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误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被“玩坏”的沃森
热度 17 xiazhi397288 2014-12-18 23:00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 1962年,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詹姆斯·杜威·沃森这位意气风发的34岁的年青人与他的研究伙伴克里克及M.H.F.威尔金斯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至高殊荣。 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不但阐明了DNA的基本结构,并且为一个DNA分子如何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样储存和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解释。它不仅被认为是生物科学中具有革命性的发现,而且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沃森是一位天才。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在研究领域颇有建树。20世纪末,他倡导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计划的完成被誉为20世纪人类三大伟大的成就之一,其中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和曼哈顿原子弹计划。他对教育也颇有兴趣和成就。他撰写的《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为生物学教科书提供了新的标准。随后出版了《重组DNA》等很多好书。他还积极探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的方法,并且通过互联网设立DNA学习中心。1976年沃森担任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任。沃森使冷泉港实验室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之一。 沃森为当代的生物研究鞠躬尽瘁,用天才的头脑谱写了一些列的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奇迹。 沃森心直口快,既赢得了朋友的信任,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其中最大的一次是2007年,一个他相当器重的年轻人,还在他家住过不止一天,后来成了一名记者。沃森又是口无遮拦,这位年轻人又不知人间险恶,说沃森说了“黑人不如白人聪明” 此类不可辩驳的话,结果“科学种族主义”的帽子迅速扣在他的头上。这使沃森很伤心,觉得自己被冤枉了,结果又说他自己把自己说成了“被冷落了的人”(实际上他的办公室历来整天门庭如市,不信你去试试看)。他把冷泉港实验室主任的位置辞了(实际上早就“名存实亡”,不管事了!)又被说成是“被开除了”。实际上他每天仍到同一个办公室上班,到同一个球场打球,到同一个会场听年轻人的报告,完全是同一个样子。 无疑,沃森得罪了不少人。如果回想起来,首先是《双螺旋》这本书。因为他从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不少DNA双螺旋发现前前后后的故事和细节,激起了不少“朋友”和“敌人”,包括克里克和威尔金斯等人的强烈反对,期间还发生了阻止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一度激化到要到法庭起诉的地步。可最终结果呢,争论消散,而《双螺旋》这本书也一度跃上“枝头”,成了世人公认的畅销书。为何出现这等戏剧性的结果?当然,这与沃森本人的坦率和真诚是分不开的。不信,你去翻翻看,那些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真实,可是打动人们并最终为人所接受的最好注脚。 说他“种族歧视”!其实吧,也就那么一点点小事,被媒体过度解读和放大,曲解了不少。至少,他本人至今都没有书写任何关于歧视黑人的字句的。或许,口头不经意的说词是有的,但非要因其是“名人”,就拿上放大镜来回的、仔细的清查个遍,并把其架高到“种族歧视”的高度,的确是有点过了的。须不知,别的美国人,英国人,何止说说,还写了不少书呢!而说起沃森,他自己可是重视伦理的先锋。他做的那些“伦理”事,如支持生命伦理问题的讨论, 坚持要把3-5% 的经费首先用于伦理研究,似乎谁都忘了。更不要说他还有不少黑人朋友和学生!而他曾多次强调的须对不同的人种有平常心,要平等对待,为何就被放进历史的垃圾篓里,不“平等”的提及呢?不理会任何背景语境,而单独把其某一两句话摘抄出来然后扣上大帽子进行惨绝人寰的“批判”,恐怕不是科学的待人之道。 而他的“性别歧视”呢?也去翻翻《双螺旋》。不管如何,沃森他自己拿那什么奖, 似乎从来就没有任何异议。那他为什么要拿已故的富兰克林说事呢?的确,贬低富兰克林的人大有人在,但实为他人。多种材料均记载,沃森与富兰克林之间,实际上一直都保持着比较好的私人关系。这脏水扣到沃森头上,却为莫大的冤枉。 “肥胖歧视”就更有意思了。 没有听过沃森说过歧视肥胖人的话,也没在所有他的书中找到过类似的句子。有传言是说他有曾说过“当与肥胖者会谈的时候会感觉不太好也不想雇佣对方”。但,传言嘛毕竟是,而且,是何种场合,何种语气,有无调侃成份在内还另说呢。相反,回想起来,十多年前有一个报告,题为“追求幸福”,好像他还说“肥胖者幸福”呢!而在他的圈中好友之中,大腹便便者可是不在少数。这个,看来又是一大冤假错案。 “同性恋”者歧视这一点也是众说纷纭。怎么说呢,沃森他老人家只是在这个争议性极大的话题上道出了他自己的个人的见解。仅是表明自我立场,应该“言者无罪”才对。如果非要在此点上纠住不放,还给他老人家架上枷锁,一顿猛攻,就显得似乎有点缺乏人性了。 至于拍卖那个奖牌所引起的纷争,也是一度甚嚣尘上。然而,沃森就是沃森。听他的朋友讲,这事已说了至少一年了,而他需要钱这事儿也确实是事实。原本去讨捐赠,是他的最强项,要知道近几十年来,他为冷泉港和多个实验室可是筹到了不少的钱。可那低声下气的活儿的确不好干,更何况他如今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他老人家一生清贫,又不屑向那些生财有道的科学家们看齐,只得,走上卖家当的道儿了。卖别的,没有,只有这样一个他从来就给孩子玩的牌子。为什么不能卖呢? 说起诺贝尔奖获得者竟然没钱,这个命题好像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可能成立。然而在欧美等西方世界,却是个不争的事实。须不知,诺奖在西方世界收获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认可,或者是一个小小的停车位这样的“小恩小惠”,在我们这个极速增长和不规律膨胀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实难想象,也难理解。要知道,在某些国度,特别是我们亚洲,最典型的生存之道是:埋头苦干的科学家们,在一朝‘成名’之后,都学而优则仕,按捺不住纷纷当官去了。而沃森他却没有,他以及他的小伙伴们,依旧挺起科学人的脊梁,清贫的傲立着。这,不得不令人敬佩。 而凭借着科学上的伟大贡献,沃森这次让俄罗斯富商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Alisher Usmanov)”“折了腰”,不应是最该为人所津津乐道才是么?这位即是在拍卖会上匿名拍下奖章的人,他表示他将把奖章归还86岁的沃森。他发表声明,表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被迫出售认可其成就的奖牌是不可接受的。他同时表示,“沃森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他因为发现DNA结构而获的奖励必须属于他。” --我们不了解这位大亨, 至少他没有落井投石。 事过拂尘,可沃森依旧是那个高朋满座,君临天下的沃森,他低调的贯穿于各大牛之中,为人们所敬仰并膜拜着。几十年过去了,他依旧那么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而不迂腐。而那直言不讳的毛病也依旧成为他的标签,并未随时光消逝而变得圆滑。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曾辉煌过,曾被误解过,… 几度心酸唯有自己知。对一个86 岁的老人,就当是一个普通人,不必这样刻薄吧。更何况,有争议的,才是有价值的。争议之下所掩盖不住的,是他老人家的深远眼光和胸襟。他,依旧伟大,如神般存在,照耀着大家。。。
35943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从“烧伤医阿宝挑战中医摸喜脉”看人们对中医的误读
热度 5 jack79 2014-10-1 10:43
当我看到“烧伤医阿宝挑战中医摸喜脉”这个内容后,第一反应就是四个字,” 自取其辱 “。 基于历史背景、自身起源的缘故 ,中医一直都是重“治“而轻”诊“,并形成了“以治代诊”的中医临床思想,即: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来大致 估摸 患者的病症及病情,然后选择差不多的方法进行初步治疗。结果有效,就继续;无效,再换个方法来治疗。再无效,就再换个放方法来治疗... 也正是意识到中医在”诊“上的不足,才推出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希望利用现代医学绝对领先的诊断技术,结合一些有效的传统中医疗法,为人们提供一种兼并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医疗服务。 可如今,这位著名的中医大师怎么会用中医的劣势来挑战西医的优势呢...支持中医不等于鼓励人们拿着棍棒对对抗洋枪洋炮吧... 其它文章: 中医治疗弱视 中医治疗斜视 中医治疗散光 中医治疗远视 中医治疗近视
398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动辄指责别人误读其实是可笑、病态的自大狂——由误读王小波谈起
hillside 2014-9-20 18:25
当今中国大地,自发产生了不少批评家,喜欢声称“别人误读这个、误读那个”。“误读”俨然成为文字新宠。其实,“误读”类指责中十有八九是当事人自己的一厢情愿、自作聪明。 随手举个例子,2012年04月05日《北京日报》刊发的短文《特立独行的王小波》(作者:小周)中称: “一位中学生告诉我:‘王小波被太多人误读了 ,但他一定是不朽的,也可能是空前绝后的。’王小波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但试图解构传统秩序,更在于努力要建构一个更加合理的秩序。王小波以性来描写是对中国现实和传统的颠覆, 我这种理解绝不是哗众取宠,我想王小波的这种写法也肯定没有哗众取宠 的意思。他的一部分职业是研究社会学的,王小波这种试图颠覆传统秩序的努力渗透进了字里行间,他的思想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文字来表达了。” ^_________^ (科学网博客表情符既无大笑、又无中笑,只有浅笑,有网友告知行首符号为“大笑”,哈哈!) 一个中学生,书不见得看了几本、人生的苦痛未见得亲历,竟然张口就“王小波被太多人误读了”,可笑复可笑。短文的作者故弄玄虚地引用只言片语,似乎他与那位中学生就是王小波的正宗诠释者。 中学生倒也罢了,不少未必年轻的人士在网络等媒体中随意地、武断地夸口“别人误读历史、误读某人”,其实很多都是欺人之谈,与传销式洗脑师近于一路。 关于历史研究,严谨的考证是值得尊敬的,我赞同“商榷、争鸣、新见”等诚恳的态度、务实的作风。然而,现如今,不少人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是求是之意,只是有了一孔之见就拿鸡毛当令箭,诬人“误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关门称大王、可笑不自量。 除少数外,我对于大多数指责别人“误读”的文字持嗤之以鼻的态度。“特立独行的王小波”也不会容忍某些人自以为“特立独行、唯我独尊”的霸道解读。 附1:北京日报的短文《 特立独行的王小波 》 http://bjrb.bjd.com.cn/html/2012-04/05/content_68114.htm 附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5mJSXqatvxT509JH_FkZpPCRJLS_O4OyQJQHjWkG3kqIKVxh2I8CbSZ71RlCLi_wMLu_CNZZHvGeRefmQjG9K 《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中庸思想”不是“折中思想” 孔子主张愚民吗 登上神坛的诸葛亮 冤屈千年的周瑜 ...... 附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PPhjhJYXp1aaomJ0bh24sT3Szo2Mm_NOw3FknxeVDK1M9bSIkRLAIFw5_SgJxqtRAO5Y2-kln2oTHpwck1Kx_ 《谁在误读中国》 第一篇 谁在误读中国 “迄今我们所有关于中国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第二篇 或许我们误读了世界 国际村里的主权、强权与霸权 第三篇 我们是否在误读自己 附4:一些以“误读”冠名的书籍 误读的中国历史 被误读的《论语》 不要误读中国 被误读的远行 被误读的信托:信托法原论 被误读百年的弗洛伊德 谁在误读中国 误读的中国历史 误读的世界历史 《水浒》一直被误读 孔子春秋(央视巨作 中国的耶稣,世界的孔子,误读2500年,还他真面目) 错!错!错!一直被误读的经典古诗词 被误读的上海老照片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千百年来,被误读的那些话
热度 1 sheep021 2014-4-20 19:47
转者按: 千百年来,写错读错,以讹传讹,被误解的话太多太多。不过,同一句话有多重理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因为人心本来就是复杂的。有善有恶。 以后会不断增加已经拨乱反正的话。 --------------------------------------------------------------------------------------------------------------------- “ 千年来被严重误解的十八句话 ” 但把两个不同来源的十八句话组合起来,竟然有21句: 在中国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当成指 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尤其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俗语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义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 注:部分乃现代人所误解 编辑: 云舞青山 1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派的“真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离谱的一个例子之一,初中生也应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古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的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民间谚语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以讹传讹的原因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经过长时间的诈传,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天天看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 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2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因为《论语》的这句话,有人就解读为孔子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虽然很多人这么认为,特别是现代人更加这么认为,但还是有人在为孔子鸣不平。众所周知在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自始至终给老夫子戴着一个意识形态的帽子,因此这些辩护的声音也就难以被世人所知了。孔子一贯的思想是平等、仁爱,爱人如己,他怎么会歧视女人。 首先,提倡实践“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充分证明他是一位孝子,他孝敬的不仅只有父亲,而且也有母亲。 孔老夫子深为推崇《诗经》,他认为懂《诗》经是道德修养的第一步。还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诗经》第一篇里,孔子就选的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我们仔细翻翻这部经孔子修订整理后的著作时,就会发现里边很多篇幅都在歌颂女子的青春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浪漫氛围,也批判了一些男子对女子始乱终弃的行为。一个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优美和浪漫的句子放在全书第一篇的孔子,一个对女性美着力夸赞、对爱情大加讴歌的孔子,会是歧视妇女的人吗?另外,从《诗经》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我们可以得知,从三代以来直至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期,男女是相当平等的。说孔子歧视女性,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符。 如果孔子把女人当成道德卑鄙的小人,他会这样描述人类美好的爱情?何况孔子从小就是母亲独自把他抚养大,他尊重母亲,能瞧不起女人?有人根据古文特定的语法,发现《论语》的句式多用对偶。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从语法来看,这里的“女子”和“小人”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词。 按照“人之阳曰男,人之阴曰女”,这里的“女”其实是一个形容词“阴性的”,“女子”就是“内心阴险狡诈的人”, 全句就成了:那些内心阴险狡诈、人格卑鄙龌龊的人是最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批判的是被“养”起来的狡诈卑鄙小人。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所以这句话是指君王身边的小人。这些人,亲近了会变得无礼傲慢,远离了又会心生怨恨。 还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背景。孔子是在卫国之行后发现自己不仅被卫国君主欺骗了,还被卫国君主身边的小人仗势愚弄。孔子于是指责卫国君主听信身边小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离开卫国之后,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那这后面一句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他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是非常麻烦的事。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 回头想想,孔老夫子这句话多英明 3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统治者奉为圭臬。正是这句话,孔老夫子更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但是,这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 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 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看,谈教育谈得多深刻啊。解释如此通顺,而且更加贴近“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本意。怎么下面劈头盖脸就来了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变成向帝王们教诲愚民政策的训诫了呢?千百年来研究《论语》的大儒们之中,难道就没人发现这一点吗?为什么要让孔老夫子背两千多年的黑锅呢?显然,这背后依旧是统治者们的阴暗心理在作祟,他们要为自己的愚民政策找寻一个理论依据和心灵安慰。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现代很多人把他理解为“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事实上, 这里的“以”在古文里是“以之”的意思,即君子以之而自强不息 。这句话的 真正含义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通过 顺应这种规律 ,使自己变得刚强劲健,生生不息”。 从“我”出发,站在一般人的思想境界中来思考《周易》。“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理解就会很肤浅,很肤浅。即做事情,只想着尽量不求人,要“自强”,所以,给人的印象是清高,个性强,争强好胜。我们也知道对人要宽容,心胸要宽阔,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但是,如果对方对自己评价不公,有时也就忍不住,会指责对方。 《周易》的“三才观”告诉了我们人类,天生人,地养人,人是天地造化的杰作,天地有生养万物之功。相对于天地而言,人的形体何其渺小,人的生命何其脆弱,人的寿命何其短暂。但是,人可以取法天地的精神,通过道德修养能效法天地,达到天地合一的水平。效法天地的道德,修养自己,人类也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自然和谐的生活在地球之中,这样人类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健康的体魄是怎么来的?有些人很奇怪,为什么没见我生过什么病,还一年四季洗冷水。其实保持健康很简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你的作息有规律吗?你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吗?你喜欢伴随D什么J群魔乱舞吗?你喜欢疯狂纵欲吗?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没看过A什么片就会被认为性取向有问题的社会里,你能够控制自己吗?你顺应天道了吗?曾经的年轻人,做什么知道控制自己;现在的年轻人,干啥都想“别苦了自己”。 5 君子不器。 原句: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笔者认为,完整的描述何为君子的,就是这句“君子不器”。 器,就是器具,无论什么器具其功能和用途都是有限的。很久以来,此句多被解释为,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而是要多才多艺,这种解释与现代人类沉沦于物质世界的实情是特别符合。其实,仔细一想就知道,无论如何多才多艺,都是有限度的,都还处于“器”的层次,无非是大小、多少而已。那么何谓“不器”呢? 说到这里想起夫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子贡问: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看样子当时的子贡在孔子眼中虽然有才能但是还没有达到“不器”的境界啊! 说“不器”,必须说“道”。《论语》中虽然没有记录孔子说“道” 是什么,但是却可以证明“道”在孔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又说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应该如何求 “道”呢?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孔子认为君子为事的目的不在于事,而在乎道!孔子的门生,子夏则在“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中说明了君子和工匠行事的不同, 君子为事是为了求道,工匠只是为了完成其事 。 君子不器,不但提出了君子应该成为什么的人,而且也同时在提醒那些想成为君子的人行事时不能忘记真正目地。孔子说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君子的行为准则。笔者认为,科举兴而儒教废, 当“读书”失去其求道修养的意义而成为追求功名的“器物”的时候,不但是儒学的没落也是人心的败坏使然。现代的教育就更落其次了,之所谓“人才”,也就是说“汝器也”。 6 下流 不少人经常用“下流”骂人,但你真的知道下流的含义吗? 生命的最精华,男子女人都藏在这个肾精里面,肾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荣华五脏。我们心、肝、脾、胃、肾这个五脏六腑啊,它靠什么来滋养?就靠这个肾精来滋养,就好像是这个营养品一样。 中医有一句话叫: 精生髓,髓生海(脑海)。 我们的大脑的下面是什么呢?是脊髓。脊髓的下面是什么呢?是肾精。肾精、脊髓,脊髓就是脊椎骨里面的那个骨髓啊,那个是最宝贵的,我们知道治白血病都用那个东西。它的上面是脑脊髓,脑髓啊,连通在一起的。那么西医也证明了,这确实是存在的。西医证明男子女人在性行为的时候,所分泌的这些液体,它的成分和脑脊液、和脊髓的成分完全一致。我们就知道,这证明了我们中国五千年前老祖宗 中医所讲精生髓,髓生海,精,肾精,它坚固,它往上生,生骨髓;骨髓又坚固,又很充盈啊,饱满啊,他又长养你的脑海,精生髓,髓生海,生脑海。所以人不纵欲,他不大量的流失肾精,这个人身体好,脑子好使 。那反过来呢?今天的色情网站,色情泛滥,情人泛滥,色情场所泛滥,大家纵欲。男子女人,无论老少,都受这种价值观影响:人活着干什么呢?有点钱了,有了机会了,不就是要纵欲吗?不就是为了享受刺激吗?要知道你那种幸福是假的,根本不是幸福,那个代价太悲惨了!真正的幸福没有代价,没有任何副作用啊!大量的流失肾精啊,男子女人都一样,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只有男子才伤身体,女子一样啊。大量的流失肾精之后,你肾精亏虚了,空了,骨髓呀,脊髓它就往下流,就往下补充啊,它是连通的嘛,脊髓又流失了很多,又空了,空了之后怎么样了呢?脑髓就下来了。 那女子冶容诲淫,穿得妖里妖气的,其实是在使别人生起邪心邪念。有些人看到后一不正经、一有**的心的时候,一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语言的时候,人家说,你“下流”,不是骂你,什么意思呢?警告你,你 脑脊髓现在正在往下流 嘛。你肾精都空了,你还在那儿不三不四呢,那就是脑脊髓在往下流啊。提醒你,往下流呢,你小心点儿吧,要没命了,这是教育啊! 各位不要看不起古人的衣服啊,老祖宗的衣服,女子的衣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暴露过呀。很多人说,你太封建了,这不是封建,这是科学呀,天天让女孩子穿得这么暴露,你想想在她周围的人,他不受害吗?你们看,我这个衣服宽衣大袖,一点儿都不性感啊,这个衣服很好啊,人家看了之后他心里清静、庄严,想起来读书,有书卷气,这多好啊,给人都是这个信息。你穿的衣服已经少得不能再少了,让人家天天地下流啊,脑脊髓下流啊,你就天天害人呢。 各位,我们这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有钱的这些老板,这些追求时尚、追求刺激的人们,天天的纵欲,他所流失的肯定和蛋白质没关系,那个不是真相,我们知道是精、气、神,生命长养,养你的五脏,养命的精华呀,你天天大量流失,我们知道,最后流失的不是**,是什么呢?是你的脊髓、骨髓、脑髓,今天明白了之后,你就老实了。 7 荣华富贵 我们平时老说,祝你荣华富贵。可是你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吗? 富贵是指什么呢?富贵是指你外在的财富,你能够家里富足,吉祥,这是外在。荣华是指什么呢?是指你五脏非常坚固,你的五脏滋养得非常好。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肾精常在,肾精不流失啊,是这个意思。荣华是五脏坚固、健康;荣华富贵,富贵是指我们的外在物质幸福。荣华是祝我们健康,是这么个意思。我们过去常常不懂得,这个老话都被误会了。那我们知道,肾精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它不光是延续后代,它还养我们的五脏,养我们的命。 生命的最精华,男子女人都藏在这个肾精里面,肾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荣华五脏 。我们心、肝、脾、胃、肾这个五脏六腑啊,它靠什么来滋养?就靠这个肾精来滋养,就好像是这个营养品一样,天天的滋养。所谓荣华五脏。 8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原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 中国孔老夫子教给我们很重要的一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很多人就理解为:这个不是让我们去享受饮食,享受男女吗?各位又理解错了。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 欲望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看这个欲望,当你得到它的时候,你有两种表现,第一个你糊涂,你比原来还糊涂。第二是什么呢?你傲慢,得到钱了,得到名了,你比原来更傲慢,这就是凶灾。当你的欲望没有实现,你就嗔恨,忌妒。两条路走哪一条只要是从欲望出发的,你都会生烦恼,有灾祸。我们听明白了,就知道孔老夫子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呀,就是最大的危险 。这是提醒我们啊,一个是饮食,一个是男女,最容易给你带来凶灾。 人一定也是有外形、有气啊,人有气概啊,这个人气质小,那个人气质大呀。气跟气不一样,神跟神更不一样。这个人神气足,那个人神气弱,你说这个神是什么呢?它真存在,它没有形状,形、气、神,生命现象的三种特点。那么 肾精绝对不是西医讲的俩鸡蛋的蛋白质,它是你全部生命的最精华的浓缩 。它不是俩鸡蛋,你弄俩,你弄四个鸡蛋弄一杯子里,能出来一孩子吗?那不可能啊。那为什么呢?它不是蛋白质这么简单,这里面有气,这里面有神。我们这个生命从哪里来?父亲和母亲,男子的精,母子的血,父精母血,结合成为了我们这个生命。 我们看大公鸡,雄赳赳,你看它的眼睛非常有神,那公鸡骟了之后,它那个眼睛就没神。这个东西真的有,你是摸不到。这是我们中医祖祖相传,一直到现在,我们知道。 圣人说:发乎情止乎理 。你说我喜欢这个女孩子,我有感情,可以啊,这是人正常的感情嘛,发乎情,有感情,不是发乎欲的,你说我对她有欲望,那个是违背人道的。你对她有感情,发乎情,不是发乎欲,发乎情,你怎么样呢?你要不要过去拥抱她,向她求爱呢,不要,要怎么样?止乎礼,你们之间要讲礼节,这样的话,你人生就没有灾祸。我们今天怎么样呢?随着自己的欲望啊,随着自己的感情走啊。不但是色情泛滥,感情也泛滥,随着自己的感情,我喜欢他,我就跟他说,你得止乎理呀。所以,我们中国古人是从情到欲,都给我们研究得明明白白,然后通过圣贤的教育给我们加以规范。 9 红颜祸水 中国古人常讲,红颜祸水。什么叫红颜祸水?这是不是欺压妇女?不是,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我们到那些教表演的大学里听那些课程,各位不知道吧,那些课程在教什么?你们有机会去看看那个教材,可了不得,我们把孩子交那儿,交给学校,还花着学费,让她学什么呢?老师教的表演课呀,教什么呢?你这个眼神看过去之后,要把他的那个魂儿给他勾过来,在教这个!你还不要觉得奇怪,因为现在电视里面,挑演员、挑明星啊,收视率最高的就是这种,她一定要弄成狐狸精的样子,看你一眼让你神魂颠倒,你就有收视率了。过去我们常听农村老奶奶讲啊,看到儿子、孙子把女朋友带回来,一看,好家伙,这家伙像妖精一样就进来了。老妈妈就急了,把儿子拽到一边去,你不能娶她呀,这个是要你命的,红颜祸水呀! 古人说女子冶容诲淫,穿得妖里妖气的,其实是在使别人生起邪心邪念。她拼命的吸引异性,嫁了人之后,就拼命的让他心神不定。这种女子让有些人看到后一不正经、一有**的心的时候,一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脑髓就开始“下流”了,这可是灾祸啊! 有一个数字,192位皇帝平均的年龄39.2岁。 过去有句话“红颜薄命”,传统文化跟中医其实是相通的,长得真好看,没有福气,寿命短。有人做过试验,发现了不论是男子还是女人,他的分泌物、他的精子,包括女子的分泌物,它的构成实际上就是我们脊柱里面脊髓的成分和我们的大脑、后脑海的成分,这个成分是一样的。中医有一句话叫:精生髓,髓生海(脑海)。 你不是好色吗,喜欢美女吗?下次你一看到美女,你就知道,这是吸脑髓的来了。你看今天人的价值观,你去问问大学生,“我很羡慕那些老总,电视剧里面演,那个老总出来,后面好几个情人;我的同学,他老爸爸,跟我们炫耀,他有好几个情人。”你下次就告诉他,你不要以丑为美,以非为是了。你那六、七个情人,那都是六、七个吸你脑髓的,你有什么可高兴的呀? 那么明白什么叫红颜祸水了,不管你多大年纪,周围看着,那个女子顾盼流离,你天天看着她神魂颠倒,你还能干成什么事吗?你能安心工作、安心学习吗?红颜祸水,那是真的。 1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基本上,这些思维都可以总结为一种抑郁太久的被压迫感大爆发,就好象连老天都欠了他们个十万八万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这帮家伙又没胆子喊出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话,最后,只好喊一喊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表达一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 其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根本不是从字面上理解的,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也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所谓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其实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你们推崇的这句话,它的原意中根本没有你们所需要的压迫与歧视,却恰恰相反,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历史追随孔子奉行“仁”,于是“不仁”似乎成了贬义词。老子此语实为超脱情感的境界,天地福泽祸害,无关万物情感与意愿。不仁,才是天地最大的公平。另外,“刍狗”指草扎的狗,非“猪狗”。 11 无奸不商 原句: 无尖不成商 “无奸不商”本为“无尖不商”。“无尖”的“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 。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不过现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奸不商”或“奸商”了。 12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由于我们对上、下两个认识不全。常将它们做及解。 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 ,原意应为“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於文明社会之外 。 13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以德抱怨”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 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 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 1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句话常被挂在图书馆里, 其实不是催使大家拼命读书,而是劝大家不要盲目读书,要合理利用有限的生命,处理无限的知识 。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尤其重要。 15 相濡以沫 原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或许是一句对患难夫妻的赞语,但 庄子的本义是:与其困境挣扎,互相扶持,何不放手,互得自由 16 信则有,不信则无 人们在谈论神或善恶有报时,常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不信神的人对宗教最反感的就是所有宗教都要求“信在先,见在后”。我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就要我先信,这不是自欺欺人、逻辑悖论吗?所以无神论者更认为宗教是愚昧的东西了。那神真是那种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虚幻的东西、一种心理作用吗? 有人知道,对那么多言之凿凿的神奇见证和神奇现象进行全盘否定,并不是合理明智之举,于是就解释了“信则有,不信则无”。可这个解释的本身就不成立,有就有,无就无,怎会因为你的信与不信而随意有无?我们知道,学校老师常常会这样,你愿意接受教育呢,老师会看管你多一点,如果实在不可教也,老师或许就看管你少一点了,反正有最后的“开除”在等着你呢。 很多人说,我要看到我才相信。事实上,我们人类看到的可见光的频段非常狭窄,即使用现今最先进的探测仪器,在这个宇宙中也只能发现4%的物质,其他96%的物质理论上存在却无法证实,何况我们的眼睛?宇宙太深邃了,浩瀚而又神秘,有着事情无法用现在的科学来解释,但一定要有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之心。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当你对神有着真正虔诚的信仰,你就能看到神的存在;你越不信神,神越不会显现出来让你看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无神论者对信神者无法理解的原因之一。 17 王八蛋 “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 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是,“八端”即“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 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18 三从四德 原句: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 之所以贴出那么长的原文,是要着重提醒各位 ,“三从”指的是服丧礼上的三从,这是最需明确的 。由于“四德”在今人眼中误解并不是很大,此处就不罗嗦了。以下听我细细道来。 为了便于理解这段话,吾人须先知《仪礼·丧服》之大义。传统中国乃礼乐之邦,而丧葬礼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丧服”又是丧葬礼俗的一部分。所谓“丧服”就是生者为死去的亲属改变服饰以志哀悼、追念之情的礼俗。依据生者与死者的血缘亲疏关系或身份等级的不同,规定了五种等级的丧服制度系统,俗称“五服”。依此是斩衰服、齐衰服、大功服、小功服和缌麻服。同时,丧期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和三月的不同。丧服与丧期在《仪礼·丧服》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错乱或破坏。其中,斩衰之服最为隆重而且丧期也是最长的三年。一般是“子为父”、“诸侯为天子”、“臣为君”服斩衰,这一最高级别的丧服表示死者之于生者为最尊贵的人。须服斩衰的情形共有十一种,其余四种丧服亦各有若干种情形,限于篇幅与主题,这里不一一介绍。但须知,古代对丧服守制是非常重视乃至是苛刻的。如服斩衰之丧者如是现任官员,必须离职归家居丧守制,丧期结束方可复职。若国家一时离不开此人,须由皇帝下诏特批而不守丧,是为“夺情”。即便如此,往往亦被视为有违伦常,当事者承受之舆论压力不小。万历首辅张居正因“夺情”事件而险遭同僚之弹劾,即其显例。历史上因未守丧制而遭受处罚者亦时有之,此不细说。 上面一段文字,就是说明女子服斩衰之服的情形与道理的。其大意谓: 女儿出嫁了,只为其父母及父亲之兄弟服齐衰一年之丧。何以如此耶?乃因为女性不能守两个三年的丧期。何以故?男女有别也。其别乃在女子有“三从”,故其礼俗亦随之变化,无专一不变的道理。哪“三从”呢?就是未出嫁的女子跟随着父亲生活,已出嫁的女子跟随着丈夫生活,丈夫死后跟随儿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时,以父母为天;已出嫁之后,以丈夫为天。女子不守两个三年之丧期,犹如吾人不能同时有两个天,女子亦不能有两个最尊贵之天也。 女子未出嫁时,本来须为自己之父母守斩衰三年丧。但因出嫁,不依赖父母而生活了,斩衰三年丧即转移至夫家,若此时父母去世,则只守齐衰一年丧。然而,如果女子被夫家休弃而回到娘家,则依然要守斩衰三年丧。这里在在只关涉到丧服礼俗的问题,并未涉及到家庭生活中女子服从谁的问题。谓女子没有自由而倍受压制,皆是后之好事者望文生义、以讹传讹之辞。由于“三从”离开了具体的文本与具体的社会礼俗而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遵从”或“服从”,再加上现代人受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多从个体自由与独立的角度立论,则“三从”确乎成了女性的地狱。但这决不是“三从”之本义,在古代也没有像现代人这样来引申“三从”之义的。中国是历来重视孝道,如果夫死以后作母亲的要无条件地服从儿子,则岂有孝道可言,简直是犯上而大逆不道。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鲜有发生,但儿子无条件地服从母亲的却很多,如焦仲卿按母亲的意愿而休弃心爱的刘兰芝,就是其显例之一。甚至宋太祖赵匡胤亦是依其母亲的意思,将大位传给了其弟赵光义。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19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 49 年后的中国大陆社会,有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歪理邪说。生活在中国大陆,确实很容易看到许多正不压邪的事例:例如歹徒在大街上公开杀人抢劫,周围围观的数十人没一个上前阻止的,大家都怕歹徒;当官的都贪污,想洁身自好都不行,最后只得同流合污。特别是有时常听老人说的一句话就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人在屋檐下,你就低低头吧。民告官,这官司怎么可能赢呢?好像正义也得屈服于邪恶,人都得从为狗敞开着的洞趴出来才能有自由。因此有许多人越来越不相信“邪不压正”的真理了。 历史似乎也为这些坏人树碑立传,恶事传万代。从古罗马残酷迫  害基督徒,到中国的三武一宗灭佛,再到 49 年后的三教齐灭,令所有宗教臣服于马列之下。一谈到信仰,人们已经不太相信其所代表的正义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虽然心底依然渴望正义,但是一听到风吹草动,立刻就放弃了“道”,直到公元一九九九年…… 有圣者言:“有人讲什么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常人中的一种邪说,那魔永远也不会高出道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大穹苍宇,时刻都在有序的运行之中,正负的生命也一直在相生相克的理的制约和平衡之中。如果真是“魔高一丈”,那岂不是乱了套了? 人世间有善就有恶,有正就有邪,忠奸分明。但是正义终能战胜邪恶,邪恶的东西即使逞恶于一时却是无法长久的。例如岳飞、关羽等忠义之士历经磨难之后而名垂青史;中国古代的邪恶暴君夏桀、商纣王、周厉王、晋厉公、秦二世、东汉的桓灵二帝、隋炀帝等虽然都在历史上曾经不可一世,然而他们无恶不作之后的下场也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历史上有四个帝王向佛法发难,酿成灾难。三武一宗灭佛,身强力壮的四位帝王灭佛后很快暴死。后继者凡是纠正错误,力挽狂澜的,国家很快走上盛世之路;延续错误的继任者,则是国破家亡,殃及子孙的悲惨结局。公元一世纪时,古罗马帝国,为了铲除基督徒的信仰,以国家谣言污蔑基督徒,用谎言去蒙蔽人民参与迫  害,后来招致 4 次大瘟疫席卷全国,约一半人口在瘟疫中丧生,强大的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帝国也由此衰亡崩解。在近代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一夜间几乎踏平了整个欧洲,可很快它就土崩瓦解了;斯大林时期的苏共曾经强盛一时,可它的解体也像烟消云散一样轻而易举。 人世间的正理是一正压百邪,乌云只能遮盖天空一时,邪恶绝不可能逞恶一世 。 20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现代的中国人常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成一句古语奉行了,可翻遍所有的古籍经典,谁也查不出这是哪位先贤的教导。据我所知,这句话是文革时共 C 党通过样板戏灌输在我们头脑里的。在《红灯记》里,日本鬼子鸠山劝李玉和投降时说了这句话,意思是人就该自私自利,否则老天爷都不容你。 如果人一味的只顾自己,把“己不所欲勿施予人”这样做人的起码道德标准都丧失了的话,这个人就不是人了。动物是没有道德约束的,可要想当人,就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标准,越出了这个界限,一味的膨胀自己的私利,最终只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披着人皮的畜生,从而遭到天诛地灭的下场。当一个社会走到了人人为私,不择手段的伤天害理、大肆掠夺时,这个社会也就走近了覆灭的边缘。人不治天治。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人只为己,天诛地灭”。 很多人认为,追求金钱,名誉,地位,美色这就是为自己了,可信佛的人都知道,这些身外之物都不是自己,比如人为了获取金钱而去抢银行,最后被逮捕枪决,这是为自己么?这不是在害自己吗? 那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呢?《三字经》教导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相近的,都是有佛性的,可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学习了不同的东西,慢慢就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如接受了样板戏里的灌输,时时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以私利为标准,那人就会越变越坏,最后完全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一个变异人。所以人真正的自己就是人善良的本性,也称佛性,人要维护好自己的佛性不受外界污染,那才是真正的为自己好,否则,逆天行道就会遭来天诛地灭的。 21 人定胜天 原句:……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能制其有者,则能制人之有;不能制其有者,则人制之。令行禁止,王始也。——《逸周书•卷三•文传解》 《逸周书》原名《周书》,或称《汲冢周书》,由战国时人编集古代文献而成,记载上古至周的一些传说事迹。《文传解》记载周文王即位第九年春天在都城鄗,对后来的周武王姬发所说的一段话,内容期勉姬发成为一个仁德爱民的国君,并且指出治理国政时应该顺应四时,在合宜的季节耕种、打猎、砍伐草木,不猎杀有孕和幼小的动物,让土地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是保持国力强盛不衰的方法。 其中提到 :“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说明强大的兵力可以胜过人力,而人力可以战胜天命、克服自然阻碍。后来“人定胜天”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克服自然阻碍,造福于民。 可见,这个词只是一个关于君王如何治理好国家从而保持国力强盛造福于民的普通词汇。 可是这个词落到战天斗地的无神论统治者手里,就完全变味了。一个词被喊了几十年,还流行了几十年!现在遇到大的灾难,救灾现场或电视上甚至还能听到这几个字。这边在废墟里呼天抢地,那边还叫喊着“人定胜天”,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不用说太多的道理,看看接二连三的地震、洪水、海啸、飓风吧,在这些自然力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可怜!这让我想起了蚂蚁绊大象的故事,蚂蚁挺着胸脯对大象说:“小样,来吧,我绊死你!”呵呵。 人定胜天终必自取灭亡。老子有言: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最终编辑: 云舞天外 注:本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来自陈大惠的演讲,但因篇幅所限,改动,剪辑过大量内容 ----------------------- 千年俗语你了解多少 “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 ​ 来源: 东方今报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眼不识金镶玉”、“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些流传了多年的俗语你听过吧?但是,这些俗语可能是因谐音之误而流传。 □东方今报记者 赵丹 陶醉 【误传】 千年俗语你了解多少 昨日,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络新闻联播》官博@网络新闻联播一条微博引起网友关注。微博名为“误传千年的俚语,你咋用的?” 如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和狗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本是“裨将”的谐音 ,“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为: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不见棺材不落泪”本作“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有眼不识金镶玉”原为“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或楚地;“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一般人可不认得。 “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所以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
个人分类: 释道大义|12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帝都?魔都?污都?
热度 7 张海霞 2013-1-31 10:59
上周在台湾开会的时候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几乎见到的每个老外都问:北京的污染怎么这么严重?言外之意,你们怎么活的?我当时很大义凛然地说:“就那么两天很严重,其他时间还可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都活得好好的。”原来,国外的大小媒体对北京的污染进行了大肆报道! 第二,跟学生在路上走的时候,被一位台湾同胞问起:你们来自“帝都”还是“摩都”?开始没听懂,后来明白过来是指“北京”还是“上海”,也真实地反映了大陆重量级城市在台湾台胞中的印象和地位,会心一笑:我们来自“大都”! 回来将近一周了,第一天阴霾,第二天雾霭,第三天阴霾,第四天雾霭,第五天据说要下雪,可是一睁眼还是阴霾...... 看来我们真的不是帝都,也不是摩都,而是污都了!真的希望我是误读、真的希望这里无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31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被误读的彭宇案让整个 社会 受了伤
dongzg101 2012-1-16 20:33
被误读的彭宇案让整个社会受了伤 2012-01-16 14:34:14 归档在 张灯亮理 | 浏览 6957 次 | 评论 7 条 时隔五年之后,南京彭宇案又出波澜。 近日,南京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接受采访时称,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刘志伟称:彭宇曾承认确实与老太徐寿兰发生碰撞。在南京中院二审前,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 1 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 瞭 望新闻周刊》 1 月 16 日) 彭宇案事发的时候还是 2006 年的 11 月份。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出了天津许云鹤案;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出了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而提起这些“后来者”,我们都会联想到五年前的南京彭宇案,并且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把当年的彭宇案看成了许多后来者的“流毒”。这样的流毒在整整五年的时间里,影响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以至于以前很常见的在街头扶起一个摔倒的老太太这样的事情,都成了标榜式的新闻。 在一段时间内,许多地方媒体集中出现了类似于《倒地老太太,我们什么地方的人敢扶》这样的新闻;而且几乎是全部给放到了头版这样的显著位置。这在以前,是人人都会顺手就会去做的事情;现在,却成了大新闻。 这是我们的进步,还是我们的退步? 彭宇案让我们纠结了五年;当年法官的一句“不是你撞的,你干嘛去扶她”,让许多人记忆犹新。现在,南京官方又站出来说:其实我们误读了彭宇案,彭宇确实与老太太徐寿兰撞了!我们已经在道德的漩涡里纠结了五年,五年之后这样的一句澄清,让很多人都有一种被瞬间石化的感觉,继而又陷入更大的纠结之中。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彭宇案造成的社会影响不断恶化。我们更想听听如果一切如这位书记所说,我们有几个问题想问: 1 、既如此,彭宇是不是要站出来给社会一个道歉? 2 、当时办案的法官王浩怎么讲? 3 、为什么当时不对外公开庭审过程? 4 、在舆论出现一边倒、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为什么长期不对外公布案情和调解结果? 既已是对社会影响会比较大的公共事件,既早就知道“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多重因素被误读和放大”,就应该及早还公众一个说法,还事实一个真相,这样一厢情愿、不负责任的“噤声”,带来的只会是对社会更大的伤害。 五年之前,你该说的不说;五年之后,不管你说不说,伤害已然造成。在时间之轮上,这样让整个社会受伤的刻痕,早已不可消弭。
9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解读还是误读
longfo 2010-6-6 18:15
解读还是误读 今天看了一则新闻消息,说是《北大教授:医院要死人才正常 炮轰记者没文化》,我看了以后觉得里面更多的是误读。作为一个教授,多少有些素质,但是作为记者,我不敢苟同记者的素质。 我发现有几个行业,记者就是喜欢对着干,其中就包括医疗行业。很多专家基本上都不愿意面对镜头,我不知道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不乏阴谋。具体的情况大家现在应该有些了解了吧,现在的养生娱乐化,记者脱不了干系。 还有就是跟风,为了一些噱头,误读专家的观点。我在医院实习的时候,医生都是躲着电视媒体,为什么,怕他们抓住把柄。医疗问题有很多专业词汇,外人不懂,枉自揣测的多,而且往往噱头这个方向比较多,为了吸引眼球阿。 医疗行业没有保护伞。大家都在说,出了医疗事故,鉴定权在医生手里,但是很多情况下,医院并不是受到保护的,因为问题政府不会买单,大部分医院自己买单。但是一些离谱的医疗问题,这些都是个案,应该不属于普通。 医疗行业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不能通过误读来促进,还需要学习医疗知识,逐步的完善自己的医学知识,不懂装懂,搞出来一些东西,害了医生,也会害了自己。 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不要互相埋怨。医疗是大事,马虎不得。当记者误读律师的时候,会有律师拿着法律来辩护,当记者误读公务员的时候,会有政府出面协调,当记者误读医生的时候,不要忘记咱们的健康掌握在他手上。 希望媒体本着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报道,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媒体的影响,记者,你们应该知道。 http://news.sohu.com/20100606/n272597445.s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误读的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zhangshufeng 2009-11-8 19:31
有时看到有人引用爱因斯坦的一段话: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出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 (商务印书馆出版『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574页) 这段话出现在1953年爱因斯坦在写给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圣马托的斯威哲(JESwitzer)的一封信中的。 引用的人显然是把这句话作为中国先哲已经做出了这两个伟大的科学成就的证据。 任何人都不难发现,如果这样翻译,最后一句话和前面的话是不协调的。 有不少人指出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的原话是: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 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in Euclidean geometry)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 ,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at the Renaissance). In my opinion one need not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did not mak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最后一句话根本没有出现 China 或 Chinese ,显然上面的翻译是错误的。 于是,有人译为 如果这些发现果然做了出来,那倒是令人惊奇的 。 这个译法也是不对的,原文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还有修正为:这些发现竟然(在西方)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这有点儿靠谱了,但是不准确。 正确的译法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什么意思呢?爱因斯坦这段话是称赞那两大科学成就的伟大的。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按说应该很有创见,即便这样,就算中国先哲没有做出那两大发现也没什么惊奇,因为要做出那两大发现实在是太难了。可是,这两大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这就很惊奇了! 这里,爱因斯坦也没有明确赞美西方的意思,应该说,他是在赞美人类的智慧。 这就象说: 一百多年来,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没有本土华人拿到诺贝尔科学奖这是没什么惊奇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奖都被人拿走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0 次阅读|3 个评论
论语中“贤贤易色”、“君子不重则不威”等与各大家商榷
famingkuang 2009-5-8 07:48
由于中国人对《论语》过于崇拜,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腐儒,不但把论语当成了教条,而且也把前人的注解当成了教条,以至论语中有的句子变成莫名其妙,甚至变成十分好笑而让人产生轻孔子的想法。这本不是孔子的错,错只错在后人不懂装懂,乱注论语造成的,南怀瑾可谓是别具慧眼的人,读罢他的《论语别裁》有恍然所悟之感。 ----------------------------------------------------------- 发发读论语: ① 子夏曰: 贤贤 易 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 君 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贤人之所以成为贤人。 色:众人所好之者也,这里不单指美色,就指一切难得而贵重之物; 易色:轻视美色,这里指不以追求美色等俗物为目的。 君:国家也,在古代,君是国的象征,事君就是为国办事,相当于今天的工作。如果一定要把君当作君王、国君,那么事君就变成只有小数几个大臣的事了,这与后面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是矛盾的,未学者肯定是学堂之门都未进之人,如何能达到事君的高位呢?而子夏所说的不过是一般贤人的美德而已。 综合进来考虑对全句的解释就是: 子夏说:贤人之所以成为贤人,是因为他不以追求美色等俗物为目的,他所追求的是:孝顺父母能竭尽全力,为国家工作能置身度外,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他没有进过一天学堂,我也不能说他没有学问呀。 ②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想要成为君子的人。如果他已经是君子了那么与后面的则是相矛盾的,所以这里的君子是君子之法的意思。 重:厚重,这里指知识渊博。 固:固执,顽固,固有的形象。 无:没有。 综合起来解释就是: 孔子说:想要成为君子的人,如果学识不渊博是树不起威信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他固有的形象,学习应以忠信为主,不能交一无是处的朋友,他所交的朋友至少要有某一方面强过自己,这样的朋友才会成为益友,一旦发现自己有过错是不会忌讳改正的。 附录各大家的批注如下 朱熹《论语集注》: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过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 钱穆《论语新解》: (七)子于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 : 卜商字子夏、亦孔子晚年弟子。   贤贤易色:下贤字指贤人有才德者。上贤字作动词用,尊敬义。易字有两读:一读改易、谓以尊贤心改好色心。一读平易,谓尊贤心平于好色心。今从前读。或说此四字专指夫妇一伦言,谓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   致其身:致,送达义、致其身,如致命致禀气,谓纳身于职守、事父母能竭其力为孝,事君能致其身为忠。四句分言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回伦。   虽曰未学:其人或自谦未学,我必谓之既学矣。   上章孔子言学,先德行,次及文,故《论语》编者次以子夏此章。或谓此章语气轻重太过,其弊将至于废学。然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后人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则失此二章之义矣。     白话试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好人之贤德胜过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尽力,事君上能奉身尽职,交朋友能有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未经学问,我必说他已有学问了。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重则不威:重,厚重。威,威严。人不厚重,则失威严,不为人敬。   学则不固:此句有两解。一,固者坚固义,人不厚重,则所学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因陋义,人能向学,斯不因陋,四字自成一句。   今按本章五句分指五事,似当从后解。若依前解,当云学而不固,或虽学不固,始是。   主忠信:此亦有两解。一,行事以忠信为主。一,主,亲义。如人作客,以其所投遇之家为主。与下文友字对照,谓当亲忠信之人。今按:当从前解。后解乃偶然事,分量与其他四事不相称。   无友不如己者:无,通毋,禁止辞。与不如己者为友,无益有损。或说:人若各求胜己者为友,则胜于我者亦将不与我为友,是不然。师友皆所以辅仁进德,故择友如择师,必择其胜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见贤思齐,择善固执,虚己向学,谦恭自守,贤者亦必乐与我友矣。或说:此如字,当作似字解。胜己者上于己,不如己者下于己,如己者似己,与己相齐。窃谓此章决非教人计量所友之高下优劣,而定择交之条件。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心常能见人之胜己而友之,即易得友,又能获友道之益。人有喜与不如己者为友之心,此则大可戒。说《论语》者多异解,学者当自知审择,从异解中善求胜义,则见识自可日进。   过则勿惮改:惮,畏难义。过则当勇改,不可畏难苟安。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可不因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南怀瑾《论语别裁》:  饮食男女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家要注意的。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   现在引用子夏的话,证明学问是什么。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这个性的问题,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讨论。但宋儒解释贤贤易色,为了作学问,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丢开,这是不通的。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这句话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子夏为什么提到竭其力呢?重点在这个竭字。过去一般人讲到对父母的孝顺,是非孝不可。其实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过分了。前一两年,有个年轻人基于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为了孝养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对于这样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们觉得这个人非其罪也,因为他为了孝顺,为了医母亲的病,结果偷了钱,犯了法,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学问修养上看,对他的批评是这个人没有受良好的教养。在道理上来讲,这个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学识来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过分的事。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字,成为过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实。他们认为这是专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独裁的古老教条。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先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君字是什么意思。从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写,头上尹字,尹字的古写是丮。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个口,代表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其实中国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专用词,比如我们过去写封信给平辈,不好称他先生,也不好意思称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师写给学生,这位老师谦虚一点就称学生某某君,如果说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吗?没有这回事。日本人学我们中国文化,写信通常都是以君为尊称词。   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就好比结婚一样,要做到从一而终。否则当初不要答应,既然答应了,讲作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于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尽自己的力。不可以表面上愿意帮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样子,背地里却一切不同意,反而捣乱扯腿。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会碰到这些事。这就是作人的臣道不够,简单说就是不诚恳。   所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据我自己的反省,虽然很想彻底做到,事实上却很困难。有时候对朋友答应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尽办法去做,所以仔细研究起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实在很不容易。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   因此,我们不要跟着宋儒一段一段地去解释,整篇连贯读下来,自己就搞清楚了。             没有朋友的上帝   下面讲到学问态度,那就更妙了。引用了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讲到这里,说句笑话,朱文正公及有些后儒们,都该打屁股三百板,乱注乱解错了,所以中国文化,给自己人毁了。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不知道诸位是否跟我一样都见过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学者,大体上许多都是这样的,他们读了这句君子不重则不威的书,就照宋儒他们的解释学样起来,那样子,用现代的话来讲,对于年轻人真是代沟。那时老头子们在那里谈笑你不要以为老头子们谈笑会有第二个方式,还不是一样谈饮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谈调皮话,不管他学问多高,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样。可是那些老头子明明正在谈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们年轻人一进去,那个眼镜搁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烟筒的老头子,便蹩起嗓子道:嘿!你们来做什么?好好念书去!一副道学面孔。他们认为对年轻后代要重,可是他们不知道重是怎么解释,以为把脸上的肉挂下来就是重,为什么呢?君子不重则不威,硬要重,学则不固,不重呀!学问就不稳固了。   接着无友不如己者,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们的。这句话问题来了,他们怎么注解呢?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照他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无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释,那么下面的过则勿惮改又怎么说呢?又怎么上下文连接起来呢?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被他们糟蹋了。   事实上是怎么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来找我,这青年说:我觉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说:你怎么不存在?他说:我觉得没有我。我说:现在我讲话你听到了吧?既听到了怎么会不存在呢?根据西方哲学家笛卡儿的思想,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没有?他说:没有,我觉得我什么都不行。我说: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事实上这个孩子是丧失了自信心,要恢复他的自信心就好。   我们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交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人,所谓见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理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须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这个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土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这都不对,不能偏差,无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精神,这句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所以我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都是店员们搞错了的,这要特别修正的。
个人分类: 论语|1246 次阅读|3 个评论
Auden的诗Who’s Who
Mech 2009-3-17 13:49
有些诗,语言平易,却回味无穷。我喜欢这样的诗, Whos Who 就是一例。特别诗英文诗,语言太丰富就超出了欣赏范围了。 Whos Who 这首十四行诗的上阕平平常常。穷孩子,苦出身,凭自己的奋斗成了大牛人。学界、政界、政界这样的人都不少。她们既通宵达旦工作,也劳逸结合。当然,还有常人的弱点,为爱而泪如雨下。 下阕峰回路转,突然写名人的妻子,平平常常的女人,平平淡淡的生活,包括娴熟的料理家务,而且也知书达理,能给名人回些信。足以使该诗不朽的,大概只有两处,一处是名人对妻子的态度, sigh ,换成 long, yearn 甚至 grief ,都不妥,因为思念之外还有可能表达 weariness 或 relief 的意思。另处是妻子对名人的态度, kept none ,对名人的信,回复如仪,但都没保存。 名人在 sigh 什么?通常的理解自然是思念,也符合中国 糟糠 之妻不下堂的古训,名人在私生活领域也是道德楷模。但想到 贵易交,富易妻 的说法,难道就没有厌倦或遗憾?甚至是不在身边的解脱? 妻子如何看名人?至少是相当淡漠,不然不会连信都不保存。即使不作为人手稿,毕竟也是丈夫家书,家书抵万金。莫非她也陌上忽见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除了家务,就是休闲,也是种令现代繁忙的都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否也会无聊? 附: Whos Who Wystan Hugh Auden A shilling life will give you all the facts: How Father beat him, how he ran away, What were the struggles of his youth, what acts Made him the greatest figure of his day; Of how he fought, fished, hunted, worked all night, Though giddy, climbed new mountains; named a sea; Some of the last researchers even write Love made him weep his pints like you and me. With all his honours on, he sighed for one Who, say astonished critics, lived at home; Did little jobs about the house with skill And nothing else; could whistle; would sit still Or potter round the garden; answered some Of his long marvellous letters but kept none. 摘自 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Literature 3, pages184-185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首诗的片段
Mech 2009-3-13 15:44
这两首诗我很喜欢。当然,他们未必是好诗,特别是前一首。过于直白,而且有些道德教训的意味。我是作为人生格言而不是诗来学习和欣赏的。当然,这种喜欢在我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到处去找人生格言。 第一首是美国诗人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的 A Psalm of Life 的最后 4 行 Let us, then, be up and doing, With a heart for any fate: 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 这几句特别适合年轻人,有干劲,有追求,不认命,不服输。就算屡战屡败,不妨从头再来。 这首诗有远远超出起文学价值的影响。钱钟书这样的品味高的人自然首看不上这种诗的。仿佛记得,他有篇文章谈到这首诗,说美国诗人高明的很多,最早在中国有名的偏偏是 Longfellow ; Longfellow 的好诗也有,却偏偏是 Psalm of Life ;考证的结果是首先翻译和推崇的人都是高官。不过,该诗在美国应该也有影响,收入不少文选。我当年就是在盗版的给美国青少年读的美国文学选读中看到的,具体书名记不清了。后来在 The American Reader: Words That Moved a Nation 中又看到。 另一个我喜欢的片段是英国桂冠诗人 Alfred Tennyson 写的 Ulysses 的最后 6 行 Tho much is taken, much abides; and tho We are not now that strength which in old days, Moved earth and heaven; that which we are, we are; One equal temper of heroic hearts, 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这几句更适合老年人,包括相对的如各种人才项目申报超龄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最后句对研究者特别适合,要积极争取项目 (to strive ) ,努力研究探索 ( to seek ) ,力求有所发现 ( to find ) ,没有进展包括被退稿了不要泄气 ( not to yield ) 。 这首诗大概算得上文学史上的名篇。我是在上海译文版的 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Literature I 上读到的。 文字之外,我与上述两首诗的片段有共鸣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夜郎自大:一段误读的历史
liuyuping 2008-11-25 08:47
夜郎自大 是汉语中认知率最高的成语之一,许多工具书都把它解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则成语了解到古代西南曾经存在一个夜郎国。 然而,这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古国的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有关的部分记叙如下: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 这段历史描述的是: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 122 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回长安途经夜郎时,夜 郎国 君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 这个原本很平常的故事,后来却被误读乃至演变成一则家喻户晓的成语。我们尚未考据夜郎自大是何时形成的,但这一成语至迟在清代已广为使用,例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 金天翮 、曾朴的《孽海花》均使用了这一成语。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这一故事应该解读为 夜郎问大 (如依首问而论,恐怕要解读为滇王问大^_^)。不论是夜郎 国 君、抑或是滇王,他们并非妄自尊大,贸然向堂堂的大汉王朝叫板。当时的夜郎和滇,都是西南云贵高原大山深处为数众多的部落酋长国中势力范围较大的两个,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偶尔才有山外客来,所以很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很精彩。其实当时夜郎王和滇王,都是在没有获得有关信息的情况下、很自然朴素的发问。这实乃人之常情, 虽然有点可笑,但不知者不怪, 何来的自大? 作为当代人,更不应该在未弄清史实的情况下, 随意地炒作夜郎古国, 要知道夜郎不过只是当时西南地区的许多部落酋长国中比较大的一个,其实际控制范围主要限于现在的贵州西南部和云南东部这一地带而已。也要知道应该是夜郎问大而不是夜郎自大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夜郎自大:一段误读的历史
刘玉平 2008-8-7 14:41
夜郎自大 是汉语中认知率最高的成语之一,许多工具书都把它解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则成语了解到古代西南曾经存在一个夜郎国。 然而,这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古国的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有关的部分记叙如下: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 这段历史描述的是: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 122 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回长安途经夜郎时,夜 郎国 君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 这个原本很平常的故事,后来却被误读乃至演变成一则家喻户晓的成语。我们尚未考据夜郎自大是何时形成的,但这一成语至迟在清代已广为使用,例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 金天翮 、曾朴的《孽海花》均使用了这一成语。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这一故事应该解读为 夜郎问大 (如依首问而论,恐怕要解读为滇王问大^_^)。不论是夜郎 国 君、抑或是滇王,他们并非妄自尊大,贸然向堂堂的大汉王朝叫板。当时的夜郎和滇,都是西南云贵高原大山深处为数众多的部落酋长国中势力范围较大的两个,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偶尔才有山外客来,所以很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很精彩。其实当时夜郎王和滇王,都是在没有获得有关信息的情况下、很自然朴素的发问。这实乃人之常情, 虽然有点可笑,但不知者不怪, 何来的自大? 作为当代人,更不应该在未弄清史实的情况下, 随意地炒作夜郎古国, 要知道夜郎不过只是当时西南地区的许多部落酋长国中比较大的一个,其实际控制范围主要限于现在的贵州西南部和云南东部这一地带而已。也要知道应该是夜郎问大而不是夜郎自大
个人分类: 历史与人物|638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期刊收费——被误读的“国际惯例”
夫子 2008-7-29 16:36
牛春颖 /文 2008年07月28日 10:18:00 中国新闻出版网 关于期刊能否收费的争执已经持续了20年。1988年,中国科协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通知说,目前学术期刊因纸张、出版、发行费用剧增,绝大多数期刊财政上都有亏损,且亏损额日益增大,许多编辑部承受着很大压力。因此,建议各学会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 自从这一纸通知下发以来,就成了赞成收费者的最有力的救命稻草。去年,中国科协又发布了一组数据称,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总收入的36.2%来源自文章发表费(版面费),为期刊收入的一笔最大来源。收取论文版面费历来是公众争议的潜规则话题,此次发布相关调查数据是首次。科协负责人认为,收取版面费属于国际惯例。于是,这一发布又将话题引到收费的国际惯例上来。 决不是国际惯例 不能说这是惯例!国外大部分期刊是不收费的呀!世界报业协会唯一中方工作人员、中国教育报高级记者陈中原告诉记者。他说,国外收费的比较少,美国稍微多了一点,现在我国发论文收费的情况有点太美国化了。他告诉记者自己接触最多的一本国外杂志是《传媒经济学》,这是在国际上公认的媒介经济学的老大,在这上发表文章是研究媒介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的一份荣耀,而这本杂志是从不收取任何发表费用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刘长秋一直是版面收费的坚决抵制者,为此还与学界持相反意见的人士口诛笔伐过。他表示,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一般不收费。对于国际惯例一说,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少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总是言必称希腊不要说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实际上根本就称不上是什么国际惯例,即便这一现象真的是一个国际惯例,我们拿来用之也未必就是什么好事。 在学界,支持刘长秋观点的大有人在。而相关部门也一直在为这种不好的苗头采取了相应措施。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发布过《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向供稿个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在近些年里,新闻出版总署也公布了许多非法期刊的名录,其中就有借刊发论文之名大肆敛财者。 决不是钱稿交易 据了解,国外的确有一些刊物发表论文是收费的。但其收费与花钱才能发论文不是一个概念。 国外学术期刊向作者收取的论文发表费用主要有版面费、超版面费和图版费三种。对于版面费,收费标准最低的每页10美元,高的100美元,极少数高达150美元,一般在60~80美元。还有一些刊物,其收费标准随作者人数而不同,如知名的《商务评论》对单人署名的论文收498美元出版费,双人署名的增至688美元,三人署名的788美元。 超版面费是因为刊物对论文篇幅有统一要求,超出规定篇幅后即予征收超版面费。如日本的《植物学杂志》(Botanical Magazine)要求每篇论文(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应限制在16个印刷页之内,每超一页收取2000日元。图版费的收取因黑白图和彩图而异。著名的《科学》杂志不对黑白图及图版收费,但对于彩图或彩版,每篇文章的第一幅彩图要收费600美元,其余各幅每幅收400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收费在美国等国家的存在并未降低这些国家学术论文的质量,也未导致钱稿交易等问题。陈中原告诉记者,纽约有一个机构,叫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它每年会公布核心期刊的引用指数。虽说在美国的核心期刊很多,引用指数公布后也没有强制的退出机制,但对其声誉、地位是有影响的。同时,英、美等国实行期刊登记制而非审批制,创办新的学术刊物不存在政策壁垒,因此学术期刊市场始终保持着一种新竞争者可随时进入的态势。这种竞争与压力使得任何刊物都不敢在质量上开玩笑,否则,绝对是自杀行为。 在国外,如果你因经济压力而交不起费用,你可以向编辑部提出申请,只要论文质量好,编辑部仍会刊登。曾到英国华威大学留学、目前在奥组委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 决不指望收费过活 记者拿到一本由科技部主管的《文摘》2008年度1-2月的合订本。厚厚的一本杂志有350页,而其中发表的论文达300余篇,也就是说,平均每一页就可以挤下一篇3000字的论文。记者看到,纸张很粗糙,使用小6号的字,一些配文的图表已经看不出模样。张先生今年打算发一篇论文,他去了这家编辑部,工作人员告诉他,文章可以发表,240元/千字。 我们不妨算一笔账:每篇文章3000字,2403=720元。 720元300篇=216000元。 也就是说,这本杂志的单期收入已经有20余万元。 可见,收费发表论文足以养活这个编辑部。在国外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陈中原告诉记者,国外的专业期刊几乎都是由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是其主要收入。奥组委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国外的核心期刊,尤其是顶级的,定价一般都比较高,最高可达每册千元,主要是供专业人员、机构、图书馆使用的。我留学的时候曾问过老师,他说许多定价高的期刊,只要卖到几百册,就可以盈利了。走绝对的精品、小众路线。他说。 另外,国外的员工开支会比较少,因为编辑多是来自业内的兼职人员。陈中原介绍道,编辑主要是看稿件的质量,删删减减一类的文字处理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如果修改量太大,编辑会把意图说明,交由作者本人修改。《传媒经济学》编辑部只有一个人,而且这个人是负责管理4本杂志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3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