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哲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 ――事实、评估和可能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4-7 20:40
转载请注明来自道里书院论坛 10-9-27 2:19:16 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 ――事实、评估和可能 http://daoli.getbbs.com/post/topic.aspx?tid=204573 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 ――事实、评估和可能 作者:张祥龙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并考察海德格尔与老庄著作之间三十余年思想交流的主要事实,其中两例还是鲜为人知的。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对于道家的兴趣有着哲理本身的内在原因。其次审视了海德格尔关于东西方思想交流的看法中相当谨慎和保守的一面,分析它的原因,回应了一些人在此问题上的怀疑论点。最后探讨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哲理之间有什么对话的可能。它们多半是正面的,但也有负面的或批评性的,却都有益于中国哲学的自身认识和深化。 Tag: 诗性的思想 光亮与黑暗 真理与非真理 裂隙 互补对生 中国古代哲理与马丁•海德格尔思想有某种特别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对于理解双方都很有积极的意义;这是一个已经被一部分海德格尔的研究者意识到,有过一些讨论,但还须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的命题。后期海德格尔多次提及“东亚”,讲到与东亚思想对话的必要, 还曾与日本学者就语言问题做过对谈, 但是就目前所能得到的公开发表的海德格尔著作而言,似乎可以说,在“亚洲”或“东亚”的范围内,海德格尔主要是与中国的道家进行了完全主动的并很有深意的哲学对话。而且我们还知道,海德格尔一生中评论过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思想,但他无保留地推崇的“诗性的思想”(dichtenden Denken),只属于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哲学家 、荷尔德林 与老子 。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海德格尔与中国古代哲学关系的概述和评价。第一部分将介绍海德格尔关于道家的言论(其中有两条是迄今国际上流行的有关文献 中所没有的),分析它们的含义,由此而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即他对老庄的强烈兴趣有着哲理本身的原因,他本人的思想发展受到过道家的影响,或起码与之产生过内在的共鸣。他想通过熟悉老庄的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打量西方哲学传统,并为现代技术造成的人类困境寻求解脱之路。第二部分将审查和评价他这种意图的成功与否,指出他对待东亚思想的态度中相当谨慎的、似乎很有保留的一面,分析这种谨慎和保留的原因和真实含义,并顺带回应一些怀疑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的意见。第三部分将简略地阐述海德格尔的道缘乃至他的整个思想,与广义的中国哲学有什么对话的可能。尽管其中大部分是正面的对话可能,但也有负面的,也就是:中国哲人可以通过反省和进入海德格尔还欠缺的思想维度,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哲学传统。 一. 海德格尔与道家――三十年的因缘与思想对话 以下涉及的主要事实,将依它们出现的时间顺序而介绍,限制在海德格尔本人所撰写的、直接与道家相关的文稿和作品范围内。 1.第一个事实是本文引用的所有主要事实中,唯一没有作为正式的海德格尔著作而公布的,但它现在也已经以可信的方式进入了正式出版物。此事实的发现经过是:本文作者与德国的瓦尔特•比梅尔(Walter Biemel)教授有通讯联系,这位教授是海德格尔与胡塞尔著作的编辑者、研究者和著名学者,同时也知道我的研究领域中包括了海德格尔与道家的关系。1997年7月,我收到他寄来的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性》1930年手稿中一页的彩色复印件, 上面有该文第六章“作为遮蔽的非真理”(Die Unwahrheit als die Verbergung)中的几段话,其中包含这样的一段: 自由是(存在者本身的)去蔽着的让存在;它将自身揭示为真理的本性。现在它将自身显示为:此作为真理本性的自由在其本身中就是向隐秘(Geheimnis)的补足性开启。那知其光亮者,将自身隐蔽于黑暗之中。(老子) 最后被引用的老子的话,出自《道德经》或《老子》第28章,原文是“知其白,守其黑”。它的德译文则出自V. v. Strauss之手。 《论真理的本性》的初稿写于1930年,海德格尔根据它在不莱梅(Bremen)等地做过多次讲演。经过多次修改以后,此文于1943年正式出版。 在正式出版的文本中,这段引文消失了。但是,如果仔细阅读这篇被发表的文章,就知道它表达的思想与这段引文的意思是一致的,而且也符合海德格尔在不莱梅的克尔勒(Kellner)家中的举动和言论。 《论真理的本性》标志着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Kehre)。 这个转向意在“克服形而上学”,表现为对于《存在与时间》等著作中还使用的“形而上学的语言”的改变, 实际上也有思想倾向的调整,尽管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是根本立场的转换,比如所谓从“主体主义”立场转变到“非主体主义”。就《论真理的本性》而言,这个思想和表达倾向的调整指的是:《存在与时间》中真理(Wahrheit)的含义是“去除遮蔽”(a-letheia, Er-schlossenheit, Un-verborgenheit, Ent-decktheit), 从而进入一种林中空地那样的打开遮蔽而见光的状态(Lichtung)。尽管他有时也认为真理与非真理(Unwahrheit)是“同样原初的”(gleichurspruenglich), 但是毕竟,光亮的真理要先于无光的非真理:“只是由于缘在(Dasein,指人的存在方式)是被打开的,它才是被遮蔽的”(Aber nur sofern Dasein erschlossen ist, ist es auch verschlossen)。 《论真理的本性》则要改变这种“真理优先于非真理”的表达策略,强调在人的原本的、实际的生存经验中,真理永远离不开非真理,光亮永远以黑暗为前提和根源。 这种改变实际上要比初看上去更复杂,比如“遮蔽”(Verborgenheit)或“非真理”(Unwahrheit)的含义在新的语境中有了新的意思,它首先意味着“对于全体存在者的隐藏”(Verborgenheit des Seienden im Ganzen),即“隐秘”(Geheimnis),或者“对于[去蔽真理的]最切己的所有的保存”(bewahrt ihr (die aletheia) das Eigenste als Eigentum), 而不再仅仅是对于真实状态的遮盖(decken),于是它也就获得了真理的根源或可能性的地位。无论如何,《论真理的本性》表达出了一种不同于《存在与时间》的真理观,尽管两者之间仍然有不少相似之处,而且它们都根本区别于传统的符合真理论(主张真理就是判断符合事实)。这种关于真理本性的看法的改变或转向,其要点就被海德格尔以《老子》28章的“那知其光亮者,将自身隐蔽于黑暗之中[知其白,守其黑]”来很贴切地点出。“光亮”指“真理”,而“黑暗”则指“非真理”;真正“知”光亮者,其根子就扎在不显眼的、隐蔽着的黑暗之中,而且他也知道这知识的根源所在,因为作为真理的本性的自由一定要向隐秘开启。这“黑暗”在海德格尔后来的著作中被称为“大地”(Erde),指人类生存总要预设的东西,总能从那里获得保护的东西。在老子那里,“黑”是“阴”、“无”或“柔”的另一种表达,与“白”、“阳”、“有”、“强”相对,黑与白、阴与阳的相交才能产生生命与真理的可能。这种阴与阳、黑与白相交而发生的状态,在《论真理的本性》中被称作“让存在”(Seinlassen),它“既去蔽着,同时又遮蔽着”(entbergenden und zugleich verbergenden), 被后期海德格尔称为“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 可以看出,《论真理的本性》的初稿中的这段文字,完全符合此文于1943年公开发表的文本的思路。它表明,在海德格尔一生最重要的一次“转向”过程中,他与老庄思想之间产生了共鸣。如果做进一步的推想,我们就可以说:他多半从老庄那里获得了某种帮助。之所以可以这么推想,是因为《论真理的本性》中表达的真理观太不合乎西方的任何一种真理观,第一次读到这种似乎是逻辑矛盾(而且也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表达,几乎没有一个西方的知识分子或习惯于西方哲学思维的人会不被它冒犯。而它引用《老子》这句话,很能帮助读者理解海德格尔的本意,就像他在紧接着的讲座中引用《庄子》很有助于听众理解他的意思一样(参见以上注释11提到的事实)。 但是,海德格尔为什么在12年后发表《论真理的本性》时,要删去这个在我们看来是很精彩的引文呢?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来自语言,即他对于所有他不能直接阅读原文的著作,特别是非西方语言的著作,总不敢断定自己通过译文的理解是原本的和最合适的。这一点我们下面会再讨论。另一个可以想象的原因是这样一种担心: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德国和西方,一篇谈真理扎根于非真理的文章已经是离经叛道了,如果再引一句中国古人的神秘话语,恐怕会更加重读者们的怀疑。 2.第二个有关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事实,也未被以前的资料来源所收集到。它出自2000年才出版的《海德格尔全集》75卷中的一篇文章《诗人的独特性》(Die Einzigkeit des Dichters),写于1943年。 在此文章中,海德格尔要探讨他心目中“诗化–思化”(dichtenden-denkenden) 的诗人荷尔德林的独特性所在。为了理解或“学会注意到”(lernen die Achtsamkeit)这种活在来临着的时间(die kommende Zeit)中的独特性,海德格尔发现他必须求助于老子的《道德经》(Tao-Te-King),因为它的第11章让人注意到了那与存在者们(Seienden)不同的存在本身(Sein)。 于是海德格尔引用并翻译了这一章的全文: 这首箴言诗曰: 三十根辐条相遇于车毂[三十辐共一毂], 但正是它们之间的空处,提供了这辆车的存在[当其无,有车之用]。 器皿出自陶土[挻埴以为器], 但正是它们中间的空处,提供了这器皿的存在[当其无,有器之用]。 墙与门窗合成了屋室[凿户牖以为室], 但正是它们之间的空处,提供了这屋室的存在[当其无,有室之用]。 存在者给出了可用性(Brauchbarkeit)[故有之以为利], 非存在者(das Nicht-Seiende)则提供了存在[无之以为用]。 在这段译文之后,海德格尔做了一些重要的阐述。由于目前这篇文章的篇幅限制,这里就无法讨论这些阐述了,但本文作者已经在国际和国内的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 对于《诗人的独特性》的有关事实和哲理含义做了阐发,有兴趣者可以参读。下面只是总结这次极为重要的对话的一些特点和意义。 首先,它通过将《老子》11章与他的《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想(关于“时间”、“存在”、“Dasein”)直接挂钩,来理解荷尔德林的独特性或诗的本性,表明他对老子的理解涉及到他的前后期思想中的最重要的一些思路。其次,他对于11章的翻译与中文原文有一些重要区别,或不如说是有一些解释学的裂隙(Riss),处于两者之中。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他将原文中四个“用” 都译作了“存在”(Sein),又将三个“无”字都译作了“空处”(Leere)。而我们知道,“存在”是他前期乃至全部学说的关注点,而与“Leere”相关的词丛(比如还有“Nichts”(无)、“Offen”(开口)等)在海德格尔理解“物”、“艺术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了达到这种翻译,海德格尔主要依据了乌拉(Alexander Ular)的《老子》德文译本, 而不是当时可及的其他译本,比如V. v. Strauss和R. Wilhelm的译本,尽管从上面介绍的第一个事实中可知,海德格尔对于Strauss译本也熟悉并引用。 第三,在引用了11章之后,海德格尔使用了一个很特别的词――“之间”(das Zwischen)――来解释老子的“无”、“用”和“道”,乃至他自己讲的“时间”、“缘在”(Dasein)、“存在”、“空处”、“诗的本性”等。这“之间”不是在任何现成的存在者之间,而是一个先行的(vorlaufend)、生成存在意义的发生性的之间,比如生存时间的那种在出神态的(ekstatisch)将来与过去之间、后期的一个关键词“Ereignis”(自身的缘发生)所涉入的两个对立面的之间,乃至老子讲的黑与白或阴与阳之间。而人的本性就是在这之间居住着。 由此可以看得很清楚,海德格尔对于道家的兴趣和阐释,有着深刻的思想动机和后果。通过它,可以从一个新鲜的角度来理解他的思想,一种既深入到西方全部哲学史,而又超出了它的思想。 3.1957年,海德格尔在“同一律”(Der Satze der Identitaet)一文中写道: 让我们只去经历这个使得人与存在相互具有(ge-eignet ist)的构成着的具有(dieses Eignen);也就是说,去进入那被我们称之为自身 的缘构发生(Ereignis)的事件。……出于思想本身的需要,“自身的缘构发生”现在就应该被视为一个服务于思想的主导词而发言。作为这样一个主导词,它就如同希腊的主导词“逻各斯”(logos)和中国的主导词“道”(Tao)一样难于翻译。 这里将“自身的缘构发生”(Ereignis)、“逻各斯”和“道”并列,认为它们是“服务于思想的主导词”,相应于本文开始处提到的三种“诗性的思想”,即荷尔德林(以及海德格尔本人)的、前苏格拉底的和老子的。它们处于如此原初的地位上,以至于“难于翻译”,因为每个思想传统中的具体意义和存在者们,都要通过经验相应的主导词所显示(anzeigen)的结构而获得。每一个主导词都只能在直接的语言经验和生存经验中被领会,而不能被还原为或翻译为可对象化和概念化的东西。 请注意,这段话表达了某种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或由不同主导词引导的不同思想传统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每个都有自己的身分;但是,由于海德格尔将它们并列,也就暗示了它们之间的某种共通性,即它们都是原发生的结构与经验。所以,在非概念和非对象化的维度中,它们又可能相互理解。海德格尔讲它们是“难于”(sowenig)被翻译,而不是完全不可能被翻译。这“难于”就就应理解为不可能在概念意义上被翻译。 4.发表于1959年的《在通向语言途中》中有“语言的本性”(Das Wesen der Sprache)一文,其中写道: “道路”(Weg)很可能是一个语言中古老和原初的词,它向深思着的人发话。在老子的诗化的思想之中,主导的词在原文里是“道”(Tao)。它的“原本的”或“真正切身的”含义就是“道路”。但是,因为人们将这道路轻率和浮浅地说成是连接两个地点的路径,他们就仓促地认为我们讲的“道路”不适合于“道”的含义。于是“道”(Tao)就被翻译为“理性”、“精神”、“理智”、“意义”或“逻各斯”。 海德格尔用德文的“道路”(Weg)来领会或解释老子的“道”(Tao),这不是上一不忠实这段引文中讲的“翻译”,也就是将“道”直接“翻译为‘理性’、‘精神’……”那一类的翻译,而是在意识到“道”的原初性和纯发生性的同时,与“道”进行的试探性的、跨语言–思想传统的对话。我们可以为他这种对话的严肃性做某种辩护:首先,他通过与萧师毅(Paul Shih-Yi Hsiao)于1946年夏合作翻译《老子》的尝试, 知道了“道”在古汉语中的词源学原意是“道路”。其次,他极大地深化了“道路”的含义,使之成为纯发生性的。比如,他将“Weg”动词化,意味着“开道”(weegen: einen Weg bahnen)。 于是,他紧接着上面那段引文写道: 可是此“道”(Tao)能够是那为一切开出道路(alles be-weegende)之道路。在它那里,我们才第一次能够思索什么是理性、精神、意义、逻各斯这些词所真正切身地要说出的东西。很可能,在“道路”(Weg)、即“道”(Tao)这个词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Sagen)的全部秘密之所在(das Geheimnis aller Geheimnisse,玄之又玄者),如果我们让这名称回返到它未被说出的状态,而且使此“让回返”本身可能的话。今天在方法的统治中存在的令人费解的力量可能和正是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方法,不管其如何有效,也只是一个隐蔽着的巨大湍流的分枝而已;此湍流驱动并造成一切,并作为此湍急之道路(reissenden Weg)为一切开出它们的路径。一切都是道路。 这段话还表明,海德格尔(可能也是通过萧师毅)知道“道”在古代就有“道说”(sagen, sprechen)的意思,所以在这里讲“这个词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Sagen)的全部秘密之所在”。这个发现想必更加强了他对于“道”的兴趣。此外,这里提到的“方法”,是西方形而上学与现代技术的体现。所以海德格尔与道的对话,除了与《存在与时间》、荷尔德林、道路、语言的本性等主题相关之外,还与他对于现代技术文化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相关。 实际上,“道路”在后期海德格尔那里具有与“Ereignis”几乎相同的意思和地位。他多次以“道路”来命名他的文章和著作,并对于他的《全集》说过这样的话:“道路,而非著作”(Wegenicht Werke)。 5.在初次发表于1958年的“思想的基本原则”(Grundsaetze des Denkens)中,海德格尔引用了他在《论真理的本性》1930年初稿中引用过的《老子》28章中那句话,并直接与技术问题挂钩: 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秘(Geheimnis)所在,它保存住了这光明。光明就属于这黑暗。因此,这种黑暗有它本身的纯洁和清澈。真正知晓古老智慧的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怀念》第三节中说道:“然而,它递给我/一只散发着芬芳的酒杯,/里边盛满了黑暗的光明。” 此光明不再是发散于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像原子弹爆炸那样]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困难的倒是去保持此黑暗的清彻;也就是说,去防止那不合宜的光亮的混入,并且去找到那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老子》(28章, V. v. 斯特劳斯译)讲:“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 。”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晓得、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这段引文的思想明显地类似于《论真理的本性》初稿的说法,它主张一种黑暗与光明,遮蔽与去蔽、非真理与真理之间的相互补足、相互渗透的关系,或者说是“隐秘”(玄,xuan)的关系。如果按照形而上学来理解,真理就与非[判断型的]真理或隐藏性的黑暗割裂;而现代技术通过揭除自然的隐蔽而带来的光明,就是这种真理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态。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光明就是它的一种。 由此也可更清楚地看到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必然和真实意义。如果限于《存在与时间》中的真理观及其表达策略,他就无法处理他心目中与现代技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而我们知道,他在1930年时,正极度关注荣格尔(E. Jünger)的著作所唤起的一个问题,即现代技术及其形而上学本性如何改变了战争方式、西方命运乃至人类命运。 实际上,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向和对老庄的兴趣,都与这个“对于荣格尔的关注”或“对现代技术的政治生存论式的关注”直接相关。这个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他后来在纳粹当政时的校长经历。只有通过那“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而不是那超出黑暗–隐藏的去蔽真理的光明,他才能回答他本人阅读荣格尔著作时产生的问题。这是理解海德格尔与道家交往动机的一个核心事实。 6.海德格尔的次子Hermann Heidegger于1989年发表了其父于1960年7月所做的一次演讲的手稿,题为《流传的语言和技术的语言》(Ueberlieferte Sprache und Technische Sprache)。海德格尔在其中引用了《庄子》第一章末尾的一长段话。在这段话中,庄子的诤友惠施用一棵“大而无用”(gross und unbrauchbar)的树来影射和贬低庄子的“道”,庄子则回应道:追求有用会带来灾难,而无用之“大”,却能保护生命。“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Dass etwas keinen Nutzen hat: was braucht man sich darueber zu bekuemmern!) 海德格尔接着评论道: 这些段落说出了这样一个见地:人对于无用者无须担忧。无用性的力量使他具有了不受侵犯和长存的能力。因此,以有用性的标准来衡量无用者是错误的。此无用者正是通过不让自己依从于人而获得了它自身之大和决定性的力量。以这种方式,无用乃是物或事情的意义。 毫无疑问,这种从《庄子》里引出的关于有用与无用关系的看法,与他对于技术和语言的观点有着内在的相关性。 从以上阐述的六个事实乃至另一些可以确认的相关事实(比如海德格尔与萧师毅尝试共同翻译《老子》)中,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在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中,出于他思想本身的需要,首先是为了回应荣格尔著作唤起的问题,充满兴趣地阅读和解释了老庄的著作,主动寻求与道家的对话,在著作和演讲中一再表达出这种读解和寻求的成果。还可以看出,这种对话涉及到他前后期思想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议题,而且,无一例外,他对于道家的所有直接评论都是肯定性的,或者说是极为欣赏的、赞许的。 [加入新材料:贺寿信。] 二. 应该如何评价海德格尔与东方对话的态度? 虽然有上面介绍的这种对于道家的倾倒,但当海德格尔谈到“东亚”或“东方”,乃至东西方思想的对话时,却时常表现出一种似乎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感到与东方、尤其是东亚思想的对话是必要的、应该被鼓励的,比如在他1953年的“科学与沉思”(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的讲演中, 在1970年写给夏威夷召开的“海德格尔与东方思想”的会议的信中。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断表达出对于这种对话的可行性的怀疑,甚至是某种否定性的态度。比如,在他1966年9月23日与《明镜周刊》记者的谈话(Spiegel-Gespraech mit Martin Heidegger (23. September 1966)中,海德格尔声称: 我深信,现代技术世界是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现的,一种转变也只能从这个地方准备出来。我深信,这个转变不能通过接受禅宗佛教或其他东方世界观来发生。[这个]思想的转变需要求助于欧洲传统及其革新。思想只有通过具有同一渊源和使命的思想来改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似乎不一致的态度?难道他对于东西方对话是不严肃的,或出尔反尔的吗?有一些人就是这么看的。而且,海德格尔强调的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独特性,相对于“亚洲的”(很可能是指古希腊东边的亚洲,比如两河流域文化等)的他者性,也让有些人嗅出其中的西方中心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了解海德格尔对于任何对话前提――语言――的看法,那么以上列举的这些似乎令人困惑的现象就会得到合理的解释。实际上,上面讨论到的第3个事实,就提供了必要的解释线索。那里,他讲到那三个“主导词”几乎都无法被翻译,表明他强烈意识到“语言是存在之屋”(Die Sprache ist das Haus des Seins)这么一个存在论–解释学的事实 。它首先意味着,西方人与东方人各自住在完全不同的语言存在之屋中, 由此而使得他们相互之间的直线的、概念化的深入交流不可能,尤其是在不意识到这种跨语言交流的危险的情形下。所以海德格尔在与那位日本学者就语言问题谈话时,一再提醒对方要警惕盲目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术语来解释日本思想话语的危险。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在海德格尔谈到东西方对话的困难或不可能时,甚至在谈到东西方对话的必要时(比如在他给夏威夷会议的信中),几乎都要同时讲到不同语言造成的隔阂的深刻性。很不幸,海德格尔本人不懂东方语言,而最令他遗憾的是,他不懂写成《老子》和《庄子》的中文,以至于在长时间内不敢在正式出版物中发表自己研究道家的心得。这恐怕是促成他与萧师毅合作来翻译《老子》或《道德经》的最大动力,也就是希望在这个于双方都有益的合作中,以某种方式来了解“道”在中文语境中的活的含义。 看来这次合作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它使得海德格尔在生前就发表了他在五十年代后期谈及“道”的文章。但是,这种“中文经验”不仅短暂,而且它还让海德格尔认识到:中文与西方语言之间有多么巨大的差异。他在1949年8月12日给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的回信中写道: 你对于亚洲所说的那些话 令人兴奋。在1943-44年间曾参加我关于赫拉克利特和巴曼尼德斯讲座课(我那时仅针对他们的少许《残篇》做了每周一小时的讲座课)的一位中国人 ,也发现我讲的东西与东方思想有相通之处。在我不熟悉其语言之处,我总是保持怀疑的态度。而当这位身为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的中国人与我一起翻译了老子的一些话之后,我就更是怀疑了。通过[向他不断的]发问,我第一次经历到,我们之间的整个说话方式(Sprachwesen,语言本性)是何等地隔膜。尽管如此,这里边有某种激发性的东西(Erregendes),而且我相信它也正是对于未来有着根本意义的东西(Wesentliches),如果在数世纪后这些阻塞被克服了的话。 它点出了海德格尔对于东西方对话持保留态度的原因:“在我不熟悉其语言之处,我总是保持怀疑的态度。”但是还有另一面,而且看来是更重要的,也就是:他不但认为与亚洲的、东方的、中文的世界的关系是“令人兴奋的”、“激发性的”、“对于未来有着根本意义的”,而且,正是通过这次使他“第一次”发现了欧洲语言与古汉语之间根本性差异的“经历”,他获得了对于这种对话的清醒认识和建立在这认识之上的信心,以至于他敢于在1957年到1959年几次发表他本人与老庄之道对话的成果。所以,他一方面充满敬畏地强调“道”如同“逻各斯”和“自身的缘发生”那样,是难于翻译的,比如不可以直接翻译为“理性”、“精神”、“理智”等, 另一方面却仍然要去尝试将“道”解释为“道路”,并与它展开了充满深意的多次对话。因此,他强调的作为“存在之屋”的语言,不是一间完全封闭的屋子。它对于那些概念化的、现成化的翻译和伪对话是密封的,但允许非概念的、范式际的(inter-paradigmatic)和不离语言经验本身的尝试性的解释、翻译和对话。在这些不同的存在之屋之间,既没有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概念和命题所提供的平直通道,也没有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的自我封闭所设定的深沟高墙,而有海德格尔后期常讲的“裂隙”(Riss);通过这些裂隙引发的“争斗”,才能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 如果看不到这一面,那么对于海德格尔关于哲理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往的看法,就会成为严重残缺和不真实的。其实,他对于真理的看法也适用于他对于东西方对话的看法。作为去蔽的而不是符合论的真理,不可能不与“非真理”或“遮蔽”、“隐藏”根本相联。东西方对话不会是线性的关系,或两方之间“符合”或“不符合”的关系,也不是要么是一片光明,要么是完全黑暗的关系;而是海德格尔所引用的荷尔德林讲的那种“盛满了黑暗的光明” 的关系,或他引用的《老子》讲的“知其白,守其黑” 的关系。实际上,只有真正理解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方式,特别是他后期的思想与表达方式,才能明了他对于东西方对话的看法,而不是去依据一些表面的说法做出轻率的肤浅判断。 有人认为海德格尔对于道家的解释不忠实原文,过于发挥他自己的思想,因而认为他与道家的对话不真诚,或不是真实的对话。这也是由于不了解海德格尔与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们对话的风格所致。首先,没有人能垄断对“原文”的解释;其次,海德格尔的解释(比如将“道”解释为“道路”或原发的“之间”,将“无”解释为“空处”,将“用”解释为“存在”等),或有词源学的依据,或有他独特用语的依据(比如他对于“用”的独特理解),如果仔细阅读他的相关著作,就可以看出这里面没有不负责任的随意性,有的是建立在反复追问和思索之上的极其认真和热诚的对话。第三,海德格尔对于古希腊哲学家乃至康德、黑格尔的解释,都与通常的流行解释很不同,也受到过别人从哲学史和历史语言学(historischen Philologie)角度所做的、从某个角度看是正当的责难, 但他仍然相信自己是进行“思想者之间发生的思想着的对话”(denkendes Gespraech zwishen Denkenden),它遵循另外的规则。 如果没有人否认他与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对话是真实的对话,那么同理,他与老庄的对话也绝不是虚假的。而且,常识也告诉我们,海德格尔实在没有去与道家做不真诚对话的动机。如果他的解释不完美的话,那也是他没有能够做到完美,而不是他从一开头就不打算要完美。其实,基于现在得知的事实,即他痛切地认识到了双方语言的极其不同,对话绝不容易,但仍然多次投身于对老庄之道的有深度的、在两边都有依据的解释;我们恰恰可以合理地认为,他对于“道”和东方思想的兴趣是极其强烈的,并有深刻的思想动机的。 三. 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可能有的对话 以上的讨论显示出,海德格尔思想与老庄的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和声关系。我们也知道,“道”如果就其广义而言,确实像海德格尔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导词”。因此,通过它,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哲理之间就会出现一些很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的可能。以下就很简略地试述这其中的一些,虽然有的在本文第一节中已经涉及到了,但这里是作为一种有普遍含义的主题来讨论,不仅限于老庄的道家。 首先,海德格尔关注的“道”具有一种通过互补、对立而生发(generating or producing by complementary oppositions)意义和存在者的特性,正如第一节的第1、第2和第5个事实所显示的。此结构中的两方被称为阴阳、黑白、男女、刚柔等,其最古老的源头在《周易》这本书,尤其是它的卦象,以最清楚的方式表示出这种阴阳互补、对立的发生结构。海德格尔的“自身的缘构发生”(Ereignis)思想中,也同样有这种结构。比如: 人与存在以相互挑起的方式而相互归属。这个情况令人震惊地表明,……现在需要的是去单纯经历这个使得人与存在相互具有(ge-eignet ist)的具有自身(Eignen);也就是说,去投宿到那被我们称之为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之中。 所以,在海德格尔思想与《周易》之间,也很有些对话的可能。莱布尼兹(G. W. Leibniz)在发明了二进制数学之后,看到耶稣会士们从中国带回的《周易》卦象图,极其兴奋,因为他不仅在其中辨认出了二进制数学,而且相信这些易象是中国的最古老文字, 与《圣经》中讲到的人类的最早语言也有关系。中国人可以通过他们祖先传下来的东西与西方的启示宗教相通。 海德格尔没有像莱布尼兹那样,直接关注《周易》的卦象以及它们与古代中文的关系,但他讲的“自身的缘发生”,特别强调这个互补对立结构的“发生”性,所以更接近《周易》的关键哲理。 此外,《周易》的卦象、哲理和其实际运用,都有极其强烈的时间含义,特别以“将来”为时机化(Zeitigung)的重点。《周易•易传》中的《文言》和《彖传》对于“易”的时间含义做了许多阐发。因此,受到《周易》影响的先秦道家、兵家、阴阳家,乃至儒家的思想中,“时”或“天时”是一个关键词或关键性的思路。当孟子要赞美孔子时,他发现最高的评价是“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这些时间观具有深厚的现象学时间观的特点,与海德格尔的生存时间观很有可比之处。 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沿用康德的术语,将原发的时间解释为人的先验想象力(transzendentale Einbildungskraft)所产生出“纯象”(das reine Bild)。 这样一种不可对象化但又比概念和直观更本原的“纯象”,被《老子》称作“无形”之“大象”(41章),又被称为“无物之象”(14章)。《周易》卦象虽然似乎“有形”,但它们从本质上就是“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下》8章)的流动之象,所以首先是生存时间之象。这种海德格尔与老庄、《周易》之间对比的可能性,包含着很深的哲理方法论的含义,涉及现象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所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特别是关于内时间意识造成的“被动综合”的学说,以及海德格尔形成自己独特思想方法时提出的“实际生活经验”(die faktische Lebenserfahrung)和“形式显示”(die formale Anzeige) 的思想,都与之相关。这是一种在主体与客体还没有分裂之前,人的实际生活经验去构造意义与存在可能性的途径,也是人在这种前对象化、前理论化的境域中,理解和表达“原初某物”(Ur-etwas)的方式。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气”(atmosphere, vital field)、“势”(situational power, momentum)等各种相关的术语和思路,可以与之相配。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与诗的思想,不仅与老庄的“道言观”很有联系, 而且与孔子对于诗的看法有某些很有趣的可比较之处。 另外,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包含的生态哲学思路,也与中国古代的道家乃至儒家有关。 他对于现代技术和科学的分析,与道家和儒家也有或明或暗的关联。 从批评的角度,中国哲学与海德格尔也有关系。比如,儒家一方面会很感兴趣于他在《存在与时间》中阐发的这样的主张,即思想、哲理与人的活生生的、纯生存境域化的实际生活经验,例如“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的“牵挂”(Sorge)经验、朝向死亡存在(Das Sein zum Tode)的经验、良知呼唤(der Gewissensruf)的经验等,不可分割,而且这种经验的底蕴乃是生存时间。但另一方面,儒家会很不满意于他对于人的这种缘在(Dasein)经验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它限制于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方法论视野。在儒家看来,人的生存经验的最原初单位不是个人、社会、国家乃至自然,而是家庭与家族,以及广义的天地父母。当然,海德格尔讲的“缘在”已经不是传统西方哲学讲的“主体”,而是与它所处的世界(Welt)从存在论上不可根本分离的缘–在(Da-sein)。《存在与时间》对这样一种先于主体客体二分的原初经验的精彩揭示和分析,是这本书成功的关键。但是,这种非主体主义的人性观和存在观还局限在个人的生存视域之中,人的真正切身的(eigentlich)的经验是个人在朝死存在中做出的先行的决断(vorlaufende Entschlossenheit),以及由它所开启的以将来为趋向的时间性。而在儒家看来,这种时间观,尽管要比物理时间、庸俗时间(vulgaere Zeit)更本原、更真切,但依然不是人的实际生活经验的最终意义源头。人的生存时间,首先是作为构成家庭与家族经验的意义结构的代际时间,尤其是亲子时间,是超个人的,以家庭、家族的死亡,而不是个人的死亡为终端界限(Ende);它绝不虚无,而是一种能够给这还没有人格神和国家实体的世界以原初意义和根本希望的时间,因为它里边既有个人乃至一代又一代人死亡造成的遮蔽,又有血缘或准血缘的连续所构成的去蔽真理之光。 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与《存在与时间》中的真理观与时间观的缺陷相关,因为那里讲的真理与时间性还有单质化之嫌。他的思想在转向(1930年)之后,尽管进一步向语言经验、自然保护和荷尔德林意义上的神敞开,不再仅仅是面对自己死亡的个体意识,但其中仍然缺少实际生存的身体和血脉。“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可是问题在于,这种与大地如此亲密相连的栖居之人,却没有真实的家室和家居。说到底,“家”是整个西方哲学的盲点,即便是力图将哲学带入人的生存体验的新思想者们,至今也还没有获得能让他们看到家的原初哲理性的眼光。但无论如何,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学说,使现代中国人开始能够感到自己祖先哲理的活力所在,以及能让他们做出自己的独特工作的方向所在。 己丑春写于畅春园望山斋 己丑夏修订于厄瓜多尔国基多市 圣·弗朗西斯科大学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presents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s of more than thirty years’ think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rtin Heidegger and Lao-Zhuang Daoism. Among the facts, two are seldom known. Based on them,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Heidegger’s interests in Daoism come from certain inner philosophical motives. Secondly, the cautious and conservative side of Heidegger’s views on the communicability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oughts is examined. By finding its reasons, the paper responses the skepticism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Heidegger and eastern thought. Finally, it is approached what possibilities of dialogue can be found between Heideggerian and Chinese ancient thoughts. They are positive in quite a few cases, but include some negative or critical ones from Chinese side also. All benefit a deeper self-recogni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 a whole. 轉自: 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50/c7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8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事乱翻书之X
热度 3 zhangyuguo 2011-4-5 16:46
春天正是读书天。女儿与好友在现代文学馆里参观,我在旁边一家名曰泊客咖啡的小店读书。最近重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之大快。读到畅快处,不禁把一杯浓缩咖啡一饮而尽。这部书的好处,在于简约、明白,深入浅出。诺大一部中国哲学史,要用二十多万字概括出来,相当不容易。小学初学写作文时,感觉把作文写得长一点非常难。经历过那个阶段以后,就会明白,把文章写得很长,容易;把文章写得简短而又恰到好处,不易。 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多少知道一点中国哲学史。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就是一个好文本,以供我们这些中国哲学史的业余人士,了解一点关于这个题目的基本知识。读过之后,一部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哲学史(或者说中国思想史)的脉络,疏理得清清楚楚。 有两部书,我是要经常翻一翻的。不仅为了寻求知识,还为了寻求“快感”。其一是上面提到的冯著《中国哲学简史》,另一部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两部本有一个共同点,原著都是英文,在国外出版后,又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两书著名而且流行的关键,恐怕就在这里。给缺乏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西方人讲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必须要用他们能懂得的语言、他们习惯的角度。当把它们翻译成中文再回头来看,竟发现用这种角度看问题,用这种文风写作,竟然能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所谓读这两部书的“快感”,正在于此。 由于工作的缘故,经常出差。这两部书,经常被我塞进行囊。此两书适合在飞机场等飞机时读,或在飞机上百无聊赖时读。适合坐着读、躺着读、站着读。适合配一杯咖啡读,伴一杯酒读。适合自己读,或与朋友共读。 七个月未更新博客,竟然被一本书惹得重新拾起。不多说了,读书去也。
个人分类: 无事乱翻书|46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初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热度 2 zhaohaijun 2011-4-3 10:13
-------- 读历史总是给人很多启示,读哲学史恐怕尤其如此。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具体缘由我也记不起了,应该是偶然的。不过如果把自己勉强算做一个爱思考的人,也许就有了更明确的原因。这几年终日似乎都在思考着什么却总无结果,大约是最近感觉到了一些无知的苦恼吧。 我对冯友兰先生并不了解,但是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表现出的渊博知识的确让人钦佩,说他学贯中西应该不算赞誉之词。他对古代经典的熟悉,对西方哲学方法的深刻理解,都让我有一种“后无来者”的感觉。这也促使我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荒废了正业,利用每天上午的黄金时间一边听一边读,认真的学习这本书。尽管收获良多,但也叹自己记忆力大不如前,无法充分吸收书中的精华。 关于什么是哲学,看过一些书本上的定义,比如“智慧的哲学”、“关于知识的学问”等,冯先生这里说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这样的说法无疑让我很受用,这样哲学再不是从前认识中的玄妙的无用之学了,而是对我的人生很有帮助的一门学问。我应该不算是一个实践派,更喜欢思考而不喜欢行动,喜欢静默胜过滔滔不绝,做反思恰恰是我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当然我知道这样做肯定不对,没有实践怎能有真知?用《大学》里面的话就是,不“格物”怎能“致知”? 哲学著作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好多书籍即便读了也是不解其意,这本书我认为就好得多了。书里没有大段的逻辑分析,让我阅读时感觉轻松了许多。冯先生引用了不少的古文,对于我这样用惯了白话的人来说,不少时候只好大段的跳过去。不过这似乎不是非常影响阅读,大部分篇章冯先生还是做了必要和简练的注解,让人能够明白。书里有很多关于人物的说法极有趣味又不乏深意,他在第四章中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私人教师,还说后来又变成了中国第一位国学教师,便是很简单有趣的一个说法,让人印象深刻。 尽管是历史书,但书里还是表达了他自己的很多见解,尤其是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解释。虽然也知道些历史,但我对中国哲学可算是一无所知。读了冯先生关于 “内圣外王”的解释,感觉马上对过去的知识有了重新的理解。中国哲学对人的精神修养的重视,也从这个简单的说法中立刻得到了印证。另外关于中国哲学善于隐喻而不善分析的观点,我的确在之前读《庄子》的时候就有过这种直觉的感受。我无从判断这些都是对的,但至少对于我是极有帮助的,也是极其高明的。 让我颇感意外的是,我对理性世界的理解居然不是从理论书籍,而是从这本历史书籍中获得的。我对历史似乎并不感兴趣,对哲学和社会学好像也没什么修养,这一点我一直觉得非常惭愧。这些年似乎只是勉强完成了学业,断续的读了一些小说,大概也读过两三本哲学书籍,但天性惫懒、资质愚钝的我总是不能充分理解,因而总是很快忘记。本书对于形而上学的描述,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理性世界的存在,实在是一件喜事。我没有感受冯先生说的四个境界的奢望,只希望自己能够在有限的大脑里多装一点点东西,尽量做个明白人。 对于佛教、道教、儒家、道家、佛学,这些说法在我眼中从来都是一团乱麻,然而正是这本书让我建立了基本的一些概念。所谓“宗教”,按照冯先生的说法,是“一种哲学加上上层建筑”,怕读者不懂,他还说了“宗教是真的相信有另外一个世界,并且通过修行到达那个世界”类似的话语,而道家、儒家却认为这个世界要么是“无”,要么根本就和眼前的世界并无二致。这样简单的说法能让人很快的理解几种哲学之间的根本区别,我想这是冯先生的功力所在。我也头一次理解到了道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巨大的影响,包括禅宗和新儒家,以及现在源于西方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我始终是不懂哲学,因此也不想胡乱的写些关于哲学的论断,但从一个对生态学略有了解的人的角度来看哲学,确实有一点不同想法。中国哲学的发端,从开始起大概就分了至少两派,儒家的学者关注人和社会组织,其哲学形成的基本脉络是以人的一面进而推论整个世界;而道家的学者大约因为和自然接触更多,其哲学观念的形成则是以自然的一些属性推及整个世界。这种局面多少有些像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比。限于其时人类对于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关于生态的知识非常有限,因此这些哲学观念的存在和发展似乎也是必然的。及至后来两者进一步融合和发展,就已经接近现代哲学对于世界的认识。如果不是外界影响的突然性,汉学和宋学如果能相互借鉴,加上对西方哲学的必要引进,独立发展出来现代哲学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往前看,我们就会发现,追索中国的哲学传统,找人讲讲《论语》,再竖个孔子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到孔子以后儒学的发展,看到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影响。我们不仅需要遵守社会秩序的民众,还需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点也许是被神化了的孔子从来没有考虑过的。 其实还有很多感想,比如平等的问题,比如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阴”、“阳”的关系等,但现在着实还没什么头绪。我想这《中国哲学简史》还需要再读。 4 月 1 日晚
5064 次阅读|3 个评论
用中国哲学解密幸运数字
热度 1 chrujun 2010-3-15 22:13
昨天,我认为我博客的统计数据是一组幸运数字,专门为此写了一篇博文。截屏的统计数字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说这些数字是幸运数字呢? 如果仅仅看到这些数字里面有2个8,18和两个尾数全为零的大整数就认为是幸运数字,说明对中国哲学的了解还不够。 这些数字之所以是幸运数字,是因为它们完全符合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阴阳和五行,并且符合从阴阳和五行演绎出来的一系列哲学观点。 为什么这样说,看我下面的分析。 我先把这几个数字从上往下一一列举出来,分别是500000、278、2000和18。先把这些数中的数字从上往下从大到小排列。得到下面的表: 8 8 7 5 2 2 1 0 0 0 0 0 0 0 0 这个表有如下特点:1. 总计有15个数字,奇数3个,偶数4个,0为8个。2. 偶数(包括零)为0,2,8,奇数为1,5,7。这些数字和中国哲学有什么关系? 可以说关系很大。0 表示无极,1表示太极,2表示阴阳,5表示五行,7=5+2表示五行与阴阳的组合或结合,8表示八卦。 我们看这个表,像不像一颗往上长的小树苗? 8个0表示8个无极,意味着肥沃无边的土地,八个无极(0)生成的太极(1)具有深厚的根基,生命力肯定顽强。太极生两仪(阴阳),这里面有两个阴阳(2),表示太极演化了两次。两个阴阳进一步演化,就生成了五行(5)。 五行是中国哲学中最关键的两个概念之一,中医、风水、算命等,它们是民族遗产也好,糟粕也好,离开了五行(金、木、水、火、土),就等于不存在了。因为五行表示了一个稳定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运行规律。 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表示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高层次抽象。 有了五行就有了一个基本的稳定系统。五行与阴阳结合就发展成更高级的系统(5+2=7)。其表象就是人的头部有七窍。 面部有5窍,两边的2个耳朵为2窍,一共加起来正好7窍。 所以说,这个7不简单,在中国哲学里表示了高等级的系统。5行和阴阳结合的系统(5+2=7)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八卦。之后有八卦生万物的说法。两个8表示有2个八卦,2个8卦就表示八卦有了第一次演化,就像细胞分裂一样,向更高层次系统进了一步。 因此,8被认为是吉祥数字,远远不是8和发的发音相似怎么简单,8在中国哲学里面代表了可以呼风唤雨,演化万物的最基本系统。 想发财也就成了可能。 这里面还要两点比较有趣的东西。访问数是500000,评论数是2000。正好是100000个五行和1000个阴阳。两者之比正好是10:1。正好变成了无极和太极。 这就是我认为这些数字是幸运数字的原因,因为这些数字可以完美地代表和阐述中国哲学的精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556 次阅读|3 个评论
谈谈沃尔夫
gl6866 2010-2-3 22:23
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之前德国的一位极为重要的哲学家。如果不是学哲学的,大概就不太了解他。他曾是莱布尼茨(Gottfried W. Leibniz,1646-1716)的门人,沃尔夫有问题就请教或与莱布尼茨探讨,有点像我国所谓私淑,而且还有忘年交的意思。莱布尼茨比沃尔夫大33岁。沃尔夫从耶稣大学毕业,到莱比锡大学教数学和哲学(1703-1706),他经常向供职于汉诺威宫廷的莱布尼茨讨教,通信频繁。他们的通信于1860年被编成《莱布尼茨与沃尔夫通信集》出版。 莱布尼茨一生著作等身,但大都未曾发表,即使是发表的,也是用古法文和拉丁文写成的。当年莱布尼茨在巴黎逗留期间便想创制一套德文的哲学术语,并用德文写作。可是由于公事太忙,加之当时讨论宗教问题的多用拉丁文而讨论科学问题的则多用法文,那时法国在科学上要比德国发达得多。这是的确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国家的文字与一个国家的强势是分不开的。就像今天,英语大行其道,主要是英美国家的科学技术发达的缘故。莱布尼茨的这一愿望被沃尔夫实现了,现在我们用的西方哲学术语就是沃尔夫创制的。 沃尔夫少年先攻读神学,后来改读数学、哲学与法学等。他后来成为德国哈勒大学的哲学教授。沃尔夫生长于一个基督教新旧两派信徒杂居之地。他在基督教新教神学方面与受亚里斯多德影响的经院哲学方面,都有很深造诣。他想使神学的道理能够得到颠扑不破的论证,并决定用数学方式来论证这种确实性。1704年开始与莱布尼茨通信,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学与哲学问题。他对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哲学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化。他把上帝的本质也当作理性认识的对象,认为人类的理性有能力把握宇宙、灵魂和上帝的全部知识。他这种强调理性能力的观点对德国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沃尔夫建立了包罗万象的哲学系统,并为哲学中每一学科做定义。他的著述包括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他和莱布尼茨的思想体系被称为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被看作德国启蒙运动的先导。 莱布尼茨从他20岁开始到他去世的50年间,一直关注着当时中国的发展。有人将他称为中国迷(Sinophile)。但是,莱布尼茨却从未来过中国,也不会中文。他关于中国的知识都是间接通过来华传教士。莱布尼茨于1697年还编纂了《中国近事》,专门谈论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的一写情况,并撰写了序言。这本书第二版还加入了法国传教士白晋写的《康熙皇帝传》作为附录。沃尔夫受莱布尼茨影响而开始提倡中国文化。沃尔夫对中国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有学者就认为,要研究莱布尼茨以及沃尔夫的世界观,必须先研究柏拉图和中国哲学。沃尔夫对德国乃至对整个欧洲的哲学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沃尔夫的理性思想,也对康德有影响。康德是是沃尔夫的再传弟子(沃尔夫的弟子舒尔茨是康德的老师)。虽然康德的论述中没有直接谈到中国哲学,但是在理性哲学与宗教信仰的斗争中,他的思想站在了沃尔夫一边,支持理性哲学。而如果观察沃尔夫和中国哲学的联系,从这点也应该也可以说,康德思想间接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影响了。由于康德哲学太像中国哲学,所以尼采曾称他是柯尼斯堡(康德一直生活的城市)伟大的中国人。 1707年,沃尔夫担任德国哈勒大学的数学教师,同时讲世俗哲学。这在当时大学里正统神学派占据意识形态的情况下,讲世俗哲学显得十分特立独行甚至是大逆不道。正统的神学派以及校方认为学生听沃尔夫的演讲会很危险,因此要禁止他讲哲学。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禁止他的有力口实。 之后有一件事,终于引起轩然大波。沃尔夫在一次开了一个题为《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的演讲,其中极力赞美中国儒学思想,并带一些贬低基督教的倾向。这终于激起反对派的极大反弹,基督教教士们也终于得到了攻击他的把柄。在一片压制声中,普鲁士政府也命令他48小时内离开国境。 可以想到,如果不是真正认为中国文化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沃尔夫不会冒着会被打击的危险而宣扬中国文化的。 沃尔夫因为提倡中国哲学思想而被驱逐,是德国乃至欧洲哲学界当时一个影响很大的事件。也因为沃尔夫的被驱逐,欧洲学者们开始纷纷关注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反倒在德国和欧洲得到了一个宣扬的机会。许多原来不关注他的学说的人也开始关注了。因沃尔夫的提倡,其结果在他哲学的全盛时代,中国哲学竟得到普遍的影响了。 作为争议中的人物,沃尔夫获得了很多同情者。尤其是许多青年人都支持沃尔夫。各国也向他伸出橄榄枝。瑞典国王想聘请他为摄政的顾问官,俄国彼得大帝则想他担任圣彼得堡学士院副院长。被驱逐之后,当时的德国马堡大学聘他为教授,受到大学的热烈欢迎。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7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述评
可真 2009-11-25 01:41
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述评 苏州大学哲学系 周可真 一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和苏州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以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2009 年 11 月 21 日至 22 日在苏州商旅阳澄湖度假酒店隆重举行。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安徽铜陵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江苏省人民出版社以及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国内 27 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共 70 多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或提交了学术论文。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陈来 教授、副会长 宋志明 教授和中国哲学界前辈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 潘富恩 先生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是由中国哲学史会学副会长 宋明志 教授最终确定的。宋明志教授在 21 日大会主题发言中强调,多元价值的核心词是多元,即价值非一元而是多元的。笔者理解,多元价值、多元之类的提法,常见于后现代的思想作品中,它们是重要的后现代话语。但是,对中国思想界而言,多元价值却主要不是一个后现代话语,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当今这样一个特殊转型时代所特有的话语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动和随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又一次转型,在这样一个转型时代,不只是有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因素的相互并存与冲突,相应地也有各种利益以及基于这些利益的各种价值的相互并存与冲突,正是这种现实的社会情况,构成了多元价值这一独特话语的具体语境。 按照笔者的理解,一般说来,所谓多元价值,是指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面临着多种应然性的选择。在与中国哲学这一话语的相互联系中,多元价值所指的则是中国哲学研究主体面临着多种应然性的选择。这里的应然是因研究主体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互有差异的,并没有一个等齐划一的统一标准。换言之,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中国哲学,应该怎样开展中国哲学研究,不同的研究者或研究群体往往会有各自的应然标准,这些标准不是非彼即此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并行不悖,且可以互相补充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次学术研讨会的讨论情况,看一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于中国哲学都有怎样一些应然标准。 二 首先,在 21 日上午大会主题发言中,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陈来 教授和副会长 宋志明 教授,都强调了中国哲学研究应该有它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用 宋志明 教授的话来讲,就是要有中国性,即既不能按(前)苏(联)式也不能按西化的那套学术研究范式来研究中国哲学,而是要依中国哲学自己的研究范式来研究中国哲学。这种看法代表了当今中国哲学界在研究范式方面的主流形态的应然标准。 陈来 教授在他提交这次会议的论文[《中国哲学研究三十年的回顾( 1978 2007 )》]中指出: 西方哲学界长期以来拒绝把中国哲学作为哲学,只是作为思想、宗教来研究,正是因为认定中国哲学中没有讨论西方哲学中的问题,或没有以西方的方式来讨论。以西方哲学的问题为哲学的问题,或把哲学只理解为论证之学,而判定非西方文化是否有哲学,实质上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 如果未来的哲学理解,仍然受制于欧洲传统或更狭小的英美分析传统,而哲学的人文智慧和价值导向无法体现,那么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前途将不会比二十世纪更好。 应当把哲学看成文化的范畴,立基于全部人类文化,把哲学看作一共相(并非本体意义的),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是世界各民族对超越、自然、社会与人的理论思考之总名。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只是哲学的一个殊相、一个例子,从而西方哲学的问题和讨论方式并不是哲学所以为哲学的标准。中国的义理之学即是中国哲学,虽然其范围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其问题亦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这不仅不妨碍其为中国的哲学,恰恰体现了哲学是共相和殊相的统一。 非西方的哲学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发展起一种广义的哲学观念,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解构在哲学这一概念理解上的西方中心立场,才能真正促进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哲学智慧。 三 本次会议收到并且收入会议论文集的论文共 52 篇 (按:有少数论文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未及时收到,因而没有收入会议论文集,到下次结集出版时将酌情补入) ,它们大致可以归为 3 类: 第一类: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的文章; 第二类:对中国哲学提出总体看法的文章; 第三类:对中国哲学史上各个时期某些学派和学者的哲学思想和其他思想提出新见解的文章。 以笔者之见,这些论文显示出了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重视方法论研究,体现出当今中国哲学界有着比较强烈的方法意识。 深圳大学哲学系 王兴国 教授和苏州大学哲学系助教 王新水 博士的论文,都强调了中国哲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性。 王兴国 教授认为,中国哲学研究应努力做到推陈出新,不能只有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他并且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守成主义之间开展平等的学术对话的必要性,还认为应该提倡跨文化研究,并提出了中国哲学展开的立体网络式进路的研究设想。 王新水 博士指出了中国文化缺乏创新力的若干原因,除了缺乏批判性和开放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者们缺乏对精神力量的信仰和追求真理的勇气。他强调,中国哲学研究者应当具有独立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和民主精神。 苏州大学哲学系 蒋国保 教授将最近三十年中国哲学研究分为范畴研究、文化研究和简帛研究三大阶段,认为这三大阶段有五大研究主题,即范畴、新儒学、哲学、经学和诠释学。蒋教授指出,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缺乏真诚、良性的学术批评和学术对话。和 王兴国 教授一样,蒋教授也强调了开展良性的学术对话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研究向前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南京大学哲学系 李承贵 教授指出了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研究者过分关心自己所研究的东西的价值并在研究中刻意挖掘这种价值,李教授称此种现象为价值主义,他认为这对中国哲学研究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李教授强调,中国哲学研究应该研究中国哲学本身的概念、命题和问题,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假、大、空的研究结论。 武汉大学哲学系 田文军 教授通过对张岱年先生关于中国哲学问题史的研究的考察与分析,强调了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徐孙铭 先生指出了研究佛教哲学研究所当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一要处理好宗教与科学、信仰主义理性主义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客观描述与价值判断的关系,三要处理好佛学与学佛的关系。 安徽大学哲学系 史向前 教授的论文指出,了解之同情是 陈寅恪 先生对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著作的一个总评,这应该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者所当有的一种基本态度和方法。史教授并分析了这句话的具体含义,认为它包含有三层意思:具有艺术家的眼光及精神、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和对古人持论之苦心表一种同情。 苏州大学哲学系 尤小立 副教授在《启蒙诉求于中国学术现代性范式的建构》一文中提出,要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性转化之间矛盾的化解之道。他虽未就此展开论述,但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还是有意义的。 (二)重视儒学研究,尤其重视心学研究,并且对心理的研究有新的特点,即开始注重心学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例如,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系的 郑晓江 教授的论文就别开生面地探讨了阳明子的生死智慧,指出了王阳明是以尽性至命之学来超越生死之念 , 包括慎死恋生之念和求死解脱之念,达到大悟良知之旨,实现昼夜生死的体知,更以死得其所为生死践履,这既包含了为道义事业勇于献身的意义,又包含了不以外物伤身害命而保身全生(性)的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徐春林 的论文更认为儒学本质上就是生命之学,他并运用这个观点探讨了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生命哲学,将其归结为平民大众的安身立命之学,认为它兼取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资源,是以突出人的个体生命、感性生活的地位和修养方式的简易为主要特征的,这使得儒学得以空前的深入于民间,是儒学民间化的真正实现。 儒学研究方面的其他论文,也多有新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周山 先生的论文,提出了《周易》是人类最早的类比推理系统的观点。周先生认为,《周易》类比推理的方法主要是据象推理、据辞推理和象辞结合推理,并指出这类推理的结论之有效性与推理者的经验和悟性密切相关。而复旦大学哲学系东方朔教授的论文,通过对 荀子 哲学心道关系的探讨,则指出了 荀子 的道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礼,为所知之道,这是心知的对象;二是作为礼的根据的理,为所行之道,这不是心知的对象,而是心知自觉创造的产物。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 文剑锋 和《孔子研究》编辑部 彭彦华 编审的论文,分别探讨了 孔子 的乐教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彭彦华 编审的论文认为, 孔子 哲学的核心范畴是时与中, 孔子 时中哲学的要义在于强调,看问题做事情要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选择合乎时宜的最佳方案。 中山大学哲学系 李宗桂 教授的论文,对 董仲舒 的伦理观作了现代省思,指出 董仲舒 三纲五常的道德论在历史上起到了文化整合的作用,对于统一的多民族的文化的形成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积极作用,但这种积极作用是以牺牲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的。 苏州大学哲学系讲师 聂保平 博士探讨 郑玄 的学问与风度的论文,指出了 郑玄 经学在知识形态的特点,即基于整理国故而融汇了多种既有知识的新知。 浙江大学哲学系 董平 教授的论文,通过对南宋四明心学派流衍情况的考察,认为心学派和史学派之间并无确定不移的界限,在学术思想及学术旨归上有相当的趋同性,并最终实现了理论上的交汇。 江西师范大学 程思 副教授的论文,探讨了象山心学与佛教禅宗的关联,批驳了把象山心学视同于禅学的观点,认为象山心学虽然透着一股佛教禅宗的气息,却不能因此就把它归结为禅学,象山心学的思想是来源于孟子,是属于儒学范畴。江西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尚晋波 的论文从境界论角度辨别了 象山 心学与佛教禅学之异,指出了二者虽然都主张放弃自我而同归于超越的终极追求,但和佛教追求脱离生死苦海不同,象山心学则继承和发展了孟子思想,主张担当人在世间对于他人、社会及其本人的责任与义务,以臻于成圣之境。 尚晋波 同学还以艮背行庭,无我无物来概括 陆九渊 的境界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另一位硕士生 董家豪 的论文,则探讨了 陆九渊 的修养论,认为它受到了道家、道教的深刻影响,从修养目的到修养方法都对后者有所借鉴。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永革 之探讨 刘宗周 思想的论文指出,刘氏的慎独立极之学即独体论乃是心性合一之学,本体功夫统贯之学,救世证圣之学,克服了宋儒心性论、工夫论中的支离之病。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 陈畅 教授探析 刘宗周 晚年思想的论文,通过对刘氏慎独哲学义蕴的解析,指出了他的慎独学说的特点在于,既有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又能于个性之中通贯公共性。 (三)在研究方式上,注重儒、释、道三者的相互联系,从这种联系中来进行综合研究。 例如,南京大学哲学系 杨维中 教授《论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认为,在对孔孟思想的诠释方面,宋明新儒家之所以能够超越汉儒和唐代韩李学派,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宋明新儒家有佛教心性论作为前理解,在宋明理学形成过程中,孔孟学说是本源,而佛教心性论则是一种思想背景。又如,苏州大学哲学系 韩焕忠 副教授的论文认为,佛教对中国孝文化有贡献,主要体现在经典、观念和方式三个方面,在如何行孝的方式上,佛教把劝亲信佛、出家修养、慈悲为怀都当作尽孝的形式,这是对儒家行孝方式的丰富,发展了中国的孝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李申 教授和苏州大学哲学系 潘桂明 教授都是中国佛教哲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这次提交的论文又各有其深刻的新见。李教授的论文指出,佛有一个从现实的人神转变为精灵神的演化过程,在佛演化为精灵神后,这个法身,佛性,是普遍存在于任何灵魂中的,故成佛并非是灵魂成佛。李教授强调,佛作为精灵神与灵魂是两个不同概念,应加分别,不可混淆。潘教授的论文认为,佛教曹洞禅的偏正回互之说是以石头 希迁 禅师的《参同契》为哲学背景的,并对《参同契》有所发挥,同时对华严理事关系学说有所吸纳,从《参同契》到偏正回互之说,石头系统的禅,其实都比较注重哲理思考,且在强调体用一源上同理学思维方式有一致性。 (四)道学研究方面,作为对当代儒学复兴思潮的回应,重视新道家学说的建构。 在这方面,以北京大学 许抗生 教授的论文为代表,许教授在他的论文中指出,要把当代新道家思想说清楚,关键在于说清楚自然是当代新道家的宗旨和目的,即要克服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求得人类可持续发展,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此,在建构新道家理论过程中,应当探讨五个方面的问题:新道家的道论这是其理论基础;德论(即人性论);伦理价值学说;修养论与境界论;社会国家管理学说。 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 张晚林 副教授的论文也可归属于道家研究的论文,该文评析了属于汉代道家系统的哲学家 王充 的宣汉思想,认为 王充 以疾虚妄的精神,从常识和经验层面上的宣汉,是反对儒家称美三代的传统,有其积极意义,但因其宣汉是据于事而非据于理,故而开不出新的王道理想。 (五)在研究领域上,有了新的拓展。 在这方面,当以深圳大学哲学系 问永宁 副教授的论文最具代表性,该文探讨了明清之际江南伊斯兰学者 王岱舆 和 张中 的学术思想,指出了他们之间学术分歧的实质是在于伊斯兰宗教哲学中关于真主一神是见证的单一还是存在的单一之争, 王 是见证的单一论者, 张 是存在的单一论者。在中国哲学界,以往罕有这类研究论文出现。 此外,山东大学哲学系陈坚教授探讨 黄绾 心学的论文,在心学研究领域颇具拓展性,因为同类论文迄今难得一见。陈教授在他的论文中,指出了在明代心学中独树一帜的 黄绾 艮止心学的本质特征在于主张,人的心是唯一的,无论是君子的天命之心,还是小人的无容之心,都是一个心,而非两个心,这个思想和佛教天台宗人念三千学说对心的理解如出一辙。这篇论文对于深化明代心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论文对中国哲学提出了一些新的总体法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宋志明 教授在题为简论中国哲学的发端的论文中提出,老子、孔子和墨子分别开辟了讲哲学的三条进路,如果说老子和孔子的进路分别是以天和人为契入点的话,那末,墨子的进路则是以阐释圣王之道为下手处的。安徽大学哲学系 王国良 教授的论文则提出了中国哲学有四个传统,即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和天下主义。 安徽大学哲学系 陆建华 教授的论文也颇具特色。该文认为,中国哲学固有两条创新之路:一条是外生之路,重视各种思想资源在创建新哲学中的作用;另一条是内生之路,依靠的是心悟、神会,这种要求研究者付出整个生命的创新方法是不可言说的,因而也不可为后人所继承。陆教授似乎倾向于认为,在传统哲学中,可以为我们所继承的创新方法唯有外生之路一条。 结语 行文至此,笔者也有必要简要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中国哲学研究有两种基本路向:一种是把中国哲学本质地理解为史(思想史、学术史)而走向思想史研究、学术史研究之路,另一种是把中国哲学本质地理解为论(理论、哲学)而走向理论研究、哲学研究之路。虽然史论不可截然分开,无论史的研究还是论的研究,都不免要史论结合,而且唯有史论结合,才有真正的史的研究和真正的论的研究,但是史与论毕竟不是一回事,史的研究不能代替论的研究,论的研究 也不能代替史的研究。因其各有相对独立性而不能互相取代,故对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就不该笼统论之,而是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方法,即史的方法和论的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首先是研究性质上的差别,史的研究以传承前人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为宗旨,故而属于继往性研究;论的研究以适应现实生活发展的需要来发展既有的哲学理论或构建新的哲学理论为宗旨,故而属于开来性研究。就继往必以开来为前提和基础而言,开来性研究是内在地包含着继往性研究的,这是意味着哲学理论创新必须依赖于对前人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的吸取。然而,继往却不等于开来,仅仅吸取前人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尚远不足以达成哲学理论之创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时代在发展,哲学要保持其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就不能不与时俱进地发展自己。在科学时代,哲学的发展在根本上是依赖于对发展着的科学成果的及时吸取的。概括和总结新的科学成果,是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和主要途径。正因为如此,如果象现代新儒家那样取以返本开新的方式来发展中国哲学,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在我看来,返本即继往,开新即开来,故开新诚然需要返本,但返本并不足以开新。为了开新,中国哲学还需要从现当代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吸取足够的营养。从本次研讨会的情况来看,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几乎全部集中在继往性研究方法上,对于开来性研究方法则未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尽管也有学者( 王兴国 教授)提到了中国哲学研究要努力推陈出新,不能只有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但他的观点并未引起什么反响。这个情况反映出当今中国哲学界普遍的还只是把中国哲学本质地理解为史(思想史、学术史),而没有同时也把它理解为论(理论、哲学)。所以,严格说来,所谓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是应当改成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史)的。笔者希望,将来中国哲学界可专门就中国哲学的理论创新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并就这个主题举行若干研讨会。 作为担当了对本次学术研讨会作最后学术总评任务的与会者,我还需说明的一点是,无论是会上的总评还是这里的述评,都未免挂一漏万,或有转述错误和其他失误或不周之处,在敬希有关学者谅解的同时,我愿意并且也应该对本文所出现的一切错误承负相应的全部责任。 (2009/11/25 )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48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道路上
梅珍生 2009-11-2 18:12
在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道路上 萧汉明教授的学与思 陈仁仁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长沙410081) 萧汉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一级学会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 1940年10月,萧汉明生于湖北省孝感县祝站区萧家湾。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随即被分配到昆明军区陆军第十四集团军云南开远卧龙谷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1月正式入伍,任军政治部教育干事。1973年2月调昆明军区军政干校任政治教员,直至1978年7月转业到武汉职工医学院任政治课教师。1979年萧汉明考上了武汉大学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师从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三位先生。萧汉明先生自1982年硕士毕业留武汉大学执教以来,在中国哲学领域,出版了《船山易学研究》、《阴阳大化与人生》、《周易参同契研究》、《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周易本义导读》、《道家与长江文化》、《传统哲学的魅力》等个人专著七部,与师友合编《周易纵横录》、《医易会通精义》等文集四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其学术研究自中国哲学史入手,史与论相结合,学术与思想并重。其主攻方向为易学、道家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古代天文学、传统医学、炼丹术、风水学)等,这些领域每一个都以其需要专精而广博的相关知识而足以让某些文科专家望而却步。其研究的总目标是尽力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些领域中,发掘出有益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以及汲取有益于改善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的传统精髓,促进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萧汉明先生首先是作为一个易学史家称名于世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师友一道组织主办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周易研讨会,推动了易学研究的复苏。其学术思想的主要领域、其著述的主要问题,都在易学上,他在易学研究上所花费的时间也贯穿了其整个研究生涯。而奠定他在易学界之地位的乃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船山易学研究》(华夏出版社1987年),这本书也是易学界第一部有关船山易学思想的综合研究专著,勾勒出了船山易学思想的体系。这部著作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际著名汉学家、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Jacques Gernet(谢和耐)研习王夫之十余载,在他探讨王夫之的思想源泉的专著《话语逻辑与聚合逻辑》中,除了《船山全书》,他曾提到自己的五部主要参考书目,其中第三部就是萧汉明的《船山易学研究》,前面两部是嵇文甫先生的著作,后面是钱穆和Ian McMorran两位先生的两部相关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庆中先生在世纪之交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专著中,将萧汉明先生与郭沫若、高亨、金景芳等当世易学大家并列,专立一节《萧汉明及其〈船山易学研究〉》充分肯定了萧汉明对船山易学以及易学与传统医学研究上所作的贡献。易学名家张善文先生曾有专文评价该著,认为这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船山先生的《易》学成就作了颇为深刻的总结,这不论在哲学史研究领域,还是在《易》学史研究方面,都是极有意义的。 除了船山易学研究,在易学上,萧汉明还涉足了一些其它论域,大体从其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看,主要体现在《周易》经传研究、易图书学研究以及易家易学思想与易学史研究三个方面。尤其在易河图的问题上,萧汉明指出了河图的多样性、河图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并论证了《系辞》河图即十数图应该是特殊的河图之一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此说在易学界曾被广为关注,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在医易会通视域下作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是萧汉明先生长期从事的一项学术研究。在这片园地里,他先后出版了《医易会通精义》与《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两部专著,在《周易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医〈易〉会通与文化进化论》、《关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辨》、《张介宾医学哲学简论》、《易学与医学》、《周易的动态理论与中医学》、《〈易经〉中的医学萌芽》等十余篇专论。关于医易关系,他取医易会通说,并对医易会通史作了分期。他将中医学的学科形态界定为自然哲学而非科学。他重新论证了目前以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加以研究的必要性与具体内容,以及中医学现代化的途径,指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全部问题应该从中医提出。 关于中国哲学之源起问题,是萧汉明先生很早就进入的一个论域。他主要论及了以下三大问题,一是远古初民原始宗教观念的变迁与转向,二是春秋时期人文精神的勃兴及此时代下哲学巨子的思想创造成果,三是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最大背景观念之一的阴阳五行观。早在20世80年代初,萧汉明先生发表的《论中国古史上的两次绝地天通》(《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就得到了任继愈先生的激赏与首肯;21世纪初又发表了《三代礼教的崩溃与人文精神的勃兴兼论中国哲学的缘起》等文,从其研究思路来看,他是较早思考中国思想文化之巫史传统的学者之一。其阴阳五行之起源的研究、道教《周易参同契》的研究等也都或多或少与此思路相关。阴阳五行观的研究是萧汉明学术思想研究的一个重点,在这个论题上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阴阳:大化与人生》(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此书在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突现了阴阳五行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特征。 在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领域,萧汉明与唐明邦、许抗生、陈鼓应、熊铁基等先生相友善。他的《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与《道家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专著,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周易参同契》,萧汉明尽可能地使一切接近解决边缘的问题得到确解,并对以往研究者尚未问津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他的道家思想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老子庄子思想的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对老子道德论宇宙论与庄子性命论自然哲学思想的研究。 除了对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萧汉明先生亦对某些具体而专门的古代自然科学如天文学、数学、科学原理等颇有研究,此外,他还对苏秦、观射父、管子、孙子诸子思想作过别有新意的研究,萧汉明先生博大而专精的学问气象,在中国哲学界是知者共知的。 萧汉明先生一直把某种哲学原理之思贯穿在他的整个研究之始终。这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性思维特征的揭示,对辩证法理论形态的区分上,而其宗旨乃在于促使传统哲学现代化。萧先生很早就比较完善地形成了关于辩证法理论形态的思想,但更加自觉而明确地从理论上提出并界定辩证法理论形态的还是近年进一步思考的成果。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态刍议》一文,明确将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区分为辩证法的分析形态(即分析型辩证法)与辩证法的综合形态(即综合型辩证法)。萧汉明认为,综合哲学是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继续以辩证分析取代或否定辩证综合的哲学都将成为时代前进的障碍。对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含有综合型辩证法的深厚的思想资源,如易学系统中利用易象建构的各种模型、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与五行理论等,萧汉明都作了细致的发掘与研究。此外,他还运用综合型的五行网络思维模式对现代市场经济诸门类之关系作了系统的思考与解释,这是其哲学之思的现实应用,是促使传统哲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法]谢和耐《话语逻辑与聚合逻辑:〈周易〉王夫之思想的源泉》,刘军平译郭齐勇校,载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编《哲学评论》2003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19页。 载《湖北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第4版
个人分类: 哲学动态|3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是哲学无用而是无有用之哲学——对中国哲学现状及其出路的思考
热度 1 可真 2009-9-24 01:21
马克思说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最近数十年来马克思这话被无数哲学工作者重复了无数遍,但是,我们有没有自觉地做过这样的追问: 我们所从事的哲学是不是我们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呢? 作为哲学工作者,长期以来我们所从事的哲学是什么性质的哲学呢?笔者尝论之曰: 在哲学界(指中国大陆),那些从事中西马研究的专家、学者即便是最能赶时髦或领导新潮流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以传统经学方式或以现代解释学方式来阐释如诸熊十力之类的中国现代新儒家、诸如哈贝马斯之类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诸如罗蒂之类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思想以展示阐释者自己在哲学上的种种新见,抑或通过回到马克思经典文本作考据学式的或义理学式的研究来还原抑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已所有这些努力所依据的无不是别人既成的哲学著作,这些著作有的与现代科学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的几乎就没有什么联系 。 此论一言以蔽之曰: 我们所从事的哲学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哲学,而是别人的哲学 ,由中外历史上的哲学家在他们各自的时空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等具体形态内在的至今已然成为他们所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一份文化遗产的哲学。我们研究这些哲学,不过是在继承抑或至多也只是在批判性或创造性地继承其哲学遗产而已。我们自己的哲学在哪儿? 建国 60 年来,我们自己究竟创造出了什么样的哲学了呢?没有,什么也没有!我们从来都不曾创造出作为我们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 ,尽管至今我们至少已经经历了两个不同时代过去了的计划经济时代和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之中的市场经济时代,而且如果把新中国置于全球视野之中的话,我们更已经经历了前全球化时代和我们现在正处在其中的全球化时代这样两个不同时代。 因为这 60 年来我们从来没有过至今也还没有我们自己的哲学,特别是没有属于我们现时代的、作为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 我们只是习惯于把历史上某个时代的某种形态的哲学当作我们自己时代的哲学,特别是至今仍把它当作我们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来看待罢了,所以看起来似乎我们从来都不曾缺过哲学,至今也不缺作为我们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 ,所以,对于已经进入了中国历史的市场经济时代和世界历史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来说,其实并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哲学没有用了,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属于我们现时代的、作为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可用。 我们没有作为我们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可用,这不是哲学的问题,而是亟需有用的哲学以用之的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我们自己需要有用的哲学,却不思怎样通过我们自己的哲学创新活动来创造出与我们现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并且足以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的从而真正适用于我们的哲学。 为什么至今我们都不思自我创造哲学呢?撇开外在因素的影响不谈,仅就习惯了只研究别人的哲学或历史上的哲学的我们自己的主观因素来说,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在阻碍着我们进行哲学的创造: (一 ) 我们把历史上某个时代的某种哲学视为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绝对的真理性 。因此,在我们看来,一旦掌握了这种哲学,我们便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哲学资源,从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就根本不存在一个哲学创造的问题了。明初有一位理学家叫薛瑄 ( 1389 1464 ,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永乐进士。官至大理寺卿。后被贬戍边。景泰初起为南京大理寺,明英宗复辟后为礼部右侍郎。著作有《读书录》、《读书续录》、《薛文清公文集》) ,他在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天下以朱熹的《四书集注》和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命题的范围的情况下,著《读书录》曰: 《 四书集注章句》、《或问》,皆朱子萃群贤之言议,而折衷以义理之权衡, 至广至大,至精至密 ,发挥先圣贤之心,殆无余蕴,学者但当依朱子,精思熟读,循序渐进 。 ( 《 读书录》卷 1) 薛瑄还说: 自考亭(按:指朱熹)以还,期道已大明, 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 。 ( 《明史》卷 282 ) 我们的观点正与薛瑄的观点相类,亦认为我们一旦拥有了历史上某个时代的某种哲学,我们自己就无烦著作,直须躬行了,因为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至广至大,至精至密,所以对我们来说,只要依据它精思熟读,循序渐进以至于躬行就行了。 (二 ) 中国有一个源远流长的经学传统,中国传统学术本质上是经学学术 。经学由孔子创其始《庄子.天运篇》述孔子谓老聃之言曰: 丘治《诗》、《书》、《易》、《礼》、《乐》六经以为文 。至荀子作《劝学篇》已强调君子之学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这为汉代经学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汉代经学分为今文、古文两派,今文派以阐发微言大义为主,古文派以文字训诂为主;前者是对经文思想内容的研究,其研究方式具有认识论意义,后者则缺乏这种意义。就今文派而言,其探究六经的意义究竟何在呢?对此,汉末思想家王符 ( 公元 85 162 年 ) 的论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对于后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他指出: 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 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 。 ( 《 潜夫论.赞学》 ) 这就是说,对于以索道为职志的学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圣人创制的经典中去寻求所求之道。故经学学术作为一种索道之术,就是通过对圣人经典的研究来领悟和阐明与道相合的圣心。也因为如此,经学又称圣人之学,它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直至清代的整个古代学术体系中一直享有至尊地位,舍圣人经典而他求其道者则被正统儒家学者视为离经叛道者而加以贬黜。这种基于圣道合一观念的经学及其学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观念及学术方式,以至于到了现代当经学式微而各种新学兴起以后,中国学者仍然按照传统学术方式来治学,不思到现实世界中去探索客观规律,而是仍然借助于被他们视之为圣经的学者论著来力求往合圣心,以达到对得之于圣心而藏之于圣经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之道的把握。直到今天,当国人多少有些觉醒而自觉缺乏有用的哲学时,学者们仍然不思到现实世界中去探索客观规律,而是普遍倾向于通过复兴国学或儒学抑或救助于西学来达成其哲学创新之愿,从而在学术方式上仍然是继承了传统的经学学术方式,即从他人的或历史上的哲学中去寻求自己所需要的哲学。 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我们思想协同作用的结果,就是我们放弃了面向现实世界通过对反映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的具体科学的研究来创造适用于我们自己的哲学的努力,如此,足以成为我们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便无以产生,又何来有用的哲学呢? 面对中国哲学的现状,我以为不应该一味去指摘哲学无用并因此简单宣布哲学死亡了,而是应当改变和抛弃长期以来一直统治我们思想的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真理观,并改造中国传统的学术方式,使之由以经典往合圣心的索道之术转变为以科学往合实理的求是之术 。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81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浅析中药学与美学
osmanlee 2009-9-15 22:52
浅析中药学与美学 赵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药材标准化 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1137 )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中药学与美学的关系以及中药学作为一美学形态所独具的特色和精神,以美学的目光来审视中药学,我们会发现一个与作为科学的中药学迥乎不同的中药学。从中药学概念,传统文化、哲学内涵以及美学学科性质阐述,发现中药学的美,从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 系统的中药 中国哲学 中药的美 审美主体 审美境界 中图分类号 G05 疾病是人与生俱来的伙伴,人类的历史事实上也就是一部摆脱病魔、对抗死神的历史 ,中药学穿行在这个绵延万年故事中,动人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而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丰富表现。我们以严谨科研精神探索精妙技术的同时,亦用感性的心灵去咀嚼其中的崇高与深刻。本文旨在重拾中药学的科研工作者久违的审美精神,因为只有对中药学之美有所体验,方能够有所心力在蹇涩的未来之路上追求与创新,方能够怀着热忱与探索精神在对其艰难的求索之路上苦中作乐。 1 系统的中药学 1.1 中药与中药学 中药是中药学用以治病和保健的主要手段,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定义中药: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作为一个整套系统,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药材鉴别、种植、采收、贮存、加工炮制、制剂、性能、功效、应用、药理、化学成分等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一级科学 。 1.2 中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药学体系拥有着剪裁数千载春秋,吞吐数千度寒暑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1.2.1 中药学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为主要思维方法 。 是故无论在中药的炮制还是配伍,种植还是采收,无不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就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可等同于中医的整体观),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触类旁通、物与神游。 中药的主要来源是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加工品,取天地自然之精华为我所用,助我健康之完美,这便是在中药学中天人合一的一点体现。而研究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时,历代医药家都十分注意中药的产地、采收时节与疗效的关系。《神农本草经》曾强调用药重视 土地所出 ,所载药物中多冠以产地名; 道地药材 的概念我们更是耳熟能详,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由著名产地所出,临床疗效优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的药材。即《本草蒙筌》所言: 以地冠名,药胜地灵 ,这可以用中国哲学思维的整体观来解释,但并非毫无现代科学依据的牵强附会,因为自然界的环境错综复杂,不同动植物在繁衍进化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特殊的适应性,这便造成了各种动植物品种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且造成不同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质量、性能、功效有一定的差异 。由此可见指导中药运用的思维方式不仅仅将其理论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也能经得起现代科学目光的审视。 1.2.2 中药学与哲学的关系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一大部分,也渗透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 1.2.2 .1 中药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也理所当然地可作为中药学的重要思维。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的哲学几乎是千年不变的,变化的是细节,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 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国人的天道就是 中和 ,天地、天人、阴阳,所有的一切都贯穿了 中和 思想。这在我们在研究中药的性能时所谓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便有所体现。 1.2.2 .2 中药的四性学说 中药的四性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在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凉次于寒,此二者实为同一类药性;温次于热,此二者又同为另外一种药性 。结合阴阳学说,则温热之性属阳,含量之性属阴。关于药物四性的确定,《黄帝内经》言之 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从理论上来讲,四性的确定依据是药物对人体寒热病理变化的影响,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即对人体寒热的中和,由是看来,无论从四性的定位还是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均体现了中国思维方式的 中和 。 2 浅谈美学 2.1 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在人文学科中美学是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美学( Asthtik,Aesthetics ),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发明的 ,他于 1750 年创立了这门学问,至今只有 250 多年左右。 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现象的反思,这种反思是源远流长的。从总体来看,这一源远流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或者三个层次,即最先形成审美意识,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学科 。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众多,只有在发生审美关系时才出现、形成审美现象。就此而言,审美现象实际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2.2 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这一概念包括三个层面: 其一,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其二,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上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其三,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是因为它最初依附于哲学,而与艺术又有紧密的联系,而自然科学的影响(比如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影响 ( 例如法兰克福学派 ) 对于美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得美学自身不断丰富。 3 中药学的美 3.1 中药科技美 在探索中以求深刻,在工作中以求智珠在握,使朦胧变为明朗,使迷离变为清晰,这是科学的基本思路。 3.1.1 科学技术和美学 过去,不少人认为科学技术基本上是理性的活动与成果,很难有感性的美。但也有人认为科学技术的创造活动中有美和审美。例如有科学家就惊叹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就像一个小宇宙,是异常美的。就是在一般人所认为的很难产生美的数学和物理学中,也存在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和物理学》中提到,狄拉克在 1928 年写下的获得 惊天动地的成就 的 狄拉克公式 就有一种 简洁 的美,他借用唐朝诗人高适的两句诗 性灵出万家,风骨超常伦 来概括这种美。他认为狄拉克突破和超越一些大物理家的偏见,可谓风骨 超 常伦,这个 超 字 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 , 指直接的、原始的、未加琢磨的思路,而这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 ,也正好是和审美创造相通的 。其认为另外一位大物理家海德堡的风格与狄拉克不同,比较错综复杂,在理论中显得有些犹豫,有些朦胧,不确定,体现出一种朦胧美。就物理学和美的关系,杨振宁提到二者在表面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物理学有一种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他特别指出那些大物理家用数学语言、方程写出的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是造物主的不朽诗篇 ;认为诗和方程有共同的特点,二者都有丰富的意蕴有待发掘,学物理的人一旦领悟到了方程的丰富意蕴,就会有美感,这种美感不但是对那些方程的 极度浓缩性和他们包罗万象的特点 的感受,而且还上升到 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 ,一种筹建哥特教堂的建筑师所要歌颂的 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 3.1.2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吴征镒 , 这位一生与草木打交道的科学家 , 凭借他对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的杰出贡献 , 在 2007 年 92 岁高龄之际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亲笔题下 原本山川 , 极命草木 。语出西汉时著名辞赋家枚乘的《七发》。前人解释为 陈说山川之原本 , 尽名草木之所出 ,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山川是载体 , 应该尽力认识它上面生长的植物。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 , 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 , 践行着 极命草木 的精神。 他参与组织领导《中国植物志》的编纂 , 为中国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建立了户口本 。是什么魅力这样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呢?是植物本身所表现出的气象。药用植物是他们中的一部分,这是一种中草药及其研究美的又一体现。 3.1.3 中药科研中创造着美 3.1.3 .1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方法是一种专门技术,其分类系统,工艺独特、方法多种、经验丰富,炮制的药物美观适用。主要包括炮制工具设计、炮制产品外观和产品包装的美 。 3.1.3 .2 中药制剂 中医把加工炮制后的药物还要制成一定的剂型才能给患者服用。常见的剂型有:丸、散、膏、丹、片、汤、针、胶、酒、露、茶、锭、灸、熨、糖浆、线剂等 。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改造剂型感观,味觉,研究中药传统剂型、制剂,是对传统中药方剂的美学特性的继承和中药现代化进展促进,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协同作用和整体疗效。 3.1.4 中药鉴定与美学 传统鉴定方法中的美学:鉴定术语(菊花心,金井玉栏等)、鉴真变伪的美; 中药显微鉴定方法中的美学:标本制作、描述及绘图美; 理化鉴定方法中的美学 : 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仪器操作与图表、表述美 表 1 标准曲线进行含量测定表 基源鉴定方法中的美学 : 建立科属检索表、鉴定报告 3.1.5 中药美容 中药美容是指通过中药的内服或外用达到治疗损伤性疾病或养护肌体的一种美容方法。这种方法已成为中医美容的主要手段。黄褐斑在选择药物方面以归肝经的药物为主。如:当归、薏以仁、红花、甘草等;面部痤疮 , 给予清脾胃之热,或健脾补肾药如:芦荟、黄柏、大黄、泽兰、薏以仁等。中药美容安全有效,在历代的各种医籍中,标明有驻颜、悦色作用的药物达几百种,方剂无所其数,各种洗面方、令面悦泽方、增白方、祛斑方、驻颜方、白牙方、染发方,香身香口方等 。 由此可见,在科技活动中,当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通过自己创造性的研究、劳动,与所面对、探究的对象之间建构起审美关系时,审美现象就会形成,科技美就会出现。 3.2 中药学语言和理论美 3.2.1 中药学语言渗透着中国传统的诗性之美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的可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以汉 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可以称之为一个意象,它本身已经融合了人作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和想象,鲁迅曾将汉字的审美效果总结为: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型美以感目,三也。 汉语是一种有着古老源头的高度重视词汇的语言,西方语言尤其是拉丁语系的语言则是一种不断变化的高度重视语法的语言。,这在中药的命名和释名上可见一斑。 中药的命名是指前人在用药和生活实践中,根据不同药物的某一特征或性质而确定并使用的一种名称的过程。结合训诂学的知识,掌握药名的含义,称为中药名称的训释,简称释名。本草对药名的训释开始于汉代。《本草纲目》专设 释名 一项,如谓石韦 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 。由此我们可知此药因其叶呈革质而得命,不可误书为 石苇 。再如中药往往将作用峻猛,不可轻下易用的药物称为 虎狼之药 ,形象生动,联想丰富。 参考以下两段文献: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之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症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清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淤血而治吐衄,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宜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犹能明目。 《药性赋》 流行病学或临床研究发现肥胖是心血管疾病、高高尿酸症及通风发生的重要原因,故控制体重是预防和治疗通风的主要手段。通常热能以维持正常体重或稍低于正常体重即可,即给予 104kJ/kgd~126kJ/kgd ,蛋白质给予 0.8g /kgd~ 1.0 g /kgd ,脂肪量不宜过高,约占总热能的 25% 。 以上二者看来,中医药文献多是简单句,有跳跃性,或者称之为诗性,而西语主要是冗长的复句,句子与句子中间粘连紧凑,虽然充满逻辑的力量,但缺乏想象的空间。 3.2.2 中药理论体系流块化 的美 中医历代医家往往处方用药风格化,早在金元时期,便出现了用药风格迥异的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倡导火热派,用药主以寒凉清热;张从正力主攻邪,用药以汗、吐、下为主;李东垣擅用温补脾胃之法;朱丹溪用药多 滋阴降火 ,各家之论见仁见智 ,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药学理论。各家共同遵循的仍然是阴阳平衡与中和的总原则,但并无西方式定时定量的范本或者标准来束缚医家们运用中药的思维。由此看来中药学的世界更加温和与人性化,无论是医家或者患者,都更大程度上是作为一个拥有完整的人格和思想的人而耕耘在中药学的疆域的。 较之于 关系框架 为组成法则的西药体系,中国的中药学体系更倾向于一种 流块建构 的体系,其特点是形式松弛,富于弹性,富于韵律,组合自由,气韵生动。我们可以说西药体系更具抽象性与思辨性,而中药理论本身更具形象性与审美性。 单味中药的研究往往是从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来入手,进而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相对应。其四性、五味、升降浮沉、毒性均可以看做是这单味药的研究内容中的一个流块,因为这些因素不是直接的隶属而是间接的并立。即以多角度多方位的视觉变换来考察一味药或几味药的功效,而非以直线式的推理计算来评估其性能。以单味药组合成复方使用,是中药应用的一大特点,当多味中药配伍时,我们又面对了相使、相杀、相恶等七情,这时的单味药又作为组成多味药的流块,彼此碰撞,相融合。七情中各情的含义是固定不变的,但对于具体药物而言,药物之间的七情却可能因多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正如流块之流动性。由此看来,中国中药体系是一种 流块建构的体系。 4 中药学与审美境界说 冯友兰 先生精辟地指出: 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的有无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人所以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以有的某种境界。 又说, 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 。 冯友兰曾据此概括出由低到高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即审美境界)。 以中药科研工作为例,同样是科研工作者,因为了解不同,亦有不同的境界:属于自然境界的,他们从中医学院校毕业,参与科研项目,他便莫名其妙地当起研究者,何为科研,他毫不理会。有些则属于功利境界,他们之所以做科研,是为着谋取利益提高声望,或者更高的职位。另外有些属于道德境界,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些则系天地境界,他们在从事本职工作时怀着对人类的生存、繁衍,提高人口素质所负有的崇高而神圣的使命感。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已然不再把各种规范作为一种束缚,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是故,审美境界是所有境界中一个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与凝聚。人生境界决定事业境界,学业境界,功业境界。是即将毕业的年轻人们所理当重视却尚未引起重视的,我们往往将目光的焦点投向研究技术的深入或者营销技巧的提升,却从不理会决定我们在本领域未来的建树和成就的重要前提。 我辈生于此时,立于此世,即将面对的社会现实中各种各样的碰撞与挫折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对审美境界的追求来帮助我们摆脱有限性,超越自身有限的存在。在审美状态中,我们往往可以忘乎所以地投入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中,从而从日常有限的状态中超越出来,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和升华。当我们以审美的目光注视我们所从事的中药学各种活动,它便不是外在于我们的,而是和我们结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物我两忘,物我交融,这对于个人追求精神的自由、塑造完美的人格、构建健全美好的心灵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些也往往是刚刚迈出校门的毕业生所重视、向往的,而又往往是与不符合自己想象的世界相冲突,不为其所容的。 中药学的几个方向,中药、药理、药植与鉴定、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炮制与制剂、管理、营销。就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多数是尚处于自然境界或者已上升为道德境界的多选择中药、药理、药植与鉴定、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炮制与制剂,而选择管理、营销的则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功利境界。境界的层次与人的阅历与经验或许有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自己的张力主动向审美境界靠拢。如此,我们看到药学便不是一些虚无的理论,十几门抽象的学科,中药学的各种技术也将以艺术的形态进入我们的视线。 5 成为中药学的审美主体 从技术到艺术是一个飞跃,这个飞跃的前提便是努力在今后的人生实践中努力成为审美主体。 5.1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如果将四年中药学学习过程作为一次审美活动,那么我们就是审美主体,我们面对的每一次实验,每一科课程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审美对象,虽然我们的大多数并未从审美的角度来注视这一审美活动,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晦涩的概念和枯燥的数据 。 在审美中,人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的。而作为审美对象的中药学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它之所以有非实体性,是因为这一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构建过程。如前所言,中药学并非毫无审美价值的一门学科,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费心去对其审美价值有所觉解。而所谓开放性,就是说作为审美对象的中药学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5.2 在中药学中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美学认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5.2.1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黑格尔曾说: 以致科学研究都起于惊异。尚未对任何事物发生惊异的人,生活在蒙昧状态中,对任何事物都从不发生兴趣,任何事物都不是为他而存在,因为他尚未把他自己从对象及其直接单个存在中区分和解开。 这里提到的惊异是审美惊异,它不同于科学和研究中的惊异,它不是要求我们理性地去思考对象,而是驱策着我们感性地去体验对象。我们中有许多人并不缺乏对科学与研究的惊异,但我认为科学与研究中的惊异是以审美惊异为基础的。对科学产生了审美惊异方能激发对这一事物的兴趣,方能使对科学的惊异不至于像电光火花般一闪而逝。 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如果说,科学与哲学研究中的惊异产生于由主客同一向主客分化的路途中,并表现为向客体突进的探索精神,那么,审美惊异则恰恰产生于由主客体对立向主客统一的回归中。它不是要回到自己的原始起点,而是在主客分化的新的基础上对主客融合新境界的一种深情的期待。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最初接触到中药学时,它对我们而言充其量是一门专业的名称。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当我们对它产生惊异时,那么下一个动作必然是对未知世界的挖掘与探求。如前所述中药学的几个方向,我们在这之前并不清楚中药学的内容如此丰富,我们为其内容之丰富,方向之多元而惊讶感叹,这便是惊异。之后便产生想要了解各方面内容的愿望,并忘我地陶然其中。当主体真正把自己融入审美的世界与草木同命运,与虫兽共悲欢的时候,他便进入了审美体验的状态。 5.2.2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的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在审美体验的瞬间,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紧张和亢奋的活跃状态。 在我们学习中药的运用时,审美体验尤为明显。首先,它拥有独特的中国式药理分析方法,迥异于西方的数据范围评价,如:石膏 性味归经:苦、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煅后外用收湿敛疮。 其次,既不失条理性,又具有传统文字学的诗性和韵律性。当你看到以如此的语言描述如此的科学时,潜心忘我的深入其中,常会忘却技术与概念的存在,忽略科学与学科的桎梏,如此同为人的我们在入乎其内时是怀着同为人的赞叹与骄傲来审视这个世界的,此时将人所有的心力所吸引的仅仅是一种艺术之美。 5.2.3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自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审美体验要求人直接投入生命的历程中通过实践而让实践自行显现出自身的意义。因此,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真正的澄明之境 ; 自从人的理性意识觉醒以来,人们就一直梦想着能够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这与中医学的中和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成为中药学的审美主体时,中药学变得生动起来,再不是浮于表面的字句与概念。这于我们而言也不再是掌握与记忆的问题,而是作为思想与知识和谐地融入我们之中。 6 古老的本草学 年轻的传承者 中药学科学是一门与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化学密切联系的综合性科学,它是中国最伟大的科学之一。审美地去看待这一古老的科学,才能成为我们穷其一生的信仰,而所谓信仰不是我相信,而是我愿意相信。 正如一位哲人精辟指出:中国人的年龄,应该是五千年,加上自己的实际岁数,涣涣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因子,已消融于人们的肌肤,沉淀于人们的血液。本草学古老,其厚重之美与沧桑之美举世无双,而我们年轻中药人,理当具有突进的精神、勇气、信心与激情,怀着对其由衷的欣赏与赞叹继承与发扬这一伟大科学。 参考文献 罗伯特 马格塔 . 医学的历 史 , 希望出版社, 2003:89-93 张延模等 . 临床中药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3-8 孙广仁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 25-66 陈重明 . 本草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47-49 鲍姆加登,美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13-15 康德 . 康德美学文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65 朱立元,美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8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 ,《文汇报》 2001,5,8.10 版 寇鹏程 . 马克思存在根基与实践美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8,6:1-10 魏一平 . 吴征镒:为中国植物建立户口簿,大家报刊 .2008.2.15 ] 孔增科,武克勇 . 中药炮制与美学 ,时珍国医国药 .1999,10(4)269-270] 栾福琪,康廷国 . 中药方剂的美学特性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5):992-994 孔增科,宋俊骊 . 中药鉴定与美学 ,时珍国医国药 .1998 , 9 ( 5 ) :474-479 孙定邦 . 浅述中医美容与中药美容 ,中国科学美容 .2001,7:85] 冯友兰,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98-99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79:39 克罗齐 . 美学原理美学纲要 ,北京 :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3] On the Traditional Chin,se Medicine ( TCM ) and Esthetics Zhao kui, Zhen zhen, L Yanni (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Key lab.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ese Herbs Standardization Lab. Chengdu Sichuan 611137 )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 discu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CM ) and esthetics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TCM takes an esthetics shape with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pirit only. Carefully examining the TCM by esthetics vision, we will discover that we will take the scientific TCM and quite new TCM. Pharmacy from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s,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s found in the pharmacy of the beauty, the main body so as to enhance the aesthetic realm of the aesthetic. Keyword Systemic TCM Chinese philosophy Beauty of TCM Subject of aesthetic Realm of the aesthetic. Email : zhao10028tcm@126. 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79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语词的释义和概念的定义的区别——中国哲学发展方向新探
可真 2008-11-30 23:47
哲学与科学(不包括技术)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在思维形式上都属于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以一些清晰的概念作为基础的,这些概念从哪里来?从根本上说,它们是来源于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并不会自动上升为概念。由经验到概念的转化,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实现的。这意味着理论思维的起点乃是对经验的思考,并通过这种思考使具体的经验上升为抽象的概念。 从经验到概念的思维过程,这是属于科学范畴的归纳。科学的归纳首先是概念的形成,而概念形成的标志就是它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定并不是单个人的纯思过程,因为任何概念都需要有一定的语词作为它的客观标志,而标志着一定概念的语词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即它是一定社会共同体内部交往的产物,是通过这种交往所达成的普遍共识,正是这种普遍共识才构成为概念,因此任何概念都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表现为它为一定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使用,并且这些成员都明白标志这个概念的语词的含义。 但是,通过一定的语句来揭示的某个词语的含义只是相应的概念的语言标志,也就是说,概念总是以一定的语句作为它的语言标志的,而该语句并不就是它所标志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与标志概念的语词的含义是两回事:标志概念的语词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则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由使用概念的人根据其所使用的概念所指谓的对象来确定的,其内涵所揭示的不过是该对象的本质属性,其外延所揭示的是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作为一个类所包含的个体数目,换言之,概念的内涵是关于它的对象的质的规定,它的外延是关于它的对象的量的规定。 进而言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与标志概念的语词的含义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标志概念的语词的含义是由相互交往着的人们根据他们的交往关系来确定的,只要他们普遍接受它的含义,这个含义就可以确定下来而成为其相对固定的含义,例如,生意一词的含义是商业经营;买卖,这个含义是为一定的共同体所约定俗成的,但是该词在另一共同体中所约定俗成的含义则为职业,其词语含义的确定都是人为的,并且由于其人为的缘故,是因其共同体的不同而有变化的;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则除非其对象的性质发生变化,是不因其共同体的不同而有变化的,例如,假定生意一词所标志的概念是商业经营,则商业经营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不是由某个共同体所约定俗成的,而是必须根据实际的商业经营的本质属性来确定。 因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定依赖于人们对它的对象的本性属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这是科学归纳的实质从众多的个别现象中发现其共同的本质。科学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对有关对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以一定的概念形式固定下来的,并且是以一定的语句对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所做的陈述作为其语言标志的,这种陈述在语言形式上是陈述,在思维形式上则是判断。作为思维形式的判断,就是对有关对象的本性属性的认识,也就是对相应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定。这意味着科学归纳的完成是以对有关对象的判断的形成作为思维标志的,亦即以有关对象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定为思维标志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注意到我自己所研究的中国哲学有一种现象,就是传统的中国哲学家所使用的许多所谓概念,其实只是约定俗成的某些语词的含义,例如,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里的道是一个语词,形而上者是这个语词的含义,但是若进一步追究被道这个语词所标志的概念形而上者的内涵与外延时,就不得而知了。此类情况甚多,如由仁者爱人,可知仁这一语词的含义为爱人,而爱人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不得而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而我注意到,当论及中国哲学不注意对概念下定义这一现象时,有些学者会反驳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一个定义,过去我也是这样来理解的,现在感到,这其实不是对概念的定义,而是对语词的释义。把语词的释义和概念的定义混为一谈,这可能是中国传统学术最大的误区。 中国传统学术之所以常常以语词的释义来代替概念的定义,这与经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有关,经学是对儒家经典的注疏,实质上是一种语词释义学。这种学问所研究的对象只是先圣先贤所留下的一堆语词,而不是客观实在的对象,所以它只需要揭示语词的含义,而不需要揭示其语词所标志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就是通过经学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所以它在本质上也属于语词释义学范畴。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并不属于理论思维范畴,因为它缺乏理论思维的起点,缺乏对经验以及从经验到概念的思维过程,亦即缺乏科学的归纳。 毛泽东曾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意味着哲学应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也就是说,哲学的基本概念应当是源于基于科学归纳所形成的其内涵与外延都有明确规定的概念。因此,要实现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改造,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某些科学概念引入中国哲学,使它们成为中国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为了实现这种改造,中国哲学必须面对科学理论,以科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使自己变成一种科学哲学。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1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心灵的自由?——论中西哲学自由观的差异
可真 2008-7-28 13:54
网友 andrewsun 先生之于拙文《 中国哲学或可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 》,有如是评论: (要消除不合理的欲望,) 难!这是对心灵的干预。长寿与心灵的自由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 我以为这是一种很深刻的见解,所提的问题也很值得深究。这里就心灵的自由问题表明我的看法,以就教于 andrewsun 先生。 什么是心灵的自由?据我对中西方哲学的粗浅研究,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对这个问题持有不同看法:西方哲学视野中的心灵的自由,是 意志自由 ;中国哲学视野中的心灵的自由,是 心无私欲 。 什么叫意志自由?意志是与行动联系在一起的,是直接支配行动的东西。故所谓意志自由,就是 行动的选择自由 ,即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不受别人支配。 什么叫心无私欲?私是心中有我、有身,欲是心中有境、有物。心无私欲,是心中既无身亦无物,即既不执我也不执境,从而既不受自身肉体的牵累,也不受外界事物的牵累。这种无累于自身肉体与外界事物的宁静之心,就是 游乎尘垢之外的绝对精神或独立精神 。 比较中西方哲学的心灵自由观,可以看出,西方的心灵自由观是重在伦理关系中个人行动的自决权,中国的心灵自由观是重在伦理关系中个人思想的自决权。 西方哲学肯定个人行动的自决权,在具有自古罗马以来便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法治传统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这种被认为是天赋的个人权利是与个人后天所应尽的法律义务相统一的,也就是说,意志自由是法律制约之下的行动自决。这种自由可以用 西塞罗 (公元前 106 前 43 年;主要政治学著作有《论国家》和《论法律》) 说过的话作为其经典表述: 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服从法律。 中国哲学肯定个人思想的自决权,在具有自汉代以来便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名教传统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这种被认为是天然的个人权利是与个人后天所应尽的道德义务相统一的,也就是说,心无私欲是道德制约之下的思想自决。这种自由可以用孔子说过的话作为其经典表述: 从心所欲,不逾矩。 要之,在现实性上,西方哲学范畴的心灵自由,是诉诸法律实践的政治自由;中国哲学范畴的心灵自由,是诉诸道德实践的伦理自由。
个人分类: 中西之间|952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