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输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接受输液?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6-3-18 05:06
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 接受 输液? 蒋继平 2016 年 3 月 17 日 最近在国内媒体上和微信上读到几则新闻报道, 都是涉及医院给病人输液的事件 , 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问题。 看到这些信息, 结合我本人的亲身经历,我用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来发表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首先声明一下, 我是植物病理学博士,具有 30 年的科研和植物保护的 经验。 因而, 我虽然不是人的医生, 但是, 是植物的医生。因为植物属于生物,所以, 我对生物生病的原理 有深刻的认知。 简单地来说, 生物生病主要有三大致因: 1 。 遗传疾病, 生来由基因带来的。 2 。生理性病变,主要是营养 不良, 代谢紊乱,体内重要元素失衡,包括含量过高引起的中毒症状。 3 。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病原菌和其他生物对肢体的侵染而引起的病变。 这里我们必须把病和外伤分开来。外伤是由外力碰撞导致的身体伤害, 常见 的是皮肤的破裂而引发流血, 或者骨折。 我们平时说的“伤病员”是对伤员和病人的总称。 其实, 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伤员其实是有外伤导致的病人, 病人是由本人的心理和生理发生异常的人。 伤病员到医院就诊, 对于伤员来说, 医生一般一看就该知道要不要输液。 就我本人的认知来看,绝大多数伤员不需要输液处理的, 除非大量流血而导致失血过多的伤员, 这种伤员是需要输血的 。还有少数伤员不能正常进食的,就需要通过输液来补充营养。我非常好奇的是,对于骨折伤员, 为什么要进行输液处理。 对于病人来说, 除了急性肠胃炎等导致营养供给不足的病人需要及时进行输液救助外, 其他 症状的病人必须先做血液检测, 医生必须根据血液检测的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输液。要是“病人”的血液检测结果显示各项代谢指数正常, 那根本不需要输液处理。医学知识告许我们, 一个正常人体内的各种元素是有一定的数值的, 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数值都会导致人体的病变,并不是越高越好。 所以, 假如就诊者体内的各种元素数值处于正常范围, 医 院仍然给其输液处理, 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就诊者的“中毒”反应。 当然, 这种中毒反应是慢性的, 是不易察觉的。 我这次在某医院就遭受了这种处境。 医院在没有 检测我的血液的情况下, 在没有跟我解释和 没有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 就给我进行输液处理。每天 三袋液体通过我的手背静脉源源不断地注入我的体内,这样连续三天。 三天后, 我觉得浑身不舒服,腹部鼓胀难受, 夜间小便频频, 输液的手背疼痛难受。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 责问护士为何给我输液。她们说输入的是营养和抗生素, 是帮助我康复的。 我身边的几乎所有亲朋都希望我继续接受输液处理, 因为他们相信 医院是为我好。 可是, 他们对生物病理几乎一无所知,只能盲目地听从医生的处理, 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分析和判断。我听了护士的说明, 就立即说:“你们没有做血液检测, 因为我告许你们我不久前在美国刚做过全面体检, 包括血液和尿液检测, 各项指标全部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需要输液, 我是内部骨折,没有外伤感染的风险,为何需要抗生素处理。 我是病例学家,是这方面的真正专家,我知道要是一个人体内的某些元素 过量, 必然引起中毒反应, 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我本来体内的各项元素在正常范围, 你们通过输液给我人为地增加这些元素,对我会有何种影响。”这位护士听了后, 就离开了。 一会儿, 来了两位护士, 把输液的所有设备都拿走, 终止了我的输液程序。从此以后, 我觉得身体慢慢地舒服起来。 总之, 医院给病人输液, 必须是必要的 , 要根据医学检测数据, 而不是为了保险起见, 更不能为了商业利益 。 病人有权利 根据自己的医学常识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输液处理。否则的话, 很可能造成过渡医疗的结局, 对病人是非常不 利的。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6484 次阅读|8 个评论
动物输液用静脉示意图
热度 1 liudongyang 2013-11-28 09:40
本文图片收集自网络,仅作教学之用,不做商业用途。 0.犬全身静脉示意图 1. 犬前肢输液示意图 2.犬后肢输液示意图 3.马颈静脉示意图 4.牛颈静脉进针示意图 (上图示牛创伤性网胃心包炎引发 左颈外静脉 怒张) 5.猪前腔静脉采血示意图 6.猪耳静脉采血和注射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18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输液的危害
热度 1 zywsict 2013-4-12 14:26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 39 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 “ 凡病皆吊瓶 ” 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 “ 吊瓶 ” 。专家调查发现, 95% 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70% 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 “ 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 。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 “ 吊瓶 ” 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 “ 吊瓶 ” 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 50% 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 C 。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 C ,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 “ 吊瓶 ” 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 6 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 326 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 7 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 “ 吊瓶 ” 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 “ 零微粒 ” 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 “ 吊瓶 ” 检查中发现,在 1 毫升 20% 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 4~30 微米的微粒 598 个。在 1 毫升 50% 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 2~16 微米的微粒 542 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 500 毫升药液中就会有 20 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 4~7 微米,如果经常打 “ 吊瓶 ” ,药液中超过 4 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 40 升 “ 吊瓶 ” 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 500 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 3 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许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延用老一辈专家提出的 “ 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 ” 的用药原则,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不再短缺,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强调一步到位,动辄就进行输液治疗,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国外同行把我们社区诊所的医生称之为 “ 水大夫 ” ! 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强、见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也很突出,不当的输液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危害(一)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 30 万个直径在 10--30 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 10, 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 危害(二)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 , 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 危害 ( 三 ) 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 , 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 抗病能力下降 , 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 . 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 ! 危害 ( 四 ) 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对策: 一、去正规的医院或诊所看正规的医生,根据病情用药而不是为了其它去输液! 二、医护人员规范操作,避免污染和减少微粒的产生,同时使用合乎要求的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尽可能过滤掉微粒。减少和避免输液的不良反应发生。 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 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而实际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用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 输液本是为了治病,但是不根据病情就频繁地挂上吊瓶,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多损害。 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 无论小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瓶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 “ 输液病 ” 。 据北大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的许医生介绍, “ 输液病 ” 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 因为输液的相对药量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还有就是过敏反应。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 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 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据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丁辉介绍,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 10 毫微米。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 50 毫微米以上。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 10 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wu 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 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 丁辉认为,我们平时输的液体一般是每瓶 250 毫升或 500 毫升,如果按每瓶 500 毫升计算的话,只要我们所输的药品达到 80 瓶,就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 5000 多个那样的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 定期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病效果值得怀疑 现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输点活血化淤、扩张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血栓、冠心病或栓塞发生。但是这样做有多大的作用呢? 北医一院心内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夫认为,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虽然静脉输液会比口服药起效快,但停止输液后没有口服药维持的时间长。而且心脑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很多,特别是和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关系很密切,单纯地依靠输液并不能解决多大的问题。 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的谭大夫也认为,如果医生没要求,心脑血管病人就没有必要在这些疾病的易发期定期到医院输液,我们不提倡使用定期输液的方式进行预防,服用口服药会更好些,而且比输液要安全。 治疗感冒要慎用输液方式 ■ 医生建议 尽量避免用药,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尽量采用中药治疗。
个人分类: 转载|176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失控的输液——“中国人人均输液8瓶”背后
热度 1 rbwxy197301 2011-1-25 13:25
失控的 输液 ——“中国人人均输液 8 瓶”背后 作者 : 南方周末作者记者 柴会群 , 实习生 : 刘宽 2011-01-20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中国早已被颠覆。各方利益驱动下,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 2007 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输液“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拉动了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输液产品的任何“技术改进”——哪怕换一个瓶塞——都意味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市场。 “怎能随便给人大报告这个?” 104 亿的数字来自于医院的可能性大。而通常医院的数字要比企业的准。 当护士将输液针刺入头皮, 1 岁大的儿子开始哇哇大哭,北京市民李文娟(化名)心里隐隐作痛,不过她安慰自己:孩子的病会很快好起来的。 这是 1 月 13 日的北京市儿童医院,李文娟的儿子是这所医院每天输液的 3000 名病人之一。和很多(可能是大部分)患儿一样,他因为感冒来此求医。 李文娟并不知道,输液将让她的孩子面临诸多风险。中国医院协会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专家孙忠实说,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 2007 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输液在中国并非是新出现的问题。事实上,“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现实中早已被颠覆。短短十几年间,伴随着医改的进行,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输液问题此次引起国人强烈关注,是因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年前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透露出来的几个数字: 2009 年我国医疗输液 104 亿瓶,相当于 13 亿人口每人输了 8 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 2.5 至 3.3 瓶的水平…… 中国在关乎民生的统计中,人均指标大都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然而,在医药卫生领域却出现罕见的反例。在“人均输液 8 瓶”之前,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国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美国的 10 倍。 1 月 11 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称,将通过公立医院改革改善“输液过度”问题,被认为实际认可了“人均输液 8 瓶”的说法。 不过,在医疗卫生系统,“人均 8 瓶”说法却引起了反弹。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永佩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对数字的真实性深表怀疑。 “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哪里出来的,我认为不准。”吴永佩说。 吴永佩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得知朱之鑫的说法后,他曾亲自打电话给国内某大型输液企业核实,对方告诉他,这家企业 2009 年共生产 22.1 亿袋输液产品,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 27.9% 。吴永佩经过计算,认为当年输液产品的产量是 79.2 亿袋,远低于朱之鑫说的数字。 吴永佩没有说明上述市场占有率数字的出处,且要求本报记者不透露该生产企业的名字。 吴永佩说,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发改委主管医改工作的领导,朱之鑫讲这种话“不应该”。 “怎么能随便给人大报告这个?有没有科学依据?”吴永佩说,“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他同意,我愿和他辩论。” 南方周末记者曾致电国家发改委秘书处,希望就输液问题联系朱之鑫本人采访,结果被对方婉拒。 作为研究输液产业多年的业内专家,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秘书长顾维军对于 104 亿袋的数字基本认可。由于朱之鑫兼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顾维军推测, 104 亿的数字来自于医院的可能性大,而通常医院的数字要比企业的准。 尽管质疑数字的准确性,但吴永佩也承认,中国确实存在“输液过度”问题,单就病人群体而言,人均输液量比发达国家高两倍以上。 年产量: 11 年增长四倍 中国的输液产品虽然量大,但出口比例极低,绝大多数用在国内患者身上。 据顾维军介绍, 1998 年中国化学药品工业协会统计的输液生产数量是 19 亿瓶,加上医院自制输液四五亿瓶,总共不过 24 亿瓶,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不到两瓶。当时企业的目标是通过扩大生产和降低价格,以求赶上国外平均水平( 2 到 3 瓶),满足国内患者需要。 结果自那之后,中国输液用量突飞猛进,年均增长率近 20% ,输液成为与抗生素、针剂、片剂等并列的医药行业五大制剂之一。南方周末记者从一份关于大输液市场分析报告中读到这样了字句:…… 2001 年,一股改建、新建、扩建输液生产线的热潮席卷全国……当年产量即达到 31 亿瓶,比上年增长 30% 。 自 1998 年到 2009 年,短短 11 年间,中国输液产量增长了 4 倍多,人均水平超出国外两倍以上。 中国的医药企业一向以“做不大”饱受诟病,然而,输液产业却是例外,近十几年来,中国已经崛起了若干输液企业巨头。其中成立于 1996 年的四川科伦集团在短短十年间,就以年产 20 亿袋(瓶)成为全球最大的输液生产商。不过,据顾维军介绍,中国的输液产品虽然量大,但出口比例极低,绝大多数用在国内患者身上。 除了输液产品本身,输液还拉动了若干相关产业。据顾维军介绍,中国除了有 407 家输液生产企业,还有几十家输液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几十家装备生产企业,上百家输液器生产企业,上百家与输液配合使用的粉针剂生产企业。而输液产品的任何“技术改进”——哪怕换一个瓶塞——均意味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市场。 北京市儿童医院前副院长胡仪吉见证了医院输液几十年的变化:他当年从医时,儿童医院每天病人 2000 人,输液的不过 100 人,通常是重病人。现在输液从治疗方式变成给药手段,儿童医院内科系统每天有 6000 病人,其中一半要输液。 充满风险的给药方式 风险几乎存在于输液过程的所有环节。 2010 年 11 月 28 日晚,“人均 8 瓶”新闻曝出之前不到一个月, 5 岁患儿夏臣森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时出现异常,后在抢救过程中死亡。 经专家调查,夏臣森的输液异常很可能因药物配伍禁忌引起——有两种药本不可同时加入到盐水中。 夏臣森是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 10 天内第二起患者输液后死亡事件, 11 月 19 日,一位 53 岁的患者在该医院输液后,刚走出医院即突然倒地死亡。 由于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均无相关统计,没有人知道全国每年有多少人死于因输液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不过,来自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相关数字或可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2009 年这个中心接到的一万多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即输液)占到 84.8% 。 在孙忠实看来,通过药品不良反应渠道统计的数据,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因为担心医疗纠纷和声誉受损,医院往往并不愿意将真实情况上报。 事实上,医药界并无分歧:药物直接进入静脉血管,输液这种给药方式充满风险。“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用药共识。 上海医生陈晓兰说,风险几乎存在于输液过程的所有环节,除了可能带来诸多药品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之外,对于病人而言,医务人员的操作(穿刺过程、滴速和用量),盐水(糖水)的质量,输液器及注射器的质量,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一旦出现问题,又很少对同批次的输液器和液体进行检测。 与单纯的盐水或糖水相比,一些治疗性输液产品可能蕴含着更大风险。 2006 年发生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事件是其中的典型,这种治疗性输液制品造成了 11 名患者死亡,后经国家药监局认定,该药没有按当初批准工艺生产。不过,有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称,事实上该药根本就不应该批准为输液制品。 此外,向以“安全”为特点的中药,在制作成输液产品之后,也经常成为致命杀手,如双黄连、鱼腥草、莪术油等中药注射剂近年来问题频发。因为存在安全问题,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不得不于 2009 年底开始重新审评中药注射剂输液型药品。 然而,对于中国大部分患者而言,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并不难懂的风险,正如李文娟的情况一样,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输液好得快。 医生个个成“一瓶”? 输液“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 为什么中国人头脑中会有如此奇怪的观念?它们是何时,通过何种途径被置入患者的头脑的?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多名医药界人士称输液过度是医患双方的原因。孙忠实说,在输液问题上,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顾维军则将输液视为“社会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的浮躁心理造成了“输液好得快”的认识误区。此外,还有说法称,医务人员给病人输液多是无奈之举,“我不给他打(点滴),他就要打我”。 不过,法律界和医学伦理学界部分人士却对此持不同看法。卫生法学者卓小勤认为,将输液问题归咎于患者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医患关系中,患方总体而言是被动的,没有医务人员的误导,患者不会形成对输液的认识误区,而即使是有少数病人坚持不必要的输液,也只能说明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职责,未就输液的风险作出说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医学伦理专家邱仁宗认为,输液过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部分原因是患者的认识问题,但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追逐利益造成。 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被普遍认为是造成输液过度的制度性因素。孙忠实认为,作为医院,给病人输液的目的并不在于输液本身,而是在于联合用药。孙忠实估计,与若干年前不同,当前输液中已经极少有单纯的盐水、糖水, 90% 以上是联合用药,其中抗菌素占到相当比例。 陈晓兰则将输液形容为“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不仅可以通过加药收取药费,还可收观察费(尽管未必有真正的观察)、注射费、输液费等。 上海某中医院主任医师马华(化名)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其所在医院的输液与药品回扣和奖金提成直接相关。对医生而言,输液很少是单纯输盐水和糖水,大都跟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大剂量地使用抗菌素,后者的回扣往往很高;对于护士而言,其奖金与输液人次直接挂钩,因此护士也希望医生多开输液,有的为了让医生多开输液背后给医生好处。 陈晓兰对此深有体会,据她回忆,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她在某医院进修时,发现该院一名医生因为常给病人输液,被同事们讥笑为“一瓶”。然而 10 年后,陈晓兰发现,大部分医生都成了“一瓶”。陈晓兰担心,在现在环境下,如果限制输液,一些医生已经不会用药了。 输不输液谁说了算? 企业生产多少瓶(输液),医务人员就得用多少瓶,老百姓就得输多少瓶。 2006 年,陈晓兰成为上海市医保局聘请的数名“社会监督员”之一,有一次医保局开会时,陈晓兰就输液问题提出意见,认为医保不该报销那些本不必要的输液治疗。结果医保局一位负责人说:病人是否输液应该由医生决定。陈晓兰则认为:应该由病情决定。 陈晓兰认为,输液滥用本身就是医务人员违反用药原则的结果,而医院管理层和卫生、药监、医保等部门的不作为又纵容了此种现象的蔓延。 在孙忠实看来,输液泛滥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因素——临床药师岗位的缺失。在美国,上世纪 60 年代建立了临床药师制度,以监督医生合理用药。而我国这一制度仍在探索中,在孙忠实看来,如果该制度能成功建立,将会有效控制输液的滥用。 而在陈晓兰看来,中国以前的医疗体制中,原本有“药剂师”这一重要岗位,其主要职责是对用药安全进行把关。如果医生开出不安全、不科学的输液方,那么“药剂师”审核时就可以退还处方,实际起的就是临床药师的把关作用。 然而,上世纪 90 年代,医院的“药剂师”变成“执业药师”,其原来的职能不复存在。于是,中国医院极少再看到药房因用药安全问题退处方现象。 按顾维军的说法,当前医院的药师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搬运工”,主要是保证医院的药品供应,离国外临床药师的职业定位差得很远。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问题已引起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然而,对于同样滥用的输液问题,却几乎未加任何控制。在孙忠实印象中,无论是卫生部还是国家药监局,从未单就输液过度问题发过文件。 随着输液量急剧加大和输液安全问题频发,以上海为主的部分医院纷纷成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主要内容是在医院内部成立独立机构,在药师参与下集中配药,以保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然而,这一做法在实践中却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由于临床药师制度未能建立,该做法的实质其实就是多收一项“药事服务费”。而此项收费一旦批准,很可能在医院内部建立起一个新的鼓励输液的机制。 并且,推行此项做法的医院,多是由企业出资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新疆的几所医院在实施这项改革中,出现了这种现象:医院曾与企业签订合同,后者资助前者建立配药中心,前者则必须使用该企业生产的输液产品,而且要达到一定数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认为,这一做法,暗合了医药市场的一种特有现象:不是需求决定生产,而是生产决定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严格的使用限制和监管,企业生产多少瓶(输液),医务人员就得用多少瓶,老百姓就得输多少瓶。”该人士说。 这种做法被部分业内专家视为企业和医院的“双赢”,但批评者担心,输家将是患者和国家。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54784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16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的输液迷信
xupeiyang 2011-1-2 17:55
  详细请见  http://discover.news.163.com/special/takeadrop/ 发改委最近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医药一家的体制导致民众的医疗观念长期受错误引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输液病。   知道见效快,不知道风险   1991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故事,一位在美国中国人因流感发烧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处方让他自己买了一瓶布洛芬;该病人找医生辩论要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一些人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生素,这是国内医疗体制的长期误导所致。 输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09年中国人均输液8瓶。 儿童臀肌发育不成熟,打肌肉针次数越多就越可能导致肌纤维坏死,所以输液看上去相对安全。 输液将药物直接送进血液,满足患者急功近利心理 输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打针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口服药物起效缓慢。此外,由于肌肉针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对青少年来说其臀肌发育不成熟,如果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对安全的疗法。输液之所以快,就是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 中国抗生素使用率超英美3倍,成输液兴盛推手 而且跟注射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做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25%,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抗生素加输液带来了一时的快速和少痛苦,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甚至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这往往让医生陷入容易被误解的处境。   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风险   输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要是有伤害,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而长期输液更会导致一些健康隐患,严重者还会导致癌症。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甚至有些输液药中发现絮状物。 上图为在一个患者的输液用药中发现蚊子,作为直接进入血液的输液药其危害将会非常直接。 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强烈,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还曾有媒体曝光某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口服药物可以先通过肠胃进行吸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而肌肉注射等注射方式,因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也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美国没有退烧针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但这在国内应该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一般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况。 美国严守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输液 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一般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况。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输液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二是交叉感染;三是为了减少病人在用药时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产生抗药性。其中,第四点是考虑最多的。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烧等疾病,美国医生也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而且不用抗生素;在美国医院,病人不到重病或紧急抢救,都不主张患者打针或打点滴。 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严重缺水时才考虑输液 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如设备必须彻底消毒,使用一次性针具等。美国甚至没有退烧针,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很多美国人得知中国人感冒发烧动辄就要输液之后表示相当惊讶,因为当他们病了的时候,医生只是说多休息多喝水。而一般当病人的体温在38.5℃以下,才服用药物或者使用冰袋冰袋物理退热;当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者病患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不得已的选择。   显然,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绝大多数没必要通过输液来解决。中国人治病对速度和效果急功近利的追逐,其实是建立在一种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的背景下。如今误导已经造成,而且医和药之间的利益同盟使让种输液迷信依然在延续。在这种情况下,一份国家用药分级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205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的医疗之痛心疾首!——由婴儿感冒引起的感慨
热度 1 吴信 2010-9-13 20:26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感冒发烧的,我们感冒发烧的吃点药就过去了,实在不行就打一针,现在呢?上次小儿咳嗽,带他去长沙市妇幼保健医院,医生一开始就说要输液,因为小孩子没有生过什么病, 我坚持不让,如果一开始就输液,以后怎么办?我坚持开药,而且最好是中药,后来吃了几天后就好转了 。 我记得 20 多年前,我们得了普通细菌性感冒去医院治疗只需一支 10 万 20 万单位的青霉素肌肉注射,后来就是 40 万 80 万,如今同样的病情却需要 640 万~ 800 万单位抗生素,现在吃什么药的话,这次吃这种药可以,下次同样的药量要加倍,甚至这种药没有效果,要换一种才行。 最近小儿有发烧的症状,我说先去社区医院看看好了,一去就要输液治疗, 不服上诉, 去湖南旺旺医院,有是打点滴,最好要住院观察。当时我不在,后来去了,一看药单,就怀疑了,我去问医生,你这用药是有什么原因,她也说不出来个什么,说先试试看,如果烧不退就检查 6 种病毒,然后住院观察再输液。我说住院干嘛呢?就躺在你那病房里好?! 看看这个药单: 5% 葡萄糖注射液 9% 氯化钠注射液 布洛芬混悬滴剂 + 湘。。。(后面挡住看不见) 平喘止咳贴 其余针头费、床位费、陪人费、空调费等等什么一排。 那医院里面的小孩子挺多的,严重程度感觉好像是 SARS 的恐怖或者是甲流的恐慌一样,又像是某国的生物病毒武器又来了。 我这个很一般了,可能大家都见怪不怪了,不过转一个: 宝宝发烧的经验,尤其是关于美林 。为什么有副作用,我们医生一开就是这个?如果说我怀疑有提成还是什么的应该过得去吧? 再看一个更为严重的: 一个不称职对孩子感冒极度恐慌的妈妈借号上天涯忏悔 , 一个儿童感冒就花了两三万,这是什么现象? 可能上个例子绝对了,可能夸张了,那么再转一个有图有据的例子看看: 11 个月的宝宝成了你们的 小白鼠 ! 。摘录其中的原文如下: 2009 年 12 月 21 日至 2010 年 1 月 1 日,这期间医生误诊,让 11 个月宝宝扎的头上千疮百孔,更可气的是,宝宝从普通的咳嗽,不发热发展到支气管炎,医生的误诊继而发展成两肺肺炎,医生推来推去,一个周医生只上半上午,一个不熟悉病情的医生怎么对症下药呢?如果 2010 年 1 月 2 日还是不换医院的话,那儿子还能见到第 2 天的太阳吗?还有 痛诉 : 省儿保把我们的宝宝当小白鼠 。 我觉得看病要对症下药。所以看病你医生你要给我解释个所以然,不要以为什么病人都忽悠一下。我看了一下很多小孩子都在输水,估计很多小孩子一有病,去就是那么个药方子,吃吧,而且现在吃药打针都是老土了,一弄就是输水,而且是头上输水(医术高明了)!不少中医专家则把治疗普通感冒发烧也输液的做法比喻为 打一个蚊子却动用了大炮 ,这种动不动就输液的做法绝对属于浪费医疗资源、增加医疗费用的行为。 不过也难怪人家大医院都选择输液吧,你想想肌肉注射常用的有安痛定 + 地塞米松 + 病毒唑 + 洁霉素或阿米卡星等,有的干脆混合一针肌注,也有分别注射的,价格在 10 ~ 15 元之间,一般不超过 6 天,费用在 100 元钱左右。静脉输液一般都是抗病毒 + 抗感染 + 协同药 ( 如 VC) + 液体 + 输液器 + 床位费 + 输液手续费,费用的高低,取决于抗菌素的档次,最便宜的也要 60 ~ 120 元 / 天,如果输上 6 天,患者就要支出 700 多元。由此看出,静脉输液的费用是肌肉注射费用的 5 倍以上。这上千元的费用里除了必要的检查费用外,都花在了静脉给药上。不必要的输液对患者来说就是花钱买痛苦,对医学来说就是倒退,对国家来讲更是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过说实话,我觉得现在家长也可能对这种现象推波助澜,对婴幼儿待的都很娇贵,有些疾病就往大医院跑,期望用最好的药。而且现在的家长的就医好像是时装,不去大医院就好像是你落伍了,不去大医院搞点大动作就好像你对孩子不好,被人看不起,特别是女人一说就是:看人家某某孩子一有病就是某某大医院,谁家谁家的孩子一感冒发烧就去输液几天。又说什么现在又有医保,花了一万多,报了八千,赶紧入医保。而且这个医保问题也是比较麻烦。 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发烧时,不要随意带孩子打针输液。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家长宣传的健康理念之一。长期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用药时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也就是说,如果能口服药物,最好不采取注射的方法,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采用静脉注射 ; 即使必须注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目前,感冒发烧的病人要么吃药,要么静脉输液,以前常用的肌肉注射在各大医院很难看到。 据了解, 在国外,输液治疗有严格控制,门诊输液率一般在 10% 以下,而我国却高达 60% ~ 70% ,甚至更高! 提及这些,还有手术的问题,比如破腹产率特别高等等。抗生素的乱用和滥用愈演愈烈,其明显的恶果已出现。抗生素频繁地被使用,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目前临床细菌耐药发生率迅速递增,多重耐药性菌株大量出现,不得已用大剂量、最新型抗生素药,长此以往,人类将无药可医。前一段闹的纷纷嚷嚷的超级病菌 NDM-1 ( 全称为 New Delhi metallo-s-lactamase-1 ,即新德里金属 - 内酰胺酶 1) ,从南亚传入英国,很可能向全世界蔓延。这种超级病菌可让致病菌变得无比强大,抵御几乎所有抗生素,且 10 年内将无药可用,这难道不是警钟吗? 我们的医生是干嘛的?!这负责任吗?医德都哪里去了啊?我觉得这问题比食品问题更严重吧。难怪有人对医生那么的不尊敬了。期待有医药上的打假英雄出现!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5074 次阅读|2 个评论
输液植保中防治病虫害的药剂选择及操作要点浅析
pinganyuanli 2010-6-10 22:26
输液植保中防治病虫害的药剂选择及操作要点浅析 郑州张伟兴 一、输液植保防治虫害的几个操作要点及优势条件 1 、这种方法常被用来对付通常难以防治或高大树木的病虫害。 对于高大树木,因喷药困难,通过输液进行防治可以省工、省药,并能降低对环境、天敌的影响。如造桥虫、舟蛾、麻栎毛虫、柿绵蚧、梧桐龟蜡蚧、松毛虫等。 对于疑难病虫害优势明显。如卷叶蛾、大蓑蛾、椿象、天牛、梨网蝽等多种枝内外害虫数种并发,如枣疯病、桑树萎缩病、黄化病、柑橘黄龙病、泡桐丛枝病、合欢枯萎病等。 防治生理性病害特效。 2 、防治中心病株优势明显。 3 、非内吸的胃毒剂,输入植物体后,其杀虫范围扩大,具有广谱性作用。如敌百虫不但能够毒杀咀嚼式口器害虫刺蛾,还能起内吸剂作用,可杀灭刺吸式口器害虫柿绵蚧和梨网蝽。 4 、对天敌安全性好。 5 、对人畜安全。特别是输入剧毒农药时更能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我们所输入的药剂的初始输液有效浓度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因此只要知道药物有效浓度的衰变函数,对于施药提前时期的掌握也能正确控制,也就控制了农药在果树上使用的残留期。 6 、对于一些输液速度很快的树种,如苹果树、梨树、杨柳树,用这种方法杀虫,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 7 、对杀虫时机的要求不苛刻,只要是害虫的危害期,都可输液防治。如介壳虫,通常的防治方法是孵化器防治效果最好,虽然有杀扑磷可以带壳渗透,但使用时仍然有很多局限性。而对于输液植保,即便在介壳虫披上厚厚的硬壳,即便树体高大,仍然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8 、和通常喷药植保相比,输液植保的用药量极低,大约为其用药量的 1/10 甚至更低。 注:能用喷洒方法有效防治的害虫,我们不提倡输液植保。 二、输液植保的工具选择 1 、医用吊瓶即可。瓶子、输液线,不同的是,针头太细,可以改造的粗一些,最好呈外细里粗状,插进树体后避免外流。 2 、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专用吊袋进行销售。 三、输液位置与打孔 1 、输液位置稍低为好,距地面以 30 公分为宜。 2 、打孔:与树干呈 45 度角,斜向下打入 5-10 公分,使用手工电钻即可,钻头细度约在 3 毫米。尽量把里面的碎木屑掏干净。 3 、插吊袋或插瓶自然滴注药液。 四、几个注意事项 1 、掌握好输液的时间。首先要考虑食用植物的施药安全期,其次要避免在害虫不危害植物的期间输药,如化蛹期、产卵期,并最好在其生命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上输药。 2 、要讲究用药的突击量或加强量,使药物输入后,立即在植物体内达到要求的杀虫有效浓度。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在陆续输入些药物,这称为巩固量或维持量,目的是维持植物体内药物的杀虫有效浓度,使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有防止害虫的功能。 3 、按照害虫的性质选择农药与输液方式,然后在通过试验,确定输液杀虫的有效浓度。一般情况下,输液杀虫的有效浓度约在 0.015-0.05% 之间,浓度过小不能起到杀虫作用甚至培养害虫的抗药性,浓度过大,若在树体内积累过多,则会烧坏植物叶片。 ( 1 )对于新陈代谢缓慢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介壳虫类,需用残效期长的高效内吸杀虫剂。这样,使它在缓慢的危害过程中,吸食的农药能在其体内逐步积累,最终达到致死的剂量。 ( 2 )对于新陈代谢旺盛、世代交替密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当其主要危害叶片、嫩梢时,可用水溶性或乳剂类胃毒性杀虫剂;当其危害果实、枝及干时,应再加入些内吸性杀虫剂,如敌百虫、乐果等。 ( 3 )对于咀嚼式口器害虫,食量一般都大,因此更容易毒杀,如卷叶蛾、舟蛾、造桥虫、食心虫等。当它主要分布在叶片、嫩梢、嫩枝上时,则用水溶性或乳剂类胃毒性杀虫剂;当其分布在枝干果上时,最好加入些内吸性农药。 ( 4 )、针对果实害虫输液,时间选择很重要,一般要求傍晚开始输药,避免叶片过多的争夺输入物质,包括防治食心虫。 ( 5 )对于非食用的观赏树木,可以使用食用植物禁用的农药。如防治天牛,建议使用久效磷进行防治。防治松材线虫病,建议使用氟乙酰胺进行防治。 五、对于韧皮部病害的防治,药剂选择使得输液植保受阻 对于韧皮部病害的防治,如杨柳树烂皮病(腐烂病),与上面都不相同。因为通过木质部导管所吸收传输的农药经过叶片后我们不能确定有多少能够被传输下来,或者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水解等生理生化反应。事实上,很多杀菌剂在植物体内不能被双向传导。 目前,能够在植物的韧皮部被双向传导的杀菌剂极为有限,主要品种为甲霜灵和三乙磷酸铝。但在其防效和使用范围上还不能满足防治植物根病、茎部病害的需要。甲霜灵一经使用就有了抗性的报道。 能够在韧皮部从下往上传导的杀菌剂较多,如有机磷制剂、羟酰替苯胺类、苯并咪唑类、羟基嘧啶类、哌嗪类、吗啉类的许多品种。这类内吸杀菌剂的共同特点是药剂被植物吸收后都是在植物体质外体运转,即从下往上输导,药剂的分布随蒸腾作用,花瓣、果实没有或很少有药剂到达。并且这类药剂在木本植物的移动性很差,只能用于草本植物防治禾谷类病害。 能够在韧皮部向下传导的杀菌剂极为有限,如吡氯灵,虽能向下传导,但不易向顶部传导,而且对哺乳动物有慢性毒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而近年来专家们提出的导向农药,或许在防治韧皮部病害如杨柳树腐烂病方面会有良好效果。如李俊凯等将具有定向传导特性的生长素吲哚丁酸与定向传导的杀菌剂三唑醇进行拼接合成,得到了吲哚丁酸三唑醇酯,试验了在大豆苗上的传导性,发现该化合物能通过韧皮部传导并在大豆的根部积累。把谷氨酸和拌种灵拼接合成后,该化合物具有双向传导的性能,可以在多种植物的韧皮部进行双向传导。 注:本文引用了冯晋臣、李俊凯、徐汉虹等专家教授的文献,本文作者在此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个人分类: 园林植保|5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发农药使用的革命——输液植保
pinganyuanli 2010-6-6 15:37
引发农药使用的革命输液植保 让常规药肥品种发挥奇效的新渠道 郑州市坪安园林植保技术研究所 所长 张伟兴 在人们的心目中,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使用方法不外乎喷雾法、毒土法、熏蒸法、涂抹法、药带包扎法、灌根法、土施法或土埋法,但事实证明,这些传统方法对农药的利用率较低,施治的化肥和农药,不是被雨水冲洗掉,就是被土壤所掠夺,浪费极大,切污染环境。大幅度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殚精竭虑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以上传统的施药施肥方法,到底有没有更加科学、节能增产的方法呢? 一、我们不妨重新回到植物的生理学层面,看看植物对营养(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等)的运输传导过程。 1 、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前三者为营养器官,后三者为生殖器官。 2 、我们只讨论营养器官对营养的吸收与传送机制 3 、首先是根系,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这是一个物理过程,在养分进入叶肉细胞和生长点之前没有发生显著的化学变化。如根系吸收硫酸铵,选择吸收了铵离子向上传导,直至叶片叶肉细胞之前,还是铵离子。同理,将敌百虫等杀虫剂置于土壤中,根系吸收向上传导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其化学性状仍是敌百虫。 4 、然后是茎部,对于木本植物就是树干。树干从里往外由树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保护层死细胞组成。这几部分构造中,木质部是死细胞,但其中的导管承担了向上传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并且所传导的无机盐浓度可以很高。而韧皮部是活细胞,其中的筛管主要承担了叶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营养向下传导回流到根部的功能,亦即韧皮部主要传导有机物,同时也可以传导低浓度的无机物。 5 、再看看叶部。对于木质部所传导上来的水分和无机盐,实质是靠叶部的蒸腾拉力进行传导的,叶片蒸发量大,则木质部传输的水分和无机盐的量就大,反之就小。旺盛生长期,蒸腾拉力大,木质部传输的水分和无机盐量就大,休眠期就小。 二、从人体输液所想到的 1 、利用人体或动物血管中血液流动,可以把适于人或动物吸收的物质溶液注射到血管中或由于渗透于膨胀压的作用间接进入血管,随血液的流动分布到人或动物全身。 2 、医用注射或输液的实质,无非是将动物的血液所能容忍的物质借助借些力量强行供给之,从而省去了消化系统和部分循环系统的周转过程。 三、在木本植物柳树上的一个科学实验 早在 1969 年,科学家冯晋臣为证明人体输液原理用于植物的可行性,在上海选择了 6-7 年生柳树,在柳树主干近地面 100cm 处任选一个部位,使用器械打一个与茎呈 45 度角、深 6.5cm 的小孔作为输液孔。然后输给以 1:4 稀释的红墨水 2500 毫升,柳树植株约在 2 天时间内吸收完毕,同时全树枝、 90% 的叶片被染成明显的红色, 5 天后全部输液都被染红。其后,全树便逐渐落叶而死亡。 在实验的第五天,试验者即在主干上进行逐段钻孔,观察结果为: 1 、孔以下的茎部,红色是以一定弧长(约 16cm )的导管来渗透到根部的,但越来越淡。 2 、孔以上的茎部被红色浸染的导管区,是逐渐扩大的,因为这里是叶流运输,所以颜色深度几乎一致。 3 、钻探领导干的基部,发现它的内半圆的木质部被染红,外半圆仍是白的。 4 、钻探侧枝的基部,发现被全部染红。 重复试验证明了上述实验结果。 结论: 1 、给柳树输红墨水,叶子全部发红,证明输液是被吸收了,因此植物输液是可行的。 2 、从上述记录可知,输入液的上行传导,诚如前面理论分析,依靠导管蒸腾的液流输送,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大,输送区域渐渐扩大。输入液的下行传导是渗透压的梯度造成的渗透运输。由于渗透运输的阻力大、速度慢,因此绝大部分的输入液便向树体上部运输,实验的结果正是如此。 3 、实验还表明,被染红的区域仅限于木质部,而髓部和韧皮部却一尘不染。这进一步证明,植物输液的进行区在木质部,并且木质部与髓、韧皮部没有经向的疏导关系。 4 、实验时只用了一枚试验针头,但整个柳树的叶子却被染红了,因此只要适当地选择输液孔的形状与部位,一枚输注液针头就可以管住一整棵树。 四、对植物进行输液的生产实践 1 、输液防治病害实验 ( 1 )输液防治桑树萎缩病的实验(注:桑树萎缩病被称为不治之症) 对于感染黄花型桑树萎缩病的多年生桑树,使用土霉素盐酸盐,有效浓度分别为 34 毫克 / 升、 48 毫克 / 升、 72 毫克 / 升、 8 克毫升 / 升,采用吊瓶方法,每种浓度试验 3 棵树。输液时为 3 月下旬。 4 月上旬,桑树重新发芽时,凡是输过土霉素的均少黄花型桑树萎缩病复发的现象,防病率在 90% 以上。用土霉素防治该病的最终优化有效浓度为 60 毫克 / 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陈其峰等人评价试验者冯晋臣说:桑树萎缩病是不治之症,日本搞了 50 多年未解决的难题,现在用你的植物输注液的方法解决了。 ( 2 )输液防治柿疯病的实验 2010 年 4 月,河南郏县、汝州的柿树出现了严重的柿疯病,不断干枯的树枝令果农忧心如焚。郑州市坪安园林植保技术研究所专家张伟兴等指导果农使用 80 万单位的青霉素钠盐每只兑水 500 毫升,在柿树距地面 50 公分处打孔进行吊袋输液,使该病得到了及时控制。截止到 6 月初,柿疯病没有蔓延的迹象,新生枝条健壮饱满,可谓枝繁叶茂。 2 、输液防治虫害实验 ( 1 )使用乐果、敌百虫输液防治柿绵蚧 限于篇幅,简述如下(以下同): 乐果有效浓度为 0.01% 、敌百虫有效浓度为 0.025% ,时间为 6 月份。输液防治效果在 98% 以上,并有明显增产效果。 ( 2 )使用乙酰甲胺磷输液防治柿树大蓑蛾 输液有效浓度为 0.05% ,防治时间为 7 月份,杀虫率分别为 97.4% 、 98.0% 。 ( 3 )使用乙酰甲胺磷输液防治法桐龟蜡蚧 输液有效浓度为 0.05% 的情况下,防治效果可达 92.66% ,试验时间在 7 月底。 ( 4 )使用乐果、敌敌畏、敌百虫、亚胺硫磷等防治桃小食心虫 乐果:输液有效浓度为 400 毫克 / 升、 600 毫克 / 升的情况下,杀虫率为 100% ,总输入药量针对不同树种有明显变化,无药害有效用量有些树木可以达到 10.19 克,有些树种达到 4 克即有轻微要害。 敌敌畏:输液有效浓度为 400 毫克 / 升、 500 毫克 / 升的情况下,杀虫率介于 71.4-100% 之间,无药害有效用量有些树木可以达到 10.59 克,有些树种达到 3.38 克即有轻微要害。 以上实验均在 6 月进行,地点为衢州化工厂果园。 ( 5 )使用吡虫啉、氯氰菊酯、甲拌磷防治天牛 吡虫啉:输液有效浓度为 0.02-0.04 ,杀虫率分别为 95.8% 、 98.3% 。 氯氰菊酯:输液有效浓度为 0.025-0.05 ,杀虫率近乎 100% 。 甲拌磷:输液有效浓度为 0.03-0.04 ,杀虫率近乎 100% 。 以上实验在 5-8 月份进行,用于防治杨树天牛。持效期可达两个月左右。天牛幼虫随着不断进食而逐步死亡,天牛所产的卵要么不能孵化,所孵化的幼虫死亡时间更短。 3 、抗旱急救 实验证明,给树输入 1 升的水,相当于在根部浇水 50-100 升的水。使用输液进行抗旱急救,水的利用率提高 50-100 倍。 4 、补充肥料实验 ( 1 )在梨树上,输入化肥的有效浓度,首次为 0.03% ,四天后再次输入的有效浓度为 0.04% ,以后每隔 7 天左右以 0.04% 的有效浓度继续输液施肥至果树成熟为止,不会发生药害。北方果树输肥浓度可降低一些。 采用硫酸铵输液,用量在 20-120 克之间,总输水量为 8-29 升,和对照树相比的增产比例为 50.60% 。 ( 2 )在芒果上,按照树体大小定量向树体输入 0.3% 的尿素 +0.1% 的磷酸二氢钾,输完营养液后继续输入水分,避免因营养液量过大而灼伤树体。对照树按同等水量进行叶面喷肥。吊瓶输液时间从 2005 年 3 月 16 日开始,到 2005 年 6 月 29 日采收芒果。 结果: 输液的平均单果重分别为 510 克(果数 71 个、总产量 36.210 千克)、 621 克(果数 82 个、总产量 50.922 千克)、 461 克(果数 56 个、总产量 25.816 千克)、 525 克(果数 75 个、总产量 39.375 千克)、 561 克(果数 69 个、总产量 380709 千克)、 486 克(果数 76 个、总产量 36.936 千克)、 601 克(果数 72 个、总产量 43.272 千克)、 572 克(果数 65 个、总产量 37.180 千克)。 叶面喷肥对照的平均单果中分别为 451 克(果数 68 个、总产量 30.668 千克)、 463 克(果数 62 个、总产量 28.706 千克)、 421 克(果数 52 个、总产量 21.892 千克)、 429 克(果数 64 个、总产量 27.456 千克)、 463 克(果数 57 个、总产量 26.391 千克)、 481 克(果数 46 个、总产量 22.126 千克)、 418 克(果数 52 个、总产量 21.736 千克)、 426 克(果数 56 个、总产量 23.856 千克) 本数据摘自冯晋臣教授著作。 5 、对果品增甜去涩的实验 ( 1 )将 0.04% 的白糖、香精对柿树进行输液,结果使柿果糖度增加了 13.03-26.25% ,柿果变甜,口感极佳。而自然成熟的对照,香味适中,甜味不太浓,还有发涩、苦的感觉。 将有效浓度为 0.05% 的乙烯利对柿树进行输液,结果在采摘 4 天之内成熟的柿果有 77.5% ,成熟度高,果皮薄,能撕下来。自然成熟的对照柿果,成熟的为 55% ,虽然成熟,但皮有 1-2 毫米厚,还带有涩味。 ( 2 )柑橘调味实验 输液试验的柑橘,糖度平均值比对照增加了 9.08% ,试验 PH 值的平均值比对照增加 7.88% ,柑橘变得又甜又不太酸。柑橘输液进水量比较小,所以香味不太浓。 五、对植物进行输液的重大意义 1 、首先,对于节水节能有着极大的意义。水、肥、药的利用率极高,几近 100% ,能实现认为控制,切见效迅速、高效低耗。 2 、对于使用常规杀虫杀菌剂防治疑难杂症有着重要的意义。如防治桑树萎缩病、合欢枯萎病、柿疯病、海南也心叶甲、橡胶树死皮病、介壳虫、天牛、线虫、柑橘黄龙病、丛枝病等。有些病害没有特效药,有些病害使用传统农药在传统方法的防治下效果很不理想。在使用输液防治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普通杀虫、杀菌剂即可达到特效药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可谓老枝发新芽,这对于我们植保工作者来说是需要迫切引起关注的。 使用输液进行植保的主要用途可归纳如下: ( 1 )大树移栽、弱树复壮、古树名木复壮、树木急救等。 ( 2 )用于果树增产增质、调味保鲜。 ( 3 )防治疑难杂症、生理病害。 3 、在防治病虫害时,不易污染环境,保护了天敌和人畜安全。 4 、解决大树过于高大不易喷药上树的难题。 5 、无论是内吸型性农药还是触杀型农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农药品种中,几乎所有品种都可以用于输液防治病虫害。在当前产品竞争白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超激烈的状况下,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没有拼打研发新品种的优势,那么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新的植保方法上下功夫,理念一变天地宽,寻求更有效、更节能、更环保、更安全的施药方法。这对于提高农药企业的竞争力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6 、使用输液法进行植保,对杀虫时机的要求不苛刻,几乎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喷药防治介壳虫,常在其孵化期进行效果好。而在其披上厚厚的硬壳后,虽然也有杀扑磷能够带壳防治,但成本较高,而输液防治成本很低,却有着比杀扑磷更加优秀的防治效果。 7 、输液后药剂进入树体,一般比喷时候持效期要长,可以使较长时段内树木有抵抗害虫侵袭的能力,对于防治世代交替很不整齐的害虫来说,意义重大。 当然,输液植保相对于传统植保,几乎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虽然有着自己的局限性,但完全可以作为传统植保的完善手段(喷药方便的情况下绝不提倡输液)。当然,输液的有效浓度、合理的输液次数、药剂的合理选择及输入液的配伍,当前还很不成熟,引起较为精微的使用量及药害反映,在一定时段内还不能普及推广,但我们可以相信,在广大植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但能够对于每一种树种、每一种规格、不同时期、合理的输液位置、不同药剂、不同病虫害、药害反映、合理用药量都会有一个科学的把握与使用,还会为广大作物、林木种植者,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问题。 因此笔者呼吁:国内的广大植保工作者联起手来,科学试验、科学归纳,早一天把输液植保完善起来,成为传统植保体系更加完善的一个组成部分。 笔者也有理由相信,只要运用合理得当,输液植保将会成为植保事业上的一刻明珠,发着璀璨的光芒,逐渐引发植保行业的一场革命! 注:本文引用了冯晋臣教授的部分著作,作者张伟兴在此向您老人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个人分类: 园林养护|50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爱“打点滴”--方舟子
woodenson 2010-3-8 12:41
我从出生到现在,印象中好像只有一次打点滴,那是在大三那年,好像是重感冒,然后在校医院里打了点滴。那时当然直到现在仍旧觉得,打点滴实在是件恐怖的事情,看着针头插进肉里,然后凉飕飕的感觉。为什么要打点滴呢,看来来自乡下的我,没怎么打过点滴,还是幸运的。然而,我家夫人以及现在的宝宝似乎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还真的是这种心理,以为打了点滴就能好的快,其实,或许只是一种心理慰藉罢了。可惜,我还没有那么坚定地信念,能够阻止他们的这种行为。最近的1月底,宝宝就又受了这样的一次罪,可怜啊,以后,要坚持住! 中国人爱打点滴 方舟子 一到秋、冬感冒流行的季节,中国许多医院的门诊、病房乃至过道走廊里就 躺满了患者,身旁挂着输液瓶,瓶里的葡萄糖盐水、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一滴一 滴地输入到静脉中,因此形象地俗称打点滴,也叫做吊水、挂水, 似乎输入的水分才是最重要的。 这绝对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景。感冒打点滴,算得上中国在医学上的一大 创造,在其他国家是见不到的。比如在美国,如果你感冒了去看医生,医生通常 只是建议你多喝水、注意休息,实在太难受了就去超市、药店自己买泰诺之类的 镇痛解热药吃,不可能留你下来打点滴。 为治感冒输入静脉的那些药物没有一样是必需的。葡萄糖、盐从饮食中就可 摄取,只要能进食就没有必要直接往静脉里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是 用来杀灭细菌的,对病毒感染没有疗效,也起不到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的作用。如 果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也可以口服,没有必要静脉注射。至于中 药注射剂,则没有一种被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了确实具有疗效,更没有使用的必 要。 在某些情况下,打点滴当然是必要的,比如患者严重脱水、无法进食,或所 用的药物不能口服或打针(肌肉注射、皮下注射)。但是国内医院打点滴许多时 候并不属于这类情况。有些自限性疾病本来不需要用药物治疗,比如新生儿黄疸, 国内医院却通行打点滴退黄,用的当然是中药注射剂。有些疾病确实需要用 药物治疗,本来用口服或打针就可以了,但在国内的医院,却也通行打点滴。口 服的药物患者可以领回家自己服用,打针在门诊打完了就可以回家,而打点滴却 必须留在医院里占一个床位,需要有护士进行处理、照料,既增加了医疗成本, 也让医院人满为患。因此,滥用打点滴,是医疗资源的浪费。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 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 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 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 会有生命危险。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 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 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 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 因引起的。此外,打点滴时所用的溶液太稀或太浓,都有可能破坏体内电解质平 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输入的量过多,能引起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 如果输入了大量的气泡或血凝块,能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 因此,从节省医疗成本和安全的考虑,应该是药物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 针的就不打点滴。这一点国外医院做得比较好。《生命时报》住联合国记者曾经 随机走访了纽约市中心的几家医院,竟没有找到一位正在输液的患者。为什么国 内医院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为了经济利益。药物注射液的利润要比口服药物高得多。 例如常用的抗感染药物甲硝唑,如果是口服的,一个疗程七天的花费只有大约3 元钱,但是改用打点滴,一天就要花费大约20元钱。甲硝唑口服能被迅速而完全 地吸收,根本没有静脉注射的必要,国内医院之所以乐于用甲硝唑打点滴,显然 是利润的考虑。 但是,在医疗改革之前,国内医院打点滴已很流行了,当时医院的费用都由 政府承担,并无经济压力。所以打点滴在国内的泛滥,应该还有别的因素,比如 文化的因素。患者去医院看病,就想着要尽可能接受先进、彻底的治疗,而打点 滴看上去要比吃药先进、彻底得多。许多人觉得打点滴要比吃药病好得快,这在 某些情况下是对的,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 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就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 作用,感冒打点滴就属于此类。对许多患者来说,上医院看病就要打点滴,成了 理所当然的事,而医生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也乐于满足患者的要求。如果有中国 医生向美国医生学习,对感冒患者不开药或开点镇痛解热药就打发走,自己拿不 了药物回扣且不说,还会被患者认为是不负责任,万一患者因为感冒并发了更严 重的疾病,医生的麻烦就大了。 病人在医院里扎堆打点滴,其实是国内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 2009.12.25. (《健康管理》创刊号) (XYS20100304)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4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