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能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VASP+VASPKIT-能带图
shilanting 2020-9-28 21:10
计算流程 1) opt 2) SCF 3) band 1、band计算输入文件 INCAR KPOINTS POSCAR POTCAR CHG (scf计算结果) CHGCAR(scf计算结果) WAVECAR(scf计算结果) 2、INCAR_bs重点参数 NBANDS=XXX#能带数目,参考SCF计算结果EIGENVAL中第三个数字(有一行为电子数k点数band数) LORBIT=10 ISTART=1 ICHARG=11 EMIN=XXX EMAX=XXX NEDOS=1000 ISMEAR=0or1 3、KPONITS文件(利用vaspkit产生) 对于3D材料: vaspkit -602#检查原胞,如果是原胞可省略 -303#产生KPATH.in高对称点路径等 cpKPATH.inKPOINTS 提交任务 4、提取结果 vaspkit 211
个人分类: VASP|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合可见光催化体系:原子层沉积制备In2S3/ZnO
nanomicrolett 2019-4-18 23:45
【引言】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因绿色、高效、节能等优点在环境治理方面备受瞩目。当前的核心问题是开发高效、稳定、廉价的可见光型催化剂。研究表明, 金属硫化物 如 In 2 S 3 具有优异的可见光响应性能和光催化性能。但受制于材料本身缺陷及纳米晶涂覆层与导电基底的欧姆接触性能不好等因素,纳米结构In 2 S 3 电极的光电化学转换性能仍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本文亮点 1 利用原子层沉积法制备了In 2 S 3 /ZnO核壳纳米片阵列。 2 水裂解光电化学性能显著提高:最优光电流为1.64 mA/cm 2 ,单色光光电转化效率可达27.64%,分别是单一In 2 S 3 纳米片阵列的70和116倍。 3 能带结构分析表明In 2 S 3 /ZnO具有II型能带异质结结构特征。 内容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张亚非教授 等人,用原子层沉积法在In 2 S 3 纳米片阵列表面沉积了ZnO,制备出 In 2 S 3 /ZnO异质结光催化体系 。(1)光吸收波长范围更宽(250–850 nm);(2)光电转化效率达到27.64% (1.23 V vs. RHE,380nm),高出单一In 2 S 3 纳米片阵列116倍;(3)详细分析能带结构表明,In 2 S 3 /ZnO异质结具有II型能带特征,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和收集,从而显著提升光电化学活性。 图文导读 1 In 2 S 3 /ZnO纳米片阵列的制备 首先在FTO玻璃表面原位生长制备In 2 S 3 纳米片阵列,然后利用原子层沉积在In 2 S 3 纳米片表面沉积一层ZnO,形成In 2 S 3 /ZnO核壳纳米片阵列,不同原子层沉积参数便于调控ZnO层的厚度。 2 不同ZnO层厚度样品的光谱分析 450 nm波长透射、反射、吸收光谱表明:ZnO可提高核壳纳米片阵列的光传输距离和光吸收;ZnO带隙较大,因此提高短波区域的光吸收能力;ZnO层厚度较大时破坏纳米片阵列结构,不利于光捕获。 3 In2S3/ZnO-50 NSAs 的 光电化学性能 纳米结构的In 2 S 3 光阳极与生长的ZnO层形成n-n型异质结后表现出显著改善的PEC活性,并且随着正偏压的增加而提高。 随着ZnO壳层厚度的增加,纳米结构光阳极的光电流先增加,然后达到In 2 S 3 /ZnO-50NSAs的最大值1.642 mA/cm 2 。 在1.23V偏压及间歇光辐照条件下,与原始In2S3纳米片阵列相比较,In2S3/ZnO异质结纳米片阵列光阳极表现出显著提高的光电流密度及良好的开关性能。 作者简介 张亚非,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与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 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富勒烯、碳基量子点)及纳米器件。 相关阅读 1 综述 | 可见光催化裂解水制氢 :纳米催化结构及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2 Bi-Bi2O2CO3:高效异质结 可见光催化剂 3 综述:基于 二维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 的 光催化剂 4 NML研究论文 | 高效光解水制氢催化剂: g-C3N4/TiO2纳米管阵列异质结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3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用VASP计算能量态密度(DOS)和能带的方法及心得体会
hongyesies 2018-2-24 17:14
转自: http://www.v-suan.com/archives/690.html DOS,就是态密度,也就是每个轨道的电子云分布比例,通过态密度可以了解电子结构。能带跟DOS是对应的,通过能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电子结构信息。 一、 用 VASP 计算态密度 使用的软件:VASP 辅助分析计算的小程序:read_dos.f90 操作流程及主要步骤: 主要分两步:一、静态自洽计算;二、非自洽计算(以fcc结构的Al为例) 第 一 步 静态自洽计算 (得到自洽的电荷密度CHG、CHGCAR和E-fermi,提供给下一步非自洽计算用) 准备INCAR:即定义PREC,EDIFF,ENCUT,ISTART= 0(默认),IBRION = 2,ISMEAR(对于半导体和绝缘体:ISMEAR= 0,SIGMA = 0.05;ISMEAR= 0 表示采用Gaussian smearing 方法; 对于金属:ISMEAR= 1,SIGMA = 0.2;ISMEAR= 1 表示采用1阶smearing方法) SYSTEM=Al-fcc PREC=Accurate EDIFF= 1e-5 ENCUT= 250.0 ISTART= 0 ;IBRION = 2 #【默认NSW=0,此处定义IBRION=2无意义】 ISMEAR= 1 ; SIGMA = 0.2 准备好POSCAR文件,或以优化的晶格参数作为基础,把结构优化产生的CONTCAR拷贝成POSCAR Al 3.975 0.0 0.5 0.5 0.5 0.0 0.5 0.5 0.5 0.0 1 Direct 0.0 0.0 0.0 POTCAR直接从赝势库中得到 KPOINTS Automatic generation 0 MohkorstPack 9 9 9 0.0 0.0 0.0 提交运行 记下OUTCAR中E-fermi的数值,下一步处理结果时会用到。 grep “ E-fermi ” OUTCAR 第 二 步 非自洽计算 准备INCAR:即定义ENCUT,PREC,ISTART= 1(存在WAVECAR文件,所以取1),ICHARG = 11 ( 表示从CHGCAR中读入电荷分布,并且在计算中保持不变 ) ,ISMEAR= -5 ( -5表示带Bloch修正的四面体方法;采用 tetrahedron method with Bl¨ochl corrections计算DOS更准确一些,在PWscf中也是如此) ,RWIGS (或LORBIT = 10,这时可不设RWIGS) SYSTEM = Al-fcc PREC = Accurate ENCUT = 250 #【截断能不能大于上一步非自洽计算?最好与上一步计算保持一致】 ISTART = 1;ICHARG = 11 ISMEAR = -5 LORBIT = 10 # 【对于PAW势,可设置LORBIT = 10,此时可不用设置RWIGS参数;具体解释见附】 #【一般 上述参数用来做非自洽计算、产生DOS已经足够;如NSW表示离子运动步数,默认为0(此时,IBRION默认为-1,表示 原子位置不移动),即做静态计算。自洽还是非自洽,如何判断? 】 准备好KPOINTS文件, 增加 k点网格(增加k点可加大积分计算精度,因为是非自洽计算,k点数虽增大但仍可以很快) Automatic generation 0 MohkorstPack 19 19 19 0.0 0.0 0.0 POSCAR、POTCAR同上一步自洽计算。 将上一步自洽计算得到的CHG、CHGCAR拷贝至同一目录下,提交运行。【 ICHARG=11,ISMEAR=-5 】 计算完后,得到包含了态密度值的DOSCAR文件,采用read_dos.f90小程序对态密度文件DOSCAR进行处理,得到总态密度dos_total.dat, 及分波态密度 *_dos.dat 。 运行read_dos.f90时会提示:please input the Ef,此时需要把第二步自洽计算得到的E-fermi的值给出。接着会提示:please input the number of atoms in the POSCAR file,此时需要把POSCAR中的原子数给出。【操作./ read_dos.x DOSCAR】 输出文件的能量值是以费米能级作为能量参考零点。dos_total.dat的第一列数据是能量值,单位为eV;第二列数据是总态密度的值,单位State/eV.unit cell;第三列数据是总态密度的积分值,也就是电子数,单位为electrons (用origin等软件绘图时把dos_total.dat的最后一列删除即可) 。 *_dos.dat是相应原子【unit cell中含有的每个原子都有各自对应的s、p、d分波态密度值】的分波态密度值,其中的第一列数据是能量值,单位为eV;第二、三、四列 数据分别对应于 s 、 p 、 d 态的分波态密度值 ,单位为State/eV.atom。 #【如果将s、p、d态密度按每种元素求和,则态密度和的单位是State/eV.atom?如何将单位转换为State/eV.el.】 #【为什么自洽完了,要做非自洽计算的英文解释见后面附中的英文解释。提问:非自洽 产生的DOSCAR 文件与上一步自洽计算产生的DOSCAR之间有什么区别? 】 二、 用 VASP 计算 能带 使用的软件:VASP 辅助分析计算的小程序 : read_band.f 、 get_kpoints.sh 操作流程及主要步骤: 计算材料的能带结构即色散曲线E(k),主要分两步:一 、静态自洽计算(fcc);二、非自洽计算(以fcc结构的Al为例) 第 一 步 静态自洽计算 (同上) 【因此,可单独建一个scf的文件夹,用以产生并存储电荷密度CHG、CHGCAR和E-fermi】 第 二 步 非自洽计算 ( 在固定电子密度的情况下,得到选取 K 点的能量本征值。 ) 准备INCAR:即定义ENCUT,PREC,ISTART= 1,ICHARG = 11 ( 表示从CHGCAR中读入电荷分布,并且在计算中保持不变 ) , 并增加NBANDS (默认值为NELECT/2+NIONS/2,NELECT和NIONS分别为电子数和离子数,可以上一步自洽计算产生的OUTCAR文件中找到这两个参数,如grep “NIONS” scf/OUTCAR,和 grep “NELECT” scf/OUTCAR。)【NBANDS的设置,详见后面的英文注释】 SYSTEM = Al-fcc PREC = Accurate EDIFF = 1e-5 ENCUT = 250 IBRION= 2 ISTART = 1;ICHARG = 11 ISMEAR= 1;SIGMA =0.2 NBANDS = 12 准备KPOINTS文件, 使用 Line-mode ,给出高对称性 k 点之间 的分割点数。【分割越密,则路径积分越准确,VASP 5.x格式有变吗?】 k-points along high symmetry lines !注释行,无特别的意义 20 ! intersections,沿G-X特殊点之间产生10个k点 Line-mode ! 程序自动产生特殊k点间的k点 Rec ! 各k点相对于倒格子基失来写的 Al的元胞的高对称性点 0.5 0.0 0.5 ! X 0.0 0.0 0.0 ! G 0.0 0.0 0.0 ! G 0.5 0.5 0.5 ! L 0.5 0.5 0.5 ! L 0.5 0.25 0.75 ! W 0.5 0.25 0.75 ! W 0.375 0.375 0.75 ! K 0.375 0.375 0.75 ! K 0.0 0.0 0.0 ! G #【对高对称性点的理解及注释见后附注部分。 】 说明:通过指定Line-mode,VASP会自动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插入指定的K点数,比如上面的文件就是指定VASP计算沿着X到Gamma点再到L、W、K回到Gamma点,每个方向上各取20个K点。 POSCAR、POTCAR同上一步自洽计算。 将上一步自洽计算得到的CHG、CHGCAR拷贝至同一目录下,提交运行,计算完后可以从OUTCAR文件或者EIGENVAL文件里得到需要的每个K点的能级信息 【与运用 WAVECAR 得到的能带结构一样, CHGCAR 是 WAVECAR 的积分。是的,波函数代表一切】 运行小程序get_kpoints.sh,得到kpoints.dat(即高对称点的位置;)。 编译程 序read_band.f,运行,系统提示: please input thefermi energy:E-fermi from scf OUTCAR 将上一步得到的E-fermi值输入到屏幕,则输出bands.dat,并产生spoint.dat文件 (该文件给出了作图时高对称性点的横坐标位置),因此,可用origin等绘图软件作图了。【read_band.f程序的解释见附】 lpf的经验和心得: 对于第一步自洽计算: 由于在能带计算时 k 点是一些在倒空间高对称线上的点 ,不能进行自洽计算【解释得好啊】,因此在进行能带计算前必须加一次自洽计算以得到精确的电荷密度值。 自洽计算得到的电荷密度文件CHGCAR是能带和DOS计算需要的输入文件。 对于非自洽计算:计算能带时ICHARG= 11,金属用ISMEAR=1;半导体或绝缘体,用ISMEAR=0 。 计算态密度:ICHARG = 11,ISMEAR=-5 【WAVECAR 文件在计算 DOS 和 BAND 过程中有用么?是万能的,但要开计算band和dos的源程序调用谁了】 用origin绘图技巧,用Vi打开spoint.dat文件,得到作图时高对称点的横坐标位置,将横坐标端点分别设为第一个、最后一个高对称点对应的坐标;画竖线,双击,修改Objectproperties—Cordinates:Units选为Scale,设置开始x和终点x均为spoint.dat文件中的高对称点数值;y值即设为纵坐标范围。【实际上图形中的横坐标范围已经定死了,无法修改;其实也恰好与spoint.dat中点的范围一致。如何断定spoint.dat文件中数值具体对应哪个高对称点符号?】 1:赝势 赝势文件夹各个目录对应起来分别是pot == PP, LDA ; pot_GGA == PP, GGA ; potpaw == PAW, LDA ; potpaw_GGA == PAW, GGA, PW91 ; potpaw_PBE ==PAW , GGA, PBE。 选择某个目录进去,我们还会发现对应每种元素往往还会有多种赝势存在。这是因为根据对截断能量的选取不同还可以分为Ga,Ga_s,Ga_h,或者根据半芯态的不同还可以分为Ga,Ga_sv,Ga_pv的不同。 2:non-scf ISTART=1;ICHARG=11时,PREC必须与做静态计算的设置一致(尤其是截断能),否则会报错 WARNING:dimensions on CHGCAR file are different ERROR: chargedensity could not be read from file CHGCAR for ICHARG10 3:POSCAR POSCAR中的那个缩放系数对于正格矢起作用如果原子坐标是用Car格式,它也起作用。如果原子坐标是Direct格式,则它不起做作用。【yexq评:缩放系数即对应PWscf中的alat,只影响晶格基矢量的大小,个人感觉不会影响原子的crystal位置】。 4:INCAR NSW是优化原子位置和晶胞个开启项,默认=0。如果没有设置NSW,即使ISIF=3,依然只做静态计算。 5:KPOINTS 采用Line-mode时,”0 0 0 !gama“ 的最后一个0和!之间需要有空格 。【yexq评:真是经验总结,很仔细】 附录-yexq总结: 1. 为什么自洽计算完了,还要做非自洽计算,请见下面的英文解释 Calculating a DOS can be done in two ways: The simple one is to perform a static (NSW=0, IBRION=-1) selfconsistent calculation and to take the DOSCAR file from this calculation. However, the simple approach discussed above is not applicable in all cases: A high quality DOS requires usually very fine kmeshes. You should think at least in orders of 16x16x16 meshes for small cells and even for large cells you might need something like 6x6x6- or 8x8x8-meshes. The usual way, to do DOS or band-structure calculations in this case is the following: the charge density and the effective potential converge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k-points. So, as a first step one generates a high quality charge density using a few k-points in a static selfconsistent run. The next step is to perform a non-selfconsistent calculation using the CHGCAR file from this selfconsistent run (i.e. ICHARG is set to 11, see section 6.14) . Mind,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calculate the band structure, because for band-structure calculations the supplied k-points form usually no regular three-dimensional grid and therefore a selfconsistent calculation gives pure nonsense ! 【但是还是需要前面的自洽计算】 For ICHARG=11, all k-points can be treated independently, there is no coupling between them, because the charge density and the potential are kept fixed. Therefore there is also no need to treat the k-points within one single run simultaneously. 【可新建1个pdos文件夹,非自洽计算可安排在该文件夹中进行 】 2. NBANDS的设置问题 可见NELECT是所采用赝势中的价电子数吗?例如 对 TiH2 :取 14/2 + 3/2 = 8.5,PdH: 取17/2+2/2=9.5 3. 对高对称性点选取的理解 采用与自洽计算所用的相同大小的胞(元胞或单胞),来选取高对称性点; 高对称性点并不一定形成闭合的曲线; 应对结构施加正确的symmetry后,选高对称性点。这也说明,能带计算不是在uniform的格子上进行,而是沿高对称性点划定的路径积分。所以,如果结构没施加对称性,则选取的高对称性点将与施加了对称性操作的“相同”结构不一样;同理按元胞找的对称性点与按单胞找的对称性点将不一样。 对于具有相同对称性的结构,其高对称性点都有一致的约定的取法,即与具体物质无关。例如同为fcc结构的不同物质,其高对称性点将是一样的。因此可以通过下述网站输入结构的空间群号寻找高对称性点: http://www.cryst.ehu.es/cgi-bin/cryst/programs/nph-kv-list,或采用Material studio 得到高对称性点。 4.能带计算完成后,绘制能带图时,如何确定图中高对称性点的位置。 spoint.dat文件中数值按大小排列,其对应的高对称性点的顺序可能与计算前KPOINTS中输入的高对称点的顺序一致, 实际上高对称性点的crystal坐标(即KPOINTS中的三个数值)可在EIGENVAL文件中找到 (或OUTCAR中找到)。 其实,read_band.f程序很简单,即将路径上的各k点crystal坐标求均方根,然后逐点累加,并记路每一k点对应的engenvalue;当遇到特殊k点(高对称性点)时,同时将该点坐标输出到spoint.dat文件中。 该程序跟据KPOINTS文件中特殊k点之间的取样间隔来判断某点是否是特殊k点,如是则同时输出其坐标到到spoint.dat文件中。因此,当特殊k点之间插入的一般k点数变化时,则应修改源文件中的if(mod((i-1),20).eq.0 .or.i.eq.nks语句,例如将20修改为所插入的一般k点数或实际分割的k点数。因此,该程序缺乏通用性,然而程序虽简单,但却高度体现了作者对能带结构的理解。 实际高对称性点的位置可以直接求均方根确定吗?(不能,没有加和,还应该加上路径上其他点坐标产生的加和) 2.部分参数的英文注释 (1)ISMEAR = -5 | -4 | -3 | -2 | 0 | N SIGMA = width of the smearing in eV Default ISMEAR = 1 SIGMA = 0.2 ISMEAR determines how the partial occupancies fnk are set for each wavefunction. For the finite temperature LDA SIGMA determines the width of the smearing in eV. ISMEAR: -5 tetrahedron method with Bl¨ochl correction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total energy in bulk materials we recommend the tetrahedron method with Bl¨ochl corrections (ISMEAR=-5). This method also gives a good account for the electronic density of states (DOS). The only drawback is that the methods is not variational with respect to the partial occupancies. Therefore the calculated forces and the stress tensor can be wrong by up to 5 to 10 % for metal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phonon frequencies based on forces we recommend the method of Methfessel-Paxton (ISMEAR0). For semiconductors and insulators the forces are correct, because partial occupancies do not vary and are zero or one. For the calculations of the DOS and very accurate total energy calculations (no relaxation in metals) use the tetrahedron method (ISMEAR=-5). For semiconductors or insulators use the tetrahedron method (ISMEAR=-5), if the cell is too large (or if you use only a single or two k-points) use ISMEAR=0 in combination with a small SIGMA=0.05. For relaxations in metals always use ISMEAR=1 or ISMEAR=2 and an appropriated SIGMA value (the entropy term should be less than 1 meV per atom). Mind: Avoid to use ISMEAR0 for semiconductors and insulators, since it might cause problems. For metals a sensible value is usually SIGMA= 0.2 (which is the default). (2)RWIGS or LORBIT If RWIGS or LORBIT (Wigner Seitz radii, see section 6.326.33) is set in the INCAR file, a lm- and site-projected DOS is calculated and also written to the file DOSCAR . One set of data is written for each ion, each set of data holds NDOS lines with the following data energy s-DOS p-DOS d-DOS or energy s-DOS(up) s-DOS(down) p-DOS(up) p-DOS(dwn) d-DOS(up) d-DOS(dwn) for the non spin-polarized and spin polarized case respectively. As before the written densities are understood as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tegrated DOS between two pins. (3) DOSCAR file Mind: For relaxations, the DOSCAR is usually useless. If you want to get an accurate DOS for the final configuration, first copy CONTCAR to POSCAR and continue with one static (ISTART=1; NSW=0) calculation.【静态自洽计算?】 (4)LORBIT The default for LORBIT is .FALSE. (respectively 0). This flag determines, together with an appropriate RWIGS (see section 6.32), whether the PROCAR or PROOUT files (see section 5.21) are written. The file PROCAR contains the spd- and site projected wave function character of each band. The wave function character is calculated, either by projecting the wavefunctions onto spherical harmonics that are non zero within spheres of a radius RWIGS around each ion (LORIT=1, 2), or using a quick projection scheme relying that works only for the PAW method (LORBIT=10,11,12, see below). If the LORBIT flag is not equal zero, the site and l-projected density of states is also calculated. If the projector augmented wave method is used, LORBIT can also be set to 10, 11 or 12. This alternative setting selects a quick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pd- and site projected wave function character and does not require the specification of a Wigner-Seitz radius in the INCAR file (the RWIGS line is neglected in this case). The method works only for PAW POTCAR files and not for ultrasoft or norm conserving pseudopotentials. 即对每个能带的波函数进行s pd和site分解或投影;LORBIT = 10,不设RWIGS,针对PAW势的计算。 LORBIT = 10表示对波函数按原子site进行s 、p、d轨道分解或投影;并输出投影波函数到PROCAR or PROOUT 文件中,详见上面英文注释部分:This alternative setting selects a quick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pd- and site projected wave function character。什么样的quick method?
个人分类: VASP|16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导“小时代”(5):神奇八卦阵
热度 7 Penrose 2016-2-8 00:58
超导“小时代” (5) :神奇八卦阵 【作者注】《超导小时代》系列文章自2015年9月在 《 物理 》杂志 连载,欢迎大家订阅、围观。 此文发表于 《物理》2016年第01期 ,详见http://www.wuli.ac.cn/CN/abstract/abstract66619.shtml 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奇正相生,循环无端;首尾相应、隐显莫测;料事如神,临机应变。——《八阵图赞歌》 图1:电影《赤壁》里的八卦阵战场与伏羲发明的八卦图 如果你看过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那么请回忆一下,哪个人物对你印象最深刻?是业余忙着写大字读诗经编草鞋的桃园三兄弟,是能写诗能舞剑能给萌萌马儿接生的周公瑾,还是随时都要冷静冷静的诸葛孔明?嗯,是不是有选择困难?好吧,我们还是想想哪个场景最为震撼呢?赤壁水战固然是之一,之二呢?如果你还记得水战之前的那一场陆战,也却能感受到场面那是相当地气势恢宏,不为别的,只因为这次,卧龙先生使出了看家绝招——九宫八卦阵!此阵威力有多大?号称囊括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等九大名阵,而且变化万端,十万精兵杀进来也是一个死字(图 1 ) 。 此阵法与我们要聊的物理何干? 图2:对称的世界:蝴蝶、冰晶和枫叶。(取自 http://hdwallpapersfit.com/)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八卦阵的要诀在于两点:对称和变化。八卦阵原理取自上古时代伏羲发明的八卦图,世间万物都可以归纳到八卦之中(图 1 )。八卦图整体上是一个正八边形,这其实蕴含着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对称。看那花丛的蝴蝶,捡起一片树叶,捧起一片冰晶,你就会发现,它们从形状上来看都是对称的(图 2 )。对称给以美感,人体就是一个高度对称的例子,这是为啥欧美油画里总是以人体为主角,话说无论高矮胖瘦都是一种美嘛。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对称的美感。如果你爬上景山俯瞰故宫全景,你就会发现紫禁城的瑰丽奥秘,就是它的对称(图 3 )。正是由于士兵们对称分布,在八卦阵中就可以随时做到首尾相应、奇正相生。而另一大神奇之处就是它的变化,改变部分的结构,就可以形成新的对称方式,从而迫使里面的敌兵被牵着鼻子走迷宫,不被砍死也得被晕死。 图3:故宫全景图(来自www.dianliwenmi.com) 我们的为什么生活在一个对称的世界?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答另一个问题,世界是什么组成的? 给你一把要多锋利就有多锋利的水果刀,把一个苹果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就这么一直切下去,切到最后会不会遇到一个不可分割的单元呢? 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就是这么认为的,还给最后不可分割的单元取了个名字,叫做“原子”(希腊语里就是不可分的意思),我们的世界就是“原子”和“虚空”组成的。中国古人发明了九宫八卦,也用类似理论认为世界基本单元不外乎:金、木、水、火、土。不过科学并不是那么简单,直到 18 世纪末,科学实验盛行的时代,人们才搞明白原子究竟是个什么鬼。 1789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指出,原子就是化学变化里的那个最小单元。 1803 年,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从他的气体分压实验结果里提炼出了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论,所谓化学反应就是原子间的组合排列 。不同的原子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物质,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原子有多大?当然肉眼是别想直接看到它的真容了。原子直径在 10 -10 米左右,即百亿分之一米。如定义十亿分之一米( 10 -9 米)为 1 纳米,原子也就只有 0.1 纳米左右那么大。材料中原子之间间隔大概在 0.1-10 纳米之间,一滴水或一粒米里面的原子数目大的惊人,即使是让全地球 60 亿人来数的话,也要数几百万年才能数完!这个世界有多少个原子,你就别掐指头算了…… 图4:原子的各种结构模型 现在,回到之前那个问题,为什么原子组成的世界会有如此美丽的对称结构?我们还得剥开原子的坚壳,看看里面是个什么模样。从化学的意义上来说,原子是个不可分的最小单元,但从物理角度来说,没什么是不可分的。原子内部究竟有没有结构,汤姆逊认为很简单,里面就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剥开原子看到的无非是均匀的电荷单元。剥开原子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子弹”把原子当做靶来轰击,看能打出什么花来。 1899 年,英国前桥大学的卢瑟福在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的天然铀上找到了这枚特殊的子弹——他称之为阿尔法射线(后来知道是氦原子核)。这种射线虽然穿透力很差,一张纸就足以挡住它,正因为如此,它较大的质量和较低的速度,使得更加容易被探测。卢瑟福用他的阿尔法“原子枪”轰击了金箔,他发现大部分α粒子都“如入无人之境”穿透过去,只有一部分轨迹发生了偏转,说明它们受到了正电的排斥作用,其中还有万分之一的粒子是“如撞墙后原路弹回”的。正是这万分之一令他十分兴奋,他后来回忆到:“这 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好像你用一颗 15 英寸的大炮去轰击一张纸而你竟被反弹回的炮弹击中一样。 ” 卢瑟福 的实验结果说明,原子不可能是质量和电荷都均匀分布为 0.1 纳米的小球,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其核心处——卢瑟福称之为“原子核”。也就是,原子内部长的不像西瓜,而是更像樱桃,是一个单核结构,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为了进一步理解电子在原子内部是如何运行的,物理学家先后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行星轨道模型”、“量子化原子模型”等一系列模型,最终促使了量子力学的建立 (图 4 ) 。包括卢瑟福及他的弟子门生们,有十多位科学家前后因为原子物理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学奖 。最终原子的结构模型定格在量子力学框架下,电子在原子内部的运动并不存在特定的轨道,而是以概率的形式存在于原子的空间内,某些地方出现的概率大,某些地方出现的概率小,整体概率分布形成一片“电子云”。实际上,原子核直径比原子直径要小得多,把原子比作一个足球场的话,原子核不过是场地中间的一只蚂蚁。因此,从空间上来说,原子的内部质量虽然主要来自原子核,但结构上还是电子云为主导。 电子云,又是个什么鬼? 图5:几类典型的电子云形状 (取自http://www.ck12.org/) 电子云本质上就是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概率分布,这种分布服从量子力学定律,而且,重点来了,电子云的形状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呈现某些特定的形状。比如,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内部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云的分布就是均匀的球形,球的密度跟直径有关。电子云的形状还有“纺锤型”、“十字梅花型”、“哑铃型”等等 (图 5 ) ,仔细观察这些电子云,就会有个非常重要的领悟——它们都遵从一定的对称规律! 图6:晶体的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图样 (https://en.wikipedia.org/wiki/X-ray_crystallography http://fepul.com/diffraction-pattern-electron/) 终于,答案揭晓。 把一堆原子放在一起,它们会怎么排列?原子核之间显然隔着十万八千里,而且被一堆带负电的电子云屏蔽了,就是想发生点关系,也是腿短莫及啊!原子和原子之间,主要是离原子核比较远的那些电子(外层电子)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电子的空间分布,是某些特定对称形状的电子云。那么,一个无比自然且和谐的结果是,原子间的排列也会形成某些特定的对称结构。有了电子云喊口令,原子们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整齐划一的队伍,这就是微观世界的八卦阵!这种对称有多漂亮?用一把原子大小的尺子去量一下就知道。 X 射线作为电磁波的一种,其波长就和原子直径差不多,如果用一束 X 射线打进规则的晶体中去,就会出现对称的衍射斑点。类似地,用一束电子或一束中子也可以实现,衍射斑点的分布就像你看到蝴蝶的花纹一样漂亮——这就是对称之美 (图 6 ) 。可不要小瞧这微观世界的八卦阵,它厉害着呢!不同的原子排列方式不仅决定了材料的外形,而且决定了材料的许多基本物理性质。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一颗璀璨的钻石和一支写字的铅笔芯有什么异同?它们都是碳原子组成的!谁说朽木不可雕?朽木可以变成木炭或铅笔,也可以变成钻石!区别在于,铅笔芯里主要是石墨,由一层层的六角排列碳原子构成,所以碳原子特容易剥落,可以轻易留下字迹; 但是钻石内部是由碳原子密堆起来的,碳原子间存在非常稳定的结构,形成了自然界硬度最高的材料——金刚石。碳原子的不同排布就如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除了石墨和金刚石,还可以有单原子层的石墨烯,卷成管子的碳纳米管, 60 个碳原子组成的足球烯等等 (图 7 ) 。这些材料性质千差万别,又同宗同源,我们称之为“同素异形体”。也不要太恐慌,微观世界的八卦阵型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数学家告诉我们,微观八卦阵(空间群)最多也就是 230 种,这 230 种又可以划分为 7 大类和 14 小类 。不要问我为什么,反正,世界,就是如此简洁! 图7:碳原子的排列形成各种同素异形体 认识了微观世界的八卦阵,接下来我们看看八卦阵里的兵法。 对于固体材料里面的原子而言,里原子核最远的外层电子们因为“天高皇帝远”,体会不到中央的精神,整天都处于“游离”的状态。一些本事大(能量高)的电子甚至可以完全挣脱单个原子的束缚,而在材料内部自由穿行,我们称之为近自由电子,加个“近”字,是因为它并不是百分百自由的。别忘了,我们还有强大法力的原子八卦阵,电子要想穿过八卦阵,就必须找到兵法窍门,否则死在半路都不知道怎么挂的。还是以故宫为例,去过故宫都知道,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两边侧殿对称分布,主要大殿都在中轴线上。结果是——旅游团都只参观中轴线上几个大殿,侧面的偏殿因为某些特别展览要收费也人烟寥寥,游客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中轴线上(图 3 )。也就是说,游客数目的分布其实和故宫整体的对称方式相关。这个在微观世界也有类似规律,电子在规则排列的原子八卦阵里,它的分布是和阵法有关的。一方面,由于原子排列在空间上是重复规律分布,导致电子的运动在空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另一方面,如果把材料内部电子按照能量从低到高堆在一起的话,它会在某些特定的方向有着特定规律分布。 一句话,电子在八卦阵里不能乱来,要守规矩才有活路。 图8:典型的费米面和布里渊区 ( 摘自http://www.snipview.com/q/Fermi_surface 和 http://www.phys.ufl.edu/fermisurface/) 指出以上两条“兵法”的,是两位“布家”的物理学家——布洛赫和布里渊。莫激动,他们不是兄弟俩,也不是邻居。话说回来,划分 14 小类的原子阵法,也叫做 14 种布拉伐格子,真是“布衣出英雄”啊!言归正传,根据“布家兵法”,我们可以把材料内部近自由电子们按照能量和动量分布给排列起来。电子们只能在某些特定的能量和动量区间内出现,形成一条条“电子带”,又叫做“能带”,这就是它们的破阵大法了。最高能量的电子,也就是跑的最快的那些家伙们,按照动量的空间分布,构成了一个包络面,又叫做“费米面”,这就是它们的先锋队了。不同的 材料的费米面是千奇百怪的,如钾的费米面是一个闭合的球面,但铜和钙的费米面就会有或大或小的洞洞(图 8 ) 。由于空间上周期重复的阵法,某个特定区域内的破阵小分队就足以代表整个大部队,超出此区域的别人家的孩子也等于自己家的孩子,这个区域叫做第一布里渊区,简称布里渊区。一个三维的立方原子阵法,其布里渊区是一个削掉角的正八面体(图 8 ) 。嗯,此处有点烧脑。还好,本质仍然很简单,电子在材料内部的动量和能量分布也是有一定对称规律的!当然,事实上,材料内部的电子部队结构还是非常复杂的,这就是宏观材料出现各种的电磁热等物理性质的原因(图 9 )。要理解材料的宏观物性,一是要破解原子八卦阵法,二是要掌握电子破阵兵法,二者缺一不可。 图9:实际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 (摘自斯坦福大学沈志勋研究小组主页http://arpes.stanford.edu/) 作为“敌军”,电子也会受到阵里守方士兵(原子)的攻击,或改变运动方向,或改变运动速率,也就是受伤或者损兵折将,物理上称之为“散射”。举个具体例子,材料的导电性质就和内部电子受到的散射情况密切相关,如果电子遇到的散射很强,能量和数量上损失很大,那么就是电子大军受到强烈的阻碍——对,这就是电阻!我们知道,按照电阻率大小,可以分为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在微观上,它们的导电机理是可以用“原子八卦阵法”来解释的。我们先定义高能量电子带叫做“导带”(电子可以导电),低能量电子带叫做“价带”(电子被束缚,不能导电)。 导体内部近自由电子数量众多而且兵强马壮(导带电子数目多),就能在极小阻碍的状态下轻松破阵;半导体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电子兵(导带电子数目少),偶尔还需要问老东家借援军(比如向价带借走一个电子形成一个带正电的空穴),受到阻力不小,最后勉强出阵;绝缘体里面几乎没兵可用(没有导带电子),而且援军也过不来(价带与导带存在带隙,很难跳过去),基本全军覆没,导电效果极差(图 10 )。从实验上,区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最好方法就是测量他们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因为温度越低,原子的热振动就越小,原子阵型也就越稳定。对于导体而言,它更容易穿越原子大阵,所以电阻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对于半导体和绝缘体而言,本来兵就或弱或少,天寒地冻的结果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出阵反而显得更加困难了,所以电阻随温度降低会升高,其中绝缘体的电阻上升更加剧烈,甚至呈现指数发散的趋势(图 10 ) 。 怎么样?微观原子的八卦阵有够神奇吧?! 图10: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结构(左)与电阻规律(右) 【参考文献】 . 独孤及(唐),《云岩官风后八阵图》和《诸葛氏宗谱》“八阵功高妙用藏与名成八阵图”; . 王峰,《道尔顿与近代化学原子论》,武大人文学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3.3; . 夏代云,广西大学 2006 年硕士论文,《 E ·卢瑟福的科学精神》; . T.Yildirim and M. R. Hartman, Phys. Rev. Lett. 95 (2005) 215504; . Hiller,Howard (1986). Crystallography andcohomology of groups . Amer. Math. Monthly 93: 765–779.; . J.M. Ziman, Electrons in Metals: A shortGuide to the Fermi Surface (Taylor Francis, London, 1963); . Charles Kittel,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 8th Edition, ISBN :978-0-471-41526-8 (2005). . 黄昆 著;韩汝琦 编 , 《固体物理学》, ISBN : 9787040010251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阅读链接: 超导“小时代” (1) :慈母孕物理 超导“小时代”(2):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超导“小时代” (3) :鸡蛋同源 超导“小时代” (4) :电荷收费站
个人分类: 超导小时代|149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硅火燎原》-11-半导体的能带
热度 5 tianrong1945 2013-7-8 08:21
11.半导体的能带 真空中自由电子的费米面是球面,如果考虑固体中的离子晶格对共有电子的作用,这个球面便发生畸变。和以前讨论过的能带情形类似,费米面的畸变主要发生在布里渊区的边界处。因为晶体势场的影响使费米面的形状变得复杂,也就是使电子的输运性质变得复杂,所以,研究费米面的形状能对固体的导电机制提供许多有用资料,见图 11.1(a)。 费米能级是电子填充能级水平高低的标志。费米能级在能带图中的位置随材料的不同而不同,见图 11.1(b)。 图 11.1 在公式( 10.1)所描述的费米狄拉克统计分布规律中,如果令电子的能量E等于费米能级E F ,便将得到这时候分布的概率等于二分之一。当电子能量大于费米能级时,能级被占据的几率将小于1/2;而当电子能量小于费米能级时,能级被占据的几率将大于1/2。此外,从图11.1b还可以看出,对半导体及绝缘体而言,费米能级并不是一个电子可以具有的真实能级,因为它位于能带图的禁带中。 材料的导电性与其原子结构有关。根据原子结构的理论,如果最外层有 8个电子,便能形成稳定结构。当最外层电子数不是8时,原子总是希望通过得失电子或者与其它原子共用电子来达到稳定结构。比如说,金属铜的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离稳定结构还差7个电子,差距太大了,所以原子希望失去它。因此,这个电子受铜原子的约束力比较小,孤零零地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很容易变成自由电子到处跑。正因为存在这些自由电子,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对半导体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形成自由电子了。因为常用的半导体材料比如硅和锗,都是 4价的元素,即每个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不多也不少,刚好是稳定数目的一半,得到或失去足够的电子数都不那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当很多原子结合成晶体时,它们采取了一个好办法形成稳定结构。 图 11.2 如图 11.2a所示,硅和锗的原子外层的4个电子,就像是伸出了4只手,分别和它周围最邻近的四个原子牵起手来。如此一来,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像是有了8个原子,成为稳定结构。原子们都很高兴,不亦乐乎。不过,科学家们不满意,因为在这种结构下,半导体中没有多少自由电子,导电性并不强。 在第五节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半导体的掺杂性。没有掺杂的纯净半导体叫做本征半导体。如果在本征半导体中加入少量的杂质,便能大大地改变材料的导电性能。比如,图 11.2b所示的,是掺进的杂质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情况。掺杂后,杂质原子取代了原材料中的某个原子,也和其它原子牵起手来。但是,除了4个牵手的电子之外,它还有一个多余的电子。这个电子没人牵手,也成了孤零零的流浪汉-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逛荡在半导体中,加强了半导体的导电性。这种因电子多余出来而能导电的半导体被称为n型半导体。 如果掺进的杂质的原子最外层有 3个电子的话,情况又如何呢?看一下图11.2c就明白了。这时候牵手的电子不够,少了一个,那也就等于是在晶格结构中多了一个‘空穴’。这种情形其实和上面所述的n型半导体情形很相似,导电性也加强了,只不过这时形成电荷输运的‘粒子’不是带负电的电子,而是带正电的‘空穴’。这种由于空穴多余出来而能导电的半导体被称为p型半导体。 综上所述,半导体导电不同于金属导电。半导体中,导电的机制不仅可以是由于电子的移动,也可以是由于空穴的移动。电子和空穴都是能运载电流的‘载流子’,在 n型半导体中,电子是多数载流子,空穴是少数载流子。p型半导体中则反过来。 掺杂对半导体的能带图(图 11.3a)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因为加进了与原材料不同的原子,所以产生了一些新的能级。对n型半导体来说,多出的是共有化的电子,增强了电子导电的能力,因此,这些新能级紧邻原来导带的底部,见图11.3b。 图 11.3 图 11.3c所示的是p型半导体掺杂后的能带变化。这种情况也会产生新的能级,但是,因为这时的多数载流子是空穴而不是电子,所以许多效应都正好与n型半导体相反。比如,因为掺杂而增加的新能级,将紧邻原来价带的顶部,而不是导带的底部了。 前面几节中所说的能带图,描述的是电子具有的能量。如果载流子是空穴的话,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能带图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不难想象。空穴的能带图只不过是把电子能带图倒过来画(或者倒过来理解)就行了。的确是这样的,你们看,没有电子的导带,就是充满了空穴的满带;而充满了电子的价带,对空穴来说,不就是没有‘空穴’的空带(导带)吗。 掺杂后,对半导体材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使费米能级在能隙(禁带)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如图 11.3所示,本征半导体的费米能级,基本上是位于禁带的正中央,离价带顶部和导带底部的距离几乎相等。因为费米能级的高低,是电子导电性的标志,也就好像是大多数电子‘住在哪个高度’的一个平均值。n型半导体的自由电子多了,更多的电子‘入住’到导带底部,所以,n型半导体的费米能级便往导带方向移动。p型半导体则反之,费米能级向下朝价带顶部移动。掺杂的浓度越高,费米能级便越靠近导带底(n型)或价带顶(p型)。 费米能级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不仅仅能在某种单一材料中判断各个能级上电子的分布,而且当多种材料接触在一起,从非平衡向平衡过渡时,它是标志最后达到平衡态的一个重要参数。 两种材料接触而连成一个系统,它们原来的费米能级可能有所不同,这将会引起载流子的迁移,最后达到平衡时,整个系统将具有一个统一的费米能级值。 我们曾经将能带图比喻成在一个蜿蜒连绵的山区中,沿着山坡谷底高高低低建造的许多房子。电子喜欢住得低一点,所以,在某一个高度之下,房子全住满了,某个高度之上全空着,这个高度被称为‘费米能级’。现在,如果两片‘费米能级’不同的山区被打通了,电子可以互相搬来搬去的话,原来住在‘费米能级’更高的区域的电子,便会发现另外一边有更低的房子,就会立即搬家到另外一边,这种迁徙会一直进行,直到两边住满电子的房间高度差不多了,产生出一个共同的、相等的新‘费米能级’时为止。 tu-11.pdf 上一篇: 费米能级 系列科普目录 下一篇: 接触产生奇迹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37422 次阅读|13 个评论
《硅火燎原》-9-布洛赫波和布里渊区
热度 9 tianrong1945 2013-6-28 08:05
9. 布洛赫波和布里渊区 1928年,当爱因斯坦、波尔等人,正在为如何诠释量子力学而争论不休的时候,量子理论创始人之一维尔纳·海森堡的学生,另一个姓‘布’的青年人,却另辟蹊径,独自遨游在固体的晶格中。 他就是瑞士物理学家、 195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利克斯·布洛赫(FelixBloch,1905年-1983年)。那年他23岁,企图用量子力学,来解释电子是如何“偷偷地潜行”于金属中的所有离子之间的。 电子在晶体中的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电子在原子周期势场中的运动。既然势场是一个周期函数, 布洛赫很自然地想到使用 处理周期函数最强大的工具: 傅立叶分析。布洛赫将此方法用于薛定谔方程,再进行一些近似和简化之后,高兴地发现自己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他把它用来解释金属的能带,并写进了他的博士论文“论晶格中的量子力学”中 【 5】 。 电子在晶格中的运动本是一个多体问题,非常复杂,但 布洛赫作了一些近似和简化后,得出的结论直观而简明。他研究了最简单的一维晶格的情形,然后再推广到三维。 首先,如果不考虑晶格原子对电子的库仑作用的话,电子的表现应该如同真空中的自由电子,薛定谔方程有平面波解,电子能量的本征值与波矢 k的平方成正比,如图8a所示。 图 8 然后,再将晶格原子的作用作为一种平均的周期势场的微扰引入到薛定谔方程中,这时得到的解只是在原来平面波的基础上,在振幅部分加上了一个与晶格周期相同的调制。也就是说,在周期势场中,薛定谔方程的解是一个平面波 e ikr 和一个周期函数u(r)的乘积: y (r) = u(r)e ikr (7.2) 公式( 7.2)中,平面波部分体现了电子的公有化,即电子‘自由’的程度;周期函数则表现了固体中晶格上的离子对电子运动的影响,即电子‘被束缚’的程度。固体物理中将这种波动形式称为布洛赫波,因为它于1928年由布洛赫导出。然而实际上,这种解答形式及其数学基础早在布洛赫波导出的四十多年之前就已经被法国数学家加斯东·弗洛凯(GastonFloquet,1847年-1920年)研究过,因此,这在常微分方程中被人们称为弗洛凯理论。 晶体中的周期势场不是时间的函数,所以,公式( 7.2)是不含时间的定态薛定谔方程的解。求解定态薛定谔方程,实质上是求解能量本征值的问题,波函数则是与这些能量本征值相对应的本征函数。 对固体中的电子,因为周期函数 u(r)具有与晶格相同的周期d,当r平移d的时候,波函数将只是相差一个相位因子。波函数的平方则表示共有电子在晶格中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是平移不变的。而与波函数相对应的能量本征值,则在波矢空间中具有平移不变性。 图 8a所示的自由电子能量波矢曲线,是在势场为0的情形下得到的抛物线。当然,零势场同样也可看作是周期势场,为了使自由电子的能量本征值也符合平移不变性的要求,可将图8a中的抛物线,沿着最小的倒格子原胞边界(图中的 p/ d 和 - p/ d 轴)反复折叠,最后得到 图 8b所示的曲线。 虽然一眼看去,图 8b比图8a要复杂多了,但仔细研究,则不难发现图b中曲线的平移对称性。也就是说,图b中的曲线是沿横坐标轴重复的。因而,我们不需要整个曲线,就只需要留下它的不重复部分就足够了!这就有了图8c,它是简约后的图8b。 对照一下图 8a,其中的横坐标k可以取从负无穷到正无穷的任何数值,而在图8c中,k值可取的范围只从 - p/ d 到 p/ d 。变量取值范围从无限变成有限付出了代价,这时的能量变成了波矢的多值函数,这个多值函数 包含了图 8a中那条抛物线的所有信息。 刚才的叙述中我们还说过,简约图中 k值可取的范围是叫做‘最小的倒格子原胞’。这个最小原胞,常常被称为‘第一布里渊区’ 【 6】 ,是为了纪念我们这儿要介绍的最后一位‘布’先生-布里渊。 法国物理学家莱昂 .布里渊(Léon Brillouin,1889–1969),不仅定义了倒易空间中的布里渊区,对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的其它方面、以及信息论,都有所贡献。他早期在法国做物理研究,四十年代来到美国,曾经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IBM等,1969年在纽约去世。 图 9 布里渊区 如上所述,在数学和固体物理学中,第一布里渊区( Brillouin zone)是动量空间中晶体倒易点阵的原胞。一维的第一布里渊区很简单,只是一段k值可取的范围( - p/ d 到 p/ d )。即使扩大到第二 布里渊区,也只不过是将取值范围分别向两边扩展而得到两个新的线段:( - 2p/ d , - p/ d )和( p/ d , 2p/ d ); 第三 布里渊区也是用类似的扩展而得到。 如果是 2 维或 3 维的情况,就要复杂多了,从图 9 中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点。图 9a 中,中间的白色方块是二维正方晶格的 第一布里渊区,其余的颜色从中间向外扩展,分别对应着第二、三、四布里渊区。 图 9b 则只是画出了 面心立方晶体的第一布里渊区。通常用到的也只有第一布里渊区。 第一布里渊区的重要性在于:晶体中的布洛赫波能具有的所有能量值,可以在这个区域中完全确定。图 8中的1维自由电子的能带图,从图8b,简约后得到图8c,便是基于这个道理。 再回头看图 8中的(d)和(e),它们显示的是周期势场不为0的情况。因为离子周期势场的影响,原来图8a中的抛物线形状遭到了破坏,如图8d所示。这个‘破坏’主要是发生在布里渊区的边界上,也就是那些满足布拉格衍射方程的那些k值。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形呢?因为在远离这些边界值处,电子仍然可以近似地视为自由电子,符合平方(抛物线)规律,而在这些k值附近,周期势场傅立叶展开后的分量值比较大,势场值对电子运动的束缚作用加强,在布里渊区边界处破坏了原来曲线的连续性。也正是这种‘破坏’,使得简并的能级发生分离,从而产生了禁带。从物理角度来解说,则是因为晶格对这些波矢量的平面波强烈反射,反射波与原来的波叠加相干,从而形成驻波,不再具有原来那种携带能量到处传播的平面波形态。换言之,共有电子原来可以具有的某些能量值不复存在,这些能量值的范围形成了禁带。图8d和图8e中的橙色区域便是禁带。图8e中,类似于图8c中自由电子的情形,我们只显示了在第一布里渊区的简约能带图。 参考资料: 【 5】Felix Bloch (1928). überdie Quantenmechanik der Elektronen in Kristallgittern. Z. Physik 52:555–600. Bibcode:1929ZPhy...52..555B. doi:10.1007/BF01339455 【 6】Brillouin, Léon (1930). Lesélectrons dans les métaux et le classement des ondes de de Brogliecorrespondantes.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des Sciences 191 (292). 上一篇:倒格子空间 系列科普目录 下一篇: 费米能级 图9.pdf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29570 次阅读|14 个评论
《硅火燎原》-7-能级和能带
热度 14 tianrong1945 2013-6-13 09:05
7. 能级和能带 在原子的电子云模型中,电子是一种费米子。根据量子理论,费米子不喜欢群居,而是自已有自己单独的‘房间’。它们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原子周围分层而居,分级而站,互不侵犯,井井有条。从能量最低的状态开始排队进入,占据原子一个个分离的能级。 尽管对量子力学基础的解释至今仍然莫衷一是,但如果我们说量子力学是进一百多年最成功的物理理论并不为过。从 1900年开始,诺贝尔物理奖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颁给了与量子论有关的研究。而量子力学的成功事例中,建立于 量子理论 的基础上的能带论尤其令人刮目相看。用固体中的能带理论,科学家们成功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导电性质的差别,从而才有了如此发达、造福人类的半导体工业。 首先,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及其精细结构。包含了氢原子库仑势的薛定谔方程可以在球坐标下用分离变量法精确求解。然后,再计算出氢原子中电子的能级图,类似于下图中的图( a)。 图 1 根据泡里不相容原理,如图 1(a)所示单个原子中的每个电子,各自都占据着互不相同的、分离的能级,就像一个家庭中几个兄弟分房而居的情形。 如果现在,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家庭(原子)靠得很近如同图 1(b)所示,那情况会怎么样呢?从图中可见,这时候,从外面看,双家庭仍然有一个高高的库仑势垒,电子不能跑到双原子外边。但在两个家庭的内部就不一样了。能量小一些的电子仍然在自家屋内规规矩矩地住着;能量大一些的(比如图中能量为E的)电子,便可以到另一家‘互相串门’。它们好像变成了两家 ‘共有’ 的孩子。不过,这两个共有电子仍然要求各自有自己的住房。因此,原来的能级E就分裂成了E1和E2两个非常靠近的能级。 让我们再更进一步,如果有很多这种一模一样的原子家庭靠在一起,情况又如何呢?其实这也就正是在固体中常见的情形。图 1(c)是这种情况的示意图:能量小的电子仍然在家呆着;能量大的如图中电子E A ,便可以到处串门;即使是能量如图中E B 的电子,‘串门’也是可能的,因为量子论预言了隧道效应,正门不开还有隧道可通呢。因此,诸如能量为E A 、E B 这类电子,便成了所有原子的‘共有电子’。无论是走正门还是穿隧道,这些共有电子都可以在整个固体(晶体)中自由自在地跑来跑去,我们将它们叫做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的存在决定了固体的导电性能。 固体中自由电子到底存在与否?数量多少?又与原子原来的能级结构有关。如上所述,晶体中的共有电子虽然自由,但它们还是保持原来那种‘不愿群居’的本性,每人要各住一层楼。所以,就和图 1(b)所示的两原子情况类似,原来的一个能级产生了分裂,如果固体中总的原子数目为N的话,原来的一个能级就分裂成了N个能级。 图 2:(a)单原子能级(b)晶体中能级分裂成N个(c)形成能带 如图 2(b)所示,原子能级的分裂与原子之间的距离有关。当原子之间相距很远时,每个原子相当于单原子,电子处于相同的单原子的能级上。如果原子之间距离越来越近,单个原子的电子逐渐公有化,能级分裂成许多相隔很近、貌似连续的能级,形成能带。 图 2(a-c)简单地描述了固体中电子能带的形成。简单地说,由于固体中的原子互相靠近,形成电子共有。比如, 以硅晶体为例,硅原子之间距离很近,最短距离只有 0.235nm。因此,硅原子最外的电子壳层互相便发生交叠,这些电子不再局限于某个原子,而成为公有化的电子。从而使 原来单原子电子的能级分裂成能带。价电子的能级分裂而形成的能带叫‘价带’ ( Valence Band) ,价带之上的第一个,即能量最低的那个允许电子占有的能带叫‘导带’ ( ConductionBand) 。导带和价带之间可以有空隙,称之为‘能隙’,或禁带 ( ForbiddenBand) 。 对于不同的材料,禁带宽度不同,导带中电子的数目也不同,从而有不同的导电性。 导带、价带和禁带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绝缘体、导体、半导体的区别。 如图 3(a)所示,绝缘体中,价带充满电子,导带是空带,导带和价带之间有很寬的能隙 Eg (禁带),价带中的电子很难突破这个禁带到达导带,所以,绝缘体不能导电。 如图 3(b)所示,导体中没有禁带, Eg=0, 导带和价带连在一起,甚至互相重叠,价带中的电子可以到达导带而成为整个固体共有的自由电子,所以,导体有强导电性。 图 3(c)所示的则是半导体的情况。类似于绝缘体,半导体也有导带、价带、和禁带。 价带也是满带,但是价带和空带之间的能隙 Eg很小,也可能有交叠。这样它就很容易在外界作用(如光照、升温等)下发生跃迁而发生导电现象。但它的导电性能比导体要差得多,因而称之为半导体。 图 3 能带论是研究固体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它 的最大成就是 成功地解决了经典电子论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 解释了半导体中的诸如光敏、热敏、掺杂等各种现象, 是量子力学在固体中应用最重要的结果之一。 图7-1.pdf 上一篇:原子模型 系列科普目录 下一篇:能级和能带(2)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34871 次阅读|26 个评论
请赐教:关于能带的二级微扰疑问征求解答(答案)
wliming 2010-3-5 14:51
晶体的某一能带在布里渊区不同波矢k点上存在能量简并,色散关系能带图中等高线上各点都是能量简并的。我的问题是,当我们做二级微扰时,是否需要考虑这些简并态? 量子力学二级微扰中,对能级n 求和要排除 n =m 的项(m项是被修正的能级)。可是,即使我们排除求和中 k' = k (被修正的能级),仍然还有很多能量跟波矢k 对应的能量相同的能级(也就是刚才说的等高线上的点),以致二级修正的分母为0,从而发散。李正中《固体理论》第二版中也有这样的二级修正,比如416页公式11.4.3,分母是两个能量的差,对k, k' 求和的时候,必定有两个能量相等的时候(即使k' 不等于k)。量子力学有一套简并态微扰论,但也很难做到二级修正。 不知我这理解有没有错? 表达是否清楚? 答案: 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多粒子系统的量子理论》(费特,瓦里克著,1984年,科学出版社)第398页讲到玻色系统的散射存在发散,并指出这个发散是由于人为地把V(k) 近似为常数 g 造成的。我想这正是我前面所遇到的问题的答案。这书还提供了一个解决发散困难的方案。
个人分类: 娱乐|1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