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规划纲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校安全是法律问题,沁源特大交通事故2005
yue 2010-9-17 11:21
UNPUBLISHEDSO AS TO BE PERISHED ARTICLE 学校安全工作重在举一反三 青少年权益急需法律保护 1.沁源特大交通事故造成师生重大伤亡 11月14日一件惨痛而又奇特的事故震惊了社会。凌晨5点40分,在山西长治市沁源县第二中学初二和初三年级共13个班级的900多名学生正在省道上跑操,他们排成四人纵队,蜿蜒100多米。当他们横穿公路调头返校,一辆大货车冲向他们,造成20名学生和1名教师遇难。事故还造成18人受伤,其中重伤7人。遇难老师叫姜华,33岁,当天他和另外一位老师带队。他在同学们掉头的地方招呼,当卡车驶来,用手电筒示意,但是卡车没有反应。卡车冲过来的时候,他将身旁的两名学生推开,就在他救人后的一刹那间,车轮从他身上碾过。司机交代,事发时已连续8小时未休息,属于疲劳驾驶,他还承认,汽车冲向孩子们时,他正打瞌睡。 该校副校长席世英说,该校在公路上晨跑已有10多年的历史,全校有学生1189名,操场只有600多平方米,如果都在操场,只能原地踏步。他还说,按照学校规定,每个班主任应该带操,但是晨跑时间太早,加上一直也没有出事,很多班主任就没有带操。另外,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天从5点就开始工作,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早上5点多就要起来跟班带操有一定难度。 说这样的事故很惨痛,不仅是因为20多个宝贵的生命,而且当代家庭结构往往是独生子女家庭,这样的事故会让父母和其他亲人承受毁灭性的打击。据报道, 死者有一多半是家中的独子。这一事故打击的界限决不止于死者,人数更多的亲人将会有生不如死的感受。(补充,真是一死二命) 说这样的事故很奇特,是因为 卡车并没有开到校园,而是学生开到了公路。这就更值得我们深思了。 2.学校安全工作重在举一反三 (补充:事实在举一反三,思想就该举一反三) 近年学校安全事故形形色色,我们可以大致盘点一下。从最近的说起,2005年8月23日晚,深圳一辆幼儿园中巴冲向路人,造成19人死亡,另有16人受伤,其中7、8人重伤,制造了深圳建市以来最大交通事故。可惜这起事故有它的特点,制造事故的车辆虽然是学校的,但是受害的却不是学生,是路人和摆地摊的商贩。人们看待的角度往往是一般安全事故,而不是学校安全事故。 学校安全方面最大的事故是黑龙江宁安县沙兰镇小学被淹事件。6月10日黑龙江宁安县沙兰镇发生的洪灾,由于学校选址错误,处于低洼,洪水很快淹没教室,导致死亡学生105人。 重大安全事故还有: 2005年10月25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寄宿学生晚自习结束后,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27名学生受伤。 新疆阿克苏某小学10月17日举行升旗活动时发生拥挤,造成1死13伤。 10月7日,重庆市奉节县一辆无牌证车私自运送27名学生,事故造成5名学生死亡,3名学生重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2004年8月4日有18名儿童被歹徒砍伤,其中一名儿童死亡。 这些事故的原因往往不是单方面的,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如果心存侥幸,说不定哪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事故。我们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某种工作方式造成了严重后果,才去制止它。沁源发生特大事故以后,才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发了通知,明确要求各个学校不要到公路上出操。这样做的用意当然是好的,但是仍然有头痛医头的毛病。 美国哲学家默菲说:只要有可能发生的事,就必然会发生。 因此,必须调查一切有可能发生的危险,给予最高的重视。只要有隐患,就必须彻底消灭它,否则终有一天会大祸临头。学校安全工作重在举一反三,要经过科学论证和周密调查,对任何存在隐患的工作方式,都必须予以杜绝,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 3.青少年权益急需法律保护 这次事故,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或者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处理意见呢?许多人说,严惩肇事司机。甚至有人说,判处肇事司机死刑。 沁源县长张圣说,在公路上出操的事情由来已久,但是这应该主要是肇事司机的问题。 这位县长的话当然有些道理,司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报道,事故发生的刹那,司机正在打瞌睡。但是我们的国家已经是法治国家,司机的责任到底有多大,必须是法律说了算。 我国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说明刑法对它已经很重视了,但是交通肇事罪毕竟是过失犯罪,对它的处罚必须有个尺度。根据刑法规定,这个司机的法律责任充其量也是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就是司机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所能得到的是多么可怜。 而且这样大的事,我们也不能满足于冤冤相报。我们必须反思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采取的对策。我认为这些事故反映了在校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在法律上存在着严重的薄弱环节。要很好的杜绝类似事件,就必须用法律来保护在校青少年的权益。 首先,用法律来保证教育投入。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却是不相匹配的公共教育投入,约占GDP的3%,远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小学投入更是少得可怜。我国中小学生占全世界中小学生总数的1/4,他们享受的教育经费却只占全世界相应经费总额的1/145。我国小学、中学、高校在校学生比约为80:16:1,教育经费投入则与此相反,约为1:3:52。 最近几起学校安全事故已经明白地告诉人们,教育投入不足是重要根源,和事故有必然联系。黑龙江沙兰小学被淹的重要原因是学校只有平房,由于经费短缺,没有按照规划修二层楼。沁源事故的深层原因则是1189名的学生和600多平方米操场。而教育部规定每人至少要有2平方米活动场地。 邓小平同志说,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的发展。 那么如何保证经济发展来增加教育投入呢?还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教育的特点是长效性。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有流动的特点,在某个地方浇水,不一定在这个地方开花结果,在某个地方发展教育,这个地方不一定能享受成果。可以看到, 地方上并不热衷办教育,却非常热衷于招商引资和吸收人才。(补充,中国的企业不像企业,像政府。中国的政府不像政府,像企业) 因此地方缺乏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是人的心理规律,是人之常情。要避开这个短处,必须用操作性强的法律来规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责任。 其次,针对在校青少年的权益,不断完善法律。古人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还说闻鸡起舞。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是好的,青少年也应该培养吃苦精神。但是黎明未到,就要起床,就极端了,何况青少年正在发育阶段。我们还别忘了, 冬天11月的时候,5点多天还很黑,为什么不让学生睡个好觉? 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青少年权益的侵害。何况沁源事故发生前一天当地下了雨,当天早上还有雾,能见度很差,这样的天气跑操不是折腾吗?我们必须善于从本质上看问题。我认为这种事的本质是对学生权益漠视。现在侵害学生权益的事比比皆是。例如 班级超编成了普遍现象,一些班级甚至收80多名同学。 老师象放羊一样根本顾不上关心每个同学,坐在后排的同学也听不清老师讲课,这不是对他们教育权的侵犯吗?冬季疾病一旦流行,便有大批同学病倒,这不是对他们健康权的侵犯吗?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也很严重。有的学校和老师为了自己的政绩和收入,任意加大教学任务,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对学生权益的侵害。 那么法律对学生的权益保护如何呢?我国的教育法关于受教育者的权利比较简单,例如规定受教育者可以平等入学,可以使用教学设施、按规定获得奖学金和学业证书等。这种规定当然很有必要,但是比较远离现实矛盾。如果用现在的科学发展观来审视,那么可以发现这些规定的缺点是缺乏以人为本,它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权益。其次,它缺乏和谐的观点。它忽视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监督权,它的权力比较绝对。胡锦涛同志说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学校要成为一个和谐社会的园地,也必须努力发展民主。所谓和谐,也就是大家共同参与,反映大家共同的意愿和利益。学校要和谐,就要让学生和家长监督学校。家长是很爱护孩子的,他们不会胡来,他们的参与一定会很好改进学校的工作。总之我们必须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的观点,为了保护学生的权益,不断完善法律。 邓小平同志说,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 沁源特大交通事故用生命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重视教育的警钟,告诉我们不但要加大教育投入,而且不能以牺牲青少年身心健康为代价来发展教育。也就是说既要发展教育,又要全面地发展教育中的各项事业,既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又要保护青少年的权益。总之,教育更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需要贯彻和谐社会的思想。
个人分类: 科幻 对科学的困惑|2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才能使《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落空?
lgmxxl 2010-7-18 09:41
改革开放后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次会议规格之高、意义之大,自然不再话下。关键的问题将是落实。从 1985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教育体制改革,到 1994 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再到 1999 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素质教育,最后到本次会议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改革正在逐步进入关键时期。但回首往事,我们就会发现,前三次会议的精神,时至今日它们也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教育体制改革虽有大的进展,但在关键改革上停滞不前;优先发展之教育投入占 GDP 的 4% 时至今日也没有实现;素质教育实施十多年,以考定终身的现实也没有得到改观。本次教育会议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以教育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为路径,最终到 2020 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可以说,本届会议的精神最为高远,实践难度也最大。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涉及到根深蒂固的观念、体制:如,如何确保全国教育投入到 2012 年达到 GDP 的 4% ;如何确保中央提出的教育三个优先(①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要制定政府规划时,政府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安排的地位;②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③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高校如何去行政化;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等等。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可以说是步履艰难。如何才能使本次教育大会精神不落空呢?我认为应该建立以下制度和机制: 第一,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教育问题决不是教育部长、教育厅长、或者分管领导的事,它是一个全社会问题。特别是教育的三个优先的实现,没有一把手的支持是肯定行不通的。本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首先从会议形式上明确的教育是全党、全政府的事业。本次会议除了北京参会人员以外,在全国分会场也有四万余人参加。并且中央要求,各省、自治区必须有一名主要领导参加。这就从中央层面上给出了一个信号,教育是一把手的主要职责之一。在中央层面上已经有了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希望各省也能有类似的机构。 第二,督促各省制定实施路线图。本次会议从中央、国务院层面上把会议精神确定下来,也即是说,有关今后十年的教育发展没有问题可以讨论,只有就本次大会精神予以落实。这时,各省的动作跟进就很关键。经常的情况是上面的精神很好,到下面以后就走样。本次会议实际上是一次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动员会,各省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制定各省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目标的路线图。对此,教育部已于 7 月 17 日 发出通过,要求各省、自治区细化目标任务,拿出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实现与科技规划、人才规划相配套,与经济社会以及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相衔接。各级各类学校要抓紧制定本校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方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的要求,各负其责,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并尽快出台实施,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第三,成立中央级别的督察组。要想最后实现本次会议确定的教育目标、各省的举措落在实处,必须加强监督。而且这种督察组的级别必须要高、权威性也得强,能够发现各省实施《规划纲要》中的问题,并能予以纠正。全国至少应该成立五个以上这种组织,每个组负责不多于 10 个省市的《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工作。督察组的建议必须于各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与中央经费下拔挂钩。 第四,建立特别经费,启动优惠政策。本次教育改革涉及面很广,利益协调面大,中央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经费,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中央除了对已有十大项目进行招标外,对其它事关全局的事项改革也要给予政策、经费上的支持。没有经费投入、政策支撑,一些攻艰的教育改革将会难以实践。 第五,制定相关奖励机制,提高下级积极性。本次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建立是官僚制基础上的,下面的人并不一定有积极性和实力。如何调动下面的积极性,使各省市、各学校、各企业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一支自下而上的生力军,是本次会议精神得以落实的关键。一切改革最终的成败往往决定于下级的积极性。只有自下而上的力量有足够大,这种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终归教育是一个百年大计,其成效见效较慢。地方更乐意的是一些见效快的项目。 判别这次精神落实与否的关键是什么呢?那就是十年后,我国的教育足够强大,真正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具体的指标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质量得以提高,适应社会对人才、技术的需要,有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职业人才体面而有尊严地工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少年儿童快乐成长;幼儿教育入托不再难。实现以上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梦想,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光明日报, 2010-7-17 ( 2 )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41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JYH64J98Y99H 2010-7-15 17:08
 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 徐京跃、吴晶)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298, //宽 playerHeight:250, //高 autoLoad: 0, //自动加载 autoPlay: 0, //自动播放 as: 0, //广告 tj:0 //推荐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0;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3559178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humbUrl","http://i0.sinaimg.cn/dy/p/news/c/v/2010-07-14/U3458P1T334D63877F6961DT20100714193931.jpg");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singleRss", "http://video.sina.com.cn/iframe/fourlists/p/news/c/v/2010-07-14/191861063307.xml");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胡锦涛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胡锦涛强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胡锦涛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5项要求。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四是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五是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胡锦涛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加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完善绩效考核,发扬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   胡锦涛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出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温家宝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央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考虑和确定的教育工作方针。他特别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他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第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继续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全日制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第二,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职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公办民办并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第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第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要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各级政府都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方面的自主权;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倾向。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办好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特别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绩效工资等政策,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温家宝强调,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在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刻领会中央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要科学把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的关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重在机会公平,把有限教育资源投向最需要领域、最困难群体;正确处理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注重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教育发展;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改革发展途径;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以务实措施实现教育发展目标,满足群众合理期望;正确处理立足国情和面向世界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各地区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科学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抓紧启动重大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   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还有:王刚、王乐泉、王兆国、王岐山、回良玉、刘淇、刘云山、李源潮、汪洋、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徐才厚、何勇、令计划、王沪宁、路甬祥、梁光烈、马凯、孟建柱、戴秉国、万钢。   中宣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和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重庆等10个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有关人民团体负责同志,解放军各总部和武警部队负责同志,各级各类学校和部分企业代表出席会议。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各市(地、州、盟)设分会场。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心思不在课堂
热度 1 zoumouyan 2010-6-27 16:58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心思不在课堂 读书为了什么?全社会都在教学子们同一个答案:为了挣钱。 电视和网络天天都有这样的宣传:政府要挣钱,开发商要挣钱,成功人士都有钱,明星最来钱,。。。以及上学要花钱,看病要大钱,买房要堆成山的钱。 所以,现在各地的高考状元们都涌向最有钱途的专业方向:金融。 教育规划纲要已经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国家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教育的产业化、经济化将会继续。按照这个势头,我们能够期待将来的学生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老家在川北农村,那里真正富裕的家庭不多。但也有些家庭,父母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这些家庭终于能走出贫困。家是如此,国何尝不该如此? 家长理短,在所难免。为钱焦灼须回避子孙,这是天下父母该有的见识。请从媒体做起,给学子们一小片清洁的天空。 让孩子们拥有童话的翅膀,用纯真的双眼认识世界。 让学生们拥有科学幻想和爱国激情,他们自己就会去创造世界。 不要让做学问的教授们贫穷、无尊严,因为他们是学生看得见的将来。 物欲横流,受害最深的是青少年的心灵。而青少年健康的心灵,才是我们的希望。 教育做教育该做的事,是一种理性回归。我们期待这样的回归,教育出现的其他问题才有希望得到解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87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