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广义信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广义Kulback-Leibler语义信息公式和最大似然法的一致性
热度 1 lcguang 2016-3-2 07:41
广义 Kulback-Leibler 语义信息公式和最大似然法的一致性 鲁晨光 (这是一篇长文的摘要,删除了部分哲学讨论,保留了和统计及信息论相关的内容,目的是让研究最大似然法的学者看看。我相信文中广义信息公式可以比Kullback-Leibler公式更方便表达和解决最大似然问题,并能解决最大似然学派和贝叶斯学派的矛盾。文中公式(15)是一个重要结论,应该能给最大似然估计供极大方便。笔者研究估计问题时间不长, 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1. 引言 Shannon ( 1948 ) 发表文章:《通信的数学理论》 ,随后 Weaver 提出语义信息 研究方向, Bar-Hillel, Y. 和 Carnap ( 卡尔纳普 ) 提出用逻辑概率代替统计概率度量语义学信息 . 公式是 inf( i )=-log m p ( i ) 。其中 i 是命题, m p 是逻辑概率。不过最早提出概率和信息反相关的却是 Popper ( 波普尔 ) 。 Popper 早在 1935 年的著作《科学发现的逻辑》 ( , 96,269 ) 中就提出用可检验性,或可证伪性,或信息作为科学理论划界和评价的准则,并且明确提出,概率越小,信息量越大。后面谈到, Popper 提出的检验的严厉性公式 ( ,526) 稍加改善,就可以用作语义信息计算。 在 Barhillel , Carnap 和 Popper 之后, 西方语义信息测度的研究总结见 , 关于信息哲学的研究总结见 。西方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是 Floridi 。中国最著名的语义信息倡导者和研究者是钟义信 . 另外也有其他学者研究广义信息 或多或少联系到语义信息。但是根据上述研究,我们仍然不能计算一个简单预测比如 “ 明天有大雨 ” 或 “ 小偷大约 20 岁 ” 的信息;或 GPS 箭头、手表指针、温度表和秤的读数提供的信息。 另一方面,自从 Akaike 把 Fisher 的最大似然度方法和 Kullback-Leibler ( 后面简记为 KL ) 公式联系起来讨论估计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归纳问题研究者意识到,最大似然度方法信息方法相结合可以同时解释证伪和归纳 。他们的研究已经把我们带到迷宫入口附近。但是如何根据事实发生的样本序列确证一个预测,比如 “ 明天有大雨 ” , “ 所有天鹅是白的 ” ,并算出它们的确证度? 依然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结论 。 笔者以为,流行的语义信息和归纳问题研究的困难都是由于:统计概率,逻辑概率,命题真值,真值函数等没有很好区分,比如同时用 P 表示统计概率和逻辑概率,同时用 E 表示个体和变量,因而使得分析的框架不清晰。 笔者曾提出和 Shannon 及 Popper 理论兼容的广义信息论 ,它能很好解释证伪。笔者最近研究发现,可以通过降低对假设的信任度,减少预测失误带来的信息损失,提高平均信息。这样,平均语义信息公式就可以同时用于计算 Popper 的信息和优化现代归纳主义研究的确证度。和流行的做法不同,这个公式同时使用了逻辑概率 ( 用 T 表示 ) 和统计概率 ( 用 P 表示,反映证据和背景知识 ) 。重要的是,公式还使用了模糊真值函数 ( 即条件逻辑概率 ) 以及信任度 c ( 它在 -1 和 1 之间变化 ) 。本文继承或关系到 Popper , Shannon , Barhil and Carnap, Zadeh , Kulback and Leibler , Fisher , Akaike 等人的研究结果。 下面首先讨论谓词的真值函数和逻辑概率,以及它们和统计概率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推广经典信息公式得到平均语义信息公式和广义 Kullback-Leibler 公式,说明它们如何用于预测的信息评价,如何符合 Popper 用于检验或证伪的信息准则。文中最后讨论,如何优化假设,包括优化信任度 c ,从而提高平均语义信息,使之达到其上限: KL 信息。 2. 真值函数和逻辑概率 2.1 命题的真值和谓词的真值函数 日常语言中,语句真假往往是模糊的。比如猜测 “ 小偷大约 20 岁 ” ,这话的真假是模糊的,该在 0 和 1 之间变化。如果小偷真的 20 岁,预测真值就是 1 ,如果有偏差, 比如是 25 岁, 真值就变小, 比如说是 0.5 ;如果是 30 岁,真值就更小。所以日常语言的真值函数取值于实数区间 而不是二值集合 {0,1}. 后面讲到的真值函数都是模糊真值函数。 我们用大写字母 E 表示一个变量, 代表一个个体 ( individual ) 或证据,它是个体 e 1 , e 2 ,… , e m 中的一个,这些个体构成集合 A , 于是有 E ∈ A ={ e 1 , e 2 , … , e m } 。 E = e i 表示 e i 发生。类似地, 预测或假设是 H ∈ B ={ h 1 , h 2 , …, h n }. 一个预测 h j 发生后, E = e i ,预测就变为命题 h j ( e i ). 用经典信息论的语言来说, P ( E ) 是信源或先验概率分布, P ( H ) 是信宿。条件概率矩阵 P ( H | E ) 是信道。对于语义通信来说,在 Shannon 信道之外还存在语义信道 T ( H | E ) 。 一个典型的语义通信例子是天气预报, E 表示降水量,比如 15mm. H 表示降水量预报。 比如 h 1 = “ . 无雨 ” ( 比如 “ 明天无雨 ” , 其他类推 ) , h 2 = “ . 有雨 ” , h 3 = “ . 小雨 ” , h 4 = “ . 中雨 ” , h 5 = “ . 小到中雨 ” … H = h j 表示 h j 被选择。类似的例子是关于年龄 ( E ) 的一组陈述 ( H ) : “ . 是小孩 “ , “ . 是年轻人 ” , “ . 是中年人 ” , “ . 是老年人 ” 。 另一个典型的语义通信方式是数值预测或估计 ( 后面简称估计,数学上通常记为 e^ j , e^ j = h j = h j ( E )= “ E ≈ e j ”= “ E 大约是 e j ” 。不光是语言表达的估计, GPS 的箭头, 手表的指针,甚至一种色觉, 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估计 . 估计的例子参看表 1. 表 1 估计 h j = e^ j = “ E ≈ e j ” 举例 例子 预测或假设 h j = “ E ≈ e j ” 事实或证据 E e i h j ( e i ) 的真值 T ( A j | e i ) 大约是 日常语言 “ 小偷大约 20 岁 ” 小偷实际年龄 18 岁 0.9 经济预测 “ 今年股市可能涨 20% ” 实际涨幅 0 0.1 秤 秤的读数 “ 1KG ” 实际重量 0.9KG 0.3 GPS 地图上箭头 ↖ 实际位置 偏右 5 米位置 0.9 色觉 一种色觉比如黄色觉 实际色光,带有某种主波长 主波长是 660nm 的色光 0.7 用 Zadeh 开创的模糊数学的语言说,相对 h j = h j ( E ), A 中有一个使 h j 为真的模糊子集 A j , 一个元素 E 在 A j 上的隶属度函数 m Aj ( E ) 就是就是 h j 的真值函数, 记为 T ( h j ( E ))= T ( h j | E )= T ( A j | E )= m Aj ( E ) (1 ) 当 E = e i 时,真值函数就变为真值 T ( A j | e i ). 天气预报等自然语言的真值函数来自习惯用法,后面将证明它们来自过去的条件概率函数 P ( h j | E ) 。如果不知道过去的 P ( h j | E ) ,也可以采用随机集合的统计方法得到 。而估计 h j = “ E ≈ e j ” 的真值函数来自人工定义和实际误差概率分布 —— 也取决于过去的条件概率 P ( h j | E ) ,可以近似地用指数函数 ( 没有系数的正态分布 ) T ( A j | E )=exp ( 2 ) 表示,其最大值是 1 。其中 d 表示标准差, 反映估计的模糊程度, d 越大,估计就越模糊 , 函数波形覆盖面积越大。这里我们假设这些估计都是无偏估计,有些非无偏估计可以通过对 E 的转换得到, 比如用 E 0.5 代替 E ,使估计成为无偏估计。 假设相对每个 h j 或 A j , 存在一个 e j ( 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和我让通常说的典型 ) 使得 T ( A j | e j )=1, 那么, h j ( e i ) 的真值 T ( A j | e i ) 就可以理解为 e i 和 e j 的相似度或混淆概率。 2.2 逻辑概率 T ( A j ) 及其和真值函数 T ( A j | E ) 及信源 P ( E ) 的关系 后面内容见附件 语义信息最大似然度理论-short博文.pdf
个人分类: 信息的数学和哲学|4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广义信息的研究需要一种兼容各种观点的视角
热度 3 hongkunhui 2014-2-21 13:26
科学网上讨论信息问题的帖子已经不少了,前几天倪云鹏老师和霍有光先生就信息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信息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再次争论。就此,笔者也凑个热闹谈点看法。 笔者认为,讨论问题,特别是观点分歧比较大的信息问题需要先确定一些前提,要确定是讨论广义信息,还是狭义信息,是讨论本体论信息还是认识论信息,是讨论自然编码的信息还是人工编码的信息,要将它们区别开来: 1、将信息区分为广义信息与狭义信息:广义信息包括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及目前技术层次广泛使用的申农定义的信息(即狭义信息),很多研究者已经认同了这种划分。 2、将信息按产生。存在、发挥作用分为历时态过程的三个环节(或者称为信息的三种存在形态): (1)与信源结合的实有信息环节,(2)与信道结合的实在信息环节,(3)与信宿结合的实得信息环节。三个环节的信息有不同的属性及规定性,如果不将它们区分开,很难深入讨论问题。 3、本体论层次的信息主要指与信源同在的实有信息,也包括与信道结合并同在的实在信息。实有信息和实在信息并不以是否存在信宿对象或信宿对象的意志为转移。是一种客观存在。实有和实在信息与产生它或负载它的对象同在,其客观性一点不亚于产生或负载它的对象。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主要指与信宿结合的实得信息。没有信宿的存在就没有实得信息。实得信息的内容与客观的本体论信息内容有关,与信宿本身也有关,是主客体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二者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或者称之为主客体内容的统一的信息。 如果能将以上情况区分开,可能更好讨论问题。 4、还要将自然编码的信息与人工编码的信息区分开,自然编码的信息在实有和实在信息环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实得信息环节与信宿有关,一部分内容随主体的处理及意志为转移。人工编码的信息则与人有关,没有人就没有这些信息。 笔者以为信息理论的各种比较极端的表述虽然都有一些道理,还有一些事实的支撑,但都不全面,都有解释不了的问题。广义信息的研究需要一种兼容各种观点的视角,即用兼容广义信息和狭义信息,兼容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兼容本体论和认识论信息的理论来解决它。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4637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两种对立的信息理论可以整合吗?
热度 6 hongkunhui 2011-6-12 16:44
目前,广义信息论有各种不同的派别,像是个大杂烩,统一信息学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很多,如在各种理论的博弈中人们甚至不能在“信息是什么”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作为统一的信息学应该有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相应体系并不清楚。此外,统一信息学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如何化解主观信息论和客观信息论的矛盾,如何将二者整合起来,现阶段,主观信息论和客观信息论比较盛行,二种理论相互矛盾,难分高下: 其一,客观信息论,该理论强调信息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性,即本体论的信息不以是否有接受它的信宿以及信宿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是纯客观的信息,在没有人类存在的情况下这些纯客观信息仍然是存在的。客观信息理论主张讨论一切信息问题包括认识论信息应以客观存在的本体论信息对象为基础和出发点。 其二、主观信息论,该理论强调信息的产生和存在与自组织复杂系统的存在有关,信息的产生是在有了认识主体之后,是在主体的认识过程中在外部客体的作用下从主体头脑中“生成”的对象。如果没有人这个主体的存在,也就没有人们称之为信息的对象存在。该理论认为,既然信息的产生和存在依赖于主体,那么,信息的语义内容和功用应该依主体的不同而不同,甚至信息的语义内容可以依不同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主观信息论称之的信息的“属人性质”。主观信息理论主张讨论一切信息问题应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与作为复杂系统的信宿的存在为前提,即以主观信息对象为基础和出发点。 主观信息论和客观信息论都可以找出很多支持它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根据。看来,二种理论各自揭示了信息存在的某一个方面。当然,人们也发现信息处理中的主观语义附加、信息创生和所谓的信息不守恒现象大多发生于复杂系统的信息处理中,或是发生于认识主体的信宿一端,这些信息现象处于所谓“属人”的认识论信息范围内。而所谓信息的守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一面往往处于简单系统的信息处理中或是信源和信道一端。 如何将这二种对立的信息理论即主观信息论与客观信息论统一起来,将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中的信息现象统一起来,用一个新的兼容二者的信息理论及模型来描述简单系统的信息现象也描述复杂系统中的信息处理现象如语义附加和信息创生已经成为信息研究的重要课题或当务之急。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5580 次阅读|63 个评论
广义信息的三个历时态环节:实有、实在和实得信息及转化关系
热度 2 hongkunhui 2011-5-10 17:07
广义信息的三个历时态环节:实有、实在和实得信息及转化关系
兼容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广义信息理论将信息的存在分成三个历时态环节即与信源结合的实有信息、与信道结合的实在信息和与信宿结合的实得信息,这三个环节的信息有如下关系: 说明: 1 、与信源结合的实有信息,在信源开放的情况下,信源中的一部分信息可以传递到信道中,由信源实有信息变成与信道结合的实在信息。 2 、与信道结合的实在信息,在信道和信宿开放的情况下,信道实在信息的全部或一部分可以作用或输入到信宿中,由信道实在信息转变为信宿的输入信息。 3 、与信宿结合的实得信息,指在广义信息事件中信宿实际得到的信息(由 B 和 E 表示): B 指直接实得信息, E 表示间接实得信息。 输入信宿中的信息可能含有不能被信宿接受的无效成分( A 表示),也可能包含可以被信宿接受的有效成分,有效部分构成信宿的直接实得信息( B 表示)。直接实得信息是输入信息的子集。 在直接实得信息 B 中又有多种成分:其一,重复实得信息,指实得信息中部分与信宿记忆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语义相同,对信宿来说是语义重复的信息输入,重复实得信息虽然从语义角度没有获得新的语义,但它有信息数量的重复,有数量重复的语用效果。其二、非重复实得的新信息,这是直接实得信息中具有的新语义的信息,是信宿中原来没有记忆过的信息,对信宿是新信息。当输入信息不含无效成分时,直接实得信息与输入信息集合的边界吻合。当直接实得信息是全新内容的信息时,重复获得的信息可以看做是 0 输入。当直接实得信息全部都是信宿已知的重复信息时,可以看做没有新信息的输入和实得,即直接实得信息中新信息 0 输入。 间接实得信息(用 E 表示),间接实得信息来源于信宿自身的记忆信息,是从记忆信息中被输入激活的信息( C 表示)中选择出来的信息( D 表示)。 D 是信宿自身中被激活信息的子集,当它输出到间接实得信息中时成为实得信息中的间接实得信息 E ,可以把 E 看成是对直接实得信息的语义附加。整个实得信息( B 和 E )既是外部输入的子集,又是主体记忆激活信息的子集,实得信息由客观外部的输入与主观内部的输出共同组成。 在简单系统的信息处理中, 信宿如果是简单系统,信宿没有自身的记忆信息被激活或提取,或信宿虽有信息存储但这些存储的信息没有参与到输入信息的处理中,就是说信息处理中没有间接实得信息,(间接实得信息为 0 )在此情况下,信宿的直接实得信息就是整个实得信息。简单系统的信息处理一般没有间接实得信息,也没有实得信息的语义附加问题,实得 信息内容由来自外部的实在信息单方面决定。信息有复制和转换,没有语义附加,没有信息创生,在信息处理中没有语义增值。 在复杂系统的信息处理中,特别是生命系统的信息处理除了直接实得信息外普遍存在间接实得信息,存在信息的语义附加现象。实得信息的语义附加来源间接实得信息。所以,在复杂系统的信息处理中,信宿的实得信息内容不完全决定于客观外部的信息输入,而是由外部客观信息的输入和信宿主体内部的信息状况双方共同决定 , 即图示的 B 、 E 二个方面构成实得信息, B 来自外部输入信息, E 来自信宿自身的记忆,(不是来自外部信息输入)因此,实得信息的语义及语用是由主客体二方面共同决定的,是主客体双向决定的。 信宿获得的间接实得信息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信息内容与直接实得信息是有特定关系的,一般情况下,外部信息输入信宿以后,信宿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对象会根据与输入信息的相关关系得到一定的激活,如信息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程度越高,受到的激活会越大,激活程度越高的信息被选择输出并将其语义附加到间接实得信息中的概率越高。所以,间接实得信息的语义附加是定向的语义附加,不是随机的无特定方向的语义附加。 从实有信息到实在信息再到实得信息经历三大环节,实得信息又分成直接实得与间接实得,实得信息在信宿中又经历五个子环节,这就是广义信息存在的复杂性。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6766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对广义信息概念的基本认识
热度 4 nipy 2011-2-18 19:16
我对广义信息概念的基本认识
我对广义信息概念的基本认识 闵应骅 老师傅文“ 信息论应该创新了 ”与洪昆辉 老师傅文“ 讨论信息到底处理什么这一问题没有意义吗 ?”都提出了经 典的申农狭义信息论应该拓展或创新的问题, 人们把拓展或创新的信息概念称为广义信息概念或广义信息论,但正如洪昆辉老师所说,对于广义信息概念仍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需要更深入的讨论。究竟申农信息论应从那些方面、那些领域拓展,下面谈一下我的初步认识: ( 1 )从认识层次的智能、知识、科技和社会发展领域拓展。 人是一个具有大脑智能的信息系统,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人这个信息系统对客观事物的属性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利用的结果,由此基于认识产生的数据、知识、科学、技术等都应属于认识层次的信息概念。基于知识的信息资源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也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涵。信息概念与理论应该从认识层次的智能、知识、科技和社会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申农经典信息论虽然也起源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流,但局限于通信领域已远远不够了。 ( 2 )从本体层次的物质、能量和事物相互关系领域拓展 信息是否仅在人类社会的认识层次才存在?在人类社以外或人类社会产生以前信息是否也客观存在?一直是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近几年深入研究表明,信息是在事物之间物质、能量相互作用条件下,一事物的某些属性在另一事物属性中被反映而形成和被传递的。客观世界万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信息也应该是在客观世界中与物同在的。事实上,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生物的进化、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都起着重要作用。信息概念和信息理论应该从本体层次,从信息与物质、能量关系中进一步拓展和研究。 ( 3 )从与系统科学、哲学相结合的领域拓展 钱学森的经典系统科学体系结构中,把系统科学作为哲学后面的重要基础科学,而把信息论放在系统科学后面的技术学科中,可能也是与申农经典信息论局限于通信领域有关。随着信息理论和概念向认识层次和本体层次的拓展,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哲学的密切关系被进一步揭示。实际上,任何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建立在事物普遍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而事物之间联系,不仅有物质、能量的联系,而且必定同时存在信息的联系,系统的性能是系统内部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反映在系统外部的信息,而系统的功能,也是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综合作用来体现的。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对钱学森的经典科学体系作如下调整;把信息论上升为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并列为两门更重要的基础科学,它们向上支撑哲学的发展,向下指导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信息概念与理论从与系统科学、哲学结合的领域拓展应该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所以我认为: 真正广义信息的概念应该是不仅在通信领域,而且在认识层次的智能、知识、科技和社会发展领域;本体层次的物质、能量和事物相互关系领域和与系统科学、哲学相结合的领域都具有普适性。因此,广义信息概念,也必定应能比较全面揭示信息的本质,这也正是我们要努力探求的! 相关链接: * 申农信息定义的局限性与潜在的普适性 * 关于信息定义与本质概念讨论的我见 * 信息与知识、科技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 信息是否只在认识层次中存在? * 物质、能量、信息关系的辩析 * 信息 . 系统 . 网络 * 从哲学层面上对信息本质概念的基本分析 * 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哲学思考
个人分类: 信息本质探索|2965 次阅读|5 个评论
回答“信息处理到底处理了什么”难在哪里
热度 2 hongkunhui 2011-2-1 15:12
按照一般的科学标准和表述程序,只有先回答了信息是什么的情况下,才可能进一步谈论信息处理到底处理了什么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回答不了,第二个问题也回答不了。回答这一问题的难度在于,目前,除了在狭义信息理论中人们有共识之外,在更广泛的角度理解信息这一对象时,人们的分歧太大,没有被普遍认同的共识,在广义信息的研究中,信息这个对象实际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人们几乎找不到对信息界定的基本共识,各种信息定义多如牛毛,据我了解的资料(公开出版资料),仅中国学者提出的信息定义有上百种。四川大学的陈雨思先生曾经在网络上公布了他收集的关于信息的83个定义,从他公布的信息定义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界定了信息。我以为,只要有一种信息定义,就会有相应的信息处理到底处理了什么的不同回答。可以说,信息处理究竟处理了什么的回答,肯定是千差万别的。 信息基础理论研究落后的现状与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各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与信息有关的对象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强烈反差。这就是“广义信息处理到底处理了什么”难以回答的基本原因。 本文提出“信息处理到底处理了什么”这一发问的真正目的,在于想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信息的本质,即进一步研究“信息究竟是什么”的难题。最想搞清的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处理了什么对象,经历哪些环节,使什么对象发生了变化,这些对象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功用等。 欢迎争论 洪昆辉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3396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信息守恒和不守恒的讨论
热度 2 hongkunhui 2010-8-9 12:43
洪昆辉和倪鹏云关于信息守恒和不守恒的讨论 倪鹏云《 关于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守恒问题》 洪昆辉老师在我博文 信息传输是靠什么承载的 ?中发表评论如下: 倪老好!谈点看法:信息的语义(内容)守恒在简单系统中是成立的。但在复杂系统中会产生语义附加,信息创生过程,因此复杂系统的信息语义是不守恒的,如果要从整体上回答此问题一般说来,广义信息应该是守恒与不守恒的统一,即在简单系统中守恒,在复杂系统中不守恒。如果要考虑信息传输过程中噪声对信息物理载体的影响(最终也影响信息的语义),简单系统中还存在传输过程中的语义变化,产生信息内容的不守恒问题。 我的回复 欢迎洪昆辉老师评论! 我此文是讨论通信系统中信息如何承载和传输,讨论信息内容、形式和传输媒体与媒介的基本关系。确实是假定了通信系统是一个理想简单系统,因此强调了信息内容在传输过程中的不变(守恒),这也是通信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基本功能。 实际的通信系统确实是比较复杂的,无论是信源编码过程、编码结构形式变化过程以及噪声干扰影响等都可能使信息传输过程产生信息内容的变化或失真(不守恒),但这是属于通信系统可靠性、正确性、安全性问题,是另一层次的问题。 信息创生或附加,应该是信息处理系统的特性,信息传输系统应该保持信息内容不变,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信息系统中,信息内容的变或不变,需作具体分析。通信系统中也有信息处理,如编码、模数变换,、纠错、加密等,但通信系统中的这些信息处理,实际上是对传输信息的编码结构信息进行处理,而不是对传输信息内容处理。它们都是为保证信息传输不失真为目的,不会产生传输信息内容的创生和附加。 我不知道洪老师是如何界定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的?据我了解,学术界似乎还没有形成很统一的认识。所以,你所说:信息语义在简单系统中守恒,在复杂系统中不守恒的提法值得商权。一个小计算器可能是一个简单信息系统,但它输出信息内容相对输入信息内容发生了变化,信息是不守恒的;而一个大型网络通信系统(如电信网、电视网),可能是一个很复杂的信息系统,但它输入与输出信息内容是不变的、守恒的 欢迎进一步讨论! . 我和洪昆辉、邱嘉又、张学文、邹晓辉等老师前两年在潜科学等网站上曾对信息本质概念等问题进行过很有意义的讨论,很高兴我们现在又在科学网上相聚,继续探讨这一世界科学难题。我把科学网上己有的有关博文选择链接一下,以便在己有讨论基础上深入下去!也欢迎科学网上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参加讨论! 相关链接 * 广义信息界定的共性模式图示 洪昆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0325 * 对广义信息界定的说明 1 洪昆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991 * 对广义信息界定的说明 2 洪昆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988 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在信息处理层次上的八个区别 洪昆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258 * 关于信息定义与本质概念讨论的我见 倪鹏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513 * 就信息本质定义问题与洪昆辉老师探讨 倪鹏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67 * 空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统一的大视野 邱嘉文 http://blog.e-works.net.cn/546283/articles/93015.html?Pending=true#Post 洪昆辉的回复: 我认为信息的内容(语义)不是由信源单方面决定的,是在信源和信宿的相互作用中决定的,当然,简单系统中信源可以单向地决定信息的内容(语义)信息语义附加和信息创生是在复杂系统的信宿环节才产生的。这是我提出的广义信息概念与传统的广义信息概念的主要区别。欢迎倪老讨论此问题。 洪昆辉的回复: 1 、所谓守恒是指对象的某种不变性。 2 、信息的守恒与不守恒实际指二个方面: ( 1 )信息数量方面的守恒或不守恒,在信源环节(实在信息)信息载体与信源同处一体,同体同在,信源及载体是一个,产生的信息是一份,其信息数量是守恒的,在信道环节(实在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如一份内容相同的报纸可以印一份,也可以印上百、上千、上万,有多少载体(纸质载体)就可以有多少信息,其数量是不守恒的。许多人讲的信息不守恒往往指的是信息数量方面的不守恒。在信宿环节(实得信息),可以是多个信宿对象,因此信息的数量也可以是不守恒的,这与在信道环节的不守恒情况类似。 ( 2 )信息的语义内容的守恒与不守恒。在信源环节信息及载体没有受到干扰,其语义内容是守恒的。在信道环节,信息的载体可能受到干扰产生一定变化,其语义内容会有一些变化,在干扰不大的情况下语义内容基本是守恒的。在信宿环节,有二种情况,其一,信宿是简单系统,是被动接受来自信源或信道的信息,其语义内容基本也是守恒的。其二,信宿是复杂系统,由于复杂系统内部已经记忆的信息将参与到信宿对信道中输入信息信息的加工中,信宿产生对外部输入信息的语义附加,甚至是信息创生,因此,在复杂系统中,信息的语义不守恒的。 3 、结论:( 1 )信源环节信息数量守恒,语义内容守恒。( 2 )信道环节,信息数量不守恒,信息语义基本守恒。( 3 )信宿环节信息数量不守恒,语义内容在简单系统中守恒,在复杂系统中不守恒。 欢迎讨论 洪昆辉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831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兼容简单性系统与复杂性系统的广义信息理论1
hongkunhui 2010-3-21 11:41
有二种不同的广义信息理论需要区别: 一种是 80-90 年代诞生的基于概率论的广义信息论,该理论虽然提出了信息的语法、语义和语用问题但仍旧把基础建立在概率信息理论之上,也称为概率论的信息科学; 一种是本文提出的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广义信息理论,该理论将涉及多个层次,多个领域和多种类型,既适用于简单系统也适用于复杂系统,特别是适用于智能系统的信息现象,本文把此信息理论称为 兼容 简单性系统与复杂性系统 的 广义信息理论。在该理论中信息是分层次界定的,有哲学层次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信息界定,有具体科学层次的信息定义,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心理信息、社会信息等具体科学领域的信息对象,还有技术层次的信息对象的界定。 在新的广义信息理论中增加了许多现有信息理论所没有的新的概念和新原理:例如,信息按过程分为实有信息、实在信息、实得信息,提出信源、信道和信宿的开放度问题,按人参与的程度将信息分为自然信息、人工信息、混合信息,指出了人工符号信息的双重语义问题,符号信息双重语义之间的信息相通与相互替代关系、复杂系统对信息的重复获得、直接实得、间接实得、信息的语义畸变、语义附加、语义创生等内容,信息的守恒与不守恒问题,信息语义和语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问题等。 兼容 简单性系统与复杂性系统 的 广义信息理论是统一信息科学理论的探索之一,它可以成为揭示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信息学基础。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4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广义信息界定的说明1
hongkunhui 2010-3-5 15:29
对广义信息界定的补充说明: 1 、什么是广义信息 广义信息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一切形态的信息,是相对于狭义信息(申农信息和那些从静态、单一、非关系存在角度界定的只揭示了信息在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性质及特征)而言的信息对象。广义信息概念是一个适用于哲学、具体科学和技术层次,适用于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的信息对象,是对信息的语法、语义、语用,信源、信道、信宿、信息的潜在的、显在的、实有的、实在的、实得的、本体论的、认识论的、自然编码的、人工符号编码的信息的统一的描述和命名。 广义信息的界定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主要原因是提供一个可以达成各方面共识的信息定义有特别的难度,广义信息的界定需要兼顾各个方面:其一,它要有广泛的普适性,词汇和概念的使用要高度的抽象,外延要广,要能够描述哲学、各们具体科学和技术层次中的信息对象;其二、要揭示出信息对象与其他对象如物质、能量存在的本质区别,不能将它们混淆起来,要揭示出信息是一个有别于物质、能量存在的特殊的存在者;其三,要兼顾信息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全过程及各个具体环节的不同的性质与功能,揭示出信息是在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对象,揭示出信息与物质,能量等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四,要兼顾产生和支撑信息存在的各种对象和各种关系存在,揭示信息在关系存在中产生,在关系存在中存在,在关系存在中发挥作用,是关系存在的产物,与此同时还要揭示出信息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广义信息的界定还要能够包容目前存在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定义如:关系存在论、过程存在论、非实体存在(客观虚在)论、对象的间接存在论、映射论、显示论、反映论、表征论、再现论、重现论、标示论、属性论、结构论、功能论、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论、与物质能量并存的独立元论等。 由于信息不是一个静态、单一、非关系存在的对象,因此,对信息的界定需要从信息产生的特殊性、存在的特殊性、过程的特殊性、关系存在的特殊性以及功能的特殊性这五个方面来描述和界定信息,这样才可能得到一个广义信息的合适定义。 2 、本文对 广义信息的最新定义 所谓广义信息就是指通过特定媒介对存在者(事物)的存在或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映射、显示或反映,是存在者的一种可以被转载的间接的、非实体的、功能性的存在方式。 定义的第一句话揭示的是信息的内涵,说明了信息与产生信息的对象的关系,信息与负载它的载体的关系,信息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全过程,揭示了信息对象的内容和形式,信息与物质能量存在的本质区别。定义的第二句话揭示的是信息的外延,这是基于一个对象多种存在方式的信息本体论预设,按照本文的理解存在者(事物)可以有多种存在方式,比较公认的是物质,能量,信息三种存在方式。还有将存在者分成实体和非实体存在方式,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方式等,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功能的存在方式等。该信息定义基本上兼顾和包容了现有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定义,如信息定义中的关系存在论、过程存在论、非实体存在论、间接存在论、显示论、表征论、反映论、属性论等。 本文的广义信息的界定涉及了四个基本对象:(1)产生信息的对象(2)负载信息的对象(即信息载体)(3)信息对象本身(4)信息的接受者。 定义涉及了四种基本关系:(1)产生信息的信源对象与信息载体的关系,(2)信息载体与信息的关系,(3)产生信息的信源对象与信息的关系,(4)信宿与信息的关系。 定义满足了从动态、非单一、客观虚在、关系存在和功能存在相统一的信息界定要求,涵盖了信息的本体论、认识论、技术层次、信息的语法、语义、语用、信源、信道、信宿、信息的潜在与显在、信息语义的守衡复制与信息的语义畸变、语义附加和信息创生等广义信息的问题。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73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广义信息界定的说明2
hongkunhui 2010-3-5 15:21
3 对广义信息界定的说明 ( 1 )信息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特定的媒介(载体) 为什么要在信息定义中特别强调特定媒介这个对象,这是由信息对象区别于其他物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物质实体对象可以依赖于他者而存在,也可以不依赖它者而单独存在,而信息对象与物质对象不同,它不可能单独存在,信息无论是在信源环节还是信道环节还是信宿环节都与载体同在。信息过程中载体存在,信息就存在在,载体消失信息就消失,载体移动信息就移动,就是说信息必须与特定的载体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信息对象实际上是一个永远依赖于它者(载体,媒介)而存在的存在者。所以,在信息定义中与信息同在的这个媒介对象是绝对不能省略的,省略了媒介这个对象的定义就等于放弃了信息区别于其他存在者的本质特征。在现有的信息定义中有的定义不谈载体而大谈显示、表征、间接存在,那么,如果没有载体,信息内容是通过什么来传递、来显示来表征来间接存在的呢?所以媒介一词在信息定义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必须加入的对象。 信息的媒介可以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对象。在物理层次,信息的媒介当然是指时间、空间、相互作用,即物质、能量在时空中的不同的分布结构模式,这是没有疑问的,但这只是媒介中的一种层次,一种类型,而不是所有媒介的全部。换一个层次,例如,各种生命活动是生命层次信息的载体,各种社会活动是社会层次信息的载体,各种人的大脑的神经的生理生化活动是心理层次信息的载体。此外,在信息处理的高层次上除了自然编码的信息外还有各种人工编码的符号对象也是信息的媒介,符号负载了自然编码的信息,是信息之上的信息(当然,符号也有物理层次的载体问题,但这是不同层次的信息载体问题)。此外,信息的媒介载体还可以是各种静态对象或动态对象,是实体存在对象或是非实体存在对象。本文采用特定媒介一词而不是用物质、能量等物理层次的对象来表述信息载体很有必要性,媒介一词的使用,使不同层次的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得到一个统一的表述,避免了不分层次地描述信息的载体或一定还原到物理层次来描述信息载体的弊端,特定媒介一词的使用是描述信息载体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需要。 特定媒介一词的使用还表明了信息与载体之间的相对独立的关系和信息载体在信息过程中的被借用的地位。一方面,信息对载体有绝对的依赖关系,信息不能离开载体而存在。另一方面,信息和载体之间又是相对独立的,信息和载体是二个不同的对象,例如,同一信息对象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负载,也可以由载体的不同的形式来负载。而同一载体也可以负载和捆绑不同的信息对象。需要指出,信息载体就是载体不是别的东西,而载体说白了就是被借用的对象,是被借用来表达和显示另一对象的中介或工具。 ( 2 )存在者的存在是信息之源 为什么要用存在者一词来界定信息。本来可以选择的词汇有事物,现象,物质,存在对象,结构,属性等,但只有存在者一词具有最抽象的普适性。存在者无论作为日常用语或哲学语言都是比较普及的,凡具体存在对象都可以落入存在者范畴,用存在者界定信息使信息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适性。此外,存在者词汇的采用还考虑到了概念交流的需要,在西方哲学中存在和存在者概念比物质和事物概念更普及,这里的存在者就是一个具体存在对象,甚至可以包括一个信息对象(与特定载体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对象),既然要给普适层次的广义信息下定义,需要尽量采用普适性的语言词汇。当然,在中国用事物和物质等概念来界定信息也是比较常见的,一般情况下,物质概念有哲学层次的理解和自然科学层次中的理解,二者的语义上是有差别的。而事物这一词汇在日常用语比较普及,一般不包括非实体存在对象,当然,不同的人对事物这一词汇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总之,在本文中存在者与事物二个词汇或概念也可以等价使用。 存在者的存在是信息之源。这里的存在者的存在是一个总称,它包括存在者(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存在,如存在者的组分(要素)、结构、系统、属性、功能、量与质的规定性、对象的状态、过程等。目前,在信息定义中争论比较大的问题是:信息到底是对存在者(事物)的什么规定性的描述和命名,即信息是在表征、显示或反映事物的什么东西,信息又是什么东西的间接存在。有的理论说信息是反映、显示被反映者的结构、有的说是反映、显示存在者的属性。请注意,属性还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属性包括了对象的结构、功能、状态等,狭义的属性指对象在与它者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规定性。所以,属性说的边界实际上是不确定的。有的理论说是信息是反映存在者的功能,还有说是反映存在者的状态或过程。对存在者的状态又有不同的理解,有哲学层次的状态概念,有具体科学层次包括系统科学的状态概念,还有日常用语的状态概念。系统科学的状态概念不包括对象的结构、属性等,用它来描述信息反映的对象太狭义了。日常用语的状态概念比较宽,可以在界定信息中使用,但日常用语的状态概念会引起歧义。笔者在一段时间中就是用存在者的状态的显示和反映来定义信息的,该定义中的状态概念主要指在特定时刻或时间期间对象的相对静止和稳定存在的总和,过程指状态的历时态集合,过程与状态这二个概念概括了存在者各种情况,如要素,结构,系统,功能,属性,态势等一切。状态与过程在日常用语和哲学语言上都是比较普及的概念用来界定信息是合适的。但是,考虑到以上状态概念在目前的研究者中还不普及,如果需要使用它来定义信息就要对状态概念作必要的解释且要被人们认同,为了避免引起歧义,在本文中广义信息的界定中还是使用存在者的存在这个总称来界定产生信息的对象。 ( 3 )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也是信息之源 一般情况下,信息显示或反映的对象除了存在者个体的要素、结构、功能、属性、状态、过程等外,更多的是反映和显示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广义信息需要显示或反映存在者的存在和存在者的关系存在二个对象,例如,在认识论信息中信宿获得的信息内容不但显示信源的内容和作用,还显示信宿的内容和作用,它实际上是对信源和信宿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映射、显示或反映。目前,有一种信息理论认为,信息仅仅是对信源对象的自身显示,信息是信源对象的间接存在,这种理论对于描述简单对象或是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对象是适用的,但用于描述和定义复杂对象特别是认识论中的信息对象是不适用的。需要指出,存在者的关系存在类型非常多,如对象的内部关系,对象之间的外部关系,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信源、信道、信宿之间的关系、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的关系、实体存在与非实体存在的关系、状态与过程之间的关系等,可以说有多少种存在者的存在就会有多少种存在者的关系存在。所以,在广义信息的定义中如果不加入存在者的关系存在这一项就是不全面的,其适用范围也非常有限的。 ( 4 )信息是存在者的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映射、显示或反映 为什么要用映射、显示或反映来界定信息。在现有的信息定义中,使用过映射、显示、反映、表征、再现、重现、标示等词汇来描述信息与产生信息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及信息的本质特征。界定信息的这些词汇在语义上有不同的含义,也有程度的差别。本文用映射、显示或反映来界定信息强调了信息是在过程中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存在者,需要在信息定义中把信息对象作为一个包含多种环节的过程存在来看待。 在现有的理论中映射与显示通常是指日常用语和数学、逻辑语言,映射指的是信息产生和传递的过程,在数学中映射也指两个集合之间有点对点的同构和非点对点的同态映射。显示指的是映射的结果,映射与显示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描述。反映一词的使用针对的是复杂过程,特别是指认识论中的信息,反映一词哲学上使用的比较多也普及。需要指出,显示与反映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显示是指一个被动的过程,是针对简单系统的概念,而反映针对的是复杂系统如生命现象是与人有关的现象。在人的信息过程中信息内容的映射、显示是一个能动过程,在信息的映射和显示过程中信宿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内容会产生语义附加,甚至有新的内容的信息创生,即原来没有的信息内容在反映过程中产生出来,这是信宿在信息过程中获得的间接实得信息,不是直接来源于信源映射的信息。所以,与复杂系统相关的通过反映产生出来的信息与通过简单的映射、显示出来的信息在内容上是大不相同的,必须加以区别。当然,如果是指简单的通信过程用映射与显示就可以了,用反映一词反而显得含糊笼统。此外,用映射、显示或反映界定信息还揭示了信息与产生它,负载它和接受它的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方面信息与产生负载和接受它的对象是不同的存在者,另一方面信息对象显示的内容来自信源或是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互相作用存在,信息是对它们的显示或反映,信息是为它者而存在的,这就是信息的本质特征。 ( 5 )信息是事物的一种可以被转载的存在方式 为什么要用可以被转载的对象来界定信息。转载是指通过或借助它者来实现对象及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载体的存在是转载特定对象的前提。信息对象与实体对象不同的是信息对象可以通过特定的载体来转载,而实体对象不存在转载问题。因此,凡不可以通过特定载体转载的对象就不是信息,即要么它是什么也没有的无,要么它是物质、能量等实体存在。物质、能量等实体存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转移问题,物质能量等实体存在的转移可以直接进行,不需要载体或其他媒介这个它者。 ( 6 )信息是事物的一种间接的存在方式 为什么要用存在者的间接存在方式表述和界定信息。直接存在一般指各种物质、能量等实体性存在,间接存在主要是指通过特定的媒介将信源存在者的某些规定性如要素、结构、功能、属性等转载或重现在另一对象之中。间接存在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直接存在对象即信源对象是可以分离的,是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的。与物质能量等直接存在相比,信息是存在者的间接的存在方式。那么,信息对象的内容是谁的内容的间接存在呢?应该是信源对象内容的间接存在,信息是对信源存在者内容的映射和显示。 需要指出,事物的间接存在不可能凭空存在,间接存在是以特定的载体联系和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存在是依赖于它者(载体)才能存在的存在者。但是,依赖物质能量才可以存在与是从属于物质能量的存在有本质区别,二者不是一回事,从属是包含关系是子集与全集的关系,依赖是指二者的依靠关系。在现有的一部分信息理论中将信息对物质能量的依存关系变成了从属关系,这逻辑上有问题。 事物的直接存在与间接存在在内容上有区别,二者不可能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有从同构到同态的关系。信息虽然不是物质不是能量,也不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存在。但信息可以反映出客观对象及影响力的存在,所以称信息为存在者的间接存在。这里的间接存在主要针对将信息与信息反映的对象混淆的理论。直接和间接存在是相对的不做绝对理解,包括信息对象(与特定载体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对象)也可以作为直接的存在者来看待,如符号系统,照片,镜子中的影象都可以是直接存在者,因此直接存在也不仅仅是指实体存在。, ( 7 )信息是事物的非实体性存在方式 为什么要用存在者的非实体存在方式来界定信息。信息是非实体存在,这是它与物质能量存在最本质的区别。实体存在在物理层次目前主要是指各种基本粒子及相互作用构成的对象,有静止质量,占据一定的时间空间。非实体性存在有场,力,能、真空和信息等,能可以转化为有静止质量的对象。信息与其他非实体存在如各种物理的场的存在有区别,各种物理的场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独立存在,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信息则不直接占据一定的时间空间,直接占据时间空间的是信息的载体,不直接占据时间空间的非实体对象才是信息。 信息这种非实体存在是依赖于它者才能存在的对象,即依赖信源对象,也依赖载体存在。物质实体和场可以转化但不可以消灭,称物质不灭或服从物质能量守衡和转化定理。而信息这种非实体存在是不服从守衡定理的,信息对象及内容可以产生,改变,也可以被消灭,信息对象在语义内容和数量上有守衡的一面也有不守衡的一面,只要改变了载体的结构信息内容就会改变,消灭了信息产生的信源对象,消灭了信息的载体这二者,信息对象也就从根本上被消灭了。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是不能被消灭的,只要有物质能量存在必然有信息存在,这是从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和信息的产生角度看问题,是针对信息对象在世界上的普遍存在而言的,笼统讲也没有错,但如果针对具体的信息对象而言,这个观点就不适用了,在具体的信息对象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具备的情况下,具体的信息对象也不会产生出来,而消灭了这些条件也就消灭了该信息。注意,该被消灭的信息不存在转化到其他对象中的问题,这就是信息存在与实体存在或非实体存在的物理场的区别。 事物的各种存在方式之间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并存的关系。正如人们不能将物质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描述为能量属于物质,或物质属于能量一样,同理,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从属于的关系,不能将信息当成从属于物质能量的存在对象,也不能将信息看成是物质、能量的一种属性,一种附属,应该说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是事物(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之一。与物质能量相比信息属于非实体存在方式之一,信息是一种非实体的客观虚在。 (8 )信息是事物的功能性存在方式 为什么要用存在者的功能存在方式界定信息。功能是指对象发挥的作用,没有离开对象的功能,无论是实体存在或是非实体存在,是直接存在还是间接存在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都有特定的功能。信息虽然是一种非实体的、间接的存在对象,但信息对象作为相对独立的存在者也是有特定的功能的。那么,信息对象的功能代表谁的功能呢?归根结底信息对象是实现它者的功能,在简单系统中信息对象的功能反映和代表的是作为信源对象的功能。在复杂系统中,信息的功能既代表和反映信源对象也代表和反映信宿对象,是信源对象与信宿对象关系存在的显示或反映。广义信息的功能有两类:其一,映射和显示信源对象的存在内容,实现信源存在者对信宿的作用,间接发挥信源存在者的功能。在简单系统中,如通信和控制过程此类功能比较普遍存在,是单向传递的比较低级的功能;其二,映射、显示或反映信源存在者和信宿存在者二者的相互作用存在,既包括映射、显示信源存在者的存在(要素、结构、属性、功能、状态、过程等)还包括实现信宿对信源对象作用的响应、应答,指导信宿的行为反应,实际上是实现信息对物质、能量存在的引导、控制、建构和改造的作用。此类信息的功能往往和智能主体如人或其他生物的活动有关,这是信息的高级的可以双向传递的功能。 结论:广义信息的内涵指通过特定媒介对存在者(事物)的存在或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映射、显示或反映,广义信息的外延指事物的一种可以被转载的间接的、非实体的、功能性的存在方式,这就是广义信息与其他存在者相区别的特殊的规定性。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6104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