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痛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痛苦

相关日志

[转载]未来简史(29)
罗非 2017-10-13 10:04
但这就是有用 虚构故事能让人类更容易合作,但代价在于,这些虚构故事同时也会决定我们合作的目标。因此,我们可能拥有非常复杂的合作制度,却只是为了服务于虚构的目标和利益。这样一来,虽然整个制度看起来运转良好,但出发点可能只是这个制度的标准。 例如,一位毛拉( mullah ,伊斯兰学者)会说: “ 我们的制度很有用。现在全世界有 15 亿穆斯林,比起以往,也有更多人研读《古兰经》,服从安拉的旨意。 ” 但关键在于,这真的是判断成功的正确标准吗?学校的校长会说: “ 我们的制度很有用。在过去 5 年内,考试成绩已经提升了 7.3% 。 ” 但这真的是判断学校的最好方式吗?古埃及的官员也会说: “ 我们的制度很有用。比起世界上任何人,我们收到的税金更多、挖出的运河更多、盖起的金字塔更大! ” 确实,法老时代的埃及在税收、灌溉系统和金字塔建设方面领先全球,但这真的是最重要的事吗? 人类有许多物质、社会和心理上的需求。我们实在很难判断,比起从事狩猎采集的祖先,古埃及的农民是否真的得到了更多的爱或是更好的社会关系,但在营养、健康和儿童死亡率方面似乎情况更糟了。有一份大约出自公元前 1850 年前的文件,时值阿门内姆哈特三世在位(就是那位辟出法尤姆湖的法老),文件提到有一位叫作杜瓦 – 卡蒂( DuaKhety )的有钱人,要儿子佩皮( Pepy )去上学,好让他以后当个抄书吏。在路上,杜瓦 – 卡蒂生动地描述了农民、劳工、军人和工匠的生活多么悲惨,以此鼓励佩皮应把所有心力投入学习,才能逃离大多数人不快乐的命运。 根据杜瓦 – 卡蒂的说法,自己没有田地的农民,生活就会充满艰辛和苦难,只能破布遮身,又得整天劳动,直到手指起满水泡。接着,法老的官吏还要把他拉去服劳役。而他如此辛苦工作,得到的却只是一身疾病。就算真的能活着回家,身心也已被严重摧残。即使是拥有土地的农民,命也不见得有多好。每天从河边用水桶把水挑回田里,沉重的负担压弯肩膀,脖子上溃烂肿胀。早上打理水韭田,下午打理椰枣树,晚上还要照料香菜田。最后,他因身体不支而一命呜呼。 8 虽然这段文本可能有意夸大,但与实情也相去不远。法老时代的埃及是当时最强大的王国,但对于底层的农民来说,强大的国力只代表着他们要缴税、要服劳役,并不代表能得到健康保障或社会安全服务。 此等缺憾并非埃及独有。无论是中国历代、伊斯兰帝国还是欧洲各个王国,虽然都是成就斐然,但就算到了公元 1850 年,一般人的生活比起远古狩猎采集者仍然不见得更好,而且实际上可能更糟。 1850 年,不管是中国的农民还是曼彻斯特工厂里的劳工,工时都比狩猎采集者更长,工作对身体的负担更重,对心理的压力也更大;他们的饮食比远古更不均衡,卫生条件更为落后,而传染病则更为常见。 假设有以下两个度假体验行程任你挑选: 石器时代体验:第一天,在原始森林徒步旅行 10 个小时,在河边开阔的空地搭营过夜;第二天,独木舟顺流而下 10 个小时,在小湖旁露营;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在湖里钓鱼、在附近的树林里采蘑菇。 现代无产阶级体验: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纺织工厂工作 10 个小时,在拥挤的公寓大楼过夜;第二天,在当地百货公司担任收银员 10 个小时,回到同一栋公寓大楼睡觉;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开立银行账户、填写贷款表格。 你会挑选哪一个? 因此,想评估人类合作网络究竟是好是坏,一切都取决于用什么标准和观点。评判法老时代的埃及,我们要看的是产量、营养还是社会和谐?重视的是贵族、底层农民还是猪和鳄鱼?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 人类合作网络评价自我时,常常用的就是自己发明的标准,屡获好评也就毫不意外。特别是以虚构实体之名(例如神、国家和公司)而建立的人类网络,自然也就是从虚构实体的角度来判断是否成功。这样一来,宗教的成功就在于信众彻底遵循神的旨意,国家的成功就在于提升国家的利益,企业的成功就在于钱财滚滚而来。 因此,评价任何人类网络的历史时,建议可以经常暂停一下,改用真实实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怎么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答案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 “ 它是否会感觉痛苦 ” 就行了。放火烧了宙斯的神庙,宙斯并不会感觉痛苦;欧元贬值,欧元不会感觉痛苦;银行破产,银行不会感觉痛苦;国家在战争中遭到击败,国家也不会真正感觉痛苦。这些实体,都只是比喻。然而,如果是士兵在战争中受伤,他确实会感觉痛苦;饥饿的农民没有食物可吃,会感觉痛苦;母牛被迫与新生小牛分离,会感觉痛苦。这些实体,则属于真实。 当然,我们有可能因为相信了虚构故事而感到痛苦。例如,相信各种民族和宗教神话可能导致战争,而让数百万人失去家园甚至生命。战争的起源是虚构的,但痛苦则百分之百的真实。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努力区分虚构与真实。 虚构故事本身并没有错,而且有时还有其必要性。如果没有货币、国家或公司等人人接受的故事,复杂的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转。要先让大家都相信了同样的虚构规则,我们才可能一起踢一场足球;再让大家都相信一些类似的虚构故事,才能让市场或法庭真正发挥作用。然而,这些故事只是工具,不该成为目标和标准。一旦我们忘了这些只是虚构的,就会开始与现实渐行渐远。于是,可能只是为了 “ 给公司赚很多钱 ” 或是 “ 保护国家利益 ” ,就让我们掀起无边战火。公司、货币和国家,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是人类发明了这些概念,好让它们为人类服务;为什么最后反而是人类为这些概念服务,甚至牺牲性命呢? 在 21 世纪,我们还会创造出比以往更强大的虚构概念以及更极权的宗教。在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协助下,这些宗教不但会控制我们每分每秒的存在,甚至将塑造我们的身体、大脑和心智,创造出完整的虚拟世界。真要如此,再区分虚构与真实、宗教与科学将会变得更加困难,但又比以往更加重要。
个人分类: 科普|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7)
罗非 2017-9-21 10:10
地球的神 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过程中,人类事实上是试着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特质如神一般,也是因为为了战胜年老和痛苦,人类必须能够像神一样控制自己的生物根本。如果我们有能力将死亡和痛苦移出人体系统,或许也能够随心所欲地重新打造整个系统,以各种方式操纵人类的器官、情感及智力。这样一来,你就能为自己购买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力量、爱神阿弗洛狄忒的性感、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智慧,如果你想要的话,还可以购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疯狂。到目前为止,要增加人的力量,主要还是依靠改进外部工具。但在未来,则可能会着重于改进人的身心,或直接将人与工具结合起来。 人要升级为神,有三条路径可走: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源起于我们认识到人类还远远没有发挥身体的全部潜力。40亿年来,自然选择不断调整和修补人类的身体,让我们从阿米巴变成爬行动物,再到哺乳动物,现在成了智人。但没有理由认为智人就是最后一站。只不过是基因、激素和神经元出现一些相对来说并不大的变化,就已经足以让直立人(最厉害的成就只是制作出石刀)变成了智人(制造出了宇宙飞船和计算机)。没有人知道如果人类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内分泌系统和大脑结构再多一些变化,结果会是如何。生物工程并不会耐心等待自然选择发挥魔力,而是要将智人身体刻意改写遗传密码、重接大脑回路、改变生化平衡,甚至要长出全新的肢体。这样一来,生物工程将会创造出一些小神(godling),这些小神与我们智人的差异,可能就如同我们和直立人的差异一样巨大。 半机械人工程则更进一步,是让人体结合各种非有机的机器设备,例如仿生手、义眼,又或是将数百万个纳米机器人注入我们的血管,让它们在血液中巡航、诊断病情并修补损伤。这种半机械人的某些能力将会远远超出任何有机的人体。例如,一个有机身体的所有部分都必须紧紧相连,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有一头大象的大脑在印度,眼睛和耳朵在中国,脚在澳大利亚,那么这头大象根本就是死了,就算出于某种神秘的因素它还活着,也是眼不能视、耳不能听、足不能行。然而相对地,半机械人却能够同时出现在许多地方。比如半机械人医生根本不用离开位于斯德哥尔摩的诊室,就能在东京、芝加哥甚至火星上的太空站进行紧急手术。唯一需要的,就是够快的网络连接,以及一双仿生眼、一双仿生手罢了。但再想想,为什么只能是一双呢?为什么不能是四只眼睛?事实上,连这些想法都是多余的,如果能有仪器直接连接半机械人医生的大脑,又何必再用手去拿手术刀? 这听起来很像科幻小说,但其实已经成为现实。最近已有猴子学会如何通过植入猴脑的电极控制远程的仿生手脚,瘫痪的病人也能够仅依靠意念就移动仿生肢体或操作计算机。如果你想的话,也能够戴上电子“读心”头盔,在家里遥控电子设备。这种头盔并不需要把电极植入大脑,而是读取头皮所发出的电子信号。如果想开厨房的灯,只要戴上头盔,想象一些事先编程的心理符号(例如想象你的右手做某个动作),就能把开关打开。这种头盔现在在网络上就能买到,只要400美元。44 2015年年初,斯德哥尔摩一家高科技公司Epicenter有数百名员工在手中植入了芯片。这个芯片大约米粒大小,存有个人安全信息,只要他们挥挥手,就能打开门或操作复印机。他们希望很快也能用这种方式来付款。汉纳斯·肖布拉德(Hannes Sjoblad)是这一芯片的幕后技术人员之一,他解释道:“我们已经随时在与科技互动,但现在搞得手忙脚乱,得输入各种个人身份识别码和密码。如果能用手一摸就好,岂不是轻松自在?”45 然而就算是半机械人工程,现在也相对保守,因为它假定由有机的人类大脑作为生命的指挥和控制中心。还有另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就是彻底抛弃有机的部分,希望打造出完全无机的生命。神经网络将由智能软件取代,这样就能同时畅游虚拟与真实世界,不受有机化学的限制。经过40亿年徘徊在有机化合物的世界,生命将打破藩篱,进入一片无垠的无机领域,形成我们在最疯狂的梦中都未曾设想的形状。毕竟,不管我们的梦想多么疯狂,也还是逃不脱有机化学的限制。 离开有机领域后,生命或许终于能够离开地球。40亿年来,生命之所以还是局限在地球上的一小部分,是因为自然选择让所有生物都要完全依靠地球这个巨大星球的独特环境。就连现在最强大的细菌,也无法在火星上生存。相反,如果是非有机的人工智能,就比较容易入侵外行星。因此,用无机生命替代有机生命之后,可能就播下了未来银河帝国的种子,但其领导者不见得是《星际迷航》里的柯克船长,反而有可能是数据先生(Mr. Data)。 * 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眼前的道路会把我们引向何方,也不知道我们那些像神一般的后代会是什么样子。要预测未来从不容易,而各种革命性的生物科技又让这难上加难。原因就在于,预测新科技对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的影响已经十分困难,而要用科技将人类升级则可以说是一项完全不同寻常的挑战。因为这有可能改变人类的心灵和欲望,而我们还抱持着现今的心灵和欲望,当然无法理解其对未来的影响。 几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一直在发生着巨变,但有一件事始终未变:人类本身。现在人类拥有的工具和体制已经和《圣经》时代大有差异,但人类心灵的深层结构仍然相同。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看《圣经》《论语》或是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悲剧,仍能从字里行间找到自我。这些经典的创作者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类,于是我们觉得这说的就是我们。在现代剧场的作品里,俄狄浦斯、哈姆雷特和奥赛罗可能穿着牛仔裤和T恤,甚至还有脸谱网账号,但他们的情感冲突却和原剧并无不同。 然而,一旦科技让我们能够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智人就会消失,人类的历史就会告一段落,另一个全新的过程将要开始,而这将会是你我这种人无法理解的过程。许多学者试图预测世界到了2100年或2200年将会是什么样子,但这显然是浪费时间。任何预测要有价值,就必须考虑人类心灵被重新打造的影响,但这件事本身就无法考虑。有个问题是:“像我们这样的人,会用生物科技来做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许多很好的答案。但还有一个问题:“对于心灵不像我们的人,又会用生物科技来做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好的回答。我们能说的只有:像我们这样的人,很有可能会用生物科技来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而以我们现在的心灵,并不能预测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虽然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无法确切了解相关细节,但仍然能够肯定历史的大方向。在21世纪,人类的第三大议题就是为人类取得神一般的创造力及毁灭力,将“智人”进化为“神人”。这第三项议题显然会将前两项议题纳入其中,而且也正是由前两项议题推动形成的。我们希望拥有重新打造身体和心灵的能力,首要目的当然是逃避老死和痛苦,但等到真正拥有了这些能力,谁知道我们还会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人类的新议题其实只有一个(但有许多分支):取得神性。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实在太不科学,或者觉得根本就是胡言乱语,那是因为大众往往误解神性的意义。神性并不是某个模糊的形而上的特质,也不是所谓的全能。这里所说的让人类进化为神,指的是像希腊神话或印度教中的诸神那样的神,而不是《圣经》里那天上全能的父。就像宙斯和因陀罗并非完美一样,我们的后代也会各有弱点、怪癖和限制,只不过,他们的爱、恨、创造和毁灭,都可能在规模上远大于现今。 纵观历史,人们通常相信大多数的神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而只是拥有特定的超能力,比如能够设计和创造生命,能够改造自己的身体,能够控制环境和天气,能够读心及远距离沟通,能够高速移动,当然也包括能够长生不死。人类正努力取得以上所有能力,甚至更多。 某些数千年前认为如同神迹般的能力,今天已经司空见惯,我们都很少去考虑它们。现代的普通人要移动或是远距离通信,可能要比希腊、印度或非洲的某些昔日诸神容易许多。比如尼日利亚的伊博人(Igbo)相信,造物主丘格乌(Chukwu)原本是打算让人永远不死的。他派了一条狗来告诉人类,如果有人死了,只要在尸体旁边洒上一些灰,就能起死回生。不幸的是这条狗觉得很累,一路上拖拖拉拉。心急的丘格乌于是又派了一头羊,叫它赶快把这个重要消息传过去。很遗憾,羊气喘吁吁地赶到,却把指示讲错了,要人把死者埋葬,于是死亡成为定案。这正是为何我们至今还难免一死的原因。如果丘格乌能有个推特账号,而不是靠懒狗或笨羊来传递消息,不就太好了! 在古代农业社会,许多宗教对于形而上或来世的问题缺乏兴趣,只着重于一项非常世俗的议题:如何增加农业的产量。因此,《旧约》里的上帝从未承诺死后会有任何奖励或惩罚,反而对以色列人说:“你们若留意听从我今日所吩咐的诫命……我必按时降秋雨春雨在你们的地上,使你们可以收藏五谷、新酒和油,也必使你吃得饱足,并使田野为你的牲畜长草。你们要谨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离正路,去侍奉敬拜别神。耶和华的怒气向你们发作,就使天闭塞不下雨,地也不出产,使你们在耶和华所赐给你们的美地上速速灭亡。”(《申命记》,11:13——17)现在科学家能做的,会比《旧约》中的上帝好得多。依靠人工肥料、工业用杀虫剂和转基因技术,现在的农业产量已经超越了古代农民对神的最高期望。而且,气候炎热的以色列也无须再担心哪位愤怒的神会使天不下雨,因为最近以色列已经在地中海沿岸建好一座巨大的海水淡化厂,现在他们的所有饮用水都来自海水。 到目前为止,我们是靠创造越来越好的工具来与各类昔日诸神竞争。而在不太遥远的将来,我们就有可能创造出超人类(superhuman),不只在工具上胜过远古诸神,就连身体和智力也不落神后。然而,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神性也将变得像现在的网络世界一样平凡无奇——我们早已习惯网络世界,但其实它正是奇迹中的奇迹。 我们可以相当确定人类会向神性迈进,因为人类有太多理由渴望这样的进化,而且也有太多方式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就算某条原本看来很有希望的路其实是条死胡同,仍然能有其他替代路线。举例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人类基因组实在太复杂,无法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开发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纳米机器人或人工智能。 然而,没有必要惊慌,至少不是现在。智人进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好莱坞式的天启。并不会忽然出现一群反抗的机器人,使智人遭到灭绝。反而可能是智人将自己一步一步升级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与机器人和计算机融合,直到某天我们的后代回顾这段历史,才赫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写下《圣经》、建起长城或会因为卓别林的滑稽动作而发笑的动物了。这一切并不是在一天或一年后发生的,而是通过无数看似平凡的行为,现在正在进行当中。每天都有数百万人决定把更多的生活控制权交给智能手机,或者尝试某种更有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个人分类: 科普|1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这个女人》(短诗五首)
pingguo 2017-8-14 20:06
《你这个女人》 从立春开始,经由二十四节气, 回到另一个春天,另一个你。 所有关于你的信息,我一一细听。 可是我谁也不信,包括你。 《小荷》 当我静得象没有涟漪的湖面, 湖水深处的美,一件件浮出水面。 《爱是简单的事物》 数不清的人备好了数不清的东西, 所能想到的一切东西, 他们准备去爱, 可是他们一生也没准备好。 《女人的天性》 莫泊桑的见解, 女人的天性中有一串项链。 一个她,为隐藏另一个她, 耗费大半个人生。 《痛苦》 相当一部分痛苦,乃是我们自己播种。 我们培育它,滋养它,呵护它, 盼望它早日长成参天大树, 以使我们看起来非凡。 我们酷爱它的花朵,酷爱它的果实。 我们咬紧牙关认定苦尽甘来。
个人分类: 诗歌|1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从未高于自然
pingguo 2016-1-21 09:50
佛家喜欢说,痛苦是本质。 给我们生命的人,把我们带进苦海, 接着是另一个女人。 人与人的关系,无非报恩与抱怨。 我喜欢翻到硬币的另一面, 我对她说,快乐是很本质的东西, 身体与心灵,一个也不能少。 光阴的轻柔与宁静,模仿多年, 成为我目光里的语言。 我对她说,我得管着你, 一树梅花的快乐是需要管理的事物。 我体内的水,从未更换过, 如一粒深色的葡萄, 由酸涩转为甜美。 该归功于时间还是归功于一念, 是先有成长还是先有成长的心。 很多时候,思想不过是多余的东西。 我们从未高于自然。 2016-01-21
个人分类: 诗歌|1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十年前的纪念章
热度 3 jlpemail 2015-12-23 08:01
20年前的纪念章 籍利平/文 图片是9211工程的纪念章 :正面写的是 9211工程大地测量纪念、1994—1995、总参谋部测绘局。这些字,都已我国版图的轮廓线为背景;背面是麦穗装饰的军徽、写意简笔画突出了大地测量的主题、也标记了“中国 军测” 。 原件是金黄色的,可能是镀了铜。纪念章,可以像地球仪一样围绕轴线、做任意角度的旋转。 这枚纪念章背后,凝结了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先说,工程的来历。1990年 代 初,总参测绘局 计划 实施一个工程。这个工程的总体方案,落在了某部总工程师崔敬佩等专家的头上。据崔总介绍,这个工程的最初方案,是他和一个姓艾的处长联合制订的,日期就是1992年11月,工程就以方案的制订日期命名了。 工程的实施主要是 在 1994年至1995年 之间 。 这次 大型 工程,由多家单位联合实施,其中包括我原先服役的,也就是崔担任总工的测绘单位。 1994年的时候,我是这个单位的中队长,也是工程师。记得那年清明节,我特意找张政委请假,要回家祭奠刚辞世不到三个月的母亲。张政委给了三天假。但我并没有回河北,因为外 业 任务已经下来了,仪器检验的日期也确定了。就在清明节前开始,我的假白请了。 四月下旬,我随“大部队”从北京出发,乘坐军列开往外业。到达第一个目的时,已经是五月上旬了。 我们住在了一个废弃的陆军营房里。据说那里曾经驻扎过一个师的兵力。这个师,不知什么缘故移防了,再也没有回来。营院里的野草足有两米多高;许多窗户的玻璃已经打破,我们多半用廉价的塑料布钉上,防止蚊子们夜袭。 营房靠近山坡,有许多坟头若隐若现。蹲在院子里吃饭,不时会飘来残缺不全的纸钱;它们在风中飞舞,或者抱住一颗蒿草不放,渲染着凄凉的气氛。由于地处亚热带,还赶上了这个地区的梅雨季节。最要命的是,前连个月还是大地测量人员憷头的选点和埋石。 我在《醉山》里描写过它比较浪漫的一面,残酷的一面没有展开写。所幸,我的选点和埋石任务很快就完成了。这并非好事。我因此度过了两个月的“下野”生活。我手下的兵北分到了其他中队,我成了光杆司令,称了 无 业游民。 这怪不得狠心的当权者,那段时间,我的确情绪低落,应该说是非常抑郁。记得有天早晨,刚从鞋窝里赶走不速之客——癞蛤蟆,就迎来了医生、领导甲和领导乙。那天我突然不想离开蚊帐了,也就是没有起床。 医生关切地问:哪里不舒服?我心理很难受,但没有说。好像中国学生习惯于用英语回答HOW ARE YOU 一样,说“很好,多谢了”。领导甲应该是单位的1号人物,领导乙应该是崔总。他笑着锤了我一拳:是不是撑不住了? 我还厌倦的是,我中队居然“配属”了一个副教导员。有次选点埋石,他居然为了5块钱的带路费,和一个农民扯淡了多半天,还去了当地的派出所。这个非技术人员,也不知道咋想的,卖弄自己的口才?我在《上山下山》(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5-904773.html)里提到过他。 一到星期天,我就去驻地县城的书店里买书。杨志军和史铁生的书是那个时期买的;巴金、沈从文和徐志摩的传记也是那个时段买的。我还很愚昧地把住所的墙壁用碳素墨水涂黑了一块,远看像黑板。 过了几天,我在上面写了四个大字《无法诉说》;又过了几天,不知哪个知心人添加了一行小字:“心中的............” 一位河北籍的 天文 中队长,看我很苦闷,就生拉硬拽,让我去当了一次“导游”——找一个我参与埋设的天文/GPS点。那是地方的名字比较亮丽——明溪。 军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的时候,我望着路旁的杉树林,胡思乱想了许多问题。 心境的改善,还是需要自己 调节 。 透过窗户, 我 看到路边 的一行不知名的、 光秃秃树木、——叶子被虫子吃光了,虫子们挂在树枝上随风摇曳;我 望着窗外疯长的野草 和草丛中时隐时现的萤火 、听着残破天花板上老鼠们的咬啮 和吵闹 声,写了几篇文字。这些文字在1995年至2006年陆续变成了铅字。 到了9月初,我奉命重新组建了水准测量中队。奔赴了另一个省份,在那里驻扎和奋战了两个多月。当时的外业队长,帮我联系了革命老区的武装部;武装部又联系了粮食局。于是,我就在以瓷器出名的新兴小城市里,借住了粮食局的房子,和一个纺织厂为邻。 这个小城市,我们不妨以 LP代替它的名字。打印资料时结识的“文印部”老板介绍说,LP曾经是著名的方志敏将军打游击的地方。 幸运的是,后来我居然路过了方将军的故居,进行了短暂的参观。在LP,我从旧书摊上买到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也买到了一些过期的《十月》杂志,我可以夜读《黑骏马》《高山下的花环》和《大地坐标点上的赋格》;还乐意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前夜》。那时候,刚出来的《大家》杂志也采购到了我的住所里。它们,都为我单调野外生活的业余时间,添加了一些亮色;亮色还有新结识的文友、战友和遇见的师弟。这些,还有来自家乡的信件,都成了我在野外生活中的精神滋养品。 当然,值得一提的时,当时的总参测绘局局长慰问部队。他们来到了我中队借助的粮食局下属公司的小院子,合影留念。 更难以忘记的是,LP市的粮油储运公司,两个月没有收取一分钱的水电费。中秋节前,粮食局长还亲自出面请我们中队的全体队员吃饭。答谢这个局长时,局长说,你不了解行情,那家饭店太贵了,不是咱们消费的地方;他推荐了一家经济实惠的小饭馆。估计,粮油储运公司慰问的一箱子苹果,也是得到了局长的指示。 LP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刚到不足半个月,我就写了几百字的《LP印象》,投递给了《LP报》,并且留了楼下办公室的电话。(当时,还不流行手机。)很快,得到了编辑部的电话,说是要录用这篇百字文。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喜洋洋地通知了我;我也很高兴,可惜我一直没有看到那张报纸。不知道,习作是否真的刊登啦! 到了1994年12月,我完成了水准测量外业测量任务,再次回到了5月初的驻地。 曾经清理过的野草,又长到了两米多高;路旁的不知名的那行书长出了新的叶子,好像从来没有收到虫子们的咬啮和蚕食一样。 .............. 9211任务结束后,参加人员都得到了这样的纪念章。 (2015.12.23-24,北京海淀)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363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钱钟书:论快乐
fqng1008 2015-8-15 15:24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Journald'unpote), 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 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 (Silebon heurn 'taitqu' unebonnedenie!)。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 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概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孩。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彷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Mallarmé),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Novalis)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煦(Rodenbach)的诗集《禁锢的生活》(Les Vies Encloses)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puration)”。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 第一次害病,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EinebewunderungswrdigeErfindung)”。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1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叔本华 峭壁上先天的花朵
热度 2 pingguo 2015-7-9 22:16
一 拜托,黑格尔兄,请收起你的理性, 它不可靠,跟人性一样从来就不可靠。 你想用一套程序来驱动我吗,不, 生命的发动机名曰苦牌。 当我触碰痛苦的按钮, 第一瞬间,我以为那是快乐。 二 海面的风暴与巨浪,为我呈现时间的意义, 那云雾般的意义。意志之海, 它的深处,却在沉睡。 当我睁开眼,看不到海。海是盲目的。 时间,以打点滴的方式进入我的身心。 谁获救谁就将获得永恒。 三 我在一种未曾经历的悲哀里获得一双翅膀, 用以平衡我的身心。 这时候,时间递给我另一种悲哀—— 我将其认定为生命的一部分。 四 思考,不过是海边的几只贝壳。 我诞生于红色的疼痛。 我在痛苦中醒来或者睡去。 我痛故我在。 五 峭壁上的一朵昙花,永远只为先天绽放, 移栽至无边的花海也必定孤独。 绽放之前早已照见自我。 我像昙花一样总是在深夜到达。 六 向上攀登的人,用自己的手脚,绳索和钉锤接近我。 多数人将与我形同陌路,无福享用思想的盛宴。 七 时代的土壤培育了我,可它不认识我。 这正好说明我属于所有时代。 八 水一样的月光是我的梦境。东方老子喜爱的水。 我将归于水,归于般若而非尘土。 九 我是一朵悲之花,开在时间的阴影下。 从饥渴的等待摆渡到无聊的绽放, 随即从无聊的绽放摆渡到饥渴的等待。 我是一朵悲之花。悲之花。悲之花。 懂我的人在念诵我,像念诵阿弥陀佛那样。 十 我敬仰每一株草,有一天他们都将成佛。 可是此刻,我从草叶的缝隙窥见他们的闪念, 我蔑视他们,包括自己。 我用慈悲为自己打造地狱而非天堂。 十一 我厌倦无边无际的沙粒, 厌倦啤酒杯里的泡沫, 厌倦起伏不定的波光, 厌倦风的掌声与火焰的舞蹈。 十二 当我把自己装扮成一只肥皂泡,世界也是。 两者对视,近乎完美。 当我像钉子一样盯住这多彩的气泡, 它随即破灭。我从破灭里获得生机。 十三 我生来戴着面具,世界也是。 取下它,耗尽一生的精力。 十四 如果你没有变得更加真诚, 如果你依然不懂得创造, 如果你不知道真诚与创造是同等的智慧, 你的爱,不过是一颗空壳的核桃。 十五 我的爱,大部分的爱, 是在孤独中找到的。 我习惯在微风中望向星空, 眼眶里满是星光。 十六 香花给我香花的爱,毒草给我毒草的爱。 谁是香花,谁是毒草。交替在我的心房。 十七 我心,浸透于梦的湖水, 世界,水面上的海市蜃楼。 什么叫着醒来。什么叫着真理。 十八 人们将用两行数字概括我, 一行生日,一行死期, 一行到达,一行远去。 有人说我会再来,回到但泽。 那些陈腐的所谓经典,凭什么这么说。 十九 今日即末日。末日, 意味着我像光阴一样一去不复返。 2015-06-30 注:这是一首同题诗。全诗以叔本华的口吻,表达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同时也表达这一哲学的来源:佛教。
个人分类: 诗歌|2371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博士要面对25个极度痛苦的问题
热度 21 SoSoliton 2014-8-12 15:40
2013 年8月13日,BuzzFeed网站发表一个贴子“25个极度痛苦的博士生问题(除学位论文外)”( 25 Deeply Painful Ph.D. Student Problems (Besides Your Thesis)),到今天刚好整整一年,帖子已有1,210,693次阅读。老文把它编剧一下,转发于此,目的不是要吓唬在读和想读博士生。 痛苦和快乐都是一种个人感受,并非绝对。在“世界导师”克里希拉穆提看来,恐惧是学习和思考的大敌,教育的意义在于消除恐惧,而对事物的全然了解令你的头脑没有恐惧。他还说:“对未来的思考会带来恐惧。但是如果某件事是当下即需要完成的,便不会有恐惧发生,因为它不容你思考。”所以,当你正在身临其境潜心读博士时,便不会感觉到读博士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反而,你在做一件在别人看来极度痛苦的事情会令你更感到快乐。 1. 对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说:哥在上二十五年级呢。 2. “真正的”周末是什么?十多年前的认识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了… 3. 哥尽管上到了二十五年级,读书早已破万卷,但哥认识的字好像并没见增多。哥感觉这辈子只要认得“问题”、“引言”、“结果”、“讨论”、“结论”等之类的词汇就够了。 4. 冲澡时好想法就像喷头里的水一样从哥的脑海中喷出来……而每到答辩时——停水了! 5. 哥也经常参加party,在我们的party上,每一个人都站着在侃侃而谈各自的research。……美国鬼子最近又在捣什么鬼?钓鱼岛收回来了吗?郭美美是谁?这些问题不要问哥和哥的哥们儿,哥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世界永远都是一地鸡毛。 6. 为挣点银子补贴一下生活,哥还得做助教给本科生上点课。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般本科生童鞋千万次地问哥曾经千万次地问过老师的问题:“老师,这部分内容会考吗?” 7. 你问哥平时吃的怎么样?古人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多屋。哥发现:书中还有康师傅,书中还有老干妈。哥一直过着咸吃萝卜淡操心的惬意日子:哥要是博士毕业了,你康师傅不倒才怪!老干妈也定会好景不长! 8. 总有一些人心怀鬼胎,居然公开宣称:做博士项目并不等于拥有一份真正的工作。 9. 想约见另一位博士生童鞋,突然发现:相见不如怀念…… 10. 据说现在房价比天高,但哥毫不在意,因为哥也是有房一族。图书馆是哥的书房兼卧室,实验室是哥的卧室兼厨房。 11. 每当哥几个想去OK几句试着放松放松一下时,深深的负罪感便油然而生…… 12. 突然读到了一篇哥在研一时写的论文,鄙视呀,这种垃圾居然也要造! 13. 摸摸口袋,钱又快花光了……上科学网吐槽去:“博士生待遇太差了!”“老板太抠门了!” 14. 硕士生童鞋竟然在哥面前抱怨他们的工作量大!哈哈…哈哈… 15. 想在一个学术会议的空当跟老板扯点非学术的东东……你以为老板是老妈呀! 16. 所有的同事都结婚了,哥还在继续用老文的忽悠忽悠自己:“ 搞科学就别娶老婆 ! 科学本身就是最最漂亮的老婆 !” 17. 哥每天都感觉似乎眼前的辉煌并非最终结果,意外终有一天会降临,就像蒲松龄童鞋每天都感觉狐狸精老婆会有的、范进童鞋每天都坚信胡屠夫丈人终有一天要后悔的一样。有人说哥有毛病,得的是“骗子综合症”。 18. 这家伙已经是第357次问老子论文做的是什么了! 19. 北风吹,雪花飘,年度总结会议又要召开了。不读博士,永远也体会不了杨白劳的苦…… 20. 突然发现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有校外的同行大牛……在物理圈子里搞通信,在通信圈子里搞物理,这等忽悠为什么只有老文灵光? 21. 给本科生或硕士生改论文:同梦,你别老是拿同样的错误来惩罚哥,好么?哥这已是第99次帮你改同一个单词的拼写错误了。 22. 哥自己还在每天都为论文发愁呢,你就别“请教”哥“如何写论文”这样的神问题了,好么? 23. 忙活了一大天,精疲力竭,深更半夜的正要趴到床上,突然想起了还要给无比重要的另一半说点浪漫的东西……“亲爱的,我爱你,就像博士爱论文。” 24. 向朝九晚五的哥们解释哥为什么不能在周五的晚上出去happy:钓鱼岛形势异常严峻,研制出夺岛杀手锏,迫在眉睫,哥责无旁贷! 25. 不要管哥博士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多去关心关心那位大姐什么时候把自己给嫁了吧! 快来读博士呀… “剩女”是博士男生最丰厚的“奖学金” 考研只不过是想找个喜欢的姑娘 搞科学就别娶老婆 娶漂亮老婆的科学家伙很难有出息 做山一样美女导师的开门弟子,成海一样男人 中国的研究生导师世上最 好 导师和学生:对彼此的信心很重 要 博士生培养:大儿子不养爹,小儿子要爹 养 研究越做越苦? 狗叫和鸡叫才是世界语 言 做研究,为什么研究生反而不如本科生?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64622 次阅读|22 个评论
卑微的人们,在山崩地裂中,痛苦地走了
lbjman 2014-8-6 16:14
卑微的人们,在山崩地裂中,痛苦地走了 到目前为止, 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589多人死亡。我国居住在地震带上的居民们,在毫无准备情况下,不断重复昨天阴阳两隔的 惨痛与脆弱的凄凉。 卑微的人们与山间的树叶一样,在地震造成的天灾中,痛苦地回归大自然。 卑微的人们 永远的走了,给未亡亲人留下撕心裂肺的伤痛,却难给执政者们留下589多条生命的血训 。 如果 构建预防和减少地震伤害的制度性规划与执行性措施也是政绩,该多好。 在 执政者们为各级官阶而劳财伤民地不断搏杀政绩时。 卑微的人们,在山崩地裂中, 痛苦地走了 。
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幸福和痛苦属于个人的选择
jiangjiping 2014-7-28 05:46
幸福和痛苦属于个人的选择 蒋继平 2014 年 7 月 27 日 托尔斯坦有一句名言: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言, 是因为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从而产生共鸣。 我今天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对托尔斯坦的名言进行一点变动应用。 我要说的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 人的幸福和痛苦属于个人的选择。 幸福和痛苦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个标准在各人自己的心里。对于同样的一件事, 有的人认为是幸福的, 而其他人认为是不幸的。 比如说, 当新闻媒体报道有的老人在 90 多岁高龄仍然坚持上班后, 一些人对这样的老人的命运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认为这样的老人是幸福的, 原因是: 90 多岁还能坚持上班, 那么证明他们的身体健康状态非常良好, 要不然, 不可能做到这点, 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对太太说, 要是我到 90 岁还能上班, 我一定觉得我是非常幸福的人。 而另一些人认为这样的老人是不幸的。 他们的观点是:这么大的年纪, 应该在家休息, 享清福, 现在还要上班, 累不累?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累, 很不幸? 从上面的例子很容易看出, 幸福与痛苦其实没有衡量的标准, 只是人们的立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的感觉。 说得直截了当一些, 幸福和痛苦仅仅是人的一种自我感觉。人的自我感觉是受到人的心态影响的。因而,人的心态决定着人的幸福感。 人的心态取决于的人生价值观。 因为人的人生价值观不一样, 所以, 人的心态会有很大的不同。 心态好的人, 一般以积极正面的态度看待世界事务; 而心态不佳的人,较易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现在有一些人, 总是觉得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认为, 这种感觉是您本人的心态问题, 是您的人生价值观的问题, 其实,你的处境也许是不错的。 是幸福, 还是痛苦, 关键是你自己如何选择的问题。 这个选择,在我的人生感悟中, 是建立一个有利于幸福的参照系。 我觉得人生的幸福和痛苦通常是因为攀比造成的。 要是你在攀比中觉得自己不如攀比的对象, 那么你一定会觉得很失落, 进而会产生痛苦的心情。 所以, 要获得人生的幸福, 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攀比策略。 我自己建立的攀比策略是, 活着对于死去的人就是幸福, 所以, 只要活着, 就是幸福,四肢健全对于身体残缺的人就是幸福,无病无痛对于生病和有伤痛的人来说就是幸福, 有力气干活对于无能力干活的人就是幸福, 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和劳作的人对于不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劳作的人就是幸福,有孩子需要承当家长责任的要比没有孩子不需承当家长责任的更幸福, 有机会孝敬老人的要比没有机会孝敬老人的更幸福, 有意愿有机会分享自己人生经历的要比那些不愿意分享自己人生经历的更幸福。 我不会与别人比财富, 比地位, 比才能 。 道理很简单, 世界上万事都有自己的特色, 与其比优势, 永远是愚蠢之举。 我不能与鱼在水中比游泳, 不能与鸟在天空比飞行,更不能与草木比不吃饭。 我自己认为还是很聪明的, 所以, 我采用了正确的攀比参照系。 说实话, 在这样的心态下, 我现在生活得很幸福。 也可以这么说, 除了自由和幸福, 我现在几乎一无所有。 也许正因为一无所有, 才能活的轻松自在。 当然, 非常明显的是, 这种轻松自在必须建了在良好的心态之上。这种良好的心态就是没有贪婪的欲望, 没有妒嫉,宽容待人, 淡定处事,以苦为乐, 超越自我!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2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为什么活着(三): 快乐的活着,不是为了快乐而活着
cntspy 2014-7-26 04:12
人为什么活着(三): 快乐的活着,不是为了快乐而活着 有人在阅读了我的上一篇文章之后,以为活着就是为了快乐,这真真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误解!为了不误导他人,我决定把这个问题再延伸一下。 为什么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不直接让感受痛苦的能力退化掉呢?如果我们没有了感受痛苦的能力,那我们岂不是就永远快乐了吗?我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新闻报道,有人天生就没有痛觉,听起来好像很好,可实际上因为没有痛觉则导致经常受到伤害,甚至在手臂骨折之后还能挥着断臂玩耍,可见如果人感受痛苦的能力退化了的话,并不利于人的生存。因为没了感受痛苦的能力,就不能感受到对生命有害的行为和环境,正是有了感受痛苦的能力,大脑就能正确地对有害的行为和环境做出回避的反应。痛苦是对大脑的一种惩罚性反应,一旦大脑记住了某种行为和某种环境会引起痛苦,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提前做出反应来回避伤害。 快乐又有什么作用呢?快乐是对大脑的一种奖赏性反应,一旦大脑记住了某种行为和某种情境会引起快乐,就会控制身体不断地寻找和追求这种行为和情境,从而再一次获得快乐,如此反复而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行为。如果这种引起快乐的行为和情境对生存是有利的,不断追求的结果就会让这种有利的因素不断积累,因此而成为良性的循环。如果这种引起快乐的行为和情境对生存是不利的,不断追求的结果就会加速死亡。快乐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把快乐与有利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才能帮助人“活着”。 如果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又会怎么样呢?抑郁症是一种心理性疾病,其中一种症状就是无法在任何活动中体会到快乐,这种疾病对人的伤害程度是有目共睹的。没有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大脑就不知道如何做出决策来获得有利的因素,导致生存能力极其脆弱。 生命的本质之一就是生存,这是进化选择的结果。快乐-痛苦奖惩系统是用来帮助生存的,快乐的活着则是一种良性的生存方式,而活着只是为了快乐则可能进入加速灭亡的误区。这种快乐-痛苦的奖惩系统是祖先通过基因组遗传给后代的记忆,这就是为什么人天生就可以对一些有害的环境做出回避反应和对有利的因素做出趋向行为。这种祖先遗传给我们的记忆有时候并不完全适用我们现在的环境,因为进化是一直向前发生的,而记忆永远是曾经的经验,所以引起痛苦的感受不一定是对生命有害的行为或环境,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而引起快乐的感受也不一定就是对生命有利的行为或环境,比如吸毒,这就需要我们后天的智慧来进行判断。 如果痛苦不一定有害,快乐又不一定有利,那岂不是和”快乐的活着是生活的真谛“相矛盾了吗?因为我们先天的痛苦-快乐奖惩系统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记忆,因此在我们后天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这种先天的痛苦-快乐系统进行修正以适应新环境。生病的时候吃药和打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后天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痛苦的过程对生存是有利的,所以我们就会逐步的接受。儿童总是享受玩网络游戏,而实际上毫无节制的玩乐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所以应该严厉地禁止。而那些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利的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则要进行保护,比如学习音乐和绘画等,因为这些行为将来很可能成为他们的兴趣。一个人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作为职业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快乐人生,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往往都是从这样的人群中产生。 本文内容为原创,版权归周顺所有。
个人分类: 科学生活|7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混淆了读博士中的‘痛苦’与‘辛苦’
热度 8 lin602 2013-10-18 22:14
近期网上关于读博士‘痛苦’的话题真热呀,一石激起千层浪。 前几天也没有好好看博文,这二天隔三差五地看看,发现‘此痛苦非彼痛苦哟’。 朱阮成的博文中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期间的‘痛苦’,而彭老师帖子中的真实内涵好象是‘辛苦’。 举个例子:旅游爬高山,非常难爬,累,经常累得气喘吁吁,有时候还遇到风雨,还经常腰酸腿疼。但他们非常快乐。这不属于痛苦的范畴,应该说是‘辛苦’。 一个人去参加一个饭局,高档酒高档菜,但左一杯右一杯,不喝还不行。尽管是茅台、五粮液,但内心不想喝,一是不胜酒力,二是有时候有被逼喝酒的意思。这就是痛苦了。 在校园中看到一个男生背着一个女生,走不少路。有的女生挺沉的,看到男生背得挺吃力的,不过,他们快乐着。 不少研究生做实验非常‘卖力’,没有假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做科研,但他们非常乐意。有的研究生稍微加点班,就怨声载道。 在读研究生过程中,有的研究生是感觉到‘痛苦’,但也未必辛苦,有些研究生感觉到辛苦,但内心是快乐的,有的研究生又辛苦又痛苦。当然也有的研究生既不辛苦也不痛苦。 所以此痛苦非彼痛苦也。吕博主在我前面一博文下面的评论就是这个意思,那时候我也没有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博文。
6316 次阅读|18 个评论
难道攻读博士或进入科研殿堂非要痛苦?
ssyandmltcdj 2013-10-18 01:3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733594.html 近日看到了彭老师的博文“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的”很有些感慨,说的有些道理,但是绝不是博士的全部,更不能代表进入学术殿堂的全部,甚至可以说讨论的太过偏颇! 博士的攻读怎么可以以痛苦来形容的,只能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科研没有大家的根源之一,因为大家已经将痛苦作为了博士毕业或者进入科学殿堂的必经之路? 我只能说,如果以痛苦来形容攻读博士的历程或者进入科学殿堂,那是太低级了! 博士的攻读过程首先是苦中作乐,痛苦也许有,但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更多的是欣喜,更多的是一种收货的喜悦,当期待的结果不断地印证时,当论文不断的发表时那种喜悦不能言表,即使是过程中有煎熬,但是也是一种对于幸福的期待,一种对学术的崇敬,一种对于科研的着迷才让我们这些博士不断地前赴后继,如果只有痛苦,那么这个博士即使毕业了,也不能对于社会带来更多的贡献,甚至只能产生负能量! 如果读到博士仍然不能自我调节,仍然不能让自己找到如何激励自己,如何调节自己,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如何去解决问题,那么这种博士只能作为一个傻博士,甚至是对于社会没有贡献的人存在,当然我们确实有这么多的被人看作是读书读呆了的博士,可是我们必须寻找一种让自我能够实现自我的想法,让自我能够调节的方式继续前行,绝不是痛苦,如果只能想到痛苦,或者所谓的不痛苦不能成为博士,那么我们也只有停留在现在的水平! 我个人认为,博士固然重要,在科研的追求过程中寻找一种支持自我发展、支持科研进步、支持我们一直乐观的态度更加重要,绝不死痛苦,而是快乐! 1. 快乐是一切工作和生活的源泉 我们只有在博士工作或者其他科研工作中寻找到快乐,找到自我的定位,找到激励自我的方式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 快乐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要素 即使偶尔我们统括,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快乐的,没有比快乐的生活、快乐的研究、快乐的迎接各种挑战更幸福更快乐的事情了,当我们的实验不断地取得进展,即使是与当初的预计有一些偏颇,即使是失败的,但是失败难道不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贡献么,最起码说明了以当前的研究实力无法实现,也是一种贡献,也是减少弯路的一种贡献! 3. 快乐才是博士和科研之路的主要构成 我想说消极的人生才会发现处处都是危险,处处都是痛苦,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则将各种挑战看做是一种不可多得机遇。我经常跟学生将,如果你的人生历程中有人专门为你下绊子,为你设置障碍,那么正说明你的优秀,如果你不是优秀到了一定程度,绝不会有人为了你而煞费苦心,没有比为你下绊子的人更加对你重视的了,有些人也许是自以为是,说的再多也没有佐证,只有那些曾经给你设置障碍的人才是真的尊敬你,只是他们只能”羡慕嫉妒恨“,所以他们才是你的知音,一定要感谢!也许只有身处逆境你才会发现自我的潜能和张力,如果不是这些障碍,你怎么会知道原来你还这么抗压,你还这么优秀! 我没有故意唱反调的意思,只想说,我们必须在各种境况下寻找自我激励的方式,寻找自我快乐的源泉,我们才能够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无聊的思考中,而不是停留在曾经或者过去的自我麻痹中!
个人分类: 尚书杂谈|4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所理解的博士‘痛苦’
热度 3 lin602 2013-10-17 21:56
彭思龙老师的博文‘ 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的 精选 ’ , 推荐数多,点击数多,评论也多。也引出其他的有关博士求学‘痛苦’这个话题。 我想想,这个痛苦的感觉是不是可以用这个例子加以说明: 看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如果经过努力可以举起200公斤(假设),教练说下面加上10公斤,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为了达到这新的成绩,要下大力气训练,不但要出汗,甚至还会受伤,当这个成绩达到后,他的水平上升了。下面教练可能又在此基础上再加上10公斤,运动员又要‘痛苦’地继续努力,以达到下一个成绩。跳高运动员也是一样的,不断在原来的基础 ,上升横杆的高度。世界级的运动员都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培养博士,也是这样,要在他目前的基础上,在目前学科科研进展的基础上,给博士提出难度与要求,要想让博士有好的训练,这个要求要提得适当,要让他‘满头大汗’,经常要‘咬紧牙关’,解决一个一个的学术问题。如果提出的要求‘又轻又好解决’,就象给举重运动员加的重量不够一样,这样的训练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我想博士的‘痛苦’应该是这样的。
3882 次阅读|6 个评论
痛苦与幸福交织的研究生求学经历才是完整的
热度 11 Terrace 2013-10-17 15:01
我从小生活在长江边上,很多孩子从小就会游泳。在我们老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小孩子只要到了12岁,如果还不会游泳,父亲就会带着他,教他游泳,先托着下巴,缓缓往前游,游到水中央,父亲突然放手,让孩子自己扑通,父亲就站在岸边看着。说来也怪,很多小孩子扑通几下,喝了几口水,自然而然就会了,遇到实在不行的,父亲也会冲上去救他。这种教游泳的方式,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也值得借鉴。 今天读了彭老师的《 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的 》一文,文中观点我基本赞同,推开来看,读研究生就得吃苦,我们就缺少点吃苦精神,你要享福,那最好不要来读研究生了。话也说回来了,你本科出去工作就不吃苦吗?还是得到公司去吃苦,到基层去打磨,还是得吃苦。就算你爸是李刚,给你安排了一个看报纸喝茶的工作,媳妇娶来,有房有车,说不定你还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还是得迷茫,这不——乐极生悲,说不定就出什么问题了。所以,卢梭说过,人到世上就是来受罪的,圣经上也有类似的思想。再回到读研究生上来,也有人说,读硕脱层皮,读博脱三层,这不是耸人听闻。也有人说,写第一篇SCI文章比女人生个孩子还难,还麻烦,这也是有一定经历的人才能说的出来的。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只有痛苦和努力,我们就能获得研究生求学经历的成功吗?显然不能,作为彭老师观点的有益补充,我认为除了痛苦,我们还得有幸福,不然也是不合格的,不完整的。 君不见,父亲把孩子扔开的那一刹那,孩子是什么心态,害怕?紧张?都已经于事无补,他要做的就是划划划,当孩子自己找到规律划到岸边的时候,父亲又是什么心态,高兴?自豪?在夕阳西下,父亲对孩子说,儿子你真棒,老爸奖励你一个可爱多。经历过痛苦的父子,此时是不是正在享受幸福呢? 君不见,一个研究生一进来,导师就给一篇文章,什么事情顺风顺水,那么这个学生就都剩下是幸福了,还没入学,可能就达到学校里面的毕业要求了,但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学生的独立科研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系统的训练,也只是个半吊子,没有入门的门外汉而已。导师异化成保姆与慈善家,这样学生也就坐享其成,而缺乏严格系统的科学训练,表面上看是青云直上,但是实际上是走了弯路,终究也是要还的。 君不见,一个研究生,什么都不会,从零开始,亦步亦趋,各种痛苦叠加于此:每月只有几百元的生活补助,生活都不好保障,很难体面的生活,科研压力陡增,毕业遥遥无期,看不到未来,没有一点希望。导师这时候也不像站在岸边的父亲,看孩子不行上去救一把,导师不是父亲,就看着学生活活淹死了,或者在没有游泳之前,纸上谈兵跟孩子说各种花样游泳的姿势和动作要领。这种痛苦或许会毁灭一个人,而足以使他们逃离。也就是说,我们即使培养出了一个会游泳的孩子,但是由于父亲的方式有问题,孩子已经被吓破胆了,不在敢下河游泳了。 君不见,吃苦是必要的,吃得苦中苦,痛苦也是必要的,痛定思痛,但是不能只有痛苦。培养研究生的困难之一就是成果的反馈调节比较慢,学生还没有找到成就感,现实就已经把理想击得粉碎。学生恨不得今天有个想法,明天做实验做出来,后天就能发文章毕业。但是实际上往往是想法,实验,失败,再想再实验,还是失败,进入循环,很长一段时间以后,量变引起质变,豁然开朗,才能写文章,写好了以后,也是磕磕碰碰,结果还是被拒稿,然后再改再投,如此反复。所以,我说只有痛苦与幸福交织的研究生求学经历才是完整的。 当我们埋头实验室通宵做实验,却毫无进展时,我们是痛苦的,但是当我们成功以后文章得以发表的时候,我们又是幸福的;当我们整理数据,毫无规律可言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但是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知识可以解释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又是幸福的;当我们发了一堆文章,被人批评为SCI机器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但是当我们的文章获得同行好评,被广泛引用的时候,我们又是幸福的;当我们没有一篇文章,毕业都很难保证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而且很着急,但是当我们经过努力,通过答辩,或者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时候,我们又是幸福的;当我们几年如一日,没法跟家人,跟爱人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也是寂寞的,但是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来跟他们分享的时候,我们也是幸福的…… 就是这样,我们在痛苦与幸福交织中寻找着自己,寻找着梦想,寻找着未来,这样的求学经历才是完整的,不单单是痛苦,不单单是幸福。要想知道自己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即使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毛主席还是极其豪迈地写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读研究生又何尝不是呢?与读者诸君共勉。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1100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的
热度 154 stone1971111 2013-10-17 08:36
带了十几年的博士生,也毕业了三十多位博士,但一直有一个迷惑未解,就是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愿意吃苦,都觉得老师没有给他们带上轻松的路。 他们巴不得老师给个题目,再给几个想法,很快地写几篇高等级的论文,顺利的毕业。 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就这么毕业的,毕业成绩看起来很亮丽,但是当他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 自己只不过是个拿着博士学位却没有进入科研殿堂的人 。就我个人的经历,从历史上也得到无数次证明, 一个完美的博士求学过程必须是夹杂着痛苦的过程,不能是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在中国,这个痛苦的过程变得尤其必须。如下几个理由可以参考。 一、痛苦意味着精力上的自我挑战。 现在社会是个快速的社会,信息极大丰富,人人都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而变得躁动不安,很少有人能够静心下来做科研。不像物质贫乏时代,人无所事事,做科研反而是一种乐趣。人每天都可能会被各种信息吸引,很少能够专注的思考一个问题。精力被分散了。这种分散的状态对于科研是非常不利的。 真正有挑战的课题绝对是对人类思维和精力的一种挑战, 我们作为普通的科研人,天赋并不超常,如果精力投入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要指望能够做出好的科研成果。 而当精力投入一件事达到极限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快要吃不消了,持续时间久了,就很难受,这就表现为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 尽管当时感觉不舒服,但是这个过程似乎不能回避。 讲一个我个人的经历,博士期间,有一次导师在下午提了一个问题,快要吃晚饭的时候对我说,要我在第二天早上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还不熟悉的知识,于是赶快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英文专著,看了一个通宵,在早上7点多钟的时候,我就明白那个问题是怎么解答。当时我很抱怨,但是后来也明白了,这就是自我挑战的过程。那本书至今只通读过那一夜。 二、痛苦意味着知识深度应用的挑战。 做科研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的人,至少在某一个小点上如此。但是超越就需要给出超越的理由,其中一个就是必须在知识的深度上有所超越。我们学习的时候,大多数满足于考试和记忆,但是对于知识的深度应用是很不充分的。 当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这都是在不断深化曾经学过的知识的不断提炼和加工,最终得到有意义的组合,可能才能解决一个有挑战的问题 。我们在研究生以前的学习往往是不够深入的,经过课题检验之后的知识才是真正自己的知识。可是对于曾经学习的知识深度思考应用的过程并不是轻松的, 这需要我们改变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层次,改变知识的排列顺序。 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做法往往让我们不习惯,不舒服,时间久了就是痛苦。 但是不经过重排和整理,并进行深度加工的知识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三、痛苦意味着知识领悟上的提高。 我们学习过很多知识,表面看知道了很多,但是在科研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我们理解的不到位或者不对,我们也曾经有自己的理解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科研中发现,那些理解很浅。在挑战性课题面前,我们只能不断的改变对既有知识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认识,才可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领悟。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知识只是存放在我们的大脑中,真正理解之后,才感觉到原来如此。 这种原来如此的领悟比课题的成功还要重要,因为这种领悟才能让我们的知识活起来,为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服务。这种收获将是终生有意义 。但是这种强迫自己离开已有的理解位置,换一个位置思考和理解, 有时候甚至是怀疑,在心理感觉上也是不适应的,不适应时间长了就是一种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似乎也是必须的。 四、痛苦意味着黑夜中摸索之后光明的到来。 做科研没有一条康庄大道,也没有完全可复制的成功之路 ,每一个科研成功者都是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无数的黑暗,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穷尽各种智慧,最终得到光明的到来。这种黑暗中摸索的状态是人所不适应的,因为人只适应在光明中行走。 没有方向感,没有道路,每一步都有不确定性, 这种面对种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无疑问是难受的。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在光明中走向科研的胜利。但是正如自然界的自然规律,黑暗已经在眼前,光明必然不会久远,只要坚持,只有不断的走下去,必然会有光明。这种痛苦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感造成的,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不经历风雨,就没有彩虹。不经历黑暗,就不能期待到来的是光明。 五、痛苦意味着 自我承认的开始。 在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认可,这种认可长时间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支柱,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 尤其是有挑战性的课题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导师、学生、男孩、女孩、老人和年轻人,统统一切的差别都消失了,只有一个一个的灵魂在战斗。 科研的过程是个绝对平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都必须独立自主,都必须自我挑战,最终自我承认。没有自我承认,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科研的思路突破。 但是从被认可到自我认可并不是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艰难的去除拐杖的过程,少了心理的支撑,人是很难受的,很失落的,甚至是恐惧的。 这就是痛苦的另一个原因。但是这种痛苦也是必须的。 总的来说,读博士是中国学生进入科研的必由之路(少数天才除外),经过读博士,不断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化知识运用的能力,学会全力以赴,学会在黑暗中摸索,最终学会独立,尤其是精神的独立。 这些收获都不能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必然伴随着痛苦、彷徨甚至恐惧,只有战胜了这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乃至挑战身体的极限,才能够到达彼岸。如果想轻松愉快,那就不要读博士 ,读博士就要做好有痛苦的准备,有了这些心理准备,也许就能少一点抱怨,加快一点速度,更快一点成长,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后记,这么多人关注本文,出乎意料,我本以为这是个常识。有些读者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我想最大的误解可能来自于‘痛苦’两个字。这正是人和人之间容易误解的一面。如果说创造只有乐趣,那是夸张了创造的美好一面。可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的每一次转型和创造,有喜悦,也有很多痛苦。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写过一些短文,描写了创造的过程中的种种痛苦,可以作为注解。一般的科学家很少去谈创造过程,所以看不到所谓的痛苦,但是人经历痛苦是每一次脱胎换骨之际的必然过程。 这是人之常情。 好比动物的蜕皮,没有快乐,只有痛苦。更没有人把生育的过程描述成非常快乐的过程。快乐也许是痛苦之后的短暂收获。
个人分类: 教学闲论|86965 次阅读|190 个评论
中国式科研(五)
热度 1 vcitym 2013-7-19 08:48
痛苦的科研。 昨天和几个朋友在一起闲聊,说到中国的研究人员累,尤其是给政府提供服务的研究人员更累。于是八卦聊天,其中几个场景印象深刻,记在这里备忘。 中国科研究人员痛苦的事情分级: 1、中国科研究人员最痛苦的事情是给领导提供决策(拍脑袋)支持(找证据); 2、中国科研究人员最最痛苦的事情是同时给不同领导提供决策(拍脑袋)支持(找证据); 3、中国科研究人员最最最痛苦的事情是给同一领导在不同时空坐标点就同一件事情提供决策(拍脑袋)支持(找证据); 4、中国科研究人员最最最最痛苦的事情是给专家型的领导提供决策(拍脑袋)支持(找证据); 5、中国科研究人员最最最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上面几种情况的组合。
个人分类: 杂谈|31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切美好的颓废和痛苦的真理她都想拥有
热度 29 YC2011 2013-5-8 21:54
一切美好的颓废 和痛苦的真理她都想拥有 曾泳春 在这个本该灿烂明媚的 5 月天里,竟然不期而遇了一场凄风苦雨;而在这场凄风苦雨里,我感冒了。昨天和学生说话时,就是打不完的喷嚏,学生忧伤地说:老师,你该喝一碗姜汤了。而今天起床,喉咙已是火烧火燎,姜汤是喝不下去了,我倒了一杯冰啤酒,静静地坐在窗边,一口一口喝下去,抚慰喉咙的灼烧。 身体很热,我打开半扇窗, 5 月的风吹了进来,竟然有些像台风,院子里的树被吹得东倒西歪,细密的香樟叶落了一地。我忽然就想起了一个电影,那是三年前在去罗马的飞机上看到的台湾电影,《泪王子——清泉一村的故事》。欧阳千君坐在门廊的欧式沙发上,喝着茶,看着落叶满地的荒凉庭院。她对自己是迷茫的:为什么会生长在一个什么都不缺的家庭,却又感到一无所有。她想要分享,却又十分占有。她拥有革命的思想,却又摆脱不了布尔乔亚。她欣赏阴丹士林的那种简朴,却又情不自禁地喜欢丝绸的柔软。一切美好的颓废和痛苦的真理,她都想拥有。 这是一部唯美的电影,画面极尽绚烂,湛蓝的天,枯黄的蒿草,碧青的山峦。落寞的布尔乔亚贵妇欧阳千君,美艳无比的脸庞在黯夜里闪亮,她很迷茫,因为迷茫而更加美艳,这几乎是我在所有电影中见过最美艳的女人了。 而我同样迷茫的是布尔乔亚的革命理想。我喜欢读这样的作品,看这样的电影,因为那种阴丹士林和柔软丝绸的矛盾冲击。很年轻很年轻的时候,看电影《三家巷》,就感受到这样的矛盾,以及遗憾。《三家巷》吸引我的,首先是浓浓的广州风情,布尔乔亚陈家那幢有着大大露台的小楼,在南国浓密的树荫下,典雅精致。陈文婷在露台上等待周炳从楼下的巷子经过。她爱他,甚至接受他满腔的革命热情。他终于也爱了她,因为以为她接受了他的革命思想。但经历了一些革命带来的危险之后,布尔乔亚终究还是回归她建立舒适小家庭的现实,她放弃了他们的爱情,放弃了阴丹士林。 当年看完这部电影,我以很年轻很没有阅历的心惆怅着,我想象着即使对于我,这也是个极其两难的选择。虽然我不算布尔乔亚——在上世纪 70 、 80 年代,似乎是没有布尔乔亚的,但我一直认为,我大抵是不会去革命的。所以我很庆幸生在一个不需要革命的年代里,不需要做阴丹士林与丝绸之间的抉择。而国家的责任,似乎也不会落到我的肩头。我又想到了黄依依,一个小布尔乔亚的数学家。在《暗算》里,虽然黄依依到 701 是有国家使命的,那就是破译光密。但她其实是因为一眼就爱上了安在天而跟随他去工作的。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不能体会为国家工作的责任感,对她来说,她是被爱情带到了这里。这就是小布尔乔亚的女人,革命、国家责任对她们来说,是迷茫的,她们的内心,眷恋着丝绸,还有爱情。 在《泪王子》里,欧阳 千君最终是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一个布尔乔亚,虽然她的生活奢华无比,也是可以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千君最后赴死的画面,极具震撼,凄美无比。在黯夜里,那匹滑腻如水鲜红似血的红绫,掠过她的指尖,飞上院子里那棵大树的粗壮的树枝。长发飘飘的千君,衣袂飘飘的千君,微笑地走向红绫。也许,她依然迷茫,但是,这是她的宿命。 冰啤酒的抚慰,也消解不了我喉咙的灼痛。我看着窗外的世界,这是个安然的世界,没有革命,但依然有迷茫,那是理想与心中所爱的世界的冲突,依然是阴丹士林与华美丝绸的抉择。 一切美好的颓废和痛苦的真理,我都想拥有。 《泪王子》音乐,林子祥,《 孤独的手风琴 》。 故事的开始,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9102 次阅读|78 个评论
被冤枉时的痛苦终身难忘
热度 4 dongping2009 2013-4-4 09:51
被冤枉时的痛苦终身难忘 魏东平 如果将张飚这样的检察官,从退休状态中返聘回来,再授以浙江或任一省份的检察长职务,应该是蒙受冤屈之普通百姓们(包括官员们本身)的一桩幸事吧? 但说到底,还是需要有一个很透明的纠错机制,包括对那些冤案制造者,有一个必要的惩戒反馈过程。 相关链接:“ 我幼时被冤枉,那种痛苦终生难忘 ”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3999 次阅读|15 个评论
曾经的你
Xinliangzhu 2013-1-6 21:38
今天我好多考研的朋友都结束了考试,首先祝他们可以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最近几天(月),一直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充斥着,自己每天脑袋鼓鼓的,直到爱辉前几天打电话给我,我才想起,哦,考研快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常常是发散的,也有很多只是在绕圈子的,刚刚在人人网上看到旭东同学给小黄鸡留言:你爸爸的老婆的妈妈的儿子的女儿的姑姑是你的什么人?我觉得很多生活的问题可以和此问题作比,我们忙的也就是这些。 提起考研,我都会想到大学那段自由快乐无畏的青春岁月,那一段日子,按潇哥的话讲,看到的更多是理想层面的东西,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和满足。如果具体一点,在脑海里会浮现哪些片段,那一定是以下的:图书馆和神一起自习的日子,磊哥给我们占座,我们一起学习聊天的日子,冯老师给我辅导的片段,图书馆二楼,和Z.Guo一起经历的零碎而美好的时光,考研的两天因为某个原因坚持下的思想状态,考完研和阿逸,磊哥一起坐动车回徐州的那一天,在徐州公交车上听到的《雪人》,晚上回家路上的电话和短信。。。这些片段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美妙。那一段日子是心灵自由的,虽然考研的目标不一定很切实际,但却是无畏的,虽每天的学习进度并不是很快,但却总信心满满。为什么心灵自由?为什么信心满满?为什么无所畏惧?总的来说,因为心有所依——就是有个明确的目标!再有就是有个轻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得到一些老师朋友和家长的支持。 在三月份,我基本如愿以偿了,因为顺利进入了自动化所,那一段日子是单纯的,无忧无虑的开心。在最开心的日子里有个可爱的爱人陪伴,可以说真的是完美了。当然,美好的东西背后有它的代价和期限。这个代价就是,本来那段时间可以好好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可以好好地做一做毕业设计的,体验一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却不得不以未获得那些知识和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结束。当日子进入五月底的时候,我的快乐就打了不少折扣,毕设压力来了,女朋友也开始了每天的培训课程,渐渐地又经受着毕业的感伤。一段美好终有头,未来日子还未知。 毕业后,一些事情让我大学期间建立的好多观点一夜倾塌,我竟变得很是沮丧,因为毕业了,我的同学都不知道,那一段日子我写了好多博客,有对未来的憧憬,有对境况的分析,也有对自己的安慰。因为,我不想给自己一个沉沦的开头,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着。八月的一天,接到汤老师的邮件告诉我可以来实验室了,我很兴奋,很快就准备好了来北京的行李,当我再次走到自动化大厦楼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竟一时不知所措。慢慢地开始了自己科院的生活,身边埋伏着各路牛人,这点潇哥最懂我了,加上心情不是那么爽朗,因此每天觉得北京的天空阴云密布,至少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这样的。这段时间,我也尝试着寻找自己的方向,了解不同方向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压力,只发现,想得越多,知道的越多,抉择却越困难。后来潇哥开导我,现在不要想得那么多,不要光看着别人的光环,而看不到别人的努力,你得过你想要的生活,首先把生存问题给解决掉,未来的可能性有很多。我发现,听到这句话,我又想到了几年前的自己,那时的我是多么的淡定。感谢潇哥的开导和身边一帮朋友的陪伴,我知道我慢慢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只是需要些时日才可以把它坚定下来。 再说点生活,Z.Guo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京,她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我也如愿可以每天自由地获取自己想读的文章,可以方便快速地请人帮我解释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也可以感受到研究所里的各种科研氛围。但是,我们都发现,我们每天经历的生活并不如我们期待的那样美,甚至就不是那样,最多就是平凡人在干着些平凡事。渐渐地,我也得出了一点启发,就是,不要对生活的外表期待很高,生活走近之后,可能会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是,生活也不总是不尽人意,正因为生活常常让你失望,也会常常给你很多惊喜。就好像,我之前永远不会想到,我的桌上现在每天都会至少有一桶汇源果汁,我可以经常尝到外地的水果和小吃,每天用免费的面巾纸,喝着头等舱的咖啡和茶叶,穿着头等舱的拖鞋。我也不会知道,大三的时候做的交通杯的东西,大学时期对一些问题答案的渴望,在研究生期间竟然可以继续深入下去,而且几乎不偏不移地继续下去。所以,永远不要对生活失望,因为你本不必太多期望,保持开放,等待的心态去体会就好。 明天,是我考研一周年纪念日,本是一场平凡的考试,却给我带来很多回忆,掺进了诸多情感。就拿去年的明天早上来说,当我早晨6.00起床习惯性地打开邮箱后,竟惊喜地收到了蓝博给我的祝福邮件:“这周末考研,加油啊!祝你成功!”因为长久以来我对蓝博的崇拜,以及对他对我提供的无私耐心的指导的感激,还有他很少有事情给我发邮件,最奇妙的是,打开邮箱之前我在想,如果能收到蓝博的邮件就好了,最后竟如愿以偿了,算是一种感动吧!后来我打开百度音乐,播放了一曲百度排行榜靠前的《我的好兄弟》,很开心。 今天是个很特别的日子,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不良学长,在去年的今天下午,我成功骗到了心爱的可爱的Z.Guo学妹。我们在一起有很多巧合,这也是生活的不确定性赐予我的美好!这一年走来,我们一起经历着很多,总的来说,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妙,生活的幸福和奋斗的动力,加上少许经济的危机。我也相信,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此文选“曾经的你”作为标题,是因为我觉得这一段日子过后,我心中的状态和许巍《曾经的你》的歌声有一种共鸣,也被他的歌词所鼓舞着: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   如今你四海为家   曾让你心疼的姑娘  //保留意见  如今已悄然无踪影 //保留意见  爱情总让你渴望又感到烦恼   曾让你遍体鳞伤  走在勇往直前的路上  有难过也有精彩   每一次难过的时候   就独自看一看大海   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   有多少正在疗伤  不知多少孤独的夜晚   从昨夜酒醉醒来   每一次难过的时候   就独自看一看大海   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   有多少正在醒来   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好男儿胸怀像大海   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   这笑容温暖纯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痛苦的根源是自利,矛盾的根源是自私
mafei863 2012-10-2 09:01
痛苦的根源是自利,矛盾的根源是自私 高人能够化解自如,常人纠结不能自拔 所以,凡人若要活的萧洒些,少谋名、少牟利,多做事,少说话,常常做个傻子,傻傻一笑而过; 自利的痛苦:为自己谋利益,但自己却没有很好的办法或者没有那个能力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但心里又渴望得到,所以纠结、郁闷、痛苦,跟自己过不去,自虐。 傻傻的活着,心又不甘,所以难过。 人与人的不同之一:思路和方法。
个人分类: 心情杂记|3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主流伦理观也没有免受质疑的特权!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2-9-5 16:43
有的朋友说,肉食文化现在占据了主流价值观的地位,但这一点本身并不能使得肉食文化免受质疑。 主流伦理观是被大众所接受的,也是过去批判者顶着当时社会的压力和大众的非议,对曾经是主流的价值观进行不屈不挠的批判,说服大家,努力争取的结果。 比如,奴隶制曾经是主流的制度,但是由于在伦理上无法辩护,所以为平等的伦理观所取代。 肉食文化现在是主流的观念,我们现在来追问它的合理性,它就必须要说明自己的合理性,而不能仅仅以其是主流的观念来为自己辩护。 文化的进步往往都是通过对主流观念的批判实现的,如果主流的观念都神圣不可批判,社会就无法进步。 哲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在我看来,就是对主流观点提出挑战和质疑。 慈悲的表现形式当然有多方面,大多数肉食者是慈悲的,但是在与动物关系上,肉食文化有其严重的缺陷需要改进。 就好像说,许多奴隶主们在不涉及与奴隶关系的其他方面是善良的,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废除奴隶制在伦理上的巨大进步,更不能以此来为奴隶制辩护。 肉食文化导致大量动物每天遭受屠杀,导致大量动物每天遭受残酷的折磨,而这些是不必要的,因为人类完全可以通过素食来满足营养的需要。 肉食文化在动物伦理学上是难以为自己辩护的。 一种无法为自己辩护的伦理价值观,即使今天暂时还是主流的,也终将被超越,被抛弃。 当然,要许多人抛弃长期习惯了的价值观,难度不会小。 我们要有耐心,要做好长期辩论说服的思想准备。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0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MIT: 研究的情感因素
热度 1 JRoy 2012-9-4 21:14
以下摘自广为流传的《MIT如何做研究》的报告的一部分,是MIT人工智能AI实验室人员所作。 研究是艰苦的工作,很容易对之失去兴趣。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在本实验室读博的学生只有很少比例最后获得学位。有些人离开是因为可以在产业界赚到更多的钱,或者由于个人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论文。本节的目标是解释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并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有的研究都包含风险。如果你的项目不可能失败,那是开发,不是研究。面对项目失败时是多么艰难啊,很容易将你负责的项目失败解释为你自己的失败。虽然,这实际上也证明了你有勇气向困难挑战。在人工智能领域很少有人总是一直成功,一年年地出论文。实际上,失败是经常的。你会发现他们经常是同时做几个项目,只有一些是成功的。最终成功的项目也许反复失败过多次。经历过很多由于方法错误的失败之后,才取得最终的成功。在你以后的工作生涯中,会经历很多失败。但是每一个失败的项目都代表了你的工作,很多思想,思考方式,甚至编写的代码,在若干年后你发现可用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项目。这种效果只有在你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失败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因此要有最初的失败以后将会起作用的信念。 研究所花费的实际时间往往比计划的要多得多。一个小技巧是给每个子任务分配三倍于预期的时间(有些人加了一句:"……,即使考虑了这条原则")。 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得研究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突破和灵感都发生在你散步时。如果无时无刻地都潜意识的思考研究,就会发现思如泉涌。成功的AI研究者,坚持的作用一般大于天资。"尝试"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区分浅薄的和重要的思路的能力。你会发现自己成功的比例是很随机的。有时候,一个星期就做完了以前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是令人欣喜的,使得你更愿意在本领域工作下去。其他一些时候,你完全陷在那里,感觉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情况很难处理。你会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做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再具备研究者的素质了。这些感觉几乎肯定是错误的。如果你是MIT录取的学生,你就是绝对合格的。你需要的是暂停一下,对糟糕的结果保持高度的容忍。通过定期设置中短期的目标,例如每周的或者每月的,你有很多工作要做。增加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有两种方法,你可以把目标记在笔记本中,并告诉另外一个人。你可以与某个朋友商定交换每周的目标并看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或者告诉你的导师。 有时你会完全陷在那里,类似于写作过程的思路阻塞,这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却并无一定的解决方法。 (1)范围过于宽泛了,可尝试去解决流程中的子问题。 (2)有时候对你研究能力的怀疑会消磨掉你所有的热情而使得你一事无成。要牢记研究能力是学习而得的技能,而不是天生的。 (3)如果发现自己陷入严重的困境,一个多星期都毫无进展,尝试每天只工作一小时。几天后,你可能就会发现一切又回到了正轨。 (4)害怕失败会使得研究工作更加困难。如果发现自己无法完成工作,问问自己是否是由于在逃避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思路。发现自己最近几个月的工作完全是白费的这种可能,会阻止你进一步开展工作。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只要认识到失败和浪费也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 (5)看看Alan Lakien的书《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r Time and Your Life 》,其中包含很多能使你进入充满创造力的状态的无价方法。 很多人发现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做研究的能力是相互影响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当生活中一切都不如意时,工作是避难所。其他的人如果生活陷入混乱时就无法工作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悲痛得难以自拔,去看看心理医生。一份非正式的调查表明,我们实验室大约有一半的学生在读研期间看过一次心理医生。 使得人工智能那么难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成功标准。在数学中,如果你证明了某个定理,你就确实做了某些事情;如果该定理别人都证不出来,那么你的工作是令人兴奋的。人工智能从相关的学科中借来了一些标准,还有自己的一些标准。不同的实践者,子领域和学校会强调不同的标准。MIT比其他的学校更强调实现的质量,但是实验室内部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你不可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你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取得了进展,这会让你觉得很不安全。对你工作的评价从"我所见过最伟大的"到"空虚,多余,不明所以"不一而足,这都是很正常的,根据别人的反馈修订自己的工作。有几种方法有助于克服研究过程中的不安全感。被承认的感觉:包括毕业论文的接受,发表论文等。更重要的是,与尽可能多的人交流你的思路,并听取反馈。 首先,他们能贡献有用的思路;其次,肯定有一些人会喜欢你的工作,这会使得你感觉不错。由于评价进展的标准是如此不确定,如果不与其他的研究者充分的交流,很容易盲目。特别当你感觉不太好时,应该就你的工作进行交流。此时,获得反馈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贡献,总是想:"如果我能做,肯定是微不足道的。我的所有思想都太明显了"。实际上,当你回头看时,这些虽然对你是很明显的,对别人并不一定是明显的。将你的工作解释给很多门外汉听,你会发现现在对你来说是平淡无奇的东西原来那么难!写下来。 一项对诺贝尔获奖者实施的有关怀疑自己问题(在你研究的过程中,你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做震惊世界的工作吗?)的调查表明:获奖者们一致回答他们经常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正确性,都经历过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无关的,太明显了或者是错误的时期。任何科学过程的常见和重要的部分就是经常严格的评价,很多时候不能确定工作的价值也是科学过程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有些研究者发现与别人协作比单打独斗工作效果更好。虽然人工智能研究经常是相当个人主义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起工作,创建系统,联合发表论文。我们实验 室至少已经有一个联合做毕业论文的先例。缺点是很难与协作者区分对论文的贡献。与实验室之外的人合作,例如暑期工作时,问题就会少一些。 很多来到MIT AI实验室的学生都是以前所在学校最厉害的人。来到这里之后,会发现很多更聪明的人。这对于很多一年级左右学生的自尊形成了打击。但周围都是聪明人也有一个好处:在你把自己不怎么样的(但自己又没有觉察到)想法发表之前就被其他人给打倒在地了。更现实的讲,现实世界中可没有这么多聪明人。因此到外面找一份顾问的工作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首先,有人会为你的才能付费,这说明你确实有些东西。其次,你发现他们确实太需要你的帮助了,工作良好带来了满足感。反之,实验室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四百多个申请者挑选出来的,因此我们很多学生都很自大。很容易认为只有我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并没什么错,而且有助于推进领域的发展。潜在的问题是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研究花的时间比原先计划的多得多,完全依靠自己还做不了。这些都使得我们中的很多人陷入了严重的自信危机。你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你所做的只能对某个子领域的一小部分有所贡献,你的论文也不可能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这需要激烈的自我重新评价,充满了痛苦,有时候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自视过高有助于以一种游戏的精神去作研究。 人们能够忍受研究的痛苦至少有两个情感原因。一个是驱动,对问题的热情。你做该研究是因为离开它就没法活了,很多伟大的工作都是这样做出来的。虽然这样也有油尽灯枯的可能。另外一个原因是好的研究是充满乐趣的。在大部分时间里,研究是令人痛苦的,但是如果问题恰好适合你,你可以玩一样的解决它,享受整个过程。二者并非不可兼容的,但需要有一个权衡。要想了解研究是怎么样的,遭到怀疑的时候应该如何安慰自己,读一些当代人的自 传会有些作用。当你完成了一个项目--例如论文--一两个月后,你可能会觉得这一切是那么不值。这种后冲效果是由于长时间被压抑在该问题上,而且觉得本可以做得更好。总是这样的,别太认真。等再过了一两年,回头看看,你会觉得:嘿,真棒!多棒的工作! 相关合集: MIT: 研究的情感因素 MIT: 博士论文选题 MIT的导师 MIT: 为什么要写作,如何写作? MIT: 建立学术关系网的一些诀窍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3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装载》------智慧的痛苦
热度 13 freefloating 2012-8-19 23:34
年轻时代,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哲学很有一些鄙视,因为感觉他们总是不断的骚扰科学,玻尔兹曼都被他们搞自杀,虽然我不自觉地被很多哲学的书籍所吸引,我以为我是在 Critical Thinking ,正如郭德纲在《我要反三俗》( http://v.youku.com/v_show/id_cu00XNTIyODU5MjQ=.html )中所讲的那是 “ 批判性地看 ” ,后来发现是我太幼稚了 …… PHD 是哲学博士,肯定有道理 …… 《西方哲学智慧》导言 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文化素质课系列 ━━━━━━━━━━━ 智慧的痛苦 ━━━━━━━━━━━━ 本书名为《西方哲学智慧》,因而至少有三个“关键词”首先需要加以说明,这就是:“智慧”、“哲学”和“西方哲学智慧”。不过,这三个概念都具有歧义纷呈、难以捉摸的特点。 人们经常说,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可能是学习哲学的最大的“误区”了。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就不聪明,学过哲学的人亦并不一定就有智慧。实际上与通常的观点正好相反,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不是让人有智慧,而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那么,什么是“智慧”?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智慧”指的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智”是“聪明”的意思,“慧”也是“聪明”的意思,因而“智”与“慧”加在一起,应该是“大聪明”、“大智慧”的意思。就此而论,一般所谓“生活哲理”之类的“小智慧”、“小聪明”当在排除之列。问题是,什么叫做“聪明”?“聪明”意指“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那么,什么叫“智力”?“智力”就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像、思考、判断等”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智慧”等于“聪明”,“聪明”等于“智力”,而“智力”则意指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的“智慧”并不是这样的“智慧”。 据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朋友曾经到德尔斐神庙请示神谕,询问苏格拉底是不是希腊最聪明的人,神谕的回答是肯定的。苏格拉底知道后感到十分诧异,因为他一向谦虚地以无知自居。于是他到处寻找聪明人与他们对话,以求证明他们都比自己聪明因而神谕错了。然而到头来他却发现,那些据说聪明而有智慧的人实在是虚有其表。由此,苏格拉底终于悟出了神谕的含义: 他之所以被神说成是最聪明的人,不是因为他有知识有智慧,而是因为他自知自己无知。一个自以为有智慧的人不会去追求智慧,而一个明知自己无知的人则一定会尽力去追求智慧。由此可见,所谓哲学的智慧指的是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 有人可能说,尽管哲学不能使人有智慧,但是它毕竟是训练理论思维的惟一手段,所以哲学可以锻炼和提高人的智力。这话固然不错,却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哲学虽然的确有助于训练和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但是把哲学仅仅当作训练智力的工具,实在是有点儿本末倒置,大材小用了。锻炼理论思维其实不过是哲学的“副产品”而已,从古至今的哲学家们研究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换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只是由于哲学家们知道智慧是难以企及的,充其量我们只能爱智慧,所以“爱智慧”才成了一门学问。西方哲学向来以“学以致知”为传统,一味地追求“学以致用”是不可能把握西方哲学的精髓的。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将哲学看作是惟一自由的学问,就是因为它从不服务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乃是为了自身而存在的。 因此,虽然在《西方哲学智慧》中有“智慧”二字,我们却不要望文生义,以为可以从本书中学到“智慧”,而且是“西方哲学”的“智慧”。恰恰相反,哲学──西方哲学──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或追求“智慧”。 不仅如此,事实上自有哲学以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越是争论就越是争论不清,因而哲学非但没有让人聪明,反而越来越使人糊涂了。哲学家们争论来争论去,不但争不出个结果来,甚至越追问越争论问题就越多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可能是自明的,在哲学家看来却大有问题, 例如“我是谁”的问题。看起来我们都知道“我是谁”,然而“我”在哪里呢?“我”究竟是心灵还是身体,抑或是心灵与身体的统一?心灵在成熟,身体也在生长,这是不是说“我”也始终在变化呢?如果“我”是变动不居的,“我”与“我”自己有没有同一性呢?…… 只一个“我”就可以问出一大堆问题来。实际上,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上去不证自明的东西都是经不起追问和推敲的。 有人可能会对此嗤之以鼻: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确,哲学问题并不是世界本身产生出来的问题,而是人产生出来的问题,不过它们并不是哲学家闲极无聊制造出来显示自己智力的东西,其实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通常我们每个人在七八岁时都会追问“我是谁”的问题,也会萌生对死亡的恐惧,只不过这些问题不是被我们压制在潜意识中,就是被成人们“扼杀”在“摇篮”里了。 问题是哲学的本性,它原本就植根于人类精神之中。 既然哲学并不能教给我们智慧,那么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说“西方哲学智慧”呢?智慧虽然不可企及,但作为人生在世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却是可以追求和热爱的。在哲学家们追求和热爱智慧的过程中,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尽管没有一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没有一条道路通达了彼岸, 然而这些方法和道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成就,不仅开阔了视野,锻炼了理论思维,而且深化了思想的维度,提高了人生的境界。人类千百年来对于永恒的智慧之谜所作的探索、热爱和追求,反映并且塑造着文明的精神。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称之为“智慧”的。换言之, 哲学或西方哲学并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追求和热爱,不过这追求和热爱乃是一种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最高体现。 但是,既然智慧不可拥有而只能热爱,我们为什么非要追求和热爱智慧呢?这个问题与哲学的本性有关。看来,我们必须首先追问这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容易,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本来,一门学科“是什么”即它的概念或定义乃是这门学科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然而恰恰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哲学家们至今尚无定论。通常数学家们或者物理学家们不会在诸如“数学是什么”或“物理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哲学家们就不同了,恐怕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哲学的定义。为了避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陷入哲学家们的争论因而迷失方向,我们先来看一看哲学这个概念的来源,或许对问题的解决有一些帮助。 我们随便翻开一本词典就会看到, 哲学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 philosophia ,由 philos 和 sophia 组合而成,意为“爱智慧”。 一般说来,举凡知道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个意思。然而,在这个人人皆知的词源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却并不是人人都了解的了。为什么哲学的本义不是“智慧”或“有智慧”而是“爱智慧”呢?因为“智慧”之为“智慧”并不是“小聪明”,也不是一般所说的“明智”,它指示着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所以柏拉图才会说, 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 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惟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换言之, 哲学家原本或应该是最谦虚的人,他们知道人至多只能爱智慧而不可能占有智慧,因为人生有限而智慧是无限的,而且这种理想的境界甚至不可能依靠人类的无限延续来实现。 当然, 哲学家们毕竟不甘心于只是爱智慧,加之后来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给予哲学家以很大的鼓舞,于是使哲学从“智慧之爱”变成“智慧之学”就成了他们千方百计企图实现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因为违背了哲学的本性而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哲学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来对比哲学的本性。科学或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产物,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的对象通常是具体、有限和现实的,并且能够形成具有一定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宗教所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它们产生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亦即对宇宙的真实存在和终极奥秘以及包括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归宿和实在性的关怀或牵挂,因而宗教的对象是具有永恒无限之特征的超验的和理想性的存在,对于这样的对象是不可能通过认识来把握的,所以只能信仰。在某种意义上说, 哲学居于科学与宗教之间:一方面它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因而从根子上总是诉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热爱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 显然,与科学和宗教相比,哲学自有哲学的优越之处,因为科学知识解决不了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问题,而宗教由于诉诸信仰,从而缺少理性的清晰明确和普遍适宜的特点。但是, 哲学的优越之处恰恰也是它的局限所在: 哲学既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它的对象就一定是永恒无限的东西,那实际上是我们的认识能力亦即理性所难以企及的。结果,哲学既缺少宗教单纯诉诸信仰的便利条件,同时又无法达到科学知识所特有的确定性,这就使哲学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它试图成为科学却从来就不具备科学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因而“不可能得到解决”甚至成了哲学问题的标志,以至于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问题的特征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 ”。 哲学处于这一尴尬境地的明显标志就是它的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 通常我们所说的问题其实可以进一步区别为“问题”和“难题”两类。所谓“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得到解决的,这样的问题有答案而且大多只有一个答案,例如 1+1=2 之类。难题就不同了。我们所说的“难题”一般是没有答案的,准确地说是没有惟一的答案,只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由于这些解答方式没有一个可以最终解决问题,因而都是“平等的”或等值的。如果我们细心地想一想就一定会发现,人世间的事情实际上是难题多于问题的。 哲学问题就是这样的难题。 我们说哲学问题是永恒无解的难题,可以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根据。从理论上讲,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不是经验的对象而是超验的对象,例如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在、实体或本体,包括人在内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和归宿等等。当然,哲学也有比较具体和现实的问题,例如认识论、伦理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的问题,不过由于这些问题都属于最基本的问题,因而同样没有确定的答案。即使后现代主义者们放弃了“宏大叙事话语”,他们强调多元化和异质性的目的亦恰恰是为了消解问题的统一答案。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尽管 2500 多年来,哲学家们费尽千辛万苦企图使哲学成为科学乃至科学之科学,竭尽其所能来证明哲学是科学,但是他们的愿望无一不是落了空, 哲学家们在所有的哲学问题上都是争论不休的,从来就没有达到过一种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普遍必然性。于是,批评哲学的人就有了一件十分有效的武器,而维护哲学的人则多了一块除不掉的心病。 实际上,无论是批评哲学的人还是维护哲学的人,都误解了哲学的本性。我们以为,哲学不是科学,因而不能用衡量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哲学。更重要的是: 哲学不是科学并不是哲学的耻辱,恰恰相反,倒是哲学优越于科学之处。 如前所述,科学不过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科学自己不能决定它的目标或发展方向,如果我们要求哲学成为科学,那就意味着哲学也变成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倘若如此,文明发展的方向由什么来树立或确定呢?显然,就哲学的意义和地位而言,它应该担负起为人类文明树立和确定目标及发展方向的重任。所以仅仅就此而论,我们也不应该让哲学变成科学。 科学知识毫无疑问是有效的,甚至很可能是惟一具有确定性的知识(虽然这种确定性也是相对的), 不过它只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存在方式。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科学知识的确定性、普适性和有用性是无以匹敌的,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其工具和手段的性质。与科学相比,哲学的确不具有确定性、普适性和有用性,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它是文明的灵魂。 因此,与其说哲学的历史是知识的发展史,不如说哲学的历史是问题的演变史更恰当些,所以哲学不是科学。一般地说,科学的发展是“线性的”知识积累的过程,我们用不着非要了解一门科学的历史一样可以学习和利用它的成果,因为它的最新成果就凝聚在当下的某种载体之中。哲学却不是这样“进步”的,它更像是围绕着智慧“圆心”而运转的圆周运动。显而易见,现代人在知识的拥有量上比前人“进步”得多,随便一所医学院校的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就是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也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是哲学就不同了。即使是现当代的哲学大师也不敢说他们在思维水平上比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更高明。 为什么? 因为哲学问题乃是永恒无解因而万古常新的难题,故而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的价值。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不能掩盖柏拉图的光辉,黑格尔也不可能动摇康德的历史地位,由于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某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便成了不可替代的“典型”,在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座“里程碑”。这有点儿像文学的历史,例如“唐诗”和“宋词”,唐代是律诗的典范,后人写诗绝超不过李杜;宋代是词的绝顶,后人很难觅得苏辛佳句。哲学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思得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了极端,后人若要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为那条路已经被走“绝”了,他只好换一条路走。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 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 由此可见,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 因为前人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同样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它们可能会发生一些形态上的改变。 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的哲学不仅是当前的,还有过去的,甚至将来的。于是,历史上已经过去了的思想实际上并没有过去,它们也构成了我们的存在的一部分,因而“历史性”在此就有了“现实性”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思想包含而且必须包含过去的思想才成其为思想,或者说,离开了历史,我们的思想甚至我们的存在便是残缺不全的。 哲学就是哲学史,或者说,哲学史就是哲学。使哲学成为哲学的,是哲学问题永恒无解因而万古常新的本性。 但是,如果哲学问题注定无法得到最终的解决,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难题?就此而论, 哲学作为“智慧之爱”给我们带来的与其说是愉悦不如说是痛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智慧的痛苦”? 二、智慧的痛苦 在《圣经》“创世纪”中有一则尽人皆知的伊甸园神话,说的是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后感到有些孤单,便用泥土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亚当,后来又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了夏娃。上帝在东方辟了一个园子叫做伊甸园给亚当和夏娃居住,那里简直就是天堂。在伊甸园里有许多树,其中有两棵树最特别,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智慧之树。据说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可以长生不老,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便有了智慧。上帝告诫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中惟有智慧之树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会死。但是后来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终于偷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于是悲剧发生了:他们因此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子孙万代都不得不为这个“原罪”付出代价。由此可见,智慧与原罪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智慧就是人的原罪。 假如这一切都是真的,亚当和夏娃只是因为一个果子就被逐出了天堂,那么他们实在不值得,而且运气太差。 因为上帝只是说智慧之树的果子不能吃,却没有禁止他们吃生命之树的果子。如果亚当和夏娃先吃生命之树的果子,然后再吃智慧之树的果子,那么他们就与上帝没有什么区别,上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所以,人类犯有原罪带有某种偶然性。 其实不然。 伊甸园神话具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并不是说人是因为追求智慧才成为有死的,而是说人是因为追求智慧才知道自己是有死的。智慧的痛苦就源于此。 当人类从自然母亲的子宫中分娩出来,割断了连接他与自然的脐带而独立存在之后,他就再也不能依靠自然的本能行动,必须依靠理性的眼睛在数不清的可能性中为自己作出选择,从而便置身于危险之中。 一方面人是自然的成员,像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的限制,生生死死,不能自己;但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他不仅试图以此来把握自然的规律,同时亦生发出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然而作为自然存在物他又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他追求和向往这一理想的信念。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内在矛盾。正是从这一最根本的内在矛盾之中,生发出了哲学问题,它意味着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域, 他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它们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显然,只要当无限、绝对、永恒、理想和彼岸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人就注定了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命运, 所以我们说智慧是一种痛苦,而且是一切痛苦中最痛苦的痛苦。它的刻骨铭心之处不仅在于人注定了要追求智慧却也注定了不可能通达智慧的境界,而且更在于追求智慧便使人知道了自己的有限性,知道了自己的有死性。 其实,千百年来人类上天人地、建功立业,归根结底不过是为了超越自身有限性这一理想,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一条通达智慧境界的出路。不过尽管如此,人类亦不可能由于这理想不能实现就放弃追求,因为这一追求乃源于人之为人的本性。结果,这一切就被寄托在了追求和热爱智慧的过程之中。 不仅如此,伊甸园神话还意味着人的自由。 在基督教神学内部向来存在着关于人的自由意志的悖论:上帝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所以人没有自由;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自由,就不可能因为选择了对上帝的信仰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然而如果人是自由的那就会伤害上帝的绝对权威……伊甸园神话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亚当怎么可能犯罪呢?难道说上帝眼睁睁地看着亚当犯罪而不加干涉吗?难道上帝不能预知亚当会犯罪吗?难道上帝明知亚当犯罪也不去制止他,任由他成为千古的罪人而且还株连他的所有后人吗? 从宗教的角度看,可以有一种合理的解释: 人是上帝所创造的最高级的产物,它的“高级”就体现在自由上,因为创造一个完全被上帝所支配的造物不可能真正显示上帝的荣耀。所以,不是人凭他自己就可以违背上帝的意志,而是上帝赋予了人违背他的意志的自由。 如果我们不从宗教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伊甸园神话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无论我们能否解释这一事实,无论他的自由受到了多大的限制,甚至不管他能不能实现他的自由,人都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自由的存在。 也许海德格尔说得对, 人(他称之为“此在”)被抛入可能性的境域之中。“可能性”意味着自由,而“被抛”则意味着限制和不自由。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自由的存在,或者说,人是被迫自由的。 这看起来是自相矛盾的,但实际上的确揭示了人的存在的内在矛盾。 就此而论,我们或许可以给哲学问题永恒无解、万古常新的本性以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由于人是某种尚未定型、永远开放的自由存在,因而他的至高无上的终极理想本身也一定是一种尚未定型、永远开放的对象。 既然如此,哲学问题当然不可能有最终的解决,如果有的话,那时人也就终结了,或者说结束了自己的“进化”。 由此可见, 爱智慧根源于人的本性,这是人必须经历的痛苦,正是在这种痛苦之中,人成其为人。 人“成其为人”的意思并不是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等待”着人去实现,而是说“ 人是人的未来 ”,他的“本质”是未定的和开放的,由他自己来塑造自己本身。 哲学即为爱智慧,那么我们怎样学习哲学呢? 三、思想与思想的对话 一般说来,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的世界相反,那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他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然而在哲学家的眼中,这些东西都不过是“现象”,真正实在的乃是隐藏在“现象”背后者蕴涵于“现象”之中的“本质”。尽管这种古典哲学的传统观念后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哲学家所“看”到的东西毕竟与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普通人对哲学家所大惑不解的那些问题往往终生不疑,甚至从来就没有思考过它们,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哲学的问题就深深地蕴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使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罢了。加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至多在一门学科某一分支中一个非常狭小的区域里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他甚至对这一学科其他的分支都十分陌生,更不用说别的学科了。换言之,一个人在某一学科中的贡献,是以他放弃发展其他的才能和爱好为代价的。不错,这是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的需要,迄今为止,人的全面发展的确还只是理想而已。然而,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或者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就行了,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 哲学所涉及的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 当然,哲学现在乃至将来仍然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去研究,不过我们不可能像对待科学成果那样将哲学家的成果拿来就用,因为哲学的生命不在于结果而在于思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我们不一定就能找到生活的方向,但是不经过理性的省察就一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 海德格尔晚年编辑自己的著作全集时曾经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他的著作是 “道路,而不是著作”( Wege ── nicht Werke ),这里的“道路”用的是复数。 言外之意,哲学问题的终极解决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探索。所以,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永远“在途中”。由此可见,哲学并不存在于某一本教科书、某一种哲学体系或理论学说之中,而存在于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运思的道路之中。换言之,哲学就是哲学史。 既然如此,学习哲学其实就是学习哲学史。 学习哲学不能仅仅学习一家一派的思想理论,而必须将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路都走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思想过的东西都思想一遍,然后我们才有资格选择或者开拓自己的路:所以,学习哲学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学习西方哲学史不仅是学习知识,即知道哲学家们都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了解哲学家们“因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换言之,应该了解哲学家所面对的哲学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解决哲学问题的不同方式。因此,学习西方哲学史首先要了解哲学家的理论学说究竟是针对什么问题的,否则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一些有关哲学家思想的“知识”,而不可能把握哲学家思想的精髓或内在的精神。 我们把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法称为“对话”的方法。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如果把我们与哲学家们统统看作是“人类”的话,那么我们思想他们的思想,重走他们的道路,也可看作是一种“回忆”,回忆我们“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因而也可以看作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思。 哲学就是反思。 所以,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就构成了我们现实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说哲学史上的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思想,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既然学习哲学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那么学习就不是“单向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 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就是现代解释学所谓的“视界交融” 。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 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原文原著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 因此, 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对话”,而“对话”自有“对话”的内在逻辑, 它至少包含三种要素: 首先,“对话”的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话题”,这样“话”才能“对”起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就在于我们与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话题”,这就是永恒无解、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换言之,他们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尽管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这些问题有时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但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对话”之为“对话”乃“相对而说”,因而是一种相互间的交流,亦即“视界交融”。就对话而言,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否则就谈不上对话。我们的确是在学习哲学史,然而我们并不是作为一无所知的小学生向哲学大师们请教,而是与他们一同讨论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小学生,那么充其量我们只能学到一些“知识”,即了解到哲学家们说了些什么,不过倘若如此,我们仍然站在哲学之外。只有当我们与古人面临同样的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深入到了哲学之中。既然我们与古人有同样的问题,那么就不只是他们说话我们倾听,我们也有自己的“发言权”。 最后,“对话”需要相互之间的“理解”,如果你说的话我“听”不懂,那么“话”也是“对”不起来的。所以,学习哲学史最好阅读哲学家们的原文原著,直接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不能仅仅依赖于二手甚至三手的资料。就此而论,我们这部《西方哲学智慧》只是引导同学们进入哲学运思之路的“入门”,决不能以此来代替哲学原著的研读。当然,我们不可能让古人理解我们,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开口说话了,他们要说的话就在他们的书里,所以这种“对话”看起来有点不平等。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把哲学家们的书看作是死东西,而是看作有着丰富意蕴的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存在,那么当我们有所问时,他们也会有所答的。显然,我们只有深入到哲学的维度,才有资格与哲学家们进行对话,而深入到哲学维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入到哲学问题之中,把哲学家的问题当作你的问题,或者把你的问题上升到哲学问题的高度。 毫无疑问,哲学史并非仅仅是观念或思想的历史,因为哲学作为文明的灵魂,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仅与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不仅与其他所有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而且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哲学不仅是时代精神的概括和总结,实际上也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因此,学习哲学史必须深入了解形成于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或理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广泛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背景。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详细阐述哲学与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哲学史的过程中,广泛涉猎当时文化、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的有关文献,这样才能对一种哲学思想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所说的“西方哲学智慧”乃是与“东方哲学智慧”或“中国哲学智慧”相对而言的,所以按道理我们应该说明“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或“中国哲学智慧”之间的区别,以便由此来展示它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这个“比较哲学”的基本问题非常复杂,事实上迄今为止还没有深入的进展和有效的成果,甚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形态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亦是有疑问的,所以我们只好请同学们将本书与另一本关于中国哲学智慧的教科书两相对照,比较而读,自己去寻找答案了。有人可能认为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许多书里都做过类似的说明,例如西方哲学重自然,中国哲学重精神;西方哲学重理论,中国哲学重实践;西方哲学重科学,中国哲学重伦理;西方哲学讲“天人两分”,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等等,还可以举出许多类似的区别。然而只要细心的读者一经深入思考就会发现, 这些所谓的中西哲学之间的区别,大多数经不起推敲。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能做的只是就西方哲学来描述西方哲学本身,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区别。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这部教材不可能是关于西方哲学的全面系统的论述。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尽量展示西方哲学的全貌,本书的叙述方式没有按照历史的顺序,而主要以哲学各部门或是哲学问题为主线,例如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等等,因而基本上是“史论结合”式的:一方面以哲学的问题或部门为单元,另一方面在确有必要的时候亦考虑它们的历史顺序。所以,本书的每一章都有一个主题,而且相关的讨论贯穿古今,不过主要是从哲学史上截取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加以评述,不可能也没有企图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有些问题是比较特殊的,它们并不是从古至今贯穿始终的哲学问题,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同时又与整个西方哲学密切相关的哲学形态,例如语言哲学、现象学运动和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潮当然应该成为我们讨论的内容。结果,按照这样的叙述方式,同一位哲学家的“身影”就可能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章节之中,例如康德的思想就同时构成了“形而上学”、“实践智慧”、“主体性原则”等章节的重要内容。虽然看起来可能有些重复之处,但是我们并没有刻意去避免这种重复,因为它表明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本书的各个章节具有不同的主题,而这些不同的主题亦决定了它们的叙述风格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采取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处理办法。当然这样一来,本书在叙述风格上就难以做到完全协调一致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假定同学们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已经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了,因为这构成了我们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作者简介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西方哲学。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智慧》、《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等。
个人分类: 古哲先理|3985 次阅读|71 个评论
失去的美好
Xinliangzhu 2012-8-18 21:14
夜色逐渐降临,北京的天气灰蒙蒙的。呆在实验室里已经一天了,晚饭后在电脑前坐了一会,抬头望去,发现实验室的20个工位前就坐着我一个人了。打开QQ,选择了大学同学那一列,找几个在线的好友聊天,了解一下他们的近况,也好久没和他们聊天了。他们都在民航做机务工作(我曾经放弃的工作)。聊着聊着也就进入了回忆往昔和展望未来的环节。 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工作的还是读研的,几乎每个人都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里生活,此刻改变悄然发生。环境的改变常常会给人带来很多的不适应,朋友圈变了,思维方式变了,面对的任务也变了。改变对我来讲,首先带来的是寂寞。当寂寞之情涌上心头,能够排解它的唯有时间和快乐的事情。 他们中除了小诠儿刚刚报道之外,进入岗位有一个多月了,大家都嚷嚷着第一个月的工资不够纳税的(没想到纳税热情这么高:))。一个月的时间足以排解环境陌生带来的寂寞感。我来北京刚5天,虽然逐渐适应了实验室的大环境,但是生活的环境还是那样的让我感到寂寞。此刻,思念家乡,思念女朋友,思念大学,思念老师和朋友的感情尤为强烈。每天听到电话里爸爸,妈妈,郭峥和妹妹的声音我都特别开心,虽然在家的时候经常对妹妹的一些话没有好脸色对着。每次打开QQ看到大学的同学在线,都有忍不住点开的冲动,没次打开人人网,看到大学的同学,学弟学妹们发着各自的生活状态都会很开心,以为他们就在我的身边,感觉他们从未走远。这还得感谢现在的科技。但是,他们其实已经走远,环境变了。 环境的改变给我带来了很多寂寞,也让我感受到已经过去的每一天是多么的美好。当我们处于过去的那天时,我们常常不觉得那一天是多么的值得珍惜,但是当今天回味起来时,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怀念。可能我们刚进大学,对每天的晨跑感到反感,因为晨跑打扰了我们美好的睡眠,但此刻我会觉得,当时的晨跑让我知道夏天的清晨还是很令人感到一丝惬意的;可能我们会觉得大学的社团活动根本就锻炼不到什么,但是此刻我会觉得,当时的合作是多么的纯洁和美好;可能我们会觉得期末的复习是非常非常痛苦的,但是此刻,每当我看到有人在网上分享自习室的照片,我都会有忍不住再去体验一下那种奋斗的感觉以及奋斗结束后回家旅途的愉快之情;在家的时候,因为一些小事或是心里面别的事情没有放下,导致很多日子过得很痛苦,当时觉得好平淡,但是此刻,我觉得自己真的是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我没能享受在家的惬意和安宁,老是把心思分在千里之外的事情上;在家的时候,妹妹很多的话,我听得不耐烦,常常会刺激她一下,但是此刻,我觉得她的那些话根本就不应该受到那样的待遇!我来北京前,妹妹就说,哥哥我还是有点舍不得你走,虽然你每天刺激我。我来北京后,妹妹一直担心我过得不好,那天电话回家听说我宿舍离得远,便让我买辆自行车,我随口说了句没钱,她出乎意料的,我给你,反正我还有400元的零花钱(刚上高一,爸爸奖给她的,花了一些还剩400元),买辆自行车又用不完。听到此,我觉得真是无地自容。 大学毕业,我们离开了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大家都要从头开始自己的生活,有些还会不断改变环境,有些大概就定了。但是此刻的我们几乎都处于原始积累期,我们就像一个小火苗,能燃起多大的火,一方面要看风力有多强,另一方面还得看有多少的燃料。而未来是不定的,所以安全感常常缺失,虽然有人会说: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自己的能力和强大的自信心。但是,对于小火苗来说,它是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的,尤其是刚点燃的时候,此时我觉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更能解释我们的状态。要真正获得安全感,还是需要一点积累加强大的自信心。大学还是一个理想的环境,那里发生很多美好的事情,跨出大学的校门便意味着那些单纯的美好会被改变颜色。不是说改变颜色不好,我只是说颜色单纯地改变了,与好不好无关,要尽快接受。 此刻,内心寂寞和孤独虽给我带来一种思念的痛苦,但是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反省过往的机会。经历此次,我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个人。我知道这种痛苦也是短暂的,很快我又会快乐起来,只不过那时我会更成熟! 乔布斯说:我每天起床都会照照镜子,问问自己,如果今天是世界末日我还会做今天想要做的事情么?他这句具有指导意义的话网上可以轻易搜来,但我今天用自己的经历换来了,我想我知道我每一天会怎么做了。虽然,我每天照镜子只是为了梳头的。 失去,其实也是很美的;痛苦,让自己成长。 刚刚写了个备忘,用自己的工资给妈妈准备了一个生日礼物,虽然还有2个月才是她的生日,这么多年了第一次有能力给妈妈准备,挺对不住她的。刚刚接到郭峥的电话,济南大雨,飞机备降临沂。愿她一路平安!辛苦了!
个人分类: 思念&思考|3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权益与人权
热度 1 smallland 2012-3-11 15:42
关 于人权,那是西方某些国家对我们“指手画脚”的事,我们自己不能。我们强调的是“生存权”,然而,生存权就是最重要的成分?有的人不想生存了,一心想着要 死,但很少有人一心想着让自己多痛苦(肉体的和精神的)。譬如绝症晚期的,活着就根本就剩下痛苦,生存权就毫无意义。所以,生存权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 没有痛苦。 其 实,从生命的历史看,生存和生殖都是毫无意义的。然而,从毫无意义的基因复制开始,生命进化出了意识,也进化出了痛苦的感觉。我们要尊重的,就是这个,而 不是生命本身。譬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后脑给谁一枪,他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损失--所有的损失都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要我说,这就很人道,比拿 砍刀对面砍来砍成残疾要人道的多。然而,在量刑的时候,后者明显要轻的多,说不定几年后又成了“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砍人。 高 等的动物和我们一样,也有肉体和精神的痛苦。家养的动物,一生被关在笼子里,肉体和精神都没什么痛苦(猜想),如果屠宰时用人道的办法,让它瞬间死亡,因 为它没有死亡的恐惧,它就毫无损失,跟前面的后脑一枪差不多。其实,这也是动物权利组织者所关心的。譬如沸沸扬扬的活熊取胆,人们关心的也是熊的痛苦,而 不是它的生命。如果能在接近野生的状态饲养,能用没有多少痛苦的方法杀死它取胆,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反对。 人 生而平等(口号),但动物不能享受这样的权益,这谁都知道。我们人类要研发药物,要吃肉,等等,不可避免要牺牲大量动物。关于人类的种族歧视,有 racism一词。为了说明动物的权利,曾经有人因为发明了speciesism一词。但这个词的发明人最终也不是反对屠杀动物,而是提倡尽量减少动物的 痛苦,就演变成painism这个词。你可以不管动物的死活,但不能忽视它们的痛苦。不管人是否是“独特”的动物,不管这个争论必将一直持续下去而毫无结 论,都不影响他们对动物权益的认识。 所谓的现代文明,就是这样一种思维,不是像孩子一样,一切以“利益”为行事准则。一旦涉及到“利益”,“指手画脚”就成了幌子,这是被指责者用以回击的唯一武器。
59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210:问题在于它们会感受痛苦吗?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2-17 23:21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210:问题在于它们会感受痛苦吗?
當法國人已經解放了黑奴,而在英聯邦自治領地的黑奴仍然處於今天我們對待動物那樣的境地時,邊沁寫下一段有預見性的文字: 這一天或許就要到來,那是其他動物可以獲得它們被暴虐勢力所剝奪的那些權利。法國人已經發現,黑皮膚不是一個人應當遭受遺棄,而不糾正暴虐者濫施折磨的理由。或許有一天人們終於認識到,腿的數目、體毛的疏密或者有無尾巴,同樣不能成為拋棄一個動物使其限於同樣命運的理由。還有別的什麼理由來劃分這條不可逾越的界限呢?是理性能力,或許還是話語能力呢?可是,一匹成年的馬或狗的理性和溝通能力,是一個出生一天、一周甚至一個月大的嬰兒所無法相比的。不過,即使不是這樣,那又怎麼樣呢?問題不在於 “ 它們有理性嗎? ” 也不是 “ 它們會說話嗎? ” 而是 “ 它們會感受痛苦嗎? ” 動物解放,彼得 · 辛格 著,祖述憲 譯,青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 頁。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727 次阅读|4 个评论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126:你怎么知道动物痛苦?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2-1-24 16:29
# 老蒋动保每日谈 #20120126 :你怎么知道动物痛苦 有人提出类似于心智哲学中的他心问题:你又不是动物,你怎么知道动物会有痛苦? 回答是:我们知道动物会痛苦的认知方法,和知道他人会有痛苦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怎么知道他人会痛苦,你也同样不能直接体会他人的痛苦,也只能根据外在行为和形态的观察,根据自己在类似情形下感受的外推。 如果否认了根据外在行为和形态的观察,来推知一个动物痛苦的方法,我们也同样不能说一个人痛苦。 当然,从外在形态和行为间接推论动物痛苦,有可能发生错误。但是,我们在说一个人痛苦的时候同样会发生错误,因为人更复杂,会欺骗,会隐瞒,会忍耐。 我们的具体认识本来就会发生错误的,这有啥好奇怪的? 但是,我们具体认识可能会发生错误,这绝不能否认我们有认识的能力。我们在判断某一个人某个时候是否痛苦时可能会犯错误,但不能否认人的确会有痛苦。我们在判断某一个动物在某个时候是否痛苦时可能会犯错误,但不能否认动物的确会有痛苦。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835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人活着为什么会痛苦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9-28 07:47
痛苦与生俱来,可造成痛苦的根源是什么?这肯定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如果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询问,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会因身体病弱,长年缠绵病榻而痛苦;有人会因衣食无着,终日操劳不休而痛苦;有人会因年龄渐长,依旧孓然一身而痛苦;有人会因感情受挫,无法排遣孤独而痛苦;有人会因为希望当官,但升职无望而痛苦;有人会因为生意清淡,不能赚钱发财而痛苦 …… 各人处境不同,追求不同,对于痛苦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但所有这些,只是痛苦带来的现象,并不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若是一个人因为衣食无着而痛苦,一旦吃饱穿暖就能获得永远的幸福吗?若是一个人因为身体欠佳而痛苦,一旦恢复健康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吗?若是一个人因为单身而痛苦,一旦结婚成家就能获得圆满的幸福吗?若是一个人因为地位低下而痛苦,一旦官运亨通就能获得恒久的幸福吗?   如果我们的痛苦可以通过这些现实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世界上大约不会有那么多人沉溺在痛苦之中。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生命中还存在烦恼,无论物质条件如何,无论地位高低,无论人生遭遇怎样,总是会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我们要想生活得快乐幸福,就必须找出痛苦的根源,然后在根本上断除它。就像医生治病,必须清楚病根所在,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谓的治疗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虽然能暂时缓解病情,但病灶不除,总有复发的一天。 那么,造成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么?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你自己的欲望,人由生以来都有一种本性,那就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我们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你在这个环境中扩张的势力范围越大,环境对你的压力就越大,你就会感觉越痛苦。 显然,对每一个人来说,这个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自我也是整体的各个部分共同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中保持的。然而,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你要想在这个世界中存在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 很多哲学家都说过,存在就是一种痛苦。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活着,就是和周围世界对立的,我的就是我的,正是这种本性上的对立为你带来了不间断的痛苦。周围世界压迫着你,而你在反抗周围世界的压迫,更为可怕的是,不论你怎么挣扎,你都永远是这个世界无限小的一部分,世界永远决定着你,只要你活着,就必须不断顺应这个世界的变化。减轻痛苦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自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周围空间变得相对宽松,你的压力自然就变小了。如果真的想要完全没有痛苦,那只有一条路,就是你与周围世界融为一体,你的就是世界的,也是任何人的,那么痛苦就不存在了,不过,独立的你也在世间消失了。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越多,对自己的认识越无知。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会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人只有顺应才能够存在与发展;却不清楚人在自然面前更是显然渺小和无能。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艰难的生活使人们认识到自然力量的强大,人们也相信世间的一切都在自然的控制之下,包括我们一生的吉凶祸福,也都来自冥冥之中的安排,虽然过得有点艰辛,但踏实而自然。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控制能力的增加,人们逐渐变得狂妄与自大,仿佛人已经是世界的主宰,可以为所欲为,结果生活虽然变好了,但巨大的压力也迎面而来,人活得更累,不治之症也越来越多。 不少人可能觉得,我们离开了森林, 住进了钢筋水泥,就意味着我们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其实这大错而特错,大自然对人的影响无所不在,人不可能不呼吸空气,更不可能不吃自然的食物,特别是人们改变不了大自然无形中对人的决定,最显明的就是人体的组织液和海水一样,跟着大自然变化不断 潮起潮落,影响着人的生存。再者, 原子大家都知道,它包含着巨大的能量,为什么它不爆发出来,就是因为它受着自然的束缚,我们人体由原子组成,难道能逃脱自然的束缚?笑话!科学再发达,也不可能助我们长生不老,原因就在于人是依赖自然的变化而生存的,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自然是变的,而我们基本上是不变的,当我们不能够顺应自然的时候,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它不仅受着社会的制约,而且受着自然的制约,而相对于自然和社会,人的力量都是非常渺小的,人顺应社会就会事业顺遂,人顺应自然就会身体健康,这就是天理。
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活着就是一种痛苦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9-27 20:09
人有生以来,无数次都会这样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呢? 我又为什么在这个险恶的世界苦苦挣扎呢?越想弄清楚就越发糊涂,无数人就是在糊里糊涂中度过了一生。不过,绝大多数人都还是会选择活着,毕竟活着就会有 期盼、有企望、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现在还不知道而将来可能想要拥有的东西,只着活着,未来就充满着无限你所无法预知的可能,而这些可能中,很有可能,将来,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 应该说,这个世界找不到没有憧憬的人,每个人或大或小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一个没有想象的人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只是有的人很幸运的实现,得偿所愿,而有些人只能埋藏在记忆深处,让岁月尘封起来。每个人都渴望梦想成真的惊喜,就是梦里偷着多想几次也是幸福的。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商界巨头、文人骚客、名流学者、伟人领袖 …… 毕竟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正如钓鱼,钓者是一种收获、成功的享受,被钓者是一种不幸。罗丹说过,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然是美好的。生活也就是如此吧! “痛并快乐着”,虽然现实太过残酷,生活太过艰辛!现实社会激烈的竞争,让我们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劳累奔波于外;多少人在这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面前,倍受困苦的侵挠,偿不尽的酸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硬汉又在哪里?一个连最起码的生活都维持不了的人,又何谈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又怎能要求其知书达理、风流潇洒呢? 不少人可能憧憬那些富人,他们生来富贵,不愁吃穿,过着奢侈放荡的生活,大肆挥豁于灯红酒绿之间,想像着自己有一天也能过上那样的生活。可真实上你如果真的过上了那样的生活,你会觉得现在活的其实比你过去更痛苦,奢侈放荡只是宣泄痛苦的一种方式。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满足了原来的欲望,就会有更大更广的欲望,为了实现这些新的欲望,人的痛苦往往比原来更大。 显然,只要是活着,痛苦就会存在,而且这种痛苦会随着你人生的扩展会不断增加,这就象一个圆,在它很小的时候,它面对的压力只是周围一小片,而在它变得很大的时候,压力则是成倍增加,扩展自己的小圆是每一个人的企望,可扩展带来的只是短时间的快乐,接踵而来就是更大的痛苦,这就是活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动物权利手册55. 难道植物不也应该有它们的权利吗?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7-1 12:56
蔣科學按: 拿植物說事者,沒有幾個是真得關心植物的,都是想借此否定動物保護的意義的。這其實很荒謬很無聊。 55. 难道植物不也应该有它们的权利吗? 我们把权利赋予一个个体是因为若没有这些权利的话,他们就将受苦。由于植物不能感受痛苦(参见54),它们也就不能拥有权利。 这并不是为目前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恣意毁坏植被的行为作辩解,因为确实拥有权利的我们和动物必须依赖这些植物才能生存。若没有植物的话,地球上就根本不会有任何的生命存在。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3292 次阅读|9 个评论
痛苦的根源是“我執”!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1-6-14 17:03
原題:玖兒美美,叔接茬再與您聊聊“痛苦” 上回書說的是: 玖兒美美,叔與您聊聊“痛苦”1 這回繼續聊。 話說 玖兒美美語重心長地說: b. 退一步说,即使蒋老师真的很痛苦。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谁 TMD 天天纠结于这些痛苦啦,我们自己的身体机制让我们选择间歇性的忘记,过一天看个片泡个妞屁都没有。痛苦短暂的像个流星。蒋老师还记得当初表白被拒的那个 mm 的模样吗? c. 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消失。有人快,有人慢。蒋老师的身体机制可能不适合快速的消耗痛苦。所以想通过佛教来避免痛苦。可蒋老师,您不知道经历过冬天风霜的梅花,更显得弥足珍贵吗?痛苦的忧伤经过时间的雕琢,就会化成一种甜蜜的回忆。也许您现在觉得当初的表白被拒很庆幸,因为那个 mm 长残了,并不如您现在的夫人好看,您觉得呢? 以上玖兒所說的這些內容,實際上不是否定痛苦的存在性和普遍性,而是在強調痛苦的可轉化性。 這沒錯啊。佛教之所以強調痛苦,不是很悲觀,不是想要賺大家眼淚,更不是像烏鴉嘴詛咒你,說你小子死定啦。 而是要大家不自欺,讓大家成為真的勇士,敢於直面人生的慘澹;並且提供消除痛苦,轉化痛苦的方法和道路。 玖兒美美沒有分析痛苦的來源。沒有分析痛苦的來源,怎麼能知道如何轉化和消除痛苦呢?至少不能提供一種普遍的方法。 玖兒美美啊,還記得上次你抄的另外三諦嗎: 集諦 :分析痛苦的根源 滅諦 :告訴你完全消除痛苦是可能的 道諦 :教導如何消除痛苦的方法和道路 所謂集諦: 集是招聚的意思。佛教認為,一切烦恼惑业,都能於未来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所以稱為集谛;這是關於世間人生各種痛苦產生根源的真諦。渴愛是苦的根源,因為渴愛的緣故,才會造成沒完沒了的輪回轉世。而渴愛的核心是由無明所產生的虛妄我見(人我見、法我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執著啦)。只要有渴愛,就有生死輪回;如果想要斷除生死輪回之苦,就要用般若智慧照見真理,證得涅槃,斷除渴愛,超脫輪回之苦。(引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728253.htm )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對痛苦來源分析得相當徹底深入,挖到根子上,而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個窮孩子感到他的痛苦來自貧窮,但是,他拼命賺錢,發了大財之後,卻也覺得沒有一開始想像得那麼幸福,仍然很痛苦。例如,身邊的人可能會騙他的錢財,有權的人可能會欺負他,敲他的竹杠,那他該怎麼做?去當國王、皇帝?可是秦始皇也不滿足,也很痛苦,他要長生不老…… 回過頭來,再看玖兒美美在b.c.中所說的對不對呢? 也對,b.c.中強調的是 具體的痛苦也是無常的 ,是會發生變化的。某一件事如被某一個mm所拒絕究竟是不是痛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某些因緣下,反而變成了好事。這在佛教術語叫做沒有 自性,一切都是因緣所感 。所謂性空就是這個意思。 這些例子,其實佛教經論或者法師弘法時也會拿出來說明 緣起性空 的道理。 但是,玖兒美美這裡怎麼就會變成否定佛教觀念的例子了呢? 因為她說得很不夠,只是談到了某一種具體痛苦可能會轉化。但是,她沒有深入到痛苦不斷產生的根源,那就是我執、渴愛。 所以,玖兒美美的這種開導,在幫助某一些人在面對某一些痛苦時很有用。 有一些人比較有智慧,看得開,也許不需要別人開導就可以搞定許多別人很難走出的糾結痛苦。 而要從根本上斷除我執、渴愛,那就很不容易了,一般來說必須要系統地下功夫修行。 因為我們作為輪回於六道的眾生,總是有各種執著各種渴愛,所以雖然痛苦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是痛苦總是會有的,總是會不斷產生。 雖然,我們可能會鄙視或者同情別人在某些問題上看不開,但是我們在另一些問題上,也不比別人強,說不定更執著,更糾結,因此也更痛苦。 所以佛教才要人們努力修行,去除我執,實證無我的境界,因為那樣才會達到消除一切痛苦的境界。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370 次阅读|9 个评论
玖兒美美,叔讓您久等了。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1-6-10 08:10
您提出的問題,很有代表性,您的表述很清楚,反映了普通人對於相關觀念的流行疑惑。 叔這段時間瞎忙,沒有及時回覆,見諒。 本來想寫一篇博文來回答您,但是 您的博文實際上涉及到了三個彼此相關,但是完全不同的問題: 1,素食和動物保護問題 2,關於痛苦和解脫的問題 3,關於執著的問題 每一個問題都值得研究,但是,沒有必要把這三個問題糾結在一起。 因為,許多素食者和動物保護主義者並不是佛教徒,許多人什麽宗教都不信,只是處於對生命的單純關愛。 佛教的動機也差不多,只不過出於對三世因果和六道輪回的觀念的信仰,對動物的關愛,範圍更廣、救助的努力目標更高而已。 這段時間的確很忙,接下來將抽空逐一回答這三個問題。 其實,動物保護和素食的問題,叔上次在 玖兒美美,別猶豫了,快吃素吧。 已經回答了您了,您還有什麽問題不明白嗎? 叔後來又貼了許多博文,您如果認真學習的話,應該沒有啥疑惑了呀?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2251 次阅读|34 个评论
懒汉聪明但不幸福!
honluo 2011-5-22 18:31
记得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懒汉每天都在田边的躺椅上休闲晒太阳,而一名农夫则每天在农田里忙碌劳作。终于一天,农夫看不过去,劝告这位懒汉应该劳动,否则将无所收获。懒汉的回应则是问农夫, 懒汉: “你如此忙碌是为了什么?” 农夫:“为了将来有好的收成!” 懒汉:“有好的收成又为了什么?” 农夫:“为了可以享受安乐!‘ 懒汉:”怎么就是享受安乐?“ 农夫:”在田边的躺椅上晒太阳!“ 过去的那个故事是怎样的结尾没有了印象,但心里留下的记忆一直认为这名懒汉太聪明了,同时在小的时候心里也种下一个困惑——“我们每天忙来忙去究竟在忙什么?”,懒汉的聪明则成了我的一个梦想,幻想着有一天“一通百通”,无疾而终!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直到今天才有了点似乎清晰的答案! 大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快乐不来自于得到了什么结果,快乐来自于追求目标的过程。 亚瑟叔本华有句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咋听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叔本华太绝了,一句话道破了天下所有人苦恼的奥秘。但转年间,却解读到另外一层含义,快乐不在于结果,因为结果不外乎是痛苦和无聊,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得到的是快乐或者是幸福,那么请享受过程! 曾经在博客里写过,请不要剥夺了别人的痛苦。我们一般剥夺别人痛苦的方法,就是直接给予结果。由于不忍心别人痛苦,于是,我们把爱简单地理解成给予,爱一个人就是给他东西,或者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他绕过痛苦。我们忘记了另外一个事实,没有痛苦的经历,根本无法体会真正的快乐!我们这个认识的误区在于,我们误以为拥有了结果就会快乐,但这显然错了!有研究表明,升职带来的快乐是三个月,买2元彩票中了2000万大奖的快乐时间是1.5个月,姑且不论这些时间估算是否科学,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重大收获所激发的快乐也不过如此!试想我们最有成就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在我的记忆中,多半是我在告诉别人,我是如何如何奋斗,如何吃苦,如何艰辛,才收获今天的成就!哈,拥有了经历,才拥有的快乐! 而反过来,基于这种理解,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贪官永远不嫌钱多。至少从正面的角度来理解他们,他们为了追求快乐,自然需要收获,然而因为物质收获带来的快乐很短暂,所以,就出现了不断地积累物质收获!从这个角度,我们或许可以不用对某人贪污了几千万,乃至几个亿表示惊讶!至少这个贪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对快乐是多么的渴望,以至于他必须不断的积累才行! 杨澜在微博里曾经写下了一个幸福的公式:幸福=当下快乐+未来价值。这个当下的快乐大概是指我们该活在当下,享受过程。而未来的价值,我的理解是每个人都要给自己找到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什么是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或许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从现在已有的经验来看,似乎最高境界的目标是“造福他人”,至少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愿意帮助他人快乐的人才是最快乐的。 今天方觉略有所悟,幼时羡慕的那个懒汉原来是“聪明”不“智慧”,而不“智慧”的人自然也不会是“幸福”的人!
个人分类: 焦点论坛|2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痛苦的最终意义是让人领悟生命的真意
lixiaotao 2011-4-10 20:49
引用地址:http://user.qzone.qq.com/845447805 核心提示: 这篇文章很简要的分享了业力的关系模式,心灵种子的作用力,以及在关系中彼此需要完成的生命功课。我根据自己的体验在每一段都作了一些备注和说明,希望对有缘的朋友带来一些参考和启发! 在这种背景之下, 我想谈一谈业力关系——我所指的是双方在前世已认识,并经历过和彼此有关的强烈情绪那种关系。业力关系的特徵是:双方都带著一些未解决的情绪,例如内疚、 恐惧、依赖、嫉妒、愤怒之类的。而因为这种尚未解决的情绪负荷,他们会在另一世被彼此吸引,这样的再次相遇是为了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透过在短时间内重新 创造相同问题。当他们初次相遇时,业力「演员」会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欲望,让他们不得不靠近彼此,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开始重复旧的情绪角色模式。舞台已经 准备好,要让他们重新面对旧问题,也许这次能以一种更加开悟的方式来处理。再次相遇的 灵性 目的,就是要让双方做出与前一世不同的选择 。(备注:看清事实真相和从自己的生命经历中体悟到生命的智慧,不断的净化和提升自己) 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假设某个女人前世有个占有欲强又跋扈的丈夫,她忍受了一段时间,然后在某一刻,她觉得受够了,于是结束了这段关系。后来她的丈夫自杀了。这个女人觉得很后悔,认为自己有罪。她是不是该再给他一次机会?终其一生,她都带著这种罪恶感。 在另一世,他们再 次相遇,彼此之间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一开始,这个男人非常有魅力,而且完全被她吸引,十分爱慕她。他们进入一段关系,但从此以后,他变得越来越嫉妒,占 有欲越来越强,也开始怀疑她有奸情,于是这个女人发现自己陷入内在挣扎。他冤枉她,让她觉得愤怒和苦恼,但另一方面,她又感受到一种奇怪的义务,想要原谅 他,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受伤了, 」她心想,「他会有这种被遗弃的恐惧,自己也无法控制。或许我能帮助他克服这份恐惧。」于是她为自己原谅这个男人找到正当理由,但其实她是让自己的界线被侵犯了。这段关系已经为她的自尊带来负面影响 。(备注:因为错误的认知产生分别与执着,然后开始轮回) 对这个女人来说,最让人觉得解脱的选择就是结束这段关系,走自己的路,不要有任何内疚。丈夫的痛苦和恐惧不是她的责任,他的痛苦和她的罪恶感已经造成一段破坏性的关系。由于前世所致,他们的关系已充满情绪负累, 再次相遇的意义在于让这个女人学会不带罪恶感地放手,而这个男人则要学著在情绪上独立, 所 以真正的解决方案是结束这段关系。要解决这个女人业力的方法,是彻底放掉自己的罪恶感,她在前世所犯的错,不是抛弃丈夫,而是她觉得该为丈夫的自杀负起责 任。而他的妻子在这一世离开他,可以让这个丈夫再次正视自己的痛苦与恐惧,给他一次新的机会去面对这些情绪,而不是逃避 。(除非当事人自己看清事实真相;否则该痛的继续痛,该苦还继续苦) 如果你一见到某 人,就觉得他有一种说不上来的熟悉感,你或许就可以认出这是一场业力相遇。通常两人会互相吸引,空气中有某种东西在催促著,让你们不得不在一起,并且去探 索对方。如果有机会,这个强烈的吸引力可能会发展成一段感情关系或强烈的迷恋。你感受到的情绪如此沛然莫之能御,以至于你觉得遇到了自己的双生灵魂。然 而,事情并不如表面上所看到的,在这样的关系中,早晚会浮现问题。通常这一对伴侣会卷入主要由权力、控制和依赖所构成的心理冲突中,透过这种方式,他们 潜意识 地 重复一场前世的悲剧。在前世里,他们可能是情侣、父母与子女、上司与下属,或是其他类型的关系,但他们总是会透过对感情不忠、滥用权力,或是相较之下过于 强烈的情感,而触动彼此内在深处的痛。他们之间会有深刻的冲突,带来深切的情绪创伤。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新的转世再次相遇时,彼此之间吸引和排斥的力量会 如此猛烈 。(备注:这都是两个人种子的作用力,目的是让彼此共同圆满一些前世未完成的生命功课) 对于所有陷入这种 能量 纠 缠的灵魂,我要发出灵性上的邀请:放开彼此,让双方都成为「完整的个体」,自由且独立。这里所提到的业力关系,几乎都不是长期、稳定且充满爱的关系;它们 是破坏性,而不是疗愈性的。这样的相遇,基本目的通常是为了成功地放开彼此,这件事在前一世或过去几世都没法完成,不过现在有另一次机会,让你们在爱中释 放彼此。 (备注:通过不断的内观与觉察来面对彼此和疗愈彼此,以及圆满彼此今生的生命功课) 如果你发现自己处 于一段充满强烈情绪的关系中,被激起许多痛苦与悲伤,却又无法挣脱,请你了解,你并没有义务要跟对方在一起。另外你也要知道,强烈情绪通常跟深刻的痛楚有 关,而不是彼此的爱。爱的能量基本上是安静且平和、轻松又鼓舞人心,而不是沉重、让人筋疲力竭且悲惨的。如果一段关系有后面这些特质,那么就该放手,而不 是「再努力一次 」。(备注:除非当事人自己看清真相,修满自己选择的生命功课;否则,还会继续迷失与轮回) 有时你们会说服自 己:「我们必须在一起,因为我们『共有业力』,所以必须一起解决问题。」你们拿业力的性质当作延长关系的理由,然而两人都极度痛苦。事实上,你们扭曲了业 力的概念。你们并不是要一起解决业力,因为业力是个人的事。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关系之中的业力,在紧要关头常常需要你彻底放手,离开那样的关系,以体验 到你自己就是完整的。 我再说一次,解决业力是你自己的事,另一个人可能会触碰或引发你内在的某种东西,在你们之间创造许多戏剧事件,但是处理自己内在的伤痛仍然是你个人的任务和挑战,跟对方无关。你只对自己有责任 。(备注: 清除障碍自己心灵病毒 ,修复自己的生命程序,才能为自己的生命负100%的责任) 了解这件事情很重 要,因为它是亲密关系中的一大陷阱。你无须为你的伴侣负责,而他或她对你也没有责任。解决你问题的办法,不在于对方如何做。有时候,你与伴侣的内在小孩 ——也就是情绪上受到伤害的那个部分—深深链接,以至于你觉得自己就是要去「拯救」它的那个人;或者,你的伴侣也会试图对你做相同的事。但这是行不通的, 因为你会增强对方无力和受害的情绪;反之,如果你划清界线,为自己站起来,最终会比较有帮助。你的目的就是要完全靠自己去感受到完整与圆满,那是一段美满 关系最重要的条件 。(把每一份情绪,每一份痛苦的经历都当成自我疗愈、转化和觉醒的机会,而不是障碍)
2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化心理学:痛苦比幸福更重要
热度 3 smallland 2011-3-29 21:55
心理现象是一系列生理反应的结果,也是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这是进化心理学分析心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在进化过程中,个体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许多心理状态就与风险有关。譬如,对于一个母亲,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分娩之后,自己身体状态面临风险,初生的婴儿面临风险,在可能的风险面前,她就不能很乐观,因为乐观容易忘乎所以,容易忽视细节--譬如忽视身边的蜘蛛和小虫子。像林黛玉那样的抑郁,一片树叶响都很在意,就不容易忽视细节。 人们经常认为追求幸福和快乐才是生命的意义,其实,对于动物而言,虽然欲望无处不在,但欲望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是避免痛苦和风险。饿了吃饭,不是为了享受美食,而是为了解除饥饿感。交配也不是为了享乐,而是要释放躁动不安的压力。当然,从结果看,吃饭增加了营养和热量,交配能生出孩子。这些,动物们是想不到的,也没必要去想。一味这样想,其实没多少好处,人类的智慧就已经使自己发展到对健康不利,对生殖不利的境地。 虽然乐观的心态经常被认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悲观和压抑却更有利于认识现实,判断风险,解决问题。显然,总怀着知足常乐心态的人不是一个好的科学家,至少不会是一个很有思想的科学家。一生都很快乐的人,多半可能是个傻子,而伴随痛苦长大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成为思想家,因为他要应付和试图解除面临的痛苦。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多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具体的个人,也是这样,幸福的感觉可能差不多,无非是欲望的满足感,而痛苦的感觉,却是丰富多彩的。这才是现实,这才是生物。如果身体不管哪里功能异常都表现为大脚趾痛,那就太单调了,也无法发挥痛苦的生物学功能。 幸福感不需要个体来刻意处理,同时幸福感也容易疲劳,需要不断的新刺激来满足。一味追求幸福感无疑是坏灭性的,就像贪官数钱的幸福感。而痛苦,是稳定而持续的,痛感是不容易适应的。不适应,就会想办法改变。对于人类的负面情绪,人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认为压抑了、抑郁了,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因为医生能可能会让你快乐起来。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快乐或许有好处,但如果是在万恶的旧社会,快乐起来了,代谢提高了,家里的饭就可能不够吃了,就可能是毁灭性的。
332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有多少人被失眠折磨?
wangxh 2011-1-14 16:03
刚才看了王丽君的博文《 当睡眠成为一种折磨 》,俺非常理解她的苦恼。所以留下了评论:俺也一直被睡眠困扰。年青时跟你一样,总是很担心、自己折磨自己,现在年纪老了,慢慢不在乎了。别人说放松根本没有用的!至今没有找到好办法,不过建议你去与医生聊一聊。 昨晚就是一例,同屋的人要回家了,一个大老爷们,絮絮叨叨的,烦死我了,但又不好意思说什么。好不容易12点半消停了,我们俩准备睡觉,不到5分钟,那家伙开始打呼噜,俺还没有酝酿出一点儿睡意呢!俺赶紧开始听bed-time reading (网上下载的英文名著MP3),估计听了2个多小时。用耳机听英语MP3是高频声音,根本掩盖不住低频的鼾声穿透力极强。后来也不知道俺睡没睡着,反正今儿早4点半起床这家伙就起床了,虽然他极力蹑手蹑脚地,但俺抗干扰能力极差,即使没敢动也已经醒来。那位说了,他走了正好补点儿觉啊。老兄啊,俺天生命贱,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与能力,早上醒来是无法再次入眠的。 这呼噜已经折磨了我半年,搞的同屋另外一位搬出。俺是天一亮就忘记折磨了。还好,下学期不来了,当然也就不受呼噜的折磨了。
个人分类: 心之悟|3754 次阅读|3 个评论
食 与 行
Doodle 2010-12-31 14:32
2010-12-31 -终 缓解交通的北京公交新司机们: http://www.gjjx.com.cn/bbs/viewthread.php?tid=6629 附上旧贴: -------------------------------------------- 上挡次的自行车 - 终 ! 学者覃绍京 发表于 2009-2-15 14:11:22 分类:流水│ 查看评论 :2 │ 浏览:2280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按计划去游泳池, 上破自行车时摔倒在地. 取消. 估计要取消一周游泳, 待破皮痊愈. 左脚踝檫伤一片, 加坑一个. 左手掌坑一个, 加手腕檫伤一片. 右膝盖青. 最终是三点平衡, 符合稳定性原理. 二十年前这车漂亮, 时尚. 用刚工作两个月的工资买回时那心情! 今天上车时自行车滑链. 人老了, 车也老了, 不时互相伤害. 下周换车, 让老车进车棚休养. 我, 我心情复杂. 不是因为血或痛. 人老了, 就心情复杂.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5161 当前推荐数: 1 推荐人: qhliu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隔壁家的二傻子 删除 回复 哈哈! 人老了, 车也老了, 不时互相伤害... 二傻经常摔,90%的时候比这严重!...最心疼的是眼镜老摔坏...郁闷也! 标题:物理学家摔个跤多不容易啊 发表评论人: qhliu 删除 回复 先要计算好三点及其这三点受力是否平衡! 慢慢摔下时还要考察各种守恒定律发挥作用时是否符合美学规则! 摔完了还发现一条新规律:人老了, 就心情复杂.。 不易啊! -------------------------------- 我还年青的食堂 - 终 ,始 学者覃绍京 发表于 2009-3-6 18:17:50 分类:流水│ 查看评论 :2 │ 浏览:1139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学者覃绍京 发表于 2009-3-5 13:14:25 分类:流水│查看评论:1 │ 浏览:540 打印 我的食堂生于约二十年前. 那时她可不是一般的漂亮 - 新, 靓 ... 那时她也非常的勤劳: 即使没了饭菜, 她在服务时间内给我烧速冻饺子, 还让我感觉她那火热的心, 以及其上妖娆的白雾 ... 房屋寿命大概 50-70, 我祝愿她安享天年. 她已病休一个多月, 康复期未知, 是中医式治疗. 现在, 唉, 我是吃面包呢, 还是去买包子呢? 标题:换个她就是了! 发表评论人:qhliu 删除 回复 晋阳饭庄不久百十步之遥?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8751 标题: 发表评论人: Doodle 删除 回复 终于 食堂又开张了: 2009 - 12 - 30 顶一下,庆祝一下。 我们的时间单位是以 年 度量的。我们只有 二三十 年, 所以我们要过好每一年。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unpengyuan 删除 回复 还是包子好啊,junpengyuan掏出一张作协会员证,别在胸前道:有请作家吃饭的没有?你家小爷我吃的也不多,两个肉包子,一碗绿豆稀饭就齐了! --------------------------------
个人分类: 流水|275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痛苦是甘霖
热度 1 stone1971111 2010-12-10 08:23
做科研的人自然希望有很好的科研成果,科研人同时又是个生活中的人,自然希望幸福快乐,能做到二者的统一,那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事实并不如此,科研中我们经常遇到痛苦,每个人似乎都不愿意这样。记得有一次看围棋,罗洗河说,痛苦比麻木好,其实,这个还远没有体现出痛苦的价值,对于科研来说,痛苦恰恰是培养我们科研能力的甘霖。 首先, 痛苦是报警器 。痛苦产生的原因是主客观的严重不协调造成的。产生痛苦的时候就是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体验还有灵敏性。当我们对自己的体验麻木的时候,就是生命处于死亡状态的时候。不经历痛苦的人一定始终如孩子一样没有长大。米开朗基罗一生都在痛苦中,他的艺术高度也是一般人达不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一生处于痛苦中,他的音乐修养也是极高的。孔子如果不是遇到各种冷遇,他的思想也一定打了折扣。每一次痛苦都如春雨中伴随的春雷,给我们提出了警告。 其次,痛苦的原因可能是主观大于客观。 这表明我们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能力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这是浮躁心理的必然表现。在浮躁的心理下,不能平静的学习积累和思考,盲目的给自己定目标,当目标没有达到时,就产生了所谓虚幻的痛苦。这个时候是我们调整心态,调整目标,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工作,不断地积累,成果才有可能产生。 复次, 痛苦的原因也可能是客观大于主观。 这表明客观要求很高,我们没有达到,那是我们需要提高的时候。提高什么呢? 并不是提高所谓的技巧,而是思想。好的科研一定要好的科研思想配合。可是思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不断地思考中锻炼出来的。痛苦的时候不能再关注于技巧,思想中的误区和认识方法的缺陷往往是本质的思考方向。这是在提醒,甚至是逼着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方法论或者思想的高度等深层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乱世出英雄,就是因为在乱世中,太多的人不断地遇到现实的挑战,逼着他们去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部分人得到了本质的提高,提高多了就成了思想家,有了思想就成了英雄。和平年代的人经历的痛苦少,提高的也就慢了。 再次, 痛苦是生活的必须。 人有七情,每一种感情都是必须的,就好比人吃饭需要五谷杂粮,这些感情也在动态的转化,彼此相生相克。没有痛苦的人生经历是贫乏的,也是无趣的。更有甚者,人对痛苦具有病态的依赖性。人的神经系统对于特殊的刺激具有特殊的记忆性。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记住最多的时候并不是快乐和幸福,更多的是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觉得日子过得很快,那就意味着我们经历的痛苦少了。为什么人到中年之后都会觉得日子过得很快,就是因为我们一部分时间麻木了,一部分时间沉迷在琐事中,甚至都没有时间去痛苦,甚或故意躲避痛苦,用我们实用的生活哲学摆脱痛苦。可如此一来,我们就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 最后, 痛苦是永恒的。 除非我们麻木或者故意不理,我们总会遇到能力的极限,就会不断地产生痛苦。只有不断地挑战痛苦,越过痛苦,才能不断地提高。不要指望一只能够平静,也不要指望一直能够快乐。如果我们认为很多大师都是潇洒的走到了成功的顶点,那如果不是无知,也是一厢情愿的梦想。 良药苦口,痛苦就是人的最好良药。 充分认识到痛苦的价值,痛苦也就变得稍微可爱一点。虽然每个人在痛苦的时候似乎都是非正常的,都是身在庐山,并不容易清醒的认识这些。可我们如果希望更顺利的突破自我,解决痛苦的根源,就需要清醒。 在不能的时候能 ,正是一种很高明的能力。拥有这些,我们对于科研过程中那些成长就能够轻松地度过, 春雨之后就是平静的成长,甚至是顿悟般的提高 ,然后就是如秋日的阳光一样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和人生。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5598 次阅读|5 个评论
流浪者的绝唱----“安乐死”安乐吗?
guopeng2010 2010-12-5 22:01
未知死,焉知生? 去年十月份的一个夜晚,已经快十一点了,我与董新(猫友)从山大带猫回来,到老校东边花园路口时,见有几个学生将一只被汽车辗过的小狗放在路边,他们在那里束手无策。我们急忙打电话联系所认识的动物医生,但是,他们都已经快睡觉了。有一位医生简单问了一下情况,说如果狗的口中没有血就说明内脏没有问题,可以等到第二天再说。 我们将将狗小心奕奕地装进猫箱,将他带回我家里。他疼痛得浑身发抖,一点儿也不能动,躺在那里,一刻也不让人离开他。好容易等到第二天早上,我带他去了最近的一家宠物医院,临时值班的医生看到他不行了,他已经严重脱水;我说给他喂过几次水呢,医生判断是他的肾脏被压坏了。看到他极度痛苦的样子,我想到给他做安乐死,但是,医生是个实习生,出于个人信仰,他拒绝给动物做安乐死。我只好轻轻抚摸着他,眼睁睁地看着他一点点走向死亡。但是,过了一会,他忽然奇迹般地坐起身来,像一个健康的小狗那样坐着,并且高昂起头,对天上发出动人心魄的长啸 那叫声凄婉而悲凉,与其说像一只狗的,不如说像一匹狼的。过了几分钟,他慢慢倒下了,神情与身体都开始放松,神志也渐渐模糊 半个小时后,他走了。在那一刻,虽然我从来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是我感觉到仿佛他的魂在房顶上盘旋 我泪流满面,对着天棚向他说再见,祝他一路平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只叫 欢欢 的小狗的死。 欢欢 是我从狗监狱里带回来的一只黄色小土狗,他在那里就已经染上了犬瘟热。经过一个多月的救治,他不仅没有好转,而且病情越来越重。最后,病毒已经进入他的神经系统,他浑身不停地抽搐,并且痛苦地呻吟。最后一个星期,我晚上干脆就打地铺,睡在他身边,因为他看不到我就叫,我怕邻居睡不着,只好整夜搂着他,以便让他的叫声小一点。但是,后来他的面部神经抽搐到不能进食的地步了,一连几天流食也无法喂给他吃,他的脚趾也都干燥得龟裂了,无法站立。 在我最后一次带他去医院时,我已经决定接受为他做 安乐 了。当我从出租车上下来后,我迟疑了许久,心里非常难过。我将他放在草地上,想让他再最后吸一点空气,感受这个城市对他的最后一丝寒凉。他似乎从我无法按奈的悲恸当中感觉到了这个不幸,因为他所表现出极度的不安令我吃惊。在进诊所时,他努力地挣扎着;在为他实施 安乐死 时,他竟然剧烈地跳起来,发出极其痛苦的叫声,让医生大失所措。最后,他好像终于是睡过去了,呼吸一点点消失了,但是,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埋葬他时,他的身体还是温的--我几乎不相信他已经死了 在救助实践当中,我所亲历的这些死亡的画面,使我不得不对 安乐死 进行审慎而严肃的思考。不 安乐 者反而死得自然而释然, 安乐 者死得反而很痛苦与不舍;这些都不能不让我考虑死亡对于动物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死,我们似乎需要一个充分的准备,一个肉体与精神上的准备,不管这个过程是多么痛苦的。自然的死亡过程与 安乐死 的巨大差别,让我不得不承认,对于死是什么,我知道得太少。 然而,从事流浪动物救助,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要不要给一些重病的、被医生宣判为不可救治的动物实行 安乐死 。拒绝这样做的人,被那些同意这样做的人视为是顽固不化的、不理性的;同样,前者也将后者看作是自以为是、充当上帝和任意剥夺生命的铁石心肠的人。 我此前对人的 安乐死 的合理性有过一些纯粹从哲学与心理学上的质疑,并且也曾经将我的主要想法通过与所指导的学生(曲晓琳)的讨论得以初步的展开;但是,当前对于动物 安乐死 的实施与其中的问题,引发了我的一些经验性的思考,这些思考使我开始怀疑我以前深信不疑的一些结论,并且重新考虑死亡本身作为一个过程及其对于生的意义。 对于 安乐死 ,我的一个最大疑惑就是:如果动物的本能是好生恶死的,那么, 求死 一定是不合乎其自然本性的;这也就是说,它是在一种极端状态下的想要尽快结束不可承受的痛苦的选择。 关键在于,对于什么是 不可承受的痛苦 的界定却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对于肉体痛苦的承受能力与我们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是相关的:积极而肯定的心理状态会直接抑制肉体的疼痛或者使我们表现出对于痛苦的较大的承受力;相反,那些选择 自杀 的人,往往是承受不了精神痛苦。 选择 安乐死 (一种变相的自杀)的人,即使是自称是为了结束肉体的痛苦,那也依然存在一个大问题:承受极端肉体痛苦的人,一般其精神状态都是相当令人忧虑的,大部分处于精神抑郁与消极状态 ―― 而在这种状态下,即便是没有肉体痛苦,人也可能有自杀的选择。这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强烈要求结束生命的 自主意志 能否被判定为是健康的,是一个关键。如果这种看似是 自主的意愿 其实是在一种病态精神状态下的表现,那么,它所要求的内容还应该被尊重、被执行吗? 当代进化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动力就是通过对于动物行为与心理的研究,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的本性与自然本能。这些有助于我们对于文明社会中的人所存在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情结做出新的判断与诠释。我不知道,我这里对于受重伤的动物的自然死亡与重病动物的 安乐死 的两个例子,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死亡与 安乐死 的实质呢? 美爱生灵 2010-01-11 21:52:00 那个医生为病狗所实施的安乐死 , 难道不是先注射麻醉剂令其失去知觉 , 然后再注射致死药物吗 ?! 博主回复: 2010-01-11 22:44:57 正是这样,但是,令人震惊的是,由于小狗似乎已经知道要被安乐,他产生极大的抗药性,并且表现出惊恐、极度的痛苦与焦灼。类似的情况有过报导,那是发生在动物试验室当中的事,但是,这些事都都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那是我第一次同意给救助的动物实施安乐死,希望以后,我能有更好的选择吧--比如,给他们打镇痛针,等待其自然死亡等等 ---- 如果这是一种可能的话。 美爱生灵 2010-01-11 21:56:49 关于动物安乐死 , 似乎比起人类安乐死更难操作 , 因为动物不会说话 , 无法自主表达意愿 ( 哪怕是在病态精神状态下的意愿 ), 而决定动物是否安乐死的人的个体差异非常大 , 这是个救助过程中争议很大的问题 . 博主回复: 2010-01-11 22:07:31 是的,完全同意。这正是我写这篇小文的目的。关于人的安乐死,我的论文可能没有几个人愿意读的--太枯燥了!谢谢美爱生灵的支持。 爱美之心 2010-01-11 22:08:24 求生是一切生物的本能 博主回复: 2010-01-11 22:54:04 是啊,生命的脆弱本身使生活变得珍贵。。。 非非 2010-01-11 23:49:48 这篇文章让我落泪,我的小狗最终是死在我的怀里的。在它临终痛苦不堪时,我心如刀割,下定决心让他结束痛苦想实施安乐时,它在我的怀里咽下最后一口气。我说的有些跑题了,文中之意是让人探索和思考安乐的问题。尽管我的狗最终未能安乐,但是那种主人长期的痛苦煎熬,无望无助,眼睁睁地看着狗狗受难而没有生还可能的时候,尽管万般不舍也要了断。这是太难过的话题。。。 博主回复: 2010-01-13 17:36:06 谢谢非非与我分享您对小朋友的哀思。是的,我所经历的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克服的:尽管那些都是流浪狗,可是想想他们在人的城市中的悲惨遭遇,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让我感到悲哀了。至少,你的狗狗有过充满关爱的一生,这也没有什么遗憾了。生与死是大问题,否则,佛陀也不会花那么许多年去想--我不是佛教徒,但是将佛看作一个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孔子、庄子、基督和甘地等都是一样的。 逆光 2010-01-12 13:43:37 唉 ~~ 想写点儿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来。有时候,在生命和死亡面前,我们都很无助。 博主回复: 2010-01-12 21:36:07 是啊,生只是一个过程。以前我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人生最大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不屑一顾,但是,现在我知道,他一定是经历过许多痛苦的人。 祝你永葆幸福! 幻想 2010-01-12 22:24:01 看到动物受苦是令人难受的,它们比人类更弱势 ... 博主回复: 2010-01-13 17:37:29 的确如此,但是,在人们想到弱势群体时,却鲜有人想到动物。 yiuyun2008wen 2010-01-13 13:51:06 害怕看 , 你比我理性和坚强 . 愿好人一生平安 . 理性之中国人 2010-01-13 16:42:09 生命是被造物主创造的.这个造物主在唯物观中是指大自然:在唯心观中是指神(上帝'真主等).生命既然是被创造的那么对待生死问题就必须有一种豁达的态度,任何一个生命能被创造并来到这个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无论活多长时间)--我认为这是一切幸福的原动力,而死(从造物主那儿来再回到造物主那儿去)不过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生死问题有着浓重的宿命色彩--人应该不干预生死,当一个生命承受异常的肉体或精神的痛苦时我们(其他生命)只能在减少其痛苦上多做努力而无权选择结束其生命. 我不赞成安乐死! 博主回复: 2010-01-13 17:12:26 谢谢支持!我是一个自然主义者,痛苦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吧。 新浪网友 2010-01-24 19:23:53 非常赞同理性之中国人的观点。 太阳雨 2010-03-04 13:29:35 既然生与死都需要过程,就让它们在自然的过程中慢慢的走向死亡吧。 博主回复: 2010-03-05 23:21:09 我倾向于您的看法。因为,有时,我们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 新浪网友 2010-03-05 14:21:52 安乐死并不安乐!看看佛书对死亡的真相的描述就知道了!动物没有不惜生的。 博主回复: 2010-03-05 23:24:46 佛教对于死亡的理解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虽然它的一些基本的描述仍然是不可观察的。是的,乐生恶死是动物的本能,这是我反对安乐死的一个基本的立足点。 别吃朋友 2010-05-12 13:21:04 或许一些时候安乐的是的人心,而不是动物的死。 乐生恶死是动物的本能,我站在你的一边,反对安乐死 哲学动物 2010-05-14 21:23:45 其实,我并不是无条件地反对安乐死,只是不知道,在我们对于死亡没有充分的了解的时候,安乐死(特别是对于动物 ---- 因为无法了解他们自己的意愿)是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火焰化红莲 2010-05-22 14:56:24 我曾亲眼目睹过安乐死,那是一只 6 岁的狗狗,主人嫌弃它身上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带到宠物医院做安乐,小狗看上去很精神,若不说它有皮肤病,外表上还看不出,主人把它放在治疗台上想走,小狗拼命地狂叫起来,这时主人回过来摸摸它的背,小狗立刻就不叫了,很乖地靠着她,它哪里知道它将永远要离开它信任的主人了。这时医生给小狗打了第一针麻醉,小狗睡过去了,主人趁此走了。医生随后给它打了至命的一针。几分钟后,小狗突然抽动起来,睁大眼睛,长大嘴巴,抬起身子,努力地要站起来,它像是在找主人救命。这时医生跑过来用手卡住小狗的嘴,让它吸不进空气,小狗痛苦地挣扎着,渐渐地软下去。随后,医生把这只小狗的尸体扔进了冰库。我在陪自己的狗狗看病时目睹了这一切。这一天我过的很不愉快,心里闷闷的。安乐死一点也不安乐。 死亡实在是很难平静面对的事情,但我会竭力维护它们死得有尊严。倾向太阳雨的观点。 博主回复: 2010-06-04 10:31:50 感谢您又为我提供了一个案例。我需要这样的实例让动物心理学家们和动物医生们来重新思考死亡和安乐死本身,甚至是具体的操作方案。特别是伦理学家们,他们的理论常常是缺少经验的支持,而只是甚至纯粹理论性的假设。再次感谢! 蓝蓝 2010-05-22 15:24:42 我也经历过给猫猫安乐死 那是几年前 我捡到的一只小奶猫 养了半个多月的样子 得乐腹水 医生说看不好的 小奶猫好痛苦的样子 我给它选择了安乐死 一个鲜活的生命 因为我的选择 提前结束了 我感觉我是个侩子手 至今不能释怀 博主回复: 2010-06-04 10:18:49 蓝蓝, 请您千万不要这样想。这并不是我的本意:我不是对于安乐死普遍置疑甚至明确反对,只是希望一些像我们这样专业从事与动物相关的领域研究的人知道一些可能没有经历过的案例,并且思考一些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批评甚至是谴责。 我想,您做的是对的,只要您的本意是好的。这也是目前伦理学的一个热点,即对于一些没有能表达自己的愿望的主体(如植物人),需要有人替他们做不得不做的选择。只要我们是为了他们好,那么,这在道德上就是无可指责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826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写给正在痛苦中煎熬的博士
zjf0201 2010-9-12 15:37
昨天晚上,一个博士和我聊天,心情非常郁闷,说他终于体会到为什么有那么多博士要自杀,觉得读博士一点意义都没有,不能毕业,毕了业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纯粹浪费这几年时间,没有任何收获。他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因为我和他是同一届博士,也是第四年了,费尽千辛万苦,刚刚答辩完,当然现在的心情可能会轻松些,但是论文送审之前的那些个日日夜夜,我现在都不愿意去想它,精神上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迷茫,徘徊,痛苦,挣扎,努力,坚持,终于熬出来了。但看到还有那么多和我一届的或比我还早的博士,觉得自己也是幸运的,同时为他们捏把汗,希望他们能够早点毕业,遂写此文,以资鼓励! 当博士进入第三、第四个年头的时候,是压力最大,最痛苦的时候,许多人已经无退路可选,真的跟上了贼船一样,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在第一年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勇气坚持读完博士,那么后悔还来的及,赶快退学,找个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是到了博三博四,论文已经作了大部分工作,几年的努力即将出成果的时候,决不能因此而打退堂鼓。这个时候博士生的主要压力来自于这几个方面: 1、虽然论文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容,但还是看不到毕业的希望。因为即使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最后能不能出成果,或者最后的结果能不能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因为博士论文要求创新,不是说你做出来就可以了,而是你的创新点在哪里?你必须比别人做的好才行。 2、经济上的压力。许多脱产博士生,大部分都是应届的,国家每个月只给两百多块钱,那简直是杯水车薪,如果碰上个好导师,可能会再资助点,那也少的可怜,仅仅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大部分应届博士生,年龄都将而立之年,有些是有家有口的,有的是正在谈恋爱或已经结婚的,正是需要钱的时候,而这个时候,自己不能挣钱养家糊口,却要忍受清贫,忍受孤独,潜下心来搞学问,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3、毕业后的出路。即使自己忍受清贫,忍受孤独,潜下心来搞学问,也需要动力。或者毕业后会前途光明,飞黄腾达;或者毕业后会有一份高薪工作得以补偿。但是目前的形势已经完全变了,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些。三年前,像我们这一届或更早一点的,那个时候读博士,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因为当时博士的待遇很好,一般去高校,都会给一套不错的房子,并且解决家属问题,还有相当丰厚的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费。三四年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价暴涨,博士生也扩招了,别说什么待遇,能进高校就不错了。当然,有人说,为什么非要进高校呢?我个人认为,高校对于博士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高校需要博士这个学历,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如果去企业,没有必要读博士,进去了也和其他的非博士学历差不很远。 4、家人亲戚朋友的期望。读博士的人毕竟是少数,一个地方,尤其是农村,方圆几十里,能够读博士的人也是非常少的。如果你恰巧是这为数不多一员,家人亲戚都会把它作为一种荣耀,他们宁愿受再大的苦,再大的累,也觉得很值得,他们这一辈子不图什么,或许这点荣耀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但是他们不知道读博士有多难,要经历多大痛苦,而我们这些天之骄子,能够半途而废,忍心看着家人亲戚朋友们一双双充满了希望的眼神变成失望的眼神吗?不能,真的不能,除非你承认自己是懦夫,否则必须坚持下去,以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5、退一万步讲,就算你现在不能坚持下去,放弃读博士,以硕士的身份去找工作,那么你能够找到三年前同样好的工作吗?恐怕很难,博士的待遇差了,同样,硕士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也大不如以前。没有办法,也不要抱怨,因为抱怨没有任何作用,环境如此,社会如此,非你我的能力所能改变的。 所以,对于正处在博三博四的博士们,你们的心情我非常理解,请你们一定坚持下去。当时,我在毕业一再延期,看不到任何毕业的曙光的情况下,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下去,不管四年五年,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因为我已经无路可退,只有沿着这条充满了坎坷的荆棘之路向前走,而且必须走出来。现在终于走出来了,回想起来,真的是很难很难,不管以后如何,这段经历,一生刻骨铭心!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4213 次阅读|4 个评论
想活一万年并不难
famingkuang 2010-8-8 11:10
幸福的人度年如日,痛苦的人度日如年。 想要活一万年并不难,只要日日度日如年即行。 刻意追求长寿的人,谁说他们没有长寿? 痛苦的人生已经让他们活了不下一万年! 幸福无需炫耀,痛苦无需消沉, 幸福让人短命,痛苦使人长存。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296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原谅
Alisa 2010-6-8 16:40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会碰到不顺眼的人,如果你不学会原谅,就会活得痛苦,活得累,原谅是一种风度,是一种情怀,原谅像一把伞,它会帮助你在雨季里...
个人分类: 情感驿站|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敢自杀吗?反正我不敢!
lxwang 2010-5-25 20:21
一直在想一个人为什么会去自杀呢?自杀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有勇气去自杀,为什么没有勇气活着呢?我曾设想过,什么方式自杀会让人少受点痛苦,容易接受: 1,跳楼?(也包括跳悬崖)现在选择的人好像很多啊,但是这也太残忍了吧,太高的楼,从起跳到落地也需要点时间,那会该是何等的痛苦啊,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啊。跳下去摔得血肉模糊,摔成一摊肉泥,也不好看啊,死嘛,就要风风光光得去死,至少要保持完美形象吧,要去死了,怎么的也要传得光光鲜鲜,或许到了另一个地方还要见很多熟悉的人呢。矮一点的楼,跳下去摔得死也就罢了,如果摔成个脑震荡、半残废,甚至植物人,这不是害人害己嘛。 2,吃安眠药?首先不容易搞到吧,即使弄到手了,吃多少合适呢?吃得少了死不了,吃得多了胃疼了怎么办?想想如果不是睡过去安详的死了,而是吃得太多,心如刀绞,胃如针刺,如此痛苦而死怎么办?还有,如果被人发现了,拉去医院又是检查,又是灌肠,据说这个灌肠是生不如死啊! 3,开煤气?烧炭?如果炸了怎么办?活活被烧死太痛苦了吧,相当于自焚啊。 4,割腕?放一浴缸热水,躺进去,平静地离开?估计也不平静吧,首先拿刀去割就很疼吧。割烂了,看着自己的血慢慢流出,估计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吧。 5,跳河?(包括江、湖、海,甚至一些臭水沟),跳下去,在水里拼命挣扎,还要喝下去很多水,河水湖水太脏,海水太咸,臭水沟就算了吧,这个过程不舒服。真死了,在水里泡几天,泡得浑身发胀,面目全非,估计连亲人都不敢去认。 6,上吊?(用绳索或者红领巾)这个和跳河差不多,一方面是慢慢窒息,那时候你拼命挣扎,也是后悔都来不及,另外也是死相难看,你想做吊死鬼吓人啊? 7,卧轨跳地铁?被压得血肉模糊,身首异处,甚至被压成几段,死无全尸,惨不忍睹啊... 8,找车撞?首先假设你撞死了,也是死相难看吧,最重要的是你这不是害人吗?人家跟你无冤无仇,你死了,还得赔偿,你是没关系了,但这或许给另外一家人都造成了不幸,建议去死还是不要拉上别人了吧。还有如果你不被撞死,还是那句话,被撞成残废,以后是生不如死啊。 9,触电?估计得高压线吧,一般的电线可能半天都电不死。高压线一般比较高,难度有点大。即使爬上去了,被电得浑身焦黑,有碍观瞻啊。 10,喝毒药?(包括农药)心如刀绞,痛苦得满地打滚的滋味不好受吧。 11,开枪自杀?一般人搞不到工具啊,不现实。 想了这么多,我是不敢死啊。或许有人说,那些想自杀的人,你根本就不能用一个平常人的思维去想他们,他们想死的时候已经不会去想那么多了,甚至于行尸走肉无异,估计就像着魔了一样吧。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社会杂谈|61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杀者之痛
ljry8044 2010-5-6 09:06
如题! 鸿飞老师是理解的,所以,他在 关于自杀--给受折磨的灵魂 一文中道: 对于生死的问题,我们向来是很糊涂的。 我们常常不能理解自杀者,其实是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怪不得本杰明 富兰克林会说:有的人 25 岁就死去了,葬礼到 70 岁才举行。 自杀的人总是少数,他们往往能让他们周围的人更好地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他们从来就没有白活。那些成天蝇营狗苟的人,才是白活了一场。 天翼兄也是理解的,所以才有 中国人要自我一点 --- 谈华人耶鲁枪击案 一文,所以才在我博文 【北科大女生跳楼身亡 院长称很正常】正常吗? 后留言: 看来,‘自我’可以防身,但只有一部分人能得到找寻‘自我’的条件。 不过很遗憾的是,却有同学理解为耐挫折心差、进取心不足等缘故,所以要克服挫折,不断进取,努力成为强者,因为“社会不同情弱者”。 所以“ 当你成功时,相关与不相关的人都会来祝贺,却无人懂你一路的艰辛,而当走过事业高峰,依旧无人问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现象依然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一点要注意,这就是人,人的贪嗔痴慢疑的弊病是很难丢掉的,也是社会总是处于浮躁的状态。 ” 没有比这糟糕的馊主意了,事实上,人之所以会自杀,很大程度上即源于该心态 !他们不知道聆听自我,不知道内心真实需求,只知道跟着一套流行的成功理念走,即使别人将流感、肿瘤当作成功,他们也马上会拥过去,坚持下去非病即死。事实上,也未必能彻底坚持下去,当追求与“自我”不合时,必非自己所擅长,一般只有失败。如果他的家人或者上司一定要他以此标准作好,那么临到最后只能在屡战屡败中绝望,善良者自杀,暴戾者杀人。 我刚刚打消过一大学行政女老师的自杀念头,她原本数学好,打算从事相关工作,但却在家人一再要求下当了大学行政老师,尽管她非常不情愿,但更不愿惹养育了她多年的父母伤心,女性太敏感和善良了,只好痛苦地委屈自己。当然她的家人还坚持以为他们的决策英明,觉得女孩子就该从事稳定些的大学行政工作,觉得此举是对她好,她就得无条件接受,还得感激。 后来又与一非她喜欢类型的事业有所成的行政工作者结婚了,也是家里一再焦急催逼的结果,而且很快就怀孕生子了。 她父母开心了,荣耀了,觉得自己女儿找了个稳定的工作,嫁了个前途不错的男人,还有了个孩子,太成功了。 可这位老师自己呢,每天做着自己不喜欢而且永远也做不好(不擅长,因为原为理科)的行政工作,不仅难得尊严,难以保持独立的个性,还常常遭指责,当然,功劳永远是领导的。晚上回家后,还得对着自己将就的男人,虽然她知道这个男人爱她,虽然她也努力对这个男人好些,可就是努力将就着的。 所以,她的生活就是:“心头的酸泪逆流着, 喉头的荆棘横梗着, 在人前, 都化做了轻浅的微笑”。 作为一有着独立灵魂的人,却不能依照自我生活,活着只能是无比痛苦的煎熬,这才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所以往往会自杀解脱。 所以她一直有自杀的念头,至今年,尤其明显,因为唯一挂念的孩子已经可以完全托付给外公、外婆等生活了,所以表示,“如果我去了,请不要吃惊,不要伤心”。 我极度紧张、难受。可我是唯一比她小的男性朋友,还小她几岁,怎么劝都不行,但幸好想起了她多次为那个“粘人的小家伙”伤心痛苦流泪,觉得不该生下她,因为常照顾不好她。所以,我情急之下将 新年里请您一定要呵护好自己 发与这位老师看,并指出,如果她去了, 20 年后,她孩子定会写出比我更辛酸和令人感动的文章,终于触动了她,表示这辈子将为了孩子而“苟且偷生”。 如果将这位善良的老师换作一位攻击性较强的男性,又会如何?杀人! 比如前不久连续发生的多起校园凶杀案,我不会说他们杀人就是因为迷失自我或者自我被扼杀导致,但我可以确信的是,自我被扼杀确实会导致人犯罪杀人!参见博文 玩耍,放飞孩子的希望 。 文中指出,杀人犯的一大共性就是小时好玩的自我天性被扼杀。 另外, 1997 年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到 2 、 3 岁时,曾就 读于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中,超过 1/3 的人都犯过重罪,而曾在玩耍型幼儿园学习的王 子,只有不到 1/10 的人犯过重罪。此外,玩耍型幼儿园的孩子成年后,只有不到 7% 白 人有过被停职的经历,而教导型幼儿园的孔子长大后, 1/4 以上的人都被停过职。 非常可怕的是,我们的社会还在逼着太多的家长扼杀孩子的天性,令其丧失自我,按照一定意志行事! 事实上,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立思想和灵魂的人,如不能秉持自我,那么,只能按照他人的观念或者规则行事,可他人的观念和规则只对制定者有利,且各不相同,甚至常常矛盾,坚持下去唯有失败和绝望,最终只能自杀或者杀人宣泄。 丧失自我,是个死局!极其痛苦的死局!给自己给他人造成深远影响的痛苦死局! 人不是工具,即使是工具,也只有特定的使用价值,胡乱使用,必会产生反效果。 人们之所以会自杀解脱痛苦,关键是缺失了自我,或是自己迷失,也或是被社会环境等扼杀,后者最为致命。犯罪杀人,也多为该缘故所致。 再看前不久自杀的陈蕾吧,学校关心的是学习成绩。她父母关心的是也是学习等“成功”的一面。 而她自己呢: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次日,义务鲜血200cc。奥运会期间,还是一名志愿者。 骨子里流出了善良、真诚、友爱的女子天性,这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价值,也是维系人类生存、进化之根本所在! 可惜,学校和家长要的是所谓的成功,而非她的该天性。而她自己也认同了那些所谓的成功观念,忽视了自己最为宝贵的善良、真诚、友爱的天性。既然自我价值无用,又满足不了社会成功的需求,那就自杀吧,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最大的悲剧还在后头,院长认为“现代大学生自杀很正常”家人则完全将责任归咎于学校,并索赔百万。 这就是现在大学生的价值!在很多人眼里大学生的价值,您又是如何看待自我价值呢?你敢放弃自我吗? 最后,顺便说一下,“社会不同情弱者”可能是很多现代人的特性,同情弱者却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个不正常的年代。 【当你成功时,相关与不相关的人都会来祝贺,却无人懂你一路的艰辛,而当走过事业高峰,依旧无人问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现象依然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一点要注意,这就是人】偏激了!这这是部分人,部分急功近利的人,却是这个浮躁期的大部分人! “社会总是处于浮躁的状态”,断不可能,否则,必致社会毁灭。看看过去的历史或者国外的历史和现状即可知。
个人分类: 健身养生|189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舍得》
Alisa 2010-4-27 20:46
如果你能够领悟放下的道理,你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当下。更何况,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把一些不是很必要的东西放下,你的人生行囊将很快就没有空间去搁置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孙子说: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天地之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万事万物,随时而变,随地而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运转轮回,好运也不可能与你长相守,倘若你能够放下心中妄念,从容理性、胸怀宽广、心平气和,该退则退、该让则让,以变应变,你完全可以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一旦时机成熟,你即可反败为胜。 有些时候糊涂处世,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狂的态势,则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我们的付出不一定就是痛苦的,但收获的却一定是快乐。人不能一味地抱着索取的目的,如果每个人都希望从别人哪里得到什么,但从不想到去付出,那就一定不会快乐。给予才是幸福。多数情况下,付出的同时我们亦得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请不要将别人的回报计算在自己的行动中,这样才能更快乐,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想到的一切。 善于看轻自己的人,懂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不会自高自大、自命不凡;善于看轻自己的人,懂得只有努力奋斗,开拓进取,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人生的高峰;善于看轻自己的人,为人谦虚、厚道,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敬重,也容易取得成功。 如果你肯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事物,你也会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事物。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如果你怀着这个崇高的信念,你将有一笔财富。这个信念就是帮助别人。这个信念将给人的一生带来巨大的幸福。 爱,是一种循环。爱,给予别人,不见到立即有直接的回报;但最终也会循环到自己的身上。而且,回报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每个人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考虑爱护别人,那么最终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爱好。 烦恼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我们越是在乎它,就越是会被它所烦。如果不能看破它迷惑人的假象,起码也要学会放下、遗忘、宣泄等等,才能活到自如自在。我们心中那片净土,由我们自主去实现。 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炫目的精彩,这时候,有所不为就成了一种大智慧。只要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放弃一些不必要的 精彩 ,你并不会损失什么,而在放弃的背后也正意味着得到更多。 人生没有完美可言,完美只是在理想中的存在。所以,不管对于事情的结果如何不满意,偶尔也该放过自己,毕竟完美是不存在的。正是因为有了残疾,我们才有梦想、有希望,当我们为梦想和希望而付出努力同时,就已经拥有一个完美的自我了。其实,在人世间,完美与不完美只存在于一念之间。苛求完美只会离完美越来越远,放弃苛求完美,我们会发现人世间的一切都有它自己的独特之美。
个人分类: 情感驿站|1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是因为失去而痛苦,而是我已经对你产生了依赖
wanglicuc 2010-4-27 08:56
周末断网,无聊至极。其实平时并没有多在意网络怎样怎样,也就是看看新闻、收收邮件、查查资料、挂挂QQ、玩玩校内等,平时该做的事没有网络还是照 样做。可是当真的断网了,感觉很无聊、很痛苦、很无奈。 这时我才发现,我已 经对你产生了依赖 。 可是回想下这两天是如何度过的,感觉也是很充实的。解决了前两天程序的问题、做好了下周 的周报、做好了老F项目的界面、去医院买了维生素B群、去西街时见到了我近5年广院生涯的第一对gay、上自习复习了英语、帮师姐调了程序、去了两次健身 房、完成了每天要写的日志。。。。。。唯一的遗憾应该就是没有出去逛逛街和到外面搓一顿吧(鄙视男生爱逛街的人别拍我啊)。我离开了网络,生活好像更多彩 了,不然像我这样的宅男可能就天天在电脑前了。突然感觉自己的时间全是自己的, I'm a free spirit! 有人说自由是以孤独为代价的 。离开了网络确实感觉很别扭,很多事情做不了,这可能就是孤独的一种表现 吧。 可是很多事情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我不想接受也得接受,我想逃避也无 法逃避,我只有享受这份孤独, 我只能在这份孤独总寻找自己的乐趣、发现我的爱好、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可是我相信孤独是短暂的、不连续 的,每个孤独的阶段都是为下一次的积势待发作的缓冲,所以我要利用好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总结自己、认识自己。 孤独是短暂的,人生的道路还很长。 任何已经习惯了的依赖在突然失去时都 会让人无所适从,都要经历个痛苦的阶段。既然我在心理上对你产生了倾斜、有了依赖,失去的时候我又那么的痛苦,那我何不做个free spirit呢?这个世界很大,真的很大,每个人在我们的生命中走过的时候,相对我们整个人生来说都是渺小的,或者忽略不计的。当我们最亲最亲的人离开我 们的时候,我们会痛不欲生,可是真过了若干年之后,想到此事时,我们还会掉下那滴眼泪吗? 你可能要说了,这样是不是很薄 情?在我看来,任何事情经历过就好了,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对自己做的任何选择承担起可以预见的后果,之后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做事情不逃避,三思之后果断一点没什么不好,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如 果按照每个人都是free spirit的方式去做,而不因为依赖使得自己的重心失去平衡,那么 谁是奥巴马,谁又是谁的阿依土拉 就好理解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新是一个必须承受痛苦的过程
whitesun 2010-4-12 02:15
为了追去创新,似乎一定会经历下面的过程:刚有所谓的创新idea时,觉得找不到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大量的时间放在求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值得做, 从哪个小的点做起, 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做,该怎么收集数据,怎么实验,怎么评价结果等。这是一个真正创新的过程,如果没有以前良好的锻炼,不太可能把这个新idea落到实处。回想过去的几年来,觉得自己研究的很难,很痛苦。现在想来,觉得自己似乎是一直经历这样的过程,是在只有创新idea却无能力实现时的阶段,是缺乏有效方法和环境的阶段。 在几乎绝望的时候,无法将想法落实下去的时候, 也许上帝会可怜我们,会突然让你发现自己做的东西还是有很多人在做,并能找到与自己研究很像的相关工作。这时,第一反应就是担心已经有人做了,再做就是重复别人的工作,那我该怎么办?该放弃还是怎么办? 担心过去之后,一定要细细看看别人的研究成果,你会发现,别人虽然做了,但是总有很多地方与自己苦苦想了多年的地方不一样,也就是说, 如果你的想法真的很创新,别人顶多做了一小部分工作,还有很多方向可继续探索,顶多自己落后别人一点点,但是可以学习到别人的一些方法,做其他点就可以了,这样会加速自己的研究进程,总的来说是件好事。这可能算是上帝给我们的机会吧。 对于各类型学生,我觉得一开始就独立地从很创新的idea做起很不好,这样会把一个人的科研兴趣毁掉,不利于今后发展。这是因为作为学生没有创新成功的经验,没有锻炼到可以正常面对创新过程遇到的各种难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时,常会错误地处理,选择不正确的方法去解决,经历这样的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留下一个没纠正的错误,结果还是不会理想,这对学生毕业影响太大,进而很多学生会弄虚作假。如果导师很冒险地让学生独自去处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难题,这是学生的不幸,也是导师的不幸,这样的研究过程能坚持下来的学生不多,因此失败的可能性太大而不是很大。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是导师不负责的表现,是导师无能力创新的表现,我觉得还是应该先让学生分阶段地学会处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才为上策,这样可以提高成功率,导师和学生才会双赢,师生遇到的痛苦经历和问题才会少一些。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42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幸福和痛苦
qyu111 2010-1-2 09:02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感觉, 欲望得到满足时的感觉。 怎么才能获得幸福? 不断的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什么样的欲望容易满足? 力所能及的欲望。 为人服务的欲望。 欲望不高的人,经常幸福。 为别人生活的人 ,每天都幸福。 痛苦是什么? 痛苦也一种感觉, 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感觉。 什么样的欲望不容易满足? 自私的欲望不容易满足。 你痛苦,因为你自私。 痛苦,是上帝对自私的惩罚。 为别人生活的人,是不会痛苦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世界和谐,人人幸福。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佛图书馆自习室墙上的训言
brbaba 2009-12-13 21:14
1.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 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 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 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 时间在流逝。 13. 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 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 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 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 没有艰辛,便无所获。(转)
个人分类: 杂谈|2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到中年的了吗?
whitesun 2009-9-20 18:04
我为何而生?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思考过,我想答案将千奇百怪。就我而言,那么比较客观的答案是什么? 我相信一个人一生都在成长,也常听说人到中年压力很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我不知道目前是否正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但我认为目前我遇到了很多让我有压力的事: 第一,经济压力。目前至少是舍不任何享受型的开销,此外,由钱的分配问题而引来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的生活,甚至常常出现不正常的举动; 第二,科研压力。经历过两方面问题,从工作角度来看,上职称以及上级对我的期望造成了我的一方面压力,想申请到基金课题,想发高水平论文,从上博角度来看,导师所指课题十分庞大,入手难,深入难,以及他期望我对LarKC项目的贡献或做法都给我带来无法忍受的压力。 第三,家庭方面的压力。由于这3年来我长期在外,而双胞胎女儿出生后,需要有人带孩子,我父母加上我姐帮着带,他们长时间从早到晚只围绕孩子,父母累出这样那样的病还得坚持,进而引发各类家庭问题; 第四,健康方面的压力。父母年龄不小,心脏病,高血压,脑梗,白内障等等疾病只能拖着,亲戚的大病也不得不考虑,统统这些问题都需要用钱,用时间解决,用精力去解决,压力自然而生,绝无办法逃脱。 我相信大部分人大部分时段只承受一两方面的压力,但很多人在中年时段相对压力集中,我人到中年了吗?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fuyuncas 2009-8-4 17:29
在一个朋友的QQ留言里,看到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使我沉思了很久。是啊,年轻时为了房子而奋斗,车子房子都满足了以后,那我们就幸福了吗?看看周围的有钱人就知道了。2008年北京统计局的调查也表明,人的幸福感并不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升。小山村里平静的生活也许是快乐的,大都市里花红酒绿的生活也许是痛苦的。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人的心境。 痛苦来源于现实与预期之间的差距,当欲望很大,但现实又不具备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时,这个人只能沉浸在痛苦中。著名科学家古尔也认为人的痛苦来自于现实与预期的差距。现实短期内变化较小,要减少痛苦只能适度降低我们的欲望,尤其是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也许我们会想到现在人们会萌生出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欲望?其实,欲望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没有欲望,人也就失去了动力,但是不是欲望越大越好,它要有个度。多大的度是好呢?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你一个农民想在1年内拥有100万,有点不太现实;你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想去做国家主席,也太离谱了。 之所以产生痛苦,主要是因为预期脱离了现实。现在媒体对少部分先富群体大肆宣传,大款的炫耀性消费,激发了人们攀比的心理,也使得他们的欲望迅速膨胀,预期严重脱离实际。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痛苦,当这种痛苦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会做出否定社会的行为,比如群体性事件、自杀、他杀和抢劫等等。前几天,北京科技大学一学生抢银行,就是因为这种情感得不到释放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制定自己的预期,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6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山大学副教授称金钱有镇痛功能遭质疑(转载)
whitesun 2009-6-29 09:54
金钱具有镇痛功能、失去金钱的疼痛和肢体受伤的疼痛十分类似近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周欣悦作为第一作者即将发表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刊物《心理科学》上的论文《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引起了学术界之外的关注。 昨日,周欣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研究受到学术界之外的热情关注与当下的金融危机大背景不无关系。我们的分论点之一损失金钱会令人们感到生理性疼痛告诉我们,人们在金融危机中感到的痛是真实的,和生理性疼痛的感受类似。 和钱接触后更耐痛 在周欣悦的这篇论文中,作者通过6个实验证明了金钱对于生理性疼痛与社会性疼痛(即社会排斥)的抵御作用。据介绍,这6项实验全部在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的实验室里完成,实验参加者均为大学生,一部分是在校园BBS上发帖后招募来的学生志愿者,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在校园中随机寻觅来的,共有548名学生参加了实验。 据悉,其中重点实验分为金钱概念启动和疼痛感测试两部分,金钱概念的启动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周欣悦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两种:数钱法和造句法。 数钱法。启动活动是在测试前假意告诉被测试者,接下来要进行一项手指灵活度的测试。之后随机分配其中一半的被测试者数80张百元人民币,另一半则数80张纸。在数钱(纸)结束之后,紧接着进行下面的疼痛感测试。 造句法。实验者在测试前假意告诉被测试者,接下来要对他们的语言能力进行考察,请他们将打乱顺序的句子进行重新排序。其中一组被测者的句子中包含了金钱类词语,另外一组的句子中则无。在排序完成之后,接下来进行疼痛感测试。 疼痛感的测试则分为两种,一种是引发生理疼痛,另一种是引发社会性疼痛。生理痛感的测试可以通过把手伸到温水和热水中的方式,结果显示,数过钱的一组被测试者的感觉到的疼痛程度更低。 社会排斥试验可以通过玩一种电脑游戏来进行:被测试者和电脑中的两个虚拟角色进行三人间的抛接球游戏,持球的人可以传给另外的任意一方,被测试者在把球抛给虚拟角色之后,球开始在两个虚拟角色之间传递,再也不会抛给被测者,被测者需要汇报他们的感受。结果显示,数钱的一组被测试者,或者是造句中带钱字的一组,相对于另一组被测试者来说更加不会因为遭受排斥而感觉受伤。 实验证明,金钱概念的启动能够减缓人们感受到的疼痛,包括社会痛苦(社会排斥)和生理性疼痛(高温痛感)。周欣悦说。 研究是否引导人们拜金 一些媒体将周欣悦等人的研究结论归纳为金钱可以镇痛,而随着研究成果在海内外的传播,对其研究的初衷和意义也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 针对这项研究是否鼓励人们拜金的质疑,周欣悦表示,她并不认为金钱是万能的,相反,金钱的效应虽然被证明可以减缓疼痛感,但是金钱的效应十分短暂,而且有各种副作用。她的建议是,寻求社会关爱比起寻求金钱来说,减缓疼痛的效用更加持久。相比作用力短暂的金钱,社会关爱才是痛苦的首要缓冲器。金钱抵御疼痛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它是作为社会关爱的替代品存在的。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金钱的效用并不持久。我们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有两类社会资源可以帮助人们抵御痛苦,一是金钱,二是社会支持,她说,但社会支持是更首要的疼痛缓解机制,疼痛的时候寻求他人的关爱是与生俱来的反应。这样的反应是具有进化优势的。我们希望,社会上片面逐利的人更少一些,相互关爱的人更多一些。 金融危机之痛需心理干预 使用功能核磁共振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受到他人排斥时,以及损失金钱时,人的大脑反应与肢体伤痛时大脑的反应是相似的。周欣悦说,钱、爱(社会关系)和痛的关系如何?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是吸引我们研究的最初动力。 而对于原本枯燥专业的心理学研究会引起如此多的社会关注,周欣悦认为除了因为钱、爱(社会关系)和痛原本就是人类永恒关注的热点之外,当下的全球经济形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的研究受到学术界之外的热情关注与当下的金融危机大背景不无关系,周欣悦表示,我们的分论点之一损失金钱会令人们感到生理性疼痛告诉我们,人们在金融危机中感到的痛是真实可测的,专业人士和社会应给予人们更多心理干预和关爱。 周欣悦认为,金融海啸令不少品尝了金钱丧失的痛苦,这种情况下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更显的重要。虽然金钱能够减缓疼痛,但是社会支持抵御痛苦的能力比金钱更有效且更持久,即便是一句亲切的问候都会有重要的止痛功能。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遭受疼痛的时候,比如在打针的时候,如果有人站在身边就能够使得人们感受到的疼痛感显著降低。她说。(据广州日报报道)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的常态
pingguo 2009-6-25 09:58
沉默孤独 或许是生命的常态 太多的人和事 令我无言以对 这时候我听见你走来 走进我和我的沉默之间 在你吐露清音的一刻 我已听见我的声音了 叹息后悔 或许是生活的常态 当我们胆怯吝啬 不肯付出 却输掉了纯真、柔情和青春之美 这时候我看见你走来 走进我和我的回忆之间 在你玉齿轻启的一刹 我的歌声已唱出了心扉 泪水模糊 或许是人生的常态 仿佛树叶飘零:破灭了梦想 失去了真诚 忘却了爱情 这时候我感觉你走来 走进我如雨飘泪的世界 在你注视我的一瞬 我的眼睛已清晰地点亮了
个人分类: 诗歌|31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复“写给正在痛苦中煎熬的博士”和建议
吴信 2009-2-15 18:33
回复写给正在痛苦中煎熬的博士和建议 春节回老家,博士的学历的确让人称赞,实际上心情非常郁闷,压力一重接一重的。最近看到网上写的 给正在痛苦中煎熬的博士 ,很有同感。但是这些观点本人并不是都很认同,不少有些悲观,读博士虽然有些难,并不是那么痛苦的,也不需要那么自己给自己苦上加苦。 现转如下并做回复。 博士生的主要压力来自于这几个方面: 1 、虽然论文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容,但还是看不到毕业的希望。因为即使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最后能不能出成果,或者最后的结果能不能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因为博士论文要求创新,不是说你做出来就可以了,而是你的创新点在哪里?你必须比别人做的好才行。 2 、经济上的压力。许多脱产博士生,大部分都是应届的,国家每个月只给两百多块钱,那简直是杯水车薪,如果碰上个好导师,可能会再资助点,那也少的可怜,仅仅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大部分应届博士生,年龄都将而立之年,有些是有家有口的,有的是正在谈恋爱或已经结婚的,正是需要钱的时候,而这个时候,自己不能挣钱养家糊口,却要忍受清贫,忍受孤独,潜下心来搞学问,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3 、毕业后的出路。即使自己忍受清贫,忍受孤独,潜下心来搞学问,也需要动力。或者毕业后会前途光明,飞黄腾达;或者毕业后会有一份高薪工作得以补偿。但是目前的形势已经完全变了,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些。三年前,像我们这一届或更早一点的,那个时候读博士,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因为当时博士的待遇很好,一般去高校,都会给一套不错的房子,并且解决家属问题,还有相当丰厚的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费。三四年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价暴涨,博士生也扩招了,别说什么待遇,能进高校就不错了。当然,有人说,为什么非要进高校呢?我个人认为,高校对于博士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高校需要博士这个学历,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如果去企业,没有必要读博士,进去了也和其他的非博士学历差不很远。 4 、家人亲戚朋友的期望。读博士的人毕竟是少数,一个地方,尤其是农村,方圆几十里,能够读博士的人也是非常少的。如果你恰巧是这为数不多一员,家人亲戚都会把它作为一种荣耀,他们宁愿受再大的苦,再大的累,也觉得很值得,他们这一辈子不图什么,或许这点荣耀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但是他们不知道读博士有多难,要经历多大痛苦,而我们这些 天之骄子 , 能够半途而废,忍心看着家人亲戚朋友们一双双充满了希望的眼神变成失望的眼神吗?不能,真的不能,除非你承认自己是懦夫,否则必须坚持下去,以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5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现在不能坚持下去,放弃读博士,以硕士的身份去找工作,那么你能够找到三年前同样好的工作吗?恐怕很难,博士的待遇差了,同样,硕士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也大不如以前。没有办法,也不要抱怨,因为抱怨没有任何作用,环境如此,社会如此,非你我的能力所能改变的。 所以,对于正处在博三博四的博士们,你们的心情我非常理解,请你们一定坚持下去。当时,我在毕业一再延期,看不到任何毕业的曙光的情况下,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下去,不管四年五年,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因为我已经无路可退,只有沿着这条充满了坎坷的荆棘之路向前走,而且必须走出来。现在终于走出来了,回想起来,真的是很难很难,不管以后如何,这段经历,一生刻骨铭心! 相应地,本人认为如下: 1 博士生不是玩笑吧,你读博士之前就应该考虑到你的将来,否则就不读。这是本职工作,为什么别人能够做好,你就不能?读博士 做实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否则大家都读了,所谓好难好难。 既然选择了就做好,做不好肯定有原因。可以多看看这几本书:《没有任何借口》(美国西点军校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与写作 (Colin Fisher 著 ) 》。 2 不仅仅是 经济上的 压力,还有其它生活上、感情上等等方面的压力。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博士要自杀,觉得读博士一点意义都没有?被别人看到的潇洒不谈,的的确确,与本科、中学甚至小学的同学相比,都没有别人富有,还不如被别人说的我们老家在家里务农的呢。说实在的,在家里感受到他们过得很实在。不过作为博士生,精神上不能缺失,呵呵,耐得住清贫与寂寞吧,就是阿 Q 精神自嘲自解也需要吧。做个 最不擅长怨天尤人的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0126 3 毕业后的出路的确比较渺茫,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但是如果在学期间有个大致方向的话,经过几年的修炼,也不是那么难吧。这可能被上面所阐述的压力所左右。不过要认清自己的价值,社会需要和国家的发展需要,甚至是世界的发展需要。这并不是空谈,我们国家基础型理论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足有 10 - 20 年,没有理论的基础是不可能有原创型的发现的。所以在这个急需创新的年代还是很需要博士搞研究的,因为中国可以说 80 %以上的基础型研究都是博士在做。这是读博士的价值,可以说是社会价值吧。没有你去做,肯定需要其他人去做,十年二十年之后,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区别也就出来了。 4 对于期望,我们不能左右他们的想法,但是可以影响。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握现在,才能把握将来。 5 没有退缩的理由,除非你可以做的象比尔盖茨那样成功吧! 总之,既然选择了就做好!要么就不做! 不过这里也提几点建议: 1.改革体制: 博士生的待遇应该向发达国家看齐,不说看齐,把博士生的爱国心的一点去掉,少些都可以。这样确保博士生的待遇和博士生的地位符合,博士生是国家科技发展重要的后备人才,衣食住行都保证不了,如何让其安心搞科研?怎么留得住人才?否则死板的留住,心呢,没有积极主动!浪费了很多无形的智力资源-国家的巨额财富!不要再把博士生当作老板的廉价劳动力,廉价也可以说得过去,地位呢?唯导师是对。 2. 改革:建立竞争体制,打破导师终身制,不合格的就淘汰掉,确保每一个导师都是合格的导师,建立一套有效的导师监督制度,确保博士生在就学期间可以真正学到东西。没有限制博导的决定博士生生死的权利,导致部分无德博导将继续利用这种特权从博士生中谋取暴利(例如,博士生阶段的成果据为己有)。还有多少愿意创新?有个人说的好:目前有多少导师是不合格的导师啊?这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3. 还是改革:如果说上面的可以做得到,学制的确三年有点短。说着话肯定有很多博士生骂我,很多导师赞成,但是我的前提是上面两点做得到!想做出创新的成绩,搞好科研,的确需要时间和经验。能够安心做出成就,体现你的价值的话,多做几年又何妨?! 4. 改革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95 次阅读|1 个评论
静夜狂思-(41)-痛苦批判,开心生活
考槃在涧 2008-11-19 14:44
我们愤怒地批判,开心地生活。 愤怒是因为我们还有良知,开心是因为我们不拿别人的错误拿来惩罚自己; 愤怒不能解决问题,但愤怒是解决问题的动力; 愤怒是我们的态度,冷静是我们的心情,思考是我们的行动,科学是我们的方法,知识是我们的弹药,语言是我们的武器。 把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生活分开。学者的愤怒来自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个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当然,有的学者既愤怒于社会、国家的问题,又感怀自己遭遇的不公待遇。我认为大多数学者还是为他人忧愤更多,为自己少些。一个人能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往往是不为己甚的;反之,那种只为自己考虑的人,很难想象能有什么真正的社会责任感; 一般人往往会劝学者的愤怒平息,他们把学者的不平则鸣看成了学者自己的抱怨。他们不懂学者。他们认为愤怒的人是痛苦的。其实学者的愤怒恰好是学者的幸福。想象一块石头,火烧不伤,刀砍不痛,但你不会愿意去做一块石头,哪怕它能够天长地久。 痛苦是活着的唯一证据,一个不会痛的人等于死了。 当一个员工还会为公司愤怒时,他还爱这个公司;当一个员工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了,要么他是想从公司里牟取好处满足个人利益,要么他已计划辞职。我宁愿要一个天天抱怨的员工,不愿意要一个满脸堆笑背后捞钱的员工。可惜,大多数老板讨厌抱怨的员工,却假装没看见那些满脸堆笑的员工,手从背后拿走公司的一盒墨粉。 妓女不会抱怨嫖客。聪明的男人不该把钱交给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老鸨们,而该把钱交给唠叨自己的老婆。前者只想把你的钱掏光,后者只想让你的钱生钱。 而当一个公民还在骂一个国家的时候,起码他还愿意为国家出一分力。 麻木者不会懂得清醒者的愤怒,就像石头不会懂得阳光的温度。 无奈不能成为麻木的理由。正因为无奈,所以要愤怒,都有解决办法了,何必愤怒?怒到了极点,自然就有解决办法了。 如果学者的社会责任感都集体丧失了,就不要责怪学生会不负责任地自杀。记不记得老舍的自杀?那是他的反抗和证明自己清白的呐喊。在那种环境下,我不会认为老舍不负责任。自杀确实是懦弱的表现,比自杀更懦弱的是学者丧失了起码的良心,满脸堆笑的任政治脱下自己的内裤,还要配合地高喊几声表示自己多次达到性高潮。他们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了。如果我们的学者没有勇气面对问题,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们拿出勇气来面对挫折?
个人分类: 哲思|4855 次阅读|19 个评论
怕苦的中国人难以承受竞争失败之痛
可真 2008-11-6 22:43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有时则会遭受形式各异的大大小小的挫折,所有这些麻烦、挫折都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程度不同的消极影响,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就是所谓痛苦。当然,除了心理性质的痛苦以外,我们还会因遇疾病、创伤等而感受到生理性质的痛苦。生理性质的痛苦是医学范畴的东西,而不是人生观范畴的东西。我在这里所要讲的是属于人生观范畴的痛苦,即心理性质的痛苦。 人生在世所遭受到的生理性质的痛苦,对于一般人来说,乃是大同小异的,或者说是人人都差不多的感受。但是,心理性质的痛苦却是因人而大异的。例如,有的人遇到一点儿挫折,就会感到痛苦不堪,这就叫作经受不起挫折。而有的人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也会乐观面对,泰然处之,并不因此就深陷痛苦之中。为什么会有这种因人而大异的情况呢?就是因为人们对心理性质的痛苦的感受程度和耐受性是与他们的人生观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的人生观支配下所感受到的心理性质的痛苦的程度是不同的,耐受性也不一样。 就中国人与西方人而言,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他们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苦乐观更是不同。 中国人在先秦的时候,可能还没有普遍的感受到现实的人生是多么痛苦,尽管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大概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吧,但是我们看先秦的典籍,却很少见有诉苦的情况,只有极少的典籍如《庄子》才流露出以生为苦的人生观。《庄子至乐》中就讲到: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忧就是苦。庄子为什么会有这种人生观呢?为什么在他看来人生是与痛苦为伴的呢? 庄子诉说人生有五苦: 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庄子至乐》)据此,贫者固然是五苦俱全,而富者又何尝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 。(《庄子至乐》)富者想多积财,以求更富,结果是苦身疾作,身不得安逸;又要省吃俭用,物欲也得不到满足,岂不还是处于痛苦之中! 但是,象庄子这样来看待人生的,在先秦诸子中毕竟还是十分罕见的。看来先秦时候中国人对痛苦的耐受性普遍较强,所以难得见到人生何其苦也的哀叹。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代,没有起多少变化。然而到东汉初年传入佛教以后,佛教关于人生若苦海一般的观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隋唐时期,佛教特别兴盛,那时的中国人普遍信佛,当然也就普遍的是以人生为痛苦,并且越是自觉意识到人生为痛苦,就是越是信仰佛教,以解脱人生的痛苦。 佛教驱除人生痛苦的方法,与庄子的方法有相一致之处,就是都是从主观领域中去寻求痛苦的根源,庄子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求,而欲求的根源是在于知识,即认为是因知识而有欲求,因欲求而有忧苦,所以要消除人生的痛苦,就只要消除知识,即对外界事物不加分辨,即所谓齐物就行。佛教则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不了解佛教的真谛,所以就生起了种种无明烦恼,于是就有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因此,要消除人生的痛苦,就只要消除无明就行。为了消除无明,就得信佛,相信佛教所谓万事皆空的道理。倘若悟空,即可消除无明,入于不知苦乐的涅槃之境。 与佛教传入中国差不多同时,西汉末年的时候,中国产生了道教。道教不直接讲人生有多么痛苦,但求长生不死的仙道,而一旦成仙,就可以过神仙日子,这是一种绝对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道教的这种神仙观,其实也是认为现实的人生未免痛苦,只有变成了神仙才会消除痛苦。所以,尽管道教与佛教在消除痛苦的具体方法上有巨大差异,但在不敢面对现实人生的痛苦,妄图主观地消除这种痛苦,达到无苦的极乐境界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与中国人普遍不敢面对现实人生的痛苦而追求极乐境界的人生态度颇不相同,西方人则从来就不追求极乐境界。古希腊的时候曾经盛行悲剧,《伊利亚特》作为古希腊的一部史诗,就是高度悲剧性的,然而,希腊式的悲剧性格却与忧伤毫不相干。《伊利亚特》和绝大部分的希腊文学所反映出来的悲剧观念,就把生命本身理解为一种矛盾体,认为生命的悖谬在于: 最宝贵的生命,常常就是处于危急之中的生命本身。美的邻居,是危险和死亡。 美,就像荣耀,必须去追求,虽然其代价是眼泪和毁灭 。 《希腊人》 (The Greeks) 的作者英国学者基托认为,这种悲剧观念就是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整部传奇的中心思想 。( 基托( H.D.F.Kitto ): 《希腊人》 (The Greeks) ,徐卫翔、黄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 显然,古希腊的悲剧观念是要求人们直面现实人生的痛苦的,在这种悲剧观念看来,痛苦是人生固有的一个方面,它与快乐不可分割。人生不可能只享受快乐而不受痛苦。实际上痛苦就包含在快乐之中。完美的人生恰恰是以痛苦为代价来求得快乐。 正是因为西方人从一开始就具有这种以苦为乐的悲剧观念,所以后来他们很自然地就接受了中东犹太人的宗教犹太教,并把它发展为基督教。(按:犹太教的《圣经》就是基督教《圣经》的约旧部分。)基督教认为人类是有原罪的,而耶酥降临人世就是为了给人类赎罪的,为了替人类赎罪,他被死在十字架上。耶酥以他所承受的苦难来为人类赎罪,就是表明了基督教的这样一种人生观,即认为人类的原罪决定了人生是必须承受种种痛苦的,自觉地按照基督精神去承受人生中的痛苦,是人类重返伊甸园的条件。中世纪的基督教是要求基督徒以禁欲的形式来承受痛苦,到了宗教改革以后,新教则要求信徒们以现世理性的劳动来承受痛苦。正因为新教徒是把这种劳动理解为承受痛苦的形式,所以他们并不以享受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作为目的,恰恰相反,他们只是为了承受劳动的痛苦而劳动,这样就导致了他们不断的积累资本,不断的扩大再生产,不断的创造财富,却一直严格地过着清教徒的生活。 因此,尽管基督徒和清教徒与古希腊人的生活态度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在直面现实人生的痛苦并甘于承受这种痛苦这一点上却是相通的。到了现代,即使是一些反宗教、反基督教的人本主义学者,也依然是继承了这种文化传统。在这方面,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最具有代表性。 叔本华说:每个人 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如果人生当下和直接的不是痛苦(灾难),我们存在的目的就必然完全失败,而事实上世界不能不是痛苦,存在不能不是失败。既然世界到处充满着痛苦,人从生命的欲望产生痛苦,痛苦既与生命不相分离,我们若把痛苦看作一种偶然和无目的性的事件,人的荒谬也就莫过如此了 。(《痛苦与意志》) 叔本华又说: 人免不了要遭受不幸和痛苦,痛苦对人也有它的用处。这就像若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裂一样,人苦没有艰难和不幸,一切的需要都能满足,我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人事事顺遂,不劳即获,傲慢和妄自尊大,不使自己爆炸,也会使自己的生命膨胀。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充满着劳累与忧患,然而,人的欲望若随时能得到满足,他们又如何度日,如何打发生命呢 ?(《痛苦与意志》) 显然,叔本华对待人生痛苦的态度完全不同于庄子,叔本华是主张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痛苦的,因为他认为痛苦是人生之必然,而且肯定痛苦对人生亦有其益处,而非绝对的坏事。 叔本华的痛苦观与庄子的痛苦观之根本区别在于:在庄子看来,痛苦是可以通过主观方式来加以消解的东西;叔本华则认为,痛苦是人生所不得不面对的必然之物,是人生无可回避而只能接受的东西。这种区别不仅仅是叔、庄观念的区别,也是中西方苦乐观乃至人生观的区别。了解这种区别,自觉意识到这种区别,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现实的意义就在于: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接受了西方的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这种经济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也不同于几十年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之处,就在于经济主体的竞争性,即前者是竞争性经济,后二者是非竞争性经济。只要有竞争,就会有风险,有挫折,有失败,从而就有痛苦。西方人采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有其文化基础的,因为他们有一个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勇于接受痛苦的现实的文化传统,因为 在西方人看来,痛苦是人生固有的东西,是与人生不可分割的, 所以即使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他们也能够泰然处之,就像 麦凯恩在与奥巴马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尽管肯定心里不好受,却能面对这种现实,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败,并且向奥巴马的胜出表示祝贺。但是中国人就不同,中国人没有西方人的那种文化传统,在中国人看来,痛苦决不是人生本有的东西,人生与痛苦并非不可分割,因此向来就是只求无痛苦的至乐之境,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就感觉到这是命运对自己不公,从而怨天尤人,而深陷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难以面对残酷的竞争,不甘接受自己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现实,面对失败从不肯幡然自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积极的态度继续参与残酷的生存竞争,而是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在原因,归咎于竞争对手做小动作或其他什么见不得人的作为,于是把自己因失败而感受的痛苦之情发泄到竞争对手身上,就象台湾的民进党压根儿就不自省自己是如何从执政党的地位上败下阵来,却把一肚子的不满情绪都发泄到执政的国民党身上,恨不得把国民党千刀万剐才解其心头之痛。中国人从不服输的本性,实是与其不敢面对由于自己的缘故所造成的败局而沉迷于无痛苦的至乐幻想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也因其如此,西方式的民主在中国是很难搞起来的,甚至可能根本就无法搞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却又接受了西方人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此以经不起竞争失败的文化心理去参与现实而残酷的竞争,这就注定了中国人在这种现实而残酷的竞争中要经受自己难以承受的痛苦,并且因其承受不起这种痛苦而会在行为上有种种疯狂的表现,就象今日台湾的民进党正在自我展现的那种疯狂一样。 因此,如果中国人不能从文化心理上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能够泰然面对残酷的人生,那么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景的确是令人堪忧的。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687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记住历史,忘掉伤痛
考槃在涧 2008-8-20 13:37
记住历史,忘掉伤痛 此文赠马昌凤吾兄。 我实在没有想到,这一百年来连续不断的伤痛给中国人留下这么多阴影。从鸦片战争到二十年前,伤痛实在太多。 刺刀捅来,子弹打来,机枪扫来,炮弹炸来,坦克碾来,军舰画浪而来,飞机破空而来,中国人民承受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武器。 死无葬地,居无定所,妻离子散,饿殍遍野,男子被屠杀,妇女被强奸,思想被扼杀,言论被控制,山河破碎,国家动荡。 更有那牛鬼蛇神,互相批斗,闹山麻雀,唧唧喳喳;一腔热血,公车上书,换来的是背弃和严惩。 人啊,你生下来本身就是苦难。你一无所有,还要拼命的为生存打拼。你生存在别人的谎言之中,甚至生存在国家编织的谎言之中。为了大国的梦想,已经牺牲了十几代人,还要牺牲多少代人?成为了大国,老百姓真的就快活了么? 人啊,你生下来就被背叛。被朋友背叛,被爱人背叛,被父兄背叛,被师长背叛,被上级背叛,被同事背叛,被组织背叛,被国家背叛。 人啊,你要快乐。不为了任何人,为你自己。别人能夺走你的一切,夺不走你的快乐。只要你是快乐的,你就是富有的。只要你是快乐的,你就是自由的,只要你是快乐的,你就是成功的。 人啊,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不要活在别人的口号里,不要活在别人的政治里,不要活在别人的逻辑里,不要活在别人的规则里。 人啊,尘世中的人,你有那么多的不得已,人世是如此的肮脏,历史是如此的令人痛苦。你呼不得,唤不应;观不明,看不清;彷徨,迷惘,痛苦,无奈,孤独,无助。 只是,真正强大的人靠自己的内心强大。他活在现实之中又超脱尘世,他游刃于世俗的规则中又不逾规矩,他记住历史忘掉了痛苦。 我们记住历史,不是要记住历史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是要记住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今天的一切,都是无数鲜血、生命和痛苦换来的,这些鲜血、生命和痛苦不是要让我们痛苦,是要让我们快乐的。不是要我们黯然神伤,是要让我们深刻反思的。 历史给了今天的中国无数多的机会,在思想领域,有如此多的空白需要填补,有如此多人性的、社会的、国家的、管理的、科学的、政治的、人文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创造,每一个领域拿出点像样的成果,都足以传世。上帝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机会和素材,是我们太愚笨,都没有把握住啊! 不要再让历史的伤痛再在心里百转千回,而让阴影遮住我们仰望星空的眼睛,夜空是多么的清澈纯净。人间的这点痛苦,早就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记住历史,忘掉痛苦。跟我来,我们能创造历史。 ------------------------------------------ 巫启贤 春水流 春水流 春水流 春水流 别把春天悄悄地带走 想你在心里头 想你在心里头 别让风把情吹走 跟着我 一起走 跟着我 别让时光把孤独收留 当恶梦醒来後 又是个新的开头 向往事挥挥手 过去曾是一个不明白的你 不知爱情有时也容易背弃 当他突然离开你到远方去 你却又把世界看得太离奇 过去固然是一段难忘经历 也许从心中抹去它不容易 但是别忘记一天天在过去 别把一片柔情锁在春光里 春水流呀流 向东流呀流 你的心我懂 你还有泪流 春水流呀流 向东流呀流 往事不回头 跟我走
个人分类: 明志|6169 次阅读|17 个评论
静夜狂思-(18)-人性
考槃在涧 2008-7-29 13:07
此文为昨夜读了亚辉兄《 听耶老师谈谈真实的人性 》后有感而作。 人所面对的终极敌人只有一个,就是人自己;人所能敬仰的终极神明只有一个,就是人自己。 纵观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我从来没有发现过魔鬼,除了在人身上和心里;我也从来没有发现过神明,除了在人身上和心里。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那么,什么是念? 善恶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古之善今为恶,今之善将为恶。善恶本身不是人性,对善恶的理解和包容才是人性。 小时候说好人坏人,非常明确。长大了对好人坏人非常糊涂。是非善恶不是宇宙亘古不变的规则,只是每个人心中的价值观。 性乃常道,无善无恶,顺应者善,违背者恶。 人的本性不是想什么就做什么,是怎么想和怎么做。人们往往把自己当下的想法和人性混为一谈,其实当下的想法往往参杂了过多的,社会中那些违背人性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之所以会出现,也恰恰是因为人性的存在。 ----------------------------------------------------------- 偏见是否人性的一种?新生婴儿并不带偏见,任何人都可以抱她。当孩子只喜欢父母抱的时候,偏见产生了。偏见于人是有用的。人所处的环境处于变化和动荡之中,他不能完全信任环境中的一切,他只能对环境有选择的信任。只要有选择,就会存在偏见。因此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偏见,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偏见。 人之恶就在于,不把自己的偏见当作偏见;人之善就在于,不把别人的偏见当作偏见。 偏见和固执己见的区别在于,它不但固执己见,还认为他人的固执己见是错了,还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固执己见去思考。 ----------------------------------------------------------- 每个人都曾经是完美的人,然而生活不是把他们打磨圆润了,而是把他们雕琢成了社会需要的齿轮。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过是,他们以社会可以接纳的方式保有完美的自己。所谓人的修炼,不过是把那些本来属于自己本性的完美找出来,顺应它。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当你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时。人的不完美不是天生的不完美,是当把人放到社会中后,人就开始变得不完美。人既容易屈从于社会的标准,又容易在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不满足。自卑、嫉妒皆因此而起。 承认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和承认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同样重要。 心理学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当你悦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时,你就是完美的。 ----------------------------------------------------------- 痛苦不是人的本性,尽管痛是人的本性。痛是一切智慧生命学习环境的方式,而痛苦是人类社会赋予人的自戕。痛是宇宙常态,而痛苦不是。人曾经以为失去才会痛苦,最后发现得到也会痛苦。人以为爱让人痛苦,最后发现不爱也让人痛苦。人认识不到痛是常态,所以会痛苦。 所谓超越痛苦,不过是把价值观从自己生命中赶出来。宇宙没有价值观,所以宇宙没有痛苦。地球没有价值观,所以地球没有痛苦。宇宙有痛,宇宙的痛是一次次的爆发、吸引和收敛;地球有痛,地球的痛是一次次的爆发、震动和狂笑;人类也有痛,人类的痛是一次次的冲突、争斗和残忍。 痛是不可避免的,但痛苦是可以避免的。你无法做到你的身体在有生之年不受任何伤害,你一定会痛。你能够做到的是不为这些痛而苦。 价值观不是人性。价值观是中心主义的一种体现。世界本来是没有中心的,人所处的环境让人产生了中心。人对环境逐渐形成的主宰力让人相信了中心。 如果人不是孤独的,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宇宙不是孤独的。孤独是人性的一部分。因为意识是封闭的,你无法直接告诉人家你在想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生下来注定是孤独的,你要用语言来和别人交流,但语言不是你的想法,语言只是表达出了你的想法。 ----------------------------------------------------------- 人心最大的黑暗是无法面对自己心灵中的黑暗。黑暗是宇宙的常态,也是人心的常态。人往往祈求处处光明,人不知道,处处光明的宇宙,是最黑暗最没有生机的宇宙。在那样的一个宇宙里,时间凝固了,连光都停止了它的脚步。只有当人坦然接受了自己的黑暗,他才可能真正看到自己的光明。原谅自己,才能原谅别人。 在所有美德中,宽恕是最伟大的一种之一。事实上,宽恕也许不是人性,他是人性对仇恨的应对方式。 宽恕要比痛恨艰难得多。 ----------------------------------------------------------- 如果我们认同众生平等,我们就必须要认同,我们的生命和一颗草籽没有区别。如果我们能认同这一点,我们就能真正的认同,那些聪明的,有能力的,权威的,和那些畸形的,愚笨的人们有着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利。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愿意相信自己是对的,自己要聪明一些,自己比别人更勤奋;我们每个人在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已经预设了前提:人和人之间不是平等的。 人的原罪在于,他的生存是以其他生命的死亡为代价的。这使得人类的任何发展都是掠夺性的。我们经常反问自己我为社会做了什么,我为国家做了什么,这仍是狭隘之爱。人类应该反问自己,人类的存在对于地球,对于宇宙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为自然,能为其它生命,能为那些我们曾经和正在予取予夺的生命做些什么?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 ----------------------------------------------------------- 人性和社会性是交织在一起的。人性要求人为自己和亲人的生存而努力,社会要求每一个个体为社会的生存而努力。这也让人痛苦。那些为自己和亲人的生存而努力的,便会被看作自私。但也许我们可以把自利和自私分开。自利并不伤害社会中其他个体的利益,而自私则相反。我们经常把社会、国家、政党、利益集团搞混淆,因为没有人会告诉别人所谓国家利益只是他的利益,而也没有人会为了别人的利益付出自己的生命。君要臣死是反人性的,他要求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付出生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君权成为神授。君就是神,是神之子,是神的代言人。 要注意到,不是人性是社会性的一部分,是社会性是人性的一部分。社会性不是独立于人性之外的,它是人性的一部分。社会之所以是这样的,是人是这样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人性和社会性的交织,甚至,社会大于人,其实,社会性只不过是人性的体现而已。 社会性不是善,它只是社会中人倡导的价值取向;动物性也不是恶,它只是社会中人对自己不接纳的恐惧。 ----------------------------------------------------------- 我反问我自己,什么是人性?我不知道。人性包含什么?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更不知道。我知道的一点是,对人的认识我从来没有这么清楚和深刻过。我更清楚的一点是,这没有止境。 人们往往以终极的有序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所以人们创造了概念、逻辑和理论体系;我突然发现:对有序的理解最终取决于对无序的理解。对有序的把握最终取决于对无序的把握。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序的,人对人性的认识则是有序的。
个人分类: 哲思|4550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