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超越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超越

相关日志

inner peace,超越自己才是永恒的追求
dribuu 2012-10-24 11:02
人生路走一遭不容易,不管有多菜,不管有多挫,不管有多糗,爱我所爱,享我所想。眼光聚聚焦,超越自我才是王道!
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寂静的♥心语♥108 【一】
xiangfasong 2012-9-17 16:10
转载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f04ed01017y86.html ) 非常感谢寂静师父 2 ♥ 要为灵魂找一个美丽的归宿,不要为肉体找一块豪华的坟墓。 3 ♥ 只要人生没有觉 悟 ,抓住的东西越多越苦。 4 ♥ 把钱放在头顶,人就沉重;把钱放在脚下,人就成长。 5 ♥ “财”是外在有形的,“富”是内在无形的。财可以靠掠夺,富只能靠修养。 6 ♥ 聪明的人 做 钞票 ,智慧的人 做 钱包。 7 ♥ 人若只看到钱,就成了钞票;人若能看到钱以外更广阔的世界,就成了钱包。 8 ♥ 钱本身永远是小钱,钱以外才是大钱。生意本身永远是小生意,生意之外才是大生意。 9 ♥ 贫苦,是不知布施修福;富苦,是不知散财消灾。 10 ♥ 成功(名利) = 55% 福报 + 30% 人脉 + 15% 技能。 11 ♥ 不要认为 你 认识的人就是你的人脉,只有你利益过的或崇敬你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12 ♥ 智者不求有钱,但求值钱;不求利润,但求利人。 13 ♥ 有钱是表面,值钱是根源;有钱是有限,值钱是无限;有钱时暂时,值钱是永远。 14 ♥ 钱是真的纸,人是真的钱。所以智者不会为钱伤人,只会舍财救人。 15 ♥ 缺钱之苦不在赚钱少,而在计较用钱;有钱之苦不在赚钱难,而在不会用钱。 16 ♥ 未来的穷人不是没有钱的人,而是没有精神境界的人。 17 ♥ 赚钱只需技巧,赚大钱就要福报;用钱只需消费,用好钱就要智慧。 18 ♥ 迷惑的人用生命换取财富(现象),智慧的人用生命创造价值(能量)。 19 ♥ 人若只是为了钱,那就太 不值钱 了。 20 ♥ 事业是度人的平台,金钱是利人的工具,目的在于成就 自 他生命的喜悦、价值和意义。 21 ♥ 成大事者必有天助,天助之者必有天德。百年老店必有百年天德。 22 ♥ 事业是为了修积福慧,福慧 自 然能成就事业。 23 ♥ 企业 做 大 做 强靠物质, 做 高 做 久靠精神。物质不会百年,境界 自 会长青。 24 ♥ 愿意改变比已经改变更重要。 25 ♥ 基层用制度管事,中层用教育管人,高层用文化管心,顶层用信仰管魂。 26 ♥ 接受 自 己是爱的开始。 27 ♥ 当心中有了爱,才知生命尽是天籁。 28 ♥ 为 自 己着想,只会生出心机;为众生着想,才会生出智慧。 29 ♥ 苦难 是上天另一种形式的爱,他提醒我们从错误中回来。 30 ♥ 生意的真谛是爱的传递,不是利益的索取。 31 ♥ 只有爱错,爱从来就没有错。 32 ♥ 地大则物博。心是生命的田地,心大则福厚。 33 ♥ 放不下小事,立不起大志。立不起大志 ,放不下小事。 34 ♥ 只要 自 己没有成长,再高的收入都是低待遇;只要 自 己成长了,再低的收入都是高待遇。 35 ♥ 超人就是超过别人。超过别人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 自 己,而是为了引领大众。 36 ♥ 只有对别人有价值,在关系中 自 己才有存在价值。 37 ♥ 大成就的秘诀是: 做 别人不 做 的和 做 不 到 的,而不是与人竞争。 38 ♥ 人只有一种活法,那就是活得像人。除此之外都是死法,有百千万种。 39 ♥ 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感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求是只望结果,修是培植因缘。感是得道多助,算是一厢情愿。 40 ♥ 根浅的树长不大,一旦长大就会倒下。 41 ♥ 一手 做 公益,一手 做 生意。 做 公益是存款, 做 生意是取款。 42 ♥ 心中有多少阴暗,生活就有多少灾难;心中有多少光芒,生活就有多少吉祥。 43 ♥ 常 做 别人贵人的 人 ,生活中就会常遇贵人。 44 ♥ 宇宙是平衡的:坏人损我们的好人会来补上;愚人欠我们的智者会来还上;凡人亏我们的上天会来奖赏。所以要谨慎得失,但不要患得患失。 45 ♥ 会 犯错 是小错, 犯错 而不认错改错,才是大错。 46 ♥ 人最大的愚蠢不是无 知,而是不愿放下金钱与面子向人学习。 47 ♥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临时标准。 48 ♥ 改命须先认命,抗命就会没命。 49 ♥ 大智慧的 人不是关心他得到了什么,而是关心他创造了什么。 50 ♥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51 ♥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 52 ♥ 人必须为 自 己创造一个存在的价值,以便让 自 己存在;而后为 自 己创造一个美好的价值,以便使生命美好。 53 ♥ 如果一个人 心中见不到伟大,那他无论 做 多么轰轰烈烈的事都不会伟大。 54 ♥ 无私实是大私 , 自 私实是害私。 55 ♥ 人的一生争不到、求不到、想不到、算不到,一切都是 因缘果报 。 56 ♥ 物质向下比就满足快乐,精神向上比就纯净升华。 57 ♥ 人生外在的一切,都是思想、言语、行为在“物以类聚”的原理下吸引过来的。 58 ♥ 厚德载物,缺德损物。这里“物”不光指财物,还指家人、子孙、健康、平安、寿命等一切。 59 ♥ 只要让别人有利,就不 怕 自 己没利 。 60 ♥ 越 自 私越 自 卑,越无私越 自 信 。 61 ♥ 比生意更重要的是生活 ,比生活更重要的是生命,比生命更重要的是觉 悟 。觉 悟 是另一个更高层次、另一个更美世界的生命。 62 ♥ 心中没有亏欠,外面就没有亏损。 63 ♥ 公事私事,大事小事,善事恶事,只要破坏心态、让心 烦恼 ,就是坏事。 64 ♥ 修行苦,但不修行更苦;放下难,但不放下更难。 65 ♥ 被动的 付出 就是失去,主动的 付出 定将回报。 66 ♥ 令 人失望是一种罪业,给人信心是一种功德。 67 ♥ 修行,不修不行,越修越行。“ 修”有三意:一是修建,二是修正,三是修补;“行”有三意:一是功德,二是能力,三是行为。 68 ♥ 有“道”方能到,有“德”才能得。 69 ♥ 糊涂人常常为事赌气,明白人着眼解决问题 。 70 ♥ 凡是让人迷惑、迷茫、迷恋,不能使心灵觉 悟 的一切活动皆属 迷信 活动。 71 ♥ 不善的人事是 自 己罪业的现形,如意的境遇是 自 己功德的投影。 72 ♥ 永远要感恩生命中那些给你扔石头的人,因为他堆起了使你站得更高的台阶。 73 ♥ 一个人没有缺点也没有优点,只有特点。优点是特点的善用,缺点是特点的错用。 74 ♥ 高人静定,不来不去;小人恍惚,漂来飘去。 75 ♥ 生活的障碍和身心的 苦难 ,表面是给我痛苦,其实是在提醒我反省,让我知道忏悔与改变,使我点点完善。我向往快乐,我感恩 苦难 ! 76 ♥ 当我们远离 自 己的家园时,就会感到孤独;当我们远离 自 己的心灵时,就会遭受痛苦。 77 ♥ 能 付出 人所不能 付出 ,就能得到人所不能得到;能忍受人所不能忍受,就能成就人所不能成就。 78 ♥ 所谓“ 自 在”,就是 自 己还在,还与 自 己的良心和美德同在。 79 ♥ 只要内在没有失去(损德),外在就不会有失去,纵失去一定会再回来。只要内在没有得到(积德),外在就不会有得到,纵得到一定会再失去。 80 ♥ 人生真正的美好不是因为他已经美好,而是因为他内心一直保存着一个美好,并且坚信和向往。 81 ♥ 相信奇迹的信心比得到奇迹本身更珍贵。所以要永远提醒 自 己:“我相信奇迹!” 82 ♥ 做 恶的人很苦, 做 善的人很累,什么都不 做 的人无聊。智慧的人三种都不要。 83 ♥ 愚痴的人把 名字 扔在地上;普通的人把 名字 记在心上;聪明的人把 名字 刻在碑上;智慧的人把 名字 留在史上;觉悟的人让一切 随风飘 扬…… 84 ♥ 谁说“一人 做 事一人当”?一个人 做 的事,其后果绝不是一个人在承受,亲人与子孙必受牵连。所以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因为暂时看不到恶果就放肆自己。 85 ♥ 心在哪里,命在哪里。念头是开关,一开是光明,一关是黑暗。 86 ♥ 苦难 本身并不可怕,心沉浸在 苦难 中才是 苦难 不断的根源。 87 ♥ 因为每一言行都是种子,所以人迟早会品尝到 自 己亲手培育的甜苦果子;因为每一选择都是基因,所以人迟早会走进 自 己亲 自 选定的好坏命运。 88 ♥ 只要有花,蝴蝶纵飞走了但它必来;只要无花,蝴蝶纵飞来了但它必去。这叫“花蝶效应”。 89 ♥ 恩有多少,福就有多少;恩有多贵,命就有多贵; 怨有多少,苦就有多少;怨有多深,障就有多深。 90 ♥ 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学生一定是失败的学生;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人生一定是沉重的人生。 91 ♥ 人生不可能得到什么也不可能失去什么。得到的都是 自 己曾经积存的,失去的都是 自 己曾经透支的。 92 ♥ 聪明是看清别人也能看到的 ;智慧是看见别人看不见的。 93 ♥ 纯净不是一尘不染,而是决不迷失信念。 94 ♥ 没有信仰,生命就像茫茫大海的孤舟;有了信仰, 苦难 就有了尽头。 95 ♥ 我们背离多少真理,就创造多少 烦恼 与忧虑。 96 ♥ 嫉妒 他人不是办法,成长 自 己才是力量。 97 ♥ 万物本无情,因有情心而有情;万物本有情,因无情心而无情。 98 ♥ 无用就成了废品。于人无益,就成了别人的废品;不爱国,就成了民族的废品;不行善,就成了世界的废品;无爱心,就成了天地的废品。废品的命运就是被抛弃。 99 ♥ 教育是高回报的投入,文化是最有效的管理。 100 ♥ 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越感恩越恩,越分享越享。 101 ♥ 担心是一种诅咒。应把担心换成关心和信心。关心是一种有形的保护,信心是一种无形的保佑。 102 ♥ 苦难 是因为 自 己的灵魂弱小,幸福是因为 自 己的灵魂强大。损德使灵魂弱小,积德使灵魂强大。 103 ♥ 没有命运,只有选择。命运只不过是生命中不停地选择所连接起来的轨迹。 104 ♥ 心为何形?无形无相;心有多大?无边无量。 与无形无相、无边无量的心相比,有形有限的东西再多也等于零。 所以, 要让心满足,不能靠财富,只能靠开 悟 。 105 ♥ 史蒂芬霍金说:人若没有梦想不如死去。我说:人若没有大愿等于死尸。 106 ♥ 想成功的人必要经历失败。已成功的人必然还会失败。只有“人就该这么活”、心中没有失败也没有成功的人,才超越成败。 107 ♥ 愚者拼命,智者改命。 108 ♥ 人只能活在 自 己创造出来的世界。 《Al w ays W ith You》 和你同在 Do you kno w me, w ho I am?你知道我是谁,在哪里? I am al w ays w ith you.我与你不可分,在一起。 I am near you every day, 每一天都在靠近你, Al w ays share w hat you do.一直都在分担你, Follo w the path to any w here,跟随你,无论到哪里 A stranger in the w orld w ithout you.陌生的世界没有你, Forever I w ill be there,我永远在这里, The shado w you al w ays kne w .就如影子一样跟随你。 If you think I've gone a w ay,即使你认为我早已远离, And am never w ith you.甚至从未和你在一起。 Iam not so far a w ay,相信我并未远离, Al w ays shado w ing you.一直如影随形地伴着你。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2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近混沌》-15-超越时代的庞加莱
热度 7 tianrong1945 2012-9-17 06:14
《走近混沌》-15-超越时代的庞加莱
第十五章﹕超越時代的庞加莱 70 年代,当种种学科的非线性研究汇成一股洪流时,人们才认识到对此领域早已有先驱者捷足先登。科学界对此课题的研究 , 可追溯到 1890 年法国数学家庞加莱为解决天体力学中的‘三体问题’所作的工作。 李四摸了摸大脑袋,对张三说:“你不是正在上一门天体力学的课,也听过三体问题吗?你先简单介绍介绍天体力学和其中的三体问题吧。” 张三说,我还刚学,知道得不多哦,反正抛砖引玉吧。讲到天体力学,我只好还是回到牛顿力学时代啦。也许还要追溯到更早一些,其实,对天体运动的观测和研究,可算是人类最早期从事的科学活动。远在公元前一、二千年,中国和其他文明古国就开始用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动来确定季节,研究天象,预报气候。后来的事你们都知道的:哥白尼 1543 年提出日心说,这个学说打击了教会,哥白尼因此而受到迫害,之后的布鲁诺因宣扬日心说被教会活活烧死。开普勒比较幸运,碰到了一个好老师第谷。第谷将他几十年幸苦得来的大量行星观测资料,毫不保留地全给了开普勒,这样,才有了著名的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在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经典力学著名的牛顿三大定律。 再后来,开普勒走了,牛顿走了,拉普拉斯也走了。几位大师创立了天体力学,但也留下了有关天体运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我也讲个古董故事吧…… 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 瑞典。瑞典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每年由瑞典国王颁发的各项诺贝尔奖就是一例。 在 1887 年,也就是 诺贝尔刚发明了无烟炸药的那一年, 瑞典有位开明而又喜爱数学的国王——奥斯卡二世,他当时赞助了一项现金奖励的竞赛,征求对四个数学难题的解答。其中第一个是有关于‘太阳系的稳定性’问题 太阳系的稳定性问题 早就被牛顿提出。有些人忧心重重,陷入了杞人忧天的困境,经常有人设想出一些无法挽救的、灾难性的后果。比如说:担心月亮某一天是否会朝地球猛撞过来?或者地球将会逐渐不断的靠近太阳,或者不断地远离太阳,那样,人类则将因热死或冷死而毁灭。 拉普拉斯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并得出结论,认为太阳系作为整体来说是一个稳定的周期运动系统。然而,拉普拉斯的结论并没有消除人们,以及国王 奥斯卡二世心中的 疑虑,当他准备庆祝他的 60 岁生日之际,他的科学顾问( Gösta Mittag-Leffler )建议 他用 2500 瑞典克朗的奖金悬赏,征求这个困难问题的答案。 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们热衷于观测和研究天体,喜欢计算遵循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而互相吸引的多个天体将如何运动。物理学家们将此类问题称为‘ N 体问题’。瑞典国王悬赏‘ N 体问题 ’的答案,实际上就是欲从数学上来探索 ‘ 太阳系 的 稳定性 ’。当 N=1 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受其他任何作用的 1 个物体,最后将归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对于 N=2 的情况,也就是二体问题, 在牛顿时代就已被基本解决。两个相互吸引的天体的轨道运动方程可以精确求解,得到各种圆锥曲线。比如,对太阳地球的近似二体系统,地球将绕着太阳作椭圆运动。 但是,实际存在的 太阳系,并不是只有太阳和地球,而是一个由太阳及数个行星及其他许多物体构成的 N 体系统。牛顿力学在解决二体问题上打了大胜仗 , 对三体问题却是困难重重。多于三体时的解答,就更是望尘莫及了。 一年后,这笔奖金颁发给了 33 岁的数学家,当时已经是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庞加莱。 图( 15.1 )庞加莱 昂利· 庞加莱 ( Henn Poincare , 1854-1912 )被公认是 19 世纪后和 20 世纪初的领袖数学家,是继高斯之后对数学及其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人。 庞加莱 出生于法国东北部一座小城,父亲是一名医生,家族中不乏名人,包括他的一位堂弟,是曾经多次出任法国总理、带领法国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统雷蒙· 庞加莱 。 小时候的昂利· 庞加莱 体弱多病,手脚不便, 运动神经失调,后又因患上白喉而严重影响了视力,可算是个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实际上, 庞加莱 直到 58 岁去世,一直未能逃避疾病的阴影,长期不断地与病魔作不懈的斗争。生命的最后几年,尽管 庞加莱 仍然活跃于科学界,但健康每况愈下,曾经两次作前列腺手术。就在接受第二次手术的一星期之前,他还为法国道德教育联盟召开的成立大会作演讲, 庞加莱 在讲话中激动而感慨地总结 他自己一生的奋斗经验, 说出一句 肺腑之言:“人生,就是持续的斗争!”。没想到 手术之后不到十天,这位天才的数学领袖人物,便丢下他为之鞠躬尽瘁的数学理论,驾鹤西去了。 也许正是由于太差的身体状况,更促成了天才 庞加莱 的智力发展。人们没想到这个看起来稍矮微胖、金色胡须、大红鼻子、“体格笨拙,艺术无能”、“心不在焉,不修边幅”的人,对数学物理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凡的成就。 庞加莱 的最大特点是他对数学物理各个领域的眼光和见识。他开创微分方程解的定性研究、奠基拓扑学,提出几十年后才被人证明了的 庞加莱 猜想、 不动点 定理等。据说 他不关心严格性, 以直觉立论,忽视细节, 不喜欢 严密 逻辑,认为逻辑无创造性,限制思想。 庞加莱 就像是一只辛勤的 蜜蜂 ,在数学和理论物理的花园里飞来飞去,采集百花之精华,酿成最甜美、最富营养价值的蜂蜜,呈现给后人 。 这里插上一段令人遗憾、又令人费解的史话:为什么不是 庞加莱 第一个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图( 15.2 )庞加莱与爱因斯坦在第一次索尔维会议上有一面之交。图中庞加莱和居里夫人正讨论问题,站在右后的爱因斯坦,似乎很关注他们讨论的内容。 (Source: Solvay Congress 1911) 早于爱因斯坦, 庞加莱 在 1897 年 发表了一篇 文章 “ The Relativity of Space ” 〈空间的相对性〉 ,其中已有 狭义相对论的影子 ( 1 ) 。 1898 年,庞加莱又发表《时间的测量》一文,提出了光速不变性假设。 1902 年,庞加莱阐明了相对性原理。 1904 年,庞加莱将洛伦兹给出的两个惯性参照系之间的坐标变换关系命名为‘洛伦兹变换’。再后来, 1905 年 6 月,庞加莱先于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关论文:《论电子动力学》。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很难对此作出一个公正的评价。尽管当时的庞加莱已经走到了狭义相对论的边缘,他谈到了相对性原理,他深刻理解同时性的问题所在,他分析研究发展命名了洛伦茨变换群,他作出了不同惯性系中物理定律不变的假设。数学论证齐全,万事已经俱备,但是,庞加莱始终未放弃‘以太’的存在,把这一切都认为是物质在一个静止以太的框架中运动的结果。 也许是因为庞加莱当时已经年近半百,没有了那伙年轻物理学家的狂热劲?也许是因为他从小体弱多病而养成了凡事小心谨慎的习惯,形成了性格上的弱点,使他在革命性的新物理理论之前胆怯而畏缩不前?也许因为庞加莱是天才的数学家,但毕竟不是正统物理学家,缺乏对相对论这个革命理论物理意义的深刻认识? 参考资料: ( 1 )“ The Relativity of Space ” 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subject/philosophy/works/fr/poincare.htm ( 2 ) 庞加莱 1905 paper, " Sur la dynamique de l'electron ", Comptes Rendues 140 , 1504-8, ( 3 ) 庞加莱 1906 paper " Sur la dynamique de l'electron ", Rendiconti del Circolo matematico di Palermo 21 , 129-176. ( 4 ) 庞加莱和爱因斯坦: The Mystery of the Einstein Poincaré Connection , by Olivier Darrigol in Isis 95 (2004) 614–626. ( 5 ) 庞加莱和爱因斯坦: book by Peter L. Galison, Einstein's Clocks, Poincaré's Maps , http://www.fas.harvard.edu/~hsdept/bios/galison-einsteins-clocks.html 上一篇:《走近混沌》-14-蝴蝶效应 回到系列科普目录 下一篇:《走近混沌》- 16-三体问题及趣闻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1922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人生6条智慧:
胡业生 2012-9-16 13:14
1、知而不言,谨记言多必失。 2、自我解脱才能自我超越。 3、冷静思考让自己更清醒。 4、用心看世界,才会看清人的本来面目。 5、放下,放下了才能重新开始。 6、感恩,才能在逆境中寻求希望。 附件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力外骨骼:超越肉体极限
热度 1 wangxiaog04 2012-9-12 14:19
动力外骨骼:超越肉体极限
动力外骨骼:超越肉体极限 超越肉体极限,并非全无可能。怎么办?让机械延伸人的肉体。可不是麦克卢汉说的“延伸”哦,而是肉体与机械的直接融合! 2012 年 7 月 10 日,全国首届力量增强型动力外骨骼助力技术学术研讨会在电子科技大学隆重召开。(参见 http://www.news.uestc.edu.cn/NewsRead.aspx?newsID=54538 )。 “力量增强型动力外骨骼”是什么东西?第一次听这个名字,不免一头雾水。加之这个会议还是在新成立的航空航天学院召开,更让人疑惑,这个技术,跟航空航天又有毛关系?! 上网一查才知道, 所谓的外骨骼就是一种可穿戴的、人工智能的仿生设备, 其特点就是穿在或套在人类躯体之外,自有动力驱动各个关节,根据人体肢体活动通过感应、伺服、驱动装置使相应部位的机械产生相同动作的设备。目的是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用机械动力提升人类运动能力。 最初主要为军事用途而研发,它可以在战场上增强士兵们的力量和忍耐力。 在医学上,医生们正在研究外骨骼的另一种用途,即帮助那些身体上的伤残人士。在健康领域,外骨骼的应用不仅仅是向截瘫患者提供机械腿,它还可以教他们如何学习再次行走。目前,康复中心通常利用更大型、更昂贵的固定设备帮助患者暂时实现行走。 有了这个,下肢瘫痪的病人就可以“站”起来了: 据《美研制出电池动力外骨骼仿生系统》的报道,美国伯克利一家仿生技术公司近日研制出一种由电池提供动力的外骨骼系统,这种外骨骼系统可以帮助截瘫患者摆脱轮椅,自由行走。 我们能够从视频中看到,这种设备已经设计得很简洁明快,而且,“电池”动力,意味着它的能耗已经降得很低,而这也意味着,它的使用将更方便、门槛更低。以后,如果技术进一步发展,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那么,这种设备有望实现“家用化”、“傻瓜化”。 这当然是喜讯,不过,试想一下,这种技术,不是帮助病人,而是用来装备一支军队,那将意味着什么?在冷兵器时代,我们常设想,能够有一支不知疲惫、不怕死的“无敌敢死队”。今天,这种“敢死队”终于被技术召唤出来了。据说,美国已经把这种技术装备到了步兵身上。有着一套技术,步兵就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武器,消耗更少的体能,更高效地完成作战任务: 喽,这就是《黑客帝国3》中的APU。 在《阿凡达》中,这种“外骨骼”得到了更形象、有力的展现。钻进机器的“身体”里,手上带上“传感器”手套,就可以控制整个机器外骨骼了。 阿发达中的外骨骼。 那么,这种技术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现在还是无法回答的。或许,尴尬的结果之一,就是一些人穿着这种外骨骼,把另一些的腿打断。然后等战争结束以后,被打断腿的人,又穿上这种衣服,站起来。 如果仅是医学用途,那么,这无异于福音;然而,一旦用于战争,那就是噩耗了。
11130 次阅读|2 个评论
超越时空的购买!
热度 4 jsnjjlj 2012-9-3 06:23
一同访学的老师们陆陆续续有人回家了 回家之前必修的功课:购物! 不要以为他们去买什么包包、钻戒之类的奢侈品 他们购买的都是些生活必需品 有一位老师给自己三岁的儿子买衣物 从三岁一直买到了六岁 而这些衣物90% 都是 MADE IN CHINA 这是一种何样的购买啊: 穿越空间,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 某买原本产自自己国家的产品 穿越时间,从三岁到六岁,一个时间点全部购买了 这种时空穿越的购买真令人感到心酸。 我们当代的中国营销工作者都应该引以为耻,虽然原因不是我们造成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3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语言、知识、信息、理解和智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
geneculture 2012-8-28 00:03
ZouXiaohui 23:37:34 1. 语言 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ZouXiaohui 23:38:06 2. 思想 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的最关键因素之二 ZouXiaohui 23:39:42 3.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对于不了解它们的人而言,正好就是形式信息和内容 信息 。 ZouXiaohui 23:40:22 4.懂,会,熟,就是 理解 的关键。 ZouXiaohui 23:41:39 5. 阅读 理解或 写作 表达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都是 智慧 的体现。 ZouXiaohui 23:47:02 语言、思想 (其中蕴含 知识 )、 信息、理解、智慧 ,五个关键而重要的概念,构成了 融智学问 的五个非常基本的重要概念。这五者之间的关系是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关系。这是超越的高明之处——首先,能发现五者之间的这种联动关系并明明确地加以指出来,同时,也就说明在这五方面的相互关系上面积累了丰富的认知经验和理性思考。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二手房房价每平超过27000¥!完全超越调控前水平,创新高!
sincos 2012-8-18 20:41
北京二手房房价每平超过27000¥!完全超越调控前水平,创新高!
根据安居客的统计(实际上其他的房价统计网站的价格更高),调控之前的最高价是2011年4月,二手房均价达到了26630元/㎡;调控之后的价格最低点是2012年2月,二手房均价为 24308元/㎡ 。截止昨日已经超过了27000元/㎡,除了伤不起,还是伤不起 Source: http://beijing.anjuke.com/market/#mode=1hm=0period=36
3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明别说傻话
热度 3 mimu 2012-7-27 23:05
姚明别说傻话
奥运到了,想看看中国男篮的情况,没想到看到这个: 拜托了,姚明,别说傻话, 中国男篮从来就只姓过一个名字,他叫“中国”。
380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计算机技术会超越美国?
热度 1 willtongji 2012-7-22 14:48
《纽约时报》上一篇Barboza和Markoff写的文章《 以数量取胜:中国力求领先高科技 》,可能会让你相信这基本会成为必然: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会超越美国。这篇危言耸听的文章真是让我越读越佩服。它沿袭了一种报道中国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我2009年移居中国的时候就开始了,并且我发现近两年出现得更加频繁。幸好这两年我对中国经济的崛起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曾以为像CNN那样的媒体才会写出这么粗陋的文章,没想到长于报道中国的Barboza,以及长于报道计算机科学的Markoff,这些老练的记者原来也会这样。 以我个人观点,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潜力惊人——这也是我携家带口到中国来的众多原因之一。但是同时,中国要想在计算机科学上最终崛起,还要突破很多重要的屏障。这些屏障并不会自行消失,而要突破它们,仅是教育系统和政府制度的改革就会颇费功夫,更别说还有某些千年的文化陋习了。也就是说,我认为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在短期内不会超越美国。若真要超越,一些重大变化必须要先发生。 崛起观的问题在哪里 我想,中国在迅速崛起,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如港口、高速公路、货运铁路、高速铁路,还是教育、科技,都是如此。亲见这一过程让人兴奋。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你能感受到一种惊人的能量(甚至比90年代中期第一次因特网热潮时在硅谷所感受到的还要多)。计算机科学领域也不例外。就像《纽约时报》文章里说的,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大踏步地前进。 但关键问题是: 和美国以及西方比,当今中国计算机科学水平如何? 中国的未来趋势如何? 在这两个问题上,我觉得《纽约时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都不尽人意。我们分别来看: 当今中国计算机科学水平如何? 在美国,计算机科学学术圈是许多商业上重大发展的基石(比如,因特网、浏览器、无线信号压缩、云计算、语音识别、网页索引和搜索、基于手势和触摸的用户界面、基于位置的计算,等等)。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在学术上也有很大的发展,比如大学扩招了,比如以前大学主要给国企开发些软件,而现在也开始尝试尖端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教育了。事实上,过去五年里,中国计算机科学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进展。这包括政府对学术的支持,也包括中国在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开始发表的论文。 中国一切皆大 5到10年前,在顶级计算机学术会议上,你几乎看不到除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以外的中国研究人员写的论文。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是一群在美国学习工作过的大陆研究员和台湾研究员在1998年建立的。而如今,有很多中国研究员都在顶级会议上发表过文章了。但是,也要看到,对比中国计算机科学方向大量的大学和研究员数目,这个文章数目还是很小的。据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中国最大的本科专业。我听到的一些估计称全中国有1000多个计算机系,其中有1000000多个专业方向。这真的很多!政府一定在计算机领域投了巨资。 超级计算并不那么超级? 在这样的投资之下,中国计算机科学过去5到10年的重大成就之一在超级计算机方向上。超级计算机是很大很快速的计算机,常用来计算天气模型和军事武器模拟等。一些年前,中国曾一度暂时拥有世界上最快的机器:天河-1A。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是个令人垂涎的称号,而坐在这头把交椅上的,曾经一度不是美国的计算机就是日本的。其实这个宝座上的计算机也总在不断变更,因为总有更快的计算机造出来。 虽说坐上这个头把交椅曾是中国的重大成就,但在我认识的一些一流计算机院系里的人,几乎没有人把中国征战超级计算当成大事儿的。为何如此呢?我觉得是因为这些一流计算机科学家认为,虽然超级计算机对解决某些特定问题是有用的,但是这都是过去的技术了。只要简单地改良底层的硬件处理器,性能就会不断提升(事实上,如今大部分超级计算机都使用标准的桌面处理器,而不再使用过去的特制处理器了)。 超级计算方面的重大创新集中在编程模型,网络互联,以及最近的散热降温与能耗方面。但是,人们似乎在云计算集群方面看到了更重要的创新发展。云计算集群简单说就是把千万个商品处理器放到统一规格的机架上,用传统网络连起来,形成世界各地的许多数据中心。这技术成就了谷歌、微软、苹果、亚马逊和世界上很多互联网计算巨头。他们把计算能力以便宜的价格转卖给各个小网站或者需要云计算的移动手机应用。这种架构所支持的应用,远比超级计算机要更广泛。无论在工业界还是在计算机科学学术界,云计算都是热门话题,并且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显然遥遥领先。 学术出版 在我自己的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和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子领域里,中国仍然刚刚起步。1991年Ubicomp会议开办以来的这20年,中国几乎就没有文章出现(比如说2010年Ubicomp就一篇也没有)。2011年我和我在清华的学术同仁们共同在北京组织举办了Ubicomp会议。有300篇文章提交上来,只有50篇被接收(17%的录取率,竞争很激烈)。虽然今年我看到了38篇中国提交的文章(去年只有10篇),但只有3篇主要作者是中国人的文章被录取了(并且都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很多美国大学一所大学录取的论文数就不少于中国一个国家的(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学有7篇,华盛顿大学有4篇)。 其他顶级会议也有类似的趋势:中国5到10年前几乎没有代表参加,但现在也有少量文章了(比如在最近几年网络系统的顶级会SIGCOMM,NSDI和SOSP上每年有1-3篇——这些会议每次接收30篇左右的论文)。同样地,大部分文章都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而不是中国的顶级大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代表的确开始在主要计算机会议上出现了,但是中国的研究者在这个舞台上并不比很多小国(如法国)更有影响力。但考虑到中国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大量院校和研究人员,就有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是会维持这几年来的势头继续急速直线上升呢,还是中国在计算机领域影响的增长势头会开始有所放缓呢? 学术创新:学生、教授和学术圈结构 创造力、创新和“设计思维”近三五年可谓是被美国的商界传媒用烂了,尤其在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之后的最近几个月里。在计算机科学的学术界和工业界,创新同样是很重要的话题。我们都想“改变世界”,并且相信要“改变世界”就要有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能力和对世界的改变都不易量化测量。在顶级会议的文章数量以及专利数量并不是对世界改变的测量标准,但是人们(也包括我在内)有时还是会退回到这些数字上,因为数个数总是容易做到的。 在中国时,我和很多一流的中国学生交流过。他们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学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做实习最好的地方),也有清华大学的(中国一流的计算机系)。因此我有机会观察了解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我的实验室也吸引了中国一些学设计的一流学生(并且我们也雇了来自美国和欧洲的顶级设计师)。我也有幸能接触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大学里的中国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家(那些已经拿了博士的家伙们)。 基本的事实是,这群人创新能力的层次和美国的学生学者还有很大差距。且实际上,中国那些“最有创造力”的人,基本都是在美国或欧洲留学拿到博士或者工作过的人。我这并不是说那些没有出过国的人所做的工作就不好——我上文说过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是世界计算机科研的顶级研究所之一,并且那里的研究员也发了很多一流会议的文章,但这些研究员里最成功的那些,很多也师从过西方训练出来的计算机科学家多年——几乎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又读了一次博士。 所以基本事实是,如果你是中国教育系统的重点大学里出来的,那么你接受了良好的“创新性”训练的可能性,就比那些从其他大学出来的要低很多。这不是中国人的基因特质(很多西方教育出来的中国人都清楚说明这一点),这是中国以千年文化为基础的教育系统的问题。 有很多文章讲到过中国教育系统里的文化基调在很多基本面上都有好的影响(比如说,2010年上海学生问鼎全球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但很多中国国内的人也质疑说,是否这种到处都在强调记背、应试,以及要求几乎完全复制老师和以前“大师”的文化,会导致这些人们无法“跳出框框”思考。 虽然缺乏创新性是文化上的问题,但显然这里面同样也有很善于创新的另类存在(中国的艺术活动发展就是跳跃式的)。这些年来,一流的中国学生都离开了中国的教育系统,到美国留学。虽然很多留学生在美国一开始既聪明又勤奋,但是并没有显现出多少创新性。他们已经习得不要质疑教授和其他权威的习惯,并且习惯于做别人安排好的事情而不是想自己的主意。但是,不久之后,很多人接受了几年的训练就成长起来,并且成为行内的一些新星。 我自己也带过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现在在计算机领域都有自己很棒的事业,且创新能力是他们每天吃饭的本钱。但这都是接受了5-6年“美国式”高等教育的结果。我从同事那里听到的事例也是类似的。现在很多中国人也注意到了中美两个教育系统之间的这个关键性区别。最近的趋势显示中国中产阶级和有钱人倾向于把子女送到美国就读本科甚至是高中。 只说这种趋势可能仍会使某些人相信中国会在计算机科学方面超过美国,因为这么一大群学生取得学位之后就会回国了。虽然存在在美国工作几年之后回国工作这样的“海归”趋势,但这并不像有些人所想的那么普遍。很多中国留学生开始很习惯美国城市更轻松的生活,并通常会选择留在美国。事实上,更“粘住”这些学生的是美国远比中国更加流水线式的事业发展(许多中国公司的结构和运作还基本要靠潜规则,并且贪腐还是严重的问题)。事实上,最近有报道说很多中国富人移居西方国家,办理西方护照,通常是为了前面所说的更好的教育机会,也是为了远离环境恶化和污染,以及享用西方的医疗保健服务。 2011年春天我参加了一个大型的美国科学基金研讨会,专门讨论与中国在计算机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80个与会者里,一多半是现在美国大学里的华人教授。在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很多拿到美国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可能会留在美国,好能够在比中国更好的大学环境里工作,教更好的研究生。这些会很快改变吗? 中国大学(实际上说一般意义上的中国机构也可以)与美国大学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职称等级下的权利结构是不一样的。虽然在美国大学的职称制度下,副教授升职称是正教授评出来的,助理教授升职称(也就是升全职)是正教授和副教授一起评出来的。但是,我注意到我所拜访过很多一流院系里,“辈分更高”的教授们都清楚很多创新性的和最杰出的工作都是那些“年轻”的助理教授组里做出来的,并且我们通常会“保护”这些年轻人,让他们能更好发展,好能完成这些杰出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给他们安排冗长乏味的事物性工作,并且鼓励他们去教那些他们所专长领域里的高年级小班课程,而不是一般性的基础大班课)。 而在中国的大学里,集中在老一辈教授手里的权力和经费都远远更多。在许多大学里,助理教授只是协助一个老教授工作,而没有真正的独立的学术规划。而在一个像计算机科学这样快速发展的领域里,我相信这样的结构是跟不上如此快速的技术变革而注定要失败的。当初一个有能耐的年轻教员熬到今天的正职,少说也要十年。而今天的计算机技术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我觉得这种结构性的桎梏使得我们在中国大学里,谁都找不出一个研究人员,能说这个人在他所在的子领域里是世界一流的(除了零星的几个名人,比如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还是中国大学“进口”回国的)。 这意味着倘若中国大学不改革现有的教育系统,中国的计算机院系至少要很多年(15-20年左右)才可能有希望从高层到底层都积累出世界水平的计算机科学家。这还是假设他们现在就开始在本土培育世界顶级科学家了(且还没开始),或者开始从海外引进(只引进了一些)。再次说明,我这不是说他们这儿现在没有佼佼者。中国大学里还是有不少优秀的人的。比如2011年UbiComp的副主席、清华大学的史元春教授,也在她清华的组里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但总体来看这些人还是太稀少了,而中国没有哪个计算机系有实力匹敌美国前25甚至前50的计算机系。如果在招聘实践上和对待新人上没有大范围大规模变化,这种状况在短期都是很难改变的。 创业 虽然中国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要继续发展还困难重重长路漫漫,我觉得创业圈的景象倒是相对健康一点。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也一直关注中国最好的科技博客和推特上的作者,并且关注着与创业相关的重要活动(像北京的TechCrunch就是最近的例子)。 我也花时间和那些密切关注研究创业圈的人谈过或读过他们写的东西,像在杜克和斯坦福工作的研究硅谷和全球高科技大企业的教授Vivek Wadhwa。Wadhwa教授最近评论说他到中国旅行时看到了健康的创业景象。那种要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创业文化正在形成,而这种文化正是当年的硅谷崛起奇迹的原动力。 根据我的观察,我对中国创业圈的结论是:一、它是生机勃勃的;二、一些重要的先行者,尤其是因特网企业,像百度、阿里巴巴、新浪,已经在他们各自的市场上积累出了相当的垄断地位,就像当年美国所发生的一样;三、风投资金和创业企业的数量都在迅猛增长。 除了这些传统的创新领域,在中国的产业创新温床上还发生了一些其他很酷的事儿,那就是整个山寨市场。它们从冒牌仿制手机皮包等名牌产品起家,如今也开始生产自己的新产品了。当然,他们仍倾向于一些实用的微调(比如支持多个SIM卡,新的外形,等等)而不是重大创新。这可能是中国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没法在僵化死板的教育系统中混进好学校之后的无奈之举。 所以说中国计算机创业里还是有创新的,但是这些公司的创新类型,无论公司是大是小,都不是那种能在计算机产业里能倚靠十年的(就是我此文前面介绍过的像因特网的那种)。创业常常就是拿来一个现成的技术,找个新的用途,或者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加点小改进。中国的创业尤以小改进之道著称。就像科技环境改革者Peggy Liu今天在Twitter里写的那样:“中国不善于基础创新,不过很善于微创新。”这很准确地描绘了中国创业圈的常态和现状。 对山寨复制和微调而不是创新的批评可能是大可不必的,但这种批评的声音在计算机工业界内外却是持续不断。李开复,中国科技投资界的名人之一,创新工场的创始人,前谷歌中国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院长,头顶着中国高科技界成功故事的光环,现在在中国却被戏称说其全名为“李开始复制”,因为他习惯投资的都常常只是一个受欢迎西方网站项目的简单复制加上少量的中国特色。比如说,中国前不久就出现了上百个照抄Groupon的团购网站。 综上,中国的创业圈可能是健康的,只是和西方比还是少那么点创新,但我不觉得这是中国计算机行业的一个本质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他们是否在未来会有像过去让美国计算机行业称霸市场的那种本质性突破,并且倘若没有一流的学术研究,中国能否实现这种突破。我觉得没有一流的学术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建议中国人继续深化教育系统改革——但绝不仅仅是投入更多的钱。我觉得结构必须调整。 专利 另一个中国未来会在计算机基础技术称雄的理由是说,中国有很多专利。《纽约时报》那个文章就指出,中国专利申请的数量是如何超过欧洲,直追美日的。但这个文中没有提及的是,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这些专利大都有水分。他们要么是一些机构为了完成特定的年度指标而申请的,而不见得真有用处;要么就是基于一个国外的专利但做点小改动,好作为西方公司进入中国的商业壁垒。《纽约时报》文章没说这些信息,因此这个关于专利的说法就是被扭曲的了。再加上中国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专利之事实际上让人更觉得中国未来不会有能力创新。 中国如何才能发挥潜力? 我前面的分析可能让你觉得我认为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近期没前途了,但那就和事实南辕北辙了。我觉得有两个主要原因使得中国会在计算机领域继续发展进步。首先,中国有巨大的人口规模。有13亿人在,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何种困难,也总是会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出现,并且这么多人所构成的巨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本身就会提供很重要的机会!其次,政府在技术研究上投入了很多钱(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0%)。这会使得许多研究人员可以开展很多野心勃勃的宏伟项目。但是,我还相信,与其对中国恐惧,不如同时看到中国在计算机领域的崛起也会以积极的方式改变世界,所以我们应该试着帮助他们。 解决中国问题是解决世界问题的一部分 为什么我们想要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成功呢?我觉得,对于美国乃至全世界,尤其是中国,都面临着很多大问题。而中国是帮助解决这些大问题的关键。并且,如果我们帮助中国解决了计算机科教系统中的问题,也会增加我们一起解决这些大问题的可能性。这些大问题关乎: 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就是包括保护环境和停止全球变暖。 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水平。 医疗保健:创建医疗保健系统,既为解决老龄化人口问题(北美、欧洲和中国都深受此问题困扰),也为全体公民提供合理价位的医保服务。 所有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政策法规和市场定价,但同时,重大技术创新,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技术创新,都会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在这些问题上与中国合作,我们会让世界变得更好。 (作者简介:James A.Landay,2008至2011年期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学者,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教授,专门从事人机交互研究) (译者简介:刘贺,现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广泛分布于操作系统、网络和计算机安全。) (来源:微软亚洲研究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dc7a0102e0wc.html )
3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只想超越自我 那怕微不足道
热度 2 wyc 2012-7-13 08:35
只想超越自我  那怕微不足道
只想超越自我, 那怕微不足道。 这就是黃山育才每天练习书法的傻劲。 勤能补拙,此话我信。 练书法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练书法也教给我极大的智慧。 我并不图日进斗金, 更不想成名成家, 不过是日有一乐也! 这是我今天的作业, 敬请賜教。
257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研究称内地各级学校中男生已被女生“全面超越”
热度 1 wyccn 2012-7-4 16:40
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几乎每一科的平均分都遥遥领先。  从2007年开始,普通高校招生的女生数量持续压倒男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比男生多33万人。  从2001年到2008年,重庆16个高考“状元”有13个是女生。最近9年,北京21个“状元”15个是女生。 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原本的研究目的,是比较上海市外地孩子与本地孩子的成长情况。但整理近1500份问卷数据的过程中,他却发现了另一个令自己震惊的结论。  “男生已经被女生全面超越了。”周海旺说。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每一个科目的平均成绩几乎都高于男生。英语成绩的差异最为明显,接近8分。就连一向被认为是男孩强项的数理化,女孩的分数也遥遥领先,化学的平均成绩更比男孩高出6分。  事实上,令人吃惊的现象远不止这些。2006-2007年,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超过65%是女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甚至,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江苏、广东、福建、云南、辽宁、吉林、天津、新疆、广西的文理科“状元”,全部被女生夺得。这让周海旺始料未及。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强调,女生超越男生不是一两个年级的现象,而是一个“全局性的、趋势性的问题”。而他更为担忧的,则是这场“全面超越”会如何影响男孩,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起跑线上,这个社会就把男孩淘汰了  相比于周海旺的吃惊,80后广州男生黄阳光却对这样的调查结果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在他看来,那些冰冷的数据所印证的,正是他鲜活的学生时代。  在黄阳光曾经就读的重点初中,每逢大考过后,教学楼过道里都会贴出全年级前50名的成绩排行榜。如今已经26岁的他依旧记得,那时居于榜首的几乎全是女生。  即使在他的奥赛重点班里,女生的成绩也总是“明显更好”。“她们显得很优秀,又在班里担任各种干部。”他回忆说,“而我们男生淘气捣蛋,绝大多数都喜欢泡网吧,成绩也拖后腿。”  好容易进了大学,男孩似乎依然逊色。黄阳光就读于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经济学院,男女生比例为1:1。但学院的一项统计竟然发现,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干部这些“看得见的奖励”,“2/3都被女生拿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在黄阳光考上大学的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男生数量还略多于女生。可两年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女生所占比例由上一年的49%上升至52.9%。  随后几年,普通高校招生的女生数量持续压倒男生。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0年招生数据,该年度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中,女生数量比男生超出大约33万人。  儿童教育和研究专家孙云晓两年前就留意到了这些特殊的现象。他与李文道、赵霞等两位儿童心理学博士,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拯救男孩》的书。  人们平日里一些零星的感受在书中得到了集中呈现:在2006-2007年度,获得国家奖学金的5万名学生中,仅有17458名是男生;从1999年至2008年,高考状元中男生比例由66.2%下降至39.7%;而重庆市26所中学6539名高中生会考成绩,女生的考试总分也显著高于男生。  一组更常被引用的数据是:从2001年至2008年,重庆16个高考状元中,有13个是女生;从2004年至2012年,北京文理科状元一共21人,其中有15个都是女生。  连外国媒体也忍不住投来了关切的目光。今年5月,《纽约时报》报道指出,“中国的年轻男子正在课堂上拼命挣扎”。  “在所有城市地区,女孩在教育成就上已经超过了男孩;在农村,女孩依然落后,但她们也在不断赶超。”长期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香港大学教授杰拉德·普斯提格里龙说。  差别似乎在孩子们踏进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显现。长期到各地小学调研的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发现,小学里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等各种称号,“10个有9个都是女孩”。最终到了小升初的节骨眼上,女孩也比男孩更容易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获得重点中学的保送资格。  康健介绍说,早些年,北京市甚至曾经出台政策,规定小升初时学校必须照顾男生,保证保送名额中的男生达到某一特定比例。但直到现在,学校里各种评比,女孩还是占了“绝对优势”。  去年6月1日出席北京市少先队代表大会时,孙云晓也直接目睹了这种优势。当时,坐在会场第一排的,是北京市各个小学推举出来的最优秀的少先队员。9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中,只有1个是男孩。悬殊的性别比例让长期关注“男孩危机”的孙云晓也吓了一跳。“在起跑线上,这个社会就把男孩淘汰了。”周海旺感叹说。   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  毕业多年之后,黄阳光还记得班上那些优秀的女孩子们。他总觉得,那些女生更有自律能力,也比自己成熟很多。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他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游和卡牌游戏上,直到高二上学期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认真读书。相比之下,班上的女同学们几年前就已经在努力了。“她们好像很早就知道,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黄阳光说。  在孙云晓看来,男生迟到的“醒悟”并非偶然。因为男女大脑发育速度的差异,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都比女孩发育得更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生的劣势。  不过,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孙云晓与康健一致认为,教育方式也让“男孩危机”变得愈发严重。  “我们的教育特别关注细节,追求踏踏实实、认真听课、死记硬背的努力。”康健说。他认为,男性从小更贪玩好动,他们更难专注眼下刻板的学习。而女性的细致、认真相对来说更容易适应学校的要求。  一项针对全国10个省市3737名中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说法。根据这项在2000年公布的调查,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参与体验、操作电脑等学习方式,而女生则更喜欢阅读、语言沟通等学习方式。然而,据孙云晓观察,那些被男生偏爱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里都“被严重忽视和排斥”了。  康健分析说,正是国内“风格单一、狭隘的教育”,使性别之间的差异不断凸显。而孙云晓的表述更加直接:“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这是‘男孩危机’最根本的原因。”  在孙云晓看来,由于体内生物激素的不同,男孩天生比女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但眼下在中国,学校普遍提倡的却是一种“静文化”:不让跑不让跳,不准大声喧哗。学习紧张时,许多学校甚至纷纷取消了体育课。  根据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与女生相比,男生普遍更不喜欢学校。2.4%的男生表示“很不喜欢”到学校上学,而有相同感觉的女生仅有1.9%。“很多男孩子会觉得,学校就是一个和他们作对的地方。”孙云晓说。  黄阳光对此深有体会。初中时,他与班上许多男孩中午不想午睡。一开始,他们在课室里下象棋,可老师不同意,说他们影响其他同学午休。他们跑到学校食堂,可食堂的工作人员也驱赶他们,最后,一群男生只能拿着象棋到学校的各个角落里“打游击”。  直到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黄阳光才惊讶地发现,在美国,中学生已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课程。“一个学生要上哈佛,可以靠钻研物理,也可以靠打橄榄球。”  这位已经长大的男生也因此开始审视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让我用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东西证明自己。”他说。   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生,更是我们的教育  相比于黄阳光的习以为常,康健却对眼下学校里“阴盛阳衰”的局面感觉有些恍惚。这位63岁的老人记得,在他上学的时候,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活动,“男孩都占了绝对优势”。最终考上大学的,大多数也是男生。196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只有25.7%。  数十载之后,强弱彻底颠倒。康健说,这固然反映了中国教育在性别方面日趋公平,越来越多的女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值得肯定的变化”。可如今,女生表现压倒男生的“悬殊差异”似乎越来越严重,而康健也因此越来越感到担忧。  在孙云晓看来,学业的失败将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带来一连串的反应,影响男孩日后找工作的成败,催生心理问题,甚至诱发犯罪。  “很多男孩子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就不如女生。他们是带着失败的阴影长大的。”孙云晓说。  从2000年开始,每一个月,孙云晓都会花上一整个晚上,与家长在网络上交流。他渐渐发现一个规律:父母们谈得最多的是男孩的问题。“这些男孩子普遍不爱学习,人际关系不好,迷恋网络。”孙云晓说,在他跑过的少管所和工读学校里,男孩也占了大多数。  不过,在“悬殊差异”的面前,女生也不全然是获益者。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之后,女生的优势很快消失。“许多单位还是偏向于招收男生,尽管现在毕业的女生已经越来越多。”康健说,这首先会影响女生的就业,同时,男女生之间不平等的学历情况也可能导致女生“找对象比较困难”。  “对女生而言,男生的弱化绝对不是一个福音。”孙云晓说。  一些人正在尝试改变。今年3月,上海市第八中学宣布将在明年夏天成立“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根据男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课程内容。学校网站介绍,实验班的科目将包括野外生存、使用工具、修理电器和拳击等内容。  “在‘男孩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来提升男生的受教育水准。”该校在官方网站写道。  这一尚未成型的计划已经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只有60个招生名额的实验班,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200人。  不过,在康健看来,仅仅关注男生群体的利益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担心的不是哪个性别受益了,而是我们的教育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康健说。  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相比,康健更看重的是学校教育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影响。“目前的教育不利于人性均衡的发展。它助长了学生品格中乖巧、勤奋、不厌其烦做重复工作的特质。”康健说,这个教育体系扼杀的不仅是男生的天性,可能也伤害了那些不擅长记忆、不够细致的女生们。  孙云晓也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复强调,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生,更是我们的教育。  如今,距离周海旺那场“意外发现”的调查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但这位学者依然在时不时地担心,长期“阴盛阳衰”的环境中,男生的心理将因此蒙上阴影。  “我们社会的传统观念还是对男生有更多期待,但在机制上却先把男生给淘汰了,面对这种落差,男生会感觉很失望。”他说。  不过,这样的担忧并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作为一位父亲,周海旺也常常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就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里,她在理科班“打败”了所有男生,拿到了全班第一名。
15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超越摩尔(120701)
热度 6 ymin 2012-7-1 09:48
超越摩尔( 120701 ) 闵应骅 一二十年之后, CMOS 技术不会再局限于特征尺寸和工作电压的降低,而是用不同的状态变量代替传统的电荷,如国际半导体技术进展蓝图(参见下图 Fig.10 )指出的那样,在不同层次都会有变化。许多不同的材料可以代替硅,因而可以产生不同的装置来代替 CMOS 。在数据表示层,图像、量子态、模拟量都可以表示信息,并不一定是数字才能表示信息。这将引起体系结构层的革命,不一定再是亨 . 诺依曼结构,多核体系。对于 CMOS 开关,最小尺寸、开关时间、开关所需的能量是主要关心的参数。但是,随着状态变量的改变,通信机制就会改变,信息载体的数量成为主要因素,也使系统复杂性改变了,而决定于装置的数量,以及二进制信息吞吐量。从而使系统能力得到提升,其衡量指标仍然是每秒执行的指令数。 新的装置已有不少,譬如用新材料的 FET ,以三五族 (III-V) 量子点为基础的元件, 锗通道和纳米线 FET ,用固体电子束静电控制的机械位移在两个电极之间创造一个通路可以做成 MEM/NEM 开关,不会像 MOSFET 一样有漏电流。过去的世纪可以说是硅世纪,而新世纪可能是碳世纪。石墨烯是一种二维碳原子六边形网格,有独特的电子、电气、光电和机械特性,可以作为晶体管、传感器、电极和激光材料。 CNTFET ( Carbon Nano Tub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有许多优越性。忆阻器以及所谓原子开关都是有希望的存储元件。分子电子学现在受到重视,就是要用一个导电分子代替硅纳结构,做成存储器、二极管或开关。磁元件把计算和存储能力结合起来,是有可能实现的。基于这些新装置和元件,新的体系结构需要研究,虽然现在好像是还为时尚早。但现在已经可以看到的是:细胞自动机体系结构是一种最佳邻居通信的方式。神经网络的方式企图模仿人脑结构,与亨 . 诺依曼结构不同,也许对一类特定的问题会有其优越性。研究表明,形成交叉阵列的忆阻器可以模仿神经的形态。 生物计算是超越摩尔定律的。我们知道,基于电荷的 CMOS 信息技术,当特征尺寸达到几个纳米时,碰到了一大堆不好解决的问题。而活着的细胞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器,非常有效,而且可以自繁殖。大肠杆菌细胞( E.coli Cell )与同样大小的 CMOS 相比,有研究表明,单个的活着细胞,譬如细菌,具有图灵机的特性,能够进行通用计算,是亨 . 诺依曼意义下的通用建造者。它生产它自己的复制品,成了一个产生计算机的计算机。 拿一个生物微米大小的细胞 (Bio- μ Cell) 和一个同样大小的硅细胞 (Si- μ Cell) 来做比较,如下图所示,其性能都比硅技术要高。该文做了详细的定量的比较。 对于这篇长 30 页,附 182 篇参考文献的论文,本人已经用 5 篇博文做了简单的介绍。该文的许多内容已经超出本人的知识范围,只能简单介绍,何况在博客里也不能谈得太详细。相信各领域的专家能做更深入的解读,对我们科研立项和科研工作会有参考价值。今把该文作为附件,供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Beyong Moore's Law.pdf
个人分类: 微电子|8199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中国计算机技术会超越美国……也许,某天……
热度 3 linin010 2012-6-20 19:55
作者: 作者/James A.Landay 译者/刘贺 最后更新:2012-06-11 16:48:4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dc7a0102e0wc.html 说明:本文仅是对初稿(rough draft)的一个翻译分享。原文作者James A. Landay教授将对文章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欢迎关注其在个人博客上的内容更新。 今天的《纽约时报》上一篇Barboza和Markoff写的文章《以数量取胜:中国力求领先高科技》,可能会让你相信我博文标题上所说的会基本上成为必 然: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会超越美国。这篇危言耸听的文章真是让我越读越佩服。它沿袭了一种报道中国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我2009年移居中国的时候就开始了, 并且我发现近两年出现得更加频繁。幸好我这两年也对中国的经济崛起认识更深入了。我曾以为像CNN那样的媒体才会写出这么粗陋的文章,没想到长于报道中国 的Barboza,以及长于报道计算机科学的Markoff,这些老练的记者原来也会这样。 我下周就要回到我在华盛顿大学的讲台了,所以我现在开始梳理我在中国的两年半时间都学到了什么。以我个人观点,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潜力惊人——这也是我携 家带口到中国来的众多原因之一。但是同时,中国要想在计算机科学上最终崛起,还要突破很多重要的屏障。这些屏障并不会自行消失,而要突破它们,仅是教育系 统和政府制度的改革就会颇费功夫,更别说还有某些千年的文化陋习了。因此我的博文副标题说:也许,某天……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我都不觉得中国的计算 机技术会超越美国。若真要超越,一些重大变化必须要先发生。 在下文中我会尝试探讨: 一. 为什么我了解,并有资格评论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崛起; 二. 在《纽约时报》Barboza和Markoff的文章上我所看到的错误和疏漏; 三. 我觉得中国要发挥出在计算上的潜能必须要做些什么,以及为什么我觉得中国的崛起是件好事,而不应是件让西方担忧的坏事。 我是何人,点评中国计算机科学? 《纽约时报》上引用的某些人对中国计算机科学现状的评论,让我看到还是有些吃惊的,于是我开始想,在这个问题上,到底谁是比较合适的专家呢?我考虑良久, 最后觉得我自己就是个专家,至少从计算机科学学术圈的角度,点评一下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崛起,应该不成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在中国住了两年半。这两年半,我在中国顶级的计算机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我在中国顶级计算机院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过书。我还在 中国组织了若干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在我来中国前,我在世界顶级计算机院系之一——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伯克利大学(另一个顶级计算机院系)获 得了终身教职。此外,我还创过业,为英特尔公司组建过一个普适计算实验室,后来又在华盛顿大学(又一个顶级计算机院系)担任教授(这里有我背景资料的更多 细节)。我觉得以我的资历,应该略有资格来细数一下中国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当然,文中观点也请读者自行作判断。我肯定也并不什么都说的对。这些只是我个 人见解。但至少在中国的两年,我的确见识了不少事,接触了不少人,并且开始对当今中国动态有所了解了。 崛起观的问题在哪里 我想,中国在迅速崛起,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如港口、高速公路、货运铁路、高速铁路,还是教育、科技,都是如此。亲见这一过程让 人兴奋。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你能感受到一种惊人的能量(甚至比90年代中期第一次因特网热潮时在硅谷所感受到的还要多)。计算机科学领域也不例外。就 像《纽约时报》文章里说的,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大踏步地前进。 但关键问题是: 一. 和美国以及西方比,当今中国计算机科学水平如何? 二. 中国的未来趋势如何? 在这两个问题上,我觉得《纽约时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都不尽人意。我们分别来看: 当今中国计算机科学水平如何? 在美国,计算机科学学术圈是许多商业上重大发展的基石(比如,因特网、浏览器、无线信号压缩、云计算、语音识别、网页索引和搜索、基于手势和触摸的用户界面、基于位置的计算,等等)。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在学术上也有很大的发展,比如大学扩招了,比如以前大学主要给国企开发些软件,而现在也开始尝试尖端的计算机科学研究 和教育了。事实上,过去五年里,中国计算机科学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进展。这包括政府对学术的支持,也包括中国在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开始发表的论 文。 中国一切皆大 5到10年前,在顶级计算机学术会议上,你几乎看不到除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以外的中国研究人员写的论文。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是一群在美国学习工作过的大陆研究 员和台湾研究员在1998年建立的。而如今,有很多中国研究员都在顶级会议上发表过文章了。但是,也要看到,对比中国计算机科学方向大量的大学和研究员数 目,这个文章数目还是很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中国最大的本科专业。我听到的一些估计称全中国有1,000多个计算机系,其中有1,000,000多个 专业方向。这真的很多!政府一定在计算机领域投了巨资。 超级计算并不那么超级? 在这样的投资之下,中国计算机科学过去5到10年的重大成就之一在超级计算机方向上。超级计算机是很大很快速的计算机,常用来计算天气模型和军事武器模拟 等。一些年前,中国曾一度暂时拥有世界上最快的机器:天河-1A。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是个令人垂涎的称号,而这头把交椅上坐的,曾经一度不是美国的计算机 就是日本的。其实这个宝座上的计算机也总在不断变更,因为总有更快的计算机造出来。 虽说坐上这个头把交椅曾是中国的重大成就,但在我认识的一些一流计算机院系里的人,几乎没有人把中国征战超级计算当成大事儿的。为何如此呢?我觉得是因为 这些一流计算机科学家认为,虽然超级计算机对解决某些特定问题是有用的,但是这都是过去的技术了。只要简单地改良底层的硬件处理器,性能就会不断提升(事 实上,如今大部分超级计算机都使用标准的桌面处理器,而不再使用过去的特制处理器了)。 超级计算方面的重大创新集中在编程模型,网络互联,以及最近的散热降温与能耗方面。但是,人们似乎在云计算集群方面看到了更重要的创新发展。云计算集群简 单说就是把千万个商品处理器放到统一规格的机架上,用传统网络连起来,形成世界各地的许多数据中心。这技术成就了谷歌、微软、苹果、亚马逊和世界上很多互 联网计算巨头。他们把计算能力以便宜的价格转卖给各个小网站或者需要云计算的移动手机应用。这种架构所支持的应用,远比超级计算机要更广泛。无论在工业界 还是在计算机科学学术界,云计算都是热门话题,并且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显然遥遥领先。 学术出版 在我自己的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和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子领域里,中国仍然刚刚起步。1991年Ubicomp会议开办以来的这20年,中国几乎就没有文章出现(比如说2010年 Ubicomp就一篇也没有)。今年我和我在清华的学术同仁们共同在北京组织举办了Ubicomp 2011会议。有300篇文章提交上来,只有50篇被接收(17%的录取率,竞争很激烈)。虽然今年我看到了38篇中国提交的文章(去年只有10篇),但 只有3篇主要作者是中国人的文章被录取了(并且都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很多美国大学一所大学录取的论文数就不少于中国一个国家的(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学有 7篇,华盛顿大学有4篇)。 其他顶级会议也有类似的趋势:中国5到10年前几乎没有代表参加,但现在也有少量文章了(比如在最近几年网络系统的顶级会SIGCOMM,NSDI和 SOSP上每年有1-3篇——这些会议每次接收30篇左右的论文)。同样地,大部分文章都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而不是中国的顶级大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代表的确开始在主要计算机会议上出现了,但是中国的研究者在这个舞台上并不比很多小国(如法国)更有影响力。但考虑到中国从事计算 机科学研究的大量院校和研究人员,就有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是会维持这几年来的势头继续急速直线上升呢(就像十年来年经济增长约10%一样),还是中 国在计算机领域影响的增长势头会开始有所放缓呢(就如很多预测说中国经济增长仍会很快但速度会适中)? 学术创新:学生、教授和学术圈结构 创造力、创新和“设计思维”近三五年可谓是被美国的商界传媒用烂了,尤其在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之后的最近几个月里。在计算机科学的学术界和工业界,创新同 样是很重要的话题。我们都想“改变世界”,并且相信要“改变世界”就要有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能力和对世界的改变都不易量化测量。在顶级会议的文章数量以及 专利数量并不是对世界改变的测量标准,但是人们(也包括我在内)有时还是会退回到这些数字上,因为数个数总是容易做到的。 在中国时,我和很多一流的中国学生交流过。他们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学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做实习最好的地方),也有清华大学的(中国一流的计算机系)。因此 我有机会观察了解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我的实验室也吸引了中国一些学设计的一流学生(并且我们也雇了来自美国和欧洲的顶级设计师)。我也有幸能接触到微软 亚洲研究院和大学里的中国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家(那些已经拿了博士的家伙们)。 基本的事实是,这群人创新能力的层次和美国的学生学者还有很大差距。且实际上,中国那些“最有创造力”的人,基本都是在美国或欧洲留学拿到博士或者工作过 的人。我这并不是说那些没有出过国的人所做的工作就不好——我上文说过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是世界计算机科研的顶级研究所之一,并且那里的研究员也发了很多一 流会议的文章,但这些研究员里最成功的那些,很多也师从过西方训练出来的计算机科学家多年——几乎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又读了一次博士。 所以基本事实是,如果你是中国教育系统的重点大学里出来的,那么你接受了良好的“创新性”训练的可能性,就比那些从其他大学出来的要低很多。这不是中国人的基因特质(很多西方教育出来的中国人都清楚说明这一点),这是中国以千年文化为基础的教育系统的问题。 有很多文章讲到过中国教育系统里的文化基调在很多基本面上都有好的影响(比如说,去年上海学生问鼎全球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但很多中国国内的人也质疑说, 是否这种到处都在强调记背、应试,以及要求几乎完全复制老师和以前“大师”的文化,会导致这些人们无法“跳出框框”思考。 虽然缺乏创新性是文化上的问题,但显然这里面同样也有很善于创新的另类存在(中国的艺术活动发展就是跳跃式的)。这些年来,一流的中国学生都离开了中国的 教育系统,到美国留学。虽然很多留学生在美国一开始既聪明又勤奋,但是并没有显现出多少创新性。他们已经习得不要质疑教授和其他权威的习惯,并且习惯于做 别人安排好的事情而不是想自己的主意。但是,不久之后,很多人接受了几年的训练就成长起来,并且成为行内的一些新星(比如,我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同学,沈向 洋和陆奇,现在都是微软的高管了)。 我自己也带过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现在在计算机领域都有自己很棒的事业,且创新能力是他们每天吃饭的本钱。但这都是接受了5-6年“美国式”高等教育的结 果。我从同事那里听到的事例也是类似的。现在很多中国人也注意到了中美两个教育系统之间的这个关键性区别。最近的趋势显示中国中产阶级和有钱人倾向于把子 女送到美国就读本科甚至是高中(今年一年内就有大约200,000人在美国读书)。 只说这种趋势可能仍会使某些人相信中国会在计算机科学方面超过美国,因为这么一大群学生取得学位之后就会回国了。虽然存在在美国工作几年之后回国工作这样 的“海归”趋势,但这并不像有些人所想的那么普遍。很多中国留学生开始很习惯美国城市更轻松的生活,并通常会选择留在美国。事实上,更“粘住”这些学生的 是美国远比中国更加流水线式的事业发展(许多中国公司的结构和运作还基本要靠潜规则,并且贪腐还是严重的问题)。事实上,最近有报道说很多中国富人移居西 方国家,办理西方护照,通常是为了前面所说的更好的教育机会,也是为了远离环境恶化和污染,以及享用西方的医疗保健服务。 今年春天我参加了一个大型的美国科学基金研讨会,专门讨论与中国在计算机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80个与会者里,一多半是现在美国大学里的华人教授。在计算 机科学研究领域,很多拿到美国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可能会留在美国,好能够在比中国更好的大学环境里工作,教更好的研究生。这些会很快改变吗? 中国大学(实际上说一般意义上的中国机构也可以)与美国大学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职称等级下的权利结构是不一样的。虽然在美国大学的职称制度下,副教授 升职称是正教授评出来的,助理教授升职称(也就是升全职)是正教授和副教授一起评出来的,但是,我注意到我所拜访过很多一流院系里,“辈分更高”的教授们 都清楚很多创新性的和最杰出的工作都是那些“年轻”的助理教授组里做出来的,并且我们通常会“保护”这些年轻人,让他们能更好发展,好能完成这些杰出的工 作(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给他们安排冗长乏味的事物性工作,并且鼓励他们去教那些他们所专长领域里的高年级小班课程,而不是一般性的基础大班课)。 而在中国的大学里,集中在老一辈教授手里的权力和经费都远远更多。在许多大学里,助理教授只是协助一个老教授工作,而没有真正的独立的学术规划。而在一个 像计算机科学这样快速发展的领域里,我相信这样的结构是跟不上如此快速的技术变革而注定要失败的。当初一个有能耐的年轻教员熬到今天的正职,少说也要十 年。而今天的计算机技术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我觉得这种结构性的桎梏使得我们在中国大学里,谁都找不出一个研究人员,能说这个人在他所在的子领 域里是世界一流的(除了零星的几个名人,比如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还是中国大学“进口”回国的)。 这意味着倘若中国大学不改革现有的教育系统,中国的计算机院系至少要很多年(15-20年左右)才可能有希望从高层到底层都积累出世界水平的计算机科学 家。这还是假设他们现在就开始在本土培育世界顶级科学家了(且还没开始),或者开始从海外引进(只引进了一些)。再次说明,我这不是说他们这儿现在没有佼 佼者。中国大学里还是有不少优秀的人的。比如2011年UbiComp的副主席、清华大学的史元春教授,也在她清华的组里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但总体来看 这些人还是太稀少了,而中国没有哪个计算机系有实力匹敌美国前25甚至前50的计算机系。如果在招聘实践上和对待新人上没有大范围大规模变化,这种状况在 短期都是很难改变的。 创业 虽然中国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要继续发展还困难重重长路漫漫,我觉得创业圈的景象倒是相对健康一点。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也一直关注中国最好的科技 博客和推特上的作者(引用niubi, wolfegroupasia, tricia, kaiserkuo, affinitiy china,china law),并且关注着与创业相关的重要活动(像北京的TechCrunch就是最近的例子)。 我也花时间和那些密切关注研究创业圈的人谈过或读过他们写的东西,像在杜克和斯坦福工作的研究硅谷和全球高科技大企业的教授Vivek Wadhwa(Twitter:@vwadhwa)。Wadhwa教授最近评论说他到中国旅行时看到了健康的创业景象。那种要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创业文 化正在形成,而这种文化正是当年的硅谷崛起奇迹的原动力。 根据我的观察,我对中国创业圈的结论是:一、它是生机勃勃的。二、一些重要的先行者,尤其是因特网企业,像百度、阿里巴巴、新浪,已经在他们各自的市场上 积累出了相当的垄断地位,就像当年美国所发生的一样(虽然雅虎最近的故事告诉我们,这种垄断地位也是很容易丢掉的),三、风投资金和创业企业的数量都在迅 猛增长。 除了这些传统的创新领域,在中国的产业创新温床上还发生了一些其他很酷的事儿,那就是整个山寨市场。它们从冒牌仿制手机皮包等名牌产品起家,如今也开始生 产自己的新产品了。当然,他们仍倾向于一些实用的微调(比如支持多个SIM卡,新的外形,等等)而不是重大创新。这可能是中国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 没法在僵化死板的教育系统中混进好学校之后的无奈之举。 所以说中国计算机创业里还是有创新的,但是这些公司的创新类型,无论公司是大是小,都不是那种能在计算机产业里能倚靠十年的(就是我此文前面介绍过的像因 特网的那种)。创业常常就是拿来一个现成的技术,找个新的用途,或者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加点小改进。中国的创业尤以小改进之道著称。就像科技环境改革者 Peggy Liu(Twitter: @shanhaipeggy)今天在Twitter里写的那样:“中国不善于基础创新,不过很善于微创新。”这很准确地描绘了中国创业圈的常态和现状。 对山寨复制和微调而不是创新的批评可能是大可不必的,但这种批评的声音在计算机工业界内外却是持续不断。李开复,中国科技投资界的名人之一,创新工场的创 始人,前谷歌中国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院长,头顶着中国高科技界成功故事的光环,现在在中国却被戏称说其全名为“李开始复制”,因为他习惯投资的都常常只是 一个受欢迎西方网站项目的简单复制加上少量的中国特色。比如说,中国前几个月就出现了上百个照抄Groupon的团购网站。 综上,中国的创业圈可能是健康的,只是和西方比还是少那么点创新,但我不觉得这是中国计算机行业的一个本质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他们是否在未来会有像过 去让美国计算机行业称霸市场的那种本质性突破,并且倘若没有一流的学术研究,中国能否实现这种突破。我觉得没有一流的学术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建议中国人继 续深化教育系统改革——但绝不仅仅是投入更多的钱。我觉得结构必须调整(见下文)。 专利 另一个中国未来会在计算机基础技术称雄的理由是说,中国有很多专利。《纽约时报》那个文章就指出,中国专利申请的数量是如何超过欧洲,直追美日的。但这个 文中没有提及的是,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这些专利大都有水分。他们要么是一些机构为了完成特定的年度指标而申请的,而不见得真有用处;要么就是基于一个国外 的专利但做点小改动,好作为西方公司进入中国的商业壁垒。《纽约时报》文章没说这些信息,因此这个关于专利的说法就是被扭曲的了。再加上中国对知识产权缺 乏保护,专利之事实际上让人更觉得中国未来不会有能力创新。 中国如何才能发挥潜力? 我前面的分析可能让你觉得我认为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近期没前途了,但那就和事实南辕北辙了。我觉得有两个主要原因使得中国会在计算机领域继续发展进步。首 先,中国有巨大的人口规模。有13亿人在,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何种困难,也总是会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出现,并且这么多人所构成的巨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本身就会 提供很重要的机会!其次,政府在技术研究上投入了很多钱(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0%)。这会使得许多研究人员可以开展很多野心勃勃的宏伟项目。但是,我还相 信,与其对中国恐惧,不如同时看到中国在计算机领域的崛起也会以积极的方式改变世界,所以我们应该试着帮助他们。 解决中国问题是解决世界问题的一部分 为什么我们想要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成功呢?我觉得,对于美国乃至全世界,尤其是中国,都面临着很多大问题。而中国是帮助解决这些大问题的关键。并且,如果我们帮助中国解决了计算机科教系统中的问题,也会增加我们一起解决这些大问题的可能性。这些大问题关乎: 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就是包括保护环境和停止全球变暖 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水平 医疗保健:创建医疗保健系统,既为解决老龄化人口问题(北美、欧洲和中国都深受此问题困扰),也为全体公民提供合理价位的医保服务 所有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政策法规和市场定价,但同时,重大技术创新,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技术创新,都会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在这些问题上与中国合作,我们会让世界变得更好。 世界实验室 鉴于这样的想法,我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尝试在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之间建立一个新的多领域的研究机构。这个世界实验室会成为承担风险,打破原有模式,创造未 来,攻关世界难题的一艘旗舰。我们会应用一种新的称作“全球设计”的方法,来寻找设计与技术、以人为本和以科技为本、学术圈与工业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之间的平衡。这个世界实验室将会进一步拓展可能性并创造未来,也会帮助训练学生和大学、公司里未来的领袖,使他们成为能够为社会难题提出解决之道的自由思 想者。 我认为中国崛起的成就是显著的,但是未来还存在变数。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家,我支持帮助中国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科学水平,因为我相信它会帮助中国,也会帮助全世界。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保证成功,但团结合作,我相信我们会让世界变得更好。 免责声明:本文系James Landay个人观点,而不是华盛顿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英特尔公司或其他人的(除非其他人也同意我的观点——我会很感激的)。 感谢UCSB的Ben Zhao提供网络系统会议的一些数据。感谢Frank Chen, Lydia Chilton, Aaron Quigley, Robert Walker和Sarita Yardi提供的修改建议。 作者介绍: James A. Landay: James Landay在2008至2011年期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学者,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教授,他专门从事人机交互研究。James目前的研 究兴趣包括自动化可用性评估、示范性界面、普适计算、用户界面#8203;#8203;设计工具和Web设计。他还是华盛顿大学信息 学院担任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与工程和信息学的兼职副教授。 James Landay于1990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ECS科学学士学位,又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获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和博士学 位。他的博士论文首次展示了如何将素描用于用户界面设计工具。James是NetRaker的首席科学家和创始人之一,该机构于2004年被 Keynote 系统公司收购。从1997年到2003年,James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EECS终身教授。 译者介绍: 刘贺: 现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第二届软件科学实验班。大四时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一年,参与Sora软件无线电项目。目前研究方向广泛分布于操作系统、网络和计算机安全。
35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陈清泰:国企进一步改革需超越争议 公平竞争
whyhoo 2012-6-5 09:48
20世纪90年代初“姓社姓资”问题的突破,大大解放了思想,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障碍;今天,在特别需要鼓励创新创业、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时候,如果能摘掉企业“所有制标签”,消除“所有制鸿沟”,突破“姓国姓民”的桎梏,将是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1.正确认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   不能误解为“ 国有企业 有进有退”,国企 改革 的主导方面应转向使国有资产“资本化”   国有企业做强做大与国有资本布局调整,这是改革发展都必须进行的两件大事。在谈到“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时,往往将其误解为“国有企业有进有退”。国企高管对此十分为难,不知道该怎么“进”、怎么“退”。   这种困惑来自概念的混淆。需要澄清的是,“有进有退”所指的是国有资本投向的调整;而企业的天职则是做强做大。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公司制度下并不矛盾。就是说,企业追求做强做大并不受股东成分和股权结构的影响;国有资本从哪些行业或企业的进退也不受个别企业的牵制。例如沃尔沃原本是一家瑞典人投资的公司,1999年4月转手到福特;2010年3月福特退出,由吉利收购。投资者在10年内两出两进,而沃尔沃公司依然在发展。   现在国有资本的功能和个别企业目标的差异日益明显。例如,一方面国有钢铁企业制定雄心勃勃的战略规划、努力做强做大;另一方面,国有资本应当从部分钢铁企业中退出,转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各自理性的选择。目前的掣肘在于国有资产实现形式没有资本化,“顶层”国有企业没有进行股份制改制,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应改革国有资产实现形式,利用公司制度的特点,“解放两个自由度”:使国有资本具有流动性;保障企业自主经营,做强做大。   如果说较长时期国企改革主要的是使其从计划体制走出,适应市场竞争,增强活力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尽管企业自身还有大量改革的任务,但深层次的改革已经转向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创新。这两大改革命题主要是国家所有者层面的事,而不在企业。把改革的目光继续聚焦于“国有企业”本身,一方面因为没有抓住要害,而使改革难有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国企因对此无能为力而倍感困惑和无所适从。   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不是以行政的力量改变一个个企业的业务结构,而是国有资本布局的动态优化。关键要使国有资本具有流动性;企业制度创新进一步要做的是使国家所有者转变成股东,将“顶层”国有企业改制成股权多元化的公司。这两方面的改革聚焦到一个点上,就是必须使国有资产“资本化”,由“国有国营”,转向“股份制”。   对于这一切,“国有企业”是无能为力的。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国企改革的主导方面应当及时由“国有企业”,转向由国家寻找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国有资产资本化的管理形式。   2.正确认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国家特别需要,非公资本无意或无力进入的领域是国有资本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重要空间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这是中央认定的国有经济的定位。如果说,进入21世纪前,实践这一使命,就是使国有资本大举进入重大基础设施、基础原材料、能源开发、重要服务业、重要制造业,为工业化奠定基础的话,那么,今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已经转向某些社会产品,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制约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则是科技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相对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不强;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是资源约束日益强劲、生态环境压力日趋加大。此时,大量国有资本连同收益仍滞留在一般制造业,就践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使命而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在竞争性领域很难认定政府对某个行业是否具有资本控制力就“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也很难确认在某个行业提高国企占比就能“体现国家控制力”。   目前,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中过量的国有资本不断制造新的过剩产能,形成对非公资本的挤出;另一方面,在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 中小企业 融资、新兴产业发展、重要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房、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国有资本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再建政府“融资平台”。   现在有巨量民间资本可以“接盘”。部分国有资本从一般性产业有序退出,转而充实那些更加重要的行业和领域,将产生双赢的效果,大大提高国家整体资本配置效率。原则上讲,国家特别需要,非公资本无意或无力进入的领域是国有资本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重要空间。   在决定国有资本进与退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发问:“在赚钱的行业为什么要退?”国有资本是有政府背景的特殊资源,如果把其“保值增值”提到不恰当的高度,就会产生谬误。例如,政府向国有企业大量输送稀缺资源、构筑垄断地位,维持电信高收费、银行在高利差和存款负利率的情况下无序出台收费项目等都是资产增值的办法。结果是国有资本可能有很高增值率,但这是以不公平竞争和降低社会经济效率为代价的。   国有资本具有公共性,它的投向应当体现公共目标。例如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引领社会投资、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保障经济和国家安全、支持民生建设项目等。再如,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香港政府为救股市,以上千亿港元敞开收购恒生指数股,在市场回升之后迅速有序退出,解散基金。上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出资几百亿美元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果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航天产业,至今保持领先地位。这些都是国有资本实现公共目标和矫正市场失灵很好的案例。尽管在良好运作情况下,大多数可以获得高倍率的回报,但政府投资的出发点则不是短期的保值增值,而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公共目标。   3.正确认识“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的争论   争论的实质不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是竞争的公平性,应消除企业的“所有制鸿沟”   对于“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执政的党和政府追求的绝不是谁进或谁退,而是鼓励所有企业公平竞争,都做强做大、所有资本资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争论的实质不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是竞争的公平性。在我国渐进式改革中曾不得不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区别对待、轮番政策调整的做法没有及时改变,有些一直延续至今。舆论、政府管理和涉及企业的许多政策都打上了“所有制烙印”,包括已经上市的股权多元化的公众公司,每家企业都有一个“所有制标签”,在市场中形成了一条很深的“所有制鸿沟”,分作“体制内”和“体制外”,政府对其有亲有疏,各类企业实质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其中国有企业处于强势地位。一是它属“体制内”、有“行政级别”和从政府那里获得稀缺资源的优势。如获得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获得电网、电讯等特许经营权,获得政府投资项目的能力也最强。二是可以方便地获得银行贷款。国企产出大约占1/3,但获得的银行贷款约占70%。三是国企在一些上游产业、基础服务业形成寡头垄断,获得超额利润。四是即便在竞争行业,也有市场准入和行政审批两道门槛。一些重要产业的准入条件往往为大型企业“量身定制”;而行政审批则和与政府的亲疏程度相关。很多民营企业因此被挡在门外,称此为“玻璃门”。五是政府承担了过多的建设职能,在既有国企之外,通过“融资平台”又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不少民营企业被挤了出去。   实际上企业按所有制和隶属关系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近年来,为“躲避风险”,国企更倾向于在内部进行交易、形成配套。如为发展电动车,一些央企在自己圈子内组成联盟,大手笔投资,建立产业链,对民营企业形成了市场壁垒。一些银行显性或隐性地把民企看作不可信任的企业群,为规避“政治风险”,有远离民企的倾向。再如,有的地方政府不惜直接出面干预,来“做大”国有企业,甚至强制盈利的民营企业被亏损国有企业兼并。在钢铁、煤炭、民航等领域屡屡出现民企被挤出的案例。   20世纪90年代初“姓社姓资”问题的突破,大大解放了思想,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障碍,极大地调动了经济增长潜力;今天,在特别需要鼓励创新创业、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时候,如果能摘掉企业“所有制标签”,消除“所有制鸿沟”,突破“姓国姓民”的桎梏,将是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Enterprise/Practice/201206/t20120604_143636.htm
个人分类: 经济|1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习近平: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 不提超越阶段目标
WuchangZhang 2012-5-28 19:56
科研也来点实事,很多领域我们都是在跟踪外国,所以我认为那些整天的创新都是扯淡,自己骗自己,说些大口号。所以我很赞成习近平的意见,其实这些话我早就说过。 习近平: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 不提超越阶段目标 2012年05月28日10:1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28日电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日前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证。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讲实情,就是讲事物的本来面貌,讲真话、讲真理。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听真话是一种智慧。   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   出实招,就是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   办实事,就是要求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空谈。   求实效,就是要求雷厉风行、狠抓落实,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   习近平指出,如果各级领导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时时处处都坚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实事求是的要求就会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