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动物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动物学

相关日志

蜘蛛血蓝蛋白与不同脂质结合的能力
wenlelei 2020-3-12 13:08
一种巨蟹蛛血蓝蛋白与不同脂质结合的能力 通过测定一些结合动力学参数,评价了蜘蛛血蓝蛋白与不同脂质类结合的能力。从一种巨蟹蛛 Polybetes pythagoricus 血淋巴血浆中分离并脱脂得到一种含有血蓝蛋白的超高脂蛋白(VHDL极高密度脂蛋白)。血蓝蛋白分别与标记的棕榈酸、磷脂酰胆碱、胆固醇和三油酸甘油酯结合,形成几种人工脂蛋白结构。在体外有可能证实先前观察到的脂质-血蓝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证实了蜘蛛呼吸色素所起的载脂蛋白作用。用凝胶过滤层析法对脂蛋白进行分析,得到3个具有不同血蓝蛋白结构的亚组分。这四类脂质只与六角体结构(420 kDa)结合,可能与低极性位点结合。根据蛋白质相关脂类的放射性测量,计算了最大结合比(MR)、解离常数(Kd)和在低脂浓度(Eo)下的最大结合效率。根据双曲线结合模型,脂质/蛋白质比率随着每种可用的脂质浓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每种脂类对血蓝蛋白的饱和度、亲和力和最大结合效率的值都不同。游离脂肪酸的脂蛋白比最高(41.5), 三油酸甘油酯的脂蛋白比最低(7.2) 。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对血蓝蛋白的相对亲和力最高(Kd分别为63×10 -5 M和74×10 -5 M)。低浓度磷脂酰胆碱与生理浓度相似,表现出最高的Eo值。体外达到的最大脂/蛋白比值均大于 P. pythagoricus VHDL,指出即使在血脂浓度很高的生理条件下,血蓝蛋白也能发挥载脂蛋白的作用。 评论: 红色标记语句,是否暗示蜘蛛的血蓝蛋白对甘油三酯的转运能力比较差,如果这一组分含量太高,蜘蛛会患“高血脂”,生存质量大大下降??? 参考原文 Cunningham, M., Gomez, C., Pollero, R., 1999. Lipid binding capacity of spider hemocyanin. J Exp Zool 284, 368-373. Cunningham, M., Pollero, R., González, A., 1994. Lipid circulation in spiders. Transport of phospholipids, free acids and triacylglycerols as the major lipid classes by a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fraction isolated from plasma of Polybetes pythagoricus .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Physiology Part B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109, 333-338.
个人分类: 文献摘要|1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
热度 2 zhuchaodong 2016-11-29 17:38
动物研究所隆重举行《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纂完成纪念暨赠书仪式 发布日期:2016-11-01 | 来源:综合办公室   10月21日,《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纂完成纪念暨赠书仪式在动物研究所隆重举行。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张彦周、《中华大典》办公室宋志英、谷笑鹏;云南教育出版社(集团)何学惠社长和赵宝华编辑以及科学出版社的马俊编辑应邀参加了赠书仪式。动物研究所所长康乐院士、党委副书记苗鸿、纪委书记乔格侠和研究所前任领导张知彬、段恩奎、李志毅,以及研究所中层干部、离退休、在职职工和研究生代表约120多人参加了仪式。纪念和赠书仪式由苗鸿副书记主持。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的编纂工作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1990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也是建国以来国务院批准的最大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编纂委员会历时九年,共收集整理了近4千卷(册)古代文献资料,从中考证、厘定了1界16门50纲206目622科1500多种中国古代动物,按照现代动物分类体系进行整理,完成了逾九百万字《动物分典》的编纂任务,并于2016年10月出版发行。动物研究所王祖望、郭郛、黄复生、冯祚建、贠莲、刘月英、刘举鹏、吴燕如、张世义、卢汰春、全国强、商秀清等所内专家和童墉昌等所外专家为此项工作的主要编纂人,他们历经各种困难与艰辛,全程参与完成了此项工程。在此期间,宋大祥、刘友樵、李思忠等六位编委先后去世。   康乐所长首先代表动物研究所向编委会表示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表示,盛世修典,老专家们以他们忘我的精神、不断进取的态度完成了此项巨大的工程,为研究所和后人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同时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和关心动物研究所未来的工作。   《中华大典》办公室的和云南教育出版社领导分别对《动物分典》的编纂完成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与热烈的祝贺。   《动物分典》的主编王祖望先生满怀深情的以《收获与感恩》为题所作的汇报,动情地回顾了九年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老先生清楚地记得2007年4月13日在中关村客座公寓二楼会议室举行的启动仪式;清楚地记得所有的编委是怎样克服古文难懂的困难、年老体弱的不便,却以不凡的责任心不断的前行与进取;清楚地记得那些离去的伙伴在临终前对工作的种种牵挂与不舍。是兴趣与责任伴随激励着这支年逾古稀的编纂队伍,在历朝历代涉及到的动物典籍中挖掘出我们民族引以为傲的闪光点,从中领略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中整理编纂完成了《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这样一部巨著。王祖望先生逐一感谢了所有给予过编纂工作帮助的人物与单位。他谦逊地说:“我们只不过是一群以蠡测海的初学者,祈盼各位不吝指教”。先生的话语让在场的所有聆听者无不动容,看着一位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却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凭着惊人的毅力与坚韧完成了如此巨大的工程,让人不由得心生无比的崇敬与敬仰!他们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感谢的人!   在纪念和赠书仪式现场,云南教育出版社(集团)何学惠社长与王祖望先生共同向动物研究所赠送了《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四册)、《清宫鸟谱》(5-12册)、《清宫中国蝗虫学史》、《中国古代动物名称考》、《中国古代动物学研究》、《中国动物学学科史》书籍,康乐所长欣然接受了赠书。   编纂办公室的沈慧老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编委专家,并请出席会议的老专家们上台领奖。他们是:王祖望(81岁)、郭郛(94岁),黄复生(85岁)、冯祚建(79岁)、贠莲(83岁)、刘月英(85岁)、刘举鹏(79岁)、吴燕如(84岁)、张世义(80岁)、卢汰春(81岁)、全国强(81岁)、商秀清(69岁)和童墉昌(80岁),老专家们依次走上讲台,从康乐所长手中接过荣誉证书。此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经久不衰的掌声,无论是颁奖者、授奖者还是台下的观奖者无不肃然起敬、心潮澎湃!   仪式的最后,沈慧老师以一首曹操的《龟虽寿》送给这些可亲可敬的老专家们,作为仪式的结束语,也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多福多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供稿/陆翊) 苗鸿副书记主持纪念和赠书仪式 康乐所长致辞 《中华大典》办公室领导宋志英同志讲话 云南教育出版集团领导何学惠社长讲话 王祖望主编介绍任务完成情况 康乐所长接受赠书 沈慧老师向与会人员介绍编委专家 会场 合影
26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家进课堂:给小学生们讲动物
热度 19 wangdh 2016-5-28 10:29
给小学生们讲动物 ( 王德华 ) 又去做了一次科普讲座,对象是小学三年级,题目还是“走进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这次讲座,吸收了一些老师们的建议,特意做了点功课。感觉这次科普讲座效果不错。 第一次讲座的困惑,链接: 请教:如何给孩子们做科普? 有几点感想,记录一下。 设置问题,可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 开始先问孩子们什么是动物?动物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哪些动物?孩子们很活跃,可以说出一大串动物的名称来。要说给动物一个定义,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有的说有胳膊,有的说两个眼睛。有小朋友说,动物就是会动物体。另一个小朋友说,动物是会动的生物。再问孩子们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动物的问题 ? 也是很多很多,如人类为什么跟猴子长得像?鹦鹉为什么可以学人说话?为什么有些动物会游泳?为什么狮子吃肉?等等。 进行适当引导,融合动物知识 把很多动物图片展示出来后,问孩子们能不能发现一些规律,马上有学生就会归类了,说有昆虫,鱼,青蛙,乌龟,鸟,虎等。接着问谁能说出一些没有展示出来的每一类的动物?有孩子列举出蜥蜴、壁虎、蛇属于爬行动物。当有孩子说蜗牛也是爬行动物时,借机问支撑人类脖子和后背的结构是什么 ? 孩子们回答是脊椎。这就很容易说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列举一些例子。再问还可以怎么分类?有孩子马上回答,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那么,就可以讲讲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简单知识了,问问体温的知识等等。 孩子们都知道动物与人类的一些关系,也知道地球上没有了动物,人类也就没法生存了。介绍点自然界中的生态关系,帮助孩子理解人类与动物的相互依存关系,自然界的食物链关系,保护环境的内涵。如介绍动物的生存环境时,讲到了湿地。湿地环境中生存着很多鸟类,鸟类需要很多食物,昆虫和鱼类等。环境破坏了,食物不足了,鸟儿也不能在这里生存了。 不要低估孩子们的知识面和推理归纳能力 上次报告就意识到孩子们关于动物的知识是很丰富的,孩子们知道两栖动物在陆地上是用肺呼吸的,知道昆虫是 6 条腿,知道 8 条腿的是蜘蛛,也有孩子知道反刍动物复杂的胃。孩子们的总结归纳能力也很强,让孩子们说出哺乳动物的特点时,有的回答 ” 小动物都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有的回答“是胎生”,有一个小朋友竟然回答说“哺乳动物有卵生和胎生”,接着问他举出例子来,他说“鸭嘴兽是哺乳动物,但是卵生”。孩子们知识太丰富了。问身体上还有什么?回答是皮毛。这样哺乳动物的基本特点就差不多了。讲到鲸鱼的时候,问鲸鱼是不是鱼?有说是的,有说不是的。然后根据前面总结的哺乳动物的特点,追问鲸鱼是那一类,孩子们很快反应过来,“鲸鱼是哺乳动物”。这时可以顺便说说哪些水生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如海豚、海狮等。当问到鸟儿都会飞吗?孩子马上回答“不是”,让举出例子来,回答“鸵鸟”、“还有鸡”。再问哺乳动物有回飞的吗?有孩子回答“蝙蝠”。最让我吃惊的还是关于骆驼的驼峰的功能的问题,多数同学回答驼峰贮存的是“水”,竟然有一个孩子说“是食物”。很多书上说骆驼的驼峰是“储水囊”。驼峰的主要成分是脂肪,氧化脂肪可以获得代谢水,但骆驼靠消耗脂肪获得水分是不划算的。 对于孩子们回答澳大利亚树袋熊的睡眠时间有多个答案,有说 18 小时,有说 22 个小时,我说是有 17 小时的,也有 23 个小时的,谁说的答案正确的?答案是都正确。问问小朋友们有谁是每天睡 8 小时的,有谁是睡 9 个小时的,也有谁睡更长时间的或更短时间的,这就是个体差异。知道了个体差异,就明白科学家观察不同的动物记录到的睡眠时间就不同了,可以说平均数,或者一个范围。 在趣味性的同时,加强科学性和知识性。 这次试着多讲了点科学知识,发现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的。讲一些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如动物消化道的形态与食性;冬眠动物的生理学知识对人类医学的启发等。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保持好奇心,多观察大自然,多思考问题,多提出问题。这算是科学方法的启蒙了吧。 一个好奇的问题 很好奇,小学生们为什么喜欢提问?喜欢回答问题?有问题就问,知道就说,不害怕问错,不担心说错。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童真,纯真。可惜年龄大了,这些科学研究最需要的特质渐渐没有了。我们总是说保持好奇心,保持童心,对于成人真是太难太难了啊。 总体感觉这课堂效果不错,秩序也很好,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热情和兴趣。不觉讲了一小时一刻钟了,赶紧结束。也就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没有给孩子们提问的时间,主要是我失去了一次与孩子们交流的机会。 课后与负责的老师聊起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师团的事情。我说科学家讲科普,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对于科学知识把握较好,对于自己的领域,出错的时候不多,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一般也不会很离谱。鼓励科学家做科普,对社会是有利的。科学家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理解,因为亲身经历其中,所以自然有其独有的方面。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4529 次阅读|35 个评论
请教:如何给孩子们做科普?
热度 12 wangdh 2016-5-15 10:12
请教:如何给孩子们做科普? ( 王德华 ) 受邀去给中小学生做一次科普,给的题目是 “ 走进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 。 开始以为是中学生,后来知道是小学生。这有点犯了难,如何给小学生科普,我是一点经验都没有。去年也曾被邀请去参加中小学生科普讲座活动,我也答应了。为了安排活动,老科学家们组成的 “ 委员会 ” 还专门听我试讲,最后被狠狠 “ 批评 ” 了,关键就是不懂中小学生的科普方式,以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知识需求进行中小学生科普讲座是不行的。最后专家们认为我 “ 有潜力 ” ,建议重新修改讲座内容,还专门安排了老专家给我辅导。老科学家们做事的严谨和认真态度,着实很让人钦佩,我辈自叹不如。后来由于事情太多,就没有用心去修改,也就没有参加活动。因答应过,没有完成任务,心里就一直不安,就怕再遇到那几位老专家,也怕接到他们的电话询问或催促。搪塞了几次,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这次接到电话,心里抱着歉意,一面为去年的“失约”道歉,一面心里又打着鼓。他们还是决定了,今年让我直接上场,报告都给定好了,建议的题目就是“走进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 。我知道自己没有理由拒绝了,就很“爽快”答应了,也好“将功补过”。但是,我最担心的还是自己没有任何经验。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这个讲座就是让小学生们了解动物世界的奇妙和有趣。这个题目太大,可以讲的内容很多,所以我设计了几个内容:从什么是动物、动物有多少种类等问题开始,逐渐展示 “ 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们吃什么(食性 : 食草、食肉、食虫和杂食等)?动物们在哪里生活(地理分布:草原、高山、海洋,澳洲、非洲等)?动物们有哪些生存方式(适应,如沙漠环境中的骆驼,冬季冬眠的黄鼠等)?讲几种代表性动物,如大象、鲸鱼、大熊猫等,顺便讲述动物保护的意义,讲去动物园为什么不能随便给动物投食,穿插宗教放生与生态保护的内容,也讲几个动物的有趣行为,如拟态和迁徙等。 一个小时的讲座,我的感觉是“很热闹”。学生们太活跃了,他们有些知道的内容也很多,举手发言非常踊跃,我又担心影响孩子们的积极性,所以尽量给举手的同学发言机会。 开始担心有些专业术语,如拟态、迁徙等,孩子们可能不好理解,实际上有些学生知识面很广,关于“拟态”,马上就说出“变色龙”、“竹节虫”等拟态的动物,关于“迁徙”,马上就可以说出“燕子南飞”和非洲大迁徙的“角马”等。他们知道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动物树袋熊,知道这是睡觉时间长达 20 多个小时的动物,知道放生动物要“放在适合动物生存的地方”、“放在它们原来生活的地方”,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知道“如果没有了动物,人类也就灭亡了”。问他们成语中的动物,他们会说出一大堆含有动物的成语,问诗歌中的动物,他们能脱口而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向青天”的诗句,整齐背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头”,这些着实让我吃惊,当时就有些手忙脚乱了,课堂秩序有点失控。 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不知道学生们最后记住了多少,真正懂得了多少,是否对动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有些感觉。我自己的感觉是,没有把握住机会把知识性讲出来。 学生们对动物很感兴趣,有些孩子已经对动物也有不少的了解。所以,我就又陷入了困惑。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做科普?怎么讲?讲哪些内容?讲多少?讲深一点,还是讲浅一点? 科普,无论写作,还是讲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把科学道理,对不同层次的受众讲明白,讲清楚,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这需要技巧,需要智慧,也需要亲和力。 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如何给孩子们做科普?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9771 次阅读|23 个评论
最热门动物学论文限时免费阅读
WileyChina 2016-5-4 15:57
你的同事正在读什么?点击阅读以下最热门的动物学论文 想了解动物学领域被最广泛讨论的文章都有哪些吗?以下热门文章限时免费阅读。 Captive killer whale (Orcinus orca) survival 圈养虎鲸的生存状态 Marine Mammal Science A new taeniolabidoid multituberculate (Mammalia) from the middle Puercan of the Nacimiento Formation, New Mexico, and a revision of taeniolabidoid systematics and phylogeny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Milkweed loss in agricultural fields because of herbicide use: effect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population 因除草剂的使用导致的农田乳草大量死亡:对帝王蝶繁殖的影响 Insect Conservation and Diversity A review of the impacts of corvids on bird productivity and abundance 鸦科对鸟类繁殖力和丰富程度的影响回顾 Ibis Unravelling the annual cycle in a migratory animal: breeding-season habitat loss drives population declines of monarch butterflies 揭秘迁徙型动物的周期性数量变化:生殖季节栖息地的丧失导致黑脉金斑蝶的数量下降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Hemolytic activities of stinging insect venoms 针昆虫毒液的血溶性活动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which Australian terrestrial mammal species attract most research? 澳大利亚的哪种陆地哺乳动物吸引了最多的研究注意力? Mammal Review Fellatio in captive brown bears: Evidence of long-term effects of suckling deprivation? 圈养棕熊的口交行为:哺乳剥夺的长期性影响的证据? Zoo Biology An updated description of the Australian dingo (Canis dingo Meyer, 1793) 澳洲野狗的更新性描述 Journal of Zoology Volunteer field technicians are bad for wildlife ecology 实地技术志愿者都对野生动物生态学知之甚少 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 Acoustic quality of critical habitats for three threatened whale populations 三个濒危鲸鱼种群的关键栖息地的噪音质量 Animal Conservation White ‐cheeked macaque (Macaca leucogenys): A new macaque species from Medog, southeastern Tibet 白颊猕猴——西藏东南部墨脱地区的新型猕猴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Melanistic leopards reveal their spots: Infrared camera traps provide a population density estimate of leopards in Malaysia 黑豹暴露了它们的领地:红外摄像机陷阱提供了马来西亚豹的种群密度估计。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Pollination by nocturnal Lepidoptera, and the effects of light pollution: a review 夜间鳞翅目授粉和光污染的影响:回顾 Ecological Entomology A new extant family of primitive moths from Kangaroo Island, Australia,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early Lepidoptera evolution 澳大利亚袋鼠岛新发现的原始蛾种群对于理解早期鳞翅目进化过程的意义。 Systematic Entomology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secticides: dsRNA is stable as a foliar-applied insecticide 下一代杀虫剂:双链RNA是稳定的叶面杀虫剂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First geolocator tracks of Swedish red ‐necked phalaropes reveal the Scandinavia ‐Arabian Sea connection 对于瑞典红颈瓣蹼鹬的地理定位追踪显示了斯堪的纳维亚到阿拉伯海的联结。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Tick abundances in South London parks and the potential risk for Lyme borreliosis to the general public 伦敦南部公园的蜱虫数量及公众感染莱姆梳旋体病的潜在风险 Medical and Veterinary Entomology Description of a soft-bodied invertebrate with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and revision of the genus Chtonobdella (Hirudinea: Haemadipsidae) Zoologica Scripta Baby Schema in Infant Faces Induces Cuteness Perception and Motivation for Caretaking in Adults 婴儿脸上的婴儿模式诱发了成年人对于可爱的感知力和照顾婴儿的动机 Ethology 限时免费至2016年五月31日。Altmetric得分是基于截至2016年3月29日的数据。统计结果展现的是各个期刊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 想要发表你的研究吗?我们可以帮您做这些: Wiley 可以帮您轻松搞定论文投稿。我们的期刊专注发表最高质量的文章,同时我们也会尽力让投稿过程变得简单易行。从论文准备,到同行评审,到出版,再到推广, Wiley 都会伴随你 走好每一步 . 加入以下社交媒体参与讨论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1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问题在哪?
热度 1 niexuheng 2015-10-13 20:27
我是一名由动物学方向转向农业方向的博士生,以后的研究方向大致是马铃薯的储藏与加工,在中国实现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一定的意义,我也在看这方面的国内外文献,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自己以后要具体研究的点和内容,哪位老师,或者是同学能给我提供一些材料或者是科学问题吗?谢谢。
3752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洲蝴蝶迁徙——中国是否也有类似研究
Amsel 2015-1-5 12:12
昨天参观了芝加哥科学与技术博物馆,看了里面的一个有关蝴蝶迁徙的电影 Flight of the Butterflies 。蝴蝶春天从墨西哥出发,三代完成向北迁徙。第一代是在得克萨斯孵化、成长为蝴蝶,然后飞到美国中部平原,第二代在这里孵化、成长;然后在五大湖乃至加拿大繁殖出第三代。这个第三代是超级蝴蝶,要在秋天顺风飞行几千公里迁回墨西哥的高山,在那里过冬。 这个关于蝴蝶迁徙的研究,是 1950-1970 年代由加拿大动物学家 Fred Urquart 在各地的科学爱好者( citizen scientists )帮助下完成的。 片中高潮是在墨西哥的高山上发现的密密麻麻、比叶片还要多得多的裹在树木上的蝴蝶。那里, Fred Urquart 从落在地上的蝴蝶的翅膀上看到了他分发的、科学爱好者沾上的标签。这样,蝴蝶迁徙的路径最后得以确定。 我们很早就知道云南的蝴蝶会。类似的事情也应该发生在亚洲大陆,随便查了一下,似乎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个人分类: 杂谈|2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大学生交流:数学不好可以做好动物学研究吗
热度 6 wangdh 2014-3-1 18:23
走进动物所,了解动物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大学生冬令营今天开营 (王德华) 大学生冬令营上的问题: 1)组学时代,数学基础不好,可以做好动物学研究吗? 2)如何理解和选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3)出国读博士与国内读博士有哪些区别? 4)考研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可以联系吗? ... .... 三月的第一天,周六。天气不错,没有雾霾。 准备了很久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大学生冬令营今天开营。第一天由我们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待。接待阵营很壮观,有导师、研究生、仪器管理工程师,还有每个研究组的老师和研究生。 这次冬令营主要是面向北京高校的大二、大三的大学生。从全所的报名的情况看,北师大、中国农大、首都师大等高校是主体,其他院校如北林、北航、北京理工、清华、北大、民族大学等。一个很振奋的现象是,男生比例很高,达四分之一。 跟大学生在一起,总是有年轻的感觉。大学生的朝气,追求知识的欲望,对大自然的兴趣,都会给老师们以感染和印象。从大学生们对青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蝗虫暴发之谜”的提问,说明不少大学生思考问题很深,有较好的知识面。 从与大学生们的交流中,发现有些共性问题。这里记录下来,也许对其他大学生有些启发和借鉴作用。 大学生要喜欢问问题,要勇敢提问题。喜欢思考问题,敢于提问题,是很好的科研素质。今天在集体交流的时候,大学生的提问不是很踊跃。但在自由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学生们都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 1 :组学时代,大数据时代,需要一些计算和程序,数学基础不好,是否可以从事这些研究? 回答是肯定的。当今的研究不是单干的时代,需要合作,需要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只要喜欢,只要获得好数据,分析是有办法的。 很多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数学比较头疼。关于这个问题,可能在美国的大学生中也比较普遍。生物多样性之父,著名科学家爱德华 . 威尔逊 (EO Wilson) 对此问题很关注,他注意到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由于恐惧数学而离开了生物学研究领域。他在去年出版的一个小册子《给一位年轻科学家的信》中 ( 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那些喜爱生物学的年轻学者,“(生物学)科学家要找到合作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要远比数学家或统计学家找到合作的生物学家,要容易得多得多”。也就是说,只要你的科学问题有趣,有意义,有价值,需要数学家或统计学家的帮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威尔逊本人在上世纪 60 年代与数学功底非常深厚的年轻科学家 R McArthur 合作,提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现在保护区的物种数量与面积大小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两位科学家合作提出来的。 特别说明的是,今天的动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生物统计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数据没有生物统计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是有缺陷的。 问题二:如何理解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有如何影响? 这是个大问题,也是当今大学生比较模糊的,急需澄清的。有些专业或方向,是有明显应用性的,如化工、机械、工程、建筑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高考选择志愿的时候,就要考虑清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好和兴趣。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总是什么样的工作。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找个答案,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有些专业理论性强一些,或者是其他领域的基础,如数学、物理、生物学。如果发现自己喜欢动手,像爱迪生一样,喜欢创造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有这个天赋,喜欢把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实物(产品),喜欢“手艺”“技艺”“技术”“技巧”等,从事应用性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喜欢想象,喜欢思考,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对于鸟语花香、大雁迁徙、家燕南飞等等大自然现象喜欢探个究竟,喜欢跟爱因斯坦一样思考问题,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是不错的选择。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很难分家的。没有强有力的基础理论的支持,应用研究的发展是受到制约的。大的有远见的公司和企业,都是很注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的,这些需要创意,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持。很简单的道理,没有精密、创新的计算方法,只有技术精良的工程师,神舟上天是很难的。关键是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找到真正自己喜欢的方向,真正发挥自己才华的方向。 问题三:现在我国的仪器设备都跟欧美国家一样了,是不是出国读博士就没有必要了?在国内读博士和出国读博士有哪些区别? 这也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很模糊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有经历的与没有经历的,体会和看法也有差别。当今,要认识到中国的一流科研与世界一流科研的差距,要承认这些差距。不是所有的专业,我们都差,但是很多领域是有差别的。另外,国内的学术氛围和国外的学术氛围,是有区别的,在今天的差异,尤其甚。培养系统的完善和保障,师资水平和责任心的保障,研究生整体对学术的追求和认识水平,助学金的保障,等等因素都是存在差异的。出国有优势,有挑战。记得有一次一位在国外工作了几十年的教授对大学生说,以他自身的经历看,出国留学如果到二三流大学去,不如在国内到中国科学院来完成学业。我没有在国外读学位的经历,以我个人的阅历,我认可这种说法。下棋要找高手。做科学要到最好的实验室去,到最优秀的导师手下。这些都是指导思想,如果连这种想法都没有,连这个勇气都没有,选导师、选实验室都很随意,只要录取就满足,那不是追求学问,明显是为了学历而去的。没有真才实学的学历证书,不如没有。当今很多年轻人为什么生活得那么艰难,抱怨那么多?实际上有些人或许已经意识到了,有些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关键自己走错了路。拿到博士学位,不意味着可以成为科学家,也不意味着可以找到很安逸的工作,更不意味着你生活得一定比没有博士学位的好。学习是一种经历,一种历练,一种武装,一种充实。真正养家糊口的,还是靠本事,靠真才实学,靠真枪真刀练。读书,滋润的是自己的大脑,装进去的应该是智慧。到哪些学智慧,学思想,学思维,到哪里感受人格魅力?最终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这个问题太大,不说多了。 问题四:我们在毕业前可以到动物研究所来学习吗?有机会吗? 有,一直有。大学生,尤其是北京高校的大学生,科学院各研究所的大门一直是开着的。每年的科普周,平时的学术活动,大学生们都是可以参加和有机会接触到一线科学家的。时间较为宽余的假期,也可以联系到某个老师的实验室去做些实验工作,参与到具体的科研活动中。更欢迎优秀的大学生,尤其是想到动物所生活几年的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室和导师,到他们的实验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每年动物研究所都有来自全国的大学生在这里做毕业论文,也有不少大学生就是由于这些经历而来到了动物所。 问题五:在免推研究生的时候,或报考研究生的时候,需要联系导师吗?可以与导师面谈吗? 无论是免推,还是报考,还是复试,都鼓励与具体的导师联系。有些单位可能第一年没有具体的导师,有轮转机制,但是如果自己有了想法和兴趣,还是建议联系导师。如果没有轮转机制的单位,学生就更应该联系导师了。有些导师可能没有招生指标,有些导师可能已经接收了免推生,等等。与导师联系,与导师面对面交流,会消除很多疑惑,也会增加一些机会,避免一些被动。有些学生就是由于报考的盲目性,没有咨询,没有查阅网上的招生简章,而选择了已经接受了免推生的老师,考生成绩还不错,复试的时候就有些被动了。 问题六:我喜欢动物行为学研究,不喜欢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技术,可以从事单纯的行为学研究吗? 回答:可以。动物学研究分很多层次,可以在不是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其生态学规律,可以研究其行为学和形态学特征,可以研究其生理学特征,也可以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层次,还可以进行神经生物学机理分析。只要有好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内容来设计。自己不擅长的,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方式。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法和技术,是现代动物学(生物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方法,最好不要排斥它们。一个学者,有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是很重要的,但对于研究方法和技术不应该有排斥。 问题七:动物生理生态学主要是研究什么的?在野外如何进行研究?野外工作时间长,还是室内工作时间长? 回答:生理生态学是生理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的交叉,科普点说是在野外从事生理学研究,或者研究野生动物的生理学。解决的问题是动物对不同环境、变化的环境,如何适应和进化的。研究的层次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可以从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水平阐述行为和生理学特征的调控机理,可以用神经生物学的方法技术阐述其调控机理,可以从不同层次整合阐述生理系统的适应性功能变化。生理学问题有三个层次:行为和个体水平对环境的反应(表型)、细胞学机理和遗传学基础。在野外可以进行动物的活动性、体温等特征的测定,可以测定体重、生长等参数,可以取血样、组织等(低温保存),然后带回实验室分析。严格的控制实验研究,多是在实验室内进行。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工作的时间分配,根据具体的实验来确定。 问题八:以往有研究生由于兴趣或其他原因而更换导师和方向的吗? 回答:有,但不鼓励。如果真的是由于兴趣转移,且理由充足,研究所有政策,按照程序办理。 问题九:来所里做本科论文有要求吗?能发表论文吗? 回答:有要求,也没有要求。开始接触科研,一定要严格和认真,这对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研究组接收大学生做本科学位论文,主要是鼓励优秀的大学生尽早接触到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同时也发现有潜力的科研苗子。培养技能、开阔眼界是主要目的,发表论文不是目的。 这些问题主要是集体交流时的几个问题,还有大学生与我交流时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单独交流的问题,我就不知道了。还有一些问题,就不一一细说了。 最后想给大学生们说,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要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这一天的活动,只要有心的话,收获一定是很大的。通过实验室介绍报告、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参观、研究组的讲解,还有年轻科学家的学术报告,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至少可以对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一些学科领域也会有新的认识,对于宏观生物学、微观生物学的研究及其二者的结合,也会有一些新的认识。通过与现场科学家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答案,除了学术问题,还可以咨询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很多其他的问题。导师们有刚回国不久的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有刚晋升研究员国内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有多年研究生培养经验的科学家,还有年轻漂亮的女科学家。他们肯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乐于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是很难得的机会。除了提供可口的午餐、自由参观动物博物馆,研究所还给大学生们准备了一把很有纪念意义和实用价值的“金钥匙”。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经历,需要去参与,需要去践行。大学生,青春阳光,朝气生机,真是让人羡慕。今天的年轻女科学家说的很好,大学生的青春一定要珍惜。实际上大家现在对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可能还不是很明白,还不知道。有些兴趣和爱好,是边干边形成的。有些是经历了以后才发现了。有些是经历了以后才思考的。年轻,是最大的本钱,最大的优势。年轻,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可以避开自己不喜欢的,可以从事自己擅长的,可以避开自己不擅长的。可以回头,可以等待,只有年轻。同时,年轻,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最有精力的时候,最有想象力的时候,最富于幻想的时候。所以,当珍惜。 当问到,今天看到的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跟自己想象的一样吗?回答:不一样。哪里不一样?答曰:想象中的科学家很严肃。我想,更多的不一样可能是对于“农业虫害鼠害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了解,以及对于实验室的各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的了解。大学生们对“农业”有些误解,对“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有些误解,甚至对“动物研究所”都有些误解,至少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我在报告的开始,就跟大学生们说,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不是说大家毕业后再回去跟农民一样种地 (实际上你也做不了,也没有农民种的好),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也不是让你去撒老鼠药灭鼠、去喷农药灭虫。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的眼光是放眼全国,具有国际视野,胸怀是国家的农业。我们这个实验室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和实践,包含了从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到动物行为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组织层次,主要的实验动物(模型)是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当今的动物学研究(Zoology)早已不是传统的分类、地理和形态解剖了,包含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真心感谢参加今天冬令营宣讲团的各位导师,感谢研究生志愿者团队的服务,感谢开放实验室办公室老师们的精心和周密安排,感谢研究生部老师的支持。 走出大楼,暮色中昂头看见了天上亮晶晶的星星。雾霾时代,看见星星也会感动一阵子。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412 次阅读|9 个评论
Integrative Zoology编辑精选文章推荐
WileyChina 2014-2-19 09:30
Integrative Zoology 是国际动物学会和中科院动物所的合作期刊,近日该刊编辑向我们推荐了三篇文章,文章作者已将摘要译成中文,方便大家迅速了解文章内容: --------------------------------------------------------------------------------------- 多哥海域鲸豚类的名录及其与渔业的相互作用(包含南极小须鲸分布于几内亚湾的证据) 作者: Gabriel H. SEGNIAGBETO, Koen VAN WAEREBEEK, Joseph E. BOWESSIDJAOU, Koffivi KETOH, Takouda K. KPATCHA,Kotchikpa OKOUMASSOU,Kossi AHOEDO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49-4877.12011/abstract 摘要: 在多哥沿岸海域,已经得到了9种鲸豚类捕获或搁浅的记录(记录包括照片及标本),其中共有6种齿鲸和3种须鲸,名录如下(此海域新纪录到的物种以星号标出):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bonaerensis)*、布氏鲸(Balaenoptera brydei或B. edeni)、座头鲸(Megapteranovaeangliae)、抹香鲸(Physetermacrocephalus)、小抹香鲸(Kogia breviceps)*、短肢领航鲸(Globicephalamacrorhynchus)*、热带点斑原海豚(Stenella attenuata)*、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及某种真海豚(Delphinussp.)。此外,还有对虎鲸(Orcinus orca)的一例较为可信的目击报告。此海域与加纳海域一样都没有记录到西非白海豚(Sousa teuszii)。南极小须鲸的标本是被捕捞小型中上层鱼类的围网缠绕而捕获的,这是几内亚湾海域首次记录到这一物种。这一分布于南大洋的物种出现在赤道北部,表明我们对西非海域鲸豚类的具体分布还缺乏了解。刚果沿岸海域捕鱼的渔民大多来自于加纳,据信,他们的捕捞行为可能导致了野生鲸豚类肉的贸易量和消费量的提高。在主要的渔业中心,保护鲸豚类的法律已经正式生效,对其进行捕猎是违法的,因此对鲸豚类的偷猎行为非常难以进行监管、调查或是量化。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多哥沿岸海域发生的重金属污染,这是由Hahotoé和Kpogamé附近沿海盆地开采磷矿排放的污水所导致的。 关键词: 误捕,捕获,野生鲸豚类的肉,海豚,几内亚湾,搁浅,鲸 ------------------------------------------------------------------------------------------------------- 环境伦理学:概述——评估生物学家的社会地位并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 作者: John BUCKERIDGE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49-4877.12028/abstract 摘要: 伦理学研究职业生活实践中的道德行为,理想情况下,它会产生一系列指导原则,用来决定或评估任何活动的适当性。环境伦理学专门处理人与生物圈的互动。然而,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明显地没有尽到环境监管的责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必然产生影响,而且几乎总是有害的。任何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举措都会有经济影响,经济成本往往是相当大的。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的过程往往很快就演化为政治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反思生物学家的领导作用,尤其是我们应该影响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定。虽然我们的业绩并不比其他专业差,生物学家通过训练通常对自然过程有更深的了解,我们必须公开阐明这些。我们有道德责任质疑对生物系统有负面影响的决定、政策以及立法,而这些基于逻辑,实证科学以及对生物界和维持它的物理世界的真正价值的深刻理解。本文以澳大利亚为例,说明经济学和生物学之间的频繁冲突,并希望,在日常决策和长远计划时,我们都应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及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生物伦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决策,可持续发展 ------------------------------------------------------------------------------------------------------- 散养白尾鹿(Odocoileusvirginianus)的年存活率及栖息地忠诚度:空间限定前(1983-1992年)后(1993-2005年)鹿群数量的比较 作者: Stephen L. WEBB, Kenneth L. GEE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49-4877.12032/abstract 摘要: 生存与活动状况是影响大型食草动物数量动态的两个重要统计变量,同时也是生活史管理与演变的重要策略。一些管理实践措施,例如空间限定与捕获限制,试图通过控制白尾鹿生存及活动状况以维持可捕获鹿群的数量,然而,这些做法都缺乏大量的长期研究数据支持。我们通过长达10多年(1983-1992)对散养白尾鹿的年存活率及栖息地忠诚度的仔细观察,以比较空间限定后鹿群参数的变化(1993-2005)。我们通过使用白尾鹿的捕获记录(n = 174,104只雌性,70只雄性),标记重新捕获记录(n = 42)和死亡白尾鹿数量(n = 68)来估量特定性别、特定年龄及特定时间参数。我们发现,从1983-1987年,在实施白尾鹿集中捕获的四年里,雌性白尾鹿的年存活率是50%,然后在取消集中捕获措施后,年存活率上升到了93.7%。实行空间限定措施以前,有标记的雄性白尾鹿的年存活率平均为36.7%-42.5%。实行空间限定措施之后,雄性白尾鹿平均年存活率增长到了58%-99%,而雌性白尾鹿平均年存活率上升到了77%-98%。实施空间限定措施前,雌鹿的栖息地忠诚度很高,大于99%,而雄鹿的栖息地忠诚度却少得多(2个模型£4.5%)。实施空间限定措施期间,使用的半渗透型栅栏有效地增加了雄鹿的栖息地忠诚度(³56%)。这些研究成果是基于对经历生活史变更的大型食草型动物的长期研究得出的,同时也是基于旨在改变鹿群数量及可持续捕获鹿群数量管理措施变更而得出的结果。 关键词: 保护,鹿,忠诚度,死亡率,白尾鹿,鹿群动态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2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Integrative Zoology编辑精选文章推荐
热度 1 WileyChina 2013-12-25 11:25
Integrative Zoology 是国际动物学会和中科院动物所的合作期刊,近日该刊编辑向我们推荐了两篇文章,文章作者已将摘要译成中文,方便大家迅速了解文章内容: --------------------------------------------------------------------------------------- 东南亚灵长类群落:生态和更新世庇护所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作者: Heather Hassel-Finnegan, CarolaBorries, Qing Zhao, PhaivanhPhiapalath, Andreas Koenig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49-4877.12056/abstract 摘要: 我们研究了影响东南亚地区当前灵长类生物多样性的历史和生态因素。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南美洲,灵长类物种丰富度与平均降雨量和距赤道(纬度)的距离正相关,然而在东南亚情况并非如此。我们预测东南亚的不一致性可能是受分散的更新世庇护所(在冰川极盛期被压缩的热带森林的位置,他们现今都不低于海拔 305米)的影响。基于45个森林位点(13个位于大型岛屿,32个位于大陆),他们的面积不小于100平方公里从而可以最小化近期的人类影响,我们在控制庇护所和岛屿的情况下,确定了现存灵长类物种丰富度与降雨、纬度和辅助生态变量的相关性。 我们发现庇护所位点的灵长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非庇护所位点( t = –2.76, P 0.05),而非庇护所位点的物种丰富度与其距最近的更新世庇护所的距离显著负相关( r = –0.51, P 0.05)。物种丰富度在大型岛屿和大陆的位点间没有差异( t = –1.4, P = 0.16)。我们并未如预期的发现降雨量和物种丰富度之间的正相关性( r = 0.17, P = 0.28)。正如预测的,灵长类物种丰富度与纬度负相关( r = –0.39, P 0.05),而与平均温度正相关( r = 0.45, P 0.05)。一般线性模型表明位点的纬度( F 1,38 = 6.18, P 0.05)和更新世庇护所分类( F 1,42 = 5.96, P 0.05)是物种丰富度最好的预测因素。 生态和历史因素二者都对现今东南亚灵长类物种丰富度有影响,说明东南亚灵长类生物多样性较不像先前认为的那样属于离群值。 关键词: 异域物种形成,岛屿,纬度,大陆,降雨,温度 ------------------------------------------------------------------------------------------------------- 简讯:疣猴对种子的散布——以长鼻猴为例 作者: IkkiMATSUDA, Seigo HIGASHI, Yosuke OTANI, Augustine TUUGA, Henry BERNARD, RichardT. CORLETT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49-4877.12033/abstract 摘要: 灵长类在种子扩散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被广泛认识,但对于广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森林中的疣猴,相关研究很少。疣猴亚科通常以未成熟的树叶、种子和果实为食。 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我们观察了一群由一只α雄性、6只成年雌性和几只幼猴组成的长鼻猴( Nasalislarvatus ,疣猴亚科)群。在这13个月期间,我们沿着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米南古(Menanggul)河观察该猴群约3500小时,并分析了收集到的400份猴粪样品。2005年11月71份样品中的23份,2005年12月38份样品中的15份,以及2006年3月21份样品中的5份里发现了完好的小型种子。其中,榕树的种子(直径小于1.5 mm)在这三个月的样品中均有发现, Antidesmathwaitesianum (直径小于3 mm)和 Nauclea subdita (直径小于2 mm)的种子仅发现于11月和12月的样品中。粪便分析结果与同期野外观察到的主要取食植物种类一致。就我们所知,此研究首次报道了疣猴粪便中的种子。尽管疣猴排出的完好种子数量有限,但由于疣猴种群数量和生物量都比较高,它们在种子散布中起到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视。研究者应该关注它们作为种子散布者的潜在作用。 关键词: 生物量、婆罗洲、叶猴、 Nasalislarvatus、 灵长类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3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动物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国际合作:2003-2013
wanyuehua 2013-10-18 09:32
2003-2013 年 SCI 收录每篇文章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 1,289,043 篇(截至到 2013 年 10 月 18 日 按出版年统计包括所有文献类型),本文的统计的国家与地区和机构均为合作者,即 1 篇论文有 6 个国家和地区会被 6 个国家与地区分别统计。其中动物学( ZOOLOGY )学科论文 5,473 篇(包括学术论文 4911 篇其中会议论文 57 篇、会议摘要 246 篇、综述 201 篇、通讯 75 篇、传记 57 篇、社论 27 篇、更正 13 篇等)。 近十年中国学者发表的 5187 篇动物学( ZOOLOGY )学科 SCI 论文(统计学术论文、综述、会议论文、通讯),和 75 个国家与地区进行国际合作见表 1 ,其中美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一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580 篇,占总文章量 11.182 % ;日本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二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240 篇,占总文章量 4.627 % ,英格兰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三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131 篇,占总文章量 2.526 % ,澳大利亚是合作发文排名第四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119 篇,占总文章量 2.294 % ,加拿大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五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110 篇,占总文章量 2.121 % 。 近十年动物学学科中国和美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195 篇、中国农业大学 35 篇、中山大学 19 篇 近十年动物学学科美国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美国自然史博物馆 26 篇、旧金山科学博物馆 24 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3 篇、佛罗里达大学 23 篇、密苏里大学 19 篇、伊利诺大学 17 篇。 近十年动物学学科中国和日本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52 篇、中国农业大学 30 篇、华南农业大学 16 篇、西北大学 14 篇。 近十年动物学学科日本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京都大学 45 篇、东京大学 23 篇、北海道大学 19 篇、东京都立大学 17 篇。 表 1 近十年中国学者动物学学科 SCI 国际合作情况 排名 国家与地区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1. USA 580 11.182 % 2. JAPAN 240 4.627 % 3. ENGLAND 131 2.526 % 4. AUSTRALIA 119 2.294 % 5. CANADA 110 2.121 % 6. RUSSIA 107 2.063 % 7. GERMANY 104 2.005 % 8. FRANCE 87 1.677 % 9. TAIWAN 75 1.446 % 10. NEW ZEALAND 60 1.157 % 11. BELGIUM 59 1.137 % 12. SINGAPORE 51 0.983 % 13. SOUTH KOREA 41 0.790 % 14. ITALY 33 0.636 % 15. NETHERLANDS 33 0.636 % 16. CZECH REPUBLIC 31 0.598 % 17. SWITZERLAND 30 0.578 % 18. NORWAY 29 0.559 % 19. AUSTRIA 27 0.521 % 20. INDIA 27 0.521 % 21. VIETNAM 27 0.521 % 22. POLAND 25 0.482 % 23. SCOTLAND 24 0.463 % 24. SOUTH AFRICA 23 0.443 % 25. THAILAND 22 0.424 % 26. SWEDEN 19 0.366 % 27. HUNGARY 18 0.347 % 28. PAKISTAN 18 0.347 % 29. SPAIN 15 0.289 % 30. DENMARK 14 0.270 % 31. BRAZIL 12 0.231 % 32. MEXICO 12 0.231 % 33. SAUDI ARABIA 11 0.212 % 34. ARGENTINA 10 0.193 % 35. MALAYSIA 10 0.193 % 36. WALES 10 0.193 % 37. IRAN 9 0.174 % 38. KAZAKHSTAN 9 0.174 % 39. FINLAND 8 0.154 % 40. ISRAEL 8 0.154 % 41. SLOVENIA 8 0.154 % 42. UKRAINE 8 0.154 % 43. INDONESIA 6 0.116 % 44. PORTUGAL 6 0.116 % 45. EGYPT 5 0.096 % 46. BANGLADESH 4 0.077 % 47. U ARAB EMIRATES 4 0.077 % 48. KENYA 3 0.058 % 49. NEPAL 3 0.058 % 50. BRUNEI 2 0.039 %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2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 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网站和科普栏目
热度 1 wangdh 2013-10-12 17:04
推荐 : 中国科 学院优秀科普网站和科普栏目 以前还真不知道 , 中国科学院现有 20 个专业科普网站和散布在不同单位的 116 个科普栏目。 中国科学院正在组织评选优秀科普网站和科普栏目: 链接: http://pingxuan.kepu.net.cn/poll.jsp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科普栏目: http://pingxuan.kepu.net.cn/lmzs_detail.jsp?uid=152111 动物学科学难题: http://www.ioz.cas.cn/kxcb/kxnt/ (选自:《10000个科学难题:生物卷》。 科学出版社) 动物学科普文章: http://www.ioz.cas.cn/kxcb/kpwz/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6501 次阅读|1 个评论
H7N9病毒溯源与变异研究——《整合动物学》
热度 1 WileyChina 2013-5-9 12:03
2013 年 5 月,动物学国际期刊 Integrative Zoology (中文名:《整合动物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宏轩研究员及其团队关于 H7N9 病毒溯源和变异方面的研究。 今年 3 月至 4 月初 , 我国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发现的人首次感染 H7N9 亚型禽流感病毒。目前已有病例 127 例,死亡 26 例。该文详细介绍了 H7N9 病毒的起源、表征、变异、宿主、感染特点,以及对动物和人类的影响等。 H7N9 病毒属于 A 型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野生禽类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之一,此次发现的 H7N9 病毒则是多种亚型的病毒基因重配而成的能够感染人的新病毒亚型。目前,大多数的 H7N9 流感病毒感染野生鸟类或家禽,不会引起发病和死亡,对禽类具有低致病性。 H7N9 病毒对哺乳动物,特别是对人类的感染以前未见报道,但这种亚型病毒早在鹅( 2009 年捷克共和国、 2011 年美国)、欧亚水鸭( 2008 年西班牙)、蓝色水鸭( 2008 年危地马拉、 2006 年美国),鸭( 2008 年蒙古)、珍珠鸡( 2011 年美国)、绿头鸭( 2005 年西班牙、 2002 年瑞典)、斑嘴鸭( 2011 年韩国)等禽类中被发现。 该文还综述了 A 型流感病毒中目前已知能够感染人的 11 个亚型,并对此次人感染 H7N9 流感病毒的起源与表征进行了分析。基因的系统进化研究表明,人类的 H7N9 流感病毒源自 H9N2 , H7N3 和 H11N9 病毒,被鉴定为基因重排而成的一种新的流感病毒亚型。感染后的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高热、迅速进展的肺炎及呼吸衰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仍然比较广泛,不排除经由家禽和其他动物传播。 该文的第一作者、中科院动物所的王承民博士表示,这种病毒的基因变化预示着病毒可能会对哺乳动物适应,并持续发生进一步的变异,预计今后在中国将会出现更多的感染病例。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显示该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中国已有防治 SARS 、甲型 H1N1 流感、 H5N1 禽流感的经验,所以 H7N9 禽流感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 《整合动物学》是由中科院动物所和国际动物学会主办,并与 Wiley-Blackwell 合作出版的动物学英文学术期刊。刊物面向世界动物学工作者,旨在鼓励使用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和阐述宏观动物学规律,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整合动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灾害控制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学术交流沟通的国际平,推动动物学发展,推动我国动物学研究走向国际。其主要内容涉及从动物学宏观到微观的各研究领域,重点栏目主要包括整合动物学、动物进化和系统分类、动物地理、行为和社会性、发育和生殖生育学、动物生态、功能形态学、比较免疫学、古生物学和进化、系统发生学和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基因组信息学和进化、神经生物学和行为、生理和行为、遗传和行为、生理和生态、分子生态学、信息技术和生态学、繁殖生态学、植物-动物相互关系、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动物疫病、和生物伦理学以及与动物有关的其他学科等方面的研究文章、研究报告、综述、书评及会议简报等。 原文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49-4877.12047/abstract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51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动物学文章推荐
热度 1 WileyChina 2013-5-6 10:23
Integrative Zoology 是国际动物学会和中科院动物所的合作期刊,主编为中科院动物所张知彬研究员,以下两篇文章均为编辑精选,推荐给大家阅读。文章标题及摘要均译成了中文,方便大家了解文章内容: 近期气候变暖对昆虫种群的直接影响 Direct impacts of recent climate warming on insect populations 作者: Christelle ROBINET, Alain ROQUES 期刊: Integrative Zoology Volume 5, Issue 2, pages 132–142, June 2010 摘要: 近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很多物种中被发现,特别是在昆虫中。本文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昆虫发育和扩散的主要影响。气候变化对昆虫影响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昆虫对温度的平均升高而产生的简单的线性反应。它们因不同的季节和生物气候区而异。飞行期提前、冬季存活率的增高和发育速率的加快是昆虫的主要反应。昆虫和寄主对温度升高的不同反应很可能会破坏它们的物候同步性,但是适应性遗传过程也可能会很快恢复这种同步性。在很多案例中,气候变暖会导致限制目前物种分布范围的障碍的消除或者迁移。气候变暖也可能会有利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定殖和扩散。最终,相关知识会被补充,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 Effects of recent climate change have already been detected in many species, and, in particular, in insects.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key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insect development and dispersal.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ppear to be much more complex than a simple linear response to an averag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They can differ between seasons and bioclimatic regions. Earlier flight periods, enhanced winter survival and acceleration of development rates are the major insect responses. 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insects and hosts to warming up might also lead to disruption of their phenological synchrony, but adaptive genetic processes are likely to quickly restore this synchrony. In a number of cases, warming results in removing or relocating the barriers that limit present species' ranges. It is also likely to facilita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spread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Finally, knowledge gaps are identified and future research interests are suggested. 中国的带羽毛恐龙及鸟类主要特征的演化 Feathered dinosaurs from China and the evolution of major avian characters 作者: Xing XU 期刊: Integrative Zoology Volume 1, Issue 1, pages 4–11, March 2006 摘要: 近年来在中国辽宁早白垩世的沉积中发现的带羽毛恐龙,不仅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增添了最强有力的支持,还为鸟类羽毛和飞行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对性状演化的初步分析表明,鸟类的主要骨骼学特征在手盗龙类演化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已有的证据表明,最初的细丝状羽毛很可能在基干虚骨龙类中演化,羽状羽毛(包括具空气动力学功能的羽毛)在非鸟手盗龙类中已出现。这说明羽毛的演化早于鸟类及其飞行的起源。这里提出一个演化模型来描述羽毛演化的主要阶段,显示出羽毛演化过程兼具渐变与创新;而近年来提出的一些发育模型则认为羽毛是一种全新的演化产物,与爬行类的鳞片没有同源关系。尽管传统观点认为非鸟兽脚类恐龙是一类奔跑型动物,但最近发现表明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兽脚类恐龙可能是树栖的。许多鸟类的特征,例如叉骨和羽状羽毛等,是在地栖环境中演化出来的,但另一些特征,如足部的改变,则有可能是在树栖阶段发生的。因此树栖习性对鸟类飞行起源可能亦有所贡献。 Recent discoveries of feathered dinosaurs from Early Cretaceous deposits in Liaoning, China, have not only lent strongest support for the dinosaurian hypothesis of bird origins, but have also provided much-need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origins of feathers and avian flight.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character evolution suggests that the major avian oste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acquired during the early evolution of maniraptoran dinosaurs. The available evidence also suggests that the first feathers with a filamentous morphology probably evolved in basal coelurosaurs and pennaceous feathers (including those with aerodynamic features) were developed in non-avian maniraptorans, indicating that feathers evolved before the origin of birds and their flight. An evolutionary model is proposed here to describe the major stages of feather evolution, a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a combination of both transformational and innovative modifications. This model is different from some recent developmental models, which suggest that feathers are evolutionary novelties without a homologous relationship to reptilian scales. Although non-avian theropods are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distinctly cursorial animals, recent discoveries suggest that the closest relatives of birds might be arboreal theropods. Many bird features, such as the furcula and pennaceous feathers, evolved in a terrestrial context, whereas others, such as some pedal modifications, may have evolved in an arboreal context. Consequently, arboreality may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origin of avian flight.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559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3年新春动物系统学书单
zhuchaodong 2013-2-12 10:10
蛇年新春,我去中关村图书大厦,选择了几本书籍,计划细细研读或作为工具书,并推荐如下: 卢惠霖(译),基因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6页。 选择理由:摩尔根遗传学经典论著。 戎嘉余(主编),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科学出版社,2006:962页。 选择理由:本书有助于现生动物类群研究工作者,从更大尺度了解动物多个关键节点,特别是从化石的角度理解动物多样性演化机制。 赵铁桥(译),生物地理学-生态和进化的途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1页。 选择理由:生物科学与地球科学交叉,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交叉。 尹文英、宋大祥、杨星科等(编著),六足动物(昆虫)系统发生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405页。 推荐理由:该书对2005年以前,六足动物系统发生方面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归纳出了一系列的热点科学问题,并尝试综合多学科对这些问题开展了研究。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第4版),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77页。 推荐理由:动物学研究生必备中文教科书。 周长发(编著),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科学出版社,2012年:323页。 推荐理由:演化生物学之导论。 黄原(编著),分子系统发生学。科学出版社,2012年:533页。【作者赠送】 Bernd Mayer, Bioinformatics for Omics Data - Methods and Protocols. 2013: 584页。 推荐理由:本书由国际上一线生物信息学工作者编写,全面介绍了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多类组学数据的分析方法。 某些细节之妙,还需阅读一些原著。上网购得几本,待慢慢阅读,也和组员和学生共享: Quentin D. Wheeler (Editor), The New Taxonomy (Systematics Association Special Volumes). CRC Press, 2005: 256 pages. 推荐理由:老树新花,分类学研究必备参考书。 Emmanuel Paradis , Analysis of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with R (Use R!). Springer, 2011: 400 pages. 推荐理由:R是开源软件。系统学工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新的计算方案。 E. O. Wiley, Bruce S. Lieberman, Phylogene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Wiley-Blackwell, 2011: 432 pages. 推荐理由:20多年后的第二版。比较一下,掌握新的进展。 Maria Anisimova (Editor), Evolutionary Genomics: Statis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Volume 1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Humana Press, 2012: 481 pages. Maria Anisimova (Editor), Evolutionary Genomics: Statis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Volume 2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Humana Press, 2012: 571 pages. 推荐理由:基因组数据如何用于演化生物学之研究?统计学+计算方法。 恭祝大家蛇年吉祥如意,在专业上收获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
个人分类: 思路随想|5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热度 8 wangdh 2012-12-9 11:42
科学家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科学家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王德华) 说明:受委托在“第二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开幕式上( 2012 年 12 月 9日 )发言。有学员希望能将发言稿放在博客上。发言稿中的很多些文字是引自武际可老师和我自己的博客文章。为了交流,贴在这里。 ********************** 尊敬的各位学员:大家早上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动物研究所! 祝贺第二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今天开班。 受学会委托,我代表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在这里说几句话。 科普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这个理念和认识要加强。科普很重要,需要呼吁、关注和参与。 科学普及对一个国家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很关键的。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无疑是重要的。重视科普,参与科普,是学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都必须认真对待和重视的事情。 刚闭幕不久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中国当前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都很突出,有些地方很严重。如果大众不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关系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要建设“美丽中国”很是艰难。 前些日子“科学网”有关于 “ 科普乱象 ” 的讨论,主要针对国内出版的一些科普读物错误百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清楚的是,科普的基础是科学性,无论是原创科普,或是翻译的科普,都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真正懂得了所写的内容后,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应该鼓励科学家写科普、参与科普。 关于这次科普讨论,我个人也有几个观点: 1 )科普需要专业人员参与,需要学者和科学家参与;科普不是调侃,不能随便推演,更不是信口开河; 2 )国内科普著作堪忧,不少翻译的科普书籍存在质量问题,主要问题也是翻译者对某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不熟悉、甚至缺乏所致。 3 )科普有很多形式,有书面的,如撰写科普书籍、在科普杂志和报刊上发布文章、一些专题的图画展览等。也有语言类的,如科普报告、科普讲座、科普课堂,学校可以组织、单位可以组织、媒体可以组织等。 前几天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在科学网上写过一篇关于科普的文章,我很赞成他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列举几点与大家分享: 1 )要正确理解科普和科学研究两者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不少人认为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事,科普是出版社的编辑或科普作家的事。科普作家无需做研究,也无需了解科学前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科普作家首先也必须是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有热爱科学的精神,还要对科学前沿很熟悉。否则,他们就会把科普弄错,误导读者。科学家,必须能够向公众通俗地介绍自己的成果,也有责任向大众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国家出不了一流的科学家,同样也出不了一流的科普著作。 2 )科普是一种创新。科普著作绝不是熟读几本教科书就能够写好的。我们现在有许多的科普书要么是抄来抄去,要么是教科书搬家,这自然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是把科普当作“猎奇”,如“尼斯湖的怪兽、神农架的野人”等等,什么神奇就把什么当作科普。科普最重要的内容应当是针对科学中最基础的原理和发现,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读者。做到这一点是有一定难度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科学水平和修养。要达到这种水平是需要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磨练的。 今年英国的《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 》杂志网络版评出了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 10 本科普图书, 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莫里斯的《裸猿》、沃森的《双螺旋》等。 这些书籍的特点有: 1 )多为知名科学家执笔; 2 )曾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过很大的冲击; 3 )曾引起激烈的争论; 4 )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行为方式。 这样水准的书籍,我们国家以前也有,如竺可桢的《物候学》一类的科普书籍,但总体看十分奇缺,今天更是罕见。这与当今的科研考核体制有关。国际上很多优秀的科普书籍,不少出版社也引进和翻译,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科普书籍翻译质量不很理想,这对于正确传播科学知识显然有重要的影响。国家对于科普的政策,科学家对于科普的态度,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理念的提高、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的。这种影响可能会延续几代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断层很可怕,实际上思想的断层更是可怕。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着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所谓的科普,实际上就是大众科学 (popular science) 。“大众科学”,应该就是与大众的生活、思想、健康等密切相关的科学,人们感兴趣的科学,人们应该知道、想知道的科学。所以,专业科学家应该成为宣传“大众科学”的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应该有这种社会责任。宣传大众科学,可以撰写书籍,可以演讲(讲座)等,方式很多。这需要热心人去组织,需要有责任的学者去参与。 我们国家的科普工作很艰难,大众的科学理念长进缓慢。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事件中,如日本核泄漏引起的抢盐事件,张悟本引起的绿豆和长紫茄子事件等,就可以反映出大众对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的需求。提高人们的认识和科学素养这类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需要国家的持续支持、需要一批人的热心参与。 我们的科普不要总是定位在少年儿童这个群体上。不同年龄的群体有不同的科普需求,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科普方式。学生时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时期,学校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热爱科学的理念,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好方式。大众科学,对象就是大众。成年人这个群体也需要提高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说作为父母的成年人这个需求更迫切,他们的知识水准和科学素养直接会影响到下一代。(说明:以上文字引自我的博客文章,个别词句有修改) 科普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科普与科学一样是严肃的,不可浮躁,不可急功近利。科普需要踏实的作风,需要严谨的态度,需要饱满的热情,需要宽广的心胸,需要有奉献的精神,需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 昨天作家莫言在诺贝尔奖的演讲中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由于讲故事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科普也是需要讲故事的,是最需要讲故事的,讲好的故事,讲科学的故事,讲好的科学故事。 很高兴大家能够热心科普这个工作,在践行这个工作。 最后,祝培训班圆满成功。 祝大家在严寒的北京注意保暖,保重身体,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6498 次阅读|15 个评论
部分国内土壤动物学相关期刊的网址链接
gbm1981 2012-3-11 20:34
动物学杂志 dwxzz.ioz. ac.cn 四川动 物 www.scdwzz.com.cn 生态学杂志 www.cje.net.cn 生 态学报 www.ecologica.cn 生物 多样性 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 土壤 soils.issas.ac.cn 土壤学报 pedologica.issas.ac.cn 动物学研究 www.zoores.ac.cn 水生生物学报 ssswxb.ihb.ac.cn
4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看野外动物学研究者是干什么,这组图实在很经典
热度 1 cranelover 2012-2-26 21:02
看看野外动物学研究者是干什么,这组图实在很经典
在一个学界群里看到的图片,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在总结的够到位。呵呵。
378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心科普,造福社会
热度 13 wangdh 2011-12-8 14:41
热心科普,造福社会
热心科普,造福社会 (王德华) 【首先祝贺由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动物学会和北京动物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今天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开班。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位学员。】 我国现在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年)》。 《纲要》中提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几个方面: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通过这些知识、方法和思想具有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根据科技部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有科普人员约 181 万人。去年在公布《中国科协科普人才规划纲要》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协的相关负责人曾指出: “ (我国)科普人才匮乏的局面急需改变,这已成为制约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 ” 媒体上曾有学者抱怨,中国现在的科普做得很糟糕,原因是广大科技人员没有肩负起科普的责任,科学家没有为大众服务。也有学者认为 在中国做科普不是很容易,科普在中国是被边缘化的。在中国难做科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普通大众中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的比例非常低 , 有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只有 3% 左右的大众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 。 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李大光教授曾针对中国的科普现状有过一些评论,他指出:国外并没有专门的机构从事科普,科普的主力是科学家,而我国是以科协牵头,由行政人员做科普,靠行政指令来推动科普工作,必然导致科普多流于形式,难以实现真正的科学传播。作为科学知识源头的一线科研人员,毋庸置疑应挑起科普工作的大梁,否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科学信息传播的失真,甚至出现伪科学的传播。 科普,就是科学普及。科普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 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一个国家只有全民素质提高,国家才能繁荣强大。 科学知识可以充实人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大自然的奥秘,可以提高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可以提高理性能力。 科学不是永远正确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告诉大众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战胜愚昧无知的最有力的武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上、媒体上伪科学泛滥,虚假、错误的所谓的科学知识充斥在我们的周围,与我国当今的社会发展严重不相符。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知识,科普工作者有责任,科学家有责任,我们要勇于承担这个责任。 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在《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中写道:“进步的医疗技术使人口剧增,化学工业和内燃机在污染我们的水源和空气;物质和能源不断消耗,使地球越来越枯竭,这些指控很容易归咎到“科学”和“科学家“身上,因为有些人不太了解,知识虽然造成问题,但不要知识并不能解决问题。现代科学不需要对大众如此神秘,只要科学家担负起交流的责任,把自己那一行的东西尽可能简单并尽可能多地加以解释,而大众也肯洗耳恭听,那么两者之间的鸿沟或许可以就此消除。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处在现代社会的人,如果一点也不知道科学发展的情形,一定会觉得不安,感到没有能力判断问题的性质和提出解决的途径。而且,对于宏伟的科学有初步的了解,可以使人们获得巨大的美的满足,使年轻人收到鼓舞,实现求知的欲望,并对人类智慧的潜力及所取得的成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近几年利用国家动物博物馆这个平台,在动物学科普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参与主办每年的爱鸟周、参与全国每年的科普周活动、不定期的科普讲座和组织野外动物保护夏令营等等。这次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动物学会、北京动物学会联合主办的动物学科的培训班,一定会对全国动物学的科普具有促进作用。 我有几点认识,这里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1 、要做好科普,首先要热爱科学,要具备宽广正确的科学知识,要有奉献精神。这点不需要多说。 2 、科学是美丽的,大自然更是美丽的。提倡和鼓励公众熟悉博物学、热爱博物学。博物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最好途径。人们日常生活中充满博物学知识,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地质地貌等等。人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保护自然。科普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和形式,宣传博物学知识,如动物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等等。 3 、提倡和鼓励一线科学家做科普。希望科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大众,科学家要有这个责任。全民素质的提高,才是国家真正的强大。几年前在中科院的一次调查显示,有近 80% 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普有专门的人去做,自己可做可不做”。 科普要宣传美的知识,宣传正确的知识。科普不是忽悠大众,不是口说无凭,科普要宣传科学的知识。科技部对于“ 973 项目”等在结题时,要求写一篇与课题相关的科普文章,这是值得赞赏的。当前很多科研单位,科学家写的科普文章和著作,在考核的时候基本不算数,这也影响了本来就很繁忙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是科普应该成为科学工作者的一种义务和责任。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欧阳自远先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记者问他“ 您这么忙,为什么还每年坚持做几十场对公众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的科普演讲? ”, 他的回答明确说明了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和科普的重要性,他说 : “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一个科学家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让更多公众了解科学,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比自己的单项研究对社会的作用可能更大。因为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强盛,要靠公众素质的提高。”。这应该成为科学家的榜样。 4 、提倡和鼓励写科普。除了讲科普之外,写科普也是很需要的。鼓励科学工作者撰写各种科普书籍、文章,普及和传播科学知识。 贾祖璋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是我国现代科学小品的先驱者,他的科普文章非常美。选几段他文章中的文字,与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看他写的《蝶》 :“ 现在世界上已经知道的蝶类,有两万种左右;蛾类更多,近二十万种。蝶大都昼间飞翔,蛾则夜出。蛾有飞扑灯火的习性,蝶则不然。早春就有蝶类出现,夏季为蝶类最繁生的时日;或在平原,或在高原,或在山岭,环境不同,所有蝶类,也随而各异。大概寒带和高山,所有蝶类,个体虽多,种类却少;热带情形,完全异样。又热带的蝶,多形大而美丽,寒带的蝶多形小而不美丽。何以热带蝶类,色彩较为美丽,犹未充分明了,但在同地不美丽的蝶类,实际上也是很多的。自然界中,蝶舞鸟鸣,实为最有生趣的景色。蝶类,它的形状,它的色彩,它的运动,都具备美的要素。它常为诗人所歌咏,哲人所赞扬,就是这个缘故。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生物界中,蝶类似乎是超然物外的神仙,它没有炽盛的食欲,它不去侵害他物;当它被仇敌所袭击的时候,更能异常忍受,愿作牺牲;始终保持它怡悦的态度,栩栩然翩翩然地度过它的一生 。 【蝶和蛾的区别,蝶的生物学,通篇的美丽】 他写的《虎》 : “ 虎的地理分布限于亚洲,从幼发拉底河起,沿里海、死海和贝加尔湖的南岸,向东一直到东海滨省而及于库页岛。南方遍及于我国,朝鲜、印度、印度支那、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至于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部分和锡兰等处是没有产出的。虎是夜间活动的动物。白日潜伏在草丛和森林中 。” 【地理分布】 再看他写的《狐》 : “ 狐的寿命大概有十年,现在它们的生活,已沦入很悲惨的境地,因为人类文化逐渐进展,狐的活动领域日益狭窄,食物也稀少起来,生活自然艰难了 。” 【人类的影响】 做好科普,是对社会发展极为有利的事情,更是造福大众的事情。 科学普及应该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3570 次阅读|28 个评论
通告沈阳师大辽宁省动物学重点学科、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
热度 1 李丕鹏 2011-9-28 20:23
通告沈阳师大辽宁省动物学重点学科、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
热烈祝贺我校佟艳丰博士荣获中国动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
3481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0年JCR 影响因子简析
热度 6 woodenson 2011-6-29 02:37
大半夜的挺热,手机上网看到jcr公布了今年的sci影响因子,因此干脆爬起来,下载来看看。 总体而言,今年SCI收录的期刊大幅增加,以我所熟悉的动物学领域而言,期刊数由127个增加到145个,相似的,环境学领域也由180个增加到192个。这或许是个好消息,至少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下,我们有更多的期刊可以进行筛选。 至于影响因子,动物学总体而言变化不大,Journal of Zoology,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等均有小幅上升,而Journal of Mammalogy则小幅下降。与行为相关的动物学期刊整体而言也略微下降,比如Ethology,Behavioral Ecology,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等,不过在动物学领域仍旧是领先的期刊。值得欣喜的是,动物所作为秘书机构的国际动物学会会刊IntegrativeZoology首次进入JCR即表现不凡,影响因子达到了1,相信其前景会更加光明。不过动物学报Current Zoology此次并未进入JCR,明年应该会有影响因子,应该也不会太差。 鸟类学领域,IBIS继续稳居老二,看来AUK有点落伍了。 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与前几年的情形类似,两极分化严重,Oryx,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均顺利上2,BC、CB等已经稳居前列,而且点数都有小幅上升,但15名之后的期刊,则明显断档,因子都不足1。此外,Conservation letters首次进入JCR,因子即达到4.694,位居第三,大有赶超CB之势。 生态学领域的Ecology letters 继续飙升,因子从前年9.392到去年的10.318,今年跨过了15,达到了15.253。其余的相关期刊如Molecular Ecology,Ecology等也均小幅上升,看来生态学领域更受人关注一些。 此外,受很多国人喜欢的Plos one杂志影响因子小幅上升,由4.351升为4.411. 2010 behavior.pdf 2010 biodiversity.pdf 2010 ecology.pdf 2010 environment.pdf 2010 forestry.pdf 2010 ornithology.pdf 2010 zoology.pdf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126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教科书与文献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1-5-25 22:48
我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一方面是对动物学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不希望浪费三年黄金时光,因此综合导师平时的教诲和自己的判断,选择了几本基础的动物学书籍,读了几遍。其中有 4 本,现在想起来还是一直有印象: 1) IMMS' General Textbook of Entomology; 2) The Insec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3) Invertebrate Zoology (Barnes); 4) Numerical Taxonomy。读书的本意是学学专业英语,掌握一些专业词汇。 等到下决心要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自己才发现不同类群差异比较大,需要恶补的知识太多。当时对分类学比较痴迷,就决定从拉丁文入手,花了好几年把 Zoological Record 上姬小蜂的所有拉丁文输入到一个数据库中。后来由于 John Noyes 博士发布了一个权威的光盘,我也很少再去考虑使用这个数据库。尽管如此,几年的坚持还是让我自己广泛了解了包括分类学在内的不同学科的进展。同时,导师黄大卫研究员在系统发育领域的不断引导,也让我一直坚持阅读相关的文献。在购买在线数据库之前,我和我的同学都经常泡动物研究所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和标本馆一样,在国内动物学同行里久负盛名,每年吸引很多学子来此访问。那时候,尽管每个课题组人不多,空间比较宽裕,但是很多本所的导师和学生还是喜欢享受安静的图书馆环境。有了在线数据库以后,特别是自己逐渐拓展到相关领域之后,我们就很容易获取感兴趣的论文。 自我感受:硕士研究生期间读了几本对自己有影响的好书;博士研究生期间在专业方面养成了点面结合的文献阅读习惯。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7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0-2010年高被引期刊: 植物学与动物学
热度 4 rensl 2011-3-20 07:29
根据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基本科学指标库)统计,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SCI 检索的植物学与动物学(Plant Animal science)期刊 有 449 种 . 449 种期刊在 11 年间平均发表论文数为 1040 篇,刊均被引次数为 9348 ,篇均被引次数为 8.87 。 下表中 “ 平均被引 ( 次数 )” 位居前 20 位的期刊基于 “ 总被引 ( 次数 )” 居前 40 位的期刊选取。 排序 期刊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 平均被引 1 Science 550 60,205 109.46 2 Nature 625 66,282 106.05 3 Proc Nat Acad Sci USA 1,862 95,618 51.35 4 Plant Cell 2,528 126,567 50.07 5 Trends Plant Sci 805 38,321 47.60 6 Curr Opin Plant Biol 848 37,785 44.56 7 Plant J 3,359 104,997 31.26 8 Plant Physiol 5,457 168,552 30.89 9 Plant Mol Biol 1,867 42,839 22.95 10 Plant Cell Environ 1,632 36,303 22.24 11 Mol Plant Microbe Interaction 1,562 31,710 20.30 12 New Phytol 2,845 57,472 20.20 13 J Anim Ecol 1,236 24,791 20.06 14 Limnol Oceanogr 2,367 47,096 19.90 15 J Exp Bot 3,396 64,055 18.86 16 Theor Appl Genet 3,055 55,846 18.28 17 Planta 2,364 40,313 17.05 18 Plant Cell Physiol 2,016 32,922 16.33 19 Anim Behav 2,847 44,683 15.69 20 Amer J Bot 2,217 34,628 15.62 附: 449种植物学与动物学期刊清单.xls 相关阅读: 基于ESI统计的高影响力期刊(5): 植物学与动物学(Plant Animal science)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192 次阅读|6 个评论
宁愿做赛博格也不做女神
kejidaobao 2011-3-7 15:45
——《猿猴、赛博格和女人:重新发明自然》评介 文/章梅芳 唐娜·哈洛威(Donna J. Haraway)是西方著名的跨学科学者,她在生物学、灵长类动物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是当代女性主义科学元勘的代表人物之一。哈洛威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基本奠定了她在女性主义学界、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界的重要地位。 2010年,哈洛威的《猿猴、赛博格和女人:重新发明自然》一书在中国台湾地区翻译出版。这部著作收录了哈洛威在20世纪70-80年代发表的10篇重要学术论文,展现了哈洛威早期的思想脉络和基本观点的形成过程。由于哈洛威的思想十分活跃,研究的内容较为庞杂和深奥,行文又多充满隐喻式的表达方法,其文本相对较为晦涩难懂。因此,该书中文版的面世,对中国学者研究哈洛威乃至女性主义科学元勘的学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第一部分的主题是“自然作为生产和再生产的系统”,收录了作者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3篇论文。第1篇论文以动物社会学为案例,揭示了此领域内“支配原则”被科学化、生理化的过程,以及动物社会中的“支配原则”被移植和运用到人类社会的方式,并随之阐释了“主客二分”与“支配原则”、“科学客观性”之间的深层关系;并论及科学家共同体内网络关系的重要性。第2篇论文比较分析了灵长类行为研究中的4种生产与生殖理论,认为它们的目标在于刻画人类普同性的图像,以人类本性作为文化的基础。但这些理论也可被用来强调人类与动物的变异性、复杂性及变革的能力,因而女性主义者可从科学的内部认真投入生物社会的辩论。第3篇论文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生命科学领域里发生的转型:从雅克斯到威尔逊,从生理生物学到社会生物学,以及在学科范式内发生的一系列相应变化,并致力于探讨科学内容与社会脉络之间的历史关联。 第二部分的主题为“争议的阅读:叙事的各种自然”,将焦点放在对社会生物学领域的不同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上,从而强调科学领域中命名与修辞的重要性、科学的社会建构性以及科学内部的权力关系。 在哈洛威看来,自然是被建构出来的,是被争议出来的。女性主义学者首先要对旧故事进行重新解读,然后再尝试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女科学家积极参与对具有公共意义的科学议题的辩论,显示出了较强的责任意识,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另类科学叙事的魅力。 然而,任何的叙述都有自身的规则,都无法不受到特定历史社会关系与日常实践的影响,女性科学家的科学文本同样如此。她们并没有比男性生产出更良善或更自然的故事,而只是在由规则引导的公共社会的科学实践中生产她们的故事。并且,也不存在所谓本质的、同一的女性与女性经验,文本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差异的政治,为了不恰当/无法被取用的他者们”,收录了4篇论文。第1篇论文对女性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Gender”,进行了历史梳理和辨析,强调“性”、“性别”、“自然”、“身体”、“文化”都是历史的、建构的、异质的概念,“差异”和“他者性”是“Gender”的应有之义,必须在多元的环境中,让多种女性主义性别理论得以成长。第2篇论文是哈洛威最具影响力也是中国学者最为熟悉的论文——“赛博格宣言”,其中提出了赛博格女性主义的主张。赛博格是一种受控有机体,是机器和动物之间的混种,它瓦解了人类与动物之间、有机体与机器之间、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界限,为走出二元论的迷宫,在支配与控制的逻辑之外寻找另一条认识论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哈洛威借助视线隐喻,进一步提出了“情境化知识”的理论主张。她指出,主体永远都是分裂、矛盾和处于变化过程之中的,亦不存在统一的女性或边缘人群的立场;受压制者的立场也不是“无辜的”,受压制状态不能提供本体论基础,“认同”并不是客观性的前提。正是在此意义上,哈洛威自称“宁愿做赛博格也不做女神”。 而且,视线总是有中介的、涉身化的,不存在免于被观看的至高视线。哈洛威认为,只有局部的、历史的、情境化的、涉身性的知识,才真正代表了一种新的科学客观性。这种情境化的知识主张,要求把知识客体想象成一个行动者和能动者。女性主义客观性不主张主导世界,而是只住在这里,尝试透过我们的义肢(包括视觉化科技),去激发并不无辜的对话。 傅大为在该书的“序”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的哈洛威,虽然自嘲忠于欧洲中心主义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传统,但实际上已在怪物的腹中揭竿而起了,其早期的3篇论文深入批判了科学中的性别偏见、父权制意识形态和跨国资本主义政治。而她的赛博格理论,则试图在“整体主义”和“相对主义”之外、在“统一主体”和“身份认同”之外,为一种新的科学客观性和认识论主张提供可能性。 该书译者张君玫指出,哈洛威并非绝对的建构论者,也绝非单纯地拥抱赛博格的、后现代的分裂与混种认同及其许诺的乌托邦未来,而轻松跳过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父权制和技术科学的支配框架。姑且不论其“涉身化客观性”与“情境化知识”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女性主义立场论所面临的困境,其“赛博格”是否能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认识论提供基础,该文集的确提供了一部关于身体、政治与故事的醒世录,而这恰恰是女性主义科学元勘的核心目标之一。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4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庆祝季达明教授从事动物学教学和科研60周年座谈会圆满举行
热度 2 李丕鹏 2010-10-25 23:45
昨天,由辽宁省动物学会主办、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与进化重点实验室承办、辽宁省动物学重点科两爬实验室协办的庆祝季达明教授从事动物学教学和科研60周年座谈在沈阳隆重举行。 座谈会前,学会和两爬实验室的代表在季教授的助手年过七旬的周玉峰教授的带领下专程到季先生家拜望了她老人家,敬献了鲜花和生日蛋糕。 参加座谈会的除学会老一辈领导(2人)外、都是中青年辽籍动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包括学会现任理事长、副理事长(2人)、(常务)理事4人、秘书长和秘书、两爬实验室的在职人员和2名研究生代表;中国动物学会理事李建立(教授级高工)和辽宁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暨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成山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黎(高工)专程从大连赶来。中国动物学会秘书处在闻知本次活动后,专门发来了贺信。 在座谈会上,学会负责人介绍了季达明教授在动物学教学科研和辽宁省动物学会创办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跟顺季先生50余年从事动物学教学科研的助手周玉峰教授,季先生的学生和长期合作者、辽宁省动物学会前任理事长刘明玉教授、季老的学生李建立和王黎先后回顾了老师对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多方面的关心、爱护和指导,畅谈了季老师带领他们开展辽宁省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蛇岛考察和全国毛人调查等科学研究活动。同时,学会理事长、周玉峰和刘明玉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季老师的丈夫、著名生物化学家和动物学家涂长晟教授的教学科研贡献以及与季老师合作研究的事迹。学会秘书认真做了记录。 这次活动,没有惊动媒体,也没有惊扰领导,是一个纯粹的小型学习会。通过座谈,不仅表达了我们对老一辈学者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教书育人和科学创新精神,达到了激励我们承前继后继往开来的搞好动物学教学和科研的目的。 季达明先生上一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北上参加革命,是我党的离休干部。建国初,和丈夫涂长晟教授一起远赴东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职于大连医学院,跟随伍律教授开展蛇岛蝮蛇等的研究工作,后调入鞍山医学院、辽宁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季老师先后10余次带领辽大蛇岛考察组登上蛇岛开展研究(李建立博客曾有专文介绍),78年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后积极组织创办辽宁省动物学会,主持辽宁省动物志(脊椎动物部分)的科研工作等。与刘明玉教授等合作完成的《中国毛人》研究1982年荣获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辽宁省动物志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与涂长晟教授合编的《动物行为学》(1989)至今是研究生动物生态学教学的优秀参考书,与其他学者合作完成的《中国爬行动物图鉴》成为野外调查和爬行动物保护的必备工具书。 季老师1878年期先后担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辽宁省动物学会理事长,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和《两栖爬行动物学报》副主编等。 涂长晟教授(1921-2000)也是上一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的进步青年,早年曾在西农和北大任教,1949年后任教于大连医学院,先后担任教务长和院长助理等,从事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编印了生物化学《大实验》和《生物化学》等教学用书。1963年调入辽宁大学工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环境生物学专业,先后担任过辽大生物系系主任,辽宁省科协副主席、主席和党组书记等。其主持翻译的名著《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生物学哲学》、《生物学史》和《生物化学工程》等著作,至今仍是科研的重要学习书目。涂先生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的编写工作并担任该卷副主编,足可见其在我国生物学和环境科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聆听季先生的教学科研助手、年过七旬的周玉峰教授向大家介绍季老师带领他们开展野外工作的经历 与学界前辈刘明玉教授(前左)和周玉峰教授、老朋友李建立(后右)及王黎先生合影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4323 次阅读|3 个评论
猪会骗猪 鸟能唬鸟
热度 2 饶毅 2010-10-18 19:07
猪能有多高智商,恐受人冤枉; 鸟能有多大能耐,也被人低估。 骗人和唬人,是很高级的行为,绝大多数动物不会。 这些行为需要动物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能够判断其他动物的想法和意图,然后还要采取行动。 知彼知己,是很高级的认知水平。人的心理学有较多研究,而动物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还不多。 最近有些研究提示,猪和鸟可能懂得骗和唬,如果这样,那么也许它们脑袋有些部分是很厉害的。 不可低估猪脑袋 英国St Andrews大学的Byrne和Bristol大学的Held今年9月28日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介绍猪的认知能力。猪是社会性动物,在野外生活时,一般家庭的组成是一只公猪、几只母猪及后代,它们一道觅食。猪能识别个体,如果发生冲突以前,两只猪有时间观察对方,那么直接见面时冲突会相应减少。猪有较好的空间记忆力,在某地发现食物后,过些时候还记得赶快去那找食物。如果猪发现两个地点的食物量不同,下次会先到食物多的地点。 猪骗猪的实验最初是Held和Byrne于2002年在《动物行为》杂志上报道。他们发现如果让两个同性的猪一道参加实验,其中A体重大于B,而且A打得过B(学术上把俗话的老大A称为dominant主导型,而下级B为subordinate服从型)。科学家安排先让B知道食物藏在哪,而A不知道。也就是人为地使B成为有知的猪,A为无知猪。B有知后,每次再进到同样的场合,很快直接走向上次食物藏匿点,而A则系统地搜寻食物。A偶尔碰到B,发现B已经在吃食了。这样的捷足先登的情况反复发生,几天后,A就知道跟着B,一旦到食物藏匿点,A本来就厉害,就很快挤走B,独吞食物。 当B看不到A的时候,或者B看到A走的方向是离开食物藏匿点方向时,B很快就会走向食物藏匿地点;相反,而当B看到A的时候, B就改方向绕道,不直接走向藏匿点。如果有两盆食物,一盆比另外一盆多,B特别会隐瞒大盆的地点。随着时间推移,B对A的欺骗程度增加。 而如果B和一个不抢食物的C一道出现在同样场合,B不惧C,就直接走向藏匿点。 对猪行为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猪很聪明,真的知彼知己,能判断其他猪的内心,科学上称它具有theory of mind。另一解释是猪没这么聪明,只是一般学习记忆:如果B直奔食物藏匿点,就会很快遭到A的打击排斥,B学会不自讨苦吃,所以压抑自己走向食物藏匿点的意愿,绕道徘徊。目前的实验,没有确定到底哪种解释正确。猪的智力到底有多高,尚待进一步研究。 迄今确切证明能知彼知己的只有很少几种动物,如猩猩和猴子。例如,美国的Hare(人名,非野兔)等2000年报道,主导型和服从型猩猩同时进入有食物场地时,服从型猩猩知道主导型是否看得见食物,无需学习,就能马上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取食动作。 不能小看鸟脑袋 已知渡鸦(Corvus corax)会藏匿食物。2005年,美国Vermont大学的Bugnyar 和 Heinrich发现,如果当渡鸦X在藏食物时,让Y看到,而且X知道Y能看到自己藏食物的过程。然后,让X和Y进入实验场所,X赶紧把食物取出来。如果X在藏食物时,知道Z不能看到自己藏匿的过程,那么以后X和Z一道进入场所,X就不急于取出食物。特别是当Z靠近食物藏匿点2米内的时候,X不去取自己藏的食物。 2009年, 剑桥大学的von Bayern和 Emery发现寒鸦会看人眼色。做实验用的是人工饲养的寒鸦。如果生人在场,寒鸦不熟悉,寒鸦会在意此人注意力何在。如果这个人盯着寒鸦看,寒鸦就不敢取食,而如果他眼睛斜视,或头扭转成侧面,或闭上眼睛,或者干脆头反过来完全不可能看到寒鸦,那么寒鸦取食的潜伏期就短。以上这些不同情况中,越是人看到寒鸦的可能性少,寒鸦取食就越快。但是,如果在场的是寒鸦熟悉的人(如饲养者),寒鸦不怕,就很快取食,而不看这个人是否注意它。就是说,寒鸦不仅区别生人熟人,而且对于生疏的人,它还察言观色。 今年的有趣发现是bowerbird的能力。 众所周之,人世间千百年来,国王的建筑都用各种方式唬臣民,让他们觉得自己渺小,而突出国王。 最近,科学家发现,雄鸟也能唬雌鸟,只是方法稍异于国王,不贬低雌鸟,但思路也有相同点:突出雄鸟。 澳大利亚Deakin大学的Endler等,今年9月在《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他们观察野外bowerbirds的发现。他们发现雄鸟做窝时,考虑了雌鸟的视角。雄鸟用石块、石片铺一条路通向自己的窝。它铺小石块时,做了仔细的安排:雌鸟进入巢通道的起点,石块较小,而越接近雄鸟窝,石块越大,这种由小到大的梯度,从雌鸟在地上行走的高度所形成的视角,正好造成一种视觉假象。本来透视的效果能够帮助雌鸟判断路的起点到窝的距离,而雄鸟石块的排列梯度破坏了自然透视效果,使雌鸟觉得从入口到窝的路途比实际要短。另外,梯度排列的石块更改了透视以后,让雌鸟从远处看过去,地上石块比较规则,可以突显窝中雄鸟,使雌鸟较快看到雄鸟。 雄鸟是否有意通过制造强迫的透视,造成距离和大小的视觉误导?雄鸟是否有意排列石块大小梯度?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将石块大小梯度反过来排列。结果发现:3天内,雄鸟就开始纠正被扰乱的梯度,2周内,原有梯度基本恢复。 Endler等文章中有思考和对照实验,值得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细读。 除了人以外,动物竟然知道透视原理,这是第一次发现。须知,几百年前世界上多数文化都不知道透视原理,中国画起初很多年也不懂透视。现在也有人忘记了学校教的透视原理。而鸟却会,挺奇妙的。 不要高估人脑袋 人类对于有趣行为的研究,迄今主要停留在描述和分析,机理了解极少。 所以,人还有很多不知道,对于日常常见的行为,都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类并不理解猪怎么骗猪、鸟怎么唬鸟。 更高级的脑功能,人类理解就更少,何时能够理解?是否有极限? 目前全球人类的脑袋中,尚无答案。 Mendl M, Held S, Byrne RW (2010). Pig cognition. Current Biology 20:R796-R798. Held S, Mendl M, Devereux C, and Byrne RW (2002). Foraging pigs alter their behaviour in response to exploitation. Animal Behaviour 64:157 166. Hare B, Call J, Agnetta B and Tomasello M (2000). Chimpanzees know what conspecifics do and do not see. Animal Behavior 59:771785. Bugnyar T and Heinrich B (2005). Ravens, Corvus corax, differentiate between knowledgeable and ignorant conspecifics. Proc. R. Soc. Lond. B Biol. Sci. 272:164146. von Bayern AMP and Emery NJ (2009). Jackdaws respond to human attentional states and social cu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Curr Biol 19:602-606. Endler JA, Endler LC, Natalie R. Doerr NR (2010). Great bowerbirds create theaters with forced perspective when seen by their audience. Current Biology 20:1679-1684. 发表于《北京大学校报》
个人分类: 社会|17132 次阅读|19 个评论
2009 动物生态等相关SCI影响因子下载,兼我的一点感受
woodenson 2010-6-19 15:20
最近一直没有更新博客,倒不是不想,实在是有政治任务在身。今天上午,终于结果了这个包袱,现在终于能够上网看看。 昨天ISI公布了JCR,公布了2009年SCI影响因子。中国现在的大环境决定了,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机构都在关注sci。我相信,sci影响因子的讨论必将成为未来一周乃至一月的热点,因为这关系着很多很多人的薪资、职位、学位、工作等等。我也一样,这关系着我的职称,谁让单位都要求看点数呢。 简单谈谈我对今年动物学方面几个期刊的看法,从变化上来说,动物学类和鸟类学类期刊基本和往年差不多,但有两个我稍微熟悉一点的期刊,变化很大。动物学类的wildlife monograph,往年因子都在4左右,即使再低,也不会低于3,但今年居然只有1.5,这个期刊,发表的文章不多,去年只有2篇,但多是精品,很受动物学家的欢迎,我相信,明年它会东山再起;鸟类学类中的IBIS,往年只有1.4左右,今年居然一跃超过2,超过了鸟类学权威期刊AUK,成为鸟类学中的榜眼,实在让人刮目相看。有点心酸的是,前两天刚刚收到IBIS的拒稿信,我们关于丹顶鹤的文章,看来又得琢磨其他期刊了。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我觉得再走两极分化,好的因子越来越高,差的则持续走低。这其实对我们文章的发表不利,高不成,低不就,怎么办呢? 附上六类与动物相关的期刊影响因子表,供大家参考。 行为学 , 多样性保护 , 昆虫学 , 环境科学 , 鸟类学 , 动物学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6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脊椎动物的进化生态适应和生物多样性”专题上说的几句话
wangdh 2009-12-18 20:13
在“脊椎动物的进化生态适应和生物多样性”专题上说的几句话 (王德华) (说明:根据当时的记录,在文字上有些新的补充。) 在 10 月份重庆举行的“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六届全国会员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上,鸟类学分会、兽类学分会、鱼类学分会和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等联合主办了“脊椎动物的进化生态适应和生物多样性”专题,时间是 1 天,内容很丰富。很遗憾,上午有几个报告没有听,下午就泡在这个专题里了。结束的时候,专题主席之一的张教授点名让我说几句话,主要是让我从动物生态学的角度谈点看法。动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是挂靠在中国生态学会的旗下的,实际上这次会议的很多代表也是动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的铁干支持者。学会的工作和学会的学术活动的组织,一定要有一些热心人,有一些铁干。我看到会场中多数是年轻学者和一些研究生,也就借着机会跟年轻学者说了几句话。要知道,这么大范围的一个专题,谁都难以对会议进行总结。那么多真正的专家在场,谁也不会是整个专题的“专家”,隔行如隔山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在这个场合不知道天高地厚去班门弄斧,不出洋相才怪呢。 根据我听的报告,我列数了几条(没有考虑内在的逻辑性)。从报告安排看,主要有这些方面的成果交流(供我们组的研究生参考): 1 、生理生态学 (Physiological Ecology) :一个专题这么多生理生态学的报告,这在全国会议上不多见。当然,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学研究永远的主题。动物变化多样的生活史特征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各个层次的影响(如群落结构、生存能力、繁殖能力等等)也是当今国际上的热点。很高兴的看到这次鱼类、爬行类、兽类(冬眠和非冬眠种类)都有报告。冬眠物种作为医学模型(低温医学、航天医学)是需要重视的。 2 、保护生物学 ( Conservation Biology ):这是国内这几年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与国际上趋势是一致的。物种保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这次报告的鸟类和灵长类等,都有很好的紧张。需要给年轻学者建议的是: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不要只是博物学式的观察,要按照现代生物学提倡的假说驱动的途径去研究,行为学有许多新的课题,也是任何人没有实际观察是不能模仿的。所以我们也不要从事那些模仿型的研究,年轻学者要致力于发展自己的领域和方向,要有特色。我们国家的物种很有特色,很有地域特色,这都是我们的优势,要充分利用。 3 、动物地理学 (Animal Geography) :这是个传统学科,但是一直十分重要的学科。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学科发展和拖延很快,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的思维。所以,该掌握的方法还是要想办法掌握,不要掉队和落伍。博士生学术论坛那里,有些分子生物地理的报告。这个领域国内人才不旺。 4 、动物通讯 (Communication) :脊椎动物的通讯研究,总体看国内起步很晚,如化学通讯、声音通讯、视觉通讯等等,国内现在对于大熊猫和啮齿动物的化学通讯研究、对于蛙类和鸟类的声音通讯研究,对于水生哺乳动物江豚等类群的声音通讯研究等,都有很好的进展。蝙蝠具有回声定位的本领,是研究超声通讯的很好模型,记得以前国家有学者研究过。 5 、模型动物 (Model Organism) :模型动物的研究应该受到重视,野生物种有些特殊的特征,无论是行为上的,还是生理、生化等方面的,都不是实验动物能代表的。尽管基因敲除技术给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毕竟不是自然的动物模型。按照 August 原则,任何一个生物学问题,都可能会有一种合适的动物来研究。这次报告中七鳃鳗和黄鼠冬眠等都是很好的模型,这些动物的一些发现无疑会对医学具有潜在的启发作用。 6 、基因组学与进化 (Genomics and Evolution) :进化的思想要加强,生物学研究已经离不开进化生物学思想了。今年是达尔文年,是达尔文诞辰 200 周年,是他的《物种起源》出版 150 周年,世界上都在庆祝这个伟大的人和这件伟大的事。我们还是要牢记杜布赞斯基的那句名言:如果没有进化的光芒,生物学的一切将毫无意义。 7 、分类学或系统学 (Taxonomy and Phylogeny) :脊椎动物的传统分类学已经面临很大的问题,人才奇缺了。尽管当今要发现一个脊椎动物的新的物种是难上加难了,但是这方面的人才短缺将会导致分子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受阻。可以想象,实验室收集来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动物组织样本,如果你连起码的物种都不能确定,如何进行下一步?(不知道有无新的办法?)。动物分类学和系统学,这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学科,是需要急需拯救的学科。我们学术界应该注意到,并能采取一些措施。很高兴这次会议上,基金委的领导专门提到要加强传统动物学的研究和支持。我们期待着动物学的复苏。 (王德华 2009 11.29 初稿) (照片来自李忠秋的博客,致谢)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6645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动物学)上的“点评”
wangdh 2009-12-12 08:09
在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动物学)上的“点评” (王德华) 10 月 19 日 - 22 日在重庆参加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六届全国会员大会暨学术讨论会期间,被邀请去参加了半天的同时在西南大学举行的“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动物学)”,还被要求“作为专家”进行点评。报告我是认真听的,尽管有些内容听不懂,但是要说点评,实在是有些为难。我还是厚着脸皮,装着胆量,坐到点评台上说了几句话。开口就跟大家说:有些报告没有听懂,作为一名导师,谈点感想。实际上说的也多是自己培养研究生的一些体会(不管深浅),没有多少针对博士生们报告的点评。 我听的半天报告中,多数是二年级博士研究生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多数博士生都已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还有些已经在国际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感觉大会组委会选拔的报告人都有很好的潜力和实力,从有些年轻人的咄咄逼人,感叹后生可畏,后浪推前浪,历史必然。 我讲的主要内容有 : 1 、关于博士生的论文选题。要注意几个方面 1 )问题的重要性。要选择那些与人类生活健康和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等(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课题; 2 )思维和方法的科学性。现代生物学要重视进行假说驱动的研究,避免单纯的博物学式的数据收集式的研究; 3 )课题的创新性。博士阶段是一个人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科研素养培训阶段。选题一定要有新意,要敢于挑战权威。要明确自己的课题哪一点是新的,哪个方面会在你从事的学科领域中能够填上一笔? 2 、报告的方式。由于报告时间很短,所以要选取吸引人的结果,大家感兴趣的结果,你感觉最重要的结果,你最希望告诉别人的结果。面面俱到,有时候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3 、生理学讲究系统性。由于今天上午的专题主要是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为主的。整合的特性 (Integration) 是当今生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整合性的思维是需要具备的。在各个领域都快速发展的时代,单一方法手段、单一水平和单一组织层次上的研究,已经很难完整说明相关机理性问题,不同的层次组织有不同的机理。 4 、注意发展学科。动物学是一门被边缘化了的学科,是老学科,是传统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动物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开展其他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我们有责任维持这个学科,有责任延续这个学科。 5 、注意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学科交叉,思维融合,都很重要,值得每个人关注和尝试(实践)。但是知识需要综合和融合,所谓交叉渗透是学科、领域间的交叉和渗透,有些相关知识是需要必须了解的,不了解很难理解和实践学科交叉(领域交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规范,是需要花点时间去了解的。 6 、珍惜年轻。年轻是创新的年龄,一定要敞开思维,敢于挑战权威,尤其是敢于挑战自己的导师。趁着年轻,要在学术上敢想、敢闯、敢做,要力求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争取 40 岁以前要站起来。年轻是本钱,但人人都会变老,不会永远年轻。 关于同学们上午的报告,也谈点简单看法 (没有主次先后,按照听报告的记录总结的): 1 、 PPT 做得都很好。希望大家是真正的演讲,而不是念 PPT 。要面对听众,而不要背对听众。 2 、一项研究,研究目的是需要交代清楚的。有些报告尽管是一项研究的一个部分,也是需要交代的。不交代,听众就不明白,就会影响你的报告效果。 3 、任何一项研究,不是每个人都懂的,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所以,必要的科普知识还是需要的,这样可以提高你的报告效果。 4 、几乎所有的报告中,致谢都比较完整,这是很好的一点。这种现象前几年还没有这样的局面。大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我们接受了多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一些重要的帮助和支持,致谢是应该的。 5 、有些同学的创新思维和反向思维很好,敢于挑战一些传统理念,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已经取得了一些好的结果。 6 、在报告中,对于引自文献中的图或表,如果不是自己亲自做出的,要给出必要的文献或出处。 7 、选题的地方特点。有些报告内容是根据当地的医学或环境问题,提出的选题,应该提倡和鼓励,这可以真正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 、现在数理统计软件都很多很普遍了,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都已经比较关注数据的统计分析。因此,对于你研究结果的统计数信息,还是要给出来的,差异显著不显著,对于结果和结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医学实验,人命关天,更不可马虎。 9 、也有的报告中,明显缺少科学问题,缺少预测和相关假说,这样实验设计就很难圆满和充分,尽管工作量很大,收集数据很多,但似乎只是一个数据收集过程。有点遗憾。 10 、有些同学的报告,内容明显太多。只有 15 分钟的时间,不进行精选和认真准备,要做好报告,是很难的。 11 、要重视自己研究集体的前期积累,这很很重要,似乎多数同学都强调不够。每个研究集体都会有一些很好的积累的,要展示说明一些的,况且这也是创新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12 、有些研究是野外观察。野外工作,由于周期长,数据收集困难和不可预测性高,发表高因子文章也困难,这样在当今学术环境下,近几年野外研究越来越少,但是野外研究是创新的重要方面,是掌握第一手资料,需要提倡和鼓励。 13 、关于新技术新手段的的运用,大家都不错,在上午的报告中各种手段都有体现,从野外考察到基因组学都有涉及。 (王德华 11.29 总结)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8513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进展(一)
ricefrog 2009-10-29 19:29
亚北极地区一个性比偏雌性的蛙类种群 脊椎动物的性别主要有环境决定和遗传决定两种机制,在遗传决定性比的种类中,雌雄两性的比例一般很少明显地偏离 1 : 1 ,性比显著偏离背后一般都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在亚北极区的两个池塘,用标记重捕法( CMR 法)连续 6 年调查了 R temporaria 的成年个体性比。该结果除了显示该种群性比的情况,还用来分析雌性蛙的二年一次周期性繁殖情况,并且通过 6 年数据的对比,我们还试图分析该种群是否也和全球两栖动物下降的趋势相符,也有种群下降。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两个种群性比都明显地偏向雌性,参与繁殖的个体中雄性只占到 30 %,而雌性个体多达 70 %。标记重捕法结果进一步显示,整个种群的偏雌性比并不是由于雌雄两性成体的死亡率差异造成的,雌雄成体存活率均为 70 %。我们认为这种偏雌的性比可能是由于蛙类生活史早期阶段的死亡率差异,以及环境对蛙性别影响造成的。至于偏雌性的性比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我们发现的如此显著的偏雌性的性比,在此前蛙类种群性比研究中还没有记录。一般蛙类种群在繁殖期都是性比偏雄性。此外,我们的研究还表明该种蛙类雌性个体并没有前人报道的每两年繁殖一次的行为,并且整个种群在 6 年中,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J.S.Alho, G. Herczeg J. Merila. Female-biased sex ratios in subarctic common frogs. Journal of Zoology. 275 (2008): 57-63. 评论 :这次是第一次加入这个团体,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同专业的人一起交流读文献的心得,是件很开心的事。第一篇,选了一篇相对简单的文章。这篇文章从思路,实验设计,再到实验方法和具体操作都是很简单的,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复杂的算法,更没有复杂的实验操作,可是从结果来看,很不错。 Journal of Zoology 是动物学领域刊物中,历史悠久,并且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个,影响因子也在 1.5 左右,在动物学类的 SCI 刊物中,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样简便的实验能出这样的成果,算是很不错了。 CMR 法,是两栖类种群密度调查的基本方法,通过长期的定点观测,可以让我们得到扎实的数据,来观察我们要研究的种群。特别是近年随着荧光标记,微芯片等的引入,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的记录观察种群的信息。并且如果实验设计合理,长期监测除了记录性比,种群动态,还可以更进一步研究种群迁移扩散,栖息地利用,性选择等更深入的理论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我们可以借鉴的实验选题和设计思路。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4482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新的2008SCI影响因子,生物学9大类排序
woodenson 2009-6-23 12:20
前几天,ISI公布了2009年,确切的说是2008年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家关注的比较多。我这里把宏观生物相关的几大学科分别汇总,按照影响因子高低整理成了pdf,欢迎有需要的下载参考。 九大门类分别是动物学、行为学、生态学、多样性保护、植物学、进化生物学、昆虫学、鸟类学以及林学。 动物学 , 行为学 , 生态学 , 多样性保护 , 植物学 , 昆虫学 , 进化生物学 , 林学 , 鸟类学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7070 次阅读|2 个评论
祝贺动物学及野生动物相关专业17位学者入选2009年两院院士候选人
李丕鹏 2009-5-21 21:08
候 选 人 名 单 (排名不分先后,相关信息摘录自网络报道) 姓 名 年 龄 专 业 工 作 单 位 吴孔明 44 昆虫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宋微波 50 动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 张树义 45 兽类学、动物生态学 华东师范大学 徐安龙 46 比较与进化免疫学 中山大学 桂建芳 53 鱼类遗传育种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贾晓平 59 渔业资源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李德发 55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中国农业大学 李思发 71 水产养殖 上海海洋大学 刘家富 68 水产养殖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刘务林 56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 麦康森 50 水产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王保海 57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相建海 63 动物(水产)生物工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杨忠岐 57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张国范 55 水产养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润志 44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张学成 68 水产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 简 要 统 计 一、单位入选人数 单 位 入选人数 单 位 入选人数 中国海洋大学 3 中国农业科学院 1 中国农业大学 1 上海海洋大学 1 华东师范大学 1 中山大学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1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1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 1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1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1 17人中高校 8人,国家科研机构6人,地方科研机构3人。 二、学科专业入选人数 专业 入选人数 水产养殖 5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3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1 动物(水产)生物工程 1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1 鱼类遗传育种学 1 渔业资源 1 比较与进化免疫学 1 兽类学、 动物生态学 1 昆虫学 1 动物学 1 .................................................................................................................... 候 选 人 介 绍 (注:选用此部分的目的是供学生熟悉和了解院士候选人的一些情况,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所有资料查自网络,以介绍为首选,如未查到介绍时选用事迹报道。此外,由于未找到个别候选人的简历介绍和全面的事迹介绍,采用了连接方式) 吴孔明 来源 : 农大校友录。作者 : 农大校友会 吴孔明( 1964.8 ? ),男,河南省固始县人,中共党员, 1984 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吴孔明 1987 年取得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 1994 年 7 月取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昆虫学专业 农学 博士学位; 1987 至 1992 年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现在中国农科院工作,主要从事棉花害虫的生物学及控制技术和 Bt 棉花环境生态安全性的研究;先后主持科技部攀登计划棉铃虫迁飞扩散规律研究专题, 973 计划植保项目植物害虫天敌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子项目,九五 863 计划转 Bt 抗虫基因棉花害虫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的研究课题,十五 863 计划 Bt 棉花生态安全性课题和九五科技攻关计划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课题,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棉花重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课题及 Rockefeller 基金会课题等研究项目。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100 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7 项。 吴孔明 1995 年被评为中国农科院优秀青年, 1997 年当选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并获中国昆虫学会第 2 届青年科技奖, 1998 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9 年被农业部授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2001 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授予院文明职工标兵荣誉称号, 2002 年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科技奖及农业部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他还担任国家第一届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协第三届病虫害防治专家组成员,农业部第三届农业有害生物抗性风险评估与对策专家组成员、中国植保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和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植物保护》、《昆虫知识》和《植保技术与推广》编委等职。 宋微波 摘录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7826.html?fromTaglist ( 最近承担或完成的主要课题和 近期主要学术论文未录 ) 宋微波 教授 留德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命学科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1999 2004 ),《 J. Eukaryot. Microbiol. 》及《 Protozool. Monographs 》编委,中国原生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原生动物生物学及病害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973 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等多项,发表 学术论文 240 余篇 ,其中 SCI 收录 100 余篇 。 所主持完成成果曾先后获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 2004 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张树义 由于在 google 检索未找到 张树义 博士的系统性文字介绍,有关其个人简历和科学研究等情况连接华东师范大学网页 http://life.ecnu.edu.cn/teachers/zsy.htm 徐安龙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徐安龙, 1963 年出生于江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2 年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分子免疫学博士学位。 1992 年至 1994 年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从事 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红血细胞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994 至 1996 年就职于美国加州圣迭戈联合制药公司,任研究员,主要负责抗肿瘤药和抗炎症药的筛选和开发。 1996 年回国后主要从事医药功能基因及其分子机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计划和攻关项目的资助。发表论文近 100 篇 , 被 SCI 收录的有 42 篇 , 他引 100 多次。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14 项,国际发明专利( PCT ) 4 项。现任主要职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十五 863 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广东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2004 年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桂建芳 转录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科组长介绍 http://www.ihb.ac.cn/person.aspx?id=12 桂建芳,男,汉族, 1956 年 6 月 28 日 出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 年至 2007 年任水生所常务副所长、所长;现为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湖北省遗传学会和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鱼类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水生生物学报》主编,《 Cell Research 》、《 Pakistan Journal of Zoology 》、《实验生物学报》、《遗传学报》、《遗传》、《动物学研究》、《海洋与湖沼》、《中国水产科学》编委;国家科学技术部 973 计划 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 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1982 年 1 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 年 12 月在武汉大学遗传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 1995 年 6 月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1 年 12 月至 1994 年 9 月曾在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进行工作访问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 RNA 剪接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关系。现在主要从事与鱼类育种生物技术相关的遗传、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已在《 Nature 》、《 PNAS 》、《 Mol.Biol.Evol. 》、《 Dev.Biol. 》、《 J. Virol.. 》、《 Dev. Comp. Immunol. 》、《 Gene 》、《 Aquaculture 》、《 J. Mol. Evol. 》、《 J.Fish Biol.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220 多篇,其中 SCI 刊源论文 90 多篇,被 SCI 引用 1000 多次,在国内外作大会或特邀报告 60 多次,出版论著 6 部。已培养毕业博士 38 名,硕士 5 名,出站博后 6 位,毕业的博士中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1 名,优秀奖 2 名。作为主持人培育出水产新品种 1 个(异育银鲫中科 3 号),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 项( 2003 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 2005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 项( 1995 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1 项( 1996 年),作为第二完成人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 2004 年),参与完成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 1995 年);授权专利 5 项。 1988 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89 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 1990 年获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称号, 1994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5 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 1996 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7 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8 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1998 年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3 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2003 年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4 年获湖北省劳动模范, 2004 年获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主持的学科组已创建了进行鱼类雌核生殖和性反转分子机理研究体系,克隆鉴定出一批与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相关基因和内分泌调控相关基因;建立了研究鱼类抗病毒基因的细胞模型,鉴定出一批参与鱼类抗病毒和免疫反应的基因,尤其是干扰素系统基因。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类发育遗传学和遗传育种工程。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在鱼类生殖和免疫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方面,试图揭示鱼类雌核发育和卵子发生的调控机理,阐述鱼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的时空表达,鉴别鱼类抗病基因;二是在水产动物分子遗传标记的鉴定和应用方面,试图找到用于区分水产动物不同种群或不同品系的分子标记,并将其应用于生态遗传和遗传育种研究。此外,还致力于鱼类细胞工程技术研究,如细胞培养和基因组操作等。 贾晓平 转录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896108.html?fromTaglist    贾晓平  1949 年 11 月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技术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他长期从事海洋渔业环保研究工作,在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渔业环境质量监控、海洋渔业环境污染监控技术、海洋渔业环境影响评价、海洋污染渔业损失调查与评估及海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提出和建立了生态背景特征研究 -- 数值模拟 -- 类比分析相结合的污染影响效应评价方法与模式;创建了贻贝观察体系监测系统与分析技术。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专项、国家攻关、部省重点等科研项目多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他的科研成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 5000 ?多万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中国水产科研院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 50 多篇。 1991 年被评为全国渔政先进工作者; 1997 年获农业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8 年获广东省第五届丁颖科技奖; 1999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德发 转录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74001.html 李德发,男,出生于 1953 年 12 月,院长,教授。 1992 年 1 月从中国农业大学畜 牧学 博士后流动站,现工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李德发 博士 1992 年获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 年获国家八五攻关先进个人奖; 1996 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 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 获亚澳动物科学协会杰出研究奖; 2000 年获中 国优秀 博士后奖; 2000 获宝钢教育理事会优秀教师奖; 2000 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1 获国家九五攻关先进个人奖; 2001 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3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德发 博士 1989 年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学博士学位, 1990 年回国,现任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名誉会长,动物营养与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研究、技术集成与转移、工程支持和人才培养工作多年,是我国该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研究单胃动物营养、营养与代谢调控、营养与免疫、饲料生物学价值评定和饲料加工工艺等。倡导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1996 年创建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并在此基础上,于 2000 年组建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4 年 10 月成立农业部饲料效价与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主持国家攻关课题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国家和农业部专项工程建设项目 4 项。是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畜禽规模化养殖营养调控关键技术主持人。 2004 年 9 月 李德发 教授被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 计划)畜禽肉品质性状形成的营养代谢与调控机理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奖 6 项,国际学术奖 1 项。 1996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8 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百千万工程一、二层,神农计划首选人才。 2000 年入选中国农业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2000 年被人事部评为中 国优秀 博士后(全国共十名)。获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 2000 年度优秀教师奖。已发表论文 400 余篇,其中 80 余篇被 SCI 收录,英文期刊和著作引用 183 次。 1999 、 2000 连续两年 SCI 收录论文数农学类全国个人第一名(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01 年度和 2005 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的首席专家。已申请专利六项。主编论著《猪的营养》、《现代饲料生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技术》、《中国饲料大全》、《饲料工业手册》和《配合饲料制造工艺与技术》、《大豆抗营养因子》等 10 余本,已 毕业 博士后 8 名,博士研究生 36 名,硕士研究生 27 名。 李思发 转录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706267.htm 上海水产大学首 席 教授 男, 1938 年 4 月出生,江苏镇江人。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 1979 年至 1981 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海洋渔业部淡水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上海水产大学首 席 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海洋大学兼职教授 和 博士导师。 1990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大水面鱼类增养殖教研室主任、农业部水产增养殖生态、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现任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渔业专家组成员,国际水产养殖遗传研究网指导委员会中国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淡水鱼类组专家,国际科学基金会( IFS )顾问,国内 2 家和国际 3 家学术刊物编委等。 80 年代前主要从事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教学和研究, 80 年代后订书机从事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和种苗工程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攻关项目 7 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4 项。目前主持的项目有:中华绒螫蟹种质鉴定技术、尼罗罗非鱼选育、鱼类种质标准、团头鲂选育及团头鲂良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国内外发表专著 7 部、译著一部,论文 100 余篇。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五项。 刘家富 转录自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网页 http://www.fjof.gov.cn/article.htm1?id=4546 一条鱼育出大产业 记省优秀共产党员刘家富 他是渔民的后代,学的是鱼类学与水产资源专业,对水产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从事水产工作 30 多年,是一位年过花甲而又有着旺盛斗志的人。 他从 1987 年以来的十几年里,先后被中共宁德地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获宁德地区拔尖人才称号,被评为闽东十佳科技人才,被宁德市政府授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先进个人称号;被省水产厅评为水产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八五期间科教兴渔先进个人,被我省五单位联合授予福建省十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称号,被省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获原国家科委全国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突出贡献者称号,获农业部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被国家科技部与农业部授予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被中国水产学会授予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称号。 他先后组织实施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大黄鱼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大黄鱼健康养殖技术》、《大黄鱼染色体组操作技术培育单雌良种及应用技术研究》、《香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等一大批省、部级科技项目。他就是省优秀共产党员刘家富。 大黄鱼是我国海洋四大主捕对象之一,也是我省最具地方特色的海产经济鱼类。由于从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初期的过度捕捞,资源严重衰竭,成了珍稀鱼种。 1983 年,刘家富大胆提出了利用官井洋这一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的独特自然条件,开展大黄鱼人工繁殖及其增养殖应用技术研究的设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通过 1985 年的初试,这一课题终于被列为省、部级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水产界的人都清楚,当时国内外对于大黄鱼的人工繁殖和人工增养殖的研究罕见报道,只是对大黄鱼的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特征有过研究,攻关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但是,刘家富凭着自己工作 10 多年来搜集、整理的大量技术资料和积累的鱼类人工繁殖及养殖经验,对此充满了信心,他毅然挑起了课题主要攻关者的重担。他为课题设计了至今仍不失其先进性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并倾全力组织实施。 他在进行海区采卵的同时,就开始天然大黄鱼的保活、驯化与人工培育亲鱼的试验,大大缩短了研究周期,终于在 1987 年 5 月成功地培育出成熟的亲鱼,并首次催产成功。这一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大黄鱼人工育苗的同时,刘家富就一直在考虑,如何使大黄鱼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新品种。于是,他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从 1985 年起,花了整整 7 年的时间,进行大黄鱼海区网箱养殖和土池人工养殖试验,获得了大量技术数据,为大批量养殖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时间进入了上世纪 90 年代。当大黄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研究课题在 1991 年结束后,当大家对该成果应用众说纷纭,许多人怀疑大黄鱼养殖可行性之时,刘家富凭着自己的前瞻思维,力排众议,把目光瞄准上大黄鱼养殖技术的深化研究与成果应用和推广上。他于 1991 年 3 月,向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写了建议意见,呼吁开展大黄鱼产业开发,首次提出创立闽东大黄鱼支柱产业的设想。该建议引起了省人大常委会领导温秀山等的高度重视,报省人大常委会建议立项。此后,省水产厅、科委、计委加大力度,支持他进行大黄鱼养殖中间试验与深化研究。 1992 年,当项目取得批量培育在规格鱼种的重大进展,正要转入首轮批量养成试验阶段之时,由于上头的项目变故,经费渠道受阻。在这课题面临中途夭折的关键时刻,刘家富没有退却,他主动申请成立了宁德地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试验场。靠着借贷来的少量经费,一班人因陋就简,继续开展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开发试验,先后获得大黄鱼的网箱、土池养殖及秋季、夏季人工育苗成功。 1996 年,我市的大黄鱼养殖产业开始兴起,原省科委与水产厅成立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化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刘家富作为工作小组的主要成员,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布局、养殖技术、种质、病害、饲料等问题,积极献计献策。同时,他作为省大黄鱼技术服务队队长,承担占全省大黄鱼养殖面积 95% 以上的宁德、福州两地区的技术服务任务。他还先后主讲了农业部、省科委及重点养殖县(市)组织的大黄鱼养殖技术培训班,承担了大黄鱼养殖的示范基地建设与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课题,技术服务与咨询遍及省内外。 在他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大黄鱼养殖终于成为闽东经济的支柱产业。 1999 年,养殖网箱 12 万个,产量 1.5 万吨,产值 10 亿元以上; 2002 年,养殖网箱 30 多万个,产量 4 万吨。同时,大黄鱼养殖还带动了渔网具制作、土木工程、饲料等渔需物资的供应、技术服务、交通运输、内外贸易、餐饮服务等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与间接的从业人员达 20 多万人,为闽东地区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闽东日报) 刘务农 转录自 中国西藏新闻网 http://www.chinatibetnews.com/xizang/renwu/2003- 08/05/c ontent_15329.htm 高原生态的活地图记自治区林勘院研究员、野生动植物专家刘务林 作者 : 李文健 主人翁小传:刘务林,男,汉族, 1953? 年出生于山西省兴县,研究员,自治区林勘院常务副院长。进藏工作 24 年来,一直从事林业生态及野生动植物、西藏生态保护的考察研究。曾多次主持完成国家林业部、西藏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先后发现西藏地区濒危动物 7 种,并主持建立多处自然保护区,发表有关科普文章 300 余篇。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被林业部授予全国林业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 年轻的青藏高原令世人向往,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这片富饶而神秘的土地,以其博大的胸怀,展现了从热带到寒极的独特自然景观:茂密的原始森林,广袤的雪山草原,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峭壁千仞的冰峰雪岭还有那高原特有的野生动植物。 在西藏这片 12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位对西藏的山川河流、野生动植物家族浸含深情, 20 多年如一日,足迹踏遍了全区 74 个县市的大山、大沟、大川,在国际、国内野生动植物界享有盛名的科研专家,他,就是被称为高原生态地图的生物学研究员、自治区林勘院常务副院长刘务林。 1979 年的春天,刘务林从山西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只身来到西藏。那一年,他 26 岁。参加工作后,刘务林感到自己仅仅经过林业学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研读有关林业、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等有关方面的书籍,后来他又先后到林业部西南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野生资源学院研究生班学习进修,为了更好地与国际野生动植物研究机构合作,他又前往美国纽约州保罗史密斯林学院留学一年,掌握了关于生态方面的知识,全面系统地了解熟悉了国内外野生动植物和生态保护研究领域的情况。 作为每个行业的学者,都想将自己学科的精华展示于世人,为人类作出贡献。刘务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去做的。羌塘,藏语意为北方空地,她以空旷、博大、幽僻、荒寂而著称于世,使得这里聚集了大量的野生珍稀动物,可谓神秘莫测。谈起在羌塘草原的经历,刘务林感慨万千。 1996? 年 6 月,刘务林与国内外科学家们一起深入到藏北,参加关于藏羚羊的考察,不幸遇到了百年不遇的雪灾。千里之内,茫茫一片雪海,在海拔 5000? 多米的羌塘草原里,科考队员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刘务林与国内外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寻求突围路线。经过 9 天 9 夜的艰难跋涉,饱尝艰辛的每天一包方便面充饥的日子后,刘务林带领的一组队员终于冲出了雪海,与前去营救的部队会合。涉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羌塘大地,并不是刘务林所遇到的最大艰难险阻,更为同行们与知情人称赞的是他为深入了解掌握被誉为世界生物的发祥地之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考察,先后 6 次徒步进入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考察研究,攀悬崖、穿密林、抢越泥石流、勇闯飞石区对刘务林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同时他还要面对蚂蝗、毒虫、毒草、瘴气的袭击,以至连偏僻的墨脱县的老百姓对他的名字也耳熟能详。 西藏万丽千奇的风格,一旦离开原始的自然美,就失去了一切。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藏野生动植物资源,刘务林于 1987? 年 1990? 年主持了由自治区林勘院主持,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西藏珍稀野生动物考察队。他们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 47 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及数量调查,发现了滇金丝猴、水鹿、黑颧等珍稀野生动物在西藏分布的新记录。与此同时,刘务林还与同事们一起承担并完成了西藏麝类动物资源及利用现状研究和西藏熊类动物资源及利用现状研究课题,有关专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获得国家林业部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务林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写成论文或著书出版,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发表有关科普文章 300 余篇,其中《西藏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雅鲁藏布大峡谷生物多样性研究》等 27 篇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他还有《西藏珍稀野生动物与保护》等 6 部专著问世;更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刘务林和他的同事们的科考研究,我区已经有多处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建立了国家、自治区级保护区,为我区动植物领域的研究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麦康森 转录自百度百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7830.htm?func=retitle 麦康森 教授 1958 年 10 月生,广东化州人, 1985 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1990 年赴爱尔兰国家大学学习, 1995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现任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鲍鱼协会理塥、中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会副理事长、二十一世纪山东省农业发展青年论坛副主席和山东省趱协委员等职,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 《 Aquaculture Research 》等学术刊物的编委。长期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优秀教师基金、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 973 、国家 863 、科技攻关等一系列科研项目。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 863 计划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专 家组成员和 973 评审专家组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8 项,国际奖 1 项。 麦 康森 教授在 2007 年 11 月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中就曾预言,国内的水产饲料和其他动物饲料都存在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包括奶粉。在 2008 年 9 月出现的问题奶粉,一月后又出现问题鸡蛋,印证了此预言。值得我们深思!   王保海 摘录自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网页,详细内容连接 http://www.taaas.org/news_view.asp?newsid=95 主要成就、贡献 该同志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25 年,行程 26 万余公里,考察西藏七地(市) 71 县,采集标本 6.5 万余号,有新种和西藏特有种 1260 余种。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研究了农业三大害虫,麦长管蚜,西藏飞蝗,麦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有效控制了三大害虫的为害,每年挽回粮食损失上千万斤。同时开展了昆虫区系演化等应用基础研究,其论点被十多个专家和刊物引用或摘录。获各种奖 23 项(次),发表论文 78 篇,主著专著 5 部,参加撰写 7 部,有 70 多个国家有其研究专著、论文或文摘。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主要获奖成果: 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西藏农业病虫及天敌资源调查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西藏昆虫区系及其演化和夜峨研究(填补西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空白); 3 、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西藏农业病虫及天敌资源调查研究; 4 、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西藏昆虫区系及演化和夜峨研究; 5 、国家农业部科技丰收二等奖,西藏优质油菜大面积丰产栽培; 6 、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南地区叶蝉和雄尾螨区系与分类研究; 7 、中国林科院科技推广一等奖, ABT 生根粉推广; 8 、西藏科技进步三等奖,麦蚜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9 、西藏科技进步三等奖,西藏麦类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10 、西藏科技进步三等奖,西藏蔬菜病虫种类调查及主要病虫防治研究; 11 、西藏科技进步三等奖,西藏特有昆虫发生与为害调查研究; 12 、西藏科技进步四等奖,麦长腿红蜘蛛发生规律研究; 13 、西藏科技进步四等奖,西藏飞蝗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14 、西藏农牧科学院特等奖、西藏昆虫、蜘蛛分化中心的形成及开发利用研究。 15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中国蝶类志》; 16 、北方十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西藏夜峨志》; 17 、北方十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西藏昆虫区系及其演化》; 18 、中南五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西藏昆虫区系及其演化》; 19 、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西藏飞蝗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20 、中国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21 、西藏拉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千亩冬小麦连片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22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西藏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参加者; 23 、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西藏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参加者。 相建海 转录自中国海洋学会网页 http://www.cso.org.cn/cso/article/list.asp?id=202 相建海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 1946 年 5 月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室主任。 1969 年南开大学生物系毕业。 1980 年派出到西德康斯坦茨大学。南京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兼职教授。甲壳动物学会理事长、海洋学会、海洋湖沼学会、水产学会等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委。国家攀登计划 B 海水增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副主持人,国家九五 863 项目海洋生物技术主题( 819 )第二届专家组组长,十五 863 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发表论文、专著和报告近百篇,专利 3 项, 1994 年以来先后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杨忠岐 转录自中国科技创新网 http://www.zgkjc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33 杨忠岐,男, 1952 年 4 月出生,籍贯陕西省岐山县。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0 年 7 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专业为昆虫学。曾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昆虫学 2 年( 1981 - 1983 ),在美国学习生物防治 1 年半( 1986 - 1988 )。在西北林学院工作多年,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3 年起兼任西北林学院科研处处长。 1996 年 3 月调入中国林科院森林保护研究所(现为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森林保护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和天敌昆虫分类。 现为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林联东北亚森林保护学分会主席;国家林业局高级专家组成员、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专家组成员、基因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北京市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成员;中国林科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张国范 转录自中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网页 http://www.qdio.ac.cn/01yjsgk/0404ZhangGuoFan.htm 张国范, 1954 年 4 月出生,海洋生物学家,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主任。 1978 年 7 月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系, 1978 年 8 月至 1980 年 8 月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工作, 1982 年 12 月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1982 年 12 月至 2000 年 9 月在大连水产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其中 1992 年 12 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2000 年 10 月至 2006 年 9 月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生物技术中心主任; 2006 年 10 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生物技术中心主任。 张国范长期从事贝类养殖与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皱纹盘鲍杂交技术、雌雄同体形贝类遗传育种体系研究等方面, 创立了贝类家系育种新途径,构建了新的育种模式,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在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申报中国发明专利 12 项,已授权 6 项(均第 1 名),申报国际发明专利 1 项,发表论文 60 篇(其中 SCI8 篇);并且获得 1994 年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4 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1995 年辽宁省优秀青年科学家称号, 1995 年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6 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7 年大连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2000 年获大连市优秀人才奖, 2000 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 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 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 年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 2005 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5 年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模范, 2005 年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 2006 年获辽宁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先进个人。 目前主要社会兼职:国家 863 计划海洋生物主题专家组成员,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成员,中国贝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编委,中国水产学会、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理事。 张润志 转录自北京支部生活 网页 http://bjzbsh.bjdj.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618 虫博士张润志 张润志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他长期从事艰苦的野外工作。 1997 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999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张润志和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 10 多年来,张润志去过新疆 30 多次,不是走马观花参观访问,而是扑下身子做农业害虫防治和技术推广工作;不是住几天,而是一住就是三四个月,最长一次达八个月;不是住宾馆吃大餐,而是跑到田间地头和农民朋友打成一片。 为了防治农业害虫和技术推广,新疆 86 个县,张润志的足迹踏过 80 个县。在别人看来,到野外作业,一去就是几个月,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张润志没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相反,和西部的人们一道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一点工作,他觉得是很自豪和光荣的事情。张润志说,如果自己还算为西部的发展做出了一点贡献的话,西部的土地能记住,就足够了。 张润志说,害虫防治到底能产生多大效益,谁也说不清。棉蚜虫等害虫,能让棉花产量减产 10% 到 20% 。新疆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棉花产量占全世界的 1/12 ,其产量的增减直接影响全球的棉花价格,也关系到我国的国际贸易。张润志研制的新疆棉花害虫生态治理技术,得到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采纳并予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有人估计,这个项目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3 亿元,节省农药 2000 吨。 张润志到过的很多地方不光路途遥远,而且生活条件很差,有时候还要自己做饭吃,做一顿饭一连吃好几天,身边没有同事朋友陪伴,没有商场可逛。有人问,一个人一住就是几个月,什么感觉?张润志说,很寂寞。 为什么张润志还对新疆这么情有独钟他坦言,一开始就是为了去那里做试验,后来对西部和西部的人们有了感情,打心眼里希望那里的发展再快一些、人们更富裕一些。 张学成 摘录自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网页,详细信息连接 http://222.195.158.131/hysm/005184.htm 主要学术成就: 长期潜心从事大型藻类和微型藻类生物工程基础研究,系统地进行了龙须菜等江蓠属海藻的遗传学研究,螺旋藻等微型藻类的生物学研究,编著了我国首部《海藻遗传学》等专著和 130 篇学术论文,丰富了海藻遗传学理论体系,为以上物种种质改良和栽培 / 养殖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将产、学、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作为主创人员参与了龙须菜的南移栽培并取得成功,开创了我国继海带紫菜之后的第三大海藻栽培业,创立了我国北方螺旋藻生态养殖模式、小球藻生态调控模式和盐生杜氏藻在线养殖控制理论,促进了我国北方微藻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一、在大型藻类生物工程基础理论和应用上的建树 江蓠属红藻是重要的产琼胶藻海藻。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以江蓠属的龙须菜、提克江蓠和细基江蓠等物种为材料,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包括诱变和突变体筛选,不同性状的藻体受控杂交和遗传分析和杂种优势研究等。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成功地进行了互补和基因内重组实验,首次发现了龙须菜的基因内精细结构;证明了龙须菜的性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通过体细胞重组可产生二倍的配子体,通过杂交形成多倍的孢子体;首次发现和报道了大型海藻中的跳跃基因及其遗传规律。从 1998 年起,率先在国内进行江蓠属海藻分子生物学研究,包括用 RAPD 和 ISSR 做为品系、性别和世代的分子标记, EST 分析,龙须菜不同世代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构建 cDNA 文库,并克隆了藻红蛋白( PE )基因、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和 small GTP 基因,并进行了这些基因的结构功能分析,进行龙须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另外,还研究了龙须菜 a- 半乳糖苷酶活性及不同时代和性别的琼胶质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龙须菜色素组成,发现了龙须菜藻胆蛋白及藻胆体在光谱和荧光动力学上的新特性,进一步加深了对藻类光合机理的认识。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江蓠遗传学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建立了江蓠遗传育种学研究方法与理论,丰富了海藻遗传学理论体系。同时,在江蓠遗传学研究过程中建立起了藻类诱变育种技术体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但为龙须菜新品种选育、工业化养殖和提高琼胶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对其它海藻(如条斑紫菜)的良种选育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从 1987 年起,作为主创人员参与了龙须菜南移栽培试验,在福建省连江和三沙地区栽培成功,参与了龙须菜优良 [ 品系 KFGL981 的筛选和分子鉴定,由于该品系的推广,目前在广东、福建等省年栽培面积超过 10 万亩,年产量超过 20 万吨(干品),成为我国继海带和紫菜后的第三大海藻栽培业,龙须菜栽培业不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使水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在微型藻类生物工程基础理论和应用上的建树 在微藻生物工程理论研究中,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微藻的诱变和突变体筛选,通过营养生理研究,系统掌握了各种营养元素和环境因子变化对螺旋藻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为在工业化养殖中降低成本和进行生态调控奠定了基础;螺旋藻高值化开发应用的基础研究,深入研究了螺旋藻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用价值及作用机理,临床研究证明了螺旋藻作为益生元在构建肠道良性微生态和调节肠菌群失调症中的促进作用,实验确证了螺旋藻多糖和藻蓝蛋白对病毒和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并进一步开展了作用机制研究,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螺旋藻药物和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微藻分子生物学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适用于螺旋藻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和研究平台,首次建立了螺旋藻遗传转化体系,克隆了螺旋藻的藻蓝蛋白基因、 rDNA 基因、 rbcL 基因和氢代谢相关基因等重要功能基因,大量功能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研究。建立了以集胞藻和酵母表达牙鲆生长激素和鲑鱼降钙素的表达体系,为微藻作为表达药用基因的生物反应器打下了实验基础。 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 张学成 教授始终注意将科研与开发、生产密切结合,创立了我国北方的螺旋藻产业。从 1995 年起,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建立了我国北方首家螺旋藻养殖基地 ?? 无棣县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诱变和良种选育培育出良种 S66 ,这一品种在 10 年的工业化养殖中始现出优质、高产、抗逆等优良品质。因地制宜选育良种,优化培养基配方,创立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北方地区螺旋藻养殖的生态调控模式。 张学成 教授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和当地的环境条件,选育出生长快、适温性广、抗逆性强的螺旋藻良种 S66 , 1995 年实验性养殖成功, 1996 年在 30000 平方米 的半封闭式养殖池中进行了大规模生产, 10 年来该品种始终保持优良性状。同时,根据当地的水质条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和大田试验,优化了培养基配方,改造后的配方既保证了藻粉的质量,还使成本降低了 50% ,大大提高了我国螺旋藻藻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该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螺旋藻藻粉 40 吨的产能。 推动产品深度开发,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以螺旋藻大规模养殖为基础, 张学成 教授积极推动了以螺旋藻制药为代表的相关产业的兴起和产业链的延伸。为了保证螺旋藻药用系列产品开发中原料的质量,系统研究并确定了 g- 亚麻酸及蛋白质等物质在螺旋藻 S66 中积累的适宜生态条件。 1998 年,无棣县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药用微藻供应基地和微藻养殖技术辐射中心。在 张学成 教授的支持和积极推动下, 1998 年,山东天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螺旋藻胶囊与片剂,成为首批被国家卫生部批准的螺旋藻药准字产品,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2002 年取得国家 GMP 认证。其原料药就是以 S66 为出发藻种,通过生态调控而获得的高 g- 亚麻酸、高蛋白含量的螺旋藻藻粉。项目实施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投产后,该公司螺旋藻药品的产值达 3.5 亿元,销售收入 3.2 亿元,实现利税 5500 万元。目前螺旋藻药品的市场年销售额近 3 亿元,公司的销售额达 8000 万元。除了制药产业外,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品、食品、酒等产品也相继开发成功。 目前无棣生物工程公司的微藻养殖业和山东天顺药公司的螺旋藻制药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致富的机会。黄河三角洲有大面积的盐碱地,无法耕种,但是这里的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无工业污染,地下水丰富,对于微藻养殖实理想之地。通过 10 年来在无棣发展螺旋藻和小球藻工业化养殖,开辟了一条在黄河三角洲发展新型养殖业的新路。 山东天顺药业公司是我国首批得到螺旋藻药准字号批号的企业, 1998 年投产以来,产品深受患者青睐,尤其是非典期间和以后,更是供不应求。公司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对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如有遗漏或错误,敬请指出,并予以修改。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5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夏武平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woodenson 2009-4-4 14:14
我国著名的兽类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首任理事长、《兽类学报》首任主编,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现名誉所长,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研究室主任夏武平先生,因病于2009年3月27日凌晨仙逝,享年92岁。夏先生遗体告别仪式4月2日上午在北大医院告别室举行。    4月2日,北大医院告别室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上午9时30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张知彬、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张怀刚、党委书记赵新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等领导,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代表,动物界知名人士、学界同仁,夏先生亲属、生前友好、学生等各界人士近80人向夏先生作最后告别。   夏武平先生逝世后,夏先生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与繁殖研究所、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动物科学委员会、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中国动物学会、国际动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浙江省动物学会、安徽省动物学会、辽宁省动物学会、江苏省动物学会等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学会组织或个人,发来唁电、敬献花圈。   夏武平先生1918年5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柏乡。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私立燕京大学生物系,进入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最初从事水生动物学研究。1949年开始至退休之前,长期从事兽类分类学、生态学、能量生态学,从1976年开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人口学研究。是我国兽类学和生态系统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45年3月-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9年任中科院动物标本工作委员会、动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并兼任单位秘书,1956年-1966年任中科院动物所动物生态室副主任,1959年任益害鸟兽室副主任,1961年-1966年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1966年调入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70年3月-1973年,任动物研究室主任;1976-1984年,任生态研究室主任;1982年2月-1987年5月,任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组组长;1973年10月13日,经中共青海省委批准,任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10月-1984年1月,任所长;1984年至今任名誉所长。1980年,中国兽类学会成立,任理事长;同年《兽类学报》创刊,并担任主编。1979年,中国生态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1983年,任第二届理事会顾问。1980年2月-1982年10月,任青海省动物学会理事长;1982年10月-1986年3月,任名誉理事长。1980年12月-1986年10月,任青海省生态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1979年4月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夏先生1966年调入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之后,十分关心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于1973年-1980年,组织从事鼠害防治和鼠类生物学的研究人员,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汇编成《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共4集)印刷出版;1978年10月,由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办、夏先生任主编的《兽类学报》创刊;1981年,在夏先生的领导下,出版发行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共4集);1982年,经夏先生努力,出版发行了《高原生物学集》(共15集)。同时,夏先生对西北高原生物所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视,自1976年以后,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外语水平,组织所内外语水平较高或聘请青海师范大学的有关人员任教,培训在职人员,培训语种包括英、日、俄等语种,为后来出国培训打下良好基础。自1980年起,在夏先生的领导下,向中科院申请硕士授予权单位和专业,经几年的努力,于1984年1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植物学、动物学专业为授予权专业。从此,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走上了正轨。1976年,在国际生物学规划(IBP)和人生与物圈计划的组织和推动下,相继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旨在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定位研究站的形势下,在夏先生的倡导下,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率先在我国建立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创了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先河。他主持和参加的钩端螺旋体病的病源学及流行病学研究、长江三峡和湖北神龙架自然疫源地调查、中国动物志、朝鲜战争反对美帝细菌战的研究工作昆虫和田鼠部分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长爪沙鼠综合防治方法及应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第一集和第三集分别获1986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3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同时还选派中、青年科研人员赴美、英等国进修学习,为研究所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   夏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积极拥护党的各项政策,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在青藏高原奋斗了几十年,深知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的艰苦,他更知我所科研人员为高原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操,为此,在他担任所长时,向全所职工提出了高原牦牛精神: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这种牦牛精神正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多年来,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牦牛精神的激励下,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中,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夏先生对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夏武平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关心中国生态学各项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他为我国科技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将永垂青史。 转自西北高原生物所 http://www.nwipb.ac.cn/news_view.asp?newsid=886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1998-2008年
wanyuehua 2009-3-28 05:51
万跃华 2009 年 3 月 28 日 检索基本科学指标(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得知 1998 年 1 月 1 日 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 进入 ESI 的 SCI 、 SSCI 收录的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期刊有 428 种, 11 年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论文总被引次数、论文数排名均为美国第一位,论文数 158,020 篇、总被引 1,469,201 次、篇均被引 9.30 次(第 16 位);中国植物学与动物学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91,906 次排名在第 13 位、论文数 21,524 篇排名在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 4.27 未进前 20 名(第 75 位),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7,867 次排名在第 31 位、论文数 4,618 篇排名在第 32 位、篇均被引次数 6.03 未进前 20 名(第 40 位)。其中中国作者(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有 130 篇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高被引论文进入 ESI 。 这 130 篇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引用最多的论文为通讯作者单位为中国并和美国合作的国际合作论文(被引 1085 次),第 2 、 4 、 6 、 7 、 8 、 9 、 11 、 13 、 14 、 16 、 19 、 22 、 24 、 25 、 27 、 29 篇高被引论文均为非第一作者单位和日本、美国、菲律宾、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合作的论文。 这 130 篇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高被引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学者总被引次数超过 100 次的有 14 篇论文,其中被引用最多的为 和美国合作的国际合作论文(被引 1085 次)。 需要说明的是某个国家论文数和引文数统计的根据是在发表的论文中出现的研究机构,如果一篇论文中署有至少一个国家的地址那么此论文就归属于该国家;论文中列出的所有国家都要考虑在内,而不只是考虑列在首位的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在该篇论文中出现多次,则按一次计算,所有在论文中出现的国家的引文数就是指该论文的引文数。 下面为检索 1998-2009 年 Web of Science 分析得到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不包括台湾)的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中通讯作者为中国作者总被引次数超过 100 次的 14 篇论文,这 14 篇论文分别刊登在 9 种期刊上: NATURE 《自然》 3 篇、 SCIENCE 《科学》 3 篇、 PLANT CELL 《植物细胞》 2 篇、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理论与应用遗传学》 1 篇、《 NEW PHYTOLOGIST 《新植物学家》、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实验海洋生物学与生态学杂志》 1 篇、 AVIAN PATHOLOGY 《禽类病理学杂志》 1 篇、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 1 篇、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植物分子生物学》 1 篇。第 1 、 9 篇为综述论文。 14 篇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高被引论文通讯作者单位为 中国科学院 5 篇、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吉林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中国医学科学院各 1 篇。 1 、 Title: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 ( Oryza sativa L . ssp indica ) Author(s): Yu J, Hu SN, Wang J, et al. Source: SCIENCE Volume: 296 Issue: 5565 Pages: 79-92 Published: APR 5 2002 Times Cited: 1,085 Reprint Address: Yuan, LP (reprint author),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net,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28.372 该文 2007 年被引 134 次、 2008 年被引 100 次、 2009 年被引 24 次 2 、 Titl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rice chromosome 4 Author(s): Feng Q, Zhang YJ, Hao P, et al. Source: NATURE Volume: 420 Issue: 6913 Pages: 316-320 Published: NOV 21 2002 Times Cited: 283 Reprint Address: Han, B (reprint author), Chinese Acad Sci, Shanghai Inst Biol Sci, Natl Ctr Gene Res, 500 Caobao Rd , Shanghai 200233,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28.751 该文 2007 年被引 27 次、 2008 年被引 29 次、 2009 年被引 8 次 3 、 Title: Light control of Arabidopsis development entails 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genome expression and cellular pathways Author(s): Ma LG, Li JM, Qu LJ, et al. Source: PLANT CELL Volume: 13 Issue: 12 Pages: 2589-2607 Published: DEC 2001 Times Cited: 187 Reprint Address: Deng, XW (reprint author), Peking Univ, Coll Life Sci, Peking Yale Joint Ctr Plant Mol Genet Agrobiote, Beijing 100871,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9.653 该文 2007 年被引 26 次、 2008 年被引 22 次、 2009 年被引 6 次 该作者为高被引作者,作者介绍及 所发表高被引论文参见 ISI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database ( http://hcr3.isiknowledge.com/select_authbio_page.cgi?UT=000173174600004 ) ISI HighlyCited.comSM 是一高被引数据库,该网站是免费的,利用 Web of Science 引文数据,提供目前出版的有关最重要的科学家和学者的全面信息 http://hcr3.isiknowledge.com/home.cgi 4 、 Title: Mapping QTLs with epistatic effects and QTLx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by mixed linear model approaches Author(s): Wang DL, Zhu J, Li ZK, et al. Source: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Volume: 99 Issue: 7-8 Pages: 1255-1264 Published: NOV 1999 Times Cited: 164 Reprint Address: Zhu, J (reprint author), Zhejiang Agr Univ, Dept Agron, Hangzhou , Zhejiang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3. 137 该文 2007 年被引 25 次、 2008 年被引 31 次、 2009 年被引 13 次 5 、 Title: In search of the first flower : A Jurassic angiosperm , Archaefructus , from northeast China Author(s): Sun G, Dilcher DL, Zheng SL, et al. Source: SCIENCE Volume: 282 Issue: 5394 Pages: 1692-1695 Published: NOV 27 1998 Times Cited: 134 Reprint Address: Sun, G (reprint author), Acad Sinica, Nanjing Inst Geol Palaeontol, Nanjing 210008,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28.372 该文 2007 年被引 18 次、 2008 年被引 11 次、 2009 年被引 6 次 6 、 Title: Archaefructaceae , a new basal angiosperm family Author(s): Sun G, Ji Q, Dilcher DL, et al. Source: SCIENCE Volume: 296 Issue: 5569 Pages: 899-904 Published: MAY 3 2002 Times Cited: 133 Reprint Address: Sun, G (reprint author), Jilin Univ, Res Ctr Palaeontol, Changchun 130026,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28.372 该文 2007 年被引 26 次、 2008 年被引 26 次、 2009 年被引 5 次 7 、 Title: Control of tillering in rice Author(s): Li XY, Qian Q, Fu ZM, et al. Source: NATURE Volume: 422 Issue: 6932 Pages: 618-621 Published: APR 10 2003 Times Cited: 123 Reprint Address: Li, JY (reprint author),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net Dev Biol,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28.751 该文 2007 年被引 27 次、 2008 年被引 25 次、 2009 年被引 8 次 8 、 Title: The measurement of marine species diversity ,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benthic fauna of the Norwegian continental shelf Author(s): Gray JS Sour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Volume: 250 Issue: 1-2 Pages: 23-49 Published: JUL 30 2000 Times Cited: 120 Reprint Address: Gray, JS (reprint author), City Univ Hong Kong, Dept Biol Chem, 81 Tat Chee Ave , Kowloon ,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1.750 该文 2007 年被引 20 次、 2008 年被引 18 次、 2009 年被引 6 次 9 、 Title: Pathways to abscisic acid - 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 Author(s): Rock CD Source: NEW PHYTOLOGIST Volume: 148 Issue: 3 Pages: 357-396 Published: DEC 2000 Times Cited: 114 Reprint Address: Rock, CD (reprint author),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Dept Biol, Clear Water bay, Kowloon ,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5.249 该文 2007 年被引 14 次、 2008 年被引 14 次、 2009 年被引 3 次 10 、 Title: Identification of multivesicular bodies as prevacuolar compartments in Nicotiana tabacum BY-2 cells Author(s): Tse YC , Mo BX, Hillmer S, et al. Source: PLANT CELL Volume: 16 Issue: 3 Pages: 672-693 Published: MAR 2004 Times Cited: 109 Reprint Address: Jiang, LW (reprint author), Chinese Univ Hong Kong, Dept Biol, Shatin,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9.653 该文 2007 年被引 21 次、 2008 年被引 28 次、 2009 年被引 6 次 11 、 Title: Investigation of outbreaks of highly pathogenic H5N1 avian influenza in waterfowl and wild birds in Hong Kong in late 2002 Author(s): Ellis TM, Bousfield RB, Bissett LA, et al. Source: AVIAN PATHOLOGY Volume: 33 Issue: 5 Pages: 492-505 Published: OCT 2004 Times Cited: 108 Reprint Address: Ellis, TM (reprint author), Agr Fisheries Conservat Dept, Tai Lung Vet Lab, Sheung Shui,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1.257 该文 2007 年被引 40 次、 2008 年被引 29 次、 2009 年被引 8 次 12 、 Title: Ecological importance of trichromatic vision to primates Author(s): Dominy NJ , Lucas PW Source: NATURE Volume: 410 Issue: 6826 Pages: 363-366 Published: MAR 15 2001 Times Cited: 107 Reprint Address: Dominy , NJ (reprint author), Univ Hong Kong, Dept Anat, 5 Sassoon Rd , Hong Kong ,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28.751 该文 2007 年被引 14 次、 2008 年被引 13 次、 2009 年被引 3 次 13 、 Title: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Aster auriculatus Author(s): Wang CZ, Yu DQ Source: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Volume: 1 Issue: 1 Pages: 1-14 Published: 1998 Times Cited: 104 Reprint Address: Yu, DQ (reprint author), Chinese Acad Med Sci, Inst Mat Med, 1 Xian Nong Tan St , Beijing 100050,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0.612 该文 2007 年被引 0 次、 2008 年被引 0 次、 2009 年被引 0 次(注:该文 2005 年以后没有被引用) 14 、 Title: An F - box gene linked to the self - incompatibility ( S ) locus of Antirrhinum is expressed specifically in pollen and tapetum Author(s): Lai Z, Ma WS, Han B, et al. Source: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Volume: 50 Issue: 1 Pages: 29-42 Published: SEP 2002 Times Cited: 101 Reprint Address: Xue, YB (reprint author),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net Dev Biol,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3.847 该文 2007 年被引 11 次、 2008 年被引 16 次、 2009 年被引 4 次
个人分类: 高引用论文|5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十年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排名
wanyuehua 2009-3-27 12:24
中国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3 位、论文数排名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汤姆森路透 ( Thomson Reuters )科技信息集团 3 月 1 日 更新了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1998 年 1 月 1 日 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植物学与动物学论文数超过 8.3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文章数和篇均被引次数。其中,中国植物学与动物学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91,906 次排名在第 13 位、论文数 21,524 篇排名在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 4.27 未进前 20 名(第 75 位),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7,867 次排名在第 31 位、论文数 4,618 篇排名在第 32 位、篇均被引次数 6.03 未进前 20 名(第 40 位)。见表 1 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 2 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 3 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1998-2008 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58,020 1,469,201 9.30 2 ENGLAND 31,950 375,517 11.75 3 GERMANY 37,720 335,850 8.90 4 JAPAN 39,513 273,675 6.93 5 CANADA 32,591 272,986 8.38 6 FRANCE 27,877 254,780 9.14 7 AUSTRALIA 26,791 223,172 8.33 8 SPAIN 21,494 153,359 7.13 9 NETHERLANDS 12,940 135,483 10.47 10 SCOTLAND 10,496 110,902 10.57 11 ITALY 16,786 106,104 6.32 12 SWEDEN 9,907 103,057 10.40 13 PEOPLES R CHINA 21,524 91,906 4.27 14 SWITZERLAND 8,821 90,430 10.25 15 BELGIUM 9,170 76,604 8.35 16 DENMARK 7,594 75,045 9.88 17 BRAZIL 19,453 64,763 3.33 18 NEW ZEALAND 8,089 60,453 7.47 19 NORWAY 6,675 57,494 8.61 20 ISRAEL 5,353 52,750 9.85 表 2 1998-2008 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58,020 1,469,201 9.30 2 JAPAN 39,513 273,675 6.93 3 GERMANY 37,720 335,850 8.90 4 CANADA 32,591 272,986 8.38 5 ENGLAND 31,950 375,517 11.75 6 FRANCE 27,877 254,780 9.14 7 AUSTRALIA 26,791 223,172 8.33 8 PEOPLES R CHINA 21,524 91,906 4.27 9 SPAIN 21,494 153,359 7.13 10 INDIA 20,115 50,259 2.50 11 BRAZIL 19,453 64,763 3.33 12 ITALY 16,786 106,104 6.32 13 NETHERLANDS 12,940 135,483 10.47 14 SCOTLAND 10,496 110,902 10.57 15 POLAND 10,352 31,902 3.08 16 SWEDEN 9,907 103,057 10.40 17 BELGIUM 9,170 76,604 8.35 18 SWITZERLAND 8,821 90,430 10.25 19 SOUTH AFRICA 8,415 43,200 5.13 20 MEXICO 8,361 36,028 4.31 表 3 1998-2008 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BERMUDA 92 1,328 14.43 2 MONACO 120 1,598 13.32 3 ENGLAND 31,950 375,517 11.75 4 GABON 83 929 11.19 5 WALES 2,568 28,376 11.05 6 SCOTLAND 10,496 110,902 10.57 7 NETHERLANDS 12,940 135,483 10.47 8 SWEDEN 9,907 103,057 10.40 9 PHILIPPINES 1,166 12,006 10.30 10 SWITZERLAND 8,821 90,430 10.25 11 DENMARK 7,594 75,045 9.88 12 ISRAEL 5,353 52,750 9.85 13 MALAGASY REPUBL 87 854 9.82 14 NORTH IRELAND 1,042 10,015 9.61 15 PANAMA 564 5,267 9.34 16 USA 158,020 1,469,201 9.30 17 FRANCE 27,877 254,780 9.14 18 GERMANY 37,720 335,850 8.90 19 COTE IVOIRE 244 2,144 8.79 20 ICELAND 489 4,240 8.67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学(Zoology) 和动物科学(Animal Science)的区别
热度 2 wangdh 2008-7-29 12:57
动(生)物学中几个术语辨析 前些日子我们所在征求修改研究所名称的建议时,有一个选择记得是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s。Animal Science (动物科学)与Zoology (动物学)在内涵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博文:动物研究所 还是 动物学研究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96 )。 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的英文译名: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的英文是: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s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如果是这样,要是改为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s 的话, 动物研究所 可就被认为是畜牧(兽医)研究所了。 Animal Science (动物科学): 研究家养(驯养)动物的生物学的一门学问。这个领域最早研究的动物类群是家畜,现在范围已经广泛多了,包含一些伴随人类的宠物动物如狗、猫,马以及其他家养动物。研究的内容从组织器官和整体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到生物分子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重点在研究这些动物的生长、繁殖、营养等,主要关注如何提高这些动物的生产量,以及健康和福利等方面。现在国内的农业院校中的动物科学就是这个范畴(以前叫畜牧兽医专业)(是不是这样?)。 Zoology (动物学): 科学 研究(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的一门学问,是生物学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区系演化的动物分类学,研究动物分布的动物地理学,研究动物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动物器官系统功能的生理学,研究动物遗传和发育机理的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研究动物习性的行为学,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动物生态学,以及研究动物进化的进化生物学等等。从普通意义上讲,研究的对象主要还是野生动物。还有相近的名称有:Animal Biology (动物生物学), Zoological Science (这个术语就不好翻译了!) 还有两个术语:Biological Science (生物科学)和life Science(生命科学)。这两个术语应该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含义雷同(对否?请各位指正!)。所以以前高校中的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Biology)在改为学院时,都称为生命科学学院(College of Life Sciences)。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生物学(Biology)范围广,包含生物学科的全部,而生命科学(Life Science)特指微观生物学(Micro-biology)。Biology, Biological Science,Bioscience 和Life Science ,三个术语含义是不是没有本质区别? 至于宏观生物学(Macro-biology)与微观生物学的学科之分,具体细分起来也是很困难的,如分子地理学,分子生态学,生理学是否归属于宏观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归属于宏观还是微观?用基因组学的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又如何归属?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个学科归属问题有时候还是很重要的。如科学院和基金委组织的各类基金项目答辩(重点项目,重要方向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在对答辩人进行分组的时候就会遇到这类问题,不同的分组有时候直接影响到结果。现在有些单位在职称晋升和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的条件中,需要规定SCI论文的影响因子,不同学科的因子应该不同,那么在一个单位中既有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又有生态学、分类学的情况下,学科的归属又会导致一些问题。一旦涉及到利益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王德华 2008.7.25)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29516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