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乘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多元向量乘法群, 推论
热度 2 TUGJAYZHAB 2013-4-5 11:16
昨天清明,按照《数学手册》465页的定义,试图证明多元向量对于多元向量乘法是群(封闭,结合,恒等元,逆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3331-676833.html 下面提出证明多元向量是乘法群的另一途径,更准确地说,一个推论: 已知:(定理)一切元在数域 F 中的 n 阶可逆矩阵对于矩阵的乘法组成一个群。 《数学手册》 465 页例 3 。 求证:(推论)多元向量对于多元向量的乘法组成一个群。 证明: 因为,对角矩阵是可逆矩阵。 所以,一切元在数域 F 中的 n 阶对角矩阵对于矩阵的乘法组成一个群。 因为,对角矩阵相当于多元向量, 又因为,对角矩阵的乘法相当于多元向量的乘法,对应分量相乘。 所以,一切元在数域 F 中的(非零实数) m 元向量对于多元向量的乘法组成一个群。 不知成立否。请博友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第二讲|2287 次阅读|8 个评论
多元向量乘法群
热度 19 TUGJAYZHAB 2013-4-4 13:21
已知: ‘ 超球面模型 ’定义了多元向量的乘法:‘分量的积做积的分量’(白,1995)。 求证 :“超球面模型”是乘法群,交换群 证明 : 我们用一个特例:四维空间的 4 元向量来证明四维超球面模型是乘法群。博友可以把 4 换成其它自然数 ,以至 M ,证明一般的超球面模型是乘法群。 据 ‘分量的积做积的分量’ 的乘法定义,四维空间的两个 4 元向量 A 和 B 的乘积是 C : A (i) * B (i) =C (i) , i=1, 2, …, 4 多元向量的积 C (i) , i=1, 2, …, 4 也是四维空间的 4- 向量。也就是说,超球面模型定义的乘法在这里的四维空间“ 封闭” 。 4- 向量 乘法 的定义满足 结合律 (用中括号表示结合) * C (i) = ( * C ( 1 ) , * C ( 2 ) , …, * C ( 4 ) ) = ( A ( 1 ) * , A ( 2 ) * , …, A ( 4 ) * ) = A (i) * , i=1, 2, …, 4 四维空间有一‘ 恒等元向量’ :每个分量等于 1 的 4 元向量,被特称为 OM 向量 , OM= ( 1,1,1,1 ) 。 OM 向量 是四 维空间的中天向量(Identity, I 向量)。 任一四元向量与OM向量(恒等元向量)的积仍是该四元向量自身: A (i) *OM (i) = A (i)* OM (i) = A (i) , i=1, 2, …, 4 ‘ 满元向量 ’。所有的分量都不等于零的 4 元向量是满元向量。 有分量等于零的4元向量是‘不满元向量’。不满元向量不是四维空间的向量。比如,有一个分量是零的四元向量,实际上是三维空间的点,是 3 元向量。 ... 以此类推。 ‘满元向量’恒有逆向量。 分量的逆(倒数)是逆向量的分量。 A (i) ^ ( -1 ) =1/ A (i) , i=1, 2, …, 4 两支互逆的 4 元向量的积是 OM 向量: A (i) * ( 1/A (i) ) = ( 1,1,1,1 ) =OM, i=1, 2, …, 4 。 满元向量也称无零向量。 ‘满元向量’恒有逆向量,所以可做分母,做除法。 四元向量的乘法满足交换律: A (i) * B (i) = ( A ( 1 ) * B ( 1 ) , A ( 2 ) * B ( 2 ) , …, A ( 4 ) * B ( 4 ) ) = ( B ( 1 ) *A ( 1 ) , B ( 2 ) *A ( 2 ) , …, B ( 4 ) *A ( 4 ) ) = B (i) *A (i), i=1, 2, …, 4 在四维空间,满元的 4- 向量对‘分量的积做积的分量’的乘法是封闭的,可结合的,有恒等元,有逆元,所以是乘法群。而这个乘法群是可交换的,所以‘超球面模型’是乘法群、交换群、多元阿贝尔群。 照搬自《数学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北京,465,466页。 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阅读:多元向量基本运算。白图格吉扎布:趋势分析及其在生态股市中的应用,民族出版社,北京, 2006,171-185 页。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3331-276221.html
个人分类: 第二讲|5641 次阅读|72 个评论
魔术乘法表
热度 1 jiangying99991 2013-1-14 22:17
魔术乘法表 芳草小学三年级二班 蒋明润 摘要: 本文通过一种魔术乘法表来简化乘法运算,加强乘法含义的理解。 关键词:乘法 完全平方数 引言: 小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候往往觉得乘法口诀很难背诵,本文引入一种魔术乘法表,来辅助低年级学生的乘法学习。 魔术乘法表简介:   魔术乘法表(见表 1 )的第一排和第一列是按照自然数顺序的数的自乘,也就是完全平方数数列。其他部分是对应的平方数之间的差,由该格上方的平方数减去左方的平方数,这样就把乘法公式转换为平方数相减,只需背住完全平方数就可以推出所有乘数差为偶数的乘法。 表 1  魔术乘法表 0X0=0 1X1=1 2X2=4 3X3=9 4X4=16 5X5=25 6X6=36 7X7=49 8X8=64 9X9=81 1X1=1 0X2=0 1X3=3 2X4=8 3X5=15 4X6=24 5X7=35 6X8=48 7X9=63 8X10=80 2X2=4 0X4=0 1X5=5 2X6=12 3X7=21 4X8=32 5X9=45 6X10=60 7X11=77 3X3=9 0X6=0 1X7=7 2X8=16 3X9=27 4X10=40 5X11=55 6X12=72 4X4=16 0X8=0 1X9=9 2X10=20 3X11=33 4X12=48 5X13=65 5X5=25 0X10=0 1X11=11 2X12=24 3X13=39 4X14=56 6X6=36 0X12=0 1X13=13 2X14=28 3X15=45 7X7=49 0X14=0 1X15=15 2X16=32 8X8=64 0X16=0 1X17=17 9X9=81 0X18=0 原理和应用: 我们知道完全相邻平方数可以表示为奇数数列的和,两个完全平方数的差为相对应的奇数,比如 n 2 -(n-1) 2 =2n-1 。这样背住完全平方数比较简单 根据公式 ( a-b ) (a+b)=a 2 - b 2 (1)* 只要乘法的两个乘数的差是偶数,那么必然能找出它们的中间数 a 和它们差的一半 b ,乘法算式就转换成为平方数相减。比如 4 X 12 ,它们的中间数是 8 ,差的一半是 4 ,所以 4 X 12 = 8 2 - 4 2 = 64 - 16 = 48 。 通过背住完全平方数和公式( 1 )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乘法问题 结论和后续研究: 1. 应用魔术乘法表,配合九九表可以解决学生的乘法口诀问题。 2. 魔术乘法表可以扩展至大于 9 的乘法。 3. 魔术乘法表可以扩展至部分负数计算(本文没有研究) 4. 公式( 1 )的证明可以进行研究。 * 公式( 1 )可以用代数和几何两种方法证明,本文略。 本文是3年级所做,获成都市科技大赛科技论文2等奖。
个人分类: 科学作文|2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朋友《乘法》一书
yanzhiyuanyz 2011-12-15 14:00
复件 乘法-ACADEMIC PRESS CORPORATION出版.rar
4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书一本:《乘法》(美国学术出版集团公司出版)
热度 4 zhangnju 2011-6-20 11:28
近日,我们实验室很多人都收到一封邮件,推荐了一本很神奇的书,叫做《乘法》, 作者赵本东(注意,不是赵本山哦),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平区分局。邮件内容如下: 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电场力F=qE。我们不能解释成:电场力等于电量(q)个电场强度 (E)相加。 所以:乘法不是加法的简单记法。 《乘法》见附件。因网站对附件存留时间限制,请及时下载。 内容简介 两千多年来,乘法一直被认为是加法的简便记法,因此乘法与加法同质。由此造 成因素间关系混乱,从而使社会科学数学化进程延缓。本书就是为解决此问题而提出。 作者认为,乘法反映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出现的因果关系,而加法反映因素的累计关系; 若条件与结果之间存在必要条件关系,则各条件之间服从乘法关系;若条件与结果之间 存在充分条件关系,则各条件之间服从加法关系。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对质和量赋予了新的含义,就乘法本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乘法原理 和加法原理,给出了乘法新的本质,研究了乘法和加法6组性质和4个衍生性质,讨论了 原理和逻辑代数的关系,对原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探索;应用于15个基础领域,澄清了 一些概念,理清了一些因素关系混乱的问题,整合了一些对立的理论,对人生价值进行 了研究。 ------------------ 乘法形成新质,加法维持世界的稳定。 赵本东 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平区分局 从QQ邮箱发来的超大附件 《乘法》.pdf (11.77M, 无限期)进入下载页面: http://mail.qq.com/cgi-bin/ftnExs_download?k=763132623f8671cd1ee53c734234071 d0f570b00060d05531a06055b5119065405551f035701051f525200560602030a0e505307643 832938182f9d5cc95851c4755546259t=exs_ftn_downloadcode=712bd422
1022 次阅读|5 个评论
乘法口诀的竹简和“中国人的乘法”的发明权
热度 2 jiangxun 2011-2-23 10:09
作者:蒋迅 看到新闻:考古人员出土了 距今2000多年前的乘法口诀表 。我为祖国的古代数学成就而骄傲。而且我还坚持认为 乘法口诀表凸显汉语的优越性 ,并认为应该出口到全世界去。我记得以前在美国教数学时,看到每个人连简单的乘法都要用计算器。那时候我给他们讲点小小的技巧,他们都特别惊奇。要是英文、发文、德文、西文都能向我们中国人那样用乘法口诀,他们一定不会再觉得数学难学了。 乘法口诀秦简 在网上寻找乘法口诀竹简的图片时,发现在 日本也出土了乘法口诀木简 。可见中国的数学研究也早走东海。 日本出土的乘法口诀竹简 那天我发了一篇“ 听说过‘中国人的乘法’吗? ”,受到了一些读者的质疑。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这个算法到底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你说不是吧,可它怎么就叫作“中国人的乘法”呢?你说是吧,可我们怎么就没听说过呢?我以前有一位很有交情的研究中国数学史的老师 白尚恕先生 ,可惜老先生已经作古了。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在请教读者们,也许有哪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也未可知。 本人有幸有科学网博主 王号老师 。王老师不但给我多次留言,对该算法中的原理做深入探讨,而且专门写了一篇“ 号外:蒋迅提及的‘中国人的乘法’原来是印度数学 ”。王老师说是“吠陀数学”( Swami Bharati Krishna Tirtha's Vedic mathematics )。对这样一种结论,我是意外也不意外。我知道印度人的数学研究很早,对他们的乘法,我以前专门写过“ 印度的1919乘法 。 但怎么这样一种被称作“中国人的算法”又是印度人发明的呢?印度人就不出来纠正一下这个“错误”的说法?“吠陀数学”是20世纪的产物,似乎这个时候不应 该再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了。王老师的跟据来自于一本叫作《越玩越聪明的印度数学》的书中的“第十五式古老的结网计数法”。从这个名字来看,确实很可能是我 说的“中国人的乘法”,但是不是起源于印度也未可知。 说来说去,我只能说,我们中国人的乘法很早,还是不能确定那个“中国人的乘法”的发明权。
个人分类: 谈数学|7158 次阅读|5 个评论
听说过“中国人的乘法”吗?
热度 19 jiangxun 2011-1-21 10:26
作者:蒋迅 我在 Youtube 看到一个叫作“中国人的乘法”( Chinese Multiplication ) 的材料,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里面的那种算法,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怎么会有这么个名字?也许跟中国的 筹算 ( Rod Calculus ) 有关?下面我用 432 ×312 作为例子来说明它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先从左至右按 4、3、2 这三个数画出三组平行线,每组分别有 4 条、3 条和 2 条。类似地,从上至下按3、1、2这三个数画出三组平行线,每组分别有 3 条、1 条和 2 条。 第二步:用四条弧线将网格分成五个区域。 第三步:从左至右在每一个网格里数数有多少个交点。将交点数记录在相应的区域里。 第四步:将“17”中的“10”进位到“13”里,所以“17”改写成了“7”,“13”改写成了“14”。 第五步:同理,“14”改写成了“4”,“12”改写成“13”。 现在把看到的数从左到右连起来,得到“134784”。这就是 432 ×312 的结果。
个人分类: 谈数学|8597 次阅读|36 个评论
印度的1919乘法
jiangxun 2010-11-28 12:44
作者:蒋迅 这是一位朋友用电子邮件发给我的,觉得有些意思。据说印度的九九乘法表是从1 背到19 (1919),他们是怎样训练孩子的呢?有一本书《印度式计算训练》专门做了介绍。我也介绍一下,比如计算 1312,印度人是这样算的: 第一步:先把 13 跟乘数的个位数 2 加起来 13 + 2 = 15 第二步:然后把第一步的答案乘以10 (也就是说后面加个 0) 15 10 = 150 第三步:再把被乘数的个位数 (3 乘以乘数的个位数 2 2 3 = 6 最后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的结果相加 150 + 6 = 156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再看两个例子: 1413: (1) 14+3=17 (2) 1710=170 (3) 43=12 (4) 170+12=182 1617: (1) 16+7=23 (2) 2310=230 (3) 67=42 (4) 230+42=272
个人分类: 谈数学|7005 次阅读|5 个评论
小九九
liuxiaod 2010-3-6 00:47
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把小九九抄在黑板上,让我们回家背下来,第二天考试。 回家以后发现无论如何也背不下来,比如说七八五十六,实在不知道5678是怎么回事,只好想别的办法。我发现五的乘法很好记,其他的就以五为基础往上加,比如7乘8,我知道5乘8是40,再加2个8就是56,依次类推,就能把乘法表全记下来。第二天考试,全班同学全军覆没,唯独我得了满分,得到老师的表扬,算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从此以后就一直用这个办法做算术,居然每次都考第一,而且速度极快,一般来说,两节课的考试,我一节课就做完交卷,还有一节课跑出去玩。没有人知道我是怎么做的,我也从来不说,因为不会背小九九觉得挺丢人的,也不跟父母讲,免得他们逼着我背书。 其实中国的小九九是一个顺口溜,是中国语言中特有的东西,在西方国家没有顺口溜这个东西,我曾问女儿美国老师如何教乘法,女儿说没有什么方法,做出来就行,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我问她7乘9是多少,她马上说63,我问她是怎么做的,女儿说用70减7就行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年我用加法,现在女儿用减法,高!实在是高!而且高在每个美国学生的方法都不一样,这才是最关键的。 在中国讲究思想统一,所以即使中国有很多人口,但是思想的多样性,开创性很低,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创造性,这个差距在小学就拉开了。 另一个方面,小九九是顺口溜,属于语言表达范畴,跟数学才能不相干,以背顺口溜的方法做算术,完全是本末倒置,压制了数学本身所需要的逻辑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中国的小九九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自宋以来,中国强于文史经伦而弱于工程数算,与小九九的相传不无巧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