中国对外文化事业持续迸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在全球的影响力正在扩大,中国文化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近5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30多项大型文化年、文化节活动在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令世界为之欣喜和惊叹;一系列重大对外文化活动鲜活生动地向全人类传播着中华文明,使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们,看到了一个蓬勃发展、友好自信、热爱和平、追求和谐、具有亲和力的中国;空前活跃的文化外交,全面深入地推进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合作关系,为国家经济建设营造着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使得常态化传播中华文化成效突显,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与孔子学院数量快速增加,相互借力,协调发展,特别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在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的指导思想下,对外文化贸易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政府的走出去模式,大量优秀的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中国演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软实力”大大增强。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对外文化事业,得益于我国对外文化工作的发展理念日趋系统明确,在发展战略上坚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努力构建和谐世界,促进三个相结合,即弘扬中华主体文化与倡导不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互鉴共享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与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国外民众了解、学习中国文化和国内民众了解、学习国外优秀文化的需要;在发展格局上加大了政府各部门、中央和地方、国内与国外、政府和民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对外文化工作大格局;在管理方式上明确转变了政府职能和角色,加快“管”“办”分离,努力实现由“办”向“管”的转变,管理与服务并重;在发展思路上对外文化“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政府与民间并举、公益性文化交流与经营性文化贸易并行;在发展动力上坚持以创新求发展,更加注重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国际合作,创新工作方式和传播手段,更多运用高新科技,提高文化生产力与创造力,增强对外文化宣传的实效。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对外文化事业,还得益于对外文化工作的科学发展态度,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作保障,以科学方法为推手,使得对外文化工作快速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文化部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文化厅局外事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对外文化工作的“四化建设”目标,即“制度化管理、机制化建设、品牌化发展和系统化运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国对外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机制化建设的成功范例,近两年已经成功建立、运行和实践的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12部门对外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国内国外沟通协调机制、文化部与地方外事工作协调机制、文化部机关与直属单位对外文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四大机制,对形成全国对外文化工作“一盘棋”的宏观格局和全面推动我国的对外文化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无疑也为今后的“四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对外文化工作的“四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态度,努力拼搏、锐意进取、持续推进,决不能有半点松懈。 回首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的发展成绩,展望令人期待的美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团结拼搏和勤奋努力,通过强化科学管理和创新,我国对外文化工作必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加喜人的发展成就,必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国际环境,为中华文化的持续蓬勃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lmsj/201205/t20120515_250667.html
个人分类: 文化|1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最优评论员
热度 9 montec007 2012-5-11 20:16
自科学网博客开站以来,出现了许多只知其号、不知其名的评论员。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 扫地僧(sweeper) 老看客(laokanke) 小宝宝(xiaobaobao#####) YC2009,YC2010,不久就以曾泳春的名字开博 最近比较活跃的yxh3161,其中的y据说代表“袁”,虽不开博,但美女头像经常换。 欢迎补充。
个人分类: 三生有幸|2044 次阅读|21 个评论
正义与职业--新闻评论员不是那么简单
热度 3 JRoy 2012-4-29 20:31
按:权利永远伴随着义务,扭结着两者的是利益。 其实正义都不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就是正义。但是当它牵扯到更多的利益要害的时候,人的选择就要三思了。尤其是在不愁吃喝的今日,坚持正义看似简单其实更难。因为很简单,人的需要根本就不是吃喝那点事了。 人人都羡慕一种不愁自己吃喝,精神上也占据正义高地的‘双丰收’,往往没那么容易。更为严重的是,掌握不好度或者说方法的正义往往只是一厢情愿,到底只有伤害,对自己对他人。所以这个度又成了一个最关键的模糊了。在西方铁血民主的价值观里,他们认为这个度甚至不用掌握。然而并不是每次尝试都能成功,没有卡扎菲的利比亚好过了吗?民主的结果叙利亚接受了吗?而到了中国更复杂,循序渐进可能是幌子,但也可能把自己晃过去。 我之前也说过一次:对真理错误的维护就是最大的伤害。对正义也是! 说的很乱,转载一个新闻报道来自《南方人物周刊》 转播到腾讯微博 邱启明 邱启明言论: 如果没有人的安全,这样的速度我们要不要?当前中国的发展速度就和高铁一样令全世界羡慕。然而,我们在满足速度追求的同时,我们在满足速度激情的同时,我们可能会抛弃很多,忽略很多。比如说,能不能让我们喝一杯放心的牛奶,能不能让我们住一套屹立不倒的楼房,能不能让我们城市里条条大马路不要出现突然的坍塌,能不能让我们坐一趟安全抵达的列车,能不能在发生重特大事故的时候先别把车头埋掉……能不能让人们的幸福享有最基本的安全感?中国,请你放慢脚步。走得太快,不要把人们的灵魂落在后面。 ——2011年7月26日,针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邱启明的一连串诘问后,被网友评价为“最具性情的央视新闻主播”。 3月23日,央视主持人邱启明在微博上怒斥制片人是傀儡,一时间引起广大网友及众多媒体的关注。最近他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谈及离职,他表示央视给了自己名和利,要摸着良心回报一些正的东西。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社会担当的人,但面对体制不能硬碰硬,只能匍匐前进。 3月24日之前,他的评论是你半夜里能从CCTV里听到的这一天最爷们的声音——他是央视新闻评论部 《24小时》 节目主播,邱启明。 3月23日,邱启明发了一条微博:如果自己的权益都保护不了,评论部我要你何用?傀儡制片人,我活得比你们自由!再见了!无数人错愕。邱启明解释道,自己不是“突起”,而是“长期压抑,瞬间爆发”。 记者:在《24小时》,你的空间大吗? 邱启明:节目组的人都知道我的性格,在一些重要评论或者活动时,他们会善意地提醒,“启明同志这方面稍微把个关”,这更多的是对我的一种爱护,但我没有接到任何说“你今天不可以这样”,不然的话,我早就反感了。 记者:但你心里是有根“红线”的。 邱启明:除非你真的不想在规则内混,或者说有可能会牺牲更多的东西,我这个叫改良;那个叫翻天覆地,我这个缓步推进、循序渐进。 做新闻20年,我敢说自己是一个有社会担当、有职业情操的人,但有时候去硬碰硬,真的不行。我曾经很困惑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不去做,每一个人都把责任推给体制,我们的明天究竟在哪里?一个没有监督的社会,该是多么恐怖的一个社会。原新闻评论部负责人告诉我:不要着急,其实你的周围有许多人在匍匐前进。 匍匐意味着腰不会弯,头也不会低,整个人躺在地上,一步一步地往前爬。后来我理解为“毫厘主义”。我们哪怕一毫一厘地往前走,也得走,千万不要止步不前,止步不前就是倒退。这个时候需要一些措施和智慧。 记者:你的智慧体现在《24小时》里吗? 邱启明:我是莽夫。当年的CCTV,尤其是孙玉胜那10年,真让人兴奋, 敬一丹 、 白岩松 、 崔永元 ( 微博 )、 柴静 ,这些人真的值得尊重,他们有更高的智慧,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去做更大的事。但我则是“别绕了,咱直接点吧”,我有一个非常单纯、幼稚的想法:每个人都不绕,这社会就好了。但不可能。我也无比崇敬这些迂回、匍匐、争取毫厘最终还能干成大事的人,但我能力不够,索性就不绕了。 记者:新闻评论部是CCTV转变的中坚力量吗? 邱启明:换个角度,看这十几年的迂回、匍匐到底为CCTV做了什么、作用几何?看看我们的《每周质量报告》就知道了,我在微博里说了:接到举报、派出记者、长期潜伏、捕获证据、编辑成篇、顶住压力、坚定播出。 CCTV毕竟是一个国家台,国家台是干什么的,就是干这个的。干多了我永远是崇拜它、效忠它。为什么?它是正义、是公平。一个男人要想尽一切办法养家糊口,如果同时又能得到开心,没有任何自卑,这就是我向往的地方。 白岩松把所有的官全辞了,在自己的平台上做事,他图什么?在中国的评论舞台上,尤其是在影响力巨大的CCTV这个平台上,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话,而且说得让你心服口服,最重要的是他还不湿鞋。我和他差太远。 记者:难道是差在“湿鞋”上? 邱启明:我也没湿鞋。我的底线非常清楚:不反党、不反政府、不三俗。我还敢更多地说出问题:有五千多万留守儿童、医保社保、民众的幸福感、食品安全、教育制度。你能说我提出这些问题就是不爱它吗?我恰恰是希望它越来越好。 我永远不跟风,不做墙头草。我的精神领袖是陈少敏(1968年第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惟一一位不举手表决开除刘少奇党籍的人),独立思想、独立作为、爱土地、爱国家,在太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她坚信自己的信念。 我们现在最大的毛病就是随风倒,太严重、太可怕了。这种病祸国殃民。怎么办?邱启明敢站出来吗?NO,NO。我得先看清楚界限在哪,但我绝不会原地不动,更不可能倒退。 记者:你一直没有失望过? 邱启明:我一直不失望。我在做《24小时》的时候,要求就是只要是这个社会的事情,都能在《24小时》看到,即便没有观点,我都客观评述。《南方人物周刊》
个人分类: 娱乐新闻|25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文化报评论员文章:改革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whyhoo 2012-4-25 22:52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任务。文化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把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融入工作全过程。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文化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改革发展的目的所在,也是文化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今年是全面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要在十八大之前全面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文化改革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当做改革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在当前改革攻坚阶段,利益调整的面更宽。改革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当做决策的出发点。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并不是为了“甩包袱”,改革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形成好的体制机制。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努力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必须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把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统一结合起来,认真做好调研,稳妥推进改革,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衡量改革发展的最终标准,既维护好改革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文化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既是物质财富的创作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证明,我们正是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总结群众文化生活的经验,才能推进文化建设顺利发展。文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仍然需要紧紧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和文化载体。各级文化部门的领导任何时候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接地气、重视抓基层。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主动倾听基层群众的诉求。在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应主动问计于广大普通干部职工,而绝对不能“一拍脑袋就决策、一拍胸脯就保证、一拍屁股就走人”。要牢牢记住:“改革不是要为难哪一个人,而是要给每一个人充分发挥才智的机会”。 文化改革发展要依靠群众,同时又要宣传群众和教育群众。在改革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群众刚开始总会习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改革决策的基点必须是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就需要引导群众全面而理性地分析改革形势,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自觉地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几年来,我们在改革中充分注重保障改革院团及职工的基本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改革进程因此大步迈进。这说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通过优惠扶持政策,增强转制院团的发展实力,强化“早改革、早受益”的政策导向;通过事业发展来使个人受益,让广大演职员工在充分发挥艺术才智的同时,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gzdt/201203/t20120328_235025.html
个人分类: 文化|1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光明日报评论员: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lxj6309 2012-4-24 10:07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是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强大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人认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彼此对立的,国有企业不退出,民营企业就发展不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多处于行业的龙头地位,竞争对手主要是跨国公司;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与国有企业形成产业配套和优势互补的格局,绝不是什么“你退我进”的关系。 也有人过于夸大国有企业的所谓“垄断”问题。且不说绝大多数国企并不存在垄断问题,对于少数国企存在的行业支配地位,我们毋庸讳言。但我们应认识到,行业支配甚至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是一种市场现象,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没有必然的联系。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中,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同样会形成垄断。这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加以解决,也正是我们要在改革中逐步解决的问题。 考察一个国家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关键要看是不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不是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极大地焕发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1978年至201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471564亿元,年均增速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间的6.1%,而且高于日本、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完全能够做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30多年前,我国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所占比重约为99%。如今,在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目标一致,各具优势,兼具竞争,他们完全能够在相辅相成中实现共生共荣。不管国企还是民企,都是国家的企业,他们做强做优,都是国家的骄傲。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的壮大,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主导作用和影响力充分显现。在战胜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在战胜各种困难过程中,国企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并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称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使政府宏观调控得以更好地掌握全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指出,2011年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指数领先于其他类型企业,且央企责任指数年度增幅最大。这样的国企不仅不该受到指责,而且应该得到坚定支持;公有制经济不仅不该削弱,而且应该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拥有光辉灿烂的未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4/24/c_111830354.htm
个人分类: 每周经济评论|1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华社评论员文章 : 用深化改革消除“成长烦恼”
whyhoo 2012-4-22 12:12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用深化改革消除“成长烦恼” 新华社评论员 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与三十多年前“摸着石头过河”时相比,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深层次矛盾和“成长的烦恼”,“改什么、怎么改”,是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事实印证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一方面是社会财富的“蛋糕”被迅速做大,另一方面也出现因收入分配改革不到位而形成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等新问题。同时,由于其他相关改革配套不到位,造成一些地方劳资纠纷引发利益冲突,拆迁矛盾催生暴力对抗、干群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这些都充分表明,深化改革仍是解决当前诸多矛盾的关键。 “深水区”里多元利益潜流涌动,攻坚期内既得利益暗礁横亘。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如何正确把握、有效整合各种利益诉求,找到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如何理顺利益格局,调校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如何顺应主流民意,回应民生关切,使深化改革真正惠及亿万百姓……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效果乃至命运前途,考验着改革者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不啃“硬骨头”,改革难深化。进一步理顺利益格局,革除造成尖锐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弊端,构建良性利益关系,使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充分彰显,是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的关键。只要有利于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改革就应当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一路闯关夺隘,取得一个个显著成就,原因正在于此。 从开启农村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到打破平均主义、推行“放开搞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转变政府职能、城乡“同票同权”到试点养老“并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等,一次次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愿,使改革拥有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形成了不可阻挡的滚滚洪流,奔腾向前。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落脚点是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以利益关系调整撬动利益格局变动,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问题”、消除“成长的烦恼”、巩固发展成果、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有效方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价格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等深化改革重点目标,无一例外都涉及那些“躲不开也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问题,让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不畏难、不退缩推进改革的勇气与智慧,坚定了广大人民的信心和决心,必将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充分认识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牢把握改革主动权,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大胆破题、审慎求解,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改革之路,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动力,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人民幸福生活的广阔前景。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4/22/content_2119509.htm
个人分类: 经济|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文化报评论员文章:改革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whyhoo 2012-3-29 21:30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任务。文化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把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融入工作全过程。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文化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改革发展的目的所在,也是文化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今年是全面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要在十八大之前全面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文化改革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当做改革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在当前改革攻坚阶段,利益调整的面更宽。改革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当做决策的出发点。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并不是为了“甩包袱”,改革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形成好的体制机制。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努力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必须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把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统一结合起来,认真做好调研,稳妥推进改革,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衡量改革发展的最终标准,既维护好改革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文化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既是物质财富的创作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证明,我们正是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总结群众文化生活的经验,才能推进文化建设顺利发展。文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仍然需要紧紧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和文化载体。各级文化部门的领导任何时候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接地气、重视抓基层。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主动倾听基层群众的诉求。在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应主动问计于广大普通干部职工,而绝对不能“一拍脑袋就决策、一拍胸脯就保证、一拍屁股就走人”。要牢牢记住:“改革不是要为难哪一个人,而是要给每一个人充分发挥才智的机会”。 文化改革发展要依靠群众,同时又要宣传群众和教育群众。在改革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群众刚开始总会习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改革决策的基点必须是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就需要引导群众全面而理性地分析改革形势,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自觉地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几年来,我们在改革中充分注重保障改革院团及职工的基本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改革进程因此大步迈进。这说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通过优惠扶持政策,增强转制院团的发展实力,强化“早改革、早受益”的政策导向;通过事业发展来使个人受益,让广大演职员工在充分发挥艺术才智的同时,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gzdt/201203/t20120328_235025.html
个人分类: 文化|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方舟评论】打破既有利益格局需放开民众维权
热度 1 DynamoChina 2012-1-30 08:42
【方舟评论】打破既有利益格局需放开民众维权 作者: 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 2012-01-12 13:33:10 来源:南方周末 特殊利益集团已成为中国避免转型陷阱的心腹大患 。2012年伊始,清华大学一份长篇研究报告,再一次清晰地发出“中国正在陷入转型陷阱”的警告。1 月4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则称:30年前搞改革,主要是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现在搞改革则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如果只是根据这个利益格局决定改革的取向,那么改革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 事实上,破除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与特殊利益集团打一场硬仗,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改革型官员的新共识。如何对待既有利益格局,是决定改革能否继续深入的关键。直面难题是跳出转型陷阱的基础。不过,真正消解特殊利益集团对改革的强大阻碍,并不容易。 其难不在别处,在于这些特殊利益本就形成于改革进程之中,甚至一度代表了改革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讲,继续推进改革就变成了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 1980年代,从计划向市场过渡初期曾引入“双轨制”,为的是避免一步到位引发不可承受的震荡,于是从计划轨拿配额转手市场轨,成为腐败寻租的温床;国企改革由放权让利而抓大放小,甚至有激进的“卖光”试验,不免有掌勺者私分大锅饭;为保证中央财力推行分税制,客观上造成地方对土地财政的畸形依赖,强制拆迁就此起彼伏…… 目前“既得利益”不外乎这三强 : 一是“权”贵 ,“多从事需要审批的贸易、基础产业、能源等产业”; 二是“绝大多数分布在要素市场”, “在获得资金、资源支持方面享受各种优先照顾”的国有垄断企业 ;三是掌握“垄断资本市场的融资权”的强势金融资本利益集团 ,以及利用监管漏洞、信息不对称等进行内幕交易的特权者。 这些特殊利益集团,主要不是在公平市场上通过生产性努力来获取利润,而是通过垄断、不当补贴与内幕交易来取得额外收入,本质上是一种分利集团。其所获得的收入,皆与不受制约的权力有关。无论寻租抑或设租,都由权力之手不当介入市场所致。 必须承认,这种介入有其历史正当性。改革,市场的诞生,在中国都源于权力或主动或被动的放手。从权力支配一切社会资源与组织形态始,改革大致等同于放权的过程。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企业放权,集体向个人放权。如此,才有所谓县域竞争机制,才有民营企业的兴起,才有市场经济的起步。 正是放权,放出了一个经济高速成长的“中国奇迹”。但既然是“放”权,便说明改革的过程毕竟是由有权者主导。放多少,节奏如何,哪些领域放,哪些领域要“国有主导”甚至放了又要收,都由一只“有形的手”在最后掌控。 说是“一只”有形的手,实际运行时却又必须由许许多多的部门与机构分头实施。他们代表着国家权力,在土地、能源、金融资本及无数具体行业,与个体和社会重新确定权利与义务边界。在权力界定不清晰或未受到足够监督的领域,强势者必然利用这些漏洞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甚至努力俘获规则制定者,制造更多更大的漏洞,以攫取更多利益。 在任何一个承平日久的社会,分利集团的出现再正常不过。它们的行为逻辑就是力图在已经生产出来的蛋糕中,多分一份给自己。这种分利集团越多,创造财富的空间就被压缩得越厉害,分配正义被扭曲的程度就越严重。于是,民间的不满也就慢慢积聚起来,甚至最终变成把一切的不公都归咎于改革。 对转型中国来说,特殊利益集团是社会强势的少数,组织起来的成本极小,而获得的利益却极大 。他们有强大的动力固化这种分配格局,阻止改革继续向前。执政者要考虑长久的执政地位和社会的和谐,那么自然要避免跌入这种转型陷阱,但与此同时还要在避免直接挑战分利集团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改革,实现社会公平。那么,如何在其中达成平衡呢? 改革到一定阶段,那些受损于转型陷阱的利益相对人,会成为打破日益固化的强大分利集团的天然动力。每一种特权都对应着特定民众的权利受损,放开民众维权,让他们也组织起来对抗已经组织起来的分利集团,推动司法公正、政府中立(尤其需要告别逐利、回归服务本位),整个经济与社会秩序才会更好地拨乱反正。
118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为MR评论员
热度 3 zhilinyang 2011-7-16 14:47
DearProfessorXXX(*****): Thankyouforacceptingourinvitationtobecomeareviewerfor MathematicalReviews. OnbehalfoftheMathematicalReviewsEditorialCommitteeand theEditors,itisapleasuretowelcomeyoutoourpanelof reviewers. AsystemofAMSPointsisusedtoshowourappreciationfortheexpert servicesyouhavevolunteeredasareviewer.Foreachsignedreviewthat youreturn,yourAMSPointsaccountwillbecreditedwith8points,which willappearonyournextAMSPointsStatement.ThePointsareawardedat regularintervalsduringtheyearandarevaliduntilDecember31two yearsfromtheyearinwhichtheyareissued.Theycanbeutilizedinthe followingwaysbythereviewernamedintheAMSPointsStatement. EachAMSPointcanberedeemedfor$1discounton .thereviewer'sownAMSbookorjournalorders; .thereviewer'sannualAMSmembershipduesforanycategoryof membershipforwhichtherevieweriseligible;ATMOST16pointsmaybe usedforthereviewer'sduesinanyoneyear; .theSponsoredmembership(CategoryS)duesofanotherindividual eligibleforthiscategoryofmembership. AnyreviewercansubscribetoMathematicalReviewsSectionsatthe Reviewerrate,whichisabouttwo-thirdsthelistprice.Forinformation aboutMathematicalReviewsSectionssee ( http://www.ams.org/cgi-bin/bookstore/bookpromo/mrproducts#Section sets). ThereisaGuideforReviewers,whichisavailableat http://www.ams.org/mresubs/guide-reviewers.html. (Papercopiesarealso availableonrequesttomathrev@ams.org.)Itisimportantthatyouread it.Twopointsworthyofreiterationareobjectivityandpromptness. Concerningthelatter,wearemakingeveryefforttotrytoshortenthe timebetweenthepublicationofanitemandofitsreview. Wedohopethatyouwillordinarilybeabletoreturnareviewof anormal-lengtharticlewithinsixweeksofreceivingtheitem.If thiswillnotbepossible,wesuggestthatyouinformussothatwe canreassignittoanotherreviewer.Iftheitemisabook,itis importantthatyoureturnittous,asitmaybedifficultto obtainareplacementcopy. Wemaysendyoutwoorthreeitemsatonce,butwedonotexpect thatyouwillnecessarilyreturnthereviewssimultaneously.We willtrytokeepfromoverloadingyou,butifyouseethatyouhave moreitemstobereviewedthanyoucanconvenientlyhandle,weurge youtoinformus. Finally,wearealwaysinneedofgoodreviewers.Youprobablyhave somecolleagueswhowouldbegoodreviewers.Weurgeyoutohelpus recruitthem. Sincerely, GraemeFairweather ExecutiveEditor ------------------------------------------------------------------------- Dr.GraemeFairweather e-mail:gxf@ams.org ExecutiveEditor tel:(734)996-5257 MathematicalReviews fax:(734)996-2916 416FourthStreet P.O.Box8604 www.ams.org/mr-database AnnArbor,MI48107
个人分类: 教学与科研|6672 次阅读|5 个评论
太有趣了!
热度 15 jiangjinsong 2011-4-19 08:06
蔣科學按:說不定因為保印兄的口誤,再挖出中石油的醜事啦,哈哈哈啊。 #保印观点秀,秀了不白秀# 昨晚在中国之声的直播节目中,在评点中石化8亿建豪华酒店时我出现口误,两次将中石化说成中石油,结果中石油提出抗议。处理此事的朋友水平极高,他说:我们的评论员可能是口误,也可能不是口误,谁敢说你们中石油没问题?如果叫真儿,我们就调查一下你们有无问题!中石油……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2883 次阅读|20 个评论
小议央视4套的几位台湾时事评论员
热度 1 泰山 2008-7-28 11:55
小议央视 4 套的台湾时事评论员 看了几年的央视 4 套每晚 8 点 30 的《海峡两岸》,逐渐熟悉了台湾的几位大学教授和时事评论员,当然首位是台大教授 江岷钦 先生,及 黎建南 先生,还有漂亮的尹乃箐,兰萱女士。 江岷钦 教授学者风度极佳,侃侃而谈,在大陆恐怕北京大学也难找到这样气度好的学者。 最喜欢的还是 黎建南 先生,每当要评论某件大事时,总要取出预先备好的资料,并要吟诗一首,或说句笑话,读首打油诗,风趣而有分寸,央视和各地电视台绝对没有这样人物。 至于尹乃箐和兰萱,最初老是把两个人弄混,后来发现两人不仅相貌、打扮的相似,而且语速极快,但是尹乃箐喜欢抢话,每次看到她 和江 教授配对, 江 教授总要吃点亏,尹乃箐接话特别快,央视主持人话还未说完,尹乃箐立即接过去扣动扳机,只要开始开炮,根本就不会停止,有时几乎没有留下 江 教授说话的时间,弄得 江 教授挺尴尬的,只好见缝插针说几句。 但是有时也能看到 江 教授只要抓到话筒,那就当仁不让,眉头也不皱一下,有时看到他们抢着发言,不由忍俊不禁。 兰萱与江岷钦配,就要好一点,兰萱不太抢 江 教授的话头。当然兰萱的语速不用说也是第一流的。 其他还有几位经常出现的评论员和议员,总的说都不错,普通话都说得漂亮,口齿清楚,我们自己这 边的 教授学者大大不如也。 我们能够很清楚感觉到,台湾的几位评论员在发言时几乎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这点很重要,假如专门做政治评论工作的还不能做到有啥说啥,就很难服人。 就这样,这几位评论员让我们清楚的看清楚了台湾的现状,我们看到了许多台湾老百姓在台风、水灾、物价疯涨中挣扎,看到红衫军在街头烈日下抗争,国民党和民进党为了争取选票双方无情的揭露和呐喊,失败的痛苦和尴尬,逐渐了解和熟悉了中国自从有史以来第一个在野党,以及他们通过选举怎么样获得了政权,又如何执政无能失去了政权,无形中了解的什么是民主政治,以及中国人如何发展自己的民主制度。 可以说,台湾和大陆的交流,尤其是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流就是从央视 4 套节目开始的,可惜的是这节目内容还单调了一点,我们接触的还是浮在上面的人物,最好央视能把最下层的老百姓请到台面上来,和我们直接交流,让我们能够直接看到他们究竟是怎么生活的, 甚至也可以包括台独人士,例如 陈水扁 先生、 李登辉 先生,谢长廷, 蔡英文 女士,我们要有足够的大度,有容乃大,有能够容纳不同意见的胸怀,那么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日子离我们就不会太远了。
个人分类: 雨中漫步|855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